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絲球腎炎
腎絲球腎炎是以腎絲球損害為主的發炎反應。依病程可分為急性腎炎與慢性腎炎。急性腎小球腎炎,發病急迫、病程短。「慢性腎絲球腎炎」15%~20%是從急性腎絲球腎炎轉變。腎絲球腎炎,是最常引起慢性腎功能衰竭的原因。
- 症狀: 腰痛 腰酸 貧血 食慾不振 眼皮浮腫 下肢水腫 高血壓 疲倦 蛋白尿 血尿 少尿 視力減退 噁心 嘔吐 頭暈
- 併發症: 尿毒症 慢性腎衰竭 急性腎衰竭 視網膜病變 腎病症候群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腎絲球腎炎是以腎絲球損害為主的發炎反應。依病程可分為急性腎炎與慢性腎炎。急性腎小球腎炎,發病急迫、病程短。「慢性腎絲球腎炎」15%~20%是從急性腎絲球腎炎轉變。腎絲球腎炎,是最常引起慢性腎功能衰竭的原因。
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慢性且持續性的皮膚過敏疾病,與家族遺傳有關。最常在嬰兒期或兒童期就開始發病。主要特徵為病灶奇癢無比,尤其晚上睡覺時特別癢,睡眠品質不好進而影響白天的課業、工作。 嬰兒型的異位性皮膚炎病症較集中在前額與頭皮,冬季雙頰或頸部會出現乾燥脫皮的現象,患部伴隨搔癢導致嬰孩哭鬧不安,不易入睡。之後,會慢慢轉移到四肢的屈側,如手肘窩、膝窩。而兒童型及成人型的異位性皮膚炎,病灶會轉到四肢的伸側。急性發作起來的搔抓可能使皮膚損傷帶有滲出液,長期下來造成該部位皮膚增厚、膚質變粗,顏色也變深,就像又粗又黑的象皮一般,儼然變成慢性溼疹的外觀。 通常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同時還會帶有多個個人或家族性的過敏性鼻炎、氣喘、蕁麻疹或過敏性結膜炎等病史,也就是所謂的異位性體質。多數隨著年齡的增長,病況可望緩解,但也有些是在青春期過後或到成年期才發病,然而大抵皮膚狀況均屬敏感,易於發炎,為避免刺激與惡化,應積極把握住五大原則:避免皮膚乾燥、天氣熱、流汗、曬太陽、壓力大和焦慮。
高血壓是指靜止狀態時所測得的血壓持續地高於或等於140(收縮壓)或90(舒張壓)mmHg。高血壓與國人十大死因中的腦血管疾病(第二名)、心臟病(第三名)及腎臟病(排名六至八名)密切相關。顧名思義,血壓是血液施於血管壁的壓力,心臟在收縮時血管壓力較高,測得的血壓稱為收縮壓,放鬆時壓力減小,稱為舒張壓。一般健康成人的收縮壓約在120、舒張壓約在80毫米汞柱之間,當收縮壓來到130-139、舒張壓來到85-89mmHg,就可能進入高血壓前期,屬病發之灰色地帶,需開始留意飲食與生活型態的調適,以預防血壓值繼續攀高。 高血壓初期沒有明顯症狀,有些則有上述一些非特異性的症狀,患者很難自我察覺。臨床表現的症狀,通常是因為高血壓已持續好一段時間,傷害到心血管系統而引發,可能病徵有疲乏、頸部痠痛、頭昏、頭痛、失眠及心悸等。高血壓也會加速血管硬化,帶來諸多併發症,如心臟病、腦中風、視網膜病變及腎病等。高血壓患者若合併高膽固醇或高血脂症,發生心血管疾病的危險機率會增加一倍,如再加上吸菸,致病率更高。 一兩次血壓測量值偏高,不代表一定就罹患高血壓,這可能是基於某些外在變因,如剛進行劇烈運動或情緒過於激動等,但假使在固定時間、不同天數的測量值,超過三次以上為血壓過高,則應盡速就醫查明,做進一步的控制。
腎臟病跟高血壓的關係 就像「雞生蛋」還是「蛋生雞」,兩者可以互相因果,即使是目前研究又無法區分的那麼清楚。高血壓是導致慢性腎臟病(慢性腎衰竭)的主要原因。同時慢性腎臟病的疾病發展過程中,也會引起一種稱為「腎性高血壓」的高血壓。 高血壓會對腎臟中的血管和過濾器造成損害,使清除體內廢物變得困難。高血壓腎病變就是血壓高的時候,灌流到腎臟的血流壓力也會增加,而高血壓往往在無形之中已經對腎臟造成傷害,加上前期症狀大多不明顯,病人往往到了第3~4期慢性腎臟病才發現並治療。高血壓腎病變也有醫師使用高血壓性腎病變。一旦惡化到尿毒症時,此時只能進行透析治療或腎臟移植。 這類疾病的治療主要以降壓保腎類的藥物,例如:血管張力素(簡稱ACEI)類藥物和血管收縮素受體阻斷劑(簡稱ARB)類高血壓藥物,讓病人腎臟功能改善;第5期慢性腎臟病病人則需使用透析治療或是腎臟移植。想要預防高血壓腎病變的發生,就必須儘早發現並治療高血壓。
人體有兩個腎臟,約拳頭大小,位於後腹腔脊柱的兩旁,主要與人體排泄有關。一般所指的腎功能,泛稱腎臟清除身體代謝後所產生廢物與維持水分、電解質、酸鹼平衡的能力。 當腎臟的正常功能因某些因素逐漸減損,腎功能逐步下降,這個持續發生的過程就可以稱為慢性腎臟病。如果當腎功能嚴重下降,來到慢性腎臟病第5期,伴隨出現尿毒的症狀,就可能需要洗腎(透析治療)或接受腎臟移植。 根據《2012 KDIGO臨床治療指引》建議,慢性腎臟病(CKD)的定義為腎臟結構或功能出現異常,且持續超過三個月以上,臨床上可用這些項目檢查: 腎絲球過濾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簡稱為GFR)低於60 ml/min/1.73m2 。 尿液出現微白蛋白尿,定義為白蛋白與血清肌酸酐比值(albumin-creatinine ratio, ACR)≥ 30 mg/g(或者≥ 3 mg/mmol)。 尿液檢查出現異常沉積物 。 影像學顯示有構造異常 。 腎臟有組織學異常 。 腎小管疾病所造成的電解質及其他異常。 有腎臟移植病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