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17 科別.消化系統
搜尋
輕症
共找到
1478
筆 文章
-
-
2020-05-13 科別.心臟血管
健康保衛站/喘咳血腫暈5症狀 恐是肺高壓
一名50歲婦人喘咳約兩周,因症狀與新冠肺炎相似被懷疑染疫,採檢後排除罹患新冠肺炎,卻確診為肺動脈高壓,醫師提醒,民眾如有「喘咳血腫暈」肺高壓五大症狀,應及早就醫。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執行長黃瑞仁表示,肺動脈高壓是心肺及血管系統嚴重病變,俗稱「心臟癌」,這種罕見疾病惡化快,萬一再感染新冠肺炎,後果嚴重。中華民國肺動脈高血壓關心協會理事長黃偉春說,新冠肺炎8成為輕症,60歲以上或合併有心血管、糖尿、高血壓、慢性呼吸道疾病和癌症患者,發病率和死亡率顯著提高。其中肺高壓病患遭病毒、細菌感染風險較高,不可掉以輕心。高雄榮總肺高壓專業治療中心醫師鄭錦昌提醒,年長的肺高壓病患較少發燒,若有「喘咳血腫暈」五大症狀,就應提高警覺。檢視要點包括有無咳嗽、呼吸急促、胸悶、心跳加快、疲倦、腳踝或腿部腫脹、頭暈、無法走路等。新冠肺炎警報尚未解除,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中華民國肺動脈高血壓關心協會合推一支宣導影片,提醒肺高壓病友面對新冠病毒的自保之道。
-
2020-05-12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防疫持久戰還要多久?陳時中張上淳同聲盼疫苗快來
台灣已29天無新冠肺炎本土案例,防疫持久戰還要打多久?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認為,新冠肺炎難對付,這場戰還要打很久。更何況,台灣民眾絕大多數沒有感染過新冠肺炎,他說「要有抵抗力,就要有疫苗,我們非常期待。」「疫苗要快,沒人不想要疫苗快!」指揮官陳時中說,所以台灣積極進行相關國際合作,前段時間就已與友好國家聯繫、進行科技會談,都是為盡快分享或貢獻我們的研究成果,希望促進國際合作讓疫苗藥物早日問世。張上淳表示,這次「疫情的戰爭」,一開始就預估需要非常長久的時間,特別是在了解新冠肺炎疾病表現特性之後,知道它與跟SARS、H1N1、MERS相比,綜合來說是個不容易圍堵、沒有疫苗藥物、高度人傳人的疾病,不容易對付。張上淳表示,SARS雖會造成嚴重疾病,但因為發燒後才會傳染,所以能比較快圍堵。H1N1基本上是流感,第一次來比較大規模,後來就有疫苗藥物,走向類似季節流感的防治模式。MERS則不會人傳人,所以對付起來不會這麼辛苦。反觀新冠病毒,輕症或無症狀者多,全世界都沒有抵抗力,會不斷流傳,所以格外需要持續防範,預期這場戰會打比較久。張上淳分析,目前世界疫情仍相當嚴重,嚴格封城、居家隔離,疫情也不是這麼簡單可以控制下來。而且觀察不同國家、不同洲,疫情還在輪流變嚴重,例如歐洲還沒控制下來,中南美洲與南亞又嚴重起來,「我們不可能獨善其身,長久防疫作戰是無法避免的。」
-
2020-05-11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27天無本土病例 社區很安全探病放寬
新冠肺炎疫情趨緩,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天再度宣布零確診,國內已連續廿七天無本土病例,專家樂觀評估社區相對安全,社區感染威脅小。繼放寬長照機構探訪視禁令,指揮中心昨天宣布醫院加護病房、安寧病房探病解禁;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也表示,將研議中職進場人數上限放寬至兩千人。有很大機會 未來病例只剩境外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昨天指出,國內上周僅新增八名案例,除了敦睦艦隊群聚五例,其餘三例是境外移入病例,「有很大機會,未來病例只剩境外個案。」他分析,新冠肺炎病毒潛伏期約十四天,若今天守住零本土紀錄,即滿廿八天,相當歷經兩個潛伏期,以公衛立場,是「相當安全的一個社區」。加護、安寧病房 固定時段探病指揮中心三月廿九日宣布醫院全面禁止探病,四月三日明訂住院患者除緊急手術、安寧需求等,可緊急申請探視,其餘一律不准探病。昨天宣布探病規定放寬,加護病房、安寧病房即起開放可於固定時段探病,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石崇良表示,即日起開放每床最多二人,可於醫院公布的固定時段探視。陳時中提倡防線退到個人的防疫新生活運動,他八日參與中職首場開放民眾入場的球賽後,表示觀眾秩序良好,「觀眾都很高興,是社會正向力量」,考量靠近外野的觀眾席仍有空間,表示將與球團、地方政府等研議,放寬入場人數上限至兩千人。八大行業復業之路 遙遙無期但八大行業復業之路遙遙無期,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八日宣布,因防疫停業的業者,經縣市政府評估符合社交距離、實名制、個人衛生、消防安檢等「防疫安全四措施」,即可開放營業,但六都首長都持反對態度,希望中央制定規則,地方負責執行。對此,陳時中再次強調,符合「防疫安全四措施」即可不受室內一百人、室外五百人限制,非針對任何職業別,是防疫新生活的通案標準。但他也坦言,開放營業與否,需視業者管理能力及地方管理量能而定,「我們再觀察看看,如果地方執行時遇到任何問題,可提到中央討論。」指揮中心 「目前不適合降級」中央疫情指揮中心目前仍是一級開設,考量社區感染威脅降低,是否降為二級,備受關注。陳時中坦言,曾考慮過降級,但整體疫情還在一級標準;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也說,國際疫情嚴峻,跨部會需繼續齊力防疫,目前不適合降級。目前台灣四百四十位新冠肺炎患者中,輕症維持七成,曾有肺炎者約二成,嚴重肺炎或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占百分之八點二。張上淳說,目前使用呼吸器的患者還有三人,使用葉克膜的僅一人,逾八成患者已解除隔離,住院病患八十二人,死亡者六人。
-
2020-05-1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香港雞尾酒療法加速新冠排毒 張上淳:副作用很強
香港研究發現新冠肺炎輕症患者可用結合三種抗病毒藥物的「雞尾酒療法」加速康復,並榮登頂尖醫學期刊《刺絡針》。對此,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表示,專家小組早在第一版治療指引就有納入這個療法,但因為副作用較強,第二版以後的治療指引就不再列入。此研究分析香港六家醫一百多名新冠肺炎確診成人的病毒數量,發現接受雞尾酒療法者病毒清除所需天數較短,所使用的三種藥物包括治療多發性硬化症的干擾素、抗愛滋病毒藥物、治療肝炎的雷巴威林(Ribavirin)。張上淳表示,專家小組第一次討論臨床處置指引時,就已將干擾素和雷巴威林列入考慮,因為當時國際間初步的研究資料顯示,這是一種可能的治療。干擾素加上雷巴威林也是C型肝炎常用的治療方式但副作用高,單獨使用抗愛滋藥物的效果不彰,因此在第二版之後的治療指引,就不建議這樣的療法。
