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25 癌症.其他癌症
搜尋
電腦斷層
共找到
1012
筆 文章
-
-
2021-07-24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肺癌危險群 定期照低劑量電腦斷層
甲:「疫情警戒在月底有可能由三級降為二級,你會高興嗎?」乙:「不會,我已經習慣在三級警戒中看三級片過日子!」習慣久了會成自然,例如習慣吃大魚大肉,假如有一天心臟出了問題,醫師要求縮衣節食、飲食清淡,反而不習慣。疫情之前,戴口罩去超商,尤其晚上,店員會緊張,以為是歹徒來搶劫,但是疫情發生之後,不戴口罩進不了超商,戴口罩成為每個人必須養成的習慣。習慣有好有壞,例如平常習慣抽菸、喝酒,一旦要戒菸、戒酒,可就不那麼容易了。此外,小學教科書說早睡早起身體好,看似老生常談,但對身體長壽而言是個好習慣。延年益壽除了飲食清淡,保持規則運動,不吃來路不明的偏方、草藥及各種不必要的保健食品是基本之道。此外,也要了解身體結構,例如人生了病,會發燒、疲倦、食慾不振、體重減輕,但這些警報系統通常不夠靈敏,如果食慾不振或體重減輕是癌症引起的,可能是肝癌末期了,也有可能是胃癌或大腸癌末期引起的。又如常見的發燒症狀,通常可能有細菌或病毒感染,也有可能是得了淋巴癌,但如果是老人家,得了肺炎通常不會發燒,因反應較弱,可能只是有點嗜睡或精神不好,等到肺炎厲害,整個人喘起來,趕快求醫,才知肺炎很厲害了。因此,針對人體警報系統的缺失,養成定期體檢的習慣就顯得很重要了,好比開了五萬公里的車子,每半年要定期進廠保養檢查一樣。如果中年以上或有B、C肝,要養成每半年抽一次血,做一次腹部超音波,以免長了肝癌而不自知。此外,現在肺癌成為第一國病,因此有抽菸者或肺癌家族史者,養成定期照胸部低劑量電腦斷層的習慣;中年以上也最好照一次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以及做一次胃鏡及大腸鏡檢查;如果有大腸息肉,更要養成每二、三年做一次大腸鏡的習慣,以免得了大腸癌才發現太晚,造成遺憾。●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95期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1-07-21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嘔吐、高燒…腦中風什麼症狀都可能發生!提高救護員辨識能力,翻轉病人命運
「教育可以改善病人的命運,減少中風造成的失能。」台灣腦中風學會理事長、國防醫學院教育長李俊泰說,腦中風長年位居國內十大死因前四名,為救回病人,加快後送速度要打「團體戰」,從教育第一線消防救護員如何快速辨識中風症狀開始,並連結醫院端待命,提升大眾腦中風識能,一環扣一環,深入全國。醫師授課 提供辨識祕訣近期熱播的公視消防職人劇「火神的眼淚」,救護員協助老奶奶送醫時,老爺爺在旁干擾問病史,引發口角。現實中,若為腦中風病患,患者從被發現到上救護車抵達醫院,目前台灣是3小時內,國際趨勢是4.5小時,但很多人因辨識中風的危機意識不足,已錯過施打血栓溶解劑的黃金時間,釀嚴重後果。腦中風是造成國人失能的主因之一,包含臥床、使用助行器、拐杖及輪椅者約占四成,為減緩失能率,加快中風送醫速度與正確性,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與台灣腦中風學會共同推動全台消防隊緊急救護員教育,由神經內科醫師親自授課提供「快、狠、準」辨識腦中風的簡易祕訣,新竹縣、苗栗縣及南投縣消防大隊陸續加入,邀集全台消防弟兄打團體戰。消防救護 可翻轉病人命運「中風,如風之驟至,什麼症狀都可能發生」李俊泰說,包含突然地嘔吐不止可能是小腦中風;或突然高燒40℃不退恐是基底動脈阻塞,症狀十分多樣。為協助前線消防救護員更易區分中風症狀,三總腦中風中心團隊曾對內湖區內湖分隊、大湖分隊、東湖分隊、民權分隊消防隊進行三個月的腦中風症狀識別教育,再由醫院端配合後送啟動「快速通關」,包含清空電腦斷層室、急診室待命等,成功提高病患在黃金搶救時間內施打血栓溶解劑的比率,自2%提升至10%,李俊泰說,「消防員的作為足以翻轉病人命運。」中風衛教 盼擴及家庭學校「能將病患送到該送的地方,才是關鍵。」李俊泰舉例,每到周末、國定假日時部分醫院會調整人力,但中風的發生不分平假日,透過學會的整合有機會提供消防救護員假日、凌晨仍可進行急救的醫院清單,或整合區域的後送模式,如於A醫院施打血栓溶解劑,評估有需求再送至B醫院進行動脈內取栓術等,確保病人能得到完善治療。除此之外,中風辨識教育若能推展至家庭、學校,從小學生開始教育,包含教育中風危險因子的預防、中風辨識、急救處置等,無形中就能幫助更多人,減少腦中風的發生。減少失能 雲端即時指導搶救腦中風,消防員的教育僅是開端,李俊泰說,除推動腦中風辨識教育擴及全台消防隊外,也希望推動學生中風衛教,建立行動聯繫網絡,例如雲端救護行動急診室,由醫師提供即時線上醫療指導,提升救護現場、救護指揮中心與醫院間的資訊傳遞,加速入院後急救程序。李俊泰說,搶救全台腦中風病患不再是靠醫師單打獨鬥,藉由消防救護員的加入打出團體戰,期待能將腦中風逼退到十大死因之外,也希望能讓腦中風病人減少失能,重拾希望。
-
2021-07-14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腹痛別輕忽,嬤發燒3天膽囊破裂!一表分辨腹痛位置可能疾病
每個人都有肚子痛的經驗,如果突然發生腹痛,身體是出了什麼問題?腹部涵蓋範圍很廣,不同部位疼痛、疼痛的時間長短不一,可能罹患不同的疾病。一名80多歲阿嬤因腹痛難耐,急診就醫檢查發現罹患「肝膿瘍」、膽囊破裂,連膽汁都流到肚子裡,醫師問診才得知,阿嬤已在家發燒3天,因為疫情而不敢至醫院就診,選擇吃止痛藥舒緩腹痛的不適感,經治療後才痊癒。所謂腹痛,是指胸部以下、骨盆以上的腹部位置發生疼痛,新光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吳秉修指出,腹痛成因多元,嚴重度差異甚大,每人對疼痛的感受也有所差距。若是輕微肚子痛,可能只是腹部肌肉受損;但如果腹痛嚴重,則可能腹部內臟出現感染性問題。不同部位的疼痛,對應可能罹患的疾病不同,吳秉修說,可以右上腹、上腹、左上腹、肚臍周圍、右下腹、恥骨上方、左下腹及任一部位作區隔。其中,胰臟發炎、盲腸炎、消化性潰瘍、憩室炎等引起的腹痛,若未及時處置治療,易惡化為腹膜炎,或導致腸穿孔、膽囊破裂等,建議若發燒38℃以上、持續劇烈腹痛半小時,應盡速就醫治療。吳秉修指出,對於就醫的腹痛患者,會先詢問病史,並進行抽血及相關理學檢查,了解何時開始疼痛、發作型式、斷續性、強度、位置、與腸道功能的關係、情緒、時間或是姿勢等問題,以便進一步安排後續檢查。吳秉修說,抽血可看白血球與紅血球之數值,釐清是否有感染與出血問題,並觀察肝臟、膽囊酵素數值是否異常,藉此判斷病情;腹部超音波及電腦斷層檢查腹部,則可確認是否有結石、囊泡、腫瘤等,診斷有無大腸、小腸及婦科問題。如果有「解黑便」,要慎防罹患胃癌,吳秉修指出,若有此病癥時,應進行胃鏡檢查,直接觀察胃部狀況,若發現有病變組織即切片採檢。造成腹痛的成因多元,治療需對症下藥,才有機會痊癒。吳秉修指出,平時若覺腹部不適,宜飲食清淡、避免油膩、太硬的食物及奶製品,可吃低纖維與熟食,以免促進腸道收縮,導致病況惡化。
-
2021-07-12 寵物.寵物疾病
寵物知識+/貓狗咳嗽是什麼原因?獸醫解析何時才需要就醫
咳嗽並不完全是件壞事!咳嗽是一種生理反射動作,當咽喉、氣管或支氣管受到刺激(如黏液、灰塵、異物、菸、油煙、香水、化學刺激物或支氣管徑突然的變化時),便會藉由咳嗽排除支氣管內的異物,是動物很重要的保護機制。但排除這些因素,導致毛孩咳嗽的原因又有哪些呢? 狗貓常見的咳嗽原因 氣管異常:典型的氣管塌陷犬隻會發出乾性、粗糙的「鵝叫聲」,且好發於興奮時、剛運動完或頸圈拉扯時,並會持續咳嗽一段時間。這是一種氣管軟骨結構異常所造成的氣管狹窄,甚至阻塞的現象。常見於迷你犬或玩具犬,如吉娃娃、博美、馬爾濟斯、貴賓犬等,目前被認為是一種遺傳疾病,統計上有四分之一的犬隻在六月齡時就會出現咳嗽症狀。氣管發育不全也會在短吻犬(英鬥、法鬥、巴哥、西施等)發生,因為先天發育不全,導致呼吸道異常,也有可能導致肺部高血壓,引發心臟衰竭。 慢性支氣管炎:是一種發炎性(無病原性)呼吸道疾病,幾乎每天都會咳,且持續超過兩個月,此症狀在老犬較為常見,也是犬隻最常見的慢性呼吸道疾病。 心臟病:目前研究統計上顯示,常見心臟病造成的左心房變大及肺積水和咳嗽並無直接相關性,反而是因為常見的心臟病,如犬隻的二尖瓣疾病,易發生於老年的中小型犬,這些老年小型犬也是好發呼吸道疾病的患者,如氣管塌陷、支氣管軟化、慢性支氣管炎等,故也是容易出現陣發的乾咳。但在心傳臨床經驗上,確實有些肺積水的狗狗第一個出現的症狀是咳嗽,所以若是已經知道有心臟病的狗狗突然咳嗽,還是要帶到醫院做進一步檢查,釐清咳嗽是否跟心臟衰竭有關。 心絲蟲感染:心絲蟲藉由蚊子叮咬傳染,並生活在狗貓心臟及肺部的血管中,並可能造成血管的堵塞。感染心絲蟲的狗貓可能在運動過後,出現持續一段時間的乾咳,並伴隨精神食慾下降、體重下降、運動不耐及腹水等右心衰竭的症狀。 氣喘:氣喘疾病較常見於貓咪身上,是呼吸道因過敏造成免疫性慢性發炎而收縮及黏液增加的現象。各年齡層的貓皆有可能發生,但好發於4-5歲。咳嗽症狀可以是急性/慢性、陣發/持續。 綜合呼吸道感染症(CIRD):為一種多病原性的高傳染性呼吸道疾病,例如博得氏菌、副流感病毒、犬皰疹病毒及犬第二型腺病毒等。常見於年輕犬隻,且近期去過多犬隻的聚集場所,會出現咳嗽、打噴嚏、有眼鼻分泌物等症狀,通常兩周內會自我緩解。其他類似的症狀有哪些?鼻涕逆流:為一種連續的吸氣現象,常見於年輕或中年犬隻,好發品種為短吻犬或米格魯等。常見發生原因為興奮、溫差、過敏、吸入異物,若無過於頻繁發生,則不需太擔心。嘔吐:可見吐出的食物或液體,味道偏酸,腹部會有明顯的起伏,嘔吐前後常可見毛孩有吞嚥及舔嘴巴的動作。咳嗽後常伴隨的乾嘔則會出現在連續咳嗽後的最後一聲高頻的「喀!」,通常不會吐出東西,或僅吐出少量黏液(常被吞回去)。甚麼樣的狀況需要就醫?當發現毛孩有咳嗽的症狀,請飼主觀察是什麼時候開始咳/頻率/持續時間/引發咳嗽的特定狀況(例如:拉牽繩時、抱毛孩時、喝水吃飯時、興奮、休息時、夜晚、清晨、天氣變化時)/咳嗽的聲音聽起來如何(有無痰聲),若無法分辨或難以用言語敘述時,也可以請毛孩的爸媽拍下毛孩當下的狀況給獸醫師評估!若是輕微幾次的咳嗽,且幾天後毛孩就恢復正常,則飼主不需過度擔心;但是,若咳嗽情況日漸嚴重(頻率上升、持續時間長),或精神食慾受到影響就需要就醫。若是有喘、舌頭變白/紫、呼吸困難(胸腔起伏大/胸腹呼吸不同步/仰頭呼吸/無法趴下休息)、昏倒、吐血水,以上皆有危及生命的可能性,所以若出現以上狀況,請家長們盡快帶毛孩去附近診所或急診醫院就醫。 就醫後會做甚麼處置?首要目標是找出咳嗽的原因才可以對症下藥,所以獸醫師們會依照每隻不同的毛孩狀況決定接下來要做的檢查,初步希望可以區分是心臟相關的原因,還是上下呼吸道的疾病。聽診是獸醫師們初步判斷心臟病和肺部疾病的第一步,接下來可能會拍攝X光或做血液檢查,來得知毛孩心肺的狀況,更進一步的檢查則包含:電腦斷層、透視X光、氣管/支氣管鏡、氣管/支氣管灌洗、穿刺採樣、過敏原檢測等,來幫助獸醫師們做更精確的診斷,並給予後續的照顧建議與治療方向。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心傳動物醫院官網,原文出處:狗貓也會酷酷嫂,認識常見咳嗽原因
