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07 科別.消化系統
搜尋
輕症
共找到
1426
筆 文章
-
-
2020-08-0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莊人祥:地塞米松確定納入我新冠肺炎重症治療指引
「瑞德西韋」被視為治療新冠肺炎的有效藥物,原寄望七月底以前有一千人次藥品可進口台灣,衛福部食藥署昨天證實,我搶藥失利。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專家會議今天確定把替代用藥「地塞米松」納入治療指引。「地塞米松」是一款治療感染症造成的嚴重肺炎的老藥,莊人祥表示,據國際臨床研究證實,新冠肺炎重症患者使用「地塞米松」有顯著療效,其中需帶呼吸器維生患者可降低37%致死率、使用在其他需供氧的重症病例身上,也可有效降低18%死亡率。17年前SARS爆發時,國際間也曾試過用「地塞米松」治療重症病例,結果發現無效,所幸可用於新冠肺炎患者,是「瑞德西韋」外,重症患者另一道救命曙光,莊人祥說,「地塞米松」僅對於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有顯著療效,不用於輕症病例身上,待加入指引後,我臨床便可使用。
-
2020-08-01 橘世代.健康橘
喝豆漿會養大子宮肌瘤?手術摘除後是否會復發
妳曾受子宮肌瘤或子宮肌腺症之苦,擔心女兒也會出現症狀嗎?更年期前後該如何攝取豆漿、山藥等含雌激素食物才正確?過了更年期,肌瘤會消失嗎?婦科權威、台北秀傳醫院執行院長鄭丞傑首次與聯合報合作,於今日推出新書「子宮危機解密」,蒐集診間最常問的子宮肌瘤與子宮肌腺症100題切身困擾,尤其著重解說最新微創和無創手術,希望對徬徨無助的婦女朋友們提供最佳最實用參考書。Q:子宮肌瘤手術摘除後,肌瘤還有可能再復發嗎?有可能,所以如果妳的年齡45歲以上且已無生育需求,傳統都建議切除子宮。若保留子宮只切除肌瘤,要面對未來肌瘤復發的可能,也可能長出子宮內膜癌、子宮肌肉癌及子宮頸癌等。事實上,切除子宮肌瘤比切除子宮更麻煩,有時肌瘤一長就是數十顆,或同時合併其他毛病,使得手術的出血量反而更多。只是,如果沒有好的心理建設,醫師還是會讓女性只切肌瘤、不摘子宮,不讓手術成為女性心中永遠的痛。不過,接近更年期的婦女,單純只切除肌瘤,不切除子宮,日後再長出肌瘤且造成症狀的機率不高,因為接近更年期,女性荷爾蒙下降,比較不易長出新的肌瘤。Q:如果我選擇開刀來治療子宮肌腺症,有哪些手術方式能選擇呢?可以選擇傳統開腹手術、腹腔鏡手術及經陰道手術摘除全子宮。現在患者也可選用高能聚焦超音波海扶刀(海芙刀)治療,可消融大部分的肌腺症組織,達到無創消融子宮肌腺症的目的,有助減輕症狀且不必動刀。另要注意的是,海扶刀(海芙刀)治療方式是肌肉消融而非切除病灶,沒有組織檢體可以送病理化驗。若經過核磁共振(MRI)而高度懷疑妳有惡性肌肉癌,就不宜採用海扶刀(海芙刀)治療。Q:子宮肌瘤患者應該避免進補?也不能吃豆漿等含雌激素食物?月經問題應先到婦產科就診,排除子宮肌瘤、卵巢病變或子宮內膜異位等問題,再尋求合格中醫師詢問中藥補方調理。此外,常有人說豆漿、山藥、當歸等食材含雌激素,許多女性認為吃了這些食物,會害子宮肌瘤產生或長大。但這些食物真的有影響嗎?事實上,這只是網路謠言。只要正常飲食,養成良好生活作息,就不需擔憂會養大肌瘤或對肌瘤有不好影響。Q:我有子宮肌腺症,我女兒未來會不會跟我有一樣的經歷?子宮肌腺症是子宮內膜異位症的一種,其致病機轉至今還不完全確立,有人認為是生產或人工流產,損傷子宮壁加上腹壓太大,使內膜被擠向肌肉層內,但也很多人未懷孕或未曾有性經驗。子宮肌腺症可能也受一定的遺傳因素影響。如果妳有子宮肌腺症,女兒也很可能有此困擾,可於女兒初經來潮後多觀察多關心,協助維護子宮健康。(本文摘自婦科權威鄭丞傑醫師新書「子宮危機解密」)書名:名醫鄭丞傑的婦科聖經:子宮危機解密定價:380元,優惠價300元出版社:聯合報出版日期:即日起於誠品、博客來、金石堂等通路上市購書資訊劃撥帳號:19920764戶名:聯合報股份有限公司(請填妥書名、姓名、電話、地址、訂量)洽詢專線:02-8692-5588轉2698、2974(平日09:00~21:00,假日09:00~17:00)線上購書:udn買東西https://reurl.cc/pd7xq8【延伸閱讀↘↘↘】。6字頭男人注意!這個年紀貧血 可能是慢性病警訊。更年期症狀因人而異 50+女業務因熱潮紅「被辭職」 立即按讚 更多橘世代精彩內容不漏接!>>現在立即加入粉絲團
-
2020-07-31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韓藥廠新冠肺炎治療抗體 獲英批准首期臨床試驗
韓國藥廠賽特瑞恩(Celltrion)今天表示,他們研發的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新冠肺炎)抗體治療劑CT-P59已在英國取得第一期臨床試驗許可,將在當地招募患者進行試驗。韓聯社報導,賽特瑞恩說,英國藥品及保健產品管理局(Medicines and Healthcare productsRegulatory Agency)已確認CT-P59對新冠肺炎輕症患者病毒產生中和效果等初期治療指標。未來完成首期臨床試驗後,將對輕度和中度症狀患者進行第二及第三期全球臨床試驗。賽特瑞恩預計今年底取得初步臨床試驗結果,並將在今年內對確診患者相關密切接觸者進行預防性臨床試驗,目標在明年第一季取得結果,目前正與歐洲各國進行相關協商。韓國當局本月17日批准CT-P59臨床試驗計畫,32名健康受試者正在忠南大學醫院接受第一期臨床試驗,目標第三季取得試驗結果。賽特瑞恩表示,為使CT-P59明年開發完成後立即能大量生產供應,今年9月起就會正式投產。
