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16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搜尋
許政榆
共找到
2157
筆 文章
-
-
2022-06-1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疫苗間隔縮短到四周 兒童第二劑BNT疫苗22日開打
全國累計五十四例十二歲以下兒童重症個案,造成十七人死亡,許多家長希望幼兒盡快施打第二劑疫苗,指揮中心代理發言人羅一鈞表示,第二劑兒童輝瑞BNT疫苗預定六月廿二日開打,莫德納疫苗,則依照縣市規畫,只要距第一劑接種時間超過四周,就可打第二劑。原本兒童新冠疫苗接種間隔為十二周,經專家討論後縮短到至少四周,羅一鈞表示,莫德納優先於五月二日起提供六至十一歲兒童接種,迄今已有不少小朋友可接種第二劑,就依各縣市規畫,只要準備好就可開打。至於兒童輝瑞BNT疫苗,係在五月廿五日開放五至十一歲孩童接種第一劑,羅一鈞表示,第二劑兒童BNT疫苗則預計六月廿二日開打,詳細時程依地方政府規畫公布。羅一鈞表示,我國已預定「次世代莫德納疫苗」,最快上市時間約在九月底、十月初,但能否搶在那時間就開打,仍有變數。就看該疫苗能否準時研發上市,並通過我食藥署審核。屆時將請ACIP專家評估是否全民開打,或只針對特殊族群施打。
-
2022-06-1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堵Omicron變異株再攔26例 2類人擬打第4劑
昨新增六萬八九三九例本土病例,一四三例死亡個案,今年一月至今,累計三○四萬四二四八例本土病例。指揮中心代理發言人羅一鈞表示,與上周新增病例數相較,本周呈現全國下降趨勢,但近期北部人流明顯回升,是否影響疫情下降,存在些微變數。我國邊境昨再檢出廿六例Omicron新亞型變異株BA.4及BA.5,主要來源國為美國、德國及西班牙,國內累計卅一例亞型變異株,包括七例BA.4、廿四例BA.5,確診者大都為輕症、無症狀,羅一鈞表示,新亞型變異株具有較高傳染力及免疫逃脫特性,仍需嚴密監測,並提高疫苗接種率。除讓邊境人員、機場港口人員定期篩檢,並考慮邊境人員、防疫旅館等防疫人員接種第四劑疫苗。昨新增三九二例中重症個案,其中包括首例青少年多系統炎症徵候群(MIS-C)個案,十三歲小男生,無慢性病史,接種兩劑疫苗,五月三日確診,發燒兩天後康復,六月六日高燒且連燒四天,六月十日出現全身紅疹、結膜炎、喉嚨痛、咳嗽、腹瀉、腹痛、頭痛、頭暈、胸悶及喘等症狀;六月十一日急診就醫,抽血檢驗發炎指數升高,經評估為MIS-C,目前於一般病房休養。昨另新增四例兒童中重症個案,其中兩例確診MIS-C,分別為五歲男童及十歲女童,皆無慢性病史、無接種疫苗,分別於五月初、五月中旬確診,確診後隔三至五周出現發燒、紅疹、紅眼症狀,經診斷為MIS-C,目前都收治於一般病房,血壓穩定,呼吸順暢。目前全台累計十一例MIS-C個案,一人為青少年,另十人為十二歲以下幼童。十二歲以下兒童重症共五十四例,造成十七人死亡。國健署前署長邱淑媞於臉書表示,日前二例四十多歲男性於居家照護解除隔離後死亡,台灣可能已出現成人版MIS-A。羅一鈞昨於記者會回應,這兩名個案為MIS-A的機率不高,但也無法完全排除,目前尚未接獲MIS-A通報個案,需要時間來進行研判。羅一鈞表示,參考國外臨床資料,MIS-A個案好發年齡為二十多歲,男性占七成,從確診到MIS-A發病,平均廿八天,確診後三周以上才會出現MIS-A症狀,常見五大症狀為發燒、低血壓、心臟功能低下、呼吸困難或喘、腹瀉。指揮官陳時中昨透露染疫狀況,連燒三天,昨已退燒,但仍咳嗽,咳起來骨頭痠痛,因有慢性病,已經服用默沙東口服抗病毒藥「莫納皮拉韋」。至於發言人莊人祥、醫福會執行長王必勝症狀好轉,仍在居家照護。
-
2022-06-1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陸指我水產採出新冠病毒 羅一鈞:國際無報告指會致病
中國國台辦發言人馬曉光今天宣稱,自台灣輸往對岸的冰鮮、冷凍水產品的外包裝樣本上,檢出「新冠病毒核酸陽性」,因此停止台灣相關產品申報審查一周。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日記者會上也被問及相關問題,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國際上沒有報告說生鮮食品包裝驗病毒會致病,請民眾不用擔憂。馬曉光今日在記者會上表示,中國針對台灣出口的冰鮮、冷凍水產品樣品包裝進行新冠病毒核酸檢驗(PCR)驗出「陽性」,因此自6月10日起,暫停接受該相關企業的產品進口申報一周。羅一鈞對此表示,因為不會影響到國民健康,所以出口食品是否進行相關抽驗,是由出口國主管單位決定;至於很多工作場所檢驗病毒,是否針要進一步檢驗包裝等做法,農委會將透過兩岸平台去要科學證據資料,再來做進一步研判,會由主管部會做進一步斟酌處理。「國際上沒有相關報告顯示,生鮮食品包裝上驗出病毒會致病。」羅一鈞說,民眾不用因此擔憂。農委會對此則表示,目前農委會防檢局已在查證當中。此外,國民黨立法院黨團今日舉辦記者會,指控涉嫌進口中國大陸黑心快篩試劑魚目混珠的大鑫資訊股份有限公司,是賣印表機墨水夾,食藥署未嚴審該公司有無醫療背景,希望政府進行嚴查。羅一鈞表示,食藥署對快篩EUA審查蠻嚴格的,針對送審資料嚴格把關,很多措施「防君子不防小人」,但這件事後來由檢調介入,若不法申報將會嚴處。羅一鈞強調,相關公司申請的快篩已下架回收,市面上很快就找不到了,若查出不法嚴處之外,也會針對當初申報資料是否造假提出做追究。
-
2022-06-15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陳時中咳起來骨頭會痛有用藥 羅一鈞曝其他確診者情況
指揮中心染疫情況擴大,繼指揮官陳時中確診後,社區防疫組長(衛福部次長)薛瑞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王必勝及發言人莊人祥都在昨天確診。而原本防疫記者會由副指揮官陳宗彥主持,但今天僅代理發言人羅一鈞「SOLO」主持,外界擔心其他官員是否也染疫。對此,羅一鈞表示,指揮中心其他長官都檢測陰性,「只是今天由我自己主持」。陳時中透露染疫後狀況,表示自己發燒三天,但已經退燒,現在仍有咳嗽、咳起來骨頭會痛,另因有其他慢性病,因此按照醫囑服用默沙東的口服抗病毒藥物「莫納皮拉韋」。對於陳時中的病況,羅一鈞表示,部長近況如他自行透露,沒有其他資訊。至於發言人莊人祥與醫福會執行長王必勝症狀都有好轉,還在居家照護當中。而對於今天只有自己一人主持記者會,羅一鈞表示,其他長官都檢測陰性,只是今天是自己來主持。據了解,因為陳宗彥和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另有會議而不克出席。另外,針對有醫師認為6月底疫情會降低,羅一鈞表示,各種預估有不同參數,指揮中心都尊重。疫情推估受到民眾自己防疫措施遵從性、北部人流回升等,都可能會有變數,因此外界的預估會參考,「但不會說準或不準」。
-
2022-06-1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邱淑媞警告MIS-A已入台 羅一鈞:機率不高
