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07 醫聲.Podcast
搜尋
車禍
共找到
416
筆 文章
-
-
2024-06-07 醫聲.醫聲
19歲少女車禍遺愛人間 父母道:「她早簽下器官捐贈同意書,我們只是完成她的心願」
時間彷彿凍結在2005年那天,19歲的陳椀晴一如往常,騎著機車前往虎尾科技大學上課,不幸遭到遊覽車追撞重傷,呈現深度昏迷狀態。因為病況實在危急,椀晴先緊急送至鄰近急救醫院,再後送至嘉義大林慈濟醫院,雖然經過緊急治療,她的昏迷指數一直維持在最低的3分。醫師告知椀晴家人其情況極其危急,最好的情況也可能僅是植物人狀態後,家人陷入了巨大的痛苦與掙扎中。就在家人整理椀晴的物品時,發現了她的器官捐贈同意卡,這張卡片成為了家屬做出艱難決定的莫大關鍵。雖然父母對於捐贈女兒器官的決定非常不捨,但他們回憶起椀晴生前一直有捐血助人的習慣,並且她自己也簽署了器官捐贈同意。大姊陳孟芸說道:「雖然爸爸媽媽當時很痛苦,害怕做下錯的決定,最後我們都覺得這樣做是對的,因為椀晴一定希望可以幫助更多人。」在椀晴彌留之際,家人和她的同學、朋友都一直陪伴在旁,給予她最大的支持與祝福。隨著椀晴的生命跡象越來越薄弱,經腦死判定後,在父母和三位姐姐的支持下,椀晴捐出了心臟、肝臟、兩枚腎臟和兩枚眼角膜,讓這些器官幫助需要的人,給予更多人重生的希望。「椀晴是個貼心又善良的孩子,從不對爸媽有過多的要求,她和同學們相處融洽,大家都很喜歡她。雖然家裡經濟狀況不佳,她也從不抱怨。」陳孟芸回憶起妹妹時,眼眶微微泛紅。她還記得,椀晴曾經夢想成為一名空姐,加上她非常喜歡猴子,所以被家人暱稱為「大隻猴」,還買了許多與猴子相關的紀念品,如今成了家人心中思念的寄託。陳孟芸表示,器官捐贈讓她們堅信妹妹的愛心與善良,依然存在於這個世界上,她的心臟仍在別人的胸膛中跳動;眼角膜則讓另一個人重新看見光明。對於其他面臨相似情況的家庭,陳孟芸提到:「經歷過這些,我知道做出決定有多難。但至少我們知道,妹妹的心臟還在跳動,她的器官幫助了很多人,這讓我們感到莫大安慰。」大林慈濟醫院移植中心尹文耀主任說:「在無常來臨時,總是讓人悲傷錯愕,在煎熬的時刻要做出器官捐贈的決定是十分艱難的,醫療團隊能做的是盡可能詳細地解說,幫助家屬理解病人的狀況,透過醫護人員專業的評估與照護病人,加上社工師與志工全程地陪伴關懷家屬,才能真正讓病人與家屬的大愛得以延續。」
-
2024-06-07 醫聲.醫聲
爸爸搭火箭當天使 11歲兒「他是很多人的生命英雄」
「我的爸爸很強壯,他的工作是廚師,我很想念爸爸做菜的味道。他是一位英雄,先搭了火箭去天國當天使了,我們以後也會搭火箭去找他。」11歲的林宇恩,談起爸爸是他心目中的英雄。在真實世界裡,他的爸爸林子翔在離世時捐贈了肝臟、腎臟、眼角膜和血管,真正成為了許多人的生命英雄。林宇恩的媽媽鄭雅文,談起先生和兒子最愛的嗜好就是電影《星際大戰》,這份愛好讓他們有共同回憶,也讓兒子在失去爸爸後,依然覺得爸爸是無所不能的英雄。她回憶,有次帶兒子去「羅東文化工場」旅遊,兒子看到其建築風格很像星際太空船艦,脫口說出:「爸爸會不會就在裡面?」這讓鄭雅文不禁想像,雖然身處於現實世界,但星球宇宙卻幅員遼闊,她感覺先生依然在身邊,只是先一步成為了星際英雄。原先美好的家庭一夕間被車禍給摧毀,鄭雅文在2021年的9月突然接獲陽明交大附設醫院電話通知,趕至急診室卻得到極不樂觀的病危通知,甚至要做安寧緩和或器官捐贈的臨終準備,當時她只想到先生才30多歲,怎麼可能就這樣離去,連忙拜託醫師再盡力搶救。四天後,先生的病情仍沒有好轉,醫療團隊再次向家屬說明,並詳細解釋了器官捐贈的程序和意義。鄭雅文說道:「我和家人討論了很久,最終決定捐贈器官,讓爸爸成為孩子心中真正的英雄。」從事社會工作二十多年的鄭雅文,在面對先生離世的當下依然難以承受。她坦言,雖然是家屬共識下同意器官捐贈,卻不時有個聲音告訴她,「先生的生命是她簽下器捐同意書才結束的」。這點讓她非常自責,為了走出陰霾,她求助於專業心理諮商,心理師協助自己面對內心創傷,並適當的釋放情緒。經歷了幾次諮商,她慢慢恢復了正常的生活。心理師也告訴她,「妳已經做了最好的決定」,讓她人生有繼續前進的動力。後來,鄭雅文陸續參加了多場由捐贈醫院、移植醫院以及器捐病主中心舉辦的感恩活動,這些活動讓她深刻地感受到大愛捐贈的真諦。她強調,「看到器捐相關宣導影片,才知道分秒必爭的過程是多麼不容易。感謝這片土地上的醫療團隊,大家盡力在每個崗位做好每個環節,這真不是三言兩語可以形容。」也鼓勵大家,世界上意想不到的事情很多,不論是天災、人禍或意外;只要活著,就要珍惜每一天。
-
2024-05-27 焦點.健康知識+
早餐常喝冰飲料易罹癌、更年期提早到?醫師指出真正問題
你可以先知道: (1)不受影響:專家表示女性不孕原因眾多,無法歸因於冰水、「沒有這回事」,傳傳聞為錯誤說法。 (2)特定期間加強注意:冰水可能導致月經量變少,有此現象的人在經期避免吃冰、喝冰水即可,沒有這種問題的其他人不受影響。傳言冰水害月經不來、18歲就更年期為錯誤說法。 (3)避免吃冰:氣喘、產婦避免吃冰,以免誘發氣喘,或不利產後發奶、排出血塊。 網傳「癌症真的很可怕 早上不要喝冰咖啡」的圖卡及貼文,內容提到癌症是因為飲食改變,例如一大早就喝冰咖啡、冰飲料,一早就喝冰的會導致 18 歲就更年期、小女生骨癌、老翁癱瘓、女性不孕等說法。但專家表示,骨癌、癱瘓為無稽之談;而 18 歲更年期應是 18 歲的病患月經「像」更年期那樣不規律、而不是真的更年期。 至於女性不孕原因眾多,無法一概歸因於喝冰水,冰水在胃裡的時候溫度已經上升,且未懷孕、位於骨盆腔的子宮其實離胃還有一段距離。 同樣地,喝冰水導致血液跑到胃部幫忙升溫、消化,使得正在月經期間的子宮血液循環變差、月經量減少,有這種狀況的人應該在經期避免喝冰水。 產婦因為懷孕時子宮脹大往上頂而靠近胃部,中醫認為產婦剛生產完、坐月子的子宮復原期間,都應避免喝冰水,以免影響發奶,或是使局部血液循環變差而影響排出血塊。 早上不要喝冰咖啡的貼文? 原始謠傳版本:癌症很可怕 早上不要喝冰咖啡 衛生署日前公佈了去年國人的十大死因統計,惡性腫瘤(癌症)又第二十度蟬聯冠軍,而且是每四名死亡人口中,就有一人「因癌而死」,顯示這二十年來,癌症和國人真的是如影隨形。 十大癌症死因中,又以肺癌居首,其次是肝癌、結腸直腸癌、女性乳癌、胃癌、子宮頸癌、口腔癌、攝護腺癌、淋巴癌與食道癌。除了眾人聞之色變的肺癌、肝癌外,值得注意的是結腸直腸癌、胃癌、食道癌的排名居高不下,而且往前沖。 個中原因在飲食內容之外,應該也和國人飲食習慣有密不可分的關係。這些習慣最顯而易見的如暴飲暴食、重宵夜、三餐不定時、忽冷忽熱、倉促進食、早餐不吃,或者一大早就喝冰咖啡、冰飲料等,如果仔細探究,都稱得上是標準的致癌兇手。 早餐不吃絕對會影響一天的精力來源,最直接的受害當然是胃部機能。可是都不及一早就喝冰飲料的傷害來得大,在整個胃部特別是胃壁在經歷一個晚上的空窗期後,正需要有個溫暖的安慰時,卻給予冰冷冷的飲料,其所造成的胃黏膜、胃壁組織之僵化、硬化結果,縱使是不懂得基本醫學常識的人,經此一說,應該也可瞭解到十之八九,因為任何一個人如果一大早就將他往冷凍庫裡一推(更不要說關個幾分鐘),打哆嗦,恐怕很難,嚴重的還可能因此受寒感冒。如再加上咖啡對神經系統、腸胃道的傷害,就更加不言可喻了。 眾所皆知,喝了太燙的飲料會傷到食道,相對的喝了太冰的飲料也會對食道有害,這個道理非常淺顯。 至於統計數字中,去年得胃癌的男性足足比女性多了一倍多,也不足為奇。因為綜觀各個應酬場合、夜市攤上,酒酣耳熱、大吃大喝(吃宵夜)的,十之八九都是男性。男人為此付出比女性多一倍以上的代價,也一點都怪不了別人!倒是得胃癌的女性中,有多少人是日常喜歡喝咖啡而且是早上喝冰咖啡的,就相當值得探討了。 無論如何,早上請不要再喝冰咖啡,要喝咖啡,請喝熱的! 早餐別再喝冰的飲料 體內環保最近流行生機飲食,很多人一早就喝蔬果汁,雖說可以提供蔬果中直接的營養及清理體內廢物,但大家忽略了一個最重要的關鍵,那就是人的體內永遠喜歡溫暖的環境,身體溫暖,微循環才會正常,氧氣、營養及廢物等的運送才會順暢。 所以吃早餐時,千萬不要先喝蔬果汁、冰咖啡、冰果汁、冰紅茶、綠豆沙、冰牛奶等等,短時間內也許您不覺得身體有什麽不舒服,事實上會讓你的身體日漸衰弱的,這是為什麽呢? 吃早餐應該吃「熱食」,才能保護「胃氣」。中醫學說的胃氣,其實是廣義的,並不單純指「胃」這個器官而已,其中包含了脾胃的消化吸收能力、後天的免疫力、肌肉的功能等。因為早晨的時候,夜間的陰氣未除,大地溫度尚未回升。體內的肌肉、神經及血管都還呈現收縮的狀態,假如這時候你再吃喝冰冷的食物,必定使體內各個系統更加攣縮、血流更加不順.也許剛開始吃喝冰冷的食物的時候,你不覺得胃腸有什麽不舒服,但日子一久或年齡漸長,你會發現怎麽吸收不到食物精華,好像老是吃不結實,或是大便老是稀稀的,或是皮膚越來越差,或是喉嚨老是隱隱有痰不清爽,時常感冒,小毛病不斷,這就是傷了胃氣,傷了身體的抵抗力因此早上第一個食物,應該是享用熱稀飯、熱燕麥片、熱羊乳、熱豆花、熱豆漿、芝麻糊、山藥粥或廙東粥等等,然後再配著吃蔬菜、麵包、三明治、水果、點心等。 在這裡我不建議喝牛奶,因為牛奶容易生痰、產生過敏,較不適合氣管、腸胃、皮膚差的人及潮濕氣候地區的人飲用。 以後不敢吃冰了 提醒你一件可怕之事: 據老中醫的臨床所見:現在很多小女生從小以冰品、可樂、泡沫紅茶.等冰冷之物維生,終日冰不離手,結果很多導致月經不來、子宮急速老化、18歲更年期就到了,這不是嚇人而是事實! 另外還有人因吃冰而致癌,我的老師手下就有一位骨癌的小女生,喜吃冰品而全身虛寒,經中醫治療且嚴格禁冰冷之物,癌症痊癒,西醫都不敢相信;還有因吃冰而癱瘓在床20幾年的老翁,西醫完全查不出病因,後來經我們老師診治,老翁才回憶起當年:那天天氣很熱,他在田裡工作,有一賣冰的經過,他吃了隔日之後,從此沒下過床了。總之,我要告訴你冰實在害人無數,現今這一代孩子整天吃冰,覺得很過癮,卻不知吃冰帶來的嚴重後果,你可以說冰就是一種毒品,所以現今的怪病、癌症才會這麽多。 我相信未來受害者會愈來愈多,這些都是臨床真實桉例,老師親口所訴,殷切盼望周遭之人都知道這個事實,而不為冰品所害,我願足矣。 常吃冰的人,容易有小腹 常吃冰的人,容易有小腹,因為女生的子宮等皆須要保持溫度,所以才會和男生的不同(男生的在體外,因為精蟲生存溫度要比體溫降低2度),因為我們女生的子宮須保溫,所以當我們在吃冰的同時,子宮溫度會降低,這時我們的大腦會命令脂肪去保護子宮,所以常吃冰,脂肪會一直集中在小腹哦! 另外因為常吃冰,使子宮受寒,如此會不容易受孕,甚至是不孕唷!各位親愛的朋友,根據醫師的建議:不要因為口渴才去喝水,要為了喝水而喝水,而且每次喝水的量至少要300~500cc才能幫助體內新陳代謝,小酌一兩口根本無法解身體的渴,各位,把您的水杯換大一點的吧!並在社群平台流傳: 查證解釋:冰飲 ≠ 冰水 冰飲另有含糖、咖啡因等問題 傳言提到「一早就喝冰飲料」、「經歷一個晚上的空窗期」、「再加上咖啡對神經系统、腸胃道的傷害」、「現在很多小女生以冰品、可樂、泡沫紅茶等冰冷之物維生」。MyGoPen 致電諮詢中醫師張家蓓,她表示咖啡有咖啡的壞處,可樂、紅茶也有含糖以及同樣也含有咖啡因等問題,本來就不建議一早空腹喝這些刺激性的飲料,傳言將「冰飲」與「冰水」混雜敘述、易造成誤導。 張家蓓指出,中醫將西瓜稱為「天生白虎湯」,白虎湯是張仲景《傷寒論》裡用來退燒降溫的配方,而西瓜能解熱、所以被稱為天生的白虎湯,可見中醫並不是一昧的排斥冰涼之物,有是「證」就用是藥,與見「症」而用藥是不同的,只要病情有需要、辯證論治就沒問題,在需要的時候使用、病好了就停用,如果治病的期間因為用藥導致身體比較寒,事後也能夠再補回來即可。中醫:健康的人可以喝冰水 與骨癌、癱瘓無關 張家蓓表示,若以正常健康的狀態來說,如果天氣非常熱、喝一些冰涼的水也不是壞事,只要有補充水分都是好事;傳言提到一大早就吃冰冷食物會傷「胃氣」,廣義的胃氣包括消化能力,張家蓓指出,胃氣弱的人不要吃即可,不必因為這樣就限制不受影響的人也不能喝冰水。傳言提到「骨癌小女生」、「癱瘓老翁」都是因為吃了冰品,骨癌小女生甚至停吃冰的食物之後就痊癒。張家蓓直言「骨癌不可能、癱瘓也不可能」,不吃冰骨癌就好了更不可能。MyGoPen 查詢具代表性的公開資料,國泰醫院官網上的骨癌衛教資料就提到:原發性骨癌發生的真正原因現在仍不很清楚,骨癌的病理種類眾多,包括多發性骨髓瘤等。而根據中醫附醫官網的脊髓損傷衛教資料,頸髓受傷會造成四肢癱瘓,若傷及胸髓、腰髓或薦髓,則會造成下半身癱瘓,通常是因為車禍、墜落、重物壓傷、運動傷害等,造成脊柱移位或骨折,傷及脊髓與神經。由此可知,骨癌、造成癱瘓的脊髓損傷都與冰水無關,傳言並未提供確切的病歷資料及學理依據,傳言冰水害骨癌、冰水害癱瘓等說法為錯誤訊息。 傳言提到吃冰會「月經不來、18歲更年期」。張家蓓強調,年輕女性本來就比較容易因為月經剛開始沒幾年,還處於較不規律的階段,再加上現代人課業、生活壓力大,經期混亂導致月經變成「季經」、「半年經」,傳言說的 18 歲更年期,應是病人的月經時有時無、很像更年期而已,也就是上述的經期混亂現象,真正更年期的婦女除了月經周期變長、月經天數變少以外,體內的女性荷爾蒙數值也明顯降低,搭配西醫的抽血一驗便知,更年期有臨床上的標準定義,不是像傳言這樣、單看月經的情況就隨便說出這麼驚人的一句話。冰水不會造成不孕 但氣喘病患不宜 傳言還提到「常吃冰會使子宮受寒、容易不孕」。長期投入女性不孕症中醫治療的張家蓓表示,而有關不孕的部分,女性不孕的原因非常多,不會因為吃冰、喝冰水就不孕,「沒有這回事」。張家蓓強調,如果喝冰水導致局部溫度下降,首當其衝的一定是食道、胃本身,食物到了胃的階段、溫度就差不多了,子宮距離胃還有一段不小的距離,中間至少還隔著一大坨小腸、大腸,傳言不講附近的器官,卻一定要指向子宮,缺乏人體構造的基本學理,傳言說法為錯誤訊息。 張家蓓也提醒,冰水會影響食道、胃之外,食道附近的氣管也可能受到刺激而收縮,導致氣喘病患發作,但前提是本身已患有氣喘,沒有病史的一般人就不用特別擔心這個問題。此外,大量吃冰、喝冰水可能會因為血液跑到消化道,而使經期中的子宮血循環減少,而導致月經量變少,如果發現有這樣情況的人,在經期期間不要喝冰水就好了。中醫:產婦不宜 西醫:沒有禁忌 除了冰水害不孕以外,坊間有關女性喝冰水的傳言,最常見的還包括坐月子不能吃冰、喝冰水,東方的坐月子文化要吃比較溫補的東西,但是西方人一生完小孩立刻來一杯冰水,幫助膨大往上方頂的子宮縮小、傷口凝血,張家蓓指出,以乳汁為例比較容易理解,分泌乳汁的乳葉腺體是大汗腺的一種,產後發奶就像發汗一樣的道理,要吃比較熱性的東西才能流汗,就像運動完直接喝冰水可能就不流汗了,不流汗就沒有奶水,所以雖然西醫的觀點認為不受影響,想喝的人就喝、不想喝的就不要喝,但以中醫得觀點還是建議最好避免,而且喝冰水身體需要消耗額外的能量拉升溫度、也不利虛弱的產婦復原。MyGoPen 查詢具代表性的公開資料,根據國健署孕產婦關懷網站「月子期間不能吃性寒生冷的蔬果、冷飲嗎?」,文中提到:對西醫來說,月子吃冰品、喝冷飲是沒關係的,但就中醫看法,冰品屬於「寒邪」、「濕邪」,若吃多則會使體質變太寒、濕氣太重,也影響循環代謝的能力並抑制子宮收縮,所以產後水腫、惡露、血塊、悶痛等狀況更不易排除。國健署將中西醫兩種論點並陳、並未結論,只提供相關資訊供民眾參考。結論 總的來說,冰水與不孕、更年期,甚至骨癌、癱瘓無關,傳言說法缺乏學理根據、為錯誤訊息。 但冰水可能使本身胃氣就不好的人消化更差,或是讓月經經血量變少,有這些症狀的人就應該注意、或是在經期時不吃即可。 而氣喘、產婦則是要避免冰水的族群,冰水經過食道時恐造成氣管收縮而誘發氣喘;以中醫觀點,喝冰水不利產婦發奶、排惡露血塊。衛教資料國健署 - 月子期間不能吃性寒生冷的蔬果、冷飲嗎? 諮詢專家康華中醫診所院長 - 張家蓓(本文轉載自《MyGoPen》查證參考:https://www.mygopen.com/2024/05/ice-coffee.html)
-
2024-05-27 退休力.社會連結
年邁父母生病承擔照顧責任,只能捨棄工作?透過友善職場的處理,可望讓員工的家庭照顧不斷鏈!
