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22 新聞.杏林.診間
搜尋
阿嬤
共找到
623
筆 文章
-
-
2021-03-22 新聞.生命智慧
母親的告別式家族盛大、好友的告別式精采回顧…我要怎麼說再見?
回顧罹癌好友的精采此生參加過不少告別式,印象最深刻、也最震撼的是一位六十歲往生的好友,放映的第一張投影片就是她罹患癌症後,接受化療的光頭照片:身著病服、打著點滴,體貼的先生陪伴在旁。她堅定的眼神,勇敢、豪率,令人動容。投影片從她人生的最後時刻一直往前推:事業成就、桃李天下、家庭圓滿、國外求學、學業優異到乖巧可愛的小女孩……短暫的片段如同時光隧道般,帶我們陪著她走完精采人生。事後,一位朋友很感慨地說:「平常要多拍照,告別式才會精采豐富。而且要趁現在還不是很老,去拍一張美美的大頭照,以備靈堂使用。」我不禁心想:我要怎樣的告別式呢?人老了,有一天都會這樣記得我五、六歲時,住在鄉下的外祖母去世了。瘦小的外祖母是位非常慈祥、輕聲細語,散發著溫暖光輝的長輩。我們這些孩子都非常喜歡她來家裡,因為如果犯了錯,母親拿起藤條要責打時,趕快跑到外祖母身邊就沒事了。外祖母的遺體躺在大廳裡,墊高的門扇板上,面色祥和,旁邊點著香。母親帶著我繞外祖母一圈,說:「免驚,阿嬤是好人,很疼我們,不會害我們的。」──這是我對往生者的初次印象:安靜、平和、自然,無有恐懼,而且人老了,有一天都會這樣。父親病逝時是九十一歲。中部小鎮的喪禮,大多在自家門前搭棚、設靈堂,且占了馬路的一部分,因此,需事先向派出所申請路權。當時,我們晚輩站在靈堂旁,一面哀戚答禮、一面聽到背後的車聲,不免有點擔心被撞。幸好路過者都尊重往生者,也體諒家屬,車子慢行而過。晚輩跪拜時,六十歲出頭的大嫂因膝蓋退化,跪下後無法起身,還得讓身旁的大哥拉她一把。禮儀師趕緊說:「不方便者可以免跪,行禮即可。」喪禮的繁文縟節之一是請法師及居士誦經、唸佛。我手邊沒有經文,不知內容,只覺得聲調平庸而反覆,但聽久了,心境卻慢慢平靜,頗為療癒。那時五十多歲的我,想著退休後,也許可以從事禮儀師的工作,希望能以莊嚴、溫暖的方式撫慰生者。大哥卻笑說,殯葬業是個大事業,我的外表和專業能力都明顯不足。他說得對,但從此,我就特別注意喪禮撫癒人心的療效。父親去世後六年,九十七歲的母親往生了,我們仍然在自家門前搭棚、設靈堂。由於母親是大家族中最高齡的長輩,當時跪拜的晚輩多到即使三人一排,還是排到棚子外。這讓我感受到臺灣傳統的喪禮,可說是大家族成員見面、緬懷、思源的機會,也是個人省思、感恩和療傷止痛的起動力。基督教的追思禮拜在教會舉行,莊嚴典雅,除了牧師講道、獻詩班,大家一起禱告、讀經、唱詩,非常療癒,而且離開時,每人手上還常帶回一盒點心呢!從現在開始回看一生,不留下遺憾我單身,與大家族的親戚們平常少聯絡,想到等哪天自己走了,那時候朋友也都老了,能來參加告別式的人可能寥寥無幾,怕是既難堪,又心酸。所以,我決定免掉告別式,但要自行製作一生的投影片,而且從現在開始做,同時反省做人有哪些要改善或學習的、還想去哪裡玩、哪些事還沒做,趁現在還來得及一一補足。不過,投影片將來給誰看?總有幾位親友吧。或許也可以放到YouTube,永存雲端喔。(本文節錄自寶瓶文化出版《你怎麼看待老年,它就怎麼回應你:預防失智,快樂的老後實踐》)
-
2021-03-20 科別.骨科.復健
8旬嬤1周跌2次骨折開刀!醫師公開「常跌地點」教保命防跌
台中80歲張姓阿嬤2周前在家裡滑倒,造成左髖部股骨頸移位性骨折,手術置換人工關節,沒想到出院前一晚,趁看護沒注意自行下床絆倒受傷,醫師X光檢查發現,又從原本手術的人工關節旁邊骨折,再次手術把骨折及人工關節復位,並作加強及修補,才順利恢復,家屬也積極請教如何預防老年人跌倒骨折的相關衛教。台中醫院骨科醫師黃敏旭說,老年人平衡感較差,難以控制自己的姿勢,加上視力退化、老花、對黑暗的適應不敏感,易在黑暗中碰撞、跌倒。根據統計,老年人最常跌倒的地點即為「家中」,易發生跌傷事故地點為浴室、廚房及樓梯等,如室內光線不夠、地板過於光滑都容易跌倒受傷,且大部分的老年人都患有骨質疏鬆症,更是一跌就導致骨折。黃敏旭說明,老年人髖骨骨折若採保守性治療,容易產生褥瘡、泌尿道感染,大小便不好照顧;痰咳不出,易引起上呼吸道感染,食慾不佳,身體容易虛弱等等,建議老人家若跌倒骨折可以積極和醫療團隊討論評估手術相關治療,避免上述臥床的併發症,術後1到2個月使用助行器輔助及復健,及早回到正常生活,減輕患者痛苦,也減少家屬的負擔。黃敏旭建議,預防長輩骨折,照顧者有正確認知也是關鍵因素之一,照顧者平時多注意居家環境安全,從生活細節做起,如增設扶手、防滑設備等居家環境改善或使用手杖、拐杖、助行器加強年長者站立或行走的穩定度與支撐力的輔具著手,降低老年人再次跌倒的風險。黃敏旭醫師提醒,依失能程度不同,所需使用輔具的目的也不同,更需要專業人員進行評估才行。台中醫院於長照大樓一樓設立臺中醫院輔具中心,除了有各式醫療護具更有專責人員提供完善的衛教指導,產品健檢,另外,針對特殊需求患者,也提供客製化服務,以達到最佳活動功效。
-
2021-03-20 新聞.元氣新聞
改名吃鮭魚後捐萬元做公益 男大生:取之於鮭魚,用之於社會
連鎖迴轉壽司推出姓名和鮭魚同音同字者直接全桌免費活動前天結束,期間不少民眾將名字改為鮭魚,台中大學生周士恩也將名字改為「周士恩覺得鮭魚湯豪豪喝」,前往享用約7000元的餐點,但他後續將省下來的錢用來回饋社會,更加碼到1萬元捐款做愛心,暖心的行為令人動容;他說「取之於鮭魚,用之於社會」。周士恩受訪強調他是誰或叫什麼不是重點,希望大家能關心這些默默為社會付出的機構!周士恩是台中科技大學護理系大學生,這次他將名字改為「周士恩覺得鮭魚湯豪豪喝」。吃完3攤免費壽司,省下約7千元餐費,再自掏腰包3千元,共捐出1萬元給老五老基金幫助獨老、中國附醫血液腫瘤專戶、中國附醫的兒童綜合專戶、認養惠明盲校學童,以及仁愛之家老人。周士恩表示「取之於鮭魚,用之於社會!」捐款金額雖然不高,但希望能一己之力幫助獨居長輩溫飽;他指出因壽司店的活動,前往戶政事務所改名,但改名的初衷並非佔便宜,而是覺得青春、熱血、好玩,並且「取之於鮭魚,用之於社會」,捐款幫助社會,在收據留下「周士恩覺得鮭魚湯豪豪喝」,讓鮭魚名更有意義。財團法人老五老基金會也為「周士恩覺得鮭魚湯豪豪喝」拍下影片留念,他在鏡頭前說,既然改名就把「湯豪」放進名字幾天「當幾天周湯豪」;他常想起自己的阿公阿嬤問自己「吃飽了沒、什麼時候要回去看看他們」,希望透過自己的拋磚引玉,讓社會大眾知道有這些默默為社會服務的單位,能有更多人關心獨居長輩,讓長輩能夠溫飽。對於外界認為年輕人改名鮭魚、免費吃壽司卻浪費食物,「周士恩覺得鮭魚湯豪豪喝」則說自己與朋友吃3攤餐費約7千元,每個餐點都認真吃完,他嚴厲斥責浪費食材這件事,看到有幾桌的食物被浪費是真的會心痛,跟朋友在吃的時候也是一直提醒大家吃完再點不要浪費。
-
2021-03-19 癌症.皮膚癌
摳不掉以為濕疹差點癌變 北榮光動力療法抗皮膚癌利器
一名68歲白人男性,頭頂上原有數十個微癢紅色皮疹, 起初以為是濕疹,自行買藥擦不見好轉,隨著皮疹逐漸擴大,呈現粗糙鱗屑不規則的灰色斑塊,「摳都摳不掉」,才來皮膚科求診,切片確診為「日光性角化症」,因病灶數量多、範圍大、邊緣界線也不清楚,與醫師討論後決定接受「光動力療法,經過兩次治療後,病灶明顯改善,皮膚也恢復以往的健康。台北榮總皮膚部主治醫師何翊芯表示,日光性角化症好發中老年人,在台灣65歲以上罹患皮膚癌的族群中,日光角化症約占20%至30%,盛行率約0.1%,是皮膚科相當常見的癌前病變,主要跟慢性陽光照射有關,由於男性不愛防曬,盛行率多於女性,大部分沒症狀僅略有稍癢感,常被誤以為濕疹。傳統上,治療日光角化症多透過冷凍、電燒、汽化雷射或是手術切除,但何翊芯說,若患處範圍大、邊界不清楚或長在耳朵、眼睛、私密處等不易治療的部位,就可考慮光動力療法,已獲美國食藥署核可,歐盟也視為皮膚原位癌及多種表淺皮膚癌的第一線治療準則。光動力療法主要包含三大元素:感光劑、光、氧,何翊芯示範,先在患處塗上感光藥物,在遮蔽光的前提下先等藥物累積2-3小時,再利用伍氏燈確認病灶有無確實吸收後進入照光階段,以特定波長激發感光藥物讓氧分子引發反應,將可殺死對細胞有毒性的單態氧、自由基,因為對正常細胞傷害小,副作用輕,療程只要15-30分鐘,不需麻醉、住院,當天即可回復正常作息。光動力療法自去年導入北榮臨床約一年多,目前有八名病患接受此療法,何翊芯表示,除了兩名日光角化症,也有砷中毒引發皮膚癌病患,包括一名70多歲的嘉義阿嬤,長期食用深井水導致慢性砷中毒,在手腳、四肢甚至肛門出現皮膚病兆後確診,還有長期服用來路不名中藥導致砷中毒引發鱗狀上皮細胞癌。除了皮膚癌,光動力療法也適用難治的青春痘或病毒疣,何翊芯表示,此療法雖然沒有健保給付,但藥費約兩萬多,療程一次約八千元,兩週後通常會進行第二次治療,接下來就是三個月的追蹤,整體花費平均3萬左右,病患不用承受傳統侵入療法帶來的痛苦,也可搭配手術、放療化療合併使用,除了光敏感、自體免疫疾病患者不建議外,不失是相關皮膚病患者一個安全、舒適、有效選擇。
-
2021-03-18 養生.家庭婚姻
再懷孕會死,為何婆婆仍對她說「沒有孫子死不瞑目」!令醫師難忘的故事:社會設定她就要不及格
