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23 失智.Podcast
搜尋
躁動
共找到
163
筆 文章
-
-
2024-09-28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talk/每個人都是向死而生!蔡兆勳投身安寧醫療,教會家屬「有種愛是放手」
「每個人都是向死而生!」台大金山分院院長蔡兆勳投入安寧緩和醫療20多年,透過傾聽、互信,陪伴末期病人走進善終大門,讓病人理解,接受安寧緩和醫療可讓最後一段路仍活得像「人」,也讓家屬認同「有一種愛是放手」、「適時放手才是真愛」,做到生死兩相安。行醫看盡人生百態,蔡兆勳與病人之間有太多刻骨銘心故事,他娓娓分享時,幾度紅了眼眶。蔡兆勳說,有一對老夫妻都是家醫科門診病人,相處久了情同家人,幾年前老先生患口腔癌,最後照護過程因為躁動,手腳遭束縛,過得相當痛苦,因此建議老先生最後一哩路採取安寧緩和醫療,身上不再插滿管子,走得安詳、有尊嚴。某一天老先生的遺孀帶讀大學的孫子到診間,對孫子說「要向蔡醫師說感謝,他讓阿公好走」,離開診間前,老婦人告訴蔡兆勳「我以後也要去那裡(安寧病房)」,一席話讓蔡兆勳很感動,讓病人走得無憾、家屬無悔,正是推動安寧緩和醫療的目的。在死亡之前 只有學習面對「我那麼有錢還如此痛苦,窮人怎麼辦…」這是一名財力雄厚的老翁告訴蔡兆勳的感觸,說明在死亡之前,只有學習面對,無關財富。這名老翁收治在VIP病房,他無法接受被插上鼻胃管,直嘆痛不欲生,蔡兆勳協助他與腫瘤科醫師、家屬溝通,讓病人感受到「有人懂我、與我同在」,也順利將鼻胃管移除,從愁容轉成笑容。統整6步驟、蔡10點、5良方畢生投身安寧緩和醫療領域,蔡兆勳統整出「六步驟、蔡十點、五良方」。六步驟之首是精準評估,當生命只剩2天或20天,照顧內容不同,要掌握病程,才能規畫妥適且可行的醫療計畫。蔡十點是親切地打招呼、拉近彼此的距離、投其所好等方法,卻是與病人建立信任關係的不二法門。面對死亡準備的五良方,是生命回顧肯定自己、衝突化解、心願完成、四道人生、心靈成長,幫助病人找到面對死亡方法,就能降低恐懼。蔡兆勳是嘉義人,就讀有「醫師搖籃」封號的嘉義中學,如願拚上醫科,考量個性較內向,又患手汗症,不適合走外科領域,直到實習時接觸家醫科,讓他找到定位。養生秘訣/茹素近30年 愛跑步做體操也因為蔡兆勳的內心特質是內向,不敢接近人,但為扮演好家醫科醫師這個角色,他學會跟病人溝通互動,不斷自我調整改變,發現可以幫助病人,逐漸走出興趣,之後接觸安寧緩和醫療,讓他更明確感受到「我覺得我可以」,一路如魚得水。蔡兆勳今年8月接下台大金山分院院長一職,他說,金山分院懷抱使命感,除要守護北海岸一帶居民健康,提供安老善終的照護,將持續擦亮「台大金山分院」招牌,發揮正念,帶給更多人力量。蔡兆勳每周三仍在台大總院家醫科看診,照顧老病友,每周3天住金山分院宿舍,茹素近30年的他,生活很簡單,他喜歡跑步、做體操,騎腳踏車,「每天規律運動很重要,在醫院做體操都做到爆汗,隨時隨地都可做很有用。」他笑說,這就是他到目前肚子都沒有凸出來的原因。蔡兆勳小檔案● 年齡:57歲● 專長:家庭醫學、安寧緩和醫療、老年醫學● 現職:台大金山分院院長、台大醫學院醫學系家庭醫學科教授、台灣老年學暨老年醫學會理事長、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副理事長● 學歷:台大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 經歷:台大醫院家庭醫學部及緩和醫療科主任、台大醫學院家庭醫學科主任、台灣安寧緩和醫學學會理事長(現任常務理事)●給病人的一句話:學會死亡,才能學會生活,才懂得生命。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9-17 養生.聰明飲食
楊桃食用藥用營養價值高,8至9分熟最好吃!但2種人千萬別吃,以免中毒
食用藥用營養價值都高的楊桃,現在吃正當季,8至9分熟的楊桃最好吃。不過洗腎及慢性腎臟病患千萬別吃楊桃,以免出現中度躁動、混亂的神經官能症狀。楊桃食用藥用營養價值都高 8至9分熟最好吃農糧署指出,每年7月至翌年4月是楊桃的盛產期,楊桃富含維生素A、C、B1、B2、有機酸及礦物質等營養,不但食用營養價值高,另根據農業部農業主題館資料指出,楊桃還具有藥用價植,有清熱降火、潤喉爽聲、止血等功效。楊桃常見有「甜味種」及「酸味種」。甜味種酸度低、清甜多汁,是鮮食的最佳選擇,建議吃的時候撒點鹽,味道會更美味。酸味種則因草酸含量較高、口感較澀,主要用於加工,是古早味楊桃汁的製作原料。想要挑選好吃的楊桃,可掌握稜邊飽滿完整、顏色橙黃邊緣淡綠帶光澤、有重量較厚實多汁這三大原則。通常在8至9分熟的楊桃果肉最彈性適中,糖分均勻分布果心與稜部,這時候吃最美味。此外,楊桃外皮的滑亮光澤,有些人可能以為這是為了讓水果好看打的蠟,其實它是天然果蠟,經過清洗後不用削皮就可直接食用,不用擔心。楊桃可以止咳、化痰?也有不少人認知,楊桃汁可以止咳、化痰,所以有輕微咳嗽症狀時就會想喝些楊桃汁,但真的有用嗎?中醫師楊素卿曾受訪指出,楊桃的確可止咳、化痰,並有順氣潤肺功效,但要注意的是,楊桃汁只能用來對付熱性咳嗽,熱性咳嗽者有口乾舌燥、咽喉痛、口腔發炎等症狀,以及小便不利;如寒性咳嗽者喝楊桃汁,症狀則可能惡化。洗腎及慢性腎臟病患別吃楊桃營養師也特別提醒,飲食需「限鉀」的洗腎病人,吃東西要特別留意,例如楊桃千萬不可食用。因為楊桃具神經毒素Caramboxin,對一般民眾來說這毒素可輕易從腎臟代謝掉,但對腎臟病患,尤其是3期以上的慢性腎臟病,因其腎臟已無法正常代謝,毒素持續在身體累積吸收下讓腦神經過度興奮出現神經官能症狀,嚴重者也可能出現癲癇。過去就曾有本身有慢性腎臟衰竭病史的患者在吃了2、3顆楊桃後引發急性腎衰竭,因此,洗腎患及腎臟病患應避免飲用楊桃汁或吃楊桃,不管是酸楊桃或甜楊桃皆然,市售楊桃乾蜜餞也不宜吃。但如果不小心吃到楊桃也別驚慌,醫師建議病友可先留意食用1至2小時後有否出現腸胃不適、打嗝或噁心、嘔吐等輕度中毒症狀;中度以上的中毒會有精神躁動不安、抽搐等情況,若已有輕度症狀就要到醫院掛腎臟科門診,若已出現中度症狀最好掛急診治療。至於一般健康的人,適量飲用酸楊桃汁或吃楊桃不必太過擔心,但要避免在空腹、水分喝不夠時大量飲用,以免有傷腎之虞。【參考資料】.《鮮享農YA - 農糧署》臉書粉絲專頁 .農業部農業主題館.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09-02 焦點.健康知識+
午後總想來杯手搖飲小確幸?戒糖8個好處 助減重、穩血糖還能改善精神狀態
在忙碌的午後來一杯冰涼的手搖或甜蜜的小點,總讓人心情舒暢,是專屬自己的放鬆時刻。然而,隨著健康意識抬頭,不少人也發現經常攝取精緻糖可能對身體造成諸多危害,因而呼籲減少日常飲食的糖分,不僅能讓身體更健康,對心靈方面也有正面影響。接下來就一起來看看「戒糖」後會迎來哪些改變吧!《Social Lab社群實驗室》本次透過《OpView社群口碑資料庫》追蹤近三個月內「戒糖好處」話題的網路聲量表現,帶您了解網友熱議的戒糖好處排行。「控制體重」少吃精緻糖是關鍵 觀察近三個月內網友針對「戒糖好處」相關話題的討論,可以發現「控制體重」最受關注。無論是早餐店奶茶還是手搖,不少人都習慣每天來一杯飲料,但這也容易讓人在無形中攝取過多的糖分與熱量,導致體重難以控制,成為許多人的困擾。不少營養師指出,「好好控糖」是減重路途上的一大助力,然而在已經習慣以糖作為能量來源的情況下,「當然不可能每個人一開始就可以適應去戒糖」,建議可以「試著從减糖開始做起,慢慢的停止吃糖」,認為「循序漸進」是成功的秘訣。也有網友大方分享結果,「戒糖之後的確是瘦了,也沒那麼容易水腫」,還有人分享自己的戒糖小撇步,說道「就是別碰精緻澱粉跟加工品,像麵條、麵包、燕麥奶、牛奶類跟甜點」、「飲料能不喝就不喝,不然就喝無糖茶」等,強調不吃精緻糖和添加糖是關鍵。戒糖助降低「心血管疾病」潛在風險此外,戒糖也能幫助「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糖容易使血壓飆高,長期過量攝取可能對心臟造成負擔,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更有研究指出,高糖飲食者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風險較一般人高出三倍。就有網友發現自己異常嗜甜但並無肥胖問題,詢問是否應該戒糖,引起熱烈討論。有人提醒,「目前不胖不代表以後不會胖」,且相比容易發現的「肥胖」,「心血管疾病也是要重視的潛在危險」,呼籲還是儘早戒糖,以免造成難以挽回的後果。「精神狀態變好」也是許多人有共鳴的好處之一而「精神狀態變好」是另一個備受熱議的好處之一。糖分在攝入後會分解成葡萄糖,提供大腦能量,因此許多人認為糖能改善心情、幫助紓壓,不過當糖分被胰島素代謝後,反而可能使精神更差,網友便表示「澱粉類跟甜的東西就是天然的安眠藥」,吃多了反而容易使人整天昏昏欲睡;也有醫生提醒甜食吃多了可能「會讓孩子不專心及躁動」,若發現自己經常感到精神不濟、專注力不佳,不妨重新檢視自己的飲食是否含有過多糖分。「戒糖」是一條漫漫長路,不必心急突然完全不吃糖,不妨試著循序漸進,從減糖開始,慢慢減少食用甜食,並降低飲料甜度,也不必對自己過度嚴苛,放鬆心態,才能吃得健康也吃得快樂喔!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6-27 醫療.腦部.神經
半夜睡覺不自覺踢腳!小心惱人的「不寧腿」,5大高危險群要當心
半夜睡覺時,腳會不自主抽動,甚至有麻癢、緊繃、刺痛等,讓人忍不住想要起身動一動來緩解不適。新竹國泰綜合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陳正強表示,夜間腳不舒服,好像有成群螞蟻在爬,是俗稱「腿部躁動症」的不寧腿症候群,會影響睡眠、增加罹患心血管風險。陳正強說,不寧腿症候群屬於神經系統疾病,患者在睡覺時常會有「癢、麻,腿裡面有東西在爬,或像針在扎」的感覺,想抓又抓不到癢處。陣發性的腳抽動症狀,一個晚上可能有高達2、300次的腿部動作,易讓情緒波動焦躁,嚴重干擾睡眠品質。造成不寧腿的原因不寧腿的造成原因,可分為原發性及續發性,原發性為分泌多巴胺的細胞功能異常,續發性則多與生理、病理有關,例如:缺鐵性貧血、腎功能不佳。陳正強提到,缺鐵性貧血常發生在女性生理期,可以補充口服鐵劑來改善或飲食攝取足夠的鐵質。腎功能不佳的患者,不寧腿症候群有很高比例出現在鄰近洗腎或已經在洗腎的病人,因為過多尿毒累積在體內,導致尿毒性不寧腿。國內透析族群的盛行率約15-25%,幾乎每4位腎友就有一人飽受不寧腿之苦,比一般民眾高出許多。另外,糖尿病和酒精中毒引起的周邊神經病變,也會引起或惡化不寧腿症候群。陳正強呼籲,不寧腿症候群除了抖腳症狀、腿部麻脹的不舒服感,也會因為睡眠干擾而提高罹患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的機會。當睡不著或淺眠,身體的交感神經會過度興奮、使血壓升高,心跳持續快速跳動無法休息。治療不寧腿症候群的方法,可先嘗試改變生活作息,規律運動及攝取均衡營養,戒菸、減少喝酒、依個人狀況補鐵。若症狀嚴重,才由醫師評估開立多巴胺藥物以及抗癲癇藥物。罹患不寧腿症候群的高危險群1.缺鐵性貧血者2.尿毒症、洗腎患者等腎功能不佳3.懷孕(寶寶出生後,症狀會自然消失)4.糖尿病導致周邊神經病變5.巴金森病患者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5-27 活動.活動
元氣網照護百科AI討論區 24小時即時解惑照護大小事
「家人患有失智症,每到傍晚我就開始擔心日落症候群,不知如何是好?」、「失智家人晚上睡不著、躁動不安,怕引來鄰居側目怎麼辦?」、「巴金森病會遺傳嗎?」、「家人患有巴金森病可以做什麼樣的運動?」對於上述的提問,你是否也心有所感?這些都是照顧者最真實的心聲。 你是正在尋求照護解方的照顧者嗎?現在,你的提問除了可以得到專家和其他有經驗的照顧者的建議和方向,還可以即時獲得元氣網AI討論區的指引。元氣網照護百科AI討論區與Wacare遠距健康平台合作,透過AI技術串連健康與疾病相關資訊,讓你在最短時間內獲得詳細解答。相關疾病與照護問題,就讓元氣網AI討論區回答你: 「請問應該如何預防失智?」要預防失智症,有一些方法和建議可以幫助減少風險。1. 保持身體健康:保持均衡飲食、適量運動、維持正常體重是重要的。特別是心血管疾病會增加失智風險,所以要避免高血壓、高膽固醇等。2. 保持活腦:保持社交互動、學習新技能、挑戰思考是有助於保持大腦活躍的。3. 睡眠:充足的睡眠對大腦健康非常重要,要注意規律作息、遠離失眠。4. 心理健康:要保持心態積極、減少壓力,學習適當的應對方式。 「請問巴金森病可以做什麼運動?」對於患有巴金森病的家人,運動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可以幫助緩解症狀並提高生活質量。一些適合的運動包括:1. 步行或慢跑:這項運動可以幫助提升心臟健康、增加肌肉力量以及改善身體協調能力。2. 游泳:水中的運動能夠減輕關節和肌肉的負擔,同時有助於增強全身肌肉。3. 瑜珈:能夠幫助提高身體靈活性、平衡感、以及減輕焦慮和壓力。4. 壁球或桌球:這些運動可以幫助提高眼部協調能力,從而提高視覺表現。 除了以上運動外,定期接受物理治療以及運動治療也是幫助管理巴金森病症狀的有效方法。 回覆人 GPT-3.5 人工智慧機器人[請留意,AI回覆內容不能取代任何專業醫療諮詢或診斷] 「登入」、「提問」、「看解答」簡單3步驟,跟著元氣網一起尋求疾病照護解方,詳細操作手冊請點我
-
2024-05-18 養生.聰明飲食
沙拉醬、涼麵都NG…7種常吃的高鈉地雷食物 恐害你傷腎還得糖尿病
吃太鹹,容易增加罹患高血壓和腦中風的風險,還會傷腎、得糖尿病。根據國健署建議,成人每日鈉總攝取量不宜超過2400毫克,換算約6公克鹽,但是資料統計,國人成年男性平均每天會吃進4580毫克的鈉,超出建議攝取量的1.9倍、成年女性則超過1.5倍之多。腎臟科醫師洪永祥在臉書粉專「洪永祥醫師的慢性腎衰竭攻城療法」分享,民眾常吃進的7種高鈉食物,雖然入口感覺不是很鹹,但是吃完後嚴重口渴,而且昏昏沉沉想睡覺,這是因為吃太鹹,容易「食物性昏迷」。體內的鈉過多,會導致身體進入高滲透壓高血鈉狀態,引起水腫、頻尿。洪永祥提到,高鹽食物會讓大腦的一氧化氮濃度降低,增加失智機率,而且高血鈉也跟痛風、腎結石、骨質疏鬆、胃癌息息相關,民眾應檢視吃進的食物是不是鈉含量超標。7種吃起來不鹹鈉含量卻超高的食物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吃起來不鹹,鈉含量卻超高的食物:1.吐司:吐司在製作過程中,加鹽能加強麵團的筋度、吸水力更好、麵筋組織緊密,讓口感更有層次。每100公克的吐司含有443毫克的鈉,大約8-10片加起來就超過一天的建議攝取量,若再加上果醬或火腿、肉鬆等,鈉含量繼續往上堆疊,完全爆表。2.起司:是鈣質與蛋白質來源,但是每100公克的切片乾酪含有1594毫克的鈉,攝取高鈉會造成口渴、躁動、頻尿、夜尿等。起司本身有鈉,易讓小朋友愈吃愈上癮,不知不覺攝取過量。3.檸檬夾心餅乾:加工零食幾乎都高鈉,而且加了香甜的內餡,吃起來不覺得鹹,失去戒心。檸檬夾心餅乾名列高鈉零嘴,每100克有700多毫克的鈉;巧克力口味的夾心餅乾,也有500多毫克。4.凱薩沙拉醬:吃起來酸酸甜甜、沒有明顯鹹味的凱薩沙拉醬,每100公克竟含有1275毫克的鈉,是名符其實的隱藏版高鈉食物。原本以為吃沙拉很清爽健康,沒想到是引起水腫又傷腎的兇手。5.運動飲料、酸梅湯與楊桃汁:這三種飲料本身鈉含量就偏高,運動大量流汗後要補充電解質,運動飲料一瓶600毫升約有252毫克的鈉,容易被忽視。酸梅湯與楊桃汁因製作原料為醃漬物,楊桃汁每100毫升就有149毫克的鈉,鹹甜生津但不止渴。6.關東煮湯汁:許多人買關東煮會另外舀湯,看起來清淡的湯其實很鹹,烹煮過程加入醬油、味醂、鹽、糖調味,半碗300克的湯汁含有高達615毫克的鈉,一不小心就喝過量。7.涼麵:涼麵所用的油麵,大多會添加小蘇打增加Q度,小蘇打的鈉含量很高,另外再加上重鹹的麻醬,一盒涼麵的鈉含量高達1200毫克,跟一碗泡麵差不多。吃碗涼麵就吃進了一天鈉量的半數。多喝水有助身體排出鈉離子洪永祥提醒,除了少踩高鈉地雷,想要加速身體排出鈉離子,可以採取以下方法:1.多喝水:水分有助於排出多餘的鈉,每日要喝體重3%-4%的白開水,約2500-3000毫升。2.增加鉀的攝取量:鉀有助於調節體內鈉鉀離子的濃度,食物中豐富的鉀包括香蕉、奇異果、香瓜、菠菜等。3.適度運動與泡澡:運動、泡澡能增加體內的代謝率,促進排汗加速鈉離子的排出。但要注意,大爆汗可能導致鈉離子的過度流失,低血鈉一樣危險,記得要適量補充運動飲料或是開水加一點鹽。