-
2021-07-1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致死率高/專家:分析個案 累積經驗
國內新冠致死率高,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表示,如今醫療量能已不再緊繃,致死率降不下來有很多因素,絕非單一因素,應該盡快對死亡個案進行分析,「從中累積經驗非常重要」。台大急診部臨床副教授李建璋曾示警,德國解剖猝死個案發現,有三分之一死於肺栓塞。指揮中心六月廿三日公布第十二版治療指引,列入血栓合併症,提醒臨床注意患者出現肺栓塞並給予治療。台北榮總胸腔部呼吸治療科主任陽光耀指出,過去認為亞洲人少見血栓案例,但新冠肺炎患者確有易發生血栓的現象。亞東醫院副院長、心臟外科專科醫師邱冠明指出,新冠肺炎病毒藉由呼吸道進入身體,引發全身性發炎反應,除了攻擊肺部,亦會造成全身性心血管反應,發生血栓機會更高。邱冠明表示,肺栓塞需要透過電腦斷層診斷,但新冠確診者做檢查必須移出負壓隔離病房,移動前後管制現場動線、設備清空、人員防護、事後清消等,若患者受檢,可依標準作業程序執行,但過程都是風險。
-
2021-07-1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致死率破5%/防肺栓塞 疾管署六月底修治療指訪引
新冠疫情帶走七百多條人命,台大急診部臨床副教授李建璋曾示警,德國解剖猝死個案發現,有三分之一死於肺栓塞。在社區感染出現近一個月後,指揮中心於六月廿三日公布第十二版治療指引,列入血栓合併症,提醒治療時檢驗凝血功能相關數據,適時給予預防性劑量抗凝血劑等。台北榮總胸腔部呼吸治療科主任陽光耀表示,歐美發生肺栓塞機率高,因此病人住院時習慣給予預防性血栓藥物,雖然亞洲人出現肺栓塞的情況較為少見,但新冠肺炎患者出現血栓的機率變高,今年出現本土疫情導致上萬人確診,患者出現肺栓塞比率也提高。亞東醫院副院長、心臟外科專科醫師邱冠明指出,肺栓塞需透過電腦斷層診斷,但新冠確診者要做電腦斷層,必須移出負壓隔離病房,移動前後管制現場動線、設備清空、人員防護、事後清消等,雖然標準作業程序沒有問題,但過程都是風險。衛福部已於六月底修改臨床指引,建議醫師視個案嚴重程度,定期檢測D-dimer、fibrinogen等數據追蹤,避免發生肺栓塞等血栓問題。另外,除了肺栓塞,患者也可能有多重併發症,邱冠明表示,過去十幾年陸續有四種新型口服抗凝劑,包括血液、胸腔、心臟內外科,舉辦多次聯合討論會,這次出現新冠肺炎,跨科團隊能迅速應變,就是受惠於過往十年來的聯合教育訓練。台灣致死率高於全球平均,邱冠明認為,數字反映出分母確診數不夠多,近期死亡的皆是感染許久的舊病人,但強調及早診斷與治療有助降低死亡,若染疫後錯過最佳時機,一旦重症,極有風險,他比喻「就像軍隊殺過來又撤退,但造成破壞的事實不會改變」。邱冠明補充說明,新冠肺炎病毒藉由呼吸道進入身體,引發全身性發炎反應,除了攻擊肺部,亦會造成全身性心血管反應,發生血栓機會高。若發現病人d-dimer等指數異常,或是出現隱形缺氧,要肺栓塞出現的可能要保持高度懷疑,及早安排電腦斷層診斷或給予抗凝血劑。
-
2021-07-05 名人.李伯璋
李伯璋/健康存摺將增民眾表達意願同意書
2012年,台灣人權促進會與民間團體提出行政訴訟,質疑政府在沒有取得人民同意且沒有法律明確授權下,逕自將健保資料提供給研究單位。雖然健保署以公共利益為訴求而勝訴,目前該案仍在大法官釋憲審查中。全民健保26年來累積了660億筆就醫數據,自107年起,電腦斷層掃描(CT)與核磁造影(MRI)為主的醫療影像收集與利用、健保大數據的分析與加值,是台灣推動精準醫療及生技產業發展的重要基石。個資去識別化 還有努力空間無可否認,健保資料的二次利用與個資法爭議,必須務實面對,中研院副研究員何之行提醒我們,檢視健保資料釋出是否具適法性基礎,更重要的是區分個資的去識別化屬於假名化或去連結(匿名化)。我們一直是將個人資料的假名化當作匿名化操作,美國HIPAA(Health Insurance Portability and Accountability Act)法案要求,去除18項個人識別碼(identifier)即達成去識別化,與之相較,我們依然有努力空間。歐盟個人資料保護規則(GDPR),直接說明假名化的個資仍然是個人資料。目前,民眾就醫資料及投保資料上傳至健保署,身分證號欄位加密儲存,加密後金鑰長度為32位,雖完全移除個人資料或可避免再識別問題,但在這駭客時代,依然有個資洩密的想像空間,事實上、刪除愈多個資,也可能無法達到學術研究或資料加值應用。個資法第六條第一項規定,有關病歷、醫療、基因、健康檢查的個人資料,不得蒐集、處理或利用。但同條項第四款指出,公務機關或學術研究機構基於醫療、衛生或犯罪預防之目的,為統計或學術研究而有必要,且資料經過處理後,依其揭露方式無從識別特定當事人,不在此限。健保署為便利民眾共享及應用開放資料,運用健保資料庫發展「健康存摺」及「健保醫療資訊雲端查詢系統」,已有580多萬人登錄使用健康存摺。多與民眾溝通 實為根本之計雖然我們一再強調在於法有據與公共利益的前提下,推動健保資料二次利用的理念。實務上、若是能對民眾善盡告知說明,並取得其同意,實為根本之計。我們規畫於「健康存摺」內新增以「健保資訊運用及共享」為主題,提供民眾表達意願及簽署個人資料利用告知同意書。首先、請民眾提供對健保資料再利用的看法,再於詢問民眾,未來若可選擇,是否會要求將其個人資料停止提供學術研究利用?或願意開放提供產業申請利用。健保珍貴資產 使用得細思量個人42年臨床醫學生涯,可感受到醫療行為風險過高時,某些醫師會選擇「防禦性醫療」保護自己,此非病人之福。台灣健保是單一保險人制度,26年來收集的健保申報資料是國家珍貴資產,在人權議題下、如何在開創與保守的政策規畫中尋求平衡點,創造台灣善用健保資料,更是身為健保署長的職責。醫學的進步除了個人經驗累積,更重要的是運用大數據分析。醫療大數據的運用屬於公共利益,不是侷限個人利益,商業運用亦應回饋健保基金。開放健保大數據運用,將有利於創造下一代福祉,如何兼顧資料安全與強化適法性基礎,值得全民共同省思。
-
2021-07-04 名人.傅志遠
傅志遠/醫病不信任 最後犧牲了誰?
「Trauma Blue!(註)」急救室裡推進一個年輕男性,四小時前在公園遭人毆打,從區域轉診過來。一聽到這樣的廣播,外科急診所有人員立即放下手邊工作,優先搶救這位傷患。 「右側瞳孔放大,昏迷指數三分!」總醫師做完初步神經學評估後回報。 「準備插管!聯絡神經外科醫師,可能需要馬上手術。」現場主治醫師一聲令下,啟動了急救程序。「病人狀況很嚴重,必須先插管維持呼吸,稍後神經外科醫師會過來會診。」接著他向焦急等候的家屬們說明治療計畫。 「拜託你們了!一定要救救我們的孩子!」對於醫師的建議,家屬們並沒有拒絕,直說一切相信醫師的處置,並不如轉診醫師描述的那麼不可理喻。 他想起約莫一小時前的那通交班電話… 「您好,我們這裡有位腦出血的病患,需要轉到貴院。」假日的午後,無視於政府三令五申的醫療分級,醫學中心急診室湧入了大量病患,熱鬧的程度如菜市場一般。在這最忙碌的時刻,最不想接到的,就是外院轉診電話,這意味著將有嚴重與複雜的病患要轉來。 「硬腦膜上出血?那不是應該快點開刀嗎?轉診這一來一回,可能會延遲治療耶!」聽完轉診醫師的描述,醫學中心這頭接電話的醫師似乎相當意外。這是一個一刻都不能等的緊急狀況,然而換句話說,若是搶救得宜,病患恢復的機會也不小。 更令他感到意外的是,要轉出的醫院並非基層診所或地區小型醫院,而是已經通過醫院評鑑的區域教學醫院。因此照道理來說,應該配有能進行手術的神經外科醫師以及提供術後照護的加護病房。 「貴院不是也有神經外科醫師值班嗎?這種病人轉診的風險很高,不應該轉出吧!」在醫學中心工作久了,不免有些優越感,當時他直覺是中小型醫院嫌麻煩,想把燙手山芋丟給別人。 「我也知道一刻都不能等,本院的神經外科醫師都解釋過手術細節了,家屬還是堅持要去大醫院,他們說要檢查仔細一點,才願意開刀。」看來是誤會提出轉診要求的醫師了,他心理暗自說了句抱歉。 「還需要做什麼檢查?再等下去病人就沒命了。」 「我當然知道啊!其實打這通電話,我也相當為難。」 「好吧!那也只好轉過來了。不過昏迷指數這麼差,應該已經插管了吧!記得氧氣要帶夠唷!」這其實是句玩笑話,不過過去也真的發生過轉診路上氧氣用完的窘境。 「我們沒有插管…」 「沒有插管?這樣不對吧!這種病人怎麼能不插管?他隨時都可能會斷氣!」理論上對於外院轉診的處置,雙方都是用理性討論的方式溝通,不需要也不該質疑。但聽起來連最起碼的病患保護都沒有做,他還是忍不住唸了一句。 「家屬堅持要送到貴院,所有的治療都要等到貴院才願意做,當初連打點滴都是好說歹說才接受建議,家屬說他們不相信我們的判斷與技術。」外院的醫師電話中透露出無奈。 「那我有最後一個建議,要跟家屬說的非常清楚:『硬腦膜上出血延遲手術的後果很嚴重,再加上呼吸沒有插管保護,也可能造成腦部缺氧與死亡!』」電話掛上前,醫學中心的醫師提醒著轉診醫師。 他心知肚明,這應該是個醫病間極度不信任的狀況。而且在預期病人的恢復不會太好的狀況下,他擔心家屬會回頭指控,將轉診的醫師扣上「誤診」的大帽子,將病人的恢復不佳歸因於延遲轉診。 「謝謝你的提醒,該說的我都說了,他們也簽了『自動離院同意書』。」 思緒回到現實,病人的昏迷指數只剩三分,而當他做的第一個處置就是插管急救,家屬病沒有意見。也由於到院狀況與轉診出發前時並不相同,重做電腦斷層後發現:腦出血的量足足是先前的兩倍,腦實質也開始出現缺氧性病變的表現。 雖然預期病患醒來的機會不大,神經外科醫還是很快速地幫病人安排手術。 「醫師萬事拜託,我們轉來大醫院,就是希望得到最好的治療,我們百分之百相信貴院。」 推進手術室前,隱隱約約聽到家屬們彼此的討論:「醫師說病情不樂觀,我覺得一定是被前一家醫院給耽誤了!要是孩子有什麼三長兩短,我一定要他們負責到底!」註:啟動外傷急救小組
-
2021-07-04 醫聲.數位健康
COVID-19照護研討會/中榮研討會引萬人觀看 院長陳適安率專家解惑新冠肺炎
