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12 焦點.元氣新聞
搜尋
電腦斷層
共找到
1013
筆 文章
-
-
2024-04-06 焦點.科普好健康
常常夢到從高處墜落是警訊!醫曝「5原因」讓人睡覺時有墜落感
在暈眩門診中,大約半數患者有睡眠障礙問題,大多是抱怨難以入睡、睡覺容易醒或是多夢,尤其特別的是,有些人卻是在快睡著前,感覺「滑倒跌一跤」、「不慎踩空掉進萬丈深淵」、「翻一個大筋斗」、「全身突然大抖一下,好像觸電」、「從懸崖滾下去」等,再再描述的是一種「突然墜落感」,這是怎麼了?正常嗎?該注意什麼?5原因讓人睡覺時有墜落感1.快睡著前突然抽搐正常人在快要睡著前,軀體、手腳或頭部都會跟著突然抽搐一下,速度大約0.075至0.25秒,很像癲癇發作,這其實是生理性肌陣攣。大多數人動作不明顯,可以繼續睡,但少數人動作誇張,會驚醒,爬起來看看床是不是垮了,擔心是否有國家地震警報。處置:不必治療,純屬正常現象,更會頻頻出現於年紀大或睡眠不規律者。2.入睡前有清醒幻覺躺在床上,一閉眼,人還清醒,卻可見到栩栩如生的景象,身歷其境地宛如在爬山、飛翔於高空、漂浮於懸崖或奔跑於高原,卻意外掉落,雖然只是幻覺,卻要注意是否出現肢體癱瘓或情緒紊亂,要小心是否是小腦腳 (小腦跟大腦連接處) 出現梗塞。處置:建議接受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檢查,確認是否有腦病變。3.橢圓囊耳石斑崩落好發生於過敏體質者,耳石膠生成品質不良,在患者晚上睡覺時,一躺下,橢圓囊豎立起來,耳石斑平面呈現垂直,耳石因重力作用突然崩落,在脫離耳石膠時,瞬間觸動下面的立體感知纖毛,產生靜態平衡感覺,患者會感覺身體突然向一側傾斜,身體、頭部及眼球也會反射性地扭轉以保護身體,產生「眼偏斜反應」。處置:建議規則服用抗組織胺或消炎藥物一段時日,穩定耳石膠。4.半規管耳石栓塞症滑動半規管發育障礙,管腔扭曲或狹窄,攔住自橢圓囊移位的耳石顆粒,愈積愈多。當患者躺下時,這些耳石因重力,克服靜摩擦力,突然開始滑動,帶動半規管內淋巴液的迴流,患者會突然感到身體在旋轉。處置:先以高解析度電腦斷層確定半規管變異處,調整復位術,把耳石歸回橢圓囊內,建議患者平常要有規律的運動,利用內淋巴液迴流,避免耳石沉積。5.上半規管裂作祟患者上半規管之上方骨性外殼,因慢性發炎脫鈣而破裂,柔軟的膜性半規管直接暴露於腦脊髓液中。患者躺下時,該處膜性半規管突然向外膨出,再向內凹陷,造成內淋巴液多餘的擾動,患者突然覺得身體在翻滾。處置:建議平衡訓練,利用腦部代償作用,抑制不當的內耳平衡輸入,病症可減至可忽略地步,頂多在失眠、偏頭痛發作、飲酒宿醉、感染時變得較為明顯。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4-01 焦點.元氣新聞
名醫加持AI 超音波即時辨識肝腫瘤
防治肝病,醫界積極宣導成人應每半年到一年作一次上腹部超音波檢查。但是檢查後疑似有腫瘤等病變,常需轉介等待進一步的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檢查,很是折磨人。台大與好心肝基金會、聰泰科技開發公司合作研發AI輔助裝置,可以在作超音波時,就彷彿有經驗豐富的名醫陪同,馬上能協助找出九成病變。這個輔助裝置命名為「深度學習在超音波檢查肝腫瘤自動偵測與辨識之應用」軟體,近日在日本舉行的亞太肝臟研究醫學會中,獲「研究者獎」大獎。即時超音波影像AI裝置 猶如身旁有「許P」好心肝基金會執行長暨台大家庭醫學部兼任主治醫師粘曉菁指出,這是國內第一個由社會愛心挹注完成的即時超音波影像AI裝置,由聰泰科技公司大力支持公益協助開發。台大影像醫學部主治醫師吳宏醫學博士代表報告與受獎,吸引全球數千位肝臟醫師專家學者與會見證。這項人工智慧應用於肝腫瘤超音波影像可即時自動偵測及辨識裝置的研發,由粘曉菁主導,希望將台灣首位以超音波檢查診斷肝腫瘤權威、台大醫院名譽教授暨好心肝基金會董事長許金川的數十年超音波判讀肝腫瘤的經驗,得以雲端化,讓醫療人員幫病人做腹部超音波檢查的同時,猶如身旁有「許P」,輔助即時判定肝腫瘤的良惡性。1576名患者診斷資料 訓練AI辨識能力粘曉菁說,此研發搜集2002年至2020年,台大醫院1576名患者,共6001個肝臟腫瘤超音波影像,且透過電腦斷層(CT)或磁振造影(MRI)影像或病理結果確定肝腫瘤診斷,再由超音波專科醫師標記出每一個腫瘤的部位,進一步訓練AI軟體自動偵測及辨識肝腫瘤影像。此AI裝置協助醫療人員以無輻射且快速的超音波檢查,即時輔助醫師診斷肝腫瘤,緩解病人焦慮感,並減少高階影像(CT或MRI)檢查的等候時間與國家醫療資源支出。目前研發團隊已向衛福食藥署申請證照,粘曉菁說,相信不久後,此套AI輔助系統就可應用於臨床。
-
2024-03-28 醫療.心臟血管
肥胖與主動脈剝離密切相關!醫師:「BMI大於xx」多注意胸痛
衛生福利部基隆醫院急診醫學部主任郭鐘太昨天在記者會說明,主動脈剝離的高風險族群,除了年長者和女性族群外,根據多項研究和就診個案顯示,肥胖與主動脈剝離也有密切關係,體重過重或是肥胖(BMI≧24)的民眾,也應多加注意是否出現胸痛等相關症狀,並盡速就醫診治。肥胖與主動脈剝離密切相關 郭鐘太昨以「致命的胸痛─談主動脈剝離」為題說明,他表示,主動脈剝離是極為嚴重與緊急的醫療狀況,主動脈是人體心臟輸送血液至身體各部位的主要血管,當主動脈內膜破裂、血液流入主動脈的層間,可能導致內膜與間膜的剝離,進而引起主動脈破裂,此時已面臨生死關頭。出現以下症狀要當心民眾要如何來注意?郭鐘太說,臨床上常見動脈剝離的症狀包括,突發性、非常嚴重的胸痛或背痛,疼痛可能向上背部、頸部或下腹部蔓延,血壓下降,昏迷或意識不清,呼吸困難,肢體無力或麻木,特別是如果剝離影響到腦部或四肢的血流等等。急診郭鐘太主任呼籲,當家人或朋友發生以上情形時,請立即撥打119求救或監速前往最近的醫療院所急診就醫。郭鐘太指出,當有疑似主動脈剝離的病人送至急診後,主要處置為立即進行醫療評估,優先穩定病人狀態,會以穩定病人生命體徵為優先,包括控制血壓和心率,以減少主動脈進一步剝離。再安排相關影像檢查:通過電腦斷層掃描檢查(CT)、核磁共振檢查(MRI)或是心臟超音波(超聲心動圖)等影像學檢查,確定主動脈剝離的位置與範圍。他說,會使用藥物控制血壓和減少心臟的工作量,常用的藥物例如降壓乙型阻滯劑等。對於某些類型的主動脈剝離,可能需要進行緊急手術來修復或替換受損的主動脈部分。主動脈剝離病人後續要長期管理,郭鐘太建議應定期門診追蹤和安排影像學檢查,以監測主動脈的狀態。務必將血壓控制在正常範圍內,預防主動脈剝離的進一步發展或復發。平日做好5件事預防郭鐘太提醒保命重要,建議民眾要戒菸、健康飲食、規律運動,並避免過度勞動以及適當調適壓力等。務必按照醫囑服用藥物來控制血壓和心率,勿自行任意調整藥物種類或劑量。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3-27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病人為什麼會不敢問醫生問題呢?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醫學生有機會長時間關心照顧病人的心得報告。一般的醫學生在最後兩年的臨床醫學要輪流到各專科,甚至到不同醫院學習照顧病人,很少有長期照顧同一位病人的學習機會。這是來自三位醫學生在五年級時有內科、外科各三個月持續在一個不是「醫學中心」規模之教學醫院的臨床學習心得。院方鼓勵這些醫學生持續關懷病人,出院或轉科之後,回來門診或再住院都繼續保持聯繫,而有機會更了解病人與家屬因為疾病所遭遇的病痛與後續的病情發展,以增加他們了解疾病對病人與家屬的影響。→想看本文一位醫學生分享他因為長期追蹤病人,才了解主治醫師的用心良苦、病人化療之後副作用帶來的懊悔、以及最後康復的喜悅,使醫學生學習到將來如何照顧病人,可以更加暸解病人的感受以及如何鼓勵病人。一位醫學生透過深入的與病人互動,才自問為什麼病人會不敢問醫生問題,而開始思索「到底要當一個怎樣的醫生,病人才不會怕問你問題呢?」。一位醫學生陪伴一位第四期脂肪肉瘤的病人,勇敢地接受了困難的大手術,而見證了病人能以爽朗的個性面對可能無法避免的死亡。「我想我們的陪伴某種程度成為了她和死亡間的緩衝軟墊,讓她知道有我們還持續顧著她,和她一起往下奮鬥,面對未知的恐懼。」學生的這句話正是我們希望醫學生對自己價值的肯定,他們因為能更了解病人與家屬,而有「同理心」,同時更能肯定自己,「醫學生真的能夠幫忙病人」,而不再是「路障」。外科實習的某天,我如常打開病歷系統,想著主治醫師名下應該只有兩位術後住院病人,沒想到卻看到第三個名字。我點開病歷,發現是急診回來的病人,跟主治醫師聯絡後,我便到了放射科的血管攝影室。進入血管攝影室,玻璃窗把醫護和病人隔開:病人躺在冰冷的檢測儀器上,醫師和放射師則在控制室內發號施令。我透過玻璃窗看病人,發現我曾經在門診見過她。她有胰臟腫瘤,手術後又發生了一些併發症,導致腹部的引流管一直不能拔除。我記得她曾經在門診表示放置引流管的位置不適。病人最近幾天發燒,引流管內的分泌物顏色開始改變,因此回到急診求助。主治醫師覺得可能是感染,便安排她接受血管攝影檢查。病人躺在儀器上,而主治醫師一直在控制台這邊與放診科醫師和放射師討論。我嘗試從他們的討論中了解病人的情況,一方面又注意到病人一直朝控制台這邊看。她一定很擔心,想要從醫護人員臉上的表情得到一些有關於自己病情的資訊。我並不敢回應她的目光:儘管我想給她一點鼓勵和支持,但又怕在未完全了解病情以前給她過高的希望。控制室內討論持續,而病人目光從未移開;我實在無法忍受,到最後還是不禁反射性地看了回去,病人也知道我在看她。我不能笑著給她很正面的回應,但至少我想讓她知道,她的不安有人知道。病人回到病房以後,我一個人留下來詢問病史。原來她去年發現乳癌,一輪手術和標靶治療後終於要進入穩定期,卻在電腦斷層上意外發現胰臟腫瘤,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這兩年來病人在檢查和治療之間不停輪迴,每次治療快要結束又發現新問題,就如這次疑似感染的事件一樣。