「林醫師,我想問問生小孩的事。」她坐定,一雙杏眼看著我,開口這麼說。「好喔,你想生小孩?」今天預約掛號到八十幾號,已經不像以前剛當新手主治醫師的時候,有餘裕跟每位病人慢慢聊天,我得單刀直入講重點。「對。」她點點頭。她有一雙很好看的單眼皮眼睛,清秀的五官,鵝蛋臉,及肩的黑色直髮,簡單的用大夾子束在腦後。這兩天寒流,她套著咖啡色大衣,黑色格子圍巾摺疊得整整齊齊放在腿上。「其實我常說喔,想生小孩要找老公啊,看醫師看很多次也不會生小孩喔。」我開玩笑,感覺她隱約有一種緊繃的情緒。她淺淺笑了一下。「來,你有沒有懷孕過?有生過嗎?」點開她的電子病歷系統,準備鍵入基本病史資訊。「懷孕一次,生過一個。」她回答,「剖腹產。」「剖腹產原因是什麼呢?」我一邊輸入資料,一邊繼續問。「胎盤有問題,還有胎位不正。」她說,「我那次大出血。」她講到我們心中會響警鈴的關鍵字:胎盤問題、產後大出血。「植入性胎盤(註1)還是前置胎盤(註2)?」我問。「好像都有。」她說,「我那次進了加護病房,輸了非常多的血。」「你如果再懷孕,再發生機率很高啊!」我直說。「我的醫師也是這樣說,他說他好不容易才保住我的子宮,出血二千c.c.。我輸了很多血。」她表情很平穩地說,但是感覺出她有恐懼的記憶。「你要是再懷孕,風險比上次還高啊!」我提高音量,「子宮切除的可能性非常高!」「我的醫師說,我要是再懷孕,很可能會救不回來。」她表情和語氣竟然還是很平穩。「然後你今天來問我,你要生小孩?」我瞪大眼睛,看著她。跟診的護理師M眉頭也皺起來,轉身看著她。「我婆婆說......」她終於講到關鍵字。「果然。」我實在忍不住翻了白眼。「我......我是再婚。」她開始講核心的問題,「之前生的是女兒,唇顎裂。」「女兒開刀矯正了吧?」我雙手在胸前環抱。「開刀好了,沒問題。」她回答。「然後?」我示意她繼續說。「我先生沒要求什麼,他也說有這個女兒就夠了。」她微微仰頭,深吸口氣,「可是我婆婆說,她想要一個孫子。」她像是吐出一顆沉甸甸的石頭。「她知道你前一胎差點死掉嗎?」我直接問。「知道。」她回答,肯定的。「然後她要你再生?」我繼續問。「對。」她回答,一樣,肯定的。「很討厭欸!」我轉過頭向護理師M抱怨。她們很習慣我在門診罵不明理的家屬。「她每天都問我何時要再生一個孫子給她。」她的手緊緊揪著膝上的圍巾,忍著她的情緒激動。「你再懷孕很可能死掉欸!」我把話講白了,這不是我平常的作法。「我婆婆說,如果這輩子沒有孫子,她死、都、不、會、瞑、目。」她睜著美麗的杏眼看著我,一字一字說。「所以你婆婆的意思是,就算你會死,也要給她生一個孫子?」「對。」她點頭。「混帳,要死她先去死啦。」抱歉,本醫師實在脾氣很差。「所以,醫師,我今天就是想問你,我要怎麼樣可以懷男嬰?」她到底是怎麼忍耐過來的?我必須深吸一口氣才能耐住我的理智,專業地回答她:「第一,你的年紀不大,如果真要懷孕,幫你確定排卵、先生要驗精蟲,大概不難懷孕。如果真的很急,一般不孕症技術也可以幫忙。」我頓一下,讓自己不要氣到講不出話,「第二,技術上有一種東西叫精蟲分離術(註3),可以增加懷男嬰的機會。但是,」我繼續說明,「人工生殖法是明文禁止選擇胎兒性別的。」依據衛生福利部統計,經過人工生殖技術活產的男嬰女嬰性別比,大約是一二五比一百,相較於自然情況下的男女嬰性別比是一〇四比一百,這極為離譜的數字落差,要說沒有人工干預,大概只有政府會信。也因為台灣曾被經濟學人雜誌拿來與印度、中國等國家共列為嚴重「性別失衡」國家,後來政府積極調查產科和不孕症科醫師,才讓人工生殖技術活產新生兒的性別比趨於正常。但如果以胎次來看,台灣到第三胎以上的男嬰比例,又大大高於自然比例。台灣還是否存在重男輕女?數字說明了一切。她定定地聽著我說,看樣子是認真想要尋求生兒子的方法。「可能有不孕症醫師還是會願意幫你做精蟲分離術啦,」我嘆口氣,問她,「但是,假如你的精蟲分離術失敗,又懷了女嬰,怎麼辦?」她看著我,沒回答。「到時候,這個硬是拚命生出來的女兒,不就註定是個沒人歡迎的孩子?」我講著,心揪了一下,「如果你沒死也就算了,如果你還因此死掉了,女兒這輩子怎麼過?」她的眼眶突然充滿淚水。「你女兒呢?她又是什麼心情?」我知道這些都不是一個婦產科醫師需要跟她說的話。「阿嬤不愛她,然後媽媽為了生弟弟給阿嬤,死掉了。」我深吸一口氣,「你們這樣對得起她嗎?」我說了重話。她眼淚唰地滑落雙頰。我知道她其實很無奈,每天像被鬼纏著、被盯著,催她「生兒子給我,不然我死不瞑目。」的那種壓力,一般媳婦要面對這種情況已經很難受,她是個帶著前一任丈夫的女兒「再嫁」的女人,在傳統婚姻市場上根本是要「感恩婆家收容」,怎麼可能承受得住。台灣人幫女兒取名字常常用「嫻」、「淑」、「順」、「柔」,如此期待她們「乖巧聽話」、「不爭不求」、順長輩順習俗的意涵,女孩沒有被期待爭取權益,沒有被鼓勵勇敢反抗,沒有被希望積極實現自我,最後就是一再貶抑自己的價值,連自己都把自己看成「賠錢貨」,連自己都不敢爭取自己和孩子應該被愛的價值。如果我們沒有從小就建立女孩對人生應有的堅持與自信,制度上再怎麼講男女平等都沒用。「你先生怎麼想?」我問。「他叫我不要理我婆婆,不管她就好。」她邊抹淚邊回答。「男人不懂你每天要面對婆婆的那種壓力啦。」護理師M在旁邊補了一句。「他其實對我很好,只是......」她眼淚還在掉,但是力圖鎮定。是個受苦會硬撐的女人。「只是沒瞭解你的壓力,也沒跟他老母好好溝通。」我補上。她默默淌淚。「林醫師,可以幫我嗎?」她問。「幫你什麼?」我問。「我得生兒子。」她聲音細細弱弱,美麗的杏眼和鼻子因為哭泣而發紅。「即使你很可能再一次大出血?進加護病房甚至死掉?」我很不留情地問。如果是她自己非常想要孩子,自己熟知風險卻想要「圓自己的夢」,我還能跟她慢慢討論,甚至醫療團隊願意為了她拚看看。可是現在,她為的是傳統儒家社會裡莫名有權評斷她價值、左右她人生的偏見。而且這其中,還可能有一個無辜的受害者,她的女兒。她說不出話,任由眼淚淌流到嘴邊,我相信她不是第一天嚐到那苦澀。我吸口氣,咬牙說,「你把你婆婆、你老公、還有你女兒帶來我門診。」這一刻若畫成漫畫,我應該是額頭青筋暴出、頭上冒煙吧。「如果他們在你面前回答我說,寧可你死,也要你再生兒子,我認了,我幫你介紹不孕症科的醫師。」她沒有回答。人生這題太難,而社會設定她就是要不及格的。「想一想你女兒。你應該要保護她和愛她,而不是讓一個自私的老女人,逼你讓她孤單。」我講了很過分的重話。她沉默半晌。「謝謝醫師。」她一邊擦眼淚,一邊優雅地站起身,向我點個頭,離開診間。我很想伸手安撫她,但我的手再長,也無法伸出診間保護她。或許最終,她還是會找到一位醫師,願意「幫助」她「達成心願」。註1胎盤由胚胎絨毛組成,其中富含血管,附著在子宮內壁,供給母體和胎兒間血液內養分、氧氣和廢物輸送交換。正常情況下,胎兒娩出後,胎盤會自動與子宮內膜剝離,但若蛻膜層細胞有缺損,則絨毛可能植入子宮肌肉層,甚至穿透子宮肌肉層到膀胱或大腸組織,稱為「植入性胎盤」或「穿透性胎盤」。產後會因胎盤無法剝離,而導致大量出血。註2胎盤位置若蓋在子宮頸上端,會影響胎兒娩出,且會提早與子宮內膜分離導致出血。註3利用帶Y染色體和X染色體的精蟲比重不同,以人工方式在精液注入子宮腔之前先做篩選。此方式無法百分之百保證胎兒性別,且依照人工生殖法,不得選擇胚胎性別。書籍介紹書名:診間裡的女人2:不再害怕失去,婦產科女醫師陪妳找尋被遺忘的自己作者:林靜儀 出版社:鏡文學 出版日期:2021/01/08作者簡介/林靜儀婦產科醫師,前政治工作者。女性主義者。正在練習老花之後的閱讀方式,體驗更年期的熱潮紅。喜歡南太平洋的雨水和北印度的冷空氣。具有易怒體質,導致對於許多事情無法放著不管,喪失休假的能力。目前人生最困難的事情是維持腰圍。延伸閱讀: 別把胃當餿水桶!台大營養講師靠「35921飲食法」3個月狂瘦17公斤,連血壓都改善!
-
2021-03-11 科別.風溼過敏免疫
屁股疼痛誤認為得痔瘡 75歲阿嬤就醫才發現肛門長皮蛇
南投75歲廖姓阿嬤肛門疼痛難耐,坐立難安,她懷疑得痔瘡,求醫師開痔瘡藥膏,醫師建議肛門指診檢查,阿嬤相當排斥拒絕,直到醫師詳細說明才同意檢查,結果醫師發現她肛門右邊長一顆顆紅色小水泡延伸至會陰部,就是俗稱「皮蛇」的帶狀疱診,幸好及時治療,未發生大小便失禁等併發症。南投醫院大腸直腸肛門外科醫師廖師賢說,人體免疫力較低時,曾感染水痘民眾很容易引發帶狀疱疹。帶狀疱疹身體單側可能會出現紅疹、水泡或潰瘍,呈現擴散蔓延的樣態,是由帶狀疱疹病毒(VZV)所引起,多沿著神經分枝分佈的皮節長水痘。帶狀泡疹長在不同的部位,若不即時治療,可能會引發不同的併發症,例如發生在顏面時,可能造成視力受損、顏面神經麻痺;在耳朵附近會影響聽力;長在生殖器或肛門周邊時恐造成大小便失禁。廖師賢說,一般人肛門疼痛常以為是痔瘡,但肛裂、直腸腫瘤、帶狀皰疹、皮膚疾病及感染等可能造成肛門疼痛,但因為發生在私密部位,常有民眾因為羞於啟齒不願就醫。廖姓阿嬤就因為肛門疼痛相當尷尬,不願讓醫師檢查,只想以痔瘡藥膏治療,還好再三說明,她同意檢查,確診罹患帶狀泡疹,醫師安排住院並藥物治療,沒有留下後遺症。呼籲民眾身體私密處出現病症,還是得就醫治療確認病因,勿自行購買成藥治療,以免延誤治療,導致身體受損。
-
2021-03-10 新聞.長期照護
澎湖惠民醫院重建資金缺 陳建仁拍片籲各界伸援手
天主教靈醫會澎湖惠民醫預計今年7月動土重建,5.5億重建資金現僅募得1億元,經費缺口大,除骨科名醫、義大醫院院長杜元坤出面協助勸募,卸任前副總陳建仁也拍片呈現澎湖縣長照需求,幫忙募款,盼助惠民醫院順利重建。澎湖惠民醫院院長陳仁勇表示,澎湖人口老化指數在國內離島中最高,扶老比逐年增加, 80歲以上獨居長者超過半數以上,比例也居全台之冠,隨之面臨的將是失智問題,澎湖目前有3800位失智失能者,估計不到6年,將多達4700人,激增近25%!但澎湖目前5個住宿式長照機構,總計只能提供272床,相對不足。院方表示,像89歲雙眼失明的清泉阿公、獨居臥床,醫院居家護理師艾玫定前往換藥照護、暖心寒暄,是他最大的撫慰;住大城北的林先生,自醫院退休後罹病氣切無法言語,先前還照顧病妻,惠民醫院居家醫療及居家護理,也是這對夫妻最大的照護支持,後來林妻過世,獨居老宅的他處境更艱辛。92歲的金瓜阿嬤與罹患腦性麻痺的孫子一同住在惠民二村中,阿嬤年邁行動不便,又須照顧孫子,就醫更加困難,仰賴惠民醫療團隊定期前往提供居家醫療。這些老病長者的真實處境,更凸顯澎湖的長照需求。篤信天主教的前副總統陳建仁看到澎湖老化嚴重,長照資源嚴重不足,經惠民醫院重建計畫發起人呂若神父邀約,不畏寒風前往澎湖拍攝宣傳片,以溫暖的嗓音代言澎湖長照的困境,影片近日上線。他呼籲大眾申出援手支持惠民醫院重建,一同陪伴澎湖走過老化之路。創建63年的澎湖惠民醫院,建築主體因長年風沙吹蝕剝落,正待重建。鑑此,天主教靈醫會希望打造一座可以服務近160名長輩,並結合門診、住院、透析、復健和居家護理醫療的長照家園,擴增醫療照護層面。
-
2021-03-09 新聞.長期照護
看見重症患者的職能需求 早期職能治療加成醫療效益
戴著高流量氧氣鼻導管的阿成伯,坐在床邊以手肘撐著桌緣維持上身穩定,雙手笨拙地將茶包拆開、丟入溫水杯中,耐不住性子的用棉棒攪拌著茶水並露出久違的微笑,即使旁人看得出來有些費力,但仍掩不住他的滿心期待。當透明的茶水逐漸轉為淡金黃色時,長者忍不住拿起沾有茶水的棉棒送入口中欲嚐嚐久違的茶香,但立即笑著用道地的台語批評「這是甚麼茶米啊?還是我自己泡的茶米茶比較回甘」,雖然是一番數落,但看的出來阿成伯對今天的活動十分有動機和期待,對比前兩天帶著他坐床邊嘗試自己以毛巾洗臉時,邊喊累邊躺回床上的模樣,今日已給足十分面子了。這是在一間呼吸照護中心內的日常,職能治療師陳怡倩帶著呼吸器戒除並有鼻胃管使用的患者做日常訓練,透過這樣簡單的活動能夠訓練久臥的重症患者坐姿耐力、穩定性,進而提升心肺功能表現。陳怡倩表示,鼻胃管患者使用棉棒沾水清潔口腔及茶水選擇,都必須事先與主治醫師討論並獲得同意後才進行活動介入,並且一切在生命徵象監控下由職能治療師協助進行,確保患者安全。國內醫療體系蓬勃發展,僅有少數的急重症照護團隊內涵括了復健相關角色。陳怡倩說,重症患者皆有心肺功能問題,故在需求連結上往往被納入的多為物理治療,而少見職能治療的角色;但這些患者身上可能留下的後遺症不僅是心肺功能、動作功能損傷,而常有因腦傷而長時間昏迷、呼吸器依賴而必須使用鎮靜藥物,加護病房內環境感覺剝奪而導致定向感混亂、認知及執行功能上的障礙,或歷經生死關頭後產生的焦慮情緒、精神障礙等等。這些透過早期職能治療介入可以有所不同。陳怡倩說明,阿成伯平時唯一的興趣就為泡茶,因慢性阻塞性肺病導致肺炎進而插管治療、住進了加護病房,隨後隨著病況穩定後轉至呼吸照護中心接受呼吸器拔除訓練。在加護病房時期,職能治療師即透過會客時間蒐集相關資料,衛教家屬對患者進行理想且適當安全的互動,例如由家人對患者轉達醫師治療處置方向,或分享家人生活近況,因重症患者往往對於熟悉者的聲音反應較敏感,如此可提升患者對醫療處置的配合度和理解。也有一位腦出血後昏迷的阿嬤,在清醒後仍無法對任何指令有所適當反應,但卻對於財經新聞異常感興趣,原來阿嬤病前是炒股達人,所以和家屬討論後可以規律提供財經資訊相關刺激,誘發患者內在動機增加警醒度、重新建立與外在環境之反應迴路。陳怡倩指出,在職能治療師眼中,任何階段的患者都有其當下的職能需求,無論從預防或治療的觀點作切入,在對患者生命安全無虞的狀況下給予任何形式的介入,以滿足其職能需求即是職能治療。
