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01 醫療.精神.身心
搜尋
醫護
共找到
3187
筆 文章
-
-
2024-05-31 醫聲.領袖開講
防疫英雄藥師的日常/許有杉:想一輩子健康,2種醫療人員一定要認識
藥師小檔案姓名:許有杉年齡:61歲執業地點:美康藥局(新北市新莊區)最想跟民眾說的一句話:每個人都需要一位社區藥師朋友來守護健康一場百年大疫讓社區藥師價值被看見新冠疫情期間,社區藥師無役不與,全台8千多家藥局,其中健保特約藥局6千多家,一萬多名藥師為這場新興傳染病戰役中的幕後防疫英雄。新北市藥師公會理事長許有杉說,一場百年大疫讓社區藥師的價值被看見,藥師守護百姓健康的奉獻被肯定,社會地位、被信賴感也提升了,台灣的社區藥局、藥師是防疫尖兵。新北市藥師公會有4800多名會員,公會人數規模僅次於台北市,但新北社區藥局開業數達1300多家,家數是各縣市之最。疫情一開始,民眾搶購止痛藥、感冒藥物、退燒藥物,口罩,口罩實名制上路後,每天開門營業,就必須面對排隊人龍,此外,販售快篩試劑,部分藥師更在「視訊看診」時擔起送藥到府的重責大任。許有杉說,防疫視同作戰,在凝聚共識前,組織內難免有雜音,但全聯會頭人很有魄力推動,藥師們也願意發揮使命感,為百姓健康付出,各地都有令人感動的藥師扮演防疫英雄的故事,有人顧不得有孕在身、正在抗癌,仍挺在第一線幫忙包口罩、送抗病毒藥。許有杉回顧說,他身旁至少有三位新北藥師在工作過程遭感染,有一名公會前幹部、資深藥師染重症身故,當時公會也介入幫忙,協助幫忙移轉處方箋、管制藥品等,公會會員間充分互助,展現大家庭的情感和凝聚力。站在第一線面對眾多疑似確診者,是否擔心自己被感染?許有杉說,他不曾確診,但也可能是曾確診而未察覺,他雖然是公會理事長,但他很樂於幫忙在第一線補位,曾在颱風天、雨天等天候惡劣時刻,幫忙送藥到淡水、雙溪及瑞芳等地,照顧偏鄉、獨老長輩,他樂於帶頭做,和會員們共患難、榮辱與共。疫後醫護人員人力缺乏問題浮出水面而疫後醫護人員人力缺乏問題浮出水面,許有杉指出,藥師訓練需5至6年,剛畢業藥師的月薪可達6至7萬元,有些北部醫院找不到藥師,月薪加碼開到7萬左右;若已有處方、調劑2年以上經驗,月薪8萬起跳、年薪破百不是問題,因此雖然大環境醫護人力不足,但仍有7成藥學系畢業生從事藥師,學以致用。如今疫情結束,回歸正常生活,許有杉說,經歷疫情考驗,各行各業充分體會到全島一命,他觀察,社區藥師的社會地位在疫情後提升了,還有民眾感動地說,社區藥師守護我們健康,對社區藥局認同感增加,社區藥局有賣的商品就會在藥局買,以行動支持社區藥局。2種醫療人員一定要認識:家庭醫師及家庭藥師許有杉說,醫院、醫學中心的藥師訓練會更細膩、注重學術專業,而社區藥局較像是家醫科醫師,想一輩子健康2種醫療人員一定要認識,一是家庭醫師,二則是家庭藥師。尤其疫後社區藥師有更多臨床經驗,把關用藥安全,民眾會更願意把小病留在社區藥局,用小錢自我照顧,別去佔用健保資源,省下的健保資源用在長照,才能改善並追趕上歐美長照標準。台灣社區藥局密度高,堪稱是民眾的好鄰居。許說,從疫情便可看出,台灣社區藥局文化是很願意犧牲奉獻,且藥師被更多民眾肯定後,藥師服務需求增加,尤其高齡化社會來臨,銀髮族需求暴增,藥局應提供多元化服務,除健保處方調劑外,也可有居家長照、遠距醫療、慢性病管理、公共衛生、用藥安全宣導等,成為社區健康中心。不過在藥師供給有限,銷售商品種類又提高情況下,許認為,藥局急需整合產業,包括導入經營管理系統、處方簽調劑系統,雲端藥歷APP等,由大數據分析提高醫藥產業價值,提升用戶便利性。許也提到,台灣用藥量大,台灣人平均用藥量是美國人的7.2倍,主因是健保「吃到飽」,因此健保署推動分級醫療、部分負擔,透過部分負擔制度減少藥物浪費。而藥師對民眾用藥把關能發揮一定力量,執行公衛任務可以承擔更大責任,面對高齡化、少子化挑戰,社區藥師能展現更大能量,將照顧心力擴及到每個角落。「大家一起投入才有話語權!」許有杉投入藥師公會領域近30年,擔任理事長邁入第4年,他希望帶領各個世代會員一起努力,讓社會大眾對藥師這一行有更多認同及理解,擦亮藥師的光。
-
2024-05-30 癌症.乳癌
精油恐具雌激素效應,有乳癌家族史應避免使用?教授這麼說
我在2021-5-11發表精油是荷爾蒙干擾物嗎,讀者jiwu在2024-5-20留言:教授您好,若精油可能有雌激素效應,有乳癌家族病史的人是否避免使用精油比較妥當?在精油是荷爾蒙干擾物嗎這篇文章裡我提供了4篇論文,指出薰衣草精油和茶樹精油被驗出具有雌激素活性,並且被認為是導致幾宗男童乳房發育臨床案例的罪魁禍首。這四篇論文是:2007年:Prepubertal Gynecomastia Linked to Lavender and Tea Tree Oils(青春期前男性女乳症與薰衣草和茶樹油有關)2015年:Premature thelarche in the setting of high lavender oil exposure(熏衣草油暴露量高的環境中過早的乳房發育)2016年:Prepubertal gynecomastia and chronic lavender exposure: report of three cases(青春期前的男性乳房發育症和慢性薰衣草暴露:三例報告)2019年:Lavender Products Associated With Premature Thelarche and Prepubertal Gynecomastia: Case Reports and Endocrine-Disrupting Chemical Activities(薰衣草產品與過早的乳房發育和青春期前的男性乳房發育有關:病例報告和破壞內分泌的化學活性)隔天讀者whitowan也留言:教授好,雖然目前的參考數量不多,但家族有乳癌、子宮內膜癌等相關病史的女性,是否應避免使用。精油或香熏類物品降低接觸雌激素活性因子的可能性,增加罹癌風險。內人最近檢測出一期乳癌,正逐步檢視食衣住行等需注意情形,以及積極配合治療。同一天,臉書朋友Esther傳來簡訊:我想請教授說明一下這篇文章的可信度?我很多醫護朋友都有在用精油。她附上的文章是2023-12-13發表在《親子天下》的精油會性早熟?許鈺敏醫師:認識兒童精油禁忌與環境荷爾蒙。這篇文章的第一小節的標題是「兒童使用精油會性早熟嗎?」,而第二小節的標題是「先上結論:不會!」。也就是說,許鈺敏醫師是百分之百確定兒童使用精油不會性早熟。(註:她所提及的精油研究是針對男童女乳症,而非性早熟)但很不幸的是,目前的科學證據卻不是百分之百的確定。其實,早在1980年就有關於精油具有雌激素活性的論文,而多種精油都被發現具有雌激素活性。請看:1980年:Fennel and anise as estrogenic agents(茴香和茴香作為雌激素劑):「茴香(Foeniculum vulgare)和茴香(Pimpinella anisum)是數千年來一直被用作雌激素的植物。具體來說,它們被認為可以增加乳汁分泌,促進月經,促進分娩,緩解男性更年期症狀,並增加性慾。1930 年代曾有人想用這些植物來生產合成雌激素。茴香精油的主要成分茴香腦是被認為具有雌激素活性。」2002年:Assessment of estrogenic activity in some common essential oil constituents(一些常見精油成分中雌激素活性的評估):「在高濃度下,檢測到檸檬醛(香葉醛和橙花醛)、香葉醇、橙花醇和反式茴香腦具有雌激素活性,而丁子香酚則表現出抗雌激素活性。」2020年:Assessing the cytotoxic/genotoxic activity and estrogenic/antiestrogenic potential of essential oils from seven aromatic plants(評估七種芳香植物精油的細胞毒性/基因毒性活性和雌激素/抗雌激素潛力):「我們研究了從七種植物中提取的精油的一些生物活性:迷迭香、索馬利亞鼠尾草、百里香、蓍草、義大利蠟菊、黃連木、香桃木。我們的結果表明,大多數精油對人類週邊淋巴細胞具有很強的細胞毒性和輕微/中度的基因毒性作用,對A2780細胞也具有明顯的細胞毒性作用。此外,一些精油似乎具有顯著的抗雌激素活性,可能會擾亂雌激素依賴性組織。」當然,誠如許鈺敏醫師所說的,有人持反對意見,請看:2023年:Are Prepubertal Gynaecomastia and Premature Thelarche Linked to Topical Lavender and Tea Tree Oil Use?(青春期前男性乳房發育和早乳發育與局部使用薰衣草和茶樹油有關嗎?):「不能得出結論認為使用薰衣草和/或樹茶油是這些兒童男性乳房發育的原因。」2024年:Critical assessment of the endocrine potential of Linalool and Linalyl acetate: proactive testing strategy assessing estrogenic and androgenic activity of Lavender oil main components(芳樟醇和乙酸芳樟酯內分泌潛力的嚴格評估:評估薰衣草油主要成分雌激素和雄激素活性的主動測試策略)。這項研究用細胞和動物模型來檢驗兩個薰衣草精油的主成分(芳樟醇和乙酸芳樟酯),而結論是它們不具雌激素活性。但是,目前比較權威的醫療機構還是建議小心為上,請看:美國國家癌症研究院發表(最新更新日期是2023-8-31)Aromatherapy With Essential Oils(精油芳香療法),其中有這一段話:「一項研究表明,透過局部給藥反覆接觸薰衣草和茶樹油與可逆性青春期前男性女乳症有關。這些影響似乎是由薰衣草和茶樹油據稱的弱雌激素和抗雄激素活性引起的。因此,建議患有雌激素依賴性腫瘤的患者避免使用這兩種精油。」英國的癌症研究組織發表(最新更新日期是2022-5-31)Aromatherapy(芳香療法),其中有這麼一句話:「重複使用薰衣草油和茶樹油可能會影響體內雌激素水平——因此患有雌激素依賴性癌症的人必須小心。」原文:精油,雌激素效應,乳癌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5-25 醫療.消化系統
暴瘦10公斤!60歲男3度腸阻塞掛急診,醫揪出是「它」惹禍
台中一名60歲男子半年來反覆腹痛、食慾不振,甚至暴瘦10公斤,近3個月更3度腸阻塞送急診,其中一次切除阻塞腸子,切片檢出結核菌,才知道是腸結核作祟;這名男子經衛福部台中醫院醫療團隊緊急以抗結核藥物治療,對症下藥,藥到病除,終結擾人的腸阻塞人生。60歲男3度腸阻塞掛急診台中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吳明駿說,這名患者到院檢查一度懷疑腸腫瘤,檢查顯示部分腸阻塞,大、小腸交接處「末端迴腸」嚴重狹窄,切片未發現明顯異常。經治療未緩解且術後3周出現腹水,進一步化驗才發現感染結核菌,反覆腸阻塞是「末端迴腸結核」造成;幸好患者痰液並未發現結核菌,讓醫護人員跟家人鬆了一口氣。吳明駿說明,結核菌存在於大自然中,很多人幼時感染後潛伏在體內,待年長或免疫力下降時就可能發病。近來「肺外結核」的案例有增加趨勢,可能與糖尿病、肝腎疾病、或免疫抑制劑與抗癌藥物的使用有關,除了腸道,腦、心、肝、消化道、腎、腹膜、淋巴、及骨髓等重要器官也可能感染結核菌。出現6症狀要當心腸阻塞吳明駿表示,腸道結核症狀包括腹痛、食慾不振、貧血、發燒、盜汗或體重減輕等,診斷不易,正確診斷並不容易,提醒體重減輕、貧血、腹痛超過三個月以上,經治療症狀未緩解,應盡速找專科醫師進一步診斷,才能及時獲得正確治療。吳明駿說,腸結核只要未感染到肺部,就沒有空氣與飛沫傳染的風險,治療方式與肺結核相同,台中醫院抗結核醫療團隊會給予抗結核藥物,患者應完整接受治療,並接受追蹤性的腸鏡和影像檢查,避免復發。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5-24 焦點.長期照護
我先生失智,我女兒在美國…手術同意書無人簽字的情況無解?
