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1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搜尋
輕症
共找到
1484
筆 文章
-
-
2020-04-1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零確診 專家示警:群聚感染威脅始終在
黃立民:暴風雨前的寧靜 不可輕忽我新冠肺炎新增病例數昨天零確診,台大兒童感染科主任黃立民認為,國內防疫強度幾乎是最高級,但聚群感染的威脅始終存在;前疾管局長蘇益仁說,台灣現階段主要威脅仍在境外,歐美疫情趨緩,南美洲和非洲等國將是五、六月邊境防守重點,且入冬後恐有下波疫情,必須及早因應。黃立民認為,民眾不可掉以輕心,目前只是暴風雨前的寧靜,「熬過境外移入這關,台灣也只是度過了第一關」。他直言,台灣目前累積十例感染源不明的新冠肺炎本土案例,顯示國內確實有未掌握到的感染者在社區移動。黃立民表示,「可以漏接感染者,但絕對不能發生群聚」,若要避免沒被發現的本土個案造成大規模群聚,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落實暫停集會活動。他指出,國內防疫政策強度幾乎是最高級,最怕民眾看著國內病例少,僥倖心態作祟,開始抗拒經濟、生活受限。蘇益仁:南美、非洲下波邊境防堵重點蘇益仁說,若本土案例數不再增加,隨著五月北半球疫情趨緩,可說台灣度過了這波疫情的大關。他認為,如果國內都沒有社區感染,疫情威脅確實降低,目前看來「落實全民戴口罩」,確實可有效防範無症狀或輕症者傳播病毒。他估計,即使北半球疫情趨緩,要等南美洲疫情告一段落,可能要再三到四個月,因此預計至少要到七、八月,國際經濟活動才可能有比較明顯的調整。黃立民也認同,若國內繼續落實防疫政策,新冠肺炎疫情將會持續往下走;進入夏天、海外疫情趨緩後,國內疫情將在入夏後,也就是七、八月維持平穩,但他也提醒,進入秋天後,恐怕又要迎接下一波疫情,防疫政策強度將需要再次提升。蘇益仁強調,台灣得為冬天的來臨做好準備。當南半球疫情燒過一輪,又會回到北半球,此時試劑和疫苗的研發將是疫情決勝點,台灣身為少數不曾經歷新冠肺炎大流行洗禮的國家,到時所面臨的威脅,可能會大於其他國家。蘇益仁認為,要等疫苗問世,才是全世界能夠真正放鬆的時刻。此時歐美先進國家都在傾力開發疫苗和試劑,蘇益仁提醒,不要為了非得用台灣的試劑而耽誤了時機,若國外有好的試劑,台灣也要趕快取得,等到台灣也開發成功,可以再改用自己的產品。
-
2020-04-1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張上淳解析台灣新冠病例 有這個習慣的人病情比較嚴重
台灣新冠肺炎確診個案已達到393人,包括338名境外移入病例、55名本土個案。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今分析前388名病例資料表示,71%為無併發症的輕症,21%為輕度肺炎;7.5%是嚴重肺炎或急性呼吸窘迫,包括死亡病例;目前還有12人在加護病房使用呼吸器。已出院的100多人都沒有復陽,肺功能也幾乎完全恢復。張上淳表示,台灣的新冠肺炎確診個案有52.8%是女性、47.2%是男性,年齡介於4到88歲,年齡中位數在32到33歲。其中有114例解除隔離,但也還有12人還在加護病房使用呼吸器治療中。根據疾病嚴重度分析,71%為無併發症輕症,21%為輕度肺炎;嚴重肺炎或急性呼吸窘迫有29例,佔7.5%,包括6例死亡個案。張上淳表示,無症狀新冠肺炎確診者有22例,佔5.7%,只有少部分後來變成有症狀,大部分都維持無症狀。這些無症狀者大多是確診者的家庭密切接觸者。因為現行採檢政策針對家庭密切接觸者是無論有無症狀都採檢,所以被發現出來,最早的無症狀感染者來自旅遊義大利後確診的一家四口,其小兒子是台灣第一個無症狀、高病毒量的感染者。至於吸菸是否不利於新冠肺炎病程改善?張上淳說,目前沒有太多這樣的個案,不敢遽下結論,但確實有看到長期抽菸的個案,病情變得比較嚴重。出院的個案因都通過了連續三次採檢陰性的標準,出院後都還要進行自主健康管理、依據常規醫療管道回診,目前都沒有復陽,也幾乎沒有任何症狀。有一位出院時肺部電腦斷層還有一點肺纖維化,導致肺功能些微變差,但經過一個月的回診,目前肺功能已經恢復的差不多了。