-
2020-05-0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27天無本土新冠肺炎個案 張上淳:社區非常安全了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日表示,國內今日無新增病例,國內連續27天無新冠肺炎病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表示,以新冠肺炎病毒14天潛伏期特性,國內將近兩個潛伏期無本土病例發病,以公衛角度來看,可樂觀認為社區已非常安全。張上淳表示,近期國內每日通報件數已降至單日約4、500件,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累計通報66861例(含65619例排除),其中440例確診,分別為349例境外移入,55例本土病例及36例敦睦艦隊。確診個案中6人死亡,361人解除隔離,其餘持續住院隔離中。張上淳表示,5月3日至5月9日,國內一周僅新增8例確診個案,其中多達五例是與敦睦艦隊有關新冠肺炎確診個案,剩下三例也都是境外移入零星個案。張上淳說,國內疫情整個沒太多改變,敦睦艦隊確診個案從31例增加至36例,病例年紀多數仍落在20到40歲;以症狀嚴重度分佈,輕症70%最多、重症者僅8.2%,其中由於作一名原使用葉克膜的重症者已成功拔除,國內僅剩只剩一例使用葉克膜的重症者。國內整體新冠肺炎死亡率仍維持在1.4%左右,出院個案占全體確診個案中82%,「我們有很大機會,未來確診者會只剩少數境外個案。」張上淳說,國內已27天無本土個案,明天將滿28天,也就是兩個潛伏期,若未再出現本土個案,以公衛角度來看,社區傳染部分是非常安全。
-
2020-05-0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我近八成患者順利出院 張上淳揭台灣獨到模式
指揮中心統計指出,國內累積440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其中347人解除隔離、6人死亡,其餘持續住院隔離中,我國近八成患者順利出院,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表示,台灣病例多能康復出院,與確診患者輕症比例高,且台灣醫療體制未崩盤有關。張上淳說,在新冠肺炎未研發出特效藥的情況下,台灣醫療能做到的事大概與國外醫療沒有什麼特別不同之處,但我國醫療環境設備量能充足,病人有使用新冠肺炎治療指引中建議的抗病毒藥物,加上我國確診患者近八成為輕症,本身復原機制較強,順利康復比例就會比較高。以國內347人解除隔離患者而言,張上淳表示,目前未發現因新冠肺炎造成永久性傷害病例,以國內現有個案分析,新冠肺炎應不太出現永久傷害的狀況,即使因新冠肺炎病毒導致肺部傷害,剛開始可能會呼吸衰竭,但一段時間就會逐漸改善。近日有國外報導,新冠肺炎患者出現皮膚神經刺痛表現,張上淳說,國外有部分文獻提到,新冠肺炎患者會出現疹子或腳趾長水泡,國內有部分患者有類似症狀,但並不常見,但據了解,國內沒有任何醫院的主治醫師有回報新冠肺炎患者出現神經刺痛等相關症狀。針對桃園醫院經血液淨化技術,一名重症患者治療一個月後,已轉往普通病房,張上淳表示,該治療的構思是,當疾病急性發作時,除與病毒有關外,也可能是免疫過度反應,也就是「細胞激素風暴」,可透過血漿置換,就可以把激素去除掉,但是否通用於所有個案,需更多證據。荷蘭研究人員發現新抗體單株抗體,可阻止病毒刺突蛋白結合受體,可抵擋新冠肺炎病毒,張上淳說,病毒性疾病找到特異性抗體有兩個作用,診斷及消除病毒,讓身體復原。因科技進步,抗體可在體外大量製造,再治療病人。荷蘭跑得比較快,國內也正朝此方向發展。過去國內曾針對A肝、登革熱進行血清流行病學,這次新冠肺炎疫情趨緩後是否也有類似規劃?張上淳說,「我們不排除任何調查,但最好在一定流行後再開始,若全國只有幾百個個案時,抗體陽性者會很少,「血清流行病學是很重要的工具,學術上有興趣當然也可以做。」
-
2020-05-07 名人.潘懷宗
潘懷宗/為何新冠肺炎輕症多、重症少?看細胞激素風暴、免疫系統、病毒的三角關係
身體內的白血球大致粗分為吞噬細胞(一般部隊)和淋巴細胞(特種部隊)兩種。一般部隊見了壞人就會把它吞掉,這種打出娘胎就具備有吃壞人能力的白血球(先天免疫),武功相對也平平,遇上太多或太強的敵人,就會打不贏,需要求救。而放出去的求救訊號就是細胞激素,請記住:細胞激素是訊號,不是作戰部隊。特種部隊方面,可以區分為將軍部隊(T細胞)和武器研發部隊(B細胞)兩種,整個特種部隊都必須要遭遇過敵人後(後天免疫),才能按照敵人的特點產生打擊力,通常是施打過疫苗或得過病活過來的人,才會擁有擊殺特定敵人的能力(產生抗體and/or產生精準快速打擊部隊)。抗體是武器,不是部隊,黏住敵人後,可以大幅度降低敵人的攻擊力,讓原本武功平平的一般部隊,可以迅速認出被標記的敵人並且輕易將其消滅,這稱之為體液免疫。另外,精準快速打擊部隊(毒殺型T細胞)的武功超級厲害,是由將軍細胞演變而來的(稱之為細胞免疫),一槍一個敵人,如同神兵降臨。往後只要是同一種敵人(病毒不變異),敢再來,一定剷除殆盡,一個不留(部隊有記憶力)。正常人身體內如果有100個白血球的話,淋巴球大約佔20出頭,平常大部分待在淋巴結和脾臟(兵營)。不像另外80個吞噬部隊在血液中和臟器中巡邏。特種部隊(淋巴細胞)中,T細胞約佔80%,B細胞約佔20%。【註1】細胞激素是身體內的求救訊號,求救訊號可以來自受感染的體細胞(無辜平民百姓),也可以來自戰鬥中或陣亡的白血球(軍隊求援)。細胞激素總共分成六大類。這六大類求救訊號共同調控了軍隊(白血球)的增兵、調動、武器研發等等的平衡。例如:細胞激素可以燃起狼煙,向部隊示警,同時標示被感染部位,放訊號吸引軍隊向目的地靠攏。也可以傳訊息給兵工廠,要求趕快製造武器(抗體),傳令迅速訓練快速打擊部隊(細胞免疫),下令要求微血管擴張,使道路變寬,讓大量部隊能夠迅速向病毒攻擊地點集結等等(紅腫熱痛)。這些現象全部加在一起,就叫做發炎反應。而皮膚、黏膜、白血球、和細胞激素全部合起來就叫免疫系統。發炎反應則是免疫系統為了對抗敵人,全體動員起來的表現。劇情是這樣演的,新冠病毒攻破鼻腔或口腔黏膜防線(鼻塞、流鼻水、喉嚨痛、發燒、嗅味覺喪失等等,甚至無症狀),PCR篩檢陽性,病毒攻入肺臟(毛玻璃狀肺部X光片),病毒殘殺肺部善良百姓,附近巡邏的吞噬細胞(一般部隊)會先過去戰鬥,但顯然不是對手,於是,百姓和部隊都會相繼發出求救訊號(釋放出細胞激素),於是大量部隊就會趕過來(發炎反應),若病人免疫系統極佳,幾天內,新武器迅速製造出來(抗體;B細胞負責),快速打擊部隊及時出現(細胞免疫;毒殺型T細胞),病毒就會被清除乾淨,於是PCR篩檢轉成陰性,發炎反應消失,病人康復,最後完全無症狀,劇情是Happy ending,大約80%新冠肺炎病人是這樣好的結局。