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08 失智.像極了失智
搜尋
離婚
共找到
441
筆 文章
-
-
2021-03-25 養生.家庭婚姻
「10大婚姻殺手」讓夫妻忍無可忍想離婚! 婆媳不和竟排不進前3,第1名是不能觸碰的底線
10個讓人忍無可忍必須要離婚的理由,若解決不了完全就是一刀斃命,身在婚姻中的我們,記住不要一腳踩進地雷。讓婚姻走到絕路的10大地雷其實很多忍不下去的原因,都講過,但對方聽進去多少?婚姻這條路走不到白首,一定有原因!從相愛到相殺,一開始的甜蜜承諾變了調,究竟是哪些關鍵?《DailyView網路溫度計》透過《KEYPO大數據關鍵引擎》提供的數據(分析時間範圍為2020年02月25日至2021年02月23日),排列出前10名忍無可忍絕對要離婚的原因,也提醒希望感情長久的夫妻們,這些婚姻地雷不要踩。第10名:個性不合這是最普通也是最籠統的原因,如果找不出原因,大概常常會被歸咎於這個!這常發生在閃婚、遠距離戀愛後結婚,或是沒有經過深入了解就走進婚姻的夫妻,當彼此溝通出狀況,又找不到共識的方法,感情最後也變淡了。第9名:金錢觀念差太多夫妻兩人用錢的方式差異太大,有些人喜歡買路邊攤,但有些人卻一定要全身是名牌,金錢觀差很多得兩個人,長久下來可能是一人要配合或兩人都要退讓,如果收入差距大問題更多,吵架次數增加感情也吵容易吵散。第8名:性生活不協調性生活不是感情的全部,卻是愛情的潤滑劑。倘若夫妻一方認為做愛是兩人關係的靈魂,另一方卻總是性冷淡,可能會成為前者出軌的藉口。尤其產後媽媽常因重心在育兒,對性事興趣缺缺,就容易變成夫妻失和的導火線。第7名:遠距離相處許多夫婦因工作、住所分隔兩地,加上最近國際間疫情嚴重,分開的時間可能更長,像藝人楊丞琳與老公李榮浩、歐陽靖與日本老公等。生活裡沒有另一半,久而久之會覺得好像沒有對方,一個人生活也並無不可,或是招致第三者的出現。第6名:育兒、教養觀念不同每個人成長過程、人生經驗不同,夫妻育兒、教養觀念不可能完全一樣,若兩人都要堅持,就可能常常爭吵,甚至讓孩子成為夾心餅乾,加上若與長輩同住,問題可能如滾雪球般越滾越大,讓家裡成為戰場。第5名:婆媳不睦婆婆和媳婦是兩個世代,婆媳同住問題多,常讓媳婦覺得沒有自由、被使喚等,婆婆也常抱怨媳婦的不是,若是遇上媽寶老公,這婚恐怕是離定了。即使不同住,婆媳也常因催生、隔代教養等問題造成心結,解套的關鍵在老公是否能做一個良好協調者。第4名:賭博、欠債這個就不必說了,鐵定是婚姻的大地雷,家裡的經濟被拖垮不說,這筆債務還了,另一半若又去賭或繼續欠債,感覺這就是個看不見底的大坑。面對收不完的爛攤子,以及可能把債務留給小孩的恐懼,多數人都會選擇離婚。第3名:不孕或生男壓力許多夫妻結婚是為了懷孕,甚至台灣很多男性迎娶外籍新娘的主要原因,就是為了傳宗接代。就算女性已經生了孩子,有些長輩或男性仍有傳宗接代的想法,讓妻子長期承受生育壓力,生活得連呼吸都難受。第2名:家庭暴力有些人一喝酒就會失控,對另一半拳打腳踢,酒醒又後悔不已求原諒,這時戒酒不能是個選項,必須要戒掉。家暴,除了打,還有罵,言語暴力更像是一把無形的劍,讓婚姻的脆弱無所遁形,最終岌岌可危。第1名:外遇外遇的原因有很多,尋歡、找心理慰藉、好奇、對性需求等無所不包,但一旦出軌,被另一半發現了,就沒有人能全身而退,會在彼此感情劃下裂痕,再如何彌補都不可能不留下縫補痕跡。這道理很簡單,但許多人卻喜歡以身試法,被火焚身了已追悔莫及,婚姻裡經不起一次背叛,出軌偷情,絕對是所有人忍無可忍絕對要離婚的第一名!以上10個讓婚姻走不下去的原因,說實在的,每對夫妻多多少少都會誤觸一、兩項,但是前3名殺傷力大,在婚姻裡如果遇到了,極有可能讓彼此走不下去。※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提供,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
2021-03-21 性愛.愛情診療室
無性生活!人妻沉迷牛郎「1個月3次」無奈曝心聲:老公不離婚
一名38歲人妻透露,結婚15年和老公生了2個兒子,但夫妻間已沒有激情和慾望,無性婚姻讓她有了離婚念頭,但另一半說什麼都不肯答應,為滿足生理需求只好去找牛郎,但內心的罪惡感讓她不知該如何是好。原PO在臉書社團「靠北老公2.0」發文表示,今年38歲是名白領上班族,和老公結婚15年生了2個兒子,然而長期沒有性生活,成為夫妻關係的絆腳石,並坦言「我有生理需要,但他不肯離婚」。原PO提到,不想碰感情都是去找牛郎,每月2~3次,但罪惡感令她覺得對不起婚姻,「請問如何戒掉找牛郎的習慣,大家有方法可以教我嗎?」貼文一出,網友留言回應,「這樣真的好難熬,夫妻感情平淡的如此」、「既然都不肯碰對方他也不肯離婚,那就各自花錢解決,沒有對不起婚姻是他不肯離」、「如果夫妻彼此沒愛了就離一離,歹戲拖棚+互相傷害要幹嘛!」、「訴請離婚,再重新找一個妳愛的人」。另外也有人提到,「要找男人要先離婚,相對的男生也是一樣,除非你們雙方都講好可以外找,不然實在是無法接受」、「夫妻間應先溝通一下,溝通不成再訴請離婚」。
-
2021-03-20 性愛.愛情診療室
一生可能會有200次離婚的念頭,50 次掐死對方的衝動…經營長久愛情 你需有修復裂痕的4能力
美國婚姻情感專家 Julius Wenger 曾經在著作《幸福婚姻法則》(Happy Marriage Laws)上寫道:「即使是再美好的婚姻,一生中也會有 200 次離婚的念頭,50 次掐死對方的衝動。」因此長久愛情關係經營的重點, 不在於維持感情最美好的狀態,而在於破碎(Rupture)與修復(Repair),這也是伴侶心理治療中的重要的議題。每段關係都難免會經歷過破碎,這個破碎可大可小,我們會因為一些事對另一半感到不信任,即使我們認為那個人是最能理解自己、最能給自己安全感的人。再完美的關係有可能會有裂痕感情中破碎可以很細微,就像汽車車身的小刮痕一樣,連旁觀者都不一定能發覺到。例如一方沒有在另一半想尋求安慰時給予溫暖的回應、一方在另一半高談闊論自己的想法時表現得滿不在乎、一方在親朋好友面前自以為幽默地分享另一半不想讓他人知道的糗事。這樣的破碎也可以很巨大,比如一方長期受到另一半的負面批評、一方忘記了另一半的生日或者一方有了外遇。然而,相處很久甚至已經有小孩的兩個人很難因為這些破碎說分開就分開,因此這段帶著裂痕的關係勉強維持著,若沒有經過修復,即使是小裂痕可能會隨著時間演變成大裂痕,以至於兩人的關係再也無法回到過去美好的樣子了。修復裂痕是感情長久的關鍵關於愛情,有一句話盛行著:「那個年代什麼東西壞了都想著修,現在什麼壞了都想著換。」如果你們的關係出現了破裂,但又不想離開這段關係,修復的技巧就至關重要,好的修復仰賴這四個能力:1. 道歉的能力因為面子問題,道歉對很多人來說並不容易,但真誠的道歉卻是最溫暖的語言之一,能讓彼此的心軟化而重新連結在一起。但為了討好而道歉可無法達到同樣的效果,這必須發生在一方或雙方省思到自己對對方造成的傷害後,而說出的真誠言語。2. 原諒的能力原諒和道歉一樣都不容易,要擁有原諒的能力,必須認知到再好的人都有可能會犯錯,能知道對方傷害自己並不是因為他很邪惡,而是因為他狀態不好、有脆弱的一面或是有自己的創傷,也就是接受人性是不完美的。要注意,原諒並不是無止盡的委曲求全、包容退讓,而是一種對於人性的同理。3. 耐心教導的能力在關係中,我們可能會希望對方可以學習一項習慣或行為,例如管理財產的能力、陪伴小孩的習慣、做好家務的能力等等,但卻時常展現得沒有耐心,例如在另一半犯錯時大喊著:「你為什麼每次都做不好。」這些看起來微不足道的小摩擦也是感情常見的裂痕之一。我們必須謹記,教導的本質是耐心和理解,我們可以提供一個寬容度讓雙方犯錯,容許在修復關係的過程中會遇到阻礙和挫折,並試著理解對方遇到的困難在哪裡,讓兩人可以往正向的方向前進。4. 正向學習的能力在伴侶關係中常見的問題之一,就是兩人永遠只看見對方的缺點,比如不夠貼心、不夠浪漫、不夠謹慎、不夠節儉等等,卻忽略了對方身上有自己值得學習的地方。若要修復感情的裂痕,看見關係中正向的一面是很重要的,兩人可以真誠的給予對方自己的建議和想法,也可以虛心接受對方給的回饋,才能攜手成長。參考資料:1.《The School of Life》:The Secret of Successful Relationships: Rupture and Repair2.《The Gottman Institute》:Repair is the Secret Weapon of Emotionally Connected Couples※本文由《VidaOrange生活報橘》授權刊登,原文出處:【再美好的關係也有不好的時候】經營「長久愛情」的關鍵:修復裂痕的 4 個能力
-
2021-03-13 養生.抗老養生
父罹口腔癌吞嚥難,讓她決心當營養師:抓緊40-60歲營養重點,老化速度自己控
自行設計研發數位教具,讓營養課程生動又活潑的,是榮獲國健署、營養師全聯會評選為社區標竿營養師的陳琇雯。目前任職嘉義市衛生局的她,主要是因為自己的父親罹患口腔癌,無法下嚥的痛苦讓她心疼不已,為了能照顧更多人的「口福」,才會立志報考營養學系。 「好口福來自好健康,大多數人總在發現自己睡眠不佳、精神不濟、時常感冒、排便不順時,才驚覺身體老化了。如果能在35歲超前部署營養大計,40到60歲掌握每個10年期的營養重點,即使中年以後也能用慢跑配速的節奏,跑完人生全程!」陳琇雯說。 一、40歲開始,維生素B、C、E作伴 40歲是非常重要的分水嶺,「You are what you eat.」,也就是吃什麼,將會如實反映在相貌和身材上。陳琇雯建議,要攝取新鮮食物中的維生素、礦物質,替代加工食品的添加物、防腐劑等,秉持「食物優於食品」的原則,才能照顧到健康。 而「早睡早起,賽過人參進補。」儘量不「續攤」熬夜應酬,適度攝取維生素B群,來調整神經系統及內分泌系統的穩定性,對抗壓力、攝取維生素C抗氧化,用維生素E保護細胞,用膳食纖維預防便秘,因此蔬果、全榖雜糧、乳品、蛋黃、堅果種子都可多吃。 二、50歲開始,最重要是保骨本 奔五之路,必須檢視40多歲以來呈現的骨質密度下降、肌肉流失加快、新陳代謝變慢問題。陳琇雯提醒,保健食品並非藥物,無法立竿見影,過量服用卻可能導致副作用或毒性反應,還是得考量自身吸收轉換效果及肝腎代謝壓力,建議保養品項目不宜超過3種,考慮順序以維持骨質密度的鈣質、維生素D為優先。 其次是腸胃保健的益生菌、益生元,明目的葉黃素,保養心血管的魚油,抗氧化的維生素C、E、B群。 三、60歲開始,抗發炎食物不能少 60歲是正式邁入老年期的最後一哩路,由於歷經更年期的內分泌不適,陳琇雯建議可選擇具有「抗發炎」成分的天然食物,例如富含Omega-3脂肪酸的深海魚類與堅果種子類、黃豆類,均衡飲食盛入餐盤,再搭配多曬曬陽光吸取維生素D,延緩骨質流失,從事適當體能活動,讓老化程度能搭上自己的步調。 168斷食較生酮、低醣能持久 而時下流行採取生酮、低醣飲食法減肥減脂,不吃麵飯、澱粉類等等碳水化合物,極具實驗精神的陳琇雯也曾嘗試過,她也執行「168間歇性斷食」作為比較後提出專業見解。 她說:「生酮、低醣飲食法較違反人性,沒辦法持久,容易復胖,不如16:8,把午晚餐或三餐集中在8小時內用畢,然後16個小時不吃東西,只喝水,我力行1個月就減了3%體脂肪。」 若是很難做到16:8,也可採行10:14飲食法,即一天當中有吃2到3餐的時間長度控制在10小時內,例如上午11點吃午餐,下午6點吃晚餐,拒絕下午茶甜點和消夜,若在其他14小時內感到肚子餓,可自打新鮮黑木耳露,用電鍋煮熟後飲用,不摻糖,略加紅棗、枸杞調味即可,熱量低,有助延緩飢餓感。 不放縱吃喝,放緩進食速度 也因為現代人的身體活動量過少,容易囤積脂肪,既然如此,陳琇雯打趣說:「早餐晚點吃,晚餐早點吃,沒事不要吃。」營養夠了剛剛好,放緩進食速度而不放縱吃喝,熟齡還是能開心微笑到最後。 至於最基本的飲食指南要如何分配,陳琇雯強調只要記住口訣:「每天早晚一杯奶、每餐水果拳頭大、菜比水果多一點、飯跟蔬菜一樣多、豆魚蛋肉一掌心、堅果種子一茶匙」,不必浪費無謂的錢,就可做到健康、保本雙贏。 ●原文刊載網址 ●延伸閱讀:.先生待她不薄,給的都是名牌,她卻執意離婚:他不是人品有問題,只是「愛無能」.手腳冰冷,吃冷食物就拉肚子,是冷底體質害的?這3道解方,還能排解生理期不順.退休後勇敢單飛,她跑去英國遊學!上英文課、住寄宿家庭好好玩「原來一個人出發,沒問題!」
-
2021-03-12 癌症.胃癌
胃痛才做胃鏡,恐胃癌晚期!名醫林肇堂:這種食物千萬別碰,很致癌
根據國民健康署107年癌症登記報告顯示,胃癌位居國人第7大癌症死因,因早期症狀不明顯,通常要到晚期才確診,約有4成患者已經無法開刀,只能依賴化療。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消化醫學中心院長林肇堂說,30多年前胃癌是十大癌症死因第1名,因為當時飲食習慣多以醃漬為主,也因此胃癌可以說是「窮困年代的病」。要早期發現胃癌,唯一方式就是定期做胃鏡(內視鏡)檢查,早期發現甚至不用開刀,只要做一次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就能將早期癌局部切除,治癒率相當高。以下是林肇堂第一人稱的訪談整理: 胃癌與飲食抽菸習慣、幽門桿菌有關連,只有1%機率是遺傳性胃癌。飲食習慣是影響最大的關鍵,其中的危險因子之一就是鹽,亞洲國家像是日本、韓國,都習慣吃很鹹,所以胃癌比率高,而台灣人現在越來越重視養生,自然而然胃癌發生率就越來越低,因此近年來胃癌在十大癌症中的排名一直往下降。 避免醃漬品、亞硝酸製加工品 我曾經到西班牙,導遊帶我們去吃有名的火腿,這是巴賽隆納最有名的火腿店,切一片火腿配香瓜,結果我們那團都是腸胃科醫師,大家全都吃香瓜、沒人吃火腿,因為不管什麼樣的火腿,保存都要用到亞硝酸鹽,而含硝酸鹽的東西就是致癌物! 除了飲食習慣避免醃漬品、亞硝酸製加工品外,如檢查出有「幽門桿菌」,雖然不是胃癌發生的直接原因,但幽門桿菌與胃潰瘍間卻是有緊密關聯,而「胃癌3部曲」就是胃炎→胃潰瘍→胃癌,所以一旦有幽門桿菌,最好就要進行治療,胃潰瘍不會再發了,也能避免胃癌的可能。 如有幽門桿菌,最好自費治療 日本是發現幽門桿菌就直接給予抗生素治療,所以整體胃癌發生率確實下降,而台灣則是要有幽門桿菌且有潰瘍,才能給付除菌藥費。不過,就算要自費,整個治療也只要大約2000元左右,用來預防未來發生胃癌的可能性,其實是非常值得的。 胃癌的發生過程中,一定是從胃壁淺淺地凸起凹陷,要發現這些病癥,用X光就算看到也無法切片,唯一方法用儀器進去看,就是使用內視鏡。而所謂的「一滴血診斷10種癌症」則不能盡信,因為胃癌在血液裡沒有很好的腫瘤標記,能足夠敏感且具特異性。 健檢做內視鏡,別等胃痛才做 什麼時候要作內視鏡檢查?千萬不要有胃痛等症狀才來,而是要定期健檢。有經驗的醫師一看就會知道,是早期癌還是晚期癌,而且現在可以說是內視鏡的全盛時期,我們以前叫病人做胃鏡,他們都不要,現在睡一覺醒來就好了,第2年問要不要做,每個人都願意。 還有,如果國健署通知糞便潛血有陽性反應時,除了快去做大腸鏡外,最好也要做胃鏡、揪出早期胃癌,尤其家裡面有大腸癌、自己也有息肉的,可能3年就做1次,沒有這些病史的就5年以上作1次,很多人做完腸胃鏡,如果有息肉等,開診斷書還能申請保險理賠。 零期或一期,可採內視鏡處理 早期胃癌(零期或第1期)腫瘤體積倍增時間,平均是577天到3462天,也就是大概1年多到10年,可以先觀察變化再決定是否開刀;但如果是進行型胃癌,卻是只要69天到305天,一旦變成晚期胃癌,就會大的非常快。 零期或第1期胃癌是幾乎不用開刀,而是採內視鏡挖掉。內視鏡黏膜下腫瘤切除術,做的時候也不必全身麻醉,就能將早期癌局部切除,治癒率很高。 避免胃癌發生,多吃青菜水果 我認為,要避免發生胃癌,多攝取青菜、水果以及維他命C、薑黃素是很有用的,除此之外,就是在還沒發現任何病癥時,定期接受胃鏡檢查,就能夠避免因為疼痛才檢查,卻已經來到晚期的悲歌發生。 ●原文刊載網址 ●延伸閱讀:.先生待她不薄,給的都是名牌,她卻執意離婚:他不是人品有問題,只是「愛無能」.手腳冰冷,吃冷食物就拉肚子,是冷底體質害的?這3道解方,還能排解生理期不順.退休後勇敢單飛,她跑去英國遊學!上英文課、住寄宿家庭好好玩「原來一個人出發,沒問題!」
-
2021-03-05 性愛.愛情診療室
江宏傑福原愛傳離婚/加拿大心理學家把愛情分成 6 種型態,以「婚姻長久」為前提的是哪一種?
