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21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搜尋
記憶力
共找到
733
筆 文章
-
-
2021-03-20 養生.心理學解密
創造力有助解決問題!保持「創意腦」的 5 個生活習慣,還有驚人紓壓效果
創造力是很重要的特質,能幫助我們解決問題、產出別出心裁的工作結果,同時也能幫助我們紓解壓力,讓身心靈保持正向的狀態。即使我們沒有藝術家般的專業和天賦,也可以成為具有創造力的人,創造力是可以透過後天練習的。美國臨床社工師 Laurel Healy 建議透過以下方式培養「創意腦」,在這過程中你也可以進入到「心流」(Flow)狀態,在全心的專注下獲得心靈上的平靜和成就感,讓疲憊的心靈獲得充電。1. 繪畫已經有許多研究顯示,繪畫對於紓發情緒、培養抗壓性、增強記憶力是有所幫助的,藝術治療師 Megan Carleton 曾透過讓他們繪畫的方式治療過阿茲海默症或其他疾病的病人,這項活動對他們的病情是有所改善的。因此如果你本來就是繪畫的愛好者,維持這項興趣活動對你的大腦很有幫助。2. 唱歌或演奏樂器唱歌能幫助增加體內催產素的濃度,讓我們感到幸福,如果你沒那麼愛唱歌,聽聽音樂或自行用樂器演奏音樂也能達到同樣的效果。3. 跳舞研究顯示跳舞能降低焦慮程度,也能預防老人痴呆,令人驚訝的是,這項效果是其他運動比較沒有的。無論是在家隨歌起舞,還是報名有氧舞蹈、zumba 等課程,適時盡情扭動身體對你的大腦也非常有幫助。4. 玩樂其實人類具有玩樂的天性,這是我們認識世界、認識他人與表達自我的一種方式。玩遊戲對大腦有長期的幫助,尤其是需要與他人互動的遊戲,心理教育專家 Jennifer A. Perry 表示,說故事、互動遊戲等玩樂活動,能訓練兒童的表達能力、溝通能力、問題解決能力,還能培養出自信,對大人的認知能力也很有益處。5. 親近大自然近期有個名稱為「野外中的創意」(Creativity in the wild)的研究顯示,親近大自然對於我們的創造力是有所幫助的,研究受試者到山中健行四天,期間不得使用科技產品,結束後請他們進行一項問題解決作業,結果發現他們的作業表現進步了 50%!因此當你卡關在一個問題上,或是在工作上沒什麼靈感時,讓大自然帶給你創意的力量吧!在華人社會過度注重學術教育的環境下,很多人忽略了創意活動的重要性,認為那些只不過微不足道的閒暇活動,但這些活動對於我們的創造能力、認知能力和壓力紓解是有極大的幫助的,無論你夠不夠專業、做得夠不夠好都無所謂,投入創意類活動對你的生活各方面都會有所益處的。參考資料:1.《VerywellMind》:How Creativity Positively Impacts Your Health2.《Greater Good》:Ten Habits of Highly Creative People※本文由《VidaOrange生活報橘》授權刊登,原文出處:【心理專家建議】親近大自然、繪畫、跳舞⋯⋯保持「創意腦」的 5 個生活習慣,還有驚人紓壓效果
-
2021-03-17 養生.抗老養生
最早變老的部位是這裡!器官變老有時間表,醫師教這樣逆轉
只要年過20歲,身上的器官就會一一排隊要進入退化了。醫師提醒,最好趕在器官退化之前,預為厚植基礎,否則等到50歲才想存骨本、60歲才想培養腦力,就會事倍功半,錯失黃金時間。台北醫學院附設醫院家庭醫學科醫師陳宥達說,很多人都以為自己是在邁入中老年之後,健康才開始走下坡的。事實上,許多器官的老化年齡,啟動地比我們想像得早。每人的體質各異,但平均來看,幾個主要器官老化的時間,分別是:20歲時肺功能和肺活量會開始下降,35歲時骨質不會再增加且可能逐步流失。40歲後心臟和腦部功能開始老化,不僅相關疾病發生率增加,記憶力也漸漸不如年輕時。到了50歲,腎功能逐漸降低,加上攝護腺肥大問題,造成晚上起床上廁所次數增加。55歲之後腸道消化可能變差,尤其是營養攝取偏差者易有便祕等腸胃道問題。到了70歲,即使是最能對抗時間的肝臟也會漸漸退化,但如果好好保養,不菸不酒且避免肝炎等,肝臟很有可能與你共老。陳宥達提醒,如果能超前部署,例如在年輕時就存夠骨本,絕對比到七老八老才拚命補鈣有效益。此外,應善待器官,例如年輕就不抽菸者,絕對比老後才戒菸的人,更不會罹患讓人呼吸困難的阻塞性肺病。
-
2021-03-17 名人.張金堅
張金堅/睡眠時間多久才足夠?教授教你怎麼睡出健康
睡眠一直是大家關心的議題,在全世界有超過百分之二十甚至三十以上的人都有某種程度的睡眠問題,我們都知道,每天晚上睡覺時會規律地發生不同階段的睡眠深度與活動,在夜間也是組織或細胞修補的高峰期,人類的生長荷爾蒙(HGH)被釋放,(兒童的前期生長主要在睡眠時),蛋白質的合成,脂肪被分解用來修補組織,特別在2017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特別提出控制晝夜節律(生理時鐘)的控制機制,也再次強調夜間睡眠的重要性。其實有關睡眠的報導與研究非常廣泛,有關睡眠的生理機轉,與疾病的關係及解決失眠問題都有很多報導與討論,根據台灣睡眠醫學學會統計,台灣每5人就有1人深受失眠之苦,失眠人口已突破400萬大關,其中65歲以上、有失眠經驗的比例高達二分之一;健保署統計,全台已處方超過9億顆安眠藥,約可環島十二圈。本人在乳癌門診亦常接觸乳癌患者在乳癌治療及追蹤期間,除了疾病本身以外,經常會有嚴重睡眠障礙問題,進而要求藥物治療。這裡特別統整近幾年來有關睡眠的重要發展與讀者分享:(1)最近發表研究顯示,當我們尊重我們的晝夜節律,在我們應要休息時休息,應當活動時活動,我們才能得到最佳的健康。如果熬夜,晚睡會讓生理時鐘紊亂,交感神經活性上升,腎上腺素增加,胰島素阻抗性增加,導致血壓及血糖上升,同時有十種以上與發炎有關的介白素發生變化,免疫系統下降,易罹患心臟疾病、糖尿病甚至癌症。(2)適宜睡眠時間因年齡層不同而有所差異,一般成人7至9小時為宜,在此段時間,根據波士頓大學近年在極具權威的科學期刊發表,在睡眠過程中,腦細胞間隙會變大,腦脊髓液間流動比較順暢,睡眠時大腦內β波澱粉樣蛋白這樣的代謝副產物,如果熬夜不睡,或深夜才睡,清洗廢棄物功能銳減,可能導致失智的風險,科學期刊中利用功能磁振造影技術證實了夜間睡眠時腦脊髓液的流動頻繁。(3)但睡眠太充足也不宜,根據邁阿密大學醫學院的研究發現,睡眠時間過長(超過9小時),可能導致神經認知功能下降,這也包括學習能力與記憶力的下降,睡太久可能使心臟疾病風險增加約35%至40%,另外與肥胖、糖尿病以及癌症均有相關,根據最近研究,睡太多或睡太少,都和癌症、中風增加有關。所以建議在晚間十一點以前最好就寢。(4)根據2020年歐洲心臟病學會的大型研究發現,每天午睡超過60分鐘以上會導致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34%,也會使壽命減短,所以改為每周一至二次的短暫午睡,反而有助心臟健康。(5)過去有關睡眠研究都偏重與體重增加、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及失智症。但最近有許多研究也顯示睡眠不足會導致癌症風險增加及罹癌後預後不良。克里夫蘭凱斯西儲大學(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發現,停經的婦女若長期睡眠不足,更容易形成侵襲性較高的乳癌,治療後復發率較高,另在大腸癌亦有此情形。所以目前諸多學者都強調,罹癌病人要特別注意睡眠品質,特別在化療期間更要留意晝夜規律。(6)賴床或周末補眠對於週間缺眠的人而言,對健康是相當不利的,反而打亂了睡眠周期,所以不建議賴床或補眠。綜上所述,讓我們更深刻體會到,睡眠就像飲食與運動一樣,適度最重要,太多太少都不好,對成年人而言,最佳睡眠時間儘量7至9小時為宜,老年人6至7小時即可。
-
2021-03-15 失智.像極了失智
記性差、性格變、容易受騙!醫師圖文解說失智症警訊
提到失智症,大家最熟悉的是記憶力變差,然而失智症的表現可不只有記性差喔。高雄長庚醫院神經科張雅婷醫師指出,失智症並非正常老化現象,而是一種進行性的神經退化性疾病。患者的狀況會隨著時間越來越惡化,每個人的病程不同,有人惡化很快,有人惡化得比較慢,這與不同的疾病、基因、環境、後續照顧及藥物治療都有關係。失智症病患會逐漸喪失語言能力、思考能力、學習能力、判斷能力、以及時空感,嚴重時可能產生行為異常、個性改變、妄想、幻覺,甚至出現攻擊行為。台南新樓醫院神經內科謝鎮陽醫師也表示,年紀越大罹患失智症機率越高,65歲以上族群,約十二人會有一人為失智症患者;80歲以上族群,則每五人就有一人為失智症患者。有家族史的人也要特別小心,具有某些與失智症相關的基因會讓人較早出現失智症。然而,目前失智症可透過藥物治療來延緩病程進展,張雅婷醫師說明,有口服藥、貼片等,以口服藥來說,有些藥物一天只需要吃一次,也有只要含在嘴巴裡面,能快速分解的口崩錠,可幫助吞嚥有困難的長輩。 導致失智症的原因還有阿茲海默症、腦中風、慢性腦血管病變、外傷、腫瘤、營養問題、新陳代謝異常、感染等。另外,肥胖、抽菸、憂鬱症、聽覺或視覺障礙等皆是失智症的危險因子。迷路、受騙、一問再問,可能是失智症警訊張雅婷醫師提醒,失智症患者可能會迷路,因為他對視覺跟空間的關聯性及分析能力變差;可能無法完成原本熟悉的工作,因為執行功能與記憶力退化;可能對時間地點產生混淆,搞不清楚白天、黑夜、或春夏秋冬。患者很容易上當,因為判斷力變差,聽到一些不合邏輯,或過度誇張的事,也都會信以為真。到了65歲以上,失智症的風險就慢慢的上升,如果發現家人會重複問同樣的問題,剛講過的事情很快就忘記,連重要的事情、約會也忘記,就要趕快就醫檢查,及早接受治療。 謝鎮陽醫師說,「我們常會問家屬,患者會不會做菜、會不會準備拜拜,因為做菜得思考要買什麼料、拜拜也須備料且有很多流程,如果本來會,現在卻無法完成,就得提高警覺。失智症不只讓記憶力變差,整個大腦功能都會受到全面性影響。」失智症可能還會合併一些精神症狀,例如懷疑有人給他下毒,偷他的錢,或是另一半有外遇。有人可能出現幻覺,會說屋頂上有蜘蛛、外面有個小孩等,讓照顧者相當困擾。如何區分失智或老化?張雅婷醫師分析,失智症患者對於剛剛說過的話、發生的事,可能完全不記得。如果只是偶爾忘記事情,且經提醒後可以想起來,比較像是老化。但是若太常發生,還是會建議做記憶力測試,假使記憶力的測試很低分,可能已進入失智的病程。若發現家人常常忘東忘西,建議到醫院做比較完整的失智症評估,以免耽誤到後續的治療。張雅婷醫師解釋,我們會使用臨床失智評估量表(Clinical Dementia Rating Scale,CDR)來評估患者的記憶力、病像感、執行功能、語言表達能力等等各方面的狀況,依病程可分為輕、中、重度失智症。及早治療、延緩惡化面對失智症首先要嘗試尋找病因,如果是可以逆轉的原因,像是營養失調、新陳代謝異常、感染等,便要趕緊治療。謝鎮陽醫師說,「有些患者吃素,長期不喝奶、不吃蛋,可能缺乏維生素B12,在給予適當的補充後,有可能改善。若甲狀腺功能低下,在補充甲狀腺賀爾蒙後,有機會改善。」至於退化型的失智症,目前也有藥物可以使用。根據研究,定期服用藥物可以減緩失智症的病程,讓某些比較會影響病人獨立性跟社會功能的症狀,能延後出現。張雅婷醫師提醒,請務必規則使用治療失智症的藥物,並積極控制各種危險因子,諸如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等。日常生活中要攝取均衡營養、規律運動、充足睡眠,各種社會功能,如社交、自我照顧等要盡量維持。若失智症越來越嚴重,相關法律問題也要盡快做安排,例如財產規劃、是否急救等。張雅婷醫師回憶,曾經有位長期追蹤的患者,因為眼睛動手術,所以就把原本的日常活動、運動、社會活動都暫停。經過一個月後,發現他的智能退化非常快,原本能夠認得的字已不太認得,原本會做的事情也很容易出錯。診斷失智症後,日常生活的功能、社會活動、運動、家事,在安全無虞的前提下,能夠維持的都要盡量維持。若過度保護,患者的狀況可能會更快惡化。謝鎮陽醫師說,由於患者記性不好,容易忘記或重複吃藥,照顧者須特別留意,可使用分藥盒、按時叮嚀服藥、或看著患者吃下去,以確保用藥安全。失智症的非藥物治療也很重要,目前有機構可提供日間照顧,讓患者每天去上課,透過各種活動,來維持腦力。然而,若遇到初確診的患者,會請衛教師協助提供相關的建議,如住家附近的據點、日照的服務種類等,以降低家屬的焦慮與不安。貼心小提醒失智症並非單純的健忘,患者的大腦功能會持續惡化,可能改變性格、出現妄想或幻覺。如果發現會講過就忘、經常迷路、性格改變、搞不清楚白天黑夜、無法完成原本熟悉的工作等狀況,務必盡快就醫,進行完整的評估。及早接受藥物治療並搭配非藥物治療,才能延緩失智症的病程!原文:
-
2021-03-15 失智.大腦健康
大腦健康/醫學:葡萄酒、起司、羊肉 有助減緩記憶力衰退
