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6 退休力.健康準備
搜尋
重量訓練
共找到
251
筆 文章
-
-
2020-12-15 養生.健康瘦身
168間歇性斷食會不會減掉肌肉?營養師提點3大觀念
凡是減脂、減重,或多或少都會減到肌肉,這是健身愛好者最害怕的事,辛苦練出來的肌肉隨著肥肉一起被減掉,之前的努力都白費了,叮噹營養師表示,「這是正常的,因為熱量攝取減少,肌肉跟脂肪會一起流失,無論是用限制熱量、減醣、間歇性斷食等,但只要做好整體的飲食規劃、運動後的補充及適當的肌力訓練,是可以避免肌肉流失,還可能讓肌肉增加。」168間歇性斷食 胰島素分泌是關鍵其中較容易達到的便是最近火紅的「168間歇性斷食」,一天之中16小時禁食,另外8小時則可以進食,叮噹營養師解釋,在一般安靜狀態下,身體自然會燃燒脂肪維持能量平衡,進食後血糖上升,胰島素分泌增加,胰島素會使細胞吸收葡萄糖,當作主要能量做使用,另一方面增加脂肪合成作用,身體在不缺乏能量的狀態下,剛安靜狀態下燃燒的脂肪就會再度合成回去堆積。168間歇性斷食有效是因為,一段時間內沒有進食(通常要維持14-16小時以上),禁食期間身體會處在低胰島素的狀態,血糖偏低、脂肪氧化分解會增加,而當身體的醣類不足、脂肪燃燒增加時就會產生酮體,可以抑制食慾,幫助消耗能量。一方面攝取量會因為限制進食時間而減少,另一方面,低胰島素的狀態下更增加脂肪的分解,又有微酮體的產生,綜合等等因素達成減重效果。減重時保持肌肉量 三大重點要注意在減重時想保持肌肉量,就可以利用168斷食,同時限制進食時間也可以避免攝取過多熱量,有三大重點需要注意:1. 蛋白質總攝取量提高;每公斤體重1.8-2.7公克的蛋白質,或是每公斤無脂肪質量2.3-3.1公克的蛋白質。2. 搭配阻力訓練,也就是重量訓練,刺激肌肉生長。3. 依照不同的運動強度給於適當的運動後補充低強度:蛋白質補充0.25-0.3克/公斤,例如:60公斤成人,只需簡單一罐市售豆漿一罐中高強度以上:需要搭配碳水化合物(醣類)及蛋白質碳水化合物:1.0-1.2克/公斤、蛋白質:0.25-0.3克/公斤,黃金比例3-4:1例如:60公斤成人,大約就是200克的烤地瓜配上一罐市售豆漿運動後補充碳水化合物 促進肝醣恢復根據2017年國際運動營養學會發表的文獻說到,在低熱量的條件下,有較高的蛋白質攝取並搭配阻力訓練者,肌肉可以被保留。而在運動後的補充,更有文獻指出,碳水化合物(醣類)結合蛋白質的補充,不但有效促進肌肉肝糖的恢復,還可以刺激肌肉的合成。叮噹營養師說明,主要是因為營養補充進來後,「胰島素」會分泌,除了幫助細胞吸收能源外,同時也會鈍化運動後的皮質醇升高(皮質醇會抑制蛋白質合成、加速分解),因此運動後的補充對於避免肌肉流失這件事情是重要的。如果是一般上班族想執行,叮噹營養師舉例,可以中午12點吃第一餐,下午3、4點吃點心補充,下班後去健身房重訓,訓練完八點前吃晚餐,晚餐須包含醣類及蛋白質,而每個人的攝取份量就跟年紀、性別、體重、運動量都有相關,下午點心則建議無調味堅果、無糖豆漿等,如此便能有效減脂又不掉肌肉。(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168間歇性斷食反變胖? 那是因為大多數人都犯了這2個錯 防彈咖啡減重卻變胖? 營養師曝「關鍵原因」...別傻喝
-
2020-12-08 科別.骨科.復健
骨質悄悄流失別輕忽 醫師教你保密防跌顧骨本
骨質疏鬆症是老年人常見慢性病之一,近年隨飲食型態改變,有年輕化趨勢,而因骨鬆症早期大多無明顯症狀,僅出現身高變矮、駝背等外觀變化,而被當成正常老化,等到發現罹患,通常已是受傷時,台中榮總埔里分院籲民眾應預防減緩。台中榮民總醫院埔里分院指出,正因骨鬆症早期沒明顯症狀,許多患者多不以為意,但當不小心跌倒或突然用力過猛,骨骼脆弱而造成骨折,不僅影響生活品質,嚴重甚至致死,因此骨質疏鬆症又有「無聲的殺手」之稱,不能輕忽。而為讓民眾重視骨質疏鬆風險,台中榮總埔里分院除辦理健康識能宣導,今年更成立骨質疏鬆照護團隊,並辦理「骨質疏鬆運動班」,由該院復健科醫師柳復威診察,針對骨鬆患者設計復健課程,每週一次進行職能及物理治療上專業指導。柳表示,針對骨鬆患者設計負重運動、加強全身肌耐力及平衡訓練的課程,最後搭配伸展及柔軟度的牽拉來增加學員的身體靈活性,維持良好姿態,進而預防駝背及跌倒發生的風險,健康民眾則該學習維持骨骼健康及減緩骨質流失的速度。而預防骨質疏鬆症最重要的就是改善日常生活行為,像是戒菸、減少咖啡因飲品能減緩骨質流失,去除危險因子;且多攝取乳製品、豆類、深綠色蔬菜、小魚干、堅果等高含鈣量食品,維生素D3能促進鈣吸收,足量補充是顧骨本的根本之道。此外,多運動能增加骨密度、增強肌力,改善平衡功能,減少跌倒和骨折,而骨鬆患者適合進行負重運動;停經前婦女和年輕人以重量訓練、負重有氧運動、抗阻力訓練較為適合;停經後婦女及老年者則採用慢跑、太極拳、游泳等規律運動。台中榮總埔里分院也提醒,若知道已罹患骨鬆症,尤其是老年人和停經後的婦女,日常生活中提高警覺,應定期追蹤骨質密度,了解自我身體狀況,並改善居家環境,慎防跌倒;若要從事不熟悉的高強度運動,經專業醫療諮詢後再進行為宜。
-
2020-12-08 新聞.健康知識+
運動中出現這些情況別硬撐!小心都是身體在喊救命
依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報告調查,菸、酒、不健康飲食、缺乏身體活動及肥胖等都是誘發癌症的主要危險因子,且至少有1/3的癌症是可以預防。然而,多數人都知道運動對健康帶來的好處很多,其中很重要的好處即是降低20%罹患癌症的風險,每天規律的運動30分鐘就可降低罹患大腸癌、乳癌和子宮內膜癌的風險,運動甚至是某些癌症的抗癌處方。運動可以抗老 還能預防8種癌隨著年齡的增加,癌症發生率也會隨著攀升,國民健康署106年癌症登記報告顯示罹癌的人有82%發生在50歲以後。為增強自我免疫力,運動是抗老防癌第一道防線,美國運動醫學學會(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ACSM)2018年的統合研究指出,運動如爬山、有氧活動(快走、慢跑、競走、滑冰、游泳、騎自行車、打太極拳、跳舞、跳繩)、重量訓練(舉重)等休閒活動可降低12%-28%罹癌風險;目前已有強力證據證實透過運動可有效對抗的癌症分別為食道癌、大腸癌、腎臟癌、膀胱癌、胃癌、乳癌及子宮內膜癌,中度的證據則為肺癌。運動提升身體新陳代謝 增強抗癌的決心和毅力此外,歐洲大型規模研究(European Prospective Investigation into Cancer and Nutrition, EPIC)發現,規律運動可降低20%罹患大腸癌及乳癌的風險。因為當身體在運動時,呼吸頻率變快,吸氧量也會增多,讓體內氣體交換加速,並且大量流汗,提升身體新陳代謝,降低癌症的發生或復發,同時引起大腦產生讓身體愉快的物質(如多巴胺),可消除憂慮和煩惱,抑制不好的情緒,鍛鍊自我意志,增強抗癌的決心和毅力,並可減少體脂肪,減少因肥胖帶來的罹癌機會,並可強化肌肉組織與功能,維持健康體重。癌後人生運動好處多 少量多次為原則此外,透過每週3~5次30分鐘有氧或阻力訓練的中強度運動(有點喘但可聊天的程度)強化身體機能活化細胞,可顯著減少治療期間或治療後對身體的影響;若太過虛弱無法長時間運動的患者,則可改為每次10分鐘,以少量多次為原則,建議每週累計運動總量能達到150分鐘以上。運動前健康評估不可少 出現這些狀況應立即停止癌症病人在運動時仍須注意自己的身體狀況,確認運動期間是否有不正常情況出現,如頭暈、胸悶或胸痛、心悸或心律不整、呼吸困難等症狀發生,有可能是危險的警訊,應停止運動。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建議,癌友應與主治醫師或到復健科門診與醫師諮詢及討論,進行運動前的健康評估建議,依個人的狀況,設計個人的癌症運動處方,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延伸閱讀: 天冷才是一年中最容易瘦下來的時機! 研究告訴你原因 8成發生在50歲以後! 研究證實這8種癌都能靠運動降低罹患風險
-
2020-12-06 科別.婦科
懷有身孕能否做重量訓練?醫師:多動致流產觀念已過時
新竹一名29歲詹姓孕婦平時有重訓習慣,有身孕後擔心繼續重訓恐流產,到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產檢,並詢問醫師是否可持續運動,經醫師問診與檢查,詹女無孕期運動禁忌症,若沒有身體不適,懷孕期間仍可規律運動,維持重量訓練與骨盆底肌訓練。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婦產部醫師黃冠穎指出,一般認為孕婦要多休息、少動,以免流產的觀念已過時,懷孕期間若減少運動量且增重過度,即為孕期肥胖,容易導致併發症,如妊娠糖尿病。過去認為懷孕期間運動與流產、胎兒過小、孕婦骨骼肌肉損傷、早產有關,但目前並無相關文獻證實此說法。近期有文獻指出,孕期運動的好處,包含有較高機會可以成功陰道生產、較不容易孕期體重過度增重、妊娠糖尿病、妊娠高血壓、早產等。黃冠穎說,孕期的重心改變,導致腰椎前凸、骨盆前傾、膝蓋內夾及荷爾蒙改變造成韌帶彈性改變,都可能造成孕期骨盆帶疼痛,包含下背疼痛、恥骨聯合疼痛。根據文獻指出,孕期骨盆帶疼痛可透過孕期運動改善疼痛情形。黃冠穎指出,2018年美國首次發表全民運動指南,建議孕期及產褥期應維持每周150分鐘中強度有氧運動,且建議原本就有運動習慣的孕婦,可持續維持。2019年加拿大婦產科醫學會與2020年美國婦產科醫學會針對孕期及產褥期運動彙整最新文獻與專家意見,建議婦產科醫師應該鼓勵沒有禁忌症的孕婦於孕期及產褥期持續運動。黃冠穎提醒,設計孕期及產褥期運動課程時,必須針對個別孕婦調整內容,考慮核心肌群是否會出力、骨盆是否有前傾或歪斜及脊椎是否有腰椎前凸情況。運動強度也必須考慮到孕婦原本是否有運動習慣、工作型態、工作時所耗費的體力。最重要的是,婦產科醫師應告知孕婦本身是否有相關禁忌症,並熟知相關孕期運動指引所建議與不建議的運動類型,及提醒孕婦哪些情況是警訊,必須停止運動;若有運動傷害或相關不適症狀發生時,必須回診讓婦產科醫師判斷狀況,以利提供相關檢查與建議。
-
2020-11-29 養生.抗老養生
吃得健康、每週運動6天是「成功的老化」祕訣嗎?
