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2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搜尋
醫學中心
共找到
1505
筆 文章
-
-
2021-03-25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接種AZ疫苗急性過敏 指揮中心:歸類其他嚴重不良事件
國內3月22日開打AZ疫苗後,傳出北部某醫學中心一名40多歲護理師,接種AZ疫苗後出現急性過敏反應,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說,該個案對雞蛋、花生有過敏史,其接種前有主動告知過敏史,但經評估仍在昨天上午接種AZ疫苗,成我首例急性過敏反應者,目前歸類於其他嚴重不良事件。我開打AZ疫苗第三日接種1951人,昨天新增五件不良通報,四件為不嚴重不良事件、一件歸到其他嚴重不良事件,其他嚴重不良事件就是北部某醫學中心40多歲女性醫院工作者,其接種疫苗後在休息區觀察,約五分鐘自覺發熱、呼吸不到空氣。經接種區護理人員檢查後,發現該女性臉部、頸部出現尋麻疹、四肢無力,及有血壓偏高狀況,立即給予服用抗組織胺和類固醇等適當處置,莊人祥表示,由於個案並未發生過敏性休,目前被歸類到嚴重過敏,但有些專家認為,此狀況可能為急性嚴重性過敏。莊人祥說,該個案會送進加護病房,主因是施打區就在加護病房旁邊,所以移到加護病房,但事實上該個案並沒有特別嚴重,所以無需要到加護病房。但最後的歸類會讓ADR中心來做研判,現在是暫時是先放在其他嚴重不良事件這邊。外界也好奇該護理師個案,為何暫時歸類到其他嚴重不良事件,莊人祥解釋,嚴重不良事件為出現死亡、永久性殘疾等,與此案狀況不一,另外針對其已經告知藥物和食物過敏史為何仍接種,莊僅說,食物過敏史是否到底導致疫苗過敏目前待釐清。由於該個案過去有食物過敏史,莊人祥再次呼籲,如果有對食物或藥物過敏的部分,要在和醫師討論是不是要接種疫苗,接種後也要特別注意30分鐘內的觀察。由於第一次接種有出現嚴重過敏狀況,不建議接種第二劑。而該護理師既然不建議打第二劑,未來是否會打其他廠牌疫苗,打兩劑?莊人祥表示,要看國外是否有其他臨床試驗,有些正在做混打試驗,例如有BNT和AZ混打的試驗,如果未來有的也許可以混打。目前其他嚴重不良事件在韓國發生率是萬分之1.25,莊人祥認為,目前我接種五千多劑AZ疫苗,但目前比較像是偶發性的事件,會再繼續觀察。
-
2021-03-25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醫護接種AZ後進加護病房 石崇良:僅7例輕微不良反應
國內開打AZ疫苗後,傳出北部某醫學中心一名四十多歲護理師,接種AZ疫苗後不到十秒,出現急性過敏反應,並送進加護病房觀察。衛福部次長石崇良對此表示,據了解該案並未出現嚴重不良反應,主要是醫院為求慎重而安置在加護病房,目前已經離開加護病房。石崇良今赴立法院衛環委員會備詢,被問及醫護接種AZ疫苗後發生不良反應一事。他表示,截至昨晚已有4000名醫護人員接種疫苗,只有7例輕微的不良反應事件。至於外傳北部有護理師接種AZ疫苗後,發生全身起疹、臉部紅腫、喉嚨腫脹、心悸等劇烈反應,醫師立即給予氣管擴張劑,緊急搶救,生命跡象穩定後,將該個案送進加護病房觀察。石崇良表示,因為出現過敏反應不知道會多嚴重,最嚴重的是「過敏性休克」,會產生呼吸道症狀,血壓也會變化,因此院方為求慎重而安置在加護病房。但該案雖然出現呼吸急促卻並未出現哮喘聲,研判並未出現呼吸道緊縮,也沒有需要使用升壓劑。目前個案生命徵象都穩定,也已離開加護病房。石崇良說,因為過敏與個人體質有關,且同一瓶疫苗僅有此例發生不良反應,因此並非疫苗出現問題。而原本已配送58家院所施打疫苗,會再增加14家院所為施打據點。但傳出衛福部金門醫院以考績要求醫護人員打疫苗,若不願接種,考績恐只有乙等。對此,石崇良表示,金門施打的醫院只有一家,會再了解是否有相關情事發生。
-
2021-03-25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接種AZ疫苗後過敏送加護 醫憂「太快了」
國內開打AZ疫苗後,嚴重不良反應個案情況首度曝光。一名醫師透露,北部某醫學中心一名四十多歲護理師,昨天早上接種AZ疫苗後不到十秒,出現急性過敏反應,全身起疹、臉部紅腫、喉嚨腫脹、心悸等劇烈反應,醫師立即給予氣管擴張劑,緊急搶救,生命跡象穩定後,將該個案送進加護病房觀察。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昨天下午確實收到一例類似情節的不良反應通報案例,至於是否歸類在嚴重反應,將再進一步了解。根據指揮中心統計,接種前兩天,共四例接種不良事件,除指揮官陳時中接種後發燒,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昨天表示,本周一接種AZ疫苗後,當天手臂痠脹,晚間出現畏寒、倦怠,體溫為卅七點五度,第二天持續發燒,吞了「普拿疼」,體溫才降下來。陳時中說他雖發燒,但沒有到必須服用「普拿疼」退燒。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醫師表示,該名醫事人員屬容易過敏體質,接種前評估並無異常,不料接種後立即出現過敏反應,整個過程不到十秒鐘,院方施以急救,二到三小時後症狀緩解,被送至加護病房觀察治療,診斷結果為「過敏性休克」(anaphylaxis)。記者向醫院求證,院方指出,該名醫事人員是在打針後的五分鐘出現過敏反應,較嚴重症狀為「全身起疹」及「心悸」,心跳瞬間飆至每分鐘一三○到一四○下,現場的醫護人員立即給予適當處置。院方表示,該案不屬於「過敏性休克」,因為並未插管或動脈導管等,應屬於「急性過敏反應」。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表示,接種疫苗引發過敏性休克機率約十萬分之一,此次台灣拿到十一點七萬劑AZ疫苗,可預期會出現一、二例過敏性休克案例,但如開打第二、三天就出現有嚴重不良反應,這「有點太快了」。黃立民表示,若台灣僅施打十一點七萬劑疫苗,出現二例以上過敏性休克的案例,可能有兩原因,一為此批疫苗有問題,二為國人體內已有腺病毒或新冠病毒等抗體,打進疫苗才會出現過敏性休克。
-
2021-03-25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接種AZ疫苗5分鐘內急性過敏 醫護人員住進加護病房
國內開打AZ疫苗後,嚴重不良反應個案情況首度曝光。一名醫師透露,北部某醫學中心一名四十多歲護理師,於今天早上接種AZ疫苗後不到十秒,出現急性過敏反應,全身起疹、臉部紅腫、喉嚨腫脹、心悸等劇烈反應,醫師立即給予氣管擴張劑,緊急搶救,生命跡象穩定後,將該個案送進加護病房觀察。對此,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下午確實收到一例類似情節的不良反應通報案例,至於是否歸類在嚴重反應,將再進一步了解。該名不願透露名行的醫師表示,該名醫事人員屬於容易過敏體質,接種前評估並無異常,不料,接種後立即出現過敏反應, 整個過程不到十秒鐘,院方施以急救,給予氣管擴張劑,二到三小時後症狀緩解,被送至加護病房觀察治療,診斷為「過敏性休克」(anaphylaxis)。記者向該醫院求證此事,院方指出,該名醫事人員是在打針後的五分鐘出現過敏反應,較嚴重症狀為「全身起疹」及「心悸」,心跳瞬間飆至每分鐘一百三十到一百四十下,現場的醫護人員立即給予適當處置。院方強調,該案不屬於「過敏性休克」,因為並未插管或動脈導管等,應屬於「急性過敏反應」。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表示,接種疫苗引發過敏性休克的機率約十萬分之一,此次台灣拿到十一點七萬劑AZ疫苗,可預期會出現一、二例過敏性休克案例,如果開打第二天就出現有嚴重不良反應,這「有點太快了」,就像第二次買愛國獎券就中獎一樣。黃立民表示,若台灣僅施打十一點七萬劑疫苗,出現二例以上的過敏性休克的案例,可能有兩大原因,一為此批疫苗有問題,二為國人體內已有腺病毒或新冠病毒等抗體,打進疫苗才會出現過敏性休克的反應。指揮中心最新統計,截至今天中午為止已有三二一八人接種AZ疫苗,昨天則有一六三八人接種,比第一天多,若單純分析昨天接種人數的所在縣市,以桃園市接種四二二人最多,其次依序為高雄市三二五人、台中市二六八人。
-
2021-03-24 該看哪科.巴金森氏病
飲食預防/不用就會喪失!專家教你一事訓練味覺防大腦老化
老年人的味覺 年歲增長最殘酷的,莫過於我們的嗅覺能力不可避免地衰退。六十五歲至八十歲的人中,有一半都喪失了部分的嗅覺;八十歲以上的人則有八成以上嗅覺都衰退了。我和薩拉索塔老年友誼中心的一群老人共進午餐,這是屬於一個非營利網路的機構,為年逾五十歲的人提供各種服務。我希望能和年紀較長的人談談,了解他們喪失嗅覺的體驗。一位老太太的回答教我很難過,她正逐漸喪失對進食的熱情,而這讓她感覺十分可怕。「我們究竟還剩下什麼?」她的話道出了像她這樣喪失飲食之樂老年人的心聲。「我們都在服用各種藥物, 所以不能喝酒;我們的老骨頭變得疏鬆脆弱,因此不能跳舞;我們愛飲食,連這也消失之時,實在教人喪氣。如今我吃東西,唯一的原因是我非得吃不可。這教我害怕。」 接著她伸手由皮包中拿出一粒橘子。「我可以嘗出這個味道。」她說。她握著這粒水果,彷彿這是她命之所繫。我教她好好利用它。我問她能不能享受她正在吃的黑豆雞肉飯味道,她說不能,「我只是機械式的嚼而已。」她說。於是我告訴她,下回她來吃午餐時,就可以請廚師幫她把橘子切成小塊,好讓她擠在飯菜上。如果你嘗得到某種味道,何不把它徹底發揮?這是我們所學到的教訓。想想哪些東西對你有用,對其探索,然後將之發揮,不要光坐在那裡承受你的損失。 阿茲海默症患者的味覺和嗅覺 在佛羅里達大學巴托申克旗下工作的研究生史坦普斯專攻嗅覺和大腦的關係。幾年前,她的隔壁住了一名阿茲海默症初期的老人,一天她帶了一份賓州大學味覺辨識測驗﹝UPSIT﹞回家,請隔壁這位鄰居做測驗,他在四十分總分中,得到二十五分,這是開始喪失嗅覺的阿茲海默症病人的典型分數。大約六個月後,這位鄰居告訴史坦普斯說他覺得不對勁,食物在烹煮時,他可以聞到它的味道,但一旦把它吃進口中,味道卻不對。