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06 該看哪科.傳統醫學
搜尋
進補
共找到
246
筆 文章
-
-
2021-11-06 養生.聰明飲食
四物、薑母鴨並非人人可吃 藥師點名三高患者風險最高
「冬令進補,來年打虎」入冬進補幾乎是台灣人的習俗,最常吃薑母鴨、藥燉排骨、四物湯、十全大補湯等補品,開業藥師林宸汝表示,三高患者切記別亂補,冬令進補的食材,多與三高藥物產生「加成」作用,反而不利疾病控制。三高患者不是不能補,但得小心補,一般建議中西藥要間隔一小時使用,服用西藥與吃補品,也建議要間隔一小時。否則嚴重者可能導致出血、昏厥,且不利原本三高控制。林宸汝表示,藥膳補品多由中藥材配置而成,很多民眾會誤以為補品跟中藥無關,一周喝三次,把補品當一般湯品喝。她強調,藥膳也是中藥,還可能因為口味的需求,或是食用人數的多寡,提高藥膳的濃度。林宸汝表示,台灣三高患者愈來愈多,高血壓或是曾做過心導管手術的患者,可能會定期服用抗凝血劑華法林(warfarin),如果喝到含有「當歸」的補品,當歸含有類香豆素,會抑制血小板活性,同樣也具有抗凝血的效果,兩者效果加成,會增加血管出血機率。如果正在服用抗心律不整的藥物,如地高辛,或是其餘的降血壓或是利尿劑,會促進體內鉀離子的排泄。此時又吃到含有「甘草」的藥膳補品,兩者加成,則會產生低血鉀的情況。白芍也是在四物湯最常見,其餘像是山楂、陳皮、五味子等也會酸化尿液,如果同時服用降血壓藥物,如利血平,兩者加成會降低血壓效果,反而會嚴重低血壓而暈厥送醫。藥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黃金舜表示,吃藥膳並不是毫無禁忌,糖尿病患者如果吃到含有人蔘、鹿茸,會瞬間提高血糖,不利血糖控制。正在服用阿斯匹靈的患者,如果又吃到含有丹參、紅花的藥膳,血管則容易出血。根據衛福部統計,國內約有36%的民眾中西藥合併使用。他提醒,中西藥合併使用具有風險,藥膳也是。呼籲三高患者,冬令進補必須要注意,也建議多詢問藥師,該如何調整服藥及進補時機。
-
2021-11-04 該看哪科.傳統醫學
立冬溫補 腸胃弱可吃四神湯
11月7日是「立冬」,天氣漸漸轉冷,又是進補好時節,許多人開始食用薑母鴨、燒酒雞、麻油雞、羊肉爐等進補。但中醫師強調,立冬宜「溫補」,採循序漸進、對症進補方式,才有利於營養吸收,否則只是加重胃腸負擔,淪為「愈補愈虛」窘境。台南永康奇美醫學中心中醫部總醫師梁祐爾說,民眾常誤以為天氣冷就應大量溫補以禦寒,但現代人多是營養過剩、忙碌、少運動的生活飲食型態,體內常有鬱熱,且經過炎熱夏季及乾燥秋季後,陰液受損,加上天冷活動量減少,就會產生「外寒內熱」,若大肆助陽,容易發生失眠、口腔潰瘍、便祕、痔瘡、皮膚紅疹等上火症狀。梁祐爾指出,低溫會刺激胃酸分泌,但胃部蠕動反而減緩,食物容易積滯,對平常消化不良或食欲不振者來說,冬天進補的重點,則是恢復胃腸功能。建議可食用由茯苓、淮山藥、蓮子、芡實等藥材組成的「四神湯」,有利於具補脾陰、厚實腸胃。但有兩類體質的人進補時尤需謹慎:體瘦、長期晚睡、大便偏乾、易皮膚過敏或長痘痘、身體燥熱、舌頭細瘦且舌色紅、舌面有裂紋,屬於中醫「陰虛有熱」體質者;或肥胖、飲食油膩、臉易出油、身體困重或痠重、大便軟黏、舌頭形狀胖而舌苔厚,屬於「痰濕內盛」體質者。梁祐爾建議,可用清補、通補方式,選擇甘潤生津又好消化食材,如百合、杏仁、蓮藕、山藥、木耳、大白菜、白蘿蔔等食補,痰濕重者則加砂仁、白豆蔻、薏苡仁等進補。立冬後,氣溫變化大,也是呼吸道、心血管疾病的好發季節。梁祐爾表示,此時養生應著重「養陰藏陽」原則,天寒時可適度補充桂圓、肉桂、羊肉、丁香等溫中散寒的食材,但也不要過度燥熱。此外,適當運動鍛鍊和腦力活動,注意調整好飲食消化,才有益於養生。
-
2021-11-03 該看哪科.傳統醫學
女子吃鍋進補後冒疔瘡 醫籲慎選食補方式
台南1名30歲女子近日因身上長了多顆紅腫的疔瘡,且睡眠品質不佳向中醫求診,醫師詢問後發現這些症狀是在吃了冬令養生鍋物後出現,除以藥物調養,並希望病患慎選食補方式。奇美醫學中心中醫部今天發布新聞稿,總醫師梁祐爾表示,這名病患因有甲狀腺腫瘤病史,長期在中醫門診接受調養,最近因為臉部及臀部皮膚出現多顆嚴重的「青春痘」,且睡眠品質不佳求診,深入詢問後發現病患是在吃過冬令養生鍋物才有這些症狀。梁祐爾表示,檢視後發現病患皮膚症狀為細菌感染引起的疔瘡,看起來像是比較大的青春痘,但化膿及疼痛情形較嚴重,研判因病患本身體質較易燥熱,加上食補不當,導致抵抗力下降。她說,因氣溫漸降,不少民眾會開始食用薑母鴨、燒酒雞、麻油雞、羊肉爐、藥燉排骨、十全大補等進補,但同一道藥膳,有些人吃後覺得滋補,有些人卻會吃出毛病。梁祐爾指出,現代人常見營養過剩、忙碌、少運動的生活飲食型態,體內常有鬱熱,氣溫下降時活動量減少,產生「外寒內熱」情況,若大肆進補,就容易發生失眠、口腔潰瘍、便秘、痔瘡、皮膚紅疹等上火的症狀,冬令溫補仍要循序漸進和對症進補才能有效。她說,冬季雖適合飲食調理,但消化好才有利於營養吸收,否則補了只是加重胃腸系統的負擔,對於平常消化不良或食慾不振者,恢復胃腸功能是冬天進補的重點,注意保暖避寒、休養生息,適當運動鍛鍊和腦力活動,並注意調整飲食消化,才有益於養生。台南市政府今天發布新聞稿,衛生局表示,立冬將至,國人常有進補的習俗,但小心補過頭。應掌握「我的餐盤」六口訣「每天早晚一杯奶、每餐水果拳頭大、菜比水果多一點、飯跟蔬菜一樣多、豆魚蛋肉一掌心、堅果種子一茶匙」,運用拳頭及掌心估算食物攝取量,落實均衡飲食。
-
2021-11-03 該看哪科.傳統醫學
影/立冬進補好時節 醫師:循序漸進、對症進補
11月7日是今年農曆「立冬」,也是傳統進補好時節,醫師建議民眾,立冬溫補時,循序漸進和對症進補才能有效,避免淪為「越補越虛」窘況。台南永康奇美醫學中心中醫部總醫師梁祐爾說,「立冬」,除天氣漸漸轉冷,民眾也會開始食用薑母鴨、燒酒雞、麻油雞、羊肉爐等進補。她表示,民眾常誤以為天氣冷就應大量溫補以禦寒,殊不知,現代人營養過剩、忙碌、少運動的生活飲食型態,體內常有鬱熱;經過炎熱夏季及乾燥秋季後,陰液受損;加上天冷活動量減少,產生「外寒內熱」,若大肆助陽,便會發生失眠、口腔潰瘍、便秘、痔瘡、皮膚紅疹等上火症狀。梁祐爾強調,立冬溫補時,循序漸進和對症進補才能有效,消化好,才有利於營養吸收,否則只是加重胃腸系統負擔。她指出,低溫會刺激胃酸,但胃部蠕動反而減緩,食物容易積滯,對平常消化不良或食慾不振者,恢復胃腸功能是冬天進補的重點。四神湯是一帖常見而好用藥材,組成的茯苓、淮山藥、蓮子、芡實,都有利於具補脾陰、厚實腸胃。而體瘦、長期晚睡、大便偏乾、容易皮膚過敏或長痘痘、身體常覺燥熱,舌頭細瘦加上舌色紅、舌面有裂紋,屬於中醫「陰虛有熱」或肥胖、飲食油膩、臉易出油、身體困重或痠重、大便軟黏,舌頭形狀胖而舌苔厚,屬於「痰濕內盛」的體質。上述這兩類人可用清補、通補方式,選擇甘潤生津又好消化食材,如百合、杏仁、蓮藕、山藥、木耳、大白菜、白蘿蔔等,痰濕重則加上砂仁、白豆蔻、薏苡仁等。立冬後,氣溫變化大,也是呼吸道、心血管疾病的好發季節。梁祐爾表示,此時養生應著重「養陰藏陽」原則,天寒時可適度補充桂圓、肉桂、羊肉、丁香等溫中散寒之品,但也不要過度燥熱,宜搭配滋陰、助消化、補腎,以助養藏。此外,適當運動鍛鍊和腦力活動,注意調整好飲食消化,才有益於養生。
-
2021-11-02 新聞.食安拉警報
影/掛羊頭賣豬肉?消保協會抽驗實體店網購7件不合格
快入冬又到進補時節,台灣消費者保護協會在網路上採買25件羊肉產品,並至南高屏25家實體店家購買,共50件樣品送SGS檢驗,結果網購產品部分有6件不合格,還有一家20年羊肉老店的沙茶炒洋肉,竟驗出含有豬肉成分,今天開記者會,提醒業者不要再騙!掛美頭賣豬肉全台賣?「羊肉摻雜豬肉雖然沒有食安問題,卻有欺騙消費者的問題。」台灣消保協會理事長楊月雲表示,有些還有宗教層面的問題。這次協會是到南高屏知名羊肉爐老店,以及肉品專賣店、大賣場等,在這些消費者可買到羊肉的實體賣場,購買羊肉產品採樣共25店家,並送至SGS檢驗機構檢驗。結果竟有一家位於台南的20年老店,購買的沙茶炒羊肉送檢驗後結果含有豬肉的成分。協會另外從網路平台購入25件肉品,包含20件羊肉片、羊肉串、羊肉丸,以及5件牛肉片與牛肉丸,透過網路平台購買並送SGS檢驗。協會監事長麥仁華表示,檢驗結果羊肉串1件、羊肉丸2件、蔥爆羊肉1件、羊肉片1件、牛肉丸1件檢驗出含有豬肉成分,廠商分別位於台北、台南、高雄,其中一件為僅賣場無標示,其賣場無標示的廠商位於桃園。還有牛肉丸檢出豬肉的品項,在網路自稱為清真認證食品。律師許淑清表示,說的是羊肉、賣的是豬肉,依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規定,會要求業者要限期回收並改正,在未完整標示部分是處罰3到300萬元;如果是標示不實的情形,則會罰4到400萬元罰鍰。由於標示不實與偽摻假冒間的界限不是那麼清楚,如果有意圖欺騙他人而為虛偽標示者,會構成刑法255條的虛偽標示罪,最重可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3萬元以下罰金。台灣消保協會呼籲:業者不應欺騙消費者,勿做黑心廠商!主動下架不當商品!確實標示成分;主管機關應嚴查複驗,追查混摻肉品源頭與流向;消費者拒絕購買未清楚標示成分的肉製品。高雄市衛生局表示,今天接獲消保協會公布高雄市3件羊肉疑有檢出豬肉成分,將會同市府消保官派員前往轄內有疑慮店家及工廠稽查,視查核結果依法辦理。為維護消費者食的安全,衛生局將持續會同消保官監測市售肉品,並呼籲食品業者應依規定做好自主管理。
-
2021-11-01 養生.聰明飲食
35歲就腦中風,原來這項早超標!醫:吃藥控制才能避免傷腎
