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01 焦點.杏林.診間
搜尋
開心手術
共找到
52
筆 文章
-
-
2024-08-13 醫療.心臟血管
光是站著就累 台大「心導管置換肺動脈瓣膜」救法洛氏四重症患者一命
28歲張小姐是先天性心臟病「法洛氏四重症」患者,小時候曾接受開心手術,成年後因嚴重肺動脈瓣逆流,導致右心室擴大,心臟功能惡化,不僅爬樓梯會喘,光是站著就累。台大醫院為她進行心導管置換肺動脈瓣膜手術,肺動脈瓣逆流問題獲得改善,她也是台大第100例的心導管置換肺動脈瓣膜患者。台大兒童醫院小兒部教授、心臟科主任王主科指出,法洛氏四重症占先天性心臟病5%,每年約3千到4千名新生兒中,有一個法洛氏四重症,東方人罹病比率高。通常出生後就會發現,約一歲左右進行矯正手術,但還是有2至3成在成年後會出現肺動脈瓣膜逆流,需要定期追蹤。台大小兒部副主任林銘泰表示,若出現肺動脈瓣膜逆流,因右心室出口狹窄,導致血液逆流及右心室擴大,未及時換瓣膜治療,恐心臟衰竭。過去傳統治療為開心手術,但風險大、手術恢復期長,也留下很長的傷口疤痕,近年發展心導管置換肺動脈瓣膜手術,傷口小,4天即完成療程。台大醫院於40多年前,即進行法洛氏四重症手術治療,目前手術矯正成功率達98%。2015年起,引進免開刀的經心導管肺動脈膜置換術,但一開始沒有健保給付,家屬聽到需百萬元的費用都慌了,只能咬牙苦撐,負擔沉重的醫藥費。2019年,由台大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施景中接生的女童綺綺,因複雜先天心臟病於10歲離世,她留下了許多手繪恐龍圖畫,轉為LINE貼圖,當年銷售金額突破1500萬元,其中522萬元捐給兒童心臟病基金會,幫助經濟能力不佳的心臟病患者家庭,一名病童補助人工瓣膜約20至25萬元。台大團隊接力,將這分由大愛灌注而成的治療成果,化為申請健保給付的有力證據。2021年12月1日,心導管肺動脈瓣膜獲得健保給付,並由台大醫院團隊制定全國治療準則。王主科說,台大過去開刀以及心導管治療的個案累積約1500例,術後追蹤良好。張小姐是台大第100例心導管置換肺動脈瓣膜患者,術後作息正常,現在已無疲憊感。台大兒童醫院院長李旺祚指出,台大兒童醫院自2014年8月1日成立以來,以發展全方位的兒童醫療與本土兒童疾病研究為主,照顧急重難罕症病童。
-
2024-08-05 焦點.杏林.診間
病理解剖多要面臨官司?父母的諒解與激勵,讓生死前線的醫護「被醫治」!
「病人死了,不管你們努力了什麼,這就是代表你們的失敗!」在全院性的病理解剖討論會中,一名資深的醫師拿起麥克風嚴厲斥責,全場的氣氛頓時劍拔弩張。簡報上最後一張投影片,裡面放著來自病童爸爸媽媽的信,內文寫著:「對於大家的努力、關心、付出,身為父母的我們真心感謝大家,也祈望留下的器官能對醫學上有幫助。」還有一張照片,是COVID-19疫情期間媽媽寄來醫院的手作餅乾。氣氛突然地改變,另外一位相當關注醫學教育的教授站起來說:「希望下次醫學人文討論會能討論這個故事。」先天性心臟病童病情快速惡化16歲的妹妹小珍,擁有5歲小孩的心。她早產又有多重器官異常,歷經過多次的急救和手術,多少醫護的共同努力陪著她長大。小珍的生活雖不便,但是她有顆天使般善良的心。她會幫爸媽做生意,在家中的花園澆花,也會送花給特教班的同學和司機。這次因為極罕見的先天性心臟病合併漸進性心臟衰竭與發紺,她入院接受開心手術。過程並不順利,我們經歷了兩次開心手術,住了三個月加護病房,當我們感到心臟開始穩定時,卻爆發了多器官系統的連鎖惡化。病況惡化的當下,我們無法立刻釐清所有問題,只能不停地蒐集證據、反覆會診與討論,整個醫療過程是充滿壓力與挫折的,團隊中也不乏因此產生爭執。最後小珍去當天使了,而家屬提出了要讓小珍接受「病理解剖」,希望釐清真相。病理解剖背後的意義「病理解剖」是種面對真相的手段,對醫師而言心情是複雜的。因為可能會伴隨後續法律問題,並且接受病理解剖的案例,都要在全院討論會接受一個多小時的「考驗」。重症患者或罕見疾病時常有不確定性(uncertainty),在照顧的起初並不明朗,隨著時間過去才能愈看愈明。而這樣的討論會則是一種「事後檢討」,要照顧者根據已知的結果來回想整個過程,並對照護過程中的思考邏輯和判斷進行反省。這對照顧者而言是痛苦的,因為回想時不免帶著情緒和掙扎。小珍接受完病理解剖當天,我們帶著沉重的心情向爸爸媽媽報告得到的診斷和反思,當時媽媽的那一句回應我至今仍然印象深刻,她說:「希望有幫助到你們。」讓我驚喜與意外的是,在COVID-19期間,小珍媽媽甚至多次寄了手工餅乾和信件到加護病房,為我們加油打氣。醫病之間的和諧共舞這一段特別的醫病關係,在後來的醫學人文討論會上,醫學生們用了一個很特別的比喻:「跳舞」。就像在跳雙人國標,跳著自己舞步的同時,也要彼此配合,才能成就精采的演出。此次我們似乎不只是單向的照護提供者,父母的諒解與激勵竟讓我們得到了「反向醫治」。早先有些理論,醫師像是發光發熱的永動機,要行善付出,要有強韌的內心和公平正義的精神。然而新世代的專業素養((Professionalism)中開始探討自我照護及耗竭(Burnout)這些關乎醫護身心靈健康的主題。在小珍接受病理解剖的隔天,她因為復健需要而澆水滋養的花,在病房裡開花了,讓人想起小珍勇敢且堅強的笑容。醫護也是血肉之軀,有懷疑、害怕、挫敗、傷心與衝突等等情緒和反應,長期處於生死前線的醫護也是需要被照護、需要被醫治的一群。
-
2024-06-20 醫療.心臟血管
胃痛多年查不出原因,竟是腫瘤在心臟漂來漂去!不處理恐中風,出現3症狀快就醫
彰化縣62歲蔡姓婦人因胃痛近4 年來照了3次胃鏡,都查不出原因,後來覺得痛的位置靠近左胸,就到員榮醫院檢查,才發現左心房內有1顆2公分黏液瘤,再轉診到台中童綜合醫院由副院長鄭伯智醫師以達文西心臟微創手術切除,鄭伯智說,黏液瘤可能會造成中風,應盡速手術切除才能避免風險。胃痛多年查不出原因,竟是腫瘤在心臟漂來漂去蔡婦說,3、4年來一直隱隱感到左胸靠近胃部的地方不舒服,她以為是胃病,在多家醫院求診,接受過3次胃鏡檢查,但醫師都告訴她的腸胃沒有問題,5月間到員榮醫院向資深副院長、心臟內科張木信醫師求診,而檢查出心臟內有顆腫瘤,再轉介給在員榮駐診的鄭伯智副院長,鄭伯智檢查出她左心房有腫瘤。鄭伯智說,心臟黏液瘤的特質是質地鬆軟,隨時有破裂的可能,好發於左心房,在心室舒張時,黏液瘤經由二尖瓣滑進到左心室,心臟收縮時,又從左心室逆流回到左心房,腫瘤在心房跟心室間漂來漂去。有些黏液瘤會在漂動過程中破裂,而破裂的黏液瘤碎塊會隨著血流到處跑,鄭伯智說,如果漂到冠狀動脈會引起急性心肌梗塞,大部分的碎塊會漂到腦部動脈引發中風,少部分會跑到腎動脈,造成腎動脈梗塞,也有跑到肝臟、脾臟、胰臟及小腸,引起這些器官衰竭的風險,所以接受開心手術切除腫瘤是唯一治療的選擇。鄭伯智即為蔡婦進行達文西微創切除心臟腫瘤手術,術後隔天即轉入普通病房,且練習走路復健,心臟超音波證實心功能良好,很快出院返家。蔡婦說,回家後馬上能掃地、騎機車外出辦事情,鄰居都說很神奇,很感謝鄭副院長。心臟良性黏液瘤多半在心房中膈的左心房內,也是心臟中較深的位置,傳統開心手術要鋸開胸骨,傷口長達25公分,患者飽受疼痛及恢復緩慢的煩惱。鄭伯智表示,若以達文西手臂手術,可不鋸開胸骨結構,恢復也快。不處理恐中風,出現3症狀快就醫根據資料顯示,心臟黏液瘤並不常見,可能與基因遺傳有關,每年發生率為百萬分之一至兩百萬分之一,好發於中老年人,但也曾有不到20歲的年輕人罹患黏液瘤。鄭伯智說,心房黏液瘤的組織很鬆散,易因患者劇烈運動或用力咳嗽而讓腫瘤破裂,漂出心臟,阻塞全身動脈血管,所以最好一經診斷就及時治療,以免中風才後悔莫及,若有胸口悶痛、喘不過氣或頭暈等問題時,就應尋求醫師診治,也要定期接受健康檢查。
-
2023-12-15 醫療.心臟血管
重度「三尖瓣閉鎖不全」在65歲以上長者盛行率可達3%,嚴重會導致肝、腎衰竭,速懂相關症狀、疾病發展與治療
重度三尖瓣閉鎖不全在65歲以上長者盛行率可達3%,隨者年齡上升,盛行率亦會倍數增加。嚴重症狀會因血液逆流至肝臟、腎臟,恐導致患者發生肝、腎衰竭。台大醫院2023年12月13日公布一例82歲長者接受「異位性上下腔靜脈支架瓣膜置放術」治療,此術式可用於治療無法使用傳統開心手術的高齡患者,術後恢復時間也較傳統開心手術為短。心臟的瓣膜有哪些?什麼是「三尖瓣閉鎖不全」?病情會如何發展?台大醫院心臟外科主任虞希禹說明:心臟有三尖瓣、肺動脈瓣、二尖瓣(僧帽瓣)和主動脈瓣等4個瓣膜。三尖瓣是最容易被忽視的心臟瓣膜,在英文以「被遺忘的瓣膜(The Forgotten Valve)」形容。「三尖瓣是右心房、右心室之間的閘門」,能夠控制心臟中血液的進出方向,當閘門無法正常的關閉時,部分血液產生逆流,此時就稱為「三尖瓣閉鎖不全」。「三尖瓣閉鎖不全」疾病發展:★輕度、中度三尖瓣閉鎖不全:患者可能沒有症狀或症狀輕微,僅有下肢水腫、靜脈曲張等不明顯症狀,容易被患者所忽略。★重度三尖瓣閉鎖不全:心臟會因為頻繁的逆流而漸漸擴大,患者稍微運動就容易發生喘氣、疲累等狀況,醫師有可能以「運動耐受性不良」說明,此時心臟功能已明顯衰退。★合併右心衰竭:三尖瓣閉鎖不全嚴重且合併其他疾病會發生,血液會逆流回肝臟、腎臟,導致患者出現黃疸腹水、心腎症候群等問題,嚴重時會引起肝臟衰竭、腎衰竭,增加治療的複雜性。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江君揚指出輕度或中度的三尖瓣閉鎖不全,大部分沒有症狀或症狀輕微,65歲以上的族群,重度三尖瓣閉鎖不全的盛行率可達到3%,70、80歲更上看5%、6%,隨著年齡增加而顯著提高。三尖瓣閉鎖不全的成因有哪些?能治療嗎?台大醫院心臟內科副教授林茂欣指出三尖瓣膜閉鎖不全的成因:包括先天性缺損與發育不全;此外,後天的疾病也會引起,常見的疾病或問題有:心內膜炎、外傷、慢性心房顫動、肺動脈高壓、心律調節器置放等原因導致。虞希禹指出三尖瓣閉鎖不全的治療,輕症患者通常只要通過藥物針對症狀治療改善,如治療肺病、降血壓、利尿劑,中度患者通常也不需開刀,當自然病程風險超過手術風險,才會由保守治療轉為外科手術治療。患者不只有中度三尖瓣閉鎖不全的情況外,另有其他的心臟疾病通常會一起做手術修補,以預防後續病情惡化,至於重度以上的患者就一定需要手術治療,而通常會優先考慮傳統開心手術,依據患者病況進行風險評估。傳統心臟瓣膜手術必須切開胸骨看到整個心臟情況下進行手術,傷口長達20幾公分,多數患者對於必須鋸開胸骨也會相當抗拒。目前已有胸腔內視鏡輔助微創手術,只要從右邊胸壁上開4到5公分的傷口,加上幾個輔助的小傷口,就能完成心臟瓣膜修補或心臟瓣膜置換手術,大大減少開刀後的疼痛及出血量,傷口感染的機率也降低。林茂欣提到患者如果年紀較高,或同時患有多重內科疾病,如肺動脈高壓等狀況,手術風險較高,無法使用開心手術治療,這一直是臨床上的難題與瓶頸,即使能夠先以藥物治療,「但結構問題仍須以結構方式解決。」重度「三尖瓣膜閉鎖不全」患者年齡高,合併多重疾病時,治療還有選擇?曾任職核電廠的82歲周先生,罹患重度三尖瓣膜閉鎖不全,合併右心衰竭,經藥物治療,心衰竭症狀仍未改善,每走幾步就氣喘吁吁。某天起床感到心臟劇痛,一度做好離開世界的準備,台大收治他後,首次執行創新治療方式「異位性上下腔靜脈支架瓣膜置放術」,術後他體力恢復良好,已能與朋友打桌球。「異位性上下腔靜脈支架瓣膜置放術」承襲傳統手術的好處,且傷口小、不必使用體外循環,手術時間僅需2小時,且病人恢復時間比傳統手術快上許多,根據國外研究,此術式全球已有200多例個案完成手術,手術成功率可達95%。患者經此術式治療後,心臟會比常人多出2個瓣膜。能顯著改善病人生活品質,但台灣沒有前例。台大醫院引進一項創新醫材,以鎳鈦合金金屬支架結合牛隻的心瓣膜組織構成,且有不同尺寸能夠挑選。林茂欣指出,周先生術後6個月觀察,雖然血液逆流情況仍存在,心臟衰竭程度已顯著改善,電腦斷層顯示,因瘀血變少,右心室體積明顯縮小。另外,因傷口較小,病人很快就能恢復正常活動,精神食欲也有顯著進步。目前本醫材尚未獲得衛福部食藥署許可,如果評估患者需要接受此項治療,台大醫院的程序是經跨科評估後,送至醫院臨床倫理委員會審查,符合醫學倫理就可執行,再送至食藥署申請專案進口,患者須自費約130萬元。因仍屬新型醫材,醫材使用年限尚無相關臨床證據,國外患者使用至今歷時一、二年均恢復良好。延伸閱讀:聯合新聞網:8旬翁罹三尖瓣閉鎖不全一度快翹掉 台大創新術式救命聯合新聞網:被遺忘瓣膜 長者三尖瓣閉鎖不全盛行率高 恐致肝腎衰竭元氣網:靜脈曲張逾10年治不好 心臟瓣膜閉鎖不全搞鬼
-
