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2-24 新聞.元氣新聞
搜尋
醫療
共找到
10613
筆 文章
-
-
2022-02-24 新聞.元氣新聞
新生兒剩15萬...國內婦產3學會擬友善孕產白皮書救生育
台灣生育率雪崩式下滑,根據內政部統計,2021年全年新生兒出生數為15萬3820人,相較2020年的16萬5249人,減少1萬1429名,再創歷史新低。台灣母胎醫學會、臺灣婦女健康學會、亞太母胎醫學基金會等日前舉辦少子女化對策論壇,將凝集友善孕產方案共識匯集為白皮書,供行政單位未來政策考量。林口長庚副院長賴瓊慧表示,生育率下降婦產科醫師最有感,長庚醫院創院45年以來,歷經人口生產數最高至最低,過去全國曾1年43萬名新生兒,到去年整年全台僅15萬新生兒,除醫療外應有其他社會問題待解決。台灣母胎醫學會理事長、中國附醫高危險疑難妊娠暨母胎醫學中心副院長周明明表示,醫學進步下,女性40歲、45歲沒有高血壓、糖尿病或甲狀腺疾病等,多半可以平安順產。但通膨時代薪資難提升,父母皆需外出工作情況下,政府應有良好托育政策及補助。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理事長黃閔照表示,相較韓國發放結婚基金、住房及生育補助,台灣婚育補助不足,難增加年輕人結婚生子誘因,另也應建立友善職場環境,例如透過減稅等獎勵方式,避免孕婦遭排擠,讓女性願意提早生產,避免到高齡、額外花費不孕症治療。台北長庚婦產部副教授級主治醫師蕭勝文表示,未婚女性流行凍卵,或改養貓、狗寵物,若生產環境友善,應可讓生育率止跌。此外人工生殖法也應解禁,讓想生小孩且有能力者可以生。榜生婦幼診所院長鄭忠政認為,經濟自由、教養自由及友善醫療環境缺一不可。人口學者、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鄭雁馨以生育數據及文化角度剖析,現代男女因人生規劃晚婚、延遲生育,高齡女性碰到婚姻擠壓,相較同齡男性找更年輕女性婚配,大齡女更難找對象、結婚率更低,以及碰上傳統價值觀等問題,若社會不斷提醒高齡女性難孕產,恐再增女性焦慮,人口政策應將女性角色轉變納入思考。營造友善孕產環境中助產師也佔重要角色,台灣助產學會理事長高千惠表示,男女思考方式大不同,在孕期期間,若太太抱怨懷孕不舒服,先生起初會難以理解,透過教育課程,讓先生了解太太身心變化;在產前也傳授呼吸技巧、按摩會陰及與醫師溝通技巧等,減少夫妻焦慮給予鼓勵支持。林口長庚婦產部教授主治醫師鄭博仁表示,基於「好運台灣・台灣好孕」的理念,台灣母胎醫學會、臺灣婦女健康學會、亞太母胎醫學基金會共同決議,訂定每年2月22日為「孕婦節」,為孕婦打造專屬節日,另也設計「護我好孕」標章,彰顯友善孕婦企業職場,讓懷孕這事件更時尚、尊榮。
-
2022-02-24 新聞.元氣新聞
B、C肝免費篩檢 3月起擴大服務
肝癌為國人癌症十大死因第二位,八成肝癌由B、C型肝炎造成。自3月1日起,衛福部國健署將擴大辦理B、C肝免費篩檢服務,全國近七千家成人預防保健服務特約醫療院所均可提供服務,只要健保卡一刷,就知是否符合肝炎的免費篩檢。所有專科醫師皆可提供篩檢,估計3.4萬名醫師加入行列,提升篩檢便利性。世界衛生組織(WHO)訂定2030年消除C肝,我國目標2025年根除。國健署長吳昭軍表示,肝是沉默的器官,肝病早期通常沒有明顯症狀,有症狀時大多已晚期,呼籲民眾一生至少接受一次B、C型肝炎篩檢。B、C肝篩檢自109年9月28日起擴大服務,提供45歲至79歲民眾、原住民提早至40歲免費一次篩檢,放寬至今篩檢人數高達140萬人,篩檢量大幅提升。根據100年至110年11月成人預防保健受檢資料顯示,B型肝炎陽性率平均為12%,C型肝炎陽性率平均為3.4%,透過早期發現、提供適當治療,避免演變為慢性肝病及肝硬化,並減少致癌風險。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副院長戴嘉言指出,慢性B、C型肝炎患者都是肝癌高風險族群,需要早期篩檢早期治療。現今C肝治療效果佳,治癒率高達98、99%,若要根除,最重要的是「篩檢出病人」。
-
2022-02-24 新聞.元氣新聞
新設診所須增設友善廁所 28個身障、社福團體支持修法
衛福部擬強制規定新設診所增設友善廁所,但基層診所、身障團體之間歧見極深,日前五千多名醫師聯署要求醫事司收回成命,昨天則有二十八個身障及社福團體齊聲支持這項修法,期盼一百二十萬名身障者及四百萬名高齡者能順利進入診所,且安心如廁。「無障礙通道可提升友善就醫環境」,中華民國身心障礙聯盟理事長劉金鐘說,階梯讓身障者寸步難行,曾有牙痛的輪椅族無法順利進去距離家二分鐘路程的牙醫診所,只好至八公里遠的醫院尋求治療。衛福部兩個月前預告「醫療機構設置規範」修正草案,要求未來新設立診所須設置無障礙通道及友善廁所,不料,引發基層醫師反彈。中華民國身心障礙聯盟等二十八個團體連署,支持衛福部修法,造福國內超過五百萬名高齡者及障礙者,期盼與醫界有更多對話,取代對立。中華民國視障者家長協會秘書長藍介洲說,國內三百平方公尺(約九十坪)以下醫療院所占九成三,比率相當高,而國內五百多萬名身障者及高齡者僅希望順利進至診所,在候診時可以安心如廁,這卑微的要求並不過分。劉金鐘表示,改設友善廁所,無需動用任何設備,只需於馬桶兩邊加裝雙側扶手,每支扶手約兩千五百元,成本不高;有了扶手,對於下肢無力、行動不便的高齡者或陪病家屬,幫助極大。
-
2022-02-24 新聞.元氣新聞
強制增設友善廁所 基層醫師:公權力不該管廁所
「政府以公權力介入私人場域,連廁所都要管。」基層醫療協會理事長林應然說,許多基層診所都是承租場地,可能原本就沒有廁所,或因空間狹小,無法增設廁所,若用獎勵、鼓勵等性質,相信醫師都會欣然接受,不可能故意刁難患者。但衛福部強制新的基層診所須設置「友善廁所」,這是不合理的,超商、小吃店、銀行等場所為何不比照辦理。林應然進一步表示,診所若租約到期,房東不續約,或診所變更名稱、住址、負責人、改變科別等,就會視為新設診所,就必須符合友善廁所及殘障通道等規範。林應然說,針對行動不便的長者、殘障人士,診所提供居家醫療、送藥到府等服務,如今政府糾結在廁所硬體,對軟體服務漠不關心,「對基層予取予求是不對的。」
-
2022-02-24 新聞.元氣新聞
衛福部研擬醫療機構設置規範 基層醫療協會:強人所難
台灣步入高齡化社會,為促進行動不便的年長者或殘障人士到基層診所就醫的便利性,衛福部兩個月前預告「醫療機構設置規範」,要求基層診所依樓地板面積不同,設置不同規範的無障礙空間,範圍包括通道、廁所、結帳櫃檯及服務台。但基層醫療協會強力反對,原因是基層診所開業地點多為租賃使用,若租約到期房東不續約被迫遷時,原既有診所視同新開業診所,將受新設置標準規範,對基層診所影響非常巨大。「衛福部強制設置友善及無障礙設施,對基層診所影響非常巨大。」基層醫療協會理事長林應然說,並非「不溯既往」就不影響,如果診所要變更名稱、住址、改變科別等,就會當作是新設診所,必須強制設定友善通道及殘障廁所的影響。林應然說,基層診所使用的處所,很多是租來了,可能原本就沒有廁所,或因空間狹小無法增設廁所,若是用獎勵、鼓勵的性質,大家都可以接受,「可以設置的診所一定都會設置」,也不會故意刁難,像他開業的診所就有坐式馬桶與扶手,但衛福部卻是強制基層診所都要設置「友善廁所」,這是「不合理的」,如果可以強制診所設置,那其他如小吃店等為何不強制設置。林應然說,未來一旦老舊社區診所凋零後,當受限於硬體規定,也難以再設立新診所,將使醫療資源不均狀況,更加雪上加霜,民眾就醫可近性必然大受影響,也與分級醫療的國家政策背道而馳。此外,將與醫療品質毫無相干的「廁所」納入診所設置標準,徒生爭議,更是令人費解。林應然說,政府過於強調硬體設施,卻忽略人文關懷,實為本末倒置。政策的推行應兼顧理想與現實,需要是真正可行,而非強人所難的規定,甚至引發對立導致社會不安。基層診所設定的目的是讓各方人士可以前來看病,並非到診所來上廁所。林應然說,希望政府是用鼓勵及獎勵的方式,代替強制性的規定,以免新診所開設發生困難,降低優秀年輕醫師投入基層醫療服務的意願,影響全民的就醫權益。林應然指出,設置殘障廁所應是政府責任,而不應該獨獨制定規範,由基層診所負責,希望殘障人士可以了解這一點,基層診所當然希望為殘障人士看病,提供各種醫療服務,但不希望政府以強制方式,要求基層診所設置殘障通道及廁所。林應然說,基層診所醫師為行動不方便的長者、殘障人士,常提供居家醫療、視訊診療、送藥到府等服務,但如今卻癥結在廁所的硬體設備,對軟體服務漠不關心,如此對基層診所予取予求是不對的。