【本篇重點速記】● 高血壓除遺傳外,與重口味有關● 生活習慣不佳,易導致高血糖、高血壓及高血脂● 遠離三高慢性病,要少吃、多動冬季將至、進補季節到來,火鍋、羊肉爐、薑母鴨等鍋物,是許多民眾用餐的首選。其實吃鍋負擔很大,肉品沾醬、湯品的鈉含量高,一不小心就拉起「三高」警報。血糖跟飲食 有絕對關係三高是指高血糖、高血壓及高血脂,也是中年以後常見的三種疾病。台灣家庭醫學會副秘書長、台灣基層糖尿病協會常務理事陳宏麟指出,血糖跟飲食有絕對關係,尤其與主食碳水化合物的攝取密不可分;高血壓除遺傳外,與體重過重、鹽分攝取太多有關,血壓高會促使血液量增加,加重心臟負擔;高血脂則是總膽固醇、低密度膽固醇(LDL,俗稱壞膽固醇)或三酸甘油脂超標。陳宏麟形容「三高就像犯罪集團」,一個嘍囉不成事,三個嘍囉成壞事。三高影響全身血管、小血管,嚴重影響腎臟功能,甚至是許多心血管疾病的前奏。體重超標 35歲腦中風哪些人是三高高危險群?陳宏麟觀察發現,三高不再是中老年人的專利,已呈年輕化。先天因素以遺傳為主,包括遺傳性的高血壓、血脂、血糖或肥胖體質;後天而成的三高,通常與生活習慣有關,包括不健康飲食造成體重超標、少運動、壓力過大等。陳宏麟曾收治一名35歲的男性阿明,本是人生勝利組,在台灣打拚有成,受公司賞識外派中國,某一天工作應酬之際,突然硬生生倒下,確診腦中風返台就醫,中風導致腦部受損,活動變得不靈活。這時阿明才意識到三高與體重早已超標。定期健檢 及早發現治療陳宏麟說,罹患慢性病的過程,是從「慢」到「驚」的過程,病情也慢慢地,從可逆到不可逆。因此,早期發現慢性病、早期介入及治療很重要。國健署提供40歲以上未滿65歲民眾每3年1次、65歲以上民眾每年1次成人健康檢查。但陳宏麟說,成年人至40歲以前,若職場無特別規定檢查,整整有20年的空窗,提醒民眾應定期做檢查。吃藥控制 才能避免傷腎一旦是「三高」患者,陳宏麟指出,不要害怕服用藥物,並不是吃藥就代表病情嚴重,或是會傷身等疑慮。國健署也提醒,吃藥控制病情,才能避免傷腎,不吃藥,腎功能壞得更快。遠離慢性病,可以從「少吃、多動」開始,陳宏麟說,從現在起揪三五好友督促,盡量一天運動一小時,早晚也應定時量血壓、體重、腰圍,定時監測、注意自身健康。
-
2021-10-29 該看哪科.婦科
冰水不是萬惡敵人!婦產科醫:喝冰水不會讓月經排不出來,更不會讓小腹變大
經痛不是病我一直認為「牙痛不是病,痛起來要人命」這句話並不正確。應該修正成經痛不是病,痛起來要人命。因為牙痛有可能是蛀牙、牙齦炎造成,牙痛就是病啊!但是經痛就不是了,經痛往往就就是單純的痛,不是什麼子宮不好、婦科不好,更和氣虛不虛毫無關聯。經痛,是一種生理現象我們前面談過,隨著雌激素、黃體素濃度下降,若沒有胚胎著床,子宮內膜就會開始剝落變成月經。這時,身體同時會分泌一種叫做「前列腺素」的賀爾蒙,這個賀爾蒙會藉由刺激子宮收縮,排出經血,同時引發疼痛。此外,當子宮收縮的腔內壓力大於血壓時,會使血液流不進去子宮,造成子宮短暫的缺血性疼痛。就是以上這些正常的生理現象,會讓超過一半的女性產生經痛,只是疼痛程度因人而異,主要是受到前列腺素濃度、經血量多寡和個人耐痛性所影響。也就是說經血量越多,前列腺素濃度就會越高,當然也就會更痛。但當然也有人天生神經分佈較少,對痛覺遲鈍,也就不容易經痛。經痛時,骨盆周圍痠痛、腰痠、脹氣、腹瀉等狀況也會因前列腺素的刺激而產生,這些都算是生理期的正常反應。也有部分女性經痛時,同時手腳會冰冷、冒冷汗、嘴唇發白,甚至痛到暈過去,這其實是因為疼痛過於劇烈,刺激到交感神經,使得周邊末梢血管收縮所造成,其實也是一種正常生理現象,就好像有人吃壞肚子會絞痛到手腳冰冷,或者心絞痛時會狂冒冷汗一樣。至於怎樣的經痛不算是生理正常反應呢?一般來說,經痛和經血都是一起出現,越多越痛。假設在見紅前就出現明顯且劇烈的疼痛,或是各種止痛藥都完全無效時,就需要至門診接受婦科超音波檢查,看看是不是長了子宮肌瘤、巧克力囊腫,或是有子宮肌腺症。冰水並不是萬惡的敵人雖然說經痛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不過,這種生理反應卻常常讓大家誤以為經痛的人就是氣虛、體寒、身體差,需要好好進補。所以呢,這樣的說法就出現了:「我如果喝冰水,經痛會更痛、更嚴重,所以喝冰水容易傷子宮?」說真的,把喝冰水等於傷子宮,真的是扯遠了!本來就經痛的人,喝冰水的確可能會更痛,因為根據熱脹冷縮原理,冰水會造成血管、肌肉短時間收縮。反之熱敷、喝溫水則可緩解這種痛感。另外,因為冰水會讓血管暫時收縮,因此有些人會發現喝完冰水接下來的幾個小時經血量會驟減,那也是因為血流本身減少的關係,並不是月經排不出來。甚至也有人瞎扯「月經喝冰水,會讓月經積在子宮內變成長肌瘤」,我還是要再強調一次:月經不會排不出來,而且月經就是血,即使排得慢身體也會像吸收瘀青一樣把經血吸收掉,不會形成肌瘤。所以,如果妳經期間喝冰水不會痛,就放心繼續喝吧!喝冰水會傷子宮是毫無根據的。歐美國家甚至也會讓產婦產後立即補充冰水、吃冰淇淋,因為早有研究指出,耐力運動後補充冰水,對於減輕疲勞、幫助恢復的效果比溫水好,而生產就是最劇烈的耐力運動啊!除了喝冰水傷子宮這種說法,妳一定也聽過這種延伸:「喝冰水會不孕!」我就曾聽聞有位新婚好友和我抱怨,她在茶水間喝冰水卻被同事阻止,並立刻告誡:「這樣小心會不孕!」其實個性內斂的她當時早已經懷孕,卻只能笑笑地點頭。其實,喝冰水真的不可能會造成不孕,當然也不會影響胎兒,更何況,冰水到胃裡早就不冰了啊!除了以上,我也想特別破解一個迷思,我曾聽女性說:「我男友說,歐美的女生常喝冰水,所以她們身材都比較大隻,小腹也比較消不下去,叫我不准再喝冰水了!聽到這,我真的很想幫冰水大聲地的問一聲:「我到底做錯了什麼?」其實會有這種說法,主要是有些人誤以為喝冰水會讓子宮受寒,身體得召喚更多脂肪來保護子宮,因而讓小腹消不去。但其實人身體是恆溫,即使喝下去肚子會感到冰涼,也不會影響體溫,而且脂肪分布多寡是基因決定,和食物溫度並沒有關係。說真的,相對於男性,女生天生皮下脂肪就比較高,尤其到了更年期後脂肪又容易堆積在下腹,如果飲食習慣不好又缺乏運動,當然小腹很難消,跟冰水並無關聯。舉一個跨國際的例子,妳想想,我們在日本或韓國用餐,餐廳總是會奉上一杯冰水,也沒觀察到日韓女生比較「大隻」啊!開玩笑的說,如果靠喝冰水就可以變大隻,那很多人幹嘛還健身練得如此辛苦?!書籍介紹書名:無框身體:婦產科醫師寫給妳的身體指南,破除性別限制與生育迷思,陪妳一起愛自己作者: 烏烏醫師出版社:高寶出版日期:2021/07/28作者簡介/烏烏醫師一個長的像運動員的婦產科醫師,陶醉於新生兒爽朗的哭聲,被胎兒3D的臉龐療癒。熱愛重訓跑步,偶爾做做健康大於美味的餐點。懷抱著無限夢想,努力前進著,希望成為一個持續傳遞正面能量的婦產科醫師。著有《孕動․孕瘦》、《無框身體》。延伸閱讀: 開放「AZ+BNT」疫苗混打,但已經打「AZ+AZ」、「莫德納+莫德納」的人怎麼辦?台大醫告訴你:這些人該怎麼做?如何超前部屬「第三劑」?
-
2021-10-22 該看哪科.傳統醫學
秋季腸胃不適怎麼辦? 中醫教2穴位、3茶飲、4大飲食指南助緩解
秋高氣爽的季節,除了常見的皮膚乾癢、上呼吸道疾病,為什麼也是腸胃疾病的多發季節呢?中醫師辛重毅表示,在中醫理論中,大腸與肺互為表裡臟腑,秋天是肺部最容易受損的季節,腸道消化系統也一樣,秋季腹瀉大多和病毒感染引起胃腸功能不佳有關。發病時,也常容易伴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狀。預防秋季腹瀉先要防止受涼,尤其是要防止疲勞後著涼。因為疲勞會使身體免疫力降低,病毒容易趁虛而入。再者,夏天食欲不振,一入秋胃口變好好,不知不覺就吃太多造成腸胃負擔;加上夏秋之交天氣炎熱,容易口乾舌燥,如果又貪食涼冷食物,就可能造成腹痛、腹瀉等腸胃病的發生,像是急性腸胃炎、細菌性或阿米巴性痢疾等,都容易在此季節發生。辛重毅建議,日常生活中可以透過2個穴位按摩法、3道茶飲調養與4個飲食宜忌需知來調理腸胃。2個穴位按摩:支溝穴、足三里穴1.支溝穴適用:便祕位置:手腕背部橫紋上方大約4指幅(3吋)寬處,尺骨和橈骨之間。作用:治療便秘的有效穴位,多按此穴可疏通大腸俯氣,促進腸胃蠕動並幫助排便。2.足三里穴適用:脹氣、消化不良、腸胃不適位置:膝關節外側往下4指幅(3吋)寬凹陷處。作用:位於胃經上,是胃經的合穴,也就是全身經脈流注會合的穴位,擅於治療腹部疾患。3道簡易茶飲:桂圓枸杞茶、大麥茶、陳皮薑茶1.桂圓枸杞茶紅糖味甘性溫,有健脾暖胃、活血化瘀的功效,桂圓能調理脾胃、幫助消化,枸杞具有明目、潤肺、抗衰老作用。2.大麥茶具有平胃止渴、消渴除熱的功效,還利於食物消化。對於舒緩腹瀉、胃痛和發炎性腸道疾病都有幫助。3.陳皮薑茶陳皮可理氣健脾,消除腹脹,有行氣止痛、健脾和中之功;生薑可溫胃散寒,和中降逆、止嘔,兩者搭配可調理腸胃機能,對胃冷脹痛特別有效。4大飲食指南:飲食掌握3不1多原則1.不吃寒涼食物秋天吃「果」不吃「瓜」,因為瓜類多屬陰寒性質,吃太多會損傷脾胃,引起腸胃不適。其他像是冷飲、冰啤酒、涼水等也都少喝為宜。2.不吃辛辣食物秋天天氣乾燥,人體也較容易乾燥,如再吃辛辣食物會加重上火程度,像是辣椒、花椒、生薑都屬於容易上火的調味料,造成流鼻血、口乾、皮膚癢的症狀。3.不吃油膩食物秋天因為天氣變冷難免會多食甚至是進補,但因此反而導致腸胃不適。秋季進補還是要適當為宜。4.多吃白色、微甜帶黏食物白色食物潤腸,如白木耳、百合、杏仁、山藥、蓮子等,以及銀耳湯、四神湯、杏仁茶等食物都能幫助肺臟、保護腸胃。★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1-10-20 該看哪科.風溼過敏免疫
只要出現對稱性關節痛就是類風濕性關節炎?醫師破解迷思
