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0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搜尋
長新冠後遺症
共找到
38
筆 文章
-
-
2022-05-2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30歲男染疫前跑全馬...痊癒後「爬3樓都喘」狂問醫:到底怎了
本土疫情蔓延,許多確診者在染疫康復後,仍會出現後遺症,近期流行的Omicron,以輕症居多,但出現「長新冠後遺症」的狀況不少,台北市立聯合醫院胸腔科醫師蘇一峰近期遇到一名30歲男子染疫前能跑完全馬,輕症痊癒一個月後,爬3層樓梯就覺得很喘,讓他急著求醫,狂問「到底怎麼了」。蘇一峰在臉書發文說,門診來了一個30歲男性感染輕症兩周,已經痊癒一個月了,男子感染前本來是可以跑全馬的(42.195公里),結果現在變成爬樓梯到三樓就會喘,讓他急著求醫狂問「到底怎麼了?」。蘇一峰也表示這就是所謂的「長新冠心肺後遺症」,感染的時候沒有住院需求,X光沒有明顯肺炎,沒有明顯肺纖維化,算是輕症,但還有很多檢查要等結果。不少人也對此回應,「真的要小心!儘量不要做激烈運動,尤其要注意不明原因頭痛丶胸悶丶胸痛!」、「打完疫苗就有了,很多案例都是健身房的運動人員(被政府要求要打滿三劑),但是他們打完第二劑,就發現運動能力大幅下降了,所以他們才拒絕第三劑,還有心悸等等喘氣問題造成他們的困擾」、「我也是轉陰後也有這個感覺,而且頭會有點暈」、「所以不要再說輕症沒關係」。三軍總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劉佳鑫表示,Omicron確診個案多屬無症狀或輕症患者,沒有明顯肺炎或重症,但確診者康復後常出現疲倦、注意力無法集中、情緒低落、睡眠障礙等,民眾誤以為是「原有症狀」而不以為意,但如果確診後1個月症狀持續,就要小心是長新冠後遺症,建議可以到新冠整合門診追蹤治療。健保署去年調查,根據國內外研究報告,確診新冠肺炎後60天的亞急性期期間,仍有30至60%的人症狀持續出現,其中以疲倦(53.1%)、喘(22.9至43.4%)、關節痛(27.3%)、胸痛(21.7%)、咳嗽(15.4%)、嗅覺味覺異常(13.1%)等為主要後遺症。
-
2022-05-2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上一秒講完下一秒就忘」 6成新冠患者癒後身心差
原本幹練細心卅六歲女工程師,確診後如變個人,雖是輕症,注意力無法集中、記憶力變差,同事上一秒講的事她下一秒就忘了,典型「腦霧」症狀;本土確診數超過一三○萬人,三軍總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劉佳鑫表示,不少患者痊癒後出現疲勞、注意力無法集中、情緒低落、睡眠障礙等「長新冠後遺症」,確診一個月後若症狀持續,就須積極治療。國內外研究報告發現,確診Alpha新冠肺炎六十天後,三至六成患者身心狀況變差,其中超過五成容易感到疲倦、二至四成為易喘、四成七出現關節痛、二成一胸痛、一成五咳嗽;如感染Omicron,則可能出現活動後疲勞、呼吸困難、健忘、睡眠障礙等後遺症。全台共一○四家醫院有新冠整合門診;對象限確診後六個月民眾,這波疫情嚴峻全台僅收案九十三例;健保署表示,「長新冠後遺症」患者可至整合門診接受治療,持續追蹤。
-
2022-05-2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確診者康復留下新冠後遺症 疲倦健忘、房事不順超困擾