大家應該都對「色彩三原色」不陌生,紅色、藍色、黃色屬最主要的三個顏色,根據這原色兩兩的顏色搭配,又可生出綠色(黃加藍)、橘色(紅加黃)和紫色(紅加籃)三個次要顏色。你知道嗎?這個原理其實也可以延伸至「愛情」!加拿大心理學家 John Lee 在 1973 年出版了著作《The Colors of Love》(暫譯:愛情的顏色),提出了「愛情色輪論」(The Color Wheel Model of Love )他將愛情的風格比擬作上述的顏色理論,將愛情分成以下三個主要型態。1. 熱情愛(Eros)包含身體上的還心理上的熱情,原始的慾望和對愛情的美好想像。浪漫電影中的一見鐘情大多是這個類型。2. 遊戲愛(Ludos)談戀愛以當下的樂趣為主,不會給予承諾,也不特別重視穩定的關係,有可能在失去樂趣後會更換伴侶。3. 友伴愛(Storge)是一種如家人般的情感。重視和另一半的成長勝過羅曼蒂克,比起愛人,他們更將對方視為在生活中互相扶持的重要夥伴。根據這三個主要型態的搭配,還能搭出三種次要型態,分別是:4. 佔有愛(Mania):熱情愛 + 遊戲愛就是所謂的轟轟烈烈的愛,如同言情小說、電視劇中霸道總裁般的愛,這樣的愛不成熟、傷人卻也浪漫,很多人難以忘懷的初戀就屬於這個類型。5. 現實愛(Pragma):遊戲愛 + 友伴愛是最實用的愛情類型,在愛情中會考慮到家庭背景、個性適不適合、經濟收入等問題,就好像在找一起創業的工作夥伴一樣。在尋找交往對象是,一定是以婚姻或長久關係為前提,傾向找熟悉的對象交往。6. 無私愛(Agape):熱情愛 + 友伴愛Lee 將無私愛視為愛情最純潔的形式,全新全意地愛著一個人卻不佔有他,重視對方的需求勝過自己的,就像王菲《我願意》這首歌所述:我願意為你忘記我姓名。參考資料:1.《verywellmind》:5 Psychological Theories of Love2.《Glamour》:The Color Wheel Theory Of Love Can Illuminate Your Love Story!※本文由《VidaOrange生活報橘》授權刊登,原文出處:【熱情愛、現實愛⋯⋯】加拿大心理學家把愛情分成 6 種型態,以「婚姻長久」為前提的是哪一種?
-
2021-03-04 性愛.愛情診療室
江宏傑福原愛傳離婚/美好愛情的這3個要素,聽起來簡單但很少人都做到
太想改變對方,是許多伴侶爭執的原因。無論是有意識的還是無意識的,我們可能會期待伴侶和自己「一樣」,從上床睡覺的時間、週末喜歡做的事、對性事的需求量,到對電影的品味、對社會時事的看法。如果對方和自己的習慣、喜好、想法等一致,會讓人感到很有掌控感和安全感。如果對方和自己有所差異,我們可能會感到挫折或焦慮,因此想拼命說服對方自己的觀點才是對的,自己喜歡的事物是真的很棒,試圖想改變對方。然而,在不同背景下生長的兩人,即使再怎麼相似,也一定有不一樣的地方,就算另一半和自己在很多方面的看法、習慣和喜好相反,也不一定會影響關係的品質。真正影響愛情品質的,是三個關鍵要素:仁慈、表達脆弱和理解。重點不在於對方和自己有多麼相像,而是在於如何和一個與自己完全不同的人建立深度的情感連結。1. 仁慈仁慈即是知道對方不完美,也願意包容對方,當對方面臨挫折或做錯事時,以關懷和寬容取代批評和指責。這並不代表要對另一半的所有行為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或無條件委屈容忍,而是以平等的立場,接納對方無法做得夠好的時候,不要求他每一件事都做到 100 分。2. 表達脆弱「表達脆弱」是關係是否具有足夠信任感的重要指標,你願意將難以對他人吐露的憂慮和另一半訴說,願意在他面前展現自己不那麼好的一面,無需有任何偽裝,同時你也願意擁抱他脆弱的樣子。3. 理解絕大部分人都不會讀心術,但一個在意你的伴侶,會觀察你,對你感到好奇,了解你現在的狀態如何、需要些什麼。同樣地,你也抓得住對方大概的需要、習慣,這正是理解的展現。如果少了以上任一元素,即使兩人再如何相似,也會感到很孤獨。因為人在愛情中的根本需求,是內心的依附和連結,仁慈、表達脆弱和理解正是愛情最純粹的組成要素。參考資料:1.《The School of Life》:The Three Requirements of a Good Relationship2.《DBT London》:The Three Requirements of a Good Relationship※本文由《VidaOrange生活報橘》授權刊登,原文出處:【願意在對方面前表達脆弱】美好愛情的 3 個要素,聽起來簡單但很少人都做到
-
2021-03-04 養生.家庭婚姻
江宏傑福原愛傳離婚/當不得已結束婚姻,如何降低對孩子的傷害?
【2021/03/03編按】台灣桌球好手江宏傑跟日本桌球天后福原愛結婚4年多,先後生下2個可愛的寶寶,夫妻倆常常分享可愛的互動;近日兩人卻屢傳婚變,福原愛3日再度爆出雙方已經在1月就協議離婚。當父母決定要離婚,若未能先妥善處理各自的心結,可能會被負面的情緒所壟罩,難以顧慮孩子的需求,間接影響其身心狀態。文化大學心理輔導學系副教授暨盼心理諮商所諮商心理師梁淑娟指出,在協商離婚的過程中,雙方應先調整個人情緒,才能更理性地與另一半溝通,以及留意孩子的需求,協助孩子度過生活的難關。離婚前.先調節各自情緒離婚的原因有百百種,而有些情況,並不是夫妻和平決議分開,例如,若一方外遇,另一方可能就會感到憤怒、悲傷,將重心放在如何報復、傷害另一半等,而不得不走上離婚一途。若夫妻沒有先處理兩人之間的問題,調節各自的情緒,就更容易忽略孩子的需求,造成巨大的傷害。梁淑娟心理師提醒,在離婚的過程中,要留意以下2件事情:1.不爭輸贏,考慮孩子的最佳福祉「我看過夫妻互相控告對方或爭奪監護權等,這些行為,都不是以孩子的最佳福祉做為考量。」梁淑娟心理師說,當夫妻的情緒在高漲的狀態下,也容易遷怒孩子,無意識將孩子捲入夫妻之間的爭執。離婚時,夫妻應將孩子的需求擺在第一順位,不應抱持比較、爭奪輸贏、或報復的心態,甚至要求孩子在雙親之間選邊站,讓孩子陷入忠誠撕裂。2.小心勿讓孩子變成情緒配偶或小大人當夫妻決議要離婚,必然要經歷一段難熬的過程,有些人會在孩子面前訴苦,把小孩當作心靈上的依靠。然而,當孩子也處在傷心、難過的情緒中,同時還要安慰父母,將會使孩子承受很沉重的負擔與壓力。梁淑娟心理師建議,夫妻可多多找尋資源,透過專業人士的協助以排解內心的痛苦,當夫妻雙方能較理性地面對關係的變化,更有助於將焦點放在離婚後的安排,給予孩子情感上的支持。主動告知孩子離婚消息向孩子宣布離婚的消息相當不容易,尤其當孩子年紀還小,更讓許多父母難以開口。然而,父母仍應該在孩子面前好好說清楚。若父母選擇不向孩子說明,孩子仍可能感受到家庭氣氛的變化,或從父母、親戚朋友的對話中得知消息。因此,父母應該主動告知孩子離婚的事宜以及後續的安排,並且雙方應該有一致的說法,避免讓孩子情緒混亂、產生錯誤的聯想等。梁淑娟心理師建議,面對年紀較小的孩子,不必跟孩子說明離婚的複雜原因、細節,避免將夫妻之間的爭執牽扯進來,而是用簡單的方式做說明,例如說:「爸爸媽媽在一起的時候會吵架、會不開心,所以之後不會住在一起了。」在告知的過程中,注意要讓孩子理解到即使父母離婚了,對他的愛並不會改變,給予孩子充足的安全感。採訪諮詢/文化大學心理輔導學系副教授暨盼心理諮商所諮商心理師梁淑娟※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提供,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
2021-03-04 養生.家庭婚姻
江宏傑福原愛傳離婚/婚前熱戀感不再,難道真的回不去了?
採訪諮詢/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全觀式社區預防曁心理健康中心諮商心理師李珊婚後,夢寐以求的小夫妻生活開始步上軌道了,雖然早已預想這樣的相處模式,有心理準備接受最初可能會因為習慣、價值觀、處事態度等不同而產生磨擦,但實際面對這些生活大小事,卻讓人明顯感到幸福感降溫,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全觀式社區預防曁心理健康中心諮商心理師李珊指出,夫妻關係,在剛結婚、相處模式改變時,可能還存在著許多熱情與激情,但生活習慣、姻親互相適應、財務、性關係或新生命誕生等事件,其實都在考驗著彼此的情感連結,尤其是當兩人無法達成共識、解決問題時,感情的磨損會更加明顯。婚姻的壓力來源李珊諮商心理師表示,婚姻關係中不論是婆媳問題、帶養孩子、工作等壓力事件,如果沒有妥善處理,很容易影響其他生活層面。她認為,仍存在傳統觀念的長輩不在少數,加上婚後為符合社會普遍的價值觀,不少夫妻婚後會選擇與公婆同住,其中不乏未來方便請公婆幫忙帶小孩、尚未計畫買房或為省房租、交通便利、就近照顧長輩等理由,但姻親彼此「適應」應是雙向、互相的,不單只是搬入的太太,而是先生以及其他家人都需以同理心去思考,居住空間多了一個成員,該如何調整才能讓大家和平共處。若適應的壓力只落在太太一個人身上,本應是避風港的家,只會成為另一個巨大的包袱。 「姻親」適應常是婚姻中的大問題社群網站幾乎已是現代人主要的互動平台之一,擁有共同身份的使用者也經常聚集在同一個頻道互動,關於婆媳或姑嫂間的話題,有好幾個具代表性的社群,從文章快速更新的狀態,可以理解女性婚後和姻親關係間的「糾葛」不在少數,李珊諮商心理師指出,姻親關係確實常是婚姻中的大問題,尤其是婆媳問題,傳統社會賦予婆婆的性格就像白雪公主裡的壞皇后,而媳婦就像白雪公主一樣,但不是每個成為婆婆的女人都會變成壞皇后,她建議,為人媳婦應拋開先入為主的觀念,試著理解長輩的狀態,再問問自己「我不能接受什麼」,如果不擅長與長輩溝通,可請先生幫忙,因為媳婦和公婆間的關係走向,先生一定是個關鍵。放下攻擊姿態與逃跑心態婚姻不僅是彼此的承諾,更是一種「包容與接受」,雙方或姻親關係間相處,可能會存在著不曾思考過的狀況發生,面對事件應學會「先接受問題的存在」,因為不接受它就無法解決,再來就是調整自己的姿態,善意的舉動與氛圍,有助溝通順利,或許沒有一種溝通方式適合每對夫妻、每個家庭,但以對雙方都好為出發點,才能好好經營這得來不易的緣分。 婚姻不是粉紅泡泡當你正在籌備婚禮時,是否常聽到旁人告誡「小倆口一定會有許多爭吵,小心別吵到不想結婚了!」或許,真正經歷過才能體會這之中的酸甜苦辣,但正因為兩人有了共同目標,不論遇到什麼困難都能克服。李珊諮商心理師認為,「共同目標」與「共識」對夫妻關係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議題,例如:未來藍圖是什麼?什麼是我想要的婚後生活?要生小孩嗎?當前有哪些必須克服的狀況等,否則若婚後目標不明確,加上姻親相處適應、生活磨合、他人意見相左等情形發生時,要達成共識會更加辛苦,因此做好婚前心理準備,預想未來可能會碰到哪些問題、互相討論、了解對方的想法,能幫助雙方在面對問題時,愈早達成共識,減少彼此情感的磨損。做最壞的打算與最好的準備李珊諮商心理師指出,「婚後躺在同一張床上的人不是只有彼此,因為我們都帶著原生家庭的習慣與期待」,也就是說,進入婚姻不單只是兩個人的問題,而是牽動著兩個家庭,因此進入婚姻前要問問自己,這是我們要的嗎?許多被看見的「事件」只是冰山的一角,我們要學習看見水面底下的核心問題,「做最壞的打算」及「做最好的準備」。 理解差異.認識雙方家庭人人常說「相愛容易相處難」,每個人對婚姻生活可能存在不同的期待,舉例說明:身為長子的先生對照顧父母親以及弟弟妹妹多了分責任感,希望太太也能夠善待自己所重視的家人,但或許太太從小就是倍受寵受、照顧的老么,或因為太愛自己的家人,短時間而無法將這份愛再分給他人等各種因素,和先生意見不合。此時,夫妻間也許會因為無法理解對方而產生怨懟,直指「這不是我想過的婚姻生活」。李珊諮商心理師認為,所謂「理解」是指,對方因為來自不同家庭,所以價值觀或生活習慣可能會和自己不同,也就是說,夫妻不僅要了解雙方,更要認識雙方的家庭,才能明白所期待的婚姻生活,是不是自己想要的,如果不是又該如何調適?討論不出結果的問題有意義嗎?「開啟不同話題、討論,並不一定要有個結果,最重要的是了解對方的想法。」李珊諮商心理師強調,有時候兩人相處久、習慣了,反而更容易忽略彼此的感受與想法,夫妻生活不只是短短的3、5年,應避免等到問題發生才思考如何處理,先有一定的認知與心理準備,對和平解決問題很有幫助。 準備好自己才能跳好「雙人舞」就東方國家來說,多數女性在婚姻關係中比較偏向順從和犧牲,但「婚姻關係就像跳雙人舞,必須先站穩自己的腳步」,李珊諮商心理師認為,婚姻關係中如果雙方沒有站好自己的位置、過度干涉、不信任對方或將個人界線劃分太大,就很容易造成「跳舞時不正確的拉扯、踩到對方,甚至是被絆倒」等狀況傷害彼此,如何保有自己界線又能與對方合作無間?她提醒,認識自己絕對是第一關鍵,先懂得情緒背後的原因,才有機會讓對方明白。 耍點心機.甜蜜加溫夫妻關係中,熱情、激情的火滅了是人之常情,但平凡的生活更容易凸顯小貼心的別出心裁,像是知道對方喜歡吃什麼,下班偶爾帶一份回家,或是很喜歡另一半唱歌時流露的神情,不妨利用兩人的空閒時間,安排K歌行程,「重溫對方當初之所以吸引你的點滴」,簡單卻能讓雙方在各式各樣的煩雜生活中,激發彼此曾經的那股熱情。人的一生中會經歷許多角色改變,沒有人天生就能扮演好一個先生、太太的角色,如何把自己準備好絕非一朝一夕,個人的進步與改變對提升雙方的互動品質很有幫助。共同面對問題時,如果我們是以「對方是生命中重要的夥伴」看待時,當出現爭吵或冷戰,就不會像刺蝟般,只想著扞衛自己的立場,而用布滿尖刺的背部攻擊對方,損害彼此情感。※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提供,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
2021-03-04 性愛.性福教戰
江宏傑福原愛傳離婚/為何男人外遇是為了維持婚姻 女人外遇則是為了終結?