-
2024-05-15 醫療.精神.身心
遭詐騙陷焦慮憂鬱 醫籲注意情緒變化同時進行藥物、心理治療
詐騙集團猖獗,最常利用人性「寂寞」的弱點來誘騙民眾,受害者除了承受心理、財務損失,更帶來一連串的焦慮、懷疑、自責、自我否定等負面情緒。精神科醫師表示,詐騙手法通常客製化,被盯上就防不勝防,被騙並不可恥,身邊親友可協助個案擺脫自責的情緒,避免憂鬱、自傷行為發生。62歲宋媽媽,去年加入投資群組,1個月內向親友集資投入近1500萬元,家人擔心被騙,多次起衝突,期間出現情緒起伏大、躁動、失眠、焦慮等情形,在家人堅持下前往警局後才知道被詐騙。書田診所精神科主任醫師施姸安表示,宋媽媽後續出現愧疚、憂鬱、焦慮不安、失眠的情況加劇,家人懷疑有憂鬱或失智的傾向而就醫。診斷為適應性情緒疾患合併焦慮憂鬱,經支持性心理治療,並給予必要藥物後,症狀逐漸緩解。詐騙集團還會利用「愛情攻勢」行騙。38歲陳小姐透過交友軟體認識外國男性,3個月即陷入情網,對方邀請投資金錢換取未來美好生活,她陸續借出近300萬元,沒想到對方突然失聯,才發現被騙。她不願和家人訴苦,曾企圖自殺,家人及時發現救回,協助債務償還並要求就醫。診斷為憂鬱症,經心理治療且配合服用藥物,症狀改善。施姸安表示,詐騙事件時有所聞,任何年齡層都可能成為詐騙的對象,詐騙者利用人性的心理、好奇心、貪婪、恐懼、對未來的美好期待等情感來行騙,社交媒體和網路的廣泛使用,讓詐騙者能夠輕易接觸受害者並建立信任關係,特別是當受害對象心中有所求時,更容易受到誘惑。施姸安指出,很多人遇到詐騙後會出現吃不下、睡不著,失眠、淺眠、惡夢、半夜易驚醒情況,凡事提不起勁,整日胡思亂想,處於想解決問題卻解決不了的挫折循環中,因此焦躁不安、注意力不集中,工作常出錯,提高交通意外的風險,若出現身心症狀時,要勇於求助並就醫。治療方面,施姸安說,一般採藥物治療與心理治療同時進行,藥物治療主要是緩解症狀;心理治療要讓個案擺脫自責情緒,增加對自我的認識,提高對突發事件或對生活變化的應對及適應能力。
-
2024-04-18 活動.活動最前線
失智者的實用精油應用-治療師愛用的精油配方DIY教學
家中的失智長輩有憂鬱、易怒、躁動等精神行為症狀嗎? 要解決這些問題,除了藥物,還能做些什麼呢? 我們將於5/1(三)舉辦「失智者的實用精油應用-治療師愛用的精油配方DIY教學」課程,由治療師與您分享愛用且好用的精油配方,讓精油輔療成為您在照顧路上的好幫手! 課程中將教您如何透過具醫學實證的精油應用及適當的按摩手法,幫助緩解長者易怒、憂鬱、躁動等症狀,也幫助您減少照顧壓力,在香氣的環繞下,療癒彼此的身心❤時間:5/1(三) 14:00~15:10地點:起辰聯合治療所(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四段65號3樓)對象:失智症個案家屬或照顧者費用:$1,200/人(含按摩油及嗅吸空氣噴霧材料費)報名網址:https://forms.gle/rvMQzDXifhAApvaC6報名電話:(02)27060055主題:● 精油基礎概念● 失智者芳香療法實證研究分享● 失智者初階精油頭頸按摩● 頭頸按摩油製作● 嗅吸空氣噴瓶製作
-
2024-04-03 失智.長期照護
留意失智3類症狀 少爭執多安撫
台灣失智者愈來愈多,許多患者不斷走失、被害妄想、罵人甚至打人。奇美醫院與失智共照中心等機構提醒,若發現長輩出現初期失智問題行為症狀時,應立即向醫療院所求助,防範未來發生讓人遺憾狀況。根據2023年衛福部對失智症者的精神問題行為(BPSD)調查,發現失智者出現問題行為症狀機率近66%,照顧者常無法負荷,因此不得已只好將失智者「外送」住宿型機構照顧。失智者發病年齡多在60歲以上,但60歲以下患者漸增。失智者三大類症狀 令照顧者身心俱疲奇美綜合長照機構督導高金盆指出,失智者的問題行為,通常有情感性、行為症狀、精神病等三大類症狀,常造成失智者與家人爭執、照顧者負荷過大身心俱疲,若照顧者不熟照顧技巧易崩潰,甚至釀成家庭悲劇。奇美醫院失智共同照護中心個案管理師吳淑媛說,很多失智者的問題行為,常讓人覺得「很盧」、不講道理,此時照顧者應避免與其爭執,而是採取接納、順勢而為方式,透過引導對話轉移注意力。例如:失智者認為枕頭有蟲,每天都要洗枕頭,可溝通表示會幫忙洗,再給另一個枕頭,必須避免爭辯,安撫其不安情緒。根據失智者興趣導入相關照護有助安撫也可根據失智者專長或興趣,導入相關照護措施,例如:寵物治療、電子寵物陪伴、娃娃治療,或粉彩塗鴉、手作創作等藝術治療,其他還有園藝、懷舊、活動、音樂、芳香等治療,讓他們沉浸在愉快氣氛中,有助緩解混亂、遊走、躁動不安情緒困擾。高金盆表示,失智者遊走是最常見令人擔心的問題,避免失智者走失、進入不安全環境造成意外傷害甚至生命危險,是照顧最常面臨的困難。建議照顧者除了居家環境安全外,可至警察局捺印指紋申請失智愛心手鍊或戴衛星定位(GPS)手表,以防走失。除配合醫師治療,定期運動,參與日照、據點、關懷中心等團體活動更重要,可以延緩失智進展,也降低照顧者壓力。
-
2024-03-22 失智.失智專題
衛福部公布台灣這失智類型最多,照顧者最大的壓力來源其實是「這症狀」!
相隔13年,衛福部公布最新台灣社區失智症流行病學調查官方版結果,全國65歲以上失智症盛行率達7.99%,與民國100年的8.04%相近;女多於男,年齡愈高,失智比率愈高,值得注意的是;高達六成患者伴隨情緒和行為症狀(BPSD),增加照顧者難度高,成為台灣進入超高齡社會的嚴峻挑戰。台灣的失智類型屬那些?男女比的差異?失智症類型以阿茲海默型失智症最多,約占57%;血管型失智症近23%,巴金森氏症失智症占7.12%。女性失智症盛行率為9.36%,高於男性的6.35%,為何女高於男?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徐文俊分析,女性較長壽,且阿茲海默型患者女性是男性兩倍,目前推測與女性荷爾蒙有關,但待更多實證研究。對於失智症盛行率比13年前略降,徐文俊表示,這部分需要更多研究,例如調查各年齡層發生率分布。衛福部長照司副司長吳希文則認為,教育程度較低者較易患有失智症,可能與國人教育程度增加有關,還有長者人口結構變化有關。【免費報名】失智好好生活系列講座:樂來樂靠近—失智症音樂療癒失智症患者對照顧者最大的壓力來源是:情緒和行為症狀(BPSD)失智症協會祕書長陳筠靜說,協會至今服務過的最年輕失智症病人是35歲,帶來極大挑戰。北醫大衛生福利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李伯璋表示,他和兄長都是醫師,面對母親失智,除給予關懷,能做的事極其有限。隨著失智長者愈來愈普遍,很多中壯年人開始面對無力照顧的困境。衛福部長照司委託國衛院進行失智症流行病學調查,推估今年65歲以上失智症人數約35萬人,預估130年會有近68萬人罹患。衛福部公布最新台灣失智症流行病學調查結果,其中首次調查情緒和行為症狀(BPSD)的發生情形,失智者有任一項發生率為66%,且隨著失智程度越嚴重,發生率也越高,情緒和行為症狀(BPSD)是照顧者主要壓力來源。失智者最常出現的情緒及行為症狀(BPSD)的前五名:●第一是憂鬱及負性症狀 (33.37%):「負性」是指缺乏尋常人應該擁有的特質,如情感平淡、說話內容貧乏等。●第二是日夜顛倒/作息混亂(32.94%)。●第三是恐懼或焦慮 (27.75%)。●第四是重複行為(25.43%)。●第五是妄想(21.19%)。情緒和行為症狀(BPSD)症狀類型多元徐文俊說,BPSD的症狀有分成不同類型,外顯型(如日夜顛腦、躁動、妄想、重複行為)的會比較難照顧,讓家屬較為困擾。而憂鬱跟冷漠則偏向非外顯問題,可能表現如照顧者難帶領活動,可能拒絕配合等。我國研究跟國外不同的是,國外常見的「冷漠」型症狀並未入榜,如對事情沒有反應、不太講話、對事情不展露興趣等,可能跟文化背景有關係。「許多照顧者想到照顧嚴重BPSD的失智者,頭髮都會豎起來。」失智症協會顧問湯麗玉指出,此時需要特殊單位和機構加以照顧,尤其是許多照顧機構會「挑個案」,不願意照顧合併有情緒和行為症狀(BPSD)症狀的失智者。呼籲衛福部應研議成立及獎勵相關單位,或要求醫院組成照顧團隊,並讓照顧者家屬、照顧機構人員可以上課、受訓,透過藥物等治療方式,給予情緒和行為症狀(BPSD)病人更好的照顧。衛服部規劃如何解決失智者出現情緒和行為症狀(BPSD)的方案吳希文指出衛福部規畫與地區醫院合作,布建權責型失智據點,預計今年試辦。社區醫院協會理事長朱益宏提醒:計畫初期應規畫開辦費,納入精神科、家醫科、神經內科等科別醫師,共同建立照護系統,後續則由社工師、護理師、職能治療師等執行精神疾病患者的照顧,人力上更要審慎評估。因為一個醫事人員照顧至多十名精神疾病患者就很吃力,門檻相對較高。但參與的會員大多願意加入,如有明確執行計畫與進修課程,地區醫院也願意媒合會員間互相交流。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2-28 焦點.元氣新聞
醫病平台/好人
【編者按】:本週是繼續各醫學院各校分享「醫學人文的教與學」的討論,這次由台大醫學院師生團隊發表。小兒科陳教授以兩則故事說出將「拒絕檢查或治療」作為對病人或家屬的標籤之前,醫者需要先學習「傾聽」與「同理」,要了解拒絕只是一時的,病家需要時間去消化與理解,考量病人與家人的心情與接受度,以及家庭的安排。同時呼籲耐心與詳盡的專業病情說明,也需要在醫療系統及健保的支持,以及病家的理性溝通中,才能長遠的繼續下去。→想看本文一位在臨床實習的醫學生寫出她在照護生死一線間的柔弱生命,所感受到的各種衝擊。一位醫學二年級學生寫出在還沒有進入臨床階段的醫學生由課堂裡的體驗,敘述自己對「醫學人文」的學習脈絡,忠實的分享這階段的學生的領會、感受和目標。希望各醫學院校對醫學人文的教與學的經驗分享,可以使台灣醫學人文教育更上一層樓。引言:本文是吳婷茹同學於兒科加護病房,參與病人照顧和解釋病情的感想與省思,藉由臨床實習的過程,看到照護生死一線間的柔弱生命,對於醫學生所產生的衝擊。「醫師たるの前提は人となるにあり。」 欲為醫者,當先為人。 高木友枝人是由什麼構成的呢?陽光、空氣、水?碳、氫、氧、氮?對我而言,人是由情緒與記憶構成的靈魂,附著在脆弱不堪的肉體上所構成,如何成為人,又是如何才能被稱為「好」,我想我將一輩子在此叩問中尋求解答。先由情緒說起,此為統合自己內在感受與外在環境的綜合表現,以文學描述情緒,常見心中五味雜陳、肚子裡面有蝴蝶等等;以科學的角度,我們透過邊緣系統(Limbic system)支援多種感知處理功能,Papez circuit描述情感與生理在迴路中互相影響協調的關係,透過大腦皮質與邊緣系統的溝通,我們得以產生情緒面對外在環境。至於記憶,人類不似電腦,能透過數據和一行行的指令,儲存往事於晶片上面,我們仍依賴複雜神秘的傳導,將篩選過的知覺轉變為短期記憶,再經由圖書館管理員一般的海馬迴(hippocampus)將短期記憶分類編碼,放置於適合的地方,於是我們可以提取、可以反思、可以經由回顧進而創造更多記憶。情緒與記憶脫離不了大腦的掌控 當大腦失去功能時,「人」該何去何從?我曾在兒童醫院加護病房遇到一位病人,他是十二歲男性,這是多麼美麗的年紀,是詩的第一章,該是永不終結的故事!然而,一次突如其來的感染誘發了腦炎,引爆一場無聲無息的衰亡,病況又快又急,從發燒躁動到昏迷無波不過數日,神經學理學檢查、腦波、核磁共振報告再再顯示器質性與功能性不可逆的損傷,就醫學的角度來說,這位弟弟已然腦死,現在躺在床上的,不過是維生機器的一部份以及親人滿滿的思念,我思考,這還是一個人嗎?但對家屬來說,哪怕是腦波圖的一個擾動,那怕只要弟弟的肺能隨著正壓呼吸器收縮擴張,他們的希望永不減退。於是弟弟從某院轉至本院,祈求著在這家醫學中心的加護病房能看見一片曙光。而現實是,經由最先進的檢驗及影像及各種比照最先進國家標準的治療下,仍無法帶來家屬想要的奇蹟答案。雖動員了大量的人力及資源搶救,生命彷彿有自己的方向,我們再也追趕不上。看著熙熙攘攘的車輛快速奔馳,而弟弟的年華永遠停止於這一刻。「沒有什麼創新療法了嗎?幹細胞移植呢?」醫師與科學家們,在醫療不可及的最前線,一直致力於治療的突破,例如幹細胞移植,目前已經於研究證實有效且於臺灣核可臨床使用的適應症包含白血病、淋巴瘤、固態瘤、血色素疾病與血液異常、先天性代謝性缺陷、免疫缺乏病變等等,幹細胞移植對於腦瘤主要應用於轉移性腦瘤,治療機制為利用培養出的內皮前驅細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 重建血腦屏障(Blood-brain barrier),減低腦內發炎反應,而非長出新的神經細胞填補受傷的空白。另一方面,仍在積極發展中的領域的確很多,科學家必須了解腦部再生的自然限制包含微環境(microenvironment) 的不確定性,神經細胞的分化、發育與傳導需要結構上的支持和化學物質誘導,而在尚未進入臨床階段的實驗室研究中,科學家們試圖克服限制,利用幹細胞、生長因子、胞外體(exosomes) 和 si/miRNA等等創作出許多修復腦部的實驗,可查閱的論文固然洋洋灑灑,能應用且通過安全及有效性審查的仍非常有限,實驗或成功或失敗,無論前途茫茫,人類終歸努力航向器官再生的海洋,倘若有一天真的能透過幹細胞長出有功能的腦實質,弟弟是否就能重拾停擺的人生?最近有一部電影【可憐的東西(Poor Things)】,華麗頹靡的場景搭配荒誕不經的實驗與冒險,演繹出學醫者皆欲一展長才的外科夢幻世界,故事起源於一位外科醫生,他做了腦袋移植手術,讓生命與另一個生命相連,創造出新的「人」,當生命可以掠奪可以改造,「人」的本質又該如何定義。回到腦死弟弟的處境,假想他處在電影裡頭的科幻世界,科學家能利用他自己的幹細胞重新培育出一個全新有良好功能的腦袋,然後置換掉原本因腦炎而水腫、萎縮、空洞化的腦袋,那麼弟弟能夠繼續處理情緒、能夠產生動作並且聯繫到相對應的運動單位,然而卻缺少了記憶,曾經與家人的點點滴滴隨著開顱而逸散,於是在那個假想情境裡面,身體依舊是他、外表依舊是他、腦袋依舊是他的,弟弟回來了,但他卻不再是他,生命形成最大的弔詭,這也是醫學倫理未來可能要面對的議題。