「關節痛,忍一忍就好?」「關節痛只是因為工作太勞累?」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是種好發於中年女性的自體免疫疾病,馬偕紀念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李惠婷醫師指出,除了造成關節慢性疼痛之外,還會持續破壞關節,漸漸造成關節變形,甚至導致失能,可不是個「忍一忍就好」的小毛病!迷思1:類風濕因子RF陽性就一定是類風濕性關節炎RA?類風濕因子RF(Rheumatoid Factor)只是類風濕性關節炎診斷的參考檢查之一,李惠婷醫師表示,因為其他原因也可能導致類風濕因子RF陽性,而且有部分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類風濕性因子RF會呈現陰性。導致類風濕因子RF陽性的原因很多樣,除了類風濕性關節炎外,還有其他自體免疫疾病、或是一些讓身體慢性發炎、感染的疾病,例如B型肝炎、C型肝炎帶原的病人,甚至有些腫瘤也會造成類風濕因子陽性。若檢驗發現類風濕因子RF陽性時,還需要配合臨床症狀,和其他的抽血檢查來判斷。李惠婷醫師說,單純只有類風濕因子RF陽性,不代表就是類風濕性關節炎。迷思2:只要雙手、雙腳出現對稱性關節痛,就是類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溼性關節炎的表現大多是對稱性、多發性關節炎,但也有其他疾病可能發生對稱性關節炎,李惠婷醫師舉例,像是很常見的手部退化性關節炎、或其他的自體免疫疾病也可能有關節的侵犯,而造成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危險因子包括中年女性、抽菸、肥胖、家族病史等。典型的表現是同時侵犯雙側相同的關節,使關節腫脹不適,而且休息愈久,愈不舒服。患者於早上起床時,關節僵硬的狀況可能持續超過一個小時,較嚴重時甚至無法拿牙刷、擰毛巾。若關節炎持續超過六週,還會抽血檢驗發炎指數、類風濕因子RF、CCP抗體等,李惠婷醫師解釋,每個病人的表現不太一樣,臨床上會依據受侵犯的關節、關節症狀、關節外症狀、持續時間、抽血檢查等,做整體的評估。迷思3:類風濕性關節炎RA是自體免疫疾病,聽說要多進補、多吃健康食品來提升免疫力?「這是錯誤的觀念!」李惠婷醫師說,「有很多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在確定診斷後就會開始使用各式各樣的補品、健康食品,反而錯過治療的黃金期。」類風濕性關節炎是因為身體的免疫系統亂掉了,而處於發炎的狀態,進補可能造成疾病惡化。李惠婷醫師,早期藥物治療對類風濕性關節炎非常重要,愈早治療,愈有機會控制病情,建議應該要及早治療,把握黃金治療期。迷思4:聽說類風濕性關節炎RA只要調整飲食,就可以不用吃藥?早期藥物介入有助於減少出現併發症的風險,李惠婷醫師說,部分患者會嘗試飲食或民俗療法,拖了半年,發現關節還是持續發炎才回到門診,結果關節已經遭到破壞。關節破壞是不可逆的,可能造成關節變形,甚至導致失能。迷思5: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RA得吃很多類固醇?類風溼性關節炎的第一線用藥是免疫調節劑,通常會使用一種以上的藥物,李惠婷醫師解釋,免疫調節劑通常需要服用大概一至兩個月後才會出現療效,因此在發炎很厲害的時候,有可能會先使用類固醇抑制發炎反應,和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來緩解疼痛。部分病人在接受免疫調節劑、止痛藥、類固醇的治療後,還是沒有辦法控制發炎、緩解症狀,就會考慮使用生物製劑,或小分子標靶藥物。李惠婷醫師說,「目前已有多種藥物可以有效改善類風濕性關節炎,減少關節的發炎跟破壞,我們會根據病人的症狀,來幫病人申請使用。」類固醇並非類風濕性關節炎的主要治療藥物,只要發炎狀況控制良好,便會逐步調低劑量,並停止使用。李惠婷醫師說,治療過程中都會依照疾病活性調整藥物,不至於長期大量使用類固醇,患者並不需要太擔心這個問題。迷思6:類風濕性關節炎RA打針一定比吃藥好?針劑和口服藥的作用機轉不同,都能控制類風濕性關節炎、預防關節變形,醫師會根據患者的狀況,調整合適的藥物。迷思7:一定要打生物製劑嗎?生物製劑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效用?生物製劑有很多種,治療機轉各不相同,有些可以抑制T細胞活化,有些可以抑制B細胞活化,有些可以與細胞激素(腫瘤壞死因子、介白素)結合,以抑制發炎反應。李惠婷醫師說,假使免疫調節劑的效果不如預期,才會申請生物製劑、小分子標靶藥物,目前藥物選擇很多,重點是要及早接受治療,才能發揮更好的療效。迷思8:使用生物製劑需要經常換藥?使用生物製劑時,醫師仍會根據病人的症狀做調整,李惠婷醫師說,可能轉換到第二種、第三種,才會找到適合的藥物。申請生物製劑之前都必須評估病人的共病症、使用的安全性,李惠婷醫師說,「我們都會跟病人討論,最主要還是要看病人接受治療的配合度,如果可以遵照醫囑用藥,大部分病人都可以達到良好的控制。」迷思9:類風濕性關節炎RA患者只要關節不腫、不痛,就可以停藥?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全身性的免疫疾病,即使是在關節不腫、不痛的時候,關節依然會持續受到破壞,李惠婷醫師提醒,有些患者還有關節外併發症,所以不可以自行停藥。類風濕性關節炎是需要長期追蹤治療的慢性病,醫師會根據症狀適時調整藥物。迷思10:有類風濕性關節炎RA就不適合運動嗎?很多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因為怕痛,或是已經有關節變形,所以就不敢運動。李惠婷醫師說,其實維持適度運動對患者很重要,可以防止肌肉萎縮、改善關節活動度。患者可以與醫師、物理治療師討論,依照身體狀況設計運動處方,足夠的暖身及伸展,也有助於減少運動傷害的發生。原文:
-
2021-10-17 該看哪科.傳統醫學
「秋乏」疲勞、昏昏欲睡? 中醫師籲:吃1類食物要節制
時序進入秋天,中醫門診多了不少身體疲勞來看診的病人,一類是往年常見的「秋乏」疲倦現象,今年還多了另一類的人,就是施打新冠肺炎疫苗後的疲累感。中醫師表示,前者多活動就可改善,後者吃些補心肺氣血的中藥後也能改善,不必太過擔心。春困秋乏 這群人易感受到疲勞 古人云「春困秋乏」,衛福部彰化醫院中醫師張煒東指出,秋天晚上開始變涼,體質相對虛弱或敏感的人會明顯感受到變化,所以這陣子常出現輕微的感冒,或是鼻過敏發作,甚至是睡覺時會覺得冷導致睡不好,白天覺得疲勞等狀況出現,尤其是在冷氣房文書工作的人,長期坐著,活動量少,身體循環比夏天來的稍差,所以會覺得比較容易疲勞。 改善「秋乏」 多曬太陽、多運動張煒東中醫師說,要改善「秋乏」,可以多曬太陽及多運動,不要再像夏天一樣大口吃冰、大口喝冷飲,要節制冰冷食物,注意腸胃系統的保養,補充滋潤的食物,也可以在秋天開始進補,服用一些提高免疫力的中藥,讓自己有強壯的身體度過冬天。 動後還是覺得累 恐是新冠肺炎疫副作用另外,最近的疲倦患者多了施打新冠肺炎疫苗者,張煒東中醫師表示,這類患者覺得打完疫苗後變得特別疲累,而且不像是秋天的累,縱使活動後還是覺得累,這並不是「秋乏」,而是今年比較特別的現象,因為施打疫苗,就像是引發一場身體的戰爭,這時候可以利用中藥來補心肺氣血,提升免疫力,通常能很快速地恢復之前的狀態。 維持充足睡眠+規律生活 避免身體疲累張煒東中醫師強調,不管是「秋乏」或施打疫苗的疲累,最重要的是要充足的睡眠,多休息、不要熬夜,讓臟腑功能得以迅速復原,最好是養成早睡早起的好習慣,照中醫理論,午夜 11 點到 1 點膽經運行,這個時候最好能夠熟睡,讓肝膽充分休息,以儲備體力,如果允許,中午最好也能適當午休,如果睡眠不好的人,可以試試中藥茶飲來改善。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太濕」讓你猛打瞌睡! 除掉體內濕氣從這2地方開始 ·常嗜睡、提不起勁是身體正在老化? 你可能得了慢性疲勞 
-
2021-09-29 該看哪科.婦科
求子別再猛進補、找偏方 醫師破解3大拖延觀念
隨晚婚、晚育普遍,愈來愈多夫妻面臨不孕問題,但醫師臨床觀察發現,不孕夫妻常見3大拖延觀念,包括拚命食補、換體位、算排卵期,恐無助找出不孕主因,甚至延誤最佳懷孕時機。台灣新生兒人數續創新低,根據內政部統計,國內去年新生兒人數僅16萬5249人,今年1到8月出生總人數更首度跌破10萬人,再創歷史新低。除了部分夫妻因觀念改變、不願生子,另外也有部分夫妻希望生子,卻因不孕問題遲遲難以圓夢。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夫妻在發現無法懷孕後,第一時間不是就醫檢查,而是花大把時間、心力嘗試坊間流傳的食補和偏方,卻忽略年紀愈大、懷孕機率愈低。開業診所婦產科醫師李怡萱表示,近年門診曾有許多夫妻,嘗試方法調養身體卻遲遲無法懷孕,最後就醫發現是子宮構造、免疫或胚胎品質出了問題,卻白白浪費大把時間嘗試偏方。李怡萱也破解臨床上常見3大拖延觀念,首先是天天食補、吃保養品,希望養成受孕好體質。她指出,體質對懷孕而言固然重要,但體質調養是需要花較長的時間,若嘗試一段時間還是無法懷孕,還是建議就醫做檢查。第二,網路也流傳特殊體位能提升精蟲進入體內機會、提高受孕率,李怡萱說,每月換新體位可以增加夫妻情趣,但實際上精卵品質才是提升受孕機率的關鍵,如今已有醫學技術能協助判斷、篩選健康的精卵和胚胎。第三則是每月計算排卵期,讓「做愛」變成「做功課」徒增壓力,李怡萱指出,排卵試紙、測量基礎體溫等是不孕夫妻最容易入門的方法之一,但根據統計,35歲以下女性每個週期懷孕率約為20%至25%,若一直沒成功,長期下來可能累積焦慮及挫折感。李怡萱指出,婚後備孕1年若沒有懷孕,就應及早到不孕症門診諮詢、檢查,年逾35歲的高齡產婦則建議半年就該就醫,先檢查釐清不孕、難孕的根本問題,避免耽誤懷孕黃金時期。
-
2021-06-2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打完疫苗喝雞湯助維持免疫力!營養師教接種後飲食3重點