【文、圖/選自左岸文化《老到可以死》,作者芭芭拉‧艾倫瑞克】保持健康苗條並管理自己身體的壓力不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消失──事實上,壓力只會越來越大。朋友、家人和醫生開始叨念變老的人加入健身房、「吃得健康」,最起碼也要每天散步。在承受壓力數十年之後(體力勞動者的話,則是身體竭盡全力之後),本來想像有張躺椅或吊床在等著你,但事實不然,最起碼只要你有錢使用健身設備的話,未來比較可能出現的是跑步機和滑輪下拉機。在針對長者寫的眾多自助書中,有一本跋扈地下了命令:每週運動六天直到生命盡頭。抱歉,不過就是這樣。沒得商量。沒有彈性。別找藉口。六天,認真地運動,至死方休。這種嚴厲養生之道背後的理由是「一旦年過五十,運動不再是隨人喜好。你必須運動,否則就等著變老」。你或許已從賺錢養家的工作退休,但你的新工作來了,上健身房。「把它想成一份好差事,因為它真的是。」五十五歲以上的人是健身房會員增長最快的客層。少數健身房刻意鎖定老年客層,譬如「銀球鞋」連鎖健身房(Silver Sneakers),在某些情況下甚至刻意阻止比較年輕的人加入,其理論依據是老年人不想被大肌肉男或穿彈性緊身衣的苗條女威脅。若白髮健身客的存在不足以驅退年輕人,有些健身房選擇不提供自由重量訓練,一部分是因為重物墜落的聲音據說會讓老年人不舒服,一部分則是因為老年人比較愛使用健身機器,而可能把自由重訓視為對他們的一種責備。我去的混齡健身房五十歲以上的會員比較多,也就是「運動不再是隨人喜好」。更熱血的人可能把上健身房當作健康養生之道的一部分而已;為保持健康,他們早上跑步或騎幾英里的自行車。馬克是五十八歲的白領勞工,早上六點做完運動才上班,下班後再運動一次。他的目標?「繼續前進。」生存的代價是無止盡辛勞。談到健康老化的典範,我們經常提到珍妮.露易絲.卡爾芒(Jeanne Louise Calment),她是一名法國女性,一九九七年去世,享年一百二十二歲,是史上經認證最長壽的人。卡爾芒一生從未工作,但可以說她「有在練身體」。丈夫還在世的時候,她和她富有的丈夫喜歡網球、游泳、擊劍、打獵和登山。她八十五歲那年才開始擊劍,一百一十一歲在療養院時甚至每天一早就在輪椅上做體操。任何尋求長壽飲食祕訣的人都會失望;她喜歡牛肉、油炸食物、巧克力和磅蛋糕。她抽菸,有時還抽雪茄,以今天的標準而言實在難以想像。不過,反吸菸倡導者若知道她人生最後幾年持續咳嗽,應該會感到寬慰。這是「成功的老化」,除了需要投入大量時間之外,和根本沒老化幾乎是難以區分。人類學家莎拉.蘭本(Sarah Lamb)與人合著了一本有關該主題的書,將成功老化的概念溯源到一九八○年代,而且在整個西方世界都可找到其蹤跡,它也被稱為「主動的老化」、「健康的老化」、「有用的老化」、「生氣勃勃的老化」,還有「抗老化」和「優雅老化」。蘭本指出:世界衛生組織將二○一二年世界衛生日獻給健康老化,歐盟將二○一二年訂定為歐洲主動老化年。在北美和西歐,健康老化、主動老化和成功老化的中心比比皆是。有關該主題的通俗文化和自助書籍市場蓬勃發展。亞馬遜網站上現在提供的書籍有:《成功健康的老化:一○一種感覺更年輕、活得更長壽的最佳方法》(Successful and Healthy Aging: 101 Best Ways to Feel Younger and Live Longer);《生長死短:通往真正健康與健康老化的指南》(Live Long, Die Short: A Guide to Authentic Health and Successful Aging);《不要溫順地走:嬰兒潮和所有世代的成功老化》(Do Not Go Gentle: Successful Aging for Baby Boomers and All Generations);《顛倒勇:逆轉老化,每天花三十分鐘讓你看起來年輕十歲》(Aging Backwards: Reverse the Aging Process and Look 10 Years Younger in 30 Minutes a Day);當然還有《給傻瓜的健康老化入門書》(Healthy Aging for Dummies)。這些書都有個共同的重要主題:老化本身是異常且不可接受的。誠如《越活越年輕》(Younger Next Year)的醫師合著者在小標「『正常衰老』不正常」底下所寫:我對科學了解得越深,就越清楚這樣的病痛和惡化(心臟病發作、中風、常見的癌症、糖尿病、多數跌倒、骨折)不是變老的正常現象。它們是一種侮辱。誰該對這侮辱負責?答案是,每個人都負有個人的責任。成功老化的書籍都堅稱,只要服從必要的紀律,任何人都能獲得健康長壽的人生。健康完全操之在己,無論你在此之前曾有怎樣的傷疤──過勞、遺傳缺陷或貧窮。那些書籍也不怎麼關注影響老年人健康的物質因素,譬如個人財富,或獲得交通和社會支持的管道之類的。除了靠你的健身教練或成功老化大師,其他你得靠自己了。不幸的是,大師們的指示非常不一致,也不容易遵循。在飲食方面,再沒有像成年人一般飲食建議般簡單明瞭的指示了。你應該採用原始人飲食法,還是著重複合式碳水化合物的飲食?你是否應該排除所有不是來自酪梨或橄欖的脂肪?我們被大量建議遵循「地中海飲食」,但不包括希臘旋轉烤肉和義大利熟食冷肉盤?也許我們根本不該吃任何東西。許多研究表明,限制熱量或間歇性禁食可延長老鼠和其他動物的壽命,但用在人類身上的有效性仍有爭論,儘管其實多數人會覺得半處於飢餓狀態的人生不值得活。我若有辨識出任何通則,我認為最重要的通則是剝奪:你想要吃的任何東西,因為它很肥、很鹹或很甜,如今都該為了成功老化擱到一旁。至於運動,我們也找不到明確的指示。誠如前文引用的書籍,有些文獻特別指定做運動的約略數量,譬如每週六天,每次約四十五分鐘,而且運動要分成心血管功能的加強和肌肉的訓練。但總的來說,處處都是讓人有疑慮的不確定性。很多時候我們只是被敦促要「活躍積極」或「動起來」,理由是再小的動作也可以延年益壽。「即使你不能四分鐘跑完一英里,也要繼續跑。如果你不能跑,那就走,但絕對不要停下來。」對久坐的人而言,在辦公桌前起立坐下會有幫助,還可以試著把車停在目的地以外約一個街區。一名中年婦女表示「我瘋狂地保持活動狀態,因為若有任何休息時間,我就會邊坐邊對自己的無所事事感到內疚」。無所事事等於老化;不斷活動才能獲得健康與長壽。就連帕金森氏症的顫抖都可以被樂觀地看作一種有益健康的運動,畢竟那會燃燒卡路里。你唯一不該做的事就是整天坐著,然後讀一本談健康老化的書。
-
2020-11-22 科別.骨科.復健
肩頸痠痛好不了?根源未必在疼痛處!醫師一招助改善
肩頸痠痛、腰痠背痛時,多數人會先以熱敷、按摩等方式進行改善,不過有時候這樣的方式卻未必能完全獲得緩解,甚至有時候只是得到一時的舒緩,過沒多久又開始痛了。 痠痛根源未必在疼痛處 找出問題才有助治標治本 宏康復健科診所院長陳相宏醫師表示,不論是肩頸痠痛或是腰酸背痛等,基本上都會有一個原因,改善自然要從原因開始。例如有時肩頸痠痛問題未必出在肩膀,可能是椎間盤突出間接引起,腰痠背痛也常見因脊椎滑脫所致,此時若只對痠痛的肩膀或腰背進行舒緩而沒有改善椎間盤突出或脊椎滑脫的根本問題,那麼過沒多久疼痛自然又會出現。因此復健科醫師通常也會照X光進行檢查,看是否為骨骼結構出現問題。 不過疼痛的源頭也未必是骨骼結構出現問題所致,有時也會有「明明就很痛,但檢查卻好好的」的問題。陳相宏醫師表示,這樣的情況通常代表著問題出在筋膜,筋膜的運動量太少也會引起痠痛,建議可以從運動著手改善。近年也正流行「運動處方」,其如處方籤,醫師會依照患者的需求、身體狀況等多方考量,提供適合的運動建議,再加上電療、熱療等治療方式,更有助於治標治本。 運動不足易肩頸痠痛 彈力帶伸展輕鬆鍛鍊陳相宏醫師以肩頸痠痛做說明,此處最常見出現的痠痛位置之一就是在頸椎兩側的斜方肌,以及和肩胛骨內側的凹陷處,是非常常見的肌筋膜疼痛症候群,常見出現於上班族等容易形成彎腰駝背姿勢面對這樣的問題運動就是最主要的改善方式。醫師建議可以先從伸展運動開始增加延展度,再慢慢開始做簡單的重量訓練增加強度,如此便有助於改善,最簡單的方式之一就是拉彈力帶伸展。 以彈力帶伸展方式很簡單,一隻腳在前踩住彈力帶,另一隻腳在後,兩腳站穩,並用雙手將彈力帶往上舉即可,一次做3~4組,每組12~15下,如此便可訓練到背部肌肉。 彈力帶是個價格相當親民的運動器材,在體育用品專賣店就買得到。磅數可視身體的接受度做挑選,以前述動作上拉15下為標準做挑選,低於15下代表負擔太大,高於15下代表負擔過小。民眾也不用擔心若肌肉訓練起來了磅數不夠的問題,只要用手將彈力帶捲上手將其縮短即可。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此伸展運動雖然作法相當簡單,但若自己在家做動作不正確不僅可能無法改善原本肩頸痠痛的問題,反而有可能增加受傷的風險,如常見聳肩、或兩手不對稱的動作。因此建議民眾如若發現肩頸問題,除了應先至復健科檢查找出原因或給予適合的運動處方,彈力帶伸展動作也最好是由復健診所的教練在旁指導為佳,教練可在當下修正動作。而民眾在家練習時可站在鏡子前更有助於調整,若有發現姿勢不正確等情況便有助於調整,例如聳肩可先讓肩膀放鬆一下,再繼續動作。而動作時也可以用手機進行錄影,也有利複診時與醫師及教練討論。 《延伸閱讀》 .1招解除肩頸痠痛。肩膀肌肉緊易引各種問題,專家教一條毛巾按摩解除。 .手痛醫生看肩膀?腰痛隔天變胸痛?破解痛點的假動作,找出「激痛點」改善。 .睡醒老是肩膀僵硬、腰酸背痛?醫教簡單3撇步有助改善睡眠。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0-11-22 養生.運動天地
只要有運動就好?專家建議:先認清各種運動的優缺點
走路、跑步、游泳、瑜伽?有氧運動或重量訓練?高衝擊還是低衝擊運動?專家認為,選擇運動前,思考自己要的運動目標很重要,然後對照自身條件,就可以找到適合你的運動。以下是專家歸納出各種鍛鍊的優缺點。走路如果你的目標是:維持體重與新陳代謝、增加創造力、睡眠品質、延壽優點:簡單、方便、有效。在相關研究中,步行者的壽命更長,睡眠品質更好,比起不運動的人,罹患心臟病、糖尿病、癌症、關節炎和憂鬱症的風險較低。研究也顯示,步行能增加創造力、增強記憶力。只要準備一雙舒適的鞋子,隨時隨地可以進行。缺點:如果沒有配合飲食控制,步行不太可能讓你減重。提醒:根據2018年的研究,輕快地步行指每分鐘至少100步,建議使用手機APP協助計算,如果低於100步,請加快腳步。游泳如果你的目標是:增加耐力、關節健康、加強上身肌力、改善情緒優點:水的浮力可減輕關節壓力,並支撐沉重的乳房,因此對許多女性而言,游泳比跑步更理想。游泳對於降低血壓效果不錯,也能增強肩膀、核心背部肌群。缺點:游泳比其他運動更能增加食欲,因為它不會增加體溫(運動時體溫增加愈多,愈不會有飢餓感)。跑步如果你的目標是:強壯心臟、更好的新陳代謝、更結實的骨骼、瘦身、愉悅的心情優點:因為是劇烈運動,不必花太多時間,每天15分鐘甚至5分鐘就有效果。它簡單、技術含量低且功能強大,對於減肥也有助益。缺點:每年至少有50%的跑者受傷,尤其是新手。如果膝關節因過去受傷或關節炎而不適,請換另一種運動,跑步可能加劇關節病變。重量訓練如果你的目標是:肌力、瘦身、健康代謝、加強骨骼優點:重量訓練可以增強肌力,還可以控制血糖,減少腰部脂肪,並在訓練後燃燒更多卡路里。新研究顯示,進行重量訓練可以有效減輕焦慮和憂鬱,也可以增強大腦,刺激健康的新腦細胞生成。缺點:重訓對強化骨骼確實有益處,但每周須至少進行三次,持續一年才有效果。另外,重訓不當很可能受傷,尤其是背部,因此剛開始時,找健身教練協助是必要的,得先花上一筆錢。彼拉提斯 瑜伽如果你的目標是:柔軟度、平衡性、核心力量、上身力量、減輕背痛、鎮定優點:這兩項運動都強調緩慢、精確的姿勢以及呼吸控制,彼拉提斯通常還會針對腹部核心和背部肌肉訓練。研究顯示,彼拉提斯和瑜伽都可以減輕背部疼痛,增加手臂和肩膀的力量。還可以紓壓,並增強下半身柔軟度。缺點:這兩者不是有氧運動,2016年一項針對瑜伽的研究,歸結出這類體位運動的效果大致與走路相當。高強度間歇訓練(HIIT)如果你的目標是:減肥、耐力、代謝健康、不花太多時間優點:高強度間歇訓練包括在跑步機、飛輪或墊子上反覆快速地劇烈運動,並穿插一點較簡單的動作。間隔時間可能短至20秒,完整的HIIT鍛鍊通常持續不到30分鐘,因此非常省時。研究顯示,對提高耐力、控制血糖和燃燒脂肪有效。缺點:既然是高強度運動,可能會有點難受,喘、心跳加速、呼吸困難,還好每個動作持續的時間並不長。但這類訓練一開始需要由專業協助進行。單車如果你的目標是:關節健康、耐力、腿部力量、增強免疫力優點:從事單車運動,關節不需承重,對膝蓋、背部或臀部痠痛的人很適合。它還能增強大腿肌肉和臀肌、增強耐力。一項針對老年單車騎士的研究顯示,單車運動能使肌肉和免疫系統維持在年輕狀態好幾年。缺點:不須負重,所以無利於預防骨鬆。如果騎單車上班兼運動,可能吸入空氣汙染物。另外,騎車需要一些專業知識,也需要增添各種配備。資料來源/Health.com
-
2020-11-16 癌症.抗癌新知
罹癌8成在50歲以後!研究證實8種癌都能靠一件事降風險
依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報告調查,菸、酒、不健康飲食、缺乏身體活動及肥胖等都是誘發癌症的主要危險因子,且至少有1/3的癌症是可以預防。多數人都知道運動對健康帶來的好處很多,其中很重要的好處即是降低20%罹患癌症的風險,每天規律的運動30分鐘就可降低罹患大腸癌、乳癌和子宮內膜癌的風險,運動甚至是某些癌症的抗癌處方。預防勝於治療  後天危險因素可避免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表示,許多癌症的先天危險因素,如老化、性別、基因目前是無法改變,但後天的危險因素如不健康的生活型態、缺乏運動、肥胖是可以靠你我去改變,特別是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顯得格外重要。運動可以抗老還能預防癌症 研究證實可降低這8種癌隨著年齡的增加,癌症發生率也會隨著攀升,癌症是老化的疾病,國民健康署106年癌症登記報告顯示,罹癌的人有82%發生在50歲以後,為增強自我免疫力,運動是抗老防癌第一道防線。美國運動醫學學會(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ACSM)2018年的統合研究指出,運動如爬山、有氧活動(快走、慢跑、競走、滑冰、游泳、騎自行車、打太極拳、跳舞、跳繩)、重量訓練(舉重)等休閒活動可降低12%-28%罹癌風險,目前已有強力證據證實透過運動可有效對抗的癌症分別為食道癌、大腸癌、腎臟癌、膀胱癌、胃癌、乳癌及子宮內膜癌,中度的證據則為肺癌。運動時出現這些症狀 應立即停止、嚴重快就醫此外,歐洲大型規模研究(European Prospective Investigation into Cancer and Nutrition, EPIC)發現有規律運動可降低20%罹患大腸癌及乳癌的風險。因為當身體在運動時,呼吸頻率變快,吸氧量也會增多,讓體內氣體交換加速,並且大量流汗,提升身體新陳代謝,降低癌症的發生或復發,同時引起大腦產生讓身體愉快的物質(如多巴胺),可消除憂慮和煩惱,抑制不好的情緒,鍛鍊自我意志,增強抗癌的決心和毅力,並可減少體脂肪,減少因肥胖帶來的罹癌機會,並可強化肌肉組織與功能,維持健康體重。王英偉提醒,在運動時仍須注意自己的身體狀況,確認運動期間是否有不正常情況出現,如頭暈、胸悶或胸痛、心悸或心律不整、呼吸困難等症狀發生,有可能是危險的警訊,應停止運動,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延伸閱讀: 蘿蔔腿怎麼瘦? 先分辨你是哪一種!2常見消除方式比一比 運動時腳是最容易受傷部位! 美國足踝外科醫師協會統整4大主因
-
2020-11-15 新聞.長期照護
張慶光/你「退」了 但是你知道如何「休」嗎?