-
2022-02-2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89家醫院設染疫康復者門診 跨科看診免奔波
不少COVID-19染疫者飽受後遺症所苦,因症狀遍及全身,患者需在不同科別間奔波。衛福部今天宣布,全台89家醫療院所將推出整合門診,保障後續康復照護需求。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延燒超過2年,許多患者雖從鬼門關前救回一命卻留下後遺症,國內經驗、國外研究都顯示,染疫患者可能留下輕重不等的副作用。根據衛福部疾管署統計,染疫後遺症遍及全身各處,包括皮膚症狀如掉髮、紅疹,呼吸系統如呼吸困難、肺纖維化,心臟症狀如心悸、胸痛、心肌炎,另也可能產生糖尿病、月經週期變化、靜脈血栓、急性腎損傷等多系統症狀。衛福部健保署醫務管理組參議黃兆杰今天下午在疫情記者會中表示,疫情發生期間,確實接獲不少醫院、病人表達由於症狀遍及不同科別,經常需要奔波於不同科別間就醫,還得負擔多次掛號費、部分負擔。黃兆杰說,衛福部去年12月13日公告辦理「COVID-19染疫康復者門住診整合醫療計畫」,邀集國內醫院針對染疫康復後6個月內出現COVID-19急性感染後徵候群相關症狀者,提供跨科別整合門診及住院整合照護服務,未來只要掛一次號,就能由跨科別醫師看診。黃兆杰指出,截至2月23日已有89家醫療院所加入整合醫療計畫,染疫康復者就醫後,將由醫院定期評估日常生活功能、生活品質、呼吸、疼痛、心理、營養狀態及追蹤改善程度,並由社工師評估家庭支持功能,協助轉介適當的社會福利資源,保障個案後續康復照護需求,提升COVID-19染疫康復者日常生活品質。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目前看來,全台各區都有醫院加入,整體醫療費用將由健保給付,其他費用則由醫事司支付。為了讓民眾了解計畫內容,衛福部也於官網開設「COVID-19染疫康復者門住診整合醫療計畫網頁專區」(https://reurl.cc/8Wz6qX),不僅能查詢醫院名單、整合科別、開診時段等,也有懶人包等計畫內容說明。
-
2022-02-24 新聞.用藥停看聽
抗憂鬱藥物恐增產後出血風險 食藥署評估風險管控
周產期憂鬱症對孕媽咪影響大,但有3類常用抗憂鬱藥品可能增加產後出血風險,衛福部食藥署將評估風險管控。婦產科醫師提醒,服用抗憂鬱藥品的孕婦可與醫師討論,勿任意停藥。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近日針對3類抗憂鬱藥品,包含選擇性血清素回收抑制劑(SSRIs)、血清素正腎上腺素回收抑制劑(SNRIs)及Vortioxetine成分的藥品,公布藥品安全資訊風險溝通訊息。食藥署藥品組科長洪國登告訴中央社記者,英國臨床文獻指出,這3類抗憂鬱藥品可能微幅增加孕婦產後出血風險,特別是在生產前1個月的孕婦。洪國登說,英國醫藥品管理局(MHRA)去年已發布安全警訊,並要求藥品說明書加註增加產後出血風險的警語,特別是用於有出血或凝血相關疾病的病人。洪國登說,國內核准的SSRIs類藥品許可證有82張、SNRIs類藥品許可證40張;Vortioxetine成分的藥品許可證共4張,藥品來源國家各有不同,加註產後出血相關警語的情況不一。洪國登表示,目前食藥署啟動評估,蒐集資料並諮詢相關醫學會意見,未來是否針對這3類抗憂鬱藥品採取進一步風險管控措施,如加註警語等。台灣婦產科學會理事長、新竹馬偕紀念醫院婦產科部主任黃閔照說,周產期憂鬱症是指懷孕期間與產後1年發生的憂鬱症,但有用藥治療的比率不高,僅約1%。黃閔照說,上述3類抗憂鬱藥品因可能影響血小板凝結狀況,但導致產後出血的情況尚屬少見。他提醒,若有使用抗憂鬱藥品的孕婦,仍要持續用藥,勿因增加些微風險,導致身心症狀加重。食藥署與黃閔照都提到,有服用抗憂鬱藥品的孕婦,且患有可能影響凝血功能的疾病,就醫時應主動告知醫師相關用藥史,由醫師協助評估用藥與接生狀況。食藥署也建議,醫師開立抗憂鬱藥品給孕婦時要審慎評估,醫療人員也可持續詢問孕婦服用抗憂鬱藥品的使用情形,尤其在懷孕後期應特別留意。
-
2022-02-24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男生要注意硬度不足,三高恐已上身!醫籲及早治療避免不舉危機
一名42歲陳姓工程師,自從上任部門主管,工作壓力持續飆升、長期超時工作、生活作息大亂,每天下班只想倒頭睡。本想趁年假之餘與愛妻溫存,沒想到小弟弟竟不願開工,為了不讓愛妻失望特別前來門診求助。 熟男顧家過勞打拼 恐成硬度不足元兇? 知名泌尿科邱鴻傑醫師說明,逾半數40歲以上男性有不同程度的勃起功能障礙問題,估計全台超過百萬男性恐為勃起功能障礙問題所苦。邱鴻傑醫師強調,勃起功能障礙有年輕化趨勢,近5年40歲以下發生率增3倍。值得注意的是,40歲以下尋求就醫的患者,接近5成患者罹患嚴重勃起功能障礙,因打拼事業長期維持不良生活型態,引發勃起功能障礙的中壯年患者人數逐年攀升。如遇相關問題務必及早就醫尋求協助。 馬偕紀念醫院泌尿科蔡維恭醫師提醒,許多中壯年男性正值事業巔峰,常集高壓力、高工時、高疲勞於一身,這種工作型態背後的意義可能代表壓力大、三餐不正常、長期久坐缺乏運動等不良生活型態,都是破壞勃起功能與男性健康的元兇! 蔡維恭醫師根據門診經驗分享,過勞工作帶給患者的壓力和疲憊,通常在下班後仍難以解除,這時如果想和另一半浪漫互動,勃起狀況跟性生活表現常常不如人意。若失敗的勃起經驗在患者心中烙下陰影,可能影響未來面對性愛的壓力、陷入越焦慮越難舉的困境。 硬度不足警訊勿輕忽!半數患者已是前期高血壓 不只房事難開工,高雄榮民總醫院泌尿外科簡邦平醫師表示,一旦面臨硬度不足問題,患者可能正朝「三高」危機逼近!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是勃起功能障礙常見共病,許多患者在確診勃起功能障礙的同時,雖然健檢報告未見紅字,但可能已瀕臨三高等慢性病危險邊緣。這些慢性病問題恐進一步增加勃起功能障礙嚴重性,造成惡性循環。 根據文獻統計,勃起功能障礙患者有接近半數已進入前期高血壓,40%患者被診斷出有高膽固醇血症,更有29%患者膽固醇值已達危險邊緣。歐洲研究亦顯示,每5名確診勃起功能障礙患者,就有1名血糖值達前期糖尿病標準,這些血糖患者更可能面臨嚴重的勃起功能障礙。簡邦平醫師呼籲,硬度不足問題可視為身體警訊,應趕在三高上身前及時診斷治療。 遠離過勞不舉危機 可依照性愛習慣接受治療 呼籲「高工時、高壓力、高疲勞」的職場熟男應重視硬度問題,務必透過門診醫師治療,切勿找尋偏方避免弄巧成拙。除養成良好生活型態外,也可以請專業醫療人員評估是否需透過藥物輔助 ,若因工作型態無法有固定的行房時間,可選擇於每次性行為前再服藥。根據男性醫學會治療指引 ,建議於性行為前1-2小時服用,服用後的行房成功率約6-7成,呼籲男性積極依照生活型態調整治療方式,追求更好的性愛及生活品質。 《延伸閱讀》 .你有多硬?勃起硬度也分等級!醫:硬度不足恐增心肌梗塞風險! .還沒40歲疲勞易累硬不起來?當心男性荷爾蒙不足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2-02-2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高雄疫情趨緩 陳其邁要求長輩第3劑接種率至少衝7成5
