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01 焦點.健康知識+
搜尋
趴睡
共找到
73
筆 文章
-
-
2024-09-30 醫療.骨科.復健
什麼睡姿比較不會引起腰酸背痛?喜歡趴睡當心落枕,1疾病尤其注意
採取什麼睡姿,才不會引起腰酸背痛?事實上,仰臥或側臥都無妨,但要注意睡眠中應盡量使脊椎處於自然放鬆的狀態。 仰臥或側臥都無妨以仰臥來說,最佳的睡姿就是在平躺後,身體脊椎仍能維持前述提及的從側面看為類S形曲線,做法上除了頭部用枕頭略為墊高外,膝蓋(膝關節炎患者如不適,也可置於小腿)下方也應放置一個硬枕,讓下腰部輕鬆置於床墊上,以協助釋放下背部承受的壓力,並使腰椎可以呈現微幅向前彎曲的角度。 若是偏好側臥,則可以採取雙腳微彎、一前一後的姿勢,並在兩腳間夾一個抱枕,以提高舒適度。由於人體心臟位於左胸部,故一般側睡多建議向右側睡,以相對減輕心臟負擔;不過,有椎間盤突出引起坐骨神經痛的患者,在發作期間,則建議可以朝正常側側睡,也就是讓痠痛明顯的那隻腳處於高位(跨在正常腳上方,中間隔一個抱枕),如此可降低患側肌肉強直,減輕疼痛。 較不推薦趴睡趴睡的人也不少,但趴睡時頭部往往要90度向左或向右偏,固定姿勢太久,很容易造成落枕現象,一般較不推薦。尤其是頸椎已有退化性關節炎的患者,固定頸椎擺位太久,關節循環不佳,尤其不宜。但對某些椎間盤突出的年輕患者,在急性發作期為免脊椎週邊的神經在睡眠中承受身體太大壓力,可以暫時採取趴睡姿勢,緩解軟骨壓力,待急性期過後再改為仰睡或側睡。 年輕患者的坐骨神經痛多起因於椎間盤突出。這類患者要改善疼痛症狀,除接受復健治療,改善不良姿勢與腰部牽引治療外,也可在於急性期進行後仰式下背運動,即採趴睡姿勢,讓腹部平貼床面,用雙肘(情況更好時改雙手)撐起上半身,只要未加重疼痛,可每小時內執行5分鐘。這個復健動作適合在急性期中天天進行,有助於椎間軟骨往前方(即椎間)回推,減少對神經的壓迫症狀,使下背部肌肉放鬆,緩解疼痛症狀。 延伸閱讀: ·每晚躺床「秒睡」小心是身體警訊! 美睡眠協會曝「健康睡眠關鍵」 ·失眠、睡不好!專家激推「5種食物」提高睡眠品質 尤其這1水果要睡前吃
-
2024-06-07 醫療.皮膚
成人長痘痘「2大原因」導致!皮膚醫:痘痘肌不需另外擦乳液
夏季是冒痘旺季,皮膚科醫師提醒,成人長痘多是化妝品或口罩造成,若本來就是「痘痘肌」,夏天除了洗臉選用溫和清潔,不需要再另外擦乳液,另外務必注意防曬。俗稱青春痘的「痤瘡」是常見皮膚問題,文獻顯示,超過85%青少年有青春痘問題,其中更有64%會持續到20歲以後,即俗稱的「成人痘」。開業皮膚科醫師周宛儀今天在衛教記者會上說明,痘痘的形成,是因皮脂腺分泌旺盛、毛孔阻塞及痤瘡桿菌生長,導致發炎及紅腫;每年4月開始因天氣悶濕、常流汗,進入冒痘旺季,因痘痘問題求診的民眾約比平時增加3成。不同位置長痘原因不同不同位置長痘原因不同,周宛儀分析,其中額頭是受安全帽、帽子、瀏海、流汗影響,兩頰則是口罩、霜類產品或卸妝油,下巴是含氟牙膏、口罩、安全帽帶、托腮、趴睡、生理痘、多囊性卵巢、刮鬍不當、奶製品、含糖飲料,髮際則與流汗、護髮或髮型產品有關;而成年人最常見的,就是化妝品或口罩造成。正確保養與生活習慣是「戰痘」成功關鍵除了遵照醫囑用藥,正確保養與生活習慣,對於「戰痘」成功也扮演關鍵角色。周宛儀分享痘痘肌夏日保養3大重點,包含溫和清潔,洗臉勿洗到乾澀;單純保濕,少擦乳液,乾燥或擦藥會刺激的地方,再局部擦清爽保濕品;及做好防曬,優先用遮蔽方式防曬,等痘痘穩定,再使用清爽型防曬避免阻塞毛孔。民眾抗痘常誤信偏方、自行買成藥,更或是未找尋專業的醫療團隊進行評估,誤使用不適合的雷射治療,反而造成更大問題。痘痘治療需要3個月以上時間開業皮膚專科醫師林亮辰說,很多民眾覺得看皮膚科吃藥為什麼沒有馬上好,以為「沒有效」,但其實痘痘治療往往需要3個月以上時間,並由醫師評估患者所適合的藥物、療程或雷射,才能有效控制油脂與角質健康。林亮辰指出,除了傳統口服藥物、外用藥膏可以抗痘,近年也有自費治療「藍雷射」可用,可有效滅菌並使皮脂腺萎縮,對不適合使用口服A酸藥物的兒童、備孕婦女或孕婦為另一項選擇。延伸閱讀:.聽信偏方反導致皮膚爆痘!中醫師教妳正確抗痘7大點.「6飲食習慣」都在殘害皮膚!營養師曝:愛吃白飯、白麵讓肌膚鬆弛又蠟黃.痘痘長的位置可以反映身體哪裡出問題?中醫師解惑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5-23 醫療.精神.身心
仰睡、側睡、趴睡,哪種睡姿對健康最佳?想改變睡姿怎麼做?
側睡、仰睡與趴睡,你睡覺的時候偏好哪一種睡姿?睡眠姿勢不僅關乎睡眠品質的好壞,對長期健康也有深遠的影響。事實上,在最壞的情況下,不良的睡姿還可能導致你生病。專家指出,你白天所做的事情通常會觸發睡覺時感受到的疼痛和不適,不同的睡覺姿勢也可能加劇這種情況。不過,每個睡姿都有其優點和缺點,了解它們可以幫助你做出調整,以獲得更好的睡眠和健康結果。側睡有哪些健康風險?側睡是最常見的姿勢,但對某些人來說,是否對健康產生影響,取決於他們是左側睡還是右側睡。專家建議,孕婦和任何患有胃食道逆流症或其他腸道問題的人採用左側睡,這是因為採取左側睡可以讓胃低於食道。此外,也建議患有心臟病的人嘗試右側睡,以減輕心臟壓力。為了避免側睡可能對下背部造成壓力,專家建議使用適合的枕頭使頭部和頸部與脊椎對齊,並在膝蓋之間放置一個枕頭,以支撐臀部並減少下背部的壓力。【延伸閱讀:適合側睡、仰睡及趴睡的枕頭並不相同!如何挑選正確的枕頭?】仰睡有哪些健康風險?與仰臥睡眠相關的最常見問題之一是睡眠呼吸中止症,這是一種喉嚨軟組織,例如舌頭與軟顎肌肉暫時放鬆時氣道塌陷的疾病,導致打鼾和呼吸中斷。這對更廣泛的健康產生影響,並且常常與肥胖密切相關。嘗試減輕這個問題的一種方法是側睡。然而,對於那些患有背部和頸部疼痛的人來說,仰睡往往是最好的選擇,你可以在膝蓋下放置一個枕頭以舒緩背部壓力,藉此保持脊椎的自然曲線。對於那些沒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的人來說,隨著年齡的增長,仰睡可能是一個很好的訓練自己的姿勢,因為仰睡的人比較不容易背痛,而且部分術後患者也需要仰睡。趴睡有哪些健康風險?雖然趴睡可以減少打鼾,因為它比仰睡有助於保持呼吸道更暢通,但這種姿勢更有可能導致頸部和背部疼痛加劇。另外,趴睡時會將脖子轉到一邊可能會對脖子帶來壓力,而趴睡也會使脊椎拱起。甚至隨著趴睡時間越來越長,趴睡的臉部壓力會導致皺紋的產生。專家建議,如果採取趴睡的話可使用較薄的枕頭或完全不使用枕頭,以使頸部保持在更中立的位置,並且在骨盆下方放置一個枕頭以幫助支撐下背部。想改變睡姿可怎麼做?專家也提醒,睡眠期間改變睡姿是很正常,也不表示你的睡眠有問題,有些人比其他人更頻繁改變睡姿。若你想改變你的睡眠姿勢,你可以試著訓練自己。例如你想從仰睡改為側睡,可在第一晚向你喜歡的一側躺五分鐘,然後翻身仰臥。接著,第二天晚上增加到六分鐘,然後是七分鐘,依此類推。慢慢開始並逐漸增加,直到你習慣這個睡姿為止。【資料來源】.Why your sleeping position is shortening your life
-
2024-05-14 醫療.心臟血管
午餐吃飽立刻睡或趴著睡?午睡真的有益健康但要避免4NG行為
你有睡午覺的習慣嗎?研究顯示,午休小憩好處多,包括恢復體能、提高學習能力等,對健康有正面影響。台安醫院心臟內科暨心導管室主任林謂文強調,適度的休息很重要,但午休不要超過1小時,以30分鐘為佳,只需「閉目養神」即可。許多人午餐後會昏昏欲睡,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林舜穀表示,這屬於正常的生理現象,一部分是因為白天消耗體能,導致午餐時段會特別想睡;另一原因是攝取的食物讓血糖升高,人體分泌大量胰島素來平衡,因此產生睡意。不過,林舜穀提醒,午睡不要超過60分鐘,否則會讓大腦進入深層睡眠階段,醒來後易有昏睡感,且影響夜晚的睡眠品質。林舜穀說,尤其午後有重要活動或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的工作,應避免過長的午睡。此外,有嚴重失眠問題的人,過度依賴午睡會打亂夜間的睡眠模式。午睡有5大好處1.修復大腦系統白天小睡可促進大腦的海馬體,讓腦部清出儲存空間,加強工作及學習效率。林舜穀說,若是前一天晚睡、熬夜,午睡片刻能提振精神,對保持記憶功能有正面影響。2.降低心血管疾病睡眠不足容易引發高血壓,林謂文指出,因為身體原本要運作副交感神經,進入心跳變慢、體溫和血壓下降的休息狀態,但如果睡眠不足會刺激交感神經再度反應,因此適度休息很重要,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發生機會。3.眼睛徹底休息午睡是讓眼睛徹底休息的好機會。尤其是一上午緊盯電腦,應闔上眼睛休息,讓睫狀肌得到充分放鬆,同時分泌淚腺滋潤眼球,減少眼睛疲勞及乾眼症發生。4.改善腦供血國際刊物「Heart」雜誌發布一項研究指出,偶爾午休每周1至2次的人,與完全沒有午睡習慣的人相比,中風或心衰竭發生的風險降低48%。5.提升免疫力在睡覺的過程中,可刺激身體裡的淋巴細胞,增強免疫細胞活性。「睡飽、吃好、多運動」是提升免疫力的基礎,透過午睡可以舒緩壓力、提高免疫力。4種午睡NG行為睡錯了也會造成身體傷害,包括胃食道逆流、增加失智風險、視網膜血管缺氧、晚上睡不著等問題,林舜穀提醒,應避免以下4大錯誤的午睡行為。1.吃飽睡吃飽立刻躺著,會讓胃腸的蠕動變慢、減少消化酵素分泌,易增加胃酸逆流的機會;最好餐後散步10幾分鐘再休息片刻。2.睡太久午睡可幫助睡眠不足的人維持記憶功能,但是睡太多反而會增加失智風險。國外研究顯示,午睡的時間愈長,未來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愈高;過度午睡與認知功能的下降可能有雙向影響,應調整老年人的日間睡眠休息習慣。3.趴著睡有人午睡後,會覺得眼冒金星或視線模糊,原來是趴睡姿勢,手肘直接壓著眼球,導致血流量不足有關,嚴重可能造成青光眼、黃斑部病變。建議靠在椅子上午睡,或使用午睡枕支撐頭部重量,避免眼疾上身。4.太晚睡午睡會影響夜間睡眠,不要超過下午4點才睡;已經晚睡了,瞇一下就好,否則2、3小時後就要吃晚餐,會打亂生活作息。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4-14 名人.黃斌洋
別忽視睡眠呼吸中止症 當心可能長出金魚嘴、水牛背及馬長臉
以下幾個狀況,經常在你生活中出現嗎?.夜深人靜,好夢正酣,突然被口水嗆到。.枕邊人抱怨自己睡覺打鼾,吵得他╱她不得安眠。.覺得自己睡眠時數充足,但白天卻精神不佳,莫名嗜睡。以上這些狀況,都可能是「睡眠呼吸中止症」造成,簡單說就是睡眠中突然「暫時停止呼吸」。日積月累,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中風與猝死等風險都會增高。容易罹患睡眠呼吸中止症的高風險族群,在長相有一些類似特徵。筆者將這些特徵結合動物,期待大家會心一笑之餘,也方便記憶。1.鯊魚鼻乍看之下,這類人鼻子高挺,鼻線如同線條銳利的鯊魚。但他們其實不是鼻子挺,而是上顎骨往後縮及上顎弓狹窄。上顎骨往後縮,呼吸道就可能受壓縮。而上顎弓狹窄,無形也影響了鼻腔氣道通暢性,只好張口呼吸。2.浣熊臉這種人臉圓圓,脖子短短,看起來像可愛的浣熊或卡通人物哆啦A夢,很有親和力。但這樣臉型的人雙頰脂肪較多,可能導致擠壓造成呼吸道狹窄。根據統計,如果BM超過30,男性頸圍大於43公分,女性頸圍大於38公分,臉型可愛歸可愛,但小心屬於睡眠呼吸中止的高風險族群。3.鵜鶘下巴這類人就像送子鳥一樣,有個如布袋般厚垂的下巴。有這種下巴,表示他們可能口底肌肉比較無力。一般情況下,他們的舌頭會習慣塌在口腔底部。醫學上有更精確的測量方式,能判斷嚴重程度。在我們的喉結上方有個凹窩,叫做環狀軟骨。摸到環狀軟骨後,將它跟下巴連成一條直線,如果這條線與脖子轉角最凹陷點的距離小於1.5公分,表示下顎間隙過小,這種情況就容易有睡眠呼吸中止症。這類人年紀大了之後,也要小心吞嚥困難的問題。4.金魚嘴張口呼吸的原因,有可能是控制嘴唇收縮的口輪匣肌比較無力,夜間睡覺就容易張口呼吸與打鼾。有些人在孩提時代經常趴睡、擠壓臉頰,導致齒列不正或習慣張口睡覺,並出現嘴唇周邊口輪匣肌鬆弛的問題。再者,兒童發育期過度趴睡,也可能因此側向壓迫到齒顎弓發育,讓臉部骨架變得比較窄小,舌頭偏向無力。5.水牛背有些人連白天的呼吸道也受到壓迫,這在上下顎骨架後縮壓迫氣道的族群中很常見。為了把呼吸道打開,他們會下意識調整姿勢,習慣把下巴前伸與上仰,有點像「引吭高歌」的姿勢。這樣讓頭部習慣往前傾,肩背部看起來會鼓一塊,造成俗稱「水牛肩」與「富貴包」外觀。6.馬長臉臉型長的人若伴隨鼻塞、打呼、磨牙等要多注意。當鼻炎過敏,長期以口呼吸會影響嘴型和牙齒發育。這樣的族群臉型中段較長,下顎有往下與往後方向發育傾向。嚴重時可能造成上顎牙齦外露,上下門牙咬不到的「開咬」現象,以及咀嚼肌衰弱與放鬆時口唇無法閉合,有點像馬露齒的樣子。治療方式:以上特徵各有其中不同成因,治療方式也不相同。若剛好跟上述動物特徵撞臉,又有睡眠品質不良感受,建議到醫院睡眠中心或特定院所的居家睡眠檢測。檢測後有些特定睡眠呼吸中止症族群,口腔科的客製化止鼾器配合口腔肌肉訓練與軟組織激活療程,或許是配戴呼吸器或手術開刀之外的另一種相對保守選項。(摘錄自筆者《醫口咬定你的健康》)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4-13 焦點.健康知識+