指揮中心昨日公布最新疫情,在新增的123死亡案例中,有2例40多歲男子在居家照護解除隔離後死亡。國健署前署長邱淑媞在臉書上稱,「你知道,有成人版的MIS-A,而且可能已經在台灣出現嗎?」對此,今日指揮中心記者會上,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說,MIS-A機率不高,國內目前也沒有通報MIS-A個案,目前還需要時間來進行研判。邱淑媞昨日在臉書上警告,MIS-A好發於年輕男性,美國疾管署也提醒大家只要病患出現持續發燒,並且在胃痛、紅眼、腹瀉、頭暈、皮膚出疹、嘔吐中有併發2項症狀,就可能是MIS-A;若呼吸困難、持續胸痛或胸悶、出現意識不清、醒不來或無法保持清醒、皮膚、嘴唇或指甲蒼白、泛藍,以及其他任何嚴重不適,任一項症狀都要立即緊急就醫。羅一鈞說,全球MIS-A從前年疫情流行後,大概半年左右,很多大流行過的國家有注意到比MIS-C更罕見的成人川崎氏症或MIS-A;去年9月美國有針對國際或美國的200多位成人研究,212人符合MIS-A,從19-34歲個案中平均年齡21歲,當時以19歲當切點,19歲以下算MIS-C,以上算MIS-A。MIS-A個案中平均年齡都在20出頭,並不是40、50歲。男性佔7成,從確診到MIS-A發病,平均間隔28天,範圍從20-36天都有,確診後3週以上才有機會出現MIS-A症狀,症狀有5大項,發燒96%、低血壓60%、心臟功能低下54%、呼吸困難喘52%、腹瀉52%,這些都是MIS-A統計常見症狀。台灣MIS-A個案統計.平均年齡:20出頭,男性佔7成。.出現時間:從確診到MIS-A發病,平均間隔28天,範圍從20-36天都有,確診後3週以上才有機會出現MIS-A症狀。.常見症狀:發燒96%、低血壓60%、心臟功能低下54%、呼吸困難喘52%、腹瀉52%。針對昨天公布的2例死亡男性是否屬於邱淑媞所說的MIS-A,羅一鈞評估,因屬年齡40歲以上,發病到後續死亡起算時間約2周以內,一例8天、一例14天,都還沒到3周以上時間,認為MIS-A機率不高,但可能還無法完全排除。羅一鈞表示,會再研究症狀或發病相關因素,較可做後續研判,但目前沒接到MIS-A臨床診斷,國內目前也沒有通報MIS-A個案。至於未通報數,是因為目前死亡到公布中間會有一段搜集病歷資料跟審查時間,未通報人數就是待審人數,不是黑數,個案可能都還在研判流程中。此外,指揮中心也公布目前醫療量能狀況,南部空床率29.6%較昨天上升一些,整體空床率變化不大;領藥量較昨日下降,倍拉維領用7653份、莫納皮拉韋1908份,總領用9561份。羅一鈞表示,藥物每周趨勢都差不多,因為周末效應周二數字都會比周一高,到周三就會回穩,今天狀況也是如此。
-
2022-06-15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再攔截BA.4、BA.5 羅一鈞:針對邊境人員考慮接種第4劑
國內再現BA.4、BA.5變異株!指揮中心代理發言人羅一鈞今天公布,新增26例邊境攔截Omicron亞型變異株BA.4及BA.5境外移入確定病例,主要來源國為美國、德國和西班牙;目前累計共31例亞型變異株,包括7例BA.4、24例BA.5。針對亞型變異株,羅一鈞也表示目前防治有兩大作為,一是邊境人員定期篩檢,二是評估是否針對邊境人員實施第四劑疫苗接種。他表示,邊境部分針對機場港口人員施行定期篩檢,篩檢陽性工作人員評估國內感染機率,若可能是入境端被國外旅客傳染會做後續定序,研判是否有傳染可能性。另外,將針對邊境工作人員跟防疫旅館,提案請ACIP委員討論是否接種第四劑疫苗,若專家同意,6月即可施打第二次追加劑。羅一鈞表示,國內境外移入個案中新增檢出6株BA.4及20株BA.5,個案分別為16例男性及10例女性,年齡介於10多歲至60多歲,入境日介於今年5月30日至6月5日。其中BA.4個案分別自美國及泰國各二例,澳洲、英國各一例;BA.5個案分別自德國六例,美國及西班牙各四例、新加坡三例,澳洲、南韓及薩爾瓦多各一例。他表示,邊境檢出的主要來源國為美國、德國、西班牙,可以看到和國際上疫情攀升的國家類似。但除了歐美,邊境也攔截到新加坡、泰國、韓國等地入境的旅客,因此除了歐美,BA.4及BA.5有向外擴散到其他地區的狀況,但目前監測到攔截的病例都以無症狀、輕症居多。國際上Omicron亞型變異株BA.4及BA.5分別於今年1月及2月首次於南非發現,研究顯示該二株病毒株均有傳染力較高及免疫逃脫特性,具社區傳播能力,今年4月至5月期間已於南非快速引發第五波疫情。WHO於今年6月8日資料指出,目前已超過40個國家分別檢出BA.4 及BA.5,且全球發現該二株變異株感染國家及病例數均持續增加。此外,近期BA.5病毒株已造成歐洲地區葡萄牙疫情快速回升,且英國、法國近期疫情回溫亦評估與BA.4 及BA.5傳播有關;鄰近國家中紐西蘭、澳洲、新加坡、南韓及日本均有社區感染病例,香港近日發現有BA.4或BA.5境外移入個案,部分曾具社區活動史,可能造成社區傳播風險。依現有研究顯示BA.4及BA.5致重症機率尚無明顯較高,但傳染力已提高,仍需嚴密監測,並提高疫苗接種率。接種疫苗可降低因感染COVID-19造成之重症、住院或死亡風險,請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以獲得保護力。
-
2022-06-15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中重症+392例 首見青少年MIS-C、曾接種2劑疫苗
新冠肺炎中重症新增392例、143例死亡個案。其中新增首例青少年多系統炎症徵候群(MIS-C)個案,為13歲男性,目前在一般病房休養。指揮中心代理發言人羅一鈞表示,新增中重症個案包括中症227例、重症165例。首例的青少年MIS-C個案為13歲男性、無慢性病史,曾接種過兩劑疫苗。5月3日確診,當時發燒兩天,後續康復。但於6月6日又發燒到39.4度,且持續四天,6月10日出現全身紅疹、結膜炎、喉嚨痛、咳嗽、腹瀉、腹痛、頭痛、頭暈、胸悶及喘等症狀;6月11日到急診,抽血發現發炎指數升高,經評估為MIS-C,目前於一般病房休養。目前13至18歲青少年重症共5位,包括肺炎三例、心肌炎一例、MIS-C一例;其中2例死亡。中重症個案另有四名兒童個案。兩例為MIS-C,羅一鈞指出,個案為5歲男童和10歲女童、無慢性病史,皆未接種疫苗。分別於5月初和5月中旬確診,確診後隔三到五周出現發燒、紅疹、紅眼的症狀,就醫診斷為MIS-C,目前都收治於一般病房,血壓穩定、無呼吸困難。新增一例兒童腦炎個案,為兩歲男童、沒有慢性病史,6月10日發燒至38.6度,快篩陽性。當天因持續發燒、出現意識改變、抽搐等症狀而送急診,插管接呼吸器住加護病房,經頭部電腦斷層顯示圍腦水腫。使用降腦壓藥、瑞德西韋、免疫球蛋白治療,目前於加護病房收治,病況穩定。另有一歲男童於5月7日確診,隔兩天5月9日出現胸凹至急診就醫,因呼吸窘迫插管住加護病房,診斷為細枝氣管炎。經使用瑞德西韋、類固醇治療,所幸已於5月16日出院。目前累計12歲以下兒童重症共54例,其中包括腦炎十九例、肺炎(含細枝氣管炎)十例、敗血症三例、哮吼五例、家中死亡五例、MIS-C十例、共病二例;其中十七例死亡。死亡個案年齡介於30多歲至90多歲,141人具慢性病史、102人未接種滿三劑、90人超過80歲以上。目前累計中重症1萬1119例,死亡3693例。
-
2022-06-15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今年本土疫情破300萬 本土增6萬8939例 143人死亡