去年5月國內流行Alpha變異株,較多重症肺炎、呼吸衰竭甚至插管,康復後仍持續喘、胸悶、呼吸困難,甚至還有「房事不順」。近期國內流行Omicron,以輕症居多,但出現「長新冠後遺症」(long COVID)狀況仍不少,包括慢性疲勞、注意力無法集中、情緒低落、睡眠障礙等。健保署去年調查,根據國內外研究報告,確診新冠肺炎後60天的亞急性期期間,仍有30至60%的人症狀持續出現,其中以疲倦(53.1%)、喘(22.9至43.4%)、關節痛(27.3%)、胸痛(21.7%)、咳嗽(15.4%)、嗅覺味覺異常(13.1%)等為主要後遺症。染Alpha肺纖維化 康復後仍喘胸悶60多歲女性去年5月確診,屬重症患者,當時插管使用呼吸器,後續產生成人呼吸窘迫症候群,返家休養不到2天,因嚴重呼吸喘,再度送急診,血氧濃度掉到80%,屬於嚴重肺纖維化,後續透過肺復原、高流量鼻導管復健,慢慢從臥床進步到脫離氧氣,目前恢復正常生活,但仍時常胸悶,走一點路就會喘。40多歲的男性工程師,長期派駐越南工作,先前在越南確診新冠肺炎中症,於當地住院就醫,並使用氧氣,出院後出現擔憂、緊張、焦慮、脾氣暴躁、注意力難集中,甚至和太太的「房事」也辦不成,嚴重影響生活品質,目前返台於新冠門診追蹤治療。69歲復康巴士司機,去年確診重症、插管甚至氣切,住院近3個月,一度肢體無力必須臥床,生活無法自理,經過2輪、共20次的自費高壓氧治療,從原先癱在床上,現在能自己騎摩托車回診,治療上看見很好的效果。Delta、Omicron輕症留後遺症 健忘體力差36歲女性工程師,近期確診雖為輕症,但後續出現注意力無法集中、記憶力明顯退步,同事上一秒講的事,她下一秒就忘了,經過高壓氧治療,改善注意力及記憶力。39歲的現役男性軍人,每年度須通過體能測驗,包括3000公尺、仰臥起坐、伏地挺身等,卻因確診新冠肺炎中症,即便康復,但體力大不如前,無法通過體能測驗,只能用游泳、競走替代項目測驗,造成工作、生活上極大困擾。30多歲護理師和先生先後確診,先生屬於中重症個案,有接受高壓氧治療,但護理師本身自覺輕症、狀況良好,沒想到經過整合門診心肺功能檢查,發現她走路時血氧時常低於90%,屬於低血氧症,代表肺部已損傷,如果沒有檢查,根本不知道自己有低血氧危機。三軍總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劉佳鑫表示,三總整合門診自開辦以來已收382位個案,初步分析,康復者約有2成有呼吸道症狀。目前門診正在追蹤129位新冠康復者,協助治療及復健,但「長新冠」目前無專門治療方法,接受高壓氧治療是現階段是一種選擇,但必須自費。劉佳鑫表示,除了康復者自述症狀,整合門診會安排全面評估,像胸腔內科會做6分鐘走路測試、肺功能檢查、呼吸困難指標評估;家醫科做骨密度檢查、微量元素檢查;復健科提供心肺運動功能測試;身心科醫師會檢測是否憂鬱、焦慮、失眠等身心狀況評估;營養師也會投入營養評估等。劉佳鑫提醒,近期Omicron確診個案多屬無症狀或輕症患者,沒有明顯肺炎或重症,但確診者康復後常出現疲倦、注意力無法集中、情緒低落、睡眠障礙等,最令人擔心的,民眾誤以為是「原有症狀」而不以為意。若確診後1個月症狀持續,就要小心是長新冠後遺症,建議可到新冠整合門診追蹤治療。
-
2022-05-1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約25%康復者在疫後3個月出現新冠後遺症!醫師揭腦霧3大核心症狀
●長新冠後遺症,染疫者7月後可能出現●腦霧屬於永久性腦神經傷害●可透過良好飲食、睡眠、運動習慣,降低傷害新冠病毒延燒全球,各國研究陸續發現,民眾染疫後會出現「長新冠」(Long COVID)後遺症,影響患者康復後的生活。常見後遺症包含疲倦、胸悶、胸痛及腦霧,其中「腦霧」最常被提出討論。染疫後遺症 3個月後發生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內科專任主治醫師蔡睿蘋表示,腦霧的三大症狀為專注力、理解力、記憶力下降。根據研究顯示,約二成五的染疫後康復者會出現腦霧後遺症,新冠病毒引起的腦霧屬於永久性對腦神經的傷害,除非避免染疫,否則無法預防,染疫後,可透過良好的飲食、睡眠、運動習慣,讓傷害程度降低。