2024-11-15 醫聲.Podcast
搜尋
青少年
共找到
1121
筆 文章
-
-
2024-11-12 醫療.牙科
為什麼會磨牙?4原因可能跟磨牙有關!5招有助停止磨牙
睡眠時的惱人噪音不只有來自枕邊人的打呼,就連磨牙聲響也可能令人一夜難眠,但許多人並未意識到自己有這個問題,直到牙醫在例行檢查時提到,或是長期忍受的床伴指出時才發現。什麼是磨牙症(Bruxism)?磨牙症是指你緊咬、磨動或咬牙切齒,這通常是在不自覺的情況下發生,無論是在清醒或是睡覺時都可能出現。許多人偶爾會磨牙,尤其是在壓力大的時候。但如果經常這樣做,會對牙齒和下巴造成額外的負擔,進而引發牙齒損傷、頭痛、下巴痛以及其他問題。任何人都有可能患上磨牙症,但最常見於兒童、青少年和年輕成年人。由於磨牙通常在睡眠中發生,因此很難確定究竟有多少人會磨牙。磨牙最常見的原因為何?事實上,磨牙並沒有單一明確的原因,而是可能有多種風險因素共同作用,包括:.壓力和焦慮:感到壓力山大或焦慮不安可能會導致磨牙。.生活習慣:吸菸、飲酒和攝取大量咖啡因(每天超過六杯咖啡)的人,磨牙機率是一般人的兩倍。.某些藥物:這包括一類稱為選擇性血清素再攝取抑制劑(SSRIs)的抗焦慮藥物。.睡眠呼吸中止症:睡眠呼吸中止症與磨牙之間存在關聯,這意味著許多人同時患有這兩種情況。如何停止磨牙?在某些情況下,磨牙症無法完全預防,但有許多方法可以保護牙齒免受損害,並減少白天和夜間磨牙的次數。1.睡前放鬆並保持良好的睡眠習慣任何有助於讓大腦遠離壓力的活動,皆有助減少磨牙所造成的傷害。例如睡前冥想和深呼吸,白天做瑜伽,都是有助於促進放鬆的活動。另外,維持良好的睡眠衛生習慣,也能幫助特別減少夜間的磨牙情況。2.避免興奮劑從咖啡和茶到尼古丁,大多數人每天都會攝取不同類型的興奮劑。專家指出,咖啡和茶中的咖啡因會讓你更容易磨牙或緊咬牙齒。與此同時,吸菸的尼古丁可能會讓你有點焦躁不安,並增加磨牙的可能性。3.訂製牙套牙醫可以製作一個訂製牙套來保護你的牙齒,這個裝置還可以將你的下巴放在更有利的位置,減少顳顎關節肌肉的壓力。當你最有可能磨牙時就可以戴上。4.留意不自覺地緊咬雖然通常是睡眠中的磨牙造成的傷害最大,但一整天無意識地緊咬牙齒也可能讓你強化這種習慣,並導致在夜間更頻繁磨牙。5.收起口香糖如果你有磨牙的習慣,最好避免嚼口香糖。專家表示,通常不建議經常咀嚼口香糖,因為它會損傷下巴關節,並且會養成這個習慣。若你是長期磨牙者,尤其需要放棄嚼口香糖,因為你的牙齒琺瑯質可能已經磨損,反覆咀嚼可能會導致更多損害。【資料來源】.How to stop grinding your teeth and what it really sounds like.Cleveland Clinics: Bruxism (Teeth Grinding)
-
2024-11-09 醫療.骨科.復健
年輕時飲食可能導致骨折?你所不知的骨鬆症「好發族群、預防方法」一次看
提到骨質疏鬆症時,大部分人下意識都會覺得那是進入老年才需要擔心的疾病,日本Benesse生活網站就請教到骨科醫師鞆浩康(Hiroyasu Tomo),破解大家對於骨質疏鬆的迷思,並進一步理解它的成因和健康風險。什麼是骨質疏鬆症?有豐富醫療經驗的鞆浩康醫師現為大阪醫療機構「Ortho Group」的董事長,他將骨質疏鬆症定義為:「骨骼密度和品質下降、變得脆弱且容易骨折的疾病。」這種疾病好發於老年人和停經後的女性,尤其是在脊椎、髖關節和手腕等身體部位,如果缺乏鈣、磷、鎂等礦物質,以及膠原蛋白等營養素,骨骼的強度就會下降,輕微的撞擊或跌倒就可能造成骨折。要注意的是,骨質疏鬆發生前可能沒有任何預兆或疼痛,因此不少患者是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骨質已經嚴重惡化。原發性骨質疏鬆症 VS 繼發性骨質疏鬆症骨質疏鬆症又可分為「原發性」與「繼發性」。「原發性骨質疏鬆症」主要和老化、更年期有關,對於女性來說,隨著年齡增長和停經導致雌性激素減少,骨質密度逐漸下降。另外,青少年時期缺乏營養和運動也是造成原發性骨質疏鬆的原因,骨質的密度在20歲左右達到高峰,如果年輕時骨質密度不夠,就會增加未來骨質疏鬆的風險。至於「繼發性骨質疏鬆症」則多與甲狀腺功能亢進或慢性腎臟病有關,也可能由藥物治療引起,例如長期使用類固醇。骨質疏鬆會對身體造成什麼影響?骨質疏鬆症的主要風險是骨折,進而導致運動功能下降和慢性疼痛,使生活品質不如以往。而脊椎骨折則會造成駝背、姿勢不良,連帶引發腰痛、肩膀僵硬或是膝蓋疼痛,甚至可能對內臟造成壓力,出現食慾不振和消化不良的情況。哪些族群更容易罹患骨質疏鬆症?1.營養不足骨質疏鬆症的患者通常是因為缺乏營養,鈣、維生素D和蛋白質流失都會導致骨密度和品質下降,特別是「蛋白質」,它有助於膠原蛋白生成,而膠原蛋白是骨骼強健的基礎。 2.缺乏運動透過適度的運動可以對骨骼形成刺激,有效增加骨密度,防止骨質疏鬆。而缺少運動習慣的族群則會提高骨質疏鬆的風險。3.過瘦或是20歲前節食的人前面提過,骨骼密度約20歲時達到高峰,如果在此之前進行節食,造成營養不足,便無法發育成足夠強韌的骨骼,因此老年時或女性停經後罹患骨質疏鬆症的風險就增加了。4.其他因素除了飲食和運動會影響骨骼密度之外,家族病史、吸菸、過量飲酒、長期使用類固醇,也是造成骨質疏鬆症的危險因子。骨質疏鬆症可以預防和治療嗎?雖然骨質疏鬆聽起來很可怕,慶幸的是它可以預防和治療。病患除了用藥物治療骨質疏鬆症外,一般民眾在日常上則可以多注意營養均衡、從事適當運動,這兩者是預防骨質疏鬆的關鍵。 在營養方面,可以多補充鈣、維生素D、維生素K,另外蛋白質的攝取也很重要。至於可以從事什麼運動呢?比起走路,「慢跑」、「跳躍」和「深蹲」更能有效刺激骨骼,提升骨密度和骨質強韌度。
-
2024-11-08 醫聲.Podcast
🎧|現代父母必看!如何理解新世代孩子的想法,專家教你「這三招」
「我的小孩不聽話、不受教,身為父母,到底該怎麼做,才能避免小孩闖禍?」無論在網路上、醫院診間,常有父母提出這類疑惑,而十月中,台北市內湖區一名15歲少年因無照駕車釀成重大傷亡,新竹也有一名17歲少年無照駕車,造成意外,青少年無照駕駛問題與教養問題,更引發關注。🎧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三軍總醫院研究副院長、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專科醫師葉啟斌觀察到,這年齡的孩子,做事往往很衝動,加上近來不少父母工時越來越長、壓力越來越大,因時間、體力有限,和孩子互動時,往往只聚焦於課業、成績表現,沒時間、體力好好傾聽孩子的心聲,隨著孩子長大,逐漸發現自己在教養上使不上力,便會感覺挫折、沮喪。葉啟斌建議,面對孩子急欲尋求肯定、做事衝動,父母、家長教養小孩時,可以把握三原則:第一,平常可多傾聽孩子的生活、交友點滴、多了解孩子作息,而非僅聚焦於課業、成績表現;第二,當孩子想做些事情引發大人關注,卻有點危險、不適合,可以先肯定孩子的努力,再說明自己的擔心與勸阻的理由,小孩會比較聽得進去;第三,陪伴孩子花時間運動,若養成運動習慣,對減少衝動、增加自我控制能力,可以產生不少幫助。舉例來說,有的孩子有過動傾向,坐公車時,可能手拉上面拉環、懸空擺盪,而家長在勸阻時,可以先告訴孩子:「你可以這樣擺盪,表示你臂力很好。」代表自己有注意到孩子的行為,接著告訴孩子,這樣做可能帶有危險性,導致自己、他人受傷,上面的拉環,也可能拉壞,讓孩子理解大人的考量、憂慮,小孩這樣的行為,就會慢慢減少。此外,有些小孩不擅長與其他人互動,平常去速食餐廳點餐,用點餐機比較自在,想買東西,無論離商家距離多近,都要花錢請外送送到家,這種現象常讓家長百思不得其解。對此,葉啟斌也建議,這是世代、新科技所造成的差異,孩子背後原因各不相同,有的孩子是不喜歡和別人互動,有的孩子則是寧願多花錢,只求快速、方便,當家長理解孩子背後的原因、動機,自然就能好好溝通、陪伴,與孩子互動時,衝突、摩擦也可以逐漸減少。葉啟斌小檔案現職:三軍總醫院研究副院長三軍總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經歷:三軍總醫院精神醫學部部主任三軍總醫院基隆分院院長學歷:美國耶魯大學醫學院研究員國防醫學院醫學科學研究所博士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蘇湘雲音訊剪輯:陳函腳本撰寫:蘇湘雲音訊錄製:周佩怡特別感謝:三軍總醫院
-
2024-11-07 慢病好日子.慢病預防
長者身體功能評估用LINE也行得通 六大重點功能 長者輕鬆上手
隨著超高齡化浪潮來襲,臺灣預計於明(2025)年將邁入超高齡社會的到來,如何讓家中長輩的身體功能維持且健康的老化呢?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身心功能可以透過適當的介入策略而維持或回復,進而預防及延緩失能的發生,並明確點出「認知、行動、營養、視力、聽力及憂鬱(情緒)」是維持生活品質不可或缺之六項能力。國民健康署提供「長者量六力」自我身體功能評估服務。為提升量六力服務的可近性,國民健康署已建置「長者量六力」Line官方帳號,民眾透過手機就可以進行長輩居家自我評估,可早期發現異常,及早介入措施,鼓勵家屬協助長者自評,更能發揮預防及延緩失能的最大效益。「長者量六力」Line官方帳號為長輩關心的節慶提供健康訊息之圖片,讓長者輕鬆轉傳,並藉由設計互動遊戲,進行檢測身體之功能,實用又有趣。「長者量六力」Line官方帳號設計六大重點功能如下:一、一機多人註冊一支手機可註冊5名長者,若長輩無智慧型手機也不必擔心,可經由家屬協助註冊後,即可線上評估。二、多元語音評估有國語、台語、客語及英語,讓不識字及不方便閱讀的長者,選擇熟悉的語言進行評估。三、健康資訊分類依據長者六力進行健康資訊分類,有助於長輩輕鬆瀏覽,並定期推播健康資訊。四、資源地圖運用透過資源地圖的整合,方便查詢居家附近的功能評估及社區課程(活動)之服務據點。五、連結直播課程國民健康署與WaCare遠距健康合作,集結醫師、營養師、藥師、心理師、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等六力領域的專家直播授課,若自評結果異常,系統會主動推播近期的衛教與運動課程,也可以直接查詢相關課程。六、健康資料連結若評估發現異常,請點選資源地圖查詢居家附近有提供長者功能評估的醫療院所,請專業醫護人員協助長者檢視或評估異常的原因,並提供「長者量六力」註冊資料的個人代碼,將評估結果連結到個人的評測紀錄中,方便長者進行自我健康管理。【慢病主題館】名家專欄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國民健康署以提升健康識能,力行健康生活型態;普及預防保健服務,推廣有效預防及篩檢;提升健康照護品質,改善慢性病控制及預後;營造友善支持環境,增進健康選擇及公平等4大方向,規劃及推動生育健康、婦幼健康、兒童及青少年健康、中老年健康、菸品及檳榔等健康危害防制、癌症、心血管疾病及其他主要非傳染病防治、國民健康監測與研究發展及特殊健康議題等健康促進業務,協同地方政府衛生局所、各級醫療院所,並結合民間團體力量,共同實踐健康政策,為全民打造健康優質的生活環境。官方網站|粉絲專頁|更多文章【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4-11-04 醫療.皮膚
頭皮屑讓人好尷尬!5招養出健康頭皮,洗頭時順便做1件事
