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01 焦點.元氣新聞
搜尋
護理師
共找到
1607
筆 文章
-
-
2024-12-01 焦點.元氣新聞
行動醫療APP翻轉醫護效率 為醫護減壓、讓病患安心
醫護是高壓工作,疫情後護理人員出走潮導致嚴重缺工,如何改善醫護人員的工作環境及提升工作效率,減少超時工作,是各大醫院面臨的重大課題。任職嘉義大林慈濟醫院8B病房的男護理師丁俊峰說,自從院內行動醫療APP上線,就像有個「工作伴侶」陪在身邊,加速了工作效率,更重視病人隱私,讓繁忙的工作裡多了一份貼心,更展現了醫療的責任與愛心。大林慈濟開發四款醫療APP,為了讓醫護「早點下班」。「開發醫療APP的初衷,是為了讓醫護人員能早點下班。」嘉義大林慈濟醫院智慧醫療創新中心主任、醫務秘書林庭光說,在行動醫療數位化浪潮下,大林慈濟投入自主研發的行動醫療APP,開發出「單手一指」的便捷操作,大幅提升醫護人員的工作效率。因為收到醫護人員「好用」的實質回饋,APP陸續開發了四款,透過「行動醫療」、「行動急診」、「行動護理」和「行動紀錄」,等四款生成式AI醫療APP,翻轉了醫療護理的臨床工作模式。自行研發更能靈活回應臨床需求,院內超過90%醫護給好評。不同於與外部廠商合作開發的模式,大林慈濟醫院選擇自行開發,從「幫助使用者」角度出發,深入掌握醫療需求,確保APP功能能夠靈活地回應臨床變化,好用高效的使用介面,獲院內超過90%的護理人員好評。林庭光強調,自行開發的策略讓醫院不僅能自主增添功能,避免外部廠商在商業考量上的技術限制,還節省了開發成本,並確保系統升級更加可控。此外,這款APP具備良好的兼容性,能橋接到其他慈濟醫療系統,具備成為跨醫院智慧醫療平台的潛力。行動性與便捷性有效減壓,為臨床工作帶來效率。隨著智慧型手機功能的增強,醫療APP充分發揮了「行動優勢」,讓醫護人員無需依賴桌機即可隨時隨地完成各項工作。「行動護理」APP結合了ChatGPT生成式AI技術,護理人員可用語音輸入護理紀錄,系統在5秒內自動轉換成標準格式。林庭光表示,這大大簡化了護理工作流程,並有效降低工作壓力。「行動查房」提升醫療決策速度,即時處理病患狀況。針對醫師查房需求設計的「行動查房」APP,醫師在進入病房前即可快速查閱病人數據,並可在診療過程中同步輸入診斷意見。這項功能不僅提高了臨床決策速度,還能確保病患病情得到即時處理。此外,APP也讓醫護人員在院內的任何地方都可隨時查閱病歷、監控病人狀況,並完成醫療紀錄,且具備檢視X光片、心電圖及給藥程序等功能,保障「三讀五對」的安全操作,降低人為錯誤的風險。林庭光表示,隨著醫療數據標準化的推動,行動醫療APP未來將更著重於即時數據的運用和AI輔助診斷功能,使醫療決策更加精確並降低診療錯誤。隨著APP持續優化,希望在智慧醫療應用的浪潮中推動新的醫療護理模式,成為醫護人員的得力助手,也為病患提供更高品質的醫療服務。行動醫療APP如何提升民眾就醫體驗?許多民眾好奇,醫院開發行動醫療APP,除了幫醫護人員減壓、提升醫療效率,究竟對自己就醫有什麼影響?林庭光指出,三款行動醫療APP能全方位提升民眾更透明、便捷的醫療流程就醫體驗,包括:1. 降低人為錯誤,增強用藥與診療安全。2. 即時資訊共享,提升醫療透明度。3. 提升整體醫療品質,全面且即時監控病情。4. 保護病患隱私,增強數據安全性。
-
2024-11-30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講堂/三軍總醫院院長洪乙仁 引進AI智能管理 推動預防醫學與ESG
112年2月24日,三軍總醫院院長由新陳代謝科醫師洪乙仁接下重任。三總是國內軍醫院的龍頭,台北市南港、內湖、新北市汐止區的唯一醫學中心,在洪乙仁執掌下,積極推動預防醫學、「永續」ESG、社區衛教與營造。他強調,軍醫院照顧軍人以外,大部分的病人還是一般民眾,三總照顧居民的健康責無旁貸。友善員工 院內設幼兒園洪乙仁接任三總院長21個月後,將於明天(12月1日)榮陞國防部軍醫局副局長。即將卸任院長的洪乙仁認為,三總身為醫學中心,不僅須兼顧臨床服務和研究發展,更應培育醫師、護理師等各種職類人才,是醫學中心相當重要的任務。113年是三總ESG元年,洪乙仁說,三總逾30個醫療、行政單位,跨領域地分門別類成立5個小組推動ESG相關工作,落實醫學中心社會責任,也積極進行碳盤查、永續報告書撰擬、減碳工程、創新AI智能管理等專案。在企業永續指標中,洪乙仁認為,友善員工非常重要,避免職場霸凌、注意性別平等是基本,三總對員工照顧更是不餘遺力,包括員工宿舍和停車位不收費,爭取預算興建護理人員宿舍,且一樓將開設幼兒園,提供托育服務,讓員工安心上班,院方共同照顧國家未來主人翁。彈性管理 放護理人員長假面對新時代的年輕人,管理要有更多彈性。洪乙仁說,現在大家都希望有長假,但醫院受限於人力,請長假並不容易,他和護理部溝通:「該給人家長假就要給」,只要病房護理人員不要一次全部請假就好,大家輪流出國。不符合護病比?「就關病床啊!」護理人員放假回來,人力充足了,再把病床打開就好了。人才是醫院最重要的資產,近年醫事人力短缺,三總希望能打造具有韌性、值得同仁信賴的優質工作環境。同時也創建新的醫療系統,資訊部門與台灣微軟研發生成式AI,減少重複、繁雜的文書記錄作業,節省工作時間,讓醫護專心照護病人。搶救糖友 拚減少併發症身為新陳代謝科醫師,洪乙仁認為,「如果可以搶救一個病人,不讓他變成糖尿病患,或避免糖尿病患洗腎,其實就對ESG很有貢獻。」避免糖尿病患因血糖、血壓、血脂控制不佳,後續出現腎臟、心血管問題,不但影響生活品質,醫療費用也增加,所以最重要的任務就是避免患者出現更多併發症。洪乙仁說,國健署長期宣導防治代謝症候群,強調注意體重控制、血糖監測等,避免成為慢性病患。但許多人沒有定期檢查,也不知道自己血糖高,大多是因體重減輕或尿量變多、老是口渴來看診,有人血糖數值已高達300、400mg/dl,糖化血色素都10%以上了。他呼籲,一般人定期監測血糖也很重要。積極義診 照顧偏鄉離島「糖尿病是不可逆的沉默殺手,但好好控制血糖,可避免併發症。」洪乙仁指出,有些人意識到健康必須自己努力,有些人則是有家屬鼓勵,所以動機很重要,必須自律控制飲食,若肥胖就慢慢減少體重,有人持續三個月到半年,血糖就趨近正常,甚至不需要用藥。有人經過努力後改善,就有信心繼續下去。照顧病人往前推,就是預防醫學,洪乙仁說,三總積極投入社區衛教與營造,例如去偏鄉、離島義診、教導健康行為。糖尿病照護也會給一些衛教費用,包括營養師、部分醫師費用。洪乙仁專長:糖尿病、高血壓、肥胖症、高血脂症、腦下垂體或腎上腺腫瘤、甲狀腺、庫欣氏症等內分泌疾病現職:三軍總醫院院長、內科醫學會常務理事、台灣醫院協會理事、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理事學歷:美國加州洛杉磯西奈山醫學中心進修、國防醫學院醫學士經歷:國軍馬祖醫院內科主治醫師、三總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主任、國防醫學院醫學系內科學科教授、國防部軍醫局醫務計劃處副處長、三總松山分院院長、國防醫學院預防醫學研究所所長給病人的一句話:健康靠自己,預防勝於治療。
-
2024-11-30 退休力.來測你的退休力
2024退休力大調查/優雅退場 準備好人生斷捨離
資深媒體人高愛倫說:「人生只有退場,沒有退休」。但人生要如何優雅退場,求得善終?在十一月九日舉辦的二○二四年退休力論壇中,聯合報與財團法人器官捐贈移植登錄及病人自主推廣中心發布攜手製作的「以防萬一─終活筆記本」,內容教導理解死亡、安排死亡、實踐終活,完成人生斷捨離。在退休準備指標中,「有沒有進行預立醫療照護諮商(ACP)或預立醫療決定(AD)」是必問題,但根據二○二四年退休力大調查,今年回答「不知道/第一次聽到這些訊息」比率創下新高,超過兩成;進行預立醫療照護諮商與醫療決定的比率連續四年未有顯著進步,今年創新低,僅百分之十七點三。調查結果與器捐病主中心統計相符,衛福部積極推動善終三法,分別是人體器官移植條例、安寧緩和醫療條例、病人自主權利法。遭遇疫情,簽署安寧緩和、器捐、預立醫療人數皆下降,如今回升,安寧緩和條例今年累計破百萬人次簽署,器捐簽署人次也累計超過六十三萬人次,病主法推動六年,預立醫療有八點七萬人。最後決定 要讓親友知道 「終活」語出日本,是「臨終活動」的簡稱,指對於到達生命終點所做的準備活動,例如安排葬禮或預立遺囑,為什麼寫下自己的「終活」如此重要?器捐病主中心執行長蔡宏斌說,身為在醫學中心工作的醫師,每天經歷生死無常,許多患者被送到急診時已無法表達,若對人生的最後有一些想法和決定,一定要提早準備,並讓親友知道。外電曾報導,有民眾在胸口刺青「NO CPR(拒絕心肺復甦術)」,表明不想被急救。但奇美醫院老人醫學科主治醫師簡嘉威說,刺青在法律上沒有效力,醫師不執行急救醫療有一定條件,已簽署「不實施心肺復甦術同意書」(DNR」,且死亡已不可逆才會生效。蔡宏斌也說,醫療決策專業性、複雜度均高,要民眾理解有其困難,病人時常要經過一次插管、拔管出院的親身經驗,才能知道自己想要的臨終醫療項目有哪些,並凝聚家族共識,作出決定。建議大家接受預立醫療照護諮商(ACP),並簽下預立醫療決定,由醫師、社工師、護理師等專業人員見證,也可由信任的朋友陪同。談論善終 台灣文化不容易不過,要開口討論並不容易。蔡宏斌說,臨床上狀況很多,有時長輩一開口,子女擔心是不祥預兆,不想討論;也有老人家說「你就跟我兒子講,他決定就好,不要來煩我。」正襟危坐談論善終,在台灣文化中不容易,建議民眾可挑選家族旅遊、年夜飯等場合提出,接受度可能較高。因此,每個人都應該有一本「以防萬一─終活筆記本」,屬於自己的終活筆記,書寫生命歷程,並規畫身後安排。聯合報健康事業部營運長吳貞瑩表示,隨著高齡社會發展,死亡、老化、疾病成了避不開的話題,終活不只為了做好生命走到最後階段的準備,更是為了活在當下。吳貞瑩提到,手冊不僅是「終活」指導書,也類似生前遺囑,內容小從生活瑣事,大至預立醫療決定、安排葬禮等。宛如提前規畫告別式,寫下個人喜好、欲邀請的人、背景音樂播放、想放哪一張照片,在書寫過程中學會面對死亡,好好告知家人最後的決定,人生代辦清單自己作主。
-
2024-11-27 焦點.元氣新聞
冷氣團來襲低溫恐跌破10度 譚敦慈:保暖身體這3處最重要
氣象局發出低溫特報,預估28、29日跌破10度,今天雖然有陽光,但留意愈晚愈冷。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護理師譚敦慈表示,冬天的低溫不容小覷,對於心臟血管疾病、慢性病患以及年長者來說,易使血壓升高、加速病情惡化,要做足保暖工作,尤其是頭部、脖子、手腳末梢部位。台灣的氣候屬於濕冷,冬季溫度雖然不算太低,但冷空氣加上濕氣,體感溫度會變得更冷。譚敦慈提醒,冬天受到輻射冷卻效應,入夜後到日出的溫度都偏低,民眾睡覺前,可先備妥保暖衣物在床邊,半夜上廁所或是早上起床時,添加衣物保暖再下床,許多意外都是身體還沒溫暖,造成血管急速收縮,易引發心肌梗塞或急性腦中風。譚敦慈說,身體的保暖首重頭部、脖子以及四肢末梢,建議出門時要配戴帽子、圍巾、手套、長襪。衣裝則以「洋蔥式穿法」為原則,衛生衣或發熱衣打底;中層為襯衫或毛衣;最外層穿羽絨衣或風衣外套,至少3層。長輩要避開厚重的材質,或是過長的衣褲,避免行進間跌倒。另外,有些人喜歡喝熱湯、熱飲取暖,譚敦慈呼籲,溫度不要超過65℃,過熱的食物會讓食道反覆受傷,初期出現咳嗽、清喉嚨等症狀。發炎反應久了,易造成食道細胞病變。她提醒,冬天要攝取充足水分,維持良好新陳代謝,也預防血液過於黏稠。國健署也呼籲民眾,劇烈降溫容易對心血管健康造成危害,三高、心血管疾病患者及高齡長者等高風險族群,應更加謹慎防範低溫。國健署署長吳昭軍提醒,冬季保暖護心有3大關鍵時機,分別是起床、出門、進門,這些時間點會受到溫差影響,要特別加強禦寒工作。1.起床時:寒冷的清晨剛離開被窩,要提前準備好保暖衣物;起床後,先輕微活動四肢讓身體暖和起來,再慢慢坐起,穿上保暖衣物,扶著床邊穩步行走。記住「慢、熱、起、穿、行」口訣,避免過於急促,引發身體不適。2.出門前:根據天氣變化適時增添衣物,內層選擇較貼身的長袖衣物,外層選擇尺寸適中且防水、防風的外套,不僅保暖,還能保持靈活活動,讓身體更舒適。3.進門後:從寒冷戶外進到室內,應讓身體逐步回暖,再洗熱水澡,避免溫差過大引發血管擴張,特別是血管彈性差或心血管疾病患者。洗完澡後,避免立刻進入較低溫環境,溫差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
2024-11-22 癌症.肺癌
【晚期肺癌最愛問】先別查活多久、怎麼辦?治療前必看QA
