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9 養生.運動健身
搜尋
關節
共找到
2435
筆 文章
-
-
2024-11-29 醫療.骨科.復健
膝蓋退化早期徵兆,關節出現異音注意!醫授1類運動幫助大
隨著年齡的增長,膝蓋痛成為許多長輩面臨的共同挑戰。膝蓋的結構承擔著支撐身體重量與行走活動的重任,隨著時間的推移,膝關節內的軟骨和半月板逐漸磨損,導致許多長者出現疼痛與活動受限的問題。 膝蓋痛常見4原因 教你辨識早期症狀 亞東醫院骨科醫師吳凱文指出,長輩的膝蓋疼痛常因以下幾個原因引起: 1.年齡相關磨損:關節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退化。2.關節炎:骨關節炎和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主要導致疼痛的疾病。3.過度使用:長期從事走路、爬樓梯等重複性動作,會加劇膝蓋負擔。4.體重過重:體重增加使膝蓋承受過多壓力,加速退化。 此外,早期辨識膝蓋退化的症狀非常重要,僵硬、無力感,甚至關節出現異音或紅腫熱感時,應及時尋求醫療建議,避免病情加重。 預防與緩解膝蓋痛 3策略跟著做 吳凱文建議,長輩可採取以下預防措施,延緩膝蓋退化並減少疼痛: 1.維持適當體重:過重會對膝蓋造成額外負擔,控制體重有助於保護關節。2.進行低衝擊運動:散步、游泳和騎腳踏車等活動可強化膝蓋周圍的肌肉,增加膝關節的穩定性。3.正確姿勢與鞋子選擇:保持良好姿勢,並穿著有支撐力的鞋子,能有效減輕膝蓋的壓力。 此外,當出現輕度膝蓋痛時,及時進行物理治療或運動有助於強化肌肉,避免疼痛進一步惡化。嚴重的膝蓋痛患者則可能需要接受玻尿酸注射或手術治療。 均衡飲食與體重管理 減輕關節負擔 健康生活型態調整中心營養師林靜馨強調,飲食在膝蓋健康中也扮演著重要角色。膝關節炎患者飲食以均衡飲食為主,長輩應確保攝取足夠蛋白質,能夠提供關節軟骨合成原料,尤其可以攝取魚肉,含有天然的魚油幫助抗發炎,另豐富多色多樣的蔬菜水果富含植化素、維生素C,可以協助抗氧化減緩發炎,同時避免高油高糖飲食,保持健康的體重管理,減少關節負擔。延伸閱讀: ·不只磨損、退化!盤點膝蓋痛「6大致病因」 肌肉不足也會害膝蓋不適 ·只要一下雨就膝蓋痛?醫揪「背後主因」 1圖告訴你舒緩要冰敷還是熱敷
-
2024-11-28 養生.抗老養生
關節問題竟排最後!熟齡族保健最在乎「抗衰老」 抗老撇步公開
隨著年齡增長,身體的營養需求也會隨之變化,不僅要面對肌肉流失、認知功能下降等自然老化現象,從骨骼、關節的保護到維持腸胃道的功能,無一不對健康與生活品質有著深遠的影響,讓熟齡族群的保健需求變得更加多樣且關鍵。那麼對這些人而言,又以哪些保健功效的需求最高呢?《Social Lab社群實驗室》本次透過《OpView社群口碑資料庫》追蹤近三個月內「熟齡族保健需求」話題的網路聲量表現,帶您了解網友熱議的8大熟齡族保健需求。「衰老」為一生必經過程 相關需求高 觀察近三個月內網友針對「熟齡族保健需求」相關話題的討論,可以發現「延緩衰老功能」的需求最受關注。老化是人一生中必經的過程,如「嘴角紋、法令紋都有變比較明顯一點」、「皮膚的狀態容易不穩定,也會容易乾、暗沉」等都是常見轉變,也是許多人想盡量延緩的現象。便有網友分享自己的抗老撇步,提到「補鈣和鎂+膠原蛋白」、「固定有在吃的就是膠原蛋白跟B群」,或者多攝取莓果、花椰菜、鮭魚、堅果等富含抗氧化劑的天然食物,有助於中和掉體內有害的自由基,讓網友表示「長期下來覺得有吃還是有差」;也有醫師建議「保持良好睡眠,適當補充營養」、「攝取抗氧化物質和好的油脂」等方式,能幫助預防掉髮、減少皺紋,指出除了透過保健品補充營養外,也別忘了保持健康的生活與飲食習慣。適當保健品助「抗疲勞」添活力聲量與第一名不相上下的「抗疲勞功能」也是廣受關注的保健需求之一。隨著生活節奏加快、年齡增長,許多人容易因壓力的積累與體力、代謝的減退而頻頻感到疲憊,不僅影響專注力,也讓氣色大打折扣,使得「抗疲勞」產品需求居高不下。有網友分享自己的媽媽自從上了年紀、代謝變差後,活力明顯受影響、也常常喊累,不過在攝取保健食品一陣子後「體力跟代謝力都有所提升」,建議可以多觀察長輩身體狀況後鎖定需求,選擇合適的保健品,或許能產生明顯的正面影響。改善胃腸道功能 吃燕麥保養腸胃而隨著身體老化,各個重要器官的功能也會逐漸下降,如消化功能低落與認知能力減退都是常見現象,使得「改善胃腸道功能」、「神經活化功能」也成為受熱議的需求。有網友建議透過補充膳食纖維如燕麥類食物來保養腸胃,也有網友提到補充「膽鹼」可幫助思緒更清晰,「減少問A答B的狀況,記憶力也有所提升」,對延緩失智症可能有所助益。除了以上保健需求外,減緩肌肉流失、提高免疫力也十分重要。除了根據需求攝取營養品外,更重要的是維持規律運動、健康飲食的良好生活習慣,並以積極的心態迎接老化帶來的轉變,才能發揮相得益彰的效果!(本文轉載自《Social Lab社群實驗室》)
-
2024-11-28 醫聲.罕見疾病
高雪氏症/他幼時飽受罕病苦,幸得健保藥重拾人生
在台灣,一名年近40歲的罕見病患蕭仁豪,回憶起童年時的痛苦,他表示,「每當冬天來臨,我幾乎無法承受寒冷,刺骨疼痛讓我無法翻身。」他自幼罹患高雪氏症,因脊椎疼痛無法坐立,甚至需要母親背著去上學。奇蹟的是,在社會催促下,國內火速在一個月通過健保給付。蕭仁豪是台灣第一個因凝聚社會、官方共識救起來的罕病孩子,成為第一個接受健保給付酵素療法的患者。蕭仁豪回憶起家庭的悲劇,他的二哥和三姐幼年時期均去世,當他5歲時開始出現肝脾腫大、骨骼異常等症狀,並經常因感冒引發關節劇烈疼痛,令母親備感驚恐 「噩夢般的宿命要重現了!」診斷與治療蕭仁豪的馬偕醫院罕見疾病中心主任林炫沛指出,當年高度懷疑蕭仁豪是罹患遺傳性高雪氏症,為了讓他可以續命,只能先切除腫大的脾臟。蕭仁豪撐到了13歲左右, 蕭媽媽得知國外已有高雪氏症治療藥物,但當時並沒有進口,且一個月60萬的花費也非一個家庭可承擔,明知可以治療卻不可得,這不可及的希望更叫人煎熬,所幸在各界協助下,最後獲得健保給付用藥。甫成立的台灣高雪氏症病友協會理事長朱啓仁強調,罕病的治療費用絕非一般家庭可以負擔的起,讓孩子們活了下來,接著是成長後體重增加,藥量也得跟著增加,更加重病家的經濟負擔。蕭仁豪主治醫師、中國醫藥大學副校長、罕病基金會董事長蔡輔仁表示,儘管醫療科技有了進步,治療方案越來越多,但費用仍然高昂。他希望所有患者都能接受治療,並指出健保資源的有限性,必須進行合理的分配。蕭仁豪強調,罕見疾病患者已處於弱勢,若失去健保支持將使許多家庭難以承擔,甚至影響患者的生命安全,呼籲健保署持續支持弱勢團體,減少家庭在醫藥費用上的負擔。MAT-TW-2401550-1.0-11/2024
-
2024-11-28 醫聲.罕見疾病
高雪氏症/罕藥貴市場小,以往無藥可治,變成無法取得
蕭仁豪是全台灣第一個獲得罕病藥物給付的高雪氏症病患,但是他太晚接受治療,需要切去腫大的脾臟來保住性命;同期接受治療並且切除脾臟的鍾家宏,也因免疫力低下、骨質疏鬆,頻繁往返醫院和家裡。數年後,台灣高雪氏症病友協會理事長朱啓仁的孩子則為幸運的一代,因早期診治,可以過著與常人一樣的生活。「冬天來臨時,我幾乎無法承受寒冷,骨頭疼痛得無法翻身。」現年40歲的蕭仁豪回憶,童年時期因肝脾腫大、骨骼異常和關節劇痛,生活充滿挑戰,甚至一度痛到無法呼吸或站立,得靠母親背著上學。靠酵素療法 罕病兒重生1994年,蕭仁豪的母親得知國外已有高雪氏症治療藥物,但藥物每月60萬元和台灣尚未進口的現實,讓她四處奔走,罕病基金會創辦人陳莉茵找她召開記者會,迅速引起社會關注與愛心。在馬偕醫院罕見疾病中心主任林炫沛協助下,終於讓蕭仁豪成為全台第一位接受酵素療法的高雪氏症患者,得到活下來的機會。在各界努力下,2000年台灣通過「罕見疾病防治及藥物法」,成為全球第五個立法保障罕病患者用藥和生存權的國家。截至今年5月,全台有245種公告罕病,並有76種藥物獲得健保給付,涵蓋40種疾病,惠及超過1.6萬名病童。求學苦 憑毅力考上公職相較於蕭仁豪的重生,同樣切除脾臟的鍾家宏,因為後續腎臟病與病弱體質,求學過程充滿挑戰,但他仍憑毅力通過公職考試,成為穩定工作的孝順兒子。朱啓仁的孩子則因及時用藥,與常人無異。朱啓仁強調,治療藥物的成本會隨患者體重增加,而健保給付是家庭經濟負擔的重要支柱。罕病新藥 健保給付有限隨著罕見疾病治療藥物陸續問世,台灣罕病患者所面臨的挑戰,從「無藥可治」轉變為「無法取得」。由於罕病罹患率低、市場小,加上研發成本高,罕藥具有藥價昂貴的劣勢,在健保財務困難的情況下,新一代的罕藥、罕病新藥都難納入健保給付。陳莉茵指出,目前健保給付的範圍仍有限,患者家庭難承擔昂貴的治療費用。她強調,罕病用藥不僅能改善患者生活品質,還可減輕家庭和社會負擔,對疾病防治具有深遠影響。合理分配資源 守護生命中國醫藥大學副校長、罕病基金會董事長蔡輔仁是蕭仁豪的主治醫師,他表示,以往連罕病診斷都困難,現今醫療科技進步,治療已露出曙光,「藥物愈來愈多,但費用昂貴,希望所有病童都可以接受治療,但健保資源有限,如何進行合理分配須共同面對討論。」罕病患者家庭的艱辛,並非外界所能輕易理解。「要多少淚水和努力,才能證明罕病病患值得健保支持?」陳莉茵呼籲,社會多關注,透過完善政策保障,讓罕病患者的生命不因高昂藥費而停滯。■醫學辭典:高雪氏症高雪氏症是一種溶小體神經脂質儲積症,體內調控葡萄糖苷脂酶的基因發生突變,導致葡萄糖苷脂無法代謝掉,累積在巨噬細胞的溶小體內,巨噬細胞逐漸變大,像被揉皺的紙,因而稱高雪氏細胞。高雪氏細胞會累積在肝臟、脾臟、骨骼、骨髓、大腦、淋巴結等器官組織,使病人常發生貧血及骨頭壞死,造成骨骼危機。
-
2024-11-27 養生.運動健身
超慢跑會傷膝蓋嗎?教你超慢跑正確姿勢:掌握「這技巧」跑才有效