台灣疫情尚未趨緩,國內開始施打疫苗,嫚嫚營養師建議,施打完疫苗之後可以像做完開刀手術一樣適度進補並注意飲食,將有助於身體狀況的恢復、完善的啟動身體的保護力。 打完疫苗飲食3重點,喝雞湯助維持免疫力! 嫚嫚營養師表示,施打完疫苗後的飲食,主要可著重在維持免疫力和降發炎反應,良好的免疫力有助於盡早啟動完善的保護力,而發燒、頭痛等副作用和發炎息息相關,降低發炎反應有助緩和副作用、避免不適。因此建議施打疫苗後飲食可著重三大重點,包括了優質蛋白質、多色蔬果、充足水分。 優質蛋白質 嫚嫚營養師指出,蛋白質為建造白血球、抗體的主要成分,份量一定要充足,而質地較軟的攝取來源可以避免增加腸道負擔,因此正如做完手術、開刀,打完疫苗後也可喝點清淡的魚湯、雞湯、雞精進補,當中可先以魚肉優先,其次可選擇雞肉,因為魚肉除了優質蛋白質以外,也含有Omega-3脂肪酸有助降低發炎反應。而這類熬煮過的補品也有個好處,術後、打完疫苗後不僅往往身體虛弱,也變得會沒食慾不振,這些補品內含的蛋白質分子比較小、容易吸收,液態也容易下嚥,因此建議在打完疫苗後可以適度補充,有助加速營養吸收,調節身體機能。其他也可選擇豆腐、蒸蛋等。 多色蔬果 蔬果方面建議以「蔬果579」的方式進行,也就是小孩5份,成年女性7份,成年男性9份。嫚嫚營養師表示,蔬果除了有各種不同的維生素、礦物質,更有蔬果特有的各種植化素,國內外皆有不少研究指出,充足的攝取蔬果對於抗病毒、抗發炎、抗氧化都有非常出色的幫助。且蔬果當中也有膳食纖維,有助調節腸道菌叢生態、增加益菌,使腸道健康,人體有7成的免疫細胞位於腸道周圍,腸道健康免疫力自然就好。也提醒民眾,蔬菜和水果皆有各自的營養,不可互相取代,攝取時應以多色為佳,以利攝取各種不同的植化素。 充足水分 至於水分攝取也相當重要,嫚嫚營養師表示,身體水分充足有助促進新陳代謝,身體代謝好,便有助於緩解不適。打完疫苗後發燒、流汗等狀況,皆可能使得身體出現體液不平衡、缺水的情況,應留意水分補充。水分攝取量建議以自身體重乘以40為佳,例如體重若為60kg,一日就喝2400 ml毫升/cc,但注意一小時以250~300 ml毫升/cc為佳,避免超過1000 ml毫升/cc,以免加重腎臟負擔。 接種疫苗後宜地中海飲食,菜:澱粉:蛋白質=2:1:1 在飲食整體比例上,嫚嫚營養師建議蔬菜、澱粉、蛋白質以2:1:1的比例攝取為佳,可以「地中海飲食」為主,地中海飲食已連續蟬聯4年最佳飲食方式,其飲食特色就包括了大量的蔬果,以及使用好的油脂,包括了橄欖油、堅果等,蛋白質也以前述提到的雞肉、魚肉等白肉為主,並以其它有助抗發炎的辛香料輔佐,攝取充足的水分,搭配適度的運動,整體而言不論是對術後、施打疫苗後,或是平時日常的健康保養都非常有幫助。不過飲食調節健康需要時間,通常約三週左右就可以漸漸感受到改變,就和減肥一樣,提醒民眾別求快、急著看見效果,慢慢培養出習慣才是關鍵。 打完疫苗4NG飲食、行為不要做! 除了健康良好的飲食、進補外,嫚嫚營養師也提醒,接種完疫苗後應盡量避免不良飲食及習慣。例如抽菸、飲酒,抽菸以有各項研究證實不利身體健康,甚至是各項致病重要因素,而酒類的乙醛容易引起頭痛等不適,打完疫苗後通常身體虛弱,酒精代謝速度也會變慢,且可能干擾判斷頭痛是因為酒精還是因為副作用或不良反應。 除此之外也應避免容易導致身體發炎的食物,例如油炸類、精緻碳水化合物、加工肉品等。嫚嫚營養師解釋,油經過油炸高溫容易裂變,增加自由基、致癌物,易促使發炎情況增加、干擾代謝,除了一般常見炸雞等炸物外,像是洋芋片、泡麵也都屬於油炸類。而精緻碳水化合物,除了容易形成發炎反應,也容易使得血糖不穩,此時也應盡量避免。加工肉類則包括了香腸、培根、火腿等,這類食物製造過程會經過高溫烹調,也可能加入糖類等各項添加物,也是一種容易產生發炎反應的食物,以原型食物為主為佳。 《延伸閱讀》 .是疫苗副作用還是染疫?重症醫:注意「一疲二發四疼痛」 .為何施打疫苗仍染疫?醫指3關鍵:群體免疫前仍要戴好口罩!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4-20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穀雨易患熱性感冒 2招有效斬斷病徵發起!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用來指導農事的曆法,其「穀雨」要防感冒,是春天的最後一個節氣,依照字面上大家可以發現,在這個季節下雨的時間會逐漸變多,氣溫也會慢慢增長,所以要注意濕氣的增多,導致風濕、關節痛,或是拉肚子等疾病。 穀雨陽氣旺盛 易帶動熱性因子造成感冒 除此之外,因為節氣是一個陰陽循環,在節氣「穀雨」陽氣會越來越旺盛,而陽氣旺盛也相對會帶動熱性因子,讓空氣中的熱性過敏原,跑進人體中,造成熱性感冒。 風寒與風熱一般來說中醫將感冒分為風寒跟風熱兩大類,風寒會有白痰、頭痛、發冷的症狀;風熱則有口乾舌燥、發燒、頭痛欲裂、喉嚨腫痛像被火燒一樣的症狀。 如何防護熱性感冒? 喝清熱解毒茶 當覺得快感冒時,泡一點清熱解毒的茶,像薄荷、菊花、牛蒡,且好好休息,可壓制病症。 按摩大椎穴 也能按壓大椎穴緩解,穴道在身體正後方,把頭低下來,脖子有一個最高的凸起點,就是大椎穴,也是所謂的「頸椎第七椎」。在該位置塗抹清涼薄荷油按摩,也能同旁邊兩側一起搓揉,放鬆整個肩頸,能改善初期的感冒。 注意情緒起伏 多運動益肝補腎在情緒、運動方面,應保持心情舒暢,放鬆心情聽聽音樂,適當的運動、散步等都能調節情緒,遇到不愉快之事,切忌太過憂愁甚至動肝火。此時,肝臟、心氣、脾氣都逐漸旺盛,是身體補益的大好時機,但不能像冬天一樣進補,應當食用一些益肝補腎的食物,以順應陰陽的變化,為身體打下基礎。但還是提醒大家,如果太嚴重,發高燒還是要尋求西醫看診,檢查一下較安全。本文摘自健康多1點 原文請點此
-
2021-04-11 養生.聰明飲食
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喝雞湯 營養師教你避免攝取過多油脂
初春天氣,乍暖還寒,很多人會選擇 來碗雞湯暖暖胃,或為家人煲碗熱氣騰騰、營養豐富的雞湯。雞湯 補充體力、營養好來源營養師鄭學謙表示,雞湯裡的營養成分,主要有蛋白質和脂肪,都是補充熱量很好的來源。當湯品熬煮過後,會將食材中的脂肪融入湯品中,若是搭配雞肉一同食用,可以很迅速的增加熱量攝取,因此,喝雞湯是想要快速恢復體力或補充營養時的好方法。而且,一般肉類的脂肪,多分布在肌肉組織,而家禽類的脂肪,卻集中在腹腔及皮膚底下,所以,很輕易地就可以除掉油層,例如很多怕胖的人料理雞湯,會先去除雞皮再燉煮,就可輕鬆去掉一半的脂肪攝取量。雞肉含優良蛋白質 可加速緩和感冒症狀雞湯中的雞肉可食用的部分非常多,尤其烹煮後的肉質,是眾多肉品中收縮最少的,在調理上也相當容易。雞肉含有優良的蛋白質營養素,也有很好的必需氨基 酸、礦物質、維生素等,比起豬肉或牛肉,含有較低的脂肪。美國的醫學中心指出,雞湯對於療癒感冒或流感,確實有幫助;研究發現,雞湯中的某些成分,可抑制中性白血球活動,幫助身體免疫系統對發炎產生反應。另外,熱熱的雞湯也有助稀釋蓄積在鼻子裡的黏液,擤出來後,減少病毒蓄積在鼻腔。鄭學謙說,將新鮮宰殺的雞隻或雞肉,以慢火長時間熬煮,可熬出一鍋好高湯,用來做菜燒湯滋味鮮美,可使人容易開胃、促進食慾。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喝雞湯 腎臟疾病、膽疾病要注意雞湯的營養成分很多,但也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毫無節制地攝取。鄭學謙指出,一般來說,沒有慢性疾病的族群,較適合喝雞湯,而有腎臟疾病、膽疾病等患者,則不適合,主要是雞湯內含有一些小分子蛋白質,急性腎炎、急慢性腎功能不全或尿毒症的患者, 由於腎臟及肝臟對蛋白質分解產物不能及時處理,若喝多了,容易引起高氮質血症。此外,雞湯中的雞油大多屬飽和脂肪酸,這類營養素被吸收後,會促使體內膽固醇升高,成分中的刺激作用,也會傷害心血管的功能,尤其是高血脂症患者,更要注意。用對烹煮方法 避免攝取過多油脂若擔心喝雞湯會不小心吃進太多脂肪,鄭學謙建議,可購買油脂較少的烏骨雞代替肉雞,去皮之後再燉煮,而且不要每次都全雞料理,將一隻全雞採4、5次分批煮,並可添加蔬果生菜以增加纖維質的攝取。喝的時候,有的人會待湯降溫之後用吸管喝,避開累積在湯面上的浮油,也有人建議雞湯「隔餐」再喝,因為雞湯冰過之 後,上層的油脂更易去除,就可大大降低油脂的攝取量。延伸閱讀: ·雞湯、滴雞精滋補養身,什麼時候喝吸收好? 專家揭「一天最適合時段」 ·感冒吃薑母鴨、麻油雞會變更嚴重? 真的母湯!醫授1帖「進補湯」禦寒抗風邪
-
2021-03-13 養生.抗老養生
父罹口腔癌吞嚥難,讓她決心當營養師:抓緊40-60歲營養重點,老化速度自己控
自行設計研發數位教具,讓營養課程生動又活潑的,是榮獲國健署、營養師全聯會評選為社區標竿營養師的陳琇雯。目前任職嘉義市衛生局的她,主要是因為自己的父親罹患口腔癌,無法下嚥的痛苦讓她心疼不已,為了能照顧更多人的「口福」,才會立志報考營養學系。 「好口福來自好健康,大多數人總在發現自己睡眠不佳、精神不濟、時常感冒、排便不順時,才驚覺身體老化了。如果能在35歲超前部署營養大計,40到60歲掌握每個10年期的營養重點,即使中年以後也能用慢跑配速的節奏,跑完人生全程!」陳琇雯說。 一、40歲開始,維生素B、C、E作伴 40歲是非常重要的分水嶺,「You are what you eat.」,也就是吃什麼,將會如實反映在相貌和身材上。陳琇雯建議,要攝取新鮮食物中的維生素、礦物質,替代加工食品的添加物、防腐劑等,秉持「食物優於食品」的原則,才能照顧到健康。 而「早睡早起,賽過人參進補。」儘量不「續攤」熬夜應酬,適度攝取維生素B群,來調整神經系統及內分泌系統的穩定性,對抗壓力、攝取維生素C抗氧化,用維生素E保護細胞,用膳食纖維預防便秘,因此蔬果、全榖雜糧、乳品、蛋黃、堅果種子都可多吃。 二、50歲開始,最重要是保骨本 奔五之路,必須檢視40多歲以來呈現的骨質密度下降、肌肉流失加快、新陳代謝變慢問題。陳琇雯提醒,保健食品並非藥物,無法立竿見影,過量服用卻可能導致副作用或毒性反應,還是得考量自身吸收轉換效果及肝腎代謝壓力,建議保養品項目不宜超過3種,考慮順序以維持骨質密度的鈣質、維生素D為優先。 其次是腸胃保健的益生菌、益生元,明目的葉黃素,保養心血管的魚油,抗氧化的維生素C、E、B群。 三、60歲開始,抗發炎食物不能少 60歲是正式邁入老年期的最後一哩路,由於歷經更年期的內分泌不適,陳琇雯建議可選擇具有「抗發炎」成分的天然食物,例如富含Omega-3脂肪酸的深海魚類與堅果種子類、黃豆類,均衡飲食盛入餐盤,再搭配多曬曬陽光吸取維生素D,延緩骨質流失,從事適當體能活動,讓老化程度能搭上自己的步調。 168斷食較生酮、低醣能持久 而時下流行採取生酮、低醣飲食法減肥減脂,不吃麵飯、澱粉類等等碳水化合物,極具實驗精神的陳琇雯也曾嘗試過,她也執行「168間歇性斷食」作為比較後提出專業見解。 她說:「生酮、低醣飲食法較違反人性,沒辦法持久,容易復胖,不如16:8,把午晚餐或三餐集中在8小時內用畢,然後16個小時不吃東西,只喝水,我力行1個月就減了3%體脂肪。」 若是很難做到16:8,也可採行10:14飲食法,即一天當中有吃2到3餐的時間長度控制在10小時內,例如上午11點吃午餐,下午6點吃晚餐,拒絕下午茶甜點和消夜,若在其他14小時內感到肚子餓,可自打新鮮黑木耳露,用電鍋煮熟後飲用,不摻糖,略加紅棗、枸杞調味即可,熱量低,有助延緩飢餓感。 不放縱吃喝,放緩進食速度 也因為現代人的身體活動量過少,容易囤積脂肪,既然如此,陳琇雯打趣說:「早餐晚點吃,晚餐早點吃,沒事不要吃。」營養夠了剛剛好,放緩進食速度而不放縱吃喝,熟齡還是能開心微笑到最後。 至於最基本的飲食指南要如何分配,陳琇雯強調只要記住口訣:「每天早晚一杯奶、每餐水果拳頭大、菜比水果多一點、飯跟蔬菜一樣多、豆魚蛋肉一掌心、堅果種子一茶匙」,不必浪費無謂的錢,就可做到健康、保本雙贏。 ●原文刊載網址 ●延伸閱讀:.先生待她不薄,給的都是名牌,她卻執意離婚:他不是人品有問題,只是「愛無能」.手腳冰冷,吃冷食物就拉肚子,是冷底體質害的?這3道解方,還能排解生理期不順.退休後勇敢單飛,她跑去英國遊學!上英文課、住寄宿家庭好好玩「原來一個人出發,沒問題!」