2023-09-30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講堂/亞東醫院院長邱冠明 微創瓣膜手術讓世界看到台灣 養身之道在於早晨做「這件事」
亞東醫院是新北市第一間醫學中心,2021年疫情期間,邱冠明接任院長,遭逢三級警戒,一上任考驗就接踵而至。他帶領亞東醫院挺過新冠肺炎院內感染危機,收治新冠重症病人數全國第一,充分顯露外科醫師冷靜性格。邱冠明說,外科醫師訓練就是「改變你能改變的事」,他膽大心細,一心想擦亮亞東醫院這塊金字招牌。念外科的料 天沒亮就去巡房邱冠明來自警察家庭,因父親職務調動,童年經常搬家,國小就念了5間,南到屏東、北到苗栗的學校都讀過,直到國中才定居於高雄就讀。由於他在國中、高中的成績不錯,大學就順利考上台大醫學系。一人隻身從南部到台北念書,邱冠明笑說,大一、大二常蹺課、跑社團,心思不在課業上,直到大三上到解剖課,才真正知道自己在學什麼,整學期的解剖課9成以上由他完成,還自嘲是「手賤」,連當時助教都說他一定是走外科的料。1992年,他公費申請到哈佛醫學院見習2個月,分別選了心臟科及血管外科課程,跟著哈佛心血外科總醫師磨練,早上6點天還沒亮就去巡房,那時養成的習慣也一路保持至今。除見習經驗外,希望立竿見影的性格,也進一步推著他往外科走。朱樹勳關門弟子 隨師到亞東邱冠明進入台大醫院當住院醫師後,遇到當時的外科主任朱樹勳,從此走上心臟外科這條路。他因此被視為是朱樹勳的得意門生,他笑說「關門弟子比較符合」。朱樹勳和邱冠明的父親同年,兩人互動亦師亦父,邱冠明用日語稱呼朱樹勳「先生」。在這段期間,他跟著朱P一起動許多手術,經驗快速累積,後來朱P為他背書,讓病人都去找他開刀,這對他來說是一種肯定。1999年,朱樹勳出任亞東醫院院長,邱冠明也跟隨來到亞東,一路從科主任、部主任、醫療副院長到院長,一晃也20幾年。邱冠明認為,兩世代追求的事物不同,上個年代寫歷史,這個世代則要求品質,包括住院時間短、投入資源回報高等,「既然老師開大,我們就開小的」,朝向微創心臟手術發展。設微創瓣膜中心 各國紛取經邱冠明帶領團隊以「內視鏡微創心臟手術」,獲得第15屆國家新創獎的臨床新創獎,並成立全台唯一結合心臟內外科的「微創瓣膜中心」,持續且大量做微創瓣膜手術,連日本、韓國、中國到印度的醫師都來取經。過去亞東醫院名聲不如現在,曾有計程車司機向他吐露對亞東醫院的不信任,他也堅定地告訴對方「我們來就是要讓醫院改變」,6年後亞東醫院就成為醫學中心,董事會加碼蓋新大樓、醫院擴張4倍、醫護人數增5倍,如今規模約4千人。邱冠明認為,亞東醫院營運單純,目標有兩個,一是增加無形資產,如名聲,二是有形資產,增加設備、人員等。希望員工不僅有專業尊嚴,也有幸福感,去年爭取為全院員工每月加薪1千元,等於一年人事成本多支出5千萬元,雖然只是小確幸,但他認為應該為員工爭取。愛跑步爬山 到世界各城晨跑談起養生,邱冠明坦言,沒有太多獨到之處,而是善用父母給的良好基因,近年迷上跑步、爬百岳,也會利用出國開會機會,到各城市晨跑,藉此欣賞異國風光。回顧前半生的求學、職涯經歷,邱冠明認為,醫師是很有意義的角色,當醫師看到病患生活品質變好,很有成就感。邱冠明小檔案年齡:54歲專長:內視鏡微創開心手術、達文西開心手術、不停跳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心臟瓣膜手術、主動脈手術、先天性心臟病現職:亞東醫院院長學歷:台大醫學院醫學系、台大管理學院會計與管理決策組碩士、台大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經歷:亞東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台大醫院心臟外科兼任醫師、亞東醫院心血管加護病房主任、重症醫學部主任、心臟血管醫學中心部主任、心臟血管外科科主任、亞東醫院醫療副院長給病人的一句話:選擇你相信的醫師,相信你的醫師。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04-20 醫療.心臟血管
心臟內外科醫療團隊整合已是國際趨勢 振興醫院長魏崢身先士卒
醫療科技日新月異,新式醫材、治療方式,讓傳統內外科診療界線,愈來愈模糊。振興醫院院長魏崢走在時代尖端,早已看出此一趨勢,大力整合醫院心臟內、外科醫療合作,處處為病人著想,給予最好的治療,讓振興醫院成為有溫度的醫院。魏崢說,醫學發展之初,大多都是內科診療,也就是吃藥治病,外科醫師起源則由理髮師而來,當時人的身上,如果有需要割除的地方,理髮師就用剃刀割除,因此早期醫師是不分科別,一種疾病由內、外科同時處理,但隨著醫療進步,才有內、外科之別,走向醫療專科化。『醫療專科化是為了專精醫療技術,但結果卻是內、外科「一刀分」,可是很多疾病是跨科別的。』魏崢舉例,隨著醫學進步,很多治療方式已經改變,有些開刀逐漸被侵入性較少的介入手術取代,外科醫師須改變過去的治療方式;相同的,內科醫師原本只需要開藥,但現在有導管手術等侵入性治療,讓內科醫師愈來愈積極,提升介入治療的範圍。「但要結合內、外科,其實相當困難,很多醫院都沒有成功。」魏崢說,主因是內、外科的任務如果過於模糊,沒有界定清楚,就會因為本位主義,各自爭取業績而影響治療的計畫,這種競爭關係對患者來講可能是不利的,振興醫院有鑑於此,將心臟內、外科整合,大家不分彼此,一起救治病人,這樣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魏崢為了打破心臟內外科各自為政的傳統,減少內外科競爭關係所造成的隔閡,規定心臟內外科每周開會至少一次,每次時間約一小時,共同討論病例的治療計畫、培養共識,甚至安排內外科醫師在同一台手術檯上為患者施行手術,如導管置換心臟瓣膜與心臟瓣膜夾等,利用內外科醫師不同的專長與技術,讓患者得到最好的結果,他對患者治療的大前提就是「用什麼方式對病人最好,就用什麼方式,只要公正,就不會有人反對了」。「為了讓病人獲得更好的醫療品質,我常常需要罵人,罵到大家都討厭我了。」魏崢說,心臟手術如果沒做好是會死人的,「病人完全沒有第二次機會」,因此對心臟內外科的要求特別嚴格,除了要按照原則做事,還要求把治療選項、方式等,跟患者與其家屬詳盡解說、討論,他認為這是醫師無可旁貸的責任,如此,心臟團隊做的好,病人滿意度高,自然就會介紹朋友來治療。心臟內外科有相互依存的關係,比如有一位同事,因為冠狀動脈阻塞而需要由心臟內科醫師放置心血管支架,但是因為他的血管鈣化,放支架的風險很高,魏醫師會主動詢問內科醫師是否需要外科醫師在一旁待命,沒想到術中真的發生血管破裂情形,病人大量出血、休克,所幸魏醫師就在一旁,馬上親自執行心血管繞道手術,救回同仁一命。魏崢說,心血管支架置放手術發生血管破裂的機率很低,約為千分之一,但即便此同事自己也是醫師,也無法預估手術時可能會發生突發狀況,如果沒有立即進行開心手術,「同仁就會當場死亡」,由此可見內外科合作的重要性,一定要有團隊的概念。振興醫院心臟醫學中心主任張忠毅說,任何疾病治療不是只求眼前過關,更非術後就可一勞永逸,還要尋求長遠的效果,然而一般民眾對不同手術所要承擔的風險不是那麼了解,因此術前一定要擬定治療計畫,與患者充分溝通、說明,往往手術不是單獨內科或外科就可以解決,而是內、外科一起合作才能達到最佳的效果,大家要一起「手拉手」解決病人的問題。張忠毅指出,尤其是手術前,病人的狀況是隨時變動的,好的醫療團隊應熟悉如何利用各種治療方法,提供給病人,讓病人選擇,畢竟治療最重要的是「安全」,有些患者不瞭解某些手術的風險,只是追求手術傷口小,但最後手術沒有成功,所有的努力都會歸零。張忠毅說,特別是心臟外科手術涉及心肌保護、體外循環,術後回到加護病房的呼吸照護、疼痛控制等都會影響手術成果,只要有一個環節疏忽,病人可能就會死亡,因此健全的團隊合作十分重要,再小的細節都須十分留意。振興院長魏崢要求自己的學生要有自信,但不能自傲,必須「虛懷若谷、大智若愚」,把自己的姿態放低,才可聽到更多聲音。張忠毅說,這是因為醫師面對新醫療科技也是在摸索,摸索中若遇到問題,就要反覆修改,「好還要更好」,並誠實面對自己的成果及仔細觀察與檢討,用良心來面對患者。振興醫院心臟血管內科主任曹殿萍說,診間收治主動脈瓣退化、狹窄的病人,常出現走路呼吸很喘,甚至昏厥症狀,此時病情已十分嚴重,因此會出現心絞痛、昏厥、心衰竭三大症狀,如果不接受治療,一年死亡率高達30%,五年死亡率達60%,十年死亡率高達82%。這時須進行心臟內、外科評估,找尋最適合病人的治療方式,再和病人及家屬討論,此為醫病共同決策。曹殿萍指出,在心臟內、外科評估時,就會針對病人年齡、病情嚴重程度、有無共病、外科手術風險高低等進行討論,選擇病人最好的治療方式,這是該院以病人為中心的團隊治療方式。
-
2023-02-23 醫療.心臟血管
主動脈瓣膜狹窄恐猝死 醫建議選擇適合的手術治療續命
主動脈瓣膜負責血液從心臟流向全身的閘門如果壞了怎麼辦,不只會出現胸悶、心臟衰竭等嚴重問題,平均餘命恐只剩5年,此時就得需要手術置換新的瓣膜續命。由於高齡化時代來臨,加上置換的瓣膜也有可能再度狹窄,但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已發展出更新的瓣膜,不用移除舊瓣膜而是採取瓣中瓣的技術,減少患者再次手術的風險。嚴重主動脈瓣膜3原因 胸悶氣喘心衰竭恐猝死主動脈瓣膜位於左心室與主動脈之間,是血液從心臟流向全身的閘門。當心臟收縮,要把血液打到全身的時候,閘門必須完全打開;當心臟舒張的時候,閘門必須完全關閉,讓血液不會從主動脈逆流回心臟。一旦閘門開口變窄,心臟必須更用力才能把血液送到全身,增加心肌不必要的耗氧,使得左心室變得更肥厚和擴大,最後導致心臟衰竭。主動脈瓣膜狹窄的成因,除了先天瓣膜結構異常,病人有可能在年輕時就有嚴重狹窄,另一個最常見的原因就是老化及鈣沉積造成的瓣膜鈣化,這會在7、80歲時出現症狀。另外就是小時候感染過風濕熱造成的瓣膜損傷。患者初期可能多年都沒有症狀,只需密切追蹤即可。然而瓣膜重度狹窄時可能會出現一些症狀,包括胸悶、心絞痛、呼吸困難、心悸、昏厥等等,疾病拖太久沒有處理,最後會產生嚴重的心臟衰竭症狀,甚至猝死。研究顯示,一旦出現症狀,病人的平均餘命會降至 5 年,此時就需要手術治療置換新的瓣膜。手術方式開胸或微創 依病人需求選擇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心臟血管外科加護病房謝炯昭主任指出,要處理這個堅硬像石頭一樣的主動脈瓣膜,手術是唯一的方法。傳統的開心手術,會接上人工心肺機,再切開主動脈,清除鈣化的瓣膜,再縫上新的人工瓣膜。小傷口微創手術則是透過比較小的切口,例如只鋸開部分胸骨,或經由肋間的切口來完成瓣膜的置換,但也必須使用心肺機;年紀大或共病多的病人往往需承擔較高的手術風險。近十幾年來,主動脈瓣膜手術有了革命性的改變,真正的微創手術「 經導管主動脈瓣膜植入術」 (TAVI 或 TAVR)顛覆了傳統,不用開胸,不用心肺機,不用停止心臟,腹股溝處的傷口只有 0.5 公分,手術時間也從 4 到 6 小時減少為2、30分鐘,讓開刀風險較高的病人,尤其是年紀大的病人受苦少且恢復快。雖然 TAVI 手術的風險較低,創傷較小,但並不是所有的病人都適合這種治療。瓣膜的耐久度是另外一個重要考量。傳統開心手術使用的外科瓣膜大致分為兩種,機械瓣膜雖然耐用不易壞,但須終身服用抗凝血劑,藥物劑量不當會增加出血或栓塞的風險;生物瓣膜雖只需短期服用抗凝血劑,耐久性卻不如機械瓣,豬瓣大 約 10 年,牛瓣大約 15 年。置換瓣膜退化需再手術 瓣中瓣技術降低手術風險 當生物瓣膜退化,就要再做一次手術,且因瓣膜沾黏,手術的風險比第一次更高,但是透過 TAVI 手術執行瓣中瓣策略,可以避免再次開胸的風險。近年來新瓣膜的設計也有考慮到這點,例如可擴乾式牛瓣膜,採用乾式瓣膜設計,除了手術中,不再需要額外清洗流程,可以減少體外循環時間,且因應瓣中瓣的需求做了可擴式瓣架的設計,有機會選擇較大的TAVI支架瓣膜。選擇適合的瓣膜 需充分考慮個人的所有狀況對於主動脈瓣膜狹窄病人選擇的術式、人工瓣膜種類,根據目前歐美心臟學會的建議,原則上50 歲以下使用機械瓣膜,65 歲以上選擇生物瓣膜,50到65歲目前尚無明確共識,可以同時考慮機械或組織瓣膜,75 歲以上考慮 TAVI 手術。不過最重要的是應由整個心臟團隊充分討論優缺點,並共同決策來做個別化的選擇。主動脈瓣膜狹窄並不是惡性的疾病,只要跟醫師配合,仔細評估,等到適當的手術時機、選擇最適合的手術方法和瓣膜種類,不論年紀多大,都可以得到最好的治癒選擇,改善生活品質,重拾健康。
-
2023-02-15 醫療.心臟血管
北榮經導管「夾緊」心臟瓣膜救命 三尖瓣膜逆流有哪些症狀?