隨著生活節奏加快,現在人們越來越多地面臨頭皮健康問題。這些問題包括頭皮油脂分泌過多、頭皮屑增多、瘙癢,以及出現小紅疙瘩等。這些症狀不僅影響外觀,還可能引發心理上的困擾。頭皮為何變得不健康了.遺傳因素:遺傳是影響頭皮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許多人在青春期或成年後出現頭皮油脂分泌過多的情況,這通常與家族遺傳有關,若家族中有人出現過頭皮健康問題,那麼自己也容易出現類似問題。.激素變化:激素的變化對頭皮健康有顯著影響,尤其是在青春期和月經期,會導致油脂分泌增加。這種現象在青少年和年輕女性中常見,往往還伴隨痤瘡等皮膚問題。.飲食習慣:飲食習慣在頭皮健康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高糖、高油脂的食物不僅對身體健康有害,還會加重頭皮的油脂分泌。研究表明,過量攝入這些食物可能導致內分泌失調,從而加重頭皮問題。相反,均衡飲食,多吃新鮮的水果、蔬菜和優質蛋白質,有助於維持頭皮健康。.生活方式:睡眠不足和精神壓力大會導致內分泌失調,從而加劇頭皮油脂的分泌。保持充足的睡眠和適度的鍛煉可以幫助調節內分泌,進而改善頭皮健康狀況。.環境因素:環境污染、氣候變化和生活環境的改變都會影響頭皮健康。空氣中的灰塵和污染物會刺激頭皮,導致瘙癢和炎症。此外,環境過於乾燥或潮濕也會對頭皮健康產生不利影響。頭皮健康問題常見症狀.頭皮油膩:油脂分泌過多通常表現為頭皮髮油,頭髮緊貼頭皮,同時可能伴隨著頭皮屑的增加。.頭皮屑增加:正常情況下,頭皮會定期脫落一些死皮細胞,當這些細胞積聚時,就會形成可見的頭皮屑。頭皮屑增加往往是頭皮不健康的一個信號。.瘙癢:瘙癢是一種常見的頭皮不適感,可因油脂過多、乾燥或真菌感染引起。頻繁的抓撓會導致頭皮進一步受損,形成惡性循環。.紅疙瘩:紅疙瘩的出現可能是毛囊炎或其他皮膚病的表現。如果伴隨疼痛或有膿液,建議及時就醫。日常頭皮護理5招.正確洗頭:洗頭是保持頭皮清潔的基本步驟。建議使用溫水洗頭,避免水溫過熱,因為熱水會刺激頭皮,導致油脂分泌增加。每週洗頭2~3次為宜,過於頻繁可能導致頭皮油脂失衡,而洗髮太少則可能導致污垢堆積。.選擇合適的洗髮產品:不同的頭皮類型需要使用不同的洗髮產品。對於油性頭皮,可以選擇清爽型洗髮水,而幹性頭皮則需要滋潤型產品。避免使用含有硫酸鹽和酒精等刺激成分的產品,雖然這些成分可以暫時緩解瘙癢,但可能會刺激頭皮,加重局部炎症。.適當按摩:洗頭時可以適當進行頭皮按摩,促進血液迴圈,增強毛囊的營養供給。用指腹輕輕按摩頭皮還有助於緩解壓力。.注意飲食:保持均衡的飲食對頭皮健康至關重要。富含歐米伽3脂肪酸的食物,如深海魚類和堅果等,不僅能改善頭皮健康,還能對抗炎症。此外,富含抗氧化成分的水果和蔬菜,如藍莓、菠菜等,能夠幫助清除體內的自由基,促進頭皮健康。.減輕壓力:精神壓力過大會導致內分泌失調,從而加劇頭皮問題,可以嘗試通過瑜伽、冥想、深呼吸等來放鬆身心、減輕壓力。必要時應尋求醫生的幫助雖然大多數頭皮問題可以通過日常護理得到緩解,但在某些情況下,尋求專業醫生的幫助是必要的。.長期瘙癢和頭皮屑過多:如果頭皮瘙癢和頭皮屑過多持續存在,採取護理措施後仍無法改善,則需要考慮是否存在脂溢性皮炎或銀屑病。脂溢性皮炎主要表現為頭皮油脂分泌過多,伴隨紅色斑塊和油膩的鱗屑;銀屑病則表現為紅色斑塊上覆蓋乾燥的銀白色鱗屑,鱗屑易於脫落並反復生長。.明顯紅腫或有膿液:如果頭皮上出現小膿包、丘疹,或有明顯的紅腫、疼痛等症狀,建議及時就醫。這可能是毛囊炎等感染性疾病的表現,需要進行專業檢查和治療。對於長期反復發作的頭皮問題,最好到醫院皮膚科進行檢查。醫生通過皮膚鏡等檢查方法可放大觀察頭皮,明確診斷。無創皮膚影像工具為頭皮疾病的診斷提供了極大助力,可以大大降低漏診率和誤診率。頭皮養護要謹慎選擇目前,市場上有許多理髮店和頭療店可提供頭皮養護服務,包括深層清潔、按摩、護理等。需要注意的是,頻繁或不當的頭皮護理可能對頭皮健康產生負面影響。過度清潔頭皮會導致頭皮乾燥,刺激皮脂腺分泌更多油脂,從而形成惡性循環。選擇適合自己頭皮類型的產品,始終是保持頭皮健康的關鍵。洗頭店使用的產品並不適合每個人,尤其是那些含有強刺激成分或香料的產品,可能導致頭皮問題加重。去角質產品也常被推薦用於去除多餘的油脂和鱗屑,但強力去角質產品往往含有顆粒或強效化學成分,可能會破壞頭皮的天然保護屏障。健康的頭皮表面有一層天然油脂,能防止水分流失,阻擋外界刺激,過度去角質會破壞皮脂膜的天然平衡,使頭皮變得乾燥和敏感。維護頭皮健康要從生活習慣、飲食調節到醫療干預等多方面入手。科學的護理方法和及時的醫學指導能夠幫助我們有效解決頭皮問題。保持良好的頭皮狀態不僅有助於改善個人外在形象,更關乎身心健康。
-
2024-11-02 焦點.元氣新聞
【延遲轉大人】百歲人生 XYZ世代都想老不休
高齡社會是全球趨勢,研究指出,餘命延長讓每個世代皆出現「延遲轉大人」現象。青春期從原本十到十五歲,延至廿五歲才結束,目前定義六十五歲是老年,但愈來愈多國家,擬將老年定義延至七十歲,也因為人類年齡不斷延長,也讓人生方式變得變化多端且更具挑戰。Z世代 歲還在青春期「廿五歲前,可能都還沒擺脫青春期。」馬偕醫院兒童青少年心智科主治醫師劉惠青表示,Z世代被稱為「數位原住民」,出生即是3C世代,當大把時間都花在3C,也因此喪失部分能力。劉惠青說,青春期是邁向獨立自主的階段,也是孩子最常與父母爭執的階段,這時的爭執並不是沒有意義,孩子透過每一次爭執,找到自己的心之所向,同步察覺自己需要具備什麼能力,成為獨立的大人。但是Z世代的孩子,幾乎每天都會分配時間在使用3C,排擠掉與父母溝通、爭取自我、與同儕建立現實關係等的時間。Z世代多數缺乏「人際互動能力」,團體合作能力較差,有孩子以為線上遊戲打團戰就是深度關係,但與人接觸需要理解肢體語言、表情動作的意義,以及付出與接納等面向,需要透過一次次實作,才有機會習得。Z世代青春期的結束,通常是在出社會後,他們會發現辦公室文化,需要相互合作,例如旺季時要請假需先溝通協調,即使請假是權益。Z世代出社會後最常聽到反映職場人際受挫,即是這個原因所致。Y世代 延長職涯成挑戰Y世代現正落在卅歲到四十五歲間,剛好是社會上定義的「中壯年時期」。開業諮商心理師羅惠群表示,過去中壯年族群到了四十五歲左右,並不太會思考「中年轉職」,通常都是一份工作做到退休,但對現在Y世代來說,四十歲左右開始思考創業或是轉職、兼職,都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而且受到通膨、房價等因素影響,該世代族群踏入職場後,幾乎沒有力氣去思考其他事,也不敢想退休,實踐人生目標似乎僅剩下工作。以前卅歲到四十五歲階段的男女,多數會進入婚姻,學習維持婚姻關係與養育孩子的方式,羅惠群說,進入婚姻或是生小孩,當然是一種人生選擇,但也不一定是每個人都必做的清單。拜醫療進步所賜,也讓有意願投入婚姻或是生育的男女,可以選擇延後進入關係,不需要再像過去趕在廿幾歲就得做選擇。X世代 要主動開闢資源而X世代正準備進入退休階段,羅惠群說,近年諮商現場有愈來愈多五十五歲以上,甚至六十五歲以上的民眾求助,過去餘命不像現在這麼長,六十五歲退休後,平均剩下十年左右餘命,但現在可能還有廿年、甚至卅年的壽命,很多準退休族到現在還是子女的經濟支柱,還有些是孫輩的主要資助對象。羅惠群說,X世代來到諮商現場,多在焦慮退休金不足、未來生活該怎麼規畫、疾病如何尋找照顧者等,他認為現在的X世代,晚年得更主動積極開闢資源,不再是被動等待子女照顧。羅惠群說,因為壽命延長,讓每個年齡時期拉長,像是老年,已有不少國家認為七十五歲才算老。超高齡化的社會,不僅只有面對健康或照顧的議題,每個世代連帶面臨挑戰。數位版看這裡/不同世代抓人生重點XYZ世代如何看待百歲人生,不同世代人生使用說明書有哪些重點?聯合報數位版一次看。高齡社會催生「延遲轉大人」現象 XYZ世代該怎麼面對老
-
2024-11-02 焦點.健康知識+
史丹佛教授揭用4要素「三天從夜貓子變成早起人」:鬧鐘響之前就自然醒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睡眠作息,如果因工作或健康需求要從夜貓子變成早起鳥兒該怎麼做?美國神經科學家、史丹佛大學醫學院神經生物學系教授安德魯·休伯曼(Andrew Huberman)在自己的Podcast節目中介紹人類的三種作息類型,以及如何用簡單又免費的方法在短時間內迅速調整好生理時鐘。只要忍耐三天就能從夜貓成為一個早起人。一、3種作息類型有些人天生就是「夜貓子」,這是由基因決定的。某些基因多態性使一些人成為夜貓子:他們在心理和生理上感覺最佳的睡眠時間是淩晨1:00、2:00或3:00,醒來時間則在上午10:00、11:00或中午。這種情況不僅存在於成長期或青少年時期,還受社會因素影響。另一方面,有些人天生就是「早起鳥」:他們感覺最佳的睡眠時間是晚上8:00或9:00,晚上10:00對他們來說已經很晚了,他們在淩晨4:00、5:00或6:00醒來感覺精力充沛。大多數人感覺最佳的睡眠時間是在晚上10:00到午夜之間,醒來時間在早上6:00(或5:30)到8:00之間。以上介紹了夜貓子、早起鳥和典型作息這三種類型。然而從整體來看,大多數人傾向於典型作息。二、決定早起的4大「授時因子」如果想要更早起床,我們需要利用4個主要的zeitgebers(授時因子,在德語裡為定時器的意思,該術語源於早期研究這些現象及其潛在機制的德國時間生物學家)。1、日光暴露最重要的授時因子是在你想要清醒的時候接觸明亮的光線。這直接影響你的生理時鐘——位於大腦中的神經元簇。因此建議到戶外看太陽。面向太陽的方向,但不要直視太陽以免傷害眼睛,需要時請眨眼。不要戴太陽眼鏡,普通眼鏡、矯正鏡片或隱形眼鏡都可以(即使它們有紫外線防護也無妨)。2、運動將日光暴露與運動和咖啡因(兩者都是強大的定時器)結合起來,可以增強你身體的反應。運動或活動是僅次於光線的第二強大的授時因子。通過做開合跳、跳繩或簡單面向太陽散步,你就在疊加不同的授時因子。3、咖啡因合理攝取咖啡因可以進一步「同步」(或調節)你的生物時鐘,提高你在特定時間的警覺性。這似乎與之前的建議有些矛盾,但如果一大早就運動就需要咖啡因,我無法等待60到90分鐘。我發現在起床後30分鐘、3小時或11小時進行運動最容易,許多人也有類似的經歷。能運動的時候就運動。如果想優化運動時的能量水準,會發現這通常與體溫節律有關。綜上所述,當有陽光、運動(或任何形式的活動)、咖啡因,有時還有食物。就休伯曼個人而言,不喜歡一大早就吃東西,通常要到上午11點或中午才吃東西,那時自然會感到饑餓。在那之前只喝咖啡和水。不過如果選擇早上吃點東西,這也是另一種調節生物時鐘以更早醒來的方法。4、社交互動第四個授時因子是社交互動。與其他人互動也有助於調節你的生物鐘。生物鐘的調節也有社交因素。這些授時因子的作用途各不相同。對於光線,信號從眼睛傳遞到生物鐘(視交叉上核)。咖啡因的效果更加普遍。而對於運動,有一個從腦幹到生理時鐘的直接連接——一條調節你生理時鐘的神經高速公路。生物時鐘會產生一個內在的24小時節律。即使置於持續的黑暗或光明環境中,仍然會有睡眠和醒來的周期,還會有短暫的小憩。我們稱這種現象為「自由運行」,它每天會稍微延後一點。這種現象在缺乏日常時間線索的環境中尤為明顯,例如拉斯維加斯的賭場或沒有明顯晝夜變化的地方。陽光、運動、咖啡因(與進食)和社交互動能使生物時鐘與這些授時因子保持一致。三、如何在三天內從夜貓子變成早起者?要在三天內成為早起的人,無論你平時何時入睡,都要把鬧鐘設在早上5:00。起床後執行上面提到的四件事,如果不餓可以跳過進食,也可以將咖啡因延遲90分鐘。這個過程會很艱難,你可能在下午早些時候就會感到疲憊。要謹慎控制咖啡因攝取量,過量可能會影響第二天晚上的睡眠。第二天,你會發現早晨的例行日程變得更容易了。到了第三天,你很可能會在鬧鐘響之前就自然醒來,這是因為你的生物鐘已經發生了「相位前移」。你的內部時鐘自然產生的節律略長於24小時,這使你能夠向任一方向調整它。四、晚上刷手機影響睡眠怎麽辦?現代社會大多數人實際上都可以被視為「輪班工作者」,因為在晚上9點後仍在進行需要認知活動的工作或暴露在明亮的光線下。我們的生理系統錯綜複雜,要成為一個早起的人,需要在一天的早些時候接觸充足的明亮光線,最好是自然陽光。然而,即便是在晚上9:30到凌晨4:00之間接觸少量人工光線,也會抑制褪黑激素的分泌,進而影響睡眠品質。有一個簡單的解決方法(也是2022年的一項研究成果):在下午觀看陽光,哪怕只有五分鐘。摘下太陽眼鏡,朝著太陽的方向看(注意不要直視太陽),這會調整你的視網膜敏感度,將夜間光線抑制褪黑激素的效果減少約50%,我稱之為「Netflix疫苗」——它能讓你在晚上使用螢幕時減少對睡眠的干擾,儘管仍會有一些影響。這個方法在冬天尤為重要。即使無法直接看到太陽,讓一些陽光進入你的眼睛也能部分抵消夜間光線的影響。你也能選擇在晚上戴紅色鏡片的眼鏡,如果不這樣做,請確保在晚上看到日落,接觸陽光是有充分的科學依據的。這些都是只需片刻的小動作,卻能顯著改善你的睡眠,這就是如何成為一個早起的人。如果你反而想成為夜貓子,那就做相反的事:在下午4:00到晚上10:00之間接觸明亮的光線,你就會延遲或轉移你的生理時鐘,使你第二天早上想要晚些醒來。
-
2024-11-01 養生.保健食品瘋
維生素E對腸道、肝臟有益 但為何醫生不建議補充保健食品?