-
2021-03-08 科別.心臟血管
主動脈瘤如體內未爆彈!心外醫:5症狀中1恐要命
高齡96歲呂阿嬤個性活潑開朗且身體硬朗,每次參加教會活動,宏亮笑聲總是全場焦點,但日前做禮拜時突然暈倒,嚇得教友趕緊將她送往急診,經電腦斷層檢查,發現主動脈長有一顆主動脈瘤,所幸及時置放血管內支架治療,術後2天便恢復爽朗笑聲。主動脈瘤堪稱「無聲殺手」 出現症狀恐要命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心臟外科主任醫師劉殷佐指出,主動脈瘤是一顆不定時炸彈,堪稱「無聲殺手」,主動脈是帶著血液離開心臟的大血管,將血液分配到全身,一旦主動脈瘤快速膨大而破裂時,可能有猝死風險。劉殷佐補充,主動脈瘤初期往往沒有症狀,當出現胸痛、背痛、聲音沙啞、呼吸喘、腰腹痛等症狀時,代表主動脈體積膨大,已壓迫到周圍器官組織,必須立即治療,以降低破裂的風險。主動脈支架手術 及早治療預後效果佳然而,透過主動脈支架手術,先以小切口將主動脈支架以導管的方式送往病灶處,打開釋放後即可有效阻斷主動脈瘤內的血流,使動脈瘤內的血液凝結,防止動脈瘤因為血壓不斷衝擊而膨大破裂,凡符合條件的患者,都有健保給付,術後通常能很快正常進食及行動,並能於短時間內出院。對於高齡長者而言,當發現主動脈瘤時,劉殷佐強調,凡經評估,若身體狀況不錯,還是會建議積極處理,如同呂阿嬤接受治療後,術後又能自理生活,繼續從事喜愛的活動,並用樂觀開朗的態度帶給大家正能量,這些都是醫療團隊所樂見的。延伸閱讀: ·主動脈剝離「1原因」發病風險增6倍! 你符合嗎? ·3生活習慣藏主動脈剝離地雷! 心臟血管外科告訴你為什麼短短時間內就會死亡
-
2021-03-07 新聞.健康知識+
你打了嗎?醫師列7大成人所需疫苗備足完整抵抗力
門診有位媽媽扶著疼痛難耐、罹患帶狀疱疹(俗稱皮蛇)的阿嬤說:「郭主任,長皮蛇後再打疫苗有沒有用?我現在打有沒有用?」七大疫苗 建立成人保護力樂生療養院社區醫學部郭紋翠主任表示,隨著新冠肺炎疫苗的問世,讓接種疫苗預防傳染病的重要性再度受到關注。疫苗的施打應由專業醫師針對個別健康與年齡等狀況,提供應施打的項目和接種時間點。郭醫師提出以下七種成人應接種的疫苗 ,並建議只有自己備足完整的抵抗力才能預防疾病、遠離各類傳染病。一、50歲以上:◎流感疫苗:每年打一劑。◎肺炎鏈球菌疫苗:65歲以上及未滿65歲高風險群(如脾臟功能缺損或脾臟切除、免疫功能不全、人工耳植入者、慢性腎病變、慢性心臟疾病、慢性肺臟病、糖尿病、慢性肝病與肝硬化患者、酒癮者、菸癮者、腦脊髓液滲漏者、接受免疫抑制劑或放射治療者),只要一劑,終身受用。◎帶狀疱疹疫苗:50歲以上成人,不論之前是否得過水痘或皮蛇,建議都要打一劑。二、20歲到50歲:◎流感疫苗:慢性病患,每年打一劑。◎A型肝炎疫苗:高危險群(慢性肝病、血友病、曾經移植肝臟病人、男同性戀或雙性戀或藥物成癮者),或是職業易暴露(如醫療人員)、工作需往來流行地區者,建議接種2劑。◎B型肝炎疫苗: 未曾接種B 型肝炎疫苗者,應依「0-1-6個月」之時程接種3劑。若為感染高危險群(血液透析或器官移植病人、接受血液製劑治療者、免疫不全者;多重性伴侶、注射藥癮者;同住者或性伴侶為帶原者;身心發展遲緩收容機構之住民與工作者;可能接觸血液之醫療衛生之工作者等),則應追加1劑。◎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三合一疫苗:對於未曾接種、接種史不清楚者或檢驗未具麻疹或德國麻疹抗體者,應接種2劑,且間隔至少4週。◎人類乳突病毒疫苗(子宮頸癌疫苗):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對於沒有性經驗且未曾感染過的女性接種效益最高,因此9到14歲或無性經驗者,可諮詢醫師視情況施打。目前HPV疫苗有三種(2價、4價、9價),其中2價疫苗可供15歲以上女性施打、4價及9價疫苗適合15-45歲女性,但這三種疫苗不建議交替施打。(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延伸閱讀: ·打針後要揉才不會有瘀青、硬塊? 不一定!這2種狀況只會愈揉愈糟糕 ·打完針後,頭昏暈針怎麼辦? 別緊張!專家教正確3處理方式
-
2021-03-04 科別.腦部.神經
輕熟女成月亮臉!3個月飆胖16公斤 北榮搶救腦內風暴
36歲從事美髮業的翁小姐,愛美總維持美妙身材,然而,一年半前體重莫名直線上升,曾經三天就胖五公斤,「只喝水、沒吃東西都在胖」,最多一個月重達10公斤,3個月竟從49公斤飆到65公斤,平常就愛自拍的她,現在成了月亮臉,皮膚也變得粗糙冒痘痘還有毛髮增生,甚至四肢水腫及無力,後來在住家的南部醫院透過影像檢查找到腦下垂體竟有6公分巨大腫瘤,還包覆鄰近的大血管及神經構造,確診為少見的「庫欣病」,於是決定北上榮總,終於在鼻內視鏡手術團隊的協助下成功摘除這顆腦內不定時炸彈,連阿嬤都不可思議地說「開腦竟然可以從鼻子進去!」北榮新陳代謝科主任陳涵栩表示,庫欣病是一種內分泌與賀爾蒙障礙引起的腦瘤,發生率約每百萬新加十個,算是少見疾病,通常女男比例為5:1,台灣每年約新增60-70個病患;而由腦下垂體引起的庫欣病占三分之二,腎上腺約一成,也有癌症所引起,臨床門診多因「突然變胖」來求醫,然而,跟一般胖子的區別是,患者會肌肉無力、皮肉較薄伴隨骨質疏鬆。北榮一般神經外科醫師王緯欣表示,庫欣病目前沒有藥物治療,在所有腦下垂體腫瘤中最難以診治,摘除的過程跟大小無關,只要體內還有一點點的殘餘,對內分泌影響都會非常大,不單是外表,還有血壓、血糖等慢性病的健康威脅。北榮鼻頭頸科主任藍敏英表示,翁小姐術後幾乎未發生鼻部不適或嗅覺喪失等併發症,異常增高的賀爾蒙也很快下降,在新陳代謝科、鼻頭頸科及神經外科等多專科的追蹤下,體重及臉型回復以往樣貎,影像檢查亦無殘瘤,不須再接受輔助性的藥物及放射線治療。由於腦下垂體腫瘤及其他顱底腫瘤若有神經血管的侵犯,除傳統開顱手術外,要從鼻子的通道進行手術,難度是相當的高,要達到腫瘤完全切除又保存內分泌及神經的功能更是難上加難,此一案例因此獲得國際知名期刊Neurosurgical Focus Video封面刊登肯定。鼻內視鏡並非新創手術,北榮104年起由鼻頭頸科藍敏瑛主任與一般神經外科王緯歆醫師共同組成「經鼻內視鏡手術團隊」,與美國匹茲堡醫學中心合作,已完成超過400例手術,更共同發表10餘篇相關論文,其中,庫欣病手術個案約占了10至15例。
-
2021-03-03 養生.聰明飲食
阿嬤聽信綠皮香蕉燉雞腳治骨痛 血脂反飆高
南投67歲的林姓阿嬤膝蓋容易痛,按照偏方將綠皮香蕉燉雞腳食用,持續兩周,但膝關節仍隱隱作痛,家人看不下去帶她就醫,確診為退化性關節炎,在藥物治療並避免勞動後,改善症狀。關節退化初期常見症狀包含不靈活及僵硬感,早期症狀可藉由適當運動及肌肉強化等方式預防惡化。但當關節破壞至一定程度,身體無法自我修復,就會造成關節的疼痛,需要長期服藥才能進行一般活動,就建議評估是否手術治療。南投醫院營養室主任蔡秀雯說,香蕉營養價值高,綠皮香蕉含有抗性澱粉,有穩定血糖、促進大腸蠕動、降低膽固醇等好處。另外也含維生素C及鉀鎂磷等礦物質,但綠皮香蕉在燉煮過後,水溶性維生素易被破壞,抗性澱粉也會流失,僅剩微量鉀鎂等礦物質。另外提到膠原蛋白,大多數人就會聯想到雞腳、豬腳等食物,蔡秀雯表示,這些食物的膠原蛋白分子結構是大分子組成,但人體僅能攝取小分子膠原蛋白。雞腳中所含的動物膠,是製作果凍的明膠,並不等於膠原蛋白。雞腳含有蛋白質,消化吸收後會轉換成胺基酸被身體吸收,胺基酸是膠原蛋白的原料之一。不過雞腳也含有飽和脂肪酸,血脂肪過高的患者,需要控制攝取量,避免造成身體負擔,平常攝取的蛋、奶、豆、魚、肉類等含有蛋白質之食物,就有足夠的胺基酸來源。民眾若身體不適應該還是要找醫師諮詢、討論專業意見,避免補骨不成反而造成身體負擔。
-
2021-03-02 科別.骨科.復健
阿嬤用雙磷酸鹽類藥物治骨鬆 一轉身兩大腿竟骨折
71歲范姓老婦人10年前跌倒骨折,檢查出有嚴重骨質疏鬆症,開始服藥,去年跳土風舞卻在轉身時發生骨折,她原本不知情,後來行走不便就醫後才發現兩腿因長期使用雙磷酸鹽類藥物,導致非典型大腿骨(股骨)骨折。嘉義長庚關節重建科主任黃贊文說,這名老婦10年前發生第一節腰椎壓迫性骨折,骨質密度檢測達到嚴重骨質疏鬆症,後來開始使用雙磷酸鹽類藥物,不敢停藥,去年年中某天早上跳土風舞覺得大腿痠痛,沒想到優雅轉身後兩側髖關節卻刺痛。本以為只是大腿肌肉拉傷,但過3周要拿拐杖,到醫院照X光檢查發現,是長期使用雙磷酸鹽類藥物導致非典型大腿骨(股骨)骨折,兩側大腿骨都有,經在她兩側大腿骨,置入骨髓內釘治療,調整用藥,經5個月才擺脫拐杖,正常行走。黃贊文說,雙磷酸鹽類藥物是治療骨質疏鬆症第一線用藥,也是最廣使用藥物。治療骨質缺乏和骨質疏鬆症,以及降低骨質疏鬆性骨折風險有相當大效果,不過長期使用反而會讓骨頭太硬太脆,有時輕微跌倒,甚至大腿扭轉動作,就可能造成非典型大腿骨骨折。一般來說,口服雙磷酸鹽類藥物超過5年,或靜脈注射超過3年,醫師會再評估病患狀況,建議是否繼續使用或用其他藥物,非典型大腿骨骨折發生率約0.02%,發生前常會有髖關節或大腿持續數周或數月不舒服,有時疼痛會隨體重增加加劇,發生部位以大腿骨轉子骨下的區域為主。非典型大腿骨折是異於骨質疏鬆症引起的骨折,治療是以骨髓內釘為標準治療方式,但有29%病人常因骨頭太硬太脆,置入骨髓內釘時發生粉碎性骨折。此外,也有28%的病人對側大腿骨也有問題。由於雙磷酸鹽類藥物會改變正常骨骼重建和修復,所以骨折發生,癒合時間非常長,有時需1年以上,建議加上基因重組副甲狀腺素藥物輔助治療,黃贊文說,若病人治療骨質疏鬆症有段時間,口服雙磷酸鹽類藥物超過5年或靜脈注射超過3年,應與醫師討論,再次評估是否繼續使用或用其他藥物。
-
2021-02-07 名人.鄒頡龍
鄒頡龍/從日劇《半澤直樹2》談老年人聽力障礙