-
2020-04-1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病毒堪比愛滋? 張上淳:復原後免疫系統就恢復
中美兩國醫學界研究發現,新冠病毒會如愛滋病毒般攻擊人體免疫系統。這項研究已從20名新冠肺炎死者幾乎全毀的免疫系統中,獲得初步證實。對此,我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表示,確實有淋巴球下降的情形,但復原後就恢復正常,「與愛滋病毒不同」。根據報導,美國紐約血液中心及上海復旦大學研究人員將新冠肺炎病毒與實驗室培養的T細胞(T cell)給合,獲得此一結論。研究人員在20名死於新冠肺炎的解剖報告中,發現這些死者的免疫系統幾乎全毀,而他們體內器官遭到的破壞,類似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和愛滋病的結合。張上淳表示,我國患者感染後,確實有看到重症病人白血球偏低,特別是淋巴球下降,可知淋巴球確實被消耗了,輕症者則沒有類似的情形。張上淳表示,其他病毒感染,如登革熱,也會讓淋巴球下降,是因為和病毒「作戰」而被消耗,為外來病毒初期的免疫反應,和愛滋病毒直接侵犯淋巴球不同;愛滋病毒會造成淋巴球長久減少,或越來越少,新冠肺炎患者的淋巴球數量在復原後便會恢復正常。另外,國外也有報告指出新冠肺炎會侵犯心臟。張上淳說,有些解剖說會侵犯其他器官,由於新冠肺炎患者有些抽血檢驗值和心臟相關的指數有上升的現象,因此是否侵犯心臟確實是臨床關切的部分。張上淳說,雖然我國部分個案心衰竭,但在感染前就已心衰竭很厲害,目前新冠肺炎並沒有特別影響心臟的狀況。
-
2020-04-1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流病專家:台灣已「廣篩」 有這3種情況再擴大篩檢
台大公共衛生學院今舉辦第十次疫情說明會,會中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副教授、哈佛大學流行病學博士李建璋表示,終結疫情只有四大策略,包括疫苗、藥物、群體免疫、廣篩隔離。李建璋分析,疫苗至少還要一年半到兩年、最受矚目的瑞德西韋藥物研究短期內也不會有結果,如果要等待群體免疫發揮保護力,代價是台灣有三分之一至一半人口感染、一萬多到兩萬人死亡。因此廣篩和隔離,是最目前最可行的一條路。廣篩要篩什麼?李建璋說,許多國家都犯了「抓重放輕」的錯誤,其實輕、重症病毒量一樣高的,輕症傳染力也不容小覷,因此所有病例都務必做好隔離,是防疫的關鍵之一。至於針對抗原(病毒)的篩檢要奏效,則需建立在對於病毒分佈和變化的知識基礎上,才採得到足夠的病毒量。李建璋說,研究顯示新冠病毒在症狀出現前一兩天及發病前一兩天,病毒量最高,病毒量最高的是痰,所以建議醫師採檢疑似病例時,如果發現病人有痰,在通風良好的戶外採檢站,最好的作法就是請病人咳出痰來送驗。病毒量次於痰液的是唾液,在發病初期,每毫升唾液有十萬個病毒,核酸檢測一定可以驗出來。病毒量再次之的是鼻咽、喉咽。台灣篩得夠廣嗎?李建璋分析,澳洲韓國是撒下大網,陽性率是每50人找到一個,以此讓疫情降溫。美國目前疫情嚴峻之下,平均每10人就有1人確診,單看紐約州陽性率更高,平均每兩個人就有一個人陽性。另外有些國家,如英國、瑞典,雖然有很好的醫療保險,卻因篩檢率太低,無法有效控制疫情。以台灣目前的檢驗量來看,大約是每篩查120個人,會找到一個陽性,這樣的陽性率,等於是「已經在廣篩了。」李建璋根據數學模型預估,至少有三種情況是警訊,其中任何一種發生,都代表台灣勢必要再擴大篩檢規模。這三種情境包括,當不明感染源的本土病例增加、檢驗的陽性率下降到小於1/50、出現超級傳播者。因為一個超級傳播者可能引發整個城市的疫情,一定要以他為圓心,篩檢他身邊的所有人,包括無症狀者。台灣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已超過380例,根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截至4月9日的統計,高達72%確診病例是輕症,僅大約三成是中重症。李建璋表示,研究顯示輕症和重症的病毒量一樣高,發病前、後一兩天內病毒量最高,每毫升唾液可高達十萬個病毒。另外,三分之一病例體內病毒可存在超過20天,可能成為「慢性低濃度的傳播源」。因此,雖然台灣現在要求連續三次採檢陰性才能出院,導致病例的康復率落後其他二採陰或症狀改善就算康復的國家,但李建璋說,「這是很光榮的落後。」