「妳的家屬呢?過來在手術同意書上簽名。」「可是我沒有家屬可以來簽名。我先生失智了,我女兒在美國。」我瑟瑟發抖著躺在病床上,在開刀房門口等候,準備接受手術。瑟瑟發抖不是因為害怕,而是因為三月初的台北仍是春寒料峭,但手術房的冷氣恐怕連十五度也沒有,以致我不免冷得發抖。旁邊還有其他等候開刀的病人,看起來人人自危。終於,有一位護理師手持資料夾,過來開始唱名:「鄭秋豫!」「我就是。」「妳的家屬呢?過來在手術同意書上簽名。」「我沒有家屬陪同,我自己可以簽名。」「不行,除了妳本人簽字同意,還要妳的直系家屬來簽名,手術中若出現狀況可以做決定。」「可是我沒有家屬可以來簽名。我先生失智了,我女兒在美國。」一陣沉默。「我一定不是第一個,以後這樣的人會越來越多。我可以留幾個電話號碼給妳,必要時聯絡。」「可是他們如果不是直系家屬,不能做決定。」我不免失笑了!很輕鬆地說:「那就請醫師到時候看著辦吧!」手術不能耽誤,此事至此無解,只能不了了之,我終於還是被推進了手術室。這次動刀的原因正是先前所提過的,因為我飽受來自遺傳的拇趾外翻、足弓塌陷和足底筋膜炎的折磨已多年,也就醫多年,無奈行走、站立皆越來越疼。醫師建議以外科手術矯正拇趾外翻,至少解決一個造成雙足疼痛的問題。這場手術要鋸骨、打釘,再休養復原,聽來頗為嚇人,但其實只是小手術一樁,受點皮肉之苦,無須緊張。我已年過七十,很多器官皆已老舊;現今醫藥發達,視茫茫、髮蒼蒼、齒牙動搖皆可修補,修修補補在所難免。根據我自己的定義,七十到八十歲是人體修補期,需要修補就趁早處理,以利復原。因此和女兒嵐嵐商量後,就排定時間,獨自開刀來也。清早八點時,空腹至醫院報到住院,午後手術,住院一夜,次日上午待醫師查房後,宣布一切順利,即可辦理出院手術返家。出院時,雖然蹣跚慢步有些狼狽,卻連助行器和柺杖也不需要,自己走到醫院門口,叫輛計程車就回家了。三個多月後,我再度住院給另一隻腳做同樣的手術時,同樣的簽名戲碼又再度上演,也同樣地再度不了了之。可見只要進手術房接受外科手術,就需要有合法人士在術前簽署同意書,但是若現場實在無人簽字,又如何能勉強?二度術後,我上網查了一下,發現這兩次,護理師在術前表示只有我的直系家屬才能簽署手術同意書一事,其實有些過分謹慎。首先我發現,直系親屬簽署手術同意書並非必要條件。手術同意書本來只需病人本人簽署。根據衛生署公告、二○一八年五月開始適用的新版手術同意書,若立同意書者非病人本人,「與病人之關係欄」應填入與病人的關係,包括:(一)病人為未成年人或因故無法為同意之表示時,得由法定代理人、配偶、親屬或關係人簽名。(二)病人之關係人,係指與病人有特別密切關係之人,如伴侶(不分性別)、同居人、摯友等;或依法令或契約關係,對病人負有保護義務之人,如監護人、少年保護官、學校教職員、肇事駕駛人、軍警消防人員等。還有一項:手術進行時,如發現建議手術項目或範圍有所變更,當病人之意識於清醒狀態下,仍應予告知,並獲得同意,如病人意識不清醒或無法表達其意思者,則應由病人之法定或指定代理人、配偶、親屬或關係人代為同意。無前揭人員在場時,手術負責醫師為謀求病人之最大利益,得依其專業判斷為病人決定之,惟不得違反病人明示或可得推知之意思。換言之,可以在術前簽同意書的人並不少;手術進行中,如遇特殊情況,而病人無法表達、又無親人在場時,的確是由手術室裡的執刀醫師決定的,所以我術前的失笑之語並無不妥。但我兩次手術前,都遇到現場醫護人員「執法偏嚴」,堅持需要我的配偶或直系親屬來簽字,我推測恐怕是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醫療糾紛之故。其實如果換個位置來思考,完全可以理解醫護人員為何選擇從嚴解讀,因為他們職業的最大風險,莫過於一旦涉入醫療糾紛所可能面臨的精神壓力、工作保障,甚至財力損失。不過,無人簽字反映的社會現象卻不容忽視。隨著全民健保的普及與醫療進步的結合,高齡人口越來越多是事實,無論是老人獨立生活,或是子女無法就近處理,配偶已逝或無行為能力、沒有子女或子女不在國內──沒有關係人、也沒有法定代理人的老人一定會越來越多。舉我個人為例,以我目前的健康狀況,就連指定法定代理人的資格也不具備。因為所謂的法定代理人是為了「協助無行為能力人和限制行為能力人為法律行為」所設計的制度,換言之,只有「無行為能力人」和「限制行為能力人」,才具備指定法定代理人的資格。隨著我年齡的增長,遇到無人簽字的情況只會越來越多。與此同時,我們也迎來了人類有史以來壽命最長的時代,高齡化是已開發國家的共同社會現象與趨勢,台灣自不例外。根據內政部於民國一一二年(二○二三年)八月十一日公布的「111年簡易生命表」,國人的平均壽命為七十九.八四歲,其中男性七十六.六三歲、女性八十三.二八歲。而與聯合國公布的二○二○年全球平均壽命比較,我國的男、女性平均壽命,分別較全球平均值高了六.七歲及八.六歲。二○二三年六月的戶口統計資料也顯示,六十五歲以上的人口約為四百一十九萬,佔全台灣人口比例的18%。預計到二○二五年時,老年人口將超過20%,即每五個人中就有一人超過六十五歲。其中,首當其衝會遇到無人簽字問題的是獨居老人──台灣的獨居老人至二○二三年已有六十餘萬人,佔六十五歲以上人口的16%。高齡照顧的問題越來越多,無人簽字只不過是冰山一角而已。此外,隨著社會變遷及價值觀的改變,短時間內,頂客族與不婚族只會增加,少子化也只會日益嚴重。在可預期的未來,無法指定法定代理人、也無人簽署手術同意書的機率,預計只會有增無減。外科手術前無人簽署同意書一事,代表的不僅是我個人的經歷,也是一個日益普遍,不容忽視的社會現象。我相信除了醫療單位及醫護人員,其他有關單位及工作人員,如社會局、社工、長照機構的工作人員,早已經常面臨並處理同意書的問題,只可能這件事的優先順序,排不到待解決的問題前面,尚未喚起社會的關注而已。(本文摘錄自寶瓶文化出版《你忘了全世界,但我記得你──一位語言學學者與她失智、失語的摯愛丈夫》)
-
2024-05-21 退休力.自在獨立
有沒有子女都要學習「獨老」!光有長照險不夠,還需布局2件事
某日在餐廳用餐時,聽到隔壁桌客人的對話:雖說長照險很重要沒錯,但是我不打算生小孩,未來如果老婆比我先走,我自己一個人住,萬一發生事情沒有人知道,那我買的長照險有甚麼用?長照險只是基本 老年要備「三寶」 都說老年必備三實:老本、老友、老伴。其中老本是要支付老後的花費,為了以防萬一,最好加上2項保護機制:1.保險:預防風險太早發生或損失金額太大。2.信託:確保錢用在自己身上。 雖說錢不是萬能,但沒錢卻是萬萬不能,如果想要過著有尊嚴有品味的老後生活,手頭一定要有存款。所以在年輕時就要做好理財規畫,存夠老本,自立自強。人生過程中存在著各種風險,透過保險,如住宅火險,汽車責任險,意外險,醫療險,長照險等,就可以將事故發生時的經濟損失,轉由保險公司來承擔。保險可以解決事故發生時錢不夠用的問題,不會賠掉自己好不容易累積出來的資產。資產慢慢累積,在退休後就會成為我們重要的老本,讓我們可以不必看人臉色過活,優閒的享受退休生活。 筆者之前在餐廳聽到的對話:獨老時買長照險有用嗎?因為長照的發生時間及經濟損失的風險,有其不確定性。購買長照險,可以解決萬一發生需長期照護時,長期財務支出的經濟負擔,所以高齡之後的老本,除了現金及可變現的資產之外,保險也是一個資金來源,因此買長照險有用嗎?以風險控管的角度來看是有其必要。 2種長期照護險 年紀愈大投保成功機會愈低1.長期照護保險符合長期照護狀態分為:a.生理功能障礙:指進食、移位、如廁、沐浴、平地行動、更衣等六項生活自理能力持續存有三項(含)以上的障礙b.認知功能障礙:指診斷判定為持續失智狀態,且依臨床失智量表評估達中度(含)以上2.失能扶助險(符合特定失能程度之一)保障期間又分終身或定期保障,不過終身保障還是會有保障到期日的限制,可能到95歲~110歲之間,看各個契約的約定。一般0歲就可以投保,投保年齡上限因定期或終身及繳費年期而不同,一般最長可接受最高年齡是70歲。 不過保險是承保未發生的風險,所以若已經在長期照護中,或已失能,就無法承保。另外能否承保還須視提出申請時的身體狀況評估,如糖尿病、高血壓、精神病或體重嚴重超重等,都有可能會加費承保或拒保。所以想購買長照險來轉嫁資金風險,建議還是要及早規劃,否則等年紀大了才要投保,不僅保費會很高,而且年齡越大身體出現狀況的機會越大,能順利投保長照險的機會就會更低。如果無法投保,那時就只能以自己準備的資金因應,若此時發現自己的退休準備金只夠健康的自己使用,不夠支付需要被照顧的花費,除非有家人的經濟支援支應,若是獨老、錢又不夠用,能不能有尊嚴地活著,恐成無解難題。安養信託確保錢用在自己身上 除了用保險幫老本架設經濟防護網之外,也要注意老本的安全性,自己管理老本時會不會被詐騙?自己無法管理老本時,老本會由誰管理?管理錢的人是否可信任?當我們需要被照顧時,錢是否真的會用來照顧自己?會不會被挪作他用?要解決這些疑慮,可考慮從年輕開始,就開辦安養信託來存老本,或者退休時將退休金及未來要照顧自己的財產成立信託,用信託架起一層保護網,來確保老本的安全,讓我們安心生活。獨老還要有健全的照護機制據內政部最新統計顯示,全台單人戶在過去一年大增10.2萬戶,且一人戶總戶數達332.3萬戶,占整體家戶的36%以上,高齡、少子、獨居、晚婚成為趨勢。當老後高齡獨居時,如果在家中發生事情,多快會被發現,關乎長者之後的復原程度,甚至是生命能否挽救?這個跟老本準備的多寡沒有關係。因此如果你以為只要買了完整且足夠的保險就沒有問題了嗎?答案恐怕不是! 之前新聞就報導過一案例:屏東縣萬丹鄉灣內村一對年逾6旬的簡姓兄弟,雖同住老舊三合院,因感情不睦互不往來形同陌路各住一屋,弟弟23日在外工作時心肌梗塞猝死,親友擲筊詢問後回老宅辦喪事,竟又發現住另一間的哥哥也已在床上成白骨,警方研判死亡約3個月。 因此雖然準備了足夠又安全的老本,但發生事情的時候有沒有人可以協助,就是生活照顧周密性的問題了。比如說在家中跌倒、生病、甚至突然昏倒時,有沒有人可以及時發現立即護理或送醫?以屏東簡姓兄弟的案例來說,首要問題是有沒有人能夠及時發現狀況,即時啟動照顧機制,錢反而不是當下最重要的。 老友與老伴 是老後生活照顧機制 高齡化少子化世代,想仰賴子女養老愈來愈不容易,另一半若能做到「執子之手,白頭偕老」固然是美事,但命數難測,所以不管有沒有結婚或生養子女,總有一天,終究會有自己一人面對獨自終老的時候,學會獨處成了人生必學技能。 獨老的生活照護防護網要啟動,以免事故發生無人知曉,錯失救助的黃金時間。「老伴」除了配偶外,也可以是一群每日相聚的同好或同伴,如每日清晨運動,健走,跳舞,社區義工等同伴,又或者是相互照應的鄰居,每天早晨互相問好,甚至是每日固定用餐的早餐店,是否能比仰賴子女晨昏定省發現長輩是否安然無恙,更能及時發現問題? 若可以接受入住老人之家,老人集合住宅或養生村,照顧會更全面化。入住機構常有各種康樂活動或學習課程,老人家憑藉活動參與更能夠彼此交往、互相了解更多。有了這些「老伴」陪伴,不僅生活更加多采多姿,平日若有突發狀況,機構的同伴或社工也能及時發現,甚至機構內有醫護人員能及時處理,防止傷害擴大,在生活安全防護上會更加周密! 人生下半場不該是日日無所事事,覺得自己沒有價值,每天自怨自艾,甚至百病叢生,任由生命流逝,獨老也能活出精采人生。但漫漫人生總有風險,為了活的優閒自在,除了老本的準備要足夠,別忘了也要好好經營一群老友及「老伴」,這樣才能健康又快樂獨老,安享無憂的第三人生!作者:陳瑀莘CFP®國際認證理財規劃顧問大專盃財富管理競賽輔導顧問暨專案講師榮獲2013保險信望愛獎優選最佳專業顧問獎(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5-20 名人.黃達夫
黃達夫/「最賠錢」醫院 無愧於心
紐約時報有個專欄叫做「擋不住的(Unstoppable)」,專門訪談各個領域一些上了年紀,卻不退休的名人。記者想要知道,為什麼他們還繼續在原來的崗位上賣力?最近訪談的是,華裔美國名作家湯婷婷(Maxine Hong Kinston)。湯女士高齡83歲,她跟記者說,年紀只代表時間的流逝。她從沒想過「退休」這回事,她腦中,仍不斷地湧現新的故事及新的想法,讓她停不下來。她說她有一位要好的詩人朋友,她倆不約而同的想法是「在沒有完成我們的任務前,我們不會死!(We won't die, until we finish our work!)」。她這話,觸動了我的心。我原來是一個不運動的人,大約在十年前,我開始每天至少走七千步,希望我能維持良好的身心狀況。因為,我須要更多的時間去完成很重要的工作。健保4謬誤 盼還有時間改變轉眼十年過去了,我想改變的事情,還沒有達成,難免有點焦慮。不知老天,能不能再給我五年,去改變健保制度的謬誤。健保的第一個「錯」,是支付太低亷,因多數支付都不敷成本,所以,醫院一方面降低經營成本,一方面想方設法創造自費項目,來彌補健保收入的不足。結果,造成醫護血汗,病人成為狙上肉。第二個「錯」是「不同工卻同酬」。健保忽視了感染科、小兒科、神經科、身心科、老人科、血液腫瘤科等科別,跟看傷風感冒不一樣,醫師須要花時間問診,做仔細身體檢查,才能做出正確診斷。可是,健保門診診察費卻一律是兩百塊錢,導致必須用腦思考,花時間檢查病人的重要科別,後繼無人。衛福部長薛瑞元說,十年後,重症小兒科病人須出國就醫,而目前台灣感染科醫師缺額己達六七百人。第三個「錯」是「同工卻不同酬」。原來台灣分級醫療規畫,要由不同層級醫院,分工照顧不同嚴重度的病人。給付的多少也應該依疾病嚴重度決定。但沒有擔當的主政者卻圖利自私自利的醫學中心,居然,同樣的病,到不同層級醫院,健保給付不一樣,層級愈高,付費愈多。導致全台灣多數醫院都以成為醫學中心為目標。不但破壞了轉診制度,也浪費了健保資源。第四個「錯」是「論量計酬」。不論做對做錯,做越多賺越多,這樣的制度根本不鼓勵做好。自費最多最賺 劣幣驅逐良幣健保卅年,因為制度謬誤,不但醫療形態愈來愈扭曲,醫療風氣愈來愈惡劣,自費最多的醫院成為最賺錢的醫院,劣幣正在驅逐良幣!衛福部公布全國醫院財務報告,和信醫院倒數第二名,但護病比最高。心裡雖不好受,但我一點都不慚愧!因為,我們不愧對病人。經營大師彼得杜拉克說,非營利事業的結餘(bottomline)不是「利潤(profit)」,而是「改變的生命(changed life)」。我們在意的是病人的生命,而不是獲利。從創院直到今天,在和信醫院接受治療的病人的平均五年存活率,一直高過國內平均20%。而不久前,全國住院病人的滿意度調查,我們更高居全國之冠。看到衛福部發布的報告,更擋不住我,要更努力讓這所醫院活下去!