-
2021-03-12 養生.聰明飲食
紅棗與黑棗差別在哪?兩種棗的營養價值和過量副作用
洪媽媽最喜歡拿紅棗來燉雞湯,燉出來的湯頭甜而不膩,非常爽口;吳太太則習慣用黑棗燉排骨湯,更喜歡優美的色澤與豐厚的口感。似乎紅棗、黑棗都有各自的支持者,到底這兩種之間各有什麼不同?營養價值有差別嗎?紅棗、黑棗 營養價值無差異中醫師陳旺全指出,無論是紅棗或黑棗,在中醫的分科裡都屬於大棗類,是鼠李科植物棗的果實,兩者的差別主要在於產地不同、加工方式不同,但營養價值幾乎完全一樣;一般來說,大棗曬乾後就成為紅棗,而黑棗則是經過低溫烘培過後,令果皮顏色較深而稱為黑棗。紅棗用於藥物 黑棗再加工處理通常在民間的使用習慣上,是將紅棗用於藥物上,黑棗則再加工處理製造,參蜜製成蜜餞或用於燉湯等料理上。紅棗通常具有補心、養脾功效,在中醫用藥中所稱的大棗就是紅棗,是取其可「助十二經,和百藥」的功效,表示加入紅棗後,能調節各種藥材的功能,達到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至於黑棗則多用於食療進補。鮮棗維生素C成分高 素有「活的維生素丸」之稱陳旺全指出,紅棗在中藥之中屬於甘草國老之類,可說是藥物中的皇后,一直以來被當作養生藥膳的最佳食材,這是因為它除了能讓藥物甘甜之外,還對劇烈藥物有緩和的作用。尤其近幾年,民間普遍喜歡吃新鮮紅棗來助養顏美容。研究指出,鮮棗中的維生素C成分甚至高於水果維生素C之王──番石榴,每100公克中就含有300~600公克不等,也因此鮮棗在中國有「活的維生素丸」之稱。紅棗養氣補血 兼具保護肝臟、增強體力作用紅棗不僅可以養氣補血,更有醫學證實具有保護肝臟、增強體力的作用。不只維生素C的含量高,紅棗還含有高量的維生素P、鐵質與單寧酸,同時也有蛋白質、脂肪及多種礦物質元素,並有大量的醣類物質,如葡萄糖、果糖、蔗糖 等,對人體的免疫細胞有強化的作用。黑棗分2種 補血、失眠有幫助至於黑棗則有兩種,常見的多屬鮮棗的乾製品,營養成分與紅棗類似,含有蛋白質、脂肪、醣類與多種維生素等,其中又以維生素C與鈣質、體質最多,具有極高的藥用價值;通常使用在補血及做為調理藥物上,對於貧血、血小板減少、肝炎、乏力、失眠等都有相當的幫助。紅棗、黑棗過量食用 恐致腸胃不適、蛀牙即使紅棗、黑棗的營養價值很高,陳旺全仍建議不宜食用過量,因為棗皮的纖維含量高,吃多了容易脹氣,會引起腸胃不適,尤其是腸胃功能較弱的人或者有便秘現象的人更不能多吃;此外,由於棗類的甜度高,若吃太多又沒有喝足夠的水, 容易產生蛀牙。購買紅棗或黑棗 這樣挑、保存避免變質要注意的是,如果發現紅棗的蒂頭發霉,或是籽的顏色已經呈現黑色時,最好丟棄不用,因為保存不良的紅棗容易出現黃麴毒素,這時不但不能護眼,反而會傷眼、傷肝。陳旺全提醒,購買的紅棗或黑棗,務必選擇表皮完整、沒有皮屑者,最好不要購買來源不明的散裝,以真空包裝為挑選重點,且包裝外一定要有製造日期,通常半年以內都算新鮮;若已經開封,則可放在冷凍庫的門上保存,且最好3個月內食用完畢,才能確保棗的品質。另外,陳旺全提供一個辨識紅棗、黑棗新不新鮮的方法,就是在食用前,先剝開去籽後,一方面烹煮食用,一方面也能順便觀察籽的顏色有沒有變黑,來判斷果實是否 仍然新鮮。延伸閱讀: ·鮮奶、保久乳、奶粉哪個營養? 加熱別煮沸!營養師的答案可能讓你嚇一跳 ·吃薑不怕冷!嫩薑、粉薑、老薑、薑母差在哪? 各別「超狂優點」一次曝
-
2021-03-06 科別.泌尿腎臟
腎不好不能吃香蕉?醫師點名傷腎地雷:止痛藥、不明中草藥保健品少碰
腎臟病人不能吃香蕉?注意尿量與血鉀濃度 台灣晚期腎臟病發生率以及洗腎盛行率高居不下,民眾擔心腎臟健康,坊間也流傳各種迷思。衛福部食藥署針對網路流傳「腎臟疾病族群不能吃香蕉」表示,不同疾病階段的腎臟病人,可攝取的鉀離子量並不相同,沒有所謂「完全不能吃香蕉」的說法。 食藥署指出,尚未接受透析的腎臟病人,飲食中攝取的鉀離子含量,應依照個人身體狀況調整,若一天尿量低於1,000 ml,或血鉀濃度開始升高時,才需特別限制鉀離子攝取。以「美國國家腎臟基金會」指引建議,第1-2期腎臟病合併高血壓的病人,鉀離子攝取量在4g以上;第3-4期腎臟病合併高血壓者,建議每天鉀離子攝取量是2-4g。 鉀離子應視情況限制 藥物影響也要考量 食藥署強調,必須視病人個別的情形,來調整是否需要限制鉀離子。通常100 g香蕉的鉀含量平均值為368 mg,而高血鉀是指血鉀濃度高於5.5 mmol/L以上。腎臟疾病患者若擔心食用香蕉造成身體負擔,應諮詢腎臟專科醫師,再進行飲食調整。 尚未進入透析的慢性腎臟病病人,對鉀離子的限制必視情況調節,不能過度強制。此外,藥物也會影響病人的飲食建議,有使用腎素-血管收縮素系統藥物者,有限制鉀離子的需要。而使用利尿劑的病人,則需要補充鉀離子。 飲食過鹹增加高血壓風險 腎臟病應注意蛋白質攝取 國泰綜合醫院腎臟內科曾柏榮醫師受訪表示,對一般健康成人而言,較易造成腎臟負擔的是「高鹽」飲食,過鹹的食物恐增加高血壓風險,比如零食、洋芋片等等,長期大量攝取易使血壓偏高。至於健康成人的鉀離子攝取量,並沒有特定限制。 曾柏榮醫師說明,若已是慢性腎臟病族群,日常飲食需注意兩大重點,第一是勿吃太鹹、第二是避免大量進補。市面上的補品大多含有高蛋白質,而高蛋白飲食會增加腎臟負擔。醫師提醒,慢腎臟病人普遍需要限制蛋白質,避免過度補充奶、蛋、魚、肉等食物,且限制蛋白的飲食有助延緩腎臟病惡化。惟老年人、癌症病患等營養不良高風險族群,不一定適合低蛋白飲食方式。 慢性腎臟病人應定期檢查 內臟堅果高磷食物勿多吃 曾柏榮醫師解釋,慢性腎臟病並非每個時期都需要限制鉀離子及磷離子攝取,一般說來,是越後期的病人越需要注意。腎臟病人個別身體狀況不同,鉀離子偏低的病人,有可能不需要限制攝取量。反而腎臟病族群磷離子偏高更常見,因此第4-5期的病人,不建議攝取高磷食物,如內臟、堅果等。 曾柏榮醫師提醒,腎臟病人的個別身體情形不同,有些老人家可能營養不良,是否需要限制某一類飲食的攝取,必須配合抽血檢驗才能確定。以第3期的腎臟病人而言,通常建議每3個月左右接受抽血追蹤檢查。 透析病人注意營養補充 平日注意傷腎三大地雷 末期腎臟病人以是否接受透析為分水嶺。尚未進入透析的第5期慢性腎臟病人,飲食以避免太鹹、限制蛋白質攝取量為主。鉀離子、磷離子的攝取,則依抽血檢查狀況調整,大部份的第5期病人,都需要些微控制鉀與磷離子。 當開始需要接受透析,情況恰好不同,會建議病人採取高蛋白飲食。曾柏榮醫師解釋,透析過程中會流失蛋白質,因此病人更要注意營養補充。由於腎臟無法正常運作,體內的鉀、磷需透過每周3次的透析排出體外,所以透析病人需要控制鉀離子及磷離子攝取量,避免身體無法負擔。 曾柏榮醫師建議,健康成人要維持腎臟健康,應注意勿濫用過多止痛藥、自行服用成份不明的中草藥、保健食品等,減少傷害腎臟的風險。也要注意每天攝取足夠水份並且避免憋尿,讓腎臟正常代謝,才是照顧腎臟健康的正確方式。 《延伸閱讀》 亂吃草藥會搞壞腎臟?危害腎臟的錯誤服藥觀念 腎精不足害白髮變多半夜抽筋 中醫師:避免久坐吃太鹹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2-21 失智.名人專家
黃頌儼/改善記憶、情緒與睡眠 中醫針灸治失智證實有效
多數人會尋求西醫治療失智症,其實中醫也很有一套。彰化基督教醫院中醫部主任黃頌儼說,已有實證顯示針灸治療可改善失智者的記憶力、情緒與睡眠障礙,因效果相當好,愈來愈多醫療院所開始提供中西醫合併治療失智症。不只記憶變差,憂鬱、妄想、性格改變。西醫角度認為失智症的主因是受年齡、老化和後天腦傷影響,中醫的觀點其實也差不多。黃頌儼說,中醫古籍記載,人隨年齡增長,五臟功能開始退化,氣血精也開始虧虛,若加上工作勞累、作息不正常或是傷及腦部,更會使生理與認知功能明顯退化,進而出現失智症狀。失智症狀不只是記憶力變差,也可能出現情緒憂鬱、過亢、妄想或性格改變,除非細膩觀察,否則病患出現這些症狀時幾乎已失智一陣子。黃頌儼說,失智症目前尚未有任何藥物可根治,但確診後需介入藥物及非藥物治療才能有效延緩病程,改善生活品質。家屬可幫忙按壓穴位,有助延緩病情。他舉例,已有中醫治療失智症的實證研究,證實針灸治療能改善失智者的記憶力、情緒與睡眠障礙。此外,中醫臨床常開立可補益氣血、補腎填精和活血化瘀的中藥材,對改善大腦功能與血液循環有一定作用。華人習慣以食療進補,黃頌儼建議利用中藥材調配成藥膳或茶飲,讓病患日常服用。但他叮嚀,尋求中醫治療都應找合格中醫師執行。中醫也強調運動和按摩。黃頌儼說,穴位按摩是針灸的延伸,家屬可用按摩工具或手指頭按壓,刺激失智者的百會穴、四神聰穴、神庭穴、本神穴、風池穴等穴位,有助改善記憶力。另有中醫研究太極拳,證實打拳運動對病患有幫助。高科技設備、遊戲App,刺激長輩感官。失智症隨高齡社會的到來逐漸被重視,市面出現許多高科技輔助設備,例如電動、手眼協調遊戲等,號稱可預防或延緩失智症。黃頌儼說,這些輔助工具多是設計給年長者及輕度失智者使用。經過專家設計良好的聲光遊戲,加上需用手腳點按拍打等肢體動作,能刺激失智者的感官,訓練專注力、反應力、記憶力及肌肉功能,又可和親友同樂,增加人際互動。中醫重視充足睡眠,就是對大腦最好的保護。彰基中醫部正在設計及開發遊戲App,加入中醫藥的記憶及養生運動遊戲,例如辨識和記憶中藥材及穴位的名稱與功效,以及八段錦、太極拳等養生功法,期待促進病人的記憶力和增加日常活動之餘,也能減輕家屬的照顧負擔。如何保健大腦?黃頌儼分享護腦心法九字訣:「不熬夜、多運動、多按摩。」他強調,中醫累積千年的養生知識,最重視的是充足的睡眠,現代醫學也強調睡眠對保護大腦的重要性。「只要沒急迫的工作需求就別熬夜,讓大腦好好休息吧。」更多資訊請至樂齡智造https://www.ltpasolution.com/home-tw.html
-
2021-02-13 科別.心臟血管
