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21 醫療.新陳代謝
搜尋
降血糖藥
共找到
109
筆 文章
-
-
2020-10-16 新聞.用藥停看聽
致癌物NDMA影響 糖尿病藥235萬顆下架
又有糖尿病用藥受致癌物NDMA影響下架回收。衛福部食藥署公布最新藥品回收資訊,「立糖清膜衣錠1/500毫克」在廠商主動通報下,暫停國內供應、銷售,其效期內九批約二三五萬顆藥全數下架回收。二甲雙胍成分的降血糖藥品健保年用量十億顆,食藥署認為無缺用疑慮。食藥署藥品組科長洪國登表示,國內外陸續發現含二甲雙胍成分降血糖藥製程中可能含致癌不純物NDMA,食藥署已禁用卅六款胃藥外,藥品逐批檢驗。「正和驅糖樂持續錠」廠商認為逐批檢驗不符商業成本,不再生產、銷售,「立糖清膜衣錠」廠商瑩碩生技醫藥也決定退出市場。關節炎用藥「永勝飛佳膜衣錠100毫克」也因不純物超標,回收九十萬顆,「安星複合維他命B注射液」則因藥品標籤品名打錯,主動下架四萬兩千劑。
-
2020-10-07 新聞.用藥停看聽
NDMA致癌風波延燒 「正和」糖尿病藥自主回收
又有藥品回收!糖尿病用藥「正和」驅糖樂持續錠基於致癌物NDMA風險考量,決定暫停於國內供應、銷售,其效期內的172批、約4300萬顆藥將全數下架回收。衛福部食藥署表示,須於10月23日前回收完畢,否則最高可罰新台幣500萬元。衛福部食藥署藥品組科長洪國登表示,常見的糖尿病用藥「二甲雙胍(metformin)」成分降血糖藥,因在國際間爆出含致癌不純物NDMA可能發生於製程當中,因此衛福部食藥署在8月底時公告要求,含metformin的藥品在製造、輸入,都應逐批檢驗是否含有不純物NDMA,且應確認於仿單所載每日最大使用劑量情形,符合攝取最大容許量96ng/日,始得放行、販賣。洪國登表示,8月底已部分業者主動通知,自主啟動市售效期內含二甲雙胍成分藥品回收作業,這次下架回收的「正和」驅糖樂持續錠則是廠商認為須逐批檢驗不符商業成本,決定退出市場。洪國登說,含二甲雙胍成分的藥品健保年用量約10億顆,「正和」驅糖樂持續錠年用量約2400萬顆,民眾更換同成分、同劑量、不同廠牌的降血糖藥,不致有缺藥的疑慮。但他也提醒,目前Metformin所帶來的效益遠大於其可能存在NDMA的風險,切勿自行任意停藥。倘如擅自停藥,可能導致血糖控制不佳,進而產生糖尿病各項急性或慢性併發症,例如:神經病變、眼睛病變、腎臟病變,甚至昏迷及死亡等。洪國登說,「正和」驅糖樂持續錠使用效期內需下架回收的藥品,共172批、約4300萬顆藥,於10月23日前完成回收,上游廠商若未於期限內回收完畢,將依藥事法處以新台幣20萬至500萬元的罰鍰;下游醫療院所、藥局等未於期限內回收完畢,則可處新台幣2萬至10萬元的罰鍰。
-
2020-09-18 新聞.用藥停看聽
9歲女童感冒竟吃到精神用藥 北醫大AI揪不當用藥處方
台灣一年約開出3億6000多萬處方箋,換算每天約可以開出近10萬張處方箋,台北醫學大學資訊研究所教授李友專,運用健保資料庫分析2017年所有處方箋,發現平均600張處方箋就有1張有不當用藥問題,影響約42萬名患者,以腸胃藥、過敏藥、安眠藥、降血壓藥、抗生素和降血糖藥最常被不當使用。李友專表示,此次調查中,就發現有位9歲女孩被診斷為感冒,但處方箋中卻出現思覺失調症藥物Solian,進一步發現,依照女孩症狀,常見的處方箋應該是開立肌肉鬆弛劑,與Solian藥名極為相似的肌肉鬆弛劑名為Solaxin。兩者前面三個字都是「sol」開頭結尾也有「n」,疑似因此被誤植,李友專說,整體分析除了該案以外是否也有類似的事件,果然把肌肉鬆弛劑開成思覺失調症的藥物,完全不是少數案例;李友專表示,沒有思覺失調症的患者,使用到Solian,反而會出現頭痛、精神恍惚的症狀,也可能傷及腦部的中樞神經。過去也曾發生過,應該開立感冒糖漿給患者,卻開成降血糖糖漿,10多年前,就有位婦人同樣因為感冒就診,醫師應開立抗組織胺,卻開錯給予降血糖藥物,讓該位婦人在睡夢中因低血糖死亡。李友專說,醫師開立處方箋後,雖然有藥師把關,但是藥師的工作純粹是針對藥物的劑量人體是否可以負荷,或是藥物之間是否會產生交互作用協助做判斷,不一定會去看醫師的診斷與開立的藥物,兩者之間是否合理,即可看了也不可能熟知所有科別的用藥。因此,醫師自行的把關非常重要,只是醫師連看一位病人的時間都只有3到5分鐘,開藥幾乎都是反射性的動作,李友專也說,其實分析不當用藥的原因僅有二大原因,輸入錯藥物名稱、忘記輸入疾病診斷碼,若是未來能透過AI協助警示醫師,能有效降低不當用藥的機率,也能避免憾事發生。
-
2020-09-17 科別.新陳代謝
糖尿病嬤患類天皰瘡 竟是降血糖藥物引發
罹患糖尿病的阿嬤,近期發現大腿突然冒出大面的紅疹與水泡,到處求診皆未獲得改善,水泡一路延伸到全身,還導致全身皮膚潰爛,轉至長庚醫院後接受切片檢查,確診為罕見的皮膚疾病「類天皰瘡」。醫師發現阿嬤的病因,全是因為服用某種降血糖藥物引起,其研究於6月刊登於知名國際期刊「皮膚科學(JAMA Dermatology)」中。林口長庚醫院皮膚部教授紀景琪表示,類天皰瘡是一種罕見皮膚病,台灣發生率每年每百萬人有4.7例,各年齡層都可能發生,以中老年人較多,男女比率差不多,過去只知道是免疫系統認知錯亂,誤把正常的皮膚當作敵人進行攻擊,導致皮膚結構解離而產生水泡,但確切原因不明。由於有些案例報告是藥品所引起,為了釐清在眾多藥品中哪些藥品有較高的關連性,長庚醫院皮膚部與土城醫院藥劑科團隊攜手進行研究,發現在年長者或有神經系統疾病等高危險族群,使用某些藥品,如新一代降血糖藥「雙基胜肽酶抑制劑」、「保鉀型利尿劑」及「抗帕金森氏症」藥品等,與類天皰瘡之間有高度關聯性。研究團隊進一步採取實證研究分析,發現使用保鉀型利尿劑的病人,發生類天皰瘡風險,是未使用族群的1.75倍;而糖尿病病人使用新一代降血糖藥雙基胜肽酶抑制劑,產生類天皰瘡的風險,是未使用族群的1.92倍。紀景琪表示,雖然臨床使用上有無法避免的風險,但僅少數體質的人會因為服用藥物而誘發類天皰瘡,因此原已在使用藥品的病友,應依原先醫囑服藥,別擅自停藥。
-
2020-09-17 科別.新陳代謝
「糖尿病時鐘」快轉! 每3分鐘新增1人確診