日劇《半澤直樹》是日本TBS電視台於2013年推出的作品,描寫銀行員半澤直樹勇敢面對挑戰,為在金錢遊戲之下犧牲受害的人找到尊嚴。《半澤直樹》在日本創造超高收視率,在台灣也膾炙人口,主角名句「加倍奉還!」成了許多上班族的口頭禪。去年2020年再度推出《半澤直樹2》,這次主角面對更龐大的國家機器和政治惡勢力,他秉持一貫拚鬥精神,拆穿貪婪政治家的醜惡面目。每次看到半澤直樹正義凜然斥責敗德者,觀眾隨之熱血沸騰,再度創下高收視率。劇中老謀深算的政客聽到不利於自己的言論時,就裝出疑惑的表情:「嗄?你說什麼?我重聽。」來塘塞。在重要關頭,聽力障礙對他反而成為護身符?老年人聽力障礙非常常見,在我的門診中也常出現以下場景。「阿嬤,您哪裡不舒服?」病人已經80多歲,我刻意加大音量。「蛤?」「醫師不好意思,我媽媽重聽,我來替她說。」一旁的女兒說。「沒關係。」我診間隨時準備一台小型擴音器,貼近阿嬤耳邊。「您聽清楚了嗎?哪裡不舒服?」我說。「噢,我放尿會痛,頻尿。」阿嬤臉上綻開了笑容。「這是第一次醫師直接和我說話。」根據統計,65歲以上成年人三分之一有聽力障礙。原因很多,常見的有:老化、遺傳因素、持續暴露在吵雜的環境中(例如工作噪音或音樂)、身體健康狀況(例如心臟病或糖尿病),及某些藥物的副作用(例如阿斯匹靈和某些抗生素)等等。因為聽力變化是逐漸產生的,許多人不能立即察覺,但是可能出現以下症狀:●覺得別人說話聲音含糊不清●在嘈雜環境中,覺得對話很難理解●覺得男人的聲音比女人的聲音容易聽(高頻聽力喪失)●耳鳴聽力障礙不僅造成溝通困難,更可能對健康有負面影響。研究指出:聽力問題讓很多老年人更封閉,容易焦慮不安,退縮或沮喪。不想參加社交活動,罹患老年失智症的機會也大為增加。治療方面,可以考慮使用助聽器或其他輔助設備,或是透過視覺提示(口語閱讀)來確定對方說話的內容等等。與年齡有關的聽力損失無法逆轉,因此預防最重要。生活中可注意以下事項:●避免在吵雜的環境或使用耳塞●減少使用耳機,如果必須使用,將音量保持在安全水平●不要抽菸●如果耳朵感染,應立即治療在《半澤直樹2》,最後政客醜惡的面目終被揭穿,亦正亦邪的「大和田常務」在眾目睽睽下提交證據時,政客還想大聲威嚇阻止,大和田竟也假裝有聽力障礙說:「蛤?我聽力不好,聽不見…」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聆聽,是一種藝術。有時候聽不見,攸關是否「用心去聽」,而非單純聽力問題。至於面對有聽力障礙的朋友或家人,應該多付出愛心與關心,善用輔助工具耐心溝通,並鼓勵走出戶外,多接受外界刺激,才不會加速身心雙方面的退化。(本文關於「老年人聽力障礙」部分,承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耳鼻喉部喉科主任鄒永恩醫師閱稿,謹此致謝)
-
2021-02-05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床邊教學讓醫學生體會「語言」與「態度」的重要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語言、態度在看病的重要」。一位年輕醫師在偶然的機會想起祖父當年啟發他對語言、文化與歷史的重視,而領會了用病人的母語看病的重要; 一位作家分享她從各種人生經驗,感受到醫師的態度與使用的語言對病人的重要;一位資深醫師利用床邊教學的機會,讓醫學生體會看病的態度與使用病人的母語看病的重要。希望這三篇文章可以促成臨床醫學教育在這方面的重視,進而改善台灣的醫病關係。 今天到某大學醫院做定期的神經內科床邊教學。五年級醫學生報告的病案是一位九十一歲來自外縣的老阿嬤,十天前突然發生中風,左側身體癱瘓,即時送到地方醫院,在病發一小時內開始給予靜脈注射tPA。但後來發現心律不整,並再度發生中風,而轉到大學醫院。學生討論了許多醫療團隊所做的努力,也提到因為這位老太太平常只講台語,構成他們檢查上有困難,因此主動提出,到底病人是因為中風引起「失語症」,還是她聽不懂醫學生所說的國語。學生告訴我,這病人慣用右手,照道理應該是左邊大腦主司她的語言,根據神經學的知識,我們兩側大腦半球是掌管對側的運動與感覺,換句話說,左側偏癱應該是來自右邊大腦的中風,所以這病人不應該會有語言的困難。學生希望我能讓他們有機會看我如何做神經學檢查,以確定這病人的問題。學生也說,家屬非常保護病人,希望她能多多休息,所以學生都不太容易有機會好好檢查她。討論完病人的問題之後,我要學生們養成習慣,需要先弄清楚病史以及病歷上其他醫師做的身體診察紀錄,再利用合理的推論,想出最可能的診斷,以及這病人可能會有哪些身體診察的關鍵徵候,這樣進去看病人時,因為對病情的清楚了解,才能有條有理地、在有限的時間內釐清病史並且做好身體診察,而得到正確的診斷。由於同學們提及家屬很不願意醫學生進去打擾病人的休息,所以我先與照顧這病人的醫學生進去與家屬和病人說明這床邊教學的意義,並徵求他們同意我帶醫學生一起去看她。我作了簡短的自我介紹,並表示我們想利用她的病來教醫學生中風病人的診斷與治療。我對病人說,我們需要好好教醫學生,將來你我的子女生病時才會有好醫師可以照顧他們。家屬欣然同意,而病人本身從頭到尾也都微笑以對,贊成讓學生來學習我怎麼檢查她。接著我就帶著學生們到病房,首先我先問病人與家屬他們最常使用哪一種語言,他們回答母親普通都說台語,但國語勉強可以聽得懂一些,接著我就全程使用台語。我在學生面前與病人和家屬看似閒談,卻釐清了一些混淆不清的病史,而後我做了一些重要的神經學檢查,包括詳細的語言檢查,確定她的了解與表達能力都正常,絲毫沒有失語症的現象,這也解決了學生們對左側偏癱卻發生失語症狀的困擾,很顯然的是學生所觀察到的語言問題是來自病人對國語的困難。接著在確證了她對語言的瞭解沒有問題的情況下,我請她做了簡單的計算、記憶以及左右辨識,以病人小學畢業的程度而言,她的認知能力十分正常,並無失智的現象。在病人已恢復得非常令人滿意的情形下,因為這中風是在右側大腦頂葉(parietal lobe)部分,所以我也在學生面前做了一個特別的感覺測試。我請病人眼睛閉起來,我摸她的左手,她馬上回答「左手」,我摸她的右手,她馬上回答「右手」,但當我同時摸她兩手時,她卻只回答「右手」,而這種「忽略症候群」(neglect syndrome)正是病人在「非主宰語言側」的大腦頂葉發生病變時,會發生的罕見神經學症狀。這時,學生也告訴我,他們在這病人急診處病歷上發現,住院醫師也發現了病人當時有這種罕見的「忽略症候群」。看完了病人,我與這群學生都向病人與家屬謝謝他們給我們這機會,從她的身上學到許多神經學的知識與技術。回到討論室以後,我要求每位學生與大家分享他們今天在這場床邊教學學到些什麼。學生們踴躍發言,他們看到老師徵求病人與家屬同意參與床邊教學的努力,這種尊重病人與家屬的「態度」給他們留下很深的印象。同時也見證了許多神經學認知方面的檢查可以透過看似談天一樣地執行,譬如老師說:「你要不要算一下,今天一共有多少學生來與你學神經學?」看著她從一數到十三,並且眼睛動、頭動、手動,最後和氣地告訴我:「居然有十三位學生來看我,真不好意思。」我們不用正式地按本操課地問些失語症狀的問題,就很明顯地看得出她絲毫沒有語言的了解或表達的困難。但我發覺沒有一位學生提及我從頭到尾使用台語看病的重要性。我終於忍不住問他們,如果今天我用國語的話,我們會對這位小學畢業的九十幾歲耳聰目明的高齡老人,做出多少離譜的「誤判」。我語重心長地告訴學生,我二十三年前初到美國明尼蘇達大學醫院時,最初幾年我發覺有時很難讓病人或同事了解我想表達的意思,而有時我也聽不懂他們所說的英文,這期間我才首次深深感受到「語言」的重要。回台又已是另一個二十三年,我經歷過好幾次這樣的經驗:雖然病人與家屬都告訴我,他們使用國語沒有困難,但當他們談到激動的話題時,都很自然地改用更能表達他們內心感受的台語,而使我警覺到當初沒先問清楚他們的母語是什麼,尤其對來自偏鄉或老年的病人或家屬,是非常不公平的。我對學生有感而發,我們不應該讓病人在自己的家園,還要擔心他們會聽不懂醫師說的話,或醫師聽不懂他們所說的話。我說,我希望同學們還有一年多才畢業,除了多念書以外,一定要好好學會台語,畢竟使用台語的人口是不容忽視的。但我也主動提及,我自己還有「客家話」、「原住民話」待學,所以我們都要努力,讓我們的病人不會在自己的家園還要擔心 「語言的隔閡」。我的結論是理想的好醫師除了要擁有足夠的「知識」與「技術」,還要有親切的「態度」,並能夠使用病人熟悉的「語言」看病。
-
2021-02-04 養生.家庭婚姻
英國最長壽婚姻!100歲阿公跟「一見鍾情」阿嬤歡慶結婚80年
英國一對夫妻一月歡慶80週年結婚紀念日,成為全國婚姻最長壽的夫妻之一。 英國媒體《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現年100歲的戈萊特利(Ron Golightly)16歲時遇到當年14歲的貝麗(Beryl),戈萊特利的朋友當時對著正在過馬路的貝麗及其友人吹口哨。貝麗轉頭看到戈萊特利,立刻被他的「捲髮及燦笑」煞到,之後相戀至今從不分離。 2人交往4年後結婚,當時在二次世界大戰服役的戈萊特利還得申請「結婚證」才能趕回來辦婚禮。由於婚禮舉辦得倉促,沒來得及找攝影師為他們拍照,他們甚至還得從街上找路人擔任戈萊特利的伴郎。 現年98歲的貝麗說當時沒有浪漫的求婚,「戈萊特利肯定沒有屈膝求婚,2人只是很順勢的討論結婚時間。」 2人膝下有2個女兒、6個孫子女,10個曾孫子女和1個曾曾孫子。一月初歡慶結婚紀念日時還收到英國女皇寄來的賀卡,這張卡是皇室寄給他們的第4張卡。之前在他們70年、75年結婚紀念日以及戈萊特利100歲生日時都寄了卡片給他們。 貝麗認為婚姻長壽的秘訣在於溝通:「我們會試著透過交流跟交談解決問題,我認為這是關鍵。現代人常缺少足夠的交談。」貝麗表示他們在很年輕的時候就墜入愛河,「現在仍愛著彼此。」 貝麗同時透露長壽的秘訣:「我們年輕時很常運動。之前會帶著狗到各處散步。我們也總是吃得很健康。」 2人75歲的女兒喬森(Sue Johnson)笑說爸媽相遇的經過,換到現在的時空結局可能完全不同:「人們可能會害怕在街上吹口哨造成的後果。搞不好會因此被關起來。」
-
2021-01-30 養生.聰明飲食
春節蘿蔔糕當正餐吃 營養師:毋湯!血糖易飆升
農曆春節將至,豐原醫院營養師賴侑伶提醒糖尿病患者要注意,往年10位患者中有6人因血糖控制不好再回到醫院就診,因為常在春節期間一餐吃很多,下一餐吃很少,造成血糖明顯起伏,有的還將蘿蔔糕當正餐在吃,害得血糖一下子就升高。豐原醫院營養師賴侑伶表示,蘿蔔糕和飯都屬於澱粉類食物,3塊蘿蔔糕等同7分滿的白飯,年後常有阿公、阿嬤的糖化血色素升高,正常值7,卻多出正常值1至2%,主要是將7、8塊蘿蔔糕當一餐正餐吃,其他蛋白質、蔬菜也沒有補充,造成血糖一下子上升。賴侑伶說,或是以為午餐吃很多,晚餐改吃清淡少一點,以為血糖會回到正常值,但往往忽略血糖下降速度並不會那麼快,反而容易造成血糖控制上出問題,出現頭暈、口渴、疲倦、尿多等症狀。賴侑伶說,春節期間血糖並沒有放假,慢性疾病患者、糖尿病患者都應該注意血糖、血壓的控制,含醣食物及高鹽食物要盡量避免食用,三餐均衡飲食,才能減少春節後血糖攀升。