但不幸的是,有大約5%的病人,在求救訊號大量放出後,趕過來的部隊不禁打(老弱殘兵)、不夠多(無法持續增援)、或是新武器遲遲不研發(武器研發部隊渙散)、甚至快速打擊部隊根本沒錢沒人訓練(沒有年輕的將軍部隊)。這時候病毒壓制不住(如果有特效藥,另當別論),愈生愈多,肺臟百姓幾乎傷亡殆盡,氧氣開始吸不進來(氧氣飽和度低),就會產生要用機械呼吸器的情況(急重症),必須住進加護病房。假使援兵還是遲遲不到,求救訊號就會持續增強,如同肺臟百姓集體下跪求援,仰天哭泣,驚天地泣鬼神,這時候就叫做細胞激素風暴,也就是求救訊號極限放大,細胞激素濃度很高的意思。如果還是無兵增援,肺臟全部淪陷,其他臟器跟著衰竭(休克),病人將走向死亡。想一想,如果細胞激素風暴是因為援兵不來,才會加大求救訊號,那麼這叫做免疫系統過強嗎?應該只是求救訊號過強。另一方面,也有可能,病毒已經變少了,援軍也到了,但求救訊號依然加大(The battle cry continues even after the invading pathogen begins to retreat),這種與事實不符,也就是產生假訊號的細胞激素風暴,你認為可以叫做免疫系統過強嗎?所以,細胞求救訊號和部隊增兵打勝仗,是免疫系統中的一個翹翹板,打贏了,求救訊號應該減弱,打輸了,求救訊號就應該增強。這是一個極其精密的調控平衡狀態,任何的失控,都是免疫力差勁的表現,或叫做不平衡的表現,或稱之為過激的表現,但絕對不應該是免疫力太強,不是嗎?當病人發生細胞激素風暴時。科學家嘗試找出那些過度表現的細胞激素會害死病人,那些細胞激素不能隨便壓制,否則影響痊癒。目前認為介白素1號(IL-1)和腫瘤壞死因子(TNF)過度放大訊號,會造成組織破壞,在某些情況下還會引起休克、敗血、和死亡。嘗試阻斷IL-1或TNF的過度訊號,在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病人中已獲得高度成功,但在敗血症患者中顯然沒有令人滿意的結果。抗細胞激素療法用在10,000多名患者身上後,雖然28天生存率有高度一致的小幅增長(2%至3%),但在統計學上沒有差別,由於難以確定哪些患者可以從敗血性休克的抗細胞激素治療中受益,因此目前還是只能使用支持性療法,期待病人自行康復。【註1】為求簡化,白血球中許多更細分的細胞,如自然殺手細胞、樹突細胞等等,不在文章中提及,合先敘明。
-
2020-05-0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鍾南山談無症狀患者 提四種類型
大陸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鐘南山昨日表示,目前無症狀感染者主要有四種類型,提醒感覺到非常疲勞、總想睡覺,鼻子與喉嚨等不太舒服,實際可能是有症狀的。鍾南山昨日受大陸外交部與衛健委之邀,與海外留學生視訊連線,他在會中提出無症狀感染者的四種類型。據陸媒新京報報導,鍾南山表示:一、是患者處於新冠肺炎的前驅期或者潛伏期,雖然無症狀但是已經被感染。二、是患者自身有一些不舒服。在醫生在詳細詢問病情後,發現對方因為趕著回國,忽略了自己有肌肉疼、非常疲勞等症狀,這種類型屬於輕症感染者。鐘南山提醒,如果感覺非常疲勞、總想睡覺,鼻子不太舒服,咽喉也不太舒服等,實際上可能是有症狀。三、是檢測是陽性,經過一段時間後,依然沒有症狀。四、屬於非常個別,有少數患者核酸檢測始終是陽性,但一直沒有產生抗體,屬於病毒攜帶者。他實際上可能並未感染,但攜帶病毒。鐘南山指出,凡是檢查到的無症狀感染者,需要謹慎應對,與他人保持適當距離,並且要進行隔離,重複做檢測。
-
2020-04-3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死亡率超流感! 新冠病毒 百年最強傳染病
華盛頓郵報28日報導,美國已有愈來愈多的抗體檢驗結果出爐,這些結果支持傳染病專家的共識,亦即儘管新冠肺炎的死亡率不高,仍比流感的死亡率高出許多,是百年來破壞力最強的傳染病。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Fogarty國際中心傳染病學家維布(Cecile Viboud)表示,「我認為,這是1918年以來最嚴重的疫情」。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估計造成美國67.5萬人死亡。新公布的抗體檢測結果顯示,已感染人數大幅超過確診人數,可能是確診數10倍以上。許多人只有輕症或沒有症狀,從未做過病毒篩檢。較高的感染率意味比實際數字更低的死亡率。全球和美國確診病例的死亡率約為6%,若把抗體檢驗結果加入分析,死亡率可能不到1%。但傳染病專家指出,即便致死率低,但病毒若傳給大部分的人,仍會造成驚人的大量死亡。紐約州長郭謨27日表示,根據抗體檢測結果,人口880萬的紐約市有四分之一人已感染病毒,確診的死亡人數超過1.2萬人,另有5000人可能死於新冠肺炎,死亡率在0.5%至0.8%之間。但維布指出,0.5%死亡率仍比一般流感季的死亡率高,比1957年和1968年流感大流行的死亡率都高。一般認為,季節性流感的個案死亡率為0.1%。
-
2020-04-3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13項緊急症狀 日厚勞省:居家輕症病患若有須立即就醫
日本厚勞省29日公布「新冠肺炎高緊急性症狀」,提醒居家療養病患及在指定設施隔離民眾,若出現表列症狀,須立即就醫。13項高度緊急症狀包括:外觀部分:●臉色明顯很差●嘴色發紫●和平常模樣不同,看起來很怪呼吸方面:●呼吸急促、氣喘●呼吸困難、胸悶●生活起居較少活動,覺得胸悶●胸痛●無法躺下,不坐著就無法呼吸●呼吸時肩膀大幅抖動●突然(大約2小時內)有哮喘聲意識問題:●反應遲鈍●無法回話●脈搏變快或雜亂
-
2020-04-2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川崎氏症或與新冠肺炎病毒相關 歐洲醫師紛示警
包括英國、義大利、西班牙在內,歐洲多國近來傳出兒童罕見疾病「川崎氏症」案例增多,醫師示警之餘,也開始研究這和引發新冠肺炎的新型冠狀病毒是否有關。美聯社與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本週稍早英國兒科加護學會(Paediatric Intensive Care Society)示警指出,過去3週英國罹患「多重系統發炎症候群而需接受加護照顧」的兒童增多,「讓人益發憂心」是否有種新冠肺炎相關症候群正在兒童族群出現,還是另一種不明疾病造成這種症候群增多。英國皇家兒科和兒童健康學院(Royal College of Paediatrics and Child Health, RCPCH)院長維納(Russell Viner)表示:「我們已經知道非常少兒童會成為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新冠肺炎)重症,非常罕見。」他說,上述症候群可能是身體免疫系統過度反應造成,一些感染新冠肺炎的成年人也有類似症狀。