最近NBA冠軍賽剛打完,有好幾場球都打到最後幾秒,靠著三分球才分出勝負。球賽真正重要關鍵往往是最後那幾分鐘,落後的球隊只要堅持到最後,還是有機會逆轉勝。人生也應如是觀,人生賽局一定會經歷高低起伏、順境逆境,但是你能不能堅持到最後,為自己投出關鍵致勝的三分球呢?日本野村綜合研究所曾經調查發現,65歲以上年長者一天擁有的自由時間是30歲年輕人的兩倍。而台灣65歲長者的平均餘命約20年,這麼長的時間若用心規畫,人生球局的第四節必定精彩。話雖如此,但很多人退休後似乎就氣力放盡,沒有了鬥志,鎮日與電視為伍,身體機能快速退化,最後只能在床上度過餘生。不是這些人不願意好好安排生活,而是他們沒有做好退休準備或不知道如何準備。樂齡網最近在臉書成立「熟年互助Club」社團,目標是希望提供一個園地讓退休人士分享如何經營退休生活,互相打氣。成立一段時間後,發現好多長者的生活充實又有創意,除了分享運動、登山,也有好廚藝的大姐,經常PO自己做的美食請大家用眼睛吃大餐;也有加入樂團或重拾畫筆的人分享作品,很多都有專業水準。我印象最深刻的,有一位大姐利用口罩作畫,將平凡無奇的口罩轉化成為藝術作品。我常想,若人生分成三階段––求學、成家立業、退休。第一階段我們需要花將近20年學習很多技能及知識,以因應第二階段30年的成家立業需求,但是第三階段退休後,卻沒有任何的教學教我們如何安排退休生活。那麼到底要如何休呢?我個人建議,可以在體力還行的狀況下來趟壯遊,最少以半年時間遊歷過去想去而沒成行的地方。有人會認為很花錢,或擔心語言不通,其實只要規畫得宜,又不排斥住青年旅館,可以將旅行經費控制在一定範圍內。在中國有一對很有名的花甲夫妻背包客,憑著三句英文,三年走過七大洲46國,他們說:「當有一日你選擇了實現自己的夢想,只要你有勇氣和信心,一切都不是阻礙。」為了保持身體的健康及防止退化,個人建議至少應有20%的時間用來健身、運動。健走、登山、慢跑、瑜伽、騎腳踏車皆可,現在也有專門給長者做體適能或肢體伸展訓練的健身中心,在教練輔導下可做適度重量訓練,讓肌肉不會因為年長而快速流失。活到老學到老,若能保留20%的時間學習,不僅不會與社會脫節,也是維持心理健康及生活品質的重要活動。至於學習的管道,有社區大學、長青學苑,韓國甚至有為了協助年長者創業或因應退休生活而成立的「人生二次收成中心」。除了學習知識外,更重要的是社交意義,拓展交誼圈子,填補因為空巢、喪偶及老友凋零的寂寞感。也可適度規畫嗜好性活動,如書畫、園藝、歌唱、學習樂器等,很多人年輕時無法從事這些活動,退休後海闊天空,反而可以一圓年輕時未完的夢。最後,我建議保留一些時間給自己,學習跟自己獨處,整理並記錄自己的生命歷程,在整理的過程中,若有機會再回味一下那些人事物,喜怒哀樂點滴在心裡。把想做卻還沒做的事記錄下來,有時間趕快完成,讓自己不留遺憾。
-
2020-10-21 科別.骨科.復健
腳痛其實該穿高跟鞋!?骨科名醫破解你一直搞錯的「6大腳痛迷思」
迷思一 氣墊鞋一定有益健康?當腳變形或有不穩定的狀況,比如腳往內傾斜或往外傾斜很嚴重,如同腰塌陷的人睡很軟的床,腰會塌陷得更厲害,腰就會更痛。鞋子也是一樣,如果腳已經內傾或外傾,當你穿更軟的鞋子時,就會內傾或外傾得更嚴重。高跟鞋一定對健康不利?有時候人人攻伐的東西不一定是壞的,而人人稱道的東西也不一定是好的,完全看情況而定。例如高跟鞋。應該大多數人都覺得高跟鞋對腳的健康不利吧!但有些患者因為後跟痛,被診斷出是後跟腱滑囊炎時,我會建議患者:短時間內先吃藥並穿有跟的鞋子。患者大多會很訝異地說,她們平常還故意穿平底鞋,都不敢穿高跟鞋,怎麼醫生給相反意見呢?因為有跟的鞋子可以暫時將壓力由後足轉移到前足,並改善跟腱與跟骨磨擦的角度,減輕症狀讓跟腱休息,反而是好的。另一方面,高跟鞋將體重的壓力由後足轉移到前足,對前足的毛病,例如拇趾外翻則相當不利。氣墊鞋是腳痛時的首選?由於廠商的強力推銷,甚至骨科醫師也推薦,氣墊鞋變成民眾腳痛時的第一選擇。其實這觀念並不一定是對的。一般的情況是:剛穿上氣墊鞋會覺得很舒服,就像躺上很軟的床一樣。但是,如果你的腳有壓力分布不均的情況時,太軟的鞋支撐性可能就不好,反而讓壓力愈大的地方愈往下沈,腳愈偏愈痛;就像背有毛病的人睡在軟床上,愈睡背愈痛一樣。當然,某些足部壓力不均的病人,會很訝異他花在氣墊鞋上的錢竟然沒有用,事實上的確如此,愈穿愈痛。但是對病人而言,甚至那也是某些骨科醫師對腳痛的建議。有些情況穿氣墊鞋的確不如穿支撐性好、夠結實而且讓腳趾有伸展空間的鞋子,才不會適得其反。當醫師那麼久,「有理說不清」的時候實在常見,有時真的很疲勞。希望民眾在碰到願意仔細說明的醫師時,能多有點耐心聽進去,而不是只想找到仙丹妙藥,這樣既中了那些「推銷員」的計,對健康也沒有幫助。迷思二 穿寬楦頭的鞋,腳就會比較舒服?未必。主要的問題在:◆鞋子如果不好看,你根本就不想穿它。◆楦頭寬,理論上可以讓腳趾頭比較好活動,可是有些鞋看似很寬,前面腳趾頭下探的空間卻不足,那也沒用。◆如果楦頭過寬,中足部固定不夠而滑動,會使人不自主地抓腳趾,反而容易造成肌腱疲勞及疼痛。迷思三 有空多踩健康步道可以養生?很多人特別相信足底按摩弄到痛對身體才好,在公園裡所謂的「健康步道」上,總可以見到一群人脫了鞋在上面猛踩,造成「台灣特有種足底筋膜炎」。其實正確的健康步道,是鋪上小型的圓形卵石,而且沒有用水泥敷著固定,絕非台灣所鋪的這種既尖又固著的石頭。如果是可以移動的卵石或砂礫,才能訓練腳趾運動,促進足部健康。迷思四 舊鞋比新鞋好穿?一般跑步運動鞋的壽命約八百公里,當鞋子磨損到一定程度,應該要換掉。磨損厲害的鞋,會令腳跟傾斜。為了珍惜舊鞋而繼續穿,腳跟就會更傾斜,可能造成問題。而運動鞋穿久變薄,它的吸震功能也會變差。其實人的適應性很高,有時讓腳自然一些,疼痛也就減輕了,如果真有問題,一定要請教醫生,就這麼簡單。迷思五 平日不運動,週末運動就夠了?常常可以看到一些三、四十歲的中年人,年輕時可能是運動健將,但年紀大了之後,因為忙於求學、工作,便疏於運動、鍛鍊,突然有一天忙裡偷閒,便心思重溫舊夢,熊熊跑去從事激烈的競技型運動,如籃球、羽毛球......,忘記自己已經不是十幾、二十歲的少年郎,壓根沒有想到肌肉、肌腱彈力與質量都已經不能跟以前相比。結果在一次帥氣的上籃或殺球,不適當的使力或不平衡的落地後,造成跟腱暴力的拉扯,年輕時可能還可以負荷,但現在就......「啪嚓」一聲,跟腱斷裂了。國外稱呼這種現象為「週末運動員」,平常不運動,週末才心血來潮,拚命地運動。這現象提醒我們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就是人體的肌肉、肌腱如果要好好使用,一定要有持續的鍛鍊。此外,應常做些重量訓練,訓練肌耐力,否則平常運動量不足,肌肉不發達,卻突然做那些需要爆發力的運動,當然容易受傷。平常忙碌的現代人其實可以在家中做一些簡單的鍛鍊,如墊腳把重物舉起來,甚至跳跳舞,也是鍛鍊小腿肌肉很好的方式。此外須切記,運動前的熱身與柔軟體操必不可少。其實人的身體在過了二十五歲後就開始退化,不會再更好了,因此許多需要爆發力的頂尖運動員,二十五歲後也只好準備退休。雖然如此,還是可以靠著持續不斷的運動鍛鍊,讓身體退化得慢一點。然而畢竟年紀大了,運動是為了健康,而不是為了在美眉、兄弟面前搶面子,所以千萬不要自以為仍是當年勇而逞強。不同年紀及身體狀況,選擇不同的適當運動,才是常保健康之道。迷思六 鞋子會愈穿愈大,所以要買緊一點、小一點?如果你的腳還需要去適應鞋,表示這雙鞋子不適合你。以前鞋子的選擇性很少,所以就選比較漂亮的,然後再去適應。現在可選擇的太多了,鞋不合腳、穿了不舒服就不要買。書籍介紹書名:自己的腳痛自己救:足踝專科名醫教你遠離痛風、凍甲、腳麻、拇趾外翻、腳踝扭傷、足底筋膜炎作者:朱家宏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18/12/25作者簡介/朱家宏▌為台灣少數專精足踝外科的醫師之一,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日本奈良醫科大學足踝關節外科進修,美國辛辛那提大學聖瑪麗醫院足踝外科進修。▌現任台中行健骨科診所院長、足踝醫學會常務理事。秀傳醫院、林新醫院兼任手術醫師。▌曾任台中榮總骨科主治醫師、彰化秀傳醫院足踝中心主任、東海大學講師。▌專長:足踝外科、創傷外科、下肢複雜骨折、關節重建、運動醫學。延伸閱讀: 死後不舉行葬禮,不留骨灰、不要墳地,日本人選擇「零死」的比率正在增加
-
2020-10-19 科別.骨科.復健
60歲後肌肉流失加快 物理治療師教你不讓肌少症上身
老人家因身體退化少動或不動,加速肌肉量減少,結果因此更害怕會跌倒降低活動量,產生惡性循環。衛生福利部基隆醫院復健科物理治療師吳秉耕說,改善肌肉量和功能首推營養補充與規則運動,高齡者不一定要出門或上健身房才能運動,只要有把穩固的木頭椅加些小器材,在家就能簡單的運動。吳秉耕說,人體30歲以後肌肉量每年減少1到2%,60歲以後減少速度加快。老人若帶有多重慢性疾病、身體功能缺損,少動或不動更會加速肌肉量減少而出現「肌少症」,後續可能衍生失能、跌倒、功能退化等不良影響。肌少症評估以肌肉量、肌力、功能性測量為主,台灣社區老人肌少症以步行速度每秒低於 0.8公尺,手握力男性<26公斤,女性<16 公斤,合併肌肉量及身體功能或肌力低下判定。衛服部基隆醫院引進身體組成分析儀器, 加上握力測試及行走速度測試,評估受測者是否為肌少症個案。「我都沒辦法出門,怎麼做運動?」吳秉耕說,在治療室常常會聽到老人家說這類的話,規律的運動是維持肌力及心肺適能最佳選擇,對高齡長者來說,不一定出門才能運動,家中只要有一把穩固的木椅 ,加上棍子、小球、彈力帶等小器材, 也能在家裡做簡單的運動。居家運動可以坐姿或站姿,阻力運動或重量訓練能增加肌力及肌耐力,可使用肢體的重量、水瓶、彈力帶等進行單一關節肌力訓練。每次20到30分鐘原地踏步、抬膝等中強度有氧運動,可增加心肺適能及肢體敏捷性。瑜珈及伸展操能提高肌肉的柔軟度,核心運動可提高軀幹穩定度。吳秉耕表示,進行各項肌力相關運動前要暖身避免運動傷害,運動強度依體能增減,不要過於勉強,運動結束也不要忘了進行適當緩和運動及伸展。居家運動模式建立並適當訓練後,可再鼓勵長者到戶外走走,增加社交活動。