【文、圖/摘自創意市集《我要的歡愉你該懂!》,作者欣西亞】男人外遇是為了維持婚姻,女人外遇是為了終結婚姻親愛的欣西亞,男人和女人婚後為什麼會外遇,他們的動機是什麼?要的東西有不一樣嗎?國外有位兩性專家曾在演講時曾公開發表:「男人外遇是為了要維持婚姻,女人外遇是為了要終結婚姻」的論述。雖然不能一言以蔽之說明男女外遇的動機就是如此,但我認為多少八九不離十,而且和性愛分離或性愛合一有著很大的關係。說到性愛分離,男人通常比女人更擅長,所以他們對於自己在外面偷腥的行為,視為純粹找樂子、尋刺激;「雖然吃家常菜比較習慣跟合胃口,卻免不了偶爾想來點野味,試試不一樣的味道及口感!」我身旁的男性友人如此詮釋。如果妳問他這味兒究竟是什麼?他會說是新鮮,然後再進一步解釋:「老婆給我的滋味曾經也很新鮮,但吃久了就膩了,當初活跳跳的鮮味成了中規中矩的家常菜,所以才偷吃。」跟別人有肉體抽插,只要不動情,靈肉分離,和婚姻忠誠就不互相違背。至於,為何搞外遇是為了維持婚姻?男人也有自己一番見解:休息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找小三的概念大概就是如此。她提供了一個溫柔鄉,裡頭沒有現實,不用過日子,跟她一起不需面對生活,而是做一場夢。在平淡的夫妻日常中穿插,像是中場休息一樣,和她抽插充完電,才有精力回家面對現實中的柴米油鹽。說穿了,有些男人在婚姻裡,比起女人,還是比較大的既得利益者,因為有老婆幫他持家、洗衣、煮飯、燙襯衫、顧孩子等,所以他才能無後顧之憂,「穩定中求發展」──在穩定的婚姻關係中向外發展。否則,假若單身,拚工作都來不及了,沒有另一半的悉心照料,哪來西裝筆挺去招惹看對眼的異性?是吧!換句話說,已婚男人的魅力,多半是因為「婚姻」才衍生出的,他們的吸引力,是「老婆」創造的,沒了妻子,他哪裡有時間去塑造玉樹臨風的形象?沒了家庭,他哪裡有場合扮演好先生、好爸爸?若不是結婚,他哪裡有機會為自己加分。所以,多數男人外遇是為了維持婚姻,因為沒了婚姻,他很可能根本什麼都不是,不離婚,是因為家花跟野花的好處他都要享受,家花跟野花的優點,他都要全拿。女人明顯不同,多數女人外遇是為了要終結婚姻首先,我覺得女人要偷吃需要極大的勇氣,因為一旦東窗事發,她得面對三種失去:一是老公,二是孩子,三是人格清譽。首先,比起多數老婆願意挽回外遇的老公,很少有丈夫會原諒偷人的妻子!畢竟被戴綠帽是極盡羞辱的事,若要他回收,面子拉不下,自尊心也掛不住。而且男人多是家中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有沒有另一半,對家庭生計幾乎沒有影響,但女人偷吃在先,若再加上離婚後無法負擔孩子的生活費,很可能就會失去監護權。最後,社會對男人出軌的包容力還是比較大的,若是女人,下賤、破麻、淫蕩……種種羞辱和難堪的字眼得照單全收,她得付出人格名譽全毀的代價。因此,基於上述種種,面對外頭小王的誘惑,人妻一定會先深思熟慮,仔細權衡輕重,並且做好最壞打算。不像男人一下子讓龜頭控制大腦,畢竟外遇被抓包,她失去的可能比得到的多。所以,若不是有終結婚姻的覺悟,一般女人大多不會,也不敢外遇,付出的代價太高了!另外,就是女人較傾向於性愛合一,就算她當初懷抱玩玩的心態,也會因為有了肉體關係而對小王產生依戀。假使此時孩子大了,不需母親照顧,可以獨當一面,她對老公也不再有情,連經濟都能自給自足,對不幸福的婚姻自然是忍無可忍,無需再忍,直接選擇跟別人遠走高飛。男人外遇是為了要維持婚姻,女人外遇是為了要終結婚姻。雖然不能用短短兩句話結論男女出軌要的究竟是什麼,但我覺得也不失其參考價值,而且有幾分道理。無論如何,外遇不能合理化,想繼續遊戲人間,嘗盡新鮮野味,就別輕易簽字畫押,踏入婚姻。如果在婚姻中遇見自覺更好的對象,有種,就先離婚,也別腳踏兩條船。
-
2021-03-04 養生.家庭婚姻
江宏傑遭爆曾罵「妳這個妓女」 福原愛心冷提離婚
日媒爆料江宏傑、福原愛將離婚,「女性SEVEN」拍到福原愛外遇,另一本「週刊文春」更爆料指出,兩人多次發生爭執,某次福原愛去看牙醫,江宏傑覺得她打扮花枝招展,就罵她「妳這個妓女」,要她以後穿著樸素,更直指江宏傑個性大男人,福原愛孕吐,吃不下東西,也一直苛責她,說沒有給小孩營養,給予精神虐待,讓福原愛很自責。提及看牙醫,周刊爆料,當時兩人是一起去看牙醫,結果發生嚴重爭執,由於福原愛天生愛漂亮,喜歡打扮的美美的出門,就連去看牙醫,也要換掉家居服、睡衣,結果江宏傑看到後就擺臭臉,忍住情緒,直到回家後就飆罵福原愛是「妓女(婊子)」,讓她無比痛苦,才會提出離婚。「週刊文春」另外爆料將於4日提出兩人婚變的真相,也會有更猛的爆料,更指出報導中會出現福原愛被江宏傑、婆婆一家人「圍攻」的悲慘真相,以及詳細介紹兩人為何會離婚的始末,也將公開兩家人的相處狀況究竟為何。
-
2021-03-03 失智.新手照顧
精神行為/你可能不知道:失智症患者的長期記憶有時比正常人還好
失智症患者與正常人:差距不大阿茲海默症患者以此方式提醒所有正常人,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事物為何。正常人以密密麻麻的行事曆匆忙過著自己無法重來的人生,忘記當下,因為他們幻想生命只有已經歷的過去,和即將到來的未來;然而遺忘過去和不計畫未來的失智者卻提醒了我們,生命其實只存在於當下。部分失智者在經過調適後,過著滿意的生活—當然這還得仰賴家屬和專業人士的幫忙。即使如此,失智症患者仍會不斷面臨麻煩,但一般人偶爾也會遭遇問題。正常人對失智症的恐懼絕大部分來自於死板地相信,良好且符合人性的生活,代表隨時都能掌握一切。這樣的生活方式並不聰明,就連在未失智期間也是遙不可及的理想。我們總會處在無可避免的依賴狀態中。有時和失智症患者之間的談話會顯得空泛,意指內容空洞無物,不過人生的一切都必須有意義嗎?閒暇對古希臘人來說,代表生命的高峰。過去曾經有段時間,人們毫無目標卻因此極有意義地活著。不為任何短期目標而與人進行有意義的談話,是緊繃且將時間視為金錢的正常人幾乎無法做到的事情。所以基本上,當下所經歷的生命時間相當無價,因為它無法重來。失智症患者能做為正常人珍貴的提點者。如果失智者不會因困惑而惱怒,他們可能比一般人要好相處得多。他們不想騙人,從不說謊,就算沒說實話,也從不是因為打著壞心眼,他們也不記仇。在他們面前我們不用想著該如何表現自己,因為對他們來說,人性的當下便已足夠。這不代表罹患失智症是件幸福的事,沒有任何背負此病重擔的家屬會這麼認為;不過它也不代表一切的終結,有時反而甚至是真實人性的閃耀片刻。初期逐漸失智的過程尤其讓所有相關人士感到痛苦。當記憶力衰退,最典型的是失去短期記憶之後的尷尬情況。患者將東西移位之後,怪罪別人把他們的東西偷走。他們失去看見日常生活全貌的能力,並在一開始認為這是失去自立能力的痛苦過程。初期患者往往因此罹患憂鬱症,而家屬也必須費力適應這個全新狀況。許多病患卻在不久後發展出異於常人的能力,以高超的技巧掩蓋這個令人不適的狀況。我還清楚記得在就讀醫學院時,一名助理醫師讓我們在大學附設的精神科醫院訪談一名約五十歲的患者。我們是六名求知若渴的學生,用盡所有醫學原理來研究這名男子。他看起來和善、好親近,熱切地說他的職業是工程師,畢業自哪所學校和興趣,最後聊到婚姻時,他表示自己的婚姻有些問題。這時我們繼續追問,畢竟精神科醫院主要處理的是問題。結果發現他的妻子顯然支配慾極強,讓他自覺不受重視。在將近一小時的訪問快結束時,這名病患為剛才詳盡的談話,有禮貌地向我們道謝。我們再回去找那名助理醫師,他想知道我們發現了什麼。我們對自己的看法極有把握,這是典型的婚姻問題。我們每個人都發表了自己的觀察,但當我們越是興奮地引述各種可能的專業術語,這名助理醫師的反應就越不尋常。他沒有表示同意,但也沒有反駁,臉上卻露出謎樣的笑容。在我們激烈的報告結束之後,他冷靜地問我們還有沒有注意到其他事情,我們表示沒有。接著他把病患叫進來,親切地問候他,並且在寒暄幾句之後,突然問他現在人在哪裡。「在一間飯店。」病患理所當然地回答道。我們幾個人如雷轟頂。每個人都能馬上看出這是一間醫院。這名助理醫師友善地繼續追問,才發現患者不知道現任總理是誰,也不知道今天是何年何月何日,他以為我們是記者。助理醫師客氣地結束談話。在病患和我們道別之後,我們狼狽地坐在被逗得有些樂的培訓師面前。這名病患透過閒話家常和小故事,成功地騙過我們一小時,隱瞞他是阿茲海默症患者的事實。他的長期記憶沒有問題,當我們問他幾歲時,他說自己是一九二七年出生的。我們根本沒發現他迴避直接回答這個問題,事實上他也沒有能力回答這個問題,因為他根本不知道今年是哪一年。所以他使出失智症患者慣用的伎倆,說出自己的出生年份,因為這份資料他仍有辦法從長期記憶中順利取得。透過這樣的方式,失智症患者得以欺騙不知情的訪客。這偶爾會發生問題,當住在遠方且錙銖必較的親戚前來拜訪全心照顧失智祖父的家庭時,便會自以為是地聲稱,祖父的心智沒有問題,這一切只是惡意誹謗,目的是為了貪圖錢財;反之祖父還擁有「極為傑出的記憶力」,因為他還記得戰爭時期或者過去的所有細節。這麼說並沒有錯,因為典型失智症患者的長期記憶有時甚至比正常人還要好,但隔天祖父可能完全忘記前一天訪客來訪的事情。在日常生活中重要的短期記憶才是問題所在。和患者相處時,格外尊重那些因自身記憶力及時空定向障礙而感到難堪的病患,是相當重要的事。當一名只有幾秒鐘短期記憶的重度失智症患者在我們學生面前接受詢問時,他會馬上忘記所有先前曾經說過的話。在如此情況下,關於現狀的問題顯然會令他極為難堪。病患離開之後,我們幾個學生開始討論這個問題:讓人陷入如此難受的處境,是否合乎道德?教授安慰我們說,反正病患馬上就會忘記這難堪的感覺了。不過我仍有疑惑。我認為一個人能否回想起被迫陷入的難堪處境,跟道德評斷沒有關係。無論如何,這個人都在他人生無法重來的片刻裡,被迫經歷了顯然令他極為不適的情境。因此我在面對失智者時,盡量格外小心。這從了解病史時就開始了,有些精神科醫師會在一開始就詢問病患當下身處的時間和地點,讓許多患者覺得自己的理智從一開始便遭受質疑。然而如何發現病狀確實是個重要的問題,我們也不該受到過度禮貌的牽絆。因此我的習慣是將這些問題安插在談話中。當一名高貴的年長女士因為疑似罹患失智症前來就醫時,我會在對談中順道詢問:「您能夠跟我說一說,今天是幾月幾號嗎?」結果我立刻得到正確的日期,此外她還笑著補充說:「醫師,您也有搞不清楚的時候,是吧?」看來有禮貌是要付出代價的。當然也發生過必須以尊重來處理的有趣場面。一名牧師老是忘記他早就不是當地的牧師,即便他的接班人已經站在祭壇前,他仍愉悅地想開始望彌撒;還有其他的主治醫師同事,乾脆讓一名失智的主治醫師跟著巡房,因為顯然他想這麼做;比較尷尬的是,有一名男子忘記自己已經離婚,而讓持續拜訪他的前妻感到為難;另一名患者則將一位同樣失智的女病患誤認為自己的妻子,因而產生了些摩擦。在這些情況下,需要的是敏捷的反應、想像力,以及一定程度的幽默感。如果所有照顧患者的人,在工作時都帶著極為嚴肅且責無旁貸的表情,這對他們並沒有幫助。無論如何,我們都必須隨時維持對病患的尊重,尤其不應該說謊,這也是在面對患者時需要留意的地方。對失智者來說,精神科醫師不是能提供他最大協助的人。在診斷時,醫師的角色很關鍵,而受過特別訓練的護理人員、社工、職能治療師和物理治療師等,往往才是更厲害的專家。然而貢獻最多的卻是,因為照顧失智者而感到筋疲力竭的家屬。在病患仍然記得家屬的時候,他們的角色不可或缺。不過也正因如此,他們更不應該讓自己過度疲累,而要留意體力,並像長跑選手一樣衡量自己的步伐。專業人士早就知道,如何減輕家屬的負擔和親人的支持扮演了關鍵的重要角色。老年精神醫學中心承接了這項任務,廣泛地協助幾乎所有的問題。如此一來,病患和家屬便能依據診斷結果進行中期的生命規畫,在每個新的階段取得特定的協助。不要懷疑,這個領域絕對會在未來幾年掀起關於社會基礎的重大討論。如果真像某些正常人所說,類似電腦的特質才是每個人最重要的部分,那麼人腦如果喪失記憶功能,就代表它壞了。一般來說如果電腦壞了,我們會把它丟掉,因為「修理不划算」。我們必須承認,照顧失智症患者的成本很高,如果從能不能賺錢的角度看來,他們對社會已經不再有用處。因此有人試著指引這些人出口的方向,瑞士有個對應的機構便名為「出口」(Exit),它讓「壞掉」的人能更順利地踏上歸途。在與自身死亡權利有關的所有爭論裡,癥結點在於,攸關生死的法條不可能同意自殺,一旦病患認為自己對社會或筋疲力竭的家屬帶來不合理的負擔,自殺便成了某種道德義務。如此一來,只要病患有意願,便能毫無阻礙地離開跑道。如果這條界線不在,失智症患者的生存空間將變得非常狹隘。在以類電腦特質為傲的正常人所主宰的冷酷獨裁體制下,將不會有空間留給情感豐富、脆弱、敏感及負擔沉重的人。「我不想仰賴他人幫忙。」這句常常從正常人口中冒出的話,完全違背了現實,因為每個人在人生各個階段都需要他人協助。這些彷彿被設定好的句子讓社會走向偏途,最後終將迷失人性。一個社會如何看待失智症患者,是對於其人性的關鍵考驗。※ 本文摘自《你瘋了》。《你瘋了》作者:曼弗烈.呂茲 譯者:廖家絨出版社:臉譜 出版日期:2021/01/30《你瘋了》書封。圖/臉譜提供
-
2021-03-02 養生.家庭婚姻
網友求助「80歲婆婆外遇73歲男還變小四」怎麼辦?