不論是什麼,吃起來都像鹹的紙板。史坦普斯又用UPSIT為他再做一次測驗,依舊在四十分總分中,得到二十五分。表面上一切都沒變,但UPSIT是刮開嗅聞的測驗,也就是你不用把食物放進口中品嘗,它測的只有鼻子的嗅聞能力而已。這位鄰居並沒有抱怨自己的嗅聞能力衰退,可能因為這是漸進式的,可是這六個月來卻有了不同的情況,他喪失了口腔嗅覺的能力。「他喪失鼻後嗅覺﹝口腔嗅覺﹞時,反應非常強烈,教他十分沮喪。他在三個月內馬上就減輕了三十磅﹝約十四公斤﹞,」史坦普斯說,「這對他有較嚴重的影響,影響他的健康、幸福感、生活的樂趣,一切。他非常頹喪,掉了不少體重,而他的認知能力衰退得更厲害,而且速度很快,他的健康一落千丈。」 史坦普斯十分困惑,她請教巴托申克是怎麼回事,為什麼測驗未能測到這種嗅覺的喪失?有沒有可能測到?「你沒有測到它,是因為它是味覺」,史坦普斯記得巴托申克這對她說,意即她未能測得結果是因為她測的是錯誤知覺的功能。於是史坦普斯測驗她這位鄰居的味覺而非嗅覺,發現他的舌後已經沒有味覺,這意味著他的舌咽神經已經完全喪失功能。同樣喪失的是和鼓索顏面神經左側相連的舌頭部位,在他喪失部分味覺之時,他的口腔嗅覺能力也消失。同樣的現象也發生在巴托申克那位舔罐頭內側而割破舌頭的病人。史坦普斯開始測驗和她鄰居一樣喪失部分味覺的人,她請他們以鼻子和口腔嗅覺為不同食物的濃度評分,化學合成味覺程度高的食物,也就是觸覺中的痛覺,諸如:咖哩、芥末、醋和大蒜,似乎最不容易喪失味道;沒有觸覺成分的食物,諸如:葡萄、奶油,和蘋果,則最容易喪失味道。如今史坦普斯正在運用這樣的知識,測驗如果把刺激味道添加到食物中,是否能協助喪失味覺的人感受到更多的氣味。她的祕密武器是番椒。她的假設是,添加量低到無法察覺的辣椒素,其痛覺可以提高口腔嗅覺,因此提升整體風味的知覺,讓人得以享受食物。番椒刺激觸覺神經,讓嗅覺系統能得到無法由味覺神經所得到的資訊。一名罹患帕金森氏症的婦女到佛羅里達大學記憶失調診所掛號,主訴她喪失了味覺。史坦普斯讓這名婦女做了全套的味覺和嗅覺測驗,結果顯示她有嚴重喪失嗅覺的情況。接著史坦普斯以她尚未經過測試證明的「療法」來治療病人,在葡萄果凍裡逐漸增加番椒,但其含量都在病人所能覺察的範圍以下。為了設定比較的基礎,史坦普斯也給病人嘗了原味的葡萄果凍,這位婦女說她只聞到一種發霉的味道,而當她品嘗第一種最低量的番椒和葡萄果凍的混合物時,病人的感覺還是一樣,霉味,僅此而已。當番椒含量更高時,她凝視著史坦普斯喊道:「葡萄!我聞到了葡萄!」她體驗的正是史坦普斯原先的期望。適量的觸覺刺激﹝來自番椒﹞促使這名婦女的味覺發揮了作用。「我們不知道它是怎麼運作,也不知道是為什麼—是不是它使三叉神經帶動了嗅覺資訊,亦或其他,」史坦普斯說,「雖然我們不明白原因,但它發揮了效果。」 這名帕金森氏症患者再一次嘗到葡萄果凍的味道,不由得熱淚盈眶,感動莫名。她在喪失味覺的漩渦裡感受到了一線希望。史坦普斯列了一些化學合成味覺程度高的食物,讓她回去在廚房裡試試看。這名婦女離開時,歡欣雀躍一如由玩具店回家的孩子一樣。 健康的口腔才能品嘗味道 口腔的健康也會影響老年人品嘗味道的能力。年老之時,唾液的分泌較年輕時少,因此較難潤濕食物。吃酥脆或乾澀的食物—椒鹽鹹餅、米餅和乾麵包塊就比較沒味道。當然,要吃這類食物,你必須要有健康的牙齒和牙床,不然咀嚼就會有困難。咀嚼得越多,感受到的滋味就越多—基本的味道、氣味、質地。康乃狄克﹝Connecticut﹞大學的薇樂麗.杜菲﹝Valerie Duffy﹞發現,戴假牙的老太太比牙齒和牙床健康的老太太更常抱怨無法完全嘗到食物的滋味。賓州大學醫學中心嗅覺和味覺中心主任理查.杜提﹝Richard Doty﹞說,先天遺傳就有阿茲海默症傾向的人如果也抱怨嗅覺有問題時,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就提高到九倍。另外,環境中的物質也可能進入鼻子,抵達大腦,誘發如阿茲海默症、帕金森氏症,和庫賈氏病﹝Creutzfeldt-Jakob Disease﹞。避免鼻子接觸這些物質的最佳方式,就是避免造成傷害的毒素,杜提建議應該避免除草劑、殺蟲劑、重金屬。如果有感染,立即治療。這大體上是好的建議,只是我們對這些危害甚大的疾病所知實在不多。 不用就會喪失 如果你或者至親好友受嗅覺或味覺喪失所苦,那麼有些辦法可以試試。其實感官喪失的人很可能已經在食物中多加鹽,或者在咖啡中多放糖—這是最合乎邏輯的第一反應,要讓食物更有滋味,就多加鹽和糖,問題是大部分的老年人,尤其是高血壓或糖尿病的人,不該再增加鈉或熱量的攝取。比起嗅覺來,味覺更有彈性,更容易恢復。老年人很有可能味覺並沒有問題,因此,與其添加基本味道的調味品,不如按我教薩拉索塔那位老太太的辦法,擠一點橘子或檸檬汁在食物上。他們渴望的是氣味,柑橘類的水果就含有這樣的氣味,而且這種作法也不致傷害老年人的健康,更不會增加熱量、鈉、糖分,帶來罪惡感。買一些新鮮檸檬,不論是已經拌了醬汁的沙拉,或是如馬鈴薯或米飯這樣的食物,都可以搭配食用。你也可以試試番椒或其他辣椒。要小心的是,許多辣醬也含有鈉,不過如果只用少量,鈉含量應該極小。試試煙燻胡椒﹝smoked pepper﹞,它幾乎不含鈉也不含熱量。你也可以在雜貨店找到墨西哥辣椒粉,或其他各式辣椒粉。史坦普斯未來想要針對專業廚師作研究。她提出的理論是,廚師比較不常罹患失智症,因為他們經常用他們的味覺和嗅覺,她認為尤其積極運用嗅覺能讓大腦保持活躍,就像肌肉一樣—不用它,它就會萎縮。她還認為每天吃同樣食物的人,比如她的祖父,不能開發新的嗅覺細胞,必須食用多樣化的食物,嘗試新食品,才能挑戰大腦,讓它保持青春。她祖父死於神經疾病,她一直認為與此有關。如果食用多樣化的飲食,追求刺激,可以阻止老化,那麼來一盤海狸鼠肉吧。※ 本文摘自《味覺獵人:舌尖上的科學與美食癡迷症指南》。《味覺獵人:舌尖上的科學與美食癡迷症指南》作者:芭柏.史塔基譯者:莊靖出版社:漫遊者文化出版日期:2020/05/11【加入臉書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招募新成員!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立刻加入:https://user137758.psee.io/3j74yy
-
2021-03-2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打AZ疫苗有人發燒、痠痛 陳其邁:疫苗安全性很高
AZ疫苗開打,傳出全台接種的醫護人員少數出現手臂施打處痠痛、輕微發燒等症狀。高雄市長陳其邁表示,疫苗安全性很高,過去像流感疫苗也常見發燒症狀,是種身體發炎反應,只要多休息觀察,打疫苗還是利大於弊,請市民不用擔心。AZ疫苗開打後,陸續傳有醫護人員打完體溫偏高等輕微症狀,陳其邁今在市政會議前受訪表示,高雄醫護人員施打AZ疫苗順利,疫苗通常還是會有一些副作用,像發燒、腫痛等。AZ疫苗已經過臨床試驗及專家會議討論,包括歐盟等國家也重新開放施打疫苗。陳其邁說,過去像流感疫苗或其他疫苗,常會看到有些發燒症狀,是一種身體的發炎反應,只要休息好好觀察,打疫苗安全性很高。陳其邁表示,高雄4家醫學中心的院長跟副院長已率先施打,證明疫苗的安全性在醫界認為打疫苗還是利大於弊,所以請市民不用擔心,疫苗的安全性,不管是中央或是地方,都會嚴格把關。
-
2021-03-2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AZ疫苗開打首日各縣市打氣出爐 北市醫中最多還輸高雄
我國昨正式開打新冠疫苗,截至今中午12點,全台接種人數1578劑,其中高雄市打氣最踴躍,單日接種353人次;桃園市緊追在後,接種人次為343人。雖台北市醫學中心家數最多,且行政院院長蘇貞昌、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在台大醫院接種,但北市接種人次僅排名第三301人次。高雄共五家提供接種服務醫院,打出開打首日接種數之冠;全台提供接種醫院家數最多的是台北市共九家,但接種名次僅第三。新北市市長侯友宜也親自見證「第一針」,但新北市接種人次僅131人。這次在台灣開打的AZ疫苗為多劑型包裝,每瓶可提供9至11人左右接種,存放於2到8℃的環境,依臨床試驗結果每人需施打2劑。目前六都中台南市打氣最差,僅接種出50人次,換算成瓶數只打完五瓶、台中市則單日接種103人次。其他已開打的縣市中,打氣吊車尾的南投縣僅9人接種、澎湖縣、台東縣、新竹市、基隆市僅打10人、苗栗縣打了11人次,也就是說一天只打完了一瓶。表訂接種時間為每周五下午一時半至三時半的雲林縣,金門縣接種門診則是每周三、五,都還沒正式開打。連江縣印收大霧影響航班,開打首日上午才將AZ疫苗配送,當地衛生單位決定不當日開打。嘉義市雖於周一、二、五下午二時提供接種服務,但目前仍尚未開打。
-
2021-03-2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台中兩醫學中心院長帶頭打AZ疫苗 呼籲醫護踴躍來打
AZ疫苗今天開打,台中市的中山、中國兩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上午均由院長帶頭施打。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總院長蔡明哲說,他身為附醫的大家長,中央有這樣的疫苗,他想他要帶頭來,好讓同仁確定並更有信心,認為這樣的疫苗對自己在工作上保護自己是非常重要的步驟。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有3千多醫護和員工,首批連外院有300人接種,至於該院占300人中的多少,中山附醫說並不了清楚比例有多少,就是把這3百人份打完。但蔡明哲說,目前該院第一線醫護幾乎都願意接種,並認為疫苗絕對可以保護大家;至於一些微小的副作用,以往打疫苗也多多少少有這樣的反應。不過,都不會是一個非常重大的反應,站在全民防疫觀點,呼籲所有醫護和後面的民眾踴躍施打。因為AZ疫苗1瓶可打10劑,蔡明哲和副院長廖文進,以及中山醫大校長黃建寧等10位醫師上午就列為第1批接種對象,他們身著白袍在診療室外等候,逐一進入診間由醫師說明應注意事項後進行接種。中國附醫上午也以新聞稿方式說明該院由院長周德陽帶領醫護人員施打AZ疫苗。
-
2021-03-21 醫聲.癌症防治
2021癌症論壇/次世代定序基因檢測 四類癌患最適合