這波新冠肺炎本土疫情自1月以來首破300萬。國內新冠肺炎新增6萬8939例本土個案、26例境外移入個案,新增死亡個案143例,1月以來累計確診人數已達304萬4248例。代理發言人羅一鈞表示,受通報時間差影響,通常周二、周三的病例較多,不過這周病例數較上周呈現全國下降的趨勢。新增6萬8939例本土病例,為33,178例男性、35,736例女性、25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台中市(10,756例)、高雄市(10,001例)、新北市(8,348例)、台南市(6,987例)、桃園市(5,845例)、彰化縣(5,541例)、台北市(4,387例)、屏東縣(3,150例)、雲林縣(1,716例)、苗栗縣(1,676例)、新竹縣(1,552例)、南投縣(1,486例)、嘉義縣(1,283例)、新竹市(1,227例)、宜蘭縣(1,221例)、花蓮縣(901例)、基隆市(837例)、台東縣(789例)、嘉義市(783例)、澎湖縣(279例)、金門縣(141例)、連江縣(33例)。今日新增143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82例男性、61例女性,年齡介於3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個案、141例具慢性病史、102例未接種3劑 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5月18日至6月12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28日至6月12日。今日新增26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15例男性、11例女性,年齡介於10多歲至60多歲,分別自美國(3例)、菲律賓及越南(各1例)移入,另21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介於今年6月4日至6月14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307萬2432例確診,分別為1萬3560例境外移入、305萬8818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4546例死亡病例,其中4,531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1,400例、台北市779例、桃園市340例、台中市337例、高雄市313例、臺南市226例、彰化縣182例、屏東縣141例、基隆市140例、宜蘭縣100例、南投縣86例、雲林縣77例、花蓮縣72例、新竹縣64例、台東縣63例、嘉義縣61例、苗栗縣59例、嘉義市46例、新竹市32例、金門縣8例、澎湖縣5例;另15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臺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
2022-06-15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獨/長照機構禁探視 家屬爬欄杆遙望、長輩哭鬧惹心疼
指揮中心4月22日宣布台北、新北、基隆、桃園、高雄、花蓮等6縣市醫院、住宿長照機構禁止探視,但這波Omicron疫情尚未平息,其餘台中、台南、雲林、屏東、台東等縣市也自行宣布禁止探視。長照機構禁止探視,不僅長輩時常哭鬧;更有家屬爬上欄杆,就為看媽媽一眼。台灣護理之家協會理事長周矢綾表示,疫情期間長照機構大多被禁止探視,今年連過年住民也無法返家,住民時常沮喪哭鬧;先前疫情尚未嚴峻時,有家屬為了看媽媽,在機構一樓窗戶外和媽媽打招呼,為了採光及通風窗戶不能關,但接觸會增加染疫風險,雖不捨但必須阻擋家屬。周矢綾表示,甚至有家屬為了看長輩,還爬到機構外欄杆上,相當危險,後來折衷做法是,在不違反指揮中心禁止探視規定下,住民不外出,家屬站在建築物外遠距離、或隔著玻璃門看長輩,若要通話就用手機開視訊,形成看得到卻碰不到怪異現象。長照機構染疫情況嚴重,至6月12日已有3萬0420名住民染疫,其中616人染疫死亡。周矢綾表示,為了避免機構群聚,先前盡量「一人一室」,長輩約2周時間大多待在房間,但過往為了讓長輩增加活動,都會要求長輩每天下床、坐輪椅外出走動,如今因為疫情活動時間大減。周矢綾觀察,失智症長輩時常有情緒、行為異常,若是愛講話、不願戴口罩,往往是最快確診的一群人,即便經過工作人員安撫,終於願意戴口罩,但用餐後又不戴口罩,反覆溝通費盡心力,且一線人員還要做防疫,最後迫於無奈難以強迫長輩戴口罩,只好讓長輩盡量在房間。周矢綾表示,長照機構仍採「清零」模式,將染疫及非染疫住民分區,中央日前宣布6月中到7月底穩定提供公費快篩,讓住民每周定期快篩2次,工作人員每周定期快篩至少1次等,加速診斷、視訊診療及投藥,未來會考量機構是長輩的「家」,清零後維持團體生活,口罩措施盡量以工作人員為主。
-
2022-06-15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已逾3萬住民染疫 機構染疫致死率2%為一般人13倍
指揮中心昨首度公布住宿式機構住民染疫死亡通報狀況,共三萬四二○名住民染疫,造成六一六人死亡,機構住民染疫致死率約百分之二,遠高於整體致死率百分之○點一五;專家提醒,長照機構染疫可能不止一波,政府應重視機構防疫,加速確診、加速給藥,避免死亡數再增。截至今年六月十二日為止,包含長照、護理之家、精神照護、社福、兒少身障老人住宿機構等確診工作人員為七九七二人,確診住民三萬四二○人。衛福部社家署署長簡慧娟表示,從四月起,機構中重症送醫人數為二六六五人,確診個案送醫後死亡人數,自四月一日至六月十二日共六一六人,其中六月一日至昨就新增二六四人死亡。台灣長期照顧發展協會秘書長余志松解析數據,若自疫情以來,全台逾二九八萬例本土個案,其中四三八八例死亡,染疫死亡率為百分之○點一五;住宿機構住民三萬四二○人確診,死亡六一六人,染疫死亡率為百分之二,約為一般民眾的十三倍。相較韓國機構住民死亡數占總體染疫死亡數三成五,台灣總死亡四三八八例,機構住民死亡六一六人,機構住民死亡占比為一成四。余志松表示,比起韓國,我國長照機構守得不錯,但仍有檢討空間。台大醫院急診部臨床教授李建璋指出,長照機構等住民多患有中風等慢性病,言語表達有困難,現在問題已不是給藥延遲而是診斷延遲。為避免長照機構等住民染疫,最好是每隔二至三天就進行全體PCR採檢,找出無症狀確診者立即投藥,降低長照機構住民的死亡率。余志松直言,四月底到五月中,全台機構處於「混亂期」,嚴重缺乏快篩、N95口罩、防護衣,一爆發感染,無法快速篩檢、分艙分流,也影響到抗病毒藥物的用藥時間點。簡慧娟指出,住宿長照機構、一般護理及老人福利機構住民年紀偏長,六月六日至十二日確診住民在機構安置人數為五三六四人,其中開立抗病毒藥物有四六二九人,占所有確診百分之八十六,比起四月十四日機構住民投藥率為百分之五十六,明顯提高許多。台灣護理之家協會理事長周矢綾表示,機構長輩有慢性病或插鼻胃管,大多無法使用倍拉維(Paxlovid),只能用莫納皮拉韋(Molnupiravir),希望指揮中心能穩定供藥,降低染疫長輩重症的機率。
-
2022-06-15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疫情2年半破300萬例 衛福部公務員確診達10~15%
昨天新增六萬六一一九例本土新冠個案、二八五例中重症個案、一二三例死亡個案,疫情迄今兩年半,國內確診案例破三百萬,其中本土病例為二九八萬九九一二例。這波本土疫情自一月以來,確診人數累計二九七萬五三六○例、中重症一萬七二七例,死亡三五五○例。薛瑞元、王必勝、莊人祥確診指揮中心染疫情況擴大,繼指揮官陳時中確診後,社區防疫組長(衛福部次長)薛瑞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王必勝及發言人莊人祥都在昨天確診。王必勝出現鼻塞、喉嚨痛等症狀,莊人祥則是喉嚨癢、咳嗽、發冷,薛瑞元則無症狀。至於莊人祥、王必勝等人是否被陳時中傳染?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表示,現在已經不做疫調,不鼓勵一定要找出是誰傳染給誰,趕快把防治工作做好,比較重要。衛福部彷彿疫情悶燒鍋知情人士指出,今年本土疫情爆發後,衛福部內部公務員感染人數眾多,淪陷情況外界卻不得而知,整體公務員染疫比率至少達百分之十至十五,許多同事遭家人感染,也有人感染後又與家中小孩交叉感染,衛福部彷彿「疫情悶燒鍋」。昨天新增確診個案分布縣市,仍以台中、高雄最多,台中市個案數破萬,達一萬○二一○例,高雄市則有九六二五例。周志浩表示,整體疫情有下降趨勢,北部趨勢明顯往下走,中南部還處於高原期,預期下周疫情會往下走,東部也有類似往下趨勢。今起入境三加四惹民怨今起旅客入境檢疫天數從「七加七」縮短為「三加四」,前三天為三天居家檢疫,後續為四天自主防疫,但相關規定漏洞、矛盾不少,不只防疫旅館業者、民眾抱怨連連;針對後四天自主防疫期間是否有「門禁時間」?副指揮官陳宗彥也沒給答案,僅強調,自主防疫的原則是非必要不得外出,對於何時需回到檢疫場所,陳則未回應。變異株數月後恐再掀疫情因Omicron BA.4、BA.5等新亞型已在台現跡,專家擔心邊境檢疫鬆綁後,恐衝擊本土疫情。醫療應變副組長羅一鈞表示,BA.4、BA.5病毒遲早會進入社區,目前推估數月後可能造成下一波疫情,希望民眾落實篩檢和自主防疫;再者為延緩變異株進入社區,無法放掉邊境管制、不實施任何檢疫措施。陳宗彥表示,雖然檢疫天數放寬,但是仍透過「登機前檢附四十八小時PCR檢驗證明」、「入境先做深喉唾液PCR採檢」等兩大關卡嚴格把關。