-
2024-05-17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營養師是醫療團隊的重要成員
【編者按】:本週以「沒有特定主題」邀請幾位常在醫病平台撰稿的「文膽」將他們正在思考的問題,即時形之於文字,幫忙我們度過這幾年來從未發生過的窘境:「編者清晨驚醒,突然發覺手上還沒有已經三篇『成團』的文稿。」做夢也想不到的是,這幾位「武林高手」接到這「廣邀天下英雄」的呼籲之後,居然能即時伸出援手,讓我們即時收到了以「雜牌」成軍的三篇文章。一位負責處理醫院醫療爭議的醫師說出他的心得,「關懷小組透過真心的溝通,讓已經發生的不幸事件,讓病人與家屬了解事件發生的經過,避免誤解而帶著遺憾與憤恨」。→延伸閱讀一位專門負責醫院安寧療護的醫師在接到家屬提出要求停止所有的治療時,說出:「0到1之間是一個連續的照護光譜,根據病人的病況與時光的推移流轉,我們往往可以在中間找到一個更適切的位置,幫助醫病雙方找到一個最適切的位置,讓每個病人都圓滿,這是作為醫者最快樂的事!」→延伸閱讀一位資深醫師當本身淪為病人時,領會到「營養師是醫療團隊的重要成員」,點醒了醫療團隊互相尊重感激的重要。這次的三篇文章比起過去每週以某一特定主題邀請專家發表看法的深入討論,可能更有活力更能反映時效,我們將再繼續嘗試這兩種不同的方式徵稿,讓「醫病平台」的深度與廣度百尺竿頭,更進一步。說到醫療團隊,立刻使人想到醫護二個核心成員,不管到診所、衛生所和任何醫院,一定會和醫師與護理師直接互動,也幾乎都會碰到藥師、醫檢師、放射師。依照個人病情,也常會需要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語言治療師、放射治療師、聽力師、心理師、社工師等的服務,因此我們很容易想到這些專業人員都是醫療團隊的成員。營養師也是醫療團隊的成員,但是可能比較少接觸。提到營養師,大家立刻會想到的是團體膳食營養的設計、製備和監督執行工作,尤其最近出現幾個餐廳的食安問題,和去年缺蛋相關的團體膳食問題,都會想到營養師的角色。這些年來減重、怕體重增加有關的飲食問題,也讓不少人想要營養師的幫助。我查了幾家醫學中心營養部的任務,可以把營養師歸納有下列五大類功能:一、個別對象健康狀況之營養評估;二、個別對象營養需求之飲食設計和諮詢;三、特定群體營養需求之飲食設計、膳食製備及供應之營養監督;四、臨床治療飲食之設計,及製備和供應之營養監督;五、營養教育和推廣,及營養衛教。住院病人,如果訂醫院的伙食,可能涉及第三和第四項功能。第一、二項功能可能在門診和住院時,經由醫師的轉診照會或個別申請(掛號營養門診)得到營養師的服務。我是注射胰島素三十年的糖尿病人,最近出現腎臟功能受損的跡象,新陳代謝科的主治醫師幫我轉介腎臟科醫師診治,也安排自費在糖尿病照護小組安裝連續血糖監測(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 簡稱CGM),在個管師和營養師指導下進行飲食、血糖和胰島素注射量的監測。糖尿病人特別要注意碳水化合物(五穀雜糧水果等醣類,以下簡稱醣類)的飲食種類和量,而腎臟病人要特別注意蛋白質(動物性和植物性蛋白質)的質和量,以及礦物質的質量。而腎功能受損的糖尿病人,要同時注意醣類、蛋白質和礦物質的質和量,要維持體重和身體活動的能量,如何平衡飲食?這是大學問,需要專家來處理,因此我以自費去掛了營養門診。一個小時的門診時間,營養師很詳細評估我的健康狀況,包括糖尿病和腎功能檢查的資料,以及過去的飲食、運動、工作和一般活動的習慣,開了飲食處方:減少及限制每日、每餐蛋白質的量,略微增加每日、每餐醣類的量,增加每日、每餐油脂的量來維持足夠的熱量。營養師也提供資料告訴我們什麼是優質的蛋白質、醣類、蔬菜、水果和油脂。糖尿病照護小組的營養師整合了腎臟病營養師的處方,在裝了連續血糖監測器起,要我依照時間詳細記錄每天24小時的藥物劑量、食物名稱烹調方法、重量,和活動量。我們特別去買了以克為單位的食物秤來秤並記錄食物重量。這個秤很容易使用,把空盤子放上去,可以按鍵使盤子重量歸零,往盤子裡放入食物就會顯示食物的重量。經過幾餐訓練之後,記得一碗白飯是160克4份醣,一碗炒綠花椰菜120克2份蔬菜,一塊蒸傳統豆腐是80克1份蛋白質,二根手指大小的煎鮭魚是30克1份蛋白質。然後就是追蹤飲食量、胰島素注射量、活動量和CGM血糖變化,根據這些資料來調整達到控制血糖的目標。以我自己來說,早餐如果照最初營養師處方的3份醣(二片土司)和速效胰島素注射量,早餐後60分鐘血糖超過250(目標不超過180),持續二小時才略微下降到200。如果我出去快步走,走30分鐘就會下降,有一次上坡階梯多走二次,走的時間90分鐘,居然CGM響起低血糖(低於70)的警訊,讓我趕快吃二顆糖使血糖上升不至於在路上昏迷。之後個管師和營養師繼續指導我如何調整食物的量、吃的時間,藥物劑量,和運動量。這樣的互動中,自己也扮演重要的角色,自己有自己的生活和飲食習慣,三十年的糖尿病經驗也讓自己知道一些自己身體反應的特點,因此自己也要把自己的經驗和需要,反應給個管師和營養師。尤其是糖尿病照顧小組的任務結束之後,自己和家人要持續的調整,使血糖控制在比較理想的狀態,不致於低血糖造成危害,控制好糖尿病和適當的飲食也能減緩腎臟功能的降低和惡化。我們仍然在繼續努力中!謹以自己的經驗報告,感謝照顧我的醫師、護理師、營養師。也希望這個報告有助於讀者認識營養師這個醫療團隊成員,以及知道糖尿病照顧小組,如何幫助糖尿病人積極處理糖尿病,減少糖尿病的併發症。現在健保署也在推糖腎共同照顧小組,促進糖腎病人穩定、減少洗腎。這些政策和醫療團隊的努力,相信能促進病人得到適當的醫療照顧,提高生活品質。延伸閱讀:5/13 醫病好好溝通,讓傷害降到最低5/15 醫病艱難的拔河——當家屬提出斷食善終責任編輯 吳依凡
-
2024-05-16 醫聲.醫聲要聞
永續健康論壇4/搶救護理大作戰 打造友善職場
從新冠疫情後,護理人員短缺各國皆如此,行政院祭出12項政策留人,衛福部的加薪政策初起奏效。不過,對於今年3月起實施的三班護病比,高雄市立小港醫院院長郭昭宏直言,「真的有困難」,實際上,十年資歷的護理人力不少人因家庭因素暫離,未來須打造更友善的職場環境及彈性的勞動條件,才有辧法留住人才。護理人員出走已成各醫院最大危機。郭昭宏指出,造成人力流動的四大因素為薪資、工作價值、社會地位和生活平衡,雖然每年都有約五千名護理師投入,但同時也有資深的護理師離場,她們有時是因家庭因素不得不暫時離開職場。因此,郭昭宏認為,必須從薪資架構、勞動條件與彈性工時等就業策略開始著手,且因應超高齡社會及少子化,預先盤點職能缺口,並因應可能的退休潮,儲備部門專業人才;並設計迴力鏢計畫,吸引護理人力回流。台灣醫務管理學會理事長、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認為,人員流失以及急診和開刀等候時間拉長與醫療投資不足有關;今年正是改變元年,透過加薪等方式,護理人員離開的現象已有止血,新光醫院下半年預計有逾90位護理師報到,此時應對醫護加碼投資,未來才有更好的醫療健康照護。長庚醫療財團法人決策委員會主任委員程文俊指出,長庚護理人力的流失相對好一些,每年會幫員工加薪3-4%,提撥47億的年終獎金,保障待遇讓員工離職率較低;也曾經為了留住基隆院區的小兒科醫師,結合社區研究,不只提高醫療人員的成就感,也協助升等,成功留下人才。提高待遇及成就感都是手段之一,各醫院也想盡辧法留人,天晟醫院院長鄭貴麟指出,照顧全家人是將人才留在家鄉的好方法,同時利用數位工具簡化工作流程,以桃園肺癌篩檢為例,民眾先利用APP填寫資料確認自己是否為篩檢對象,醫院再掃其QR-CODE就能排檢,效率提高也減輕個管師的工作壓力。另外,台灣醫事法律學會理事長張朝凱認為,日前通過「醫療事故預防及爭議處理法」(簡稱醫預法),也是營造醫病友善對話平台,減少醫療糾紛訴訟案,都能讓醫療環境更友善。
-
2024-05-16 醫聲.醫聲要聞
永續健康論壇3/AI消弭偏鄉差距 提升照護品質
人工智慧(AI)已成為醫療領域的核心,也是促進醫療平權的重要工具。數位科技不僅能進行偏鄉遠距醫療、預測疾病風險及急重症照護,還能讓手術更精確。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還以生成式智能護理與交班紀錄,加速醫院的營運管理,並節省醫護人力成本。林口長庚紀念醫院院長陳建宗提到,利用高科技可以讓手術更精確,減少併發症且縮短病人的康復時間,比如在胸腔外科及整型外科的合作下,進行的胸椎交感神經顯微重建手術,顯著改善了手術後的代償性出汗問題。而長庚名揚國際的顱顏重建,早已應用3D列印及電腦導航輔助系統,去年更成立「手術技能訓練暨研發中心」精進外科醫師的手術技能,利用擴增實境(AR)進行醫師的培訓並吸引國際人才前來觀摩。至於急重症的應用,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院長王照元指出,智慧醫療應用於急重症照護、加護病房、手術麻醉智能管理、生成式智能護理與醫護交班紀錄協作,不僅協助醫師快速準確地判讀氣管內管的位置,更引入AI演算模型,每十分鐘自動評估急診病患的狀態,預判準確率高達九成六,並預測三個月內病人的存活率及急重症病人死亡風險,提升照護品質。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副理事長陳相國指出,成大醫院影像緊急通報系統的運作,可讓病患影像資訊經智慧醫療精密演算、比對,及時發出腦出血、氣胸與主動脈剝離等緊急病灶警示,醫療團隊在三分鐘內就能採取行動,爭取黃金救命時機;對於銀髮族心血管疾病患者,AI技術也能進行心血管影像判讀、疾病預測。「智慧醫療的發展,是促進醫療平權的關鍵。」天晟醫院院長鄭貴麟指出,天成醫療體系已整合患者資訊,實現即時數據共享和精確的診斷支持,例如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測(LDCT)配合AI判讀技術,不僅提高了診斷的準確率,也減輕了醫療人員的工作負擔。長年投身偏鄉醫療的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該院副院長戴嘉言指出,山地原鄉民眾的平均壽命比全體國民減少十歲之多,近年雖然差距較過去有所縮減,但還是象徵「健康權」的不平等。戴嘉言表示,高醫長期配合健保山地離島地區醫療給付效益提昇計畫(IDS),除派專科醫師定期駐診偏鄉,也結合虛擬健保卡,與衛生所合作設立醫療遠距門診會診,傳輸資料給專科醫師判別,開立處方箋並在地取藥,衛生所與醫院亦能共享病歷;增加醫療可近性,更提升平均餘命,如台東縣民近五年增加0.97歲,增幅居全國第二。
-
2024-05-16 醫聲.醫聲要聞
永續健康論壇1/超高齡社會來襲!醫療、科技待整合 法規應與時俱進
五二○新政府上台後,面對超高齡社會、少子化、醫護缺工的夾擊,智慧醫療輔助醫護工作,成為提升病人安全的重要發展,透過遠距醫療也可消弭偏鄉醫療差距,達到健康平權。然而法規未全、健保補助、軟體產業缺乏、醫科文化不相容,成為智慧醫院落地的四大挑戰,急需整合。今年適逢高醫大70周年,高醫大邀集優秀校友們共同舉辦「2024永續健康未來醫療趨勢論壇」,由高雄醫學大學、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中華民國高雄醫學大學校友總會、天晟醫院主辦;台灣醫務管理學會、台灣醫事法律學會與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協辦,齊討論智慧醫療科技、大病人小醫院、友善醫療環境等議題。準衛福部長邱泰源指出,在科技持續努力下,也永遠守護以人為本。財團法人私立高雄醫學大學董事會董事長陳建志、前立委暨天成醫療體系創辦人張育美也指出,疫後加速了醫療科技的整合,數位醫療成為重要發展,也可促進醫療平權改善就醫環境,但目前礙於法規限制、各醫院系統各行其是,待持續整合。明年台灣就邁入超高齡社會,高雄醫學大學校長楊俊毓提及,老年人口的增加及照護人力的不足,將成為現代社會重大挑戰,新冠疫情使得台灣在科技與照顧領域的結合成為顯學,智慧醫療將更有效率地照顧民眾健康。清華大學與高醫大即將共同打造智慧醫院,清華大學校長高為元指出,以智慧醫院與轉譯醫學為主的跨域合作,聯手打造達九百床規模的醫院,平時可為急性一般病床使用,疫情時可轉為防疫專責病房。健保署長石崇良指出,利用數位科技推動的大家醫整合照護計畫已啟動,透過疾病風險模型,將病患分流到各級醫療院所就醫,提升照護品質。高醫大持續於偏鄉服務,消除C肝的經歷也獲醫療奉獻獎。陳建志表示,醫界應思考如何提升醫療資源有效應用、運用數位科技完成醫療轉型,並透過遠距技術消弭偏鄉醫療差距。事實上,智慧醫療科技不只可協助醫師手術,還能對疾病預警、照護及追蹤,在管理上也省力不少。台中榮總曾是國際認證台灣第一家的智慧醫院,院長陳適安指出,推行智慧醫療,是要將風險降到最低,中榮與陽明交大攜手研發的「Healthcare GPT」,其中一個是Call center AI,預計六、七月開始可提供民眾即時線上文字回答,讓弱勢、超高齡族群也能感受到智慧醫療的效率。台灣醫療及科技產業聞名全球,智慧醫院卻屈指可數。張育美指出,醫療端提出問題,科技要幫忙解決問題,兩者相容才能對人民產生最好的幫助,但美國跟台灣都沒有成功,原因在於臨床路徑與科技尚無法結合,仍需努力。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院長王照元指出,AI無論如何應用,都要先收集資料整合再發展,才能落地應用,且系統要相容才能讓AI更有效益,目前AI已能生成病歷,但並不合法,法規如何與時俱進也是重要課題。美國的癌症中心曾試圖引進AI系統,卻因與現有的SOP有落差而失敗,十年前,美國FDA規定,軟體應用在醫學上都必須設監測機制,未來如何在保障病患隱私的同時,有效利用數據進行管理和研究,都需要遵守國際法規。「健康台灣推動聯盟」成員、醫師公會全聯會副理事長陳相國表示,目前面臨「受限法規,醫療數據取得困難」、「健保補助有限,醫院缺乏推廣誘因」、「台灣缺乏軟體產業」與「醫界與科技業文化大不同」四大挑戰,期待透過基礎建設、遠距長照、居家在宅醫療的施行,讓「高齡照護不是夢」。中華民國高雄醫學大學校友總會理事長謝尚廷、榮譽理事長藍傳盛、輔導理事長梁明聖都說,高醫大優秀校友在醫療場域各有所長,共同維護民眾健康。
-
2024-05-15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醫病艱難的拔河——當家屬提出斷食善終
【編者按】:本週以「沒有特定主題」邀請幾位常在醫病平台撰稿的「文膽」將他們正在思考的問題,即時形之於文字,幫忙我們度過這幾年來從未發生過的窘境:「編者清晨驚醒,突然發覺手上還沒有已經三篇『成團』的文稿。」做夢也想不到的是,這幾位「武林高手」接到這「廣邀天下英雄」的呼籲之後,居然能即時伸出援手,讓我們即時收到了以「雜牌」成軍的三篇文章。一位負責處理醫院醫療爭議的醫師說出他的心得,「關懷小組透過真心的溝通,讓已經發生的不幸事件,讓病人與家屬了解事件發生的經過,避免誤解而帶著遺憾與憤恨」。→想看本文一位專門負責醫院安寧療護的醫師在接到家屬提出要求停止所有的治療時,說出:「0到1之間是一個連續的照護光譜,根據病人的病況與時光的推移流轉,我們往往可以在中間找到一個更適切的位置,幫助醫病雙方找到一個最適切的位置,讓每個病人都圓滿,這是作為醫者最快樂的事!」一位資深醫師當本身淪為病人時,領會到「營養師是醫療團隊的重要成員」,點醒了醫療團隊互相尊重感激的重要。這次的三篇文章比起過去每週以某一特定主題邀請專家發表看法的深入討論,可能更有活力更能反映時效,我們將再繼續嘗試這兩種不同的方式徵稿,讓「醫病平台」的深度與廣度百尺竿頭,更進一步。週六的時候去高雄出醫學會的公差,計程車上接到一位醫師好朋友的諮詢,她的中風病人剛轉出神經內科加護病房,家屬就提出要移除鼻胃管及所有點滴注射的要求。這請求讓這位好心的同事陷入了兩難——如果拒絕,家屬會不會挫折、難過,因為家屬們覺得這些管路會讓病人很不舒服。如果同意,我們的護理師們會不會陷入情感上的糾結與兩難?她們之中會不會有人心裡覺得受傷?再者病人只有DNR,並沒有根據病人自主權利法完成預立醫療照顧諮商,所以要移除鼻胃管不給予任何營養與水分似乎有倫理與法律上的疑慮。在這樣的病人,我們可以先從「安寧緩和醫療條例」的框架來嘗試處理這倫理與法律的困難。因為這位病人原本就長期做著血液透析,這次又因嚴重中風而產生意識不清、癲癇等問題。病人原本的腎臟衰竭,及這次的嚴重中風,都符合健保給付「非癌症末期疾病」的範疇,所以病人屬於安寧條例下的末期病人,以及可以提供安寧照護(包括病房、共同照護、安寧居家),這都是沒有爭議的。要斷然的立刻停止所有靜脈注射的點滴及鼻胃管灌食,確實還有不少疑義,但根據安寧條例,先不施行心肺復甦術,及停止維生醫療,是沒有疑慮的。所以我們一起盤點了現有的維生醫療,氧氣原本就是低流量的鼻導管,我們可以請值班醫師在血氧往下掉的時候不要調高氧氣濃度。血液透析已經在前一天停了,不論是文獻上及我們本土照顧的經驗,對於沒有尿且停止透析的病人,平均的存活期是一到兩週,所以我們可以先告訴家屬要把握陪伴的光陰。醫療團隊原本給病人兩線強效抗生素,這些平常是救命的抗生素,這時也變成廣義的維生醫療(安寧條例的字句為「指用以維持末期病人生命徵象,但無治癒效果,而只能延長其瀕死過程的醫療措施」)。所以我們討論過後,決定把抗生素也都停掉。但準備好針劑嗎啡、退燒藥、癲癇用藥,萬一因敗血症而產生呼吸困難、發燒,甚至又誘發癲癇時,希望病人看起來是很安適的。營養的部分,家屬覺得讓病人比較不舒服的是鼻胃管,所以我們就先拔掉鼻胃管。但我們保留點滴的路徑,告訴家屬一天維持500毫升的點滴,病人應該會比較舒服,萬一病人水腫了,也可以隨時往下減或暫停點滴,萬一有癲癇等症狀,至少有個皮下或靜脈注射的管路,也比較能夠即時給藥。經過這樣的溝通,至少是皆大歡喜的局面,病人繼續在神經內科病房安心的接受以舒適為導向的照護,不再給予維生的醫療。醫護人員也安心,不必有太多的倫理與法律張力,或者與家屬為了要做什麼與不做什麼而艱難的拔河。我們也排好了緩和病房,等緩和病房有空床我們就接手繼續照顧。這一切都是我們在醫院裡面,醫師互相會診的日常。短短的計程車路程,我們先達到共識之後,這位善良、優雅又有智慧的范醫師就在週六午後去跟家屬討論治療方向,家屬也欣然接受我們的建議。其實絕大多數的家屬都是可以溝通的,家屬提出「斷食善終」,其實只是害怕摯愛的家人會長期臥床、受苦。但是家屬們並不曉得當他們拋出這個議題時,醫師擔心的是自己違法,甚至哪天被跳出來的天邊孝子告。醫師們大概也都不喜歡自己醫療的專業自主裁量權被侵蝕與剝奪。護理師們的心底話則可能是:「你們家屬說不要再灌牛奶了,自己卻不出現,獨留我們面對那種壓力!」 「我們又不認識昏迷之前的病人,這真的是病人要的嗎?」所以當家屬提出斷食善終時,常常遇到醫師、護理師、社工師比較強的情緒反應。當聽到斷食善終,可能會出現這樣的對話:「你們這樣會觸犯遺棄罪」、「如果要這樣你們就帶回家自己照顧」、「病人不屬於末期,我們安寧病房沒辦法收治」。甚至有聽到政府部門社工聽到家屬想讓病人「斷水斷電」移除鼻胃管時,為保護病人動用公權力將病人安置到護理之家的故事。如果把讓病人帶回家躺在那邊什麼都不做當作0,讓病人住在加護病房接受所有的高科技醫療當作1。如果醫病雙方只能選0或1,那家屬一定很痛苦,醫病之間也勢必常常吵架。以我長年作安寧會診、教育及倫理諮詢的經驗,如果能更多的了解病人之前的生命價值觀,更多的跟家屬談談「這是一個很艱難的決定,可以告訴我你們的考量嗎」。我們也可以更多的從醫學倫理、人情世故,及跳脫自己醫療人員的視角,從「如果是我的親戚或好朋友遇到這樣的事,我會給他們什麼樣的建議?」往往會開啟很多新的可能。我也常常跟家屬說:「我知道你們很急,但有時候緣分還沒到,但這一天在不久的將來一定會來的,我們要有點耐心。」 「我們可以在發生肺炎時,不用維生醫療,包括氧氣或抗生素,讓病人根據自然病程自己選時間,但過程一定要讓病人舒適不痛苦。」人不是數位的。0到1之間是一個連續的照護光譜,根據病人的病況與時光的推移流轉,我們往往可以在中間找到一個更適切的位置,那也是醫病之間都舒服的位置。幫助醫病雙方找到一個最適切的位置,讓每個病人都圓滿,這是作為醫者最快樂的事!延伸閱讀5/13 醫病好好溝通,讓傷害降到最低
-
2024-05-12 名人.鄒頡龍
鄒頡龍/〈從電影看醫學-美國女孩〉她得乳癌,為什麼要回台灣治療?
