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21 該看哪科.婦產科
搜尋
輸卵管
共找到
73
筆 文章
-
-
2020-07-17 該看哪科.婦產科
輸卵管結紮後想再受孕? 奇美醫:目前可採2種方式
輸卵管結紮是常被使用的避孕方法,但結紮之後若想再次懷孕,目前僅有2種方式可以達成,包括試管嬰兒及輸卵管重建,奇美醫學中心婦產部主治醫師何坤達指出,過去20多年來,奇美醫院幫助上萬例的人工授精與7、8千例的試管嬰兒,但依台灣人工生殖法規定,並非所有伴侶都能使用人工生殖,對於這群病人來說,輸卵管重建大概是唯一可行方法。何坤達說,一名43歲已結紮的女性,因想再次懷孕,到奇美醫學中心生殖醫學科門診求診,初步檢查無其他異常,評估需求及所有可能性、說明優缺點之後,她接受腹腔鏡輸卵管重建手術,術中確定兩側輸卵管除了先前結紮處其餘外觀正常,醫師將結紮處移除之後,以極細的縫線將兩端吻合,手術時間約2小時,術後吻合面平順輸卵管通暢,出血量極少,為極成功的案例。何坤達表示,輸卵管重建手術需要切除異常阻塞部分,再將兩端健康的管徑對接,因輸卵管並不是大的器官,先前開腹重建輸卵管手術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做到精準對齊縫合都需要使用到顯微手術器材。何坤達說,過去成功幫助約上萬例的人工授精與7、8千例以上的試管嬰兒,但因為並非所有人都能符合人工生殖的條件,所以此類輸卵管重建手術有其必要性,術後成功率取決於結紮位置,年紀越輕及健康輸卵管長度越長則成功率越高。在足夠技術及技巧下,使用腹腔鏡重建輸卵管可達到微創手術恢復速度快、出血少、組織傷害少及不易沾黏的好處,對於想多次懷孕的女性來說,跟試管嬰兒比較,輸卵管接合後可自然多次懷孕,整體花費較試管嬰兒節省不少。
-
2020-07-09 科別.婦科
少女常腹痛 處女膜閉鎖經血造成
南投14歲少女最近1個月常腹痛,解尿也疼痛尿不出來,在兒科就醫治療沒有緩解,經到南投醫院以超音波檢查,發現腹部有15公分骨盆腔囊腫,因少女未有月經,醫師確診為處女膜閉鎖,以造口手術讓經血排出,也恢復排尿功能。南投醫院婦產科醫師黃子菲說,這名少女從初經以來經血就累積在體內,瘀積經血長期在子宮、雙側輸卵管及陰道,造成骨盆腔囊腫,進而壓迫到膀胱及尿道,造成解尿困難,再不處理壓迫到輸尿管恐造成腎水腫,影響腎臟功能。醫師以手術方式把閉鎖處女膜做造口,將蓄積的經血引流出來,體內累積已多達1200毫升經血,醫師推論應該1年前就開始初經。黃子菲說,處女膜閉鎖發生率大約在千分之一至兩千分之一的活產女嬰,新生兒生殖孔道較小,不易發現,很可能在青少女時期發現;臨床症狀有腹部慢性疼痛、背痛、周期性疼痛、無月經、尿滯留及解尿困難,內診可發現處女膜無開口,並鼓脹透著藍紫色。黃子菲提醒家長如果發現第二性徵如乳房發育、腋毛及陰毛已生長,但月經遲遲不來,可考慮至婦產科進一步檢查。
-
2020-07-08 科別.婦科
月經痛得死去活來 原來是子宮內膜異位
經痛是許多女性的夢魘,往往會出現下腹緊脹、腰痠背痛等症狀,嚴重時甚至影響生活。一位年約30歲的女性,每次經痛都會痛得死去活來的,被診斷為「原發性經痛」,經手術卻發現,她的骨盆腔長滿子宮內膜異位組織,導致骨盆腔沾黏,輸卵管也受影響,不孕機率增加。經痛分原發性與續發性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婦產部生殖醫學中心主治醫師王呈瑋表示,別以為經痛忍過去就沒事了,經痛可能伴隨著子宮內膜異位症、子宮肌瘤等。經痛分為原發性與續發性,前者為不明原因引起,後者為子宮內膜異位症、巧克力囊腫等疾病引起。王呈瑋指出,雖然原發性經痛原因不明,但多數是檢測上的限制,無法立即診斷,上述案例即是超音波無法發現的子宮內膜異位症,被診斷為原發性經痛。此外,經痛的疼痛程度,並不會與子宮肌瘤的大小成正比,女性朋友別誤以為肌瘤愈大會愈痛。治療方法取決是否生產改善經痛必須先找出根本的原因,王呈瑋表示,治療方法會取決於患者後續生產計畫,若有生育打算,建議以保守治療,不動刀為主,若是沒有生育計畫,則建議動手術,確認病灶,也有些女性會選擇服藥,採疼痛控制,等到停經直接解決經痛的症狀。中醫認經痛是氣滯、血瘀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傳統醫學科主治醫師楊佩鈺說,站在中醫角度,經痛通常是氣滯、血瘀,會引起腰痠背痛則被認為是腎虛,經痛幾乎是台灣多數女性的痛,想解決氣滯、血瘀,除了透過中醫藥物治療,運動也是改善方法之一。楊佩鈺指出,根據國外研究調查,女性維持每周3次、每次30分鐘的運動習慣,約有20%的女性可以改善經痛的症狀。此研究也顯示循環不佳,恐是增加經痛風險的原因之一。涼性食物也會出現經痛楊佩鈺說,中醫認為有許多涼性食物,可能增加氣滯血瘀,但並非每位女性都受影響,建議女性多觀察自己,經期前若曾吃冰或是吃瓜類、大白菜等,當經期來潮時確實出現經痛,就表示該類食物恐造成影響,建議避免食用。