-
2020-04-1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名家破解新冠肺炎/曾梓展:入境返台應集中檢疫
國內居家檢疫與隔離總數逾十萬人,社會成本高,台中市衛生局長、耳鼻喉科醫師曾梓展認為,目前政府做法是不分國籍,入境者都必須居家檢疫十四天,但對湖北返台的國人卻以「類包機」模式集中檢疫。他建議應一律集中檢疫,合理、實際且有效,民眾也放心。居家檢疫 民眾很不放心曾梓展說,從武漢返台國人,因為有高風險,社會大眾不放心,所以採集中檢疫。但現在歐美疫情,也是高風險,僅到居家檢疫,民眾也很不放心。除各縣市居家檢疫人數暴增,需動員里長、里幹事、警方、衛生局人員設電子圍籬防堵趴趴走,甚至到處抓人,耗費大量人力,民眾更擔憂居家檢疫者傳染給同住的家人、甚至社區。曾梓展指出,依移民署統計,目前入境人數每天不到兩千人,他建議防疫統一標準,讓返台者全數集中檢疫。這種做法社會成本較低、民眾也能放心、接受,且較合理,是實際的防疫作為。裁罰、就醫 耗很多人力曾梓展認為,居家檢疫最讓社會大眾不放心的是管控不易,尤其是居家檢疫者若與家人同住,同住者若未落實適當防護措施,例如戴口罩、勤洗手、消毒共用生活區域、保持距離,或垃圾沒有全數打包,檢疫期間隨家戶垃圾亂丟,都令人擔憂會成為破口。目前已有無症狀居家檢疫者導致同住者感染成為確診個案、同住者的職場、社區接觸者需檢疫、自主健康管理,人人自危。曾梓展指出,其次是居家檢疫者趴趴走,耗費大量社會成本。民政局動員里幹事每天打電話,一旦電話未接、電子圍籬出現異狀或有人檢舉,里長、警方、衛生所人員查證、確認到成案裁罰,都要耗費大量人力。台中市至上周,經採證已有七十四案趴趴走,其中裁罰四十八案,耗費多少人力、公文往返,還有已裁罰者不服訴願,或未繳罰金送交行政執行處等;就醫也耗費很多人力,若出現發燒、呼吸道疾病,以專責救護車接送到專責醫院治療,已出動卅趟次,其餘就醫則安排醫院透過視訊問診方式等。新冠肺炎 有流感化趨勢新冠病毒疫情肆虐全球,到底疫情會持續到何時?曾梓展說,很 多民眾在疫情爆發之初,都把新冠病毒想成同為冠狀病毒的「表兄弟」SARS,以為「天氣熱就消失無影無蹤」,其實不然。新型冠狀肺炎低致死率、高傳染率,有輕症,甚至無症狀,傳播速度也快,在演化過程中算是比較成功的。曾梓展認為,新冠肺炎有流感化趨勢,我們除了相信科學,配合政府防疫措施,做好個人防護,從染疫個案分析,抵抗力弱易成為重症,建議作息正常、有運動習慣、飲食均衡等,再來就是期待疫苗研發,加上新藥研發,讓被感染者不致惡化為重症,等自身抗體出現,逐漸痊癒,新冠肺炎就沒那麼可怕了。
-
2020-04-13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疫情版「即刻救援」 朋友接力求援保他一命
開完會後 詹姆斯咳嗽不止現年32歲、擔任助理醫師的詹姆斯・蔡(James Cai)3月2日參加一場醫學會議時,因咳嗽嚴重提前離席;他沒回紐約的家,而是去新澤西州媽媽家,她出城了,詹姆斯可以待在那裡,不必擔心萬一患流感會傳染給妻女。等到晚間人少之際,詹姆斯上診所做流感快篩,可惜沒有新冠肺炎檢測試劑盒。流感結果是陰性,但醫生覺得詹姆斯咳太凶、心跳又快,建議他到醫院急診室做電腦斷層掃描(CT)。他才坐進急診室就開始發高燒、呼吸急促,而且頻拉肚子,耗盡他全身的氣力。3日,醫師告訴詹姆斯,CT顯示他有肺炎,除服用抗生素外,要再做新冠病毒檢測。醫師措詞謹慎,但詹姆斯上網查詢時,發現自己符合所有新冠肺炎的症狀。隔天,詹姆士正等候檢測結果,赫然聽到晚間新聞報導,新澤西州州長在推特上宣布,該州出現新冠肺炎確診首例。完全不知道感染源的詹姆斯就這樣「中獎」了。由於紐約傳出戴口罩的亞裔女性在地鐵站附近遭暴力攻擊,詹姆斯有好一陣子搭地鐵都不戴口罩。他責備自己放鬆了戒備。心臟科醫師好友 四處請教和詹姆斯同樣來自上海的至交好友、在紐約執業的華裔心臟科醫師黃儀立安慰他別擔心。但他懂得詹姆斯孤立無助的心情,畢竟新澤西州的醫生完全沒有治療新冠肺炎患者的經驗。黃儀立在醫生圈裡四處打電話請教,包括支援過武漢的上海醫生。所有的人都說病毒可能造成重創:雖然有許多人自行康復,但也有身強力壯的人病情突然急轉直下,撒手人寰。