詢問病史時,我們一般也會問及病人的最近的情緒,以評估病人需不需要額外的支援。我問她心情如何,病人說還可以,然後眼淚就往下流。她開始責怪自己,明明已經小心翼翼照顧傷口,努力運動注重飲食,最後還是感染,是不是還做得不夠好?我沒有時間去想一個萬全的回覆,只能把我腦海中能聯想到的事情整合,然後回答。「有時候事情就是超出我們可控制的範圍,Covid的時候大家這麼小心,還不是有人感染?剛才主治醫師有再打電話給感染科的醫師,報告了你的情況,感染科對抗生素比較了解,說現在給你打的這一種是目前最適合的,以後就要再看細菌培養的報告來調整。」她說她上一次住院也是打這一種,對她有效。我心裡知道上一次有效不代表這次有效,但她好像比較安心一點;我就去拿衛生紙給她。哭了以後大概人與人之間的隔閡被打開,她開始跟我分享從去年乳癌發生開始,她建立了一個Podcast的頻道,分享生病的過程,也透過頻道與其他病友交流。病人本身從事輔導行業,支持病友時,自己也繼續實踐自己的人生意義。她開始問我叫什麼名字,以及平常的實習生活,她叫我追蹤她的頻道,我也當場按下試聽。離開時,她對我說謝謝,謝謝我來陪她。在我的記憶中,她每次回診都是一個人,進急診也是一個人,雖然有結婚也有小孩,但目前因為養病而暫住在媽媽家中;在言談之間也從沒聽到她主動提及先生和兒子。一個人要在醫療機構中穿梭,又面對死亡的恐懼,或許正是她想要透過Podcast來尋找與他人聯繫的原因。離開診間時我在想,我一個人住在台北,今天誰該感謝誰的陪伴還不一定說得清。---昨天晚上H小姐的先生和兒子來看她,那是我第一次看到他們。早上H小姐就問我:「其實我那天有點聽不懂,我的細菌培養結果其實是……」H小姐的教育程度比較高,也一直很想了解自己的病情。我跟她解釋現在只有培養出一種叫表皮葡萄球菌的細菌,是一種在表皮常見的細菌,現在還不能確認是不是導致她發燒的細菌;而其他地方都暫時沒培養到什麼。「那我什麼時候可以出院?」H小姐前兩天又有點燒起來,看起來還需要觀察一陣子。不過老實說,我也不太清楚H小姐在怎樣的情況下可以出院。「可能暫時還是繼續抗生素療程,不過實際上要怎樣才能出院,我想我還是要請教一下主治醫師。」「哈哈好啊,我平常都交給他,他說什麼我都說好,我不敢再問什麼。我都很乖。」H小姐真的是標準的好病人,很順從醫囑,平常又表現的很樂觀。可是我在想,病人為什麼會不敢問醫生問題呢?如果病人有問題又不敢問,會不會阻礙到這個治療的過程的?雖然說醫師是來幫助病人治病,但醫病之間,或許因為知識的落差,又或是因為社會的刻板印象,醫師好像總是站在比病人在權力的一端。病人可能會害怕提問,又或是想:「我問的問題適當嗎?」這種情況,在比較內斂的亞洲文化,或許更為常見。離開的時候我一直在想:「到底要當一個怎樣的醫生病人才不會怕問你問題呢……」---今天早上H小姐又表達了一些她的看法,說這個發燒的情況起起落落的,身體也覺得還好,是不是可以不用繼續用抗生素,讓身體自己療癒呢?我跟她解釋分泌物顏色還是濃稠,為了控制感染,抗生素療程可能還是要繼續下去。但我也了解,她已經住院一個星期打抗生素,情況好像也差不多,她應該是想要出院了。於是我開始想,到底這五個病人今天為什麼要住院呢?我先把我的猜想寫在筆記本上,不會的空著;然後老師來查房,有些病人的處置跟我預想的一樣,有些我猜錯了。當我猜錯時,我會想,這是醫療知識的落差,還是我對病人的了解不足?到了下午再查房的時候,我提出這些問題,老師居然還花了近兩個小時跟我們討論和解釋,我覺得收獲很大,也覺得可以回答許小姐的問題了。離開醫院前我去找H小姐解釋,推開門她就叫我「親愛的」,我跟她說明天抽血看白血球和發炎指數,如果穩定就改口服抗生素,可以回家了。她給我的回應很正面,我心中希望這次感染下去以後,她這兩年多的治療終於可以告一段落。延伸閱讀:3/25 長期追蹤病人是醫學生臨床實習最好的學習方法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3-25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長期追蹤病人是醫學生臨床實習最好的學習方法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醫學生有機會長時間關心照顧病人的心得報告。一般的醫學生在最後兩年的臨床醫學要輪流到各專科,甚至到不同醫院學習照顧病人,很少有長期照顧同一位病人的學習機會。這是來自三位醫學生在五年級時有內科、外科各三個月持續在一個不是「醫學中心」規模之教學醫院的臨床學習心得。院方鼓勵這些醫學生持續關懷病人,出院或轉科之後,回來門診或再住院都繼續保持聯繫,而有機會更了解病人與家屬因為疾病所遭遇的病痛與後續的病情發展,以增加他們了解疾病對病人與家屬的影響。一位醫學生分享他因為長期追蹤病人,才了解主治醫師的用心良苦、病人化療之後副作用帶來的懊悔、以及最後康復的喜悅,使醫學生學習到將來如何照顧病人,可以更加暸解病人的感受以及如何鼓勵病人。一位醫學生透過深入的與病人互動,才自問為什麼病人會不敢問醫生問題,而開始思索「到底要當一個怎樣的醫生,病人才不會怕問你問題呢?」。一位醫學生陪伴一位第四期脂肪肉瘤的病人,勇敢地接受了困難的大手術,而見證了病人能以爽朗的個性面對可能無法避免的死亡。「我想我們的陪伴某種程度成為了她和死亡間的緩衝軟墊,讓她知道有我們還持續顧著她,和她一起往下奮鬥,面對未知的恐懼。」學生的這句話正是我們希望醫學生對自己價值的肯定,他們因為能更了解病人與家屬,而有「同理心」,同時更能肯定自己,「醫學生真的能夠幫忙病人」,而不再是「路障」。彭阿姨是一位72歲的女士,她是我在內科第一個接到的病人,更是我醫學生涯中第一位照顧的病人。巧合的是,彭阿姨住在我的中學附近,退休前經營著一家麵攤,或許我小時候還吃過她的料理呢!幾年前退休後,彭阿姨過著四處遊玩的退休生活,每年有將近一半的時間會在美國拜訪在華盛頓特區落地生根的大女兒,其他時間則會跟著在臺灣的兒女、姊妹、朋友們四處遊山玩水,最近才在美國待了四個多月後,緊接著又去日本跟泰國遊玩,回到臺灣時覺得很容易疲累、開始越來越吃不下,本以為是四處奔波太過操勞造成的。某次在外院回診神經內科時,偶然向醫師提起這些症狀以及不斷降低的體重,幸好醫師敏銳地察覺異狀、將她轉到急診檢查,電腦斷層一照才發現幾乎阻塞了橫結腸的大腸癌,以及大大小小的多處肝轉移。雖然她在急診時已經被告知疑似罹患第四期的大腸癌,然而我第一次在病房與彭阿姨接觸時,她比我預期的更輕鬆以對,或許是原本個性使然抑或已然接受,但我想更可能的是還沒意識到病情的嚴重性吧!當時僅僅是我進入醫院實習的第一週,從未接過病人的我,在一項項病史詢問的背後,其實暗藏著忐忑的心情,但彭阿姨十分友善的慢慢回答我,並主動分享了很多病情相關的故事、做過的檢查、急診醫師問過的問題等,讓我得以順利獲得需要的資訊。理學檢查時,我想彭阿姨應該已經看出我生澀的動作,但仍然很有耐心的讓我慢慢檢查。整個過程花費了將近兩個小時,但她毫無自始至終沒有表現任何的不耐煩。當時因為膽紅素很高,內科團隊的檢查排的很密集,在兩三天內迅速的做了大腸鏡、細針抽吸、送病理檢驗,確認大腸癌的診斷後馬上就去裝了人工血管、大腸造口。造口手術結束後當天,以往樂觀、開朗的彭阿姨,因為疼痛在病床上喊著不想再治療了,還責怪親友們都在逼她,當下的我只能盡可能安撫她的情緒,但心裡默默的懷疑著,對於不可能治癒的末期癌症病人而言,到底治療是不是必要的?治療所造成的痛苦會不會大於效益呢?看著彭阿姨的笑容漸漸消逝,很難相信治療是對她最好的選擇。這段期間,她的孩子們總是緊陪在旁、細心照顧,印象深刻的是,主治醫師在向他們解釋病理報告結果時,他們聲淚俱下的表達媽媽真的很重要、拜託醫師盡力幫忙。那個週末,彭阿姨請假出去,說是想出去走走、散散心、看看海,總有種在準備與生命道別的感覺。後續,彭阿姨被轉收給腫瘤科,腫瘤科醫師來解釋病情時,主要是跟孩子們討論,說的很白:不知道能不能撐過前幾週的化療,就算撐過了後續也會有很多副作用。孩子們決定接受治療,無論如何都要試試看,但好像這個選擇治療的過程,彭阿姨有點被埋在鼓裡,或許是信任孩子、或許是以為自己懂了、或許是做不出決定,但我總覺得她並不明白自己即將面臨的挑戰。彭阿姨離開本團隊後,一開始偶爾還能看見她在病房區走動,但後來好像越來越少見。數週後的某個夜晚,我鼓起勇氣敲響了她的病房,進去看到她躺在床上,面容憔悴、皮膚破損、頭髮白了一輪,問起她的近況只聽到滿滿的不適與無奈,無能為力的我也只能鼓勵她繼續加油並祝福他她漸好轉。但在我內心深處,「究竟當初該不該治療?」的疑問越長越大。所幸,在80餘日的住院治療後,彭阿姨終於出院改門診治療了。又過了兩個月後的某個晚上,已經輪調到外科的我意外發現彭阿姨回來住院一晚打化療,到病房內探望她時,發現這次整體氣色好了許多,更有活力、更有體力說話,驚喜的是她還記得我。坐下來跟她聊聊最近的狀況才知道,原來前陣子治療剛開始時曾出現嚴重的副作用,甚至不知道能不能熬過那關。當時的她也因為身體的強烈不適,多次埋怨孩子們選擇拚拚看的決定。但雨過天晴後回頭看,她很感恩當時沒有放棄、也很能理解孩子們的決定,還能與子女、孫子女相處她就很滿足了,甚至接下來還計畫要出國度假。現在每週回醫院打化療、換造口袋都已經成為生活的一部分,此外也很努力的多吃多活動,希望能維持好的體力。最近一次的檢查結果發現,原本直徑10公分的肝臟轉移也已經在標靶與化療的幫助下,縮小到5公分了。這回跟彭阿姨聊了一個多小時,卸下照顧者的身分,我更可以貼近她的角度去聽故事,從她的視角了解她所經歷的一切痛苦與心情的轉變,更能從她的話語中感受到之前沒有的對未來的希望,我想這大概也回答了我數個月前的關於治療選擇的懷疑。或許對病人與家屬而言,他們沒辦法預見治療或不治療後的樣子,但對醫療人員而言,我們就該憑著專業知識與經驗,盡可能的告訴他們接下來路可能怎麼發生,或是提供我們站在病家角度思考下覺得最適當的建議。陪伴著病人與家屬,走向最符合他們生命價值觀的道路。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3-24 名人.鄒頡龍
鄒頡龍/〈從電影看醫學〉常照X光,會不會輻射過量?