現實中,於加護病房的會談室,父母持續冷靜地和重症醫師、神經科醫師討論,從病因、病況、現行治療與未來計畫,一項項抽絲剝繭,彷若這不是一場家庭會議,而是一群專家在年會上的集思廣義,我在旁觀摩記錄著這過程,在當下,我總有一股違和感,很想要理解原來家屬在聽到醫師宣判自己的孩子腦死時,竟然仍能如此自持。這份異樣的迷惑梗在心頭,終於在老師的經驗分享下找到原因。老師說:「在醫師解釋嚴重病患的病情時,每一位病患家屬的反應差異很大,有的淚流滿面,有的表情毫無反應,有的人卻是如同外人一般的冷靜討論,甚至針對某些數據或治療方式執著。但對於醫師而言,反而是看到家屬如果哭了,表現出情緒反應,表示他聽懂醫師所說的;表情意外的冷靜者,常常是家屬還是聽不進去,或仍在晴天霹靂的空白狀態。」對於家屬而言,隱藏其中的訊息有可能是: 一旦哭了,就代表病情真如醫師所言,以目前的醫療能力已無挽救之地。但他還只是個孩子呀,這對父母不懂、一時也不能接受為什麼會發生在孩子身上,因此表面上他們只能武裝起來,只要自己足夠堅強,那麼那些客觀數據、那些主觀分析都無法迫使他們接受,對於醫療專業所判斷的「無效醫療,無實證支持的療法」,仍一再再的追尋,抱持希望,醫師本著以病人為中心,希望在生命末期可以接受到緩和的醫療,不用再經歷過度醫療的辛苦,也為病家著想,不用花費無謂的金錢,然而幾經會談,最後,這位弟弟再次轉院至另一家醫院,嘗試著更多積極治療。於理,面對醫療資源的有限性,許多病患正等待著床位,已經判定腦死病人,多次轉院使用加護病房資源,似乎並不符合資源分配及倫理原則;但於情,家屬的積極度與堅強使人敬佩,並能共感他們對孩子的愛,我們醫療人員本著職責給予專業的說明及最佳處置建議,但有什麼權力讓他們放棄希望呢?在生死瞬間,醫師必須要說實話,也必須將最好及最壞的預期告知家屬,這對於家屬而言絕對是「壞消息」,但我們有什麼能力使家屬背負後悔呢?我常想著要做個好人,要慈善、要勇敢、要睿智,不過這一切都相當困難,在這些情境中,一定要說出「壞消息」的角色中,我還能當個「好人」嗎? 有太多糾纏的難題等待被釐清,而大多本身不帶解答。我認為人是由情緒、記憶與肉體所構成,或許再加上一副矛盾和一縷不確定性,我們永遠無法看見另一個選擇下的平行時空,仍能盡力選擇做個「好人」,去溝通、去理解、一起淒風苦雨披星戴月、去嘗試在個人的悲喜與社會的框架下找到可行的路,路上未必能百花齊放,但願月色溫柔,撫平行人的痛。指導老師的話:在加護病房中,日日見著一個個在平常情境看到的生死離別,盡宇宙洪荒之力拉回一個個孩子,有喜有悲,每一個故事都是生命的精粹,但也常令人心碎。我們很少有時間寫出加護病房中的每一個感動的故事,也常常因為各種事情而煩惱沮喪,但每次看到困境中堅強的家長和小孩們,就覺得自己已經很幸運,能在這裡陪著一個個小戰士奮鬥,且常常救回一個個的嶄新生命,自己受到的挫敗實在是微不足道了。此次吳同學能在加護病房的實習中,深度參與醫療層面,以及醫病溝通的全方位面貌,理解救治病患不僅是急救及重症醫療的SOP而已,面對家屬的傷痛與心情轉折,以及困難的醫療決定過程,面對「無解」的醫療現場,能以一個新鮮人的視角,反思生命的內涵,實在難能可貴。也希望家屬能理解,醫療人員有職責提供專業具實證的醫療及說明,但對於我們而言,每一次都很難,面對命懸一線的生命,我們同樣有著深刻的觸動及痛,但也因為這份有意義的工作,我們願意繼續走下去。參考資料Neurorepair and Regeneration of the Brain: A Decade of Bioscaffolds and Engineered Microtissue 延伸閱讀2/26 「甘苦人也有春天」——病人拒絕治療的背後。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1-16 焦點.用藥停看聽
肌肉鬆弛劑副作用有哪些?使用肌肉鬆弛劑應該注意避免3件事
很多人都有肌肉痠痛問題,經醫師診斷後,除了止痛藥物,也可能開立肌肉鬆弛劑治療。適當使用肌肉鬆弛劑,可促使肌肉放鬆,緩解因肌肉痙攣、緊張所造成的僵硬疼痛和緊繃不適。肌肉鬆弛劑的種類多樣,需依用藥者肝、腎功能調整用藥,過量或長時間服用都有風險,尤其勿隨意服用他人用藥或將藥物分送他人使用,可避免不必要的風險。用藥前應了解相關注意事項,這類藥物容易造成使用者產生嗜睡、疲倦感覺,民眾若是使用肌肉鬆弛劑,用藥期間應避免併用酒精與其他可能產生嗜睡的藥物,像鎮靜安眠藥、抗組織胺、嗎啡類止痛劑、抗憂鬱劑等,否則可能加重精神不濟、視線模糊、專注度與反射能力下降;服藥後應避免進行需高專注力的行為,如進行精密機械操作、駕駛交通工具、搬運重物等,年長者需特別留意用藥後反應,避免發生跌倒的憾事。此外,食藥署近期針對肌肉鬆弛劑Baclofen發出藥物安全公告,國外曾有案例使用高劑量Baclofen口服藥物,可能會增加用藥者自殺意念的風險,提醒民眾用藥應依醫囑正確用藥,切勿自行調整用藥劑量,以避免藥物不良反應發生。如果民眾於Baclofen服藥期間出現病症惡化、自殺意念、行為異常變化等,應立即尋求醫療協助。使用「肌肉鬆弛劑」注意這些事Baclofen .作用機轉:屬中樞性肌肉鬆弛劑,適用於脊髓或腦部受損引起之肌肉痙攣。.副作用:疲勞、嗜睡、肌無力、頭暈等。長期連續用藥後,若驟停可能導致精神混亂、幻覺、譫妄、躁動甚至癲癇的狀況。》看完整藥品介紹Chlorzoxazone .作用機轉:屬中樞性肌肉鬆弛劑,可減輕骨骼肌痙攣、急性肌肉疼痛。.副作用:嗜睡、胸悶、眩暈等。服用後可能會導致尿液變為橘紅色。》看完整藥品介紹Tizanidine.作用機轉:屬中樞性肌肉鬆弛劑,可治療肌肉痙攣的疼痛及神經系統疾病引起痙攣症狀。.副作用:嗜睡、頭暈、口乾、低血壓。如併用降血壓藥物或會抑制CYP1A2代謝酵素之藥物,應注意血壓變化,避免低血壓發生。》看完整藥品介紹Mephenoxalone.作用機轉:可放鬆肌肉緩解痙攣,紓解大部分肌肉疼痛、僵硬不適的狀況。.副作用:嗜睡、肌無力、口乾、起疹等。》看完整藥品介紹Tolperisone.作用機轉:可緩解脊髓損傷、外傷術後、腦中風後遺症、腦性麻痺、多發性硬化症及其他疾病等引起的肌肉痙攣及緊張。.副作用:嗜睡、頭暈、流汗、腹瀉等。》看完整藥品介紹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12-29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在醫院實習時的病程紀錄
【編者按】:繼上週義守大學醫學系師生介紹低年級的「醫學人文的教與學」,本週由臨床教師與該校最高年級醫學四、五年級學生繼續介紹這主題。校方在入學前的面試前強調,該校公費醫學系的宗旨目標與優缺限制表明:「如果還沒有考慮清楚的同學,拜託大家,將機會讓給有強烈意願長期下鄉服務的同學們。」希望明確傳達給應試考生們應建立起與自己對話、反思的能力與習慣。當學員進入校園後,透過與義大醫院及其他友校的合作,引導並協助學員參與大量的國內外偏鄉義診與跨文化服務學習,以選修或課外學習的形式,針對特定族群、議題與場域進行體驗與深入探討,足跡遍及全台各偏鄉、離島、原鄉部落,甚至遠赴海外協助義診服務。→想看本文一位四年級學生寫出她看了一部紀錄片,敘述一座位在日本北方的離島「禮文島」,島上有2300位居民,但卻只有一家醫院,兩位父子醫師的感人故事給她對偏鄉醫療的醫病關係加深了認識。→想看本文一位五年級醫學生敘述她照顧癌末病人的無奈與惶恐,而真情流露道出她寫病歷時,「我一字一字打上,但我一點也不知道,該怎麼把這些痛苦放進病程紀錄裡」。希望這新設的醫學校能調教出更多有愛心願意長期下鄉服務的好醫師。大五進醫院第一天,被指派的病人是一位阿婆,癌症、第四期。老師說,自己的病人要天天打病程紀錄。病程紀錄寫得好,即是可以讓沒有參與照護的醫護人員,看完後大致了解病人的狀況。第一天到病房,她坐在輪椅上說,左腿又麻又痛、兩腳水腫,緊緊的不舒服。「哪裡痛呢,可以指出來嗎?哪一種痛呢,刺痛、抽痛?一陣一陣的,還是連續的呢?」我把LQQOPERA(部位(Location)、性質(Quality)、量(Quantity)、發作情形(Onset mode)、誘發因子(Precipitating factor)、惡化因子(Exaggerating factor)、緩解因子(Relieving factor)、伴隨症狀(Accompanying symptoms))逐條問了一次,寫病程紀錄的目的性強得生硬,每開口羞愧感就加深。「先前跌倒受傷、骨科開過刀,」老師對PGY學長說,「止痛換成morphine,levo第幾天了?」學長說第三天,查房的隊伍往下個病榻。「何時會使轉去厝?」阿婆的聲音傳到走廊。聽不懂藥物簡稱,生澀的操作系統查詢藥囑。欄位中morphine(嗎啡)閃著危險的紅字,高警訊藥物提醒:不當使用時,可能對病人造成嚴重傷害。隔天去看阿婆時,阿婆在輪椅上、趴在床沿嘔吐,塑膠袋裡暗綠色澤的液體腥臭。老師皺著眉頭說,「要不吐就會痛、要不痛就會吐,真的很難啊!」改了一天藥,不吐了、但止痛效果有限,又換回嗎啡。再隔一天看護大姐說前一晚吐了七次。參考資料(UpToDate)是這麼說的,「開始使用嗎啡常會發生噁心,但耐受性很快就會發生,持續性噁心並不常見。」但過了四天,早上七點,看護大姐還是說吐了,阿婆吐完又餓又虛弱、餓得不舒服吃了又吐。快速耐受、罕見的持續性噁心在哪?下午聽到「實證醫學」四個字,不由得生起氣。說是自己的病人嗎,也不過每天上午下午加上老師查房時,各去一次十分鐘。三十分鐘能夠對阿婆的了解當然有限,早上到值班室時,總翻看前晚的護理紀錄、交班紀錄和醫囑,勉強拼湊阿婆過去的十二小時,感覺自己是打腫臉充當有資格穿著白袍的人。學長經過背後,說:「好懷念呀,記得當clerk(實習醫學生)的時候才有閒情逸致一則一則細看護理紀錄。」這次沒有生氣、是害怕,害怕自己兩年後已經習慣病痛的樣子。看護大姐逐漸把我當成報告所有症狀的對象,還是只能趴睡、試著躺上床時傷口劇痛、按照我的建議吃布丁(其實是老師在別床建議類似病人的話,我是假威的狐狸),不過吃了三口要休息一次。晚上阿婆突然躁動想要離開輪椅站起、開始抱怨腳酸麻、過半小時就抽痛到面部也痙攣,到注入的嗎啡生效前,痛苦的樣子令人不忍。「還有其他的問題嗎?」佯裝冷靜但其實對這些問題毫無頭緒的我問道,並拿出聽診器,濫竽充數聽著呼吸音心音。「何時會使轉去厝?」阿婆又問。水腫的雙腳,滲出水、長出水泡。姨婆教我水腫時,用力按壓恥骨左右兩側的穴道,要不了多久就能尿出一大堆來。給利尿劑、補白蛋白都做不到,如果我是阿婆的家人,想當然一定會試。我可以偷偷告訴看護大姐沒有證據力的民俗療法嗎?以醫學倫理四原則評估了一下,沒說。但這樣符合行善原則嗎,我不確定,我的原則其實是不要被罵。過了七八天逐漸把阿婆當成親近的老人家。天天打招呼、天天問一樣的問題。不知道她認不認得一天來看三次各十分鐘的我,也許是覺得我很煩。面對各種症狀、非症狀依然束手無策,只能覆述醫囑、護理紀錄、老師學長姐說過的話,重複一樣無傷大雅也無濟於事的衛教。骨轉移。看護大姐幫阿婆擦澡時,發現背上膨出了一個腫塊。週五兩公分、隔週二已經四公分,另外還新浮出了一個腫塊在同側肩上。速度之快,連老師都驚訝。嗎啡的劑量持續往上加。看護大姐說,「入院前幾天還能聊天,現在人已經不清楚了。」 「阿婆,你佗位咧疼?」阿婆趴在病床上堆高的枕頭上,指了指腳。「阿婆!你敢知影你這馬底佗位?」我問。「底厝啊。」阿婆抬頭露出臉,語氣輕盈愉快、嘴角帶笑。那天早上病房還沒開燈,不過色調是明亮的,陽光灑在圍簾上,氣氛安寧得諷刺。一陣鼻酸湧上,前幾天還能順利對答的呀,是腦轉移的關係嗎?阿婆覺得自己在家,是不是比較開心了呢。情況又惡化了,「血氧濃度不穩定,鼻導管以0.3 L 輸入」,我寫在病歷裡。阿婆的家屬都來了,阿婆的兒子、媳婦、孫子、孫女。問及病況的時候看著看護大姐。不看著兒子是故意的,心裡想,平常你又沒在顧、問你你也不知道。但我又有什麼資格這樣質疑呢?三個禮拜後,阿婆還是坐在輪椅上,但和初見時的樣子已經判若兩人。像棵逐漸枯萎的植物,生命流逝的痕跡明顯;身體一點一點蜷縮,與胚胎在子宮發育的進程恰恰顛倒。「因為癌症的進展而情況惡化」,我一字一字打上,但我一點也不知道,該怎麼把這些痛苦放進病程紀錄裡。延伸閱讀:認真體驗、時時反思,醫學人文發展醞釀中《在孤島上拯救生命》觀後感想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10-27 醫療.中醫
研究指中藥方劑有助改善失智症狀!「一狀況」例外,建議改用針灸、穴位按摩
在台灣,每13位65歲以上長者就有1人是失智症患者,每5位80歲以上長者有1人失智。全球籠罩在失智風險中,失智症帶來的社會負擔龐大,科學家都在尋找可以治癒失智症的方式,目前僅能透過藥物延緩失智症狀惡化。不過,別以為只有西藥有助於延緩失智,中醫已有多項研究實證,中藥方劑也有助於失智症狀的改善。多國研究都指出中醫方劑有助於改善失智症狀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傳統醫學科主治醫師吳善弘表示,失智症隨著不同的階段,會合併出現不同的認知障礙,從一開始的忘東忘西,到只有過去的記憶,再到合併出現精神症狀如憂鬱、焦慮、幻聽幻覺,後期失智症患者恐因各類的功能退化,出現吞嚥功能障礙,引起營養不良、泌尿道感染,進而導致臥床等情形。過去失智症症狀改善,大多著墨在西醫。不過,吳善弘指出,近年台灣、日本、中國大陸等地皆進行多項中藥對失智症的研究,且有多項研究顯示中藥方劑有助於失智症治療,其研究也發表在國際期刊上。中藥方劑協助失智症的治療,可分三大類:失智症中藥治療3大類●第一類:針對認知功能退化症狀,可以用鉤藤散、當歸芍藥散、補陽還五湯來改善。●第二類:針對精神和行為症狀,如抑肝散可緩解幻聽幻覺、人參養榮湯,可減輕情緒憂鬱、心情低落等症狀。●第三類:著重於增進日常活動能力,如半夏厚朴湯,對晚期失智症患者的吞嚥困難和進食量減少有改善效果。腦中風引起失智不適用中藥方劑 可改用針灸、穴位按摩來改善引發失智症的原因,不僅有單純的老化、類澱粉蛋白不明原因沉積所致,有些失智症患者是因腦中風引起。吳善弘指出如果是腦中風引起的失智,患者大多長期服用抗凝血藥物,如果中醫方劑介入改善失智症狀,恐會受到限制,因當歸芍藥散、人參養榮湯具有活血成分,恐與原本的西藥效果抵觸,此時可以改用針灸方式改善。針灸的頭皮針也已有相關的研究顯示,有助於改善異常的情緒問題,也可以提升腦內的認知功能,適用於多種失智症亞型和失智症各階段的患者。可幫助改善失智症狀的針灸穴位,包括百會、四神聰、神庭、本神、風池等。吳善弘表示,通常針灸時間需20分鐘左右,如果失智症患者的躁動,已經無法讓他穩定地針灸,家屬可以學習穴位按摩,先在家中幫忙緩解患者的緊張情緒,等狀態可以穩定20分鐘以上,再進行針灸。按摩除了可以協助舒緩情緒,也有助改善患者的睡眠品質,或者幫助腸胃消化吸收,且不受空間限制,在家中即可進行,是高度推薦給家屬的輔助治療方式。中醫協助改善失智症狀,通常3個月左右,會逐步看見效果,不過每一個人體質不同,見效時間因人而異,面對無法治癒的失智症,除了可以從藥方著手改善症狀,平時的飲食以及運動習慣,都有助於延緩失智症狀惡化,需患者努力及家屬陪同面對,才能好好面對失智症。改善失智的針灸穴位百會:位於頭頂正中央與兩耳尖連線的交會處。四神聰:位於頭頂正中,百會穴前後左右各一寸處。神庭:位於頭額正中線上前髮際0.5寸處。本神:位箊神庭穴左右兩側各3寸處。風池:位於頭部耳後方的枕部兩側骨頭突出淲,靠近髮際凹陷處下方。
-
2023-10-26 醫療.精神.身心
妻子陪伴癌末先生的體悟: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好珍貴,一定要好好珍惜活在當下!
