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06 該看哪科.兒科
搜尋
過敏
共找到
2322
筆 文章
-
-
2021-09-06 該看哪科.耳鼻喉
醫病天地/改善過敏性鼻炎 從習慣下手
近日戶外炎熱和室內空調的溫差,稍不注意,過敏性鼻炎就容易發作,流鼻水又與新冠肺炎症狀類似,難免引起旁人側目,十分尷尬。台北榮民總醫院桃園分院建議,過敏性鼻炎除了靠藥物控制,若能從生活習慣或環境下手,能獲更佳的改善。北榮桃園分院院長盧星華表示,過敏性鼻炎雖然不是很嚴重的疾病,但會影響社交活動、學習成果和工作效率,不可忽視。目前常見的藥物治療有口服抗組織胺、去充血劑、具抗組織胺及類固醇成分的鼻噴劑,但「避免過敏原」才是改善根本。小兒科主任顏俊宇說,除了溫度變化,台灣氣候潮濕,適合塵蟎生長,家中床單被套、冷氣濾網和書櫃家具都可能有塵蟎,居家環境要定期打掃整理;另外,汽機車廢氣、工廠廢煙懸浮微粒和化學物質,也會刺激呼吸道過敏,因此空汙嚴重時減少戶外活動,外出戴口罩。盧星華提醒,避免過敏原,可用熱水清洗床單、使用有高效濾網(HEPA)的空氣清淨機、減少使用窗簾和地毯,降低症狀發作的嚴重度及頻率,只是用單一方法或許可減少環境中過敏原的量,但對症狀改善可能沒有明顯幫助,最好多管齊下。顏俊宇也說,健康均衡飲食,避免高糖高油,以及適度運動和規律生活,都有助提升免疫力,避免鼻炎找上身。
-
2021-09-05 新聞.健康知識+
打疫苗頭暈癱軟是暈針還是休克?醫曝5項辨別指標
國內持續趕拚新冠疫苗的覆蓋率,副作用、不良反應等也備受關注,也有人會在施打後出現暈針的反應,讓人緊張是單純的暈針又或是休克。對此胸腔內科暨重症醫學黃軒醫師在社群上分享初步辨識的方法,提醒民眾打完疫苗多加留意,但不必過度緊張。 打疫苗頭暈是暈針?休克?醫指5點多留意! 黃軒醫師表示,施打疫苗出現暈針或休克的情況,不單是只有新冠疫苗才會出現,是各個疫苗都有可能發生不適症狀。暈針主要是因迷走神經反應而起,不會有生命危險;休克則主要是因過敏反應所致,可能會有致命的危機。兩者看似相似,但對生命的影響有著極大的差異,可從時間點、感受、呼吸、心跳、皮膚等作觀察。 暈針: 黃軒醫師指出,暈針通常會在施打疫苗後的5分鐘之內發生,多的是施打當下就出現,當事人可能出現頭重腳輕、身體漂浮、忽冷忽熱、身體癱軟的情形,甚至是出現短暫的暈厥、意識昏迷或倒下,且可能因情緒緊張有過度換氣的情況,不過血氧濃度多半正常。在心跳方面,可能出現變慢的情形,及暫時性低血壓,皮膚則常見濕黏、冰冷,臉色迅速慘白、冒冷汗,就像被嚇到一樣。不過這些情況一般而言較為短暫,經短時間休息後清醒便恢復正常。至於民眾關心的第二劑疫苗,暈針者是可以施打的。 至於休克,黃軒醫師則表示症狀多半比暈針明顯還要更糟。休克因過敏反應往往會經過一段時間才出現,相較暈針沒那麼快,通常約在5~30分鐘左右出現,患者往往會有昏迷、意識不清的情況出現,整體狀態會遠比施打前、比前述的暈針情況還要更差,此情況會是一種警訊。在呼吸方面,由於上呼吸道痙攣,可能因支氣管嚴重收縮而呼吸困難,且有呼吸喘鳴的聲音,此時血氧濃度往往低下。至於心跳,因為休克屬於急速變化的重症,即便意識恢復正常心跳也還是可能處於持續加快的狀態,且血壓依舊低下。在皮膚上的表現,有別於暈針的臉色慘白,病患會出現的是搔癢的蕁麻疹、潮紅、眼瞼水腫等過敏反應。至於第二濟疫苗,因已發現過敏反應,自然不能夠再進行施打。 除此之外,黃軒醫師也透漏,曾遇過出現休克的患者,對方表述當下感受到將死的感覺,因此患者的危機意識和醫護人員將其當真這兩點相當重要,若處理不當,患者可能過沒多久就會當場死亡。暈針、休克處理大不同,接種後自我觀察很重要! 暈針和休克除了症狀不盡相同,處理方式也有所不同。黃軒醫師表示,暈針因身體癱軟需有個位置休息,避免身體造成外傷,並安撫情緒至意識恢復即可。但過敏反應引起的休克關乎人命,在發現情況不對就應實施基本的救命術,如意識呼吸評估、維持呼吸暢通等,並緊急呼叫急救小組,給予氧氣、打針輸液、監測生命徵象、給予急救藥物腎上腺素,若未改善則每5-15分鐘重複注射一次。 黃軒醫師提醒,上述的這些症狀不見得每個患者都會出現,也有可能出現上述以外的症狀,不過醫護人員有受過相關訓練及經驗,處變不驚,也期待民眾不必緊張。最重要的是,接種後除了仰賴醫護人員,接種者也應留意身體狀況,以利發生的當下即刻處理,保障生命安全。《延伸閱讀》 .打疫苗前後這樣吃增強保護力!營養師:接種前要睡飽、避免空腹! .高端、AZ、莫德納、BNT打哪支?疫苗比一比,洪暐傑醫師破除迷思!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9-05 失智.像極了失智
你吃的藥可能引發失智風險?專家曝「1成分、7款藥」需注意
美國FDA近二十年來首度通過失智新藥,你用的到嗎?你知道,長期吃哪些藥有可能會提高失智風險?最新研究發現,顧好你的心,也對你的大腦好。失智、老化大不同 早期症狀不明顯藥害救濟基金會訪談高雄長庚紀念醫院藥劑部吳承誌藥師指出,失智不是只有忘記,是全面退化,並非正常老化,而是一種疾病。不單只有記憶力衰退,還包括語言能力、空間感、思考認知等各方面功能退化;但早期失智症狀輕微,與正常老化的差別不大,多半等到中期症狀明顯才被發現台灣失智症協會點出,一般人都以為長輩是老番顛,人老了都是這樣,輕忽長輩其實是生病。正常老化的情況下,可能突然忘記某事,但事後會想起來,但若是失智症,患者對於自己說過的話、做過的事,完全忘記;早期表現可能只有記憶力變差,常找不到東西,漸漸出現生活習慣和個性改變,多疑和無緣無故亂罵人等症狀。(推薦閱讀:失智症會遺傳嗎? 6症狀都非正常老化,神經內科醫師告訴你如何預防)治療失智症藥物 多元方式能改善阿茲海默症是最常見的退化型失智症,被認為與大腦出現不正常的斑塊(由於ß類澱粉蛋白大量堆積),以及神經纖維糾結有關,造成神經原與相關連結喪失功能。美國FDA在六月通過新藥Aduhelm,可以有效減緩ß類澱粉蛋白的堆積,是首度針對疾病進程研發的藥物,核准上市做為阿茲海默症治療用藥。惟台灣目前尚未核准。現行藥物以症狀治療為主,沒有辦法治癒受損退化的大腦。主要是膽鹼酶抑制劑與NMDA拮抗劑,它們可以改善神經傳導物質傳遞,延緩疾病進程。吳承誌說明,前者適用於輕至中度病人,可能副作用有噁心、腹瀉、頭痛、嘔吐等,後者則用於中至重度病人,可能副作用有眩暈、躁動、尿失禁、失眠、腹瀉等。此外,透過建立熟悉、穩定、有安全感的環境,懷舊療法、芳香療法、寵物治療、音樂治療等非藥物治療,也能改善失智患者精神行為症狀。(推薦閱讀:提升腦力、延緩失智! 每天只要堅持做這10件生活小事…逛街也算)這些藥可能引發失智風險 擅自停藥害了了陸續有研究發現,抗膽鹼藥物有提高認知功能衰退的風險。抗膽鹼藥物會阻斷一種名為乙醯膽鹼的神經傳導物質,抑制副交感神經,作用於全身,常見於過敏藥、感冒藥、腸胃道用藥、以及治療憂鬱、膀胱過動症、巴金森症、與癲癇等用藥。(推薦閱讀:研究:糖比古柯鹼更容易上癮 攝取過多小心失智風險飆)在一項約有28萬人參與的病例對照研究中,發現抗膽鹼藥物活性愈強,80歲前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愈高,尤其是部份的抗憂鬱劑、膀胱抗毒蕈鹼用藥、抗巴金森症用藥和抗癲癇藥;研究結論指出,中、老年病人若使用上述藥物,建議考量用藥的效益與發生失智的風險,如果有其他治療選項,應考慮使用別種用藥或者非藥物方式替代。然而,這不代表該類藥物都不可以使用,藥害救濟基金會特別提醒,貿然停藥會加重病情,特別是抗憂鬱或抗癲癇等藥,切勿擅自停藥,如有相關疑慮,應回診與醫師討論。延伸閱讀: ·咖哩防失智症、抗癌!哪一種顏色好? 營養師曝「食用關鍵」:3種人別碰 ·老化跟失智常搞混? 最大差別在這個地方!醫師曝「4危險誘因」
-
2021-09-0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年輕人打BNT恐有副作用? 指揮中心:十萬分之一機率心肌炎
民間爭取BNT疫苗共1500萬劑,今首批93萬劑抵達台灣,指揮中心研擬優先讓12至17歲及18至22歲年輕人施打。不過BNT疫苗屬於mRNA疫苗,年輕人恐有心肌炎等副作用,對此,指揮官陳時中坦言,會有十萬分之一機率出現心肌炎,若有嚴重過敏反應或先天性心臟病,建議家長應事前與醫師諮商。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在12至15歲青少年產生副作用,主要是以注射部位疼痛為主,約佔高達7至8成左右,其他發燒等副作用約為2成,另外針對男生要注意,可能會出現極罕見的心肌炎,或是心包膜炎的症狀,會請校園中會教導老師和家長注意,如果注射後要觀察是否急性胸痛、呼吸急促等症狀,若出現時務必就醫。莊人祥說,類似這種疫苗都要注意,施打30分鐘內是否有嚴重過敏反應,這也會在施打時安排現場醫護人員,要求原地休息30分鐘,暈針部分也要請學校對學生特別注意,這在校園流感疫苗接種已經有多年經驗,預防暈針和處理有多年經驗,可以多多衛教。陳時中說,前幾波沒有針對未成年到十二歲,所以會特別請學校跟家長溝通,已發下同意書請家長審閱,下週會積極宣導。不論各種發燒、局部疼痛、疲乏等副作用都有,大家會注意到,比較多的是十萬分之一的心肌炎,也希望家長知道。若有嚴重過敏反應、先天性心臟病等,都要跟家庭醫師做諮商,我們也會積極把各種不同副作用、不良反應、各國經驗等,讓家長充分了解。
-
2021-09-0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BNT疫苗不是神藥」 專家提醒:一類型女性需留意過敏
在台積電、鴻海永齡和慈濟三方努力下,我國首批BNT疫苗終於到貨,除12至17歲青少年優先接種,也將開放18至22歲族群預約,許多民眾也期待之後能成為施打對象。對此,美國毒理專家招名威教授提醒,雖然BNT可打在年輕人身上,但「不是神藥」,國外曾出現休克性過敏反應案例,特定女性族群尤其需要留意。「大家可能都以為注射疫苗的副作用是來自主成分,其實不一定」,招名威在臉書粉專「招名威教授 毒理威廉」上發文提到,為了產生更佳的免疫效果,疫苗會添加一些副成分,BNT這類mRNA疫苗也不例外,而這些增加疫苗穩定性的「賦形劑」,可能就是導致注射過敏的其中一個因素。招名威指出,BNT疫苗在國外所統計的1900萬劑施打紀錄中,曾有過21例休克性過敏反應,這些案例中有86%是在注射完30分鐘內發生。根據完整調查,這些患者中大多曾對某些藥物(如磺胺類、盤尼西林等抗生素)、食物(帶殼海鮮、蛋類、熱帶水果)或其他疫苗(狂犬病、流感等)有過敏史,其中又以女性占了9成最多,年齡則涵蓋27到60歲。所幸在經過緊急治療後,已有20人康復出院。招名威強調,雖然打BNT導致過敏的比例不高,但不代表不會發生,所以接種疫苗前,一定要將過去的用藥病史等身體狀況告知醫療人員,以利安全評估。特別是對藥物或食物有過敏史的女性,打BNT疫苗一定要多加注意。BNT疫苗目前開放的第一順位為12到17歲學生「造冊施打」,第二順位則是讓18至22歲民眾預約登記。至於其他族群,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日前鬆口「AZ和BNT混打方向可行」,將視進貨量決定提供混打的日期。
-
2021-09-02 養生.聰明飲食
洋蔥防癌、防三高、防骨鬆 營養師提醒這些人不能多吃