台灣今年五月爆發新冠疫情,至今已有1萬4991人確診、造成686人死亡,致死率達4.5%,超越全球平均致死率2.17%。台中榮民總醫院院長陳適安認為,死亡率計算有不同標準,像是用母群體計算、其他流行病學統計等,死亡率的估算還有很多討論空間,台灣醫療水準名列前茅,醫護人員也持續努力救治患者。台中榮總、榮興醫學發展基金會與元氣網、聯合報健康事業部今天共同舉辦以民眾為主要對象的防疫照護線上研討會,並開放提問,由專家提供最正確詳盡的解答和解方。陳適安表示,五月爆發疫情時,全國醫界面臨比預期更多的新冠重症病患,發現新冠肺炎主要引起肺部功能衰竭,但也可能引起肺栓塞、中風。過去普遍認為東方人較少出現肺栓塞、腦中風,他曾與北榮團隊做過相關研究,這次收治於中榮的新冠重症病人中,意識不清、肢體活動較差的個案,醫療團隊以電腦斷層、核磁共振發現部分有肺栓塞、腦血管病變,值得重視與觀察。台中市醫師公會理事長陳文侯表示,疫情爆發前,台中市有64%民眾看診優先選擇診所,但疫情爆發後不敢看診,有些慢性病人需長期服藥卻中斷,造成血糖增高、血糖上升、心臟病沒控制增加併發症,增加急重症風險,也成為醫療院所負擔,他在會中呼籲,不管是慢性或急性病人,還是要去看診。陳文侯指出,之前發生民眾罹患新冠肺炎,在家死亡或到院前死亡,不可能完全無症狀,要注意是否有呼吸道症狀、發燒、呼吸急促、喘或咳嗽胸痛、胸悶,缺氧導致心跳過快,都要特別注意。此外到診所就醫,也要如實告知接觸史,否則會讓自己病情被誤判,也影響醫療人員。榮興醫學發展基金會董事長李三剛表示,人工智慧發展快速,健保署開放就診、影像紀錄於雲端系統查詢,疫情爆發後,指揮中心與健保署、移民署合作,將TOCC納入雲端查詢,去年推出口罩實名制,今年推出簡訊實聯制、疫苗預約,若居家隔離、檢疫者有醫療需求,也可透過遠距醫療。李三剛指出,歐盟七月一日推出「數位疫苗」,衛福部已開會討論,未來可就國際上符合數位疫苗標準進行認證。另外,各醫院也紛紛利用AI技術,讓病人使用穿戴式裝備,若病人需要隔離,醫護可直接透過系統觀察,有必要再進去病房,避免護理人員屢次更衣。台中榮總三年前進行急重症、加護病房病人分類,此功能在新冠疫情發揮效果。另外,紫外線機器人可進行環境清消、配送機器人可減少人力耗費,雙和醫院用聊天機器人減少病人心理憂鬱,未來還可以利用AI分析疫苗接種或研究。
-
2021-07-02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全台十大死因第2名》心臟出問題,醫學中心院長教你看懂「這7大徵兆」爭取搶命3小時
正常的心臟是一個強壯的、中空的肌肉組織,約拳頭般大,位於胸腔內胸骨後方。心臟負責輸送血液到全身,健康的人每天心跳約十萬次,要打出八千公升以上的血液,流經全身各處,每天廿四小時不眠不休的為維持人體正常運作而努力。圖一:心臟構造與心臟內部的血液流動心臟為了維持每天十萬次搏出血液輸送到全身的運動,本身需要充足的養分與氧氣。環繞在心臟表面的冠狀動脈(coronaryartery),就是供應心臟氧氣和養分的重要血管。心臟所需的氧氣主要靠三條分支的冠狀動脈供給。當供應心肌血液的任何一條冠狀動脈發生狹窄或阻塞時,就會阻斷心臟血管血流,進而阻斷心臟的氧氣及養分供給;心肌缺血時,就會發生心臟缺氧,心肌收縮不良,使心臟無法搏出正常量的血液,甚至損及控制心律的傳導系統,引起心衰竭或心律不整而導致死亡。心肌缺血過久,心肌就會壞死,稱之為「心肌梗塞」。為了保護心臟、預防心血管疾病,民間總是免不了有一些未經求證或不實的方法。因此教導民眾和病友正確的護心知識,也是醫院裡救心團隊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心臟病的分類心臟病可分為先天性心臟病、風濕性心臟病、高血壓性心臟病和冠狀動脈心臟病。先天性心臟病的病因不詳,主要是胚胎發育時不正常所致,20歲以下盛行率約在千分之三。風濕性心臟病,因為感染而致病,受到溶血性鏈球菌感染咽喉炎引起風濕性心臟病,以兒童和青少年居多,主要侵犯心臟瓣膜,這兩類心臟病的個案不多。高血壓性心臟病、冠狀動脈心臟病,是中老年人較常見的心臟病。圖二:高血壓心臟病與冠狀動脈心臟病的不同什麼是冠狀動脈粥狀硬化心臟病?冠狀動脈粥狀硬化,簡稱「冠心病」,簡單來說,血管像是水管,如果有雜物堆積時,水管內的空間變小,水流就會變小,當血流不夠就會造成心臟肌肉缺血而缺氧。血管硬化的過程十分緩慢,脂肪般的物質經年累月沉積在血管壁內層,造成血管內徑減少,這種物質稱為斑塊。圖三:冠狀動脈粥狀血管硬化過程促成斑塊形成,導致冠心病的主要因素有:吸菸、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症、肥胖、缺少運動等。心絞痛、心肌梗塞是常見的冠狀動脈粥狀硬化心臟病,更是形成猝死的主要原因。心肌梗塞的原因主要是冠狀動脈內斑塊突發性破裂,形成血栓,阻塞住血管而使得心肌缺血缺氧受損。冠心病有分急性與慢性,急性冠心病需要緊急就醫,使用救護緊急醫療系統,及早做十二導程心電圖診斷是否為急性心肌梗塞,因此急性冠心病症狀認知非常之重要。圖四:血管是怎麼塞住的?冠心病的典型1.左邊的胸前部位疼痛或緊縮、喘不過氣,這些症狀持續數分鐘。但每個人發作的感覺可能都不太一樣。2.有時會併有喉嚨緊緊的、口角麻麻的症狀。3.胸悶或痛會擴散到肩部、頸部,上臂,下頷或上腹部。4.胸部極不舒服,同時伴有頭重腳輕的感覺,暈倒、盜冷汗、噁心、嘔吐或呼吸困難。5.上述情形往往發生在運動、生氣、情緒激動或心情緊張等情況。6.症狀一般持續約二至五分鐘左右,最長不超過十五分鐘,超過則可能是急性心肌梗塞,需緊急就醫。7.經休息後胸部悶痛症狀可能消失,運動加重,稱之為穏定心絞痛。但如果休息發作,運動更不舒服時,稱之為不穩定心絞痛。但不是每次發作都會有以上所有的症狀,假如有以上某一個或某些個症狀發生,並且持續超過十五分鐘,千萬不能等待,一定要到醫院急診做十二導程心電圖。及早檢查和治療,越快治療越有效。目前很多縣市,救護車已經有配備十二導程心電圖,可直接做心電圖判讀。如果心臟缺血嚴重,使得心臟肌肉壞死的時候,可以搶救的黃金時間為前三個小時,越早越好,記得要分秒必爭。圖五:急性冠心病症狀的認知耐絞寧錠是強力血管擴張劑,只能暫緩心絞痛症狀多年前,寶島低音歌王郭金發不幸猝逝後,網路瘋傳「心肌梗塞救星『耐絞寧』」文章,呼籲人手一瓶,救人救己,因為出事時,有醫師在現場也無能為力,必須有藥在身才能救人救命。但其實心絞痛用藥「耐絞寧錠(硝化甘油,Nitroglycerin,NTG)」並非人人可用,用錯藥可能導致病情更加嚴重而產生致命危機。在診間,也常遇到高血壓病友詢問,「預防突發性心肌梗塞藥品『耐絞寧』,到底該不該自行買來備著?」甚至遇過病人因為低血壓覺得頭昏,卻誤以為是心絞痛發作含耐絞寧錠;還有病人呼吸喘、心悸也使用耐絞寧錠。這些錯誤觀念和做法,都有可能延誤救命時機,弄巧成拙。急性心肌梗塞有九成是冠狀動脈斑塊破裂形成血栓引起,剩下才是血管嚴重痙攣所造成。當發生急性心肌梗塞,若原因是痙攣血管收縮時,使用耐絞寧錠可擴張供應心臟血液的冠狀動脈,使心臟所需的血流重新恢復供應,達到症狀緩解的目的。但如果心肌梗塞的原因是斑塊破裂形成血栓嚴重阻塞,即使含入一片耐絞寧錠,被血栓阻塞的血管仍然不會暢通。此時不但無法改善症狀,更可能會讓血壓急速下降,造成血壓低和心跳快。不正確服用舌下片,例如站立時服用,突然血壓降低可能造成頭暈、跌倒、休克等意外,增加危險。其實耐絞寧錠是種強力血管擴張劑,只是救急一般血管痙攣,或暫時緩解心絞痛症狀。嚴重的急性心肌梗塞發作,阻塞血管的是血栓,耐絞寧錠也無能為力。耐絞寧錠不像是感冒藥,也不應是家庭常備藥,而是屬於醫師處方用藥,必須經醫師評估身體狀況及指示後了解禁忌才服用,切勿自行亂服用。要特別注意,耐絞寧不可和一些血管擴張藥物一起使用,例如:威而鋼。有嚴重主動瓣膜狹窄和阻塞性肥厚心肌病變的病人不宜使用。若民眾有胸悶、胸痛等症狀且持續沒有緩解,應趕快就醫治療。應先確認自己罹患冠心病的機率治療冠心病的最好方法就是預防,先確認自己罹患冠心病的機率有多高。面對門診的高血壓病人,最讓醫師頭痛的就是病人本身的不良生活形態。建議有心絞痛症狀、高心血管疾病風險,或年過40歲的人,利用健康檢查,得知自己的身體質量指數(BMI)、膽固醇、血糖、血壓、心電圖是否異常,也可做「心血管健檢」,利用運動心電圖檢查,單獨或配合負荷性心臟超音波,以及血管硬化相關指標。必要時再加上核子醫學掃描或二五六切冠狀動脈電腦斷層等檢查,來確認冠狀動脈有沒有阻塞。一旦確認患有冠心病,治療重點在於戒菸,用飲食、運動、減重、藥物等方式,控制血脂、血壓、血糖,必要時經醫師處方隨身帶耐絞寧錠緩解心絞痛。從生活習慣開始調整,並定期回診,才是治療的根本。圖六:簡單評估多重危險因子的方法心臟血管疾病危險性的評估與分類依據世界衛生組織對血壓高者發生心臟血管疾病危險性的估計與分類,高血壓是心臟血管疾病最要的危險因子,若併有其他危險因子時,也會增加發生心臟血管疾病的危險性。世界衛生組織提供了一個簡單的評估方法,以評估多重危險因子之絕對危險程度。圖七:高血壓是心臟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危險因子書籍介紹書名:年過40,打造熟齡A+健康力:儲備健康資產,抗老化、遠離慢性病及癌症作者: 林欣榮 出版社:原水 出版日期:2020/11/21作者簡介/林欣榮現職・佛教慈濟醫療財團法人花蓮慈濟醫院 院長・世界神經移植及再生醫學會 理事・美國細胞移植再生醫學雜誌(CELL TRANSPLANTATION)主編・美國醫學暨生物工程學院(AIMBE)院士・美國國家發明家(NAI)院士・美國科學促進會(AAAS)院士・亞洲神經再生學會 理事・國際外科學會中華民國總會 名譽理事・臺灣外科醫學會 理事・臺灣健康醫學學會 理事・臺灣神經外科醫學會 名譽理事・中華民國中西結合神經醫學會 名譽理事・臺灣海峽兩岸醫事交流協會顧問及生物科技發展委員會 主委・行政院科技部外科組、幹細胞組複審委員・經濟部生物科技研究 審查委員 ・經濟部業界科專、學界科專 審查委員 ・考選部國家考試題庫命題小組委員兼召集人 ・國家型生物技術及產業獎 審查委員 ・國際生技醫療產業策進會 理事 ・工業技術研究院 諮詢委員 學歷 ・國防醫學院 醫學系 ・美國杜蘭大學醫院管理碩士(Master of Medical Management) ・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神經外科及生理學博士 經歷 ・臺南市立安南醫院 院長 ・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 院長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神經精神醫學中心 副院長延伸閱讀: 打疫苗後竟經期亂、更年期出血!重症醫師黃軒告訴你:月經來到底可不可以打「新冠疫苗」?