一名網友在臉書社團「爆料公社」Po文,指80歲的婆婆跟73歲男子外遇,因為一名也是80歲的老婦上門吵架,家人才發現婆婆竟然做了「小四」,現在公公吵著要離婚,還要把婆婆趕出家門,讓一家人都相當苦惱。網友希望大家幫忙想辦法,該如何處理「離奇的家庭真實事故」,但不少網友卻歪樓,「能不能Po一下73歲外遇男的照片」、「73歲的阿公是怎麼辦到的」、「73歲都能夠有小三、小四,中年的單身狗要哭了」這名網友在臉書上Po文,表示自己的婆婆80歲,前兩天有一名年約80歲的阿婆上門找婆婆吵架,兩個人還差點打起來,家人處理才發現,原來婆婆在外面交了一個73歲的男友,公公卻完全不知情。網友表示,原本以為上門吵架的是男友的元配,但是兩個人大吵的時候互罵「小三」、「小四」,才知道上門的是小三,婆婆竟然是小四,由於鬧到公公也知道,原本和樂住在一起的一家人,現在雞飛狗跳,讓她相當苦惱,希望大家幫她想辦法勸公公不要離婚。其他網友表示「就算是年紀大了,公公遇到這種事情應該還是很不爽吧,為什麼要勸他不要離婚?」、「晚輩最好不要介入這種事,能做的是幫婆婆租房子,讓她不要因此沒人照顧」網友都對事件中的多人都已經7、80歲,還會發生這種事情,感到意外,但是也有網友表示「身邊的人真的有人到這麼老還發生這種事」也有人分享自己的親身經驗「我某叔叔原本跟A女在一起,但她個性太難搞就甩了她,馬上跟B女在一起,重點叔叔還有老婆,有次他要去露營,他開一台車,車上有老婆跟A跟B,整個車上氣氛很差,還玩了三天兩夜,重點全車的人都要60歲了」。網友表示,台灣已經成為超高齡的社會,以後類似的事情可能會越來越多。
-
2021-03-01 養生.抗老養生
多老算是老到無法擁有性愛?對老年生活的刻板印象是如何形成
「對女人而言,老就是最醜的樣態」這是辛西亞.利奇說的話。她雖是女同性戀者,但並沒有使她免於接受異性戀霸權的女性審美標準。她的伴侶芭芭拉.麥當勞指出,年輕女性疏外於年長女性以及害怕變得像她們,是社會力造成的結果。「你身為年輕女性的力量取決於你與熟齡女性保持的距離。」她寫道,其坦白令人不快卻又無可否認。經濟學家有個名詞─「吸引力懲罰」(attractiveness penalty)─用以說明在「看上去顯老」這點女人比男人受到更嚴厲的品評。讓美麗與年輕劃上等號,女性不僅首當其衝,每當我們染髮來掩飾白頭髮或謊報年齡,遑論動整形手術來掩飾變老的跡象,都使之無法破除。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的著名論點「老化的雙重標準」,將之定義為提升男人價值,但逐漸摧毀女人的社會慣例。「女人用她們的自滿、她們的苦惱、她們的謊言,大力強化了這個社會慣例。」她寫道:「在保護身為女人的自己時,她們背叛了身為成年人的自己。」哎喲,女人得有勇氣才有辦法遵從桑塔格的建議,「讓她們的臉展露她們活過的人生」。連男人也無法全身而退。當滾石樂團的米克.傑格(Mick Jagger)告訴音樂家喬治.梅利(George Melly)他的皺紋是「笑紋」時,梅利誇張地回答:「沒聽過這麼好笑的事。」女人被認為遠比男人看起來老得快,於是競相保持青春。我沒有批評的意思,我發誓。但這個帶有懲罰性質且代價高昂的任務,強化了桑塔格所說的雙重標準(遑論年齡歧視、性別歧視、父權制度),使我們彼此對抗,給我們設下失敗的圈套。讀到此有沒有任何女人真的相信她不如以前的自己─變得比較無趣、在床上比較不開心、比較沒有價值。如果是這樣,這個訊息來自何處,它有何目的?什麼是終極的春藥?自信。違反慣例要付出相當高的代價。翻開任何一本女性雜誌和底下數以百計的廣告,「如果你疏於打理自己,如何期待為人喜愛?」廣告和社論大力兜售每種可能的手段─ Spanx 內衣!個人教練!抽脂手術!─來維持無皺紋的臉蛋,雕塑能擠進緊身時裝的身材。評論家卡麗娜.丘卡諾(Carina Chocano)問,除生育力之外,我們到底為何將特權賦予「這個悲慘、可笑、全然不公平,但無爭論餘地的所謂女人的全盛時期……而不顧任何相反的證據?我們期待女性靜默、羞恥地屈服於無疑的事實,而期待男性對此感到豁達,並設法不要洋洋自得。」丘卡諾現年四十多歲,她了解將青春等同於價值是多麼有害,並納悶為何我們不反擊。「如今我回顧此事,想起剛滿二十九歲時自己感覺多麼不舒服和羞恥,我不敢相信我曾將大把的春青浪費在感覺變老這件事情上。」由安潔拉.蘭斯伯里(Angela Lansbury)領銜主演的《推理女神探》(Murder, She Wrote)被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下檔時,曾是收視率第八高的電視影集,原因是其收視群「往過老偏斜」(在受青睞的十八至四十九歲年齡層中沒有足夠的收視人口)。將近四十年後,蘭斯伯里在八十八歲時首度返回倫敦舞台,她說這個轉變並不太困難,有鑑於「我從年輕時就一直扮演熟齡角色,因為我不是螢幕大美女。」這類選角的決定不僅著重於美麗等於年輕,還有不美麗便是老。我們多麼常聽到「她從前是個美女」,彷彿年齡與美麗相互排斥?皺紋提醒我們的殘酷意義,莫過於當我們打量房間那頭某個有吸引力的男人時,他甚至沒有望向我們。這種轉變對於習慣運用其美貌和傳統魅力的女性來說尤其痛苦。受矚目本身可能就會引發有問題的反應。舉例來說,不久之前在某舞蹈俱樂部,有個可愛的年輕小伙子走到我面前,說我看起來像蘇珊.莎蘭登(Susan Sarandon)。接下來他突然臉色一變慌忙補充,「我這麼說是一種恭維。」他的意思不是說我長得像蘇珊.莎蘭登,而是表示「妳看起來又老又性感」─在這個文化中如此罕見的訊息,如此明顯地矛盾,被比作一個年齡六十好幾、聰明、引人注目的電影明星,要冒著像是侮辱的風險。難怪如此多熟齡女性完全放棄對新認識的人坦露身體和內心這種麻煩事。拒絕退出需要勇氣和自信,尤其是在性愛和娛樂領域,而為那些不曾受人注意之人騰出空間尤為重要。人們不曾停止性愛活動性愛的確一度是年輕人的領域。但當舊石器時代迎來較長的壽命時,情況改變了,二十世紀期間人類壽命史無前例地大幅增加,情況更進一步產生變化。大多數人很容易就能拋棄性愛只是為了繁衍後代的概念。該是時候了,我們應該擱置與之相伴的想法,也就是認為性愛只屬於年輕人,並仔細檢視促成這種想法的狹窄視野。年輕的成年人擁有性愛,中年的成年人也擁有性愛。猜猜怎麼著?中年時性活躍的女性會繼續擁有性愛,她們的伴侶也是!熟齡男性的性活動次數還可能等幅增加。美國退休人士協會詢問離婚的六十多歲男性,單身最大的好處是什麼,百分之二十二回答「更多的性愛」。只有百分之一同齡離婚女性同意這個說法。分析這個差異背後的因素會非常有趣,包括關係狀態和文化期待,因為女性在停經後不會停止想要性愛。其性愛品質不會衰退。兩者皆為年齡歧視與性別歧視的迷思。性愛對我們有益,而且我們的功夫已經變得更好。「多老算是老到無法擁有性愛?」是二○一三年時我所參加的《哈芬登郵報》(Huffington Post)線上討論的標題。這個問題本身便含有極深的年齡歧視。我們不會問人們到了什麼年齡無法唱歌,或者停止吃冰淇淋,但到底我們為何會停止做愛?我們當然不會,不過性活動確實隨著年齡衰減。儘管有皺紋和喀嘎作響的關節,但熟齡美國人是網路約會服務成長最快速的使用者。現在的男性愈來愈長壽,主要得歸功於更有效治療某些疾病的方法,例如過度影響男性的心臟病和癌症。威而鋼(Viagra)和犀力士(Cialis)之類的藥物幫忙促進勃起。這個世代的熟齡者在財務上比上個世代的更優渥。加上網路使找尋伴侶的事變得更私密和成功率更高。道德觀也正在改變。以往會為了同居而趕走孫子的相同世代,現在同住的數量空前未有,而且黃昏之戀不再那麼礙眼。這個情況反映在熟齡者之間的性傳播疾病,例如披衣菌、淋病、梅毒的發生率。年逾五十的人據估計占確診有愛滋病毒的美國人的百分之四十五,而且其數量正快速增加。他們比較不會意識到自己得到愛滋病毒的風險,也比較不可能得到早期診斷。熟齡異性戀女性的風險尤其高,她們因為陰道壁變薄,而更容易感染各種性病。如果你是性活躍的人,最好使用保險套、接受檢測並要求伴侶做相同的事。如果你的醫師無法照顧你的性健康,那麼就開除他。根據《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所做的一項調查,在最年長的年齡層中(七十五至八十五歲),百分之二十五的受訪者有性活動,許多人每月進行數次,其中三分之一的人也進行口交。即使在安養院那種性表達通常不被鼓勵,而表達兩廂情願可能有困難的地方,性活動還是可能很熱鬧。住進機構意味著放棄家的舒適,以及可能的大量獨立性和隱私,但不應該代表也要放棄基本的人權。這個群體的後代,亦即戰後世代,肯定不會溫順地走進那良夜,感謝老天!從出生到死亡,無論我們住在哪裡或活多久,人的碰觸依舊是不可或缺的。※ 本文摘自《年齡歧視:為何人人怕老,我們對老年生活的刻板印象又如何形成》。《年齡歧視:為何人人怕老,我們對老年生活的刻板印象又如何形成》作者:艾希頓‧亞普懷特 譯者:林金源出版社:木馬文化出版日期:2021/01/13《年齡歧視:為何人人怕老,我們對老年生活的刻板印象又如何形成》書封。圖/木馬文化提供
-
2021-02-28 寵物.寵物長照
如果有一天我們比寵物先走 遺物整理師告訴你遺留寵物的孤獨死現場
「請安樂死處理掉。」聽到突然其來的這句話,我忍不住全身僵硬,無法動彈。由於飼主孤獨死,不得不由死者家屬決定被遺留在屋內的寵物去留。然而,在類似的案件中,委託人既不願為留下的動物們找尋新飼主,更不可能接手飼養,多半一開始就選擇安樂死。有些死者家屬居住在不可飼養寵物的住宅,或是討厭動物,或是患有哮喘等疾病,或是不喜歡貓喜歡狗等諸如此類的種種理由,因而無法接手認養。就我的經驗來說,人們多半喜歡狗,若遺留下來的是狗,通常就會接手,但比較不喜歡貓。如果是小貓倒還好,一旦成貓,就乏人問津。被遺留下來的寵物並不僅限於哺乳動物,也有魚、兩爬類或稀有的生物。我甚至見過「龍魚」。龍魚,原是棲地在南美或東南亞等地的大型魚類,被眾多愛好者作為觀賞魚飼養,價格從數萬日圓到數千萬日圓都有,算是高級的飼養魚種。像這類稀有生物或身價昂貴的生物,很快就能找到接手的認養人,最快甚至當場就會被帶走。另外,大致上來說,既養狗或貓而且最後還孤獨死的人,總有飼養多隻的傾向。一旦孤獨死,大多數的屋子也淪為垃圾屋。模型屋所重現的這類孤獨死現場,通常一邊的地板堆滿了寵物的尿糞,惡臭難聞,另一邊的地板則散亂地遍布殘餘的貓食等。飼主死後,留下的食物飼料或飲水逐漸減少,若幸運的話,寵物還可以苟活,直到被人發現,但多數的寵物已虛弱而死。在孤獨死後數月仍沒有被發現的現場,有時會看到床鋪上除了飼主的遺體,還有氣絕蜷曲的狗兒,所以等到輪我進去房子裡清理時,儘管人的遺體已被警察等人移走,不見蹤影,動物的屍體卻還留在現場。那段期間,狗兒想必對著不再有動靜的主人不斷吠叫,表示口渴。最後狗兒躺在不再有回應的主人身旁,在離世的最後一刻,又想著什麼呢?至少,牠們現在得以與最愛的主人在天國相見了。在位於千葉的某個案件,現場是亮白色的優雅獨棟二層樓。五、六十歲的屋主離婚後,一人獨居,並養了八隻貓,結果孤獨死離世。在死者家屬的委託下,我們進入屋子裡,裡面到處是垃圾或貓的尿糞,也許一個人照顧八隻貓並不容易吧。當時是七月的盛夏,屋內極度悶熱,距離屋主死亡已經過了兩、三個月了。飼主死後,遺留下來的貓咪們被迫待在門窗完全緊閉的屋內,既沒有食物也沒有水,就那樣生活了兩、三個月。由於飢餓,牠們終究啃食了躺臥在二樓的飼主的遺體,然而,到我進入現場時,仍然發現有幾隻貓咪已經死了。存活下來的貓咪待在二樓的陽台,也許是比我們先進入屋裡搬運遺體的警察順手打開了陽台的窗戶。不過他們並沒有為貓留下飲水或食物,以為只要讓牠們自由,牠們就一定會自行去覓食。但那些貓已經沒有跳躍或逃生的力氣,看來隨時都快要餓死的模樣。委託人是死者的女兒與前妻,由於她們無法養貓,我只得先在屋內放置充足的飼料與飲水,然後代替家屬尋找新飼主。可是下次等我再度去到現場、準備把貓帶走時,貓竟全部不見了。我慌張地詢問委託人,對方回答:「後來,我拿了網子,把牠們抓去安樂死了。」在那般殘酷的環境下,好不容易活下來的貓兒們,最終,我還是無法為牠們做任何事。那次的經驗,是我第一次處理遺留了寵物的孤獨死現場。之後,我經手的一個孤獨死現場,是位在東京都內的公寓大廈。當時夏季的酷熱已過,屋子是給單身者居住的一房一衛浴套房。當我進到屋內,發現共有五隻貓。貓爸爸、三花的貓媽媽,以及三隻牠們的孩子。說是小貓,其實體型已大,看來已有兩、三歲左右。飼主是二十多歲的男性,據說是急性酒精中毒死亡。由於沒去上班,公司聯絡了家人,死後三天左右才被發現。據家屬說,死者起初在收容所認養了一隻三花貓,不過因為覺得牠會寂寞,所以又再收養了另一隻。但是沒有絕育,結果生下了三隻小貓,最後共養了五隻。為了避免繼續生,之後五隻全做了絕育手術。觀察屋子裡面時,隨處都可見到屋主是多麼在乎貓咪們。裝飼料的器皿不是普通碗盤,而是帶有高腳座,以便貓咪進食。也有自動餵食飼料機。生活的空間幾乎大多挪用給貓咪,而不是以飼主為主。那些貓咪們久不見人,有幾隻顯得膽怯,也有幾隻太過寂寞而靠過來撒嬌。不過,一起在場清理的死者父母提議把五隻貓帶去安樂死。他們已經養了狗,無法再養這些貓,甚至一隻也沒有辦法。我得到了家屬的許可,決心這次一定要幫這些留下來的貓咪找到新飼主。※ 本文摘自《或許,我就這樣一個人走了》。《或許,我就這樣一個人走了》作者:小島美羽 譯者:陳柏瑤出版社:麥田出版日期:2021/01/05《或許,我就這樣一個人走了》書封。圖/麥田提供
-
2021-02-26 科別.精神.身心
發脾氣就是不理性?行為學家解析「憤怒的10 種成分」:那些躲在怒氣背後的真實情緒
你常常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氣嗎?你對自己的情緒了解多少?哲學家尼采曾說過,人們往往對最接近自己的東西最無能為力 。沒有什麼比自己的情感更接近我們。 伊利諾伊大學斯普林菲爾德分校的行為學博士 Shahram Heshmat 指出:「憤怒是一種基本情感,使人們變得無禮、草率,並熱切渴望採取行動。了解憤怒的本質,我們就能區分發怒行為的好壞。」以下是他提出的「憤怒十大成分」。正向的憤怒有時候「生氣」是完全正確的選擇。1. 憤怒的焦點是一種不合理行為我們對不禮貌的人生氣,對不合理的待遇感到憤怒,在被冤枉、被冒犯的時刻堅定表達自己的立場,憤怒成為有效的自我捍衛方法。2. 憤怒是正義的主要情感例如殘忍的犯罪事件會引起人們的怒氣。面對任何不公不義的事我們有權生氣,因為憤怒的發聲是推動改革的力量。「憤怒」有時是別種情緒的發言人3. 要求懲罰人們普遍希望看到做錯事的人受到懲罰,來平衡那些不良行為。4. 悲傷的替代品憤怒是悲傷的最具吸引力的替身。Shahram Heshmat 指出,憤怒作為悲傷的替代品並非壞事,悲傷令人沮喪失志,但 憤怒會促使我們採取行動 ,成為鼓勵自我跳脫困境並前進的動力。5. 恐懼的副產品例如夫妻在面對婚姻破碎時的複雜情緒中,丈夫的反應往往以憤怒為主。害怕離婚後穩定性和安全感消失,無法用言語表述的恐懼轉換成了憤怒。6. 掩蓋無助人們在最無助的時刻表現出憤怒,用來掩蓋脆弱和不安,這是一種重申 控制感和自尊 的方式。7. 提供權威感這在職場中上司對下屬、校園李的師生的關係中很常見。發脾氣可以製造權威,憤怒灌輸了信心並觸發了將自我視為強大、有能力的感受。負面的憤怒在某些時刻,憤怒變成一種讓自我感覺良好、推卸責任或威嚇他人的工具。8. 自戀式憤怒越自我主義的人越容易發怒。有人做了讓他不開心、傷害他尊嚴的事,危及他自認高人一頂的地位,憤怒就會持續並惡化。此時的憤怒是一種 報復性行為 ,用發脾氣 使對方感到羞愧、卑微 。9. 責備的衝動受到傷害時,我們希望 有人因我們的痛苦而受到指責或承擔責任 。我們用生氣說服自己任何不好的事都是「某某人」的錯,用責怪他人製造優越感。憤怒很容易,但檢討自己、提出建設性的解決方案卻很難。10. 快樂的憤怒情緒是一種習慣 ── 實踐 ── 重複的產物。有些人喜歡生氣,並真正樂在其中,因為他們已經習慣 利用憤怒來威嚇並操縱他人 ,且對成果沾沾自喜。當發脾氣能達到目的,他們會沉迷於這種模式,如藥物成癮一般。(參考資料:The 10 Key Ingredients of Anger,10 Common Myths About Emotions (and Why They’re Wrong)。)※本文由《VidaOrange生活報橘》授權刊登,原文出處:【發脾氣≠全然不理性】行為學家解析「憤怒的 10 種成分」:那些躲在怒氣背後的真實情緒
-
2021-02-19 養生.家庭婚姻
「你媽沒教你削水果嗎?」婆婆言語暴力只能忍?韓國媳婦含淚體悟:別在第一次受暴時什麼都不做
遭婆婆施暴的妳可以這樣做在這個社會中,惡婆婆真不少。明明娶媳婦的時候一分錢都沒給,結果因為兒子外遇、媳婦要求離婚,婆婆竟然說:「把我們送妳的微波爐寄回來。」還有一個案例是,有錢的婆家出錢買了房子,每個月雖然給零用錢,卻對媳婦說:「記住這些都是我們家的錢。」然後每天按門鈴、追蹤媳婦的金錢流向。這些「令人無語的婆婆行徑」任誰聽到都會皺眉。相較於明顯可見的暴力行為,更可怕的是「隱形暴力」。其中最可怕的是在日常生活中持續加劇的「婆婆的言語暴力」。網路曾經瘋傳一篇〈為了取悅婆婆,我快被逼瘋了〉的文章,累積突破三千則留言,反映出現在「媳婦們」普遍面臨的狀況。我也不例外,聽到婆婆說:「妳個子那麼矮,怎麼會椎間盤突出?」讓我實在太氣憤而寫下這篇,究竟該如何對付婆婆的言語暴力。不要在第一次受暴時什麼都不做我在追劇時漸漸明白了一些事。答案其實簡單到令人意外。對媳婦們而言,我們的臉皮需要厚一點。惡婆婆不惜用泡菜甩妳巴掌時,妳要能抓住她的脖子。我不是聰明又深思熟慮的媳婦類型,比較接近會口無遮攔的「兩歲小孩」。當妳還在擔心傷害到婆婆、怕對婆婆不禮貌而猶豫時,惡婆婆就會先發制人,妳也只能事後在那邊捶牆。放棄維持什麼好媳婦形象吧!請妳用力反覆催眠自己:「我就是個魯莽的傢伙、我就是個魯莽的傢伙。」光是戴上這麼強而有力的面具,就會感受到莫名的自由。如果聽到婆婆說的話已經嚇到腦筋一片空白,不知道該怎麼回應時,最好的方法就是直接複述她說的話。例如當妳把做好的泡菜寄過去,打電話問婆婆有沒有收到時,卻聽到婆婆這樣回答:「喔!有啊!看起來還算能吃啦。」這時,不需要生氣、也不需要壓抑自己。盡可能大笑回答:「喔!看起來還能吃嗎?哇~真的很高興您這樣說耶!」像這樣,故意挖苦她,用看似很有禮貌的感謝打斷她的無禮。記住,一定要搶先截斷她要接著說的話,這同時也能避免妳心中留下傷口。提問和沉默也是好的策略另外一個方法是提問。這比挖苦更厲害,可以在對方要讓妳難堪的時候使用。例如,某次婆婆生日時,我準備了太陽眼鏡。雖然沒有期待會被稱讚,但婆婆卻說:「唉唷~這是給誰的啊?怎麼這麼俗氣啊?」這時就回她:「媽,這是要給妳的啊,媽應該就是喜歡這種的吧?」要正面回答那個問句,然後再用問句結尾。如果婆婆沒有再回應,表示起碼她還有羞恥心。不過,如果她還回答「有夠俗的!」這類的,就乾脆把禮物收回吧!表示她不懂得基本的「禮尚往來」,妳也順便把妳們的關係收在心裡吧!而在某些狀況下,我會建議妳保持沉默。在婆婆當著我的面攻擊我的家人時,這個方法非常有用。在如今育兒如戰作的時代中,聽說很多婆婆別說是幫忙了,還會講這種風涼話:「親家公一直說要來看孩子,看來是需要錢吧?」背後有滿滿的侮辱,即使是稍微補償一下媳婦的娘家都覺得可惜。這種時候,請妳鼓起勇氣,靜靜凝視著她然後眨幾下眼睛,大概維持兩三秒就好,要讓她意識到「喔!我好像說錯話了!」然後,絕對不要理會她。不必為了她浪費唇舌。有時候則要假裝同意她。假如婆婆對在家顧小孩的媳婦說:「不要像米蟲一樣,只會花先生賺的辛苦錢,也出去賺一點錢吧!」或是當著妳跟待業的小姑面前說:「不用多,妳一個月給她一百萬韓幣的零用錢就好了。」面對這種要是認真回答就一定會起衝突的話,就給她用力同意下去。這時候的關鍵是,臉皮厚一點,沒頭沒腦地同意她的話:「對啊!我就是米蟲。」「小姑需要一百萬的零用錢,啊,剛好我也需要耶!」要不然就大笑帶過:「哈哈哈哈!」然後讓那個要求隨風而逝。我喜愛的作家鄭文正,在他的著作《微笑面對無禮之人》中也有類似的故事。我讀完之後發現,撇開身分,婆媳問題不過就是跟「沒禮貌的人」相處時產生的問題。像是我也有兒子,未來我也會成為別人的婆婆。一般人只要進入「婆婆」這個階段,好像就會變得有點奇怪,所以我想要挑戰能不能打破這個循環,而且我希望未來可能成為婆婆的人都能一起挑戰,試著創造出不同的結局。我渴望達成改變,因為這才有活在這個世界上的價值。我是如此夢想著:即使是現在被逼瘋的媳婦們,在未來也有能力成為「好婆婆」。試著不忍耐的練習1) 如果平常會看電視劇,試著想像自己是劇中某個角色,在遇到言語暴力的瞬間不妨借用他們的特質回應看看:・如果妳是《華麗的對決》(又名:我是張寶利)中的延敏靜:用眼神殺人的烈女子・如果妳是《天空之城》中的陳珍熙:有時會失控魯莽的笨蛋・如果妳是《和你在一起2:最佳的愛情》中的金淑:極盡尖酸刻薄之能事的瘋子2) 你現在是當紅狗血八點檔的編劇。請在以下情境中填入合適的「疑問句」。婆婆:你爸媽沒教過你怎麼削水果嗎?媳婦:( )書籍介紹書名:這次,我不想再忍耐:不必當100分媽媽、乖媳婦、好員工,也能活得自在的42個「不忍耐」練習作者:李承柱出版社:蘋果屋出版日期:2020/12/10作者簡介/李承柱出生在公務員家庭,曾以為靠著善良與誠實就能在這個世界生存。畢業於梨花女子大學國文學系,目前是一位廣告人,製作過膾炙人口的廣告「八道王蓋泡麵」(金俊賢篇)、「可口可樂酷樂維他命水 Show your color Campaign」(金振泰篇)等。二十幾歲過得順順利利,三十歲後卻走進了風風雨雨。在經歷家人以「都是為你好」之名的干涉、住進精神病院般的職場生活、瀕臨崩潰的育兒戰爭後,胸中怒意已如活火山滾滾沸騰。某天聽到醫生診斷自己可能得了癌症,決心打起精神,不再忍氣吞聲,為了省下每次求助算命仙的紅包錢而開始了寫作之路。第一部作品《到底為什麼要談戀愛》(尚無中譯本),道出了總是屈居弱勢的一方的戀愛故事,本書則闡述已婚婦女面對生活的真實樣貌。喜歡笑話和奶油麵包,未來的夢想是成為比任何人都更正面的歐巴桑,讓世界變得更加精彩。延伸閱讀: 作夢睡不好是因為「血虛」!中醫世家第4代傳人教你「養血」,從根本解決身體病灶
-
2021-02-15 養生.家庭婚姻
都那麼大年紀了還折騰什麼?老年父母熟年離婚,該反對還是給祝福?