洋蔥被視為天然的養生寶石,對於身體健康有非常多的益處,也有不少喜好洋蔥味道的民眾會直接生吃,嫚嫚營養師指出,生吃洋蔥確實更能攝取其中的營養,更有助於健康,且加進紅酒還可以提升養生的效果。 洋蔥有助養生好處多,防癌、防三高、防骨鬆! 嫚嫚營養師指出,洋蔥和其他蔬菜一樣含有各種的營養,當中最備受矚目的就是「槲皮素」,槲皮素在其它蔬果中也可以吃得到,例如花椰菜、蘋果、藍莓等,不過洋蔥當中的槲皮素則可說是各類蔬果中含量最高的,和前述相比可相差到5~10倍之多,且吸收率也相當高,約為蘋果的3倍。槲皮素對於人體有相當多的好處,包括了抗過敏、抗自由基傷害、抗氧化、抗病毒活性、調節免疫等,從長遠來看對於預防疾病傳染、預防癌症、預防三高等慢性疾病、保護心血管等都有很大的幫助,且也有助於輔助改善哮喘、鼻竇炎、過敏性鼻炎等過敏反應。 另外一項出色的營養素,也包括了「大蒜素」,洋蔥和大蒜同為蔥屬蔬菜,含有多種含硫化合物,可直接降低致癌物生成、抑制細菌活性、抗氧化等,也有助於提升免疫細胞的活性、維持免疫力及保護心血管健康。 除此之外,洋蔥也具有非常豐富的醣類,例如果寡醣,有助於消化道健康、提升腸道鈣和鎂的吸收。洋蔥也有助於養骨、維持骨骼密度、防範骨鬆,許多研究就認為也與此有關。也有研究發現習慣吃洋蔥的停經婦女,發生髖部骨折的機率相較於不吃者約降低20%左右。 洋蔥養生但不宜過量,部分族群更要留意份量! 不過再健康、天然的食材也不宜食用過多,洋蔥雖然對身體健康相當有利,不過嫚嫚營養師也提醒,一般民眾每日最多30~50克為佳,大約半顆左右。洋蔥和大蒜一樣較為辛辣,吃多恐會有胃灼熱、刺激腸道的問題,且果寡糖豐富的關係也容易產氣造成腹脹,腸胃不佳者要特別留意。而洋蔥屬於醣類較高的食材,因此糖友、高血糖等血糖問題族群更要有所節制,避免誤認非水果又健康就肆無忌憚地吃。洋蔥生吃、泡紅酒,營養師推2吃法更助養生! 嫚嫚營養師表示,雖煮熟後的洋蔥一樣有各項營養,對身體一樣有好處,不過當中的大蒜素需透過接觸氧氣進行釋放,且部分營養也會因烹煮而流失,因此若想吃到大蒜素等完整的營養,可選擇橫切後生吃,對身體的好處會更多。 除此之外,嫚嫚營養師也分享有助養生的「洋蔥紅酒」給大家參考。做法相當簡單,洋蔥適量切成薄片,浸泡至紅酒即可,兩者一起食用,除了別具風味外,洋蔥內的槲皮素與烯丙基硫化物,可和紅酒中同樣具有保護心血管、抗氧化等好處的白藜蘆醇達相輔相成的作用,能更加提升抗過敏、抗自由基傷害、抗氧化、抗病毒活性、調節免疫、預防疾病傳染、預防癌症、預防三高等慢性疾病、保護心血管等好處。不過自然也還是提醒,除了洋蔥不宜多食外,紅酒也不宜過多,男性建議一日最多不宜超過300ml,女性則不宜超過150ml,如此對健康更加有利。《延伸閱讀》 .防癌之王:大蒜!橫切生吃更健康。營養師提醒4種人少吃。 .辛香料有利維持免疫力?營養師:好處不只這樣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9-02 該看哪科.皮膚
紅火蟻咬傷引休克 低溫療法救回
一名婦人日前在工作時突然倒地,失去生命跡象,送醫研判疑搬動建築材料,觸及紅火蟻巢穴而遭到咬傷,幸經低溫治療後救回一命,新竹縣竹北、湖口、新豐、新埔及關西等地都是紅火蟻熱區,縣府指出,上半年已完成6千多公頃防治,剩餘5千公頃會在下半年完成,將會加強婦人咬傷地點施藥頻率。東元綜合醫院收治該名婦人,成人加護病房主任謝宗鑫說,婦人經檢傷發現左腳大拇指瘀血,已有敗血症跡象,推測昏迷一陣子才被發現送醫,到院後,婦人身上陸續出現被紅火蟻咬傷的病徵,雙手出現大片密集度極高的膿皰最嚴重。謝說,紅火蟻毒蛋白中含有類鹼性毒素,若被叮咬的範圍大,可能造成毒素劇烈反應,嚴重會死亡;該名婦人歷經低溫治療、呼吸器供給、抗生素治療後奇蹟恢復生命跡象,被咬傷的膿皰也結痂癒合,目前經已出院返家。縣府農業處指出,新竹縣紅火蟻防治面積約1萬1000公頃,每年都會在「熱區」如公園、行政機關周遭,全面施灑藥劑並依使用頻率定期施藥,也結合民間力量,招募紅火蟻志工參與紅火蟻巡查、投藥、宣導及案件追蹤等工作,避免紅火蟻造成危害。謝宗鑫也提醒民眾從事戶外活動,行經草地、塵土多的地方務必留意,如有發現紅火蟻棲息地,應遠離土丘巢穴,切勿驚擾並通報相關單位處理,若身體出現過敏反應,應盡速就醫。
-
2021-09-01 該看哪科.皮膚
婦人遭紅火蟻咬傷引過敏性休克 低溫療法救回一命
新竹一名中年婦人日前在工作時,被發現無意識倒臥在地,送醫前已失去生命跡象,經過東元綜合醫院急重症醫療團隊全力救治,奇蹟恢復生命跡象。院方表示,婦人是因紅火蟻咬傷引起過敏性休克,醫療團隊使用低溫治療等施救,成功將婦人救回,休養觀察一個月後順利出院。成人加護病房(ICU)主任謝宗鑫表示,婦人到院前已失去心跳及呼吸,急救8分鐘後恢復生命跡象,經檢傷發現左腳大拇指瘀血,已有敗血症跡象,推測她已昏迷一陣子才被發現送醫。到院後經過些許時間,婦人身上才出現被紅火蟻咬傷的病徵,主要傷勢集中在雙手手肘以下,脖子、胸前也有零星傷口,最嚴重的雙手則是出現大片密集度極高的膿皰,因為傷勢集中在手部,透過家屬問診,推測婦人疑似在工作中因搬動地面上的建築材料,雙手觸及紅火蟻巢穴,讓螞蟻從手部攀爬至手臂以及軀幹其他部位。婦人歷經低溫治療、呼吸器供給、抗生素治療後奇蹟恢復生命跡象,被咬傷的膿皰也結痂癒合,目前已出院返家。謝宗鑫說,根據國內研究資料說明,紅火蟻咬傷會造成身體不適,主要是因為紅火蟻毒蛋白中含有「類鹼性毒素」,局部被紅火蟻咬傷,大多數病人除了疼痛、騷癢以外,不會有太劇烈的不適反應,且症狀會隨著時間緩解,不會有太嚴重的後遺症。不過有兩種情況最為危急,像是被紅火蟻叮咬的範圍大,造成毒素劇烈反應,可能導致器官衰竭、腎衰竭、橫紋肌溶解、甚至有死亡的可能;或是少數對紅火蟻毒蛋白過敏的人,只要少數幾隻咬到,可能產生過敏性休克而致命,要特別小心。且紅火蟻叮咬時有旋轉及攻擊多次的習性,因此傷口比一般螞蟻更嚴重、更密集。謝宗鑫也提醒,民眾從事戶外活動機率增加,行經草地、塵土多的地方務必留意,如有發現紅火蟻棲息地,應遠離土丘巢穴,切勿驚擾並通報相關單位處理。萬一不慎遭紅火蟻咬傷,第一時間以肥皂和清水清洗被叮咬的部位,暫時冰敷被叮咬的部位,被叮咬後避免將膿皰弄破,避免傷口二度感染,倘若身體出現心悸臉紅、蕁麻疹、喉嚨腫脹、胸悶、心跳加快等有過敏反應,應盡速至醫療院所就醫。
-
2021-09-01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QA/BNT來了!BNT疫苗主要副作用是什麼?如何因應?施打注意事項一次看
慈濟基金會證實,首批BNT疫苗約九十萬劑將抵台,指揮中心更改BNT疫苗接種順序,第一優先順位十二歲到十七歲學生外,十八歲至廿二歲年輕族群躍居第二順位,取代原先從第一至十類依序施打的方式。以下《元氣網》整理施打BNT疫苗的副作用及相關注意事項。Q:打BNT疫苗有什麼副作用?A:BNT與莫德納都屬於mRNA疫苗,BNT常的副作用為「注射部位疼痛」,發生率為54.2%、疲倦53.1%、頭痛52.6%、肌肉痛44%、畏寒31.9%、關節痛26.4%、發燒大於38度7.9%。Q:聽說國外有打了BNT疫苗出現心肌炎案例?A:歐洲藥物管理局截至7月分析,BNT疫苗已接種1.7億劑,出現145例心肌炎、138例心包膜炎案例,兩者發生比率約0.0001%。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建議,12歲到18歲學生族群,若有先天心臟病等問題等,不建議貿然施打BNT疫苗,建議先經由醫師評估。Q:我有心臟血管疾病,是否可接種BNT疫苗?A: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表示,根據國外資料,年輕人接種BNT疫苗後發生心肌炎反應,多數是健康人,這類年輕人即使發生心肌炎,通常經過治療都能痊癒,與感染新冠肺炎相比,後者致死風險仍高。若患有先天心臟病者,可能因為施打疫苗後引發過度免疫反應,增加心臟負荷。北醫附醫感染科主任李垣樟表示,年長者選擇接種BNT疫苗前,應評估心肺功能,mRNA疫苗副作用比其他類型疫苗強,發燒、疼痛等比率都高,心肺功能不佳者,接種後可能增加心跳速度,造成血壓不穩、缺氧等;若有肺部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炎、一般肺炎等與心臟問題,建議病情穩定後再評估接種。Q:以前打流感疫苗曾經過敏,可接種BNT疫苗嗎?A:李垣樟建議,如果曾對顯影劑、流感疫苗等發生過敏反應,如接種後半小時後出現喘、休克等,屬於嚴重過敏反應,不建議施打mRNA疫苗。主要是這類疫苗佐劑可能與人體出現交叉反應,應該避免接種,若有疑慮可詢問醫師後再評估是否要接種。Q:BNT疫苗的保護力如何?A:依台大醫院提供疫苗問與答,從臨床試驗數據來看,BNT疫苗只打一劑保護力為52%,莫德納疫苗只打一劑的效果為69.5%,只打一劑AZ疫苗對預防有症狀新冠肺炎的保護力為76%,嬌生為66%,所以只打一針的話,mRNA疫苗不見得會比AZ好。以各國實際施打結果來看,在疫苗高覆蓋率的國家,如以色列,施打第一劑BNT疫苗後13到24天時可預防54%有症狀的新冠肺炎發生,蘇格蘭第一劑BNT疫苗對減少新冠患者住院為91%,AZ疫苗為88%;南韓第一劑BNT疫苗對預防新冠病毒感染為89.7%,AZ疫苗為86%,效果都相當好。Q:BNT疫苗接種間隔建議多久?有沒有可能第二劑要等很久?A:依世界衛生組織建議,二劑接種間隔為8至12周;依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建議,至少8周以上。黃立民表示,台灣開始要接種BNT疫苗,對於免疫反應佳的年輕人而言,接種完第一劑之後,在沒有疫苗的情況下,第二劑比較可以等,但對於長輩或免疫力不佳者,最好盡速完成兩劑接種。Q:BNT疫苗接種後注意事項有那些? 根據疾管署提供BNT疫苗仿單,為即時處理接種後發生率極低的立即型嚴重過敏反應,接種後應於接種單位或附近稍作休息留觀15分鐘,離開後請自我密切觀察15分鐘,若先前曾因接種疫苗或注射治療發生急性過敏反應,接種後留觀至少30分鐘。A:若有使用抗血小板或抗凝血藥物或凝血功能異常者,接種後於注射部位加壓至少2分鐘,並觀察是否出血或血腫。Q:BNT疫苗接種後可能發生反應及因應措施1.若接種部位疼痛、紅腫,通常於數天內消失,可適度冰敷,請勿揉;抓接種部位。2.接種疫苗後可能發燒,體溫≧38℃,通常約48小時可緩解。其他可能症狀包含疲倦、頭痛、肌肉痛、畏寒、關節痛及發熱。這些症狀通常輕微並於數天內消失。3.如有接種部位紅腫及硬塊發生膿瘍、持續發燒或嚴重過敏反應,如呼吸困難、氣喘、眩暈、心跳加速、全身紅疹等,應盡速就醫並告知醫師曾接種疫苗,以做為診斷之參考,同時請醫師通報當地衛生局或疾病管制署。4.接種後雖可降低罹患新冠病毒的機率,但仍有可能感染,仍需注重保健與各種防疫措施。>>疾管署BNT疫苗簡介
-
2021-09-01 該看哪科.傳統醫學
立秋後是秋季養生時節 5白食物防秋燥、提升免疫力
立秋過後,又到了「秋季養生」時節!值此季節交替之際,氣溫變化大,是最易傷風感冒的「多事之秋」,免疫力下降,燥氣易傷肺,今年又有新冠病毒威脅,因此不妨順應節氣變化,防秋燥、潤肺補氣,飲食生活作息適時調理,安心好過秋。乾咳、身體癢 老年人尤甚自然界四季氣候的變化,對人體健康有很大的影響。自古以來,中醫提倡「天人合一、順應四時」的養生方法。中醫師吳明珠認為,秋季為陰氣漸盛的季節,燥氣當令,燥氣最易傷肺,使肺部功能受到影響,容易出現乾咳少痰、咽喉乾痛、鼻腔乾燥、口乾舌燥、皮膚粗糙、身體發癢、便祕等症狀,屬於「肺燥」現象,尤其老年人感覺更甚。容易焦慮憂傷 情緒起伏大萬芳醫院傳統醫學科主任黃中瑀表示,立秋、處暑後,天氣會比較燥熱,即進入秋天的「秋燥」,「秋天屬金」,五行相對應的內臟是「肺」,如果肺臟功能受影響,容易引發呼吸道疾病問題。以「臟象學說」來看,「肺志為悲」,肺也與情緒的憂傷、悲傷有關,所以秋天容易焦慮、躁鬱,人的情緒起伏相當大。秋天養生,最重要的是早睡早起。黃中瑀建議,晚上11點前就寢,清晨起個大早運動去。最好在天亮後半小時約6點,氧氣最好時,出門練習呼吸吐納運動,幫助內臟換氣,提升免疫力。中秋之後,天氣會明顯變冷、更乾燥,黃中瑀強調,「呼吸系統」最敏感,免疫力較差時,容易遭細菌、病毒的侵襲,上呼吸道疾病、過敏性疾病容易發作,早上易咳嗽、過敏性咳嗽不斷,不易好轉,容易感冒、鼻過敏、氣喘、慢性肺部疾病復發或惡化,今年還要對抗新冠病毒的感染。民眾必須提升免疫力,做好秋季養生,病毒就不易侵犯。淡補為主 吃健脾清熱食物入秋之後,飲食要防秋燥、養肺,以淡補為主。吳明珠建議,可適當食用具有健脾、清熱、利濕的食物或藥食同源的食材,尤其白色食材可補肺,宜吃白蘿蔔、百合、白木耳、蓮藕、山藥、荸薺、梨、秋葵、蜂蜜、粥、豆漿、黑芝麻等潤肺生津、養陰清燥的食物。特別是水梨,有生津止渴、止咳化痰、清熱降火、潤肺去燥等功能,適合肺熱咳嗽、咽乾喉痛、大便乾結的人食用。