重度三尖瓣膜逆流,導致急性心衰竭,經導管修補成功救命。85歲林先生,長期罹患心房顫動,近20年前因心血管堵塞,曾接受心繞道手術,近年檢查發現三尖瓣膜逆流,平日以藥物控制。但今年農曆年節,出現胸悶、喘、下肢腫脹症狀,診斷為三尖瓣膜重度逆流致心衰竭,緊急住院治療。台北榮總心臟瓣膜團隊考量患者高齡,且有多重慢性病,再次開心手術風險極高,而進行經導管三尖瓣膜修補手術,林先生術後第二天即康復出院。北榮心臟外科主治醫師許喬博說,三尖瓣膜位於右心房與右心室間,健康狀況下應可正常開合和關閉,但隨著心律不整等疾病,導致心房、心室擴大,讓三尖瓣膜無法正常關閉,導致三尖瓣膜逆流。輕微三尖瓣膜逆流持續追蹤即可許喬博說,據統計,輕微三尖瓣膜逆流於超音波檢查十分常見,一般持續觀察、追蹤即可,而中度以上三尖瓣膜逆流在一般人口盛行率約3至4%,大於70歲高齡患者盛行率則上升到5至6%。三尖瓣膜逆流病因可分為原發性及次發性,北榮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宋思賢說,約15%病患屬原發性,為三尖瓣膜本身出問題,85%屬次發性,通常是瓣膜外原因造成,如二尖瓣膜逆流或狹窄、心律不整、肺動脈高壓所致,考慮到手術風險,三尖瓣逆流治療一般都以達重度逆流才會採取手術。北榮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李慶威表示,早期三尖瓣膜重度逆流主要症狀為以喘和腳腫,這時很容易被利尿劑控制,也導致病患雖已有嚴重三尖瓣逆流,卻往往忽略,沒有及時接受手術治療。一旦病情進展至重度三尖瓣逆流並致心衰竭時,病患常合併黃疸、腹水,甚至肝衰竭。特別是天冷時,血壓容易上升,容易造成心臟瓣膜壓力,讓原先已有的心臟疾病出現症狀,此時就應盡速就醫治療。三尖瓣膜逆流症狀有哪些?.疲勞.心率異常(心律不整).頸部脈動.活動時呼吸急促.腹部、腿部或頸部靜脈腫脹許喬博說,開心手術雖是重度三尖瓣逆流標準治療,但手術風險相對提升,依美國資料顯示,三尖瓣膜逆流手術死亡率約10%甚至更高,如何早期治療重度三尖瓣膜逆流為國際間非常重要的議題。開心手術是重度三尖瓣逆流標準治療宋思賢指出,經導管三尖瓣膜修補技術,全程不需要使用體外循環心肺機,不需停止心臟,且無傷口,對於高齡高開刀風險的病患,可以更安全有效治療三尖瓣膜逆流。根據美國相關研究,7成病患1年內術後可維持中度以下的三尖瓣逆流,不但可大幅改善心衰竭症狀,也減少了心衰竭再住院的比例,改善病患的生活品質。宋思賢說,對於三尖瓣膜逆流等複雜瓣膜性心臟病患者,「經導管三尖瓣膜修補手術」因無手術傷口、風險低、恢復快,術後復原良好,並需要以病人為中心的跨團隊合作共同評估,才能提供病人最佳治療選擇,但此手術無健保給付,需要自費治療。林先生說,今年1月29日在家中吃完晚餐後,感覺喘的症狀變得嚴重,太太「感覺不太對勁」,而到北榮急診就醫,診斷是血壓高,並可能有心衰竭情形,隔天進行詳細檢查,判斷是重度三尖瓣膜逆流,他是理智考慮病情,尊重醫師專業,如果治療需要手術,就進行手術,術後目前恢復良好,最近太太因為腳受傷,就醫時都必須坐著輪椅,也都是他幫忙推輪椅都沒有問題。為照顧心臟瓣膜疾病患者,北榮有兩組心臟瓣膜團隊,由心臟內、外科醫師、護理師及超音波醫師共同組成,至目前為止,已完成500例以上各式經導管主動脈瓣膜、二尖瓣膜以及三尖瓣膜治療,手術成功率高達95%,成功減輕病患症狀與疾病嚴重程度,並與國外先進一流醫學中心成效相當,同時給予復健、營養等全方位的治療照護,協助患者重返健康人生。【資料來源】.Mayo Clinic:Tricuspid valve regurgitation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2-12-15 醫療.心臟血管
心衰竭三大症狀出現餘命恐只剩兩年 醫籲主動脈瓣膜狹窄患者積極治療
隨著人口老化及醫學檢查進步,國內主動脈瓣膜狹窄患者已有增加趨勢,一旦瓣膜狹窄嚴重,影響心臟血流輸出恐引起猝死。林口長庚醫院心臟外科教授陳紹緯說,主動脈瓣膜狹窄症狀不明顯,門診常有民眾自覺病情還好,但病情卻可能已相當嚴重而有猝死風險,當出現心衰竭三大症狀,包括喘不過氣、昏倒、胸悶,務必盡速就醫檢查,若確診為主動脈瓣膜狹窄,可以經由瓣膜置換手術加以治療。陳紹緯形容,心臟如果是一間房間,主動脈瓣膜就是房門,當血液從心臟(房間)輸送到全身,必會經過主動脈瓣膜(房門),血液通過主動脈瓣膜後,瓣膜會自動關閉,但年齡70、80歲以上民眾,主動脈瓣膜常已退化、鈣化,或為先天性兩瓣式主動脈瓣膜患者,不同於正常三瓣式主動脈瓣膜結構,均造成瓣膜狹窄不容易打開或關不緊,其中患者又以年長者瓣膜退化、鈣化,占比約7至8成為大宗。主動脈瓣膜狹窄手術: 心臟瓣膜要選擇金屬瓣還是生物瓣膜?陳紹緯說,主動脈瓣狹窄常引發心衰竭三大症狀,第一、呼吸喘不過氣,如爬樓梯喘不過氣或睡覺無法躺平;第二、血液無法送到腦部,導致血流不足而昏倒;第三、心臟血流無法透過主動脈瓣膜送至冠狀動脈,而有胸悶症狀。當出現此三大症狀,一般病情已十分嚴重,預期壽命可能只剩下2至5年,若出現症狀才加以治療,往往心臟功能已經受損且手術風險提高。因此,當確診為重度主動脈狹窄,也就是主動脈瓣膜開口小於1平方公分,對比正常值為2至3平方公分以上,即使沒有三大症狀都應速就醫,呼籲民眾應定期檢查心臟,以利及早發現及治療。陳紹緯說,主動脈瓣膜狹窄治療分為兩種,一是開心手術,在心臟停止狀態下,切除舊的瓣膜置換新的瓣膜,此方式適合年輕病人,原因是此類患者多為先天性兩辦式瓣膜,採用開心手術置換,長期治療效果佳,且患者常是先天性兩瓣式瓣膜,可能同時合併升主動脈也有異常擴大情形需治療,如此可以一併治療。另一為經導管置換主動脈瓣膜,此類手術適合年長或高風險病人,因傷口小、復元速度快,以降低手術風險。以外科手術置換主動脈瓣膜的材質分為兩大類,一種為金屬機械瓣膜,優點是金屬材質不會壞,再開刀風險低,國際建議適用50歲以下患者,但金屬瓣長期與血液接觸容易形成血栓,病人須終身服用抗凝血劑。第二種是生物組織瓣膜,包括健保給付的豬心瓣膜,以及需自付不同醫材差額的牛心包膜瓣膜,適用對象為年長患者,但現在很多年輕患者重視生活品質而不願換金屬瓣膜,也可能選擇置換生物組織瓣膜。陳紹緯臨床曾收治一名20多歲孕婦,懷孕第一胎時出現喘、胸悶等症狀,確診患有先天性兩瓣式主動脈瓣膜,但她不願意開刀治療,沒想到懷第二胎時,心臟負荷增加,再度發病休克,心臟血液輸出量將剩下8%,對比正常值70%左右嚴重偏低,當時已評估可能需要接上葉克膜急救,最後經順利生產一個多月後,經手術置換主動脈瓣膜救回一命,因患者不願服用抗凝血劑,而選擇生物組織瓣膜。陳紹緯說,目前有款新型牛心包膜瓣膜改良版為乾式瓣膜,瓣膜材質可以抗鈣化,依歐美前期的5年臨床試驗預期耐用性較高,且考量下一次瓣膜置換手術的方便性及有效性,該瓣膜底座框架可以擴張,病人治療效果較佳,費用方面也需病人自付差額。一名50多歲男性患者為感染心內膜炎,導致主動脈瓣膜感染必須置換,但考量往後可能還需要二次置換手術,而使用乾式瓣膜。陳紹緯提醒,民眾應定期檢查心臟功能,及早了解主動脈辦膜有無狹窄,如果醫師檢查聽到心雜音,有可能是主動脈辦膜狹窄,須再經由心臟超音波進一步診斷,而主動脈瓣膜嚴重狹窄患者,心臟及瓣膜功能已是不好狀態,若再延誤治療,將影響治療及復元成效,因此,患者千萬不要擔心瓣膜費用而不治療,即使是標準備外科手術或健保給付的瓣膜效果也很好,重要的是要盡速治療,千萬不要延誤。
-
2022-11-28 醫療.心臟血管
心臟先天少一瓣膜 菇農親友家中做客昏倒緊急開心
67歲新竹菇農古先生,160公分高、只有45公斤,近年常感到疲憊、腳底發涼,曾因心臟病裝置支架,今年7月到親戚家中做客突然昏倒送醫。後來輾轉到高醫心臟外科求診,檢查發現他主動脈瓣比正常人少了一瓣,同時合併嚴重狹窄,導致心臟衰竭,進行「開心」手術後,心臟功能恢復,一個月胖了5公斤。高醫副院長羅傳堯表示,台灣已進入高齡化社會,主動脈瓣膜退化發生鈣化與狹窄,成為老年人接受開心手術的第一位。他說,有些非典型、先天性雙瓣狹窄合併心臟功能低下者,常因沒有嚴重的鈣化與足夠的壓力差,而變得病症不明確,像古先生先在別家醫院接受診治,症狀仍沒有改善,高醫心臟內科、心臟外科聯手診斷,由心臟血管內科檢查室主任李香君使用解剖智慧功能的心臟超音波系統,搭配藥物刺激負荷量測,以及心電圖同步電腦斷層分析等檢查,才獲得明確的診斷。高醫心臟外科主任蔡峯鈞表示,一般人的主動脈瓣膜構造有三瓣,只有2%是雙瓣,它屬於先天性病變,在胚胎時期就產生。古先生即是少數先天性雙瓣型,在年輕時通常沒有症狀,隨著年齡增長、血流經過造成亂流,慢慢造成瓣膜病變。患者曾在外院裝置過心臟支架,但呼吸急促的症狀並沒有改善,加上傳統超音波與心導管檢查因為心臟功能低下無法造成足夠壓力差,而不符合目前主動脈瓣膜手術適應症,以致於病情持續惡化,還發生昏厥的現象。心臟內科主任林宗憲指出,主動脈瓣狹窄是可能造成猝死的疾病,尤其出現心臟衰竭時大約只能活一年半,需要心臟內、外科聯手診斷治療。心臟醫療團隊先為古先生再次施行心導管檢查,檢視之前裝置的支架並沒有發生顯著阻塞,確認其心臟功能不佳並非冠狀動脈病灶所導致。但因其左心室射出分率指數只剩22%,正常為50%,因此心導管所量測的主動脈瓣膜的壓力差值並不顯著。心臟內外科聯合精準診斷出「先天雙瓣性主動脈瓣併嚴重狹窄」為其心臟衰竭的主因。古先生接受外科瓣膜置換手術後一星期即順利出院,困擾許久的心衰竭症狀明顯獲得改善,生活品質也獲得改善,體重一個月內已從45公斤增加到50公斤,也不再怕冷了。蔡峯鈞強調,不是所有主動脈瓣狹窄都會發生鈣化,或有明顯壓力差,有些較年輕的病人是先天雙瓣性主動脈瓣,鈣化不嚴重而是纖維化造成狹窄,尤其心臟功能低下者,會因無法產生足夠壓力差,而低估瓣膜狹窄的嚴重度,延遲診斷與治療。所以當發現稍微活動就感到胸悶甚至發生昏厥現象時,主動脈瓣膜退化造成的狹窄也是可能原因之一,可到心臟科門診接受完整的評估。
-
2022-11-17 焦點.元氣新聞
怕唇額裂兒入學遭嘲笑! 媽媽「超前部署」入校說故事
顱顏患童因為先天缺陷嘴唇上方會留下淡淡的疤痕或是小小耳朵,面臨就學不僅要適應校園環境,還會面臨同學對外觀異樣的眼光,甚至可能慘遭霸凌。淑娟媽媽為了兒子上小一「超前部署」,到學校「講故事」給班上同學聽,沒想到一講21年,也感動其他家長加入成為說故事志工,進入校園讓小朋友對顱顏病症有更多認識。淑娟媽媽的兒子患有唇腭裂。21年前,兒子要唸小一的前夕,她想到自己的哥哥在幾十年前也因為唇額裂受盡嘲笑,想到不能讓兒子入學被歧視後再來解決,因此她主動漏夜寫了長信給班導師,詳述兒子唇腭裂的狀況。隔天班導師和淑娟媽媽說自己深受感動,希望淑娟媽媽有空能到班上,教小朋友認識顱顏缺陷,因此開啟了淑娟媽媽到班說故事的契機。不僅去兒子班上,還受邀到其他班級帶小朋友們認識顱顏缺陷這個病症。淑娟媽媽說,「我都告訴孩子們,顱顏缺陷的孩子是天下最勇敢的小孩」。因為要到不同班級,需要準備更多故事,她也利用顱顏門診訪視時,將不同病童的故事收集起來。「我還講過『不能吃麥當勞的小孩』、『機器戰警小孩』這些故事,小朋友們一聽到麥當勞、機器戰警,眼睛都亮了」。而淑娟媽媽口中的機器戰警,就是顱顏缺陷患童動上顎牽引手術時,需要戴在頭上的頭架。除了讓小朋友們認識唇額裂外,淑娟媽媽到班說故事時,也遇過臉上有胎記、總是用長髮將臉遮住的女孩,聽完故事後把頭髮撥開;也遇過當大家七嘴八舌討論「什麼是開刀」時,有曾做過開心手術的小朋友拉開自己的衣服,展現自己的疤痕。淑娟媽媽說,不只是唇額裂患童,因為說故事,小朋友潛移默化中也學習到每個人都不一樣和「尊重差異」的觀念。羅慧夫顱顏基金會執行長陳依伶表示,因為淑娟媽媽說故事的契機,基金會後來也每年舉辦繪本徵件活動,並將得獎作品印製成實體繪本,希望透過孩子的眼光來說故事。2001年也推動「故事小苗行動」,攜手志工走入校園說故事,讓一般孩子能從小學習「尊重差異」。近年因為疫情,更延伸推出Podcast親子廣播節目,期望打造更友善的社會環境。愛心大使趙自強則表示,不僅是唇額裂患童,就連自己小時候也因為身材被取過「肥趙(肥皂)」這類的綽號,即時人前依舊是開心果,但自己獨處時仍會有些受傷。他說,不只是「某些族群」這些故事,所有人都需要這些故事來鼓勵自己,知道「每個人本來就不一樣」。羅慧夫顱顏基金會為了持續推廣「故事小苗行動」,邀請民眾募款支持,即日起至基金會官網(https://reurl.cc/mZ9n57),捐款300元即贈插畫倡議大使HOOHOOLAB設計L夾,也可選擇2023年「喜歡自己!」親子野餐派對門票。
