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03 醫療.骨科.復健
搜尋
關節磨損
共找到
41
筆 文章
-
-
2024-07-14 醫療.骨科.復健
關節退化疼痛不會因休息消失 醫教退化性關節炎患者怎麼運動
人過了60歲,不少退化性疾病紛紛現蹤,其中「退化性關節炎」最為常見。關節因長時間使用,軟骨磨損裂傷,使人走路時會開始感到疼痛不適,若未強化股四頭肌的肌力,疼痛感會快速加劇,連坐著都可以感受到關節腫脹、疼痛。不過,退化性關節炎並非專屬於「長者」,近年運動風氣盛行,錯誤或是過度的運動,也可能讓退化性關節炎提早來臨,臨床已有不少40歲民眾,因退化性關節炎求診。與運動傷害鑑別:關節退化疼痛,不會因休息而消失。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骨科部一般暨骨傷科專任主治醫師王柏堯說,退化性關節炎是一種關節因磨損導致「長期發炎」的疾病,發炎使膝蓋腫脹且僵硬,初期走路會感到不舒服,當走路時間過長或跑太久,膝蓋會明顯感受到疼痛,平時手腳伸直時,關節會有「卡卡」的感受。退化性關節炎患者到後期,即使坐著休息,也能感受到膝蓋疼痛腫脹。近年全民瘋運動,退化性關節炎初期的症狀時常與運動傷害混淆,王柏堯說,最佳的辨別方式為「時間」,退化性關節炎患者的關節腫脹僵硬感,不會因為休息一到二天後消失,但運動傷害屬於短期發炎,通常休息一到二天後,關節的腫脹不適感就會消失。運動姿勢錯誤或過度,關節退化可能提早出現。不過,退化性關節炎也因為全民瘋運動的關係,不再是專屬於「長者」的疾病,錯誤的運動姿勢或是過度使用關節,都可能讓退化性關節炎提早來臨。王柏堯說,臨床上有不少40歲到50歲的民眾,因錯誤的運動方式,或是本身有O型腿又長期採錯誤的姿勢行進等,也成為退化性關節炎的患者。退化性關節炎一旦形成「沒辦法逆轉」,只能透過加強肌力延緩退化時間。王柏堯說,退化性關節炎是每個人終其一生都會得到的疾病,特別是台灣正邁入超高齡社會,關節長年使用一定會導致耗損,避免關節磨損,強化包覆在關節外的「股四頭肌」,是目前唯一有效的方式。保護關節首要強化股四頭肌,上班坐著就能鍛鍊。王柏堯說,膝關節連結股骨與脛骨,股四頭肌位在股骨上,如果股四頭肌的肌力夠強壯,行進時,力量會落在肌肉上,不會將行走的壓力落在關節上,因此能降低關節摩擦的機率,達到延緩退化性關節炎惡化的效果。強化股四頭肌的運動,簡單且不會造成生活過多的負擔,最簡單的方式是坐在椅子上,背貼著椅背,單腳向前伸直,維持10秒後放下,這當作1下,單腳各自做10到15下,當作一組,每天可以做5到10組,平時上班時就能施作。再進階一些,可以後背靠牆,做深蹲的姿勢,單次10到15下,每天同樣做5到10組,都能強化股四頭肌的強度。退化性關節炎別久坐,髕骨壓力過大,膝蓋更痛。除了增加股四頭肌的肌力以外,改變生活習慣與姿勢也相當重要,現代人長時間久坐,腳部長時間處於90度彎曲,連結膝蓋的髕骨會承受過大的壓力。對於退化性關節炎的患者而言,久坐膝蓋會痛,就是髕骨長時間處於「彎曲」的姿勢,壓力過大而導致,因此要降低久坐的時間,每半小時到一小時間,建議起身走動,只要起身就能舒緩對膝蓋的壓力。如果體重過重,則建議減重,降低對膝蓋的負擔。走路時建議後腳跟先著地,腳步踏好踏滿後,再由腳尖離地,走路施力平均也能降低退化性關節炎的疼痛感,如果走路姿勢已出現受力不平均的現象,建議可訂製鞋墊改善。而退化性關節炎的患者,不建議穿底太平的鞋、高跟鞋等,最好穿鞋頭寬鬆、包覆性強的鞋,幫助走路平均受力。市面上有不少食品標榜可以讓軟骨再生,王柏堯說,目前並沒有任何一種食物,在臨床試驗中被證實可以讓關節軟骨重生,但有不少營養素是具有「抗發炎」的效果,不過效果也是因人而異。飲食上建議減少吃會增加發炎的食物,如高糖、精緻碳水化合物、紅肉、酒精等,如果能調整飲食,也能改善退化性關節炎的疼痛感。Q:關節退化患者怎麼運動?嚴重退化患者 最推薦泳池內行走退化性關節炎的患者比起一般人更需要強化股四頭肌,但運動的選擇應選擇「低衝擊性」的運動,如快走、游泳等,如果是嚴重退化性關節炎的患者,特別適合在泳池內行走,運用浮力降低關節的負擔,但同時也能訓練股四頭肌。高衝突性的運動,如打籃球、三鐵等,就不太建議。王柏堯說,退化性關節炎運動項目最高指導原則就是「動了不會痛」,只要動了會痛,都不建議施作。運動時,一定要妥適的暖身,降低膝蓋的耗損率。同時也可以使用護膝達到保護效果,但不建議患者隨時隨地都用護膝,護膝雖能保護膝蓋,但卻降低了肌肉的使用量,原本可以訓練100%的肌力,因使用護膝只能使用50%,長期下來反而會導致肌肉萎縮。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5-23 醫療.骨科.復健
膝蓋痛讓人寸步難行怎麼辦?「6NG姿勢」加速關節退化,你中了幾種?
膝關節承載了全身重量,最高同時可承受人體10倍的體重,在站、走、跑、跳、蹲、坐等日常動作中,扮演著非常關鍵的角色,也是人體最大且構造最為複雜的關節。當心錯誤姿勢,加重膝蓋負擔,加速膝關節退化。台灣運動醫學會榮譽理事長、博愛醫院院長、長庚大學骨科教授葉文凌指出,膝關節為屬於骨骼肌肉系統,由股骨下端的股骨髁、脛骨平台及前方髕骨,共3大主要骨骼所構成。 股骨髁又分為內股骨髁及外股骨髁,兩者大小、直徑皆不同,而大小不一的脛骨平台,也可分為內外側,因膝關節非筆直的直線構造,而是呈現微內彎,即俗稱「X型腿」,要直線前進,就得以互補方式旋轉外。因此,股骨髁會在脛骨平台上滑動,膝關節活動自由度為6度,即在X、Y、Z軸上,都能旋轉及移動,以最有效率且兼具穩定性與可控的活動性維持,日常活動功能。膝關節,人體最大、最複雜的關節髕骨更為複雜,髕骨上接股四頭肌,下接髕骨韌帶及脛骨,後方與股骨形成臏骨股,主要功能是承受膝關節伸直,股四頭肌力量強大且人是無時無刻都在活動,臏骨股關節自然承受巨大壓力,雖然髕骨軟骨為全身最厚的軟骨,可以厚至7毫米,但膝關節常需彎曲且用力,軟骨骨折與病變機會也是最常見。葉文凌表示,膝關節構造聽起來似乎完美,但是對軟組織而言,卻是複雜到不行的「災難性結果」,膝關節軟組織可以分為動態穩定者與靜態穩定者,動態穩定者即為肌肉,主要提供短時瞬間,且強大的穩定力量;靜態穩定者則是韌帶,提供長時恆定,但較弱的穩定力量。兩者角色大相逕庭,幾乎難以互補,肌肉幾乎不會直接受傷,韌帶卻是非常容易受傷。葉文凌強調,膝關節由是由硬體結構性與軟體協調性的組合,而肌肉、韌帶的協調則有賴於神經系統,尤其是本體感受器,主要位於韌帶及肌腱,以上所有構造一同作用,才能承受膝蓋日常活動的壓力。 6種NG姿勢,加速膝蓋退化人體只有平躺時,對膝蓋的負擔幾乎是零;而站立及走路,膝蓋得承受體重的1.5至2倍壓力,上下樓梯增加約2至3倍,跑步則達5倍,跳躍大約是6倍,蹲及跪時更高達8倍,尤其體重越重,膝蓋壓力就越大。國泰綜合醫院復健科物理治療組物理治療師蔡世瑩指出,一般來說,膝蓋動作的分力、扭力及剪力越大,對膝關節及軟骨的壓力就越大,容易導致韌帶軟組織過度張力及拉扯,造成膝關節受力不平均,長期下來有可能會加速膝蓋退化。1.從坐到站從坐姿到站姿時,膝蓋從彎曲到伸直的動作,壓力由膝蓋內側往外側增加,導致膝關節的內外壓力不平均,造成股四頭肌及膝關節不穩定,很容易增加膝關節損傷的風險。2.下樓梯下樓梯時,膝蓋是從伸直到彎曲的動作,且膝蓋會位於雙腳的內側,膝關節過度向內旋轉,導致內側壓力變大,股骨受力面積增加,股四頭肌也變得緊繃,造成膝關節的負擔增加,關節軟骨更容易磨損。3.久走久站長時間走路及站立時,膝蓋容易過度伸直、向後推擠,股四頭肌過度疲勞,無法提供適當的支撐力,導致股骨、軟骨、韌帶及後側軟組織不穩定,以及臏骨股過度負荷,造成膝關節傷害風險增加。 4.久坐不動坐姿時,股四頭肌內外側的張力增加,肌腱及韌帶較為緊繃,對膝關節股骨、脛骨及髕骨壓力過大。坐久不動更會導致下肢血液循環不良,降低膝關節腔內的滑液分泌減少,新陳代謝減慢,阻礙營養物質輸送,且股四頭肌變得僵硬,增加膝關節損傷的風險。5.久蹲久跪蹲姿及跪姿時,膝關節彎曲角度過大,股四頭肌及韌帶無法提供足夠支撐力量,且身體的重量會壓在膝蓋上,導致膝關節不穩定、軟骨過度摩擦,加速膝關節磨損;尤其跪姿時,髕骨直接與地面摩擦,造成關節軟骨磨損增加。6.單腳不同時跳躍單腳跳躍時,如跑步、打球,膝關節彎曲超過90度,在不穩定的動態過程中,同時承受不同面向壓力,如扭力、剪力,再加上重力加速度,以及由單腳承受體重撞擊地面的反作用力不平均,更會增加關節軟骨負擔。 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5-16 醫療.骨科.復健
轉脖子其實傷頸椎? 專家:請不要這樣做,小心脖子老化、長骨刺
上班久坐、緊盯螢幕,覺得肩頸好僵硬,抽空站起來活動筋骨,許多人習慣性轉動脖子,用力轉出「喀喀」聲,覺得通體舒暢,但是這動作在專家眼裡,竟是危險的行為。轉脖子的聲音,主要是肌腱韌帶與關節摩擦、頸椎關節磨損、軟組織相互碰撞所致,台灣職能治療學會副秘書長黃上育表示,脖子本來就有轉動的活動度,施加力量轉脖子確實有風險,容易造成頸部的關節受傷、韌帶拉傷、頸椎錯位等,會加速椎間盤的磨損與退化。黃上育說,脖子痠痛不一定是肌肉僵硬,有可能是神經壓迫、長期姿勢不良或高血壓出現後頸部疼痛,應找出原因注意身體發出的警訊。姿勢不良易造成肩頸痠痛1.睡覺姿勢:如果脖子的支撐度不足,起床馬上腰痠背痛,甚至落枕。建議枕頭要墊到脖子,側睡時要讓枕頭高度服貼頸部。2.使用3C:使用手機、平板容易低頭,要隨時注意把3C用品拿高,眼睛抱持直視,避免頭部往前傾,勿當低頭族。3.長期開車:在狹小空間內長時間維持固定姿勢,容易會造成下背部及肩頸痠痛,應放鬆靠在椅背,脖子墊住靠枕勿懸空。4.工作環境:注意螢幕高度、鍵盤位置,放錯位置容易不自覺聳肩,筋膜過度緊繃導致反覆性肩頸痠痛。除了改善姿勢不良,黃上育分享日常保養肩頸的方法:熱敷、按摩。熱敷可促進血液循環,修復受損的肌肉和組織,不過脖子有重要動脈,高血壓患者要小心,避免溫度變化讓血壓升高。肩頸按摩則要注意避免按壓頸後兩側血管,太用力會導致血管受傷、動脈受壓迫。肩頸僵硬、舒緩脖子該怎麼做呢?黃上育說,轉脖子的要點是「慢速」,切忌突然用力,建議改為「前後左右」伸展,更溫和有效。四個方向伸展脖子前後左右側,讓頸椎變輕鬆,也避免脖子快速轉動的傷害。舒緩脖子3招1.下巴碰胸口,輕輕將頭低下,感覺脖子後側有拉伸。2.眼睛往上、往後看,脖子向後延伸,可用手輔助。3.左耳貼左耳,停頓20秒;換邊右耳貼右耳,停頓20秒。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1-19 焦點.健康你我他
銀髮族勤練「這運動」,依賴按摩來放鬆的身體,好轉到可以跑步追公車!