「聽說晚期肺癌最近有健保給付藥物調整,我可以用嗎?」「天啊!我的人生是不是要沒了?」「吃標靶藥物也會像化療有副作用不舒服嗎?」臨床上初確診晚期肺癌病友,難免還是很難對抗罹癌的恐慌與焦慮,這些焦慮多半來自於網路鋪天蓋地的資訊及未知的存活期。近年來肺癌藥物持續進展,病友的治療選擇越趨多元,晚期肺癌存活超過5年、10年的患者大有人在。【如果你/妳還是很擔心害怕】治療前先看一次以下QA,一起增加信心吧!📍停:停下腳步建立信心📍看:看懂關鍵詞好上手📍聽:聽懂學長姐怎麼面對治療選擇和副作用確診晚期肺癌你要先【停】停下腳步建立信心Q1.確診晚期肺癌,還能活多久?整體平均存活期是什麼意思?患者剛確診晚癌肺癌時,大多會出現震驚、否認的情緒反應,但亞東醫院肺癌專案研究護理師洪瑞綺表示,患者與家庭最大的擔心來自於未知,可透過病友分享、了解相關疾病知識,讓他們盡量掌握未來可能的走向,將大幅降低恐懼感。針對患者最常關心活多久的問題,亞東醫院胸腔內科專任主治醫師暨癌症中心肺癌團隊召集人張晟瑜表示,存活期是直接分析比較病人存活時間長短,存活率則為觀察比較病人經過一段時間存活的比率,是最普遍、直接評估治療效果的方式。過去晚期肺癌五年存活率約10至20%,也就是10位患者中,約1、2位患者能存活超過5年,但不同種類、分期、身體狀況等,存活率也不同,現在初確診患者確診後,配合醫療團隊的努力接續治療,存活期超過5年已經不是罕見。Q2.開始治療後,是不是會嚴重影響我的生活?我能繼續工作嗎,家庭生活怎麼辦?雖然罹癌勢必影響既有的生活與工作,尤其前半年治療頻率密集,時間可能多花在往返於醫院及家裡,但洪瑞綺說,其實患者也先不必太過擔心,若身體狀況允許,盡量讓生活維持原狀、貼近過往,像是繼續可行的工作維持謀生能力,運動強身健體,社交抒發壓力,避免人生失序,經濟出現問題,連帶影響心情與病情,並非開始治療後,整體生活一定會受到影響。※延伸閱讀:年輕患者工作壓力大!標靶藥物接續治療 助跨過五年存活期Q3.治療費用是不是很貴?健保都有給付嗎?許多患者確診後,除了關心治療成效外,也憂慮對經濟造成的負擔,幸好目前許多常見突變基因的肺癌藥物已有健保給付,如EGFR,ALK,ROS-1與陸續納入健保的罕見突變基因藥物,帶給患者更多的希望。而患者亦須重新盤點所有財產狀況,包含醫療保險等,洪瑞綺表示,患者可向保險業者了解原有的保險所能提供的幫助,假設支持不足,亦不必灰心喪志,「不論有錢或沒錢,都有相應的作法。」患者千萬勿因經濟放棄治療,多與醫療團隊討論下一步計畫。確診晚期肺癌你要【看】看懂關鍵詞好上手Q4.基因檢測是什麼?為什麼要做基因檢測?隨著癌症研究進展,肺腺癌是所有癌症中,被發現有最多種突變基因的癌症,其相對應的標靶藥物也多;若患者能在治療前,先進行基因檢測,可以讓醫師幫患者依照基因檢測結果,找出最適合的治療方式對症下藥,藥物將能有效針對癌細胞上的特徵(標靶)進行攻擊,同時降低正常細胞受到的傷害。張晟瑜說,隨著次世代基因檢測的發展,大約六、七成晚期肺癌患者接受基因檢測後,能找到相對應標靶藥物,以肺腺癌為例,台灣約有55%肺腺癌患帶有EGFR基因突變,目前皆有健保給付;然而,突變基因會隨著病程進展、接受過的治療而改變,因此當病情惡化或藥物出現抗藥性,可以考慮再接受一次基因檢測來規畫下一階段的治療。Q5.第「幾」線藥物是什麼意思?差別在哪?在醫學的定義上,患者接受同一種療程稱為「一線」,而第一線治療是指患者接受的第一種治療藥物療程;當第一線藥物產生抗藥性或失效時,患者就必須接受第二種治療藥物療程,意即第二線治療,以此類推。Q6.抗藥性是什麼?出現抗藥性怎麼辦?當腫瘤長大、轉移或腫瘤指數上升,代表目前使用的藥物出現抗藥性,藥效下降,無法控制腫瘤,此時就如同棒球比賽一樣,可以由救援的投手上場,意即需要尋找其他可行的藥物上場接續治療。確診晚期肺癌你要【聽】聽懂學長姐怎麼面對治療選擇和副作用Q7.治療後產生抗藥性,我還有藥可以用嗎?患者常因效果不如預期,或當治療出現抗藥性,對未來感到迷茫而自暴自棄,洪瑞綺表示,一種藥本就難陪伴一輩子,難免會要換藥,現行肺癌藥物很多元,患者千萬別因此灰心喪志。張晟瑜指出,以台灣肺癌最常見的EGFR基因突變為例,本土研究顯示,患者如果先使用第二代標靶藥物,出現抗藥性後再接第三代標靶藥物,存活率可能超過五年,甚至最長可達60個月以上。曾有位80歲老爺爺確診肺腺癌後,使用第二代標靶藥物,三年後出現抗藥性,再改接受化療,不久又因抗藥性轉到亞東醫院就醫,再次基因檢測確認產生T790M基因突變,可健保使用第三代標靶藥物。原先預期患者僅能存活半年,但目前這名老爺爺已存活逾10年,換第二張重大傷病卡,「這條命是撿到的。」張晟瑜建議,患者或主治醫師要放遠目光,做長期治療的規畫,患者及其家庭也多跟醫師溝通最適合的治療方式,切勿操之過急,否則適得其反;若不敢開口或擔心沒有足夠時間與醫師討論,可先與個管師或護理師聊聊,請求協助。Q8.需要換藥或換治療選擇時,該怎麼面對以及怎麼與醫師討論?洪瑞綺表示,當狀況發生時患者可能產生不少情緒,但發洩情緒完後,可先重新切片進行基因檢測,與醫師溝通接下來的治療策略藍圖,「晚期肺癌雖無法治癒,但有機會控制腫瘤,與癌共存。」患者應要有信心,跨出步伐,緩解不安感。Q9.治療(化療.標靶)副作用有哪些,原來可以舒緩、甚至提早預防管理嗎?癌症治療的副作用不盡相同,張晟瑜表示,現在都有相對應的處置方式,以EGFR標靶藥物為例,醫師能開立口服藥、患者則透過減少肚子飽脹感,減少噁心嘔吐感;使用藥物及麻藥,減輕口腔潰瘍痛感,加速癒合;使用止瀉藥減緩拉肚子;抹乳液或吃藥,舒緩皮膚疹子及乾癢;對於甲溝炎,則能抹藥或戴手套、避免碰水而感染細菌。Q10.確診肺癌後,飲食需要調整嗎?該如何維持營養?部分癌症患者治療後,因口腔黏膜破損、食慾下降,減少進食或不敢多吃,但反而造成營養不良,據統計,癌症患者營養不良的發生率約四至五成,尤其肺癌患者營養不良、肌少症及惡體質的發生率高,進而影響存活率。因此洪瑞綺建議,患者須攝取肉類、雞蛋、牛奶等吸收利用率高的高生理價蛋白質,若為素食者,則能多吃黃豆製品,才易達到高蛋白質標準;患者也須攝取高熱量,才不會耗損肌肉,除了可從食物種類下手外,也能改變烹調方式,將食物勾芡、裹粉,或添加高蛋白粉及適量油脂,也可以尋求團隊中的營養師給予協助。此外,多數治療將抑制血球,導致免疫力下降,故要特別注意食物衛生安全,避免吃生食,例如生魚片、半熟蛋、沙拉、優酪乳等,水果則選擇帶皮種類,例如柳橙、蘋果等,以防被感染。若患者因治療副作用食慾不振,洪瑞綺表示,家屬、照顧者不要強迫患者進食,有時治療會改變味覺、嗅覺,昔日再喜歡的食物都可能食之無味,最重要的是有同理心,同感患者當前的處境;而患者可在副作用舒緩後盡量多吃,補足先前流失的營養,也為下次治療做準備。Q11.(癌友)該怎麼告訴家人我確診晚期肺癌?(照顧者)家人罹癌怎麼辦,我該怎麼面對他/她?有些癌症患者確診後,不想讓親朋好友擔心,選擇對病情三緘其口,獨自面對罹病的心理壓力與後續治療,洪瑞綺表示,有些病患不願告訴家人,但應至少讓同住的家人知情,以便往後的日常照顧,也讓情緒找到出口,否則易影響病情;針對堅決守密的患者,醫療團隊會適時轉介心理師,從旁輔助。有位40多歲晚期肺癌的女性,起初因為骨折去就醫,才發現竟是肺癌骨轉移。一開始她的反應是否認病情,這是許多癌友常有的心理防衛機制,面對突如其來的診斷,震驚與無法接受的情緒通常是無法避免的。這時候醫療團隊就扮演了關鍵角色,在醫療人員的關心、陪伴與支持下,幫助患者走出剛確診的困惑與恐懼,慢慢能夠接受自己生病了,也願意與家人分享治療的狀況,進而做出積極的生活安排。然而隨著病情發展,這位患者開始出現抗藥性,也要面對後續治療的選擇跟轉變,此時對患者的心理跟生理來說,同時面臨著更多挑戰,尤其是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達到情感與心靈上的平衡,是患者與家人共同努力的目標。所以這時候家人的態度就非常重要,家人若能理解並接納患者的情況,不僅能為患者提供情感支持,也能在治療選擇上,與患者共同做出合適的決策。反之,若家人因為不願面對病情的改變,而選擇隱瞞或強行維持過度樂觀的態度,可能會使患者感到孤獨以及壓力,影響患者的心理狀態。每個人都會有情緒,但在抒發後還是要溝通並相互理解,且在病情走到晚期的階段,患者和家人需要共同承受這段艱難的旅程,並在心靈上達到一定程度的和解,以較平和的心態度過最後的時光。如果面對不知道如何處理的情況,也可以找醫療團隊商量,制定最佳策略。【小提醒】:每次回診前,都可以記下用藥期間遇到的各種問題或困擾,回診時記得與醫師聊聊喔!
-
2024-11-21 養生.抗老養生
94歲阿嬤血管健康度只有20歲、醫院也嚇壞!她曝「每晚在浴缸做一運動」
一名住在日本東北的佐籐秀女士(佐藤ヒデ)今年高齡95歲,去年接受健檢發現身體基礎代謝年齡只有36歲、血管軟硬健康度更只有20歲,護理師一度以為機器故障,但這台機器測量別人都沒問題,這數字連佐籐自己都感到很訝異。佐籐的同齡丈夫60歲就因病過世,兩個孩子也已獨立,因此接下來35年佐籐獨自住在出生長大的陸前高田市。佐籐分享自己每日的生活,每天早上五點半起床,啟動洗衣機和電鍋後,用吸塵器打掃房間。早上6點25分打開電視跟著做收音機體操,雖然腰椎有點彎曲,還是能跟著做完第一節的部份。由於住在附近的姪子有時會來拜訪,佐籐會做2~3人份的早餐,如果有剩菜會留到午晚餐吃。每天泡熱水澡是佐籐必做的事,她會在浴缸裡像跺腳般活動腳踝500次,這就是佐籐為了健康唯一做的運動。年紀大胃口一如往昔 每天照吃三餐佐籐並沒有因為年紀大少吃一餐,每天都會吃滿三餐,早餐吃魚和納豆、中午吃蔬菜、晚上主要吃肉,也會喝點小酒,和姪子到居酒屋會被招待生啤,她表示也喜歡紅酒。很多人對她年紀大還能有如此好胃口感到訝異,佐籐認為如果上了年紀而感到精力不足,那可能是因為東西吃得愈來愈少所致。她表示母親80多歲過世,總是想吃什麼就吃什麼,這點可能是遺傳自媽媽,現在回想起來,直到晚年母親臉上都沒有什麼斑紋。佐籐表示自己有七個兄弟姊妹,自己排行老六,雖然所有手足都已經過世,但他們很多人直到臨終前都很健康,大姐在往生以前還在快走、二姐儘管併發過三次蜘蛛膜下腔出血,仍活到了100歲。經歷311震災 用手作娃娃找到目標與活力佐籐的丈夫去世後,她回到了出生和長大的陸前高田市開始打理家族企業。311東日本大地震發生時的她80歲,房子被海嘯沖走了,隨後在組合屋住了大約三年。即使在這種困境下,她仍想著除了獲得援助,自己還能夠做點什麼。她按照在最初避難的社區中心學會的技術製作了一個絹織娃娃,送給一位失去女兒的母親,讓她非常感動。佐籐發現即使是這麼小的東西也能撫慰人心,讓她決定做更多,她那時從早到晚努力產製,在神社寺廟等放了約500隻玩偶,免費發放給參拜的人們。佐籐還向在311震災對日本伸出援手的台灣人表達感激之情,她表示很高興看到許多新朋友透過她製作的娃娃結識,自己在工作時建立起聯繫讓自身充滿活力,也許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就是保持健康的最佳秘訣。資料來源/婦人公論.jp
-
2024-11-18 焦點.食安拉警報
護理師爆「再也不吃好市多烤雞」冰箱兩隻已丟掉!專家曝爭議成份真相
很多人愛買美式賣場好市多的熟食,其中烤雞是受歡迎的高CP值品項,但一名美國護理師研究了成份表之後產生疑慮,呼籲大家千萬別吃,擔心會對健康造成傷害,寧可在家自己做烤雞。美國護理師妮可(Nicole Kshaw)日前在TikTok分享一段影片,她表示一直以來都會在好市多(Costco)買烤雞給家人吃,買了很長一段時間,而且才賣4.99美元(約新台幣150元)很誘人。但她最近注意到背後的營養標示表開始擔心,因為表上大概有10種成份,第一個是磷酸鈉、磷酸氫二鈉會導致慢性腎臟問題,即使是健康的人也不例外。第二個成份是卡拉膠,會引起炎症、腹脹和腸胃問題;第三個是香料抽取物,不過並沒有註明是什麼,妮可問為何不能直言是胡椒、鹽還是辣椒粉,質疑這些不可言說的添加物到底是什麼。妮可表示一直以來都認為好市多烤雞非常健康,現在則重新開始思考這個問題,牠說冰箱已有兩隻烤雞被她扔了,不在乎是不是很美味還是很便宜,現在會在家做烤雞,用自己熟知的成份,這樣才讓家人和孩子放心食用。 @nicolekshaw9 Cmon costco...... #costco #costcofinds #costcotiktok #costcobuys #costcohaul #costcomusthaves #costcodeals #sodiumphosphate #carageenan #toxic #rotisseriechicken #toxic #toxicfood #toxicfoodadditives #fyp #fypシ #trashfood ♬ original sound - Nicole ✌️🧡 好市多烤雞的添加物安全嗎?外國食品網站Mashed曾針對好市多烤雞做過報導與分析,該文章指出磷酸鈉和卡拉膠都是用來保持雞肉水分和濕度,對食安無礙。其中比較有爭議的是卡拉膠,卡拉膠已獲得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批准,但還是有部份研究指出會對人體產生負面影響。卡拉膠又名鹿角菜膠或角叉菜膠,它是從幾種紅海藻,包括麒麟菜、石花菜、鹿角菜,萃取出來的聚醣,具有凝膠、增稠、乳化、成膜、澄清、固定等多種物理化學特性,因而被廣泛應用於各種行業,包括食品和醫藥。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UCSF)醫學院教授林慶順教授,舉凡冰淇淋、布丁、果凍、奶油、優格、香腸、即溶咖啡、各種糕餅、醬汁、罐頭都有添加卡拉膠,幾乎所有加工食品都中標,鹿角菜膠的使用在世界各國都合法,目前也沒有臨床證據顯示它對人體是有害的。林慶順表示若有疑慮雖然也可以刻意不吃添加鹿角菜膠的食品,但也要看是否有能力判斷有無添加,他寧可相信食品法規,而不要生活在恐懼中。對一般人來說,真正實際可行的辦法就是盡量少吃加工食品。延伸閱讀:冰淇淋、麵食、即溶咖啡都中 常吃含有食品添加劑鹿角菜膠會致癌嗎?