-
2021-01-30 養生.聰明飲食
吃年菜要注意!長年菜含維生素K 過量影響抗凝血劑效果
綠色蔬菜多含維生素K 攝取過量影響抗凝血劑藥效 時近年節,家家戶戶開始準備年菜。心血管風險族群除了規律用藥,也要注意藥物與食物的交互作用,避免過年期間病情控制不佳。藥師提醒,除夕圍爐中常見的「長年菜」(芥菜)因象徵延年益壽,是國人最常吃的年菜一。但若長期有心血管疾病,且正在服用抗凝血劑香豆素(Warfarin)者,除了要注意大魚大肉,吃蔬菜時也要小心勿過量。 奇美醫學中心藥劑部藥師邱婉君表示,過去曾有病人因心房顫動,醫師開立抗凝血劑香豆素長期使用,在規律服藥與定期回診抽血的狀況下,病況與藥物血中濃度一直保持穩定。但某次過年後回診,卻發現抽血數值異常,才知道原來是過年期間,阿嬤捨不得滿桌剩菜被丟掉,為了惜食自己陸陸續續吃完,其中一道湯品含有大量綠色蔬菜,包括當季盛產的長年菜(芥菜)、萵苣等,推估可能因此導致抽血結果異常,經過飲食習慣調整後,藥物血中濃度才趨於穩定。 許多心房顫動或曾有肺栓塞、深層靜脈栓塞者,都會服用抗凝血劑香豆素。該藥物為一種維生素K抑制劑,能藉由抑制體內維生素K的作用,進而達到延長血液凝固時間的效果,達到預防血栓產生的作用。 當歸丹蔘加強抗凝血作用 異常出血症狀要留心 年菜中常見的深綠色蔬菜,例如長年菜(芥菜)、白花椰菜、綠花椰菜、青江菜、芥藍菜、菠菜、萵苣、綠蘆筍等,因富含豐富維生素K,這些年菜吃多了可能會抵銷抗凝血劑的效果,導致藥效降低,反而造成中風風險增加。此外,火鍋中常見的當歸、丹參等含有活血功效的中藥材,則是可能會加強藥物抗凝血作用,導致出血風險增加。 邱婉君表示,國人年節普遍大魚大肉,雖然有些年菜可能與藥物會有交互作用而影響藥效,不用刻意避開完全不吃,只要拿捏份量,避免因過年聚會而攝取太多即可。但是,若出現疑似中風症狀,例如臉歪嘴斜、意識不清、單側手腳麻木等,或有出血症狀,如不明原因瘀血、尿中有血、牙齦出血,建議盡快回診就醫檢查。提醒年前領取慢性病藥品處方箋時,也可向藥師詳細詢問藥品注意事項,並遵循醫囑定期回診抽血,才能健康平安過好年。 《延伸閱讀》 .泡溫泉小心低血壓暈倒!慢性病人溫差大恐中風,看懂泡湯6大地雷 .天冷低溫是心血管疾病旺季!泡溫泉勿過久、少吃高油脂食物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1-29 新聞.生命智慧
幫癌末先生辦生前告別式!尹亞蘭:珍惜每個當下,人生很多事沒辦法「等一下」
編按:當生命走到盡頭,該如何面對?前高雄民生醫院院長蘇健裕,48歲那年確診第4期大腸癌。積極抗癌4年,仍無法完全治癒。太太尹亞蘭決定幫他辦一場生前告別式,在人生最後的時光,向這輩子最重要的親朋好友道謝、道愛,不留遺憾。「大家好,我是蘇健裕。蘇東坡的蘇,健康的健,富裕的裕。從姓名大家可以知道父母對我的期待,……很可惜我的健康沒有做好,但我覺得我心靈相當富有。」2018年的春天,高雄市立民生醫院前院長蘇健裕在服務22年的醫院舉辦了自己的生前告別式。在人生結束前的最後一週,和親人、朋友好好說再見。55年次的蘇健裕是泌尿科醫師,他32歲成為泌尿科主任,46歲就當上市立醫院院長,原有大好的前途。然而,48歲那年,上天卻對他開了個玩笑。他確診大腸癌,且發現時已是末期。一生皆以救人為職志的醫師,如何面對自己的疾病,乃至於死亡?抗癌4年動大手術6次 從「努力活下來」到「希望能好走」太太尹亞蘭回憶,其實早在確診前,先生的病就已有徵兆。蘇健裕熱愛美食,假日常帶孩子們上餐廳享用大餐。牛肉、燒烤、火鍋、炸雞,都是他的心頭好。醫師工作壓力大,他平時很少喝水,也不太運動。當腹瀉等早期大腸癌症狀出現時,他仍不以為意,一直到大量血便才驚覺事態嚴重。尹亞蘭還記得,蘇健裕到直腸外科初診那天,是夫妻倆原先預計展開遊輪旅行的前夕。沒想到一檢查,就發現直徑3公分的息肉腫瘤。進一步檢查結果顯示,大腸癌是最嚴重的第4期,且癌細胞已轉移到肝臟。接下來的日子,遊輪之旅變成了醫院之旅。尹亞蘭細數近4年的抗癌時間,先生打過數不清的標靶和化療藥物,接受了6次大型手術。隨著病況惡化,他的直腸、肝、肺都開過刀。幾乎是能開的刀都開了、能用的藥都用了,但仍無法阻止癌細胞轉移。即使是醫師,在病痛面前也和常人一樣脆弱。尹亞蘭提到,某些癌症治療藥物會引發嚴重副作用。治療期間,蘇健裕的雙腳曾長滿水泡,腳掌一接觸地面就疼痛,連洗澡都只能用爬行前進。痛到流淚的他曾忍不住問:「這種日子還要過多久?」讓家人心疼不已。「他是一個非常愛面子的人,卻要過這樣的生活。」尹亞蘭說。到了癌症後期,先生的突發狀況愈來愈多:藥物副作用導致嚴重出血、主動脈剝離、手術後敗血性休克、呼吸衰竭。他開始頻繁發燒、出院不久就再度住院,甚至一度昏迷失去意識。最後一次回診,醫師提到日本有新療法正在進行臨床試驗,問他想不想自費接受治療?蘇健裕婉拒了。根據醫學統計,第4期大腸癌患者的平均壽命是29個月,而當時他已經抗癌超過40個月。「他努力過了。」尹亞蘭說。辦一場人生的畢業典禮 送給家人最後的禮物從事護理工作的尹亞蘭,本身也擁有生死學碩士學位,對安寧療護相當熟悉。平時在家,夫妻倆就不時會討論臨終議題。2017年,在化療副作用最嚴重那段日子,蘇健裕曾告訴太太:「我病危的時候不要急救、骨灰要跟阿公阿嬤放在一起。」他也提到想開同學會,再見一次人生各階段的好友。2018年2月,蘇健裕的癌症治療告一段落,轉入安寧病房。但當尹亞蘭提議舉行生前告別式時,蘇健裕卻反而猶豫了起來:「不要啦,同學分散在台灣各處,還要麻煩人家大費周章來看我。」正好當時,電影《與神同行》在台灣火紅。故事提到,人死後要到陰間受審。遺憾都圓滿了,才能順利轉世。尹亞蘭以此勸進先生:「你幫別人那麼多,卻沒給人家機會道謝。如果有人遺憾怎麼辦?他以後可能沒辦法上天堂!」同事也加入說服的行列:「院長,喪禮都是穿黑色衣服,生前告別式才可以穿美美的。要為我們這些愛漂亮的人著想呀!」費了一番工夫,才改變蘇建裕的想法。決定舉辦生前告別式後,尹亞蘭動員家族中的孩子分頭進行準備。她負責借場地、聯繫朋友、收集舊照片、獎狀。孩子們則發揮所長,有人寫流程、有人買點心、有人負責做影片、建立群組……。告別式的主題則訂為「快轉人生」,帶大家回顧蘇健裕短暫卻精采的一生。生前告別式當天,現場來了200多人,包括蘇健裕從國中到大學的同學、醫院共事過的同事。大家一一上台,和他分享往事,說出最後的感謝。會場也貼心設置了卡片區,讓無法到場、不好意思開口的人以文字表達心情。此外,既然是人生的畢業典禮,自然少不了畢業證書。尹亞蘭認為,先生此生不論是學業、事業、愛情、家庭,都有好成績。唯一不及格的就只有健康學分。經過近4年的積極補考,家人決定予以通過。這份畢業證書由公婆在典禮上親自頒發,代表家人認可他的努力,也接受他即將離開的事實。「不是只有要離開的人會遺憾,家人也會。」尹亞蘭說。她在安寧病房常看到懊悔的家屬,平時忙於工作、學業,無法時時陪在患者身邊。到了臨終階段,才驚覺自己什麼都來不及做,患者就已經要走了。在籌備生前告別式的過程中,一家人同心協力,孩子們也能為爸爸盡自己的心力。另外,即使親如家人,彼此仍有不知道的事。尹亞蘭說,在告別式上,先生從小到大的好友都來了。人的一生,就是由這些大大小小的緣分所組成。「我們大學認識,他過去的人生我沒參與到。透過健裕的朋友,我們才知道他在其他人心中的形象,更完整地理解他。」這場告別式,其實是屬於全家人的寶貴回憶。人生並不總是「還有時間」 把握每個當下道歉、道愛、道謝尹亞蘭說,在先生罹癌以前,一家5口各有生活重心。想做什麼事,總覺得「還有時間」,不必急於一時。一場大病,讓全家人意識到「快沒時間」,感情更加緊密。她形容,過往蘇健裕個性有些急躁、說一不二,也常和父母吵架。但罹癌後,他們搬回家與公婆同住,先生的脾氣變得柔軟許多。他開始喜歡陪在爸媽身邊,就算什麼事也不做,只是一起看連續劇閒聊也開心。有次病危送醫,他在上救護車前特地握住爸媽的手,說:「我這次去可能就回不來了,沒有辦法照顧爸爸媽媽,很抱歉。」父母也體諒地回答:「治療的這些日子,你很勇敢也辛苦了,知道你已經盡力,我們以你為榮。」生命剩餘的時間愈來愈少,讓平凡的日常也有了特別的意義。尹亞蘭回憶,先生常嫌她開車技術不佳,卻每次都愛念又愛跟。有次她載女兒回大學宿舍。女兒下車後,先生特別叮嚀她晚點再離開:「我要看著我女兒走那段路。」夫妻倆就這樣待在車上,看著女兒微笑說再見,背影慢慢地走遠。為人父母的愛,盡在無言之中。尹亞蘭也笑說,先生生病後更常對她道謝了。「醫學系的學生都很聰明,他以前都覺得我很笨!」生病前,家中大小事都是先生負責,其他人只要配合即可。然而,一場病改變了兩人的相處模式。為了照顧先生,尹亞蘭選擇留職停薪。三餐、盥洗、推輪椅,全部親力親為。「生病後,健裕開始意識到自己需要別人幫忙,不是什麼事情都能自己完成。」生前告別式的最後,蘇健裕在安寧照顧團隊的鼓勵下上台獻花給太太,謝謝她長期以來無怨無悔地付出。「我心情也很激動。對先生來說,人生最後沒有感謝我,他會遺憾吧!」尹亞蘭說。告別式後的一個禮拜,蘇健裕就在睡夢中安詳離開了。此生最後一句話,是對太太說:「我好愛你。」人無法決定生死間的長度 但可以自己創造深度很多人認為,癌症到了末期無法積極治療,住進安寧病房也只是「等死」。但尹亞蘭提出不一樣的看法:「其實,我們所有人都在朝死亡邁進不是嗎?」人無法控制生與死之間的長度,但可以自己創造深度。她說起蘇健裕人生最後一段日子,「他想做什麼,我們都盡量支持。」好比,先生因藥物副作用腳掌水泡、不良於行那段期間,仍堅持到醫院看診。儘管公婆不贊同,尹亞蘭仍每天接送先生往返醫院,甚至推著輪椅送他去開會。即使是在病中,也能貢獻專業,發揮自己的價值。此外,大腸癌的患者裝上人工腸造口後很難自行沖澡。但在蘇健裕生前最後一年,全家一起去了趟家族旅行,造訪台南關子嶺的溫泉旅館。尹亞蘭幫他以塑膠袋包裹腹部的造口,讓他完成沖澡、泡湯的夢想。「連溫泉都讓他泡了,他最後的願望應該都實現了。」她笑說。當然,還是有來不及的事情。2人當年安排好的遊輪之旅,始終沒有機會成行;結婚時說好的白頭偕老,如今承諾已無法履行。「人生的遺憾只能盡量減少,不可能完全沒有。」尹亞蘭說,「但現在的遺憾,也許能讓我們以後更努力。」蘇健裕過世後,尹亞蘭開始到安寧病房當志工,陪伴患者實現人生最後的夢想。有人想到日本旅行卻無法出國,志工們就放風景影片讓他觀賞。有人惦記著失聯多年的兒子,最終靠著一紙存證信函才找到人。尹亞蘭感歎,在安寧病房,每分每秒都不能浪費。「你今天才想到要做什麼事,他可能明天就出院了。」對現在的她而言,圓滿的人生就是「該做的事趕快做」。人生來到下半場,工作退休、先生走了、孩子也大了。有生以來第一次,她不必照顧任何人,生活多了不少空閒。走過低潮,她整理先生的日記和自身做為照顧者的心得,集結成書發表,希望能提供病友參考。她也笑說以前總是依賴先生,從沒考慮過自己想做什麼。現在,「我要踏出去,開始找自己。」她說起最後一次夢到先生的情景,「他變得又高、又帥。我想踮起腳尖看他,他說:『我都長高了,妳也要加油喔!』」雖然未來會發生什麼事無從預測,但可以確定的是,屬於她的生命旅程才正要展開。原文:幫癌末先生辦生前告別式!尹亞蘭:珍惜每個當下,人生很多事沒辦法「等一下」