不分晴雨,我天天奔向公園報到,只為練拉筋健身操。這套健身操有8個動作、每個動作重複3遍,30分鐘完成。去年6月在公園散步時,模仿拉弓動作伸展了緊繃的肩胛骨,開始加入銀髮族大哥大姐的健身操行列,愈練愈明白,每隔一段時間,再詳細觀察前方老師的示範動作,總會察覺必須修正的地方,愈到位就愈符合在醫院上衛教課學到的概念,享受拉筋前身體緊縮,逐步放鬆的愉快過程。由於生活時間和空間都受到限制,去年上半年常需要提著大包小包日用品,導致肌肉拉傷,到復健診所電療、吃肌肉鬆弛劑,都只是治標不治本,開始做伸展操和上衛教課後,逐漸體會自我狀況,加上每晚睡前按摩枕的幫忙,很難想像在疫情前,我曾靠每周兩次密集按摩來放鬆身體。在地狹人稠的台北,能夠每晚在廣場和一群人保持一段距離做體操,不但讓困窘心靈暫時卸下慌亂,更逐漸了解醫師告知的身體狀態,其實都只是片段。近年為顳顎關節磨損、腳緊到高足弓變化求診都無解,從拉筋健身操中,體會到真我現狀。新的一年,願日日做體操,如日日認識本我。原本追公車很吃力、幾乎跑不動,最近已經可以用較快的速度起跑,一切都是拉筋健身操的功效,我還要努力練得更精準更勤快。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11-29 醫療.骨科.復健
爬山傷膝?錯,膝蓋磨損的關鍵在肌力!「登山控」醫師授延長膝關節使用壽命不二法則
正確爬山6常識(1) 爬山並不會較容易造成退化性膝關節炎。(2) 爬山後的膝痛,以軟組織原因,如韌帶、肌腱等發炎,比軟骨磨損更為常見。(3) 增強膝關節周圍肌力至關重要,也就是爬山要循序漸進慢慢鍛鍊升級。(4) 退化性膝關節炎急性發作時要休息並治療,這才是要暫時停止爬山的時刻。急性發作時常會膝蓋腫痛、積水,並微微發熱。(5) 使用登山杖相當重要,雙杖較好,護膝也可考慮。(6) 下坡衝擊力大,膝關節負荷多,肌力不足者請減速。登山是我最大的興趣,登山的時候,友人最常問我的問題不外是:登山究竟會不會傷膝蓋?自從某醫界大老宣稱,爬樓梯或登山是「最笨的運動」,說這兩項運動都會對膝關節造成嚴重損害,甚至不可逆。自此,登山界每個人都人心惶惶,爬傷膝蓋,但不爬傷心,不知如何是好?我也是這樣,對我這登山控來說,假日不去山上走一走真是難過,封山還得了!其實這句話有對也有錯,膝蓋保護其實肌力訓練最重要,如何避免爬山傷膝蓋才是重點?我覺得有義務要好好和大家說明登山與膝關節的關係,讓大家了解真相到底是什麼呢?以生物力學的角度來說,走路膝蓋的負重最大可達體重的3倍,但登山時上下坡或上下階梯時,特別是下坡,膝蓋的負重會大大增加,據研究,在25度下坡角度下,膝關節負擔最多可能會到達走平路的1.6倍,也就是體重的4到5倍間,若考慮到登山常遇到的地形,可能有很多奮力上攀或向下深踏的動作的狀況(圖一),膝蓋負擔會更為增加,因此登山對膝關節來說,的確會造成額外負擔。強度大的高山活動 有助於預防初期肌力衰退再以生理學的角度來看,在正常老化的狀況下,肌肉力量會隨著年齡增加而減少,50至60歲平均會減少15%,往後每10年遞減30%。平衡度與靈活性也會隨著年齡增加而下降。因此,肌力的不足的確會讓膝關節處於風險中,使得登山時膝關節容易受傷。雖然如此,2011年陽明大學發表的碩士論文,探討〈登山活動對運動傷害、身體組成與大腿肌肉形態功能之探討〉,研究者將有五年以上登山習慣的中、高年人分為兩組 (1) 高山組、(2) 郊山組(高度在1500公尺以下)。另外對照兩組:(3) 無規律運動中、高年者與(4) 年輕受試者。以問卷及理學檢查做為研究方式,探討登山對於人體可能之影響。此研究發現:高山組肌力最佳,而無規律運動組最差。長期規律進行費力的登山活動,可改善中高齡男性肌力下降的情形,也證實了強度較大的高山活動,有助於預防老化造成的初期肌力衰退,讓人有年輕的狀態。膝蓋磨損問題與年紀關聯性較高 非運動造成在膝關節磨損方面,以股骨末端軟骨厚度而言(圖二),兩登山組與年輕受試者結果幾無差異,皆明顯優於無規律運動組,膝蓋的磨損問題與年紀關聯性較高,而非運動造成,反而是登山過程中能夠強化膝關節附近肌肉的肌力,如股四頭肌與膝關節屈肌,減緩軟骨磨損。這與筆者多年的臨床觀察相同:復健門診來看膝關節退化性關節炎的病患多缺乏運動,常見體重過重但腳很細。真正登山者的膝關節退化反而不太顯著,登山者較常因膝蓋周邊軟組織,如韌帶或肌腱的受傷而產生疼痛。肌力越差 越容易造成關節軟骨磨損膝關節的磨損與肌力呈一互補,肌力越差者在日常生活活動中,就容易造成關節軟骨磨損,登山者若膝關節周圍肌力足夠,反而能保護膝蓋防止磨損。平常有登山習慣者,肌力慢慢鍛鍊,自然經得起使用;平常不運動的人,加上中廣身材,膝關節負擔重,一般走路就會造成磨損,反而退化明顯。突然作超過能力的運動,更傷。無怪乎研究顯示,最有證據力的退化性關節炎治療方法,竟然是肌力訓練。但若膝關節已有軟骨磨損發炎,或是有韌帶受傷者,也就是正在急性疼痛的時期,發炎容易造成受傷軟骨被發炎細胞清除,年紀大又長不回來,易造成局部磨損,這樣的情形應先減少活動包括登山,接受治療,努力控制發炎狀況。有研究顯示,半月軟骨受損或十字韌帶斷裂,皆會增加膝關節面局部的壓力,造成磨損加劇,因此許多年輕時膝關節受傷病患,若未好好治療,容易發生早發型的膝關節退化現象。已有膝關節退化者但非急性發炎期的登山者,不用害怕,預防重於治療,除平日要鍛鍊肌力,由健身房、騎車、走平路、進而爬小山的循序漸進法,可能是最好的預防進一步退化方法,也就是一種漸進式肌力訓練,常使用的訓練方式是反覆半蹲與站立,靠牆半蹲與站起是一種簡便安全的訓練方式(圖三),踩腳踏車、飛輪與阻力訓練,也是常見的訓練方式。另外採用如使用登山杖、穿護膝、下坡慢行等方法,都有效果。奧地利學者針對登山嚮導的研究顯示,使用雙側登山杖走25%下坡,比未使用登山杖者,可減少 15-25% 膝關節的受力,有效減少膝部負擔(圖四)。而下坡倒退走到底會不會較不傷膝蓋?目前沒有看到科學性的研究。但因為倒退走用的肌肉,和關節磨損的地方,和正走不太一樣,因此原本不舒服的地方可能會不痛, 但還是會加重其他肌肉關節的受力。主要是因為膝蓋需打直,膝蓋骨-股骨關節(patellar-femoral joint)壓力更大, 後大腿肌群過度延展及臀肌得要更使力,如果前側屈髖肌又太緊,這樣的姿勢可能就更危險, 甚至容易跌倒。登山後膝痛 休息兩三天後多可好轉膝痛是登山時或登山後常見的問題,登山者常表示下山過程中就會出現膝蓋周圍疼痛,但在休息兩三天後即見好轉,這種最可能為運動造成的肌肉酸痛,應可随著鍛練逐步改善。若這疼痛持續數周,韌帶受傷也要考慮,穩定膝蓋的外側與內側側韌帶常受傷,特別是深踏很多的步道,也就是要陡降的步道,有名的如北插天山、志佳陽大山的下坡路段。為了穩定膝蓋,內外側側韌帶都會負擔很多的力量,容易在突然的扭力下受傷。這樣的受傷也反映膝關節周圍肌肉力量不足,在疲累時穩定的任務過度的交給韌帶來負擔。韌帶的受傷較肌肉難恢復,所謂「傷筋動骨一百天」。韌帶受傷就是傷到了「筋」,需要較長的休息時間與適當的治療。另外,膝關節外側的髂脛束與內側的鵝足肌腱也是登山常見的膝痛來源,這些都是「傷筋」。膝關節疼痛不論是關節軟骨、韌帶或肌肉的受傷,在急性期皆要是當減少活動,需要時要加上藥物或復健治療,以便控制發炎、減少疼痛、讓受傷組織有足夠修復期。慢性期則可加上進階的復健治療,目標在學習加強肌力與靈活度的方法,運動方面則要循序漸進,逐步鍛鍊,才能有超乎年紀健康的膝關節,重享彩色人生。某些較嚴重的退化,最終要走向置換人關膝關節的地步,也不用害怕。現今置換人工膝關節已是極為成熟的手術,成功率相當高,要記得,術後復健相當重要,好好復健人工膝關節,之後爬山不是問題。好好訓練下肢及核心肌力,絕對是延長膝關節使用壽命的不二法則。(本文轉載自台灣復健醫學會,原文網址:登山傷膝蓋?聽登山控教授醫師怎麼說!)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1-28 養生.運動健身
不用再糾結「日行萬步」!外科名醫破迷思 走路只要「2技巧」就能達到運動效果
每天走路,到底需走多少步才算有運動到?名醫江坤俊指出,不需要再糾結「日行萬步」,走路只要注意2個原則:速度要快、步伐要大,用快走的方式,每天走3次,每次走約10分鐘,就對身心健康有幫助。不必糾結「日行萬步」 走路重點在速度與大步伐許多人把走路當運動,但到底要怎麼走、走多少才算運動,還真是有學問!尤其到底是該日行萬步,還是走7、8千步,甚至更少步數,一直以來,學界及醫界都有不同說法,也因此讓人困惑。根據桃園敏盛醫院副院長、外科名醫江坤俊在節目《健康2.0》分享指出,如果你要靠走路鍛鋉身體,一定要「正確」走路才有用。而所謂的正確走路,不是糾結在「日行萬步」這個過時的觀念,而要掌握2個原則:速度要快、步伐要大要寬。速度大約是每分鐘120-140步,也不用很難精確去算步數,反正就是走到心跳加速、會微微的喘就是了。步伐則是不要小碎步走,要大步邁開約65-85公分,也就是大概二個斑馬線的距離。掌握這二個重點快走,就能達到運動功效。走路姿勢不良 恐讓膝關節磨損而除了上述二個關鍵,走路的姿勢其實也很重要。羅東博愛醫院復健醫學科主任何春生曾受訪指出,走路姿勢不良,身體的特定部位長期承受過多的壓力,腳踝、膝蓋、骨盆、腰椎等都可能出現問題。膝蓋在行走時承受的重量約為體重1至2倍,走路姿勢不正確,容易加速膝關節的磨損與退化。正確走路應以身體核心肌肉群(背腹臀肌)為軸心,想像從頭到腳有一條線輕輕提起身體,雙腳以腳跟觸地前進,想像腳步在地面行進類似滾動方式由腳跟至腳趾前進,走路除了腿部外、腳趾也會施力,跨出步伐時腳後跟先著地,並使用大腿的力量帶動另一隻腳前進,千萬不能拖著地走。走路十大健康益處走路的好處很多,包括助減重、促進心臟健康、預防憂鬱症、提高免疫力、增加專注力、預防失智症、預防糖尿病、遠離靜脈曲張、睡得更好、延長壽命等十大健康益處。學會正確快走,絕對是環保又省錢的運動方式!【資料來源】.《健康2.0》YouTube .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3-11-26 焦點.杏林.診間
歷經8次手術逢凶化吉!陳清文醫師蹲跪扎針薰蒸,解我纏身頑疾
雖說人生無常不離病苦,但是面臨疑難或重大手術,每每會懷疑蒼天為何是我?歷經大小手術8次,幸得上天垂憐,總能在醫師精湛手術下,逢凶化吉。年過不惑時,經常因多種病痛頻繁往返醫院檢查,終由振興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李信興診斷,我具侵犯性自體免疫的類風濕關節炎。或許正因該病,導致三叉神經痛及脊椎缺損,膝關節磨損及眼疾。我在北榮做了三叉神經的加馬刀手術及脊椎缺損鋼釘補強大手術,2年後由北榮骨科主任陳正豐進行雙膝金屬人工關節置換手術,之後又做了眼疾雷射手術。至此因體內的高金屬含量,被戲稱活體機器人。在此特別感恩天母中醫診所陳清文醫師,因加馬刀手術後一年痼疾復發,經友人推薦嘗試中醫耳針,遂與他結緣。在他精心調治下,終於除去心頭頑疾。陳醫師不論刮風下雨,騎乘機車準時往返診所。他的慈眉善目,親切把脈問診,投以深深關懷,病患莫不感到暖暖慰藉。他本著「藥有君臣佐使千變化,病無貧富貴賤一般心」的信念,行醫數十載,特別在扎針上,以其奔8之年,仍以半蹲半跪方式為之,並佐以22種中藥蒸薰患部,每天求診無數,常有自外縣市遠道慕名而來的患者。在我求醫過程中給予幫助的,均是我的貴人,至今歷歷在目。深感「醫師有你們真好」。
-
2023-08-22 醫療.骨科.復健
運動不會加速關節磨損,反而強化膝蓋健康!4運動助關節穩定