-
2021-06-25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67歲男子食慾不振發燒 內視鏡手術在膽管取出大結石
南投67歲陳姓男子最近食慾不振、上腹痛,以為是胃潰瘍,自行服用胃藥並沒有改善。近日因發燒至南投醫院就醫,經超音波及電腦斷層檢查發現他的膽管卡了一顆3公分大結石,經抗生素治療及內視鏡膽管攝影(ERCP)取出結石,患者當天即可進食且身體外觀無傷口。南投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黃耀光說,膽結石可能會出現上腹痛、噁心、嘔吐及發燒等症狀,許多民眾會誤以為是位置相近胃出問題。但膽結石會造成膽道阻塞,而出現黃疸、尿液顏色變深、灰白便,疼痛有時還會從腹痛延伸到後背。黃耀光說,膽管結石可能引發膽管炎、胰臟炎等併發症。過去需手術治療,主流的腹腔鏡手術,必須使用傳統剖腹手術,傷口較大且術後疼痛較嚴重,恢復進食也較久。內視鏡膽道取石相對使用特製的胃鏡,直接於十二指腸內取石,並讓膽管結石隨糞便排除。除了少數約3-5%病患發生術後胰臟炎之外,大多都可在術後當日恢復喝水、進食,沒有疼痛的傷口以及影響美容的疤痕。內視鏡治療相對壓力較小,也可以使用輕度到中度的鎮靜麻醉,不需插管全身麻醉。術後使用4到7天內抗生素治療,即可控制膽管炎。膽管結石不少見,但症狀較容易誤會成胃痛等其他疾病,患者在就醫後,經專業醫師評估、討論,可以考慮接受內視鏡膽管攝影取石,不僅可準確找出結石位置,針對病灶進行處置,還能免除手術的風險與傷口疼痛。
-
2021-06-25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 COVID-19 時代癌症診療的挑戰與應變 台灣能從美國的經驗學習的教訓
【編者按】這星期我們邀請三位在美國執業多年的醫師朋友分享一年來經歷新冠肺炎大流行的心得。神經科符教授曾經因為照顧病人而被感染,語重心長地說:「希望大家不要驚慌,感染新冠病毒並非絕症,絕大部分病人會完全痊癒。但是應該減少感染的機會,注射疫苗,對自己、親人或社會都好。」精神科林教授指出:新冠病毒所引發的免疫反應,「過」與「不足」,都可能加重病情,甚而致命。「天災」難料,需要的是如實看待、盡力因應。「人禍」如何減免,如何在過度與不足的反應之間取得平衡,則有賴於我們的智慧。癌症專家胡醫師由一位癌症病人的故事,說出她對新冠疫情對癌症病人的影響,感染新冠病毒的死亡風險、癌症篩檢率降低、癌症期別升高以及存活率下降。郝女士的故事——病史郝女士是一個非常溫和善良的72歲的婦女。她寡居多年,住在一個中上流的寧靜社區,已經結婚成家的獨生女也住在同一個鎮只離她三英里,母女常相往返。去年(2020)初,美國冠狀病毒剛爆發時,許多群組感染發生在養老院;郝女士立刻將她93歲的媽媽從養老院接出來與她同住。郝女士為了保護她高齡的母親,她在去一年與美國成千上萬的家庭一樣,謹守保持社交距離(social distancing)的基本防疫原則,包括儘量足不出戶,讓女兒幫忙買菜購物放在門口,不能像平常一樣互串門子,而只有在陽台和車道揮手寒暄。當春夏流逝,秋去冬來,站在陽台跟車道上聊天不再是好主意,只能藉著視訊聯繫。今年(2021)五月中,郝女士主訴嚴重便秘,而且身體虛弱到無法自行下床或行走。已經有好幾個月沒看到郝女士的家庭醫師,被她劇變的容貌震驚,立即將她送到醫院急診室就醫。郝女士的電腦斷層掃描顯示她的腹腔塞滿了許多大腫瘤;肝臟裡也有很多顆腫瘤。腹腔的腫瘤壓迫腸子及膀胱,造成便秘及頻尿;也影響下肢的靜脈回流,導致郝女士的腿嚴重水腫,行動都有困難。我的同事們以及我自己都從來沒有看過如此「壯觀」的腹腔腫瘤。郝女士的太陽穴及兩頰深陷,肚子鼓漲,兩腿卻是水腫到如象腿一般。當我請她從床上坐起來時,我需要幫忙把她沉重的腿擡到床緣,見證到她説她「無法自行下床」是什麼樣的光景。郝女士的故事——病人和女兒的敘事(narrative)郝女士告訴我,她在去年底開始留意到身體有異樣,卻又説不上來任何特別的症狀。她自己想可能是在美國COVID-19疫情巔峰期間,照顧年老的母親,情緒壓力太大所造成的生理失調。她的家庭醫師也認同她的分析,給她開了抗焦慮劑及抗憂鬱劑。她在過去一年瘦了25公斤,但是她一開始想説是自己減肥有成效。當她自己也警覺到體重這樣劇降是異常時,她又想是抗憂鬱藥帶來的口乾症讓她失去食慾的結果。女兒自從十一月底後,每次跟郝女士視訊通話也察覺她面容在逐漸消瘦,但畢竟女兒不是醫護人員,沒有意識到事態的嚴重。郝女士告訴我「I was urinating a lot ……」。「尿很多」或「頻尿」,英文都可以説是「urinating a lot」。我請她分辨是尿量很多或是頻尿,因為在病因的探查上,這是很不一樣的兩回事。從她的電腦斷層影像,我知道她是頻尿,甚至偶爾也會尿失禁,她也點頭同意我的分析。郝女士的故事——視訊看診(virtual visit)無法完全取代診間身體檢查的實例在過去COVID-19 疫情持續延燒的情況下,醫師與病人無可厚非地,傾向避免去到醫療院所,而選擇視訊醫學。不管是通電話(telehealth visit)或視訊(video visit)看診,醫師失去了在診間裡看病「望聞問切」的重要診斷工具。電話及影視診病主要是依賴病人的敘事做判斷,而病人往往是對自己的症狀不一定有正確的分析解釋,因為「避重就輕」是人性使然,總想把自己的其實很擔心的症狀淡化或是往好的的方向想,結果就可能造成誤診。以郝女士目前病況的嚴重程度,她的病在去年底應該已經很明顯。如果她在開始覺得身體有異樣時,是在診間裡看診;任何稍有用心的醫師應該可以看出不對勁之處,透過恰當的問診及身體檢查,應該很快就會發現她的病因。COVID-19疫情對癌症醫療的影響——癌症病人感染COVID-19的死亡風險COVID-19感染的病情輕重程度可以有天壤之別,從完全沒有症狀到死亡,都有可能。感染後病情嚴重主要發生在年紀較大或肥胖的人,以及有糖尿病、高血壓、腎臟病、慢性肺病的病人。全球COVID-19疫情初暴發時,癌症病人很快地被判斷是嚴重病情的高危險群之一,特別是一篇從武漢地區的報導癌症病人的COVID-19死亡率高達20%。之後,其它的相關的報導也確認癌症病人的COVID-19死亡率較高,但是大約在5-10%左右,特別是正在做對免疫系統抑制比較嚴重的化療處方的癌症病人,例如血癌及淋巴瘤的病人。這樣的統計資料應該是一點也不意外。癌症病人接受化療的風險之一是傳染病。同樣的細菌或病毒,癌症病人往往比一般人病重,甚至死亡。這卻不該是迴避癌症治療的原因,因為如果病人能夠做好各種防範感染的衛生措施,就可以大大地降低感染的機率及因嚴重感染而死亡的風險。別忘了,延誤癌症的診斷與治療所造成的死亡率可能更高。COVID-19疫情對癌症醫療的影響——癌症篩檢率降低、癌症期別升高、存活率下降美國的四種癌症篩檢——乳癌、大腸直腸癌、肺癌及子宮頸癌,在2020年減少一半以上。篩檢率驟跌的原因是多端的,包括醫療院所執行嚴格的防疫措施,造成很難排檢(making appointment);在加上一般民眾判斷癌篩在疫情高峰期是可以暫時停擺的。我在過去半年所看的乳癌新病人,絕大多數跳過一年沒做乳房攝影篩檢。話説回來,有些癌症生長的比較緩慢,晚了一年才診斷,雖然癌症期別高了一點,也還不至於影響存活率(例如一個6 mm 的乳癌,一年前也許是4 mm,在治療方法及預後上,幾乎完全沒有差別);有些癌症例如肺癌或大腸直腸癌,一年的耽擱,可能生死之別。當癌篩有異樣發現時,接下來的確診檢查及治療-進一步的影像檢查及切片、開刀、化療、放療等等,在疫情期間,也都因為醫療院所嚴格的防疫措施而變得比平常緩慢很多。將來對疫情期間的癌症期別及存活率統計,想必會是有如開倒車的結果。台灣能從美國的COVID-19經驗學習的教訓1.排除癌篩、癌檢、癌療(screening, diagnostic and treatment)的不必要障礙,讓這些流程盡量平順進行。美國醫療院所在過去半年對於這些流程有大幅地改善。比方説COVID-19的快篩普及性;一半民眾普遍接受家屬只能留在停車塲,不能跟進醫院或診所的原則(台灣的大醫院有如百貨公司的美食街,這可能會是很難實施的措施,卻是預防疫情擴散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及病人停留過的空間的消毒措施等等。2.我個人對視訊醫療在癌症病人的運用上保持很保留的看法。郝女士的例子在過去的一年不是偶發或非常獨特的個案。如果醫生對病人的完整病史不熟悉,或是病人不太會敘述病史(英文説是poor historian),視訊看診是不合適的。台灣人手一機,一般民眾在日常生活上使用社群媒體(social media)的能力很高,但是如何將這個優勢恰當地運用在實際的看診上,則要仔細思考。3.結至國殤日(Memorial Day),美國在過去一年來對社集塲合的約束已經全面解放,主要是拜廣泛疫苗接種帶來的感染案例及死亡數逐漸下降之賜。COVID-19疫苗是高度有效的。在疫苗剛推出時,因為有限的疫苗量,美國依據感染病重風險實施階段性疫苗施打,包括醫護人員,養老院居民、65歲以上人口及癌症病人是優先對象。希望台灣也能早日完成廣泛的疫苗接種,平安度過疫情。郝女士的故事續集郝女士的腫瘤切片證實她的病是腸胃道間質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簡稱GIST)。這是一個並不很常見的腫瘤,但是因為它帶有一個特殊的致病基因突變,對於口服藥Gleevec反應又快又好。在病理切片報告還沒有出來前,郝女士的醫院醫師根據她腫瘤的嚴重程度告訴她可能只有一兩個月的餘命。事實上,末期肉瘤(GIST屬於肉瘤)的存活期比一般癌症難預測,即使腫瘤嚴重的病人,我看過被醫生判斷只能活三個月的病人,卻活了六年!郝女士已經決定到一個安寧之家接受照顧。我鼓勵她服用Gleevec (一般而言,安寧照顧是不支持積極癌症治療的)。郝女士的經濟能力良好,女兒到藥局自費買了Gleevec給媽媽服用。昨天,我去安寧之家探望。我很欣喜但並不驚訝地發現服用Gleevec剛滿一週的郝女士已經是換了一個人一般。她的兩頰飽滿起來,肚子軟了一些,腿腫消了一些,胃口大增,大小便也都正常多了。我發現她是一個活潑生動的人,説話時揮動雙臂,常調皮地眨一隻眼,充滿表情與生命力。我祝福她持續進步,能在不久的將來,回到她自己的家,回復她的舊日生活。
-
2021-06-22 醫療.心臟血管
爆炸性頭痛、頸部很僵硬?醫:當心腦動脈瘤破裂
正值壯年的林先生身體狀況大致良好,有天在公司用餐的時候,突然感到劇烈頭痛,隨後便失去意識。大吃一驚的同事們連忙叫了救護車,將林先生送到急診室。「抵達急診室時,患者處於昏迷狀態,而且還有心律不整。」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神經外科主任蘇亦昌醫師回憶,「這是因為身體承受極大壓力,進而誘發心律不整。」檢查發現,患者的腦出血可能源自於腦動脈瘤破裂,蘇亦昌醫師指出,腦出血是非常危險的狀況,可能破壞腦部功能,導致失能、甚至死亡。與家屬討論後,神經外科醫師先動手術引流腦部血水,以降低腦壓。患者的腦動脈瘤比較大,約1.2公分,蘇亦昌醫師解釋,為避免破裂的腦動脈瘤繼續出血,所以後續進行了微創腦血管介入治療。醫師先在腦動脈瘤裡填滿白金線圈,接著在腦動脈瘤開口處置放血管支架。在細心照顧下,患者終於度過了危險期,漸漸恢復意識,也能開始進行復健。蘇亦昌醫師說,「經過一年多,患者復原得相當不錯,已經可以走路、騎腳踏車。」爆炸性頭痛、頸部僵硬,腦動脈瘤破裂極為致命!「腦動脈瘤不是『腫瘤』,」蘇亦昌醫師指出,「腦動脈瘤是因為動脈某處的血管壁較脆弱,在經過血流衝擊下,像氣球一般漸漸膨大。」動脈瘤形成的時候,通常沒有明顯症狀,但是隨著動脈瘤越脹越大,便可能破裂出血。人體動脈的血壓較高,當動脈瘤破裂時將造成嚴重腦出血,患者會感到爆炸性頭痛、接著是噁心嘔吐,頸部會變得很僵硬。蘇亦昌醫師說,「患者的脖子只要稍微向前彎就會痛得很厲害,所以頸部非常僵硬,一動都不敢動。」腦部構造非常精密,腦動脈瘤破裂出血,可能讓患者失去意識、陷入昏迷,是性命垂危、非常緊急的狀況,即使經過搶救,仍可能導致失能、癱瘓、死亡。腦動脈瘤的形成與動脈血管壁的健康有關,蘇亦昌醫師分析,危險因子包括老年人、高血壓、抽菸、飲酒過量、多囊腎、結締組織疾病等。若具有腦動脈瘤家族史,例如直系血親有1個患者,或旁系血親有2個以上患者,便要特別留意。另外,假使身體其他部位有發現動脈瘤,代表患者患者的動脈血管可能因為某些狀況而比較脆弱,在腦部形成動脈瘤的機會也比較高。較小顆的腦動脈瘤通常沒有症狀,至於較大顆的腦動脈瘤可能對周圍的神經、腦組織造成壓迫,而出現頭痛、複視等症狀。想要確認腦動脈瘤的存在,需要藉助影像檢查,蘇亦昌醫師說,腦血管磁振造影檢查能夠偵測到腦動脈瘤,且沒有輻射線。部分沒有症狀的患者是在健康檢查時,才意外發現自己有腦動脈瘤。狀況緊急的時候,大多會使用腦部電腦斷層檢查,因為電腦斷層的速度較快,可以在短時間內獲得影像,幫助醫師擬定治療計畫。確定診斷腦動脈瘤之後,會進一步評估其破裂風險,蘇亦昌醫師說,因為治療腦動脈瘤本身也有風險,所以需要綜合考量腦動脈瘤大小、患者年紀、身體狀況等各項因素,並與患者仔細討論。一般而言,如果腦動脈瘤破裂風險小於1%,可能會建議患者密切追蹤,假使腦動脈瘤破裂風險較高,便會建議介入治療。在腦動脈瘤未破裂的狀態下進行治療,病況相對較好掌控,醫師、患者都能做較好的準備;倘若等到動脈瘤破裂,狀況將非常緊急,出血會對腦部造成傷害,發生各種併發症的機會也比較高。善用微創腦血管介入治療,拆彈解危腦動脈瘤的治療,包括手術治療與微創腦血管介入治療。手術治療是由神經外科醫師打開頭顱,經由腦組織的間隙找到動脈瘤後,用血管夾將腦動脈瘤夾起來,蘇亦昌醫師說明,隨著醫學的進步,現在還可以採用微創腦血管介入治療。醫師會根據患者的狀況來決定治療方式,必要時也可以兩者合併使用。進行微創腦血管介入治療時,醫師會由鼠蹊處穿刺股動脈,然後送入細細長長的導管,在X光輔助下,小心翼翼的讓導管通過蜿蜒的動脈延伸到腦動脈瘤的位置。「為了不要讓血液繼續衝擊動脈瘤,我們可以使用白金線圈栓塞,」蘇亦昌醫師說,「也就是利用白金線圈填滿動脈瘤,形成栓塞,讓血液無法進入。」每顆腦動脈瘤的型態皆不太一樣,開口較小的稱為「窄頸動脈瘤」,開口較大的稱為「寬頸動脈瘤」,兩者的處理方式略有不同。窄頸動脈瘤只需填入白金線圈即可,蘇亦昌醫師說,寬頸動脈瘤則須在填入白金線圈後,放置血管支架,避免白金線圈掉出來。除了白金線圈栓塞治療,現在還可使用「密網導流支架栓塞治療」,蘇亦昌醫師解釋,這是使用網孔很密的血管支架,可以有效阻擋血流進入腦動脈瘤,不會再對腦動脈瘤造成衝擊。醫師會根據腦動脈瘤的型態、大小、位置來決定適合的栓塞方式。筆記重點記起來腦動脈瘤往往是在不知不覺中形成,隨著腦動脈瘤日漸膨大,破裂的風險也越來越高。蘇亦昌醫師提醒,腦動脈瘤危險因子包括老年人、高血壓、抽菸、飲酒過量、家族史、多囊腎等,利用腦血管磁振造影檢查能夠偵測到無症狀的腦動脈瘤。倘若評估起來,腦動脈瘤破裂的風險較高,會建議介入治療。目前是以微創腦血管介入治療為主,可使用白金線圈栓塞治療、密網導流支架栓塞治療。腦動脈瘤破裂會引發爆炸性頭痛、頸部僵硬,可能在短時間內昏迷、甚至奪命。若能提早發現、提早治療,有助於改善預後,降低失能的風險!爆炸性頭痛、頸部很僵硬,當心腦動脈瘤破裂!神經外科醫師圖文詳解搜尋附近的診所:外科免費註冊,掛號、領藥超方便!