根據美國愛荷華大學的最新研究發現,葡萄酒、起司、羊肉似乎可以防止記憶力衰退和其他認知能力下降。由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Auriel Willette與Brandon Klinedinst所領導的團隊,分析了英國生物樣本庫(UK Biobank)中 1,787 名年齡介於 46~77歲的受試者數據。在長達十年的時間當中,也針對參與者進行智力測驗,藉此評估測試者的思考能力和有效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紀錄下受試者平時吃下哪些水果或食物。這項來自美國愛荷華大學的研究結果,發表在《阿茲海默症期刊》 (Journal of Alzheimer's Disease)。該期刊是由ISO Press發行的醫學期刊,內容涵蓋阿茲海默症的病因、流行病學、遺傳學與心理學…等。研究發現,在各種食物中,乳酪最能幫助抵抗年齡成長造成的認知能力下降;此外,每天1杯葡萄酒與每週吃1次羊肉,也可以改善長期認知能力。此外,高鹽飲食則是引發認知問題的罪魁禍首,特別是已出現症狀的患者或認知能力已經惡化的人,會加速病症。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
2021-03-07 科別.新陳代謝
愛吃甜食、油炸物易得糖尿病? 醫揭「關鍵原因」:小心還會傳給下一代
人只要一肥胖,就會產生胰島素阻抗,胰島素分泌的品質會變差,但為了維持血糖平衡,胰臟就得不斷加倍做工分泌胰島素,最後日漸衰退,再也無法分泌足夠的胰島素,血液中的血糖會因此 上升,糖尿病就來報到了。糖尿病是吃出來的 年齡層有下降趨勢近10年來, 因飲食引起的糖尿病年齡有逐漸下降的趨勢。新陳代謝科醫師石光中表示,現在門診中偶爾可看到11、12歲的糖尿病患,主要因為青少年偏好高熱量飲食,愛吃炸雞、薯條等油炸食物,也愛吃蛋糕、喝含糖飲料等甜食或糖化食物,還有在電腦前久坐、少運動,造成過度肥胖,因而年輕小胖子得到第2型糖尿病的人數是第1型的6倍之多。 糖尿病典型症狀 多喝、多吃、多尿、體重減輕糖尿病的血糖通常都是慢慢高起來的,如果血糖只是超過到126mg/dl,身體多半不會有不舒服的情形,也因此大多數糖尿病初期病人是沒有症狀的,不少人還是經由健檢才發現自己已經罹患了糖尿病。若血糖沒有好好控制,當血糖值超過 200~300mg/dl時,由於血糖逐漸上升又 無法充分利用,腎臟於是會忙著將無法利 用的糖分排到尿液中,連帶體內的大量水 分也被排出,就會出現多喝、多吃、多尿及體重減輕「三多一少」的嚴重糖尿病典型症狀。 遺傳+飲食失控 易得第2型糖尿病多數民眾認為,糖尿病與遺傳有關,這必須要看是哪一型的糖尿病。石光中說明,第1型的糖尿病不會遺傳,因為其主要為病毒及自體免疫疾病短時間內攻擊所致;第2型糖尿病則會遺傳,若父母都有糖尿病,子女很難躲得過,對糖尿病來說,基因是可怕的因子,罹病只是遲早的問題,只要活得夠久,都會有這個問題出現,但飲食控制及運動可以延緩糖尿病的發生。雖然第1型糖尿病並非因飲食所引起,但仍需要飲食控制,有些病患發病時年齡還小,若正值青春期發育需要營養,這時多不會在飲食上限制太多,可以靠打多一點劑量的胰島素來平衡。 第1型糖尿病控制不佳 恐出現急性併發症第1型糖尿病如果控制得不好,較會出現糖尿病急性併發症的症狀,最怕酮酸中毒,這是一種代謝性的酸中毒,當人體無法使用血糖時,脂肪會大量的分解作為能量,導致副產物酮體的大量製造,同時體內因脫水無法有效將這些酮體排出,導致濃度變得過高因而中毒,嚴重時會有致命的危險。相較之下,第2型糖尿病比較不易有急性症狀出現,不致於突然出現酮酸中毒的情形,而是易有慢性症狀,例如剛開始會口乾舌燥、體重減輕、多喝、多吃及多尿等,但若處理不當,嚴重時仍會引起高血糖高滲透壓症候群,進而導致電解質不平衡、心律不整、意識喪失,甚至會休克。 低血糖發生原因多 隨時留意血糖狀況為上策「低血糖」是血糖低於60mg/dl,無法供應身體細胞在正常生理活動所需的能 量,患者會出現發抖、顫動、冒冷汗、心悸、脈搏加速、皮膚濕冷、臉色蒼白、有飢餓感、頭暈、全身無力等症狀,甚至昏迷,嚴重的低血糖會產生永久性腦損傷及後遺症,例如記憶力喪失、學習能力差等,還會致命,所以,不可輕忽低血糖帶來的危險。要預防低血糖,首要找出原因,探究是否口服降血糖藥、胰島素使用過量、延誤用餐時間、運動過度未補充食物、罹患腎臟及肝臟等疾病,或是為了減重而減少攝取熱量,而沒有同時減少口服降血糖藥及胰島素。石光中建議,糖尿病患最好隨身帶著血糖機,隨時注意自己的血糖狀況,有助於找出低血糖的原因,才能對症下藥,加以預防。 預防低血糖發生 日常飲食時間要注意糖尿病平時也要注意不可空腹運動,若大量或長時間運動前,需要進食點心,吃東西也要定時定量,不要間隔太久,熱量也吃得差不多最好,吃完東西後量血糖,看吃進東西是高GI值 (升糖指數)還是低GI值,並記錄下來,做為飲食參考。另服,用降血糖藥後不可相隔太久時間進食,生病時,如果食慾不好,飲食攝取量不足,需以補充水分及碳水化合物為主,記得隨身攜帶方糖或糖果,以備冒冷汗、全身無力,低血糖時服用,床頭也要放些糖,以備夜間低血糖時使用。 延伸閱讀: ·糖尿病服用降血糖藥會變胖? 醫師曝生活「1元凶」小心血糖狂掉 ·糖尿病打胰島素表示變嚴重了?長期使用傷肝腎? 沒這回事!醫師列3個需使用情況
-
2021-03-03 失智.新手照顧
精神行為/你可能不知道:失智症患者的長期記憶有時比正常人還好
失智症患者與正常人:差距不大阿茲海默症患者以此方式提醒所有正常人,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事物為何。正常人以密密麻麻的行事曆匆忙過著自己無法重來的人生,忘記當下,因為他們幻想生命只有已經歷的過去,和即將到來的未來;然而遺忘過去和不計畫未來的失智者卻提醒了我們,生命其實只存在於當下。部分失智者在經過調適後,過著滿意的生活—當然這還得仰賴家屬和專業人士的幫忙。即使如此,失智症患者仍會不斷面臨麻煩,但一般人偶爾也會遭遇問題。正常人對失智症的恐懼絕大部分來自於死板地相信,良好且符合人性的生活,代表隨時都能掌握一切。這樣的生活方式並不聰明,就連在未失智期間也是遙不可及的理想。我們總會處在無可避免的依賴狀態中。有時和失智症患者之間的談話會顯得空泛,意指內容空洞無物,不過人生的一切都必須有意義嗎?閒暇對古希臘人來說,代表生命的高峰。過去曾經有段時間,人們毫無目標卻因此極有意義地活著。不為任何短期目標而與人進行有意義的談話,是緊繃且將時間視為金錢的正常人幾乎無法做到的事情。所以基本上,當下所經歷的生命時間相當無價,因為它無法重來。失智症患者能做為正常人珍貴的提點者。如果失智者不會因困惑而惱怒,他們可能比一般人要好相處得多。他們不想騙人,從不說謊,就算沒說實話,也從不是因為打著壞心眼,他們也不記仇。在他們面前我們不用想著該如何表現自己,因為對他們來說,人性的當下便已足夠。這不代表罹患失智症是件幸福的事,沒有任何背負此病重擔的家屬會這麼認為;不過它也不代表一切的終結,有時反而甚至是真實人性的閃耀片刻。初期逐漸失智的過程尤其讓所有相關人士感到痛苦。當記憶力衰退,最典型的是失去短期記憶之後的尷尬情況。患者將東西移位之後,怪罪別人把他們的東西偷走。他們失去看見日常生活全貌的能力,並在一開始認為這是失去自立能力的痛苦過程。初期患者往往因此罹患憂鬱症,而家屬也必須費力適應這個全新狀況。許多病患卻在不久後發展出異於常人的能力,以高超的技巧掩蓋這個令人不適的狀況。我還清楚記得在就讀醫學院時,一名助理醫師讓我們在大學附設的精神科醫院訪談一名約五十歲的患者。我們是六名求知若渴的學生,用盡所有醫學原理來研究這名男子。他看起來和善、好親近,熱切地說他的職業是工程師,畢業自哪所學校和興趣,最後聊到婚姻時,他表示自己的婚姻有些問題。這時我們繼續追問,畢竟精神科醫院主要處理的是問題。結果發現他的妻子顯然支配慾極強,讓他自覺不受重視。在將近一小時的訪問快結束時,這名病患為剛才詳盡的談話,有禮貌地向我們道謝。我們再回去找那名助理醫師,他想知道我們發現了什麼。我們對自己的看法極有把握,這是典型的婚姻問題。我們每個人都發表了自己的觀察,但當我們越是興奮地引述各種可能的專業術語,這名助理醫師的反應就越不尋常。他沒有表示同意,但也沒有反駁,臉上卻露出謎樣的笑容。在我們激烈的報告結束之後,他冷靜地問我們還有沒有注意到其他事情,我們表示沒有。接著他把病患叫進來,親切地問候他,並且在寒暄幾句之後,突然問他現在人在哪裡。「在一間飯店。」病患理所當然地回答道。我們幾個人如雷轟頂。每個人都能馬上看出這是一間醫院。這名助理醫師友善地繼續追問,才發現患者不知道現任總理是誰,也不知道今天是何年何月何日,他以為我們是記者。助理醫師客氣地結束談話。在病患和我們道別之後,我們狼狽地坐在被逗得有些樂的培訓師面前。這名病患透過閒話家常和小故事,成功地騙過我們一小時,隱瞞他是阿茲海默症患者的事實。他的長期記憶沒有問題,當我們問他幾歲時,他說自己是一九二七年出生的。我們根本沒發現他迴避直接回答這個問題,事實上他也沒有能力回答這個問題,因為他根本不知道今年是哪一年。所以他使出失智症患者慣用的伎倆,說出自己的出生年份,因為這份資料他仍有辦法從長期記憶中順利取得。透過這樣的方式,失智症患者得以欺騙不知情的訪客。這偶爾會發生問題,當住在遠方且錙銖必較的親戚前來拜訪全心照顧失智祖父的家庭時,便會自以為是地聲稱,祖父的心智沒有問題,這一切只是惡意誹謗,目的是為了貪圖錢財;反之祖父還擁有「極為傑出的記憶力」,因為他還記得戰爭時期或者過去的所有細節。這麼說並沒有錯,因為典型失智症患者的長期記憶有時甚至比正常人還要好,但隔天祖父可能完全忘記前一天訪客來訪的事情。在日常生活中重要的短期記憶才是問題所在。和患者相處時,格外尊重那些因自身記憶力及時空定向障礙而感到難堪的病患,是相當重要的事。當一名只有幾秒鐘短期記憶的重度失智症患者在我們學生面前接受詢問時,他會馬上忘記所有先前曾經說過的話。在如此情況下,關於現狀的問題顯然會令他極為難堪。病患離開之後,我們幾個學生開始討論這個問題:讓人陷入如此難受的處境,是否合乎道德?教授安慰我們說,反正病患馬上就會忘記這難堪的感覺了。不過我仍有疑惑。我認為一個人能否回想起被迫陷入的難堪處境,跟道德評斷沒有關係。無論如何,這個人都在他人生無法重來的片刻裡,被迫經歷了顯然令他極為不適的情境。因此我在面對失智者時,盡量格外小心。這從了解病史時就開始了,有些精神科醫師會在一開始就詢問病患當下身處的時間和地點,讓許多患者覺得自己的理智從一開始便遭受質疑。然而如何發現病狀確實是個重要的問題,我們也不該受到過度禮貌的牽絆。因此我的習慣是將這些問題安插在談話中。當一名高貴的年長女士因為疑似罹患失智症前來就醫時,我會在對談中順道詢問:「您能夠跟我說一說,今天是幾月幾號嗎?」結果我立刻得到正確的日期,此外她還笑著補充說:「醫師,您也有搞不清楚的時候,是吧?」看來有禮貌是要付出代價的。當然也發生過必須以尊重來處理的有趣場面。一名牧師老是忘記他早就不是當地的牧師,即便他的接班人已經站在祭壇前,他仍愉悅地想開始望彌撒;還有其他的主治醫師同事,乾脆讓一名失智的主治醫師跟著巡房,因為顯然他想這麼做;比較尷尬的是,有一名男子忘記自己已經離婚,而讓持續拜訪他的前妻感到為難;另一名患者則將一位同樣失智的女病患誤認為自己的妻子,因而產生了些摩擦。在這些情況下,需要的是敏捷的反應、想像力,以及一定程度的幽默感。如果所有照顧患者的人,在工作時都帶著極為嚴肅且責無旁貸的表情,這對他們並沒有幫助。無論如何,我們都必須隨時維持對病患的尊重,尤其不應該說謊,這也是在面對患者時需要留意的地方。對失智者來說,精神科醫師不是能提供他最大協助的人。在診斷時,醫師的角色很關鍵,而受過特別訓練的護理人員、社工、職能治療師和物理治療師等,往往才是更厲害的專家。然而貢獻最多的卻是,因為照顧失智者而感到筋疲力竭的家屬。在病患仍然記得家屬的時候,他們的角色不可或缺。不過也正因如此,他們更不應該讓自己過度疲累,而要留意體力,並像長跑選手一樣衡量自己的步伐。專業人士早就知道,如何減輕家屬的負擔和親人的支持扮演了關鍵的重要角色。老年精神醫學中心承接了這項任務,廣泛地協助幾乎所有的問題。如此一來,病患和家屬便能依據診斷結果進行中期的生命規畫,在每個新的階段取得特定的協助。不要懷疑,這個領域絕對會在未來幾年掀起關於社會基礎的重大討論。如果真像某些正常人所說,類似電腦的特質才是每個人最重要的部分,那麼人腦如果喪失記憶功能,就代表它壞了。一般來說如果電腦壞了,我們會把它丟掉,因為「修理不划算」。我們必須承認,照顧失智症患者的成本很高,如果從能不能賺錢的角度看來,他們對社會已經不再有用處。因此有人試著指引這些人出口的方向,瑞士有個對應的機構便名為「出口」(Exit),它讓「壞掉」的人能更順利地踏上歸途。在與自身死亡權利有關的所有爭論裡,癥結點在於,攸關生死的法條不可能同意自殺,一旦病患認為自己對社會或筋疲力竭的家屬帶來不合理的負擔,自殺便成了某種道德義務。如此一來,只要病患有意願,便能毫無阻礙地離開跑道。如果這條界線不在,失智症患者的生存空間將變得非常狹隘。在以類電腦特質為傲的正常人所主宰的冷酷獨裁體制下,將不會有空間留給情感豐富、脆弱、敏感及負擔沉重的人。「我不想仰賴他人幫忙。」這句常常從正常人口中冒出的話,完全違背了現實,因為每個人在人生各個階段都需要他人協助。這些彷彿被設定好的句子讓社會走向偏途,最後終將迷失人性。一個社會如何看待失智症患者,是對於其人性的關鍵考驗。※ 本文摘自《你瘋了》。《你瘋了》作者:曼弗烈.呂茲 譯者:廖家絨出版社:臉譜 出版日期:2021/01/30《你瘋了》書封。圖/臉譜提供
-
2021-03-03 新聞.元氣新聞
理科太太賣維他命 衛局將約談
網紅「理科太太」與先生開發號稱「一瓶抵十二瓶」、「讓人狀態好到爆炸」的「太空人維他命」,透過募資平台開放訂購,累積金額達三千多萬。由於產品宣稱有「五大體感」,可增強體力等用詞,北市衛生局表示,將約談調查。衛福部食藥署企科組科長黃建隆昨天指出,理科太太在募資網頁中宣稱「保健食品」,並非需要小綠人認證的「健康食品」,因此屬於一般食品,根據食安法,食品廣告不得以誇張、易生誤解的方式宣傳,也不可宣稱具有醫療效能,例如可治療失眠、改善過敏體質等,增強記憶力等。不過,黃建隆表示,初步看募資網頁的影片和內容,其功能性宣稱並沒有明顯誇大。但其中商品宣稱五大體感、獨特配方和特殊萃取的成分,將請衛生局進一步釐清。