運動對於保持健康生活很重要,但有些人會擔心運動會不會加速關節磨損,到底運動對於關節的影響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醫師指出,運動並非關節磨損的元兇,適度的運動其實有助提升關節的健康和功能。運動對關節有哪些影響?根據骨科醫師嚴可倫在臉書粉專「有溫度的嘮叨 台中光田骨科 嚴可倫醫師 脊椎關節骨鬆專業 - 骨筋中外」指出,適度運動有助強化關節周圍的肌肉和韌帶,從而提升關節的穩定性和靈活性。除此之外,運動還可促進軟骨的營養供應,有助減緩磨損的速度。事實上,缺乏運動還比較可能導致關節僵硬,增加關節疼痛和不適。嚴可倫也提醒,某些高衝擊性運動例如長跑和踢足球,的確可能對關節產生較大的負擔,特別是如果姿勢不正確或過度訓練。不過,這並不意味應該避免這些運動,反而是應該注意正確的技巧,避免過度負荷。運動中如何保護關節?要確保在運動中保護好關節,嚴可倫提供以下六點建議:.選擇適當的運動:選擇對你的身體適合的運動類型。.適度運動:保持運動的適當強度和時間,避免過度操練。.暖身和伸展:在運動前的暖身運動和運動後的伸展可以幫助減少關節受傷的風險。.注意技巧:學習正確的運動技巧,避免不正確的姿勢對關節造成不必要的壓力。.交替運動:輪流進行不同類型的運動,有助於減少特定關節的過度使用。.保持體重:保持健康的體重可以減輕關節的負擔,特別是對於膝關節來說。哪些運動有助強化關節?嚴可倫指出,低衝擊性的運動對於關節保健是很好的選擇,以下為推薦的四種強化關節運動方式:.水中運動:在水中進行運動因為有浮力,可以減輕關節的壓力,同時提供可觀的阻力來消耗熱量,並且助增強關節周圍的肌肉。水中運動例如游泳、水中有氧運動和水中伸展運動,可以在減少對關節的負擔的情況下。.瑜伽:瑜伽強調身體的靈活性、平衡和強度,可以幫助增強關節的穩定性和靈活性。瑜伽動作,尤其是與關節相關的伸展和屈曲動作,有助於增加關節的活動範圍,同時提供輕度的肌肉鍛煉。.低衝擊有氧運動:低衝擊的有氧運動,可以幫助提升心血管健康,同時減少對關節的負擔。這些運動可以增強周圍肌肉,支持關節,同時減少關節的磨損。其中,最簡單的就是快走、散步。.健身鍛煉:使用較輕的重量進行肌力訓練,可以增強肌肉群,支持周圍的關節,也就是透過肌肉強度提升,更能保護關節受力,同時提升身體的整體穩定協調性。除了上述運動之外,在日常生活中加入以下幾個簡單的動作,長期下來便也能達到關節強化的效果:1.踢屁股:這是一個很棒的熱身動作,在從事任何一項運動前,可讓膝蓋活動、放鬆,避免發生運動傷害。2.坐下、站起來:這個練習可以在任何有椅子(要穩固)的地方進行,在上班、下班看電視的空檔隨時可做。坐下時可以鍛鍊到股四頭肌(大腿前側肌)、股二頭肌(大腿後側肌)和臀大肌,核心肌群也會發揮作用來穩定身體。3.驢子踢腿:和臀橋式一樣,這個動作有助增強臀部力量,且是衝擊力很低的運動。4.腿後肌伸展:這個練習可以鍛鍊到核心和大腿後肌,有助保持身體姿勢、穩定脊椎。5.臀橋式:這個姿勢可以訓練到臀部肌肉,對膝蓋健康很重要。強壯的臀大肌可分擔膝蓋承受的壓力,並維持膝蓋穩定、防止向內塌陷或向外扭動。6.靠牆坐:靠牆坐是鍛鍊股四頭肌的絕佳運動,股四頭肌在吸收跑步、跳躍、日常步行時產生的衝擊,扮演重要角色。有強健的股四頭肌,才能分擔膝關節的受力。》看更多動作細節
-
2023-08-01 醫療.骨科.復健
為什麼會小腿抽筋?可以吃什麼?一次搞懂5種小腿抽筋警訊,12招緩解及預防
許多人都有過小腿抽筋的經驗。據統計,臺灣50歲以上的長者,有一半以上都曾發生過小腿抽筋。很多人可能都有過小腿抽筋的經驗,尤其在半夜睡覺突然間感覺小腿肌肉緊縮、痙攣且疼痛,雖然抽筋只持續幾分鐘但是抽筋過後的肌肉不適和觸痛感,可能持續數小時甚至影響睡眠。但你知道嗎?小腿抽筋可能是疾病引起的,究竟小腿抽筋代表著什麼身體警訊?小腿抽筋可以看哪一科?小腿抽筋如何緩解及預防?本篇一次搞懂。小腿抽筋8種常見原因小腿抽筋是什麼原因?根據台北榮民總醫院家庭醫學部嚴可瀚醫師和吳彬源醫師指出,腿部抽筋是指小腿運動神經單位過度活動,而造成肌肉能量(ATP)消耗,使細胞累積過多鈣離子,導致肌肉無法放鬆而不自主收縮且疼痛,較常發生在小腿後側最外層的腓腸肌以及小腿後側第二層的比目魚肌。據統計,台灣50歲以上的民眾,超過一半的人曾有夜間小腿抽筋的經驗,且發生率隨年齡增長而增加,可能與服用控制高血壓、高血脂的藥物有關。此外,女性發生小腿抽筋的機率為男性的1.5倍,約有五成以上的孕婦在懷孕後期三個月,都曾經發生過小腿抽筋。嚴可瀚醫師和吳彬源醫師表示,小腿抽筋常見原因有以下8種:1.夜間性循常性抽筋為最常發生的抽筋種類,目前確切機轉仍不明。一般認為睡覺時,因小腿長時間放在床上,造成足部不對等地持續做屈曲動作,引起疼痛性抽筋。2.姿勢不正確或腿部肌肉的結構問題,例如:久坐時腿姿不當或扁平足等。3.身體代謝性問題,包括體液流失、電解質不平衡。如:過度流汗,但未適當補充水份和鹽份、利尿劑使用不當、洗腎時過度脫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甲狀腺功能低下等。4.腿部肌肉運動量過大或用力過度,造成腿部肌肉過度疲勞。由於夜間休息時,肌肉沒有放鬆完全,加上乳酸等代謝產物沒有及時排除,也可能引起小腿抽筋。5.血液循環不良。如:環境溫度偏低,使血管收縮,影響血流循環而導致抽筋。6.藥物引起。如:鈣離子阻斷劑和Beta 乙型致效劑等藥物。7.下運動神經元疾病,例如:周邊神經損傷、神經根壓迫、巴金森氏症、恢復期小兒麻痺症等疾病。8.低血鈣、低血鉀、低血鎂,呼吸鹼中毒等造成肌肉強直,經常伴隨感覺異常,且好發於臉部、足部與腕部。運動後,造成腿部肌肉過度疲勞加上乳酸堆積,若沒有適當放鬆緊繃的肌肉,可能引起小腿抽筋。小腿抽筋警訊可能與5種疾病有關根據2017年美國哈佛醫學院、亞利桑那大學共同研究指出,發現夜間腿抽筋與心臟病、糖尿病、憂鬱症、關節炎、呼吸系統問題有高度相關,且抽筋次數越多,得到這5種疾病的機率就越高,若一個月夜間腿抽筋次數超過3次以上就要提高警覺。1.心臟病等相關疾病:當心臟的冠狀動脈出現剝離、堵塞,有可能造成下肢的動脈栓塞。高血壓、靜脈曲張、水腫、心臟衰竭和心絞痛都有可能造成下肢頻繁抽筋。2.糖尿病:由於高血糖會造成周邊神經病變,導致神經不正常放電、收縮,繼而引起小腿抽筋疼痛。服藥控制後,若藥物用量不當,也可能產生低血糖,造成因缺乏營養而產生的肌肉收縮。3.憂鬱症半夜腿抽筋造成睡眠品質不佳,對於憂鬱疾病患者,可能導致病情加重;憂鬱症也可能因自律神經失調,使腿更容易抽筋。4.關節炎由於發生抽筋時,腳會往上縮,可能造成腳踝和膝蓋等關節磨損;然而,關節損壞也可能傷及神經,引起抽筋和疼痛。5.呼吸系統問題研究中也提到,頻繁抽筋的人可能也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的問題。由於呼吸中止,身體的自然反應以抽蓄來打斷睡眠。小腿抽筋緩解6方法小腿抽筋緩解方式依成因而有所不同,一般常見的小腿抽筋可用以下6種方法舒緩:1.電解質不平衡:可經由飲食補充足夠水分及礦物質,讓體內電解質恢復平衡。2.肌肉使用過度:做靜態伸展拉筋運動舒緩頻繁使用的肌肉,多休息或以按摩、熱敷放鬆肌肉。3.血液循環不良:睡前以溫熱水泡腳、小腿按摩,睡覺注意足部保暖。4.藥物影響:使用藥物而導致抽筋,可與醫師討論來調整藥物。5.穴道按壓:發生抽筋時,可按壓位於小腿後側正中、用力伸直小腿或上提足跟時呈現人字紋處的「承山」穴位。6.自律神經失調:若是自律神經失調引起小腿抽筋,日本醫師筒井重行建議可做「嘴巴開合操」來改善。預防小腿抽筋6方法想要預防小腿抽筋,則可採用以下6種方式:1.被子不要蓋太重,以免加重腳掌向下的姿勢。2.喜歡趴睡者,建議將腳伸出床墊外,或用墊子、枕頭放在腳底位置,使腳揚向腳背方向。3.睡前預防性的體操:面向牆壁距離約一米,腳不離地且身體貼向牆壁, 維持十秒鐘,回復站立的姿勢,休息五秒鐘後,再重覆上述動作數次。4.使用藥物:經醫師診斷評估開立,使用肌肉鬆弛劑、quinidine sulfate等。5.穴道按壓:按壓位於小腿外側腓骨頭前下方的「陽陵泉」,為筋會穴,主治筋病。6.熱敷泡腳:熱敷經常抽筋部位,或以約40度溫熱水泡腳。溫熱水泡腳有助於血液循環,可降低半夜抽筋機率,也能幫助睡眠。晚上睡前以溫熱水泡腳有助於血液循環,可降低半夜抽筋機率,也能幫助睡眠。小腿抽筋看哪一科若經上述方式緩解及預防,還是沒有改善小腿抽筋情況,可至家醫科或神經科就醫,找出病因。若為疾病引起的小腿抽筋,應盡速治療。小腿抽筋吃什麼預防或改善小腿抽筋,主要還是依成因而用不同方式處理。若是缺鈣、缺鎂、缺鉀或缺鈉而引起抽筋,可透過日常飲食來補充。.鈣:黑芝麻、小魚乾、乳酪、髮菜、杏仁果、紫菜、黑豆、牡蠣、牛奶、地瓜葉、海帶等。.鉀:雞肉、豬肉、牛奶、空心菜、菠菜、莧菜、木瓜、香瓜、芭樂等。.鎂:腰果、南瓜籽、黑豆、黑巧克力、鯖魚、菠菜、豆腐、糙米、酪梨、香蕉等。 缺鈉情況常見於運動員,因大量運動後造成體液流失,若只補充水分會稀釋體內的鈉含量,造成低血鈉。可適量補充運動飲料或電解質補充液。參考資料Nocturnal leg cramps: Prevalence and associations with demographics, sleep disturbance symptoms, medical conditions, and cardiometabolic risk factors淺談腿部抽筋時常半夜腳抽筋,小心背後大問題晚上腿抽筋延伸閱讀:.不只運動員會斷腳筋!醫:尤其運動時易抽筋的人.避免運動到一半小腿抽筋 醫師教你事前熱身外的小撇步.腳抽筋是在長高?其實身體5反應才是真正主因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7-17 醫療.骨科.復健
照護退化性關節炎 除了增加潤滑 更要減少發炎
喜愛遊山玩水的長輩,突然對旅遊意興闌珊,變得不愛走動、甚至看到樓梯會害怕,可能是掌握活動機能的「關節」出了問題。元氣講座「關節照護新觀念」邀請嘉義基督教醫院骨科部部長江振豪醫師,分享關節照護的正確觀念,讓飽受退化性關節炎所苦的人,再度邁出幸福人生。 適時使用護膝,強化大腿股四頭肌訓練在台灣,退化性關節炎常見於50歲以上,65歲以上的成年人更是每2人即有1人罹患。關節不痛,不代表沒有關節退化,根據統計,關節退化初期只有20%的人會有疼痛的現象。江振豪表示,關節退化不全然是老化過程的正常現象,會罹患退化性關節炎的起因是慢性發炎,造成膠原蛋白斷裂、軟骨基質流失,引發惡性循環,造成關節退化愈來愈嚴重。江振豪表示,上了年紀、肌肉變弱,保護關節的能力變差,關節周圍的關節液就容易從旁邊關節囊滲漏出去,潤滑減少,造成關節磨耗增加,破壞關節軟骨,造成不均勻表面,磨耗更大,最後導致關節軟骨變形,若加上長時間蹲坐等活動,膝蓋受傷會更嚴重。已有退化性關節炎,要如何自我照護?江振豪建議,首先,長時間站立或行走時,可使用護膝、拐杖等輔助器具來保護關節;其次,要適當的訓練與運動,尤其是大腿股四頭肌的肌力強化訓練。適合的運動有快走、游泳、水中走路及平路騎腳踏車等,並配合運動過程中適度的間隔休息。建議一天至少走6000步,一周運動150分鐘以上。最後要避免高度衝撞的劇烈運動,如跑、跳及長時間連續的運動。 減重降低膝蓋負荷,減少蹲跪,強化關節周圍肌肉對於關節的照護準則,江振豪表示,減少傷害膝蓋的行為、強化周圍肌肉,增加關節穩定,還有減少內部關節磨損,包括補充關節軟骨生成物、補充關節潤滑以及減少發炎。對於長輩經常使用的關節保健成分葡萄糖胺、軟骨素、膠原蛋白等,江振豪說,這些產品廣告都做得很好,但是吃了真的能保護關節嗎?他說,據國外研究,經過人體的消化吸收,100份約只有3~4份會進到體內,其他變成醣類、蛋白質,所以這類的產品效用不大。根據研究顯示,葡萄糖胺合併軟骨素僅對二到三成患者有效;膠原蛋白(collagen)不管口服還是外用,目前都沒有證據顯示對延緩衰老和除皺有特殊功效;玻尿酸注射則有潤滑、抗發炎效果,約五到七成有效;血小板濃縮生長因子(PRP)對韌帶受傷再生有效,但關節軟骨再生則有疑慮。 地中海等抗發炎飲食,延緩關節退化其實,延緩關節退化的關鍵,在於降低發炎、減少軟骨流失,江振豪說,退化性關節炎起因於慢性發炎,有效調控慢性發炎,就能延緩關節退化。在藥物上,可使用消炎藥、類固醇有效減少慢性發炎,但易有腎毒性、胃出血、心血管疾病的副作用產生,無法長期使用。在食物上,近來流行的地中海飲食,主要是綠色蔬果、橄欖油、深海魚類、堅果等可適量補充。另也有天然高濃度萃取抗炎物質,西非的天然乳油木果油含活性關鍵元素(天然抗炎物質),以高科技冷凝萃煉將活性關鍵元素濃縮為高濃度活關素75,經臨床研究及動物試驗證實對退化性關節炎有不錯的效果。活關素75於國際及國內醫學中心執行臨床研究,證實有效改善疼痛、行走不費力,效果優於葡萄糖胺;動物試驗也發現活關素75具有保護軟骨、延緩退化的效果,另研究也實證活關素75與注射玻尿酸並用具有加成的效果,對於退化性關節炎患者來說,是一個不錯的輔療品。江振豪說,如果以上方式都試過還是無法改善,且影響生活行動,那就要到醫院做正確的治療,目前退化性關節炎的手術治療方式有微創關節鏡手術、切骨矯正手術、人工關節置換手術等。
