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06 科別.骨科.復健
搜尋
運動傷害
共找到
337
筆 文章
-
-
2020-06-05 科別.骨科.復健
肩關節習慣性脫臼 讓她成為中醫、復健科雙執照醫師
肩關節不斷脫臼是什麼滋味?北市超越復健診所副院長凃俐雯大學時熱愛球類運動,但受到運動傷害後,只要高舉右手,肩關節就可能脫臼。為了繼續打球,她鑽研運動訓練,訓練全身不同肌群訓練,不但有人中醫師及復健專科雙執照,最高興的是協助受傷患者繼續自己喜愛的運動,以下是她的分享: 我讀長庚大學中醫系時,打球是生活中很重要的部分,我幾乎什麼球都打,球場的挑戰和樂趣,沒有其他事情可以取代。大五那年,我和隊友、老師們風塵僕僕赴外縣市參加大專盃比賽,當我在最愛的網球場上高舉球拍,準備來一記強勁銳利的發球時,右肩卻突如其來一陣可怕的劇痛。這是我的右肩關節第一次脫臼,肩關節凹一個洞,手臂好像失去支點,而且非常非常痛。我整個人嚇呆了,隊友和老師立刻衝上來,幫忙稍微將肩膀復位、扶我去場邊休息。我不願提早離開,用看的也想要把比賽看完,等到比賽結束,我才回長庚醫院看骨科。當時骨科醫師為我做了核磁共振檢查,發現關節有些受損,醫師說受損程度「介於可開刀和不開刀之間」。當時我想,畢竟自己不是職業運動員,怕開刀後反而關節沾粘,就選擇不動手術。漸漸的,肩膀不痛了,我就繼續回去打網球和排球。沒多久發生第二次脫臼,這次是在排球殺球時,和網球發球一樣,是右手臂高舉的動作。大五到大六這兩年打球期間,我的右肩關節就這麼一次又一次脫臼。次數多了,也沒那麼痛,甚至脫臼發生前,自己就可以準確預測,「又來了」。我太愛打網球,無法停止繼續練習,但關節愈來愈「鬆」,動作沒安全感和不穩定、每年都要脫臼個一兩次,實在不勝其擾。看了一陣子骨科,我改看復健科,醫師建議我做物理治療和運動訓練,強化肩關節穩定度。這一治療下去,竟點燃我對運動訓練的強烈興趣。我開始自己查資料、看書,根據知識去改變發球動作來避免脫臼,加強肩膀旋轉肌和背肌的力量和穩定度,愈研究愈覺得,實在是太有趣了。一開始每周抓兩天來做肩膀和背部的肌力訓練,愈練愈有興趣,我開始安排全身不同肌群訓練。大約過了半年,我可以明顯感覺動作控制改善,回去參加團體比賽也沒有問題。醫學系畢業選科時,我很明確地只考慮「中醫針灸傷科」或「復健科」,後來下定決心,成為兼有中醫師和復健專科雙執照的醫師,到現在我仍然打網球、健身、跑步、游泳,肩膀也沒有再脫臼。這段受傷復健的經驗,成為我日後幫助病人很重要的養分。因為我知道有很多熱愛運動的人,受傷之後雖然會害怕,但因為太愛運動、放不下,所以盡力想要克服、繼續運動。對於他們來說,非常關鍵的問題,就是希望醫師告訴自己「能不能運動?什麼時候可以做到什麼程度?」而站在醫師立場,建議病人最好不要動是最安全的。因為這段經驗,我知道只解釋病理診斷和預後,卻不能告知功能上的診斷和期望,令熱愛運動的人非常難過。所以我鼓勵患者抓個半年或更久一些的復健期,有耐心好好接受動作訓練、學習動作控制,復原之後,運動生命或許會更長久。我也會善用動作測試,幫助他們了解需要幫助的地方在哪裡、評估自己有無進步。坊間運動風氣興盛,有一種追求大重量、大肌肉的風氣,但如果只是練健康,肌肉並不需要練到那麼大,重量也不需要堆疊到那麼高。現在診間有很多不分年輕或年長者,都是健身後受傷來看診,他們前六周的訓練靠著神經肌肉的適應而做到了一定程度的重量,但六周後,肌肉還來不及長,重量又加上去,就出現了肌肉拉傷、椎間盤磨損、髖關節唇破裂等傷害。