癌症治療可以進行伴隨式檢測,透過基因檢測找尋適合的藥物治療。但哪些患者適合呢?國衛院癌研所研究員、奇美醫學中心醫研部部長李健逢列出四大類癌患,包括有明確驅動基因的肺癌、投資效應很高的兒癌,化療效果不好但開始有生物標記的胰臟癌,及盛行率高的轉移性大腸癌和卵巢癌。設計基因檢測模組,有利臨床試驗。健保署已研擬次世代定序基因檢測給付條件,醫界希望不要只給付單一基因檢測,可以設計基因檢測模組,否則病人檢體組織消耗速度太快,會影響臨床試驗。李健逢解釋,患者的組織檢體都不夠多,當無法同時做多個基因檢測時,會面臨每做一次少一次,一旦有新藥進行臨床試驗時,在短時間內無法再進一步檢測,就會造成收案困難,台灣就無法跟上國際臨床試驗腳步。日本早在2013年就以非小細胞肺癌為研究主體,成立「個人化醫學肺癌基因組篩查計畫LC-SCRU」,目前已累積一萬多名個案,患者會先利用即時定量PCR進行與肺癌相關的9個基因篩檢,若都測不到,再進行第二階段次世代定序(NGS)檢查。LC-SCRU的計畫讓日本精準醫療突飛猛進,李健逢認為,這種由國家主導的篩檢平台值得台灣學習。經費有限,四大類癌症效益最高。至於哪些癌症病人適合NGS基因檢測呢?李健逢認為,在有限健保經費裡,必需依各別癌症而定,例如肺癌大概有9-10個基因突變標記,又有對應的藥物,檢驗這幾個基因是效益最大的。另外,兒童癌症的效益也很高,兒癌罕見但很致命,若找到有藥物治療的基因突變點,效果會很好。另外,像很難發現的胰臟癌,約有一成的患者會帶有BRCA基因突變,這類的患者藥物反應很好;至於膽道癌也有愈來愈多的生物標記。第四類患者就是盛行率高的癌症,例如轉移性大腸癌患者;卵巢癌也約有兩成的患者BRCA基因會突變。李健逢認為,精準的基因檢測需因各別癌症而定,甚至需客製化,才能在有限經費中得到最大效益。給癌友的一句話:讓癌症基因檢測帶你走向新的機會。
-
2021-03-21 醫聲.癌症防治
治癌新知/2021癌症論壇:國衛院長梁賡義:結合數據與用藥 癌症精準醫療啟航
今年,我國國家級的「癌症精準醫療」正式啟航,癌症治療即將躍進,政府展現極為重視的決心,衛福部責成國家衛生研究院,並結合科技部、經濟部,五年將投入7.5億元,全力投入癌症基因變異檢測,結合健康大數據,還有精準用藥的研發,發展癌症精準醫療產業價值鏈,以達到照顧癌友、提供癌症患者最佳治療決策的目標。「2021全癌解碼精準治療癌症高峰論壇」中,國家衛生研究院長梁賡義將以「由精準醫療到精準健康」為題發表演說。建構基因數據,量身訂作以病人為中心的計畫。在癌症精準治療部分,健康大數據永續平台是一大工程,梁賡義指出,透過約400個基因大模組的次世代基因檢測工具,提供癌症病患進行檢測,看看是否有基因突變、融合,如果有基因變異,分別使用健保給付與非健保給付的標靶、免疫藥物,確認或排除該藥物,對於該基因變異的病患是否有效,這將是一個「量身訂作」、「以病人為中心」的計畫。對於有機會參與計畫的病患而言,不僅可以獲得基因檢測與標靶、免疫藥物的治療機會。這些基因資訊的原始資料,也可以整理成醫療大數據,打造獨屬於台灣的癌症資料庫,進行再確認及再分析,通盤了解國人特色基因變異,進而建立本土的癌症治療指引、健保給付參考,以及作為未來研發新藥的基礎。與七大醫學中心合作,延攬近萬名癌症病患。癌症病患要如何參加研究計畫呢?國衛院將透過台灣癌症臨床研究合作組織(TCOG),跨醫院、跨中心的合作,包括國內七大醫學中心,組成大聯盟,共同延攬收治近萬名的癌症病患。梁賡義指出,這樣大規模的計畫,在世界上也非常罕見。國衛院作為國家最高的智庫單位,梁賡義說,癌症精準醫療對於健保給付也將有所幫助。基因檢測可以協助病患找到最有效的治療方法,選擇較有經濟效益的治療策略,也排除掉無效的治療,讓病患與健保達到雙贏。在產業提升的部分,事實上,從2015年美國前總統歐巴馬提出「癌症登月計畫」,加速癌症精準治療的研發進展,全世界正在進行精準醫療競賽,台灣如何後發先至?梁賡義說,台灣擁有眾多優勢,包括良好的醫療體系、健保大數據,以及長達41年的癌症登記檔,ICT產業、5G的建置,豐沛的能量將帶給生技產業一條全新的道路,這些軟硬實力,都是他國無可比擬的優勢。不只治療癌症,還要達到預防疾病、全民健康目標。梁賡義強調,精準醫療的最終目的,在於提升國人的健康。除了癌症治療,精準醫療的目的在於促進精準健康,配合「學習型健康照護體系」,從數據和分析來產生學習,將這些知識反饋給民眾,改變行為和改造組織,去達到實踐健康生活的目標,達到預測、預防疾病的功能。學習型健康照護體系已經落實在具體計畫上,例如肥胖是慢性病也是致癌風險因子,不僅跟生活習慣,也與基因有關,國衛院結合基隆長庚、宏碁公司推動「國人整合性肥胖症及其衍生疾病資料庫智慧預測系統」。基隆長庚醫院長年投入基隆地區及鄰近的萬里、瑞芳、貢寮等區蒐集人口健康資料,加上宏碁的人工智慧運算,系統性的分析基因、蛋白質等變化指標依據,讓醫師可預測患者未來的可能疾病。對醫師第一線的介入治療不僅有參考價值,也能提升社區民眾自我健康管理。國家級精準醫療計畫3方向1. 針對台灣重要癌症,提出基因檢測相關計畫。2. 開發基因變異(突變)標靶用藥新適應症之臨床試驗。3. 建立實證世界證據的研究案例,並在計畫中提出產官學研合作之發展途徑。給癌友的一句話:精準結合智慧,客製你的健康。
-
2021-03-21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陳時中:疫苗會在效期內打完
國內新冠疫苗即將於明天開打,指揮中心確定由行政院長蘇貞昌及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帶頭,選定北部某醫學中心接種。疫苗開打在即,但首波AZ疫苗有效期限僅到六月十五日,引發各界質疑,指揮中心承諾,疫苗是珍貴資源,一定用在刀口上,效期內使用完畢。陳時中昨表示,疫苗效期多數是半年,因需花時間逐批檢驗、運送,台灣買的疫苗效期沒有比較短,也會在效期內打完。至於施打時間,陳時中說,經專家分析與建議,三月廿二日施打,「這批疫苗不會用到延期」。過去公費流感疫苗開打首日,衛福部疾管署皆盛大舉行記者會,邀請名人接種拚信心。由於新冠疫苗接種必須在醫院,無法比照過往於疾管署大禮堂接種,指揮中心僅表示,今天將公布施打細節,一切仍在規畫中。但據了解,蘇貞昌和陳時中接種疫苗的歷史性一刻,初步計畫不開放媒體入場記錄。我目前取得AZ疫苗的有效日期只到六月十五日,衛福部食藥署藥品組副組長吳明美指出,新冠疫苗研發時間短,安定性試驗數據不夠,有效期限無法訂太長,但隨疫苗使用一段時間,藥廠可提供更新資料延長效期。據了解,目前莫德納疫苗、「輝瑞/BNT」的效期也是六個月,嬌生疫苗則是三個月。預防接種專家小組規定,AZ疫苗第一劑和第二劑間隔需八周以上,若三月廿二日開打第一劑,最快五月中下旬可打二劑。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邱政洵及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都認為,應可在疫苗效期內接種。台大兒童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召集人李秉穎說,新冠疫苗有效期本較短,再加上疫苗生產後,檢驗、運送、分配需耗費一段時間,「剩下三個月不意外」。他建議,若無法在有效期限內打到第二劑,建議提前先開放下一順位接種對象施打。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我疫苗效期未比其他國家短,加拿大與我同於本月三日取得卅萬劑AZ疫苗,該批疫苗效期僅一個月,菲律賓隔日拿到五十多萬劑疫苗,效期為五月廿一日。目前開放第一、第二優先醫事人員接種,開打後將滾動式修正;若醫事人員意願不高,是否開放自費,羅一鈞認為,言之過早。昨天新增一例境外移入確定病例,案一○○六為印尼籍廿多歲男性漁工,三月五日來台工作,昨天確診。
-
2021-03-21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AZ疫苗到位 高榮、高長、義大及小港4院醫護率先打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19日宣布,下周一起開始施打AZ疫苗,首波配送4.4萬劑至全台57家專責醫院,高雄市疫苗昨已到位,數量為8000多支,將由高雄長庚、高雄榮總、義大醫院及小港醫院第一線及第二線登記願意施打疫苗的 醫護人員率先施打。高雄市衛生局長黃志中表示,高市原本規畫第一波處疫苗,在一天內即施打完畢,不過中央疫情指揮中心謹慎從事,嚴格規定,高市每天4家醫院加總將施打500多劑,預訂兩個多禮拜全數打完。高雄這次施打的醫療院所,醫學中心及準醫學中心中獨缺高醫,黃志中對此表示,按中央規定,醫院登記第一優先(直接照顧)及第二優先(間接照顧)的醫護人員,兩梯次需超過500人才納入配發疫苗對象,但高醫未超過。目前高雄四家專責醫院,包括高榮院長林曜祥、義大醫院院長杜元坤及小港醫院院長郭昭宏打表態帶頭施打。據了解,有醫護人員對AZ疫苗的安全性,仍然存疑,保持觀望。高市疾管處長何惠彬表示,高雄首波AZ疫苗的配發數量,是依據醫護登記意願統計,顯示至少已有8000多人願意施打疫苗。
-
2021-03-20 醫聲.院長講堂
義大醫院院長杜元坤/以醫院為家,行醫生涯捐款上億 獨創杜式刀法造福「極重症」病患