肉乾當零食吃?醫師曝「危險族群」小心血壓狂飆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春節即將來臨,家家戶戶慶團圓的同時,常常會有作息不正常、熬夜、進補、暴飲暴食等狀況。76歲顧先生,血壓、血糖、血脂皆高,持續有在醫院長期追蹤三高並規則服藥,三高問題一直控制良好。未料,過年期間血壓就開始變得不穩定,收縮壓時常會飆高到170-180以上,且伴隨頭暈腦脹症狀,在醫師細問下才發現,其常熬夜打牌,加上經常吃肉乾當零嘴,在熬夜隔天後感覺身體虛弱不適,因此,服用親戚贈送之高麗人蔘來精補元氣。血壓升高不穩定 恐與日常行為有關安南醫院家醫科楊惠蘚醫師表示,所謂事出必有因,該名病人的「熬夜」加上「肉乾當零食吃」再加上「高麗人蔘精」這些因素,都是導致其血壓升高不穩定之原因所在。楊惠蘚說明,高血壓患者更應注意臘肉、醬料、滷製、煙燻食品,醃漬加工品如吃多更不好,會攝取過多鹽分;蔘類食物進補並非每個人都適合,高血壓的患者更是不能大意,進補前最好諮詢醫師意見,以免血壓越補越高。避免高油、高鹽、高糖與高熱量 增加腎臟負擔有三高的人須避免攝取過多高油脂、高鹽、高糖與高熱量食物。現代人團圓時常會吃火鍋,而火鍋湯底內往往含有大量鹽分、油脂及普林,高血壓、痛風及腎臟病患者,如吃太多可能會導致血壓上升、痛風發作及增加腎臟負擔機會。楊惠蘚建議,最健康湯底應以蔬菜熬製,吃火鍋時應先多吃蔬菜,一來增加飽足感避免吃下過多肉類火鍋料,二來增加纖維攝取以維持腸道健康。高血壓切勿熬夜 恐使血壓飆升除此之外,新年期間大家團圓聊天打牌在所難免,但建議可坐每1小時後就起身活動筋骨以免腰痠背痛,而維持一周3次以上,每次至少30分鐘活動或運動可減少過年後體重增加機率;特別是高血壓患者,切忌勿熬夜,否則恐讓血壓一直飆高。延伸閱讀: ·高血壓比主動脈剝離更可怕! 日常「致命飲食習慣」曝光...超多人每天都吃 ·血壓忽高忽低比高血壓更危險! 醫師揭「這些行為」洗腎風險很高
-
2021-02-03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節氣立春養生重點在護肝 中醫建議少吃一類食物
今天是傳統節氣「立春」,立是開始,春則有春天、蠢動之意,代表春天到了,萬物萌生,開始有了生氣。依傳統醫學觀點,「春應在肝」,春天是肝臟活動旺盛的季節,人體新陳代謝也隨著春季到來而日趨旺盛。中醫認為,春天在五行中屬木,而肝屬木,由於肝臟有貯藏血液和調節全身血量的作用,在入春之後肝臟機能就會更加旺盛。此外,中醫所指的肝,還包含部分神經、精神系統,「肝主情緒」,需要疏泄,代表肝氣調節人的精神情志,因此情緒要樂觀、心情愉悅,不可急躁氣怒,以免傷肝。在飲食方面,春季在五色中屬青,飲食上宜多吃綠色食物如菠菜、韭菜,以及豆類及豆製品,由於中醫認為,冬天進補大量含油脂食物,此刻應儘量讓腸胃休息,飲食清淡為宜,不宜食用辛熱之物,以免助陽外泄,也不宜吃過量酸味食品,而影響腸胃消化功能。此外,有慢性病患者,春天應避免服食「發物」,如海魚、蝦、蟹、鹹菜、竹筍等,以免舊疾復發。值得一提的是,由於「春天後母面」,此際乍暖還寒,氣候多變,民眾早晚應多添加衣物,並在春季注意養生保健,避免肝陽上亢、肝火上升而生病。
-
2021-02-01 科別.皮膚
不只皮膚癢!醫:別把異位性皮膚炎當單純皮膚病
王先生是異位性皮膚炎的老病患,從5歲開始便反覆發作,發作時往往導致皮膚搔癢難耐。畢業之後從事美髮業,經常要替客人洗頭髮、染頭髮,頻繁接觸洗染用品讓異位性皮膚炎症狀更加嚴重。當症狀加劇時,王先生曾使用口服類固醇,甚至注射類固醇進行治療。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新竹分院皮膚部主治醫師邱顯鎰回憶,患者被轉診過來時,皮膚狀況非常差,全身嚴重發炎,還會糜爛、滲液,屬於重度異位性皮膚炎。一問之下才知道患者竟曾使用偏方一段時間,雖然病情持續惡化,但密醫卻宣稱「皮膚在排毒」。邱顯鎰醫師強調,「當病情加重時,一定要盡快就醫,這不是排毒,是真的在惡化。」王先生依照醫師建議開始接受照光、口服藥等治療方式,後續也使用了生物製劑,邱顯鎰醫師說,「治療一段時間後,患者的狀況改善了,生活品質也進步很多,讓他感到相當開心。」搔癢難耐,身心都煎熬邱顯鎰醫師表示,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會反覆發作的慢性過敏性發炎疾病,患者的皮膚會乾燥、敏感、搔癢,而無可避免地持續抓癢,甚至抓到破皮流血。到了晚上,搔癢的狀況還可能加劇,嚴重干擾睡眠品質。異位性皮膚炎症狀大多在嬰幼兒時期開始出現,約80%患者是在五歲以前發病,不過仍然有可能在任何年紀發生。邱顯鎰醫師指出,異位性皮膚炎是兒童最常見的皮膚疾病之一,有些患者在進入國中之後,病情會好轉,但也有部分患者的異位性皮膚炎症狀會持續到成年甚至更加嚴重。異位性皮膚炎的病灶分布會隨著年齡而有所不同,孩童時期較常分布於頸部、四肢屈側;青少年和成年患者通常在臉部、頸部、前胸、背部較為嚴重。臨床上會將異位性皮膚炎區分為輕度、中度、重度。若僅有輕微的皮膚症狀,如輕度紅疹、皮膚乾燥、脫屑,無論面積大小,皆屬於「輕度」。若有嚴重發炎反應的皮膚症狀,如紅疹、丘疹、糜爛、苔癬化等,會依其分布面積及嚴重度做為EASI評估標準[1]。EASI評分0-6,屬於「輕度」。EASI評分7-19,屬於「中度」。EASI評分20-72,屬於「重度」。醫師會根據患者的嚴重程度來選擇不同的治療方式,像接力一般,循序漸進。 不只皮膚癢,中度至重度異位性皮膚炎與心血管疾病高度相關邱顯鎰醫師說明,中度至重度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後續常會出現氣喘、過敏性鼻炎,被稱為「過敏進行式」。因為持續搔癢及嚴重皮膚病灶,患者的課業、工作、社交、生活品質皆大受影響,也容易失眠,並出現焦慮、憂鬱等情緒障礙。除了過敏相關問題,有研究發現,異位性皮膚炎患者有較高機會出現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2]。由於患者的皮膚會慢性發炎,而各種發炎因子可能對心血管健康[3]、血糖代謝造成負面影響,中度至重度異位性皮膚炎患者有較高機率出現體重過重、第二型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心血管疾病、代謝症候群等問題[4]。邱顯鎰醫師提醒,不要把異位性皮膚炎當成單純的皮膚病,患者務必積極與醫師密切配合,把病情控制穩定。接力治療,對抗中度至重度異位性皮膚炎邱顯鎰醫師表示,目前異位性皮膚炎的治療建議從幾個方向著手,包括「基礎治療」、「局部治療」、「全身系統性治療」,治療如同接力賽般,在不同的階段安排不同的棒次。「基礎治療」非常重要,可以幫助維持皮膚完整性、角質層含水量,患者必須規律使用保濕劑、補充水分,且盡量避免接觸刺激物。「局部治療」包括使用保濕劑、類固醇藥膏、免疫抑制劑藥膏。類固醇藥膏可以抑制發炎反應,但是要依照醫師指示使用,以減少副作用的發生。免疫抑制劑藥膏具有抗發炎及免疫抑制作用,較沒有類固醇藥品的相關副作用。中度至重度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的病灶面積較廣、較嚴重,可能會需要搭配「全身系統性治療」來控制病情。「全身系統性治療」包括照光治療、口服免疫抑制劑,以及近幾年開發出來的生物製劑。「患者對生物製劑較為陌生」,邱顯鎰醫師進一步解釋,「生物製劑是種單株抗體,可以用來抑制中度至重度異位性皮膚炎患者體內過度活化的發炎因子、調節免疫系統。」根據研究,約半數中度至重度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在使用生物製劑16周後,病灶面積及嚴重程度改善達75% [5]。與傳統藥物相比較,生物製劑突破以往治療困境,治療成效好,且不用經過肝腎代謝,使用上較不受肝臟、腎臟功能的影響。目前健保對於生物製劑採有條件給付,當患者病情符合條件時,醫師便能提出申請,對中度至重度異位性皮膚炎患者來說,是一大福音。貼心小提醒邱顯鎰醫師叮嚀,中度至重度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的生活作息要規律、飲食要均衡,不要給自己太大的壓力,也請遵守「四不」:不要抽菸、不要喝酒、不要熬夜、不要任意進補,以減少免疫失調的機率。中度至重度異位性皮膚炎並非單純的皮膚疾病,嚴重搔癢除了會影響患者的課業、工作、社交、生活品質,還可能衍生焦慮、憂鬱、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多種共病。患者與家屬要與醫師密切配合,學習正確的照護方式,積極且規律接受治療,才能穩定病情、提升生活品質!參考資料:1. How to Use EASI(2016) | Harmonising Outcome Measures for Eczema2. Strom MA, Fishbein AB, Paller AS, Silverberg JI. Association between atopic dermatitis and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in U.S. children and adults. Br J Dermatol. 2016 Nov;175(5):920-929. doi: 10.1111/bjd.14697. Epub 2016 Aug 28. PMID: 27105659; PMCID: PMC5216180.3. Ascott A, Mulick A, Yu AM, et al. Atopic eczema and major cardiovascular outcome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population-based studies. J Allergy Clin Immunol. 2019;143(5):1821-1829. doi:10.1016/j.jaci.2018.11.0304. Kok WL, Yew YW, Thng TG. Comorbidities Associated with Severity of Atopic Dermatitis in Young Adult Males: A National Cohort Study. Acta Derm Venereol. 2019 Jun 1;99(7):652-656. doi: 10.2340/00015555-3175. PMID: 30896778.5. Two Phase 3 Trials of Dupilumab versus Placebo in Atopic Dermatitis. N Engl J Med. 2016 Dec 15;375(24):2335-2348.原文:
-
2021-01-30 養生.聰明飲食
雞湯、滴雞精滋補養身,什麼時候喝吸收好? 專家揭「一天最適合時段」
新冠肺炎讓2020年成為最艱難的一年!新的一年,一定要維持健康、增強體力,才能面對未來更多的挑戰。專家說,提升身體抵抗力,就不容易受病毒侵擾!研究指出,均衡飲食是增強免疫力並降低感染風險最務實的方法之一。藉由營養攝取,提升免疫力是健康根本之道。而傳統食補認為,喝「雞湯」能滋補養身,生病要喝、虛弱要喝、孕期要喝、產後當然也少不了!喝雞湯養生 滴雞精滋補效果更好因為雞湯富含優質蛋白質、必需胺基酸及多種維生素、礦物質及菸鹼酸等營養素,適合體質虛弱者補身;而不加一滴水,高溫逼出雞隻精華的「滴雞精」,滋補效果更優異。記憶中,媽媽都會在家自製滴雞精。一早上市場買隻溫體雞,現場請老闆將骨頭剁碎;回家後,在蒸盤上放兩支筷子,把雞攤開架在筷上;蒸個1~2小時,再撈掉油脂,才能取得珍貴滴雞精。烹調過程不加一滴水,而是利用高溫逼出雞隻精華,慢慢地滴出來那碗香濃「原汁」。媽媽總叮嚀,喝下一碗就是攝取了整隻雞的營養精華!隨著現代人生活型態改變,越來越多家庭無法空出時間煮雞湯、滴雞精,來為家人進補。 喝滴雞精 早晨空腹吸收效果佳隨著生活型態改變,對於時間就是金錢的現代人來說,熬煮雞湯耗時耗工,成了生活難事;且熬煮的雞湯,為了呈現香濃滑順口感,必需保留雞皮、雞油一同烹調,讓雞湯顯得油膩、熱量高。所以,越來越多人選擇購買可常溫保存的滴雞精,食用方便、即開即飲,不受時間地點限制,是健康者滋補強身、恢復元氣的絕佳選擇,輕鬆幫全家人補充營養及體力。何時喝滴雞精效果最好?專家建議,早晨空腹時飲用,吸收效果最佳;下午5點前,在有點餓又不會太餓的情況下,也是飲用好時機;除此之外,也適合進入副食品期的寶寶食用,當作雞高湯加入寶寶粥烹煮,美味又健康。(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圖文授權提供/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專案組)延伸閱讀: ·紅蛋比白蛋營養?一天只能吃一顆蛋? 營養師破解3大常見雞蛋迷思 ·雞打「生長激素」才長那麼快?含抗生素要少吃? 解析3個最常被問的雞肉迷思
-
2021-01-29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長期手腳冰冷如何改善? 中醫教2招驅寒保暖
寒流頻頻報到,各地氣溫溜滑梯!冬至過後,代表嚴冬來臨,可預見一波波冷氣團將持續來襲,這時,必須為自己與家人擬定良好保暖策略,維持身體氣血暢通,才能面對凜冽氣候,也能遠離疾病。面對持續下探的低溫,連暖暖包都大缺貨的時候,該如何為自己保暖呢? 衣著保暖重點 背宜常暖、胸宜常護 臺中慈濟醫院中醫師王嘉涵以養生十六宜的「背宜常暖」、「胸宜常護」,來建議大家衣著保暖重點。王嘉涵指出,督脈與足太陽膀胱經行走於背部,是固護人體、防範風寒入侵的第一道防線;任脈行走於胸前,是一身之氣運送輸佈的要點,且貫通心脈,是維持呼吸暢通、心跳有力的關鍵。除了外套外,不防在外套內多加件背心,以溫暖經絡、強化抵抗力。此外,任督二脈亦行走於脖子與頭部,抗寒時不可忽略。王嘉涵強調,帽子與圍巾搭配使用,對體弱的長輩更顯重要。除了胸背之外,他進一步說明,位在足底的腎經湧泉穴,又稱長壽穴,所以,外出時應注意足部保暖,務必穿襪、穿包鞋;在家時也可使用溫水泡腳、按摩足底,或搭配中藥足浴包泡腳。藥師胡仁珍表示,中藥足浴包製作很簡單,可在家自己做。熬煮足浴藥湯後,再把藥汁用溫水調和至40度左右、手可接受溫度,再裝入水桶或足浴機泡至小腿肚之上,只要15分鐘,就可以溫熱下肢穴道,活絡氣血,溫暖全身。胡仁珍進一步提醒,足浴過程中如果有頭暈不適症狀應立即停止,完成足浴也要趕緊擦乾雙足,穿上襪子保暖,才不會受風寒。 中醫足浴包輕鬆做藥材:艾葉3錢、桂枝3錢、乾薑2錢、紅花2錢、巴掌大生薑熬煮:以棉布袋裝入中藥材,包好綁緊;生薑拍打後備用;將藥包與生薑放入鍋中,加入1500~2000水,熬煮20分鐘,即完成足浴藥湯。 進補後出現這些症狀 當心補過頭 除此之外,在飲食上,王嘉涵建議,多數人喜歡天冷進補,但並不是每個人都適合藥膳補養,如果正在感冒、喉嚨乾痛、傷口發炎、血糖血壓不穩定,還有兒童,都建議暫時不要進補。排除不能進補的人,如果進補後出現口乾舌燥、大便秘結、冒痘痘、夜難眠的情況,就表示溫補太過應立即停止。而正在坐月子的產婦,進補時要特別注意酒的使用,建議不加酒烹煮,避免乳汁中含酒精,影響到新生兒腦部發育。王嘉涵呼籲,小兒與年長者是身體較脆弱的族群,冬日照護必須更加小心!小孩保暖不需要過多厚重衣物,長輩與糖尿病人泡腳時,要特別注意溫度掌控,避免燙傷。(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圖文授權提供/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黃慧玫、諮詢專家/臺中慈濟醫院中醫師 王嘉涵、臺中慈濟醫院中醫藥師 胡仁珍)  延伸閱讀: ·氣溫暴跌!手腳冰冷泡湯取暖 「6種NG行為」做了會出事 ·霸王級寒流來襲!怎麼穿? 超實用抗寒「穿搭公式」一次看
-
2021-01-26 醫療.中醫
十全大補湯功效與禁忌為何?1體質、4情況不適合吃
最近氣溫驟降了,很多婆婆媽媽們喜歡購買十全大補湯,就是想煮一鍋熱騰騰藥膳給家人進補,但吃了之後不會上火嗎?奇美醫學中心中醫部主治醫師黃千毓醫師表示,十全大補湯屬性溫補,當作禦寒藥膳,注意食用的量不要太多,並觀察食用後的身體反應,是否有上火的徵兆,若是不曉得自己適不適合進補,建議經中醫師診斷體質後再行調補,讓你吃得安心開心。 十全大補湯 氣血雙補藥方 黃千毓表示,十全大補湯原名為十全湯,到宋代《太平惠民和記局方》更名為十全大補湯,由四君子湯(人參、白朮、茯苓、甘草)合四物湯(川芎、當歸、芍藥、熟地)再加上黃耆、肉桂組合而成,四君子湯跟四物湯分別是補氣補血的藥方,兩方合用可以氣血雙補,如古籍記載的治諸虛不足、五勞七傷,久病虛損,本方適用於氣血兩虛引起的頭暈、疲倦、四肢不溫、月經不調等。 藥性溫補趨寒 誤用易上火黃千毓指出,十全大補湯的組成多是溫補的藥材,其中肉桂更是辛甘大熱之品,如果本身體質燥熱,或是體內濕熱蘊積之人服用,恐怕是熱上加熱,很可能有口乾舌燥、煩躁、難入眠、頭痛、大便乾結等上火現象。另外,如果正逢感冒、腸胃炎、月經來潮期間或有嚴重皮膚瘡瘍時,也不適合飲用。 辨證體質進補 補對效果佳現在有些民眾對藥膳存有疑慮,擔心子宮肌瘤患者服用四物湯會使肌瘤增大?對此,黃千毓說,人體是很複雜,要辨明原因再做治療處理,並非所有人都不能吃,主要依據體質做辨證,治療上有需要仍會使用。醫師還補充,雖然氣血兩虛可能會引起頭暈、疲倦、四肢不溫、月經不調等症狀,但是不等於有這些症狀是體虛。即使是體虛,還有細分氣虛、血虛、陰虛、陽虛等,只有補對地方,才能補得有效與健康。若是不曉得自己適不適合進補,建議經中醫師診斷體質後再行調補。 進補藥膳後 觀察身體反應 至於食療與藥方有何差別?黃千毓分享,雖說食藥同源,日常食療與藥用治療,最大的差別在於劑量。即使是食物都有其偏性,所以不可只偏好某些食物,否則長久下來也會影響身體平衡。因此,若以十全大補湯作為禦寒藥膳,注意食用的量不要太多,並觀察食用後的身體反應,有否前述的上火現象。慢性疾病患者更要注意血壓、血糖的變化。黃千毓提醒,選用肉類時,別忘了牛肉、羊肉為溫燥食材,雞肉、豬肉為平性食材,與十全大補湯一起搭配需要特別衡量,才能吃得安心開心。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延伸閱讀: ·感冒吃薑母鴨、麻油雞會變更嚴重? 真的母湯!醫授1帖「進補湯」禦寒抗風邪 ·天冷進補禦寒保暖? 不是每個人都能吃!醫揭「禁忌族群」恐爆血管
-
2021-01-24 科別.心臟血管
睡覺、脫衣都要注意!醫師揭天冷猝死3大危險時刻
台灣平地很少出現攝氏10度以下的低溫,最近全島如有冰凍大蕃薯,心肌梗塞及猝死案例頻傳。三軍總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祝年豐指出,天冷時最怕血管收縮、血液黏稠,只要做好保暖、多喝水等2件事,就能平安度過寒冬。身體缺水 提高血栓風險祝年豐表示,天氣一冷,人的惰性變高,只想窩在被子裡不想動,甚至連上廁所都懶,因此,許多人乾脆連水都不太喝,反正也不太渴,但如果身體缺水,加上久躺不動,血液就會逐漸黏稠,提高血栓風險。 建議白天至少飲用2,000c.c.至2,500c.c.開水,如果體型較壯,甚至可以喝到3,000c.c.的水。工作一段時間,就應走動一下或上上廁所。晚上過了10點之後,就盡量少喝水,以免凌晨尿急,除了影響睡眠品質,加上若沒注意保暖,還會有心血管疾病風險。睡覺不要開除溼機 易引發心血管疾病此外,適度調節溼度,可以提高室內溫度。有些人建議,人睡覺時不要開除溼機,以免人體內的水分也被除掉,祝年豐說,實際上沒那麼嚴重,頂多就是皮膚乾癟,眼睛不舒服。醫師建議,屋內除溼時,可以放1盆水、1杯水,就能改善過於乾燥所帶來的不適症狀。在使用電熱器、暖爐時,房間溫度變高,但會使身體局部血管擴散,如果從屋內走至屋外,必須更重視保暖,否則溫差較大,更容易引發腦中風等心血管疾病。臨床觀察,天冷猝死的3大危險時刻:脫光衣服、洗澡前後、睡眠當中,建議室內維持18至20度,不用太高,在室內活動、或窩在沙發看電視時,可以披著、蓋上小毯子來保暖,避免因溫差過大導致憾事發生。(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  延伸閱讀: ·天冷腳抽筋痛爆!怎麼辦? 除了伸展,還要常吃「3種食物」可改善 ·天冷進補禦寒保暖? 不是每個人都能吃!醫揭「禁忌族群」恐爆血管
-
2021-01-21 養生.聰明飲食
吃豬腦補腦、吃魚眼補眼…以形補形食療是真智慧還是以訛傳訛?