上述多重系統發炎症候群病例也通報中毒性休克症候群(Toxic Shock Syndrome, TSS)或川崎氏症(Kawasaki disease)特徵,由於確診新冠肺炎的兒童不多,科學家不確定這些罕見症狀是與新冠肺炎有關,或為其他因素造成。衛生官員估計英國有10至20例這類病例,英格蘭國家醫療保健服務(NHS England)正在緊急調查。維納表示,醫師有在研究是否為其他病毒或新藥造成,「但初步假設是與冠狀病毒疾病相關」。西班牙小兒科協會(Association of Pediatrics)最近也對醫師提出類似示警,指出近幾週有些學齡孩童出現「不尋常的腹痛伴隨腸胃症狀」,可能導致數小時內出現休克、低血壓、心臟問題,「最重要的就是發現(症狀)後儘速送醫」。義大利加斯里尼醫院(Gaslini Hospital)醫師、義大利兒科醫師學會(Italian Paediatricians' Society)成員拉維里(Angelo Ravelli)則對1萬名同僚發出通知說,義大利新冠肺炎重災區的川崎氏症患者不尋常地增加,其中部分兒童病患本身感染新冠肺炎,或與確診者有過接觸。拉維里表示,這些兒童對傳統療法沒有反應,一些人接受高劑量類固醇治療,出現中毒性休克症候群的患者需要呼吸協助且進入加護病房治療。根據英國國家醫療保健服務(NHS),川崎氏症症狀包括高燒持續5天以上、紅疹、頸部淋巴結腫大。英國華威醫學院(Warwick Medical School)榮譽臨床講師吉爾(James Gill)表示,這些通報讓人憂心,但目前缺乏有力證據證實為新冠肺炎造成。法國和比利時也已出現疑似病例。美國佛羅里達大學(University of Florida)兒科教授拉斯穆森(Dr. Sonja Rasmussen)表示,美國有一宗類似案例,是一名6個月大加州女嬰診斷出川崎氏症,接著又查出罹患新冠肺炎。拉斯穆森表示,上述來自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的通報未詳細說明兩種疾病是碰巧同時發生,或新冠肺炎以某種方式導致川崎氏症。目前為止,兒童感染新冠肺炎比率是所有族群中最低的,來自中國7萬5000多例的數據顯示,兒童病例只占2.4%,且多為輕症。
-
2020-04-2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日本公布13症狀 供新冠肺炎輕症患者自我檢查是否轉重症
日本境內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感染人數持續增加,日本政府為讓輕症患者掌握自己病況,公布13項重症化前兆症狀的自我檢查表,一旦出現重症徵兆時盼有助及早接受治療。日本讀賣新聞報導,這13項症狀分為9項患者本人症狀及4項家人從旁觀察症狀。患者本人症狀包括:1、嘴唇發紫;2、呼吸急促;3、突然喘不過氣;4、稍微活動就呼吸困難;5、胸口疼痛;6、無法躺下,不坐著就無法呼吸;7、呼吸困難;8、2小時內呼吸突然開始出現聲音;9、感覺心脈不整或混亂。另外,家人從旁觀察症狀包括:1、臉色明顯變差;2、有別以往的異常樣態;3、神態恍惚,反應變慢;4、說話模糊不清,沒有回應。日本政府厚生勞動省針對確診但屬於輕症或無症狀、正在各地方政府準備的飯店或自家休養的患者,公布這份自我檢查表,列舉上述13項被視為重症化前兆的「高度緊急症狀」,希望當輕症患者病況出現變化時,有助及早接受醫師診斷。日本目前因為確診人數持續增加,各地醫院為避免病床不足,都以接收治療重症患者為主,讓輕症患者在飯店等場所或自家休養。不過,埼玉縣本月發生2起輕症患者在自家休養,卻因病況惡化死亡的案例,讓厚生勞動省轉變政策方向,除了必須照顧小孩的患者可以留在自家,其他輕症患者原則上都安排在住宿設施休養。由於不論是在住宿設施或是自家休養,患者本身及陪同家人察覺病況變化很重要,因此厚生勞動省列舉13項高度緊急症狀,只有符合其中一項,就應該向住宿設施常駐護理師等人諮詢;在自家休養的人也應向保健所等單位諮詢,儘可能及早接受醫師診斷。
-
2020-04-2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美傳染病學家:抗體檢測結果顯示新冠肺炎死亡率低 但仍比流感高得多
華盛頓郵報報導,美國已有越來越多的抗體檢測結果出爐,這些結果支持傳染病專家的共識,亦即儘管新冠肺炎的死亡率不高,仍比流感的死亡率高出許多,是百年來破壞力最強的傳染病。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Fogarty國際中心傳染病學家維布(Cecile Viboud)表示,「我認為這是自1918年以來最嚴重的疫情」。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估計造成美國67萬5000人死亡。新公布的抗體檢測結果顯示,已感染人數大幅超過確診人數,許多人只有輕症或沒有症狀,從未做過病毒檢測。較高的感染率意味比實際數字更低的死亡率。全球和美國確診病例的死亡率約為6%,若把抗體檢測結果加入分析,死亡率可能不到1%。但傳染病專家指出,即便致死率低,但病毒若傳給大部分的人,仍會造成驚人的大量死亡。紐約州長郭謨27日表示,根據抗體檢測結果,人口880萬的紐約市有四分之一人已感染病毒,確診的死亡人數超過1萬2000,另有5000人可能死於新冠肺炎,死亡率在0.5%至0.8%之間。但維布指出,0.5%死亡率仍比一般流感季的死亡率高,比1957年和1968年流感大流行的死亡率都高。
-
2020-04-2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面對新冠肺炎 中醫師:要思考被傳染後如何安然度過
新冠肺炎疫情讓民眾心驚驚,中醫師吳宏一說,現在要思考的不是如何才不會被傳染,而是被傳染後如何安然度過,疫情趨緩時反而是整備物資的時機。從中醫角度來看,基隆廣濟堂中醫診所醫師吳宏一說,容易感染新冠肺炎有部分誘因是體內的濕氣,食用生冷食物會造成濕邪,應盡量減少,薏苡仁湯可以去濕,他因此選擇作為兒子的健康甜點,但濕氣很難完全藉由食療從體內散去,建議有必要時還是要看醫生調理。另外,均衡飲食、適度運動、充足睡眠,不讓免疫力過低,就是預防新冠肺炎的最好方式。吳宏一的媽媽林月慎也是中醫師,她則建議擦精油在口鼻防護,或是透過運動、蒸腳、泡熱水澡增加身體熱能,應該也很好。然而,現在有關新冠肺炎的資訊很多,要從中判斷哪些是正確資訊,有哪些是有效建議,吳宏一表示,他在他們台大中醫師群組裡看到有人分享一支美國華裔一線醫生,治療幾十例新冠病人後歸結出的心得,很值得一看。這名華裔醫生在影片中指出,目前醫院雖無特效藥,但靠呼吸器和氧氣機還是能挽救一些生命,美國醫師都會告訴病人,呼吸急促再去醫院,輕症去醫院主要目的是吸氧,但大家對氧氣的耐受度不同,有少數人血氧即使非常低,也不會呼吸急促,但等到去醫院已來不及。新冠肺炎如今就像流感一樣,美國華裔醫生認為,民眾若出現發燒、咳嗽、喉嚨痛,就當成得了新冠肺炎或流感,自主在家隔離、測量血氧,確定血氧濃度大於95%,燒也退了,也許就不用看醫生。不過,新冠肺炎很可能在秋冬再度來襲,等這波疫情過去,先準備血氧儀、體溫計、Tylenol、口罩,做好再次居家隔離的準備。吳宏一說,他呼應美國華裔醫生的看法,疫情趨緩時反而是整備物資的時機,現在大家除了戴口罩勤洗手,要思考的不是如何才不會被傳染,而是被傳染後如何安然度過。