佛羅里達州腸胃科醫師薩哈布(Joseph Salhab)認為,每個人的飲食都需攝取更多的維生素E。他近日在抖音(TikTok)發布的影片中稱,研究顯示,持續攝取維生素E的人,某些腸道疾病與脂肪肝的發生率較低。維生素E對腸道、肝臟有益薩哈布說,維生素E是強大的抗氧化劑,能保護肝臟免受氧化壓力的傷害,有助修復肝臟,並增強免疫力。紐約郵報(New York Post)報導,今年稍早發表在「自然」(Nature)雜誌的一項研究發現,維生素E對脂肪在肝臟中積聚的非酒精性脂肪肝有保護作用;這種疾病可能造成肝臟嚴重損傷,並增加罹患心臟病與肝癌的風險。成人與13歲以上的青少年每日維生素E的建議攝取量為15毫克 (mg),兒童則低於此數。維生素E保健品 服用不當副作用大一盎司杏仁堅果約含6.8毫克維生素E,2湯匙花生醬約含2.9毫克,半杯煮熟的菠菜含1.9毫克,半杯切片芒果約含0.7毫克。薩哈布也推薦酪梨、黑莓、奇異果、蔓越莓、榛果、松子與橄欖油。不過,薩哈布不建議服用維生素E保健食品。他說,如果服用不當,會有很大的副作用,他力薦從飲食中攝取這種營養。飲食均衡不太會缺維生素E 除非長期未攝取油脂、堅果最新的研究指出,即使15毫克是維生素E的每日建議攝取量,但保健食品往往含有數百毫克。過量的營養補充品可能導致維生素E中毒,引起出血、噁心、腹瀉、其他腸胃症狀、肌肉無力與頭痛。不過維生素E中毒與缺乏症都很少見,平日飲食均衡者不太會缺乏維生素E,除非長期未攝取油脂、堅果,或由於脂肪吸收或代謝問題。薩哈布強調,適當的飲食對肝臟健康十分重要。(本文經《世界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
2024-10-30 醫聲.疫苗世代
明年9月起 國二男「免費」 打HPV疫苗 國健署估9萬人受惠
癌症連續42年蟬聯國人10大死因之首,據統計,全球近5%癌症與人類乳突病毒(HPV)感染有關,且不分男女一生中有8成機率可能遭到感染。衛福部國健署繼2018年為國中女生公費施打HPV疫苗後,預計明年9月起將國二男生納入接種對象,約9萬人受惠,明年男女疫苗經費編列4.7億元。國健署現行提供HPV公費疫苗可預防9種病毒型別,包含男女都有可能感染的頭頸癌、口咽癌、肛門癌、菜花,以及女性的子宮頸癌、陰道癌、外陰癌等。國健署長吳昭軍說,2018年起為國中女生公費施打HPV疫苗,目前接種率已從75%提升於92%,而依今年國中男生入學人數約11萬人,以施打率約85%預估,將會有9.3萬人受惠。吳昭軍說,目前已有部分縣市為國中男生公費接種HPV疫苗,待此預算通過後,將依各縣市財力分級的分攤比例原則,地方須負擔10%至30%的費用,為國中男生多加預防HPV。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說,台灣成為亞太先進國家第一個男女共同施打HPV公費疫苗,有助加速達成賴清德總統國家級防癌的目標,相信這項公衛政策對實質降低未來幾十年的癌症發生率,將有重大影響。蔡麗娟說,台癌2007年起推動子宮頸癌「HPV疫苗+抹片」雙重防護概念,但仍有多數人誤解將HPV與「子宮頸癌」畫上等號,事實上,HPV病毒男女生都會感染,也會導致不同癌症,且男性清除病毒能力比女生弱,男性又無常規檢查不易發現。台癌去年4月針對千名家長進行「國人最新HPV認知調查」發現,學童家長對兒子、女兒感染HPV風險與嚴重性,認知落差將近7倍。蔡麗娟說,期盼國健署明年強化男童HPV衛教宣導,於明年9月前能有足夠的衛教,讓學生及家長更加了解HPV疫苗預防哪些可能的癌病風險,並擴大接種年齡,提升接種率,讓公費政策確實執行。全國家長會長聯盟理事長張哲維說,HPV不分男女皆有機會感染,很感謝協助推動政策的委員們共同努力讓政策實現,但希望政府也考慮將12至18歲男學生都納入,補齊男女疫苗接種的年紀落差,至少讓同樣2018年入學的男學生一併納入,追捕男生公費疫苗的政策落後年限,如此2018年入學後的中學生不分男女將全數都有HPV病毒防護。吳昭軍說,依世界衛生組織(WHO)準則,HPV疫苗接種建議為15歲以下年輕男女,並應為女生接種率達9成後,再開始為男生施打,對於外界的意見,國健署會再研議、討論。台灣癌症基金會與全國家長會長聯盟今天共同舉辦「守護學童健康HPV公費疫苗」感謝記者會,邀請過去參與協助推動HPV疫苗政策的立委楊瓊瓔、李彥秀、陳昭姿、陳菁徽、蘇巧慧、劉建國及國健署共同表達感謝,對下一代健康平權的重視。立委楊瓊瓔說,2018年起推動HPV疫苗政策始於國中女生,明年擴大到國中男生,她辦理各項公聽會、記者會和家長座談,這次進展是公衛的里程碑,讓所有學童都能享有健康保障,更是台灣因應少子化的重要政策,更是兩性平權的里程碑,讓所有家長放心。立委陳昭姿說,癌症發生與遺傳基因、環境因素、微生物及病毒感染等有關,HPV與多種癌病有關,疫苗並有黃金接種時間,且癌症不僅是個人疾病,它影響的是整個家庭,這次政策推動,不僅是保護青少年的健康,也避免許多可能因癌症發生的家庭悲劇,而所有孩子都是國家的寶貝,這是福國利民的事情,將會持續幫助國人健康。立委蘇巧慧表示,感謝國健署回應了我們的訴求,推動防癌政策男女平等,未來她將繼續監督衛福部落實疫苗接種率,讓男生也達到九成施打率的目標。立委陳菁徽說,經累積了非常多的世界數據發現,男生施打HPV疫苗可以讓女生感染HPV的情形下降,以預防癌病,這件事是真實的,她也身體力行,應是全台前100名以內接種疫苗的人,期待台灣未來為零子宮頸癌的國家。立委李彥秀說,在本會期質詢並提案希望HPV公費疫苗政策要納入國中男生,為孩子降低各項可能因HPV病毒引起的癌病風險,守護我們的下一代責無旁貸。立委劉建國說,他關注癌症議題已久,深知癌症對個人和家庭的傷害,很高興未來可以保護更多的學童免受癌症威脅,而台灣很多政策領先世界各國,宣導國中男女接種HPV疫苗,這是正確的一件事情,但此預算為新興項目,總預算必須通過後,才能執行。 HPV會導致子宮頸癌、外陰癌、陰道癌、陰莖癌、肛門癌、頭頸口咽癌及生殖器疣(菜花),依美國臨床腫瘤學會近日發表研究指出,男女均接種HPV疫苗後,任何與HPV相關的罹癌風險都大幅降低。更有數據顯示,兩性接種HPV疫苗覆蓋率達80%,HPV在男女盛行率可下降達99%至100%。國內八大醫學會與專家學者也接連建議,青少男女應把握HPV疫苗黃金接種期,因隨年齡增長,將提高HPV慢性感染比例,施打效益也會逐漸遞減;且全球已有組織性地展開提高男性HPV疫苗接種率等計畫,2020年歐盟抗癌計劃更把「2030年前不分男女性,HPV疫苗接種率達成全體的90%」訂為首要目標,盼真正消除HPV的威脅。
-
2024-10-24 焦點.健康知識+
久咳不癒的二十種可能/喉癌常見致癌3因素 聲音異常持續2週以上要警惕
「醫生驚治嗽!做土水驚抓漏。」門診常常會遇到很多慢性咳嗽的病患,動輒咳上一兩個月以上,原因五花八門,細細數起來就可能有20種以上,本系列文章,將可能引起慢性咳嗽的原因和疾病簡單的做一些介紹,讓久咳不癒的患者可以掛對科,看對人!久咳不癒的二十種可能之十七:喉癌【建議就診科別】耳鼻喉科五十歲的陳先生,平常沒有什麼慢性病,上班常需要喝酒應酬,平常也有吸菸的習慣,最近因為喉嚨不太舒服,常常覺得有異物感,需要清喉嚨,同時聲音沙啞和咳嗽,症狀已經超過兩個禮拜。一開始陳先生還以為是感冒,可能是工作太累,每天要講很多話造成,加上抽菸的人不免有些咳嗽,覺得應該休息一陣子就好了,所以並沒有就醫。然而,休息一陣子後,症狀還是沒有改善。陳先生自己服用了一些感冒藥物,也沒什效果,因此來到耳鼻喉科門診就醫。尹醫師詢問病史後,理學檢查看鼻腔口腔沒有異樣,頸部也沒有摸到腫塊。但陳先生聲音沙啞已超過兩個禮拜,因此進行了鼻咽喉內視鏡進一步檢查。內視鏡發現兩側聲帶紅腫及邊緣不規則,高度懷疑是惡性病灶。陳先生在醫師建議下,全身麻醉進行喉直達鏡檢查及切片手術,切片結果是喉部鱗狀上皮癌。喉癌男女發病比例約17:1 常見致癌3因素喉癌是男性常見的癌症,根據癌症登記公開資料,民國110年,喉惡性腫瘤發生個案數占全部惡性腫瘤發生個案數的0.65%,男女發病比例約17:1。九成以上的喉癌是鱗狀上皮細胞癌。喉癌常見的致癌因素有三個,即抽菸、飲酒和慢性刺激。其中抽菸被認為是主要的危險因子。香菸本身的刺激以及其所含的焦油與致癌物質,都會引起喉部細胞的變化,逐漸發展成癌症,尤其鱗狀上皮細胞癌跟香菸更是相關,不只可能發生在喉癌,其他諸如口腔癌、肺癌、食道癌、膀胱癌、子宮頸癌等等,都可以見到它的蹤跡。飲酒也會增加喉癌風險,但傷害不如抽菸那麼大。然而,同時飲酒和抽菸的個案,會加重對喉部的影響,因此菸酒成癮過量的人,喉癌的風險也會增加。在慢性刺激方面,諸如會刺激咽喉的事件,如都市空氣污染,長期需要講大聲講話造成聲帶過度使用,都有可能增加喉癌的風險。其他增加喉癌的風險因素包含:暴露於化學物質:如環芳香碳氫化合物、甲醛、殺蟲劑、紡織及皮革纖維、鎳、鉻、石綿;疱疹病毒感染;乳突病毒感染;放射線治療後;胃食道逆流等。諸如此類可能會刺激喉部的因子,都有可能增加喉癌的風險。喉癌好發在中高齡男性,在小孩或青少年極為罕見,一旦發生於小孩或青少年,則需另外考慮遺傳因素。聲音沙啞持續兩週以上要警惕聲音沙啞是喉癌最常見的症狀。沙啞在個案還在疾病初期,黏膜化生,還沒進展成癌症前可能就存在。病人亦可能同時具有喉異物感、咳嗽、痰帶血絲、呼吸困難、吞嚥困難、咽喉疼痛和耳朵疼痛等症狀。臨床上,許多良性疾病也會有聲音沙啞的症狀,使得大家容易忽略聲音沙啞的危險性。對於持續兩週以上的聲音異常,就要考慮到耳鼻喉科進行詳細的喉部檢查。尤其是年齡介於50至70歲,合併抽菸喝酒的男性,更不可輕忽喉癌的危險性,應盡早至耳鼻喉科檢查。喉癌檢查除原發部位 鄰近呼吸道和食道也要注意耳鼻喉科醫師可利用喉反射鏡檢查喉部及下咽部,若需要進一步檢查,會使用內視鏡協助。內視鏡若於喉部發現有懷疑病變之時,則可安排全身麻醉下進行直接喉頭內視鏡,在直接喉頭內視鏡下配合手術可進行病變處切片檢查以確立診斷。此外,除檢查喉癌的原發部位、大小以及周圍組織侵犯的範圍外,耳鼻喉科在評估喉癌個案時,會考慮有無鄰近的呼吸道和食道侵犯,因此會同時建議支氣管鏡、硬式食道鏡評估有無腫瘤侵犯。搭配如電腦斷層掃描、核磁共振掃描等,幫助評估腫瘤大小及、頸部淋巴轉移狀可能、其侵犯範圍的判讀。喉癌的治療以手術治療、放射線治療、手術與放射線合併治療為主流。早期喉癌的個案,放射線治療也會有不錯的療效。相較於手術治療需要大範圍的切除,放射線治療有時候可以給個案保留吞嚥等功能,維持較好的生活品質。而對於需要大範圍切除的個案,手術也有使用其他部位皮瓣進行重建咽喉的可能,此部分就需要整形外科的協助。化學治療也是一個選擇,但通常都會搭配手術或放射治療一起執行,或是使用在無法手術的個案。另外,近幾年十分熱門的免疫治療,在無法完全切除腫瘤的個案,也有一定的角色,有待未來更多研究提供更多的證據支持。參考文獻:1.中華民國 110 年 癌症登記報告,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屬2.喉癌,張燕良主任、陳明勗醫師、劉致顯醫師、劉致和主任,國泰綜合醫院https://www.cgh.org.tw/ec99/rwd1320/category.asp?category_id=9283.NCC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in Oncology Head and Neck Cancers, Version 4.2024 — May 1, 2024(本文經作者授權,原文部落格連結、作者臉書專頁)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10-21 養生.聰明飲食
天然鹽能改善胃食道逆流、抽筋、三高?專家破解謬誤:比精鹽少一重要物質
你可以先知道: (1)根據國健署最新一次的國民營養健康調查,台灣人普遍鈉攝取量過高,最嚴重的年齡層甚至達到建議量的173%,國際上也是超量攝取的趨勢,現代人並不存在鹽吃太少的問題,反而是鹽吃太多,傳言說法錯誤。 (2)「真鹽」應稱為「天然鹽」,天然鹽比精鹽有更多的礦物質、微量元素,但不能因此就把精鹽說成不好的東西;反觀天然鹽通常不加碘、但精鹽有加碘,國人缺碘盛行率約 5 成,傳言偏頗比較、且沒說國人明顯缺乏的營養素,傳言說法易誤導。 (3)天然鹽為食品、食品依法不得宣稱或暗示療效,傳言所稱的能改善的症狀,很多都是「低血鈉症」的症狀,但多數低血鈉症不是鈉吃不夠,而是吃進去的鈉發生別的代謝失衡問題,傳言混淆二種概念、傳言說法錯誤。 網傳「真鹽的妙用及好處」約 18 分鐘的錄音檔,提到高血壓、甲狀腺腫大等身體不適「問題都是真鹽少吃了」,吃水果灑鹽、可平衡水果太甜,真鹽改善夜尿、頭痛、噁心嘔吐、疲倦打瞌睡、感冒,「吃真鹽保證不會吃到腎臟壞掉」。但專家表示,傳言所說的「真鹽」,其實應稱為「天然鹽」,不管是天然鹽或是精鹽、成分都是氯化鈉,天然鹽比精鹽多了礦物質、微量元素,但是精鹽添加碘、避免台灣民眾通常缺碘的問題,不同的鹽各有優點,傳言說法易生誤導。此外,專家也提醒,整體國人的鈉攝取量過高,傳言卻鼓吹鹽吃太少、要多吃鹽,傳言說法錯誤。 傳言所說的論點也見於坊間書籍,類似說法包括「真正的好鹽,大量攝取也沒關係!破除減鹽世紀迷思——少鹽並不會讓你遠離疾病,吃對鹽才會」,「身體正在發出『我需要鹽』的求救訊號」等,專家提醒民眾,務必仔細檢視自然療法有多少科學證據、不要輕易誤信。 天然真鹽的妙用及好處? 原始謠傳版本: 真鹽的妙用及好處 或這個版本: 吃對塩能救命: 真鹽是指含有天然礦物質的海鹽或岩鹽等! 這篇對頻尿、胃食道逆流、抽筋、減肥、三高的人有幫助,務定要播來聽,對健康有幫助。 主要流傳這段 18 分 17 秒 的錄音檔,並在通訊軟體和社群平台流傳: 查證解釋:(一)青壯年男性超標達 173% 臨床少見缺鹽病人 傳言說「以為吃少鹽少油才對身體好,不知道這是錯誤法」、「長年下來高血壓了、心跳過快,或甲狀腺腫大」。