-
2020-07-08 科別.婦科
被經痛折磨到不成人形 開刀竟是滿滿子宮內膜異位組織
經痛是許多女性的夢魘,下腹緊脹、腰痠背痛,經痛嚴重時甚至影響生活。一位年約卅的女性,每次經痛都感受到悶痛感,被診斷為「原發性經痛」,手術卻發現骨盆腔長滿子宮內膜異位組織,因長期未發現,導致骨盆腔沾黏,輸卵管也受影響,增加不孕機率。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婦產部生殖醫學中心主治醫師王呈瑋表示,別以為經痛忍過去就沒事了,經痛可能伴隨著子宮內膜異位症、子宮肌瘤等。經痛分為原發性與續發性,前者為不明原因引起,後者為子宮內膜異位症、巧克力囊腫等疾病引起。王呈瑋表示,雖然原發性經痛原因不明,但多數是檢測上的限制,無法立即診斷,上述案例即是超音波無法發現的子宮內膜異位症,被診斷為原發性經痛。王呈瑋也表示,經痛的疼痛程度,不與子宮肌瘤的大小成正比,女性別誤以為愈大會愈痛。改善經痛必須先找出根本的原因,王呈瑋表示,治療方法則會取決於患者後續生產計畫,若有生育打算,建議以保守治療,不動刀為主,若是沒有生育計畫,則建議動手術,確認病灶,也有些女性會選擇服藥,採疼痛控制,等到停經直接解決經痛的症狀。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傳統醫學科主治醫師楊佩鈺說,站在中醫角度,經痛通常是氣滯、血瘀使腰痠背痛則被認為是腎虛,經痛幾乎是台灣多數女性的痛,想解決氣滯、血瘀,除了透過中醫藥物治療,運動也是改善方法之一。楊佩鈺說,根據國外研究調查,女性維持每周3次,每次30分鐘的運動習慣,約有20%的女性可以改善經痛的症狀。此研究也顯示循環不佳,恐是增加經痛風險的原因之一。楊佩鈺說,中醫認為有許多涼性食物,可能增加氣滯血瘀,但並非每位女性都受影響,建議女性多觀察自己,經期前若曾吃冰或是吃瓜類、大白菜等,當經期來潮時確實出現經痛,就表示該類食物恐造成影響,建議避免食用。
-
2020-07-06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病人說了些什麼,醫師聽到些什麼?」讀後心得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醫者的自省」,由三位資深醫師誠懇道出行醫過程對某些特別個案的反思。婦產科醫師對癌症病人的延遲診斷、麻醉科醫師在生死關頭需作瞬間的抉擇、放射科醫師在醫院定期討論會主動提出自己認為需要檢討的錯誤。透過他們坦然追述專業的困難抉擇,希望社會大眾能更了解醫者的內心世界。身為一位男性的婦產科醫師,與病人溝通的細膩度和複雜性要較其他科別大。溝通技巧的學習更是不能到進入臨床時才開始。曾自認在診間總能耐心傾聽病人的主訴,正確的診斷與治療,建立互信的病醫關係。而在醫學系畢業的第27年,因由這個案例讓我深刻反省,也悟出「 病醫溝通」真是一門永無止盡的學問。這是一位40歲個性開朗未婚女性,在美國完成大學至博士學位,未曾有性行為。回台灣後,和家人都是本院門診固定諮詢及健檢的病人。她在2018年8月因為不規則的月經週期及健檢婦癌腫瘤指數CA125偏高而求診,當時經期間隔為2至4個月,且通常超過10天才結束,但經血總量不多。CA125值升高到500多,正常值要低於35。安排骨盆腔超音波檢查,發現子宮內膜厚度稍微増加至12毫米,而建議病人在麻醉下經陰道行子宮內膜搔刮切片手術。執行此手術的目的是要確立子宮內膜是否病變,必須經過處女膜才能取得內膜組織。她也了解處女膜只存在於少數人舊觀念的象徵意義,而同意接受此一手術。不過隔天由母親陪同再回診間討論,希望先嘗試中藥調經,然後密集超音波及腫瘤指數追蹤。神奇的服用中藥後,一個月後超音波檢查及CA125指數是正常值28。於是她持續服用中藥且規律的間隔3至6個月回診,討論月經週期及症狀,也以超音波和CA125檢查追蹤。一直到2019年11月健檢,另外有二項腫瘤指數(CEA及CA199)也升高,進而安排胃鏡、大腸鏡及全身電腦斷層,懷疑子宮內膜及右側卵巢囊腫。此時再與病人和母親討論內膜切片的必要性,她們仍堅持先將中藥停止服用後再追蹤。當然疾病的徵兆並未再次改善,在2020年5月終於行診斷性子宮內膜切片手術,確診為子宮內膜癌。接著執行完整分期手術摘除子宮及兩側卵巢輸卵管,骨盆腔及主動脈淋巴腺清除術。目前術後化學治療中。假如在一開始看診能說服病人及母親接受切片診斷,就能及早開始治療得到最佳的結果。回顧這近兩年診治病人過程中,病醫溝通和互信究竟出了什麼問題?讀起最近黃達夫醫學教育促進基金會與天下文化合作出版,由丹妮爾·歐芙莉醫師著作的「病人說了些什麼,醫師聽到些什麼?」