當無能為力湧現,讓那背後很深、很深的情感,能稍微浮現出來,被自己看見。怒氣沖沖的家屬在安寧病房工作時,護理站常接到民眾來電請教關於安寧療護的疑難雜症。有一次,護理師接到安寧門診病人的太太打電話來,表示對於醫師在看診過程中,沒有將病人腫瘤傷口處的包紮拆開來檢查感到很不滿。在電話中,她怒氣沖沖地質問:「就算你們認為我先生是末期,也應該要看看還有沒有什麼辦法幫他把傷口顧得更好吧?」儘管醫師已向太太解釋將包紮好的腫瘤傷口拆開檢查並非必要,她仍無法接受這樣的說法。一週後,這位病人因為疼痛日漸加劇,從家中住進安寧病房進行症狀控制。他的臉頰上有一道明顯的腫瘤傷口。五十多歲的他患了口腔癌,從發病到被醫師診斷為末期、建議尋求安寧緩和的管道,前後只有半年的時間。病人入院當天,主責護理師邀請太太到護理站坐下,一邊向她說明安寧病房的規定,一邊協助她填寫各式同意書與文件,其中包括一份了解「主要照顧者身心壓力狀況」的情緒篩檢量表。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太太在被問及她近來的心情與照顧壓力時,突然一陣鼻酸,哽咽說道:「我先生的個性很不愛麻煩別人,從診斷到現在,他都堅持不讓周圍的人和親友知道他生病的事。」但講到這裡,她又馬上收起眼淚,淡淡地說了句:「所以我也沒辦法跟其他人說這些事情。嗯,就這樣。」之後她便絕口不提自己的心情和感受。看著太太好不容易稍微打開的心門又硬生生地關上,我心中難免有些惋惜。等一切都結束了,我才能好好整理兩天後,護理師在病房的晨會上報告:「病人昨晚很躁動,一度爬下床要衝出病室。一旁的太太奮力阻止他下床,但似乎也被病人這個突如其來的舉動嚇到,不斷掉眼淚。」聽了這個情況,我決定主動出擊,試著去對太太表達關心,開門見山地問她是否願意和我談一談,或者有沒有我們可以協助她的部分。太太先是愣了一秒,接著回答:「我想先不用吧……這是我和他之間的約定。或許要等一切都結束了,我才能好好整理。」她含著眼淚婉拒這份邀請。「沒關係,我尊重你的想法。但是如果有需要,請你一定要主動讓我知道。」我說。縱使可以感受到太太的心裡有著很深的哀傷,我還是選擇尊重她當下的意願,以及她對先生的承諾。你們醫療團隊應該要更能同理家屬的狀況幾個星期後,輪到新來的實習醫師照顧這位病人,我一時興起,主動跟著他一起巡房。一踏進病室,太太對我們說的第一句話卻是:「心理師,你有空嗎?我想要和你談一談。」我克制住內心的好奇與激動,故作鎮靜地告訴她:「好啊,但我們先讓實習醫師問診,等了解病人的狀況後再說。」實習醫師開始詢問病人這兩天的身體症狀,太太描述,前一天下午他一度喘不過氣,隨後臉頰上的腫瘤傷口就大出血。突然間,她問我們:「你們是不是看過很多人大出血?」還沒等我們回應,她繼續說道:「我知道你們醫療團隊都很忙,處理出血的狀況對你們來說只是工作,可是對我們家屬而言,卻是第一次遇到。我會緊張,沒辦法像你們那樣處之泰然。」前一天下午,她先生的腫瘤傷口大出血,床單與枕頭都沾滿了血跡。當時她焦急地亂了手腳,一心一意只想盡快止血,但當下護理師卻要她離開現場,去外面拿乾淨的床單。她認為清理床單並非當務之急,趕快把血止住才是重點,於是和護理師起了衝突……她愈講愈激動,語氣也越發尖銳,最後流著眼淚,語帶憤怒地對我們說:「你們醫療團隊應該要更能同理家屬的狀況!」情緒高張的她接連又問了許多令實習醫師難以招架的問題,像是:「病人現在這個樣子,你覺得你們應該怎麼做?」眼看太太的情緒逐漸凌駕於理智之上,為了避免醫病之間產生更多不必要的誤會,我決定搶先實習醫師一步。我先同理太太對先生病況的擔憂、面對大出血時的驚嚇與心急,以及對醫療團隊處理方式的不滿,接著放慢速度,語氣和緩地請她想一想:.她的期待是什麼?.在反問醫師現在該怎麼辦之前,做為家屬的她,內心是否其實有什麼擔心與期望呢?「或許你可以試著先說說具體的想法,然後我們再一起討論,看怎麼做對先生最好,雖然沒有什麼是百分之百的好。」我告訴太太。聽了我的建議,她停頓一會兒後,哽咽地說:「我覺得每一個決定都好困難,好像是我在代替他決定生死。」我拍拍她的肩,告訴她:「先生現在雖然虛弱,但意識仍是清楚的,儘管他累得說不出話來,但我們用簡單的問句問他,他似乎還能點點頭、搖搖頭。」我請她先與先生討論一下本人的意願,看他是傾向即便身體可能出現突發狀況,仍希望維持清醒,與家人互動;或者只要能不感覺到不舒服,以藥物維持鎮靜沉睡的狀態也無妨。我告訴太太,晚一點我會再回來找她。隨後便退出病室,留給夫妻倆一段時間好好地溝通。一種委屈、無力又哀傷的感覺再次踏入病室之前,我心中沒有預設什麼目標,只希望能讓這個壓抑已久的太太抒發並覺察自己心裡那股哀傷、憤怒,甚至是無能為力的感受。雖然不確定太太還會說出多少對醫療、對團隊的不滿,但我在心中打定主意不追問她事件的細節,而是著重在詢問她的感受和想法,好讓那背後很深、很深的情感,能稍微浮現出來被她自己看見。果然,陪伴病人就醫這一路以來,太太累積了好多好多對醫療的怨言與不信任。「某某醫師告訴我們,直接去那邊找誰誰誰做檢查就可以,但是我好不容易推著輪椅到了那邊之後,誰誰誰又說我搞錯了,很不耐煩地把我們趕走。「住院過程中,每個班別、每一位護理師的做法都不同。有的人告訴我病人的傷口應該這樣照顧,我照做了之後,下一班的人又問我為什麼會這樣照顧,甚至用不屑的口氣質疑我。」最讓她在意的是:「上禮拜我幫先生清潔的時候,我不確定當時他頭腦清不清楚,他很生氣地對我說:『都是你隨便給我亂弄!』」聽到這裡,我緩緩地問她:「他們對你說的這些話,對你的影響、帶給你的感受是什麼?」太太想了一下,說:「委屈吧……」豆大的淚珠從她的臉頰滑落。「嗯,是那種你很用心、很想要幫助先生,也很努力學、很努力要做好,可是這些努力和用心,他們好像都沒有看到。這似乎是一種……無力又有點生氣的感覺?」我大膽地假設。「是……」太太點頭。只需要有人聽懂我們說的話病人躺在床上,不時呻吟著。太太在病床左邊,不斷地輕柔摸著先生的手心和手臂,安撫他,要他別去抓傷口。站在對側的我一面談話,一面和太太一樣輕握著病人的手,不時地摸摸他、安撫他。太太聊到他們夫妻倆一向截然不同的行事作風。「我先生就是濫好人,我都說他有病。他總是不想得罪或麻煩別人,所以所有事情都自己承擔,但我覺得他只是都積在心裡。就像到醫院,你們要幫他做什麼,他只會說好、好、好,從來沒有一句要求或抱怨。「可是我不一樣,我是那種看不慣就會直接說出來的個性。有問題就是要解決啊,我不怕衝突,所以也常常被他罵。」除了描述自己和先生的差異、過去共同的回憶,她還談起在先生生病以前,她是怎麼過自己的生活:每天出門上課、運動、和朋友喝下午茶。然而這半年來,她幾乎是二十四小時不眠不休地陪在先生身邊。說著說著,她的表情不一樣了,臉上開始有笑容,病室內的氣氛也輕鬆多了。「其實昨天下午跟護理師發生衝突之後,我晚上都睡不好,一直在思考是不是該向誰反映。醫師嗎?護理長嗎?可是我不想像是打小報告,後來就想到也許可以跟你講,身為心理師的你或許有辦法理解我們雙方的為難。」「那我們談完這兩個小時後,你現在感覺怎麼樣?」我問她。「好多了,心情輕鬆多了!」她微笑著回答:「我覺得現在好多人都需要心理師。幾乎很少有人能聆聽別人說話,很多時候,其他人根本聽不下去我們在說什麼,只會一直給建議。但其實我們只需要有人可以聽懂我們說的話,好好思考之後,再給出一個真正符合我們的建議。」太太接著語重心長地與我分享這半年來陪伴先生的體會:「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好珍貴,一定要好好珍惜,活在當下。」「嗯!共勉之。」【療心錦囊】發揮「同理心」的力量回憶起那天和太太的互動,不禁感動於「同理心」的力量。當一個人有機會好好地表達自己的感受,體會到被理解、被接納的感覺時,原本內心深處的那些孤單、痛苦和難受,似乎就可以一點一點被消化了。無論是情緒的覺察或人與人之間的連結,都能幫助一個人更有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更有機會用不同的觀點看待困境,從中獲得新的體會,邁向自我成長。當負面情緒獲得緩解時,彼此間的信任關係也能隨之建立。在兩個小時的深度互動中,太太從原本充滿敵意與防備,到真情流露,再到注意力不再侷限在自己與醫療團隊做不好或不足之處。最重要的轉變是她開始有餘裕與彈性去思考:.在現在的情境下,她該如何做出對先生最合適的決策?.她要怎麼活在當下,讓自己和先生能好好把握生命中最後一段珍貴的相處時光?這無疑是太太最需要,也是醫療團隊最想幫忙她的事。延伸閱讀:.幫20歲癌末女辦生前同樂會!最後親自跟每個人說說話,與親友不留遺憾的告別.父母心疼20歲肝癌女兒,不知怎開口如實告知病情!心理師:「病情告知」家屬思考4件事.癌逝妻子留下紙條!其中「一句話」讓人動容 每年做1件事不留遺憾.失去至親如何走出悲傷?心理師教「怎麼好好說再見」,祝福彼此將有新旅途本文節錄: 寶瓶文化《癌症心理師的療心錦囊》一書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0-22 名人.楊定一
楊定一/感恩心 帶來祝福的生命場
每個人都經歷過失落。失去的痛楚即使隨時間淡去,但並沒有從記憶消失。總有些時候,也許是年節、特殊日子、走到某個路口或街角、某個場景,以為早已遺忘的懊悔、心痛、眼淚突然浮出來。「當初要是可以重來,那該多好。」這句話不是希望,而是憂傷。沒有消化的失落和創傷,一點點加重了人生路上的負擔。面對生命,我們變得瞻前顧後,失去前進的勇氣。什麼時候才能走出這個泥沼?我在《呼吸,為了療癒》提到,與其讓創傷和壓力不斷累積,不如當下就消化它。消化它的方法,不是一一去分析、去數算、去拆解帶來痛苦的事件;相反地,是在當下感謝自己──感恩自己承受了一切,感恩自己可以難過、可以流淚,感恩自己流完淚後還可以繼續走下去,感恩自己得以學習、得以成長、活出智慧與勇氣。念頭,是一種頭腦的慣性。分析痛苦的經過,只是把苦的能量在腦海不斷重複,造出更頑強的習氣迴路。與其不斷投入苦的能量、強化痛苦的路徑,不如透過感恩讓心對自己慈愛柔軟,建立新的愛的迴路,融化受傷的心。除了在心裡對自己表達,有些朋友也透過「感恩日記」記下個人成長與感恩。我與長庚生技的同仁一起推廣感恩創作活動,鼓勵大家透過繪畫、寫作、攝影、拍片或是個人的日記表達感恩。17年來,每年都有上萬名大小朋友寄來作品,用自己的方式傳遞對身邊人事物的感謝與祝福。我們所收到的感恩作品,有些刻畫眼前,有些表達內心。無論是感謝生命的豐盛與自由,或是感謝生命重要的人,從感恩心出發的創作可以是一種自我療癒──把自己所看到、接觸到的點點滴滴都當作一種祝福的生命場,而自己與所感恩、祝福的一切並沒有分別。透過感恩,我們祝福整體,也是祝福自己。反過來,也是一樣的。這一生,無論發生什麼,透過感恩,一切轉為祝福。感恩,在身心造出一個捷徑,從躁動難安的身心覺受和想法,隨時回到永恆不變的心。痛苦與歡樂是一時,心與愛卻能穿越永恆。這個理解打破了創傷帶來的神經迴路,讓身心可以放鬆,而讓過去創傷的能量得到釋放。人,一點點重新活回來了。不知不覺,我們對生命的看法完全不一樣。日子好,也好;不好,也可以。我們都可以靈活反應。雖然還是這個身心,但人生已經完全不一樣了。
-
2023-10-12 焦點.杏林.診間
第33屆醫奉獎/彭啓清:台灣不缺頂尖牙醫,但年輕醫師都在都市!到宅看診看盡悲歡離合,也看見人間有愛