日本爆紅「超慢跑」是近幾年受歡迎的有氧運動,除了減肥、鍛鍊肌力、加強心肺耐力外,還能改善三高、慢性病,連醫師都讚賞是「長壽運動」,更適合各種年齡層。不少人好奇,為什麼超慢跑那麼夯?每天跑步會傷膝蓋嗎?在家可以不穿鞋子跑嗎?《優活健康網》整理超慢跑的好處、壞處以及注意事項,總之先跑起來再說!超慢跑是什麼?「超慢跑」是一種利用慢速跑步來達到瘦身效果的有氧運動。實際上,超慢跑並沒有兩腳同時離地,不算是真正的跑步,而是以「原地跑步」的方式來達到運動效果,其速度比健走快一點,約為每小時4~6公里,跑步時可以保持平穩呼吸,適合運動新手、三高患者與銀髮族。【超慢跑正確姿勢】微抬下巴,抬頭看向遠方,別低頭,抬頭挺胸,手臂隨身體自然擺動,膝蓋保持微彎、不要打直,以確保著地不造成膝蓋壓力。前腳掌先落地,後落腳跟。原地跑步時不憋氣,若開始感到有點喘,可能是因為速度太快,可以試著減緩速度。超慢跑的好處超慢跑近年在網路爆紅,為什麼會突然大流行?因其無需昂貴的裝備,也沒有場地限制,好處在於輕鬆、安全、強度低,不易產生疲勞感,但同樣可以消耗能量,因此也變成近年最流行的運動之一。超慢跑為什麼會瘦?事實上,超慢跑的建議速度只有每小時4~6公里,比健走稍微快一點而已,但卻能讓心率處於最大心率60%左右,當運動心跳達到最大心率的60%時,身體會先消耗脂肪多餘蛋白質和醣類,有燃燒脂肪的效果,同時也不會超出心臟的負荷。超慢跑高效燃脂練心肺!不僅可改善心肺功能,還能有效達到燃脂的最大心率區間,長期執行下來,還可穩定血糖、降低體脂、鍛鍊肌力。以下為超慢跑的好處:.增心肺功能:可增加心肺耐力,當心臟變得更強大時,每次跳動能夠輸送更多血液、氧氣到全身,對心肺系統有所幫助。.減肥燃脂:低強度運動可以讓身體更長時間處於燃脂區間,進而提高燃燒脂肪的效率。.穩定血糖:能增加肌肉對胰島素的敏感性,幫助身體更效地利用血糖,降低血糖波動。.鍛鍊肌肉:因下肢運動量比較大,有助於鍛鍊下肢。.降低死亡率:根據2014年哥本哈根城市心臟研究指出,低強度、緩慢的慢跑比劇烈的運動更能降低死亡風險。超慢跑有哪些缺點?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程威銘在個人YouTube頻道表示,超慢跑屬於中低強度的有氧運動,對於肌肉力量與心肺功能要求不高,不像跑步、打網球等劇烈運動,因此運動起來強度較低,且較無變化。主要為2個缺點:運動強度太低:運動強度過低較無挑戰性,如果想要增加肌肉量,則需要加入其他強度較高的運動或重訓。單一運動較無變化:容易呈現單調無聊的節奏,如果沒有配合音樂或電視,可能會讓人感到乏味,難以維持長期的運動習慣。不少人擔心,超慢跑會不會傷害膝蓋?事實上,超慢跑的速度較為緩慢,所產生的衝擊力也比較小,能夠減少對關節和膝蓋的負擔,若以正確的姿勢進行,反而能改善膝蓋疼痛。此外,膝蓋需要活動才能保持正常功能,停止運動反而會造成關節活動度下降,因此不要都不運動。要怎麼才能避免傷膝蓋?進行超慢跑時,上半身要挺直不能駝背,將手臂自然擺動,重心保持在身體下方;前腳掌先著地,膝蓋不打直用前腳掌著地,腳後跟再輕觸地板,同時保持膝蓋保持微彎,就能避免傷膝蓋。什麼人適合超慢跑?超慢跑適合所有年齡層,不論年輕人、銀髮族都可以。對於平常沒有運動習慣的人,也可將其作為初階的有氧運動,而三高患者、糖尿病、肥胖族群,因其相對簡單方便,可以降低開始運動的阻力,也是不錯的運動選擇。關節炎可以超慢跑嗎?膝蓋痛可以超慢跑嗎?許多臨床上的研究指出,中低等程度的運動,例如慢跑、走樓梯,並不會加速膝關節退化的進展,而超慢跑的動作強調前腳掌先落地,伴隨彎曲膝蓋提供緩衝降低衝擊傷害,因此也適合膝蓋痛的人,但為了更好的保護足部,建議穿著運動鞋進行。 超慢跑要跑多久才有效?若想要達到良好的效果,建議每天至少運動30分鐘。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建議,每週運動至少要累績150分鐘,如果是運動新手,建議將時間設定為10分鐘,當身體逐漸適應後,就可以漸進式增加運動時間,增加至每次30~60分鐘、一週安排3~5天。【本文獲uho優活健康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uho.com.tw/article-65110.html】
-
2024-11-26 醫療.皮膚
乾癬一直變嚴重…吃B群、塗藥膏沒好轉?症狀、成因、新治療迷思一次看
「工作壓力讓我的乾癬又爆發,好怕未來合併關節炎或心血管出問題…」、「為什麼病灶上突然長出小膿疱,消不下去還愈來愈嚴重…」這些嚴峻的挑戰都是來自來自俗稱「牛皮癬」的乾癬病友,根據健保資料庫推估,臺灣每年約有8萬人因其就診。病人身體和頭皮上會遍佈紅斑或皮屑,嚴重時,不僅可能出現關節炎、指甲變形甚至心血管疾病等眾多共病問題,還可能合併乾癬紅皮症與全身型膿疱性乾癬等嚴重型乾癬,不注意就會帶來感染致命風險。高雄長庚醫院皮膚部副主任林尚宏提醒,病友與乾癬共處的路上,除了須注意伴隨而來的共病,也要留意不同類型乾癬帶來的風險,更提醒切勿輕信仿間根治的方法。乾癬目前雖無法完全痊癒,但是及早治療大部分病人都能獲得良好控制,擁有正常的工作與生活。【本篇您將了解乾癬病有最想知道的問題,解方與建議一次看】:📍全家只有我有乾癬,為什麼?📍乾癬好像變嚴重,還多了其他症狀,擦藥吃藥都無法改善怎麼辦?📍很害怕發生關節炎、虹膜炎這些共病,能預防嗎?📍擦檸檬、吃黃蓮、進補增加免疫力,聽說可以根治是真的嗎?Q1:「全家只有我有乾癬,為什麼?」「疾病機轉最主要取決的仍是體質及家族史。」林尚宏表示,乾癬是一種皮膚發炎的慢性疾病,目前尚無法根治,需要長期追蹤、治療。面對許多乾癬病友詢問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罹病,林尚宏說明,有乾癬體質的人因惡化因子刺激,如外傷、感染、藥物或是壓力產生免疫失調等,都可能使得細胞激素過度活化,出現發炎反應進而發展為乾癬。乾癬通常分為四種類別:● 斑塊型乾癬:約80%的成人病友為此型表現,病灶類似板塊,會在皮膚上出現一塊一塊的紅斑,伴隨有銀白色鱗屑。● 滴狀乾癬:病灶以小於一點五公分的小點狀呈現,多因鏈球菌感染誘發。● 紅皮型乾癬:全身皮膚泛紅,大量脫屑,易有下肢浮腫、發燒或全身不適症狀及心臟、肝腎功能異常。● 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多處皮膚會出現大片膿疱,造成全身性免疫系統如發燒、疲憊、甚至病灶感染導致致命風險等,屬治療時效性相當重要的皮膚重症,雖病人比率少,但推估仍有2~3%,且會與斑塊型乾癬合併出現。林尚宏也提醒,有家庭病史的民眾可多加留意,若出現症狀及早就醫,透過治療及時控制。Q2:「乾癬好像變嚴重,還多了其他症狀,擦藥膏吃藥都無法改善怎麼辦?」林尚宏表示,有7、8成的乾癬病人會出現頭皮屑變多,身上、手肘、膝蓋等處都出現紅疹,而腋下、鼠蹊部、股溝等容易摩擦的區域也會出現病灶,有些患者的指甲還會有甲床分離、指甲變形狀況。當症狀嚴重時,要當心發展成紅皮症乾癬,可能出現脫水或感染的併發症;若出現膿疱症狀時,則要留意有致命重症風險的全身型膿疱性乾癬找上門。📌【延伸閱讀】:沒有人認識的皮膚重症GPP詳細資訊大公開他也分享,上述四種乾癬類別當中,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屬較少見的嚴重型乾癬,與較常見的斑塊型乾癬的不同,GPP會造成多處皮膚出現大片膿疱,引起劇痛,也會出現體溫飆升、疲倦無後續後力等全身性症狀。若未及時緩解症狀還可能併發敗血症、呼吸衰竭等問題造成患者死亡。因此治療時效性相當重要。值得留意的是,針對GPP近年醫學界大有進展。過去多數GPP患者都是口服A酸治療,但除療效有限之外,也不適合懷孕的女性使用。但現今已發現全身型膿疱性乾癬機轉與細胞激素「介白素IL-36」有關,目前也已研發出針對此細胞激素專一性的生物製劑,更能有效截斷路徑,達到更好療效,只要符合條件,在台灣健保也能使用。林尚宏補充,由於健保用藥規範需要檢測出相關的基因突變才得以用藥,呼籲乾癬病友有發現疑似全身性免疫系統、發燒等問題,就到皮膚專科來就診加以確認診斷,後續也可主動與醫師討論是否需要接受基因檢測,「若有GPP基因要在零感染或沒有壓力環境的環境避免誘發,確實有點困難,但是在有效的藥物出現後,趁早治療還是能有效控制。」【資訊補充站BOX】:為幫助全身型膿疱性乾癬病人能及早回歸身活正軌,有更好的疾病控制。今年(2024) 7/1起,健保署已核准GPP新型生物製劑納入健保給付,期盼能有更好的疾病控制。完整健保給付規範全文,請見健保署網站Q3:「很害怕發生關節炎、虹膜炎這些共病,能預防嗎?」及早治療的重要性也是在於乾癬患者常會帶有不同的共病。林尚宏說,除了致命的全身型膿疱性乾癬外,乾癬最常見的共病還有:● 乾癬性關節炎:乾癬患者約有2到3成出現關節炎,其狀況會使得關節、軟骨等受到破壞,原本結構不可逆。以關節神經僵硬、手腳趾腫脹、足底筋膜炎等症狀表現。● 代謝症候群:乾癬易合併糖尿病、高血壓及高血脂,長期下來相關血管性疾病風險會較同年齡的民眾多出1到2倍風險。● 虹彩炎:乾癬也會引起眼睛病變,很多患者會先去看眼科,但建議要和皮膚科主治醫生討論,否則反覆發炎之下,也存有失明風險。林尚宏分享,回溯性的研究發現,透過穩定治療降低發炎反應,與減少乾癬病友發生上述共病有相關,不過尚缺乏前瞻性的研究。但他呼籲,目前健保體制下既有藥物已能協助好好控制乾癬,配合醫師治療、定期回診追蹤,仍是病友將低惡化及共病發生非常重要的關鍵。至於回診的頻率需要看嚴重程度,林尚宏說,若是輕微的乾癬可以擦藥緩解,大約一、二個月甚至半年回診;若較為嚴重的乾癬,依據不同的治療方式,如光照治療、口服用藥或生物製劑,則每週到三個月回診都有可能。無論何種治療方式,都建議與醫師討論規律的回診時間,以便追蹤控制。Q4:「擦檸檬、吃黃蓮、進補增加免疫力,聽說可以根治是真的嗎?」「坊間常出現有效根治等錯誤資訊,使得病患燃起希望。」林尚宏再三呼籲,切勿聽信未有醫學根據的草藥、偏方等,一定要尋求正規的治療,雖醫學臨床上乾癬還沒有辦法根治,但既有治療下仍能達到良好控制,林尚宏補充,乾癬病友均衡飲食相當重要,也不宜過度進補,並且遠離酒精和抽菸,如果接受中醫治療也應要尋求正統醫學,如此才能依照嚴重程度,轉介到適當的科別進一步治療。此外,他呼籲,病友的情緒問題也需要獲得重視,約有三到五成的病友會出現情緒低落、憂鬱等狀況,此時更要透過及時治療穩定病況,降低壓力使惡化疾病的可能,將疾病對工作、生活的影響都降到最低。【加入臉書社團】👉 GPP情報站[全身型膿疱性乾癬]👈慢病好日子創建專屬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的空間,是資訊站也是一個安全私密的討論區。📌提供GPP病友關於全身型膿疱性乾癬診斷,治療用藥及生活保養的完整資訊。📌最即時地分享新治療發展訊息,包含管理疾病、減少復發等趨勢時事。更希望病友面對身上的紅斑痕跡、脫皮,加上總是無預警復發的劇痛與高燒,還有再也不想回想的感染致命壓力時,不再感到孤單。📢GPP策展頁新上線📢GPP是什麼?我會遇見GPP嗎?遇見GPP會怎麼樣?我想對GPP病友說...👉最完整的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大公開別忘了在網頁中的加油站留下一些分享或鼓勵的話!