-
2022-06-15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首度公布!機構住民染疫死亡率 高出一般民眾13倍
長照機構染疫為疫情控制一大關鍵,我國首度公布住宿式機構通報狀況,目前共3萬0420名住民染疫,其中616人染疫死亡,機構致死率約2%,相較全台平均染疫死亡率0.15%,更差了13倍。專家認為,政府應重視機構防疫,包括加速確診、加速給藥,避免死亡數再增。國內至今住宿式服務機構通報狀況,截至今年6月12日為止,包含長照、護理之家、精神照護、社福、兒少身障老人住宿機構等確診工作人員為7972人,確診住民3萬0420人。自4月1日至6月12日,機構中重症送醫人數為2665人,確診送醫後死亡共616人,其中6月1日至今新增死亡數為264人。全台住宿機構總數目前共2202家,已有1485家出現染疫,約67%,包括長照共77家,染疫33家;護理共534家,染疫306家;精神照護/復健215家,染疫171家;社福1376家,染疫975家。全台機構住民總數目前共12萬3263人,已有3萬420人染疫,約24.6%,包括長照共3405人,染疫780人;護理3萬9342人,染疫8522人;精神照護/復健1萬1967人,染疫2863人;社福6萬8549人,染疫1萬8255人。台灣長期照顧發展協會秘書長余志松解析數據,若自疫情以來,全台灣逾298萬例本土個案,其中4388例死亡,染疫死亡率為0.15%;住宿機構住民3萬420人確診,死亡616人,染疫死亡率為2%,住宿機構住民染疫死亡,與一般民眾差距13倍。相較韓國機構住民死亡數佔總體染疫死亡數為35%,台灣國內至今確診死亡總數4388例,住宿機構616例死亡,機構死亡佔總體死亡約14%。余志松表示,比起韓國,我國長照機構似乎守的不錯,但的確有很多檢討空間。余志松直言,4月底到5月中,全台機構處於「混亂期」,機構嚴重缺乏快篩、N95口罩、防護衣,導致機構感染時,無法快速篩檢快速分艙分流,防護裝備若足夠工作人員也能避免染疫,防疫津貼能快速申請、及時發放,也能減少離職意願。抗病毒藥物使用部分,衛福部社會及家庭署署長簡慧娟指出,由於住宿長照機構、一般護理及老人福利機構,都屬年齡較大長輩,6月6日至12日確診住民在機構安置人數為5364人,其中開立抗病毒藥物有4629人,占所有確診86%。簡慧娟表示,4月14日起投藥率從56%,到6月12日已達86%,代表目前醫師開藥部分已及時且及早投藥,讓住民能即時恢復健康,較不會轉成中重症。余志松憂心,長照機構染疫「不是只有這一波」,還會有第二波、第三波,尤其後續若解封、開放探視等,尚未染疫的住民及工作人員仍有可能染疫,政府應正視且協助機構防疫作為,避免機構染疫無法收新案,家屬得請假、離職自行照顧長輩的長照問題,都是嚴重的社會損失。台灣護理之家協會理事長周矢綾表示,長照機構疫情一波接一波,還在努力「清零」,不過使用抗病毒藥物後,染疫長輩症狀很快就能壓下來,但機構長輩有慢性病或插鼻胃管,大多無法使用輝瑞Paxlovid,只能用默沙東Molnupiravir,希望能穩定供藥。余志松表示,相較Paxlovid目前領用速度快,反而Molnupiravir因數量較少,仍得2至4天才能領到要,在都會區的長照機構因臨近醫學中心,領藥速度較快,不過若在偏鄉或離島的機構可沒這麼幸運,甚至很多人即便視訊看診拿到處方簽,仍不知該從何處領藥。簡慧娟表示,為加快住宿式機構住民給藥時間,5月起已請各縣市衛生局協助,每間機構要有對應醫療院所,只要住民快篩陽性,即透過視訊診療看診,醫師快速開立處方簽後即給藥,藉此增加投藥率。本周也宣布將穩定提供機構公費快篩試劑至7月底,住民確診更能快速篩出。
-
2022-06-1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富樂快篩3月遭美示警 指揮中心:食藥署送審後才發EUA
台中及高雄市政府採購的「富樂」快篩(Flowflex)遭質疑是黑心快篩,涉嫌使用中國瑕疵品冒充美國貨,而美國食藥署今年3月就曾公開示警富樂快篩有問題,對此,指揮中心副指揮官陳宗彥表示,皆經由食藥署審查後才會核發緊急使用授權(EUA)。陳宗彥說,所有快篩式劑皆由廠商檢附資料後送食藥署審查,且食藥署是依據廠商提供的數據、各方面資料是否符合來做核發。至於富樂快篩販售狀況為何?副指揮官陳宗彥表示,由於會有些機關獨立採購,因此目前並沒有詳細數字,但他也同時提醒各機關,事件既然已發生,若還沒履約,對契約要謹慎處理。
-
2022-06-14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BA.4、BA.5何時進入社區? 羅一鈞:遲早會有
國內昨天首度驗出新亞型變異株BA.4及BA.5,共有五例,皆為機場入境攔截個案,指揮中心昨天表示,正安排相關接觸者採檢,尚無擴散情形。針對接觸者的採檢進度,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五位個案中一人有同行家人,入境檢驗陰性也完成七天居家檢疫,今天上午赴醫院採檢,報告尚未出爐。針對過內首次驗到BA.4和BA.5,外界擔心是否會進入國內社區造成下一波疫情。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進入社區定義是本土驗出相關病例,「但遲早會有啦」。他表示,目前邊境不是完全滴水不漏的檢疫,不管「7+7」或「3+4」的入境檢疫措施,病毒終究會有進入社區的可能,因此希望民眾落實篩檢和自主防疫,將口罩戴好,減少傳給家人的風險。另外,為了延緩變異株進入社區,邊境內也無法放掉、不實施任何檢疫。羅一鈞說,目前國內主要流行株為BA.2,每天數以萬例個案增加,Ba.4、BA.5仍屬Omicron變異株,在國內流行變異株還沒轉換前,交叉保護力與疫苗接種保護力還在下,推估台灣不會很快迅速轉為流BA.4和BA.5。而且以南非一、二月驗出BA.4、BA.5,到了四、五月才造成一波疫情,速度不像Delta短時間變Omicron,因此研判Omicron亞型約要數月時間,才會在台灣造成下一波疫情。而針對目前本土疫情趨勢,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表示,疫情演變是看長趨勢,北部趨勢明顯往下走,中南部還是高原高峰,預期疫情會往下走,東部也有類似往下的趨勢,會再進行觀察。
-
2022-06-14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指揮中心首公布長照染疫狀況 4月以來累積616死
指揮中心今首度公布住宿式服務機構通報狀況,今年截至今年6月12日為止,包含長照、護理之家、精神照護、社福、兒少身障老人住宿機構等確診工作人員為7972人,其中確診住民共有3萬420人,而從4月開始中重症送醫人數為2665人,確診個案送醫後死亡人數,從4月1日至6月12日累計616人,6月1日至6月12日新增死亡人數為264人。另外,在投藥情形部分,衛福部社會及家庭署署長簡慧娟說,由於住宿長照機構、一般護理及老人福利機構,都屬年齡較大長輩,投藥情形在6月6日至6月12日,確診住民在機構安置人數為5364人,其中開立抗病毒藥物為4629人,占所有確診86%。簡慧娟表示,4月14日開始投藥率從56%,到6月12日已經達到86%,代表目前醫師開藥部分已經很及時且及早投藥,讓住民能即時恢復健康,較不會轉成中重症。