彭啓清30年前返回家鄉開牙科診所,不久就遇上一批棘手的病人,他們是附近世光教養院的院生,大部分有腦性麻痺或多重身心障礙,不容易溝通,更經常因為恐懼而在治療椅上躁動不安,治療時甚至要出動3、4人束縛住他們的手腳和頭部才能開始治療。世光教養院的老師告訴彭啓清,他們很難找到合適的牙醫師願意為院生治療。「照顧特殊需求者」從此成為彭啓清一輩子的耕耘。從身心障礙孩子到長照老人、從山地偏鄉義診到巡迴缺醫地區,甚至長途跋涉替沒法出門的人到宅治療。彭啓清是新竹縣竹東鎮這座小山城資歷最深的牙醫師之一。1989年他從中山醫學大學牙醫系畢業,1994年因為家鄉需要牙醫師,毅然辭去在台北的牙醫師工作,選擇回到竹東自行開業。腦麻、多重障礙患者求診,他決定耕耘特殊需求領域。竹東本來就缺牙醫師。彭啓清小的時候,竹東只有一家牙醫診所,看牙是一件非常不方便的事。牙疼了,常常只能自己含著冰塊緩解疼痛。幼年的彭啓清便想,「如果當牙醫師,幫助人解決牙疼的問題,也不錯」。那時大多數人都不太重視牙齒健康,彭啓清直到長大後學習牙科醫療專業,才漸漸認識到口腔的健康跟身體健康息息相關,開業後便開始走進社區做口腔衛教。治療教養院孩子的震撼經驗,開啟他關注特殊需求領域。的確,一趟治療下來,彭啓清疲累不堪,但也讓他深刻體悟,特殊需求者的治療長期被忽視,必須有醫師投入,肯為他們努力。此後,他擔任新竹縣牙醫師公會「特殊需求者口腔照護委員會」的主委,以公會力量陸續建置身障福利機構、智能發展中心及教養院、安養院、特殊教育學校、老人養護中心等等的醫療團。居民下山看牙得花兩天一夜,他加入山地醫療義診。彭啓清的名聲日漸響亮,居住在尖石、五峰的部落居民也慕名而來。這讓彭啓清發現,住在山上的居民,為了看顆牙竟然得特地花費兩天一夜下山就醫,更別說定期檢查;不少部落居民寧可忍受牙齒疼痛,非要痛得受不了才下山找醫師。也因為牙醫醫療資源缺乏,山上的學童許多都有蛀牙問題。彭啓清於是參與牙醫師公會的山地醫療義診,也參與醫缺地區的巡迴醫療,在司馬庫斯部落設立醫療點。為了方便山上的病患就醫,彭啓清背起工具就往山上跑,甚至簡單的板凳都能成為他的臨時診間。他也熱情的號召牙醫同行下鄉,四處募集淘汰的牙科治療椅搬到山上看診。倡議口腔照護納入長照,避免發生肺炎等重症。日本很早就將口腔照護納入長照。2012年彭啓清隨牙醫全聯會前往日本參訪長照保險,返國後積極建議衛福部效法,希望長照不只是延續被照顧者的生命,還要兼顧健康與生活品質。彭啓清也曾是照顧者。10多年前父親肺炎,直到往生都沒有痊癒。彭啓清記得父親喝水、吃東西常常會嗆到,直到參訪日本後才了解口腔照護與吸入性肺炎之間的關係。父親離世的遺憾,彭啓清化為動力,有任何演講衛教的機會,都苦口婆心呼籲為長照的被照護者做好口腔清潔、維持口腔機能,強調可以減少因為嗆咳造成吸入性肺炎的機會,從而減少肺炎重症帶來生命及醫療資源損失。彭啓清解釋,被照護者往往口腔組織老化,不但有口腔衛生問題,還常有許多口腔疾病,包括牙周病、蛀牙,甚至斷牙、口腔炎或口腔癌等,日常的進食咀嚼吞嚥也面臨困難。可是若能維持口腔清潔、做好咀嚼訓練,就能維持口腔機能,更能避免因為誤嚥造成的上呼吸道疾病。到宅看診看盡悲歡離合,也看見人間有愛。經過多年特殊需求者口腔醫療的經驗,彭啓清於2017年加入到宅牙醫師的行列,成為竹竹苗地區第一位提供到宅服務的牙醫師。觸動他的個案是尖石鄉一位病患。這位病患因脊髓損傷而癱瘓,那天急性牙痛,打電話給彭啓清求救,隔天彭啓清專程上山,為他治療。治療結束,病患鬆一口氣,感謝的眼神讓彭啓清至今難忘。到宅治療特別容易碰上情感衝擊。他記得有一次,到偏鄉為行動不便的腦性麻痺孩子看診,孩子長期因牙疼哭鬧,讓家庭生活大受影響,媽媽更瀕臨精神崩潰邊緣。但自從解決了孩子的牙痛,這些問題都煙消雲散,彭啓清初次感受到自己不僅能解決疾病的困擾,還能幫助一個家庭重返正軌。到宅的過程中也可以看到悲歡離合的故事。彭啓清說,需要到宅治療的患者大部分都有一段不幸的意外或疾病,家人卻不離不棄的照顧。夫妻之愛、父子母女的親情,讓他深深覺得人間有愛,這種美好的心靈感受也是驅動彭啓清繼續走下去的力量。彭啓清說,到宅看診的大困難是,要帶著30幾公斤的裝備,像是簡易的移動式牙科治療工具、沉重的空氣壓縮機。再者,由於病患臥床,治療的空間十分受限,彎腰駝背的姿勢也造成體力上的負擔。而如何在維護病人安全的前提下完成治療,更是挑戰。彭啓清的愛心贏得許多長照家庭的信任,不僅被照顧者指定只給彭啓清看牙,還有不少家屬因為彭啓清在治療過程中的衛教宣導而了解口腔照護的重要,即便後來被照顧者往生,家屬仍願意不遠千里前來彭啓清的診所,定期請彭醫師檢查牙齒。「辛苦但值得」的工作,需要更多年輕牙醫參與。如今台灣的口腔照護長照制度正在扎根,彭啓清盼望更多年輕牙醫師投入這份「雖然辛苦但值得」的工作,認為政府也該投入更多資源,培養年輕牙醫師在長照者口腔照護方面的專業,也開設更多課程教導照服員口腔照護的觀念,並向國人宣導口腔健康與身體健康的關聯。彭啓清認為,台灣不缺頂尖牙醫,但牙科醫療資源仍集中在都市,多數年輕牙醫也更傾向留在都市發展。他鼓勵年輕的牙醫師從參與巡迴醫療做起,或響應牙醫公會的志願者定期招募,「花費一點點時間走訪偏鄉義診,相信會有不一樣的成就感與領悟。」彭啓清感謝妻子、孩子的支持,讓他能實現自我期許,也感謝每個他服務過的病患體諒。彭啓清笑說,他把大半的時間都花在走訪偏鄉及到宅看診上,「診所大門最常張貼的公告就是巡迴醫療公告,病患一看就知道我出門看診去了。」個人獎:彭啓清年 齡:59歲出生地:新竹縣竹東鎮學 歷:中山醫學大學牙醫系現 職:啟清牙醫診所負責人經 歷:新竹縣牙醫師公會理事長中華民國牙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台灣特殊需求者口腔照顧理事主要事蹟:●推動長照者口腔照護制度●推廣身障、特殊需求者口腔照護醫療●推動偏鄉到宅醫療●協助成立司馬庫斯巡迴醫療團●投入原鄉校園學童口腔保健【看更多得獎者故事】.第33屆醫奉獎系列專題報導(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9-28 醫療.巴金森病
動作變慢又幻覺…腦退化疾病分不清?失智症VS.巴金森病差異一次懂
「牆上怎麼有黑影在爬?家裡有髒東西!」、「你是不是偷我的錢?你把錢藏在哪裡?」一名年過八十歲的老先生常因看到牆上有黑影、有蛇在爬而大叫,且情緒緊張、躁動。此外,老先生動作還變得有點遲緩、不靈活,家屬無法理解老先生究竟罹患什麼疾病,原以為他撞邪、被鬼附身,就醫後醫師檢查發現,原來這名老先生患有路易氏體失智症。失智症背後病因眾多,也依致病原因分為許多類別,其中,以最常見的阿茲海默症佔多數,上述老先生的路易氏體失智症也是其中一類,除易產生幻覺、疑心病外,也常合併如僵硬遲緩、不平衡等巴金森病(帕金森氏症)症狀,醫師向家人說明後,家人終於了解情況,經過治療各症狀也獲得控制與改善。失智症vs.巴金森病 症狀表現差在哪?每年的9月21日為國際失智症日,當月為失智關懷月。失智症病人的治療、照護格外受關注,而談到失智症與巴金森病,新北市立土城醫院(委託長庚醫療財團法人興建經營)神經內科科主任徐榮隆觀察,許多人分不清楚兩者的差異,他解釋,「簡單來說,巴金森病主要是動作出現問題,失智症則是大腦功能有異常。」徐榮隆分享,一般而言:📍巴金森病病人:初期頭腦、思考都很清楚,主要症狀表現以動作障礙為主,有遲緩,僵硬或手抖問題,部分病人也會出現非動作障礙如失眠、便秘情緒低落等,📍失智症病人:動作沒問題,手也不會抖,但認知、記憶力或思考常有障礙,導致出現像大眾熟知的容易迷路、走丟等現象。失智症vs.巴金森病 治療目標一樣嗎?目前,巴金森病的重點治療目標在:1.改善手抖、僵硬及步態不穩等動作障礙2.預防病人跌倒、骨折3.降低失能風險在用藥上則以兩大類藥物為主,分別為左旋多巴(Levodopa)、多巴胺受體促效劑(Dopamine agonists),多數病人用藥後,症狀可以獲得改善,不過經過一段時間,隨著病程發展用藥可能出現副作用,常須依病人狀況調整藥物劑量,此時良好互信的醫病關係就是巴金森病治療上的關鍵要點。至於治療失智症方面,則是在照護陪伴上需要家屬與照顧者多費心力,醫師會協助開以乙醯膽鹼酶藥物、抗精神病藥物等,治療目標主要在:1.維持病人的生活自主功能2.改善行為、精神上的問題3.減緩認知功能退化失智症vs.巴金森病 非藥物治療分別是?徐榮隆表示,巴金森病病人透過太極拳等運動可以改善關節僵硬造成的不舒服,同時增加肌力、訓練肢體平衡。而針對失智症的輔助治療,他也分享,像新北市立土城醫院所成立的失智症病友團體,常會安排各式郊遊行程、手作或音樂治療等課程,讓病人多與人群接觸,在學習手作的過程中,獲得成就感,緩和病人情緒,幫助延緩退化。徐榮隆也說,無論是巴金森病或失智症病人,復健都是很重要的一環,建議可以●維持運動習慣●多訓練肌力、平衡感●多曬太陽●多參與社交活動●家人、照護者也可以參加病友團體,運用資源讓身心獲得支持,對提升照護識能、壓力紓解都有幫助。失智症與巴金森病 緩退化都靠早期診斷 及早治療巴金森病與失智症的早期診斷與治療為延緩退化重要的關鍵,徐榮隆特別分享,在新北市立土城醫院,如果病人不願承認自己可能患病且抗拒就醫,家屬陪同病人就醫前,可預先透過數位問卷或問診前數位評估表單等方式向醫師表明狀況,醫師事先了解後,問診時在對話上就會格外留意,避免病人、病人家人因病人抗拒就醫而產生衝突,他提醒,家屬可多利用這項服務,讓醫病溝通更順暢。專家特別提醒:雖然失智症與巴金森病是兩種不同的疾病,但要當心巴金森病病人罹病時間一久,常可能因退化合併失智症,此時治療就必須雙管齊下。對於照護者來說,當病人同時合併失智症、巴金森病,照護往往更辛苦,也更耗費心力。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推出《巴金森病88問》一書,收錄「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等社團中6000位巴友與家屬的真實提問,整理成最常見的88個困擾,由全台逾20位權威專家受訪、審訂,並經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協助審閱,期盼成為溫暖巴友家庭的支持資源。全書集結8大主題:疾病診斷、動作障礙、非動作障礙、生活起居、疾病治療、常見合併症、心理調適、照護資源等,提供給需要的民眾。📖免費閱讀>>>《巴金森病88問》【加入Facebook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 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歡迎您加入
-
2023-09-20 醫療.精神.身心
身心俱疲想找回平靜時該怎麼做?專家教你5招應對:重新善待自己
身心俱疲應對策略─如何照顧自己 1.按暫停能讓你感覺好一點又簡單的第一件事就是按暫停。不要追著人和報告跑,不要不斷地思索下一步要做什麼。只要暫停。這種方法在你因為進度落後而感到不知所措的時候都很有效,當你奮力不懈地追逐懸在眼前的胡蘿蔔時,它也有用:例如在一家幾乎不獎勵員工的公司想獲得晉升,一個你想贏得但永遠無法接近的人,一個你想彌補的朋友。當我們感到難以承受時,與其拚命跑得更遠,我們其實應該站定別動,意思就是不要去追逐某件事物,不要拚命想讓事情順利進行,也不去想所有還需要做的事情。只要暫停。有一次,我感到不堪負荷了,感覺自己在旋轉木馬上繞圈,卻無法擺脫時,我用了這個方法:那天早上我有一個Zoom會議,然後不斷地跟人電子郵件往來,好像進行了好幾個小時,然後又是另一個會議。一天快結束的時候,我覺得自己什麼都沒完成。因此,我沒有漫無目的地一頭栽進我的待辦事項清單,我完全停下來。這給了我一種平靜的感覺,我乘坐的旋轉木馬停了下來。2.專注於你的下一步一旦你允許自己喘口氣,你就處在一個可以再次開始行動的位置了。問問你自己:在所有你必須完成的待辦事項中,哪一項是你現在就可以做,而且可以帶給你成就感的?就是那種,如果你現在花時間去做,可以讓你覺得自己向前邁進了一步的事情。所以,從你的待辦事項清單中選一件事,在一段時間之內,放下其他所有事情。不要同時進行多項任務,戴上你的「馬眼罩」:不要去想其他還需要做的事情。當你完成這件事時,回顧一下你的成就,為自己完成了這件事高興一下吧。你可以用這個策略來處理每一件你想完成的事情。所以當你完成第一個任務後,想想下一件能幫你更接近人生目標的事情,把注意力集中在這件事上,其他的都先放下。3.掃除壞念頭當我們感到不堪負荷時,腦袋裡會有各種想法在竄來竄去。如果你想獲得內心的平靜,你必須放下這些想法。就像打掃地板積了很多灰塵的骯髒廚房,我們要拿一把大掃把,把灰塵掃出去。對頭腦也是如此,拿起一把想像的大掃把,把腦中紛亂的待辦事項、擔憂、焦慮全部清理乾淨。下定決心放下這些想法。我還在讀書的時候,選修了一門藥理學的課程,有很多內容必須背下來。我們的教授散發著一種充滿活力的亢奮狀態,她的每堂課都濃縮了非常多資訊,所以當她在說話時,你必須一直緊盯著她,才不會錯過她所說的任何內容。在某次考試前,我們壓力都很大,拚命想辦法記住所有藥物的名稱和用途,而我記得她用自信的語氣告訴我們:「別擔心。擔心會使你喪失學習的能力。」這麼多年過去了,我還記得她說這句話時那種一貫的自信。當我們清除腦中的憂慮思緒,選擇將注意力集中在一項任務上,只想著如何完成這項任務時,我們就會開始感覺好一點、比較輕鬆了。而且看似矛盾的是,這樣反而能帶給我們力量。4.去注意思想的行為,而不是思想的內容幾年前,一個僧人來我們大學演講,那是一個寧靜的星期日下午,我仍然記得他說話時,那間老屋子裡的寧靜氛圍。他說,當人們感到難以承受、情緒混亂時,他們會試著去處理腦中的「內容」。他們試圖解決腦中浮現的憂慮和困擾,一個接一個,就像劍士那樣,一個接一個地殺死攻擊者。例如,現在有一個讓他們不堪負荷的想法,他們就試著「修復它」:他們會做各種事情讓它消失。結果有效:這個負面情緒消退了。但接著,另一個令人煩悶的想法又出現了,於是他們不得不重新做同樣的事情。長久累積下來,這種不斷的戰鬥和思想「殺戮」,會變得令人厭倦。這位僧人告訴我們,與其處理那些想法的內容,你真正該做的是關注你思想的行為。看那些思想的內容沒有太大意義,因為內容總是在變化。當大腦非常焦慮或激動時,必然會出現各種令人不安的畫面,然後我們就覺得不堪負荷了。然而,當頭腦感到平靜時,思想、畫面和干擾就會停止。那麼,你要怎麼做呢?你必須把它抱在懷裡,像抱著一個不安的小孩一樣,耐心地對待它,直到它平靜下來。當小孩子焦躁不安時,父母就會試著分散孩子的注意力,給他更多玩具,給他看一些新的東西。僧人解釋說,孩子需要的不是更多東西,而是關注。所以當我們開始關注「心裡面的孩子」(僧人的說法),然後傾聽,就會開始平靜下來。當我們和自己獨處一會兒,意識到這些焦慮和擔憂的想法是來自一個躁動的頭腦—不堪負荷的頭腦,這時我們的觀點就會開始改變。我們開始思考自己能做些什麼讓它感覺好一點。在過去的我們可能會感到不安的地方,我們開始感到平靜。5.善待自己通常,試著解決所有問題會導致你一事無成,因為你感到不堪負荷,壓力很大,覺得自己無法應付了。在這段時間裡,善待自己很重要—做你能做的,然後就休息。比起強迫自己「做完所有事情」,這樣反而能幫助你完成更多事情。假設有個朋友來找你,跟你說了所有讓他們感覺不堪負荷的事情,那你會對他們說什麼?你很可能會表現出同情,鼓勵他們好好照顧自己,你會用一種親切、溫柔的方式與他們談話。所以,當你感覺自己再也應付不了時,對自己做同樣的事情:善待自己,做自己的朋友。總結當你感到不堪負荷時,可能會很難入睡,很難好好照顧自己,也很難完成任何事情。但解決之道始於善待自己:只要暫停一下,讓自己喘口氣。允許自己靜靜地站在原地,把一切都拋到一邊。等到你可以重新開始前進時,一次做一件事就好,那一件能幫助你的人生有一點進步的事情。放輕鬆,保持簡單。正如馬丁.路德.金恩(Martin Luther King)所說的:「你不必看到整個樓梯,只需要跨出第一步。」※ 本文摘自《即時情緒修復:2分鐘告別壞情緒,透過50個小練習,讓你擺脫焦慮、恐慌和壓力》。《即時情緒修復:2分鐘告別壞情緒,透過50個小練習,讓你擺脫焦慮、恐慌和壓力》作者:奧莉維亞‧瑞米斯譯者:吳宜蓁出版社:采實文化出版日期:2023/06/29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9-18 焦點.長期照護