無垠的荒漠,於黎明晨曦中,萬物顯得異常沉默。「10、9、8、7……1」倒數聲中,紅色按鈕按下。刹那間,地平面升起巨大火球,烈焰如惡獸魔爪四處延伸,蘑菇雲冉冉騰空。人類史上第一顆原子彈試爆成功,有人歡呼,有人沉默。研究主持人奧本海默的情緒卻極其複雜,他引用印度的佛經,說:「我現在成了死神,世界的毀滅者。」以上這一幕出現在電影《奧本海默》原子彈試爆的場面。《奧本海默》(英語:Oppenheimer)是2023年美英合拍的傳記片,講述了美國物理學家羅伯特·奧本海默參與研製原子彈的過程。在今年(2024)贏得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獎等共計7個獎項,成為本屆奧斯卡金像獎得獎最多的電影。片中描述了一群聰明絕頂的科學家日以繼夜研究,希望以震懾的武器讓戰爭早日結束,但付出的代價是:超過七萬人在廣島轟炸中瞬間死亡,更可怕是:原爆輻射帶來的種種後遺症,如癌症、造血功能障礙,讓數十萬人在漫長的過程中痛苦死亡。什麼是輻射呢?輻射是能量或粒子以波動形式傳播的過程。輻射無處不在,日常生活環境中原本就有來自宇宙射線、地表、食物等天然輻射。除了核子武器,一般民眾日常生活中最常接觸到的應該是醫用輻射,也就是放射線檢查。放射線檢查提供重要的影像診斷,曾經遇到患者,臨床症狀有血尿以及嚴重腰痛,需要X光確認結石位置,患者卻露出驚恐表情:「最近幾個月已經照了三張X光,會不會輻射過量?」凡事過猶不及,在醫用輻射的運用上也是如此。適當的放射線檢查能夠協助定位病灶,讓醫師進行適當的治療。但過度的放射檢查如果對病情沒有明顯幫助,反而讓身體承受過多輻射,那就弊大於利了。以下列出醫學上常用的影像學檢查以及輻射劑量:●一般X光:如胸部、腹部X光檢查。一次輻射劑量約為0.01~0.1毫西弗(mSv),相當於自然輻射的1~10天。●電腦斷層掃描(CT):利用X射線從不同角度掃描人體,並利用電腦重建出三維影像。一次CT檢查的輻射劑量約為1~10mSv,相當於自然輻射的100~1000天●核磁共振造影(MRI):利用磁場和無線電波刺激人體的氫原子,並利用電腦分析其信號而產生影像的一種檢查。MRI檢查不使用輻射,因此沒有輻射劑量。●超音波檢查(US):這是利用高頻的聲波穿透人體,並利用回波的強度和時間差來產生影像的一種檢查。US檢查不使用輻射,因此沒有輻射劑量。由以上資訊可知,每一項檢查的輻射量不同,建議遵循「正當化」(justification)和「最佳化」(optimization)原則,也就是在放射線檢查的醫療效益大於輻射風險的前提下,選擇最合適的檢查方式和最低的輻射劑量。影片中吸引我的橋段,是男主角與「氫彈之父」愛德華泰勒間的互動。在對奧本海默命運攸關重大的聽證會上,泰勒做出不利證詞,最終對兩人造成莫大傷害。不禁想:當中是否有嫉妒的成份?「既生瑜何生亮」,無論古今中外,這樣的情節不斷上演。聖經箴言:「心中安靜,是肉體的生命。嫉妒是骨中的朽爛。」如何欣賞才華出眾的人,尊重而不忌妒,是每個人重要的課題。
-
2024-03-22 醫療.心臟血管
心肌梗塞裝葉克膜!老外來台兩度中風,他做對「1件事」幸運逃死劫
一名40歲左右外籍人士,去年底突然在街頭倒下,失去呼吸心跳,送至北醫附醫,院方判定心肌梗塞並立即裝葉克膜搶救,一個月後康復出院。沒有想到,出院後二周,患者再次發生急性腦中風,同樣被送至北醫附醫,北醫附醫腦中風團隊這次在20分鐘內,為他完成血栓溶解劑治療及動脈取栓術,再度救他一命 。中風沒做好預防 恐有機會二度中風醫師指出,中風患者若沒有做好預防,有高度機會二度中風,幸而這位外籍人士快速就醫,醫療團隊也在短時間內完成取栓,幫助他渡過兩次生死關卡。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外科部副主任暨心臟外科主治醫師許傳智表示,每年約有近1.8萬人因急性心肌梗塞就醫,其中有3到4成病人到院前死亡,接受治療的時間是左右病人生死的關鍵。以此位外籍病人為例,到院前已經OHCA,經緊急搶救並裝上葉克膜,順利完成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黎書亮表示,嚴重心肺衰竭病人使用葉克膜是標準且常見的治療之一,可替病人爭取更多的時間,但也可能引發血栓、感染、嚴重敗血病等併發症,重症照護團隊時時刻刻面臨挑戰。此次病人在葉克膜的支持下完成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入院後20天移除葉克膜,翌日成功脫離呼吸器,並在住院25天後轉出加護病房,1個月後康復出院。醫師做對「1件事」幸運逃死劫不料,病人出院兩周後突然出現左側無力現象,20分鐘內緊急送至北醫附醫急診,醫療團隊評估為重度中風,啟動急性缺血性中風療程,先施以血栓溶解劑治療,並透過電腦斷層確認病人為顱內大血管阻塞,同時召集動脈取栓團隊,將導管從鼠蹊部穿刺置入,成功吸出血栓並打通血管,手術在20分鐘內完成。病人術後恢復良好,生活功能可自理,目前已返國。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內科主任李薰華表示,缺血性腦中風與心肌梗塞均為血管疾病,心肌梗塞是心臟血管阻塞,缺血性中風是腦血管阻塞。根據研究,病人若有缺血性心臟病或冠狀動脈疾病,發生缺血性腦中風的機率較一般人高出2到5倍;若病人年紀輕輕就出現缺血性中風的症狀,也要特別注意是否有心臟相關的疾病。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影像醫學部主任鄭碩仁表示,與心肌梗塞相比,缺血性腦中風雖然立即性死亡風險較低,但治療速度會直接影響病人預後。以腦部取栓來說,應盡量在2小時內完成,手術時間越長,風險越高,病人預後也越差。國內外平均腦部取栓大約為30到60分鐘內完成,北醫附醫團隊此次在20分鐘內就完成取栓手術,病人預後十分良好。鄭碩仁表示,北醫附醫腦中風治療團隊由神經內科、神經外科、急診醫學科、影像醫學部等科別聯手組成,每年啟動約100次,其中根據病人狀況,約有2到3成的中風病人可以接受動脈取栓治療。據統計,血管打通率達80%以上,108到111年間接受動脈取栓的急性中風病患,3個月後能生活自理比率約40%。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3-15 焦點.健康你我他
我的防過敏妙招/室內種綠色植栽 淨化空氣添氣氛
我不知道我曾經罹患過敏性鼻炎,因為沒有鼻塞等徵兆,也未曾有過鼻涕倒流之苦。前幾年打算植牙,牙醫師先為我做電腦斷層掃描,她看了檢查報告後告訴我:「你的鼻腔有問題,要先請耳鼻喉科醫師評估、治療。」我遵醫囑向耳鼻喉科醫師求診。耳鼻喉科醫師幫我做更精密的檢查後說:「你的鼻子過敏慢性發炎,已變鼻竇炎。為防止交互感染,不建議植牙,即使勉強植牙,將來還是要拆掉,如果執意要做,鼻子要先手術治療成功方可。」「請問醫師,如果我是您的親友,您會如何處置?」醫師建議:「先用保守治療拚拚看。」於是,我遵醫囑採用鼻用噴霧器治療。我住在文山區,是木柵垃圾焚化廠的下風口,卻對「風水」不敏感。經醫師提醒,雖然對PM2.5等微塵依然沒感覺,卻注意到家中桌面好像灰塵頗多。除了勤清理之外,為了淨化空氣,我在室內安放綠色植栽。前陽台種植耐旱好照顧的虎尾蘭,即使忘了澆水依然生氣盎然;浴室內用水耕方式養了一瓶親水又耐陰的黃金葛,莖葉垂墜丰采優雅,讓浴室變得更有氣質;客廳中也用水耕法養了幾株袖珍椰子,除了淨化空氣,還能增添氣氛。此外,我發現左手香有很好的驅蚊效果,在床頭櫃上放幾瓣葉子,都不必點蚊香呢。(責任編輯 葉姿岑)
-
2024-03-15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當老人生病時應如何尋找醫師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當老人生病時,如何選擇能夠幫忙他們的醫師」,這是我們探究這主題的第一個系列。這次邀請三位醫界功成身退的佼佼者,以本身行醫多年的經驗,當自己年老生病時,怎麼選醫師、醫院。他們不約而同地指出:「對自己的病痛有專長的醫師」、「能夠關心病人、容易溝通的醫師」、「大醫院、名醫並不見得就是最能幫忙病人的地方」。他們各自以流暢幽默的文筆分享一些獨到的就醫經驗、尤其難能可貴,在此深表感佩。我們期待有更多不同背景的醫療團隊成員與社會大眾在這主題分享他們的經驗,更希望這些「回饋」可以引發醫療團隊更深的反省。→相關文章:當我生病時,我希望找到是怎麼樣的醫師→相關文章:找醫師看我這個病人 85歲的我受邀加入討論:「當我生病時,我希望找到的醫師是怎麼樣的醫師?」每一個人都要經歷「生老病死」,無可避免。只能求少生病,不要生重病。一旦生病,如果用常用的「老方法」無效,那就該找醫師幫忙了。要找那一位醫師呢?當然要先找你熟悉的醫師,如果你沒有熟悉的醫師,我要恭喜你:「多麽幸運啊,你這麽一大把年紀居然沒有常打擾的醫師或醫生!」如果沒有熟悉的醫師,就找你家附近的開業醫師吧。如果開業醫師,解決不了你的病痛,那就要到附近的醫院了。可以先從地區醫院看起,不行了再往區域醫院走,再不行,只好找更大的醫院,就是一般所謂的醫學中心了。醫院越大越擁擠,也越貴。要找那家醫院,那位醫師,可請前面的開業醫師推薦,並寫介紹信,把你的問題做個扼要的敘述,並把重要的資料,如已做的電腦斷層(CT)或磁振攝影(MRI)等附上。要找那類的醫師呢?當然先找你可能的疾病的專科醫師。最好不要找一天看上百名病人的「名醫」,最好能夠找到一診只看二、三十名病人的醫師。後者比較有可能仔細的分析你的問題,找出適當的處理方法。我在美國進修時,醫師一診只看四名病人,當然更仔細了!你可能奇怪,看四人,如何維持醫師的生活?其實美國醫師看四名病人,收費比台灣醫師看四十人更貴!台灣健保這麽便宜,醫療品質又很高,台灣人真幸福啊!健保這麽便宜,是犧牲了醫師應得的報酬,所以醫師只好靠一診看上百人!病人也吃虧喔。如果找出的是比較嚴重的疾病,醫師告訴你有數種處理的方法可選擇,要你自己選擇。此時不妨請問醫師:「如果我是你的親人,你會建議何種選擇?」選好了要走的路,就請遵照醫師的指示,一步一步的走下去。病好了,恭喜!病好不了,可以尋求第二意見,就是再找另外一位醫師或醫院請教。如果病好不了,或不幸走到絕路,最好接受安寧緩和醫療的照顧,沒有痛苦的走完這一條路,最後能夠蒙佛接引,往生極樂世界,或蒙主恩召,前往天家或天國!現在的安寧緩和醫療,很注重靈性照顧,培養專業的臨床宗教師,參與照顧病人。我所參加的佛教蓮花基金會,長年培植臨床佛教宗教師(Clinical Buddhist Chaplain, CBC)提供專業的靈性照顧,讓病人在法師的引導下,更能安祥的走往西方淨土。在法師(CBC)剛加入安寧團隊時,當法師進入病房時,有可能受到病人或家屬的拒絕。經過二十年的努力,法師廣受歡迎。曾經我的一位鄰居九十高齡的老翁,在中午住進安寧病房,那個病房的法師剛好離開前往另一家醫院服務。家屬跑來找我,希望請回法師。我透過蓮花基金會執行長的努力,把法師請回到病房,給病人加持。最後病人回家,安祥往生,家屬非常感激。從拒絕到要求法師的介入,我們很欣慰的看到安寧照顧的進步!延伸閱讀:3/11 當我生病時,我希望找到是怎麼樣的醫師3/13 找醫師看我這個病人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3-14 癌症.抗癌新知
治療癌症需準備多少錢才夠用?癌症險該買多少?聽最懂保險的醫師怎麼建議
