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08 養生.生活智慧王
搜尋
護理師
共找到
1609
筆 文章
-
-
2024-09-29 失智.像極了失智
戒菸、控制三高!相較退化性失智症 血管性失智能從病因預防
台灣人口快速老化,失智症人口不斷增加,與「年齡」相關的退化性失智(阿茲海默症)患者人數占比最多,此外,還有因三高等危險因子造成的血管性失智。失智症除了早期診斷、及早用藥治療,其他輔助治療也很重要,能幫助長輩延緩失能失智。今天的聰明就醫╳健保大數據,帶您了解國內失智人口的就醫情況,為自己的老年生活超前部署。65歲以上436萬人口中,有23萬人失智。衛福部健保署統計,110年至112年台灣因失智症就醫的患者,由110年22萬5,576人,上升至112年25萬3,697人,短短三年間增加近3萬人。失智症區分為退化性失智症(阿茲海默症)、血管性失智症及其他類別失智症共三類,健保署長石崇良說,血管性失智症是較能預防的失智症類別。全台65歲以上民眾共436萬人,其中有23萬人失智,比率落在5%至6%間;而血管性失智症,占總體失智症患者約10%。石崇良表示,相較於退化性失智症隨年紀增長而發生,血管性失智症可由病因著手防治,包括抽菸、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等,均是風險因子。失智症的共病,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居前三位。健保署統計,112年診斷為失智症病人的共病情形,失智症患者因原發性高血壓就診者高達113萬5,872人次,因脂蛋白代謝疾患及其他血脂症就醫者達94萬6,622人次,因第二型糖尿病就醫者88萬2,944人次;血管性失智症患者因原發性高血壓就醫者達10萬259人次,因第二型糖尿病就醫者達9萬8,029人次,因脂蛋白代謝疾患及其他血脂症就醫者為7萬624人次。石崇良表示,血管性失智症預防的風險因子,與衛福部三高防治「888計畫」不謀而合,該計畫目標為80%三高病人加入照護網、80%收案病人接受生活習慣諮商,以及80%收案病人達到三高控制,藉由預防三高,協助民眾落實心血管疾病管理,也可連帶減少血管性失智症罹病風險。值得注意的是,失智症患者比率一直是女性高於男性,但三高等風險因子,卻是男性高於女性。石崇良表示,就失智症成因及風險因子來看,並無男性高於女性的狀況,研判有可能是罹患失智症的男性,較少進入醫療體系,他鼓勵民眾不要諱疾忌醫,如有發現記憶力衰退等失智徵兆,應積極就醫。門診整合照護計畫,跨領域提供衛教資訊。石崇良表示,健保署推動門診整合照護計畫,協助患者經由整合照護門診模式就診,患者除接受醫師評估病況,也提供團體諮商,並整合社工師、護理師、衛教師、營養師等專業人員,提供衛教資訊,協助失智者做藥物諮詢,同時進行量表評估等,提供患者完善的治療環境。「失智症患者的家庭支持很重要。」石崇良表示,家庭諮詢是衛福部門診整合照護計畫重點之一,與一般疾病針對病人本身衛教不同,失智症患者因認知功能受影響,對於衛教知識接受程度不一,醫事人員必須教導家屬如何照顧失智患者,並提供合適資源,協助失智症家屬照顧患者。重度失智、失能患者,可善用居家醫療照護計畫。石崇良表示,居家醫療照護計畫是另一項失智患者可用的資源,健保署統計,112年居家醫療照護整合計畫收案人數共8萬5,092人,其中有1萬8,367人收案原因包含失智症,此計畫主要針對較重度失智,或進入失能階段的患者。重度失智症患者家屬照護負荷較大,石崇良表示,嚴重失智症患者已無有效藥物,治療上以生活照顧為主,居家整合醫療照護計畫結合長照服務,可由居服員到府協助長者做關節運動、失能訓練,或協助長者沐浴;醫師、護理師則可在長者家中開藥,讓家屬、患者不用再奔波往返醫院、診所,減輕照護患者帶來的壓力。失智與高齡最相關65歲後人數急升,女多於男。國內高齡化趨勢明顯,衛福部健保署統計,近三年失智症患者人數連續成長,性別上「女多於男」,而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等失智症風險因子,卻是「男多於女」。新光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劉子洋表示,這是流行病學統計現象,目前並無明確原因,有些學者認為,與女性荷爾蒙有關聯,不過,失智症最大的危險因子仍是「年齡」。失智患者逐年增加,85歲後達到高峰。健保署統計資料顯示,失智症就醫人數從110年的22萬5,576人、111年的23萬9,124人到112年的25萬3,697人,就醫人數逐年增加,符合高齡社會的趨勢。從性別來看,女性明顯多於男性,112年的女性失智患者15萬9,451人,遠高於男性9萬4,246人,一般推測與女性平均餘命較高有關。而「高齡」是失智症的最大危險因子,從年齡層來看,65歲後患者人數急遽上升,85歲後達到高峰。劉子洋表示,隨著年紀增長,大腦容易有類澱粉、濤蛋白(Tau)堆積,導致罹患阿茲海默症風險增加,65歲以上的罹病風險,每五年增加一倍。至於年輕型失智患者,因類澱粉堆積的情況少,失智症型別與高齡失智者不同,血管性、額顳葉型、路易氏體失智症等非典型失智症比率較高。年輕失智症的存在,讓民眾擔憂是否與遺傳有關。劉子洋說,許多民眾發現家中長輩罹患失智症後,擔心自己是否會因遺傳而罹病,不過,失智症並不會遺傳,僅少數患者因特定基因導致發病,這些患者通常發病年紀早,50多歲就出現症狀,多數罹患的是較罕見型態的失智症。退化性失智占多數,血管性失智約10%。依失智症類型區分,血管性失智症患者占比10%,最大宗的失智症類別仍為退化性失智症(阿茲海默症)。劉子洋說,血管性失智症用白話說明,其實就是「無聲中風」,常見的腦中風會導致患者瞬間癱瘓、昏迷等,且病程發展迅速,一天內就必須送醫、住院;血管型失智症同樣是血管阻塞,但發生在大腦深層,不易出現明顯症狀,經年累月卻會造成患者行動、認知受到影響。劉子洋說,血管性失智症的預防,與心血管疾病無異,透過三高控制、運動、飲食、戒菸等,可預防血管性失智症,而這些生活型態控制,也有助預防退化性失智症,不過,退化性失智症還必須著重人際互動、社交生活等「動腦」層面。睡眠呼吸中止族群,可能出現類似失智症狀。少部分患者,出現專注力差、心情不好、脾氣變差、睡眠品質不佳等情況,症狀表現經過評估,可能符合失智症條件,實際上並非失智症。劉子洋說,有些罹患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族群,晚上沒睡好,白天打瞌睡,導致記憶力變差,出現類似失智症症狀表現,但不是大腦萎縮導致,在就醫改善呼吸狀況後,症狀就會改善。除退化性、血管性失智症以外,根據健保署統計,其他類失智症患者,包括用藥、飲酒導致的失智症,每年約170人上下。劉子洋表示,失智症是一種表象,經由外觀及量表評估,觀察患者是否有記憶力退化、言語不流暢、情緒波動改變等,認定是否為「失智狀態」,要區分型別時,則會進一步進行腦部掃描等,觀察患者腦部萎縮栓塞比率。「罕見失智症類型,還包括大腦對維生素吸收不良,或安眠藥重複用藥,導致患者神情呆滯,類似失智症表現,酗酒、吸毒導致大腦白質退化等,也會出現類似失智症表現。」劉子洋說,這些患者往往相當年輕,有時40多歲就「很呆、很頓」,甚至合併癲癇發作,症狀很類似巴金森氏症,臨床診斷時必須排除其他病因。醫學中心患者最多,應回歸診所照護。失智症患者增加、遍布社區,但健保署統計,各縣市民眾就醫情況,仍以醫院層級最高的醫學中心人數最多,基層診所就醫人數反而最少。劉子洋表示,台灣健保就醫方便,但失智症是「很普遍、很生活化」的疾病,理應在社區解決,較合理的趨勢應是患者首次診斷,或較為困難的案例在大醫院進行,後續再回到社區的失智症共照中心等,接受照顧服務。劉子洋說,雖有新藥即將上市,但失智症是必須回到生活層面照顧的疾病,臨床上會鼓勵患者多運動、加強腦部訓練,這些必須與患者本身的生活環境結合,因此失智症共照中心、照護據點等,多設置在鄰里間的教會、學校、里長辦公室附近,貼近民眾生活圈,提高失智者走出家門,接受長照資源的意願。
-
2024-09-29 名人.吳佳璇
爸爸失智,媽媽形同沒有伴!該如何為失智家人做照護決定?
家父近日因急症就醫,被救護車送去我曾經求學、工作多年的醫院。然因觀看角度改變,發現許多不同。護理師過去在床邊照顧病人後,必須回到護理站,逐一登載測量到的體溫、血壓等數據,並記錄各種治療處置。如今,由於資訊傳輸電子化,只要掃描識別病人身分的手環,資料便自動上傳,省去不少人工登錄的時間。但我也發現,不少曾經由實習醫師執行的照護工作,現在都改由護理師施行;且為提升住院病人權益,許多治療程序都需預先說明、簽署同意書,整體而言,住院護理工作其實更加吃重。個人以為,林林總總的同意書中,以是否放棄插管等維生設備最沉重。儘管醫病雙方都以尊重生命為前提,並顧及當事人最大福祉,可惜這兩端不僅常被社會風俗、親情等拉扯,且有權參與核心決策的家人亦有不同考量,唯有不斷溝通,才能做出共識。身為阿茲海默型失智者的女兒,加上浸淫精神醫學將近三十年,我特別關注失智者在不同階段的照護決策。從輕度進展到極重度,過去十年我們做過大大小小無數決定,儘管不如人意的屈指可數,但我還是為自己在父親保有多數認知功能時,幾番嘗試仍無法讓他對自己人生如何謝幕做出明確指示,感到有些遺憾。可當我看完《在愛之中告別》,竟鬆了一口氣,要是父親如書中男主角,在失智初期即明確表達「寧可站著死,也不要跪著活」,並尋求安樂死,身為家人,恐怕更不知如何自處。這是一本由小說家妻子寫下的真實故事。為了達成丈夫心願,這對定居美國的夫妻,找上瑞士知名的非營利機構「尊嚴(Dignitas)」,並在先生心智能力退化到尚能完成安樂死最後流程的邊緣,展開這趟「同進不同出」的哀傷之旅。由於作者的冷靜、慧黠與幽默,讓故事在苦澀的美感中跌宕,是一部餘韻無窮的佳作,連我心底的小小遺憾,都間接受到撫慰。失智症自初期進入中期,患者的精神心理症狀(BPSD)將益形旺盛,也是照顧者勞心又勞力的階段。記得父親診斷隔年,我們姊妹和一起照顧的外籍看護,一度人仰馬翻。除了不斷調整藥物,試圖控制混亂的行為,並堅持前往日照中心,接受減緩退化的非藥物治療,但我也不諱言,那時也搜尋、參觀過幾家有口碑的機構,為交給機構照顧做準備。所幸,父親BPSD的強度漸漸減弱,我們也摸索出因應之道,迄今仍維持居家照顧的模式。但我必須強調,居家照顧並不是每位失智者最好的照顧方法,例如語言學者鄭秋豫教授,將她失智的先生交給機構,就是一個跳出「老老照顧」泥淖,照顧者重整自己疲憊不堪的身心,並直視「獨老」現實的最佳選擇。鄭教授將她的血淚經驗寫成《你忘了全世界,但我記得你:一位語言學學者與她失智、失語的摯愛丈夫》一書,書末在國外工作的女兒,有一段怵目驚心的內心話,「爸爸對話的能力不見了,雖然家裡有人,但媽媽實際上已經沒有伴了。」也因為深愛父母的女兒強力支持,鄭教授終於卸下諸多責任,回歸自己,把握人生為時有限的剩餘時光。同為失智者家屬,讀到兩位作者無私又深情的分享,即使在父親病榻旁,也感受到無形的力量。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9-24 醫療.感染科
糖尿病患一覺醒來發燒右眼黑漆竟肝膿瘍 部桃醫揪出超級細菌
桃園市60歲男子有糖尿病病史,因腹痛2天至診所看診服藥,隔兩天,一早睡醒竟全身無力發燒,右眼幾乎看不見,家人連忙送他到衛福部桃園醫院急診,檢查後確認肝膿瘍導致眼內炎。什麼是肝膿瘍?肝膿瘍是一種在肝臟經由血液或膽道被細菌感染,造成肝組織局部壞死、液化及膿瘍的病症。肝膿瘍致病菌一般分為阿米巴原蟲感染、化濃性細菌感染。阿米巴原蟲感染較少見,化膿性肝膿瘍最常見。肝膿瘍若無適當治療,死亡率相當高,包括敗血症就是主要的死亡原因。男子住院期間,醫師為他做血液培養顯示有「超級細菌」之稱的克雷伯氏菌引發眼內炎,除了抗生素治療及置放引流管將肝臟內膿瘍引流出來,為了保住他的右眼視力,先是移除水晶體,還安排幾次眼睛手術,才將前房(水晶體前面介於角膜和虹膜之間的空間)的膿瘍清除乾淨,經過一個月的治療期順利出院,並安排半年後回診,再將水晶體置放回去,視力幾乎不受影響。部桃肝膽腸胃科醫師王晨諭表示,常見引發肝膿瘍的主因為細菌感染,隨著衛生環境的進步,阿米巴原蟲及大腸桿菌感染已大幅下降;這幾十年來肝膿瘍大都是克雷伯氏菌引起的,當克雷伯氏菌侵犯肝臟感染形成肝膿瘍,臨床症狀如全身倦怠、右腹痛、腹瀉、噁心、嘔吐、食慾不振、發冷、發燒、黃疸、體重減輕等;一旦細菌進入血流未即時治療,不只引發敗血症,此菌最常攻擊的部位是眼睛,嚴重的話恐會造成失明。關於克雷伯氏菌克雷伯氏肺炎桿菌(Klebsiella pneumoniae)是臺灣與東亞最常見造成肝膿瘍的菌種(>90%),西方國家最常見的是大腸桿菌。文獻已知的危險因子為糖尿病,併發症為眼內炎(endophthalmitis)、腦膜炎、全身性的感染(disseminated infection)。(資料來源:北榮感染科「克雷伯氏肺炎桿菌肝膿瘍的全方位處理」)王晨諭說明,肝膿瘍除了抗生素治療,引流手術包括皮穿肝引流術和外科手術2種,通常如果膿瘍位置不易由體表做引流,或是肝膿瘍已造成併發症,如膿瘍破裂,擴散至胸腔、腹腔時,可能就要由外科手術做引流;而眼內的膿瘍則需藉由眼科手術玻璃體內注射(Intravitreal Injection)注射抗生素。衛福部桃園醫院護理師林鈺潔提醒,一般健康人的肝臟擁有防禦系統及清除的功能,但糖尿病患者或少數健康的人仍有可能因為感染而造成膿瘍,民眾如果出現右上腹痛合併發燒等症狀就要注意,肝膿瘍致死率雖然不高,但未即時診治而引發眼內炎、敗血症機會相當高,切記要盡快就醫不容輕忽。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9-24 養生.營養食譜