-
2021-09-01 該看哪科.傳統醫學
吃冰消暑...易致經痛?害氣管爛? 醫曝「7類人別碰」:小心水腫、變老
夏天一到,各式美味的冰品齊出市場,大汗淋漓下,誰不想來點冰的?可是很多長輩一定會告誡:「不能吃冰!」說是吃冰會傷身,還說年輕時愛吃冰,老了就會敗壞健康,為什麼那麼美味的冰品,會被視為傷身的食物?難道真的不能吃冰嗎? 能不能吃冰要看體質 這些人最好不要吃冰中醫內科部楊賢鴻說,其實吃冰並沒有那麼「十惡不赦」,事實上若是熱性體質的人,吃點冰還有退火的作用,所以冰不是不能吃,重點是在吃冰的人的體質對不對。  (推薦閱讀:天熱喝冰水、洗冷水澡易中風? 專家揭「爆血管真相」:2類人要注意)  通常老一輩的人特別會對女性吃冰品有較大的限制,楊賢鴻表示,這是因為中醫 認為女性體質多為偏虛,且因女性有月事,因此過量攝取冰品容易造成身體的不 適。通常女性常見體質可歸納為數種如: 氣虛、血虛、陰虛、陽虛、濕熱及血瘀等 型,而「虛症」和「瘀症」及「鬱症」都是很容易被冰品傷害的體質。 1、血瘀體質(如經期不定、會經痛) 經期不穩定、容易經痛等有子宮內膜異位體質者多屬於血瘀體質,例如經血少而 有塊狀及行經不順的氣滯血瘀型、經期易提前且量多色紅的血瘀濕熱型、經量多而有紫色血塊的氣虛血瘀型、行房疼痛且有白帶及腰腹寒冷的陽虛血瘀型、行房疼痛合併行經低熱且頭暈耳嗚的陰虛血瘀型等,一般較寒涼的食物都可能會使症狀惡化了,若再貪食冰涼,將使血瘀症狀更嚴重,血液更不通行而經痛惡化。 2、氣虛體質(如鼻過敏、氣喘) 與氣虛體質有關的最常見疾病,如:起床聞到冷空氣就容易打噴嚏、眼睛流淚的過敏性鼻炎及氣喘患者,多屬於氣虛及寒性體質。這類患者動輒氣喘吁吁、易冒虛汗、呼吸氣短,遇冷則易鼻塞、流鼻水、咳嗽、氣喘且容易感冒,平時容易頭暈目眩、疲倦乏力,這類型的患者也不宜吃冰涼,以免損傷脾腎之陽。 3、陽虛體質(如怕冷、手腳易冰冷) 精神萎靡容易畏寒四肢冰冷、臉色蒼白及胃寒胃痛的陰虛體質者,更是冰品止步的族群,若是夏日貪食冰涼,可能引起肌肉及筋骨痠冷,甚至引起嚴重脫髮,顯得更加蒼老。 4、血虛體質(如臉色及指甲無血色) 這類型患者臉色蒼白、萎黃,皮膚乾澀,嘴唇及指甲無血色而淡白,貪食冰品將更容易頭暈、心悸、健忘、失眠,經痛更甚。 5、痰濕體質(如糖尿病患) 一般濕熱體質多可食較涼的食物改善過熱體質,但是糖尿病等屬痰濕體質者,雖然體中有熱,但濕性卻易致水分過多及身體浮腫,貪食冰品易使水腫更惡化。  (推薦閱讀:愛喝奶茶小心喝進的全是油! 營養師曝「手搖飲陷阱」:無糖也可能糖分爆表) 6、嬰幼兒及老人 嬰兒及老年人由於腸胃嬌弱,冰品過量易降低消化能力,甚至還會影響免疫作用,因此,也是忌食冰品的族群,而患有腸胃疾病的患者,自然也應避免冰品直接刺激。 7、筋骨痠痛、夜咳 即使是一般人也不要吃太多冰品,很多人常覺筋骨痠痛,或是夜咳嚴重,其實有不少人都是因為過食冰冷積存導致。 還是好想吃冰 掌握日常小技巧 但是烈日當頭,氣溫屢創高溫下,誰能真的冰品止步?楊賢鴻認為,不必忍得這麼辛苦,在上午10點到下午2點間,天氣最熱的正午時分可以吃點冰品,高溫下體溫也升高,可以緩和吃進冰品時對身體的影響。 (推薦閱讀:天熱吃冰消暑小心誘發鼻過敏! 吃完冰品出現「2症狀」要節制)  不過,對於氣喘病患,無論是什麼時間也都不適合吃冰的,如果真要吃冰品,最 好等冰逐漸化掉時再舀起冰水,吃的時候先含在口中,待冰溫稍降時再吞進去,對氣管及腸胃道的影響較小。 有人建議吃冰時,可以加一些較熱性的冰品配料來中和剉冰的寒涼性,但楊賢鴻 強調,這不是「一加一等於二」的數學題目,熱性的冰品配料無法中和冰的寒涼, 因此,吃冰還是要適可而止,健康沒有捷徑。 延伸閱讀: ·吃冰塊、喝冰水可以消暑嗎? 醫列「解暑&上火食物」:吃錯中暑風險反增 ·愛吃涼拌食物?熱菜放涼再冰? 專家警告「9NG行為」:食物中毒風險暴增 
-
2021-08-31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痛風不是吃止痛藥就好 醫揭尿酸超標對身體危害
對很多人來說,痛風發作是相當難忘的經驗,原本活動自如的關節,可能在一覺醒來之後就腫脹、發熱,伴隨而來的劇痛更是讓人舉步維艱、痛苦不堪。痛風的表現可能相當戲劇化,但這其實是種慢性病,需要長期的藥物控制。高雄長庚紀念醫院腎臟科吳建興主任指出,痛風的原因是「高尿酸血症(Hyperuricemia)」,血液中尿酸濃度過高,會逐漸在關節或周圍組織形成尿酸結晶,尿酸結晶可能導致發炎,使關節出現紅、腫、熱、痛。「痛風性關節炎常在晚上與清晨發作,而且在24小時內到達最痛的程度。容易發生在腳拇趾的關節,患者可能會痛到無法走路,甚至腫到沒有辦法穿鞋。」吳建興主任說,「痛風性關節炎可能持續幾天,也可能長達兩個禮拜。」導致高尿酸血症的原因很多,較常見的原因是身體排除尿酸有問題,例如:脫水、高血壓、腎臟病、肥胖、鉛中毒等狀況。有些狀況則是身體製造過多的尿酸,例如:攝取較多高普林或果糖的食物,以及肥胖、高血脂、過量飲酒等。尿酸超標時,患者往往沒有明顯症狀,所以容易輕忽高尿酸血症的危害,吳建興主任解釋,痛風的病程可分為幾個階段,無症狀期、急性期、間段期、慢性期。高尿酸血症通常會經過一段很長時間的無症狀期(asymptomatic hyperuricemia),必須抽血檢驗才會發現尿酸過高。直到有一天尿酸結晶造成關節發炎、腫脹、疼痛,進入急性期(acute gouty arthritis )。經過治療後,關節疼痛會緩解,屬於間段期(intercritical gout)。倘若沒有好好控制讓尿酸達標,痛風將反覆發作,發作的頻率會增加,持續的時間也會拉長。隨著尿酸結晶越積越多,痛風終將進入慢性期(chronic tophaceous gout),患者平時便會持續感到疼痛,發作的時候更是劇痛難耐。大量堆積的尿酸結晶,會形成痛風石,讓關節長期發炎、甚至變形。痛風石常出現在關節附近,摸起來軟軟的,流出來的時候像粉筆渣。「痛風石非常麻煩,可能妨礙關節活動、影響工作。」吳建興主任回憶,「曾經有位患者的痛風石出現在手腕,漸漸壓迫到腕隧道裡的神經,而演變成腕隧道症候群,讓他的手又麻又痛,非常困擾。」尿酸控制達標,預防器官受害!尿酸超標除了會引發痛風性關節炎外,還會對身體各個器官造成危害,吳建興主任分析,由於高尿酸血症會引起全身性發炎反應,在不知不覺中導致器官病變,進而出現多種併發症,例如高血壓、糖尿病、腎臟病、心血管疾病皆是常見的共病。我們的身體主要是透過腎臟排除尿酸,當尿酸超標時,尿酸鹽結晶可能沉積在腎臟裡,導致腎臟病變;當痛風性關節炎發作時,患者往往會透過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NSAID)來緩解症狀,但頻繁使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亦可能影響腎臟功能。吳建興主任說,「如果患者的腎臟功能很差,又因為痛風經常發作,而持續吃消炎止痛藥,可能就會讓腎臟功能惡化到需要洗腎的地步。」假使經過飲食控制,患者的尿酸依舊超標,痛風一年發作超過兩次,就必須要介入降尿酸藥物的治療。吳建興主任解釋,高尿酸血症的治療可以透過不同的機轉,包括促進尿酸排除或減少尿酸生成。促進尿酸排除的藥物可以促使尿酸由腎臟排除,但在腎臟功能較差的患者,便無法發揮效果。減少尿酸生成的藥物已使用多年,傳統藥物可以降尿酸,吳建興主任說,「不過某些特殊體質的患者在服藥後可能產生嚴重過敏反應,稱為史帝芬強生症候群(Steven-Johnson Syndrome,SJS),皮膚會潰爛,可能導致殘疾甚至死亡。開立藥物前,建議先進行HLA-B 5801基因檢測,減少藥物不良反應的機會。」新一代降尿酸藥物較不會出現嚴重過敏反應,能有效降尿酸,即使是腎臟功能較差的患者也可以使用,而且有助消除痛風石。「曾經有位患者的痛風石很大,大到沒辦法穿鞋,而且經常腫脹、感染。因為疏於照顧,來到門診的時候,腳都快爛掉了。」吳建興主任分享,「我們很用心幫他換藥、治療感染,並積極控制尿酸。因為患者腎臟功能較差,他使用新一代降尿酸藥物,經過一段時間後,尿酸順利降到6 mg/dL以下,痛風較少發作,痛風石也漸漸變小,關節活動度變好,且能夠穿較大的鞋,患者的生活品質改善許多。」「及早治療痛風是很重要的觀念,如果抽血發現尿酸超標時,應該請醫師評估,看看有沒有出現其他共病,並考慮使用藥物控制尿酸。」吳建興主任說,「把尿酸控制好,不只能減少痛風性關節炎發作的機會,還能預防未來產生更嚴重的腎臟病變、心血管疾病、中風等問題。」貼心小提醒抽血檢驗發現尿酸過高時,要嘗試找出尿酸過高的原因,吳建興主任提醒,如果有痛風發作的經驗,千萬別以為只要吃止痛藥,不痛就好。因為尿酸超標對身體的危害,不單只有關節,還與腎臟病、心血管疾病、中風等多種共病有關。高尿酸與高血壓、高血糖等慢性病相同,需要做好飲食控制,並規則服藥,好好與醫師配合,才能降低各種急性、慢性的健康危害!原文:
-
2021-08-30 養生.聰明飲食
王光輝肝癌病逝/一天1杯黑咖啡大降肝癌風險!肝臟最喜歡的10種食物
【2021/08/30編按】兄弟象隊一代名將、人稱「萬人迷」的王光輝,今天上午因肝癌病逝,年僅56歲離世令球迷震驚。促進肝臟健康的十大養分儘管肝臟的健康和整體的飲食型態或三大營養素攝取量息息相關,但其實飲食中的許多微量營養素也是守護或促進肝臟健康的重要養分,所以不論是奉行地中海飲食、低 GI 飲食或是其他飲食法,都必須多留意這方面。每一份健康飲食都應該涵蓋這些滋養肝臟的營養素或成分,因為它們不只能保護肝臟不受傷害,讓你擁有健康的肝臟,也能改善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狀況。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這些促進肝臟健康的養分有哪些。(一)植化素這些出現在水果、蔬菜、堅果和種子類食物中的植化素,對身體有不少健康功效,還有機會預防癌症和心臟病等重大疾病的發生。就增進肝臟健康方面來看,則屬吲哚類(indoles)、茄紅素(lycopene)、木酚素(lignans)、白藜蘆醇(resveratrol)、花青素(anthocyanin)和槲皮素(quercetin)的效果特別顯著。2013年一篇探討花青素對肝臟影響的研究發現,花青素(存在於黑莓、接骨木莓、覆盆莓、黑葡萄和茄子的表皮)不只能預防肝臟出現脂肪堆積和發炎的狀況,還能幫助肝臟對抗氧化壓力。槲皮素這種屬於黃酮類(flavonoids)的植化素,則被發現具有抑制 C 型肝炎感染的功效;柑橘類、蘋果、洋蔥、巴西里、橄欖油、葡萄和深色莓果裡都含有豐富的槲皮素。另外,2015年中國的研究還發現,槲皮素能改善因高脂飲食所造成的肝損傷(尤其是脂肪堆積的部分)。不過,市面上的營養補充劑是不用經過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檢測和認證的,因此我不建議用營養補充劑來取得這些植化素,直接從新鮮的蔬果中攝取比較健康。(二)咖啡喜歡喝咖啡的人,如果聽到我接下來要說的事實,肯定會覺得通體舒暢。研究發現,喝咖啡能降低得到第二型糖尿病、心臟病、中風、膽結石和巴金森氏症等疾病的風險,而且還可以全面降低早亡的機會。不僅如此,現在研究還發現咖啡可以降低丙胺酸轉胺脢(ALT)、天門冬胺酸轉胺酶(AST)和 γ-丙醯基轉肽酶(GGT)的數值;而且就算這些人有慢性肝病或是過量飲酒、肥胖、抽菸等陋習,咖啡也能發揮一定的功效。