如何選出合適睡覺的枕頭?專家最推「7材質排序」曝!試躺舒服不等於睡覺時舒服
如何選出較合適自己的枕頭?選到合適的枕頭,的確是一件很難的事。想要一款適合自己的枕頭,多試試,才是關鍵!因為每個人的睡眠姿勢、習慣都不會相同的!而「躺下舒服的枕頭,不一定是陪你平躺入睡的好枕頭」!你在賣場躺下舒服,不等同於睡覺舒服啊!1.選高度市面上銷售枕頭的高度,多集中在9~12 cm。每個人身材體重不同,需要的枕頭高度,可能應該是不同的了。而枕頭的高度,其實又和人的睡覺姿勢有關。重症醫師黃軒指出,台灣研究,仰臥時,脖子到床中部的空隙、和耳緣到同側肩部的正常距離。研究人員發現:基於身體形態.仰臥對於習慣仰臥的人來說,女性的枕頭在3cm左右,男性的枕頭在4cm左右,這裡的枕頭高度都是指「枕頭被壓後高度」。.側臥對於習慣側臥的人來說,男性枕高約為14.0-14.8 cm,女性為11.5-12.0cm可以理解,枕頭高度,是需要根據不同人的身體尺寸,而量身變化。不是依產品在出產的枕頭高度為主。黃軒說,市面上的枕頭的高度數據,多集中在9-12 cm,主要不超過12cm為主。但也會因為材質而高度改變,例如常見的羽絨枕或普通枕頭,會下陷很明顯,乳膠枕下陷就會比較少。有研究使用聚酯、泡沫、羽絨、橡膠等5種不同材質的枕頭,測試睡眠一周內,醒來時頸椎疼痛的持續時間。結果在此研究發現:羽絨枕,是所有材質中報告不適性和睡眠品質差最高的一款枕頭,這是為什麼我們說羽絨枕「支撐力」是不足的!2.選材質材質是一項最難在短期內就能試出來,且可能會出現主觀選擇偏差的要素。專家們建議,可以專注在「有支撐力、有回彈力、有包覆力」的材質枕頭為主!3.選形狀除了高度、材質的選擇,枕頭形狀,也是得注意的。現在市面上,很多都會用「人體工學」角度出發,設計出很多不同形狀枕頭越來越多了。人體工學設計我們常見的枕頭,分區,如下圖:考慮了不同的睡姿、睡眠習慣,也研究人員也考慮對頸部,做了區分設計,以更貼合頸椎弧度為目標。這些依「人工學設計」枕頭,是依據理想設計在「靜態下」的理想枕頭睡覺區域,但睡眠.是一個「動態過程」,有研究統計發現:在此過程中,我們人類睡覺時,其實每晚會無意識地改變睡眠姿勢約24次。在睡覺無意識下,姿勢的改變過程中,不會也不可能長久時間將自己頭頸部放到枕頭,恰當的指定位置,那麼也就意味著,在現實中,我們的脖子,也有可能將處於一個緊張且不適的狀態。另外,不少分區枕的高度,也是固定的,很難滿足不同族群,對枕頭翻來覆去的各種姿勢的需求。所以「人工學設計」枕頭,是「理想中」設計你的頭頸部,一整個晚上,不會移動、且固定在同一位置上,現實生活中,你有可能選到嗎?挑選枕頭口訣 牢記3口訣軒整理分享挑選枕頭口訣1.先看好材質和支撐力、2.再看高度、3.後看人工學。專家認為推薦順序是:生基枕> 乳膠枕> 珍珠枕> 記憶枕> 軟管枕> 羽絨枕> 化纖枕▲再看看高度枕頭,多種高度選擇的產品。 以下是一些參考:.仰睡為主的小體型,建議優先從6-8cm高度的枕頭選起.仰睡為主的大體型,建議優先從10cm高度的枕頭選起.側睡為主,建議優先從10cm高度的枕頭選起▲人工學設計對於本身有不同高度的分區枕,從人體工學上來說,的確是更優的選擇。可依你不同的睡姿、睡眠習慣,也研究人員也考慮對頸部,盡量做了區分設計,以更貼合頸椎弧度為目標的人工學設計。延伸閱讀:.適合側睡、仰睡及趴睡的枕頭並不相同!如何挑選正確的枕頭?.枕頭太高要人命!醫警告「高度超過x公分」恐致中風 4招教你挑選合適枕頭.枕頭、床墊百百種,怎麼挑可以睡最好?復健科醫師群公開「6大挑選建議」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3-19 養生.生活智慧王
適合側睡、仰睡及趴睡的枕頭並不相同!如何挑選正確的枕頭?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良好的枕頭有助於睡眠品質,不過大多數人的枕頭可能都挑錯了,一個好的枕頭到底該怎麼選擇?專家指出,導致枕頭難挑選的原因之一,在於我們購買枕頭傾向從它外觀著手,而不是什麼樣的枕頭能幫助你。枕頭如何幫助良好的睡眠姿勢?睡眠專家指出,優質睡眠的關鍵之一是實現可持續的中立脊柱位置,而枕頭的作用就是幫助你進入這個姿勢並保持在那裡,錯誤的枕頭則選擇會產生影響。例如有人仰睡但他的枕頭太高的話,隔天早上醒來時可能會感到頭痛,因為他們的頭過於前傾。此外,枕頭應該保持良好的睡姿,而這取決於你入睡的姿勢,因為不同大小和類型的枕頭適合不同的睡眠者。側睡者適合什麼樣的枕頭?如果你習慣側睡,這也是多數人習慣的睡姿,那麼當你躺下時枕頭應填滿肩膀和耳朵之間的間隙,這可以支撐你的頭部並使脊椎保持在重要的中立位置。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將肩膀放在枕頭上。專家解釋,正確的側睡姿勢只應將頭和頸部放在枕頭上,若把肩膀放枕頭上會將你的上半身抬得比下半身高。另外,頭部的平均重量在4至6公斤左右,因此你的枕頭需要足夠密實,以便整夜支撐該重量,這樣你的頭部就不會下垂,從而使頸部緊張。換言之,如果你喜歡側睡,你應該選擇一個既能填充間隙又能保持頭部固定的枕頭,過大或過小的枕頭也會影響頭部的支撐。仰睡者適合什麼樣的枕頭?對於仰睡的人來說,枕頭應該要填滿肩膀和後腦勺之間的空間,這意味著仰睡者的枕頭比側睡者的更低,因為需要填滿的間隙較小。雖然傾向於仰睡的人比側睡的人少,但專家認為這種姿勢有許多優點。仰睡可以讓身體保持對稱,隨著年齡的增長,你可能有進行手術的需求,而大部分手術後需要你仰睡。只要你在膝蓋下放一個枕頭來緩解你的下背部,對於許多疾病來說,這是一個好的睡眠姿勢。趴睡者適合什麼樣的枕頭?專家指出,趴睡者永遠不要把枕頭放在頭下方,因為你已經處於一個糟糕的姿勢。因為當你趴睡時,必須將頭完全轉向左邊或右邊,如果頭下有枕頭,將會使頸部更加伸展到一個尷尬的位置。假如改變不了趴睡的姿勢,專家建議你的枕頭應該是相對平坦的,甚至不要用枕頭,這將有助於保持你的脊椎排列。在這個姿勢下,通常最好在你的胃部或胸部下放置另一個相對平坦的枕頭,以幫助身體自然對齊。如果你的床墊很軟,你可能需要不止一個,它們將有助於緩解下背部的壓力和頸部扭曲的程度。哪種材質的枕頭適合睡眠?枕頭的材質和填充物種類繁多,選擇主要取決於個人品味、預算和需求。以下為最常見的填充物:1.聚酯纖維枕有些人可能會過敏,因此最好使用人造填充物的枕頭,這種填充物主要由合成聚酯製成。它的優點是價格便宜又可機洗,但不是特別耐用,而且隨著使用的時間會結塊。2.羽絨枕羽絨枕一般價格較實惠,但無法不能提供太多的頸部穩定性,也不適合潮濕或潮濕的房間,因為濕度會導致羽絨失去其蓬鬆度和隔熱能力,枕頭會很快變平並變得缺乏支撐力。3.記憶海綿枕記憶海綿具有緩解壓力和舒適的作用,在施加壓力時也會繼續下沉,因此當你入睡時可能會感到舒適,但也可能無法提供整晚頭部所需的支撐力。此外,記憶海綿枕也可能存在氣味和散熱的問題。4.乳膠枕頭天然乳膠枕可提供頭部支撐,但不會像記憶海綿那樣容易受到環境溫度的影響。乳膠枕比較能夠透氣,這樣可以幫助你睡得更涼爽,也就能睡得更深。5.棉診棉枕是另一種常見的枕頭填充物,通常比聚酯纖維更堅固、無味,對過敏者來說也不是什麼問題。然而,它不像其他填充物那麼耐用,而且也可能結塊。【資料來源】.Why your pillow is ruining your sleep – and how to fix it.Is Your Pillow Giving You a Stiff Neck While You Sleep?(本文不開放合作單位轉載)
-
2024-02-29 醫療.腦部.神經
一直手麻怎麼辦?要看哪科?5大原因、自我檢測、舒緩方法一次看
手麻是許多人都會有的老毛病之一,常常認為只是手被壓到的暫時性不適,但其實很有可能是疾病警訊喔!以下為您介紹造成手麻的疾病原因,以及正確舒緩方式,馬上來看看吧~手麻5大原因根據名冠診所資料說明,引起手麻的原因很多,簡單來說,可以分為神經性及血管性的問題。手麻通常是周邊神經(peripheral nerve)受到壓迫或發生病變時,身體發出的警訊。手部神經有尺神經(ulnar nerve)、正中神經(midian nerve)、橈神經(radial nerve)和臂神經叢(brachial plexus),只要神經受到壓迫就可能產生麻木感。從手麻的不同症狀初步判斷可能的病因:.頸椎間盤突出:手麻並有痠痛感,從頸部沿著手臂至特定手指,彷彿有電流通過的感覺,轉頭或仰頭會更明顯。.腕隧道症候群:拇指、食指、中指及無名指一半會麻,按壓局部更明顯。.肘隧道症候群:無名指及一半小指會麻,按壓局部更明顯。.自律神經失調:單側或雙側從肩、上臂、肘到腕有麻感,時好時壞,與頭頸姿勢較無關係。.自律神經失調:雙側全部的手指(末端)麻,有冰冷感,手掌特別是指尖皮膚顏色暗紅或紫,與頭頸姿勢較無關。手麻原因一:頸椎間盤突出出現在頸椎的椎間盤突出,可能出現肩頸痠痛、手臂麻木無力或痛等症狀。如果懷疑有椎間盤突出,應及早諮詢專業醫生的建議,進行詳細的評估和治療,並制定適當的預防策略和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法。手麻原因二:腕隧道症候群腕隧道症候群的特徵是,手指內側的痠麻(大拇指、食指、中指、無名指靠大拇指處)。而它的症狀多發生在晚上,可能睡到一半手被麻醒,起來甩一甩會比較舒服,若遲遲無處理,就可能在手部運動方面出現問題(如用筷子夾東西夾不起來)。.手部的痠麻.痠麻之後可能會有痛感.更嚴重可能手部運動方面就會出問題,如手指無法做精細動作手麻原因三:肘隧道症候群台中慈濟醫院院長簡守信說明,手指外側麻(小拇指、無名指靠小拇指處)則就可能是尺神經壓迫的「肘隧道症候群」。肘隧道症候群不像腕隧道症候群如此常見,其常見於重複用手肘、彎曲伸直者(尺神經拉緊、受力大),長久不適當的受力下,就會造成手部痠麻,如拉小提琴等音樂家的可能性相對較高。手麻原因四:自律神經失調郭育祥醫師曾於郭育祥診所網站指出,手麻患者們前往醫院就醫,經過一連串電神經學檢查,如神經傳導及肌電圖檢查,還有影像檢查等,還是無法確診。直到來到我的門診,才知道手麻是因為「自律神經失衡」所引起。自律神經失衡會造成手腳感覺的異常,如麻痺、感覺遲鈍、觸電痛感、疼痛等,且經常會合併呼吸困難的症狀。主要還是跟情緒、壓力有關。除了藥物治療之外,通常會建議患者們進行腹式呼吸,並試著找出壓力來源,嘗試化解。手麻原因五:末梢循環不良生活習慣太偏向靜態、抽菸、本身罹患周邊動脈疾病的患者,是末稍血液循環不良常見原因。血液無法正常順流至末梢,而造成手腳冰冷、麻感。一分鐘自我檢測臺中慈濟醫院復健科李信賢醫師表示,腕隧道症候群自我檢查方式,運用法倫氏檢查(Phalen test)理學方法,雙手手指朝下與手臂呈90度,兩手背互靠並持續一分鐘,如手指出現麻木或刺痛,就可能是罹患腕隧道症候群。 他表示,通常病人手部感覺會變遲鈍,尤其大拇指、食指、中指與無名指,嚴重時手部肌肉會出現魚際肌萎縮,手握力會變差。此外,王文妤物理治療師曾分享,肘隧道症候群症的自我檢查可透過輕敲肘部內側,看是否有麻痛的症狀發生;或試著完全彎曲或伸直肘部,觀察是否有麻痛感產生,這種動作可能引起肘隧道區域的壓力變化。針對頸椎間盤突出得自我檢查,動晰物理治療所說明,可將您比較不舒服的那一側的手往上抬,並往耳朵靠近。若是您的症狀因此「減緩」了,代表您很有可能有椎間盤突出。手麻舒緩方法如果長期間手腕活動量大,容易罹患腕隧道症候群。而肘隧道症侯群是長期手肘彎曲、例如長時間講電話,中午趴睡,手拿3C產品追劇、長期屈肘使用智慧型手機、晚上撐著手肘側睡、長期間手臂反覆彎曲就會造成手麻症狀。朴子醫院復健科汪珮容治療師介紹手部伸展運動,腕隧道症候群可以學習手腕伸展運動,例如手肘伸直:一手掌輔助把另一手手掌掌面後拉,直到手腕部感受到被牽拉的感覺,每次10-20秒,重覆2~3次。手掌上拉法。(圖/翻攝自朴子醫院。)另外手掌可以作伸握動作:伸直3秒、握拳3秒、重覆數次,讓不同肌腱在腕隧道內達到舒緩的壓力。手麻要看哪一科?神經內科吳禹利醫師曾受訪說明,手麻可以去看神經內科、神經外科,而復健科可以透過一些運動、熱敷措施舒緩不適感,也是好的選擇。若需要開刀,或是手麻發生在關節附近,也可選擇前往骨科就診。資料來源:全民健康基金會、神經內科吳禹利醫師、朴子醫院復健科汪珮容治療師、名冠診所、郭育祥診所、臺中慈濟醫院、動晰物理治療所、王文妤物理治療師 老骨也能回春!讓你身體變「軟Q」的15個生活好習慣 「大便」很臭不是正常的!急診醫師告訴你:搭配「這2種顏色」出現,器官可能正在發炎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1-15 醫療.精神.身心
側睡、仰睡與趴睡哪個對睡眠品質影響大?這些睡姿較易做噩夢