可能比鮭魚更營養的6種魚!其中1種是譚敦慈心目中的「台大醫科魚」
眾所周知,鮭魚是富含Omega-3脂肪酸的多脂魚類,但一項研究指出,與其吃養殖的鮭魚,如能直接吃野生魚種,如鯖魚、鯷魚和鯡魚等,比起來可能更加營養,也更能降低對有限海洋資源的需求。。養殖鮭魚6營養素減少,僅硒和鋅增加根據一項發表在國際學術月刊《Nature Food》的研究指出,來自劍橋大學、蘭卡斯特大學、史特靈大學和阿伯丁大學的科學家團隊發現,養殖鮭魚導致必需膳食營養素的損失。鮭魚片所含9種營養素中的6種——鈣、碘、鐵、omega-3、維生素 B12 和維生素 A 減少了,但硒和鋅的含量卻增加了。6野生魚種營養不比鮭魚差研究的野生魚類包括:.太平洋鳀魚.秘魯鳀魚.大西洋鯡魚.鯖魚.鯡魚.藍鱈魚他們發現這6種魚含有比養殖鮭魚更高或相似濃度的營養素。野生飼料魚片中的鈣含量比鮭魚片高出5倍多,碘含量高出4倍,鐵、omega-3、維生素 B12 和維生素 A 含量高出1.5倍以上,維生素D含量相當。但鮭魚中的鋅和硒含量高於野生品種,研究人員表示,這些額外含量是因鮭魚飼料成分所致。研究列舉,在英國約71%的成年人在冬季維生素D不足,女性經常缺乏碘、硒和鐵。然而,24%的成年人每週吃鮭魚,但只有5.4%的人吃鯖魚,1% 的人吃鯷魚,只有 0.4% 的人吃鯡魚。科學家團隊表示,我們浪費了野生魚種約80%的鈣和碘,如能對飲食進行一些小改變,多食用上述6種野生魚,將有助於改變其中的一些缺陷,幫助解決全球營養缺乏問題,也更能降低對有限海洋資源的需求。鮭魚防認知功能下降 鯖魚是譚敦慈心目中的「台大醫科魚」魚類是優良蛋白質來源,營養師鄭佾琪曾受訪建議成人或幼兒每周至少吃魚3次,每次大約手掌心大小。而富含omega-3脂肪酸、蛋白質含量高的鮭魚,更是地中海飲食的關鍵食材,可降低心血管疾病和中風的風險。此外,鮭魚還含強大的抗氧化劑蝦紅素,它是一種類胡蘿蔔素,使鮭魚呈現橘紅色,蝦紅素具有保護細胞特性,可能有助預防認知功能下降。長庚醫院臨床毒物中心護理師譚敦慈曾受訪指出,台灣海域所產的鯖魚,全年皆有漁獲、肉質豐美鮮甜,登上營養價值第一名,且價格親民,「CP值」非常高。她家裡就經常吃鯖魚,不需要過多加工調味,南方澳撈捕的鯖魚,汞汙染也最低,搭配番茄、洋蔥等食材烹調,美味營養,保健效果增倍。她曾透露養育兩個台大兒子的方法:經常吃鯖魚,她因此稱鯖魚為「台大醫科魚」。【參考資料】.《Nature Food》 .Fish fed to farmed salmon should be part of our diet, too, study suggests.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09-22 醫聲.健保改革
信賴關係、充足人力、齊全設備 在宅急症照護的鐵三角
「病患突然在家裡尿不出來,怎麼辦?」自健保署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以下簡稱試辦計畫)今年7月上路後,試辦場域中,陸續發現人員不夠、設備不足等現況。在健保署所舉辦的「在宅急症照護政策與實務對話論壇」中,台灣居家醫療醫學會理事長王維昌提到,當病患接受在宅急症照護的時候,患者可能半夜、周末需要緊急治療,例如尿不出來需要插尿管,或突然抽搐、癲癇發作須要處理,而這時候就得仰賴基層診所、居家護理所通力合作,才可能馬上解決問題。半夜、周末急症處理,仰賴團隊的相互合作。王維昌回憶,某天半夜,有位接受在宅急症照護的病患突然尿路不通,如果不及時處理,就必須半夜送醫院急診。診所醫師評估,患者可能需要進行詳細檢查、插尿管,無法一個人完成,便尋求社區居家護理所支援,居家護理所趕緊提供攜帶式腹部超音波,到了病患家中,醫療團隊找出原因、協助治療,終於化險為夷。醫療團隊互相合作是解決患者問題的必要方法,宜蘭維揚診所醫師陳英詔從2020年展開居家醫療服務至今,目前他的診所有12名個案納入試辦計畫中。陳英詔分析,試辦計畫要執行成功,主要有三項關鍵:1. 案家對於醫療團隊、居家護理師要有信賴關係。2. 必須要有足夠人力,包含居家護理所護理師團隊的加入,執行才會順利、到位。3. 設備必須齊全,像可攜式超音波機、X光機等,都是重要設備。當這三項關鍵都面面俱到,執行團隊就會更有能力處理各項狀況,民眾也會更安心、更放心。雲林縣推在宅急症支援中心,整合醫藥護三方。雲林好所宅診所醫師黃子華以雲林縣衛生局所推廣的「113年雲林縣在宅急症照護加值方案」為例表示,雲林縣成立「在宅急症支援中心」,透過當地醫院、診所、居家護理所與藥局等各單位聯絡窗口進行溝通、交流,而在宅急症支援中心除了連結醫院、診所、居家護理所與藥局,進而組織雲林照護網絡,也進行教育訓練、培訓種子院所,並提供在宅急症設備支援、規劃值班與各項加值服務。舉例來說,支援在宅急症設備方面,便包含行動支援車、攜帶式X光機、心電圖、床側即時檢驗設備與遠距生理監測儀等,「在宅急症支援中心」提供這些設備,也讓基層診所、居家護理所等執行服務時有足夠資源,且無後顧之憂。彰化員郭醫院醫師郭亭亞指出,員郭醫院進行試辦計畫,並執行遠距監測(Remote Patient Monitoring,RPM)服務時,會請醫護人員排班訪視、評估病患居家環境,並做好準備,如房間是否收訊良好、抽痰機、製氧機、噴霧機等,都是重要環節。當病況惡化,運用綠色通道直轉後送醫院。此外,護理師也會每日至病患家中訪視、施打抗生素,醫師則視病患狀況評估是要實地或視訊看診,也會進行遠端生命徵象監測,並設有24小時諮詢專線。若病患病況惡化,臨時需要轉診,員郭醫院也與秀傳醫療體系、彰化基督教醫療財團法人員林基督教醫院、衛生福利部彰化醫院等相互支援,此時,可運用「綠色通道」,也就是用轉診單搭配現場或視訊交班,讓病患盡快轉入適合醫療院所,接受救治。高雄祥全診所醫師張倡榮認為,進行在宅急症照護計畫,必須整合居家、安寧、居家護理、長照團隊等資源,不過提供最多的資源並不代表是給予最好的照護,重點在於必須做好家屬衛教工作,當家屬可自行操作儀器,知道自己可以做哪些努力、進行哪些工作,自然就會比較穩定、踏實。
-
2024-09-22 醫聲.健保改革
在宅急症照護政策上路 人力、設備、長照銜接3大挑戰
「當時雲林崙背放颱風假,有些地方,淹水淹到小腿,我們的居家護理師還是得冒著風雨前往……」今年七月,凱米颱風來襲,過去很少放颱風假的雲林,竟一連放三天颱風假。當時健保署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剛上路不久,在淹水區有正在接受「在宅急症照護」服務的病患,而當地居家護理所護理師還是鼓起勇氣,前往病患家中探視。健保署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於今年7月上路,在健保署所主辦的「在宅急症照護政策與實務對話論壇」中,雲林好所宅診所醫師黃子華分享,進行在宅急症照護服務時,居家護理師人力的充足與否,與相關給付、合理報酬息息相關,遇到上述情況,誘因又不足,此時就會擔心護理師會不會很快就辭職。留住優質人才,必須有足夠誘因。在論壇中,不少與會專家指出,在宅急症照護執行的過程,常出現「人力」、「設備」與「健保系統與長照系統銜接」等三大挑戰,像上述與會者談到專業人力的留任,便引起許多迴響、討論。高雄祥全診所醫師張倡榮也認為,在周末、假日時段,進行在宅急症照護服務時,更需要專責醫師、護理師,才能確保服務不中斷,雖然現在運用科技,可以讓檢查、治療更有效率,但「護理人員到宅訪視、治療,還是不能少的環節」,必須要有足夠誘因,才能留住優質人才,確保服務品質穩定、符合所需。儀器、設備要齊全,更能提升服務品質。台南奇美醫院院長林宏榮則分析,「居家訪視」、「遠距醫療」與「遠距檢測」為在宅住院、居家照護的「鐵三角」,以奇美醫院為例,該院團隊過去進行居家醫療、居家檢測時,便花費許多心思「將醫院科技帶到病患家裡」,像率先引進可攜式X光機,或連續血糖監測儀、AI判讀、相關APP等科技的運用,都是為了打造「沒有圍牆的醫院」,讓長輩有機會透過居家訪視「幸福到終老」。對於在宅急症照護所需要的設備,根據台灣居家護理暨服務協會理事長曾勤媛的觀察,當居家護理所團隊進入病患家中,常需使用腹部超音波、CRP檢測(C反應蛋白檢測,CRP為重要急性發炎指標)等儀器,一旦經費不足,多數社區居家護理所就買不起設備,服務自然受限。她建議,若政府可針對居家護理添購設備、儀器上補助一些費用,相信對於服務品質、設備的提升,將帶來助益。健保、長照要銜接,服務才能更順暢。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收案的對象包括「居家醫療病人」與「照護機構住民」。在實際執行時,健保與長照系統的銜接,也受到許多關注與討論。台灣在宅醫療學會理事長余尚儒表示,居家醫療、安寧、居家護理與長照體系是合作團隊,不過如果銜接不足,便必須花更多的時間溝通、討論。黃子華以長照A級單位的團隊為例,他說,曾有年長病患感染肺炎,病患與家人不願去醫院,而外籍看護來不到三天,連拍痰都不會,必須靠居服員幫忙,一旦誘因不夠,團隊應變彈性就會大為減少。提供詳盡的宣導說明,政策執行更接地氣。在論壇現場,也有來自屏東的長照機構人員指出,當長照體系下的A級單位個管師、居服員聽到要推行在宅急症照護政策,不少平常工作量繁重的A級單位個管師、居服員擔心工作量超出負荷。他建議必須有更詳細的說明、宣導,也要有更細緻的銜接計畫。衛生福利部長期照顧司司長祝健芳表示,在長照體系下,居家服務多以居家場域為主,若病患是居家住院,在給付申請項目上,必須釐清哪些是治療項目,哪些是身體、生活上的照護,期待未來長照3.0與醫療端的銜接可以更為緊密。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 廣告
-
2024-09-22 癌症.淋巴癌
出去玩有罪惡感!「血癌」病患、病患家人需強大身心支持
「許多病患家屬,面對家人生病,不只正常生活遭剝奪,連和朋友吃飯都有罪惡感!」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副秘書長、臺大癌醫中心醫院血液腫瘤部主治醫師劉家豪觀察到,白血病、淋巴癌病患不僅經濟、身心壓力容易與日俱增,家屬所承受的壓力,也常受忽視。因為家中有人生病,家屬可能連出門遊玩或和朋增聚餐,都會內疚、有罪惡感。而醫療團隊所能做的,除了同理心傾聽、陪伴,擔任引導者,讓病患和家屬可以練習彼此溝通、肯定,也是重要的。疾病可從小綿羊變身大野狼,壓力接踵而至在血液癌症的種類中,白血病、淋巴癌的型態有很多種,病程差異很大,甚至可能互相轉換。其中,以慢性淋巴性白血病(CLL)為例,這種白血病 (又俗稱「血癌」),就和一般人所認為「得血癌,很快就會離開」不太一樣。劉家豪醫師解釋,在這類慢性白血病,或低惡性度淋巴癌的病程中,有些可以達十年以上,剛開始病情像「小綿羊」一樣,所帶來的壓力源,以慢性心理壓力為主。但等到多年後,疾病可能惡化,或進展成高惡性度淋巴癌,即所謂的「大野狼」。這時病患若需接受化療,可能產生家人照顧、相處摩擦、工作請假頻繁、經濟困境,或者親密關係、性生活消失等壓力,怨懟往往由此而生,對家庭生活帶來極大衝擊。身心出狀況,易影響病程、治療意願「病患、病患家人的身心健康,對疾病本身、疾病治療有何影響?」談到這議題,劉家豪表示,門診中,不少病患可能本身就凡事緊張、力求完美,便容易產生極大身心壓力。一旦病患身心出了狀況,不僅可能改變疾病病程,且更可能影響治療意願、醫囑遵從度,甚至有的病患放棄正規治療,轉而尋求另類療法,拖到錯失黃金治療期,才回歸正規治療。此時治療更棘手,令人十分惋惜。而家人的支持,往往是病患是否持續接受正規治療的重要關鍵。經濟壓力、化療折磨,常讓家人焦慮不安此外,罹癌病患與家人的壓力源,也可能來自經濟壓力。以慢性淋巴性白血病來說,除了化療治療選項等,還包括許多新的標靶藥物。若不在健保給付範圍,病患必須自費用藥,經濟負擔就會加重,心理與家庭壓力就會隨之上升。治療期間、治療後,也可能面臨工作停止、失業困境,這也會加重經濟的負擔。不僅如此,病患接受化療時,不僅要忍受化療副作用之苦,由於病患身體更為虛弱,因此就醫、化療常需家人的陪伴,導致家人常須協調工作請假事宜,有些家人甚至會對本來的日常社交、娛樂產生深深的罪惡感。陪伴者也常被要求成為「模範家屬」,而身心健康卻容易受漠視,加上抗癌是一場長期的抗戰,長時間下來,心理壓力日積月累,除了可能引發爭執、抱怨、不耐煩,病患與家人的互動氣氛,更可能烏雲密佈、雪上加霜,致使病患、家人間的並肩作戰氛圍大受影響。醫師細心叮嚀,帶來柔軟、安定的力量當病患、病患家人流露出種種不安、不滿情緒,有時需要醫療團隊,包括醫師、個管師、癌症心理師、護理師等的協助,醫療團隊可以擔任溫柔的潤滑劑,並進行引導,此時,可能請病患、病患家人雙方嘗試體會、肯定與讚美對方所付出的心血、努力。有時,醫療團隊的一些叮嚀話語,也可以讓病患、病患家人的心柔軟、安定下來。劉家豪分享道,有的時候,醫護若在病患面前稱讚家屬、或在家屬面前稱讚病患,即使只是短短一句話,也會讓病患、家屬深受感動,又或者家屬、病患之間,若彼此願意說一句「謝謝你,辛苦了」,往往也可以讓對方感動落淚,並感覺自己的辛苦、付出受到肯定、理解。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與聯合報與亞太心理腫瘤學交流基金會深深理解、疼惜病人與病人家屬的辛苦之處,因此將於2024年10月5日主辦「促心常談,愛無距」癌友家庭心理健康探索工作坊。當天醫師與工作坊講師、專業心理支持團隊將運用科學化工具與互動性訪談模式,解構淋巴癌患者與家人間的複雜情緒,並分享更深刻的觀察、提醒,同時,也提供有效的身心支持策略。濃濃的愛、深深的感謝,將帶來不一樣的轉變劉家豪醫師與專業講師們,也期盼當天透過工作坊形式,引領病患、病患家人說出心裡的話,希望病患、病患家人可以從互動中感受到彼此的愛與深深的感謝,當病患、病患家人獲得強而有力的支持、支援,抗癌之路也會更順暢、更加充滿勇氣、動力。【促心長談愛無距】癌友家庭交流工作坊時間:2024/10/5 星期六下午14:00-17:30 (13:30開始報到)地點:Sky Cofi(台北市松山區南京東路三段287號16樓)線上報名:https://www.surveycake.com/s/dwxgB本次工作坊將以慢性淋巴性白血病CLL病友為報名優先,聯合報將保留資格審查之權利)講題一:雙向守護,屬於我們的課題主講:亞太心理腫瘤學交流基金會董事長方俊凱醫師講題二:從心開始,血液腫瘤全人照顧主講: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血液腫瘤科權威醫師