-
2021-06-20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洗腎婦人打疫苗後腦血栓腐爛 兒痛曝現況:在等媽走掉
台中市自15日開放85歲以上長輩接種AZ疫苗,至今累計共11人過世,除一例判定死因與接種疫苗無關外,其餘10例已通報中央調查關聯性。台中市一位市民今把洗腎母親接種後發生的反應PO上「爆料公社(官方粉專專屬)」,表示「目前狀況就只是在等媽媽走掉,讓她解脫不再有病痛 ⋯ 」聞之令人同情。這位市民說,他媽媽是個洗腎患者,因應政府德政,優先且必須施打AZ疫苗,「但也確是死亡的開始」。他的母親16日施打AZ疫苗第一劑。起初只是些許副作用,頭暈、全身無力,隔了兩天再度洗腎時血管卻堵住無法進行洗腎,於是醫院安排手術。但手術中她母親昏迷了,醫生當下緊急進行插管急救,暫時保了一命,事後立即進行電腦斷層,醫生說是腦部血管血栓。因為當下只是進行緊急插管手術保住一命,而血栓問題依舊存在,之後便又進行了第二次手術打通腦部血管,術後便在加護病房進行觀察。接著又因再一次病危,需要立即手術否則會有生命危險,但這次更嚴重了,因為在第二次疏通腦部血管手術後導致3/2腦部內出血甚至腐爛,需要打開頭蓋骨挖掉一部分,也不能全挖,全挖就沒有腦了。當醫師解釋完目前狀況以及該怎麼處理後,問家屬意見時,這位市民「決定放棄再次手術也簽了放棄急救書 ⋯⋯⋯ 這需要多大勇氣?心,很痛!!!!!但!與其救活後依然腦中風甚至成了植物人,倒不如讓她現在這樣昏迷無意識的離開;或許對媽媽才是最好的,也是最後我能替她做的了」。他不解,其母本來一切都正常在洗腎,雖然偶爾也發生過洗腎血管堵塞,但是在進行疏通洗腎血管手術時也都沒事,為什麼打完AZ疫苗後會造成血栓?而且還栓在腦部,導致目前是等死狀態。且「至今此時,完完全全沒有接獲半通關心以及慰問電話,甚至連後續該怎麼辦也很迷惘」。
-
2021-06-19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防長新腫瘤 避免感染B、C肝
老爸對小孩說:「你為什麼一直買新玩具?」小孩:「你都可以一直交新女朋友了,我為什麼不能買新玩具?」喜新厭舊是人的天性,這是人與生俱來時,也就是從出生時,造物者就在你體內基因內隱藏了這個控制密碼,就好比老虎看到小動物會「見獵心喜」,想把它吃掉一樣,也是同樣的道理。細菌病毒也會求新求變,這也是為什麼去年製造的流感疫苗對今年的流感不太能有保護作用一樣,這次的新冠病毒也有同樣的現象。對癌症而言,許多化療藥物也好,標靶藥物也好,一開始有效,但後來就沒效,這也許是腫瘤為了「求生存」,基因產生變化,產生新變種,因此產生了抗藥性。對許多肝癌的病人,「新」字還有一個最大的痛點,就是一直會長「新」的腫瘤。例如一發現了肝癌,開刀把腫瘤切除了,隔了半年、一年,甚至十年、二十年,腫瘤又長了出來,而且通常愈長愈快,數目愈來愈多。就醫學的角度而言,如果剛開完刀,不到半年或一年就長出來的,可能是開刀前就經由肝內血管跑到肝臟其他部位了。可能開刀前太小,影像檢查看不到,等到一段時間後,腫瘤大起來,各種影像檢查例如超音波、電腦斷層才發現又長了。另外一種情況是肝臟別的部位自己長出來的,是真正的「新」生肝腫瘤。因為肝臟一旦感染B、C肝,肝臟就不是正常的肝,有可能肝纖維化或肝硬化,甚至可能超音波、抽血都正常。這些影像看得到或看不到的肝臟變化都是造成肝癌「新」長出來的原因。因此,避免感染B、C肝,是免除肝臟腫瘤最好的方法,在B肝方面,B肝疫苗的發明解救了全國甚至全世界成千上萬的人;C肝方面,雖然目前口服藥物療效很好,但藥物出來得太晚,許多人已經有了肝硬化或肝癌。因此,對付新世紀病毒的危害,除了全方位超前部署施打疫苗之外,做好防護,避免病毒的感染,是在亂世之中保全身家性命最好的方法。●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94期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1-06-12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形容不出的腹痛小心腸中風!2症狀過4小時速就醫
腹痛是日常相當常見的症狀之一,不少大大小小的問題都會出現腹痛的情況,不過若是出現「難以形容」的腹痛應提高警覺,因為這很有可能是「腸中風」,若未及時妥善治療出現敗血性休克,死亡率高達9成。 什麼是腸中風?和腦中風有何不同? 大灣健全診所家醫科醫師王威傑表示,腸中風是一種血流無法順利達到腸道所出現的急性疾病,概念和民眾較常聽到的腦中風一樣,血流無法達到腦部容易出現腦中風,無法達到腸道即出現腸中風。 王威傑醫師表示,腸中風主要常見因心臟心房顫動、心律不整、出現血栓,或腸道動脈硬化造成血管阻塞,使血流無法達到腸道,腸道無法吸收氧氣所致。而像是休克、感染使血壓降低等所引起的血流不順、血液缺乏等,也可能導致腸中風,不過此情況並非阻塞完全沒有血流,而是因為到達腸道的血流量大幅減少。另外,正如腦中風一般,血管破裂也是其中一項腸中風的風險因子,不過機率較低。 腸中風風險族群有哪些?醫:慢性病族群要留意! 從上述可見,腸中風的高風險族群多與腦中風的高風險族群相似,包括了動脈硬化、心臟衰竭、糖尿病、三高、凝血疾病、抽菸等,這些都有較高的機率引起血栓、血管阻塞的情況。而像是避孕藥、古柯鹼、安非他命等部分藥物也可能引起腸中風。另外,因疾病重症、正在加護病房治療的族群,容易因感染、休克的情況造成經過腸道的血流量降低,也在風險名單當中。 哪些族群容易腸中風?醫:慢性病族群要留意! 腸中風最明顯的症狀就是腹痛,但此症狀很多問題都會引起,例如吃壞肚子、盲腸炎等。不過即便難以察覺,還是可以從細節中觀察。 王威傑醫師表示,腸中風的腹痛大多「難以形容」,以盲腸炎為例,一般而言多為右下腹或肚臍周圍位置局部壓痛,但腸中風的患者往往只感覺得到疼痛,但指不出特定位置、找不到疼痛點,且往往是一大片的,按壓時不會疼痛。 隨著病況逐漸加劇,腸道因血流不足、缺血等原因無法正常阻隔腸道中的細菌,細菌便可能向外擴散,細菌本身就會產氣,因此患者也容易出現脹氣的情況,且在吃東西時會更嚴重,止痛藥效果不彰,情況嚴重時,出現腸道壞死,形成腹膜發炎、破損,患者就容易出現發燒、血便等症狀。 腸中風嚴重死亡率達9成,腹痛形容不出盡早就醫! 王威傑醫師表示,日前在診間曾遇過一名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且出現喘、腹痛的症狀,沒有發燒,初步診斷原認為是症狀相似的酮酸中毒,但後來發現患者無法形容自己的腹痛及疼痛位置,緊急轉往至醫院急診,果然發現腸中風,所幸及時發現,該案例經治療無大礙。 醫師指出,腸中風之所以麻煩的地方在於,危險性高,卻容易和其他疾病、問題混淆,檢查不易,最能準確辨別的就是電腦斷層,但會出現腸中風的高風險族群,很多不適合做電腦斷層。因此提醒民眾平時出現腹痛時,多留意腹痛的情況,並且觀察疼痛持續的時間,若3~4小時都沒有間斷,且發現腹脹情況越來越嚴重,自身又為高風險族群就應盡早就醫檢查。腸中風以12小時內診斷並治療為佳,若為血管阻塞可透過支架、血栓溶解等方式治療,若進展到腹膜炎則需開刀治療,此時死亡率已達7成,若是到了破損、敗血性休克,死亡率高達9成,不可大意。 《延伸閱讀》 .一張圖看懂腹痛位置及原因,醫:出現這些情況盡快急診就醫! .中風不可拖!每分鐘腦細胞多死190萬個 注意「微笑舉手說你好」三大徵兆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6-09 該看哪科.耳鼻喉
鼻竇炎未注意,竟差點失明!醫師提醒5症狀快就醫
13歲的楊同學,因為鼻子過敏,長期飽受鼻塞所苦。因為習慣天天鼻塞,不以為意,日前,因右眼疼痛至眼科就診,判定為結膜炎。不料用藥後,並無改善。幾日後,甚至出現右眼腫脹,伴有發紅、頭痛、高燒等症狀,赴院急診。 台北慈濟醫院兒科部主治醫師吳秉昇隨即照會眼科醫師,檢查後發現,患者右眼球轉動異常,立即安排電腦斷層檢查,診斷為篩竇鼻竇炎擴散至眼窩引發蜂窩性組織炎,膿瘍壓迫到控制眼球活動的肌肉,造成眼球轉動受阻。 若持續惡化恐失明,甚至危急生命。考量到未成年患者全身麻醉的風險,收治醫師緊急替楊同學施打強度抗生素治療,並入院密切觀察;10天後順利出院,轉以口服藥物治療;一周後完全消腫,恢復健康,視力未受影響。 吳秉昇表示,兒童鼻竇炎依病程長短,分為急性及慢性,急性鼻竇炎病程約在一個月之內,而慢性鼻竇炎則可能持續三個月以上。感冒與過敏是誘發兒童鼻竇炎的兩大原因。 根據統計,6~9%的兒童上呼吸道感染可能併發鼻竇炎,而30~80%的鼻竇炎發生在過敏性鼻炎的兒童身上。 人體有額竇、蝶竇、篩竇、上顎竇四對鼻竇,鼻竇內黏膜會持續分泌腺體,滋潤及過濾吸入的空氣。正常情況下鼻腔暢通,分泌物能自行排出,若鼻黏膜腫脹,造成鼻竇開口堵塞使鼻液滯留,就可能因病毒、細菌增生引發鼻竇炎。 常見症狀包括:鼻塞、黃綠鼻涕、鼻涕倒流、口臭、頭痛等,會影響睡眠,導致孩子注意力不集中、過動等;若發炎情形惡化、擴散,恐引發眼窩蜂窩性組織炎、顏面蜂窩性組織炎、海綿竇栓塞等併發症,除了失明,更會危及生命。 吳秉昇指出,一般而言,鼻竇炎治療會以口服抗生素及鼻噴劑為主,但若為鼻息肉導致的慢性鼻竇炎,或服藥後症狀未見改善,就需要考慮內視鏡手術治療。 他提醒,鼻竇炎因症狀類似感冒或過敏,容易被輕忽。然而,一旦產生併發症,惡化就會相當快速,不可掉以輕心。若出現7天以上的鼻塞、持續性黃鼻涕,伴有不明原因的面部腫脹、頭痛、口臭,就要小心鼻竇炎找上門。需就醫做進一步檢查,服用藥物後也需觀察症狀是否改善,以免引發嚴重併發症。【延伸閱讀】 透視婦女病!常見10種子宮卵巢病變,專家解析預防和治療方案尿尿有泡泡是身體出問題?醫教7種尿液觀察身體狀態!【防疫宅在家】居家上班更疲累?!別再久坐不動,醫師籲:恐發生致命危機立刻加入KingNet 國家網路醫藥 LINE@ 共同守護全家人健康!