沒人知道詹姆斯會是哪一種。住院第五天 開始呼吸困難6日,詹姆斯住院第五天,「痰很多,呼吸困難」,血氧飽和濃度偶爾降到85%,遠低於正常健康人的逾95%。7日,詹姆斯幾乎一開口講話,就狂咳不已。他開始接受經鼻導管供氧。抗生素沒能改善血氧濃度,他很擔心自己接下來可能要插管,如果出了差錯不能及時接上呼吸器,甚至可能送命。他不斷盯著自己的血氧濃度,不敢入睡。詹姆斯的親友持續聯繫中國的醫生,得知那裡會給病患照第二張CT,弄清肺部損傷情形;美國醫生卻不樂意,光把詹姆斯移出負壓病房就可能讓醫護人員曝露於感染風險。黃儀立堅持不懈的致電與詹姆斯的感染醫師溝通,正式提出拍第二張CT的要求。老闆不眠不休 翻譯醫學資訊詹姆斯的華裔老闆、64歲的何恭程也打電話,聯絡到詹姆斯的另一名醫生艾若德。他向艾若德解釋中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剛發布的第七版新冠肺炎治療準則,儘管該準則多基於臨床經驗,而非發表過的研究,但他敦促艾若德依照部分建議擬定療法,包括開立兩種中國新冠患者的常用藥-治療瘧疾的氯奎寧(Chloroquine)和治愛滋病的蛋白酶抑制劑(Kaletra)。艾若德擔心這兩種藥都沒經過廣泛臨床實驗,也未獲食品藥物管理局核准,並對不符標準醫療程序的作法,表達憂慮。何恭程告訴艾若德,此時生死攸關,沒法依標準程序來,他願意提供中國健委會醫療準則的完整英譯。為此,何恭程連續工作近12小時,將新冠肺炎症狀、輕症和重症訊號、病程發展、給氧方式,建議的後續追蹤等等,全部譯完傳給艾若德。何恭程有很深的急迫感,他擔心救不活詹姆斯。朋友發動人脈 聯繫製藥商在此同時,詹姆斯的血氧濃度已降至80%,第二次的CT顯示,他的肺短短五天間近40%塌陷。詹姆斯的病情惡化讓醫生態度轉變,除了開氯奎寧和蛋白酶抑制劑,也為他申請實驗藥物瑞德西韋(remdesivir)。院方表示,需要時會將他移入加護病房。但要成為瑞德西韋的「恩慈療法」對象也不容易。黃儀立發動自己的所有人脈,聯絡製藥商吉利德公司。12小時50萬人 看見詹姆斯CT片他取得詹姆斯的同意,將他的CT片貼給另一名醫生朋友,後者轉貼至推特,希望提醒未認真看待新冠肺炎散播的醫生加以注意。12小時內有50萬人看到新冠病毒如何快速造成呼吸衰竭,這張CT被多方分享轉傳。詹姆斯的親友認為,多達數百人因此推文敦促吉利德注意詹姆斯的案例。發推特後4小時 藥終於來了CT首次上推特不到4小時,吉利德就打電話通知詹姆斯的醫生,藥寄出來了。10日凌晨3時,醫生一收到瑞德西韋便直奔詹姆斯病房。發燒至少九天的詹姆斯終於在11日退燒。甚至在他服用瑞德西韋前,血氧濃度開始回穩。劫後重生 把給女兒遺書留病房21日,詹姆斯在兩度檢測呈陰性後出院,他的肺還需要時間休養,但他活下來了。他把先前預備給女兒的遺書留在病房沒帶走。截至今日,新冠肺炎沒有已知的特效療法。幾乎無法得知是那種治療元素-高流量氧療、用藥、時間、社群動員或意志力,幫詹姆斯撐過來。他感謝許多人,「救了我的命」。
-
2020-04-12 科別.泌尿腎臟
攝護腺肥大 八旬翁尿中有膿
年長男性注意,若頻繁解不出尿、甚至尿中有膿,可能是攝護腺肥大問題。一名住在安養中心80多歲的老翁,之前就有頻尿但出現量少、解尿不順情形,原覺得是年長而不以為意,但三個多月前發現尿中有膿,在女兒陪同下就醫發現是攝護腺肥大、並有兩公分大的結石,經手術治療加上醫師所開抑菌、增加膀胱收縮藥物下,情況明顯改善。近年有年輕化趨勢收治該病患的書田診所泌尿科主任醫師殷約翰表示,攝護腺肥大與男性荷爾蒙有關,也是男性獨有的問題,所伴隨常是排尿不順症狀,以往都發生在60歲以上男性,但近年發現有年輕化趨勢,40、50歲患者也大幅增加,他以自己近年臨床患者統計,50至70歲的患者就占約六成。造成攝護腺肥大之原因,殷約翰說,最主要是隨年齡增長,男性荷爾蒙的刺激造成組織增生;另外,不良生活習慣如抽煙、喝酒、晚睡,或是體重過重、肥胖,過油過辣高脂等飲食習慣,肝硬化、高血壓等慢性疾病等,都是可能的危險因子。頻尿、量少、排尿慢他說,攝護腺肥大會引起患者排尿障礙,常見症狀有頻尿、排尿慢、尿流細小、有餘尿感,或夜尿次數增多;到後期時則可能出現膀胱炎、尿道炎,而泌尿系統癌症等也可能引起血尿。在檢查上,他說,透過病史詢問、指診、超音波、膀胱鏡、攝護腺特異抗原(PSA)等都是方式之一。