-
2021-03-02 養生.保健食品瘋
「1瓶抵12瓶」理科太太賣維他命功能誇大? 食藥署要查
網紅理科太太與理科先生開發號稱「1瓶抵12瓶」、「讓人狀態好到爆炸」的「太空人維他命」,透過募資平台「嘖嘖」開放民眾訂購,才短短幾天就達到募資目標,累積金額高達三千多萬。但理科太太的「太空人維他命」宣稱有「五大體感」可增強體力等用詞,是否涉及食品廣告涉及誇張易生誤解?衛福部食藥署表示,初步認定無違法,但將再請衛生局調查。理科太太的「維他命」一罐60粒,原價新台幣兩千元,但其宣稱30天就有感覺,可以增加體力、提升工作效率、精神變好、幫助入睡、讓思緒靈敏,因此上月24日透過募資平台以來,短短幾天就衝破既定的一百萬募資目標,超過3200萬新台幣。食藥署企科組科長黃建隆表示,理科太太的募資網頁中宣稱的是「保健食品」,並非需要認證的「健康食品」,因此屬於一般食品。但根據食安法規定,禁止食品標示、宣傳或廣告誇張、易生誤解或宣稱醫療效能,如宣稱治失眠、改善過敏體質、增強記憶力等。不過,黃建隆表示,初步看過募資網頁裡置入的影片和廣告內容,其功能性宣稱並沒有明顯誇大。但其中,商品宣稱五大體感、獨特配方和特殊萃取的成分的部分,食藥署還必須釐清是否與事實相符,以及是否有證據可以佐證這些宣稱的功能性;另,萃取物有關基改與非基改的部分,也要釐清是否屬實,都會要求衛生局對廠商做進一步釐清。黃建隆說,如釐清後認定確實有違規,可依去食安法處新台幣四萬到四百萬元。
-
2021-02-28 科別.指甲.足部
塗護甲油或貼指甲不只美觀?醫:具有輔助的功能
指甲表面出現溝紋、容易碎裂和身體其他部位比起來,我們瞄到自己指甲的機會十分頻繁,所以很容易會發現指甲上出現溝紋或是有些許裂痕。多數人會認為這是上了年紀的緣故,但並非完全如此。通常來說,這跟營養失調和藥物問題的關連比較大。那些二、三十歲愛減肥的年輕人,他們的指甲也常傷痕累累。排除為了治療疾病而使用強效藥物的特殊情況,一般多和因不當減肥而造成皮膚乾燥的原因是一樣的。雖然發現指甲表面出現溝紋、容易碎裂,但這似乎並不影響生活。然而,如果你拿東西容易手滑、抓取東西變得困難,那或許正是因為指甲的緣故。指甲乍看似乎是可有可無的裝飾品,若是指甲狀態差,或是沒有指甲,手指抓取東西就會成問題。雖然不至於完全使不上力,但是拿筆寫字會很容易疲勞,拿筷子也會經常滑落。如果出現這些症狀,不妨考慮塗護甲油或是貼水晶指甲來保護指甲。其實塗護甲油或是貼水晶指甲不只是為了時尚流行,也有輔助生活功能的意義。手指甲在抓取物品時能派上用場,腳趾甲則在支撐身體時有重要功能。所以指(趾)甲脆弱,拿東西會有困難,站立或行走也都容易出現障礙。有的人手指使力時會感覺疼痛,很難拿東西,甚至有些年長者因此被迫放棄自己原來的興趣嗜好。不過,有些人指甲雖然健康,卻經常手滑,拿在手上的東西一下子就滑掉,這又是為什麼呢?拿東西容易手滑,是因為指紋變淺了 「我的指甲健康,手指卻拿不住東西,經常拿著拿著就滑掉了!」多數人擔心這是上了年紀以後,肌肉退化的結果。然而,「不讓手上的東西滑落」,其實是觸覺的工作。拿取物品的確需要肌力,所以肌肉無力,就無法好好抓緊。但是,「手上的東西滑落」並非肌力問題,往往是「拿著東西的感覺變弱了」。拿不住槓鈴這類沉重的物品並不奇怪,可就連拿起來不費力的單張講義、報紙之類,也會無意識地滑落,十之八九就是觸覺變弱的緣故。當皮膚接觸物體時,觸覺末梢神經會向大腦傳遞神經電位訊號,這時滋潤皮膚的油水成分就扮演很重要的輔助功能,可以快速傳遞「拿住」的感覺,讓知覺變得敏銳。然而,如果皮膚乾燥粗糙,接觸物體的知覺就不容易傳輸到大腦,觸覺因而變得遲鈍。由此可知,手指一旦乾燥,會導致指紋變薄,拿取物品的功能也會變差。你平時有保養雙手的習慣嗎?你或許會塗抹護手霜,可是日常生活中有些「護手」的細節,仍有待加強,例如:洗碗和洗衣時戴家事手套,天冷乾燥時戴手套保暖等。保養雖然費事,但想照顧好手部皮膚,就得從這些小地方做起,成效最好。此外,當皮膚的感覺變弱以後,對疼痛的感知也會跟著變得遲鈍。「自己都不知道是什麼時候撞到瘀青」、「被蚊子叮咬也不痛不癢」,這全是因為痛或癢的感知變遲鈍的緣故。或許很多人認為對疼痛不敏感是件好事,不過假使肢體末梢的知覺遲鈍,就要特別當心使用熱水袋或暖暖包時,腳趾會低溫燙傷,或指尖有小傷口的情況發生。若是沒察覺到,而導致傷口感染化膿,可是會有生命危險的。糖尿病人尤其要更加留意。若想保養皮膚,飲用可可是個不錯的選擇。可可不僅富含皮膚再生所需的「鋅」,也有能促進認知功能的「可可鹼」。目前已有相關研究數據佐證,可可能夠提升專注力與記憶力,因此被視為預防失智症的健康飲品而大受矚目。※ 本文摘自《好好變老:自在享受55個身心靈的微變化》。《好好變老:自在享受55個身心靈的微變化》作者:平松類 譯者:胡慧文出版社:時報出版出版日期:2020/12/15《好好變老:自在享受55個身心靈的微變化》書封。圖/時報出版提供
-
2021-02-27 養生.營養食譜
挺台灣農產/挑選鳳梨4撇步 6道果汁、料理達人教你做
【2021/02/26編按】大陸宣布停止進口台灣鳳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發起「全民挺農業 吃鳳梨挺臺灣」。先不管政治問題了,鳳梨本身是相當營養的水果,別名「菠蘿」,在閩南語裡跟「旺來」諧音,供桌上少不了這種水果,講起討吉祥、招喜氣,恐怕沒一樣水果比得過。富含多種維生素跟礦物質,在加上鳳梨裡的纖維及酵素,有助胃腸蠕動、幫助蛋白質分解,是養顏美容、幫助消化的好水果。【記者陳惠惠、羅建怡、周小仙╱報導,出處/2008-06-09、2011-08-07聯合報「元氣周報養生DIY」】(編註:文中受訪者職稱或有變更,敬請包涵)挑選鳳梨小撇步1.看產期:不同品種鳳梨產期不同,最好吃的季節也不一樣。五月至七月:以香水、甜蜜蜜、金桂花鳳梨,以及老品種開英種鳳梨為主。五月至十月:蜜寶及牛奶鳳梨。2.看果色:觀察鳳梨果皮顏色,最好挑選果皮金黃帶綠的鳳梨,果皮上稜目要大而凸顯、沒有磨損。3.聽聲音:輕彈鳳梨,帶空盪回音的鳳梨比較好吃;聲音太紮實的表示品質不佳。4.觀外形:果型短的鳳梨品質較優。果皮無裂縫、外傷。如果發現葉片容易折斷或鬆脫,表示已經過熟。資料來源:馬偕醫院營養師趙強達人教你做營養美味的鳳梨食譜示範達人劉溫港:瑞齊寧醫學研究院食療師,專研生機養生健康管理。陳月:對美食有高度熱忱,喜歡嘗試用不同食材,京調出風味獨特的料理。●鳳梨果汁食譜1.鳳梨木瓜汁功效:解腹脹、助消化材料:木瓜200g、鳳梨200g、寡糖10㏄作法:1.木瓜去皮、去子切小塊,鳳梨去皮切塊。2.兩者加寡糖及冷開水250cc,放入果汁機中拌打即可。小叮嚀:癌症與糖尿病者,不可加寡糖。TIPS:鳳梨酵素具有抗發炎、增加免疫力、助消化及溶解血栓的四大功效,因此可用來促進消化、血液循環、預防心血管疾病、預防中風。2.鳳梨火龍果汁功效:預防高血壓、動脈硬化、膽固醇材料:火龍果1個、鳳梨300g、大豆卵磷脂10g作法:1.火龍果洗淨後,去皮切小塊。2.鳳梨去皮。3.將鳳梨汁、火龍果加水250cc用果汁機打勻後,再加入大豆卵磷脂攪拌,宜趁鮮飲用。小叮嚀:喝6天停一天。TIPS:火龍果有預防便秘、眼睛保健、增加骨質密度、幫助細胞膜形成、降低膽固醇、皮膚美白、防黑斑等功效;大豆卵磷脂能幫助降血脂、降膽固醇,還可活化細胞增進記憶力、防止老人痴呆。3.鳳梨香蕉汁功效:改善痔瘡、防止痔瘡出血材料:香蕉1條、鳳梨200g作法:1.香蕉去皮切小段,鳳梨削皮切塊。2.所有材料放入果汁機,酌加冷開水250cc攪拌均勻即可飲用。小叮嚀:1.尿蛋白異常、尿素氮異常、肌酸酐異常、尿毒症、洗腎、腎功能不全、腎癌、糖尿病忌食。2.喝6天宜停一天。TIPS:香蕉有軟便、通便的功效,與鳳梨同為瀉性食物,可將體內的毒排出。●鳳梨料理食譜1.家常鳳梨炒飯材料:鳳梨丁、毛豆、紅蘿蔔丁、雞絲皆1小碗、日式醬油、胡椒適量、冷飯4碗作法:1.鍋子熱油後,冷飯先下鍋炒開,加入日式醬油調味。2.接著放入鳳梨丁、毛豆、紅蘿蔔丁、雞絲,一起與飯拌炒到熟。3.起鍋前可加點胡椒調味。TIPS:1.如果想吃得更豐盛,可以打個蛋,就是營養均衡的鳳梨蛋炒飯。2.炒飯十分方便,配料不需特別準備,只要用前一餐吃剩的飯菜,再加點鳳梨,又成了全新料理。2.優格鳳梨沙拉盤材料:鳳梨1/4個、蘆筍約半把、山藥1/4個、蝦仁10隻、原味優格1罐作法:1.所有食材洗淨後,鳳梨切塊、蘆筍與山藥切段。2.蝦仁煮熟後剝殼,備用。3.將已準備好的食材放在盤子中,淋上優格醬即可。TIPS:1.食材可依個人喜好替換,像做成水果盤,或是放入燙熟、冰鎮的花椰菜也很可口。2.不喜歡優格酸味,也可用沙拉醬替代。3.鳳梨草莓優格功效:清腸道材料:草莓8個、鳳梨200g、優酪乳200cc作法:1.將草莓洗淨去蒂,鳳梨去皮切塊。2.所有材料放進果汁機,打勻即可。小叮嚀:尿蛋白異常、尿素氮異常、肌酸酐異常、尿毒症、洗腎、腎功能不全、腎癌忌食。TIPS:草莓富含豐富維他命C、蘋果酸、檸檬酸、鐵、磷等礦物質,現代醫學研究認為,草莓對胃腸道和貧血都有一定的滋補調理作用。優格可促進腸胃蠕動、消化液分泌正常。
-
2021-02-26 癌症.癌友加油站
結婚2年老公就罹癌!陳月卿:癌症,是包裝很醜的禮物,為我們帶來了幸福感
「在死亡面前,你的迷惑就不再是迷惑啦!」養生專家陳月卿,曾把工作當成人生頭等大事,但婚後,家務佔據了許多時間,令她不禁想「這樣的生活,是我要的嗎?」念頭一起,先生蘇起就被診斷出肝癌。於是,家庭變成她人生的頭等大事,為了幫助蘇起抗癌,陳月卿天天在廚房忙來忙去,研究食譜,時間一久,丈夫的身體由虛弱無力,被調養得豐潤有精神!而她對婚姻的疑惑也消失殆盡。陳月卿今年66歲,皮膚嫩滑,圓潤有光。她是癌症關懷基金會的董事長,也是養生專家,更是位成功幫助老公抗癌的妻子。 回想這28年來,陪伴蘇起抗癌的心路歷程,陳月卿感恩地說:「癌症,是包裝得很醜的禮物。」這個醜陋的禮物,除了替她與蘇起帶來健康,還有幸福的婚姻。 當癌症來敲門,重心從工作轉向家庭 1991年,記者出身、服務於電視台的陳月卿,獲得美國夏威夷文化中心的傑佛遜獎學金,前往夏威夷參加為期兩個月的美國與亞洲記者研討交流計畫,這是個提升格局視野、千載難逢的好機會,卻在此時,她突然得知42歲的蘇起,肝臟長了腫瘤。 「先生要我繼續參加完課程,我悄悄打給醫生,才知道肝長腫瘤很少是良性的,我馬上飛回來陪他開刀…當時很害怕,認為這是天大的噩運。」 當時,夫妻倆結婚2年,才剛經歷了小產的打擊,兩人的生活腳步也還未調整和諧,癌症就來敲門,「當年我38歲,在他得肝癌前,我人生最重要的是新聞工作,第二才是家庭,後來順序完全對調。」 蘇起的肝腫瘤有10幾公分之大,且當年的醫療不如今日發達,「醫生說,肝癌年復發率高達50%,5年存活率不到15%,許多肝癌患者就算開了刀,還是沒挺過來...。」 但她鄭重地告訴蘇起:「昨日種種譬如昨日死,現在腫瘤割掉了,現在起,我們要重新開始!」於是她發揮記者的專長,廣泛蒐集健康養生相關的資料,替先生做術後保養、調理身體,為了那15%的存活率努力衝刺。 研發好喝精力湯,幫助預防癌症復發 她首先找到國外醫師亨利‧畢勒所寫的《食物是最好的醫藥》這本書,書裡提倡:飲食習慣所累積的毒素,會造成身體狀況的敗壞,首要之務是減少大魚大肉,尤其是過度烹調的食物。 於是,她開始分配各類飲食的比重,兩人餐盤上的肉變少了,蔬菜多了,口味也更清淡,「雖然我先生一開始很不習慣,但就是逐次、逐量減少。而我身體原本也差,是個藥罐子,我們陪著彼此改善飲食。」 後來她接觸到美國安‧威格摩爾博士所提倡的「生機飲食」,主張天然食物能幫助對抗癌症,尤其要將食物磨碎了更有益。於是,陳月卿開始利用各種天然食材做成精力湯給蘇起喝。 一開始,蘇起總是捏著鼻子、勉強喝下精力湯,陳月卿心裡打起了鼓,想著「慘了,這樣捏鼻子喝,一定不會喝超過兩周。食物不是仙丹,一定要長期喝才會有效果!」 後來她又翻閱到派屈克‧奎林的著作《用營養擊退癌症》,才找到讓精力湯不濾渣也好喝的方法。 「精力湯要打得綿密、纖維細緻就會好喝,而且不要過濾,濾渣過後,精力湯的營養素剩下1/8。我本來有胃痛的老毛病,開始養生後,這個毛病逐漸消失,而且精神與皮膚都變好了。」靠著天然精力湯,她與先生越喝越健康。 蘇起接受醫師的專業治療、定期追蹤之外,配合生活習慣改變,這28年來,肝癌都沒有復發。 吃得營養還不夠,心態正面才是關鍵 除了吃得營養、健康,抗癌還有更重要的關鍵因素:心態要正面。因此,陳月卿從不把先生當病人,兩人也從來不談疾病,而是把重心放在調整生活型態。 「除了一起努力,病患的情緒調節能力也很重要。當時肝癌死亡率高,但他會想『多健康一天,就是多賺到一天』沒有欲求,就不會患得患失、過度擔心受怕。」 雖然兩人心態都非常正面,但畢竟蘇起罹患的是癌症,家裡難免還是籠罩著一層淡淡的抑鬱氛圍。 於是,陳月卿除了張羅健康飲食,還絞盡腦汁地想,該怎麼樣打破這個氛圍,增加先生的「幸福感」。最後,本就喜歡孩子的她,決定再次嘗試,替這個家帶來生機。 「結婚不久時我流產,他罹癌後我又流產了一次,但後來我不放棄,終於懷了女兒,後來還懷了兒子,全家充滿新生氣息。」 她幸福地說,當年她與蘇起每天下班回家,看到門口擺著的可愛小鞋,就會忍不住笑出來,「覺得好幸福喔!」 ▲陳月卿除了張羅健康飲食,還絞盡腦汁地想,該怎麼樣打破這個氛圍,增加先生的「幸福感」。(圖/陳月卿臉書) 癌症是人生禮物,健康快樂一次找回來 陪伴蘇起抗癌近30年,陳月卿感觸很多。「養生是回報最多的事情,因為健康會帶來快樂,全家就會跟著幸福。」陳月卿甜笑說,現在她每天早上喝的那杯精力湯,是曾經不愛進廚房的先生做的,「現在他會幫忙洗碗、打精力湯,以前他是不做這些事情的!」 蘇起罹癌前,她曾為了家務分工不均的情況,不斷思索婚姻意義。沒想到,因為癌症來敲門,人生繞了一大圈後,現年近70歲的蘇起不只更健康,還會幫忙做家事;而陳月卿多年前為了照顧先生,無法專心衝刺事業,現在卻也因為癌症,讓她另闢一條助人的事業道路。 陳月卿除了寫書、演講,告訴大家精力湯的好,身為癌症關懷基金會董事長的她,更透過基金會的課程等資源,幫助許多罹癌的病友和家屬。她說,有許多癌友控制住病情後,還回來基金會服務呢! 「有位90幾歲的伯伯,看起來才70幾歲,說跟著我這樣吃,身體變健康了,握住我的手溫暖且有力,收到這些回饋,我真的很開心!」 回首28年助蘇起抗癌的歷程,陳月卿想要提醒大家,人生選擇有很多,不要因為忙於工作而忽略健康,選擇健康,絕對是最有回報的事情,從現在開始改變飲食和生活習慣,勇敢克服惰性,才是人生頭等大事! 陳月卿、蘇起的抗癌4妙招:1.當個聽話的病人:接受正規治療,遵從醫囑。(若須做重大決策,建議參考2位不同醫師的意見)2.改善飲食和生活習慣:盡量食用原型食物,遠離加工食品,並保持規律作息、規律運動。3.保持正向心態:保持正面、輕鬆、積極的態度,不要過度害怕。4.尋求心靈寄託:例如家人情感支持、宗教寄託等,只要讓心情保持愉悅,都可以嘗試。原文刊載於2019年08月28日《今周刊 幸福熟齡》:結婚2年老公就罹癌,陳月卿:癌症,是包裝很醜的禮物!「它為我們帶來了幸福感」 ●延伸閱讀:.獨力照顧失智丈夫幾十年,很有成就感!妻子:如果我先離世,一定很掛心老伴.血管衰老,當心失智找上門!白雁:1個動作暢通氣血循環,健腦、增強記憶力.母親失去記憶...醫師卻無法診斷是不是失智症!女兒:分離,是隨時會發生的一種存在