-
2021-05-28 癌症.肺癌
常暴露二手菸 肺癌風險高3成
衛福部基隆醫院胸腔內科黃翰禮醫師指出,若與吸菸者同住,或者常暴露在二手菸的環境下,會增加得到冠狀動脈心臟病及肺癌的風險,比一般不抽菸的民眾高出20%到30%。黃翰禮說,依衛福部統計顯示,近40年來,肺癌始終位居台灣十大癌症死因第一名,且威脅性隨著年紀的增長而提高,肺癌的死亡率高出肝癌許多、存活率較低,對國人的健康威脅很大。因為肺癌早期症狀表現並不明顯,容易被民眾忽略或以為是其他疾病造成,因而延誤診斷及治療的黃金時期。罹患肺癌的病人,主要是長期暴露在高危險因子下的影響居多,吸菸是肺癌最大的危險因子,約占70%到80%。一名菸齡30年的婦人,有咳嗽、痰多的情形,就醫電腦斷層發現有腫瘤,她嚇了一大跳,聽從醫師建議,把菸戒了並接受治療。黃翰禮建議,如有持續咳嗽、咳痰帶有血絲或咳血、呼吸急促且出現喘鳴聲、持續胸痛、聲音沙啞、骨關節疼痛或無預警的體重下降、食慾不振等症狀,盡速就醫,以利及早診斷與治療。
-
2021-05-27 新聞.杏林.診間
我們與「善」的距離 精神科護理師陪病人陪再長大一次
不瞞你說,當我跟別人說我在精神科當護理師,多數人第一時間的反應都是:「哇,妳好有勇氣喔!」但是從他們沒做好的表情管理中,可以看得出來,大家對於精神科還存在著許多的汙名跟過度想像。說話人人會?聊天還真不簡單!精神科相較於內外科或重症病房,病人較少出現複雜的生理疾病,但是,心理上的複雜,也不是那麼容易可以提供照護。在精神科裡面,會談技巧顯得格外重要。你可能會問我,會談哪需要什麼技巧?說話人人會,聊天還不簡單?若面對各式各樣光怪陸離的幻覺、妄想內容,如何應對進退,且讓病人可以放心地跟我們討論,在過程中還能同理到病人,但又不能隨便附和,加強病人的症狀,甚至在面對人格疾患出現試探或挑釁的話語時,護理師本身若沒有深厚的會談技巧,很難在會談當中全身而退。我曾同時照顧過兩個十八歲的女孩,一個天天獨自傻笑,會談後才知道原來每天讓她心花怒放的是――劉德華(這位劉天王可是許多六○年次熟女心中的國民老公)。她說:「我老公(劉德華)天天都對我老婆、老婆地叫!」另外一個少女則是天天食不下嚥、以淚洗面,因為她說:「我爸爸說他再也不愛我了,他還要在我的飯裡下毒,怎麼辦?」這些不存在的幻聽、幻覺、妄想,對於病人來說,都是真實存在且感受得到的事,如果我們只是告訴他們:「那些都是假的、不要理他就好!」那我們就永遠走不到病人的心坎裡,因為我們無法同理他的難過、不適與特殊感受。思覺失調症的病人,除了一般大眾比較常知道會有幻覺、妄想等正性症狀之外,常常也伴隨退縮、功能退化等負性症狀,在常規的藥物治療之外,精神科護理師也常常需要協助病人練習基本的自我照顧技巧,從跟病人搶大便(對!你沒看錯,就是「搶大便」,偶有出現病人退化到佛洛依德人格發展理論「肛門期」玩大便的階段)、協助病人學習清洗的技巧、擬定行為治療計劃,讓他們可以每天執行等。在這樣的過程中,要讓病人信任你,需要花時間的關懷、陪伴,才能建立有效的治療性護病關係。挨揍是日常,學習壓制暴力在精神科工作的歲月裡,「挨揍」也是一個必須跟大家分享的日常。幾乎每位精神科醫護人員都有被攻擊或意圖被攻擊的經驗,我已經算是人高馬大的護理師,畢竟身高一六七公分的我,在護理朋友中算是鶴立雞群,但我卻曾經被一個病人在我頭頂上咬了一口。故事是這樣的,某天大夜班巡房時,我看到他用惡狠狠的眼神死瞪著我,感受到要展開一場腥風血雨的前奏,所以趕快朝護理站回奔,準備通知隊友們把武器「操」起來(約束的相關用物)。就在我正專心「備戰」時,身後傳來一聲巨大的聲響――「碰!」回頭查看時,發現那位病人倒在地上,還哭得相當難過,我心一軟想著,剛剛還在思考如何在不吵醒整個病房下,把他五花大綁,但他卻跌倒了,就在評估跌倒傷勢的那一瞬間,他兩手抓著我的頭髮,開始把我的頭顱當成蘋果,用力地咬緊我的頭頂,死都不放。你猜對了,這下換我哭了,我一邊掉著眼淚、一邊還要溫和地跟病人說:「XXX,我真的好痛,有事情好好說,可以先把手跟嘴巴放開嗎?」當然,如果病人這樣就放開,那他就不是病人了。最後還是等到另外一位護理師與值班醫師帶著針劑,給予肌肉注射後,他才慢慢地放鬆,然後我們再一起把他約束到推床上,推入保護室。而我頭頂的傷口,大約禿了一個月,半年後頭髮才慢慢長齊。在藥物控制與心理會談治療下,病人逐漸穩定,在病人出院前,他抄了佛經送我,說要迴向給我(這可花了他一個禮拜除了睡覺、吃飯之外的時間,都在抄寫),並表示:「李護士,我還記得,在我咬妳的那一天,妳從頭到尾都沒有怪我、罵我,然後我被關在保護室的時候,妳還是每半個小時就來問我要不要喝水、想不想尿尿,然後幫我換手腳約束的姿勢……。」很多病人在急性期症狀干擾最嚴重的時候,大腦過於紊亂,很多失序的事情,自己都記不得,但是,他卻實實在在地記得護理師的陪伴。當然,在這件事情上,我也學了一個大大的教訓,再怎麼關心病人,第一步還是要好好保護自己,確實評估病人的暴力及危險性,不要因一時心軟而把自己的評估放在腦後。然後,精神科護理師的口袋武器裡,除了護理專業之外,還要有學習壓制暴力病人的技巧。同在的力量,陪病人再長大一次精神科病人當中,有一種族群屬於人格疾患(personality disorder),包括:自戀型(代表人物:︽哈利波特︾佛地魔)、邊緣型(代表人物:︽權力遊戲︾瑟曦),和戲劇型(代表人物:︽控制︾愛咪)等。如果你看過以上的電影、小說或是影集,應該可以感受到他們有多聰明到可以操弄周遭的人,在精神科必須要特別小心病人對於我們的操弄行為(manipulation)。曾經照顧過一位邊緣型人格疾患的病人,一開始照顧她的時候,護病關係很好,彼此之間存在著許多正向的回饋,她會告訴我:「能夠被妳照顧,我覺得自己是全世界最幸福的人!」(再搭配上卡通裡才會出現的那種少女般天真無邪的微笑)再來,每天她都會在照護關係中加入一點點的化學變化,來測試妳對她是否依舊很包容,而她想知道在妳心中,她是不是跟別的病人不一樣,能得到妳更多的關注。當談論到出院準備的時候,病人的分離焦慮導致不穩定的情緒開始隱隱作祟,她感到護理師(與其他醫療團隊)要拋棄自己,開始歇斯底里地進行過去經驗的連結,憤怒地說:「妳還不是跟我媽媽一樣,說關心我,但是要離開就離開,哪會管我的感受?」甚至口語威脅並試探著醫療的底線:「我一出院,就要馬上自殺給妳看,如果我死了,都是你們的錯!」當我第一次遇到這樣的威脅時,真的不知所措,覺得自己被情緒勒索。在精神科,這是一種病人使用不健康的防衛機轉,所表現出來的操控行為,醫療團隊必須針對這個個案進行討論,並擬定策略。此時,不是去質疑她的行為,而是著重在如何協助她回到家裡和社會上。因此,大家的口徑都必須一致,否則一旦被病人找到破綻,整個努力就會前功盡棄,目標是讓病人無法挑撥醫療團隊成員之間的信任,才能讓病人感受到穩定的氛圍。就算下次她還是因為同一件事情(也許自殺、自傷、攻擊他人等)而再次住院,都不要責備她:「為什麼這樣做?」、「為什麼又傷害自己?」因為她就是心理生病,才會又回來尋求我們的協助,這也就是精神科護理的重要任務。曾經有位資深的主治醫師告訴我:「這類型病人的長期治療目標,要放在『讓他重新長大一次,不過這次陪他長大的過程中,會是穩定的爸爸媽媽(醫療團隊)』!」當時的我覺得這是不可能的任務,住院兩個月,出院一個禮拜就又來報到,但沒想到到第二年、第三年,每次返回醫院的時間逐漸拉長,可以延長到一個月、兩個月、三個月。過程中,病人會問我,是否可以給他私人電話,我笑笑地回答:「你可以打到病房護理站,任何一個護理師有空的時候都可以陪你談談。可是,若我們在忙的時候,你也需要練習等待。但是,我們永遠都在!」藉由陪伴、同在的力量,病人真的「重新長大」,後來病人可以穩定近十年沒有住院,直到身邊唯一陪伴的親人因死亡離開,才再度住院。正視心理健康,乃精神的良藥身為一位精神科護理師,一直努力對病人做著關懷、陪伴、同在,不論是直接給予,還是幫他們尋求其他資源的連結。二○一九年三月,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紅遍大街小巷,當時引起了社會大眾對思覺失調症病人的關注,隨著電視劇的落幕,這樣的關注也漸漸褪色。二○一九年七月,嘉義發生了鐵路警察在自強號被發狂的男子持刀刺死,二○二○年四月,嘉義地方法院判定男子在犯案當時已經處於精神障礙的狀態,欠缺辨識行為違法與否的能力,因此判決無罪,但要施以監護五年。然而,新聞開始重複所謂的追蹤報導,調查男子被診斷思覺失調多年,但沒有家人監督就醫、吃藥,因而病人一直處於精神不穩定的狀態,大眾開始出現撻伐的聲浪,不外乎「殺人怎麼可以無罪」,以及「監護五年後,男子一樣不吃藥又亂殺人怎麼辦」等等。善與惡往往一線之隔,每個人心中的善跟惡又是什麼?殺了人當然是壞事,不正確的事必須接受法律上的制裁。但前提是,這個罪人本身的動機為何?蓄意謀殺、過失殺人、防衛過當,或是根本是無行為能力人,因為精神疾患出現幻聽、幻覺,才會去攻擊傷害陌生人?我不否認確實也有人(無精神疾病相關診斷)為了逃避法律制裁,而在犯罪後將自己的行為推給「莫須有」的精神疾病,這樣的行為也確確實實地加劇了社會大眾對於精神病人的汙名與反感。我希望未來無論透過體制上的修訂,或是專業上的評量,可以對於精神疾病導致的犯罪事件,有更好的防治,不應該讓精神疾病被拿來當作有心人士操弄的工具。沒有人的生命應該被白白犧牲,也沒有人有權利奪走別人的生命。但社會上也確實存在著一群弱勢族群,他們因為疾病而找不到工作,被社會排除在外。我常常想,那些精神科病人出院後的世界會是怎樣?當他失控時,別人對於他們的指指點點或是異樣眼光,往往是造成他們回到社會上的最大阻礙。每個人的心中,或多或少都可能有些未被診斷的精神議題,大家應該正視自己的心理健康,因為它不像抽血報告,也不是電腦斷層可以看出來的。唯有自己用心觀察,以及把時間留給自己,給自己喘息的空間,才是精神上的良藥。作者簡介李靜怡:誤闖叢林就出不來的護理人、三寶媽護理師資歷這件事:一九九九~二○○二年 臺大精神科病房護理師二○○三~二○○四年 臺大護理系助教二○○四~二○一五年 臺大精神科護理師二○一五年~迄今 臺大安寧緩和護理師值得嘴的事:一九九四年 參加國慶晚會表演的儀隊成員中,唯一和劉德華合影者;二○一○年 考取精神衛生護理師證書;二○一一年 獲選臺大醫學院護理部之優良畢業論文;二○一二年 參加WHO-HPH & HS 海報發表;二○一三年 考取精神衛生臨床護理專家證書,取得教育部部定講師證;二○一四年 完成N4護理進階;二○一五年 論文刊登The Journal of Nursing Research(SCI)雜誌;二○一六年 取得進階護理師證書、參與翻譯美國Elsevier「精神衛生護理實務指引」;二○一七年 當選優良護理人員。給讀者的話愛要及時。 ※本文摘自博思智庫《護理的100種可能:白色巨塔內的角落生物》
