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20 醫療.消化系統
搜尋
電腦斷層
共找到
1012
筆 文章
-
-
2022-06-17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增154例死 40多歲男打2劑染疫亡 18歲男車禍驗出確診
指揮中心今公布新增446例中重症個案,包括294例中症、152例重症,154死亡個案。其中最年輕死亡個案為40多歲男性,本身有心血管等多重慢性疾病,曾施打兩劑疫苗,6月4日確診,6月11日過世,死因為肺炎併心肺衰竭。指揮中心代理發言人羅一鈞表示,今天新增3例兒少重症,其中1例青少年為車禍個案,為18歲男性,沒有慢性疾病,6月5日騎機車車禍外傷,合併有氣胸、骨折、動脈及肝腎損傷,住院安排手術,手術前驗出新冠確診,因病況需插管、住加護病房,因此列入重症個案為共病,目前病況改善轉出加護病房,在一般病房治療中。另外新增1例兒童腦炎,為4歲女童,6月14日晚間發燒、抽搐,當晚送急診,因出現呼吸喘、插管使用呼吸器,電腦斷層顯示腦水腫,診斷為腦炎,6月15日住加護病房,使用降腦壓藥、類固醇、免疫球蛋白、瑞德西韋、抗癲癇藥物,為我國第21例兒童腦炎個案。另外新增1例兒童肺炎,為7個月大男嬰,5月9日發燒,5月10日赴急診,經PCR確診,隔天開始出現呼吸喘、咳嗽、活力、食慾降低,5月12日再到急診,胸部X光兩側肺炎,因缺氧、呼吸窘迫插管使用呼吸器,後續用類固醇、瑞德西韋藥物,5月16日已拔管移除呼吸器,5月22日出院。國內青少年重症累計7例,其中1例是共病,屬於車禍創傷,死亡維持3例。12歲以下兒童重症59例,其中17死。包括21例腦炎,肺炎(含細支氣管炎) 11例、敗血症3例、哮吼5例、家中死亡5例、MIS-C個案12例、共病2例。
-
2022-06-16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中重症373例、168人病歿 17歲少年死亡3兒童重症
國內今天新增新冠肺炎中重症個案373例、168例死亡個案。其中再增一例青少年死亡個案,本身有多重慢性疾病,染疫出現肺炎,因因嚴重休克併心肺衰竭死亡;另有三例兒童個案,分別為兩例多系統炎症徵候群(MIS-C)以及一例腦炎,所幸治療後症狀後改善,無死亡。代理發言人羅一鈞表示,死亡個案年齡介於10多歲至90多歲,159人具慢性病史、113人未接種滿三劑、97人超過80歲以上。目前累計中重症1萬1492例,死亡3861例。其中新增一例青少年死亡,個案為17歲男性,本身有道閉鎖等多重慢性疾病史,長期臥床,未接種疫苗。6月5日出現發燒、咳嗽等症狀,快篩陽性確診,6月10日因呼吸喘送急診,檢查有肺炎情形,插管使用呼吸器住加護病房,但仍不幸因嚴重休克、心肺衰竭於6月12日過世。目前13至18歲青少年重症共6位,包括肺炎四例、心肌炎一例、MIS-C一例;其中三例死亡,有兩例有慢性病史。另外,中重症個案包括245例中症、128例重症,其中新增三例特殊重症兒童個案,其中兩例為MIS-C。羅一鈞表示,一例為2歲男童,無慢性病史。5月23日確診,三天後症狀緩解。但5月29日又出現腹瀉,隔日出現發燒、全身紅疹送急診,當時懷疑是MIS-C住院。住院後有用免疫球蛋白症狀改善,於6月6日出院。但出院後隔天又出現高燒、腹瀉,隔日症狀復發再回急診,又診斷MIS-C二度治療住院,收治於一般病房,治療後症狀改善中。另一例為11歲男童,無慢性病史,5月9日快篩陽性,發燒兩天結束病程。但6月8日又出現發燒、喉嚨痛、頸部局部腫痛,隔日到急診診斷為急性淋巴腺炎住院治療。住院後至6月12日出現嗜睡、頭痛、血壓降低狀況,伴隨有口腔發紅等,醫師診斷MIS-C合併休克住加護病房觀察,使用免疫球蛋白、類固醇等藥物治療,所幸6月15日病況改善已轉出加護病房至一般病房。另一例腦炎個案為8歲男童,無慢性病史,6月14日活力下降且肌躍性抽搐至急診,急診發現意識改變及眼球震顫,檢驗新冠確診。頭部電腦斷層正常,但因有神經學變化醫師診斷為急性腦炎,住加護病房用降腦壓藥、抗癲癇藥、類固醇、瑞德西韋等藥物治療,目前住加護病房,但未使用呼吸器或氧氣,且入院後未再發生抽搐情形,目前病況穩定好轉。目前累計12歲以下兒童重症共57例,其中包括腦炎20例、肺炎(含細枝氣管炎)10例、敗血症三例、哮吼五例、家中死亡五例、MIS-C12例、共病二例;維持十七例死亡。
-
2022-06-1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染疫康復後容易疲勞、呼吸不順?醫建議可從4方向改善新冠後遺症
新冠肺炎染疫人數攀升,雖大多為輕症但也留下不少後遺症及影響,聯安預防醫學機構團隊針對各個影響提供建議,包括如何應對胸悶、胸痛、呼吸困難、心血管疾病、疲倦、失眠、整體健康調整等,呼籲患者康復後也應好好休養並觀察身體狀況,視情況就醫檢查。 染疫康復後仍喘、呼吸不順?醫:運動助改善,3個月早檢查!心臟血管內科主任施奕仲醫師表示,染疫後可能造成部分肺泡輕微纖維化狀況,影響氧氣交換功能。建議日常中可透過循序漸進的有氧運動,從每日10~15分鐘的有氧運動,如快走、慢跑、開合跳、有氧韻律、飛輪等開始,且逐步增加運動強度至有效運動,心跳成年人達120次/分、65歲以上長者100次/分,有助活化健康的肺泡積極運作、促進肺活量,改善呼吸不順的狀況。 但若染疫後3個月狀況未明顯改善,建議進一步就醫與醫師進行討論,檢查則包括肺功能檢查、肺通氣量評估、高解析肺部電腦斷層,甚至肺泡氧氣交換功能,都可以再做進階評估。有研究指出,持續輕微的發炎現象,可能也是症狀持續的關鍵因素,可透過一系列發炎的生化指標、氧化壓力指標等深入分析,根據結果也有相應的輔助治療。 染疫康復後常疲倦、失眠?醫建議可從4方向改善!染疫康復後時常疲倦,施奕仲醫師表示原因可從很多面向來解釋,其中一種機制可能是影響細胞內的粒線體,它就是細胞內的發電機,當發電機受損時,發電效果自然大打折扣,就會容易讓人疲累、提不起勁。建議可透過規律運動和補充足夠的營養素修復功能。另因每人營養素需求因人而異,建議可諮詢專業營養師評估個人營養狀態,協助精準的營養補充。 至於失眠,聯安診所健康管理中心主任洪育忠醫師建議,若是壓力、焦慮等原因造成失眠,建議可先試著用正念、冥想等方式做情緒上的調整。另外,可佈置適宜的睡眠環境,如留意光線是否過於明亮;播放舒眠、紓壓的音樂;睡前務必不使用3C產品,避免藍光過度刺激讓大腦更處於焦慮緊繃的狀態。若是染疫後的其他相關生理症狀而引起,建議可以與醫師討論是否需用藥處方,提醒用藥上需小心謹慎。 染疫後易引心血管疾病?醫:留意異常症狀半年至一年。施奕仲醫師表示,有研究發現COVID-19確診者較會容易生成血栓和心律不整的情形,少數會有惡化的可能性。若有心血管健康疑慮,建議半年內觀察自身情況,少數曾經確診心肌炎者,則建議定期追蹤超過一年,可藉由心電圖、心臟超音波等檢查,了解心血管健康。若皮膚有發現異常的皮下出血點、異常的瘀青現象,或是肢體腫脹疼痛,甚至突發性呼吸喘,則需留意是否有血栓症狀,可透過抽血和血液常規檢驗立刻做篩檢,並安排進一步檢查來確診病因。 染疫後修復免疫、調整健康,相關營養、4大面向一次瞭解! 對於修復免疫力,資深營養師徐景宜建議,可多補充蛋白質食物,以及含硫化合物、鋅、硒的食物,如辛香料的薑黃、蔥、薑、蒜、蕈菇類、帶殼海鮮。富含維生素C的芭樂、奇異果也是很好的選擇。維生素D的補充,若因居隔期間無法出門曬太陽,可透過保健品補足劑量。 健康管理中心護理部主任曾斐敬也建議,可透過「吃對、補足、睡飽、多動」四個面向掌握自身健康。吃對,多吃優質蛋白質的食物,減少精緻澱粉和飽和脂肪的攝取,降低身體的發炎反應,並避免油炸和辛辣食物,減少身體負擔。補足,補充維他命C、D、鋅和Omega-3的營養素,吃足新鮮蔬果以及補充水份。睡飽,建議保持固定的生理時鐘,並睡足7-8小時,午休小睡時盡量在下午三點前且不超過15-20分鐘。多動,即使居隔在家,也建議民眾依據身體狀況量力而為,保持規律的運動習慣。另外,環境清潔上也需要做好消毒,保護同居者的健康。 《延伸閱讀》 .營養師教這樣吃!3大新冠後遺症飲食保養改善。 .重症醫詳解!新冠後遺症有哪些?會腦霧、終身影響嗎? .中醫改善長新冠,推穴位、茶飲、食療助改善!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2-06-15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中重症+392例 首見青少年MIS-C、曾接種2劑疫苗