今年56歲涂女士3年前因手臂痠痛就醫,意外檢查出第二型糖尿病,從此每天一顆降血糖藥物,但美食主義的她餐餐不忌口,直到今年5月膝蓋痛到無法行走,再就醫才發現血糖大失控。在醫師建議下接受針劑腸泌素治療,改善血糖,體重減輕,復健恢復每天可走萬步健康生活。受生活作息不正常、偏好甜食和精緻化飲食等影響,在台灣像涂女士一樣的中壯年糖尿病族群越來越多,40-64歲患者占比高達59%,已成糖尿病最大族群;台灣「糖尿病時鐘」快轉,據2019年台灣糖尿病年鑑資料,每年約新增16萬名糖尿病患者,相當每3分鐘就有1人新確診。過去常有糖友使用降血糖藥物或胰島素後,但血糖仍控制不佳,開業家庭醫學科醫師陳宏麟解釋,「就像口袋原本裝有300元,但突然只剩200元,就是會感覺空空的。」腦細胞感覺葡萄糖不夠,產生飢餓感,但吃下去的食物葡萄糖又全部都在血糖中,無法進入細胞。陳宏麟是涂女士的主治醫師。他解釋人體本身就會分泌腸泌素,當血糖高時腸泌素會刺激胰島素分泌,糖尿病患者就是因為腸泌素不足,進而導胰島素分泌不夠。注射腸泌素可智慧控糖,當血糖高才會刺激胰島素,同時延緩胃排空,產生飽足感,做好體重管理。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杜思德提醒,糖尿病不單純只是糖尿病,還會侵犯身體的大血管和小血管,提高併發心血管疾病甚至心臟衰竭的風險。腸泌素是糖尿病治療主流之一,建議合併有心血管疾病者可優先使用,不僅可降低心血管事件,更能幫助控制體重,目前健保也有給付。但陳宏麟坦言,因為腸泌素會抑制食慾,所以如果患者注射腸泌素後,患者又大量進食恐會產生噁心感,甚至嘔吐。目前洗腎患者、胰臟發炎者都不適合注射腸泌素,有甲狀腺相關疾病者也需要經醫師評估才可使用。
-
2020-09-17 科別.皮膚
老人罹類天皰瘡致死率高 長庚研究找出可能元凶
多重用藥老人家當心,長庚醫院最新研究發現,特定降血糖藥、保鉀型利尿劑及帕金森氏症藥品,恐增加罕見皮膚病「類天皰瘡」風險,若蕁麻疹好不了或出現飽滿水泡應立即就醫。長庚醫院今天上午召開記者會公布這項研究成果,林口長庚醫院皮膚部醫師紀景琪表示,類天皰瘡是一種罕見皮膚病,在台灣發生率為每年每百萬人4.7例,各年齡層都可能發生,以中老年族群較多,男女比率差不多,類天皰瘡是一種免疫系統認知錯亂,誤把正常的皮膚當作敵人進行攻擊,導致皮膚結構解離而產生水泡。新北市土城醫院藥劑科藥師劉賢德指出,根據過去部分案例報告顯示,藥品是引起類天皰瘡的主因之一,為釐清在眾多藥品中哪些藥品有較高關連性,長庚醫院皮膚部與土城醫院藥劑科團隊攜手針對多種藥品進行大型統合分析的實證研究。劉賢德說,研究團隊分析6572名類天皰瘡病患研究後發現,使用新一代降血糖藥「雙基胜肽酶抑制劑」產生類天皰瘡的風險是未使用族群的1.92倍,「保鉀型利尿劑」約為1.75倍,帕金森氏症藥品則略高,顯示年長者、有神經系統疾病等族群是類天皰瘡高危險群。研究結果已發表在2020年6月頂尖國際期刊「美國醫學會期刊:皮膚科學」(JAMA Dermatology)。外界好奇,為何年長者、神經疾病患者是類天皰瘡高危險群,又和這些藥物有何關聯。紀景琪說,根據推估,有腦中風病史者腦部某種抗原會被打開,恰巧皮膚上也有同一種抗原,若又用了這3類藥物,形同在抗原上塗了螢光劑,讓免疫系統更容易辨認及攻擊,增加發病風險,推測年長者、神經疾病患者風險較高可能與此有關。紀景琪指出,文獻報告顯示,全台每年約有108例新診斷類天皰瘡個案,從用藥到出現症狀可能僅短短1個月,也可能長達6個月,尤其現代老人家多重用藥狀況普遍,務必提高警覺。林口長庚醫院皮膚部醫師陳偉迪強調,類天皰瘡目前的治療方式以類固醇藥品為主,或另外加其它免疫調節劑輔助,此病患者通常年紀較大且伴隨其它疾病,一年內致死率高達20至30%。紀景琪說,這些藥物在臨床使用上有無法避免的風險,但僅少數體質的人會因服用藥物而誘發類天皰瘡,呼籲原本已在使用這些藥品的病友應依醫囑安心使用,不應擅自停藥,但皮膚若出現搔癢的紅疹、蕁麻疹,經治療卻遲遲好不了,或是出現多發性飽滿水泡,就應立即就醫,由皮膚科專科醫師評估並進行治療。
-
2020-09-17 新聞.用藥停看聽
阿嬤患罕見「類天皰瘡」 長庚研究竟與降血糖藥有關
罹患糖尿病的阿嬤近期大腿突然冒出大片紅疹與水泡,到處求診皆未獲改善,水泡一路延伸到全身,使全身皮膚潰爛,轉至長庚醫院接受切片檢查,確診為罕見的皮膚疾病「類天皰瘡」。醫師發現,造成阿嬤類天皰瘡的原因,竟然與服用某種降血糖藥物有關。林口長庚醫院皮膚部教授紀景琪表示,類天皰瘡是一種罕見皮膚病,在台灣發生率為每年每百萬人4.7例,各年齡層都可能發生,但以中老年人較多,男女比例差不多,過去只知道是免疫系統認知錯亂,誤把正常的皮膚當作敵人進行攻擊,導致皮膚結構解離而產生水泡,但確切原因不明。由於有些案例報告認為是藥物引起,為釐清眾多藥品中,哪些藥品有較高的關連性,長庚醫院皮膚部與土城醫院藥劑科團隊攜手研究,終於發現在年長者或有神經系統疾病等高危險族群使用的某些藥品,例如新一代降血糖藥「雙基胜肽酶抑制劑」、「保鉀型利尿劑」及「抗巴金森氏症」藥品等,與類天皰瘡間有高度關聯性。紀景琪表示,雖然臨床上可能有無法避免的風險,但僅少數人可能因體質服用特地藥物而誘發類天皰瘡,因此原本已使用藥品的病友,請依原先醫囑安心使用,不應擅自停藥,針對年長者及有神經疾病的患者,需謹慎使用與追蹤觀察。長庚進行的研究也於今年6月登上「美國醫學會期刊:皮膚科學(JAMA Dermatology)」中。
-
2020-08-25 新聞.用藥停看聽
糖尿病藥恐含致癌物! 但別自行停藥
常見糖尿病用藥「二甲雙胍(metaformin)」成分降血糖藥,爆出含致癌不純物「N-亞硝基二甲胺(NDMA)」,衛福部食藥署公告除原料藥及製程外,業者應針對最終製劑進行逐批檢驗,但提醒正在服藥的民眾「服藥利大於弊」,勿擅自停藥。食藥署藥品組科長洪國登表示,已要求業者應逐批檢驗是否含有不純物NDMA,且應確認於仿單所載每日最大使用劑量情形,NDMA的最大容許量每日不可超過96奈克(ng),才可放行、販賣。糖尿病關懷基金會執行長蔡世澤表示,治療第二型糖尿病,常以二甲雙胍為基礎搭配其他藥物,降血糖效果好,且對心臟負擔較小,是首選用藥,難以取代。洪國登說,NDMA雖具動物致癌性,但尚未證明對人類有致癌風險,服用藥物所帶來的效益大於可能存在NDMA的風險,如擅自停藥,可能導致血糖控制不佳,進而產生神經病變、腎臟病變,因此切勿自行任意停藥。
-
2020-08-13 科別.新陳代謝
胰島素控糖最佳 醫師駁洗腎傳言