-
2021-01-25 科別.骨科.復健
醫病天地/力行三招 改善肌少症
台灣人口老化速度快,國發會推估台灣2026年邁入「超高齡社會」,老人「肌少症」問題越來越迫切;南投70歲張姓阿嬤罹患肌少症導致肌力下降,無法長時間行走,與家人出遊走10分鐘就覺雙腳無力,站不太起來,她不想掃家人的興減少出遊,缺乏訓練肌力反而更差。南投醫院物理治療師楊育菱說,「肌少症」是指因老化導致身體肌肉量減少、肌力減弱,伴隨身體活動量降低、活動功能變差、步行速度與耐力下降,會導致老人日常活動能力降低、關節磨損、逐漸失能,增加住院或死亡風險,也增加健康照護需求和成本。要如何預防或治療?楊育菱教授3招,包括營養、藥物治療及運動;營養部分建議每天攝取1.2-1.5g/kg的蛋白質,最好分布在3餐,且選擇優質蛋白質如牛奶、黃豆、花生、雞肉、瘦肉、魚等;且補充維他命D如鮭魚、鮪魚、鯖魚或起司、蛋黃等;多吃抗氧化物質的蔬菜、水果與攝取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她強調運動可減緩肌肉流失與功能退化,特別是阻抗性運動例如伏地挺身、仰臥起坐,建議每周至少3次、每次至少30分鐘,可包含暖身與有氧運動、肌肉訓練、緩和伸展及平衡協調運動;可從自己可耐受的低強度運動開始,慢慢延長運動時間,勿過度造成傷害。
-
2021-01-21 科別.骨科.復健
老人罹患肌少症問題嚴重 物理治療師推三招
南投縣70歲張姓阿嬤因為肌少症,導致肌力下滑,無法長時間行走。元旦連假和家人出遊,在景點走10分鐘就覺得雙腳無力,站也站不太起來。張阿嬤覺得自己掃了家人旅遊的興致,也不敢想以後還可以出遊。南投醫院物理治療師楊育菱說,所謂肌少症是指因老化導致身體的肌肉量減少、肌力減弱,同時伴隨著身體活動量降低、身體活動功能變差、步行速度及耐力下降,會導致老人日常活動能力降低、失能,增加住院或死亡風險,且增加健康照護的需求和成本。台灣人口老化速度比日本還快,國發會推估,台灣將在2026年邁入「超高齡社會(高齡人口比例超過20%)」,老人肌少症問題也越來越迫切。她說,肌少症在2016年被台灣也列為疾病看待。顧名思義便是肌肉隨著年紀加速萎縮,使老年人無法好好控制身體、肌肉無法支持關節導致關節磨損。要如何預防或治療肌少症?楊育菱物理治療師表示有三招。第一招是營養,建議每天要攝取1.2-1.5g/kg的蛋白質,最好能分在三餐攝取優質含有leucine(白胺酸)的蛋白質,例如牛奶、黃豆、花生、雞肉、瘦肉、魚等;而維他命D的補充也相當重要,例如鮭魚、鮪魚、鯖魚或起司、蛋黃等;含抗氧化物質的蔬菜、水果及多元不飽和脂肪酸也需要攝取。第二招是藥物,第三招則是運動,運動可以減緩肌肉流失與功能退化,特別是阻抗性運動,這也是目前預防肌少症最有效的方式,例如伏地挺身、仰臥起坐等運動。建議每周至少三次,每次至少30分鐘。包含暖身與有氧運動、肌肉訓練、緩和伸展及平衡協調運動。如有慢性病,在運動前後應監測血壓、血糖等,運動前後或運動中發生身體不適,應諮詢醫師。運動以自己可以耐受的低強度運動開始,慢慢延長運動時間,最後才增加強度,勿超過身體負荷造成傷害。
-
2021-01-19 該看哪科.兒科
皮膚過敏兒小心休克 過動風險也大增
影片重點整理》🔎2:17 過敏可能罹患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風險高?🔎2:53 懷孕到底能不能養寵物呢?🔎4:10 寶寶4個月可以接觸副食品嗎?🔎5:20 異位性皮膚炎的偏方該相信嗎?🔎8:00 2原則3步驟 向過敏SAY NO!一名年僅六個月大的女寶寶,某天喝完阿嬤煮的土虱魚湯後,皮膚竟起了大片紅疹、拉肚子、呼吸困難,險釀過敏性休克,經搶救後救回小生命,檢查才發現原來寶寶患有異位性皮膚炎,飲食需格外注意。●過敏兒童盛行率50% 研究:罹過動症風險增據統計,台灣過敏兒童的盛行率有增加趨勢,自1987年盛行率5%到近幾年已高達50%,成長近十倍,每兩名兒童就有一人有過敏性鼻炎、每五名就有一人因過敏引發氣喘問題、每十名就有一人罹患異位性皮膚炎。開業小兒科診所副院長盧英仁表示,過敏性疾病是國內兒童常見疾病之一,部分兒童大約一歲就有症狀,五歲為高峰期,近三分之一的孩童成長至青春期會逐漸好轉。不過,中研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曾執行一份研究報告,指出當兒童罹患兩種以上過敏症,例如鼻炎、濕疹、氣喘等,未來得到注意力不集中過動症(ADHD)的風險,是無過敏兒童的兩至三倍。●環境+飲食調整 降低過敏危機為降低兒童接觸過敏源的機會,盧英仁建議,可優先進行環境改善,如經半年後,孩童過敏症狀仍未好轉,評估可再接受藥物治療,由醫師開立適當的處方用藥,例如,睡前服用抗組織胺、使用類固醇噴劑等。飲食方面,根據美國兒科醫學會建議,寶寶在四到六個月後,可開始添加少量但多樣化的副食品,提早接受多樣食物的刺激,也可降低過敏機率。但是,患有異位性皮膚炎或具有過敏體質的孩童,盧英仁建議,提供完副食品後須觀察三天,如出現腹脹、拉肚子、皮膚起疹或呼吸困難等症狀需立刻停止餵食,包含帶殼海鮮、堅果、巧克力及芒果、奇異果等,皆屬常見會引發過敏的食物。此外,寶寶出生時,家中已飼養寵物,相關研究指出,如此環境因具有多樣性的微生物,寶寶過敏的機率反而較低,但在寶寶一歲之後才開始養寵物,恐會誘發過敏反應。●過敏與塵蟎有關 室內濕度應維持50%~60%身體清潔部分,盧英仁建議,異位性皮膚炎可選擇不含皂鹼、香精、色素成份的沐浴乳及保溼乳液,且避免過度清潔、洗澡水溫不宜過熱,沐浴完後可加強塗抹保溼乳液。盧英仁提醒,由於90%的過敏與塵蟎有關,加上塵蟎在70%以上濕度會大量繁殖,建議維持家裡濕度在50%至60%,可避免黴菌增生,每兩周可用55度溫水清洗寢具並於陽光下曝曬,保持室內通風、乾燥,減少使用厚重地毯、窗簾。更多訊息加入LINE@搜尋《友愛寶貝大無畏》盧英仁小檔案現職:翁佩魁小兒專科診所副院長主治專長:疫苗注射兒童健檢一般小兒感染疾病小兒過敏氣喘泌尿道感染皮膚疾病學經歷:台北國泰綜合醫院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中華民國小兒科醫學會專科醫師中華民國感染症醫學會專科醫師中華民國醫用超音波學會專科醫師臺大醫院小兒感染科研究員輔大醫學系臨床講師小兒科專科醫師指導醫師中華民國兒童保健協會會員嬰兒與母親雜誌票選2010年以及2011年以及2013年以及2016年全國最佳小兒科好醫師
-
2021-01-16 新聞.元氣新聞
跌倒住院健康續惡化 前總統陳水扁母親94歲辭世
前總統陳水扁的母親陳李慎15日晚上辭世,她的男孫、高雄市議員陳致中證實阿嬤往生的消息。陳李慎享壽94歲。有關陳李慎辭世及後續的治喪事宜,陳致中未說明。陳水扁於去年中在臉書發文要搬回台南,除了是回到成長的台南故鄉,另一個原因就是要就近照顧老母親,當時他還透露母親因跌倒骨折導致胸椎第12節壓迫性骨折,後來進行骨水泥灌漿手術,但因行動不便且食慾不佳而貧血,還有腸胃問題等。陳致中日前於臉書也貼文阿嬤跌倒住院,情況不好,他於新年要許願阿嬤早日康復。陳水扁於1月3日主持首集廣播節目時也談到高齡老母親住院,失智到甚至已經認不得他了。談到母親的身體健康問題,扁流露出心疼與不捨之情。
-
2021-01-16 新聞.杏林.診間
外科醫師變網紅擁34萬粉絲!江坤俊寫診間日記:遺憾的故事,能讓更多人不再遺憾
「一篇貼文感動上萬人!」這不是調侃或內容農場的發言,而是此刻仍在進行的真誠與真情。擁有34萬人臉書粉絲團的外科醫師江坤俊,堪稱醫師界的網紅,雖然每天行程滿滿,卻仍抽時間,親自寫出一篇篇診間日記。不跟網紅一樣為了拚業配而做這件事,江坤俊只是堅持初心──「當醫師可以救很多人,但在社群媒體上,可以影響更多人!分享這些故事,是讓『當下的遺憾,也許能讓他人不再遺憾』。」 成功故事要說,失敗更要說 「我記得在病房裡,有位罹癌的父親,總是趕著兒女別待在醫院、快點回家,也不願跟家人透露病情,直到最後癌末腫瘤大出血,家人才在加護病房知道父親罹癌。」 「他的兒子說,『你為何不早點告訴我們?我們為了你跟媽過好生活努力工作,可是現在我們的打拼算什麼?如果你早點跟我們說,我們還有半年可以相處,至少還有半年......』。」 「我的感觸很深,所以我在想,也許一次又一次的分享,能改變些什麼,這些分享不會都是成功的案例,也有失敗的。成功了,當然要把故事說出來,但許多失敗的原因,都是對正確治療有誤解、太晚進行治療。」江坤俊說。 病患不願治療,讓他最痛心 「就在上個月,一名50多歲的女性,左邊乳房有將近20公分爛化膿的腫瘤,像西瓜那麼大!我問是擺了多久了?她說2年多快3年。我再問,為何要怎麼久才要來治療?原來是她的鄰居罹癌時曾接受過化療,最後還是過世了,讓她打從心底拒絕化療。」 「我跟她說,你為什麼不看看成功案例?現在副作用已經大幅降低,很多人都是邊化療還能邊工作;再說腫瘤縮小後再開刀,乳房保存率有80以上,如果真的要重建乳房,現在的技術很先進,甚至比原本的更好看。」 江坤俊跟那病患說,這就跟偏方一樣,使用偏方的1000個人裡面,只要有5個人成功,就被大肆宣揚;如果走正規醫療,1000人只要有5個失敗,也會被大肆宣揚。 修護身體的同時,也要醫心 讓江坤俊感嘆的還不僅如此,對於「生病」這件事,許多病患糾結的是自己的生命歷程,於是人說「上醫醫心」,他在診間治療需要修護的身體,也寬慰了流淚的靈魂。 「曾經有位老阿嬤,身上腫瘤已經發出了異味才被兒子帶來,她說這是她該受的罪。因為老公在15年前過世,她覺得過去老公很不好,會罹癌是老公給她的懲罰,如果割掉腫瘤,就等於要放下對老公的虧欠了,她不要......。」 「也遇過一位40多歲的婦女,被老公攙扶著進來,她的腫瘤太大、一直在流血,血紅素低到只有4,走起路不斷地喘氣。我問她為何拖到現在才來?她說上心靈成長課程,告訴她之所以會有乳癌,是因為跟老公的關係不好;跟老公關係轉好後,乳癌才會好......。」 江坤俊說,心靈抒發不能代替正規治療,當醫師的要很有耐心地跟患者溝通,讓他們能把心結說出來。「沒有人的人生是一帆風順的,在你落入低潮時,你要有個人聽聽你的心情」。 罹癌想哭、會怨天尤人都很正常,跟親友說、跟病友說,還可以跟有耐心的醫護說,但一個星期後,一定要積極起來進行治療。「即使你努力,不一定可以成功,但不努力就完全沒機會了。」 面對死亡從未淡然,淚水難止 他總是熱血地鼓勵病患們積極求生,可是當患者病況不見好轉、或是急轉直下時,知性與感性兼具的他,也經常要對抗未知的壓力,但他選擇將不捨與不解,轉化成更強大動力,「因為我們無法預測生命,但我們要盡一切努力。」 江坤俊有時候用盡一切方法,好不容易看到轉機,但又因為突發的發燒、感染,讓治療打回原型,名知道病患很努力地想活著,可是就是控制不下來,這對他來說是很悲傷的事。 「在醫院會不斷見到死亡,有陣子我以為我的眼淚已經流乾,可是有天,一位本來就預期死亡的太太,我想我的情緒不會多太多波動,但她心臟停掉的那一刻,她女兒衝過去打她,哭喊著:『你不是答應我要好起來?』我一轉身就淚流,對於生死,感受還是很深刻,無法因為習慣就淡然。」 抓緊時間學習、宣導的江坤俊,比病患還要努力。他說要保證自己不犯錯,掌握最新醫療資訊來治療病患,因為一路走來,他只要讓大家相信一件事:「只要你不放棄自己,我也不會放棄你。」 ●原文刊載網址 ●延伸閱讀:.人際關係的矛盾都是從「我以為」來的!要讓自己變得更可愛,多些體貼、少點自以為.獨立的人,能專注有興趣的事,感受氣定神閒!50後的成熟,是一個人更能承載住自己.熟齡媽媽:我不圖子女養我,只求他們以後過得比我好