-
2024-09-15 焦點.元氣新聞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急診醫療量能提升AI輔助精確診斷
台中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與三鐵共構,不僅有得天獨厚的交通地理位置,急診醫療與全人醫療方面更具特色,在醫學中心中樹立了獨特定位。2019年蔡明哲接任院長後,通過一系列的改革與創新,逐步打造出「以急診為核心」,兼顧重症醫療和全人醫療的醫療體系。蔡明哲強調,急診醫療並非僅是處理緊急病例,而是一個涵蓋重症、難症以及慢性病的綜合性醫療服務體系。「我們的一、二級急診病例比例,從接任時的12%提高到15%。這看似微小的提升,實際上代表了急診處理的困難度和複雜性有了顯著增長,這也是對醫療團隊專業能力的肯定。」大數據分析協助診斷,給藥系統省時且精確。隨著人工智慧(AI)快速發展,中山附醫率先在醫療中導入AI技術,以提高診斷的準確性和治療效率。蔡明哲強調,AI並非取代醫師,而是作為輔助工具,幫助醫師在繁忙工作中減少重複性任務,從而有更多時間專注於與病人的互動和複雜病例的診斷。他舉例,「在肺癌診斷中導入AI技術,通過分析大量的3D影像,大大提高了診斷的效率和準確性。」此外,AI還被應用於藥品管理系統中。今年,所有病房全面導入自動藥櫃系統(ADC),透過AI分析大數據,預測各病房最常用的藥品,並自動分發到相應的病房,不僅減少了傳送藥品的時間,也大幅降低藥品錯誤分發的風險。「自從導入ADC系統後,給藥時間已縮短50%以上,病人的安全得到了更大保障。」貫徹全人醫療理念,全面關注患者需求。中山附醫堅持全人醫療的理念,不僅關注病患身體健康,更注重病患的心理和心靈健康。醫院提倡醫護人員應將病患視為一個整體,考量他們的家屬、社會背景以及心理、靈性之需求,這樣才能提供真正優質的醫療服務。蔡明哲以一個急診案例說明全人醫療的重要性:一位生病的母親帶著不到一歲的嬰兒來急診,因無人能幫她照顧孩子,只能將孩子帶在身邊。當時正值深夜,急診室的一名護理師主動接過嬰兒,照顧了一整夜,讓母親安心接受治療。「這種關懷不僅是對病患個人的關心,也是對整個家庭的關懷,這正是全人醫療理念的體現。」護理師抱著嬰兒的照片,成為蔡明哲心目中全人醫療的最佳詮釋。走動式管理,讓員工參與醫療改善建議。此外,中山附醫也透過員工提案參與來改善醫療服務品質。蔡明哲強調醫院實行的是「走動式管理」,親自體驗病人的就醫流程,找出需要改進的地方。此外,醫院還成立「病人安全巡查團隊」,由副院長領導,定期走訪各病房,發掘潛在的安全隱患與服務不足之處。院內推行的員工建議計畫,三年來已經有56項建議被採納,這些改善措施不僅提高了病患的滿意度,也讓員工感受到自己對醫院發展的貢獻。醫療環境變遷,蔡明哲表示,急診醫療的角色發生巨大變化,不僅需要應對疾病,還要處理新興傳染病、性侵、家暴等社會問題,已成為社會安全網的一部分。他也透露,中山附醫已經與國科會和工研院合作,參與AI應用的計畫,部分技術已經在醫院的日常醫療服務中落實。他相信,隨著AI技術的進一步發展,醫療服務的效率和質量將會得到顯著提升。
-
2024-09-14 失智.長期照護
65歲以上失智人口已破35萬人!失智者常對時序混亂,國內卻長期缺乏夜間照護服務
台灣今年六十五歲以上失智人口已破卅五萬人,衛福部預估二○三一年六十五歲以上失智人口將超過四十七萬人;國內積極布建長照資源,卻以日間照護為主,失智症患者時常對時序混亂,有時夜間的活動力比白天還要活躍,但國內長期缺乏夜間照護服務,照顧者早上上班,雖然可將長輩送到日照,但晚上還是得自行照顧,有時想要喘息,卻找不到資源協助。病患深夜不寧 家屬疲於奔命「媽媽從日照中心回家後,又吵又鬧,某次深夜自己走到廚房開火,差一點釀成火災,自此後家人晚上都沒辦法好好休息,這條路不曉得還要走多久?」不少照顧者面對失智照護,最深的困擾,即是失智長者日間若沒有消耗足夠的體力,夜間活動力,恐比白天還要旺盛,目前有提供夜間照顧的單位多為機構式,如住宿機構、團體家屋,可臨時收托的小規模多機能中心,並非每一家皆提供夜間臨托服務,且不像日照中心普及。中華民國士林靈糧堂社會福利協會副執行長李梅英說,失智症患者的夜間照護需求一直很高,但在大缺工時代,不只是失智症夜間照顧出現「有床沒人顧」,連一般機構照顧失能長輩也都開不出照顧人力,失智照顧的要求也比一般失能照顧高,設置在住宿機構的「失智專區」為例,收三位失智長者,就需配置一名照服員,且依照要求機構至少要聘雇一名專任護理師、社工等專業人力。機構找照服員 薪資相對弱勢李梅英說,醫療院所現在都找不到護理師,更何況是機構,機構找照服員也在薪資上相對弱勢,政府在長照二點○的政策下,大幅提高居服員的薪資,月薪三點二萬元起跳,認真做五到六萬元跑不掉,且工時彈性,不用被綁在機構,大多數的照服員,會選擇投入居家,不願投入機構。不少雙北的機構在疫後掀起一波倒閉潮,現在不管是失智還是失能者,想要入住住宿機構難度都很高。團體家屋模式 類似24小時機構雲林縣老人長期照護協會月亮團體家屋副主任葉雅倫說,團家是廿四小時的機構,但強調社區式的生活照顧,僅收失智患者,以月亮團家為例,僅收七人,照顧比例也是三比一,三位失智長者需要配置一名照服員,且照服員必須是本國籍,因應廿四小時照顧加上人員輪班需求,至少要聘雇六點五人,每位入住長者收費最高四點八萬元,該價格只能讓團家收支平衡,如果人力成本再提高,恐怕很難撐下去。葉雅倫說,失智照顧家庭對於夜間照護的需求高,無論是住宿機構,或是團體家屋,長期都會有等待名單,月亮團家目前就有七人在等待,但通常團家的流動率不高,通常都會陪伴長者走到人生的最後一段路。衛福部長照司副司長吳希文表示,補足住宿機構人力缺口,已啟動新南向計畫產學合作,召募越南、菲律賓等國的學生來台就讀兩年制長照系所的副學士學位,今年九月開始招生,預計二年後可以上線,同時也會修訂法源,打破僅能進用本國籍照服員規定。填問券抽好禮 預防養出啃老兒高齡父母擔心養兒啃老,生活無以為繼;仍在教養子女的父母也焦慮,難以判斷相信支持與放縱寵溺的界線,害怕養出啃老兒。啃老是可以預防的、被兒孫啃食的人生也有機會按下停損鍵,歡迎您分享自身啃老困境,以及教養路上的焦慮,將有機會抽好禮。數位版看這裡 如何察覺失智症你我都可能成失智照顧者 該如何提早發現長輩是否罹病家人總是忘東忘西、重複詢問問題,起初以為是家人老了,卻沒想到家人開始懷疑自己的東西被藏起來、被偷走,帶家人到醫院診斷才發現罹患失智症。未來失智症患者會愈來愈多,你我都可能成為失智照顧者,如何察覺失智症,如何及早發現家人罹病,有哪些資源可以使用?聯合報一次整理相關資訊教您如何準備。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9-14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talk/莊仁賓每早跑操場5、6圈,飲食多以原型食物為主!作息規律運動紓壓養生
「身為嘉義子弟,回家鄉服務一直是我的目標。」專精於大腸直腸癌手術、乳房腫瘤手術的莊仁賓去年7月接任衛福部嘉義醫院院長,他擁有豐富的臨床和行政歷練,以及成功翻轉台南醫院新化分院轉虧為盈的經驗,深信人才制度和願景是長遠發展的關鍵,讓公立醫院發揮公醫使命,將帶領百年歷史的嘉義醫院再現風華。嘉義子弟回鄉服務從小在嘉義市長大的莊仁賓,因為爸爸是洗腎患者,很早就在醫院陪病時接觸醫師職業,因此在孩提時就立志要當醫師。也因爸爸曾接受器官捐贈,他在成大就讀醫學院期間,便跟著教授李伯璋學習,對移植外科領域有很深的興趣,且進修鑽研營養學和癌症相關醫學,希望透過飲食與健康生活型態的推廣,讓民眾身體更健康,減少癌症發生。莊仁賓在擔任台南醫院新化分院院長時期,大幅提升山區醫療品質、網羅醫師生力軍、親自參與輪值急診室操刀、提高醫師待遇、充足醫療設備以及維持佛心的看診費用,不到5年,民眾對新化分院的信任度提高,成功翻轉病患少、救護車不願意來的「蚊子醫院」,且轉虧為盈。養生秘訣/作息規律運動紓壓莊仁賓的生活作息規律,每天一大早趁太陽還沒有完全升起時,會到醫院附近的操場跑步5、6圈,最大心率控制在150下,或是騎腳踏車運動,這樣的運動習慣不僅能保持體力,還能改善心肺功能。面對高壓的工作環境,運動是最好的紓壓方法,偶爾當壓力很大時,他會去操場跑一跑,讓大腦的腦內啡增加,提供滿滿的正能量。莊仁賓的早餐,通常會吃1顆蘋果,喝1杯拿鐵咖啡,並且控制進食的量,七分飽即可。飲食多以原型食物為主,會補充適量的維生素C和維生素D,維生素C有助免疫系統提升,維生素D則能夠改善骨質健康。在養生方面,他平時會喝枸杞黃耆茶,可以調節免疫系統,還能夠提高身體的抵抗力,過敏症狀得到顯著改善。假日閒暇時,莊仁賓喜歡閱讀英文小說、看場電影或是球賽都是生活小確幸。他也非常喜歡旅遊,喜歡有自然風景的國家,譬如美國的黃石公園、大峽谷或歐洲阿爾卑斯山附近的國家。推廣優質社區醫療就任嘉義醫院院長一年多,莊仁賓落實公醫使命照顧社區民眾健康,成立社區健康部、開辦社區健康關懷站,深入社區進行慢性病管理及衛教講座,讓民眾認識健康飲食的重要性,建議多吃全食物、天然食材,避免攝取加工食品和油炸食物;並與在地宮廟、社區藥局合作辦理義診、癌症篩檢、BC肝篩檢、疫苗施打等活動;也聯合社區里長建立健康顧問團,協助轉介弱勢民眾就醫和長照諮詢。注重員工身心健康莊仁賓相當注重員工身心健康,因此醫院提供全面性健康檢查以及舉辦健康促進活動,如紓壓手作、假日健走隊、運動皮拉提斯、體適能運動、組團參加減脂比賽等,讓員工在忙碌工作之餘,能擁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員工餐也升級,提供營養均衡餐點,更設立營養午餐計畫,每天提供豐盛的便當,內含新鮮蔬菜、優質蛋白質和低脂肪主食,並定期更換菜單。「堅持做對的事、視病猶親、務實解決問題」是莊仁賓的工作哲學。行醫路上令他印象深刻的是,一名近70歲的退休護理師,右邊乳房腫瘤潰爛,因擔心醫療費用龐大、化療副作用,遲未就醫,後來到門診處理傷口,莊仁賓見狀立即安排各項檢查及建立病人信心,結果確診乳癌第三期,經過半年治療,今年3月完成腫瘤及乳房切除手術,術後追蹤恢復良好。讓他更堅定行醫的初衷,病患可以成功扭轉命運。莊仁賓小檔案●年齡:49歲●專長:一般外科急症、大腸直腸癌手術、乳房腫瘤手術、甲狀腺腫瘤手術、疝氣手術、內外痔瘡及肛門廔管手術、皮膚腫瘤手術、各種腹部急症手術●現職:衛福部嘉義醫院院長、成大醫學系外科學科助理教授●學歷:成功大學醫學系、臨床醫學研究所碩士、博士,美國波士頓大學醫療營養學碩士●經歷:成大醫院外科兼任主治醫師、衛生署台南醫院外科主任、美國波士頓醫學中心研究員、衛福部台南醫院新化分院院長、衛福部朴子醫院副院長、衛福部屏東醫院副院長●給病人的一句話:健康飲食和規律運動,可以治好大部分的疾病。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9-12 焦點.杏林.診間
急救室CPR後的哭泣!第一次成功插管卻沒有喜悅,急診醫師:「我到底做了什麼?」