「來來來,來台大;去去去,去美國。」這是筆者小時候聽過的一句話。努力讀書考上大學,畢業後到美國留學,然後……成為「美國人」,似乎是一件順理成章的事。在那個美元與新台幣1:40的年代,彷彿只要和美國沾上邊,就是光宗耀祖了。多年後,當我長大以醫學研究員的身分到美國進修,或許兩地經濟水平拉近,並沒有感到生活有明顯差距。在那兒遇見許多移民數十年的台灣人,他們兩鬢飛霜,談到移民生活,有滿腹辛酸,我這才驚訝地發現,移民美國,並非我小時候所想像的遍地黃金,奢華安逸。許多人都有美國夢,若為了特殊原因,移民後必須再次遷回台灣,未成年的孩子面對文化、升學、交友,會有多麼巨大的衝擊?《美國女孩》(英語:American Girl)是阮鳳儀執導的臺灣電影,2021年金馬獎入圍7個獎項。內容敘述懷抱美國夢的一家人,父親留在台灣工作,母親帶著年幼的孩子移居美國多年,卻發現乳房硬塊,為了醫療,舉家回到台灣。面對乳癌手術,接踵而來的化療,面對不可預知的腫瘤復發甚至死亡,加上青春期女兒的叛逆,一切的一切,讓這個家庭的氣氛益發凝重。乳癌是一種起源於乳腺組織的惡性腫瘤,根據台灣衛生福利部的資料,為我國婦女發生率第一位的癌症,也是導致女性死亡的第四大癌症,近年來,乳癌發生率上升,特別是45至69歲的女性。 乳癌高危險群包括:1.家族有乳癌病史2.一側乳房得過乳癌3.得過卵巢癌或子宮內膜癌4.未生育或在30歲後才生第一胎5.未哺餵過母奶6.初經早、停經晚7.長期使用荷爾蒙補充劑早期發現乳癌對治療成功率至關重要。早期乳癌五年存活率可以超過九成。由於乳房含豐富的血管、淋巴管,淋巴結,因此乳癌細胞也容易擴散到其他器官。如果沒有及早發現,嚴重影響存活率。為了早期發現乳癌,國民健康署提供45-69歲及40-44歲具乳癌家族史婦女每2年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早期發現,及早治療。《美國女孩》中的家庭面臨家人罹癌、經濟不景氣等衝擊,大女兒幾度崩潰,一心一意只想回到美國。然而,如果拋下家人,青春期女孩一個人回到美國,真的會幸福嗎?她問爸爸:媽媽得乳癌,為什麼不留在美國治療呢?那就不用回到台灣了。面對這個問題,父親簡單回答:妳以為我是ATM(提款機)喔……編劇輕描淡寫帶過這個議題,沒有明白說出的是:美國龐大的醫療費用,是一般人無法負荷的。台灣健保「物美價廉」,全球資料庫網站Numbeo最新公布「醫療照護指數」,台灣再次奪得世界第一。然而,國內著名國立醫院院長語重心長地指出:「這是血汗醫護努力所堆砌出來的!」血汗堆砌出來的健保王國還能支撐多久?近年護理人員紛紛出走,病房、開刀房難以維持正常運作。許多年輕醫師投入醫學美容,不再以救治重症患者為職志。希望未來能適度改革,讓台灣的醫療系統永續,維持國際高水平,國人的健康才有保障。Facebook請搜尋:鄒頡龍醫師聊生活,談健康
-
2024-05-09 焦點.元氣新聞
寶林茶室首位重症出院患者 台南市立醫院揭救治過程及關鍵
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至今累積4人死亡,還有病患目前仍在搶救治療中。日前台南市立醫院醫治的重症個案黃小姐,經過22天治療,4月15日順利出院,成為目前寶林茶室食品中毒案第一位重症出院的患者。治療期間,她的肝指數數值一度飆到18000U/L,出院後直呼是「生命的奇蹟」。台南市立醫院目前委託秀傳醫療社團法人經營,負責救治的醫療團隊接受本報獨家專訪,說明搶救過程。秀傳副總裁、台南市立醫院肝膽腸胃內科醫師牟聯瑞表示,單一專科醫師無法應對如此複雜的個案,該院接到任務後,由院長蔡良敏成立跨科部醫療小組,開會擬定治療方針,醫護同仁竭盡全力進行救治,成功讓黃小姐康復出院。牟聯瑞指出,黃小姐經親友介紹到肝膽腸胃科醫師林瑞昌門診看診,經抽血發現肝指數「飆破18000」,腎功能也受損,肝腎都出問題,雖然當下意識清晰,但下一秒可能會倒下,因此高度懷疑是某種毒素的中毒表現,若不即時救治,病情可能迅速惡化。晚一天就醫 恐昏迷不醒「黃小姐要是晚一天就醫,恐怕就昏迷不醒了。」牟聯瑞說,一般慢性肝發炎肝指數很少超過正常值5倍(正常值為40U/L以下),但黃小姐在台北就醫檢查時,肝指數就已高達8000U/L,來到台南醫院時更飆到18000U/L。其實,正常肝臟的儲備能力很好,還有三分之一功能就可以運作,一旦超過臨界點,整體狀況就會如斷崖式潰堤。病因不明 臨床經驗應變台南醫院用盡全力救治黃小姐,牟聯瑞說,她住院時,台南醫院匯集肝膽腸胃、腎臟、感染、胸腔科共四科醫師組成醫療團隊會診,由於當時沒有人知道是米酵菌酸(新譯邦克列酸)肇禍,只能給予最好的支持性治療,避免肝臟進一步惡化。醫療團隊每天針對病況開會討論,決定優先整體照護,維持黃小姐的身體機能,讓肝臟持續運作。牟聯瑞表示,黃小姐住進加護病房後,治療上優先預防感染,一開始病因不明,懷疑是自體免疫系統攻擊導致,因此前三天給予類固醇治療。雖然之後衛福部調查發現是邦克列酸,但翻閱國際研究文獻、教科書都只說「沒有特效藥,採取支持性療法」,卻未敘明何種支持性療法,端賴醫療團隊的臨床經驗應變。醫療團隊曾考慮讓黃小姐接受「血漿置換術」洗肝治療,屬於自費療程,一次要價十幾萬元,預估效果並不明確,因此決定先緩一緩,留待後線再作考慮。但是每一位病患的身體條件不同,還好黃小姐的肝指數此時開始下降,病情逐漸好轉,所以並未接受血漿置換術。「維護肝臟機能並預防感染」是救回黃小姐的關鍵。牟聯瑞強調,支持性療法為患者爭取更多時間讓肝臟代謝毒素,若持續未改善,醫療團隊也不排除換肝治療。不過,即使換肝也要有足夠的條件,若導致嚴重感染,可能使病況更雪上加霜。所幸透過「全面支持」及「預防感染」,讓黃小姐調整到最好狀態對抗毒素,並且成功出院。事件發生後,許多人擔心此次邦克列酸中毒恐非單一案例,未來如何避免?牟聯瑞指出,邦克列酸研發解藥得要有市場性,研發經費不斐,市場考量下恐怕一時不會有解藥問世。預防還是得從源頭阻斷,餐飲業者備餐依照SOP,過期食材不要使用,食品處理依標準作業規範,不要省不該省的錢,才能避免問題發生。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5-04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talk/王蘭福控制飲食、多運動養生,「騎腳踏車」是健康祕訣
衛福部台東醫院守護後山鄉親健康128年,去年2月台南部立新營醫院副院長王蘭福轉調接掌部東,胸腔內科專長的他,盡其所能將畢生所學奉獻給偏鄉外,更要帶領這台百年醫療團隊列車,提升部東醫療服務量能。王蘭福養生祕訣管理一間百年醫院,若沒有健康的身體和心靈,著實是很難勝任,王蘭福的養身之道就是控制飲食、多運動,始終讓自己維持運動的好習慣,喜愛運動的他,尤其喜歡騎腳踏車,以保持穩定的健康狀態。王蘭福表示,現在2個孩子都讀大學,太太工作也較不忙,所以兼顧家庭蠟燭兩頭燒的辛苦面已經不太常發生,反倒是工作的壓力在所難免,所以休假時他會到處旅遊走走調適心情,讓自己的身體和心緒獲得紓解,有好的身心,才能帶領團隊不斷向前邁進,更上一層。發揮所長 對抗肺結核王蘭福畢業於中國醫藥學院醫學系,是一名公費醫師,87年畢業後,幾乎都在偏鄉地區的縣市服務,包括苗栗、玉里、新營和現在的台東,就這麼巧讓他的胸腔內科專長,得以在肺結核好發的偏鄉縣市盡情發揮,治療更多鄉親。台東縣肺結核發生率居全台第三高,王蘭福表示,結核病常見「發燒、咳嗽超過2周、體重減輕」三大症狀,潛伏期雖然能長達5年但無傳染力,萬一發病只要按時服藥2周即可降低傳染率,恢復正常生活及工作,治療6至9個月就能痊癒。肺腺癌是國內癌症第1名,王蘭福也關注台東民眾的肺,雖然台東有乾淨的好空氣,但肺腺癌的成因與長期抽菸、廚房油煙及家族遺傳史有關,建議民眾一定要定期接受檢查。招募新血 推長照醫療對於台東偏鄉醫療,王蘭福認為,目前部東醫院的規模及設備雖不比台東馬偕和台東基督教醫院,但就醫療體系來說,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尤其部東醫護上下團結一心,疫情期間肩負起收容重症患者的大任,近年更守護起東海岸醫療的責任,讓台東醫療不重疊浪費。部東醫院有128年歷史,歷經無數次的大樓整建及組織調整,但唯一不變的就是持續堅守台東醫療的第一線。要如何讓部東的運作更有效率和提升服務量能?王蘭福上任後積極招募新血,讓本院和成功分院陸續增加了胸腔內科、眼科、牙科、精神科、急診醫學科、麻醉科等8位專科醫師;同時優化醫院資源,與其他醫院合作引進更多資源。「未來醫院持續重視專科醫師的增加和長照的發展。」王蘭福說,目前部東精神科醫師已漸完整,也針對老人、一般成人及孩童的診療爭取更多醫師到部東服務,同時面對台東高齡化的問題,長照醫療將是他推動的重點服務之一。王蘭福小檔案年齡:51歲專長:一般胸腔疾病、肺癌、肺結核、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病、氣喘、重症加護現職:部立台東醫院院長、胸腔內科主治醫師學歷:中國醫藥學院醫學系、碩士經歷:台北榮總胸腔部住院醫師、總醫師、臨床研究員;玉里榮民醫院胸腔科主治醫師;部立苗栗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台南新營醫院副院長給病人的一句話:照顧健康是自己的責任,唯有照顧管理好自己的健康,才能做更多對自己、對社會有意義的事。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4-24 醫療.皮膚
罹患水痘埋下疼痛炸彈 跟著林鉅勝醫師、淑芳阿姨預防帶狀疱疹
許多人年幼時都有罹患水痘的經驗,但卻不清楚儘管水痘痊癒了,致病的水痘-帶狀疱疹病毒可能不會消失,而會潛伏於脊髓背根神經節中,當人體免疫力變差時便再次活化,引發帶狀疱疹。在台灣,每三人中就有一人會在一生中發生帶狀疱疹¹,如火灼燒般的疼痛還可能痛達數個月、甚至數年²。國民阿嬤淑芳阿姨也表示:「聽身邊的朋友說,皮蛇纏身痛到快崩潰,不痛不知道,但一旦發作了,那種疼痛可是這輩子都不想再想起。」水痘紅疹消退以後病毒卻可能不會消失 病毒再活化、引起帶狀疱疹 強烈疼痛感恐達數年林鉅勝主任說明,台灣民眾在一生中發生帶狀疱疹的機率約為32.2%,帶狀疱疹急性期症狀含紅疹、水泡、疼痛等¹,曾有病人形容,只要觸碰皮膚就會劇痛,僅是穿衣服蓋著就感覺到強烈不適,讓自己不管站或坐都相當難熬。林鉅勝主任進一步指出,帶狀疱疹並不是大家想像中的「痛完就好了」,事實上帶狀疱疹除了急性期的疼痛以外,還可能發生帶狀疱疹後神經痛,部分患者的痛感可能長達3個月以上²,曾經有年長病患疼痛超過1年,不僅身體非常不舒服,心理也形成巨大壓力,其生活品質更是劇烈下降³。守護自己與家人健康 提前預防帶狀疱疹、維持良好生活型態林鉅勝主任指出,帶狀疱疹引發的疼痛容易影響白天與夜晚生活,白天時上班族難以好好工作,年長者也難外出社交與運動;晚上則常常痛到影響睡眠,讓早上精神不佳,形成負面循環³′⁴′⁵。目前對於急性帶狀疱疹可用抗病毒藥物、類固醇、止痛藥等來治療及緩解,針對疱疹後神經痛則需要靠辣椒素或是抗癲癇藥等來舒緩⁶,但緩解程度相當有限,研究顯示只有14%的年長帶狀疱疹後神經痛病患對治療感到滿意⁷。「面對帶狀疱疹,謹記預防勝於治療的原則」,林鉅勝主任提醒:「維持對水痘-帶狀疱疹病毒的免疫力,是避免皮蛇危機的重要關鍵,除了保持規律作息、攝取充足營養⁸、減少壓力⁹以外,民眾也可向醫師諮詢是否適合施打帶狀疱疹疫苗²,主動出擊才能守護自己的健康。」「為了自己好,也為了避免造成別人的負擔,及早來預防、及時做好疾病管理,這件事是我最重視的!特別是年紀較長的族群²,免疫力持續變差,更是要特別小心。」長期身處於影劇圈、需要面對高密度、高強度拍攝工作的淑芳阿姨也鼓勵:「不管我們幾歲,都要自己好好的愛自己,或是主動關心家人的健康,透過養成良好生活習慣、施打疫苗²等等,全家齊心打擊帶狀疱疹威脅!」點擊下方連結,聽聽淑芳阿姨怎麼迎戰帶狀疱疹威脅。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lVIZE-cMx8 NP-TW-HZU-ADVR-240002 | Date of preparation: Feb 2024 更多疾病相關資訊,請諮詢專業醫護人員The content is intended for Taiwanese.¹ Pamphlet on Vaccin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Postherpetic Neuralgia;2023;1-28² Harpaz R;MMWR;2008;57;1-30³ Lukas K;Zeitschrift für Gesundheitswissenschaften;2012;20;441-451⁴ Matthews S;Open forum infectious diseases;2019;6;ofz007⁵ Curran D;Infectious Diseases and Therapy;2022;11;2265–2277⁶ Saguil A, et al. Am Fam Physician. 2017;96(10):656-663.⁷ Johnson RW, et al. BMC Med. 2010;8:37.⁸ Chen JY, et al. Popul Health Manag. 2012;15(6):391-7.⁹ Schmidt SAJ, et al. Br J Dermatol. 2021;185(1):130-138.