高雄義大醫院院長杜元坤行醫生涯捐款上億元,每年只有除夕夜回家睡覺,自認手下從沒失敗手術,諸多行醫事蹟讓他暴紅。他天天睡在不到三坪大的休息室,過著以醫院為家的忙碌生活。杜元坤是外科醫師,專攻骨科,在長庚醫院體系歷練長達20年,在擔任外科部長時,他接受義联集團創辦人林義守挖角,轉戰新成立的義大醫院開疆闢土。中北部病患南下找他看病義大醫院成立於2004年,杜元坤參與醫院的籌備工作。在他建議下,開刀房、加護病房設在3樓,心臟外科、神經外科、骨科需要急救的距離最近,並依據科別屬性規畫病房樓層,方便住院病患活動與家屬探望,推展「迅速、有效、安全」三大理念。以前南部有許多臂神經受傷或骨髓炎病患北上求醫,基於照顧南台灣病患的需求,南下到義大醫院服務,讓他有自由發揮空間,「現在情勢逆轉,許多中北部病患專程南下找我看病。」位處高雄燕巢的義大醫院算是高雄市的「鄉下地方」,為何值得病患大老遠跑來?由於杜元坤獨創的「杜式刀法」聞名遐邇,為醫院建立了知名度,尤其收治「極重症」病患,經口耳相傳,很快建立口碑。「義大醫院是個斜槓的醫療團隊」,杜元坤表示,義大鼓勵科別之間良性競爭,沒有界線,只要有能力就可以「坐大」,每一科都可以去開別人的刀,譬如神經外科與骨科都能動頸椎手術,但前提是能相互學習,才可以藉由競爭提升醫療水平。長庚栽培 在義大開枝散葉「醫院不僅要贏得病人尊敬 ,也要贏得同業尊重。」長庚醫院前院長張昭雄這席話帶給杜元坤很大影響,過去張昭雄帶領長庚轉型成功,主張院內醫師追求服務量與品質時,也要兼顧學術發展。十幾年來,他完成300多篇論文,數量是長庚時期的4倍之多,幹細胞研究更是獨步全球。長庚體系灌溉栽培他,義大則是他開枝散葉之地。將在屏東設綜合醫療園區義大醫院每年有15%至17%病患來自屏東縣,跨區就醫情況普遍。杜元坤認為,慢性病或急性病應該留在當地就醫,病人不宜為看病長途奔波,因此義大醫療體系南拓版圖,2024年底將在屏東成立包含醫院、護理之家及產後護理之家的綜合性醫療園區,床數規模是千床左右。杜元坤小檔案現職:義大醫院院長學歷:成大醫學工程博士、美國梅育氏醫學中心碩士、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經歷:亞洲太平洋手外科醫學會理事長、國際外傷協會理事長、長庚醫院外傷骨科主任、長庚醫院外科部主任專長:外科手術杜氏刀法專利、神經叢及顯微手術、脊椎及骨外科給病人的一句話醫療進步,不可能變成可能,病患不要放棄任何希望,也要敞開心胸配合醫囑。
-
2021-03-18 癌症.卵巢.子宮
奇美醫10年子宮頸癌篩檢12萬3千多人 早期發現1300多人
奇美醫學中心今天公布院方子宮頸癌篩檢統計,民國100年1月至去年12月10年間,子宮頸癌篩檢122522人次,陽性2909人,癌前病變968人,罹癌者323人;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造福超過1300個案家庭。奇美每年也為近300位大陸、越南、菲律賓及印尼等國婦女抹片篩檢,去年陽性需進一步評估病人24位。院方表示,台南市衛生局今年發布前3年子宮頸癌篩檢涵蓋率55.5%,近半婦女未篩檢;有97%子宮頸癌前病變及早期(0至1期)個案可透過簡單門診手術治癒;醫療花費隨癌症期別嚴重度增加,0至1期花費平均19萬,2至4期47萬,整體相差近2.5倍。奇美醫婦女保健中心主任醫師洪雅珊說,婦女未篩檢主因醫師性別、不友善就診環境、無隱私、等候時間長,奇美為能提升婦女篩檢意願,打造專屬子宮頸抹片檢查室,獨立溫馨空間設計、周一至周六早上專屬醫師抹片檢查,單人進出確保隱私,檢查採單人使用拋棄式子宮頸擴張器和抹片刷,使用日本全自動診療椅,身障、行動不便者也能安全舒適篩檢。傳統檢查台有高度、固定腳架等限制須爬上爬下,辛苦挪動身體擺位才能檢查,對身障者是一大挑戰,新型的全自動診療椅大幅提高便利性。
-
2021-03-18 新聞.元氣新聞
醫療營收未達八成補八成 紓困金擬撥4.55億救「醫災」
新冠肺炎疫情衝擊醫療院所門診量,衛福部健保署提出三大配套方案,一為滿足現金流,先支付醫療院所九成五申報醫療費用的暫付款;二為採全年點值結算,取代每季結算;三為醫療院所全年收入低於八成,修正特別條例,補滿八成。衛福部長陳時中今表示,目前仍待行政院的最後核定,原訂是補去年1到8月,改為補到1到11月,初步編列4.55億協助受疫情影響的醫療院所。根據健保署統計,各層級的醫療院所去年門診、住院總額與108年相比,整體減少2.7%,若依不同層級統計,醫學中心減少2.8%、區域醫院減少3.5%、地區醫院減少1.4%、西醫基層減少9.6%、牙醫總額減少2.2%、中醫總額減少3.2%。依照不同科別統計,醫院門診量與108年相比減少最多的科別,前三名依序為小兒科與減少17.3%、急診醫學科減少13.2%、復健科減少11.2%;基層診所前三名依序為耳鼻喉科減少25.6%、小兒科減少20.1%、胸腔內科減少11.3%。醫院門診量增加的科別前三名為血液腫瘤科成長5.9%、風濕免疫科增加2.9%、心臟血管內科增加2.7%;基層診所門診量增加前三名為內分泌科增加16.8%、精神科增加12.4%、心臟血管內科增加10.7%。健保署署長李伯璋表示,降低醫療院所受疫情衝擊,其中第三項方案「未達八成補八成」,必須要修訂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防治及紓困振興特別條例,目前方案已經送到行政院,正等待最後拍板,原本規畫是補償去年1到8月,後來修改為1到11月,編列的預算增至4.55億,只要行政院拍板後,一個月內即可發放。
-
2021-03-18 癌症.抗癌新知
2021癌症論壇必知九件事之2/次世代基因定序
癌症可發生的基因變異有好幾百個,其中大約50個有相對應的標靶藥物。當癌症病人需要標靶藥物治療時,臨床醫師會進行基因檢測,看病人帶有什麼樣的基因變異。傳統基因檢測一次只能驗一種突變基因,但癌症病人檢體取得不易,如果猜錯就必須再驗一次,檢測沒幾次,檢體就用完了。但隨著科技進步,目前可以大量地定序基因,這個技術就是「次世代基因定序」(NGS)。NGS可以在一次檢驗中得到較多的答案,也能依癌症設計不同的檢測模組,讓醫師在尋找配對的藥物時,成為效益較高的工具。目前NGS檢測大多數須自費,健保署仍在討論給付標準。想知道更多「基因檢測」訊息,請鎖定3月27日(六)論壇線上直播,講題及時間如下:12時10分至12時30分,和信醫院副院長陳啟明主講:「要切除?化療嗎?乳癌的基因檢測與精準治療」14時至14時15分,國衛院癌研所研究員、奇美醫學中心醫研部長李健逢主講:「解構基因‧築構希望:次世代定序基因檢測,敲開機會的門」14時15分至14時30分,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婦癌科醫師周宏學主講:「基因檢測配合精準醫療,延緩癌症復發機率」
-
2021-03-16 癌症.抗癌新知
全癌解碼 癌症高峰論壇重磅登場
為了從精準醫療走向精準健康,國家級抗癌戰略型計畫已經展開。「2021全癌解碼精準治療、癌症高峰論壇」將於3月27日、28日進行直播論壇,國內22位癌症領域權威,將從國家級抗癌計畫、健保給付、癌症根除計畫,到臨床端最新的基因檢測、標靶、免疫、疫苗、細胞、消融療法,以及刊登於國際期刊的本土肺癌大數據風險預測模型,結合十大病友團體共同直播,一起邁入精準治療時代。「2021全癌解碼精準治療、癌症高峰論壇」由聯合報與國家衛生研究院、中央健保署、國民健康署共同舉辦,兩天論壇中,國家衛生研究院長梁賡義將楬櫫國家級「從精準醫療到精準健康」計畫,健保署長李伯璋主講「健保給付策略大公開」、國健署說明「癌症防治國家政策」、國家衛生研究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名譽研究員熊昭報告「癌症風險及預後預測—健康大數據之應用」,期以國家政策的力量,共同抗癌。精準醫療 暢談4大主題精準醫療的四大主題,分別為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所長陳立宗提出「消化道癌治療現況與給付建議」、高雄長庚紀念醫院職業醫學科主任暨內科部副部長王金洲談「肺癌治療策略解密,精準治療續命關鍵」、亞東紀念醫院腫瘤科暨血液科主任林世強談「晚期癌友噬骨痛 精準打擊骨轉移惡性循環」、和信醫院副院長陳啟明談「要切除?化療嗎?乳癌的基因檢測與精準治療 」,從臨床端提供治癌策略。抗癌新希望 通盤解析近年癌症治療工具大躍進,國內腦瘤暨幹細胞權威花蓮慈濟醫院院長林欣榮將通盤解析「免疫、標靶、疫苗,抗癌新希望」、國衛院癌研所研究員奇美醫學中心醫研部長李健逢「解構基因,築構希望:次世代定序基因檢測敲開機會的門」、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婦癌科醫師周宏學說明「基因檢測配合精準醫療延緩癌症復發機率」、成大醫院內科部醫師林建中詳述「聽懂醫師說的第一線治療,肺癌標靶治療新趨勢」、新光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兼一般醫學科主任徐培菘主講「免疫療法里程碑,三期肺癌挑戰根治」、台大癌醫中心醫院血液腫瘤部兼任主治醫師林建廷首度公布「治癌未來式 CART免疫療法」、台北慈濟醫院研究部臨床試驗中心主任黃俊耀談「肺癌整體治療策略,精準超前部署」。疫苗、飲食等 做好防癌「癌症真的可以預防」,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副院長賴瓊慧主講「透過預防醫學消除HPV相關癌症」、台大醫院癌症微創介入治療中心主任黃凱文說明「台灣肝癌戰役教我們的一堂課:早期診斷與微創治療」、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報告「防癌自我掌握,日行蔬果彩虹579」、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臨床毒物中心兼任護理師譚敦慈傳授「輕鬆防癌這樣做」,透過飲食、生活方式、疫苗,以及早期診斷,做好防癌工作。抗癌的病患如何與癌共存好生活?5% Design Action創辦人楊振甫主講「健康領域導入數位工具,提升癌症照護品質」、亞太心理腫瘤學交流基金會董事長方俊凱詳述「癌症慢病,心理治療助你走長路」、林口長庚紀念醫院營養治療科營養師吳益銘說明「完成癌症治療的關鍵營養」,全方位陪伴癌友。病友團體 直播抗癌訊息論壇也讓國內病友團體大集結,計有十個病友團體參與將於粉絲團直播,包括我們都有病、中華民國癌病腫瘤患者扶助協會、台灣癌症基金會、台灣全癌症病友連線、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癌症希望基金會、亞太心理腫瘤學交流基金會、乳癌防治基金會、肺長壽社團、抗癌戰友會,及聯合報系元氣網粉絲團、那些癌症教會我的事粉絲團,共同將最新的抗癌訊息送到民眾眼前。朱俐靜、邰肇玫 抗癌經驗知名歌手朱俐靜將首度完整分享「罹癌是改變人生的大好機會,教我放鬆跟身體對話」,以「如果」紅遍大街小巷的民歌手邰肇玫將以「癌後愛上自己的每一面,才能幫人打氣」分享漂亮抗癌的心路歷程。論壇開放民眾提問,鎖定您關注的講者,於播出時留言提問。2021全癌解碼精準治療 癌症高峰論壇3月27日(六)、3月28日(日)10時起全程直播,請鎖定元氣網粉絲團直播留言抽總金額2萬元禮券!