另外,連續執行了四個週期的美國國家健康和營養調查(NHANES)報告顯示,咖啡因的攝取量多寡,確實和降低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風險有相關性(該報告由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的國家衛生統計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Health Statistics,NCHS〕以問卷的方式進行飲食攝取量的調查。2005年,日本的研究人員在分析了兩場前瞻性世代研究(prospective cohort study)的成果後發現,咖啡的攝取量和肝癌的得病率呈反比:與不喝咖啡的人相比,每天喝一到兩杯咖啡者,其得到肝癌的風險降低了42%。由於咖啡中含有成千上萬種物質,所以我們不可能直接點名是當中的哪些成分貢獻了這些護肝功效,因為很可能必須要有多種物質相輔相成(例如當中的強效抗氧化劑和抗癌物質相互搭配),方能產生這股守護肝臟的力量;不過最近有研究發現,或許是咖啡中的綠原酸成分所致。不論是飲用黑咖啡或是拿鐵都可以獲得這方面的好處,唯一需要注意的一點,就是沖泡咖啡時最好要有過濾這道手續,因為這個動作可以濾除咖啡中大部分的咖啡固醇(cafestol)和咖啡白脂(kahweol);這是兩種會讓血中膽固醇含量上升的油性物質。(三)ω-3 脂肪酸鮭魚、鮪魚、核桃、亞麻籽和奇亞籽等富含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的食物,有助維持心臟、腦部健康和其他身體機能的運作。ω-3 脂肪酸可改善血脂狀態,並降低造成體內發炎的因素,這些優點都對肝臟健康有正面影響。事實上,奧勒岡州立大學新發表的研究發現,屬於ω-3 脂肪酸一員的 DHA(docosahexaenoic acid,二十二碳六烯酸)能預防脂肪肝,且成效顯著。此外,研究還顯示血液中缺乏 ω-3 脂肪酸是造成非酒精性脂肪肝惡化的直接因素之一。(四)纖維素纖維素有兩大類,分別為水溶性和非水溶性;對身體健康來說,它們各有各有的好處。水溶性纖維有助降低體內膽固醇的含量和整體心臟病的風險,同時它也是維持腸道健康的一項重要因素;富含水溶性纖維的食物泡在水裡體積會膨大,例如燕麥、豆類和奇亞籽等。反之,非水溶性纖維雖不會遇水膨大,但它卻能增加食物在腸道內的體積,促進腸胃的蠕動、代謝;富含非水溶性纖維的食物有:堅果、麩皮、糙米、水果的表皮等;這兩種纖維素都有益肝臟健康。2007年巴西的研究發現,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人連續3個月,每天食用10公克的水溶性纖維(以營養補充劑的形式攝取)後,他們上升的肝指數下降了,BMI、腰圍、胰島素阻抗和膽固醇也有顯著改善。研究也發現,攝取充足的膳食纖維能降低第二型糖尿病(包括胰島素阻抗)的風險、膽固醇和三酸甘油酯的含量,並讓體重獲得比較好的控制—這所有的改變都有助於降低得到肝臟疾病的風險。(五)益生菌好菌是讓我們擁有一副健康腸道的關鍵角色,健康的腸道可以為肝臟的健康帶來保障,因為腸道和肝臟之間的互動密切,就如我們在前面提到的,部分學者甚至創了一個「腸肝軸系」的名詞,來描述腸道菌相可能透過怎樣的機制來保護肝臟不受慢性損傷的迫害。其實不少研究都已經發現非酒精性脂肪肝、肝硬化或酒精性肝病的病人,其體內的腸道菌相都出現了轉變。好消息是,有研究認為,只要透過食用益生菌(促進腸道健康的好菌)和益生質(人體不能消化的纖維素,但卻可以做為益生菌生長的養分)重新打造出擁有健康菌相的腸道,便能對非酒精性脂肪肝等肝病產生正面幫助,因為益生菌能降低體內發生輕微發炎反應和細菌位移的程度。為了讓我們的腸道好菌多多,可多食用優格、優酪乳、味噌、泡菜、天貝(一種印尼的發酵豆製品)和酸菜等發酵食品,或直接服用益生菌營養補充劑,保持腸道菌相的健康。幾年前,已婚的珍妮絲因為長期的腸胃不適來向我求診,當時她大概35歲,已經反覆腹瀉、便祕、腹痛和脹氣好幾年,甚至有時還會為胃痛和頭痛所苦。另外,珍妮絲的體重有點過重,這也是她找上我的另一個原因,她希望我能協助她瘦下來。我為珍妮絲做了一些檢測,發現她對麩質和酪蛋白有過敏的狀況,由於她每天都會食用麵包和乳品,所以我請她先全面戒斷這些可能造成她腸胃不舒服的食物。幾週後,她的症狀獲得改善,但還未達到我們預期的目標,於是我們又在她的飲食中加入了多種益生菌和消化酵素的營養補充劑,幫助她減輕脹氣,並提升營養素的吸收率。服用了一個月的益生菌後,珍妮絲不但腸胃的症狀大幅改善,就連頭痛也不藥而癒。經過了這一連串的努力,珍妮絲無疑是提升了自己腸胃的功能,而且增進了肝臟的機能。順帶一提,珍妮絲重獲健康腸道的同時,體重也自然而然地掉了2公斤之多。(六)大豆蛋白大豆常常因為它含有雌激素的特性身負惡名,但其實富含天然大豆蛋白(非大豆加工製品)的飲食,對健康有諸多幫助,肝臟也是受惠者之一。研究發現大豆裡的異黃酮能透過調節肝臟的脂肪代謝和改變肝臟的基因表現,來提升肝臟氧化脂肪酸的能力,進而減少脂肪囤積在肝臟的機會,達到預防或治療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效果。另外,大豆異黃酮亦具有降低發炎因素和改善葡萄糖耐受度的能力。獲取大豆蛋白的最佳來源是由完整大豆製成的食品,例如豆腐、毛豆、天貝和味噌都是很好的選擇,而非成分中徒有大豆分離蛋白的脆餅或能量棒。(七)辛香料在料理中添加辛香料,除了可以增加味蕾的豐富性,薑黃、咖哩粉、辣椒、薑和葫蘆巴籽裡的活性成分也能促進肝臟的健康。大部分辛香料的護肝功效都是源自於它們所含的抗氧化物質,不過也有少部分的辛香料是因為擁有抗發炎、改變基因表現或是增進解毒酵素活性的成分。以2014年7月發表在期刊《消化學》(Gut)的一篇研究為例,他們在實驗過程中發現薑黃裡的薑黃素(curcumin)能阻擋 C型肝炎的病毒進入肝臟細胞;2013年,中國也同樣在實驗時發現薑黃素能阻止肝癌細胞生長。2013年來自台灣的研究團隊則發現,萃取自薑的精油有助於對抗酒精性肝病,因為他們每天餵食患有酒精性肝病的小老鼠薑精油後,小老鼠的肝臟便不再受到損傷。在葫蘆巴籽方面,2011年日本研究發現,當大老鼠採取高油、高糖飲食時,若攝取葫蘆巴籽將能抑制脂肪在肝臟堆積。(八)綠茶儘管常被用來當成減肥聖品的濃縮綠茶萃取錠劑有礙健康(因為大量服用很可能會導致急性肝衰竭),但適度飲用綠茶卻有益肝臟健康。在2008年刊登在《國際肝臟》(Liver International)期刊上的一篇回顧性醫學文獻中,我們可以看到一些佐證。該篇文獻指出,適量攝取綠茶,或許能降低肝病的風險,尤其是肝癌。這項優點很可能是綠茶多酚的功勞,因為研究已經證實綠茶多酚能降低 DNA 受損機率和血脂濃度。同時,綠茶裡的兒茶素也能在治療病毒型肝炎。不過想要安全無虞的獲得綠茶的好處,我的建議是不要攝取任何營養補充劑形式的綠茶萃取物,要飲用天然的綠茶飲品,不論是冷泡或熱水沖泡的綠茶。(九)維生素 E抗氧化劑能保護身體不受自由基傷害,維生素 E 就是一種抗氧化劑,所以如果在飲食中適量攝取這種脂溶性維生素,就能守護肝臟健康。研究認為,維生素 E 有助降低升高的肝指數、預防非酒精性脂肪肝惡化,並減少疤痕組織在肝臟生成的機會。就跟前面介紹的幾項護肝養分相同,最好的維生素 E 也是來自食物,而非營養補充劑;富含維生素 E 的食物有:植物油、堅果、種子、全穀類和蛋等食物。維生素 E 並非多多益善,過量攝取維生素 E 反而會對健康造成反效果,尤其是有心臟疾病或服用抗血栓藥物的人,更需要仔細拿捏維生素 E 的攝取量。更重要的是,部分的醫學文獻指出,高劑量的維生素 E 會增加總死亡率(all-cause mortality),但也有研究並未發現這項關聯性。2011年,克里夫蘭診所的研究發現,每天攝取四百國際單位(IU)的維生素 E,會顯著增加健康男性得到攝護腺癌的風險。這些因素也是為什麼我們最好不要透過營養補充劑攝取維生素E,多從食物中攝取的原因,因為從食物中攝取維生素 E 比較不會有過量的疑慮。(十)膽鹼膽鹼屬於維生素 B 的一員,是維持人體正常生理作用不可或缺的元素,許多與肝臟有關的代謝作用都需要它的參與才可以進行,極低密度脂蛋白(VLDL,三酸甘油酯從肝臟被分泌出的形式)的代謝就是一例。萬一體內膽鹼的濃度過低,就會造成脂肪堆積在肝臟,進一步導致粒線體的功能損傷、脂肪酸氧化能力下降和腸道菌相變差等不利健康的生理變化,這簡直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的骨牌效應。另外,不少研究發現,膽鹼缺乏可能會促進非酒精性脂肪肝和肝癌的生成,然而體內膽鹼含量較高時,卻可能具有預防這兩類肝臟疾病的能力。富含膽鹼的食物有:蛋品、貝類、禽肉、花生、小麥胚芽和全大豆製品。以上這十大養分除了能支持整體的健康,讓肝臟正常運作,它們還有助反轉或中止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病程。不過飲食所帶來的好處還不僅如此,好的飲食習慣能為身體帶來更多的正面幫助,因為它們同時還能讓身體恢復輕盈、預防或反轉第二型糖尿病、降低心臟病和中風等疾病的風險。簡而言之,只要你的飲食主要以全穀類、蔬菜、水果、豆類、堅果和健康的油脂(例如橄欖油)組成,並搭配小分量的乳製品、魚類和海鮮,紅肉則偶爾少量食用,便可充分掌握獲取最佳健康和護肝飲食的重點。這樣的飲食方式會讓你得到大量增進健康的植化素、抗發炎的 ω-3 脂肪酸和保護腸道的益生菌等有益健康的養分,使你活力充沛。延伸閱讀: 消防員考你:發生火災,要做的第一件事?不是滅火、不是逃生,也不是報案書籍簡介書名:28天消除脂肪肝:4週養肝計畫x 80道保肝降脂食譜,step by step讓「肝」速瘦,搶救健康Skinny Liver: A Proven Program to Prevent and Reverse the New Silent Epidemic-Fatty Liver Disease作者:克里斯汀‧柯爾派翠克, 易普欣‧漢諾納原文作者:Kristin Kirkpatrick,Ibrahim Hanouneh譯者:王念慈出版社:采實文化出版日期:2017/07/27作者簡介克里斯汀‧柯爾派翠克(Kristin Kirkpatrick)擔任俄亥俄州克里夫蘭診所健康研究院(Cleveland Clinic Wellness Institute)的營養諮詢部主任,負責處理生活型態醫學中心(Center for Lifestyle Medicine)的營養相關事務。身為一位擁有合格證照的專業營養師,她經常到全美各大保健電視節目中擔任來賓。易普欣‧漢諾納(Ibrahim Hanouneh)在克里夫蘭診所完成內科住院醫師實習和胃腸肝膽科的在職培訓。曾在克里夫蘭診所的肝臟專科和肝臟移植團隊服務兩年,累積豐富的臨床經驗。目前任職於明尼蘇達大學附設醫院的胃腸專科(Minnesota Gastroenterology);該醫院的胃腸專科規模是全美之冠。
-
2021-08-29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QA/第七期接種AZ疫苗上午10時開放預約 9大疑惑一次查