我國糖尿病患者多達200萬人,9成為第二型糖尿病患者,這類患者因胰島素阻抗及分泌不足,需使用口服藥物搭配胰島素控制血糖,但不少患者對胰島素存有迷思,認為胰島素會導致洗腎,反而求助偏方治療。醫師呼籲,胰島素是所有藥物中控糖效果最佳的,類似人體自己產生的荷爾蒙,愈早介入使用控制血糖反而能擺脫洗腎風險。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中和紀念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內科主任林昆德表示,第二型糖友因胰島素阻抗,細胞對胰島素的反應差,使主要分泌胰島素的胰島β細胞產生代償而過勞,接著逐漸凋零。因無法有效製造胰島素,患者血糖不斷飆高;但臨床上有太多患者誤以為是施打胰島素才使胰島β細胞死亡,其實這完全是錯誤觀念。林昆德指出,糖友若及早使用胰島素,在血糖控制上會有很大的效果,過往曾有患者使用口服降血糖藥物並搭配胰島素半年後,血糖控制穩定,目前僅需服用少量口服降血糖藥物即可。林昆德表示,第二代長效型胰島素與過去胰島素相比,最大好處為施打時間不再受限,過去若是每天固定早上7點施打,就連假日也得特地在7點起床施打再繼續睡回籠覺,對許多上班族而言是極大的困擾,但第二代長效型胰島素的時間不用這麼絕對,若是固定早上施打,只要早上找一個時間記得施打即可,無需對時間錙銖必較。不過,對於糖友而言,最擔心的就是在外打針麻煩,在意他人的眼光,林昆德說,第二代長效型胰島素一天僅需施打一次,找一個在家方便施打的時間就好,不必像過去一樣偷偷摸摸到廁所施打,讓糖友的接受度提升了許多。
-
2020-08-09 科別.泌尿腎臟
舉弱男很受傷/提不起 放不下 別忽略熟男的玻璃心
案例故事:45歲的阿明(化名)是汽車業自營商,創業十年來狀況穩定,但今年因新冠肺炎疫情收入大減,顧及員工生計,讓阿明失落感與壓力甚大。加上結婚六年的妻子將過育齡、非常想有小孩,在雙邊壓力下,阿明出現焦慮、失眠、心悸等症狀。除了精神狀況變差,床笫間的事更沒性致,過程常無法「硬起來」。阿明在妻子的陪同下就醫,經泌尿科醫師轉介至精神科醫師後,確認阿明為「心因性」勃起功能障礙,在開立助眠藥、充分休息、改善伴侶關係後,勃起狀況逐漸改善,「陳伯」早上也來找他了。身心疲累難啟齒 家人多關心泌尿科與精神科醫師呼籲,男性年過40後,因身體逐漸老化、飲食作息不正常、工作壓力、伴侶溝通等多重因素,容易出現勃起功能、泌尿道障礙,建議家人給予支持並陪伴就醫,確認是生理還是心理因素造成,才能對症下藥。台灣泌尿科醫學會理事、台大醫院泌尿部主任張宏江表示,身為枕邊人與子女,不一定洞悉丈夫/爸爸的心境變化,也可能沒發現其體力下滑、情緒不穩、工作壓力大到喘不過氣,甚至已進入更年期,影響「下半身」功能出現狀況,且難以啟齒。失眠情緒不穩 容易失去自信男性接近更年期時,因男性荷爾蒙下降,會出現睡不著、情緒不穩、性功能減退、性欲下降、甚至海綿體老化而無法提槍上陣;另外,心血管等疾病也可能導致勃起障礙。此時男性會對自我充滿質疑、不安、惶恐甚至有「玻璃心」,但因顧及雄風,大多不敢說出口。他說,男性出現勃起功能障礙的原因不少,可分為器質性與心因性因素,與健康息息相關。器質性主要影響因子包含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新陳代謝症候群等慢性病,以及菸、酒、藥癮與不良飲食等,其中年齡是顯著的預測指標,年齡愈高愈容易發生器質性勃起功能障礙;心因性主要影響因子則包括不良生活習慣,如作息差、晚睡、容易焦慮緊張、錯誤的性認知、不良的性經驗以及伴侶關係品質不佳等。器質性因素 糖尿病最常見張宏江說,器質性因素會依症狀對症下藥,例如更年期睪固酮低下,會補充男性荷爾蒙藥物或針劑;糖尿病與心血管疾病所引起的勃起功能障礙,則會給予降血糖等藥物改善;若與攝護腺肥大相關,則遵循藥物或手術治療。但患者往往不知道自己有慢性病,其中最常見的是糖尿病,占臨床就醫患者三成。他曾收治一名50多歲肥胖男患者,自述某一天起突然性功能變差,就醫檢查才知有第二型糖尿病。因糖尿病會影響神經,使感應功能變差,血管容易阻塞,而使充血功能下降,導致勃起功能障礙,經開立降血糖藥物、要求減重三個月後,該患者勃起功能障礙改善,重拾親密關係。心因性因素 可轉身心科調整如果是心因性因素,則可能交由精神、身心科醫師接手。書田泌尿科眼科診所精神科主治醫師施佳佐表示,性行為表現會影響到男性自我肯定,只要有一點不順,無論是無法勃起、持久或早洩,都會對自己失去信心,也不知怎麼跟人求助,出現焦慮、失眠甚至自律神經失調等問題。施佳佐說,常有從泌尿科轉介過來的心因性勃起功能障礙男性患者,並以45到65歲中年人為多,與45歲以下年輕人相比約為2比1。而心因性得對症下藥,從生理、心理、社會環境因素三面向釐清,若為生理上作息差、晚睡所致,通常會開給助眠藥物並適當休息改善;若為心理上的焦慮、憂鬱、自律神經失調等,會開給抗憂鬱藥物,並加上心理諮商來改善;若為夫妻間、職場上等關係衝突或是家庭環境導致,則會透過關係協調改善。如前述阿明的案例,在釐清原因加上藥物後,即有明顯改善。泌尿科醫師提醒放鬆身心 別老想著「全壘打」俗話說「飽暖思淫欲」,施佳佐說,性是人類必須,男女關係並非每次都要做到「全壘打」,即便失敗一次也不要一直糾結、想快速「克服」。生殖系統偶爾也需要休眠,此時男性可先休養生息、充分放鬆,睡得好後,身體狀態自然轉好,「達陣」機率就會變高。別把一次的挫敗當成全部,有時問題自然就迎刃而解。年過50歲 定期做泌尿道檢查張宏江說,「性功能=健康櫥窗」,男性年過50後,每年都應找泌尿科醫師檢查攝護腺、泌尿道、內分泌是否異常,甚至找出早期癌症,以便及早治療。女性若發覺枕邊人提不起性致、出現問題時,也應勇敢提起,鼓勵另一半並陪同就醫,以免難以啟齒而延誤治療。
-
2020-08-06 科別.新陳代謝
糖尿病疲勞症候群總覺得睡不飽 問題竟是早餐吃太好
33歲罹患第2型糖尿病的退役空姐,原本是忙於家務的全職媽媽,最近又至大學進修,蠟燭2頭燒,盡管規律服用降血糖藥物,但還是覺得異常疲倦,常在沙發上睡著,就醫確診為糖尿病疲勞症候群,原因竟然是「早餐吃太好」,導致攝取過多精緻且高澱粉的早餐。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公布「糖尿病患者疲勞大調查」發現,9成糖友曾出現糖尿病疲勞症候群現象,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杜思德解釋,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波動不平穩,長期下來容易惡性循環,整個人累到不行。敏盛綜合醫院營養師劉香蘭指出,對抗糖尿病疲勞症候群,應從早餐做起,落實「醣、穩、顧」,也就是適當「醣」量、血糖平「穩」、兼「顧」運動等的3大原則,才能擺脫糖尿病疲勞症候群的惡性循環。「糖尿病患者疲勞大調查」發現,超過8成糖友因疲勞而影響工作、運動,或社交狀況,進一步分析飲食,發現曾出現疲勞症狀的糖友中,9成以上都有吃早餐習慣。