自從年邁的爸媽生病,好好工作成為遙不可及的夢想,每天夾在家庭與職場之間疲於奔命,無法拋下照顧責任,難道只剩下捨棄工作一途?根據家總統計,大約45歲開始面臨家庭照顧問題,而這正好也是員工成為職場中流砥柱的年紀,愈來愈多員工發生照顧問題,不敢向雇主開口尋求幫助,照顧的壓力持續累積,最後演變成離職。但也有企業運用政府資源支持員工同時兼顧家庭與工作,今日報導就要來開箱「照顧不離職」的企業案例。根據主計總處統計,2023年5月,25~64歲未就業者為286.5萬人,其中因照顧65歲以上家人而無法工作者占5.25%,顯示照顧離職人數每年已逾15萬人。聯合報長期關心員工健康福祉,為實踐企業社會責任,落實ESG目標,與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聯合倡議「友善長照職場計畫」,推動照顧不離職,合庫人壽作為先期導入服務的合作夥伴,交出第一張成績單,兩名受惠案例的情形有如社會縮影,雇主的支持尤為重要,可作為高齡長照社會的借鏡。親人失智 彈性工時幫她一把楊淑婷在合庫人壽工作八年,單身與高齡父母同住便於照顧,五年前母親確診阿茲海默症,生活步調整個打亂。母親生病後情緒起伏較大,抗拒居服員進到家裡,改安排到附近的日照中心,卻經常不願意坐上交通車,狀況層出不窮,好不容易安撫母親上車後,她必須立刻騎車趕到公司打九點鐘的卡。「那段時間心情很浮躁」。每天早上還沒開始上班,就累得像是打了一場仗。後來楊淑婷的主管察覺到異樣,由於主管也是照顧者,能體會她的辛苦,替楊淑婷向公司申請彈性工時,上下班延後一小時。比其他同事晚一小時打卡,剛開始讓她心理壓力很大,因為整個辦公室都能看到打卡位置,總覺得大家都盯著她,「我會主動解釋家裡狀況,幸好同事知道後都很關心我,也認同公司提供的照顧支持」。楊淑婷的母親今年九十二高齡,她目前仍持續使用彈性工時,因感激公司的體諒使她家庭安頓無憂,在工作上更加投入,年初還獲得升遷機會,證明請假照顧父母以及彈性工時不會影響公司觀感。安置父母 安心請假調配工作另一個例子是在合庫人壽年資十三年的歐姿吟。一年多前,歐姿吟住在台南的母親車禍自摔,導致粉碎性骨折及顱內出血,當下主動向主管說明家裡情況,開始頻繁請假南北奔波,配合醫院門診時間,搭早班高鐵回台南帶母親就醫,之後為了方便照顧,將父母一起接到台北同住。由於合庫人壽長期與家總配合,歐姿吟早已上過照顧前的預備課,更曾擔任志工,與家總一起進行訪視服務,因此很清楚政府的長照資源。家裡發生狀況後,她撥打長照專線一九六六,個管師擬定照顧計畫,「我申請沐浴及復健服務,地區機構派居服員及物理治療師到家裡,真的幫助很大」。尤其是沐浴,行動不便的老人家身體很沉,解決了她無法獨自攙扶母親到浴室洗澡的困難。但南部老人家不習慣台北都市生活,母親發生瞻妄情況,父親情緒受影響,她只好又將父母送回台南,個管師為他們轉介至台南的機構,長照服務串聯很順利。「當時請假調配工作的時間,大約一至兩個月」。現在父母情況穩定,歐姿吟也恢復原本生活。家總秘書長陳景寧說,家總推動照顧不離職多年,發現許多人尤其是白領階級,經常誤以為政府的長照資源只提供給特定弱勢族群,以至於有照顧需要時不知如何尋求幫助。她強調,長照是全民皆享的福利措施,但企業必須一起參與,才能有效幫助員工。友善長照職場諮詢 關懷專線提供解方員工離職返家照顧的風險極大,不僅讓家庭照顧者損失一份薪資,也可能因照顧時間長達數年,損失退休保障;在大缺工時代,任何人為了長期照顧提早退休或離職,勢必讓雇主損失熟練員工、花費重新招聘成本、徒增經營風險,國家也會損失勞動力,甚至必須提撥社會救助給予淪入貧窮的家庭照顧者,造成個人、家庭、企業、國家「四輸」。聯合報與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倡議「友善長照職場」,可撥打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設置的0800-507272關懷專線聯絡,也可直接填寫需求單。員工遇上照顧問題 不再害怕開口求助當我們談到照顧,照顧小孩顯得很幸福,雖然疲倦卻可以看見孩子的一路成果,照顧對象變成老人,卻顯得沉重起來,上有老下有小的三明治族,遇上照顧問題怎麼辦?家總問卷調查,六成以上員工覺得會對同事造成影響,五成七員工覺得考績會下降,如何幫助員工照顧不離職,主管和雇主該看,員工更該看,開箱合庫人壽作法。聯合報數位版看這裡照顧不離職/每年逾15萬人因照顧離職 看合庫人壽如何用「DNA」給員工方便來測退休力百歲世代來臨,老後生活需要超前部署,歡迎大家填答「退休準備指標─六種動物測退休力」,定期檢視,評量退休攻略是否需要校正調整。責任編輯 吳依凡
-
2024-05-23 醫療.心臟血管
屏東心搏過緩病患福音! 在地接受全球最新醫療科技 併發症少、高生活品質
65歲的陳伯伯住在屏東,經常感到頭昏無力、走路會喘,到醫院檢查後發現陳伯伯心跳速率低於正常值,被診斷為「心搏過緩」,為了避免後續發生致命性的心律不整,醫師建議陳伯伯安裝心臟節律器。原本陳伯伯很擔心,害怕手術併發症風險、術後修復時間長、往後行動可能會受限,但醫師說現在有新型無導線心臟節律器,可以解決陳伯伯的疑慮,而且不用跑到都會區的醫院,在屏東當地就能擁有新型醫療產品的選擇,享受優質的醫療照護。像陳伯伯這類病理性「心搏過緩」的患者,以熟齡族居多,通常與上了年紀心臟功能退化、藥物反應、心律不整相關。屏東榮民總醫院心臟內科主任鄭錦昌呼籲,「現在有很多智慧裝置可監測脈搏,也可用血壓計測量心律,若每分鐘心律低於50下,建議到醫院找心臟科醫師做心電圖檢查或配戴24小時連續監測儀,因為一旦心跳停止3秒以上,會造成活動上的障礙,甚至還會有昏厥、死亡等危險。」一旦確認病人屬於病理性的「心搏過緩」,表示病人心跳過慢,心臟無法將身體所需的養分與氧氣輸送至全身,輕則會有頭暈、虛弱的狀況,重則有昏厥等致命風險,通常醫師會建議植入心臟節律器,仰賴心臟節律器輸出電流,以刺激心臟肌肉,維持心律穩定。新型無導線節律器,技術成熟傷口小除了傳統的心臟節律器,現在病患還多了一項新的選擇,新型節律器體積小、無導線,可縮短恢復時間、減少手術併發症,對病患來說是一大福音。新型節律器專家林彤宥醫師,是屏東優先拿到心律醫學會以及健保署認證裝置資格的醫師,自創院以來,屏東榮總已是屏東地區,執行多數無導線節律器植入的醫院。林醫師解釋,傳統節律器需開一個5-6公分的傷口,把傳輸電流的導線透過鎖骨下靜脈,固定在心房與心室中,再將節律器的電池放在皮下的筋膜層,手術時間需2-3小時。而新型無導線節律器直接將導線和電池合併,大小如一顆膠囊,可採用心導管的方式,從股靜脈把無導線節律器植入並固定在到右心室內,手術過程大多只需1小時內。在預後方面,傳統節律器術後一個月之內,為預防導線移位,開刀側手臂不能做太大的動作,且電池放置於胸前皮下位置,不少患者反應有異物感,同時傳統手術傷口較大,感染風險高,對於洗腎患者、糖尿病患者,或有凝血功能障礙、傷口癒合緩慢的患者較不友善。新型無導線節律器不會在胸前留下傷口,因此不會產生異物感。也由於沒有導線的植入,也避免了相關的長期併發症。此外,傷口較小,感染風險也較低。術後運動限制與洗澡的限制較少,病人的生活能迅速恢復,生活品質得到顯著的提升。林醫師提及,「國外自2013年新型無導線節律器問世以來,已有10年研究數據顯示,無導線節律器安全性高,手術過程造成血管的併發症小於5%,安裝後脫落的機率小於0.1%,顯示技術已相當成熟。」預後可正常運動,且撞擊耐受性高至於新型無導線節律器是否可申請健保給付?林醫師說明,健保自110年已有條件地將無導線節律器納入健保給付中。若是臨床上證明,雙側鎖骨下靜脈均不適合植入導線。例如一側放置人工血管、另一側存有洗腎廔管之病患等,通過事前申請可獲得全額健保給付。有些病患雖然不符合給付條件,但是在多方考量下,也有患者願意自費使用新型無導線節律器。最讓林醫師印象深刻的案例是,曾有一位病患因心臟已開過兩次刀,為了減低心臟的負擔與減少手術的風險,選擇自費安裝無導線節律器,結果術後不到兩個月,他意外出了一場車禍,駕駛座的安全氣囊爆開撞到胸部,倘若當初他裝的是傳統節律器,電池遇到撞擊可能會被撞壞及感染的風險,還好他當初選擇的是裝在心臟裡的新型「小膠囊」,遇到撞擊時有肋骨保護,不易損壞。另外,還有一位阿嬤為了維持運動習慣,一樣選擇自費安裝新式無導線節律器,術後可以維持打高爾夫球的習慣,也可以吊單槓、重量訓練等手部大動作的運動,不會有任何限制。「以目前屏東榮民總醫院接受無導線節律器植入的患者,大約有三分之二的患者都是自費置放新型無導線節律器,且根據術後追蹤訪問,病患都認為生活就像手術前一樣沒有受限。」林醫師說明,新型無導線節律器必須從大腿鼠蹊部位置進行置放,除了少數病患下肢靜脈沒有通路可走,或鼠蹊部曾接受手術併發感染,否則大多數情況下,若是符合適應症,都可以接受新式手術。新醫療之光!屏東榮總完整移植高階醫療團隊鄭錦昌主任指出,過去屏東病患需要到高雄,才能進行高階手術,有鑑於心臟問題越來越普遍,屏東榮民總醫院從開院時就特別重視心臟內外科,將高雄榮民總醫院整套團隊,包括醫師、護理師、檢查室等,整套完整移植到屏東,成為屏東心臟科指標醫院。除了傳統手術之外,屏東榮總醫療團隊也專精於微創手術,像是: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心房或心室中膈缺損,都可用新式微創手術治療,包括無導線心臟節律器等都是目前最新發展的技術。裝置心臟節律器的病患,術後需要每半年進行追蹤檢查,屏東榮總提供公立醫院先進的醫療技術以及完善的術後追蹤服務,屏東鄉親可以免去舟車勞頓的不便,在地享有全方位、高品質且專業的照護。
-
2024-05-20 醫聲.醫聲要聞
車禍腦死獻遺愛救五人性命 爸爸驕傲地說:「他是無名英雄!」
「叮昤~叮昤!」清晨6點50分,莊爸爸的床頭,總會響起熟悉的手機鬧鈴聲。他盯著那部從未解鎖的手機,彷彿聽見兒子士豪在呼喚他起床。「我總覺得那是士豪在叫我!」莊爸爸哽咽地說,自從兒子因車禍離世後,他便將車禍現場拾起的手機放在床頭,彷彿兒子未曾離去。雖然家屬已多次嘗試解鎖士豪的手機,希望透過手機中的資訊與照片,重溫與兒子的點滴記憶,卻因個資保護法而被拒絕。「我們真的很想看看他手機裡的照片,也想通知他朋友。」莊爸爸無奈說道。兒生前曾表達器捐意願 死後父代子實現承諾談起車禍的經過,莊爸爸眼眶泛紅,「出事那天是凌晨一大早,士豪走在斑馬線上,其實他只差再兩步,就可以安全抵達對面...。」但意外的到來,總是令人措手不及,凌晨天色的朦朧,讓肇事者掉以輕心,甚至撞到人後都未曾踩下煞車,「出事這兩個半月以來,肇事的年輕人,更是一通道歉的電話,都沒打來。」莊爸爸嘆氣說道,搖了搖頭,接著一言不發。莊爸爸回憶道:「士豪一直是一個善良的孩子。他曾經在家庭聚會時說過,如果有一天他發生什麼意外,願意將器官捐出來幫助別人。」車禍發生後,士豪被送到新竹國泰醫院進行搶救,醫療團隊告訴他們兒子恐怕即將離開,在得知可以器捐時,莊爸爸毫不猶豫地替兒子了了心願。「我替他實現了他的承諾,相信士豪不會怪我自作主張。」莊爸爸的首肯,讓士豪捐了心、肝、腎、眼角膜等器官,救了五個人,其中一名年僅18歲患有腎衰竭的年輕人,更因此獲得全新人生。葉俐妤社工師表示: 「 面對意外突然發生,家屬第一時間手足無措,加上病人病況不佳時,也曾發生家屬不清楚病人想法而拒絕器官捐贈之情況。器官捐贈是大家一起完成的大愛,除了捐贈者的幫忙,家屬的捨得,也需要醫師專業的病情解釋及評估、醫療團隊細心的照護,還有社工師全程陪伴及支持。 」 新竹國泰綜合醫院器官勸募醫療團隊開院迄今,共完成 41 起器官勸募,有 145 人因獲得器官組織重獲新生。器捐賦予他人新生 更助捐贈者家人找到新意義在這段哀傷的日子裡,家屬選擇將痛苦轉化為幫助他人的力量。士豪的器官捐贈不僅延續了其他人的生命,也讓莊家感到一絲慰藉。妹妹提到:「哥哥的逝世讓我們痛不欲生,但他的器官卻在世界的某個角落持續好好的生活著。」莊爸爸表示:「坦白說,燒掉就沒了。如果可以幫助別人延續生命,為什麼不呢?」他深信兒子會為此感到驕傲。莊士豪的妹妹也深感器官捐贈的偉大,不僅給予他人新生,也讓家人找到新的意義。「最初,我們對器官捐贈的認識,多來自電視與宣傳,知道這是一種善舉,但從沒想過真的會發生。」她堅定提到:「哥哥的離開讓我們學到,器官捐贈不僅能給予他人新生,更幫助我們家人找到新的意義。」想念哥哥時,妹妹就透過Line傳訊息給哥哥,「我們總覺得哥哥還在,只是去了不同的城市,想他的時候,就傳訊給他,這是我跟哥哥的祕密。」雖然無法再聽到士豪的聲音、看見他的笑容,但他的愛,依舊在各個角落,對家人而言,他曾來沒有離開過。
-
2024-04-28 醫療.精神.身心
健保大數據/白天嗜睡、精神不濟 輕忽睡眠呼吸中止症恐危害心血管健康