MyGoPen 致電諮詢新光醫院家醫科醫師柳朋馳,他表示叫人家多吃鹽其實就是一件讓人很匪夷所思的事,其次就是好鹽、真鹽的定義到底是什麼。 柳朋馳強調,醫生並不會要民眾完全清淡才叫做好,每個人都需要適量的鹽,而所謂的「適量」對每個人來講並不見得相同,本身有潛在疾病,像是心臟、腎臟疾病的人就絕對不可能是多鹽,甚至有時候要限鹽,臨床上少鹽少到導致無力、低血鈉等問題並不常見,通常是非常極端的限鹽、或是使用一些藥物,或是腦部荷爾蒙有問題等等,才會導致體內的鈉留不住、變成「低血鈉症」。 柳朋馳指出,一般人正常飲食的情況下並不會缺鹽,尤其是現代人、平常都是已經過度吃鹽,古代人吃的東西並沒有像現代這麼豐盛,飲食習慣差異這麼大的情況下,鹽的攝取量過多已經是不用爭議的,唯一差別在鹽的好壞選擇。MyGoPen 查詢句代表性的公開資料,國健署2020年更新的「減鹽秘笈手冊」官版衛教內容提到:調味品中也可能含有看不見的鹽或鈉,例如醬油、沙茶醤、蕃茄醬等,而且麵線、油麵、餅乾等,或是釀製、加工的食品,例如:榨菜、筍乾、香腸、肉乾、鹹蛋、肉丸、火鍋餃類,製作過程中也都需要添加含鈉量高的鹼、蘇打發粉或鹽,這些都會使現代人不知不覺吃進太多鹽。 國健署呼籲,根據衛生福利部建議成人每日「鈉」總攝取量不要超過 2400 毫克、相當於食鹽 6 公克,差不多就是 1 茶匙食鹽,但是一個人每日鈉的總攝取量包括:天然食物中鈉含量、加工食品、人工調味品中的鈉含量,攝入太多的鹽會影響健康,許多研究報告顯示,高血壓、動脈硬化、冠狀動脈心臟病、中風,甚至是胃癌,都和鹽吃得太多有關或可能有關。 此外,根據國健署公布的最新版「國民營養健康調查」(2017 到 2020 年),第 51 頁報告中提到:台灣男性在 4 歲以上、女性在 7 歲以上就有鈉攝取量過高的狀況,19 到 44 歲成人為鈉攝取量最高的族群,男性達建議量的 173% 最高,其次為 7 到 18 歲的兒童、青少年,及 45 到 64 歲成人。而根據國家衛生研究院「保持均衡與健康的飲食,小心鹽多必失」論壇內容,提到:全球平均的鹽攝取量為每天 10.8 克,是世衛組織建議量 5 克的兩倍之多,食用過多的鹽儼然已成為飲食與營養相關死亡的最大風險因素。由上述各種資料可知,現代人不管是台灣或是國際上,並非「少鹽」出問題,而是鹽吃太多出問題。(二)「真鹽」說法誤導 天然鹽沒加「碘」不符台灣人需求 傳言提到「用真鹽在做菜,真鹽泡水喝、乾吃都行」。但根據教育部字典「真正」一詞的相反詞為「冒充、假冒、虛偽」,傳言稱為「真鹽」有誤導其他鹽品是負面意思之嫌。MyGoPen 查詢具代表性的公開資料,主管機關及購物平台都使用「天然鹽」稱之,而根據國健署於 2019 年「玫瑰鹽是天然的鹽,比較健康?」保健闢謠,提到:民眾會以為時尚、進口的鹽就比較高級,但其實背後隱藏營養危機,進口的鹽可能不含碘,長期吃這些沒有加碘的食鹽,有可能造成碘營養缺乏的風險,國健署建議「家裡最常用的鹽,應該要以有添加碘的鹽品為主」。 柳朋馳指出,鹽的好壞這個議題在過去幾十年間時常出現,坊間流行過竹炭鹽、玫瑰鹽、岩鹽、海鹽等等,這些天然鹽各有優點,但是醫界卻擔心這些都是「無碘鹽」,「大脖子」甲狀腺腫大的疾病曾經在台灣盛行很長一段時間,直到 1960 年代食鹽加碘政策之後才改善,因為不管吃葷、吃素,所有人都會吃到鹽,所以才會在食鹽加碘,但天然鹽太過盛行的話,醫界反而擔心民眾的碘攝取量不足。 而 2015 年衛福部「食用碘鹽 健康多一點 逾半數國人碘營養不足」新聞稿中指出:2004 年鹽品開放自由貿易後,現在市面上販售的國產及進口食鹽並非全部為碘鹽,而根據國健署「2010-2013 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之尿液碘濃度分析計畫」顯示,2013 年 6 歲以上人口的尿液碘濃度中位數為每公升 96 微克,有 51.9% 國人尿液碘濃度低於世衛建議下限 100 微克。此外,2013 到 2016 年的國民營養調查則發現 7 到 18 歲的缺碘盛行率為 3 成、19 歲以上成人是 5 成,2017 到 2020 年的國民營養調查發現高達 8 至 9 成家庭已使用含碘食鹽, 但 45 歲以上成人的缺碘率仍有 5 成。由上述資料可知,台灣民眾仍有極高比例處於缺碘狀態,天然鹽為了標榜天然、通常不會再加工加入碘,未必符合台灣人口的健康需求。(三)天然鹽有礦物質、精鹽有碘 不能部分比較 柳朋馳強調,天然鹽的礦物質、微量元素確實比較多,補充礦物質、微量元素對人體確實有益處,但不能因此就把沒什麼礦物質、微量元素的精鹽說成是不好的東西,人體並不是靠吃鹽作為礦物質、微量元素的主要來源,而是從每天攝取的飲食上均衡獲得,反觀「碘」往往才是很有可能吃不夠的,傳言不提天然鹽不含碘的問題、說法偏頗而不夠全面,而且天然鹽比較貴、成本效益是否划算很難說。(四)鹽無法「平衡」水果糖分 改善口感的意義也不大 傳言提到「把真鹽撒在水果上面,去平衡水果太甜」。柳朋馳指出,有人吃水果加一點鹽、達到甜度增加的效果,這樣就不用吃那麼甜的水果,但是減水果的糖份卻多吃了鹽,降低糖尿病風險、增加高血壓風險,這樣一來一往有多少好處不無疑問,應該鼓勵病人不要為了口感而去吃很甜的水果才對,而不是強調再加其他東西來調整甜味。 此外,水果加鹽只調整了甜味、並沒有改變含糖的糖分,糖分原本有多少、還是一樣吃進去,鹽並沒有真的取代糖,「平衡」是指口感、口語上的說法,並不是化學反應式上的平衡,傳言「平衡」的說法太過籠統,而且這樣做的意義並不大。(五)鹽能鎖水卻傷腎 應找出夜尿病因 柳朋馳表示,吃了鹽能鎖水,也就是上述所說的身體留鈉、留水,但之後就變成血壓上升,血管內的壓力必須排掉,鹽跟水就進入腎臟、腎臟必須代謝處理掉,這個過程會損耗腎臟,所以與其為了解決夜尿而去吃鹽,反而應該找出夜尿的直接病理原因,例如攝護腺肥大、膀胱過動症等,靠鹽短暫性的鎖水反而製造别的問題。(六)低血鈉不是吃太少 而是失衡、留不住 傳言提到「上課想睡覺打瞌睡缺氧」、「上班喝真鹽水身體變暖」。柳朋馳指出,低血鈉症會有明顯的神經學症狀,包括:頭痛、疲倦、頭暈、肌肉無力、失去平衡感、運動失調、感覺遲鈍等等,幾乎就是傳言所說的鹽能改善的症狀,但臨床上因為鹽吃太少、過度極端的清淡飲食所導致的低血鈉症是非常少見的,約 3 到 5 成的低血鈉病人與利尿劑等藥物或是疾病有關,也就是所謂的「抗利尿激素不適當分泌症候群」(syndrome of inappropriate antidiuretic hormone secretion,SIADH),病人體內分泌不正常濃度的抗利尿激素,使得水份滯留、引發低血鈉,高危險族群為腦部創傷或出血、小細胞肺癌、使用抗癲癇藥物,這類的病人或是「水中毒」的病患,臨床上的確會鼓勵飲食上可以多加一點鹽,但是並不是表示是平常吃太少鹽,這些病人跟一般人相比、並沒有太少,而是分母被改變。 此外,尿崩症、使用利尿劑的病人則是因為內分泌、腎臟病、藥物等因素而導致排尿、血鈉濃度出問題,甚至高血鈉,這些病人跟正常人相比也沒有吃不夠、而是整體的代謝平衡不正常,柳朋馳強調,吃不夠、不平衡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傳言卻混為一談。由此可知,傳言缺乏疾病背景、治療脈絡,傳言為易誤導的說法。 柳朋馳提醒民眾,高鹽對身體的損害主要是心血管、腎臟;鹽會導致身體留鈉、留水、血壓就會往上走,因此高血壓初期的病人都會被要求「得舒飲食」,得舒飲食最重要的觀念就是「減鹽」,讓血壓不要偏高。此外,腎臟在高鹽的環境下會受損,而高血鈉也會使神經細胞受阻,再來就是不管是高血鈉或低血鈉,都會影響到大腦腦細胞的活性,提醒民眾不要誤信謠言,多吃鹽養生不成、反而有害健康。結論 總而言之,根據衛福部國健署歷次做的國民營養健康調查,台灣的民眾並沒有吃鹽太少、反而是吃鹽太多,最嚴重的年齡族群甚至達到建議量的173%,而國際上的相關研究也顯示同樣的超量趨勢,可見不只台灣、包括國際上都因為鹽吃太多而推動減鹽的健康飲食,傳言為錯誤說法。 傳言說「真鹽」,但應說成「天然鹽」比較中肯,天然鹽比精鹽多了礦物質、微量元素,這些營養有益人體,但不能因此說成沒有這些礦物質、微量元素的精鹽就是不好的東西;此外,人體主要是靠飲食攝取礦物質、微量元素,不是靠吃鹽,強調天然鹽可以吃到礦物質、微量元素,卻不提也同時吃進更高的心血管風險,也不提天然鹽往往是無碘鹽的問題,傳言說法易誤導。 傳言提到吃鹽可以治夜尿、疲倦、體寒等,全以「個人經驗」出發,未提出「科學證據」證明因果關係,同一個案是否具有「重複性」、「再現性」不無疑問,無法推論為其他人也同樣有效,傳言說法為錯誤資訊。 傳言說「洗水果的時候、泡蘋果的時候才會用台鹽的鹽」。多年來相關主管機關都宣導用鹽水洗蔬果是錯誤作法,食藥署曾於 2015 年闢謠「蔬果殘留農藥,用水洗不掉,用精鹽可去除,是真的嗎」,強調「加鹽清洗蔬菜以去除農藥並不是正確方法」, 食藥署所屬的食藥好文網也曾於 2018 年宣導「用鹽、用醋或是清潔劑等方式清洗蔬果,其實清洗效果都很有限,有時甚至會導致蔬果中鈉含量增加」,傳言貶低精鹽只當成清潔使用、錯誤使用精鹽的說法,也使整個傳言的可信度降低。衛教資源: 國健署 - 減鹽秘笈手冊 諮詢專家: 新光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 - 柳朋馳(本文轉載自《MyGoPen》查證參考:https://www.mygopen.com/2024/08/salt.html)(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10-19 焦點.元氣新聞
橘世代/【啃老啟示錄】及早預防 別當兒孫提款機
啃老族要如何預防?除了家庭從小應給予理財教育、鼓勵孩子自立,並給予探索和犯錯的空間外,整個社會應該更正視青少年的繭居與拒學問題。在日本經驗裡,繭居拒學者因為在第一時間未得到適切的資源及協助,年紀大之後更難踏出家門。二○二二年,日本有一百四十六萬個繭居族,其中超過一半年紀大於四十五歲,當初那些拒學、繭居的孩子長大了,一直沒有離家,變成中老年人,在日本形成「八○五○」的社會問題,亦即,八十歲老父母還要照顧五十歲的中年兒女。家有啃老兒 父母長期焦慮台灣沒有相關數據,但是在實務現場都有類似觀察。鈺璽診所副院長、振興醫院精神科特約醫師蔡佳芬發現,近年因為子女啃老來看診的病人變多。這些人自己沒有精神疾病,卻長時間焦慮失眠,聊過之後才知道,病人有個啃老兒,其實困擾已久,因孩子不願就診,都未求助,或是有求助但是未被解決,所以一直擱著,隨著自己的老化,對此情況的擔憂加深了。老人福利推動聯盟秘書長張淑卿也指出,老盟在處理勞保、中高齡就業、困難長照個案,以及獨居老人議題時,都在現場看見相同的現象。但是台灣不像日本,有協助繭居或啃老的機構,而是分散在各單位,例如涉及高齡照顧議題時,就會用到家庭照顧據點的資源,有經濟衝突時,或許能啟動社安網的脆弱家庭協助,但如果沒有照顧議題,需要的是情緒支持或是其他,就幫不上忙。受暴力對待 一定要懂求助張淑卿呼籲,啃老不是一個家庭內的事,深受社會價值影響,改變也不是個人的責任,需要國家系統的支援。目前的困難是,國內對此沒有相關統計,很難清楚掌握問題全貌及嚴重性,更遑論思考對策。她呼籲社政系統必須正視這個問題。無論是繭居,或是啃老,成因都非常多元,樣態也各異,處理時的大原則是,不要獨自面對。蔡佳芬鼓勵覺得有困難的父母,雖然孩子拒絕出門,但父母可以先跟心理師或精神科醫師討論,只要有機會就不要放棄。尤其是孩子已經出現傷人與自傷行為的,更應該要求助。也可以向里長求助,該報警就報警,留下通報紀錄,讓社會網絡各種資源進來,當意外發生時,才有機會救到老父母,搞不好就改變了整個局面。她看到許多老父母就算被孩子打也不敢講,覺得丟臉,親如手足、摯友都不知道。她提醒,孩子的異常有時也是求救訊號,表示他無法控制自己了,如果報警得以強制治療,讓他因此有機會去看醫生,或許會是改變契機。數位版看這裡 如何幫家人留資產理財規劃顧問廖一聰有個思覺失調的雙胞胎弟弟,母親希望自己可以照顧弟弟餘生,也不希望弟弟拖累廖一聰。廖一聰知道自己必須把弟弟照顧好,但是又深感沉重,不想承擔。於是他就以自己的財富傳承專業,幫媽媽做了一些安排,讓媽媽可以留住資產,確保晚年生活的安全感,並放大有限資產,身後也能照顧牽掛的病兒。進數位版看廖一聰的家庭故事。
-
2024-10-19 焦點.元氣新聞
百憂解退出台灣11月1日停止健保申報 醫師嘆:只能接受
精神科藥物「百憂解」不堪健保砍價退出台灣,已於今年8月停止供貨,有醫師在臉書貼出一份函文,文中指出「百憂解錠20毫克」最快將於11月1日停止健保申報,「懇請醫院尋找替代廠商以利病患後續治療」。該份函文指出,因市場策略調整,台灣禮來公司已申請撤銷百憂解的藥物許可證,於8月底停止供貨,並經衛福部9月13日公告生效,依「全民健康保險藥物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許可證註銷後,最快可於「次次月」1日取消給付,因此預計今年11月1日停止申報健保,屆時將無法申請健保給付,醫院必須尋找替代廠商,以利患者後續治療。林口長庚醫院自殺防治中心主任張家銘表示,這次退出台灣的百憂解藥物是錠劑劑型,與早期的膠囊劑型不同,使用錠劑時,患者可依醫囑,將藥錠剝成一半,服用適合的藥物量,尤其兒童、青少年患者,更需要這項功能,若使用膠囊,必須把藥物粉末倒出服用,對患者而言來說,並不便利。張家銘表示,百憂解是相當穩定的藥物,可用於治療青少年憂鬱症、強迫症等疾病,依症狀程度及年齡體重等不同,每位患者需要服用的劑量也不同;百憂解有替代性的台廠學名藥,「臨床上不得不接受換藥」,以林口長庚為例,目前雖然學名藥、原廠藥並存,但已開始鼓勵患者,趁著過渡期做好使用學名藥的心理準備。張家銘感嘆,近幾年藥物退出台灣情況時有所聞,有時藥物引進台灣沒多久,就中斷退出台灣,對於患者而言,用藥權益必須特別留意。
-
2024-10-17 慢病好日子.更多慢病
慢病最愛問【就醫疑問】巷口新開的診所寫「家庭醫學科診所」,跟常見的小兒科、耳鼻喉科有什麼不同嗎?