● 「以形補形」食療,營養是否到位是關鍵● 核桃護腦、番茄護心、魚眼補眼、薑顧胃● 豬腦補腦、大骨湯助高,比較沒營養邏輯冬天是國人進補旺季,坊間流傳「以形補形」作為養生保健的食療方法,即食物外觀只要長得像某個器官,就對這個器官有益。從現代營養科學觀點來看,哪些是真智慧?哪些是以訛傳訛的謠言?內湖國泰診所營養師張斯蘭表示,外觀並非決定食物是否有益健康的要素,「營養是否到位」才是判斷標準。核桃防失智 不可吃過量 最常見以形「可以」補形的食物,首推「核桃」,張斯蘭說,核桃像極了人體大腦,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1、B6營養素,對集中注意力很有幫助;吃對脂肪對大腦運作也相當重要,大腦內有60%的脂肪,核桃富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是護腦的重要成分,因此核桃是預防失智的聖品。不過,堅果類不可吃過量,以免發胖,張斯蘭建議,可按照衛福部國健署的健康餐盤指引,每天攝取免洗湯匙一匙分量即可。吃魚眼補眼 因含豐富DHA另一個以形可補形的食物是「番茄」,番茄切開後,像多個腔室的心臟,張斯蘭認為,番茄之所以可以保護心臟,其實是因為含有豐富的茄紅素,這個營養素可以預防心血管疾病,以及降低血壓,甚至可以預防攝護腺癌。「吃魚眼補眼」、「吃薑顧胃」,張斯蘭也相當認同,主要是魚眼含有豐富的DHA,是視網膜構造成分之一;薑有薑辣素,可暖胃促進血液循環,但吃太多會刺激胃酸分泌,攝取的分量上要小心。豬腦補腦 小心膽固醇 「豬腦補腦」、「熬大骨湯助高」等食療也很常見,張斯蘭認為,這比較沒有營養邏輯。以豬腦來說,豬腦內有相當高的膽固醇,不可吃過量,以免造成血管塞住;豬大骨的含鈣成分其實不高,一碗250cc的豬骨湯只能喝到5毫克的鈣,「不如喝一杯250cc的牛奶,就能攝取50毫克的鈣質。」除了以形補形的說法,還有「以色補色」之說,例如,黑芝麻含有豐富礦物質鐵和鋅,都跟頭髮黑色素生成相關,是有營養道理可循。防貧血 可吃紅肉、深綠蔬菜至於「喝紅酒可補血」,張斯蘭並不認同,紅酒的酒精成分其實會消耗很多維生素B群,影響血紅素的生成,紅酒主要成分雖是葡萄,但以成人女性建議每天攝取20毫克的鐵質來說,葡萄每一百公克才含0.1毫克的鐵,「水果其實不是鐵質主要來源。」不過,葡萄含有抗氧化的花青素,因此適量飲用紅酒,可預防冠心病。如果想要提升血紅素預防貧血,張斯蘭建議,可以多吃紅肉、豬肝、紅莧菜、深綠色蔬菜等食物。聯合報提醒您:飲酒過量,有害健康
-
2021-01-20 養生.抗老養生
「大寒」各種病毒活躍 多吃這類食物抵禦風寒邪氣
1月20日是24節氣的「大寒」。最近氣溫驟降,民眾對「大寒」威力有感覺了。在「立春」之前天氣酷寒,尤其在大陸北方,那種風雪飄飛,刺骨寒心的冷,更可以體會這節氣為何叫「大寒」了。大寒是一年中最後一個節氣,與立春相交接,所以飲食上與小寒也略有不同。此時也是年尾調整身體最重要的時刻,進補量應逐漸減少,以順應季節變化。古有「大寒大寒,防風禦寒,早喝人參、黃酒,晚服杞菊地黃丸」,這是古時農民在田裡勞動一年,到了冬末農閒為儲備來春體力的生活寫照。但現代人營養過剩,飲食高油、高糖,熱量常過多,高血壓、糖尿病患者宜注意熱量攝取,以免血壓、血糖飆高。在大寒的進補上,應適當地加進一些具有升散性質的食物為適應春天升發特性做準備。秀傳紀念醫院中醫部主任李維哲指出,「冬不藏精,春必病溫」,即寒冬時新陳代謝減緩,免疫力隨之下降,這時應做好冬季養生,養精蓄銳,培養明年健康體質根本。生活作息上應注意「早臥晚起,必待日光」,即早起運動的人,應看到太陽露臉,氣溫稍微回溫,並做好保暖防護再出門,免得溫差過大而受寒,或發生高血壓、中風、心肌梗塞等意外。不要吃冰冷的食物或喝冰涼飲料,涼性的菜蔬水果亦不宜多吃,才不會使人裡外皆寒,陽氣喪失。乾冷氣候,皮膚的水分與脂肪含量減少,皮膚變得乾燥敏感甚至皸裂,可多吃些含黏液質食物,如蜂蜜、木耳、海參、蹄筋等。如果患有冬季搔癢症,小腿紅癢脫屑,則宜塗抹乳液加以保養。大寒期間尤其是各種病毒最活躍的時節,也是感冒等呼吸道傳染性疾病高發期,應適當多吃一些溫散風寒的食物以防禦風寒邪氣的侵擾。日常飲食中常用的具有辛溫解表、發散風寒的食物有紫蘇葉、生姜、大蔥、辣椒、花椒、桂皮等。李維哲指出,感冒伴隨喉嚨痛、咳嗽時應避免吃補品,否則不僅會咳得更嚴重,聲音還會沙啞。「虛者補之,實者瀉之」,也就是說進補適合對象的體質是虛性的;而火氣大、咽乾口苦、嘴巴破、便秘等,體質過度亢進者屬實性體質,則需要處以瀉火法或涼補法。依中醫辨證原則,補氣類如人參、黃耆、白等;養陰補血類如生地、阿膠、當歸等。不少人認為既是補品,就有益無害,多多益善或補不得法,結果反而產生副作用。雖然冬日嚴寒,人體需要更多的能量來抵禦寒邪,藥膳宜溫補而忌寒涼。進補是要補體質虛的人,應依體質進補,一般體質大體分為燥熱與寒冷兩種體質。燥熱體質進補後會口乾舌燥的人,可以多喝開水,吃點綠豆湯、冬瓜湯等。另外,進補或吃火鍋去「大寒」時,飲食要有節制,切忌暴飲暴食。吃火鍋要適可而止,應該適量吃些饅頭、麵條、麵線等易消化的食物,隨時要注意胃腸保養。若能注意好年節前「大寒」的養生法則,那麼待陽氣升發的春季,人體新陳代謝開始旺盛,就可以過個稱心如意的牛年了。【諮詢/秀傳紀念醫院中醫部主任李維哲,記者張耀懋報導;出處/2009/01/17聯合報】(編註:文中受訪者職稱或有變更,敬請包涵)
-
2021-01-16 養生.聰明飲食
天冷吃火鍋血壓、血脂飆?專家點名火鍋地雷:湯底、醬料、油脂含量高!
今健康/郭家和 天冷吃火鍋當心血壓血脂飆 避開混濁湯底與高熱量醬料 天氣轉冷,民眾愛吃火鍋圍爐,同時又能暖胃進補。營養師提醒,火鍋料隱藏各種高熱量、高油脂的食材,攝取過量有可能對血壓、血脂、血糖造成不健康影響。營養師簡鈺樺說明,市面火鍋料不少屬於加工製品,如貢丸類、餃類等,鈉含量跟油脂含量都偏高,三高或慢性病患者吃火鍋時要特別注意。 簡鈺樺指出,吃火鍋要注意湯底選擇,一般而言較建議原味鍋、蔬菜鍋、昆布鍋,而麻辣鍋、酸菜白肉鍋不僅熱量高,含鈉量也偏高,容易升高血壓,若有腎臟疾病應該避免。高血糖族群則要注意,牛奶鍋、起司鍋的湯底容易升高血糖。營養師提醒,吃火鍋時盡量不要選擇太混濁的湯底,也可以在煮料前先喝湯,避免整鍋湯底最後充滿油脂、含鈉量甚至普林等。 此外,火鍋的沾醬選擇上,可以少量醬油為基底,搭配蔥、蒜、辣椒、香菜等辛香料即可。重口味的沙茶醬、花生粉醬、美乃滋醬料盡量避免。簡鈺樺說明,醬料容易隱含油脂與熱量,如一湯匙花生粉就超過45大卡以上,有些醬料製程中會加入糖粉或泡在沙茶中,一不注意容易吃下過量油脂。 吃火鍋也可以不發胖?營養師教4招減少油脂攝取 如果正在減肥或體重控制,吃火鍋時可注意幾個原則,減少熱量超標。簡鈺樺建議,可以將火鍋丸類換成青菜類,丸類1-2顆熱量高達50至100卡,青菜煮熟後半碗約25大卡為一份(未考慮吸附湯底熱量),還可補足外食族平日少吃到的青菜。此外菇類、木耳、海帶相較於葉菜類不易吸收油脂,也是吃火鍋時可搭配的蔬菜選擇。 肉類和蛋白質選擇上,盡量避開梅花肉片等白色油脂比例過高的種類,可選擇魚肉、雞肉等等。豆類食材可以板豆腐或嫩豆腐,取代容易吸附油脂湯汁的凍豆腐與百頁豆腐。就能減少熱量與油脂攝取量。 吃火鍋搭配澱粉類主食時,建議採取份量代換。簡鈺樺解釋,如果已經吃到南瓜、芋頭、冬粉等食物,可直接替換該餐的白飯量。麵條類則推薦烏龍麵較不易吸附湯汁。相反地,冬粉雖然熱量低,但易吸附湯汁和油脂,吃火鍋時可以先煮冬粉,避免浸泡在煮過各種料的湯汁中,吃下太多油脂。 高普林火鍋料比海鮮更危險?痛風族群少吃這幾樣 海鮮火鍋受到不少人喜愛,痛風族群吃火鍋除了注意海鮮份量,更要避免熬煮、燉煮過久的湯底。此外,小火鍋常見豬腸、內臟類也是高普林食物。加工品與貢丸類,油脂含量偏高,易阻礙尿酸排出。簡鈺樺建議,痛風族群煮火鍋時,除了注意高普林之外,還要有蛋白質不過量攝取的觀念,肉類、魚類、豆製品不要大量攝取,避免影響身體尿酸。 冬天進補除了火鍋之外,國人也愛吃薑母鴨、燒酒雞、羊肉爐等料理。營養師提醒,薑母鴨、羊肉爐的湯底也含有高普林,痛風患者應避免攝取。糖類也是痛風患者容易忽略的地雷,尤其民眾吃火鍋喜歡搭配蜂蜜水、檸檬水等飲品,這類飲料皆含有高果糖糖漿,一樣會升高尿酸導致痛風發作,有相關疾病的民眾還是要多加注意。 《延伸閱讀》 .冬季進補先看「自己缺什麼」,中醫:補錯恐傷身,台灣以滋陰潤燥為佳 .冬日進補之際在立冬!立冬進補暖身贏在起跑點,這3種人更要補!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1-16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寒流來也不怕!中醫師傳授低溫保暖秘訣,還能調整體質遠離疾病
寒流頻頻報到,各地氣溫溜滑梯!冬至過後,代表嚴冬來臨,可預見一波波冷氣團將持續來襲,這時,必須為自己與家人擬定良好保暖策略,維持身體氣血暢通,才能面對凜冽氣候,也能遠離疾病。面對持續下探的低溫,連暖暖包都大缺貨的時候,該如何為自己保暖呢?臺中慈濟醫院中醫師王嘉涵以養生十六宜的「背宜常暖」、「胸宜常護」,來建議大家衣著保暖重點。王嘉涵指出,督脈與足太陽膀胱經行走於背部,是固護人體、防範風寒入侵的第一道防線;任脈行走於胸前,是一身之氣運送輸佈的要點,且貫通心脈,是維持呼吸暢通、心跳有力的關鍵。除了外套外,不防在外套內多加件背心,以溫暖經絡、強化抵抗力。此外,任督二脈亦行走於脖子與頭部,抗寒時不可忽略。王嘉涵強調,帽子與圍巾搭配使用,對體弱的長輩更顯重要。除了胸背之外,他進一步說明,位在足底的腎經湧泉穴,又稱長壽穴,所以,外出時應注意足部保暖,務必穿襪、穿包鞋;在家時也可使用溫水泡腳、按摩足底,或搭配中藥足浴包泡腳。藥師胡仁珍表示,中藥足浴包製作很簡單,可在家自己做。中藥足浴包熬煮足浴藥湯後,再把藥汁用溫水調和至40度左右、手可接受溫度,再裝入水桶或足浴機泡至小腿肚之上,只要15分鐘,就可以溫熱下肢穴道,活絡氣血,溫暖全身。胡仁珍進一步提醒,足浴過程中如果有頭暈不適症狀應立即停止,完成足浴也要趕緊擦乾雙足,穿上襪子保暖,才不會受風寒。中醫足浴包藥材:艾葉3錢、桂枝3錢、乾薑2錢、紅花2錢、巴掌大生薑熬煮:以棉布袋裝入中藥材,包好綁緊;生薑拍打後備用;將藥包與生薑放入鍋中,加入1500~2000水,熬煮20分鐘,即完成足浴藥湯。除此之外,在飲食上,王嘉涵建議,多數人喜歡天冷進補,但並不是每個人都適合藥膳補養,如果正在感冒、喉嚨乾痛、傷口發炎、血糖血壓不穩定,還有兒童,都建議暫時不要進補。排除不能進補的人,如果進補後出現口乾舌燥、大便秘結、冒痘痘、夜難眠的情況,就表示溫補太過應立即停止。而正在坐月子的產婦,進補時要特別注意酒的使用,建議不加酒烹煮,避免乳汁中含酒精,影響到新生兒腦部發育。王嘉涵呼籲,小兒與年長者是身體較脆弱的族群,冬日照護必須更加小心!小孩保暖不需要過多厚重衣物,長輩與糖尿病人泡腳時,要特別注意溫度掌控,避免燙傷。報導/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黃慧玫 圖片設計/Kato 諮詢專家/臺中慈濟醫院中醫師 王嘉涵、臺中慈濟醫院中醫藥師 胡仁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