(What Patients Say, What Doctors Hear)一書,重新思考如何讓診間出現有意義又清楚易懂的病醫對話。歐芙莉醫師為紐約大學醫學院教授級臨床教師,行醫已二十多年。當她著手寫書時,曾徵求到許多病醫之間的故事,但她很快發覺這樣只是敍事,應從文獻研究尋找。紐西蘭學者莫根的研究是先錄下門診影像,之後立即對醫師及病人做個別訪談,並分別錄下訪談過程。審視三份影片後,最令人吃驚的結果是:醫師和病人不就是面對面坐著講話,怎麼一直以來,兩個人都不在同一空間?也就是說每個人的知識和經驗各是一片背幕,彼此交談時,都是織進自己那一片背幕,透過這片背幕過濾訊息。在整本書的十六個章節中,作者用活潑動人的筆觸,清楚說明乍看之下平凡又微不足道的「溝通」,才是行醫之道應有的核心。她在第五章「出於滿腔善意」,描述醫師常使出渾身解數,一心一意要讓病人配合醫囑。有些醫師會説之以理,動之以情,「推銷」配合服藥的好處;有些醫師對病人念念叨叨,曉以大義;有些會恐嚇,搬出一表串可怕的病症,要他們等著瞧;更極端的是,醫生告訴病人如果不聽話,就去找別的醫師算了。但正如大家所知(當過父母的人也都知道!),重複碎念一樣的事情,很少可以達到預期的效果。不過眾醫師似乎還是講了一次又一次,無視沒什麼好結果的事實。在第十二章「醫學術語何其多」,提到醫療場域中有太多行話,醫師必須彈性使用語言,並思索自己話語的效果,太多焦慮可能會令人難以招架。但適度的焦慮,得以協助病人更有效面對嚴重的疾病。英國心理學家奧頓説道:大家用詞習慣並不一致,童年、文化、家庭背景、所處情境各不相同。醫師了解的專業知識與用語,病人可能如鴨子聽雷;至於病人的症狀,醫師未曾經歷且每個人對於病痛的反應不一。另一方面,目前愈來愈多醫護人員傾向使病人感到滿意,部分原因是注重病醫關係中的人性層面,這是好事,但部分原因也是醫療業愈來愈關注商業層面,致力讓病人滿意,在候診區設置高檔咖啡店成了一線要務,這樣是否會帶來負面後果?醫師必須找到最佳撃球點,協助病人釐清事態的嚴重性,但不把他們硬逼到絕路。書中對於醫學生教育的部分,我也很有感觸。在醫學院裡,通常不會學到溝通、同理心、建立關係這類技巧。它通常被視為附加課程,被病理學、生物化學、外科、心臟科、產科及小兒科等主角,擠壓到邊邊角角,精確直接的科學才是醫師必須熟習鞏固的領域,而這些比較軟性的技巧嘛,就很理所當然被忽略。但是在醫學領域裡,傾耳聆聽是個永無止盡的過程。陪伴病人經歷這些艱苦萬分的時期,正是醫學最真實的原貌。作者歐芙莉醫師最後要強調的是儘管現代醫學著迷於尖端科技,唯一有力的診斷利器,仍是病醫之間的對話,透過對話,醫師才能知曉疾病大概的面貌。然而病人説的話與醫師聽到的話,通常是迥異的兩回事。病人總是很焦急的描述症狀,亟欲告訴醫師自己到底怎麼了;另一方面,醫師在時間壓力下,必須展現效率,在病人說話時,得同時處理不少事,通常就因此錯失關鍵。有統計提到醫師通常會在12秒內打斷病人說話,一點都不令人意外。她在這本「病人說了什麼,醫師聽到什麼?」書中,深入探討這個高風險的領域,並佐以最新的研究,訪問了學者、醫師、病人,藉此闡明重新把注意力放在對話上,將有助於提升健康照護品質。不論你是醫護的菜鳥或是資深如我,這本書內容都值得細細咀嚼,推薦給所有的醫師、未來的醫師、以及想了解行醫之道的人。
-
2020-05-21 養生.聰明飲食
每天喝蔬果汁,私密處竟頻「出水」 中醫師:蔬果汁要在這2個時間喝才對
一名43歲的上班族女性,平時每天早上有喝蔬果汁當早餐的習慣。患有子宮肌瘤的她,近半年在月經結束後發現,陰道不定時會流出清澈如水的不明液體,而且量多到會弄溼底褲,只好使用衛生棉。因下體長期悶熱,反而導致泌尿道以及陰部搔癢,前往婦產科檢查後確診是陰道炎,使用抗生素治療後搔癢症狀隨即改善,但是陰道出水問題依舊,轉而尋前往中醫門診求助。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師周宗翰表示,這名患者長期久坐辦公室,又屬於肥胖、代謝不佳患者,平時血糖也偏高、控制不佳,以上因素容易導致骨盆腔循環不佳,對於婦科疾患的抵抗力下降,容易造成陰道感染。 此外,女性外陰部處於高溫濕熱的環境之下,又受到患者血糖偏高的刺激,婦科免疫力更容易變差、引起感染,導致陰道發炎與水樣白帶(即陰道出水)的產生。 別輕忽!水樣白帶是婦科疾病症狀 周宗翰指出,健康女性的白帶是一種微酸性的黏稠物,一般量不多,顏色呈乳白色、雞蛋清樣,稍有腥味,有溼潤陰道、排洩廢物、抑制病原菌生長的作用。 但當女性患上婦科炎症等疾病後,白帶就會發生變化,特別是出現水樣白帶、白帶中有血,要提高警覺。 陰道出水又稱為「水樣白帶」,陰道炎、子宮頸炎、子宮肌瘤等多種婦科疾病都有可能引起這項症狀。 若水樣白帶較多,並且持續很長時間,建議先諮詢婦產科醫師、進行檢查,以排除子宮頸癌、子宮內膜癌、輸卵管癌的風險。 