劉香蘭表示,吃早餐有助健康,但如果吃得過於精緻,則可能影響血糖,例如,三明治、麵包、土司、飯糰、米粉湯等中西式早餐,均為精緻、高醣量等食物,容易讓血糖不穩。調查也發現,糖友最常喝的早餐飲品為奶茶,劉香蘭說,一般早餐店所販售的奶茶,含糖量高,又使用反式脂肪奶精,如果常喝,不利於身體健康。該退役空姐就是典型個案,她雖然固定回診、規律服藥,但因生活忙碌,沒有時間幫家人跟自己準備早餐,而是購買高澱粉早餐組合,又常喝奶茶,造成血糖波動劇烈,產生疲勞。杜思德指出,急性和慢性的血糖劇烈波動,都會導致「糖尿病疲勞」,而疲勞常合併發炎、情緒低下、體力差,不少糖友全身無力、容易疲憊,總覺得睡不飽。糖尿病患應該慎選早餐,做好血糖管理,才能降低疲勞症候群,避免影響生活、工作與社交,生活品質變差。建議早餐就應遵守「醣、穩、顧」3原則,擺脫疲勞症候群的惡性循環。★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0-07-24 科別.新陳代謝
早期使用胰島素 保持器官功能
50多歲男子因頻尿到醫院檢查,才知是糖尿病,飯前血糖值高達250mg/dl。他因早期就接受胰島素治療,維持胰臟功能,半年後改用口服藥,高血糖的不適症狀消失,至今控制良好。醫師表示,糖尿病早期介入注射胰島素,能讓器官功能維持更好,是治療好時機。不少糖尿病患者對胰島素存在迷思,誤認會上癮、引發洗腎或要打一輩子等,聯合報健康版本月徵文,邀請糖友分享使用胰島素的經驗,並請醫師破解迷思。大鈞診所院長陳琨砇表示,糖尿病治療藥物,常見口服降血糖藥和胰島素注射劑,無論使用哪種藥物,目標都是穩定血糖值,不讓個案器官受到損害,延緩併發症發生。雖然目前胰島素注射劑成分多為接近人體生成的胰島素類似物,相對口服藥物的副作用更少,但多數人還是怕「打針」。不免很多人問:「一定要打胰島素嗎?」陳琨砇指出,第一型糖尿病因胰臟功能受損、胰島素不再製造,有必要在確診之初就注射胰島素治療,讓血糖狀況受到控制,否則容易出現酮酸中毒。雖然大部分第二型糖尿病人可以靠口服藥,讓糖化血色素達到國際或台灣醫學會標準6.5%或7%,但是仍有一些人口服藥治療後糖化血色素在8%以上,此時可以選擇盡早使用胰島素治療,避免高血糖持續太久,而造成急性或慢性併發症。愈來愈多研究顯示,第二型糖尿病在初期診斷時,空腹血糖高於300mg/dl,且出現多吃多喝多尿等高血糖症狀,或體重下降,或急性血糖值升高,可以選擇使用胰島素治療,讓血糖快速平穩,減少高血糖毒性,讓胰島細胞凋亡速度下降,這是胰島素治療的重要好處之一,有些人甚至經過一段時間治療後,可以經由調整飲食生活型態就能讓血糖達標。但很多人擔心胰島素一打就是一輩子。陳琨砇說,這和能否穩定控糖有關,不只是用藥,還要改變生活型態。當胰臟在「保養」後能讓整體控糖穩定,胰島素有機會改口服藥,甚至可以不必再用藥。陳琨砇強調,過去一些研究顯示,糖尿病越早控制好,重大疾病的發生率,像中風,洗腎都會減少,未來生活品質比未早期良好控制血糖的人好。他指出,這種早期穩定血糖,使未來合併症減少的好處,稱為遺贈效應(legacy effect)。
-
2020-06-30 科別.新陳代謝
台灣糖尿病之父 細說百年胰島素
明年是胰島素成功發明的100周年,在1921年之前,糖尿病患者只能透過禁食或草藥控制病情,但效果不佳,難逃併發症或死亡,直到胰島素問世才翻轉命運。專家表示,許多診斷出早期糖尿病的糖友,可透過使用胰島素,降低胰臟負擔,保護尚未受損的胰島細胞,進而恢復胰臟功能。部分患者在積極使用胰島素後,可由注射胰島素治療逐步轉為只需服用口服藥治療甚至不需用藥。多年改良 胰島素種類繁多有「台灣糖尿病之父」稱譽的教授林瑞祥表示,自1921年加拿大醫師班亭(Frederick Banting)成功分離出胰島素之後,經過近百年的改良,速效、短效、長效及濃縮型、預混型各式胰島素類似物陸續出現。其中,長效基礎胰島素因能穩定提供一天所需的血中胰島素濃度,且無明顯高峰,是臨床最常使用的胰島素。在林瑞祥教授診所中,約有五成患者就是使用長效胰島素,並於餐前搭配速效胰島素。不過,第一代長效胰島素常見夜間低血糖的副作用,為改善患者的治療品質,後來研發出了第二代濃縮型胰島素,作用時間更長、血糖更平穩,可降低約二成的副作用。為了幫助患者有效控制飯後血糖,加上類升糖素肽-1受體促效劑(GLP-1 RA)的複方胰島素針劑也於前幾年上市,研究證實比單使用長效胰島素,可以提供糖友更穩定的血糖控制。胰島素抗病魔 還要抗謠言「胰島素是寶貴的救命藥。」提到胰島素的歷史,林瑞祥分享,在1921年以前,孩童若是罹患第一型糖尿病,幾乎活不過3年。在長效胰島素發明後的現在,診間內甚至出現了使用過第一、二代胰島素的高齡90多歲的糖友。早年台灣糖友使用胰島素的比率不高,多半只吃口服降血糖藥物,或花大錢買中草藥吃,原因竟是坊間謠傳:「胰島素打了會上癮、可能會洗腎、失明」,也有一些糖友是害怕「打針」。林瑞祥闢謠,當時很多糖友都是拖到併發症很嚴重了才開始打胰島素,將傳言導果為因。此外,胰島素是人體分泌的荷爾蒙,使用後當然也不會出現上癮的問題。林瑞祥不諱言,傳統的胰島素針頭很粗,注射太多次鈍了,還需要用磨刀石磨尖;但隨著醫療技術的突破,目前胰島素的注射劑針頭愈做愈細,他在台東聖母醫院服務期間,就有糖友向他形容:「施打胰島素比被蚊子叮咬還無感。」用禿頭玩笑 打破糖友疑慮什麼時候應使用胰島素呢?林瑞祥表示,第一型糖尿病患者因不能製造胰島素,一輩子都必須注射胰島素控糖。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則是使用一到三種口服降血糖藥物後,仍無法將糖化血色素控制在7%以下的理想範圍,則會考慮使用胰島素。若糖友不理解為何不能只吃口服藥,林瑞祥就會拿自己的頭髮開玩笑說:「你的胰島細胞釋放胰島素的能力每年約減少4%,就像我的頭髮原本髮量茂密,但隨年齡增長慢慢掉落,最後就沒有了。」注射胰島素能降低胰島細胞負擔,減緩胰島細胞的損壞速度,多數人聽完就願意接受胰島素治療了。糖尿病的治療從無藥可治,到一天需注射數次的人類胰島素,再進階到一天注射一次長效胰島素,結合多種致病機轉的複方針劑成為近年來治療的新趨勢。隨著胰島素的代代更新、使用簡單化,糖友治療、生活品質也不斷提升。林瑞祥盼在第一線新陳代謝科醫師及衛教師的努力下,可以打破糖友對於胰島素的錯誤觀念,逐年提升台灣胰島素的使用率。
-
2020-06-17 養生.健康瘦身
生酮飲食怎麼吃?5個QA確認自己是否適合執行生酮飲食
