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20 焦點.健康知識+
搜尋
退伍軍人症
共找到
3
筆 文章
-
-
2020-05-15 科別.皮膚
天氣熱猛吹冷氣消暑 小心這種病可能纏身!
一到夏天,悶熱的天氣讓原本就不需要外出的文莉,更喜歡躲在辦公室內吹冷氣,即使是中午吃個飯或去銀行辦點私事,短短的路程結束,也一定會找個有冷氣開放的餐廳或商店吹冷氣納涼。糟糕的是,當她下班回到18層樓高的住家時,一進門仍然是先打開空調,一整天下來,幾乎時時刻刻都在冷氣房中度過,漸漸地,她發現自己幾乎耐不住酷熱了。奇怪的是,最近文莉只要一進入冷氣房後,就開始出現偏頭痛、肌肉痠痛、眼睛乾澀等種種症狀,渾身都不對勁。直到醫院檢查後才發現,原來自己是得了「空調不適應症」。 什麼是空調不適應症(冷氣病)?所謂的「空調不適應症」,指的是因為空調設備所引發的種種不適症狀,在這些症狀中,最常見的除了經常性的肌肉痠痛、下肢無力、頭痛、口乾舌燥、咳嗽或類似感冒症狀等。這些經由空調所引發的疾病,很多人把它統稱為「冷氣病」,雖然醫學上並沒有真正定義冷氣病的名稱,但只要跟空調相關,因為冷氣吹過度所造成的不適現象,就可歸類為「冷氣病」。 導致冷氣病三大因素馬偕醫院家醫科主任鄒孟婷指出,如果將導致冷氣病的原因做一歸類,大致可以分成體質、環境內的溫濕度及室內空氣流通度三大因素。1.以體質來說,空調中暗藏的塵蟎容易誘發過敏氣喘,如果溫度又低,就會產生冷過敏,出現類似感冒的症狀,如鼻塞、頭痛等,「尤其是本身就有過敏體質且年紀較大的人,這些症狀就會更為明顯。」鄒孟婷說明。2.由於大樓內的空調冷氣多半不流通,這時只要有一人出現感冒症狀,很容易就會傳染給身旁的同事。甚至也曾有研究發現,空調主機本身因為儲水、溫度又適宜細菌孳生,因此常成為細菌、黴菌的溫床,而這些細菌性感染疾病又以綠膿桿菌、棒狀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居多。此外,前一陣子甚囂塵上的「退伍軍人症候群」,也是因空調冷卻水塔3.冷氣房中的溫度調節也關乎上班族的健康,由於長時間處於低溫下,身體的微血管就會自然收縮,肌肉緊繃,使得新陳代謝變慢,腸胃功能也減弱,連帶影響了消化及循環的功能,若再加上坐在出風口下方,或是身體某些部位經常性的受到冷風直接吹襲,就容易引起如頭、肩、關節等疼痛。 多運動 進入冷氣房時先緩衝除了溫度過低可能造成的影響外,長時間開冷氣也會降低環境中的濕度,令人產生不適,影響最大的就是老年人、隱形眼鏡族、電腦族及異位性皮膚炎的患者。鄒孟婷指出,上班族若常覺得眼睛乾澀時,建議不要長時間戴隱形眼鏡,且使用電腦時,也必須適度的休息,讓眼睛稍微眨眼休息一下。但預防「冷氣病」的最好方式,仍是以調整吹冷氣的時間,最適當的室內濕度則是維持在60度左右,而冷氣的溫度也要調控在25~26℃之間。「只要每天花個半小時到一小時的時間讓自己運動流汗一下,就可以讓體溫調節中樞恢復到正常的範圍。同時,下班回到家,或是在夜晚睡覺時,也不妨設定冷氣的舒眠裝置,不要直接吹冷氣到天亮,最好可搭配電風扇,開窗吹吹自然風比較好。鄒孟婷建議。一旦出現類似感冒的冷氣病相關症狀時,可以先喝熱飲並搭配熱敷肩頸,倘若座位無法調整,則可戴上口罩、或把溫度轉低、讓出風口稍微轉向不要對著吹。甚至也可以試試在進入冷氣房時,先去茶水間喝口水或上個廁所,也就是先到沒有冷氣的地方緩衝一下,讓身體稍稍適應溫度差異後,再進入辦公室,這樣也可避免血管急速收縮而引致的頭痛困擾。冷氣房內雖舒適,但經由密閉空間中所傳播的病菌速度也快,因此建議辦公室內使用空調時,偶爾仍要將門窗開個小縫,讓空氣對流,才不會讓病菌散播太快速,當然,也必須多喝水,可避免脫水的現象對健康造成負擔。 預防冷氣病小提醒1.每天抽空運動,讓自己流汗。2.少戴隱形眼鏡、適度眨眼或閉目休息。3.戴口罩並多喝水保持喉嚨濕潤。4.冷氣房內放一件長袖外套或大披肩等保暖衣物。5.在桌上放一杯水,調節週圍環境的濕度。6.分段穿梭室內室外,減緩頭痛的發生機率。延伸閱讀:立夏高溫破30°C! 「人仙仙」頭昏沉重,4撇步防中暑 熱到快中暑 刮痧解暑人人都適合嗎?  