枕邊人時而鼾聲如雷,時而安靜無聲,除了擾人清夢,更是健康警訊。睡眠呼吸中止症顧名思義,就是在睡眠期間暫時停止呼吸,患者無法獲得一夜好眠,長久下來更會造成全身性疾病。此疾病近年漸受國人重視,除了民眾較有病識感,也與肥胖盛行相關。今天的健保大數據,分析患者年齡層與就醫概況,提醒您重視疾病徵兆,盡早就醫。睡眠呼吸中止症每年新增病例約1萬多人,其實有更多的患者尚未被診斷,形成黑數。衛福部健保署署長石崇良說,睡眠呼吸中止症不僅影響睡眠,更造成白天嗜睡,對於從事精密工作、大貨車司機等需要專注力的職業,將增加執業意外風險,病情嚴重者還可能引發高血壓等三高問題,以及心血管疾病等共病。健保署目前於藥物、手術等治療均有給付,希望給予患者更好的生活品質。睡眠呼吸中止症與肥胖相關,肥胖防治是重點。睡眠呼吸中止症致病原因,除了身體結構因素外,也與肥胖有關。石崇良說,健保不再是以治療疾病為主,還希望推展至前端的疾病預防、促進健康,因此去年開始與國健署積極合作,致力於慢性病、肥胖等防治工作,期盼國人養成健康的生活型態。準總統賴清德提倡「健康台灣」,也就是生活型態醫學的介入,包括運動、營養、避免有害物質(如菸、酒、檳榔等)、睡眠、壓力管理、正常社交活動共六大要素。石崇良指出,「睡眠」排名第四,因為睡眠品質好壞對健康至關重要。輪值工作影響睡眠,打亂生理時鐘。石崇良指出,他在台大醫院服務時是急診醫師,常需要輪值大夜班,但接下來又要值白班,所以非常重視調整生理時鐘,這與健康關係密切。他甚至也曾投入相關研究,如護理人員常被安排「花花班」,也就是一下大夜班、一下白班或小夜班,會讓生理時鐘無法調整,增加健康風險,因此,護理人員反對「花花班」,有其道理。根據醫學研究發現,護理人員排班時,應從值大夜班後,經休息接白班,再接小夜班的輪值方式,而不應大夜班後接小夜班,再接白班,如此會打亂生理時鐘。保持睡眠環境無光,能增加睡眠品質。「輪值大夜班後,就會特別重視睡眠品質,以恢復精神、體力繼續工作。」石崇良說,依他的經驗,輪值大夜班後,如果沒有好好睡覺,多需要兩天時間,才有可能恢復原先的精神。如果在白天休息、睡覺,他一定會把窗簾拉上,晚上睡覺時,也是關掉所有的燈,保持睡眠環境的黑暗、安靜。有人喜歡睡覺時開夜燈,但他個人不太建議,研究也發現「無光」的環境對睡眠最好,如此才能獲得充份的休息。他說現在健保署公務繁忙,常感覺睡眠時數不足,品質就顯得更重要。加強民眾對疾病的認知,及早就醫檢測。健保署往後會透過衛教與專業學會合作,加強民眾對睡眠呼吸中止症的認知。石崇良說,許多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患者,往往是枕邊人被打鼾聲吵得無法入睡,而要求另一半就醫,進而發現疾病。睡眠呼吸中止症是可治療的疾病,如果出現相關症狀,如睡覺打鼾,或是即便睡覺時數足夠,但白天還是感覺精神不濟,應懷疑患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盡速就醫。規律運動、控制體重,良好習慣有助預防疾病。睡眠呼吸中止症目前最有效的治療方式,仍是使用正壓呼吸器,但健保尚未給付。石崇良說,健保財務有限,給付了很多醫療項目,當考慮給付新項目時,須評估醫療目的及必要性,再依患者病情嚴重程度,採取暫時性支付或長期給付,若是長期給付項目,一定是患者已使用其他方式治療無效時,才會予以給付,若要納入給付,需經專家會議討論及醫療科技評估(HTA)。石崇良提醒,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治療,除使用藥物、呼吸器、手術外,維持健康的生活習慣十分重要,包括規律運動、多吃有營養的食物、控制體重,並適時紓解壓力,均有助於降低睡眠呼吸中止症的發生機會。肥胖致病增加,睡眠呼吸中止症近5年初診人數占65%。38歲男星山豬(陳俊甫)日前因敗血性休克離世,震驚演藝圈。他曾在社群平台透露罹患「睡眠呼吸中止症」,常被說打鼾太大聲,晚上睡覺1小時內中斷呼吸高達19次,相當於一晚睡8小時、斷氣超過100次,讓睡眠呼吸中止症引起社會關注。去年診斷人數達10萬人,男性遠多於女性。根據衛福部健保署統計,民國108至111年診斷為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每年約落在8萬至9萬人之間,去年新冠疫情逐漸降溫後,民眾就醫人數增加,診斷人數高達10萬人,其中男性多於女性,近5年初診人數約占整體就醫人數65%。由此可見,大家對此疾病愈來愈熟悉及重視。台灣睡眠醫學學會理事長周昆達說,正常呼吸,氣流是從鼻腔到嘴巴,再到舌頭後方,進入氣管,只要氣流通道被堵住,就會引起睡眠呼吸中止症。主因是呼吸道結構狹窄、鬆弛,或是舌頭肥厚、扁桃腺較大、下巴短小、肥胖等,當睡覺正躺時,造成呼吸道塌陷,而出現睡眠呼吸中止症。呼吸道組織隨年齡鬆弛,中壯年族群最多。依健保資料庫顯示,睡眠呼吸中止症好發年齡為30歲以上中壯年族群,以去年就醫患者年齡層分析,40至44歲最多達10,970人,其次45至49歲10,890人,第三為50至54歲達10,530人。周昆達說,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多為中壯年族群,可能原因有二,第一是呼吸道組織隨著年齡增長鬆弛,或是到了中壯年後才被診斷。值得注意的是,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容易合併其他疾病,以健保資料庫108至112年分析,最常合併阻塞型、非特異型等睡眠呼吸中止,占比達五成;其餘有鼻中隔彎曲、慢性鼻竇炎、慢性阻塞性肺病、原發性高血壓等。近3年患者合併過敏性鼻炎的排名,從過去第四名,上升至第三名,打鼾排名也有上升;過去4年排在10名外的「起因於熱量過多的病態性肥胖」,去年升至第七名,顯見國人肥胖問題嚴重。常合併過敏性鼻炎、鼻竇炎,肥胖者尤須注意。台灣睡眠醫學學會理事莊立邦說,從打鼾聲可判斷睡眠呼吸中止症嚴重程度,且患者罹患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將高出2.6倍,若枕邊人出現打鼾等症狀,應勸導就醫。周昆達說,國人肥胖問題確實嚴重,相關統計指出,國人應是東亞第一胖,且國健署108年統計,約五成國人體重過重,增加睡眠呼吸中止症的風險。至於睡眠呼吸中止症病人常合併過敏性鼻炎、慢性鼻竇炎等,周昆達則說,因鼻子問題引發睡眠呼吸中止症比率約5%,因此兩者的因果關係很難評估,但仍建議一旦出現睡眠呼吸中止症狀,應速就醫。區域醫院就醫人數最多,未治療易致全身性疾病。據健保署統計,112年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於門診就醫人數達到10萬人,其中至區域醫院就醫占比最高為39.07%,其次為醫學中心占35.5%、地區醫院16.61%、基層診所8.82%。住院患者人數約1.1萬人,區域醫院占比為45.05%、醫學中心占43.95%。健保署表示,這應是為診斷睡眠呼吸中止症常需要進行睡眠檢查,此類儀器多在區域醫院及醫學中心,因此民眾多前往此兩層級醫院就醫。「如果睡眠呼吸中止症沒有妥善治療,將會引發全身性疾病,以心血管疾病最具影響力。」周昆達說,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晚上睡覺時,可能因呼吸中止,身體感覺有如「怒海求生」,導致血壓上升,久而久之,就會引起高血壓,增加心肌梗塞、腦中風機率,甚至造成免疫力下降,並容易感染肺炎,或是引起白天嗜睡問題,更可能增加車禍的機會。藥物僅能輔助,正壓呼吸器效果最好。「睡眠呼吸中止症最好的治療方式,就是睡覺時戴上正壓呼吸器,協助呼吸道保持暢通。」周昆達說,睡眠時一小時內呼吸中止5至15次屬於輕度、15至30次屬於中度、超過30次屬於重度,若是症狀輕微的患者,可以藉由側躺緩解症狀,若中重度患者則需使用正壓呼吸器。周昆達說,目前此項治療健保並不給付,患者需自費治療;健保給付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治療,多為使用鼻部用藥、阻塞性氣道疾病用藥、抗組織胺等藥物。他說,這些藥物治療都是「擦邊球」,無法真正緩解睡眠呼吸中止症。他提醒,睡眠呼吸中止症造成死亡的人數雖然不多,但長期影響健康甚鉅,呼籲出現睡眠呼吸中止症狀時,務必盡速就醫檢查。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4-26 醫聲.Podcast
🎧|花蓮器捐率居全台之冠經驗帶回中央 李明哲:盼生命末期臨終關懷被重視
救護車在台9線上疾駛,一部接著一部呼嘯而過,震耳欲聾的鳴笛聲,帶來無數令人心碎的故事。財團法人器官捐贈移植登錄及病人自主推廣中心(簡稱器捐病主中心)董事長李明哲談到,令他難以忘懷的個案,她是一位18歲的少女,因術後進食不幸嗆到而離世,原以為器捐是提高她的生存率,沒想到意外縮短她性命,他坦承「這是非常難以承受之重!」曾以為會走不出來,沒想到家屬暖心的大愛,竟拯救了他,讓他可以繼續走在器官捐贈移植這條路上。🎧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談起這位年僅18歲的少女,原是器官受贈者之一,接受腎臟移植成功後,幾天後卻因為進食時嗆到不幸逝世,當時他無法置信,少女的母親不僅沒責怪他,還溫柔地對他說:「李醫師,雖然我失去了我的女兒,但另個受贈者還需要你啊!」這位母親的話語,如同一道光,提醒他即使身在痛苦中,仍有希望和責任需要他去承擔,當時他覺得這位媽媽真的很偉大,對於生命,她不是只想到自身,還會顧及到別人;這也反射出所有的器官捐贈者,願意在死亡之際,貢獻出生命最後的力量,抱持著就是對生命的熱愛。「死亡公路」就醫需一小時 李明哲深耕花慈25年救命、續命李明哲提到,有「死亡公路」之稱的台九線花東縱谷路段,可以說是最致命的路段,因沿線車禍送至最近的醫院搶救,都需要花上一小時,許多病患因長時間沒有醫療照護,而錯過黃金治療期,這也造就花蓮醫療的特殊性。他常在與死神搏命的期間,因遇到確定搶救無效的病患,下一刻就處於天人交戰的難題,如何開口和家屬說明做出「以命續命,器官遺愛」的艱難決定,但為了能造福更多病患,他也只好投入徘徊在器官與生死之間的續命事業。充滿使命感的他,當年憑著一股「熱血」決定至偏鄉行醫,求學時參加醫療服務隊到花蓮義診的經驗,讓花蓮成為他人生佇足半輩子所在,他稱讚花蓮「好山、好水、到處是美景」,但也是真「偏僻」,一度懷疑在花蓮能受到系統化的訓練嗎?但在花蓮慈濟醫院(簡稱花慈)執業的25年期間,從擔任花慈一般外科主任開始,他不僅跟著花慈一起成立器官移植中心,並接下中心主任之職,更以一把刀搶救了無數生命。李明哲強調,「在花東地區,如果你不做的話,這件事情也沒人要做了!」曾擔任器捐病主中心12年董事的李明哲,被稱為東台灣器官移植醫學的重要推手。在花慈執業的25年間,不僅推動器官移植醫學,更培育移植照護團隊,112年花蓮的器官移植率,提升至每百萬人口有37.79人,相比全國捐贈率為每百萬人口17.77人,顯見深耕於花蓮的成效,足足是全台灣的兩倍。器捐供不應求 仍須積極教育、引導三年前,他將醫療服務和生活重心遷回台北,但李明哲也直言,台北的醫師相對花蓮來說都「太冷漠!」他語重心長地說:「回歸醫師初心,才是醫師應該做的。」他的初心去年12月被衛福部長薛瑞元看見,邀請他擔任器捐病主中心的董事長。提到此事,他微笑道,「或許是對器官移植的努力跟貢獻被看到。」由於器捐病主中心在兩年半前,已整合器官捐贈與病人自主權及安寧緩和醫療的推廣。李明哲強調,全台灣每年捐贈第一類器官(心、肺、肝、腎、胰、小腸)的捐贈者數量約在百餘人左右,最高紀錄曾到達141人,經過多年的努力與推廣,每年捐贈人數也僅增加10至20位,對比每年上萬名等待救治的病患來說,仍呈現僧多粥少的現況,未來仍須深入地教育與引導,讓社會大眾理解器官捐贈的重要性與意義。接下董事長的重責大任後,他期盼,未來器捐病主中心能協助民眾及家屬,在生命末期的過程,得到應有的照護,並支援病人醫療自主權的伸張;病人能事先與家人進行開放的討論,選擇有尊嚴的死亡方式,或表達自己的捐贈意願。醫療人員也能參與病人逝去後的家屬關懷,確保家屬們能從哀傷過程當中走出,回歸正常生活,達到真正的生命末期臨終關懷。李明哲小檔案現職:財團法人器官捐贈移植登錄及病人自主推廣中心董事長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醫務副院長經歷:花蓮慈濟醫院外科部/一般外科/器官移植中心主任臺北市立萬芳醫院癌症副院長社團法人中華民國器官捐贈協會理事長學歷: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系學士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韋麗文、許凱婷音訊剪輯:Shiro腳本撰寫:許凱婷音訊錄製:滾宬瑋特別感謝:財團法人器官捐贈移植登錄及病人自主推廣中心
-
2024-03-31 焦點.長期照護
高齡駕駛車禍頻傳 該要求年長者不要開車及回收駕照嗎?