指揮中心今天開放第七期接種AZ疫苗,預約時間自今天上午10時至8月31日中午12時。指揮中心說,第七期預約將提供於7月19日前已意願登記選擇AZ疫苗,且尚未接種過疫苗之29歲(含)以上對象,即1992年12月31日(含)以前出生,及滿18歲以上(即2003年9月3日(含)前出生)第九類對象進行接種;施打期間預計自9月3日至9月10日止,並視疫苗供應期程調整接種場次,籲請民眾屆時準時前往接種。此外,提醒符合第七期AZ疫苗預約資格對象如欲增加選擇BNT疫苗,須於8月31日下午4時後始可加選。另已符合AZ疫苗第二劑接種間隔之民眾,將另行開放接種。根據衛福部疾管署的疫苗簡介,聯合新聞網整理AZ疫苗相關QA如下。Q1:接種劑量及間隔?A:目前依據疫苗仿單之適用接種年齡為18歲以上,接種劑量為0.5 mL。接種劑次為2劑,目前依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接種間隔為8至12周;依我國衛生福利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建議為至少8周以上。接種途徑為肌肉注射。Q2:安全性及保護效果?A:AZ疫苗不含可複製之SARS-CoV-2病毒顆粒,不會因為接種本疫苗而罹患COVID-19。完成2劑接種可預防63%有症狀感染之風險,另依臨床試驗資料分析,當接種間隔12周且完成2劑接種,保護力約81% (60% ~ 91%)。基此我國衛生福利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建議兩劑間隔至少8周,而間隔10-12周,疫苗接種效果更佳。Q3:接種禁忌?A:對於疫苗成分有嚴重過敏反應史、先前接種本項疫苗劑次曾發生嚴重過敏反應或血栓合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者,不予接種。Q4:接種注意事項?A:發燒或正患有急性中重度疾病者,宜待病情穩定後再接種。AZ疫苗與注射後非常罕見的血栓併血小板症候群可能有關聯,接種前請與醫師討論評估相關風險後再接種。過去曾發生血栓合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或肝素引起之血小板低下症者,應避免接種。免疫功能低下者,包括接受免疫抑制劑治療的人,對疫苗的免疫反應可能減弱。Q5:接種其他疫苗可以打AZ疫苗嗎?A:不得與其他疫苗同時接種。COVID-19疫苗與其他疫苗的接種間隔,建議間隔至少14天。如小於上述間隔,則各該疫苗亦無需再補種。Q6:孕婦可以接種嗎?A:目前缺乏孕婦接種COVID-19疫苗之臨床試驗及安全性資料,而臨床觀察性研究顯示孕婦感染SARS-CoV-2病毒可能較一般人容易併發重症。孕婦若為COVID-19之高職業暴露風險者或具慢性疾病而易導致重症者,可與醫師討論接種疫苗之效益與風險後,評估是否接種。若哺乳中的婦女為建議接種之風險對象如醫事人員,應完成接種。目前對哺乳中的婦女接種COVID-19疫苗的安全性、疫苗對母乳或受哺嬰兒之影響尚未完全得到評估,但一般認為並不會造成相關風險。接種COVID-19疫苗後,仍可持續哺乳。Q7:接種後我該注意什麼?A:接種後應於接種單位或附近稍作休息留觀15分鐘,離開後請自我密切觀察15分鐘,但針對先前曾因接種疫苗或任何注射治療後發生急性過敏反應之民眾,接種後仍請於接種處或附近留觀至少30分鐘。使用抗血小板或抗凝血藥物或凝血功能異常者施打後於注射部位加壓至少2分鐘,並觀察是否仍有出血或血腫情形。Q8:接種後可能發生之反應及因應措施A:可能發生的反應大多為接種部位疼痛、紅腫,通常於數天內消失,可適度冰敷,請勿揉;抓接種部位。接種疫苗後可能有發燒反應(≧38℃),通常約48小時可緩解。其他可能反應包含疲倦、頭痛、肌肉痠痛、體溫升高、畏寒、關節痛及噁心,這些症狀隨年齡層增加而減少,通常輕微並於數天內消失。如有接種部位紅腫及硬塊發生膿瘍、持續發燒或嚴重過敏反應如呼吸困難、氣喘、眩暈、心跳加速、全身紅疹等不適症狀,應儘速就醫並告知醫師曾接種疫苗,以做為診斷之參考,同時請醫師通報當地衛生局或疾病管制署。接種疫苗後28天內,若出現以下任一症狀,請立即就醫並說明疫苗接種史:嚴重持續性頭痛、視力改變或癲癇,嚴重且持續腹痛超過24小時以上,嚴重胸痛或呼吸困難,下肢腫脹或疼痛,皮膚出現自發性出血點、瘀青、紫斑等。Q9:接種後就不會感染新冠肺炎嗎?A:完成疫苗接種後,雖可降低罹患COVID-19的機率,但仍有可能感染SARS-CoV-2,民眾仍需注重保健與各種防疫措施,以維護身體健康。
-
2021-08-29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BNT意願登記之亂 完整掌握施打BNT十三大QA
全民搶打BNT疫苗,許多人28日下午2時上「COVID-19公費疫苗預約登記平台」表達意願,但好不容易努力登入平台,竟然發現「無法更改意願」,根本沒有BNT疫苗選項。到底誰能預約BNT疫苗?要怎麼預約,以下整理常見問題為您解惑。 Q:我想打BNT疫苗,該怎麼做?A:8月28日下午2時起,指揮中心開放COVID-19公費疫苗預約登記平台,尚未打第一劑民眾可上平台登記接種意願。完成登記後,須待指揮中心公布接種資格與預約時間,目前尚未公布。Q:已經開放意願登記,為什麼我沒辦法勾選BNT疫苗?A:有三種可能,一是已接種第一劑疫苗、二是符合第七輪接種對象(7月19日前完成意願登記有勾選AZ且尚未接種過疫苗的29歲(含)以上民眾、滿18歲以上第九類民眾)、三是18歲以下民眾。Q:我符合第七輪資格,但我不想打AZ,為什麼不能勾BNT疫苗?A:可以放棄第七輪資格,但要重新勾選BNT疫苗,要等到8月31日下午4點以後,也就是要等到第七輪預約登記時間(8月29日10點到8月31日中午12點)之後。Q:第一劑接種AZ疫苗,未來第二劑可否注射BNT疫苗?A:指揮中心開放AZ+mRNA疫苗混打,先前台灣僅有莫德納疫苗,因此只開放AZ+莫德納疫苗混打,至於後續是否開放AZ+BNT疫苗,指揮中心表示將參考國外研究及各國政策與ACIP會議討論。目前僅開放第一類接種對象混打,其他民眾並未開放。Q:我現在要接種第二劑疫苗,需要上平台意願登記嗎?以勾選BNT疫苗嗎?A:自8月5日以後,第二劑意願登記平台無法勾選任何疫苗品牌,系統直接設定第一劑施打的疫苗品牌。Q:BNT來了,我已經預約接種高端疫苗,也進入到第六輪施打(8月23日到29日)現在有機會反悔嗎?若不去接種,可以改意願登記BNT嗎?A:可以,如果符合第六輪接種資格,但尚未施打第一劑疫苗,可以改變意願。但若要在意願登記上勾選BNT疫苗,必須要等到8月30日,也就是等到第六輪施打結束後,才能更改意願登記。Q:台灣有多少BNT疫苗?A:由鴻海、台積電、慈濟三家企業捐贈採購1500萬劑BNT疫苗,第一批外傳195萬劑最快8月底或9月初抵台。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指出,企業採購1500萬劑BNT疫苗,將分批來台,9月、10月都會有BNT疫苗抵台。Q:打BNT疫苗有什麼副作用?A:BNT與莫德納都屬於mRNA疫苗,BNT常的副作用為「注射部位疼痛」,發生率為54.2%、疲倦53.1%、頭痛52.6%、肌肉痛44%、畏寒31.9%、關節痛26.4%、發燒大於38度7.9%。Q:聽說國外有打了BNT疫苗出現心肌炎案例?A:歐洲藥物管理局截至7月分析,BNT疫苗已接種1.7億劑,出現145例心肌炎、138例心包膜炎案例,兩者發生比率約0.0001%。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建議,12歲到18歲學生族群,若有先天心臟病等問題等,不建議貿然施打BNT疫苗,建議先經由醫師評估。Q:我有心臟血管疾病,是否可接種BNT疫苗?A: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表示,根據國外資料,年輕人接種BNT疫苗後發生心肌炎反應,多數是健康人,這類年輕人即使發生心肌炎,通常經過治療都能痊癒,與感染新冠肺炎相比,後者致死風險仍高。若患有先天心臟病者,可能因為施打疫苗後引發過度免疫反應,增加心臟負荷。北醫附醫感染科主任李垣樟表示,年長者選擇接種BNT疫苗前,應評估心肺功能,mRNA疫苗副作用比其他類型疫苗強,發燒、疼痛等比率都高,心肺功能不佳者,接種後可能增加心跳速度,造成血壓不穩、缺氧等;若有肺部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炎、一般肺炎等與心臟問題,建議病情穩定後再評估接種。Q:以前打流感疫苗曾經過敏,可接種BNT疫苗嗎?A:北醫附醫感染科主任李垣樟建議,如果曾對顯影劑、流感疫苗等發生過敏反應,如接種後半小時後出現喘、休克等,屬於嚴重過敏反應,不建議施打mRNA疫苗。主要是這類疫苗佐劑可能與人體出現交叉反應,應該避免接種,若有疑慮可詢問醫師後再評估是否要接種。Q:BNT疫苗的保護力如何?A:依台大醫院提供疫苗問與答,從臨床試驗數據來看,BNT疫苗只打一劑保護力為52%,莫德納疫苗只打一劑的效果為69.5%,只打一劑AZ疫苗對預防有症狀新冠肺炎的保護力為76%,嬌生為66%,所以只打一針的話,mRNA疫苗不見得會比AZ好。以各國實際施打結果來看,在疫苗高覆蓋率的國家,如以色列,施打第一劑BNT疫苗後13到24天時可預防54%有症狀的新冠肺炎發生,蘇格蘭第一劑BNT疫苗對減少新冠患者住院為91%,AZ疫苗為88%;南韓第一劑BNT疫苗對預防新冠病毒感染為89.7%,AZ疫苗為86%,效果都相當好。新冠疫苗怎麼打最好?台大醫院設QA專區解答熱門問題Q:BNT疫苗接種間隔建議多久?有沒有可能第二劑要等很久?A:依世界衛生組織建議,二劑接種間隔為8至12周;依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建議,至少8周以上。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表示,台灣開始要接種BNT疫苗,對於免疫反應佳的年輕人而言,接種完第一劑之後,在沒有疫苗的情況下,第二劑比較可以等,但對於長輩或免疫力不佳者,最好盡速完成兩劑接種。▌延伸推薦:面臨Delta病毒威脅,只打一劑保護力夠嗎? 專家數據告訴你各種疫苗的保護效果
-
2021-08-29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BNT疫苗學生先打 指揮中心揭4大常見不適症狀
BNT疫苗抵台後將供12至17歲學生施打。指揮中心表示,青少年接種BNT疫苗後,可能出現頭暈、噁心、頭痛症狀,還有約1至2成會發燒,將提供完整資料由家長評估。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近期成功爭取到一批BNT的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苗,最快8月底抵台,將進入校園替12到17歲學生族群造冊施打。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天下午在疫情記者會中表示,未來BNT疫苗將比照流感疫苗,提供說明書及家長同意書,由家長替孩子審視過後,再決定是否施打。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說,目前青少年能夠接種的COVID-19疫苗都以mRNA疫苗為主,接種後常見頭暈、噁心、頭痛、發燒,尤其約有1到2成出現發燒症狀,因此接種前都會請家長詳閱接種意願說明書。羅一鈞指出,提供的資料中都會揭露國外接種mRNA疫苗後的報告,像是可能出現罕見的心肌炎、心包膜炎,導致胸痛、呼吸困難等症狀,尤其年輕男生發生機率較高。不過,羅一鈞表示,目前年輕族群並沒有疫苗接種禁忌症,除非過去曾對疫苗成分有過敏紀錄,才不建議施打;至於年輕族群中有罹患慢性病者,則建議和主治醫師討論後再決定是否接種。
-
2021-08-2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BNT約起來! 元氣網整理10大QA一次搞懂