-
2023-03-05 醫療.骨科.復健
不運動關節退化更快!醫曝穩定膝關節最重要肌群及如何鍛鍊
【本文重點】運動對於關節健康相當重要,能強健肌力、提供關節支撐力、延緩退化速度。即使會造成關節磨損,正確的運動方式還是能夠減輕對關節的衝擊。對於患有退化性關節炎的人,建議進行水中運動或騎腳踏車等,能減少疼痛且不會傷害關節。而要穩定膝關節,最重要的是強化股四頭肌和小腿肌,建議透過簡單輕鬆的方式來強化,如扶著椅子半蹲、階梯上下運動、健走和伸展等。關節疼痛發炎時,最好完全不要運動。--by ChatGPT有的人因為擔心關節磨損而不敢運動,但運動與關節健康其實是相輔相成。正確運動能強健肌力,提供關節支撐力,延緩退化速度。Q:關節活動會造成磨損,但為何醫師說不運動關節退化更快呢?常運動確實會造成關節磨損,主要是骨頭與骨頭之間有軟骨緩衝,因運動增加負擔及撞擊力,使用久了或過度使用就會磨損退化,讓關節軟骨磨損增加,最常見就是人的膝蓋關節部位。運動雖然會造成關節磨損,但也能讓關節周邊肌肉組織強壯,肌肉有力量就能穩固關節,在平常活動或走路時,就能減緩對關節的衝擊。所以正確的觀念應該是,保持良好的運動習慣,強化關節肌肉組織,並非不運動就能減少關節退化。Q:退化性關節炎患者平時建議做什麼運動,比較不傷關節?國內高齡長者增加,大多有退化性關節炎的困擾,建議患有退化性關節炎的長者及病患,可以從事水中運動或是騎腳踏車等,都能減少運動帶來的疼痛,也較不傷關節。水中運動因有浮力,關節承受的壓力負擔就會變小,也能達到運動健身效果。而騎腳踏車時因全身重量會集中在坐墊屁股上,相對只需腿部力量踩踏,自然也減少關節的負擔。建議從事這類運動的長者及患者,一開始不用太過頻繁激烈,採「少量多次」的方式漸進運動,時間也不用拉太長,一次約5分鐘就可以,隨著體力可以負擔,再增加時間。Q:穩定膝關節最重要的是哪一塊肌肉,應如何鍛鍊?要穩定膝關節,最重要的肌肉就是大腿前的「股四頭肌」和膝蓋後下肢的「小腿肌」,尤其是大腿前的股四頭肌,作用主要是穩固膝蓋。該如何鍛鍊這兩塊肌肉?對退化性關節炎患者來說,一般的重量訓可能負擔過重,建議先靠簡易輕鬆的方式來強化。除了做一些扶著椅子半蹲的動作,也可利用階梯的高低差,原地做一前一後上下的運動,或是利用健走,再配合伸展,都能鍛鍊到下肢肌肉,且隨時隨地都能做,不受空間的限制。Q:關節疼痛發炎時,最好完全不要運動?很多人關節疼痛發炎時,通常不敢運動,「痛的時候不想動,這是人的本能」,但其實愈不動會愈痛。關節會疼痛就是發炎物質已經產生,若發炎程度到已經腫起來,建議冰敷休息;若疼痛輕微、在可以忍受的範圍內,其實可以做適當的伸展。做伸展運動時,連帶關節也跟著活動起來,身體有活動,發炎物質就不會產生沾黏。反之,愈不動關節愈容易沾黏,除了感覺僵硬,肌力也會退化。因此,適當的伸展可以幫助關節活化,伸展的最佳方式,就是讓關節活動拉到緊繃的位置,然後停個3至5秒,再放鬆。Q:瑜伽動作中常有盤腿姿勢,膝關節退化患者是否不適合做?膝關節退化其實沒有什麼動作是不能做,關鍵是「不要誘發疼痛」。瑜伽很多姿勢動作都能達到伸展放鬆的效果,對於人的身體柔軟度和肌肉力量有正向影響,只是並非所有動作都適合膝關節退化的患者,若做盤腿姿勢造成不舒服,就不要做。Q:退化性關節炎患者,運動時到底要不要穿戴護膝?穿戴護膝是輔助穩固關節,但關節周遭肌肉組織及韌帶會因為穿戴護膝處於放鬆的狀態,長期依靠護膝或穿戴時間太長,肌肉組織及韌帶就沒有力量支撐膝蓋,反而走向更加退化的狀況。建議有症狀、有需求時才戴比較好,例如運動、登山上下樓梯時可以戴護膝,而膝蓋正在發炎者也可以使用,平時沒有特殊狀況,能不戴就不戴。保養關節最好的方式,就是維持活動,能動就要動。諮詢/衛福部台東醫院復健科主任醫師吳雅婷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2-23 醫療.骨科.復健
90歲婦膝蓋痛到不能走!靠人工膝關節置換改善 避免退化性膝關節炎7習慣一次看
長者也需留意骨質疏鬆,平時透過攝取營養、曬太陽及活動增加骨質密度,平時也可以多活動腿部,以避免年老時關節退化。90歲婦膝蓋痛10分鐘都不能走 靠人工膝關節置換改善北部一名90歲的陳姓婦人左腳膝蓋長期疼痛,沒辦法走超過十分鐘的路,台北慈濟醫院骨科主任洪碩穗醫師表示,透過「人工全膝關節置換手術」後,第三天就出院,幾周後已能行走自如;他建議,民眾平時可以多活動腿部,以避免年老時關節退化,長者也需留意骨質疏鬆,平時透過攝取營養、曬太陽及活動增加骨質密度。陳姓婦人就醫後,洪碩穗發現婦人左腳軟骨磨損嚴重且因受力不均,造成O型腿,甚至有嚴重的脊椎側彎、骨盆傾斜;原考量婦人已為高齡患者,手術風險較高,先由保守治療來改善其症狀。不過,由於關節磨損嚴重,疼痛仍無法改善,最終仍決定接受「人工全膝關節置換手術」。「退化性膝關節炎」造成老年人行動困難原因之一北慈指出,退化性膝關節炎不但長期影響台灣將近五分之一人口的生活品質,也是造成老年人行動困難的五大原因之一;好發族群為體重過重者或長期進行粗重工作者,平均接受治療的年齡為60至70歲,且女性發生率是男性的3倍。人工膝關節可維持10至15年洪碩穗說明,人工膝關節大多維持10至15年就可能須接受再一次的置換,最好能一輩子只一次手術,所以通常會仔細評估病人的關節症狀有沒有影響生活品質,再決定是否要接受手術。雖然建議不要讓病患太年輕就接受置換手術,但隨年紀增長,手術的風險也相對提升,因此對高齡病患來說,術前的心肺功能及麻醉方面皆需要更審慎的評估。洪碩穗提到,在裝置人工膝關節時,除了要特別注意人工關節置入的位置及角度之外,也會針對膝蓋附近過緊的軟組織調整,讓前、後、左、右的軟組織鬆緊度達到平衡,幫助術後的行動及復原狀況。像這次陳姓婦人還患有骨質疏鬆,所以手術過程中須格外小心,以免因施力不當造成骨折。術後張阿嬤每天搭配復健運動,很快地在術後第三天就能出院,幾周後已能行走自如,無需助行器,關節活動度也皆無異常。避免年老時關節退化 日常生活這樣做洪碩穗建議,為避免年老時關節退化,平時可以多活動腿部肌肉與關節,加上大腿肌力的訓練,維持膝關節的穩定及柔軟度。另外,年長者也需留意骨質疏鬆,平時可以透過攝取高鈣與優質蛋白、適度曬太陽、負荷運動、補充維他命D3,增加骨質密度,若關節有不適,也應盡早就醫,尋求專業診斷。延伸閱讀:‧蹲跪盤腿坐易退化性關節炎!預防關節退化,4件事平常就要做到‧膝蓋好痛走不出家門,跟著物理治療師做5運動,天天能走超過1萬步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1-17 活動.精彩回顧
精彩回顧 /【免費課程】關節退化走路不穩?醫師教你足部保養免坐輪椅
|課程資訊|▽常見不適▽足底筋膜炎 👉 腳踩毛巾舒緩疼痛、強化足弓退化性關節炎 👉 2個積極的治標治本新觀念▽保健技巧▽膝蓋退化主因專家來破解 👉 退化也能做的5個運動類型台灣人最愛穿夾腳拖? 👉 教你怎麼穿才安心不踩雷▽急性處理▽扭到、拐到「腳翻船」 👉 3種扭傷等級處理方式受傷簡易處理 👉 口訣判斷冰熱敷時機周休假期許多民眾安排外出旅遊從事戶外活動,活動量比平日還要高出許多,若關節退化、肌耐力不足或是施力錯誤,長時間走路一個不小心就會出現傷痛!你也有同樣的困擾嗎?「關節不好是否盡量少走路比較好?」「跑步傷膝蓋,走路比較好?」其實,並非減少活動就是對雙腳膝蓋關節有益處。聯新運動醫學中心林頌凱院長說明膝關節疼痛是其門診病人中最大族群,尤其退化性關節炎更是大宗,病人在意的不只是疼痛本身,還有因疼痛而導致的不便,更擔憂會不會失能,例如以後不能爬山、出國去玩、跑三鐵等戶外活動。林頌凱院長指出退化性關節炎主因來自關節軟骨磨損,和年紀增長成正比。但體重太重、膝關節有舊傷、過度工作或運動、50歲後女性、下半身肌力不足、長期腰痛或腰椎開過刀的人是好發族群,需要特別積極保養和治療。 聯新運動醫學中心林頌凱院長針對大眾日常雙腿、足部健康困擾推出系列課程,帶領大家從復健、運動醫學角度,幫助你我預防改善肌肉痠痛、關節炎、運動傷害等身體急/慢性不適,以簡單易理解的方式告訴你正確的醫療保健知識,翻轉造成傷害的真相。|課程詳情|⭐此免費課程登入會員後等同報名完成,即可免費觀看課程⭐⭐登入後可隨時隨地回放觀看⭐足底筋膜炎惹腳跟痛?在家簡單舒緩、強化足弓運用2種居家物品作為輔具,透過簡單的2個運動方法搭配實用技巧,不僅能舒緩改善疼痛,還能訓練出強韌的足弓,預防足底筋膜炎。📍課程重點📍●利用毛巾訓練足弓上提力量●運用階梯伸展雙腿筋膜及訓練雙腿力量●日常能靈活足弓的技巧👉前往觀看醫師:退化性關節炎只吃藥復健沒效!2個治療新觀念退化性關節炎等級分4期,各階段以關節腔不同狀態區分,韌帶影響關節關聯性高,本課程將帶給你全面性的2個重要變化的新觀點及3大治療方向。📍課程重點📍●了解退化性關節炎4期差異●認知影響關節的關鍵因子●認識3大治療新面向👉前往觀看不運動反而加速退化?!必學「護膝」技巧公開預防關節磨損須避免過度使用,然而並非不使用就能免除風險,有可能反而加劇退化,本課程將帶領你了解何種運動類型及保健對膝關節較合適。📍課程重點📍●影響膝關節的5個等級運動類型●高衝擊與低衝擊的運動選擇●膝蓋保健技巧👉前往觀看穿夾腳拖脊椎恐歪掉?鞋怎麼穿才安心不踩雷利用運動醫學原理教你穿夾腳拖技巧,不僅能跟上潮流增添生活的樂趣還兼顧健康安全。📍課程重點📍●了解穿夾角拖鞋的步態原理●穿夾腳拖鞋會對足部或身體造成的潛在風險●知道如何判斷時機穿夾腳拖鞋👉前往觀看腳拐到發腫像麵龜 3種扭傷等級處理方式學會辨別情況並適當處理,避免反覆發炎、關節炎產生。復原過程中知道如何辨別何種腳踝外觀為正常變化,警覺判斷是否持續就醫接受復健治療。📍課程重點📍● 辨別3種扭傷程度● 復原期間的常見問題● 康復後應警覺事項👉前往觀看敷錯發炎更痛苦 4個判斷冰熱敷時機告訴你冷熱應用原理,並辨別當時受傷的狀況是否為急性、慢性,觀察外觀及感受的變化,搭配簡易口訣就能幫助你快速判斷要冰敷還是熱敷。📍課程重點📍●各式急/慢性不適與疼痛處理方式●冰/熱敷原理及目的●簡易判斷口訣👉前往觀看|講師資訊|🔸聯新運動醫學中心 林頌凱 院長運動醫學和復健醫學雙專科醫師,從小就喜歡運動的醫師,致力於減少開刀可能性的關節炎與運動傷害治療。•聯新運醫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聯新運動醫學中心 主任•聯新國際醫院復健科 主任•聯新國際診所院長•國家運動訓練中心 顧問醫師•台灣運動醫學醫學會(TASM) 秘書長•倫敦奧運、里約奧運、仁川亞運 運科小組 委員•中華奧會 顧問暨醫學委員會 委員•樂天桃猿職棒隊 醫療團隊總召集人•中華民國田徑協會 運科小組委員•中華民國跆拳道協會 運科小組委員