長期喝蔬果汁,容易導致虛冷體質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患者每天都有喝蔬果汁的習慣,容易導致中醫體質學理中的脾虛濕盛體質,導致身體水分的代謝、調節出現問題,加上患者缺乏運動、長期久坐,本身又有血糖偏高的問題,容易導致盆腔血液循環不佳。 換句話說,水性白帶增多,是血液循環不良的預兆,且水樣白帶也可能與子宮肌瘤、內分泌失調有關係,因此最重要的是改變生活習慣。 從中醫觀點來說,絕大多數蔬菜和水果的屬性偏寒,長期飲用蔬果汁,容易形成虛冷體質,身體新陳代謝速度減慢。 平衡寒涼屬性,蔬果汁建議這樣喝 周宗翰中醫師建議,喝蔬果汁的頻率不要這麼頻繁,並在諮詢醫師後,可在蔬果汁中適量添加薑黃粉、肉桂粉、生薑末,可稍微降低陰道出水的頻率。 除了適量加入溫熱性中藥材來平衡蔬果的寒涼屬性之外,飲用蔬果汁前,也要注意蔬菜和水果的使用量,尤其是含糖量較高的水果,每天應控制在2份以內,過多容易造成血糖上升和肥胖。 蔬菜和水果的比例建議為2:1,因為若蔬菜和水果比例是3:1,蔬菜味道較明顯,有些民眾難以接受,此時也可以先將蔬菜煮過,味道較佳。 此外,蔬果汁打完後不適合久放,要立刻喝,以免蔬果汁氧化變質。建議在陽氣盛的早上或中午飲用,晚上喝易頻尿,恐影響睡眠。 運動促進子宮循環,減少白帶症狀 患有子宮肌瘤、子宮內膜異位症或是平時白帶清澈如水的女性,更需要嚴格執行上述飲用蔬果汁的方式,平時也最好避開生菜、瓜果類、柑橘類、涼茶等寒性食物,並減少甜食的攝取。 同時,養成運動的習慣,可多做骨盆運動幫助改善子宮血液循環,減少分泌物過多的症狀。 原文刊登:.每天喝蔬果汁,私密處頻「出水」 中醫師:蔬果汁要在這2個時間喝才對延伸閱讀:.每天活得充實,把癌細胞累死!「人生在世真正的價值,是精神、態度、信念」.退休後想踏遍千山萬水...口袋裡卻沒有買一張車票的錢!中年後體悟:你的努力,要配得上你的野心.進入空巢期,「老同學」很重要!懂得生命無常之後,是相聚的最好時刻
-
2020-05-20 該看哪科.婦產科
世界罕見!越南女肝臟子宮外孕23周 婦產醫:不可思議
27歲越南女子子宮外孕竟然發生在肝臟裡,而且胎兒還長到23周大,奇美醫院加護醫學部醫師陳志金昨天在臉書上分享這段「奇聞」,婦產科醫師則表示,子宮外孕發生在卵巢或腹膜就已經很罕見,肝臟更少,而且還要長到23周,幾乎是不可能。陳志金表示,這篇文章源自於一位越南醫師在2007年的貼文,這位醫師把經驗寫在部落格上。文中描述27歲越南女子發生疑似輸卵管子宮外孕,而切除右側輸卵管,但是事後病理科醫師在輸卵管內卻找不到肧胎。兩個月後,女子又發生腹腔出血,醫師才發現胎兒竟然長在肝臟裡,同時已懷孕23周,雖然經過緊急手術,但仍因為大出血,女子與胎兒都死亡。這名醫師陳述,第一次發現子宮外孕時,只有做經陰道超音波,並沒有做腹部超音波,所以沒有發現肝臟的異常。陳志金則找到國外有關於肝臟子宮外孕的相關研究,文獻紀錄全球有至少31起,但是沒有見過能夠長到23周的。陳志金懷疑這篇文章的真實性,表示之前曾有國外的放射科醫師在推特上討論,雖然也覺得不可置信,但也沒辦法說這名越南醫師提供的影像是假的。但是他覺得這麼罕見的案例,越南醫師居然沒有向世界發表,只寫在自己的部落格上,也讓人覺得奇怪。衛生福利部台南醫院婦產科主任蔡永隆表示,正常的懷孕過程,卵子從卵巢出來後在輸卵管受精,接著到子宮著床發育,但有時候沒有在子宮著床,而在其他地方,就稱為子宮外孕。一般子宮外孕最常發生的地方在輸卵管,也有少數個案在卵巢,甚至受精卵可能突破輸卵管跑到腹腔,在腹膜上著床,但極少跑到其他地方,因為腸子不斷蠕動,要著床很困難,要再往上方跑到肝臟更是困難,對受精卵來說「子宮與肝臟相距5000公里」,這麼遙遠的距離真的很難,更何況是發育到23周,太過罕見。
-
2020-05-14 癌症.抗癌新知
卵巢癌、子宮頸癌標靶 健保首給付
卵巢癌早期症狀不明顯且缺乏有效篩檢工具,逾四成患者一確診就是第三期以上,而在她們之中,每10人僅約4人能存活超過5年,被稱為沉默殺手;子宮頸癌雖有抹片檢查工具,但如走到末期,存活率比卵巢癌更低。我國全民健保首度同意給付卵巢癌、子宮頸癌的標靶藥Bevacizumab,預計每年有411人受惠,最快六月上路。衛福部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組長戴雪詠表示,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的單株抗體Bevacizumab可阻斷腫瘤生長作用,過去在台灣取得多項適應症,健保陸續給付其用於大腸直腸癌、多型性神經膠母細胞瘤等。全民健康保險藥物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共同擬訂會議(共擬會)在4月中旬會議決議,同意擴大給付於卵巢癌及子宮頸癌的末期患者。