-
2021-05-20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腹痛數日因疫情不敢就醫 苗栗男子險釀敗血性休克
苗栗縣36歲陳姓男子連續腹痛數日,但因疫情不敢到醫院就診,一直吃止痛藥也無法緩解症狀,最後難以忍受才到急診就醫,醫師以腹部觸診時發現他已有腹膜炎狀態,且經電腦斷層檢查顯示有一個異物卡在十二指腸,立即安排腹腔鏡微創手術,果然在十二指腸前段發現一根約4公分長的魚骨頭,十二指腸已被穿刺破裂造成腹膜炎,若未及時處理,將造成敗血性休克。男子經手術取出魚骨頭、修補破孔處並引流腹內膿瘍後,狀況穩定恢復良好。大千綜合醫院外科部主任馮啟彥表示,向病患詢問病史時,他才想起4天前晚餐有吃魚,當時似乎有吞進魚刺,但不覺得有不適就沒在意。一般來說,若誤食彈珠或鈕釦等異物,通常可隨糞便排出,但像魚刺這類尖細物品就不一定排得出,因此若誤吞魚刺時,因盡速就醫請醫師取出,千萬不要吞飯或吞水,讓魚刺進入更深部的消化道,反而可能造成胃腸道損傷甚至發生穿孔及腹膜炎。馮啟彥提醒民眾,吃東西時一定要細嚼慢嚥,尤其是有帶骨的食物更要留意;另外,雖然疫情期間應盡量減少外出,但若出現緊急狀況時,一定要盡快就醫,才不致延誤病情。
-
2021-05-14 癌症.肺癌
28歲女子沒抽菸又無家族史 健檢竟揪出肺部長腫瘤
28歲游姓女子在員工健檢時,胸部X光發現兩側肺部有異常腫瘤,到童綜合醫院看診後,經電腦斷層掃描進一步檢查,發現右肺有一顆約2公分的腫瘤,左肺上葉也有兩顆不到1公分的毛玻璃狀結節,先切除2公分腫瘤,1年後再切除及冷凍治療左肺上葉兩顆毛玻璃狀結節,術後恢復良好,須定期回診追蹤。童綜合醫院胸腔外科主任童詠偉表示,游女沒抽菸,也無家族史,是多發性肺腫瘤患者,切除過多的肺部組織,會造成肺功能永久性過多損傷,因此左肺兩顆結節才分別使用部分切除與冷凍治療。童詠偉表示,因為左肺上葉兩顆毛玻璃病兆都靠近中間縱膈位置,直接切除兩顆恐傷害太多的細胞,影響肺功能運作,因此左肺上葉上面一結節使用螢光定位後,進行胸腔鏡微創肺部節狀切除併淋巴結廓清手術;左肺下面一結節則使用冷凍微針消融手術治療,讓結節細胞直接壞死,切片檢查確認左肺上葉為原位癌。童詠偉呼籲,肺癌早期症狀並不明顯,有病兆才被檢查出來的通常已經是中晚期,除了每年定期全身健康檢查外,50歲以上有抽菸或有家族病史者,最好接受低劑量肺癌篩檢,才能夠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
2021-05-12 癌症.其他癌症
男子出現雙下巴不是發胖 小心癌症上身
南投30歲呂姓男子無意間發現自己脖子腫腫的,以為是變胖長出雙下巴,後來出現聲音沙啞時就醫,沒想到是甲狀腺癌的徵兆。經醫師安排手術治療,並送快速冷凍化驗,切片檢查結果確定是甲狀腺癌,因此當次手術便將甲狀腺切除,住院3天便出院。南投醫院耳鼻喉科醫師李尚儀說,甲狀腺屬於內分泌器官,位在頸部甲狀軟骨下方,氣管兩旁。甲狀腺內腫塊大多為良性,好發於女性,不過仍有少部分患者會變成惡性腫瘤,因此需定期安排追蹤治療。依據國健署107年癌症登記報告指出,十大癌症發生人數中,甲狀腺癌排名第7位,罹甲狀腺癌機率女性高於男性,甲狀腺惡性腫瘤發生率排名於男性為第13位,女性為第4位。發生的年齡中位數男女皆為50歲,107年新發現甲狀腺癌有4445人,較106年增加了392人。他為呂先生安排電腦斷層檢查後,發現左頸有個5X4公分的甲狀腺囊腫,但因有鈣化點,進一步做細針穿刺,只是穿刺結果仍無法排除惡性腫瘤的可能性。討論後安排手術治療,並在手術中送快速冷凍化驗,切片檢查結果確定是甲狀腺癌。李尚儀表示,甲狀腺癌一般早期病人無特別症狀,腫塊大可有氣管及食道之壓迫癥狀,如呼吸不暢,吞咽困難。 如果侵犯喉返神經可有聲音嘶啞。 早期均在一側甲狀腺發現一腫塊,活動可隨吞嚥上下運動。早期甲狀腺癌很難與良性腫瘤區別,透過細針穿刺可增加診斷的機率,但並非百分之百準確。而造成甲狀腺癌原因很多,家族史、曾經接受頭頸部放射線照射治療、低碘化的飲食,但目前尚沒有確切結論。發現甲狀腺腫瘤後,會先接受細針穿細去判別良惡性的機率。醫師在根據抽取的細胞報告會依病況安排適合的治療方式。
-
2021-05-07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年輕人早逝讓人惋惜 振興院長魏崢呼籲心臟健檢
每當年輕人與偶像明星英年早逝總讓人惋惜,他們年輕力壯、體態標準,甚至平時也注重運動飲食,卻突然猝死。振興醫院院長魏崢行醫逾40餘年,他認為許多人的病症發現太晚,導致難以挽回,尤其不少心臟疾病在發病前沒有症狀,呼籲心臟健檢。猝死絕大部份都跟心臟和血管的疾病有關,例如心肌梗塞、心肌肥厚、瓣膜狹窄、心率不整、動脈先天異常、主動脈剝離、動脈瘤破裂等。傳統磁振造影成像品質待加強,檢查耗時較久,甚至有時需要受檢者配合長時間吸閉氣達80次。這導致許多受檢者無法完全配合檢查,如重聽、不容易長時間閉氣的老年人、心衰竭病患、無法配合口令的兒童等。而現在也有發展為不用數度閉氣,也能揪出心臟病變的磁振造影。魏崢指出,原理是儀器可偵測患者呼吸,受檢者即使無法配合吸氣、閉氣指令,也能完成檢查。受檢者不需黏貼胸部心臟電極片或戴上呼吸綁帶,儀器可感知受檢者內部器官解剖結構而自動定位,感知受檢者呼吸、心跳等,自動調整掃描條件,獲得最佳檢查影像。振興醫院副院長殷偉賢表示,以往許多心臟檢查都有輻射劑量,如心臟電腦斷層和核子醫學的心肌灌注檢查,無法做為普遍的篩檢性檢查,很多無症狀的隱藏性患者,就這樣被忽略而錯失醫療時機。
-
2021-05-07 焦點.元氣新聞
上次戒菸胖10公斤捲土重來 口服藥加規律運動減2公斤
全國透過戒菸門診的戒菸成功率僅兩成五,臨床醫師觀察,戒菸後發胖是影響戒菸決心的主因,衛福部彰化醫院開出口服戒菸藥加每天運動的「菜單」,幫助菸齡30多年的李姓老菸槍成功戒菸,最重要的戒菸後半年都沒發胖。衛福部彰化醫院戒菸個案管理師張育源表示,去年她接受139人戒菸,只有37人成功,成功率26.6%,和全國平均值25%差不多,自行戒菸成功率雖無法統計,但應該更低,失敗原因除了抵抗不了尼古丁誘惑,還有一個病人常抱怨的理由─戒菸後發胖。55歲李姓病人去年健檢,做了心臟電腦斷層掃描,發現冠狀動脈粥狀硬化並中度阻塞,在成人健檢時發現心臟冠狀動脈中度阻塞,醫師勸告戒菸,李姓病人提出多年前曾戒菸,3個月就胖10多公斤,第一次戒菸宣告失敗,這次再戒菸萬一又失敗,一定淪為親友笑柄,他要好好考慮。經醫護人員一再勸說,生命比身材還重要,如有專業團隊協助和陪伴,成功率將大增,他同意醫院安排個管師幫助他管理健康。個管師張育源了解李姓病人的吸菸史,為他量身打造戒菸守則,服用醫師開立的非尼古丁口服戒菸藥,抑制人體對尼古丁的依賴作用,發胖的部分請病人自行規畫適合自己的運動課程,另在飲食方面,多吃高纖維蔬菜,並且慢慢吃、多咀嚼,以增加飽食感,想抽菸時多喝水或咀嚼無糖口香糖。李姓病人表示,每周三他在公司參加下班後的有氧運動,另上網從youtube找有氧和瑜伽影片,一周6天的晚餐後1小時跟著影片運動,藉以消耗熱量,原本只是很單純的想要不發胖,沒想到半年不但沒發胖,還從80公斤瘦到78公斤,肌肉也結實。彰化醫院心臟科主任何東錦指出,吸菸後因為尼古丁讓人精神亢奮,代謝率高,一旦戒菸,基礎代謝率降低就容易發胖,而且戒菸後味覺變敏感,食欲跟著上升,通常會吃得比較多,想吸菸時又吃零食替代菸品,如果沒增加運動量,熱量更易堆積,造成發胖;戒菸者需要意志力,把重心放在戒菸,若擔心發胖,盡量以運動來達成燃燒熱量,若能找親友一起運動,效果更好。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2021-05-07 該看哪科.婦科
良性腫瘤就一定沒事嗎?卵巢腫瘤4類型,醫師詳細解說
卵巢腫瘤可以大致上分成四類 : 功能性的卵巢囊腫,良性的卵巢腫瘤,惡性的卵巢腫瘤,邊緣性惡性的卵巢腫瘤。功能性卵巢囊腫 水瘤若自行消失免動刀首先談談功能性的卵巢囊腫。此種囊腫常見於年輕女性,它的形成與週期性女性荷爾蒙的分泌有關。如果是由排卵前的濾泡形成,稱之為濾泡性囊腫。如果是由排卵後的黃體形成則稱之為黃體性囊腫。這類型的囊腫可以在兩、三個月後當月經剛結束時再以超音波追蹤即可,到時候水瘤很可能已經消失了,當然就不必開刀。良性卵巢腫瘤 長很大不處理恐破裂如果囊腫持續存在,就不太可能自行消失了,則有可是第二類良性的卵巢腫瘤,畸胎瘤、漿液性囊腫、黏液性囊腫、巧克力囊腫,由於這些囊腫並非生理性而為病理性,因此不會消失。且由於沒有什麼症狀,囊腫常會長得很大而病人尚不自覺。這些腫瘤如果不處理,有可能會發生以下幾點的風險:1. 腫瘤扭絞:造成卵巢血液供應不順,使卵巢產生缺血壞死,通常病人會有急性嚴重下腹痛、噁心嘔吐、冒冷汗等症狀,一旦有此種狀況發生,需要馬上進行緊急手術,否則一旦卵巢缺血壞死太嚴重,這個卵巢可能會需要整個切除。2. 腫瘤破裂:腫瘤有可能自發性,或因長太大,或腹部受撞擊而破裂,腫瘤一旦破裂,它的內容物會跑到腹腔內,刺激腹內的器官,造成急性的腹痛,這種情況也是有需要進行緊急手術清除腫瘤,腹痛情況也才會改善。此外,這些良性的卵巢腫瘤存在身體久了,也有可能會產生惡性的變化,因此臨床上如果暫時沒有手術的需要,也要定期回門診追蹤,萬一有異常發現,才可以早期治療。另外大部分的卵巢腫瘤都沒有藥物治療,唯一有藥物治療的腫瘤是巧克力囊腫,或稱為子宮內膜異位瘤,它的成因主要是子宮內膜組織,在子宮內膜以外的地方發育生長所致,其發生率在生育年齡的婦女約是百分之五到十左右,常見的症狀是嚴重的經痛,通常在月經來之前,便開始有腹部的不適。