-
2022-10-21 焦點.杏林.診間
第32屆醫療奉獻獎/台東唯一小兒心臟科醫師游昌憲:讓小生命健康長大去完成他的夢想,比任何事都有意義
「我不能走,因為台東的病人需要我留下來。」台東馬偕醫院小兒心臟科醫師游昌憲,原本是台北馬偕醫院兒科主治醫師,2004年輪調來台東兩年。期滿可以返回台北馬偕的時候,游昌憲陷入猶豫:台東只有他一個小兒心臟科醫師,如果他離開,台東的兒童及青少年怎麼辦?他足足思考半年,決定留下來,轉眼已18年。游昌憲在台北市的中華商場長大,父親做電子生意,他也對拆解和研究電子產品有興趣。國中時上生物課,他發現生物遠比電子更奧妙,尤其喜歡解剖小動物,認識器官的運作及功能。台北市建國中學畢業後,順理成章選擇了陽明大學醫學系。輪調分院服務2年後,看見台東人的需求決定留下。醫學系時代,游昌憲曾對選擇科別感到困惑:「我不知道哪一個科別最能拯救生命,幫助最多的人。」後來信了基督,又在教會認識現在的太太,他領悟「小兒心臟科」是自己的使命,「讓小生命健康長大,去完成他的人生夢想,不留遺憾」,這或許比任何事情都更有意義。在台北馬偕歷經受訓、住院,升任主治醫師後,按馬偕規定必須以抽籤方式輪調分院服務2年。游昌憲希望去新竹,但中籤台東。他「順服上帝的安排」,隻身前往台東,鎮日忙碌於心導管手術、小兒健檢、心電圖,做超音波及轉介其他醫療資源等。工作越多,越讓游昌憲看清楚:如果沒有小兒心臟科,小病童得去高雄或台北就診;如果需要緊急動手術,小生命可能在舟車勞頓的過程中消逝。「當醫師本來就是盡己所能幫助人」,輪調期滿他選擇留在需要他的台東,住台北的父母沒有反對、在馬偕復健科任醫師的太太也申請轉調台東,一家人就此在台東安頓下來。台東縣唯一小兒心臟科醫師,完成許多兒童開心手術。「你的日子如何,力量也如何。」游昌憲以聖經裡這段經文自勉,致力更高的追求。作為台東馬偕小兒科主任,他逐步在科內建立起一個個兒科次專科,又設立24小時兒科急診,以及兒科重症醫療照護,全是台東從來沒有過的。在小兒心臟外科方面,他與台北總院小兒心臟外科合作,台東終於第一次有了兒童開心手術,現在已經完成20例。心導管手術也在18年間完成一百例。這些也是台東人從前不敢想像的。嬰兒的心臟通常只有他自己的小拳頭般大小,要打開如此迷你的心臟動手術,當然比成人開心更困難。台東地區開心患者中年紀最小、體重最輕的是一個「出生僅僅一天、體重只有兩公斤」的新生兒,就是台北馬偕的醫師在台東馬偕完成的。游昌憲還記得有一個徐小弟弟,剛出生即發現罹患單一心室症,此一心臟疾病一出生就要開刀、六個月大時再開一次,也就是需要先後兩次手術,治療才完成。游昌憲請台北總院小兒心臟外科主任吳協兆前來台東開刀,成功完成手術。先天性心臟病六歲才被發現,術後追蹤卻又斷聯繫。但是,不是每個孩子都這麼順利。游昌憲說,2010年4月,他推動的「學童心臟病篩檢計畫」發現關山小學一位小一學童有先天性的「法洛氏四合症」。此症由於肺動脈狹窄、心室中隔缺損以及右心室肥大等因素,造成女童營養不良,嘴唇顏色發紫,呼吸急促。這種先天性的心臟病大多在新生兒篩檢時就會發現,2歲以前就可以完成矯正手術,很少像這個女孩到了6、7歲還沒有治療的。游昌憲推測,小女童可能當初沒有診斷出來或是家人沒錢就醫。經過追蹤,得知女童的家庭隔代教養,父母都不在身邊,也許因此被忽略。他協助轉診至醫院,安排心臟超音波,建議做術前心導管檢查,但病童的祖母不願意後續治療,開始失聯。游昌憲不死心,拜託衛生所及里長幫忙,2011年7月,好不容易找到祖母。游昌憲解釋病情又替孩子減免手術費,祖母終於同意開刀。不料,開刀後做術後追蹤時,祖母帶著病童又不見了。游昌憲十分惦念這個女孩,努力尋找許多年,至今沒有消息。游昌憲苦笑地說:「希望這孩子一切安好。」推動偏鄉學童心臟篩檢計畫,一年數千人,長達18年。游昌憲具有公共衛生的概念,觀察到台東民眾對於先天性心臟病的認知及病識感皆不足,於是從預防醫學入手,積極到偏鄉學校施行學童心臟篩檢計畫,針對小一、小四及國中學生依年級做心電圖、問卷調查及聽診。每年到16處鄉鎮、100多處中小學校進行三階段篩檢,以盡早找出隱藏的心臟疾病,早期治療。此計畫一年篩檢數千人,已經長達18年。游昌憲曾經根據篩檢結果,比較台東與台北地區兒童的先天性心臟病,發現台東的盛行率比台北低,但是發現率也比台北低。游昌憲寫成研究報告發表於國際醫學期刊,指出這與台東經濟水平較低、醫療資源相對不足有關。台東肥胖比率名列前茅,啟動學童高血脂症篩檢。篩檢學童高血脂,是預防醫學另一項體現。起源於游昌憲唯恐自己追不上國際水準,2016年赴美國費城進修一年。他注意到,美國兒科醫學會已將血脂肪篩檢列為每位兒童的必要檢查,以降低日後出現早發性心血管疾病的機會,台灣卻完全沒有這方面的研究。台東在全國肥胖比率排行榜「名列前茅」,平均壽命又是全國最短,他推測,很可能小時候的血脂肪即埋下禍根,因此,必須從「小」做起,預防心血管疾病。2020年開始,游昌憲與台東縣政府教育處合作,針對全縣小四學生,辦理「學童高血脂症及高尿酸血症之篩檢計畫」。篩檢兩年下來,發現高血脂學童約占15%,有些嚴重的個案也開始藥物治療,希望台東縣民日後減少發生早發性心血管疾病。此研究也獲Pediatricsand Neonatology醫學雜誌刊登。游昌憲期待收集足夠證據,屆時可以向國健署建言,將此篩檢計畫推廣至全國。游昌憲喜歡台東,形容台東的天空是藍的,景致和空氣跟台北完全不一樣,人也不一樣。由平地人、客家人和原住民組成的台東人,有淳樸的天性,「走在路上看到我,幾乎都會打招呼說游醫師好,」不像台北人精明,更不至於在醫療進行時偷偷錄影或錄音。自然環境、人文環境,還有民眾的信任程度,在在讓他覺得舒服,吸引他「願意一直留下來」。對於榮獲醫療奉獻獎,游昌憲說:「我沒那麼厲害,也沒那麼偉大,能幫到人就是我的使命。」可以發揮所學,用在對的事情上,他真的很感謝台東和醫院給了他機會,也感謝醫療團隊的支持與支援,還有家人的相挺。他還有很多事要做,要讓台東的兒科醫療水平與西部同步,讓孩子們開心成長,「完成上帝交給我在台東的使命。」游昌憲小檔案學歷:陽明大學醫學系現職:台東馬偕紀念醫院小兒心臟科醫師經歷:1998年 台北馬偕醫院擔任兒科主治醫師、主任醫師2004年 擔任台東馬偕兒科主治醫師2008年 榮獲台東馬偕97年度模範職員2010年 推動「學童及青少年心臟篩檢計畫」2011年 榮獲中國青年救國團直屬台灣省台東縣團務指導委員會社會優秀青年代表2011年 榮獲瑞信兒童醫療基金會第四屆台灣兒童醫療貢獻獎2013年 榮獲台東馬偕紀念醫院優良主管2016年 前往美國費城進修一年得獎紀錄:台東縣唯一小兒心臟科醫師,服務18年,堅守台東地區兒童心臟疾病診斷及治療。與台北馬偕總院小兒心臟外科合作,在台東開始兒童開心手術。
-
2022-10-10 焦點.杏林.診間
第32屆醫療奉獻獎得主揭曉 彭汪嘉康院士為特殊貢獻獎得主
第32屆醫療奉獻獎得主揭曉,個人醫療奉獻獎得主9名,分別為王剛毅、黃瑞仁、許金川、胡勝川、藍英哲、王署君、汪海波、游昌憲等8位醫師,1位護理師賴慧珊;特殊貢獻獎得主為彭汪嘉康院士,團體醫療奉獻獎為天主教聖保祿醫院山地醫療團隊。台東基督教醫院牙科主治醫師王剛毅,81年自加拿大返國於台大醫院服務,88年響應東基創院院長譚維義醫師號召,來到沒有牙醫師的東基,從事台東偏鄉牙醫及山地巡迴醫療。今年七月底任期屆滿的台大醫院雲林分院院長黃瑞仁,建立雲林區域醫療網,創立雲林縣唯一心臟血管醫學中心,使雲林鄉親不必南北奔波就醫,推動社區醫療服務,首創C肝外展門診模式並推展至全國。目前已返回總院服務。在屏東滿洲鄉開設「遇見居家護理所」的護理師賴慧珊,致力於偏鄉長照居家護理,開辦恆春半島第一家呼吸器居家護理所,提供偏鄉民眾即時護理服務及推動安寧療護。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董事長許金川教授行醫40多年,利用腹部超音波從事早期發現肝細胞癌的研究,並發展出治療方法,挽救許多肝病患者生命。花蓮慈濟醫院顧問醫師胡勝川,於緊急醫療領域耕耘近30年,推廣高級心臟救命術、緊急醫療救護、急診醫學。牙醫師藍英哲退伍後回到家鄉屏東開業,77年起收起診所至當時無牙醫的萬巒鄉服務,發起成立山地離島偏遠地區巡迴醫療團,至偏遠山地義診。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主任王署君創建北榮頭痛門診,建立頑固型頭痛住院治療模式,引進新型態治療,帶領團隊完成全國頭痛流行病學調查,了解台灣的頭痛特色與嚴重性。埔里基督教醫院山地醫療主治醫師汪海波,自美返鄉進入埔基服務,10年來專職跑遍仁愛鄉部落居家醫療及醫療站。台東馬偕醫院小兒心臟科醫師游昌憲,到台東已18年,為台東唯一兒科心臟科醫師,堅守台東兒童心臟疾病的診斷及治療,推動學童心臟篩檢,以利早期治療,在當地開始兒童開心手術。特殊貢獻獎得主中研院院士彭汪嘉康,82年回國服務,將癌症新藥及新療法引進國內,為台灣腫瘤專科醫師人才養成及制度奠定基石,並成立台灣癌症基金會宣導癌症預防觀念,催生癌症防治法。榮獲團體獎項的天主教聖保祿醫院山地醫療團隊於81年成立,開啟桃園市復興區山地醫療,88年增加復興區巡迴醫療,設巴陵醫療站,配合民眾農作作息,設周四夜間緊急醫療及周五早上6時的特早門診;91年成立華陵整合醫療站,提供24小時全年無休的醫療服務。
-
2022-08-18 焦點.元氣新聞
柬埔寨詐騙驚傳活摘器官,你了解什麼是人體器官保存庫嗎?
柬埔寨詐騙台人案件頻傳,不少民眾在飛至當地後頓時變成「豬仔」,飽受凌虐、性侵,甚至慘遭活摘器官,客死異鄉。其實,為了救人,台灣不少大型醫院均設置「人體器官保存庫」,妥善存放捐贈者的器官,遺愛人間。 食藥署指出,當醫院或企業執行人體器官(含人體組織、細胞)及其衍生物之處理或保存時,應依人體器官保存庫管理辦法,申請設置人體器官保存庫,以供異體移植使用。舉例來說,八仙塵暴事件中,眾多傷患接受皮膚移植,主要使用來自荷蘭的皮膚組織。再者,不少眼角膜移植個案則是使用來自美國的眼角膜,而這些器官組織均需放置在各醫院的「人體器官保存庫」。依照相關規定,醫療機構、研究機構以移植為目的,從事執行人體器官(含人體組織、細胞)及其衍生物之處理或保存,需依法申請設置「人體器官保存庫」。「人體器官保存庫」儲存17類器官目前衛生福利部核准保「人體器官保存庫」儲存17類器官,包括,硬骨、眼角膜、皮膚、心血管庫等。以硬骨來說,陳老師手臂疼痛,無法高舉,原以為是五十肩等職業病,檢查發現為纖維瘤,症狀嚴重,已侵蝕到骨頭。經醫師評估後,決定使用「保存庫」提供的硬骨碎片作為填充物。術後恢復狀況良好,3個月後回診時,檢查結果顯示,移植的硬骨碎片與陳老師骨頭成功融合,順利解決了肩膀卡卡的困擾。食藥署表示,硬骨碎片來源為病人在膝關節或髖關節置換手術後所摘除的組織,經過同意後,將此組織做為製作硬骨碎片的材料。但作為材料之前,需通過醫學主管評估,確認捐贈者沒有受到人類免疫缺乏病毒、B型肝炎病毒、C型肝炎病毒及梅毒螺旋菌的感染。隨後再以機械或人工的方式,將硬骨組織絞成約1公分大小的碎片,進行包裝及滅菌。而每一包骨碎片都有專屬編號,用以追溯並保障受贈者的安全。每一個步驟都需品質主管確認簽名後才能入庫,所有操作都在嚴格管控的環境下進行,且執行場所必須經食藥署依照人體器官、組織及細胞優良操作規範查核通過。(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振興醫院院長魏崢 國內開心手術第一人 邏輯正確,決定手術成敗 。心臟內科、神經內科、耳鼻喉科,頭暈,到底應該看哪一科才正確?
-
2022-08-12 焦點.杏林.診間
每天6:05準時查房,30年沒漏一天…心臟權威邱冠明執刀逾6千例,「外科天才」不是偶然!