生酮飲食法越來越紅,近年不少人為了瘦身嘗試生酮飲食。但是吃法正確嗎?一直努力減肥的玲玲,最近從姊妹淘那邊知道生酮飲食,一向不輕易相信非正規方式的她,努力在網路上尋找資料,幾天之後還是對這個似懂非懂,只知道主要是以降低或是減少碳水化合物的攝取,對她來說就是拒絕麩質飲食法的一種,在自己沒有頭緒的情況下,帶著疑問去問營養師,希望能夠得到比較專業的答案。聽完玲玲疑問的營養師,笑笑的對她說:「生酮飲食雖然很多人推薦使用,但這算是一種偏食方式,有優點也有缺點,並非全然只有好處,而且不是每個人都能夠進行!」追根究柢的玲玲又問這種方式的原理,於是營養師拉了張椅子,讓她坐下來慢慢聽。※只要知道多少量,沒有東西不能吃,包括碳水化合物生酮飲食(ketogenic diet),簡單來說就是高脂,低碳水化合物(醣);適當的蛋白質的一種飲食法。起初是發現對於癲癇患者的症狀改善而出現的一種飲食法。並且因為網路上有眾多因為生酮飲食而減肥成功案例,不少人把生酮飲食與減肥聯想再一起。是否每個人都可以吃生酮?生酮前該做哪些功課呢?如何簡單入門生酮飲食呢?什麼是生酮飲食?生酮飲食的真面目到底是甚麼呢?其實沒甚麼神秘的,重點就是幾乎不吃可消化性的碳水化合物(澱粉、水果、糖等)為手段,分為「飢餓型生酮」與「營養型生酮」,前者是透過身體攝取極低熱量,強迫性代謝脂肪產生酮體,後者不強調大幅降低熱量吸收,主要透過極低碳水化合物的飲食方式,提高脂肪攝取,強迫脂肪代謝產生酮體,這種飲食方式才會被稱為「生酮飲食」。生酮飲食幾乎斷絕可消化性碳水化合物,也限制許多食物攝取,如:米飯麵食(高精緻澱粉)、水果(含果糖、蔗糖)、牛奶(含乳糖)等,這樣飲食方式會造成微量營養素不足的問題,還會發生血糖降低,身體為了維持足夠的血糖和能量,在生酮初期肝臟與肌肉會釋放肝醣,更釋放水分至血液中有利尿脫水的效果。身體要提供甘油以作為糖質新生的原料,就會開始大量分解脂肪,肝糖能在肝臟與腎臟製造血糖,分解出來的脂肪酸在細胞氧化產生能量。正常生理狀態下,脂肪酸要完全氧化產生能量,要由糖類代謝而來「碳骨架」協助。可是生酮飲食的碳水化合物攝取不足,無法提供足夠的碳骨架讓脂肪酸完全氧化,於是產生脂肪代謝時的副產品酮體,這就是是生酮飲食的名稱來源。生酮飲食的優點1. 生酮幫助治療癲癇禁食這類療法原先就是以治療癲癇為目的,近代醫學研究發現飢餓過程產生酮體,在腦部中促進GABA的合成,GABA是一種抑制性神經傳導物質,在酮體的刺激後,增加GABA能減少腦部不正常放電,減少癲癇發病機會。2. 生酮飲食能有效幫助減肥因為可以有效代謝脂肪,成為許多人採取這方式的主要目的。醫學研究顯示生酮飲食確實能幫助減重,速率也比傳統的減低熱量飲食為高,不過該方式初期反應為脫水,並非期待的脂肪代謝,是需要一段時間才能看到效果。研究來源:生酮飲食長期對於肥胖患者的影響3. 調節血糖生酮飲食法有助於改善糖化血色素(HbA1c)、禁食血糖等健康指數,根據2005年研究,以沒有服用降血糖藥物與注射胰島素糖尿病患,作為研究對象,歷經4個月的生酮飲食後,糖化血色素降低1.2%、禁食血糖比原先減少16.6%。生酮飲食的缺點與副作用1. 酮酸中毒因為酮體是酸性物質,該飲食法會造成酮酸中毒的傳言,其實一直沒有停過。不過經研究發現正常人採用生酮飲食,升高的酮酸並不會影響血液pH值,會造成酮酸中毒的風險並不高。2. 血脂問題由於斷絕可消化性的碳水化合物來源,雖然三酸甘油酯指數有可能會降低,但攝取大量油脂且要攝取奶油、豬油或椰子油等含有高飽和性脂肪酸的油脂,這時低密度脂蛋白會有增加的現象,提高心血管疾病的風險。3. 心臟問題從事生同飲食法的人,出現沒有心肌梗塞的疾病史,卻發生急性心肌梗塞問題。有學者推測可能與心肌缺乏肝醣的能量有關,生酮飲食法的水果、全穀雜糧與蔬菜量受到限制,讓抗氧化營養素與微量營養素攝取量減少,直接影響心臟的功能。你適合執行生酮飲食嗎?Q1:你對食材『營養成分』了解嗎?Ans:『醣、脂肪、蛋白質之間的比例』是生酮飲食最主要的一環,在還不了解前建議不要輕易嘗試Q2:你可以克制『糖跟醣』的誘惑嗎?Ans:雖然有『代糖』可以替代,但如果無法克制自己去吃甜食,還是很容易誤踩地雷。Q3:你可以勤勞自備三餐嗎?Ans:就如同剛剛說到,生酮是要去計算份量、熱量的。外食族除非選擇一些有品牌的營養餐盒,要不然是較困難去落實生酮飲食的。Q4:你是否有些特殊疾病呢?Ans:依據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生酮飲食(ketogenic diet)之機轉及臨床應用有提到,有先天性代謝缺陷,進而會影響到脂肪酸運輸或氧化的病患,是絕對不可執行生酮飲食的。Q5:你是否做足了功課?Ans:生酮飲食是一種完全改變熱量來源的一種飲食法,所以身體在初期勢必會有一些不適應症的產生,這些是要去克服或是去了解的。諮詢專業營養師或是熟識你身體狀況的醫師是最簡單的方式如果以上五題,都充分瞭解了那就可以開始嘗試執行生酮飲食了,就讓我們進入Step.2。執行生酮飲食前的準備 你的熱量該如何分配?首先,你必須知道你每天該吃多少熱量,不知道的話可以參考TDEE網路計算機(好像每篇都會提到TDEE,沒辦法因為控制飲食最主要的就是要了解熱量囉)例如:你一天的熱量是1800大卡,那就需攝取脂肪140~160公克、蛋白質90~112.5公克、醣5~45公克。大家不妨可以試著去算算看。食物種類你都搞清楚了嗎?主食類:除了大家都知道的米、麵、冬粉、麵包外。地瓜、南瓜、芋頭、山藥、菱角…這些都是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所以這些都是生酮飲食要盡量避免的。豆魚肉蛋類:看上面比例就知道,生酮飲食其實還是有在控制蛋白質的量,根據國健署-食物代換表,一分的豆魚肉蛋類蛋白質大約7公克,如果一天1800大卡約只能吃13~16份蛋白質。蔬菜:那5~10%的醣熱量基本上都可由蔬菜類取得喔(提醒大家:小番茄是水果、大番茄是蔬菜唷)水果:水果含有果糖、蔗糖就跟主食類一樣,要盡量避免或透過精算去攝取喔。脂肪:生酮飲食大部分的能量來源都由脂肪提供,而且因為是主要的飲食來源,所以需要攝取多種不一樣的油脂,才能平衡每種油脂的特點喔(這等下會好好介紹)。如何簡單入門生酮飲食1. 看懂營養標示不管是醬油、胡椒、醬汁…調味料,根據法規都是需要有完整營養標示。在挑選時,注意營養標示中的『碳水化合物』、『糖』這兩項的量是很重要的,但也必須說因為在法規上有制定,如果每100公克的碳水化合物及糖量小於0.5公克,是可以註記為0的,所以還可以用成分中是否有添加『糖』或是『○○澱粉』去判斷唷!但也再次提醒,只要妳的碳水化合物量控制得當,還是可以吃少許的水果、主食喔!!!2. 