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16 焦點.健康你我他
搜尋
賈伯斯病
共找到
4
筆 文章
-
-
2024-12-23 癌症.其他癌症
症狀類似腸胃病 可能發生在全身!賈伯斯病難察覺 發生時常已轉移
蘋果創辦人賈伯斯因胰臟癌併發肝轉移而死亡,他罹患的是長在胰臟的神經內分泌腫瘤(Neuroendocrine tumors,NET),因此這疾病被稱為「賈伯斯病」。高雄長庚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陳彥仰表示,神經內分泌腫瘤最常見於腸胃道、胰臟、肺,因症狀類似腸胃病或一般內科疾病,民眾難以察覺。神經內分泌腫瘤屬於罕見的癌症,陳彥仰說,近年隨著醫學診斷技術進步,台灣每年新增約1400位患者,自1996年以來更是顯著增加,從平均每10萬人0.244例增至2015年的3.162例,成長約13倍。患者以40至60歲族群居多,比一般癌症的年齡還要輕一些,罹病原因跟家族史、遺傳、帶有特定基因突變相關。容易錯過黃金治療期高雄長庚醫院核子醫學部講師級主治醫師張雁翔表示,神經內分泌腫瘤過去又稱「類癌」,因為細胞型態無法由單純的病理切片判斷是良性或惡性,外表看起很「和善」,以為沒有侵襲性。神經內分泌腫瘤有癌化、惡性的傾向,雖然生長速度緩慢,但等到發生轉移或出現癌症症狀時,通常為時已晚,錯過黃金治療期。張雁翔指出,神經內分泌腫瘤可能發生在全身各部位,以腸胃道最多,其次為肺部,再來是胰臟,也可能長在腎臟、乳房、子宮、口腔、甲狀腺等部位,因較常發生在消化及呼吸系統,所以會產生咳嗽、氣喘、腹瀉、腹痛及臉紅、盜汗、熱潮紅等症狀,有些女性會以為是更年期到了,而忽略身體發出的警訊。近6成透過健檢發現神經內分泌腫瘤的病情變化多端、診治不易,從診斷到治療,需要跨科別的團隊合作,包括腸胃科、內分泌科、腫瘤科、放射科、病理科等,共同討論出最適合的治療選擇。張雁翔表示,醫療方式包括手術、化療、標靶治療、精準放射標靶療法等,新型療法可針對特定癌細胞發揮治療效果,延長患者存活率。陳彥仰提醒,神經內分泌腫瘤發生率逐年上升,早期發現對於治療效果至關重要,有近6成的病患是透過健康檢查發現罹患神經內分泌腫瘤,民眾若出現腸胃道或胰臟相關的症狀,應留意並盡速就醫。局部性未轉移的神經內分泌瘤,及早手術切除,五年存活率可達60%到90%。
-
2024-09-20 癌症.其他癌症
30歲兒得賈伯斯病,多虧健檢及早治療!神經內分泌腫瘤常見十大警訊
兒子去年及今年健檢,血液檢查CA19-9腫瘤標記指數分別為80幾、70幾(正常值小於37 U/ml),進一步安排腸胃鏡與電腦斷層掃描檢查,發現了1公分大的「神經內分泌腫瘤」(NET),雖然其生長緩慢,潛伏多年才成形,但具有癌化、惡性的傾向,甚至出現遠處轉移,所以醫師建議盡速手術根除。三月即啟程北上成為兒子的陪病者,住進台大癌醫中心分院時,執刀醫師前來病房探視,詢問兒子近況外,也安慰我們不用太過擔心,因為病灶位於直腸,經肛門內視鏡摘除腫瘤即可,術後一周回診,會開立止痛及軟便藥物,期間配合低渣飲食,以利傷口癒合。直腸 國人最好發的位置前蘋果執行長賈伯斯就是因胰臟神經內分泌腫瘤病逝,所以神經內分泌腫瘤又被稱為「賈伯斯病」。經查醫學報導顯示,神經內分泌瘤常見於腸胃道、胰臟、肺,直腸更是國人最好發的位置。絕大部分的神經內分泌瘤為偶發性,目前還不清楚相關的危險因子,但某些遺傳性基因異常,可能導致多個原發的神經內分泌腫瘤。醫師說,兒子的腫瘤清除得很乾淨,1公分還算小,病理分級屬於G1,僅須接受內視鏡切除即可完成治療,不需定期追蹤,若不放心,還是可以回院來檢查。