英國廣播公司在2020年9月推出的4集迷你劇《我們》,題材並不吸引年輕人,講述的是一對結婚多年的老年夫妻準備離婚的故事。最開始引起我注意的是該劇的編劇大衛‧尼克斯,他是英國知名編劇和暢銷書作家。2011年,由他的小說《一天》改編的同名電影,成為當年夏天最賺人眼淚的愛情電影。在《我們》中,康妮和道格拉斯是一對結婚24年的夫妻,有一個即將上大學的17歲的兒子艾爾比。一家人住在郊區帶有大花園的房子裡,是朋友和鄰居眼中幸福家庭的樣本。尤其是孩子即將上大學,夫妻倆將很快迎來無憂無慮的老年生活。一天深夜,妻子康妮輾轉反側,對熟睡中的丈夫道格拉斯說:「我想離開了。我想我們的婚姻已經走到了盡頭。」康妮的語氣如此平靜,就像談論明天早上想去市場買幾塊牛排一樣。道格拉斯從夢中驚醒,反覆追問到底發生了什麼。康妮的理由聽上去很縹緲:「當我想像著我們兩個人無所事事地共度餘生,每一個長夜,該是多麼空虛。我腦中一直迴蕩著一個詞─如出一轍。這讓我每次都心跳加速。」妥妥的文藝女面對理科男的開場。情商不高的道格拉斯的第一反應是懷疑康妮愛上了別人。事實上,一切都沒有發生,他們沒有爭吵、家暴,沒有第三者插足,生活20多年如一日。康妮的一番話就像一顆落水的石子,讓平靜的湖面蕩起了漣漪。在送兒子進大學前的假期,道格拉斯嚴格計畫了一家人穿越6個歐洲國家的旅行,他想借此修復和康妮的關係,卻屢屢和叛逆期的兒子產生衝突。作為理科男父親,他反對兒子愛好文藝,甚至認為靠攝影和音樂並不能養活一個人。旅行中的計畫是打卡每個網紅景點,刷夠1萬步步數。康妮和艾爾比想要的隨意旅行,在他嚴密的邏輯裡,就像一場毫無意義的對冒險的探尋。超出計畫的,在他看來都是失控的局面。說實話,道格拉斯並沒有那種讓人瞬間崩潰的缺點,但他和母子倆劍拔弩張的關係都隱藏在了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細節裡。「我是為你好」「你為什麼不聽我的」,面對至親,他往往會進入希望掌控全局的角色中。鏡頭閃回康妮和道格拉斯20多年前相識的場面。曾經,康妮是一個熱愛繪畫的女藝術家,道格拉斯是一名實驗室的科研人員,兩個人的價值觀相差甚遠。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會愛上與自己性格截然不同的人,戀愛中的「互補吸引力」,在婚姻裡往往成為產生分歧的重要原因。故事的後半段是兒子出走、康妮提前結束行程回了英國,道格拉斯則開啟了自己的「人在囧途」。這一次,他無法再按照自己的「節目單」旅行,他丟過行李,住過警察局,漸漸接受了意外、冒險、邂逅。他回憶起康妮所恐懼的那些「如出一轍」的生活,似乎茅塞頓開,真正理解了她在說什麼。故事到這裡,觀眾也許會想像一個美好的大結局─他找到兒子與之和解,回到妻子身邊,二人白頭偕老。然而,一切並沒有發生。這也是這部劇讓我很有好感的原因。最終,康妮和道格拉斯和平分手。他們花了整整一個晚上整理了20多年共同生活的回憶,當再次出現在兒子的攝影展上時,康妮穿著年輕時穿的黑色套裝,道格拉斯穿著20多年前的燈芯絨西裝,他們都成為自己希望成為的樣子。康妮可以重啟她青年時代沒有完成的文藝夢,道格拉斯可以過他有安全感的規則人生。被迫遷就別人的改變,終究是不甘的。最後,他們像親人一樣問候、吻別,放下為了責任勢必要在一起的負擔。從題材上說,《我們》並不是第一部關注老年人離婚的電視劇。早在2005年,日本就拍過一部類似的日劇《熟年離婚》。15年前,這部劇一開播就獲得了18.7%的高收視率,可見「熟年離婚」已經成為日本的一個社會現象。不僅在日本如此,老年人離婚率呈現上升趨勢,這一現象在世界各地普遍存在。在西方社會,他們將這一現象稱為「銀髮離婚潮」。2019年,根據中國第六次人口普查的資料,國內老年人的離婚率跟30年前相比已經翻了一番,中國人迎來老年離婚潮。退休後的10年是中老年離婚的高發期,其中2/3是由女性提出的。在《我們》中,康妮說過一句話,可以解釋為什麼在老年人離婚的提議人中,女性占據較高的比例。「自從成為母親,在這個角色裡,我變得越來越遊刃有餘,但當孩子長大,我開始覺得有些異樣,我需要生活有一些改變,我的『工作』結束了。」早在2015年,美國社會學家蘇珊‧布朗發表過針對中老年離婚的研究報告《灰色離婚革命》,她提出:「個人化的婚姻更加以自我為中心,而在此前沒有人會把個人利益與婚姻中的角色分開。」在社會學家眼裡,老年人離婚率的上升,實際上是他們婚姻觀的改變─當子女逐漸長大後,他們開始反思個體自我實現的可能。在《我們》這部劇中,並沒有明確地指出康妮為了家庭或者孩子而放棄自己的繪畫之路,但隱隱約約地,家庭生活讓她偏離了最早作為一個獨立女性追求夢想的道路。她和道格拉斯曾經有過一個叫珍的女兒,但女兒意外夭折,康妮一度覺得失去了整個世界。後來為了給兒子艾爾比更好的成長空間,道格拉斯主張換個大房子,康妮不情願地住到了遠離城市的郊區。這部劇並沒有從康妮的女性視角來講述,而是透過道格拉斯和叛逆兒子的緊張關係來投射夫妻之間不可彌合的價值觀差異。愛好藝術的兒子就像當年那個不信任親密關係的母親康妮。被弱化的夫妻衝突當然少了很多觀眾喜聞樂見的誇張情節,但也更發人深省。不一定非要鬧得雞飛狗跳,才能宣布一段婚姻的終結。婚姻關係中的男人和女人,不需要再去指認誰對誰錯,就像開篇那場關於離婚的對白:「道格拉斯,我想,我們的婚姻已經走到了盡頭。」沒有埋怨、憤怒、遺憾,僅有的情緒是對自己說的,「雖然沒有能力與你共同度過最後的日子,但我從不後悔當初與你結婚」。這一幕,堪稱離婚界的樣本─體面而真實地面對自己。在東亞社會,當已經成年的子女得知老年父母想要離婚,我們常常會聽到,都那麼大年紀了,還折騰什麼?類似的道德綁架通常讓老人們無言以對,他們好不容易鼓起的勇氣面臨著巨大的挑戰。《我們》這部劇恰好能回答這個問題。當道格拉斯在西班牙巴賽隆納好不容易找到兒子時,兒子說:「我擔心你對我失望。」父親說:「你在過屬於自己的生活。」反之亦然。看完這部劇,我把它轉發給我的母親。我的母親今年退休,正在經歷她的「熟年離異」。不是所有婚姻都能走到最後,比婚姻本身更重要的,是在婚姻中學到了什麼。如果在60歲時能感悟到這點,便是開始了自我的救贖。(丁影/摘自《三聯生活周刊》2020年第46期,圖/王青)
-
2021-02-13 新聞.生命智慧
「我絕對不會變成這樣」?遺物整理師:每個垃圾屋背後那些說不出口的苦衷
「我很愛乾淨,絕對不會變成這樣。」那是在國際殯葬產業博覽會展示垃圾屋模型屋時,一位四十多歲女性的直白感想。這個模型屋,是取材自四十多歲女性孤獨死在垃圾屋化的公寓現場。委託給我們清理的垃圾屋裡,既有屋主已亡故的案例,也有屋主親自要求清理的案例。說是垃圾屋,其實垃圾量各式各樣,有的堆積到腳踝高度,最多的也有堆積到天花板的程度,份量甚至達到八噸。無論何者,都是一個人難以清理的狀態。我在製作模型屋時,為了讓人比較容易辨識查看垃圾,其實已經縮減了實際份量。有些垃圾屋是耗費了幾十年的時間形成的,也有些僅僅兩、三年就達到了會把房間淹沒的份量。尤其是女性,在問題還沒發生時,她們多半勤於整理房間,往往是基於某些切身的事態,最後才引發堆積垃圾的習慣。首先是出於職業上的因素,尤其是從事服務業或令人異常緊繃忙碌的工作,就我受理的案例中,具體來說,又以律師、聲色場所工作者、護理師、演藝人員這類職業居多。由於這些職業在工作時必須費盡心神面對顧客、患者或工作夥伴,回到家時已精疲力竭,只能放任家事或自己的事不顧。「今天太累了,明天再清理吧。」、「等到放假時再說吧。」諸如此類的拖延,累積的結果,終於到了覆水難收的地步。這類委託人多半是女性,而且打扮得光鮮亮麗,根本難以想像她們住在垃圾屋裡。因此,每回我總驚訝於那表裡間的落差。不過,也許是因為她們必須應付外界種種狀況,疲於奔命的結果,回到唯一得以放鬆的家裡,反而毫無力氣了。從事護理師等職業的夜班工作者中,許多人因為無法早起丟垃圾,最後導致垃圾堆積。或者也有人難以配合居住地區規定的丟垃圾時間,結果遭到鄰居的警告等等,漸漸也不敢外出丟垃圾。另外,還有被跟蹤狂鎖定的受害者,那些受害女性也不敢外出丟垃圾。事實上,我曾處理過某位女性演藝人員的案件,當時情況非常可怕,對方就住在正對面跟蹤監視,一旦受害者外出,對方必然尾隨,就算搬家,對方隨後也搬進同一大樓。受害者既不敢在陽台晾曬衣服,也擔心對方會去翻撿她丟掉的垃圾,最後甚至連外出都感到害怕。考量到委託人的情況,我們最後決定將屋內的垃圾全部裝進紙箱,假裝出要搬家的模樣、再搬運到屋外。但是,等我們開始清理後,那名跟蹤狂男子卻突然出現,不斷騷擾我們,問我們:「要把箱子帶去哪裡!?準備去哪裡!?」後來只得請警方介入,事情才落幕。由此也不難想像,這名男子長久以來帶給委託人多少恐懼。直到近五百箱的紙箱全部搬運完畢,委託人彷彿也放下了心,原本僵硬的神情才逐漸柔和下來。撇開演藝圈公眾人物的頭銜,委託人其實與一般的女性無異,不管是誰,要主動拜託業者前來清理垃圾,都需要極大的勇氣。在撥出那通委託的電話前,想必是十分煎熬猶豫,肯定也陷入害怕被外人知曉的糾結中。除此之外,有人是因為失智症或發展遲緩導致無法清理或整理,也有人是收集上癮。或者,有的是打從一開始就不懂如何整理、卻獨自一個人住的二十多歲委託人,這樣的案例也逐漸增加。儘管演變成垃圾屋的理由各式各樣,不過在清理時,我察覺到不可思議的共通點是,屋主為了讓垃圾避開自己最常待的地方(例如床鋪周圍),會從窗戶邊或牆邊開始堆高,再漸漸往屋子中央擴散。一旦垃圾累積到膝蓋左右的高度,接下來就漫延至浴室、廁所或挑高閣樓等處。若是堆積到腰際的高度,廁所肯定就會完全被垃圾占據,無法使用了。因此,屋內會散落著裝有排泄物的寶特瓶或塑膠袋。從外觀看是尋常人家,但打開門後卻是另一個世界。究竟囤積了多少年份的人生呢?最後,我想介紹的是我最常遇到的垃圾屋案例。這些案例,通常是屋主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突然驟逝,或與心愛的人分開,因為那種失落感而引發了屋主的憂鬱。例如家人意外死亡、最心愛的寵物走了、離婚、遭到解雇……面臨突如其來的事件所引發的失去,總會讓人的生活變得完全沒有力氣。於是原本的生活驟然停滯不前,失去了「活著」的力量。若在那樣的時候,有誰陪伴在旁,或許也不至於演變成垃圾屋了。「我絕對不會變成這樣的。」讀到這裡,還有人能如此斷言嗎?※ 本文摘自《或許,我就這樣一個人走了》。《或許,我就這樣一個人走了》作者:小島美羽 譯者:陳柏瑤出版社:麥田出版日期:2021/01/05《或許,我就這樣一個人走了》書封。圖/麥田提供
-
2021-02-02 失智.照顧喘息
失智故事/照護失智雙親, 深信被愛的感覺不會遺忘
多年前,台灣社會對於失智症的認識尚處啟蒙的階段,對於「失智」以及因失智而改變的認知與行為也常因著沒有足夠的認識,不只讓病人為此深深受苦,連帶也讓身為照顧者的家人們原有的生活起了極大的變化。但失智者或許會慢慢忘掉所有的事情,然而「愛」的感覺是不會忘記的,我們可以讓他們深深覺得自己被愛。雙親逐漸遠去的昨日大概是從2007年開始,哥哥時常和我抱怨,媽媽老是在家做怪,有時候晚上還會一溜煙的偷跑出去,讓他覺得非常困擾。不過因為我在家中排行老三,婚後很早就沒有和爸媽同住,再加上律師的工作忙、我大概一週回去看他們一次而已,也沒有覺得太奇怪。雖然如此,我與其他的弟兄姊妹就決定聘請幫傭來減輕哥哥照顧的負擔。然而隨著時間過去,媽媽的異常狀況越來越明顯,她開始會無故和老爸吵架,已是老夫老妻的兩人竟然吵到要離婚。那時媽媽老是嚷著「現在你看到的爸爸是假的!」、「你爸有外遇,都不知道平常偷偷摸摸的跑去哪裡!」。除了幻想外,媽媽還突然變得很喜歡到外頭四處撿東西,她會從舊衣回收箱拿很多衣服回來,她好厲害,會用一根衣架伸進箱子裡面去勾衣服。這些五花八門的衣物塞得家中一箱又一箱、到處都是。眼見各種怪異的行為與幻想越來越離譜,再加上家人察覺母親雙手會止不住地顫抖,我們發現不對勁,連忙帶她去大醫院就醫。一開始我們想說年紀大、手又會抖,應該是「帕金森氏症」吧,沒想到神經內科醫師看診後告知我們,媽媽的問題是失智症引起的,而且確診病程已經進展到中度。過了兩年,曾是軍人的父親也開始出現異常情緒與幻想,這時換爸爸覺得媽媽有外遇,而且時常會情緒突然失控,會在公眾場合為了小事暴怒,大吼大罵身邊的人。有了帶母親看診的經驗,我們很快知道父親也需要就醫,因為爸爸的自尊心很強,所以我就連哄帶騙的跟他說「爸最近都睡不好,媽媽固定在看的醫師很漂亮啊,我們就去給醫師看看,然後拿一些好睡覺的藥。」就醫後,父親確診罹患失智。從疲累潰堤中再次站起爸媽接二連三罹患失智症後,讓我身心俱疲,因為女兒已經上大學到外地住校,所以週間我就搬回家和爸媽住,照料他們的起居,週末再回自己的家。那時白天忙工作,晚上要照顧爸媽。有時會遇到媽媽在晚上堅持一定要找某樣東西,就得陪著她翻箱倒櫃、整晚都無法睡覺;再加上她會跑到外面亂撿東西,整個屋子裡除了舊衣之外也堆積各種雜物,若是偷偷清理掉被發現,她會吵得不可開交。我們曾經送媽媽去日照中心,雖然生活變得比較規律,鬧脾氣的情況略有改善,但她晚間的怪異行為和睡眠障礙仍三不五時的出現,在照顧幾年之後,我發覺自己也變得不太對勁。我記得,日夜不間斷的壓力開始讓我每天起床就拉肚子,慢慢地,我常常感到很累卻睡不著,時常覺得胸悶、喘不過氣。連續看了很多次醫師,做了一大堆的檢查通通都正常。最誇張的時候,我接連一週都沒睡,沒辦法只得去看身心科,醫師問診之後認為我已經有憂鬱症了,這時我的狀況也糟到完全無法工作,甚至連續一個月我連出門的力氣也沒有。如此糟糕的情況,我選擇讓自己安靜下來並好好的沉澱。其實從照顧爸媽開始,我就呈現半退休狀態,自己生病後就順勢從職場退休。時間空下來後,靠著自己很強烈想要好起來的信念,在先生的陪伴下,我每天都強迫自己外出運動,也穩定的服藥、充分休息,自己的身心慢慢的安定下來。我記得,當時身心科醫師建議,若長期照顧父母會讓自己的生活負荷超載,那麼尋求專業的照護機構協助,其實也是一個辦法。在與其他手足討論過後,就開始著手安排讓父母住進安養中心,我們去參觀的時候,導覽的社工告訴我們,中心剛好有兩個名額出缺。然而,即便親身照顧過程中受了很多苦,但是想到要一次把父母都送到安養中心,內心覺得十分掙扎,因此,我們決定先安排照顧需求較大的母親入住。非常感謝神的帶領,在入住名額一房難求之下,媽媽竟然能夠如此順利住進安養中心。母親入住後,我感覺背上的重擔輕省了些,也因著這個機緣讓我在安養院認識了上帝,成為基督徒。有一天我去安養中心探望媽媽時,遇到中心的護理長,她與我分享福音。當時我感受到從未有的愛與溫暖,我就信了耶穌,她同時邀請我去教會。非常神奇,那時候我才發現,這位護理長邀請我去的教會,竟然和我以前上班的地方只隔了一條馬路的距離。當我第一次踏進教會,一聽到大家開始唱詩歌,眼淚突然就止不住地流個不停,莫名感覺過往的重擔突然全都放下了。我開始讀聖經、參加教會查經班,讓生命慢慢地從爛泥中被拉了出來,又有力量可以陪伴別人,我的憂鬱症得到完全醫治了;感謝主的帶領,讓我在最困難中認識祂並經歷祂的恩典與醫治!如今,使我有力量可以陪伴及幫助別人。學習留下愛的感覺第一次認識瑞智基金會(當時稱為瑞智事工),是在台北宏恩堂舉辦的「家屬訓練班」,當時我被邀請上台做見證,與大家分享自己照顧父母、從憂鬱症中走出的歷程。我跟所有家屬分享,我是律師,我不用擔心經濟的問題,加上我還有哥哥、有弟弟,甚至還可以請得起看護協助,我告訴他們:「像我們這樣『有錢、有閒、有人』的人都倒下了,我能深深體會到你們心中的苦、背上的重擔,若沒有足夠的資源及支持系統,你們或許會跟我一樣,扛不住這與日俱增的壓力及困難。」感謝主,雖然因照顧父母我生病倒下來,但是我卻因此認識耶穌,得著醫治及力量,致使我可以走出來,由一個被幫助者成為幫助者,得以在照顧旅程中成為失智家庭的陪伴者。每當看到失智長輩們的單純與快樂,我常思考,該怎麼做才能更多傳遞我們的愛,讓失智長輩的身心持續享有平安的狀態呢?