了解油脂的種類及特性油脂大部分是由脂肪酸合成,而脂肪酸又可以分為SFA飽和脂肪酸、UFA不飽和脂肪酸[PUFA多元不飽和脂肪酸(ω-3、ω-6)、MUFA單元不飽和脂肪酸(ω-9)]ω-3:足夠的ω-3脂肪酸對於大腦記憶力及學習能力使有益的,大家眾所皆知的EPA、DHA都是ω-3的一種,所以除了一些堅果種子類富含ω-3外,深海魚類也有喔。ω-6:與ω-3相似的一種脂肪酸。但已有許多研究證明,過多的ω-6是會增加慢性發炎反應(心血管疾病、非酒精性脂肪肝…等)。在一些植物油中ω-6都是明顯高於ω-3的。包含:花生油、紅花油…等。ω-9:為非必需脂肪酸,有研究證明是有益於心血管的預防保健。最常見於:酪梨、苦茶油、橄欖油 營養師會建議我們攝取的油脂ω-6:ω-3的比例是1:1~4:1是最理想的。但是現在市售單品油好較少有這樣子的比例,所以執行生酮飲食時,才會需要攝取多種的油脂來達到這樣的平衡。一篇311位7~12歲小朋友的研究中發現,攝取較多比例的PUFA是有較高的除脂體重,及較低的內臟脂肪及體脂。進一步分析ω-6、ω-3比例發現,較高的ω-6:ω-3比例與是更有利於降低腹部脂肪的。資料來源:Cardel M, Lemas DJ, Jackson KH et al. Higher Intake of PUFAs Is Associated with Lower Total and Visceral Adiposity and Higher Lean Mass in a Racially Diverse Sample of Children. J Nutr. 2015 Sep;145(9):2146-52.3. 椰子油、MCT oil又是什麼?中鏈脂肪酸,與上述的脂肪酸不同的地方在碳鏈較短。在小腸吸收時因為碳鏈較短,代謝路線不同於以往的長鏈脂肪酸,是經由肝門靜脈直接運送到肝臟產生酮體當作能量使用,所以能夠快速的當作產生能量,重點是代謝過程中幾乎不產生三酸甘油脂。營養師的簡易生酮飲食菜單以1800大卡為例,脂肪140~160公克、蛋白質90~112.5公克、醣22.5~45公克去設計。生酮飲食是否會影響運動表現很多人都會擔心,如果成功進入生酮飲食世界減肥了,那會不會也把自己身體的力量減掉,導致運動表現越來越差。網路上面其實有很多實測影片,在執行生酮飲食後會有一段時間身體會感到不適,大多是因為改變飲食所產生的不適症。2014年研究中發現,給予越野自行車運動員生酮飲食後觀察運動員的體能表現中發現:1.長期高脂飲食再訓練期間,其實是對有氧耐力型運動員有利的(推測是因為減少體重、並減少運動後肌肉傷害)。2.但須要注意的是,較低碳水化合物的飲食會影響執行高強度工作的能力。另一篇有關生酮飲食與身體表現的文章中也提到,限制碳水化合物的攝取量,仍然可以保有身體的最大肌力,但須注意的就是酮適應症問題、礦物質營養及蛋白質的攝取量的限制,最後作者也不約而同的提到:生酮飲食導致的肌肉肝糖不足會限制無氧運動的運動表現喔。執行生酮飲食小叮嚀大家都認為生酮飲食只要完全『戒醣』就可以,其實是錯的。因為在生酮飲食中是要足夠的蔬菜,搭配適量的豆魚肉蛋及大量且多種的油脂,才是最重要的。這種方式有許多隱藏性的風險,採行之前強烈建議找專業人士,像是醫師、營養師以血糖、血脂、疾病史等資料評估健康狀況,沒有確認之前切忌貿然採行生酮飲食!開始生酮飲食後,初期會有水分排出現象,體內電解質也會被排出,容易有出現疲倦、頭痛等情況,經過適應期後這些問題隨之消失。最後警告,這種飲食法用酮體取代葡萄糖,減重效果的確明顯,不過回復正常飲食後,復胖機會也頗高,不要超過個半個月比較安全。這邊也要呼籲各位朋友執行生酮飲食時,需要喝足夠的水來維持身體正常運作,且千萬不要在還沒了解生同飲食透徹前就隨意嘗試生酮,要做任何飲食調整前,都需要諮詢相關專業醫生或營養師再去執行才會安全又有效喔!※本文摘自SuperFIT,原文請點此
-
2020-06-04 科別.新陳代謝
糖尿病只重控糖? 新觀念你還不知道就太落伍了
一名60歲的陳姓婦人,一年前經醫師診斷罹患糖尿病,但因無明顯症狀及不適,因此並沒有規則服藥,最近幾星期發現尿量減少、雙腳輕微水腫,且發現有呼吸急促的現象,送醫詳查,發現婦人心臟擴大、血清之肌酸酐也有1.2 mg/dl,在醫師評估後建議改用合適的降血糖藥物治療,並按醫囑用藥,糖化血色素(HbA1c)已控制在7%、體重也下降了2公斤。根據2019糖尿病年鑑資料顯示,糖尿病患十年間死亡率已下降,顯示台灣糖尿病照護品質已有相關成效。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黃建寧理事長說明,隨著糖友生命延長,相關共病惡化儼然成為新照護議題,2000年至2014年間,心衰竭人數增加185%、慢性腎臟疾病人數增加407%,尤其,心腎交互影響,慢性腎臟病患比起正常腎功能者,罹患心肌梗塞、心衰竭的危險性較高;因此,應做好血糖控制,避免心腎相關合併症加乘。血糖控制的根本為避免發生併發症,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特別提出糖尿病防疫新觀念「控糖三二一」: 血糖監控3指標:監測飯前和飯後血糖、HbA1c腎臟功能2注意:監測微蛋白尿及檢測eGFR(腎絲球過濾率)心衰預防1(一)定要:早期控制三高,預防心衰竭合併症 糖尿病患的觀念應與時俱進,不再停留在控糖達標、治療合併症,應超前佈署、做好器官保護。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張恬君秘書長進一步說明,若糖尿病患單一治療未達控制目標時,宜評估心腎風險及共病,並加上不同機轉的抗糖尿病藥治療。目前糖尿病藥物種類眾多,糖友就診時可與醫師依據目前心腎功能及風險狀況討論合適用藥,唯有按時服藥、控制好血糖,注意心腎併發症徵兆,才能做好長期防疫的準備。 延伸閱讀: 少吃血糖還是很高? 2種錯糖尿病友最常犯 洗腎前多數人都罹這3種病! 別等身體有警訊才想到要預防
-
2020-05-12 新聞.用藥停看聽
飲酒藥不要? 酒後服用8類藥恐引風險