我現在去學校教課,都會跟學生說,當你們未來成為體適能教練,千萬不要叫學生去跟人家比重量,畢竟平衡的體適能包括肌力、肌耐力、柔軟度、心肺功能四大面向,缺一不可。如果只追求大肌群的肌力卻忽視深層核心力量,又不重視肌耐力、柔軟度和心肺功能,一定會出現運動傷害。●凃俐雯小檔案現職:超越復健診所 副院長年齡:42歲學歷:長庚中醫系,中西醫雙主修專長:運動醫學興趣:網球,跑步,游泳,羽球,健身經歷:台灣運動醫學專科醫師台北市立大學講師亞洲足球協會醫療官職棒中信兄弟隊醫療顧問台北達欣工程籃球隊隊醫華國三太子盃國際男子職業網球賽總大會醫師海碩盃WTA國際女子職業網球賽總大會醫師聯邦杯網球賽台灣代表隊隊醫力康復健科診所院長林口長庚醫院復健科總醫師林口長庚醫院針灸科住院醫師
-
2020-06-05 新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打球習慣性脫臼 復健才知肌力訓練
我讀長庚大學中醫系時,打球是生活中很重要的部分,幾乎什麼球都打,球場的挑戰和樂趣,沒有其他事情可以取代。大五那年參加大專盃比賽,當我在最愛的網球場上高舉球拍,準備來一記強勁銳利的發球時,右肩卻突如其來一陣可怕的劇痛。怕關節沾黏 選擇不動手術這是我右肩關節第一次脫臼,肩關節凹一個洞,手臂好像失去支點,且非常痛。我整個人嚇呆了,隊友和老師立刻衝上來,稍微將肩膀復位,扶我去場邊休息。等到比賽結束,我才回長庚醫院看骨科。當時做了核磁共振檢查,發現關節有些受損,受損程度「介於可開刀和不開刀之間」。我怕開刀後反而關節沾黏,就選擇不動手術。漸漸地,肩膀不痛了,就繼續回到球場打網球、排球等球類。沒多久發生第二次脫臼,這次是排球殺球時,又是右手臂高舉的動作。大五到大六這兩年打球期間,我的右肩關節就這麼一次又一次脫臼,次數多了,也沒那麼痛,甚至脫臼發生前,自己就可以準確預測,「又來了」。每年脫臼一兩次 不勝其擾我太愛打網球,無法停止繼續練習,但關節愈來愈「鬆」,每年都要脫臼個一兩次,實在不勝其擾。看了一陣子骨科,我改看復健科,醫師建議做物理治療和運動訓練,強化肩關節穩定度。這一治療下去,竟點燃我對運動訓練的強烈興趣,開始查資料、看書,根據知識改變發球動作來避免脫臼,加強肩膀旋轉肌和背肌的力量與穩定度,愈研究愈覺得,實在是太有趣了。最初每周兩天做肩膀和背部的肌力訓練,愈練愈有興趣,我開始安排全身不同肌群訓練,半年後,明顯感覺動作控制改善了,回去參加團體比賽也沒有問題。復健經驗 成幫助病人養分醫學系畢業選科時,我很明確地只考慮「中醫針灸傷科」或「復健科」,後來下定決心,成為兼有中醫師和復健專科雙執照的醫師,到現在我仍然打網球、健身、跑步、游泳,肩膀沒有再脫臼。這段受傷復健的經驗,成為我日後幫助病人很重要的養分。因為很多熱愛運動的人,受傷之後雖然會害怕,但因為太愛運動、放不下,所以盡力想要克服、繼續運動。對於他們來說,非常關鍵的問題,就是希望醫師告訴自己「能不能運動?什麼時候可以做到什麼程度?」鼓勵患者 有耐心動作訓練我知道只解釋病理診斷和預後,卻不能告知功能上的診斷和期望,會令熱愛運動的人非常難過。所以,我鼓勵患者應有半年或更久的復健期,有耐心好好地接受動作訓練、學習動作控制,復原之後,運動生命或許會更長久。我也會善用動作測試,幫助他們了解需要幫助的地方在哪裡、評估自己有無進步。坊間運動風氣興盛,有人追求大重量、大肌肉,但如果只是練健康,肌肉並不需要練到那麼大,重量也不需要堆疊到那麼高。現在很多人都是因健身受傷來看診,他們前六周的訓練靠著神經肌肉的適應而做到了一定程度的重量,但六周後,肌肉還來不及長,重量又加上去,就出現了肌肉拉傷、椎間盤磨損、髖關節唇破裂等傷害。