專家告訴你回覆專家: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副秘書長/同心海華診所家庭醫學專科醫師 林義傑家庭醫學科強調「全人、全家、全程」的照護,服務對象涵蓋所有年齡層,從新生兒到老人、預防醫學到安寧緩和醫療,以及醫療到長照的轉介銜接,代表病友及其家人都可以在同一個診所獲得全面且具連續性的醫療服務。相比之下,小兒科著重照護嬰幼兒和青少年的健康問題,耳鼻喉科則專注於耳鼻喉領域的疾病治療。和家庭醫學科診所的取向並不相同。家庭醫學科醫師可說是社區的健康守門員,80%以上的急慢性病都可以由家庭醫學科醫師直接診斷和處置,像是感冒、發燒等急性病,三高慢性病管理、疫苗注射、健檢抽血、健康促進以及身心健康評估等,都是家醫科的範疇。在實務上,好的家醫科醫師也像一顆社區的健康幹細胞,可以隨著每一個社區的特性來調整醫師的服務和診所的團隊,符合當區民眾最迫切的健康需求。例如在新的重劃區,以年輕家長和小孩居多,該診所就會調整成有兒童疫苗注射,診療急性病為主的型態;相對的在老年化的社區,就會轉型成以慢性病管理為主的診所。同時,家醫科醫師也能在必要時提供專業建議,透過社區醫療群的網絡轉介至彼此信任的專科醫師。過往當民眾身體不舒服時,常常不知道該找哪一科,找了專科醫師又擔心評價不好.此時,家醫科醫師就是社區民眾最好的健康顧問和代言人,有問題都可以先詢問家庭醫師的專業意見,並由他們協助推薦其他專科醫師,做雙向轉介。【慢病主題館】名家專欄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致力於推動家庭醫學研究、專科醫師培訓與基層醫療發展,並加強與國際間的交流合作。學會通過舉辦學術研討會、推動家庭醫師制度等,提升全民健康水準,並積極輔導教學醫院設立家庭醫學科,為社區居民提供更貼心的醫療服務。官方網站|更多文章【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4-10-15 退休力.活躍好學
壺鈴運動鍛鍊全身 73歲逆齡有成
隨著銀髮族人口增長,如何延緩衰老、保持健康成為許多人的課題。在聯合報推出的退休5力課程「強肌運動系列─壺鈴增肌抗老減齡」中,除了鍛鍊體力,更提供實際生活應用技巧。許多學員表示,壺鈴課最實用就是學會正確發力,並增強核心穩定性,對於日常生活中搬重物、上下樓梯等都非常有幫助。73歲的陳大哥對於壺鈴課程帶來的好處,讚不絕口。他自豪地說:「我現在走路比同年齡的人更穩健,也能輕鬆爬樓梯,拿重物也不怕閃到腰。」壺鈴最吸引他的,在於全身的鍛鍊效果:「以前去健身房需要用很多器材來鍛鍊,但壺鈴只是一個小小的工具,卻能做到全方位訓練,這讓我非常驚喜。」49歲莊小姐多次報名壺鈴課程,「以前覺得壺鈴只是運動工具,沒想到它可以帶來這麼大的改變,上完課後,能明顯感受體態的改善,甚至腰痠背痛也減少。」她強調,課程中教練的指導讓她學會正確發力,避免運動傷害,課程不僅幫助自己,也影響家人。「老公看到我上課後的變化,也開始對運動產生興趣,現在我們偶爾會一起在家運動。」運動教練田玉笛指出,壺鈴課適合各種體能程度的人,可依據每個人的能力調整重量和動作範圍,新一期初階及進階課程已開放報名,歡迎報名參加。課程將透過壺鈴進行全身肌力訓練,並提升心肺功能與核心穩定,讓學員在日常生活中,更加輕鬆自如地應對各種挑戰。退休5力課程 強肌運動系列─壺鈴增肌抗老減齡周三課程1.初階壺鈴訓練:10/23、10/30、11/06、11/13 共4堂課2.進階壺鈴訓練:11/20、11/27、12/04、12/11、12/18、12/25 共6堂課˙共兩個上課時段,上午班 10:40~12:10、下午班 15:00~16:30,請擇一時段上課周四課程1.初階壺鈴訓練:10/24、10/31、11/07、11/14 共4堂課2.進階壺鈴訓練:11/21、11/28、12/05、12/12、12/19、12/26 共6堂課˙固定周四下午 14:30~16:00上課,14:10報到地點:北市青少年發展處四樓舞蹈教室洽詢:02-8692-5588轉5869
-
2024-10-10 焦點.健康知識+
每天睡8小時和走1萬步能長保健康嗎?哈佛教授破解養生七大謊言
生活中許多健康或養生知識長期遭到誤解,美國人類學家暨哈佛大學生物學教授丹尼爾·利伯曼(Daniel E. Lieberman)在訪談中解析關於運動、睡眠、跑步、癌症和糖等七大謊言,讓人重新審視那些根深蒂固的健康觀念。謊言1:每天都要8小時睡眠和1萬步嗎?睡眠對身體健康至關重要,7小時睡眠可能是最佳選擇,而不是傳統的8小時,睡眠不足或過多都會對健康產生負面影響。運動也對健康有巨大影響,每周運動150分鐘可降低患乳腺癌風險。關於睡眠,八小時睡眠的觀念自工業革命以來就存在,但現代生活中的電視、燈光、手機等電子設備干擾了睡眠。愛迪生發明電燈改變了睡眠模式。研究表明, 沒有這些電子設備的人群中,他們每晚平均睡眠六到七個小時,且不午睡。因此,認為人類每晚需要睡八小時的想法並不科學。研究數據顯示,每晚睡眠七小時左右的人,健康狀況往往最佳。當然,實際情況更複雜,生病的人可能需要更多睡眠,而且青少年和老年人的睡眠需求也不同。至於每天走一萬步的說法,其實源自日本計步器的營銷策略。在20世紀60年代東京奧運會期間,計步器被發明出來,選擇「一萬步」作為目標,更多是因為這個數字聽起來吉祥,而非科學依據。研究顯示,每天走7000到8000步時,健康效益最大,超過這個數字,額外的步數並沒有明顯的優勢。所以每天走一萬步並非最佳,但不失為一個合理的目標。謊言2:重訓是「金剛芭比」才需要的嗎?體育活動種類多樣,包括耐力運動和力量訓練,這些活動可以幫助延緩衰老過程維持身體各系統功能,預防疾病,保持健康。利伯曼教授表示現在更加注重進行力量訓練。他一直喜歡散步和跑步,但對耐力型活動並不感興趣。利伯曼教授坦言,他並非一個特別有毅力的人,更傾向於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然而,隨著對力量訓練重要性認識的加深,他開始意識到自己在這一方面的懶惰,並開始每周至少進行兩次力量訓練,以更認真的態度對待它。他特別強調,隨著年齡的增長,肌肉質量的流失可能會導致人們變得非常虛弱。這種狀況在醫學上被稱為「肌少症」,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們往往會逐漸失去肌肉,導致身體變得虛弱,功能能力下降。一旦這種情況發生,就會形成一個惡性循環。利伯曼教授提醒隨著年齡的增長,肌肉的流失是一個需要重視的問題。通過定期進行力量訓練,我們可以減緩肌肉流失的速度,保持身體的活力和功能能力。他用自己的經歷告訴大眾,即使不是天生有毅力的人,也可以通過認識到運動的重要性逐漸改變習慣,開始認真對待力量訓練。謊言3:「退休」會讓你更健康嗎?退休後「閒著」並不利於健康,年紀越長,運動對健康的影響越重要。體育活動對延緩衰老至關重要,適當的身體活動可以開啟維修和維護程序,保持肌肉強壯,防止DNA突變、細胞堆積垃圾、老年失智症。人類無法抗拒歲月的流逝,衰老是自然規律,人體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退化。然而,體力活動卻能有效地減緩這一過程。無論是耐力運動如跑步、步行、遊泳,還是力量訓練或阻力訓練,它們都能以不同的方式對抗衰老,維持身體機能。過去人們認為隨著年齡增長,活動量減少是正常現象,但現在知道這並非不可避免。身體活動就是生活的一部分。體力活動能激發一系列神奇生理反應,它不僅能幫助修復和維護身體,保持肌肉強壯,還能防止DNA突變,維持線粒體數量,清理大腦中的有害物質,從而預防阿茲海默症和其他類型的失智症。簡而言之,體育活動對全身各個系統都有延緩衰老的益處,一旦停止運動,衰老的過程就會加速。退休是現代社會特有的現象。在過去,人們不會退休,他們會一直工作,直到生命終結或疾病纏身。退休是西方文化的產物,它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但也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因此,退休後應該尋找一些具有挑戰性、有益、有趣的活動來替代工作,重要的是不要停止運動身體。研究發現隨著年齡的增長,體育活動對健康的影響越來越大。對於20多歲、30多歲和40多歲的校友來說,每周運動四到五次,可以降低約20%的死亡率。而對於60多歲和70多歲的校友,經常運動的人死亡率要低50%。這一發現再次證明,隨著年齡的增長,運動對於維持健康變得更加重要,而不是相反。謊言4:聽從輕鬆舒服的本能 真的對身體好嗎?舒適和便利的生活方式可能導致我們變得懶惰,而長期缺乏運動可能增加患病風險。有些人可能攜帶著某些遺傳傾向,無疑增加了患上某些疾病的風險。然而,相較於遺傳,環境因素對我們的健康影響更為顯著。我們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自己的環境,通過積極的運動和生活方式,可以顯著降低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阿茲海默症等疾病的風險,雖然不能完全避免,但能大幅度減少這些疾病的可能性。追求舒適是人的本能,現代社會充斥著電梯、汽車等便利設施,大家總是下意識就去搭電扶梯或搭乘交通運輸工具,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輕鬆。然而,為了健康,我們必須克服這種追求舒適的本能,積極地參與身體活動。謊言5:花了太多錢在治療疾病 而不是預防通過適當的運動、健康飲食和生活習慣的調整,這些簡單的措施,可以有效預防許多疾病。常聽到一種觀點指出隨著年齡的增長,血壓自然會上升。但這並不是絕對的。在西方世界,由於缺乏運動和飲食不當,血壓升高的情況確實比較普遍。然而,也有很多人即便年歲增長,血壓依然保持正常。我們常常將年齡增長與衰老相關的疾病混為一談,但事實上其中一些疾病是完全可以預防的。問題在於,我們的社會並沒有給予預防足夠的重視,預防措施往往只是偶爾被提及。在美國,醫療保健系統的投入並不合理,只有大約3%的醫療預算用於疾病的預防,而根據疾病控制中心的數據,走進醫生辦公室的人中,有高達75%已經患有某種疾病。我們幾乎沒有投入資源去預防那些嚴重影響我們生活品質的疾病。但值得慶幸的是,預防並不複雜,它需要個人的意志力、教育以及獲取健康食物的機會。他相信每個人都可以通過一些簡單的行動來改善自己的健康狀況,預防那些隨著年齡增長而可能出現的疾病。謊言6:癌症是「貧窮病」還是「富人病」?癌症與能量過剩有直接的關係,我們的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與癌症等疾病的發病率密切相關。癌症與財富有很強的聯繫,因為癌症本質上是一種與能量過剩相關的疾病。利伯曼解釋,癌症的發生是因為體內的自然選擇過程出現了錯誤。當細胞開始生長,它們通過競爭獲取能量,如果能量過剩,比如攝入過多而運動量減少,就會為這些細胞提供養分。因此,高水平的胰島素與癌症的發生密切相關。體內過高的胰島素水平會導致女性體內雌激素和黃體酮的增加,男性體內睪酮的增加。雖然這些激素對生殖有利,但它們同樣會增加患乳腺癌、前列腺癌等癌症的風險。利伯曼教授提醒,活躍的人體內的雌激素、孕激素、睪酮和胰島素水平較低,血糖水平也較低,這些因素都有助降低癌症的發病率。每周進行150分鐘的體力活動,如步行,可以使女性終生患乳腺癌的風險比久坐的人低30至50倍。盡管有充分的流行病學和機制數據支持這一點,但預防癌症的重要性並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我們更多地關注癌症的治療,而忽視了預防。謊言7:糖是發炎反應的兇手少吃易引起發炎的食物,例如任何含大量糖的東西;運動是人體進化出的抗炎活動;高血糖食物會導致胰島素水平上升,過多脂肪儲存會引發全身性發炎。運動可降低發炎,肌肉產生抗炎分子,有助於控制發炎。身體活動對健康至關重要,可延長壽命,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關心健康,首要的三件事很簡單:戒煙、加強運動、減少高糖和低纖維食物的攝取。這些健康準則幾乎人盡皆知,無需多言。很多人會忽略糖對健康的危害,我們常說的高血糖食物,會導致血糖和胰島素水平升高。胰島素是一種合成代謝激素,它的主要作用是將葡萄糖和脂肪儲存起來。當你進食時,胰島素水平上升,幫助儲能;而當你運動時,胰島素水平下降,因為你正在消耗這些能量。當細胞獲得過多能量時可能會失控,「發炎」往往是因為細胞中脂肪積累過多引起的。脂肪細胞膨脹、破裂,進而損害身體,激發免疫系統的反應,導致發炎。肥胖和過多脂肪是全身發炎的主要原因,而發炎就像身體內部的緩慢燃燒,可能對幾乎所有器官造成損害。
-
2024-10-04 慢病好日子.慢病預防
「戰勝代謝症候群」闖關健康6秘訣
代謝症候群由5項危險因子組成,包含3高(血壓偏高、血糖偏高、血脂偏高)及2害(腰圍過粗、好的膽固醇不足),符合3項異常者,即為代謝症候群,未來罹患慢性疾病的風險將比一般人高出2至6倍。那該如何預防代謝症候群呢?國民健康署邀請您參加113年11月3日、113年11月10日「戰勝代謝症候群」闖關活動,一起打擊代謝症候群,掌握健康秘訣。6招秘訣跟著做 破解代謝症候群■ 正確量腰圍:早晨空腹時自然站立,除去腰部覆蓋衣物,將腰圍尺繞過腹部中線(骨盆上緣至肋骨下緣的中線),維持正常呼吸,吐氣後量測腰圍數值。■ 722量血壓:建議18歲以上每年至少1次722居家量血壓,連續7天(天天量)、每天2回(早晚量)、每回2次(隔一分鐘取平均值),監測血壓數值。■ 均衡飲食:每天早晚一杯奶、每餐水果拳頭大、菜比水果多一點、飯跟蔬菜一樣多、豆魚蛋肉一掌心、堅果種子一茶匙。■ 規律運動:建議每週至少150分鐘中度身體運動,如:健走、太極拳、游泳、騎腳踏車等,養成規律運動習慣。■ 戒菸撥63:4步驟戒菸(選定戒菸日、告知親友、瞭解困難、排除誘因),或撥打免費戒菸專線0800-636363尋求專業諮詢服務。■ 定期檢查:國民健康署提供40至64歲每3年1次,65歲以上每年1次的免費成人預防保健服務。解謎闖關拿好禮 拍照打卡加碼送本活動只要闖關成功且填寫問卷,可獲得紀念禮物1份,另外活動期間拍照打卡並上傳至個人社群,按讚數前30名者可獲得新臺幣1,500元等值數位禮券,未入選前30名者還有機會參加抽獎,詳情請關注國民健康署臉書粉絲專頁。【慢病主題館】名家專欄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國民健康署以提升健康識能,力行健康生活型態;普及預防保健服務,推廣有效預防及篩檢;提升健康照護品質,改善慢性病控制及預後;營造友善支持環境,增進健康選擇及公平等4大方向,規劃及推動生育健康、婦幼健康、兒童及青少年健康、中老年健康、菸品及檳榔等健康危害防制、癌症、心血管疾病及其他主要非傳染病防治、國民健康監測與研究發展及特殊健康議題等健康促進業務,協同地方政府衛生局所、各級醫療院所,並結合民間團體力量,共同實踐健康政策,為全民打造健康優質的生活環境。官方網站|粉絲專頁|更多文章【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4-10-02 焦點.健康你我他
我是高年級實習生/退休生活是減法 學習力別中斷