近日因疫情影響,一名梁姓民眾保持戶外運動的習慣,假日在家小酌怡情,某日喝酒時,一起服用醫師開立的NSAIDs類止痛消炎藥,緩解日前運動拉傷的疼痛感,沒想到竟然解黑便,嚇到趕緊就醫治療,經診斷為胃出血。大家可能會疑惑:怎麼會變得這麼嚴重呢?藥害救濟基金會特別整理酒精與藥品的交互作用,讓民眾了解酒精如何與藥品發生交互作用,哪些藥品與酒精併服可能會引起嚴重藥品不良反應,建立服藥不飲酒的正確觀念,確保用藥安全。問1:為什麼酒精不能跟藥品併服?當酒精(乙醇)進入人體後,會透過體內的乙醇去氫酶及Cytochrome P450酵素(以下簡稱CYP450酵素)代謝成乙醛,而乙醛是一種毒性物質,除了引起頭痛、心悸、嘔吐、宿醉,也有致癌的風險,乙醛須再透過酵素(乙醛去氫酶)代謝成乙酸,最後形成二氧化碳與水,排出體外。一旦飲酒時併用抑制乙醛去氫酶的藥品,可能影響酒精在體內的代謝,導致乙醛堆積,因而發生臉部潮紅、噁心、嘔吐、頭痛等類戒酒反應(Disulfiram-like reaction)。另外,因CYP450酵素同時也是人體內藥品代謝的主要酵素,而酒精也可能會抑制或誘導CYP450酵素;因此,當酒精與藥品併用時,可能會導致藥品在體內的代謝被抑制,因而增加藥品血中濃度,提高不良反應的發生風險和增強藥品毒性的可能。另一方面,長期飲酒也可能誘導CYP450酵素生成,促進藥品代謝,導致藥品血中濃度下降,因而無法達到預期的治療效果,此外,也可能使藥品較易轉換成毒性代謝物造成肝損傷。除了影響代謝,酒精與具中樞神經抑劑作用的藥品併用時,也可能發生協同(synergistic)的效果,增加中樞神經抑制的不良反應,比單獨用藥的影響更大,嚴重時可能有意識障礙、呼吸抑制等致命的風險。問2:臨床上,哪些藥品會跟酒精發生交互作用?依文獻發現,眾多藥品會與酒精產生交互作用,且影響程度不一,藥害救濟基金會提醒您,若正在服用以下藥品,切勿飲酒,否則可能因交互影響而產生嚴重不良反應:1.止痛藥: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s)如ibuprofen、indomethacin、aspirin可能會增加腸胃道出血風險;鴉片類止痛藥如tramadol、codeine,會增加呼吸抑制的風險;中樞止痛藥如acetaminophen,會增加長期飲酒者肝毒性風險,甚至是造成嚴重肝傷害。2.鎮靜安眠藥:苯二氮平類(benzodiazepines)類如alprazolam、diazepam、lorazepam,非苯二氮平類(non-benzodiazepines)類如zaleplon、zolpidem、zopiclone,會增強中樞神經的抑制作用,減弱警覺性,發生暈眩、嗜睡、身體平衡與協調能力降低等症狀,在駕駛或操作機械時可能會發生危險,嚴重時甚至會抑制呼吸。3.抗憂鬱藥:三環抗憂鬱劑如amitriptyline、imipramine,選擇性血清素回收抑制劑如sertraline、escitalopram,正腎上腺素和血清素調節劑如mirtazapine,可能會增強中樞神經抑制作用,容易發生鎮靜、暈眩、嗜睡等不良反應;正腎上腺素與血清回收抑制劑如duloxetine,可能出現嚴重的肝傷害;多巴胺與正腎上腺素回收抑制劑如bupropion,可能增加癲癇發生的風險。4.抗生素:metronidazole、co-trimoxazole、頭孢菌素類如cefamandole、cefoperazone、抗結核isoniazid併用酒精可能會產生類戒酒反應;而酒精也會增加isoniazid代謝而影響療效。5.降血糖藥:酒精併用metformin可能增加乳酸中毒的風險;併用胰島素則可能使血糖上升或下降,造成血糖控制不良;與sulfonylurea類如gliclazide、glimepiride、glipizide、glyburide併用,則可能增加低血糖發生的風險,而且還可能造成類戒酒反應。6.抗癲癇藥:phenytoin、巴比妥(barbiturates)類如phenobarbital併用酒精,會增強中樞神經的抑制作用;而長期飲酒可能使phenytoin無法達到足以控制癲癇的血中濃度,因而影響治療效果。7.心血管用藥:酒精併用降血壓藥物如lercanidipine、doxazosin,會增強血管擴張作用,可能出現嚴重低血壓風險;與verapamil 併用會抑制酒精的代謝,增加中樞神經抑制的不良反應。8.抗凝血劑:酒精併用warfarin可能使凝血時間延長或縮短,國際標準化比值(INR)可能升高或下降,因而增加出血的風險或影響治療效果。藥害救濟基金會提醒您,飲酒要適量,時時警覺藥酒交互作用的潛在風險;服藥期間飲水不飲酒,避免不良反應發生的風險。一旦發生不良反應時,建議回診就醫,方能安心用藥,健康又有效 !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本文摘自藥害救濟基金會 原文請點此
-
2020-03-27 科別.新陳代謝
「控糖321」原則 遠離糖尿病導致心、腎併發症
在台灣,糖尿病在主要死因排行榜上有名,每年有將近一萬人死於糖尿病。由於糖尿病會導致多種併發症,例如腎臟病變、心臟衰竭等,加總起來恐怕有更多患者的死因能夠與糖尿病扯上關係。以腎臟衰竭來說,患者需要終身洗腎,最終可能死於相關併發症,而在洗腎患者中約有四至五成是因糖尿病造成的腎臟病變。根據統計,在60歲的族群中,有糖尿病及心肌梗塞病史的患者,壽命會比一般人少12年 。愈年輕罹患糖尿病,損失的壽命也會愈多!血糖超標,問題多多葡萄糖是血液中不可或缺的成分,能供給我們身體運作所需要的能量,但是當血糖超標時,便會對健康造成負面影響。當血糖過高時,患者可能會出現吃多、喝多、尿多等症狀,雖然吃很多,體重卻持續減輕。但是要提醒大家,許多患者平時沒有明顯症狀,直到驗血才驚覺血糖超標。繼之而來的神經病變,讓人手腳發麻、刺痛,甚至走路不穩。超過六成的第二型糖尿病患有視網膜病變,導致視力模糊、持續惡化,更是20-65歲人口中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糖尿病亦讓傷口癒合愈來愈差,由於糖尿病足而必須截肢的患者不在少數。因為糖尿病導致腎臟病變的患者很多,可能以「蛋白尿」來表現,很多人會認為尿尿有泡泡才算蛋白尿,其實不盡然,初期的微量白蛋白尿不一定會看到明顯泡泡,往往需要驗尿才會發現,此時腎臟早就已經有損傷。蛋白尿愈多,代表腎臟受損愈厲害,也愈有機會進入腎臟衰竭而洗腎的階段。血糖超標對心臟的影響更不該忽視,畢竟腎臟衰竭時還能夠仰賴血液透析,而心臟衰竭時,就很容易導致死亡,根據研究顯示,心臟衰竭的五年死亡率甚至高於某些癌症(例如攝護腺癌或乳癌),故有心臟癌的俗稱。我們的心臟需要持續跳動推動全身血液循環,過高的血糖可能使心肌產生病變,心臟功能愈來愈差,患者容易疲倦、容易喘、運動耐受力每況愈下。糖尿病患族群中約有15-20%合併有心臟衰竭。而伴隨有心臟衰竭的糖尿病患,死亡率更增加十倍。相信大家都很熟悉糖化血色素(HbA1c),對糖尿病患而言,糖化血色素每增加1%,心臟衰竭風險就增加8% 。看完這一系列併發症,不難理解高血糖會在「台灣慢性病危險因子排名」中高居第一名。