前陣子,很多國內外車禍與高齡駕駛有關,因此要求高齡者不要開車及回收駕照的呼聲再起。根據英國Swansea大學創新衰老中心研究指出,超過70歲的駕駛涉入車禍的可能性,比17-21歲的駕駛低4倍。試想,因為年輕人開快車或酒駕而造成的車禍傷亡率,與因為老人反應較慢而造成的車禍傷亡率,哪一個比較高?我想應該是前者。可是怎麼沒有人禁止年輕人開車?某種程度來說,應該也算一種年齡歧視。事實上,若銀髮族不開車或被要求繳回駕照,反而對高齡者生活有些負面影響。駕照被迫繳回,會給老年人帶來自主性減少的感覺,失去了掌握生活的能力,可能引起負面情緒。另外,因為駕車可以延伸自己的生活空間,購物、就醫和探訪親友都可自己來,一旦被剝奪,會限制參與社交活動的能力,使他們感到孤立和缺乏社會支持。日本精神科權威及高齡醫學專家和田秀樹醫師,就建議高齡者千萬不可以交還駕照。他認為即使年屆高齡也不放棄開車,正是維持健康活力的一大關鍵。尤其住在鄉下,若無法開車就不方便出門,在這種狀態下失去社交生活,很有可能罹患失智症。他還舉出筑波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跟持續開車的人相比,放棄開車的人經過6年之後需要照護的比例竟高達2.09倍。同一研究也顯示,若放棄開車改利用電車、公車或自行車的人,需要照護的風險也較持續開車的人多1.69倍。有駕照與沒駕照的差別就在「自由自在任我行」的感覺,有駕照可以隨時準備出門,去遠一點的地方也沒問題,一旦駕照沒了,就會感到寸步難行,讓人打消出門念頭。老人家也許反應慢,但是若能定期檢查身體並且配合換照,其實發生事故的可能性遠比年輕人開快車、酒駕因而肇事的比率低。世界各國針對高齡駕駛是否強制換照的規定並不一致。台灣與日本、英國都有70歲以上、每3年要強制換照的規定,換照時除了體格與視力檢測,還要檢測夜間視力和動態視力,以及參加道安講習,通過了才能換照。不過也有一些國家如法國、德國,並沒有規定高齡者強制換照,他們的駕照是終身有效。法國原本要對65歲以上駕駛人實施強制性換照,後來卻沒有推動立法。因為從數據來看,他們認為法國老人開車並沒有特別危險,在交通死亡意外中只有10%是由65歲以上的駕駛人造成,20%的死亡意外歸咎於18到24歲的年輕駕駛人。德國的立法和政策主要著眼於個體能力和行為,而不是將年齡作為唯一的指標。德國政府尊重個人的權利和自主性,認為老年人應該有權繼續自己的生活方式,只要他們能夠證明自己有足夠的能力安全地駕駛。因此,除非駕駛者的健康狀況明顯影響到駕駛能力,否則他們不會因為年齡而被取消駕駛權利。高齡者是否該繳回駕照,是一個個人化問題,應該根據個人的健康狀況、家庭支持、社區交通情況和個人偏好等因素考慮。雖然放棄駕照可以減少某些風險,但也可能限制自主性、社交參與和生活便利性。對於高齡者來說,重要的是仔細權衡利弊,並在需要時尋求專業建議,做出最適合自己的決定。另外,政府在鼓勵長者放棄駕照時,也應盡快建置配套措施,如偏鄉的運輸系統建立,別讓長者行不得也。
-
2024-03-24 養生.營養食譜
朱慧芳/「蕨」對健康
好一陣子沒見到小山屋自然農園的范振耀老師,76歲的他,比之前看起來更加精神抖擻,活力滿滿。若不是他再一次告知,我根本忘記他的年齡。他遞給我幾支手作手刻的樹枝筆,還有他自己蒸餾的茶樹花水,善意提醒每周需要錄音的我,只要喉頭感覺怪怪的,就用花水噴一噴。澳洲茶樹花水是他長保安康,終年不感冒的平安水。范老師的吃喝玩樂幾乎都是取材於大自然,他送給我的樹枝筆,除了筆芯之外,就是樹枝和乾草沒有其他加工,他還調皮地比了一個V,表示筆芯只要二塊錢。范老師的健康體魄是個傳奇,多年前,他因為一場嚴重車禍造成全身粉碎性骨折,當時從事建築設計的他,屬於社會菁英階層,理所當然接受的是完整西醫治療,也認為手術後骨頭癒合要靠西藥。由於受傷過於嚴重,命雖然救回來,但久病難痊癒,朋友建議他不妨試試中草藥的骨碎補燉排骨湯,想不到試了一段時間,身體狀況獲得明顯的改善,從此改變他對於中草藥的觀念,進而在新竹縣峨眉鄉買地,開闢小山屋自然農園,運用大自然的資源,過著自給自足的悠閒好日子,並且在社區大學傳授他累積的中草藥植物知識。其實很久以前就聽說過骨碎補這帖藥方,而且告訴我的還是一位牙醫師呢。單是「骨碎補」三個字,就知道是對應骨頭方面的問題,但奇妙的是,中藥配方的牙粉原料當中也包含骨碎補成分,更奇妙的是,骨碎補竟然是蕨類。近年流行的蕨類上板常用的槲蕨(水龍骨科)、崖薑蕨(水龍骨科),以及兔角蕨(骨碎補屬)等,看起來優雅纖細的蕨類,竟然具有修復人體骨骼,甚至保健牙齒的功能,真的不能小看我們身邊的一草一木。在網路上有不少含有骨碎補配方的中藥牙粉,裡面含有的基本配方除了骨碎補外,也會有青鹽、石膏等,另外就是各家不同的搭配材料,我試過三個來源,口感大同小異。骨碎補帶有苦味、青鹽是鹹的,其他的配方則有不同的辛香味,這些味道和市面販售的牙膏完全不同,且又因為是粉末而不是膏狀,適不適用還是見仁見智。以前到美國參加自然療法課程時,聽到早晚用椰子油漱口的口腔保健法,以及牙疼的時候,用丁香油點在疼痛的地方等等。印度阿育吠陀的潔牙配方中,丁香也是重要的材料。各個古老民族,都曾經在大自然中找到治療口腔牙齒不適的方法。既然說到刷牙,又提到蕨類,讓我想起之前聽朋友說起,用「木賊」去除牙斑的事。木賊是蕨類,卻和印象中的各種蕨類截然不同,它一節一節的細長莖葉,長得跟木麻黃退化的葉子非常像,更特別的是,從上千年前,木賊就被人類用來當作研磨材料。學習金繼漆藝的時候,聽老師說,研磨的道具由粗到細,除了用砂紙、砥石之外,細緻的研磨可以使用木賊。木賊的莖葉含有矽質,所以觸感粗糙,可以拿來當磨砂紙使用。木賊在日文漢字寫法是砥草、歯磨草,看來真的曾經被拿來清潔牙齒,不過,在還不確定安全,且不會造成牙齒表面琺瑯質傷害等等疑問得到證實之前,我是不會輕易嘗試用木賊來刷牙的。下次再見到范振耀老師,一定要問問他,是否嘗試過用純天然木賊沾牙粉刷牙?
-
2024-03-22 焦點.元氣新聞
亞洲換肝之父陳肇隆每天要「用這招」讓雙手更靈活!醫術被稱「人類的極限」改編成日劇
外科醫學會年會上周舉行,全國外科醫師齊聚,會中頒發「終身成就獎」給予亞洲換肝之父、高雄長庚榮譽院長陳肇隆,以及乳癌基金會董事長張金堅,表彰兩人四十年來各自在肝臟移植、乳癌手術等醫學領域的卓越貢獻。早年外科系為醫學生選科第一志願,元氣網刊出兩位得主專訪,希望這兩位醫界典範的生命故事,讓更多新世代年輕醫師投入外科醫學。四十年前的今天,1984年3月22日,陳肇隆開始為台灣腦死捐贈肝臟移植第一個案例進行手術,於3月23日成功完成。四十年後,陳肇隆於今年獲得外科醫學會終身成就獎。陳肇隆投入肝臟移植領域40年,到今年3月20日,他帶領的肝臟移植團隊已完成2419例臟移植手術。根據團隊2021年發表於「肝臟移植(Liver Transplantation)」國際期刊,針對最困難的緊急活體肝移植治療慢性肝炎合併急性肝衰竭的大系列報告,受肝者術後存活率三年95.5%、五年92.9%,是國際上最好的成績。完成亞洲首例肝臟移植,率先採用腦死定義1950年出生的陳肇隆,是台灣及亞洲肝臟移植的開拓者,1984年完成亞洲首例成功的肝臟移植手術,率先採用腦死定義,從一名車禍腦死的年輕人身上取得肝臟救人,促成台灣在1987年達成亞洲第一個腦死亡器官移植立法,比日本、韓國早了10至12年,帶動台灣器官移植醫學的蓬勃發展,1997年完成亞洲首例一肝兩受的分割肝移植手術,更於2019年5月榮獲國際肝臟移植醫學會頒發的「終身成就獎。」陳肇隆1969年雄中畢業,考上高雄醫學院醫學系,大學時他即充滿人文關懷的精神,投入山地醫療義診,足跡遍布屏東霧台等6個村落,1976年大學畢業那年,經營之神王永慶創辦的長庚醫院首度招募住院醫師,陳肇隆從分類廣告中看到這則訊息,北上前往應試。如今的榮譽院長 當年考住院醫師只是備取陳肇隆說,「那時從高雄搭平快夜車到台北考試,嚇了一跳,只錄取6名外科住院醫師,200多個人報考,一個月以後,我接到備取通知,到現在我也把備取的通知留下來勉勵年輕醫師。」陳肇隆拿自己當例子告訴年輕醫師,「一個長庚的備取第一年住院醫師,可以在27年後,當上長庚醫院院長,持續近13年,證明只要肯努力,大家都有一樣的機會。」為外科大老畫教科書插圖 啟蒙走上肝臟移植住院醫師第3年,陳肇隆當因緣際會為首創「手指切肝法」的台大教授林天祐繪製「肝臟外科」教科書插圖。陳肇隆為此翻遍書籍文獻,熟悉每個細節,他笑說「只要下了功夫,就會產生興趣」,這也啟蒙他未來走上肝臟移植這條任重而道遠的道路。師從換肝先驅史達哲 把肝臟移植帶回台灣1967年世界才出現第一起成功的肝臟移植手術,台灣還沒有相關經驗,就連在美國也是最先進的實驗性外科手術。1982年陳肇隆赴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兒童醫院進修,換肝先驅美國匹茲堡大學的史達哲(Thomas Starzl)教授正好到此演講,陳肇隆把握機會,毛遂自薦拜他為師,並考過賓州醫師執照,成為史達哲的第一助手。在當時換肝是非常困難的大手術,即使是史達哲在手術時,也常被噴得滿頭滿臉都是血,待在他身邊學習,被飆罵是常有的事,不過,陳肇隆甘之如飴,謙虛且努力學習,他的表現獲得史達哲的讚賞,表明希望陳肇隆留在美國發展,但陳肇隆還是決定把肝臟移植的知識與技術帶回台灣。為讓雙手更靈活 每天要打200個繩結萬事起頭難,陳肇隆以加倍努力在台灣推動肝臟移植,陳肇隆遠赴瑞士爭取並引進臨床試驗中的抗排斥新藥,催生國內腦死的判定標準與程序;他自備睡袋,經常睡在實驗室,為了讓雙手更靈活,他每天要打200個繩結,為了要有能夠站立10~20小時手術的好體力,每天再累也會去快走;當時台灣還沒有進口上市的器官保存液,只能從文獻上找到配方,在製劑室自行調配,一切就是為了做最好的準備。1984年 在台完成肝臟移植成功首例1984年3月一名年輕女子,在大量吐血、肝昏迷、休克情況下,從加護病房被轉進手術室,另方面院內則有一名車禍者被判定腦死的年輕男子,陳肇隆為這名女性,經過32個小時的手術,成功移植入男子肝臟,女子於術後逐漸清醒,創下台灣首例腦死捐贈肝臟移植成功首例。首例成功的經驗,開啟國內腦死肝臟移植的先例,引發社會討論,當時陳肇隆佔據國內社會版各個版面,更一度讓陳肇隆接到當時首席檢察官陳涵的關切函,差點遭起訴。但是陳肇隆沒有退縮,持續與醫界、法界與立法委員溝通與協調,促成台灣在1987年達成亞洲第一個腦死器官移植立法,也為三年後的心臟、七年後的肺臟移植鋪路。大愛捐贈器官有限 催生推動活體肝臟移植陳肇隆的腳步未因困擾而停歇,他深刻明白大愛捐贈的器官有限,因此再進一步催生推動活體肝臟移植,希望挽救更多的人的性命。1985年至1992年期間,陳肇隆在基隆長庚帶領肝臟移植手術,當時人力、設備、資源都相當侷限,但他在這7年的時間,讓基隆長庚成為當時全亞洲肝臟移植例數最多、存活率最高的醫院。毅然南下高雄 創多項紀錄與成績1992年底他毅然放棄在北部有成的人脈與資源,舉家南下高雄,只帶一名護理師重新籌組高雄長庚肝臟移植團隊,1994年完成台灣首例兒童活體肝臟移植,這名病童現已30多歲了,於一家科技公司任職。在高雄長庚服務的期間,陳肇隆率領的肝臟移植團隊一再挑戰極限,2002年完成華人首例活體雙肝移植,2006年全球首創例行性顯微膽道重建,2013年完成台灣首例第2單一小節肝移植,2024年達成2400例肝臟移植手術。2006年在American Journal of Transplantation發表活體肝移植治療膽道閉鎖症,5年存活率98%、2008年在Transplantation發表活體肝移植治療肝癌,五年存活率90%, 2021年在Liver Transplantation發表緊急活體肝移植治療慢性肝炎合併急性肝衰竭,受肝者術後5年存活率92.9%,都是文獻上最高的存活率、最好的成績。一個人鉅細靡遺不夠 必須倚靠團隊力量但陳肇隆謙虛地說,肝臟移植手術龐大而複雜,動員許多醫護人力,且可容忍的誤差範圍相當狹窄。因此,只有一個人追求完美、鉅細靡遺是不夠的,必須倚靠團隊的力量。經過卅多年切磋、磨合與傳承,高雄長庚 團隊成員中的鄭汝汾教授在肝臟移植影像學、林燦勳教授在肝動脈與膽道顯微重建、楊志權主任在肝臟外科手術、顏旭霆主任在血管外科手術等,都已成為全球頂尖專家。陳肇隆回想40年前,他自謙自己只是「菜鳥」主治醫師,沒有行政職務、也沒有行政支持,只能以讀書會的方式交朋友,邀請同事到家裡一起研讀文獻討論激盪,讀書會後烤牛排、配紅酒、啤酒。當時陳肇隆常應邀在國際會議主持研討會,每次可以安排一、兩位團隊同仁上台演講,國際場合15分鐘的演講通常要準備兩、三個月,但任何領域只要下了功夫就會激發興趣。經過卅多年累積的革命感情和向心力、榮譽感和團隊精神,高雄長庚肝臟移植團隊逐漸形成共同的目標,就是「追求完美」、「認真做好每一件事」、「不以善小而不為」,成為團隊的特質和文化。ILTS頒發終身成就獎 與恩師同列2019年5月全球肝臟移植領域最權威的國際肝臟移植醫學會(International Liver Transplantation Society, ILTS)在加拿大多倫多舉行,大會將最高榮譽「終身成就獎」,頒發給陳肇隆。陳肇隆當時帶著妻子本多美惠及擔任外科醫師的女兒陳之逸與醫師兒子陳之浩一同到場觀禮,分享他的榮耀。陳肇隆的恩師史達哲(Thomas Starzl)教授,是ILTS第一屆終身成就獎得主,這是全球肝臟移植領域最尊崇的獎項,以表彰長期在肝臟移植領域具重大成就與貢獻者,時隔26年,陳肇隆也獲得這項獎項肯定,陳肇隆是全球華人獲得此獎第一人,是「台灣之光」,也是「世界之光」。醫術被稱「人類的極限」 改編成日本電影、漫畫及日劇陳肇隆讓無數病患,在垂死中重獲生機,他出神入化的醫術,被日本醫科大學北野正剛校長親臨觀摩後,形容是「人類的極限」,曾被改編為日本漫畫《閃耀吧!手術刀》、小說、電影及日劇《孤高的手術刀》,電影、日劇分別由男星堤真一、瀧澤秀明主演,他也曾經帶領團隊上過美國國家地理頻道。跨海手術示範 上海仁濟已成全球最大肝臟移植中心上海仁濟醫院肝臟移植中心在2004年建科,2006年陳肇隆帶領團隊跨海完成第一次手術示範,隨後持續指導與協助,如今上海仁濟醫院已成為全球最大的肝臟移植中心,兒童肝移植術連續11年全球第一,該院院長夏強把榮耀歸於老師陳肇隆。夏強於2017年受訪時指出,仁濟醫院換肝手術存活率遙遙領先歐、美、日、韓,以及大陸其他換肝醫院,但仍比不上陳肇隆團隊。陳肇隆培育的大陸學生北京清華大學長庚醫院董家鴻院長、上海交通大學仁濟醫院夏強院長,也由於在肝臟移植的傑出成就與貢獻,分別在2017、2023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醫援海外 毫無保留回饋國際「一位外科醫師終其一生或能拯救數百、數千條性命,但如果能夠不藏私地醫療傳承,拯救生命更難以計數」。陳肇隆說,醫療是救人的學問,不應該藏私,台灣的醫療能有今天,也是因為過去有機會到美國、歐洲、日本學習,今天可以走出去幫助的,或讓人來學習的,就應該毫無保留地回饋國際社會。勉勵後輩 把一個目標做好就夠了一路走來,陳肇隆認為,外科醫師雖然辛苦,但卻可以從救人活命的使命感與成就感中,獲得極大的快樂與滿足。陳肇隆並引用恩師史達哲教授的名言,「醫學的歷史通常是:昨天認為不可思議的,今天也很難達成的,往往明天就成為常規。」(The history of medicine is that what was inconceivable yesterday, and barely achievable today, often becomes routine tomorrow)。40年來他見證太多的病例,也不斷的挑戰,讓過去不可能的肝臟移植急、重、難症,成為常規的治療。陳肇隆勉勵後輩,在醫療生涯中,只要設定目標聚焦、鍥而不捨,能把一個目標做好,那就夠了,醫療如此,其他領域也是一樣。陳肇隆創下的紀錄:活體肝移植維持全球最高存活率活體肝移植技術與策略多項創新與改良發表SCI學術論文500多篇擔任American Journal of Transplantation副主編Annals of Surgery、Transplantation、Liver Transplantation等一流學術期刊編委國際及海外醫學會議演講500多場培訓國內外肝臟移植醫師400餘名至今依舊在高雄長庚醫院每周三次門診與三天手術陳肇隆的榮耀1992年:高雄醫學大學第一屆傑出校友1996年:行政院傑出科技榮譽獎2005年:獲國家生技醫療品質金獎2007年:中國工程院院士2013年:行政院衛生署衛生獎章2015年:醫療奉獻獎特殊醫療貢獻獎 外交部外交之友貢獻獎章 瓜地馬拉及巴拉圭衛生貢獻獎章 中美洲議會Francisco Morazan指揮官級勳章2016年:第一屆國際醫療典範獎 美國RAND智庫亞太政策諮詢委員2018年:國際外科學院榮譽院士2020至21年:國際活體肝移植學會會長 全球頂尖2%終身影響力科學家2024年:台灣外科醫學會「終身成就獎」
-
2024-03-18 名人.精華區
張鴻仁/自負額制 能否幫健保減少浪費?