2022年5月9日,亞東醫院院長邱冠明在防疫記者會上,精準說明人類與病毒此刻的狀態:「當我們無法殲滅它時候⋯⋯我們應該怎樣文明有序地共存。」114字金句鏗鏘有力,讓「邱冠明」瞬間成為Google Trend的熱門搜尋關鍵字。 邱冠明在42歲成為全台醫學中心最年輕的副院長,曾經3次前進北韓的朝鮮紅十字綜合醫院示範開心手術,至今執行超過6千例心臟手術…。儘管早被視為醫界傳奇,但清晨6點5分,他一如既往,準時出現在病房開始查房。30年了,他依舊踏實地做好基本功。 醫龍非天生,長期訓練磨出醫技 早在學生時代,住院醫師到主治醫師,邱冠明在外科修煉許久,現在是享譽國際的心臟外科權威醫師。他曾帶領整個團隊以「內視鏡微創心臟手術」拿下第15屆國家新創獎的臨床新創獎,亦成立全台唯一結合心臟內外科的「微創瓣膜中心」。 有人說邱冠明是外科天才、是「醫龍」,但「一步一腳印」,邱冠明身體力行。他回憶,1992年到哈佛醫學院見習,在血管外科磨練4週,每天6點半前到病房查房,7點半準時開會,8點半進開刀房,爾後再查房…,離開醫院總是晚上7點以後的事。 在醫院的時數越來越長,見習的最後一天,上班時間是在清晨的5點半。「哇靠!我選錯科系,當時我才大六,」邱冠明笑說,「縱使這樣的訓練是帶點人性上的扭曲,卻讓我在見習結束時充滿了自信。」也開拓他的外科生涯。 打破規則,從零開始 台大醫學院畢業後,他參與台大醫院外科招考醫師面試,當時台大醫院外科主任朱樹勳只對他說了一句:「歡迎你來,我們等你很久了。」便直接錄取,卻因此被貼上「邱冠明是主任的人」標籤。 住院醫師前兩年,有三分之一時間在心臟外科受訓,對他來說,自己的科別竟由他人決定,「那就太溫順了」。於是,他想改走「整形外科」。 邱冠明解釋,「整形外科和心臟外科最大的相似處在於reconstruction(重建),整形外科的原文是Plastic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整形與重建外科),我相信透過我的雙手可以改變病人的命運,讓病人擁有更好的生活品質。」 但師長沒人理會,說句:「來亂的!」他只能繼續走心臟外科,符合長官期待。對此,邱冠明笑道:「古代名門閨秀嫁娶不也是這樣。」但愈管他,他就愈想打破規則。 完成住院醫師訓練後,他知道自己留在台大醫院,可以如期升為主治醫師,渴望平等競爭的邱冠明企圖說服當時的心臟外科主任林芳郁,推薦他到長庚醫院。 恰巧,朱樹勳要離開台大到亞東醫院開疆闢土,需要一群年輕有能力的子弟兵,邱冠明理所當然又成為大家的共識。「老實說,從台大醫院出使西邊到亞東醫院,我沒有太多的掙扎,有機會站在巨人的肩榜上,去完成所有的工作,」他心滿意足說:「可以start from nothing(從零做起),我很幸運。」 挺過院內感染危機,負重前行 帶領亞東醫院走過COVID-19院內感染危機,收治新冠重症病人數全國第一。「將帥無能、累死三軍,」邱冠明知道策略的重要性,先後成立戶外急診室、戶外藥局、戶外門診篩檢站等等,在疫情高峰階段,對專業的亞東人而言,「病人的健康為首要的顧念,」邱冠明說:「我們人員流動率是低的。」 談到心臟與人心,他說:「醫學上要如何處理心臟問題,對我來說相對好掌握。」而人心是盛裝隱喻的容器,是人類行為與思想的中心,「我只能努力溝通、瞭解。」這幾年他迷上潛水,「海底超安靜,耳朵只聽到氣泡聲,那是一種心境上的修煉。」 問及未來目標,他說是「好好當院長」。邱冠明笑地像個大男孩:「我最有骨氣的是對方授權給我,我會努力證實我的價值,但哪天因為某種理由收回,我還是位專業的心臟外科醫師。」 再不濟,還是財富、生活相對自由的人,可以回家陪老婆,「或許她會想趕我出家門,日本不是稱退休丈夫像大型垃圾。」他又笑了。 可他終究是個工作狂,坦言在還沒停下來之前,油門還是「催很凶!」台灣的醫學中心有19家,亞東醫院是最年輕的醫學中心,但絕對不是最後一名,就醫院評鑑、營收等各方面評比,亞東屬於中段班,這是20年歷練出來的結晶。 【邱冠明小檔案】出生:1969年現職:亞東醫院院長學歷:台大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台大醫學院醫學系、台大EMBA經歷:亞東醫院醫療副院長●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錢夠用就好?英調查:年薪超過「這數字」就無感!名醫揭快樂指數「跟財富都無關」.她罹精神病、善忘,卻60多歲看起來像30歲!擁有忘記智慧,活在自己快樂裡,好過活在別人眼裡.單身即地獄,但失和的婚姻才像十八層地獄!雪兒:熟齡後當個驕傲單身狗,好過硬湊做堆前世冤家
-
2022-07-28 醫聲.醫聲要聞
主動脈瓣膜狹窄免全麻 TAVI手術成長輩新選擇
根據統計,75歲以上的長者約3.4%有嚴重主動脈瓣膜狹窄的問題,病患會發生心絞痛、呼吸困難、昏厥,甚至是猝死。治療方法除了傳統開胸手術更換人工瓣膜之外,現在還有經導管主動脈瓣膜植入術(簡稱TAVI手術),成為高齡患者的新選擇。主動脈瓣膜是由三片柔軟、富有彈性的瓣葉構成。當心臟收縮時,主動脈瓣膜會打開讓血液順利通過;舒張時,瓣膜則會關閉,以防血液回流。每一次的心跳之間,都會重複這個模式。然而,長者的主動脈瓣膜會因衰老而鈣化、硬化,導致主動脈瓣膜無法正常張開,心臟須更費力地將血液擠出,以將輸送血液往身體各處。長此以往,心肌將會衰弱,引起胸悶、疲倦、呼吸短促、心悸、心雜音,增加心臟衰竭與猝死的風險。病患若無替換瓣膜,一年死亡率高達50%,五年存活率幾乎為0,主動脈瓣膜狹窄堪稱是高齡殺手。對此,目前共有2種療法,包含開胸主動脈瓣膜置換術和TAVI手術。前者進行時,醫師會先替病人進行全身麻醉,且暫時停止病人的心臟活動,裝上呼吸器及人工心肺機維持基本血液氧氣循環機能,再將胸骨切開,移除受損的瓣膜,植入新的人工瓣膜。不過,高齡長者及高風險人群的身體條件本就不佳,若接受傳統開胸手術,隨後產生相關併發症或是死亡的機率也不小。因此2002年法國醫師發表全球首例TAVI手術成功案例後,北榮於2010年跟進,並持續改良麻醉技術,試圖找到對病人傷害最小的方式。傷口小、恢復期短 TAVI手術減輕長者身體負擔臺北榮民總醫院外科部實驗外科主任暨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張效煌說明,團隊由心臟內外科、麻醉醫學部、放射線部、神經醫學中心、護理部組成。術前,團隊會替病人做高解析度的電腦斷層,相較於急診腦部掃描每3到5毫米一個切片,執行TAVI手術時,電腦斷層是採用0.3-0.75毫米一個切片,影像呈現更精準,可幫助選擇最適合支架辦膜尺寸。為了讓老年患者更快恢復,避免全身麻醉及氣管插管的合併症,早在8年前,臺北榮總團隊就以無痛及局部麻醉的方式,為患者進行手術。術中,醫護人員在X光機下,為病人局部麻醉,並穿刺一個0.5公分的傷口,「95%病人都是大腿插針,5%則另外採取其他做法。」張效煌指出,大部分患者是透過股動脈進入,少部分因下肢動脈狹窄阻塞,改成鎖骨下動脈、頸動脈、升主動脈等部位。接著導管挾帶著支架瓣膜至主動脈位置,將保護套往外拉,新的支架瓣膜撐開舊的瓣膜,確認放妥之後,抽掉導管即可。張效煌解釋,老人家全身麻醉風險高,且插管可能傷及「聲帶或會厭軟骨」,如此年長者吃東西、喝飲料便容易嗆到,進而增加吸入性肺炎的機會,因此採用局部麻醉,縮短術後恢復期,並減少插管機會,便可降低對長者的傷害。手術全程不到半小時,病人約20分鐘後甦醒,兩、三天內就能回家。簡單、無須全身麻醉、不用插管的優點,縮短手術與病人恢復的時間,大幅減少高齡長者的身體負擔。支架瓣膜使用期限至少10餘年 高風險族群也可做TAVI手術支架瓣膜屬於生物瓣膜,同樣適用有孕期規劃或無法長期吃抗凝血劑的人,生物瓣膜的使用期限約10幾年,壞了也能再做一次手術,「裡面就再裝一個支架瓣膜,所謂瓣中瓣的概念。」但張效煌提醒,年紀增長加上沾黏,第二次開心手術風險就會比較高。不只是主動脈瓣膜狹窄,逆流患者也可執行TAVI手術。主動脈瓣膜逆流患者的瓣膜毫無硬化、十分光滑,無法使支架瓣膜的金屬框縫隙卡住患者既有的鈣化結石,需要特別處置,「先裝葉克膜支持全身血液循環系統,再讓心臟快速跳動以減少晃動,等放好瓣膜後,再拆掉葉克膜。」張效煌補充,在北榮心臟血管外科、心臟內科等跨科別醫療團隊的通力合作下,這類手術的成功率極高,相關成果也已經發表於2021年6月線上版《歐洲心臟病學會-心衰竭》(ESC Heart Failure)國際醫學期刊,希望造福更多高風險病患。TAVI手術的應用對象除了患有主動脈瓣膜疾病的高齡長者,其實也包含外科手術高風險族群,如曾動過胸腔手術、放療或燒燙傷造成胸口嚴重留疤、洗腎、肺功能不好、癌症的患者。不過當患者處於感染狀態,則不宜接受TAVI手術,「我們幫身體裝任何東西,先決條件就是你在執行治療時,是不能有感染的,因為植入物容易被感染。」由於TAVI手術屬於高價醫療行為,過去病人須自付百萬元,幸好2021年健保有條件給付,開放80歲以上高齡病人、已接受過開心手術,或主動脈鈣化嚴重、曾接受治療等不適合接受外科手術的族群等。但今年7月1日起,健保給付不僅刪除年齡限制,也限縮資格,有需要的民眾須多注意。
-
2022-07-28 失智.大腦健康
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 有助改善失智
80、90歲失智長者,認知功能表現能逆轉嗎?台大醫院研究證實,年老的嚴重主動脈瓣膜狹窄病患,透過微創「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TAVR)」,可顯著改善神經認知功能,一成患者在治療一年後不再被診斷為失智症。此研究成果獲國際老年醫學期刊「老化(Aging US)」刊登。台大醫院心血管中心TAVR團隊於2015年針對156位平均82歲的主動脈瓣膜嚴重狹窄病患,進行TAVR術前、術後3個月及1年安排神經認知功能測試的研究。研究結果發現,年老病患在術後神經學(包含巴氏量表)及多項認知功能的測試均有顯著的進步,且神經認知功能的進步均持續到術後一年。其中發揮關鍵作用的TAVR風險遠低於傳統心臟手術,去年二月起納入健保給付,符合條件的病人不再自費100萬元。台大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林茂欣指出,台灣65歲以上長者約18%有輕微認知障礙,其中8%可診斷為失智症,平均每13人就有1人失智,80歲以上更達到每5人就有1人。失智症成因約10%是因為曾發生腦中風或有心臟方面的疾病,例如主動脈瓣膜狹窄。台大醫院心血管中心主任陳文鍾表示,「主動脈瓣膜狹窄」是老年人常見的退化性瓣膜疾病,隨狹窄程度加劇,病患可能會胸悶、昏倒、出現心臟衰竭症狀,例如喘、水腫等,也會導致腦部血液灌流下降,進而損害神經認知功能。臨床研究顯示,有26%的鬱血性心臟衰竭患者會發生神經認知障礙症狀。林茂欣表示,TAVR是近年來針對老年病患發展的微創瓣膜治療手術,手術過程無需使用傳統開心手術的體外循環機,術後的傷口亦僅在一側的鼠蹊部約0.5公分大小,大幅減少年老病患手術過程的風險與不適。過去國內外研究均證實,TAVR可以顯著增加心輸出量及腦部的血液流量,對於長者安全性高。台大醫院研究則發現,長者在TAVR術後,除了心臟和腦部血流改善,連頭腦都變靈光。術前有39.1%病人簡短智能測驗結果小於26分,符合失智症診斷標準,術後1年有3成病人進步3分以上,僅剩27.7%小於26分,代表約1成患者可以不再被診斷為失智症。巴氏量表原本只有90分上下,術後1年也進步超過95分,顯示神經認知功能的進步帶來生活獨立性的改善,且持續到術後1年。台大心理系主任周泰立的岳父就受惠其中。周泰立表示,岳父5、6年前被診斷為輕度失智症,2年多前89歲時發現主動脈瓣膜狹窄,當時喘得很厲害,雙腳都水腫,到台大接受TAVR治療後,很快就出院了,返家完全不喘、走路很有精神,回到社區日照中心,反應速度進步很多。
-
2022-07-27 醫療.心臟血管
這手術助高齡長輩逆轉失智!台大醫院新研究登國際期刊
高齡80、90多歲的失智長者,認知功能表現還能逆轉進步嗎?台大醫院與156位平均82歲、主動脈瓣膜嚴重狹窄的長輩合作,用5年時間去證實這是可能的,其中1成患者在治療一年後不再被診斷為失智症,研究成果獲得頂尖國際期刊《Aging US》接受刊登。其中發揮關鍵作用的「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TAVR)」風險遠低於傳統心臟手術,去年二月起也開始獲得健保給付,符合條件的病人不再需要自費100萬以上。台大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林茂欣指出,台灣65歲以上長者約18%有輕微認知障礙者,其中8%可診斷為失智症,平均每13人就有1人失智,80歲以上更達到每5人就有1人。失智症成因大約有10%是因為曾發生腦中風或有心臟方面的疾病,例如主動脈瓣膜狹窄。台大醫院心血管中心主任陳文鍾表示,「主動脈瓣膜狹窄」是老年人常見的退化性瓣膜疾病,隨狹窄程度加劇,病患可能會胸悶、昏倒、出現心臟衰竭症狀,例如喘、水腫等,也會導致腦部血液灌流下降,進而損害神經認知功能。臨床研究顯示,有26%的鬱血性心臟衰竭患者會發生神經認知障礙的症狀。林茂欣表示,TAVR是近年來針對老年病患發展的微創瓣膜治療手術,手術過程無需使用傳統開心手術的體外循環機,術後的傷口亦僅在一側的鼠蹊部約0.5公分大小,大大減少了年老病患手術過程的風險與不適。過去國內外研究均證實TAVR可以顯著增加心輸出量及腦部的血液流量,對於長者安全性高,因此去年2月起健保也納入給付,患者不再需要自費100多萬。台大醫院注意到,長者在TAVR術後除了心臟和腦部血流改善,連頭腦都變靈光,這很令人振奮,因為現有藥物或神經認知訓練,多半也只能延緩症狀惡化,無法逆轉失智。因此,台大醫院自2015年開始進行研究計畫,完整追蹤156位平均82歲長者在術後3個月、術後1年的認知功能表現。結果發現,術前有39.1%病人簡短智能測驗結果小於26分,符合失智症診斷標準,術後一年有3成病人進步3分上,僅剩27.7%小於26分,代表約有1成患者可以不再被診斷為失智症。巴氏量表原本只有90分上下,術後一年也進步到超過95分,顯示神經認知功能的進步帶來生活獨立性的改善,且均持續到術後1年。台灣大學心理系主任周泰立自己的岳父就受惠其中。周泰立表示,岳父5、6年前被診斷為輕度失智症,2年多前89歲高齡時發現主動脈瓣膜狹窄,當時喘的很厲害,雙腳都水腫,在其他醫院短暫住院後,被告知該院無法處理,建議轉院到台大。周泰立說,岳父到台大醫院接受TAVR治療後,不但很快就出院了,回到家完全不喘、走路很有精神。岳父術後數學能力也大有進步,原本外出買東西,找錢會找很久,或是沒辦法找錢回來,後來找錢變很快而且數字正確。岳父回到社區日照中心,負責認知功能訓練的老師也告訴家屬,他的反應速度進步很多。台大醫院心臟外科主任許榮彬表示,過去就知道TAVR可以改善心腦血流,也不需要使用體外循環,免除體外循環過程有細小微粒跑到腦部、造成腦損傷的風險,這次研究更證實它可以增進神經認知功能表現,可說是是世界獨有的重要發現。林茂欣建議,家有失智長者,可留意是否有主動脈瓣膜嚴重狹窄的問題,因為失智的症狀可能比心臟衰竭的症狀更早出現。若能及早發現問題、及早處理,有助於幫助長者遠離失智惡化和心臟衰竭的威脅。