高市今天零確診,市長陳其邁指高雄港的群聚感染從後2月8日至今天為止,高雄部分沒再發生個案,在持續健康監測與要求人員每天快篩2次下,中島區及社區相對安全,未來管制措施會回歸常態,重點擺在邊境管制,不過疫情雖趨緩,他仍呼籲長輩和同住家人第3劑一定要打好打滿,75歲以上長輩第3劑接種率更最好達到75%以上。高雄雖已連續2天0確診,但陳其邁仍呼籲長輩和同住家人都能打到第3劑,75歲以上長輩第3劑的接種率更希望達75%以上,市長陳其邁說,不論BNT、莫德納或高端,對減低重症住院死亡的效果都相差不多,在對抗新冠肺炎的戰役裡,還有一段很長的路,大家第3劑要打好、打滿,做好萬全準備。陳其邁說,除楠梓產業園區、前鎮加工區等,市府天也邀請員工數逾500人的大廠盤點防疫計畫,保全公司生產量能的同時也能照顧員工健康。現在Omicron病毒已社區化、流感化、輕症化,市府會在不影響日常生活前提下,調節醫療量能和篩檢量能,讓基層醫療量能投入整體病患的照顧。目前高市65歲74歲民眾第3劑接種率已達67%,75歲以上達52%,家中有長輩或在長照機構無法出門打疫苗的民眾,衛生局都會派人去打。高雄市23日至28日在楠梓加工出口莊敬堂、棧玖庫旅客服務中心、大東文化藝術中心設有疫苗接種站,第1、2、3劑都受理接種,民眾可上網預約施打。
-
2022-02-2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Omicron低致病率 專家:台灣正走向疫情開放最後一哩路
國際每周確診個案逐漸降低,國內本土疫情已連續五日單日確診個案數,然而對於下半年鬆綁時機仍遲未鬆口。專家指出,台灣正走上鬆綁最後一里路,「最大的難題是讓台灣人離開舒適圈,面對病毒入侵的現實面。」中研院生醫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表示,從新加坡數據來看,面對Omicrion疫情,未打滿二劑疫苗染疫的死亡率,是施打三劑疫苗者的20倍到30倍,但打滿三劑者有九成九皆為輕症。「除了在國內拚70歲以上等高風險者的疫苗施打外,也必須要好好善用Omicron的低致病率。」何美鄉表示,其重症率低,當政策鬆綁帶來的自然抗體和疫苗抗體兩者交互下,可以達到國人的「超級免疫」,抵抗更多病毒攻勢。目前國內勢必要走上開放最後一哩路,尤其Omicron傳染力高,現有疫苗已無法抵擋傳播或無法阻斷傳播,但可增加自然感染的可能,好比國外沒有高強度措施疫情仍持續消緩,「將來走到這一步但國人的心理素質要能夠接受。」眼看本土疫情已逐漸趨緩,何美鄉認為,現在氣候還冷先選擇逐步放寬,但這段期間也要開始為「在家隔離」、「免送集檢所」等措施籌備資源,例如整備基層醫師,採用視訊資源看診,避免開放後居家隔離者覺得自己被放棄。目前國內最該注意高風險長者遲遲猶豫不打疫苗,未來也要設下三關防守,分別為守住長照中心、醫療院所,還有規定沒打疫苗長者出入場所受限等,避免開放後讓病毒先從老人下手。Omicron病毒若先感染年輕人等輕症、無症狀者,這段期間面對確診病例上升,難免會有少部分死亡個案,需要有面對「陣痛期」的覺悟。
-
2022-02-2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染新冠後遺症多? 長新冠未來只需付一次掛號費
新冠肺炎疫情雖日漸趨緩,但有許多康復者仍持續後遺症,也就是所謂的「長新冠」。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衛福部辦理「COVID-19染疫康復者門住診整合醫療計畫」,針對解除隔離後六個月內出現新冠肺炎急性感染後徵候群相關症狀者,提供跨科別整合門診及住院整合照護服務,民眾只需負擔一次掛號費、部分負擔。中央健康保險署醫務管理組參議黃兆杰表示,因為染疫病友急性感染後常需要跨科協助,隔離後六個月內需要各科門診的病人可參與計畫以胸腔感染科為主,如果需要皮膚科、心臟科等都可在兩科別主責醫師視需要安排會診,不需要跨科就診,只要掛號整合門診就有一次性服務各科別會診,也可用一次掛號費、部分負擔就解決問題。截至今年2月22日止,已完成核定89家向健保署申請擔任本計畫的承作醫院,各承作醫院名單、整合科別、開診時段,網頁連結及諮詢窗口電話,可透過同步公布於「染疫康復者專區」查詢。由承作醫院定期評估日常生活功能、生活品質、呼吸、疼痛、心理、營養狀態及追蹤改善程度,並由社工師評估家庭支持功能,協助轉介適當之社會福利資源,保障個案後續康復照護需求,提升新冠肺炎染疫康復者日常生活品質。本計畫由核定醫療院所收治染疫康復者個案,整合門診、住院整合照護,提供醫療服務,增加民眾可近性;疾管署提供COVID-19染疫康復者指引、解除隔離資訊;醫事司編列本計畫健保醫療費用以外之費用預算;心口司提供心理衡鑑評估量表;長照司提供轉銜長期照顧資源;社工司轉介全國社會福利和救助資源。
-
2022-02-23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抗疫超過一個月 遠雄自貿港前進指揮所解編
桃機人員衍生亞旭電腦等公司職場群聚,指揮中心於1月22日成立前進指揮所到遠雄自貿港遠雄至今已32天,今天宣布解編。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王必勝表示,這起群聚總確診人數為175人,仍以單一公司移工為主,擴散不嚴重。前進指揮所解編後,後續由遠雄園區應變小組接手管理,加強分艙分流、用餐休息、出入動線等防疫作為。王必勝表示,確診人數中外籍移工為135人,本國籍40人。總匡列居家隔離1766人、PCR篩檢1萬2188人次、快篩9501人次。因考量生活經濟問題,讓工廠盡量不要停工,本次採有效匡列,針對中低風險接觸者採居隔三天後驗PCR,後續家用快篩追蹤處理並落實各層分流。王必勝表示,由於仲介管理尚稱確實,未讓移工和其他公司人交流,且對於指揮所指令快速執行,名冊掌握確實,也給工廠參考,因此從此案例可知管理確實最重要。因此未來前進指揮所解編後,將持續加強廠區工作環境防疫作為,包括分艙分流、用餐休息、出入動線、健康監測、企業篩檢等。另外也將加強派遣人員管理,包括降低使用比例、減少流動率、建立完整人事資料,並於各公司及機構應設置「防疫負責人」作爲聯繋窗口,並負責名冊管理、人員動向、政策宣導、教育訓練。
-
2022-02-23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 除了自費的昂貴免疫療法藥物,是否有第二種經濟上可負擔的選項?