新冠肺炎中重症新增392例、143例死亡個案。其中新增首例青少年多系統炎症徵候群(MIS-C)個案,為13歲男性,目前在一般病房休養。指揮中心代理發言人羅一鈞表示,新增中重症個案包括中症227例、重症165例。首例的青少年MIS-C個案為13歲男性、無慢性病史,曾接種過兩劑疫苗。5月3日確診,當時發燒兩天,後續康復。但於6月6日又發燒到39.4度,且持續四天,6月10日出現全身紅疹、結膜炎、喉嚨痛、咳嗽、腹瀉、腹痛、頭痛、頭暈、胸悶及喘等症狀;6月11日到急診,抽血發現發炎指數升高,經評估為MIS-C,目前於一般病房休養。目前13至18歲青少年重症共5位,包括肺炎三例、心肌炎一例、MIS-C一例;其中2例死亡。中重症個案另有四名兒童個案。兩例為MIS-C,羅一鈞指出,個案為5歲男童和10歲女童、無慢性病史,皆未接種疫苗。分別於5月初和5月中旬確診,確診後隔三到五周出現發燒、紅疹、紅眼的症狀,就醫診斷為MIS-C,目前都收治於一般病房,血壓穩定、無呼吸困難。新增一例兒童腦炎個案,為兩歲男童、沒有慢性病史,6月10日發燒至38.6度,快篩陽性。當天因持續發燒、出現意識改變、抽搐等症狀而送急診,插管接呼吸器住加護病房,經頭部電腦斷層顯示圍腦水腫。使用降腦壓藥、瑞德西韋、免疫球蛋白治療,目前於加護病房收治,病況穩定。另有一歲男童於5月7日確診,隔兩天5月9日出現胸凹至急診就醫,因呼吸窘迫插管住加護病房,診斷為細枝氣管炎。經使用瑞德西韋、類固醇治療,所幸已於5月16日出院。目前累計12歲以下兒童重症共54例,其中包括腦炎十九例、肺炎(含細枝氣管炎)十例、敗血症三例、哮吼五例、家中死亡五例、MIS-C十例、共病二例;其中十七例死亡。死亡個案年齡介於30多歲至90多歲,141人具慢性病史、102人未接種滿三劑、90人超過80歲以上。目前累計中重症1萬1119例,死亡3693例。
-
2022-06-15 醫療.呼吸胸腔
咳嗽不斷但沒有感染症狀 「類肉瘤」好發20至40歲年齡
1名30歲工廠作業員,長期暴露在有害的粉塵煙霧中,近日出現反覆咳嗽症狀,原以為是小感冒不以為意,但咳嗽加劇,甚至感覺「肺快要咳出來」使用氣喘藥物也不見改善,後來終於確診是罹患了「類肉瘤」,經藥物治療後終於獲得改善。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胸腔內科醫師陳鈴宜說,患者就醫時咳嗽不斷,沒幾句話就又咳好幾聲」,偶爾還會喘,但特別的是,並沒有濃痰、發燒、流鼻水、疲累或食慾下降等一般呼吸道感染症狀,肺功能檢查也無氣喘情形。但是,胸腔x光雖沒有明顯肺炎,縱膈腔與雙側肺門淋巴卻出現明顯腫大,經安排淋巴切片,確診為類肉瘤。陳鈴宜說,類肉瘤是一種慢性全身性的肉芽腫疾病,致病的機轉不明,發炎細胞會在人體不同器官聚集成一團,而形成肉芽腫組織,影響該器官正常功能,常見發生在肺部、皮膚、關節、肌肉、眼結膜、腦部等部位;好發於20至40歲族群,且90%患者會出現咳嗽、胸悶、呼吸喘等症狀,因此很容易被視為一般呼吸道感染治療。她說,要揪出類肉瘤,除了觀察臨床症狀外,若胸部x光中呈現明顯的縱膈腔與雙側肺門淋巴結腫大,就必須透過胸部電腦斷層及淋巴結切片檢查,同時排除肺結核、淋巴瘤等可能的疾病,才能藉此揪出真正病灶。陳鈴宜說,治療必須根據影響的器官範圍,使用局部或全身性的藥物治療,大多數的患者對於類固醇反應良好,能夠在一年內逐步減少使用藥物。這名患者在經過藥物治療後,淋巴結腫大情形有所改善,症狀也逐漸緩解,後續只要在門診定期追蹤即可。但也有少數患者影響的器官範圍較大時,使用類固醇的治療效果不佳,就必須透過免疫製劑藥物合併類固醇進行治療。她提醒,年輕族群若出現長期慢性咳嗽情形,即使症狀不嚴重,也沒有典型的呼吸道感染症狀,都可到胸腔內科門診檢查,以早期診斷、治療。
-
2022-06-12 醫療.心臟血管
急性中風治療創紀錄遠離失能兩關鍵:FAST及早辨識、打119送醫
Q:65歲的老張有糖尿病史,這天中午12點和下課回家的孫子玩了一會兒,覺得右邊手腳有些無力,心想睡午覺就有精神了便回房休息,2點媳婦回到家,發現老張躺在床上沒辦法自己起身,回話也說不清楚,這時應該怎麼辦?小隊長叮嚀/江尚孺 南投縣消防局中寮分隊長據南投縣消防局統計,每年急性中風透過救護系統送醫約有至少一百件,江尚孺表示,南投縣的人口65歲以上長輩多,且家中有時只有老人與孩童在,能夠緊急送醫更顯重要。若發現家中長輩有任何與平常不同的徵狀,或疑似中風的可能,可以用中風辨識口訣:「微笑、舉手、說你好」來評估,若有嘴歪臉斜、單側肢體無力、說話不清楚或失語,就要把握時間趕緊求救119送醫。民眾平日也可以與長輩或家中孩童練習中風辨識口訣,緊急狀況發生時,有機會更快警覺並求援。務必要告知到場119救護員,過去用藥病史、用藥紀錄及患者最後正常時間,若患者中風狀況發現於睡醒時,則以前一天睡覺時間為最後正常時間。上述資訊的完整性愈高,可以幫助到院後,醫師做出最合適的判斷與治療,減少患者腦部損傷的機率。一陣鳴笛聲呼嘯而過,救護車的聲音劃破位於南投縣的小鎮草屯,救護員快速的把患者送進急診室。一陣疾如風的檢查開始,檢傷評估、抽血、電腦斷層……眼看患者情況緊急,等待神經科醫師趕來的時間,急診醫師判斷患者是急性腦中風,與家屬溝通並簽下治療同意書,立刻開始施打靜脈血栓溶解劑進行治療,一連串的過程僅耗費17分鐘,患者成功脫險,創下了佑民醫院急性腦中風到院後最快進行治療的紀錄。跨科別互相信任,及時處置更能挽救患者生命。南投縣的腦中風重度急救責任醫院只有兩間,一是埔里基督教醫院,另一個就是佑民醫院,特別是佑民醫院的腦中風中心結合急診,提供24小時的急性中風救護治療。南投縣政府消防局上月舉辦「救護員教育訓練」,應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與台灣腦中風學會邀請,響應腦中風教育課程,邀請佑民醫院神經內科主任林圻域,分享腦中風急救指南及實務經驗。林圻域表示,此個案屬於特例,並非常見急性中風患者處置流程,主要是因為佑民醫院的腦中風照護中心,因與急診存在著良好的互動關係,才有機會挽救這位患者。林圻域說,為了救治患者,急診醫師與神經科醫師建立了共識與絕佳的默契,急性腦中風屬於急重症,神經內科同意在緊急且正確診斷的情況之下,若時間急迫,急診醫師可以不需會診神經科,為患者施打靜脈血栓溶解劑,並且神經科醫師願意為此治療決定負責。林圻域說:「除了跨科別的互相信任,救治患者性命是我們共同的目標。」時限內施打靜脈血栓溶解劑,搶救缺血的腦細胞。腦中風為國人十大死因第四位,也是三大急救重症之一,急性腦中風是一場跟時間賽跑的緊急救治,一刻都不能耽誤,患者的預後取決於接受治療時間。林圻域解釋,腦中風分為出血性和缺血性,出血性需以手術治療,缺血性腦中風則以施打靜脈血栓溶解劑為主、動脈血栓移除術為輔,兩者亦可同時進行,為病人爭取更多治療機會,減少失能殘障的可能。靜脈血栓溶解劑是缺血性腦中風的急救特效藥,林圻域強調,民眾常聽到的中風急救黃金三小時,是指若發病後3小時內施打血栓溶解劑,有機會減少中風帶來的嚴重後遺症。但其實到院後還要預留1小時做診斷評估,因此縮短到院時間是影響急性中風能否治療的關鍵。目前國際趨勢已將施打血栓溶解劑的時間點放寬到4.5小時,如果超過時間,則另需評估是否進行動脈血栓移除術,這部分需由跨領域的腦中風治療團隊合力執行。119到達前謹記兩件事,勿吃降血壓藥、勿打胰島素。林圻域叮嚀,當家人或親友發生腦中風徵狀,一定要撥打119求救,等待救護車期間,不要給予患者任何藥物、食物,即使患者血壓很高也不宜先服用降血壓藥物,糖尿病患者也勿施打胰島素,避免影響到院後的治療流程。急性腦中風愈早治療成效愈佳,「撥打119」是最首要,如果自行開車就醫可能因轉院或等待檢查而延誤時間。林圻域提醒,降低腦中風的發生還是要從自身良好生活習慣做起,預防勝於治療。根據台灣腦中風學會統計,發生一次中風後,再次中風的機率也隨之提高,且症狀比第一次更加嚴重,死亡率也提高。他呼籲,除了年齡、性別、家族病史等不可控制因素,有心房顫動、三高的患者是中風高危險群,更應提高警覺,積極控制自身慢性疾病,預防中風發生。
-
2022-06-11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8歲童MIS-C合併闌尾炎 解隔4周發燒肚痛眼紅急送醫
兒童感染新冠病毒除發生腦炎,近期也出現多例孩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國立陽明交大附設醫院小兒科主任阮建彰分享先前收治一名8歲男童個案,起初為輕症,但隔4周後再度發燒,出現胸痛、右下腹痛,經診斷為MIS-C合併闌尾炎,經過治療已出院。疾管署今上午舉行「兒童新冠病毒感染併發重症之臨床處置與案例研討會」,小兒科醫師阮建彰分享臨床個案。一名8歲男童無任何疾病、沒施打疫苗,4月20日出現發燒、咳嗽,採檢PCR陽性確診,Ct值17.2,X光檢查沒有出現肺炎,收治住院僅第1天發燒,屬於輕症個案,4月27日解除隔離返家。不過5月20日距離發病4周後,持續兩天高燒38、39度,家屬反映孩子三不五時說胸痛,但精神、活動力尚可,便至診所拿藥,返家觀察。5月22日已發燒第三天仍未退燒,家長發現孩子「紅眼睛」且腹痛、噁心,當天下午惡化,疼痛移轉到右下腹,且食慾差,晚上7點前往急診。在急診時男童明顯發高燒、心跳偏快、血壓偏低,兩側眼睛偏紅,右邊頸部淋巴結些微腫大,右下腹明顯疼痛等,醫師高度懷疑是闌尾炎,經腹部電腦斷層掃描確認,轉送加護病房。後續住院期間,小朋友抱怨腹脹、吃不下,四肢出現浮腫。阮建彰表示,原先考慮以腹腔鏡手術切除闌尾炎,不過男童4周前確診新冠病毒,後續出現發燒、腹痛,也懷疑是MIS-C,且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對於MIS-C定義,包括發燒3天以上,出現低血壓、腹痛等,該名男童皆符合,後續給予免疫球蛋白、抗生素治療MIS-C,阮建彰說,新冠病毒確診個案發生MIS-C合併闌尾炎並非罕見、也非偶然,國外已有不少個案報告,通常新冠確診兒童染疫2-6周,出現右下腹疼痛,都要考慮相關情形。