Q1:誰能打到BNT疫苗?A: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昨天宣布,BNT疫苗到貨後,將提供120萬劑讓12到18歲學生接種,若有剩下劑量,就會從第一到第十類對象往下開放。Q2:12到18歲學生學生要如何安排接種?A:目前規畫直接到國中、高中校園打疫苗,比照流感簽署家長同意書,透過班級分批施打,教育部也會提供防疫假,讓接種學生在施打當天及隔一天請假。Q3:何時可以登記BNT疫苗?A:1922疫苗預約平台將新增BNT選項,8月28日下午2時重新開放意願登記。Q4:何時開放接種BNT疫苗?A:目前疫苗尚未抵台,未公布確切開放接種時間。Q5:若增加勾選BNT疫苗,是不是會影響到其他疫苗的排序?A:指揮中心表示,只要不調整原本勾選的選項,直接加選BNT疫苗,排序就不受影響,民眾若一開始勾選AZ、莫德納疫苗,後來即便再加選高端、BNT疫苗,只要不取消之前已勾選疫苗,排序就不受影響。Q6:BNT疫苗來後,第一劑接種AZ疫苗的民眾可否混打?A:指揮中心開放AZ疫苗可混打mRNA疫苗(莫德納、BNT),但目前國內僅開放第一線醫事人員可混打,至於民眾是否可混打,尚未規畫。Q7:第一劑打莫德納疫苗的民眾,第二劑可否打BNT疫苗?A:尚無莫德納混打BNT疫苗的規畫。Q8:BNT疫苗接種對象、劑量為何?A:BNT是mRNA疫苗,疫苗仿單上的適用接種年齡為12歲以上,接種劑量為0.3 mL,接種劑次為2劑,接種途徑為肌肉注射。Q9:BNT疫苗接種對象二劑接種間隔?A:建議接種間隔為21天以上,國內依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建議,接種間隔為至少28 天。Q10:BNT疫苗常見副作用是什麼?A:疫苗仿單註明,接種後可能發生反應大多為接種部位疼痛、紅腫,通常於數天內消失,可適度冰敷,請勿揉、抓接種部位。可能有發燒反應(≧38℃),通常約48小時可緩解。其他可能症狀包含疲倦、頭痛、肌肉痛、畏寒、關節痛及發熱。這些症狀通常輕微並於數天內消失。如有接種部位紅腫及硬塊發生膿瘍、持續發燒或嚴重過敏反應,如呼吸困難、氣喘、眩暈、心跳加速、全身紅疹等不適症狀,應儘速就醫並告知醫師曾接種疫苗,以做為診斷參考,並請醫師通報當地衛生局或疾管署。
-
2021-08-2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新北47歲男接種高端後死亡 衛生局:死因待釐清
新北市今天新增4例施打疫苗後死亡個案,其中包含三重46歲男性在24日施打高端疫苗後,在26日送醫不治,衛生局長陳潤秋表示,這名男子接種完疫苗當天就有發燒、食慾不振等症狀,死因要再釐清,相關資料會交給中央審議是否跟疫苗有關。案1為瑞芳區65歲男性,無身患慢性病或藥物過敏史,7月14日接種莫德納疫苗,7月15日至8月10日出現頭痛、肌肉痠痛、暈厥、腰部酸痛及疲倦,8月11日於外出時出現暈厥,緊急送醫搶救,8月12日死亡。案2為三重區67歲女性,身患多重性病,接種疫苗前曾有跌倒造成外傷,8月12日接種莫德納疫苗,8月13日至19日作息正常,8月20日於家中死亡。案3是泰山區52歲男性,身患多重慢性病,7月19日於泰山衛生所接種AZ疫苗,7月20日至8月10日出現全身癱軟、無力、無法進食,疲倦及精神恍惚,8月11日於家中死亡。案4為三重區46歲男性,身患胰臟癌,8月24日接種高端疫苗,接種完後回醫院就診,當天晚上出現發燒、食慾不振及忽冷忽熱,8月25、26日出現精神恍惚、反應遲鈍及全身無力,緊急送醫搶救不治,8月26日晚上死亡。目前新北市通報施打疫苗後死亡個案累積136例,其中AZ疫苗112例、莫德納疫苗22例、高端疫苗2例。衛生局表示,對於接獲疫苗施打後的不良事件通報,或民眾有疑義通報,都會將相關資料上傳疾管署通報系統,至於個案死亡原因是否與疫苗有關,由中央「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審議小組」審議認定。
-
2021-08-27 該看哪科.風溼過敏免疫
小心家中這些東西激發過敏原 專家教你日常照護秘訣
過敏性疾病是國人常見的疾病之一,當人體與過敏原接觸後,引發體內免疫系統過度反應,造成過敏症狀的產生,常見之過敏性疾病包含:氣喘、過敏性鼻炎及異位性皮膚炎等,其中氣喘急性發作時,嚴重可能造成呼吸困難甚至致命的危險。了解常見氣喘誘發因子 幫助氣喘控制根據國民健康署106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NHIS),未滿12歲兒童,氣喘盛行率為5.6%,引發氣喘之過敏原及刺激物前五名為:1.病毒感染 (56.7%)、2.塵蟎(44.5%)、3.氣溫急遽變化(42.7%)、4.空氣汙染(24.6%)、5.冰冷食物(21.6%);除此之外,常見還有蟑螂、花粉、寵物毛屑及二手菸、三手菸等。控制過敏原 遠離氣喘找上門然而,氣喘患者平時可能沒有明顯的症狀,但不代表已經痊癒,一旦碰觸環境隱藏感染、刺激物或過敏原等,便可能誘發嚴重的急性發作,因此,氣喘患者平時應多注意並遠離環境中隱藏的氣喘誘發因子,保護自身有效控制氣喘不發作。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建議依三個小撇步,防治過敏原,遠離氣喘危機:1、遠離過敏原,維持居家環境清潔:由於塵蟎為一般家庭最常見的過敏原,且塵蟎常生長於枕頭、棉被、床墊、絨毛玩具中,為預防及控制氣喘:(1) 定期清潔居家環境,每一至兩週用熱水清洗寢具並曝曬於陽光底下。(2) 不堆放絨毛玩具或擺放地毯,防範塵蟎的生長。2、拒絕週遭菸害:抽菸產生的煙霧對於氣喘病患而言也是刺激性物質,當吸入煙霧就非常有可能引發氣喘,因此當氣喘病患周遭親朋好友有吸菸習慣時,應勸告吸菸者戒菸或自行遠離吸菸者,以免引發病患氣喘的可能。3、外出戴口罩:氣喘病人對空氣中的汙染物質較為敏感,因此外出建議配戴口罩,可避免吸入空氣中粒狀汙染物質引發氣喘延伸閱讀: ·錯誤洗澡方式小心洗出過敏! 醫列「3NG行為」:你中了? ·透明鼻水流不停? 醫曝「4面相」小心是過敏性鼻炎 
-
2021-08-2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高端死亡病例有4例 李秉穎:「AZ與莫德納已累積600例」
高端疫苗開打,傳出有4例死亡案例,台大小兒感染科醫師、同時也是疫苗專家李秉穎表示,國內開打AZ與莫德納疫苗,累積的死亡病例有600例,其中解剖的都已排除與疫苗相關,本來人就會因為各種原因死亡,打疫苗之後的死亡率只要與背景值相比沒有特別高,學理上無法證實是疫苗引發死亡。李秉穎昨晚在接受政論節目「年代向錢看」訪問時表示,早在高端疫苗開打之前他就已說過,開打之後一定會有一些死亡病例,但根據美國疾病管制中心的說明,與疫苗相關的猝死個案,唯一只有過敏性休克,也就是打了之後馬上發作死亡,如果是隔了一些時間,基本上都可以排除與疫苗相關。他表示,有人認為疫苗打下去會造成人體發炎反應,引發死亡,但這就好像是說你的身體上有一個小傷口,卻引發死亡一樣的不可能,因為打疫苗與小傷口兩者引發的發炎反應是差不多的。目前雖然高端死亡病例有4例,但是AZ與莫德納的死亡病例已有600例,其中有部分接受解剖,全部都證實與疫苗無關,如果死亡率相比沒有打疫苗的情況,沒有特別高,很難證明是疫苗的問題。而針對有些民眾打完疫苗後不舒服,可能會認為是疫苗引發,而疏忽可能是身體的重大疾病,像是打完高端死亡的作家就認為自己不舒服可能是因為打疫苗,而未就醫,李秉穎表示,通常打完疫苗一到兩天內會有發燒與倦怠的情況,而且是打完就會發生,如果隔了一天才發燒,應該就不是疫苗的問題,同時如果有不舒服就要就醫,不必認為可能是疫苗引發而輕忽。他並提供一個指標,他表示,不舒服只要影響到運動功能就應該馬上就醫,例如走幾步就會很喘、或是明顯感受到心律不整等,但是像是心肌梗塞等心血疾病引發的猝死,本來就很難預防,也是沒辦法的。
-
2021-08-22 養生.聰明飲食
便秘、脹氣、眼睛癢恐是免疫力下降警訊! 營養師認證「3類食物」吃出超強抵抗力
有些人看起來很健康,保護力卻很差,但其實身體早已經發出SOS「警訊」!你知道當身體保護力下降時,會出現哪些症狀嗎?想要養出防護金鐘罩,最直接的營養秘訣該怎麼吃? 保護力下降 身體警訊營養師高敏敏指出,免疫力下降最常見的就是腸胃不舒服,如便秘、常拉肚子、脹氣等,因為腸道是人體的「第二個大腦」,決定人體70%的保護力,若腸道菌叢、菌相差,身體自然會發出警訊求救。而當保護力下降,對於外來刺激就容易發生過敏反應,例如眼睛癢、鼻子癢、打噴嚏、咳嗽等;另外,皮膚是身體最外層的器官,保護力下降會使皮膚抵禦外面外來物刺激的能力減弱,導致皮膚癢、起疹子、皮膚發炎。當保護力下降易遭受細菌、病毒易入侵,造成常見的感冒症狀,咳嗽、打噴嚏、喉嚨痛、流鼻水等。還有一種情況是,身體發熱但又沒有發燒,代表身體可能正在發炎狀態會一直消耗身體能量,沒有足夠的保護力應戰;若加上長期慢性疲勞也會影響身體保護力,相互影響形成惡性循環。 吃出保護力 3營養素不可忽略想要養出保護力的防護金鐘罩,高敏敏建議,可以每天這樣吃:◎優質蛋白質:是構成免疫細胞的主要原料,好的原料才能建構好的保護力。1、建議每餐攝取一掌心。2、優先選擇蛋、豆製品、魚、低脂肉、海鮮等,避免加工品香腸、臘肉等。◎優酪乳、優格:其中的好菌能培養出好的腸道環境,腸道屏障更完整、更能幫助抵抗病原體的入侵。1、每天1杯200ml優酪乳就約等同於一杯240ml牛奶的鈣質,幫助穩定疫情下緊張的情緒,更是乳糖不耐者的代替乳品首選。2、選有胃腸功能改善健字號認證的優酪乳,更能確保其到體內之功效,長期飲用可增加腸內益生菌,維持好的消化道環境。3、選能通過胃酸∕膽酸的菌株,如:A菌、B菌,確保抵達腸道前不被破壞,發揮功效。 ◎新鮮蔬果:尤其維他命C是參與免疫細胞分化、吞噬能力的重要角色;植化素也能讓發炎介質減少、強化免疫細胞、增強保護力。1、建議蔬菜每餐 2手掌、水果餐間1拳頭。2、各種顏色都均衡攝取、不偏食。延伸閱讀: ·吃雞蛋增強免疫力!一天要吃幾顆?蛋殼顏色影響營養價值? 專家揭「正確觀念」 ·嗜睡、嘴破、消化不良...恐是免疫力下降! 專家曝「自損免疫力5行為」
-
2021-08-21 養生.聰明飲食
外食族喝包裝果蔬汁,真的能把營養攝取進去嗎? 5大細節教你如何正確挑選
有人說喝果蔬汁比較健康,加上外食族無法有效補充蔬菜和水果,許多人期望能藉由包裝果蔬汁攝取所需營養,不過事實真的如此嗎?讓食藥署告訴您選擇時要注意什麼:1.果蔬汁含量:果蔬汁含量多寡會影響口感、價位及營養成分等,挑選時應注意果蔬汁含量,而食藥署對於市售果蔬汁的包裝飲料標示有以下規定:①未含果蔬汁者:應於產品外包裝正面顯著處標示「無果(蔬)汁」或等同意義字樣;若產品品名含果蔬名稱者,並應於品名中標示「口味」、「風味」或等同意義字樣。②果蔬汁總含量未達百分之十者:除內容物名稱外,不得標示果蔬汁或等同意義字樣,並應於外包裝正面處顯著標示「果(蔬)汁含量未達百分之十」或等同意義字樣,或直接標示原汁含有率。③果蔬汁總含量達百分之十以上者:應於外包裝正面顯著標示原汁含有率,如由二種以上果蔬汁混合而成,且品名標示為果蔬汁者,尚須符合下列規定:★品名揭露全部果蔬名稱,其名稱應依含量多寡由高至低依序標示。★品名未揭露全部果蔬名稱,應於品名或外包裝正面處顯著標示「綜合果(蔬)汁」、「混合果(蔬)汁」或等同意義字樣。2.保存期限:果蔬汁產品的保存期限與加工流程有關,經較高溫度及較長時間的熱殺菌,可去除較多微生物及酵素,延長保存時間,但也會使色澤、營養及風味部分被破壞或流失。近來出現冷殺菌產品,訴求無熱破壞,可保留原始色澤、營養成分及風味,惟價位偏高,且多需冷藏貯存。3.成分及營養標示:部分市售果蔬汁產品,會添加蔗糖或果糖,攝取過多會使血糖上升、導致體脂肪形成,產生肥胖問題。故挑選時,應先看內容物及營養成分,才能喝得無負擔。4.貯藏溫度:有些果蔬汁產品只能以冷藏貯藏,開封後要儘快飲用完,才能避免微生物滋生、產品腐敗變質引起食物中毒或腹瀉等情況。5.過敏原警語:芒果及其製品為果蔬汁常見的過敏原,消費者如對其過敏,挑選時要特別留意,以免發生過敏症狀。 食藥署提醒:有些產品的果蔬汁含量低、糖分含量高,不僅營養成分含量少,喝多了反而對身體產生負擔。因此,選購時可參考上述幾點建議,才能讓您喝得更安心。原文引用自: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2021-08-19 該看哪科.皮膚
飽受異位性皮膚炎之苦 生物製劑藥物讓女大生恢復笑容