-
2020-10-18 科別.骨科.復健
發現骨鬆只要多吃高鈣食物、補充鈣片?醫:錯誤觀念
台灣邁入高齡化社會,骨質疏鬆症成為國人關心的重要議題。根據國民營養調查報告統計,台灣50歲以上女性骨鬆症盛行率為38.3%、男性為23.9%,且有逐年增高趨勢。鈣質是骨骼維持健康最重要的元素,缺鈣的人骨骼會變得脆弱,加上骨質疏鬆不易察覺,許多人都是骨折、受傷後才發現自己罹患骨質疏鬆症。但由於民眾對病症、鈣質攝取的了解不足,常產生許多誤解,以訛傳訛後更出現不少問題。像許多人以為平常攝取高鈣飲食就不會骨質疏鬆、吃鈣片可能造成泌尿道結石、怕骨折乾脆避免運動、葡萄糖胺補充品可以解決缺鈣問題等,這些其實都是錯誤觀念。迷思1 只要平常攝取高鈣飲食一定不會骨質疏鬆。許多人認為只要攝取高鈣飲食,像是從小就天天喝牛奶、常吃小魚乾等高鈣食品,就不會骨質疏鬆。但土城醫院骨科主任陳文鈐表示,其實骨質疏鬆症是一種多因子疾病,並不單只有缺鈣會造成。陳文鈐表示,骨質疏鬆症主要有原發性與續發性兩類:1.原發性骨質疏鬆症停經後骨質疏鬆症:是女性特有,通常發生在51至75歲時,女性因為停經,缺乏女性雌激素,導致蝕骨細胞增加,最後骨量流失,容易造成椎體壓迫性骨折以及遠端橈骨骨折。老年型骨質疏鬆症:人隨著年齡增加,維生素D合成下降,使腸胃鈣吸收能力下降,血鈣偏低導致副甲狀腺分泌增加,使破骨細胞活性增加,造骨細胞數目漸少,是自然老化的過程。2.續發性骨質疏鬆症若患者長時間服用大量類固醇藥物,或患有內分泌疾病包括副甲狀腺亢進、副甲狀腺亢進、生殖腺官能不足以及糖尿病,都有可能造成。這幾種問題不是攝取高鈣飲食便可解決,建議就醫,對症下藥。迷思2 鈣片吃多了,可能會造成泌尿道結石。有人以為吃鈣片可能造成泌尿道結石,陳文鈐解釋,其實泌尿道結石主因是食物中的草酸、磷酸被吸收進體內,與身體中的鈣結合為草酸鈣、磷酸鈣,接著被過濾到尿液中,才會在尿道形成結石。但攝取鈣片時,草酸、磷酸在腸胃中就會與鈣片結合,經由腸胃道從大便排出,所以攝取鈣片反而會減少泌尿道結石的可能。迷思3 缺鈣的人,可以吃葡萄糖胺補充品。葡萄糖胺其實是針對退化性膝關節的治療藥物,本身不含鈣質,但市面上有些含葡萄糖胺保健食品名稱會讓人誤以為能保護骨頭、增加體內鈣質。甚至有業者聲稱該產品能減少骨質疏鬆問題,但醫界對此說法始終存疑,多年來的研究也未顯示葡萄糖胺有此效果,健保署更在2018年10月取消對葡萄糖胺的補助。若要補充鈣質,醫師建議還是以鈣片加維他命D,會有較為顯著的效果。迷思4 發現骨鬆時,只要多吃高鈣食物、補充鈣片,不需藥物治療。許多民眾發現自己有骨質疏鬆時,會認為只要自行補充高鈣食品、鈣片、維生素就好。但陳文鈐說,其實有些嚴重骨質疏鬆的患者,已經發生脊椎壓迫性骨折、髖關節骨折、手腕骨折等與骨質疏鬆高度相關的問題。這類嚴重骨質疏鬆的患者光補充鈣質已來不及強化骨質,須使用特定的骨鬆藥物才能快速減少再次骨折的機率,因此需要由專業醫師診斷治療。迷思5 因為怕骨折,所以骨鬆的人最好多休息,不要運動。發現自己骨質疏鬆後,有些人擔心動作太大會發生骨折意外,便不運動,但這是完全錯誤的觀念。根據沃爾夫定律,只要持續運動,骨頭就會長得比較好,而65歲以上長者骨頭雖然無法再生長,卻能透過運動維持骨骼健康,減緩骨質流失問題。醫師建議,若膝蓋狀況良好者,可以多爬山、曬太陽;膝蓋不好的人,可以用快走、散步的方式減少骨質疏鬆的速度。但並不是所有運動都能減緩骨質疏鬆,像是游泳、騎車、划船,這些運動因為骨頭沒有承受重量訓練,所以對減緩骨質流失效果較差。
-
2020-10-12 科別.骨科.復健
醫病天地/毛巾擰不乾 小心是肌少症
現代人工作型態改變,許多民眾長期坐在辦公桌前,運動量不足,身體肌肉加速萎縮,因此患上「肌少症」,久而久之可能連站立都會變得辛苦、毛巾也擰不乾,復健師建議,只要有這些前兆就應該立刻就醫,以重量訓練來增加維持肌力,減緩肌肉老化問題,否則嚴重時,恐怕連行動能力都會失去。正常人在20至30歲時,身體肌力會達到最高峰,30歲後將以每年1%的速度逐年降低,40歲後會再加速,到了75歲時,每年會減少15%肌肉量。土城醫院復健師劉家豪表示,民眾只要有罐頭轉不開、站立需要靠手支撐桌面、無法在時間內走完紅綠燈等問題,可能就是肌少症前兆,要到醫院做DEXA檢測,即是用X光掃描人體,男生每平方公尺少於7公斤、女生每平方公尺少於5.4公斤就會被認定為肌少症患者。劉家豪指出,治療肌少症有數種方式,最簡單就是徒手肌力訓練,包括在家可做的仰臥起坐、伏地挺身、深蹲,也可至健身房以啞鈴、槓鈴、壺鈴等做張力訓練。若有些長者無法徒手做肌力訓練或使用健身器材時,可到醫院利用等速肌力訓練儀來做重量訓練,儀器會限制每次的速度、重量,還有專業復健師協助,安全性更高。劉家豪提醒,做重量訓練、阻力訓練時時絕對不要憋氣硬撐,否則血壓會瞬間上升,最嚴重恐致中風;他也強調,身體肌肉只要萎縮就無法復原,訓練、治療只能延緩萎縮速度,因此預防勝於治療,建議民眾每周要有3次超過30分鐘的運動,讓肌肉強度維持在良好狀態,減緩老化速度。
-
2020-10-10 養生.健康瘦身
女神李聖經半年激瘦10公斤!4秘訣曝光,從不絕食開始
每每想要下定決心的減肥,就會遇見生日、節慶,讓人擋也擋不住的誘惑。看見別人的效果顯著,就會覺得自己根本就是減肥界的魯蛇,無論目標多明確,卻怎麼也到達不了。其實只要找對方式,不需要節食,就能輕鬆地甩開身上的油脂,看減肥大神「李聖經」怎樣瘦出完美比例大腿。曾飾演「舉重妖精金福珠」的李聖經,劇中為了要讓舉重的形象更到位,不惜犧牲自己的纖纖長腿,為了電視劇增肥近4公斤,而在其它劇中也時常保持大家既定的圓潤身材印象,雙頰飽滿。在這半年內的李聖經已經足足瘦下了10公斤,成果令人讚嘆,到底如何像李聖經一樣,無須忌口,就能輕鬆甩開肥肉的秘訣,謹遵守以下四大原則。秘訣1:不絕食李聖經與一般人減肥觀念不同的地方,就是要把自己吃飽,減肥菜單中沒特定一定要做什麼。由於李聖經本身是食量較大的女生,要自己忌口比登天還難,還有一個觀念是,一但忌口後,食量有可能報復性的增加,導致自己暴飲暴食的狀況發生。以下是李聖經的整日餐食概念早餐:攝取大量的蛋白質食物,如牛奶、蛋、豆腐等,如要增加飽足感,建議搭配著酪梨、新鮮沙拉,不僅補充了維生素跟滿滿的蛋白質,還補充了一整天的元氣。午餐:攝取的蛋白質來自於肉類,李聖經最喜愛的是乾煎牛排,也是她的午餐排行第一名,除了有足夠的飽足感之外,也減少了澱粉類食物的攝取,這樣一來就避開了肥胖的可能性。晚餐:依舊保持著清淡無澱粉的飲食原則,水煮沙拉、雞胸肉都是李聖經的晚餐首選。偶爾嘴饞時,會食用奶酪或是無糖的麥片當作臨時,這樣一來不只可以安然地給自己一個好眠也解了嘴饞的問題。秘訣2:細嚼慢嚥對於李聖經來說,不停抑制進食的念頭,可能會造成報復性的飲食,所以細嚼慢嚥是她的小秘訣,細嚼慢嚥可以令大腦提早釋放飽足感,每一口食物都在嘴中至少咀嚼20下,這樣不但可以避免暴飲暴食的問題,還可以讓腸道消化有一個良好的緩衝時間。秘訣3:拒絕食用過度加工的食物罐頭、泡麵等等這些就是所謂的加工食物,因為這些食物的鈉含量通常比較高,還有著反式脂肪,因此選擇食物的原型,也是她減肥的最大原則之一。秘訣4:維持運動習慣想要有完美、緊實的曲線,必要的不單單是減肥就可以擁有的,保持身材線條,就必須「運動」,李聖經每周約2至3次的重量訓練,還有針對各部位肌群,有不同的訓練安排,運動不只能減肥,還能維持完美緊緻曲線。
-
2020-10-09 醫聲.院長講堂
院長講堂/年過50後退化快到可怕!余忠仁每周重訓一次 練就好腿力
身高近180公分,在白袍族群中,台大生醫分院院長余忠仁「漢草」不錯,高大壯碩,外表看來想是運動高手,但他卻說,「從小就不喜歡運動,到現在也是如此」。但身體是誠實的,年過50後,確實感到機能退化的可怕,「感覺真的不一樣」。余忠仁說,第一個不一樣的地方就是容易胖,以前大吃大喝,也不太長肉,但年紀一大,才多吃一點,腹部就囤積脂肪,自覺肌肉量也變少,下肢活動愈來愈不靈活,以前可以快步跑、爬樓梯,但半百之後,氣喘吁吁,連太太也看出他身體狀況大不如前。如何讓從小不愛運動的人開始跑跳,甚至持續做重量訓練?這有賴於院長夫人的堅持,就在兩年多前,半押半哄地要他加入健康房,開始重訓課程,鍛鍊下肢。每周一次90分鐘重訓課程,教練指導如何使用TRX、啞鈴及其他重訓器材,鍛鍊手臂、大腿、小腿,一開始確實吃不消,汗流浹背,累到受不了,幾度想打退堂鼓。但妻子全程陪同,以及教練鼓勵下,余忠仁撐過了過來,現在重訓已成生活的一部分,每逢周日,夫妻兩人一起至健身房,現在他仁肌肉量變多,下肢更穩,身體柔軟度也變好,盡管體重差不多,但體態結實,線條也好看許多。「膝蓋及腿力很重要」余忠仁說,年輕時,根本不會想到這些,但過了40歲後,就感覺身體不一樣,到了50歲,更是明顯走下坡,如果持續惡化,年紀再大一點,走不穩,就容易跌倒,這相當可怕。在飲食方面,余忠仁勵行「七分飽」原則,早餐很簡單,一顆水煮蛋或荷包蛋,配上一杯黑咖啡,年輕時,從早上忙到下午,看診或做研究,習慣不吃午餐,長期影響膽汁分泌,十幾年前一個深夜腹部突然劇痛,緊急就醫,確診為膽結石,從那時開始,再也不敢忽略午餐的重要性。余忠仁笑著說,許多醫師長期不吃午餐,都跟他一樣膽結石,手術後都成為「無膽的人」。一想到發作時的劇烈疼痛,痛倒在地上,他在飲食上更加謹慎。由於太太吃素,余忠仁平常早餐與晚餐也跟著吃素菜,蔬果攝取量足夠,如在外用餐,就會多吃肉類,補充蛋白質,至於米飯、麵食等澱粉,則盡量少吃。
-
2020-10-09 養生.運動天地
重訓新手該怎麼選擇鍛鍊方法?專家教你依5大項判斷