如上述患者雖沒有血尿,但經超音波檢視後,發現其攝護腺比原先肥大、膀胱內有一顆約兩公分大的結石,一般來說結石大於一公分、卡於膀胱頸或尿道,就會出現明顯的排尿困難。而同時也發現老翁有疝氣的問題,主要原因與便秘一樣,攝護腺肥大患者因為尿不出來,所以膀胱就需用力,以致腹壓升高,久而久之就可能導致股溝疝氣。不過,殷約翰說,因考量老翁年邁且不影響攝護腺割除,故暫不處理。輕症口服藥能改善而在治療上,殷約翰說,若症狀較輕微,多數患者以口服藥治療就能改善,若合併有出血、膀胱結石、腎功能受損或排尿困難而影響生活時,則建議透過手術治療改善。在考量老翁身體狀況尚可下,以手術將攝護腺摘除、結石取出,術後恢復狀況良好,三天後即出院;並開立抑制細菌、增加膀胱收縮藥物,助解尿順利,兩個月後回診時,解尿情況已改善。多蔬果、少辛辣如何防護攝護腺肥大,他建議日常生活可多吃蔬果,減少便秘;少吃辛辣等刺激性食物、戒酒等,以免交感神經收縮更厲害;而服用可能影響膀胱收縮藥物時,應向醫師諮詢後再服用,以免症狀加劇;很重要的是,有攝護腺肥大的患者,應定期接受檢查。
-
2020-04-11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刮痧安全嗎?中醫教4類病症適合、8大族群禁止
刮痧是以中醫經絡腧穴為理論指導,通過特製的刮痧器具和相應的手法,蘸取一定的介質,在體表進行反復刮動,使皮膚局部出現紅色粟粒狀或暗紅色出血點等「出痧」變化,從而達到活血透痧的作用,適合醫療及家庭保健。下面為大家介紹幾種常見病的刮痧治療方法。便秘 偶爾便秘可以用刮痧來解決。拿起刮痧板,伸出食指,刮離大拇指近的這一側,從虎口一直刮到食指尖,每側100下,大人、孩子都管用。對於習慣性便秘者,可以在刮食指的基礎上,加刮下腹部和腰骶部,方向是從上往下。心悸 心悸、心慌、胸悶,醫生說您得了冠心病。那還能刮痧嗎?刮痧有助於緩解上述症狀。首先刮拭前胸,從中間往兩側刮,然後把手掌心朝上,刮兩個胳膊的內側,從上往下一直刮到手腕。如果有人幫忙,還可以從上往下刮發病時後背疼痛的位置(俗稱後心)。這個方法不管是保健還是急救,都可以用。但如果發病後,不論含服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或者刮痧都不能緩解,一定要及時就醫。視覺疲勞上班不離電腦,下班不離手機,我們常有眼幹、眼澀、視物模糊等視疲勞症狀。大家還記得小時候的眼保健操嗎?與此類似,我們可以拿起刮痧板來輪刮眼眶,先刮眼周,然後颳風池穴附近那一片,再刮虎口的合穀穴,最後刮小腿外側。不用刮出痧,每個部位刮20下即可。此種方法不但能防治視疲勞,還能改善魚尾紋、祛黑眼圈、美容養顏、瘦小腿。腰椎間盤突出 腰椎間盤突出越來越年輕化,去醫院檢查排除壓迫脊髓、椎管內腫瘤等疾病,可以嘗試通過刮痧、針灸、理療等保守治療來改善。很多輕症者可以在家進行刮痧,首先是從上往下刮腰部疼痛的地方,即哪疼刮哪;然後根據腿部疼痛部位的不同,選擇刮腿後側還是外側,也是從上往下,哪疼刮哪。如果家裡有氣罐,還可以在疼痛點上拔罐。一般一周刮2次~3次,兩周就能緩解。但如果症狀較重,甚至影響走路和日常生活,建議到醫院進行系統治療。刮痧禁忌凡有病源之處,刮痧數分鐘其表面則輕紅、紅花朵點,重則成塊,甚至青黑塊皰。如無病痛,一般無反應,亦無痛感。刮痧時不要追求出痧而過於用力,以免傷害皮膚,或者造成感染。刮痧後1天~2天局部出現輕微疼痛、癢感等屬正常現象,出痧後30分鐘忌洗涼水澡。夏季出痧部位忌風扇或空調直吹,冬季應注意保暖。對於孕婦、皮膚高度過敏或局部破損、有出血傾向、身體極度虛弱、嚴重心衰、腫瘤及嚴重免疫系統疾病、白血病患者,均應禁刮或慎刮。
-
2020-04-10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 旅外國人健保爭議之我思我見