一名21歲女大學生飽受異位性皮膚炎之苦,不僅全身脫屑,外出時常被投以異樣眼光,半夜更因搔癢而難以入眠,導致白天常常無精打采,雖然嘗試許多療法,但病況依舊反覆惡化,所幸透過生物製劑藥物治療兩個月後,皮膚症狀日漸好轉,才恢復自信與笑容。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皮膚科醫師方心禹指出,患者因罹患異位性皮膚炎,生活品質不佳,連帶影響社交狀況,經溝通討論後,決定採用生物製劑藥物治療。僅約兩周,女大學生多年的搔癢感竟然奇蹟似的逐漸消退,又再經過兩個月治療,原本總是脫屑、發紅的皮膚也幾乎恢復正常皮膚。方心禹說,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慢性且反覆發生的皮膚疾病,主要是因皮膚屏障異常和免疫系統過度活化造成,導致外在過敏原可以輕易的經皮穿越,接著引發一連串的發炎反應,症狀除了廣泛性的濕疹樣皮膚變化,伴隨而來的搔癢不適,更影響生活品質。她說,中重度的異位性皮膚炎可謂目前最令人感到沮喪的皮膚病之一,現有的傳統用藥,包括類固醇及免疫製劑,都是廣泛性的抑制發炎反應,雖然可以緩解疾病症狀,但因抑制範圍相當大,也可能產生如皮膚萎縮、膚色變淺、長青春痘、免疫力下降和造成肝腎負擔等副作用。方心禹說,患者使用的生物製劑,能精準阻斷異位性皮膚炎治病的關鍵路徑,不影響身體其他器官組織的功能,一般平均使用16周後,約5成患者病況改善90%,約9成患者病況可改善50%以上。而且,副作用除了不到7%患者有輕微結膜炎外,其餘器官系統幾乎不受影響,是相當安全且有效的藥物,為異位性皮膚炎治療帶來新曙光。她提醒,異位性皮膚炎患者不要灰心,目前已有許多新藥的臨床試驗正在進行,接下來的5至10年會更多藥物問世,提供患者更舒適安全的生活。
-
2021-08-19 該看哪科.皮膚
嘴唇乾裂別用舌頭舔?醫提醒:小心蜂窩性組織炎
嘴唇乾裂是不少民眾常出現的困擾,有些人甚至到了夏天也一樣會出現。遇到這樣的情況,許多民眾會試圖用舌頭舔拭、擦護唇膏等方法改善,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皮膚科唐豪悅醫師表示,用舌頭舔其實非常不好,不但沒用,且可能造成惡化,而護唇膏也有需要注意的地方,提醒民眾多加留意。 嘴唇乾裂原因未必是乾燥 醫:也可能是感染所致。 唐豪悅醫師指出,嘴唇乾裂雖是常見的小問題,但若處裡不當也有可能越來越麻煩。嘴裂常見因乾燥、缺水而起,或者用手、口撕去嘴唇上的細屑不小心撕開傷口而形成外傷。其他常見也可能和皮膚疾病有關,例如嘴唇濕疹未妥善處理,漸漸形成慢性濕疹,或是口角炎、細菌感染、黴菌感染等。營養方面,維生素B缺乏也容易形成嘴裂,這也是為什麼嘴破我們常聽人建議要多補充維他命B。至於較少見的情況,像是天皰瘡等部分自體免疫疾病也可能造成,另外癌症、癌症化療後也可能會使得黏膜變乾、唾液分泌量減少,進而形成乾裂,雖為少見,但也需留意。 口罩噴精油,民眾嘴裂腫成香腸嘴! 值得注意的是,保養品、護唇膏、精油等也可能造成皮膚過敏或刺激形成嘴裂。唐豪悅醫師表示,近日疫情關係民眾配戴口罩,日前就曾遇過不止一位患者,因習慣以精油消除口罩異味或消毒,但卻沒注意到自己對精油過敏,就診時嘴唇腫脹得有如香腸一般且乾裂,後續開類固醇藥物治療才逐漸改善,提醒民眾平時也要留意接近皮膚之物是否妥當,且口罩也應每日更換新的,以確保防疫功能完善。 嘴裂乾裂護唇膏未見效,2情況盡早檢查。 大多數的人遇到嘴裂問題多會自行擦抹護唇膏等,接下來等自行好轉,但由上述可見嘴唇乾裂的可能性其實非常多,護唇膏並無法治療疾病或感染。唐豪悅醫師建議,有嘴裂的情況出現時還是建議先進行檢查為佳,若要自行改善也要注意傷口變化,超過兩周遲遲沒有好轉,或嘴裂的情況反覆的發生,就應盡早檢查找出原因,看是細菌、黴菌感染或過敏、濕疹、還是營養缺乏、或皮膚疾病等何種因素引起,才有利後續的傷口照護。而平常生活上也要注意避免辣椒等刺激性食物,打呵欠、飲食時也避免嘴巴張太大等。 嘴唇乾裂別用舌頭舔,小心蜂窩性組織炎! 在傷口照護上,唐豪悅醫師提醒千萬記得不要用舌頭舔,試圖沾濕乾裂的嘴唇,口水雖能濕潤,但主要還是水性的液體,容易在揮發時一同帶走嘴唇上原有的水份,自然會越來越乾。且口水帶有大量的細菌,若已形成傷口再不斷地舔舐,再小的傷口都有可能更進一步造成細菌感染,甚至更嚴重的蜂窩性組織炎。 唐豪悅醫師表示,遇到嘴裂的情況,可以用護唇膏擦拭,但建議應挑選添加物較少的護唇膏,以避免過敏或刺激皮膚,造成情況加劇甚至變成香腸嘴。醫師建議可選擇凡士林,成分單純僅有凡士林的油脂,身體各處的皮膚皆可塗抹,包括嘴唇,不小心吃到也不會對身體造成負擔。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先讓醫師檢查原因,才有助治療及改善。《延伸閱讀》 .夏季皮膚癢、燒襠怎麼辦?皮膚科醫師推1法寶超止癢! .指甲出現條紋、白斑?營養師指常見5情況從飲食作改善!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8-19 醫聲.罕見疾病
罕病認定/搶救TTP之6:TTP病患陷困境 應考慮納入罕病保護傘
血栓性血小板低下紫斑症(TTP)雖然是個極罕見的血液疾病,致命又帶有不確定性,我們就像「深海中無聲吶喊的海天使」;但隨著疾病衛教資訊增加,許多病友陸續現身,讓我們知道自己不是孤身一人。現在即將舉辦的病友會,我們想邀請大家一起共襄盛舉,彼此分享與交流,減少面對疾病的茫然驚慌,也歡迎提供您寶貴的生命經驗,讓彼此做最佳的後援!●時間:3/30 14:00-16:20●地點:Happ.小樹屋|大葉桉分館2樓(台北市中山區民權西路20號2樓)●報名連結:https://reurl.cc/G4nnjD血栓型血小板低下紫斑症(TTP)在臨床上非常少見,台大醫院內科部血液科主治醫師周聖傑表示,台大平均每年只有一兩個案例,有些幸運的患者治療後很快痊癒,終生未再復發,但也有些患者的治療很棘手,不斷復發,最後過世。【延伸閱讀:TTP是什麼?看TTP患者最真實的告白】五大症狀 血小板低下、血管內溶血最常見周聖傑表示,導致TTP有五大症狀與血栓有關,最常見的是血小板低下和血管內溶血,兩者也是絕對必要條件,血小板低下時,患者會有紫斑和出血,血管內溶血則會造成貧血,患者會頭暈、疲勞和血紅素尿液。另三種病徵不一定會出現,第一是中樞神經症狀,患者會意識改變,嚴重的甚至突然昏迷和癲癇;第二是腎臟問題,比較少見,少數患者會因腎臟問題而水腫或無法排尿,最後一種病徵是發燒。周聖傑說,TTP的盛行率極低,台灣大約是百萬分之一,以台大為例,一年平均只有一兩個病患,有時候一年兩三例,但有時兩三年都沒有TTP病患。TTP在臨床診斷上,最關鍵的是檢測患者體內ADAMTS13酵素。周聖傑指出90%至95%的TTP患者屬於免疫型,主要來自自體免疫的因素,對ADAMTS13產生抗體,以致體內ADAMTS13 被移除,結果人體內的vWF 因子無法被切斷而變得太長,進而吸附大量血小板造成血栓。搶救TTP 第一步先換血因此,搶救TTP患者最常見的處置方式是置換血漿,把大分子的vWF因子自患者血漿中移除,置換的新血漿內有正常的vWF因子和ADAMTS13,也同時移除了對抗ADAMTS13的抗體,但有時患者體內仍殘存抗體,要再等一陣子才能治癒。周聖傑指出,臨床上多數患者換血兩三天後的血小板即恢復正常,但曾有患者超過一個月後才治癒;一般患者大約是置換一倍左右的血漿,也有人效果不好,國外文獻顯示甚至有患者要早晚各洗一次,置換兩倍血漿。另要留意的是,有些患者換血後雖病徵緩解,但檢測發現體的ADAMTS13依然偏低,這代表抗體還在,就必須再使用莫須瘤等免疫抑制藥物來抑制抗體。周聖傑表示,置換血漿如同大量輸血,TTP患者等於一下子接受10至20位捐贈者的血液,一定有健康風險,最常見的是過敏,身上出現紅疹和發癢。另外,台灣的捐血品質雖控管嚴謹,但仍可能有極少數的C肝和HIV帶原,都是可能的風險。近年國外已有新的TTP抗體藥物,周聖傑說,新藥可阻止vWF因子與血小板結合形成血栓,與血漿置換併用能加速臨床上的的效果,有機會減少死亡,但新藥未引進台灣。免疫型患者不一定會復發TPP分為免疫和遺傳型,根據過去的統計,周聖傑說,免疫型TTP復發的機率不高,有些患者一生只發作過一次,治癒後未再復發。例如十多年前周聖傑曾收治一名正在服役的年輕患者,他在軍隊早點名時昏倒,身上出現紫斑,送醫急診檢測發現血小板低下,血液抹片也看到破碎的紅血球,都是典型的TTP病徵,因此很快確診且立刻進行血漿置換,患者病徵很快改善,再也沒有復發。還有一位男性患者在十年前發病,但當時他只有血小板低下和血管內溶血的病徵,輾轉看了很多血液科醫師都找不出原因,最後到台大才確診是TTP,經血漿置換後也已順利治癒,未再復發,直到最近因擔心AZ疫苗的血栓問題,才又找周聖傑回診。但不是所有患者都如此幸運,周聖傑說,有些患者體內的抗體無法完全移除,會反覆復發,治療上很困難;他曾收治一位患者,持續發燒、意識改變,置換血漿仍無法改善,最後越來越昏迷,甚至出現癲癇住進加護病房,即使再給予免疫抑制藥物仍不見起色,最後不幸離世。還有部分免疫型患者是因免疫控制不好而一直復發,周聖傑解釋,TTP的發作除了因為ADAMTS13低下之外,外在的酒精、懷孕和感染(例如感冒時的病毒感染)等變化,都會影響人體免疫功能,誘發病徵出現。他也說,現在由於ADAMTS13的檢驗普及,患者病徵改善之後,可繼續追蹤監測體內ADAMTS13是否恢復,也可進一步釐清確診患者到底是遺傳或免疫型。治療遺傳型TTP 終生的戰役遺傳型TTP的治療則是一場長期戰役,患者因為基因缺陷,體內的ADAMTS13低下,必須不斷換血補充。周聖傑表示,目前全台灣只有一位先天性病人,體內沒有ADAMTS13,從幼童時期確診至今已30歲,每三四周就要輸一次血,每次輸四到六個單位血液,20多年未間斷,一停就會復發。周聖傑說,台灣雖以免疫型病例居多,但表面上看來是免疫型的患者,也有可能是遺傳型,只是未被診斷發現。英國一項研究曾蒐集TPP孕婦病例,原以為她們都是免疫型,進一步檢測才發現其中部分竟是遺傳型TTP,從小一直有輕微的溶血等病徵,但從未被診斷出來,直到懷孕才誘發TTP的病徵。周聖傑認為,TTP絕對是非常罕見的疾病,但台灣對罕見疾病的審查傾向只接受遺傳型的疾病,偏偏TTP患者是遺傳型或免疫型很難區分,無法立刻知道,要靠長期追蹤才能判別。他表示,TPP如果能納入罕見疾病的保護傘,未來引進國外的新藥物會較為容易,對患者來說是好的,而過去也有非遺傳型的疾病納入罕病,「因此這不是不可討論的事」。
-
2021-08-19 新聞.元氣新聞
致死率63%!500多隻家貓染病逾300隻死亡 恐是貓食惹的禍
現代家貓的主食大多為寵物食品公司出產的貓糧,但當中也可能暗藏危機。英國今年以來有上百隻寵物貓罹患一種血液疾病,致死率超過六成,相關單位鎖定幾家寵物食品,正在調查飼料和死因的關係。外媒報導,英國倫敦皇家獸醫學院(RVC)發表報告,從今年二月起,截至8月16日,有555隻家貓罹患「泛血球減少症」,病徵為血液中的紅血球、白血球和血小板不正常減少,其中有300多隻貓死亡,死亡率超過63%,目前仍無法斷定確切死因,而這份報告範圍僅限於英國部分地區,所以實際受害的貓可能更多。RVC和英國食品標準局(FSA)共同調查大量家貓的死因,將原因指向多項寵物食品,包括Sainsbury的低過敏貓食、Pets at Home的貓食Applaws、AVA等,這些產品已於六月召回檢驗。另外也有寵糧公司Fold Hill Foods預防性回收一部分的寵物食品。FSA七月發表聲明,召回的貓糧有一部分樣本驗出含真菌毒素,這是一種常見的有毒化學物質,存在於各類食物和飼料中,像是麥片、堅果、果乾、咖啡等。但FSA表示,這不代表真菌毒素是引起貓泛血球減少症的原因,之後將擴大調查更多的樣本,釐清毒素和貓染病的關係。⭐️「寵物健康我守護」最後一週邀稿中 賺獎金6000元幫毛孩加菜!陪你在家度過苦悶疫情的毛小孩,歡迎來分享牠的健康小故事!來信需附上寵物簡歷與照片,不僅有高額獎金,還有udn文創精美授權贈品等著你喔!(點擊上圖瞭解更多活動詳情)活動截止日為8/24(二),歡迎踴躍投稿!