-
2020-04-2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觀察站/緊繃或放鬆…就怕五一連假踩漩渦
磐石艦群聚爆發後,各界如驚弓之鳥。廿四日晚上傳出台鐵列車長接觸確診者後肺部浸潤,嚇得台鐵立即將列車長辦公室及值勤列車從裡到外大消毒;短短半天陸軍又傳出有人疑受敦睦艦隊感染出現腹瀉等症狀,幸好採檢皆呈陰性,結果是虛驚一場。中央疫情指揮官陳時中昨天表示,國內已經連續十三天「零本土個案」,獨立的軍艦群聚事件雖已達確診卅一人,但未被列為本土疫情;陳時中甚至樂觀預估,四月卅日前就能揭曉台灣能否過關。但有專家認為,應延長觀察期至五月十四日。仔細分析,兩個時間差在於,是否橫跨「五一連假」?從防疫觀點而言,最擔心民眾防疫心態也跟著大放連假。回想清明連假,因零確診疫情趨緩,民眾太放鬆而出現景區人潮,又未保持安全社交距離,一度埋下群聚隱憂;要是四月底宣布此次磐石艦的考驗也順利過關,民眾被防疫約束已久的身心,屆時會不會大鬆懈?放眼各國動輒數十萬確診數,台灣截至昨天僅四百廿九名病例,數據看似安全,但別忘了我國還是有找不到感染源的十大本土病例,連磐石艦感染源從何而來,至今也是霧裡看花;此外,國內確診者高達七成是輕症或無症狀感染者,社區存在未被發現的感染者,或許就在你我身邊。美國、義大利等國疫情瞬間爆炸,疫情來得又猛又快,台灣疫情範圍小又零星,大部分民眾沒有被感染,也容易因帳面數字失去警覺。平靜湖水下仍藏著許多未知漩渦,一旦出現變數,就可能驚濤駭浪,目前疫情也許平靜如湖面,千萬別大意翻攪湖水。
-
2020-04-2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磐石艦讓確診案例增 張上淳:分布年齡更集中20-29歲
我國確診案例的年齡分布與他國截然不同,根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公布的資訊,上周20到29歲的確診案例為133人,本周已累計為161人,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分析與留學生以及磐石艦確診案例有絕大的關係。相隔一周,張上淳持續分析我國確診案例,而我國確診案例的年齡分佈更集中在20歲到29歲。我國428例確診案例中,張上淳表示,男女比例各半,年齡分布中位數為32歲,20歲到29歲占37.6%、30歲到39歲占21.5%、40歲到49歲占9.6%,60歲以上占13.5%。我國無症狀輕症者仍占七成左右,肺炎、嚴重肺炎或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都占少數,張上淳分析,恐怕與確診案例大多是年輕人有關。
-
2020-04-2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打流感疫苗使發燒不顯著? 專家:兩者無關
駐日代表謝長廷昨天表示,敦睦艦隊官兵有數十名感染新型肺炎,但症狀都很輕,甚至沒有症狀,不符合目前統計的輕重症比率。由於軍方出海前全體都有打流感疫苗,他質疑會不會這個是重要原因?他曾與醫師討論,認為新冠肺炎和流感疫苗的關係很值得台灣專家學者來研究。但台大兒童感染科主任黃立民及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感染科主任黃高彬都表示,流感病毒與新冠肺炎病毒是不同種類的病毒,從學理上判斷,接種流感疫苗無法抑制因感染新冠肺炎產生的發燒症狀,「目前沒有任何傳染病會因接種疫苗而壓抑發燒症狀。」黃高彬進一步說明,不到五成的新冠肺炎患者會出現發燒症狀,尤其新冠病毒也是由第2型血管收縮素轉化酶(ACE2)受體進入人體細胞,據小白鼠實驗證實,年輕的小鼠ACE2受體少、感病症狀輕微,磐石艦上確診官兵都非常年輕、免疫力好,所以躲為輕症,甚至沒有症狀。
-
2020-04-2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法國研究:尼古丁可能有助降低新冠病毒感染風險 還需進一步臨床實驗
法國研究人員指出,尼古丁可能可以保護人們避免感染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打算進一步執行臨床實驗來研究這種物質是否能用來預防或治療這種致命疾病。法新社報導,研究人員在巴黎一座頂尖醫院檢視343名2019冠狀病毒疾病患者,以及139名染疫的輕症患者。研究人員發現,相較法國總人口吸菸率約35%,這些患者中吸菸的人數很少。研究共同作者、內科專家阿穆拉(Zahir Amoura)說:「這些人中僅5%為吸菸者。」這項研究呼應了上個月刊登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的類似研究,內容指出中國1000名感染者中12.6%為吸菸者。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這個數字遠低於中國總人口約占26%的經常吸菸人口。根據研究共同作者、法國巴斯德研究所(PasteurInstitut)著名神經生物學家尚居(Jean-PierreChangeux),這項研究的理論在於,尼古丁能附著在細胞受體上,進而阻擋病毒進入細胞或擴散全身。研究人員正在等待法國衛生當局核准,以執行進一步臨床實驗。他們打算在一開始執行研究的巴黎硝石庫慈善醫院(Pitie-Salpetriere)醫療人員身上黏貼尼古丁貼片,來看看尼古丁貼片是否能幫助他們避免染病。阿穆拉表示,他們也已申請要在住院患者和加護病房重症患者身上使用這些尼古丁貼片,看看能否減輕患者症狀。研究人員正在深入研究尼古丁是否有助預防體內發生「細胞激素風暴」(cytokine storms),也就是身體免疫系統出現快速過度反應,科學家認為這種現象是造成2019冠狀病毒疾病患者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不過由於還須執行進一步研究,專家不建議民眾學習吸菸,或使用尼古丁貼片作為防疫措施。
-
2020-04-24 寵物.寵物疾病
小心謹「腎」 貓奴不可不知七歲五徵兆