林逸婷經營「Eating醫師的保險箱」臉書專頁,被稱為最懂保險的急診醫師,帶著大家從醫療觀點看保險,並分享生活保險理財小知識。她最近在乳癌新藥研討會演講時,問了台下的腫瘤科醫師們,認為抗癌的「自費醫療費用」到底該準備多少錢才夠?答案是100萬?200萬還是300萬?來看看她專業的建議。大家在規劃健康險的時候,不可避免的一定會提到癌症險。但我想大多數人對於癌症要花多少錢,概念很模糊。通常保險公司的DM,都會抓一些新型態的治療方式,例如達文西手術20萬,標靶藥物一個月十幾萬,免疫療法上百萬,質子放射治療幾十萬。然後保險業務員會跟保戶說:「你看!現在癌症醫療這麼貴!一定要買防癌險!!」自費有其必要性我必須很難過地說,這是事實,許多癌症的新藥已經貴到連醫師都覺得負擔不起的程度了。而且未來這個情況或許只會更嚴重,因為新的治療方式納入健保的速度永遠不夠快。健保提供的就像陽春麵,讓你不餓肚子而已。如果想要更有效的藥物、更少的副作用、更精準的打擊病灶,肯定都有自費的選項。然而,並不是所有的癌症、所有的分期,都需要用到表單上「全部」的治療方式。罹癌這件事,本身就是個機率問題。有人就是很幸運,剛好沒有細胞突變。也有人很不幸,得到的癌症太特殊,連治療的藥物都還沒研發出來。因此究竟要買多少保額才夠,一百萬?兩百萬?三百萬?也很難說出個所以然。二成癌友自費破百萬元癌症希望基金會於2022年統計,超過兩成的癌友自費醫療高達百萬元。而癌症第三、四期的花費,普遍都比一和二期來得貴。我曾在乳癌新藥研討會演講時,問了台下的腫瘤科醫師們,認為以他們的經驗,抗癌的「自費醫療費用」到底該準備多少錢才夠?100萬?台下幾乎沒有人舉手。200萬?台下有七八成的醫師舉手了。300萬?剩下兩個醫師舉手。為什麼需要300萬?舉手醫師說,因為癌症不是單純只有醫藥花費那麼簡單,還需要完整照護,包括安心養病的費用。另外相當有說服力的一點是,這位醫師同時也曾經是乳癌患者。的確,如果每次都住單人房、買好的營養品、甚至住院看護費、休養期間無法工作的薪資損失等,都要算進去,需要的費用恐怕就不只一兩百萬了。但這部份關於照護品質,比較因人而異,恐怕難以一起列入討論。甚至一些極端的情況,還真的需要賣房子做免疫治療,或需要持續使用標靶藥物,直到產生抗藥性、病情惡化為止。這些都是每月每月在燒錢,一般家庭很難負擔得起,卻可以為末期病人爭取到寶貴的時間。據我先生說,也有很多病人乾脆就選擇不要治療了,把這幾百萬留給子孫比較實際。但如果把這些人都算進去的話,癌末治療費用肯定會更多。癌症險究竟該買多少所以回歸題目,癌症險保額該買多少?我想綜合以上意見,「最最基本」會推薦癌症險200萬,或重大傷病加上癌症險共200萬的組合。一般來說這樣應該可以撐過第一年,但只有第一年。如果希望能保障更多風險的話,額度拉高到三五百萬元當然才比較夠用。只是要考量到四五十歲之後,保費會變得很貴。隨著醫學進步,未來癌症醫療價格只會更驚人,想用「住院」實支實付支付癌症療程,應該會愈來愈困難,也會面臨更加嚴格的審核。因此癌症險還是有其必要性,尤其對可運用存款不足一兩百萬的年輕人來說,更是如此。癌症險必改3缺點最近又快到一年一度員工健檢的日子!通常除了基本檢查,還會有些加購方案,例如低劑量電腦斷層、子宮頸抹片、乳房攝影、腸胃鏡等。以前覺得沒有必要,但漸漸邁入中年之後,就會開始擔心起自己的身體狀況,想做完整的檢查。因為,其實很多癌症都是可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但在全身健檢之前,需要先做什麼呢?如果沒有體況問題,我覺得趕緊先保個癌症險,是個不錯的建議。別忘了還有等待期,需要及早規劃。前面提到,罹癌最少要有一次金200萬元的額度(其實這只是勉強夠用而已)除此之外,現行癌症險商品,還有哪些設計上能夠更好的地方呢?以一個消費者的角度來看,希望未來可以朝這些方向改善。一、等待期太長以癌症險來說,為了避免帶病投保,最基本的等待期都要90天。也就是保險三個月內若出現問題,不會理賠。甚至某些公司還會額外規定,第一年罹癌,只能拿回少少的幾萬或保費的一兩倍。這相當於等待期長達一年。或許用意是希望平時就要做好規畫,而不是出現問題才來擔心。但這樣相當於第一年幾乎沒有保障,雖然買了保險,但仍然暴露在風險之下。投保時,一定要請問保險業務員有關等待期,免得客戶有錯誤的期待。二、輕度癌理賠不足在保險, 癌症是怎麼分嚴重程度?由金管會保險局決定。自108年1月之後,各家保險公司的癌症定義就都統一了,分成初期、輕度、重度,共三大類。大致來說,「初期」是原位癌跟一期類癌(Carcinoid, 跟cancer不同。),「輕度」則是第一期癌,第二期以後就算「重度」癌。大部份癌症險在初期跟輕度的理賠,與重度相比是少很多的。例如投保100萬元的癌症一次金,原位癌只有理賠十萬,第一期癌症二十萬,只有第二期以後的癌症才會真正拿到一百萬元。這樣會有什麼問題呢?第一期癌症固然絕大部份都是開完刀追蹤即可,但在很少數的情況,例如第一期乳癌中某種特殊的基因型,還是會需要用到標靶藥物。如此一來若健保沒有給付,也會造成不小的財務負擔。其實之前也有少數保單的輕度癌跟重度癌理賠金額是一樣的,若要考量這類的機率,或許會是比較好的選擇。或者購買重大傷病險,第一期癌症大多也會開重大傷病卡喔。三、新型態治療未完全納入如果去看早期一點的保單,「療程型」癌症險分成很多理賠項目。那些項目的細項,大概是例如骨髓移植、化療、放療一日多少錢、住院一天賠多少錢,還有義肢、義齒的費用等。其實我覺得都「挺不實用」,不然就是已有健保給付。除了放療,因為放療有些需「少量多次」,連著照射好幾週。保險每天計價理賠,也可以領個好幾萬;義肢、義齒以機率來說,理賠比率好低啊,雖然列在上面,但根本看得到吃不到;義乳可能還比較常見。現在治療癌症方式跟以前可說是大大不同了。住院天數愈縮愈短,有些醫院甚至化療也不給住院了。而標靶治療跟後線的免疫治療,反而成了顯學。各種新型態藥物推陳出新,很多藥物尚未納入健保給付,其實才是最容易造成財務負擔的部分。因此真要選擇療程型保單的時候,是否納入新型態療法諸如標靶、免疫,會是我考慮的重點。當然,也可以癌症一次金保高一點就好。在青壯年得到癌症,是比較令人擔憂的情況。通常這個階段都還在為工作衝刺,為家庭撐起一片天。此時罹患癌症,不但可能需要養病、工作停擺,也面臨養家糊口的壓力。而且癌症治療真的超貴的,不可能光靠健保。因此,我的建議是及早投保,趁還沒有體況之前保。但是保費後期會變得非常貴,大概到50歲之前勉強還還能接受。之後肩上責任減輕,就可以考慮保費慢慢減額,風險自留。關於作者/林逸婷 林逸婷目前任職衛福部台中醫院急診主治醫師,被網友稱為「最懂保險的急診醫師」,以醫師眼光教大家保險規畫,經營「Eating醫師的保險箱」臉書專頁。》Eating醫師的保險箱
-
2024-03-12 癌症.卵巢.子宮
歌手丁噹卵巢長息肉致子宮頸癌指數飆高?醫教先分清楚卵巢與子宮、息肉跟腫瘤
41歲「偶像劇主題曲女王」丁噹日前出席記者會,透露因做全身健康檢查發現子宮頸癌指數飆到最高等級,趕緊動手術切除卵巢瘜肉。三軍總醫院婦產部部主任張芳維表示,一般瘜肉多長在子宮頸與子宮腔,在門診即可切除,不需動手術,瘜肉也不會造成子宮頸癌,因此推估較有可能是搞混了,臨床上較可能的現象為「卵巢或子宮頸長腫瘤,卵巢癌指數飆到最高」,呼籲民眾若有疑慮可諮詢醫師。舊傷未痊癒 新病又上門丁噹2014年、2019年曾2度從舞台機關摔下,雖無大礙,但至今尾椎骨未痊癒,長時間坐著、站立都會痠痛,需透過中醫針灸治療,以及泡澡舒緩不適。未料她去年做健康檢查時,竟然發現罹患婦科疾病,自己與經紀人都嚇到。她去年做全身健康檢查時,發現卵巢長了息肉,幸好發現時間尚早,狀況沒特別嚴重,經手術切除後已無大礙。經紀人則表示,丁噹健康檢查的數值屬於最高等級,與子宮頸癌僅僅一步之遙,因此趕緊動手術接受治療。卵巢與子宮、息肉跟腫瘤 傻傻分不清楚一聽到「癌症」易讓患者驚慌失措、緊張搞混。張芳維表示,息肉主要是慢性發炎造成,宛如息肉的皮膚上面的贅肉,一般長在子宮頸跟子宮腔,也不會造成子宮頸癌指數上升,大部分在門診切掉即可,不須動手術。子宮頸息肉最容易發現的徵兆是性行為後出血,由於息肉比較脆弱,跟一般的皮膚表層不同,性行為時候容易摩擦導致出血。子宮腔息肉容易導致異常出血,或是月經來潮量比較大。不過內診不易觀察清楚,需進一步照子宮超音波才能確定。張芳維說明,子宮頸息肉不會導致子宮頸癌指數上升,除非有子宮頸癌病變。若是有子宮頸癌病變,可於子宮頸膜片檢查時發現;卵巢癌指數則是檢測CA-125,兩者機制不同。因此,他推測丁噹的情況比較可能是「卵巢或子宮頸長腫瘤、卵巢癌指數指數上升,然後開刀把腫瘤切掉」比較符合常態。卵巢腫瘤如何判定良性或惡性?第一步檢測卵巢腫瘤CA-125指數第二步做超音波判定,若腫瘤指數超過100,高度懷疑是惡性腫瘤,接著做核磁共振(MRI)或電腦斷層(CT)掃描,鑑別是良性或惡性。第三步良性:進一步判斷腫瘤,若是一般良性腫瘤,以手術切除,半年至一年回診,照超音波檢測腫瘤指數;若是子宮內膜異位瘤,手術後續還需搭配藥物治療,以預防復發。惡性:須接受卵巢癌治療,化療是主要治療方式之一。卵巢腫瘤是一個沉默的殺手,根據癌症基金會資料指出,卵巢癌細胞依分類或分化程度、手術分期,以及基因檢測結果決定療程。且為了降低疾病復發或延長第一次治療後的疾病緩解時間,在手術後以及化學治療後,依照風險及個別狀況,決定是否使用標靶藥物做「維持性治療」,以達到降低復發機率,延長無疾病存活期[i]。珍愛婦女健康 定期接受檢查第一招觀察自己是否有月經週期異常出血、陰道異常出血。第二招每年的婦女健康檢查相當重要。建議女性每年接受「6分鐘護一生」抹片檢查,除了檢測是否有子宮頸癌前病變,若有異狀的話,還可以進一步做超音波檢查,檢測卵巢健康狀況。醫師最後呼籲,民眾若對於媒體報導或是疾病不甚了解的部分,可諮詢專業婦產科醫師,正規的衛教說明較不會讓民眾擔心或對健檢報告有疑慮,還有最重要的就是「6分鐘護一生」,珍愛婦女健康。國民健康署補助30歲以上婦女子宮頸抹片篩檢,建議每3年至少做1次抹片檢查,符合篩檢資格的婦女,亦即民國80年以前出生(含80年當年出生)且曾有性經驗之女性,只要攜帶健保卡和身份證,至健保特約提供抹片檢查的醫療院所,即可接受篩檢服務,早期發現子宮頸癌前病變並早期治療,早期子宮頸癌存活率高達9成以上。【資料來源】 .台灣癌症基金會 .衛福部 【延伸閱讀】天冷喝錯湯 害她多囊性卵巢病情加重又變胖!剖腹產同時切除卵巢 英國4名婦女接受突破性「二合一手術」【本文獲健康醫療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healthnews.com.tw/article/61079】(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3-09 癌症.肝癌
早期肺癌莫驚慌!標靶治療來助攻 復發率降8成