服務公職31年,退休後,我沒有另尋私立學校謀職,但也沒有無所事事,畢竟當時還有一個女兒在讀大學,仍然要花錢。退休前,老妻在家附近購一小舊公寓當書房,我退休後把那裡當辦公室,除了中午回家吃午餐外,就在那裏閱讀、寫作。我當圖書館員時,發現彼時報章雜誌很少介紹圖書館的,因為圖書館員大都只寫論文式文章,與一般民眾有距離。因此我立志在書房學習用散文或報導文學的方式,寫成文章投稿到各報刊。十年終有成,我出版了《愛上圖書館》、《迷戀圖書館》兩本書,在圖書館放入了文學類書架上。因為喜歡閱讀,退休後十年內,我也獲北市圖之邀,參加該館舉辦的「好書大家讀」青少年優良圖書的評審工作,每年獲得獎座一座。其實參加好書評審,我也可以向許多青少年文學專家學習,又能讀遍許多新出版的青少年讀物,也是退休後的收獲之一。十年後,因視力老化了,我才辭掉這兼差工作。如今退休已20年,其間因年歲關係,我逐漸取消晚上打羽球、清早慢跑等運動,只留半天去書房閱讀、寫作,下午從事走路、看展、參觀老屋、古蹟等較休閒的活動,因為「老兵雖然還未死,仍然要逐漸消逝」,老人的生活,要採取減法,慢慢減去一些活動,但學習力不要中斷就好。
-
2024-09-29 醫療.兒科
小胖子、性早熟增加 讓台灣學童長不高
飲食西化之後,台灣孩童體態出現明顯變化,不僅肥胖率增高,連帶也讓「性早熟」人數大增,孩童的身高發展大受影響,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小兒成長新陳代謝內分泌科/愛群兒童成長診所院長楊晨表示,營養、運動、睡眠與壓力是影響孩童身高成長的四大要素,家長應特別關注孩童飲食習慣,若能攝取足夠且對的營養,能大幅改善孩童健康問題。缺乏運動、喝含糖飲料,肥胖讓成長發育期提前結束。楊晨表示,缺乏運動及不良的飲食,加上台灣超商與手搖飲店密集分布,孩童難以擺脫高糖、高熱量的飲食,讓體重快速增加,男童多因為體重過重影響身高發展,女童則是初經提前。楊晨說,肥胖兒童在成長期雖然可能表現出快速成長,但這種成長往往與女性荷爾蒙的過量儲存有關,促使青春發育期提前結束,肥胖若持續至成年,比起常人更容易有心臟、心血管疾病等問題。四大成長要素:營養、運動、睡眠和壓力管理。「營養、運動、睡眠和壓力管理」是影響孩童成長的四大要素,楊晨表示,睡眠除了睡足夠外,更重要的是睡對時間,晚睡會嚴重影響生長激素分泌。運動不足則無法刺激生長板,會影響骨骼發育;營養不足影響骨骼肌肉發展;過大的學業、生活壓力,則會影響體內荷爾蒙,導致生長激素的分泌受到抑制。家長在孩童成長的過程,扮演關鍵的角色,一定要格外注意這四大影響孩童的成長因素。楊晨說,每天至少要睡8小時,且建議9-10點前即須上床睡覺,運動至少要每天30分鐘,而該階段的孩子特別適合「跳繩」,既簡單又方便,每天如果可以跳10分鐘、500下的跳繩,已有研究顯示,能有效促進骨骼發育。另外,飲食也得均衡,青少年每天應該要攝取足量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質以及微量元素,特別是「鈣質」尤其重要。壓力會削弱腸胃道功能,影響鈣質等營養吸收。根據建議,青少年每天應攝取1000毫克到1200毫克的鈣質,牛奶、優酪乳,綠葉蔬菜及魚類等食物;同時,適當的日光照射也是促進鈣質吸收的關鍵,因為陽光能幫助身體合成維生素D,從而增強鈣質的吸收。青少年每天應該進行至少10分鐘的戶外活動,尤其是在上午10點至下午3點之間的陽光照射時間。不過,有些孩子即使照建議補鈣,也不一定補得進去,因為鈣質吸收與日常壓力管理密不可分。過去有研究顯示,壓力會削弱腸道功能,影響鈣質等營養物質的吸收。楊晨說,現在的孩子課業壓力都比以往還大,不只要有學業表現,課餘的才藝表現也得兼顧,激烈的競爭下,壓力值都比以往高,協助孩子適當地放鬆,學習解壓的方式,也是家長需要協助孩子健康成長的一環。選擇優質鈣、輔以維生素D,成長的重要關鍵。楊晨表示,由於鈣質的攝取在孩子青春期時格外重要,如果攝取量不足,或因為壓力等因素,攝取狀況不佳,必要時家長可替孩子選擇「鈣質補充劑」,從食物以外攝取鈣質。楊晨表示,近來坊間有新型的鈣質補充劑「非晶鈣」,因其分子結構極小,吸收率更高。據研究,非晶鈣能有效促進骨質合成,亦有取得加速骨骼生長的專利,相比傳統鈣劑,非晶鈣能更快地被人體吸收利用;在北醫的營養系執行相關研究中,發現對青春期的骨密度形成有特別積極的作用,能幫助孩童在快速生長的時期獲得足夠鈣質。此外,適當的維生素D攝取也對鈣質吸收至關重要,家長應確保孩子有足夠的戶外活動時間,以幫助身體合成維生素D,提升鈣質的吸收率。對於日照不足的孩子,則可考慮額外補充維生素D。遺傳因素:父母不高,小孩長得高嗎?除了外在因素,遺傳也對孩子的最終身高產生影響,根據父母的身高,醫師可協助估算孩子的預期身高範圍,但楊晨強調,青春期的營養和運動,決定孩子是否能達到遺傳決定的身高上限。家長應在此期間特別關注孩子的飲食和運動習慣,幫助其最大化生長潛力。楊晨建議,家長應學習閱讀孩子的成長曲線圖,這是評估孩子健康成長的重要科學依據。成長曲線圖顯示孩子的頭圍、身高、體重與年齡對應關係,能幫助家長了解孩子的生長狀況是否處於正常範圍內。
-
2024-09-28 養生.聰明飲食
哪種茶咖啡因最少?這3種飲品咖啡因含量高低一次看 焦慮、心悸、胃痛恐是喝過量了
手搖飲料,是許多人喜愛的飲品,不僅口味多樣,還能隨心調整甜度和冰塊。但你知道手搖飲料中的咖啡因含量有多少嗎?咖啡因攝取過量 恐致這些健康危害重症醫師黃軒指出,咖啡因是一種常見的刺激性物質,適量的攝取可以提神、增加注意力和記憶力,但過量的攝取則可能對健康造成不良影響,如失眠、焦慮、心悸、胃痛等。因此,了解手搖飲料的咖啡因含量,並控制每日的總攝取量,是保持健康的重要一環。哪種茶咖啡因最少? 飲料控一定要知道的小知識根據台灣食品藥物管理署的規定,自112年1月1日起,超商、手搖飲等現場調製的飲料只要含有咖啡因成分,都必須標示該杯飲料的咖啡因總含量,或依紅、黃、綠色區分:.紅色:代表每杯咖啡因總含量201毫克以上.黃色:代表每杯咖啡因總含量101至200毫克.綠色:代表每杯咖啡因總含量100毫克以下這樣的標示方式,可以讓消費者一目了然地知道飲料的咖啡因含量,並依個人的需求和耐受度選擇適合的飲品。這3種飲品 咖啡因含量高低一次看而手搖飲料中,通常含有咖啡因的成分有茶、咖啡、巧克力等。不同種類的茶,其咖啡因含量也有所差異。黃軒指出一般而言,紅茶的咖啡因含量最高,綠茶次之,烏龍茶和普洱茶最低。咖啡的咖啡因含量則取決於咖啡豆的種類、烘焙程度、沖泡方式等因素;巧克力的咖啡因含量則與可可含量成正比,可可含量越高,咖啡因含量越高。咖啡因適量攝取量 每個人體質不同咖啡因的攝取量,並沒有一個絕對的標準,因為每個人的體質、習慣、敏感度都不同。一般而言,成人每天的咖啡因攝取量不宜超過300毫克;孕婦和哺乳期婦女則不宜超過200毫克;兒童和青少年則不宜超過100毫克³。黃軒強調,這些數值只是參考,並不代表每個人都可以安全地攝取這些量的咖啡因。有些人對咖啡因的反應較敏感,即使攝取少量的咖啡因,也可能出現不適的症狀,如心跳加快、血壓升高、緊張不安等。因此,建議消費者要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適度調整咖啡因的攝取量,並避免在睡前飲用含咖啡因的飲料,以免影響睡眠品質。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9-07 養生.聰明飲食
「狐臭」女竟比男多!茶、咖啡恐是造成原因,刮毛、少吃這些食物...6大改善方法一次看
狐臭是由於汗腺分泌的汗液與皮膚表面的細菌作用而產生,狐臭通常出現在腋窩、陰部等多汗部位。夏季將至,許多人開始擔心「狐臭」這個腋下異味影響生活品質和自信心。到底狐臭的原因有哪些、該怎麼知道自己有沒有狐臭、狐臭要如何改善?一文解析。狐臭原因有哪些?狐臭是由於汗腺分泌的汗液與皮膚表面的細菌作用而產生,狐臭通常出現在腋窩、陰部等多汗部位。全身汗腺約可分成大、小汗腺兩種,小汗腺遍佈全身,分泌物呈水狀並無特殊異味,但與皮膚上細菌作用,加上表皮角質分解,會發出「汗臭味」;大汗腺又稱頂漿汗腺,主要分布腋下及泌尿生殖區,分泌物豐富蛋白質與表皮上細菌作用,進而分解排泄出強烈異味的合成物質,即是造成「狐臭」主因。 什麼狀況容易有狐臭?狐臭以遺傳居多,且女生較男生多一些,進入青春期時,由於荷爾蒙分泌,促使汗腺成熟,漸漸冒出狐臭味,隨著年齡增長,狐臭的程度可能會逐漸減輕。.遺傳:若父母親都有狐臭,子女患狐臭的機率高達60~80%。若父母中僅有一位有狐臭,子女患狐臭的機率大約為50%。.耳垢:頂漿腺也分布於外耳道,因此有濕潤耳垢的人通常狐臭較明顯。.生活習慣:飲食、精神狀態和腋下毛量等生活習慣都可能影響狐臭的嚴重程度。根據台灣皮膚科醫學會的理事廖怡華醫師指出,年輕人早期出現腋下問題可能與荷爾蒙的提前激發汗腺有關,而女性受荷爾蒙的影響比男性更明顯,因此女性的就診率也較高。如何知道自己是否有狐臭?現在,高達七成的青少年曾察覺自身或身邊的同學有腋下問題,卻不知如何適當表達,甚至用開玩笑的方式來讓對方知道,就有可能造成孩子潛在社交障礙及心裡焦慮憂鬱。另,皮膚科腋下清新門診中,未成年的青少年就診人數大幅增加,這都顯示Z世代青少年對於氣味、外在及認同需求越來越重視。 孩子或自身想了解是否有狐臭、又或是是否要就醫,林口長庚紀念醫院皮膚部副部長黃耀立醫師提供了一個簡單易記的口訣,可以幫助提前察覺腋下問題。這個口訣是「聞、望、問、切」,如果出現類似情況,就應該及早就診,尋求專業的醫療建議和治療。.聞:嗅聞腋下是否有特殊異味。.望:觀察腋下衣物上是否有濕黃汗漬。.問:詢問家族中是否有狐臭遺傳史。.切(Check):檢查是否有濕耳垢。狐臭如何改善?1.做好清潔:清潔是減輕狐臭問題的關鍵。衛生福利部恆春旅遊醫院外科醫師周則中指出,使用殺菌或抑菌沐浴產品時請注意,建議「不要長期使用」,原因是我們應該想辦法改善菌叢而不是殺光他們,另有些人會使用浴鹽,浴鹽本身有調理皮膚菌叢的功能,可稍微停留在身上5分鐘再沖掉效果更佳,沒有浴鹽用食鹽也可以。2.除毛:修剪、刮除腋毛,減少附著在毛髮上面的異味油脂。3.使用止汗劑、除臭劑:止汗劑是鋁鹽化合物,可幫助暫時阻塞汗腺管的開口,而體香劑和止汗劑的成分類似,有些體香劑含酒精成分殺菌或含硫酸銨鋁抑制細菌生長,膏狀和液狀的止汗劑和體香劑都可使身體盡量不排汗,以避免汗水和微生物作用產生體臭。使用上建議可於出汗前先擦,效果比出汗後使用好。4.選擇透氣衣物:穿著透氣性好的衣物可以幫助汗液迅速蒸發,降低細菌生長的機會。另,也可選擇抗菌織品,包括毛巾、貼身衣物及襪子,並且勤於更換。5.避免食用刺激食物:整形外科醫師李秉勳醫師曾在粉專分享,容易造成狐臭的五種食物有辛辣食物(如辣椒、薑、蒜)、酒精、海鮮類(蝦、蟹、貝類等海鮮)、紅肉、咖啡和茶(咖啡因、茶鹼等成分可能會刺激汗腺分泌汗液,增加體味的問題)。6.就醫治療:對於嚴重的狐臭問題,可以考慮尋求專業醫療治療。醫師可能會建議使用外用藥「氯化鋁」來幫助止汗,或者進行手術切除汗腺。參考來源:汐止國泰醫院、衛福部台中醫院、新光醫院 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長壽最佳步數不是1萬步? 歐洲研究:走「這個步數」可降低死亡風險.當70歲時想過什麼樣的生活?6種生活態度讓你更健康長壽、自在圓滿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9-04 慢病好日子.更多慢病
在家量血壓 全民一起來 國健署邀您挑戰722健康新生活
您知道嗎?高血壓性疾病年年在十大死因榜上有名,但國民營養健康調查卻發現,20歲以上的民眾居然有近3成不知道自己有高血壓,因為血壓升高時,多數人平時沒有明顯的症狀,容易被忽視,往往健檢或就醫時,病人才發現高血壓已悄悄上身…。為了有效預防慢性病的發生,定期量血壓是預防高血壓的第一步,國民健康署呼籲18歲以上民眾每年至少要以722原則量一次血壓。「7」連續7天、「2」早晚共2次、「2」每次量2遍,間隔1分鐘取平均。健康成人正常血壓參考值120/80 mmHg,若血壓超過參考值,醫師建議積極進行飲食、運動和作息調整,若仍未改善或有不適,再進一步諮詢醫療人員。造成高血壓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吸菸、喝酒、缺乏適量運動、體重過重、攝取過多的鹽分等。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提醒民眾,從年輕時養成健康生活習慣,如採低油、低糖、低鹽及高纖的飲食(三低一高飲食)、拒菸酒檳榔、養成運動習慣、保持適當體重等,搭配居家血壓722原則,輕鬆做好血壓自我管理。國民健康署刻正舉辦「722GO健康 在家量血壓」活動,邀請大家一起輕鬆學舞、傳影音、量血壓!即日起至9月底前,民眾只需要於「722GO健康.在家量血壓」活動網站觀賞722量血壓健康舞影片、完成簡易問答並上傳照片,即可獲得抽獎資格!獎品多達100項,國民健康署與722宣傳大使安心亞邀您一起來挑戰!。相關訊息請詳見活動連結:722GO健康 在家量血壓【慢病主題館】名家專欄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國民健康署以提升健康識能,力行健康生活型態;普及預防保健服務,推廣有效預防及篩檢;提升健康照護品質,改善慢性病控制及預後;營造友善支持環境,增進健康選擇及公平等4大方向,規劃及推動生育健康、婦幼健康、兒童及青少年健康、中老年健康、菸品及檳榔等健康危害防制、癌症、心血管疾病及其他主要非傳染病防治、國民健康監測與研究發展及特殊健康議題等健康促進業務,協同地方政府衛生局所、各級醫療院所,並結合民間團體力量,共同實踐健康政策,為全民打造健康優質的生活環境。官方網站|粉絲專頁|更多文章【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4-09-04 焦點.健康你我他
缺牙怎麼辦?/水果切小再吃 剪碎牛排護牙齒
我自幼牙齒就不好,又偏愛吃甜食零嘴、西點與飲料。小時候不懂潔牙常識,拿牙刷隨便應付一下就睡覺了;青少年時期就是牙科常客,看了好幾十年牙齒,花費很多錢。也常被牙醫師告誡不要咬或啃太硬食物,以免造成牙齒缺損。現在我的早餐常以牛奶或豆漿加燕麥片解決,半流質食物不大用到牙口。蘋果與芭樂都是最愛,卻十分爽脆,於是我會切成小塊後放在餐碟內,再用叉子吃;煮好的玉米營養可口,則將玉米粒剝下來放在碟子上,以小湯匙吃。到餐廳享用牛排大餐時,先以隨身小剪刀剪碎再吃,安全卻美味不減分。缺牙還要注意假牙問題,國外旅行或國旅時,隨團導遊都會用麥克風提醒大家,記得檢查假牙是否帶齊上車?我的數千元臨時門面假牙,就曾發生過出走的事。當時吃飽喝足、逛北市東區地下街時,女兒露出疑惑表情說:「你的門牙呢?」我趕忙奔回剛打烊的餐廳說明來意後,獲准進廚房狂翻幾個大垃圾桶,結果洗碗工在水槽廚餘內發現,用洗潔劑沖乾淨還我。同事也抱怨過,外出午餐時假牙不見了,以為遺忘在餐廳,正要撥手機詢問,我發現她的上衣口袋有團衛生紙,提醒掏出來看看,果然假牙包在裡面,當場傻眼。建議有戴活動假牙的人外出用餐,取下時務必收妥,才不會發生笑掉大牙的糗事。
-
2024-09-01 醫療.消化系統
盛行率約3成!胃發炎的重要源頭跟它有關:為第一類致癌物