蔡睿蘋表示,新冠後遺症通常會在染疫後3個月發生,國內疫情爆發,推估新冠後遺症會在7月左右陸續出現,國內尚未出現有染疫後出現腦霧的患者,但從國外的監測顯示,大約有二成五的Omicron染疫患者會出現腦霧症狀,且多數患者在染疫期間為輕症或是無症狀感染者。有些疾病 也會引起腦霧蔡睿蘋表示,腦霧並非是新冠肺炎患者的專屬後遺症,會引發腦霧的疾病包含睡眠呼吸中止症、甲狀腺內分泌異常、偏頭痛、功能性情緒障礙、纖維肌痛症、自律神經失調或是慢性疲憊症候群等。蔡睿蘋表示,引發腦霧分為主要與次發性,以新冠病毒來說,新冠病毒與人體的ACE2受器結合引發症狀,ACE2多集中在呼吸道,但其餘臟器、血液中也會有受體,病毒也可能透過血液,穿越血腦屏障進入腦部,導致腦神經發炎,這就是主要引起腦霧的原因,且腦神經受損後就無法透過藥物等方式改善。預防失智症作法 可望改善不過,像纖維肌痛症、慢性疲憊症候群、睡眠呼吸中止症等引起的腦霧屬於次發性,只要原先的疾病改善,就能避免腦霧發生,以睡眠呼吸中止症而言,腦部因缺氧,才會出現腦霧症狀,因此需先診斷出導致腦霧原因,才能釐清是否能改善症狀。蔡睿蘋表示,腦霧的三大核心症狀,就是專注力、理解力以及記憶力的下降,比較的基準是與過去的自己相比。引發腦霧的原因,若是新冠病毒則屬於永久傷害,染疫後,應避免讓腦神經傷害得更嚴重,或是讓其他可能引發腦霧的疾病加重症狀,建議可以採取類似預防失智症的作為。
-
2022-03-22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北市聯醫醫護確診! 工會:補償金比防疫保單還不如、審核標準連衛福部都不清楚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院區今日增一名急診護理師染疫,包含丈夫、小孩三人皆確診,此事也引爆多所醫院工會出面抗議,上午十點集結多家工會至衛福部疾管署陳抗,醫護因公染疫但醫護補償金「少的可憐」,疫後深受長新冠後遺症困擾也求助無門。「完全感覺不到政府挺醫護的心。」北市聯醫常務理事傅奕寧表示,院內有多名工作醫護因照顧染疫者而確診,衛福部宣稱補償金從35萬上限提升至100萬,但實際拿到的染疫補償金平均低於十萬元,比起台產的防疫保單理賠還不如,且審核標準和過程都不明不白,讓醫護錯愕又心寒,有的人從此肺部纖維化未獲改善。北市聯醫工會理事長郭蕢瑩指出,包含有一位急診醫護染疫後,連帶其家人五人也因此確診,但請領的補償金同樣低於十萬元,另一位梁先生為急診助理,疫情期間替病人尿布汙衣床單及尿壺,未料因此確診且遭強制復工後,受到職場另眼相看,也害怕傳染給同事與家人,並被迫在外租屋,至今仍受到經常性喘、胸悶困擾,收到六萬八千元補償。工會質疑,國際對於新冠肺炎對於身體的傷害至今都還不清楚,政府如何決定醫護染疫金的補償標準,並強調盡快公布《執行第五類傳染病防治工作致傷病或死亡補助辦法》補償金額的審核標準及審議小組成員,並具體說明補償金額的審定標準。郭蕢瑩說,北市聯醫有一位醫護自從2003年SARS事件至今,都還在醫院進行高壓氧治療,新冠肺炎發展至今不過兩年,已經有多名病患也有喘、疲倦等後遺症。台灣醫療工會聯合會理事黃盛祥表示,衛福部號稱有「COVID-19染疫康復者門住診整合醫療計畫」,但非每一間醫院都開設,染疫醫護還得自己靠醫院健檢、自行就醫復健。桃園市空服員職業工會秘書長周凱表示,空服員也在這次疫情之中與醫護同樣受到不公平待遇,勞動者的職災是有受到明確的職災標準,但衛福部對於染疫人員補償機制卻是不清不楚,連公文也沒有公開標準,工會也會協助提出訴願,衛福部應該給予因公染疫人員一份交代。
-
2022-03-13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北醫附醫統計:喘、疲勞 3成新冠確診者留後遺症