-
2022-06-14 醫療.婦產科
台「生不如死」危機增 30後結婚、1盲點錯失黃金生育期
生育力隨著年齡增加而降低,醫學研究指出,隨年齡增長,卵巢功能及卵子品質逐漸下降,精子活動力減弱,台灣逐年「生不如死」低生育率未見起色,少子化已是潛在國安危機。醫師透露,雖然生殖醫學進步,許多民眾存在錯誤觀念,以為高齡不是問題,導致生育更加困難。依據內政部109年人口統計資料顯示,國內男性平均初婚年齡自民國99年31.8歲,延後至民國109年的32.3歲,女性自民國99年29.2歲,延後至民國109年30.3歲。分析生母初胎年齡結構,民國99年初胎年齡35歲以上占11.6%,民國109年增加至23.5%,初胎年齡35歲以上孕婦比率明顯增加。然而隨著年齡升高,孕婦發生高危險妊娠相關合併症、出生寶寶發生低出生體重、染色體異常或其他先天缺陷疾病的風險也愈高。臺灣生殖醫學會秘書長何信頤表示,不孕症最大問題是「高齡」,許多民眾看到名人高齡產子,以為可以先凍卵,後續仰賴生殖醫療,但這都是「不正常期待」,因為超過40歲,人工生殖活產率僅剩10%,機率相當低,即便年輕婦女也不一定保證懷孕,別認為花20萬元就保證懷孕。人工生殖成功率與夫妻年齡有極大關係,依108年人工生殖施行結果分析報告顯示,35歲以下女性做試管嬰兒療程,其胚胎植入週期活產率接近5成(47.7%),但41歲以上則不到2成(19.5%)。分析108年人工生殖施術之2萬4843對夫妻發現,不孕原因以「卵巢因素」占33.4%最高,其次為「多重因素」占31.1%,男性因素(如精子生成障礙、無精症、精索靜脈曲張等)占10.9%,輸卵管因素占6.9%,若夫妻有規律性生活經過1年以上仍未懷孕者,建議夫妻應同時請醫師檢查。何信頤提醒,許多民眾結婚後,若碰到不孕狀況,大多先嘗試自然療法,甚至求神拜佛,直到2至3年後才來做人工生殖,但時間寶貴,他呼籲有生育需求的民眾,建議35歲以前若1年正常性生活沒懷孕,建議就醫;35歲以上民眾若半年性生活沒懷孕,就要求診。女性不孕症因素,包括排卵障礙、輸卵管阻塞或粘黏、子宮內膜異位症、子宮頸和子宮因素、免疫因素、內分泌異常、女性染色體異常;男性不孕症因素,精子生成障礙、輸精管阻塞或粘黏、精索靜脈曲張、無精症、性功能障礙、男性染色體異常。國健署長吳昭軍提醒,女性儘早於25至35歲生育,建議男性40歲以前完成,政府提供試管嬰兒補助,針對至少一方具有中華民國籍之不孕夫妻,妻子年齡為44歲(含)以下,且經人工生殖施術醫師診斷需進行試管嬰兒療程,可至全台特約人工生殖機構申請試管嬰兒補助,有關申辦流程及機關資訊,可點選國民健康署官方網站【試管嬰兒專區】查詢,或撥打人工生殖補助專線諮詢02-25580900,有專人提供即時服務。
-
2022-06-1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已驗不到病毒,為何還出現相關症狀?醫曝哪些人更易發生新冠後遺症
國內近期歷經Omicron病毒肆虐,當「確診」成為日常生活一部分,許多人也從染疫、隔離後慢慢回到職場,回歸正常生活。但國外研究發現不少患者會留下「長新冠」(Long COVID)症狀群,包括揮之不去的疲倦、喘、咳嗽、腦霧等,這可能也是國內患者即將面臨的問題,不少醫院開設染疫康復後整合門診,供患者追蹤諮詢。依照世衛組織預估,近兩成確診者會出現「長新冠(Long COVID)」症狀群,在發病後三個月內仍有疲勞、咳嗽等不適症狀。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名譽理事長、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預測,台灣將在七、八月湧現一波「長新冠病患」高峰期,屆時將有數十萬人需要持續接受治療。Q:何謂「長新冠」?染疫多久後會發生?● 常發生在發病後三個月內,症狀持續二個月以上。世衛組織官方公布資料顯示,「長新冠症狀群」通常發生在發病後三個月內,症狀持續二個月以上,且無法用其他診斷來解釋病因,常見症狀為疲倦、呼吸困難、咳嗽不止、胸痛、嗅味覺喪失、發燒、記憶力與注意力降低等等,且持續時間從數周到數月都有可能,所幸隨著時間,大多數患者症狀逐漸獲得緩解。黃立民指出,長新冠症狀群好發於「急性期嚴重者」,確診之初症狀愈嚴重,之後風險就愈高;如果急性期症狀不嚴重,但兩、三個月後還是可能出現長新冠症狀群。Q:病毒已經驗不到了,為何還出現相關症狀?● 病毒雖排出體外,但已傷害器官組織。許多專家認為,新冠將流感化,症狀輕微,跟感冒差不多,但也沒見流感後出現「長流感症狀群」。黃立民解釋,導致長新冠症狀群原因,可能在於確診者在染疫急性期,身體遭到病毒攻擊,傷害到器官組織,並且留下傷痕,幾個月後症狀逐漸浮現。黃立民說,染疫者康復後病毒排出體外,但當時病毒造成的傷害,在經過一段時間後才慢慢表現出來,這就是一種致病的機轉。Q:台灣目前有關於長新冠的追蹤研究嗎?● 整合門診追蹤康復者,多出現疲倦、注意力難集中。歐美國家疫情走在台灣之前,累積眾多長新冠症狀群個案,臨床顯示,除了最常見的容易疲勞、咳嗽不止,其他不適症狀超過兩百種。三軍總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劉佳鑫表示,三總整合門診追蹤129名新冠康復者,進一步分析Omicron確診者後遺症,主要為疲倦、注意力無法集中、情緒低落、睡眠障礙。例如,一名36歲女性工程師近期確診,雖為輕症,但後續出現注意力無法集中、記憶力明顯退步,主管、同事才剛跟她討論過某件事,但她轉身忘記,工作表現大不如前。另一名39歲現役男性軍人,原本體能一級棒,3000公尺、仰臥起坐、伏地挺身等體能測驗,輕鬆過關,染疫之後,病情屬於中症,即便康復出院,體力大不如前,一跑就喘,無法通過體能測驗,造成工作、生活上極大困擾。Q:發現自己有長新冠症狀並影響生活,該怎麼辦?● 確診後一個月仍不適,應求助新冠整合門診。劉佳鑫提醒,若確診後一個月身體持續不適,就應提高警覺,可能是長新冠症狀群,如果影響到日常生活及工作,應積極至新冠整合門診尋求協助。台灣如何因應「長新冠」病患高峰期?黃立民建議,衛福部應該投注大量的醫療資源,長期追蹤相關患者,尤其在「神經、精神狀態的異常」,因容易被忽略的部分,病患也無法自述病徵,必須透過醫師仔細問診及詳盡理學檢查,才有辦法對症下藥。
-
2022-06-12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本土死亡破3000例 四成一確診三日內亡
本土死亡案例昨累計突破三千人。發病到死亡天數,背後代表確診、給藥及醫療照顧速度等,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公布最新確診三日內死亡人數占比,六月十日為四成一,與六月九日的四成六相比已降低。指揮中心分析死亡中位天數已延長,但專家認為,數據還是沒揭露發病到給藥天數,仍舊沒辦法找出改善問題的關鍵。指揮中心從今年初統計至六月十日,累計有二九四四例本土死亡案例,確診三天內死亡,占總體四成一,確診四到七天死亡占二成六,確診超過七天死亡占三成三。發病到死亡中位數為六天,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與先前三至四天相比,死亡中位數天數已有延長趨勢。哈佛大學流行病學博士、台大醫院急診部臨床教授李建璋表示,確診三日內死亡數據一天少五%,屬於變動範圍,可再觀察,不過下降是好的趨勢,代表病程變長,只是指揮中心數據仍未揭露「發病到給藥天數」,該數據才是死亡天數是否延長最直接證據。專家相繼呼籲指揮中心應公開染疫死亡者「發病到給藥天數」、「符合條件用藥比例」、「疫苗施打組合」等三數據,指揮官陳時中表示,公布疫苗組合意義不大,確診到領藥時間不好統計,而我國給藥的總量比國外多,像昨天給藥率就超過一成。李建璋表示,每位發病病例記錄都有記載發病日,中央的系統也都有記載給藥紀錄,他相信指揮中心有能力也能很快統計出來。現行的給藥率是將總確診數當分母,應調整為「符合用藥條件確診者」當做分母。
