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18 橘世代.健康橘
搜尋
離世
共找到
605
筆 文章
-
-
2020-04-14 科別.腦部.神經
高血壓為腦出血危險族群 腦動脈瘤難預防
玉山金控科技長陳昇瑋腦出血辭世,新竹馬偕紀念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許彥偉說,自發性腦出血大宗為高血壓性腦出血與動脈瘤破裂,後者致死率相對高,無明顯徵兆,較難預防。許彥偉今天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表示,腦出血分為外部撞擊導致與自發性,自發性出血依出血原因可分成高血壓性腦出血、動脈瘤破裂與動靜脈畸形等,前兩者較大宗。「腦動脈瘤猶如顱內不定時炸彈」,許彥偉說,腦出血患者約7到8成是高血壓族群,通常能透過血壓控制減少腦出血機率,但腦動脈瘤出血患者,往往沒明顯徵兆,較難預防。據新竹馬偕紀念醫院神經外科醫師郭岱宗提供新聞資料,腦動脈瘤破裂前,病患幾乎不會有任何症狀,一旦破裂就易造成蜘蛛網膜下腔出血,約1/5病患尚未到院就離世,1個月內死亡率甚至達5成。郭岱宗說,雖有些腦動脈瘤破裂送醫患者,經問診時會發現平時偶爾有間歇性頭痛,但病患狀況不同,大部分為無預警情況下昏倒而緊急送醫。台北市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副院長錢政平提供新聞資料表示,腦動脈瘤通常沒症狀,100人裡有1到2人潛藏腦動脈瘤而不自知,許多人是健康檢查時發現,或動脈瘤太大引起梗塞性中風、類似腫瘤壓迫性效應,更嚴重是破裂出血後才檢查出有動脈瘤。錢政平表示,腦動脈瘤好發45歲以上成人,與抽菸、喝酒、作息不正常、壓力與血壓不規則控制有關,腦動脈瘤破裂時機難預測,唯有安排定期健康檢查及早發現。
-
2020-04-1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面對未知與病毒 從三位賢達之思想來調適身心
新冠肺炎日益猖獗,不斷攀升的確診病例與死亡人數,令人怵目驚心。然而大規模傳染病自古恆有,不妨審視三位賢達如何看待疫情,以古鑑今,藉此調適身心、沉澱情緒。第一位是英國文學家莎士比亞:其代表作不勝枚舉,尤以四大悲劇膾炙人口。他所處的時代黑死病肆虐、瘟疫橫行,甚至表演劇場被迫關閉;但在如此煎熬環境裡,他的作品並無充斥瘟疫情節。生性浪漫的他認為:即使日子這般灰暗,與其哀聲嘆氣,不如泰然以待,才是正確的處世之道。如今眾生面臨疫情,權貴庶民不分高低,罹患機率類似,報導中的確診人數統計,好似冰冷數字。但是在莎翁劇中,每個角色離世原因各異,或遭枕頭悶死(奧賽羅),或因落水而亡(哈姆雷特),卻無人死於無情瘟疫。兩相對照,瘟疫死亡驟然且大量,死者無甚差等,顯得個體存在的微不足道,呈現強烈對比。莎翁為凸顯人性尊嚴,乃選擇以多樣方式,讓劇中人與世界告別,從容交代遺言,過程莊嚴肅穆,顯現莎翁對人的尊重。第二位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卡繆:他閱讀諸多疫情史料典籍,感觸良多。他認為人類面對突如其來的災難,是那樣單薄和脆弱,縱然不是瘟疫而逝,也必然死於其他意外事故。在他眼中,人不過是自然界的玩物罷了,因此人生在世,應抱持隨時會消逝的態度。卡繆主張生命荒誕的這種說法,印證新冠肺炎的悄無聲息,讓人猝不及防,充滿宿命論色彩。但如仔細推敲,卡繆仍不乏積極處世心態。他於二戰後出版《瘟疫》一書,主角Rieux醫生一周問診數百位患者,但從不自詡為英雄,只是盡一己之力,強調抵禦瘟疫的唯一方法就是抱持「正直感」。由於想的正確,醫生在絕望中奮力尋覓新生,展現出人性溫暖的光輝。書末提及歡樂總是短暫,因潛藏病毒隨時會再度爆發,準確言中今日的悲慘疫情。儘管如此,我們仍可效仿卡繆態度,每人盡自己本分,以正直對抗疫情,足矣。第三位是現代科學家的理性之聲:美國太空人Kelly自二○一五年起,四次從事升空任務,並於第四次在國際太空站停留近一年,探索宇宙奧秘。在這段與世隔絕的漫長時光中,他學會靜心自處,如何與自己對話,不會因為孤獨而恐慌焦躁,反而精神飽滿,自得其樂。並且享受太空攝影,出版infinite wonder攝影集,禮讚地球之美。他有機會從太空反思人類與地球,自有其獨特的視角。目前大家居家隔離,Kelly乃分享經驗與建議。首先是依照行程表,按部就班完成每項工作,在該做事的時刻,好好完成進度;而休息空檔,走出艙門散步放鬆。雖然疫情擴散,如保持安全就近走動,絕對有益身心。嗜好也很重要,他帶了些實體書進入太空船,沉醉紙本中無所干擾,也嘗試樂器或美術。此外他寫日記、透過社交平台和親朋摯友聯繫,終能順利返航。綜觀歷史軌跡,生命自有定數,疾病災禍亦屬平常。我們直面未知與病毒時,毋須驚慌,保持平穩心境,但求盡力而為。疫情之後,我們會對生與活,有更深徹悟。
-
2020-04-11 橘世代.健康橘