目前國內新冠病例已逾兩萬例,全民關注長新冠後遺症。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統計,確診者出現後遺症中,以「喘」最多,其次為健忘、疲勞,且隨著Omicron變異株出現,染疫者後遺症以「疲勞」占多數。台灣心肺復健醫學提出「新冠感染者復健治療指引」,呼籲及早復健,避免確診後喪失活動力。指揮中心昨天公布,新增一例本土個案,為雙北家庭聚群個案接觸者,全案累計四人染疫。新增患者為案二一三五九,是台北市卅多歲女性,曾在二月廿七日與案二一二九五接觸,於三月十一日擴大匡列採檢後確診、Ct值廿八,個案無症狀,全案累計四人確診,感染源仍待調查。國際疫情趨緩,但仍有近三成民眾飽受長新冠後遺症痛苦,台中榮總復健科主任程遠揚表示,新冠染疫者因肺部發炎引發肺纖維化,或病毒侵犯心血管系統使心臟功能受損,住院臥床時可能使四肢肌力喪失、心肺耐力下降,影響後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衛福部去年十二月十三日推動「新冠染疫康復者門住診整合醫療計畫」,北醫附醫統計,新冠後遺症包含呼吸費力或喘,達五成,健忘四成六、疲勞四成三,還有掉髮、失眠、焦慮、咳嗽咳痰、喉嚨不適等。無論輕症或重症,疫後都可能出現疲勞、倦怠或無力感,讓染疫者降低活動意願,提高失能機率。台灣心肺復健醫學會認為,應積極讓確診者復健,並提出「新冠感染者復健治療指引」三方向,一是避免染疫飽受倦怠引發的退化,解隔離後加強心肺耐力訓練;二是針對年長者咳痰、呼吸道不適,應協助學習不費力的咳嗽的技巧;三是因染疫住進加護病房者,恐因急性呼吸窘迫造成肺纖維化,急性期就應開始復健。
-
2022-03-0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兒少新冠後遺症 易精神不集中
明天起邊境微解封,入境隔離檢疫期縮短至十天,指揮中心預期屆時確診人數恐增加,但為了迎接「經濟防疫新模式」,必須「小心下樓」。專家呼籲,若國內疫情升溫,未施打新冠疫苗的十二歲以下族群首當其衝,呼籲指揮中心盡速規畫五到十一歲兒童接種疫苗。Omicron傳播力強,英國自去年十二月起統計,十六歲以下患者持續增加,且青少年及兒童染疫後的長新冠症候群中,有一定比率出現「精神不集中」等症狀,也有無症狀確診者飽受困擾,恐影響後續學習。指揮中心統計,一月至三月三日本土案例共八四三例,以卅到卅九歲個案最多,占比達廿四點八%,其次為廿到廿九歲,占十九點二%。排名第四位族群就是零到九歲,占比十二點二%,人數多達一○三人。林口長庚副院長邱政洵表示,Omicron疫情確實讓兒童染疫比率變高,而後遺症與感染嚴重程度正相關。以台灣的Omicron疫情分析,中重症患者仍以八十歲以上為主,但當患者人數增加,中重症不會只侷限在高齡族群,且多數後遺症不只出現身體症狀,更多的還有心理層面的影響,精神不集中就是其中之一。台大醫院兒童感染科主治醫師呂俊毅表示,台灣疫情控制良好,兒童患者與國外相比較少,國內未有相關資料顯示兒童長新冠後遺症的樣態,但兒童染疫後,較難完整陳述症狀,英國指出兒童出現精神不集中等後遺症,有待觀察。邱政洵表示,解封是未來必須要走的路,台灣至今尚未布局十二歲以下兒童疫苗接種,甚至尚未在ACIP委員會中討論,國外已開始針對五到十一歲兒童接種新冠疫苗,台灣因應解封,必須要開始布局。莊人祥表示,我國青少年在一月中打完第二劑,至少要到四月才可評估是否打第三劑,會進一步請ACIP專家討論。另外,國內累積庫存疫苗約八百多萬劑,高端與AZ各約有兩百多萬劑,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說明,高端可等待三至四月世界衛生組織臨床試驗,若通過,使用需求可能增加;至於AZ疫苗,非目前追加劑主力,最後一批到期日為五月下旬,外交部已洽詢捐贈對象,若無法捐贈就銷毀或提供研究機構使用。
共
2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