-
2022-06-12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MIS-C警訊 專家估1年恐650例
中重症及死亡案例持續維持高點,國內昨一口氣增加五例孩童多系統炎症徵候群(MIS-C)案例,至今已累計八例,其中年紀最小僅二歲,另有一名八歲童合併闌尾炎,被視為非典型MIS-C症狀。專家據美國發生率推估,台灣未來一年內恐會有六五○例MIS-C案例。指揮中心評估,台灣發生率應會低於美國,但家長及醫院都要警覺,避免延誤就醫。昨新增五例MIS-C案例,年齡介於二歲到十歲。年僅二歲的女童,上月十三日確診後,本月三日出現持續發燒、頭痛、耳痛、腹瀉、嘔吐、腹痛、大腿疼痛、結膜發紅、草莓舌、嘴唇乾裂發紅、喉嚨發紅等症狀,六日住院,目前持續住院中。八歲的男童則是四月廿日確診後續康復,五月十九日出現MIS-C症狀,五月廿二日住院,病發的症狀包含急性闌尾炎。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MIS-C會引發腸胃道變化,闌尾炎可能就算是一種。昨一口氣暴增五例MIS-C案例,台大兒童醫院小兒部感染科主治醫師呂俊毅也提出警訊,若以美國MIS-C通報案例推算,疫情至今通報八五二五例,其中六十九例死亡。台灣一年可能會有六五○例MIS-C案例。呂俊毅提出一項紐約研究,廿一歲以下兒童MIS-C發生率為百萬分之三一六,以黑人、西班牙人、亞洲人居多,以該發生率推算,台灣今年廿歲以下有五十二萬人確診,推估可能會有一六七例MIS-C案例,且國內疫情高峰未過,數字還可能再高。羅一鈞表示,上述紐約研究中,美國亞裔發生機率遠低於其他族裔,國內專家也有共識,國內發生率會低於美國發生率。MIS-C個案需觀察六周,以今年五月初資料統計,廿歲以下有十萬人確診推算,目前通報八例MIS-C個案,發生率為百萬分之八十,雖然此數據可能低估,但也不會高過美國百萬分之三一六。呂俊毅提醒,MIS-C表現類似川崎症,MIS-C較容易好發兒童確診後二至六周,以六至十二歲,尤以男童居多,包括發燒一至三天以上,出現至少兩個器官系統異常,包括出疹、低血壓或休克、心肌功能受損、凝血功能異常、急性腸胃道症狀等,必須提高警覺。
-
2022-06-12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入境檢疫放寬為3+4 新制本周三上路
昨新增本土案例七九五九八例、中重症案例四四六例、死亡案例二一一例。考量國內外疫情及醫療量能,為促進經濟和民眾防疫需求,指揮中心昨宣布鬆綁防疫三大措施,包括十五日零時起,入境檢疫改為「三加四」,適用所有旅客,不限商務客、國籍航空機組員可「以篩代隔」,十三日起快篩實名制取消身分證尾數單雙號採購限制。我國放寬邊境檢疫期,從七天居家檢疫加上七天自主健康管理,改為三天居家檢疫加四天自主防疫,入境台灣旅客須持有航班前二日核酸檢驗報告。入境者若為二歲以上旅客,發放兩劑家用快篩,接送方式除防疫車隊外,也可由親友或機關團體車輛接送。國籍機組員打滿三劑 以篩代隔十五日起國籍航空機組員管制措施一併放寬,長程航班機組員若接種三劑滿十四天,可以篩代隔,第○天採深喉唾液篩檢,往後七天自主健康管理,後續第四至七天,每二日需一次PCR。短程航班機組員接種三劑滿十四天,可採五天自主健康監測,往後每五天一次快篩或PCR。快篩實名制第二輪明日起取消單雙號限制,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快篩實名制一天平均售出十萬份,但每日可提供四十萬份,周一起取消單雙號分流限制,民眾可持健保卡購買一份五劑。邊境檢疫放寬適用所有入境民眾,陳時中表示,台灣目前沒有要開放觀光旅遊,入境原因無法管理,只要六月十五日後合法入境,都須符合「三加四」檢疫規定。近二年防疫都是「摸著石子過河,謹慎地走」,邊境管制居家檢疫從十四天,降低為十天、七天到現在三加四,是很大的一步。入境總量管制 每周限2.5萬人次陳時中說,現有入境總量管制,目前每周入境約一點八至二萬人次,「三加四」新制初期邊境總量管制每周二點五萬人次,若防疫計程車、防疫旅館量能上軌道,不受放寬檢疫期影響,後續再放寬的腳步加快的機率大。昨增中重症四四六例,死亡案例二一一例,最年輕死亡個案為三十多歲男性,本身有慢性腎病、糖尿病,曾接種兩劑疫苗,本月四日急性心肌梗塞,緊急送醫採檢新冠確診,病程急促當天過世,死因為急性心肌梗塞、心律不整、肺炎。孩童多系統炎症徵候群(MIS-C)昨暴增五例,累計八例,其中年紀最小為二歲女童。兒童重症共四十九例,其中十七例死亡。指揮中心提醒,MIS-C常見染疫康復後二至六周發生,好發年齡介於○至十九歲,以六至十二歲居多,確診康復雖病毒已清除,但可能出現罕見高度炎性反應及多器官系統損傷,國外研究致死率約一%到二%,孩童染疫康復後若出現相關症狀,家長務必警覺。
-
2022-06-1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確診3日亡比例降是好事 專家:發病到用藥天數更關鍵
國內統計新冠病毒確診3日內死亡人數佔比,6月9日佔46%,6月10日減少為41%,一天內降低5%,確診到死亡天數已逐漸延長。專家認為,單日下降5%屬於變動範圍,可以再觀察,不過有下降是好的趨勢,他提醒應揭露「發病到用藥天數」,才是各界能努力改善的明確目標。哈佛大學流行病學博士、台大醫院急診部臨床教授李建璋表示,確診3日內死亡數據下降是好的趨勢,代表病程變得較長,但該數據並未揭露「發病到用藥天數」,患者出現症狀3天內給藥,這是最關鍵「直接證據」,且病例記錄都有記載發病日,指揮中心很快能統計出來。針對抗病毒口服藥給藥率,指揮官陳時中表示給藥率超過一成。李建璋認為,給藥率現在用總確診數當分母計算,但應調整為「符合用藥條件確診數」當做分母,算出有多少比例仍待加強給藥,降低死亡率,此方式合乎學理,雖國際上尚未有這些統計,但台灣應要有進步的想法。李建璋表示,用符合確診條件總數當分母,算出來數據學界才比較有感,才能凝聚大家力量一起進步,否則以現行計算方式,給藥率即使超過10%,但不知進步幅度、該加強給藥目標在哪,透過可控制參數釐清問題,各界一起努力降低死亡率,不會說只有指揮中心的責任。抗病毒口服藥現行規定12項要件才能領用,但臨床上就碰到沒打疫苗的年輕人染疫,卻無法用藥的窘境。一名年約27歲研究生,日前剛接種第一劑疫苗,未有完整保護力前便染疫,因持續3、4天高燒39度,每天睡覺10幾小時未改善,因現行規定下他無法使用藥物。該名研究生一度想方設法取得藥物,像是稱自己有抽菸,但抽菸要件目前未列入使用條件內;甚至想讓超過65歲歲的媽媽假裝「快篩陽」去領藥,但被媽媽拒絕,因確診要關7天很不方便,研究生最後只能喝清冠一號,試著緩解確診症狀的不適。我國訂購100萬份抗病毒口服藥,目前僅用10多萬份。李建璋表示,在美國只要臨床醫師判斷,即可提供確診者抗病毒口服藥,但台灣現行規定下,即便有藥物,只要不符資格,連自費也無法購得,彷彿是懲罰沒有疫苗的人,「這在醫學倫理上是嚴重挑戰」。確診者吃口服藥物是否較好?李建璋表示,輝瑞藥廠最新期中報告分析,相較第一階段以高風險群試驗,第二階段以沒慢性病的一般人試驗,結果顯示,實驗組及對照組降低死亡率數值僅差0.01,但用藥後的症狀天數、病毒量皆改善許多。李建璋表示,上述研究以醫學角度來看,一般人使用抗病毒藥物即有效降低死亡率,但統計上卻被歸類無顯著,這是數學問題。國內疫情可能在一、兩個月走下坡,屆時將過用藥時效性,若及早開放更多人使用口服藥,以部分負擔方式,較有公平性也避免浪費藥物。針對專家呼籲放寬口服藥使用條件,指揮官陳時中今表示,若有特殊案例可提到專家委員會討論,無論是藥廠或世界衛生組織都強調,口服藥無法預防,疫苗才能疫苗,若醫師認為特殊情況且證據力足,用藥不違法,但建議到專家會議,加上相關用藥指引較安全。
-