-
2023-01-07 養生.聰明飲食
一頓火鍋涮8片豬五花熱量爆了!醫揪「9樣陷阱食材」害膝蓋受損 愛盤腿坐也遭殃
天氣轉涼,不少人已經開始準備要大啖熱呼呼的火鍋,而吃火鍋少不了選擇豐富及花樣多變的火鍋料。不過,火鍋的隱藏熱量陷阱很多,湯底+肉片+火鍋料,隨隨便便就超過1000大卡,想不發胖都難!火鍋發胖陷阱 恐影響膝蓋健康板橋亞東醫院骨科陳鈺泓主治醫師醫師在《鋼鐵爸爸 陳鈺泓醫師|新北板橋骨科脊椎專業 骨質疏鬆 骨折骨刺 微創手術》分享,身體每變胖1KG,對膝關節的負擔就會增加4-6KG,為了膝蓋健康,吃火鍋時還是稍稍忌口吧!肉類:‧豬五花(8片,約160g):614大卡‧牛五花(8片,約160g):518大卡建議多吃瘦肉、白肉,取代肥肉、紅肉加工火鍋料:‧貢丸(8顆):392大卡‧花枝丸(8顆):360大卡‧甜不辣(100g):200大卡‧燕丸(8顆):248大卡‧蛋餃(8顆):208大卡甜品:‧巧克力冰淇淋(2球):220大卡‧可樂(100cc) :51大卡 預防關節退化 牢記6招此外,陳鈺泓也分享過6招預防關節退化:1.控制體重:過重會增加關節負擔,加速關節磨損。這就是為什麼國外過重的人很多都要坐輪椅,因為關節已支撐不了身體重量。2.少彎腰取物:盡量避免彎腰,如果要拿低處物品,可以蹲下拿取。3.吃抗發炎食物:建議補充維生素C、維生素E、Omega3等營養素,減少關節發炎症狀。4.膝蓋保暖:膝蓋本身脂肪少,膝蓋著涼會讓膝蓋的血液循環減弱,讓關節更僵硬痠痛。5.不盤腿:盤腿坐最傷膝蓋,膝關節過度彎曲,將承受體重8倍的壓力。6.不坐矮椅子:椅子太矮時,在起身和坐下時都會加重膝蓋和髖關節的壓力。延伸閱讀: ·天冷狂吃薑母鴨、羊肉爐!醫示警「愛加這些食材」會痛風 木耳、金針菇都中了 ·減肥吃鍋「加7樣食材」助腸胃蠕動、消水腫! 平價又有高營養價值 
-
2022-12-29 醫療.骨科.復健
僵硬、疼痛是退化性關節炎嗎?一次搞懂關節炎,教你如何預防跟治療
最常見的關節炎是一種非炎症,進行性的病變導致關節軟骨變質且引起關節週邊或軟骨下方贅生骨形成。退化性關節炎的影響因素相當多,不只對發病的時間有關聯,甚至對病變的速度也有影響。當然疾病與年紀也有關,所以退化性關節疾病常發生在年紀較大者。續發性關節炎(secondaryosteoarthritis)與關節創傷、關節內障礙病變症或關節發育不良有關,常發生在年紀較輕的患者。至於本症真正的發生率則無法確切地統計,因為甚多輕微或初期病症患者常無明顯症狀,而是在X光檢查時意外被發現。退化性關節炎的致病機轉不像類風濕性關節炎,退化性關節炎並非全身性的疾病,其病變只在局部關節構造,主要在關節軟骨面、軟骨下及骨骼邊緣,雖然真正的致病原因尚未完全明瞭,但很淸楚的是年齡的老化確實影響軟骨病變,但是在什麼年齡開始或什麼樣的人較易發生,或是症狀的輕重也無一定的法則可遵循。有些因素確實會影響關節炎的發生及病變的進行,如化學性、代謝性、基因性、機械性等均會對疾病造成加重的影響。其中比較有趣的是女性基因易產生手指關節變形尤其是末端指節(DIP),甚至腫塊形成(Heberden’snode)。當然對關節日積月累的負重磨損,也就是所謂的《日也操瞑也操》,造成關節軟骨細微創傷(microtrauma)確實對關節的傷害破壞程度有其相當的影響。而其他機械性的因素包括:體重、姿勢正確與否及關節穩定度與否均有絕對的關係。退化性關節炎治療原則通常歸類有:(1)解除疼痛(2)避免受侵犯的關節再受傷害或再過度使用(3)矯正對關節造成傷害的因素如:過重的體重或過度劇烈活動(4)避免或減緩更進一步的病變(5)維持或回復正常關節功能整體的治療流程如:無症狀的關節炎患者(如x光檢查意外發現者),臨床上僅需觀察;如有症狀則先採取保守治療如物理治療(電療、熱療)及休息;假使症狀無法緩解,則需給藥物治療,包括口服止痛藥(NSAIDs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各類藥物均有其主要作用點,所以並非每個人對特定藥物均有良好反應,也就是說每個人各有其反應良好的藥物。近年來積極發展出較不傷胃的NSAIDs,CoX-2藥物製劑,對胃腸消化道不良或是年紀較大的患者,使用上較不會引起消化性潰瘍症狀。經由口服藥物仍無法達到消炎止痛則可以局部類固醇作關節內注射達到症狀缓解。目前市面上有各種關節軟骨保健營養品,如葡萄醣胺製劑、軟骨素、膠原蛋白等可以提供營養及保護尚未被磨損的關節軟骨,使之能耐操耐磨,雖然多篇研究論文顕示確實有正面效果,但是臨床統計上僅約一半的患者達到滿意的結果。另外,關節內注射營養潤滑劑(玻尿酸製劑),可以營養關節軟骨及關節潤滑作用,臨床上使用者約八成達到滿意的效果。目前健保有給付注射但有其規定條件,未達需要置換人工膝關節等級之患者,經保守治療六個月以上無效才可以使用,也就是說關節炎在第三級以內才有健保給付。目前健保有給付半年五針、三針、一針各種針劑型,也有一年一針型製劑供病人選擇使用。另外有健保給付之自費品項如PRP(plateletrichplasma)濃縮血小板血漿,利用血小板有生長因子功能,抽身體週邊血,經過特殊離心機處理,得到濃縮血小板血清,注射入關節內,其作用在活化瀕臨死亡的關節軟骨細胞。這些年來的統計約略優於玻尿酸,目前還有兩者混合製劑(玻尿酸加血小板濃縮血漿)可以使用。其他尚有羊膜粉製劑及高濃度葡萄糖水注射,但均未有確切的效果。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以上的製劑均需要作關節內注射,屬於侵入性的治療,除了感染的可能性外,易引起因異物進入關節造成不適感,甚至疼痛。如果以上的藥物及營養劑均無法緩解症狀的患者,可以考慮各種手術治療方式,當然限於x光尚未達第四級有需要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者。其一為關節鏡手術,淸除發炎滑膜及關節內雜物,甚至可做關節成形術,但是手術效果仍需追蹤,也值得商確。其二為截骨矯正手術,也就是高位脛骨截骨術,它可以配合玻尿酸及PRP使用,延長本身關節使用壽命約十年,滿意度約七成以上;其三為幹細胞軟骨再生治療,包括軟骨細胞培養植入及自體脂肪幹細胞培養軟骨細胞植入,目前仍為衞福部特管辦法規範,效果滿意度約七成。至於承載體重關節的嚴重病變,常因疼痛或失能無法活動行走,而需要做關節重建手術,如此才能達到有效疼痛解除及回復良好的關節功能。人工關節置換手術為最後的治療方式,但人工關節各廠家的設計理念均不同,效果也不盡相同,近年來高彎曲度之人工膝關節可以有更好的關節活動範圍頗受好評。手術方式也因器械進步傷口變小,關節內肌肉傷害也較少,術後復健快速及滿意度高。電腦輔助導引導航手術更是最近的亮點,可以有更準確的手術導引而減少出血量,減少病患輸血的合併症。退化性關節炎是一種慢性疾病,常隨著年齡的老化及日積月累的關節磨損,時而發作時而緩解,長期過度使用或是短期間內的過多操勞,都會造成症狀的發生或加重症狀。關節炎本身沒有特效藥或是快速的治療方式,除了長期接受醫師治療外,病人日常生活也要相當配合正確的保健方式,工作與運動均按照自身體能及年紀做考量,也就是説什麼年齡做什麼事。俗語說的好《沒有好的肩膀,就別挑那麼重的擔子》,過度勉強負荷只會加重關節磨損,提早老化甚至失能。在老化過程中只要按照醫師提供的治療方式及保健活動,也可讓你的生活變彩色的。最後提供自我照顧保健方法如下:1.減輕關節的負荷:年紀大者可使用手杖或是助行器輔助,減輕關節壓力,也避免因行動不便跌倒造成更大傷害。2.適度的運動:輕鬆的游泳或是散步,也可以在坐姿或平躺姿勢下作各種關節伸張彎曲及肌肉訓練的動作。總之,有復健物理治療、配合醫師的指導,則生活必然愉快舒服。
-
2022-11-13 醫療.骨科.復健
天氣濕冷疼痛症狀就加劇 醫揭4種NG姿勢可能讓膝蓋提早報廢
國門重啟,許多民眾蓄勢待發;天氣轉涼,戶外活動開始活躍。一爬山,卻發現膝蓋卡卡;上下車,覺得雙腳無力。看似小問題,卻可能是行動力退化的大危機。哪些症狀是膝蓋、肌力退化的徵兆?為什麼天氣轉涼,更容易發生這些狀況?入冬之前趁早保養,趕快補強照顧雙腿的知識。林口長庚復健部主治醫師張世杰表示,退化性膝關節炎會有疼痛、關節角度卡住或是僵硬的感覺,甚至伴隨著肌肉無力與生活品質的下降。常見的原因可以分為原發性與次發性退化。原發性退化大多是因為肥胖或是老化造成軟骨磨損,甚至底下的骨頭也跟著變形;次發性退化則常發生在受傷過後的創傷性膝關節。天氣濕冷疼痛就惡化,低氣壓、冷空氣造成疼痛敏感。膝蓋痛是退化性膝關節炎常見的症狀,退化性膝關節炎是膝蓋軟骨磨損,加上吸震效益降低所產生的發炎疼痛,常由內側疼痛開始,急性期會紅腫熱痛、積水、發炎,嚴重時會有關節活動聲響、關節僵硬,甚至股四頭肌萎縮等,好發50歲後,以女性居多。許多退化性膝關節炎病友,常常形容自己的膝蓋如同「氣象台」,只要天氣開始變濕冷,症狀就會加劇。有關溫濕度與症狀惡化之間的因果關係,目前醫學上尚無確切定論,但機轉大致上為氣壓變化與血管收縮。濕冷的天氣通常伴隨著低氣壓,而氣壓降低會讓組織些許膨脹,進而壓迫周邊的神經與血管;另外,冷空氣會造成血管收縮,進而降低神經的血液供給,導致人體對疼痛的敏感度上升。彎曲角度過大、彎曲動作太快、體重過重,都是危險因子。膝關節的主要功能是在骨骼與軟骨之間形成的軌道間彎曲、承受膝蓋以上的身體重量,以及腳底與地面接觸造成的作用力。換言之,如果膝蓋的彎曲角度過大、彎曲速度過快、體重過重,或是地面造成的衝擊過大,都會造成膝蓋過度的壓力進而導致損傷。張世杰提醒,盡量避免以下會加重膝關節磨損的不良姿勢:長時間坐矮板凳或半蹲坐在矮板凳上或半蹲種菜、洗衣,是年長者常見的生活作息。這樣的姿勢會讓膝蓋呈現過度彎曲,甚至會因肌肉施力不當而讓關節沒有在正確的軌道上,使膝關節承受高達體重八倍的重量,進而造成軟骨磨損。張世杰建議民眾盡量避免半蹲,如需在矮板凳上久坐,盡可能將雙腿伸直、減低關節壓力,並自然地向外打開,以同步舒緩腰部壓力。要在矮凳上坐下或起立時,先讓髖關節動作,再讓膝關節動作,可降低膝蓋的壓力。長時間翹腳或盤腿盤腿或是翹腳的姿勢會讓膝關節扭轉,導致髕骨外翻與位移,進而磨損膝關節軟骨。另外,這種姿勢會讓腰椎跟骨盆低於膝蓋,使腰椎彎曲承受過大壓力,導致下方膝關節周邊肌肉群緊繃,給關節帶來過多壓力。張世杰建議日常生活盡量避免翹腳,如果需要盤腿坐,建議定時將雙膝輪流打直,減低膝部壓力,並可搭配腳踝活動促進血液回流,避免腫脹。跪著做家事跪姿不但使膝蓋呈現過度彎曲的狀態,還讓膝蓋前面的髕骨直接向後壓迫,造成膝關節損傷。如無法避免使用跪姿做家務,張醫師建議可以在膝蓋下方墊軟墊,並將家務分段完成,要起身前先將雙腿伸直,活動關節後再站起。高處跳躍跳躍落下時,膝蓋會承受大約15倍體重的重量,進而加速膝蓋軟骨的耗損。另外,體型肥胖的人因體內發炎物質與內分泌的關係,同時也是退化性關節炎的高危險族群。減重與減少高處跳躍可以降低膝蓋承受的壓力。最後,要讓膝蓋維持健康,除了避免上面的狀況外,也需要維持足夠的肌肉量與活動量。足夠的肌肉量可以增加關節的強度,幫助關節承載重量。所謂足夠的活動量,像是運動完讓肌肉感到稍微痠跟累,但不到疼痛的程度,可以維持膝蓋軟骨健康,並代謝廢物。避開磨損狀況,促進強化動作,就能讓日常生活品質得到大幅度進展。
-
2022-09-20 養生.運動健身