「熟齡貓主動多喝水、多尿尿是不是好事?」「七歲以上的貓咪是不是慢性腎臟病的高危險群?」「每天睡眠時間拉長或獨自躲藏休息是貓慢性腎臟病症狀?」「平常應不應該避免讓貓咪喝太多水造成腎臟負擔?」「貓腎臟病第幾期會出現體重減輕症狀?」貓腎臟健康知識檢定考連續五問,愛貓族你答對幾題了?飼養兩隻貓咪的Vivian,三年前就發現愛貓出現多喝水、多排尿等情況,但因為不了解這些都是慢性腎病的症狀,差點延誤貓咪的治療。像Vivian的飼主不少,台灣貓科醫學會近期針對全台640位貓咪飼主進行貓慢性腎病健康知識調查 ,結果發現,有九成貓飼主不清楚貓慢性腎臟病的症狀,也有68.8%飼主不知道,七歲之後的熟齡貓是慢性腎病的高危險群。獸醫師林政毅提醒飼主,貓慢性腎臟病是不可逆的疾病,但飼主若有正確知識並且定期帶貓咪健康檢查,就能及早發現、控制病情,讓貓咪獲得良好的生活品質。他也建議飼主可利用貓咪「七歲五徵兆量表」,協助規律紀錄、觀察貓咪生活習慣,遠離慢性腎臟病風險。根據台北市動保處與台灣大學獸醫學院研究團隊統計,2012至2014年間,貓慢性腎病連續三年位居家貓十大死因的前兩名。而貓慢性腎病有分先天與後天腎臟受損,病因複雜,老化是後天慢性腎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台灣貓科醫學會所提出的「貓腎臟健康知識檢定考」,高達九成飼主知識有待加強,例如被問到貓慢性腎病與飲水量是否相關,六成飼主誤以為「熟齡貓主動多喝水和多尿」是好事,但其實貓咪的舌頭因喝水功能比較笨拙,天性不喜歡喝水,因此突然變得喝很多水,排尿量也增加,飼主就應懷疑是否罹患慢性腎病,儘速就醫檢查。此外,每天睡眠時間拉長或獨自躲藏休息確實是貓慢性腎臟病的症狀,卻有65.3%的飼主不清楚;也有飼主不知道「體重減輕」是症狀,通常貓腎臟病第三期會出現此症狀,與脫水、食慾變差和流失蛋白質有關。調查還發現,68.8%的飼主不知道貓在7歲之後為慢性腎病的高風險族群,有些飼主還誤認為腎臟病與品種有關,或好發於六歲以下的貓。但林政毅獸醫師提醒,所有年齡的貓都可能罹患貓慢性腎病,每年都應做健康檢查,只是隨著年齡增長,身體老化,慢性腎病的比率會增高。他提醒,貓慢性腎病區分為四期,早期症狀不明顯,建議熟齡貓飼主養成至少每半年一次定期健檢,搭配血液檢查、尿液檢查及量血壓,以便及早發現病情。此外,飼主可利用「七歲五徵兆量表」,留意貓咪有沒有疑似慢性腎病的五大徵兆,以便及早就醫檢查:1.喝水量顯著增多。2.尿量顯著增加,貓砂結塊變大、變多。3.活力變差,每天睡眠時間拉長。4.食欲減少,甚至不願吃平時愛吃的東西。5.體重無故明顯減少,一個月內減少5%,例如4公斤減輕至3.8公斤。萬一貓咪罹患慢性腎臟病,如果配合獸醫師治療和正確照護,可延緩病程惡化速度。但也要留意腎病貓咪的日常照護,貓咪尿量增多後容易脫水,應鼓勵貓咪多補充水分,改善脫水情況,可以多安排喝水地點或在水中加味,或給予富含水分的食物。除了調整飲食,還包括藥物治療。目前已有專為貓慢性腎病設計的口服液藥物,能調整腎臟内分泌系統,改善蛋白尿病和控制高血壓,改善慢性腎病貓的生活品質,而且藥水無藥味,簡單易餵,可減少飼主和貓咪吃藥的壓力,積極面對疾病。
-
2020-04-2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一場新冠肺炎 急診醫樂見醫院回歸該有的樣子
新冠肺炎延燒,北部更有醫院爆發院內群聚事件,讓民眾對醫院敬而遠之,過去總是人滿為患的急診也空盪不少,令急診醫師感嘆「這才是醫院該有的樣子」。根據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最新統計,今年1到3月全台門診、急診就醫約2698萬人次,比去年同期3143萬人次減少445萬人次、降幅約14%。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主治醫師石富元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時表示,以往台大醫院急診總是人滿為患,除了急重症患者外,也有不少患者平時沒空拿藥,就把急診當藥房的,或是一點小擦傷就要來急診擦藥、拆線,但新冠肺炎爆發後,愈來愈多輕症患者擔心到急診被感染,全都消失了。不論有沒有新冠肺炎(COVID-19),進入醫院的每一刻都應戒慎恐懼,石富元說,在醫院裡隨時可能面臨肺結核、感冒等傳染性疾病威脅,只是台灣民眾太過於習慣「逛醫院」,不僅對這些風險視而不見,甚至把醫院當購物中心,不時到醫院買個東西,探完病順便在美食街吃飯聊天,都令他感到相當不解,如今因疫情影響,民眾逛醫院景象不復存在,令他感嘆「這才是醫院該有的樣子」。新冠肺炎疫情雖讓輕症、小病患者不再往大醫院跑,但醫界同樣擔心有就醫需求的民眾,恐因害怕就醫,拖出健康大隱憂。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說,患有腫瘤、心血管疾病或慢性病控制不佳的患者,需要長期追蹤治療,若因害怕疫情而不敢回診或就醫,後果恐不堪設想。小兒科診所醫師林應然也指出,最近有診所醫師一天就收治3名中風患者,明知自己有慢性疾病,卻任由血壓亂飆,一問之下才發現,原來這些患者因為害怕染疫,不敢到醫院拿藥或看診。新光醫院心臟內科醫師洪惠風表示,他的門診平時並未對外開放,看的幾乎都是回診的老病人,以往未到診率相當低,老病人看完診還會聊聊天、東問問西問問。不過,根據洪惠風觀察,疫情爆發後,不僅未到診率攀升至10%至20%,以往聊不停的老病人坐下來只講兩句就急著走,3月未到診狀況更明顯,也有很多人委託家人幫忙拿藥,老人家則到藥局排口罩,直到最近陸續出現零確診後,病人才陸續回到門診報導。他比喻,病人到診狀況就像是疫情的「雷達站」,當疫情嚴峻,患者數就會明顯銳減,一旦趨緩又會紛紛回流。
-
2020-04-23 科別.骨科.復健
手指持續麻痛 當心可能「滑鼠手」
當你的手指經常出現麻痛感時,當心可能「滑鼠手」找上門了!若是手指手腕持續有手麻症狀,就可能是罹患了「腕隧道症候群」,俗稱為「滑鼠手」,這是上班族、家庭主婦常見的職業病。所謂「腕隧道症候群」,是指當穿越過手掌的正中神經受到壓迫時,手指就會開始出現麻痛症狀,好發於家庭主婦、長時間使用電腦的上班族、經常性使用腕部活動的職業者等。此外,孕婦、腕骨骨折的人、糖尿病患者等,都有可能導致腕隧道狹窄而壓迫到正中神經,進而引起手麻疼痛。滑鼠手多採保守治療,可以製作手部副木,固定手腕在正常的位置下,避免腕部過度的伸展或屈曲,以預防疾病的惡化;或是利用電療、蠟療、熱敷來減輕正中神經發炎的症狀,並緩解疼痛;至於症狀嚴重者,必須手術,以減輕正中神經的壓迫。一位60歲患有腕隧道症候群的家庭主婦,就醫時抱怨手部麻痛並無力,日常生活受影響,扭毛巾時手會麻痛、提菜籃會感到疼痛、半夜會因手麻而睡不好,在接受兩個月的復健及調整生活型態,疼痛症狀明顯改善。另一位年輕男性患者,從事文書工作,長時間使用電腦,主訴手腕在屈曲角度時,會感到些微麻痛感,在調整休息時間及配合復健運動後,症狀亦獲得改善。建議可以利用休息時間做以下簡易的手部復健運動,有助於減輕症狀。
-
2020-04-2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張上淳:新冠肺炎沒疫苗 難恢復正常生活
新北市府今進行防疫擴大管制兵棋推演,找來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到場,兵推的復原期是完全恢復,張上淳指出,病毒復原期也很特別,若沒有疫苗出現之前,可能不太容易完全恢復到正常生活。張上淳說,新冠肺炎疫情到昨天之前控制非常不錯,台灣幾乎零星社區感染,對民眾生活沒有太多影響,像新北市長侯友宜的說法,不能僅於現況,要更超前規畫、部署。張上淳表示,兵棋推演從整備、執行、復原期都想到了,擴大管制就是阻絕社區傳播繼續發生,這對民眾影響很大,確實需要所有局處,各面向考量,每個都有注意到。張上淳指出,兵推看似順利,但是否真的足夠只有執行單位最清楚,要想到真的做下去有哪些不完全做得到,真的要做封城,會遇到哪些狀況與困難,必須事先準備好並解決。張上淳說,若出現越來越多社區感染時,包含重症、輕症分流,無症狀、復原期病患到集中檢疫中心,相關量能到哪裡,衛生組要去想想看可以容納多少人,負責單位要想想看成承擔到怎樣程度,一旦超過時,下階段要怎辦。疫情與其他災害防救不一樣,張上淳表示,所有災害復原期過去就過去,病毒復原期也很特別,是不是完全恢復正常,會不會有部分恢復正常,因為病毒的的特性,還沒有疫苗出現之前,還沒辦法很快完全恢復到正常生活。