許多人都知道睡眠姿勢對睡眠品質與睡眠期間有很大影響,但或許不知道有些睡眠姿勢會讓人更容易做噩夢。雅虎(Yahoo)新聞網站報導,一項睡眠姿勢與做夢的研究發現,喜歡左側睡的人比右側睡者更容易做噩夢。原因何在?難道仰睡與趴睡就可避免做噩夢嗎?夢境解析專家、暢銷書作者泰瑞莎 · 張(Theresa Cheung)表示,這是有可能的,任何睡姿都會做夢,但某些研究顯示,與左側睡相比,右側睡會有更多宣洩情緒與有助療癒的夢;而左側睡可能與噩夢有關,因為左側睡會給心臟帶來更大壓力。泰瑞莎說,只要有壓力,睡眠品質就會變差,隨之而來的就是噩夢連連。她也指出,雖然左側睡和右側睡者夢境品質不同,但仰睡的人也比趴睡者更容易做噩夢。研究顯示,仰睡容易引發噩夢,而趴睡者的夢更有力量。泰瑞莎認為,仰睡時容易做噩夢,是因為睡眠姿勢會影響呼吸。研究指出,仰睡會讓睡眠呼吸中止(sleep apnea)等呼吸問題噩化;她解釋說,這也會導致做噩夢。有夜間呼吸困難的人更容易從深層睡眠進入淺層睡眠,做的夢也多與焦慮有關。截至目前,尚未有足夠的研究顯示睡眠姿勢會影響夢境,但有可靠的研究指出,呼吸問題會導致睡眠品質不佳;而睡眠品質差,便會讓做噩夢的機率增加。泰瑞莎建議,如果經常做噩夢,不妨嘗試改變睡姿。最好的方法是採取較有利呼吸順暢的右側睡,這樣或許可減少做噩夢,但如果有胃灼熱毛病,右側睡則非最佳選擇。然而,做噩夢並不一定與睡眠姿勢有關,睡眠環境與就寢習慣也很重要。泰瑞莎表示,睡眠最關鍵的因素永遠與舒適度有關,而改善做噩夢的最好方法就是從睡眠衛生(sleep hygiene,指良好的睡眠習慣)做起。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12-29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在醫院實習時的病程紀錄
【編者按】:繼上週義守大學醫學系師生介紹低年級的「醫學人文的教與學」,本週由臨床教師與該校最高年級醫學四、五年級學生繼續介紹這主題。校方在入學前的面試前強調,該校公費醫學系的宗旨目標與優缺限制表明:「如果還沒有考慮清楚的同學,拜託大家,將機會讓給有強烈意願長期下鄉服務的同學們。」希望明確傳達給應試考生們應建立起與自己對話、反思的能力與習慣。當學員進入校園後,透過與義大醫院及其他友校的合作,引導並協助學員參與大量的國內外偏鄉義診與跨文化服務學習,以選修或課外學習的形式,針對特定族群、議題與場域進行體驗與深入探討,足跡遍及全台各偏鄉、離島、原鄉部落,甚至遠赴海外協助義診服務。→想看本文一位四年級學生寫出她看了一部紀錄片,敘述一座位在日本北方的離島「禮文島」,島上有2300位居民,但卻只有一家醫院,兩位父子醫師的感人故事給她對偏鄉醫療的醫病關係加深了認識。→想看本文一位五年級醫學生敘述她照顧癌末病人的無奈與惶恐,而真情流露道出她寫病歷時,「我一字一字打上,但我一點也不知道,該怎麼把這些痛苦放進病程紀錄裡」。希望這新設的醫學校能調教出更多有愛心願意長期下鄉服務的好醫師。大五進醫院第一天,被指派的病人是一位阿婆,癌症、第四期。老師說,自己的病人要天天打病程紀錄。病程紀錄寫得好,即是可以讓沒有參與照護的醫護人員,看完後大致了解病人的狀況。第一天到病房,她坐在輪椅上說,左腿又麻又痛、兩腳水腫,緊緊的不舒服。「哪裡痛呢,可以指出來嗎?哪一種痛呢,刺痛、抽痛?一陣一陣的,還是連續的呢?」我把LQQOPERA(部位(Location)、性質(Quality)、量(Quantity)、發作情形(Onset mode)、誘發因子(Precipitating factor)、惡化因子(Exaggerating factor)、緩解因子(Relieving factor)、伴隨症狀(Accompanying symptoms))逐條問了一次,寫病程紀錄的目的性強得生硬,每開口羞愧感就加深。「先前跌倒受傷、骨科開過刀,」老師對PGY學長說,「止痛換成morphine,levo第幾天了?」學長說第三天,查房的隊伍往下個病榻。「何時會使轉去厝?」阿婆的聲音傳到走廊。聽不懂藥物簡稱,生澀的操作系統查詢藥囑。欄位中morphine(嗎啡)閃著危險的紅字,高警訊藥物提醒:不當使用時,可能對病人造成嚴重傷害。隔天去看阿婆時,阿婆在輪椅上、趴在床沿嘔吐,塑膠袋裡暗綠色澤的液體腥臭。老師皺著眉頭說,「要不吐就會痛、要不痛就會吐,真的很難啊!」改了一天藥,不吐了、但止痛效果有限,又換回嗎啡。再隔一天看護大姐說前一晚吐了七次。參考資料(UpToDate)是這麼說的,「開始使用嗎啡常會發生噁心,但耐受性很快就會發生,持續性噁心並不常見。」但過了四天,早上七點,看護大姐還是說吐了,阿婆吐完又餓又虛弱、餓得不舒服吃了又吐。快速耐受、罕見的持續性噁心在哪?下午聽到「實證醫學」四個字,不由得生起氣。說是自己的病人嗎,也不過每天上午下午加上老師查房時,各去一次十分鐘。三十分鐘能夠對阿婆的了解當然有限,早上到值班室時,總翻看前晚的護理紀錄、交班紀錄和醫囑,勉強拼湊阿婆過去的十二小時,感覺自己是打腫臉充當有資格穿著白袍的人。學長經過背後,說:「好懷念呀,記得當clerk(實習醫學生)的時候才有閒情逸致一則一則細看護理紀錄。」這次沒有生氣、是害怕,害怕自己兩年後已經習慣病痛的樣子。看護大姐逐漸把我當成報告所有症狀的對象,還是只能趴睡、試著躺上床時傷口劇痛、按照我的建議吃布丁(其實是老師在別床建議類似病人的話,我是假威的狐狸),不過吃了三口要休息一次。晚上阿婆突然躁動想要離開輪椅站起、開始抱怨腳酸麻、過半小時就抽痛到面部也痙攣,到注入的嗎啡生效前,痛苦的樣子令人不忍。「還有其他的問題嗎?」佯裝冷靜但其實對這些問題毫無頭緒的我問道,並拿出聽診器,濫竽充數聽著呼吸音心音。「何時會使轉去厝?」阿婆又問。水腫的雙腳,滲出水、長出水泡。姨婆教我水腫時,用力按壓恥骨左右兩側的穴道,要不了多久就能尿出一大堆來。給利尿劑、補白蛋白都做不到,如果我是阿婆的家人,想當然一定會試。我可以偷偷告訴看護大姐沒有證據力的民俗療法嗎?以醫學倫理四原則評估了一下,沒說。但這樣符合行善原則嗎,我不確定,我的原則其實是不要被罵。過了七八天逐漸把阿婆當成親近的老人家。天天打招呼、天天問一樣的問題。不知道她認不認得一天來看三次各十分鐘的我,也許是覺得我很煩。面對各種症狀、非症狀依然束手無策,只能覆述醫囑、護理紀錄、老師學長姐說過的話,重複一樣無傷大雅也無濟於事的衛教。骨轉移。看護大姐幫阿婆擦澡時,發現背上膨出了一個腫塊。週五兩公分、隔週二已經四公分,另外還新浮出了一個腫塊在同側肩上。速度之快,連老師都驚訝。嗎啡的劑量持續往上加。看護大姐說,「入院前幾天還能聊天,現在人已經不清楚了。」 「阿婆,你佗位咧疼?」阿婆趴在病床上堆高的枕頭上,指了指腳。「阿婆!你敢知影你這馬底佗位?」我問。「底厝啊。」阿婆抬頭露出臉,語氣輕盈愉快、嘴角帶笑。那天早上病房還沒開燈,不過色調是明亮的,陽光灑在圍簾上,氣氛安寧得諷刺。一陣鼻酸湧上,前幾天還能順利對答的呀,是腦轉移的關係嗎?阿婆覺得自己在家,是不是比較開心了呢。情況又惡化了,「血氧濃度不穩定,鼻導管以0.3 L 輸入」,我寫在病歷裡。阿婆的家屬都來了,阿婆的兒子、媳婦、孫子、孫女。問及病況的時候看著看護大姐。不看著兒子是故意的,心裡想,平常你又沒在顧、問你你也不知道。但我又有什麼資格這樣質疑呢?三個禮拜後,阿婆還是坐在輪椅上,但和初見時的樣子已經判若兩人。像棵逐漸枯萎的植物,生命流逝的痕跡明顯;身體一點一點蜷縮,與胚胎在子宮發育的進程恰恰顛倒。「因為癌症的進展而情況惡化」,我一字一字打上,但我一點也不知道,該怎麼把這些痛苦放進病程紀錄裡。延伸閱讀:認真體驗、時時反思,醫學人文發展醞釀中《在孤島上拯救生命》觀後感想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09-02 焦點.元氣新聞
帶著愛犬去旅行/長腫瘤被宣告剩2年壽命,主人帶環島留下珍貴回憶
「養寵物是一生承諾!從你把寵物帶回家的那天開始,就要全心全意照顧牠一輩子。」米菇本來是隻在外流浪的1歲母黑狗,在2011年三月初的夜晚被大男孩領養回家,某次男孩帶米菇去短途旅行,在旅途中的第二個月發現米菇長了惡性腫瘤只剩2年壽命,男孩決定把旅行的時間無限延長,從此展開男孩與狗的環島旅程。與米菇的初次相遇 是此生「最棒的禮物」2011年三月初的夜晚,男孩下班於停車場在各自的機車上和同事聊著天,發現一隻前腳跛的非常嚴重的黑狗,不停嘗試著想爬上別人的機車踏板,卻被驅趕下車。隨後她緩慢地朝男孩方向走去,同事們見況後紛紛詢問彼此能否領養,但每個人都有無法領養的理由。男孩心想,家裡正在做貓咪中途,還有63隻貓房客尚未送養,當下並沒有答應領養黑狗。待人潮慢慢散去,只剩下黑狗無助地留在原處,心疼黑狗的男孩決定打電話詢問爸爸能否領養回家。在得知黑狗的情況後,爸爸答應說:「你帶她回來吧。」殊不知爸爸的這句話,改變了男孩至今整整11年的生命,男孩說這是他這一生收過家人給的「最棒的禮物」。將黑狗抱上車帶她回家後,鋪了一些舊棉被,她就自動的趴睡在棉被上安心入睡,好像知道自己終於不用再流浪,而黑狗也被男孩賦予了新的名字「米菇」。長惡性腫瘤剩2年壽命 開啟了環島旅程男孩在經歷和人類結伴環島兩度失敗後,決定改找一條不會抱怨的狗(就算抱怨男孩也聽不懂),展開一人一狗的環島壯舉。起初,原本預計展開為期兩個月的環島旅行,卻在途中發現米菇脖子上長了一顆惡性腫瘤,因生長部位太敏感只切除掉四分之三的瘤,做切片後紙本報告上寫著只剩2年壽命。男孩為了讓米菇最後的生命有美好的回憶,不想讓她只能在家裡跟附近公園活動,決定繼續環島旅行,直到米菇走不動為止。外公因罹攝護腺癌 無法實現旅行的夢想而之所以會有帶著米菇去長途旅行的念頭,是深受男孩外公影響,外公是位嚮往旅行的人,卻在男孩國中三年級時罹患攝護腺癌末期,讓他在短時間內從能自理,到生活需要別人輔助,至最後只能躺在病床上等待死亡;癌症導致奮鬥了大半生的外公,到臨終前都始終無法實現旅行的夢想。男孩不希望米菇因罹患了醫學中判定的絕症,就走回頭路等待死亡,更不想讓她像外公一樣,到最後都奄奄一息在病床上,而周遭來探望的人都是充滿悲傷的情緒,等待的只有死亡這件事。於是,男孩與米菇踏上環島的旅程,因旅費不充裕,他們一邊打工一邊往下走,男孩做過山上採竹筍、酒店少爺、鞋店、燒烤店、民宿管家、民宿打掃、鐵工等等工作。但由於很多工作都無法帶著狗,讓男孩覺得自己有很多時間無法陪伴米菇,對她感到很抱歉。後來經由朋友建議,開始將旅途中所拍下的照片一一做成明信片,開啟了帶著狗在每個城市角落擺攤的生活。男孩說:「兩年的餘生,我所要做的就是持續的帶她走下去。」擺攤中小插曲:面對生命的到來與結束在擺攤的日子裡遇過不少過客,其中一位客人讓男孩印象深刻。當時男孩帶著米菇剛擺設好明信片,被一位看似學生弟弟的客人詢問,「我可以投錢然後摸摸你的狗嗎?我的狗狗昨天過世了。」這短短短一句話,讓男孩當下淚崩。在徵得男孩同意後,學生弟弟蹲下來摸米菇,聊天中得知他剛過世的狗狗陪伴了他15年,是從他一出生來到這世界就出現在人生裡的「家人」,陪伴他從0開始認識這個世界到成為懂事的少年。對於這樣痛苦的離別,男孩於學生弟弟離開前給他祝福:「希望未來你還能遇到可以陪伴人生的狗狗!」身體逐漸老化 男孩細心照護米菇的老年生活「狗」大概在8歲時開始進入老年狀態,男孩與米菇一路相處11年,轉眼間米菇準備邁入12歲,當年和她在路邊相遇的畫面依然清晰可見。男孩慶幸自己這些年來都把時間留給了她,從六年前的旅行到現在,這當中的轉變就是慢慢迎接狗的老化,照顧方式也默默的準備迎接她的老年生活,像是隨時隨地都帶著她必須要的物品,牽繩、胸背帶、運輸袋、睡墊、食物、食器、衣物、毛巾,以及口服跟各種外用藥品、尿布。上下樓梯會跟米菇互相配合,讓她上肩背著或抱她行走,細心地照顧著她的起居,想休息就立刻幫鋪好睡墊,出門遊玩活動的時間也抓到了一個平衡。平時要例行帶米菇到診所回診,因為先天自體免疫的問題,導致會讓皮膚狀況比較敏感,夏天時皮膚狀況變得嚴重,必須一天換藥2-3次的長期照護,如果身邊沒有朋友協助一起換藥,男孩一個人手腳並用去處理,一次都是一小時左右。但儘管照顧到這種程度,還是有人會閒言閒語。起初,男孩會很在意,後來男孩轉念一想,只要照顧好身邊那些在乎我們以及我們所愛的生命就足夠,不要讓那些不相干的人動搖內心。米菇的離去 結束了環島旅程2022年11月17日,男孩照慣例帶米菇去獸醫院看驗血報告,被醫師誇讚報告的肝腎指數有進步。卻在離開獸醫院後沒多久,米菇發出兩聲微弱的聲音,在男孩身上斷氣。男孩當下嘗試CPR也壓不回米菇的心跳,到附近獸醫院後確認她已離世。米菇的離去對男孩是天大的打擊,導致身心狀況依然不太好,心像被挖掉一整塊,在任何時候都會突然不停流淚或爆哭,無法控制。回顧這11年中,和米菇一起度過了許多風風雨雨,各種情況以及喜怒哀樂,7年的流浪生活中遇上各式各樣的人們,有支持、疑惑、質疑的,到最後還是一起在路上走著。11年來男孩與米菇幾乎是24小時的完全相處在一起,才驚地發現自己的人生不知不覺已在任何時候充滿米菇,凡事以她為優先考量。從一開始偶一為之的疼惜,到後來的每一次搬遷、工作,乃至於旅行,米菇早已是男孩人生密不可分、不可捨的一塊。男孩說道:「一開始旅行時,是我想和米菇一起看看這片土地的美好,到後來,則希望未來在我們別離後,我們走過台灣的每一個地方,都能擁有與她的回憶。」至今男孩才明白,當初撿米菇回家,以為是自己改變了她的生命,其實,她的出現也是來改變男孩的人生。男孩感謝家人讓自己從小就能決定很多事,讓自己決定自己的一生,也感恩在旅行的路途中所相遇的每一個人「因為妳而造就了今天的我,感恩米菇引領我與你們相遇。」人的一生的確不知道在何時會結束,或許你見到的人下一刻就消失在這世上,也或許你們就是最後一面。男孩叮囑有養寵物的主人,因為愛,不容有遺憾,要珍惜跟毛孩子彼此相處的時光,因為那些日常都非常珍貴。請在遺憾發生之前,開啟屬於你們的旅程!