-
2024-04-22 醫療.婦產科
準媽媽懷孕時,準爸爸也須做好的7功課!選擇自然產,5方式可減輕孕媽咪疼痛
媽媽懷孕好辛苦 準爸爸也有7項功課得做好現代人生得晚、也生得少,孩子都是寶。不僅準媽媽要迎接身心理上的變化,準爸爸也要做好「準備功課」。衛福部國健署7項建議,讓準爸爸也能從容準備迎接新生命,參與懷孕生產過程,讓另一半感受到貼心與用心。國健署表示,媽媽在280天的懷孕生產的過程中,身心會有很大的改變,多數準爸爸一開始可能無法體會另一半懷孕的辛苦,如果準爸爸若能在懷孕生產過程中全心全意投入,對每一個細節都產生好奇並積極參與,不僅對準媽媽來說意義重大,也是孩子出生後幸福感的重要地基,為加速掌握父職角色,可透過以下7點建議,讓整個家庭都快樂期待寶寶的來臨。1、一起參與產檢:政府提供公費產檢共有14次,並有其他自費產檢項目,完整內容請利用延伸閱讀來了解。鼓勵準爸爸可善用陪產檢假陪同準媽媽產檢,諮詢醫師、助產師後共同決定產檢項目。透過產檢更清楚了解不同階段的胎兒成長及母體的變化,不僅可經歷孕育孩子的過程,也讓另一半感受到貼心與呵護。2、了解懷孕及生產的資訊:現代資訊流通發達,透過像是書籍、雜誌、網站,都能獲得豐富且多元的知識資訊,國健署上的「爸爸手冊」也可以做為指南書,「孕產婦關懷網站」或「健康九九+」網站之媽咪好孕館查詢,都可以幫助準爸爸們了解及學習。3、注意孕期營養均衡:懷孕後因為荷爾蒙的影響,飲食習慣可能不同於以往,有些準媽媽因為孕吐而胃口不佳,有些準媽媽則是胃口比懷孕前更好,當食物攝取太少或過多時,都可能導致營養不均衡。準爸爸可以多關心另一半的營養狀況,準備合宜的食物,若需補充營養品、保健食品,建議諮詢專業醫師、藥師、營養師。4、改善不良生活習慣:菸品對孕婦及胎兒會造成危害,二手菸、三手菸也是,如果您有抽菸習慣,請為了自己和親愛的家人努力戒菸吧!讓自己更健康,也能讓另一半在無菸環境下安心孕育寶寶。另外,準爸爸也應陪伴另一半同步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例如不吃高熱量食物、少吃油炸、勾芡、加工食品,或是宵夜、含糖飲料等,多選擇天然、當季、原型的食物,一起迎接健康新生活。5、參加爸媽教室:許多產檢院所都會舉辦爸媽教室,邀請專業醫護人員、專家教授各種孕產、育兒知識,包括懷孕生產知識、生產減痛課程、哺餵母乳、新生兒照顧,請安排時間和伴侶一起去上課學習陪伴照顧的技巧,共同參與孕產過程。6、準備孕產、育兒用品:懷孕期間要準備孕期、產後、育兒等相關用品,爸爸在此過程中也能認識這些產品的用途,同時學習相關育兒技巧,為將來的育兒做準備。7、討論生產、哺乳及育兒計畫:面對新成員誕生後的生活變化,建議懷孕中後期的夫妻,雙方需要討論生產、哺乳及育兒計畫,例如生產方式、陪產、如何坐月子、哺乳方式、是否要留職停薪或請育嬰假、孩子日後如何照顧及家務勞動分擔等等,這些都必須提前安排,彼此有共識,事先做好溝通及準備。孕媽咪要生了,陪產爸爸可做好5件事要迎接新生兒來到,每個家庭都得做足準備,到了最後要出生的時刻,陪產爸爸與孕媽咪面對「生產」當下的選擇,該如何做準備。衛福部國健署表示,母體正常的情況下,通常會選擇自然產,但如果有剖腹產適應症,務必和醫師討論後決定。孕媽咪在生產時,伴侶也可以做好5件事,讓過程更加順利。生產方式除了在醫療院所進行自然產、剖腹產,還有其他生產方式,可依孕婦健康狀況,在產檢時與醫師或助產師討論安全且是伴侶雙方想要的生產計畫。「母體正常的情況下,通常會選擇自然產。」國健署表示,如有剖腹產適應症,例如:胎位不正、前胎剖腹、媽媽有重大疾病、產程遲滯等,應與醫師討論後決定是否選擇剖腹產。建議規劃合宜的生產方式,不選擇無醫療適應症之剖腹生產。同時生產前可參考醫療機構生產計畫書,討論出你們覺得安全、舒適、愉快的生產方式。國健署提醒,孕媽咪待產過程中,準爸爸除了透過正向的話語來鼓勵伴侶外,若伴侶為自然產,準爸爸可事先與醫護人員討論後,透過以下5個技巧幫助伴侶減輕疼痛。1、在未破水的情況下,先生可協助太太在床上,改變較舒服姿勢或是詢問醫護人員是否適宜下床活動。在醫護人員的許可下,準爸爸可以協助伴侶下床或利用生產球改變姿勢2、準爸爸可以利用手或按摩工具,以伴侶覺得舒適的力道按摩背部、腰部、腿部及肩頸部。3、在醫護人員許可下,準爸爸可以協助伴侶沖熱水澡或進行背部熱敷,但避免使用暖暖包以防燙傷。4、準爸爸可以準備伴侶喜歡的音樂,舒緩產痛壓力。5、媽咪可用自己舒適的呼吸方式,可盡量使用慢速且深層的呼吸。責任編輯 吳依凡
-
2024-04-16 焦點.健康知識+
手術不要排週五?專家拆解「醫院不會告訴你的3個秘密」
你可以先知道: (1)主治醫師周末雖不在醫院、但還是與醫院保持聯絡,有必要時值班醫師都能打電話或視訊給主治醫師,傳言說法錯誤,而且平日的夜間、凌晨,主治醫師也一樣不在院,可見傳言說法不成立。 (2)小病不要擠去大醫院的正確原因是「分級醫療」,而不是「大醫院資源有限」,傳言說法錯誤。網傳「醫院不會告訴你的三個秘密 」影片,片中提到手術不要排在周五,因為周六很多醫師都排休、照護沒保障;以及大醫院資源有限人又多、小毛病靠蔥、薑食材,或是枸杞、菊花、黃耆、當歸等熬水喝,感冒、失眠、風濕痛等「就好了」。但專家表示,上述食材、藥材或許能在「症狀」初期、輕微時發揮緩解的作用,但是感冒分很多種、失眠也分很多種,傳言並未清楚說明這些配方適用的特定條件或對象、易生誤導,且部分藥材還有買不到、劑量要吃很大才有效等現實問題,對民眾而言未必實用。醫院不說的三件事? 原始謠傳版本: 醫院不會告訴你的三個秘密 主要流傳這段影片內容大致描述「如果你的家人動手術,選周五的風險比其他時間都還要高,因為手術隔天通常是術後問題最多的一天,週五手術隔天週六有很多醫師都排休,急診室通常是人滿為患,所以你的護理就很難有保障。第二點,很多人一生病就往大醫院跑,其實大醫院資源有限人又多,所以掛號難、就醫難,如果你是小感冒或常見的突發病,不用跑大醫院,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就可以了。第三,小毛病根本就不用吃藥,不用看醫生就會好了。(1)生薑蔥白熬水喝,感冒就好了(2)枸杞菊花熬水喝,肝火眼脹就好了(3)丹參當歸熬水喝,風濕疼痛就好了(4)酸棗仁龍眼肉熬水喝,血虛失眠就好了(5)黃耆生薑熬水喝,氣虛怕冷就消失不見了」。並在社群平台流傳:查證解釋: 住院沒有平日、假日 值班人力可call主治傳言提到的第一點「周五動手術風險最高」、「周六很多醫師都排休」。MyGoPen 致電諮詢一位在台灣的醫學中心、區域醫院、地區醫院擔任公關工作,目前在地區醫院服務的工作者,他表示,主治醫師通常會在周一到周五、甚至周六上午進行門診的看診,所以民眾容易誤以為周六、周日是醫師的放假日,但其實周末對醫院來說,只是少了門診,住院的部分和平日並沒有差別。 傳言提到「周六醫師都排休」,但沒有明確表達是指「主治醫師」或其他醫師。他強調,主治醫師巡房的時間,往往都是利用白天有空的時段,因為主治醫師的工作除了門診看診、住院巡房外,其他工作還包括開刀、進行檢查、教學研究與值班的工作,但即使如此,有些特別忙碌的醫師也會在周末、甚至休假日巡房。健保規定「醫師」要每天巡房 但不限主治 但主治醫師並非固定每天都會巡房,根據健保支付標準的規定「醫師應每日按規定巡房,未巡房者,不予支付住院診察費」,但健保署並未規定巡房必須是主治醫師。病人住院期間,主治醫師不在醫院的時候,不管是假日或是平日夜間,依規定院方都會安排專科護理師、住院醫師、值班醫師與 on-call 待命的醫師等等人力,現在甚至可以利用電話或視訊設備進行線上會診,隨時掌握病人的最新病況。 此外根據醫院公關表示,依照流程,病人如果有問題,也是先交由專科護理師或住院醫師先行處理,再來才是致電主治醫師請教或討論該如何處置,如果有必要,主治醫師也會趕赴醫院處理。而且醫師的開刀排程也必須事先進行登記,每位醫師幾乎都有固定的上刀時間,部分較資淺的醫師若排不到周一到周五,也是會安排周六、周日的刀,而開刀房也會安排足夠的醫護人力以因應開刀的需求。住院都須先預約 醫院會安排相應人力 另外住院醫師會有《勞基法》的問題, 而使得部分醫院周六、周日的住院醫師人力較少,這時候醫院就要安排值班醫師,目前臺灣醫界遇到的問題是臨床護理師人力不足,甚至因此關病床、減少住院量,相關的新聞時有所聞。傳言提到的「周六醫師都排休」並未說明醫院運轉的機制、住院現場人力安排的細節,實際情況是病人住院都是先預排日期,前一天再由醫院住院組各別通知每個病人是否有空床、是否依預約日期入院,在事先已有預約、可調整病人住院日期的情況下,醫院必須依規定維持醫病比、護病比,傳言說法為錯誤訊息。傳言第二項提到「小病不用跑大醫院」、「大醫院資源有限人又多,所以掛號難、就醫難」。根據健保署「分級醫療」的宣導,「醫學中心擔負有研究、教學以及急重症病患的治療照護,其他層級醫院則另擔負有任務及功能」、「為了紓解部分醫院擁擠情形,健保署推動雙向轉診制度」,並有部分負擔、掛號費等轉診優惠。傳言提到小病不用跑大醫院為正確說法,但「大醫院資源有限」則為易誤導的說法,會讓不清楚醫院分級的民眾以為是大醫院「資源少」,實際情況為大醫院「資源較多」、但任務不同。傳言第三項提到 5 種小毛病可以自己用食材熬水,MyGoPen致電諮詢中醫師張家蓓。 (1)生薑蔥白只對「初期」的「風寒型」感冒有效 傳言提到「生薑蔥白熬水喝,感冒就好了」,張家蓓表示感冒分很多種,西醫的感冒這兩個字,就跟中醫的感冒不見得那麼相似,西醫的感冒分為細菌或是病毒所造成的感冒,但是中醫的感冒是身體的一些免疫反應,例如身體遇冷、鼻黏膜血管收縮就是「風寒型」感冒,而新冠病毒則是「風邪型」感冒,傳言提到的「蔥白生薑」是針對風寒型的感冒,也就是一般口語常說的「冷到」打噴嚏、流鼻水的那種感冒,而且是初期才有用,蔥白生薑並不是每一種感冒都適合,這樣以偏概全的說法會讓民眾誤會,以為什麼感冒都能生薑蔥白熬水喝。(2)枸杞菊花只能緩解輕微眼痠 張家蓓指出,眼睛脹可能是用眼過度、也可能是眼壓上升,而枸杞菊花比較適合 3C 用太多的眼睛痠、眼睛血絲,非發炎的血管腫脹,如果症狀輕微,能用枸杞菊花煮水喝來保養、保健,但是如果已經是疾病的程度,喝了都不會好,那就應該要趕快看醫生。而且張家蓓表示,枸杞菊花其實沒味道,菊花只有香味、沒有甜味,而枸杞有酸敗味,這個茶飲常常會為了調整味道而加糖,一旦如此又會有增加糖份攝取的問題,提醒民眾注意。 (3)丹參當歸只能補血、活血 無法清熱 傳言提到「丹參當歸熬水喝,風濕疼痛就好了」,張家蓓指出,丹參有補血、活血的功效,而當歸也是補血、活血,所以如果這樣的配方用在虛症的經痛還算合理,但是用在風濕可能就太遙遠了,頂多就是讓風濕疼痛的部位有活血的效果,卻無法做到清熱、止痛、治療,傳言的說法對「風濕」這個疾病的定義有問題。 (4)酸棗仁大缺貨 血虛失眠通常夾雜其他問題 傳言提到「酸棗仁龍眼肉熬水喝,血虛失眠就好了」,張家蓓表示,這個配方也許可以有緩解的效果,但是卻有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買不到,大約 2 年前臺灣就出現酸棗仁科學中藥製劑缺貨的情況,去年 5 月主管機關、衛福部的中醫藥司回應相關事件時表示:「中藥供應資訊平臺」有接獲短缺通報、已協助調貨,但藥材本身沒缺。不過張家蓓表示,酸棗仁的供貨依然不穩定而且漲價,連產地中國大陸本身都傳出用大棗嫁接酸棗增產,傳言說法實務上並不可行,民眾根本買不到、買不下手。 張家蓓強調,酸棗仁很難吃,味道酸、苦、澀,睡不好的人有很多種情況,如果是胃不好、胃食道逆流引起的睡眠障礙,吃酸棗仁則會更睡不著,睡覺平躺後胃酸衝上來的症狀更嚴重,傳言提到酸棗仁、龍眼肉的配方治血虛失眠,但是現代人不可能只有單一種血虛失眠,可能是血虛失眠夾雜胃熱,或是血虛失眠夾雜血瘀,都要依照不同情況分別處理,不是一個配方就適用所有失眠、或是適合所有血虛失眠,傳言說法易生誤導。 (5)黃耆生薑熬水喝,氣虛怕冷就消失不見了 傳言提到「黃耆生薑熬水喝,氣虛怕冷就消失不見了」,張家蓓表示,黃耆生薑的配方要考量劑量的問題,黃耆主要功效是增強免疫力、補氣,但是劑量必須比較大,以一般煮水喝的情況來講,應該很難喝到足夠有效的劑量,頂多就是喝個風味茶、吃個風味湯的意思而已,很難達到藥用程度的療效。 張家蓓提醒民眾,傳言說法把問題、疾病看得太簡單容易,把疾病簡單化的同時,還可能忽略了造成這些症狀的實際病因,只用中藥材煮水喝緩解症狀,可能因此延誤即早診斷、治療,症狀往往只是身體發出的徵象,但中醫講求全人、全相的觀念,身體不適還是要找醫生,醫師診治尚且還要不斷分析、排除,才能辯證論治,以臺灣的醫療可近性、分級醫療架構,民眾還是可以得到相對良好的醫療照護,病人自行判斷風險大。結論 傳言提到三個醫院不告訴你的秘密,其中第一個有關不要安排在周五開刀、周末醫師排休多的說法並不正確,根據臺灣健保的支付規定,醫師必須每日按規定巡房,但並沒有規定一定要主治醫師才可以,也就是說包括住院醫師、總醫師、主治醫師都可以,醫療照護仰賴團隊、有必要的時候值班醫師都能聯絡主治醫師報告、討論,否則周間日的晚上,主治醫師下班離院也同樣不在院內,傳言說法顯然不符合醫院運作的實際情況、傳言說法錯誤。 傳言提到第二項為大醫院「資源有限人又多」為誤導說法,以醫學中心為例,醫學中心的任務包括教學、研究、服務,而且甚至還以急重症優先,醫學中心資源其實比較多,只是因為民眾迷信大醫院醫術好,所以輕症也到大醫院就醫才造成人多、才顯得資源「有限」,傳言「資源有限」的說法易生誤導。 傳言第三項提到的利用蔥、薑、龍眼肉等常見食材,或是枸杞、菊花、當歸、黃耆等常見中藥材熬水喝能用在感冒、失眠、眼脹、風濕痛等,「熬水喝小毛病就好了」,但專家表示,上述配方都只是輕微、初期時或許有效,且只針對症狀、並未區分造成症狀的是哪些不同疾病,建議民眾若有不適還是應該就醫,以免延誤病情小病變大病。(本文轉載自《MyGoPen》查證參考:https://www.mygopen.com/2024/04/hospital.html)
-
2024-04-15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請對護理人員給予應得的尊重