-
2024-11-16 退休力.來測你的退休力
2024退休力大調查/人生無限 65+也能繼續奉獻
來自南韓職棒的「三振舞」,在知名啦啦隊員李多慧場邊表演後,在台掀起風潮,年逾七旬的整形外科教授林靜芸也學會這套舞蹈,常在自家診所放起音樂,舞動肢體,自娛娛人,逗得護理師、老病人哈哈大笑。林靜芸沒有想到有一天會在診所跳起舞來,她說只要頭腦清晰、手指靈活就會繼續行醫,也說:「人生充滿無限可能,不用畫地自限。」早晨六時的國中操場,台北市都還沒有清醒,「中山六君子」晨運社的大哥大姐一身勁裝,已開始在暖身拉腰,準備團練,目標是明年的世界壯年運動會。他們大多數是退休人員,但退而不休,不但並未完全離開工作,也想回饋社會,包括努力拿牌為國爭光。社會連結 退休五力中最低壽命延長,「65+」後還有悠長歲月,活得好是人生下半場重要挑戰。退休五力中,「健康」和「理財」是老後生活基礎,但要讓生活豐富多彩,得靠「社會連結」等心靈退休力。根據退休力大調查,社會連結連續四年在退休五力中分數最低,今年僅五十點九四分。在社會參與部分,約五成願意「累積某項知識、能力或技能」、「從事能讓自己感到很有成就感的事情」;但「擔任某個領域專家、顧問,分享自身經驗」和「有從事志工的經驗或門路、管道」比率不及三成。高齡者社會連結得分普遍高於年輕人。保持閱讀 逾75歲比率最高保持閱讀習慣與年齡成正比,七十五歲以上最高,願意學習新科技設備各年齡層皆接近六成,以六十至六十四歲最高;願意了解社會新趨勢、新價值觀皆超過七成,以六十五至六十九歲最高。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指出,所有生物幾乎都在過了繁殖期後,就開始走向衰老,但人類與其他生物很不相同,即使過了繁殖期,還能繼續活很久。延遲轉大人,人的壽命變長,社會角色必須轉換與改變,但不管活到幾歲,人們還是會在生命中尋找值得奉獻的意義。例如慈濟環保站、回收點遍布全台,他們稱為「做環保」,不只將垃圾分類回收,物命再生也讓長輩找到生活的寄託。陳亮恭分析,除了回收本身的環保意義,更讓地球環境崩毀速度更慢一點,期待留給後世更好的生活環境。林靜芸也認為,社會結構改變,大缺工時代來臨,政府應妥善運用銀髮族的能力與經驗,協助創造人生舞台,回饋社會。她也說,一直以來,與人互動,讓病人變得更年輕,是她覺得最有成就感的事情,而到目前為止,也對自身技術充滿自信,她說仍會繼續提供醫療服務,開心奉獻,成為樂齡的外科醫師。延後退休 不必靠年輕人養七十一歲的周再添和太太陳美莉是「中山六君子」晨運社的運動夫妻檔,兩人都認為六十五歲退休太早,支持延後退休。尤其超高齡社會,年輕人要養老人實在很辛苦,自己經濟能力沒問題,也不計較收入多寡,希望有機會發揮力量。老人福利推動聯盟秘書長張淑卿表示,「65+」族群不應該被視為負債,人生下半場,歲月正好,老盟持續推動老人福利法修法,認為應納入更積極的「長者發展權」,讓長者成為社會資源而非負擔。政府應該規畫「長輩彩虹光譜」,利用職務再設計適材適用,強化社會參與。
-
2024-11-10 退休力.退休力檢測
2024退休力論壇/蔡宏斌:預立醫療決定不是賣身契
台灣擁有亞洲第一步善終專法「病人自主權利法」,不過不少民眾對於如何善終,仍存在疑慮。器捐病主中心執行長蔡宏斌說,許多民眾認為「簽預立醫療決定書等於簽賣身契」,但事實並非如此,民眾隨時均可更改預立醫療決定內容。蔡宏斌說,自己在醫學中心任職,每日都經歷生死無常,有時患者被送至急診時,已經昏迷無法自我表達,器捐病主中心鼓勵民眾簽署預立醫療決定書,但許多醫療決策相關條文,專業性、複雜度均高,要民眾理解有其困難,病人時常要經過一次插管、拔管出院的親身經驗,才能知道自己想要的臨終醫療項目有哪些,並凝聚家族共識,作出決定。簽訂預立醫療決定書之前,民眾必須接受「預立醫療照護諮商(ACP)」過程,目前健保署給付住院病人免諮商費用。蔡宏斌表示,ACP過程中需有2位見證人,通常建議由二等親內的子女等親人陪同,但民眾也可由信任的朋友陪同並見證;ACP過程約一小時,過程中除醫師之外,還會有社工師、護理師等陪同。不過,要高齡者開口向子女說明簽署預立醫療決定書的意願,並不容易。蔡宏斌說,時常長輩一開口,子女就會擔心是不祥預兆,正襟危坐談論善終,在台灣的文化中不容易執行,建議民眾可挑選家族旅遊、年夜飯等輕鬆場合提出善終議題討論,家人接受度應會提升。蔡宏斌強調,預立醫療決定書不是賣身契,且比起僅能用在醫院急診室的安寧緩和醫療條例「拒絕心肺復甦術或維生醫療(DNR)」,預立醫療決定書應用場景更廣,在長照機構等領域都能使用,且簽署項目也很自由,例如,民眾不僅能選擇是否插管,還能決定要嘗試三周、一個月,若失敗就放棄維生醫療,接受緩和醫療善終離世。「照顧臨終病人,身體、心靈都要兼顧。」蔡宏斌表示,經歷新冠疫情,臨床醫師更能體會,生命末期有許多不同樣貌,而對病人來說,最重要的是「不留遺憾」,自己曾在照顧一位多重器官衰竭病人時,緊握對方雙手,並為其禱告,直到對方安然離世,此做法即是全人照顧理念的落實。
-
2024-11-05 醫聲.慢病防治
糖尿病童上課突然亂發脾氣、恍神,可能「這原因」造成!
當國小老師在學校遇到學童突然亂發脾氣,或者恍神、不專心,往往以為是孩子不受教,甚至可能很挫折、不知所措。事實上,專家提醒,這些情況,如果孩子又有第一型糖尿病,可能是低血糖警訊,千萬不要輕忽!今年11月14日世界糖尿病日前夕,台灣基層糖尿病協會與愛胰協會攜手邀請日本模範糖友、醫師至臺中市大里區立新國民小學解說第一型糖尿病照護與相關衛教知識。台灣基層糖尿病協會理事長李洮俊醫師指出,第一型糖尿病發病年齡多在兒童期和青春期前後,也就是10到19歲之間,當孩子上課很容易感到疲倦,又常喝水、喊口渴、頻繁上廁所,加上不明原因體重下降,就要提高警覺。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部長楊宜瑱醫師則提醒,師生若發現有第一型糖尿病學童出現盜汗、臉色蒼白,或者如上述,情緒突然劇烈起伏、恍神、不專心,可能是低血糖警訊,可以嘗試給予糖份,幫助解除低血糖危機。常進行糖尿病校園衛教活動的愛胰協會常務理事、護理師劉苑菁分享時提到,有些孩子因罹患疾病而遭受異樣眼光,像在上課時發生低血糖,需立即進食,卻被誤會偷吃東西、使用數位設備監測記錄血糖,也被認為有特權攜帶手機,注射胰島素時,有時也遭誤認注射毒品,甚至以為糖尿病會傳染等,或者吃零食的時候,必須慎選食物,而這些偏見常導致讓孩子不敢在校園公開病情,進而影響血糖控制、健康管理。「不要因生病而變弱,反而應該因病而更堅強!」日本模範糖友大村詠一為前日本國家有氧體操選手的代表,4歲開始接觸有氧體操,但8歲時確診罹患第一型糖尿病,一度因飲食、治療影響體操表現,在持續努力下,於2002、2003年有氧運動競技青年組取得世界冠軍,退役後積極參與推廣糖尿病去汙名化活動。他說,小時候自己會躲起來打胰島素,也不想解釋自己的疾病,怕被同學投以憐憫目光,但在老師鼓勵下,曾一次作文中分享自己的疾病,沒想到意外獲得許多同學幫助,甚至還有朋友願意幫忙創作繪本,讓更多人認識第一型糖尿病,令他非常感動。愛胰協會從2019年與台灣諾和諾德藥品股份有限公司合作舉辦多場校園講座,並提升友善環境。劉苑菁說,「有小糖友回饋,活動後同學們不再投以異樣眼光,能夠自在地在學校測量血糖和注射胰島素,若有低血糖等狀況也能獲得即時協助。」李洮俊補充,國健署曾發行「學校糖尿病照護參考手冊」供師長、校護參考,再搭配校園的衛教活動,期待改善小糖友的校園生活品質,也希望透過系列活動,讓第一型糖尿病學童不再受到異樣眼光,學校師生也能多了解飲食、運動對血糖控制有多重要性,同時也能多關心同學,傳遞正向力量。
-
2024-11-05 焦點.健康知識+
女子用了4年「塑膠顆粒加料快煮壺」!她曬嚴重粉化照警告別買這款
家裡用熱水壺燒開水的人注意了!有些外瓶會帶塑膠材質,碰到滾水溶出塑膠微粒污染飲用水,所以如果選用含塑膠外殼的熱水壺或熱水瓶,得留意有沒有接觸到熱開水,一名女子就因為選壺錯誤驚呼「不知道喝了多久的塑料顆粒水」。一名35歲女網友在小紅書分享,她家一款電熱水壺(快煮壺)用了將近4年,基本每天都會使用,鋼瓶外層有白色塑膠材質包覆,而壺嘴上方的蓋子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蓋子邊緣的塑膠材質被水蒸氣粉化,倒水的時候,塑膠顆粒就隨著水流進杯子,用手一摸甚至指頭上都是一層白粉。她表示因為熱水壺使用時間長、使用頻率也高,不確定是不是產品品質的問題,但可以肯定的是以後不會選這種設計的壺嘴,內蓋也要選蒸氣碰不到塑膠的款式。網友捨棄這個熱水壺,先用傳統明火燒水壺替代,因為記性不好,特意選了帶笛音的,然而選的兩款笛音壺都有缺點,其中一個手把太燙(下圖左一),另一個則壺嘴太高(下圖右一),每次倒水手臂都要抬很高。網傳不鏽鋼熱水壺燒開水有毒?專家闢謠先前曾有謠言盛傳,用200系列不鏽鋼熱水壺燒開水會溶出大量的錳,飲用會傷害中樞神經系統,造成腎臟疾病。事實查核機構「MyGoPen」訪問專家總結指出,200系列不鏽鋼材確實錳含量較高,但不鏽鋼是耐熱的惰性金屬,正常使用不太可能會溶出重金屬有害物質,因此不太可能因此出現錳中毒,但如果民眾有疑慮,建議可以直接購買 300 系列的食品容器比較安全。煮開水有撇步 多做一動作清除有毒物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護理師譚敦慈在參加《健康2.0》節目時表示,由於台灣大部分家庭並無設置飲用水過濾系統,譚敦慈指出,自來水煮沸後,建議打開抽油煙機,且開蓋再多煮2分鐘。如果自來水已有過濾處理,則可直接煮沸,不用再打開蓋子,多煮2分鐘。資料來源/慢下來呀不語
-
2024-11-04 焦點.元氣新聞
吃越補越好?醫揭腎臟病友「飲食誤區」!精準營養更有助維持體力
黃大哥從國中就發現有慢性腎臟病,儘管他盡力維持良好生活習慣,但到了50歲時,仍免不了要開始洗腎,洗腎結束後,整個人會感覺精神不佳、沒有體力,讓黃大哥的心情盪到谷底!為了維持正常的生活品質,黃大哥平時相當注重飲食管理,也會在洗腎後格外補充營養,經過一段時間的調適,現在的黃大哥,一個禮拜中有三天必須到醫院洗腎,而其他時間,他可以開車載著太太到處遊山玩水、到山上的果園巡視,生活照樣過得多采多姿!腎友飲食限制多,牛奶、起司等都不能吃,黃大哥在朋友的建議下,多看看,多比較,最後選擇了「力增洗腎配方」,主要是因為「它的風味很好!覺得好喝,才能常常喝」,喜歡喝咖啡的黃大哥,用力增營養品代替牛奶,加入一小杯咖啡,這款自製拿鐵讓他喝了3、4年都不膩。黃大哥認為,「力增洗腎配方」可以有感補充體力,也能補充流失掉的營養,小小一罐,外出旅行時方便隨身攜帶,肚子餓就當點心喝。雞湯、牛奶、罐頭、豆類都NG?腹膜透析室主任林軒任醫師表示,腎臟病還沒洗腎之前,建議每日蛋白質攝取量限制在每公斤體重0.8克以下,假設體重是60公斤,蛋白質攝取量要在48克以下,進入洗腎後,則建議蛋白質攝取量提高到每公斤體重1~1.2公克,相當於體重60公斤的腎友,可以吃到72公克的蛋白質,來維持肌肉量。「很多腎友都以為攝取營養吃越補越好,這是相當常見的飲食誤區。」林醫師指出,大多傳統補品內含當歸、人蔘、雞湯,都屬於高磷、高鉀的食物,一般市售牛奶,無論全脂、低脂,含磷量較高,也不適合腎臟病人,還有罐頭、甜點、豆類,也都是高磷食物。有些腎友會道聽塗說,這個不敢吃、那個也不吃,導致營養攝取不足,林醫師建議腎臟病友在飲食方面,一定要維持足夠的熱量,讓自己不會因為肌肉量不足或年紀增長而逐漸沒體力,其次是要補充欠缺的營養素,幫助維持健康。如果有這方面困擾的朋友,可以選擇專為腎友打造的「力增洗腎配方」,一次補充熱量和營養。適量優蛋白+關鍵肉鹼,補充營養精準又簡單「力增洗腎配方」有18%豐富的優質蛋白質,低糖、順口好喝,且添加BCAA支鏈胺基酸,幫助補充體力,並添加關鍵的肉鹼,有助身體的「馬達」運轉產生能量,讓生活更有動力,還有維生素B群、維生素D3等營養素,也是腎友所需的營養。林軒任醫師認為,很多腎友會遵循營養師的指導去計算各類食物要攝取「幾份」,但是在生活中難以落實並持續實踐。對腎友來說,日常飲食管理是不可或缺的,搭配營養品,更能精準、方便的補充營養缺口,確保每日蛋白質的攝取量。在洗腎室第一線照顧患者的護理師表示,腎臟病患者飲食吃得好,相對體力就會好,家屬照顧起來也會更輕鬆。「力增洗腎配方」即開即飲,提升備餐的便利性,而且口味選擇多、冷熱皆宜,可以做不同的變化。有時患者到醫院洗腎,家屬無法隨侍在側,只要準備一瓶力增飲,患者餓了隨時可以打開來喝。最特別的是,「力增洗腎配方」添加肉鹼成份,有助提升活力。家屬可多鼓勵年長、營養不充足、食慾不佳、不好咀嚼的腎友多從事戶外活動,搭配「力增洗腎配方」補充營養,幫助維持生活品質,擁有「腎力人生」!