拉丁舞好處多,能練核心肌群跟促進大腦健康!常見7種運動傷害要當心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盛大開幕,國標拉丁舞「飆舞士林」舞劇造成轟動。 因應全民運動的風氣盛行,連 50 + 的熟男熟女也開始熱衷這項休閒運動,這幾年來跳拉丁舞成時髦熱情的象徵,社區大學、運動中心、學校社團等,紛紛開設拉丁舞課程。「我可以跳拉丁嗎?」門診常常被問到這個問題。拉丁舞是一個泛稱,指源自拉丁美洲的所有交誼舞或者民間舞蹈。台灣風行的國際拉丁舞分為五種,包括倫巴舞、恰恰舞、森巴舞、捷舞、鬥牛舞,屬國際競技舞蹈比賽。過去對拉丁舞有錯誤的刻板印象以為只是扭腰擺臀,但其實它是訓練儀態及核心肌肉的好方法。要了解拉丁舞的優缺點,我們必須從了解拉丁舞的動作開始。拉丁舞蹈當中,需注意的姿勢與動作拉丁舞的舞步雖然不盡相同,但是有一些相同的基本動作和原則。頭部需輕鬆的在頸椎正上方不可駝背。縮小腹像把肚臍往脊椎收集,此時已經啟動深層的腹橫肌,抬頭挺胸之外必須收肋骨避免突出(rib flare),雙側腹斜肌須同時作用。收臀並維持骨盆底部肌肉的張力。感覺脊椎向上長高。整體來說脊椎的位置是在中立位(neutral position),切忌骨盆前傾,而要維持這樣的姿勢,其實你必須啟動整個核心肌群,包括上方的呼吸橫隔肌、前方的腹橫肌與腹斜肌、下方的骨盆底肌和後方的多裂肌,全部都需要被喚醒。拉丁舞略微外八的站姿,不同於芭蕾接近90度的外八,拉丁舞大約只需要22.5度左右。這是髖關節略為外旋,並非來自膝關節或是足部的扭轉。如果沒有正確的使用髖部外旋肌肉,容易造成膝蓋及足部的壓力。行進時的路線要感覺腿部內側輕輕接觸,但不需要交叉,髖內收肌必須持續作用。令人銷魂的拉丁舞骨盆畫8動作拉丁舞的臀部動作如果以單側骨盆一個定點來看。它的位移方向是斜前、旁邊、斜後,然後換成對側同樣的動作。經由啟動腹直肌、腹斜肌、腰方肌、豎脊肌等,一側骨盆斜前上提,橫移再向後旋轉,背闊肌收縮,將重心完成在同側支撐腳上。此時肩到臀有壓縮的感覺但是肩膀不能下降。之後由臀肌協同將骨盆往對側斜前方向鐘擺式擺盪,再重複對側骨盆動作。這就是拉丁舞最知名的骨盆畫8運動(Cucarachas )。這個動作將核心肌群、臀部、腿部肌肉幾乎全部訓練到了。轉換重心也是拉丁舞的重點,感知自己的重心位於足部前後比例細微的改變。這樣雙人舞的雙方才能有較好的連結。前進時先使重心前移直到超過支撐腳前方,快要失衡時用另一隻腳落地承接重心,必須使用腿臀肌肉和核心穩定肌肉。足部要如同獸足行走,著地順序是足尖、足掌到足跟,推進離地時反向的順序。過程中足踝及足部肌肉作為緩降器,須如輪子輾過般流暢。這使足部肌肉有細緻的訓練,特別要注意支撐腳的重心是在內側三趾,並非只用大拇趾作為支撐或推進的點。錯誤使用會造成大拇趾的傷害。手部的動作強調肩部與軀幹的連動,啟動背部才帶動肩肘,強調背闊肌的運用,進一步維持穩定的平衡。常見的拉丁舞運動傷害有那些呢?1.拇趾外翻,這在拉丁舞者很常見,使用楦頭偏小的鞋子或重心過度集中在大拇趾內側容易造成拇指外翻。2.蹠(前腳掌)疼痛,主要是由於長時間使用高跟鞋練舞,疼痛時須避免穿著高跟鞋,並且就醫治療。3.腳破皮及水泡,由於不合適或較硬的新鞋造成。可以使用潤滑劑或是事先磨擦鞋子較緊的部位使其柔軟來避免。4.膝部韌帶受傷或膝關節磨損,過度外八腳姿勢或者沒使用髖外旋肌群,而使用膝部旋轉,會造成膝內側韌帶受傷。錯誤的過度伸直膝關節或用力向後卡緊(lock)關節可能造成膝關節的磨損。少數彈跳動作過度練習,造成髕骨韌帶發炎。5.下背疼痛主要是未充分熱身或骨盆在前傾的角度做舞蹈動作造成。6.肩部拉傷,雙人舞失誤拉扯導致。7.其他還有過度追求特技表現,例如甩頭、下腰、劈腿等造成頸部拉傷、背部拉傷、大腿拉傷等及意外受傷:跌倒。腳踝扭傷等。受傷後除了就醫治療之外,更需要與醫師及教練討論正確的肌肉動作來預防傷害。拉丁舞提昇各項能力,好處多多國外研究發現拉丁舞是有效的有氧運動,持續練習對中老年認知功能及記憶力有正向的影響,搭配音樂的舞蹈對於情緒及社交生活也有助益。針對巴金森氏症患者,拉丁舞練習可改善轉身時軀幹的協調性。振興醫院復健部與台大機械所的研究則發現拉丁舞者相較於同齡從事其他運動的對照組行走時有較佳的步態對稱性,閉眼或張眼單腳站立時身體平衡也優於對照組。拉丁舞蹈除了作為一種特殊的身體運動方式外,在舞蹈中,還可利用不同的外在刺激例如雙人舞的配合、音樂等等提供聽覺、視覺、前庭覺、體覺等多感官刺激。拉丁舞具有有氧運動的優點,可雕塑腰臀的線條,改善儀態。要避免運動傷害應該慎選認證教練,學習正確的姿勢動作。例如﹕中華民國體育運動舞蹈總會評審及教練、國際證照有ISTD(皇家舞蹈教師協會)教師資格、IDTA(國際舞蹈家協會)教師資格、WDC教師評審。準備好,就可以開心拉丁了!運動前需要充分熱身,選擇合適的鞋子及地板,由於競技舞蹈為了美感,女舞者會穿著高跟鞋,單純為了健康考量的學員,盡可能選擇低跟練習鞋開始,減少對膝蓋及足部的壓力,也不要過度用力過度卡直膝蓋(lock),使用核心肌肉維持正確框架,不要骨盆前傾(翹屁股) 。有脊椎問題的病人,應與醫師及教練討論動作調整,適度核心的訓練在復健期有助減輕症狀,但是急性期疼痛時仍以就醫治療為主。增進肌肉量,運用核心肌肉的能力,心肺功能、平衡能力,體脂率,身體曲線是現代人運動的目標。只要不過度追求極限動作,正確的姿勢及技巧運用,那麼熱情、浪漫的拉丁舞,不失為多元運動選項的好選擇。本文為台灣復健醫學會官網原創文章(本文轉載自台灣復健醫學會,原文網址:你今天拉丁了嗎?)
-
2022-05-08 名人.林靜芸
不去健身房就無法運動?名醫曝比健身房重要的事
阿菜是47歲的職業婦女,有兩個小孩。她與丈夫的兩份薪水,光是應付一家四口的開銷就很吃緊。阿菜不敢有任何個人花費。她長期坐辦公室,下班忙家務,經常腰痠背痛。同辦公室的同事流行上健身房運動,單身的小郭還請個人教練作重訓。他們除了變瘦,身材變好,氣色紅潤以外,還宣稱人變靈活,慢性疼痛消失。阿菜打從心底羡慕。她有一回到健身房參觀,發現有人在用跑步機,有人在走滑步機,男生戴著手套,拿著大重量的槓片在作深蹲,還有女生抬著棍棒在作單腳站立。阿菜心想,健身房有點像勞動營,不好玩。她不喜歡健身房的空氣,不習慣健身房的穿著,更重要的是捨不得付錢。與阿菜同樣想法的人很多,尤其疫情當中健身房無法正常營業,更讓許多人無法運動。近年來,健身的風氣興起,大家都懂得肌少症很危險,瞭解每個人都需要運動。重訓能增加肌肉,減少脂肪。適當的重訓,由於肌肉健康,能改善下背、膝蓋、肩膀痛,更可降低跌倒的機會。慢跑登山等有氧運動有助心肺功能,若沒有增加足夠的肌肉支撐,反而加速關節磨損,所以國健署建議民眾,有氧、肌力、伸展、平衡四種訓練都要兼顧。健身房的重訓可能以機械訓練單一肌肉,或是以啞鈴、槓鈴、壺鈴、藥球、沙包等等作阻力,訓練肌肉。所謂健美操,則是以身體為阻力作短時間密集式的鍛鍊,不需器材。一般而言,只需很小的空間,很適合普羅大眾甚至忙碌的商旅人士。最受歡迎的是開合跳、仰臥起坐、伏地挺身、吊單槓等等,強調快速度、爆炸性的節奏。以自己的體重作阻力,訓練大肌肉。能增加心跳,得到心血管訓練。健美操的設計通常包含有氧、肌力、伸展、平衡四種功能,讓人體恢復元氣,充滿活力。人類歷史很早就有健美操,漢朝的國醫還開出健美操的處方,讓人增加健康。健美操是訓練肌肉的運動,主要有拉、推、彎、跳、搖擺等等動作,每組動作建議作幾套。健美操使用最少的器械,用體重作阻力來訓練自己,目標是增加肌力及柔軟度,能夠有氧訓練,還能增加身心平衡,四肢敏捷及協調。2017年的調查,健美操能改善步態、力量及身體質量指數。小學朝會的體操就是健美操。部隊或運動選手的體操,還能增加團隊契合及紀律。冠狀病毒疫情當中,我們被迫宅在家,可以自己運動的健美操重新流行。有3C族健美操、廚房健美操、銀髮健美操、輪椅健美操、午休健美操、就寢健美操等等,上網就能找到示範。美國發表在肥胖醫學雜誌的文章:讓受試者減肥六個月,期間同樣吃低熱量飲食,上健身房與生活中維持身體活動的人,減肥效果相同,但六個月後復胖率,定期上健身房的反而比較高。原因是定期上健身房的人覺得自己有鍛鍊,可以靠著課堂上的運動來減肥;但沒上健身房,靠全天不同身體活動達成減重目標的人,則能維持習慣,因此不易復胖。運動的管道很多,每個人最好找到自己愉快、方便的活動方式,使自己少坐,多動,健身房只是其中的一個選擇,不是你不運動的藉口。
-
2022-03-04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逾七成患者不換膝關節 醫師:人工關節選擇三要點,適合的可用10至20年
退化性關節炎是常見的關節疾病,但高達七成五的患者寧願忍痛也不願換膝關節,只因為害怕術後疼痛或可能需要再次換膝關節,甚至有七旬老伯伯拖到失去活動能力,連帶影響心肺、代謝功能,最終無法外出。醫師表示,人工關節經過優化已能大幅減少術後不適,但選擇上應注意三關鍵:區分左右膝、選擇尺寸、版型適合的關節,避免原來的骨頭削掉太多和彎曲角度受限。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骨科部部長黃炫迪表示,台灣65歲以上族群逾半數罹患退化性關節炎。輕、中度的關節炎可使用物理治療或注射類固醇、玻尿酸等藥物治療改善,但重度的關節炎,例如關節磨損嚴重、使用物治和藥物等保守治療二至三個月沒有改善,以及關節疼痛劇烈嚴重影響活動,甚至連睡覺、休息時都疼痛,就必須考慮置換人工關節。許多患者害怕術後疼痛或之後要再次置換人工關節,多採取治標不治本的方式。黃炫迪曾收治一名70歲老伯伯,因為害怕術後疼痛和再次置換,遲遲不願手術,拖到膝蓋劇烈疼痛、失去活動能力,影響心肺與代謝功能,導致體重快速增加、易喘,最終無法外出。郵政醫院院長陳健煜表示,人工膝關節經過持續優化、修正後,已能大幅減少術後不自然、靈活度下降和疼痛等問題,且通常可用10至20年。陳健煜提醒,置換膝關節須做好術前評估,包括心臟功能、慢性病等內科疾病的確認。但人工關節的選擇應注意三大關鍵,包括需區分左右膝、選擇有多元尺寸以及有多種版型的關節,以保留更多人體骨骼結構並減少誤差,以免發生術後產生僵直、磨損,甚至位移、轉向、關節鬆脫等狀況。不過,人工關節畢竟不像衣服、鞋子可以試穿,陳健煜表示,如何選擇適合的人工關節,有賴醫師的經驗以及醫療團隊與病人之間的溝通,以免換上人工關節後愈來愈痛,增加二次手術的機率。
-
2022-03-03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擔心術後卡卡七成五患者不換膝 醫師提醒三要點
活到老卻無法動到老?退化性關節炎是常見的關節疾病,台灣65歲以上族群逾半數罹患退化性關節炎。輕、中度的關節炎還能使用物理治療或類固醇等藥物治療改善,重度的關節炎則需要進行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醫師提醒,人工關節應注意三個關鍵,包括分左右膝,並選擇尺寸、版型適合的關節,避免原來的骨頭削掉太多和彎曲角度受限。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骨科部部長黃炫迪表示,膝關節炎患者的常見症狀中最多的是疼痛,占80%,其次為為痠軟無力,占50%,其他症狀則為僵硬、腫脹、關節變形、發出咯吱聲和周圍肌肉萎縮。輕度的關節炎治療可透過物理治療減少關節使用、運動等,或是使用類固醇、玻尿酸和葡萄糖等藥物治療。但到了重度關節炎,包括關節磨損嚴重、使用物治和藥物等保守治療二至三個月沒有改善,以及關節疼痛劇烈嚴重影響活動,甚至「連睡覺、休息時都不放過」,就必須考慮置換人工關節。但有七成患者擔心術後復原、五成擔心術後疼痛、四成則擔心換了關節後10至20年後需再次置換;高達七成五的患者寧可忍痛、委曲求全,或是乾脆減少移動,採取治標不治本的方式,不願意置換人工關節。郵政醫院院長陳健煜表示,人工膝關節經過持續優化、修正後,已能大幅減少術後不自然、靈活度下降和疼痛等問題,且通常可用10至20年。不過他提醒,在置換膝關節時須做好術前評估,包括心臟功能、慢性病等內科疾病的確認,避免麻醉過程出差錯或是後續感染率高。另外,在置換關節時要注意應保留更多人體骨骼結構,原先的骨本不能削掉太多。關節面也應貼合,若關節覆蓋太大,患者術後會有腫脹感,無法彎曲;若關節面太小,則容易鬆脫。因此關節選擇應注意三大關鍵,一是分左右膝,讓患者能保留更多人體骨骼結構,減少醫師手術中需要截掉的原生骨頭;二是選擇有多元尺寸的關節,減少誤差,尤其人工關節與原生骨頭只要存在過大的誤差,術後就易產生僵直、磨損等狀況;三是選擇有多種版型的關節,避免膝蓋前方內外側填補過多假體,導致膝蓋彎曲角度受限,或是因填補面積過大,使得膝關節與原生軟組織摩擦造成疼痛,甚至位移、轉向,關節鬆脫。不過,陳健煜表示,人工關節置換後分為發炎期、修復期和成熟期,患者需要6至12個月適應。但人工關節畢竟不像衣服、鞋子可以試穿,因此選擇適合的人工關節有賴醫師的經驗以及醫療團隊與病人之間的溝通,以免換上人工關節後越來越痛,反而需要開第二次刀重新更換。