【編者按】本週主題是「昂貴藥物面面觀」。隨著醫療科技的發達,人類戰勝疾病的機會激增,帶來絕症病人新希望,但也同時引起空前未有的新問題。一位最能了解病人與家屬因為醫療帶來經濟壓力的社工師,寫出自己以家屬的經驗以及專業上看到病人與家屬所面臨的困境。一位血液腫瘤專科醫師寫出面對病人與家屬的兩難:一方面殫思竭慮盡其所能地思考如何治療,一方面卻不忘治療可能帶給對方難以面對的經濟困境。一位介入國內新藥通過程序多年的資深專業藥師,分享政府在通過新藥上市的過程,如何戒慎恐懼面面俱到的用心。希望醫病雙方珍惜善用資源,並杜絕濫用昂貴藥物的治療。【延伸閱讀:醫病平台/自費醫材的昂貴藥物治療,是病人的希望還是負擔?】【延伸閱讀:昂貴的新藥是帶來希望或造成負擔?望醫病雙方善用資源,杜絕濫用昂貴藥物的治療】半年前,我的門診來了一位中年男性,夫妻一起進來我的診間,想要尋求癌症治療的第二意見。這位先生罹患了第四期的肺癌,在前一家醫院經過了數個月的治療後,效果很好,癌症病情控制的很穩定,只是最近一次的追蹤檢查發現癌症又有蠢動的現象,他的主治醫師建議他需要再度開始治療。乍聽之下,這個診療的過程十分合理,他的醫師也把他的病情控制的很好,那他為什麼想到另一家醫院諮詢治療的第二意見呢?細細探究之下,這位先生是一位受雇的勞工,負責家中主要的經濟來源,前一階段的治療,他的主治醫師建議他除了標準的化學療法外,應該加上自費的免疫療法藥物,用以增加治療的效果。他與妻子討論之後,接受了主治醫師的建議,也順利的達到了癌症控制的目的。只是這階段的治療,已經將他幾十萬元的積蓄花費殆盡,這次他的主治醫師仍然要他再繼續自掏腰包接受免疫療法藥物的治療,但是他已無力負擔,從他滿是無奈的語氣之中,可以理解爲什麼他選擇諮詢第二家醫院的醫師,尋求除了自費外,是否有第二種經濟上可負擔的選項。在癌症的領域照顧病人超過二十年,猶記得肺癌的第一個口服標靶藥物艾瑞莎(IRESSA®)問世時,在健保尚未將其納入給付的年代,病人一個月需要掏出近十萬元來取得藥物,一天一錠,就像高血壓或是糖尿病,看不到治療的盡頭。如果治療效果很好,就需要每個月不斷的支出這筆費用,如果療效不佳,煩惱的將是下一個治療在哪裡?癌症可以控制嗎?要接受化學療法嗎?當時醫院的同事都認為,病人當下若不用面臨生命的困境,也要面對經濟的困境。現在艾瑞莎早已納入健保的給付,甚至第二代與第三代的口服標靶藥物也同樣有條件的納入給付的範圍,免除了很多罹病病人家庭的經濟困境。然而免疫療法的問世,再度讓病人面臨生命與經濟的兩難。若病人的疾病不在健保有條件的給付範圍內,一次治療負擔的費用將超過15萬元,四次治療就要60萬元,這還只是基本的療程。從藥物發展與疾病治療的歷史看來,藥物只會愈來愈高價,經濟的困境仍然持續。2017年7月,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核准了諾華藥廠的CAR-T治療,這是全世界第一個採用細胞基因治療癌症的產品,定價一個療程47萬5千美元,這還只是藥物的費用,若加上醫師、護理、住院等費用,預計超過50萬美元,折合新台幣1500萬元。2019年5月,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再度核准諾華的一款基因療法ZOLGENSMA®新藥,用以治療脊髓性肌肉萎縮症這個罕見疾病,這種一次性的基因療法費用竟高達212萬5千美元,折合新台幣約6375萬元,成為世界有史以來最昂貴的藥物。藥價不斷創歷史新高,令人憂慮,但是藥價只是醫療的一環。從人均健康的支出來看醫療花費,也能窺見一二。世界銀行(The World Bank)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全球健康支出資料庫(GHED: Global Health Expenditure Database)的統計(https://data.worldbank.org/indicator/SH.XPD.CHEX.PC.CD?end=2018&start=2000&view=chart),全球人均健康支出從公元2000年的480美元逐年增加至2018年的1110美元,十九年中增加超過一倍。而從台灣衛生福利部於2021年1月發布的國民醫療保健支出年報得知(https://dep.mohw.gov.tw/dos/lp-5071-113.html),台灣人均健康支出也從2000年的741美元(台幣23143元)逐年增加至2019年的1575美元(台幣49011元),同樣的在二十年中也超過一倍。在這份衛福部的官方報告裡,我們發現藥物的支出二十年來每年都約佔總支出的20%,這表示不是只有藥物的價錢節節攀升,醫療中的其他支出也同樣一年高過一年。再看全世界醫療花費最高的美國,在癌症治療的現況。美國醫學協會(AMA: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的官方網路開放醫學期刊(JAMA Network Open)於2021年10月6號刊登了賓州癌症研究所(Penn State Cancer Institute)放射腫瘤科Zaorsky醫師的研究(doi:10.1001/jamanetworkopen.2021.27784),從MarketScan的資料庫與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年度報告(SEER: Surveillance, Epidemiology, and End Results)中發現,在2018一整年中小於65歲的私人保險病人同時罹患前15種常見癌症的人數共402,115人,推估癌症相關治療的支出將達到1562億美元,平均每個癌症病人當年度將花費388,446美元在癌症治療上,折合台幣將達到1165萬元。所有醫療的進步與發展,目的都是為了讓病人可以從疾病中康復。若病人的疾病是不治之症,也希望藉由現代的醫療技術,緩解病痛,延長有品質的生活,進一步維持生命的尊嚴,然而,高價的醫療是不是一定都朝向醫療初衷的方向前進,值得我們反覆思考?現代醫學已經發展成一門十分複雜的科學,醫療工作者今日面臨的責任只有比過去更重大。記得小時候常見的內兒科診所、甚至內外科通才的診所,如今已不易見到,取而代之的是極度專業分工的眼科、耳鼻喉科、皮膚科、小兒科等等。試想,在這些專業科別之間,就算是醫師,也極為可能不熟悉非自己領域的知識,更遑論是一般人。所以我們或可想像,醫療知識在病人與醫師之間的不對等,差距一定更是巨大。從不對等的基礎出發,顯而易見的,醫療工作者的責任之一就是要在浩瀚如海的醫學資料與證據中,去蕪存菁,替病人與其家人理出一份頭緒,經過討論,採用對病人最具經濟價值的方式,達到病人最想要的結果。對於可以治癒的疾病,當全力以赴;而面對不幸的不治之症,溫柔誠實的告知,盡力維護病人的尊嚴。癌症病人面臨的醫療困境,每日都在上演,不僅在台灣,美國也是。藥物的發展,的確延長了癌症病人的生命,甚至將不可治癒的疾病推進至有機會治癒的境地,令人驚嘆。只是在現實世界裡,當病人面臨重病帶來的膽戰心驚外、負擔不起的昂貴藥物理當不該再成為病人心頭的另一個痛,身為醫療的專業工作者,如何協助病人找到最適合而可負擔的治療方案,維護病人的利益,是迫在眉睫的大事。位於美國田納西州曼非斯的St. Jude兒童研究醫院,是一所以治療兒童癌症聞名全世界的機構,醫院的創辦人是一位美國家喻戶曉的喜劇演員Danny Thomas。他想像中理想的醫院是一所為了「治療所有孩童,無關乎其種族、膚色、信仰或家庭財力;成為用研究照亮黑暗的機構(Entertainer Danny Thomas envisioned a hospital that would treat children regardless of race, color, creed or their family’s ability to pay. A facility where research would shine light into the darkness.)」