肺癌是臺灣發生率第一名的癌症,已經成為新國病。根據110年癌登資料統計,國內肺癌中近三成屬於早期肺癌。早期肺癌最好的治療方法是動手術將腫瘤切除,而第二期、第三A期的病人術後可以做基因檢測,有EGFR基因突變,再做標靶「維持治療」,復發率可以降八成以上,並且大大提高存活率。臺北榮總胸腔外科主任許瀚水表示,早期肺癌的存活率相當高,第一期高達九成,第二期也有近六成。不過,很多病人罹癌時都會六神無主,不知道應該選擇手術或標靶藥物,還是免疫治療等,非常焦慮,更擔心會復發。肺癌應看腫瘤的類型、期別、形態等選擇最適合的治療策略。第三A期以內都是早期 腫瘤越大復發率越高肺癌可分為四期,第一期肺癌是腫瘤的大小在四公分以內、且無淋巴轉移;第二期是腫瘤在四至七公分,或是有局部淋巴結轉移;第三期可分為三A和三B,三A期是同側縱隔腔或淋巴結轉移,三B是腫瘤同側有肋膜積水,淋巴轉移至對側淋巴結或頸部旁的淋巴;第四期是腫瘤已轉移至腦、骨頭、肝臟等。第一期到第三期A是早期肺癌。然而腫瘤越大復發機會越大,第一期肺癌復發率為10-30%,第二期復發率為40%。第三期的復發率高達70%,存活率僅剩下二成左右。手術後化療追加標靶、免疫治療 抗復發許瀚水說,早期肺癌最好的治療方法是手術,為了避免復發,過去術後會再做化療,但是很無奈的,降低復發率只有5%,療效不佳。不過,現在有維持性標靶藥物、免疫治療可加強輔助治療效果,大幅降低復發率,提高存活率。基因突變吃3年標靶 3A復發率降88%國內肺癌病人約七成以上的細胞型態是肺腺癌,其中五到六成有EGFR基因突變。建議第二期跟第三A期病人術後可做基因檢測,如果有EGFR基因突變,可使用抗EGFR標靶藥物做輔助化療後的維持性治療。而沒有基因突變的病人可再檢測PD-L1,針對表現量高者可做維持性免疫治療。根據臨床研究發現,早期肺癌具有EGFR突變者在化療後服用第三代標靶藥物持續三年,第一期肺癌可降低50%的復發率、第二期降低83%的復發率、第三A期降低88%的復發率,成效非常好。相較於做一年的維持性免疫治療,第一期至第三A期可以降低34%的復發率。術後多走路增加肺活量 半年又是一尾活龍許瀚水提醒,早期肺癌病人手術切除局部肺葉後,肺功能會受到影響,術後最重要的是多運動,建議病人多走路。因為走路會深呼吸,可以訓練肺活量。他很多病人在術後多把走路當成運動,約半年到一年,肺活量就恢復到跟術前一樣。低劑量電腦斷層讓小結節無所遁形 0.8公分以下先追蹤觀察最後,做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檢查的民眾日益增多,很多檢查時發現肺部有毛玻璃狀結節後,很害怕是肺癌。許瀚水解釋,毛玻璃狀結節不一定是肺癌,即使是肺癌也是相對早期的肺癌,因此莫驚慌。從國健署的統計發現,有結節的病人大約只有1-2%是肺癌,他建議,肺部結節至少大約0.8至1公分左右可以考慮開刀,但太小的結節一般建議先追蹤觀察,若追蹤過程中沒有變化,可以持續觀察,若結節變大,或出現變化,經醫師評估懷疑有肺癌的可能性,再考慮開刀,不需要過度治療。⭐追蹤「那些癌症教會我的事-Cancer」 ⭐
-
2024-03-07 癌症.其他癌症
腎臟癌位置手術難該怎麼治療?北榮微創介入凍死癌細胞
為便利癌症病人就醫,台北榮總放射線部整合多專科團隊,成立「先進微創介入診療中心」,並設置諮詢門診,提供客制化腫瘤微創介入性治療服務。台北榮民總醫院放射線部介入性診療放射科主任沈書慧說,2019年引進冷凍消融術後,以腎臟腫瘤治療為大宗,約占6成,且對4公分以下小型腫瘤,可以達到跟手術相當的療效。腎臟癌微創治療「氬氦刀冷凍消融術」沈書慧表示,腫瘤微創介入性治療,包含氬氦刀冷凍消融術、熱射頻治療、微波治療與奈米刀治療等,其中冷凍消融術全名為「氬氦刀冷凍消融術」,是在電腦斷層導引下,透過氬氣在針體內腔急速壓縮,再將冷凍探針經皮膚插到腫瘤組織,而冷凍探針的針尖可形成一圓型超低溫範圍,瞬間使局部溫度降低到零下160℃,腫瘤組織降溫後,細胞內和細胞外迅速形成冰晶,導致腫瘤細胞破裂。冷凍消融術除治療腎臟腫瘤,也可用於後腹腔轉移性、肝臟、肺臟與骨骼系統等腫瘤。沈書慧指出,以初次診斷的腎癌為例,近300個病例中,初次治療控制率約為95%,其中有15位產生局部復發,經過重複治療後,局部控制率可達99%。此治療與傳統手術比較,侵入性較小,沒有傳統開刀傷口,身上只有幾個針孔,恢復時間短,疼痛輕微,治療過後即可正常活動,隔天就能出院。73歲郭先生,61歲時意外發現右側腎臟內有顆3.5公分腫瘤,外觀上看不出來,甚至部分在腎臟的中心,手術治療十分困難,必須將腎臟切除,所幸經冷凍消融治療,隔天即出院,術後腎功能維持正常。去年12月,治療後11年磁振造影檢查顯示,腫瘤明顯變小且無顯影,表示腫瘤已完全壞死,可以說是100%消除。北榮放射線部部主任邱宏仁說,放射線部專業訓練結合診斷與治療,醫師不僅熟悉駕馭各種影像導引技術,更熟悉各種影像導引工具之間的整合與支援,並可同時合併經皮與血管內治療,針對不同部位的腫瘤設計最好的治療策略,而腫瘤微創介入性治療兼具微創與有效性,在適當的術前評估與多專科團隊合作下,手術與放射線治療可互補,作為替代療法,造福更多癌症病人。責任編輯 辜子桓
-
2024-03-07 醫療.消化系統
長期便祕常腹痛,當心罹「大腸憩室炎」!預防4招,這種飲食法可改善
台灣屬高齡社會年長者多,國人飲食精緻化,蔬菜吃得少、喝水不足,增加「大腸憩室炎」發病機會。國泰醫院消化內科主治醫師吳大衛說,大腸憩室炎為大腸憩室遭到感染出現急性發炎,常見左下或右下腹痛,合併發燒、畏寒、腹脹等症狀,病情嚴重時恐引發大腸腸道穿孔及腹膜炎,危及生命。大腸憩室炎反覆發作,可能使大腸結構受到破壞,或使大腸沾黏,增加排便不順的機會。為避免大腸憩室炎上身,吳大衛強調:預防方式要從改變飲食習慣著手,多喝水、多吃蔬果,多攝取纖維質及膳食纖維,但要少吃紅肉、加工食品等,並且維持良好的排便習慣,減少大腸沾黏、便祕等,才能避免硬便、糞石卡住憩室,引起發炎、出血。引起大腸憩室炎的原因有哪些?吳大衛解釋大腸憩室的發炎原因,與大腸憩室的形成密切相關。主要是大腸結構受年齡老化、缺乏彈性,合併腸道蠕動異常導致,一旦便祕、腸道壓力增大,大腸黏膜容易被擠壓出肌肉層,形成一個突起囊袋構造,就稱為大腸憩室。當大腸憩室發言就稱為大腸憩室炎,「不是所有的大腸憩室都會發炎,或出現不適症狀。」已有大腸憩室的病人中,約有10至25%會出現大腸憩室炎,好發原因為長期便祕、蔬果纖維攝取不足、喝水不足及年長族群等,腸道內常有硬便,或糞石卡入憩室後,容易引起感染、發炎、出血。一般來說,西方人大腸憩室炎好發位置在乙狀結腸,症狀為左下腹痛,亞洲人則多發生在升結腸,常見為右下腹痛,曾有研究顯示,大腸憩室炎發生在乙狀結腸或升結腸的機會相差不多。大腸憩室炎的症狀有哪些?好發族群有哪些?大腸憩室炎好發於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隨著年齡增長,好發比率愈來愈高。吳大衛說,常見症狀為下腹痛,包括左下或右下腹痛,同時可能合併發燒、畏寒、惡心、嘔吐、食欲下降、腹脹等,因下腹疼痛可能是闌尾炎、泌尿道感染、婦科疾病等。因此,患者仍需進一步接受問診、腹部檢查等,才能確定是否罹患大腸憩室炎。吳大衛常收治60、70歲大腸憩室炎患者,多出現下腹痛、持續發燒、吃不下東西症狀到急診就醫,經電腦斷層檢查確診,症狀嚴重時會住院治療。確診患大腸憩室炎後,會先請患者禁食清空腸道,以點滴提供足夠營養攝取,以防產生更多糞便,造成發炎惡化,並給予抗生素治療,降低發炎反應。大腸憩室炎如何治療?治療期間需禁食多久?大腸憩室炎不是難治的疾病,當出現腹痛時,應盡速就醫,及早治療的成功率可達8至9成,僅有少部分病人病情嚴重或延誤就醫,大腸腸道恐出現膿瘍、穿孔,更可能引發腹膜炎,導致生命危險,必要時還需引流膿瘍、切除壞死大腸等手術治療。吳大衛表示,大腸憩室炎患者就醫,會監測病人發炎指數、白血球數值、發燒等情形,當發炎、發燒較為緩解後,會讓病人攝取稀飯等流質、軟質等不易有殘渣的食物,觀察患者進食後沒有持續腹痛,就可以回家休養;返家後,對於加工、油炸、紅肉、高鹽及牛奶等高渣食品應暫時禁口,避免症狀再度惡化。大腸憩室炎的預防1高纖維飲食2多喝水,每天至少2000至2500毫升3適當運動及減重4戒菸資料來源/元氣網疾病百科了解更多疾病的資訊→請看元氣網疾病百科:大腸憩室炎
-
2024-02-25 癌症.其他癌症
「抓龍根」也能揪出睪丸癌!泌尿科醫師教民眾如何早期發現睪丸癌?
有網友在臉書分享,在半套店接受打手槍、抓龍筋(即攝護腺按摩)服務時,被「有經驗的姐姐」摸到睪丸硬塊,進一步至醫院檢查,竟發現罹患睪丸癌。泌尿科醫師表示,臨床觀察,男性不易在洗澡時發現睪丸異常,抓龍筋、親密行為是睪丸癌早期發現的關鍵。睪丸癌平常不易發現,睪丸如果有單側無痛腫大需要多加注意林口長庚醫院泌尿科系副系主任陳煜表示,睪丸癌病灶若在表面,觸摸時可明顯摸到突出的硬塊,但不少患者病灶位於睪丸深處,外觀除睪丸體積稍微變大,沒有明顯改變,早期發現並不容易;男性洗澡時多以簡單清潔陰囊、陰莖為主,不會進一步觸摸上述部位,如果病人自主發現異常時,腫瘤體積常已過大。依臨床觀察,因過程中會碰觸、按摩會陰處、大腿內側,並拉扯陰囊、精索,抓龍筋過程是最容易發現睪丸癌的方式,不少病人是與妻子、女友發生親密關係時發現異狀。書田診所泌尿科主任洪峻澤指出睪丸癌早期症狀不明顯,常見無痛腫大、變硬,有沉重感或合併陰囊積水,男性女乳化。患者有10%會因睪丸腫瘤出血或梗塞造成急性疼痛,10%會出現遠端轉移的症狀如背痛、咳嗽、咳血、骨頭痛、下肢浮腫等。會痛的陰囊腫大多是感染造成,以附睪炎和睪丸扭轉最常。若是無痛腫大反而較嚴重,慢慢發生的無痛腫大可能是精索靜脈曲張、附睪囊腫、陰囊水腫和疝氣,短期無痛腫大必須高度懷疑是惡性腫瘤,大多為單側,兩側同時發生的機率僅1到2%。睪丸癌的發生率與好發族群:●美國睪丸癌盛行率為每10萬人2至3人,台灣盛行率較美國低。●隱睪症是睪丸癌的主因,發生機率較一般人高4到6倍。●母親懷孕若使用女性荷爾蒙製劑也會提高兒子的罹患率。●成長過程中若有睪丸外傷、感染引起萎縮,也可能誘發睪丸癌。(整理洪峻澤主任說明)睪丸癌的診斷、治療與預防陳煜表示睪丸癌臨床診斷方式,會先以觸診方式檢查,再以超音波、抽血、電腦斷層及核磁共振等檢測方式確立診斷。至於治療方式,根據臨床指引,睪丸癌患者一經確立診斷,會建議患者直接切除睪丸,不會進行穿刺等術前診斷;睪丸癌有時是雙側同時發生,長在睪丸處的淋巴癌也多是雙側同時出現腫瘤,但不論切除雙邊、單邊睪丸,臨床上均會建議患者,先將精蟲冷凍,未來若有生育計畫時就能使用,「畢竟剩下單側睪丸,萬一因車禍等原因導致功能出問題,生育計劃會被迫打斷。」洪峻澤建議男性至少每月一次定期自我檢查兩邊睪丸,最好時機是洗完熱水澡後,觸摸大小是否對稱一致、有無疼痛、變硬。懷疑有問題應立即找泌尿專科醫師診察,千萬不要諱疾忌醫,若能及早切除腫瘤,治癒機率很高,術後定期追蹤即可。延伸閱讀:元氣百科:睪丸癌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2-22 癌症.食道癌
65歲男解黑便、胸腹疼痛!檢查竟是食道癌第2期 做好3件事助預防
65歲邱姓男子有喝酒習慣,日前因解黑便、胸部及腹部有輕微疼痛到大千綜合醫院急診就醫,胃鏡檢查發現病患食道中下段有腫瘤,切片檢查為惡性腫瘤,經電腦斷層及正子造影檢查後,確診為食道癌第2期,院方立即安排胸腔外科醫師進行手術切除,病患術後順利恢復,持續於門診追蹤、狀況良好。食道癌好發於50至70歲男性大千綜合醫院肝膽腸胃科主任洪吉來表示,食道癌好發於50至70歲男性,發生原因與抽菸、喝酒、常吃含亞硝胺的食物、過熱飲食、食道曾受腐蝕傷害有關。由於食道癌初期沒有明顯的症狀,多數病人都是因出現吞嚥困難、吃不下、體重減輕、胸部或上腹部疼痛、消化道出血解黑便或慢性咳嗽等症狀時才發現。洪吉來指出,早期的食道癌可進行手術治療切除腫瘤,若腫瘤是位在表淺的食道黏膜層,可接受內視鏡手術切除即可;若腫瘤侵犯至食道黏膜下層或更深位置,必須以開胸手術切除腫瘤及食道重建。晚期的食道癌治療會建議以手術搭配放射及化學治療,以提高疾病控制率與存活率。預防食道癌必「做好3件事」洪吉來建議,想預防食道癌發生,務必戒菸、戒酒、戒檳榔,避免吃含亞硝胺(醃漬、煙燻)或過熱的食物,同時多吃蔬菜、水果等富含維他命C的食物,以降低食道癌的發生率。由於食道癌不易早期發現,多數食道癌病人發現時已是晚期,造成治療後的預後不佳,因此如有感覺吞嚥異常且超過兩周仍未改善,務必要盡快就醫檢查,釐清病因、正確治療。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長壽最佳步數不是1萬步? 歐洲研究:走「這個步數」可降低死亡風險.當70歲時想過什麼樣的生活?6種生活態度讓你更健康長壽、自在圓滿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2-19 失智.像極了失智
失智症也有假的? 精神科醫師說明常被誤解的「假性失智症」5大特徵