花葬 植存 太空葬… 你最想要哪種安葬?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動盪,改變許多人的生活習慣,甚至是身後事安排的觀念,「你最想要哪一種安葬方式?」此時也許正是思考並與家人討論的機會。橘世代「民意大聲公」百無禁忌,在10天內透過網路調查共回收755份問卷,結果傳統土葬已少有人考慮,取而代之是樹葬、花葬、植存,有人形容「化作春泥更護花」,總共占近53%;太空葬、天葬等非典型葬法也有人提出。「樹葬、花葬,希望給孩子以後能有一個說心裡話的地方」、「植存,我想和媽媽一樣~」、「我想用花葬,想葬在父母在的那個公墓中」、「孩子方便處理的方式就行了」,還有網友提到是自己母親帶著簡介,才了解花葬,因為「簡單、省事,意義更完整」…。照顧者心聲 想伴父母長眠這一連串留言,都是來自真實照顧者的心聲,他們心繫父母恩情,無論自己選擇哪種安葬方式,網友們都願意陪伴父母長眠。有照顧者選擇灑脫的安葬方式,甚至因沒有子女,認為不必要為難親友,海葬、灑葬等都很令人嚮往。例如有人說「樹葬、花葬都可以,如離世,希望身後事不超過3天」、「樹葬或花葬,也不用牌位,塵歸塵,土歸土,環保!清明節不用掃墓了」。「可以的話樹葬或花葬,如果太麻煩就灑葬,別為難在世幫忙我們的人!」、「喜歡高山樹林灑葬~永遠住在高山中,最嚮往的方式:樹葬或海葬」,還有照顧者選擇樹葬與花葬,想像「葬在紅花風鈴木、阿勃勒樹都好,開花時節可以賞美麗的花,平日可遮蔭,野餐…」。閃葬製鑽石 親人留存骨灰無論樹葬、植存、花葬等都是與自然為伍,但也有人發問,這些方式都需要火化,仍然不夠環保,也有人不太理解植存和樹、花葬有哪些不同。比較特別的是,有照顧者提出閃葬、太空葬、零葬,引來其他網友好奇。閃葬是指將親友的骨灰製成鑽石,常伴指尖;太空葬也並非幻想,有網友解惑是用火箭將骨灰送往太空,亡者伸手摘星被認為是最浪漫的告別方式;還有人提出零葬,也就是不辦喪禮、不留骨灰、不要墓地祭拜,人生歸零。環保葬樹葬與花葬:是指於公墓內將骨灰藏納於土中,再植花樹於上,或於樹木根部周圍埋藏骨灰之安葬方式。海葬(海上骨灰拋灑):是將研磨處理過的骨灰(或裝入無毒性易分解材質容器)拋灑於政府劃定的一定海域。灑葬(公墓內骨灰拋灑)、植存(公墓外骨灰拋灑或埋藏):在政府劃定的特定綠化地點、花園或森林,以拋灑或埋藏骨灰方式進行,不立墓碑不設墳,不記亡者姓名,以供永續循環使用,並彰顯人於往生後一律平等觀念。資料來源/內政部全國殯葬資訊入口網(https://mort.moi.gov.tw/)看更多報導:《橘世代》【更多不可不知的生命大小事↘↘↘】。延長壽命有跡可循!做到了,女延10年壽命、男延7年。于美人預想生命退場 不用孝道勒索兒女。迎接死亡的生命教育 如何讓孩子學會道別?。跟世界好好道別,Home Hospice陪走人生最後1哩路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4-0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增加新冠肺炎致命風險 研究指出「這類人」特別要警覺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瀰漫全球,根據衛福部疾管署統計數字截至3/30,全球確診人數突破70萬人口,死亡人數也已33,434人,全球致死率為4.75%。近期《中國流行病學雜誌》上發表的論文中指出,慢性病會增加新冠肺炎的致命風險,以「心血管疾病」位居第一,其次是糖尿病、慢性呼吸道疾病和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的致命風險不僅反映在這波疫情上,根據衛福部統計,國人十大死因心臟疾病是多年第二名致死疾病,107年十大死因統計資料顯示造成21,569人死亡,若再加上腦中風、高血壓、糖尿病及腎臟病等血管性疾病,每年造成53,977人死亡,死亡人數遠遠超過頭號殺手癌症奪走的人命。心血管疾病有多可怕?許多名人,如資深音樂製作人阿怪、前中視總經理吳戈卿、前立委劉文雄、廣告名人孫大偉皆因心肌梗塞離世。心肌梗塞來得快,常常令人措手不及,但其實追朔因心肌梗塞死亡的個案,大多都因為有心血管疾病輕忽了自身健康。然而,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險因子包含:沒有運動習慣、不均衡飲食、三高問題(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肥胖、吸菸及過量飲酒、老化、家族史等問題。北投健康管理醫院錢政平副院長提醒,平時就要做好護心健康管理,40歲以上的男性、50歲以上的女性除每年一般健康檢查外,需搭配冠狀動脈鈣化指數(CAC score)分析,若CAC分數偏高就需進一步加做冠狀動脈心臟血管攝影(CTA),可幫助精準判斷心血管的阻塞程度,提早控制,以降低死亡風險。延伸閱讀: 慢性病患得武肺、流感,多重症且死亡風險高? 武漢肺炎全球大流行! 5精神症狀你中了幾項?
共
2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