無論是否感到不舒服,都要積極控糖。多重機轉,幫助控糖我們體內的血糖主要由胰島素來調控,每當進食後,血糖上升時,胰臟裡的β细胞便會分泌胰島素,胰島素能促使血糖進入細胞。有部分藥物便是透過刺激胰臟分泌胰島素來控制血糖,例如磺醯尿素類藥物(Sulfonylurea),使用上要注意低血糖的發生。然而,有許多第二型糖尿病患者的胰臟可以分泌胰島素,只是身體細胞對胰島素敏感性降低,對胰島素反應較差,所以可以使用增加胰島素敏感性的藥物,例如雙胍類藥物(Biguanide)。很多人可能不曉得,我們的腎臟也能發揮控制血糖的作用。腎臟中的腎絲球每天會過濾出約160-180克葡萄糖,這些葡萄糖會在近端腎小管被吸收,回到血液循環。吸收腎絲球過濾液中葡萄糖的任務主要由第2型鈉-葡萄糖轉運蛋白(SGLT2,sodium-glucose cotransporter 2)負責。了解這個機轉,便能使用藥物幫助控糖。第2型鈉-葡萄糖轉運蛋白抑制劑類藥品(SGLT2 inhibitor)的控糖機轉與胰島素無關。其藉由抑制SGLT2的作用,降低腎臟對腎絲球過濾液中葡萄糖的再吸收,這些多餘的葡萄糖就會經由尿液排出體外,有助控制血糖。控糖藥物中,SGLT2屬於低血糖發生風險較低的藥物之一。由於糖尿病患本身即有較高風險發生生殖泌尿道感染,SGLT2i以尿液排糖時可能增加生殖泌尿道感染發生風險,但這些都有有效的預防方式。所以使用時須攝取足量水分及切勿憋尿,且如廁時要注意私密處清潔。控制血糖,照顧心腎大家已經曉得,血糖超標會對心臟、腎臟造成危害,可能導致心臟衰竭、腎臟衰竭,所以在控制血糖的同時,減少心臟、腎臟相關併發症亦是醫師們相當關注的議題。近期許多研究也更關注於新型血糖藥對心血管併發症及腎臟併發症的影響。根據涵蓋六個國家,超過三十萬名第二型糖尿病患的真實世界研究發現 ,和其他口服降血糖藥相比較,使用SGLT2抑制劑類藥物的糖尿病患,觀察到較低的心臟衰竭住院及死亡風險。由於陸續有大型研究發現類似結果,所以也開始有臨床試驗在進行,想了解是否有機會將此類藥物運用於心臟衰竭的治療。糖尿病腎病變方面,研究人員於五個國家,共六萬五千餘名第二型糖尿病患進行真實世界研究。研究結果顯示,相較其他口服降血糖藥,使用SGLT2抑制劑類藥物的患者,有觀察到腎臟功能減退速度較慢,以及較低的末期腎病變發生。另外,無論糖尿病患的腎絲球過濾率(eGFR)、血糖達標與否、有無合併心血管疾病,對腎臟的相關指標變化,皆觀察到相似的狀況 。美國糖尿病學會發布的「2020年版糖尿病醫療照護指引」指出,治療第二型糖尿病的第一線用藥為雙胍類藥物,針對有高風險或已經合併有心臟衰竭或慢性腎病變之糖尿病患者,無論此時血糖達標與否,第二線則優先建議使用新興控糖藥物如口服的SGLT2抑制劑或注射型的GLP-1受體促效劑 。以兼顧心腎的思維下達到血糖控制。血糖迷思要破解!迷思一:糖尿病控制只需要注意HbA1c就好了?正解:糖尿病患除了積極控糖,也要定期驗尿及注意心臟狀況。時時牢記「控糖321」原則,才能遠離心臟衰竭、腎病變等大小血管併發症發生。●血糖監控3指標:HbA1c、餐前(空腹)血糖、餐後2小時血糖。●腎臟功能2注意:定期驗尿確認蛋白尿(UACR)、腎絲球過濾率(eGFR)指數變化。●心臟衰竭1預防:莫因尚未發生心血管疾病或沒有相關症狀而輕忽高死亡風險的心衰竭併發症發生。迷思二:吃血糖藥會洗腎?正解:很多糖尿病患會進展到腎臟衰竭而需要洗腎,主要原因是「血糖超標傷害腎臟」,所以要規則服藥把血糖控制好才能保護腎臟。如果遇到家人抱持這種迷思,一定要認真告訴他,「不控制血糖,最容易洗腎!」貼心小提醒血糖超標已經是極為常見的問題,可能沒有明顯症狀,卻會悄悄侵蝕心臟、腎臟、眼睛等器官,奪走我們的健康。做好飲食控制、規律運動、遵照醫師指示服藥,在照顧血糖的同時,也應該要顧腎、護心!原文:
-
2020-02-24 名人.精華區
李志恒/從吃的到擦的 應整合毒性風險管理
在一連串食安事件促使各國檢討改進食安作為後,最近的高血壓藥、胃藥、降血糖藥含NDMA等亞硝胺類致癌物下架事件,也讓大家省思全面檢討藥品安全的迫切性。從毒理學觀點,藥品與食品安全性基本假設不同:食品是先被假定安全,除非證明不安全;藥品則被假定不安全,必需證明其安全始可上市。因此,傳統食品安全只訂定食品添加物、有害微生物及動物用藥、農藥、輻射殘留物等標準,其他毒性問題僅以概括性的「有毒或含有害人體健康之物質或異物」視之,直到近年食安事件頻傳,才擴大管理範圍,將安全風險評估與管理概念訂定於法中。藥品查出致癌物 可能原因有二反觀藥品安全問題,各國均有上市前的查驗登記把關機制,照說藥品應該要比食品安全,因此藥品含致癌物,可能原因是:1.檢驗能力的進步:這幾十年,檢驗毒物能力從ppm(百萬分之一)提升到ppb(十億分之一)以下,可以測出原來藥品中測不到的微量毒物。2.藥物科學的發展:原廠專利藥品上市後,生產類似藥品、學名藥的藥廠若欲與其競爭,藥品可能需進行不同的合成步驟優化,以避免侵權,致使其副產品與不純物與原專利核准者不同,但目前的GMP對改變製程的安全確認機制並不完整。降血糖藥 也有風險若從藥品毒性機制進一步探討,雖然1983年研究就發現老鼠用雷尼替丁(Ranitidine)胃藥與亞硝酸鹽一起灌食,在胃的酸性環境下會形成DNA傷害物質;但遲至2016年,才被證實人受試者直接服用雷尼替丁,不需要亞硝酸鹽,在尿中就會出現NDMA等致癌物,推論許多二級或三級胺類的藥品在體內即可代謝生成亞硝胺,例如用作替代療法的美沙冬和二甲雙胍(metformin)降血糖藥等,也都有類似風險。化粧品 也可能存在致癌物質NDMA為國際癌症研究所列第2A類致癌物質,國際間目前的共識是,沙坦類高血壓藥殘留NDMA每日最大容許量96ng,但這並沒有計入每天從其他管道可能攝入的量,例如一根香腸或一片培根可能就超過這個數值,更不要說自來水加氯過程可能產生的亞硝胺類,而歐盟也在2012年提出,化粧品中可能存在亞硝胺類。所以我們每天暴露於亞硝胺,不僅是藥品產生的問題。從藥品引伸到食品、化粧品及環境中可能的亞硝胺類致癌物暴露,這不光是藥品事後下架或用藥者恐慌的問題。健康生活 應主動、全面監測隨科技發展,我們亟需以新的思維,從整體生活健康的角度,進行主動性、全面性監測、整合藥物、食品、化粧品等各個面向毒性研究資料,整體評估各種毒物長期毒性風險,進行風險管理,才能落實保護民眾健康。(本文作者李志恒為高雄醫學大學藥學系暨毒理學博碩士學位學程教授、台灣毒物學學會理事長)●健康名人堂邀請國內外醫藥公共衛生專家分享健康觀點與視野,每周一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