-
2022-06-03 養生.運動健身
規律運動好處多! 這2類人比常人更可降低心血管風險
民眾平常保持規律運動,有益身體健康!而運動的好處除了可以緩解憂鬱、焦慮心情外,根據1篇今年3月發布於《Science Daily》的研究指出,運動能夠促進大腦激素,抵消壓力並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罹患憂鬱症或焦慮症患者透過規律運動在心血管健康上所帶來的益處高出1倍。美國研究證實 運動可激活大腦抵銷壓力、改善心血管健康據了解,該研究是以波士頓麻省總醫院布里倫生物數據庫中5萬多名患者的健康記錄進行分析,其中超過4千名患者發生嚴重的心血管不良事件,包括心臟病發作、因動脈阻塞引起的胸痛或正在進行開心手術者。研究者以每週至少進行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的患者和運動量較低者進行比較,發現憂鬱症或焦慮症患者有更高的壓力相關神經活動以及心血管疾病風險。後來研究者又將沒有憂鬱症或焦慮症診斷者也加入比較,並使用大腦影像找出運動如何控制大腦的壓力反應來改善心血管健康。結果證實,藉由運動可激活大腦中抵消壓力的能力進而改善心血管健康,每週達到體能活動建議量的人發生重大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可能性比運動量少的人低了17%。這些益處在患有焦慮症或憂鬱症者中更加顯著,他們的風險降低了22%,比沒有任何病況的人降低了10%。憂鬱、焦慮症患者易罹患心血管疾病 可靠運動降低風險台北市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精神科主任詹佳真說明,大腦壓力反應中樞HPA軸的異常(由下視丘、腦垂體、腎上腺三者互動構成),是焦慮症和憂鬱症的生物病理學,HPA軸過度活化會讓交感神經系統興奮,影響全身的器官甚至導致功能異常。詹佳真坦言,焦慮症與憂鬱症患者有較高的機會罹患心血管疾病是長期被注意到的現象,而運動是調控HPA軸反應的有效方法,上述研究結果再度證明規律運動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同時合併有焦慮症與憂鬱症診斷的受試者,運動之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降低是沒有這兩種診斷者的兩倍,間接證明焦慮症與憂鬱症患者大腦中壓力反應軸的異常活躍,研究也透過大腦影像,證明運動可以調控大腦的壓力反應,增進心血管的健康狀態。詹佳真呼籲,因為新冠肺炎疫情嚴峻而被居隔在家、覺得壓力很大的民眾趕快動起來,哪怕只是原地踏步30分鐘,也能增加自己的健康存摺。運動好處經證實! 暖身動作不可少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教育推廣副主任戴怡君表示,前述研究已指出,憂鬱症和心血管疾病有高度關聯,這2項疾病都對我們的身心健康具有強大威脅,及早發現並予以治療是須具備的認知。運動的好處也有多項實證,對心理的幫助像是減少壓力荷爾蒙、調節腦部血清素的分泌、增加腦細胞數,讓我們感覺到快樂、增強記憶力及產生自信。戴怡君指出,不少民眾對於「運動」仍有卻步,建議想要開始運動的民眾,出現再三猶豫的念頭時,不妨試著先想像運動過後的樂子,例如清涼解渴的飲品、汗水淋漓後沖澡的清爽、犒賞自己的美食等,透過想像讓自己期待進而踏出第一步。最後,戴怡君提醒,運動時應養成「喚醒」身體的習慣,很多人會忽略暖身的步驟,而造成身體產生不適的感覺就不想動,建議民眾運動前,先用簡單的暖身動作喚醒身體各部位,再動起來就不會覺得運動很難,防疫期間如果不知道可從事什麼運動,不妨參考董氏基金會與教育部體育署合作推展的「一分鐘紓壓操」、「樂動紓壓五招」,只要短短幾分鐘就能喚醒身體動起來,幫助自己維持健康的身心。★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2-05-19 養生.運動健身
最新研究:規律運動 可紓壓護心臟
新冠肺炎疫情嚴峻,許多人感受到極大的壓力,最新研究顯示,規律的運動可以促進大腦激素分泌,抵消壓力、緩解憂鬱及焦慮,並且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今年3月發表於《Science Daily》的一項研究,是以波士頓麻省總醫院布里倫生物數據庫中5萬多名患者的健康記錄進行分析,其中超過4千名患者曾發生嚴重的心血管不良事件,包括心臟病發作、動脈阻塞引起的胸痛,或正在進行開心手術者。研究結果證實,藉由運動可以活化大腦中抵消壓力的能力,進而改善心血管健康,若是每周進行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達到體能活動建議量的人,發生重大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可能性,比運動量少的人低了17%;對於患有焦慮症、憂鬱症者來說,運動的好處更顯著,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降低22%,比沒有任何病況的人降低10%。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精神科主任詹佳真表示,大腦壓力反應中樞HPA軸,是由下視丘、腦垂體、腎上腺三者互動構成,HPA軸的異常是焦慮症和憂鬱症的生物病理學,HPA軸過度活化會讓交感神經系統興奮,影響全身的器官,甚至導致功能異常。詹佳真指出,焦慮症與憂鬱症患者有較高的機會罹患心血管疾病,而運動可有效調控HPA軸反應,經由上述研究結果,可再度證明規律運動能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運動也可調控大腦的壓力反應,增進心血管的健康狀態。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教育推廣副主任戴怡君表示,憂鬱症和心血管疾病有高度關聯,且威脅身心健康,運動有助於減少壓力荷爾蒙、調節腦部血清素的分泌、增加腦細胞數,讓人感覺快樂、增強記憶力及產生自信。民眾若對於「運動」有所卻步,戴怡君建議,可先試想運動後的樂子,例如清涼解渴的飲品、汗水淋漓後沖澡的清爽、犒賞自己的美食等,透過想像讓自己期待進而踏出運動的第一步。戴怡君提醒,運動時應先做暖身動作「喚醒」身體,再動起來就不會覺得運動很難,防疫期間如果不知道可從事什麼運動,不妨參考董氏基金會與教育部體育署合作推展的「一分鐘紓壓操」、「樂動紓壓五招」,只要短短幾分鐘就能喚醒身體動起來,幫助自己維持健康的身心。
-
2022-05-17 養生.運動健身
降心血管疾病風險 研究:焦慮症與憂鬱症患者運動好處顯著
新冠肺炎疫情增加民眾壓力感,過去多項研究指出,規律運動可以緩解憂鬱及焦慮,近期一項最新研究指出,運動能促進大腦激素,抵消壓力並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而憂鬱症、焦慮症患者運動後所帶來的心血管健康益處,比一般民眾高出1倍,少量運動也能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今年3月發表於《Science Daily》的一項研究,是以波士頓麻省總醫院布里倫生物數據庫中5萬多名患者的健康記錄進行分析,其中超過4千名患者發生嚴重的心血管不良事件,包括心臟病發作、因動脈阻塞引起的胸痛,或正在進行開心手術者。研究者以每周至少運動500代謝當謝(MET)分鐘的患者、相當於每周至少進行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比對運動量較低者,其主要冠狀動脈事件的發生率。另外,憂鬱症、焦慮症患者有較高壓力相關神經活動、心血管疾病風險,研究者將沒有憂鬱症或焦慮症診斷者也加入比較,並使用大腦影像,找出運動如何控制大腦的壓力反應,來改善心血管健康。研究結果證實,藉由運動可活化大腦中抵消壓力的能力,進而改善心血管健康,每周達到體能活動建議量的人,發生重大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可能性比運動量少的人低了17%;患有焦慮症、憂鬱症者運動好處更顯著,風險降低22%,比沒有任何病況的人降低10%。台北市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精神科主任詹佳真表示,大腦壓力反應中樞HPA軸是由下視丘、腦垂體、腎上腺三者互動構成,HPA軸的異常是焦慮症和憂鬱症的生物病理學,HPA軸過度活化會讓交感神經系統興奮,影響全身的器官,甚至導致功能異常。詹佳真指出,焦慮症與憂鬱症患者有較高的機會罹患心血管疾病,而運動可有效調控HPA軸反應,經由上述研究結果,可再度證明規律運動能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詹佳真說,運動後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焦慮症與憂鬱症診斷的受試者比沒有這2種診斷者降低2倍,間接證明焦慮症與憂鬱症患者大腦內壓力反應軸異常活躍,研究也透過大腦影像,證明運動可以調控大腦的壓力反應,增進心血管的健康狀態。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教育推廣副主任戴怡君表示,經由前述研究可見,憂鬱症和心血管疾病有高度關聯,且威脅身心健康,運動有助於減少壓力賀爾蒙、調節腦部血清素的分泌、增加腦細胞數,讓人感覺快樂、增強記憶力及產生自信。戴怡君建議,民眾若對於「運動」有所卻步,可先試想運動後的樂子,例如清涼解渴的飲品、汗水淋漓後沖澡的清爽、犒賞自己的美食等,透過想像讓自己期待進而踏出第一步。戴怡君提醒,運動時應先暖身動作「喚醒」身體,再動起來就不會覺得運動很難,防疫期間如果不知道可從事什麼運動,不妨參考董氏基金會與教育部體育署合作推展的「一分鐘紓壓操」、「樂動紓壓五招」,只要短短幾分鐘就能喚醒身體動起來,幫助自己維持健康的身心。
-
2022-03-12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老年族群必看!主動脈瓣膜狹窄比癌症更危險!醫師教你如何選擇治療策略