共擬會給付對象為「對含鉑藥物具感受性的復發性卵巢上皮細胞、輸卵管或原發性腹膜癌」以及「持續性、復發性或轉移性的子宮頸癌」,預估每年有411人受惠。依當前市場上的藥物價格計算,一年要花費健保費用4.6億元,不過健保署將與廠商議價協商,以降低對健保體系的衝擊。如協商順利,最快於六月開始給付。卵巢癌的治療方式近年有進展,適用於BRCA1與BRCA1基因突變患者的一款標靶新藥PARP抑制劑,其臨床試驗成績亮眼,不過藥費更加高昂,有臨床醫師表示病人賣房求生,但更多病人因負擔不起而未選用。戴雪詠指出,這款藥物近日才提出納入健保的申請,目前專家會議受理審議中。健保署召開的共擬會通過多項新藥給付,除了上述Bevacizumab,還包括對抗革蘭氏陰性菌感染的抗生素Ceftazidime/avibactam,這款藥可有效治療對於碳青黴烯類抗生素具抗藥性的細菌(如克雷伯氏菌)造成的感染症,並可減少碳青黴烯類抗生素使用以避免抗藥性持續攀升。官方預計5年內將有4179人次受惠,年花費健保約1.3億元。血癌主要的治療用藥Letermovir亦被納入給付,這款非核苷類巨細胞病毒抑制劑,可用於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預防巨細胞病毒感染及相關疾病,可降低台灣八至九成巨細胞病毒感染流行率。官方預計有超過200名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病患受惠,年花費健保約1億元。共擬會還同意納入罕見疾病遺傳性血管性水腫的急救用藥Icatibant,預估有34名患者受惠,年花費健保0.2億元。給付的名單還有人類免疫球蛋白單株抗體Palivizumab,可預防早產兒呼吸道融合病毒感染。新生血管抑制劑Aflibercept及ranibizumab,可治療黃斑部病變,共擬會考量脈絡膜疾病患者眼睛出血或水腫可能使視力難恢復,因此優先給付這類患者,使用支數上限由原先7支增加為14支。
-
2020-05-13 癌症.卵巢.子宮
卵巢癌、子宮頸癌末期存活率低 健保首次給付標靶藥
卵巢癌早期症狀不明顯且缺乏有效篩檢工具,因此逾四成患者一確診就達第三期以上,而在她們之中,每十人僅約四人能存活超過五年,因此被稱為沉默殺手。子宮頸癌雖有抹片檢查工具,但如走到末期,存活率比卵巢癌更低。我國全民健保首度點頭同意給付子宮頸癌、卵巢癌的標靶藥Bevacizumab,預計每年有411人受惠,最快六月上路。衛福部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組長戴雪詠表示,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的單株抗體Bevacizumab可阻斷腫瘤生長作用,過去在台灣取得多項適應症,全民健保陸續給付其用於大腸直腸癌、多型性神經膠母細胞瘤等。我國全民健康保險藥物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共同擬訂會議(共擬會)在4月16日會議中,同意擴大給付於卵巢癌及子宮頸癌的末期患者。共擬會給付對象為「對含鉑藥物具感受性的復發性卵巢上皮細胞、輸卵管或原發性腹膜癌」以及「持續性、復發性或轉移性的子宮頸癌」,預計每年有411人受惠。依當前市場上的藥物價格計算,一年要花費健保費用4.6億元,不過健保署將與廠商議價協商,以降低對健保體系的衝擊。如協商順利,最快於六月開始給付。卵巢癌的治療方式近年有進展,適用於BRCA1與BRCA1基因突變患者的一款標靶新藥PARP抑制劑,其臨床試驗成績亮眼,不過藥費更加高昂,有臨床醫師表示病人賣房求生,但更多病人因付擔不起而未選用。戴雪詠表示,這款藥物近日才提出納入健保的申請,目前專家會議受理審議中。衛福部健保署於4月16日召開的共擬會通過多項新藥,除了上述Bevacizumab,還包括對抗革蘭氏陰性菌感染的抗生素Ceftazidime/avibactam,這款藥可有效治療對於碳青黴烯類抗生素具抗藥性的細菌(如克雷伯氏菌)造成的感染症,並可減少碳青黴烯類抗生素使用以避免抗藥性持續攀升。官方預計五年內將4179人次受惠,年花費健保約1.3億元。血癌主要的治療用藥Letermovir亦被納入給付,這款非核苷類巨細胞病毒抑制劑,可用於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預防巨細胞病毒感染及相關疾病,可降低台灣八至九成巨細胞病毒感染流行率。官方預計有超過200名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病患受惠,年花費健保約1億元。共擬會還同意納入罕見疾病遺傳性血管性水腫的急救用藥Icatibant,預估有34名患者受惠,年花費健保0.2億元。給付的名單還有人類免疫球蛋白單株抗體Palivizumab,可預防早產兒呼吸道融合病毒感染;新生血管抑制劑Aflibercept及ranibizumab可治療黃斑部病變,共擬會考量脈絡膜疾病患者眼睛出血或水腫可能使勢力難恢復,因此優先給付這類患者,使用支數上限由原先七支增加為14支。