【編者按】:醫病平台在春節過後,邀請到兩組護理人員就他們的不同位階分享他們對護理教育以及護理工作的感受與心聲。在第一組(2/19,21,23)的護理系師生寫出他們對「護理工作的學與教」的看法,第二組(3/18,20,22)護理系畢業後在國內經歷過不同的臨床職場訓練,而走入不同生涯規劃的心路歷程。他們分享護理工作的心得,也發出希望提高「友善職場環境」的呼籲。感動之餘,我們邀請了兩位醫師發表他們對護理師需要得到尊重的看法。一位當過兩個大醫院的行政首長又是護理界傑出領導人物的夫君,寫出護理人員的奉獻以及他們應得的尊重。衛福部王必勝次長寫出政府對護理人員的肯定以及正在改善的政策。本人也從醫學教育的角度指出國內外護理人員在臨床醫學教育的重要性。 醫院裡照顧病人的人員中,最多的是護理師;與病人相處時間最長的,也是護理師。她們接受醫師的醫令,指揮護佐,親切的照顧病人,還要面對家屬。最大的願望就是讓病人順利恢復健康,回到家庭及社會。她們所獲得的報酬及尊重,遠比醫師低。我內人周照芳1964年台大護理系畢業,進入台大醫院服務:從初級護理師、督導、副主任到主任。我1964年台大醫學系畢業,服兵役一年,1965年進入台大醫院任職,從住院醫師到主治醫師,也擔任台大醫學院教員:從講師、副教授到教授。曾任台大醫院副院長。兩人在台大任職三十多年,於1997年從台大退休,到恩主公醫院擔任創院正副院長。兩人並肩從事臨床醫護工作,可以深深體會護理工作的辛苦及對醫療的奉獻:護理師長時間接近病人,不分晝夜,照顧病人及家屬,對醫療的貢獻,不亞於醫師,但是護理師所受到的尊敬、感謝及待遇,則遠低於醫師!我們兩人白天一起去醫院上班,到下班時,她很少能準時下班,我只好等她下班 ! 她的工作時間比我長,待遇則比我低。我們兩人到恩主公醫院後,成功的實施全院全責護理:照顧住院病人的工作,全部由護理師與醫院聘任的護理佐理員(護佐)負責,家屬不必親自來照顧或出錢請照顧服務員(照服員)來照顧病人;家屬只來問候病人即可。因為護佐穿紫色衣服,被病人暱稱為紫衣天使。照顧的結果,深受病人及家屬的感謝。出院病人寫給院長的感謝函,首先感謝紫衣天使,其次為白衣天使,最後才感謝醫師。我們的護理師走到菜市場,常會受到感謝!可見實施全責護理,可以提升護理師的社會地位。照芳因為推動全責護理,感動周大觀基金會的創辦人周進華伉儷,而贈給她「全責護理推手」的全球熱愛生命獎章。在她多姿多采的護理生涯中,看到她盡心盡力,為提升護理品質,改善護理工作環境及人員的待遇而努力。她退休後,仍跑遍全台灣推動全責護理!希望提升台灣的護理品質到達國際水準。 欣聞衛生福利部護理及健康照護司蔡淑鳳司長提出護理人力政策整備12項策略計畫:「這項計畫每年所需的經費約為180億,並需跨部會協力辦理。接下來,將透過投資護理人力培育及留任的奬勵與建立規範機制,促成資源到位,達成2030年需增加5-7萬護理人力,以確保病人安全、護理留任、醫院永續及全民共好的目標。」期待這項計畫能夠提升社會對護理師的尊敬,並且提高護理師的待遇薪資。讓整個社會能普遍尊重及感恩護理師的奉獻!延伸閱讀:2/19 護生看醫療環境2/21 我的護理志業2/23 護理友善職場環境維護,沒有局外人——將心比心的教學3/18 有護理師在,真的讓我們很安心3/20 感謝護理職涯中的你/妳,成為我持續在護理工作努力的養分3/22 由護理臨床教育反思護理專業與自我成長4/15 請對護理人員給予應得的尊重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4-15 名人.黃達夫
黃達夫/醫界應讓民眾相信 提高健保費值得投資
欣聞民進黨主席、總統當選人賴清德啟動黨務革新三大任務,籌畫在五二○上任前,完成國家希望工程議題論壇,其中以「健康台灣」及「投資未來世代」最為迫切,要透過論壇為新政府的重點執政方針做好準備,來回應社會。準總統主張通過原則性「健康憲章」設計不同年齡、性別、族群的健康照護政策,投資癌症新藥基金、改善醫護人員工作環境、確保醫療品質,全方位推動「健康促進」政策。個人非常認同上述針對台灣當前醫療問題所提出的改革方向。相較歐美日 台灣健保投資不足近年來,台灣醫界及公衛學者討論最多的是,台灣醫療保健的投資相較美國健保支出占GDP的18%,歐洲多數國家約12%,而鄰近的日本及韓國約10%,台灣的健保投資則只有6.4%,顯然相對不足。根據過去經驗,要人民繳更多健保費,並不容易。因此,要提升健保費率,須要政府的魄力及說服力去取得人民的認同。固然,錢不夠,醫護血汗,甚至出走,就不容易把照護的工作做得完善,全民就不會健康。可是,花了錢也不能保證人民就會更健康。要提升國人的健康餘命及癌症存活率等健康指數,則須要健保支付制度的重新規畫。台灣健保支付制度,最嚴重的謬誤是「論量不論質」,譬如,慢性疾病的預防及控制,最重要的是,健康的飲食及良好生活習慣的養成,而不是抽血、檢查及吃藥。可是,台灣的健保支付制度,卻完全忽視醫護專業的重要性以及醫師腦力、心力與時間的投入,只有檢驗、檢查、用藥及手術等有形的醫療處置才付費,而且,不論有沒有必要,做好或做不好,都照樣埋單。結果,很少醫師願意做白工,花時間在病醫溝通,費心去了解病人飲食生活習慣的偏差,耐心衛教,也無法幫助病人改變他們的生活,病情就不容易好轉。國人頻看病 醫療結果沒比較好所以,儘管健保提供台灣人民便宜又方便的就醫機會,台灣人民平均一年看15次病。歐美國家人民看病沒有台灣容易,平均一年看三到五次門診,醫療結果卻沒有比台灣差。台灣健保實施已近卅年,台灣人民的不健康餘年愈來愈長,洗腎人口也沒有減少,仍然號稱「洗腎王國」。美國癌症死亡率自1991年逐年下降,台灣仍舊增加中。很值得台灣政府、醫界及人民省思。因此,我建議賴總統賴醫師此次「健康台灣」推動,一定要把重點放在如何「確保醫療品質」,確保醫療品質不應是空泛口號,要有具體、科學的方法,更要有執行結果的評量。當醫界要求人民投資健保的同時,相對的醫界也要向人民承諾,醫界會以可測量的方法確保醫療品質,用數字讓人民看到國人健康提升。唯有如此,才可能讓人民相信,提高健保費率是一項值得的投資。
-
2024-04-14 醫療.新陳代謝
血糖劇烈震盪損害健康 科技控糖助穩定血糖
過去,糖尿病病患監控血糖,多聚焦於空腹血糖、飯後血糖與糖化血色素(HbA1c)等數值,但研究顯示,除了血糖過高、過低會帶來傷害,當血糖波動很劇烈,長期下來,併發症風險也會增加。因此了解血糖波動幅度、監控血糖趨勢變化,並精準找到自己的控糖模式,顯得格外重要。隨著連續血糖監測器(CGM)、自動胰島素輸注系統問世,「科技控糖」讓糖友更精確掌握血糖變化、精準給藥,醫護人員及衛教師則更能幫助糖友釐清問題,且提出符合所需、更個人化的解決方案。Q1:控糖時,為何需掌握血糖波動、了解高低點變化?血糖波動的控制對於糖尿病患者而言至關重要。林口長庚醫院兒童內分泌暨遺傳科主治醫師羅福松強調,血糖的劇烈波動,易對患者造成即刻的身體不適,如疲勞、注意力不集中,甚至情緒波動,此外,也會引起慢性發炎,並增加心血管疾病、腎病和神經損害等併發症風險。而對年輕型的糖尿病患者而言,則容易因迷走神經病變,造成胃輕癱,也就是胃功能近乎癱瘓,食物消化大受影響。林口長庚醫院兒童內分泌暨遺傳科主治醫師羅福松表示,透過監測血糖的高點和低點,醫師能及時調整治療,像血糖過高可能導致疲勞、注意力不集中等問題,當血糖值超過250mg/dL,便容易因為脫水造成酮酸中毒;而血糖低於70mg/dL,則可能導致頭暈、意識模糊,甚至產生生命危險,尤其第一型糖尿病的兒童,在夜間更要特別注意血糖過低的問題。不只如此,了解血糖變化的細節,還能協助醫師為患者設計個人化的治療計畫,包括藥物種類和劑量的調整、飲食計畫與運動方案的優化等,避免血糖過高、過低造成傷害。Q2:在血糖監控的指標中,TIR(Time in Range)是什麼?代表哪些意義?事實上,血糖波動的管理不僅包括觀察高低點,更重要的是關注血糖值在理想範圍(70-180mg/dL)內的時間比例,這數值即為目標範圍內時間TIR(Time in Range)。相較之下,糖化血色素主要觀察的是血糖長時間控制狀況,而了解TIR,則可更精確知道血糖短時間起伏及趨勢變化。目前建議TIR需控制在70%以上,為血糖控制理想目標,若以24小時為基準,表示一天有17小時左右,血糖須維持在上述範圍。而TIR指標較低與多種併發症風險增加有關,TIR較高,代表血糖控制穩定,有利於減少併發症風險、提高生活品質。Q3:若想進行連續血糖監測,目前有哪些選項?當糖友想了解血糖的高低點、趨勢變化,及TIR的時間比例,就要考慮運用連續血糖監測器做輔助。馬偕兒童醫院兒童內分泌科主任丁瑋信分析,市面上的連續血糖監測器有以下特點:1.主要裝置於皮下組織。2.組成構造包括感應器、傳輸器,感應器負責讀取數據,傳輸器則用在傳送數據。3.主要原理為透過偵測皮下組織中的葡萄糖液濃度,了解血糖變化趨勢。4.數據可上傳雲端資料庫,供使用者讀取,經使用者同意,也可讓醫護人員讀取。目前分三大類型(見下表)。Q4:需胰島素治療的病患,搭配連續血糖監測器,有哪些幫助?1.讓血糖波動趨於穩定:醫護人員及衛教師不約而同發現,選擇適合的連續血糖監測器,糖友進行胰島素注射時,對劑量及施打時機的掌握,就會更為精準,血糖波動的幅度也會比較小,且趨於穩定。2.減少血糖波動過大所造成的種種傷害:臺大醫院小兒部小兒內分泌科主治醫師童怡靖指出,當血糖波動過大,對於學齡前的第一型糖尿病童,更是影響深遠,這些病童一旦常出現低血糖問題,可能影響其神經發展、學習表現。若使用連續血糖監測器了解血糖變化,可適當調整胰島素劑量,避免低血糖發生,便可減少上述風險。3.更了解血糖趨勢變化,胰島素劑量更精準:馬偕兒童醫院兒童內分泌科主任丁瑋信表示,一般驗血糖的方式,多為一天四、五次,而這樣的方式只讓人了解某個時間點的血糖值,無法了解血糖變化全貌。假設飯後血糖為180mg/dL,可能是從220mg/dL降到180mg/dL,也可能是從130mg/dL升到180mg/dL,兩者的處理原則不一樣,若是前者,只要觀察即可,若是後者,則需要追加胰島素,當瞭解血糖趨勢變化,治療才會更精準。Q5:胰島素施打除了手控,是否還有「科技控糖」新選項?過去糖友注射胰島素,多用手控,近年來,若想運用科技控糖,已有「自動胰島素輸注系統」可供選擇。配合連續血糖監測器,測得的血糖數值可即時傳送到該系統,系統便可根據使用者預先設定的血糖目標,結合使用者的歷史數據紀錄,通過演算法及時且精準計算所需胰島素劑量;同時,在避免低血糖風險的情況下自動注射胰島素,讓血糖控制更有效率,也更能精準達標。臺大醫院小兒部小兒內分泌科主治醫師童怡靖也觀察到,連續血糖監測器若察覺低血糖風險,便會發出警示,自動胰島素輸注系統也會停止注射胰島素,保護糖友免於低血糖傷害。在餐後,血糖監測器若測得血糖偏高的情況,自動胰島素輸注系統會即時追加胰島素劑量,穩定糖友的血糖。Q6:糖友如何挑選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及模式?面對胰島素治療、連續血糖監控模式的選擇,每個人的考量都不一樣。根據三軍總醫院代謝防治中心組長陳思羽及臺大醫院小兒部小兒內分泌科主治醫師童怡靖的分析,以下族群可考慮運用自動胰島素輸注系統,搭配連續血糖監測器,協助有效控制血糖。包括:1.有甲狀腺疾病、免疫問題等,血糖波動較大。2.工作行程緊湊,用餐不定時、不定量。3.血糖難以控制,數值總是不理想。4.想更精準掌握血糖變化,讓血糖更穩定。5.若病童不太會打胰島素,加上學校老師不願幫忙,即可考慮。根據健保署資料,對於第一型糖尿病病患、懷孕之第二型糖尿病或妊娠糖尿病,且接受胰島素注射者,健保給付一年兩次連續血糖監控費用,有助減輕病患家庭負擔。自動胰島素輸注系統,目前為自費。Q7:糖友如何運用科技控糖在血糖管理產生改變?三軍總醫院代謝防治中心組長陳思羽亦察覺到,不少糖友因選擇適合的胰島素注射方式與連續血糖監控,生活出現轉變。舉例來說,曾有一位男童患有第一型糖尿病,父親想盡辦法,希望男童可以使用連續血糖監控、自動胰島素輸注系統等科技控糖方式,好好監控、維持血糖平穩,但男童始終拒絕配合。後來,三軍總醫院代謝防治中心組長陳思羽便改換一種方法,運用溝通、尊重的態度邀男童先裝連續血糖監測器七天,當男童看到血糖數值趨勢,並發現可透過飲食、運動、用藥管理血糖,便改變想法,接受連續血糖監測器及自動胰島素輸注系統的科技控糖,對血糖控制也更積極。目前,這位男童已是大學生,對財經很有興趣,他常把血糖趨勢當財務報表研究,隨時調整,生活更添樂趣。
-
2024-04-12 焦點.元氣新聞
已逝齊邦媛「一創舉」讓所有生者驚嘆、感懷:「是您像春風讓我們溫暖!」
台大外文系名譽教授齊邦媛於3月28日凌晨辭世,享嵩壽101歲。今天聯合報頭版、中國時報頭版刊登一則署名「羅齊邦媛」的廣告,她向社會大眾優雅告別,「再次感謝所有一切賜予我的溫暖」。作家顏擇雅、馬世芳和韓良憶等,皆在臉書也表達對齊邦媛的感謝。顏擇雅說,看來是生前交辦事項,「讓所有生者都覺得好溫暖。」齊邦媛過世後買報紙頭版廣告謝大家今天齊邦媛於聯合報與中國時報頭版報頭刊出的廣告,內容寫著:「所信的道我已守住了,當跑的路我已跑盡了。感謝百載護我愛我的親人好友,感謝長庚養生文化村予我20載的靜謐寫作暨悠然養生境界。感謝長庚醫療系統20載予我的醫護暨健康。再次感謝所有一切賜予我的溫暖。羅齊邦媛」。過世後買報紙頭版廣告謝大家 讓所有生者覺得溫暖作家顏擇雅在臉書表示:「齊邦媛過世後買報紙頭版廣告,謝謝大家,還簽名。看來是生前交辦的事項。」她也說:「我想不到前例,覺得她好有創意,好有自己風格。讓所有生者都覺得好溫暖。」韓良憶則說:「感覺一陣最溫柔的春風,拂上心坎。」馬世芳說:「我們才要謝謝齊姑姑。」 齊邦媛過世之後,許多故舊與後輩紛紛寫下對「齊老師」的紀念與追思,作家袁瓊瓊日前在臉書專頁提到「這輩子絕無僅有,跟齊邦媛老師唯一的一次交集。」齊老師曾經給她兩件忠告,分別是走路和寫小說,但她很慚愧,都沒照著做。袁瓊瓊寫道,當時齊那媛可能七十多歲,說每天都要走上一小時。瞇瞇笑著說:走路可以想好多事。「齊老師是八十歲開始寫《巨流河》的。八十歲還那麼硬朗,跟她喜歡走路一定有關係。我別的學不來,至少要開始走路。齊老師說了:「每天走,慢慢身體就好了。」她說:「我要相信齊老師。」齊邦媛生前表示「別為我舉辦追思會」齊邦媛80歲時住進養生村,完成30萬字的回憶錄「巨流河」震動華文世界。她生前曾致電記者,表示一旦自己離開這個世界,希望大家不要特別為她舉辦追思會,「我不是一個熱鬧的人,我想我應該做一個好的表率,不要叫別人拿俗套紀念我」。她還交代記者告訴親友和讀者,「我很愛大家,如果我走了,希望大家安安靜靜高高興興紀念」。蔡英文總統3月30日在臉書發文悼念齊邦媛,「台灣文學是我們的文學,巨流河的齊邦媛,是台灣永遠的齊邦媛」。謝謝齊邦媛老師,將台灣文學的湛藍與靜美,帶到世界,「她也永遠是台灣文學長河中的粼粼波光」。(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4-12 焦點.元氣新聞
化療頭髮掉光、與家人道別後卻被告知沒罹癌!醫「一句話」更讓她憤怒炸鍋
日前高雄市立民生醫院發生「開錯刀」的重大病安疏失,無獨有偶,近期國外也有不少烏龍的醫療疏。一位德州媽媽「被宣布罹癌」化療頭髮掉光才又被告知沒事,醫生們竟還「祝賀」她沒有罹癌,而不是為他們的診斷錯誤抱歉,讓她感到非常憤怒。根據聯合報報導,民生醫院的醫療疏失為1名年長黃姓男病患因低血壓住院,與另一名張姓男病患住同間病房,4日當天張男要做胸腔引流手術,沒想到工友卻將黃男送入開刀房,護理師要給藥時才發現黃男不在病床上,馬上前去制止胸腔外科醫師,但沒想到手術竟已經完成。捷克孕婦無辜「被流產」日前捷克也有發生懷胎4個月的孕婦到捷克布拉格一所醫院做例行檢查,不料卻被院方搞混成另一名病患,她在未經同意下接受子宮刮除術(curettage),導致腹中胎兒流產的悲劇。德州媽媽「被告知罹癌」 接受化療還跟家人告別前天(9)日又有來自英國鏡報《Mirror》的報導,一位39歲、有2個孩子的德州媽媽Lisa Monk因胃痛,本來懷疑是腎結石,於2022年底前往醫院接受CT電腦斷層掃描。檢查顯示她有兩顆腎結石,但也發現她的脾臟上有一個腫瘤。腫瘤已於去年一月被切除,但最後也切片檢查出她罹患癌症─血管癌(an aggressive form of blood vessel cancer),醫生告訴她,這是一種在脾臟中發現的罕見血管型癌症,並且已是晚期。當時她被告知只剩 15 個月的生命。Lisa Monk開始接受化療,不斷掉頭髮;第二輪化療反應更劇烈,皮膚變色、嘔吐、頭髮也掉光了。她並在「以為只剩下15個月」生命最後階段開始與家人告別。Lisa告訴2個孩子,她的情況很糟糕,但「我會努力與之抗爭。」Lisa說兒子顯得很難過,而小女兒較善於隱藏自己的感受,但「我卻從老師那裡得知,她在學校才表現出悲傷欲絕。」但就在後續的一次例行回診,她居然被告知當時第一份病理報告是錯誤的,也就是她並未罹癌症。醫師說她的脾臟只是因血管活動即將破裂,但裡面並沒有惡性腫瘤。更讓她感到憤怒的是,當時醫生們「祝賀」她沒有罹癌,而不是為他們的診斷錯誤抱歉。Lisa雖感到慶幸,但在這一年裡,她因為接受化療讓身體飽受催殘,她感覺內臟彷彿被「煮熟」了。她與家人們內心所受到的折磨更是無比煎熬的過程。4步驟避免離譜醫療疏失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在臉書表示,類似這些醫院開錯刀、看錯病等醫療疏失,都是因醫療上沒有落實「起司理論」的結果,也就是說,醫療人員如果少了「起司驚惕」,如果少了「落實理論」,最終就是「給錯藥、打錯針、開錯刀」!黃軒建議從以下4個層面改進,這些步驟真的很重要,一定要落實,才不會發生離譜疏失。1. 加強病人身份驗證程序確保每一步驗證,都不被忽略。禁用床號!因為床號,是常常會被更換的,而是以姓名、生日、身份字號、性別…一系列作驗證的。2. 提升溝通效率交班落實,確保所有醫護人員都清楚病人目前狀況和需求。3. 培訓醫護人員不時的進修課程,培訓醫護人員,提高他們對於潛在錯誤的警覺性。4. 建立雙重檢查系統在手術前進行多次確認:可以用電腦系統確認可以向病患手圈確認可以向病人說明確認(即便病人昏迷,電腦和手圈仍可協助辨別身分)(資料來源/《黃軒醫師 Dr. Ooi Hean》臉書粉絲專頁)【資料來源】.《Mirror》 .《黃軒醫師 Dr. Ooi Hean》臉書粉絲專頁.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04-10 癌症.肺癌