追求大肌群 出現運動傷害我現在去學校教課,都會跟學生說,你們未來成為體適能教練後,千萬不要叫學生去跟人家比重量,畢竟平衡的體適能包括肌力、肌耐力、柔軟度、心肺功能四大面向,缺一不可。如果只追求大肌群的肌力卻忽視深層核心力量,又不重視肌耐力、柔軟度和心肺功能,一定會出現運動傷害。凃俐雯小檔案現職:北市超越復健診所副院長學歷:長庚大學中醫系中西醫雙主修專長:運動醫學興趣:網球、跑步、游泳、羽球、健身經歷:台灣運動醫學專科醫師台北市立大學講師亞洲足球協會醫療官職棒中信兄弟隊醫療顧問台北達欣工程籃球隊隊醫華國三太子盃國際男子職業網球賽總大會醫師海碩盃WTA國際女子職業網球賽總大會醫師聯邦杯網球賽台灣代表隊隊醫力康復健科診所院長林口長庚醫院復健科總醫師林口長庚醫院針灸科住院醫師
-
2020-05-31 科別.骨科.復健
膝蓋痠痛是肌力差還是關節退化?骨科醫師這麼說
新冠肺炎疫情逐漸平緩,長時間宅在家的民眾,開始出門踏青放風。咦?怎麼平時靈活的關節,突然變得卡卡,腿部肌肉也有點使不上力。這才驚覺,原來「膝蓋不用也會壞」,而且可能壞得更快。很多人不知道,肌力和關節健康息息相關,沒有強健的肌肉支撐,下肢關節必須乘載更多的重量。即使不出門,也要想辦法做運動強健肌力,防疫的結果,別讓關節付出代價。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許多銀髮族少出門,活動減少,可能造成肌力衰退,甚至讓原本老化的膝關節出現不適。醫師建議,要減少不必要熱量攝取,避免體重增加、造成膝蓋負擔,在家裡也可訓練核心肌群、練習地板動作、踩腳踏車,為正常生活做準備,以免突然外出活動,身體到處痠痛,影響旅遊的樂趣。發炎感染 膝蓋痠痛原因多彰化基督教醫院骨科資深主治醫師王偉勛說,一般人髖關節不舒服可以坐椅子舒緩,但膝蓋不舒服時,即便坐著,要站起來也會用到膝蓋。日常生活中膝蓋使用機會多,退化性關節炎發生在膝蓋的比例也高。但膝蓋痠痛有不同原因,有的和發炎性關節疾病有關,例如類風濕性關節、紅斑性狼瘡等;若是退化性關節炎,則大部分侷限膝蓋,尤其內側彎曲伸直有聲音;另有感染型關節炎,導致膝蓋紅腫熱,須就醫治療,必要時甚至須進行清洗關節手術。腿沒變細 卻只剩脂肪沒肌肉有些人感覺膝蓋痠痛,卻不清楚是肌力不足還是關節退化。王偉勛說,膝蓋是否退化,醫師會先看站立膝蓋負重情況下,關節縫等的改變,以及是否出現內側關節面減損、關節不平整、長骨刺情形。也可透過超音波看關節的滑液膜狀況或有沒有起水。一些運動傷害、交通意外導致的關節疼痛,則是因關節韌帶損傷等引起,要針對半月板、十字韌帶檢查治療。至於肌力不足引起的關節問題,王偉勛說,走路速度和站起、坐下能力與肌力有關。有的人年紀漸長,但大腿沒變細,以為自己沒有肌力流失問題,但用力一摸,發現其實很多是脂肪,沒有肌肉。肌力與關節狀況也會相互影響,一般人膝蓋疼痛,就更不願動,肌肉自然會萎縮。退化性關節嚴重程度不一,若是關節局部疼痛,例如膝蓋內側、彎曲伸直摩擦聲音明顯,走路疼痛,屬於早期退化;若出現關節外型變化,例如O型腿,則較為嚴重。避免蹲跪 減重為了膝蓋好早期退化性關節炎要避免蹲跪活動,透過減重減輕膝蓋壓力,增加股四頭肌肌力訓練,減緩退化。王偉勛建議,即使關節痠痛,還是可練習坐著、將膝蓋打直,腳踝往上翹,用力8秒,訓練大腿股四頭肌。王偉勛表示,關節炎治療要超前部署,不是看醫師就一定要開刀,也並非看完醫師回去就沒事。退化性關節炎患者還是要適度活動,保有肌力和關節活動,讓關節軟骨獲得關節液提供的養分和潤滑。若已有不適,平時要使用拐杖、登山杖、雨傘協助走路穩定,適量的保健食品也可補充關節軟骨合成的養分。