-
2020-04-19 癌症.卵巢.子宮
卵巢癌患者該怎麼選醫師?可優先考慮婦癌專科醫師
卵巢癌的發生曲線相較其他癌症緩和,但因不易早期發現而被稱為「沉默殺手」。有鑑於此,婦產科醫師提醒,年過40歲的女性應每年進行一次腹部超音波或陰道超音波檢查,以期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四分之三 屬上皮性細胞癌三軍總醫院婦癌科主任王毓淇說,卵巢專司生育,每月排卵的同時會引起大量上皮發炎反應,長期的發炎反應與長期的基因病變累積,可能使部分細胞漸漸癌化。因此,女性如果初經早、停經晚、未生育而讓卵巢長期勞累工作,或者隨著年齡漸長累積較多發炎反應與基因病變,罹患卵巢癌的風險便會隨之提升。林口長庚醫院婦癌科副主任趙安琪說,不同來源的癌化細胞可能演變為不同組織型態的惡性腫瘤,其中,漿液性腺癌源於輸卵管內細胞癌化再轉至卵巢,黏液性腺癌與腸道細胞有關,子宮內膜樣瘤及明亮細胞癌則與子宮內膜異位症有關。發生率變化小 推估與環境關係不大衛福部國健署105年癌症登記報告顯示,卵巢癌(卵巢、輸卵管及寬韌帶惡性腫瘤)發生率與死亡率排名均位居女性第七位。不過,健保數據顯示,近五年卵巢癌的發生率看似持平且無明顯年輕化趨勢。中華民國婦癌醫學會理事長、衛福部立雙和醫院副院長賴鴻政說,許多癌症伴隨大環境變化而增加,像是肺癌可能因空氣汙染、乳癌與子宮內膜癌因塑化劑暴露而使發生率上升,但卵巢癌發生率相對穩定,原因不明,或許它的發生與大環境較無直接相關。卵巢癌發生率未明顯增加,但同時,它也沒有好的早期篩檢工具,早期病人不易自覺,往往等到腹部有症狀才輾轉就醫。衛福部健保署統計,我國104年至108年的主診斷為卵巢癌的患者所執行的檢驗檢查,以血液檢查腫瘤指數CA-125為最大宗,108年檢查件數總計25546件;其次為婦科超音波與陰道超音波以及電腦斷層,分別為7710件與6779件。腫瘤指數CA-125 準確率不高賴鴻政說,婦科的腹部超音波與陰道超音波都是臨床上常用的檢查工具,這兩種工具利用聲波與回聲原理偵測病灶,再透過儀器轉換成影像供醫事人員作為診斷參考。如果發現異常腫瘤,一般會追加抽血檢驗腫瘤指數CA-125。不過CA-125數值高或低的可能性多元,女性正值排卵期、罹患子宮內膜異位或卵巢癌時的數值可能升高,但卵巢癌患者測得的數值未必高,據統計,高達七成的早期患者測得的數值不高,即使是第三期以上患者,也有近半數人的數值不高。40歲以上 每年一次婦科超音波臨床上經常輔以電腦斷層檢查,評估癌細胞是否轉移至淋巴結與腹腔各處。少部分醫師會使用杜普勒超音波,藉由聲波檢視血管流速與阻力,惡性腫瘤新生血管往往阻力較小。少部分醫師會透過腹腔鏡進到肚內確認病灶與切片。賴鴻政表示,健保數據顯示,高達八成以上的卵巢癌患者年紀在40歲以上,因此年過40的女性應每年進行一次婦科超音波或陰道超音波檢查,以期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怎麼選醫師?婦癌醫學會專科醫師 可優先考慮卵巢癌治療該怎麼選擇醫院與醫師?根據健保署資料,六成五的民眾選擇赴醫學中心進行手術,三成民眾選擇區域醫院,僅有百分之四選擇地區醫院。接受化學治療時,七成一的民眾選擇醫學中心,二成八選擇區域醫院,約百分之三選擇地區醫院。接受放射線治療時,六成八的人選擇醫學中心,兩成九選擇區域醫院,約百分之四選擇地區醫院。三軍總醫院婦癌科主任王毓淇建議,卵巢癌患者選擇手術醫師時,可優先選擇婦癌醫學會專科醫師。在考慮作傳統剖腹手術或腹腔鏡手術時,可諮詢擅長同樣術式的另位醫師意見,綜合評估再作最後決定。中華民國婦癌醫學會理事長、雙和醫院副院長賴鴻政補充,病人與醫師互動的感覺也相當重要,「感覺有緣、氣味相投最好」。另外,部分醫院有提供跨院合作,雙和醫院就針對部分居住較遠的卵巢癌患者,將其術後化療期間的追蹤交由其他地區醫師執行,血液檢查結果再回傳給主治醫師,如此有助減少患者舟車勞頓。不過趙安琪認為,卵巢癌復發率高,患者選定主治醫師後,盡量全程跟著該名醫師接受治療,如此醫師較能掌握患者病況,適時提供適切治療方式。
-
2020-03-08 科別.婦科
婦科醫的健康提醒:50歲以上女性得留意這方面的疾病