-
2024-11-23 焦點.元氣新聞
中華隊長陳傑憲被球砸…遇到瘀腫 記得別揉搓
世界12強棒球賽複賽昨天中華隊遇上美國隊,中華隊長陳傑憲遭觸身球砸到腳,經超音波檢查有些瘀腫狀況。美國打擊手托馬斯、中華隊江坤宇也分別挨了觸身球。運動傷害中最常見的扭傷、拉傷,臨床表現也會瘀腫。「瘀腫」也常發生於日常生活中的撞傷、跌傷,按照受傷程度造成皮下組織或肌肉組織不同的血腫,起初血塊缺氧還不嚴重時呈現暗紅色,逐漸變成紫紅色,最後變成黃色,逐漸擴散、吸收。運動過程中或是日常生活,遇到瘀腫時,應先確認傷勢,有沒有骨折、部位活動度、有無傷口等,再根據是否持續運動或休息,給予合適的處理方法。當下可以利用彈性繃帶或貼紮材料直接加壓受傷處,可止住皮下出血,有助於改善關節腫脹和組織出血;或是冰敷幫助血管收縮、減少出血、腫脹疼痛,每冰敷15分鐘休息一下,以免凍傷。後續處理方式,包含熱敷、按摩、塗抹瘀青藥膏、增加受傷處肌肉延展性、復健儀器治療等。針對瘀腫有許多處理方式,可選擇最適合自己的,但切記受傷當下,不要立刻揉搓,揉搓可能會讓血管破裂得更嚴重、出血更大片。
-
2024-11-22 養生.聰明飲食
延緩老化、降血壓血脂…天天喝茶好處多 6種抗發炎茶飲推薦
茶是世界上僅次於水之外,最多人喝的飲料。而喝茶對健康也有很多好處,茶中的兒茶素可以幫助身體抗氧化以及促進代謝,推薦6種抗發炎茶飲幫助身體建立疾病防禦能力。喝茶所能獲得的健康益處茶葉含兒茶素、多酚類、類黃酮等抗氧化物質,抗氧化物質有抑制血脂肪代謝合成作用,可降低血壓、膽固醇、三酸甘油脂和血糖,進一步預防中風、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疾病;還可降低身體發炎,抑制癌細胞的生長,降低罹患乳癌、子宮內膜癌、肝癌等癌症的風險。不過並非所有的茶飲都能喝到兒茶素。茶葉被發酵得愈久、兒茶素含量愈低。所有茶種中,抹茶是兒茶素含量最高的茶種。而台灣人較常喝的茶種,以綠茶屬於未發酵兒茶素最多,其次為半發酵的烏龍茶,其兒茶素是綠茶的三分之一,紅茶發酵程度達九成五,兒茶素含量僅剩綠茶的四分之一,普洱茶則是採全發酵,兒茶素幾乎所剩無幾。6種抗發炎茶飲推薦以下整理6種抗發炎茶飲,常常喝有助身體建立疾病防禦的能力。1.綠茶綠茶咖啡因含量低,屬於未發酵茶,兒茶素最多,多喝有助於降低多種慢性病風險,包括:.燃燒脂肪,促進新陳代謝.提高注意力和思維清晰度.消除口臭、維持口腔健康.降血壓、膽固醇.調控血糖,降糖尿病罹患風險.降中風、心血管疾病罹患風險.降阿茲海默症罹患風險.預防子宮內膜癌、食道癌、肺癌、膀胱癌、攝護腺癌等多種癌症上午喝綠茶最適當,可幫助脾胃運化,讓五臟的功能表現得更好,有利代謝。但未發酵茶單寧酸含量較高,單寧酸會阻礙鐵質吸收能力,所以飯後一小時內不建議喝綠茶,以免影響鐵質吸收。2.烏龍茶烏龍茶的兒茶素含量僅次於綠茶,屬半發酵茶,茶中的單寧酸因受到酵素性氧化,茶湯呈棕紅色,顏色介於綠茶和紅茶之間。烏龍茶適合中午飯後喝,有降低血脂、促進腸胃蠕動的作用,幫助增加胃腸排空的能力。3.紅茶紅茶屬於發酵茶,兒茶素的量最少,所含的多酚類多為茶紅素。過去關於茶飲有益健康的研究多指向綠茶,不過一項發表在《內科醫學年鑑(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上的研究發現,紅茶的健康益處與綠茶相當,每天喝兩杯紅茶能降低死亡風險。紅茶適合下午喝,中醫認為,紅茶經過發酵氧化已去除茶葉微寒的特性,可以去濕暖胃,使氣血暢通,尤其適合在冬末春初時節飲用,可以預防寒邪入侵,又具有保護脾胃的功效。4.薄荷茶薄荷是一種提神醒腦的植物,根據《Nutrients》在2024年發表的研究指出,它也可以消除可能與癌症有關的發炎。當然不是說薄荷茶可以治療癌症,但將薄荷茶納入整體健康飲食中有好無壞。另也有研究發現,薄荷茶能相當程度改善健康成人的記憶問題。5. 薑茶薑茶是抗寒的好選擇,生薑抗氧化效力高,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手足冰冷,預防感冒,及改善女性生理期下腹悶脹不適。若不喜歡單喝薑茶,可以搭配紅糖、大棗增加風味,也可將黃耆、當歸沖泡熱水飲用,能夠補血、補氣,加些枸杞則可保養眼睛。不過薑味較刺激,因此患有胃疾者,胃部有傷口者不適合飲用。6.洋甘菊洋甘菊是最常被建議睡前喝以鎮定心神的飲料。根據之前賓州大學的研究顯示,患有焦慮症的57人食用洋甘菊補充劑8周後,焦慮症狀大減。馬里蘭大學醫療中心則發現,除了鎮定心神以外,洋甘菊也幫助睡眠。洋甘菊茶還有抗發炎特性,能緩解腹瀉、胃潰瘍、噁心和脹氣。喝茶禁忌 空腹別喝綠茶茶飲熱量低,經常喝茶能對健康產生好處,不過一定要喝不加糖的茶。更要提醒,茶仍含有咖啡因,茶類中以紅茶的咖啡因比例稍高,可能對某些人造成刺激,睡眠容易受到喝茶影響者不可喝太多。茶也是一種利尿劑,喝過多可能導致脫水。胃不好的人最好不要空腹喝茶,尤其是未發酵的綠茶,單寧酸釋出比較高,會破壞胃黏膜,讓胃更不舒服。若是正在胃痛、有胃潰瘍或胃食道逆流的人,此時更不適合喝茶。【參考資料】.《Eating Well》.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11-21 醫療.骨科.復健
改善腰痛最好的方法是「練核心」!復健科醫師公開「3大動作」 預防改善都有效
腰痛是困擾許多人的毛病,據醫師在診間的觀察,有腰痛或腰部相關症狀的病患,竟高達一半以上!若被腰痛纏上,走路也走不好、坐也坐不好,就算要運動也害怕運動傷害,會加劇腰痛症狀,到底我們應該如何處理這個棘手的病症呢?長庚紀念醫院北院區前復健科系主任周適偉醫師表示,要預防及改善腰痛,最好的辦法就是「鍛鍊核心」!「核心」是什麼?為什麼這麼重要?最近重訓風氣興盛,大家可能有聽過「核心訓練」,不過卻不一定真的了解,核心到底是在練什麼?首先我們先了解何謂「核心」,從身體的橫膈膜到骨盆底,這一段就是指核心,而核心中最重要的就是腰。核心的重要性為何?周適偉醫師在診間看到許多病人都會有個疑問:「為什麼以前我年輕都沒有腰痛的毛病,年紀大了就出現了呢?我的坐姿都一樣啊!」這個疑問的答案就是所謂的核心。在年輕的時候,人的體能高峰落在25歲,在這個年齡之前,可能不需要特別訓練,核心也很強健,但過了25歲,當核心隨體能逐漸掉下來,就會因為支撐不住,而在其他部位出現疼痛的狀況。以坐骨神經痛為例,當坐骨神經受傷,又或者腰的核心不夠強壯,撐不住了,身體就會靠臀來支撐,臀支撐不住就改靠大腿,大腿支撐不住就改靠膝關節、小腿,甚至踝足部,一路往腰核心遠端或是往下漸漸出問題,因此若不想讓疼痛擴散,將核心訓練強壯是非常重要的。健身教練教的棒式有用嗎?在重訓的時候,常聽教練說可以透過做棒式運動來訓練核心,這樣的核心運動對腰痛有幫助嗎?周適偉醫師指出,棒式的確是核心訓練的動作之一,但並不算是很有效動作。為何會這麼說呢?周適偉醫師解釋,核心訓練最重要的兩個關鍵,就是「慢」和「轉」。首先,所有核心動作都一定要慢,太快的動作都只是在練大肌群,只有慢慢做才練得到小肌群;第二是轉,沒有做到轉,就不能叫做核心動作,因為脊椎兩側的肌肉,排列都是斜向的,並不是直向的,如果動作缺乏轉,這些斜向的肌肉只能練到一點點,只有透過慢轉的動作,才能動員核心肌群、澈底鍛鍊。像許多人在健身房做的基本棒式,有符合慢的條件,卻沒有符合轉的條件,因此在周適偉醫師看來,並不算是很有效訓練核心的動作。怎麼樣的動作才有效?周適偉醫師歸納以下3個訓練核心的動作,建議每天可進行一次:舞動山河:準備一條彈力帶(磅數依個人體能挑選),將兩端對齊並打結,形成一個圓圈。坐在地上並將雙腳腳跟放到彈力帶圓圈中間,將彈力帶打一個八字環後,包覆在雙腳小指頭上。接著將膝蓋打直,腳掌往身體方向勾,腳後跟併起,接著把雙腳腳掌往外側打開,最後將腰微微抬起,過程中維持吐氣,此動作維持10秒後緩慢回復到原位。橋式抬腰:後腦杓及肩背平貼在地面上,兩腳與肩同寬,屈膝成90度,以肚臍為中心將腰部抬到最高點,過程中維持吐氣,此動作維持10秒後緩慢回復到原位。尾閭中正:將一顆硬式網球或軟式棒球夾緊於會陰處,過程中球會稍微往前跑,並沒入於兩邊臀部之間,此時會感受兩邊臀部向內轉及大腿向外轉,此動作維持10秒後緩慢回復到原位。延伸閱讀: 濕疹、尿布疹、念珠菌感染...「萬用藥膏」止癢抗炎真那麼神?醫師從成分到用法一次解密
-
2024-11-21 醫療.牙科
含氟牙膏中的氟化物會導致癌症或智商下降嗎?專家們這麼說
一位讀者在2024-11-12來函詢問一位腎臟科醫師提出的「含氟牙膏傷腎」是否屬實,所以我立刻就寫了一篇駁斥的文章,準備在幾天後發表。很巧,我常引用的醫療資訊網站KFF Health News在2024-11-18發表Does Fluoride Cause Cancer, IQ Loss, and More? Fact-Checking Robert F. Kennedy Jr.’s Claims(氟化物會導致癌症、智商下降等嗎?對小羅伯特·F·甘迺迪的說法進行事實查核)。有關「氟會致癌,令人變笨」這個議題,我在2020-1-12就已經發表自來水加氟,會致癌,令人變笨?。不過,由於這個說法現在又被一個赫赫有名,剛被川普提名為衛生部長的人提出,我決定先把KFF這篇文章介紹給大家。順便先提一下,由於這位衛生部長提名人是「疫苗懷疑論」的領導者,他在去年被PolitiFact選為「2023 年度謊言」。請看2023年度謊言獎:總統候選人榮膺。甘迺迪11 月 2 日在 X (原推特)上寫道:「1 月 20 日,川普白宮將建議所有美國供水系統去除公共水中的氟化物。氟化物是一種工業廢物,與關節炎、骨折、骨癌、智商下降、神經發育障礙和甲狀腺疾病有關。」長期研究發現,在美國飲用水中添加氟化物是促進兒童口腔健康的安全方法。自 2015 年以來,美國的建議水準為每公升 0.7 毫克。包括美國牙科協會、美國兒科學會和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在內的公共衛生組織支持這種做法。馬林 (Ashley Malin)是佛羅裡達大學流行病學系的助理教授,研究氟化物對孕婦的影響。她的研究表明,較高的氟化物暴露量,特別是在懷孕期間,與兒童智商降低有關,而產前接觸氟化物也與智力功能和執行功能下降有關。對於懷孕期間的高暴露,研究顯示了與其他神經行為問題相關的症狀,例如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然而,其中許多研究是在美國以外的國家進行的,研究的飲用水中的氟化物含量有時是美國建議水平的兩倍。此外,甘迺迪列出的其他一些疾病,例如與骨癌的關聯,證據不夠有力。哈佛醫學院神經學教授兼公共衛生學院環境衛生系教授貝林格(David Bellinger)表示,添加氟化物的風險效益計算會有所不同,取決於典型的氟化物暴露水平是否會導致健康問題,或是否僅在建議等級時才會出現問題被超過。他說:「在毒理學中,『劑量產生毒物』是一條長期存在的原則。 因此,氟化物與 X、Y 和 Z 疾病相關的一般性陳述並沒有太大幫助,除非具體說明了可能造成影響的劑量。」美國牙科協會表示,研究表明,社區供水系統中的氟化物可以預防至少 25% 的兒童和成人蛀牙,並且75 年多來,最好的科學證據始終表明氟化物是安全有效的。