。他曾說過:「世界上有兩種人——贈與者及接受者,有時候接受者能吃得比較豐盛,但贈與者永遠睡得更加安穩。(There are two kinds of people in this world: The givers and the takers. The takers sometimes eat better, but the givers always sleep better.)」他也說:「最棒的報答就是你曾協助挽救性命的孩子臉上綻放的笑容。(The greatest reward is the smiles on the faces of the children whose lives you’ve helped save.)」這間醫院在這樣的理念下走向世界頂尖的地位,也期許未來,希望不要太久,台灣能處處充滿這樣推動研究與病人福祉的機構。
-
2022-02-23 新聞.用藥停看聽
快看你手邊蚊蟲藥!「允消寧膚蚊蟲止癢液」不純物超標 食藥署回收
快看手邊是不是有這款蚊蟲藥!衛福部食藥署今天公布「允消寧膚蚊蟲止癢液」因在期限內發現不純物超標,恐影響藥效而啟動回收。食藥署藥品組科長洪國登表示,回收批號共兩批、約6000多瓶,民眾如發現手邊有批號內產品,可向原購買藥局或直接向廠商退換貨。永信藥品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允消寧膚蚊蟲止癢液」主成分為Diphenhydramine HCL、Lidocaine、DL-camphor和L-menthol,主要用於暫時緩解皮膚刺激引起的搔癢、蚊蟲咬傷等。洪國登表示,這款藥品的效期為兩年,但廠商在第三個月進行安定性試驗時發現不純物超過標準0.2%。由於這些不純物為藥品成分隨時間降解產生的衍生物,可能影響藥效,因此啟動回收兩批(回收批號:CHL N001、CHL N002)。另外,食藥署也要求廠商釐清產品不純物超標原因,於3月15日前完成回收並繳交改善報告。由於這款藥品為指示用藥,並無年度用量統計。洪國登表示,這兩批回收的量約6000瓶,因指示用藥民眾可自行在藥局或藥妝店購買,因此若是發現手邊有此產品,可至原購買藥局或直接向製造廠商聯繫。另請各醫療院所、藥商、藥局配合辦理回收作業,立即停止調劑、供應。
-
2022-02-2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QA整理包/1922第24期疫苗上午10時起預約 下周開打
第24期疫苗今天上午10時開始分流預約,並於2月28日開始接種。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表示,約有646萬民眾符合資格,國人較偏好的莫德納疫苗有120萬劑提供預約。問:施打時程是什麼時候?答:2022年2月28日至3月6日問:符合資格對象?答:2021年12月12日前已完整接種兩劑疫苗且間隔滿12週之18歲以上民眾[即2004/3/6(含)前出生]預約接種疫苗追加劑。問:預約時間?答:(一)55歲以上:2月23日上午10時至2月25日中午12時。(二)38歲-54歲:2月23日中午12時至2月25日中午12時。(三)18歲-37歲:2月23日下午2時至2月25日中午12時。問:可在1922預約平台預約第一、第二劑嗎?答:若要預約第一、二劑者,請持接種紀錄(小黃卡)至各地方政府指定/安排合約醫療院所或衛生所預約,或至提供隨到隨打服務之接種站接種。
-
2022-02-23 新聞.元氣新聞
健保擬廢停保制、調高投保上限
旅外國人「停保復保」制度恐將成為歷史。衛福部全民健康保險會(簡稱健保會)周五討論多項健保財務調整措施,除了藥品及檢查檢驗等部分負擔調漲方案,還可能廢止停保制度,平均每年影響十六萬人,屆時出國未滿兩年者仍需持續繳交健保保費,預估每年可增加廿六億保費收入。現行健保規定,出國兩年以上者將因除籍,喪失健保資格,而遭退保。出國未滿兩年者雖有健保資格,仍可主動辦理停保,等回台才復保。不少國人旅居海外時,辦理停保,一回台灣就復保,享用健保資源,引發諸多批評,為此,二代健保要求復保者至少繳三個月保費。衛福部社會保險司司長商東福指出,統計顯示,停保、復保民眾繳費與醫療利用之間達成平衡,健保並未因此賠錢,以一○八年為例,十六萬人辦理停保,其中九萬人停保後又復保,但三萬人並未就醫,六萬人返台後就醫,但所繳保費與其醫療費用是差不多的。「這不是錢的問題,是很多人覺得不公平的問題。」商東福說,正研擬修正施行細則,廢止停復保制度,除了國家派駐在外、遠洋漁船工作者可以停保,其餘絕大部分民眾不可辦理停保,回歸健保強制納保原則,提升公平性。商東福表示,本周五健保會如通過這項修正案,以過去五年辦理停保的人數預估,平均每年受影響人數達十六萬人,約可增加廿六億健保收入。周五健保會也將討論投保金額上限,現行最高級距為十八萬兩千元,已有十二年未調整,但基本工資逐年調漲,引發不公爭議,目前草案擬將最高投保上限提高至廿一萬九千五百元,預估影響十三萬人,最多每月將增加一九三九元保費。商東福表示,這次討論財務調整措施,除了補充保費結算方式需經立院修法,其餘如部分負擔調整,投保金額上下限、旅外國人停復保規定、政府財務責任比例,都屬法規命令,由衛福部完成預告、公告流程即可實施。
-
2022-02-23 新聞.元氣新聞
新設診所須有友善廁所 基層醫界嗆告衛福部:強人所難
受疫情影響,近兩年來,已有兩三百家診所停業,衛福部兩個月前預告「醫療機構設置規範」,要求新設立診所必須設立友善廁所,基層醫療協會常務理事沈高輝醫師說,「屆時許多診所可能因為卡在廁所問題,而無法開業。」如果執意上路,基層醫界為了捍衛權利,將因廁所問題而與衛福部打官司。復健科醫學會理事長李紹誠表示,因眾多醫療院所缺乏無障礙設施、空間,監察院糾舉衛福部,為此,醫事司著手修正「醫療機構設置規範」,明定西醫、中醫、牙醫等新設立基層診所都需設置無障礙通道及友善廁所。衛福部於去年十二月廿日預告該項草案,不料,引起基層診所大反彈,沈高輝說,醫師不反對無障礙通道,對於設置友善廁所、無障礙廁所,則認為政府強人所難,怎可透過公權力來強制要求私人場域更改廁所環境,如真要硬性規定,超商、銀行郵局是否也應比照辦理。該修正草案規定,三百平方公尺(九十坪)以下的新設立診所需設置無障礙通道及友善廁所。李紹誠表示,看似只有新診所必須如此,但依照現行規定,只要更換地址、負責人,就屬新診所,影響層面不小。為此,基層醫療協會一月廿七日發動連署,三天內五千多名醫師參與簽署,希望衛福部收回成命。沈高輝說,大部分診所面積小於九十坪,「如果愈來愈多診所卡在無障礙廁所上,而無法開業,或必須歇業,這將是台灣醫療史上最荒謬的一頁。」對於基層醫療院所的反彈,醫事司長劉越萍表示,已請醫師公會全聯會蒐集意見,預定三月八日及十日分別邀請醫師公會全聯會、民間身障團體溝通。立委吳玉琴表示,預估民國一一四年全國高齡者比率將達兩成,等於五分之一為老年人,新設診所需營造無障礙空間,使用坐式馬桶、設立扶手,符合高齡友善就醫環境,這並不為過。身心障礙者自立生活聯盟理事長林君潔表示,無障礙設施普及化是國家進步重要指標,呼籲衛福部編列經費,協助診所改善友善環境,更希望醫界理解無障礙環境對老年人及身障者的重要性,不要拒絕溝通。
-
2022-02-23 新聞.元氣新聞
基層診所友善廁所風暴 醫事司:盡力溝通、協調