【編者按】非常高興因為一個多月前陳榮基教授提出,醫界應該正視濫用高科技檢查、浪費醫療資源的現象,而引起一共三篇有關健保政策的「使用者付費」、「定率制」、「部分負擔」的改革構想。想不到,這竟然引發另ㄧ位讀者來信,指出健保應進一步重新審核長期定居國外,但享用健保的種種偏頗常理之現象。我們非常慶幸能得到一位從醫學院畢業五十年來一直定居美國的退休醫師以客觀明理的立場,給予正面的回應。更難得的是目前正為「武漢肺炎」人仰馬翻的健保署李署長居然親自撰文給予各種寶貴的數據,而提出可行的漸進修法。這是「醫病平台」自從2016年開辦以來,最讓編輯團隊感到成就感的片刻。希望這呼籲能得到國人更深入積極地探討,讓台灣引以為傲的健保政策得以開源節流、永續發展。近來因為武漢肺炎疫情延燒,引發不少國人對於長期旅居國外之保險對象,一生病便返台接受健保醫療的批評聲浪,特別是有人出國便辦理停保,平時無需繳納保險費,遇有傷病短期返國就可復保,接受健保醫療照顧,對國內持續繳保險費的民眾,實在有失公平,因此有立法委員主張修改《全民健保法》,盼能防止台灣的健保資源被濫用,也有委員認為不該一竿子打翻所有台商。行政院蘇貞昌院長也在答覆立委質詢時強調,健保必須依照「永久存續、公平處理」的原則來處理。停復保制度所衍生爭議已久,原先期待於二代健保修法,主張廢除停保,待二代健保修法通過後,採取刪除健保法施行細則內相關規定,即可廢除出國停保制度,但由於各方主張及立場不一,最後仍維持既有的停保制度,使得旅外國人申請停、復保的相關爭議延宕至今。目前,旅外國人申請投保、停保、復保各有不同樣態,有出國停保對象復保後,一年內再次出國停保的「短期復停保」(指同一年度曾有復保後再停保紀錄),以投保於戶籍地公所者占多數,其次為民營事業機構受僱者,且多數於返國後半年內再次辦理出國停保。另外則是出國除籍而退保,返國後重新設籍加保,這種樣態身分也以投保於戶籍地公所者占多數,有三分之二保險對象恢復戶籍後立即重新參加健保,但這些人有近四成返台設籍取得健保資格後,又以出國辦理停保方式暫停繳納保費,顯然有鑽健保制度漏洞之虞。根據健保大數據分析顯示,以107年為例,利用「除籍退保後再返國加保」有25,220人,使用健保資源有12,022人,約47.7%的就醫率,保費總收入1.16億元,平均每人繳納保費4,589元,但醫療總支出1.73億元,平均每人醫療支出6,869元,這些旅外國人對健保而言,確實呈現支出大於收入狀況,105年、106年亦是如此。另就「短期復停保」而言,同年有87,990人,其中有使用健保資源有58,904人,有高達66.94%的就醫率,保費收入4.39億元,平均每人繳納保費4,928元,醫療支出3.97億元,平均每人醫療支出4,507元,這類保險對象則是保費收入大於醫療支出。其就醫情況多為牙科或感冒等輕症疾病,「短期復停保」集中於返國1個月內就醫之情形,比「除籍退保後再返國加保」就醫情況顯著。許多評論者所持論點,旅外國人的經濟能力普遍相對較好,在台灣有沒有置產、是否繳稅也未知,但每月僅需繳749元的健保費用,比起其他受薪階級所繳保費要低,顯然不甚公平。旅外國人之健保議題,惟有修健保法才能解決。個人認為,無論停保或退保制度,已呈現逐步侵蝕按月繳納保險費之基礎理念的趨勢,因此制度檢討改革確實有其必要性。根據統計,每年保險對象因出國申請停保約有23萬餘人,平均暫停繳納8個月保費,如果取消保險對象申請停保並暫停繳納健保費之選擇權,估計一年將增加約25億元之保費收入。另外,若戶籍遷出國外退保者,返國戶籍遷入一律須有6個月等待期,預估受影響人數平均每年約1.2萬人,整體財務收支將增加約2千萬元。從歷次修改健保法均有正反歧異意見,難免引發對整體健保制度改革的期待與爭議,但藉由修法過程的討論,可凝聚社會大眾對旅外國人納保議題的關注。健保永續發展在於財務平衡,隨醫療科技日新月異及新藥療法等發展,勢必加重健保財務赤字之缺口。就醫權為人權一部分之觀念已深植台灣人心,健保制度未來就保費結構與醫療支付,甚至保險對象之就醫習慣皆需做為調整,以達世代公平與永續發展。
-
2020-04-1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名家破解新冠肺炎/林恒毅:輕症未必要住負壓病房
台灣確診近四百例,以輕症個案居多,但各醫院仍採高規格收治模式,即使沒有症狀,患者也須住在負壓隔離病房,三天採檢一次,連續檢驗三次,均為陰性,才能出院。天主教耕莘醫院院長林恒毅提醒,如果未來輕症患者暴增,仍維持現有處置模式,國內醫療體系恐將崩盤。林恒毅觀察,不少輕症患者大喊「無聊」,整天被關在負壓隔離病房,不能活動,只能盯著平板、手機來追劇,認為疫情那有這麼可怕,但實際狀況確實比想像中還嚴重,因為「新冠病毒可是緊緊抓住人體器官組織,這一抓就是很久、很久。」新冠病毒與SARS病毒雖是同一家族,林恒毅說,「這個最新家族成員可是聰明多了」,人類被感染後,還沒出現任何症狀,就具有傳染力。臨床觀察發現,病毒進入體內後,牢牢抓住器官,想要徹底清除,必須花很久的時間,平均陽轉陰,長達三、四個星期。