【文、圖/摘自采實文化《健身新手重訓攻略》,作者荒川裕志】重訓項目的選擇方法每一塊肌肉都有多種項目可以運用重訓每一個項目都各有目標肌肉,換句話說,各處肌肉也都有相當豐富的鍛鍊方法(項目),施加負荷的姿勢、運動方式(動作的姿勢)、運用的器材等都不同。即使目標肌肉相同,各項目仍各有優缺點,所以選擇時建議理解各項目的特徵後,再選擇適合自己的類型。本章將選擇重訓項目時的基準分成五大項:「運動量」、「負荷流失的難易度」、「伸張狀態時的負荷」、「伸展效果」、「運動方式難易度」,並加以詳細解說,只要將這五項放在一起比較,就能夠看出各項目的特徵(※「居家執行難易度」是提供給自宅鍛鍊者的附加資訊)。重訓應著眼的重點隨著目標而異,例如:藉重訓減肥、藉高負荷促進肌肥大、藉適度負荷打造緊實身體等。唯有按照目標與體力等級選擇適當的項目,才能夠持之以恆並獲得確實的效果。重訓項目的選擇基準①運動量意指每一重訓動作所消耗的熱量這裡的「運動量」是指重訓時每反覆1次動作所消耗的熱量,可以當成是會運動到全身多少肌肉的指標。運動時消耗的熱量原則上與作功量(力×距離)呈等比。因此使用重量愈大的項目,或是在重量相同的情況下,移動距離愈長的項目消耗的熱量(運動量)就愈大。一般來說,會動到複數關節的多關節項目,作功量會比單關節項目還要大,運動量當然也比較大。同樣的道理,由於下半身聚集了許多體積大的肌肉,因此下半身項目的運動量也有比上半身大的傾向。運動量較大的項目,會強力刺激各種賀爾蒙的分泌,包括與肌肉發達相關的類型。缺點是容易感受到全身性的疲憊,也會因為喘不過氣等連精神上都備感煎熬。所以在設計重訓菜單時,也要顧及各項目間的均衡。重訓項目的選擇基準②負荷流失的難易度持續對肌肉施加負荷,以打造化學性壓力肌纖維在重訓動作中,從伸最長到縮最短之間,不見得整塊肌肉都會持續承受負荷。有些項目在運動的過程中,會有部分關節可動範圍是沒有承受負荷的。以深蹲來說就是起立時,以側平舉來說就是放下手臂時,會沒辦法對目標肌肉施加負荷。但是有些項目在關節可動範圍內,幾乎每一秒都會對目標肌肉施加負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繩索夾胸,這個項目從雙手將繩索拉到胸前的整個過程,都會持續對胸大肌施加一定程度以上的負荷。整組動作做完都很少負荷流失的話,就有助於產生p.14~17解說的肌肉化學性壓力──無氧代謝物的積蓄與低氧狀態。因為從生理學的角度來看,持續出力會使肌肉內部環境惡劣。因此想藉化學性壓力的刺激促進肌肉發達時,可以首重「負荷流失的難易度」。重訓項目的選擇基準③伸張狀態時的負荷對伸展的肌肉施加負荷,以引發肌肉損傷如前所述,重訓時未必在關節可動範圍內,都能夠對肌肉施加負荷。反過來說,這些琳瑯滿目的項目對目標肌肉施加的負荷強度,也會隨著動作變化而異。同樣的,各項目產生負荷巔峰的動作也各不相同,主要分成「肌纖維伸較長時承受最大負荷的項目」、「肌纖維較短時承受最大負荷的項目」與「中間型的項目」這三種。本書在分類時著眼於項目選擇基準中特別重要的「肌纖維較長(伸張狀態)時的相對負荷大小」。因為肌肉在伸長狀態下時發揮肌肉張力的話,就愈容易引發細微的損傷(Nosaka等,2000)。如p.16解說的「肌纖維產生些微損傷」,這是促進肌肥大的壓力之一,選擇能夠在目標肌肉伸展的狀態下施加強大負荷的項目,就能夠透過肌肉損傷帶來的壓力,促進肌肉發達。但是因為有肌肉損傷的關係,也會造成重訓隔天的肌肉疼痛。想避免這種煎熬後果的人,則應刻意避開會在肌肉伸展時賦予強大負荷的項目。負荷強負荷弱 重訓項目的選擇基準④伸展效果藉由重訓的負荷伸展肌肉重訓的基本目標是讓肌肉更發達的肌肥大,以及隨之而來的肌力強化。但是有部分的項目還具備「伸展效果」的附加價值。這裡的伸展效果是指靜態伸展動作的主要目的──提升身體柔軟度,也就是關節的可動範圍。或許重訓給人一種「身體會變硬」的感覺,但是有些項目與伸展操一樣能夠提升身體柔軟度。期望獲得明顯的伸展效果時,應選擇會大幅運動關節,且幾乎達到肌肉伸展到極限的狀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會強力伸展大腿後側膕繩肌的羅馬尼亞硬舉。靜態伸展運動主要是藉由拮抗肌(反方向作用的肌肉)的出力,伸展目標肌肉,但是重訓能夠藉自身體重、啞鈴重量與機械負荷等伸展肌肉。因此重訓帶來的伸展效率,比必須自行拉開肌肉的靜態伸展運動還要好。 重訓項目的選擇基準⑤運動方式難易度做起來簡單的項目,最適合重訓新手藉由重訓鍛鍊特定肌肉時,首要條件就是必須使用正確的運動方式,但是每個項目的「運動方式難易度」不同。完全使用機械的項目較其他項目簡單,因為機械都已經設定好手臂、雙腿與上半身的運動軌道,就算沒特別留意,運動方式也具備一定正確度。但是機械訓練也有許多注意事項,本書將會在介紹各項目時進一步說明。另一方面,使用阻力帶或繩索訓練器的項目、使用啞鈴或槓鈴的自由重量訓練項目等,在動作方面的自由度較高,所以難度比機械訓練還要高。尤其是站著執行的自由重量訓練,還要同時保持身體平衡,難度又更上一層樓。此外鍛鍊部位為肩胛骨、體幹或髖關節一帶時,較難注意目標肌肉與部位的動作,因此正確執行的困難度高於其他部位。重訓新手選擇能輕易學好的項目,目標肌肉才能夠產生明顯效果。此外這類項目較易維持穩定的姿勢,因此有助於安全挑戰肌肉極限。
-
2020-10-07 科別.骨科.復健
每3人就有1人有行動力隱形危機 醫師:50歲開始肌力訓練、增加蛋白質攝取
隨著台灣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每3個人就有1個人有行動力隱形危機1!數據顯示,台灣骨質密度過低、環節不適、肌肉量過少的人數高達720萬2,未來三種問題所帶來潛在「行動力不良」的盛行率恐佔3成以上的人口3。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理事長陳榮邦提醒,行動力不良通常合併骨骼、環節、體力等問題,若中壯年族不開始重視骨骼保養、肌肉訓練,未來老年後失去生活自理的機率將會提升,成為高齡社會的隱憂。陳榮邦醫師表示,過去大家都著重於骨質密度低、行動不靈活、肌肉量下滑等單一問題的討論,但近年來國際趨勢建議將行動力作為一綜合性的評估,加入骨質密度、肌肉質量、平衡感、體脂肪量測量,呼籲熟齡族從50歲就要開始重視行動力,可有效提升銀髮期的生活品質。陳榮邦醫師提醒,骨骼、環節、體力具有互動關係,三者會相互影響。研究中發現,肌肉質量可以預測骨質密度,尤其在停經後婦女身上更為顯著4。陳榮邦醫師表示,人體會隨著年齡增加而造成機能下降,但行動能力會因為「長期使用治標不治本的緩解方法」、「不正確的飲食觀念」和「沒有依照年齡調整運動習慣」三種常見行為,導致鈣質和蛋白質攝取不足,流失大量肌肉,恐讓民眾提前進入行動力危機。常見三大行為、飲食、運動習慣 當心陷入行動力危機莫名痠痛貼貼布、買護膝解決? 邁入中年是身體出現痠痛、疲勞及無力感的開端5!開始有打不開瓶蓋、腳步沉重、步伐變慢等狀況,然而,多數人只當作是工作太累或身體正常老化,用貼布、護腰、護膝產品就想解決。根據研究,近4成行動不便的中年人有下肢不舒服,其中15%的人有嚴重背部不適的問題6。陳榮邦醫師提醒,光用貼布、外在保護產品無法阻止肌肉的流失,若身體長期有痠痛、無力的狀態,排除其他疾病後,就要考慮是否為肌肉量、骨骼支撐或環節機能降低的問題。想健康最好少吃肉類、奶類?許多人到中年會開始追求吃得健康,因此減少肉類、奶類的攝取,但有些觀念恐導致鈣質和蛋白質攝取嚴重不足!陳榮邦醫師提醒,隨著基礎代謝率減緩,中老年人的確應該減少熱量的攝取,但隨著年齡增長,蛋白質的攝取量應該要增加。醫師也建議,應適度地增加牛奶飲用頻次,因為牛奶提供優質蛋白質,其中乳清蛋白更能提供肌肉重要的胺基酸來源,增加蛋白質攝取有助於肌肉生長,增強體力。散步、遛狗、騎腳踏車就算是訓練行動力?民眾在50歲後,運動頻率和鍛鍊程度就會大幅下降7。因為怕受傷但又不能不運動,很多人會選擇每天散步、遛狗,周末偶爾騎腳踏車、爬山,就覺得有在訓練行動力。但陳榮邦醫師表示,有氧運動對於提升心肺功能、增加基礎代謝率較有效,但對提升肌肉量幫助不大,因此建議熟齡族應該要搭配肌力訓練,增加肌肉質量和骨頭的承受力。提升行動力二原則 秘訣是去公園、每天補充足夠蛋白質!國立陽明大學附設醫院家庭醫學部主任黃駿豐醫師表示,要避免陷入行動力危機,最好從「提升蛋白質攝取」和「有氧運動搭配肌力訓練」做起,只要去公園運用既有器材進行重量訓練、每天喝2杯牛奶補充身體所需蛋白質,就能擁有健康的老後生活品質。黃駿豐醫師建議,熟齡族每日蛋白質攝取量應增加到每公斤體重1.0-1.2公克蛋白質8。此外,做完肌力訓練後可以馬上補充蛋白質,幫助肌肉生長。若是擔心肉類油脂攝取過多,可以每日飲用2杯高鈣低脂牛奶,即可攝取1,200毫克的鈣質9和近4成5蛋白質需求量10,補充熟齡族每日所需鈣質及蛋白質等。依據醫師門診觀察,民眾普遍有「做肌力訓練會變成筋肉人」,或是「認為自己不需要做高強度的鍛鍊」的觀念。醫師表示,體能是行動力的關鍵,熟齡族除了有氧運動外,一定要搭配肌力訓練,強化肌肉,才能減少體力、骨骼、環節的負擔。醫師建議,肌力訓練一點都不難,平時只要到公園運用既有的器材,例如上肢牽引器、漫步機、扭腰器,就能提升肌肉耐力。TOA和安怡響應世界骨鬆日 打造健康行動力為鼓勵民眾提升行動力,今年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和安怡在10月17日早上11點到晚上6點,於台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舉辦「安怡超敢動—打造健康行動力」活動,現場除了提供免費骨密度檢測、肌肉檢測,還有專業的安怡知識講座,現場更有濃縮乳清蛋白牛奶幫助民眾進行補充營養,邀請民眾共同以實際行動,正視行動力危機,打造黃金行動力!