該協會在其網站上表示:「這類似於強化其他食品和飲料,例如用碘強化鹽、用維生素 D 強化牛奶、用鈣強化橙汁以及用葉酸強化麵包。」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稱,美國和其他國家的健康專家和科學家迄今為止「尚未發現令人信服的科學證據,表明社區水氟化與任何潛在的不利健康影響或系統性疾病有關,例如癌症、唐氏綜合症、心臟病的風險增加、骨質疏鬆症和骨折、免疫紊亂、智力低下、腎臟病、阿茲海默症或過敏反應。今年八月衛生與公眾服務部國家毒理學計劃發表的一項聯邦審查報告得出的結論是,較高水平的氟化物暴露與兒童智商較低有關。但報告主要是基於加拿大、中國、印度、伊朗、墨西哥和巴基斯坦等國家的研究,涉及的氟化物含量達到或超過每公升 1.5 毫克,是美國建議限值的兩倍。研究人員在報告中表示,他們沒有發現任何證據顯示氟化物暴露會對成人認知產生不利影響。哈佛大學教授貝林格指出,這項回顧是氟化物含量重要性的一個例子。他指出研究人員得出的結論是,美國祇有極少數人暴露於與智商下降相關的水平。他透過電子郵件表示,事實上,除了氟化水、牙膏和其他牙科產品之外,現在還有多種接觸氟化物的途徑,因此很難將特定的不利影響歸因於添加到水中的氟化物。今年9月,一名聯邦法官下令環保署進一步監管飲用水中的氟化物,因為較高含量的氟化物可能會影響兒童智力發展。美國地區法官愛德華·陳(Edward Chen)寫道,法院的裁決並沒有「確定氟化水對公眾健康有害」,但有足夠的風險值得調查。該裁決沒有具體說明環保署應採取哪些行動。裁決後,美國兒科協會發表聲明,飲用水中的氟化物對兒童來說是安全的,並表示此一政策有堅強的證據基礎。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也發表一份報告指出,最近的研究發現癌症風險與飲用水中高含量的氟化物之間沒有關聯。原文:氟會導致癌症、智商下降等等嗎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11-21 養生.運動健身
初學者天天堅持慢跑5公里卻想睡?達人:「隔天跑」比每天跑更健康
很多人透過跑步增加運動量和保持健康,但有人遇到每天跑步卻出現疲倦不適的副作用,疑惑是不是該間歇性休息,達人建議對跑步新手而言應用隔天跑取代天天跑,讓身體有恢復的時間才能走得更長久。一位網友在網上發問,他在進行有氧慢跑,每天堅持3~5公里,已持續一段時間,但跑著跑著會想睡覺,有種醉氧的感覺(註:醉氧是人的生理機轉適應了高海拔地區的低氧環境後,又重新進入氧氣含量相對高的地區,就會再次發生不適應的情況,從而出現疲倦、無力、嗜睡、胸悶、頭昏、腹瀉等症狀。),想知道是怎麼回事以及如何調整。運動博主「慢跑陳Sir」回應,這是初學慢跑者經常遇到的問題,這是身體疲勞的信號,即使自己感覺還OK,也很多人認為每天跑步是自律或有毅力的表現而努力堅持,但是從運動學角度來說,合理的「跑休」其實對身體更好,不僅可以減少受傷風險,還可以使身體的疲勞充分恢復。陳Sir表示因為運動過後,肌肉處於撕裂狀態,而重組需要時間,肌肉在一次次撕裂和重組之間變得愈來愈強大。所以對於初學跑者而言,科學的跑步方法是「跑一休一」或「跑二休一」,不僅能讓人跑得更輕鬆,也能讓你跑得更長久。初學跑者注意身體的疲勞警訊跑步會產生「跑者高潮」讓人容易有快感容易上癮,但很可能會太依賴這份熱情,忽略身體發出的警訊,最終導致身心疲憊反而本末倒置、傷害健康。跑步時可能會覺得不但沒有進步反而退步、跑後身體反應更加難受、運動過後持續感受輕微關節或肌肉疼痛、完成一次訓練的難度增加、或者難以跟上平常的跑步速度等等。穿上跑鞋時心情也不像以前那麼愉快,覺得比較沒動力。每天的睡眠品質都比較差、覺得比較沒有精力、食慾下降或者情緒起伏變化較大等。新手建議跑一休一 用動態休息取代對新手跑者而言,應該衡量自己的體能,剛開始一周跑3~4天得出學者建議一次不要跑超過30分鐘,一周可安排兩次非跑步訓練和至少一次的休息,新手可以嘗試跑一休一,休息日進行其他訓練或完全休息,等耐力、速度都提升之後,再慢慢增加訓練量。如果休息期間覺得有罪惡感或靜不下來,那可以選擇聽起來很矛盾的「動態休息」,出外散步、騎自行車或是游泳,速度雖然悠閒,卻不會讓你覺得自己毫無進展,由於關節和心肺韻律沒有承受劇烈影響,身體還是維持在重建階段。資料來源/迪卡儂運動誌、hello醫師、慢跑陳Sir
-
2024-11-20 養生.運動健身
65歲要能做10下!以伏地挺身當健康指標準確嗎?專家說話了
梅約國際醫療機構(Mayo Clinic)的專家說,伏地挺身是測量肌力和耐力很好的方法,可以當各年齡層的健康指標。你能做幾下?這個健身院的基本功,不必驗血,不必全身攝影或掃描,甚至不勞你動到全身肌肉,只動到雙腿、腹肌、兩肩、兩臂和背部,馬友診所根據年齡和性別,從25歲起算,說男性能夠一口氣做到28下,女性20下,就是「體能很好。」年紀越大,次數越減。根據梅約診所的標準,25到35歲的女性,若能做19下伏地挺身,男性21下,就算體能良好。到了45歲,女性做14下,男性16下,也仍在體能狀況佳的行列。再往上算到55歲,能做10下伏地挺身的女性,和能做12下的男性,健康應該不會有大問題。到了65歲,男女的健康標準都是10下伏地挺身。有些健身專家不以為然。紐約的健身教練艾列瑟艷科(Natalya Alexeyenko )認為,影響體力和體能的因素很多,很難根據做多少下伏地挺身,嚴格定出某一年齡層是否健康的標準。她說,「鍛鍊史、受傷或手術紀錄、目前的生活型態、營養、壓力的大小、姿態端正否、關節運動能力、睡眠品質、康復的情況,都能夠影響一個人能做幾下伏地挺身。」2019年一份針對男性的研究報告指出,能夠做完前述標準伏地挺身的成年人,罹患心臟病的機率比做不到的人,低了96%,幾乎一倍。經常運動,好處多多,包括罹患大腸癌的機率減少29%,各種原因死亡的風險減少31%,失智的機率減少35%,死於心臟病的風險降低38%,得糖尿病的風險也減低42%。運動的好處不論年齡,疾病防治中心進一步指出,對「年長者,還有額外的好處--跌倒的風險較低,延長獨立生活的壽命,改善腦部健康。」為了自己的健康,即使做不到梅約診所建議的伏地挺身標準,多運動也是很好的補救之方,甚至更有效!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11-20 養生.運動健身
一周一次爬山和每天平地走路哪個瘦更多?研究顯示驚人運動效果
新冠疫情與後疫情的這幾年,爬山這項活動一度成為熱潮,民眾除了去郊山走走之外,甚至還會挑戰百岳攻頂。日本運動生理學教授山本正嘉在《登山與身體的科學》一書中,從生理學的角度,跟大家分享爬山的減脂效果,以及對健康的好處。週末爬山減脂效果等同於每天走路1小時爬山屬於「中強度、長時間」的有氧運動,山本正嘉就做了一項研究,比較在平地步行和登山對於減脂效果的差異。研究對象為10名為體重稍微超標的中老年男性,分成三個小組進行為期一個月的實驗。A組別:僅進行飲食控制。B組別:進行飲食控制,並每天在平地走路1小時。C組別:進行飲食控制,並每週爬山一次,約5小時。結果顯示,B組和C組的體脂率都從肥胖區域下降到正常值,在一個月內都成功減掉近1%的體脂。另一方面,只有節食而沒進行運動的A組,其體脂率幾乎沒有變化,無法突破體脂肥胖區。這對平日太忙沒有時間運動的人來說,週末爬山聽起來是非常適合的選擇,減脂效果可與每天走路運動比擬。長期輕度登山對健康的影響作者也針對一群長期進行「輕登山」的登山會會員進行研究,他們每週會進行一次約3~4小時左右的「輕度登山」,由於是很多人一起爬,步行的速度較緩慢,而且是選擇海拔約500m、容易攀爬的郊山,比起說登山,更像是遠足、健行。研究將疾病分為與生活型態相關的代謝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常等,以及和運動症候群相關的:膝關節病、腰痛、骨質疏鬆,發現有輕登山習慣的人這些疾病的好發率都明顯低於同齡人。輕登山不只降低疾病發生率,也能增強體能另外,作者也比較了的這些登山會員在「腿部力量」和「敏捷性」與一般民眾的差異。研究顯示,有登山的人股四頭肌的力量比一般群眾高出25%,而身體對光反應的時間也比較快,敏捷性約多了30%。不論是健康狀態或體能,隨著年齡增長都會一點一點下降,而練習輕量登山就像是中老年族群的身體良藥,也是作者在這本書中開給讀者的處方。
-
2024-11-19 養生.聰明飲食
為了在中年保持健康 專家建議50歲後應該多攝取的5種常見食物
每個年齡階段有不同的營養需求,尤其中年以後會隨著肌肉量的流失而能量下降,吸收營養的能力也會減弱。就其結果是,一旦過了50歲後,需要從較少的卡路里中獲取更多的營養。專家建議,選擇營養密集的全食物,特別是含有健康脂肪、蛋白質、膳食纖維以及關鍵微量營養素,例如維生素B群、維生素D和鈣。為了在中年保持健康,以下5大常見食物可考慮優先食用。雞蛋維持肌肉質量專家指出,將雞蛋納入中年飲食中是很有益,因為雞蛋不僅含有維生素B群,還是蛋白質的極佳來源,而蛋白質對於預防與年齡相關的肌肉萎縮至關重要。事實上,動物性蛋白質像是雞蛋,含有人體所需的9種必需胺基酸,這些胺基酸對我們的健康至關重要。其他重要的蛋白質來源還包括優格、魚類以及瘦肉,如雞肉或火雞肉。需要注意的是,大多數植物性蛋白質,包括豆類、堅果和種子,因為不含人體所需的9種必需胺基酸,被稱之為「不完全蛋白質」,需要混合搭配食用。黃豆、奇亞籽和藜麥則是少數的例外,含有9種必需胺基酸。沙丁魚預防認知能力下降專家表示,就大腦健康而言,中年時期的關鍵營養素之一是油性魚類中所含的Omega-3脂肪酸,這些脂肪酸能夠支持並加強血腦屏障,有助預防失智症。另外,油性魚類還含有維生素D,對維持認知功能有幫助。在油性魚中,專家推薦吃沙丁魚,包括魚骨在內可以整隻食用,而魚骨也富含鈣質,和維生素D一樣對骨密度至關重要,因為隨著年齡增長,骨密度會逐漸下降,進而患有骨質疏鬆症。番茄有益攝護腺健康大多數攝護腺癌的診斷通常發生在50歲後的男性,為了促進攝護腺健康,專家建議可以遵循地中海飲食,該飲食法包含大量色彩鮮豔的蔬菜,例如番茄、甜菜和紅椒,這些食物富含強效抗氧化劑茄紅素。有研究表明,飲食中攝取茄紅素與降低罹患癌症的風險有關。越來越多的證據也顯示,茄紅素可能在預防攝護腺癌方面發揮一定作用。豆類可改善心臟健康膳食纖維在預防心臟問題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隨著年齡增長,大多數人攝取的纖維實際是不足的。專家表示,纖維有助於清除體內的膽固醇,並且已經被證明有助於降低血壓、幫助體重管理,還能減少罹患大腸癌的風險。羽衣甘藍強健骨骼除了富含抗癌的抗氧化劑和增強免疫力的維生素C外,一份50克的羽衣甘藍葉就能提供你一天所需的全部維生素K。維生素K對年長者而言是一個至關重要的營養素,缺乏維生素K與多種慢性疾病有關,包括骨質疏鬆症、心血管疾病和骨關節炎。其他十字花科蔬菜,例如青花菜、菠菜和高麗菜,也具有類似的益處。【資料來源】.The five foods that every midlife man and woman should be adding to their weekly shop
-
2024-11-19 養生.抗老養生
阻肌肉流失、維持大腦認知…中年的你每周必吃5種高營養食物