50歲至60歲婦女,此時無論是社會中堅,或全職家庭主婦,都會面臨更年期的問題,情緒難免紊亂外,也要小心相關婦女病的產生。婦產科醫師表示,50歲以上婦女得留意心血管、生殖泌尿、骨質疏鬆、代謝異常等疾病外,建議每年至少接受一次超音波檢查。營養師也建議,此年齡女性須持續補充蛋白質、鈣質與充足蔬菜攝取,以及適量運動,沒運動習慣者,可從10分鐘原地踏步、快走等開始,需量力而為。停經之後 失去荷爾蒙保護萬芳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張宇琪表示,更年期是熟齡女性都會面對的課題,50歲左右是關卡,一般女性約在48至52歲間邁入更年期,除出現熱潮紅、盜汗、情緒不穩等徵兆外,過度期開始亂經,直到一整年月經都沒來時,即為停經。張宇琪說,50歲後的女性,因卵巢功能逐漸退化、荷爾蒙減退,易出現思緒紊亂、煩躁等情形。子宮、陰道也會萎縮,使彈性變差、變乾燥。女性荷爾蒙有保護心血管的功能,進入更年期停經後,荷爾蒙分泌減少,心臟病、中風等心血管疾病風險也會慢慢增加。常見泌尿問題 骨質逐漸流失再者,是骨質疏鬆問題,張宇琪說,停經後女性骨質疏鬆比例高,因女性停經前,骨密度約以一年1%遞減,但停經後則是一年以5%遞減,五年就降低了25%。50至55歲是關鍵,若沒透過骨密度和肌力檢查及抽血測維他命D濃度,恐無法知道自己是否已經骨質疏鬆。而在代謝異常部分,張宇琪說,48歲後的女性,因卵巢功能逐漸衰退,雌激素減少,而間接地影響了新陳代謝,較容易出現血壓高、血糖高、血脂高等三高慢性疾病。另外要提醒的是,任何年紀的女性,都得留意婦癌疾病,包括子宮頸癌、子宮內膜癌、子宮體肉瘤、卵巢癌與乳癌。尤其48歲以後的女性,若卵巢出現異常,須將卵巢及輸卵管一併摘除,因此時已停經,輸卵管已無功能,通常會一併摘除預防癌變。在現行健檢部分,張宇琪建議40-45歲開始,女性每年至少接受一次骨盆腔和乳房超音波檢查,並可做子宮頸抹片加人類乳突病毒檢查、抽血檢驗婦癌腫瘤指數、更年期不適症候群量表,及骨質疏鬆密度檢查等。超音波可以檢視婦女的子宮頸、骨盆腔內的卵巢或肌瘤、內膜瘜肉等是否異常,再經由婦產科專科醫師整體性評估後,依個別性及時給予適宜天然生物等同質性荷爾蒙(BHRT, Bio-identical hormone replacement therapy)治療補充。蛋白質選低脂 多補充鈣質晨光健康營養專科諮詢中心院長趙函穎表示,50至60歲女性,比較需要增加營養跟肌耐力,也要注意進食量足夠,因熟齡者普遍有進食量變少的問題。此年齡女性,有幾個營養素需特別注意是否攝取充足。第一是蛋白質,應選擇較低脂的食物,如豆漿、雞蛋、魚跟海鮮等。50至60歲保養心血管,需避免內臟脂肪過多、肚子越來越大等問題,因此選擇低脂、白肉是比較適合的。其次需補充的是鈣質,趙函穎說,此年齡女性需維持骨質健康、避免運動受傷。這個階段的女性也很容易失眠,睡前補充鈣質可以穩定神經、幫助入睡,助脂肪細胞分解,建議可吃些起司、黑芝麻、小魚乾與豆腐等,或喝杯黑芝麻豆奶,因豆漿有大豆異黃酮,也可補充女性荷爾蒙。蔬菜不能少 運動要漸進另外,蔬菜攝取仍是必須,建議菜與蛋白質的比例為二比一,原因在於蔬菜富有膳食纖維,可助身體血糖平衡、膽固醇排除,建議正餐進食時,蔬菜優先吃。另,因新冠肺炎疫情關係,特別推薦如菇類、木耳等提升免疫力食物,因菇類有多醣體、富含纖維外,可多攝取紅椒、黃椒等各種顏色蔬菜,富含維生素C,可助熟齡女性抗氧化、老化。而在運動部分,趙函穎建議50歲後女性量力而為,平常沒運動習慣者,可從10分鐘原地踏步、快走等開始;若本身就有運動習慣的女性,可進行約30分鐘的有氧運動,如跑步、滑步機;若膝蓋還不錯,可做些簡單肌耐力訓練,如開合跳、核心運動等,都可幫助消除內臟脂肪,肌耐力也會更好。熟齡健康表單熟齡養骨增肌菜單● 選低脂的蛋白質,如豆漿、雞蛋、魚等。● 睡前補充鈣質可穩定神經、幫助入睡,可吃起司、黑芝麻、小魚乾與豆腐等,或喝杯黑芝麻豆奶,可同時補充女性荷爾蒙。● 蔬菜含膳食纖維,可助身體血糖平衡、膽固醇排除。小心相關病症● 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等慢性病● 心臟病、中風等心血管疾病● 骨質疏鬆● 子宮頸癌、子宮內膜癌、子宮體肉瘤、卵巢癌與乳癌建議健檢項目● 建議40-45歲起,女性每年至少接受一次骨盆腔或乳房超音波檢查。● 子宮頸抹片加人類乳突病毒檢查● 抽血檢驗婦癌腫瘤指數● 骨質密度檢查
-
2020-02-18 科別.指甲.足部
腳按了會痛,身體哪裡出了問題?中醫主任一張圖,從足部看出疾病訊號