「啥!失智症還有假的?」台南市立安南醫院精神科表示,最近越來越多患者自認或家屬認為為家人得到失智症求助。結果做完相關檢測,大腦並無明顯出血或有血管問題,而是「假性失智」。且每到年節前後常出現「假性失智潮」,許多是難得回鄉遊子、以為父母失智帶來就醫。「老年憂鬱」也會有類似失智症狀精神醫學科主任張俊鴻指出,尤其老年人出現看似失智的症狀,有些其實是「老年憂鬱」,必須經過詳細檢查確認。他舉最近案例:70多歲婦人最近記憶力明顯變差,參加活動沒興趣、食慾睡眠都變得不好,全家人都很擔心,家屬著急求診。經仔細詢問症狀、開始時間、發生情況。做完大腦電腦斷層掃描、抽血、心理師詳細記憶檢查,大腦器官沒有問題。藥物治療兩星期後,家屬帶患者回診,表示母親睡得比較好,情緒也穩定很多。張俊鴻表示,「老年憂鬱」也會有類似失智症狀,但並非真正失智症,只要耐心、適當支持和治療,便能改善。「假性失智」其實就是所謂的老年憂鬱,跟一般年輕人的憂鬱不太一樣。許多人一聽到「失智」,腦海便立刻浮現阿茲海默症、或其他類型的失智症;事實上,假性失智也是常見卻總被忽視的症狀。假性失智症5大特徵張俊鴻羅列假性失智症5大特徵,能幫助釐清失智症與老年憂鬱的差別。提供懷疑自己或家屬有病的民眾參考:一、不注重個人儀容與服裝:患者可能不再關心個人的儀容和服裝,衣著開始不整齊或顏色黯淡。二、誇大認知功能缺損:患者可能過分強調自己的記憶力或認知能力下降,但與客觀測試結果不符。三、認知測驗時直接放棄:「不知道」可能是最常見回答,即使在能回答的情況下也選擇放棄。四、過度專注身體不適:患者可能過分關注自身健康,經常擔心生病並頻繁要求醫學檢查。五、功能喪失無明顯醫學原因:表現出的認知或功能喪失,醫學檢查往往找不到明確原因。真正的失智症是「緩發漸進」真正的失智症如阿茲海默症,典型表現是「緩發漸進」,患者可能會穿著不適切,但多會「努力掩飾」自己的認知缺陷,且在認知功能測驗時,通常會配合,甚至努力嘗試,儘管測試結果可能不佳。另患者雖也可能抱怨身體不適,但很快就會忘記,甚至出現失語、動作無法控制或無法認識人事物。假性失智症現有三種治療方法:心理治療、血清素藥物、經顱磁刺激(TMS)。張俊鴻說,治療時結合心理治療、藥物治療和新的腦部刺激技術,可以達到更好療效,幫助患者擺脫老年憂鬱,也讓家屬得以放心。
-
2024-02-18 名人.林靜芸
背痛真的不能只靠MRI診斷 名醫曝從40歲背痛至今終緩解關鍵
我是整形外科醫師,手術時坐著,看門診時坐著,讀書時坐著,一天當中坐的時間很長。加上愛打高爾夫球,脊椎還得承受壓力,40歲就開始背痛。發作時下背僵硬,站著時無法坐下,好不容易坐下卻站不起來。有時疼痛還延伸至左側大腿及小腿,走路跛腳。當時電腦斷層顯示腰椎移位,壓到神經,需要手術。身為外科醫師的外子心疼我,宣稱捨不得太太被劃刀,阻止我手術。我只能不分冬夏每天游泳,希望背痛不要來煩我。奇怪的是背痛像排定了的行程,每隔幾年發作。2022年的農曆春節,我待在台北,發現淡水河、新店溪的步道,景觀超級美麗。連假第一天從福和橋走到淡水關渡宮,看到觀音山的夕陽非常感動,連續幾天日行二萬步。連假最後一天,在淡水紅樹林附近背痛發作。我一生不曾以背痛的藉口怠惰工作,這回也是照常上班,並參加高爾夫球聚。但是每天都很痛苦,早上起來狀況最好,只有左腿下坡無力,中午開始下背痠痛,屁股深處好像有把棍子在扎我,無法靠近椅子,左大腿像是被橡皮筋箍住爆炸性脹痛,小腿像在游泳時抽筋。時間一分一秒都很難熬。好不容易下班了,左腿整個僵掉,不要說走路,連移動都有困難。由於屁股痛點太明顯,我懷疑坐骨神經在臀部被壓迫,掛復健科作了二次注射,可惜每次只能有效幾天。為瞭解神經狀況,我作了核磁共振(MRI)檢查,正如預期,我的脊椎比30年前糟,腰椎只有五節,我每節都有問題;有滑脫、有椎管狹窄、有椎間盤突出等等。而我最關注的臀部結構,MRI居然都顯示沒問題。復健科因此把我轉至麻醉科作脊椎神經阻斷,第一次治療好了五天,第二次完全無效。因為MRI顯示脊椎嚴重神經壓迫,疼痛讓我沒有生活品質,我只能選擇脊椎手術。幸好遇到專家,評估我的活動力很好,建議只作微創減壓,手術非常順利。麻醉醒來我立刻無痛下床活動。自以為苦難已過,誰知道三星期之後,疼痛再度來襲。專家們建議作徹底的脊椎手術,術後需要臥床六星期,日後活動還會受限。這時的我非常沮喪,一度想放棄自己。我試著再看復健科,每個醫師看了MRI都搖頭。有一天鼓起勇氣去找台大復健科王亭貴教授,他說:「過去的治療如果沒有解決你的問題,應該就不正確。我們再重新研究。」王教授與吳威廷醫師以超音波檢查,發現我臀部的坐骨滑液囊、梨狀肌,有發炎現象。施以高濃度葡萄糖注射,加上坐時使用記憶坐墊,2023年9月我的疼痛終於解除,真所謂對症下藥,藥到病除。原來,我的神經痛是因為臀部組織發炎,MRI雖然顯示脊椎有疾病,但是並非疼痛的原因。漫長的過程當中,我遵守最新的背痛指引:持續運動,不吃止痛藥,如今幸而能維持健康並保有活力。我之後查了一些文獻,脊椎MRI上市前,廠商隨機找了1000位50歲以上的人作檢查,50% MRI檢查結果都發現不正常。依哈佛大學骨科統計,MRI診斷脊椎疾病正確率76.09%,錯誤率也高達43.6%。所以MRI的報告常會附註「請參考臨床症狀作判斷」。我作為背痛的病人經驗也證實,背痛真的不能只靠MRI診斷。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2-09 焦點.健康你我他
新年健康新祈願/去除內心雜質 學習放鬆慢活
龍年,我要給自己一個健康紅包,就是快樂生活、身心輕盈。每天健康、笑口常開,神清氣爽過日子。父親因肺癌過世,家族史是深埋內心的陰影。對吸菸深惡痛絕,更遠離二手菸,煮飯戴口罩,外出對付空汙也戴口罩。去年我做了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胃鏡、腹部超音波檢查,以及婦癌三點不漏篩檢,為自己的健康把關。肩頸痠痛和胃酸逆流是我的宿疾,肇因生活壓力加上個性急躁,情緒緊繃導致胸悶,經心臟科檢查沒問題。醫師說,「你太容易緊張,心臟只是代罪羔羊。」朋友說,「吃乎肥肥,裝乎槌槌,就不會有壓力煩惱了。」在社區上課的老師說,她每年都會寫下新年彩虹夢想計畫,從健康、家庭、信仰、事業、財富、成長、社會價值七個面向,寫下新年新希望,第一個夢想是要達成「運動333」目標。我也想效仿老師,放慢生活步調,養成運動健身的好習慣。新的一年,我要多走出戶外,親近大自然,學習放鬆慢活。所謂病由心生,我要徹底去除內心雜質,把那些疲累的、陰鬱的、怨懟的、受傷的細胞一一修復,重新出發。許多事情無法改變,唯有放下執念和牽掛,才能使一切雲淡風輕,快樂過生活。新年伊始,期許自己也祝福大家,告別所有不如意和陰霾,迎向陽光、希望、健康、喜悅的嶄新一年。
-
2024-02-01 醫療.心臟血管
發生心肌梗塞該如何快速檢測?兩種心肌梗塞的治療方式差異在哪?
新聞上,不時會看到名人因為心肌梗塞猝死,而實際生活中,也有許多人因為心肌梗塞而致死,到底心肌梗塞該如何檢測?要如何治療?如何區分慢性與急性心血管疾病?林口長庚心臟內科助理教授級主治醫師林佳濱表示,心血管疾病分為兩大類:慢性與急性。●急性心血管疾病就是大眾所熟知的急性心肌梗塞。●慢性心血管疾病則包含狹心症、心絞痛等,病人主要的症狀是:胸悶、胸痛至少出現超過三個月。這兩類病人,都會導致血管壁愈來愈厚,血液流動的管腔愈來愈小,當狹窄到100%時,同樣都會引起心肌梗塞。慢性病人多是經由異常症狀後,醫院透過運動心電圖、核子醫學掃描或精密電腦斷層結果而診斷;反之,急性病人多是發生後靠心電圖、超音波和抽血進行確診。如何快速檢測出心肌梗塞?據照心電圖的ST節段變化,心肌梗塞可分為「ST上升型心肌梗塞」、「非ST上升型心肌梗塞」以及「不穩定心絞痛」。ST上升型心肌梗塞患者需立即在90分鐘內執行心導管手術,避免心肌壞死,以保住心臟功能。其餘類型的心肌梗塞,多屬於慢性心肌梗塞,血管嚴重狹窄,但仍有血流可以通過。中國附醫副院長張坤正表示,ST上升型心肌梗塞是「急性心肌梗塞」,一定要盡快打通血管,快速診斷出急性心肌梗塞就非常重要。透過「心電圖」可快速判讀病人的心臟情況多數縣市消防局的轄內救護車上可讓消防救護人員先進行十二導程心電圖檢查,盡早確認屬於哪一類心肌梗塞,將病人送到適合醫院,節省院前治療時間。不過,心電圖沒辦法100%找出所以的心肌梗塞病人,張坤正解釋患者到院後,急診處會立即協助抽血、照血管超音波:●抽血可檢查病人體內心肌酵素是否上升,心肌梗塞發生後二~四個小時內,心肌酵素會顯著增加,可透過抽血雙重確認病人是否是心肌梗塞。●血管超音波則是確認血管阻塞的情況,可以協助決定要執行心導管手術還是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心肌梗塞治療原則:針對「罪犯血管」,最嚴重的血管進行治療急性心肌梗塞普遍被認為「嚴重度較高」,根據健保資料庫統計,109年於急診替心肌梗塞患者裝設的心臟支架,每一人的平均數為1.6支,而住診的平均數為1.64支。振興醫院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陳冠群解釋,急診大多會先處理「罪犯血管」,也就是影響病人最嚴重的血管,大約2~3周,患者轉至門診後,再由心臟內科醫師處理剩餘嚴重狹窄的血管。陳冠群表示,心臟有三條主動脈,右冠狀動脈、左迴旋支、左前降支,其中以左前降支最為重要。急性心肌梗塞的患者,阻塞在二條以內,其中沒有左前降支,醫師多數會採取心導管與氣球擴張術。如果是左前降支阻塞,不管有幾條血管阻塞,都會直接採取冠狀動脈繞道手術。治療1 心導管治療:氣球擴張術與血管支架使用心導管進行氣球擴張術與放置心臟支架都屬於微創手術,使用心導管裝設支架限制不多,唯一是希望血管腔直徑至少要有2公釐,正常血管腔直徑為3到4公釐,如果直徑不滿2公釐,會先使用冠狀動脈旋轉研磨鑽系統,讓血管腔騰出空間後,再放入心導管。心導管可進行的2種治療方式:●氣球擴張術:經由病人的大腿鼠蹊部(腹股溝)的血管或經由手部動脈放入心導管,引導心導管進入冠狀動脈病變狹窄處,此時將導管所附的氣球加壓擴張,膨脹的氣球可將造成阻塞的脂肪粥狀物再進行擠壓,增加血管中內管管徑,以此恢復血管的通暢。●血管支架:通常會在氣球擴張術後使用,金屬支架經由導管放在阻塞的血管處,撐開已發生狹窄而堵塞的血管,在狹窄處使用支架支撐幫助血管內的血液流通,提供心臟充足的氧氣和養分。很多病人或家屬會問裝設心臟支架「有沒有上限」,答案是「沒有」,但其效果有一定的極限。支架是一個網狀的物體,幫助撐開血管腔,只是當有異物在體內時,人體會主動吸收,如同傷口結疤,反而會增加血管增厚的機會。後來有塗藥支架的產品問世,降低血管癒合速度。即使有藥物當作阻抗劑,人體最終還是會吸收,因此不斷裝設支架在血管中,最終血管仍有再阻塞的機率。治療2 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左前降支阻塞必須開胸,復原慢但血管再狹窄率低。張坤正表示,當心導管手術沒辦法執行時,就會採取冠狀動脈繞道手術,手術要開胸,將堵塞的血管另闢可以灌注血流的心血管,除非是年紀過大的患者,否則多數的患者都可以執行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屬於重大手術,需要讓心臟停跳進行體外循環。相較於傳統的繞道手術,近年也有發展出利用達文西手臂執行繞道手術,施行不須使用人工心肺機。微創手術方法僅在肋骨間造成少量小傷口,避免早期胸骨切開術所伴隨的風險及併發症。冠狀動脈繞道手術與心導管支架手術相比,傷口復原慢,但血管再狹窄的機率,與血管內放置多重支架相比,仍低上許多。近年也開始倡議採取多條血管繞道手術,作為首選治療方式。◎微創冠狀動脈繞繞手術介紹,可以參考此報導。
-
2024-01-31 癌症.肺癌
投資界名人李明山罹肺癌病逝,肺部有哪些癌症?預防肺癌該怎麼做?