-
2020-02-15 新聞.科普好健康
傳染病命名學問大 新冠肺炎怎麼來的?
中國武漢爆發不明原因肺炎,禍首確認為一種新型冠狀病毒。之前曾有人預測,世界衛生組織(WHO)會不會比照同樣由新型冠狀病毒引起的「中東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感染症」,把這個新疾病命名為「武漢呼吸症候群冠種病毒感染症」?結果,病毒國際命名委員會將病毒正式命名為「SARS-CoV-2」,世界衛生組織也宣布新冠肺炎的正式名稱為「COVID-19」,CO代表冠狀,VI代表病毒,D代表疾病。傳染病命名難離政治文化因素疫情集中於中國武漢,名稱卻如此「去中國化」。許多媒體朋友問我,人類傳染病的命名是否也有政治因素?其實歷史上諸多傳染病的命名,一直離不開政治文化因素,某些帶有國家、區域、動物名稱的命名,也曾引起許多的國家和人民抗議,甚至導致無辜動物遭受不必要的撲殺,也容易讓人誤以為疫情僅限於某些區域。傳染病命名受政治波及的例子,最知名可說是1918年H1N1流感。當時全世界五億人感染,其中五千萬到一億人死亡,被稱為「西班牙流感」。因為當時正值一次世界大戰,參戰各國為避免打擊士氣,封鎖流感疫情相關新聞。西班牙當時未參戰,而且國王也得到了流感,各國便趁機把這次疫情命名為「西班牙流感」。病名汙名化惹議一旦通用很難改曾經抗議命名未果的傳染病,還有「退伍軍人症」。1976年夏天,美國退伍軍人在費城辦聚會,釀成221人肺炎、34人死亡,後來美國疾管中心確認是會場水源受病原菌汙染所致,命名為退伍軍人菌。美國退伍軍人相關團體曾抗議,但傳染病名稱一旦通用就很難更改。近年因傳染病或病原命名引起抗議,並且受到正面回應的,有兩個例子。2013年頂尖醫學期刊「刺胳針」提到有種超級細菌可能造成全球性威脅,研究人員因部分感染者有印度旅遊史,將之命名為「新德里一型」,引發印度公衛醫學專家群起震怒砲轟,雜誌編輯公開道歉。MERS-CoV改變全球命名原則中東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感染症(MERS-CoV)的出現,則是改變全球命名原則的關鍵。2012年9月出現全球第一例後,因個案大都曾去過中東,WHO以「中東」命名。中東多國高度不滿,向WHO抗議,WHO遂於2015年公布疾病命名新原則,希望最大程度地減少疾病命名對國家、經濟、人民和動物的不必要負面影響。檢驗技術不發達的年代,很多疾病的命名會帶入最早發現的國家、最早發現的科學家名字或國籍。例如,日本腦炎是因最早於在日本分離出病原體、德國麻疹是由德國醫師區辨出疹特殊性、伊波拉病毒最早發生於西非剛果的伊波拉河流域;挪威的漢生醫師發現導致痲瘋病的痲瘋桿菌,因此痲瘋病又稱為漢生病。現在檢驗技術已經進步、快速許多,就可以直接以病毒本身的性質來命名。以這次的冠狀病毒為例,8小時可完成廣泛的冠狀病毒核酸檢測,一天可以做出基因定序。WHO這次根據病毒的類別和發現年分來為新冠肺炎病毒命名,可謂相當精確,亦避免了不必要的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