人過了中年,身體代謝變差,吸收營養的能力也沒那麼好。因此,真的不能像年輕時那麼常吃超加工食物,要盡可能吃營養價值高的「全食物」,否則很快大小毛病都會跑出來。《The Telegraph》建議中年族群每周應該要吃5種高營養價值食物。中年常見5類疾病而要知道該吃什麼食物,得要先了解,中年50歲後經常遇到的健康問題。許多人中年後的樣態都是胖胖的福相,因此最常見的莫過於肥胖帶來的代謝症候群。更嚴重的則是三高、心血管疾病。而肌肉流失、肌肉質量減少…逐漸衰老的問題伴隨而來的則可能是骨質疏鬆症、骨關節炎等。癌症雖可能不是中年族群特有,但中年後罹癌的機率亦增加不少。還有現代人最怕的失智症,良好的飲食習慣也有助維持大腦認知功能快速下降。.代謝症候群.三高、心血管疾病.肌肉流失、骨質疏鬆症.癌症.認知功能障礙、失智症因此,此時的你已經不再適合經常大魚大肉了,因為你身體的能量已隨著肌肉質量的減少而減少。你也不適合再吃太多超加工垃圾食物了,因為你的代謝已經不復年輕快速了。此時的你,應選擇營養豐富的「全食物」,尤其是含有健康脂肪、瘦肉蛋白、纖維和健康衰老所需的關鍵微量營養素,如維生素B、維生素D、鈣…等的食物,將有助於保護你免受衰老疾病纏身。5類日常食物滿足中年健康營養需求1.雞蛋目的:防止肌肉流失雞蛋是蛋白質和健康脂肪以及必需維生素和礦物質的良好來源,是防止肌肉流失的營養關鍵。蛋黃含有大量的維生素A、維生素B12、硒和膽鹼。振興醫院營養師陳韻婷曾受訪表示,正常情況下,健康成人每天吃2至3顆是可以的。不過針對高膽固醇、慢性腎臟病導致血磷高的患者等族群,雞蛋攝取量就會建議一天1顆為限,並採無油烹調,因為雞蛋比較容易吸油,最好以蒸蛋、水煮蛋等烹調方式,取代煎蛋或炒蛋方式;慢性腎臟病族群,需要控制蛋白質份量,雞蛋的的份量,要中和在日常飲食中,和魚類、豆類等蛋白質做到總量控制;體內「磷」含量高的,就建議不吃蛋黃、選蛋白就好。2.魚類目的:緩認知能力下降鮭魚、鯖魚、鯡魚和沙丁魚等油性魚類(oily fish)含有EPA和DHA等omega-3脂肪酸,是中年所需的關鍵營養素之一,具抗發炎及抗氧化作用,能維持大腦認知功能,及降低心血管疾病和中風風險。含優質蛋白質的魚類建議每周吃1次,每次約3至5份,每份約30公克。3.番茄目的:對男性攝護腺有益50歲中年男,大約每兩人就有一人有攝護腺相關問題,攝護腺癌也是50歲以上男性最常見癌症之一,研究顯示,常吃或是過量高脂肪食物,會提升攝護腺癌發生率。而多吃富含茄紅素的食物,如番茄、或紅辣椒等,其所提供的強大抗氧化劑有助保護攝護腺。但要如何才能吃到豐富的茄紅素?以番茄而言,記得加油添醋再加熱,加了油煮熟的番茄炒蛋,比生吃的等量番茄要多了7倍茄紅素。4.豆類目的:改善心臟健康豆類富含纖維與蛋白質,可取代部分肉類降低飽和脂肪攝取量,每周吃3次,每次約60公克。心血管疾病是50歲以上男性的大敵;而女性在停經後由於雌激素下降,患心臟病的風險也大增。足夠的纖維攝取,在預防心臟問題方面發揮重要的作用,有助於清除膽固醇、降低血壓,以及降低罹患腸癌的風險。5.羽衣甘藍(包含花椰菜、包心菜、青江菜和高麗菜等)目的:強健骨骼羽衣甘藍與台灣常見的高麗菜、青花菜、包心菜、花椰菜等,都屬於十字花科家族的蔬菜,含有維生素A、C、K、β-胡蘿蔔素、鈣、鉀、鎂、葉酸、膳食纖維、蘿蔔硫素等,是天然的抗氧化劑,護心、保骨、抗發炎的明星蔬菜。其中維生素K更是中老年人族群重要的營養素,這種缺乏與許多慢性病有關,包括骨質疏鬆症、心血管疾病和骨關節炎。【參考資料】.《The Telegraph》.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11-18 退休力.理財準備
開心退休要有「4包錢」 理財顧問給3建議讓你提早準備
「退休」是人生重要的階段,也是許多人夢寐以求的目標。想像一下,不用再被工作綁住,可以自由安排時間,享受生活,含飴弄孫,或是追求年輕時未完成的夢想,這畫面真令人羨慕!開心退休 必備「退休四包錢」老丁在一間知名企業工作了快40年,終於到了準備退休的時間,他帶著既興奮但又怕受傷害的心情,來跟退休理財顧問諮詢有關退休金請領的相關問題,顧問除了提醒老丁,請領勞保老年年金及勞工退休金的細節和協助試算金額外,也提醒他退休還有「4包錢」,4包要花的錢!要先分項做好規畫,因為美好的退休生活需要穩健的財務基礎作為後盾。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 2022 年的統計,國人平均壽命已達 80.86 歲,其中男性 77.67 歲,女性 84.25 歲。假設 65 歲退休,平均還有 15 到 20 年的退休生活。這段期間,我們的基本生活費、休閒娛樂費、營養保健費、醫療長照費等4大支出從哪裡來?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談的主題:「退休四包錢」。第一包「基本生活」維持開銷首先是「基本生活」。退休後,雖然不用再負擔房貸、子女教育費等支出,但仍有食衣住行育樂等基本開銷。根據 2023 年行政院主計總處的家庭收支調查,台灣每人每月平均消費支出約為 25,726 元。當然,每個人的生活水平和消費習慣不同,所需的費用也不一樣。建議您在退休前仔細檢視目前的開銷,並預估退休後的生活費用,例如:•住房: 租金、房貸、房屋稅、水電瓦斯、房屋修繕等。•伙食: 在家煮食或外食,不定期與親友聚餐等。•交通: 自用車維修保養、大眾運輸工具交通等。•日常: 家用物品、清潔用品、衣物、美容保養等。•通訊: 電話費、網路費、手機更換、家電添購等。第二包「休閒育樂」享受生活退休後,終於有時間可以好好享受生活,發展興趣,安排旅遊,實現年輕時的夢想。這些休閒育樂都需要一定的費用,例如:•國內外旅遊: 機票、住宿、餐飲、景點門票等。•學習課程: 才藝班、進修課程、書報雜誌等。•興趣愛好: 攝影、繪畫、運動、收藏等。•社交活動: 與親朋好友聚餐、參與社團活動等。第三包「營養保健」注重健康隨著年齡增長,身體機能逐漸衰退,更需要注重營養保健,維持健康。這方面的費用包括:•均衡飲食: 購買新鮮食材、有機食品等。•保健食品: 維他命、鈣片、魚油等。•健康檢查: 定期健檢、癌症篩檢等。•運動健身: 參加健身房、購買運動器材等。第四包「醫療長照」費用驚人台灣已邁入高齡化社會,醫療和長期照護的需求日益增加。根據衛福部統計,2022年國人平均每人每年醫療保健支出約為 72,687元。萬一又碰到健保不給付的自費項目,例如:植牙手術 、白內障手術、膝關節手術、心臟支架手術 等,更是一筆龐大的花費。而長期照護的費用更是驚人,每月可能需要數萬元甚至數十萬元。這部分的費用包括:•一次性費用: 醫療復健器材、輔具、無障礙環境設施等。•照護材料費:營養品、衛生紙、尿布、醫療用品、手套。•長期照護費: 聘請看護、居家照護、安養機構、護理之家等。如何準備退休四包錢?了解了退休後可能需要的費用,接下來就要思考如何準備這四包錢。以下提供一些建議:1.善用政府資源:•勞保老年給付:勞工朋友退休後可領取勞保老年給付,依投保年資和平均月投保薪資計算。•國民年金:沒有參加勞保的民眾,可以參加國民年金,保障老年基本生活。•勞退新制:雇主每月提撥 6% 的薪資到勞工個人帳戶,退休後可一次領取或按月領取。2.規劃個人儲蓄和投資:•設定退休目標:計算退休後每月所需的生活費用,並設定儲蓄目標。•選擇適合的投資工具:例如銀行定存、股票、基金、保險等,分散風險,穩健投資。•定期定額投資:每月固定投入資金,長期累積財富。3.及早規劃醫療和長照保障:•購買醫療險和長照險:轉嫁醫療和長照風險,減輕負擔。•定期健康檢查:早期發現疾病,及早治療。•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規律運動、均衡飲食、充足睡眠,降低罹病風險。老丁聽完退休理財顧問的建議之後,決定在退休前認真的將這退休4包錢,要花的錢先好好計算一下,並且先做好規畫和準備,屆時才可以無後顧之憂的『好命退休』。作者/孫國城CFP®國際認證高級理財規劃顧問RFA退休理財規劃顧問保險管理學會理賠人員資格壽險公司處經理 從業30年壽險公會人身保險業優秀從業人員現代保險基金會信望愛最佳專業顧問天下雜誌709期專訪專長:保險/退休/傳承/信託
-
2024-11-15 焦點.元氣新聞
每日腹瀉多次卻不以為意?小心發炎性腸道疾病找上門
李小姐是一位22歲的年輕女性,因嚴重虛弱感、頭暈、容易喘氣及下肢水腫等症狀就醫。初步檢查發現血紅素只有3.8,遠低於一般女性標準值11-13。因為嚴重貧血,李小姐被轉至血液科門診且診斷為缺鐵性貧血;然而,針對缺鐵性貧血補充鐵劑、輸血治療之後,仍不見起色。後來糞便潛血檢查,發現為陽性,所以再轉診至消化內科門診評估。進一步詢問之下得知李小姐常常每天多次腹瀉,糞便中偶爾可見少量血絲,且伴有腹痛情形。後來醫師透過大腸鏡檢查、還有綜合臨床症狀及病理切片檢查結果,終於診斷為克隆氏症。起初她使用口服類固醇與抗發炎藥物,症狀即獲改善,但數月後開始出現臉部變圓(月亮臉)及體重增加的副作用。經醫病溝通,改用生物製劑治療,除副作用改善外,也在安全用藥之下良好控制病情。至今兩年期間,不論是臨床症狀或是大腸鏡追蹤的結果,都顯示病情受良好控制,達到緩解狀態。IBD分兩類 潰瘍性結腸炎與克隆氏症臨床表現有差異發炎性腸道疾病(IBD)是一種慢性持續性的腸道發炎情況,可分為潰瘍性結腸炎、克隆氏症兩大類,成因面向多,涉及遺傳因素、免疫系統的異常反應、腸道微生物失衡、環境因素等複雜的相互作用。(1)如何區分潰瘍性結腸炎及克隆氏症?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癌醫中心分院綜合內科部陳彥年醫師表示,潰瘍性結腸炎發炎僅侷限於大腸,且以直腸段最常被影響,發炎主要在黏膜層,且為連續性的發炎現象,症狀上以腹瀉及血便最常見。而克隆氏症的發炎範圍包括了整個消化道,從口腔到肛門都可能是受影響部位,病灶呈不連續之跳躍狀分佈,發炎會影響全層的消化道組織,常有腹痛、腹瀉、也可能出現程度不一之血便;除此之外,克隆氏症患者的腸道組織在長期嚴重發炎後可能會產生廔管;且在組織修復結疤時也可能造成腸道狹窄,甚至會有腸道阻塞之症狀。IBD不只腸道出問題 其他系統症狀其實有跡可循陳彥年醫師提出,若腹痛、腹瀉持續超過三個月,合併有血便、貧血、體重減輕及下肢水腫等情形,就建議跟醫院的專科醫師討論是否要做進一步檢查。20到45歲的青壯年如果出現類似症狀(2),發炎性腸道疾病必須列入可能的鑑別診斷,建議儘早就醫檢查較有保障。「由於IBD是自體免疫疾病,免疫系統出問題時,不單單只會攻擊腸胃道,其他腸道外的表現也會讓我們去思考患者是否也會合併有IBD的情況。」陳彥年醫師補充,關節炎、眼睛的葡萄膜炎,特殊的皮膚發炎如結節性紅斑及壞疽性膿皮症,還有某些肝膽系統異常如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等都可能與發炎性腸道疾病有關。藥物治療可控制病情 注意生活型態才是根本之道如何治療IBD?陳彥年醫師強調,隨著近年來的醫療進步,多數患者都能透過各種藥物的治療讓發炎情況有所改善甚至達到完全緩解。倘若傳統的氨基水楊酸類藥物、類固醇或是免疫調節藥物對疾病的控制不理想,現在也有生物製劑及小分子藥物能用來治療。妥善控制病情,可以減少腸道狹窄與阻塞、廔管及相關感染症的發生,也有助於降低日後罹患大腸癌的風險。然而除此之外,一旦出現較嚴重的併發症,如毒性巨結腸症、明顯腸阻塞、腸穿孔或大腸癌,也是要祭出最後手段,請外科醫師協助將受影響的腸道進行手術切除。此外,發炎性腸道疾病的患者也需要注意平時日常生活的壓力與飲食習慣,因為這些生活型態和疾病的活動性息息相關。陳彥年醫師指出,病友應儘可能避免酒精、咖啡、茶、大蒜、辣椒、胡椒等刺激性飲食,容易造成脹氣的食物如地瓜、豆類、洋蔥和韭菜等也要視個人情況避開。再來是生活壓力管理,作息不正常也容易導致免疫系統的活性異常,甚至引發難以控制的發炎情形。但如果遭遇相關症狀也請不用擔心,只要儘早就醫、跟專科醫師討論,好好配合治療,病情通常可以再次獲得良好的控制。