-
2021-03-12 新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忙開刀一天只吃一餐 名醫胃痛又染菌!友胃癌逝警惕:健康不能再拖
因為工作的關係,長期飲食很不正常,我經常一周有兩個整天的時間,都安排進開刀房執行手術,有時候一連開了腦瘤、腦血管和脊椎刀,就是從早到晚站一整天,往往上午只喝個牛奶,因為怕水分攝取太多要解尿,又得重新清潔消毒會浪費時間,也不敢多喝就趕著上刀,下刀後通常已經是晚上了,一天只吃一頓是常有的事。友人胃癌過世 趕緊檢查去年開始,胃部經常隱隱作痛,有時候吃飽也痛、飢餓也痛,就是悶悶的不太舒服,偶爾還伴隨噁心感,後來更是排便不順,不是便祕就是腹瀉,但工作實在太忙,也就不去管這些不適症狀。當時一位定居在義大利的女性好友因為被診斷為末期胃癌,受到疫情影響,在當地無法好好治療,經過幾番周旋,很辛苦地才輾轉回到台灣就醫,但病情已經太嚴重,沒多久就因病過世,這件事讓我相當難過、沮喪;太太則是警覺腸胃健康的重要性,要求我別再拖、要抽出時間盡快安排健檢。經口傳染 飲食分開在做了碳13尿素呼氣試驗後,意外發現我感染幽門螺旋桿菌,這也解釋麼我會胃痛的原因,吃完抗生素療程後,目前胃痛情況已有改善,排便狀況也跟著恢復正常。由於幽門螺旋桿菌主要經口傳染,傳染途徑包括汙染的飲水、食物或唾液等,也容易在家庭成員中彼此相互感染,所以我在得知感染後,飲食上特別和家人分開吃,自己的飯菜另外夾一盤,以保護家人。慣性忽略症狀 腸胃抗議這次生病的經驗,讓我體認到健康的重要。以前只是喊口號般的要注意健康,身體真的出狀況時也慣性忽略,仗著自己身強體壯而不以為意。其實長期的飲食不正常,腸胃已經負荷不了、在抗議了,現在我對飲食會特別注意,三餐盡量定時定量,真的沒空用餐時,就先吃片蘇打餅乾墊肚子,朋友已經用她的生命在告訴我,「身體健康才是最重要的事。」醫學辭典/幽門螺旋桿菌幽門螺旋桿菌是少數可以在胃酸裡面生存的細菌,透過產生尿素來降低胃酸的強度,同時讓胃發炎、得到養分,並躲過免疫細胞的攻擊。幽門螺旋桿菌是台灣最常見的細菌之一,感染率約為20%,世界衛生組織(WHO)把它列為一級致癌物,是胃癌的危險因子。林瑞峰小檔案現職:台北馬偕醫院神經外科專科醫師年齡:50歲學歷:中國醫藥大學醫學系專長:脊椎顯微及微創手術脊椎損傷重症治療腦瘤及腦血管手術腕隧道症候群周邊神經障礙三叉神經痛手術經歷:美國亞利桑那州鳳凰城貝洛神經醫學中心臨床研究員
-
2021-03-12 癌症.胃癌
胃痛才做胃鏡,恐胃癌晚期!名醫林肇堂:這種食物千萬別碰,很致癌
根據國民健康署107年癌症登記報告顯示,胃癌位居國人第7大癌症死因,因早期症狀不明顯,通常要到晚期才確診,約有4成患者已經無法開刀,只能依賴化療。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消化醫學中心院長林肇堂說,30多年前胃癌是十大癌症死因第1名,因為當時飲食習慣多以醃漬為主,也因此胃癌可以說是「窮困年代的病」。要早期發現胃癌,唯一方式就是定期做胃鏡(內視鏡)檢查,早期發現甚至不用開刀,只要做一次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就能將早期癌局部切除,治癒率相當高。以下是林肇堂第一人稱的訪談整理: 胃癌與飲食抽菸習慣、幽門桿菌有關連,只有1%機率是遺傳性胃癌。飲食習慣是影響最大的關鍵,其中的危險因子之一就是鹽,亞洲國家像是日本、韓國,都習慣吃很鹹,所以胃癌比率高,而台灣人現在越來越重視養生,自然而然胃癌發生率就越來越低,因此近年來胃癌在十大癌症中的排名一直往下降。 避免醃漬品、亞硝酸製加工品 我曾經到西班牙,導遊帶我們去吃有名的火腿,這是巴賽隆納最有名的火腿店,切一片火腿配香瓜,結果我們那團都是腸胃科醫師,大家全都吃香瓜、沒人吃火腿,因為不管什麼樣的火腿,保存都要用到亞硝酸鹽,而含硝酸鹽的東西就是致癌物! 除了飲食習慣避免醃漬品、亞硝酸製加工品外,如檢查出有「幽門桿菌」,雖然不是胃癌發生的直接原因,但幽門桿菌與胃潰瘍間卻是有緊密關聯,而「胃癌3部曲」就是胃炎→胃潰瘍→胃癌,所以一旦有幽門桿菌,最好就要進行治療,胃潰瘍不會再發了,也能避免胃癌的可能。 如有幽門桿菌,最好自費治療 日本是發現幽門桿菌就直接給予抗生素治療,所以整體胃癌發生率確實下降,而台灣則是要有幽門桿菌且有潰瘍,才能給付除菌藥費。不過,就算要自費,整個治療也只要大約2000元左右,用來預防未來發生胃癌的可能性,其實是非常值得的。 胃癌的發生過程中,一定是從胃壁淺淺地凸起凹陷,要發現這些病癥,用X光就算看到也無法切片,唯一方法用儀器進去看,就是使用內視鏡。而所謂的「一滴血診斷10種癌症」則不能盡信,因為胃癌在血液裡沒有很好的腫瘤標記,能足夠敏感且具特異性。 健檢做內視鏡,別等胃痛才做 什麼時候要作內視鏡檢查?千萬不要有胃痛等症狀才來,而是要定期健檢。有經驗的醫師一看就會知道,是早期癌還是晚期癌,而且現在可以說是內視鏡的全盛時期,我們以前叫病人做胃鏡,他們都不要,現在睡一覺醒來就好了,第2年問要不要做,每個人都願意。 還有,如果國健署通知糞便潛血有陽性反應時,除了快去做大腸鏡外,最好也要做胃鏡、揪出早期胃癌,尤其家裡面有大腸癌、自己也有息肉的,可能3年就做1次,沒有這些病史的就5年以上作1次,很多人做完腸胃鏡,如果有息肉等,開診斷書還能申請保險理賠。 零期或一期,可採內視鏡處理 早期胃癌(零期或第1期)腫瘤體積倍增時間,平均是577天到3462天,也就是大概1年多到10年,可以先觀察變化再決定是否開刀;但如果是進行型胃癌,卻是只要69天到305天,一旦變成晚期胃癌,就會大的非常快。 零期或第1期胃癌是幾乎不用開刀,而是採內視鏡挖掉。內視鏡黏膜下腫瘤切除術,做的時候也不必全身麻醉,就能將早期癌局部切除,治癒率很高。 避免胃癌發生,多吃青菜水果 我認為,要避免發生胃癌,多攝取青菜、水果以及維他命C、薑黃素是很有用的,除此之外,就是在還沒發現任何病癥時,定期接受胃鏡檢查,就能夠避免因為疼痛才檢查,卻已經來到晚期的悲歌發生。 ●原文刊載網址 ●延伸閱讀:.先生待她不薄,給的都是名牌,她卻執意離婚:他不是人品有問題,只是「愛無能」.手腳冰冷,吃冷食物就拉肚子,是冷底體質害的?這3道解方,還能排解生理期不順.退休後勇敢單飛,她跑去英國遊學!上英文課、住寄宿家庭好好玩「原來一個人出發,沒問題!」
-
2021-03-11 癌症.癌友加油站
全癌解碼 精準治療的癌症精準治療時代來臨
為了達到從精準醫療到精準健康,國家級的抗癌戰略型計畫已經展開。2021全癌解碼精準治療、癌症高峰論壇即將於3月27日、28日進行兩天的直播論壇,國內重磅的二十二位癌症領域權威,從國家級抗癌計畫、健保給付、癌症根除計畫,到臨床端的最新的基因檢測、標靶、免疫、疫苗、細胞、消融療法,以及刊登於國際期刊的本土資料肺癌大數據風險預測模型,結合國內十大病友團體共同直播,一同邁進精準治療時代。2021全國首場癌症論壇直播 絕對不能錯過 由聯合報與國家衛生研究院、中央健保署、國民健康署共同舉辦的2021全癌解碼精準治療、癌症高峰論壇,從國家衛生研究院長梁賡義揭櫫國家級計畫「從由精準醫療到精準健康」、健保署長李伯璋「健保給付策略大公開」、國民健康署的「癌症防治國家政策」,到國家衛生研究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名譽研究員熊昭的「癌症風險及預後預測—健康大數據之應用」,用國家政策的力量,共同抗癌。癌症治療里程碑 最新治癌趨勢權威告訴你精準醫療的四大主題,包括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所長陳立宗的「消化道癌治療現況與給付建議」、高雄長庚紀念醫院職業醫學科主任暨內科部副部長王金洲「肺癌治療策略解密,精準治療續命關鍵」、亞東紀念醫院腫瘤科暨血液科主任林世強的「晚期癌友噬骨痛 精準打擊骨轉移惡性循環」、和信醫院副院長陳啟明的「要切除?化療嗎?乳癌的基因檢測與精準治療 」,從臨床端,提供治癌策略。