-
2020-04-2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若沒疫苗出現 張上淳:不太容易恢復正常生活
新北市府今進行防疫擴大管制兵棋推演,找來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到場,兵推的復原期是完全恢復,張上淳指出,病毒復原期也很特別,若沒有疫苗出現之前,可能不太容易完全恢復到正常生活。張上淳說,新冠肺炎疫情到昨天之前控制非常不錯,台灣幾乎零星社區感染,對民眾生活沒有太多影響,像新北市長侯友宜說得,不能僅於現況,要更超前規劃、部署,國外有不少封城例子,不同做法有不同的效果。張上淳表示,兵棋推演從整備、執行、復原期都想到了,擴大管制就是阻絕社區傳播繼續發生,這對民眾影響很大,所以確實需要所有局處,各面向考量,每個都有注意到。張上淳指出,兵推看似順利,但是否真的足夠只有執行單位最清楚,要想到真的做下去有哪些不完全做得到,真的要做封城,會遇到哪些狀況與困難,必須事先準備好並解決。張上淳說,若出現越來越多社區感染時,包含重症、輕症分流,無症狀、復原期病患到集中檢疫中心,相關量能到哪裡,衛生組要去想想看可以容納多少人,負責單位要想想看成承擔到怎樣程度,超過時下階段要怎辦。疫情與其他災害防救不一樣,張上淳表示,所有災害復原期過去就過去,病毒復原期也很特別,是不是完全恢復正常,會不會有部分恢復正常,因為病毒的的特性,還沒有疫苗出現之前,還沒辦法很快完全恢復到正常生活。
-
2020-04-2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防疫新一波挑戰 張上淳:仍需提防無症狀感染者
國內出現軍艦群聚感染成為國內防疫新一波挑戰,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昨天分析先前國內三九五名確診案例,發現我國輕症患者症狀,初期以發燒、咳嗽為最多,輕症者多為年輕人,年長的患者出現重症較多,也比較擔心有肺炎。三九五確診案例中,本土案例五十五例、境外移入為三四○例,境外移入確診案例以「美國」為最大宗,占百分之廿六,其次依序為英國百分之廿二、法國與西班牙皆百分之六、土耳其百分之五;分析前一百名確診案例,重症比例、出院時間都比後面的二九五例晚且高,張上淳分析,應與後二九五例年齡層較低有關。至於無症狀輕症的患者中,有廿二例為無症狀確診者,年齡以廿歲到廿九歲最多,其次為六十歲以上,目前僅十二人解隔離,這十二人轉陰後解隔離最短七天、最長四十一天,中位數為十八天。至於病毒量則有高有低,未有絕對。國外認為本土案例連續十四天掛零可顯示疫情趨緩,張上淳表示,公衛上認為連續十四天本土案例掛零是安全的,但即使如此,也難以確保我國社區內完全沒有任何一位無症狀感染者,即使我國連續十四天本土案例掛零,也需要提高警覺。另外,有專家認為,台灣確診數少,可能代表有抗體者也少。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昨天坦言,台灣確診數少,確實是隱憂。他說目前思考如何建立社會秩序並配合篩檢,防堵疫情,並不期待透過感染數變多增加民眾免疫力,希望未來疫苗問世後,可望透過接種疫苗讓民眾都有抗體。
-
2020-04-2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專家:感染新冠肺炎 最長要一年半才能康復
BBC中文網報導,感染新冠肺炎後需要多長時間身體才能恢復,取決於許多因素。首先要看病情有多重,其次,還要考慮到年齡、性別以及是否有其他健康問題等。此外,還要看治療方式,侵入性治療的時間越長,身體需要恢復的時間就越長。輕症患者通常不到一個星期就能退燒,但咳嗽可能還會持續一段時間。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對中國大陸數據的一項研究,平均兩個星期可以康復。有些人會在發病後的7到10天左右病情加重,呼吸困難,肺部發炎。英國家庭醫生賈維斯解釋說,如果出現呼吸急促則需要很長時間才能慢慢改善,這是因為身體需要從損傷和炎症中恢復過來。這一過程可能會長達兩到八周。據世衛組織估計,每20個新冠肺炎患者中就有一人需要進加護病房治療,包括麻醉後使用呼吸機。重症監護方面的專家皮塔德表示,通常這類病人需要12至18個月才能徹底恢復正常。
-
2020-04-1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何時解封?陳建仁:未來1年或1年半過「半正常」生活
對於新冠肺炎防疫措施,未來是否有機會解除封境等措施?副總統陳建仁表示,未來一年或一年半之內,或許就會有疫苗可防疫,但在這之前,必須保持社交距離,只要過半民眾減少50%的社交接觸,大家就能有限度地繼續日常生活,所謂「半正常」的生活。英國「每日電訊報」(The Daily Telegraph)日前專訪陳建仁,總統府今刊出相關專訪。談到未來防疫措施,解除封境的正確退場策略為何,是否依階段、社群或分區解封。陳建仁表示,第一,基本上,新冠病毒可能會像流感一樣,具有高度傳染力,大部分病例屬於輕症或無症狀感染者,會透過飛沫及污染區傳染,無法完全消除,就會像2009年的H1N1新流感,一定要準備長期對抗,這也是必須研發快篩和抗病毒藥物的原因。陳建仁說,一旦有了快篩和抗病毒藥物,輕症病例就可到一般診所進行快篩,一旦確診,可以立即以抗病毒藥物治療,社區診所的醫師就可以治癒輕症病例,重症病例可以送到醫學中心,醫學中心也可以進行快篩及提供抗病毒藥物治療病患,治癒後,病毒作用減低,也就不會傳染人。至於民眾生活部分,陳建仁表示,未來一年或一年半之內,或許會有疫苗,就可以像2009年流感疫情一樣,利用疫苗防疫,但在這之前,絕對必須保持社交距離,不過不需要停止所有活動,只要過半的民眾減少50%的社交接觸,大家就能有限度地繼續日常生活,過著所謂「半正常」的生活。陳建仁也談到,全球各國退場策略部分,為了協調國際運輸等,所有國家都必須公開資訊,讓各國的情況公開透明,例如,必須讓人民了解,有些國家只有零星的病例;也需要進行血清流行病學研究,對民眾的血液進行採樣,了解各國的感染狀況,並必須確保疾病不會傳播出去,必須十分謹慎,確保不會再爆發大流行。陳建仁說,雖曾經預測5月底恢復正常生活,但很難預料。不過,歐洲疫情已過顛峰期,正在趨緩,而美國還在攀升中,希望5月底看得到疫情的曙光。
-
2020-04-1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歐美染病死亡率為何如此高?重症醫療專家點出這因素