2022-06-1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專家籲公布染疫死亡3可控因素有效降低死亡 陳時中回應
國內全年齡致死率為萬分之10左右,哈佛大學流行病學博士、台大醫院急診部臨床教授李建璋建議指揮中心,應公布染疫死亡數中的「可控制因素」,包括「死亡病患症狀出現到給藥天數」、「死亡病患符合條件下用藥比例」、「公布死亡病患疫苗組合」來改善死亡率。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陸續都有公布,若要累計數目更清楚,公布疫苗組合意義沒這麼大;確診到開藥比較不好統計,從總量來看我國比國外都增加很多;確診日若以採檢或發病日看,兩者有很大落差在;確診到領藥時間也許可以統計出來,這些都可以做但要更有意義一點。去年新冠死亡個案以「全死因」統計,今年並非以全死因,陳時中表示,新冠死亡病例規定有做修正,是否為染疫死亡,歸類需要由專家評估,整體來說不反對分析染疫死亡。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公布死亡病例數,是監測疫情嚴重度與趨勢,與每年固定6、7月公布的死因統計無關,那屬於另一套系統,目前皆由外部專家小組進行死亡病例審查,不過也怕漏掉個案,衛福部會與死亡檔案勾稽,逐案進行審查。針對放寬用藥條件有助降低確診者三天內死亡,陳時中表示,目前抗病毒藥物準備很充分,短時間內一定夠,配送點跟給藥到家都有效率,不會因為沒藥配送不讓大家使用。陳時中說,專家若有證據顯示用藥利大於弊,其實平常看病時醫師會就利弊來評估是否用藥,口服藥有一群專家討論如何做最好,多給藥不一定好,且有副作用在,會根據專家意見,真正有風險者多鼓勵用藥,不是思考相對風險低的來用藥,對我們疫情嚴重度的控制就會有很好效果。二次感染者症狀會更加嚴重?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二次感染需由醫師診治,因為可能還有陰陰陽陽,有相關症狀也不一定是確診,若醫師認定二次感染,可以通報流程,將原先電子圍籬取消,成立新的一筆通報紀錄,即可開立相關法定文件。陳時中表示,確實符合病例病疫,不管何時確診,由醫師診斷或PCR陽性,包括是否有旅遊史、檢測要件、快篩陽性等,若第一次染疫後再度染疫,符合病例定義須在24小時通報,並採取相關措施,相關個案都可以討論。
-
2022-06-11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國內MIS-C發生率10萬分之8 羅一鈞:未來數字會再上修
國內新冠疫情尚未趨緩,20歲以下染疫者已達52萬人,兒童染疫後除併發腦炎外,還有可能併發孩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指揮中心今上午舉行「兒童新冠病毒染疫併發重症之臨床處置與案例研討會」,台大兒童醫院小兒部感染科主治醫師呂俊毅依美國研究推估,國內近期會再出現167例兒童MIS-C個案,1年累計個案數將高達650例,病例數並不算少。對此,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說,呂醫師在會議中強調,這是以美國一項針對21歲以下染疫個案發生MIS-C機率為百萬分之316推估,這項研究中,美國亞裔發生率低於其他族裔,目前國內專家也有共識,國內發生率會低於美國發生率。羅一鈞說,MIS-C要觀察6周左右,以今年5月初資料統計,20歲以下染疫人數以10萬人推算,目前總計有8例MIS-C個案,發生率為10萬分之8,也就是百萬分之80,但這可能低估,主因是統計個案時,沒有每一病例都觀察滿6周,但採用這數字比對,國內沒有達到美國百萬分之316的發生率,羅一鈞指出,此數字可能涉及個案還沒有發生,或發生後還沒接獲通報等,因此數字可能還會上修,但從國外發生狀況來說,亞裔發生率應低於白人,且國內估計也還未達百萬分之316。另外,最重要的是,兒童發生MIS-C後,現在醫療院所都有警覺心,可以診斷出來,同時一年前已訂好指引建立治療SOP,同時透過研討會案例分享,全國醫療團隊互相交流分享,對後續診斷、治療有很大幫助。
-
2022-06-11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本土+7萬9598例 南區空床數逐漸正常 給藥率超過10%
國內今新增7萬9598例本土確診個案,包括境外移入65例,死亡個案211例,然而指揮中心公布圖卡,本土個案呈現7萬9598例。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說,昨天晚上10時後因轉檔異常,今天公布的個案有包含今早通報的部分,因此比昨天還多。陳時中表示,今天這數字是多報,因系統無法回到原本時間截止點,因此延伸統計到今中午,上午的數目有加進去,部分案例原屬於明天,若明天確診數沒有降,代表是升高。針對國內醫療量能,陳時中表示,南區床位數漸漸正常,整體空床率47%,南區增加一些空床率32%。另外口服藥部分,陳時中表示,領取效率滿好,我們盡量讓程序簡化,確診後盡快開藥,就是一條龍服務,加上發配點多,昨日給藥數增多一點,Paxlovid給出6794人份,使用較少,Molnupiravir使用1870人份,綜計用了8664人份,給藥率超過10%。
-
2022-06-11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今年3千例確診死亡「發病到死亡3天」占4成 有延長趨勢
國內截至6月10日共累計2944例本土確診死亡個案,指揮中心分析,從發病日到死亡,介於0-3天占41%,4-7天占26%,7天以上占33%,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4月中旬以來,從發病到死亡天數逐漸延長。羅一鈞表示,今日新增211例死亡個案中,發病到死亡日,0-3天占36%,4-7天占29%,7天以上占35%。其中190例發病日明確,0-3天有68例,約36%;4-7天有55人,佔29%;7天以上有67人。因此發病到死亡中位數為6天,與先前相比3至4天,已經有延長的趨勢。
-
2022-06-1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入境檢疫改3+4! 6月15日零時起上路
考量國際及國內疫情及防疫與醫療量能,促進經濟及社會活動與國際必要交流, 指揮中心表示,自6月15日零時起,為航班表定抵台時間,目前初期以每周2.5萬人次為原則,同步放寬邊境檢疫措施。包括取消原7天居家檢疫及7天自主健康管理規定,改為入境日為第0天,進行3天居家檢疫仍有電子圍籬管制,以及檢疫期滿後接續4天自主防疫。而全部來台旅客應持有表定航班時間前2日內的COVID-19核酸檢驗報告。指揮中心指出一、檢疫天數及處所:(一) 入境日為第0天,進行3天居家檢疫及檢疫期滿後接續4天自主防疫,取消原7天自主健康管理。(二) 於自主防疫期間,應遵守之防疫規範:1. 非必要不可外出。2. 自主防疫期間若要外出,需有2日內家用抗原快篩陰性檢驗結果,才可外出工作及採買生活必需品。3. 自主防疫期間外出全程戴口罩及保持社交距離。4. 商務履約得上班、參訪、演講、開會。但仍應全程戴口罩及保持社交距離。5. 上班期間全程佩戴口罩,維持社交距離,有飲食需求時可暫免佩戴口罩,並於用畢立即佩戴口罩 。6. 避免出入人潮擁擠場所或與不特定對象接觸。7. 商務履約得於餐廳之獨立空間內獨自或與特定對象共餐,但應有隔板或維持社交距離。8. 非急迫性需求之醫療或檢查應延後。(三) 檢疫處所維持1人1戶或入住防疫旅宿,並以於同一檢疫地點完成3天居家檢疫及4天自主防疫為原則。此外,考量移工、漁工及學生係採共同生活模式,群聚感染風險較高,由目的事業主管部會督導於原檢疫處所完成自主防疫,且於自主防疫期間不得到校上課、工作,非必要不得外出。二、檢測措施:(一) 來臺旅客應持有表定航班時間前2日內COVID-19核酸檢驗報告。(二) 病毒核酸(PCR)檢測:入境時(第0天),於機場/港口配合採集深喉唾液檢體,進行PCR檢測。(三) 家用快篩試劑檢測:入境時由國際港埠現場工作人員向2歲以上旅客發放2劑家用抗原快篩試劑,提供檢疫期間有症狀時及自主防疫期間首次外出時使用。三、入境至檢疫處所交通工具:除搭乘防疫車隊外,得採親友或機關團體車輛接送,並參照防疫車隊之防疫規範,落實各項防疫措施。四、入境人數總量管制:初期以每周2.5萬人次為原則。五、開放轉機:交通部民航局規劃來臺轉機方案及落實防疫管控措施。指揮中心再次強調,邊境檢疫措施為防範COVID-19疫情的重要關鍵,請民眾務必遵守檢疫期間相關事項,共同維護國內社區安全。