-
2022-06-1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787人「長新冠」 常見9大後遺症
今年疫情國內已有近二六○萬人染疫,據健保署統計,有七八七名康復者,因長新冠進入「新冠染疫康復者門住診整合醫療計畫」,常見後遺症,包含呼吸道、掉髮、紅疹、憂鬱、焦慮、失眠、心悸、胸痛、腦霧等。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出,國內有一○五家院所設染疫康復者整合門診,籲染疫後出現不適應前往就診。新冠染疫康復者門住診整合醫療計畫,提供確診者六個月內症狀追蹤、復健,從去年十二月設立至六月八日,已七八七人就診,台北市四二○人最多、新北市二○一人次之,其他縣市較少。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七八七人常見九大後遺症,分別為呼吸道、掉髮、紅疹、憂鬱、焦慮、失眠、心悸、胸痛,以及國外常討論的腦霧等神經認知功能症狀等。振興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曾敬閔表示,臨床上見到常見的長新冠症狀,以咳嗽、胸悶、呼吸喘為主,也有人反映容易疲倦、肌肉痠痛、失眠等,症狀表現多元,但有些症狀是「染疫前就有」,整合門診需仔細問診釐清才能判定是否為長新冠。不過,長新冠症狀並不典型,曾敬閔表示,近期有一位廿多歲女性,五月中旬染疫後二周仍持續胸悶、喘、胸痛,到整合門診求診,近日胸痛症狀加劇,經電腦斷層檢查發現是嚴重「脾臟栓塞」,醫院緊急收治住院,給予抗凝血劑藥物,目前仍在院治療中。
-
2022-06-08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中重症+344 再增3兒童 含首例MIS-C個案
國內新冠肺炎今天新344例中重症,另有159例死亡個案,再創新高,死亡個案中雖無兒童個案,但再增三例兒童重症,分別為4歲女童以及10歲和12歲男童,其中包含國內首例MIS-C個案。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中重症新增344例,包括中症198例、重症146例。重症包括三例兒童個案,其中一位為日前台大報告的MIS-C個案。羅一鈞表示,個案為10歲男童,無慢性病史。4月26日採檢陽性確診,當時症狀僅發燒兩天,居家照護至解隔離。5月28日再次發燒,出現頸部淋巴結腫、皮膚紅疹,因有持續發燒、嘔吐、腹瀉,就醫雙下肢腫脹、持續發燒三天,送至醫學中心。後出現結膜紅、皮膚紅疹、發炎指數增高、血壓下降等,6月1日收治到加護病房,診斷為是MIS-C併休克 ,經過升壓劑、免疫球蛋白和類固醇等藥物治療,病況改善,6月5日轉出至一般病房。重症個案還包括一名4歲女童,有癲癇慢性病史,6月3日出現全身抽搐送醫,血壓及氧氣濃度偏低,體溫達40.7度,退燒後抽搐停止。但因呼吸窘迫,插管使用呼吸器,且經頭部電腦斷層診斷為疑似腦炎,住加護病房使用類固醇、免疫調節劑、降腦壓藥、瑞德西韋、免疫球蛋白,目前仍住加護病房治療中。另有一名12歲歲男童,有先天性神經系統疾病長期臥床。5月24日發燒到38.4度,5月27日痰阻塞缺氧發紫,送醫出現低血壓、血氧降低,PCR檢驗陽性確診,插管使用呼吸器以及升壓劑並轉送至醫學中心,診斷為吸入性肺炎合併新冠感染,收治於加護病房使用呼吸器及瑞德西韋等藥物治療,目前仍在加護病房收治中,病況穩定。12歲以下兒童重症目前累計42例,包含18腦炎、9例肺炎、3例敗血症、4例哮吼、5例家中死亡,2例共病、1MIS-C;其中17人死亡。重症個案也包含一位青少年,為16歲男性,本身有血管炎、癲癇慢性病。5月30日出現發燒、呼吸急促、咳嗽、流鼻水和活力下降情形,快篩陽性,31日至急診出現血氧下降和呼吸窘迫,X光顯示雙側肺炎,收治加護病房使用氧氣、瑞德西韋等藥物治療,6月2日已轉至負壓病房,目前病況穩定,診斷為肺炎併呼吸窘迫。目前13至18歲青少年重症個案累計3例,包括兩例肺炎、一例心肌炎。除了兒童及青少年個案外,重症個案也出現一年輕20多歲男性個案。本身有慢性腎病等病史,5月25日採檢陽性、26日外傷,發生肺挫傷併氣胸及血胸,轉送到加護病房使用瑞德西韋,6月1日已出院回家。159例死亡個案,157人有慢性病,101人未接種慢三劑,100人超過80歲以上。
-
2022-06-07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中重症+193 兩童重症已出院 九個月大女嬰家中死亡
國內今天新增193例新冠肺炎中重症個案、124例死亡個案。其中,重症再增兩例兒童個案,皆為一歲女童,幸皆已出院。另新增一例兒童死亡個案,為家中死亡。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中重症新增193例,包括中症87例、重症106例。重症包括兩例兒童個案,其中一歲女童,本身有慢性癲癇疾病,服癲癇藥控制中。5月26日發燒至攝氏39.1度,送醫時檢驗陽性。住院使用抗癲癇藥,住院期間仍多次發生抽搐,5月30日轉加護病房,電腦斷層沒有發現腦部異常,診斷為感染新冠肺炎共病癲癇重積狀態,使用瑞德西韋、類固醇、降腦壓藥等藥物治療,6月6日出院。另一名一歲女童則無慢性病,5月16日發燒至40度,出現咳嗽、嘔吐症狀,快篩陽性。5月17日就醫,PCR採檢陽性確診,給予藥物返家照護。但夜間出現呼吸喘、活力及食慾減退情況,5月18日至急診,發現胸凹、呼吸費力,X光顯示肺炎及上呼吸道狹窄,診斷為哮吼、呼吸窘迫。個案插管使用呼吸器住加護病房,使用類固醇、抗生素治療,5月23日拔管及移除呼吸器,5月24日轉出加護病房至一般病房,30日出院。死亡124例中,個案年齡介於0歲至90多歲,81例未打滿三劑疫苗、54人80歲以上、116人具有慢性病史。死亡出現一例兒童死亡個案,為九個月大女嬰無慢性病史,5月27日和母親同睡,清晨被媽媽同住友人發現被子蓋住女嬰沒有呼吸。至醫院PCR陽性、Ct值33.7,經司法相驗為呼吸衰竭及感染新冠肺炎。目前12歲以下兒童重症累積39例,分別為17例腦炎、8例肺炎、3例敗血症、4例哮吼、5例家中死亡,2例共病腦腫瘤;其中17人死亡。
-
2022-06-07 癌症.肺癌
婦人沒抽菸卻咳血得肺鱗癌 靠多重療法才撿回一命
新竹一名78歲婦人因咳血前往中醫大新竹附醫求診,卻被診斷出肺鱗癌第四期,腫瘤已經長到近4公分,不過婦人並無抽菸,醫師認為可能原因除了二手菸、空汙等環境因素,也有可能是家族遺傳,幸好透過多重療法治療,終於保住婦人一命。胸腔科主任莊子儀指出,肺鱗癌就是鱗狀上皮細胞異常所引起的癌症,因肺部呼吸道的表皮細胞薄而扁平如同鱗狀,主要從支氣管開始成長,不易發現,往往發現時候已是中、末期,且好發於抽菸男性。由於該名婦人的腫瘤頗大,甚至走路都喘,只能坐輪椅代步,醫院因此採取放射線治療,後再搭配化療、自費免疫療法,以及施打最新的雙免疫藥物,才控制住病情。對於這類年紀較大的肺癌患者,通常家屬都會擔心治療過程副作用難耐,為了隨時掌握病人治療副作用情況,使病人治療不中斷,就需仰賴醫院個管師定期關懷,並掌握治療進度。醫師表示,如果家中親屬有肺癌病史、即便不抽菸,仍需留意罹癌機會是平常人的4倍,因此即早診斷治療更形重要,建議家中若有肺癌家族史民眾,可定期安排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揪出早期肺癌,即使0.3公分的病灶也能發現追蹤,針對肺部結節或是毛玻璃病變做定期監控。
-
2022-06-06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婦人誤食4公分魚刺刺破肛門口直腸 竟導致終身洗腎