當年我們還是實習醫師時,一聽到這個廣播,便會從急診的其他區域「魚貫而出」前往急救室集合。實習醫師在急診的工作並非負責第一線診斷,但進行高品質的 CPR 是我們最重要的任務。抵達急救現場時我有些錯愕,沒想到眼前是一位年邁的老人,目測可能已經 90 歲。「安養中心的老人家,早上叫不醒,應該已經去世好幾個小時了。」「我剛剛聯絡了家屬,他們在趕來的路上,說要搶救到底。」主治醫師簡要說明了患者的病史,嘆了口氣。「學弟,這個氣管內管應該不難,你試試看吧。」他將手上的管子遞給我,我很快就順利插上了氣管內管。接下來,我和同學們開始交替進行胸外按壓和擠壓甦醒球。由於胸外按壓動作非常吃力,護理師後來推來了機械式胸外按壓機。病人已逝 躺在急救室的死人如何救?大家心裡都清楚,這場搶救已經機會渺茫。老人年事已高,再者他看起來已經去世一段時間了。現場只留下幾位醫護人員進行監測、給藥以及擠壓甦醒球。半小時後,主治醫師走過來拍了拍我的肩膀。「學弟辛苦了。家屬來了,我剛剛已經跟他們說搶救無效。我們幫老人家整理一下,讓家屬進來看最後一面吧。」老人家骨質疏鬆,胸外按壓已經使他的胸廓凹陷成一個大洞,氣管內管和嘴角還滲出一些血。我們趕緊幫他穿好衣服,拔掉氣管內管和鼻胃管,並擦去他臉上的血跡。老人家的兒女進來後,看了看父親,女兒趴在他身上大哭:「爸!對不起!」我拉起窗簾,沒想到一陣複雜的情感湧上心頭。我趕緊跑去廁所,關上門放聲大哭。我問自己:「我到底做了什麼?」這是我在醫師生涯中第一次成功插入氣管內管,本該為自己的進步感到高興,但整件事卻為我帶來了難以抹滅的創傷記憶。這並非我第一次面對死亡,然而這是我第一次在醫療現場哭泣。我並不是因為無法救回病人而難過,而是為了這位老人,在已經去世後還要經歷這些痛苦而流淚。尊嚴善終的立法精神前輩們曾經說過,在 2000 年安寧緩和條例立法之前,醫護只能依據醫療法第 60 條規定:「醫院、診所遇有危急病人,應先予適當急救,並依其人員及設備能力予以救治或採取必要措施,不得有拖延。」因此,當面對醫學上難以治癒的患者(如末期癌症患者),這條法規反而讓末期患者承受了不尊嚴的死亡。當時的醫界共識是讓這類患者自行返家,並簽署自動出院切結書(Discharge against medical advice),回家後才由專業人員撤除管路。安寧緩和條例立法後,醫師對不可治癒的「末期病人」得在尊重其意願的情況下,不施予積極性治療或急救。保障了拒絕心肺復甦術(DNR)的權利。2019 年公告的病人自主權利法中,更明確提及預立醫療決定(Advance Care Planning),規定「若有預立醫療決定者,醫療機構或醫師得依其決定終止、撤除或不施行維持生命治療或人工營養及流體餵養的全部或一部分。」該法規也擴展至末期病以外的情況,包含「不可逆轉的昏迷、永久植物人狀態、極重度失智,以及其他法規公告的 11 種疾病」。現今的時代越來越重視自主權,期望透過預立醫療決定,事先與家人討論生命末期的醫療偏好,能讓患者與家屬的期待更加一致,更為善終。田智瑋醫師學經歷 2005 – 2012 中國醫藥大學醫學系 2014 – 2017 住院醫師, 馬偕兒童醫院2017 – 2019 研究醫師, 馬偕兒童醫院兒童心臟科2019 - 2024 小兒加護病房專責 馬偕兒童醫院急重症加護科主治醫師 馬偕兒童醫院兒童心臟科主治醫師2020 - 2024 馬偕兒童醫院教學專責主治醫師2024 - 馬偕紀念醫院重症科主治醫師2023- 台灣大學醫學教育及生物醫學倫理研究所獲獎紀錄2017年 馬偕美德獎2020, 2021, 2022, 2023年度優良教師及優良主治醫師2023年 親善楷模》更多資訊,請參考醫師百科:田智瑋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9-12 養生.聰明飲食
萬物皆可烤但建議以這類食物為主 譚敦慈教你聰明烤肉3撇步
中秋節必吃烤肉,不過富含油脂的肉類經過高溫燒烤,容易產生致癌物質、烤出健康危害。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護理師譚敦慈表示,烤肉已成節慶活動,應景淺嘗無妨,但要掌握通風環境、食材衛生、營養均衡等三大原則,預防無形的毒害。油脂碰到燙木炭 產生致癌煙霧譚敦慈說,炭火烤肉多了煙燻香味,但也增加致癌毒素,因為肉類的油脂滴在高溫的木炭上,會產生帶有多環芳香烴(PAHs)的煙霧,這類化合物已被列為一級致癌物,可能會導致食道癌、胃癌、直腸癌、肺癌等風險。尤其在室內要減少食材接觸到燃燒煙霧,可改用電烤盤、電磁爐、瓦斯爐等器具,免升火又不用擔心烤焦,健康又環保。難熟食材先煮過 縮短燒烤時間國人健康意識抬頭,少吃煙燻或燒烤食物,但中秋節免不了親友團聚烤肉,使用電磁爐、瓦斯爐可省去不少麻煩,而市售電烤盤大多為不沾塗層,是安全又方便的烹飪工具。譚敦慈提醒,如果在家使用這些器具烤肉,一定要注意保持通風,即使開了空調,也要把窗戶打開約5公分,幫助通風,維持空氣品質。食材方面,譚敦慈強調,萬物皆可烤,但以肉片、海鮮、蔬菜等「原型食物」為主,少吃香腸、熱狗、火腿、丸子、甜不辣等加工食品,不僅高油脂又不易烤熟,且隱藏高鈉含量。譚敦慈建議,難熟的雞腿、雞腿、玉米,可以先蒸熟或熱水煮過,肉片切薄、切小,可縮短燒烤時間;至於蛤蜊、鮮蚵,別可看到開殼就趕緊吃掉,應多烤一下讓肉質接近奶油色,否則易染上諾羅病毒、A型肝炎病毒,引起腹瀉送醫就大掃興了。避免發生食物中毒,譚敦慈強調,食材一定要清洗乾淨,更要烤熟後再吃,尤其生食、熟食務必要分開處理,器具準備兩套使用,以免交叉汙染。要學會聰明挑選食材、健康吃烤肉,譚敦慈建議,可以將肉類配上菇類、甜椒、番茄配成「蔬菜烤肉串」。最後,以芭樂清口,其富含維他命C、多酚類、類黃酮等營養素,可幫助身體排毒,是很好的抗氧化劑。譚敦慈的健康烤肉法1.通風環境選擇通風良好的場所,千萬不要在樓梯間。在家使用電烤盤、電磁爐、瓦斯爐,即使開空調也要打開窗戶,保持通風。2.食材衛生以原型食物為主,處理生、熟食要使用不同器具,避免交互汙染。食材要徹底加熱烤熟,避免引發食物中毒。3.營養均衡烤「肉」雖然是主角,可搭配低脂的海鮮,運用生菜包肉或烤菇類、彩椒等蔬菜,減少攝取過多飽和脂肪。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9-10 養生.聰明飲食
炒蛋、煎蛋、水煮蛋,雞蛋怎麼吃最好?譚敦慈2個原因建議吃全熟蛋,尤其外食
雞蛋是我們每天常看到吃到的食材,有些人愛吃生蛋,有人吃半熟蛋、全熟蛋…,而這不只是個人對食物口味的差異而已,它其實也關乎飲食健康。譚敦慈建議,蛋最好還是吃全熟的,除了避免沙門氏菌感染之外,也最能吸收它完整的營養。許多人早餐少不了一顆蛋,中午可能吃水餃又配一碗蛋花湯,晚上去吃燒肉丼飯,上面打一顆生蛋一起吃,真是太美味了!雞蛋的料理方式非常多元,炒蛋、煎蛋、水煮蛋、茶葉蛋、蛋花湯…,當主角也可以、又經常是許多菜少不了的配角。生吃、熟吃、半熟吃,連吃法都很多種,每個人的偏好不同,但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護理師譚敦慈之前在元氣網YouTube影音頻道《元氣最愛問》談到雞蛋要不要洗、蛋怎麼吃最好的話題時提到,吃雞蛋最好吃全熟蛋,原因要從洗蛋說起。雞蛋在烹調前清洗蛋到底要不要洗,一直有不同的說法,譚敦慈則建議蛋一定要清洗,洗選蛋也不例外。如果是買散裝蛋,回家後先拿布沾水後擰乾,擦拭表面糞便羽毛等,再放進冰箱冷藏。洗選蛋則可以直接冷藏。那何時洗呢?清洗時間是在烹調之前,也就是說,不管你買的是散裝蛋還是洗選蛋,要煮時再將蛋從冰箱拿出來洗。雞蛋清洗步驟很簡單,把蛋放在碗裡,蓄滿水搓一下即可。2個原因建議蛋吃全熟的,至少蛋白要熟不過這是我們自己在家裡料理的做法。外食者吃外面店家煮的,哪能控制人家洗不洗。尤其我們經常可在早餐店看到店家都是將進貨進來一整個蛋框放煎檯旁,也不知道這些蛋到底有沒有擦過洗過?對此,譚敦慈則建議盡量外食就盡量吃全熟蛋比較好,原因有二個。1.避免沙門氏菌感染:台灣、日本的餐點,生吃雞蛋算蠻普遍的,熱豆漿沖一顆生蛋,是台灣許多中式早餐店的豆漿吃法。香港人常吃的滑蛋燴飯,蛋也是在起鍋前打下去,讓視覺上產生「滑動」的美感及口感。而吃生蛋感染沙門氏菌、甚至死亡的案例,都曾發生過。2.吃生蛋無法攝取其中完整營養另一個重要的原因則跟蛋白質吸收率有關。因為蛋白裡存在一種天然生物素「蛋白質抑制酶」,蛋白分解酶主要作用是分解蛋白質,讓蛋白質中的胺基酸能夠被人體吸收;而如果生吃雞蛋,蛋白質抑制酶反而讓人體無法好好攝取其中蛋裡的的胺基酸等營養素。全熟的煮法才能將「蛋白質抑制酶」破壞掉,蛋的營養才能完整被我們吸收。因此建議若要充分攝取雞蛋的營養,還是吃全熟蛋較好,至少蛋白一定要熟。處理雞蛋注意4件事譚敦慈再度提醒,為了避免沙門氏菌感染及禽流感,處理雞蛋時請注意以下4件事:1.摸過蛋後要確實洗手。2.避免吃生蛋製品,例如沙拉醬、沒煮熟的蛋。3.避免使用蛋白敷臉保養,臉上的眼睛、鼻子、嘴巴都有黏膜,感染風險很大。4.蛋要分開打:如要打2顆以上的蛋,請分開打在2個容器裡,不要打在一起;如果打在同一個碗裡,萬一其中一個蛋黃壞掉、臭掉,你可能不知是哪個。【參考資料】.元氣網YouTube影音頻道《元氣最愛問》 .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09-07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醫師:「沒病,飭回!不,沒病,賜回!」
病人不知原因暴瘦,經過一連串詳細「搜查」之後,醫師對著身旁的護理師說:「沒病,飭回!」「不,沒病,賜回!」這位醫師大概最近媒體看太多了,竟學起法律用語。人會消瘦,一定有原因,因此,要找醫師查原因。消瘦原因有些一查就知道,例如驗個血或做個超音波就可知道,但有些疑難雜症,就不那麼容易了。有可能是環境因素,例如飲水、食物等引起的,就需要像檢調一樣到你家搜查一番,但應該不用翻箱倒櫃或是扣押電腦,也不會用羈押的方式把你押到醫院!當然顧及病人隱私也不會在媒體上透露當事人有什麼隱疾。對醫病關係而言,最高準則就是視病猶親,因此,對待病人是懷著愛心、關心的心理,手段是平和的,是溫馨的,將病人的病因找出來,解除他的痛苦,才是好醫師。這也是醫師這種職業的基本原則。現代醫療科技對病人的檢查要求快速、無痛苦、貼心,相關人員充滿愛的關懷,即使還沒看到醫師,病也好了一半。反之,目前的司法體制似乎與醫療制度差了十萬八千里,許多人未審先判,即使將來平反,卻早已身敗名裂,這種現象看在素以救人為出發點的醫事人員而言,實在是天壤之別,不能想像。司法上,講究勿縱勿枉;醫療上,講求正確診斷,及早治療。前者讓國人奉公守法,國家可以長治久安;後者讓國人健康長壽,都是現代國家不可或缺的。醫療要求醫師要視病猶親,司法講求悲天憫人,其初心別無二致,二者實可互相參酌,融合其優點則是國家與百姓之福。就以體重減輕而言,可能是糖尿病,可能是甲狀腺機能亢進,可能長了癌症,如果是第三者,太晚診斷可能延誤了治療的契機。司法上,如果是壞人不早點繩之以法,可能繼續危害社會,造成各大的禍害。因此,面對病人,醫師要多一點慈悲。同樣的,面對可能的犯法嫌疑者也應該以哀矜勿喜的心理,寧可信其無。面對病人檢查沒事,醫師要說:「沒病,賜回!」不能說:「沒病,飭回!」同樣的,司法人員面對可能的嫌疑者若無法證明,是否也應該說:「沒事,請回或是賜回,而不是飭回!」如此一來,國家社會多一份溫馨祥和,也是治國之道。●欲知正確肝病新知,請追蹤「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及「好心肝.好健康」Facebook粉絲專頁。肝基會出版會刊及肝病治療手冊,歡迎來電索閱。若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免費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相關資訊。
-
2024-08-30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醫生,我的藥沒有效?在地知識與跨文化理解——北印度公立醫院田野觀察紀實
【編者按】本週三篇文章的共同點是「醫療溫馨的一面」。一位長照營養師分享一位病人的女兒在她的指導下成功地加入照護母親的表現。一位童年時感染腦炎,引起頑固型癲癇與重度智障病人的母親分享她如何在醫師的鼓勵下,全家人首次一起出國旅遊,成功地走出陰霾,而領悟了一位心理諮商師說的一句話:「別讓擔憂限制了我們的人生。」一位台灣醫學院醫學人文老師敘述她到北印度公立醫院所見所聞,分享在地知識與跨文化理解的心得,並親眼見證台灣年輕學生參加海外服務的熱忱。七月初赴北印度拉達克進行高原醫療人類學田野工作,在海拔3500公尺以上的城市行動,時刻都能感受到自己身體的存在,無論是爬坡兩步就氣喘如牛、抑或皮膚對抗乾燥且強烈的紫外線產生的過敏反應。此行中途兩次奔赴首府列城(Leh)SNM Hospital,一次為報導人的母親因急性眼疾自兩百多公里外的藏斯卡(Zanskar)送來市中心、另一次則是陪同前往探視被送至急診室的台灣國際志工學生。對於印度公立醫院醫療現場、及其中在地知識與跨文化理解,兩次歷程提供了參與觀察(participate observation)與反思的機會。七月九日當天原與報導人拉莫師父約定好參觀正在籌備中的私人療養院,報導人來自拉達克比丘尼協會(Ladakh Nun Association),該協會創辦人Dr. Palmo本身即是一位藏醫,關注婦女權益、精神健康與安寧醫療,登記為NGO便是希望佛教與社區能更加融合,寺院中的各項活動皆開放民眾參與,參與者多為女性。Dr. Palmo說,拉達克仍舊是一個保守的父權社會,婦女在婚姻中所面對的挫折、困頓、尤其照護臨終老人成為重大壓力來源之一,這些原因促使她年前獲贈一片土地後,興起建造一座綜合療養中心(Dr. Palmo使用「healing」這個詞彙)的念頭,提供婦女喘息、調整身心平衡的處所。參觀途中拉莫師父突然接到一通電話,她的母親被緊急送來列城,在長途跋涉近十小時後,將在半小時後抵達。我詢問能否一同前往照護眼睛受傷的母親,獲允後一同跳上車。抵達SNM醫院前棟門診大樓,拉莫的大哥、大嫂及母親已在眼科門診外等待,遊牧民族的穿著、風塵撲撲的面色,母親戴著太陽眼鏡看不出受傷的狀況,但十小時的求醫路程是在台灣無法想像的「偏鄉」距離。我想起邱仁輝醫師在《挖蟲草的女孩》一書中曾提及,青康藏高原的醫師對他說:「我出門看個病人馬上回來」,而這一去便是兩天。時間與空間距離的差異是醫療重要的考量之一,台灣交通便利,經常使人忘了這一點。拉莫師父留下來陪伴家人,另一位安莫師父陪我四處走走。SNM Hospital全名為索南諾布紀念醫院(Sonam Nurboo Memorial Hospital),位於列城市中心,是拉達克地區最大的公立醫院,也是唯一的一間。院名紀念Sonam Nurboo(1909-1980),他生於列城,1930年代前往英國攻讀工程學位,是拉達克第一人,返國後旋即遇上巴基斯坦襲擊,他運用專業修築了一座臨時軍用機場,使拉達克繞過農業和工業時代直接進入現代化社會,爾後帶領建設邊境道路、入閣擔任工程、電力及事務部長,1961年獲頒國家級蓮花士勳章。