幾天前,上市公司緯創(3231)、友通(2397)和億豐窗簾(8464)同步公告其獨立董事或董事異動,內容都是關於同一人,即歷任花旗環球董事總經理、元大金控(2885)旗下元大證券執行副總經理的李明山逝世。熟悉他的友人表示,過去李明山其實是個運動健將,除了擅長高爾夫球,跑步甚至三鐵都行,沒想到最終因罹患肺部方面的癌症而如此壯年就離世,令人唏噓。相關報導:聯合新聞網:不滿60歲英年早逝 投資銀行私募基金圈名人李明山癌逝肺癌跟你想的不一樣,不一樣的肺癌,不一樣的結果2023年底,國健署今公布2021年的十大癌症排序,肺癌從2020年的第二位躍升從首位;而大腸癌則從2020年首位降到2021年的第二位,脫離蟬聯15年癌王。肺癌已經是台灣的新國病,所以更要好好認識肺癌的相關訊息。肺癌可以分為小細胞肺癌與非小細胞肺癌小細胞肺癌約佔所有肺癌的15%。是一種神經內分泌瘤,所以分期跟一般肺癌不同,只分為局限期和擴散期。局限期時的存活率相對高,但不管是哪一種期數,惡性程度都很高,所以一旦發現是小細胞肺癌時,一定要儘快治療。小細胞肺癌一般跟吸菸有關,所以戒菸與避免吸入二手菸,是避免小細胞肺癌的預防方法之一。在非小細胞肺癌中,又可以分為鱗狀上皮細胞肺癌、肺腺癌、大細胞肺癌,其中最常見的是鱗狀上皮細胞肺癌與肺腺癌。肺腺癌在台灣的發生率很高,約佔非小細胞肺癌的50%;肺腺癌的好發族群以女性居多,大部分沒有吸菸習慣的的人,大多是肺腺癌。這類型腫瘤通常長在肺部邊緣,屬於周邊型病變,所以患者通常沒有症狀,發現時通常已經是第三期。鱗狀上皮細胞肺癌的好發族群為男性,是男性常見肺癌類型,鱗狀上皮細胞肺癌跟吸菸有很大的關係,所以想要預防相關肺癌,最好從戒菸開始。如何預防肺癌?要從生活習慣與定期檢查做起肺癌的預防首先從戒菸開始●不吸菸與戒菸:菸為致癌物,吸菸尤其會引起肺癌。●杜絕二手菸:將二手菸吸入肺部,因其分子微小,容易積在肺部周邊的小氣道內,會危害肺部健康,二手菸也較容易危害女性的肺部健康。除吸菸外,空氣污染也是致癌因素●為避免空氣污染,危害呼吸道的健康,應做好自我呼吸道的保護,例如:外出戴口罩。●避免過度暴露於致癌環境:礦業、合成塑膠業、石綿接觸者、油漆製造業、金屬業及過度曝露於有放射線的環境,將提高罹患肺癌的風險,如因工作需要難以避免,也需加強工作時的自我保護(衣著、口罩等)以避免身體接觸過多的致癌物質。飲食上,建議多吃各種綠葉蔬菜和蕃茄對預防肺癌有明顯的保護作用。在定期檢查中,除了X光外,還可以透過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進行檢查。111年起,國健署對特定族群提供「低劑量胸部電腦斷層檢查(LDCT)」補助,免費篩檢對象包括:1.具有肺癌家族史:50歲到74歲的男性或45歲到74歲的女性,且其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經診斷為肺癌之民眾。2.有重度吸菸史者:50歲到74歲吸菸史達30包-年以上,有意願戒菸或戒菸15年內的重度吸菸者。不符合LDCT篩檢的民眾,有健檢計畫時,有需求可自費加做LDCT,頻率二年一次即可,費用約為5千元。一旦自費民眾檢出異常,後續治療費用則會由健保接手,民眾不必擔心。參考資料:小細胞肺癌的診斷、治療、流行病學與病因肺癌可分成那幾類型?疾病百科:肺癌肺癌成為台灣最新癌王!9大篩檢步驟教你預防肺癌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1-30 醫療.骨科.復健
骨折種類有哪些?骨裂跟骨折有一樣嗎?常見3種骨折類型及治療方式
當X光檢查可見明顯骨頭斷裂位移,即診斷為「骨折」,若只是隱約看到似有若無的裂痕,則是「骨裂」或「線性骨折」。許多人認為「骨裂」或「線性骨折」比較不嚴重,不算是「骨折」。事實上,只要骨頭的連續性被破壞就是骨折,有時「骨裂」甚至會有復原上的困難,不可輕忽。「骨裂」和「線性骨折」不是正式醫學名詞,只是用來描述X光上較不明顯的骨折。現今因為骨骼超音波普及,可以敏感地檢測出骨頭表面的變化,讓X光影像難以辨識或完全看不到的裂痕,無所遁形。常見3種診斷為「骨裂」或「線性骨折」的骨折1.沒有移位的創傷性骨折創傷程度較小時,骨折沒有移位或骨折移位後又自動回到正確位置。治療:大部分可用石膏或護具保守治療。若受力大的部位發生骨折,例如股骨頸骨折,就需要手術固定避免移位;也有些癒合能力特別差的骨折,例如手部或足部的舟狀骨骨折,建議手術來提高穩定度促進癒合。2.小碎片的骨折足踝扭傷有時傷的不是韌帶,而是撕裂骨頭,小的撕裂性骨折或骨頭邊緣小碎片常隱藏在背景複雜的骨骼結構中,X光無法辨識,要超音波、電腦斷層或磁振造影檢查才能診斷。治療:骨頭碎片很小時,當作韌帶扭傷治療即可。碎片較大時,即使順利癒合也會導致韌帶鬆弛而使得關節不穩定,所以若發生主要韌帶的撕裂性骨折,可以手術進行精準的復位固定,或是切除碎片並修補韌帶。3.應力性骨折應力性骨折又稱為疲勞性骨折,常發生在下肢負重的蹠骨、舟狀骨或跟骨等部位。可能因正常骨質受到不正常的使用,例如運動員或部隊行軍;也可能發生在骨質強度不足的狀況,例如骨質疏鬆,又叫骨質不全骨折;還有非典型股骨骨折,可能與使用雙磷酸鹽類藥物治療骨鬆症造成骨小樑修復功能異常有關。治療:通常透過充分休息和拐杖護具使用,應力性骨折就會癒合。但部分患者因足部變形導致受力不均,會反覆骨折或慢性不癒合,須長期使用鞋墊輔具改善足部受力,或以手術加以固定,甚至做自體骨移植和足部矯正手術才能解決。非典型股骨骨折若在X光影像上看到裂痕且大腿疼痛,藥物治療外,建議手術固定治療。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1-29 癌症.其他癌症
胰臟癌五年存活率僅10%,台大醫院開發AI輔助篩檢初期胰臟癌,成功率可達9成!
根據衛福部最新癌症登記報告,胰臟癌是台灣2022年第7大癌症死因。台大醫院肝膽胃腸科教授廖偉智表示,胰臟癌擴散快,五年存活率只有10%,在全癌別中吊車尾,素有「癌王」之稱,胰臟癌患者初期無症狀,影像學檢查也難看出異狀,讓診斷雪上加霜。為此,台大醫院研發一項人工智慧技術,有助揪出初期胰臟癌患者,診斷成功率高達9成。胰臟癌治療關鍵:早期發現小腫瘤廖偉智指出胰臟癌治療關鍵是早期發現腫瘤,治癒率會顯著提升:●關鍵在於腫瘤小於2公分時就發現、治療,此時治癒機會高達8成。●腫瘤大於2公分,即使可以進行手術,存活率也不到2成。胰臟癌診斷主要透過電腦斷層,但腫瘤較小時恐難發現,臨床上常見病人出現胰臟癌典型症狀,在電腦斷層上卻看不到腫瘤;不少病人疾病初期沒有明顯症狀,但腫瘤生長速度快,一旦錯過診斷黃金時期,治療時就會大打折扣。CT輔助系統 偵測1.1公分腫瘤為協助臨床醫師及早發現腫瘤的徵兆,台大醫院開發胰臟癌人工智慧電腦斷層(CT)輔助系統。廖偉智解釋此系統能在疾病初期,從CT影像中揪出小於2公分的腫瘤,其技術是觀測腫瘤周邊病變,最小可偵測小至1.1公分的腫瘤,且診斷正確率超過9成,研究成果已發表於國外頂尖期刊,獲美食品藥物管理局(FDA)認定為突破性醫材。此項人工智慧技術於去年取得台灣衛福部食藥署醫材許可證,建議胰臟癌高危險族群:家族史病人、胰臟癌前病變,或具免疫性腫瘤基因型病變者,可優先用於判讀。病人持CT檢測結果,透過系統辨識一分鐘內就能完成。不過在健保給付前,民眾必須自費,目前正向衛生局遞件申請中。台大醫院透過內視鏡技術協助胰臟癌的診斷和併發症處置台大醫院也透過內視鏡檢查與治療,用於胰臟癌診斷及併發症處置。正確辨認胰臟癌腫瘤位置、判斷良性與惡性,才能避免誤診,台大醫院內視鏡超音波導引切片,解析度較高,且能在檢查的同時,完成染色檢查,結合細胞學醫師,進行胰臟癌確診,國際上少有醫院能夠進行。此外,廖偉智說,內視鏡手術還能置入支架,緩解黃疸和腸阻塞等症狀,與傳統體外引流或手術引流相比更為安全,且術後復原時間較短,且手術成果能夠維持較久;內視鏡手術亦可用於十二指腸遭侵襲的胰臟癌患者,建立胃臟與小腸的通道,幫助患者恢復進食元氣百科整理胰臟癌的預防要點:●多食用水果與蔬菜、全麥食物,少吃高脂食品。●不吸菸、不喝酒。●多做運動,維持健康正常的體重。●定時服用維他命B和D的食物。●定期至醫院健康檢查。想了解更的胰臟癌資訊→元氣百科 胰臟癌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1-22 醫療.呼吸胸腔
長途搭機、臥床恐增肺栓塞風險!肺栓塞症狀嚴重度取決於血栓大小
肺栓塞是一種由血栓導致的急性疾病,對生命構成嚴重威脅。肺栓塞發生在肺動脈,通常當位於腿部深層靜脈的血栓掉下來又往上飄動到肺部,且發生血管阻塞時,就會引發肺栓塞。肺栓塞如何造成?有哪些症狀?最常見的肺栓塞是因深層靜脈血栓造成,其他罕見原因包括空氣泡、脂肪栓塞(常來自嚴重骨折)、腫瘤等。有些族群也容易形成血栓,包括癌症、家族中有血栓或凝血疾病的病史、心臟病、曾有過血栓或凝血疾病史、長期使用口服避孕藥或荷爾蒙替代療法。某些特殊情境如分娩、心臟病發作、長途飛行或長時間臥床,也可能增加罹患肺栓塞的風險。肺栓塞可能沒有任何症狀,取決於血栓的大小和患者的整體健康狀況。隨著血流逐漸受阻,症狀可能包括咳嗽、帶血的痰、眩暈、心悸、心臟急速跳動、腿部疼痛或腫脹、胸痛、呼吸急促,且伴隨著運動時加劇的情形。未經治療的肺栓塞可能危及生命,引發多種併發症,包括心臟突然停止跳動、心律不整、肋膜腔積液、肺動脈高壓和肺梗塞,即肺部組織壞死,在極少數情況下,患者可能經歷多次小型肺栓塞,逐漸形成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動脈高壓。肺栓塞如何診斷及治療確診肺栓塞的檢查,包括血液檢查,以檢測凝血風險及排除肺栓塞的可能性;胸部X光,分析心臟和肺部的大小及異常變化;電腦斷層肺動脈造影,能清楚看到大塊的肺動脈主幹血栓;都普勒超音波檢查,以檢測下肢的深層靜脈血栓;心臟超聲波能查看心臟結構和血管,以及測量右心室收縮壓力。肺栓塞的預後關鍵,取決於是否有快速的診斷和治療。最常用的治療方法是藥物,包括溶解血栓的藥物或抗凝血藥物。但如果血栓範圍太大,會通過導管的方式將血栓清除,導管經大腿的靜脈引導至肺動脈,使用特殊儀器來破壞血栓或將其抽出或溶解。一些很難清除的血栓,有時需要手術治療。為防止更多血栓從腿部或其他地方飄到肺動脈,會暫時安裝下腔靜脈過濾器,該靜脈是將血液從腿部送往心臟的主要靜脈,過濾器有助於捕捉部分血栓,防止其流向心臟或肺部。當一些急性血栓慢慢轉變為纖維化的慢性血栓,肺動脈擴張術可以通過充氣擴張動脈內的氣球,打開阻塞的血管,以恢復肺部血流。【延伸資訊】》疾病百科/肺栓塞(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1-17 癌症.肺癌
胸部X光不夠用!最新肺癌篩檢「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安全嗎?輻射量安啦
根據衛福部最新公布之110年癌登資料顯示,肺癌已超越大腸癌成為台灣癌症發生率及死亡率之首,嚴重威脅國人的生命! 民眾雖知道可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篩檢,以早期發現肺癌,但卻又害怕輻射劑量增加罹癌風險而猶豫不決。醫師表示,做一次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篩檢的幅射量,相當於搭飛機往返台灣-美國洛杉磯的自然輻射量,不會對人體造成危害,不用太擔心;建議高危險族群每兩年檢查一次。胸部X光只能看到一公分病灶 多半已晚期肺癌若能早期發現,五年存活率高達九成以上,然而早期症狀不明顯,國內有一半病人診斷肺癌時已是第四期,五年存活率僅剩一成,使肺癌死亡率居高不下。因此,早期篩檢相當重要,那麼胸部X光片可以篩檢出肺癌嗎?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謝政毅表示,胸部X光只能看到較大的結節或腫瘤,大小至少是一公分以上,多半已是晚期。若能提早在第一、二期時就發現,可以降低死亡率。0.1公分病灶低劑量電腦斷層抓得到 死亡率降2成美國在近十年前曾進行一項肺癌篩檢計畫發現,肺癌高危險族群透過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篩檢,可降低16-20% 死亡率。低劑量電腦斷層與傳統電腦斷層不同,檢查時不需要打顯影劑,輻射量較低。低劑量電腦斷層能照到0.1公分的病灶,大幅提高早期發現肺癌機會。謝政毅醫師提醒,並非檢查報告顯示「異常」,就代表確診肺癌,民眾不用驚慌。醫師會進行判讀,若有需要也會安排進一步檢查,民眾只需根據醫師的建議接受後續追蹤、處理即可。至於超過一公分的肺結節,是否需要做侵入性檢查,謝政毅指出,後續安排不只以結節大小,還需根據型態判斷,若高度懷疑是肺癌,可以使用胸腔鏡將結節取出化驗。低劑量電腦斷層輻射高心慌慌? 僅台灣美國來回一趟曝露量許多人憂心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輻射量遠比胸部X光高,檢查過多反而會增加罹癌風險。對此,謝政毅醫師解釋,做一次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的輻射量大約是照100次胸部X光,雖然數字聽起來驚人,但他比喻,約相當於「搭飛機到美國洛杉磯再飛回來接觸到的自然輻射曝露量而已,不用太擔心。」肺癌高危險群免費篩檢 低劑量電腦斷層2年1次國民健康署從111年7月開辦肺癌篩檢補助計畫,針對符合資格者,提供每2年1次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篩檢。免費篩檢的對象包括:1.具有肺癌家族史,50至74歲男性或45至74歲女性,其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為肺癌病人。2.重度吸菸者,50至74歲且吸菸史達30包-年,例如每天1包,共吸菸30年,或一天1.5包,共吸菸20年,以及戒菸未達15年重度吸菸者。謝政毅醫師說,肺癌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篩檢服務試辦後,未來應考慮將有職業曝露者納入下一階段的篩檢對象,如:焊工、拆船廠、廚師、廟宇工作者、消防員等,這些人在高污染環境中工作,罹患肺癌風險較高。他最後呼籲,肺癌高風險族群應及早篩檢,才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追蹤「那些癌症教會我的事-Cancer」 ⭐