-
2020-10-05 養生.運動天地
重訓是對肌肉施加壓力 專家告訴你4個讓肌肉發達機制
【文、圖/摘自采實文化《健身新手重訓攻略》,作者荒川裕志】對肌肉施加壓力 可促進賀爾蒙分泌人體具有適應能力,承受壓力時就會慢慢調整至承受得住的狀態。因此肌肉反覆承受沉重壓力(負荷)時,就會變得粗壯以承受這些壓力。肌肉變粗後肌力就會跟著強化,所以能夠承受較大的負荷。重訓就是運用如此機制,對肌肉施加壓力。引發肌肉發達的壓力主要分成下列四大類。①發揮強大的肌肉張力肌肉發揮強大的張力(由收縮肌肉發揮的力量),光是出力本身就會對肌肉施加壓力,成為促進肌肉發達的訊號。相反的,肌肉長時間沒有承受肌肉張力造成的壓力時,就會逐漸衰退變細。生活在外太空的太空人會肌肉萎縮,也是基於相同的原因。發揮強大張力之所以能夠促進肌肉發達與肥大,一大關鍵是運動到「快縮肌」。組成肌肉的肌纖維分成瞬間爆發型的快縮肌,以及持久型的慢縮肌,其中快縮肌比較容易肥大。人體在發揮肌肉張力時,會先用到慢縮肌,想要連快縮肌都用到的話,必須使出非常強的力量才行。因此想要透過重訓促進肌肉發達與肌肉肥大,關鍵就在於必須對肌肉施加極大負荷,才能夠刺激到快縮肌。②肌纖維產生些微損傷肌肉收縮時會產生強大的肌張力,進而使肌纖維(肌細胞)產生些微損傷。這種微型等級的肌肉損傷,同樣是促進肌肉發達與肌肥大的訊號。這是為了藉細胞損傷引發免疫反應等,進而要求肌纖維的源頭──肌衛星細胞增生。肌衛星細胞的增生會帶來肌纖維增大,從結果來看肌肉會變得更粗壯強大。目前已知肌纖維的細微損傷源自於「離心收縮(肌肉活動)」,離心收縮意指肌肉收縮產生肌肉張力的同時,又承受強勁的外力使肌肉呈現在「伸展開」的狀態。以重訓來說,肌肉會在下放槓鈴或啞鈴時呈現離心收縮的狀態。重訓時不能只重視舉起的動作,下放也同樣重要。③無氧代謝物累積肌肉收縮時,隨著乳酸、一氧化氮、氫離子等無氧能量供給產生的代謝物會積蓄在體內,對肌肉造成壓力,促進生長激素、睪丸酮等誘發肌肥大的賀爾蒙分泌。重訓後肌肉的暫時性膨脹也是無氧代謝物積蓄造成的,能夠當作重訓是否有效的推測基準。即使負荷沒有很大,只要選擇可動範圍所有肌肉都會承受紮實負荷的項目,或是間歇時間較短的訓練,就能夠輕易造成無氧代謝物的積蓄。④使肌肉呈現在低氧狀態肌肉維持在用力的緊繃狀態時,血管受到壓迫會減緩血流速度,對肌肉的供氧量就不足,使肌肉呈現在低氧狀態。由於慢縮肌主要透過氧氣進行代謝,因此在肌肉缺氧狀態下就不易產生作用,只好優先動用有助於肌肥大的快縮肌。血流阻斷訓練法,就是藉束帶限制血流,抑制對肌肉供氧的訓練方法。想讓肌肉維持在低氧狀態,就要在鍛鍊時讓身體持續承受負荷。選擇在反覆動作中持續讓肌肉出力,且負荷不太會在途中流失的鍛鍊項目,就可以獲得不錯的效果。
-
2020-10-03 科別.骨科.復健
學會「爆橘拳」能降低死亡率? 年長者握力是健康指標
知名演員洪雷8年前在戲劇中,一幕「爆橘拳」震驚全台,成為當時的熱搜話題。然而現實生活中,握力與死亡風險有密切關係,日本NHK節目「ガッテン!」(GETTEN)介紹了1個「久山研究」,在日本富岡縣久山町(福岡県久山町),1項59年間的調查發現,握力越低的住民,死亡率也就跟著提高。手掌握力與全身健康有關 握力越好死亡率跟著降低許多人恐怕都會想手掌的握力不就是一小部分肌力,怎麼會與全身健康有關係,其實在掌控握力的肌肉,可以看到許多不可思議,因為事實上握力就像全身肌肉的「檢測計」,當生活習慣不佳,熬夜、吸菸、飲食不均衡等,容易引起身體各式各樣疾病,全身肌肉量就跟著下滑,雙手握力也就越來越低。1項在日本富岡縣久山町的長時間研究,發現握力較低的族群,不論男女都容易發生腦中風或心肌梗塞等各式各樣疾病,死亡風險也就跟著增加。如果單獨計算年長者也有類似數據,握力高低左右死亡率,但必須注意,單單只有握力高就能活的比較久,事實上也沒有這麼簡單。控制手指小肌肉強度 與全身大肌肉強度有關連專家解釋,人的5隻手指頭經歷了長時間進化,能夠有非常複雜的動作,手指為了做出握拳這項動作,會使用非常細小的肌肉,換句話說,握力好雙手小肌肉也就有力,但是單單只有握力好,怎麼樣與全身肌肉有連結?關鍵就在於類胰島素生長因子(IGF-1),訓練全身肌肉有助小肌肉維持。針對類胰島素生長因子(IGF-1),已有研究發現,當在肌肉訓練時,例如深蹲等動作,身體就會分泌出類胰島素生長因子(IGF-1),藉由血管運送到全身,可以當作生長激素分泌的證明,但也因此許多平時難訓練的細小肌肉,也就能夠維持強度,因此全身肌肉量足夠,雙手握力就會比較強。身體機能運作離不開肌肉 肌肉量低死亡風險就高因此單獨訓練手部肌肉增加握力,其實幫助有限,反而是要利用全身肌肉訓練,讓握力能夠維持或成長,對健康維持會有顯著效果。其實不僅雙手握力,呼吸、心臟跳動、腸胃蠕動等,甚至每1條血管,全身上下有許多看不到的血管,如果生活形態不佳,整體肌肉量都有可能下降,導致死亡風險上升。40歲後1年減少1%肌肉量 年紀帶來肌少症台灣榮新診所副院長潘俊伸表示,手部握力是檢測年長者是否有肌少症的1項指標,另1項就是走路速度。一般來說人過了40歲,肌肉量就會每年1%速度下降,如果沒有特別訓練,人年紀越大肌肉越少,漸漸握力減少走路也變慢,當肌力不足年長者出門活動降低,肌肉使用與訓練就更少,就進入負面循環。生長因素協助肌肉生長 不同時間血液含量有異潘俊伸持續說明,生長激素在小孩子上會影響身高,在成人身上則會影響肌肉與新成代謝,當肌肉受到適當訓練,生長激素就扮演協助刺激肌肉增加角色,但生長因素會隨著時間,在血液含量會有不同,因此檢查胰島素生長因子(IGF-1),就是確認生長激素在身體內指標。 潘俊伸補充,當生長激素抵達肝臟,肝臟會因刺激釋放出胰島素生長因子(IGF-1),因在血液中比較穩定,不會受到時間影響,能夠間接得知個人生長激素分泌狀況,因此常用來確認生長激素。年長者仍然可以輕度重訓 但記得有教練指示與監控潘俊伸提醒,肌肉是生理機能維持重要關鍵,特別年長者,肌肉減少狀態下,不容易維持平衡摔倒發生意外不算少見,可藉由輕度重量訓練,在教練教學與監控,與風險最低狀態下,讓肌肉能夠維持或成長。但要記得攝取足量蛋白質,當肌肉量增加就能維持良好生活作息,也降低許多疾病與意外風險。★資料來源:意外な寿命バロメーター!握力で死亡リスクがわかっちゃう!?★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0-10-02 新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王明鉅腳綁沙包 控糖練出好體力
口述/台大癌醫中心醫院副院長王明鉅我有代謝症候群好多年,過去七年血糖也是紅字。我不喝含糖飲,甜食都只吃一口,去年健檢血糖、膽固醇和三酸甘油脂還是超標。醫師建議要更嚴格控制飲食、多運動,但我想用最無痛的方式讓運動融入生活裡,因此參考日本醫師的著作,開始全天候在兩個腳踝綁沙包,從0.5公斤開始,睡覺、洗澡和慢跑時才拿下來。年長運動切記「避免受傷」在我這個年紀,運動最重要的原則是「避免受傷」,我把運動進程放慢,走路到已經忘記有綁腿,才加一點點重量。從0.5公斤到現在2公斤,總共花了七個多月。腳踝鼓鼓的一圈,常引起許多人詢問,我也不介意分享妙方,還有臉友寫感謝信來,說他用這方法也瘦了很多。周末兩天我還會進行兩次負重走路,一次一小時,用散步的速度走,但背包加上手腳沙包,總共負重13公斤。三個多月前,我開始晨跑,風雨無阻,每天早上六點去中正紀念堂跑兩圈,40分鐘內跑完5公里,只有兩、三天因工作時間太早而沒跑。只要撐過前5分鐘撞牆期,就會愈跑愈順。跑完回家洗澡後上班,身體代謝變好,繼續冒汗到八點半,為了這個小困擾,我特別把內衣都換成排汗衫。體重回到昔當籃球隊長時飲食會注意選擇吃升糖指數較低的全穀類,因為有乳糖不耐症,喝的蛋白質來源以豆漿為主,有時候會加一點女兒為健身買的高蛋白粉,其他飲食就是盡量正常、營養均衡,沒有特別限制。發現這半年因為疫情,應酬聚餐大減,飲食控制更輕鬆,加上有運動,偶爾吃一點甜食,也沒有心理負擔。我曾經體重高達78公斤,糖化血色素超過7,經過這半年多努力,最近一次健檢發現體重已回到國一擔任籃球隊長時的63.8公斤,糖化血色素降到5.8,十年來最低。運動融入生活首重「方便」 健康管理的首要原則就是要「方便」,最有威力的因素是「耐心」和「時間」,所以運動一定要就近、融入生活,讓自己找不到藉口、養成習慣,持之以恆的做下去,一定會看到效果。體重目標達到了,現在我的重點是增肌、預防肌少症。在家裡買了兩個三公斤啞鈴、裝了一支門上單槓,不時上網搜尋影片,跟著做重量訓練。三年前我曾經去運動中心請教練上了20堂課,所以知道基本原則觀念,其中一個最重要的是「循序漸進、避免受傷」,加上不是要練很粗壯,所以絕不勉強自己,以低重量、高次數為訓練原則。批公文就舉腿鍛鍊腹肌因為腿上各一個兩公斤沙包,在辦公室批公文的時候,想到就把腿平舉起來,鍛鍊腹肌;在家裡看到啞鈴、單槓就去做個幾組運動。這段時間下來,體力進步顯著,得到一個意外的收穫,就是以前一下都做不到的引體向上,現在可以輕鬆拉個十下。今年59歲了,讀大學的女兒看到我可以做引體向上,都說我比她班上男同學還強。說來說去,其實就是決心啦。畢竟我只有兩個女兒,年紀愈大,我認為最重要的就是要照顧好自己,不要增加女兒的負擔,這是我最重要的初衷。王明鉅小檔案現職:•台大癌醫中心醫院副院長•台大醫院麻醉部主任年齡:59歲出生地:南投草屯牛屎崎學歷:台灣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專長:•心臟手術麻醉•醫院管理興趣:閱讀、處理困難的事、運動經歷:•台大醫院竹東分院院長•台大醫院副院長
-
2020-09-28 養生.運動天地
重訓受傷機率其實比打球還低?物理治療師告訴你真相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大量的醫學研究指出,重量訓練可以有效刺激肌肉生長,對健康有幫助,也有許多專家學者每天呼籲民眾運動,但還是有非常多人用許多藉口拒絕運動,其中很常見的便是「重量訓練容易受傷。」尤其受到國外的gym failed影片影響,挑戰大重量腳折斷、手骨折等,更是讓民眾害怕。物理治療師同時也是肌力與體能教練鄭宇劭表示:「說真的,重量訓練是所有運動裡面,受傷機率數一數二低的運動。」重訓受傷機率低 八成為男性來自2010年美國醫院研究發現,全美從1990-2007年因重量訓練送急診的人次超過97萬人,但是美國1990年的人口是2億5千萬人,平均每年受傷人數為53889人,也就是說,受傷機率約0.021%。受傷率18年來增加將近50%,其中有82%是男性,且受傷族群中47%是從13歲到24歲,90%是進行自由重量受傷,更有趣的是,有65%受傷的人是因為啞鈴或槓片砸到自己而受傷。重訓受傷機率近羽球 遠低於籃球、足球在搜尋其他期刊也發現,系統性統計關於舉重與健力項目的受傷比率,以每練習1000小時來看,舉重受傷次數為2.4-3.3次,健力項目如深蹲、硬舉、臥推為1-4.4次。其實受傷機率與羽球、網球這類型非接觸性項目相近,也遠低於技擊類運動、籃球、足球等接觸性項目。鄭宇劭說明,甚至在年輕足球選手發現,週期化的肌力訓練,可以增加運動表現且減少受傷發生的機率。挑戰個人極限時要注意 最好有教練協助重量訓練會受傷,撇除被槓片砸到之外,鄭宇劭說,主要還是因為本身對於訓練動作的操作不熟悉,或是對於阻力的大小,反覆次數與組數沒有規劃,導致肌肉,肌腱或韌帶骨頭的傷害;國外那種想挑戰大重量、挑戰個人極限時不慎受傷的狀況雖然可怕,但其實很少見,尤其在循序漸進的初學者中不會發生,「因為根本舉不到那個重量啊。」建議在重量訓練之前,可以先找尋醫療專業人士諮詢,再搭配合格的體能教練,才是降低受傷風險的不二法門。資料來源:New National Study Examines Weight Training-Related InjuriesInjuries among weightlifters and powerlifters: a systematic reviewStrength Training Reduce Injury Rate In Elite Young Soccer Players During One Season(圖文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不運動最常用的TOP5原因! 第一個超多人都會說 骨質疏鬆日常要多吃這些食物! 增加骨質密度、肌肉強度運動才有幫助
-
2020-09-26 養生.運動天地
重訓導致漏尿?醫:適當訓練反而有助改善漏尿
熱愛運動的女性,若出現頻尿、下腹疼痛、性交疼痛等,甚至止痛藥也漸漸無效,連帶腰背都開始疼痛者,有可能是骨盆底肌失調。台灣運動醫學學會副秘書長復健科醫師林杏青表示,骨盆底肌受損,其實與先天結構異常,或是疾病、手術、生產、年紀大較有關聯,若在已經不是很健康的狀態下,用錯誤的方式從事運動,可能造成更嚴重的傷害。適當重量訓練 有助於改善漏尿目前的研究多數指出經醫師正確診斷後,一般常見、可以在家執行的凱格爾運動便可以訓練骨盆底肌,而「適當的重量訓練」對常見於生產、手術後或因高齡退化產生漏尿情形的婦女有幫助。林杏青醫師指出,有研究顯示依照美國運動醫學會對高齡族群重量訓練的運動處方,老年女性若因上述情形導致漏尿,「15RM」的重量訓練結合骨盆底肌訓練可改善。若有骨盆底肌協調不良、泌尿道出口鬆弛,可以藉由專業教練輔導進行訓練,或學習正確動作後再來運動,避免受傷。骨盆底肌協調不良 錯誤方式運動造成傷害大多數文獻中並未提及重量訓練本身會造成骨盆底肌僵硬或筋膜炎的說法,林杏青醫師說,「把漏尿問題怪罪給重訓本身」有點倒因為果。重訓中產生漏尿,應該是先天性的結構異常、或是疾病、手術、生產、年紀大無力,造成骨盆底肌的失能或是協調不良為主,在骨盆底肌已經出問題的情況下再進行錯誤方式的運動,將原本的問題放大,才導致更嚴重的症狀,此時一定要記得就醫,不要擅自吃止痛藥或是置之不理。學習正確訓練 才能避免運動傷害利用重量進行肌力訓練,要循序漸進不要迷信大重量才有效,課表的安排一定要針對個人狀況,建議尋求專業人士協助。林杏青醫師提醒,目前多數共識支持做重訓的過程中,應避免產生腹壓過高的動作,如重訓時閉氣和在肌力不足下用過高重量做訓練,會導致腹部、骨盆腔壓力過大而漏尿。「對的重訓」才對人體有幫助,任何運動都會有人亂做造成傷害,並不是重量訓練一定會有傷害。重量訓練對大多數人都有健康上的益處,如果過度擔心反而因噎廢食,甚至產生骨質疏鬆和肌少症。專業教練的能夠根據不同人的狀況提供適合的運動指導,讓有漏尿情形的民眾在經由醫師適當評估後,可以得到正確的訓練,不但對多數漏尿的病人有幫助,也對健康帶來其他正面的影響。資料來源:1.The pelvic floor and resistance exercises2.Effect of Weight Training with Pelvic Floor Muscle Training in Elderly Women with Urinary Incontinence3.Pelvic Floor Dysfunction | Sound Training Advice
-
2020-09-24 癌症.抗癌新知
每天規律運動30分鐘 可降低20%罹癌風險!