院內人聲鼎沸,但自有一套系統、亂中有序,反倒不覺得擁擠,且相當窗明几淨。門診分布在一、二樓,共有十二科:泌尿科、兒童發展障礙科(Paediatric Handicap)、藏醫科/阿育吠陀科(Amchi / Ayush)、眼科、兒科、病理科與血庫、影像放射科、牙科、骨科、一般外科、耳鼻喉科、精神科與戒癮中心(Psychiatry & De-addiction)。門診大樓一樓右側設有會診諮詢處(consultant),大排長龍,目測約有八十多人極有秩序地分成三列隊伍;左側則是藥局。由於是公立醫院,醫療費用由印度政府負擔,民眾幾乎不需付費,醫師開立的處方若醫院藥局有,可免費領取,如無,則自行到院外藥房購買。在眼科、外科及兒科的候診區域中,也發現各診療室一旁設有門診手術室、注射室,與台灣不同,這裡的病人毋需走太遠便可完成整套治療流程;機械設備亦相當完善,包括最新CT掃描、MRI、陰道鏡、內視鏡、超音波心動圖、C形臂等,都可在走廊上看見這些暗示著醫療高科技服務的宣傳海報。門診大樓的另一側是住院大樓,目前共有一百五十個床位、中央供暖,實屬健全。該院目前在印度醫療體系中列為第二級分區醫院(Sub-Divisional Hospital)。根據印度2017年的〈國家衛生政策報告〉(National Policy Report)指出,全印度私立醫療體系掌握大多數醫療資源,占整體醫療支出之74%,且掌握全國約62.4%的病床、80%的醫師、26%的護士與78%的救護車服務。一般對於印度醫療系統的印象也多是貧富懸殊、公立醫院吵雜擁擠、水平不高,如需進一步治療,仍需去私立醫院,而大部份費用需自付。但若加上文化與社會條件,針對拉達克醫療的初步觀察則提供另一種思考面向。上文所提及拉達克女尼協會的療養中心屬私人機構,她們曾來台灣參訪慈濟,對於建立一所富含佛教義涵在其中的醫療機構深具信心。而SNM雖是公立醫院,整體管理卻有條不紊,雖然進一步資料仍需深究,但這或許也與拉達克社會的藏傳佛教文化基底有關,反映出極高的道德規範與決策準則(當然也得考慮拉達克於2019年升格為United Territory後獲注大量資源):對於「病苦」的人性(humanities)思維而非成本計算與管理,在政府負擔全額醫療費用一事上,不分拉達克人、流亡藏人或外國人皆同。醫院的官網這麼說:「我們的願景是成為本地的第三級護理醫院(District Hospital),擁有最先進的設施,以最少的轉診量治療各種疾病,並擁有最先進的研究設施,無論病人的種姓、信仰或膚色,將提供最好的醫療治療與嚴格的道德原則以及關懷和同情心的文化。」(https://www.snmhospitalleh.com/about)幾天後的傍晚時分,我正在列城的頂樓咖啡館遠眺喜馬拉雅風景、訪談流亡詩人,即將結束時接獲訊息,幾位來自台灣的國際志工學生因高山症被送至SNM醫院急診室,我隨同帶隊老師一同前往探視。急診室位在醫院後側,計程車一路長驅至底,下車後找到三名台灣學生,個個面色慘白、高燒不退,他們已接受急診醫師診斷,正坐在一旁等待打針叫號,幸而有當地拉達克友人相伴,解決語言及行政程序問題。與台灣急診室不同,這裡並無檢傷分級分流的措施,病人進來後先在急診門診室排隊、醫師依序看診、開於處方簽,一旁簾子拉起來護理師就在裡頭注射藥劑,一個接一個,並不推擠叫囂。空間上也與台灣急診室常見的開放空間不同,這裡屬於「三進式」:第一進是門診,用來確認病況,如需病床(如吊點滴)或進一步處置,便往內移至下一進,這個空間容納了大約二十張病床,用布簾隔開,如需再更進一步治療,再往內移至第三進,這裡有許小房間、房間內有不同儀器,有些正嘎嘎作響。兩位學生打完針坐在一旁休息,第三位卻遲遲不見叫號。經詢問,才知治療師(therapist)認為此學生的血壓過高,打此劑針藥不適合,因此找來第二位醫師,第二位醫師同意治療師的意見,因此和第一位醫師重新討論、把學生喚去重新量了一次血壓,又是一番等待。這裡的所有醫護人員都穿白袍,一時難以辨認誰是醫師、誰是護理人員,但看久了倒也能看出結構與系統:被圍著諮詢者是醫師,白袍較長;捧著治療盤快速奔走的是護理師,白短較短;掛著聽筒但著便服是治療師。人數比例大約是1:5:3。從今晚的學生案例及二小時的初步田野觀察,治療師扮演極重的角色,包括藥劑的確認、病床巡邏看診、以及隨時被家屬攔下問東問西。治療師與拉達克友人是朋友,我加入他們的談話,拉達克友人笑著說,治療師認為急診醫師來自德里,開的劑量適合平地大城市,但不適合拉達克,沒有考量海拔、地理環境與整體情況,充其量只是一台「開藥機器」;治療師則笑說,你們從台灣帶來的頭痛藥、感冒藥,在這裡都不會有效,你們的藥留著回去吃。我問,同樣都是Panadol,也會因地理環境不同而有不同效果嗎?治療師大笑走開。我想答案是肯定的,因為學生從台灣帶來的日常備藥的確完全起不了作用。我坐在牆邊的候診椅上,細細體會治療師那意味深長的笑。當談及醫療的跨文化理解時,我們經常討論不同族群、信仰、對身體與疾病的不同認知,卻鮮少思考用藥的跨文化差異。同樣的身體在不同的環境會對同樣的化學藥物產生不同的反應,如果認為普拿疼適用於全世界每一個角落,今天的案例告訴我們這樣的想法可能過於科學傲慢。我也不禁開始思考,我們究竟有多瞭解自己的身體呢?這群青春洋溢的學生滿懷理想、克服許多困難來到此地,卻在扺達後的第一週便辦起街舞工作坊、教拉達克小朋友最流行的舞步,劇烈運動換來的下場是需要不斷吸氧、一瓶一瓶的氧氣不斷被送進住宿,甚至有人短暫失明。接著隔天又翻越海拔5359公尺的卡東拉隘口(Khardungla pass)前往Nubra Valley,於是再度被送往醫院。一位學生自行判斷是急性高山症、緊張加上壓力在傍晚時刻忽然便癱軟不適、倒在被褥上爬不起來,工作人員緊急背著她送至急診室,檢查過後醫師淡淡地說,是恐慌症發作,學生聽及如此,笑了起來。台灣的健保便利,醫療資源濫用所見多有。拉達克公立醫院以善慈為本,醫療幾近免費,而我們的學生由於對於在地知識的匱乏、與自我身體理解的薄弱,途增折磨,值得當代科學教育反思。最後一名學生在接受十分鐘的噴霧藥劑治療、病床休息後重新測量血壓,穩定後打了針便獲允離開,帳單各為10盧比(約台幣3元)。離開醫院時,一位躺在擔架床上的男人被快速推走、滿臉是血。臉龐稍微恢復氣色的學生問我,老師妳怎麼都沒事?我也只能笑笑。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8-29 焦點.元氣新聞
麻醉醫趁病患昏迷疑用手性侵!女患者難受壓力服藥輕生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爆麻醉科醫師疑性侵女病患,林姓麻醉科醫師趁患者在恢復室意識模糊時,掀開被子,搓揉女患者私處,以手指侵入陰道。女子後續在訴訟過程中,飽受壓力,一度輕生留下遺書,指出不想再面對不堪的一切。對此,北醫附醫回應,已對當事醫師予以記過及停權等懲處,院內全力配合司法調查。據媒體報導,北醫附醫該起性侵事件,發生於2022年11月25日,該名女患者當時接受麻醉,並在恢復室等待甦醒,她指出當時她的意識雖然模糊,但感覺到有人觸摸下體,用力睜開眼睛查看異狀,發現林姓麻醉科醫師就站床邊,感到驚恐害怕。事發後女病患事後向院方檢舉並提告,林姓麻醉科醫師一度坦承犯行,並同意賠償。女病患認為林姓麻醉科醫師有悔意,加上不想面對冗長耗時的訴訟程序,決定先以調解方式處理,卻沒想到林姓麻醉科醫師委任的江姓律師與女病患的委任律師協商時,改口主張沒有猥褻性侵。事件發展變成被告者對女病患提出恐嚇取財告訴,江姓律師在妨害性自主案件審理開庭時,不斷對女病患提出羞辱式的詰問。當事人不堪精神壓力,今年8月4日凌晨選擇輕生,在家服用大量藥物,所幸被家人及時發現,報警送醫挽回一命。但甦醒後情緒激動,崩潰大哭,不想再面對不堪的一切。女病患在輕生前留下遺言,提及:「729出庭後,我的身心非常痛苦,彷彿又回到最初發生的時候。漫長的訴訟是必然的,狼醫的否認也是預料中的事,那天江律師的提問讓我覺得自己是個犯人,冒犯我隱私的部分難以釋懷,我沒辦法這樣生活下去。」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今發出聲明指出,院內接獲申訴人反映遭性騷擾後,隨即展開調查,經人評會決議,對當事醫師予以記過及停權等懲處,並要求完成性別平等相關教育訓練。後因申訴人另有陳述,院內已依法通報,全案已進入司法程序,將全力配合司法調查,並依調查結果,由人評會進行相關處置。北醫附醫指出,對於此次事件深感遺憾,同時積極強化病人就醫安全,持續在工作環境、內部文化等多面向加強性平文化宣導,致力打造兩性平等及民眾安心的就醫環境。台灣麻醉醫學會前理事長謝宜哲表示,對此案不清楚,但醫療院所的看診流程一定要有護理師跟診,不論是看診或對話,如果沒有護理師跟診,可能會發生性騷擾糾紛。醫院許多地方都設有攝影機,但手術後的恢復室為了保護病患隱私,並沒有攝影設備。謝宜哲說,恢復室是由一位護理師負責二位病患,若有異狀才會通知醫師,但進行體檢、理學檢查,護理師一定會在旁協助。不過,手術後的恢復室有簾子隔著,導致護理師沒有即時注意到狀況,而該醫師的行為已經觸法。謝宜哲表示,醫師要自律,民眾也要多注意醫院的護病比,可要求護理師協助陪伴每個看診流程。★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8-29 焦點.杏林.診間
太多醫師不敵誘惑成為好大喜功的醫匠!黃富源透露在良醫與名醫之間的分寸拿捏
台灣兒科醫界耆老、馬偕兒童醫院名譽顧問醫師黃富源,在馬偕兒童醫院設立十週年系列活動中以「寧為良醫不為名醫」為題演講,以行醫一甲子看盡的醫療現況,為社會提出忠告與建議。在良醫與名醫之間如何拿捏?醫療奉獻獎得主黃富源教授,一生投入兒童臨床醫療與重視醫學倫理,在他的眼裡,良醫的背後,存有多少堅持,名醫的光環,又潛藏多少誘惑,在良醫與名醫之間如何拿捏?影響黃富源至深的老師,是60年代台大醫學院院長兼台大醫院兒科主任魏火曜教授,當年台大醫院小兒科醫師若未能留在醫院,多在自家開業,開枝散葉的結果也讓「火曜會」成員遍及全台。魏教授的教學與風骨,至今仍是後輩之師,廣受緬懷與景仰,他的諄諄教誨更讓黃富源一輩子難忘。黃富源表示,醫師的養成不易,多少醫師,終其一生致力投入專業領域,不論是臨床醫療與醫學研究,醫師的高專業性無庸置疑,然而,隨著醫療制度與社會環境的改變,回到行醫者的初心,唯有傳承火曜會「寧為良醫」的四字箴言,至今沒齒難忘。儘管名醫的誘惑何其多,但在魏教授的語錄中一語道破:「良醫,就是憑良心從事醫療工作,並在正當努力的工作下得到應有的報酬。」簡單一句話道出良醫兩個字背後的真實意涵,黃富源也受這句話影響至深。黃富源曾經聽過陳景松牧師說過,亞歷山大在33歲征服世界時,認為世界是平的,不知道地球是圓的,走了一圈仍會回到原點,一生輝煌如他,但在死後,他的棺木上鑿出四個洞,將手腳都伸出來,以此告訴世人,生無帶來,死無帶去的一絲一毫。此外,盧俊義牧師也曾說過,一個人去世後,世人不會因為他的財富而懷念他,而是他生前的言行是不是足以讓後人一輩子紀念,黃富源為此也感觸良多。 太多的醫師不敵誘惑 成為好大喜功的醫匠黃富源說,太多的醫師不敵誘惑,成為好大喜功的醫匠,以多開檢查,給更多的藥,讓醫病皆大歡喜,扭曲的給付制度,讓檢查、用藥才能有收入,藏在背後的專業知識與經年來的努力不成正比。如此一來,再好的制度都不敵摧殘,讓醫療資源浪費於無形,眼睜睜看著醫療崩壞的危機發生,如果亂象不改,最終的結果只會讓全民皆輸。收了紅包 代表病人對你的感謝銀貨兩迄自穿上白袍那一天開始,黃富源認知一件事,收了紅包,病人對你的感謝,銀貨兩迄到此為止,一刀二斷,然而拒收紅包才會讓病人對你的感謝長存一生。一次門診,一個阿嬤帶著孫子來看診,阿嬤說:「若沒有你就沒有我,就沒有這個女兒,也就不會有今天這個小孫子,所以一定要帶來給您來看看。」祖孫三代情牽一世,對黃富源教授而言,白袍的魅力不過如此。黃富源早年也曾因為做手術時,因為太太擔心而向主治醫師送了一點「心意」,沒想到他非常景仰的老師竟然收下了,黃富源整整一個禮拜住院時都不甩這位醫師查房,覺得紅包文化竟然發生在自己身上,沒想到直到出院那天,主治醫師查房時把紅包原封不動的還給他,還說,我拿了,你的夫人才會心安,但我可是看了你的臉色一個禮拜了,黃富源當場羞愧地無地自容,這位教授同樣讓他一生懷念。有一天很漂亮的女生吵著要投訴,投訴的原因是,看診3分鐘,醫師沒有正眼瞧過她一眼,然後藥單就開好了,為了緩和病人的情緒與不解,居中協調的護理長說妳長的太漂亮了,連醫生都不敢直視妳,才讓病人面帶笑容,事實上,這位醫師真的是好醫師,但他忘了「醫病要先醫心」這個道理,雖然化解一場糾紛,但這也意味著,醫師要永遠記得,看的是病人,不是病。身經百戰的黃富源曾目睹門診護理師看到媽媽抱著小孩很辛苦,順手接過孩子的一個動作,被家長炮轟舉動具有侵略性,讓黃富源不禁感嘆世道炎涼。回歸初心,才能成為良醫「做對的事」,自然成為良醫,對於行為偏頗的醫師行為也要勇於舉發,這種行俠仗義的性格也讓黃富源日後在衛生署成立醫學倫理委員會及醫師懲戒委員會,在擔任健保爭審委員及藥害救濟委員時,看到許多醫師在看診時的動手腳、未開立收據等不符規定的作法,這些亂象如何導正,不是靠大動作的衛生政策稽查員,而是要回歸醫師的那份「初心」。臨床工作60年,看盡多少疾病生死,黃富源感念馬偕榮譽院長吳再成醫師,從不在病人面前說重話,即便病情不佳也應該就專業進行淺白的解釋,帶給病人面對疾病與治療的希望,他也奉勸醫師不要做醫療廣告,好好善盡醫師的操守,為醫療與廣告之間畫上明確的界限。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8-14 名人.精華區
張鴻仁/英國新政府 能挽回年輕醫師的心?