衛福部日前公告「醫療機構設置標準修正草案規範」,針對新設置的醫療機構於通道、廁所、結帳櫃檯及服務台,應依樓地板面積不同,設置友善空間,但基層醫療院所醫師卻表達不滿,認為怎可透過公權力要求私人領域廁所規格,如果執意上路,將抗爭到底。醫事司長劉越萍說,最新修正醫療機構設置標準主因是台灣步入高齡化社會,新設置醫療機構對於行動不方便的長者,於使用設計上應有一些考量,進而規範通道、廁所、結帳櫃檯與服務台等處應增設「友善空間」,如樓地板面積一千坪以上的醫療機構設置應符合無障礙設施設計,但在廁所方面,醫界及身障團體仍有許多不同意見。劉越萍表示,目前預告草案已是醫界及身障團體認為,這是可以一起推動的方向,希望大家一起往前走,現已請醫師公會全聯會收集醫界意見,並於三月八日及十日分別邀請醫師公會全聯會、民間身障團體等進行研議,將盡力溝通、協調,希望大家可以達到共識,如果協商一切順利,三月底再讓雙方共同討論,希望可以再出一個雙方都可以接受的新預告版本。劉越萍表示,醫界認為,就醫民眾年齡也逐年增長,在設施改善應要有回應,但可能無法一步到位,因有些規範就是做不到,不過,她仍希望可以往前邁進,但要視協商情形,而不論能否達成共識,都會尊重結果。至於,有基層診所醫師反應,當醫師年事已高須由新的負責人接手診所,如此是否為新設診所,而無法達到設置要求。劉越萍說,這須視診所變更的情形,只是單純更換負責人,這方面不受限制。
-
2022-02-23 新聞.元氣新聞
強設友善廁所引爆基層診所怒火 五千多名醫師聯署反對
受疫情影響,近兩年來,已有兩三百家診所停業關門,不過,衛福部兩個月前預告「醫療機構設置規範」,新制一旦上路,恐嚴重威脅基層診所生存空間。規範強制要求診所設置友善廁所,基層醫療協會常務理事沈高輝醫師說,「屆時許多診所可能因為卡在廁所問題,而無法開業。」,醫師團體將為了廁所問題與衛福部打官司。談及「醫療機構設置規範」修正由來,復健科醫學會理事長李紹誠表示,監察院因眾多醫療院所缺乏無障礙設施、空間,糾舉衛福部,為此,醫事司著手修法,西醫、中醫、牙醫等新設立基層診所都需設置無障礙通道及廁所。衛福部於去年十二月二十日預告該項草案,立委吳玉琴近日要求衛福部,為了身障人士與年長者就醫需求,應讓「醫療機構設置規範」及早上路,不僅新診所必須符合規定,現有診所如更換地址、負責人,也必須符合新規範。 沈高輝表示,該預告草案內容引起基層診所大反彈,醫師並不反對無障礙通道,但對於設置友善廁所、無障礙廁所,則認為政府強人所難,怎可透過公權力來強制要求私人場域更改廁所環境。該修正草案規定,三百平方公尺(九十坪)以下的新設立診所需設置相關無障礙通道及友善廁所。李紹誠表示,看似只有新診所必須如此,但依照現行規定,只要更換地址、負責人,就屬於新診所,影響層面不小。 為此,基層醫療協會於一月二十七日發動連署,短短三天內就有五千多名醫師參與簽署,希望衛福部收回成命,不要強制要求醫療院所均需設置無障礙廁所,這在實施上確實有所困難。如衛福部硬推「醫療機構設置規範」,沈高輝表示,基層診所家數將逐漸變少,衝擊程度恐遠超過新冠疫情。再者,部分房東還可能吃定診所,調高租金,屆時診所為求生存,只好調漲掛號費。沈高輝說,「如果愈來愈多診所卡在無障礙廁所上,而無法開業,或必須歇業,這將是台灣醫療史上最荒謬的一頁。」要是衛福部一意孤行,執意推動此法案,基於憲法的平等權,以及影響醫師的工作權,眾多醫師將挺身而出,與衛福部打官司,捍衛自身權利。
-
2022-02-23 新聞.元氣新聞
醫院無障礙空間惹議 身障團體籲醫界體諒出入不便之苦
近日衛福部預告「醫療機構設置規法」,規範未來新設診所需設置無障礙友善廁所,引發基層醫界反彈,認為要求過於嚴苛。身障團體表示,該項政策站在保障民眾立場,期待衛福部積極輔導基層,增加溝通、觀摩成功案例作法,避免醫界誤解身障團體,導致互不理解。立委吳玉琴表示,身障團體提出無障礙空間訴求「已十多年」,但基層診所不動如山,隨高齡化社會來臨,預估民國一一四年我國將有百分之二十人口為高齡者,等於五分之一為老年人,現階段要求是「新設診所」需營造無障礙空間,也符合高齡友善就醫環境。吳玉琴說,未來新制要求新設診所規範「分成三級」,包括三百平方公分以下、三百至一千以及一千平方公分以上。三百平方公分(約九十坪)以下診所,須設有坐式馬桶、兩側有扶手,無障礙通道需九十公分,階梯未達三十五公分可用活動式斜坡做替代,超過三十公分則需用升降梯。介於三百至一千平方公尺的醫療院所,無障礙廁所需有一百二十平方公分的迴轉空間,吳玉琴說,相較營建署規定無障礙廁所需一百五十平方公分迴轉空間,此版本並非最嚴格、也容易達成,基層診所出現反彈聲音,很可能是誤解身障團體訴求。身心障礙者自立生活聯盟理事長林君潔表示,無障礙設施普及化是國家進步重要指標,無論障礙者、像長者都可使用,時常發生坐輪椅長輩進不去診所,除了外勞,連醫護都來幫忙扛輪椅。對身障者來說,可以進得去診所、店家、減少騎樓高低差等,是最基本的訴求。林君潔認為,無障礙就像公共安全,沒有規畫好民眾就容易跌倒、走路不方便,新制並非要求所有診所都依照同樣條件,而是依照不同條件、面積或空間來分級規範,若有困難也有替代方案,呼籲衛福部可編列經費,協助其他醫療院所進行改善,希望醫界能理解無障礙對於身障者的重要性,而非拒絕或放棄調整。
-
2022-02-23 新聞.元氣新聞
慢箋領藥將收部分負擔 區域醫院跳腳反對
衛生福利部擬於今年上半年調整「部分負擔」收取規則,為加強分級醫療,原本全面免收部分負擔的慢箋領藥,未來只有到地區醫院、診所、藥局領藥者免收,區域醫院及醫學中心要收。引發區域醫院反彈,今晚間發出聲明要求「區域醫院應該與地區醫院相同條件」,即慢箋領藥免收部分負擔。區域醫院協會理事長吳鏘亮透過聲明表示,台灣在二線城鎮的多數區域醫院是後送醫學中心前的緩衝,但最主要的功能還是在社區醫療照護。此次部分負擔改革,把區域醫院歸類在醫學中心層次收費,勢必造成區域醫院的功能下降。吳鏘亮表示,部分負擔政策對於醫院能否永續生存,影響甚鉅。協會主張所有層級包含社區藥局慢箋應該一致,若採分級調整,則區域醫院應該與地區醫院相同條件。未來檢驗及檢查收取一到兩成部分負擔,吳鏘亮擔憂,未來民眾可能為節省部份負擔,就醫行為趨於保守,錯失早期發現疾病的機會,等於是「省小錢、花大錢」。有關急診檢傷分類較不嚴重的四、五級,也研擬要調漲部分負擔,吳鏘亮也擔憂,民眾無法辨別本身的疾病嚴重度,依照檢傷分級有不一致收費標準,可能導致「不適當的選擇性就醫」,也容易引發「不必要的醫療爭議」,最終可能引起更大的民怨。區域醫院協會呼籲,部分負擔調整的財政手段應與分級醫療脫鉤,粗暴的調整將使區域型醫院陷入困境,降低重裝備投資與更新投資與人力成本投入,最終轉而降級經營求生存。此照護品質下降的結果,應非主管當局所思的改革成效。區域級醫院於都會區具有調節醫學中心量能,支持急症處理與防疫的多重功能,於偏鄉更多扮演準醫學中心的功能角色,倘因不當健保支付變革設計,致使醫院降級求生,實非百姓之福,國家之幸。因醫院醫療品質在醫院評鑑要求下,已拉近醫院與醫院間的醫療水準,現已差距不大,目前醫院分級是否仍需要維持基層診所、地區醫院、區域醫院、醫學中心四個層級醫療網,值得再討論。
-
2022-02-23 新聞.元氣新聞
健保部分負擔調整最快3月預告 社保司:擬預告10天公告