-
2022-06-11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中重症+446!國內MIS-C暴增5例 最小2歲女童耳痛大腿痛
國內今新增中重症案例446例,包括261例中症,185例重症,死亡個案新增211例。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死亡個案年紀最輕30多歲男性,有慢性腎病,施打2劑疫苗,死因爲急性心肌梗塞、心律不整、肺炎。羅一鈞表示,今天新增211例死亡個案,年齡介於30至90多歲,有198人有慢性病史,141人沒打滿三劑,94人沒接種任何一劑疫苗,超過80歲的有105位長者。最年輕死亡個案為30多歲男性,曾接種兩劑疫苗,有慢性腎病、糖尿病,6月4日出現急性心肌梗塞,緊急送醫驗出新冠確診,病程急促,當天過世,死因急性心肌梗塞、心律不整、肺炎。另新增5例孩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個案,分別4女1男,年齡介於2-10歲。羅一鈞提醒,雖然公布5人,但確診日都是1個月前,約4月底到5月中旬確診,當時都是輕症,距離確診後約3至4周左右出現新症狀。羅一鈞表示,最早的個案為8歲男童,4月20日確診,5月19日出現MIS-C症狀,包括持續發燒、胸痛、腹痛、活力及食慾下降口腔黏膜乾燥、結膜發紅、扁桃腺紅腫、頸部淋巴結腫大等,較特殊有合併急性闌尾炎,不需開刀經藥物改善,經治療已於5月31日康復出院。羅一鈞表示,最年輕為2歲女童,5月13日PCR採檢陽性,6月3日MIS-C發病,症狀有發燒、頭痛、耳痛、腹瀉、嘔吐、腹痛、大腿疼痛、結膜發紅、草莓舌、嘴唇乾裂發紅、喉嚨發紅等。目前國內兒童重症49例,MIS-C佔8個。
-
2022-06-1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醫估1年至少650例兒童MIS-C 疫情高峰後「可能再高」
台灣約有52萬名20歲以下民眾確診新冠病毒,除出現兒童腦炎還有孩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醫師以美國兒童確診發生MIS-C機率估算,台灣近期會出現167例兒童MIS-C個案,1年將累計650例MIS-C個案,數據並不算少。疾管署今上午舉行「兒童新冠病毒感染併發重症之臨床處置與案例研討會」,台大兒童醫院小兒部感染科主治醫師呂俊毅表示,去年很多國家出現MIS-C,台灣疫情控制相對好,滿幸運比別人多1年時間,我們的優勢可以參考國外經驗。呂俊毅以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截至今年5月31日通報個案統計,從2020年5月中旬起至將,美國MIS-C通報個案隨著疫情起伏而規律增加,只要新冠疫情高峰後,沒多久MIS-C通報個案也隨之而來。美國CDC統計,2020年5月至今共8525例兒童MIS-C通報個案,其中69例死亡,呂俊毅表示,美國人口是台灣13倍,若台灣發生率與美國類似,粗略換算台灣1年將有650例兒童MIS-C個案,並不算少。另外一項美國紐約研究,21歲以下新冠確診個案發生MIS-C機率為100萬分之316,尤以黑人、西班牙人及亞洲人較多。台灣今年1月至今約有52萬名20歲以下兒童、青少年確診,預期近日將會看到167例MIS-C個案,但此推算並不準確,現在疫情高峰尚未結束,數據還有可能更高。根據美國CDC對於MIS-C定義,為年齡小於21歲,發燒24小時以上,抽血多項指數發炎,2個器官(心臟、腎臟、肺臟、造血系統、皮膚、神經學等)以上遭侵犯,嚴重程度需住院,過去4周曾確診新冠肺炎證據等。我國定義MIS-C與世界衛生組織(WHO)定義相似,包括年齡介於0至19歲,以6至12歲居多,有新冠病毒感染證據,發燒3天以上、發炎指數上升,且2項以上臨床特徵(出疹、低血壓或休克、心肌功能受損、凝血功能異常、急性腸胃道症狀),需排除其他感染等。衛福部前部長林奏延表示,近期北部疫情趨緩,中南部仍是高原期,兒童重症腦炎減少,目前該注意兒童MIS-C,大多在確診新冠病毒後2至6周發生,包括發高燒、發炎指數升高,臨床表現類似川崎症,但川崎症以5歲以下幼兒居多,MIS-C則是6至12歲的大小孩較常見。林奏延表示,川崎症過去以日本、南韓、台灣較常發生,而MIS-C以白人居多,且MIS-C臨床表現常見休克,血壓低、臉色蒼白,其他症狀則類似川崎症,近日國內病例增加。前2天討論一名MIS-C個案,發燒5至7天、眼睛發紅、紅疹等,疑似腺病毒感染,仍要注意。指揮中心昨宣布,縮短5至11歲兒童新冠疫苗施打2劑間隔到4至8周,林奏延表示,縮短施打間隔有助於預防兒童MIS-C發生,呼籲家長盡快帶孩子施打第一劑及第二劑疫苗。台灣兒科醫學會理事長李宏昌表示,5月初確診兒童近日出關,門診時常看到解除隔離症狀,包括多系統問題,有8、9成以上以腸胃系統表現,包括肚子痛、腹瀉,家長憂心小孩不知是「長新冠」還是MIS-C,他表示,感染Omicron後,病毒仍會存留腸胃道1個多月時間。
-
2022-06-11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2歲女童確診後20天出現MIS-C 耳朵、大腿疼痛住院治療中
國內出現多起兒童感染新冠病毒出現孩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個案。台大兒童醫院小兒部感染科主治醫師呂俊毅今分享收治2例兒童MIS-C個案,其中一名2歲女童確診後隔20天,再度出現高燒,除了嘔吐、肚子痛以外,甚至還出現耳朵痛、大腿痛等症狀。疾管署今上午舉行「兒童新冠病毒感染併發重症之臨床處置與案例研討會」,小兒感染科醫師呂俊毅說,他先前收治一名2歲女童,5月12日確診,當時有發燒、咳嗽、腹瀉等,症狀緩解後,隔20天又再發燒到40度,且除了嘔吐、腹瀉、肚子痛以外,還出現耳朵痛,大腿痛。呂俊毅表示,該名2歲女童出現症狀,外觀表現疑似川崎症,包括發燒、結膜炎、草莓舌、頸部淋巴結腫大、皮疹等,後續給予免疫球蛋白、類固醇及單株抗體,目前還在醫院治療中。他說,起初活動力不錯,但MIS-C可能突然休克,相較川崎症較少發生休克,臨床上需要注意。另一名10歲男童,4月27日確診,當時僅發燒2天,後續沒有任何不舒服,過了1個月到5月28日又發燒到39.7度,出現肚子痛、腹瀉、嘔吐,眼睛結膜發炎、嘴唇紅且乾裂、脖子淋巴結腫大,沒多久血壓偏低、出現休克,緊急收住院,其臉部、手肘出現紅疹。呂俊毅表示,該名男童確診後引發MIS-C多重器官異常表現,心臟、肝臟、胰腺、凝血、結膜炎、皮疹、頸部淋巴結病以及休克,後續給予免疫球蛋白跟類固醇治療。MIS-C臨床治療需觀察一段時間,不要太快停藥。呂俊毅指出,MIS-C身體多重器官系統發炎症狀表現,較容易好發在兒童確診後2至4周(6周),以5至11歲且男童略多,表現類似川崎症但不完全相同,MIS-C以發燒1至3天以上,且合併至少2個器官系統異常,容易休克等症狀表現。呂俊毅表示,兒童確診後出現MIS-C,與新冠肺炎確診有關,但與新冠肺炎造成嚴重度無關,國外研究帶有某些基因者較容易出現MIS-C,表現以腸胃道症狀如腹痛、嘔吐、腹瀉等最常見,此外也可能有頭痛、脖子僵硬、幻覺、異常行為等,以及心搏過慢等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