-
2023-08-01 醫療.骨科.復健
為什麼會小腿抽筋?可以吃什麼?一次搞懂5種小腿抽筋警訊,12招緩解及預防
許多人都有過小腿抽筋的經驗。據統計,臺灣50歲以上的長者,有一半以上都曾發生過小腿抽筋。很多人可能都有過小腿抽筋的經驗,尤其在半夜睡覺突然間感覺小腿肌肉緊縮、痙攣且疼痛,雖然抽筋只持續幾分鐘但是抽筋過後的肌肉不適和觸痛感,可能持續數小時甚至影響睡眠。但你知道嗎?小腿抽筋可能是疾病引起的,究竟小腿抽筋代表著什麼身體警訊?小腿抽筋可以看哪一科?小腿抽筋如何緩解及預防?本篇一次搞懂。小腿抽筋8種常見原因小腿抽筋是什麼原因?根據台北榮民總醫院家庭醫學部嚴可瀚醫師和吳彬源醫師指出,腿部抽筋是指小腿運動神經單位過度活動,而造成肌肉能量(ATP)消耗,使細胞累積過多鈣離子,導致肌肉無法放鬆而不自主收縮且疼痛,較常發生在小腿後側最外層的腓腸肌以及小腿後側第二層的比目魚肌。據統計,台灣50歲以上的民眾,超過一半的人曾有夜間小腿抽筋的經驗,且發生率隨年齡增長而增加,可能與服用控制高血壓、高血脂的藥物有關。此外,女性發生小腿抽筋的機率為男性的1.5倍,約有五成以上的孕婦在懷孕後期三個月,都曾經發生過小腿抽筋。嚴可瀚醫師和吳彬源醫師表示,小腿抽筋常見原因有以下8種:1.夜間性循常性抽筋為最常發生的抽筋種類,目前確切機轉仍不明。一般認為睡覺時,因小腿長時間放在床上,造成足部不對等地持續做屈曲動作,引起疼痛性抽筋。2.姿勢不正確或腿部肌肉的結構問題,例如:久坐時腿姿不當或扁平足等。3.身體代謝性問題,包括體液流失、電解質不平衡。如:過度流汗,但未適當補充水份和鹽份、利尿劑使用不當、洗腎時過度脫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甲狀腺功能低下等。4.腿部肌肉運動量過大或用力過度,造成腿部肌肉過度疲勞。由於夜間休息時,肌肉沒有放鬆完全,加上乳酸等代謝產物沒有及時排除,也可能引起小腿抽筋。5.血液循環不良。如:環境溫度偏低,使血管收縮,影響血流循環而導致抽筋。6.藥物引起。如:鈣離子阻斷劑和Beta 乙型致效劑等藥物。7.下運動神經元疾病,例如:周邊神經損傷、神經根壓迫、巴金森氏症、恢復期小兒麻痺症等疾病。8.低血鈣、低血鉀、低血鎂,呼吸鹼中毒等造成肌肉強直,經常伴隨感覺異常,且好發於臉部、足部與腕部。運動後,造成腿部肌肉過度疲勞加上乳酸堆積,若沒有適當放鬆緊繃的肌肉,可能引起小腿抽筋。小腿抽筋警訊可能與5種疾病有關根據2017年美國哈佛醫學院、亞利桑那大學共同研究指出,發現夜間腿抽筋與心臟病、糖尿病、憂鬱症、關節炎、呼吸系統問題有高度相關,且抽筋次數越多,得到這5種疾病的機率就越高,若一個月夜間腿抽筋次數超過3次以上就要提高警覺。1.心臟病等相關疾病:當心臟的冠狀動脈出現剝離、堵塞,有可能造成下肢的動脈栓塞。高血壓、靜脈曲張、水腫、心臟衰竭和心絞痛都有可能造成下肢頻繁抽筋。2.糖尿病:由於高血糖會造成周邊神經病變,導致神經不正常放電、收縮,繼而引起小腿抽筋疼痛。服藥控制後,若藥物用量不當,也可能產生低血糖,造成因缺乏營養而產生的肌肉收縮。3.憂鬱症半夜腿抽筋造成睡眠品質不佳,對於憂鬱疾病患者,可能導致病情加重;憂鬱症也可能因自律神經失調,使腿更容易抽筋。4.關節炎由於發生抽筋時,腳會往上縮,可能造成腳踝和膝蓋等關節磨損;然而,關節損壞也可能傷及神經,引起抽筋和疼痛。5.呼吸系統問題研究中也提到,頻繁抽筋的人可能也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的問題。由於呼吸中止,身體的自然反應以抽蓄來打斷睡眠。小腿抽筋緩解6方法小腿抽筋緩解方式依成因而有所不同,一般常見的小腿抽筋可用以下6種方法舒緩:1.電解質不平衡:可經由飲食補充足夠水分及礦物質,讓體內電解質恢復平衡。2.肌肉使用過度:做靜態伸展拉筋運動舒緩頻繁使用的肌肉,多休息或以按摩、熱敷放鬆肌肉。3.血液循環不良:睡前以溫熱水泡腳、小腿按摩,睡覺注意足部保暖。4.藥物影響:使用藥物而導致抽筋,可與醫師討論來調整藥物。5.穴道按壓:發生抽筋時,可按壓位於小腿後側正中、用力伸直小腿或上提足跟時呈現人字紋處的「承山」穴位。6.自律神經失調:若是自律神經失調引起小腿抽筋,日本醫師筒井重行建議可做「嘴巴開合操」來改善。預防小腿抽筋6方法想要預防小腿抽筋,則可採用以下6種方式:1.被子不要蓋太重,以免加重腳掌向下的姿勢。2.喜歡趴睡者,建議將腳伸出床墊外,或用墊子、枕頭放在腳底位置,使腳揚向腳背方向。3.睡前預防性的體操:面向牆壁距離約一米,腳不離地且身體貼向牆壁, 維持十秒鐘,回復站立的姿勢,休息五秒鐘後,再重覆上述動作數次。4.使用藥物:經醫師診斷評估開立,使用肌肉鬆弛劑、quinidine sulfate等。5.穴道按壓:按壓位於小腿外側腓骨頭前下方的「陽陵泉」,為筋會穴,主治筋病。6.熱敷泡腳:熱敷經常抽筋部位,或以約40度溫熱水泡腳。溫熱水泡腳有助於血液循環,可降低半夜抽筋機率,也能幫助睡眠。晚上睡前以溫熱水泡腳有助於血液循環,可降低半夜抽筋機率,也能幫助睡眠。小腿抽筋看哪一科若經上述方式緩解及預防,還是沒有改善小腿抽筋情況,可至家醫科或神經科就醫,找出病因。若為疾病引起的小腿抽筋,應盡速治療。小腿抽筋吃什麼預防或改善小腿抽筋,主要還是依成因而用不同方式處理。若是缺鈣、缺鎂、缺鉀或缺鈉而引起抽筋,可透過日常飲食來補充。.鈣:黑芝麻、小魚乾、乳酪、髮菜、杏仁果、紫菜、黑豆、牡蠣、牛奶、地瓜葉、海帶等。.鉀:雞肉、豬肉、牛奶、空心菜、菠菜、莧菜、木瓜、香瓜、芭樂等。.鎂:腰果、南瓜籽、黑豆、黑巧克力、鯖魚、菠菜、豆腐、糙米、酪梨、香蕉等。 缺鈉情況常見於運動員,因大量運動後造成體液流失,若只補充水分會稀釋體內的鈉含量,造成低血鈉。可適量補充運動飲料或電解質補充液。參考資料Nocturnal leg cramps: Prevalence and associations with demographics, sleep disturbance symptoms, medical conditions, and cardiometabolic risk factors淺談腿部抽筋時常半夜腳抽筋,小心背後大問題晚上腿抽筋延伸閱讀:.不只運動員會斷腳筋!醫:尤其運動時易抽筋的人.避免運動到一半小腿抽筋 醫師教你事前熱身外的小撇步.腳抽筋是在長高?其實身體5反應才是真正主因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7-05 醫聲.醫聲要聞
新生兒常因「這睡姿」猝死 專家籲1歲以下禁用枕頭/來不及長大的孩子3
國內少子化問題嚴重,新生兒高死亡率為重要因素之一,「降低新生兒死亡率研討會」資料顯示,在新生兒死亡第三名原因為意外事故,許多幼兒因趴睡導致猝死。馬偕兒童醫院新生兒科主治醫師張瑞幸表示,趴睡確實提高嬰兒猝死症風險,過去20多年來,兒科醫師積極推廣新生兒仰睡、一歲以下禁用枕頭等「安全睡眠環境」,希望減少悲劇發生。張瑞幸表示,欲防治嬰兒猝死,安全睡眠環境是一大關鍵,應該避免讓寶寶趴睡。許多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趴睡將提高新生兒猝死症發生的風險,原因為趴睡時睡得比較沉,當身體出現不良狀況時,自行醒來機率較低,再者軟墊或枕頭也可能影響呼吸順暢度。在母嬰親善醫院評鑑項目中,其中一項為醫師必須在寶寶出院之前,清楚教導家長安全睡眠環境的觀念,儘管宣導多年,但張瑞幸無奈地說,還是會聽到家長提問「怎樣趴睡比較安全?」、「用有洞洞的枕頭可以趴睡嗎?」、「寶寶一定要趴著睡,才能睡得好。」張瑞幸補充,安全睡眠環境還包括睡眠區域不可有任何鬆軟物件,例如枕頭、玩具、被褥、毯子等。床單要鋪平整,床墊堅實,不可採用容易塌陷的材質,確認沒有任何東西會蓋住或卡住嬰兒的頭部。再者,嬰兒睡覺時,應與家人同室,但不同床,避免讓嬰兒睡在沙發椅或大人床上,也不要讓嬰兒趴睡在大人身上。如要保暖,建議穿睡袋型嬰兒睡衣,或用包巾包裹並露出手臂,不要蓋上棉被或毯子。
-
2023-07-05 醫聲.醫聲要聞
新生兒死亡率近15年新高 薛瑞元:會慎重決定成立專責單位/來不及長大的孩子1
國內少子化嚴重,據內政部統計,今年1至5月新生兒出生數比去年「虎年」同期減少1千多名寶寶,衛福部更統計,去年嬰兒死亡率千分之4.4,卻是創下近14年新高,新生兒死亡率則是千分之2.8,更是近15年最高。醫界日前舉辦降低台灣新生兒死亡率研討會,專家提醒高齡生育、人工生殖都會增加新生兒死亡風險,應建立寶寶死亡資料庫與死因回溯分析,降低新生兒死亡率。台灣新生兒科醫學會、中華民國兒童健康聯盟、長庚醫療財團法人日前舉辦「降低台灣新生兒死亡率研討會」。衛福部長薛瑞元指出,新生兒死亡原因分為3類,第一是遺傳、基因或染色體突變所致,此屬不可避免因素;其次與早產有關,這是可避免及努力方向,目前為增加周產期照顧;第三為趴睡等意外事故,家長常認為新生兒趴睡,有利頭型漂亮,但這是「非常荒謬且沒有太大意義」,建議家長不應讓新生兒趴睡,如果趴睡反而引起猝死意外,非常不值得。新生兒死亡率指每千名活產嬰兒於28天內死亡人數,嬰兒死亡率為每千名活產兒在1歲前死亡人數。台大醫院雲林分院小兒部主任周弘傑說,衛福部統計,我國去年新生兒死亡率為千分之4.4,嬰兒死亡率千分之2.8,均連續3年上升,不僅高於日、韓,與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國家(OECD)相較,也屬後段班。進一步分析不同天數嬰兒死亡率,結果顯示,出生不到一天的死亡占比就達三分之一,死亡率一路上升至千分之1.07,前三名死因依序為源於周產期的呼吸性疾患、與妊娠長短及胎兒生長有關的疾患、先天性畸形或染色體異常。新生兒出生後一天內死亡率高達三分之一,薛瑞元說,這其中包括部分新生兒先天性異常,導致第二孕期約第4至6月的人工流產,或是有許多縣市補助活產胎兒,而引產的孩子可能會哭一聲,接著就死亡了,但為申請補助會先寫活產再寫死亡,可能造成統計偏差,這將會進一步分析研究,把真正死於一天內個案加以區分。增13億預算 強化醫師、醫院照護量能周弘傑表示,國內高齡產婦占比上升、人工生殖輔助受孕提高,也都會造成早產與低出生體重兒提升,進而導致新生兒、嬰兒死亡率高,如台灣35歲以上高齡產婦比率為31.6%,遠高於英國19.3%、瑞典20.6%,因此關懷媽媽為加強重點,須注意早產徵兆、提供社會支持等,同時新生兒、嬰兒死因深入分析,及早釐清真正原因,便於修正照護環細節。薛瑞元說,目前正在爭取擴大「優化兒童醫療照護計畫」, 預計一年爭取20億元預算,較先前預算僅7億元更多,行政院已審查到最後階段,前幾天討論預算來源分配,將強化兒科醫師訓練機制為擴大至全國,希望涵蓋率達35%,同時增加重點醫院、核心醫院的照顧量能,讓早產兒又急又重的問題可就近得到照顧,並增加聯合評估與早期療育的量能。兒童健康聯盟理事長林志嘉說,國內去年僅13萬多名新生兒「真的嚇人」,且死亡率又高於日、韓,這麼嚴重的問題應由誰負責?至今仍找不到主責單位。過去曾向行政院長陳建仁建議成立專責單位,陳建仁也同意交由衛福部評估,但衛福部卻回函「暫不考慮」。林志嘉說,衛福部發函時部長薛瑞元在瑞士,現在應去了解「政府怎麼可以回這種文?」回函應說「慎重決定成立專責單位,但怎麼成立要好好討論」,不能說暫時不需要成立,這是不對的,新生兒死亡率偏高問題,究竟誰要負責?如果整個政府體系沒人要負責,這是說不過去的。隔天薛瑞元說,成立專責單位茲事體大,也不能講了就算,但同仁回文「暫不考慮」,確實講的太死,也不好,接受林志嘉的建議,會慎重決定成立專責單位,但怎麼成立要好好討論,這部分都可以再溝通。(責任編輯:周佩怡)
-
2023-06-06 醫療.精神.身心
趴睡也有助養生!物理治療師指注意2重點 睡得好降慢性病發生率