高雄一名57歲江女士休克送醫,醫師以電腦斷層掃描,發現發炎紅腫的右臀近肛門口,竟橫叉一根4公分魚刺,且穿破直腸造成感染,導致周邊嚴重發炎、併發敗血性休克,遺憾的是發病時嚴重休克,橫紋肌溶解導致不可逆的尿毒症,須終身洗腎。收治此病例的高雄阮綜合大腸直腸外科醫師林順久說,江女士因嚴重牙周病缺牙,就醫前2、3天用餐時誤吞魚刺,以為會自然排出,不料魚刺一路經過食道、胃部、小腸和大腸,最後在直腸靠近肛門處穿破,造成排泄物外洩汙染,將細菌帶到直腸外,導致右臀筋膜感染發炎,迅速併發敗血症、休克,到院後插管治療。林順久在江女士病況稍穩定後即進行第一次清創手術,同時做右側橫結腸造廔口(人工肛門),將排泄物分流避免重複感染,但她免疫力低下,又數次清創,經治療40天後痊癒出院,遺憾的是發病時嚴重休克,橫紋肌溶解導致尿毒症,須終身洗腎。林順久表示,誤吞魚刺病例時有所見,有患者因雞骨頭進入胸腔致感染肺炎,有人喝到爛醉,2公分魚刺插入舌頭都沒知覺。缺牙或戴假牙的民眾,應避免食用糯米軟Q類食物及帶刺魚類,萬一誤食質硬尖長的魚刺,傷害無法想像。
-
2022-06-03 新聞.杏林.診間
我的經驗/被醫師宣告只剩一周的生命!面對肺癌末期 這樣做我撐過來了
去年過完年,一直咳不停,咳到無法入睡,即使入睡也會喘不過氣,在附近診所看診,吃了很多藥,卻沒改善。轉至醫院就醫,接受X光、電腦斷層掃描、支氣管鏡、核磁共振及骨骼掃描等檢查,醫師診斷為「肺癌第四期」,左肺較嚴重,有淋巴轉移,頸椎和髖關節有些癌細胞,沒有基因突變,但我的心涼了一半,因沒基因突變,不就是少了標靶藥物治療嗎?醫師說用化療,開了化療藥讓我回家吃,藥吃下去,完全沒有反應,照樣咳和喘。第一次化療 花了八小時回診後,醫師幫我換藥,並登記住院化療,卻遇到北部疫情爆發,大醫院病床管控,遲等不到病床,可是我已喘到無法走路,請兒子帶我去急診,兒子用輪椅推我進急診室,待了兩天,才等到病床,照X光、抽血後,做第一次化療,有轉移部分一併用化療處理,花了八個小時做完。一周後再照X光,醫師看了整個肺部都是白茫茫的X片後跟老公說,我還剩一周的生命,幫我安排住進加護病房要插管,但醫師說:「插管並沒有要繼續治療,只是維持生命。」因此,既然插管不治療,我決定就不要插管,於是我帶著氧氣罩住安寧病房,等生命終了時。但沒迎來死亡,三周後我做了第二次化療,一周後出院,接著都是一個月做一次化療,每做完一次,我又多活了一個月,做完六次化療,醫師改用另一種化療藥,清明連假後,做第十次化療。能吃盡量吃 保持好體力其實從確診以來,我的心情都很平靜,事情碰到了就要勇敢面對,積極接受治療,配合醫師節奏,心情和體力都很重要,趁還吃得下時就吃,盡量吃原型食物,不增加身體負擔。化療沒什麼副作用,只有做完那周,人非常疲倦,所以我都休息一周再出院,尤其是第四次和第五次化療時,做完非常累,好像把所有力氣都用完,不知道能否撐過去,當時真的很灰心,還好撐過來了,感謝醫學進步和健保、醫師的治療。不過,我覺得在身體健康時,買防癌險和醫療險很重要,治癌雖有健保給付,但有些須自費且不便宜,尤其愈到後面,要自費部分多,要有充足經濟做後盾,才能撐得久。專業觀點/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 揪出早期肺癌【諮詢/振興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曾敬閔 整理/記者黃妙雲】肺癌沒有痛覺神經,早期症狀並不明顯,如果出現咳嗽、痰多、咳血、胸痛、氣喘、聲音沙啞、體重減輕等病徵時,才被診斷發現多已是晚期肺癌。「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是當前最有效篩檢早期肺癌的診斷利器,可以篩檢出1公分以下的腫瘤,有助於早期發現1A期別肺癌的診斷,經適當的治療,有治癒的機會,五年存活率高達八成。建議40歲以上的抽菸者、有肺病家族史的人,可以固定每二、三年自費做此項檢查,早期診斷,及早治療。胸部X光檢查是常見最方便的篩檢方法,但只能看到2公分以上的腫瘤,診斷率八成,往往腫瘤發生轉移現象,多屬於第3、4期的晚期肺癌,預後不佳。第4期患者治療後,五年存活率不到二成。第4期肺癌治療,已無法開刀,則會採取化療、放療、標靶治療或免疫療法。若是基因突變,就不能進行標靶治療。一般化療需做四至六次以上,存活期至少一年以上,化療療程結束後,應每三個月再進行全身的追蹤檢查。
-
2022-06-01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餐廳女服務員左腳比右腳粗一倍 診斷為深部靜脈栓塞
30歲陳姓女子是餐廳服務員,因工作久站已習慣雙腳稍微浮腫狀態,近期忽感左腳比右腳還腫,且逐漸延伸到大腿,甚至直接比右腳粗一倍還伴隨明顯脹痛,就醫發現陳的骨盆腔髂靜脈到大腿的股靜脈都塞滿血栓,因此接受抗凝血劑治療,才順利康復。新竹台大分院新竹醫院心臟血管內科醫師林姝含指出,看到陳女明顯的單側腳水腫,便安排血管超音波檢查和電腦斷層掃瞄,發現陳從骨盆腔裡髂靜脈到大腿的股靜脈都塞滿血栓,證實深部靜脈栓塞的診斷。林姝含說明,深部靜脈栓塞就是深層的靜脈因為血栓造成阻塞,又以下肢的深部靜脈栓塞最為常見。靜脈的血流本身較慢,加上下肢靜脈血流的方向和地心引力相反,更容易因為回流不好而增加血栓產生的機會。相對於深層靜脈,淺層可看到靜脈因為回流不佳產生的擴張病變,是所謂的靜脈曲張;而深層的靜脈雖無法從外觀直視,但因扮演下肢血流匯集的角色,一旦發生血栓,就會產生下肢明顯的腫脹。深部靜脈栓塞常見症狀包含患肢疼痛感、水腫、腿圍變大、小腿腹壓痛等,在急性期可能併發蜂窩組織炎。急性靜脈栓塞甚至可能因組織急性水腫,造成患肢組織內壓力過高,進一步導致動脈血液循環受阻,使患肢缺血壞死,若不及時處理甚至可能導致截肢、致死。林姝含說,深部靜脈栓塞至慢性期,可能造成病變處色素沉著、潰瘍、發紅疼痛、皮下組織發炎、淋巴管、肌肉發炎、傷口不易癒合等症狀。因為慢性的靜脈血栓會造成靜脈發炎、纖維化等變化,即使後續使用藥物溶解血栓,也可能因為靜脈已經發生不可逆的病變,導致所謂的栓塞後症候群而產生上述難以治癒的症狀。林姝含說,老年人、長期久站或久坐者、孕產期婦女、癌症患者、先天性血栓病患者、抗磷脂質症候群患者等都是深部靜脈栓塞的高風險族群。深部靜脈栓塞的首要治療方針是抗凝血劑,較輕微的病患可直接使用口服抗凝血劑,較嚴重者則需要住院使用針劑抗凝血劑,效果穩定後再銜接到口服劑型。一部分病患可能因血栓量太大、靜脈有結構上的異常、對抗凝血劑的反應不佳,或已經產生危及患肢的缺血症狀,此時需考慮進一步侵入性取栓、溶栓或血栓去除術。林姝含提醒,要預防血栓的發生,除一般基本健康保健,包含體重控制、健康飲食等,最重要的是避免久坐或久站,增加日常活動量,適時起身走動。若因工作需求需要久坐或久站,或已知下肢回流較差,建議穿著醫療等級彈性襪,減少靜脈擴張,改善下肢血液回流。
-
2022-05-31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健保完整給付巴金森氏症腦部刺激術醫材 每年300人受惠
為提供病人完善醫療照護,健保署通過針對巴金森氏症病人執行深層腦部刺激術(Deep Brain Stimulation,簡稱DBS)所需的立體定位手術醫材套組納入健保,全年挹注0.22億點預算。目前治療巴金森氏症的DBS整套特材,包括深層腦部刺激器、導線組及立體定位套組,自6月起均已完整給付,整套特材支付點數計65萬5980點,每年約有300名病人受惠,一年健保支出約2億點。健保署長李伯璋說,巴金森氏症是運動神經系統退化性疾病,病人常出現肢體僵硬、顫抖、失去平衡感等動作障礙相關症狀,當臨床遇到藥物治療瓶頸,病情無法獲得控制,醫師會建議病人接受外科手術進行深層腦部刺激術。手術過程需以立體定位醫材提供手術定位與影像指標,再藉由植入的電極晶片進行微量的電刺激,調節視丘下核的異常活性,控制不正常的腦神經訊號,進而改善症狀並提升生活品質。 李伯璋說,考量巴金森氏症病人醫療需求及健保財務,2015年1月1日優先執行DBS植入的「深層腦部刺激器」納入給付,並於2016年取消終身給付一次的限制,挹注約1.34億點預算;又考量裝置刺激器後尚須導線及相關組件傳遞電流進行電刺激,健保署再爭取將導線、導線延長線及導線固定蓋等組件納入健保,再投入0.71億點預算,2019年8月1日生效。 李伯璋說,身為一位外科醫師,他能夠體會深腦刺激術屬高精密度的手術,由於執行DBS手術需以電腦斷層造影並記錄腦部神經活動及電刺激位置以進行手術定位,其所需定位醫材如果能納入健保,方能提供病人完整的醫療照護。經健保署縝密評估、彙整相關資料及臨床專業建議,於日前召開「全民健保藥物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共同擬定會議(特材部分)」討論通過,並努力與廠商議價,決自今年6月1日起將基準點標記物,整組支付為3萬600點,以及植入管套組及微目標電極,整組支付為3萬4250至5萬4050點,將此3項醫材納入健保。李伯璋說,基於保障民眾使用醫材權益及病人臨床醫療需求,只要新醫療科技醫材倘具有臨床實證效益及必要性,均會努力在健保有限財源下積極研議納入給付。考量科技日新月異,未來健保署會持續努力將醫療資源運用於涵蓋不同科別領域的病人共享,最終目標為精進醫療照護品質及守護全民健康。
-