-
2021-01-1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基隆七旬嬤搭公車拒戴口罩也不下車送辦 最高恐罰1萬5
基隆市江姓73歲阿嬤,今天下午搭501號公車,司機請她戴上口罩,但她不願意戴口罩又拒絕下車,警方到車上把她帶下車,訊後將她依違反「傳染病防治法」函送衛生局裁罰,最高可罰1萬5000元。今天下午1時許,110接獲市公車一名司機報案,指公車行駛在成功一路時,有一名老婦上車後車沒有戴口罩,他勸導後還是不戴,也不願下車,請求警方協助。第一警分局忠二路派出所警員張楷濠、鄭名翔到場處理,員警到車上後,老婦不願意配合警方出示相關證件,警方只好帶回派出所查證身分。警方說,老婦身上、包包都沒有口罩,警方通知她的家人將她帶回,疑有輕微失智症,警方訊後製作違反「傳染病防治法」案件處理紀錄表後,函送衛生單位裁處,罰鍰可處3000元到15000元。警方表示,如何裁處,由衛生相關單位決定。第一警分局呼籲,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宣布自去年12月1日起啟動秋冬防疫專案,強制要求民眾搭乘大眾運輸工具務必配戴口罩,勸導不聽最高可罰1萬5000元。
-
2021-01-14 失智.新手照顧
精神行為/長輩見鬼?該看醫師而非法師
十五日我們舉辦〈媽媽說要去抓魔神仔〉網路電影發布會;雖疫情當頭,但還是萬分謹慎舉辦這場特殊發表會,並隨即將影片發布於網路。為什麼重視呢,當然還是和失智症有關。長期以來,大眾對患者行為抱著諸多誤解,其一就是認為長輩中邪,且因部分患者會產生幻覺,總說他們是見鬼了。但事實真是如此嗎?清明節前夕討論這議題,或許特別有意義。影片主角金子阿嬤,是很值得被記錄的長輩;阿嬤很聰明,即使罹患失智症,可是每回到醫院進行認知檢測時,總有辦法讓人無法確認退化程度,換句話說,在外人面前總能巧妙隱藏認知退化事實。幸好,有女兒照顧,幫我們把媽媽一路來的症狀變化細細道來,幫助更多人理解。金子阿嬤極度重視面子,當有外人時,他絕不露出異樣,所以她希望不要有外人到家裡來,讓他無法放鬆戒心。阿嬤出門時,一定梳妝整齊,且裝得若無其事。阿嬤八十多歲,會日文和英文,說起來是能力很強長輩;開始就醫時,一般認知能力測驗根本考不倒她,甚至檢查後還告訴家人說,這位醫護不夠專業。有幾回到診間來,我特別問這裡有沒有鬼,他會裝作沒事大聲地說:「乾淨,沒有」。面對個性和能力這麼強的失智長輩,真會讓照顧者傷腦筋。有些失智患者罹病後個性溫和,但另一種則是變得暴躁易怒難照顧,不巧阿嬤屬於後者,罹病後加上會看見身旁有鬼這個現象。有時甚至還有配合時事的鬼出現,比如當印尼海嘯時,會有印尼鬼出現在外勞身邊,晚上會有「牛頭馬面」來索命。阿嬤怕被鬼帶走,所以總是堅持跟他們對抗到處打鬼,搞得全家不得安寧。讓家人傷腦筋的是,阿嬤眼中鬼怪順時而變,例如最近新冠病毒疫情盛行,她會對電視中的陳時中部長說:「你別哭了,別傷心,我保護你」。每天新聞時刻是阿嬤與部長談心時候,阿嬤總是對著電視裡部長細細關懷,一轉頭再跟家裡人說:救護車和飛機送來大量武漢病毒個案,在樓下,我們一起去救他們吧!家屬照顧過程,更是百般挑戰;感謝他們願意透過影片,讓大家看見患者見鬼現象是怎麼一回事。製作這影片,其實是想藉阿嬤的表現提醒大家:如果沒長期陪在父母身邊,很容易忽視長輩異常;以阿嬤來說,因為重視面子,所以會裝得很好,只想讓大家看到正常樣子,但也因此錯過家屬能早期應對時間。最後要提醒的是,當發現長輩有奇怪行為,比如躲起來或突然不說話,甚至拒絕上床不睡覺,我們該好好觀察,耐心詢問,很可能背後原因,就是看到不敢說的東西,但真的是「見鬼」嗎?透過影片,希望大家知道失智症會造成幻覺,所以該帶長輩去醫院,而不是去宮廟;該去看醫師,而不是去看法師喔。
-
2021-01-14 失智.大腦健康
預防方法/68歲阿嬤戰勝失智,環遊世界!不想老了認知衰退,請改掉11個習慣
克莉絲汀有自殺傾向。好多年前,她絕望地看著她的母親逐漸失智,連家人都不認得,更不用說自理生活,最後不得不進入養老院。克莉絲汀與她母親備受煎熬,她母親在62歲那年罹患阿茲海默症,被病折磨了18年,最後受苦的只有克莉絲汀。因為她的母親已經沒有知覺了。克莉絲汀65歲時,發覺自己的認知出了問題。她在高速公路上開車迷路,甚至在熟悉的路線上也記不得匝道的位置;她沒辦法分析數據,也不能及時整理和準備報告,但這些事又對她的工作十分重要;由於無法記住數字,她連短短的四位數都得寫下,更不用說電話號碼了;她讀過的東西記不住,每一頁讀到最後一句,又得回頭重讀這一頁。克莉絲汀不情願地準備辭職。她的錯誤變得越來越頻繁,還叫錯寵物的名字,連自己家裡的電燈開關都要找,即使她已經住好幾年了。 克莉絲汀跟許多人一樣,想要忽視這些症狀,但這些症狀卻越來越糟。2年來她的認知退化不斷惡化,她諮詢了醫生,醫生告訴她,她正步上她母親的後塵,而且醫生對克莉絲汀的狀況也束手無策,他在病歷上寫下了「記憶問題」,因此克莉絲汀無法獲得長期護理保險。她接受了視網膜掃描,結果顯示出與阿茲海默症相關的乙型類澱粉蛋白。克莉絲汀的腦海裡浮現了她母親的慘狀,又想到了她的失智症會持續惡化,因此無法獲得長期護理保險,也沒有有效療法,所以她決定自殺。她打電話給自己最好的朋友芭芭拉說:「我親眼見過母親逐漸喪失心智的過程,我絕對不會讓這種事發生在我身上。」聽了克莉絲汀這番話,芭芭拉嚇壞了。但是芭芭拉有了個想法,她告訴克莉絲汀:先不要輕生,她聽說有新的研究,克莉絲汀可以前往數千里之外、位於舊金山北部的巴克老化研究協會求助。於是在2012年,我見到了克莉絲汀。3個月後某個週六,克莉絲汀從家裡打電話給我,說她簡直不敢相信她的心智狀態會改善。她再度展開全職工作,開車也不再迷路,且能毫不費力記住電話號碼,感覺比過去好多了。我掛掉電話時,想起了幾十年來的研究、與實驗室同僚在白板上討論的時光,以及相關理論和治療方法裡每個細節的自我檢討⋯⋯這一切都沒有白費!這些研究指出了正確的研究方向。克莉絲汀現年73歲,已經接受ReCODE治療(編按:作者戴爾・布萊迪森醫生所設計的治療失智症的療程)5年,依舊全職工作,環遊世界,並沒有出現任何症狀。此外,由於各種原因,她曾經中止了這個療法,雖然只是短暫停止了4次:一個輕微的病毒疾病、一些藥用完了、出門旅行等等,而每次只要中止這個療法,她的認知能力就開始下降。但只要恢復使用ReCODE療法,她的認知就又恢復了正常。個人生活史/生活方式的種種因素在實驗室中,我們會檢測基因排列與生物化學因素,來尋找造成認知衰退的重要關鍵;同樣的,透過了解病患的個人生活史,我們也能夠找到導致認知衰退的重要線索。因此,我們必須了解你過去或現在是否曾遇到下列幾種狀況:• 曾有腦部創傷(曾被打昏、出車禍或從事需要劇烈肢體接觸的運動)。• 曾接受全身麻醉(如果有,幾次)。全身麻醉將麻醉劑的毒性與不好的氧化作用結合起來,會對大腦機能造成負面影響。• 是否曾經補過牙?這可能會讓你接觸到無機汞。• 是否食用汞含量高的魚類?這可能使你接觸到無機汞。• 使用特定的藥物,尤其是影響腦部的,例如煩寧(valium)等苯二氮平類藥物(benzodiazepine)、抗憂鬱劑、血壓藥物、史達汀、氫離子幫浦抑制劑(proton pump inhibitor)或者抗組織胺。• 使用過街邊販售的毒品、非法藥物。• 喝酒(如果有,喝多少)。• 抽菸。• 口腔衛生。如果沒有做好口腔衛生保健,很可能會引發發炎的症狀。• 體內是否有醫療填充物(例如:人工髖關節或乳房植體)。• 患有肝臟、肺部或心臟等器官的疾病• 打呼。這可能是睡眠呼吸中止症的證據。 • 食用熱榨油(例如:棕櫚油)。這些熱榨油在熱榨的過程中,會流失一些維生素E含量,所以可能導致腦部的損傷。• 攝取反式脂肪、簡單碳水化合物含量高的食物。這兩者會造成許多影響,例如血管損害及胰島素抗性。• 有慢性鼻竇炎的困擾。鼻竇炎的發生可能表示曾經接觸過黴菌及其相關的黴菌毒素。• 有胃腸問題,例如脹氣及經常性的腹瀉。這可能是罹患腸漏症的前兆。• 住家、車子或工作環境裡有黴菌。大多數人不知道黴菌也是造成認知衰退的風險因子之一。• 食用加工產品或非有機的食品。上述的食品通常會提高胰島素抗性,並容易接觸到毒素。• 曾被蝨蟲叮咬過。蝨蟲攜帶70種以上的病原體,例如萊姆病的病原體伯疏氏螺旋體,這種病原體所導致的慢性發炎也可能會導致認知衰退。• 為了治療胃食道逆流而攝取氫離子幫浦抑制劑。氫離子幫浦抑制劑的用途是為了降低消化作用所需的胃酸,但同時也降低了鋅及維生素B12等養分的攝取。• 使用化妝品、髮妝品或止汗劑。這些產品都會讓你暴露在毒素之下。• 不太會流汗(人體可以透過排汗消除毒素)• 曾經便秘(排便能夠消除毒素)。• 飲用水攝取不足(排尿能夠消除毒素)。任何上述的因素都可能增加認知衰退的機率。延伸閱讀: 平衡自律神經第一步:這4種食物少碰為妙!消耗體內B群讓你「慢性發炎」●書籍介紹終結阿茲海默症:第一個實證可預防、逆轉認知退化的療程作者: 戴爾‧布萊迪森 出版社:遠流 出版日期:2019/09/27作者簡介戴爾・布萊迪森醫生(Dale E. Bredesen, MD)國際知名的神經退化性疾病專家。他畢生的職志就是翻轉當今對阿茲海默症的理解。他相信,阿茲海默症可以預防,可以逆轉。他是醫界神經研究的先鋒,率先發現ReCODE療程,現已獲全球許多醫生採用。 他畢業於加州理工學院、杜克大學醫學中心,並在加州大學舊金山校區醫院擔任神經科住院醫師及總醫師。他曾在諾貝爾獎得主史丹利・布魯希納(S.Prusiner)的實驗室從事博士後研究。 他先後任教加州大學(舊金山、洛杉磯)與加州州立大學(聖地牙哥),也是加州大學洛杉磯校區阿茲海默症伊斯頓研究中心主任、巴克老化研究所(Buck Institute)的董事長兼執行長。 布萊迪森醫師的實驗室主要研究神經退化過程的機轉,並致力將研究結果轉換為有效的阿茲海默症與其他神經退化性疾病的治療方法。出版過超過230篇經過同儕審閱的論文。 2008年,他與瓦吉斯・約翰醫生(Varghese John MD)合作建立了「阿茲海默症用藥發展網絡(ADDN)」,從而找出全新的阿茲海默症分類療法,並且發展出全面性的新療程,也因此辨識出三種阿茲海默症亞型。同時,他們於2014、2016年發表「逆轉認知退化(ReCODE)」療程,紀錄到輕度認知障礙與阿茲海默症患者的病患好轉。這是人類醫學史上的新例,本書也成為家喻戶曉的紐約時報暢銷書。責任編輯:呂宇真核稿編輯:陳宛欣立即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專頁!無論你是否為失智者,我們都期盼能認識你。我們提供專業醫療資訊和交流平台;而你來告訴我們,那些關於失智的故事。加入>>