-
2021-02-23 養生.聰明飲食
提神吃什麼?營養師點名5食物:調節神經促進大腦血流
開工後不少上班族都有「收假症候群」,總覺得疲倦、無力,甚至注意力和專注力不足,陷入昏昏沉沉的狀態。對此,嫚嫚營養師建議,透過攝取幫助提神的天然食物,有助於促進代謝減少、減少情緒低落。 喝夠水促進代謝 吃堅果幫助大腦血流 嫚嫚營養師受訪指出,成人建議飲水量是體重乘以30至40倍的CC數。研究發現人體缺水超過體重0.22%時,就會出現活動力降低、容易感到焦慮、疲勞等現象。喝水時建議分次補充,每次建議喝300CC,最多不要超過500CC,有試驗發現一次補充超過500CC水份時,會出現輕微腎臟水腫。 有些人會以口渴來判斷自己需不需要喝水,其實口渴時身體往往已處在可能缺水的輕度脫水狀態。除了用體重乘以30倍的飲水量來計算,也可從上廁所次數來評估,成人每天至少排尿5-7次,低於這個次數表示可能水喝不夠。或注意尿液顏色是否過深,正常尿液會以呈現淡黃色為主。如果天氣炎熱、大量流汗,會建議攝取體重40倍的飲水量。 吃堅果種子也能達到提神效果,嫚嫚營養師解釋,咀嚼堅果會增加腦部血流量。此外,監果也能提供必須脂肪酸、維生素E等營養素,維生素E是維持細胞膜健康的重要成份,且能幫助血球健康,而血球中的紅血球負責提供氧氣與營養成份,紅血球健康會讓精神氣色較佳。堅果類也含有礦物質鎂跟鋅,與身體能量代謝有關,缺乏時較易出現疲倦、情緒低落、無力。 嫚嫚營養師指出,攝取堅果類可以多樣化,不過堅果屬於油脂類,一天不建議超過一個大姆指份量,約莫是10顆堅果左右。牙口不好、吞嚥能力差的長輩與小孩則要注意吃堅果的安全。另外,有些食物在分類上非屬於堅果種子,民眾容易混淆,例如栗子是澱粉類、黑豆為豆類、枸杞則是果實,營養成份與堅果不同。 黑巧克力幫助判斷與記憶 香蕉快速補充能量 嫚嫚營養師表示,可可濃度在70%-99%之間都屬於黑巧克力,會建議選擇85%的黑巧克力,一來濃度較高、苦味較重,具有提神效果,二者可可含量高,可攝取較多黃酮類植物化學物質類。各項研究發現,黑巧克力能幫助工作記憶和專注力,並且增加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DNF)。 黑巧克力一天攝取量,建議在30-50克左右,約等於3-5片黑巧克力。此外,黑巧克力也能幫助運動表現、抑制食慾,不過濃度愈高的巧克力除了口感偏苦,也有一定的咖啡因成份,太晚攝取可能造成影響睡眠或心悸。黑巧克力也含有可可脂,腸胃功能較弱的人要注意,過量可能出現嘔吐不適。8歲以下孩童對咖啡因代謝較慢,咖啡、可樂、黑巧克力等食物應盡量避免。 專注力下降或感覺疲勞,往往與身體能量不足有關,嫚嫚營養師說明,香蕉含有葡萄糖、果糖,可快速補充能量,也含有豐富鉀離子,能維持肌肉、神經正常功能,並幫助調節血壓。不少人以為香蕉含有大量色胺酸,多吃香蕉能幫助睡眠,嫚嫚營養師表示不盡正確。根據美國農業部數據,香蕉的色胺酸量其實不高。但確實含有維生素B6,能幫助血清素分泌。 香蕉也適合在運動前後,作為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來源,補充流失的熱量。不過太生的香蕉因抗性澱粉含量較多,空腹吃容易引起胃腸不適,建議選擇皮帶有黑點的香蕉,多酚含量較高。嫚嫚營養師提醒,每餐水果份量以一份拳頭大小為準,一餐可以吃一根中小型香蕉,就能攝取香蕉所含的營養成份。 喝薄荷茶舒緩提神 咖啡勿過量B群有缺再吃 昏昏沉沉想喝茶飲時,嫚嫚營養師建議可選擇薄荷茶,由於薄荷醇會散發清涼感,舒緩緊繃肌肉、幫助提神醒腦,下午時段可選擇飲用一杯薄荷茶。至於許多人會以咖啡作為提神飲料,嫚嫚營養師提醒,咖啡因確實對記憶力、專注力增強、身體機能提高有正向幫助,但很容易攝取過量,增加心臟負擔,引起手抖、心悸等不適。有些咖啡飲料更添加糖、奶精,喝多反而衍生更多健康問題。 維生素B群經常與提神畫上等號,不過維生素B群要發揮提神作用,前提是身體確實處在缺乏B群的狀態中。嫚嫚營養師解釋,B群會參與人體的神經系統的運動,和記憶力、專注力有關係,但如果身體沒有缺乏B群,補充維生素B群並不會有明顯感受,這是為什麼不同人吃B群會有明顯感受差異的原因。 嫚嫚營養師說明,維生素B群缺乏可能有口角炎、嘴破、疲勞等狀況,也可從尿液來判斷身體是否有吸收B群。如果補充B群後,尿液沒有明顯B群的味道,或尿液顏色沒有變深變黃,表示可能B群有被身體吸收。維生素B群屬於水溶性維生素,攝取過量大多會直接從尿液排出,如果真的有補充需求,建議輪替選擇不同的B群營養品,分散食品安全風險。 《延伸閱讀》 .喝咖啡配B群更提神?專家:加速B群代謝 .喝咖啡好處多!營養師:喝對時間更有益身體健康!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2-21 失智.名人專家
黃頌儼/改善記憶、情緒與睡眠 中醫針灸治失智證實有效
多數人會尋求西醫治療失智症,其實中醫也很有一套。彰化基督教醫院中醫部主任黃頌儼說,已有實證顯示針灸治療可改善失智者的記憶力、情緒與睡眠障礙,因效果相當好,愈來愈多醫療院所開始提供中西醫合併治療失智症。不只記憶變差,憂鬱、妄想、性格改變。西醫角度認為失智症的主因是受年齡、老化和後天腦傷影響,中醫的觀點其實也差不多。黃頌儼說,中醫古籍記載,人隨年齡增長,五臟功能開始退化,氣血精也開始虧虛,若加上工作勞累、作息不正常或是傷及腦部,更會使生理與認知功能明顯退化,進而出現失智症狀。失智症狀不只是記憶力變差,也可能出現情緒憂鬱、過亢、妄想或性格改變,除非細膩觀察,否則病患出現這些症狀時幾乎已失智一陣子。黃頌儼說,失智症目前尚未有任何藥物可根治,但確診後需介入藥物及非藥物治療才能有效延緩病程,改善生活品質。家屬可幫忙按壓穴位,有助延緩病情。他舉例,已有中醫治療失智症的實證研究,證實針灸治療能改善失智者的記憶力、情緒與睡眠障礙。此外,中醫臨床常開立可補益氣血、補腎填精和活血化瘀的中藥材,對改善大腦功能與血液循環有一定作用。華人習慣以食療進補,黃頌儼建議利用中藥材調配成藥膳或茶飲,讓病患日常服用。但他叮嚀,尋求中醫治療都應找合格中醫師執行。中醫也強調運動和按摩。黃頌儼說,穴位按摩是針灸的延伸,家屬可用按摩工具或手指頭按壓,刺激失智者的百會穴、四神聰穴、神庭穴、本神穴、風池穴等穴位,有助改善記憶力。另有中醫研究太極拳,證實打拳運動對病患有幫助。高科技設備、遊戲App,刺激長輩感官。失智症隨高齡社會的到來逐漸被重視,市面出現許多高科技輔助設備,例如電動、手眼協調遊戲等,號稱可預防或延緩失智症。黃頌儼說,這些輔助工具多是設計給年長者及輕度失智者使用。經過專家設計良好的聲光遊戲,加上需用手腳點按拍打等肢體動作,能刺激失智者的感官,訓練專注力、反應力、記憶力及肌肉功能,又可和親友同樂,增加人際互動。中醫重視充足睡眠,就是對大腦最好的保護。彰基中醫部正在設計及開發遊戲App,加入中醫藥的記憶及養生運動遊戲,例如辨識和記憶中藥材及穴位的名稱與功效,以及八段錦、太極拳等養生功法,期待促進病人的記憶力和增加日常活動之餘,也能減輕家屬的照顧負擔。如何保健大腦?黃頌儼分享護腦心法九字訣:「不熬夜、多運動、多按摩。」他強調,中醫累積千年的養生知識,最重視的是充足的睡眠,現代醫學也強調睡眠對保護大腦的重要性。「只要沒急迫的工作需求就別熬夜,讓大腦好好休息吧。」更多資訊請至樂齡智造https://www.ltpasolution.com/home-tw.html
-
2021-02-20 養生.無退休時代
省到一條內褲穿20年的侯昌明,年過半百突想通,花百萬全家暢遊義大利!中年樂活靠4個小秘訣
以「精省」在演藝圈闖出名號的侯昌明去年帶著老婆、兒女到義大利「壯遊」,成行前妻子追問他:「真的嗎?不行啦這樣花太多錢,很貴!」侯昌明篤定地說:「不行,妳要陪我去,就算以後錢不夠要賣房子,我也一定要去義大利!」長達14天的義大利之旅,一家人從威尼斯玩到羅馬,全程自助,想逛哪就逛哪,想吃就吃,他們一連3天吃外皮酥脆且餡料豐富的披薩、香濃到極點的提拉米蘇、逛羅馬競技場、精品店等…此行花了侯昌明將近100萬的積蓄,他開玩笑說,以前可是節省到一條內褲可以穿20年!怎麼會突然想通,花大錢去義大利壯遊? 錢哪有幸福重要?中年該以品質優先 「其實,去義大利之前,我覺得自己有點中年憂鬱。」當時,他意識到自己快50歲了。「人家說人生半百,其實到了50歲,大概還能健康活30年,而且這還只是估計哦!你看我前半輩子追著錢跑,環遊世界的夢想都還沒開始,遠的國家也都還沒去,就已經50歲了,以後沒體力怎麼辦?我越想越慌!」 未完成的人生清單像程式碼一樣飛快的條列在他腦中,恐懼爬滿思緒。侯昌明一向精省,但隨著存款上的數字越長串,也代表綑綁他的枷鎖越沉重,「以後老了,錢夠用就好,還是回憶最重要。所以我拉著雅蘭跟孩子,把所有事情都排開,義大利之旅,衝了!」 去完義大利的下個月,他們去了泰國,朋友問他:「你是中樂透喔?怎麼感覺都在玩!」「我才沒有都在玩!雖然我今年8月規劃要去美國3個禮拜。」侯昌明頑皮地笑了。他認為,旅遊是調劑生活的良方,充飽了電就回來認真生活、投入工作,這樣的人生才算得上是有滋有味! 品質來自經濟基礎,投資慘賠當繳學費 生活要有滋味的前題,就是要有經濟基礎。小時候他窮怕了,所以一塊錢一塊錢慢慢存,在30歲前,就存到人生中第一個一千萬。 才開心沒多久,他就摔了大跤,在一年內賠光千萬積蓄,連蜜月旅費也是由丈母娘支援才得以成行。回想當時,夫妻倆天天為了錢吵架,後來兩人重頭開始,卻在2008年的金融海嘯再次慘賠,當時的他,剛好40歲。 這兩次的慘痛經驗,讓侯昌明學會了四個字:資產配置。 他開始認真學理財,了解分散投資的重要。「短期投資不能道聽塗說,因為波動很大,要做足研究再下手,就算虧掉也不能影響生活;中期對我來說,就是配息沒有很多,但未來仍有增長潛力的,例如中國基金;長期對我來說,就是穩健型的金融商品,例如:基金、台股、保險,最好是投資報酬率10-12%,未來趨勢只要抓準,不管漲跌,都要讓自己能睡得著。」 「像我之前繳6年的美元保單,很貴,但我咬著牙繳完,現在的好處是我們每年有一筆錢會下來,那就是我們旅遊的基金了。」 這幾年演藝圈不景氣,2年前侯昌明主持的節目全部被停掉,在家沉寂一個月便決定投資副業,由妻子的專長下手,她有中、西式廚師執照,且擅長穿搭、經營粉絲群,於是夫妻倆開設了網購服飾與手工派店。 可以發現,40歲後的侯昌明,投資的每一步都非常謹慎。「投資要力求穩健,以長線代替短線,不要浪費,所有風險一定要降低到可以承擔的範圍,你才有資本安老。」 有了錢還要觀念對,你才能每天都幸福 「有了錢後,你要捨得花,快樂就是從這裡來。」談到現在的日常生活,除了出國遠行,也常常載著老婆孩子吃吃喝喝,一個月基隆夜市就逛了3次,侯昌明很擅長營造日常的小確幸、小浪漫。 「有天雅蘭問我『這件衣服好不好看?』我說不好看,她就要打我,我說『妳比衣服好看太多了,來親一下。』然後她就很開心,因為我每天都在撩她。」侯昌明說起結識22年的老婆,就像高中生聊起追求的心儀對象那般開心。 中年,是人一生中最豐盛的時候,豐盛原因並非經濟條件,而是心理狀態。 眼前的侯昌明就是個快樂的中年人,不管他50歲後會遇到什麼困難,你都相信,他絕對能繼續將自己活成一部勵志片,用迷人的笑容戰勝命運。 侯昌明中年樂活4個小秘訣1.替兒女留房產很好,但小心別因此被綁住,自己最重要。2.建議40歲前勇於嘗試不同投資,40歲後作法要保守穩健。學會投資,老年生活才有保障,早做比晚做好,晚做比不做好。3.想要有幸福婚姻,夫妻間一定要有一個人耍浪漫。4.中年一定要找到讓自己開心的人、事、物。原文刊載於2019年06月03日《今周刊 幸福熟齡》:.拼命賺錢半輩子,才發現幸福比錢更重要!50歲侯昌明:中年後為了自己,要捨得花錢! ●延伸閱讀:.獨力照顧失智丈夫幾十年,很有成就感!妻子:如果我先離世,一定很掛心老伴.血管衰老,當心失智找上門!白雁:1個動作暢通氣血循環,健腦、增強記憶力.母親失去記憶...醫師卻無法診斷是不是失智症!女兒:分離,是隨時會發生的一種存在