-
2021-01-30 新聞.長期照護
一連串生活改變與意外,被診斷阿茲海默症跟肌少症! 老老照顧 「返老還童」豁達面對
即將動土的林口天使居,預計2022年落成,正好是王建煊與蘇法昭結婚60周年,俗稱的「鑽石婚」,台灣離婚率亞洲第一,結縭一甲子實屬難得,兩老如今有病痛還能樂觀相伴,更是難上加難。具俠女性格的蘇法昭,說話坦率不拐彎,面對失智願意放下身段,承認自己「真的變笨」;因攝護腺肥大頻尿的王建煊更自曝兩人現在一起包尿布,蘇法昭還說:「這是返老還童!」接受它、適應它,為老老照顧的健康面對,做出最佳示範。無來由開罵 發現妻子怪怪的王建煊和蘇法昭是大學同學,婚後總是形影不離,王建煊甚至說過自己有「戀妻症」,依賴蘇法昭甚深。然而,一年多前,「常沒來由把我罵得要死,她是很優秀的人,以她個性,絕對不會這樣。」這是王建煊察覺妻子怪怪的開始。接著一天到晚問:「等等是不是要回家了?」王建煊納悶,從外雙溪搬到林口都11年了,家,不就在這嗎?蘇法昭還常常提起:「我爸爸呢?」每次一問,王建煊就提醒:「爸爸20多年前在美國過世了,你還去參加喪禮過啊」,不到10分鐘,她又問「我爸爸呢?」有一次,蘇法昭對著王建煊問:「你是我爸爸嗎?」他乾脆反問:「那你知道我叫什麼名字嗎?」被這麼一問,蘇法昭看了他臉好一陣說:「你叫王建煊。」才恍然自言自語:「對喔,王建煊是我先生,不是我爸爸。」經常恐懼懷疑,也是失智症者初期常現。每天睡覺時間一到,「她就害怕,不斷提醒房門要鎖,鎖一次還不夠,還得上鎖兩次」,跟以前很不一樣。莫名一跌再跌 確診輕度失智過去一年多來,蘇法昭莫名跌倒五、六次,第一次跌不到一周又跌,還有一次在三重教會講道結束,才走出來不遠,跟在後面的蘇法昭跌到頭破血流,還是熱心路人趕緊叫救護車。慶幸的是,進出急診室多次,檢查竟然沒大礙,感謝上帝的同時,王建煊開玩笑叫她「蘇鐵頭」。一連串生活改變與意外,王建煊於是帶著蘇法昭就醫,確診為輕度阿茲海默症跟肌少症,「之後就看了很多失智相關的書,對這個疾病愈來愈了解。」發病罵人有條理 隔天全忘光失智症患者經常沒有病識感,針對這一點,王建煊很有感,「她發作時,罵人不但很有力氣,還不是亂罵王八蛋這種,有條有據到我都辯不過來。」而且,前天才罵過,早上一醒來完全忘光,連蘇法昭自己都不明白罵起人為什麼可以這麼鏗鏘有力、條理分明?「一開始,我始終覺得我很正常,不正常的是他。」父親是台大教授,自己也曾是老師,蘇法昭自認「我一樣聰明,怎可能失智?」然而,聰明的自己也會想,「久了,誰不正常?當然是我。」蘇法昭一次又一次的跟自己說,直到最後坦然承認,自己現在真的變笨了。再坦然,當然還是有勉強不來的時候,王建煊透露,特別是不想看醫師,「雖然現在是輕度,就那兩個藥,但萬一沒去,萬一有新藥呢,我不放心。」照顧有心法 不說失智改神內對於不想去看失智症門診的家人,王建煊提供心法,「幹嘛要說帶他去看失智呢,他不喜歡失智這兩個字,就改說是看神內科,跟醫師講好,不就好了。」王建煊說,照顧失智的人又沒失智,腦筋轉一轉不就得了,帶點頑皮的笑容還補上一句,「騙人是不可以,不過,善意謊言是對的。」
-
2021-01-15 新聞.生命智慧
「我們都沒有老過」…初老6現象,認識它、面對它、提防它!
網路有一篇小文章,叮嚀著「要好好地享受生活」,尤其是退休生活,怎麼做?令人逗笑的文章:他說名人有「兩會」—發布會和記者會;有錢人有「兩會」—董事會和招商會;普通人的「兩會」—約會和聚會;失敗的人也有「兩會」—這個不會、那個也不會;奮鬥上進的人有「兩會」—必須會、一定得會。退休的人則有「五會」:會走、會吃、會玩、會睡、會上網。文章裡強調,記住智慧的一句話:世界是你的,也是我的,但歸根究底是屬於「螃蟹」的!我好奇「螃蟹」是什麼意思?原來「螃蟹」是一種比喻,身體健康、活得久、不死的,在市場才永遠值錢!「螃蟹」就是提醒大家,氣長、氣好,一切才有意義。網路還有一篇小文:六十歲以後,如果你一不上網、二不歌舞、三不吃喝、四不隨便跑、五不亂花錢,養成一個良好的生活習慣,久而久之,你就會驚奇地發現自己「老年癡呆了」。玩笑中,這篇小文章暗藏洋蔥。有個老哽笑話,你或許聽過。一群大學同學畢業三十後,決定在A餐廳聚宴。選A,是因為女服務生很靚。十年後,六十歲的他們再度聚餐,又選了A,因為那裡的菜單有許多養生餐膳選項。再十年,七十歲的他們還是去了同樣餐館,這次的理由是那裡有無障礙空間,適合輪椅進出。又十年了,大家已經八十歲了,他們還是去了A,因為大家都不記得曾經去過了。第一次聽此「老化的魔咒方程式」,有閃淚,因為我偶爾也會翻閱養生菜單了。春荷淨靜,檢查自己的初老心理年紀漸長的人,一些生活的小笑話陸續浮現,也會開始自嘲這些事情:忘了眼鏡插放在頭頂上,卻到處找眼鏡;手機明明握在手上,卻心中一驚「我的手機不見了」;明明是尋常的日用品,卻一時想不起它的名稱;家裡才兩個兒子,卻老是叫錯名字……。生活中,不自覺地跟著同輩說著一些有關失智的笑話,其實,他們想表達的是「關於這個議題有點壓力,但是我怕!」但是,他們與晚輩相處,卻有強烈地防禦的念頭,「不想讓別人以為我們老」,他們還在抗拒承認自己的初老!今年五月,我去國稅局報稅,承辦的年輕工讀生,非常禮貌地稱呼我「阿北」,我「溫柔地強烈」抗議,希望她改稱「王先生」,同時內心只能軟弱想著「年輕人啊,以後,妳初老的時候會有報應。」當日常陸續出現一些小小糗事,多了一些矛盾的念頭時,其實我們應該自我意識到:初老已經近身,甚至乾脆「承認」初老了。我要問,承認了然後呢?我以為這時最好的第一步是「自我觀察」,因為「我們都沒有老過」,這些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新鮮現象,我們都是陌生的。簡單地說,我們要認識「什麼是初老」,要聰明地面對自己初老這個階段,學習如何與它和平相處,也要開始「小心提防」初老的副作用,不要讓年輕人覺得「你好煩好囉嗦」。更重要的是自己「樂在其中」,享受每個階段的人生風景,尤其是此刻。蘇東坡說「最是橙黃綠橘時」,應該是中年末,初老時。關於初老,大致上有以下幾種現象:一,開始「好為人師」。自覺多了許多生命領悟,對於閱讀來的「智慧結晶」,忍不住盛嘆,也嘆惜自己過去的錯失,於是開始截圖分享長輩文。一有機會,就置入行銷自己的生命經驗,大言不慚。事實上,我們年輕的時候,從不喜歡老生常談,聽厭別人的嘮叨老話。想想,儘管是顛撲不破的道理,現在年輕人那裡會喜歡你現在的嘮叨老話?再想想自己年輕時的「不聽老人言」,我們可曾在意過他們的苦口婆心?如果你現在覺悟出什麼人生大道理,先用不急著表達自己的心得,想清楚再分享吧! 二,膽子變小。電視直播緊張刺激的球賽,不敢看下去,會藉機轉台,然後悲觀地認為自己支持的球員或隊伍「會輸」。即使觀賞老電影,看到劇情中悲傷的一些片段還是「心存不忍」,眼眶泛淚。如果,情感戲太過激烈、情節悲慘的畫面,也會屢屢切換頻道,等到這一段劇情過了之後再轉回來。好笑的是,都已經看過幾次重播了,還是會不忍直視、不捨悲戚,對於人生的「大變」承受力降低了。哭點變低了,可能連自己都訝異。三,老歌情節。記得我年輕時,觀看著電視的歌唱節目,那位歌聲婉轉低沉,繞梁三日的女歌手,母親總會問「她是誰?」「蔡琴!」每次看她每次問。之後我看到很會唱的紀家盈,我也會問女兒「她是誰?」「她是家家,你已經問過好幾次了!」初老年紀的人,開始覺得「以前的比較雋永」,新人的音樂「聽不懂」。四,老兵情節。這個容易懂,「閣較講嘛講過去」,喜歡提當年勇。當然也會用「我吃的鹽、我過的橋」的態度面對眼前的年輕人,感嘆一代不如一代。結果,世代鴻溝成了世代的驕傲,甚至成了世代歧視。這裡要提醒,千萬不要落入「年紀的偏見」困局,要知道有偏見就有傲慢,「你會慢慢變成老賊!」年輕人對這樣的初老族也會有偏見與傲慢。工研院許友耕博士的六十五歲感言,他列出六點提醒自己。首先,他說:「不能自以為是,倚老賣老,如果過去真的有點成績,那多是時勢使然,別以為那幾招還管用。」五,對好東西的價值觀改變。對於好茶或是好酒的品質,有一些人開始變得很敏感,人生苦短,為何要浪費在次級品上?這個情結成了「品味的迷思」。對於有比較厲害功能的家電,價格的抗爭相對軟弱,不再掙扎。舉例,某個日本品牌的烤麵包機,烘烤時會釋放蒸氣,可以讓枯乾的麵包恢復成像是冬天曬過太陽的蓬鬆暖被,多段式的烘烤設計,煥然把它成了外酥內嫩的土司。這個高價商品,我曾經抗拒過,想想它是其他低階烤麵包機價格的三四倍耶!但是兩年後,我改變想法了,決定下手買它的理由是,反正明年我還是會想要擁有它,為什麼不現在就買了它?何況「歲月剩下不多」,多一年享受它,就是賺一年。其實,使用好東西的定義,花多一點錢背後的精神,就是「不過度消費」,買/用真正需要或耐用的東西,算是惜物吧!這個態度,在初老族的消費觀漸漸明顯。另一方面「斷捨離」生活哲學也大大流行,開始盤點已經不需要的物件,甚至積極響應。許友耕博士也說:「不要想買地蓋一間自己想要的房子,那會是災難。也別說辛苦了一輩子,買部好車犒賞自己。」至於「辛苦了一輩子」,哈哈,他特別聲稱「老實說,也沒什麼真正辛苦到。」不用太自戀。許友耕進一步說:「不要管那些資訊:人生必遊的十大景點、非吃不可的美食、必讀的三十本的好書……。」他的六十五歲感言,我以為就是關於生活品味與餘命管理必須「放在一起思考」了,取捨之間已經不能任性。六,出門配備。多了保溫杯,隨時需要外套,有些人則需要拐杖了。如果要去旅行、走長路則多了護膝。當然,大包小包的慢性病藥物成了標配。人生的殘值,該如何計算?二○一九年公視人生劇場,以「為黑暗世界點一盞燈」為概念,精選了四部作品:《大潮》、《盲人阿清》、《風中浮沉的花蕊》、《殘值》。作品都是藉由社會所造就的人性黑暗,述說人們如何找回人的價值與希望的微光。《殘值》主角阿濱是一位四十歲落魄的保險專員,事業幾番掙扎,他開始沉淪「詐保」,雖然見不得光,但是自覺在「救人」,他搖身成了一些人的經濟救星。在此同時,阿濱正走到人生的谷底,老婆要求離婚,兒子的監護權還得歸她,阿濱不想放棄這個家,更不想放棄「事業風光」的大好機會……。(本文節錄自有鹿文化出版《向夕陽敬酒:生命深秋時的智慧筆記》)
-
2021-01-10 名人.吳佳璇
吳佳璇/租一個什麼都不做的人
再過一個月就要過農曆年。儘管世界疫情嚴峻,對岸仍依往例,於1月28日啟動連續40天的春運計畫。在這個「地表最大規模人口遷徙」活動中,除了交通、衛生等相關部門要繃緊神經,雖然多數遊子對返鄉充滿期待,也有不少人抱著矛盾、甚至痛苦的心情。像是面對故鄉長輩動不動就問何時要結婚、抱孫子,聽在年輕人耳裡,越聽越不是滋味。「出租女友」就是在這種社會壓力下應運而生的行業,春節是租友高峰,八成是男方租女友回家應付父母。「女友」的日租金則隨長相身材而浮動調整。男女雙方通常有書面合同,不僅明文規定晚上不同床,還要針對相戀過程、雙方家庭背景等資訊預先套招,以免在「執行任務」時穿幫。然因長時間相處,假戲真做發展成情侶者時有所聞,成為一種社會現象。除了出租女友,現代生活不乏各種跑腿工作,像是代送禮、代驗車、代排隊、代掛號……但這些工作都有明確的目的性,如果有個號稱什麼都不做的人想把自己租出去,會有市場嗎?2018年6月3日,日本推特網站出現一個署名「什麼都不做的出租先生」(レンタルなんもしない人)帳號,可以找他陪你去一個人不方便去的餐廳,玩遊戲參一角,還是為了賞櫻先去公園占位子……凡是差一個人的場面,就是他的服務範圍。出租先生不囉嗦,只和委託人有基本對話;更絕的是,服務本身免費,但酌收從住所(東京國分寺車站)到服務地點的車馬費與餐飲費。令人跌破眼鏡的是,「什麼都不做的出租先生」推出服務10個月後,帳號追蹤人數從300人增加到10萬人(目前超過26萬人),工作應接不暇,包括陪升不上公司正式職員的女孩,黯然返鄉前去逛東京鐵塔;和年輕時全心拚事業忽略妻女,熟年離婚多年的孤單歐吉桑一起去買生前契約;陪伴因畏懼眾人嫌惡嬰兒哭鬧眼光,不敢獨自帶孩子出門的年輕媽媽外出用餐,內容包羅萬象。當傳統媒體開始報導這一隅奇特的都會風景,才發現開發這項業務的,是一位國立大學理科研究所畢業,曾當過編輯且規律上下班的已婚男子。35歲那年毅然離開職場,以這種最低規模的生活方式,重新檢視工作、金錢以及人際關係的種種糾葛,得到莫大迴響。先是2019年上半一連出了兩本書,7月起漫畫連載迄今;隔年4月,改編電視連續劇上映。租一個「什麼都不做的人」有什麼用?正如原著作者所言,他想傳達人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種價值。就像嬰兒,不論哭鬧或微笑,大人都說可愛。當我看到電視劇與書本一再強調這樣的訊息,認為這位本名森本祥司的出租先生,不僅是卡爾‧羅傑斯(Carl Rogers,1902-87)為代表的人本心理學派實踐者,更因為「什麼都不做」而能安靜聆聽,又不涉入委託人生活,反而營造某種心理治療似的安心氛圍,讓委託人鬱積的情感,得以抒發。從出租女友到租一個什麼都不做的人,不都反映出當代社會疏離的人間風景?