2022-05-31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中過風的人再次中風風險高?留意心房顫動高風險因素
根據衛福部的統計顯示,腦血管疾病已連續六年蟬聯國人十大死因的第四位,平均每年奪走一萬多條人命;除了死亡,腦中風最令人害怕的是失能後遺症,如果落入長照,歷程平均將近10年,肢體癱瘓、認知障礙、失語,甚至臥床等,對於病人與家屬無疑是一沈重照顧負擔。台灣腦中風醫學會、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合作,於WaCare遠距健康平台舉辦「不可不知的腦中風大小事」線上課程,特別邀請新竹台大分院神經部主任蔡力凱、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心臟科專科副教授蘇峻弘授課,吸引上千位長照人員報名參與,內容包含認識中風現況、中風與危險因子、中風徵兆辨識及處置、如何預防再次或反覆中風等。腦中風一般分為兩大類:缺血性中風(梗塞)、出血性中風,約有75%的患者為缺血性中風。蔡力凱說,急性腦中風的預後好壞,常決定於是否能即時正確送醫處置,隨著醫療科技進步,缺血性腦中風的治療已可透過靜脈血栓溶解劑或是動脈血栓移除術搶救尚未壞死的腦細胞,在黃金搶救時間內完成治療,可降低肢體偏癱及認知障礙等後遺症。注射靜脈血栓溶劑的治療成效顯著,國際研究顯示,原本的黃金3小時已延長至4.5小時甚至9小時;而若有顱內大血管阻塞,另可進行動脈血栓移除術,能以導管方式直接將血栓取出以打通血管,但最好在8小時內進行(最多24小時),才能有效控制病情。蔡力凱表示,多數腦中風患者會面臨不同失能程度的後遺症,若狀況嚴重,家屬會依家庭及經濟狀況選擇送往長照機構、聘請看護、在家自行照顧或使用長照2.0資源,但所謂的「出院」並非痊癒、休養,而是面臨龐大的醫療支出與精神壓力,因此,預防腦中風與及時就醫處置將有助於提高中風病人康復機率,避免後續沉重的照顧負擔。蘇峻弘提到,臨床研究顯示,每六位腦中風個案,就有一位是因罹患心房顫動造成的。心房顫動是最常見的心律不整,其中造成腦中風機制是因心房產生不規律跳動,血液無法正常流動、容易堆積血塊,流到腦部就會阻塞腦部血管。為預防腦中風發生,應積極注意心房顫動問題。中風後更需要做心率監測、定期量測三高,並與醫師討論予以口服抗凝血藥物治療,預防再度或反覆中風。蘇峻弘補充,以預防中風來說,常透過抗凝血藥物來抑制凝血功能,只是如果碰到緊急狀況需要進行手術時,如果來不及恢復凝血功能,可能會造成失血過多、休克死亡的情形,錯失治療最佳時機。現在藥物進步,已有專屬反轉劑能幫助凝血功能快速恢復,大幅改善以往傳統抗凝血藥物治療的限制,對病人更多一層保障。照服員和照顧者應提醒患者按時用藥控制慢性病(如高血壓、糖尿病、心房顫動等),並隨時記錄復健及用藥狀況,更重要的是提醒個案定期至醫院回診追蹤慢性病是否被控制,以及是否有新的中風危險因子出現,才能降低腦中風再次發生機會。「不可不知的腦中風大小事」入門課從認識腦中風開始,透過線上直播課程即時向專家提問,深化長照人員的專業。課後照服員、照顧者提出許多問題,包括腦中風從預防、急救到照護,以及如何避免再次中風等,上千位報名參與的民眾課後於LINE群組接收測驗連結完成測驗交卷,完成積分資格。更多腦中風線上積分課程資訊可上元氣網查詢,建立基礎照顧技能。為了讓照服員、照顧者能夠了解更多腦中風大小事,元氣網彙整線上課程後Q&A:Q:如何知道自己是不是腦中風的高風險族群?A:國民健康署的「腦中風紅色警報」評估表列出8大危險因子:高血壓、高膽固醇、糖尿病史、心房顫動、抽菸習慣、肥胖、運動習慣、家族史,只要中3項就有中風的潛在危險。Q:如何及早發現中風、正確送醫?牢記「舉手、微笑、說你好、快打119」口訣。A:Face:微笑,觀察兩邊臉是否對稱。Arm:舉手,檢查是否會有一隻手無力下垂。Speech:說你好,口齒是否清晰且語意完整。Time:記下病發時間。若有上述任一徵兆,務必快打119就醫,把握黃金救治時間,降低中風後遺症。 Q:心房顫動與心悸有何不同?A:心悸是一種症狀,不是一種病,心悸的原因非常多,搞不好是害怕,不見得是心律不整或心房顫動。心悸只是心房顫動的一種症狀表現,要確定是否為心房顫動,必須到醫院做心電圖確診。Q:腦中風有可能復發嗎?怎麼預防?A:因腦血管已經受到損害,患者再次中風的機率比未曾中風過的人高出9倍!許多患者因康復程度佳,忘記自己是再次中風的高危險群。醫師提醒,一定要養成良好生活習慣,戒菸、運動,服用抗血栓藥物千萬不能停。Q:若發生腦中風的時間是睡醒後,該怎麼判斷發病時間?A:牢記「起床時間」以及「就寢時間」,告知所有發病細節,醫生會按病人情況安排腦部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掃描,透過影像結果決定最合適的治療方式,千萬不要慌亂。想了解如何降低中風失能風險避免中風、反覆中風?6月28日台灣腦中風學會與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合作,於WaCare健康平台針對「不可不知的腦中風大小事」開設進階課程,邀請三軍總醫院神經科部部主任周中興、彰化基督教醫院神經醫學部協同部主任巫錫霖、彰化基督教醫院疾病管理整合中心督導蕭碧如線上授課,提供專業、實用的照護知識,歡迎家庭照顧者、照顧服務員等踴躍免費報名。報名連結:https://reurl.cc/6Zb9lk 延伸閱讀:國內調查,10%的中風患者,一年內會二度中風
-
2022-05-31 癌症.乳癌
輕忽小腫塊⋯腫瘤塞滿她乳房 醫嘆:早期治療可少受苦
1名69歲婦人5年多前突然發現胸部有小腫塊,但未理會,直到年初乳房皮膚潰爛才就醫。醫師檢查發現,腫瘤不僅占滿她整個乳房,還轉移到淋巴結,確診為第四期乳癌。雖化療及全乳切除手術後,病情穩定,但醫師認為,若早期發現積極治療,可以少受很多苦。亞洲大學附屬醫院乳房外科主任吳聰明說,電腦斷層檢查發現婦人右邊乳房腫瘤超過15公分,於是先安排化療縮小乳房腫瘤,再切除,之後並持續化療,目前恢復狀況良好。他說,乳癌死亡率位居第四位,且近年有年輕化的趨勢,35歲以下的年輕型乳癌佔9%。其實日常生活中,只要透過自我檢測揪出病灶,經過治療後的存活率可高達九成以上。乳癌危險因子有家族遺傳、高齡產婦、喝酒、熬夜、抽菸、肥胖族群,以及長期使用賀爾蒙補充劑等,但仍有不少患者不具備上述因子。吳聰明強調,女性更年期後雌激素會產生巨大變化,容易誘發乳癌,透過自我檢測加上定期篩檢及早發現治療,可以提高存活率。例如,月經結束後7至11天,可在鏡子前將手臂完全伸展開來,檢查乳房外觀輪廓線有沒有明顯變化,或者出現酒窩。以及乳頭有無凹陷、牽拉、變形、腫脹以及異常分泌物。除了肉眼檢查,也須用手觸摸乳房是否有腫塊。透過四指併攏,用前三指觸摸乳房,用左手查右邊乳房,用右手檢查左邊乳房,順時針方向揉按乳頭和乳暈的下方,以及乳頭和腋窩之間的部位;如果摸到疑似乳腺有腫塊,應盡快就醫超音波檢查。他呼籲,許多患者常自恃年輕或身體沒出現大毛病,對於上述異狀不以為意,等到出現明顯的腫塊或潰爛,往往已經是乳癌晚期,並會轉移到骨頭、大腦、肝臟等器官,使病情變得棘手。因此建議務必養成自我檢測的好習慣,才不會後後悔莫及。
-
2022-05-3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中重症+468 再創新高 增三腦炎重症童幸已好轉
國內今天新增468例中重症新冠肺炎個案,再創新高;另新增109例死亡個案。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重症個案中新增三例兒童個案,皆為腦炎,但住院3至10天左右已順利恢復出院。死亡個案年齡分佈自40多歲至90多歲,106人有慢性病、71人未完整接種三劑疫苗、80歲以上有65人。羅一鈞表示,有些人以為打三劑死亡比較普遍,但三劑疫苗打到將近七成,沒打過只有一成多,也可以看到每天公布的死亡個案,沒打過疫苗都占四成以上,沒打疫苗染疫死亡比例是有打疫苗的六倍,因此不能看絕對數值要看分母。重症個案中新增三兒童個案,皆有腦炎。其中一名一歲女童有泌尿系統疾病,5月6日出現咳嗽症狀、5月7日發燒至38.6度,短暫抽搐一分鐘送急診,咳嗽活動力和食慾降低,懷疑為腦炎。個案確診後在醫院使用抗痙攣藥物和瑞德西韋,腦脊髓液檢查正常,轉一般病房照顧,併泌尿道感染經抗生素治療後順利退燒,於5月14日出院。一名四歲男童沒有慢性病,5月14日出現發燒、咳嗽、流鼻水、喉痛、腹痛、嘔吐等症狀,隔天抽搐四到五分鐘,送急診檢驗為陽性,經電腦斷層和核磁共振檢查發現腦室周圍有發炎跡象,出線腦炎情形,經類固醇、免疫球蛋白、瑞德西韋等藥物治療後,於5月20日出院改居家照護。另有一名五歲男童,無慢性病,5月16日出現頭痛、頭暈和食慾降低等症狀,後來出現抽搐和意識短暫喪失而送急診;不過此段時間都沒有呼吸道症狀。急診發現腦炎,發燒至40度,經過電腦斷層看到有輕微腦水腫,因此於加護病房救治,不過5月19日病況好轉已出院,僅住院三天。羅一鈞表示,目前累計兒童重症25例,包括14腦炎。腦炎個案中五位不幸過世,其餘九位小孩中有八位病況順利改善,已拔除呼吸器或出院,一位仍在加護病房使用呼吸器,但肝腎指數好轉中。針對首例兒童重症死亡案例,新北中和2歲童的林姓父親要求新北市府、衛福部疾病管署公開當日1922、衛生局、衛生所通聯以及公開政府橫向聯繫、處置流程。陳時中表示,地方調查由地方相關單位進行,與中央有關的是1922。1922都有錄音存檔,保留一年,只要有本人相關證明文件,一年內都可來申請調閱音檔。