-
2021-02-19 癌症.癌友加油站
兄弟皆肝癌逝,才發現自己是高危群!他依2準則,讓癌症晚10幾年才來報到
不論晴雨、四季,天剛拂曉,孫道傑就離開溫暖的被窩,晨起梳洗,準備出門運動,在住家附近公園散步或是到游泳池晨泳1小時,是孫道傑揭開一天序幕的方式。乍看精神奕奕的他,很難相信他是位罹患2種癌症,進行肝臟移植,已經和癌細胞和平共處超過10年的抗癌鬥士。孫道傑是典型的戰後嬰兒潮世代,小時候在馬祖北竿長大,16、7歲就開始工作養家,26歲時來台灣開照相館,努力工作打拼,陸續在台北開了3家婚紗店,但是,哥哥和弟弟先後因為肝癌過世,讓他的人生觀就此改變,不到50歲就決定將婚紗店結束,提早退休,希望能夠樂活過好人生下半場。 兄弟皆因癌逝 才發現自己是高危險群 38歲那年,孫道傑因為抽血發現自己是B型肝炎帶原者,在當時普羅大眾對於B型肝炎仍沒有足夠的知識,至多是定期進行健康檢查追蹤即可。2年後,當時才40多歲的哥哥罹患肝癌,他從旁協助照顧,第一次驚覺癌症的可怕。 哥哥抗癌5年,最後仍不敵病魔辭世。這段時間孫道傑參加台大醫院許金川教授主持的衛生署「家族性肝癌」研究計畫,才知道一家都是肝癌的高危險群。而隔沒多久,弟弟也發現得了肝癌末期,治療8個月後就過世了。 看過兄弟經歷生命的倒數,病魔的殘酷無情,從醫師口中得知,癌症是可以預防的,為了降低自己罹癌的機率,孫道傑除了定期追蹤檢查外,也相當重視身體健康,還加入肝癌基金會當志工,在參加肝病防治的相關活動過程裡,累積了許多抗癌的正確知識,並且身體力行,做足了迎戰肝癌的準備。 長期擔任抗癌志工,孫道傑看到許多病友進行積極「養身」,身旁健康的親友也跟著一起「養生」。雖然未必能抗癌成功,孫道傑認為不論生病與否,只要做對身體無害的事情,才能保有健康。 以下是他日常防癌的2個準則: 準則1:一定要讓生活作息規律正常 孫道傑的哥哥和弟弟生前都是傑出的工程師,都很投入工作,哥哥不菸不酒、生活規律,罹患肝癌後,治療5年才過世。 但是弟弟在36歲罹患肝癌,菸酒成癮、經常熬夜,長期不愛惜身體,等到發現癌症時已經是末期,積極治療的效果有限,因此8個月後就過世了。 有鑑於此,孫道傑收掉了賺錢卻忙碌的婚紗店,開始改變生活,早睡早起,運動健身,培養好的體質來對抗癌細胞。 準則2:三餐飲食簡單重營養 許多人在生病後突然改變飲食習慣,只吃生機飲食,或是服用大量的健康食品,孫道傑認為「過與不及」都會造成身體傷害,更遑論抗癌。 尤其是癌症病人,在治療過程中,就算身體不適,沒有胃口,都要強迫自己進食,因為身體需要足夠的食物營養才能夠修復,和癌細胞對抗。 而對於癌症病人來說,身體的抵抗力較差,並不適合生機飲食,因為許多生機飲食的蔬果沒有煮熟,如果沒有清洗乾淨,很可能就把細菌吃下去,導致身體不適。因此他建議癌症病人應該要「熟食」,甚至用生蛋製作的蛋糕、點心等,小嘗一兩口即可,切忌多吃。 晚一天罹癌 就多一天享受健康 靠著這2個準則,孫道傑硬是把癌症拖延晚了10幾年才來報到。53歲那年,孫道傑發現得了鼻咽癌,在對於鼻咽癌毫無了解的狀況下,迅速地接受了治療,身體接連接受口腔潰瘍、吞嚥困難、白血球降低等各種副作用。 讓身材原本壯碩的他,在2個月內狂瘦10公斤,家人幫他準備了富含蛋白質的清燉牛肉,雖然口腔潰爛,他仍是逼自己3餐都要吞下去。他樂觀積極配合治療,終究戰勝鼻咽癌。 不過,孫道傑最防備的肝癌並沒有因此放過他,隔年定期追蹤檢查時,卻發現有一顆4公分的肝腫瘤,是原發性的肝癌,於是他像個準備齊全的戰士,勇敢地迎接治療肝癌帶來的身體戰爭。 對抗肝癌已經邁向第11年的孫道傑,笑稱自己的肝臟經歷過「滿清十大酷刑」,由於癌症會有復發與癌細胞移轉的風險,因此他的右肝做過2次手術全部切除,左肝做過6次栓塞、2次電燒,直到3年前肝癌復發頻率越來越高、腫瘤顆數漸增,肝臟不堪負荷,因此決定到中國大陸進行肝臟移植手術,帶著「好新肝」繼續抗癌。 樂觀坦然接受治療 走過抗癌10年路 每一次癌症復發,孫道傑周遭的親友不免會問「你上次有沒有治療好?」孫道傑總是信心滿滿地說:「我每一次都有治療好。」 對於癌症的再度復發,孫道傑總是以樂觀心境看待,堅持不放棄治療,把再次復發當成是人生的一次次新考驗,也一次一次成功過關。 回想自己抗癌的過程裡,孫道傑認為癌症並不可怕,想要過關續命,一定要接受正規的治療。很多人罹患癌症之後,都會有驚慌、恐懼、不知所措等情緒問題,身邊的親友也會跟著擔心,甚至四處尋求協助,到處打聽偏方、神醫,希望來擺脫癌症威脅。 但是孫道傑看過許多誤信偏方、虛擲大筆金錢,最後反而加重病情仍回天乏術的例子,因此他堅信尋求正規的治療方式,相信醫療科學來打敗恐懼。 除了透過天然的食物補足身體需要的營養外,坊間五花八門的保健食品、仙丹妙藥未必對身體有益,尤其現在食品安全問題層出不窮,那些價格不菲的保健食品成分真假難辨,倒不如省下這些錢,聽從醫生建議,進行正規治療。 抗癌10年,孫道傑認為最重要的是「保有正面能量的心」,因此面對癌症復發,他也樂觀坦然,雖然進行手術都有風險,但是仍懷抱希望。現在他每天晨起運動後,除了到處當志工,分享自己抗癌經驗,幫助病友做好心理建設。 閒暇之餘他和朋友在山上一起搭了工作空間,有人種菜、有人種水果,而他則是專注木頭雕刻,生活裡沒有恐懼,取而代之的是,珍惜和親友相聚時的幸福與滿足,過好每一個今天,樂觀迎向下一個明天。 ●原文刊載網址 ●延伸閱讀:.獨力照顧失智丈夫幾十年,很有成就感!妻子:如果我先離世,一定很掛心老伴.血管衰老,當心失智找上門!白雁:1個動作暢通氣血循環,健腦、增強記憶力.母親失去記憶...醫師卻無法診斷是不是失智症!女兒:分離,是隨時會發生的一種存在
-
2021-02-16 新聞.健康知識+
你都幾點才睡? 神經科醫揭「愛熬夜下場」恐從內傷到外
年節期間,相信大部分人都很開心可以好好的休息一下,享受和家人朋友相聚的日子,可是過年後在門診間常會發現,部分患有高血壓和糖尿病者的血壓和血糖飆高,腦中風和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也會隨著增加,經醫師詢問之下患者並沒有吃什麼大魚大肉,只是熬夜打個麻將或看個電視節目,比較晚睡而已。熬夜對身體營響大 周而復始致惡性循環安南醫院神經內科李建欣醫師表示,其實熬夜對身體有很大的影響,除了一般人認為熬夜對肝臟不好以外,晚睡會讓生理時鐘混亂,交感神經活性上升,腎上腺素增加,胰島素阻抗增加,導致血壓和血糖上升,隔天精神不濟,情緒不佳等;若睡到隔天中午,又會導致晚上睡眠品質變差,周而復始,惡性循環,造成血壓和血糖難以控制,所以有些病人只好吃安眠藥幫助自己入睡。睡眠修復大考、鞏固記憶力要了解睡眠對身體的影響,必須先了解睡眠生理。李建欣說,睡眠有修復大腦神經和鞏固記憶的功能,睡眠周期大致分成兩種,一種是快速動眼期睡眠,一種是非快速動眼期睡眠,後者由淺到深又分成三期睡眠。最重要的是第三期的慢波睡眠,它讓大腦和身體可以好好休息,可以消除身體的疲勞,這時候的睡眠會分泌生長激素,維持身體的健康。然而,快速動眼期睡眠和記憶有關,這時候正在作夢,可以幫助整理一天重要的記憶內容,好像電腦硬碟重新整理一樣;不過,隨著年紀增大,睡眠時間會縮短,這兩種睡眠周期也會跟著減少。睡眠剝奪記憶力下降 睡飽症狀跟著改善除此之外,睡眠還可以穩定腦神經,有些癲癇患者,因為睡眠剝奪,導致癲癇發作,特別是在有癲癇病史的孩童,睡眠剝奪可能是誘發癲癇發作的原因。李建欣提及,一些常需要值夜班的工作者,例如工程師、保全等,常抱怨記憶力不好,可能是睡眠剝奪的結果,有些人就以為自己是得了失智症,其實如果恢復正常的生活作息之後,記憶力通常是可以恢復的。此外,還有一些慢性頭痛患者,平常因為工作壓力大,睡眠不足,很容易導致頭痛,經過神經科門診的治療,改善睡眠品質之後,頭痛也會跟著改善。李建欣建議,過年盡量不要熬夜,尤其是慢性病的患者,維持正常的生活作息就能度過平平安安的新年假期。延伸閱讀: ·每5個人就有1人會失眠! 4常見原因你是哪一種? ·吃安眠藥仍失眠怎麼辦? 精神科醫師給「加藥or減藥」建議
-
2021-02-15 新聞.健康知識+
從補營養到救命 牛全身都是寶
牛年到,人人都期待能「牛」轉乾坤,「扭」轉疫情。談起「牛」,在中、西醫眼中,可說全身都是寶,對人體健康醫藥的貢獻相當多,舉凡牛奶、牛肉、牛黃(牛的膽結石)、牛角、牛心、牛骨等,不僅營養價值高,還可以救人,並製成頂級中藥材,可補氣血、解熱消炎,提升免疫力,改善虛弱的體質。「牛奶及牛肉是人體重要的營養來源。」台安醫院家醫科主任羅佳琳表示,牛奶可以幫助睡眠,牛奶含有色安酸成分具助眠功效,建議早上喝杯牛奶,可讓全天的心情愉快,晚上自然好入眠。牛奶也含有酪蛋白胜肽,具放鬆作用,有廠商將它萃取濃縮,使它變得接近鎮定劑的效果,可以幫助入睡。此外,牛的「初乳」,富含免疫球蛋白、維生素等成分,蛋白質含量高,因此喝初乳可以提升免疫力。許多女性有缺鐵性貧血問題,羅佳琳說,缺鐵從飲食著手改善效果好,建議吃紅肉「牛肉」補鐵及蛋白質,可增強體力、記憶力,讓臉色恢復紅潤。中醫師鄒瑋倫也認為,牛肉可補氣、健脾胃的效果好,喝牛肉湯可以大補元氣,提振中氣,改善虛弱體質。有不少中藥材是取自於牛身上,鄒瑋倫表示,「牛黃」是一種很頂級昂貴的中藥,來自於牛的膽結石,「五寶散」方劑中就含有牛黃成分,對於重症輔助治療、安神、安眠等有很好的改善效果。牛角則是具有解熱消炎作用的中藥。在韓劇中常見到的「牛骨湯」,鄒瑋倫解釋,牛骨含有高蛋白、好油脂,很耐熬煮,營養價值很高,在寒冬中喝牛骨湯,可以儲存能量來禦寒。中式料理牛肉,則會加入適當辛香料,以滷煮方式烹調牛肉,提高牛肉的營養價值。台安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袁明琦說,牛心瓣膜可用於心臟瓣膜缺損施行瓣膜置換術的病患身上。
-
2021-02-10 慢病好日子.腦中風
慢病主題館【腦中風】單手廚房:家事這三招 風友過年輕鬆做復健
過年在家裡做這三種家務事,居然讓中風患者手腳變靈活?中風病友的最大困擾往往是「手腳不靈活」,做任何事都變得極為不便,需要家人協助,甚至請外籍看護照顧。中風病友通常會尋求復健治療,在醫院努力運動,回到家卻又懶惰病發作,這樣真的會進步嗎? 時常聽到家屬和病友向治療師抱怨:「我家又不像醫院有這些復健器材,在家怎麼運動?」不花一毛錢的運動,而且效果不輸醫院的昂貴的器材,就是做家事! 只要依照病友的能力程度,挑選能夠勝任的家務事來做,每天花個半小時鍛鍊,不僅手腳變靈活,不知不覺家中也變乾淨了,根本是一兼二顧,摸蛤仔兼洗褲!過年要到了,不妨邀請風友一起動手打掃環境,一起來挑戰家事三招!第一招、擦桌子難度:一顆星目標能力:坐姿平衡、站姿平衡、手部動作控制與協調、手部肌力怎麼做:1. 坐姿或站姿皆可,依照能力選擇姿勢2. 將抹布捲在患側手上,重複上下、上下……把桌子擦乾淨,單手或雙手都可以小提醒:能力好的病友可以試試看左右擦、繞圈擦、S型擦,可以訓練到不同的肌肉群喔! 第二招、洗碗難度:兩顆星目標能力:手部動作控制與協調、站姿平衡、雙腳肌耐力怎麼做:1. 站在流理檯前,雙腳微開保持身體穩定,身體可靠著流理台比較安全 2. 單手或雙手洗碗皆可,依照能力選擇不同模式,使用有厚度海綿菜瓜布會更好抓握小提醒:依照能力慢慢增加碗盤的數量,怕摔破的話試試看塑膠碗盤和不鏽鋼碗盤 第三招、下廚小提醒難度:2~5顆星不等,可從較簡單的步驟開始挑戰(如洗菜、攪拌)目標能力:手部動作控制與協調、認知能力(記憶力、專注力、邏輯思考等)、雙腳肌耐力1. 坐姿或站姿皆可,依照能力選擇 2. 選擇符合能力的任務:如洗菜、揀菜、打開包裝、切菜、炒菜等3. 過程中可以適時協助,鼓勵病患盡量自己完成其他的家事如:掃地、拖地、摺衣服、洗水果、餵寵物、澆花…都可以考慮納入生活復健的一部份! 醫院復健的目標終究是希望中風病友可以重新回歸日常生活、減少他人的協助,因此鼓勵病友千萬別單單執著於器材類型的運動,而忽略了生活的應用能力。 如果能夠適時安排符合病友能力的任務在生活中,不僅直接訓練自理的能力,獨立性肯定與日俱進,更可以訓練肢體的靈活度、平衡、協調、認知能力,更重要的是家人也變得輕鬆,同時病友也能有自信心的說:「我也有能力照顧自己、照顧家人」,這些好處可是走跑步機、踩腳踏車練習不到的喔! 想知道更多生活自理的技巧,可以諮詢你的職能治療師,或是搜尋FB與instagram「單手廚房」【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1-02-10 失智.非藥物治療
非藥物治療/別怕讓失智者入廚房!專家提供5個小技巧 用「氣味」喚醒過往回憶