本周五衛生福利部全民健康健保會(健保會)將開會,議程包括「全民健保財務調整措施」的「政策諮詢」。衛福部社會保險司司長商東福表示,諮詢事項共有五大項,除了全民矚目的部分負擔調整方案,還包括投保金額上下限、旅外國人停復保規定、政府財務責任比例、補充保費就源扣繳結算方式。商東福表示,如果討論意見一致,最快三月初進入預告程序,可能僅預告30天或10天,就會公告實施。商東福表示,這次會議議程中的「政策諮詢事項」是「全民健保財務調整措施」有五項,除了補充保費部分需要立院修改健保法母法,其餘四項都屬於法規命令,由衛福部完成預告、公告流程即可實施。其中以部分負擔調整方案最為優先,因部長陳時中曾指出希望今年上半年上路。有關投保金額上限,商東福表示,現行最高級距為18萬2000元,但基本工資逐年調漲,健保投保天花板卻遲未調整,有人覺得不公平,因此提出討論,或許會把天花板打開,多加一級,例如最高級距提高到20萬。至於停復保,商東福說,社會大眾質疑有些人長期在國外就停保,回台灣就復保就醫,使用健保資源,因此二代健保有要求復保至少要繳三個月的費用。根據2019年資料,當年度有9萬人停保後復保,其中3萬人並未就醫,另外6萬人有就醫,但所繳的保費與其醫療費用是差不多的。商東福坦言「錢的部分已經平衡,其實不是錢的問題,是大家覺得公不公平的問題。」商東福表示,也有人主張要把停保規定取消,只容許少數特定情況者可以停保,許多細節因社會共識難形成,可想見「健保會還有得討論」。目前比較有共識的部分,是針對因公長期在海外,獲釋遠洋漁船等就醫不方便者,可排除在規定之外。商東福表示,這次諮詢事項雖多,但應不會分多次會議,因為只是要聽聽委員的意見,不是像總額或費率那樣需要做決定。如果討論意見一致程度高,會後經過整理資料,最快三月初可以預告。至於預告天數,是否會長達60天,還是會像福食一樣只有10天?商東福表示,這些問題之前報紙都有討論,去年也討論過,已經討論很久了,所以基本上預告不會60天那麼久,30天或10天都有可能。
-
2022-02-23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桃園公布新北確診者足跡 曾搭乘客運到竹圍漁港
桃園市政府今天公布新北確診者足跡,曾前往竹圍漁港、除了搭乘火車往返板橋及中壢火車站,另外也乘坐亞通客運703,往返中壢車站及竹圍漁港,但詳細時間仍有待調查。桃園市政府下午發布新聞稿表示,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天公布桃園無新增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本土個案,另有1例境外移入個案,並無社區風險。桃園市3條主要傳播鏈已收斂可控,監測期將於25日期滿,2月底將再進行評估,並視疫情發展調整防疫措施,確保社區安全。新聞處長詹賀舜表示,桃園社區採檢站今天共採檢105人,截至目前,桃園社區採檢站已累計採檢10萬1383人,其中陰性10萬1115人、陽性163人,檢驗中105人。市府仍會開設桃園區中路公園及中壢區中正公園2處社區採檢站,維持社區健康監測。市府也公布新北確診者案19951,2月12日在桃園的公共場所足跡,包括上午11時至下午4時期間曾到竹圍漁港,另外,上午從板橋車站搭乘台鐵至中壢車站、下午自中壢車站搭乘台鐵返回板橋車站,其間曾搭乘亞通客運703往返中壢車站及竹圍漁港,至於詳細時間仍有待查證。詹賀舜指出,市民如曾出入上述相關場所,請於足跡重疊次日起14天內,進行自我健康監測,若出現發燒、喉嚨痛、咳嗽、頭痛、打噴嚏、流鼻水、疲勞等疑似症狀,請儘速撥打1922或0800-033-355防疫專線通報,並至醫療院所採檢,但勿搭乘大眾運輸,同時告知醫護人員相關接觸史。
-
2022-02-23 新聞.健康知識+
大罐能量飲=3杯濃縮咖啡! 英國研究曝「頻繁飲用下場」:恐心臟衰竭
對有些年輕人來說,含咖啡因的能量飲料因隨手可得,便利商店即可買,是幫助他們度過無數需熬夜的日子,不管是趕報告、準備考試或打電動等任何原因時,得力的提神好幫手;另外,隨著運動風氣的普及,也有學生習慣在運動前來上一瓶藉此強化運動表現,然而,近來英國新研究報告顯示,青少年過度引用能量飲料,可能導致頭痛與睡眠問題,甚至影響學習成效。大罐能量飲咖啡因量約等於三杯濃縮 一罐就超標咖啡因進入人體後會快速被人體吸收。短期副作用包含影響中樞神經系統造成的焦慮、睡眠問題等,而長期過量咖啡因攝取也可能導致心血管問題。市售能量飲料內含咖啡因量其實相對高,根據歐洲食品安全局(European Food Safety Authority)提供之各類型飲品內咖啡因含量可發現:• 大罐能量飲料 (500ml)- 160mg咖啡因• 小罐能量飲料 (250ml)- 80mg咖啡因• 一杯濾掛咖啡 - 90mg咖啡因• 濃縮咖啡一份 - 60mg咖啡因• 一杯紅茶 - 50mg咖啡因• 標準容量可樂 - 40mg咖啡因• 一條50g的巧克力 - 25mg咖啡因許多人不知道的是,大罐能量飲料咖啡因含量已約等於三杯濃縮咖啡,而青少年與兒童每日咖啡因建議攝取量依個人體重而異。以40公斤孩童為例,每日建議攝取120mg以下咖啡因,意即一罐大罐能量飲即超過此數值。 英大學生過量攝取 心悸、頭痛確診心衰竭去(2021)年,英國一名21歲大學生,因長達兩年間每日飲用4罐500ml能量飲料,身體開始出現不自主顫抖、心悸、呼吸急促及體重下降等症狀,且只要停止飲用就會產生劇烈偏頭痛,嚴重影響專注力及學業。隨後就醫診斷為心臟衰竭,住院治療整整兩個月,持續約九個月的健康照護後,心臟功能才逐漸好轉。當時,醫界學者亦將此案例刊登於英國知名期刊《BMJ》上,期望能藉此提醒社會大眾「能量飲料過量攝取」可能帶來的風險。 青少年多不知能量飲成份 教育推廣相當關鍵除了過量攝取能量飲料可能造成的副作用以外,英國政府衛生及社會關懷部也委託學者針對孩童飲用能量飲料情形進行數據分析,統計個案遍及多國,包含英國、美國及加拿大等,研究團隊從結果中發現:(1)在參與數據統計的國家中,平均近半孩童至少一週飲用一罐能量飲料。(2)男孩飲用頻繁度高於女孩。(3)過量攝取能量飲料似與經濟貧乏、人群疏離有連結性。(4)一週超過五次的頻繁飲用者,其身心靈健康損害比例較高,學術也有較不佳的現象。另外,此研究領導人、英國約克大學學者Claire Khouja也表示,從數據結果中發現,對能量飲料成份認知度較高的孩童,其飲用頻率較低且數量較少,因此,若相關危險性的教育推廣能更加完善,或是能加強、明顯化飲料外包裝的警示,可能對於降低孩童能量飲料攝取量有所助益。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能量補充飲 喝了真的就有體力? ·喝咖啡提神、防打盹! 「2大地雷」別踩:恐月胖2.4kg
-
2022-02-22 該看哪科.眼部
黃斑部病變視力驟降 八旬翁循中醫療法重拾歡樂
80歲周先生身體一向健朗,長年維持1.2好視力,然喜歡閱讀的他8年前突然發現看不清楚書上的字,經發現是黃斑部病變,打針、吃藥後,視力依然不佳,直到2年前到大林慈濟醫院接受中醫治療後,如今視力已恢復7到8成。周先生說,8年前忽然眼前模糊,30公分距離的東西都看不清楚,經朋友介紹來大林慈濟醫院中醫部,由醫師阮膺旭開中藥並輔以董氏光明穴及眼部穴位針灸,原本連眼科儀器中的十字標示都看不到,現在十字標已清晰可見。阮膺旭表示,周阿伯症狀屬老年性黃斑部病變,常見於50歲以上,長時間使用3C產品或用眼過度、眼壓過高、血管出現問題,例如高血壓、糖尿病等,造成視網膜病變,影像落在眼底時,無法順利成像,就像照相機底片老化,因此藉由中藥與針灸幫助改善。阮膺旭使用活血化瘀、保護視網膜的科學中藥,枸杞、黨蔘、當歸、麥冬等藥材,讓視網膜的血液循環變好,並針灸、按摩「董氏奇穴」光明穴,以及眼眶周邊穴位,雖每月僅1次療程,但經過2年治療後,情況大幅改善。阮膺旭說,光明穴位在腳踝上內踝骨後上緣,與復溜穴相距一寸位置,可疏肝明目,針灸之後,病人會有得氣的感覺,提升眼睛的明亮度,搭配復健、按摩眼眶,達到治療效果。阮膺旭說,黃斑部病變分老年性與糖尿病黃斑部病變,初發病時,因視網膜的皺褶彈性變差,會有波浪狀的感覺,看東西偶爾有些光點,但視力急遽下降,眼睛會酸澀或流眼淚。眼科最新治療方式是使用眼球內注射抗血管新生藥物,讓不正常增生的血管萎縮改善視力。但阮膺旭建議,如發現以上症狀,應先到眼科做進一步的眼底鏡檢查,搭配中醫針灸及藥物治療,效果會更好。