膝關節退化經評估,適度使用玻尿酸、血小板增生可維持關節功能,不要那麼快凋亡。美國骨科醫學會報告指出,嚴重關節疼痛,適度使用抗發炎藥物可減緩,也讓患者有生活品質,但天天靠止痛藥,對身體不好。退化初期 穿戴護膝保暖 可避免痠痛研究顯示,患者關節疼痛會受天候影響,穿戴護膝可讓膝蓋局部溫度提高,因保暖作用改善關節疼痛。王偉勛表示,爬山綁護膝,較不會因山上濕冷而痠痛,也因膝蓋護具較為緊繃,可避免使用者做出過度活動。國內外也有許多退化性關節炎專用護具,例如針對O型腿退化,護膝具有由內往外推的力量,讓膝蓋內側關節縫較窄部分有壓力,減輕退化壓力。王偉勛提醒,護膝使用時機,是在走、站負重時,坐下休息要鬆開,因膝蓋在大腿和小腿中間,循環動脈到小腿以及靜脈回流大腿,都會經過膝蓋,若綁太緊,循環會受到阻礙。也有人使用護膝因摩擦而產生皮膚紅疹,要注意選購適合的產品。
-
2020-05-31 科別.骨科.復健
膝蓋突然疼痛有3種原因 復健科醫師建議這樣緩解
在家宅了幾個月,終於出門走走,但沒想到爬個山卻造成膝蓋疼痛,好幾天走不了路。這是許多人最近的遭遇,是不是要繼續走下去,真是個難題。三種原因 膝蓋突然疼痛康富物理治療所院長蔡忠憲表示,膝蓋疼痛原因很多,上述情形有三種可能,一是因為前一段時間運動量下降,膝關節周邊肌肉肌力、耐力變差不協調;二是活動度變差,身體自行分泌關節潤滑夜減少,突然運動又來不及產生更多潤滑液,使關節有些微磨損和撕裂。最後一種可能是久不運動,使關節肌肉相對位置不理想,突然運動時,肌肉收縮摩擦到滑囊與神經,產生壓迫而疼痛。蔡忠憲說,不論是何種原因造成膝蓋疼痛,處理的方式都差不多,初期一定都是休息。紅腫熱痛 依PRICE處置振興醫院運動復健科主任陳建成則認為,膝蓋疼痛不一定是運動傷害,也可能是關節過度使用造成發炎。他建議,若是有明顯的紅腫熱痛症狀,應以急性傷害處理原則「PRICE」進行處置,意即「Protection(保護)」、「Rest(休息)」、「Ice(冰敷)」、「Compression(加壓)」和「Elevation(抬高患部)」。最近也有人主張,運動傷害處理原則應由「PRICE」改為「PEACE」,也就是「Protection(保護)」、「Elevation(抬高患部)」、「避免使用消炎藥(Aavoid)、「Compression(加壓)」、「Education(衛教)」。陳建成指出,「PEACE」和「PRICE」最大的不同,是不建議冰敷,也不建議服用消炎藥,主要的考量是避免修復時間拉長。但陳建成強調,熱敷和冰敷不是「全有全無的選擇」,而是「有前提下的建議」。冰敷或熱敷 須依情況而定他說明,從發炎修復的觀點,發炎代表身體正進行自我修復和調養,若沒有明顯紅腫痛熱,通常休息並搭配熱敷,可加速酵素反應和促進血管擴張,使受傷部位代謝速度增加,沖散發炎物質,提升組織自癒力。但若是受傷部位已腫脹且摸起來發燙,熱敷反而會讓腫脹處更嚴重,讓病人痛到難以忍受,則建議冰敷;或是患者已疼痛難耐,若仍堅持不可服用消炎藥物,反造成醫病對立。陳建成表示,通常出去走走引起的疼痛,在家熱敷即可。溫度上,若使用熱敷袋,因滾水可能超過攝氏70度,建議外包毛巾,若直接泡熱水則建議在攝氏40度左右,才不致燙傷;時間上,最好不要超過20分鐘。疼痛嚴重 務必就醫治療陳建成也提醒,疼痛過於嚴重可能是退化性關節炎反覆發作,或是運動傷害傷到韌帶等較深層組織,需要到醫療院所進行超音波、微波等深層熱療。若是因壓力、磨損造成疼痛,蔡忠憲建議:1.換穿較軟氣墊鞋:運動後膝蓋疼痛可穿上較軟或有氣墊的鞋子,減少走路、爬樓梯時膝關節承受壓力,可立即性緩解不舒服。