-
2020-07-29 名人.簡立建
簡立建/建立完善外傷醫療制度 健保改革 刻不容緩
最近因為「自費醫材上限」的爭議導致醫界民眾群情譁然,怒火沸騰;之前防疫成功的衛福部頓時成為箭靶。但還是有許多民眾不知為何健保需要改革,在下關心台灣健保制度與其他國家醫療政策多年,在此簡單說明。健保在台灣實施25年來,歷經多次改革;但是許多醫界第一線的心聲並沒有被納入考量。例如15年前的總額給付制度,說是希望控制費率成長,以區域總額以及單一醫院總額作為定額給付。這樣的問題早就在其他國家就出現爭議,一些投資報酬率較低的科別,自然會被醫院輕忽、排擠。例如負責嚴重外傷病人照護的外傷科,因為常常需要大量人力付出,住院天數又較長,在醫院經營的觀點來看,如果沒有適當合理的機制,賠錢貨往往變成醫院內公敵。這時衛福部不僅沒有給予適當扶持,而是轉身用醫策會「監督醫療品質」的棒子-中重度外傷急救醫院評鑑,來加以規範醫院並要求外傷科部的人員達成結構面與過程面的指標。於是在外傷醫療基本獲利率不高的情況之下,很多外傷科部的醫師與人員面對慘澹經營的科部還要應付評鑑,都是心力交瘁。一些醫院還勉為其難用其他科別的盈利來補助外傷科別,但是部分醫院卻是直接在評鑑之後,就解散外傷團隊。這樣造成台灣外傷醫療照護經驗的傳承,出現嚴重斷層。有些醫院外傷急救室的空間根本不合乎該有的規格,小到僅能容身,國外的標準嚴重外傷急救是應該有五乘五公尺空間,重度級至少應有二個急救空間的容量。過去許多急救設備,健保也沒有給付;在緊急情況之下,如何跟病人或是家屬說明自費情況? 於是就只能放棄不用。於是,整個外傷科別在營運績效上往往不能平衡,台灣的「外傷醫療」在我們「台灣健保,世界第一」的對外宣傳上,一直是一個不願提起的痛處。常說「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但是在台灣健保有的。但是長久這樣下去,很快的大家就是想付錢也沒午餐可以吃了。新聞報導有位台灣朋友在美國,因為長針眼到醫院急診室,要求眼科醫師會診。眼科醫師假日到醫院急診來,至少是六七百塊美金的收費。而台灣機車事故多,酒後毆鬥的情況也不少,眼球外傷的案例很常見。但是台灣急診室三更半夜會診眼科醫師來看急診這樣的傷患, 健保只給每次眼科會診409點。這很不合理。訓練有素的醫師,後勤支援的許多貴重的儀器,健保只付不到四百元!即使是急診室因為嚴重外傷會診外傷科,除少數符合條件者,不然一樣只有409點。健保署多年忽視這個救急救命科別逐漸崩壞的現象,卻在疫情稍稍緩解,便迫不及待來處理與大多數民眾無關的眼科自費醫材項目,難怪令醫界怒火沸騰。前述的情況,多年透過各種管道,多次與健保主管機關與衛福部溝通,擔任台灣外傷醫學會理事長期間,更親自拜訪健保署與衛福部,但是得到的承諾至今大多仍未實現。在一些特殊的時段或是偏鄉地區,外傷仍是一個危害民眾命健康的重大殺手,在「醫療崩壞、五大皆空」的情況之下,很顯然的外傷醫療的經驗無法傳承,未來外傷照護品質只有江河日下。以後,可能一個老人輕微跌倒或是一個年輕人簡單的機車事故,就會送了性命。台灣外傷醫學會多次反應溝通「外傷照護工作的資源不足」,而健保署未實際面對第一線外傷急救工作的臨床需求,總希望醫院「發揮愛心」,於是外傷醫療常常是被總額犧牲的一群。過去在八年前要推行DRG依診斷給付,明明外傷照護工作是外科裡面變異性最高的,健保署卻希望從嚴重外傷來試辦,而且只願意從過去的平均值來給付,然後勸說外傷醫師要「輕症重報」,這非常荒謬。而且外傷醫療申報的核刪,也是匿名,常常覺得不合理。舉例搶救從高處墜落的傷患可能緊急需要安排頭部、頸部、胸部與腹部的電腦斷層,但是健保規定「一天只能申報一次電腦斷層」,於是急診室裡嚴重外傷病患在電腦斷層檢查上,一直是讓放射診斷科賠錢,害我們負責外傷急救的醫護人員當冤大頭 ! 這個事情一再反應,也是無效。醫策會規定重度外傷急救醫院,外傷專科醫師需在啟動後十分鐘到達急診進行急救。但是健保至今仍未常規給付啟動急救團隊的費用,這樣如何因應未來可能之變局?新政府執政四年多以來,在下多次為了外傷醫療工作、資源不足的現況,大聲疾呼。目前台海情勢緊張,風雲密布,有識之士無不「料敵從寬、有備無患」。但是在與外傷相關的準備工作上,台灣自從十幾年前的國軍精簡計畫後,許多地方的軍醫院早就被裁撤整編,根本無力承受一般的外傷照護,遑論一旦出現軍事衝突或災難時所需要的大量外傷照護能量。而衛福部過去所推動的「每縣市都有重度外傷急救醫院」的政策之下,是重度外傷急救醫院越來越多,但照護能量卻大多明顯不足。反觀南韓,其位處於動盪的朝鮮半島南部,美國國防部與南韓士兵多年來均有軍事協防的合作。在2010年之後,韓國青瓦台召集南韓幾位外傷界的專家,希望建置南韓的全國外傷照護系統,於是在短短兩年內建立13家與美國外傷中心一樣標準的外傷中心,每家外傷中心給予第一期給予800萬美元的興建費用,之後每年再給予一百多萬美元的補助。很快的這十三家美國規格的外傷急救中心建立了穩固的全國外傷照護網絡,立刻大幅提升全南韓的外傷照護品質。這才是真正的「以平時搶救受傷的民眾,儲備戰時外傷照護能量」的料敵從寬,超前部署! 台灣健保也到了該「公開透明」,該把錢花在最值得花之處的時候了。(作者為外傷醫學會前任理事長)
-
2020-07-27 科別.消化系統
便秘多與5因素相關 養成這6個好習慣順暢排便