北榮胸腔部呼吸治療科主任陽光耀分析,美國加護病床數數一數二,但疫情發展太快,不足容納所有病人,加上美國人均一般病床數偏低,許多輕症患者只能在家治療,待病情太重才送至加護病房,不容易搶救。新冠肺炎延燒,歐美醫療先進,然而一些國家死亡率高過中國,歐美重症醫療有何問題?北榮胸腔部呼吸治療科主任陽光耀12日分析,美國加護病床數數一數二,但疫情發展太快,不足容納所有病人,加上美國人均一般病床數偏低,許多輕症患者只能在家治療,待病情太重才送至加護病房,不容易搶救。他提醒,台灣應設法擴充加護病房能量,且有設備不夠,還要有足夠的重症醫學人才。重症患者死亡率高 從加護病房見端倪陽光耀提到,中國武漢金銀潭醫院統計,65歲以上約一半會送至加護病房;義大利報告也指出,年紀大越容易進入加護病房,平均死亡率26%,且隨年紀升高。英國健保屬統計,住進加護病房24小時內插管比達率80%,這類患者死亡率約70%,沒插管只有30%,英國首相幸運屬於後者。上述顯示,年紀是很大的警訊。不過,進一步分析義大利重災區倫巴底發現,加護病房各年齡層死亡率也偏高。陽光耀指出,包含義大利、西班牙、法國等重災區國家,加護病房床數都偏低,影響著病人容納量、醫療照護能力。美國加護病床數世界第一 為何hold不住?陽光耀先舉義大利說明,其倫巴底加護病房有600百床,3月初卻早有1400人要住院,很多人住在擴張的加護病房,卻缺少足夠的醫護人員,「義大利病情發展太快了,醫療系統無法負荷,只能接受各國醫療人員支援。」同樣地,《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研究統計,紐約有1萬6千名確診,短期內有4千名需加護病房,醫療資源還是無法負荷。醫師更指出,在紐約,有13%確診病人住院,實際上重症應有20%,剩下7%病人去哪?「原因之一是美國人均一般病床數偏低,每千人僅2-3床。」陽光耀解釋,美國醫療昂貴,普通病床不足,輕症都鼓勵在家治療,待病情太重才送至加護病房插管,死亡率高達7成,以致死亡率偏高。統計發現,人均病床數高的國家,如日本、韓國、德國死亡率都很低,顯示病床數占了很大的因素。方艙醫院可彌補病床數? 醫:只能安置,不能治療各國為因應病床不足,啟動方艙醫院,陽光耀強調,方艙醫院沒有氧氣、監視器設備,「只是一個大型的收容所,不是醫院,只能觀察,無法適當治療。」包含德國、南韓,確診數都不低,但病床數夠,不用啟用方艙醫院,病人在普通病房即可,是與西班牙、法國的差別。疫情嚴重衝擊醫療 台灣如何因應?美國專家根據流感,預估新冠肺炎死亡率3%,5%人口被感染,需要病床數是流感6倍,加護病房床數是流感24倍,遠超流感的衝擊。陽光耀建議,從歐美經驗學習,在大流行區,若有疑似新冠肺炎患者時,加護病房內所有肺炎都要當新冠肺炎處理,優先收進負壓隔離加護病房;如果沒有負壓病房,就收進單人隔間加護病房,仍沒有就將兩名新冠肺炎病人集中一間,並拉開床間距離;如果都做不到,就要院內另尋場地收治這類病人,還是做不到就要轉院了。紐澳醫學會指引則指出,若加護病房20%新冠肺炎病人使用呼吸器,要儘快人工訓練、制定照護計畫;一但超過20%,就要引入更多醫療人員,不必要患者勿住加護病房;如果超過50%,要調整策略,很多非新冠肺炎病人要移置其他病房,改成新冠肺炎專責病房。對此,台灣重症等各醫學會近期將出版「新型冠狀病毒感染重症照護暫行共識」,陽光耀說,台灣床位、人力都夠,萬一床位不夠,要降低加護病房需求,暫緩其他手術,並運用呼吸照護中心、手術恢復室等空間,設法增加加護病房空間;至於呼吸器尚足(1萬台),還有庫存備用;人力則要緊急訓練。陽光耀說,疾管署已制定台灣醫療應變規劃,會協助各醫院資源管控,指定專責醫院、調度退休醫護等,呼籲各醫院遵從疾管署大原則。更重要的是,設備足還不夠,還要緊急訓練重症人才,保護好醫療人員,人才才會充足八仙塵爆時,加護病房需求有221人,當時全台僅145床,但全台51間醫院加共同參與,把普通病房改成燒傷加護病房,造就台灣奇蹟。「新冠肺炎不能這樣做,醫護人員太辛苦,病患死亡恐升高,醫護一定要保護好,才能照顧更多人。」陽光耀如此呼籲。
-
2020-04-1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居家隔離、檢疫 北市25診所提供中醫視訊看診
中醫界加入抗疫行列,台北市中醫師公會推出居家檢疫、居家隔離中醫關懷服務,已有25家中醫診所可提供視訊診療。中華民國中醫師公會祕書長蔡三郎表示,中醫典籍寫道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避其毒氣,中醫能協助民眾調整體質、預防病毒侵襲,對於輕症患者治療有幫助。台北市中醫師公會啟動居家檢疫中醫關懷服務,目前向公會登記參與新冠肺炎通訊診療服務的診所,共計25家,歡迎多加利用。蔡三郎說,疫情期間保持生活作息規律、睡眠充足相當重要,必要時可尋求中醫幫助調整體質,以預防感染疾病。林口長庚醫院中醫內兒科主治醫師陳星諭表示,疑似患者與可能的接觸傳染者出現輕微發燒或上呼吸道症狀時,中醫師可能處方蔥豉湯、玉屏風散等藥方,可協助解表發散、扶正去邪。
-
2020-04-1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名家破解新冠肺炎/王任賢:採檢等候久 恐爆群聚
新冠肺炎嚴峻,中央疫情指揮中心要擴大檢驗及收治量能,當爆發社區感染時,廿二家應變醫院將停止收治非新冠肺炎的病人,只出不進。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科主任王任賢說,目前篩檢流程有待改善,各院均設室外「發燒採檢站」專責採驗,但時間達兩小時,等候結果的疑似個案可能成為防疫破口。採檢要近二小時 流程可簡化王任賢說,目前採檢點增加至一六三家醫療院所,但每家院所可能因人手不足、等待移動式X光機等因素,採檢時間近兩小時,等候時間過長恐爆發群聚。他建議簡化採檢流程,於採檢端,僅由醫師做咽喉採檢動作,若無症狀就返家等待結果,有症狀者再收治住院,進一步檢查,降低篩檢等待時間。傳染病防治醫療網 防疫奠基曾任疾管局顧問的王任賢帶領團隊成立「傳染病防治醫療網」,在SARS期間,擔任中區傳染病防治醫療網指揮官,讓中部成為全台唯一無SARS院內感染的地區。王任賢指出,傳染病防治網連結公衛和醫療系統,過去兩者幾乎是平行線,負起公衛責任的疾管局叫不動醫療機構,但沒事就沒事,一旦疫病來襲,若沒有醫療量能作為後盾,很難推動防疫作為。因此,SARS後修訂傳染病防治法,成立傳染病防治醫療網,以法律為後盾,連結院內感控,成立六區傳染病防治醫療網。傳染病防治醫療網為目前防疫作戰奠定良好基礎,但王任賢說,千萬不可大意,因為當年SARS以院內感染為主,這波新冠肺炎疫情卻出現許多輕症、無症狀感染者,必須提防社區感染所造成的醫療量能負荷,影響篩檢和病患收治。公衛與醫院串連 資源互助目前隔離病房、專責病房的病床使用率約百分之四十一,王任賢表示,使用率雖高,但傳染病防治網應變計畫每年演練,且納入衛生局稽核項目,加上應變醫院、專責醫院等配套措施,若有需要,即可啟動應變措施,清空病房。由於短期間內,很難大量補充醫療人力、呼吸器等醫療資源,醫院之間支援需要挪移,互相幫忙。王任賢說,依照傳染病防治醫療網應變計畫,當醫院量能到達一定收治比率,須啟動網區應變醫院,以清空樓層或全院清空等策略收治病患,「這獨一無二的政策,連美國都做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