長輩黃昏症候群,「做1件事」有助精神穩定!規律作息降發作頻率
● 失智者傍晚易躁動不安,甚至產生幻覺● 「黃昏症候群」也可能發生在白天● 家中保持充足光線、白天要適度活動白天精神奕奕的王奶奶,午睡過後醒來,整個人表情變得渙散,口中喃喃自語,問話時突然激動大聲叫罵,家屬嚇了一跳。奶奶接著躁動不安,一直在家中遊走踱步,甚至說要出門去找老伴,但爺爺已經過世幾年了。光照有助內分泌調節長輩一到傍晚就焦躁不安,出現跟平常反差極大的失控行為,要留意可能是「黃昏症候群」。起辰聯合治療所職能治療師林儒宜說,失智者或意識混亂的長者因為活動了一整天,午後3、4點開始注意力下降,大腦也已經疲累,無法正常運作。黃昏症候群又稱「日落症候群(Sundowning)」,好發在傍晚,但也會出現在睡前、早上剛起床時,意識正處於一種很混亂的狀態。發生原因未明,但跟睡眠、光線有關,林儒宜表示,若長輩的晝夜節律被打亂,白天就無法分泌足夠的血清素、夜間分泌褪黑激素,會影響精神穩定。失智者的作息,常出現白天嗜睡、晚上失眠的日夜顛倒狀況,令照顧者非常頭痛,林儒宜建議,可利用光照治療提升睡眠品質。日照有助於協調內分泌與自律神經,其原理是調節生理時鐘,若無法固定出門曬太陽,健康光照燈是不錯的選擇。規律作息延緩大腦退化失智者的精神行為也最讓家屬精疲力竭,初、中、晚期各有不同行為症狀,在進入中期之後,黃昏症候群的情況逐漸嚴重。林儒宜表示,應在失智症初期就建立規律的生活作息,在固定時間起床、用餐、運動、沐浴、就寢,並安排認知課程、運動適能等治療性活動,延緩大腦退化速度。規律作息可以改善自律神經功能,也有助於睡眠,睡得好自然減少身體慢性發炎。林儒宜強調,想要降低黃昏症候群的發作頻率,首重規律及穩定的作息,避免活動量忽大忽小;再來是在黃金時間安穩入睡,不要超過11點、午睡勿超過1.5小時。另外,要注意居家環境改造,裝上窗簾避免長輩看到黑暗、黑夜,引起恐慌及妄想。認知功能比較不好的長輩,下午4點後,盡量少安排複雜性較高的事物,例如洗澡,可能抗拒脫衣、沖洗、清潔、擦乾、穿衣等其中一個環節,情緒突然轉變生氣。
-
2023-09-13 醫療.感染科
登革熱初期症狀也是發燒、頭痛、骨頭痛…得了流感、登革熱、新冠怎麼區別?
南部登革熱疫情嚴峻,目前全國已有半數以上縣市出現病例,西部登革熱淨土嘉市也淪陷,台南全市均為流行區。疾管署估預計十月底疫情將達到高峰。典型登革熱的症狀會有突發性的高燒、頭痛、肌肉痛、關節痛等症狀,一般人感染登革熱很可能誤以為是流感。目前流感與登革熱都進入流行期,我們該如何辨別?登革熱必知重點登革熱症狀 易誤認新冠、流感流感與新冠都屬於呼吸道類病毒,傳染途徑類似。登革熱初期症狀也與新冠肺炎、流感類似,常常會被民眾忽略,臨床上都需透過「快篩」辨別。流感感染初期多為全身性症狀,如發燒、頭痛、喉嚨痛、肌肉痠痛、頭暈無力等。新冠喉嚨痛、聲音沙啞、流鼻水、打噴嚏等上呼吸道症狀為主。也會發燒。登革熱一般症狀:感染初期會發燒、頭痛、骨頭痛、關節痛、肌肉痛,後續開始沒胃口、起疹子、血小板下降等,一般民眾通常7天後症狀好轉,但若是高齡者、患有慢性疾病,發病到好轉恐需要一周以上。重症警示徵兆:包含腹痛、持續嘔吐、體液蓄積、粘膜出血(月經量可能增加)、嗜睡或是躁動不安等。若進展為中重度,患者可能會出現休克、出血等狀況重症3主要症狀:1.血漿滲漏,可能會導致休克、體液蓄積、呼吸窘迫;2.嚴重出血;3.嚴重器官損傷,如肝臟可能出現黃疸或甚至心衰竭等。登革熱重症高危族群.65歲以上長者.洗腎、慢性腎衰竭、糖尿病、慢性溶血疾病等慢性病族群.幼童.孕婦.肥胖懷疑感染了登革熱該怎麼做?一旦出現發燒、頭痛等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並告知活動史,透過快篩試劑得知結果。而目前為免醫院壅塞、排擠醫療量能,疾管署執行分級收治:.「A級」為沒有警示徵象、可服從醫囑的病人,醫師給予衛教,安排回診追蹤。.「B級」對象為出現腹痛、意識改變、黏膜出血等警示徵象者,或屬於高風險病人(孕婦、嬰兒、老人、住在偏遠地區、具有慢性病),由醫師安排住院觀察。.「C級」為重症病人,嚴重出血、嚴重器官損壞,需轉院到醫學中心或緊急治療處置。登革熱2主要病媒蚊:埃及斑蚊 白線斑蚊依照台灣地理環境等條件,嘉義以南多為「埃及斑蚊」、嘉義以北則是「白線斑蚊」。埃及斑蚊喜歡在室內活動,同居人容易感染;而白線斑蚊喜歡在室外活動。埃及斑蚊的傳播能力較高、傳播速度快。蚊卵可以耐旱三個月、甚至為6個月,只要再遇水3天内就會孵化且雌蚊會把卵產在容器內壁接近水面處,因此除了倒掉積水,還要把容器刷洗乾淨。帶病毒的斑蚊終生具有傳染力,必須清除孳生源,如人工容器,再搭配防蚊液。防曬乳、防蚊液使用順序防蚊液需使用挑選政府機關核可含DEET、Picaridin或IR-3535等有效成分之防蚊藥劑,減少受蚊子叮咬的機會。而夏天還有擦防曬乳的需求,那該先擦防曬乳還是防蚊液?防蚊液效果主要是靠蚊子不喜歡的味道,若是先噴防蚊液,再用防曬,防曬味道就會蓋過去防蚊液的味道,就沒有效果。因此應該先擦防曬乳。深入了解登革熱全國病例分布https://nidss.cdc.gov.tw/nndss/DiseaseMap?id=061登革熱分型登革熱依抗原性可分為Ⅰ、Ⅱ、Ⅲ、Ⅳ型等四種型別。感染某一型別登革熱病毒後,雖然對該型別有保護力,但若先後感染不同型別之登革病毒,有更高機率導致較嚴重的症狀,如果沒有及時就醫或治療,死亡率可以高達20%以上。潛伏期典型登革熱的潛伏期約為3-14天,通常為4-7天。一般人感染登革病毒經3-8天的潛伏期後開始發病,但少數人的潛伏期可達14天。傳染方式/主要途徑登革熱主要是藉由病媒蚊(白線斑蚊、埃及斑蚊)叮咬人時將登革病毒傳入人體內,並不會由人直接傳染給人,也不會經由空氣或接觸傳染。1.登革熱病患於發病前一天至發病後第五天,血液中存在有登革病毒 (此時期稱為病毒血症期),此時若被病媒蚊叮咬,病媒蚊因此感染病毒,而病毒在蚊蟲體內增殖8-12天後,病毒就會至病媒蚊的唾液腺,這隻病媒蚊終生即具有傳染力,當它再叮咬其他健康人時,就將病毒傳播出去。2.母親懷孕時感染登革熱,登革病毒可能於孕程中或生產時垂直傳染給胎兒,造成胎兒早產、低出生體重和死亡。臨床症狀每個人的體質不一樣,感染登革熱時,可引起宿主不同程度的反應,從輕微或不明顯的症狀,到發燒、出疹的典型登革熱,或出現嗜睡、躁動不安、肝臟腫大等警示徵象,甚至可能導致嚴重出血或嚴重器官損傷的登革熱重症。典型登革熱的症狀則是會有突發性的高燒(≧38℃)、頭痛、後眼窩痛、肌肉痛、關節痛及出疹等現象;然而,若是先後感染不同型別之登革病毒,有更高機率導致較嚴重的症狀,如果沒有及時就醫或治療,死亡率可以高達20%以上。預防方法一、一般民眾的居家預防:1.容器管理與孳生源清除2.清除不需要的容器,如為無法自行處理的大型廢棄容器(如廢棄輪胎、浴缸或水族箱等)請聯繫環保單位清潔隊協助清運。3.把暫時不用的花瓶、容器等倒置,使用時加蓋或以細紗網密封。家中的花瓶和盛水的容器必須每週清洗一次,清洗時要記得刷洗內壁。家中的陰暗處、地下室、屋簷排水槽或水溝應定期巡檢與清理。4.家中應該裝設紗窗、紗門;睡覺時可掛蚊帳或使用補蚊燈,避免蚊蟲叮咬。5.平日至市場、公園或菜果園等戶外環境,宜著淺色長袖衣物,並在身體裸露處或衣物上使用政府主管機關核可含DEET、Picaridin或IR3535之防蚊藥劑。二、清除孳生源四大訣竅-澈底落實「巡、倒、清、刷」:「巡」─經常巡檢,檢查居家室內外可能積水的容器。「倒」─倒掉積水,不要的器物予以回收清除。「清」─減少容器,使用的器具也都應該澈底清潔。「刷」─刷除蟲卵,收拾或倒置勿再積水養蚊。三、疫區防蚊措施1.出國或至登革熱流行地區時,應做好自我保護措施。建議懷孕婦女如無必要應暫緩前往國內外登革熱流行地區,若必須前往請做好防蚊措施,避免病媒蚊叮咬。2.從登革熱流行地區返回後請自我健康監測14天,如有發燒、頭痛、後眼窩痛、肌肉痛、關節痛、骨頭痛、出疹等疑似症狀,請儘速就醫,並告知醫師您旅遊活動史與暴露史,利於醫師診斷。四、預防可能經輸血感染登革熱之暫緩捐血措施:自登革熱流行地區離境,暫緩捐血4週。登革熱確定病例痊癒無症狀後4週,才可再捐血。確定病例之接觸者(包括住家、工作場所有登革熱患者或住家、工作環境被強制噴藥者),暫緩捐血4週。【資料來源】.疾管署.國衛院媒蚊傳染病防治中心.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9-10 失智.長期照護
給照顧者的數位處方失智陪伴怎麼辦?WaCare 24小時在線解惑
失智症不可逆,是一種無法治癒的病,平均8至10年的漫長病程,對個人、家庭與社會造成巨大影響。除了延緩病情退化,失智症照護最重要的是「陪伴」,WaCare遠距健康開設失智照護線上課程,陪伴照顧者減輕照護負擔。「我家人患有失智症,每到傍晚我就開始擔心日落症候群的異常行為,有時候晚上不睡覺,躁動不安,怕引來鄰居側目……」。失智症家屬很清楚這些不是患者本身的問題,但是當患者莫名其妙發脾氣,還是覺得苦不堪言。同樣身為失智照顧者的WaCare創辦人潘人豪,曾因無法就近照護母親的難題,購買健康手環遠端監測心率、睡眠、血氧等數值,同時親自打電話監督行走計步,善用科技多一層把關。線上課程、一對一諮詢,解決照顧者困境。失智症不只記憶退化,個性、情緒、行為都會產生變化,面對家中成員的失智狀況,照顧者一定手忙腳亂,而且在缺乏疾病正確識能及專業照顧技巧下,可能會讓照顧者身心俱疲。觀察到遠距醫療照護的需求,以及對失智照顧者的身心理支持,潘人豪成立WaCare平台,透過線上課程、一對一諮詢、數據共享機制等服務,建構健康社群網絡。點開網頁或APP,WaCare的失智頻道以「照亮失智路」為主軸,規畫吞嚥飲食、精神行為、失智用藥、營養保健、詐騙預防到照顧者心理紓壓等課程,邀請各領域專家分享面對疾病時的心理準備和專業知識。潘人豪說,數位課程以陪伴與學習為目的,解決遇到的各種照護困難,另開設專家諮詢單元,可預約專家討論問題,提供適當的處理方式。同溫層分享交流,醫護人員提供解決方案。潘人豪觀察民眾使用狀況,發現「即時」的時效性弱,課程內容也不一定能馬上應用,平台衍生了討論區與社群。「曾有一個老老照護的個案,太太中度失智、先生有多重慢性疾病,在社群上抒發鬱悶心情,得到其他照顧者的回應。」潘人豪形容這是「同溫層」效應,在類似的照護困境、資源需求、價值觀等圈圈中互相交流,感受到互相扶持的溫暖。照顧者不只需要資訊,還要解決方案。成立討論區與社群的目的,是讓其他有相同經驗的照顧者回答問題,「光是討論區加上社群的人數,就將近3萬人。」潘人豪說,這群人不同時間上線尋找失智照護方法、分享心得,半夜失智者發生精神行為,家屬不再求助無門。平台內的成員也包括醫師、醫護人員,互動效果良好,但後來又遇到另一個問題:年節期間,醫療人員大幅減少在線上交流互動。「Wa邦尼」AI助力,24小時在線即時解惑。潘人豪思考WaCare可以做什麼?分析使用者特性及使用行為,於2023年初推出「Wa邦尼」AI陪伴機器人,當無法及時找到醫護資源時,可以透過AI機器人快速得到解決方案。「我們導入AI對話服務,透過訓練和大量的數據,會主動發問、分析解答,聚焦失智領域知識。」潘人豪強調,「Wa邦尼」的功能並不是診斷處置,而是引導使用者趕緊去尋找正確資源,達到培力、學習目的。WaCare失智頻道的服務從線上課程、專家諮詢到討論區和社群互動,宛如建構「失智照顧同學會」,從中分享照顧失智長輩的特殊技巧,並吸收各種醫學知識。潘人豪認為,失智照顧資源都落在失智者身上,照顧者目前只有喘息服務,照顧技巧培力非常少。全台有九成以上失智者居住於家中,家屬面對照護困境該怎麼辦?WaCare的數位陪伴串聯起社群關係,給予適當關懷和協助。為讓更多家庭認識失智、降低罹患風險,早期發現及治療,張榮發慈善基金會呼籲大家重視失智病人及關懷照顧照顧者議題,基金會除長期贊助相關團體、舉辦預防活動外,今年更攜手數位人道協會WaCare平台建立專屬頻道,推廣失智預防知識,同時提供照顧者相關諮詢、心理支持及照顧訓練,提供專業的支持及資源,讓失智者與其照顧者均能得到支持及關懷。.Wa邦尼:https://www.wacare.live/expert-card/180982476541240/2573402601949/zh-TW?ActivityType=forum.失智頻道「照亮失智路」:https://www.wacare.live/expert-card/16796706096230/2573402601949/zh-TW?ActivityType=live