-
2022-05-29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中重症+378例 羅一鈞:再增2童腦炎
國內新冠肺炎新增145例死亡個案,再創新高。另新增378例中重症個案,包括中症244例、重症134例。其中重症個案再增兩名兒童個案,分別為一歲女童及六歲男童,皆為疑似腦炎,所幸皆已拔管移除呼吸器,治療恢復中。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145例死亡個案年齡介於30歲至90多歲,有136例有慢性病、102人未完整接種三劑疫苗、95人超過80歲。其中30多歲男性本身有慢性腎病史,曾接種兩劑疫苗,因肺炎併敗血性休克死亡。重症個案中,再增兩名兒童個案。其中,一歲女童,無慢性病史。於5月25日發燒,5月26日檢驗陽性,當天赴急診經醫師評估適合返家,但於返家途中出現全身抽搐再送回急診。當時出現意識變化、呼吸窘迫而插管急救,臨床診斷為疑似腦炎,且電腦斷層有輕微腦腫脹。個案使用抗癲癇藥物、免疫球蛋白、類固醇等藥物治療,於5月27日意識恢復,移除呼吸器,已轉轉一般病房。目前無發燒,生命徵象穩定無需用氧。另外一名六歲男童,無慢性病史。於5月21日發燒,到醫院採檢確診後在家服藥,但食慾、活力減退,於5月24日出現全身抽搐,送醫住加護病房,診斷疑似腦炎。5月25日插管使用呼吸器,5月27日拔管,目前使用高流量氧氣鼻管治療中。曾使用瑞德西韋、免疫球白、類固醇、免疫調節劑等藥物治療。目前兒童重症22例,其中11例腦炎、六例肺炎、二例敗血症、一例哮吼、一例家中死亡,以及一例共病腦腫瘤。兒童死亡則維持10例,五例腦炎、兩例肺炎、一例敗血症、一例家中死亡,以及一例共病腦腫瘤。不過兒童重症個案也有好消息,羅一鈞表示,仍在治療中的六例腦炎兒童個案,已有五例拔管移除呼吸器,病況好轉。
-
2022-05-29 癌症.頭頸癌
未健檢難發現!近三年鼻咽癌人數減少恐因疫情影響
健保大數據統計,108至110年每年因鼻咽癌就醫者約兩萬人,但從108年2萬10人、109年1萬9,406人,到110年下降至1萬9,270人,連續兩年就醫人數減少。臨床醫師認為,許多鼻咽癌患者因健檢而發現,疫情影響大家進醫院意願,可能是鼻咽癌就醫人數減少的原因之一。許多患者因健檢抽血驗EB病毒,意外發現鼻咽癌。健保署醫務管理組科長陳依婕說,鼻咽癌治療有一定療程,疫情期間不至於中斷。馬偕紀念醫院癌症中心主任及耳鼻喉科主治醫師呂宜興表示,許多人在健檢時抽血驗EB病毒,再進一步發現可能罹癌,這兩年接受健檢人數減少,可能也影響鼻咽癌新病人的診斷。鼻咽癌是常見於亞洲人的癌症,如韓國男星金宇彬、馬來西亞羽球世界球王李宗偉等,都是鼻咽癌患者。呂宜興指出,鼻咽癌好發於台灣及中國大陸東南沿海地區,如福建、廣東、香港等,好發原因可能受到種族、環境、飲食等影響。遺傳是重要罹病因素,一親等內家屬罹病機會是一般人的19.2倍。根據108年癌症登記報告,鼻咽惡性腫瘤發生個案數占全部惡性腫瘤1.29%,排名男性第14位、女性第20位,民國108年初次診斷為鼻咽癌者共1,560人。呂宜興表示,近年來鼻咽癌患者有逐年降低趨勢,懷疑可能受到飲食西化影響,國人罹患癌症也趨向歐美,如大腸癌患者增加、鼻咽癌患者人數減少。好發於中老年男性,男女比例約7:3。至於男女比例,110年男性就醫有1萬3,669人,女性5,601人,男女比例約7:3,健保統計108至110年,皆相差不遠。呂宜興說,除甲狀腺癌、乳癌好發性別女多於男,其他癌症都是男多於女,如鼻咽癌男女比約7:3,但就口腔癌、喉癌、下咽癌等頭頸癌,男女比均為9:1,相較之下,鼻咽癌女性患者比例稍高。各年齡層皆可能罹患鼻咽癌,健保署統計,鼻咽癌就醫人數最多的三個年齡層依序是51至60歲、61至70歲、41至50歲。但健保署也首次提供各年齡層鼻咽癌每10萬人口就醫人數,以61至70歲最多,其次是51至60歲,再來是71至80歲。呂宜興說,一般來說,50至55歲為癌症發生年齡,51至60歲民眾可能因罹患鼻咽癌開始就醫,並持續追蹤,隨年齡增長,也持續接受治療,所以健保統計治療年齡層偏高。放、化療為主要治療,適合手術的患者極少。目前鼻咽癌主要治療方式為放、化療。呂宜興說,主因是鼻咽癌細胞屬於未分化細胞,優點是對放療敏感度高,治療效果可達70%,缺點是容易擴散,因此輔助化療協同作戰,可避免癌細胞擴散,同時再提升癌細胞對放療的敏感度,增加治療效果90%。陳依婕表示,健保統計也顯示,鼻咽癌治療以放療與化療為主,去年化療申報人數為2,498人、放療1,900人,接受手術的人數最少,僅109人。為何鼻咽癌患者接受手術的人較少?主要是鼻咽腔位於頭部中央,接近大腦等重要構造,手術切除可能造成顏面外觀與功能的破壞,又常因合併有深部淋巴結轉移,使適合手術的患者有限,所以手術並非鼻咽癌治療的主要選擇。呂宜興表示,鼻咽癌治療已走向降低治療副作用、提升患者生活品質層面,主要是鼻咽癌放療時,可能會照射到耳朵、眼睛、唾液腺、腦、脊椎等,因而出現聽不清楚、視力異常、口乾舌燥等副作用,此時須運用可以調整照射角度、強度及影像導引的儀器加以輔助,此為目前最新治療趨勢。需完整治療計畫,多數患者選擇醫學中心就醫。鼻咽癌的診斷需要病理切片,腫瘤分期則仰賴電腦斷層和磁振造影等影像檢查,又視不同期別與腫瘤位置需搭配化療與放療等,需要完整的治療計畫。根據健保大數據分析,大部分鼻咽癌患者選擇在醫學中心接受治療,陳依婕表示,這與大部分癌症的治療趨勢相同。統計顯示,去年各層級院所治療鼻咽癌門診量,醫學中心達1萬3,361人次、區域醫院8,176人次、地區醫院為3,277人次,基層診所也有3,887人次。醫學中心門診量前五名為台大、林口長庚、高雄長庚、台中榮總、彰化基督教醫院;區域醫院前五名為和信醫院、義大醫院、奇美柳營醫院、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新竹馬偕醫院。
-
2022-05-29 癌症.頭頸癌
如何早期發現鼻咽癌?專科醫教你看懂鼻咽癌腫瘤位置、分期與治療方法
患者血液中常含高量抗EB病毒免疫球蛋白A抗體(IgA)。許多人以為鼻咽癌是頭頸癌其中一種,罹病原因也相近,其實並非如此。吸菸、喝酒、嚼檳榔是口腔癌等頭頸癌常見致病原因,但鼻咽癌致病原因目前不明,一般認為與種族、遺傳、環境和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簡稱 EBV)有關。馬偕紀念醫院癌症中心主任及耳鼻喉科主治醫師呂宜興表示,鼻咽癌的診斷主要靠鼻咽病理切片,但醫界發現,鼻咽癌患者血液中含高量的抗EB病毒免疫球蛋白A抗體(IgA)。呂宜興說,不同於被感染後出現的IgM及IgG抗體,IgA與腺體有關,其與鼻咽癌之間的關係尚未十分明瞭,但目前檢驗血液中EB病毒抗體,有助於早期發現鼻咽癌。以鼻咽內視鏡進行切片,才能進一步確診。不過,不論是抽血發現抗EB病毒免疫球蛋白A抗體數值偏高,或是出現流鼻血等疑似鼻咽癌症狀,鼻咽癌的診斷仍要靠鼻咽內視鏡及切片,是必要的檢查。鼻咽位於鼻子後方,跟喉嚨交接,一般理學檢查不容易看到。鼻咽內視鏡有點像胃鏡、大腸鏡,將管狀的鏡頭伸入鼻腔,醫師透過鏡頭檢查兩側鼻咽部的狀況,也可以同步進行鼻咽切片。呂宜興說,透過切片將疑似病灶的組織送病理檢查,才能確定鼻咽癌的診斷。呂宜興表示,確定是鼻咽癌後,患者後續必須再接受影像檢查,如磁振造影和電腦斷層,除了呈現鼻咽癌在鼻咽處腫瘤的大小,CT及 MRI可幫助確認腫瘤擴散情況,視腫瘤侵犯程度進行分期,決定治療方式。以放療和化療為主,依期別五年存活率達七至九成。鼻咽癌的分類依病理組織學、臨床表現、腫瘤形態而不同,臨床治療以國際間普遍接受的TNM系統分期。T代表原發腫瘤在鼻咽部位向四面八方侵犯的程度,N代表有無頸部淋巴結轉移,M代表有無遠端轉移,共分四期,有不同的治療方式。鼻咽癌的治療主要是化療和放療,通常第一期病灶局限於鼻咽部,可接受放療;第二和三期及四A期合併化放療;四B期因為出現遠端轉移,以化療為主。許多人一聽到癌症第四期,就覺得非常嚴重。但呂宜興請鼻咽癌患者別緊張,兩年前鼻咽癌分期將骨骼和肺臟轉移列為四C,但經評估患者預後等因素,現在列為四B。一般來說,鼻咽癌患者的五年存活率約為七成,第一期和第二期的患者,五年存活率可以達到九成。 三、四期復發機會較高,定期回診追蹤很重要。台大醫院耳鼻喉部主治醫師陳俊男表示,鼻咽癌第一、二期治癒率可達90%以上,三、四期復發機會較高,因此持續追蹤不可或缺。至於追蹤頻率,建議治療後第一年每三個月追蹤一次;第二年每三至六個月追蹤一次;第三年以後每六個月追蹤一次,第五年之後每年追蹤一次。病人都很關心復發,陳俊男表示,定期回診的時候,會每三到六個月做鼻咽內視鏡、相關影像及抽血檢查。鼻咽內視鏡目的是看原本腫瘤部位是否恢復平整、有無新病灶。胸部X光及核磁共振檢查,確定是否有轉移或復發。抽血如果測得到EB病毒,就要懷疑是否有復發或轉移;抽血若發現甲狀腺功能低下則需藥物補充。緩解治療副作用 維持病友生活品質長庚醫院頭頸癌個案管理師張雅嵐表示,相較於頭頸癌患者,鼻咽癌患者社經地位通常較高,自我照顧能力與支持系統較強,但臨床常見因忽略副作用處理而影響治療。經常困擾患者的副作用,包括化療引發的惡心、嘔吐,放療引起頸部僵硬、聽力障礙及分泌物過多、口乾、口腔破皮或影響口腔衛生導致蛀牙等。台大醫院耳鼻喉部主治醫師陳俊男表示,鼻腔分泌物黏稠常是病人最困擾的,很像廚房油煙那麼黏,用水沖也沖不掉,用手去挖也會流血。其他相關不適包括咳嗽、鼻塞、流鼻血、鼻涕濃,耳悶等,很多病人甚至因此無法躺著睡覺。這時候需要接受耳鼻喉科的局部治療改善症狀,病人也可以學習自己進行鼻腔沖洗、增加鼻腔濕潤度,增加排除分泌物的機會。