-
2024-11-13 醫療.中醫
腳麻要怎麼走?5方法自我緩解 2居家伸展操改善腳麻問題
腳麻的原因,包含神經、肌肉、血管等問題,在診間常見的以「神經」為主,不論腳麻的部位是在臀部、大腿後側或外側、小腿後側或外側、腳底及腳趾,各式各樣的病人類型皆會在診間遇見,這些都和「坐骨神經」脫離不了關係。而腳麻的問題在中醫屬於「痹症」,所謂痹症為外邪侵襲經絡,氣血閉阻不暢,引起關節、肢體等處出現酸、痛、麻、無力及屈伸不利等症狀。中醫針藥並用治療腳麻中醫治療腳麻的方法可透過針灸搭配中藥使用,常選用穴道為腎俞、大腸俞、八髎、環跳、秩邊,以及下肢局部的筋結點。1.腎俞穴:第二腰椎旁2個指幅,主治腰薦神經痛、腰腿痛、腎臟發炎、夜尿2.大腸俞穴:第四腰椎旁2個指幅,主治彎腰困難、腰痛腹脹、腸脹氣腹瀉3.八髎穴:包含上髎、次髎、中髎及下髎分別位於薦椎4個薦骨孔中,主治坐骨神經痛、腰部疼痛、下肢痛、大小便困難、痛經4.環跳穴:大腿側邊凸起骨頭處與尾骶骨連線的中點,主治坐骨神經痛、下肢麻痺、腰痛5.秩邊穴:第四薦椎旁4個指幅,主治坐骨神經痛、下肢麻痺、腰痛中藥主要依照病人的體質與病情緩急,給予適合的藥物:.風寒濕型:疼痛腳麻因雨天加重,舌苔白厚膩,宜溫經散寒、祛風除濕,可用防風、地龍、天南星、羌活、當歸、川烏。.濕熱型:肢體麻木伴隨關節處熱甚腫痛,發熱、口渴甚,舌紅苔黃燥,宜清熱通絡,可用黃芩、苦參、茵陳蒿、知母、石膏。.氣滯血瘀型:症狀持續多年,腳麻疼痛如刀割、燒灼感,舌頭暗紫有瘀點,宜活血化瘀,可用三七、懷牛膝、赤芍、桃仁、紅花。.肝腎虛型:症狀持續多年,疲累時症狀加劇,易抽筋,嚴重者肌肉萎縮,宜滋養肝腎,可用獨活、桑寄生、芍藥、熟地、何首烏。5方法自我緩解腳麻1.久坐不超過30分鐘、改掉翹腳壞習慣。2.避免長期保持身體彎曲向前。3.選擇適合的床墊及建立良好的睡姿,側睡時可在膝蓋中間放置枕頭。4.每天熱敷腰部及下肢15-20分鐘,每天1-3次,溫度適宜不超過45度。5.每天按摩「腎俞穴」、「大腸俞穴」、「八髎穴」、「環跳穴」、「秩邊穴」5-10分鐘,能助於經絡氣血通暢,促進身體血液循環。2居家伸展操,改善腳麻問題1.麥肯基氏伸展運動(McKenzie exercise)趴著面對床面,雙手放在肩膀兩側,雙手慢慢伸直,將上半身撐起,腰部要貼在床面並且放鬆不用力,停留撐起姿勢維持2-3秒後放鬆,每回合重複10次,每天3-5回合2.伸展大腿後側肌肉及坐骨神經雙手抱膝,緩慢伸直膝關節至大腿後側肌肉有緊繃感,以不出現疼痛為主,維持10秒後放鬆,每回合重複10次,每天做3-5回合若您有腳麻的問題可透過上述方式在家自我緩解,如症狀反覆發作,建議尋求專業的醫師為您診斷及治療。
-
2024-11-12 醫療.骨科.復健
輕鬆練肌力又能降低跌倒風險 簡文仁教你2招練核心+防跌5要操
上了年紀之後,一旦跌倒很容易骨折受傷,日常生活中該如何預防跌倒?國策顧問、物理治療師簡文仁在「元氣最愛問」節目中表示,要降低跌倒風險,應加強肌力、提高身體靈活度與平衡感,他傳授並示範「兩招練核心」及「防跌五要操」,可輕鬆練到核心肌群,增強肌力、握力、臂力、腿力 ,避免重心不穩而跌倒的危險。預防跌倒有五要點,簡文仁強調,首重下盤要有力,上下階梯就不容易失去平衡;其次是髖關節要夠靈活,不然會卡卡的蹲不下去,腿也抬不高;三是平衡要穩定,平衡感不好就容易發生意外;四是環境要安全,無論居家或外出都要注意;五是用藥要注意,部分藥物容易引起頭暈或血壓低,也會導致跌倒。2招練核心1.拜天拜地兩腳打開、兩手掌貼合,向上拜天,向下拜地,身體軀幹前後動的過程中,可以訓練腹肌、背肌、腿肌,若擔心體能不夠好,可以坐在椅子上進行。2.撈蝦子兩腳打開、兩手做出河裡撈蝦的動作,讓身體重複俯仰,可以訓練軀幹力量。防跌5要操1.左右弓箭雙擺臂半蹲,左右弓箭步,雙臂左右擺動。2.大字伸展轉陀螺手腳張開呈大字型,向左向右轉動。3.金雞獨立合十敬兩手合十,一腳抬起,但如果站不穩,可改成一腳往前跨一小步。4.頂天立地體自旋一手向上頂,一手往下壓,踮腳自轉。5.拍手跳腳如遊戲拍拍手、跳跳腳,像個孩子似的手舞足蹈。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11-12 醫療.牙科
為什麼會磨牙?4原因可能跟磨牙有關!5招有助停止磨牙
睡眠時的惱人噪音不只有來自枕邊人的打呼,就連磨牙聲響也可能令人一夜難眠,但許多人並未意識到自己有這個問題,直到牙醫在例行檢查時提到,或是長期忍受的床伴指出時才發現。什麼是磨牙症(Bruxism)?磨牙症是指你緊咬、磨動或咬牙切齒,這通常是在不自覺的情況下發生,無論是在清醒或是睡覺時都可能出現。許多人偶爾會磨牙,尤其是在壓力大的時候。但如果經常這樣做,會對牙齒和下巴造成額外的負擔,進而引發牙齒損傷、頭痛、下巴痛以及其他問題。任何人都有可能患上磨牙症,但最常見於兒童、青少年和年輕成年人。由於磨牙通常在睡眠中發生,因此很難確定究竟有多少人會磨牙。磨牙最常見的原因為何?事實上,磨牙並沒有單一明確的原因,而是可能有多種風險因素共同作用,包括:.壓力和焦慮:感到壓力山大或焦慮不安可能會導致磨牙。.生活習慣:吸菸、飲酒和攝取大量咖啡因(每天超過六杯咖啡)的人,磨牙機率是一般人的兩倍。.某些藥物:這包括一類稱為選擇性血清素再攝取抑制劑(SSRIs)的抗焦慮藥物。.睡眠呼吸中止症:睡眠呼吸中止症與磨牙之間存在關聯,這意味著許多人同時患有這兩種情況。如何停止磨牙?在某些情況下,磨牙症無法完全預防,但有許多方法可以保護牙齒免受損害,並減少白天和夜間磨牙的次數。1.睡前放鬆並保持良好的睡眠習慣任何有助於讓大腦遠離壓力的活動,皆有助減少磨牙所造成的傷害。例如睡前冥想和深呼吸,白天做瑜伽,都是有助於促進放鬆的活動。另外,維持良好的睡眠衛生習慣,也能幫助特別減少夜間的磨牙情況。2.避免興奮劑從咖啡和茶到尼古丁,大多數人每天都會攝取不同類型的興奮劑。專家指出,咖啡和茶中的咖啡因會讓你更容易磨牙或緊咬牙齒。與此同時,吸菸的尼古丁可能會讓你有點焦躁不安,並增加磨牙的可能性。3.訂製牙套牙醫可以製作一個訂製牙套來保護你的牙齒,這個裝置還可以將你的下巴放在更有利的位置,減少顳顎關節肌肉的壓力。當你最有可能磨牙時就可以戴上。4.留意不自覺地緊咬雖然通常是睡眠中的磨牙造成的傷害最大,但一整天無意識地緊咬牙齒也可能讓你強化這種習慣,並導致在夜間更頻繁磨牙。5.收起口香糖如果你有磨牙的習慣,最好避免嚼口香糖。專家表示,通常不建議經常咀嚼口香糖,因為它會損傷下巴關節,並且會養成這個習慣。若你是長期磨牙者,尤其需要放棄嚼口香糖,因為你的牙齒琺瑯質可能已經磨損,反覆咀嚼可能會導致更多損害。【資料來源】.How to stop grinding your teeth and what it really sounds like.Cleveland Clinics: Bruxism (Teeth Grinding)
-
2024-11-11 醫療.骨科.復健
全球第二大流行疾病 醫揭年長者骨鬆釀髖部骨折死亡率達36%
骨質疏鬆症被世界衛生組織(WHO)認定為全球第二大流行疾病,僅次於冠狀動脈心臟病。預估2050年時,有50%以上髖部骨折會發生在亞洲,目前台灣骨折發生率為全亞洲第一、世界第九。骨質疏鬆容易造成髖部骨折,後續可能導致病人臥床、行動受限、肌力萎縮,甚至引起反覆感染相關併發症,死亡率極高,骨鬆可謂是年長者的隱形殺手。根據統計,65歲以上長者髖部骨折後,一年內死亡率達14%到36%。人體骨骼肌肉會隨年齡增長而減少,當出現腰痠、背痛、關節痛等症狀時,骨質疏鬆可能已悄悄上身。骨質含量(骨本)是未來年長骨折風險的關鍵,一般人骨質密度在20至30歲會達到高峰,35歲後便逐年流失,尤其是停經婦女骨質密度流失速度會更快。如果骨本不足,仍有機會可以彌補到接近正常水準。年輕時,應注重「飲食」與「規律運動習慣」,可建立較佳的骨密度,降低未來十年骨折風險。飲食以「均衡」為基礎,運動可從事如水中行走、自由車等「阻力運動」和「肌力訓練」,能增加骨質生成,加上適當日曬幫助身體產生維生素D,強化腸道對鈣的吸收,加速骨骼再造。骨質疏鬆可視為一種慢性病來維護保養及預防,並盡可能減低風險、長期共存。「高風險族群」包括年長者、停經後婦女、卵巢切除或提前更年期的女性,或體重過輕、曾經骨折、服用高骨鬆風險藥物如類固醇、慢性病患者如糖尿病、免疫疾病、慢性腸胃道疾病、腎臟病、血液透析患者等,可考慮接受骨密度檢查,提早發現、提早治療。「已經罹患骨質疏鬆症者」應定期每半年到一年接受骨密度檢查追蹤,且應在飲食與運動、西醫治療上妥適的配合,減緩骨質流失的速度、降低骨折及後續併發症風險。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11-11 養生.運動健身
騎單車注意姿勢 3錯誤恐釀運動傷害
要活就要動,「騎腳踏車」是對身體最沒有負擔的運動,可以強化心肺功能、改善膝蓋退化、預防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甚至還可以減重。不過,嘉義長庚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許宏志提醒,騎乘單車必須注意姿勢正確,尤其坐墊部分,別為了追求運動化的外型而造成運動傷害,或因摩擦導致皮膚炎。騎單車是最好的有氧運動之一,許宏志表示,像體重過重、有關節問題的人,如果從事慢跑運動,會因負荷過重,導致腰痛、膝蓋痛;游泳則有場地、氣候的考量,並非時時都可執行。騎單車的強度可比照跑步,能提升心肺耐力,增加肌力、訓練平衡,且關節負重較輕,是對骨質疏鬆、關節炎病人十分合適的運動選項。手抓太緊 騎久恐脖子痛「騎乘單車時,務必注意騎姿,不要未蒙其利、先受其害。」許宏志建議,騎車時手輕握手把即可,若是抓得太緊,脖子肌肉容易緊繃,無法吸收來自地面的震動力道,尤其是台灣單車道路況較差,有時騎久了會導致脖子痛。坐墊太小 造成臀肌緊繃乘坐單車座墊時,許宏志建議,將臀部二處硬骨凸起(即坐骨),分別靠在坐墊兩側,不要為了流線造型,選用太細、太小的坐墊,一旦坐骨缺乏支撐,就會造成臀部肌肉緊繃不適。坐墊太低 易致膝蓋磨損騎單車時坐墊應如何調整?許宏志說,調整座墊高度時,要注意膝蓋彎曲角度,若坐墊調太低,膝蓋角度會小於90度,容易導致膝蓋磨損;若坐墊太高,則會導致騎乘時,重心不易維持。建議可採取「踏板踩到底時,膝蓋微彎15至20度」為標準,較為適當。在戶外騎單車,最擔心跌倒。許宏志表示,有些人騎乘單車習慣使用「卡鞋」將鞋子固定在踏板,目的是提升加速效果,但若遇道路不平或重心不穩時,就會因雙腳無法抽出維持平衡而跌倒,增加受傷機率。很多人摔車時,會習慣性以手掌、手腕撐地,就容易導致韌帶受傷。「燒襠」也是騎單車常見的傷害。許志宏指出,騎乘單車容易導致鼠蹊部灼熱,產生摩擦性皮膚炎,有些車友為了改善此情況,會選擇穿車褲,但車褲通常材質較厚,且剪裁很緊,有時會因為壓迫,引發臀部外側的神經「髂前上棘」疼痛或發麻,建議從根本解決問題,必須使用「醜一點」較寬、較大的坐墊。還有不少人擔心騎單車當運動會導致「蘿蔔腿」。許宏志說,經過騎單車運動訓練,小腿肌後方容易肥大,這無可厚非,建議民眾在騎乘單車前後,進行小腿前方的「脛前肌」運動,只要正常站立,將重心放在腳跟,脛前肌就會出力,達到訓練效果,可讓小腿變得勻稱即可。