睡姿影響人體結構、身體健康,其中有許多研究認為「趴睡的睡姿」有助人體健康,甚至有助改善許多疾病。前國泰醫院復健科物理治療師簡文仁提出好處,並教大家如何趴睡對身體更有幫助。 良好趴睡也有助養生!睡得好也助降慢性病發生率。 簡文仁表示,趴睡據許多醫學研究,也認為是個良好的姿勢,日本高齡100多歲的醫師-日野原重明 就相當鼓勵趴睡。 良好、不違反人體結構、身體躺在床上的趴睡睡姿,據研究可有助於呼吸順暢,並減少打呼、睡眠呼吸中止症發生機率。人在正躺睡眠時,懸雍垂和會厭軟骨因受地心引力影響下垂,就有可能影響呼吸、引起打呼或睡眠呼吸中止症,特別是肥胖者等風險族群。趴睡就有助暢通呼吸道。而若趴睡這個姿勢對自己是習慣的、睡得更好的,自然睡醒也有助神清氣爽、睡醒後更有精神,自然也能減少身體慢性發炎,降低慢性疾病發生的可能性。 不過簡文仁也提醒,每個人從出生開始就會有自己習慣的睡姿,除非是睡得太離譜、或以不良的姿勢睡覺,例如躺在沙發、頭下腳上等,否則一般而言正常的睡姿對人體沒有太大的影響,沒有所謂的「標準睡姿」,只要睡得著、睡得好,依照自己的習慣進行即可,不用做太大的改變,以免換個姿勢反而睡得不舒服。 良好趴睡姿勢有助健康,物理治療師指2重點! 簡文仁指出,趴睡這個睡姿若民眾有興趣,可試著用枕頭或棉被將頭部、胸部墊高,以維持人體正常結構姿勢,並讓臉部露出以利順利呼吸。 另外,睡覺時的呼吸方式也和睡眠息息相關,簡文仁建議,可先練習腹式呼吸,吸氣時肚子鼓起,吐氣時肚子收起,如此可將空氣吸到更深層,也讓氣吐得更順暢,並且有助增加肺活量,也有利於交感神經放鬆,更有助睡眠。而這也正是養生觀念中常聽到的「氣沉丹田」。 常常失眠、睡不好原因多,盡早找出原因維護健康! 簡文仁也提醒,若常常發現自己睡不好、睡醒之後時常感覺腰酸背痛、越睡越累,建議檢視自己的睡姿是否不佳,進而導致這些情況發生,可透過調整睡眠姿勢改善。 另外也建議評估,是否有可能為其它因素所引起,例如枕頭太硬、空氣太悶等環境影響,或睡前使用手機等睡前習慣不良、或是容易腰酸背痛等身體結構影響而難以入睡、或是本身有不寧腿等疾病在身影響睡眠、還是睡前思緒不停壓力過大而影響到睡眠,若有需要都可以至身心科、睡眠中心、復健科等進行了解,找出睡眠問題相關原因。 《延伸閱讀》 .趴睡也會對身體帶來影響?物理治療師教4撇步,睡得更健康! .打呼簡單捲舌頭有助改善!醫:3情況早治療,防中風等疾病。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3-05-31 醫療.精神.身心
睡覺突然抖一下,正常嗎?醫提醒4種情況盡早檢查
睡覺時突然抖一下,是幾乎每個人都經歷過的情況,不過這情況有時干擾睡眠,有時在公司或學校出現這情況也讓人有些尷尬,更要注意的是,若有不尋常的抽動恐怕是疾病所致。義大醫院家庭暨社區醫學部預防醫學科主任洪暐傑醫師指出入睡抽動常見原因,並提醒出現異常症狀盡早檢查。 為什麼睡覺會突然抖一下?有哪些族群會更容易出現? 當身體出現下墜感:洪暐傑醫師表示,入睡抽動相當常見,原因主要和「下墜感受」有關,是一種人體在睡眠狀態中出現下墜感時會出現的防衛機制,許多研究認為是出自於人類演化所遺留下來。 大腦曲解下墜:出現下墜感的原因,除了夢境以外,也包括了身體肌肉在睡眠狀態處於極度放鬆時,大腦為避免身體過度放鬆,發送信號至身體各處肌肉,此時就會像突然發車而出現「短暫拋錨」的情況,而此情況所帶來的影響也讓身體曲解為下墜感,因此抽動而醒。 容易誘發下墜感的原因:也有不少睡眠相關研究認為,容易出現下墜感的原因,大多和姿勢、位置、睡眠品質等有關。睡眠姿勢若趨向於捲曲狀會有較高的機率出現抽動,例如趴睡。而睡覺位置若不平穩,例如趴在書上,也會有較高的機率出現不平衡,引起下墜感。至於睡眠品質則如受到環境、咖啡因、劇烈活動、心理壓力,使得睡眠品質不佳或處於淺眠、易醒的狀態。 睡覺抖一下也可能是生病?醫指4情況提醒留意健康! 即便入睡抽動人人都可能發生、相當常見,不過洪暐傑醫師也提醒,除了有可能是疾病所引起之外,也需檢視睡眠狀態是否不佳。 入睡抽動可能影響身體健康的背後原因,也有可能和營養流失或缺乏等影響有關,例如鉀、鎂、鐵、鈣缺乏就會較容易抽動。而睡覺時常會覺得不舒服、覺得癢的不寧腿也有可能。而連續抽動很有可能是癲癇正在發生。 若睡眠時常被中斷也難讓睡眠狀態進入深層睡眠,深層睡眠是大腦修復的重要時刻,若時常被中斷也意味著大腦容易欠缺修復,久了也容易使得身體出現慢性發炎、容易生病。 睡覺突然抖一下,正常嗎?醫提醒4種情況盡早檢查。 洪暐傑醫師表示,入睡抽動通常都是一次性的,不會一直發生。因此若是已覺得入睡抽動干擾倒睡眠,或是抽動在短時間內、一次睡覺中出現不只一次,或是在短期內、一周出現好幾次,又或者出現時是連續抽動數次,這些都需要特別留意盡早檢查。 出現入睡抽動雖不必緊張,不過也得留意「正常的入睡抽動」為何,出現不尋常的抽動時還是得有所警覺,盡早檢查為佳,以免正出現不尋常抽動卻誤認是正常的,反倒忽略了身體正發出的警訊。 《延伸閱讀》 .夢到掉牙、墜落、被追,10大常見夢境代表什麼?心理師1招解夢! .趴睡也會對身體帶來影響?物理治療師教4撇步,睡得更健康!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3-05-30 醫療.骨科.復健
快步走比散步更能舒緩腰痛 專家告訴你下背痛如何改善及照護
【本文重點】腰痛是全球殘疾的主要原因,目前全球有6.19億人患有腰痛,而到2050年預計將增至8.43億例。就坐姿而言,坐在稍微前傾的位置是最糟糕的,而應坐在能夠保持腰部正常曲度並減少椎間盤過度負荷的椅子上,每20或30分鐘需起來走動90秒。定期進行核心練習,例如運動腹肌和背肌,可緩解腰痛。快步走是最適合治療腰痛的運動之一,可以讓脊柱以非常自然的方式移動,而側躺睡可減少脊椎扭轉,使用枕頭讓頭部和背部呈現適當角度可支撐頸部減輕下背痛。--by ChatGPT你有腰痛的困繞嗎?事實上腰痛是導致殘疾的主要原因,一項由華盛頓大學醫學院和雪梨大學進行,刊登在《柳葉刀風濕病學》(Lancet Rheumatology)期刊的研究顯示,截至2020年全球有6.19億人患有腰痛,而到2050年患病人數將可能增至8.43億例。該如何減緩下背部疼痛?以下為常見問題的解答。久坐對下背部危害大英國脊椎專家Caspar Aylott表示,就給脊椎施加負荷而言,最糟糕的做法是坐在稍微前傾的位置。他指出像這樣坐幾個小時對背部來說是最糟糕的,它會使通過你脊椎的力量加倍。Aylott建議,確保你有一張能夠保持腰椎正常曲度的椅子。一把好的椅子會在腰部後方有一個腰墊,以幫助保持我們腰部的自然曲線,減少椎間盤的過度負荷。接下來是每20或30分鐘,起來走動90秒,做一些伸展運動。這樣的小細節非常重要。運動能緩解腰痛嗎?Aylott指出,證據支持進行簡單的核心練習,即運動你的腹肌和背肌。關鍵是要定期做這些小運動,例如早晚各10分鐘,如此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他表示,瑜伽和皮拉提斯也有充足的證據顯示有助於緩解症狀。他推薦的運動包括仰躺並稍微提起頭和身體,以感受腹肌收縮。另外,平板運動對腹部強化也非常有益。快步走可以維護腰部健康?骨科醫學專家Dan Kay表示,快步走是最適合治療腰痛的運動之一,因為它可以讓脊柱以非常自然的方式移動,像是向側面彎曲、旋轉等。當你快走時間越長,坐著的時間越少,你的腰痛就會越好。關鍵是你走的速度需要足夠使你的手臂擺動,這樣可以促進上半身的旋轉。如果你緩慢行走,脊椎就不會得到同樣的運動。腰痛的最佳睡姿為何?Kay指出,趴睡可能是引起背痛最糟的睡姿。相反,他建議嘗試側躺睡,夾著枕頭放在大腿或膝蓋之間,這樣你就不太可能交叉雙腿,造成脊椎扭轉。同時,支撐頸部對減輕下背痛同樣重要,所以使用枕頭讓背部和頭部呈現適當角度,以確保你的肩膀和脊椎保持中立。」若是選擇仰躺的話,Kay則建議可以把枕頭放在膝蓋下方,以減少下背部的緊張感,並防止背部出現彎曲。【資料來源】.In 2050, over 800 million people globally estimated to be living with back pain.10 ways to relieve back pain at home
-
2023-05-07 醫療.整形美容
滿足各年齡層媽媽變美的願望 一表看懂母親節送醫美最佳選項
【本文重點】新光醫院皮膚科醫師唐豪悅表示,適度的醫學美容治療可以增加自信心;例如,20至30歲的女性傾向於關注皮膚護理,而30至40歲的女性則關心如何處理肝斑和其他色素問題。唐豪悅鼓勵人們與他們的醫師溝通他們的目標以獲得最佳效果。此外,一些人正在尋求傳統中醫療法進行小顏術手術。雖然這種手術以前用於幫助人們恢復癱瘓後的運動控制,但現在這種手術可以重新塑造一些骨骼,以獲得更對稱的外觀。--by ChatGPT適度的醫學美容可以增加自信,新光醫院皮膚科醫學美容中心主任唐豪悅表示,不同年齡層會有不同醫美需求,20至30歲女性多以皮膚管理,包括清潔毛孔、粉刺、出油或痘疤為主,較常選擇水飛梭等保養清潔課程;而年輕女性也追求「瘦小臉」,或墊下巴、鼻子讓臉型比例更完美,但又不敢做手術,因此在下巴、鼻子施打玻尿酸,也能達到立體效果。台灣女性黃褐斑盛行率高,30至40歲在意膚色管理。根據臨床統計,台灣35至45歲女性出現黃褐斑(肝斑)盛行率偏高,形成原因包括遺傳、疾病影響、紫外線刺激、濫用化妝品、睡眠不足、飲食不規律、荷爾蒙變化等,尤其女性懷孕時、更年期前後,臉上的黃褐斑顏色還會加深、面積增加。唐豪悅表示,30至40歲女性會特別注重膚色管理、雷射除斑,抬頭紋、皺眉紋、眼周細紋等會施打肉毒做處理,而黑眼圈、淚溝等問題,亦可於眼下部位施打玻尿酸。近年醫美可近性增加,價格也愈加親民,唐豪悅指出,首度嘗試醫美的民眾,初次預算約落在5000至10000元間,不太敢嘗試太侵入性項目,大多選擇單點改善為主,後續才會嘗試5000元左右的肉毒,甚至12萬元的鳳凰電波等。40至50歲女性,部分會出現法令紋、木偶紋,或有些微下垂、鬆弛等狀況,也會選擇微整形填充,或打鳳凰電波進行調整。與醫師充分溝通,最忌一窩蜂趕流行、買醫美團購券。即使高齡女性依舊愛美,70多歲的林小姐,長期住在美國,因為仍在職場工作,希望保持年輕外貌,才是對客戶、自己的尊重,每年會定期返台打電音波保養,透過拉提、緊緻,改善鬆弛肌膚,讓自己維持最佳狀態。唐豪悅表示,每個人老化程度不一,而非侵入性項目仍有其局限性,像眼袋、眼皮下垂或皮鬆,目前還是得透過外科手術改善。母親節將至,醫美也成為母親節禮物熱門選項,唐豪悅表示,包括皮秒、肉毒等項目,價格約數千元不等,作為母親節禮物也不會太傷荷包,還能讓媽媽變漂亮。不過醫美並不是打一次一勞永逸,而是需要定期保養,才能維持美麗狀態,呼籲民眾做醫美要有合理期望值,應與專業醫師充分溝通、了解可能副作用,不要一窩蜂趕流行,或買不適合自己的醫美團購券,才能減少爭議發生。透過手技調整,改善雙頰、下巴線條。除了西醫醫美,以中醫經絡理論出發的傳統整復,也能「靠手回春」。專長施行「整復小顏術」的傳統整復推拿師郭唐佑表示,人頭部結構由23個骨塊組成,當年紀增長至21歲,顱骨縫隙會不斷增大,左右臉會不對稱,若平時趴睡、手托下顎或外力撞擊,骨間縫隙還會加大。另外,嬰兒若沒注意翻身造成扁頭,顴骨看起來也會很大,小顏術是以徒手撥筋、調整結構,將臉部骨塊壓合、緊密,移位矯正達到小顏效果。談起小顏術起源,郭唐佑表示,因顏面神經麻痺、眼歪嘴斜患者肌肉麻木、氣血循環不佳,「精氣淤滯」導致面癱,透過手技按壓風池穴、攢竹穴、四白穴、迎香穴、頰車穴、顴顟穴等,加速患者血液循環,放鬆臉部線條,避免肌肉過於緊繃。後續發現該術式有小顏效果,因而進階應用於醫美層面,讓雙頰、下巴線條更加明顯,也能將骨骼調正。放鬆額頭、眉部肌肉,同步改善法令紋。一位70多歲女性,因耳朵內長帶狀疱疹,導致右半臉面癱,笑起來右嘴角無法上揚,右眼也無法完全閉合,導致睡覺時仍無法避光,經過小顏術調整,症狀大幅改善。郭唐佑指出,部分40至50歲女性自覺臉部鬆垂,透過小顏術可放鬆額頭、眉部肌肉,搭配精油按摩、拉提,同步改善法令紋、放大雙眼。而許多上班族女性感覺頭部腫脹、思緒不清、偏頭痛,皆可透過手技消除疲勞、頭部脹麻的不適。基於安全性,不建議臉部結構曾受傷者、正在戴牙套者施作;若臉部有假體包括墊下巴、鼻子者應提前告知;若有施打肉毒者建議一周後施作,打玻尿酸建議一個月後。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3-03 焦點.杏林.診間
醫美醫師臉朝地犁田摔車「破相」! 第一時間縫合神復原