-
2024-10-27 癌症.卵巢.子宮
健保大數據/子宮頸癌治療特色院所
醫學中心No.1林口長庚醫院/婦癌治療打「團體戰」 團隊決策找最佳解方子宮頸抹片檢查推動近30年,健保署統計罹癌人數明顯下降;女性十大癌症排名,子宮頸癌也降至第八位。從112年健保資料庫分析,患者在林口長庚就診件數9,029,排名醫學中心第一名。林口長庚醫院婦癌科副教授主治醫師周宏學表示,林口長庚的婦癌治療一大特色是「團體戰」,每位來到林口長庚的子宮頸癌患者,如果需要調整治療計畫或癌症復發,任何決策都會透過多團隊會議檢視患者狀況,重新盤點檢查報告等,讓患者能接受最妥適的照顧。多團隊成員包含核子醫學科、放射腫瘤科、婦癌科、中醫師、個管師以及專科護理師及研究護理師等。周宏學表示,近年愈來愈少晚期的子宮頸癌患者,這要歸功於子宮頸抹片檢查的推行。目前臨床上碰到初診就被診斷是晚期的患者,幾乎都沒有定期做抹片檢查,這類患者通常是因出現咖啡色、血色分泌物,或是分泌物出現嚴重異味時才就診。他呼籲,除了定期做抹片檢查,還建議施打HPV疫苗,如果先前曾打過四價HPV疫苗,近年已推出九價疫苗,因致癌病毒已知的型態愈來愈多種,僅施打四價者,應補打九價讓保護力更全面。區域醫院No.1童綜合醫院/推廣抹片不遺餘力 提供個案完整治療資源健保資料統計,112年童綜合醫院的子宮頸癌就診件數1,450件,居區域醫院第一名。童綜合醫院婦產部劉錦成主任表示,醫院地處海線地區,對子宮頸抹片推廣不遺餘力。除了門診有符合條件個案的提示系統,讓診間每位醫師都能適時轉介,院內也設置專屬五大癌篩站,且每月都有子宮頸抹片巡迴車至各大鄉鎮推廣。另外,所有抹片異常的個案轉介至婦產科門診時,都能有即時陰道鏡及人類乳突病毒的進一步檢查。對於確診個案,有個管師第一時間介入,提供病情諮詢及安排後續檢查。婦科門診同一樓層還有癌症資源中心,除了有護理師,還設有心理師、營養師等,提供專業的一對一諮詢。對於即將進入治療或手術後及後續追蹤有疑慮的個案,透過兩周一次的跨團隊會議,擬定出最適合病人的治療方案。每一位接受化學治療或標靶藥物及免疫療法的病人,會發放一本手冊, 詳細記載治療相關資訊,手冊中也說明後續治療可能出現的併發症、處理方式和緊急聯絡方法。院內有最新的機械手臂及微創手術經驗,對於新的治療方法,也隨時掌握最新的文獻資料,為病人量身打造最適合的治療。地區醫院No.1新竹市立馬偕兒童醫院/巡迴車開進偏鄉 鼓勵銀髮族抹片篩檢有別於其他兒童醫院,除了小兒內外科、健兒門診等科別,新竹市立馬偕兒童醫院也設置了婦產科,並定期派遣巡迴車至當地偏鄉及社區進行子宮頸抹片檢查及宣導,因此112年子宮頸癌就醫件數達到1,168件,位居當年度地區醫院之冠。該院婦科癌症學科主任陳子健感謝鄉親肯定,並呼籲女性定期接受婦癌篩檢。陳子健表示,新竹縣市幅原廣闊,許多偏遠山地部落的醫療資源不足,透過抹片巡迴車讓不少年紀較長的女性就近接受篩檢。此外,參與社區抹片篩檢活動的婦科醫師也提供內診,如發現異常,立即安排門診。陳子健說,許多銀髮女性自認很久沒有性生活,應無罹癌可能,即使身體不適,也未能及時就醫,確診時已到晚期,門診就收治過八十多歲晚期患者,治療難度極高。陳子健表觀察門診患者情況,發現子宮頸癌有年輕化趨勢,最近收治兩名二、三十歲的子宮頸癌晚期患者,如果往前推算,應在青少女時期就因性行為感染HPV病毒,以致十幾年後罹癌。美國已將HPV篩檢列為子宮頸癌防治的首要措施,陳子健呼籲,政府如預算許可,也應比照歐美國家防治策略。基層診所No.1高雄榮景中醫診所/中藥能抑制病毒 修復化放療受損的組織健保署資料統計,高雄榮景中醫診所112年子宮頸癌就診件數138件,居基層診所第一名。榮景中醫診所醫師吳景崇擁有中醫、西醫執照,以中西醫互補治療癌症,向來是他推廣的理念。癌症病患上門求診,不先脈診,而是了解病患病況、看X光片,吃何種標靶藥物、化放療次數及產生何種副作用,再來抓中藥材調理輔助,從病理、生理、藥理三管齊下,病患皆有良好預後。吳景崇表示,子宮頸癌致病原主要來自人類乳突病毒(HPV)感染,多經由性接觸傳染。此外,子宮頸長期糜爛、發炎可能轉變為早期子宮頸癌細胞;吸菸、長期服用避孕藥、抹片曾有異常、有家族病史也都是高危險群。人類乳突病毒是DNA病毒,從中醫角度看為毒熱、毒邪,有很多清熱解毒藥物,具有抑制病毒感染的作用,如紫花地丁、板藍根、白花蛇舌草、半枝蓮、黃芩、蒲公英等。中藥抑制病毒療效佳,緩解化放療副作用也很有效果。吳景崇說,子宮頸癌患者吃的鉑金類藥物可能造成腎小管損傷、腎功能衰退,高能量射線也易出現燥熱發炎現象,中藥材可助修復受損組織,提升免疫力,助病患更有體力抗癌。112年子宮頸癌患者就醫10大院所
-
2024-10-25 醫聲.Podcast
🎧|哪些人適合在家接受治療?健保署署長告訴你什麼是在宅急症照護
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下稱健保署)今年7月1日推出「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讓因肺炎、尿路感染或軟組織感染而需要住院治療的居家個案、照護機構住民或失能不便外出就醫患者,可以選擇在家或照護機構內接受治療。試辦計畫已滿3個月了,到底成效如何?病人及醫療團隊都滿意嗎?健保署署長石崇良指出,在宅急症照護可減少患者因感染頻繁往返醫院及住家,還能跟長照資源結合,減少住院看護費用的負擔,目前看來初步成果很好,明年預計會擴大試辦計畫。🎧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超高齡社會來臨,失能者眾,根據健保署統計,居家照護個案中,約有三分之一至四分之一人每年住院一次以上,八成原因是肺炎、泌尿道、軟組織等感染症,舟車勞頓、寸步不離、工作請假是患者及照顧者的真實寫照。計畫減少就醫不便及費用 商保理賠條件討論中為減緩此現象,繼105年居家醫療照護整合計畫後,健保署今年再推出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由加入計畫的醫療團隊,針對罹患上述三類感染症的居家醫療病人、照護機構住民、急診個案,評估收案並在家給予抗生素治療、衛教等,意即將住院場景搬進家中或照護機構,省去患者移動、重新適應環境的不便,也舒緩醫院壓力,讓「重症留院、輕症在家」治療。對於民眾擔心家中設備、照護知識不若醫院齊全,石崇良表示,試辦計畫除了有醫師、護理師、藥師、呼吸治療師組成的照護團隊,也可透過遠端生命徵象相關監控設備,即時監測患者生命徵象,若發生緊急狀況時有24小時諮詢服務,必要時由醫護人員緊急訪視或安排後送就醫,試辦計畫也連結長照資源,協助患者生活起居。「急性住院部分負擔10%以上,但居家照護僅5%。」石崇良說,加上可節省住院的看護費用,能減輕民眾的經濟負擔,且在宅急症照護結束後,長照服務仍可依需求延續;至於民眾擔心在宅急症照護是否不符商業保險理賠條件?目前健保署正與金管會、保險公司溝通中,有望比照白內障門診手術,給予理賠。試辦計畫九成個案可在宅完成治療 也減護理壓力試辦計畫上路至今三個多月,肺炎平均照護天數6.9天、尿路感染5天、軟組織感染5天,且近九成個案在家就能完成治療,僅少數病情嚴重者需透過綠色通道後送到醫院,顯見在宅急症照護的安全性。此外,石崇良說,疫情後疲勞、就業選擇多,造成護理人力吃緊,但試辦計畫提供彈性工時,讓護理師可以在照護空檔接送小孩、照顧長輩、處理家務等,兼顧工作、家庭與生活,是種多元職場發展;現在參與試辦計畫的醫事人員就有37%來自基層診所、居護所等,等於也減少醫院醫護壓力。未來安寧也適用 醫護夜間、假日給付將研議加成試辦計畫回饋佳,石崇良表示,明年預計將擴大收案範圍至安寧個案,如給予癌末病患感染、惡性體質、疼痛、營養等照顧,「他們不見得失能程度高,但免疫力差,到院反而容易感染、加重病情。」據統計,住院安寧與居家安寧共計3.3萬人,是未來在宅急症照護主要新增納入收案對象。為鼓勵更多醫護加入,石崇良說,將研議針對較辛苦的夜間、假日緊急訪視,給予給付加成;持續與產業界合作,發展商業模式,最大化遠距設備協作範圍;參考雲林加值方案,研擬設備租賃模式,由醫院或地方政府提供X光、超音波、心電圖等檢查設備給基層團隊,降低團隊加入計畫的資金門檻。目前已有161個團隊加入試辦計畫中,多數情形為團隊主動找尋適合的個案納入計畫,不過,民眾若覺得自己的家人也很適合,欲進一步了解該計畫照護小組與參與院所名單,可至健保署全球資訊網「全民健康保險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專區查詢。健保署將持續收集各界意見,優化民眾端的照護服務及醫護端的給付制度,期望實踐在地安養。石崇良小檔案現職: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署長經歷:衛生福利部常務次長衛生福利部醫事司司長學歷:國立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博士私立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蔡怡真、周佩怡音訊剪輯:風華錄音室腳本撰寫:周佩怡音訊錄製:風華錄音室特別感謝: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
-
2024-10-24 養生.聰明飲食
喝咖啡配什麼點心?譚敦慈建議4食物取代甜點,早餐邊吃邊喝超搭
很多人喜歡喝咖啡配甜點,譚敦慈說這樣吃其實不太好,建議改配檸檬、酪梨、香蕉、肉桂,能讓喝咖啡的好處加乘。適度喝咖啡好處多咖啡是許多人每天必喝的飲品,適度喝咖啡好處多,但要喝不加糖不加奶的黑咖啡較好。乳癌治療權威、台大醫學院外科部名譽教授及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張金堅曾受訪指出,根據近十年研究顯示,咖啡的益處多於壞處,飲用適量的咖啡,對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都有正面影響,也能降低大腸癌、肝癌等癌症的罹患風險。喝咖啡別配甜點 建議4食物取代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護理師譚敦慈也在健康醫療節目《醫點不誇張》談到喝咖啡的問題。尤其很多人喝咖啡習慣配個蛋糕、小餅乾等甜點,譚敦慈認為這樣吃不太好,因甜食的精緻糖吃多容易加速人體老化,也提升致癌風險。她引日本學者的建議指出,不妨將甜點改成檸檬、酪梨、香蕉、肉桂等4樣食物,配咖啡也很搭。例如黑咖啡滴一些檸檬汁進去,頗有西西里咖啡的風味。香蕉跟酪梨就直接拿來配咖啡,譚敦慈就透露,她早上都會喝杯咖啡,並切一盤水果吃,而這盤水果裡就會有香蕉跟酪梨。香蕉甜甜的,用來取代甜點最適合;而酪梨雖沒味道,但它是好的油脂。她建議胃不好的人,先吃點酪梨再喝咖啡,對胃很好。肉桂則具有平衡胰島素的作用,能夠穩定血糖。不過譚敦慈強調,肉桂並沒有治療糖尿病的效果,只是可以讓血糖比較穩定,糖尿病患仍要按時服用藥物。而如果下午茶喝咖啡還是想要來點小確幸,譚敦慈說,她很喜歡黑咖啡灑肉桂粉,再配一點黑巧克力,香味十足,讓人幸福感滿滿。喝咖啡改配4食物的好處.檸檬:防失智,增長壽荷爾蒙.酪梨:抗發炎.香蕉:降中風等心血管風險.肉桂:穩血糖張金堅提醒,早上十點和下午三點,是飲用咖啡最佳時段,每天最多不要喝超過3杯,攝取量不要超過400毫克,這樣既能享受咖啡提神效果,又不會對健康造成負擔,最能享受咖啡帶來的好處。【參考資料】.《醫點不誇張》YouTube .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10-23 醫聲.醫聲要聞
女業務血便非腸躁症 醫揭「發炎性腸道疾病」恐增腸癌風險