因子宮內膜異位症常常會合併嚴重的骨盆腔粘黏,造成受孕能力下降,增加子宮外孕的機會。另外月經失調、慢性骨盆腔疼痛、性交痛、囊腫破裂造成急性骨盆腔疼痛等等,也可能發生。處理巧克力囊腫,可分成藥物治療和手術治療兩方面,手術的話,主要是切除腫瘤 ( 保留卵巢 ) 或是整個卵巢含腫瘤一起切除,巧克力囊腫復發率極高,每年約有 5 至 20%的復發率,5 年的復發率高達 40%,故手術後仍要定期追蹤甚至合併藥物治療以減緩復發機率。而它的藥物治療主要是藉由抑制體內雌激素,來達到抑制內膜組織生長的目的。常用的藥物有黃體素、Danazol、Gestrinone、口服避孕藥、性腺荷爾蒙刺激素類似劑。至於藥物或手術要如何選擇,現在會認為說如果還有生育需求的話,能避免手術就避免手術,因為手術的話,多少會影響到卵巢功能,甚至造成不孕的情形。惡性卵巢腫瘤 有症狀時常已三四期惡性的卵巢腫瘤常常病人一開始都沒什麼症狀,常常等到有症狀時,疾病都已經到第三期或的四期了,通常醫師會懷疑有惡性卵巢腫瘤,大部分都是因超音波或電腦斷層,看到腫瘤的型態有表現惡性的特質,至於要確診的話就需透過腹水抽吸檢驗,手術後組織的病理切片,才能夠確診。邊緣性惡性卵巢腫瘤 預後良好但需追蹤另外這邊要稍微提一下一種較特別的卵巢腫瘤,邊緣性惡性的卵巢腫瘤,或叫低度惡性卵巢腫瘤,它是一種介於良性與惡性中間的上皮腫瘤。它不被稱為良性腫瘤是因這種腫瘤也是有可能會轉移和會致死,它不是惡性腫瘤是因為它沒有一些惡性瘤的病理特徵,包括沒有間質侵入,輕微或中等度細胞核變性,有絲分裂活性較低…等等。一般邊緣性惡性的卵巢腫瘤,預後相當良好,但需要長期追蹤,據統計五年存活率約百分之九十,而十年存活率則從 75% 到 90%,而惡性的卵巢腫瘤,其存活率第一期、二、三、四期分別為 90%、70%、40%、20%。
-
2021-05-06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異物千奇百怪吞食經常後果嚴重 醫籲特別留意老人小孩
異物吞食常造成嚴重後果,吞下的物品也千奇百怪。高雄榮總台南分院常有不小心吞下異物個案,最近的例子是96歲林姓老榮民一不小心把牙刷吞了下去,呼吸急促送急診。分院內科醫師何珮瑜表示,未及注意可能產生窒息、吸入性肺炎甚至丟失性命,因為有些老人家可能失智或不善表達,民眾要特別小心。這名呼吸困難送醫的老人家經醫師檢查,在上消化道以內視鏡看到平常潔牙用的海綿牙刷卡在氣管,取出後呼吸明顯改善,不會再喘。何珮瑜指出,成人異物吞食95%左右是意外,經常造成意外的食物例如魚刺、雞骨頭等;易導致異物吞食的高危險群則是年紀大、有精神或神經相關疾病如失智症、憂鬱症或酗酒者。另監獄住民、毒癮者或運毒者也會發生。因吞食異物需要內視鏡移除者約占5分之1,其中少數約1%的人需要手術移除,常見症狀是感覺喉嚨卡卡的、有異物感、拒絕進食、流口水、胸痛、胸口灼熱、胃酸逆流、哮喘與口水中有血絲。如果忽略不處理,異物可能會卡住呼吸道,造成呼吸困難,或是異物能會劃破消化道,造成食道或是胃腸破裂,這種狀況就需要緊急手術治療。何珮瑜說,病史詢問與影像檢查十分重要。X光跟電腦斷層是醫師常用工具,可以幫助找出確定異物是甚麼東西,異物卡在身體的哪個部位;尤其孩童也常發生異物吞食,有些東西例如電池或者有磁性的物質、或卡在食道,長度大於5公分,寬度大於2公分的尖銳物,都需要緊急處理,盡快夾出。因為孩童表達常不是很清楚,家長的觀察便十分重要;呼籲如果有上述的物品不慎誤食,盡快就醫。
-
2021-04-30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膽道結石不一定挨刀變「無膽」 部基引進內視鏡取結石
一般治療膽結石會建議切除膽囊,有傳統開腹或腹腔鏡兩種方式。衛生福利部基隆醫院肝膽腸胃科,去年底引進膽道結石治療的內視鏡逆行性膽胰管造影術(ERCP)相關設備,讓市民求醫不必再捨近求遠,也不一定要挨刀切除,已成功完成膽道支架置放引流、氣球擴張、膽管取石等十幾個病例,提升大基隆地區民眾就醫的方便性。日前一名婦人因腹痛、尿液轉為深褐色、出現猶如紅茶般的色澤,甚至發燒,經檢查發現是膽結石引起的急性膽管炎,透過內視鏡逆行性膽胰管造影術,成功取出結石,不適症狀明顯改善,並迅速康復出院,不用挨刀。部立基隆醫院日前指出,周太太這陣子經常覺得腹部右上方悶悶、痛痛的,有時候還會痛到後背、甚至肩膀上去,尿液也漸漸轉為深褐色、出現猶如紅茶般的色澤,甚至發燒,緊急至衛生福利部基隆醫院就醫。經過抽血、腹部電腦斷層攝影檢查後發現,周太太是膽結石引起的急性膽管炎,肝膽腸胃科張可斌醫師執行內視鏡逆行性膽胰管造影術後,成功替周太太自總膽管取出結石,不適症狀明顯改善。張可斌指出,膽結石是由膽汁裡面的各種成分,包含膽固醇、膽色素、鈣質、蛋白質以及少量脂肪酸等物質組成,好發於女性、中老年人或有家族病史者。膽結石若未停留在膽囊,掉入膽道、卡住膽管,甚至讓膽汁無法順利排出,容易引發膽管炎、膽囊炎或胰臟炎。一般治療膽結石會建議切除膽囊,有傳統開腹或腹腔鏡兩種方式。考量周太太年紀大,張可斌改採內視鏡逆行性膽胰管造影術,可以準確找出結石位置、針對病灶立即處置,免受皮肉痛、復原速度快。基隆醫院肝膽腸胃科在副院長羅景全帶領下,去年底引進相關設備,並已成功完成膽道支架置放引流、氣球擴張、膽管取石等十幾個病例,提供基隆市民眾就醫的方便性。
-
2021-04-29 癌症.肺癌
未吸菸女性罹肺癌多!LDCT篩檢 將補助2高風險族群
●許多從未吸菸的女性罹患肺癌●低劑量電腦斷層可檢出極微小的肺癌病灶●衛福部:LDCT有偽陽性問題,不納入常設篩檢肺癌長年位居國人十大癌症之首,但不是只有吸菸者會罹患肺癌,許多從未吸菸的女性也都是肺癌患者。主播蕭彤雯先前自費做「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揪出罹患0期肺腺癌,手術後恢復健康。立法院昨天舉行「為早期發現癌症挽救國人生命,鬆綁電腦斷層與核磁共振購置許可法規」公聽會,學者認為,應鬆綁設置LDCT規範,提升檢驗方便性及篩檢量,才有辦法及早治療,根除肺癌。早期肺癌 要靠LDCT揪出衛福部次長石崇良表示,未來LDCT僅會針對高風險族群做篩檢,並不會納入常設篩檢中,因會有偽陽性,反而會造成過度醫療。從未吸菸的主播蕭彤雯以病友的身分參與公聽會,她說,自從她生病的新聞曝光後,得到許多朋友與粉絲的關心,一位粉絲告訴她「妳真的非常幸運,多希望先生和妳一樣」,粉絲的先生不菸不酒,也沒有癌症病史,每年都參與公司提供的健康檢查,去年因疫情滯留大陸,在當地做健康檢查,第一次做LDCT,沒想到一檢查就是肺腺癌三期,返台檢查結果一樣,第三期已無法手術,必須化療。CT設置不均 偏鄉幾乎沒有蕭彤雯指出,早期肺癌要靠LDCT才能揪出,但台灣並沒有每一家醫院都設置該儀器,即使是健檢中心,想自費篩檢,健檢中心還得包車載民眾到有設備的醫院檢查,因為衛福部不允許健檢機構或專科診所購置CT。台北榮總腫瘤醫學部顧問教授蔡俊明表示,台灣的CT設置是「不患寡而患不均」,六都設置率最高,偏鄉幾乎沒有設置。台灣每百萬人口為20台,韓國40台、日本120台。近年台灣肺癌發生率上升,增加篩檢量是必要的,現在台灣LDCT的設置早已不合時宜,應加強國人教育,即使是自費也應該增加民眾篩檢的便利性。輻射防護合標準 考慮開放衛福部長陳時中表示,依照現行規定,CT、MRI的設置都只能在醫院,未來診所若能符合輻射防護的標準,不排除也開放設置,但最大的前提是要符合安全、品質,後續才會討論便利性。至於提高LDCT的篩檢率,以防治肺癌,石崇良說,增加CT設置數量,並不會達到防治肺癌的效果,普篩可能增加國內肺癌個案,且LDCT還有偽陽性問題,也可能衍生過度醫療的情形。推出治療指引 補助才啟動肺癌的防治預防、診斷與治療都不能偏廢,石崇良指出,現階段將針對兩大風險族群提供使用LDCT篩檢補助,分別為嚴重吸菸者(一個月內抽15包菸以上)、帶有肺癌基因或家族史者,前者除了補助篩檢同時也要接受戒菸計畫,後者則是二親等內有肺癌家族史都可以補助篩檢,無須先做基因篩檢。石崇良表示,LDCT可以檢測到極微小的病灶,連帶也出現相對高的偽陽性,目前國健署已經與各醫學會商討,準備推出治療指引,待指引出爐後,後續的補助篩檢才會啟動。
-
2021-04-28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癌王難測!嘉義長庚用內視鏡超音波導引診斷胰臟病灶
1名80歲老翁因黃疸到嘉義長庚就醫,經電腦斷層檢查發現胰臟頭側有個2公分腫瘤壓迫膽管,造成膽管阻塞併發黃疸,經與病患及家屬討論,選擇使用內視鏡超音波導引進行胰臟腫瘤切片,順利取得檢體,病理報告確診罹患素有「癌王」之稱的胰臟癌,立即轉診到腫瘤科接受治療。嘉義長庚胃腸科醫師陳俊憲說,老翁因腫瘤較小,周圍有許多血管包圍,傳統經皮超音波或電腦斷層導引進行胰臟腫瘤切片,會有較高的出血風險且診斷率較低。內視鏡超音波就是在消化道內視鏡前端,裝置一個縮小的超音波探頭,經上消化道或下消化道,將超音波送至病灶周圍就近觀察,不但可避免傳統經皮超音波容易受腸氣或骨頭干擾的缺點,有需要也可以同時對病灶進行抽吸、切片或注射藥物。一些使用傳統經皮超音波不易檢查的部位,如胰臟,也因內視鏡超音波的推廣使用,而在診斷與治療上有長足的進步。陳俊憲指出,胰臟病灶臨床上一般可先初步區分為實體腫瘤或囊腫。實體腫瘤包含最令人聞之色變胰臟癌、神經內分泌腫瘤、偽腫瘤;囊腫包含單純水泡、漿液性囊腫、黏液性囊腫、偽囊腫。有時候實體腫瘤壞死後,中心也會造成類似囊泡的構造。臨床醫師並無法從影像上直接判斷良惡性,只能告訴病人最像是哪一種,癌症的機率高不高。最標準的作法還是將腫瘤檢體送細胞學或病理組織切片,才能確診。陳俊憲表示,除經皮穿刺或手術外,內視鏡超音波是目前公認較為準確及安全的切片方式。在內視鏡超音波底下,臨床醫師除了可以判斷腫瘤的型態,是否有侵犯胰管或血管,還可以評估是否有鄰近器官(如肝臟)或局部淋巴結轉移。當評估不能排除癌症病變時,腫瘤切片或液體抽吸也可以在同次檢查中執行,大幅降低穿刺或切片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