2.使用護膝支撐保護:膝蓋初期產生傷害時,一到兩周可使用護膝支撐和保護,但不建議長期使用,以免讓膝蓋周邊肌肉力量變差,應調整運動時間、強度或強化肌肉力量來避免受傷。3.降低活動或運動的強度:神經或滑囊等周邊軟組織擠壓,也會隨著緩步增加運動量、足夠休息等過程而改善。需求越多,關節潤滑液分泌越多,一旦一段時間沒有運動,則關節潤滑液分泌減少,此時突然運動,來不及產生足夠關節潤滑液,關節就可能磨損。蔡忠憲建議,此時可降低活動或運動的強度,讓身體慢慢產生較多潤滑液。4.運動前先強化肌耐力:可在運動前做一些動作,強化膝關節周圍肌肉的肌力與耐力,並提升協調性,從根本預防疼痛。他舉例,可將彈力帶一端繫在椅腳,另一端綁在腳踝周圍,做前後踢以及內轉外展的動作,強化膝蓋前後內外周圍的肌肉;也可以靠牆作微蹲、弓箭步蹲等動作,更能模擬爬山、走路的動作。食療輔助抗氧化食物 減緩關節發炎膝蓋疼痛雖說要多休息,但並非完全不動,而是避免以同一部位進行大角度、劇烈活動,蔡忠憲建議,應改以緩和活動並搭配按摩、伸展,繼續強化周邊肌肉。除了上述方式減緩疼痛,根據研究,也可食用抗氧化、抗自由基食物減緩發炎,例如富含Omega-3的魚類、深色蔬菜、堅果等。但陳建成提醒,食補只能做為正規醫療輔助,若超過兩周仍感疼痛,最好至醫療院所尋求協助。
-
2020-05-30 科別.骨科.復健
「肌內效貼布」真的有效還是噱頭? 專家告訴你
您看過慢跑者、籃球員或網球選手,使用五顏六色,像是膠帶的肌內效貼布嗎?食品藥物管理署說明,其主要功能為預防或減緩運動傷害,在復建科、骨科或神經科,常見復健科醫師透過肌內效貼布,藉此改善患者的肩頸痠痛、落枕、腕隧道症侯群或抽筋、扭傷、拉傷等肌肉、筋膜組織的發炎問題,甚至有人因此誤以為是酸痛貼布,食藥署邀請到澎湖縣馬公市第三衛生所高傳哲物理治療師,為大家說明肌內效貼布與酸痛貼布的原理和使用方式,是迥然不同的喔!酸痛貼布/肌內效貼布 原理大不同酸痛貼布:運用藥性或溫熱/涼感成分來舒緩酸痛不適、改善扭傷腫脹。肌內效貼布:利用貼布本身具備的伸縮彈性,依肌肉結構(肌理)順向或逆向貼紮,協助肌肉放鬆或強化肌力。以跑馬拉松而「鐵腿」的運動員為例,高傳哲指出,使用酸痛貼布者會直接將貼布貼於小腿肚上;若使用肌內效貼布則是沿小腿肚外圍貼紮,呈中空Y字型,利用貼布的延展彈性幫肌肉放鬆,因原理不同,使用方式也不一樣。肌內效貼布須專人指導有些人對肌內效貼布感到好奇想了解,大多是看到運動場上運動員使用,得知其功效後就自行買貼布回家,一邊看圖片或影片跟著貼紮;殊不知,使用肌內效貼布需有專業技巧。高傳哲強調,使用肌內效貼布前應先了解肌理,因為貼紮時需針對患者症狀,搭配不同的張力、貼法及肢體擺位,方能對症下貼且貼得精準;如果貼錯了,覺得沒效還算事小,萬一想放鬆或提升肌力,卻貼錯方向反而會造成傷害。食藥署提醒,剛開始使用肌內效貼布時,最好尋求專業人士的協助與指導,直到熟稔肌理和貼紮方式後,再自行使用比較安全喔!肌內效貼布不含藥性 沒有副作用至於肌內效貼布可以貼紮多久、有副作用嗎?高傳哲說明:「肌內效貼布不含藥性,沒有副作用,只要不對黏膠敏感的人都可以使用;只是貼布的黏性與彈性會逐漸遞減,如果貼布彈性不佳效果就會不好,大概2天或是貼布因脫膠而掀起時,使用者就可以主動撕掉了!」原文引用自: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2020-05-23 醫療.骨科.復健
挫傷是什麼?完整瞭解挫傷症狀、處理原則和藥物治療