28歲女性保險業務員近半年每天排便次數大增,伴隨黏液和血絲,以為是腸躁症合併痔瘡出血,直到接受大腸鏡檢查,才被診斷為潰瘍性結腸炎,其屬於一種自體免疫疾病「發炎性腸道疾病(IBD)」,患者會出現嚴重腹痛、血便,甚至因瘻管導致肚皮、生殖器官滲出糞便,嚴重影響工作和生活;但目前健保給付進階藥物限制一年,較其他自體免疫疾病的兩年以上更為嚴格,若未妥善控制病況,將增加急診、住院、手術切腸及腸癌風險。據統計,取得IBD重大傷病患者數,從2020年2595張成長至2024年八月的7698張,且有被低估之的疑慮,引發醫界關注。IBD好發於20至40歲青壯年,可分為潰瘍性結腸炎和克隆氏症,前者主要侵犯大腸表層黏膜,後者則可能從口腔到肛門全面侵犯,並深入組織層造成穿孔、瘻管等嚴重併發症,出現小便有菜渣、反覆泌尿道感染,或陰道、陰囊、皮膚上產生小洞及糞便排出;研判飲食西化、食品添加物改變腸道微菌叢,導致IBD患者在亞洲快速增加。腸治久安協會理事長楊式光的兒子18歲發病,大學四年因病休學三次,體重從80幾公斤掉到50公斤,還衍生肛裂、瘻管、切腸與做腸造口,迄今與病共存20年;另名30幾歲男性病患因大腸、小腸嚴重潰爛、纖維化而被全切除,肚子有7、8個瘻管,無法正常飲食,被迫辭職,太太只能在先生就醫的醫院,擔任清潔工才能就近照顧,但該病患仍因病情過重在去年過世。藥物給付僅一年 治療中斷恐增復發風險截至九月底,克隆氏症有五種、潰瘍性腸炎有六種進階藥物納入健保給付,患者如符合給付條件,一年可省30到50萬元的藥費,大幅減輕經濟負擔。然而,藥物一次僅給付一年,比其他自體免疫疾病的兩年以上嚴格,療程結束後,無論病情是否穩定,都必須停藥三個月,待病情復發並再次符合健保規範,才能重新申請藥物治療。台灣發炎性腸道疾病學會秘書長、彰化基督教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顏旭亨表示,患者用藥斷斷續續,增加疾病復發風險,也可能造成藥物失效,需要使用更新或更昂貴的藥物來控制病情;復發亦將中斷患者原本穩定的課業和工作,讓患者產生憂鬱和焦慮。目前IBD治療目標是「內視鏡黏膜癒合」,可降低復發、住院、手術、併發症以及癌症等風險,林口長庚醫院發炎性腸道疾病中心主任李柏賢表示,復發會造成頻繁就醫、住院、手術,長期腸道反覆發炎更大幅增加腸癌風險。顏旭亨表示說,放寬治療療程限制,能幫助病人控制好疾病,維持生產力、工作能力和生活品質,面對少子化的挑戰,政府更應該改變策略,幫助這群年輕病人回歸社會;醫療端也應提供腸胃科、外科、營養師、護理師、精神科醫師及心理師等跨科團隊的照護,更全面地協助病友及其家屬,提供更完善的疾病照護。李柏賢也提醒,IBD初期症狀為肚子痛和拉肚子,易與腸躁症混淆,腸躁症患者多在白天或有壓力時腹痛,飯後往往會肚子絞痛想排便,排便後肚子痛就會緩解;若民眾半夜腹痛痛醒、合併血便、貧血、體重減輕大於三個月等IBD警示症狀,應進一步就醫接受檢查。
-
2024-10-20 名人.林思偕
林思偕/行醫30年教會我的事
最近醫院頒給我「滿30年資深教師」的獎狀。看著自己剛當主治醫師的照片,那眺向遠方,以為自己天下無敵的樣子,不勝唏噓。也來談談,我希望有人在30年前就告訴我的事情:第一,承認自己有所不知。我們被要求完美,要做就做「最好」的醫師。成長使人幻滅,會有越來越多無言以對的時分,或許追求做一個「夠好」的醫師就行。處處誌之,試著向懂得較多的人學習,與比較不懂的人分享。第二,心理健康比業績更重要。醫學生從小就對分數執迷,追求完美。到了醫院,追逐KPI感覺像是生死攸關,永遠有下一個標的,倦怠悄悄上身。並不是所有可以計算的東西都重要,也不是所有重要的東西都能計算。第三,善待自己。年輕時吃苦當吃補,相信「睡眠只適合弱者」。其實36小時不睡覺不會使你更堅強,反而變得更暴躁,健忘,容易犯錯,不如安心閉眼休息。照顧好自己,才能照顧病人。第四,你無法治癒所有人。年輕時曾照顧一位患有末期心臟衰竭的老婦人。我按照師長的指導和教科書上的準則做了一切,卻無法挽回她的生命。我傷心重溫每一步,想知道我哪裡出錯了。現在我知道:病人的死,不總是我的錯,不要讓挫敗的情緒壓垮,越早學會接受這一點越好。第五,尊重護理師,並向他們學習,做事會順遂許多。他們花在病人身上的時間比你多,病人出現問題時他們是第一個注意到。半夜值班,如果護理師喊醒你說:「這個病人看起來不太對勁。」務必要提高警覺。第六,醫學是一段狂野不可預測的旅程。病人像座山,山在虛無飄渺間;也像瞬間移動的光影,隨時換位。醫學這一行,唯一確定的事實,就是「什麼也不確定」。事情不會永遠朝你所期望的發展,我們無法控制醫院中發生的一切,但我們可以謙卑以對。幸福就是稍微放棄對理想的期待,坦然承受它原本的樣子。第七,注意培養「非醫學」的軟技能。你懂得診斷罕見的疾病,掌握複雜的病情,卻不知道如何和焦慮的病人與家屬交談。醫學常被簡單的瑣事絆倒。一句溫柔的話語,一個眼神的交流,在危難之間,都成為穩定病人情緒的神奇藥物。第八,要感激你的病人。當病人是一份全職工作,令人精疲力竭。他們就像無家可歸的遊魂,一直在等你,從幾個小時到幾周。你的「在場」比任何處方都撫慰人心。他們把自己一團糟的生命當教材,向你展示堅韌、勇氣以及人生意義。與你最糾結的病人教你最多的東西,所以無論你有多忙,都要充分關注他們。第九,你不只是醫師。在醫院外,你是人子、朋友、伴侶、藝術家、跑步者……與親人共度時光,追求愛好,不要讓醫學定義你的整個存在,全面的生活會讓您成為更好的醫師。畢竟,沒有醫師會在臨終前說:「我真希望能在醫院多值一點班」。第十,享受這段旅程。行醫途中有高潮有低谷,有勝利也有絕望。你被邀請進入人們最脆弱的時刻,見證最真摯的情感,你的決策將深遠影響病人。當醫師是最大的特權,難以置信的榮幸,沿途風景令人心碎又無比美麗。30年前,我緊張興奮,匍匐前進,完全不知道前方的路。如今在戰壕裡奮鬥30年後,我仍與病人並肩作戰,重塑自己。我將持續這個偉大的冒險,無怨無悔。
-
2024-10-18 焦點.健康你我他
我是高年級實習生/退休教師組隊 學唱跳說故事
偶然看到文山健康中心「爺爺奶奶說故事」活動徵求學員,於是便打電話報名。接電話的王護理師請我幫忙找朋友一起參加,我在幾個群組公布簡章,結果招來大學同學秀榮,我們一起上了四次如何向小朋友說故事的課。我倆都是退休教師,也都有向孫子講故事的經驗,本以為這種課程沒什麼大不了,但其實向大孩子和小孩子說故事是截然不同的。首先我們要給自己取一個◯◯奶奶的名稱,增加小朋友的親切感。其次講故事不是照唸那麼簡單,要先開場暖身,用手指謠或唱歌或玩坐車車遊戲,再進入故事內容;說故事時聲音要有表情,配合不同角色變聲,最好能表達出喜怒哀懼不同的情緒;故事結束時還得有延伸活動,讓小朋友和家長覺得不虛此行。理論不難,但還得實踐。淑珍老師教我們練習說話加上情緒,一句「你怎麼了?」用平和的、生氣的、驚訝的或傷感的口吻,講出來都不一樣。說話還真是一門大學問。老師徵求同學上台分享經驗。梅林說年紀大了,唱跳開場做不來,但她做些紙偶,開場時展示給小朋友看,引起興趣,講完故事再教小朋友仿做,大家都很開心。秀榮和我選了一本《哈啾!我感冒了》準備上場,做了道具,編了歌謠,打算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和小朋友分享,希望能成為稱職的說故事奶奶。
-
2024-10-17 焦點.杏林.診間
醫療奉獻獎/翻轉老人癡呆汙名 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帶失智者走進陽光
60多年前,一群來自比利時的修女來到台北萬華,開設診所、建立醫院,專為貧困者提供醫療服務。還促成第一個專門為失智症防治與照顧而設立的非營利組織「天主教失智老人社會福利基金會」,25年來推動將「老年癡呆症」正名為「失智症」,更為台灣失智症的照護與預防,帶來翻轉性的改變。新冠疫情爆發時,台北的「萬華」頓時登上熱搜關鍵字。在那段苦不堪言的期間,幸而有在地人伸出雙手,幫助弱勢者撐過疫情。在這個多老人多窮苦者的行政區,有一個矢志服務失智老人的基金會,從無到有推動失智防治宣導及服務,更創設全國第一間專責型失智症照顧中心。比利時修女來台 照護弱勢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執行長鄧世雄說,25年前基金會得以成立,自有土地和建物,多虧了一群比利時的修女。她們來到台灣,1959年時落腳萬華區開設診所,專門提供窮苦人家低廉甚至免費的醫療服務。為了有更好的醫療,修女從國外募款,覓地興建聖若瑟醫院,以照護婦幼為主。1981年修女們將醫院無償捐給天主教台北總教區,同時捐出永和一塊土地和部分基金興建永和耕莘醫院。兩年後醫院落成啟用,延續聖若瑟的愛人精神,繼續照顧弱勢。1979年進入耕莘醫院體系服務的鄧世雄醫師,很早就意識到台灣的老人長期照顧問題。1991年永和耕莘成立了國內第一所醫院附設的護理之家,提出全人、全程、全隊、全家的照護理念,也陸續接辦許多養護中心,建構包含機構、社區、居家等模式的長期照護網絡,更觀察到失智症是一個被嚴重忽略的棘手疾病。歧視字眼正名 獲立法支持30年前社會大眾對失智症非常陌生,醫療照護資源匱乏。1998年,天主教台北總教區、聖母聖心傳教修女會及永和耕莘醫院共同發起成立「天主教失智老人社會福利基金會」,是台灣第一個為失智症防治與照顧而設立的非營利組織,首要任務就是把帶有歧視的「老年癡呆症」,更名為「失智症」,獲得當時的衛生署長張博雅支持,立法正名。鄧世雄回憶,基金會草創時備極艱難,照顧失智長輩不同於一般的護理,還要能應對長輩的複雜精神行為症狀。為了深入理解患者需要什麼,學習世界各國失智症照護模式,尤其是非藥物治療,他們還派了一批永和耕莘醫院的護理師前往香港、日本、比利時等地作專業培訓,以內化成自身的技能。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在1998年9月21日國際失智症日舉辦成立大會,由當時副總統連戰、樞機主教單國璽擔任基金會榮譽董事長,與時任立法院長王金平等人共同揭開序幕,率先投入強化民眾對失智症的認識,積極進行議題倡導。郎雄曾代言 開辦記憶門診「不要再說他們是癡呆、老番顛。」鄧世雄感歎說,沒有照顧過失智者無法體會其中的辛苦,社會應對失智者及家屬多些關心和包容。在基金會服務多年的處長陳俊佑說,為了翻轉失智症被汙名化問題,基金會推動一系列活動,包括邀請老藝人郎雄擔任第一支公益廣告代言人、耕莘醫院開辦「記憶門診」、舉辦懷舊金曲慈善演唱會等,希望社會看見這群可愛的失智長輩,仍保有許多能力,不應該被遺忘遺棄。2000年,基金會創設國內第一家專責為失智症患者量身打造的「聖若瑟失智老人養護中心」落成,該中心也成為各界觀摩學習的典範。也開辦日間照顧中心,讓家屬有喘息時間,有安心休憩的港灣。基金會也疾呼,及早發現、及時治療失智症,獲政府重視列入老人健檢項目,帶動國際失智症協會推動各國失智症篩檢之風潮。拍攝紀錄片 成失智症教材基金會還拍了許多紀錄片,成為重要教材。聖若瑟失智老人養護中心處長王寶英說,有紀錄片能讓更多人透過真實的生活場景,知道什麼是失智症。基金會也倡議失智照護的四大目標:「認識他、找到他、關懷他、照顧他」。感於失智症預防的重要,基金會還出版各式預防及延緩失智的教材、書籍,也研發具實證預防與延緩認知功能下降效益之生活型態再設計團體課程,免費於全台各地訓練課程帶領人,引進全台各社區,帶領民眾學習從生活中預防失智症。25年過去了,在照顧老人的工作中,鄧世雄體會到:「當你真心地去幫忙、關懷弱勢朋友,只要你做得好,別人就會幫你。」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小檔案成立:1998年成立迄今,是台灣出現第一個以「失智症」為名的非營利組織,積極推動失智防治宣導及服務。服務事項:●機構服務2001年開始提供住宿型服務,達到安養、復健、娛樂、品質生活等照顧需求。●社區服務屬於長照A單位服務,符合長期照顧十年計畫2.0的個案,可擬定照顧服務計畫,多元課程延緩失能、失智。●失智宣導2003年開始推動「全國失智症宣導計畫」,透過創意宣導教材製作,讓社會大眾認識失智症。
-
2024-10-17 焦點.元氣新聞
支持小陽光揮灑畫筆 中醫大兒童醫院提供身心全方位照護