對於長時間坐著工作、少喝水的女性上班族來說,隨身包包裡常備著浣腸劑,因為便秘纏身,必須透過外物刺激才能擁有「暢快」人生,不過醫師提醒,長期使用浣腸劑恐會成癮,且越用效果可能越差。超過3天沒排便即為便祕 多與5因素相關 馬偕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孫文俊指出,臨床便秘定義以時間為指標,超過3天以上沒排便,即為便秘。至於糞便的形狀及軟硬度屬於臨床症狀,如果便便形狀像一顆顆的小雞便,常與水份攝取不足有關,不會稱為便秘。而造成便秘的5大主因,分述如下: 1.飲食:水分及膳食纖維攝取不足。 2.缺乏運動:運動能刺激腸道反射。 3.藥物:有些藥物會間接影響排便,特別是精神科藥物。 4.習慣性憋便:越常憋便、排便反射性會越差,易造成排便功能異常。 5.腫瘤:直腸或左側低位大腸若有腫瘤阻塞,糞便量會越來越少。 孫文俊指出,有些人每天排便,但卻一直有便意,或覺得排不乾淨,這就是所謂的「裡急後重」(tenesmus),有這種症狀的民眾務必提高警覺,因為這可能是大腸息肉或直腸腫瘤所致。一有便意不能忍 長期使用瀉藥、浣腸劑恐有成癮疑慮 孫文俊強調,腸道腫瘤可能引發排便不順,如果伴隨著糞便形狀突然改變、出現便血等現象,且持續2周,就應該趕快就醫檢查,找出病因。在治療上,單純便秘可從飲食和運動著手,平常多喝水、多吃蔬果,每天固定運動,養成正確如廁姿勢,以及固定便便時間,一有便意,就去上廁所,超過8成的輕症便秘都能獲得改善。 至於瀉藥、浣腸劑,孫文俊不建議長期使用,因為只求速成,用瀉藥或浣腸劑來解決便秘問題,恐有成癮疑慮。再者,浣腸劑插管頭形尖銳,若使用不當,還可能讓直腸受傷。有些瀉藥透過刺激大腸收縮蠕動來促進排便,服用越久藥效就會越差。 食藥署則建議,當民眾有便秘等不適症狀,應到醫院尋求醫師診治。孫文俊指出,想要排便順暢,平時應養成固定的排便時間,或在上廁所時,雙腳踏著10至15公分高的小板凳,或是以溫水沖洗肛門等方式,就能刺激便意。(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多吃蔬果還便秘? 這些藥物都是兇手 持續便秘別輕忽! 加上7症狀可能是體內長瘤了
-
2020-07-25 科別.心臟血管
每到下午腳就痠、脹? 5種人靜脈血栓嚴重恐截肢
常待在家,少活動、久坐臥或久站的人就要小心了,因為可能增加靜脈血栓栓塞風險!俗稱的「經濟艙症候群」就是其中一種。靜脈血栓栓塞最典型的症狀就是單側大腿有痠痛腫脹的問題,若錯過黃金治療期,嚴重者有可能導致截肢或身亡。 一般靜脈曲張只是淺層 5種人容易發生深層靜脈血栓 林口長庚醫院血管外科柯博仁醫師形容,到中午、下午以後,會腳痠、脹脹,算是比較輕微的症狀;厲害一點的時候腿的膚色會有改變、感覺熱熱的,再更厲害的話,對整個動脈血流也產生影響,造成腳容易發冷、發白,這個時候就有截肢的危險。一般靜脈曲張只是淺層的靜脈栓塞,其中長期久坐久站、中老年人、孕婦、血管受過傷、腫瘤患者,特別容易發生深層靜脈血栓問題。如果血栓隨著血液流到各個器官,可能就會導致肺栓塞、永久性血管阻塞等危險狀況。 輕症以抗凝血藥物治療 嚴重者得做導管手術 症狀輕微會先以抗凝血藥物搭配彈性襪治療,症狀較嚴重還能透過手術來治療。手術方式包括手動傳統導管溶栓術及超音波震盪導管溶栓術,搭配藥物溶解血塊;以及PMT血栓清除導管,使用機械導管抽吸血塊。臺大醫院心臟內科李任光醫師指出,傳統手術在手動清除血栓時,每清除一次就必須把導管拿出體外清理一次,再放進去才能血栓,其實非常費時耗力又沒有效率的。而在超音波搭配之下,透過超音波震動能讓大血栓變成小血栓,這時之後再去溶解,效率會提高,且依據過往經驗看來,抗凝血藥物的劑量也能降到傳統手術的十分之一。柯博仁醫師表示,PMT血栓清除導管運用機械原理,經過電腦運算,程式規劃設定,能用最短的時間把血栓吸出來,縮短時間、手術更安全有效性,併發症也最少。另外,因為是順著血流而不是透過螺旋槳做強烈的吸取,所以對血管內膜傷害性非常小。 預防靜脈血栓 多做3件事 要預防靜脈血栓,醫師呼籲平時多活動、多喝水降低血液濃稠度、避免緊身服飾阻礙血液循環,也可多穿醫療等級彈性襪,減少靜脈曲張,如果對下肢腫脹有疑慮,能到院進行血管超音波或靜脈血流檢查,及早治療避免措施黃金治療期。(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延伸閱讀: 足底筋膜炎一踩就痛! 專家傳授6招對付你的足跟痛 腳一踩就痛! 放鬆足底筋膜每天6動作有做有差
-
2020-07-2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台大研發鼻黏膜疫苗 若成功就像戴了隱形護目鏡口罩
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嚴峻,世界各國積極投入疫苗競賽,目前都以針劑型疫苗為主,台大醫學院選擇不一樣的路。從事疫苗研究多年的台大醫院小兒部主任黃立民,今在亞洲生技大展發表台大醫學院研發「黏膜疫苗」的最新進度,指出黏膜疫苗具有安全、減少輕症、遏止傳播這三大優點,加上台大有專利佐劑的優勢,若明年臨床試驗成功,就像一層隱形的護目鏡和口罩,可將病毒阻絕於體外。2020亞洲生技大展今揭幕,防疫科技備受矚目,台大醫學院院長倪衍玄親自主持「台大防疫平台及前瞻技術發表會」。黃立民於會中表示,傳統針劑疫苗是把一個抗原,也就是蛋白質,打入體內,蛋白質就像一個海邊的石頭,上面有很多的突起,身體為了辨識它,每個突起都會產生一個相對應的抗體。然而,並非每種抗體都有用。黃立民表示,人體有五種主要抗體,其中IgG最大量存在於血液中,主要對抗病毒,也是目前大部分針劑疫苗希望產生的目標,但是如果錯誤的IgG太多,就會引起傷害,導致疾病嚴重度增加。因此現在疫苗研發的趨勢,是蛋白質要越小越好,產生的抗體越精準越好。黃立民表示,人體五種主要抗體中,只有IgA能抵達全身黏膜表面,是「最前線」的抗體。黏膜疫苗噴在鼻黏膜,誘導人體產生IgA,一但成功,全身黏膜都有IgA,可以對抗新冠病毒。