「醫師,快過年了,但我媽失智嚴重,我不知道怎麼讓她感受團圓的氣氛?」「醫師,我爸失智多年,一直很重視過年,但近來記憶力愈來愈差,過年對他還有意義嗎?」每逢年節前夕,總有不少孝順兒女提出這樣的疑問。 該如何利用濃郁的年節氛圍,讓家中的失智長輩也能獲得美好的年節記憶呢?振興醫院精神醫學部銀光學苑主任袁瑋表示,不妨藉由「氣味」喚醒長者,透過與親友分享拿手菜、家鄉料理等彼此交流,並將學習到營養概念落實生活。 別怕失智長者入廚房 還能喚醒他的過往回憶 袁瑋提到,法國有間失智長者的日間照護中心,整天活動就是以烹調料理為重心,烹調後大家要著正式服裝,好好享用一頓正式的法式料理,有創意又保有法國文化,活動設計相當吸引人。 而預防長者失智失能的銀光學苑,也特地將環境設計以開放性大廚房為中心,除了塑造家的感覺,也能讓長輩在賦能活動中,透過分享自己的拿手菜、回味的節慶或家鄉料理彼此交流,也學習將實用的營養概念落實在平日備餐中。 袁瑋分享,有學員的孫女興奮地說,陪失智爺爺來參加活動,學苑請長輩煮道拿手菜,當時她還很擔心,沒想到多年沒煮的爺爺竟寶刀未老,雖然動作緩慢但烹調身影依舊,煮出來的牛肉麵湯頭,也和記憶中相同,她頓時熱淚盈眶。 回家後,爺爺久違地記起,年輕時抱著她剝橘子給她吃的溫暖回憶,以及爺孫間的許多互動,祖孫的情感似乎又透過那碗牛肉麵重新連結了起來,甚至漾起微笑對她說了聲:「謝謝」!原來爺爺還可以記起舊事,讓她淚水止不住泛流。 用氣味喚醒失智長者 共享年節氣氛 袁瑋表示,在一些神經退化性疾病患者身上有早期嗅覺喪失症狀,例如阿茲海默症、帕金森氏症,甚至不少在認知功能還未被注意到改變時,嗅覺功能已變差,進而影響味覺。研究發現,輕度認知障礙和失智症患者的味覺也較差。 她進一步解釋,許多人都經驗過類似情境,被氣味喚起過去的一些回憶,而且往往是有情感的回憶。氣味與記憶、情緒有許多有趣的關聯,嗅覺是感官刺激中唯一可以直接進入大腦,管理情感與記憶的中樞(杏仁核與海馬迴)。 辨認氣味本身也是一種運用大腦認知的過程,除了嗅聞外,還要與記憶連結才能辨識出味道,有實驗以嗅覺訓練作為認知刺激,經過12週,患者語言流暢度與執行功能都改善了。 袁瑋說,常聽失智患者家屬說,長輩過去很擅長料理,現在味道差多了,家人變得不愛吃,長輩也很挫折;或者擔心失智長輩忘記關火,嚴格禁止長輩踏進廚房。 其實透過設計的烹調食物等活動,可以幫助輕度認知障礙或失智症患者預防認知功能退化。研究發現,預防失智、延緩退化,應從多元生活介入,其4大要素:認知訓練、控制心血管疾病、營養、有氧運動,都能整合在烹調活動中。 袁瑋指出,療癒性的烹調活動設計,在失智長者的情緒、動力、認知刺激都有幫助,不強調病症或功能的缺失,更著重最大化的運用個案仍保有的功能、提升動機、發揮大腦網絡代償功能,以及避免進一步腦功能退化,來維持個案自尊與自主能力,減少失智症的精神行為症狀,改善執行功能。 療癒性烹調活動設計小訣竅 讓長者回到過往 她提醒,認知功能障礙不同程度的失智個案,因為能力不同,活動內容設計要兼顧安全、樂趣,以及提升自信等目的,袁瑋也特別提供5個療癒性的烹調活動設計小技巧供家屬參考。 1. 安全性:環境簡單,移除尖刀、熱爐等,而且要注意個案位置與動線安全。 2. 參與感:有些患者雖無法完成煮餐,許多活動仍能使他們有參與感,包括挑洗菜、擺餐具、簡單備餐等。 3. 有彈性:複雜食譜可能很挫折,簡化食譜及有備案,當長輩感到挫折時可更換或挑其中單項完成,如削皮、攪拌、撿菜、測重量、添加材料等,這些重複性動作常讓失智長輩覺得有趣甚至療癒。 4. 多鼓勵:讓每個人都參與到,避免批評,多給予鼓勵,不要擔心長輩動作慢或怕他做錯而把事情都做完了,邀請他們參與,分配適當的項目會使他們很有參與感與成就感。 5. 勤互動:對於過去擅長煮菜的長輩,可以請教他做法,或許他做不出來,但可能還存有過去記憶。也可以邀請長輩間的互動與對話,拿東西給對方、合作擺餐具、輪流攪拌等。
-
2021-02-02 失智.名人專家
徐文俊/身心靈面面俱到, 打造失智症友善照顧
對於完整的失智照顧,失智者及家屬的身心靈照顧也格外重要,把神的愛帶給他們,把他們的困難及需要一起帶到神面前。在愛與福音的環繞中,失智者重新與神連結,家屬也因此有了喘息的空間、安靜親近神的機會。每樣工作在推展初期總是會遇到很多的挑戰與困難,然而因著倚靠神,我們在愛裡沒有懼怕,能一起預約一個不害怕失智的未來!失智,不斷失落的過去幾年前,以年輕型失智症為主題的電影《我想念我自己》(Still Alice)在台上映。電影劇情描述,發病前的愛麗絲(Alice)是一名專精語言與認知科學的大學教授,有著頂尖的學術地位、優渥的生活,然而因著失智症的緣故,一輩子點滴累積的知識、地位與記憶都隨著時間不斷離她遠去。電影最扣人心弦的一幕,是看到愛麗絲在診斷失智後仍站上講台,藉由美國女詩人伊莉莎白.碧許(Elizabeth Bishop)的詩作做為起頭發表了演說。在演說裡,愛麗絲提到:「我不是詩人,我只是一位患有早發性阿茲海默症的病人。這個身份迫使我開始學習『失去的藝術』。我失去了優雅、失去了目標、失去了睡眠,而失去最多的,則是記憶。」面對失去,愛麗絲除了緬懷珍貴如財富的回憶不斷因失智而被抹除,她還告訴大家:「我還活著、我還活著,我還擁有我愛的人。我仍在奮力抵抗,讓現在的自己儘量存在於生活,讓過去的自己儘量存在於現在。」從醫學的角度來看,多數失智者肇因於退化性失智、血管型失智兩種類型,亦有少數是因為其他顱內疾病、代謝異常、感染、中毒、特定營養元素不足等原因所致。而最常見的退化性失智症疾病,則有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額顳葉型失智症(Frontotemporal lobar degeneration)、路易氏體失智症(Dementia with Lewy Bodies)。阿茲海默症通常以記憶力障礙為起始症狀,額顳葉型失智症主要造成失智者在情緒與行為上的改變,病人容易出現不合理的舉止。路易氏體失智症的特點是除了認知功能等障礙,還會伴隨著情緒不穩、帕金森症候群(肢體僵硬、手抖),容易跌倒症狀。如同電影情節的敘述,失智症總讓病人的生命有了天翻地覆的改變,過去十分熟悉的道路轉眼變得陌生無比。以往總是引以為傲的專業與成就,似乎也越來越遙遠,過去的一切彷彿與自己毫無關係。與此同時,失智者的家人在生活上同樣也面臨著各種不確定的改變,每個人的身心也都陷入了高度的壓力與疲勞當中。「為什麼是我?」這是許多人生病後都會產生的疑惑。然而,面對需要長期照顧的疾病,與其找到為什麼的答案,不如找到「該如何生活」的解方。以愛為本的照護方案一份專屬失智者的全方位照護計畫,除了要定期以正規醫療來追蹤控制病情,要真正實踐「好」的照顧,則得從日常起居著手,幫助他們延緩失智進程,也讓整個家庭都以愉悅的心境面對生活。舉例來說,失智者時常出現日落症候群的問題。正常情況下,我們會在白天活動、晚上睡覺休息,然而失智者,反倒是在日落傍晚時分開始出現異常的幻覺與焦躁不安。為了安撫失智家人,家屬們時常得要捨棄很多的睡眠時間,有時甚至連好好睡一覺的機會也沒有,隔日一早又得出門上班。若說日落症候群較容易為朝夕相處的家人所察覺,有機會被周遭親友發現的症狀,會表現在「自理能力的失去」以及「無法如常處裡庶務」這兩個面向。例如曾經很熱衷社交活動、也會大方與人寒暄的長輩,有天突然在聚會中變得十分畏縮,躲到一邊不願講話、不願參加;或是他們應該很上手的工作,卻開始忘了該怎麼做、花了很多時間卻不斷出錯,都是要多加留心「長輩是不是失智了?」的訊號。惟有愛能建造人當整個家庭都因失智症陷入惶惶不安之時,讓屬神的平安進到家中,將成為翻轉處境、使生命由苦變甜的關鍵。如同《聖經》教導我們惟有愛能建造人、惟有愛能使人完全,帶著信仰的眼光出發,上帝會幫助我們更仔細地察覺他人的需要,也會有更多的細心與耐心成為他人的天使。呼應日落症候群、失去自理能力、無法處理庶務等症狀,有志投入失智照護事工的教會,可從打造陪伴與關懷的網絡做起,不論是開設失智症團契、舉辦相關的講座都是很好的方法。對於失智症有足夠的認識,就能讓大家知道該怎麼去愛失智症的弟兄姊妹,也能理解他們有時的脫軌行為,以接納的行動,讓人能夠在失智後依然自在地繼續留在教會聚會。專為失智者打造小組團契一般松年(或稱長青、香柏)小組的聚會,在內容與流程上對失智者來說都太困難了一些,容易會因為沒辦法跟上大家的步調、聽不懂彼此分享的內容,漸漸地興趣缺缺、無法融入。如果能專為失智者打造小組活動,可以依照大家的需要進行規劃,會讓失智者在白天有更多的活動機會,不但練習了與人相處的能力、讓注意力更加集中;也因著在白天的活動時消耗體力,讓晚上容易入眠、建立良好作息。在教會裡,失智者有一大群弟兄姊妹的關愛與陪伴,對他們的家人來說,這就成為能夠稍作歇息、喘口氣的大好機會,讓人能放鬆身心充電,還可以和其他家屬、教會好友聊聊生活中的各種酸甜苦辣,也能和他人分享自己面對的挑戰,彼此代禱,在禱告中把困難都交給上帝。另外,《聖經.路加福音》中三個僕人的故事,讓我們知道上帝分賜眾人不同的能力、才幹與恩賜,然而祂也說「多給誰,就向誰多取;多託誰,就向誰多要。」當失智者對自己喪失了信心,開始封閉自己時,充分的愛與理解,將化作對他們的支持、鼓勵和引導,讓失智者能繼續在生活中大小事上自理,依然是神眼中的好管家。兼顧靈性與關係,成為患難中的安慰《聖經》也提醒我們,在創造的起初,上帝將祂生命的氣息吹進人的身上,使我們成了有靈的活人。相信從神而來的靈性,不會因失智就煙消雲散。因此,只照顧到失智者身心上的需要是遠遠不夠的,還要用真理來餵養靈性,讓聖靈保惠師作失智者隨時的安慰。不必懷疑失智者是否理解經文,因為上帝會親自動工,我們要做的就是把失智者帶到神的面前。不論造成失智症的原因為何,認知功能的障礙成為失智家庭的普遍困擾。認知障礙彷彿像是一層薄紗(當然更嚴重時,像是黑幕),將失智者層層圍繞,不只阻擋了他們清楚的與外界溝通,我們也因著薄紗的阻擋,看不到薄紗後方的真實樣貌。愛與關懷,滋潤性靈的養分「如何揭開簾幕,穿透阻隔的薄紗?」對於這個問題,單靠人所能作的極為有限,真實的改變需要由神動工、從內作起。在瑞智基金會創立的「甘泉咖啡坊」中,我們不只是藉著唱詩、讀經、手作等環節,讓人在活動中與耶穌的愛相遇。更重要的是我們相信,即便是在失智的狀態,他們讀過的每一句經文、發出的每一聲讚美,都還是進入他們的心靈,與上帝真實產生連結。投入瑞智事工的這些年中,不乏看見許多長者在靈裡與上帝重新連結、得著醫治的例子。失智後躁動不安、不斷焦躁遊走的長輩,當為他們禱告後,他終於安穩的靜了下來。屬神的愛,也顯現在我們願意為失智者付出的行動中。當長輩們在主日聚會或小組團契時坐不住、失控,很容易被指責和嫌棄的眼光來看待他們;但若能起身以擁抱代替責罵,這份愛的心意都將透過肢體間溫暖的碰觸與安撫來傳遞。不要以為失智者總是沒有太大的反應,我們所給予的關懷,涓滴都能化為滋潤靈性的養分。道愛、道謝與道歉除了不要忘記給予足夠的愛與關懷、讓失智者還是有機會來到上帝的面前,另一個很重要的叮嚀,則是「讓愛儘早重新開始」。失智症破壞的不只是健康的身體構造,也破壞了既有各種的社會關係。大家一定聽過,失智者氣呼呼地反覆抱怨─「我的衣服不見了,一定有人把它藏起來!」、「媳婦又偷走我放在衣櫃裡的錢!」、「家裡又遭小偷,我要趕快換大門鑰匙!」「你爸爸一把年紀了,竟然還背著我和別人在外面亂來、搞外遇!」即便我們都知道這不是真的,然而這些憤怒的言語有可能毀壞了曾有的親密關係。但是當我們進一步檢視抱怨的源頭,驀然發現失智背後憤懣猜疑的負面情緒,有些是源自於過去生活中累積的不滿情緒與誤會。失智症的症狀有時服藥是必要的。但關係的維繫或修護,則需要儘早從生活中做起。「道愛」、「道謝」與「道歉」絕非生命來到末了才要進行的課題,平時的陪伴與溝通,都是讓家人間把誤會說開、傾心吐意的大好時間;犯錯了就及早道歉,不要把不滿壓在心中,不要到了失智後,浮到表層,成為干擾親人關係的因素。所以,聖經中說「不可含怒到日落」(以弗所書4:26)。喜樂的心才是良藥,不僅能預防失智的發生,即便真的走入失智的境地,當失智者感受到自己在家中仍能得著支持與尊重,身為「人」的尊貴地位不會在病後消失,照顧起來便會輕省許多,讓家人不致焦頭爛額、針鋒相對。建立「瑞智友善教會」與「瑞智友善社區」為了支撐為數龐大的失智症家庭,理想中的失智症照顧,需要從個人、家庭到社會每個環節,互相地幫補和配合,意即我們也很期待「瑞智友善教會」和「瑞智友善社區」在台灣各地廣泛的存在。依照現有的衛生福利政策,目前台灣社會雖已存在著許多失智症共照中心、社區服務據點,也有日間照護中心與養護機構可以提供失智養護的服務,不過當我們以信仰的眼光出發,更多看見生命的需要,也就能察覺到:「愛」與「福音」是照顧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此時教會就自然而然地變成最適合開展失智照護工作的單位。「既有工作過多,無法再負荷失智事工」、「資源不足,無法投入失智照護」這是我們前往眾教會分享「以福音為核心」的失智照護異象時,最常聽見讓教會對此踟躕不前的原因,而這也正是我們從最初的「瑞智事工」,到後來決定成立「瑞智基金會」的主要目的。我們希望與教會連結,以此來集合眾人的力量,用基督的愛給予失智症家庭需要的扶持和關懷。及早開始,友善失智的未來我常和大家分享心中的一幅藍圖,畫面中我看到了一幅樸素的石牆,起初牆面就是完成砌造後未經修飾的。然而後來開始有很多的失智症朋友、照顧他們的家人一起圍到牆邊,用手上的顏料將牆上畫滿了色彩斑斕的圖案。這些圖案就是一個個回到上帝的愛中的美好見證。讓原先灰黑一片的畫面,透過大家相聚、一起共同創造轉變為美麗的畫面,我想這正是上帝所賜的美好應許,失智者能因著瑞智重新與神連結,家屬也因著瑞智有了喘息的空間、安靜親近神的機會。教會投入失智照顧,不代表一定是要以設立養護機構、開設日照中心等模式進行,只要牧者和弟兄姊妹能重新看到上帝創造人的美意,明白祂讓人有了神的形象,能夠認識神、活出神的樣式,帶著多一分的理解與耐心去包容失智的弟兄姊妹,多一點問候和關心照顧失智者的家人,就足以讓友善失智的未來有了很好的開始。若是願意投入失智照護的教會越來越多,我們的影響力就能由小到大,進一步推動失智友善社區,從醫療照護、預防走失、社會福利多面向同步著手,共同打造適合失智者生活的環境。也再次邀請眾教會與弟兄姊妹投入失智照顧,在愛裡沒有懼怕,齊心預約一個不害怕失智的未來!徐文俊財團法人瑞智社會福利基金會董事長/執行長長庚紀念醫院北院區失智症中心主任