「挫傷」(Contusion)是指鈍性直接打擊於身體所導致的非開放性傷害,如撞擊、棒打、腳踢…等,可發生於人體任何部位,其中多見於頭部、胸部、四肢、腰背部。挫傷其實是沒有傷口的,受力於軟組織(包括皮膚、皮下脂肪、肌肉、肌膜、肌腱、神經、血管等)導致局部腫脹瘀青。軟組織的挫傷一般不會危及生命,但嚴重的多處挫傷(又稱多發性挫傷)後肌肉出現壞死,會危及生命。一般臨床上挫傷的處置,初期首重止炎消腫去瘀,其次則必須特別注意大肌肉挫傷所留下的深層疤痕組織,若沒有適當的處理,可能會因沾粘導致組織纖維化與鈣化的現象(觸摸到硬塊),影響到肌肉的延展性與功能性,長期下來演變成慢性疼痛。挫傷急性症狀:紅(不一定淤血)、腫、熱、痛;挫傷發生後,受傷部位一般沒有皮膚的破損,或只在表皮的輕度擦傷、局部腫脹、疼痛、青紫,又或者是出現瘀斑,壓痛明顯。嚴重的挫傷會出現肌肉的部分撕裂,局部血腫,或是受傷部位無法自如活動等。一般人常常認為挫傷後馬上用紅花油或其他跌打油來揉搓患部可以「活血化瘀」,實際上揉搓會增加出血,導致局部腫脹加重,不利於挫傷恢復。在挫傷之初,不要用所謂的跌打損傷油進行揉搓。挫傷的處理原則挫傷的處理原則可運用運動傷害處理的原則,就是:R(Rset休息)、I(Ice冰敷)、C(Compression加壓)、E(Elevation抬高)。最重要的是休息,一般來說休息不夠或過早活動勞動,導致受傷加劇,復原延後。再來要冰敷,目的是減輕發炎,進而減少腫脹、疼痛,而受傷後24小時內冰敷效果較佳,一次約冰敷20分鐘,時間太短效果不彰,時間太長則易凍傷。加壓也可減少腫脹,用繃帶纏繞患肢患處,也有固定的作用。至於抬高患肢患處,可避免姿勢性水腫,以免讓挫傷腫脹加劇。挫傷時的藥物治療藥物治療上,挫傷臨床時醫生常用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及肌肉鬆弛劑緩解症狀。止痛藥依強度弱到強可分為:Acetaminophen (乙醯胺酚)、NSAIDs (non-steroid anti-inflammatory drugs,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Opioid analgesics(鴉片類止痛藥),這類藥物有時會影響胃腸道。1.臨床常用挫傷的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此類藥品具有消炎及止痛效果,也有解熱的功能,常用於受傷引起的肌肉發炎、退化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痛風、坐骨神經痛等。第一代 NSAIDs:Acemetacin、Diclofenac、Indomethacin、Ibuprofen、Naproxen、Tiaprofenic acid、Meloxicam、Nabumetone。第二代 NSAIDs:Celecoxib與 Etoricoxib。腸胃道潰瘍的副作用比第一代小。Acetaminophen與NSAIDs一般建議以口服給藥,若無法口服可改以直腸塞劑或靜脈注射。2.臨床常用挫傷的肌肉鬆弛劑肌肉鬆弛劑主要用於治療肌肉緊張及痙攣,以及因肌肉緊張、痙攣所引起的疼痛、僵硬及不適,有時也會藉由其所產生的嗜睡感,來幫助緩解因肌肉緊張所導致的失眠。本類藥品常用來減輕關節炎或運動傷害所引起的疼痛及不適。臨床常用挫傷的肌肉鬆弛劑的藥品作用及個別注意事項說明如下: 文章提供/中華民國藥師公會全國聯合會
共
12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