另外,醫院幫他申請了重大傷病證明,聽到才30歲的他成了重大傷病患者,有如青天霹靂,不禁為他暗暗憂心,除了告訴自己要堅強外,也安慰他,病來是為了提醒我們要改變不好的生活方式,更注意身體健康。近20年確診數 成長13倍查詢衛福部最新癌症登記資料,2021年台灣約有1200多個新增NET案例,雖然人數少,近20年確診人數快速成長約13倍,且神經內分泌腫瘤有可能發生在全身17處以上器官,著實不容小覷。神經內分泌腫瘤不易發現 常見十大警訊【聯合報 / 諮詢╱汐止國泰醫院一般外科主任陳樞鴻 整理╱記者廖靜清】民眾較不熟悉的「神經內分泌腫瘤」,因為蘋果前執行長賈伯斯受此病所苦,又稱為「賈伯斯病」。神經內分泌腫瘤會發生於身體各處,最常見於腸胃道、胰臟等部位,其細胞型態因不正常生長,進而形成腫瘤。神經內分泌腫瘤是一種神經細胞發生病變之後產生的腫瘤,症狀多樣且辨識不易,因為跟其他消化症狀相似,所以不易發現,但還是可以從身體異狀發現端倪。大部分的神經內分泌腫瘤屬於良性,但神經內分泌腫瘤生長緩慢,具有癌化、惡性的傾向,有家族史、基因遺傳的民眾,建議應定期安排腸胃內視鏡、核磁共振檢查,一旦發現腫瘤,及早切除治療。常見的十大警訊包括:發熱、心悸、熱潮紅、皮膚炎、盜汗、低血糖、咳嗽、氣喘、慢性腹瀉、反覆性胃潰瘍等。目前還不清楚神經內分泌瘤的致病危險因子,預防只能靠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2-22 癌症.其他癌症
6旬翁罹罕見「賈伯斯病」 醫示警:神經內分泌瘤患者常無明顯症狀
基隆一位63歲老翁,罹患與蘋果創辦人賈伯斯相同的罕見腫瘤「神經內分泌瘤」多年,經歷手術、賀爾蒙治療及數十次化學治療,仍無法控制病情,出現腹脹、體重持續下降及長期化療副作用等情況,至基隆長庚就診。院方安排病人接受一項新式放射性核素治療後,雖有盜汗等情況,但已可恢復每日散步習慣,至今病情穩定。該院癌症中心主任張沛泓指出,病人腫瘤位置在直腸,經受體抑素受體正子掃描與氟化去氧葡萄糖正子掃描等術前檢查,醫療團隊安排於10月初接受「神經內分泌瘤肽受體放射性核素治療(PRRT)」,過程中並未出現傳統化療噁心、嘔吐、疲倦、掉髮等副作用,對生活習慣影響較小,病人已能恢復平日外出散步的習慣。神經內分泌瘤為罕見腫瘤疾病神經內分泌瘤相當罕見,根據衛福部109年癌症登記報告,當年度新診斷個案數為1963人,占各癌別3.9%。張沛泓表示,此類腫瘤可能出現於病人不同器官,8成以上出現在消化道如胃、小腸、大腸、胰臟等處,可依據腫瘤是否分泌荷爾蒙,分為「功能性」及「非功能性」二類。張沛弘說,功能性神經內分泌瘤症狀包括熱潮紅、低血壓、腹瀉、腹痛、氣喘等,生活品質易受影響;非功能性神經內分泌瘤患者多無明顯症狀,不易察覺,病人多在健檢時由胃鏡、大腸鏡檢查發現,因診斷時間晚,確診時常已發生遠端轉移,無法藉由手術切除。神經內分泌瘤治療需搭配進程張沛弘指出,神經內分泌瘤治療需根據腫瘤分化狀況及疾病進展情形,搭配賀爾蒙、標靶、化療或是免疫療法;若治療效果不佳時,則可選擇核素治療技術。基隆長庚核子醫學科主任陳世欣表示,神經內分泌瘤表面常具有豐富的體抑素受體,核素治療係利用體抑素受體結合藥物進到癌細胞中,釋出放射線殺死癌細胞。藉由精準治療方式,降低治療副作用,提升病人的預後和生活品質。陳世欣進一步表示,核素治療須由經特殊培訓的醫師、放射師、護理師合作才能進行,以確保療效與病人安全。另外,醫院必須設有特殊安全設施,包括廢水處理、放射線屏蔽和放射活度監控等,並經過核能安全委員會的審核才能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