根據國健署癌症登記報告,全台每年新增胃癌個案數約4000人,而近九成胃癌是幽門桿菌所致。過去民眾必須經胃鏡檢查才能獲得除菌藥物健保給付,健保近期將給藥給付條件將放寬,希望藉此根除幽門桿菌、減少胃癌發生。幽門桿菌是什麼?為什麼會出現在胃裡?傳染途徑是?元氣周報帶你認識這個躲藏在胃裡的小惡魔。衛福部最新公布112年國人十大癌症死因,胃癌位居第八名,死亡人數2327人,死亡率為每10萬人有10人,每年新增患者達4000多人。新北市立土城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黃柏翰表示,高達八至九成胃癌的致病因子為幽門桿菌,但感染幽門桿菌後幾乎沒有症狀,若能透過篩檢及早治療,可以降低胃癌發生風險。找出感染者給予治療,能降低胃癌發生率。台大醫院曾經整合國內多家醫學中心進行幽門桿菌篩檢,結果發現國內成年人幽門桿菌盛行率約為30%,估計全國約有579萬人遭到感染。黃柏翰表示,就臨床觀察盛行率介於30%到50%,若找出感染者給予治療,胃癌發生率能再降低。幽門桿菌是一種革蘭氏陰性的螺旋狀桿菌,主要生存於胃與十二指腸連接處的幽門部位,它具有在胃酸的強酸環境下的生存能力,因此,整個胃部都是它的生存空間。幽門桿菌也常寄生在胃黏液或胃黏膜細胞,而它具有鞭毛可在胃黏膜中螺旋前進,進而破壞胃黏膜表皮細胞,造成胃炎、胃癌。因此,世界衛生組織(WHO)及國際癌症研究機構於1994年將幽門桿菌列為第一類致癌物。反覆慢性胃炎、胃潰瘍,最終演變成胃癌。「幽門桿菌是造成整體腸胃道發炎的最重要源頭。」黃柏翰說,胃部遭幽門桿菌感染後,隨著病情進展,將開始產生慢性胃炎、胃消化性潰瘍及十二指腸潰瘍,進而出現萎縮性胃炎病變,以及胃黏膜腸上皮化生等癌前病變,此為胃黏膜上皮細胞因長期發炎出現變異,演變成腸黏膜的上皮細胞,最後將進展成胃癌。多因「吃進去」而感染,接吻傳染力不高。黃柏翰指出,幽門桿菌傳播主要是「吃進去的」,為經由糞口、口口傳染,若是家庭中有成員感染幽門桿菌,家人一起用餐,又沒有分公筷母匙,或一同生活密切接觸,就有可能一人感染、全家中獎。因此,大部分感染者多是在孩童或青少年時期受到家族成員傳染,體內已帶有細菌,尤其若媽媽為帶菌者,傳播給子女的風險更高;當然也有可能是成年後吃進幽門桿菌,造成感染。台北榮總內科部胃腸肝膽科主任羅景全提醒,尤其父母、祖父母應嚴禁咀嚼食物後,再餵給孩子、孫子吃,降低幽門桿菌傳播的機會。如果家中有人感染幽門桿菌,其他家人是否應自行篩檢?羅景全說,這應考量成本效益的問題,但若出現腹痛、消化不良、噁心、嘔吐等腸胃道症狀,建議到醫院進行檢查。既然幽門桿菌可以經由口口傳播,那麼「接吻」有沒有可能感染幽門桿菌?黃柏翰說,依目前醫學研究「沒那麼明確」,但理論上不能排除,也是有機會的,只是透過接吻的傳播率不高,幽門桿菌的感染需要於生活周遭長時間的暴露、累積。感染者多數無症狀或不明顯,需透過採檢確診。大部分感染幽門桿菌患者症狀並不明顯,即使有症狀,也是常見的消化不良、打嗝、噁心、腹痛、腹脹、胃酸逆流等類似腸胃炎的不適感,黃柏翰說,單靠症狀來察覺幽門桿菌,在實務上有困難。因此,臨床上發現感染幽門桿菌,多半是透過健檢,或經胃鏡檢查發現胃潰瘍時,再進一步採檢而確診。黃柏翰提醒,若是出現食欲不振,或是餐後容易有飽脹感,或是吃一點食物就很飽,餐後會嘔吐、解黑便,甚至是體重於最近一至三個月減輕三至五公斤,或是減少總體重的5%,應懷疑是罹患胃癌。預防幽門桿菌感染1.注意飲水衛生,避免飲用地下水、山泉水等。2.生食較容易帶有幽門桿菌,建議盡量不要生食,如生魚片、生菜沙拉。3.不管外食或在家用餐,不要共用餐具,遵守公筷母匙。4.如廁後、用餐前落實勤洗手。5.選擇衛生乾淨的用餐場所。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8-31 醫聲.醫聲要聞
桃園市政府與台灣諾和諾德簽MOU,鼓勵兒少甩肉肉、多運動
「我們希望讓兒童、青少年養成運動、營養飲食習慣,當這些變成終身好習慣,就會陪伴一輩子!」桃園市副市長王明鉅於8月23日與台灣諾和諾德藥品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丹柏森(Daniel Bohsen)在參加「桃園超敢動,肉肉桃走中」簽署合作備忘錄(MOU)暨兒童、青少年健康體位競賽活動宣傳記者會中表示,減肥並不容易,需搭配運動、少吃多動、健康飲食等,期待這次活動讓孩子從小培養運動習慣,以後會是很好的人生禮物。兒童、青少年動起來,養成健康好習慣根據國民健康署106-109年「國民營養健康調查」資訊,在7-12歲、13-15歲及16-18歲的兒童、青少年中,過重與肥胖率分別為26.7%、30.6%與28.9%,代表平均約每3位兒童、青少年就有一人有過重或肥胖情形。王明鉅指出,桃園市非常重視市民、兒少健康,與台灣諾和諾德有共同目標,希望透過本次活動專案的合作,為國家未來棟樑奠定健康基礎。在這次活動中,期盼透過衛教資訊、運動資源的傳播,推動兒童、青少年建立健康體位管理習慣,未來也期望廣納成年人等更多年齡層族群,讓市民一起動起來,減少肥胖風險。降低體重過重、肥胖率,須有全方位支持丹柏森表示,總部設在丹麥的諾和諾德,成立一百多年來,持續關注、深耕糖尿病照護、治療,而肥胖、體重過重與糖尿病等慢性病有很大關聯,希望能加速在台灣的健康促進與慢性疾病預防行動方案,未來也期待與更多縣市成為合作夥伴,共同為台灣全民健康而努力。台灣諾和諾德醫學研究、法規、品保暨藥物安全部門處長邱仲民指出,觀察整體趨勢可發現,體重過重、肥胖問題背後原因,不僅限於運動、飲食,像基因、遺傳、新陳代謝情況、整體環境或者學生課業壓力等,也都會造成影響,因此,必須有全方位策略,加上家庭、社會、政府等產、官、學的支持,各環節要環環相扣,才能真正解決、改善體重過重、肥胖問題。「桃園超敢動,肉肉桃走中」計畫,即將啟動!「桃園超敢動,肉肉桃走中」計畫開始時間為 113 年 9 月 1 日至 114 年 1 月 20 日,分為健康組、競賽組,主要對象為桃園市國小高年期與國中、高中職學生中,「生長身體質量指數」BMI大於或等於同年齡85 百分位的兒童、青少年族群。所有健康組參加者只要通過健康體位知識小測驗、生活型態調整與完成體重前、後測,即享有期中、期末抽獎機會,共計有 500 份抽獎好禮,競賽組各取前 10 名,預計頒出 80 份精美大獎,活動獎項包含百貨公司、超商禮券等。桃園市8家運動中心,一起共襄盛舉此外,這次活動也特別與桃園、中壢、八德、平鎮、蘆竹、觀音國民運動中心、南平運動中心、楊梅體育園區等8家運動中心合作,提供運動課程優惠方案,歡迎桃園市學校、家長鼓勵小朋友、青少年一同參與,讓身體更健康,也更有活力,想了解更多活動訊息,可至「桃園超敢動-肉肉桃走中」活動官網(ty-bodyrun.com.tw)查詢。
-
2024-08-23 退休力.活躍好學
老夫帶老妻練壺鈴 執子之手健康到老
「帶太太來運動,就是希望她陪我一起健康到老。」73歲錢睿煌帶著太太張麗莉一起參加壺鈴課程,不僅是為了彼此健康,更深知太太平日照顧老母親,缺乏足夠的運動,而壺鈴的基本訓練動作能幫助年長者建立正確的體態,預防腰椎受傷。「只要每天運動,就會愈活愈年輕。」更讓錢睿煌感到安心的是,課程環境輕鬆有趣,適合初學者。老師在上課前會根據每個人健康狀況,與運動習慣調整壺鈴重量,確保大家能安全地享受運動樂趣。恩愛夫妻 互助完成動作聯合報健康事業部開辦的「強肌運動系列─增肌減脂抗老減齡」初階班,吸引不少熱愛健身的年長者參加,其中有兩對攜手同行的夫妻,特別引人注目。他們的互動充滿溫馨與甜蜜,不時相互協助完成各種伸展動作、散發出的恩愛氣氛,讓人不禁為之動容。73歲錢睿煌與70歲張麗莉更是課堂中的焦點。張麗莉提到,上課的第一天,錢睿煌還很神祕,不願透露要帶她去哪裡,直到上車後,才知道先生為了她的健康著想,報名上壺鈴課。錢睿煌透露,因為張麗莉一個人不願意去運動,健身無疑是他能送出最好的禮物,「帶太太來運動,不僅能增進她的健康,對我們未來也有很大幫助」。學習正確運動 保護自己錢睿煌退休後熱心公益,先在台北市生命線擔任義工,目前則是幫助國小生進行心理輔導。他提到,年長者需要注意正確的運動姿勢,尤其是提菜籃或重物,壺鈴課程幫助他們學會如何保護自己,減少運動或生活中的意外傷害。69歲王先生和55歲太太是聯合報課程的老學員,曾參加拳擊課,這次參加壺鈴課程。王先生表示,肌力訓練和反應能力對年長者來說十分重要,尤其是他退休後,擔心如果不定期運動,可能會變得怠惰。太太也提到,參加這樣的課程,不僅能增加活動量,還能結交新朋友,「我們兩個一起來上課,就是為了互相糾察。」壺鈴運動不僅能訓練下半身的力量,還有助於保持身體的穩定性,這對年長者行動力至關重要。保持肌力 85歲嬤來上課課堂中還有位85歲的孫奶奶,她是一位熱愛古典文學、繪畫和電影的長輩。她來上課就是為了保持肌力,防止衰退。她相信,適度的運動和伸展對年長者來說是不可或缺的,「常動腦,就不怕失智。」對她來說,身體的健康和大腦的活躍同樣重要。隨著初階課程即將結束,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計畫在9月4日推出進階版的「強肌運動系列─增肌減脂抗老減齡」課程。運動教練田玉笛指出,進階課程將根據學員的熟練程度和體能狀況,逐步增加訓練強度及難度。學員可以在安全的前提下,全面提升自己的體能,在課程中嘗試不同的動作組合,例如:土耳其式站立、盪壺等,這些挑戰性動作,不僅能帶來體能上的突破,還充滿趣味性,適合想保持身體健康的人。強肌運動系列增肌減脂抗老減齡壺鈴課進階班:●周三課程:日期:9/4、9/11、9/18、9/25、10/2、10/9時間:下午3時至4時30分●周四課程:日期:9/5、9/12、9/19、9/26、10/3、10/10時間:下午2時30分至4時地點:台北市青少年發展處4樓舞蹈教室(台北市仁愛路一段17號4樓洽詢:02-8692-5588轉5869線上報名:網址
-
2024-08-23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網路媒體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響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媒體對精神健康的影響」。這次很榮幸能邀請到「精神健康基金會」董事長胡海國教授就這重要的議題,由他邀請關心這議題的學者分別寫出他們的看法。胡董事長本身以「精神病理學」的專長點出沈浸於「數位網路媒體的資訊大海」對精神健康的影響,並提出個人「精神樂活」的觀點。→想看本文基金會精神健康指數組召集人楊聰財醫師肯定媒體在健康和精神健康報導的關鍵角色,但更強調其責任不僅僅是提供信息,更是要以負責任和倫理的方式來影響和引導公眾的健康行為和態度。大學通識中心的張松年教授以從事教學與輔導的觀察,點出網路媒體對青少年心理健康造成的負面影響。他語重心長地指出:「停止嘲諷批評,結合有志之士,同道中人,找到這些需要幫助的學子,提供真實、安全與溫暖的連結機會,使他們重新擁有自信、人際與目標,自然能抵擋網路的負面誘惑,進而再影響更多需要幫助的年輕生命。」在現代網路科技創造的自媒體時代,媒體結合手機、網路科技的力量,影響力已滲透到我們日常生活的每個角落。隨時隨地取得想要的資訊,看似是方便的事,但我們常忘了人類的慾望是個無底洞,當面對網路透過演算法為你量身打造的海量資訊世界,很難有理性選擇的招架之力。以筆者在大學的教學經驗就發現,網路沉迷的學生,往往在「線下」真實的課堂教室沉默寡言,缺乏反應,甚至連分組討論時間,也發現全班靜悄悄,因為即便坐在同張桌子,也用Line文字溝通,放棄語言交流。這樣奇異的現象不禁令人憂心。 青少年期是自我概念發展的關鍵,克服成長問題的成功經驗,將會有助於發展出良好的自我,為心理健康打下基礎。台大醫學院胡海國名譽教授提出的「精健道」中有精闢的見解,他認為「自我,內含心理與腦兩個成分」,「人與環境之連結,推動腦與心境之互動」,這樣的互動歷程就會得到所謂的成長經驗。「融入越多的環境元素,經驗就越多,腦細胞連結愈多,思考愈多元,自我就愈豐富。」而負面的環境元素,如課業成績不佳,同學的排擠、父母的叨唸、身材外貌的比較、缺乏興趣或專長等壓力,引發的情緒需要紓解,問題更需要時間思考、學習、試誤練習與反思,心與腦有如此理性的互動歷程,問題才能獲得改善,自我才能獲得成長,更能適應社會環境。然而青春期的大腦正是情緒發展最豐富,但掌管理性思考的前額葉皮質尚未成熟無法對其有效控制的階段。網路媒體的優勢,就在於它能以豐沛的資源,快速的回應青春期大腦多變情緒的需要,以虛擬的環境取代了真實環境的連結,使腦與心境互動的歷程經驗,與真實的社會環境元素有很大差異。這些差異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產生的影響有:一、從網路媒體看到的世界相對窄化與膚淺,青少年易沉溺於片段的資訊洪流無法自拔:網媒透過演算法程式不斷推播相類似的資訊,看似豐富的資訊,卻並非多元,甚至是窄化的,且資訊量太多,無法細看,更別說思考判斷,因此資訊長度往往愈來愈短,短視頻當道,也就無法談深入的議題,只能追求趣味。青少年不斷追求趣味,卻不思考,或精準地說無法思考,變成反應機器。結果就是花了一大堆時間,接收了一些光怪陸離的資訊,卻不知意義在哪裡?網路世界下線後,失落感、罪惡感更嚴重,若在真實世界又缺乏有意義的連結(如追求生涯目標、良好的人際關係等),就會又退縮回網路世界,繼續飲鴆止渴。因此,筆者認為網媒透過演算法的「餵養行為」應該要立法加以約束。二、從網路媒體看到的世界相對虛假與誇大,社會比較效應下更覺得自己真實生活無趣:本來網路媒體就一切以「吸引眼球」衝高流量為最高宗旨,虛假與誇大成為常態,有了AI以後,許多訊息更難辨真偽,於是現實生活中不曾出現的帥哥美女,在網路上層出不窮;從未體驗過的奢華生活,在網路上比比皆是;奇蹟式的成功經驗,在網路上四處傳播,讓青少年在社會比較的效應下更是自慚形穢,自信低落。故個人認為網路媒體的AI濾鏡或影像生成功能,如果無法管理至少要有標示才能區辨。三、從網路媒體獲得的肯定相對簡單又快速,真實環境自尊低落的青少年更易依賴其中:課業成績不佳的挫敗,需要花費許多心力思考,付出努力累積實力,才能有一點的進步。但在虛擬的網路世界,只要多花一些功夫的在電玩中練功即可獲得勝利,失敗還可輕易滿血復活;貼張美美自拍照就能得到許多的愛心;甚至在網路上誇張的酸言酸語或譁眾取寵的故事,也可以獲得許多大拇指按讚。這使得其線上與線下的自我意象,有很大落差。如果青少年更喜歡網路上的自己,自然就不會願意在真實世界付出更多的心力來努力創造更好的自我。雖然,有些人際關係不佳,性格孤僻,處於團體邊緣的青少年,可透過網路媒體與社群,找到歸屬、支持與肯定,重新點燃其對生命的熱情。但也可能因社群媒體傳遞的負能量,同病相憐,相互取暖,更難走出自我封閉的世界。如果香菸可以課徵菸品健康福利捐,手遊或社群媒體APP,或許也可以課徵心理健康福利捐,增加網媒之社會責任。以筆者從事教學與輔導的觀察,網路媒體對青少年心理健康造成的負面影響,對於那些本來就已具備有高自信、有與自信匹配的能力、良好的人際關係與生涯目標的學生而言,影響尚輕,但對不具前述條件的學生,網路媒體正好擴大了負面影響。如胡教授所言:「不用心汲取環境元素,經驗就貧乏。」 「不用心汲取環境元素,是由於:不關心、不專注生活,忽略環境元素或者對環境場景,只是反應它,而不汲取它。」現在我們的確看到許多缺乏自信、人際關係與生涯目標的年輕學子只關心網路環境,不在意實體環境,只是反應,而不汲取,無怪乎有某大學教授形容大學生上課有如「人形墓碑」。可惜的是嘲諷無法激勵他們放棄與虛擬世界的連結,甚至適得其反。我們能做的事是,停止嘲諷批評,結合有志之士,同道中人,找到這些需要幫助的學子,提供真實、安全與溫暖的連結機會,「三五成群、溫暖人心」,使他們重新擁有自信、人際與目標,自然能抵擋網路的負面誘惑,進而再影響更多需要幫助的年輕生命。 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8-21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由精神健康的觀點論台灣媒體的影響和責任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媒體對精神健康的影響」。這次很榮幸能邀請到「精神健康基金會」董事長胡海國教授就這重要的議題,由他邀請關心這議題的學者分別寫出他們的看法。胡董事長本身以「精神病理學」的專長點出沈浸於「數位網路媒體的資訊大海」對精神健康的影響,並提出個人「精神樂活」的觀點。→想看本文基金會精神健康指數組召集人楊聰財醫師肯定媒體在健康和精神健康報導的關鍵角色,但更強調其責任不僅僅是提供信息,更是要以負責任和倫理的方式來影響和引導公眾的健康行為和態度。大學通識中心的張松年教授以從事教學與輔導的觀察,點出網路媒體對青少年心理健康造成的負面影響。他語重心長地指出:「停止嘲諷批評,結合有志之士,同道中人,找到這些需要幫助的學子,提供真實、安全與溫暖的連結機會,使他們重新擁有自信、人際與目標,自然能抵擋網路的負面誘惑,進而再影響更多需要幫助的年輕生命。」