-
2021-08-19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打不到第二劑能擋Delta?疫苗保護力會降到0?前台大醫7個「無劑可施」QA
全台拚疫苗施打覆蓋率,如今卻面臨疫苗供貨緊繃,即便8日有10萬劑的莫德納抵台,仍然十分不足,中央流行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日前表示,能夠完整施打兩劑的人,恐怕不到100萬人。此現象不僅讓一劑都打不到的民眾感到緊張,已經施打第一劑的人也擔憂,接種第二劑的時間被拖長,疫苗保護力下降,屆時無法抵抗病毒侵襲怎麼辦?對此,前台大感染科醫師林氏璧整理出7大關於「疫苗『無劑可施』Q&A」,替國人解惑。 第二劑等到超過接種時間 擔心保護力越低? 據《ETtoday》報導,前台大感染科醫師林氏璧受訪時,談到台灣面臨的疫苗荒,讓打不到或沒第二劑的國人備感憂心。 他表示,以現有的國外證據顯示,像AZ疫苗兩劑注射時間被拉長,保護力似乎越好、抗體比較高;至於mRNA疫苗,目前相關資料較少。 連第一劑都還沒打 我該怎麼辦? 林氏璧呼籲還沒打到疫苗的國人稍安勿躁,「有機會輪到是你能接受的疫苗,就趕快去打,不要急!」 他也強調,不論有沒有打疫苗,「勤洗手、戴口罩、維持社交距離」的防疫新生活仍要持續,也是每個人必須該做的。 第一劑打AZ 但沒有第二劑同廠牌了好著急 林氏璧認為,「這種人選擇比較多」,因為第一劑打AZ的人,之後第二劑是可以接種AZ或是mRNA疫苗(莫德納或BNT)。 雖然台灣目前尚未開放所有國人疫苗混打,不過他坦言,第一劑接種AZ的人「疫苗選擇彈性比較大」。 第一劑打莫德納 第二劑就只能打莫德納了嗎? 林氏璧指出,以國際狀況來看,曾有在「不得已」的情況下,美國和加拿大有開放2種mRNA疫苗混打。 不過在台灣,只能等待9月的BNT疫苗「因為這樣混打爭議比較小」。至於能不能順序倒過來,第一劑接種完莫德納後再打AZ?林氏璧表示,目前研究數據不多較不建議。 AZ疫苗兩劑接種時間 間隔需要多久? 林氏璧說明,以資料顯示,兩劑間隔越久效果越好,有的人隔了16週、有的隔了44~46週都還有效果,目前尚未有定論。原則上只要打了第一劑,人體內的免疫記憶都還在,打第二劑應該都還來得及。 莫德納兩劑接種間隔太長 有保護空窗期? 以加拿大今年3月初,宣布莫德納第二劑施打時間延長至16週來看,初步顯示保護力並沒有因此下滑的跡象。 國產高端疫苗何時開打?哪些人可以打?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曾表示,第六輪的民眾會接種國產高端疫苗,預估8月底打得到。 中研院生醫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曾說明,有四種人會要打國產疫苗,像是: 個人體質、病史有過敏、血栓等問題。因個人科學背景及科技背景,認為mRNA及腺病毒載體仍需觀察。支持本土科技,非國產疫苗不打。年紀較輕者,只求儘早施打的人。●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沒有在深夜痛哭過不足以談人生!父去世、公司快破產:那些打不倒你的會讓你更強大.預防癌症、血栓、更年期症狀!50後飲用5種香草,輕鬆安度熟齡人生.50後放過自己,好好享受生活!這樣嘗試「極簡生活」,讓心靈更加放鬆、樂觀
-
2021-08-19 該看哪科.皮膚
抗異大作戰/異位性皮膚炎治療該怎麼選? 破解食物迷思 內外調養控疾病
抗異大作戰講座第二場「打針?吃藥?我的異位性皮膚炎好解方!」精彩回顧 https://lihi1.cc/RL7yG 異位性皮膚炎的治療藥物多元,包括傳統的口服類固醇等藥物,或施打生物製劑和口服小分子藥物,都各有不同的注意事項,藥費負擔也有差異,病友可和專業醫師討論,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治療,並遵從醫囑,不要隨便中斷治療。 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與元氣網主辦「異起改變 抗異大作戰」系列直播講座,第二場「打針?吃藥?我的異位性皮膚炎好解方!」由長庚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黃昭瑜、癌症關懷基金會營養師簡鈺樺為病友解惑。長期口服傳統藥物 應定期抽血監測 黃昭瑜表示,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當外用藥膏和照光都不易控制時,須採用口服藥物和打針治療,最常使用的口服藥是類固醇,有健保給付,另一種傳統用藥是口服免疫抑制劑。黃昭瑜說,不論是類固醇或免疫抑制劑,部分患者長期使用後可能出現白血球下降或造成肝腎負擔,因此一定要定期抽血監測肝腎指數及白血球。在新冠疫情籠罩的此時,民眾陸續施打疫苗,黃昭瑜提醒,異膚患者若口服類固醇劑量超過每日20毫克,或口服MTX等免疫抑制劑,施打疫苗後應停藥一至兩周,以免影響疫苗效力。生物製劑副作用小 健保有條件給付 隨著醫學的進步,黃昭瑜表示,目前已有治療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的專一或精準型藥物,主要是生物製劑和口服小分子藥物,可針對發炎細胞或發炎激素進行控制。黃昭瑜指出,根據國外醫學文獻顯示,使用生物製劑16周後,三分之二的中重度異膚患者有75%的症狀可獲控制,以她自己收治的患者來說,效果確實比使用傳統藥物好。生物製劑的另一優點是安全性,黃昭瑜說,生物製劑因為不必經肝腎代謝,感染風險也低,不像需定期監測白血球等指數,且不會影響新冠疫苗效力。目前台灣僅核准12歲以上患者可施打生物製劑,健保給付18歲以上患者,且申請條件是必須使用口服免疫抑制劑中的兩種藥物至少12周,且搭配照光治療,症狀依然嚴重者,才適合提出健保申請。至於口服小分子藥物,目前核准成人使用,但健保不給付,患者須自費。黃昭瑜說,口服小分子藥物因為要靠依肝腎代謝,患者仍應定期做白血球、肝及腎指數檢測,接種新冠疫苗後也要配合停藥一至二周,以免降低疫苗藥效力 。治療銜接應謹慎 勿驟然停藥 她也提醒,異膚患者要留意更換藥物的銜接,例如使用生物制劑,通常要一個月左右才會出現效果,因此患者應和醫師多溝通,原本使用的傳統口服藥物可逐步減少,不能驟然停用,照光和外用藥膏也可搭配採用。對中重度患者來說,專一的精準性治療藥物較能有效控制病情,但台灣目前僅生物製劑可獲健保有條件給付,黃昭瑜說,患者如果無法自費使用精準型藥物,也不用太擔心,畢竟現在健保給付的治療方式很多,患者可和醫師討論,根據自己的期許和經濟能力做通盤考量,訂出最適合的治療計畫。食物過敏因人而異 多吃天然原形食物 除了對治療藥物有疑問,異膚患者常有飲食疑慮,例如不敢吃海鮮或堅果類。簡鈺樺分析說,對異位性皮膚炎來說,食物只是誘導發炎,海鮮、堅果雖較易引發過敏,但不代表不能吃,主要還是根據個人體質和攝取量的多寡,也有些中重度患者吃海鮮卻沒問題。她表示,患者不妨用「少量淺嚐」的方式去面對有疑慮的食物,先少量試著吃一點,不要直接抗拒,如果沒有過度不適,就不須太排斥。簡鈺樺並提醒,凡是加工和高油、 高糖、高鹽的食物,都容易誘導人體內的發炎反應,最好多吃食物的原型,少吃精緻、加工食品,才能降低過敏反應。天然的原形食物有各種不同顏色,簡鈺樺說,這些顏色正代表著植化素,都有著抗氧化和抗發炎的意義,對異膚患者來說,番茄、紅椒中的紅色植化素即有助於皮膚形成保護膜。●加入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社團,掌握最新節目動態 https://lihi1.cc/JQYdw●ADCT小測驗:簡單回答6個問題,幫助異友掌控病情 https://lihi1.cc/fkTEM●抗異大作戰直播講座活動訊息:https://lihi1.cc/8ZPxk
-
2021-08-19 該看哪科.傳統醫學
拔罐助消疲勞、解全身痠痛? 中醫師曝「禁忌事項」
20歲的莊先生,平時偶爾小跑步運動,因為看了電視轉播東京奧運比賽後,於是熱血沸騰時常出門運動,沒幾天就感覺腰酸背痛,在床上怎麼躺都不舒服,經由奇美醫學中心中醫部骨傷科主任任東輝診察後發現,莊先生因為運動過量引起肩頸腰背部肌肉緊繃,採每周1次施以拔罐、針灸與美式整脊(AMCT)療法,3周後肩頸腰背部緊繃痠痛明顯改善,身體疲累感減輕,晚上也睡得比較安穩,日常生活品質進步許多。 拔罐行氣活血 快速消除疲勞、恢復體力東京奧運如火如荼展開,中華健兒的優異成績讓大家讚賞之餘,也掀起一股運動的熱潮。許多平常沒有運動習慣的民眾,一時興起當起假日運動員,在熱身不足或者運動過量之後,時常出現肌肉緊繃、筋骨痠痛的現象,這時可以運用拔罐行氣活血,快速消除疲勞、恢復體力,外號飛魚的美國游泳健將菲爾普斯(Michael Phelps)就曾多次利用拔罐,幫助恢復運動後的肌肉痠痛。任東輝主任提醒民眾,拔罐應選擇肌肉豐滿、皮下組織充實處,臉部不宜拔罐,若是皮膚有潰瘍、傷口,骨骼凹凸不平,嚴重水腫、過敏之處,外傷骨折部位以及孕婦的腹部、腰骶部都是拔罐的禁忌症,最好經由合格中醫師診察後再實施拔罐療法。 急性期胡亂按摩患處 恐致更大傷害有時候民眾運動過於激烈,不慎跌打損傷,造成運動傷害,在傷害急性期關節腫痛瘀青,可以視情況在痛處的遠端取穴針灸,疏通氣血,利於消腫,針灸後在患處外敷如意金黃散消腫止痛。恢復期則可適度推拿按摩,具有改善肌肉組織循環,增強局部血流,促進軟組織修復的功效。任東輝主任提醒,絕不可在急性期胡亂按摩患處,可能造成更大的傷害。主任說明,當運動傷害嚴重導致關節錯位、骨架不正,或者肌肉韌帶損傷拖太久沒有適當治療,造成局部的軟組織沾黏、氣血阻塞不通而酸痛,這時就需要利用小扁針鬆解術,直接鬆解沾黏處,再結合中醫正骨手法與美式整脊(AMCT)療法,雙管齊下調整人體筋骨結構,恢復關節活動功能。任東輝表示,現代人工作忙碌,應養成固定的運動習慣,以維持身體健康。如果因為一時興起運動過量造成運動傷害,建議尋找合格的中醫師辨證論治,視狀況施以拔罐、針灸等療法,可以疏通氣血、恢復關節運動功能,再搭配內服舒筋活絡、強筋健骨的中藥,可明顯改善筋骨疼痛,提升生活品質。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  延伸閱讀: ·中暑刮痧顏色越深效果越好嗎? 專家警告「出現3症狀」快住手 ·不是所有中暑都能刮痧! 陰暑VS陽暑處理原則大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