治癌趨勢新希望 一次了解精準治癌工具癌症治療工具的大躍進,由國內腦瘤暨幹細胞權威、花蓮慈濟醫院院長林欣榮通盤解析癌友新希望的「免疫、標靶、疫苗,抗癌新希望」、國衛院癌研所研究員、奇美醫學中心醫研部部長李健逢「解構基因,築構希望:次世代定序基因檢測敲開機會的門」、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婦癌科醫師周宏學「基因檢測配合精準醫療 延緩癌症復發機率」、成功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內科部醫師林建中「聽懂醫師說的第一線治療,肺癌標靶治療新趨勢」、新光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兼一般醫學科主任徐培菘「免疫療法里程碑,三期肺癌挑戰根治」、國內具有CAR-T治療經驗的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癌醫中心醫院血液腫瘤部兼任主治醫師林建廷首度公布「治癌未來式 CART免疫療法」、台北慈濟醫院研究部臨床試驗中心主任黃俊耀「肺癌整體治療策略,精準超前佈署」。防癌策略計畫書 你不可不知的預防資訊專家們呼籲,癌症真的可以預防,在論壇的第二天,HPV疫苗權威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副院長賴瓊慧的「透過預防醫學消除HPV相關癌症」、結合影像人工智慧與消融手術的臺大醫院癌症微創介入治療中心主任黃凱文「台灣肝癌戰役教我們的一堂課 早期診斷 微創治療」、提倡防癌不遺餘力的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防癌自我掌握,日行蔬果彩虹579」,到最貼近民眾防毒生活的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臨床毒物中心兼任護理師譚敦慈「輕鬆防癌這樣做」,透過飲食、生活方式、疫苗,以及早期診斷,做好防癌工作。與癌共存好生活 重拾彩色人生一點都不難對於正在進行抗癌工作的病患,不要擔心,專家們告訴你,要如何與癌共存好生活。5% Design Action創辦人楊振甫的「健康領域導入數位工具,提升癌症照護品質」、癌症心理治療先驅者的亞太心理腫瘤學交流基金會董事長方俊凱的「癌症慢病,心理治療助你走長路」、真真切切陪伴癌友營養照顧的林口長庚紀念醫院營養治療科營養師吳益銘「完成癌症治療的關鍵營養」,全方位陪伴癌友。直播論壇集結國內12大病友團體此次的2021全癌解碼精準治療、癌症高峰論壇也讓國內病友團體大集結,包括十個病友團體及聯合報系二個粉絲團加入,並於粉絲團直播,包括,.我們都有病.中華民國癌病腫瘤患者扶助協會.台灣癌症基金會.社團法人台灣全癌症病友連線.社團法人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財團法人癌症希望基金會.財團法人亞太心理腫瘤學交流基金會.財團法人乳癌防治基金會.肺長壽社團.抗癌戰友會.聯合報系元氣網粉絲團.那些癌症教會我的事粉絲團將共同將最新的抗癌訊息送到眼前。論壇彩蛋 朱俐靜 邰肇玫 分享最動人的罹癌故事知名歌手朱俐靜首度完整分享「罹癌是改變人生的大好機會,教我放鬆跟身體對話」,以「如果」紅遍大街小巷的民歌手傳奇邰肇玫,罹癌後,積極投入病友服務,在論壇將以「癌後愛上自己的每一面,才能幫人打氣」分享漂亮抗癌的心路歷程。看元氣網直播 還有機會獲得電子禮券 論壇中,特別開放民眾網路提問,鎖定您關注的講者,並於播出時留言提問,不僅有機會得到權威講者的親自回答,還有機會參與總金額高達2萬元電子禮券抽獎。 更多訊息請點活動專區3/27(六)、3/28(日)當天全程直播,請鎖定元氣網粉絲團2021全癌解碼精準治療 癌症高峰論壇直播節目表
-
2021-03-11 名人.潘懷宗
潘懷宗/塑膠微粒污染胎盤,合體塑膠嬰兒誕生?減塑已刻不容緩
當人們討論到塑膠造成環境污染,影響生態的時候,我們比較容易聯想到的是: 捕獲了一隻鼻孔插著吸管的海龜、發現胃裡有大量塑膠袋而死亡的海豹或是海灘上、山溝內堆積如山的塑膠瓶等等,這樣的景象,相信對我們大多數人來說,並不陌生,而且絕對認為是一個值得關注的環保議題。但是,自從科學家發現了塑膠微粒(2004年由湯普森教授首次提出)這種東西後,塑膠廢棄物瞬間也變成了人類的健康議題,而不僅僅只是環保議題而已了。所謂的塑膠微粒,就是直徑小於5毫米(0.5公分)或更小的顆粒,這些塑膠微粒可說是無處不在,從塑膠袋和塑膠瓶的裂解、走路時塑膠鞋底的磨擦以及開車時輪胎的損耗等等,它們都可以大量產生。甚至連洗個衣服,也會產生成千上萬個的超細塑膠纖維顆粒(尼龍,丙烯酸和聚酯)。記得在2017年9月紐約州立大學和明尼蘇達大學測試來自全世界五大洲10多個國家,共159個自來水樣本時發現,平均有83%的自來水受到塑膠微粒的污染。隔年,2018年紐約州立大學再度出擊,針對市售瓶裝水進行檢測,這次研究橫跨九個國家,共有11個品牌,收集了259個瓶裝水樣本,結果是93%的瓶裝水、所有11個品牌都受到塑膠微粒的污染,相當嚴重。2019年6月加拿大維多利亞大學生物系考克斯教授(Kieran Cox)發表在《環境科學與技術》的文章就指出,每年每人從飲水和食物中攝入到身體內的塑膠微粒(隨年紀和性別會有些不同),高達39,000~52,000顆,如果再加上從空氣中吸入的,總數每人每年可以達74,000~121,000顆。另外,瓶裝水中的塑膠微粒,又要比自來水平均高出了22倍(延伸閱讀/塑膠微粒汙染嚴重,北極下起「塑膠雪」!個人減塑先從喝水做起)。由於這些塑膠微粒已經廣泛的污染了我們的飲用水、食物和空氣,所以科學家們被迫開始去了解它們對我們身體健康的影響,雖然只是剛剛開始。2021年1月,意大利羅馬市的菲特貝內費拉泰利醫院,婦產科斯維拉托醫生(Alessandro Svelato)更首次發現了人類胎盤中也存在有塑膠微粒,此論文已發表在《環境國際》雜誌上。國際媒體特別下了一個太過聳動的標題,認為女性正在生下“合體塑膠嬰兒”(Cyborg Babies),意思是說這名胎兒可能是部分塑膠、部分人類細胞所造成的。在這項研究中,總共收集了六位媽媽在胎兒出生後,所捐贈的胎盤,其中4個胎盤內共發現了12個球形或不規則形狀的塑膠微粒(大小從5到10μm不等)(胎側5個,母體4個,絨毛膜3個),其中三個被鑑定為聚丙烯,而其他九種則只能鑑定出是顏料,大概是用在化學塗層、油漆、膠粘劑、化妝品和個人護理產品等等。(延伸閱讀/逾半塑膠微粒來自5號聚丙烯!而這些日常用品都是聚丙烯做出來的) 眾所皆知,胎盤在胎兒發育中起著重要作用,它提供氧氣和營養,塑膠微粒若存在胎盤中就可能會阻礙胎兒的成長,例如:塑膠微粒可能“毒害孩子”或減少其氧氣供應,導致一些嬰兒死產或體重過輕,因此我們必須更加注意塑膠微粒的潛在影響,不僅對環境,而且還對人類健康和未出生嬰兒的健康造成損害。另外,如果說嬰兒不是100%的人體細胞,而是包含無機塑膠,是個合體塑膠人,你能接受嗎? 參與研究的媽媽們聽到這樣的結果後,也感到相當的震驚。目前尚不清楚這些塑膠微粒是如何通過呼吸系統或胃腸系統進入如此深的女性體內。但在動物身上,2018年普利茅斯大學海洋生物學家湯普森教授(Richard Thompson)發表在《環境科學與技術》雜誌上的論文,就證明它們可以從腸胃道進入動物的循環系統。 重點來了,如果塑膠微粒在我們體內堆積後,會發生什麼事呢?荷蘭烏得勒支大學(Utrecht)醫學中心於2019年進行的一項研究中,科學家將人類細胞放入含有塑膠微粒的培養皿中,發現我們的免疫細胞雖然可以識別並吞噬了這些顆粒,但它們卻也因此而死亡了。這種模式的細胞死亡與潛在有害的炎症有關。目前正在查看這種情況是否會發生在活體人類中。雖然如前所述,大顆的塑膠微粒可以通過人體胃腸道,以糞便形式排出體外,但科學家認為,腸道中的塑膠微粒也可能會影響消化系統的免疫反應或幫助有毒化學物質和病原體的轉移,並可能對“胃腸道疾病患者”產生影響。英國皇家學會在2019年的一份報告中,分析了過去十年的研究,並提出了塑膠微粒可能影響動物健康(乃至人類健康)的三種方式。第一是在腸道中。塑膠微粒可能會破壞微生物菌群,同時還可能破壞腸道細胞,增加發生炎症的風險。第二是受到塑膠製造時所添加的有毒化學物質的危害。例如,在罐頭內襯中發現的雙酚A可干擾內分泌,並與動物疾病有關,包括生育力下降,腦和骨骼發育問題。第三是塑膠微粒可能會將環境當中其他有毒化學物質順便帶入體內。總結的說,針對塑膠微粒對人體的危害,我們仍然處於相當未知的階段,雖然有很多的擔憂,但絕對不希望民眾過分擔心,除了科學家有責任、有義務去更加深入了解外,大家應先從減塑開始,但絕對不要只滿足在“回收”的動作上,因為回收對於降低塑膠產量幫助不大,必須是禁止使用(像是禁止提供吸管、禁止提供塑膠袋和禁止提供塑膠餐盤等等),才會有明顯的助益,請大家務必記得並共同監督,期能創造更美好的台灣和世界。
-
2021-03-10 科別.耳鼻喉
她長年受鼻塞好困擾 竟是因打籃球撞歪鼻中隔害的