我專精於美容醫學領域,去年發生嚴重外傷事故,騎公路車摔車後臉部直接朝地「犁田」,造成顏面撕裂傷,且頸部骨折,幸好第一時間找專業醫師縫合傷口,加上醫美雷射協助,現在已完全看不出疤痕,更重要的是頸椎沒有傷及要害,才免去癱瘓危機。備戰鐵人三項 童竄出釀車禍多年來我都會參加鐵人三項比賽,時常在周末練車,去年9月9日周五下午,剛好是中秋連假首日,天氣不錯,我帶著即將參加鐵人三項青少年組比賽的二女兒,一起到北市大佳河濱公園自主練習,因為我車速較快,與女兒分開練習,我們會在賽道上見面。當時我騎公路車,到大直橋路段時視野很好,平均速度在25至30公里,但一個6歲左右小朋友騎車突然逆向在我面前,距離非常近,因公路車重心高,我緊急煞車後,整個人往前翻滾,臉正面朝地撞擊,安全帽裂開、風鏡碎裂插進我的臉,清楚意識到我正在滴血。雖然感覺暈暈的,但當時意識清醒,除了臉部受傷外,最怕頸椎骨折,嚴重可能造成四肢癱瘓,當下我的手腳可以動,救護人員專業地為我戴上頸圈固定頸椎,我告知救護人員我在長庚醫院服務,救護車迅速地將我送到長庚急診。第一時間縫合 決定疤痕走向因為我是皮膚專科醫師、副教授,非常清楚顏面撕裂傷第一時間縫合很重要,會決定日後疤痕的走向,即使處理不好,後續也得做疤痕調整,因此緊急請資深學長回來幫忙,當天下午四點出意外,花四小時、用八條線才完成縫合。經過磁振造影、電腦斷層檢查,確認頸椎有骨折,沒有壓迫神經,顏面骨也沒斷,不過怕神經撕裂傷或有慢性出血,為了讓骨頭癒合度較好,三個月觀察期我須戴著頸圈,睡覺必須維持正躺,無法趴睡、側睡,我幾乎沒睡好。摔車造成嘴唇、臉頰等多處平均1至3公分的傷口,任何人看到都會嚇到,我身為美容醫學醫師,內心更是受到衝擊,幸好疫情期間看診時戴口罩,把傷都給遮住,有老病人關心我戴頸圈,我低調地說是扭到脖子,也不敢告訴母親,等到完全復原後才說。撕裂傷在一周後拆線,後續3至6個月傷口照護期非常重要,我擦了抗疤痕、退瘀青藥膏,並將傷口貼合,勤擦防曬,再透過飛梭雷射、染料雷射來退疤痕、撫平凹凸不平的疤痕,讓疤痕幾乎沒有增生、相當穩定,至今已看不出曾有嚴重撕裂傷。按功能用場地 避免橫生意外每逢連假或暑假期間,急診總會收到許多騎腳踏車摔傷個案,前陣子我有一個女病人,騎uBike時為了閃一隻狗,自摔骨折,因為疤痕嚴重,希望透過雷射修補;另一個女病人,下雨天為了閃闖紅燈路人,摔車整個人飛出去撞樹,大腿嚴重骨折,後續求診處理疤痕問題。休養半年後,我重新回到大佳河濱公園事發地練車,旁邊的觀山自行車道也啟用,告示牌上載明提供「自行車」使用,有許多高手在練車,我在這練車、克服摔車心魔,但近日發現車道上再度出現老人、小孩及寵物,若碰上速度飛快的自行車,事故發生率恐提高。台北市公園規畫做的很好,民眾若想散步,小朋友要玩滑板車、腳踏車,可到河濱公園自行車道;若要遛狗的民眾,則可到迎風狗公園,還能解開繩子讓毛小孩盡情奔跑;公有地雖然都是開放,仍建議民眾依照功能來使用,尤其像是自行車等有速度的撞擊,都可能造成傷害。醫學辭典:●皮膚撕裂傷:發生跌倒、車禍撞擊,或遭到尖銳物品刺傷、玻璃割傷、刀片劃傷等,使皮膚表面出現不連續、不整齊傷口,即為撕裂傷,若裂傷超過真皮層、深度太深或血流不止、不規則傷口等,或其他部位裂傷超過1公分,應盡快進行傷口縫合。若傷口完成縫合,後續仍出現頭痛、意識變差、惡心嘔吐、呼吸急促等,應進一步做電腦斷層、核磁共振檢查。●頸椎骨折:頸椎由七節骨頭所組成,頸椎內有脊髓、神經,是負責傳遞大腦指定的重要管道,頸椎受傷主要原因包括交通事故、運動傷害、用力扭轉脖子、受到外力撞擊及高處落下等,症狀包括頸部疼痛、四肢痠麻無力、大小便失禁,嚴重時可能呼吸困難、休克甚至致命。頸椎受傷者,第一時間應戴頸圈固定,盡快就醫確認傷勢。黃耀立小檔案現職:●林口長庚醫院皮膚部副部長●長庚紀念醫院皮膚部、皮膚外科副教授級主治醫師年齡:50歲學歷: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經歷:●台北長庚美容醫學中心中主任●長庚診所美容醫學科主任●長庚皮膚科主治醫師●中華民國雷射光電、美容外科學會會員●國際植髮外科學會會員(ISHRS)●台灣皮膚科、美國皮膚科醫學會(AAD)會員專長:●微創眼整形手術、眼袋手術、減脂手術、面部補脂手術●玻尿酸注射填充、PRP注射治療、電波拉皮、皮膚雷射光電美容治療●一般皮膚病症、落髮與雄性禿治療、植髮手術治療
-
2023-02-16 醫療.骨科.復健
講手機、搬重物…小指無名指麻又痛!「手機肘」嚴重恐致肌肉萎縮,日常預防4招
小美是一位房屋仲介,這天她來到我的診間:「李醫師,我右手小指跟無名指三不五時都會麻,很不舒服,特別是晚上還會麻醒!請你幫我看看吧!」「有沒有注意到做什麼動作會麻起來呢?例如轉脖子?或是做家事的時候呢?」小美:「我想想…有哦!最近接某一位客戶的電話,比較龜毛的那種,都講很久的手機,講完後都會麻起來耶!」我幫小美詳細做了神經及理學檢查,頸椎神經並沒有明顯的壓迫症狀,倒是發現手肘內側凹陷處敲擊會引發手麻,我也操作軟組織超音波,讓她看到了自己手肘處腫脹的尺神經。「妳的問題是手肘處尺神經受到壓迫,也叫做肘隧道症候群,另外有個一般民眾熟悉的名稱叫做『手機肘』, 還好妳並沒有手無力和肌肉萎縮的情況,應該積極復健就可以改善。我們來討論一下治療的方案吧!」除了講手機,「手機肘」也常見於職場中長時間彎曲手肘講手機的朋友,偶爾會有小指、無名指麻痛的情形,往往是因為尺神經受到壓迫所導致,因為手肘長時間彎曲,會把手臂的尺神經過度拉伸,時間一長,容易造成尺神經壓迫與循環變差,進而導致小指、無名指、手掌前臂麻痛,也叫做肘隧道症候群,這種病好發於長時間手持講手機者,所以又叫做手機肘。尺神經壓迫久了還會導致手指肌肉萎縮、無力呢!雖然藍芽耳機風行,直接用手持講手機的人變少了,但工作中需要搬抬重物(物流業、零售業)、常使用手腕(如水電、裝潢業),甚至趴著睡午覺壓久了,也都可能增加尺神經壓迫的風險,甚至晚上睡覺時壓迫久了還會麻醒呢!什麼是手機肘?導致原因為何?手機肘(尺神經症候群)是指尺神經在通過手肘處被壓迫,這會引起疼痛,刺痛,麻木或痠痛。臨床上常可見無名指一半與小指、前臂的範圍感覺麻木及刺痛,手指的笨拙感(如圖一粉紅色區域),以及人們常常發現半夜睡覺時、手肘過度彎曲、重複彎曲或工作後有更糟的刺痛感。然而,如果上述症狀合併手指無力變形(爪狀手)、小鱼際肌肉萎縮(如圖二),將是更大的警訊!雖然尺神經症候群的原因很多,但通常是由於生活、運動或是工作上過度使用、彎曲或壓迫手肘,使尺神經受到過大的壓力與拉伸,進而導致神經腫脹和發炎,甚至阻礙血液流動。一般來說,尺神經壓迫的位置最多是在手肘內側的肘隧道,此外在三頭肌、肱骨内上髁或尺側屈腕肌也有可能是壓迫點。小指跟無名指麻一定是手機肘嗎?有其他可能性嗎?另一個常造成小指跟無名指麻的原因是「頸椎神經壓迫」,如果常有肩頸、脖子痠痛,甚至轉動脖子、長時間低頭滑手機時會有觸電感麻痛到手部就會懷疑是頸椎的問題,有時候頸椎問題跟手機肘還會一起出現,造成雙重壓迫,讓手麻更加嚴重!一般如果要進一步鑑別診斷可以安排頸部X光與神經傳導及肌電圖檢查。預防手機肘4招1.減少長時間的手肘彎曲,講手機每五分鐘可以換手一次,常講手機的朋友可以改用藍芽耳機。2.減少手肘的壓迫,趴睡時使用午睡枕,文書工作減少把手肘靠在桌上。3.多休息或使用護肘,將手肘活動度稍加管控,減少因反覆彎曲造成的尺神經壓迫。4.尺神經滑動運動(圖三)五步驟,改善尺神經的壓迫:首先將手向側面平伸(1),接著屈曲手肘(2)後,把手腕旋前,手指尖比向耳朵位置(3),接下來手腕背曲下,將手腕旋後,再將手腕背屈(4),手肘伸直(5),如圖所示每個動作停5秒,重複5次。肘隧道症候群麻痛難耐 得靠多元治療+復健初期保守治療包含上述肘部活動習慣的改善、伸展、適當休息,會痛醒的病人在睡覺時使用手肘副木固定(圖四),以減少疼痛發生,另外在藥物使用上,可使用口服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s)與維生素B群,若無效則可再考慮使用超音波導引局部類固醇注射止痛,新式治療如高濃度葡萄糖水、血小板濃縮液注射做神經解套術,或體外震波也都有不錯的療效。如果以上保守治療皆無效,尤其肌肉持續無力萎縮,經肌電圖檢查確認有明顯的進行性神經損傷,則可進一步考慮開刀接受肘隧道放鬆術(cubital tunnel release),術後搭配復健才能有良好的恢復。(本文為台灣復健醫學會官網原創文章,轉載自台灣復健醫學會,原文出處)
-
2023-02-03 焦點.菸酒毒傷身
喝酒易醉、臉紅竟是這體質?別練易罹癌!各種酒這樣喝更健康
台灣人喝酒普遍更容易臉紅、喝醉,這種體質主要和基因、遺傳有關,也就是所謂的「酒精不耐症」,許多人認為多喝就可以練起來,但事實上恐怕越喝越傷身,甚至更容易引起各種癌症。嫚嫚營養師建議,酒精能避免則避免,真要喝也應養成更良好的飲酒習慣,以確保健康。易喝醉、臉紅有酒精不耐症?台灣人普遍不適合喝酒?嫚嫚營養師表示,台灣民眾普遍不適合喝酒,主要原因在於「乙醛去氫酶」多有基因缺陷或不足。酒精化學名為乙醇,需靠乙醇去氫酶轉換成乙醛,再經過乙醛去氫酶代謝成無毒性的乙酸排出體外;若乙醛去氫酶缺乏或缺陷,會使得無法有效的正常代謝乙醛排出體外,即酒精不耐症。除了台灣,日本、韓國的民眾也大多屬於酒精不耐族症族群,約佔47%左右。影響除了普遍不適合喝酒、身體對酒精的反應也較大,包括容易臉紅、喝醉、宿醉、心悸、頭痛、噁心等,這些其實都是乙醛對身體帶來的影響,酒精不耐症族群更明顯。 酒量不好,多喝就好?營養師:別練,容易罹癌!不少人會認為「喝酒易茫、酒量不好,多喝就可以練起來。」,對此嫚嫚營養師認為是個錯誤的觀念。酒喝多確實會讓身體逐漸習慣乙醛影響的耐受度、暫時活化乙醛去氫酶,但體內的乙醛去氫酶依舊是個瑕疵品,並不會有所改善或提升。 換句話說,酒喝慣了或許會較不容易醉,但身體依舊難以代謝乙醛,身體長期受壓榨、超時超量工作,日久身體恐不堪負荷,甚至容易因認為自己酒量變好,更加重負擔,增加酒精性脂肪肝、肝硬化、肝癌等風險。 易喝醉、臉紅喝酒更易致癌?乙醛對酒精不耐症影響更大!嫚嫚營養師表示,乙醛本就是一種毒性相當強的化學物質,被WHO世界衛生組織認定為一級致癌物,對於無法正常代謝乙醛的酒精不耐症族群的影響自然更大、更容易罹癌。除了肝癌以外,其他也包括上呼吸道癌,以及口腔癌、食道癌、胃癌等消化道癌。另外三高、失智症的風險也會上升,女性也會增加乳癌風險。 不當飲酒潛藏的「立即性生命危險」?另外,不論是否有酒精不耐症,不當飲酒也會對生命有立即性的生命危害,酒精過量時容易讓身體進入「全面癱瘓」的狀態,若此時嘔吐身旁又沒人,平躺者恐有被自己嗆死的可能,日前新聞也曾有民眾喝醉趴睡被嘔吐物溺死的消息,需特別注意。嫚嫚營養師也建議,飲酒後若感到疲倦需休息,盡量將身體墊高為佳。 喝酒傷身、不喝傷心?各種酒這樣喝更健康!對有飲酒習慣的人來說,喝酒傷身、不喝傷心,為取得平衡,嫚嫚營養師建議,男性一日酒精攝取量避免超過20克,女性避免超過10克。若約略換算成各類常見酒精飲料,酒精濃度5%左右的啤酒男性一日最多約2罐、女性約1罐。紅酒、白葡萄酒等12%的酒類,男性約220c.c.、女性約110c.c.。清酒、紹興酒等16%的酒類,男性約160c.c.、女性約80c.c.。而酒精濃度高、約40%左右的威士忌、伏特加等,男性約60c.c.、女性約30c.c.。當然這是建議避免上限,能少則少自然更好。而若覺得這般太少,也可加進冰塊,讓整體看起來較多,也較能減少酒精攝取量。 《延伸閱讀》 .酗酒、酒駕、戒酒改不掉?「酒精使用障礙」自我檢測,應以疾病治療! .長期喝酒、飲食過油害胰臟炎?急性胰臟炎劇痛又易復發,醫師提醒防範關鍵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
2023-01-12 醫療.消化系統
愛吃甜食的螞蟻族看過來!胃食道逆流火燒心好難受!胃藥成分看不懂怎麼挑?專家教你選