這就像戴了一層隱形的口罩和護目鏡,在第一線就阻絕病毒於人體細胞之外;黏膜疫苗引起血中的IgG也較少,不容易引起傷害。一般疫苗對於重症的保護力較明顯,黏膜疫苗連輕症都保護。黃立民表示,有了黏膜抗體,病毒根本來不及複製變多,就在第一線被攔阻消滅,對輕症的保護力更明顯。上呼吸道的病毒量難以上升,也能夠避免繼續傳播給他人,這樣的疫苗對於輕症為主、傳播力驚人的新冠肺炎來說,非常合適。為什麼黏膜疫苗少人做?黃立民表示,因為佐劑和噴頭的技術難度和生產成本都較高,不像針劑那樣有現成的生產線,生產上也比較困難,研發速度比不上針劑。雖然全世界對黏膜疫苗很有興趣,但成功上市且較有代表性的,只有流感,而且為了快速解決新冠肺炎疫情的威脅,目前已知國內外廠商都是傾力研發針劑疫苗。黃立民表示,雖然難度高,台大醫學院有專利佐劑,也已與廠商合作研發噴頭。台大醫學院研究團隊從四月開始研發,已在動物實驗看到呼吸道分泌物中IgA上升,算初步成功。若順利,預計10月完成動物實驗、11月開始臨床試驗,希望在一年內能夠確認其效力。
-
2020-07-18 新聞.用藥停看聽
你便秘了嗎?常用瀉藥、浣腸劑恐會成癮
「醫師,我大不出來怎麼辦?」有些人因為壓力大、飲食不正常導致兩天沒排便,或是糞便呈顆粒狀,這就是便秘嗎?其實不然!食品藥物管理署特地邀請馬偕紀念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孫文俊,替惱人的排便問題順利解「秘」!你,真的便秘了嗎?孫文俊醫師提及,他看診時會先問病人:「你多久沒排便,還是大便較硬、較乾或是排便時會痛?」因爲臨床上對便秘的定義,主要是以時間為指標,超過3天以上沒排便就是有便秘現象,至於糞便的形狀及軟硬度屬於臨床症狀,例如:便形像一顆顆的小雞便,可能與水份攝取不足有關,通常不會稱為便秘。 此外,有些人雖然每天排便,但卻一直有便意或覺得排不乾淨,孫文俊醫師歸類在「排便不順」,醫學上稱為「裡急後重」(tenesmus)。他強調:「有這種現象的民眾反而要提高警覺,因為大腸息肉或直腸腫瘤,也可能引發排便不順,若伴隨糞便形狀突然改變、出現便血等現象且持續2週,最好趕快就醫檢查。」八成輕症便秘不藥而癒 除了受到先天性臟器結構的影響,孫文俊醫師指出,便秘的5大主因包括:1.飲食:水分及膳食纖維攝取不足2.缺乏運動:運動能刺激腸道反射3.藥物:有些藥物會間接影響排便,特別是精神科藥物。4.習慣性憋便:越常憋便、排便反射性會越差,易造成排便功能異常。⑸腫瘤:直腸或左側低位大腸若有腫瘤阻塞,糞便量會越來越少。食藥署提醒,便秘是良性病症,只要先從飲食和運動著手,多喝水、多吃蔬果,再配合每天運動,超過八成的輕症便秘者,都能獲得改善。長期用瀉藥、浣腸劑恐成癮有些追求「速成」的民眾,或容易有便秘困擾的年長者,往往會先用瀉藥或浣腸劑來解決便秘問題,卻忽略便利之下可能隱藏的風險。孫文俊醫師說明,長期使用浣腸劑恐會成癮,其插管頭形尖銳,若使用不當可能會造成直腸受傷或穿孔;有些瀉藥是刺激大腸收縮蠕動促進排便,所以服用越久,藥效就會越差。食藥署建議,當民眾有不適症狀,應到醫院尋求醫師診治,以利提供專業的建議。孫文俊醫師指出,想要排便順暢,平時可以養成固定的排便時間,或在上廁所時,可腳踏10~15公分的小板凳或是以溫水沖洗肛門等方式,即可「便」行無阻喔!原文引用自: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2020-07-1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美國研究:羥氯奎寧治療武漢肺炎輕症無效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研究發現,美國總統川普倡導可用來治療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武漢肺炎)的瘧疾用藥羥氯奎寧,對於武漢肺炎輕症患者並無療效。路透社報導,在這項研究中,約24%以羥氯奎寧(hydroxychloroquine)治療的病人,14天後仍有症狀;至於接受安慰劑治療的病人,14天後還有症狀的比例約30%。明尼蘇達大學(University of Minnesota)研究人員表示,這兩項數據在統計學上並無顯著差異。研究人員在今天刊於「內科醫學年鑑」(Annalsof Internal Medicine)的文章中寫道:「在未住院的2019冠狀病毒疾病初期患者中,羥氯奎寧無法隨著時間大幅減緩症狀嚴重性,或降低患病率。」這項隨機對照實驗的研究對象共491人,皆為未住院成人,症狀發作不超過4天。他們經過檢驗確診感染新型冠狀病毒;或是未經篩檢確定染疫,但過去14天內曾密切接觸確診患者,之後也出現2019冠狀病毒疾病的症狀。由於美國篩檢量嚴重不足,參與研究的病患中僅58%受過篩檢。紐約醫學院(New York Medical College)醫師施盧格(Neil Schluger)對此研究發表評論,表示這項研究「提供有力證據,顯示羥氯奎寧對輕症患者沒有益處」。
-
2020-07-17 科別.心臟血管
久沒動腿腳痠脹?忽略小症狀恐截肢 多做3件事預防靜脈血栓