-
2024-01-17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信仰與醫學的交織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以「寬闊的胸襟」討論宗教與照顧病人的看法。一位進入大學時才在某種機緣下,接觸到佛教經典,而後了解佛教所講的因緣果報,並不是宿命論,而是存在無限多的可能性,重點是要勇於與自己的習慣挑戰,只要堅持下去,未來是可以自己抉擇的。→想看本文一位內科主治醫師分享個人從小受到一貫道的宗教熏陶,尊重各種儀式,而在行醫路上學會用更開闊的心胸去看待各種醫療方法,無論是民俗療法、中醫,還是那些在宗教儀式中禱告、祛病除魔、收驚制煞的儀式。由他所分享與病人的互動展現出醫師難得的胸襟。一位國立大學醫學院資深教授、護理界資深學者與台灣安寧緩和療護的推手,以本身出自佛教家庭,後來轉為天主教教徒的心路歷程,分享自己與各不同宗教領袖討論宗教信仰的經驗,得到喜悅,而能體會尊重不同宗教的信仰之美好。「陳醫師,麻煩您幫我看看,我的腹水與腫瘤是不是已經不見了?」林先生來醫院接受腹部超音波檢查,躺在檢查檯上,在檢查前,跟我說了這句話,提醒我要好好幫他追蹤這兩個問題。他是我照顧已久的病患,罹患了晚期肝硬化合併頑固性腹水。一個月前,因為肝癌指標升高,他接受了腹部電腦斷層掃描,結果在右側肝臟靠近橫膈的區域,發現了一顆約一公分大小的肝腫瘤。我原先建議進行肝癌射頻消融治療,但林先生希望有時間再思考,於是我隔了一個月再為他安排了一次追蹤性腹部超音波檢查,除了以確認腫瘤的位置之外,也可以觀察這個腫瘤是否會快速長大。這天,林先生來到超音波檢查室,精神煥發,聲音洪亮。當我揭開他的衣服,發現他的腹部明顯縮小。超音波檢查時,腹中的小腫瘤確實如先前電腦斷層所見,大小未變。然而,讓人驚喜的是,原本頑固的腹水竟然不翼而飛!這讓我心生疑惑:這段時間他是否接受了某種特殊療法? 腹部超音波檢查快結束時,我隨口詢問了林先生是否有進行其他治療。他滿臉喜悅地告訴我,他到了彰化的某個廟宇,求助於「三媽」。「三媽」是民間信仰中的黑面媽祖,專門解决各種難治疾病。我小時候家中長輩也會提到這類民間療法,所以我在幫他做檢查的時候,能自然地與他交流,沒有顯露任何貶低的語氣。儘管腹水消失了,我還是隱約在超音波中看到了疑似肝癌的肝結節,但要確定是腫瘤是否消失了,還需進一步用電腦斷層掃描來確認。即使如此,他的腹水完全消褪仍然讓人覺得很驚奇。於是我保守地向林先生解釋:「林伯伯,您的腹水的確不見了,至於肝癌的部分,我們可能還需要更進一步的觀察。等您回診時,我們再來討論。」幾天後,我們在診間見面,查閱他最近的抽血數據,赫然發現,肝癌指標竟然正常了。「沒有接受任何正規醫療,然後腹水與腫瘤都好了?」我在內心有點驚訝這個檢查結果,因為很顛覆自己的醫學認知與經驗,不過,我還是很仔細地幫他解釋所有的檢查結果。聆聽我解釋後,林先生顯得相當輕鬆,並興致勃勃地與我分享他這段時間尋求「媽祖」庇護的經歷。陪伴他來的是他女兒,這時卻顯得有些不安,急忙澄清道:「父親能有今天的康復全是醫師您的醫術卓絕,我們一定會嚴格遵循您的醫囑,只不過我們也嘗試了一些民間的療法而已……」她似乎擔心這樣的分享會讓我無法接受這個帶有迷信色彩的做法。但我除了驚訝之餘,並無顯露任何反對或排斥的態度,然而基於醫師的職責,我也善意地提醒他:「目前暫時病況也許有獲得緩解,不過可能要再過一段時間,才能確認腫瘤是否已經控制了,也許我們繼續每個月追蹤,再來討論後續的治療。」 病人聽了這些建議之後,他點點頭,承諾我一定會好好追蹤。結束看診後,在他要走出診間前,我帶著愉快的口吻,跟他說:「下次去看彰化時,幫我跟媽祖問好。」媽祖的信仰在台灣民間有著很強大的精神支持力量,例如每年的白沙屯媽祖遶境,總會發生令人驚嘆的事跡,並在網路上流傳開來。而我自己在臨床上,若碰到很不確定臨床困境的時候,我也會在適當的時機,詢問病人或家屬是否有宗教信仰,對於那些信奉媽祖的病患,我會建議他們的家屬前往媽祖廟祈求指引,並請媽祖賜予籤詩,以指點臨床困境的方向。這個如同發「會診單」,只是接受會診單的是「媽祖」。許多家屬會帶著虔誠的心,去附近媽祖廟參拜,尋求神諭,並將所得的籤詩帶回給我作為參考。我會把籤詩中的智慧融入我的醫療判斷,對病患或家屬詮釋籤意。我經常半開玩笑地戲稱這個過程是解讀「媽祖婆的會診回覆」。奇妙的是,每次的籤詩總能隱約預示著病患的未來病情走向。這種現象在醫學理論上雖難以解釋,但透過這一過程,我總能幫助病患和家屬共度難關。 而面對信仰基督教的病人,在臨床治療中遇到難題時,我則會鼓勵病人或其家屬跟上帝禱告,因為我相信:「當我們遇到艱難的臨床抉擇,或許透過禱告,全能的上帝能透過某種啟示為我們指出一條明路,並藉由醫療團隊之手,成就神的安排。」歷年來,每每這樣的情境發生了,在禱告之後,都會有一個圓滿的結局。這些親身經歷的神秘體驗讓我相信,冥冥中似乎存在著一股神秘的力量,在背後默默支持著這些有信仰之人。記得曾在讀醫學院時,中醫導論的老師提出了一個引人深思的問題:「如果西醫真的無所不治,那麼中醫又是如何得以跨越世紀的風霜而流傳至今呢?如果中醫真有治百病的靈丹妙藥,那台灣又何以遍布求問解惑、指點迷津的宮廟?」這個問題讓我學會用更開闊的心胸去看待各種醫療方法,無論是民俗療法、中醫,還是那些在宗教儀式中禱告、祛病除魔、收驚制煞的儀式。能夠有這樣的胸襟,我想應該是得力於從小受到一貫道的宗教熏陶,學會了尊重這些儀式,而不是嗤之以鼻。這些信仰與儀式不僅僅是一般市井小民生活的一部份,同時它們也賦予了我們醫療團隊幫助病人的力量,在他們最無助的時刻,通過信仰找到心靈的慰藉。延伸閱讀:1/15 我們沒有那麼不同——「用寬闊的胸襟看待與我們出道不相同的對象」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1-13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我在床上見過你!」到底怎麼回事?
有一天在路上走,迎面而來一位女士,她見到我:「XX,我在床上見過你!」到底怎麼回事?me too都已然過去,難道這把大火吹到我身上?「請問妳是?」我虛心的問了一下。「多年前,我生了一場病,經人介紹,你有到病房看過我,而且還摸過我肚子!」還好是在病床上,不是在其他床上,不然我可能跳到黃河都洗不清了!人一生裡面,至少有三分之一在臥床昏睡,只有三分之二是清醒的,但清醒的日子裡,可能有一天會躺在病床上。病床是一般人不想去、不願去,但有時有不得不去的一個床。有一位好友,生了場重病,我想幫他送去台大住院,他打死不肯。他說:「以前一直想考台大考不上,現在我生病了,才要將我送台大,情何以堪啊!」會送台大等醫學中心,除了生產喜事之外,大都是得了重病,醫學中心分科較細,自然專業也較強,但要送到醫學中心,大概在一般人心中都會有是重病之預感。有一位好友,他有先見之明,買房子特別買在靠近台大計程車不到15分鐘可到的地方。他平常身強體健,心臟也沒問題,有一天在辦公室突然胸悶冒冷汗,家人有人是護理人員,趕快聯絡做醫師的好友,結果趕快送去急診處理,不到30分鐘就送入心導管室,診斷是急性心肌梗塞,還好家住得近,又及時診斷,進了病床老命及時救回,如果住在山上或偏遠地區,等到救護車送到醫院可能就來不及,連上病床都沒機會了。有些疾病,住院了,住幾天頂多幾個星期就會由前門出院,例如急性盲腸炎、膽結石,手術幾天就會快樂地回家。最怕的是有些疾病不容易出院或出了院後容易再回來住院的病,這些通常是癌症了。這中間,以前最大宗的就是肝癌這個國病了,B型或C型肝炎引起的肝癌,每年都有7千多人死亡,這些人住了院通常不能順利出院,其中原因大都是沒有定期做腹部超音波檢查,等到肚子痛起來,或眼睛黃了,通常都是肝癌太大了才去求醫找病房,大都不祥之兆。此外最近幾年的新國病—肺癌,一舉超越肝癌,也許是空氣汙染或其他原因,有人沒有抽菸也沒有家族史,偏偏就會中獎,還好透過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可以早期發現,及早切除,就不會因發現太晚而造成遺憾。總而言之,病房人人不想去,除非是去生小孩,但也不可避免一輩子都不會去,因此,保身之道,平常就要多吸收正確健康知識,並養成定期體檢的習慣,這樣才不會病發了被家人或朋友送去病房,一直無法順利出院離開病房,那事情就大條了。●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4-01-11 醫療.心臟血管
43歲新竹男劇烈肚子痛,竟然是主動脈剝離!醫師提醒:想預防做好「3件事」
新竹一位43歲的男性病患,因為肚子不舒服,逐漸變成劇烈背後疼痛,求診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急診,經過電腦斷層檢查後,心臟外科醫師李俊毅診斷為急性主動脈剝離,破裂的位置從升主動脈、主動脈弓、降主動脈一路往腹主動脈剝離下去,同時,肝臟及右邊的腎臟,呈現缺血的狀態,經過緊急手術治療,並且置放主動脈支架,目前已經順利出院,恢復正常生活。主動脈剝離會引起肚痛李俊毅指出,主動脈剝離會引起肚痛,主要原因是胸和腹的主動脈剝離,血管裂開的時候,肝臟和腎臟的血流變差,無法達到器官,引起腹痛,而主動脈靠近背部,如果剝離也會影響到脊椎引起背痛。李俊毅表示,主動脈的結構分為內、中、外層,內壁要保持平滑具彈性,承受血液流動撞擊的壓力,主動脈剝離主要風險因子包含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長期抽菸、酗酒、生活壓力等,造成血管內膜產生動脈硬化,血管壁失去彈性而變得脆弱,成為主動脈及所有心血管病變的主要原因。預防主動脈剝離做好「3件事」預防主動脈剝離,情緒控制是非常重要,平和的情緒,適度的排解心理壓力,可以讓血壓維持在一個比較穩定的狀態,不會高低起伏,不會因為一時的情緒失控造成血壓瞬間劇烈升高。其次,高油與高鹽的飲食,會引起長期的高血壓,因此,要定期的量測血壓,一旦有出現持續性血壓高(收縮壓大於130毫米汞柱)時,立即就醫接受檢查及藥物控制,且遵守醫囑調整飲食,讓血壓能穩定地維持在正常範圍。每日適度的運動,不但可以促進身體的血流順暢及提高代謝率,對於維持正常血壓是非常重要的。當然,在氣溫變化較大的天氣,保暖就非常重要,穿著適度的衣物,避免讓身體暴露在溫差較大的環境中,能夠減少周邊血管因為冷造成急速收縮,導致血壓急速升高。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長壽最佳步數不是1萬步? 歐洲研究:走「這個步數」可降低死亡風險.當70歲時想過什麼樣的生活?6種生活態度讓你更健康長壽、自在圓滿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1-10 癌症.大腸直腸癌
「X戰警」中帥氣男星驚傳闌尾癌逝,如果有以上前兆應主動就醫釐清病情!
曾在「X戰警:未來昔日」演出「太陽黑子」,並在影集「指定倖存者」擔任要角的墨西哥男星亞當坎圖,外型帥氣,原是歌手,在墨西哥累積人氣後才進軍好萊塢,驚傳已在2024年1月8日因闌尾癌去世,享年42歲,留下妻子、一對子女。什麼是闌尾癌?主要的治療方式為何?新北市立土城醫院副院長、胃腸肝膽科教授級主治醫師蘇銘堯說,闌尾癌是大腸癌的一種,如果發生過急性闌尾炎,卻沒有經過手術或藥物治療,後續罹癌風險也會增加,因為癌症發生大多就跟炎症相關,不過闌尾癌發生比例不太高,在大腸癌總發生率中小於5%。要發現闌尾癌的病灶,有時需要藉由電腦斷層、核磁共振或大腸鏡等檢測方式。蘇銘堯說,如果位於闌尾開口處,可透過糞便潛血找到,如果腫瘤不是往盲腸方向長,就不一定能發現,平常沒有急性闌尾炎症狀,也很難被發現,因為右下腹悶痛,有時不像急性闌尾炎會疼痛到需要開刀治療。闌尾癌的存活率有多高?闌尾癌的存活率和期別仍有關係,蘇銘堯說,第一期患者只要開刀切除就能根治,第二期開始會有些往外長或變成淋巴結的可能,存活率會從90%左右下降至70%,第三期則會低到50%以下,第四期則更低。闌尾炎或闌尾癌一旦闌尾破裂,造成腹膜炎引發敗血症或癌細胞擴散進入腹腔後,致死的機率可能高達50%以上。男女性在發生率則無明顯差異。闌尾炎與闌尾癌的早期前兆有:●體重突然減輕●不明原因貧血●腹脹、腹痛、消化不良●食欲減退●腹部有腫塊●大便帶血或出現黑便●糞便內有膿血或粘液血絲●大便頻繁或腹瀉便秘交替●肛門潰瘍或持續性的肛門疼痛等症狀如果有上述前兆應盡速就醫釐清病情,切勿自行服藥,透過一定的醫療處置,均能獲得良好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