-
2021-01-05 癌症.攝護腺癌
活得夠久就會得!從攝護腺癌中存活 那些被閹割的男人們
喜劇演員比利•康納利(Billy Connolly)曾戲稱,他已經來到醫師不在意他的睪丸、而是對他的直腸更感興趣的年紀。睪丸癌的中位數年齡約莫是三十四歲,而攝護腺癌差不多是七十二歲。接受攝護腺指診時,你得側躺,將雙膝抬至胸部,讓醫師用戴上手套的手指伸進你的肛門,透過薄薄的腸壁評估攝護腺的大小和硬度。攝護腺癌相當常見:在我人數將近四千的當地病人中,每年都會出現幾個新診斷。艾利克斯•辛克萊正是其中之一。他是六十二歲的建築工,個性堅毅、肌肉發達、禿頭,鬍鬚又濃又黑,遮去他的下半張臉。他說他已離婚,也暗示他的性生活相當活躍,子女早已長大離家。他穿著連身工作服來就診。「以前我晚上要起來一兩次去尿尿,但現在多達五、六次。早上起床時累得要命。」他發現自己有時得在馬桶前站上整整一分鐘,尿液才開始細細流淌。「我寧可不看醫生,可是情況已經不能再拖延了。」我們填完一份名為「國際攝護腺症狀量表」的問卷調查,以一到五分的程度回答一連串問題,從你多常感覺膀胱沒有清空,到你多常得用力讓尿液排出。艾利克斯拿到讓人印象深刻的二十二分。我從他的手臂抽血取樣,檢查攝護腺特有物質的濃度,這種「攝護腺特異抗原檢驗」的結果大致會隨攝護腺大小而異,有時能檢驗出癌症。我問他能否進行直腸檢查。「我聽說過,」他順從地說道,起身拉開工作服拉鍊,「如果你非做不可的話。」艾利克斯的攝護腺相當肥大,從膀胱下方向後凸出,壓擠到了直腸。我在腺體中央下方某側的皺褶處摸到一顆比較硬的個別團塊,就像塞在柏油路面的一顆小卵石。「那就是你排尿辛苦的原因。」我告訴他,「你的攝護腺肥大得很嚴重,使得尿液幾乎無法通過。」艾利克斯起身拉上工作服拉鍊。我說,「你要去找這領域的專家,」我讓他注意聽著,「他們會用顯微鏡檢查你的攝護腺切片。」一聽到這個訊息,他的動作慢了下來,接著小心地詢問:「他們如何取出切片?」「他們會用非常細的針,從你的肛門穿過腸壁。」我希望讓他放心,但不知這是否反而讓他更為焦慮。「攝護腺暴露在體內的睪固酮當中,時間越久會變得越大,所以你活得越久,攝護腺就會越大。你不是唯一的案例,攝護腺在大約你這個年紀開始出問題是相當常見的。」「這和癌症是同一回事嗎?」他同時拉上外衣拉鍊和伸手拿帽子。我等候片刻,直到他的目光又轉回我身上。「男人活得越久,攝護腺就會長得越大,只要活得夠久,每個男人都會得攝護腺癌。但大多數男人的攝護腺癌生長緩慢,所以不會造成麻煩。」「我要怎麼知道它會不會對我造成麻煩?」一九八○年代期間,《紐約時報》的編輯安托利•布洛亞(Anatole Broyard)寫了一系列短小精煉的隨筆,描述他確診罹患攝護腺癌和接受治療的經過。這些隨筆在布洛亞死於該疾病後由他的遺孀收集出版。布洛亞長年評論文藝,旁徵博引為文章注入幾許幽默感和非凡才智,文筆有如弧光燈般明亮而清晰。「當你全身充滿核染料,躺在巨大的機器下方,讓它掃描你全身骨頭,找尋背叛的證據,你心中有何感想?」他寫到某次接受掃描、查看癌細胞是否已侵入他的骨骼,「這部機器具備恐怖電影的感染力,在它下方,你變成暴露於電子風暴中的科學怪人。」布洛亞體驗到自己的確診既是焦慮和恐懼的大爆發,吊詭地卻也是解放——生命變得多采多姿,有如「垂掛在平台鋼琴上的彩色渦紋披巾」。身為批評家,他求助於書本,藉此與癌症和平共存,但抱怨有太多回憶錄都缺乏幽默感,過度嚴肅,沉溺於浪漫主義,「它們聽起來如此虔誠,彷彿是用腳趾尖寫成。」他承認這個診斷讓部分的他相當得意,彷彿聽見任何人所能聽見最糟糕的消息——末期疾病的診斷,就像獲得宇宙至大的祝福。布洛亞對自身疾病的某些層面抱有一絲感激,疾病使他更深刻、更貼近地欣賞活著的光采,以及允許他放縱長期以來被壓抑、想要更加衝動的欲望。在篇名為〈病人檢驗醫師〉的隨筆中,他詳細說明了自己偏愛的醫師類型——「擁有想對抗命運的強烈欲望……熱情或倔強到足以凌駕如惡魔般強大的事物,例如疾病。」布洛亞時常覺得自己得在慶幸他還算勇敢的朋友面前故作堅強,但他知道,好醫師會看穿他的虛張聲勢,識破他的孤單,甚至引導他穿越癌症治療的煉獄。他不想依賴誇誇其談或詐騙欺瞞的醫師;他理想中的醫師應當受過詩歌訓練,或至少熟悉隱喻的可能性:我想要的醫師,不僅是有才能的醫者,而且有點像玄學家。他能照顧身體和靈魂……我的醫師若要瞭解我的身體,也必須懂得我的性格。他必須穿進我的靈魂,而不光只是穿進我的肛門。布洛亞拒絕了第一位醫師提議的閹割(「我的泌尿科醫師相當知名,他想切除我的睪丸,但我認為這麼做等於一開始就輸掉了這場戰役。」),但他同意大多數治療攝護腺癌的方式都會讓他性無能,或影響到性慾。他建議莫將性視為只關乎肉體,而是一種親密想像的擴展,並接受性生活的減少是合理的交易,希望藉此多換取幾年的壽命。「以我自己的例子來說,」他寫道,「在與死亡發生小衝突後,我覺得光是活著就是持久的性高潮。」泌尿科醫師證實了艾利克斯罹患攝護腺癌。更糟糕的是已經擴散,因此移除攝護腺以消滅腫瘤已非選項。改善他生活品質的第一步是拓寬通過攝護腺的尿道,或者如同艾利克斯說的「給它鑽孔」(建築工在思考身體及其缺陷時,有一堆好用的比喻)。我還在擔任初級醫師時,曾協助過進行這類手術――病人躺著接受麻醉,雙腿擱在鐙具上,一個內附攝影機的細小儀器穿入陰莖,推進膀胱。觀看這個過程總讓人感到驚奇,攝影機探索未曾被看見、幾乎難以置信的粉紅色隧道和堤岸的世界,裡面分布著脈紋和渦漩的精美輪廓線。一進入攝護腺,儀器會伸出金屬圈,透過電流加熱後,能同時削去和燒灼阻礙尿液流動的組織。這得花上幾天時間讓出血止定——這期間艾利克斯得待在醫院,用寬口徑的導尿管排出膀胱的尿液。手術後,艾利克斯的尿液順利流動,但他的癌症已處在過於後期的階段,無法消滅。我讓他開始接受注射,讓睪丸停止製造睪固酮,還有使用荷爾蒙阻斷劑。我們計劃在當地醫院進行放射治療。第一次注射的兩週後,我重新為艾利克斯檢查。他的性致已蕩然無存,皮膚感覺又熱又乾燥。「我從來沒有這麼煩惱過,」他告訴我,「可是最近這幾天,我對所有事情都緊張不安。還有我看電影時竟然忍不住像嬰兒一樣啜泣。」他想繼續工作,卻發現肌肉只要稍微活動就會疼痛,而且喪失了大部分的力氣。這些都可歸因於缺乏睪固酮所引起的症狀,而非癌症。「以前我輕輕鬆鬆就能抬起四片石膏板,但我想現在要是能應付兩片就算好運了。」隨後幾週,他的睪丸萎縮,儘管鬍鬚濃密依舊,但皮膚開始呈現細緻的粉紅光澤,彷彿逐漸變得更加脆弱。「你受夠了嗎?」某天我在他詳述讓他苦惱的所有副作用之後這麼問他,「你想不想停止治療?」「要是治療對我有好處,我就不會想停下。」他答道,「如果能繼續抑制住癌症,對我來說這些至少是值得的。」艾利克斯每隔十二週還是會來診所接受注射,雖然這造成他的睪丸萎縮,卻也減緩了腫瘤的成長。他生性務實,將這種交換視為合理的妥協。「我很幸運來到這裡。」他邊說邊解開腰帶打針,考慮到針頭尺寸,必須扎進身體最大塊的肌肉——臀部。歷經治療的初期衝擊後,他的性慾慢慢回來了。有一天,他告訴我他交了新女友。「她雙眼大張,」他說,「知道我可能沒辦法一直陪伴她。」我告訴他,若是想嘗試針對性無能的藥物,就跟我說一聲,但他只使了個眼色:「不需要。」他說,「我已經學會比以前多發揮一點想像力。」有些男人視睪固酮喪失為折磨的羞辱。閹割自古以來都被當成一種懲罰手段,大約刻寫於西元前一五○○至一四○○年的中國商朝甲骨文,就將閹割列為對戰俘的刑罰,而兩個世紀後的某位埃及法老,也誇稱閹割了六千多名來犯的利比亞軍隊士兵。更近代,蘇丹的武裝民兵也對囚犯做出相同的事。現今某些西方司法機關會用化學閹割,作為對已判決的性犯罪者的處罰和「治療」,引發了爭議。有鑑於文化落後地區以閹割作為懲罰手段,難解的是縱觀歷史,為何有許多年輕男子和男孩自願接受如此折磨。在全面檢視這個現象的《閹人歌手》(The Castrato)一書當中,歷史學家瑪莎•費爾德曼(Martha Feldman)探討了這些人為何這麼做的理由。她建議我們將之視為不只是一種交易,而是犧牲,某種意義上令人感到滿足或神聖的變形。閹人歌手奉獻珍貴事物作為獻禮,以頌揚更偉大的上帝榮光,但也希望獲得珍貴的回報。費爾德曼說,閹人歌手是「神聖化的生物」,某種程度上能與國王相提並論。在崇尚儒教的中國,這種犧牲是為了國家,而在文藝復興時期的義大利則是教會。它被視為一種復活,很像布洛亞在得知末期診斷時,感覺自己重獲了生命。湯瑪斯•布朗注意到,閹割過的男性長壽的機會似乎會提高,這部分是因為豁免罹患攝護腺疾病。羅馬詩人盧克萊修(Lucretius)在《物性論》(The Nature of Things)中就曾描述瘟疫受害者犧牲自己的睪丸,希望藉此免於此一禍患。〈馬太福音〉寫道:有生來是閹人,也有被人閹的,並有為天國的緣故而自閹的。還有人是希望延長壽命而選擇閹割。※ 本文摘自《變形記:一部醫學與人體變化的文化史》。《變形記:一部醫學與人體變化的文化史》作者:蓋文・法蘭西斯 譯者:林金源出版社:木馬文化出版日期:2020/10/07
-
2021-01-03 養生.無退休時代
有錢有孩子,仍可能孤獨死?命案現場清潔師盧拉拉:少囤物品,多積緣分
編按:孤獨死的悲劇,只會發生在獨居老人身上嗎?有別於一般人的迷思,台灣第一家清理孤獨死現場的公司「玥明特殊清潔」共同創辦人盧拉拉指出,近年來有愈來愈多中壯年、經濟不虞匱乏,甚至和家人同住的孤獨死案件發生。無人知曉的死亡,怎麼預防?2026年,台灣即將進入超高齡社會。根據衛福部所發布的老人狀況調查,台灣65歲以上人口中,獨居比例高達8.97%。在可預見的未來,一個人死亡的「孤獨死」事件,將愈來愈普遍。在日本,由於高齡獨居的情況普遍,很早即有所謂「特殊清掃人」,專門處理孤獨死者的身後事。台灣和日本社會變遷的軌跡相像,近年來也出現了類似性質的產業。在骯髒混亂的死亡現場,他們的工作不僅是清除往生者所留下的血水、垃圾與惡臭,更見證了最真實的人性與社會暗面。「孤獨死的新聞偶爾出現,大家看過就忘了。但其實在台灣,這種事情一直在增加。」玥明特殊清潔共同創辦人盧拉拉說。自大學實習算起,36歲的他從事殯葬業已有近15年的時間。現在,他預計以「孤獨死」為主題撰寫學位論文,記錄過去幾年在死亡現場的所見所聞。親緣淡薄、人際疏離、孝道外包 非獨居老人也會孤獨死無人知曉的死亡現場,會發生什麼事情?盧拉拉還記得,出社會當禮儀師的第一天,前輩就給他一個「震撼教育」。2人前往一處民宅,過世多時的獨居老奶奶臉部朝地,牙齒、肌肉間已有蛆蟲出沒。他被分配到的任務,是用鏟子將黏在地上的臉皮「刮起來」。那天剛好是他的生日,衝擊性的畫面,讓他至今難忘。擔任禮儀師多年,盧拉拉有感於孤獨死的案件逐年增加,卻少有業者有能力處理。3年多前,他和朋友共同成立「玥明特殊清潔」,是台灣第一家非自然死亡現場清潔公司。特殊的工作性質,讓他們對於孤獨死問題有第一手的觀察。在人們的想像中,「貧窮、沒有小孩的老人才會孤獨死。」但盧拉拉指出,孤獨死的案例中,有很高的比例是35~65歲的中壯年男性。他們多數結過婚、有小孩,經濟狀況也還足以維持生計。有時,他們甚至會在死者遺留下的垃圾堆中,找到被妥善藏好的鉅額款項。然而,有錢未必等於有尊嚴的生活。孤獨死為什麼會發生?表面上看來,往生者的直接死因,大多是心血管疾病發作猝死、跌倒休克後無人發現而錯過搶救時機。但盧拉拉認為,孤獨死真正的成因有3:家庭結構轉變、親緣淡薄、人際疏離。以往,孤獨死的定義是:「獨居者往生時無人在場。」但近年盧拉拉和團隊發現,有愈來愈多的孤獨死案件,往生者並非獨居。只是人走了,同住的家人卻沒有發現。往往清理團隊到了現場,發現客廳窗明几淨,家人生活如常。一打開往生者的房門,才發現裡頭堆滿了食物的殘渣與垃圾,臭氣沖天。一門之隔,卻是天堂與地獄之差。他遇過一個案子,一對父子同住,兒子長期酗酒,很少和父親互動。爸爸在睡夢中辭世多日,遺體早已腐敗、滲出血水,兒子卻以為只是垃圾發臭。直到鄰居受不了報警,才發現爸爸走了。他也去過大家族同住的透天厝,一家10人,爸爸2天沒吃飯都無人發現。前來串門子的鄰居隨口問一句:「恁爸咧?」這家人才驚覺事情不對勁。甚至,也有人是因為外送員好幾天沒來,才發現家人已經不在了。「現在只要有手機,大家都可以活在自己的世界裡。」盧拉拉感嘆地說。科技日益便利,人與人之間的心理距離卻反而愈來愈遠。親緣疏離所衍生的另一個現象,則是孝道外包。盧拉拉提到,孤獨死的案例中,也有些是「照顧者累死、被照顧者餓死」的長照悲歌。老人家臥病在床,子女聘請看護或推派一位家中成員照顧。照顧者獨自承受龐大的照護壓力,幾乎無法休息。壓力過大逃跑、自殺,或者因勞累過度猝死的案例並不罕見。照顧者倒下後,臥床者無法自主行動、難以求救,3~5天就可能因缺水或營養失調而死。其他家屬久久才探望一次,自然無法及時發現。「你的一通電話,就可能讓他有得救的機會。」盧拉拉說。孤獨死者多愛囤物 居家環境宜少物、防滑避免憾事孤獨死的現場千百種,但盧拉拉觀察,多數死者有一共同特質:習慣囤積物品、生活習慣不佳。除了遺體以外,死亡現場還常會發現吃剩的食物、飲料瓶、舊報紙、垃圾袋或環保袋等廢棄物。混亂的環境,代表死者在離世以前,早已失去自理生活的能力。例如,他曾去過一個現場,透天厝2樓有個房間,全部堆滿了香皂、沐浴乳。放了30多年的沐浴乳禮盒一打開,早已凝固成膏狀。也有死者生前習慣在房內抽菸,大片焦油不只燻黃牆壁,還會吸附遺體、垃圾發出的異味。也有些人喜歡囤積舊書報,「堆一堆,最後就把自己也埋進去了。」盧拉拉說。他指出,囤積症可能是精神疾病,或是長輩缺乏安全感的表現。他接過一次垃圾屋清理的工作,30多坪的房子堆滿了老人家撿來的衣服、用過的尿布。家人連睡覺的地方都沒有,每年都得花大一筆錢請人清除爸爸撿回來的垃圾。幾年下來,多家清潔業者都已經「做到怕」,不願意再協助清理。最後,這家人只好強制將老人家送至安養機構,事情才告一段落。盧拉拉認為,維持環境清潔不只能確保生活品質,也是預防孤獨死的必要措施。垃圾堆積的環境會孳生細菌,影響居住者的身體健康。人愈虛弱,愈沒力氣清理環境,長期下來形成惡性循環。此外,堆積在行進動線上的物品,更是讓老人絆倒的高危險因子。他建議,若家有老人,除了勸說他們少囤物外,最好也在浴室等空間加裝防滑設施。「做一下,總比以後辦喪事來得便宜!」如何避免孤獨死? 在無緣社會中創造有緣日本NHK電視台曾對孤獨死現象提出「無緣社會」的說法,認為人會獨自死去,主要是失去了血緣、地緣、社緣(編按:社會網絡)等人際連結。該怎麼做,才能預防孤獨死持續發生?盧拉拉認為,具體的方法有2種。在社會層次上,需要公部門由上而下的政策介入,以及各民間單位整合社福資源。他碰過一個案例,死者生前有申請長照2.0的送餐服務,但送餐志工在執行任務時並未仔細確認老人家的狀態。待他到了死亡現場,發現遺體早已在床上腐爛,地上則堆了5天份的便當。倘若立意良好的政策無法被有效落實,悲劇就會一再重演。在個人層次上,要有一批能固定聯繫的對象。「我再怎麼孤僻,還是會每天傳訊息給幾個朋友,1、2句話也可以。」盧拉拉舉例,許多人避之唯恐不及的長輩圖,其實也是種方便的交流方式。「以前會嫌爸媽每天的『騷擾』很煩,但至少讓我知道他們還安好。」從業多年以來,盧拉拉感歎,人常為了微小的誤會,陰錯陽差地造成了遺憾。有個案子,往生者剛出獄不久,自己住在分租套房。女兒在爸爸死前打過幾次電話,但都轉入語音信箱。她說,「當時以為他在生氣我沒有陪他。」沒想到過一陣子,父女再見已是天人永隔。他也清理過一個孤獨死現場,死者沒有留下太多遺物,但是保留了好幾箱家族相簿。箱子最上方全是女兒的照片,從會爬、會走的嬰兒時期開始,乃至於童年時和父母一起出遊。原來,死者離婚後已有幾十年未再見過女兒。但一張張舊照片,都是爸爸對女兒的思念。「遺憾發生以後,就很難彌補了。」他有感而發。活在當下、愛要及時都是老生常談,只是知道的人多,親身實踐的人少。在這一行看盡人生百態,我們問起盧拉拉,堅持做下的動力為何?沒想到他正色回答:「我不會想繼續做這工作呀!公司生意愈好,代表有愈多人孤獨地死掉。」特殊清潔可以復原現場,讓家屬不必直視死亡,留住對亡者美好的印象。然而,要補起安全網的漏洞,仍需要整個社會的共同努力。「期待在未來,這個社會不需要我們的存在。」他說。原文:有錢有孩子,仍可能孤獨死?命案現場清潔師盧拉拉:少囤物品,多積緣分