民眾防疫呆在家,少活動、久坐臥或久站的人就要小心了,因為可能增加靜脈血栓栓塞風險,俗稱的「經濟艙症候群」就是其中一種。靜脈血栓栓塞最典型的症狀就是單側大腿有痠痛腫脹的問題,若錯過黃金治療期,嚴重者有可能導致截肢或身亡。林口長庚醫院血管外科柯博仁醫師形容,到中午、下午以後,會腳痠、脹脹,算是比較輕微的症狀;厲害一點的時候腿的膚色會有改變、感覺熱熱的,再更厲害的話,對整個動脈血流也產生影響,造成腳容易發冷、發白,這個時候就有截肢的危險。輕症以抗凝血藥物治療 嚴重者得做導管手術一般靜脈曲張只是淺層的靜脈栓塞,其中長期久坐久站、中老年人、孕婦、血管受過傷、腫瘤患者,特別容易發生深層靜脈血栓問題。如果血栓隨著血液流到各個器官,可能就會導致肺栓塞、永久性血管阻塞等危險狀況。症狀輕微會先以抗凝血藥物搭配彈性襪治療,症狀較嚴重還能透過手術來治療。手術方式包括手動傳統導管溶栓術及超音波震盪導管溶栓術,搭配藥物溶解血塊;以及PMT血栓清除導管,使用機械導管抽吸血塊。臺大醫院心臟內科李任光醫師指出,傳統手術在手動清除血栓時,每清除一次就必須把導管拿出體外清理一次,再放進去才能血栓,其實非常費時耗力又沒有效率的。而在超音波搭配之下,透過超音波震動能讓大血栓變成小血栓,這時之後再去溶解,效率會提高,且依據過往經驗看來,抗凝血藥物的劑量也能降到傳統手術的十分之一。柯博仁醫師表示,PMT血栓清除導管運用機械原理,經過電腦運算,程式規劃設定,能用最短的時間把血栓吸出來,縮短時間、手術更安全有效性,併發症也最少。另外,因為是順著血流而不是透過螺旋槳做強烈的吸取,所以對血管內膜傷害性非常小。預防靜脈血栓 多做3件事要預防靜脈血栓,醫師呼籲平時多活動、多喝水降低血液濃稠度、避免緊身服飾阻礙血液循環,也可多穿醫療等級彈性襪,減少靜脈曲張,如果對下肢腫脹有疑慮,能到院進行血管超音波或靜脈血流檢查,及早治療避免措施黃金治療期。
-
2020-07-1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全球疫情燒 翁啟惠:要有跟病毒長期共存心理準備
全球武漢肺炎確診病例持續飆高,生策會會長翁啟惠表示,所有傳染病的控制,最有效方法是靠疫苗,但開發廣效性疫苗不容易,連流感都還沒有,「說不定這個病毒會跟我們非常久時間,要有長期共存的心理準備。」中央社記者前往國家生技醫療產業策進會(生策會)採訪翁啟惠當天,翁啟惠正結束國家地理雜誌團隊的採訪,包括台灣生技產業發展史、未來方向及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俗稱武漢肺炎)檢測、疫苗發展,都是國際媒體聚焦所在。台灣這次防疫表現亮眼,備受國際肯定,也讓台灣生醫能量在國際上的知名度大開,翁啟惠說,這要感謝政府的超前部署,COVID-19大流行改變了生活和經商方式,台灣已經成功遏制了這一流行病,並增強了台灣生技產業在全球影響力。他表示,有不少企業主感受到近期國際大廠更樂於提供合作機會,台灣生技蓄積10多年的能量,已逐步進入開花結果期,相信台灣生技在國際上的亮點會越來越多。談到疫苗,已著手進行疫苗開發探討的翁啟惠指出,在任何情況下,開發一種安全有效的疫苗都是一項挑戰,因為病毒會繼續突變並且刺突蛋白高度醣基化。根據GISAID全球分享資訊平台中的數據庫,已經累積了超過5.6萬個病毒刺突蛋白序列。這種刺突蛋白具有大約1300個胺基酸,其中800多個具有突變,72個地方有醣化,因此,如果疫苗做出來,病毒又突變,這就是挑戰,開發廣泛保護性抗體或疫苗(也稱為通用疫苗)將是重要的目標。翁啟惠坦言,廣效性疫苗的確不容易,連流感都還沒有廣效疫苗。不過,病毒不斷突變,但傷害力不見得也跟著提升。翁啟惠分析,新型冠狀病毒為了生存,不把宿主全殺死,且已經找到最佳模式,全世界不同人種都可以寄宿,說不定這病毒會跟我們人類非常久時間,因為已經找到與人類共處的方式;目前大約有超過80%是輕症,40%沒症狀。不過怕的是沒有症狀不表示就不會傳染,自我保護一定要做好。翁啟惠提醒,人類對這次的病毒還有很多未知,真正的中間宿主及如何造成人傳人的機制和死亡仍未知,甚至病毒來自那裡都還不清楚,蝙蝠和人中間有可能還有一個宿主,也有可能是人為因素造成人傳人,但還不知道,或許更多序列公開、加上傳染及致病機制進一步釐清後會有答案。至於先前引發熱烈討論的普篩議題,翁啟惠認同目前沒有普篩的必要,因為台灣內部幾乎沒有病例,如果有的話就會傳出來,且普篩有準確率、偽陽性的疑慮。雖然看到大家現在都一起吃飯,各大旅遊景點爆滿的人潮是有點擔心,但沒有傳出病例,大多是外來的,所以只要邊境管制做好,台灣內部是安全的。
-
2020-07-14 橘世代.愛玩橘
「登山新手村」看這! 容易發生意外的5大可能原因
呼吸大自然的清新空氣、想體驗獨特的山林之美,是許多民眾休閒時投入登山活動的主因,但在進行登山活動時,確保自己的安全,才能更進一步體會戶外活動的樂趣。《登山新手必備指南》作者為資深山友分享多年登山經驗,提供新手可能比較容易忽略的細節,有充分訓練、萬全準備、加上可靠有經驗的隊友,期盼大家都能有美好體驗,避免意外事件發生。【容易發生意外的5大可能原因】平時多學習,行前多準備,就能盡量避免意外發生。每隔一段時間,總是會聽到又有某人在哪一座山區發生意外,而且各種形式的意外都可能發生,甚至是公認好像很容易的路線。發生意外的原因看似很多種,但其實都是有跡可循的。1.趕路趕時間可能是大部分的登山者都因為時間或假期有限,只好盡量走快一點,往往將3天能夠舒適走完的路線壓縮為2天結束。這種趕路的登山方式一點也不舒服吧?當然也是有人體能佳,腳力好,喜歡走得很快,這也是一種享受的方式,但顯然多數人不適合。另一方面,行進快速代表停留時間短,也就無法仔細觀察或欣賞景物了。2.高度適應不良高山症的主要起因就是因為上升太快,沒有足夠的時間進行高度適應。高山症是因為海拔高度升高,空氣的壓力和密度隨之減小,以致肺部換氧效率降低,造成動脈含氧下降,因此會產生一連串的症狀。短時間內上升海拔高度太多,尤其是睡眠的位置和前一夜的海拔高度落差太大,讓身體來不及適應,就容易發生高山症。以台灣常見的3、4天的大眾級高山行程而言,最好是第一天先在中海拔地區的登山口過一夜,隔天再慢慢走到第一個山屋或營地,第3天登頂後回到登山口,當然更舒服安排是第三天只要回到山屋,第四天再慢慢下山。3.體力不濟團體行動時,要以全隊體力最弱、狀況最差的隊員為行進依據,並且盡力互相幫助。