常見疾病的足部信號許多慢性病會在足部出現信號,及早發現這些警訊,可以做到早診斷早治療,防患於未然。糖尿病:在胰腺、眼、心、上身淋巴、甲狀腺等反射區,可以觸摸到皮下顆粒狀的小結節。在小腿內側中部,也就是小腿的胰反射區,也可能觸及一個痛性結節。這個結節的大小,往往與血糖濃度有關。血糖濃度升高,結節變大;血糖濃度降低,結節變小。高血壓:在頭、頸、腦垂體、腹腔神經叢、腎上腺、輸尿管、膀胱等反射區,有比較明顯的壓痛,也能在皮下摸到小結節;血壓點反射區按上去是緊繃的,像按在琴弦上的感覺。低血壓:低血壓時,血壓點反射區按上去有空、虛的感覺。中風:雙足不對稱,一側足變形、內翻,足部肌肉鬆弛或痙攣;足部皮膚粗糙、無華,有時可見淤斑;頭、頸、腎、上肢、下肢、坐骨神經等反射區均有壓痛,按上去有空、虛感,或者凹陷,患側更加明顯;可觸及小結節或條索狀物。肝膽疾病:肝功能不佳者可見足趾上翹;肝臟有腫大傾向時,可見足趾腫脹;足趾發硬則可能是肝硬化;肝、膽、腎等反射區常有壓痛,可發現小丘疹或小結節。月經不順:在子宮、卵巢、輸卵管等反射區,往往可見青筋暴露,以及極淺的淤斑。相關反射區常有壓痛感,有顆粒狀的小結節。更年期症候群:足部常有脫皮、小丘疹、淤斑,腳掌紅潤。在子宮、生殖腺、甲狀腺、甲狀旁腺、腎、腎上腺等反射區,均有不同程度的壓痛,並有顆粒小結節或條索狀硬塊等。前列腺疾病:在前列腺、腎、輸尿管、膀胱等反射區,可觸及小結節,小結節有壓痛感。頸腰椎骨質增生:頸椎、腰椎反射區,以及皮下骨骼處,可摸到高低不平、類似骨質增生的結節。在頭部、頸部、斜方肌及上半身淋巴結等反射區,也可以摸到顆粒狀的小結節,並有壓痛感。類風濕性關節炎:可見趾關節變形或攣縮,足掌血液循環較差,足部肌膚不溫,色澤少華。上半身淋巴結、脊椎、腎、腎上腺、甲狀旁腺、輸尿管、肩、肘、腕等反射區有壓痛感,也可能觸及小結節或條索狀物。按摩足部可以解決大部分的疾病人的雙腳上有與各臟腑器官相對應的反射區與穴位,刺激這些地方,可以促進人體血液循環,調理內分泌系統,增強人體器官功能,產生防病治病的自我保健效果。臟腑器官在足部的反射區,分佈很有規律。人的雙腳合起來,正是人體組織器官立體分佈的縮影。當體內臟腑器官的功能或結構發生異常時,其足部反射區就會有痛點、結節出現。刺激這些區域,就能調節相應臟腑的功能,加速氣血的運行,促進毒素和廢物的排出,激發組織細胞的再生能力,最後使臟腑器官的功能恢復。足部按摩的適應症足部按摩主要適用於以下幾類病症。‧內科疾病中的消化道功能紊亂、消化性潰瘍、糖尿病、高血壓、失眠等,藉由足部按摩都有不錯的療效。‧外科疾病中的骨質增生、軟組織損傷、前列腺疾病等,也適合足部按摩治療。‧婦科疾病中的月經失調、更年期症候群、子宮肌瘤等,輔以足部按摩,效果更好。‧小兒科疾病中的大腦發育遲緩、腦性麻痺、兒童抵抗力下降、反覆呼吸道感染、消化功能不良、厭食症、注意力不集中等,藉由足部按摩能產生重要的輔助治療作用。‧精神官能症和各種神經痛,足部按摩有理想效果。‧各種過敏性疾病,如過敏性哮喘、過敏性皮膚炎、過敏性鼻炎,足部按摩有輔助作用。‧各種發炎症狀,如乳腺炎、咳喘、淋巴管炎、上呼吸道感染、脈管炎(註:血栓閉塞性脈管炎之簡稱,為較常見的周圍血管慢性閉塞性病變,主要累及四肢中、小動脈,多見於下肢)、皮膚炎等,足部按摩能改善症狀。當然,足部按摩絕不是包治百病的靈丹妙法,以下病症就必須禁忌。包括:各種出血,如腦溢血、子宮出血、消化道出血、支氣管擴張出血、各種內臟出血等;急性心肌梗死,嚴重的心、肝、脾、腎功能衰竭等,皆不宜用足部按摩的方法解決。一些外科疾病,如急性闌尾炎、骨折、脫臼;各種傳染性疾病,如肝炎、結核病、流行性腦脊髓膜炎、腦膜炎、傷寒及各種性病;各種中毒,如煤氣中毒、藥物中毒、食物中毒,毒蛇、狂犬咬傷等;各種嚴重精神病患者;這些病症病情急危,必須立即去醫院救治,但足部按摩可以在康復期間產生輔助治療的作用。延伸閱讀: 武漢肺炎》75%、95%酒精大缺貨!可替代的次氯酸水、漂白水、異丙醇...有何不同?●書籍介紹人體排寒手冊:《傷寒雜病論》的養生大法作者:王長松出版社:台灣廣廈出版日期:2015/11/06作者簡介/王長松醫學博士。東南大學臨床醫學院中醫學教研室主任,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中醫內科主任。江蘇省中醫藥學會理事,老年醫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江蘇省中西醫結合學會心身醫學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中國睡眠研究會會員。曾先後師從於西北名醫杜雨茂教授和國家級名醫周仲瑛教授。主持和參加多項部省校院級課題,獲得江蘇省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江蘇省首屆優秀青年中醫藥工作者。發表論文20餘篇,編寫論著10餘部。近年來,關注中醫養生保健知識的普及,撰寫《尋找疾病的根源》和《健康書—傷寒雜病論養生智慧》兩部養生保健科普著作,其主講的「傳統文化與中醫養生」被選為教育部第二批視頻公開課。擅長運用傳統中醫方法辨治虛寒症狀及虛寒體質,對於失眠、胃病、眩暈、頭痛以及健康狀態的調治具有豐富經驗。近年來,教學指導多批國際留學生,並有來自英國、美國、新加坡、馬來西亞、俄羅斯等多國患者前去就診。
共
3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