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癌(白血病)
白血病就是血癌,是一種造血細胞的惡性增生性病變。病人的骨髓造血系統產生大量不成熟、無法正常工作的白血球,造成正常的血小板、紅血球、白血球減少。
- 症狀: 貧血 皮膚點狀出血 皮膚青腫 發燒 淋巴結腫大 骨頭疼痛 關節痛 牙齦腫脹 肝脾腫大 頭痛 嘔吐 心包膜積水 肋膜腔積水 心臟衰竭 呼吸困難 心跳加快 有倦怠感 體重減輕 帶狀皰疹 肺炎
- 併發症: 癌細胞轉移(淋巴結、脾藏、肝藏、中樞神經系統) 腦出血昏迷 腸胃道大出血休克 敗血症 心肺衰竭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白血病就是血癌,是一種造血細胞的惡性增生性病變。病人的骨髓造血系統產生大量不成熟、無法正常工作的白血球,造成正常的血小板、紅血球、白血球減少。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是成人最常見的白血病,它是骨髓未成熟的造血細胞增生,堆積在血液及骨髓的癌症,這些不成熟的造血細胞可分化成各種不正常的白血球、紅血球、及血小板。診斷時,骨髓中這些不成熟的壞細胞要佔百分之二十以上,才能確診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
白血病俗稱血癌,是因骨髓或其他造血器官產生大量不正常的血球,抑制正常的造血功能,導致發燒、出血、貧血等症狀,其中依病程發展速度和癌細胞成熟度分為急性與慢性,再依細胞的來源及形態特徵分為淋巴性與骨髓性。不僅是癌症死亡率第九位,更是小兒癌症第一位。 急性白血病比慢性白血病嚴重,疾病表現複雜不易處理,若無積極治療,將於數月甚至數週內死亡。此外,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好發於兒童,即使有高達8.5成可完全治癒,但復發後治療成效不佳,成人則大多預後較差,多倚靠骨髓移植。 急性白血病常有貧血、發燒、出血傾向,以及不明原因的體重減輕,淋巴性又常伴隨淋巴腺或脾臟腫大,兒童則易骨頭疼痛,如腿骨及胸骨疼痛。
骨髓纖維化是一種罕見疾病,以美國的統計為例,其患病率為十萬人中之1.5人。此疾病屬於骨髓增生性腫瘤(Myeloproliferative Neoplasms, MPN)中的三項疾病之一,分為原發性與繼發性。也被認定為一種容易轉變成白血病的疾患,世界衛生組織將其定義為癌症,因此在台灣,骨髓纖維化廣泛亦可說是易轉變成血液癌症的一種疾病。罹患此疾病的患者,平均存活時間僅有3-6年。
在國人十大癌症中排名第九,是淋巴組織的惡性腫瘤之一,在台灣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的發生率遠高於何杰金氏淋巴瘤,約為9:1,近年患者有逐年增加情形,隨著年齡增長發生率愈高。 淋巴系統負責人體的免疫功能,B細胞製造免疫球蛋白來對抗致病原,T細胞和NK細胞則是透過不同機制消滅致病原。因此被感染時局部的淋巴結可能會腫大,而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就是淋巴細胞轉變成癌細胞的疾病。 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的治療方法與效果,依據細胞的種類有所不同。預後狀況也依惡性度而定,低惡性度淋巴瘤5年存活率達8成以上;高惡性度淋巴瘤侵襲性較高,對化療反應好,但存活率隨期別增高而降低,有6成的病人在治療後能達長期存活。 非何杰金氏淋巴瘤會發生在各種器官上,症狀多樣化,常見的有局部或全身有淋巴結的地方無痛性腫大,例如頸部、腋下、鼠蹊等;另外,也會因肝脾腫大造成腹脹腹痛;侵襲呼吸道則有咳嗽、呼吸困難;侵襲腸胃道系統會出現潰瘍、出血、穿孔、消化不良等症狀。 侵襲到骨髓會有貧血、出血;神經症狀如頭痛、運動或感覺異常、疼痛或神智異常等。但無論侵襲何種部位,都常伴有發燒、體重減輕、夜間盜汗等症狀。 以下是常見6大症狀: 燒:發燒38度以上,發燒至少連續14天,通常是下午或傍晚 腫:身體出現不痛的一個或多個淋巴腫塊 瘦:體重不明減輕,6個月內減少10%的體重 汗:夜間盜汗 癢:皮膚出現紅疹騷癢 咳:咳嗽、呼吸急促困難 淋巴組織存在於身體的許多部位,所以淋巴瘤可以發生在淋巴結以外的任何其它器官,如胃、口咽、鼻腔等,也會轉移至骨髓或其他器官,如肝,肺等。
多發性骨髓瘤是一種惡性腫瘤,因體內漿細胞異常增生所致,漿細胞是白血球之一,故此疾病屬於血液癌症。骨髓瘤常見於骨髓外之硬骨上,且會擴散至全身各處的骨骼、骨髓,故稱為「多發性」骨髓瘤。漫布各處的腫瘤會破壞患者骨骼組成,進而導致骨痛、骨折與高血鈣等症狀。骨髓瘤好發於年長者,近20%患者是無症狀或輕症狀患者;若屬於第三期卻沒有接受標準治療的患者,其存活時間平均僅有7個月。
腦膜炎是指腦部及脊髓周圍的腦膜受到微生物感染或是其他原因所引起的發炎反應,會導致重症與死亡。 依病原體不同大致可分為四種:細菌性腦膜炎、病毒性腦膜炎(無菌性腦膜炎)、結核性腦膜炎、黴菌性腦膜炎。 症狀有發燒、頭痛、神智不清和脖子僵硬等,須以抗生素連續治療,及合併其他治療。 預防方式有維持勤良好衛生習慣、勤洗手、在多人場合注意室內通風、適當接種疫苗。
想看看,一個有效的抗癌治療,如果因為副作用,導致治療中斷,或病人不願意繼續接受治療,這會是多可惜的事,癌因性疲憊症,就是最常阻礙治療進行的原因之一。 癌因性疲憊症,簡稱「癌疲憊」,是一種與癌症本身或癌症治療相關、讓人持續困擾且主觀感受到的疲勞感,這種疲勞感或身體耗弱感,涵蓋身體上、情緒上、甚至是認知上,而且這些感覺,不成比例的高於近期之身體活動量,影響到正常生活。例如: 無法處理家庭日常事務,甚至連洗澡、如廁等基本的自理活動也變得困難;也可能影響到正常進食,導致營養攝取不足;影響情緒,導致憂鬱失志;甚至因身體過於虛弱,被迫延遲或中斷治療,這都可能讓狀況惡化。 根據2015年針對台灣北、中、南共23所醫療院所的研究調查指出,92%台灣癌症病人具有癌因性疲憊症問題,甚至超越睡眠困難、疼痛、食慾不振、憂鬱,成為最令人困擾的症狀。 這個症狀,不只發生在正在接受治療的患者,更頭痛的是,有些病人的癌疲憊並不會隨著治療結束而消失,如果不加以妥善處理,甚至可能會日益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