體力不濟絕對是在登山過程出事的重要原因之一,疲累會降低注意力,也會讓身體的運動能力下降,當過度疲累又要趕路時,當然就會大大增加意外的風險了。認清自己的實力與能力,選擇適合自己的行程參加,不要因為嚮往某地的美景而忽略前往的難度。也許時間拉長可以降低強度,但並不是每一條路線都能任意這樣安排啊!因為有些路線適合過夜的地點不多,許多一日行走的距離長短,正是受到過夜位置的限制,而這種情況其實很常見。別聽信有些老鳥說的「那條路線很簡單啦」這句話不一定是真的。4.裝備不足高山天候變化極大,基本裝備就是要用來應付突如其來的緊急需求的,最常見的就是因為保暖不足造成「失溫」。穿著使用正確的裝備(服飾也是裝備)可以有效降低發生失溫的現象,登山者應選擇潮濕後仍具有一定程度保暖效果的材質,這是最重要的,尤其是內層與中層衣物,可選擇的材質相當多。雨衣一定要有良好的防水效果,在無遮蔽物又颳風下雨時,就只能靠它了。5.慎選隊友每一種戶外活動都是有風險的,不管是參加誰辦的活動,或是自組隊,領隊一定要講究安全控管之外,更應重視傳達正確的常識與觀念。(領隊未必是最資深喔!)每一位參加者應該要在意的是每次參加活動後,能否學習到各種正確知識與觀念,並把這種觀念傳播給別人。但是,就算路線一樣,行程安排不同時,難度就會不一樣了。所以該和哪些人同行其實也是要慎選啊!如果隊友彼此喜好不同,一起行動注定不會愉快。或是觀念不同、能力不同,只要有任一位隊友不願意與他人配合,肯定也是不愉快收場。所以,不要以為同好的人很容易找,尤其網路上相約的陌生人很不可靠喔!【登山者身體不適的3大可能情況】每一位登山者對於登山的急救與病因的辨別,也都應該盡量涉獵。1.失溫在台灣的登山活動中,最容易發生的生理失調症狀是失溫,失溫有程度上的不同,輕微的只是感覺身體不適,嚴重者可能失去意識於昏睡中身亡,其發生機制很容易明白。簡單的說,人體因為大量流汗、天氣寒冷、長時間吹風、穿著潮濕的衣物,貼身衣物水份蒸發,帶走身體的熱量,使人體體溫降低,體溫降低,代謝產生熱量的能力隨之降低,若潮濕、不夠保暖的衣服持續帶走身體的熱能、體溫更低,產生熱量的能力更差,於是人體先感到寒冷,然後有起身走動打哆嗦,小口喝冷水打寒顫,再到意識稍微模糊、判斷力減弱,甚至到最後意識不清、死亡等幾個階段,整過演變過程快則數分鐘,如:跌入冰冷的溪水中,慢則數小時導致死亡,如:穿著濕冷的衣服,昏迷倒臥在低溫高山上。由於高山氧氣稀薄,降低人體產生熱量的效率,因此於高山上特別容易發生失溫的狀況。本書在飲水、服飾的章節都曾提到相關症狀或自救方式,無非是想讓初學者增加印象,其中提到希望登山者使用鋁質或不鏽鋼水壺,此類水壺可裝熱水,讓失溫者置於懷中取暖,再飲溫開水,外敷內服雙管齊下,是非常有效治療輕微失溫症狀的方法。其中尤以吞飲溫開水最有效,若飲用溫開水,溫水由食道入胃,患者仍感到胸腔冰涼,此乃進入漸漸喪失意識的開始,得特別注意。若發覺某隊員自身感到失溫,行進中應立刻要緊盯其後,以防意識不清而脫隊、迷路、跌下山崖,尤其在下雨、颳強風,要強制更換乾衣服、飲用溫水、再吞食糖果(如果還有的話),搭設營帳包裹睡袋休息等,一直到症狀和緩再上路。失溫者很快體力變差,很多脫隊、迷路、跌下山崖的意外,都因失溫而起。若已經抵達營地,搭起帳棚,失溫者脫掉濕衣服,赤裸、穿乾的保暖的衣服,包裹在睡袋內,飲用溫水、抱著裝滿熱水的金屬水瓶,吞食糖果。直到自覺身體變暖和、症狀緩和為止之前,不可讓其入睡。2.高山症登山因身理機能失調,最容易發生病變的第二名是高山症,又稱高山反應。海拔高度升高,空氣的壓力隨之減小,人體肺臟吸收空氣中氧氣的能力降低,因人體體質不同,所能忍受海拔高度的變化之能力隨之不同,而以貧血者反應更明顯。有些人在平地搭車不暈車,在海拔1000公尺以上的山區搭車,就比較容易暈車,就是因為氧氣略微稀薄,影響到身理機能的緣故。隨各人體質不同,很難定出一定的標準,一般而言,經常運動,體能較佳、身體健康、有充分休息者不容易有高山症,反之則容易有高山反應。此外,經常在海拔1000公尺活動者,到2000公尺處不容易有高山反應,常在2000公尺處活動者,到達3000公尺處不容易有症狀,因此出國遠征5000公尺以上高山者,常利用台灣高山做體能訓練,就是想提前適應激烈的海拔高度變化。太久沒爬大山、常在低海拔地區活動者,比較容易有明顯的高山反應。每個人產生高山反應,症狀輕重並不一致,有些輕症者在高山上1、2天症狀漸消失。有些人只是感覺呼吸困難,或者呼吸急促,增加呼吸的頻率與深度,卻仍然感覺缺氧、呼吸沉重、沒有體力、舉步維艱,吸3口氣只能走2步。比較嚴重的則有頭疼、頭痛欲裂、眩暈,無法入睡。更嚴重者同時擁有數項症狀,並且有無法入睡、缺乏食慾,飯後作嘔,而且因為無法正常飲食、入眠的症狀,都使患者體力不濟的情況更嚴重,若有這種情況,勉強跟著隊伍繼續行走,可能誘發脫隊、迷路等意外,或耽擱隊伍行程等等。因此一般缺乏經驗,不知體能狀況者,盡量參加折返式的行程,沒有必要參加長距離縱走行程增加風險。3.中暑、熱衰竭都是因為天氣太悶熱,患者不習慣氣溫突然升高、照射太陽、脫水所引起的,初學者可能無法細分其中的不同。今天大家習慣吹冷氣,身體調節體溫的功能多少已經退化,夏日的登山行程宜盡量避開晴朗無雲的上午10點以後,到下午2點之前,這段時間豔陽高照、氣溫炎熱,不適合持續重裝行走。台灣東部、東南部的山區有焚風,更需要提高警覺。穿著抗紫外線的排汗衣、戴一頂遮陽帽等高科技的衣料,多少能降低中暑、熱衰竭的發生機率。編按:本文為山友分享登山知識僅供參考,病徵判斷須以專業醫師之實際解讀為準。本文摘自《登山新手必備指南》,四塊玉文創 2020/05/07出版推薦▶▶▶line來line去好麻煩!揪團小幫手,搶先體驗》
-
2020-07-12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疫情壓力山大 四成醫院員工中重度疲勞