-
2023-09-05 醫聲.醫聲要聞
改善醫療困境 專家:先調整勞作金著手/圍欄內的醫療5
「對於犯錯入監服刑的我們來說,自然不希望服刑之餘,再徒增家人負擔。數年來看過太多監所同學,寧可病入膏肓,也不願拖累家人。」一位受刑人在回覆監所關注小組的問卷時寫下上述文字。根據小組調查,監所受刑人醫療困境,主要來自勞作金過低,導致受刑人無力支付掛號費,或戒護外醫的計程車費用,被迫推延就醫,不少人出監第一件事就是到醫院檢查身體究竟有無異狀。監所關注小組常務理事、台大醫院精神醫學部住院醫師鄭龍驊表示,二代健保賦予監所受刑人健保身份後,原先監所聘用的公醫退場,改由簽約醫院派醫師開設門診,監獄衛生科只有護理師,有時甚至是由藥劑師擔任衛生科主管。高雄監獄是少數仍聘用公醫的監所,該醫師是兼職,每周到監所二次,巡視病舍中生病、開完刀的病人,若所內其他受刑人有需求,也會順道探視。相較門診醫師,若有公醫駐監,能了解監獄運作細節,也讓有躁動症狀等不便帶至門診的病人獲得照顧。他也說,聯合國曾對監所內醫療提出建言,希望由醫師參與軟硬體環境設計、活動時程、勞作內容,以及戒具使用等,以評估監所活動在健康層面的影響,其緣由是認為監所收容人是健康弱勢,醫療應積極參與。每月2、300元勞作金 東扣西扣難就醫「擁有健保身份後,收容人要繳交門診掛號費才能看病,但他們幾乎沒有收入,不少人為此不敢就醫。」鄭龍驊說,健保身份雖讓受刑人有使用更好醫療資源的機會,百元上下的掛號費看似便宜,但受刑人在獄中沒了收入,每月2、300元的勞作金,再扣除購買日用品、犯罪被害人補償費用等,幾乎所剩無幾,若無監外親友資助,難以負擔就醫費用。萬一必須戒護外醫,受刑人須自付計程車費,監所多地處偏遠,車資動輒要價數百至千元,門檻更高。鄭龍驊也說,監所內門診不是想看就能看,必須打報告申請才能看診,且寫了報告也未必能排到看診機會。受容人只好自求生路,有人每周都繳交報告,若排到自己看診,就拿一些藥品備用;也有人因沒錢看診,就請同房同學幫忙在看診敘述症狀時「挾帶」自己症狀,以拿藥緩解症狀。監所關注小組調查735位受刑人獄中生活情況,發現超過八成受刑人每月收入低於800元,超過半數每日工時8小時、每周工作5天,賺取的勞作金竟不足500元,且依照累進處遇級數差別,有不同可支配比例,並非全數可以使用。想努力工作也沒用 受刑人又窮又病監所關注小組理事長陳惠敏表示,多數受刑人須監外親友支持才能負擔醫療費用的現況,加大社經地位對受刑人在監內處境的影響。若在監外,民眾可以設法賺錢就醫,但在監內即使有意願為自身健康努力,仍會受限勞作金低廉的現實,是讓家庭背景因素放大,造成更多階級複製。「受刑人工作權與健康權議題環環相扣,要改變受刑人醫療困境,除應讓醫療體系與監所建立更多連結,更要改變勞作金嚴重低下的問題。」監所關注小組副秘書長賴仁祥曾參與台大法學院教授李茂生團隊的一項調查,其結果顯示,2018年「監獄行刑法」修正前,監所受刑人勞作金每月平均294元;修法後的2021年,勞作金雖提升至592元,但與該年福利社月消費金平均2313元相比,仍明顯不足。至於應給予多少勞作金才合理?矯正署2019年回覆監察院糾正案時表示,在監所最低生活所須為每人每月3千元。陳惠敏說,為避免有人把入獄視為找不到工作的解套方式,加上監內勞動有其他意涵,受刑人沒有職業選擇自由,故也不宜將勞作金調升至基本工資,但至少應符合最低生活所需。她表示,目前監內部分勞動選項,如洗衣、做木工、麵線等,受刑人每月可領到數千至萬元勞作金,應擴增此類選項,讓願意工作的人,能有相應的勞動內容。此外,針對身障等勞動能力受限的受刑人,應納入監外社福身份補助,但可打折,「讓無法勞動的受刑人,也能有照顧自己的方式,避免健康狀況惡化。」另外,針對監所醫療選項少、片段化的現況,陳惠敏說,若比照地方衛生所方式,讓公費畢業的醫學生在監所駐診,提供長期、完整的醫療服務。因監所多地處偏遠,可再藉由分流的方式,讓地方居民進入看診,解決偏鄉醫療資源不足的問題,也讓醫師有足夠的病患來源。
-
2023-08-28 失智.像極了失智
提不起勁、食欲和睡眠習慣改變 醫提醒老年憂鬱增失智風險
.失智與憂鬱症狀不易分辨.長輩常抱怨身體病痛,注意心理壓力.老年憂鬱可治療逆轉個性開朗、愛聊天的陳伯伯,最近變得沉默寡言,原本喜愛的登山健行也不再熱中,朋友邀約總是提不起勁,待在家的時間愈來愈長,開口就是抱怨身體這裡痛、那裡痛。子女以為是體力變差,所以不愛出門,後來發現睡眠習慣改變,有時睡上一整天,有時半夜躁動難眠。老年憂鬱 是失智症的前兆台北榮民總醫院高齡醫學中心主治醫師陳亮宇說,陳伯伯的症狀看似一般老年人常見的小毛病,但這些都是老年憂鬱症造成的異常行為,如果不及早發現治療,提高罹患失智症風險。台灣步入高齡化社會,老年人口愈來愈多,面對生理功能退化、慢性疾病威脅、退休後的經濟問題等,容易陷入焦躁不安。憂鬱症狀 長輩較難說清楚憂鬱症是老年人常見的身心疾病,健忘、易怒、自我否定、睡眠節奏紊亂,但因為長輩較無法清楚言語表達,常以抱怨身體症狀來取代情緒低落。陳亮宇提醒,如果父母親食欲和睡眠習慣改變,以及活動力下降、記憶力減退,看腸胃科、睡眠障礙門診都找不出問題,可求診高齡醫學科,避開對「精神科」的排斥,大型醫院也有設立「整合門診」,可順勢檢查評估病情。老年憂鬱症是難以察覺的心病,易跟失智混淆,其多元症狀也會影響到身體其他功能,包括認知、生活自理。陳亮宇說,老年憂鬱症是失智症的前兆,又稱「假性失智」,可治療逆轉,除了透過藥物、經顱磁刺激治療,應從生活與行為方面著手,持續進行就能慢慢恢復記憶力、釋放情緒壓力。照顧憂鬱老人,「陪伴」很重要,陳亮宇建議,多傾聽關懷,鼓勵參與社交活動。像參與志工服務,有助增進人際交流互動,尤其是人群連結的歸屬感,再次找回生活重心。三方面預防與改善老年憂鬱症:1. 維持人際社交:「社交孤立」是憂鬱症危險因子,藉由人際社交可降低長者的孤獨感,加強生活的動力。2. 穩定戶外活動:日照有助於穩定情緒,長輩多走出戶外可刺激分泌體內血清素及褪黑激素,獲得深度睡眠。3. 從事規律運動:運動可促進腦內啡分泌,心情愉悅;能增強體力、保持身體靈活度,預防衰退。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7-30 醫療.百病漫談
磁振造影需要打顯影劑嗎?醫曝電腦斷層和磁振造影最大不同處
相較於電腦斷層(CT)讓不少民眾有核輻射的疑慮,磁振造影(也就是俗稱的「核磁共振」)也是目前相當常見的身體影像檢查儀器。國泰綜合醫院放射線科主任王永成表示,相較於電腦斷層,磁振造影影像不但更加清晰,也沒有任何放射線物質,民眾疑慮較低,不過每個部位檢查時需要30分鐘左右的時間造影,病患配合度需要更高。透過磁場分辨不同的身體部位,無輻射疑慮。王永成說,磁振造影並不是透過X光照射,沒有輻射的疑慮,它是透過磁場的方式分辨不同的身體部位,通常圖像以黑、白、灰三種顏色呈現,除了肺部、心血管等部位必須使用電腦斷層以外,其他部位的檢驗都可以用磁振造影取代。新光醫院心血管檢查中心主任羅偉業說,人的身體是藉由分子所組成,當進入磁場裡面會改變磁場,不同部位有不同的「相位」,每次改變相位就會得到不同的資料,電腦便可開始運算成為圖像。磁振造影的優勢在於神經系統、腦部、脊椎等部位造影相當清晰,即使是小部位的病變也能夠輕易辨識。對空氣沒反應,腹部、肺臟等部位無法靠磁振造影取得。不過,透過磁場改變相位取得資料的方式也有其限制。羅偉業表示,磁振造影主要針對骨頭、神經系統等,尤其是腦部神經,但「對空氣沒反應」,磁振造影無法取得空氣的資訊,因此像是腹部、肺臟等含有空氣的部位,就無法透過磁振造影的方式取得有效的檢驗影像。不論是電腦斷層或磁振造影,都可能需要用到顯影劑。王永成表示,單純照射電腦斷層,完全沒辦法辨別肝臟的腫瘤狀況,一定得透過顯影劑,才能辨別是良性、惡性血管瘤。但做磁振造影檢查時,即使不打顯影劑,對於大部分的腫瘤也能有足夠解析度的影像,幫助醫師進行鑑別診斷,當然,施打顯影劑後辨別度會更佳。體內有心臟節律器、血管支架、骨釘者可能不適合檢查。磁振造影並非所有人都適用。王永成指出,舊款的磁振造影儀器可能會對金屬的人工關節造成影響,但目前較新款的儀器影響已不那麼大。同時,裝有心臟節律器、手術置入的血管瘤夾、心血管支架者,尤其血管支架置放前三周,強烈建議不要進行核磁造影,避免有移位的風險。「傳統牙齒矯正者、打骨釘者,也都不適合磁振造影。」王永成表示,凡金屬的物品就會產生磁性,骨釘釘在骨頭內,雖不至於被儀器吸出,較無危險性,但會影響造影,導致「假影」產生,影響範圍很大。此外,電子耳、助聽器使用者也不建議進行,同樣會導致影像紊亂。空間小、時間長,不適合幽閉恐懼症者、不受控的小朋友。「幽閉恐懼症患者也不適合。」羅偉業說,磁振造影儀器是一個長長的隧道,又小小的,儀器運轉又會產生嘈雜的聲音,有些病患進去後會很害怕,甚至恐慌。在針對骨頭、神經系統的檢驗上,有時會上局部麻醉,讓影像解析度更佳,但不會全身麻醉,因此自我控制力不好的小朋友也不太適合,特別是腹部檢驗項目,需要病患配合呼氣、吐氣或閉氣,各有相對的限制。羅偉業表示,電腦斷層好處就是速度快又普遍,很多區域醫院不一定有磁振造影儀器,但大多會購置電腦斷層儀器。尤其急診重點醫院,病患的影像掃描更重要,若是頭部受到撞擊的病患,可能意識不清、易躁動,就絕對照不了單一部位就要30分鐘的磁振造影,這兩種影像儀器都有各自的優缺點。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6-17 醫聲.醫聲要聞
2.5%青少年遭網路霸凌 董氏籲設「停止網路霸凌日」
曾遭網路霸凌者,自殺傾向明顯提高。董氏基金會調查發現,全台青少年中,2.5%有被網路霸凌經驗,根據國外研究指出,曾遭網路霸凌與青春期早期的自殺傾向有關,調查也發現,若從旁觀者轉為發聲者,有50%機率可以讓霸凌者停止行為。董氏基金會盼政府完善網路霸凌防制法,也倡議每年6月第三個星期五做「停止網路霸凌日」。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青少年自殺身亡比例逐年高升,令各界擔憂,根據董氏基金會2022年調查,全台青少年中,2.5%有被網路霸凌的經驗,一年之內有被網路霸凌者,5成對生活有影響,近3成感到孤單,或出現情緒不穩、易怒、躁動不安。其中18.8%的青少年有自我傷害的企圖,若換算111年度在學的113萬名國高中職生,可能高達2萬8250位青少年曾遭網路霸凌,5311位青少年曾企圖自我傷害。衛福部桃園療養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陳質采表示,青少年遇到網路霸凌時,可能會有憂鬱、焦慮的情緒、被淹沒的感受、無力感和無價值感,父母若是觀察到孩子常流連網路、飲食睡眠習慣不正常、心情明顯低落或異於尋常,很可能是遇到網路霸凌的問題,提醒父母不要輕忽,大數據可能帶給情緒低潮的孩子更多大量的負面情緒。陳質采建議父母3項幫助孩子避免被網路霸凌的做法,先協助孩子了解網路對生活的衝擊,教導他客觀地看待網路留言與評論。再來教他們學習在網路上維護自己的隱私權,不能隨意批評他人,建立正確的網路素養。最後,遇到任何緊急事件,一定要即時告知可信任的大人,一起討論處理的因應策略。董氏基金會執行長姚思遠表示,網路霸凌現象日趨嚴重,對青少年身心影響不可小覷。董氏基金會自2020年起進行網路霸凌傷害防治工作,倡議「停止網路霸凌日」,發展教案、設計教育課程、短片、舉辦講座等,藉此提升青少年心理韌性及網路霸凌防治觀念。他也呼籲政府應更加正視,並完善網路霸凌防治相關的法律,就現有的法條進行修法,或是訂定網路霸凌防治專法,防堵網路霸凌。今年董氏基金會與全台10間學校合作停止網路霸凌日的宣導,希望透過實際帶領教案課程及網路響應的方式,提醒青少年更認識網路霸凌的嚴重性並一同預防。此外也有20位名人包含體育選手林書豪、周天成、藝人廖亦崟(威廉)、林鶴軒(大鶴)合作響應,呼籲民眾正視網路霸凌造成的傷害,幫助網路霸凌受害者,別只是旁觀。即日起「2023停止網路霸凌日」系列短片-精華版、11位名人響應完整版影片,可至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YouTube觀看,「2023停止網路霸凌日」系列短片-名人響應精華版。
-
2023-06-03 醫療.精神.身心
錯把孫媳婦當情人、將影子看成蛇釀火災!「譫妄症」大腦需重新開機,與1疾病關係密切