輕症全住負壓房 醫院負擔大林恒毅以「黏在手裡、很難甩掉」來形容輕症患者對醫院所造成的負擔,他說,目前全國僅剩幾百床負壓隔離病房可用,如果輕症人數暴增,而收治原則不變,全住負壓隔離病房,這一住就是近一個月,勢必造成醫院極大負擔。林恒毅指出,最近半個月來,指揮中心放寬篩檢標準,由醫師自行決定是否篩檢,國內篩檢數量逐日增加,找出不少輕症個案,雖然造成醫院負擔,但如果院內感控良好,配合隔離治療,只要數量不要暴增,相信就可安然度過這一波疫情。醫院若出現破口 疫情將擴散如果輕症人數眾多,且重症個案也隨著暴增,勢必超過醫療院所負荷,如同紐約、西班牙、義大利、英國等地,壓垮了最後一道防線,醫院出現防疫破口,疫情就會反轉直下,迅速擴散,林恒毅說,「這是最不願意見到的結果。」林恒毅警告,輕症患者應該愛惜生命,為了自己,更為了社會大眾,耐心住院,等到病毒全數清除。此外,指揮中心應隨著確診人數的變動,修正收治準則,一旦輕症患者突然變多,不一定非得住在負壓病房,可以轉至專責病房。至於重症患者,林恒毅表示,現階段並無特效藥物可用,僅能施以支持療法,給予症狀治療。臨床試用「紅黴素合併奎寧」,因副作用較高,而重症個案年紀偏大,且常有慢性疾病,因此,不見得適用這類組合用藥。十七年前,國內爆發SARS時,林恒毅擔任耕莘醫院胸腔科主任,親自診治SARS患者,當時好幾名耕莘醫護人員也被感染,住院治療,他說,「這是人生第一次覺得自己可能會陣亡。」但面對父母關心時,還是得裝沒事,內心異常煎熬。林恒毅說,新冠肺炎病毒恐將流感化,天氣一冷,就會捲土重來,而疫苗研發需要一段時間,如果又缺乏特效藥物,防疫過程將非常艱辛,國人應該做好長期抗戰準備。
-
2020-04-1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奎寧納第一線防疫藥物? 陳時中:不會在診所開藥
老藥羥氯奎寧近期被指出可降低新冠肺炎確診案例體內病毒量,我國更將其納入治療指引中,建議輕症時使用;最容易接觸到輕症患者的基層診所盼比照口罩模式,將羥氯奎寧納為防疫藥物。而昨天蔡英文總統的臉書貼出成立製藥國家隊,會陸續生產約1500萬顆奎寧,是否會當成防疫藥物?對此,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確診者仍在醫院治療、開藥,不會在診所開藥。陳時中表示,成立製藥國家隊,主要是因為奎寧平常就有一些相關用途,納入治療指引需維持基本供應,但確診者是在醫院治療,診所發現疑似個案也不會直接在基層開藥,會轉到醫院相關病室接受隔離治療。張上淳於會後受訪時則表示,流感因為病患非常多,因此診所也會開立克流感等藥物幫忙治療,但新冠肺炎個案還不多,至少在這個階段還不會在診所端進行治療,因此確診一定是在醫院裡治療;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奎寧尚未有完整的療效。另外,對於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近日也移除官網上建議醫生使用抗瘧疾藥物氯奎寧(Chloroquine)及羥氯奎寧(hydroxychloroquine)的建議指南,張上淳表示,因為有幾篇報告說不錯,在沒有藥物之下有些國家會先試試看,但試的個案多後,可能會重新考慮是否繼續放在指引中,我國最近不少個案也使用到奎寧類藥物,將視使用狀況,專家會議會再討論,是否繼續建議臨床使用或趨向更加保守。快篩方面,張上淳說,相關試劑需要食藥署審核通過,食藥署在指揮中心指示下,會盡快核可後上市,並針對抗原還是抗體,及專一性、穩定度等等,看如何在臨床端與防疫端助防疫工作。
-
2020-04-0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名家破解新冠肺炎/不敢收治疑似病例 李秉穎:應調整基層醫師防護規定