英國從上世紀末起兩次「保守黨」慘敗都跟醫療體系有關,聞名全球並在倫敦奧運被拿出來獻寶的國民保健服務體系(NHS),在執政的保守黨長期忽視之下,捉襟見肘。英薪資偏低 許多年輕醫師外逃根據最近統計,英國人住院等床超過18周的人數來到760萬人。同時間,年輕的醫師們(畢業10年內,還在住院醫師或專科醫師訓練期間)持續進行「工作抵制(軟性罷工)」,造成180萬的門診與處置必須重新安排。迫使新上任的工黨政府不得不立刻採取行動,宣布年輕醫師全面加薪22%,除了為結束英國有史以來持續最久的醫師「軟罷工」,更重要的是許多年輕一輩醫師用腳投票,移民到澳洲去行醫。以先進經濟體而言,英國醫師的薪資原本就偏低,以往各國之間醫師的移動門檻很高,COVID-19之後,許多人累壞了就離開職場休息,所以到處缺醫護人員;護理人員跨國移動相對容易,只要語言相同,會說英語的護理師很早就往高薪國移動,於是最近搶人搶得凶,很多地方光靠薪水也不一定找得到人,還要給居留權或公民權,留下有經驗的員工。醫師要到外國執業,相對比較困難,除了通過他國醫師執照考試本來就不易,加上許多執業限制及文化差異,除非年輕醫師在本國尚未建立自己專業地位時就下定決心。但是大英國協許多制度相通,澳洲疫情後大量向外招聘醫護人員,成為英國年輕醫師的選擇。至於亞洲其他非英語系國家的醫護人員,「外逃」門檻較高,就逃往「整形美容」或往不必值班,不負責急重症的科別移動,南韓如此,台灣也是如此。健保改革難 台灣問題何時引爆前一陣子,在一個科技界與醫界共聚一堂的場合裡,陽明交通大學醫學院院長王署君醫師告訴我說:「學長,你知不知道,下一代的醫師說我們這一代是『被虐待狂』,他們絕對不過這種生活。」而且,年輕一代,覺得既然社會這麼不支持醫療體系,健保調一點保費,大家意見這麼多,而實施總額預算20年下來,執政者只在意選票,在高達9成滿意度的表象下,犧牲醫護當然比犧牲選票簡單多了,許多人也知道健保改革不易,何況改善醫師收入,納稅人每年要拿出幾千億來,更是遙不可及,不如用腳投票,比較實在。同一時間,旅居美國的好友剛好也傳來一個訊息,他在紐約遇到兩位年輕優秀的醫師科學家,一問之下,都沒有回台灣行醫的計畫。上世紀末,英國工黨政府以「加稅救健保」贏得大選之後,花了近10年,每年多幾千億英鎊的代價,才讓醫療體系重返「王冠上珍珠」的榮耀,這次要花多少錢?需要多久才能讓體系恢復元氣?且讓我們拭目以待。至於台灣,因為沒有聯合國保障的罷工權,所以執政者不會面臨南韓與英國的困境,至於我們的問題何時引爆?或者筆者只是杞人憂天,套句英諺「時間會給答案」!(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8-07 焦點.元氣新聞
衛福部長邱泰源:明後年都不調健保費 研擬調升補充保費修法
「健保改革勢在必行,還有很多政策可以做,不需優先調漲保費。」衛福部長邱泰源昨接受本報專訪承諾,「明後年都不需調整健保費率」,另為提升健保點值,提出三大作法,包括「增加政府預算,政府負擔健保經費三成六,擬調至三成八」、「應由公務預算,但仍由健保支出的項目,盡快處理」、「盡速研擬調升補充保費修法」。立法院衛環委員會主決議明年六月卅日,健保點值需達到每點○點九五元,衛福部需備足七○五億元。邱泰源表示,改革健保需一步一步來,他出身醫界,當然也希望點值愈高愈好,但必須思考政府財力是否有辦法承擔。如果政府不願意補助,明年年中確實無法保障健保點值每點○點九五元,若政府願意補助,明年即可先達到每點○點九元,以此為基礎,再向上提升。邱泰源說,擔任不分區立委時,他經常提及健保點值保障每點一元,當時想法單純,醫師正派經營,努力照顧病人,但健保點值每點不到一元,覺得沒有意思;擔任部長後,期待透過短、中、長期計畫,確保健保點值,首先透過公務預算撥補,讓醫界活下去。邱泰源指出,現階段政府負擔健保經費三成六,建議政府提高公務預算,依照健康台灣論壇建議,提高至三成八,醫界盼提升四成。另外,明年行政院將撥補一百多億元,專門用於提升醫師、護理師等醫事人員的薪資待遇及改善工作環境。再者,逐漸移出應由公務預算支出項目,但現在卻由健保支出的部分,例如,今年編列護理人員夜班津貼四十億元等,衛福部即積極爭取以公務預算來支應;至於百億癌藥基金,政府明年編列五十億元,相信三年內可達到百億元規模。最後為盡速研擬增收補充保費,但涉及修法,社保司正在研擬規畫,邱泰源說,「這是下一步真正需要改革的地方」。面對健保財務困境,外界建議,提升健保費率,另修法取消健保費率上限百分之六。對此,邱泰源保證,未來兩年不會調整健保費率、不會漲保費,因此,也不會討論打開健保費率上限。目前作法為只要對民眾有利、且無爭議的政策先行,研擬任何政策時,均會與專業團體溝通,了解對民眾的影響。兩年後是否會調漲保費?邱泰源坦承,未來誰都不知道,新藥、新科技如加速納健保給付,或基層醫界經營面臨困境,都可能增加健保支出。至於有關自費項目,民眾有選擇權利,健保不可能包山包海,未來將在充分告知、保障民眾權益的情況下,同意擴增自費項目空間。邱泰源:拚明年調高健保補充保費近日台灣股市暴跌暴漲,引發矚目,而攸關上千萬位股民權益的補充保費費率即將進入修法階段,衛福部長邱泰源表示,正積極溝通,研擬調升方案,盡速召開專家會議進行討論,研議後進入法定程序,希望立院下個會期就可修法討論,明年順利上路。在總統賴清德指導下,成大醫院前院長陳志鴻召開六場「健康台灣論壇」,最後提出十大建言,其中包括「受薪階級繳納的一般保費費率為百分之五點一七,補充保費僅百分之二點一一,建議提高補充保費費率」。目前二代健保補充保費課徵範圍分為六類,包括高額獎金、兼職薪資所得、執行業務所得、利息所得、股利所得、租金收入。邱泰源表示,提高補充保費費率勢在必行,衛福部已研擬方案,預計立法院下個會期提出修正草案,提高費率。「在不調漲健保費的前提下,將爭取更多資源。」邱泰源說,醫界期待健保點值每點達到○點九五元或一元,如果調升補充保費費,就可能到達醫界所期待的每點○點九二或○點九三元,此為改革健保的重要事項。目前將與各界積極溝通,研擬相關方案,盡速舉行專家會議,取得共識後,再與健康台灣委員會、行政院等討論,確定修法內容,進入相關程序。邱泰源指出,目前補充保費單筆課徵上限為一千萬,「健康台灣論壇」決議希望提至五千萬元,是目前較具共識之處,修法重點將朝此研議。他曾與商界人士討論過,其實商界並不反對,也認為「有錢人多付一點,照顧弱勢族群」。談長照3.0 邱泰源坦承整合難度高台灣將在明年邁入超高齡化社會,衛福部長邱泰源表示,長照二點○也將邁入三點○,將借鏡日本,建立以人為中心、社區為基礎的整合照顧體系,結合醫療、長照、社服、社安等資源,並橫向統合,各層級醫療院則需垂直串接,希望老年人在社區獲得良好照顧,減輕年輕人承擔。邱泰源指出,因應高齡社會,衛福部積極推動視訊醫療、在宅急症照護,而長照三點○的主要願景為整合醫療跟長照,從醫療端做好老年人的出院後照護,延緩失能。日本於十多年前發展「老人整合性照護」概念,邱泰源表示,衛福部積極建立以人為中心、社區為基礎的整合照顧體系,不過,目前長照有長照預算,醫療則有健保費用,兩者如何整合,難度極高。「橫向」方面,希望結合社區的醫療保健、長照社福等,成為社區照護體系。「縱向」則是做好分級醫療,讓社區體系可以結合醫療、長照、社福、社安等社會資源。邱泰源說,若想落實健康台灣,就須同時做好橫向、縱向,也等於將台灣十年來分級醫療、整合照護等兩大體系,進行彙整。近年來,許多醫學中心發展高齡醫學、老人醫學,邱泰源表示,目的就是希望老人家活得長久、健康,如果在家醫療、在宅急症照護順利進入長照體系,相信就可大幅降低銀髮族失能風險,「關於這點,日本確實做的,比台灣還要好,值得學習」。處方箋改革爭議 邱泰源:尊重試辦成果衛福部分階段調整牙科診所處方箋標示,明年四月只剩下成分名,不見藥名,儘管西醫何時實施此新制,仍是未知數,但是已引發醫界及藥界之間論戰,對此,衛福部長邱泰源表示,將尊重未來試辦成果,在試辦過程中各界充分討論,但如果政策具有爭議性,就會先擱置,不會急著推動。醫師公會全聯會等十大醫事團體表示,目前藥師法明定,藥師需依處方不得隨意更改藥品,衛福部此舉等同帶頭違法,損害民眾用藥品質,也損害醫師處方權;藥師公會全聯會則認為,一旦處方箋只開成分名,這已是國際潮流,若不希望健保制度潰堤,此次變革勢在必行。醫界、藥界看法不同,不過,邱泰源傾向支持醫界說法,他以從小罹患鼻過敏的兒子為例,長期以來,必須服用某一家廠牌的治療過敏藥物,換成其他藥物,症狀無法獲得改善,就沒有治療效果。再者,牙科常用藥物較為單純,但西醫用藥複雜,尤其是內科,因此他同意醫事團體的見解。邱泰源進一步表示,這次先從牙醫診所試辦,主因為牙醫所開立藥物幾乎都是消炎、退燒、止痛等解熱鎮痛劑,對牙科門診患者來說,還是酌量於醫師治療專業技術;內科系醫師必須不斷調整藥物,才能提供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患者最好的治療,這跟牙醫用藥目的截然不同,「如果試辦(管制)牙醫的某些材料,他們可能也跳起來」。邱泰源說,如果某政策具有一定爭議性,就會先擱置,先尋求共識,讓沒有爭議性的政策先行。這次處方箋改革是否全面推廣至所有西醫,目前沒有時間表,等牙科試辦後,觀察成效,屆時再討論、溝通,而最大原則是不可讓患者拿不到藥物。
-
2024-08-06 焦點.元氣新聞
夜班獎勵1小時僅十多元,比一般病房少7倍!護理師:感覺被羞辱
拍痰、打針、餵藥、監控生理數據,加護病房護理師工作忙碌,原以為衛福部夜班獎勵金措施上路後,能夠提振士氣,不料,多名醫學中心護理師抱怨,最近拿到上半年補助,結果一班多拿九十五元,平均一小時補貼十一點八元。衛福部護照司表示,今年針對特殊單位夜班津貼僅爭取到十三億元,經費確實不夠,還請各醫院公開、公平地分配獎勵金。衛福部年初推出「全民健康保險強化住院護理照護量能方案」,共編列四十億元,其中二十七億元為「急性一般病床及急性精神病床」護理師夜班獎勵金,發放金額明確,例如,醫學中心大夜班一千元、小夜班六百元。護理師護士公會全聯會副理事長馬淑清表示,另十三億元用於加護病房、急診室、手術室等其他需輪值夜班單位護理人員,衛福部並未擬定分配方式,而由各家醫院自行決定。最近許多急診、加護病房等護理師收到上半年獎勵金,金額之少,引發眾怒。加護病房夜班津貼竟與一般病房差七倍在某醫學中心加護病房的護理師說,上半年共值勤十六個小夜班、八十七個大夜班,卻只領到一萬三七九○元,平均一小時僅十六點七元,但在一般病房晚班護理師卻領到九萬六六○○元,相差七倍。南部某區域醫院加護病房、急診護理師平均一班(八小時)獲得九十五元津貼,平均一小時僅十一點八元。另有急診護理師值勤一班僅多拿到一三三點八元,平均每小時十六點七元。特殊單位護理師感覺被羞辱 宛如變相被逼走台灣護師醫療產業工會顧問陳玉鳳表示,急性一般病床、特殊單位等夜班獎勵金相差甚遠,確實讓急診、加護病房等特殊單位護理師感覺不公平,被羞辱,宛如變相被醫院逼走。護理及健康照護司司長蔡淑鳳表示,已擬妥三大解決方案,首先,呼籲各層級醫院應公開特殊單位獎勵金分配計算方式;其次衛福部將持續爭取預算;再者,明年獎勵金發放前會與相關單位討論,解決人力短缺的系統性問題。
-
2024-08-05 養生.生活智慧王
內褲手洗和洗衣機洗,哪個比較乾淨?與襪子一定要分開洗嗎?
衣服是人體的第二層皮膚,穿衣服整潔有益身體健康,如何洗好衣服至關重要。長庚醫院臨床毒物中心護理師譚敦慈強調,「穿過的衣服一定要洗」,但不論季節,洗衣服的頻率都一樣,至少2天洗一次衣服;建議最好買可以下水清洗的衣服,如此才能保持衣物的清潔。台灣氣候悶熱潮濕,人的皮膚常有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黴菌等細菌,並會殘留在衣物上。台北長庚醫院皮膚外科副主任黃毓惠、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皮膚科主任潘企岳表示,貼身衣褲、襪子、運動服及有汙漬、汗漬等衣物,每次穿完就應清洗,避免產生異味。而外套、襯衫、牛仔褲等則不必天天清洗,但有髒汙應立即清洗。內褲與襪子分開?譚敦慈認為,內褲與襪子可以一起洗,但如果有香港腳的人,因襪子裡可能會有黴菌,就不要一起洗,避免黴菌可能會附著在內褲上,而引發皮膚或泌尿道感染。潘企岳則說,通常襪子上的黴菌不多,因此,沒必要把內褲與襪子分開洗,重要的是內褲、襪子都要洗乾淨。襪子要每天清洗襪子一定要每天清洗更換,黃毓惠表示,雙腳一整天穿著襪子、鞋子,容易孳生細菌,襪子會積累汗水、皮屑、細菌等汙垢,應該每天換洗,建議可將襪子翻過來清洗,去除汗水、皮屑等,洗好後放在通風的地方晾乾。手洗內褲較乾淨貼身衣物的清洗,潘企岳指出,內褲常殘留尿道、陰道的分泌物或排泄物,務必每天清洗,且用手洗比洗衣機洗來得乾淨,他曾做過比較,即便洗衣機洗好的衣物,再用手搓洗還是會洗出髒汙,建議可先將內褲浸泡在添加洗衣劑的水中約5至10分鐘,再用手輕柔搓洗,再晾乾即可。但手洗或洗衣機洗內褲,端看個人感受及方便性。洗衣劑如何選購?市售洗衣劑琳瑯滿目,很多產品標榜具抗菌、除臭、防蟎等功能,潘企岳認為,洗衣劑使用目的是把衣服洗乾淨,民眾可以依需求自行選購洗衣劑的品牌及功能。無色無味洗衣精較佳譚敦慈說,衣服只要洗乾淨就好,建議買無色、無味的洗衣劑,成分愈單純愈好,因為有香味的洗衣劑多含有塑化劑。且使用洗衣精比洗衣粉好,但洗衣劑不要太過黏稠,以免要用大量的水,才能把衣服沖洗乾淨,如此洗衣服也能兼顧環保。潘企岳強調,洗衣服不要使用過多的洗衣劑,特別是使用滾筒式洗衣機,其用水量只有傳統洗衣機的三分之一或更少,因此,使用的洗衣劑量也應降為傳統用量的三分之一,避免衣物殘留過多的洗衣劑。每個月清潔洗衣槽為了把衣服洗乾淨,譚敦慈說,洗衣槽應每個月清洗一次,每年也會找專業人士清洗一次,她清洗時會把洗衣槽注滿水,再加入漂白水或過碳酸鈉清洗,洗好的水不要放掉,可以用來洗陽台,之後再注滿水清洗一次,再把水放掉,並將洗衣槽晾乾,確保衣服可以洗得乾淨。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8-03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talk/陳明智深耕3年讓新營醫院大蛻變!養生簡單吃,「一天一餐」減重10公斤