台灣上半年成功防堵新冠肺炎疫情,第一線醫護人員功不可沒,同時也背負了許多不為人知的心理壓力和辛酸,隨著疫情趨緩才逐漸浮現出來。最新一期《台灣醫界》刊登的一篇院內調查顯示,境外移入病例開始大量湧現的三月,即便是所屬縣市確定病例很少的醫院,全院平均仍高達四成員工自覺達到中重度疲勞,在感染風險較高單位的員工感覺中重度疲勞比例更高。位處雲林海線的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在今年3月4日到19日間針對院內600多位25至45歲員工進行調查,其中一半以上完成問卷。結果顯示,急診、隔離 病房、加護病房、胸腔及呼吸照護病房等一級風險單位,員工自覺工作疲勞達到中重度的比例高達44%。一級風險單位的自覺工作壓力明顯高於全院平均值(40%),也高於其他病房、門診、檢驗放射等二級風險單位(40%)。行政單位及藥局等三級風險單位達到中重度疲勞的比例最低(38%),此外,全院有少數員工(7%)達到需要專業諮詢或精神醫療介入的中重度情緒困擾。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感染科主任黃高彬觀察,在這次疫情期間,醫院員工感受到的壓力程度,至少與三個方面的因素有關。首先是過去的經驗,如果是有經歷過SARS的員工,面對輕症為主的新冠肺炎就不會那麼害怕,所以確實觀察到比較年輕的員工會比較焦慮。第二的因素是,員工是否對疾病和感染控制具備有正確、更新的認知。黃高彬表示,如果醫院有運作成熟的感染科和感染控制單位,定期提供最新疫情和醫療新知,就會比較安心。像是中國附醫就有定期舉辦很多衛教活動,幾乎每週都會更新資訊。最後一個因素是員工家人的態度。黃高彬表示,有些醫院員工即便自己很了解、不緊張,但是他的家人不懂、緊張,如果又剛好是家中比較具權威地位的家人,員工的心情還是會被影響到,更擔心工作的風險波及到家人。黃高彬表示,這份調查反映了今年二、三月的時候,中部可以說是新冠肺炎疫情的「重災區」,包括染疫來台的中國女性旅客、彰化群聚感染,中部的大醫院或多或少都收治過確診病例,後來三月疫情轉變為境外移入個案為主,壓力才逐漸明顯集中在北部地區。黃高彬說,目前不會擔心秋冬疫情再起,現在全球疫情持續延燒,往好的方面想,也許能加速帶動相關預防治療的技術開發,也能夠讓人類群體保護力提升。不過,台灣身為疫情控制良好的國家,現在最重要的就是疫苗的開發,「如果有疫苗打下去,就不用怕了。」
-
2020-07-1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世衛:對付COVID-19 可借鏡抗愛滋史
世界衛生組織(WHO)今天表示,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期間,全球各地醫療系統都需升級,以控制住傳染並能因應病患湧現,以及防範日後爆發。路透社報導,世衛突發衛生事件執行主任萊恩(Mike Ryan)在國際愛滋學會(International AIDSSociety)策畫的視訊會議上表示,在疫情處理上已捉襟見肘的各國領袖「需要借鏡愛滋病毒/愛滋病(HIV/AIDS)抗疫」,並確保人民能擁有公平且具有醫學實證的醫療系統。萊恩說,儘管全球許多地區尚未達到疫情高峰,但已暴露出醫療體系的弱點,讓數以十億計的人缺乏可依賴與可負擔的必要醫療服務。愛滋病是感染人類免疫缺乏病毒(HIV)所引發的疾病,在1980年代曾被視為絕症。由於愛滋病毒具高度變異性,也無法靠自體免疫消滅,至今沒有沒有預防HIV的疫苗,然時至今日,愛滋病已可藉由抗反轉錄病毒藥物來控制。至於新型冠狀病毒,研究人員仍預期終會出現有效疫苗,且感染新型冠狀病毒的輕症患者可自行康復。萊恩說,儘管這兩種病毒「在範圍和本質上都不盡相同,但在許多方面仍可相提並論」,像是暴露出相同的不平等問題,以及類似的不義與背棄。他說:「但我們不能因反舊帳和推諉究責而分神,仍需積極向前。」
-
2020-07-10 養生.運動天地
登山新手必備指南:容易發生意外的5大可能原因
呼吸大自然的清新空氣、想體驗獨特的山林之美,是許多民眾休閒時投入登山活動的主因,但在進行登山活動時,確保自己的安全,才能更進一步體會戶外活動的樂趣。《登山新手必備指南》作者為資深山友分享多年登山經驗,提供新手可能比較容易忽略的細節,有充分訓練、萬全準備、加上可靠有經驗的隊友,期盼大家都能有美好體驗,避免意外事件發生。【容易發生意外的5大可能原因】平時多學習,行前多準備,就能盡量避免意外發生。每隔一段時間,總是會聽到又有某人在哪一座山區發生意外,而且各種形式的意外都可能發生,甚至是公認好像很容易的路線。發生意外的原因看似很多種,但其實都是有跡可循的。1.趕路趕時間可能是大部分的登山者都因為時間或假期有限,只好盡量走快一點,往往將3天能夠舒適走完的路線壓縮為2天結束。這種趕路的登山方式一點也不舒服吧?當然也 是有人體能佳,腳力好,喜歡走得很快,這也是一種享受的方式,但顯然多數人不適合。另一方面,行進快速代表停留時間短,也就無法仔細觀察或欣賞景物了。2.高度適應不良高山症的主要起因就是因為上升太快,沒有足夠的時間進行高度適應。高山症是因為海拔高度升高,空氣的壓力和密度隨之減小,以致肺部換氧效率降低,造成動脈含氧下降,因此會產生一連串的症狀。短時間內上升海拔高度太多,尤其是睡眠的位置和前一夜的海拔高度落差太大,讓身體來不及適應,就容易發生高山症。以台灣常見的3、4天的大眾級高山行程而言,最好是第一天先在中海拔地區的登山口過一夜,隔天再慢慢走到第一個山屋或營地,第3天登頂後回到登山口,當然更舒 服安排是第三天只要回到山屋,第四天再慢慢下山。,3.體力不濟團體行動時,要以全隊體力最弱、狀況最差的隊員為行進依據,並且盡力互相幫助。