為了喚起社會對燒燙傷議題的關注,並鼓勵顏損兒從繪畫中獲得自信,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攜手陽光基金會、台灣輝瑞藥廠,共同舉辦「神彩輝陽,藝起有魔法」巡迴畫展,展期為113年10月14日~18日,希望讓更多人看見陽光孩子們的生命故事與堅韌精神,並支持臉部平權的社會價值,用愛攜手陪伴陽光孩子勇敢迎向未來。繪畫抒發小陽光感受,舉辦畫展放鬆緊繃身心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周宜卿行政副院長表示,燒傷及顏損兒需要的不只有外表上的重建,還有心靈上的支持協助,而藉由藝術創作可以了解孩子的心理狀況,尤其是年紀尚幼的小陽光們,常無法清楚表達對疾病的看法,但卻可以透過繪畫抒發感受,達到雙向溝通的目的。此外,這次特別選在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舉辦畫展,也盼能夠營造舒適友善的環境,讓前來醫院就診的孩子放鬆身心,緩解緊張、害怕的負面情緒。跨專科團隊查房會診,提供傷友全方位照護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整形外科醫師暨燒燙傷中心吳卓翰醫師指出,燒燙傷患者不只需要整形外科醫師做傷口重建,還需要各專科醫師一起多方位協助。中醫大附醫燒燙傷團隊每週都會舉行跨專科會議,包括整形外科、小兒科、感染科、復健科、精神科、營養師、藥師、物理治療師、呼吸治療師、護理師、社工師等各科專家一起查房,不只強調傷口照護,還提供全方位服務,照顧患者的身心,目標是協助傷患重返生活崗位。吳卓翰醫師補充,中醫大附醫和陽光基金會合作已久,陽光基金會不僅有專業的社工師提供傷友心理建設,還有多位物理治療師提供免費復健,幾乎所有在中醫大附醫診治的燒燙傷患者都會轉介到陽光基金會;很感謝陽光基金會在傷友出院後接續照顧,幫助他們為重返社會做準備,甚至還替不少傷友進行工作媒合,希望民眾可以給予更多同理與支持。如果我有魔法,藝起突破外表限制!陽光基金會中區中心翁禎穗主任說明,今年畫作主題是「如果我有魔法」。小陽光的畫作不僅是孩子創作力的展現,更是孩子們的生命故事。對於每個陽光孩子來講,要經歷數不清的手術和漫長的復健,甚至常因外表不同而遭受異樣眼光,成長歷程是非常辛苦的,但這些辛苦並不影響他們的創作天賦及無窮的想像力。透過他們的故事也告訴我們,不管遇到甚麼困難,都應該勇敢面對,並努力追尋自己的夢想。陽光一直在推廣臉部平權,主張不管顏面外觀如何,每個人都應該獲得平等的對待與公平的機會。邀請大家藉由這次畫展,更認識燒傷顏損朋友外,也一起創造友善平權的社會環境。響應臉部平權,助小陽光重拾信心台灣輝瑞藥廠劉鎧維營運長提到,醫院往來的病友及家屬很多,感謝院方無償提供場地展出畫作,希望藉由此次作品展出,可以讓更多人看見小陽光們無窮的生命力,進而了解這群與眾不同的孩子,帶給小陽光更多溫暖與希望。透過畫作展出,對小陽光來說是莫大的榮耀,能夠幫助他們重拾信心,更有勇氣面對外來的挑戰,誠摯邀請民眾一同響應臉部平權,營造多元友善的社會。
-
2024-10-15 醫聲.醫聲要聞
90歲阿伯發炎指數飆升,在宅醫療團隊「這招」找出禍首!
住在偏鄉台東都蘭的一名九十多歲老伯,因為行動不便而在家裡接受居家醫療照顧,這天突然發了高燒,在過去,移動困難的老伯恐怕還是需要到醫療院所就醫,台灣在宅醫療學會理事長余尚儒與護理師們接獲消息,趕緊到老伯家中診斷,先快篩確認不是流感、新冠感染後,使用攜帶式超音波檢查,確認為尿液囤積所導致的攝護腺發炎,在家就可以接受抗生素治療,於是老伯終於退燒、發炎指數下降。健保署在今年7月1日將「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納入健保給付,包括「居家醫療個案」、「照護機構住民」與「急診行動不便的民眾」,且疾病為肺炎、泌尿道感染或軟組織感染者,就可以由醫護人員到宅,提供醫療服務,民眾可以在家住院。對此,余尚儒說,「這是最有效率的醫療模式」。 , 在宅醫療,讓醫療量能更有「韌性」台南奇美醫院院長林宏榮指出,美國、日本與新加坡的在宅醫療、居家照護成為重要趨勢,採取「病人不動,醫護人員動」,真正打造沒有圍牆的醫院,而在宅急症照護、在宅醫療服務是「傳統與創新的結合」,奇美醫院現在也搭配遠距醫療、遠距檢測等創新科技的輔助,使用第一台攜帶式X光機,讓醫療團隊更有能力在社區、居家場域照顧病患。事實上,在宅醫療也為疫情詭譎多變的時代帶來新解方。林宏榮表示,在宅醫療與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等,可增加醫療韌性。這點尤其重要,因為每五個人中就有一個屬於新冠重症高風險族群 , *。一旦遭遇像新冠疫情等新興傳染病侵襲,若醫院病床有限的情況下,病患可以接受在宅醫療,也就是「在家住院」的概念,醫院醫療量能較不會因病患過多而崩潰,病患在熟悉的環境中接受治療,家屬也成為照顧人力,對於醫療人力的運用,會更有效率。要篩不要猜 鑑別診斷,才能對症下藥長期投入在宅、居家醫療領域的余尚儒分享到,疫情期間到宅服務新冠快篩是必要動作,疫情社區化的現在,以他們服務的病患來說,當接受居家醫療服務的病患一出現感染症症狀,醫療團隊會協助進行新冠快篩,以及疾病鑑別診斷,以確認是否為新冠或其他感染症造成,一旦確認診斷,便盡快開立抗病毒藥物或相關藥物處方箋。若病況嚴重到需要後送醫院,也會有綠色通道可以緊急就醫。此外,不少年長者住院因為臥床束縛、發生譫妄而受苦,令人心痛。在宅急症照護計畫不僅可以讓病人在家舒適的住院,更縮短治療天數,林宏榮也發現,因為對於家中環境較熟悉,所以跌倒風險比在醫院住院來得低,對降低病患意外風險,也是有好處。醫療模式的選擇,需要專家評估余尚儒指出,病患是否適合接受在宅急症照護,與本身疾病、健康狀況、居住環境複雜程度有關,若合併有多種重大疾病,如免疫疾病等,或居住環境複雜,則較不適合接受在宅急症照護。林宏榮提醒,病患在家住院期間,若病情出現變化,或有異常症狀,可以透過綠色通道就醫、後送到醫院,並盡快展開應變措施,避免情況惡化。更多新冠衛教資訊請至Know and Go網站:https://www.knowplango.com.tw/ (本內容與資料專為提供予台灣一般民眾而準備,所提供資訊僅供教育目的,不應視為專業建議或醫療建議。若您有任何疾病相關問題,請務必尋求醫師或其他合格醫療專業人員的建議。若僅依照此處提供的資訊,所產生的風險須自行承擔。)PP-C1D-TWN-0112-202410
-
2024-10-11 焦點.健康你我他
我是高年級實習生/退休後復健科助人 我是老奶奶的手套
我50歲退休,在嬰兒之家當志工媽媽期間,有位在榮民醫院當志工的朋友問我:「醫院門診有缺護理師,要不要去應徵?」我想如果上班彈性是可以的,就寄了履歷表,經過面試,即開始在榮民醫院的門診上班。退休前,我在婦產科服務,當時接觸的都是孕婦、產婦和小嬰兒,準備迎接新生命的人們臉上總是充滿希望。然而,現在服務的復健科,幾乎都是身上帶著傷痛的患者,看到的是一張張愁苦衰弱的病容。有一天中午準備休診時,看見坐在輪椅上的馬奶奶還在候診區,我趕忙打電話到護理之家請工作人員來接奶奶。等待接送的時候,我問:「奶奶,您肚子餓嗎?您的手好冷,您覺得冷嗎?」我握住奶奶瘦弱的雙手,奶奶沒有回答,她的身體一直抖,溫柔無力的看著我,直到人員來接她。「我買了一副手套要送給奶奶,可以保暖。」我向醫師同事說。醫師說:「奶奶不缺手套,缺的是親情。」我還是決定要送手套給奶奶。送手套給奶奶時,奶奶說:「我有手套,不用送我。」奶奶一樣溫柔的看著我,握住我的雙手,輕輕撫摸著說:「妳的手好熱,好溫暖,年輕真好。」奶奶沒有收下我的手套,但每次奶奶來復健,我的雙手就是手套,溫暖她冰冷瘦弱的雙手。
-
2024-10-08 焦點.杏林.診間
醫療奉獻獎/人生最美好的歲月都在台灣 輔大醫院副院長石台華每天到加護病房關懷病人
來自波蘭的天主教輔大醫院使命副院長石台華,是一位靈性關懷師,27年前抱持想為華人世界奉獻的熱忱,毅然選擇來台,一開始一句中文都不會,從頭學注音符號,到今天講得一口流利的中文。她看到台灣人心靈的空缺與需求,如今已62歲,仍每天到加護病房關懷病人,把人生最美好的歲月奉獻給台灣。習慣大家喚她「石修女」的石台華,19歲進入波蘭醫學大學護理系後,便踏上了修道之路。畢業後,她先到烏克蘭醫院加護病房當護理師,同時傳教。石台華說,當時在烏克蘭工作及居住環境都很簡陋,當地人排斥宗教,難以用宗教語言傳教,但她透過護理師身分來關心病人,經過6年的磨練,學會了寬容和接納,努力讓病人感受到被愛。石修女35歲到台灣在烏克蘭醫院加護病房當了6年護理師後,石台華回到波蘭準備發終身願,即把自己的餘生奉獻為天主及教會服務。她一心嚮往到華人世界傳教,在發終身願當天,石台華如願以償被派到台灣傳教。當時石台華已35歲,第一次踏上台灣的土地。石台華初到台灣被安排到新竹曙光小學,與一年級孩子一起學中文,從ㄅㄆㄇㄈ學起。在班上跟讀兩周後,她還是完全聽不懂中文,這讓她感到非常挫折,但她撐下來了。由於她是家中長女,自幼便肩負照顧兩個年幼弟弟的責任,對於童年印象一直很模糊,然而,在曙光小學的時光,「天主還給我豐富的童年」,慶幸自己有堅持下來。開啟靈性關懷使命在學了兩年中文後,石台華「跳級」到輔仁大學研讀神學,雖然她想繼續在醫院工作,但無法在台灣任護理師,於是她聽從建議於2003年到耕莘醫院擔任牧靈工作。石台華說,當時靈性關懷服務的對象有限,且有濃厚宗教意味,但她發現台灣人普遍缺乏內在力量,因而啟發了她開展靈性關懷的使命,在念研究所時開始推動這一理念,「宗教跟靈性並不完全相同。」石台華解釋,每個人都有靈性但不一定有宗教信仰,現代社會許多人更注重自身心靈的安定,在生命遭遇不如意或病痛時,若能反思生命的意義,就較能忍耐痛苦。在萌生推動靈性關懷的想法後,她進一步赴美攻讀博士學位,並在2011年返回台灣籌備靈性關懷專業人員協會,著手推動靈性關懷師的發展。靈性關懷專業人員協會涵蓋各種宗教,如佛教、天主教、基督教等,但要成為關懷師的標準是一致的。石台華指出,協會設有一套課程,通過400小時培訓,學員可成為關懷員,累積實務經驗後,經過考試方能成為關懷師。目前全台僅有167位關懷師,石台華說,希望能培育更多關懷師,也期盼關懷師能如同社工和護理師一樣,獲得證照認可。更進一步擴及長照石台華觀察到,台灣人雖然物質豐裕,醫療水準高,心靈卻很空虛,很多人不知道自己為何而活。如今協會活動遍及不同體系醫院,也進到長照,擴及到社區,尤其台灣高齡長者漸多,如何幫助他們面對身心靈轉變,是協會未來工作目標。現在台灣每個醫院都在推崇全人照顧,就不應該只重視身體,卻輕忽靈性,希望靈性關懷不再侷限在基督教和天主教的醫院,也能擴及到其他體系醫院。照護西非非法移工最難忘的關懷病人經歷,石台華印象最深刻的是來自西非的非法移工艾寶。2020年疫情剛起,艾寶因多日高燒,又害怕被通報遣返,冒用友人健保卡就醫,病情非常嚴重。石台華為了鼓勵艾寶,每天到負壓隔離病房為他加油打氣,許多艾寶在台的移工朋友是虔誠伊斯蘭教徒,也每天到醫院為他禱告。最終艾寶完全康復出院。不過,艾寶因結核病造成胸膿瘍,歷經兩次心肺復甦術(CPR)和3次手術,住院長達半年,需支付鉅額醫療費用,讓艾寶很擔憂。石台華要他別擔心,大家會想辦法募款籌錢。沒想到事情傳開後,最終募集到300萬元,不僅夠償付醫療費,連艾寶返家的旅費都籌到了。石台華小檔案年齡:62歲出生地:波蘭學歷:Gdańsk醫學大學護理學士台灣輔仁聖博敏神學院學士、碩士美國天主教聯合神學院牧靈神學博士現職:天主教輔仁大學附設醫院使命副院長經歷:波蘭州立教學醫院護理師天主教耕莘醫院理事、靈性關懷師、組長主要事蹟:耕莘醫院服務期間,對病人靈性關懷,除隨醫療團至原住民部落、臨床照護,也規畫全台天主教靈性關懷師檢定制度,舉辦課程及研討會。為台灣奉獻專業與壯年,深耕超過25年。對靈性關懷的奉獻,隨時為臨終病人on call,身心社靈都是全人照護的一部分,在台灣有系統地推動靈性關懷。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10-08 養生.聰明飲食
哈佛醫學生一個月吃720顆蛋,壞膽固醇狂降18%?教授揭真相