-
2022-05-29 癌症.頭頸癌
亞洲人好發!權威醫揭鼻咽癌3大危險因子 6大症狀與預防方法一次看
韓星金宇彬常流鼻血,27歲發現鼻咽癌。以「繼承者們」韓劇竄紅的韓國偶像男星金宇彬,2017年罹患鼻咽癌,當時才27歲,在歷經三次抗癌治療、35次放射線治療,兩年半後終於戰勝病魔,順利復出,重回演藝圈。金宇彬最初症狀為流鼻血,他在拍戲時常常流鼻血,原本不以為意,以為只是經常熬夜、工作太累所致,在影星李炳憲建議下,至醫院接受進一步檢查,才確診罹癌。亞洲人好發,初期症狀表現不明顯,頸部腫塊為最大警訊。事實上,鼻咽癌好發於亞洲人,其中又以中國大陸東南沿海地區盛行率最高,如廣東、福建、台灣,又稱為「廣東癌」,且男性多於女性。國健署年初公布最新癌症登記報告,鼻咽癌在108年男性癌症發生率排行榜中,位居第六,平均每年新增1300人癌友。與肝癌、胰臟癌相似,鼻咽癌同屬「無聲的癌症」,罹癌後症狀表現不明顯,一旦出現流鼻血及頸部腫塊等症狀,接受診斷時,病程大都來到中晚期,其中以頸部腫塊為最大警訊,此時,癌細胞已轉移至頸部淋巴結,必須治療。嬰兒副食品常吃泡菜等醃漬物,日後罹癌風險高七倍。鼻咽癌治療權威、台大醫院副院長婁培人表示,罹患鼻咽癌原因有三:1. 基因遺傳如一親等內家屬罹患鼻咽癌,則罹癌風險為一般人的19.2倍。研究指出,廣東人、台灣人即使到美國生活,並不會降低鼻咽癌風險,由此可見,此癌症與基因密切相關。2. EB病毒感染幾乎每一個鼻咽癌患者體內都感染過EB病毒,因此,該病毒為罹癌的必要條件,但並非帶有此病毒就會罹患鼻咽癌,另與基因變異、飲食習慣有密切關係。3. 醃漬食物研究發現,剛開始吃副食品的嬰兒常吃泡菜、醃蘿蔔、醬菜等醃漬食物,則日後罹患鼻咽癌的風險為一般人的七倍。調查也發現,客家人罹患機率較高,可能與飲食習慣有關,因嗜吃鹹魚、鹹菜等醃漬品。由於韓國民眾喜歡吃泡菜、醬菜,則正可解釋為何金宇彬27歲即罹患鼻咽癌。腫瘤在鼻腔深處,即使病程中晚期,患者多無疼痛感。林口長庚醫院耳鼻喉部教授黃祥富表示,鼻咽癌位置在鼻腔深處,差不多就在做新冠病毒PCR及快篩時的採檢棒深入鼻腔的位置,透過鼻咽內視鏡檢查,就能察覺異狀,只可惜鼻咽癌症狀不明顯,即使病程已是第三、第四期,患者也不覺疼痛不適。台灣癌症基金會整理出鼻咽癌六大症狀,分述如下:1.頸部淋巴腺腫大此為最常見及最早出現的症狀,通常不覺疼痛,腫塊忽大忽小。2.頭頸部區域疼痛不少病人單側頭痛。3.口鼻部的出血早晨第一口痰帶有血絲,及經常流鼻血。4.鼻或鼻咽症狀鼻塞、鼻咽或膿性鼻漏。5.耳部症狀聽力障礙、耳鳴及耳阻塞感。6.神經症狀鼻咽癌侵入顱內造成顱神經麻痺,產生複視 。40歲以上男性、淋巴腫大、鼻涕痰液帶血絲,應速就診。黃祥富表示,如有上述症狀,應該至耳鼻喉科就診,只要透過鼻咽腔內視鏡檢查,即可發現異狀。進一步確診則需病理切片,樣本送至病理科化驗檢查。至於電腦斷層、鼻咽腔雙重造影、核磁共振等,則為輔助檢查的工具。至於哪些人屬於鼻咽癌高風險族群,黃祥富指出,鼻咽癌好發於40歲以上男性,提醒中老年男性,如有淋巴腫大、鼻涕痰液帶有血絲,以及耳朵悶塞等症狀時,就應至耳喉鼻科就醫。「鼻咽癌是可被治癒的腫瘤。」婁培人說,五成以上鼻咽癌病患於確診時已經到了晚期,但治療效果不錯,透過放射線治療合併化療,不論病程為第一期,或是第四期,治癒率可達七至八成。
-
2022-05-28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今年逾千人染疫亡!今127死亡含2男童 因腦水腫、腦腫瘤不治
國內今新增408例中重症個案,127例死亡個案,包括293例中症、115例重症,確診數及死亡數雙雙創單日新高。指揮中心統計,今年累計至今本土確診中重症個案4439例、死亡數1058例。今新增2例兒童死亡個案,為6歲男童及5歲男童,死因分別為腦腫瘤併發神經休克、肺炎併呼吸衰竭。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今127例死亡個案中,年齡介於小於10歲到90多歲,特別說明2名小於10歲的死亡個案。羅一鈞表示,6歲男童為5月13日曾提報的中症個案,後續因轉為重度及死亡。先前並不知他有任何慢性病史,在5月8日出現嘔吐、腹痛,且低燒37.7度,送急診採檢PCR確診,5月9日出現意識改變、發燒、抽搐、缺氧等,緊急插管住進加護病房治療。羅一鈞指出,原懷疑6歲男童是腦炎,但5月10日經電腦斷層檢查,發現男童小腦有腫瘤壓迫腦幹,導致腦水腫,經切片確認為惡性腫瘤,因此後續住院同步治療新冠肺炎及腫瘤引起的腦壓升高。但遺憾是病程併發嚴重神經性休克,生命跡象難以維持,不幸於5月21日過世,死因診斷腦腫瘤併發神經性休克,而新冠肺炎不是主要死因,歸類在共病。另一名5歲男童死亡個案,羅一鈞表示,5歲男童有肌肉系統疾病,是先前曾公布過的個案,5月17日出現腿痛、昏厥,經確診染疫由醫院收治,因出現肺炎、呼吸衰竭惡化,不幸於5月19日過世,死亡診斷為肺炎併呼吸衰竭。目前累計10例兒童確診死亡個案,包括5例腦炎、2例肺炎、1例敗血症、1例家中死亡、1例共病(腦腫瘤)。今新增1名兒童重症個案,羅一鈞表示,一名7歲男童有先天性代謝性疾病,5月24日發燒到39.1度,出現間歇性抽搐達15分鐘,有步態不穩、眼神跟走路偏右,加上呼吸喘、無法言語,送急診時發生意識變化,經PCR檢驗陽性。羅一鈞指出,7歲男童因有神經學變化,一度懷疑腦炎,有插管住進加護病房,穩定生命跡象,使用瑞德西韋等藥物治療,好消息是在治療後恢復不錯,5月27日已拔管移除呼吸器,目前還在醫院病房觀察中。目前兒童確診重症個案累計20例,包括9例腦炎、6例肺炎、2例敗血症、1例哮吼、1例家中死亡、1例腦腫瘤。羅一鈞表示,另一位20多歲年輕重症個案,本身有神經系統疾病,染疫後出現肺炎跟呼吸窘迫,目前在加護病房插管治療當中。
-
2022-05-24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死亡+42 10歲童列死亡統計 累計5童死
國內中重症今天新增251例,包括中症198例、重症53例;確診個案中有42例死亡個案。其中,死亡個案再增一例兒童個案,為前幾天公布的10歲男童。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兒童死亡個案累計至五例,42例死亡個案年齡介於10多歲至90多歲,22人為80歲以上,39人有慢性病史,16人未接種疫苗。其中一例為5月22日公布的10歲重症男童。該名男童無慢性病史,出現腦炎併多重器官異常。個案5月13日開始出現發燒、頭暈、嘔吐等症狀,當天至診所就醫時評估良好而返家療養,隔天出現意識變化,使用快篩楊姓,合併肌肉抽蓄緊急送急診,體溫高達40.1,發現肺部影像有輕微肺炎、頭部電腦斷層發現嚴重腦水腫也有心律不整、血氧下降等,緊急插管送加護病房發現多器官指數異常,曾使用瑞德西韋和神經系統用藥救治,5月18日不治。羅一鈞表示,累計兒童重症14,經過審查研判與新冠肺炎有關死亡共5例,其中4例腦炎,1例為在家死亡後經法醫研判為新冠肺炎。另有一名個案為20多歲男,無接種疫苗,本身有神經系統疾病,染疫後呼吸衰竭,不幸過世。53例重症個案中,17例未接種疫苗。其中一例為20多歲,有神經系統疾病,長期使用呼吸器,曾接種過一劑疫苗。出現肺炎、泌尿道感染併敗血症。
-
2022-05-2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10歲男童確診引發自體免疫風暴 急性猛爆腦炎5天不治