體力不濟絕對是在登山過程出事的重要原因之一,疲累會降低注意力,也會讓身體的運動能力下降,當過度疲累又要趕路時,當然就會大大增加意外的風險了。認清自己的實力與能力,選擇適合自己的行程參加,不要因為嚮往某地的美景而忽略前往的難度。也許時間拉長可以降低強度,但並不是每一條路線都能任意這樣安排啊!因為有些路線適合過夜的地點不多,許多一日行走的距離長短,正是受到過夜位置的限制,而這種情況其實很常見。別聽信有些老鳥說的「那條路線很簡單啦」這句話不一定是真的。4.裝備不足高山天候變化極大,基本裝備就是要用來應付突如其來的緊急需求的,最常見的就是因為保暖不足造成「失溫」。穿著使用正確的裝備(服飾也是裝備)可以有效降低發生失溫的現象,登山者應選擇潮濕後仍具有一定程度保暖效果的材質,這是最重要的,尤其是內層與中層衣物,可選擇的材質相當多。雨衣一定要有良好的防水效果,在無遮蔽物又颳風下雨時,就只能靠它了。5.慎選隊友每一種戶外活動都是有風險的,不管是參加誰辦的活動,或是自組隊,領隊一定要講究安全控管之外,更應重視傳達正確的常識與觀念。(領隊未必是最資深喔!)每一位參加者應該要在意的是每次參加活動後,能否學習到各種正確知識與觀念,並把這種觀念傳播給別人。但是,就算路線一樣,行程安排不同時,難度就會不一樣了。所以該和哪些人同行其實也是要慎選啊!如果隊友彼此喜好不同,一起行動注定不會愉快。或是觀念不同、能力不同,只要有任一位隊友不願意與他人配合,肯定也是不愉快收場。所以,不要以為同好的人很容易找,尤其網路上相約的陌生人很不可靠喔!【登山者身體不適的3大可能情況】每一位登山者對於登山的急救與病因的辨別,也都應該盡量涉獵。編按:本文為山友分享登山知識僅供參考,病徵判斷須以專業醫師之實際解讀為準。1.失溫在台灣的登山活動中,最容易發生的生理失調症狀是失溫,失溫有程度上的不同,輕微的只是感覺身體不適,嚴重者可能失去意識於昏睡中身亡,其發生機制很容易明白。簡單的說,人體因為大量流汗、天氣寒冷、長時間吹風、穿著潮濕的衣物,貼身衣物水份蒸發,帶走身體的熱量,使人體體溫降低,體溫降低,代謝產生熱量的能力隨之降低,若潮濕、不夠保暖的衣服持續帶走身體的熱能、體溫更低,產生熱量的能力更差,於是人體先感到寒冷,然後有起身走動打哆嗦,小口喝冷水打寒顫,再到意識稍微模糊、判斷力減弱,甚至到最後意識不清、死亡等幾個階段,整過演變過程快則數分鐘,例如:跌入冰冷的溪水中,慢則數小時導致死亡,例如:穿著濕冷的衣服,昏迷倒臥在低溫高山上。由於高山氧氣稀薄,降低人體產生熱量的效率,因此於高山上特別容易發生失溫的狀況。本書在飲水、服飾的章節都曾提到相關症狀或自救方式,無非是想讓初學者增加印象,其中提到希望登山者使用鋁質或不鏽鋼水壺,此類水壺可裝熱水,讓失溫者置於懷中取暖,再飲溫開水,外敷內服雙管齊下,是非常有效治療輕微失溫症狀的方法。其中尤以吞飲溫開水最有效,若飲用溫開水,溫水由食道入胃,患者仍感到胸腔冰涼,此乃進入漸漸喪失意識的開始,得特別注意。若發覺某隊員自身感到失溫,行進中應立刻要緊盯其後,以防意識不清而脫隊、迷路、跌下山崖,尤其在下雨、颳強風,要強制更換乾衣服、飲用溫水、再吞食糖果(如果還有的話),搭設營帳包裹睡袋休息等,一直到症狀和緩再上路。失溫者很快體力變差,很多脫隊、迷路、跌下山崖的意外,都因失溫而起。若已經抵達營地,搭起帳棚,失溫者脫掉濕衣服,赤裸、穿乾的保暖的衣服,包裹在睡袋內,飲用溫水、抱著裝滿熱水的金屬水瓶,吞食糖果。直到自覺身體變暖和、症狀緩和為止之前,不可讓其入睡。2.高山症登山因身理機能失調,最容易發生病變的第二名是高山症,又稱高山反應。海拔高度升高,空氣的壓力隨之減小,人體肺臟吸收空氣中氧氣的能力降低,因人體體質不同,所能忍受海拔高度的變化之能力隨之不同,而以貧血者反應更明顯。有些人在平地搭車不暈車,在海拔1000公尺以上的山區搭車,就比較容易暈車,就是因為氧氣略微稀薄,影響到身理機能的緣故。隨各人體質不同,很難定出一定的標準,一般而言,經常運動,體能較佳、身體健康、有充分休息者不容易有高山症,反之則容易有高山反應。此外,經常在海拔1000公尺活動者,到2000公尺處不容易 有高山反應,常在2000公尺處活動者,到達3000公尺處不容易有症狀,因此出國遠 征5000公尺以上高山者,常利用台灣高山做體能訓練,就是想提前適應激烈的海拔高度變化。太久沒爬大山、常在低海拔地區活動者,比較容易有明顯的高山反應。每個人產生高山反應,症狀輕重並不一致,有些輕症者在高山上1、2天症狀漸消失。有些人只是感覺呼吸困難,或者呼吸急促,增加呼吸的頻率與深度,卻仍然 感覺缺氧、呼吸沉重、沒有體力、舉步維艱,吸3口氣只能走2步。比較嚴重的則有 頭疼、頭痛欲裂、眩暈,無法入睡。更嚴重者同時擁有數項症狀,並且有無法入睡、缺乏食慾,飯後作嘔,而且因為無法正常飲食、入眠的症狀,都使患者體力不濟的情況更嚴重,若有這種情況,勉強跟著隊伍繼續行走,可能誘發脫隊、迷路等意外,或耽擱隊伍行程等等。因此一般缺乏經驗,不知體能狀況者,盡量參加折返式的行程,沒有必要參加長距離縱走行程增加風險。3.中暑、熱衰竭都是因為天氣太悶熱,患者不習慣氣溫突然升高、照射太陽、脫水所引起的,初學者可能無法細分其中的不同。今天大家習慣吹冷氣,身體調節體溫的功能多少已經退化,夏日的登山行程宜盡量避開晴朗無雲的上午10點以後,到下午2點之前,這段時間豔陽高照、氣溫炎熱,不適合持續重裝行走。台灣東部、東南部的山區有焚風,更需要提高警覺。穿著抗紫外線的排汗衣、戴一頂遮陽帽等高科技的衣料,多少能降低中暑、熱衰竭 的發生機率。【以上摘文選自:《登山新手必備指南》、作者:李嘉亮,邢正康、圖文:四塊玉文創提供】
共
48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