平時愛打球的20多歲杜小姐一次意外被籃球擊中鼻子,造成鼻子歪斜,從此她不僅因外觀問題缺乏自信,甚至開始受鼻塞所苦,二個月中不斷嘗試各種感冒藥、過敏藥都無效,不勝其擾的她到醫學中心求助,經鼻內視鏡檢查,發現杜小姐因嚴重鼻中隔彎曲,才導致鼻塞問題。鼻塞是耳鼻喉科最常見的症狀之一、也是鼻中隔彎曲的其中一個病徵,但鼻中隔彎曲常伴隨鼻扭曲的外觀問題。醫師提醒,「鼻塞問題勿輕忽,有可能是鼻形扭曲所致」鼻子結構性彎曲,輕則導致鼻塞,嚴重可能導致慢性鼻竇炎產生息肉等嚴重問題,進而影響嗅覺功能。會造成鼻塞的鼻中隔彎曲是什麼?三軍總醫院耳鼻喉頭頸外科科暨醫美中心主治醫師孫萬烜表示,鼻中膈彎曲是鼻內部隔開兩個鼻腔的隔板彎曲。最常見是在鼻中膈硬骨軟骨的發育過程中因為碰撞,彼此擠壓而導致錯位。鼻黏膜表面不平整的歪曲,在長大發育過程中愈來越嚴重。鼻塞原因多種,孫萬烜介紹,細菌或病毒性感染造成的鼻炎,通常伴隨頭痛、喉嚨痛,且三至五天會痊癒;過敏性鼻炎,通常受刺激才出現鼻炎症狀,如隨濕度或溫度變化而打噴涕;若長期不明原因鼻塞、打噴嚏,就需要透過內視鏡檢查,是否有鼻中隔彎曲等結構性問題。孫萬烜說,其實鼻扭曲問題很容易從外觀判定,鼻扭曲是外觀鼻子的鼻梁到鼻頭整體的歪曲,可能出現C字形、S字形、Z字形等變化。鼻中膈彎曲的矯正目前最常使用內視鏡的方式,從鼻孔進入切開黏膜,將彎曲的鼻中膈軟骨移除。孫萬烜提醒,如鼻歪斜患者年幼,因發育未完全,應優先採保守性治療,待18歲以上,若仍有嚴重鼻塞問題,才會建議內視鏡矯正,若連外觀都明顯歪斜的鼻扭曲狀況,就需要執行鼻中隔彎曲矯正,合併矯正鼻外觀扭曲分階段手術,由自體或異體軟骨或人工植入物做山根支撐。不論是選手或業餘民眾,打籃球、拳擊者都是鼻骨骨折問題,鼻子外觀有嚴重歪斜時,通常內部也會伴隨鼻中隔彎曲問題。孫萬烜建議,民眾如有鼻塞問題,除可自行評估自身是否有鼻扭曲現象,更應該到耳鼻喉科做詳細檢查,專科醫師能針對鼻中隔和鼻骨做完整評估。
-
2021-03-08 名人.精華區
閻雲/疫情後省思 深化醫界、資通訊界合作
以COVID-19疫情為契機,醫界與資通訊界之間的跨域合作,意外踏出令人欣喜的一大步。醫界自2000年基因解密以來,精準醫療得以開啟,藉由基因資訊指導個人化用藥與治療;同時也藉由健康大數據分析,再升級到精準健康。穿戴裝置 無法成為醫材在資通訊領域,電腦裝置日益輕便,雲端運算能力日益強大,足以鉅細靡遺地蒐集數據(data),轉化成資訊(information),再轉化成決策(decision)。業者從電腦(computer)發展出高速運算能力(computing),進一步樹立處理海量資訊的資訊學(informatics)。光纖、WiFi與5G等資訊傳輸技術突飛猛進,使大數據分析更兼具精準與速度。兩領域若能攜手前進,必然相得益彰,但實際上仍有障礙待克服。舉例來說,受到法規限制,測量心跳、睡眠等生理數據的穿戴裝置無法成為醫材,為醫界所用。大部分醫界人士對人工智慧分析仍感疑慮,在臨床上運用躊躇不前。疫情來襲 攜手面對新挑戰正當跨領域合作進展陷入瓶頸之際,適逢COVID-19疫情來襲,各國紛紛採取鎖國封城等隔離措施,迫使雙方不得不重新攜手面對新時局的挑戰。原本不少人認為看診須面對面,加上擔心雲端傳輸可能洩漏個資,對遠距醫療敬而遠之。然而因應疫情實施遠端醫療,居家隔離的民眾獲得寶貴的看病機會,對於面對螢幕看診不再抗拒。線上會診 需配套健保給付過去在醫院要召集醫師會診費時費力,疫情期間更是如此。如今透過線上會診系統,腦神經科醫師可在半小時內與放射科、病理科醫師連線,一同判讀雲端病例影像,直接聽取病人陳述後做出處置結論。如此不僅醫師受惠,病人也省下各科轉診時間,目前需配套的是健保的支持與給付。過去醫學中心不信任社區醫院與醫師,臨床試驗病人皆須親自到醫學中心服藥。如今因應疫情隔離需要,病人可拍攝服用藥物照片上傳雲端,填寫線上問卷,或到醫學中心指定的門診中心在指定醫師指導下服藥,即完成臨床試驗。醫學中心的洗腎病人因應疫情,也可彈性配合到社區洗腎中心,這一切讓醫界往分級醫療的理想更進一步。醫學倫理、法律責任仍待解決當然,醫界與資通訊產業之間仍有醫學倫理與法律上責任歸屬的課題,待疫情過後解決。疫情終將過去,但我們應從疫情中記取教訓,醫界應寬容面對新科技對醫療的幫助,資通訊界應尊重每一條通過臨床試驗的醫學準則,雙方去小異得大同,路才會愈走愈寬,才能為將來未知的新疫情做足準備。
-
2021-03-08 科別.腦部.神經
醫病天地/腦瘤清醒手術 避免傷及神經功能
中市20多歲李姓女子罹患腦腫瘤,語言和邏輯理解功能出現障礙,台中榮總腦功能手術團隊建議施予「清醒手術」,即在摘取腦瘤時保持清醒;手術進行搭配語言認知評估測試與電生理訊號監測判讀,術後語言功能進步,未傷及其他神經功能。台中榮總神經醫學中心主任沈炯棋說,開腦手術現已相當精密,除了配置導航系統,同步進行神經功能監測,讓手術更安全。榮總腦功能手術團隊術前1周會先為病患評估大腦感覺、運動、語言、五體感覺等神經功能區,尋找適合的手術方式,醫師一邊開刀切除病變,透過監測同時保留病患的神經功能。神經外科醫師潘思延說,李姓女病患因大腦額顳葉腦腫瘤導致語言和邏輯理解功能障礙,接受「清醒手術」,開顱和關顱步驟時使用深度麻醉,只有關鍵腦瘤摘取時採特殊麻醉藥物減輕患者疼痛並讓患者保持清醒,患者術中清醒呈現功能,醫師在排除大腦故障處時能精準找出病變區,保留腦功能。沈炯棋主任說,腦部「清醒手術」在台中榮總已發展10年,經評估適合且接受手術者有20人,像李姓女患者術後配合藥物放射治療,半年後已可獨立生活,腫瘤也獲得穩定控制。
-
2021-03-07 該看哪科.婦產科
坊間流傳不孕症偏方 護理師:有需求直接去婦產科就診
現代人拚事業容易晚婚,又加上許多夫妻深受不孕所擾,遲遲懷不上孩子,日前有對結婚超過4年的夫妻,婚後積極備孕但一直沒有好消息,到部桃婦產科不孕症門診就診後就懷上龍鳳胎。護理師提醒,關於不孕症,坊間雖然有許多謠傳偏方,不過建議民眾直接到婦產科檢查,切勿病急亂投醫。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4A病房羅玉琴表示,有一名在北市擔任教職的37歲陳姓女老師,和在竹科工作的老公德先生結婚超過4年,肚皮始終都沒有好消息,陳老師也曾到醫學中心及診所的生殖中心進行評估及試管療程,都沒有成功,經由住桃園的長輩建議,才到部桃婦產科不孕症門診試試。門診就醫經婦產科劉政賢醫師檢查後,診斷為不明原因的不孕,劉政賢指出,不明原因的難孕症,是指排除已知的不孕原因,如女性輸卵管阻塞、排卵困難、男性無精、寡精症等,考量陳老師年紀已大,決定直接進行試管療程。劉政賢說,試管療程使用長效及短效針劑刺激卵巢排卵並搭配口服黃體素,定期返診追蹤卵泡,經人工生殖技術的取卵及植入胚胎,讓陳老師一次便成功懷上雙胞胎,並在部桃醫護團隊細心照料下,於懷孕滿38周因有產兆入院剖婦產,平安順利產下一對健康漂亮又健康的龍鳳胎。陳老師家裡一次增添2個新成員,全家忙得不亦樂乎。羅玉琴也提醒,造成婦女不明原因的不孕原因,可能來自年紀、自體免疫、不明的微小精卵異常、精卵受精困難、子宮內膜異位症,或是心理、工作壓力等等因素,訪間很多謠傳偏方,常讓人不孕婦女急病亂投醫,不僅傷身又傷心,在現今醫學及科技發達的世代,建議受不孕症困擾及煩惱的夫妻,應先找婦產科醫師檢查,更要調整心情、適度運動及均衡飲食才能使成功率提升。
-
2021-03-06 醫聲.院長講堂
院長講堂/聯新醫院長張煥禎 社區醫療20年落實雙向轉診,讓病人更願意到診所就醫