譫妄症為腦部的一種非正常狀態,如果把大腦比喻成電腦,急性的故障、當機就是譫妄,通常都會需要幫大腦重新開機。韓劇《財閥家的小兒子》的爺爺在劇中突發譫妄症,不僅認不得最喜愛的小孫子,還指著說:「就是他要害我」,爺爺記憶時空錯亂,錯把孫媳婦當成情人洩漏心中祕密。66歲台中阿公由於精神狀況不穩,疑似出現幻覺,指稱看見屋內蛇影竄出,拿出高粱酒淋蛇、點火燒蛇,火勢一發不可收拾,不幸導致家中5人葬身火海。什麼是譫妄症?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一般精神科主治醫師鄭勝允表示,譫妄症是一種急性發作的精神疾病,患者分不清楚現實,跟環境互動不良,對外在刺激的反應很差,產生錯覺和幻覺、無法辨別白天夜晚,或不知自己身在何處,甚至不認得身邊親友,病程起伏時好時壞。鄭勝允曾收治一名患者張先生,沒來由一直激動哈哈大笑,甚至笑到岔氣,太太偕同家人將他緊急送醫。張太太表示,先生星期四早上出門人還好好的,晚上倒垃圾後就變了一個人;星期五中午安排張先生住院,到了星期六早上就恢復到正常狀態了。事後,鄭醫師問:「你知不知道發生什麼事?」患者回答:「倒完垃圾就不記得了」。譫妄症為腦部的一種非正常狀態,如果把大腦比喻成電腦,急性的故障、當機就是譫妄,通常都會需要幫大腦重新開機。譫妄並不是一種特定的疾病,而是一種急性的異常狀態,患者在手術、慢性病治療、服藥、住院後都可能發生;由於生理上的異常影響著心理運作,當生理上的異常排除或是改善後,譫妄的症狀就會減輕或消失。大部分患者在原發疾病治療後3~7天之內就會漸漸好轉,但也有少數患者要拖到一個月後,譫妄的問題才會消失。譫妄症和失智症有關聯出現譫妄代表身體正在發出警訊,初期多為暫時性且可治癒的,只要找出致病因素,大腦功能就會逐漸恢復。但如果沒有好好治療,就可能會變成失智或死亡;有研究顯示,譫妄症和失智症有一定的關聯,譫妄症可能加速失智的惡化。譫妄的好發族群鄭勝允說明,近因(precipitating factor)是大腦無法維持正常運作而當機(譫妄),常見的原因有感染、電解質不平衡、藥物太多太雜、肝腎功能異常、吃錯藥、酒精戒斷、肝腦病變。較罕見的原因則有腦瘤、中風等大腦結構受損。而遠因(predisposing factor)好發於大腦原本就不健康的人,例如腦部受過傷開過刀、中風過、失智患者、老年人、酒癮、少動腦、少運動的人。譫妄大略分成兩種型態❶激動型譫妄:比一般人表現要急躁,大笑激動、坐立不安、無法休息、過度警覺,情緒起伏大,患者會看見不存在的東西,情緒變得激動並感到害怕。此類型譫妄比較容易辨識。❷安靜型譫妄:比一般人更加安靜或遲鈍。看起來傻裡傻氣、整天躺床,遲緩呆滯、注意力較渙散、日夜顛倒、回答問題緩慢、變得不愛講話、減少自發性活動,此類型譫妄很容易被忽略,有時候會被誤認成得了憂鬱症或失智症。一名70多歲的婆婆撞到頭,此後變得安靜、不愛說話,家人以為長輩老了、失智退化了,所以不以為意。1、2年後婆婆因走路不穩、尿失禁就醫,醫師做電腦斷層才赫然發現腦水腫。醫師回推時間,應是當時撞到頭即出現腦水腫造成腦壓上升,形成安靜型譫妄;後來婆婆接受引流手術,走路不穩、尿失禁隨之改善,但腦萎縮已救不回來。鄭勝允遺憾地表示,如果當年有發現安靜型譫妄,馬上做引流手術,婆婆應該可以恢復正常狀態。譫妄的治療和預防矯正上述可能的近因,同時包括幫助患者建立定向感、減少鎮靜劑、安眠藥的使用、增進睡眠品質、調整電解質平衡及攝取充足的營養等,對患者恢復正常狀態會大有幫助。一旦發現患者出現譫妄現象,醫師會安排做一系列的檢查,以判斷可能原因。長輩通常都是感染或電解質不平衡,也有部分患者是藥吃得太多太雜,藥物使用種類繁多,並在體內產生交互作用。鄭勝允強調,調查患者的用藥紀錄是很重要的,但常是會被遺漏的關鍵,找出最近服用過哪些藥物,其中常導致譫妄的藥物種類包括安眠藥、非類固醇類消炎藥物、嗎啡類藥物,及抗巴金森氏症藥物,尤其是針劑類型的止痛藥物,常常讓患者因為疼痛去診所打止痛針後就出現譫妄現象。俗話說:「是藥三分毒」,其實所有藥物都有可能會產生譫妄,只是容易與否以及劑量多寡罷了。治療以矯正生理上的異常為最重要。若是感染發燒,就要儘快找出感染源,給予適當的處置或是抗生素治療;若是因為電解質不平衡,就要調整電解質;其他如代謝性酸中毒、血糖值異常、酒精戒斷、肝腦病變等,也需要相對應的專業治療。此外,治療初期由於患者可能因為譫妄而躁動無法配合,大大提高了治療的難度,因此,有可能讓患者先服用低劑量的抗精神病劑,減輕患者的症狀,家屬也能比較容易接近並幫助患者。只要矯正「生理性上的異常」,大多數的患者可以完全恢復理智,但少數原本生理病況不斷惡化的老年病患中,或原本就罹患失智症的患者,譫妄可能沒辦法完全好,而且會反覆發作。患者未來一年內,死亡率明顯提升譫妄患者對外在刺激的反應差,跟環境的互動不良。舉例來說,問一般人「現在幾點鐘?」對方如果有戴手錶就會看手錶回答,或是看手機上的時間,如果身旁什麼都沒有,會看天色是暗是亮,推敲出大約時間。反觀譫妄患者,即使戴了手錶,但不懂得用手錶看時間,也不知道可以用手機來判斷,甚至給他一根湯匙,卻不知道拿來做什麼。譫妄患者症狀會一直起起伏伏、好好壞壞,根據研究顯示,在未來一年內的死亡率會明顯提升。根據患者家屬的描述,「患者時而清楚,時而不清楚,2、3個小時清醒,2、3個小時陷入混亂」,來來回回的。譫妄經常發生在老年人身上卻很容易被忽略,及時發現、正確診斷及照顧,可矯治急性狀況,因此,當家中長輩若出現不尋常的變化,應該要及時就醫,給予適當治療。延伸閱讀:.易被忽略的老人精神疾病!譫妄與失智、老年憂鬱如何分別?.人生走到最後一段路,怎樣的照顧是對病人最大的關懷?.記憶力變差、詞不達意是失智?10真實「失智症狀」大公開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4-22 養生.人生智慧
哪種面相天生就有理財天分?專家:「這面相」的人財運亨通,是因為這些原因
簡少年在《簡少年現代生活改運書》(時報出版)中提到,財運的好壞是僅次於感情的第二常見算命問題。作為新創科技圈的國師,他也是一位專業的命理看相和風水師。他指出,你事業的走向會直接影響到你的財運,而財運的有無也會間接影響你對運氣好壞的感受。那麼,到底是哪種面相的人天生就有理財天分呢?毛髮少的人少管閒事,更懂理財毛髮非常少的人。一般來說,毛髮越多的人越愛管人閒事,對別人的事情比較熱心,但情緒則比較波動。所以當周遭的事情一多,或是情緒一來,他就容易亂花錢。毛髮少的人則不容易這麼衝動,他會覺得「這事情不關我的事啊。」不會成天都一頭熱地想去解決別人的問題,卻忘了要解決自己無法精準地管理錢財的問題。眼睛小的人有耐心,更懂借貸運用眼睛小的人比較能忍耐,換句話說,當他今天知道他有負債,或明知現金不夠用的狀況下,他不會被一時的快樂給沖昏頭,就隨意浪費。對他來說,所謂的債是用來讓自己有更多現金可作運用,甚至債對他們來說,是能夠週期性更加精準運轉的一種方案。絕對不會當成是預支享樂的資源喔。鼻孔不露的人謹慎持財,善於理財規劃鼻孔不露,像我就是看得到鼻孔。正面能看得到鼻孔的人,比較隨興,朋友問他問題時,他大多會回答:「隨便啦!我都可以。」但正面不露鼻孔的人,你問他說,這東西多買兩個好不好?他一定會說不行,要算一下。所以鼻孔不露的人也可以說他們比較謹慎、不隨興,通常是意味著,他錢財管理得非常好。簡少年強調,這些面相背後都隱藏了一些與理財相關的道理,從中我們可以學習到:1.不多管閒事,先保護自己第一個,就是不要多管別人閒事。這非常重要,如果你自己都已經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你怎麼有餘裕去幫助別人呢?尤其你還要透過借貸,才能幫助別人的話,這真的是加倍的危險啊!2.增強忍耐力,讓心靜下來第二個是忍耐。我們說眼睛小的人很會忍,忍耐真的是人間最高的技術和境界。怎麼樣能增強自己的忍耐力,關鍵在於,你不能被杏仁核劫持。具體來說,可以透過靜坐冥想禪修,這些方式讓你的心靜下來,心一旦靜下來了,你的耐性就會變高。另外一種是,吐納。試著將呼吸變得綿長,呼吸越綿長,就不容易躁動做決定,也就會變得比較冷靜。3.不要說隨便,學會理財省錢第三個,不要說隨便。很多來算財運,希望能留財的客人,希望我給他們指點一下方向,我都會建議他們:「人生不要再輕易說隨便」。當朋友揪你買東西,你回一句「好啊,隨便。」是不是又得多花多少錢。當你不再把「隨便」放嘴邊,你會發現你真的可以省下很多錢。以上三個建議,都是我們從善於理財的面相裡,延伸學習如何透過後天習慣去修正改善,讓自己也能慢慢養出有錢面相。延伸閱讀:面相透露一切?耳朵小不圓、鼻子挺拔是人生成功的關鍵?看懂面相不再妒羨成功人士本文節錄:《簡少年現代生活改運書》一書
-
2023-04-19 醫療.精神.身心
失眠、多疑可能是思覺失調症發病警訊!自行停藥易復發 一治療可望解套
震驚社會的鐵路殺警案、小燈泡案,使精神疾病照護成為近年我國政策關注重點。為幫助思覺失調症病友穩定控制疾病,衛福部健保署連續2年編列長效針劑專款27億元,用於精神疾病治療,衛福部心理健康司長陳亮妤表示,計畫施行後,長效針劑使用比例從不到30%增至54%,幾乎是2倍快速成長,此外國衛院研究顯示,使用長效針劑後,預防患者再住院比例高達25%。思覺失調症病友缺乏「病識感」 自行減藥易復發阿正(化名)是一名思覺失調症患者,大學時開始出現幻聽,後續卻變為被追殺,時常睡夢中被嚇醒,不敢睡覺,總在公園待到天亮才回家,但他不覺得自己生病,認為是外界干擾,爸爸認為他「走火入魔」,不得已只好報警,將阿正強制送醫治療。治療初期,阿正使用口服藥與第一代長效針劑,住院期間病況穩定,但出院後又開始幻聽,甚至走在路上感覺別人打擾、觸碰與毆打他,因此他時常一邊走一邊雙手亂揮。隨著醫藥進展,阿正使用新一代長效針劑治療,迄今超過一年,幻聽改善顯著,「原來聽不到聲音是這麼安靜!」阿正從不相信醫療、不相信自己的大腦生病,到一步步跟著醫療團隊規律用藥、回診,現在在規律治療下,也回歸職場,在教會從事清潔工作,他如今回想,坦承以前自行減藥的行為是不對的,未來會充分相信醫師的治療指示,也會定期打針。三軍總醫院北投分院社區精神科主任楊蕙年表示,不同於身體其他器官生病如骨折、肚子痛容易被察覺,思覺失調症起因於大腦生病,病友常常不知道自己生病,缺乏「病識感」,家屬若不曉得如何求助,通常會耽誤及早診斷與治療的時機。三軍總醫院北投分院社區精神科醫師陳泰宇表示,思覺失調症是一種嚴重、慢性,會造成思考能力與知覺功能失調的精神疾病,研究統計大約每100人就有1人罹患,首次發病年齡多在15至20歲,男女比例相當。且研究統計,思覺失調症等病友因缺乏病識感,首次發病後平均將近1年半才就醫,耽誤搶救大腦功能的時機。專注力變差、失眠、多疑…思覺失調症發病前警訊陳泰宇提醒,當患者發病前的數月至數年前,可能出現工作和社交能力減退、思考、記憶、專注力變差、失眠、多疑、甚至幻覺、妄想症狀,甚至還會容易情緒悲傷、憂鬱、易怒不定,都可能是思覺失調症發病前驅的警訊,需盡早就醫做進一步診斷。思覺失調症四大類警訊症狀正性症狀:幻覺、妄想、語無倫次、躁動不安、思想紊亂。負性症狀:情感淡漠、動機缺乏、社交退縮。認知症狀:注意力低、記憶力差、執行力低、判斷力差。情感症狀:莫名焦慮、莫名緊張、莫名恐懼、情緒穩定度差。思覺失調症自行減藥易復發 及早使用長效針劑穩病情陳泰宇表示,治療思覺失調症之所以困難,根據研究資料顯示,約有59%的思覺失調症患者,在第一年用藥順從性較差,症狀容易復發,光是停藥10天,疾病復發導致重新再入院機率就提升2成,若停藥1個月,疾病復發再入院機率高達3至4成。陳泰宇說,思覺失調症過去被污名「卡到髒東西」、「中邪」,病人生病第一時間不是被帶到醫院,而是帶到宮廟祭改,導致延誤治療,近年在健保支持下,思覺失調患者可以及早使用長效針劑,血液中至少保持3至6個月抗精神病藥物濃度,即可穩定病情,減少疾病復發,降低社會醫療資源支出,家人也不會一天到晚追問「有沒有吃藥」,減少彼此衝突。陳亮妤表示,早期台灣思覺失調症患者使用長效針劑比例僅10%,近年國內外已有許多研究,針對使用長效針劑後,降低思覺失調症病人再住院、再自殺及壽命延長比例。新冠疫情期間,我國思覺失調症患者經核定使用長效針劑比例,從不到30%增加至54%,在疫情期間許多病房關閉情況下,使用率還能增加超過半數已相當不錯。陳亮妤表示,部分病人對長效針劑帶有偏見,會認為是「被打針」,甚至戲稱長效針劑是「乖乖針」,且長效針劑昂貴過去沒有健保給付,病人反而比較願意吃藥,看似較具有主動性,但患者有時忘記吃藥,斷藥容易造成疾病復發;如今長效針劑透過健保專款專用,提供病人除了口服藥以外多一項選擇,也無需擔心負擔高額藥費,醫師也能放心開藥,讓病人維持體內一定藥物濃度,穩定病況。陳亮妤表示,無論一代或二代長效針劑,目前皆有健保給付,根據國外資料,使用長效針劑治療思覺失調症,可預防約15至25%再住院比例,我國國衛院最新調查也發現,可下降患者20至25%再住院比例。不過施打長效針劑,主要是抑制幻聽、妄想等脫離現實症狀不再復發,但仍有部分焦慮、失眠等副作用,患者仍應定期回診追蹤,必要時搭配口服藥。心理健康前司長諶立中表示,近兩年推動長效針劑計畫,讓病友獲得更好照顧品質,接近國際水準,更貼近人民及社會需要。三軍總醫院北投分院院長楊斯年表示,北投分院除了守護國軍健康,發展軍陣精神醫療以外,也積極強化社區精神醫療照護,包括大台北居民心理健康照護,擴及北市12個行政區、新北17個行政區,整合資源外並積極找出潛在病友,給予全面照護。★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責任編輯:葉姿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