【初確診晚期肺癌手冊免費索取】肺癌學姐長12封信:心理腫瘤不可忽視 爭取最長存活期
許多患者罹癌不只身體受苦,與心理層面的交錯影響,更是大大影響了生活,近30年來,心理腫瘤學受到世界各國臨床醫療及研究人員重視,迅速發展成為癌症學中的次專科。根據研究指出,肺癌病友的憂鬱情緒在所有癌別中比例最高,若屬於中度到重度憂鬱症的肺癌病友,出現預後不良的可能性高出2至3倍。為鼓舞初確診肺癌的病友及家屬,能更妥善調適心態,「台灣全癌症病友連線」邀請12位抗癌成功學長姐,一同寫下《給晚期肺癌病友的12封信》衛教手冊,將印製1萬本,發送至全台癌症資源中心,提供民眾免費索取。其中不乏有超過5年甚至10年的故事,希望病友及家屬能夠盡快走出初確診的低潮,建立治療信心,與醫護人員討論治療策略,朝最長存活期目標邁進。肺癌逐漸邁向慢性病化管理 重視病友心理照護才能兼具治療效果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陳育民表示,初確診晚期肺癌的病友除了需要完整的治療策略,爭取超越五年的存活期目標,在展開治療前,也應調適罹癌所帶來的焦慮與沮喪的情緒,才有機會發揮最大的治療效益。陳育民說,晚期肺癌治療相較於過去,已有相當大的進展,過去晚期肺癌的五年存活率只有10-15%,所幸隨著醫療進步,現已可利用基因檢測找到合適的治療方式,也能維持較佳的生活品質。不過,對於初確診時帶給病友巨大的衝擊與生命威脅,往往讓病友及家屬感到震驚、懼怕、甚至無法置信而想逃避現實,若是演變成憂鬱情緒,更可能會出現胃口不佳、失眠等生理症狀,反而影響病友後續治療成效。台灣肺癌學會理事長楊政達也提到,為提供晚期肺癌病友更完善的治療與照護,肺癌團隊已從原有的核心科別,胸腔內科、胸腔外科、腫瘤內科,逐漸延伸到診斷相關的科別,治療過程也會依據病友的需求,適時加入輔助的專科醫師,如中醫科的調理、皮膚科的副作用管理等;而在心理層面方面,就會有諮商心理師加入,以降低病友負向情緒,協助情緒宣洩與支持。若是可以在治療前期就有病情穩定控制的成功學長姐分享其抗癌歷程,提供給初確診的病友抗癌參考指標並建立治療信心,相信可以為病友帶來更大的抗癌動力。晚期肺癌爭取最長存活期 學長姊抗癌經驗建立出確診病友信心「恐懼會傳染,希望也是」,這是來自《給晚期肺癌病友的12封信》裡面的1句話。抗癌學姐夏女士退休後,準備開始規畫第二人生,對於長期的肋骨疼痛,原以為是更年期所致,進一步檢查才發現確診四期肺癌轉移肋骨,當下內心驚慌,悲傷到整日躺在床上,自我價值感低落,一直感到非常焦慮,不僅執迷於非正統療法,甚至嘗試各種偏方,事後發現只是在轉移內心焦慮與悲傷。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重症醫學中心主任夏德椿提醒,臨床上初確診晚期肺癌病友對罹癌的恐慌與焦慮,多半來自於網路鋪天蓋地的資訊及未知的存活期,近年來肺癌藥物持續進展,病友的治療選擇越趨多元,初確診的病友建議與醫師討論未來五年完整的治療計畫,有策略的安排用藥的順序,拉長每一種藥物的使用時間,爭取最長存活期。夏德椿提到,上述的夏女士雖然一開始誤信偏方,所幸在病友團體學長姐的支持之下,開始穩定腳步應對罹癌挑戰,而後進行基因檢測,屬於EGFR基因突變,因此經醫師評估從第二代標靶藥物開始治療,三年後出現抗藥性,再接續服用第三代標靶藥物,目前抗癌已超過五年,副作用也控制相當穩定。《給晚期肺癌病友的12封信》從心出發 打造肺癌慢活計畫台灣全癌症病友連線理事長吳卉汝表示,「生病是一場意外,而不是被處罰」,我們都不應該讓自己或家人陷入憂傷的情緒中而不可自拔,無論病友或是照護者,都會有焦慮情緒的問題,也有研究指出,癌症病友的照護者近5成出現憂鬱及焦慮傾向。吳卉汝呼籲,病友及照護者的內心照護都相當重要,專科醫師的任務是為我們爭取超越五年的存活期,而成功學長姊的經驗分享與鼓勵,則是帶領病友及家屬在抗癌路上,從心出發,面對即將來臨的挑戰能知所因應,從容不迫地打造肺癌慢活計畫。《給晚期肺癌病友的12封信》衛教手冊印製10,000本,後續會發送至全台癌症資源中心,歡迎免費索取,如果需要更多的協助,請洽台灣全癌症病友連線。📌台灣全癌症病友連線臉書專頁 📌台灣全癌症病友連線官網
-
2024-04-08 活動.活動
【即刻報名】2024永續健康未來醫療趨勢論壇 邀請近20位權威講者!
【論壇資訊】📌時間:2024/05/11(六)10:00-16:30(9:30開放入場)📌地點:張榮發基金會國際會議中心1101會議室(台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11號11樓)👉報名:限額300名,先報先贏!(依網路報名優先順序決定錄取及備取順位,需待主辦單位確認順序後,以簡訊發送報名成功通知為主。)《活動前言》2024年是台灣邁入新時代的關鍵時刻,疫後醫療新型態漸漸成型,衛福部日前通過《通訊診察治療辦法》修正草案,今年4月正式上路,將進一步落實遠距醫療的方便性與普及性。 數位醫療發展更是促進醫療平權,加速醫療科技整合 AI智慧與資訊流成重要趨勢,台灣2025年即將成為超高齡社會,以人為本的照護計畫全面啟動,大病人小醫院改變了未來就醫的環境。為了凝聚高雄醫學大學傑出校友的影響力,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與高雄醫學大學、傑出校友前立法委員張育美及高雄醫學大學眾多的優秀校友們共同舉辦《2024永續健康未來醫療趨勢論壇》,旨在為未來醫療發展提供一個交流與倡議的平台。期盼透過本次論壇,能夠集思廣益,為促進台灣醫療發展做出貢獻。《五大趨勢》本次論壇將聚焦於未來醫療發展的五大趨勢,包括:數位轉型:隨著科技的進步,數位技術已逐漸融入醫療領域。未來,數位醫療將會更加普及,為醫療照護帶來質變。虛擬醫療照護:虛擬醫療照護可以打破時空限制,讓民眾更容易獲得醫療服務。未來,虛擬醫療照護將會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醫護勞動力:隨著人口老化與慢性病盛行,全球面臨醫護人力短缺的挑戰。如何提升醫護人力資源的效率與品質,是未來醫療發展的重要課題。健康平權:健康平權是指所有人都有獲得優質醫療服務的權利。如何縮小健康差距,是未來醫療發展的重要目標。永續發展:醫療資源的永續發展,是確保民眾健康福祉的重要保障。如何提升醫療資源的使用效率,是未來醫療發展的重要課題。《精彩議程》
-
2024-04-03 醫聲.癌症防治
2024癌症論壇/多發性骨髓瘤治療完整 存活期倍增減少醫療照護負擔
血液性癌症近年的治療大有進展,多發性骨髓瘤就是一個鮮明的例子。「一名住在恆春的難治性多發性骨髓瘤患者,因疾病併發症侵襲骨頭加上腫瘤壓迫,每次北上到台中看診,都要坐輪椅,使用了anti-BCMA類的新藥後,阻止了病況惡化,患者已經可以正常走進門診。」台中榮總血液腫瘤科主任滕傑林興奮地說。多發性骨髓瘤是體內漿細胞出現病變所引起,以多發性病變和影響血液系統為特徵,會引起骨折、高血鈣及腎衰竭等併發症。滕傑林指出,初診斷的病人, 2/3 有骨頭疼痛,另外1/3已有腎臟併發症,病況惡化到連自主生活都很難;傳統治療病人約2到3年的存活率,但近年藥物發展快速,5成的患者存活率可延長到5年。多發性骨髓瘤難治 需配合醫療團隊、及早用藥由於99% 的漿細胞具有B 細胞成熟抗原(B-cell maturation antigen,BCMA),最新的藥物就是作用在此,與 CD3 (+) T 細胞接受體結合後殺死癌細胞,目前被核准用於曾接受四線治療的難治型或復發型患者,三分之一難治型的病患可以得到完全緩解,目前仍未健保給付。實際上,多發性骨髓瘤的是一個治不好、但要好好治療的疾病。滕傑林指出,新診斷的患者,第一線用藥後只有一成的機會成為難治型;使用到第二線用藥後,難治的比例從一成升到三至四成,到了第三線用藥後,難治型增加到6成。新藥的加入可以大幅提升病人的生活品質,減少後遺症產生的醫療及照護成本,但台灣健保經費有限,獲得給付的時間落後日韓一到兩年,各界應思考如何解決健保財務的困難,讓病人更早使用到藥物,達到最好的效益。在等待新藥的同時,滕傑林強調,多發性骨髓瘤雖然無法治癒,但只要病人與醫療團隊合作定期追蹤,出現復發跡象即早介入治療,病情都能獲得控制,以台中榮總為例,會由醫療團隊的個管師與病人追蹤,互相加LINE,讓患者隨時隨地可以找得到醫護人員,建立病人的安全感很重要,這也可以減少患者失聯的機會。「友善抗癌,心願大聲說」:患者要縮小治療期待的差距,必須先學會當個病人,吸收正確的知識;而政府的資源須合理分配,即使是擴大資源也要民眾配合,例如增加部份負擔可能性。更多內容請點2024癌症論壇線上策展網頁
-
2024-04-01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角色易位的體驗——由醫師身份轉變為病人家屬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當醫師變成家屬時」,由三位醫師分別寫出自己的家人生病時的心路歷程。一位醫師正在為病人進行內視鏡檢查時,父親急電告知心臟不適,但他卻無法即時回家照顧、事後陪父親看病,發現自己以家屬立場對一些「司空見慣」的醫療作業,如不同醫療的選擇以及簽同意書都有截然不同的感受,而對自己的醫療行為產生深刻的反思。一位老人醫學的專家由祖父被發現倒地、骨折、臥床、意識混淆、到最後死亡的親身經歷,聯想到正在照顧的老病人面臨的生命末期,而感慨在高齡病房裡,照顧這些失能老病人的人生最後一段路,就如他所希望阿公能獲得的醫療照顧一樣,能走得「無病無痛」,走得有尊嚴。一位退休的老醫師,寫出自己正面臨摯愛的胞妹罹患失智症的不捨。他深知,到目前為止,阿茲海默失智症的病程是一條走下坡的不歸路,不論做得好不好,盡量鼓勵失智者去做她還能做的。同時家人也要學會欣賞失智者仍保有的部分,不要為其失去的能力嘆氣、婉惜。平常在臨床照顧病人上,遇到許多病人以及病人家屬,雖然自認為常常以同理心來替對方著想,尤其在臨床處置需要進行侵入性檢查及治療時,直到去年底遇到家人生病時才有更深一層的體會,因為以前或許是站在籬笆的另一端來看待,直到親身經歷過才知道身為病人家屬的不安及惶恐。在一個正在幫病人做胃鏡及大腸鏡的下午,剛好做完一位病人的檢查,在等候下一位病人的準備空檔時,突然接到父親的來電,告訴我他忽然覺得心悸不舒服,用家用血壓計血壓量不太出來,用家裡的聽診器聽到心臟跳動得很快,問我目前該怎麼處理?該去附近的診所還是去醫學中心的急診?我聽症狀比較像是心律不整,但是無法確定是哪一種心律不整,故請他趕快叫救護車到以前服務過的醫學中心急診。掛完電話之後,心中還是覺得七上八下的,在幫下一位病人做完大腸鏡後,又撥了電話回去問看看到了醫院了沒?當時電話那頭是母親接的,說快到了,因為怕等救護車太慢,且老人家不喜歡讓救護車開到家門讓街坊鄰居出來觀看發生什麼事了,雖然覺得有點不知道該說什麼,還是請他們要注意安全。因為他們不是醫護人員,不曉得心律不整的病情變化嚴重性,覺得症狀還能忍受才自行開車前往。於是,我又懷著忐忑的心情做下一位病人的檢查,做完這位病人的檢查後,又打了通電話詢問目前情況如何?父親說心律不整有被處理了,他請急診醫師跟我說一下情況,對方告知我父親是陣發性心室上頻脈,狀況經過藥物給予後,心跳速率已經緩和下來了,觀察一下子後會返家再回心臟科門診追蹤治療,於是跟他道謝後,麻煩幫忙掛一位專門做心臟電生理治療的醫師門診。知道確切的病因後,忐忑的心情才緩和下來。過了週末後,剛好遇到年度休假,便陪著父親回診去了解心律不整的後續處置,那位醫師看了當時的心電圖之後,說心臟的傳遞系統中多了一條會放電的迴路,需要住院做電生理檢查來把線路給電燒掉,我父親回頭看了我一眼,我其實也有點震驚,雖然知道該這樣處理,但是對於自己家人遇到這種事還是會有點惶恐及不安。於是我就請教醫師:「做這檢查風險很高嗎?」心臟科醫師:「風險不高,但是侵入性檢查還是有一定的風險。」我問父親:「既然風險不高,您想做嗎?」父親:「那就做吧!不然還是有可能會再復發。」走出診間後,我傳簡訊問了一位也罹患相同疾病的學長,剛好也是這位醫師處理的,術後狀況良好。他向我推薦這位醫師的技術,於是我也跟父親提及學長的情況,讓他放心地接受治療。下午辦理住院,隔天一早就接受檢查及治療。其實我內心還是覺得不安,雖然風險不高,腦中還是會浮現有哪些可能的併發症,心像是懸在半空中那樣不安,直到隔天做完檢查後,醫師說造成心律不整的病灶已經處理掉了,過程很順利,做導管的部位看想不想用自費的止血棉讓傷口比較容易凝血,我就跟他道謝,該用什麼就用。於是懸在半空的心就終於放心了,隔天狀況穩定就出院了。經歷過這件事後,我才比較能體會身為家屬的感覺,尤其需要做侵入性檢查及治療時的心境,也更能體會那種不安的感受。這幾年照顧病人的心境,也是抱持著:「我對病人的關心以及體貼的行為,也希望有朝一日家人或是自己生病時,也能被相同地對待。」雖然同意書上都會寫有哪些併發症以及發生機率,當併發症發生時,病人及家屬的感受以及煎熬真的沒有經歷過的人是不會暸解其箇中滋味。同意書上的文字是冰冷的,如果醫師可以再有溫度又有耐心地向病人解釋有疑問之處,如果治療過程發生併發症以及不順遂,也會與病人一起面對並想辦法處理,對建立和諧的醫病關係會有很大的幫助。經歷過這一事件後,也能體會過去曾經遇過對侵入性檢查及治療很焦慮的病人及家屬的心境,或許對醫師而言,這些侵入性檢查及治療算是日常的例行性業務不是什麼大事,但對病人及家屬而言,可能是久久才遇到一次,而且對於疾病的未知及不確定性,也可能在治療的過程發生併發症及副作用,讓我學習到對病人及家屬的擔憂要更體貼及具同理心。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4-01 醫療.風溼過敏免疫
過敏體質怎麼打疫苗?我是過敏體質嗎?搞懂過敏發作怎麼辦、皮膚過敏、鼻子過敏到底是什麼!