初期無症狀難發現?主動脈瓣膜狹窄是什麼? 台灣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再過幾年,平均每五個人就有一位是65歲以上老年族群,就像汽車開久零件會損壞一樣,隨著年齡增長、身體機能開始不斷下滑,當你出現走路愈來愈喘,甚至無法輕鬆爬樓梯,可別以為只是正常的老化現象,可能是一種心臟疾病「主動脈瓣膜狹窄」。台南奇美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吳南鈞醫師說明,主動脈瓣膜位於左心室和主動脈之間,之所以稱為瓣膜,因為它是單向閥門,讓血液只能單方向前進、無法倒流。因為年紀增長,血液可能會有鈣化的沉澱物在瓣膜上,導致瓣膜變硬、打不開。當心臟收縮時,血液無法順利通過主動脈瓣膜、進入主動脈以及全身循環,就被稱為「主動脈瓣膜狹窄」。 根據統計顯示,有症狀的主動脈瓣膜狹窄,兩年內死亡率高達50%,台南奇美醫院心臟血管內科主任施志遠醫師表示,若以症狀區分,有胸悶症狀的病人,平均存活約5年;有昏厥症狀的病人,平均存活則下降至3年;已有活動性喘、水腫等心衰竭症狀,平均存活只剩2年。 治療一定得接受開心手術?瓣膜置換手術一次知! 主動脈瓣膜狹窄治療會根據瓣膜狹窄程度、症狀,給予不同的治療策略。吳南鈞主任說明,目前針對主動脈瓣膜硬化、狹窄,會以外科手術置換人工瓣膜,不過,部分患者因為年齡、共病問題無法接受治療,可以與醫師討論使用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 施志遠主任表示,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主要是由鼠蹊部穿刺,傷口小、恢復快,適合80歲以上高齡患者,已接受過開心手術,或是主動脈鈣化嚴重、曾接受治療等不適合接受外科手術的族群。不過,以往沒有健保給付時,患者需自費將近一百多萬。所幸健保在2021年2月開始有條件給付後,希望能讓更多患者受惠。另外,與外科手術最大的差異除了金額,還有在術後需置放節律器的比率,從研究顯示,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相對高,約為10%。 建立良好醫病關係!更瞭解合適治療策略! 但是,不一定要很高齡,有時候特別的個人狀況,還是可能符合健保給付使用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吳南鈞主任解釋,65歲至80歲的患者,如果曾接受心臟相關手術,因為主動脈瓣膜問題需要進行第二次手術,這類患者屬於高風險族群,有機會可以通過健保給付。吳主任曾收治一名蔡女士,因為二尖瓣問題接受二尖瓣置換手術,由於體質特殊,手術時間長達九小時,且術後心臟、心包腔沾黏嚴重,需要再接受第二次手術。不過,她非常抗拒、完全拒絕接受治療。 經心臟團隊評估後,透過召開家庭會議,將藥物治療的優缺點,以及再次手術之風險,還有最新的經導管主動脈瓣膜治療的優點、費用等做詳細講解,讓家屬及病人能更瞭解、建立良好醫病共享。最後建議她可以使用經導管瓣膜置換手術,但因為自費金額過高、無法負擔。值得慶幸的是,後來健保通過給付,她也順利完成手術、心臟功能改善非常多! 如何維持心臟健康?定期檢查、持續治療! 接受瓣膜置換手術後,施志遠主任建議,患者應維持健康的生活型態,盡量不要整天休息或臥床,可能會讓手術效果大打折扣。除了多運動、均衡飲食、及早戒菸,重要的是配合醫囑治療、定期追蹤。此外,吳南鈞主任提醒,因為細菌容易由口腔進入血流中、在人工瓣膜附著,造成心內膜炎風險,因此保持口腔衛生相當重要!最後,提醒民眾,出現胸悶、心悸等症狀時,要考慮可能是心臟的零件開始老化,務必及早就醫及早治療,才是遠離心臟疾病的關鍵! 【了解更多專業心臟瓣膜衛教】請點我👈 《延伸閱讀》 .血壓正常竟會喘?當心主動脈瓣膜狹窄?醫師指出高血壓病人最危險 .超商女店員半夜背痛 急診竟是狹心症!醫:4情況速就醫防心肌梗塞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2-01-30 名人.林靜芸
為何不吃肉類、海鮮,膽固醇仍高?名醫破解飽和脂肪迷思
我從小不吃肉,肥肉、雞皮、內臟完全不碰,海產也少吃。所以母親每天給我吃一個蛋,最懷念是後院母雞剛下的蛋,蓋在熱騰騰的白飯上,淋一點醬油,攪拌之後真的是每粒飯都香噴噴。我還喜歡吃荷包蛋、滷蛋、白煮蛋、蒸蛋、煎蛋、蛋包飯等等。母親常說蛋可以孵出小雞,養分很夠。求學時期我的身高在班上數一數二,真該感謝我聰明的母親。直到35歲時,體檢發現我的膽固醇偏高,檢討起來唯一可能是蛋吃太多。我從此開始戒蛋並增加運動,奇怪的是膽固醇仍隨著年齡緩慢升高。更氣人的是外子嗜食肉類,他的膽固醇數字卻很漂亮,身為心臟外科醫師的外子疼我,常安慰說:「膽固醇稍高沒關係,我替病人作開心手術,膽固醇高的生存率比較高。」又說「有回替餐餐吃肥豬肉的80歲病人開心臟,手術時特別仔細檢查血管,居然沒有鈣化,也沒有狹窄,血管很健康。」外子努力想告訴我,吃蛋吃肉沒關係,我卻認為是他自己愛吃,講的話不可靠。而且教科書寫得很清楚,膽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愈高,血管壁中脂肪堆積的程度愈高,因之動脈硬化得到冠心病或中風的危險就愈高。50歲之後,我為了健康的理由,開始吃肉。外子的話果然沒錯,我的膽固醇不受影響。美國2015年臨床營養學雜誌追踪二萬名每周吃數顆蛋的人20年(其中有一位每天吃23顆蛋),並沒有增加心肌梗塞或是血管疾病的風險。2016年美國國家飲食指引去除每日不應攝取多於300毫克膽固醇的限制。一個雞蛋大約250毫克的膽固醇,其中較多高密度脂蛋白(好膽固醇),而且蛋黃的卵磷脂可以溶解低密度脂蛋白(壞膽固醇)。美國取消食用雞蛋會引發高膽固醇心血管疾病的說法,我在「戒蛋」30年後重新吃蛋,早餐一杯牛奶加一個荷包蛋,充分感受補充營養的幸福。至於我的高膽固醇「禍首」是什麼呢?原來體內的膽固醇80%是身體自行合成,與食用膽固醇無關(所以吃什麼食物會增加膽固醇,人與人的差異很大)。而一般原則,人體膽固醇增加是吃太多飽和脂肪及人造反式脂肪。所謂飽和脂肪,簡單的說就是室溫呈固態的油,包括椰子油、棕櫚油、植物奶油、酥油等等,富含飽和脂肪的食物包括蛋糕、餅乾、麵包、甜點、乳酪、冰淇淋、椰奶、巧克力和處理過的肉,例如臘腸等等。美國飲食指引建議食物盡量烤、煮、蒸、水煮或涼拌,不要炸或煎,吃肉時去掉肥油,或是將肉燉煮,享受烘焙食品時避免油酥類。仔細研讀之後,我恍然大悟。我一向強調簡單生活,早餐經常是菠蘿麵包或烤吐司塗植物奶油(為避免高膽固醇,以植物奶油替代牛油,結果踩到地雷)、咖啡加奶精(含反式脂肪)。加上生性不喜浪費,家裏快過期的甜點,我一定負責吃掉,因此吃下不少酥皮食物。找到解答之後,我的高膽固醇總算控制下來。英國建議成年人每天飽和脂肪攝取男性不應超過30克,女性不應超過20克。一般人總把飽和脂肪、膽固醇,與肉類、海產連在一起,較少懷疑甜點、蛋糕。相信與我一樣不喜吃葷卻有高膽固醇困擾的人很多,謹以此篇經驗與讀者分享。
-
2022-01-16 養生.人生智慧
只要用對方法就可延緩老化 名醫張金堅創咖啡健康學養生
本文摘自《常春月刊》439期文/吳佩芬 攝影/鐘君賢73歲的台大醫院乳房醫學中心主治醫師張金堅仍然寶刀未老,一星期仍然保持看門診且開兩到三台刀,刀法還是「嚇嚇叫」。他說,「歲數大了,在器官上會輸給年輕人,人不要不服老,服老的心情要有,但也要有抗老的心態,只要用對方法,就可延緩老化。」從幾十年前開始,張金堅展開他獨創的「抗老撇步」,透過走路運動、喝咖啡、清淡飲食、專業、從事公益活動獲得成就感,還有經常保持愉悅的心情。從1972年開始,張金堅行醫迄今已有47年了,在他的年輕年代,外科是大科,很多醫學系畢業生都很想進入外科工作,張金堅也選擇了和他外向個性比較相符的外科,外科醫師個性都比較爽直、判斷力強、行動力強,但也比較容易衝撞。在台大醫院完成住院醫師、總醫師訓練之後,張金堅就到鄭州路的台北市立中興醫院擔任外科主治醫師,不久,被當時的台北市立中興醫院院長、前總統蔣中正御醫熊丸拔擢為一般外科主任;一年後,台大醫學院臨床研究所博士班剛成立,張金堅為了強化專業,也考進了台大醫學院臨床研究所博士班。受恩師陳楷模影響,成為乳癌權威張金堅會成為國內專致於乳癌的醫師,和他就讀博士班時的指導教授陳楷模有很大的淵源。陳楷模專精於小腸的大量切除及乳癌,張金堅回憶道,「陳楷模教授個性比較兇悍、嚴厲,外號雷公,在他底下,一定要戰戰兢兢,不能打迷糊仗,但是,他提攜後進,不遺餘力」。博士班畢業之後,張金堅帶著太太、一雙年幼兒女前往沙烏地阿拉伯行醫,一年多後返台,直接進入台大醫院擔任一般外科主治醫師,在當時擔任台大醫院外科主任陳楷模的麾下,順利的從講師升等為副教授、教授,之後,還躍升為外科部副主任、主任。張金堅表示,當時求診的乳癌病人因為發現時都比較晚,乳房外表已經糜爛、腫瘤很大,甚至已經轉移了。因為沒有所謂的多科團隊,當時的化療又簡陋,放射線治療也不像現今的定位準確,在幫病人進行放射線治療時,經常會把病人的皮膚電得爛爛的,化療用藥也沒有標準治療流程,開刀就把病人的整個乳房連同腋下的淋巴腺全部拿掉。很多女病人因為罹病,老公外遇,跑走了,拖著生病的軀體照顧年幼的小孩及公婆;張金堅深覺女性乳癌病人真的很辛苦,也感受到以醫師為主的權威醫療環境,以及傳統乳癌治療的弊病和無奈。成立乳房醫學會,跨科整合照顧當醫療慢慢進步,乳癌可以選擇整個切除、部分切除的手術方式,乳癌的化療藥物也日新月異,張金堅深感,「乳癌照顧一直都是以醫師為主,缺少所謂的病理科、放射科、腫瘤科、腫瘤內科、藥師、心理師等,也沒有重建,這是個不完整的醫療團隊,對於相對弱勢的病人比較吃虧。」因此,張金堅決定要成立乳房醫學會,希望乳癌治療能多科整合照顧。另外,在病人照顧方面,雖說陳楷模教授早在張金堅擔任台大醫院外科部主任之前,已成立真善美乳癌病友俱樂部,但畢竟成員只局限在台大醫院治療的乳癌病友。因此,張金堅決定要擴及服務到全國的乳癌病友,於是在1996年成立乳癌防治基金會,是個跨醫院的全國性乳癌病友團體,也是全國第一個。乳癌防治基金會成立22年,已落實全民乳癌篩檢衛教,關心罹病者的醫療及身心靈健康,並鼓勵國內學者進行乳癌的本土性研究,除了頒獎給國內傑出乳癌研究人員,每年定期舉辦大型病友會,邀請專家演講,同時讓病友們唱歌、跳舞同歡,並分享彼此的罹病經驗,鼓勵新診斷乳癌病友。基金會也因此獲得國家品質標章及特優基金會的獎項,以及張金堅個人的癌症終身成就獎。醫技雖進步,別忘醫病平等在很早年就投入乳癌診斷、診療的張金堅,對於21世紀的基因體醫學、精準醫療、分子醫學的時代,他認同,乳癌已經慢性病化,但是,他更關注在醫病平等的理念上。他說,我們以一位慢性病人的方式對待乳癌病人,持續關心治療後的10年、20年後續追蹤,稱為「存活者的議題」,比如說用藥的慢性副作用,用藥後的智力是否變差,用了哪些藥物會對於神經末梢有損害,罹病後是否和社會脫離等,即所謂醫病共享的政策,疾病治療不是醫師講了算,還要和病人共同討論。賢內助協助下,遵循一輕、二淡、三少、四慢原則退而不休的張金堅,在關心病人健康之餘,也很在意自己的健康。身為外科醫師的他,邁入70歲之後,還能持刀平穩,開刀手不抖,維持良好的平衡感,和有開刀的體能,都要歸功於賢內助的協助,張金堅沒有肆意揮霍年輕健康的本錢,這些都是經年累月好好管理自身健康的成果。在飲食上,張金堅著重吃得不要太豐盛,一輕、二淡、三少、四慢是基本原則。張金堅坦承,「前面三項,我都有達成,四慢是因為我是外科醫師,個性急,還在努力當中。」◆一輕,不要加工品、鹽漬品,多吃蔬果,要原味的食材,少農藥、有機的食材,要洗乾淨,清楚食材履歷,當季的食材、均衡的飲食。◆二淡,不要重口味,不要高溫烹煮食材,不要添加太多鹽,不要太油,不要太甜,不要太辣,不要太多的佐料,不要過量的燒烤,不要太多的烹調,烹調簡單,盡量少外食,三餐多在家食用。◆三少,不要吃太飽,7分飽。 ◆四慢,要細嚼慢嚥。重視早餐內容,開啟一天的活力三餐飲食的調養,張金堅很重視早餐。早餐部分,張金堅的米飯等碳水化合物吃得少,爾偶太太會煮點稀飯吃,通常會準備小塊麵包,配點洋蔥、胡蘿蔔、堅果如核桃、杏仁,然後配點秋葵、酪梨、地瓜葉等蔬果。他說,秋葵5~6條,肚子就飽了;燙點地瓜葉,沾一點點醬油膏,就很美味了;另外,還來點荷包蛋,補充蛋白質。中餐的話,因為要開刀、看診,就吃醫院的便當,飯只吃1/10的份量,主食的魚肉、雞肉和豬排等,只吃一半而已,青菜的部分就會吃完。晚餐則會豐盛一點,太太會煎煮新鮮魚,清湯中放點排骨、白蘿蔔,還會準備地瓜葉、菠菜、高麗菜等,盡量不要高溫炒,以汆燙、水炒方式居多。假如晚上有應酬吃大餐,隔天就會自動減量,大約減少一半的份量,應酬時,吃少量就好。照顧植物,讓步調變緩慢、心情愉悅運動方面,因為上了年紀,盡量選擇比較溫和的運動。張金堅一星期游泳一次,一次一個小時。平常會和太太結伴到鄰近的華山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繞園散步,可以走到7千步,加上平日看病人、上下樓梯、巡房等,加起來應該有1萬步。還好,有篇研究發現,日行7千步已經足夠了,會爬樓梯、但不下樓梯,因為要保護膝蓋的健康。對於老人很重要的情緒管理,張金堅會選擇快樂的嗜好來做,他的快樂嗜好就是園藝和咖啡。他表示,盡量不動怒、不能急躁,並靠著喝咖啡、關照植物,讓自己的步調變慢,咖啡香氣、在一片綠茵中吸收植物釋出的氧氣,心情就會很舒適。張金堅個是早起的鳥兒,但他也樂在其中,在夏天早上5點、冬天早上6點起床,喝200~300c.c.的白開水後,就會到頂樓整理花園,才下樓吃早餐,除了出國不在家之外,拔草、澆水、搬移植物盆栽,他天天報到,樂此不疲。他的口號是:「園藝活動也是一種運動,也是心性的培養。」他看著植物一天一天地長大,花盛開,心情愉悅,就如同醫療人員細心照顧病人,病人就活得好,沒有好好照顧就會凋謝。化身咖啡達人,自創咖啡養生法張金堅愛上咖啡,是在台中澄清醫院擔任院長期間,在台中、台北往返的高鐵上聞到咖啡香,就起心動念想喝咖啡。他過去喝咖啡都會肚子痛、胸悶,30、40年沒有碰咖啡的張金堅,這次一喝就上癮了,覺得神清氣爽。講起咖啡,張金堅的出發點仍是和健康有關的研究,特別是咖啡豆內含的高抗氧化物綠原酸、咖啡醇、雙萜類、咖啡豆醇等,對於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痛風、牙周病、癌症、失智症、阿茲海默症等疾病都有助益,也有研究發現,喝咖啡可以延長壽命。他也走遍了國內外咖啡莊園,還與蔡崇煌醫師及梁捨烘焙專家分別著作了二本咖啡專書,真是一位咖啡癡迷。由於過度烘焙會破壞咖啡豆內的抗氧化物,所以,張金堅偏好喝淺焙咖啡,他說,生豆內含的綠原酸占9.6%,重烘焙就剩下4.8%,因此,利用輕烘焙,綠原酸等抗氧化物較不容易喪失。但是,即使是重烘焙,咖啡飲品中還是存在著這些抗氧化物成分,所以,也不反對喝重烘焙咖啡。重烘焙有炭燒焦香味、巧克力的微苦澀感;淺焙有果酸、有水果香,國人比較偏愛炭燒口味,對於果酸的接受度較低。現在,張金堅每天喝3杯黑咖啡,他不主張加糖、奶精,糖不宜攝取過量,奶精則含有對人體健康有害的反式脂肪酸,建議可以加適量的鮮奶取代。咖啡不是神丹妙藥,仍有飲用禁忌喜歡喝熱咖啡的張金堅說,喝咖啡不能過熱,咖啡在夏天沖泡時的溫度,最好是92~93℃,冬天時可以升到94℃,等到咖啡沖泡好、倒入容器內的溫度85℃是最香醇的。品嚐咖啡的時候,則差不多60℃左右不燙口,才是最適宜的溫度,喝太熱的咖啡,會傷害食道黏膜組織,增加食道癌的發生率。當然,咖啡也不是神丹妙藥,骨質疏鬆症的病人、懷孕初期、小孩、胃酸過多、腹瀉腸胃不適者,都要避免喝咖啡。在喝咖啡的同時,需要補鈣、維生素D、多運動、多曬太陽,而且由於咖啡利尿,最好搭配一杯白開水,補充體內流失的水分。做自己想做的事,擁有滿滿正能量最後,張金堅表示,「我現在還在開刀,我覺得專業還要持續保持,工作是一種快樂,也有成就感的滿足」。張金堅的身體硬朗,講話嗓門大而有力、很清楚,不像老人孱弱無力的聲音。即使70歲高齡,擔任一家生技公司顧問的他,在每2個月的業務會議上,還被要求喊口號;他說:「就叫我來帶頭喊,好像聲音亮,生意就興旺,其他人都喊得不夠響亮,我一喊,聲音宏亮,士氣高昂,氣氛就起來了。」70歲的張金堅仍然擁有滿滿的愉快、樂觀、快樂能量。延伸閱讀: 。臺大公衛學院副院長陳秀熙 卸下白袍實踐公衛理想 。振興醫院院長魏崢 國內開心手術第一人 邏輯正確,決定手術成敗