-
2024-11-10 退休力.退休力檢測
2024退休力論壇/山域嚮導阿布:熟齡登山得「停看聽」
登山是極佳的有氧運動,許多熟齡族群都喜愛徜徉在山林步道,吸收負離子及芬多精。資深專業山域嚮導阿布分享,日本已經將森林浴列為「預防性健康照護」的一環,能紓解壓力、增強免疫力。熟齡輕旅行正夯,尤其是登山行程,在負重行進的過程中,可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阿布提到,許多人認為爬山對老年人來說太危險,但他曾協助許多6、70歲的長輩登上玉山,甚至挑戰海外的非洲吉力馬札羅山、瑞士馬特洪峰,圓了一生的夢想。年齡並不是登山的阻礙,但是要遵守「停看聽」原則,詳細評估安全狀況,千萬別說走就走。阿布分享,登山守則第一條「停」,務必先了解自己的身體,除了控制慢性疾病,也要請醫師評估是否適合,並針對個人狀況給予適當藥物預防高山症。再來,要「看」清楚登山路線的詳細資訊,並進行環境風險評估。登山前要慎選合法業者,過程中要「聽」從專業指導,維護自身安全,降低意外發生。除了「停看聽」原則,熟齡爬山還要訓練心肺耐力、核心肌群,讓雙腿有足夠的肌耐力,幫助走得更久更遠。阿布提到,全身最大的新陳代謝組織是肌肉,尤其下半身占整體肌肉量60至70%,老化先從下半身開始,如果什麼都不做,肌肉量只會愈來愈少,增加罹患肌少症、衰弱症的風險。鍛鍊下半身肌肉的好處多,包括預防骨質疏鬆、消除脂肪、促進血液循環、延緩腦部退化等。日常可透過弓步蹲與深蹲鍛鍊各大肌群,練好腿力也能減緩關節負擔,穩定行走「防跌」。阿布強調,肌肉的增長不受年齡限制,不論幾歲都要動起來;若平常沒有登山習慣,良好體能是戶外活動的基礎,先從郊山等級開始,勿越級打怪。
-
2024-11-09 醫療.骨科.復健
年輕時飲食可能導致骨折?你所不知的骨鬆症「好發族群、預防方法」一次看
提到骨質疏鬆症時,大部分人下意識都會覺得那是進入老年才需要擔心的疾病,日本Benesse生活網站就請教到骨科醫師鞆浩康(Hiroyasu Tomo),破解大家對於骨質疏鬆的迷思,並進一步理解它的成因和健康風險。什麼是骨質疏鬆症?有豐富醫療經驗的鞆浩康醫師現為大阪醫療機構「Ortho Group」的董事長,他將骨質疏鬆症定義為:「骨骼密度和品質下降、變得脆弱且容易骨折的疾病。」這種疾病好發於老年人和停經後的女性,尤其是在脊椎、髖關節和手腕等身體部位,如果缺乏鈣、磷、鎂等礦物質,以及膠原蛋白等營養素,骨骼的強度就會下降,輕微的撞擊或跌倒就可能造成骨折。要注意的是,骨質疏鬆發生前可能沒有任何預兆或疼痛,因此不少患者是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骨質已經嚴重惡化。原發性骨質疏鬆症 VS 繼發性骨質疏鬆症骨質疏鬆症又可分為「原發性」與「繼發性」。「原發性骨質疏鬆症」主要和老化、更年期有關,對於女性來說,隨著年齡增長和停經導致雌性激素減少,骨質密度逐漸下降。另外,青少年時期缺乏營養和運動也是造成原發性骨質疏鬆的原因,骨質的密度在20歲左右達到高峰,如果年輕時骨質密度不夠,就會增加未來骨質疏鬆的風險。至於「繼發性骨質疏鬆症」則多與甲狀腺功能亢進或慢性腎臟病有關,也可能由藥物治療引起,例如長期使用類固醇。骨質疏鬆會對身體造成什麼影響?骨質疏鬆症的主要風險是骨折,進而導致運動功能下降和慢性疼痛,使生活品質不如以往。而脊椎骨折則會造成駝背、姿勢不良,連帶引發腰痛、肩膀僵硬或是膝蓋疼痛,甚至可能對內臟造成壓力,出現食慾不振和消化不良的情況。哪些族群更容易罹患骨質疏鬆症?1.營養不足骨質疏鬆症的患者通常是因為缺乏營養,鈣、維生素D和蛋白質流失都會導致骨密度和品質下降,特別是「蛋白質」,它有助於膠原蛋白生成,而膠原蛋白是骨骼強健的基礎。 2.缺乏運動透過適度的運動可以對骨骼形成刺激,有效增加骨密度,防止骨質疏鬆。而缺少運動習慣的族群則會提高骨質疏鬆的風險。3.過瘦或是20歲前節食的人前面提過,骨骼密度約20歲時達到高峰,如果在此之前進行節食,造成營養不足,便無法發育成足夠強韌的骨骼,因此老年時或女性停經後罹患骨質疏鬆症的風險就增加了。4.其他因素除了飲食和運動會影響骨骼密度之外,家族病史、吸菸、過量飲酒、長期使用類固醇,也是造成骨質疏鬆症的危險因子。骨質疏鬆症可以預防和治療嗎?雖然骨質疏鬆聽起來很可怕,慶幸的是它可以預防和治療。病患除了用藥物治療骨質疏鬆症外,一般民眾在日常上則可以多注意營養均衡、從事適當運動,這兩者是預防骨質疏鬆的關鍵。 在營養方面,可以多補充鈣、維生素D、維生素K,另外蛋白質的攝取也很重要。至於可以從事什麼運動呢?比起走路,「慢跑」、「跳躍」和「深蹲」更能有效刺激骨骼,提升骨密度和骨質強韌度。
-
2024-11-09 焦點.健康你我他
如何照護老寶貝/媽媽失智住榮家 三班人力照顧
很長一段時間,媽媽獨居在台北,平時她還能弄點簡單吃的,但因罹患類風濕關節炎,多半需要旁人協助。我婚後因工作定居於台南,三番兩次勸她搬來南部住,小孩也希望能和奶奶住在一起,可是老人家卻不為所動。十幾年來想盡孝道,便得利用假日舟車勞頓往返,已習以為常。暗忖可能家裡空間不大,猜媽媽想有自己獨立的空間,因此看中離家不遠處新建的一棟大樓,室內含雙主臥共四間房,三面採光前後陽台,戶外公園草木扶疏,看了兩次就簽約下訂了,連房價都用媽媽的生辰月日和建商談妥。以為先斬後奏能博得歡欣,豈料交屋後媽媽根本沒興趣。有次連哄帶騙載媽媽南下,車都開到新房門口,她堅持不下車,連看一眼都不想,眼看近千萬的貸款,只好委託仲介將房出租減輕壓力,繼續過著南北奔波的日常。終究是造化弄人,八年前媽媽在國外摔斷腿,醫院躺了快一周排到手術,出院沒幾天,我就推著輪椅搭機一同返台,休息一晚直接帶回我家,把主臥室讓給媽媽睡,完全無行動能力的她,只好乖乖就範。如今媽媽已經重度失智,生活無法自理亦無法言語表達,除了我幾乎不認得其他人,費了一番工夫,讓媽媽住進台南榮家樂智堂頤養天年。有三班人力充分照顧,吃喝拉撒正常別摔跤,就是我僅有的期盼了。
-
2024-11-09 養生.運動健身
對肌肉、骨骼、心臟都好!1天花5分鐘就能鍛鍊全身的高CP值運動是它
我們都知道運動對健康有好處,但總是有各種藉口不運動。教育部體育署「112年運動現況調查結案報告書」就顯示,國人不運動的主因為工作太累、懶得運動、沒有時間。不過如果告訴你,有一項運動每天僅需花你5分鐘,就可以鍛鍊全身,對骨骼、肌肉和心臟健康都有益;而且你不需要特別去外面找場地,在家裡在辦公室都可以做。這項容易上手的運動是跳繩。為什麼要跳繩?跳繩對健康的5好處為什麼推薦沒什麼時間、沒動力運動的你,可以先嘗試跳繩呢?因為它真的是很方便可以進行、持續跳個一小段時間就可以達到以下5個好處,算是「CP值」相當高的運動。1.為了燃燒卡路里:與其他5分鐘活動相比,跳繩燃燒的熱量很高。.跳繩5分鐘約燃燒100卡路里.跑步5分鐘約燃燒50卡路里.步行5分鐘約燃燒25卡路里2.為了心臟健康:跳繩是一種心血管運動,可以提高心臟的泵血能力並降低血壓3.為了敏捷性和協調性:跳繩可訓練你的大腦在正確的時間跳躍,並以有節奏的方式將繩子擺動到頭頂,讓手腳的動作與大腦同步。4.為了鍛鍊肌肉:肌肉品質在40歲後開始急劇下降,跳繩會對腳踝、膝蓋和臀部施加很大的力量,可讓大腿小腿更強壯。5.為了骨骼健康:上下彈跳時雙腳著地的撞擊,關節會承受壓力,但對於保持骨密度也非常有用。如何開始跳繩?聽到要叫你跳繩,你會不會覺得,不就小學生在做的運動、很容易啊?不過根據《The Telegraph》訪問運動教練Dalton Wong卻指出,「跳繩本身真的很困難」,但只是一旦你掌握了竅門,5分鐘的跳躍就可以成為一項激烈的全身鍛煉,這短短5分鐘對大腦的刺激遠高於游泳或相同長度的跑步所需的大腦刺激,因為你必須時刻注意繩子在哪裡以及何時跳躍,它是提高身體敏捷性和協調性的一個非常有效的方法。以 30 秒為單位進行長達 5 分鐘的跳繩,而隨著身體習慣新的練習,每周增加一次。一旦掌握了良好的節奏,跳繩就會變成你可容易做到、且成本效益很高的運動。但要特別提醒的是,中年後要跳繩應更謹慎,首先要先確保你的關節夠強壯,可以承受衝擊,才能開始跳繩運動。如果關節已有受傷或疼痛,就不建議跳繩,可改選擇游泳,游泳對關節較為溫和。每天2分鐘的費力運動就能降低早死風險澳洲雪梨大學2022年的研究指出,每天只要進行兩分鐘的費力運動(vigorous activity),就能降低早死風險達18%。上樓梯,在公園裡跑來跑去或跳繩,都可以算「費力運動」。不知是你不是覺得很心動?每天一起騰出5分鐘來跳跳繩吧。【參考資料】.《The Telegraph》 .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11-07 養生.健康瘦身
從外貌可看出體脂肪堆積方式 醫師曝一種肥胖身形「患病風險更高」
體脂肪是衡量是否肥胖的標準之一,對想要減肥的民眾來說,就像是進行一場與身體脂肪的抗戰,而身體脂肪又分為皮下脂肪與內臟脂肪。日本Medical DOC網站就請東京減重治療診所的高橋醫師和大家分享兩者有什麼分別和需要注意的地方。肥胖對健康有壞處嗎?肥胖除了對身材造成影響之外,是否真的會增加疾病風險呢?對此高橋醫生表示:「肥胖是導致高血壓、血脂異常、第二型糖尿病、癌症、脂肪肝等疾病的因素。」有研究指出,大腸直腸癌、肝癌、子宮癌和乳癌這些癌症都與肥胖有關。除了慢性疾病與癌症,肥胖也可能造成睡眠呼吸中止症、骨關節炎,對身體健康來說並不有利。身材與脂肪堆積方式有關,你屬於哪種類型? 高橋醫師表示,肥胖有各種分類方式,而根據脂肪堆積的類型,可以分為「皮下脂肪肥胖」和「內臟脂肪肥胖」兩種。皮下脂肪肥胖是指脂肪堆積在皮下,特別是下半身,如下腹、臀部和大腿的部位,也就是較常見於女性的「梨形身材」。而內臟脂肪肥胖則是屬於「隱性肥胖」,雖然外表看不太出來,但脂肪堆積在內臟周圍,使體脂率相當高。有些人如果是「蘋果身材」,也就四肢纖瘦、但小腹突出,很可能就是屬於內臟肥胖類型。皮下脂肪和內臟脂肪哪個更不健康?高橋醫師指出,無論是積累在皮下或是內臟的脂肪都會增加疾病風險,然而「內臟脂肪肥胖的人面臨更高的風險」。這是因為內臟器官上的脂肪很容易影響器官本身的功能,尤其要注意「脂肪肝」所引發的肝硬化、肝癌、病毒性肝炎等肝臟疾病。要注意的是,這並不代表只是下半身肥胖的群眾可以鬆一口氣,因為皮下脂肪堆積通常也會連帶影響到內臟脂肪的堆積。高橋博士也提醒民眾,除了因為在意外表而減肥,更重要的是了解肥胖帶來的疾病風險,像是有些人為了美觀會去進行抽脂,雖然皮下脂肪的細胞數量減少了,但可能使脂肪直接沉積在內臟,造成其他健康隱憂,保持良好的飲食和運動習慣是燃脂的基本之道,民眾也可以向專業的醫療機構問診尋求建議。