-
2021-01-01 新聞.生命智慧
「生日快樂,雖然無法見面…」她翻出亡父遺留筆記 曝感人內幕
人生難免分分合合,有時想起了誰,但能不能碰面都不好說。最近就有一位日本網友,發現一則父親生前的筆記,讓她感受到即使人分離了,父愛仍然還在。根據日本媒體「ねとらぼ」報導,一位twitter女網友「アネモネ・モーニアン」(下稱Anemone)日前整理父親的遺物時,發現在2008年的某一天,父親在筆記本留下了祝她生日快樂的文字,卻也在這段訊息後面,補上一句「雖然無法見面」。Anemone表示,在2008年的那個時間點,她人正與雙親分隔兩地,一個人在加拿大留學。然而就在留學期間,父母居然因故離婚,父親的下落從此成謎,Anemone也一度認為可能人生就此和爸爸別離了,因此父親才會在筆記中留下感慨無法和生日的女兒見面的文字。不過就在後來,Anemone的妹妹卻意外透過網路,找到父親的下落,總算得以重逢,陪伴父親直到他過世為止。由於父親生前喜歡遊戲「最終幻想」系列,Anemone還曾經將黃瓜做成遊戲內的仙人掌魔物造型,展現出對父親的感情。如今整理遺物,也發現父親即使在無法見面的時候,對女兒的愛也始終不變。
-
2020-12-24 新聞.生命智慧
歷經前夫家暴、離婚...賈靜雯用眼淚換來的「幸福哲學」:懂得轉身,傷與愛都是遇見美好的道路
近年常和女兒以及丈夫修杰楷曝光在螢光幕前的賈靜雯,充滿活力的臉龐和年輕的體態,讓人完全看不出來,賈靜雯竟然已經46歲了!能保持如此青春的樣貌,應該也和愛情及親情的滋潤有關。賈靜雯於2015年和演員修杰楷登記結婚,直到2018年才在峇厘島補辦婚禮,成就了一段傳為佳話的姊弟戀,期間生下咘咘和Bo妞一對可愛的姊妹,加上與前夫孫志浩所生下的女兒梧桐妹,一家子常在社群媒體上曬幸福照。對賈靜雯來說,現在的生活看似一切圓滿,2019年出演《我們與惡的距離》成為爆紅台劇,與老公、女兒感情緊密,擁有這一切的賈靜雯,很難讓人聯想到,在2010年,曾經指控受到前夫孫志浩家暴、以及爭奪女兒監護權,而在電視上淚訴的模樣。直到離婚15年過後,賈靜雯才有辦法在眾人面前,再次談起那段悲傷的過往,「我不在乎大家看到了什麼,我沒有想到那麼多,這樣好嗎或是什麼,我只覺得我嘗試了這條路,我才能夠看到或是接近到女兒。」等到最後終於結束與前夫的糾纏,獲得了梧桐妹的扶養權後,賈靜雯以為一切都風平浪靜,婚變的消息也漸漸消失在眾人的記憶中。但卻是等遇見了現在的老公——修杰楷之後,她埋藏在心中的傷口又再度被看見。當時修杰楷跟她說:「都已經過去了,妳現在已經很幸福,很多的愛,然後妳已經得到了很多,不要一直沉浸在那個心情裡面。」聽見修杰楷溫暖的安慰,讓賈靜雯忍住多年的眼淚終於得以潰堤,也才了解原來即使經過多年,心中的傷口卻還未痊癒。雖然曾經受傷,但疤痕也是讓我們堅強的最好提醒,賈靜雯就是這樣的例子,經過婚變、爭扶養權...一點一滴的經歷都讓她成為更加堅強的女人,但卻不會因為受傷害而忘記,或是吝於給予愛,「在我的生命旅程當中,愛一定會一直存在,好朋友甚至曾說我愛氾濫。每個人可能不一樣,但我從小到現在就一直都是這樣,那就是我的天份。」賈靜雯接受The Femin採訪時說道。對她來說,愛是與生俱來的能力,但並不代表這份愛是給所有人的,「只要懂得轉身,傷與愛都是遇見美好的道路。」賈靜雯將這句話放在她著作中的副標,要提醒所有人,愛人與被愛都是幸福的,但要將這份幸福留給值得的人,發現走錯了路,就毫不猶豫地轉身吧!轉過身後,那些傷會成為養分,支持你繼續走下去,看見更美麗的風景。經歷許多才終於明瞭到何謂真正的愛,賈靜雯現在還想把這份體悟傳承給3位女兒,「我覺得愛是無所不在、無孔不入的,從文字到行動到肢體、從眼神到語言表達,全部都跟愛是有連結的。但愛有時候是很脆弱的,是需要保護的,有可能因為吵架的一句話傷害到了對方,而如果你又不去面對不去道歉,那麼這份愛,就瓦解了。因此愛很堅固,但也很容易被摧毀。所以我會透過很多不同的方式,教導我的小孩甚麼是愛。」她接受ELLE專訪時表示。「幸福晚來無所謂,反正最終你只會和你愛的人在一起。」這句話取自她著作的書名,也正是為賈靜雯感情跌宕的人生,所下的最好註解。延伸閱讀: 母親臨終前的託付:尋找初戀情人
-
2020-12-16 性愛.愛情診療室
吵架不一定是壞事!婚姻心理治療師分享 5 個「正向吵架」方法,讓感情在風雨中成長
你總是花許多心思在避免與伴侶爭論嗎?其實,爭論不一定是壞事。心理治療師大衛·布勞赫(David Braucher) 認為,爭論可以成為解決不安全感的一種方式。如果雙方打算建立長期關係,那麼就更有可能爲彼此的觀點而爭吵。另一名長期研究婚姻和家庭的心理治療師巴頓·戈德史密斯 ﹙Barton Goldsmith﹚ 也提到,每對伴侶都會爭論,這是很正常的,然而重點是「爭論的方式」。如果做得正確,爭論反而可以幫助彼此成長和解決問題。因此,巴頓·戈德史密斯 提出了幾個伴侶爭論時必須注意的事:1. 生氣之前先談談自己的感受當問題發生時,通常只要好好將內心的想法表達出來,讓伴侶理解你的感受,就可以避免掉大多數的爭論。2. 不要提高你的聲音令人驚訝的是,許多受傷的情緒都可以透過「耳語」來獲得緩解。巴頓·戈德史密斯建議那些大喊大叫的伴侶只能用低聲交談,結果發現這大大的降低了他們的怒氣。婚姻家庭治療師亞倫·安德森(Aaron Anderson)也 指出,當你在爭論中提高聲音時,會使對方感到更恐懼,所以如果不想令對方感到不舒服,就不要提高聲音。試著降低音量,這會使雙方的防禦降低,讓對話變得更順暢。3. 不要威脅「分手」不要用「分手」、「離婚」來威脅對方,這種情緒勒索將會使另一半陷入恐慌,如果你告訴對方你想離開,他們將會因為失去重要之人而陷入深深的消沉。心理治療師丹尼斯·利蒙傑洛(Denise Limongello)也 認為:「吵架時離婚的威脅可能是毀滅性的。」這樣的行為可能影響人與人之間的信任,並為「最糟的結果」提供了可能性。4. 不要翻舊帳別將過去囤積的問題翻出來當作武器,對付眼前你們正在尋求解決的問題。先處理眼前的問題,如果你對以前的問題有未解決的感覺,請在其他時間再談論它們。心理治療師謝里·雅各布森(Sheri Jacobson)也同意這點,她 認為 每個人都無法改變過去,因此在爭論中提出過去的分歧,只會使你的伴侶感到被困和無助,應該先拋棄過去,將重點擺在當前的問題。5. 聆聽你的身體當你生氣時,身體釋放的化學物質可能會使你做出一些不理性的行為,例如破壞物品或是攻擊他人,進而對這段關係造成破壞。因此,你要學習了解自己的感受以及憤怒是如何在身體與情感上影響你。精神科醫生艾希莉·馬茨維奇(Ashley Matskevich) 表示,快速冷靜下來的方法之一便是認識自己憤怒的跡象,例如拳頭緊握、發抖、面色脹紅或出汗,意識到自己出現這些跡象時,試著深呼吸以在發怒之前重新控制自己,避免造成遺憾的結果。爭論後要做的事:給對方一個擁抱巴頓·戈德史密斯在他的另一篇 文章 中也提到,和另一半吵架之後要做的最困難的事情之一是互相擁抱,但即使不喜歡,它也是最重要事情的之一。擁抱可以幫助不好的情緒消失,並讓人感到彼此之間的連接重新建立。下次,試著給對方一個擁抱吧。(參考資料:《Psychologytoday》:〈10 Tips for Constructive Arguments with Your Loved One〉、《Psychologytoday》:〈The Good News About Fighting with a Romantic Partner〉、《huffpost》:〈Your Marriage Could Be In Trouble If You Resort To This During Arguments〉、《Verywell Mind》:〈Why Threatening Divorce During an Argument Will Harm Your Marriage〉、《Harley Therapy》:〈Relationship Conflict – Still Fighting About the Same Old Things?〉、《The Healthy》:〈How to Calm Down: 24 Things to Do When You’re Angry〉、《Psychologytoday》:〈All Couples Argue. Learn to Do It With Respect and Kindness.〉)※本文由《VidaOrange生活報橘》授權刊登,原文出處:【與伴侶吵架不一定是壞事】婚姻心理治療師分享 5 個「正向吵架」方法,讓感情在風雨中成長
-
2020-12-14 新聞.元氣新聞
單親媽媽的苦,誰能分擔!這7項社會補助一定要知道
日前單親媽媽殺子的事件鬧得沸沸揚揚,雖然殺害孩子絕對是不對的行為,但是單親媽媽會面臨的辛苦,是很多人都能感同身受的。單親會面臨的困境單親家庭主要會面臨到有六種困境,經濟困難、工作困難、居住問題、子女教養、生活壓力以及不友善的社會。這每一項可能都只是微不足道的砂粒,但在未來,它們卻都會相互堆疊成為巨石,重重擊垮一個家庭。目前台灣政府有針對經濟、居住、家長就業、子女教養等問題提供資源,但這些補助看似敞開大門,實則仍擁有高門檻,令需求者感到疏離。例如,許多家庭可能會受長輩的退休金或是不動產影響,而不得申請低收入戶補助,但現實生活中那些錢他們可能一毛都碰不得。共親職父母除了政策,其實許多單親家庭的困難,仍是要靠家庭內部達到友善共識才能解決。在傳統社會中,育兒責任總是被綑綁在婚配關係之下,而所謂的「共親職」就是指,父母雙方即使離婚仍能友善地透過親職分工關心孩子。另外,友善的社會目光也是很重要的,雖然現在社會風氣已經慢慢好轉,但對於「單親」的觀感仍是偏負面的,而有些措施也在無意中傷害單親家庭的孩子、造成歧視,例如身分證中的父親欄位。如果人人都能同理單親家庭的心酸,在必要時給予幫助,相信如此攜子尋短的人倫悲劇會減少。最重要的是,遇到問題時求助才是最好的路,打生命線1995 ( 要救救我 )可以獲得幫助。「特殊境遇家庭」可申請「單親補助」由於許多夫妻在離異後,需要獨自撐起家中的經濟負擔,因此內政部特別制定了「特殊境遇家庭扶助條例」,正是幫助有迫切需要的「特殊境遇家庭」解決生活經濟困境,給予緊急照顧,並協助他們自立自強及改善生活狀況。「特殊境遇家庭」包括:一、六十五歲以下,其配偶死亡,或失蹤經向警察機關報案協尋未獲達六個月以上。二、因配偶惡意遺棄或受配偶不堪同居之虐待,經判決離婚確定或已完成協議離婚登記。三、家庭暴力受害。四、未婚懷孕婦女,懷胎三個月以上至分娩二個月內。五、因離婚、喪偶、未婚生子獨自扶養18歲以下子女,或祖父母扶養18歲以下父母無力扶養之孫子女,其無工作能力,或雖有工作能力,因遭遇重大傷病或照顧6歲以下子女或孫子女致不能工作。六、配偶處一年以上之徒刑或受拘束人身自由之保安處分一年以上,且在執行中。七、其他經直轄市、縣市政府評估因三個月內生活發生重大變故導致生活、經濟困難者,且其重大變故非因個人責任、債務、非因自願性失業等事由。除了符合上述條件,經濟上還必須達到受扶助的標準:申請人的家庭總收入按全家人口平均分配,每人每月未超過政府當年公布最低生活費2.5倍及臺灣地區平均每人每月消費支出1.5倍,家庭財產未超過中央主管機關公告之一定金額。申請「特殊境遇家庭」要準備什麼文件?1. 申請表。2. 三個月內全戶戶籍謄本。3. 全戶最近一年度綜合所得稅各類所得清單、財產歸屬資料、稅籍資料清單。4. 存摺影本。5. 依申請扶助項目不同應檢具的其他相關證明文件。申請「特殊境遇家庭」通過後就可以申請「單親補助」了!「單親補助」的補助內容有哪些?.緊急生活扶助:核發當年度低收入戶每月最低生活費1倍,以補助3個月為原則。.子女生活津貼:15歲以下子女,每名每月補助當年度最低工資1/10。.子女教育補助:高中職及大專院校學雜費減免60%。.傷病醫療補助:本人及6-18歲子女醫療費用超過3萬元,最高補助70%。未滿6歲子女醫療費用,最高補助12萬元。.兒童托育津貼:6歲以下子女優先獲准進入公立托教機構,如讀私立幼托機構,每名子女每月補助1500元。.法律訴訟補助:家暴受害無力負擔訴訟費用,最高補助5萬元。.創業貸款補助:包括微型創業鳳凰貸款,及青年得申請青年創業貸款。上述項目可同時申請喔!不需擔心只能擇一申請。申請「單親補助」要準備什麼文件?由於各縣市申請單親補助要準備的文件各有不同,因此建議想申請的人可以到這個網站查詢唷!台灣各大縣市單親補助金額與準備文件-85010參考資料:單親補助如何申請?單親媽媽申請政府補助大解析(上篇):https://reurl.cc/Q3AjG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