衛福部新營醫院院長陳明智,從醫逾30載,長期投入偏鄉醫療照護,也常主動出擊深入社區進行衛教。「先生緣,主人福。」是陳明智很喜歡的一句話,他認為醫病關係,不應該太功利,少一點商場化,多一點關懷、多一點信任,可以讓民眾得到真正的健康。醫師哥一句話 走上外科路59歲的陳明智,出身原鄉,老家在屏東三地門,流露著排灣族原住民熱情,他的父親從小相當重視教育,哥哥陳明德也是醫師,現任高雄茂林區衛生所所長。陳明智說,哥哥一直是他學習目標,實習選擇分科時,因哥哥一句話「你當然就選外科」,因此走上外科之路。除一般外科,陳明智還取得消化系外科、大腸直腸外科、內視鏡外科等專科執照,在衛福部南投醫院服務時,更取得亞洲大學健康產業管理碩士,後分發到衛福部恆春旅遊醫院升任副院長。恆春第一台刀 出自他之手就任前,他先南下了解恆春醫院狀況,發現院內沒有手術時需要的腹腔鏡,就先向廠商借來腹腔鏡,上任前先運抵,這樣「超前部署」果然及時派上用場。當年陳明智到任約一個月後,幫一位患者做大腸鏡發現腫瘤需開刀,患者直接問要轉去哪裡開刀,陳明智回答「我開啊。」後來手術完成,還是恆春醫院第一台刀。陳明智執業逾30年,臨床經驗豐富。103年完成恆春首例大腸癌微創手術;107年恆春牡丹鄉婦人因車禍嚴重外傷,重大腹部器官受損,馬拉松式手術輸血超過6000㏄,將病人從鬼門關救回;108年於旗山醫院完成首例切除3公斤重如「小玉西瓜」的肝腫瘤切除手術。深耕新營3年 患者漸回流3年多前,陳明智升任新營醫院院長,上任後積極「改造」醫院,除增加加護病床床數、高壓氧等,院外停車場改為無人工管理,收入大幅增加,也計畫興建急診大樓,串聯舊院區。他認為,醫院存在價值,不是只等民眾來看病,而是幫助民眾將健康照顧好。陳明智也把握爭取新營醫院可能曝光度行銷,也深入附近敏惠醫專尋求可能產學合作機會,大新營鄉親都明顯感覺到,新營醫院不再暮氣沉沉,患者也逐漸回流,讓外界看到醫院大蛻變。細數3年多來陳明智在新營醫院大幅改善的軟硬體設備,包括門診及候診區裝修、加護病房暨呼吸照護病房改造、高階健檢休息室、整修6樓新醫講堂、2樓及3樓的會議室、車牌辨識停車場,購進新型的電腦斷層掃描儀、引進內視鏡影像系統及高壓氧設備、軟體大幅升級,讓就診病人與社區民眾很有感。愛旅遊羽球 一天一餐養生醫療人員工作環境高壓,如何紓壓、養生更顯重要,陳明智熱愛運動,飲食簡單,喜好原形未加工食物,2年多前開始推動「一天一餐」迄今,從一開始不習慣飢餓感,如今成功減重逾10公斤以上。他也熱愛旅遊,閒暇時會前往最愛的日本,更喜歡打羽球,曾獲得第10屆全國醫師盃羽球錦標賽團體賽壯年組冠軍。疫情後更重視同仁身體健康,購置健身器材,並將整修的6樓新醫講堂改造成多功能用途,包括打羽球、桌球等運動或KTV歡唱,預計今年舉辦「新醫盃」羽球賽,號召同仁一起來健身。為確保工作和家庭之間平衡,陳明智認為,最重要的是夫妻間互信相扶持,更感謝另一半在背後默默支持,讓他無後顧之憂。「員工好,醫院才會好,病人才能得到良好照顧。」陳明智說,他注重員工身心健康,改建醫師辦公室、專科護理師辦公室、醫事單位等辦公室,打造舒適幸福職場,改善職場工作氛圍。未來將引進核磁共振(MRI)、建置智慧病房,讓新營醫院也能有醫學中心等級的醫療服務。陳明智小檔案● 年齡:59歲● 專長:微創手術、腹腔鏡、甲狀腺超音波及手術、疝氣手術、血液透析用雙腔導管手術、肛門出血結紮、瘡廔管手術治療● 現職:衛福部新營醫院院長● 學歷: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亞洲大學健康產業管理學系碩士● 經歷:衛福部恆春旅遊醫院、旗山醫院副院長、南投醫院外科主任、彰化基督教醫院外科醫師、日本昭和大學橫濱北部病院研究醫師● 給病人的一句話:先生緣,主人福。
-
2024-07-28 癌症.肝癌
健保大數據/肝癌手術治療特色院所
醫學中心手術No.1高雄長庚醫院/精進肝臟切除手術 突破殘餘體積不足困境健保署統計,112年6都肝癌相關手術人數,高雄長庚醫院以369人居醫學中心第一名。高雄長庚醫院一般外科主任李韋鋒表示,為了服務肝癌病人,該院成立整合肝癌治療團隊,結合一般外科、胃腸肝膽科、血液腫瘤科、放射腫瘤科及放射診斷科,提供病人全方位治療。高雄長庚除了優異的肝臟移植成績,在院長王植熙帶領下,肝臟切除手術不斷發展進階技術;目前常規進行腹腔鏡及機器手臂肝臟切除手術,112年度團隊執行超過200例微創肝臟手術,在兼顧安全與腫瘤治療效果同時,讓患者享有傷口小、疼痛感低、恢復快的優點。早期肝癌治療效果佳,也最有機會接受微創手術。以往對於肝臟殘餘體積不足的情況,常被迫放棄手術治療,但高雄長庚發展「阿爾庇式手術」,可藉由兩階段的手術讓肝臟增生進而安全的移除病灶,目前執行約60例,成效優異。各地慕名前來或轉診的困難及複雜案例,會經由整合肝癌治療團隊合作,擬定病人的治療計畫,如釔90栓塞或質子降期治療後再接受肝臟移植,合併消融或栓塞治療及肝臟切除手術,為治癒病人或延長存活時間而努力。醫學中心手術No.2林口長庚醫院/突破移植限制 為必需換肝者續命據健保數據分析,112年執行肝癌手術人數排名,林口長庚位居醫學中心第二名,執行手術者有352人。林口長庚紀念醫院一般外科系副系主任詹昆明表示,到該院就醫的肝癌患者大多為晚期,這類患者大多無法單靠手術治療,且約有四成必須透過換肝才能續命。詹昆明表示,林口長庚收治的肝癌患者,最多只有25%可以透過手術治療,超過70%都是第三期以上晚期病患。台灣雖然已經不是肝病王國,且C肝患者根治的人數愈來愈多,但台灣還有B肝以及酒精性肝炎等患者,若沒有持續用藥或是戒斷酒精,仍會導致肝癌,末期肝癌患者僅能透過換肝續命。以現行等待肝臟移植的患者分析,約有40%是肝癌患者,換算人數約為70到80人,能夠執行換肝手術僅有一半,約40例上下。林口長庚團隊為增加移植患者的機會,積極發展「分肝移植」、「血型不相容移植」,以分肝移植為例,一塊肝臟能分給兩個人使用,去年就成功完成46對分肝移植;親屬捐肝約有10%到15%的機率血型不相容,林口長庚團隊突破該技術後,也大幅增加移植機率。區域醫院手術No.1高雄市阮綜合醫院/消化外科歷史悠久 以治療肝臟疾病見稱根據健保署資料統計,112年肝癌手術人術,高雄市阮綜合醫院為全國區域醫院第一名,共收治75例診斷肝癌的患者,其中68例接受手術治療。阮綜合醫院外科部主任楊明元表示,該院消化外科有長久歷史,素以治療肝臟疾病見稱,除了有先進儀器,還組成專業團隊,提供最佳治療方案,提高肝癌治癒率。肝癌在台灣、中國及日本等亞洲國家發生率較高,主因與B型、C型肝炎、酒精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以及肝硬化等有關。阮綜合以跨科合作模式,建立癌症治療團隊,從內科醫師的初步評估開始,透過內視鏡、超音波檢查,及放射科醫師電腦斷層、核磁共振檢查的確診,再由外科醫師評估是否適合手術。針對臨界可切除的腫瘤患者,採前瞻性治療策略,包括術前輔助性化療提高手術切除率,術後輔助性化療、放射治療等提高患者存活率。手術例如超音波引導射頻燒灼術,為微侵入性治療,具有治癒率高、傷口小、縮短住院天數等優點。在消化內外科醫師、專科護理師、個管師、營養師、復健師、社工等組成的專業團隊通力合作下,提供最佳的治療方案,提高肝癌治癒率。地區醫院手術No.1台大癌醫分院/術前術後輔助治療 成功挽救癌末病患據健保署統計,台大醫院癌醫中心分院,112年執行170例肝癌手術,為地區醫院排名第一。該院副院長吳耀銘表示,台大癌醫各項設備、服務均比照醫學中心等級,且已於今年晉升區域醫院。在肝癌治療方面,除提供傳統手術、腹腔鏡手術外,更是全球肝癌達文西手術觀摩中心,該院9月將設置第2台達文西手術機器人,數量將與總院齊平。吳耀銘表示,台大癌醫各癌別均採多專科團隊治療,肝癌多專科治療安排於每周二上午,在醫院同一區域,腫瘤科醫師認為適合手術的患者,可即刻轉至肝臟外科治療,減少患者反覆掛號、看診的時間。在肝臟手術方面,除傳統手術,台大癌醫提供微創手術、腹腔鏡手術等多元術式,全院11間開刀房。台大癌醫重視患者術前術後輔助治療,吳耀銘表示,一位45歲壯年病患,確診肝癌時腫瘤已達15公分,肝門靜脈遭腫瘤侵犯,預期存活時間僅6個月,經多專科團隊建議,先以免疫療法治療半年,病人腫瘤縮小至10公分,且肝門靜脈主幹血栓萎縮,再以外科手術成功摘除腫瘤、清除血栓,術後給予免疫治療,患者存活至今已3年,並無復發跡象。112年六都肝癌患者手術5大院所
-
2024-07-28 退休力.自在獨立
安居不求人!高達38萬名「準老人」希望獨居,盼和子女同住的人變少了
「以前的長輩排斥住養老院是覺得子女不要他們了,但這種觀念已經過時,現在的長輩自己找安養中心,出發點反而是不想要麻煩子女和家人。」雙連安養中心前執行長蔡芳文說出卅多年來的觀察,台灣的高齡人口快速增加,家庭結構隨之改變,生得少加上子女工作忙碌,新一代老人更想要「不麻煩人」的老後生活。根據衛福部一一一年老人狀況調查,在「希望居住安排」項目裡,五十五歲到六十五歲的準老人希望「獨居」的人數高達卅八萬人,成長三點六八個百分點,比五年前的調查顯著增加十三萬七千多人;希望「和親戚朋友同住」的人數為十六萬三千多人,也成長二點二九個百分點,多出八萬兩千多人,反而是希望「和子女住在一起」的人數約十八萬人,相較五年前減少三點五九個百分點,少了五萬五千多人,與蔡芳文的觀察不謀而合。此外,目前住在家裡但未來生活無法自理時願意住機構的比率,五十五歲到六十五歲之間的受訪者高達五成、六十五歲以上也超過三成有意願進住機構,其中又以北部地區接受度最高,東部次之。隨著國人觀念改變,近年來市場上訴求高齡者的住宅,軟硬體服務也不斷推陳出新。究竟這類住宅可提供哪些服務,支撐不麻煩人的老後生活?蔡芳文分析,早期傳統的銀髮宅俗稱養老院或安養中心,只供應三餐及打掃清潔,服務品質堪慮,導致長輩排斥入住,他直言問題出在經營者身上,例如法規規定安養中心要提供親子陪伴房,但業者不願意子女來住,擔心家屬意見太多,「現在的銀髮宅不一樣了,以高齡者的需求為核心,提供的服務涵蓋食衣住行育樂及醫療支援」。多樣課程 打造新的舞台食衣住行等生活基本需求強調有如飯店般的質感,例如三餐以外還有客製化聚餐、衣物洗滌含消毒與壓平、房間寢室內的房務整理、家屬和好友可入住陪伴房;育樂方面,近年來坊間銀髮宅重點服務便是多樣化的課程活動,像是醫療保健、健康促進、社會新知、琴棋書畫才藝等,也安排戶外踏青,蔡芳文擔任雙連安養中心執行長時,便邀請住戶爺爺奶奶依照專長開課,入住者可以是學生也可以是老師,創造第三人生的新舞台。醫療支援 簽訂特約服務而高齡者最重視的醫療支援,目前蔡芳文規畫興建中的銀髮宅,大多與附近的醫療機構簽訂特約服務,由各科醫師輪流駐診,「輕症者不需要到醫院等候看診,工作人員也可代為取藥,必要時也可由護理師協助藥物管理」。他將國外的連續照護退休社區CCRC,發展為多層級連續性照護服務體系CCFC(Continuing Care Family Community),就是因應民情用家庭概念來服務,讓高齡者獲得家人以外的生活支援。他建議民眾依照財務能力挑選銀髮宅,但他提醒,優質的服務型銀髮宅必須軟硬體搭配,其中員工是很重要的關鍵,以雙連安養中心為例,四百卅二床配置二百零六位工作人員,平均每兩名住戶就有一位員工服務,人力占總支出的百分之五十五。蔡芳文說,許多人剛退休時很快樂,但是過了蜜月期便開始憂鬱,住進銀髮宅後生活所需有專業人員協助,還可參加團體課程與活動,讓自己每天起床後有動力打扮,把身心靈都照顧好,才是真正的不麻煩家人。 延伸閱讀:老了之後要住哪?加國是移民遷居首選!樂齡宅更重「這些」百歲世代來臨,老後生活需要超前部署,歡迎大家填答「退休準備指標─六種動物測退休力」,定期檢視,評量退休攻略是否需要校正調整。● 六種動物測退休力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7-27 癌症.癌友故事
台大就醫且因「醫療權」安置的血癌男孩,休學2年考上台大!
20歲男孩吳嘉源升高三那年罹患血癌,因父親死於口咽癌、母親對西醫有恐懼和創傷,導致母子對治療計畫有歧見。吳嘉源來不及成年就要為自己的醫療權做選擇,最後由家事法庭裁決,由新北市長侯友宜成為吳嘉源的藥療特別代理人,是新北首例也是全國少見因醫療權而受安置個案。新北首例因醫療權而安置個案──吳嘉源吳嘉源雖因治療休學二年,目前仍在台大兒童醫院接受CAR-T細胞免疫治療,但今年已錄取台大生物機電工程學系,即將展開新人生。熱愛學習的他不曾補習,高中因治療,學習落後同儕兩年,他上網找資源學程式語言,「還有好多想學、想體驗的事,希望老天爺讓我多活幾年」,計畫上台大後要參加鋼琴社等社團,也期待能到日本等地旅遊,探索世界。2021年夏天,當時讀政大附中的吳嘉源出現淋巴腫大、頭昏症狀,檢查後確認罹患俗稱血癌的急性淋巴性白血病(ALL)。醫師判斷病況緊急,須立即住加護病房,當時他17歲,一連串治療要家長簽名同意才能執行,但母親莊婷對西醫不信任,拒簽同意書,甚至想將孩子帶離醫院。醫師顧慮吳嘉源若離開醫院有生命危險,詢問病人意願,吳嘉源吐露希望留院治療,社工花數小時說服,才讓莊婷勉強接受醫師處置。儘管如此,溝通過程中仍不斷卡關。莊婷對丈夫罹癌接受西醫治療的種種痛苦心有餘悸,主張「西醫是毒」,院方最後不得不通報家防中心介入。社工和莊婷陸續簽訂三次安全計畫,註明「一旦違反安全計畫就啟動安置」,到安置機構或寄養家庭生活。某日吳嘉源外出,母親見藥袋上一連串副作用資訊,擔心孩子吃了傷身,偷偷把藥藏起來,公部門考量兒少最佳利益,不得不狠下心,透過家事法庭裁決,選任侯友宜當藥療特別代理人,讓吳嘉源在出院期間也能安心接受治療。三年來吳嘉源頻繁進出醫院,經歷化療、標靶、手術及骨髓移植等,原以為能擺脫「血癌」糾纏,怎料去年復發,癌細胞侵襲左眼造成視力模糊。但他沒被打倒,2024年1月學測考出好成績,透過申請入學拚上台大,距離當工程師目標更近一步。不怨恨母親「反西醫」的立場 吳嘉源心知「她很愛我」「我不怪媽媽,我知道她很愛我。」吳嘉源母親莊婷廿年前從大陸嫁來台灣,吳嘉源是家中獨子,小二喪父,母子相依為命生活,靠莊婷開餐飲店養家。吳嘉源說,媽媽離鄉背井來台,已經失去丈夫,也許是太害怕再失去兒子,才反對接受西醫治療。母親迄今仍反對他接受西醫資源,母子倆為此時有摩擦,吳嘉源感嘆「不知道何時才能和媽媽真正和解」。掛心吳嘉源住院期間吃得不夠營養,莊婷每天下午騎車40分鐘,從新店到台大兒童醫院,只為幫孩子送海魚、雞湯等料理,風雨無阻。對法院一度剝奪她為孩子選擇醫療方式的權利,莊婷內心有微詞。她說「為何不能用我的方式,為何不能尊重孩子的媽媽」,老公就是被西醫治死的,提起台大,莊婷內心仍有氣。吳嘉源無奈地說「家人這樣對待我的恩人(指台大),我很兩難」。「唯一的家人卻不支持我,我真的很無力。」吳嘉源說,知道母親的辛勞、壓力,面對醫療,希望媽媽尊重自己的意願,「我很希望能活下去」。吳嘉源和母親至今仍偶有口角,前天再因母親數落西醫,吳嘉源按下求助鈴,請護理師將母親請出去。採訪過程,莊婷細數著西醫缺點,感嘆孩子不聽話,不願接受中醫來治療,話鋒一轉,莊婷自責當年母乳只餵幾天,沒讓孩子體質強健,「這是我人生的遺憾,也怪自己太寵孩子,但不愛也不行,這是我活著、賺錢的意義」。莊婷說,吳嘉源恐怕是她後半輩子的「老伴」,愛孩子的心永遠不變。記者隨著莊婷送餐,只見莊婷提著籃子走進醫院,急著要把乾煎海魚、水果送到孩子面前,伸手要親自餵食,吳嘉源面色凝重,莊婷轉到一旁切洗水果,吳嘉源眉頭才慢慢舒緩。他說,知道母親很愛他,但自己已背負太多壓力,包含疾病、學業等,希望媽媽給他空間。吳嘉源說,因為長期住院,醫師、床邊老師、藝術治療老師等都成為他無話不談的朋友,期待上大學後能結交新朋友,也對交女朋友有憧憬。特教老師王毓佳就是吳嘉源口中無話不談的床邊老師,王毓佳接送嘉源去台大考試,今年七月陪他完成單車環島夢想。王毓佳說,有感受到莊婷想親近孩子,只是表達方式較容易造成親子對立,她有告訴吳嘉源「要謝謝媽媽給你一個家,可以主動抱抱媽媽」,吳嘉源前陣子有擁抱媽媽,彼此內心疙瘩雖還在,但結有慢慢鬆開。保障醫療自主權 庭長:17歲有判斷力新北市家防中心主任許芝綺說,一般兒保機制與家防中心照顧對象多是兒虐個案,吳嘉源是因醫療權而安置的罕見個案,2022年3、4月間由台北地院裁定,是新北市第一例,也可能是全國首宗。新北地院家事法庭庭長黃繼瑜說,家事法庭處理選任特別代理人案件,實務上以遺產分割案居多,因為醫療權上法院,實屬罕見。法律上父母與未成年子女有利益相反情況,依法不得代理時,可選任特別代理人,此案發動權是新北家防中心,送台北地院受理,眼見嘉源治療計畫相當緊急,希望透過法律解套,法院評估當時嘉源已17歲,有一定判斷能力,且明確表達想接受西醫治療,因此透過選任特別代理人機制,讓新北市長侯友宜擔任醫療特別代理人,讓嘉源的醫療自主及參與醫療決策的權利得到保障。「嘉源很勇敢、很謙虛、很努力。」黃繼瑜觀察,嘉源心理韌性很強,漫長治療過程艱辛磨人,仍展現樂觀正向一面,是不折不扣的生命鬥士。黃繼瑜也提到,嘉源對學業自我要求高,也很有目標,當大家恭喜他錄取台大生物機電工程學系,嘉源卻謙虛地說「我是備取第20名擠上的,是運氣好」,讓人看到嘉源真誠、謙遜性格。台灣照顧管理協會榮譽理事長張淑慧說,莊婷、嘉源是彼此唯一的親人,一路相互依附、怨懟、拉扯,站在兒少最佳利益及確保生存發展權,台大及公部門作法有理,可以理解莊婷媽媽受傷過,想用她信任的方法保護孩子,建議安排個別諮商及親子會談,才能解開這個相愛相殺的結。責任編輯 吳依凡