聯新國際醫院近年在桃園快速發展,成為南桃園社區醫療、落實分級醫療、區域教學醫院的龍頭和楷模。總院長張煥禎25年來帶領聯新朝向多元化發展,並強調智慧科技醫療,提供跨界跨領域的醫療服務。第一個服務兩岸醫療集團聯新國際醫院的前身是壢新醫院,創立於1995年,2019年3月更名聯新國際醫院。在創院前,張煥禎早在1992年即成立聯新醫療集團,他是集團創辦人、也是總執行長。近年聯新國際醫院積極到大陸發展,成為第一個服務兩岸的醫療(師)集團。多年來聯新國際醫院朝向多元化發展,目標是經營很有水準的社區醫療教學醫院。張煥禎說,聯新一開始就走社區醫療路線,做了近20年,後來健保署推「雁行專案」-社區醫療合作推動計畫,聯新即以南桃園社區醫療群為基礎,攜手187家醫療院所,共同推動分級醫療,落實雙向轉診,堪稱是「飛行時數最久」的雁行團隊。每科要有一項南桃園最好「透過分級醫療,聯新國際醫院與診所合作,病人轉診過來,治療後還是可以回到原來的診所就醫,上下轉診都很方便,醫院也不用擔心營收下降。」張煥禎解釋,因為分級制讓病人更願意到診所就醫,在診所支持與總額分配制度下,醫院和診所高度合作量體會擴大,病人增加,醫院營收不致因此減少。為強化競爭力,張煥禎要求每科醫師,至少要有一項臨床或整合性醫療技術是南桃園第一,或是桃竹苗、台灣第一,每科要有一個項目是南桃園最好,醫師設定第一的目標後,醫院就要提供完整的設備和醫療環境。第一個成立運動醫學中心聯新國際醫院也是台灣第一個有運動醫學專科醫師、成立運動醫學中心的醫院,並有國家運動隊隊醫、管理師負責診療選手、民眾運動傷害的問題。2019年11月在上海開設了第2家運動醫學中心,2020年10月在台北開第3家,今年預計在台中及新北開設第4、第5家醫學運動中心。發展智慧醫療無圍牆醫院去年底台灣醫療科技展上,醫療科技格外受矚目。張煥禎率聯新國際醫院推出「以智慧醫療為基礎的無圍牆醫院」,展出智慧病房、無圍牆ICU、高端睡眠科技中心等主題,端出醫院成立25年成果,包括2019年成立的「智慧醫療實驗室」,將智慧科技導入醫療服務跨界跨領域結合,提供社區居民高品質、高效率的醫療照護。張煥禎小檔案年齡:64歲專長:腎臟病、高血壓、新陳代謝疾病、健康管理、家庭醫學科、運動醫學現職:聯新國際醫療集團創辦人兼總執行長、聯新國際醫院總院長、上海禾新醫院總院長、中華奧林匹克委員會副主席、中華民國擊劍協會理事長、亞洲華人醫務管理交流學會理事長、台灣運動醫學醫學會理事長學歷:中國醫藥大學醫學系畢業、長庚大學管理學研究所碩士經歷:台大醫院、長庚醫院兼任主治醫師、台灣家庭醫學會副理事長、桃園縣醫師公會理事長給病人的一句話找一個足以讓你信任的醫師,然後充分跟他配合
-
2021-03-06 新聞.元氣新聞
高齡醫學權威陳亮恭接任關渡醫院院長 發展健康社區
台北市立關渡醫院今天上午舉行新任院長布達交接,在北榮院長許惠恒監誓下,將印信交給北榮高齡醫學中心主任陳亮恭。這是剛上任兩個月的許惠恒院長,讓陳亮恭以「醫師教授院長」三重身分掌管關渡醫院,期許透過陳亮恭高齡醫學的專長,把剛合併的陽交大學術資源與人才交流帶入社區醫療,實現友善健康照護。陽交大校長林奇宏今受邀出席交接典禮時,特別謝謝許惠恒院長展現彈性,讓陽明交大體系與台北榮總體系在學術交流、人才互動,走出法規限制,創造新的意涵,他樂觀相信,陽交大未來可與北榮體系更深入合作,做出更多突破性的嘗試。自民國89年起,關渡醫院由台北市政府委託榮總經營已21年,台北市衛生局副局長陳正誠表示,長照是關渡醫院未來的工作重點,陳亮恭不但是這方面專家,林奇宏過去擔任北市衛生局長,兩人就高齡醫學、衰弱議題多有合作。台北榮總經營關渡的績效相當好,市府所收回饋金在去年創新高,謝謝歷任院長付出與奉獻,陳正誠幽默地說:「亮恭院長有壓力了」!給予期勉。陳亮恭是國內高齡醫學權威,取得國立陽明大學醫學系及衛生福利研究所博士後,曾赴英國牛津大學進修,返國後,自民國95年北榮成立高齡醫學中心開始,推動高齡整合門診、高齡病房、急性後期照護、長期照護與社區健康老化介入各項創新,帶領北榮高齡醫學中心榮獲行政院經建會金斧獎、行政院政府服務品質獎等重大獎項首獎,也獲得亞洲唯一之全球高齡研究卓越中心榮耀。目前也陳亮恭也擔任陽明交通大學醫學系高齡醫學科教授、高齡與健康研究中心主任及台灣整合照護學會常務理事。對於被指派接任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表示,關渡醫院所處的北投關渡次分區很有意思,老年人口比率雖逾17%,有人種田、有人捕魚,有關渡宮這個信仰中心,也有華碩這類高科技的大型企業存在,除了陽交大,還有北藝大、城市科大的學生,是個多元特性的複合社區,也充滿活力。他打算利用自己多年來在高齡醫學的經驗,讓關渡醫院跳脫醫學單層思維,讓活力老化成為可行的行動方案,例如運用陽交大的科技專長,開發長者社區行走安全的路徑分析,以不同的行動輔助,乃至於自駕車技術,讓老人願意也安全地走出來,讓老化的過程從長照變短照,甚至可以不長照。這也是落實他過去研究成果的最佳場域,由點擴大到面,成為最宜居的社區。
-
2021-03-05 該看哪科.婦產科
身障婦難上產台被冷眼 障盟推首本身障懷孕手冊助好孕
幾乎沒有醫院可以協助身障孕婦產檢,育有二子的身障者陳青琪回想起多年前懷上老大時,赴台北某醫學中心就診,難上產台產檢,竟被醫師冷眼甚至勸退「別生」,不捨體內的生命因自身的殘疾被勸退,向障友打探友善醫院轉至基隆看診,在醫師的悉心協助下,前後生下大寶與二寶。礙於許多障友懷孕後皆遇到類似的問題,身心障礙者聯盟推出國內第一本「身障者懷孕手冊」,助障友也能與一般民眾一樣能享有最基本的生兒育女的權利。身障盟秘書長洪心平表示,根據統計,18歲以上的身障者超過七成生養子女。他們面臨與一般產婦都需要的產檢、孕期、生產、育兒的過程,但國內極大多數的醫院,幾乎不願協助懷孕障友,即使家裡附近就有婦產科,也沒辦法就診,得千里迢迢到願意協助身障產婦的醫院就診。她說,有些身障產婦為了孩子,每次產檢搭車至少4小時才抵達願意產檢的醫院,來回時間就耗掉一天,她批評,身障者也有人權,她們一樣正面臨生兒育女的過程,但面對的路卻比一般人艱難。根據身障盟於101年至103年執行的「女性母職角色支持研究計畫」,其結果顯示,對於肢體障礙、視覺障礙者而言,高達六成以上表示,對於受孕準備、孕後產檢、育兒等資訊與服務不足,或表明不便使用。視障者張維純說,一般人可能難以想像,她連確認懷孕這件事都難倒了她,買了驗孕棒,但尿液如何準確沾濕試紙,試紙上呈現到底是一條線還是兩條線,她完全看不到,即使到了醫院,也沒有太多的醫院,可以協助她取尿液驗孕,光是確認懷孕這件事,就耗費了極大的功夫。婦產科醫學會秘書長黃建霈表示,每一位身障者的狀況不同,像是維純的需求是給予詳細的說明,包含產檢報告、育兒注意事項等,聽障的產婦則需要花多點時間筆談,肢體障礙者雖可以坐輪椅進醫院,但是產檢椅幾乎是上不去,導致產檢難度增加。黃建霈表示,目前全台各家醫院幾乎都有硬體,像是幫忙身障者上產檢椅的抬升機,但醫師可能因為經驗不足等,轉由其他醫院協助患者。衛福部目前希望可以透過建立示範醫院,建置身障孕婦的特別門診,會同不同的科別,協助身障孕婦能獲得更好的服務。衛福部次長李麗芬表示,示範醫院希望先從馬偕醫院開始,後續將會擴大試辦,進而讓所有的婦產科都能協助身障者。洪心平表示,身障懷孕手冊為友善身障孕婦的第一步,內容針對四大障別協助障友如何成為父母、懷孕、生產、產後等四大階段,視障者也能透過電子檔聽取手冊內容。
-
2021-03-04 科別.腦部.神經
輕熟女成月亮臉!3個月飆胖16公斤 北榮搶救腦內風暴
36歲從事美髮業的翁小姐,愛美總維持美妙身材,然而,一年半前體重莫名直線上升,曾經三天就胖五公斤,「只喝水、沒吃東西都在胖」,最多一個月重達10公斤,3個月竟從49公斤飆到65公斤,平常就愛自拍的她,現在成了月亮臉,皮膚也變得粗糙冒痘痘還有毛髮增生,甚至四肢水腫及無力,後來在住家的南部醫院透過影像檢查找到腦下垂體竟有6公分巨大腫瘤,還包覆鄰近的大血管及神經構造,確診為少見的「庫欣病」,於是決定北上榮總,終於在鼻內視鏡手術團隊的協助下成功摘除這顆腦內不定時炸彈,連阿嬤都不可思議地說「開腦竟然可以從鼻子進去!」北榮新陳代謝科主任陳涵栩表示,庫欣病是一種內分泌與賀爾蒙障礙引起的腦瘤,發生率約每百萬新加十個,算是少見疾病,通常女男比例為5:1,台灣每年約新增60-70個病患;而由腦下垂體引起的庫欣病占三分之二,腎上腺約一成,也有癌症所引起,臨床門診多因「突然變胖」來求醫,然而,跟一般胖子的區別是,患者會肌肉無力、皮肉較薄伴隨骨質疏鬆。北榮一般神經外科醫師王緯欣表示,庫欣病目前沒有藥物治療,在所有腦下垂體腫瘤中最難以診治,摘除的過程跟大小無關,只要體內還有一點點的殘餘,對內分泌影響都會非常大,不單是外表,還有血壓、血糖等慢性病的健康威脅。北榮鼻頭頸科主任藍敏英表示,翁小姐術後幾乎未發生鼻部不適或嗅覺喪失等併發症,異常增高的賀爾蒙也很快下降,在新陳代謝科、鼻頭頸科及神經外科等多專科的追蹤下,體重及臉型回復以往樣貎,影像檢查亦無殘瘤,不須再接受輔助性的藥物及放射線治療。由於腦下垂體腫瘤及其他顱底腫瘤若有神經血管的侵犯,除傳統開顱手術外,要從鼻子的通道進行手術,難度是相當的高,要達到腫瘤完全切除又保存內分泌及神經的功能更是難上加難,此一案例因此獲得國際知名期刊Neurosurgical Focus Video封面刊登肯定。鼻內視鏡並非新創手術,北榮104年起由鼻頭頸科藍敏瑛主任與一般神經外科王緯歆醫師共同組成「經鼻內視鏡手術團隊」,與美國匹茲堡醫學中心合作,已完成超過400例手術,更共同發表10餘篇相關論文,其中,庫欣病手術個案約占了10至1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