我在2024-9-29發表生酮飲食會提升心血管疾病風險嗎,讀者Guava當天留言:教授,最近社群網站瘋狂傳Nick Norwitz在一個月內吃720個雞蛋,結果LDL-C 降18%的新聞。這個他說的實驗,有沒有真的發生,只有他知道。但是生酮飲食圈的,有些人已經把它捧上天,證明生酮飲食要不是變成LMHR、就是降低LDL-C,一定win-win啦。教授要不要評論一下?這個留言裡的LMHR是Lean Mass Hyper-Responders的縮寫,谷歌翻譯是「瘦體超反應者」。LMHR這個詞首次出現在一篇2017-7-3發表的部落格文章Are you a Lean Mass Hyper-responder?(你是瘦體超反應者嗎?)。作者是美國人Dave Feldman。他自稱是軟體工程師,從未受過醫學訓練,在2015年開始採用生酮飲食,也就是超高脂肪的飲食。請看LMHR:玩命遊戲。留言裡的Nick Norwitz是哈佛大學醫學院學生,而也就是因為他把LMHR引進醫學報告,才使LMHR成為一個在生酮飲食社交媒體裡流傳的偽醫學名詞。台灣首屈一指的網紅名醫宋大師讚譽Nick Norwitz是代謝醫學的明日之星,還屢屢發表影片附和他的高膽固醇健康論。請看下面的影片截圖以及LMHR:玩命遊戲。Nick Norwitz在2024-1-22發表一篇所謂的研究論文,聲稱他做了一個實驗,吃了大量的超甜Oreo餅乾,結果是壞膽固醇狂降。請看LMHR:超級垃圾食物狂降壞膽固醇。這個所謂的實驗,也只不過是Nick Norwitz一個人的自導自演,沒有人知道他是否真的有做。如今他又聲稱他做了另一個實驗,在30天裡吃了720顆雞蛋,而結果也是壞膽固醇狂降。就如讀者留言所說,有些人已經把這個所謂的實驗捧上天,但是我想請大家看Daily Mail 在2024-10-1發表的I’m an Oxford University expert who ate 720 eggs in a month. What it did to my health went against everything we’ve been told… and might make you rethink YOUR diet(我是牛津大學的專家,一個月吃了720顆雞蛋。它對我的健康造成的影響與我們被告知的一切背道而馳……並且可能會讓你重新考慮你的飲食)。其中的三段是(紅色字):隨著尼克雞蛋研究的消息傳開,專家也表達了他們的擔憂。布里斯托爾心臟研究所的心臟病專家顧問格林·托馬斯醫生說:「我認為採取任何這類瘋狂飲食(crazy diets)都是瘋狂的(madness)」。 倫敦皇家布朗普頓醫院心臟科醫生顧問桑傑·普拉薩德教授表示,對於每日雞蛋攝入量並沒有達成共識,「在我看來,對於一個健康人來說,每週吃七個雞蛋是一個合理的量,而四到五個是適合於患有糖尿病和心臟病等危險因素的人」。 他補充說:「當你吃含有膽固醇的食物時,膽固醇會沉積在血管中——膽固醇含量過高會導致心臟病。另一件事是,蛋黃中的化學物質可以代謝產生一種稱為三甲胺 N-氧化物的物質,有時可能會引起心血管發炎。這就是為什麼我認為每週不超過七個雞蛋是有意義的」。 (版主加註:有關三甲胺 N-氧化物,請看我發表的蛋,又闖禍了?以及海魚→心血管疾病,都怪TMAO)Nick Norwitz就讀的哈佛大學也發表:大量研究表明,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食物中的膽固醇對血液中總膽固醇和有害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的影響比飲食中的脂肪混合物要小。當然,這些研究並沒有為每天吃三顆雞蛋開綠燈。雖然 2008 年《醫生健康研究》的一份報告支持每天吃一個雞蛋對心臟通常是安全的觀點,但它也表明,如果吃得過多,可能會增加日後發生心臟衰竭的風險。在包括護理師健康研究和健康專業人員追蹤研究在內的研究中,每天吃一個或多個雞蛋的糖尿病患者患心臟病的風險會增加。對於患有糖尿病和心臟病的人來說,最好將雞蛋的食用量限制在每週不超過三個蛋黃。哈哈!好一個「Nick Norwitz是代謝醫學的明日之星」。對他來說,哈佛也只不過是一塊可以利用來讓他成為明日之星的招牌。他的下一個實驗大概會是「一個月吃720隻龍蝦,壞膽固醇降到負數」。宋大師的下一個影片大概會說「Nick Norwitz是代謝醫學的巨擘」。延伸閱讀:每天三包煙,活到104,注重養生,終年51。吸煙可以延年益壽?原文:一個月吃720顆蛋的省思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10-08 養生.生活智慧王
為什麼衣服總是很快變舊?專家點出你可能不會洗衣服!?6個小技巧讓衣服常保最佳狀態
衣服穿久了都會變舊,但你有想過為何會變舊嗎?事實上很大的一部份因素可能是太常洗、洗到變舊了。因此,如何減少洗衣服的次數,及正確洗滌的方法,會是維持衣服狀態的重要因素。《the Guardian》訪問了永續時尚專家Lauren Bravo,告訴你如何處理衣服問題。你有算過你一年買幾次、大概幾件衣服嗎?這幾年許多人比以前更常買衣服,因為流行的「快時尚」的眾多品牌衣服標榜平價時尚,價格不貴,讓你很容易下手買新衣服,然後可能穿一、二季稍後舊了就淘汰了也不心疼!但現今環保風氣盛行,仔細思考,購買的愈多,產量最大、對地球資源的耗損愈多,其實是很不利的。永續時尚專家認為,讓衣服可以更長時間的流通,是減少對環境影響的最佳方法。6妙招讓衣服長久保持最佳狀態而為什麼衣服會很快變舊,多數原因是因為過度洗滌,導致其很快變破舊,例如縮水、褪色、纖維變弱、下擺散開以及各種問題。反過來說,如想保持衣服的良好狀況,就想辦法不需要太常洗。永續時尚專家Lauren Bravo教你正確洗衣、處理衣服6招,讓你的衣服可以長久保持最佳狀態。1.衣服髒污當場處理相信很多人都有吃東西時弄髒衣服的經驗,你都怎麼處理呢?如果可以的話,愈快處理愈容易將髒污去除,這時如果你人在外面用餐,應該趕快先去餐廳的洗手間,用隨手可取得的洗手乳、清潔液輕輕擦拭。而如果你是在家,其實也無需整件衣服清洗,同樣只需針對局部部位,用濕海綿或備用牙刷和少量清潔劑、去污劑或洗滌液輕輕擦拭即可。如果你只是先將弄髒的衣服換掉丟進洗衣籃放著,污漬留更久就更有可能永久固定。記得,這時候,速度是關鍵,衣服愈快處理,成功恢後的機會就愈大。2.滾筒洗衣服不要裝太滿如果你用滾筒洗衣機洗衣服,記得衣服不可裝太滿,因為如果沒有足夠的空間旋轉,衣服可能洗完後看起來仍髒髒的。建議將滾筒的容量設定為大約四分之三,以便有空間讓水和清潔劑發揮作用。3.洗衣機避免使用過多洗滌劑將衣服放進洗衣機後,接著就是要加入洗滌劑、清潔劑。有些人可能以為,多加一點洗滌劑,可以讓衣服洗的比較乾淨。但事實是,洗滌劑倒太多,可能會在衣服上留下薄膜狀殘留物,積聚污垢顆粒,使衣服感覺僵硬,外觀骯髒,可能你看了覺得怎麼沒洗乾淨於是又再洗了一次。因此,要確實遵循洗衣機或洗滌劑的劑量指示,不要自己高興倒多少就多少。4.少用滾筒式烘乾機台灣潮溼多雨,衣服總是晾很是惱人,因此很多人家裡都會使用烘乾機。但專家建議盡可能少用滾筒式烘乾機,不僅因為它們非常耗能,而且還會損害你的衣服,翻滾式的運作容易讓衣服顏色褪色、針織衣物收縮、起皺甚至撕裂。如果有戶外空間,直接將衣服放到外面吹幾個小時的微風,其實是最佳做法。5.多利用天然的陽光曬衣服洗衣服最麻煩其中一個問題,就是衣領和腋下發黃處總是很難洗乾淨,尤其白色衣服更苦惱。這時,如果家裡有戶外的曬衣空間、天氣好時,請務必記得把衣服拿到戶外晾,因為紫外線可以分解污漬的分子結構並提供自然的漂白效果。建議可將深色和亮色放在陰涼處,讓淺色和白色多在陽光處吸收紫外線。6.試試蒸氣熨燙你有在使用熨斗嗎,你用的是哪一種熨斗?專家建議可以試試蒸氣熨燙,它除了撫平摺痕之外,蒸氣還可以對用過的衣服進行消毒並消除氣味。洗衣槽也要記得每個月清潔台北長庚醫院皮膚外科副主任黃毓惠、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皮膚科主任潘企岳曾受訪指出,貼身衣褲、襪子、運動服及有汙漬、汗漬等衣物,每次穿完就應清洗,避免產生異味。而外套、襯衫、牛仔褲等則不必天天清洗,但有髒汙應立即清洗。而除了洗衣服要頻率要注意,長庚醫院臨床毒物中心護理師譚敦慈也提醒大家,洗衣槽應每個月清洗一次,每年找專業人士清洗一次。她清洗時會把洗衣槽注滿水,再加入漂白水或過碳酸鈉清洗,洗好的水不要放掉,可以用來洗陽台,之後再注滿水清洗一次,再把水放掉,並將洗衣槽晾乾,確保衣服可以洗得乾淨。【參考資料】.《the Guardian》From sun-drying to spot-cleaning: six clever hacks to help keep your clothes in tip-top condition .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09-29 失智.像極了失智
戒菸、控制三高!相較退化性失智症 血管性失智能從病因預防
台灣人口快速老化,失智症人口不斷增加,與「年齡」相關的退化性失智(阿茲海默症)患者人數占比最多,此外,還有因三高等危險因子造成的血管性失智。失智症除了早期診斷、及早用藥治療,其他輔助治療也很重要,能幫助長輩延緩失能失智。今天的聰明就醫╳健保大數據,帶您了解國內失智人口的就醫情況,為自己的老年生活超前部署。65歲以上436萬人口中,有23萬人失智。衛福部健保署統計,110年至112年台灣因失智症就醫的患者,由110年22萬5,576人,上升至112年25萬3,697人,短短三年間增加近3萬人。失智症區分為退化性失智症(阿茲海默症)、血管性失智症及其他類別失智症共三類,健保署長石崇良說,血管性失智症是較能預防的失智症類別。全台65歲以上民眾共436萬人,其中有23萬人失智,比率落在5%至6%間;而血管性失智症,占總體失智症患者約10%。石崇良表示,相較於退化性失智症隨年紀增長而發生,血管性失智症可由病因著手防治,包括抽菸、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等,均是風險因子。失智症的共病,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居前三位。健保署統計,112年診斷為失智症病人的共病情形,失智症患者因原發性高血壓就診者高達113萬5,872人次,因脂蛋白代謝疾患及其他血脂症就醫者達94萬6,622人次,因第二型糖尿病就醫者88萬2,944人次;血管性失智症患者因原發性高血壓就醫者達10萬259人次,因第二型糖尿病就醫者達9萬8,029人次,因脂蛋白代謝疾患及其他血脂症就醫者為7萬624人次。石崇良表示,血管性失智症預防的風險因子,與衛福部三高防治「888計畫」不謀而合,該計畫目標為80%三高病人加入照護網、80%收案病人接受生活習慣諮商,以及80%收案病人達到三高控制,藉由預防三高,協助民眾落實心血管疾病管理,也可連帶減少血管性失智症罹病風險。值得注意的是,失智症患者比率一直是女性高於男性,但三高等風險因子,卻是男性高於女性。石崇良表示,就失智症成因及風險因子來看,並無男性高於女性的狀況,研判有可能是罹患失智症的男性,較少進入醫療體系,他鼓勵民眾不要諱疾忌醫,如有發現記憶力衰退等失智徵兆,應積極就醫。門診整合照護計畫,跨領域提供衛教資訊。石崇良表示,健保署推動門診整合照護計畫,協助患者經由整合照護門診模式就診,患者除接受醫師評估病況,也提供團體諮商,並整合社工師、護理師、衛教師、營養師等專業人員,提供衛教資訊,協助失智者做藥物諮詢,同時進行量表評估等,提供患者完善的治療環境。「失智症患者的家庭支持很重要。」石崇良表示,家庭諮詢是衛福部門診整合照護計畫重點之一,與一般疾病針對病人本身衛教不同,失智症患者因認知功能受影響,對於衛教知識接受程度不一,醫事人員必須教導家屬如何照顧失智患者,並提供合適資源,協助失智症家屬照顧患者。重度失智、失能患者,可善用居家醫療照護計畫。石崇良表示,居家醫療照護計畫是另一項失智患者可用的資源,健保署統計,112年居家醫療照護整合計畫收案人數共8萬5,092人,其中有1萬8,367人收案原因包含失智症,此計畫主要針對較重度失智,或進入失能階段的患者。重度失智症患者家屬照護負荷較大,石崇良表示,嚴重失智症患者已無有效藥物,治療上以生活照顧為主,居家整合醫療照護計畫結合長照服務,可由居服員到府協助長者做關節運動、失能訓練,或協助長者沐浴;醫師、護理師則可在長者家中開藥,讓家屬、患者不用再奔波往返醫院、診所,減輕照護患者帶來的壓力。失智與高齡最相關65歲後人數急升,女多於男。國內高齡化趨勢明顯,衛福部健保署統計,近三年失智症患者人數連續成長,性別上「女多於男」,而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等失智症風險因子,卻是「男多於女」。