-
2022-01-24 名人.林思偕
林思偕 /慢跑-我的「逃逸路線」
1995在美進修兩年。我以「準居民」身分,在洛杉磯充滿歷史感的stairway(階梯山徑)慢跑。繁忙的工作充滿挫折,這是我的「逃逸路線」。景致因踐履而具體,我處處誌之,路人的閒聊,擦肩而過的微笑,無從預先興奮,卻迭有驚喜。心情低落的時候我跑步,跑步時只往前看,背後沒有值得留戀的東西。日子有點難捱,往前跑,不要停。前方黑暗隧道盡頭,有光。回國後,我持續慢跑。想跑多遠就跑多遠。慢跑到終點時,感覺自己的渺小,一種肢體極度疲憊與心靈無限滿足的奇妙組合。近兩年,跑久一點,膝蓋開始隱隱作痛。我的身體侷限著我,似是我的牢籠。心以為能到的地方,變得遙遠。原來「衰老」這件事,不用主動去探問,它自己就會找上門。以前的作家描寫「衰老」時,多半自己還很年輕。莎士比亞寫《李爾王》的時候只有41歲。寫「老年」的契訶夫只活了44歲。那年代醫藥不發達,平均壽命很難看。當代醫學進步,活到八、九十歲稀鬆平常。衰老不會阻止你長壽。我們修修補補,設法遲延死亡,卻很容易活成一種沮喪且令人不悅的樣子。不禁要問:人活著到底是為什麼?科學已經證明,年老帶來生物學的必然折損。你有沒辦法改變「DNA端粒縮短」(telomere shortening)。你沒有辦法改變大部分細胞分裂50次之後就開始凋亡。粒線體上的突變使我們失去能量。老化導致慢性發炎,保護性的膠質停止生成,骨頭疏鬆,關節磨損,肌肉質量流失……這些都不太優雅 ,不太羅曼蒂克。來到這年紀,每一點小小的病痛,都好像是世界末日的開始。就像通緝犯聽到的每個敲門聲,都似警察臨檢。我尋求骨科同事的醫療建議 。得到的答案:「不要跑就好啦。」「跑步有什麼好玩?」他們不知道。我不能跑步,有一點像畫家失去辨色力,或者是音樂愛好者聽不到聲音,是生活的重大損失。我想到自己的病人,也曾因為疾病而喪失某種生活日常功能或樂趣。我也是叫他不要做這、不要做那,「不就好了」?即使疼痛,我還是要跑。終於我遇到一位「聽懂我」的骨科醫師。他說:「你有輕微的退化膝關節炎,但不嚴重啊。一定是你看診久坐。記得要訓練腹肌和大腿肌肉來做支撐。外出活動一定要穿戴護膝。必要時,我幫你開點藥,打點PRP……」我的膝蓋真的變得比較不痛了。我又開始慢跑。繼續看病,和被看病。或許奇蹟不會出現,我不能阻止退化。但醫師知道我的苦,總是在旁陪伴鼓勵,我還是可以邁大步向前跑去。醫師鼓勵的話語就是病人最好的「安慰劑」。我告訴我的病人:只要樂觀前行,妥適的處理衰老,長壽是一個禮物。看看美國總統拜登(Biden)跟防疫總指揮佛奇(Fauci),80歲仍可以領導群倫。我突然有股訂機票的衝動。等Omicron浪潮過後,用冒著煙(快報廢)的膝蓋,重跑一回洛杉磯那些stairway。腦海中的路標,和病人的心情一樣,亙古不變。
-
2022-01-19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日常一姿勢超傷肩關節 醫:開車、拖行李箱得當心
肩關節是人體活動度最大,也是唯一可以720度轉動的關節,為應付這樣大角度的轉動,相對也讓其失去了穩定度,因此,肩關節常處在一個容易受傷的狀態。而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NG姿勢第一名,就是「開車、拖行李箱時反手拿東西」,常一個不慎就讓肩部韌帶拉傷。另外,對於某些特定運動,需常將手臂舉過頭,如:揮拍、自由式等等,肩關節損傷的機率又更高,若無妥善治療,都會讓損傷情形惡化進而影響生活品質。物理療法 仍可能反覆發作過去肩關節損傷普遍使用口服藥物、局部注射類固醇或深層熱療、電療等物理療法來協助治療,但台灣運動醫學學會理事長林瀛洲指出,這些方式通常只能緩和患者疼痛程度,並無法有效修復受傷組織,當患者重回運動場或是重複施作相同動作,仍可能反覆發作。適量運動適時休息 從頭減少肩關節損傷 不僅姿勢不良、重複動作會讓肩關節損傷,人體自然的老化也可能使關節出現問題,要減少肩關節損傷,除了關節活動後適時休息,平時也要施作基本肌力訓練來保護關節,若關節持續不適也要及時接受適當治療,配合正確的復健,才能避免反覆受傷。(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延伸閱讀: ·走路腳拖地小心是「垂足症」! 醫揪「危險姿勢」:5職業易發生 ·手舉不高、睡覺壓肩痛爆? 小心是得了五十肩!醫揭「7種情況」愈不動愈痛
-
2022-01-15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你的走路姿勢正確嗎?醫:5招自我檢測看鞋底磨損,判斷關節是否健康
大家知道除了年紀漸長促使關節退化,其實走路、運動的姿勢不良,也有可能是影響關節健康的因素之一嗎?陳炯瑜醫師分享:「近年來健身模式改變,不僅能在家看網路影片自行訓練,還能透過電玩來運動,而這樣的趨勢背後,其實暗藏著因錯誤姿勢,導致損害關節的危機。」甚至有很多的年輕族群,因不了解保養關節的重要性,輕忽了自身病況。今天我們就先來跟大家介紹,不同鞋底集中磨損的部位,所代表的隱憂。從鞋底磨損的磨損處,來檢查看看你的姿勢是否正確:⭕️腳跟外側與前足內側:代表足底受力平均,屬正常磨損。❌鞋底前側:代表有走路踮腳尖、拖著腳走路的習慣,會使後側筋膜過緊,導致腰酸背痛、肩頸僵硬與關節不穩定的狀況。❌鞋底內側:代表走路習慣內八,可能有骨盆前傾、拇指外翻等症狀,且會加速關節磨損及膝關節疼痛。❌鞋底外側:代表走路習慣外八,易圓肩、下背痛,也要特別注意關節扭傷、膝蓋軟骨磨損以及關節炎的問題。❌兩腳磨損不對稱:出現此情況者,代表身體已呈現歪斜,才會導致雙膝受力不均,因此建議盡早尋求醫療資源,請專業人士協助評估。陳炯瑜醫師也提醒,鞋底磨損過快的人,平時更要注意關節保養,當疼痛發生時,千萬不要覺得休息一下就會好,導致延誤就醫時機,如害怕動刀或服用藥物,也可以選擇透過免動刀的治療方法,像是PRP、SRF優適骨等等,來舒緩關節不適。來源出處:長春藤預防醫學健康管理
-
2022-01-11 養生.運動健身
避免膝蓋痛要訓練2大肌群 醫教9招在家就能練腿力
我們的膝蓋很辛苦,每天要承受著自身的重量,帶著我們走來走去。所以,患有膝關節痛的人口比例超級高!許多人都曾感覺膝蓋痛、膝蓋不舒服,而疼痛本身最容易讓人「一點都不想動」,畢竟大家都很怕在運動之後,又讓膝蓋變得更痛,說不定膝關節還會退化更嚴重。可是,一直都不活動,關節會愈來愈僵硬,肌肉愈來愈無力,這時膝蓋的疼痛反而更嚴重。所以,反而我們應該規律地做些膝關節強化運動,利用低衝擊、且不會太困難的規律練習,加強膝蓋附近肌肉的肌力,才能支撐、穩定住膝關節。當膝蓋周圍的肌力增加了、變強了,比較能吸收膝蓋於負重活動時接受到的衝擊,減少站著、走路、活動之間造成的關節磨損。總之,練習膝蓋附近的肌肉力量,可以打造一個穩定,有支撐性的膝關節,比較有機會能脫離久坐生活,走更長的路。最好的是,生活中可以不需要止痛藥。這裡我們要訓練的最主要肌群,是大腿前側的股四頭肌,與大腿後側的火腿肌群。針對這兩大肌群,你可以再看看「膝蓋愈動愈痛 – 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與「後腿好緊快抽筋,你得認識「大腿後側火腿肉」」這兩篇了解更多。另外,也要加強小腿肌肉和髖部的肌群。在過程中,不要趕著做任何動作,慢慢來,一樣一樣好好練習。在這樣的訓練過後,肌肉和關節是會感到比較痠痛一些。倘若你是在訓練的過程中,有尖刺般的不適,或是突然間的疼痛,情況就不對,最好先停下來,先找醫師診治評估膝蓋狀況。坐姿抬腿這個動作可以鍛鍊大腿前側的股四頭肌。請先坐在椅子上,膝蓋彎曲,腳底踏平於地面。以大腿前側發力,抬起整隻右腿,過程中維持膝蓋彎曲九十度。連續練習8-12次之後再換腳練習。坐姿膝打直鍛鍊大腿前側的股四頭肌。先坐在椅子上,膝蓋彎曲,腳底踏平於地面。慢慢靠著股四頭肌收緊,讓膝蓋打直,而使右腳腳底抬離地面,整隻腳平行地面,但不要讓膝關節有鎖住鎖死的感覺。過程中手可以自然垂放,也可以扶住椅子兩邊。連續練習8-12次之後再換腳練習。坐姿直抬腿這個動作也是鍛鍊大腿前側的股四頭肌。可以先坐在椅子上,或是坐在地墊上都可以。保持一腿伸直,一腿彎曲。然後以大腿前側股四頭肌收緊,將整隻腳直直地往上抬。連續練習8-12次之後再換腳練習。坐姿墊腳勾腳這個動作墊腳尖時鍛鍊小腿肌肉,勾腳的時候鍛鍊大腿後側的火腿肌群,同時也可以讓踝關節活動度變好。先坐在椅子上,膝蓋彎曲,腳底踏平於地面。腳跟勾起來,讓腳尖離開地板,感受大腿後側的肌肉收縮,停留一下,再改成墊腳尖。過程中雙手可以平放在大腿上方。可以兩腳同時練習,也可以一次練習單腳。站姿墊單腳腳尖這個動作可以鍛鍊小腿肌肉以及大腿後側的火腿肌群。站直身,兩腳約與肩同寬。勾起左腳讓左膝蓋彎曲約90度。手輕輕扶著椅背,讓右腳腳跟離地,墊起右腳腳尖,停留一下再放下右腳。過程中左腳維持勾起九十度的狀態。連續練習8-12次之後再換腳練習。如果覺得單腳練習有困難,可以先練習雙腳著地的墊腳尖。接下來的四個動作也可以叫做「髖部四部曲」,其實就是往四個方向訓練髖部,記得,髖部的穩定對膝蓋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希望減少膝蓋痛的時候,我們也要花點時間鍛鍊臀中肌、臀小肌、縫匠肌、髂徑束等圍繞在髖部附近的肌肉群。各位可以再看看「增加膝蓋穩定度,臀中肌可以這樣練」這篇了解更多。直腿外展身體站直,兩腳距離約與肩同寬。右手扶著椅背,左腳打直往外側抬起,做外展的動作。感受髖部附近的肌肉收緊。連續練習8-12次之後再換腳練習。直腿內收身體站直,兩腳距離約與肩同寬。右手扶著椅背,左腳打直往內側收,這個動作比較沒有那麼直覺,活動幅度會小一點點。可以慢慢用心感覺。連續練習8-12次之後再換腳練習。直腿前抬身體站直,兩腳距離約與肩同寬。右手扶著椅背,左腳打直往前側抬起,記得要感覺大腿前側的收縮,而不是讓腳晃過來晃過去。連續練習8-12次之後再換腳練習。直腿後抬身體站直,兩腳距離約與肩同寬。右手扶著椅背,收縮臀部肌肉,左腳打直往後側抬起。連續練習8-12次之後再換腳練習。如果膝蓋曾經受到外傷,很容易突然就腳軟,或是目前膝蓋非常痛、完全動不了、目測看來膝蓋非常腫,就先不要勉強練習。不然,都可以利用這些最簡易的活動,來增加膝蓋附近肌肉的強度。接著,如果你還想要更進一步,請看「膝蓋痛,有退化,該怎麼運動?」這篇,了解更多的運動訓練可能。原文:
-
2021-12-04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膝蓋老是喀喀響算退化嗎?還可以運動嗎? 醫師詳解「退化性關節炎」常見的6個問題