一到冬天或是季節交換時,身為「過敏人」就會開始大發作。無論是鼻子過敏、皮膚過敏、藥物過敏都讓人非常不舒服又煩惱。而隨著新冠肺炎疫苗開打,現在又多了一條「疫苗過敏」要注意,到底過敏人該怎麼辦?過敏體質該怎麼注意生活中的處處地雷呢?什麼樣的體質才叫過敏體質?如果討論「過敏」在醫學上的定義,是指人體免疫系統對某些物質過度敏感,因此「有過敏體質」,代表這個人容易對不同、而且常見的物質「過度敏感」。不同的物質包含塵蟎、灰塵、花粉,還有食物如海鮮、雞蛋、蠶豆,或是藥物如抗生素等,種類非常多元。每個人都可能對幾種,甚至幾十種以上的物質產生過敏反應,如果是常見物質,就可能會影響到生活。其實過敏體質是身體的自我保護機制雖然過敏讓人很不舒服,但其實是免疫系統保護身體的機制,避免我們受到外來物的傷害。如果並非干擾到生活的過敏反應,通常只要避開特定過敏原就可以了,不需要特別治療。有些人會習慣性打噴嚏,但不一定是過敏在各種不同過敏反應中,最常見的就是過敏性鼻炎,特徵是會一直打噴嚏、流鼻水,甚至連眼睛周圍都紅腫癢。但有些人會習慣性打噴嚏,卻不是過敏性鼻炎,而是「溫差反應」,讓鼻腔短時間內過冷或過熱。比如頻繁進出冷氣房、暖氣房,或是風直接吹到鼻子、冰水喝太快等,都是因為身體接觸到的溫差太大,才引發打噴嚏的反應。我怎麼知道自己是不是過敏體質?判斷一:接觸到特定物質時會變得更嚴重發作時接觸到的物質,如果再次接觸,又會引發同樣反應。例如吸到塵蟎而打噴嚏、流鼻水、眼睛癢,再次接觸到塵蟎又有同樣反應,很可能對塵蟎過敏。或是吃了某種食物/藥物後,半小時到兩小時內出現皮膚疹子等過敏症狀,下次又接觸到時,又有同樣反應。判斷二:沒有接觸特定物質時不會發作在沒有接觸到引起過敏反應的物質前,不會產生過敏反應。比如對塵蟎過敏,家裡打掃乾淨後就不再流鼻水、打噴嚏了。判斷三:症狀多元一想到過敏,可能就會想到打噴嚏、搔癢等,但其實過敏通常不會只有一種症狀,例如過敏性鼻炎除了打噴嚏之外,還可能流鼻水、眼睛癢、頭痛;皮膚過敏除了搔癢之外,也可能起紅疹。有過敏體質可以打疫苗嗎?前面已經介紹過,通常過敏是對「特定物質」過敏,所以只要不是對疫苗成份過敏,基本上都可以施打。但如果不確定自己到底有沒有對疫苗成份過敏,可以先檢視自己是不是「高風險過敏者」。高風險過敏者是指有過敏體質,而且情況嚴重的人:1. 曾經對藥物或疫苗有全身性嚴重過敏反應。2. 多種藥物過敏。3. 合併多種過敏疾病(有兩種以上過敏疾病如藥物過敏、昆蟲叮咬過敏、食物過敏、過敏性鼻炎/氣喘)。4. 有肥大細胞疾病。如果是高風險族群,在接種mRNA疫苗後,的確也有過敏性休克的風險,建議在打疫苗前,詳細告知過敏史,並諮詢醫師施打疫苗的意見;如果真的要施打,同時也在醫護人員監控下施打疫苗、觀察30分鐘,確認平安。過敏發作怎麼辦?過敏發作的時候,做什麼都不舒服,該怎麼辦?過敏性鼻炎怎麼辦:熱敷鼻子、眼周,或用洗鼻器清洗鼻子,平躺讓自己休息一下。皮膚過敏怎麼辦:冰敷、輕拍。(延伸閱讀:皮膚紅疹、發癢...孩子「急性過敏」怎麼辦?兒科醫師:快用家裡一定有的●●藥膏救急)食物/藥物過敏怎麼辦:輕微症狀先停止吃該食物/藥物,並註記起來。如果嚴重過敏,請立即就醫。有過敏的人該注意這些!我該做過敏原檢測嗎?如果是症狀輕微的人,「親自試一試」就是最好用的方法;但如果症狀嚴重,還是建議就醫。(延伸閱讀:花了萬元做過敏檢測,還是沒有用》過敏科醫生:不用花大錢,最好的方法是...)食療法/益生菌有用嗎?食物中也有一些會促進發炎的物質,例如加工食品、油炸物、醃漬食品等,就不建議過敏人吃。這些食物雖然不會「誘發」過敏,卻可能讓過敏症狀更嚴重。因此對於慢性過敏的人來說,如果多攝取能夠「抗發炎」的食物營養,的確能幫助減輕過敏症狀。而益生菌的效果則因人而異,目前研究顯示異位性皮膚炎的患者會比較有效果。(延伸閱讀:9成以上的過敏患者,腸道都充滿毒素!她花3週戒「麵包、麵條」,過敏竟好轉了)吃藥要吃一輩子嗎?大部分輕微過敏的患者,藥物都是用來「減輕不舒服」,比如抗組織胺等,不一定要每天持續吃,只要發作時使用就好。但如果是慢性過敏的患者,例如氣喘,藥物就是「控制症狀」用,因為慢性過敏的過敏反應會在身體裡不斷持續,一停藥就可能讓症狀反彈、甚至造成器官損傷,按時服藥非常重要。參考資料:衛福部衛教資料:過敏是什麼?「高風險過敏族群在施打BNT疫苗的過敏研究」專家意見過敏、貧血與飲食不當 增加罹患過動症風險!中研院發現過動症與身體疾病及生活型態有關責任編輯:盧映慈核稿編輯:呂宇真延伸閱讀: 親友「心肌梗塞」送醫前,你能做什麼?「開窗、溫開水、熱巧克力...」心臟血管外科醫師教你:4方法爭取黃金時間 長期讓血糖像雲霄飛車會短命!日本管理營養師:早餐沒食慾,不妨試試這兩種食物
-
2024-03-29 癌症.抗癌新知
自費治療負擔大 PatientsForce助晚期癌患治療減負擔
癌症患者等待健保通過給付的期間不能停止治療,現行患者先自費治療的情況,多是不得不的選擇,以近期臨床上市的台灣突破性晚期乳癌口服新藥為例,此種治療藥物的藥理機制屬於表觀遺傳調控劑(HDACi,Epigenetic Modulator),用於治療既往使用過內分泌療法失敗或復發的HR+/HER-2-晚期乳癌病患,但目前仍在申請健保給付審查中,病患如要使用必須自費,經濟負擔甚大。PatientsForce采鋐健康總經理張向昕表示,為協助新藥病患在健保未給付期間降低自費用藥的財務負擔,已協助該乳癌新藥藥廠完成合規的病人支持計畫(PAP)用藥申請,提供獲得醫師處方但需要自費的病人,透過醫師同意登錄申請,可獲得部分藥物的支持方案,希望能為病人減輕持續自費用藥的負擔。台灣第一個獲醫策會頒發「國家醫療品質獎標章」的病人支持計畫(PAP)藥物管理數位系統「醫藥通」,自2017年上線以來,已協助超過五萬名自費使用特殊藥物的病人,涵蓋腫瘤、罕見疾病、呼吸道疾病、免疫系統疾病、體重管理、生長障礙不等之藥物及營養品補助專案,讓病患可在醫院治療過程中,經醫師評估是否符合處方標準,進而轉介參與相關計畫,減輕治療期間的經濟壓力。PatientsForce營運總監王怡文指出,傳統型態的病人支持計畫(PAP)採用的是臨床實驗型收案方式,不但耗費時間長,且難與醫療臨床現場配合,特別是考量病人在治療過程中的身心狀況,與醫療臨床現場的行政工作的複雜性,建置一個以病人為中心的服務系統變得至關重要,需要一個有同理心的照顧團隊,能不厭其煩地協助病人,並居中協調醫院、醫師、臨床護理、藥庫、藥局、藥廠等單位。數位化的醫藥通,透過臨床親近性高之通訊工具(LINE)來整合個案管理系統(CRM),至今已有九成的專案醫護人員與收案病患開始使用,LINE的互動率也高達九成,從送件到核件,原本繁瑣的贈藥申請流程更平均縮短了超過90%的時間。總經理張向昕表示,「醫藥通」目前已通過十多家全球頂尖藥廠的合規查驗,在台灣持續提供超過50種新醫藥病人支持計畫,並開展多項病人價值伴隨服務,盼透過ESG概念的實踐,協同政府醫療及健保政策的市場扶助,以幫助大眾取得可負擔的新醫藥福利。
-
2024-03-29 醫聲.癌症防治
2024癌症論壇/TCOG引領精準醫療革命 AI與大數據啟動癌症治療新時代
有癌王之稱的胰臟癌惡化快、轉移快,罹患率幾乎等同死亡率,治癒機會低,是國人第七大致死癌症。國家衛生研究院團隊不僅找到新的基因標靶,更找到對應的治療藥物,研究人員透過分析癌症基因體圖譜臨床資料庫數據,首度證實B-RAF是一新穎之RNF43泛素化標靶蛋白,共同使用MEK抑制劑與WNT抑制劑對RNF43變異的胰臟癌細胞有強烈的協同毒殺效果,能有效抑制腫瘤的生長。國衛院長司徒惠康指出,國衛院長期關注消化道癌症,尤其胰臟癌和膽道癌長期以來缺乏有效治療,有鑑於此,國衛院開發了新的化療藥物組合療法——SLOG(S1 + Leucovorin + Gemcitabine + Oxaliplatin),是台灣自主開發的創新治療方法,以口服S-1來取代傳統需要長時間輸注的5FU。SLOG化療處方在晚期胰臟癌的治療中達到了30%的緩解率,而Nivolumab(免疫治療)加上Gemcitabine + S1,在膽道癌治療中,緩解率更是達到了40.7%。司徒惠康指出,這些創新的藥物組合療法不僅提供更多治療選擇,也在治療效果上有顯著的提升,讓病患在家就能接受治療。國衛院與高醫大所發現胰臟癌新穎標靶蛋白,就是透過臺灣癌症臨床研究合作組織(TCOG)合作成果,司徒惠康指出,國衛院發揮槓桿角色的角色,TCOG由多個醫院進行同一癌症治療方法之跨院際臨床試驗合作模式,有效利用病人的資源及確保臨床研究計畫的安全性及倫理性,並建立療法及學術研究上之嚴謹審核制度,有效整合國內對各癌症之檢查及診斷技術、治療方法及療後追蹤,提昇癌症醫療水準。AI帶來醫療領域的狂風浪潮 發展本地AI成重要課題面對台灣醫療現況,健保財務困窘、醫護人員低薪過勞、醫療人才流失至海外等情況,智慧醫療(eHealth)作為AI世代的解方,不僅能提升醫療服務品質、緩解醫療人力不足的問題,還能減少醫療管理的資源耗損。而AI技術和大數據在智慧醫療中,已成為不可或缺的工具,TCOG利用AI進行疾病模式分析、藥物反應預測和治療效果評估,透過科學研究揭示癌症的風險因素,結合大數據分析預測個體風險,提早發現和進行預防,從根本上降低癌症的發生。隨著AI和大數據技術的不斷發展,其在醫療領域的應用將越來越廣泛,從穿戴式裝置的數據蒐集到風險預測模型的建立,AI的輔助使得個人能夠更好地管理自身健康,降低患病風險。司徒惠康指出,AI在藥物開發的各階段、手術治療、精準醫療以及病患照護中的應用,展示了其廣泛的應用場景,這些個性化的醫療策略,也提高了治療的精準度和效率,為癌症患者帶來了更多希望。然而,技術創新同時也帶來了倫理問題,如數據隱私、司法偏見等。司徒惠康呼籲,在推進技術創新的同時,也應加強倫理規範的建立和實施,確保科技發展能夠更好地服務於大眾。未來AI運用到癌症醫療的各領域是可以預見,但法規環境同樣十分的關鍵,他也強調,醫療具有地區特性,國外發展的AI不見得可完全適用於我國,可能會有「環境偏移」的問題,因此發展本地AI會是未來的研究方向。面對這些挑戰,需要政府、科研單位、醫療機構和產業界共同攜手合作,共享數據和研究成果,研發更新的技術和治療方法。透過科技的力量,有望見證癌症治療和預防上更為精準和人性化的新時代。「友善抗癌,心願大聲說」: 政府和學研界應盡快建立精準醫療資料庫,以協助大數據分析的AI並資源共享。癌友需信賴專業,避免迷信網路,與醫師合作尋找最佳治療;而醫療團隊應深入理解患者,結合多學科知識,提供全面照護。更多內容請點2024癌症論壇線上策展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