新光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劉子洋表示,這是流行病學統計現象,目前並無明確原因,有些學者認為,與女性荷爾蒙有關聯,不過,失智症最大的危險因子仍是「年齡」。失智患者逐年增加,85歲後達到高峰。健保署統計資料顯示,失智症就醫人數從110年的22萬5,576人、111年的23萬9,124人到112年的25萬3,697人,就醫人數逐年增加,符合高齡社會的趨勢。從性別來看,女性明顯多於男性,112年的女性失智患者15萬9,451人,遠高於男性9萬4,246人,一般推測與女性平均餘命較高有關。而「高齡」是失智症的最大危險因子,從年齡層來看,65歲後患者人數急遽上升,85歲後達到高峰。劉子洋表示,隨著年紀增長,大腦容易有類澱粉、濤蛋白(Tau)堆積,導致罹患阿茲海默症風險增加,65歲以上的罹病風險,每五年增加一倍。至於年輕型失智患者,因類澱粉堆積的情況少,失智症型別與高齡失智者不同,血管性、額顳葉型、路易氏體失智症等非典型失智症比率較高。年輕失智症的存在,讓民眾擔憂是否與遺傳有關。劉子洋說,許多民眾發現家中長輩罹患失智症後,擔心自己是否會因遺傳而罹病,不過,失智症並不會遺傳,僅少數患者因特定基因導致發病,這些患者通常發病年紀早,50多歲就出現症狀,多數罹患的是較罕見型態的失智症。退化性失智占多數,血管性失智約10%。依失智症類型區分,血管性失智症患者占比10%,最大宗的失智症類別仍為退化性失智症(阿茲海默症)。劉子洋說,血管性失智症用白話說明,其實就是「無聲中風」,常見的腦中風會導致患者瞬間癱瘓、昏迷等,且病程發展迅速,一天內就必須送醫、住院;血管型失智症同樣是血管阻塞,但發生在大腦深層,不易出現明顯症狀,經年累月卻會造成患者行動、認知受到影響。劉子洋說,血管性失智症的預防,與心血管疾病無異,透過三高控制、運動、飲食、戒菸等,可預防血管性失智症,而這些生活型態控制,也有助預防退化性失智症,不過,退化性失智症還必須著重人際互動、社交生活等「動腦」層面。睡眠呼吸中止族群,可能出現類似失智症狀。少部分患者,出現專注力差、心情不好、脾氣變差、睡眠品質不佳等情況,症狀表現經過評估,可能符合失智症條件,實際上並非失智症。劉子洋說,有些罹患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族群,晚上沒睡好,白天打瞌睡,導致記憶力變差,出現類似失智症症狀表現,但不是大腦萎縮導致,在就醫改善呼吸狀況後,症狀就會改善。除退化性、血管性失智症以外,根據健保署統計,其他類失智症患者,包括用藥、飲酒導致的失智症,每年約170人上下。劉子洋表示,失智症是一種表象,經由外觀及量表評估,觀察患者是否有記憶力退化、言語不流暢、情緒波動改變等,認定是否為「失智狀態」,要區分型別時,則會進一步進行腦部掃描等,觀察患者腦部萎縮栓塞比率。「罕見失智症類型,還包括大腦對維生素吸收不良,或安眠藥重複用藥,導致患者神情呆滯,類似失智症表現,酗酒、吸毒導致大腦白質退化等,也會出現類似失智症表現。」劉子洋說,這些患者往往相當年輕,有時40多歲就「很呆、很頓」,甚至合併癲癇發作,症狀很類似巴金森氏症,臨床診斷時必須排除其他病因。醫學中心患者最多,應回歸診所照護。失智症患者增加、遍布社區,但健保署統計,各縣市民眾就醫情況,仍以醫院層級最高的醫學中心人數最多,基層診所就醫人數反而最少。劉子洋表示,台灣健保就醫方便,但失智症是「很普遍、很生活化」的疾病,理應在社區解決,較合理的趨勢應是患者首次診斷,或較為困難的案例在大醫院進行,後續再回到社區的失智症共照中心等,接受照顧服務。劉子洋說,雖有新藥即將上市,但失智症是必須回到生活層面照顧的疾病,臨床上會鼓勵患者多運動、加強腦部訓練,這些必須與患者本身的生活環境結合,因此失智症共照中心、照護據點等,多設置在鄰里間的教會、學校、里長辦公室附近,貼近民眾生活圈,提高失智者走出家門,接受長照資源的意願。
-
2024-09-29 名人.吳佳璇
爸爸失智,媽媽形同沒有伴!該如何為失智家人做照護決定?
家父近日因急症就醫,被救護車送去我曾經求學、工作多年的醫院。然因觀看角度改變,發現許多不同。護理師過去在床邊照顧病人後,必須回到護理站,逐一登載測量到的體溫、血壓等數據,並記錄各種治療處置。如今,由於資訊傳輸電子化,只要掃描識別病人身分的手環,資料便自動上傳,省去不少人工登錄的時間。但我也發現,不少曾經由實習醫師執行的照護工作,現在都改由護理師施行;且為提升住院病人權益,許多治療程序都需預先說明、簽署同意書,整體而言,住院護理工作其實更加吃重。個人以為,林林總總的同意書中,以是否放棄插管等維生設備最沉重。儘管醫病雙方都以尊重生命為前提,並顧及當事人最大福祉,可惜這兩端不僅常被社會風俗、親情等拉扯,且有權參與核心決策的家人亦有不同考量,唯有不斷溝通,才能做出共識。身為阿茲海默型失智者的女兒,加上浸淫精神醫學將近三十年,我特別關注失智者在不同階段的照護決策。從輕度進展到極重度,過去十年我們做過大大小小無數決定,儘管不如人意的屈指可數,但我還是為自己在父親保有多數認知功能時,幾番嘗試仍無法讓他對自己人生如何謝幕做出明確指示,感到有些遺憾。可當我看完《在愛之中告別》,竟鬆了一口氣,要是父親如書中男主角,在失智初期即明確表達「寧可站著死,也不要跪著活」,並尋求安樂死,身為家人,恐怕更不知如何自處。這是一本由小說家妻子寫下的真實故事。為了達成丈夫心願,這對定居美國的夫妻,找上瑞士知名的非營利機構「尊嚴(Dignitas)」,並在先生心智能力退化到尚能完成安樂死最後流程的邊緣,展開這趟「同進不同出」的哀傷之旅。由於作者的冷靜、慧黠與幽默,讓故事在苦澀的美感中跌宕,是一部餘韻無窮的佳作,連我心底的小小遺憾,都間接受到撫慰。失智症自初期進入中期,患者的精神心理症狀(BPSD)將益形旺盛,也是照顧者勞心又勞力的階段。記得父親診斷隔年,我們姊妹和一起照顧的外籍看護,一度人仰馬翻。除了不斷調整藥物,試圖控制混亂的行為,並堅持前往日照中心,接受減緩退化的非藥物治療,但我也不諱言,那時也搜尋、參觀過幾家有口碑的機構,為交給機構照顧做準備。所幸,父親BPSD的強度漸漸減弱,我們也摸索出因應之道,迄今仍維持居家照顧的模式。但我必須強調,居家照顧並不是每位失智者最好的照顧方法,例如語言學者鄭秋豫教授,將她失智的先生交給機構,就是一個跳出「老老照顧」泥淖,照顧者重整自己疲憊不堪的身心,並直視「獨老」現實的最佳選擇。鄭教授將她的血淚經驗寫成《你忘了全世界,但我記得你:一位語言學學者與她失智、失語的摯愛丈夫》一書,書末在國外工作的女兒,有一段怵目驚心的內心話,「爸爸對話的能力不見了,雖然家裡有人,但媽媽實際上已經沒有伴了。」也因為深愛父母的女兒強力支持,鄭教授終於卸下諸多責任,回歸自己,把握人生為時有限的剩餘時光。同為失智者家屬,讀到兩位作者無私又深情的分享,即使在父親病榻旁,也感受到無形的力量。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9-24 醫療.感染科
糖尿病患一覺醒來發燒右眼黑漆竟肝膿瘍 部桃醫揪出超級細菌
桃園市60歲男子有糖尿病病史,因腹痛2天至診所看診服藥,隔兩天,一早睡醒竟全身無力發燒,右眼幾乎看不見,家人連忙送他到衛福部桃園醫院急診,檢查後確認肝膿瘍導致眼內炎。什麼是肝膿瘍?肝膿瘍是一種在肝臟經由血液或膽道被細菌感染,造成肝組織局部壞死、液化及膿瘍的病症。肝膿瘍致病菌一般分為阿米巴原蟲感染、化濃性細菌感染。阿米巴原蟲感染較少見,化膿性肝膿瘍最常見。肝膿瘍若無適當治療,死亡率相當高,包括敗血症就是主要的死亡原因。男子住院期間,醫師為他做血液培養顯示有「超級細菌」之稱的克雷伯氏菌引發眼內炎,除了抗生素治療及置放引流管將肝臟內膿瘍引流出來,為了保住他的右眼視力,先是移除水晶體,還安排幾次眼睛手術,才將前房(水晶體前面介於角膜和虹膜之間的空間)的膿瘍清除乾淨,經過一個月的治療期順利出院,並安排半年後回診,再將水晶體置放回去,視力幾乎不受影響。部桃肝膽腸胃科醫師王晨諭表示,常見引發肝膿瘍的主因為細菌感染,隨著衛生環境的進步,阿米巴原蟲及大腸桿菌感染已大幅下降;這幾十年來肝膿瘍大都是克雷伯氏菌引起的,當克雷伯氏菌侵犯肝臟感染形成肝膿瘍,臨床症狀如全身倦怠、右腹痛、腹瀉、噁心、嘔吐、食慾不振、發冷、發燒、黃疸、體重減輕等;一旦細菌進入血流未即時治療,不只引發敗血症,此菌最常攻擊的部位是眼睛,嚴重的話恐會造成失明。關於克雷伯氏菌克雷伯氏肺炎桿菌(Klebsiella pneumoniae)是臺灣與東亞最常見造成肝膿瘍的菌種(>90%),西方國家最常見的是大腸桿菌。文獻已知的危險因子為糖尿病,併發症為眼內炎(endophthalmitis)、腦膜炎、全身性的感染(disseminated infection)。(資料來源:北榮感染科「克雷伯氏肺炎桿菌肝膿瘍的全方位處理」)王晨諭說明,肝膿瘍除了抗生素治療,引流手術包括皮穿肝引流術和外科手術2種,通常如果膿瘍位置不易由體表做引流,或是肝膿瘍已造成併發症,如膿瘍破裂,擴散至胸腔、腹腔時,可能就要由外科手術做引流;而眼內的膿瘍則需藉由眼科手術玻璃體內注射(Intravitreal Injection)注射抗生素。衛福部桃園醫院護理師林鈺潔提醒,一般健康人的肝臟擁有防禦系統及清除的功能,但糖尿病患者或少數健康的人仍有可能因為感染而造成膿瘍,民眾如果出現右上腹痛合併發燒等症狀就要注意,肝膿瘍致死率雖然不高,但未即時診治而引發眼內炎、敗血症機會相當高,切記要盡快就醫不容輕忽。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9-24 養生.營養食譜
可能比鮭魚更營養的6種魚!其中1種是譚敦慈心目中的「台大醫科魚」
眾所周知,鮭魚是富含Omega-3脂肪酸的多脂魚類,但一項研究指出,與其吃養殖的鮭魚,如能直接吃野生魚種,如鯖魚、鯷魚和鯡魚等,比起來可能更加營養,也更能降低對有限海洋資源的需求。。養殖鮭魚6營養素減少,僅硒和鋅增加根據一項發表在國際學術月刊《Nature Food》的研究指出,來自劍橋大學、蘭卡斯特大學、史特靈大學和阿伯丁大學的科學家團隊發現,養殖鮭魚導致必需膳食營養素的損失。鮭魚片所含9種營養素中的6種——鈣、碘、鐵、omega-3、維生素 B12 和維生素 A 減少了,但硒和鋅的含量卻增加了。6野生魚種營養不比鮭魚差研究的野生魚類包括:.太平洋鳀魚.秘魯鳀魚.大西洋鯡魚.鯖魚.鯡魚.藍鱈魚他們發現這6種魚含有比養殖鮭魚更高或相似濃度的營養素。野生飼料魚片中的鈣含量比鮭魚片高出5倍多,碘含量高出4倍,鐵、omega-3、維生素 B12 和維生素 A 含量高出1.5倍以上,維生素D含量相當。但鮭魚中的鋅和硒含量高於野生品種,研究人員表示,這些額外含量是因鮭魚飼料成分所致。研究列舉,在英國約71%的成年人在冬季維生素D不足,女性經常缺乏碘、硒和鐵。然而,24%的成年人每週吃鮭魚,但只有5.4%的人吃鯖魚,1% 的人吃鯷魚,只有 0.4% 的人吃鯡魚。科學家團隊表示,我們浪費了野生魚種約80%的鈣和碘,如能對飲食進行一些小改變,多食用上述6種野生魚,將有助於改變其中的一些缺陷,幫助解決全球營養缺乏問題,也更能降低對有限海洋資源的需求。鮭魚防認知功能下降 鯖魚是譚敦慈心目中的「台大醫科魚」魚類是優良蛋白質來源,營養師鄭佾琪曾受訪建議成人或幼兒每周至少吃魚3次,每次大約手掌心大小。而富含omega-3脂肪酸、蛋白質含量高的鮭魚,更是地中海飲食的關鍵食材,可降低心血管疾病和中風的風險。此外,鮭魚還含強大的抗氧化劑蝦紅素,它是一種類胡蘿蔔素,使鮭魚呈現橘紅色,蝦紅素具有保護細胞特性,可能有助預防認知功能下降。長庚醫院臨床毒物中心護理師譚敦慈曾受訪指出,台灣海域所產的鯖魚,全年皆有漁獲、肉質豐美鮮甜,登上營養價值第一名,且價格親民,「CP值」非常高。她家裡就經常吃鯖魚,不需要過多加工調味,南方澳撈捕的鯖魚,汞汙染也最低,搭配番茄、洋蔥等食材烹調,美味營養,保健效果增倍。她曾透露養育兩個台大兒子的方法:經常吃鯖魚,她因此稱鯖魚為「台大醫科魚」。【參考資料】.《Nature Food》 .Fish fed to farmed salmon should be part of our diet, too, study suggests.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