依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報告調查,菸、酒、不健康飲食、缺乏身體活動及肥胖等都是誘發癌症的主要危險因子,且至少有1/3的癌症是可以預防。多數人都知道運動對健康帶來的好處很多,其中很重要的好處即是降低20%罹患癌症的風險,每天規律的運動30分鐘就可降低罹患大腸癌、乳癌和子宮內膜癌的風險,運動甚至是某些癌症的抗癌處方。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表示「預防勝於治療」,許多癌症的先天危險因素,如老化、性別、基因目前是無法改變,但後天的危險因素如不健康的生活型態、缺乏運動、肥胖是可以靠你我去改變,特別是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顯得格外重要。運動不只可以抗老 還能預防癌症隨著年齡的增加,癌症發生率也會隨著攀升,癌症是老化的疾病,國民健康署106年癌症登記報告顯示罹癌的人有82%發生在50歲以後。為增強自我免疫力,運動是抗老防癌第一道防線。美國運動醫學學會(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ACSM)2018年的統合研究指出,運動如爬山、有氧活動(快走、慢跑、競走、滑冰、游泳、騎自行車、打太極拳、跳舞、跳繩)、重量訓練(舉重)等休閒活動可降低12%-28%罹癌風險,目前已有強力證據證實透過運動可有效對抗的癌症分別為食道癌、大腸癌、腎臟癌、膀胱癌、胃癌、乳癌及子宮內膜癌,中度的證據則為肺癌。此外,歐洲大型規模研究(European Prospective Investigation into Cancer and Nutrition, EPIC)發現有規律運動可降低20%罹患大腸癌及乳癌的風險。因為當身體在運動時,呼吸頻率變快,吸氧量也會增多,讓體內氣體交換加速,並且大量流汗,提升身體新陳代謝,降低癌症的發生或復發,同時引起大腦產生讓身體愉快的物質(如多巴胺),可消除憂慮和煩惱,抑制不好的情緒,鍛鍊自我意志,增強抗癌的決心和毅力,並可減少體脂肪,減少因肥胖帶來的罹癌機會,並可強化肌肉組織與功能,維持健康體重。癌後人生 運動好處多癌症不同的治療方式,如手術、化療、放射線治療、標靶治療或免疫療法對身體有不同的影響,造成心臟、內分泌、腸胃道、免疫、代謝、神經、肺部、疲憊感、淋巴水腫及各種疼痛,運動可降低癌症治療前後的不適感,特別在降低疲憊感、焦慮與憂鬱感、強化身體機能、增進健康相關生活品質已有實證。透過每週3~5次30分鐘有氧或阻力訓練的中強度運動(有點喘但可聊天的程度)強化身體機能活化細胞,可顯著減少治療期間或治療後對身體的影響。如果太過虛弱無法長時間運動的患者,則可改為每次10分鐘,以少量多次為原則,建議每週累計運動總量能達到150分鐘以上。運動前健康評估不可少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提醒,癌症病人在運動時仍須注意自己的身體狀況,確認運動期間是否有不正常情況出現,如頭暈、胸悶或胸痛、心悸或心律不整、呼吸困難等症狀發生,有可能是危險的警訊,應停止運動。建議應與主治醫師或到復健科門診與醫師諮詢及討論,進行運動前的健康評估建議,依個人的狀況,設計個人的癌症運動處方,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原文:國民健康署
-
2020-09-21 科別.心臟血管
你的膽固醇有沒有超標?名醫教你算「動脈硬化指數」
●動脈硬化指數應在3或4以下●動脈硬化指數過高的心血管疾病患者,生活型態和藥物調整要雙管齊下●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數值,家族性高血脂症患者應小於10040出頭的阿雯(化名)飲食均衡、規律運動,例行健檢總膽固醇卻是紅字。醫師檢視健檢報告發現,她高密度膽固醇及總膽固醇數據換算成「動脈硬化指數」在正常範圍,但低密度膽固醇還有降低空間,恐與家族遺傳有關,若飲食及運動控制無效,應考慮服藥。總膽固醇÷高密度膽固醇台大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內科教授王宗道表示,血脂肪檢查包括三酸甘油脂(TG)、總膽固醇(T-CHOL)、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四個指標需綜合判讀,簡單判讀是把總膽固醇除以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所得到數值是「動脈硬化指數」。王宗道指出,如有心血管疾病,例如頸動脈已增厚或有斑塊、置放心血管支架、曾心肌梗塞或中風者,動脈硬化指數應採取嚴格標準,理想值應為3以下,顯示血管健康,風險較低。若無心血管病史,動脈硬化指數理想值可放寬到4,一旦超過4,就必須更積極的調整生活型態及藥物控制。降血脂 控制飲食和運動倘若動脈硬化指數高過理想值,王宗道建議,無心血管病史者,可先嘗試三至六個月的的飲食控制和運動改善,若指數不能變正常,應該要就醫服藥;若有心血管問題的人,則生活型態調整和藥物要雙管齊下,直到達標為止。除了動脈硬化指數要降到3或4以下,根據2017年台灣高風險病人血脂異常臨床治療指引,家族性高血脂者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數值應小於100mg/dl,心血管疾病者更應控制在70mg/dl以下。體重標準 避免疾病上身維持正常體重是維持正常血壓和心血管健康的關鍵。當體重上升1公斤,血壓就上升1毫米汞柱,身體質量指數(BMI)不能超過24,血壓收縮壓不能超過120毫米汞柱,肥胖者須減重,避免心血管疾病上身。台大醫院北護分院院長、家醫科教授黃國晉表示,飲食控制可輔助降血脂及膽固醇。膽固醇的飲食來源為蛋黃、肉類、海鮮,愛吃肉、油炸、高熱量食物者要減少攝取,多吃高纖的麥片、蔬果等,持續兩、三個月,能讓膽固醇下降。攝取好油 少吃甜食三酸甘油脂的主要來源是飲食中的油脂、甜食等精緻碳水化合物,建議少吃蛋糕、含糖飲料等甜食,減少攝取飽和脂肪酸高的油脂,例如豬油、椰子油等,可多攝取富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的好油,例如苦茶油、橄欖油、堅果類。多運動可以降血脂,具有改善代謝、血壓、血糖等好處,黃國晉建議,每周5次,每次心跳達每分鐘130下的有氧運動,持續30分鐘。另做重量訓練,提升肌肉量及新陳代謝,代謝變好,控制血糖和血脂肪。長者運動 可融合平衡訓練黃國晉推薦,老年人可在運動中融合一些平衡訓練的元素,例如太極拳,因為動作慢,且著重下肢及核心肌群的穩定訓練,包括單腳站立、重心轉移等,可降低長者跌倒風險。
-
2020-09-19 科別.骨科.復健
經常腰痠背痛、拉傷,小心是肌肉開始萎縮! 預防肌少症要多吃這些食物
62歲的李媽媽(化名),平時在小吃店工作,每天必須站立9個小時,雙手沒有停歇的幹活,也沒有運動習慣。最近常抱怨經常腰背酸痛、手臂酸麻,使用止痛藥膏,情形會暫時改善,但不久即復發,因而求診。 書田診所家醫科主任醫師周明文表示,經診斷,患者是因為長期不運動,加上老化造成肌肉萎縮,以致無法負荷原來工作,導致肌肉受傷。囑咐患者請假休息,並給予消炎止痛藥,並提醒不酸痛後,應規律運動,逆轉肌肉萎縮現象。無運動習慣者 肌肉質量每年減少1%、肌力降2~4 %周明文說,人過30歲後,肌肉就會開始逐漸萎縮,出現有肌肉退化的現象。若沒有運動習慣者,肌肉質量每年減少1%,肌力每年減少2~4 %,退化速度會隨著年紀的增大而加速;有運動習慣者,則可減緩退化速度。而肌肉流失緩慢,30幾歲時可能還無任何症狀;等到40至60歲,就會經常腰酸背痛,或肌肉拉傷,無法負荷年輕時可以勝任的工作;7、80歲時若覺得沒有力氣、活力變差、走路速度很慢等,就可能有了肌少症。肌肉有無萎縮 「計時起立行走試驗」簡易居家檢查 想知道肌肉有無萎縮,簡易居家檢查方法是「計時起立行走試驗」。請老人家從椅子上站起來,走3公尺然後轉身,再走3公尺,然後坐下,如果超過20秒可能有肌少症。周明文指出,肌少症如果繼續惡化,將導致日常活動能力降低、甚至失能,無法站立或行走,必須以輪椅代步,增加健康照護的需求和成本。如何治療或預防肌肉的萎縮?周明文提到,應注意蛋白質攝取,每公斤體重每天應該吃1.2~1.5g的蛋白質,可選擇肉類、雞蛋、起士、牛奶、豆腐、豆類、堅果等;補充維生素D也很重要,除了可以調節鈣、磷的平衡外,對於維持肌肉功能、肌肉強度也扮演重要的角色。此外,規則運動也是養肌關鍵!人的肌肉有「用進廢退」的特點,所以任何年齡層都應該建立運動的習慣。肌肉萎縮是可以逆轉的,對於長期不運動者,不管年紀多大,肌肉消逝的多厲害,只要開始運動,對肌肉都有助益。 運動可延緩肌肉退化 補充蛋白質、維他命D防萎縮 任何運動都可以減緩肌肉的退化,其中,又以阻抗訓練(重量訓練)最為有效,建議每週進行1至2次。阻抗訓練應包括大肌肉群及核心肌肉群,前者可以利用健身器材、彈力繩、握力球、保特瓶、自身體重等進行訓練;核心肌肉群則建議作核心運動,如蹲馬步,橋式等。周明文呼籲,雖說青春逝去不回頭,但肌肉養成永遠不嫌遲。補充蛋白質、維他命D,配合規律運動,除了可預防肌肉萎縮外,更可強健肌肉,逆轉身體老化導致的肌少症及後續的退化問題。但任何運動都必須循序漸進,不要勉強,以避免運動傷害,尤其是年長者,更要特別小心。若本身有慢性疾病,尤其是心肺疾病,則應請教醫師,以了解自己的極限,選擇適當的運動。(圖文授權提供/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黃慧玫、諮詢專家/書田診所家醫科主任醫師 周明文 )延伸閱讀: 浴室是家中最常失足跌倒的地方! 居家環境要注意5點...你家安全嗎? 骨質疏鬆日常要多吃這些食物! 增加骨質密度、肌肉強度運動才有幫助
-
2020-09-19 科別.心臟血管
撕心裂肺的胸痛!主動脈剝離成因、症狀、預防方式一次看
主動脈剝離是急症,患者可能在幾秒內,從「原來好好的」變「強烈撕裂性胸痛」。更重要的是,主動脈剝離經常很要命。一起來看懶人包!主動脈剝離指的是主動脈結構出問題,血管內膜上有個小型的撕裂處(結構有問題處),使原本在主動脈內流動的血液經過內膜撕裂處時,血液從真腔(血液原本的流動之處)進入主動脈壁受傷後產生的假腔(因為結構受傷而產生的夾層)中。主動脈壁的結構受到破壞,血液從真腔進入假腔之後,主動脈能送進各器官的血流必受影響,畢竟血液都流到錯誤的位置啦!這下子,我們的大腦、脊椎、腎臟、腸子、雙腳等器官就接收不到主動脈該送來的血液,因而產生缺血性症狀。所以,主動脈剝離是急重症,常常引發的後遺症包括:● 死亡:若主動脈破裂,會造成嚴重的內出血,死亡率極高● 視主動脈剝離位置不同,帶來的併發症不同,但都是起因於主動脈剝離後器官血流不足而引起。例如急性心衰竭、腦中風、腸缺血及壞死、急性腎衰竭、肢體缺血等重大併發症。主動脈剝離常發生在六十到七十歲的男性。主動脈剝離的症狀可能與其他心臟病發的症狀非常類似,且隨著血流受阻的位置不同,患者症狀也不同,因此有人說主動脈剝離是「偉大的模仿者」。然而主動脈剝離最典型的症狀就是胸痛!患者會抱怨突然感到強烈的、撕裂性的胸痛及上背痛,痛感可能延伸至脖子或下背,這種痛的強度很強,可能在幾秒內就從不痛到變成這輩子從未經歷的痛感。若患者抱怨這是「此生最痛的胸痛」,就要很小心是不是主動脈剝離!另外,視主動脈剝離發生處不同,患者會受影響的器官不同,也會表現以下可能症狀:● 喘不過氣● 肚子痛(腸胃血流受阻)● 腰痛(腎臟血流受阻)● 意識不清、昏倒。(腦部血流受阻)● 突然間說不出話、看不見、半側無力,就像中風的症狀(腦部血流受阻)● 單側手臂的脈搏很弱危險因子包括:1. 沒有控制的高血壓,大部分主動脈剝離都發生在罹患高血壓多年的患者身上,因為血壓高會加速血管的老化,破壞血管結構,增加主動脈受傷撕裂的機會。2. 動脈粥狀硬化3. 主動脈瓣膜缺陷4. 主動脈窄縮5. 某些遺傳性疾病6. 高強度重量訓練,主動脈血壓會上升太快太多7. 使用古柯鹼(可卡因),會讓血壓突然變高想預防主動脈剝離,你應該要:1. 好好控制血壓,超過四十歲後最好在家放個血壓計,每天監測血壓數值。2. 戒菸,若真有抽菸習慣,趕快戒掉。(成功戒菸有方法,讓醫師來幫助你)3. 維持適當體重搜尋附近的診所:外科免費註冊,掛號、領藥超方便!