-
2021-01-30 科別.腦部.神經
與失智症拚搏!專家籲:打造失智症友善照護,身心靈都該面面俱到
對於完整的失智照顧,我心中有一幅美好的藍圖。我看見一群人圍著原先單調的石牆,在上頭畫滿了各樣的色彩。在愛與福音的環繞中,失智者重新與神連結,家屬也因此有了喘息的空間、安靜親近神的機會。每樣工作在推展初期總是會遇到很多的挑戰與困難,然而因著倚靠神,我們在愛裡沒有懼怕,能一起預約一個不害怕失智的未來! 失智,不斷失落的過去幾年前,以年輕型失智症為主題的電影《我想念我自己》(Still Alice)在台上映。電影劇情描述,發病前的愛麗絲(Alice)是一名專精語言與認知科學的大學教授,有著頂尖的學術地位、優渥的生活,然而因著失智症的緣故,一輩子點滴累積的知識、地位與記憶都隨著時間不斷離她遠去。電影最為扣人心弦的一幕,是看到愛麗絲在診斷失智後仍站上講台,藉由美國女詩人伊莉莎白.碧許(Elizabeth Bishop)的詩作做為起頭發表了演說。在演說裡,愛麗絲提到:「我不是詩人,我只是一位患有早發性阿茲海默症的病人。這個身份迫使我開始學習『失去的藝術』。我失去了優雅、失去了目標、失去了睡眠,而失去最多的,則是記憶。」面對失去,愛麗絲除了緬懷珍貴如財富的回憶不斷因失智而被抹除,她還告訴大家:「我還活著、我還活著,我還擁有我愛的人。我仍在奮力抵抗,讓現在的自己儘量存在於生活,讓過去的自己儘量存在於現在。」從醫學的角度來看,多數失智者肇因於退化性失智、血管型失智兩種類型,亦有少數是因為其他顱內疾病、代謝異常、感染、中毒、特定營養元素不足等原因所致。而最常見的退化性失智症疾病,則有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額顳葉型失智症(Frontotemporal lobe degeneration)、路易氏體失智症(Dementia with Lewy Bodies)。阿茲海默症通常以記憶力障礙為起始症狀,額顳葉型失智症主要造成患者在情緒與行為上的改變,病人容易出現不合理的舉止。路易氏體失智症的特點是除了認知功能等障礙,還會伴隨著情緒不穩、帕金森症候群(肢體僵硬、手抖),容易跌倒症狀。如同電影情節的敘述,失智症總讓病人的生命有了天翻地覆的改變,過去十分熟悉的道路轉眼變得陌生無比。以往總是引以為傲的專業與成就,似乎也越來越遙遠,過去的一切彷彿與自己毫無關係。與此同時,失智者的家人在生活上同樣也面臨著各種不確定的改變,每個人的身心也都陷入了高度的壓力與疲勞當中。 以愛為本的照護方案「為什麼是我?」這是許多人生病後都會產生的疑惑。然而,面對需要長期照顧的疾病,與其找到為什麼的答案,不如找到「該如何生活!」的解方。一份專屬失智者的全方位照護計畫,除了要定期以正規醫療來追蹤控制病情;要真正實踐「好」的照顧,則得從日常起居著手,幫助病人延緩失智進程,也讓整個家庭都以愉悅的心境面對生活。舉例來說,失智症病人時常出現日落症候群的問題。正常情況下,我們會在白天活動、晚上睡覺休息,然而失智者,反倒是在日落傍晚時分開始出現異常的幻覺與焦躁不安。為了安撫失智家人,家屬們時常得要捨棄很多的睡眠時間,有時甚至連好好睡一覺的機會也沒有,隔日一早又得出門上班。若說日落症候群較容易為朝夕相處的家人所察覺,有機會被周遭親友發現的症狀,會表現在「自理能力的失去」以及「無法如常處裡庶務」這兩個面向。例如曾經很熱衷社交活動、也會大方與人寒暄的長輩,有天突然在聚會中變得十分畏縮,躲到一邊不願講話、不願參加;或是他們應該很上手的工作,卻開始忘了該怎麼做、花了很多時間卻不斷出錯,都是要多加留心「長輩是不是失智了?」的訊號。惟有愛能建造人當整個家庭都因失智症陷入惶惶不安之時,讓屬神的平安進到家中,將成為翻轉處境、使生命由苦變甜的關鍵。如同《聖經》教導我們的,「惟有愛能建造人」、「惟有愛能使人完全」,帶著信仰的眼光出發,上帝會幫助我們更仔細地察覺他人需要,也有更多的細心與耐心成為他人的天使。呼應日落症候群、失去自理能力、無法處理庶務等症狀,有志投入失智照護事工的教會,可從打造陪伴與關懷的網絡做起,不論是開設失智症團契、舉辦相關的講座都是很好的方法。對於失智症有足夠的認識,就能讓大家知道該怎麼去愛失智症的弟兄姊妹,也能理解他們有時的脫軌行為,以接納的行動,讓人在失智後依然自在地繼續留在教會聚會。專為失智者打造小組團契有鑑於一般松年(或稱長青、香柏)小組的聚會,在內容與流程上對失智者來說都太困難了一些,容易會因為沒辦法跟上大家的步調、聽不懂彼此分享的內容,漸漸地興趣缺缺、無法融入。如果能專為失智者打造小組活動,可以依照大家的需要進行規劃,會讓失智者在白天有更多的活動機會,不但練習了與人相處的能力、讓注意力更加集中;也因著在活動時消耗體力,讓晚上容易入眠、建立良好作息。在教會裡,失智者有一大群弟兄姊妹的關愛與陪伴,對他們的家人來說,這就成為能夠稍作歇息、喘口氣的大好機會,讓人能放鬆身心充電,還可以和其他家屬、教會好友聊聊生活中的各種酸甜苦辣,也能和他人分享自己面對的挑戰,彼此代禱,在禱告中把困難都交給上帝。另外,聖經中三個僕人的故事,讓我們知道上帝分賜眾人不同的能力、才幹與恩賜,然而祂也說「多給誰,就向誰多取;多託誰,就向誰多要。」當失智者對自己喪失了信心,開始封閉自己時,充分的愛與理解,將化作對他們的支持、鼓勵和引導,讓失智者能繼續在小事上忠心,依然是神眼中的好管家。兼顧靈性與關係,成為患難中的安慰《聖經》也提醒我們,在創造的起初,上帝將祂生命的氣息吹進人的身上,使我們成了有靈的活人。相信從神而來的靈性,不會因失智就煙消雲散。因此,只照顧到失智者身心上的需要是遠遠不夠的,還要用真理來餵養靈性,讓聖靈保惠師作失智者隨時的安慰。不必懷疑失智者是否理解經文,因為上帝會親自動工,我們要做的就是把失智者帶到神的面前。不論造成失智症的原因為何,認知功能的障礙成為失智家庭的普遍困擾。認知障礙彷彿像是一層薄紗(當然更嚴重時,像是黑幕),將失智者層層圍繞,不只阻擋了他們清楚的與外界溝通,我們也因著薄紗的阻擋,看不到薄紗後方的真實樣貌。愛與關懷,滋潤靈性的養分「如何揭開簾幕,穿透阻隔的薄紗?」對於這個問題,單靠人所能作的極為有限,真實的改變需要由神動工、從內作起。在瑞智基金會創立的「甘泉咖啡坊」中,我們不只是藉著唱詩、讀經、手作等環節,讓人在活動中與耶穌的愛相遇。更重要的是我們相信,即便是在人看來失智的狀態,他們讀過的每一句經文、發出的每一聲讚美,都還是進入他們的心靈,與上帝真實產生連結。投入瑞智事工的這些年中,不乏看見許多長者在靈裡與上帝重新連結、得著醫治的例子。失智後躁動不安、不斷焦躁遊走的長輩,當為他們禱告後,他們終於安穩的靜了下來。屬神的愛,也顯現在我們願意為失智者付出的行動中。當長輩們在主日聚會或小組團契時坐不住、失控,很容易被指責和嫌棄的眼光來看待他們;但若能起身以擁抱代替責罵,這份愛的心意都將透過肢體間溫暖的碰觸與安撫來傳遞。不要以為失智者總是沒有太大的反應,我們所給予的關懷,涓滴都能化為滋潤靈性的養分。道愛、道謝與道歉除了不要忘記給予足夠的愛與關懷、讓失智者還是有機會來到上帝的面前,另一個很重要的叮嚀,則是「讓愛儘早重新開始」。失智症破壞的不只是健康的身體構造,也破壞了既有各種的社會關係。大家一定聽過,失智者氣呼呼地反覆抱怨─「我的衣服不見了,一定有人把它藏起來!」、「媳婦又偷走我放在衣櫃裡的錢!」、「家裡又遭小偷,我要趕快換大門鑰匙!」「你爸爸一把年紀了,竟然還背著我和別人在外面亂來、搞外遇!」即便我們都知道這不是真的,然而這些憤怒的言語卻狠狠地毀壞了曾有的親密關係。但是當我們進一步檢視抱怨的源頭,驀然發現失智背後憤懣猜疑的負面情緒,有些是源自於過去生活中累積的不滿情緒與誤會。失智症的症狀有時服藥是必要的。但關係的維繫或修護,則需要儘早從生活中做起。「道愛」、「道謝」與「道歉」絕非生命來到末了才要進行的課題,平時的陪伴與溝通,都是讓家人間把誤會說開、傾心吐意的大好時間;犯錯了就及早道歉,不要把不滿壓在心中,不要到了失智後,浮到表層,成為干擾親人關係的因素。所以,聖經中說「不要含怒直到日落」(以弗所書4:26)。喜樂的心才是良藥,不僅能預防失智的發生,即便真的走入失智的境地,當失智者感受自己在家中仍能得著支持與尊重,身為「人」的尊貴地位不會在病後消失,照顧起來便會輕省許多,讓家人不致焦頭爛額、針鋒相對。從統計數據上來看,估計全台灣的失智人口已經來到30萬大關,到了2030年的時候,甚至會達到46萬人左右之多。每一位失智者的出現,也都代表著他們的家庭會隨之有了大幅度的變化,每個失智者大概都會有八至十位家人,因此實際上受到影響的將會是數百萬人之多。建立「瑞智友善教會」與「瑞智友善社區」為了支撐為數龐大的失智症家庭,理想中的失智症照顧,需要從個人、家庭到社會每個環節,都互相地幫補和配合,意即我們也很期待「瑞智友善教會」和「瑞智友善社區」在台灣各地廣泛的存在。依照現有的衛生福利政策,目前台灣社會雖已存在著許多失智症共照中心。社區服務據點,也有日間照護中心與養護機構可以提供失智養護的服務,不過當我們以信仰的眼光出發更多看見生命的需要,也就能察覺到:「愛」與「福音」,是照顧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此時教會就自然而然地變成最適合開展失智照護工作的單位。「既有工作過多,無法再負荷失智事工」、「資源不足,無法投入失智照護」這是我們前往眾教會分享「以福音為核心」的失智照護異象時,最常聽見讓教會對此踟躕不前的原因,而這也正是我們從最初的「瑞智事工」,到後來決定成立「瑞智基金會」的主要目的。我們希望與教會連結,以此來集合眾人的力量,用基督的愛給予失智症家庭需要的扶持和關懷。及早開始,友善失智的未來我常和大家分享心中的一幅藍圖,畫面中我看到了一幅樸素的石牆,起初牆面就是完成砌造後未經修飾的。然而後來開始有很多的失智症朋友、照顧他們的家人一起圍到牆邊,用手上的顏料將牆上畫滿了色彩斑斕的圖案。這些圖案就是一個個回到上帝的愛中的美好見證。讓原先灰黑一片的畫面,透過大家相聚、一起共同創造轉變為美麗的畫面,我想這正是上帝所賜的美好應許,失智者能因著瑞智重新與神連結,家屬也因著瑞智有了喘息的空間、安靜親近神的機會。教會投入失智照顧,不代表一定是要以設立養護機構、開設日照中心等模式進行,只要牧者和弟兄姊妹能重新看到上帝創造人的美意,明白祂讓人有了神的形象,能夠認識神、活出神的樣式,帶著多一分的理解與耐心去包容失智的弟兄姊妹,多一點問候和關心照顧失智者的家人,就足以讓友善失智的未來有了很好的開始。若是願意投入失智照護的教會越來越多,我們的影響力就能由小到大,進一步推動失智友善社區,從醫療照護、預防走失、社會福利多面向同步著手,共同打造適合失智者生活的環境。也再次邀請眾教會與弟兄姊妹投入失智照顧,在愛裡沒有懼怕,齊心預約一個不害怕失智的未來! 本文出處/摘錄自大好文化出版《咖啡香中遇見愛:跟著瑞智認識失智》
-
2021-01-26 新聞.元氣新聞
曾陷白色恐怖冤獄 廣播人白銀90歲病逝
資深廣播人白銀傳出於昨天凌晨過世,享壽九十歲;生前好友、資深媒體人傅達仁妻子鄭貽受訪證實白銀死訊,她說白銀平時身體硬朗,九十高齡仍能獨自搭公車外出,不料在浴室洗澡到一半突然昏倒,送醫在加護病房治療半個月仍無力回天。白銀於一九四九年隨國軍來台,在中廣服務超過四十年,在廣播全盛時期,廣播人都暱稱她「白銀阿姨」,她一口字正腔圓的國語更是所有廣播人典範,當年每位進中廣的第一線播音工作人員或主持人,都要先上過她的正音課程,她也訓練出不少優秀主播,如李艷秋、葉樹姍等人。她除了新聞編播,也主持過「快樂兒童」、「白銀阿姨說故事」等兒童節目。一九六七年,她以「快樂兒童」獲頒第三屆金鐘獎編導獎,一九六八年更因傑出表現榮獲中華民國第三屆十大傑出女青年,一九九四年獲頒第二十九屆金鐘獎特別獎。其實她也是白色恐怖的受難者,一九五○年她被指「通匪」關了半年,二○○三年獲冤獄賠償。白銀的兒子在美國定居,她獨居在家。鄭貽表示,白銀很健朗,只是年紀大了,記憶力有點退化,會忘東忘西,本來都好好的,但有一天可能血糖太低昏倒浴室,送醫檢查發現腹部靜脈長了一個瘤,後來動手術,可惜術後恢復狀況不佳,最後在加護病房病逝。遠在美國的兒子十四日趕回台灣。白銀是虔誠回教徒,按教規需在三天內處理完後事,因此訂於周三中午在清真寺舉辦告別式。
-
2021-01-24 科別.皮膚
曬多久太陽才足夠補充維生素D?美國皮膚科學會的建議讓人意外