從29年前全民健保開辦至今,最常被提出質疑的是全民健保比較像社會福利,不像保險。這個批評很難釐清,因為國人對於「個人的付出遠高於所獲得藥品及醫療服務的價值」,都認為是「政治人物」為討好人民所推行的制度。純粹以保險制度來看,全民健保有什麼特點?保險最原始的目的是對於不可預期事件,例如火災、水災、車禍,一旦出現,身家性命或財產損失龐大,非個人可負擔,所以集眾人之力,平常交保費,犧牲一點小錢,萬一出險,可以免於財務破產威脅。所以交保費就像打水漂,收不回來,絕大多數人也不會想「出險」獲得補償。從這個觀點來看,為什麼我們對全民健保這個「保險」卻有不同的態度?大部分國人覺得「別人用健保很浪費!」且不願意多繳保費。相信大家不是比較喜歡「出險」,羨慕別人交的保費可以賺回來吧?國人醫療費前幾名,分別是先天遺傳疾病、洗腎、癌症、中風等,相信您絕對不希望出這種險,而是討厭許多人有事沒事就去醫院拿藥而不吃,要求醫師開很多檢查,尤其從國外回來的「僑胞」,對吧?健保財務元凶 量大金額低的浪費 健保署統計,以重複檢驗而言,一年約一千多萬人次,共「浪費」16.46億元,大約每次一百多元;重複用藥大約十幾萬人次,每次約二百元左右,一年大約幾千萬元。這些小錢,不設法處理,民眾永遠認為是健保財務問題的元凶。如何遏止這些大量而單價低的浪費?可以學商業保險的「自負額制」,就是一定金額以下不給付,這樣有兩個好處,首先保險本來就是保大險,小錢自己付很正常;其次,一般商業保險理賠程序很麻煩,花一堆人力和行政成本來處理小錢,當然不划算。但是用了這種方式,以車險為例,許多人小車禍達不到理賠標準,就會希望修車廠順便多做一些,讓金額大一點,以達理賠門檻。當然保險公司也沒那麼笨,於是要求每次出險都要先評估,或者規定必須到特定修車廠,才能得到理賠。全民健保一開始就直接給付,而不是核退(自己先出錢,再申請理賠),主要是不希望民眾生病時,尤其急重症,還要先自掏腰包,而傳統保險核退的行政成本高,手續繁複,通常對保險公司較有利,但健保為民眾服務,不是營利單位,採直接給付,一方面方便民眾,同時在健保IC卡運作下,理賠行政成本低,非一般商業保險做得到的。提高自負金額 不失為解決的方法因此全民健保造就全球獨一無二的方便性,一卡走天下,就醫無礙,缺點就是「浪費」許多小錢。回過頭來說,能不能用「自負額制」?當然可以,例如診所三百元以下,小醫院七、八百元以下,大醫院一、兩千元以下不給付,問題就解決了,不是嗎?不過,民眾比制度聰明,如果訂幾百元以下或一、兩千元不給付,市場上所有的服務很快就會往上移動,原先只要幾百元就可以解決,醫院和醫師只好應病人要求,順便多做一些檢查或多開一些藥,以達給付門檻。然後,健保署只好事後大費功夫「審查」,和民眾、醫療機構大玩貓捉老鼠遊戲。總而言之,如果社會上絕大多數認為這些「量大金額低」的浪費,非解決不行,「自負額制」不失是一個好的方法。
-
2024-03-13 醫療.中醫
改善頑固性疼痛! 中醫用「1法」告別50歲婦人肩頸僵硬
一名年逾五十的女性,因車禍受傷造成頸部椎間孔狹窄,壓迫到脊椎神經,出現肩頸肌肉緊繃、左手臂麻木無力等症狀,手臂屈伸活動都有困難。疼痛感造成難以入眠,翻身也會痛醒,白天疲累不堪而影響日常生活。改善頑固性疼痛 用「1法」告別肩頸僵硬經磁振造影(MRI)檢查後,奇美醫院中醫部骨傷科主任任東輝施以小扁針及美式整脊(AMCT)脊骨神經活化療法,經過四周療程治療(每周一次),患者肩頸部緊繃痠痛減輕許多,手臂麻木無力也明顯改善,晚上不再失眠。任東輝說明,椎間孔狹窄是常見的脊椎病變之一,受損部位受到壓迫的神經痛困擾許多病人。椎間孔狹窄的原因有很多,包括車禍、搬運重物等外傷,以及基因、長期久站或久坐、老化、家族史......其病症好發在青壯年族群、以及生活型態緊繃且久坐辦公室的上班族,久站的勞動者更容易發生。組織沾黏是身體痠痛元兇因外傷、扭拉傷或者長期姿勢不良、過度使用肌肉導致椎間孔狹窄,引起肌肉韌帶損傷,身體產生急、慢性發炎,進而形成局部的軟組織沾黏。久了會因氣血阻塞不通而全身痠痛,嚴重則會壓迫神經造成麻木無力、關節活動困難。小扁針(小針刀)是痠痛解方,可以直接鬆解沾黏處,疏通氣血、恢復關節活動功能。任東輝指出,小扁針是利用寬度0.45mm的扁形刀刃,融合「針」與「刀」的特色及優點,於特定部位進行軟組織的鬆解,是衛福部認定有效而安全的治療方法,屬於技術性治療。小針刀的治療時間短,約數分鐘,不需留針在身上,也不需住院和臥床休息,但施針處會有一些痠脹痛感,建議服用藥液包「消腫退癀湯」四至六包,效果會更好。小針刀療法有效改善疼痛若害怕扎針,建議可搭配美式整脊(AMCT)脊骨神經活化療法,經評估脊椎錯位後,用活化槍以快速度、低力道、穩定的脈衝推力矯治脊椎錯位,使神經不再受到壓迫,可治療脊椎錯位所導致的痠痛與各種疾病。小針刀可用於椎間孔狹窄引起的神經痛、坐骨神經痛、手腳麻木、膏肓痛、五十肩、網球肘、關節炎等,以及各種筋骨痠痛新傷、舊傷,改善頑固性疼痛。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2-25 癌症.其他癌症
「抓龍根」也能揪出睪丸癌!泌尿科醫師教民眾如何早期發現睪丸癌?
有網友在臉書分享,在半套店接受打手槍、抓龍筋(即攝護腺按摩)服務時,被「有經驗的姐姐」摸到睪丸硬塊,進一步至醫院檢查,竟發現罹患睪丸癌。泌尿科醫師表示,臨床觀察,男性不易在洗澡時發現睪丸異常,抓龍筋、親密行為是睪丸癌早期發現的關鍵。睪丸癌平常不易發現,睪丸如果有單側無痛腫大需要多加注意林口長庚醫院泌尿科系副系主任陳煜表示,睪丸癌病灶若在表面,觸摸時可明顯摸到突出的硬塊,但不少患者病灶位於睪丸深處,外觀除睪丸體積稍微變大,沒有明顯改變,早期發現並不容易;男性洗澡時多以簡單清潔陰囊、陰莖為主,不會進一步觸摸上述部位,如果病人自主發現異常時,腫瘤體積常已過大。依臨床觀察,因過程中會碰觸、按摩會陰處、大腿內側,並拉扯陰囊、精索,抓龍筋過程是最容易發現睪丸癌的方式,不少病人是與妻子、女友發生親密關係時發現異狀。書田診所泌尿科主任洪峻澤指出睪丸癌早期症狀不明顯,常見無痛腫大、變硬,有沉重感或合併陰囊積水,男性女乳化。患者有10%會因睪丸腫瘤出血或梗塞造成急性疼痛,10%會出現遠端轉移的症狀如背痛、咳嗽、咳血、骨頭痛、下肢浮腫等。會痛的陰囊腫大多是感染造成,以附睪炎和睪丸扭轉最常。若是無痛腫大反而較嚴重,慢慢發生的無痛腫大可能是精索靜脈曲張、附睪囊腫、陰囊水腫和疝氣,短期無痛腫大必須高度懷疑是惡性腫瘤,大多為單側,兩側同時發生的機率僅1到2%。睪丸癌的發生率與好發族群:●美國睪丸癌盛行率為每10萬人2至3人,台灣盛行率較美國低。●隱睪症是睪丸癌的主因,發生機率較一般人高4到6倍。●母親懷孕若使用女性荷爾蒙製劑也會提高兒子的罹患率。●成長過程中若有睪丸外傷、感染引起萎縮,也可能誘發睪丸癌。(整理洪峻澤主任說明)睪丸癌的診斷、治療與預防陳煜表示睪丸癌臨床診斷方式,會先以觸診方式檢查,再以超音波、抽血、電腦斷層及核磁共振等檢測方式確立診斷。至於治療方式,根據臨床指引,睪丸癌患者一經確立診斷,會建議患者直接切除睪丸,不會進行穿刺等術前診斷;睪丸癌有時是雙側同時發生,長在睪丸處的淋巴癌也多是雙側同時出現腫瘤,但不論切除雙邊、單邊睪丸,臨床上均會建議患者,先將精蟲冷凍,未來若有生育計畫時就能使用,「畢竟剩下單側睪丸,萬一因車禍等原因導致功能出問題,生育計劃會被迫打斷。」洪峻澤建議男性至少每月一次定期自我檢查兩邊睪丸,最好時機是洗完熱水澡後,觸摸大小是否對稱一致、有無疼痛、變硬。懷疑有問題應立即找泌尿專科醫師診察,千萬不要諱疾忌醫,若能及早切除腫瘤,治癒機率很高,術後定期追蹤即可。延伸閱讀:元氣百科:睪丸癌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2-21 焦點.健康你我他
新年健康新祈願/挑戰當保險業務 勇敢走出舒適圈
年近退休之際,卻在去年十月底突遭公司資遣,惆悵之餘,也只能默默接受。這年歲要應徵工作難上加難,即便機會渺茫我還是投遞履歷。值得欣慰的是年屆50歲被資遣,享有9個月失業補助,至少還有微薄的補償。數年前一場車禍,在辦理理賠時接觸保險證照考試訊息,利用工作之餘備考,之後陸續取得保險相關證照。這回失業期間利用平日早上到壽險公司學習業務,從內勤走向業務,抱著且走且學習的態度,一切都是新鮮。回首過往30幾年工作資歷,內勤人員都被關在辦公室裡,但身旁的業務朋友只要顧好業務,就可以自主安排時間,收入多寡但憑自身努力,也讓我下定決心跨領域挑戰業務工作。保險業務和內勤工作性質差別大,不僅要說、聽、讀、寫,保險知識就有許多面向,還需要獨自面對人群。如何克服畏懼,真的需要很大的勇氣。如今對於業務工作較為熟悉,雖還不能面對客戶,但至少一步一腳印,認真觀摩和學習,至今略有心得。俗話說 : 「人一輩子當過一次業務,才能體會箇中滋味。」人生行到水窮處,哀怨於事無補,唯有激勵自己在新的一年將自己歸零,勇敢走出舒適圈,敞開胸懷看世界。雖然至今尚未有業績,但我相信只要有心,堅持到底,必能闖出另一片天。
-
2024-02-05 退休力.自在獨立
69歲張善政市長發生國道車禍 專家提醒:中年後反應變慢,1件事可早期發現,「這年齡」後須每3年換照!