「工作壓力大,手邊的紓壓零食一口接一口」、「看到色彩繽紛的蛋糕就忍不住吃兩口」、「甜滋滋的馬卡龍配一杯濃醇咖啡好療癒」,你也是螞蟻族嗎?許多人面對壓力時,會選擇狂喝咖啡、吃甜食來紓解壓力,造成國人胃食道逆流比率逐年攀升。多數病患突發胃食道逆流時,相較於去醫療院所求診花費更多時間與心力,許多人轉而向藥局求助,購買成藥或指示用藥,緩解燃眉之急。嘉義市秉榮藥局藥師林軒培建議,此時挑選合適成分的胃藥非常重要。健保署108年統計,近3年主診斷為胃食道逆流疾病就醫的患者,從61.6萬成長到76.6萬人次。引發胃食道逆流的原因很多,包括胃排空功能變差、賁門鬆弛、食道蠕動功能不佳等。常見的螞蟻族更是胃食道逆流突發主要族群!我們吃東西時食物經過食道進入胃,下食道括約肌(賁門)就有個正常的鬆弛動作讓食物能夠進入胃部。而螞蟻族時常過度喝咖啡提神,更喜歡搭配各種甜食吃個甜蜜下午茶,就可能因刺激性的咖啡或過甜的食物,增加這種賁門生理性鬆弛的發生頻率或時間,讓賁門開關紊亂,使胃液容易逆流到食道,進而造成胃食道逆流的症狀不斷發生。林軒培藥師指出,胃食道逆流典型症狀除了火燒心,非典型症狀包括吞嚥困難、有異物感,白天不會咳嗽,但晚上咳得厲害,隔日起床喉嚨充滿痰等,這些症狀與感冒類似,但卻可能是胃食道逆流,若症狀遲未改善,民眾不要以為是普通感冒而輕忽。林軒培藥師表示,目前用來改善胃食道逆流的成藥、指示用藥、處方藥種類眾多,其中以氫離子幫浦抑制劑(PPI)為治療效果最好的藥物成分,能從源頭抑制胃酸,修復食道黏膜。目前含PPI成分的藥物可分為處方藥與指示用藥,處方藥由於必須經過「吞胃鏡」的侵入性胃鏡檢查,符合用藥條件,才能可取得健保給付用藥,因此許多人會轉而直接購買相同成分的指示用藥,如第一家獲得衛福部核可含PPI成分的指示用藥必胃康,就與醫師常用的處方成分相同,從源頭有效抑制胃酸分泌,一天一錠快速有效,緩解心窩灼熱、胃食道逆流的不適症狀。 林軒培藥師補充,胃食道逆流患者使用PPI藥物後,通常1週內可完全消除症狀,若使用14天後症狀仍不見改善,建議應就醫進一步檢查。除了用藥治療胃食道逆流,林軒培藥師也建議這群螞蟻族應避免空腹喝咖啡,且少攝取刺激性食物,包括油炸、甜食等,三餐可以吃八分飽就好,吃飯應細嚼慢嚥,睡前2小時不進食,進食後不要立刻躺下,也不要趴睡,避免過久未進食造成胃酸過多,注意飲食搭配藥物治療,就可以擊退胃食道逆流。了解更多關於必胃康 衛署藥輸字第022962號 | 北市衛藥廣字第112010006號本品為醫師藥師藥劑生指示藥品,使用前請詳閱說明書警語及注意事項
-
2023-01-03 醫療.骨科.復健
睡醒落枕脖子痛、背也痛?美國專家教你4招改善不適
【健康醫療網/記者鄭宜芬報導】一大早睡醒落枕超痛!為什麼會這樣呢?據《CNN》報導,南加州大學凱克醫學院臨床醫學副教授羅傑達斯古普塔(Raj Dasgupta)表示,最有可能的原因是枕頭不適合,或是睡姿不良,尤其趴睡會迫使脖子長時間傾斜,導致下背部因重力而向內拱起,造成頸部和背部疼痛。並提出4招改善頸椎痛與背痛。頸部疼痛可能肇因於壓力、姿勢不良、低頭族、運動傷害、車禍與其他事故,以及纖維肌痛症等慢性疾病。但你是否忽略了罪魁禍首——睡眠方式呢?達斯古普塔說明:「一般來說,當你因頸部疼痛醒來時,通常是枕頭不適合你,或你睡覺的姿勢加重了頸部疼痛,或者兩者都是。」睡姿決定怎麼選枕頭美國物理治療協會發言人珂琳洛爾(Colleen Louw)建議選擇一個能夠支撐頸部自然曲線的枕頭,並且與物理治療師討論導致疼痛加劇的原因,還有哪些睡姿才能睡得安穩。1、仰睡-對脊椎是最好的仰睡或側睡最適合預防頸部或背部疼痛,因為這兩種姿勢都有助於保持脊柱的自然曲線。達斯古普塔表示,理想的睡姿是仰躺在枕頭上睡覺,人的視線剛好能夠直視天花板,這樣代表脖子可以保持在固定位置,「如果枕頭太蓬鬆或太大,那麼你的頭就會向前彎曲,容易導致一些健康問題。」2017年的一項研究發現,睡覺時單手托住頭部,會明顯增加人的頸部和肩部疼痛。洛爾建議仰躺睡覺時,試著在膝蓋下墊一個結實的枕頭或墊子,在睡覺時膝蓋稍微彎曲,有助於保持血液流動以避免背痛。2、側睡-硬枕比軟枕好只要保持頭部和頸部與身體其他部位對齊,基本上沒有大問題,因此挑選合適的枕頭就是是重點。2010年一項關於側睡者的研究發現,睡在羽毛枕上的人,比睡在乳膠枕頭上的人更頻繁醒來,從而破壞睡眠質量。因此,達斯古普塔建議側睡者選擇結實的枕頭,這樣可以在睡眠期間穩定頸部。由於頭和床墊之間會有縫隙,好的枕頭應要起到填充與支撐的作用。洛爾表示,想要將頭部、肩膀、臀部和膝蓋保持在同一平面上,可在膝蓋之間使用一個枕頭,並將手臂放在胸前或腹部,以防止肩膀向前滾動、在睡覺時轉動脖子。這個睡法可讓血液流過關節與神經,避免疼痛。3、趴睡-最傷頸椎背部專家不鼓勵趴著睡覺,羅傑表示,趴睡會迫使脖子長時間向一側傾斜,導致下背部因重力而向內拱起,造成頸部和背部疼痛。他建議趴著睡的人應該盡量過渡到側睡或仰睡。同時也可嘗試使用專為固定頸部而設計的頸枕。在身體兩側塞上結實的枕頭、捲起的浴巾或毯子,或一個長長的抱枕,以防止睡覺時翻身俯臥。頸椎背痛靠4招改善1、熱敷或冰敷:如果因頸部疼痛醒來,最好的方式是熱敷和冰敷,專家推薦洗個熱水澡放鬆頸部肌肉,可減輕疼痛並改善活動範圍;或是使用冰敷袋,並交替使用加熱墊和冰塊,記得不要一次超過 15 分鐘,但可以每小時敷一次。2、按摩:按摩頸部的肌肉和肌腱可以增加血液循環並緩解肌肉緊繃,多嘗試不同的按摩技巧,可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3、活動和伸展:頸椎疼痛時雖然應該避免劇烈活動並限制會加重疼痛的活動,但專家仍鼓勵適度步行和四處走動,因為完全臥床休息恐會導致頸部和背部僵硬疼痛持續更久,伸展時也記得動作要輕柔,以免讓狀況變得更糟。若有專業醫護或物理治療師指導更有助於減少僵硬和疼痛。4、運動:研究表明,運動比起其他非侵入性措施(如按摩、針灸、瑜伽或放鬆技巧),能夠更好地改善睡眠引起的頸部疼痛。2020年的一項研究發現,當慢性頸部疼痛患者增加運動量時,有助於改善情緒和睡眠。原文出處:https://edition.cnn.com/2022/12/07/health/neck-pain-sleep-wellness/index.html【延伸閱讀】睡眠對心血管影響大 除了時間還有「這些」要注意!難入睡、太早醒 五種原因造成睡眠障礙,你踩雷了嗎?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
2023-01-01 醫療.消化系統
「胃脹氣、胃潰瘍、胃食道逆流」哪些人是高危險群?有這些症狀要當心 中醫教2穴位助養胃
現代人工作壓力大、常常三餐不正常,導致胃脹氣、胃潰瘍、胃食道逆流等腸胃問題越發嚴重。除了影響生活品質,嚴重還可能引起腸胃病變,甚至演變成癌症。元氣網整理脹氣、胃潰瘍、胃食道逆流等腸胃問題,帶您了解自身腸胃健康狀況,也教您按摩穴道,來緩解腸胃問題引起的不適感。◎胃脹氣你是否常常飯後肚子脹脹,感覺腸道內有氣體或壓力,但這股氣卻又無法排出導致腸胃不舒服、甚至還會胃痛?這種不舒服的感覺就是「脹氣」!常見導致胃脹氣的原因1.飲食習慣不佳:愛吃高油膩食物、進食的速度太快導致消化不良。2.易致脹氣食物:豆類、高澱粉食物、奶類、碳酸氣泡類飲料、酒精、人工甜味劑。3.胃腸道正常菌種過少:長期使用抗生素的病患,容易因胃腸道正常菌種過少,而失去發揮正常的消化與吸收功能,使得食物醱酵產生氣體。4.排氣功能不足:胃腸道有多餘氣體時,會刺激腸胃道蠕動,藉由人體不斷打嗝或放屁來排出體外。排氣量太少,氣體太多就會脹氣。當這樣的功能,因為疾病(如:糖尿病)、年齡老化或某些藥物等等因素而下降不足時,會造成胃脹氣。5.其他疾病因素:當有胃腸道病變、胰臟炎、腸阻塞和肝腫瘤等疾病。9飲食法改善脹氣問題1.避免容易脹氣食物2.乳糖不耐症改喝優酪乳3.改善便秘,規律排便4.定時吃好菌5.盡量少鹽少油6.細嚼慢嚥少說話7.少久坐多運動,飯後走走8.以水代酒9.吃富含消化酵素的水果提醒,如果您有長期脹氣問題都無法根治,請務必看醫師診斷出致脹氣原因,才是根本之道。◎胃潰瘍有些人會把胃食道逆流跟胃潰瘍混為一談,但實際上胃潰瘍是胃的粘膜發生潰瘍,胃食道逆流則是胃液往食道的方向逆流造成刺激或發炎,是完全不同的兩種疾病。胃潰瘍是消化性潰瘍的一種,是胃酸和胃黏膜間的平衡失常所產生。正常情況下,胃黏膜細胞有豐富的血液供應,可產生新細胞,影響胃黏膜細胞受損的原因包括胃幽門桿菌感染、胃酸過多、藥物刺激、吸菸、飲食習慣不良以及心理壓力等。胃潰瘍的症狀多數胃潰瘍沒有明顯症狀,部分患者上腹部不適或疼痛,大多數是悶痛。一般而言,疼痛的嚴重度與潰瘍的大小有部分相關,愈大、愈深的潰瘍,症狀比較嚴重,部分潰瘍很嚴重卻沒有很明顯症狀,常見年紀大、有糖尿病病史或服用消炎止痛藥的患者。有部分患者有出血、胃穿孔、阻塞等併發症,出血的症狀包括吐血、吐黑色物質、解黑便、頭暈,甚至於休克等,穿孔患者症狀則包括嚴重腹痛、發燒;有阻塞併發症的患者會有嘔吐、腹脹,吃了少量的食物就飽脹、便秘等。也有患者出現火燒心胃食道逆流症狀。哪些人是高危險群?‧家族病史:胃潰瘍病史。‧飲食習慣:三餐不定時、暴飲暴食。‧食物選擇:常食用高油脂、刺激性食物,空腹食用高油脂或刺激性食物。‧飲酒過量:長期飲酒、吸菸、吃檳榔。‧藥物使用:長期服用消炎止痛、阿斯匹林、類固醇等。‧精神壓力:過度憂慮、焦慮緊張等。‧幽門螺旋桿菌:幽門螺旋桿菌會破壞胃粘膜表皮細胞,易導致胃發炎、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胃癌。9方法助改善預防1.定期做上消化道內視鏡檢查。2.檢查有無幽門螺旋桿菌感染。3.未經醫師診斷,應忌用可誘發或加重潰瘍,甚至引起併發症的藥物。如:阿斯匹靈或消炎止痛藥等。4.避免暴飲暴食、細嚼慢嚥,睡前2小時應避免飲食,戒掉吃宵夜的習慣。5.規律作息、避免熬夜,睡眠充足。6.禁酒、戒菸、不吃檳榔。7.少吃高油脂及刺激性食物。8.多運動,維持標準體重。9.減輕壓力,保持樂觀態度。提醒,輕微的胃潰瘍,在經過醫師診斷後,可透過藥物治療或日常生活習慣改善,來緩解症狀。但如果出現「吐出血或排出黑色瀝青狀的糞便、貧血症狀、急劇腹痛、反覆嘔、體重不明原因減輕」等胃潰瘍的嚴重症狀,就需要立即就醫檢查。看更多>>元氣網疾病百科:胃潰瘍 ◎胃食道逆流台灣人每4個人中有一個人患有胃食道逆流,早成原因多數是壓力大、情緒緊繃、作息跟三餐不正常,導致很常發生心灼熱、喉嚨異物感。胃食道逆流的症狀胃食道逆流的症狀有很多,分為典型症狀跟非典型症狀。‧典型症狀:心灼熱、火燒心,在胃部有稍灼熱感、感受到酸逆流,導致有食物、胃液逆流到口腔,但沒有反胃或嘔吐。‧非典型症狀:胸口疼痛、咳嗽、氣喘、喉嚨沙啞、喉嚨痛、嚥下疼痛、困難等,需要經由專業的醫師以及相關檢查(胃鏡、上消化道攝影),判別是否是胃食道逆流症。 哪些人是高危險群?‧45~60歲的人‧肥胖者‧消化性潰瘍患者‧懷孕的婦女‧長期酗酒者‧精神緊繃、工作壓力大11方法助改善預防1.避免暴飲暴食,細嚼慢嚥,用餐宜七分飽。2.餐後不宜立刻趴睡或平躺,避免胃部的食物逆流至食道。3.睡前兩個小時應避免飲食。4.戒掉吃宵夜的習慣,才能讓食物充分消化。5.生活作息規律、避免熬夜。6.禁酒及戒煙。7.少吃高油脂及刺激性食物,避免胃酸分泌過多。8.睡覺時可把頭部位置墊高,減低胃酸逆流的機會。9.體重過重者宜減輕體重,並養成運動習慣,幫忙消化。10.消化性潰瘍患者,應定期做上消化道內視鏡檢查。11.女性應避免穿過緊的衣物,增加腹部壓力,導致胃食道逆流。提醒,有胃食道逆流症的患者建議可以從改善生活作息、飲食習慣,配合適當的藥品治療,改善生活品質以及減少可能的其他併發症。中醫教你穴位按摩 養胃改善不適感中醫師彭溫雅表示,胃食道逆流的常見原因包括壓力大、情緒緊繃,也與飲食不規律、暴飲暴食、常吃消夜有關,這些都會導致消化機能變差,延緩胃排空的速度,分泌過多的胃酸。她建議,不論什麼類型的胃食道逆流,都可以透過早晚穴位按摩的方式保養。睡前按|內關穴內關穴在手腕下方三指、前臂正中的位置,按這個穴位對於改善肝氣鬱結、消化不良、壓力的效果都很好。建議在晚上睡前洗個澡,全身暖和之後,平躺於床上,身體肢體都不要彎曲,以免經絡受阻,效果打折。躺好之後,搭配吸氣四秒、吐氣四秒的腹式呼吸,同時以按住四秒、放開四秒的節奏,兩手各按3分鐘。因為人體血液循環全身一圈是20秒,以四秒為一個單位的呼吸和按壓穴位,也符合身體的節奏。彭溫雅表示,按此穴位可改善壓力下自律神經過度亢奮的問題,按完之後全身會很放鬆,也有助於改善入睡困難的問題。如果白天不小心多吃了,或是胃食道逆流正在發作,也可以馬上按,這個穴位感受度很強。早晨按|中脘穴第二個推薦穴位是距離肚臍四指位置的中脘穴,剛好就是胃的位置。這裡不能用按的,要用「振腹」的手法拍,手指併攏如同半杯狀,以空杯的位置去拍,大約每三秒,以不輕不重的力道拍一下中脘穴,一共拍100下,大約是5分鐘的時間。建議在早上剛起來空腹時拍,趁著陰氣未散、陽氣未動的時間,效果最好,趁刷牙洗臉的時間就能順便完成。最後,提醒有輕微腸胃問題的民眾,可以先了解您的症狀是屬於胃脹氣、胃潰瘍、胃食道逆流、其它胃疾,當中的哪一種,找到原因後從平日作息及飲食習慣加以改善。但若是有長期胃部疾病問題都無法根治,請務必看醫師診斷出致脹氣原因,才是根本之道,以免耽誤黃金治療時間,惡化引起腸胃病變。看更多>>元氣網疾病百科:胃食道逆流參考資料:‧胃脹氣怎麼辦?除了打嗝和放屁,10招讓你解決肚子脹氣困擾‧胃潰瘍會轉變成胃癌嗎?醫師教你胃潰瘍5大緩解方式‧元氣網疾病百科:胃潰瘍‧每4人就有1人中!胃食道逆流分4型 中醫教早晚按2穴道緩解‧元氣網疾病百科:胃食道逆流