-
2021-08-31 該看哪科.兒科
影/失天缺氧性心臟病 兒童心臟團隊接力合作男童獲新生
一歲多男童在母親懷孕時超音波檢查已發現他心臟異常,後來查出男童患缺氧性先天性心臟病的法洛四合群症,醫院兒童心臟團隊接力合作治療,手術順利,男童現在可活潑跑跳,醫院今天安排溫馨蛋糕,為獲新生的男童慶祝。張姓男童在媽媽懷孕4個月時進行高層次超音波時發現孩子心臟有異常,7個月大時,朋友建議到童綜合醫院兒童心臟科就診,醫院執行長黃碧桃以心臟超音波檢查後,發現男童罹患缺氧性先天性心臟病中的法洛四合群症,當時發紺症狀不嚴重且嬰兒體重約6公斤,所以先以藥物控制,讓幼童穩定成長。今年4月,男童開始出現行走一小段路後就要雙腳蹲坐休息一下才能再次起立行走。聽到這個敘述後,黃碧桃立刻研判男童缺氧發紺開始惡化,和兒童心臟科醫師高崇智進行心導管檢查,確認幼童右心室出口肌肉肥厚狹窄漸趨嚴重,再會診心臟外科副院長鄭伯智進行外科手術評估。鄭伯智再次以超音波檢查後,確認幼童體重與相關心臟結構皆已發育完整,告知家人可以一次性手術矯正心臟的異常結構,手術當天,鄭伯智帶領的手術團隊隨不到三個小時,將小朋友心臟所有的缺損矯正完成,過去這類發紺型心臟手術都會有血液太濃稠,止血不容易的問題,但手術團隊依然克服困難,快速的完成手術 縫合傷口;手術後90分鐘,小朋友就能恢復神智,可以自行呼吸。術後第4天,高崇智醫師最後一次的心臟超音波檢查證實小朋友心臟功能一切正常,下午全家人就帶著孩子返家,全部住院時間只有6天。童綜合醫院兒童心臟科高崇智醫師表示,法洛四合群症是一種合併四個心臟結構異常的先天性心臟病。包括大範圍心室中隔缺損,右心室出口通道狹窄加上肺動脈瓣膜狹窄,右心室心肌肥厚,和主動脈跨位四項異常。其中第二項右心室狹窄和肺動脈瓣狹窄的嚴重度,就決定了幼童血液缺氧,膚色發紺的程度(皮膚、嘴唇或指甲呈現藍紫色)。黃碧桃執行長指出,先天性心臟病種類繁多,有些病兒在新生期症狀並不明顯,病情輕微的病童是不需立即接受開心手術,可以先觀察、用藥或心導管手術來治療,部分症狀嚴重的嬰幼兒才需要及早安排開心手術;他呼籲家長不要聽到小朋友罹患心臟病時就過度緊張,尤其不可以訛傳訛地尋求其他非正規醫療,這樣反而會延誤治療時機,所以一定要遵循專業心臟科醫師的建議,才能幫助小朋友正常成長。
-
2021-07-09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別小看心律不整!一張表格算出你的中風機率
50多歲的詹先生本身並無相關心臟病或慢性病史,但最近因呼吸困難、雙腳水腫,且爬樓梯越來越喘,自覺有心悸,便前往急診室求診。經初步檢查後被診斷為心臟衰竭合併心房顫動。在經利尿劑及血管擴張劑治療之後,呼吸困難的狀況雖然改善,但是心跳速率依然偏高、心律不整狀況也持續著。入院後兩天的傍晚,病患用餐後半小時,突然出現臉歪嘴斜、手腳無力的狀況,醫師診斷為急性腦中風。心房顫動是最常見的心律不整之一  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郭志東表示,正常人的血液流動會經過心房,再到心室然後灌注全身,但在心房顫動發作,心房正常時,有節奏的收縮會被無效的顫動所取代,後果是不能完全地把血液移至心室。結果,血液會停滯並形成小血塊。當這些小血塊移動到大腦,便會導致缺血性腦中風。     有六分之一以上的缺血性中風可以追溯到與心房顫動相關。在80歲或以上的人群中,這一比例躍升至三分之一之多。更重要的是,與其他缺血性中風比起來,由心房顫動相關小血塊引起的中風,具有更高的永久性腦損傷或死亡風險。計算你的中風危險    郭志東指出,一般來說,隨著年齡的增長,若合併以下的狀況,也會增加中風風險,包括高血壓、糖尿病、心臟衰竭、某些心臟瓣膜疾病、中風病史等。因為許多中風可以通過檢測和治療心房顫動所避免,現在醫學界普遍使用CHA2DS2-VASc評分(這個名字是所有因素的首字母縮寫,見下表)。  項目 分數 充血性心臟衰竭 1 高血壓:至少有兩次靜息血壓超過140/ 90mmHg 1 年齡:75歲或以上 2 糖尿病:空腹血糖超過125mg/dL或正在服藥 1 中風、暫時性腦缺血、肺部、腿部或其他部位造成的血塊 2 年齡:64~74歲 1 性別:女性 1       根據CHA2DS2-VASc評分系統,總分可以從0到9分不等。醫生通常治療評分為2或更高的患者;至於如何治療分數為1的患者,目前還存在爭議,通常會在抗凝藥物、阿斯匹林和根本不用藥之間做出選擇。郭志東進一步說明,有一些事情是病人必須注意的,心房顫動有時侯並無任何症狀,有時侯是無意中發現的。要增加心房顫動的診斷率,可以利用一段時間的便攜式心率監測器來幫助檢測無症狀的陣發性心房顫動。透過藥物來幫助預防血液凝塊     幫助預防血液凝塊的藥物,一般被稱為抗凝血劑包括華法林(香豆素)和一些較新的抗凝藥物,包括Apixaban、Dabigatran、Edoxaban、Rivaroxaban。華法林需要頻繁的血液檢測和調整劑量,它也會與某些食物和藥物產生交互作用。新型抗凝藥物則沒有以上缺點。雖然所有的抗凝藥物都會增加嚴重內出血的風險,但新型抗凝藥物比華法林引起最嚴重內出血如腦出血機率來得更低。郭志東表示,如果病患本身不適合長期使用抗凝藥物,心臟科醫生可能會推薦一種叫做經皮導管左心耳封堵器置放手術,在左心耳置放一個小附件,因為大多數房顫患者的血栓都在左心耳中形成。這個封堵裝置會被導官引導通過至左心耳,一旦裝置位置調整好,導管便會被移除,以降低血栓生成後停留在左心耳的風險,該裝置會被永久地留在原位而無法移除。而對一些需要做開心手術的人來說,手術閉合左心耳是另外一種選擇。 培養6個好習慣,改善心臟健康     最後還是要提醒大家,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改善人們的心臟健康,減少患心房顫動的風險。培養健康的生活習慣包括以下各點:1.定期運動:每週至少四次,總計每週達15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2.多攝取心臟健康有益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等3.保持健康體重4.避免吸煙5.限制或避免飲酒6.控制血壓和膽固醇水平延伸閱讀: 。肥胖、吸菸、少運動…,易導致心血管疾病,但體內這種物質過高也不行 。心律不整會影響全身! 醫點出「5大危害」:一發生恐跟你一輩子
-
2021-04-29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八旬婦不「開心」 北榮瓣中瓣術無痛搶救心臟二度狹窄
扮演心臟血流通往全身的大門是主動脈,隨著老化,80歲後狹窄盛行率約2至3%,嚴重恐會心臟衰竭致死。曾置換主動脈瓣膜的病人,再置換率仍有5%,傳統手術卻因易沾黏及嚴重出血,風險不小,台北榮總透過「瓣中瓣」手術,病患不需全身麻醉插管,就可以讓原本瓣膜正常運作,三年來併發症機率僅0.9%,是老人家不用「開心」的低風險選擇。北榮心臟外科主治醫師張效煌表示,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TAVI)是治療主動脈瓣膜嚴重狹窄的低侵入性手術,而瓣中瓣就是運用TAVI手術,在原本的瓣膜再裝一個支架瓣膜,宛如TAVI的2.0升級版,可讓年紀大的長者迅速恢復健康,降低二次手術風險。現年80歲的唐媽媽,72歲時罹患主動脈瓣膜狹窄合併升主動脈瘤,以傳統開心手術置換主動脈瓣膜,但近期卻因走路爬樓梯會喘再度就醫,發現第一次置換植入的豬瓣膜已退化造成二度狹窄,需再次手術。張效煌說,考量唐媽媽已屆高齡,這次以「瓣中瓣」解決問題,術後三天就出院返家。值得注意的是,TAVI手術一般經由股動脈(腹股溝處)輸送導管到心臟,透過導管植入支架瓣膜,再把瓣膜狹窄的部位撐開,但有些病人可能會因為置放的位置比較深,容易壓迫到心臟的「電傳導系統」,導致心跳過慢,甚至造成心跳停止,需放置心律調節器治療,北榮107年迄今,接受TAVI手術的110位病人,成功率達百分之百,且無任何病人於手術中死亡、中風或其他合併症產生,僅有0.9%患者需置入永久性心律調節器。張效煌指出,TAVI醫材已於今年2月納入健保給付,只要80歲以上患者、曾接受心臟手術,經由二位心臟專科醫師判定開刀危險性過高的患者皆可適用,給付也包含瓣中瓣手術,是瓣膜置換手術治療新選擇。
-
2021-03-29 名人.精華區
林芳郁/推動救護車EMT 醫療捐款恩澤無數
我是心臟外科醫師,做過許多開心手術,沒有收過病人金錢上的饋贈。平日生活單純,除了未成年時向父母拿錢,沒有貸款也沒有向任何人低頭要錢的經驗。上救護車就開始急救話說民國80年左右的台大醫院急診部,位於舊院區,地方狹小,病人眾多,大家常用菜市場來形容它的忙亂。民國86年,院方派我接主任,急診部很多優秀醫師,包括後來擔任台大院長的陳石池醫師、現任台大內科部主任陳文鍾、衛福部政務次長石崇良、台大雲林分院副院長馬惠明等,但環境不好,工作負擔過重,整天承受病人抱怨,士氣低落,每個人都想調職。當年的救護車是陽春車,頂多只有氧氣,急診內部會議討論希望推行EMT(緊急醫療技術員)制度,訓練救護員,並在急救車裝置監視器、抽痰、電擊器等設備。病人上了救護車就開始急救加護,提高生存率。募款700萬煞費周章這個計畫初估需700萬元。開會時,同仁討論熱烈,每個人都舉手願意參與,也有能力奉獻,原本死氣沉沉的部門忽然活了起來,我這個菜鳥主任拍胸脯保證籌足款項。我先向太太募款40萬買書,讓大家準備,再諮詢我做過開心手術的病人如何募款。很多人推薦扶輪社,我與幾個扶輪社聯絡,下班之後去演講及募款。寫計畫書向衛生署請款我平時在醫院看診,教學及研究,無求於人,自在成習慣。為了募款,每周去扶輪社低頭,剛開始無法適應,日子久了告訴自己,這是為大眾做事,應該勇往直前。但我畢竟沒有財務經驗,扶輪社社員熱心公益,從事許多社會服務,但每當某個扶輪社問我預計募款多少,我回答700萬元,對方通常表示,願意幫忙但無力捐助全部款項,結果是每周各處扶輪社跑,花了半年,募到150萬元,達成目標還有很大距離。有一回到頭份,回程高速公路車禍大塞車,那時沒有高鐵,到家已凌晨一點,隔天早上還有開心手術,自己覺得這樣不是辦法,回科內與同仁商量,剛從美國回來的馬惠明醫師建議撰寫計畫書向衛生署請款。當時衛生署長詹啟賢在美國住過,了解EMT是該走的趨勢,雖然他能用的款項有限,很快撥了400萬元給台大急診部作EMT計畫。造就許多急救加護專家有了之前的募款經驗,我又向幾位企業家募得不足的數字,我們的計畫才能付諸實行。這個計畫培育了EMT人材,造就了台大急診部許多急救加護專家,提振了士氣。成果在國際醫學會報告後,包括新加坡等許多國家前來學習,這個制度後來被台北市衛生局採用,推廣到全台。民眾發生意外包括中風、心跳停止、嗆到、受傷等,如果沒能立即急救,可能死亡也有可能留下後遺症。現行救護車帶來急救人員及設備,把握黃金時間,生存率及生命品質都提高。向資助的無名英雄致敬我最近碰到一位教授,談到他22歲在音樂會時心室顫動心跳停止,立即被救護車送到醫院,因為在車上就急救,出院時完全恢復。類似故事提醒我,當年能參與這個行動的光榮,也藉此感謝所有經資助我們的無名英雄,醫療的捐款果然恩澤無數。
-
2021-03-0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美國開先河 為猿猴施打動物用COVID疫苗
美國聖地牙哥動物園今天表示,他們為9隻大型猿猴接種實驗中的動物用新型冠狀病毒疫苗,成為第一批人類外的疫苗接種者。法新社報導,園方為4隻紅毛猩猩與5隻倭黑猩猩各接種兩劑由寵物和家畜用藥製藥商碩騰(Zoetis)針對動物研發的實驗性疫苗。其中一隻接種的紅毛猩猩卡倫(Karen)其實有來頭,因為牠早在1994年就因成為第一隻做開心手術的猿猴而醫學史留名。今年1月時園內有8隻大猩猩疑似被確診的工作人員傳染病毒。但這回園內的大猩猩並未接種疫苗,因為園方推定牠們在稍早染疫痊癒後已有抗體。這是目前為止新型冠狀病毒能傳染給大型猿猴的首例,而當時工作人員都有使用個人防護裝備,大猩猩疑似因接觸到無症狀的工作人員而染疫。一隻年紀較大的猩猩溫斯敦(Winston)先前染疫且病況嚴重,在接受最先進的合成抗體治療後才康復。跟那些猩猩施打的疫苗一樣,治療溫斯敦的藥物也是專門供動物,沒辦法供人類使用。這次為猩猩施打的疫苗,先前曾在貓、狗身上做過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