成大醫院本月14日收治一名新冠肺炎確診10歲男童,在家中出現抽筋、胡言亂語「廁所有妖怪、妖怪附到我的身上」,緊急送醫住進加護病房,經醫院多項治療,仍然在18日不治,成大小兒胸腔暨重症科主任王玠能表示,是非常罕見的「急性猛爆型腦炎」,應該是病毒引發的自體免疫風暴造成,這在過去的腸病毒個案中也曾經看到。王玠能表示,這個是目前國內新冠肺炎因為嚴重腦炎死亡年紀最大的病例,提醒家長一般在5歲以下幼童,發燒容易出現熱痙攣,但是在發作之後就恢復正常,如果6歲以上出現熱痙攣,就要特別注意,同時還出現嗜睡、幻覺、意識不清等狀況,可能就是腦炎的徵兆,必須馬上就醫。這名10歲男童13日出現發燒38.5度、嘔吐等症狀,家長帶到診所就醫,隔天早上連續出現三次的熱痙攣,每次大約5分鐘,而且胡言亂語,對家人表示廁所裡有妖怪,妖怪附到他的身上,還說電燈在晃動等,非常嗜睡,家人叫都叫不醒。家人警覺狀況不對,9點多就送到成大醫院,到院時,發燒已經到40.1度,但相關的生命指數大致正常,由於有腦炎現象,醫師在下午1點安排住進加護病房,到5點多就出現心律不整引發心室頻脈,經搶救後恢復,但是狀況仍然不好,過程中電腦斷層檢查,發現腦部不斷地腫大,即使給予消腫藥物,仍然沒有改善。王玠能表示,患者在住進加護病房後,狀況急轉直下,過程中雖然給予瑞得西韋抗病毒藥物、免疫球蛋白、類固醇、介白素抗體等,並給予低溫治療希望能控制腦壓,最後甚至還洗腎,但是仍然在18日再度發生嚴重心律不整,經過急救無效死亡。患者家中5人都陸續確診,包括爸爸、媽媽及哥哥,只有弟弟沒有確診,學校同班同學也有確診,目前還沒有打疫苗,急救的過程中,媽媽一直在加護病房內陪伴,目睹兒子在短時間之內病程變化快速,醫院雖然全力搶救仍不治,難以接受。王玠能表示,患者腦炎的進程比起一般快速很多,目前新冠肺炎造成兒童腦炎的病例並不多,歐美相當少見,但是在東方人種卻有這種情況,包括日本、香港都有類似的病例報告。而腦炎可能是因為細菌、病毒、或者是自體免疫攻擊而產生,王玠能表示,在這個個案中,患者雖然確診,但CT值將近30,而且腦脊髓液中並沒有病毒,很難確定是病毒攻擊造成的,最有可能的是因為感染病毒後,引發自體免疫風暴,抗體攻擊自己產生嚴重後果。而且一般如果是腦部發炎,情況不會這麼嚴重,但是如果是腦幹發炎,那裡是生命中樞,包括呼吸、心跳都會受影響。
-
2022-05-22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疫情累計5童腦炎重症 八大前驅症狀要注意
指揮中心今天公布新增三例兒童重症,其中兩名個案併發腦炎。目前累計12例兒童重症個案,五例兒童腦炎個案。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目前看到兒童併發腦炎有在增加的趨勢,因此提醒出現抽搐、持續昏睡、持續頭痛等八項症狀,可能是兒童腦前重症的前驅症狀,必須立即就醫。羅一鈞表示,新增三位兒童重症個案,包括一位10歲男童無慢性病史,出現腦炎併多重器官異常,目前於加護病房救治中。個案5月13日開始出現發燒、頭暈、嘔吐等症狀,當天至診所就醫時評估良好而返家療養,隔天出現意識變化,使用快篩楊姓,合併肌肉抽蓄緊急送急診,體溫高達40.1度,發現肺部影像有輕微肺炎、頭部電腦斷層發現嚴重腦水腫也有心律不整、血氧下降等,緊急插管送加護病房發現多器官指數異常,使用瑞德西韋和神經系統用藥救治中。一名一歲多男童本身無慢性病,5月20日出現發燒、全身抽蓄且持續,緊急送醫插管後抽蓄停止,於醫院檢驗確診,目前也轉送到加護病房治療中另有一名一歲多女童有腸道閉鎖病史,5月16日出現發燒、抽蓄、嘴唇發紫等症狀,目前合併敗血症和呼吸窘迫救治中。三人都有使用瑞德西韋。羅一鈞表示,目前累計12兒童重症個案,其中包括5位腦炎個案,當中四位介於一至四歲,另有一位為今天公布的10歲兒童,另外七例重症個案則包括肺炎、敗血症、哮吼等。羅一鈞表示,之前腸病毒71型疫情也有兒童腦炎增加的現象,不論腸病毒或其他病毒感染情形,有八個需要特別注意的前驅症狀。包括體溫超過41度,代表體溫中樞已經失常,另外包括意識不佳、持續昏睡、持續頭痛、持續嘔吐、肌躍型抽搐、抽搐、步態不穩等也是侵犯中樞神經的病徵,可自行或由親友緊急送醫或打119。羅一鈞表示,兒童神經急性照顧重點為注意顱內壓升高情形,如果有相關表徵要特別注意用藥降低腦壓,必要時也需要低溫療法或手術;針對新冠肺炎本身可使用抗病毒藥物;如出現免疫風暴或免疫激素增加,可使用類固醇、免疫球蛋白等免疫調節劑等。
-
2022-05-22 該看哪科.呼吸胸腔
每天晨跑10公里竟罹癌病逝! 醫師:晨跑前要看空品
彰化縣基層公所的一名一級主管跑遍全馬、半馬,每天晨跑10公里至少6年以上,去年確診肺腺癌,日前病逝,震驚他的朋友圈;衛福部彰化醫院胸腔外科主任林聿騰今天表示,肺腺癌是安靜殺手,而且晨跑未必是好事,要看空氣品質出門運動。這名一級主管在南彰的基層公所服務逾20年,深受三任地方首長器重,兩年多前被擢升為幕僚級的一級主管。去年偶而莫名頭暈求診,竟確診肺腺癌第四期並移轉腦部,今年症狀加遽接受化療,一個多月前住院,日前不敵病魔撒手人寰,家人依照他生前遺願,大體送回家時路過公所,昔日同僚都為他的壯年早逝感到惋惜和哀傷。根據公所人員指出,這名一級主管身體健康狀況良好,很重視運動,參加國內各大路跑和馬拉松比賽,平日從住家沿著員鹿路往溪州方向晨跑,快到溪州鄉時折返,來回10公里,大多數公務人員無法像他持之以恆每天跑10公里,因此得知他不菸、不酒、不吃檳榔,平時沒不適症狀,確診即是癌末,都感到震驚。彰化醫院胸腔外科主任林聿騰說,肺腺癌號稱安靜殺手,發生率位居國人十大癌症發生率第二名,死亡率第一名,若平常沒注意到它,等到它找上門往往來不及,50歲至80歲一年吸菸達30包、還在吸菸或戒菸未超過15年、有家族史的高風險群都應立即做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一般民眾50歲起兩年做一次檢查。林聿騰表示,除了吸菸,空氣汙染、職場工作環境、生活空間、遺傳基因、營養狀況等因素也可能罹患肺腺癌,尤其中部空氣品質不太好,冬季和春冬的境外汙染物與工業汙染經常持續整天,並非早晨空品較好,民眾騎車開車上班之後才變差,如果不看空品就外出路跑,加速肺部吸入髒空氣,無益於健康。環保署每天定時更新空品訊息,林聿騰說,先看空品預報和最新數據,空品差就不要出門運動,即使早晨車輛少也不宜,如要維持規律運動習慣不間斷,居家環境打掃乾淨,沒發黴物品、沒裝潢建材散發化學物質、乾濕度適宜的情況下,可改在室內運動。彰化縣是農業縣,很多民眾喜歡沿著田間產業道路路跑,呼吸帶著植物清新氣味的空氣。林聿騰提醒,大宗蔬菜噴灑農藥的時節,最好不要前往這些高風險地區路跑。
-
2022-05-20 新聞.元氣新聞
健保署推動資訊上雲端 省錢更強化防疫
新冠疫情嚴峻,快篩及PCR檢測結果是否一致備受關注。健保署統計今年一至四月醫用快篩試劑使用量最高前三大品牌,發現PCR陽性率介於百分之九十一點二至百分之八十四點八四,依此類推醫用快篩試劑顯示為陽性,經PCR驗證為陽性的比率極高。健保署長李伯璋表示,近日有專家建議快篩陽性視同確診,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藉由快篩試劑準確性數據,作為防疫政策參考依據。健保快易通裡的健康存摺,在疫情期間也發揮科技防疫效果,使用人數已逾九百萬人。疫情期間,健保卡加註旅遊史、職業史、接觸史、群聚史,之後系統再升級,一眼即可知民眾檢測結果。李伯璋也積極推動健保醫療資訊雲端分享,民眾到基層診所就醫時,可看到先前在大醫院用藥紀錄、檢驗檢查等,無需重複進行電腦斷層、核磁共振、X光等,也不需事先申請電子病歷,補助各層級醫院網路頻寬費用助政策普及。李伯璋說,二○一九年健保醫療資訊雲端分享上路後,讓非必要重複用藥減少,從每年約廿三億元,於二○二○年已降至七億元。非必要重複檢驗檢查從每年推估廿七億元,減少為廿三億元。
-
2022-05-19 癌症.其他癌症
老翁腹股溝腫脹近30公分 檢查發現惡性脂肪肉瘤
68歲劉姓老翁近日因腹部疼痛就醫,電腦斷層檢查發現他腹股溝處有個27公分大的腫瘤,手術切除後病理切片,證實為惡性脂肪肉瘤,也是罕見的癌症,所幸腫瘤並未轉移,且病患術後恢復良好,持續門診追蹤。苗栗市大千綜合醫院泌尿科醫師李承哲表示,脂肪肉瘤常發生於四肢及後腹腔內,是深層軟組織異常且具有侵犯性的惡性腫瘤,為罕見的癌症疾病。李承哲說,出現在四肢的脂肪肉瘤多是腫大硬塊,會有疼痛或麻的感覺;但如果長在後腹腔內,因不易發現,通常等到腫瘤較大並壓迫到鄰近器官,開始出現腹痛、惡心、排便困難等問題時才會被發現。他指出,脂肪肉瘤如果沒有侵犯到淋巴或轉移,治療後5年存活率可達90%以上,但發現時已侵犯到淋巴或轉移,5年存活率下降到10至20%,所以早期發現與治療是對抗脂肪肉瘤的首要關鍵。治療主要方式為手術切除,並視情況決定是否搭配放射線治療或化學治療,然而脂肪肉瘤復發率較高,因此治療後定期追蹤非常重要。目前脂肪肉瘤發生原因不明,提醒民眾四肢如有不明腫塊,應盡早就醫檢查,或定期接受腹部檢查,才能及早發現異常並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