-
2022-12-30 焦點.杏林.診間
生活4大錯亂 食道癌前病變上身!中西醫師以自身案例告誡患者,每天喝它護胃
天氣變冷,胃病患者增加,想起過去在醫學中心沒日沒夜不正常作息,撐到出現食道癌前病變「巴瑞特食道症」,我現在常以自己當案例告訴患者,他們就能聽得進去,而願意配合治療。當時我是忙碌的「上班族」、常熬夜寫報告計畫,早上一定要喝咖啡提神,一路忙到下午三點多,才匆匆吃完「午晚餐」就累到趴在桌上睡著,晚上六點又要繼續忙到十一點,下班後吃了消夜才休息。日子一久,開始打嗝、容易餓、常泛胃酸、頭暈,晚上更睡不著,做胃鏡檢查發現,胃和十二指腸都發炎、胃食道逆流,食道和胃交界處賁門括約肌鬆弛,下端食道出現「巴瑞特食道症」。這是我在醫學中心的生活,雖是中西醫師,知曉西醫病理與中醫保養,但實際上很難做到,這也是很多現代人的生活寫照。那我的飲食生活作息錯在哪裡呢?犯四大錯 受困胃酸逆流1.咖啡因:其實咖啡應該是讓人放鬆、不是用來提神的,緊張環境下喝咖啡,交感神經會更活躍,胃酸更多、黏膜更易受傷。2.誤餐又吃太快:硬撐著不吃,胃酸刺激黏膜易發炎,糜爛成胃潰瘍甚至穿孔;而吃飯太快,食物沒唾液澱粉酶初步消化,會增加胃酸停留、胃排空時間與負擔。3.趴睡桌上:剛吃完就趴桌上,賁門壓力增加,胃排空遲滯,胃酸易逆流浸潤括約肌和下端食道破壞腺體。飯後至少半小時才睡,趴睡要留意不可悶壓胃部。4.緊張作息和晚睡:易交感神經容易興奮,促進胃酸分泌,影響睡眠品質,造成惡性循環,正是中醫所謂「胃不和則臥不安」,胃酸逆流者常覺得睡眠淺,起床時口乾舌燥。這「四大錯」影響賁門括約肌,難以正常收縮阻擋胃酸倒流,長期因胃酸浸潤鬆弛,胃酸會侵蝕食道下端腺體,腺體變性成巴瑞特食道症,若放任不管,可能癌變,需按時做胃鏡追蹤。改善胃病 三種緩解方法應對胃病,建議採三種緩解改善方法:1.藥物:西醫常開質子幫浦阻斷劑,盡量阻斷胃酸,中醫講辨證論治,症狀體質多有不同,處置前須仔細診察。2.食物:少吃酸甜辣刺激胃酸,搭配養胃食物如高麗菜、秋葵、紫菜、百合,讓胃黏膜較健康。我也一直服用苦茶油,冷壓為宜,固定睡前服6-8㏄,胃酸發作時加喝一次,可保護胃黏膜,且不像制酸劑那樣產生空氣易噯氣打嗝。3.生活習慣:要調節自律神經,避免暴怒,練習靜坐冥想,聽舒服音樂,忙碌也要休息,保持固定用餐習慣,吃飯不要過快,餐後不可立刻躺平趴睡,胃保持良好排空,自然不怕胃酸停留逆流。醫學辭典/巴瑞特食道症食道癌與胃食道逆流有關,三至四成胃食道逆流病人會出現食道炎,食道的上皮細胞長期被胃酸破壞,為適應強酸產生惡性變化,進而出現食道癌前病變「巴瑞特食道症」,無法透過X光發現異樣,需以特殊內視鏡才能確診。若被確診巴瑞特食道症,罹患食道癌的風險較一般人高出30至40倍。郭世芳小檔案現職:●郭世芳中醫診所院長●大台南中醫師公會理事長年齡:55歲學歷:●中國醫藥大學中醫系●中西結合研究所醫學碩士●教育部部定講師專長:●過敏風濕免疫疾病●癌症中醫調理●內科疾病經歷:●西醫內科專科醫師●中西整合專科醫師●奇美醫學中心內科部風濕免疫科醫師、中醫部中西整合醫學科主任
-
2022-10-21 養生.運動健身
有片|腰椎疼痛翻來覆去睡不著?物理治療師教你這麼做!
因為久坐習慣或坐姿不良而產生的腰椎、脊椎變形的人,最苦惱的就是晚上常常在床上翻滾一整夜怎麼睡都不舒服。如果你有這種困擾,沒關係,物理治療師詹珞瑤將教你怎麼睡就可以得到舒緩和放鬆,趕快點開影片看看吧!詹珞瑤治療師指出腰椎的變形有兩種,而有腰椎疼痛的人睡覺的姿勢要注意的地方也不一樣。首先是習慣平躺的人,若是感到腰部無法平貼床面或有懸空感時,可以擺放一個枕頭或抱枕在膝蓋下方,幫助腰椎有支撐力,減少不適感。而習慣側睡的人,由於通常是兩腳交疊或單腳側睡的情形,因此,有腰椎前凸的人一定要加個枕頭在兩腳中間,保持骨盆和腰部不致於太過前突或旋轉。至於習慣趴睡者,則建議在下腹部位置墊一個枕頭,來幫助支撑腰椎。詹珞瑤治療師也指出,大部分脊椎變形都跟白天的姿勢不良有關,倒不一定是因為晚上睡覺姿勢不對而引起的。影片最後她則示範了一個睡前運動,幫助大家降低腰椎壓力。想了解更多健康資訊?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一起腰椎運動做起來!原始影片詹珞瑤物理治療師YT/FB粉絲專頁延伸閱讀喝這碗湯健身增肌、加強吸收!中醫師推薦健身族的強筋健骨妙方釋放一天的緊繃與壓力,睡前9分鐘臉部放鬆瑜伽「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2-06-26 醫療.骨科.復健
腳麻該怎麼改善、預防?醫指2大原因,3種情況盡早檢查!
腳麻總讓人不舒服又困擾,且有時也會妨礙到生活,若是在逃難、趕公車、趕廁所等緊急狀況時更是不方便。國泰綜合醫院骨科劉哲瑋醫師指出腳麻常見原因,也提供改善、防範腳麻的方法,並建議3種情況盡早檢查為佳。 腳麻原因可分2大類型,血管疾病也有可能發生! 劉哲瑋醫師表示,腳麻原因可分成「血循不佳」和「神經問題」兩大類型,兩者也環環相扣,神經需要血液提供養分維持運作,血循不佳容易使得神經無法正常運作、出現發麻、麻痺的現象,最常見的如翹腳、坐姿不良、趴睡等姿勢不佳、血管彎曲使血循受阻。趴睡麻痺的未必只有手,腳也會。血管問題也不僅限於姿勢,血管疾病如三高、糖尿病等,也容易影響到神經,通常會從較細的微血管開始血循變差,接著慢慢到大血管,也容易出現腳麻的情況。神經問題引起的腳麻,常見如各種原因壓迫到周邊神經,以及位於脊椎的中樞神經受到壓迫,四肢自然容易出現麻痺、不舒服的情況,例如長骨刺、椎間盤突出等。 腳麻先觀察一陣子好了?醫指3情況應盡早檢查! 民眾出現腳麻的情況通常會觀察個一陣子,劉哲瑋醫師表示這倒是無妨,但還是建議盡早檢查為佳,以免日後干擾到生活,而若是出現疼痛、無力或是真的干擾到生活了,自然更應盡速就醫,尤其是合併無力症狀出現,通常問題已經較為複雜或嚴重,不宜再繼續止單單觀察。 由前述可見,即便只是出現在腳部的腳麻,也可能和各科別息息相關,劉哲瑋醫師建議就醫可視自己的健康狀況至相關科別檢查,如骨科、復健科、神經內科、心臟血管科等,像是若知道自己有糖尿病又出現腳麻,因血管健康引起的可能性就比較高,自然可以至心血管相關科別檢查,若該科別檢查認為可能為其他問題,也會安排相關轉診。 腳麻要怎麼改善?怎麼預防?保持良好姿勢、血管健康很重要! 腳麻的當下若要緩解,第一步可以檢視自己是否處於姿勢不良的狀態,更換良好的姿勢,避免血管彎曲或壓迫。另外,劉哲瑋醫師建議也可以用按摩或熱敷的方式促進血液循環。不過若這些方法都無法改善的話,恐怕就是前述提到因疾病或身體結構出現問題導致血循不佳、神經壓迫,就得盡早檢查從根源改善。 日常防範腳麻、改善腳麻,最直接的方法也是避免各種不良姿勢,經常姿勢不良對於腳麻的兩大原因都有可能造成影響,如壓迫血管或使得椎間盤突出。除此之外也可以培養運動習慣,即便是快走也好,都有助於改善血管健康。而若有三高、糖尿病等血管疾病者,也應遵照醫囑妥善控制。抽菸也會影響到血管健康,能避免則避免,能戒則戒。透過良好的生活型態,不只是腳麻機率降低,身體也會更加健康,其他各種毛病出線的機會也會下降。 《延伸閱讀》 .睡前老是腳麻、腳麻有蟲在爬?當心不寧腿症候群作怪! .腳麻沒感覺,簡單4動作保養腳,久未改善速就醫!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2-06-02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獨/確診護理師提前返職場 N95戴8小時吸不到氣險昏倒
本土疫情持續延燒,造成醫療資源緊繃,指揮中心日前統計,已有上百名確診醫護提前返回職場,不過有專責病房護理師透露,確診後容易喘、胸悶,返回醫院工作時,因為上班8小時須戴N95口罩,一度吸不到空氣,差點在病房內昏倒。三軍總醫院專責病房某護理師透露,自己在5月時確診,有出現呼吸道症狀,休息7天後解除隔離,繼續返回醫院上班,但因為確診後很容易喘、胸悶、吸不到空氣,上班又都得戴著N95口罩,曾有一次在病房內照顧確診者時,一度無法呼吸,只好靠在牆壁休息,幾分鐘才回過神。該名護理師說,醫療人力的確不足,但為什麼衛福部長陳時中會覺得,確診醫療人員休息7天後就能直接上班,「我覺得這很不好」,確診醫護應有適當休息時間。因家屬不方便進入專責病房陪病,若是臥床確診者,且沒有家屬或看護,護理師就要幫忙翻身、換衣服、抽痰等;要是遇到清醒、但不願配合的確診者,不好好戴上高流量氧氣鼻導管,也不願意趴睡,不僅容易喘、血氧濃度也無法維持,護理師還得穿兔寶寶裝進病房照顧確診者。先前還有一名病人,因為躁動不斷想要下床,某次突然半夜情緒發作,意識清醒下把身上所有管路拔掉,包括動脈導管、尿管、靜脈注射導管等,結果瞬間大噴血,搞得護理師得立刻穿起兔寶寶裝,衝進病房幫病人加壓止血。中央昨宣布招募照顧輔佐人員,前進專責病房分攤護理師重擔。他說,如果順利招募到人力,的確可以協助護理師,但如果沒人來應徵,護理師還是得硬著頭皮做,而中央去年說要發給護理師的津貼,至今只給了6成,不確定新制發給照顧輔佐人員的津貼,是否也得等上1年。耕莘醫院專責病房某護理師表示,因為專責病房內無法任意走動,有些家屬陪著病人關在裡面很久,不時情緒失控,對護理師咆哮,護理師只能盡力給予安撫,但對護理師來說,心理壓力真的很大。也只能奉勸陪病家屬,可攜帶電子產品或書籍,陪病過程可能會感覺好一點。此外,專責病房照顧確診者也必須隨時提高警覺,他表示,之前有一名臥床病人氣切,但突然咳一個太用力,所有管路統統掉出來,且身邊沒有陪病者,幸好當時有護理師正好要去抽痰,發現氣切管路掉落,趕緊請醫師來協助插管,任何時刻都無法放鬆。
-
2022-05-16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肩頸疼痛懷疑確診?確診簡單2招拉筋 舒緩肩頸不求人
● 長期姿勢不良、壓力大,易導致肩頸痠痛● 有肩頸問題,勿強力轉動脖子,避免拉傷● 按摩、姿勢矯正、肌力訓練,找回順暢感新冠疫情大爆發,許多人出現肌肉痠痛現象,甚至因肩頸疼痛而緊張擔心「我是不是確診了?」隨著年紀增長,肌力逐漸退化,肩膀和脖子特別容易痠痛,加上久坐、低頭滑手機,長期姿勢不良下,就會讓身體處於緊繃狀態。WaCare專家、物理治療師林立峯說,透過按摩、姿勢矯正、復健運動可調節改善肩頸力,告別肩頸的痠、痛、麻。忽略身體警訊 恐釀功能性損傷現代人壓力大,肩頸痠痛的患者愈來愈多,林立峯表示,頸部及上背部疼痛有許多原因,包括頸椎退化性關節炎、頸椎椎間盤突出、上背部筋肌膜發炎、長期姿勢不良以及不當施力引起的外傷等,稱為「肩頸症候群」。可透過自我鍛鍊緩解症狀,若仍會造成生活上的不便,症狀及疼痛不減,建議就醫對症治療,才能恢復日常生活功能。肩頸痠痛是很常見的慢性疼痛,不適感可能會持續3至6個月以上,若置之不理,長久累積下來,會造成功能性的損傷,若壓迫到神經,則會出現麻痛感,嚴重者需要手術治療。林立峯強調,平常應注意坐姿、使用3C產品的姿勢,建議多做肌力訓練,增強肌肉力量及耐受力,同時保護肌肉不受到傷害。調整睡姿坐姿 拉筋重訓能改善改善肩頸痠痛的日常保養,林立峯說,可先從矯正姿勢著手。首先是睡姿調整,睡眠占了每日近三分之一的時間,建議可使用記憶枕或毛巾捲條協助頸部的支撐,讓頸部和脊椎自然放鬆,但不宜趴睡,趴睡容易增加腰椎的弧度,更易導致肩頸痠痛與手臂發麻。其次是坐姿調整,上班時適度調整椅子高度,坐下時,小腿垂直、腳掌與小腿成90度最佳。舒緩肩頸不求人!林立峯指出,伸展拉筋、肌力訓練等復健運動,能幫助緩解肩頸的痠痛,做簡易的肌肉放鬆操,可以強化軀幹核心力量;伸展拉筋時,幅度盡量拉到最大,以不痛為原則,最方便的招式是利用靠牆後仰伸展、上半身轉體、肩胛骨收緊及伸展等動作,活動上背部的表層肌肉,配合呼吸慢慢調節身心。肩頸放鬆2運動【肩膀拉筋伸展式】1.將右手舉起,左手抓住右手肘往下壓。2.讓肩膀感到拉緊,有緊繃感即可,停留10秒。3.換邊,將左手舉起,右手抓住左手肘往下壓。【上背部表層肌肉伸展運動】1.坐在椅子上,左手固定於椅邊,右手將頭壓向左前方,停留10秒放鬆。2.換邊,右手固定於椅邊,左手將頭壓向右前方,停留10秒。3.連續左右交換5次,伸展肌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