-
2021-01-11 新聞.杏林.診間
影/30年已捐上億 離島狂醫大病暴瘦今再宣布遺產全捐公益
義大醫院院長杜元坤行醫超過30年,每月都固定捐出一半薪水做公益,長年累積捐款超過1億元。他今天參加澎湖惠民醫院募款重建音樂會記者會時說,去年生了一場大病,暴瘦10幾公斤,更感人生無常,當時已預立遺囑,身後財產不會留給後代,全部捐為公益。杜元坤是神經顯微重建手術國際權威,行醫30餘年,長年到離島澎湖支援醫療。這次聽到澎湖惠民醫院設施老舊,想重建並蓋長照大樓,照顧澎湖長者,需5.5億元經費,現在只募到6000萬元,因此對外募款,今並也來參加記者會,談到離島醫療資源不足,他忍不住拭淚。「其實老天爺是派我來當他的天使!」杜元坤說,從小讀教會學校,對宗教是很有熱誠的。因為上帝能夠做的事情,人們沒有辦法想像,只能學著,希望把這個精神給受苦的人,與大家分享。杜元坤說,他與澎湖的淵源始於「10元便當阿嬤」,這位澎湖阿嬤長期在高雄路橋下賣10元便當,加上每年有10%的澎湖人為了看病來回奔波台灣,便開啟10年每月往返澎湖與高雄的候鳥醫師生涯。「澎湖人教我怎麼做好醫師,惠民醫院教我怎麼當個溫暖的醫師。」他希望協助惠民醫院重建更新。杜元坤說,從1990年開始當主治醫師,30多年來,每個月都固定捐出一半薪水做公益,捐款金額已超過1億元。去年底他生了一場大病,手術前找來律師預立遺囑,寫下身後所有遺產都捐公益,不會留給子孫。還好術後身體恢復的不錯,不過已立遺囑不會改變。
-
2021-01-11 新聞.生命智慧
陪83歲媽媽在家斷食善終!醫師畢柳鶯:愛的極致是放手,瀟灑地走勝過痛苦地活
編按:近年來,前體育主播傅達仁赴瑞士安樂死、皇冠集團創辦人平鑫濤插管爭議等新聞,帶動了台灣社會關於善終議題的討論。儘管認同善終理念的人多,臨終時真能平靜離去的人卻有限。前臺中市立復健醫院院長畢柳鶯,在去(2020)年2月底,陪伴罹患小腦萎縮症的媽媽自主斷食,最後平靜離開人世。生命的最後,豁達說再見。2020年冬天,前臺中市立復健醫院院長畢柳鶯帶著厚重的行李,從台中自宅回到台北娘家。65歲的她,即將展開行醫30幾年來最奇幻的一趟旅程────陪伴83歲的媽媽斷食,走完人生最後一哩路。近年來,受前體育主播傅達仁赴瑞士安樂死、皇冠集團創辦人平鑫濤插管爭議等新聞影響,台灣社會出現了不少關於「生命自決權」的討論。儘管認同善終理念的人多,臨終時真能平靜離去的人卻有限。畢柳鶯回想,聽到媽媽宣布斷食,家人起初也感到非常不捨。老人家雖然活動能力退化,但意識還很清楚、精神頗佳,為什麼不願意活下去?故事得從畢媽媽的一生說起。人生75歲才自由 活著卻沒有尊嚴有何意義?在兒女的記憶中,畢媽媽是個聰明、善良,人生卻非常坎坷的女性。畢柳鶯指出,外公重男輕女,媽媽雖會念書但不擅做家事,常被斥責笨手笨腳。加上外婆早逝,嫂嫂為她準備的便當多半是韭菜拌醬油,同學和老師都看不起家境貧窮的她。儘管考上了師範學院,家裡卻不願意支持她就學。17歲時,畢媽媽就嫁給長她近20歲的國小老師。好不容易離開原生家庭,先生卻是個大男人。畢柳鶯形容,爸爸在世時,「我們家沒有人可以跟他有不一樣的意見。」孩子們長大後才知道,媽媽一直不快樂。因為爸爸和外公一樣,習慣性地罵她笨、更常對太太情緒勒索。例如,媽媽出門運動,沒有準時回家,爸爸就不停怪罪。「他說他愛媽媽,媽媽晚回家他會擔心。但我們都覺得那是種控制。」畢柳鶯說。長期活在父親和丈夫的陰影下,讓畢媽媽有很長一段時間毫無自信。她不敢照鏡子、習慣低著頭走路。直到先生過世,75歲的她才首次獲得精神上完全的自由。但此時她已經罹患小腦萎縮症11年,逐漸不良於行。畢柳鶯指出,小腦萎縮症的典型症狀是平衡感變差,起初走路不穩,後期影響手部動作,進而吞嚥困難、口齒不清。所幸發病時間愈晚,病情惡化愈慢。64歲確診小腦萎縮症後,畢媽媽非常積極地鍛練身體。她每天早晨在家做瑜珈1小時,下午到公園運動、晚上做氣功。不僅自行料理家事,還要照顧中風的先生。直到發病後期平衡感變差,才請外籍看護幫忙。原本,瑜珈和裁縫,是畢媽媽生活的兩大重心。她曾經靠著出色的裁縫手藝,拉拔家中3個孩子長大。即使手部協調功能退化,只要有人幫忙穿針引線,她還能自行縫紉。然而到了82歲時,畢媽媽先是無法做裁縫,接著不會走路,更後來連瑜珈也無法做了。不論體力或心情,都因此大受影響。瀟灑地走勝過痛苦的活 愛的極致是放手「生活中有意義的事愈來愈少,身體的不適愈來愈嚴重。」畢柳鶯描述媽媽生前的最後半年:早上起床就打開電視看股市開盤、看三台重播的老八點檔,中午吃過飯,等股市收盤後睡午覺。起床後讀讀書、晚上看談話性節目,一天就這樣結束了。日子可以過,但沒有樂趣。最困擾畢媽媽的是吃東西容易嗆咳,咳起來像要窒息一樣。此外,病況惡化後,她連自行翻身都有困難。老人家睡眠品質本就不好,若夜裡沒有人幫忙定時翻身,長期維持同一姿勢的身體會非常不舒服。偏偏畢媽媽又不愛麻煩別人,總是撐到凌晨5、6點,才敢叫醒看護。「她睡不著只能一直看時鐘,覺得度日如年。她形容自己像廢物。」畢柳鶯不捨地說。2019年秋天,畢媽媽和家人們提起了斷食善終的念頭。眾人起初看她雖行動不便,但仍耳聰目明,也曾希望老人家回心轉意:「多出去走走心情會比較好」、「活下來看曾孫長大嘛!」但畢媽媽心意已決。她認為自己活到80多歲,此生責任已了。該做的都做了、該玩的也玩了,三個孩子都大了,心中已無牽掛。畢柳鶯記得,母親很早就表明,自己不要為活而活。30幾年前,她看到養姊罹患白血病,做化療後大量掉髮,又常噁心嘔吐。第一次治療成功後,短時間內又再度發病。雖然生命延長了3年,過程卻非常折騰。畢媽媽告訴兒女,若是自己得病,絕對不要受這樣的折磨。身為復健科醫師,畢柳鶯也知道,媽媽的病接下來只會持續惡化。她看過太多患者、身邊的長輩,接受良好的醫療照顧卻生不如死。像是她公公因為失智無法自主進食、排泄,被插上了鼻胃管和尿管,臥床長達12年。而婆婆日日隨侍在側,待公公離世時已經80幾歲了。「這麼長的臥床時間,犧牲的是照顧者的青春呀!」她感嘆。了解媽媽的決心,三姊弟不再勸母親打消念頭。妹妹常回娘家陪媽媽聊天,弟弟則買了許多書給媽媽讀。畢柳鶯開始蒐集斷食相關資料,也諮詢了安寧照護專家,準備陪媽媽完成人生最後一個願望。斷食3週在家人陪伴下遠行 為生命畫上圓滿句點性格獨立的畢媽媽,連告別世界的時間都是自己決定。她決定2月底過完83歲生日,就要正式展開斷食。先從一日三餐減到兩餐,過了1、2天後又減為日食一餐。接下來不吃食物,只喝蓮藕粉水和南瓜籽油。最後一週則是滴水不沾。有人好奇,不吃不喝,長輩是否會感到痛苦?畢柳鶯解釋,老人身體衰弱、消化能力變差,食慾本就會降低。日本臨終醫學名著《大往生》的作者中村仁一醫師曾提過,斷食、脫水以後,身體的營養耗盡,大腦會分泌嗎啡,使人進入昏迷狀態。最後呼吸變弱、血壓降低,安詳離世。採取漸進式斷食的前10幾天,畢媽媽吃得少,精神反而好。不只3個兒女天天在家,孫輩也輪流回家和她聊天。到了晚上,兒子還會陪她看恐怖片,母子倆又叫又笑。「我不敢看恐怖片,在書房念佛經。聽到他們的尖叫聲都覺得很超現實!」畢柳鶯笑說。在媽媽快要離世的一個晚上,家人們眼見她身體逐漸衰弱,決定舉辦一場生前告別式。儀式由畢柳鶯的長子主持,以一張張照片帶大家回顧阿嬤的一生:辛苦的童年、養育3個子女長大的堅毅、苦盡甘來後到世界各國旅遊……。家人們除了感謝,也不停讚美畢媽媽:「你很善良、節儉又環保」、「你超會做瑜珈」、「你買股票賺錢很厲害,而且都捐出去助人」。「我們覺得媽媽這樣走很有福報。家人有更多時間可以陪她、讓她說出遺憾,也療癒她一直以來的心結。」畢柳鶯提到,在告別式的最後,媽媽開心地說:「我很滿足。」家人的愛與關懷,她確實感受到了。畢柳鶯也提醒,人到生命末期若要採取斷食,應先向醫院或居家醫療診所的安寧照護團隊諮詢,才能為各種情況預做準備。例如,因為吃喝得少,斷食者容易便秘、排尿困難、口腔、皮膚則可能變乾燥,下肢也會水腫。斷食期間,畢柳鶯每日為媽媽活動關節、定期抬高下肢,用棉棒沾水濕潤嘴唇、清潔口腔。媽媽無法大小便時,則藉由按壓小腹、使用甘油球等方式協助她排尿和排便。若非專業醫療人員,也可請安寧照護團隊協助。生前告別式結束後,畢媽媽因為滴水不沾,身體急速衰弱。居家安寧療護團隊到家中,為媽媽施打鎮靜劑,讓她陷入長時間的昏睡。在斷食3週後的一天早上,畢柳鶯摸摸媽媽的脈搏,發現她已經在睡夢中安詳離世了。家人們齊聚一堂,畢柳鶯親了一下她的額頭,說:「媽媽,你要開開心心地跟佛陀走,阿嬤跟阿姨在等你喔。」平靜面對死亡 母親留給孩子的最後一份禮物畢媽媽過世後,子女們遵從她生前的意願:不入冰櫃、不發訃聞、不辦儀式、不燒香和金紙。媽媽離開後第3天,就完成火化、樹葬。家人們雖難免感傷,但沒有人哭泣。他們知道,捨不得的情感愈強,媽媽的靈魂愈不容易離開。畢柳鶯說,她最欣慰的是媽媽在最後的日子沒有罣礙。子女們也都能放手、尊重其意願。家族中的年輕一輩,更能藉此機會,學習如何平靜而認真的面對死亡。失去至親,是每個人一生必經的課題。畢柳鶯看過不少身邊的朋友,總要一年半載才能稍稍緩解喪親後的悲痛。朋友的爸爸罹癌後治療3個月在醫院過世,她長達半年的時間笑不出來。也有同學的媽媽,在游泳時意外身故。「之後那2、3年,她連跟我講電話的音調都不同了。」畢柳鶯感歎地說。喪禮過後,畢柳鶯夢到媽媽好幾次。每次在夢中,媽媽都很年輕、活動自如,快樂地和其他人聊天。有時,她會突然想起媽媽已經不在了。但又隨即意識到,如今媽媽不再受苦,而是無憂無慮地生活在另一個世界。她也相信總有一天,母女一定會再相見。「人的軀殼會毀壞,可是精神和靈魂永遠留在我們心裡。」畢柳鶯說。陪伴母親走過生命最後一段,3姊弟說好了,未來要支持彼此沒有痛苦地離開。於是,我們採訪的這天,看見畢家的桌子上放著幾張已經簽好名的預立醫療決定書。這是遠行的畢媽媽,留給孩子們的最後一份禮物。原文:陪83歲媽媽在家斷食善終!醫師畢柳鶯:愛的極致是放手,瀟灑地走勝過痛苦地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