-
2020-09-19 科別.心臟血管
小鬼解剖死因為「主動脈剝離造成血管阻塞」 醫:主動脈剝離5危險因子,喘不過氣、腹痛、腰痛要當心!
編按:小鬼在16日上午11時許被父親發現時已無生命跡象,身上僅穿著白色短t、下身赤裸,他臉朝下趴地,口鼻流血、嘴唇撞腫,研判是慌張走出浴室,突然因不明原因摔倒,臉部撞到流血,屋內無發現藥物、也沒有喝酒情事。今日下午法醫在板橋殯儀館進行解剖程序,初步解剖發現死因疑是心血管的問題。小鬼經紀人Dino也透露,小鬼死因為「主動脈剝離造成血管阻塞」,表示平常都有做健康檢查、完全沒問題,詳細細節仍待法醫研究所的鑑定報告。55歲蔡先生為40年老菸槍,從事勞力工作,多年前發現罹患高血壓,但認為沒有症狀,便無服藥控制,日前突然感到胸悶、胸痛,以為吃止痛藥可緩解,卻遲不見效,直到劇痛難耐,前往當地醫院急診,竟確診為主動脈剝離,醫師建議立即轉院治療,經治療後,術後恢復良好。主動脈剝離  發病後每小時增加百分之一的死亡率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劉殷佐表示,患者發生胸痛當下,先前往鄰近醫院急診,經電腦斷層檢查確診為主動脈剝離,此症為致命性的心臟殺手,根據統計,患者發病後每小時即增加百分之一的死亡率,至少半數病人在病發後48小時內會死亡,因此當時兩院便聯繫緊急安排手術。劉殷佐進一步指出,主動脈剝離是指主動脈內膜破裂後,血液從真腔(血液原本流動之處)進入假腔(因結構受傷而產生的裂縫處夾層),使得主動脈送到各器官的血流受到影響,就會產生缺血性症狀,往往導致腸缺血壞死、腦中風、急性腎衰竭、急性心衰竭,甚至死亡。主動脈剝離5危險因子 喘不過氣、腹痛、腰痛要當心主動脈剝離的危險因子包括未良好控制高血壓、抽菸導致動脈粥狀硬化、遺傳性疾病、主動脈瓣膜缺陷、高強度重量訓練或使用古柯鹼等。劉殷佐強調,一旦突然感到撕裂性的胸痛和上背痛,痛感延伸至脖子或下背,就有可能為主動脈剝離;此外,視主動脈剝離發生處不同,受影響的器官不同,若有喘不過氣、腹痛、腰痛、意識不清等症狀,也應懷疑為主動脈剝離所致。劉殷佐提醒,若患有高血壓者,平時應控制血壓,有抽菸習慣也必須戒除,並維持適當體重,才能預防主動脈剝離悲劇發生。延伸閱讀: 你的心臟健康嗎? 從這8地方check隱藏毛病 從前胸痛到後背別大意! 當心是體內這顆不定時炸彈爆了
-
2020-08-30 橘世代.健康橘
「茹素」重建免疫系統-他50歲不醫美,欣賞皺紋年輪
種子音樂創辦人田定豐茹素20年,近期發行個人第9本新書「豐蔬食:超過200道你不知道的人氣蔬食料理推薦!」,分享各式各樣隱藏版的美味素食。身為5年級的他,外型凍齡宛如30歲年輕人,不少人誤會他是醫美常客,他直呼:「沒有,有人想叫我去試,但我沒試過,很多醫美診所叫我去做不要錢,只要幫他們寫文章,但我說我不敢。」他透露2000年因投資賠掉1千多萬,壓力大到圓形禿並暴瘦至50公斤,因憂鬱症導致失眠,日吞7顆安眠藥。經歷1年宛如行屍走肉的生活,而後因緣際會結識中國青海的喇嘛,到寺廟過著2周連洗澡都要到鎮上揹水、買柴的簡單生活,但著一望無際的大草原,「回到最簡單生活方式,待了14天卻是一輩子沒享受過的平靜。」之後便養成茹素的習慣,也透過食療重建免疫系統,找回身體健康,長期吃素的他每天都會補充維他命B12,「吃素攝取會比較少一點,但其他營養吃素還是都可以攝取的到」。他每天早上都會跑步1小時、重訓1小時,「重量訓練背、手、胸部、腹部,做的很平均,因為我沒有想練很大隻」,並養成每天晚上12點睡覺、早上8點起床的規律生活。他自認很懶,保養品只有化妝水和乳液兩瓶,但每周還是會敷一次面膜,注重臉部清潔,早晚使用火山泥洗面乳做清洗,「我膚質比較油,所以喜歡把臉洗得乾淨一點」。田定豐輕撫自己的臉,笑說:「皺紋其實滿好的,代表歲月跟智慧的痕跡,我最欣賞像李察吉爾那樣,很帥!」但歲月不代表就是智慧,很多人年過30就不再學習,「那樣的老真的是身體老去,我每天都會看書,增長智慧、學習新事物」,他透露家裡有很高的書櫃,書櫃與倉庫的書籍超過1200本,某次才赫然發現光買書就在誠品書店消費累積100萬台幣。延伸/蔬食女神凍齡有術 堅持只吃食物的「原型」!延伸/年過四十仍青春 Gigi:每天攝取大量蔬菜還愛吃蒜 橘世代FB立即按讚! 張曼娟:「我正經歷一場關於「老」的學習」、于美人:「保有追求快樂與相信日子,才是人生最重要力量」、吳若權:「人不可能不怕老,學會接納怕老的自己,就能對生命更加安心自在」,當一個不等「老」的橘世代,讓自己生命豐富跟得上時代!>>【立即加入】
-
2020-08-26 科別.骨科.復健
重訓越早做越好,延緩關節老化 骨科醫師教你「強化膝關節8運動」
預防膝關節疼痛的發生,平時應多強化膝蓋的肌力,維持膝蓋適當的活動度,尤其要常做強化膝關節運動,可減少膝蓋受傷。膝蓋的組成,除了骨頭、韌帶外,還有很重要的肌肉及肌腱,也就是因為肌肉的一拉一縮動作,人因此可以行走、跑、跳、彎、蹲。 只有富有彈性而強健的肌肉,才可以讓人的膝蓋不易拉傷或裂傷,同時保護骨骼,進而保護關節。膝蓋肌力訓練,強化肌肉力量「強化膝關節是避免膝關節提早老化最好的保健良方。」新光骨科運動醫學中心主任韓偉說,人在行走、跑、跳時,都會撞擊到軟骨,長期撞擊下軟骨會逐漸磨損。以走路為例,若膝蓋軟骨承受90%力量、肌肉10%力量,把膝蓋肌肉練壯一點,就可以減輕軟骨負擔、延緩軟骨退化,建議可多做膝蓋肌肉的重力訓練,以減少軟骨壓力、延長它的使用年限,膝蓋就不會太早罹患退化性關節炎。膝蓋的肌力訓練分為耐力和重力兩種,經過強化的耐力或重力訓練,可讓人在各種動作執行時,膝蓋有足夠的力量來承受。而有氧運動(如慢跑、游泳)就是一種肌耐力訓練,重量訓練即是重力訓練,都是保健膝蓋最好的運動。伸展運動是把肌肉拉鬆,讓肌肉可以拉長、更有彈性;重力訓練則能讓肌肉變粗、變大。韓偉指出,人的膝蓋之所以會受傷,就是沒有承受重力的肌肉,因此,加強膝蓋的重力訓練比伸展運動更為重要。如果把肌肉練粗、 練有力,就不容易受傷如拉傷、撕裂傷等,而強壯的肌肉就好似厚實的彈簧,可以保護骨骼及膝關節。重訓越早做越好,延緩關節老化持續的重訓越早做越好,韓偉表示,隨著年齡增長,膝關節遲早都會老化,骨質疏鬆就是骨頭的老化,肌肉萎縮則是肌肉的老化。事實上,人只要過了50歲,肌肉量每年會減少1%,到80歲時則已少了30%,如果50歲以後才做重訓的話,最多只能維持既有的肌肉量,肌肉卻不會變大。為防止膝關節受傷,最重要的是正確運動,但如果運動不當,症狀可能加重或持續。因此,所有運動應依以下原則進行:輕度伸展運動,適合在肌肉、肌腱熱敷後進行;做簡易的強化運動,要由最輕重量的負重物開始;做增進耐力運動,重量和頻率都要逐漸增加,如果在做運動時感覺到疼痛,就要立刻停止,受傷後,需要馬上進行短期的復原休息,減緩急性發炎的症狀。要強化膝關節,肌肉訓練一定要慢慢增加。韓偉指出,人的膝蓋大腿前後各有一 個肌肉,小腿後面有一個肌肉,所以,在伸展運動及重量訓練上,應該加強訓練大腿前面的股四頭肌、大腿後面的膕繩肌,以及訓練腳後跟與後小腿的肌肉,以提升肌肉關節組織整合性與力量,強化肌力,才可以吸收撞擊力、防止關節受傷。8大伸展運動+重量訓練,好膝力!想要膝關節健康,可以常做強化膝關節運動,包括伸展運動及重量訓練,韓偉推薦8個居家簡單隨時都可做的運動。文章出處/本文摘自《常春月刊》392期 資料及圖片提供/三采文化《跑、跳、走到100歲! 骨科名醫韓偉私房關節養護術》★本文經《常春月刊》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