-
2024-07-26 養生.運動健身
護理師、銷售員必看 給久站族的3大運動處方建議
不少人因為工作或生活所需,必須每天長時間站立,譬如 銷售員、護理師、服務員等。久站,往往會導致下肢靜脈曲張、增加腰椎和脊柱的壓力,進而引發腰部、頸部、肩膀痠痛或足底筋膜炎等不適症狀,通常這些不適可以經由運動改善。透過物理治療師指導,給予久站族「運動處方」,建立運動習慣,將可以逐漸改善其健康狀況,減輕站立引起的不適。運動處方 有計畫的運動所謂「運動」指的是以特殊活動方式,透過有組織、有計畫、有目的地維持或促進體適能的身體活動。而「運動處方」是依據美國運動醫學會的FITT模式(頻率、強度、時間、種類)有計畫的運動,使運動更有效率,而不是想做就做地隨意草率行事。透過運動,可以預防慢性疾病、控制體重、改善體態、調適心情並減少焦慮、提升睡眠品質、增進社交互動,以及增強自信心,使身體更健康,提升整體生活品質及幸福感。長時間站立或保持固定姿勢的工作,容易導致肌肉不平衡,進而引起腰背或肩頸不適,建議這類型的從業者應該關注工作帶來的身體傷害。為及早預防這些問題,應定期從事各項心肺運動、肌力訓練和柔軟度運動,實現工作與健康兼顧的雙贏人生。久站族3大運動處方建議1.心肺適能運動:每周運動5天,每次至少半小時,強度以能輕鬆說話為宜。沒有運動習慣的人,可以從10分鐘開始,逐漸增加時間。可依據個人喜好選擇不同的運動種類,例如跑步機、踏步機、腳踏車等有氧運動,重點希望能運動到身體大肌群、強度適中、重複性高、時間長的運動,每次總時間以超過半小時為佳。2.肌肉力量運動:先從大肌群開始訓練,例如下肢、上肢、肩膀及核心肌群。每周1至2次,強度由60%的1RM﹙One-repetition maximum,能做一下的最大重量﹚逐漸增加,每組8至12次,訓練3至5組,使用啞鈴或水瓶當阻力。訓練後肌肉需要充分休息1至2天。增強肌力有助於改善工作姿勢,減少不適感。如果要進行更進階的訓練活動,建議諮詢物理治療師協助。3.柔軟度運動:長時間站立的工作,站姿可能使肌肉變得緊繃,引起腰背或肩頸不適,建議要伸展下肢、腰椎、臀部、胸肌與肩部肌群,也可使用按摩球或滾筒對緊繃部位進行放鬆。進行脊椎的屈伸、側彎與旋轉活動,每個方向應重複10至20次;靜態伸展則每個位置停留15秒至30秒,重複10次。
-
2024-07-24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辛苦但持續同行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醫院如何處理醫療發生不理想的結果」。我們邀請某醫院專門處理這種醫療爭議的「關懷小組」成員,一位資深醫師與該醫院社工主任分享他們如何盡力提供病人及家屬實質醫療照顧,或是在情緒上的支持,讓案例相關的醫療團隊及病人家屬,取得共識與互相的諒解,讓不如預期的結果造成的傷害降到最低。他們發現這些檢討遠比懲罰個人更有建設性,也可以預防未來再有類似事件的發生。參與醫療爭議處理小組的病家關懷,不是容易的事,不論是正式提出的或是潛在的醫療爭議,都有情緒需要關心、期待落差需要澄清。想跟大家分享從這些經驗中學習到的想法。「這只是一個『簡單』的手術,為什麼會這樣?」最近聽到這句話,都會讓我心生警戒。參與醫療爭議的病家關懷,從這些醫療事件中,我學到不論是簡單或困難的手術,只要是手術都有風險,而多數被病家認為簡單的手術,只是很常聽見,不代表很簡單。不論是醫師或是病家,沒有人希望有不如期待的醫療結果出現,這些不預期的結果,有些時候只是需要多些時間就能恢復,有些時候卻是長久的傷害,身體功能受影響、生活改變,的確是病人和家屬要直接面對的。一開始不能接受、憤怒、怨懟,會有處理不當的感受都是可以被理解的。這時候提供病家關懷,讓病家有機會表達疑問、宣洩情緒,感受到有人跟他們站在一起,同時幫助他們表達想法給醫院,期待醫師及醫院提供的協助,為醫院爭取一個開啟對話的機會,也幫助醫院及醫師知道如何說明,讓病家可以確切地理解醫療過程,有機會接受醫療風險與結果。任何的醫療決策都是醫病雙方要共同承擔。醫師事先要說明清楚,減少醫療知識落差,風險不是一個數字,而是出現時會產生的身體影響,以及能夠如何處理;病家要詢問清楚,瞭解風險出現的機率、代表的意義,若是真的遇到時該如何處理,能夠理解風險、併發症的出現,不代表就是醫師做不好。遇到了,還是要共同合作面對,不能只有單方面對或負責。對病家來說,最在意的是能否得到幫助解決問題,獲得治療上的協助,陪伴渡過恢復的過程。再者,希望避免別人遇到同樣的問題,醫院可以從系統、流程檢討改善,永遠不會是做得最好,只會比上次更好,唯有改善修正,才能讓抱歉有意義、遺憾有價值。病家提出反應,真的不是為了要賠償,而是希望辛苦被看見。一位遇到術後併發症的病人,因為生活品質及家人受影響,揚言要讓醫師、醫院感受到一樣的痛苦,護理師通報醫療爭議處理小組協助,我們加入關懷病人,向病人真誠說明醫院瞭解他的辛苦,盡量協助他遇到的醫療問題,持續建立關係,陪伴這個病人已經一年。雖然他的狀況仍然持續,病人幾乎沒有再表達過激言語,因為他感受到痛苦與不便有被看見與協助,他不是一個人面對,醫院沒有置身事外。進行病家關懷說明,最希望可以讓醫病雙方彼此理解,接收善意、關懷與支持,但有時無法達到理想,從知道到接受仍會有段差距,曾經有個家屬告訴我:「想讓事件落幕,不代表要和解。」即便安排醫師向家屬說明與病人討論的過程,家屬仍無法完全接受,經過持續討論與沉澱之後,家屬最後告訴我,想讓事情落幕,但不代表心裡要跟醫師和解,我很感謝家屬可以真實地說出想法,或許因為感受到回應的善意,所以願意讓事情落幕,但心裡的情緒仍然需要持續消化。家屬說的這句話還是不時在我心裡響起,這似乎是個不理想的結果,提醒自己在病家關懷的路上有很多需要努力、考量的地方,辛苦但必須與病家持續同行。延伸閱讀:2024/7/22 參與醫療爭議、事故關懷小組的感想責任編輯 吳依凡
-
2024-07-24 養生.營養食譜
颱風天吃什麼?譚敦慈:必吃泡麵加1種罐頭!泡麵「這樣煮」減鈉油砍半
凱米颱風逼近,民眾除了關心會不會放假,也開始搶購防颱物資,傳統市場、連鎖賣場已經陸續湧入買菜人潮。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護理師譚敦慈表示,颱風不會滯留太久,民眾不要一次囤積太多生鮮蔬果,大約買足2-3天的分量即可,以免浪費或是吃過量。颱風來前不要急著買葉菜類許多人總會趁颱風來之前,狂買泡麵、餅乾、糖果、罐頭,譚敦慈說,不要急著買葉菜類,因為農民趕著搶收,可能會有農藥殘留超標的問題。如果擔心營養攝取不足,買回來的青菜要用清水洗,別加醋或小蘇打,避免農藥進入蔬菜中,反而「愈洗愈毒」。譚敦慈建議,生鮮蔬果不要買太多,一方面怕塞滿冰箱影響食物保鮮,一方面若遇到停電,保存期限會大打折扣,吃不完更浪費。水果類不妨選購可放室溫的奇異果、牛番茄、香蕉等,蔬菜類則以馬鈴薯、地瓜、南瓜為主。另外,冷凍蔬菜透過殺菁及急速冷凍技術,保留營養成分,也可增添菜餚口感。譚敦慈提到,如果擔心馬鈴薯發芽產生毒素,可以將蘋果和馬鈴薯存放在一起,讓蘋果釋放的乙烯抑制馬鈴薯晚點發芽。而地瓜可以先蒸過再烤乾,保留濕潤口感以及較多的營養素,存放在冰箱,隨時都可以食用。颱風天一定要吃泡麵嗎?罐頭推薦茄汁鯖魚颱風天一定要吃泡麵嗎?「絕對必吃。」譚敦慈說,自己平常不碰泡麵、罐頭,但是颱風天會特別享用國民美食。在煮法上,以「二次煮法」減鈉也讓油砍半。先將泡麵過熱水,等到麵條微軟、倒掉水,再加入第二次熱水,調味醬不要全下,避免攝取過量的鹽,另加入青菜和雞蛋,營養更均衡。而罐頭的部分,她推薦茄汁鯖魚,可以拌麵、配飯,或是加入地瓜、小黃瓜拌炒,作法非常簡單,而且傳統的茄汁鯖魚有媽媽的味道。譚敦慈提醒,罐頭其實不含防腐劑,打開後一定要盡速吃完;罐頭的湯汁不宜直接喝或是拌飯,以免吃下過多的鈉。颱風天整天待在家裡,難以消耗脂肪,譚敦慈推薦原地快走、登階運動、跳繩等,吃下多少食物就要多運動瘦身。颱風天出不了門,在家也要讓身體動起來,強化肌肉及心肺。譚敦慈的颱風天備菜法1.買2-3天的分量即可,選擇可放室溫的水果、根莖類。2.少買葉菜類,怕有農藥殘留超標的問題;如果已經買了,記得用清水洗淨。3.可以準備泡麵、罐頭,但要少放調味醬包、少吃罐頭的湯汁,避免吃進過多的鈉。(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7-23 養生.生活智慧王
市場採買回家,蔬果肉蛋怎麼洗,哪個該洗哪個不用洗?「元氣最愛問」譚敦慈告訴你
「元氣最愛問」影音節目由趙婷擔任節目主持人,以健康和生活為主軸,提供實用的新知和建議。想了解如何維護身心健康、渴望學習理財,還是對於中年生活的任何建議,都能邀請專家提供專業而貼心的解答,讓大家聰明過健康生活。首集邀請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護理師譚敦慈談「吃」的問題,想知道蔬果肉蛋等食材的洗滌順序及祕訣,以及外食者如何健康吃,完整節目請連結:https://youtu.be/upjsUi7WgYw。譚敦慈:香蕉、芒果外皮都要洗,以免念珠菌吃下肚! 自己下廚最麻煩的就是洗菜,從菜市場或超市採購回來後,各種食材的洗滌順序該如何安排兼具衛生與效率?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護理師譚敦慈在「元氣最愛問」節目中指出,清洗食材不麻煩,只要按照優先順序及清洗祕訣清洗,不僅可以加快做菜速度,又能享有衛生安全的飲食。譚敦慈強調,水果應優先清洗,削好後放進冰箱冷藏;其次處理當下沒有要煮的食材,例如海帶、豆干等;接著洗蔬菜,最後才處理肉類。她特別提醒,所有的水果都要洗,包括香蕉、橘子、芒果及荔枝等外皮,因為水果的外皮不單可能有農藥殘留問題,據國衛院研究,有些水果表面會有念珠菌、黴菌,因此水果皮一定要清洗,避免吃下肚。水果清洗秘訣1.備一水盆,把當天要吃的水果全部放進去。2.拿一枝洗臉刷,將表皮刷一下,再用水沖一次。3.洗葡萄一顆顆剪下來放在水盆裡,上面蓋一張廚房紙巾,用手輕輕滑動一下,再沖一次水即可。4.洗草莓表面不要刷,葉子不要切,輕輕拔掉後放進水盆裡,蓄水之後草莓會浮起來,蓋上盤子,流水大約5分鐘,洗好之後將蒂頭切斷、瀝乾即可。洗菜不要加鹽、醋、小蘇打…流水法洗蔬菜「洗菜不要加鹽、醋、小蘇打,以免殘留在食材上。」譚敦慈說,清洗蔬果用「水」即可,如果不只一樣蔬菜,可以全部一起洗,前兩次用清水攪洗,水還可以澆花,第三次以流動的水清洗12到15分鐘即可洗淨。9成的元氣網友認為,「花椰菜最難清洗」,還要擔心蟲蟲危機。譚敦慈表示,花椰菜具備高纖維、高鈣、高鐵以及蘿蔔硫素等營養素,如果只能買一種蔬菜就買花椰菜,並且傳授清洗祕訣。花椰菜清洗秘訣1.備一水盆,把花球部位整朵浸水,上下動一動,重複4至5次。2.換乾淨的水,把花椰菜泡進水裡,蓋上一個盤子,避免花椰菜浮起來。3.許多人擔心花椰菜內部不易清洗,開啟水龍頭,以流動清水沖12到15分鐘,水柱大約一根竹筷子的寬度即可,如果便能將花椰菜內部洗淨。4.用小軟毛刷輕刷莖部,把花椰菜撥開,若見蟲子刷掉即可。肉類需不需要洗?譚敦慈表示肉類不用洗,美國就規定豬肉買回家不可以洗,以免水花四濺會有沙門氏菌、大腸桿菌,容易造成食物中毒,但有些人不習慣肉類不洗直接下鍋,她分享自己的清洗秘訣。肉類清洗秘訣1.水盆裝一半水。2.輕輕把肉倒進去,不要引起水花,稍微泡一下。3.若為雞肉,可放進煮沸的水,把血沫過掉及殺死沙門氏菌。雞蛋在烹調前清洗蛋到底要不要洗其實有兩派學說,歐洲認為不用清洗,洗了反而破壞表面的膜,細菌容易跑進蛋裡;美日認為必須清洗,尤其日本認為雞蛋必須冷藏。譚敦慈建議蛋一定要清洗,洗選蛋也不例外,清洗時間是在烹調之前。菜市場賣的散裝蛋,回家後先拿布沾水後擰乾,擦拭表面糞便羽毛等,再放進冰箱冷藏。雞蛋清洗步驟很簡單,把蛋放在碗裡,蓄滿水搓一下即可。菇類也不用洗金針菇、鴻喜菇、杏鮑菇等菇類不需要洗,因為沒有農藥,使用廚房紙巾擦拭一下表面即可直接下鍋,如此最能保留原本濃郁的香味。如果沒有洗不敢吃,就用水沖一下,記得一定要瀝乾,可以使用坊間的蔬菜脫水器,切記不要泡在水裡。外食者如何健康吃現代人生活忙碌,沒有時間自己做菜而選擇外食,譚敦慈認為外食沒有問題,不用有罪惡感,注意營養均衡即可。她公開自己的一日飲食習慣,早餐兩顆蛋約12克,一杯豆漿約14克,早餐後食用當日分量的水果;她基本上不吃午餐,晚餐吃魚或雞腿約40克,就已經達到國健署的每日蛋白質建議攝取量。她提供外食者的聰明健康飲食秘訣:1.蔬菜符合一綠一白,所謂綠色白色是指蔬菜顏色,例如中餐一碗深綠色蔬菜像是空心菜菠菜,晚餐一碗白色蔬菜像是高麗菜白蘿蔔筊白筍。2.水果一日吃兩個拳頭的分量,很多人擔心水果太甜,但只要控制分量即可。3.蛋白質每日建議攝取量,女性六十克、男性七十克清洗食材不麻煩,按照優先順序以及清洗秘訣,加快做菜速度又能享有衛生飲食。責任編輯葉姿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