武漢解封,歐美疫情嚴峻,台灣清明連假人潮聚集,社區中如有輕症、無症狀感染者,恐醞釀出下一波本土疫情。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李秉穎說,最令人擔心的防疫破口就是沒有明顯感染源的患者,而防守戰線的最重要把關者就是第一線醫師。依現行規定,第一線醫師如果沒有隨時戴著N95,病人日後確診,就需隔離十四天,為此,許多基層醫師不敢收治疑似病例,建議調整現行適當防護規定,以免延誤感染者篩檢時機。基層缺防護 不敢收治疑似病例李秉穎分析,第一線醫師面臨多重壓力,首先,疫情當頭,民眾諱疾忌醫,病人銳減,收入也大幅減少,而政府紓困計畫對象令未列入第一線醫師。再者,連假後,採檢範圍擴大,只要符合旅遊史,罹患肺炎均須採檢,按照現行規定,接觸確診病患需要有高規格的防護,例如戴N95口罩。但醫師哪有那麼多N95口罩可戴,如有疑似病人就診,日後被確診,診療時未戴N95的醫師就會被隔離十四天。李秉穎說,過於嚴格的防護規定讓許多基層醫師心生畏懼,不敢收治疑似病例,而這些疑似病例全至大型醫院就醫,增加交叉感染風險。建議適度放寬適當防護規定,比如允許外科口罩加上面罩,且診療過程不看喉嚨,這即視為適當防護,對第一線基層醫師來說,是比較可行的作法。武漢解封後 慎防中國疫情再現李秉穎觀察,國外的海歸潮正在消退,入境後嚴格的居家檢疫措施發揮了作用,近日來,境外移入病例正在減少。台灣本土案例幾乎都是境外移入病例所引起的家戶群聚,儘管部分感染源不明個案仍找不到源頭,但數量遠低於日本、南韓;最重要的是,國人防疫教育落實,正確防疫意識持續提升,養成勤洗手習慣,「台灣不一定會爆發大規模社區感染。」不過,武漢封城解禁,以及中國各地方的無症狀者和輕症者眾多,確實令人憂心。李秉穎表示,中國確診數據令人存疑,以台灣為例,防範嚴密,但確診數仍不可能在短時間內變零;隨著封城令解除,中國疫情是否再現?這是全世界都密切觀察的。海歸潮趨緩 境外移入可望減少此外,歐美疫情也令人擔心,但觀察發現,歐美各國已經慢慢步入疫情趨緩的轉折點,如果好好控制,隨著海歸潮趨緩,台灣的歐美境外移入病例會愈來愈少。至於零星的感染源不明個案,李秉穎說,這是最令人擔心的破口,醫院、診所的第一線醫師應提高警覺。目前指揮中心已修改通報定義,如有肺炎,均需通報採檢,但部分診所缺乏X光設備,光靠聽診、觸診,很難診斷肺炎,建議基層醫師多加留意,如治療效果不好,就要立即轉診。
-
2020-04-0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兒童多輕症? 專家:家人確診或被匡列 兒童都應採檢
我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持續增加,目前373例新冠肺炎個案中,有五名12歲以下兒童確診,其中四名發燒,一人無症狀。昨日傳出染疫祖父母傳給孫,孫又到校上課使幼兒園全面停課,幼兒園感染情形成為社會關注焦點。而國內外實證資料顯示,幼兒感染後的症狀相對輕微,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昨也表示,台灣經驗與國際研究與臨床經驗相符合,比起成年人來說,兒童重症少、症狀較輕微,較無症狀情況下,其病毒傳染力相對低。不過有醫師認為,家中如有成人被匡列為接觸者、進行居家隔離,家中幼兒即使無症狀,也應接受篩檢。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感染科主治醫師王任賢表示,病毒入侵人體時,人體會啟動免疫反應來殺滅病毒;免疫反應提高時,可能回過頭攻擊自身、造成外顯症狀,免疫反應越強,外顯症狀就越嚴重。幼兒的免疫系統發育尚不完全,因此遇到病毒入侵時,免疫反應相對不激烈,外顯症狀就看似輕微。值得注意的是,孩子間的傳染力與成人一樣,同樣會透過飛沫、手摸到病毒再吃進嘴巴而受到感染,但卻可能因為症狀輕微或無症狀而被忽視,因此建議,「家中如有成人被匡列為接觸者、進行居家隔離,家中幼兒即使無症狀,也應接受篩檢」。林口長庚醫院教授級主治醫師、兒童感染科主任黃玉成表示,就目前國際間臨床上個案來說,新冠肺炎在兒童的症狀的確較為輕微、甚至有無症狀個案。如日前國際期刊對香港、深圳都曾出現家庭群聚的研究個案中,其中一家七口(五大兩小)的深圳家庭,由武漢出遊返回深圳後,五個大人都確診外,10歲的小朋友雖確診,但卻幾乎無症狀,是共同採檢而確診,另外一名八歲小朋友則未受感染。不過黃玉成也說,其實不只新冠肺炎,像是之前的SARS、水痘等疾病,也都是兒童比大人症狀要輕微。兒童確診較為輕微、或幾乎無症狀,他認為可能與其免疫力有關,但即便如此,仍有潛在風險,因此他建議若有家人確診或被匡列者,家內的兒童有無症狀都應採檢,避免疫情傳播。
共
50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