69歲的桃園市長張善政昨天(2024年2月3日)自己駕車,載他的妻子行經國道3號北上路段,發生車禍,送醫後兩人幸無大礙,詳細肇因仍待查。張善政在臉書發文表示,「今天(2024年2月3日)下午結束公務行程,我與妻子打算回新店的老房子打掃,為農曆新年準備。不料駕駛自有車輛時,在國道三號發生交通事故,所幸僅有車輛損傷,我們也立即通報警方依法處理。我自己僅有些許擦傷,身體一切如常;太太琦雅則是有一點胸悶,醫院已經檢查完畢,沒有大礙。」中年開車以後反應會變慢,務必做好「這件事」陽明交通大學醫學院神經學科教授王培寧說,從學術方面來看,「中年後反應就會變慢,這是一定會的」,且越不熟悉的愈是如此。熟悉、經驗足夠的事情上,退化表現就不會那麼明顯,王培寧表示,如果處理不熟悉的事情,加上注意力不集中、同一時間做很多件事等,也都存在相關風險,所以都有在宣導,開車時應避免同時講電話或回簡訊等,這些都會影響到反應。王培寧指出,車上其他乘客如要與駕駛聊天,可以講些輕鬆、不太需要思考的事情,或者在停等紅燈時講話放鬆心情也可以,但前方有狀況時就不適合。如何檢視中年反應速度退化的情形?如果要觀察一個人的退化情形,從平常交談的狀態就可以發現,王培寧說,透過對方回話速度時的反應可以關砸,如果原本可以快速反應,但現在需要想一下,就可能出現一些徵兆,尤其開車時碰到的事件,發生時往往都非常快速,坐在旁邊的人就要留心注意了,在行駛過程也避免太干擾駕駛,同時也進量開些熟悉的道路。陌生路線對大腦來說是一個挑戰,王培寧表示,在交通方便的地方,還是盡量使用大眾運輸交通工具;交通不那麼方便的區域,如有熟悉的道路,還是盡量選擇熟悉的路,如果路況不熟,可由親友協助開這段路會比較好,而75歲以上考照測驗,也能保護自己和他人。2017年後才年滿75歲以上的長者必須每3年進行換照國內規定滿75歲以上長者每滿3年須換發駕照,但法不溯及既往,2017年7月前滿75歲長者除非有違規記點或吊扣駕照處分,否則不必換照。「檢測不只保護自己,也造福別人!」目前測試題型簡單,以便民、親民方法,做認知功能檢測,進而判定75歲以上長者,是否適合繼續持有駕照、駕車,這也是對長者開車做安全把關機制。可提供家屬了解長者的認知情況,並藉此提醒長輩,若狀況、健康不好就繳回駕照、不要駕車。同時長輩如果認知功能測驗分數不高,可到醫療院所做進一步判斷,是否有失智可能,因為失智前期約有5到9年,早期發現、早期診斷預防性治療,對於日後照顧及生活品質都有幫忙。整理報導:聯合新聞網:張善政夫妻昨國道車禍 醫:中年後反應變慢 上路避免做2事元氣網:影/高齡駕駛換照認知檢測 可提早發現失智做預防治療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1-18 醫療.呼吸胸腔
八旬翁車禍肋骨斷9根!持續服用1藥物後釀「血胸」,差點流血流到死
彰化縣80歲王姓老翁車禍撞到胸腔,就醫診斷右胸一根肋骨斷裂,追蹤即可不必手術,他持續服用抗凝血藥物控制心血管疾病,未料造成胸腔出血點擴大血流釀成血胸,差一點休克,轉院檢查發現王翁的胸腔積血逾1000公克,若遲延就醫恐怕「流血流到死」。車禍後肋骨斷裂 以為會慢慢癒合卻釀積血王翁告訴醫護,半個多月前騎機車被撞摔倒,救護車就近送他到某地區醫院看診,醫師診斷右胸1根肋骨斷裂,追蹤即可,他聽說肋骨斷裂會自行且慢慢癒合,就忍痛回家,結果盥洗、俯身、轉身,只要身體有動作就痛得要命,疼痛感與日俱增,才過了一個周末就痛到快昏倒,呼吸困難,轉院再次檢查才知肋骨斷很多根,胸腔已積血。衛福部彰化醫院胸腔創傷微創重建中心主任林聿騰今天表示,患者到院時臉色慘白,有隨時昏倒的感覺,抽血檢驗顯示血紅素5g/dl,比一般男性正常的14至18低很多,有休克之虞,胸部X光顯示右胸肋骨有9根斷裂,有的斷裂處可能車禍之後才顯現,胸腔膜腔內滿是血液,積血1千至2千CC,外表看不出出血嚴重,如果沒治療恐怕流血流到死,醫療團隊研判胸腔內一定有出血點才會這樣。慢性口服藥中有2種抗凝血劑 造成凝血功能不佳林聿騰說,患者長期服用的慢性口服藥之中有兩種抗凝血劑,俗稱「通血路」預防血管阻塞,但他不知道藥物有這個成分,車禍後就醫沒告知醫師,導致醫師沒告訴他必須停用,繼續服用車禍造成的胸腔小血管出血在抗凝血劑作用下凝血功能不佳,無法止血。王翁經內視鏡手術止住小血管出血點並輸血,一周後病情好轉,轉介到胸腔創傷微創重建中心接受微創肋骨手術,固定9根肋骨和重建胸廓,術後可立即下床,很快回復正常生活。林聿騰指出,要進行手術、侵入性如大腸鏡等檢查或拔牙,醫師都會要求幾天前就要停止服用抗凝血劑,避免血流不止,民眾萬一發生突發意外,有內出血之虞也要告知醫師目前服用的藥物,以免發生血胸等狀況。原文引用自:聯合新聞網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1-07 焦點.杏林.診間
阿姨姊姊愛找他看診 骨科醫師林宗諭與病患良好互動從記住人開始
長相清秀、個性親切,馬偕紀念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林宗諭坦言,自己的病人中,阿姨、姊姊的比例滿高的,加上因為與病人互動良好,贏得不少「老病人」信賴。他謙虛地說,執業以來遇到許多友善的病人,加上自己會盡可能記住每個來看診的人,也跟患者培養好交情,有時候等待時間較長,一進到診間先閒聊關心幾句,就可稍微緩解患者久候的不耐。病歷記錄病人的工作、住所,更容易加深印象。一天看數十位病人,把病人一一記住,林宗諭有獨門方法。他說,單純用名字不好記憶,他習慣問病人住哪裡、做什麼工作,並記錄在病歷上,例如「住在菜市場賣碗粿的三重阿姨」,自然印象會深刻許多。林宗諭分享,有不少「老朋友」介紹新患者來,熟識病人有時看診會帶小點心或是飲料「探班」。有次卻因為飲料發生插曲,一位看診多次的老病人,介紹一個膝蓋痛的年輕女性來他的門診治療。看診後,女生給了他一杯咖啡,但是當時已買好咖啡的林宗諭,就將咖啡分享給跟診的護理師。結果下一次老病人回診時問他:「你怎麼沒有加人家的LINE?」林宗諭一頭霧水,一問之下才知道原來女生把LINE帳號寫在咖啡杯上面。雖然後續女生還有回診,但大家也就沒有再提起這件事。【快來醫師百科分享林宗諭醫師診間的就醫經驗】診斷鎖骨骨折,被女病人告性騷擾,醫者也無奈。然而,林宗諭的行醫路並非毫無波折,印象深刻的意外插曲是差點被告上法院,起因竟然是「性騷擾」。他回想,那位病人原本是另一位資深主治醫師的病人,因那位醫師請假,才轉由他看診,雖然看診過程中,女病人一直抱怨為何原主治醫師不在,但林宗諭還是依序將該檢查、該說明的部分都完成。原以為順利結束看診,卻在兩周後接到醫院法務通知:「病人告你性騷擾,因為你一直盯著她的胸部看。」林宗諭感到很冤枉,因為病人是車禍鎖骨骨折,所以他必須看著病人的「鎖骨」,這是必要的診斷過程,並非看著胸部。雖然無奈,但也盡力配合釐清真相,後來得知那位患者也對其他許多醫師提告,最後在醫院法務跟公關的協助下才順利落幕。用自己的專業評估,讓骨折的百歲爺爺再站起來。投入骨科領域至今已經邁入第11年,林宗諭表示,他喜歡開刀,但因為自知個性不適合接神經、接血管等需要長時間的手術,因此實習後就在婦產科或骨科之間選擇。而骨科有趣之處,在於開刀的成功與否,通常X光一照就可看出來,「我喜歡立刻知道答案」。骨科的專業也讓他在親友們跌倒、受傷骨折時,成為諮詢對象。其中印象最深刻的經驗,就是林宗諭自己的爺爺,他說,爺爺住在嘉義鄉下,當時年紀已經快一百歲,卻在浴室滑倒造成髖關節骨折,送到醫院後,家人和院方覺得年紀太大了,不願意冒風險動手術。林宗諭得知後,說服家人和嘉義的醫師幫爺爺手術,「要不是我在骨科、了解手術的細節,也了解爺爺的身體狀況,我也會擔心高齡有風險。」目前爺爺已經104歲,不只手術復原順利,身體也還很健康,當時的想法就是,如果不開刀恐怕未來難以正常走路,只能臥床,因此他當下堅持手術。因為自己的專業幫爺爺再站起來,是很大的成就感。年輕人運動太衝,避免傷害務必做好熱身。身為運動醫學骨科的醫師,林宗諭平常熱愛慢跑,兩三天就會沿著淡水河邊跑3至5公里,以前更熱衷參加路跑團,但是現在忙碌而疏於練習,就沒有挑戰了。他提醒,其實年輕族群才是運動傷害的好發族群,在夜診時常遇到年輕人因為朋友邀約去路跑、登山,但是平常沒有運動習慣,突然進行高強度運動,反而發生肌腱發炎等「假日運動症候群」。他建議,劇烈運動結束時,如剛跑完路跑,可以先冰敷並搭配彈性繃帶加壓並休息。回家後則可用蓮蓬頭沖冷水。若是過了兩三天仍然疼痛建議就醫,可以熱敷或吃點消炎,特別嚴重者則會打針,加強藥效。林宗諭提醒,除了平常要稍微訓練體能外,運動前應該妥善熱身,不要一到山腳下就往上衝,熱身可以增加神經的靈敏度以及肌肉的彈性,避免運動傷害。林宗諭醫師小檔案.現職:馬偕紀念醫院骨科主治醫師馬偕醫學院臨床助理教授台灣肩肘關節醫學會監事.經歷:骨科專科醫師、骨質疏鬆症專科醫師.給患者的一句話:希望大家骨頭勇健,龍騰虎躍!.臉書粉專:骨科生活 林宗諭醫師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1-07 退休力.社會連結
高齡者旅遊促進身心健康!領隊經驗談:帶千歲團耐心加貼心常保安康
旅遊除了挑選乘車環境,也常見於旅行時的諸多細節裡。有七年領團經驗的薛永南曾經照顧失明的奶奶很長一段時間,對照顧長者有更多經驗,在帶年長客人時也會刻意留心安全問題,「像是走不動時,不能手拉手,而是要拉上臂或腋下,以免受傷;上車時可在後方預防性的扶一下長者的腰部,會更安全」。延伸閱讀:.遊促進高齡者身心健康!熟齡結伴跟團遊祕境,孩子無須陪伴免疚感領隊經驗談 耐心加貼心常保安康「帶熟齡團一定要有耐心,有同理心,口氣與態度很重要。」薛永南強調,不要讓長輩覺得他是負擔,時時在身邊,觀察他們的需求,並適時出手協助,口氣與態度都要顧及對方感受。他帶過最高齡的是一名九十九歲的阿姨,「阿姨身邊有三、四位家人,我採取觀望不插手的方式,讓他們玩得更自在」。他也帶過一甲子同學會的旅遊團,平均團員年齡七十八歲,號稱「三千歲團」,為此他先去踩點,研究旅客名單,現場仔細觀察每位旅客的行動力,「領隊一定要先看出危機點」,行程中有一餐安排在二樓,樓梯高低不一且沒有扶手,整個用餐時間他就站在樓梯邊上當扶手,「我一餐沒吃沒關係,全團安全更重要」。薛永南補充,長者最在意廁所問題,這是最基礎也最重要的服務,其次就是提前告知可取熱水的地方,不要排太難的行程。遊程認證、評鑑 替長者把關蝶戀花翻車事故後,衝擊民眾對平價天天遊的信心,但銀髮族亟需安心且安全的天天遊環境下,觀光業者建議政府學習「米其林指南」,建立不同等級、價格的遊程認證,讓長者可依循評價,踴躍出遊。交通部觀光署去年起看好樂齡族旅遊潛力,推出「凰金」(Golden Years)旅遊品牌,以「生態、文化、樂活」為主題,推旅行遊程;明年預定上半年推出符合食、宿、遊、構、行面向的認證指標,例如少油少鹽、拉車時間短等指標,業者通過認證後,可獲凰金遊程認證,讓長者依循認證選擇遊程。此舉看似替長者篩選、把關遊程,但觀光業者直言「羊毛出在羊身上」,符合慢活、養生標準的遊程,價格勢必偏高,但對只想花五百元與三五好友踏青、一日來回的長者,「誰替這些平價天天團旅客把關?」業者指出,「米其林指南」除星級餐廳評鑑,也有性價比高的「必比登推介」,銀髮族旅客何嘗不是看重平價天天遊團的高CP值、可接近性。他建議觀光署兼顧不同旅客需求,進行平價天天遊行程的認證、評鑑,才能替長者把關。駕駛遊覽車廿載的范姓司機說,依照正常機制,消費者挑選有品質的天天遊旅行業者,業者就負責與管理制度完善的運輸業者合作、出車,透過層層把關,保障旅遊安全,「實質上,經營天天遊的旅行業者,集運輸業者及司機於一身,幾無把關機制」。他認為觀光署、公路局等機關應合作,落實稽查與評鑑,保障旅客安全。觀光署旅行業組組長湯文琦說,現行法規下,司機工時、行車狀況一目了然,也強制旅行業者替旅客投保,二○二二年制定「簡易型一日遊國內旅遊定型化契約範本」,旅客報名行程時可簽約,保障雙方權益。湯文琦強調本來就會定期或不定期稽查業者,天天遊行程表多會清楚揭露行程是否包含餐費、門票,旅客可自行衡量、選擇。數位版看這裡 出遊安全有眉角 每逢假日以長者為主的「天天遊」幾乎班班客滿,不少銀髮族、退休族樂於花費約五百元團費,走訪鄰近縣市的祕境,但二○一七年蝶戀花低價一日遊旅行團車禍死亡的陰影未消,長者出遊如何挑選安全的乘車環境?開遊覽車卅載的司機提醒,新車並不等同安全,數位版裡為您說明真正的關鍵。熟齡旅遊夯/遊覽車越新越好?銀髮族最愛「500元車遊」 怎麼選才安全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長壽最佳步數不是1萬步? 歐洲研究:走「這個步數」可降低死亡風險.當70歲時想過什麼樣的生活?6種生活態度讓你更健康長壽、自在圓滿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1-06 退休力.社會連結
旅遊促進高齡者身心健康!熟齡結伴跟團遊祕境,孩子無須陪伴免疚感
旅遊是促進高齡者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徑,但要玩得安全玩得好,除了個人積極參與之外,也要有政策配套。橘世代本周起推出熟齡旅遊系列報導,將分為「交通安全」、「熱門玩法」與「半價誰埋單」等篇章,分三周推出。疫後一日團再出發 熟齡結伴出門 群組取代簽約藏隱憂台灣即將於二○二五年邁入超高齡化社會,銀髮族、退休族在新冠疫情期間「悶壞了」,以往興盛、單日往返的「天天遊」行程,再度成為長者參加國民旅遊的首選,常常一位難求。然而長者旅遊需求夯,不禁令人想起二○一七年發生、造成卅三人喪命的「蝶戀花遊覽車翻車事故」。當時負責出團的蝶戀花旅行社就是以招攬長者、價格低廉的國內一日遊聞名,事故即將滿七年之際,台灣既要鼓勵退休、熟齡族踏出家門,如何建立平價卻安全的旅遊環境,刻不容緩。延伸閱讀:.旅遊促進高齡者身心健康!領隊經驗談:帶千歲團耐心加貼心常保安康遊覽車一日遊 團費530元去年十二月初的一個周六,記者跟隨從新北市出發,至新竹縣市一日遊、團費五三○元的天天遊行程,實際觀察長者如何玩、玩什麼。遊覽車陸續於上午七時許至新埔捷運站、永寧捷運站載客,七、八旬的團員一上車就興奮地打招呼。遊覽車駛入國道後,隨車出團的「珠姐」先播放安全說明影片,再提醒旅客安全門位置及使用方式,見到熟客,還不忘開玩笑,逗得大家哈哈大笑。聊天拍照踏青 不趕行程「本來吸引更多人報名,可惜這團客滿了。」約有五年天天遊經驗的許大姐告訴記者,她透過廿多名好友在內的「千歲旅遊團」LINE群組號召,一次就吸引包含八十三歲友人在內的十二名「團友」報名,搭上廿一人座中巴,享受行程。上午近九時,眾人在茶香步道合照、踏青,中午在湖口老街待近兩小時,讓旅客自理午餐。約下午一時半,珠姐領著銀髮旅客爬登山步道,眾人邊聊天、邊散步,「他們願意參加旅行團、出來走走,才不會成天窩在家啦。」下午三時半北返,每位旅客紅潤的臉色上,盡是滿意的笑容。蝶戀花事件 長者怕搭車駕駛遊覽車卅年的司機阿宏(化名)在休息期間聊到,部分旅客想參加物超所值旅行團,希望行程多一點、趕點路,「我的字典沒有趕路,要就早點出門,不然就少一個行程」,他總是這樣告訴旅客。阿宏回想,蝶戀花事件後,很多長者不敢搭遊覽車,二○二一年軍公教「十八趴」走入歷史,原本有旅遊基金的退休族根本不敢花錢旅遊,原本全盛時期近四十家專營天天遊旅行社,少了三成、只剩廿幾家。業者若為滿足旅客,就可能趕路,徒增安全風險。記者觀察,此次重點休閒式行程,旅客負擔不大,可愜意拍照、踏青,相當符合長者走出家門運動的需求,旅行社替旅客投保,阿宏行車穩定,並未趕路。物超所值 也要落實評鑑不過老家在嘉義的洪小姐告訴記者,幾名親友呼朋引伴,就參加遊覽車業者到南投、阿里山的行程,卻沒有簽契約,「有時遊覽車司機在群組上問一問,親友揪一揪就出發了,是當地的常態」。也如阿宏所言,若業者要打造物超所值形象,任由司機趕路,即便觀光署與公路局皆稱會管理旅行、運輸業者及司機,政府若不落實評鑑、稽查,銀髮族需求日增,難保不肖業者任由素質差的司機上路,恐影響旅客安全。跟團遊祕境 孩子免愧疚感「因為吃飽太閒,參加天天遊打發時間啦。」許大姐語畢,不禁哈哈大笑,望著遊覽車內比她年長的銀髮族「千歲旅遊團」團員,笑瞇瞇地說,四、五年前開始參加團費平價、多為一日行程的「天天遊」,就三不五時號召「千歲團員」一同出遊,「只花五百多元,就可以到處走走,健康又輕鬆啊」。許大姐的一句話,道出銀髮族、退休族為何熱中天天遊的原因。許大姐說,從台北市、新北市出發的天天遊行程,旅遊目的地多為桃園市至台中市間的景點,費用多為車資跟保險費,部分行程甚至五百元有找,加上午餐自理,不必跟其他人吃合菜,相當方便。陪她出遊的丈夫鄧大哥深有感觸地補充,年輕時開營業車為業,「開車開怕了,現在免開車、免花油錢,就可到處踏青、賞花,太方便了」。走在茶香步道時,阿香姐(化名)拄著登山杖緩步前行,她滿臉笑意地告訴記者,幾年前退休後,孩子仍在上班,沒空帶她出遊,後來認識「千歲團」成員後,只要團員邀約,就會參加。阿香姐認為,長者退休後都不想太麻煩孩子,市面上的天天遊更擔負讓年輕人不必深陷「未帶爸媽出門」的愧疚感中。多次參加天天遊的黃媽媽則分析,旅行社常安排「祕境旅遊」行程,可欣賞自助旅遊難以欣賞到的地方美景;每次出遊,不管唱歌、聊天,都可加強人際交流。曾跟著母親參加苗栗縣南庄鄉一日遊行程的黃小姐回想,曾遇過出遊經驗十足的老先生分享與妻子常參加天天遊,因此得到某上市旅行社的單日行程較貴、老牌旅行社較便宜的論點;他更為照顧孫子,平日甚至與妻子輪流出遊,「這些資深團員已經玩出心得」,她笑稱。數位版看這裡 出遊安全有眉角 每逢假日以長者為主的「天天遊」幾乎班班客滿,不少銀髮族、退休族樂於花費約五百元團費,走訪鄰近縣市的祕境,但二○一七年蝶戀花低價一日遊旅行團車禍死亡的陰影未消,長者出遊如何挑選安全的乘車環境?開遊覽車卅載的司機提醒,新車並不等同安全,數位版裡為您說明真正的關鍵。熟齡旅遊夯/遊覽車越新越好?銀髮族最愛「500元車遊」 怎麼選才安全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長壽最佳步數不是1萬步? 歐洲研究:走「這個步數」可降低死亡風險.當70歲時想過什麼樣的生活?6種生活態度讓你更健康長壽、自在圓滿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1-05 醫療.一般外科
小腿捲進螺旋槳內當場截斷!基隆長庚馬拉松式手術縫合,潛水教練接回斷肢3個月恢復行走