媒體對一個人健康或精神健康的影響媒體對個人健康和精神健康的影響是多方面且複雜的,以下是一些主要的方面:A=正面影響1. 教育與信息:媒體可以提供有關健康和疾病預防的教育信息,例如健康飲食、運動和預防疾病的方法。2. 支持和社區:社交媒體平台可以幫助人們找到支持群體,分享經驗和感受,這對於那些面臨健康挑戰或心理問題的人來說尤為重要。3. 心理健康支持:通過宣傳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媒體可以減少心理健康問題的污名化,鼓勵更多人尋求幫助。4. 娛樂和放鬆:娛樂節目和電影可以幫助人們放鬆和減壓,提供一種逃避現實壓力的方法。B=負面影響1. 身體形象和自尊心:媒體經常展示理想化和不切實際的身體形象,這可能導致觀眾(尤其是年輕人)對自己的身體感到不滿意,進而影響自尊心和心理健康。2. 焦慮和抑鬱:持續接收負面新聞或暴力內容可能增加焦慮和抑鬱的風險。此外,社交媒體上的虛假信息和霸凌行為也可能對心理健康造成嚴重影響。3. 睡眠質量:過度使用電子設備和媒體(特別是在晚上)會干擾睡眠,影響身體和心理健康。4. 成癮:媒體和數字設備的過度使用可能導致成癮,這會影響工作、學習和人際關係,進而影響整體健康。C=綜合考量1. 信息過載:過多的信息(尤其是矛盾或不一致的信息)可能導致心理壓力和信息疲勞,影響決策能力和心理健康。2. 行為影響:媒體中的廣告和內容可能影響個人的飲食、消費和生活方式選擇,這些選擇可能對健康產生正面或負面的影響。了解這些影響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管理媒體使用,並減少其潛在的負面影響。同時,促進正面的媒體內容和使用習慣可以幫助我們改善整體健康和幸福感。媒體對一個人或者是社會整體身心情緒精神健康的重要性媒體在現代社會中的影響力不可小覷,對個人及整體社會的身心情緒和精神健康有著重要的影響。首先,媒體作為信息的主要傳播途徑,能夠快速廣泛地影響公眾的思想和情緒。正面報導可以提升人們的士氣和信心,而負面新聞則可能引發恐慌、焦慮和抑鬱。媒體對個人精神健康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信息過載與焦慮:隨著社交媒體和24小時新聞頻道的普及,人們無時無刻不在接收大量信息。這種信息過載常常讓人感到疲憊和焦慮,尤其是當信息中包含大量負面或衝突性的內容時。持續暴露在這些信息中,容易讓人產生焦慮、無助感和抑鬱情緒。2.社交比較與自尊心:社交媒體上的完美形象展示,往往讓人們不自覺地進行社交比較,這可能會降低自尊心和自信心。看到他人的成功和快樂,可能讓一些人感到自己的生活黯淡無光,進而引發抑鬱和焦慮。3.資訊可信度與心理安全感:媒體傳播的信息是否真實、可信,直接關係到公眾的心理安全感。假新聞和誤導性報導不僅會誤導公眾,還會破壞社會信任,造成社會恐慌和不安。4.正能量的傳播:儘管媒體常常被批評過度報導負面新聞,但它也有能力傳播正能量和希望。積極向上的報導可以激勵人們,鼓勵他們面對挑戰和困難,從而提升整體社會的精神面貌。5. 對於整體社會來說,媒體的影響更為深遠。媒體報導可以塑造公眾輿論,影響政策制定,進而改變社會結構和運作。例如,關於公共衛生、環境保護和社會公正的報導,可以喚起公眾意識,促使政府和相關機構採取行動。另一方面,媒體也可能因不負責任的報導而加劇社會分裂和對立,破壞社會和諧。因此,媒體在現代社會中扮演著雙刃劍的角色。媒體對一個人健康或精神健康應有的責任媒體對於個人健康或精神健康的責任是一個複雜而重要的議題。以下是一些主要方面:1. 準確報導媒體應確保所傳遞的健康信息是準確且經過驗證的。這包括引用可信的來源和專家的意見,避免傳播未經證實的謠言或錯誤信息。2. 避免誇大其詞媒體在報導健康議題時應避免誇大其詞或引發不必要的恐慌。誇大的標題和內容可能導致公眾過度焦慮或錯誤行為,從而影響其健康和精神健康。3. 平衡報導在報導健康議題時,媒體應該提供平衡的觀點,不僅展示問題的一面,也應該展示解決方案和正面的例子。這有助於公眾全面了解問題並積極應對。4. 隱私保護在涉及個人健康和精神健康的報導中,媒體應尊重個人的隱私,避免披露敏感信息或進行不必要的曝光,這可能對當事人造成二次傷害。5. 教育和提高認識媒體應利用其影響力來教育公眾,增進他們對健康和精神健康的認識。這包括傳遞正確的健康習慣、提供心理健康支持的資源和倡導健康的生活方式。6. 支持弱勢群體媒體應特別關注並報導那些在健康和精神健康方面處於弱勢地位的群體,幫助他們發聲,並推動相關政策和社會支持系統的改善。7. 鼓勵尋求專業幫助在報導涉及精神健康問題時,媒體應強調尋求專業幫助的重要性,並提供相關的資源和支持信息,幫助受眾找到合適的幫助途徑。結論媒體在健康和精神健康報導中扮演著關鍵角色。其責任不僅僅是提供信息,更是要以負責任和倫理的方式來影響和引導公眾的健康行為和態度。延伸閱讀2024/8/19 尋尋覓覓媒體資訊大海中責任編輯 吳依凡
-
2024-08-19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尋尋覓覓媒體資訊大海中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媒體對精神健康的影響」。這次很榮幸能邀請到「精神健康基金會」董事長胡海國教授就這重要的議題,由他邀請關心這議題的學者分別寫出他們的看法。胡董事長本身以「精神病理學」的專長點出沈浸於「數位網路媒體的資訊大海」對精神健康的影響,並提出個人「精神樂活」的觀點。基金會精神健康指數組召集人楊聰財醫師肯定媒體在健康和精神健康報導的關鍵角色,但更強調其責任不僅僅是提供信息,更是要以負責任和倫理的方式來影響和引導公眾的健康行為和態度。大學通識中心的張松年教授以從事教學與輔導的觀察,點出網路媒體對青少年心理健康造成的負面影響。他語重心長地指出:「停止嘲諷批評,結合有志之士,同道中人,找到這些需要幫助的學子,提供真實、安全與溫暖的連結機會,使他們重新擁有自信、人際與目標,自然能抵擋網路的負面誘惑,進而再影響更多需要幫助的年輕生命。」早期到日本旅行,看到日本人人手上一本書,當時有人說台灣人不如日本人用功。事隔幾年,在日本旅行發現日本人人低頭看手機,時至今日的台灣,不管男女老少,不管是在飯局中或坐捷運、搭公車,人手一機,低頭看手機是非常普遍,不輸日本人了。精神病理的觀點:看來當代數位、網路媒體訊息的流通通暢,資訊跨時空,在寰宇裡通行無阻,時時刻刻抓住人的注意力。連走在斑馬線上,走在馬路上,也都專注且認真看手機的資訊,甚至邊看邊聽耳機,阻斷對外界危險信息的警覺,把自己陷入意外事件的高危險群,也不自知。更有甚者,晚上捨不得睡覺,而拼命看手機,尋覓於媒體資訊大海中,使自己陷入無止境的忙碌狀態,剝奪應有的休息與睡眠時間,腦力耗竭,腦的精神功能受損而不自知。正如抽煙喝酒一樣,這種專注重複行為,俱有好奇心滿足感,也會有愉快感受。這種專注的行為,主要是觸動腦內的酬賞系統,在腦神經細胞與神經廻路的可塑性塑造下,會形成一道強而有力、具固執性的酬賞性、追求快速愉快的神經迴路。這種強化的神經迴路,包含「愉快反應中心」的活性。這種愉快感受易與消退,所以要趕快再加碼刺激(繼續專注看手機,尋覓資訊),才能得到原來所期待的愉快感受。為維持這種煙火般,一見即逝的愉快,就得花長長的時間,才能維持那所期待的愉快。這就是網路成癮了。這是在數位媒體資訊大海中尋尋覓覓,最不友善的後果了。在數位網路媒體上資訊大海中尋尋覓覓的時間增長了,容易在尋覓的過程中,碰到動心的訊息,而容易受詐騙廣告或詐騙投資或其他詐騙訊息的誘惑、恐嚇,造成無可挽回的金錢損失。有些人在人生失意,心情低落,對人生充滿負性思考,若在網路上花太多時間尋尋覓覓的當下,就可能會碰到同樣俱負面思考的訊息,觸發負性思考的共鳴,而相約集體行動,不但無法獲取溫暖而正向的導引,反而增強負性思考的強度,而無法自拔呢!時而有所聞的集體結束生命的聚會,大概就是這種情況的後果了。在網路上尋尋覓覓時,對有長期身體不適或精神困擾如失眠,則最容易被一些健康食品那「似是而非」的廣告說詞所吸引而不得不去多加注意,最後付諸行動,損失不少錢財。服用所謂的許多健康食品,不只病情沒有好轉,甚至失去早期就醫、早期治療的黃金時機。在數位網路媒體的資訊大海中尋尋覓覓時,很難避免受假訊息的迷惑、吸引,因而特別注意這些訊息,進而吸收、相信,然後運用這些假訊息於日常生活中,而隨假信息起舞,不只害己也害人。例如,在COVID-19爆發時,接受新冠病毒疫苗注射相關的假訊息,致使不少人不打疫苗,而失去身體保護力。也有政治或社會活動相關的假訊息,例如台灣COVID-19初爆發時在國際上購買疫苗,在網路上流傳官員行賄的似是而非的網路假訊息,在廣為傳遞之下,造成社會攪擾不安的社會事件。這些也常常在假信息的洗禮中,引導一個人表現出盲從的行徑,事後造成無限遺憾。據研究(Science科學雜誌,2024年384期,p959到960、p978到979)顯示「似是而非地錯誤引導他人思考與判斷」的假信息比「完全捏造」的假訊息,更具有影響力。在數位網路資訊大海中尋尋覓覓時,那些似是而非的信息,值得我們更加小心,以免被誤導。這也是數位網路時代的當代人,要多多加強心智操練,以標認普遍的「似是而非」的信息,這是當代人為求明智生活,求得平安幸福,避免被假訊息所騙或傷害的新挑戰囉。根據衛福部2024年7月16日公布「數位網路性別暴力狀況調查報告」有驚人的發現。近六成以上的上網民眾,有過性別暴力的受害經驗,其中又以「騷擾、羞辱、攻擊、跟蹤或肉搜」等樣態最普遍。其中八成受害網民的身心狀況,因此受到不良影響。這也是花太多時間,在數位網路媒體資訊大海中尋尋覓覓的可能傷害呢!人生有限,一天可資知運用的時間也有限。一個人一天要工作8小時,睡眠8小時,其他8小時要有多樣的人生活動,包括做工作的準備與家人、朋友聚會、身體照顧和健康活動以及適當休息,另外當然也要有上網尋求媒體資訊的時間。因此實際上可資用在數位網路媒體尋覓資訊的時間也是有限的。但我們常常聽到一般人說每天上網幾個小時甚至5到6小時。可見因為上網在數位媒體資訊中尋覓尋尋覓覓,會佔用平常生活中太多的時間,因而減少了人生中與家人、朋友互動,功課的準備,小說的閱讀,個人衛生健康照顧,運動等等的時間。這大概是生活中一直感到時間不夠用,每天匆忙過日,行事匆忙,製造性急反應、過度壓力感受,凡事不能從容,易於不耐煩,人際互動容易不協調,甚至在人際互動中失落,精神功能失調,精神不集中,工作表現不如預期,喪失信心,情緒低落。或許這就是當代社會,甚至青少年,好發憂鬱現象的潛在原因吧!精神樂活的觀點:出生在網路媒體時代的人,擁有豐富的網路資訊,好似散步在滿滿果實的森林中,口渴了、飢餓了,隨時伸手可得到可以解渴、可以充飢的果實,真是實質的富有。然而一個人面對這種富有,可以有兩種反應。其一、是對這種滿滿的富有感到十分的滿足,靜靜的享有這種滿足,而人生止步,虛度歲月,停滯不前。其二、是把這種資訊的富有,看作人生發展的資源與工具,他因而一生中裝備齊全,構建人生道路(可能是曲曲折折的道路),開疆闢土,資源豐富,勇往直前走出自我的一片天。最近在媒體資訊裡很轟動的「范斯」先生,他出生於網路時代,頂著悲苦的年幼歲月,但是他抬頭挺胸,踏實地走出人生的每一步,現在更是美國副總統候選人之一。顯然,他出生在網路資訊豐富的時代,而他能善用豐富媒體資訊,在煙花似的網路媒體時代,沒有迷失,而能把持自我人生方向,走出堅實人生道路的典型案例。以我的經驗來說,難免我也和所有人一樣好奇於多元豐富的數位網路媒體資訊,它既豐富又方便。我使用的機會也很多。我在生活步調上,一直順從自然法則,也就是每一天生命有24小時可用,一年就是365天(精健道第6道)。我也深深體會在有限的生命裡,要構建一個有節奏的生活(精健道第3道),每天生活有充實的各種項目的活動,但是維持在從容不忙的生活腳步中。為要每天生活的節奏是美妙的,除了「定時上床起床」外,也要能隨時體會時時刻刻當下的「定與靜」,使我的心境能「寧靜致遠」而心境不亂。為了要每天生活的節奏是豐富的,我努力用心生活,對週遭也多加專注關懷,能把自己和週邊生活環境建立連結,豐富自我的人生內涵和意義(精健道第9道)(參考資料 1)。下面是依我的人生態度與看法,面對數位/網路媒體豐富的資訊環境,我所採取的「要與不要」的做法,或許可以給讀者做一些參考的切入點。畢竟有這麼豐富的資訊,我們身在其中,如何善加利用也是當代人的一種重要的生活技巧。如果沒有良好的生活技巧,我也建議讀者或許要,多加思考,並進行行為的改變,來適應於現代資訊豐富的時代。這種「思考與行為改變」,也就是我常常在提倡的精神健壯之道(精健道)的心腦操練(參考資料 2)了。面對資訊大海時,我的「要與不要」如下:一、我每天要看一份報紙(放棄娛樂版)。在文字報導中,細細思索,與撰文記者的心聲產生互動,對種種社會事件多加體會,我偶爾會把心得放在我的fb上和朋友們分享,一起討論。報紙的文字報導,也可以和網路上所獲得的相對應訊息互作印證。二、我安排每天中午、下午和晚上三個大約30分鐘左右的時段,利用手機或iPad上網進行下列幾項活動。(一),社交群組信息的互動,在fb上發表一些生活點滴的經驗和感想,作為提升精神正向發展的見證,也提供網路上有緣認識的朋友們參考和討論,助益精神生活豐富性與精彩度。(二),在網路資訊大海中尋覓一些世間的新鮮事,盡可能地了解網路媒體上關注的社會或世界事件,和某些有趣逸事,地方采風⋯等等。(三) 另外,在工作的時候,會碰到一些資訊的需求,我也會隨時上網,查一下所需資訊的內容,達到隨時解惑的目標。心情也因而感到通暢呢!三、我會在晚間電視媒體看一段世界與台灣的新聞報導,使自己和週遭的社會與世界有心境上的連結(避免新聞的單一來源)。四、晚間我也會看一段(不必看完整片)電影影片,尤其喜歡拍片場景有地景風光的電影(而不只是在房間裡面拍攝的電影),也喜歡故事內容是有關人文風情、家庭故事或傳記類型的內容,讓心境多一些影音藝術的激發,使生活不落入現實生活的庸俗性。五、在一天充實的活動安排中,若在活動的轉接空檔有較長時間,或者在有空閒的時候,我會喜歡閱讀一些書籍來的資訊,包括宗教的、人文化的、哲學的、腦與人生相關的、文學的、傳記的、甚至於武俠小說的篇章,也是很有趣的資訊上之體會。六、我會嚴格的要求自己不要用手機的時段是:在平時與家人用餐的時間、出外聚會或者和朋友聚餐。我盡量全神貫注在當下的餐飲風味與當下的話題。我會專注在家人間、朋友間相互的情感交流,享有那一份溫暖與互相的給予,盡量體會家人、朋友相聚時,話題上的互動,達到生活上經驗的分享和情感的交流。如此,可以有效地豐富自我人生內在的感受,這是在數位網路媒體資訊大海中尋尋覓覓,所得不到的。當然,為安全起見,我絕不在走路中,看手機。七、我也絕不想經由數位網路媒體資訊出現的方便性與誘惑性去追求財富。要的話,就要找銀行裡的投資理財專業人員。八、我對數位網路媒體資訊所提供的有關種種報導(包括種種社會事件),我不會單線性的接納,我不會直接轉傳朋友或家人。我會以多元性的分析、整合,再做整體性的了解,避免陷入「似是而非」假信息的中毒陷阱。綜合上述,在數位網路媒體資訊很豐富的時代,我們每天生活在這樣的場景裡,我一直認為,每一個人要保持著鮮明的自我人生生活態度與方向,才可以發揮善用媒體資訊的方法,不只擁有資訊的豐富性,更可以把資訊轉為自己人生的資產與人生發展的工具。我一向的生活態度是,在有限人生中,每天生活有節奏,生活充實而不忙;在節奏生活裡的片片刻刻,均可以隨時感受定與靜,而心思不亂。在節奏的生活裡,隨時關心周遭環境人事物,建立與工作環境,社會和大自然環境的心境連結,拓展人生的寛廣度。在這樣的人生架構裡,當代數位網路豐富的資訊,是我經營豐富人生的資本,是我經營精彩生活的工具。我也建議讀者們,可以試著以這種正向的態度,來面對眼前數位網路媒體時代的多元、豐富資訊之海。参考資料1:胡海國,精健道。精神健康基金會,2022年5刷。2:胡海國,心腦操練-人生新主張。精神健康基金會,2012年07 初版。責任編輯 吳依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