膝關節是支撐身體重量的重要關鍵,平均承受約35公斤,體重愈重或走路姿勢、運動方式錯誤,軟骨磨損的機率也愈大,容易加速膝關節退化。50歲過後,膝關節逐漸開始出現不同程度的疼痛、痠腫甚至無力,影響出門行走意願。但是愈不動、關節退化愈快,久了就陷入惡性循環。「醫生,我的膝蓋最近有點卡,轉到某個角度會發出喀喀聲,前側偶爾隱隱作痛,我的膝蓋退化了嗎?」根據統計,50歲以上民眾大約5成都有退化性關節炎的症狀,只是嚴重程度不一,「護膝」已經是中高齡重要的養生保健之一。運動能強化膝蓋,但是門診有許多因為運動傷害造成膝關節退化的案例,WaCare專家、物理治療師洪岳裕呼籲,要減少關節磨損,重點是避免過度負荷,包括肥胖、過度使用、不良生活行為等。膝蓋關節退化有哪些常見的症狀以及預防方法,請看以下Q&A。Q1:我明明還很年輕,為什麼會膝關節退化?A:退化性關節炎又稱「骨關節炎」或「變質性關節炎」,隨著年齡及活動量增加,關節內的軟骨逐漸磨損退化,降低骨骼摩擦緩衝功能,因此感到疼痛。青壯年缺乏運動或過度運動,都會罹患退化性關節炎;上班族習慣翹腳、女性愛穿高跟鞋都會增加膝蓋壓力。過胖也是高危險群,想要控制關節炎風險,體重是主因。Q2:為什麼女性較男性患者略多?A:邁入更年期,雌激素分泌量快速下降,骨質容易疏鬆、新陳代謝變慢,一方面肌力不足使關節軟骨缺乏支撐,一方面中年出現肥胖現象,出現退化性關節炎的時間比男性早。另外,女性常蹲跪或彎腰做家事,對膝蓋造成的負擔很大。Q3:退化性關節炎是身體自然老化現象,年齡到了免不了會受影響?A:膝關節退化與年齡無直接關係,而是軟骨受到損傷破壞,跟不良生活習慣有關。例如:運動習慣與方式、工作長期負重、過度跑跳等。最近吹起健身風,許多人嘗試重量訓練,若肌肉量不足、動作錯誤,膝蓋首當其衝。Q4:若膝蓋已經出現疼痛不適該怎麼辦?A:紅腫熱痛等發炎症狀明顯時,應先休息、減輕承受的壓力;一般輕、中度退化性關節炎可使用藥物、物理治療改善,嚴重退化則需要手術治療。記得就診請醫師評估,照X光觀察軟骨磨損程度,勿過度推拿按摩。Q5:罹患退化性關節炎,還可以運動嗎?A:透過運動適當鍛鍊肌肉,可以減少關節負擔、增加關節活動度;若因為怕痛而不敢運動,反而會使關節愈來愈僵硬。不妨交替走路、游泳、騎腳踏車,依個人能力分次進行,建議諮詢專業骨科醫師。Q6:還有哪些關節保養的方法?A:保持正常作息,控制體重、少搬重物、多曬太陽等;若家中長輩發生關節退化,選擇適當輔具減輕受力。平常可補充對關節有益的營養素,例如:蛋白質、膠原蛋白、維生素C、含鈣食物、抗氧化劑等,修復關節軟骨並減緩發炎。
-
2021-10-06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婦人肩旋轉肌腱撕裂 醫超音波導引在患部注射PRP治癒
一名50多歲婦人因為工作時需要提重物,半年前開始出現右肩疼痛,尤其要拿高處的物品時更是疼痛難耐,看了骨科診所、吃藥依然沒有改善,漸漸的連工作都受到影響,醫師診斷她的肩旋轉肌腱撕裂,並以「超音波導引 PRP (高濃度血小板)注射治療」,才使她的肩膀疼痛及活動度大幅改善,回復到正常的生活。長安醫院復健科醫師陳音翰說,患者右肩前外側有明顯的壓痛點,尤其是肩膀做外展動作時更加不舒服,研判可能是旋轉肌腱撕裂,於是立刻在診間做肌肉骨骼超音波,證實肩膀的脊上肌的肌腱確有部分斷裂。他說,肩膀疼痛是門診求診排行前5名,旋轉肌袖撕裂傷又是最常造成肩痛的原因之一,通常與生活過度使用、不良的運動姿勢,或是急性拉傷有關,症狀輕則動作不順、無法穿衣服、洗澡、女性無法扣住內衣等,重則肩膀無力、不舉,也很容易會導致肩關節磨損與退化。陳音翰說,現在超音波儀器的進步,可以配合影像上的發現直接準確的治療患處。越來越多研究顯示,在超音波導引下直接把PRP打入破裂處,不但能夠減少疼痛、甚至能進一步促進肌腱修復。所以,如果傳統復健效果不彰,可以考慮PRP再生注射療法。他提醒,肩膀若有不適的症狀,應前往復健科尋求專業的診斷、治療及協助。另外,在物理治療師指導下,強化肩膀的肌肉訓練可以避免問題再次發生,做好預防才是更好的治療。
-
2021-04-15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總是膝蓋痛怎麼辦? 骨科醫師教日常6招保養
很多中老年朋友經常會出現膝關節(俗稱“膝蓋”)疼痛、腫脹、僵硬,上下樓梯,甚至平地走路困難。導致上述症狀的原因有很多,比如骨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痛風、關節滑膜病變等,其中以膝骨關節炎最為常見。骨關節炎是最常見的關節疾病,並非關節感染發炎,其實就是我們大家平時常說的關節老化、長骨刺、關節磨損、退行性關節病。全身任何關節都可能發生骨關節炎。由於膝關節使用頻繁、活動多、承受體重大等因素,發生骨關節炎更為常見。發生膝骨關節炎的朋友通常表現為關節疼痛、僵硬、腫脹,活動後疼痛加重,休息後有緩解,遇見寒冷、潮濕環境疼痛會加重。有些人平時走路還可以,但是上下臺階困難;有些人平時疼痛症狀輕微,而在一個輕微扭傷後就出現關節顯著的疼痛腫脹,長時間不能緩解。得了膝骨關節炎,應該怎麼治療呢?一般而言,醫生會根據膝關節退變的不同程度,建議不同的治療方案。通常還要結合年齡、症狀、個人要求等方面綜合考慮。延緩關節退變 先試3項保守治療保守治療適用於那些年齡較輕、關節疼痛不明顯或容易控制、關節軟骨退變輕,以及對生活品質要求不高的病友。希望通過保守治療,能夠改善症狀,維持或延緩關節退變。相關手段包括:1.改變生活、運動方式,來保護關節。2.對於關節退變輕者,可選擇性嘗試口服氨基葡萄糖類營養品,嘗試關節腔注射玻璃酸鈉。3.在症狀急性期,減少活動量,口服或外用一些對乙醯氨基酚或非甾體類消炎止痛藥物,也可嘗試關節腔“封閉”(注射糖皮質激素)來緩解症狀。但如果膝骨關節炎逐步發展,通過保守措施不能有效緩解的,就要考慮手術治療。保護膝關節具體6方法俗話說,人老先老腿。與其到了不可挽回的時候才去護腿,不如趁年輕,從現在就開始保護好膝關節。具體方法,請記住以下幾點:1.適當使用手杖。2.注意保暖。3.選擇合適的鞋子。4.控制體重。5.運動時做好防護。6.久坐後要適當活動。
-
2021-04-01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走路常踢到地板、半蹲無力,肌無力警訊!2招測試下肢肌力夠不夠
●長期肌無力易讓關節代償,造成關節過度磨損、退化●騎腳踏車、走斜坡,可訓練肌力●椅墊調高、膝蓋彎曲角度稍大於90度,踩踏較不傷膝走路常常不小心踢到地板差點跌倒,或是想坐下時,到半蹲動作就沒力而一屁股坐到椅子上嗎?其實這些都是肌肉無力的症狀。長期肌無力會讓關節代償,久而久之造成關節過度磨損、退化,這些問題可不是老年人專利,年輕人也該注意。肌力不夠造成關節磨損關節退化除了先天因素外,最常見就是用力錯誤或肌力不夠,造成關節磨損、壓力上升。棨晨物理治療所物理治療師顧允文表示,關節退化的初期,因為關節內有水分及軟組織潤滑,所以一開始不會痛,等到磨損嚴重、已磨到軟骨,才會感覺疼痛。治療可利用熱敷、電療、做肌力訓練等物理治療方式處理,也可選擇是否加上注射玻尿酸、增生療法PRP (Platelet-rich plasma),甚至手術等侵入性治療方式。顧允文指出,人的身體是聰明的,會藉由代償方式完成所需動作,例如推不動15公斤的腿推機,卻可以負擔自己的體重上下樓梯,這是因為部分肌肉收縮沒力氣,其他身體部位就會出來代償。小心用力的方式和角度要訓練肌力,走樓梯、騎腳踏車等都是不錯的選擇,但提醒必須小心用力的方式和角度,例如使用跑步機時要有一點點斜坡,讓關節微彎、肌肉比較好用力,這樣比起平地走,可減少對膝關節的傷害。此外,膝蓋在全彎時負擔最大,建議騎腳踏車時,可以把椅墊調高,讓膝蓋彎曲角度大於90度一點點、不必全彎就能踩踏,這樣的施力方式較不傷膝關節,或是在健身房騎躺式腳踏車,也較不易造成膝關節負擔。顧允文強調,騎腳踏車時,要留意大腿、小腿及腳板施力應呈一直線,如果外開青蛙腿,代表肌肉使用不平均,內外八的姿勢也會導致膝關節被壓迫。矯正肌肉施力緩解關節痛很多人關節疼痛反而不敢動,但顧允文建議,如果照X光確認退化不嚴重的話,應盡早開始做肌力訓練,透過矯正肌肉的施力方式,將有助減輕疼痛,但運動量一定要從輕量漸進,才能避免運動傷害。簡單測試下肢肌力夠不夠腿推機至少要推得動自己體重,若做不到代表肌力不夠,都是靠其他肌肉代償,會造成關節軟組織擠壓。慢慢坐下的分解動作,在屁股快接觸椅面時,維持半蹲而不會往後倒,如果撐不住,也代表肌力不足。
-
2021-03-23 科別.骨科.復健
蹲跪盤腿坐易退化性關節炎!預防關節退化,4件事平常就要做到
膝蓋用太兇提早報銷?哪些人容易退化性關節炎 膝蓋用太兇,恐使退化性關節炎提早報到?國泰綜合醫院骨科主治醫師鄧修國受訪表示,退化性關節炎常見於50歲以上、關節軟骨曾受傷、O型腿等族群。女性則因膝蓋角度,容易發生髕骨外翻造成磨損,退化性關節炎的風險相對較高。常進行激烈運動如打籃球,也會增加關節受損機率。 鄧修國醫師解釋,退化性關節炎常見發生部位包括膝蓋,髖關節、手指頭,腰部關節、脊椎關節也可能出現。年齡是最主要的危險因子,部份年輕患者則因半月軟骨、十字韌帶受傷,或是車禍傷害而導致外傷性關節炎,最後也會產生與退化性關節炎相同的磨損退化。 上下樓梯會痛走不遠 當心退化性關節炎上身 鄧修國醫師表示,退化性關節炎初期主要症狀,最常見為上下樓梯時疼痛、蹲站時疼痛、自覺可行走距離縮短。發生於膝蓋的退化性關節炎,除了疼痛之外也會有卡卡、不順暢感,或是發出聲音。 此外,工作與生活習慣,也可能增加退化性關節炎風險,鄧修國醫師指出,蹲姿、跪姿太過頻繁、經常搬、提重物、肥胖等等都是危險因子,導致軟骨容易磨損。臨床上多會建議病人控制體重,過重易使全身關節承受過度負擔。 自覺腰痛也是退化性關節炎的症狀之一。當脊椎關節發炎時,病人可能採取站直姿勢時就會有疼痛感。鄧修國醫師解釋,脊椎關節的退化往往並非單一因素,有可能是椎間盤先發生問題,造成壓迫、滑脫等周圍組織變化,才慢慢演變為退化性關節炎,或是脊椎關節不穩定,也較容易出現退化。 肌肉訓練助延緩退化 退化性關節炎需要開刀嗎 鄧修國醫師建議,平日可練習核心肌肉訓練,對膝關節、髖關節、腰關節都有一定幫助。男性由於肌肉較為發達,關節炎比例略少於女性。即便已經有關節退化現象,也可以採取簡單的肌肉訓練,如多練習股四頭肌運動,可減少膝蓋關節退化磨損。 退化性關節炎以嚴重程度可分為四期,鄧修國醫師表示,前期可使用藥物、復健、打針等治療方式。也可接受關節鏡手術,將半月軟骨修補整齊或縫合,或是改善髕骨外翻狀況,都能延緩退化性關節炎的進展。 當退化性關節炎進入第四期後,保守治療效果不佳時,就會建議手術置換人工關節。手術可分為全人工膝關節置換或部分人工膝關節置換,多數病人為內側關節磨損,可視情況選擇部份或全人工膝關節。鄧修國醫師指出,關節退化太嚴重或60歲以上者,目前還是建議採取全人工膝關節置換。 吃葡萄糖胺讓關節用更久?如何預防退化性關節炎 平時如何預防退化性關節炎?鄧修國醫師建議,控制體重、避免盤腿坐、跪坐、蹲坐等姿勢,適當肌肉訓練都有幫助。至於葡萄糖胺、軟骨素、第二型膠原蛋白等,屬於補充軟骨成份的保養品,惟效果因人而異,對第三期以後的退化性關節炎作用不大。 醫師提醒,退化性關節炎屬於不可逆的退化疾病,一旦發生無法恢復正常,但透過正確治療與運動,可延緩退化速度,讓關節可用時間延長。 《延伸閱讀》 .膝蓋老是喀喀響是退化?許嘉麟醫師2招輕鬆保養 .退化性關節炎、類風溼關節炎分不清?小心拖久關節變形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