41歲吳姓潛水教練,去年8月一對一帶著學員至基隆潮境海域體驗潛水,暗流將他們帶到非潛水區,一艘漁船將吳教練左小腿「捲進」螺旋槳內,左小腿下半段當場斷裂,他冷靜記錄斷肢位置,用餘力把學員拉回岸邊,當他回過神,已躺在基隆長庚醫院。長庚團隊花費12小時馬拉松式手術,成功接回斷肢,經3個月復健,吳教練已可自行行走。潛水管線止血 30分鐘內找回斷肢基隆長庚整形外科主治醫師藍靖宇說,此次斷肢能順利接回,是所有人在每個步驟上,都極力爭取到「時間」。吳姓教練腳遭截斷後,當下將潛水呼吸用的備用二級管線,緊緊纏繞在他的左腳,順利幫助止血,並且快速上岸等待就醫,而友人依照事故地點,重新找尋斷肢,且在吳教練送抵長庚後的30分鐘就送達,避免斷肢因缺血時間過長導致組織壞死。藍靖宇說,吳教練止血的方式非常正確,且他的友人用最快速度將斷肢尋回,也是一大幫助,有人會認為海水與食鹽水相同,可以幫助保存斷肢,但海水中細菌多,泡太久反而會有感染風險。把握黃金時間 花12小時血管重建當組織失去血液循環,組織會逐步變得僵硬,以吳教練被截斷的左腳踝為例,錯過時間腳踝恐無法再做旋轉、彎曲等動作,組織離開身體最長只能撐4到6小時。好在前端作業都快速進行,友人30分鐘內將斷肢送往醫院。長庚醫療團隊也在等待斷肢時間,就先協助評估麻醉,準備要先取出吳教練右邊小腿的靜脈,協助左小腿的血管重建。血管重建手術,約耗費近6小時,前後重建了5套血管,多達8到10個接點,後續由神經外科接手,將神經組織重新接上,修復肌肉組織以及肌腱,手術開始到結束,約花費12小時。吳教練說,被暗流帶到非潛水區時「幾乎是一瞬間的事」,當反應過來時,已經是漁船在他與學員正上方的時刻,左腳被絞入螺旋槳中時,就像車禍被撞一下的感覺,內心沒有太多的恐懼,只是直覺反應要先記錄事故位置,並確保學員安全,狂噴的血則下意識用現有的工具止血,唯一開始思考的時候,是拉學員返回岸際時,那時想「之後還能潛水嗎?」後續到了岸上就昏迷,醒來已經在醫院。持續積極復健 感謝醫院拯救人生藍靖宇表示,接回的斷肢,需要重新讓神經系統恢復,得積極做復健,吳教練恢復後,持續積極復健,短短3個月,已經可以正常行走。吳教練說,基隆長庚醫院不但拯救了他的性命,也拯救了他的人生。藍靖宇說,若民眾面對斷肢處理,一定要盡速找回斷肢,如果斷肢上有肉眼可見的髒汙,如碎石、樹枝等,可以簡單地清除,但不要用清水沖洗,擔心會有細菌感染等,簡單處理後,快速放到乾淨的塑膠袋中,同時放置冰塊,讓斷肢可以在低溫下保存,最後一步就是「快速送到醫院」,爭取手術縫合時間。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1-05 醫療.精神.身心
戴立忍初戀被殺!花10多年才走出陰霾 6情況易致「創傷後壓力症候群」,1表自我檢測
台北市議員王欣儀昨天(3日)在臉書淚訴,姊姊王婉儀在19歲那年遭暗戀對象殘忍刺39刀殺害後冷血棄屍。而姊姊當時的交往對象正是知名演員戴立忍,他曾在中天「沈春華Life Show」回憶此事,當時從電視新聞得知上初戀女友遇刺殺的新聞,這件事對他打擊甚大,花了10多年的時間才終於走出陰霾。戴立忍初戀遭39刀殘忍刺殺身亡戴立忍以「一個年輕的生命,被另外一個很莽撞的年輕生命毀滅了」來形容這起意外。他透漏自己當時與王婉儀交往1年多便當兵服役,事發當時剛入伍3個月,他正寫完要給女友的情書後,卻在電視上得知她遇害的噩耗。由於大受打擊,那段時間狂酗酒麻痺傷痛,軍方擔心他酗酒後情緒不穩,一度被軍方關起來軟禁。在當時還處於威權時期的年代,軍方深怕他想不開傷人傷己,於是將他關進坑道內的小房間,房間無燈光伸手不見五指,只有送餐才會開燈,同梯好友知道他難過,會偷偷送上金門高粱讓他可以藉酒澆愁。而因為這段經歷太過衝擊,他直到10多年後才走出陰霾,並感嘆大家都說電影太過戲劇化,其實生活才更戲劇化,他表示「它屬於我生命的一部份,我不需要刻意去遠離它或親近它,或者就去倚望它,它永遠都跟我在一起,變成我生命的部分。」6種情況易導致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戴立忍初戀遇到39刀殘忍殺害,導致他花了10多年才走出陰霾,這樣的情況恐是罹患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表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是指曾經歷過或目睹或知悉某一種事件,此事件超過一般人類經驗、目睹或知悉的範圍,且造成強烈痛苦、恐懼、無助感、並威脅到自身或他人的完整性或造成嚴重傷害。若遇到以下事情,容易導致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發生:.得知親密朋友或親人突然、意外的死亡。.在嚴重的車禍、飛機、或船難中受傷。.身體或心理因自然災害而受創,例如颱風、洪水、或龍捲風。.身體上被攻擊,例如嚴重家庭暴力或強暴。.目擊死亡或嚴重傷害,如恐怖活動。.得知子女罹患了致命疾病。「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常見的4種症狀1.創傷事件持續反覆在腦中呈現或夢見。2.有重複經歷此事件的行為或感受。3.當面對類似創傷事件的相關情境會引起強烈的心理痛苦或生理反應。4.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患者經常出現生理上的病徵;例如:逃避、麻木、恐懼、焦慮、緊張、失眠、過度警覺、活動失去興趣。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表示,一般而言在創傷事件發生後,幾星期之內會出現症狀並持續到 6 個月內,甚至會持續數年以上。若症狀總時期小於 3 個月稱之為急性,若達到 3 個月或更長,稱之為慢性,若在壓力事件之後至少 6 個月才初次發生症狀稱之為延遲初發。上述症狀可能會發生於該創傷事件後的任何時期,並造成患者個人的重大痛苦或損害其重大領域功能。1表自我檢測你是否有「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自我檢測量表您可以利用以下的簡易自填式問卷,自我篩檢是否有創傷後壓力反應,當以下 10 個題目中有 5 題以上答案為「是」時,請向相關心理衛生單位求助。1. 您有睡眠困難嗎?2. 您會感到憂鬱(如傷心、難過)嗎?3. 您對突然的聲音或未預期的動作會感到驚嚇嗎?4. 您變得較容易生氣嗎?5. 當回到突發事件的地方,會不會感到害怕?6. 您的情緒會不會經常容易波動?7. 您會感到身體易緊張嗎?8. 您會感到不願跟其他人談話嗎?9. 您會出現與意外事件相關的噩夢嗎?10. 您會有良心不安,對自己責難或感到愧疚嗎?若您身邊有受創者,請默默的在旁邊陪伴安慰,嘗試著去傾聽、瞭解、體會受創者當時及此刻的心境,並給予同理性的陪伴、關懷、回應與照顧。經歷過創傷性事件的大多數人都可能暫時難以調適和應對,但隨著時間的流逝和良好的自我照護,一般大多會好轉。參考資料:亞洲大學附屬醫院、 元氣網疾病百科-創傷後壓力疾患(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元氣網、衛福部臺東醫院衛教資訊延伸閱讀:.走出傷痛,時間能帶走一切?心理師教3重點讓你真正走出陰霾!.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當70歲時想過什麼樣的生活?6種生活態度讓你更健康長壽、自在圓滿★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
-
2024-01-04 養生.人生智慧
新年解鎖新技能!心理師教你3招「快速識破誇大不實」的話術!從話中聽真話
當你的合作夥伴在對話中總是誇大其詞,你會如何反應?在《從說話洞察人心》一書中,林萃芬,專業諮商心理師,深入探討了這個問題。她提出一個重要的觀點:當某人經常誇大不實地說話,這會如何影響你們之間的關係、信任感,以及情感聯繫?林萃芬解釋道,在偶爾的交往中,這樣的言行或許不會造成太大問題。但在合作或情侶關係中,這種不實的言談可能會使人質疑自己的判斷力。她進一步分析了「誇大其詞」背後的心理動機,對於理解人際互動及維護健康關係具有深刻的意義。渴望別人的關心朋友毛毛在上班途中不幸遇到一場輕微的交通事故,但他對同事們誇大其詞,聲稱自己差點腦震盪,並將此歸功於自己平日的善行。當一位注重細節的同事要求他描繪事故現場以釐清責任時,毛毛卻含糊其詞,表示現場混亂不清。其實,這起所謂的「連環大車禍」只是毛毛為了引起關注而捏造的故事。這反映出,一些人為了獲得關心,經常會使用誇張和悲情的敘述手法。需要別人的讚美當我還在媒體工作時,一位朋友帶著自製蛋糕來探班。他的蛋糕做得非常專業,讓我這個家事新手感到驚訝並連連讚賞。然而,一名同事卻懷疑這蛋糕是否真的是朋友親手製作,認為它與某家店的蛋糕極為相似。這讓我糾結是否該詢問真相。但最終,我們決定不去追究,畢竟無論如何,朋友的心意最重要。隨著時間的流逝,我遇到越來越多為了獲得讚美而誇大事實的人,他們或是誇耀自己的成就,或是自吹多才多藝,其實只是略懂皮毛。這些經歷讓我意識到,渴望他人認可和掌聲的人實在不在少數。渴望讓人刮目相看我的一位朋友總是身著名牌,佩戴昂貴手錶,並駕駛百萬級跑車,給人留下了富有的印象。然而,那些瞭解真相的人都知道,他其實負債累累,常常透過信用卡維持這種奢華的生活方式。他不僅穿著奢華,而且喜歡誇大其詞,經常在人前吹噓自己的職位和影響力,聲稱自己是公司的協理,擁有巨大的權力和廣泛的人脈。這種行為背後的真實動機,是希望別人將他視為重要人物,給予特別的對待和尊重。這反映了一種渴望被認可和尊重的心理狀態。如何檢測語言是否誇大不實? 在這個講究「包裝」的時代,每個人都難免會誇大一點,不然,別人就會覺得你講的話「不夠有趣」、「不夠分量」。也因此,剛認識一個人的時候,第一個要做的功課就是測出對方的「說話的可信度」有多高?檢測法⑴:先把他話中所有的「形容詞」刪除,然後再把「事實」重新組合一遍要判斷一個人的話有多可信?我的策略是:首先刪除對方話語中的所有「形容詞」,然後用剩下的「事實」重新構建故事。如果我的直覺懷疑這故事太誇張或邏輯不合理,我會進一步查證對方的話與事實的差異。這可能是全然捏造,或只是部分誇大。當我發現某人經常誇大其詞時,我會對他們的話持保留態度,尤其在涉及工作相關事宜時,更需謹慎核實。檢測法⑵:從細節說明判斷出真相在我教授的一門課程中,我專門指導企業人資部門如何辨識求職者可能的危險行為。許多人資專業人員都面臨一個難題:如何在面試中判斷求職者所言是否與未來工作表現相符,避免他們在面談時過分誇大自己的能力,而實際上無法達到預期,導致公司損失。引用特斯拉創辦人馬斯克的面試經驗,他在面試時總會詢問求職者過去解決棘手問題的經驗,因為真正有解決問題能力的人能夠詳細描述過程和關鍵點。他還指出,真正經歷過困難的人不會輕易忘記那些痛苦經歷。檢測法⑶:注意說話的人會不會受聽眾反應所左右我使用的另一種評估方法是觀察講話者是否受到聽眾反應的影響。經常誇大其詞的人往往非常關注聽眾的反應,並根據這些反應來調整他們的言論。這就像寫作文一樣,記敘文時會使用更多形容詞來增加故事的吸引力,否則就像枯燥的流水帳。然而,在撰寫論說文時,就不能過度誇大,必須貼近事實,以避免讓人覺得不真實,這對於建立信任感至關重要。誇張變實際,話術換新裝當你發現自己講話有誇大的傾向時,可以嘗試刪除無關緊要的形容詞,並專注於具體描述客觀事實。比如,當有人請求你幫助尋找工作時,原本可能會說:「我認識許多上市公司的大老闆,能夠快速幫你安排職位,像叫外送一樣簡單。」但實際上應該改為更實際的語言:「我有朋友的公司可能有工作機會,我會先了解情況再通知你。」這樣做可以避免過高地提升他人的期望,減少自身壓力,並維持他人對你的信任,有助於長期維持友誼和尊重。延伸閱讀:.癌逝妻子留下紙條!其中「一句話」讓人動容 每年做1件事不留遺憾.失去至親如何走出悲傷?心理師教你「怎麼好好說再見」.癌症翻轉婚姻!罹乳癌後改善關係:願為對方犧牲才是永恆愛情本文節錄:《從說話洞察人心:摸透對方心理,把話說得恰到好處,輕鬆駕馭人際關係》一書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2-19 名人.潘懷宗
潘懷宗/只喝一二口沒事!?從酒駕者心態看酒測標準應該多少才合理
滴酒不沾才能駕駛 讓「我喝不多」變成歷史名詞為防酒駕害人害己,世界各國都訂有法律約束之。以台灣為例,血液中若含有 0.05%以上的酒精,在沒有肇事的情況下,抓到就可以判 3 年以下的有期徒刑,另外再加上「行政罰」。而如果血液中含有 0.03%以上的酒精,且無肇事時,沒有「刑事罰」,抓到僅有「行政罰」。以上兩種情形都叫做酒駕,只是罰則不同而已。但如果一旦肇事,對不起,兩者均有很重的刑責,切勿輕忽。現階段,民眾喝太多仍執意開車者,除累犯或酒癮患者外,一般民眾其實並不多見。因此,在深究其原因下,大多以「我喝不多,我 OK」、「只喝 1~2 口,沒事」、含酒精食物「只吃燒酒雞、薑母鴨」、甚至含酒精的保健飲料「保力達 B」等等,太過僥倖/輕忽所造成的。更有人自以為醫學常識豐富,利用人體重量、酒精飲料濃度、身體代謝速率等等,去計算並建議,喝多少不會超標等等的錯誤言論,混淆視聽。因此,英國與歐洲各國的專家與政府已經開始呼籲,喝酒並沒有所謂的安全量,民眾不應挑戰極限或邊緣,應嚴格遵守「滴酒不沾才能開車」的正確觀念。筆者並建議台灣立法院應考慮修法將「行政罰」的酒測標準降低到「零容忍」的範圍,亦即只要有喝酒,就處罰。讓「我喝不多」從此變成歷史名詞,民眾不再存有僥倖的心理,才能阻止更多家庭悲劇與憾事的發生。2023 年 11 月 21 日健康版記者史特恩女士(Emily Stearn),在英國每日郵報發表了一篇專題報導。特別提出兩個重點,第一應該宣導開車前滴酒不沾,因為即使是一點點的酒精量,也可能讓你判斷失準而肇事。第二,因為自 20 世紀 60 年代以來,酒精飲料的趨勢是「變得越來越烈」,這意味著就是,根本沒有安全的方法來計算酒精攝取量,切勿再發表喝多少不超標等等的錯誤言論。英國醫學協會(British Medical Assocation;BMA)主席吉爾摩爵士 (Sir Ian Gilmore)表示,1960 年代葡萄酒只有9%,一杯 125 毫升的葡萄酒相當於 1.125 的酒精單位(1 單位為10 克 的 酒 精 ) , 但 是 到 了 2020 年 代 , 由 於 葡 萄 酒 高 達13~14%,一杯下肚,等於是 1.75 個酒精單位,增加了將近55%的酒精量。目前英格蘭、威爾斯和北愛爾蘭的酒駕「刑事罰」標準是血液中含有 0.08%的酒精,這樣的標準在世界上是屬於較寬鬆的,中國大陸和新加坡採此標準。其次,蘇格蘭和歐洲大部分地區的「刑事罰」標準則為 0.05%,和台灣、南韓相同,屬於中等嚴格。而日本的標準則是最為嚴格(0.03%)。在英國,被發現超標的駕駛人最高可面臨六年監禁和無上限的罰款。英國最大汽車服務公司 RAC 的網站上就警告說,對於一個人到底可以安全飲用多少單位的酒精,才不至於超過法律的限制,根本沒有所謂的準確計算方式,因為這取決於非常多的變數,像是個人的性別、年齡、體重、新陳代謝、壓力水平和食物攝入量甚至包含那間酒吧調的酒。因此絕對沒有「標準答案」,請民眾切勿輕信所謂的建議值。2022 年 2 月,年僅 32 歲的伯維爾先生(Gary Burvill),埃塞克斯郡某間酒吧副主廚,同時也是三個孩子的父親,下班時,不幸在酒吧外被酒駕司機在人行道上撞倒,除導致腿部骨折和韌帶斷裂外,也造成了嚴重的腦部損傷。之後,伯維爾先生住院一年多,接受了兩次開顱手術和一次顱骨成形術,一直處於低意識狀態,往後仍需要持續的復健才能重新站起來行走。雖然這名肇事逃逸的駕駛,在去年 9 月份,因酒駕造成嚴重傷害罪被重判入獄四年。但伯維爾先生 61 歲的母親卻無一絲感覺,含著眼淚告訴全體英國人,講述全家因他人酒駕所經歷的痛苦和磨難,在事故發生之前,伯維爾先生有穩定的工作,經常和孩子們玩在一起,車禍後,徹底改變了一切,他兒子現在竭盡全力,也只是想要做我們認為輕而易舉的事情(站起來),但卻都相當困難,且在日常生活上,還有許多要依賴他人幫忙的地方,真是令人心碎和不捨。因此對著媒體說,我們只是希望透過分享我們的故事,讓所有人知道,酒駕會發生什麼,那就是一家人的生活瞬間被毀滅了。所以「那種你可以喝兩口,卻存在僥倖逃脫酒測的心裡」,是絕對危險的。風險之高,後果之大,你無法承受。所以,英國醫學協會在 2023 年 7 月的年度會議中,所有代表通過了一項動議案,那就是要求政府「將血液的酒測標準,修法降低」。至於要將其減低到什麼樣的程度,可以開放讓大家來共同討論。但應該至少削減三分之一以上,達到日本的標準,或甚至更低。因為目前民眾的僥倖心理,已經導致每年數百例本可以避免的道路死亡事件。BMA 主席個人認為,駕駛者在開車前必須禁止飲酒,一滴也不行,因此建議應該把標準降到 0.02%以下,等於是比日本還要嚴格,也就是對駕駛接觸酒精的態度,是「零容忍」。現階段,在斯洛伐克、匈牙利和捷克共和國,其酒駕標準就是零檢出。世界衛生組織的科學數據表明,血液中只要含有0.02%的酒精時,駕駛員肇事的可能性就已經是沒有飲酒駕駛員的三倍。總而言之,任何微量的酒精在你的腦袋裡,都會減慢你的反應並損害判斷力,使你的駕駛不安全。同時當酒精存在時,人們更有可能會超速行駛,這兩項因素都會加大嚴重交通事故的風險。根據英國交通部的數據,2011 年至 2020 年間,英國酒駕碰撞事故造成 85,410 人傷亡。其中包 2,320 人死亡和 15,540 人重傷。所以,目前酒測的標準限制,已經給人們一種錯誤的印象,好像只要酒後駕駛,不要超過法定標準就是安全的,真是大錯特錯。我們需要透過修法來讓大家清楚的了解,滴酒不沾才是正確的態度。英國酒精研究所執行長塞維裡博士也表示:「我們支持醫師協會的明智呼籲,即英國降低酒測標準到「零容忍」。因為與未飲酒的司機相比,在現行法律限制內的司機(0.05%以上),發生致命車禍的可能性會高出六倍。近些年來,英國雖然採取了許多道路安全方面的努力,但令人擔憂的是,2020 年至 2022 年間,酒後駕駛死亡人數依然增加了 21%,所以現在是修法的適當時候了。民調顯示,超過四分之三的英國人,支持降低酒後駕駛的限制標準,政府不能忽視民意也不能忽視其他國家正在做的事情。期望滴酒不沾的酒測法律條文問世後,能夠不僅挽救駕駛本身的生命,還可以使人們免受因他人酒駕卻失去朋友或家人時,那種難以想像的悲痛,讀者以為然否。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
2023-12-15 癌症.其他癌症
比閃電擊中機率還低!7旬婦不明出血月餘、血液黏稠, 最後發現竟是「罕見癌症」!