-
2022-02-22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新北防疫旅館護理師為第13條Omicron傳播鏈11人待比對
國內今日新增5例本土個案,最新公布的基因定序結果出爐,待釐清傳播鏈累計8條。中央疫情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新北加強版防疫旅館護理師定序為新一條BA.1個案,與桃機序列不同。此案護理師案20220已知與桃機不同,也與先前本土傳播鏈不同,是國內第十三條本土傳播鏈,目前僅一位確診,要再以「全基因序列」去跟其他人比對。針對該旅館隔離的旅客中有11人需要比對,且每案的Ct值都小於28,高傳染力小於20的有9位,分別來自印度、印尼、宏都拉斯、泰國、馬來西亞等,「比對源頭的後續結果會再跟大家報告。」新北板橋家庭群聚今日期滿14日無新增個案已結案。而新增一個序列為桃機航警家庭群聚中,另一位家人案19861序列跟航警一樣,感染源頭是自2月10日執勤時曾經接觸過的個案序列相同,國內共累計8條待釐清本土傳播鏈。
-
2022-02-2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第24期疫苗追加劑明早10時起預約 2月28日開打
第24期疫苗明天上午10時起開放分流預約,提供去年12月12日前已完整接種兩劑疫苗且間隔滿12周的18歲以上民眾預約接種,接種日期為2月28日至3月6日。指揮中心公費疫苗預約平台於每周三上午10時至每周五中午12時提供民眾預約隔周接種。公費疫苗預約平台第24期提供「已完整接種兩劑COVID-19疫苗滿12週且滿18歲以上」民眾,預約接種疫苗追加劑。原先已在各地方政府衛生局安排指定合約醫療院所完成預約者,仍依原已預約時段前往接種,無需再於預約平台重複預約。預約平台相關對象及期程說明如下:一、施打時程:自2022年2月28日至3月6日。二、符合資格對象:2021年12月12日前已完整接種兩劑疫苗且間隔滿12週之18歲以上民眾[即2004/3/6(含)前出生]預約接種疫苗追加劑。三、預約分流時程:(一)55歲以上:2月23日上午10時至2月25日中午12時。(二)38歲-54歲:2月23日中午12時至2月25日中午12時。(三)18歲-37歲:2月23日下午2時至2月25日中午12時。民眾可於2月22日下午2時起於預約平台進行預約資格查詢,不再另外發送預約提醒簡訊,符合資格民眾請記得於預約時間進行預約。預約平台僅提供民眾預約接種疫苗追加劑,民眾若有第一、二劑或基礎加強劑接種需求,請持接種紀錄(小黃卡)至各地方政府指定/安排合約醫療院所或衛生所預約,或至提供隨到隨打服務接種站接種。醫療院所資訊,可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 https://www.cdc.gov.tw/) COVID-19疫苗接種院所項下,利用「COVID-19疫苗接種院所」或「COVID-19疫苗接種院所地圖」,依各地方政府衛生局提供資訊連結預約接種。指揮中心提醒,請民眾前往接種COVID-19疫苗前,應備妥「COVID-19疫苗接種紀錄卡」及健保卡,並經醫生評估過往疫苗接種史及檢核接種紀錄後,提供民眾疫苗接種。另18歲至未滿20歲民眾,如自行前往接種,請持家長簽具之意願同意書,若由家長陪同前往接種,請本人與家長於現場共同簽署意願同意書。
-
2022-02-22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6旬翁一晚跑廁所7次好煩惱 醫:年過50要注意
60歲的李伯伯長時間晚上睡不好,總覺得上廁所上不乾淨,小便斷斷續續,甚至一晚有時候起來6到7次,卻也尿不出什麼。醫師表示,年過50歲後好發攝護腺肥大,應保持運動跟喝充足水量,不憋尿且不吃刺激性食物如油炸、辛辣食物及喝酒。衛福部台北醫院中醫科醫師賴博政表示,困擾李伯的是常見的良性攝護腺肥大,隨著年紀增長,發生機率也會增加,常見好發於50至80歲,尤其冬天天氣冷,小便的頻率更頻繁,形成的原因與種族、飲食、基因遺傳、男性荷爾蒙都有關。症狀包含解尿後有殘尿感、頻尿、小便斷續、解尿有急迫感、小便無力、需用力才能排尿、夜尿。中醫以溫養下元、補益腎陽為主進行治療,兼調心腎,遵從醫囑服藥並搭配針灸治療約2到3個月,李伯的夜尿頻率從每晚6至7次減少到1至2次,大幅改善睡眠品質,也讓李伯重拾自信。賴博政表示,小便頻尿未必是腎虛,切勿聽信偏方進行非正規醫療的行為。中醫認為,小便能順利排出,主要涉及的臟腑有肺、脾、腎和膀胱,在生理情況下,水液通過脾的轉輸、肺的肅降,下達於腎,再經過腎功能將不需要的代謝廢物下輸膀胱,而排出體外。若其中環節失常,就有可能發生「隆閉」的症狀,意即小便不利,例如小便少、點滴不暢、閉塞不通。另外中醫也強調小便的通利流暢與氣血順暢有關,若是氣機阻滯或是血瘀阻塞,也會影響小便狀況。賴博政建議,年過50歲就應重視攝護腺保養,並定期追蹤檢查身體狀況,保持適量飲水、充足運動、多吃蕃茄和綠色蔬果、不憋尿,飲食忌刺激性食物,如油炸、辛辣食物、烈酒,若有排尿異常、血尿等狀況,應立即就醫。
-
2022-02-22 失智.新手照顧
精神行為/失智者年後情緒不穩 當心黃昏症候群
● 失智症患者或意識混亂的長者,易出現黃昏症候群● 傍晚或夜晚來臨前,常心情沮喪、憂鬱、暴躁● 季節變換可能影響黃昏症候群發生頻率患有失智症的陳爺爺,過年見到許多親戚兒孫很高興,年後卻情緒低落、睡不好,常常在傍晚時分躁動、來回踱步,出現「黃昏症候群」。醫師指出,失智患者在長假過後,經常情緒不穩或出現黃昏症候群,家屬需更多耐心協助,或給予簡單任務讓長輩產生成就感,若情況嚴重,可尋求醫療協助。黃昏症候群又稱日落症候群(Sundown syndrome),不是一種疾病或診斷,而是一群行為的總稱。好發於阿茲海默失智症或意識混亂的長者身上,在傍晚或夜晚來臨前,患者會出現行為或意識混亂,包括躁動、踱步、攻擊、不安、焦慮、沮喪、遊走、注意力不集中、尖叫、幻覺等症狀,也可能因季節變換影響發生頻率。衛福部桃園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邱詡懷表示,失智症是神經退化疾病,整體病程長達數年,可能出現記憶力退化、認知障礙、個性改變、妄想、幻覺,或計算能力下降、生活功能下降、容易迷路等症狀,必須維持規律生活作息,才能穩定病情。年後人減少 失智長者不習慣剛過完春節,因作息尚未調整回到正常,陳爺爺情緒起伏很大。邱詡懷指出,特殊節慶或長假結束,失智長輩常會出現情緒、精神症狀,尤其過年期間許多親戚、朋友到家中拜年,相處時間突然增加,但失智長輩記憶退化嚴重,就會認不得親戚、想不起某些事情,因此易產生挫折感,導致心情沮喪,甚至後續出現憂鬱、妄想、暴躁等症狀,此時要注意是否引發黃昏症候群。台灣失智症協會社工組長陳筠靜表示,過年期間長輩與久違親戚相聚,通常當下心情會不錯,但當親戚紛紛離開後,人減少了、沒有複雜環境,失智長輩可能會出現躁動、不習慣,家屬需協助安撫情緒、穩定正常作息,或用刮刮樂彩券轉移長輩注意力,讓長者還是可以感受到年節快樂氣氛。作息規律化 助長者穩定情緒如何穩定失智者情緒?邱詡懷強調,失智者仍需要成就感,建議家屬可以引導長輩回想舊事,讓失智者能有所掌握,沒有壓力,也盡量讓環境簡單、規律化,或設定目標性工作,在長輩能力所及範圍內,像洗碗、整理家務等,無論是讓長輩獨立完成或與家人一起完成都可以。不過,若情況持續嚴重,家屬可尋求醫療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