-
2024-11-06 焦點.健康知識+
從地板起立與坐下的能力可推知壽命長短?研究教你如何測試
評估:坐下與起立測試身體練習:地板坐姿與鬆動術從地板起立與坐下的能力可以推知你的壽命長短嗎?巴西與美國研究團隊認為兩者存在關聯,並以此做為研究題目。最終在《歐洲預防心臟病學期刊》(Europe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Cardiology )2014年刊登的共同研究裡,研究人員針對2,002 名年齡51~80 歲的男性與女性進行坐下與起立測試(也就是本書前言介紹過的測試,我們現在要求你再測一次)。之後,這群科學家就去忙自己的研究事務,六年後才回來檢視這群人狀況。在這六年期間,共有179 名(近8%)受試者去世。分析研究數據後,研究人員發現,需要支撐才能起立與坐下的人,死亡風險較高。相反地,受試者在這項測試的分數越高,存活機率就越大。你可能會覺得,「嗯,這很正常吧。死者大概很老,而老人本來就沒那麼靈活,他們跌倒後可能無法起身,接著發生一連串不幸的事。我沒那麼老(或是我年紀雖然大,卻還很強壯),應該不用擔心類似的事發生在我身上。」但這等於錯失重點。巴西與美國研究人員的結論是:測試表現良好的人擁有更好的活動度,有更好的活動度就比較不會跌倒,整體健康狀況也比較好。這意味著,無論你是否擔心跌倒,輕鬆坐下與起立的能力都反映你的健康狀況(而且老實說,任何年齡的人都可能跌倒,因此別低估能夠起身的重要性)。如果你能以各種方式起立與坐下,不需輔助或僅需少許輔助,那就表示你的身體非常穩定、靈活、有效率。換言之,這些身體特質能幫助你遠離疼痛、感覺更有活力,而且能夠投入自己喜歡的所有活動。這是各年齡層的人都可以追求的目標。我們之所以喜歡坐下與起立測試,並將之納入十項練習,是因為它能夠揭露你看不見的問題。你每天都用習慣動作度過一整天,想都不想,以僵固的方式使用身體。但你的身體究竟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哪些方面可以改進?除非你仔細觀察,否則根本不會知道。透過評估這個生命徵象,你將更了解自己的身體,並為正面改變打下基礎。評估:坐下與起立測試此測試的首要目標,是判斷髖關節的動作範圍是否良好,同時也測量你的腿部與核心肌力,以及平衡與協調的能力,這些特質幫助你從地板上起立與坐下,無需輔助。這些元素加起來,你就能夠順暢地移動,且在必要時──在你必須快走或奔跑、迅速彎腰撿東西、直奔上樓、在姊姊婚禮上跳舞時,都能加快速度,你的身體將感覺更自由,比較不會有僵緊的關節與肌肉帶來的阻力。在你展開測試前,請記住一些事情。如果不需輔助便能直接坐下並從盤腿坐姿起身,那你可以獲得金色星星一枚,這代表你具備基本的髖部柔軟度。但藉助支撐也可以。將一隻手(或兩隻手)放在地上,身體前傾碰到膝蓋以支撐自己,甚至也可以抓住沙發椅背。只要能起身就很厲害。在這項測試表現不佳或失敗,不需要覺得丟臉。從地板上起立並不是每天會做的事,所以為何要期待自己表現得很好呢?但你一定可以逐漸進步。在測出分數後,我們將告訴你如何改善。因此請接受測試,看看自己表現如何。事前準備穿著寬鬆衣物,脫掉鞋子。在地板上找一塊沒有雜物的區域。測試如果你覺得需要輔助的話,可以站在牆壁或穩固的家具旁邊。一開始,站著的一條腿交叉放在另一條腿前面,往地板坐下,直到進入盤腿坐姿,過程不要抓任何東西(除非感到非常不穩)。然後,從這個兩腿交叉的姿勢起身,如果可以的話,不要用手或膝蓋撐地板,也不要使用其他支撐物。告訴你一個祕訣:向前傾時,雙手向前伸直可以幫助平衡。解讀結果從10 分開始,出現以下任一問題或情況就扣1 分。 .一隻手撐在牆壁或其他堅固表面.一隻手放在地板上.膝蓋碰到地板.用腿的側面支撐自己.失去平衡無論分數是好是壞,都請當成基準點:你可以藉此評估你的能力,如果需要改進(幾乎所有人都需要),也用這個分數來評估進展。無論你的年齡或體形為何,努力朝10 分邁進。你的最終目標應該是不用任何支撐物就能從地板上起立與坐下,就這麼簡單。如果你的分數低於10 分,是否意味著你失敗了?絕非如此。所有人(包括我們在內)依然喜歡你。採用我們建議的練習而逐漸提高分數確實值得稱讚,但請持續練習直到取得10 分為止。此外,無論你的分數是高是低,改進或維持的處方都一樣。你可能會覺得有些上當(以為分數越高應該可以練得越少),但無論你的目標是改進或維持現況,有助於提升活動度的坐地板訓練與鬆動術都是你每天必須做的身體練習。再次強調,這些分數僅是用來幫助你了解自己目前狀況。以下是分數代表的涵義。10 分—最高黃金標準。你的髖關節動作範圍顯然很好,而且也具備其他維持活動度的重要特質。但切勿因此自滿,請繼續練習以維持此技能。7~9 分—恭喜你,這個分數很不錯。僅需要多一點練習(可能是增進維持平衡的能力或增加髖部柔軟度),你就能達到10 分。3~6 分—你正朝著正確方向前進,但進步空間仍很大。請將此身體練習列為優先要務,有助於改善髖關節動作範圍。0~2 分—對你而言,從地板上起立與坐下顯然非常困難,甚至不可能做到。請不要氣餒。熟能生巧,你絕對可以透過練習做到。在沒有任何輔助下起身,靠的是一些腿部與軀幹的控制能力,以及平衡感與髖關節的動作範圍。你可以透過經常練習起立與坐下,並執行特定鬆動術來培養這些能力。何時該重新測試?每次你坐在地板上時(理想情況是每一天)都可以再次測試,看看自己是否有進步。坐地板的好處,或如何(與為何要)提升你的坐立分數舊金山的奧林匹克俱樂部(Olympic Club)是一家高級私人運動會館,創立於1860 年。他們的會員可以在大型吊燈下用餐、在修剪整齊的高爾夫球場打球,並在一座歷史悠久、有玻璃圓頂的泳館游泳。這是一個非常時髦的地方。因此,當我們在這裡舉辦活動度講座並告訴來賓坐在地板時,大家浮現困惑的表情並不令人意外。事實上,他們毫無選擇,因為我們已清空所有椅子。這些與會人士無疑期待聽到一些關於特殊伸展或等長收縮的資訊,或是海豹部隊成員才會知道的鬆動技巧,但得到的卻是要求他們像幼兒一樣盤腿坐的指令。我們看著他們不自在地扭動。我們那天在奧林匹克俱樂部想表達的重點是,坐地板(如果你常坐的話)能幫助你更熟練地坐下,然後再站起來,過程不需要任何支撐。另一個好處是,這可以部分抵消身體日復一日久坐(坐在椅子上、沙發或開車,也就是讓身體一直處於直角的坐姿)採取代償姿勢的影響(有時候甚至引發疼痛)。我們的身體天生就是用來坐地板的,因此當你每天花一些時間坐在漂亮的鑲木地板或絨毛地毯上時,你正在協助「野化」你的髖關節。坐在地板上可以恢復髖關節的動作範圍,這不僅使得起身與坐下變得更容易,也有助於修復久坐引發的肌肉骨骼問題。
-
2024-11-05 慢病好日子.更多慢病
慢病主題館【體重減輕】「我沒減肥,但怎麼體重一直掉?」體重異常減輕要注意!
【本文由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 馬偕紀念醫院家庭醫學科 林敬晃主治醫師提供】43歲王小姐因嚴重口渴就診,即使飲料甜點毫不忌口,體重卻不升反降,連朋友都好奇詢問如何減法,讓她很不好意思。陳先生67歲是資深老菸槍,三個月來體重從72變成64公斤,褲頭鬆了一大圈自己都嚇一跳,雖然努力吃好多碗飯,但情況依然沒有改善。現代人將纖瘦與健康劃上等號,許多減重秘訣也不離「熱量赤字」四字。但在醫師眼中,非刻意的(Unintentional)體重減輕卻可能是身體發出的警訊!首先,「非刻意」是指未特別執行減重計畫,或改變飲食習慣與身體活動量的情況;而臨床上需注意的「體重減輕」,則常以六至十二個月內下降超過原體重的百分之五(含)以上為標準。 非刻意的體重減輕有許多成因,需要醫師根據病史、伴隨症狀、抽血及影像檢查,甚至針對心理社會層面進行整體評估。下面列舉體重減輕的主要成因:一、惡性腫瘤雖然惡性腫瘤最令人擔心,但其實只佔全部二至三成,當中又以腸胃道惡性腫瘤最多,此外肺癌、淋巴癌或腎臟癌也是可能導致體重減輕的惡性腫瘤。醫師除了根據伴隨症狀,如厭食、腹脹、排便習慣改變、久咳或倦怠發燒等,也會輔以抽血、糞便或影像檢查進行評估,民眾亦可定期接受政府癌症篩檢服務,以便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二、其他腸胃道疾病除惡性腫瘤外,任何影響腸胃系統消化吸收或發炎的疾病,都可能導致體重減輕,如慢性腹瀉、胃食道逆流、消化性潰瘍、小腸結腸炎、慢性胰臟炎及發炎性腸道疾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等,都是可能原因。三、內分泌疾病內分泌失調也影響著體內能量的新陳代謝,如甲狀腺機能亢進使代謝速度加快,導致心悸、手抖和體重減輕。未控制的糖尿病導致血糖過高,造成血漿滲透壓升高,引起滲透性利尿作用,近一步造成脫水現象,導致多吃、多喝、多尿與體重減輕的「三多一少」症狀,是成年人常見的體重減輕原因之一。四、急慢性感染或發炎身體處於發炎狀態會提高代謝率來對抗威脅,另外由於身體不適,也可能食慾不振而使體重下降。常見原因包括愛滋病、肺結核、肝炎病毒(如C型肝炎)、寄生蟲或黴菌感染。此外,風濕免疫疾病,如紅斑性狼瘡和類風濕性關節炎,也都可能影響腸胃道,降低食慾和消化功能。最後,一些重大慢性器官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病、心臟衰竭和末期腎臟疾病等,也會讓身體處於慢性發炎狀態,並由於器官衰竭的症狀、不適與心理影響,近一步導致體重減輕。五、神經心理層面神經系統疾病,如腦中風、失智症或帕金森氏症,藉由影響身體活動、情緒、感覺及認知,近一步導致食慾、吞嚥及食物獲取能力下降。心理層面則要評估是否具憂鬱、焦慮、躁鬱、厭食症等困擾,導致食慾不振與自我照顧能力下降。神經及心理的障礙也容易涉及照護(如家庭支持)、居家環境(如獨居)及經濟能力等社會支持議題。六、其他一些如甲狀腺素、糖尿病、抗癲癇藥及失智症的治療藥物,都可能包含會引發體重下降的副作用。此外,酒精或非法物質濫用也須列入考慮。七、年長者的非刻意體重減輕隨著年齡增長,肌肉量會自然下降且脂肪比例增加,這些正常老化現象是積年累月的,不應與非刻意體重減輕劃上等號。此外,由於長者伴隨體重減輕的症狀不一定典型,成因卻可能更加複雜,除上述成因外,口腔衛生、身體功能下降、嗅味覺改變及咀嚼吞嚥(嗆咳)等原因也需列入考量,民眾可至家庭醫學或老年醫學門診,由專科醫師進行評估,並視需求安排其他醫療職系(心理師、營養師、復健師等)介入。經醫師仔細檢查後,發現王小姐血糖超標,在給予降血糖藥物後口渴症狀大幅改善;陳先生則在胸部X光中發現可疑腫塊,除建議戒菸後續也轉至胸腔科進一步評估。提醒民眾不要輕忽體重減輕的警訊,若有疑慮建議至醫院進一步評估檢查。【慢病主題館】名家專欄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致力於推動家庭醫學研究、專科醫師培訓與基層醫療發展,並加強與國際間的交流合作。學會通過舉辦學術研討會、推動家庭醫師制度等,提升全民健康水準,並積極輔導教學醫院設立家庭醫學科,為社區居民提供更貼心的醫療服務。官方網站|醫師介紹|更多文章【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