73歲陳女士,35歲起眼睛粘膜、牙齦及子宮,出現不明原因出血,先後在眼科、牙科、婦產科就醫均找不出病因,服用藥物成效有限,必須固定輸血維持生命。後北上就醫,確診罕見癌症「華氏巨球蛋白血症(WM)」,使用新型標靶治療,至今控制良好。醫師表示,此疾病在淋巴癌中相當罕見,罹病機率甚至比被閃電擊中還低(閃電擊中率約60萬分之一)。華氏巨球蛋白血症與「血液高度黏稠症」的關係陳女士的主治醫師、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理事張正雄表示,華氏巨球蛋白血症每年新發病例不足50人,盛行率為百萬分之4,高風險族群的5年存活率僅36%。年長者容易有心血管等共病,用藥時必須謹慎,曾有患者因使用化療併發肺部感染,差點因此離世。張正雄表示,此疾病會導致「血液高度黏稠症」,病人體內免疫球蛋白(IgM)過度增生,導致血液更黏稠,進而引發患者貧血、異常出血或因神經病變導致麻木。臨床上,2至3成患者會出現神經系統病變,如視力模糊喪失、頭痛、暈眩、眼球震顫、耳鳴或突發性聽力,嚴重時甚至會引發混亂、失智、中風或昏迷。華氏巨球蛋白血症好發族群與目前治療的處境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秘書長黃泰中表示,華氏巨球蛋白血症患者多為65歲以上長者,身體狀態不佳,在社會參與、經濟活動也相對弱勢,病友權益常被忽視,較難接受積極治療,過去10年患者整體存活率不足百分之五十。健保今年12月將新一代口服標靶藥物BTK抑制劑納入給付,依目前指引,患者對一線用藥反應不佳時,即應評估用藥。「我常跟病人說,使用新藥讓他們『禁得起』車禍。」張正雄表示,新型標靶藥物用於治療後,病友不會再因車禍導致感染,甚至必須截肢。不過,依現行健保條件評估,每年應只有10人能接受治療。台灣全癌症病友連線理事長吳卉汝也對新藥納保感到振奮。她表示,根據111年各類癌症健保前10大醫療支出統計顯示,非何杰金氏淋巴瘤(NHL)人均醫療費用占十大癌症第四位,藥費更超過癌症死因之首肺癌。此藥物申請至給付生效僅花費519天,低於抗癌藥平均生效天數726天,這是對罕見癌友的照顧,也是對醫療權的堅守。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12-13 醫療.骨科.復健
健身網紅Peeta葛格練後空翻「脖子直接著地」 骨科醫喊危險曝嚴重後果
知名健身網紅Peeta葛格,今自曝「頸椎裂開」,主因是日前在健身房練習後空翻不慎,脖子直接著地。他也貼出練習影片,脖子著地後他完全無力起身,直接躺平在原地,一旁友人上前協助。他說,目前頸椎裂開,需要套上護頸休息三個月,還可以活動,還活著,但需要休息一段時間。後空翻不慎恐傷頸椎 若著地斷裂極可能癱瘓長庚醫院骨科部副部主任賴伯亮說,後空翻是一項危險的練習,如果沒有教練在一旁協助,或是練習許久,但地板未鋪有軟墊,一不小心就可能傷害到頸椎。後空翻若是脖子直接著地,輕則頸部劇烈疼痛,再嚴重一點骨裂壓迫到神經,會造成四肢麻痹,如果頸椎直接斷裂,甚至極可能癱瘓。賴伯亮表示,過去造成頸椎受傷最大宗的原因為「機車車禍」,早年騎車未強制要求佩戴安全帽,騎士出車禍時,撞擊力強,若頸部直接著地,極可能直接斷裂,造成終生癱瘓。他近期收到頸椎裂開的案例,是一位年僅16歲的少年,在游泳池池畔跳水,泳池深度僅有一米,他一躍而下,頭直接撞到池底地板,同樣造成頸椎裂開。頸椎輕微骨裂會自我修復 但後續使用不當易再次受傷賴伯亮說,頸椎總計有七節,最常斷裂的部位是第二節頸椎,如果是輕微骨裂,僅需要配戴頸圈,靠自己漸漸修復,不過裂開一次之後,後續使用頸部力量不當,再次受傷機率就會增加;若骨裂有壓迫到神經,則需要開刀取出壓迫神經的組織,為脊髓神經減壓,並放置墊片,維持頸椎的功能,後續則需要透過復健,慢慢恢復功能。賴伯亮提醒,現代人大多為低頭族,頸部功能相對於非低頭族群脆弱,如果遇到撞擊,傷害恐會比預想的嚴重,應格外注意小心,避免危險的練習或運動。
-
2023-12-13 養生.生活智慧王
旅平險懶人包/旅平險有包含醫療嗎?不便險又是保障什麼?出國必備4保險轉移風險
今年初以來疫情漸緩,出國旅遊的人愈來愈多。不過旅途中狀況難料,一般都會建議行前購買保險。但買旅平險就足夠嗎?不便險又是保障什麼?《元氣網》為您整理出國必備保險懶人包。【案例】一名41歲台籍男子日前赴泰旅遊出車禍,被送到500公尺遠的私立醫院,但院方卻以男子是外國人,擔心後續會收不到醫療費等原因拒收,該男子後來被送到10公里外的公立醫院,最終宣告不治。【專家意見】針對海外旅遊就醫,台灣醫務管理學會理事長洪子仁說,首先要確定當地有無疫情或傳染病,建議民眾出國前可先到旅遊門診就醫,並施打預防當地傳染性疾病的疫苗。而旅遊時可能會有突發意外傷害與疾病,這無法在出國前預測,提醒民眾出國前,應確認投保的旅平險中附加的意外傷害醫療險、海外突發疾病險的額度是否足夠,這兩種險都是以實支實付方式給付,可以轉移增加的財務風險。洪子仁提醒,出國旅遊盡量結伴同行、避免落單,就醫時透過親友或者旅伴的協助溝通、確保會付款,避免發生類似無法付款的疑慮。【出國必備保險1-旅行平安保險】最基本的就是旅行平安保險。旅行平安保險主要提供被保險人於契約有效期間內,因遭受意外傷害事故(指非由疾病引起之外來突發事故),導致身體蒙受傷害而致失能或死亡之保障。【註】金管會提醒,未滿15足歲被保險人投保傷害保險(含旅行平安保險)以喪葬費用保險金額為限,保險公司於承保未滿15足歲被保險人時,因核保作業需累計同業喪葬費用保險金額,需時作業。如有為未滿15足歲被保險人投保傷害保險(含旅行平安保險)之需求,應提早辦理,以免影響投保權益。【出國必備保險2-旅平險+傷害醫療費用附加條款】旅平險搭配傷害醫療費用附加條款,保障旅遊期間受傷就醫衍生的醫療費用支出風險。【出國必備保險3-旅平險+海外突發疾病醫療健康保險附約】旅平險還可加保海外突發疾病醫療健康保險附約,保障在海外因突發疾病住院、門診或急診診療所需之費用風險。【出國必備保險4-旅行不便險】旅行不便保險,是保障因旅程取消、班機延誤、旅程更改、行李延誤、行李損失及旅行文件損失等相關風險,其中旅程更改保險可提供海外旅行期間,因目的地發生天災所致被保險人更改預定行程所增加的交通或住宿費用,讓旅遊更安心,例如因為颱風而使行程延誤,旅遊不便險就有涵蓋理賠。旅行不便險分以下2種給付方式。至於該選哪一種,則沒有一定答案,只能根據實際情況與賠償程度做選擇。.定額給付:優點是簡單易懂,理賠快速,保費較低,缺點是賠償金額可能無法完全補償實際損失。適合旅行計畫比較固定的行程,或參加旅行社旅遊團體的自由行加保。.實支實付:優點是賠償金額較高,多數可完全補償旅客損失,保費較高且理賠手續可能較為繁瑣。適合旅行計畫較為彈性的自助行,及旅遊風險較高的目的地國家。最後還是要提醒,各家保險公司相關規定不同,投保前還是要詳加瞭解相關保障內容、範圍、除外責任及理賠條件等,並依自身需求購買,才能達到轉移旅遊風險的保障。【資料來源】.金管會保險局.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3-11-29 焦點.杏林.診間
不幸車禍卻有幸遇到梁醫師!8個月重建手術除掉我右眉骨大疤痕
四年前車禍送醫急診,兒子擔憂地趕來,辦了手續,幫我拍照,看到照片中的我整臉鮮血直流到耳際,如同嘴巴大的傷口,這是安全帽前片刮的整齊傷口,急診醫師先縫了8針,看看是否有細菌感染,要我住院觀察。護理師說:「妳很幸運地遇到他來看傷口。」他是高雄長庚美容整型科梁啟誠,一位醫術好又有耐心的醫師。梁醫師說:「怕妳眼窩有小碎裂,等下要帶妳去眼科檢查。」但我回:「可以不要嗎?我最討厭檢查眼睛很繁瑣。」「都在醫院了就去檢查一下,眼睛很重要喔。妳的瘀青都一直往下沉了,要多住幾天看看囉。」梁醫師一直很暖心地安撫我,並且微笑著拍拍我的肩說:「加油!」經過四天梁醫師細心查房,我請教他後續的傷口、雷射療程問題。他讓我在出院後,回診時可在診間一起討論。我的右眉骨在拆線及貼美容膠期間,因為像個大蜈蚣、如同深深的壕溝,常引人側目。經過8個多月的重建手術,到一次次的雷射,梁醫師都細心解說作法及哪種雷射,也常說笑話,讓我在手術時放寬心,讓我很安心,一切都交給他,終於梁醫師說:「妳看看這麼淡的痕跡,妳還要再打嗎?我覺得可以了,不用再多花錢常跑醫院了。」最後一次回診,梁醫師還叮囑我:「眼睛記得還要檢查唷!不要鬆懈!」好!梁醫師,謝謝您。
-
2023-11-26 醫療.消化系統
整個肚子痛?指不出位置?醫:「廣泛性腹痛」通常嚴重,應盡速就醫!
肚子痛日常相當常見,但如果出現整個肚子都在痛、面積廣泛、指不出位置的情況就得提高警覺。大灣健全診所家醫科王威傑醫師提醒,「廣泛性腹痛」通常沒好事,往往代表著有嚴重的問題存在,建議盡速就醫,不要再觀察。 整個肚子都在痛?指不出位置?廣泛性腹痛」通常問題嚴重! 王威傑醫師表示,廣泛性、難以定位、說不出哪裡痛、按壓也未必壓得出位置的腹痛,通常和臟器破裂、內分泌代謝、嚴重發炎有關。例如主動脈剝離、中空器官破裂、糖尿病酮酸血症、骨盆腔發炎、發炎性大腸炎、缺血性腸炎、紫斑症等。 主動脈剝離:腹主動脈剝離常見在中腹部一帶,但是嚴重時也可能無法定位,患者常會喊著就是肚子很痛,卻不知道哪裡痛,另也常見出現背痛、冒冷汗等。 臟器破裂:各臟器破裂除了該處疼痛,也可能因出現空氣空間而使得疼痛無法定位,例如卵巢、子宮、腸道等。腸道破裂也可能使得細菌外流,使周遭臟器大範圍發炎。 糖尿病酮酸血症:糖尿病的酮酸中毒,多數也是在下腹疼痛,但指不出實際位置,患者通常也會有喘的症狀出現。此情況在血糖控制不穩、近期合併感染的患者更需要特別留意。 骨盆腔發炎:骨盆腔位在下腹位置,發炎時常見是整個骨盆腔都一起呈現充血、發炎反應,因此大多情況下是一整個下腹疼痛,也較難以言喻確切疼痛位置。 發炎性大腸炎:較嚴重的發炎性大腸疾病,例如克隆氏症,通常是整個大腸一起發炎,位置就會廣泛。其他症狀也包括了腹瀉、血便、貧血、體重減輕、結節性紅斑等。 缺血性腸炎:缺血性腸炎的腸中風,常見位置在左上腹、右下腹等處,不過也有可能出現位置較大、分辨不出位置的情況。若遲未就醫將有在短時間內腸道壞死、致命的風險。 紫斑症:血管性疾病的紫斑症也會出現無法定位的腹痛,在這之前通常也會先出現發燒。其他症狀也包括暫時性的關節疼痛或關節炎,也因血管發炎皮膚會出現紫色斑塊的症狀。 肚子痛指不出位置、範圍廣?醫:盡速就醫,尤其風險族群! 民眾一般在遇到腹痛時常會再多加觀察,王威傑醫師提醒,遇到說不出個所以然的腹痛盡速就醫為佳,別再觀察。特別是曾有消化性潰瘍、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或近期出現感染等疾病史;以及進行過腹腔手術、或是發生過車禍;年紀大於80歲的年長者;或是出現四肢體紫、發燒超過3天等合併其他不尋常症狀等,這些高危險病史或無法判斷腹痛原因的族群都應特別留意。 腹痛指不出位置+危險徵兆 醫:即刻就醫,不可拖延! 王威傑醫師也提醒,如果腹痛指不出位置,又出現了「危險徵兆」,通常意味著病況已經相當嚴重,甚至可能危及性命。包括了腹壁僵直、按壓放開之後更痛的反彈腹痛、意識不清、冒冷汗、喘、脫水、血壓降低、血便、腹痛且痛到背後等,如有觀察到這些症狀應即刻就醫尋求緊急醫療協助,以確保生命安全。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右下腹痛怎麼辦?可輕微也恐致命!醫指3情況早檢查不要拖.肚子痛、腹瀉怎麼辦?痛到什麼程度該就醫?緩解方式一次看責任編輯:陳學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