陽光顯然既可傷人,也有療癒效果。在現代的討論中,這種雙重性質在大家對維生素D的困惑上最為明顯。雖然陽光會破壞皮膚,但我們對維生素D的大部分需求也有賴陽光提供,防曬可能導致維生素D不足。約旦是全球日照最充足的國家之一,但五分之四的當地婦女缺乏維生素D,因為伊斯蘭教的服裝遮住了許多婦女的皮膚。相較之下,僅不到五分之一的當地男性缺乏維生素D。維生素D在必需營養素中是獨一無二的,因為我們對維生素D的需求大多是透過皮膚取得,而不是飲食。更令人困惑的是,維生素D的活性形式其實不是維生素,而是一種荷爾蒙。它在人體中對鈣、磷酸鹽、其他礦物質的調節,扮演重要的角色。缺乏維生素D所引起的疾病,證明了維生素D是支持骨礦化(bone mineralization)的關鍵:軟骨病(和佝僂病,亦即它的兒童形式)患者的骨頭會變軟,容易彎曲折斷,肌肉也會變弱。這種病的影響不限於骨骼與肌肉,人體幾乎每個細胞都有維生素D的受體,而且有新的證據顯示,這種激素可能影響免疫系統、防癌,甚至心理健康。雖然避免維生素D不足很重要,但這種分子也不像一些人標榜的那樣是治療各種疾病的萬靈丹。維生素D補充劑對心臟病、糖尿病、癌症療效的整體證據,目前看來很不一致。皮膚是維生素D的工廠,UVB在那裡透過兩階段的流程來製造維生素D(但UVB也是破壞DNA及致癌的光波)。首先,紫外線把皮膚中的前驅物分子(稱為「7—脫氫膽固醇」〔7-dehydrocholesterol〕)分解成前維生素D3(previtamin D3)。接著,熱量立刻把它進一步分解為維生素D3。然後,這種分子會進入肝臟與腎臟,在那裡轉化為活性型維生素D,並在全身執行重要的功能。維生素D也可以透過飲食取得。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包括油性魚類與強化乳製品,但是光從飲食難以獲得足夠的維生素D。想在不曬太陽下獲得足量的每日維生素D,幾乎一定得透過保健品補充。如果你曾經覺得,我們從雙重管道吸收這種維生素有點奇怪,寵物在這方面比我們更強。牠們也是透過皮膚與飲食來獲得陽光維生素,但方式不同。貓與狗都會把含有膽固醇的油從皮膚分泌到毛髮上。牠們曝曬陽光時,油中的膽固醇化合物會轉化為維生素D。但那種維生素D只能透過口腔進入動物體內,所以這是寵物不斷舔毛的原因之一。在一些哺乳動物身上,這種看似迂迴的維生素D取得方式,可能是因為牠們的皮膚上有厚厚的皮毛,隔絕了陽光。世界各地有許多人維生素D不足,但是與此同時,全球皮膚癌的發生率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激增。為了在我們對維生素D的需求和太陽對皮膚的傷害之間拿捏平衡,最重要的問題是,我們應該接受多少陽光?在一年的多數時間,我們確實可以只透過皮膚取得必要的維生素D需求。這有一個好處是,維生素D不會有過量的問題,因為皮膚會移除過量的維生素D。對於住在北歐與美國北部各州的人來說,四月到九月之間,每週兩三次,從上午十一點到下午三點,把前臂、手、腿暴露在太陽下十到三十分鐘(大約是皮膚變紅所需時間的一半),即可獲得足夠的維生素D。不過,這個建議有兩個重要的但書。首先,這種機制要看許多變數而定,包括緯度、雲量、空氣汙染、皮膚色素沉著、衣著、防曬霜的使用,以及記憶力與紀律。第二,即使曝曬時間很短,也可能導致DNA損傷,日積月累下來也可能導致皮膚癌。就像前面提過的「這世上沒有健康的古銅色皮膚」,日曬也沒有公認的「安全」限度。美國皮膚科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受到世界上許多醫療機構的支持,它建議大家「不要主動尋求陽光」。由於我們也可以透過飲食及保健品獲得需要的維生素D,而且又沒有罹患皮膚癌的風險,定期服用維生素D補充劑是一種合理的作法。美國醫學研究院(The American Institute of Medicine)建議,一歲以下的嬰兒每天補充400 IU的維生素D,一歲到七十歲之間每天補充600 IU的維生素D,七十歲以上每天補充800 IU的維生素D。同時,英國科學諮詢委員會(Scientific Advisory Commission)也建議,全年從天然與強化食品以及保健品中每天攝入400 IU的維生素D。關於維生素D與陽光傷害這個難題,合理的答案可能是介於兩者之間:我們可以透過食物、保健品、有防護的陽光曝曬來獲得足夠的維生素D。我們每天應該花時間到戶外走走,以獲得快樂、休息與運動,但沒有必要主動去尋求陽光來「補充」維生素D。避免曬黑與曬傷極其重要,透過膳食來補充維生素D是安全的,也有益健康,尤其對許多缺乏維生素D的人來說更是如此。我們的皮膚就像伊卡洛斯的父親那樣,教導我們走中庸之道:不要離太陽太近,也不要離太陽太遠。※ 本文摘自《皮膚大解密》。《皮膚大解密》作者:蒙蒂・萊曼譯者:洪慧芳出版社:臉譜 出版日期:2021/01/07
-
2021-01-23 醫聲.疫苗世代
肺炎鏈球菌疫苗/肺炎來了!你在危險排行榜上嗎?這些人當心感染風險多3倍!
冬季健康三大殺手?哪些人要注意肺炎鏈球菌感染? 新冠肺炎大流行迄今未止,進入冬季後更需注意肺炎感染。醫師提醒,引起肺炎的病原菌不單只有新冠肺炎,流感病毒、肺炎鏈球菌都是常見致病原因。其中「肺炎鏈炎菌」即隱藏於環境之中,相較於「新冠肺炎」對國人而言感染機會可能更高。 義大醫院家庭暨社區醫學部預防醫學科主任洪暐傑提醒,肺炎鏈球菌感染症的高風險族群,包含高齡者、慢性病患者如糖尿病、慢性心血管疾病、慢性腎臟病、慢性呼吸道疾病、高血壓以及體重過重的患者。其中慢性病會影響正常器官運作,因此更要注意肺炎感染風險。 冬季防範肺炎鏈球菌感染!醫師教4招自保方程式! 防範肺炎鏈球菌感染,洪暐傑醫師表示,最基本的就是做好保暖、勤洗手、戴口罩,並養成規律運動、均衡飲食的生活習慣,患有慢性疾病的族群,更要時時注意定期回診、控制病情。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施打肺炎鏈球菌疫苗。 洪暐傑醫師說明,若不幸罹患流感或肺炎鏈球菌感染症,施打抗生素也未必當下就能獲得良好的效果,不如提前透過疫苗增強抵抗力,降低感染風險。因此洪暐傑醫師建議,預防勝於治療,不論是流感疫苗、肺炎鏈球菌疫苗都應提前施打做足防護準備。 肺炎鏈球菌疫苗怎麼打?打疫苗有哪些優點? 肺炎鏈球菌疫苗分成兩種,早期為多醣體型疫苗,施打後需五年再施打一次。但研究發現五年後再施打第二次並無助於抵抗力上升。醫學進步下發展出了結合型疫苗,除了會刺激免疫力之外,更能使身體產生「免疫記憶力」,日後若遇到病菌,身體就會產生抗體。洪暐傑醫師建議,民眾可以先施打結合型疫苗,再施打多醣體型疫苗,兩者都施打防護力會更加完整。 施打肺炎鏈球菌疫苗的好處不僅僅在於提升防護力、感染率大幅下降50%,同時可大幅減少75%肺炎重症的機率,甚至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差距更高達3倍之多。呼籲民眾保護好自身健康安全,盡早施打肺炎鏈球菌疫苗。 同場加映:長輩不打疫苗怎麼辦?醫私藏說服四招快筆記 不少民眾對施打肺炎鏈球菌疫苗的概念仍屬陌生,或是難以說服高齡長輩接種疫苗。對此,洪暐傑醫師分享,可以透過不同角度與長輩溝通,增加高齡長者施打疫苗的意願。 第一招:「生命無價」說服法: 有些長輩注重生命健康安全,可協助評估施打疫苗與和未打疫苗的風險差異。 第二招:「點光明燈」說服法 有些長輩堅持不打疫苗,認為感染肺炎鏈球菌是運氣問題。醫師建議,不妨從「點光明燈」的角度提醒長者「有注有保佑」,疫苗的完整保護力,勝過以「運氣」守護健康。 第三招:「生病花錢」說服法 台灣長輩多將家人擺第一卻忽略自身健康,可以抓住長被的心情,提醒長輩一旦感染肺炎鏈球菌,可能需要子女請假照顧,影響家人生活,更有利於提升這類長輩打疫苗的意願。 第四招:「為小朋友好」說服法 長輩多視孫兒女為心頭肉,醫師建議可以從保護家中幼童的角度說服長輩,透過長輩疼惜金孫的心情,提升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的意願。 《延伸閱讀》 .哪些人要打疫苗防肺炎?醫籲:肥胖、抽菸、多重慢性病最危險 .腎友感染肺炎死亡風險恐多5倍!施打肺炎鏈球菌疫苗增保護力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1-21 該看哪科.兒科
三歲前的重要營養素 2步驟養出最強寶寶
影片重點整理🔎0:59 解析寶寶大腦黃金關鍵期 🔎2:42「頭腦簡單,四肢發達」是真的嗎? 🔎4:05 3C產品「帶小孩」會影響學習力? 🔎7:02 提升學習力的關鍵營養素 🔎8:12 4方法全面提升學習力俗話說「頭腦簡單,四肢發達」奉勸孩童多讀書、或用手機3C產品帶小孩,有助培養學習力?醫師指出,這些都是錯誤觀念,建立良好的體適能力,孩童反而會愈動愈聰明;使用手機3C應慎選具學習目的,有助提升親子關係的影音內容。●3歲前是學習關鍵 充足營養+運動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科部主任張璽表示,兒童的大腦如同海綿,0到6歲是吸收力最好、發育最快的階段,3歲前腦部會完成80%的發育,是培養學習力的黃金關鍵時期,透過學習建立全面性的發展,包含大動作、微細動作、社交及語言功能。張璽形容,鞏固學習力就像在蓋房子,從打地基開始補充足夠的營養素,攝取海鮮、魚類、肉類、蔬菜和乳製品等,補充DHA、葉黃素、神經鞘磷脂、肝素、牛磺酸等營養素,協助大腦神經連結的建立。穩固地基的同時,以後天環境的刺激,建立房屋骨架,張璽表示,不少家長擔心孩童輸在起跑點,鼓勵多讀書,「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俗語深植人心,卻是個迷思,建議父母多陪孩童運動,反而能建立更多刺激。●運動助記憶強化 愈動愈聰明 諸多研究報告顯示,運動可刺激大腦神經樹突增長,從根本強化大腦功能,兒時的體適能力表現愈好,長大後的認知能力及社交情緒能力也會愈好,以打球為例,打球的人必須眼明手快、高度專注、決策迅速,還要分析對手,絕對可以愈動愈聰明。此外,適當的運動有助肌肉放鬆,肌肉不僅是功能器官,也是內分泌器官,在運動的過程中會釋放化學物質,穩定睡眠,幫助夜晚記憶力的重整,強化記憶。●手機3C慎選內容 首重互動培養親子關係不過,不少父母為了讓孩童保持安靜,以手機3C帶小孩,張璽表示,孩童長期暴露於手機3C豐富的視覺、聽覺等感官刺激,不利於專注力的養成,往後一旦周遭出現吸引人的聲光影像,注意力會馬上被轉移,從書本上移開,礙於3C螢幕的藍光可能傷眼,2歲前也不適宜讓兒童接觸。反之,3C影像的選擇,若能朝向具有高互動性、有學習目的,益於親子關係建立的內容,例如,互動式電子書,家長能與孩童「共讀」,教導辨識顏色、聆聽與感受聽故事的音調起伏、動動身體等,培養親子間的良好互動,也能透過刺激兒童的五官,包含視覺、聽覺、互動、眼神接觸等,建立大腦神經連結。「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張璽說,學習慢並非不好,有些兒童搭高鐵、有些搭自強號,如最終能抵達終點、趕上進度,家長毋須過於擔心。更多訊息加入LINE@搜尋《友愛寶貝大無畏》張璽小檔案現職: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科部主任兼專任主治醫師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小兒神經科主任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新生兒加護病房主任主治專長:一般兒科兒童預防保健新生兒照護小兒神經疾病一般兒科醫學小兒神經醫學學經歷:日本鹿兒島大學醫學士日本京都大學醫學博士日本京都大學iPS幹細胞研究所日本京都大學附屬醫院小兒科住院醫師日本京都大學附屬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日本三菱京都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
2021-01-15 養生.保健食品瘋
手麻腳麻像針在刺?注意維生素B12缺乏警訊!掌握3-6周黃金治療期
手麻腳麻有針刺感當心維生素B12不足 不時感覺手麻、腳麻或有針刺感,同時身體又有無力感等變化,大多數人可能會與血液循環不良作聯想,然而這些肢體末端的神經症狀,都可能是與缺乏維生素B12有關。 雙和醫院神經內科陳龍醫師指出,維生素B12是人體神經傳導所需物質,影響神經傳導的速度。當維生素B12不足時可能會產生「脫髓鞘」,因此出現觸覺反應變慢、手指有發麻、刺痛感等症狀。 另外,維生素B12也與血球形成有關,維生素B12不足可能引起大血球變異,嚴重者甚至會出現惡性貧血。若再加上神經傳導有問題,甚至會影響認知功能,出現記憶力減退等失智現象。 哪些人是維生素B12不足高風險族群? 陳龍醫師提醒,較容易出現維生素B12吸收不佳的族群,包括飲食不均衡、曾經做過胃部手術、自體免疫疾病、高齡銀髮族群。醫師表示,維生素B12含量較高的食物是肝臟、海鮮,如果連蛋、奶都不吃,較容易發生攝取不取。 動過胃部手術的人,因為胃中的內生因子會影響維生素B12吸收,容易發生攝取不足。銀髮族群因年齡增長,也要注意維生素B12吸收不佳的風險。整體而言,維生素B12缺乏易與飲食攝取不足、特定原因造成吸收能力差或年紀增長導致吸收下降有關。 維生素B12不足應該如何補充? 陳龍醫師指出,維生素B12主要來源以天然食物為主,若發現缺乏維生素B12,平日飲食仍應盡量補充。當發麻、痠痛等症狀明顯時,會施打高濃度的維生素B12針劑局部施打以迅速緩解。 醫師提醒,修復神經的黃金治療期為3-6周,提早在時間內接受治療、補充維生素B12,有利於盡可能幫助神經恢復。尤其要在短期內要讓神經修復,高濃度的維生素B12效果會比低濃度維生素B12好,建議在早期發現症狀時就及時補充。 及早發現維生素B12不足 爭取神經修復機會 維生素B12缺乏若未及時治療,引發的神經症狀可能持續惡化。陳龍醫師提醒,若屬於維生素B12高風險族群,應多注意是否手麻、舌苔扁平,特別是手指末端往上蔓延的痛麻感。老人家出現認知功能問題如反覆提問、記憶力減退等,也可能是維生素B12不足引起,建議盡快至神經科就醫檢查,爭取神經修復的寶貴時間。 《延伸閱讀》 .腳麻沒感覺是血液循環出問題?4動作保養腳未改善速就醫 .缺乏維生素A易眼乾疲憊 6大情況要注意,營養來源報你知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1-14 失智.失智100問
走失問題/如何減少遊走症狀發生
接下來介紹的是,受到遊走症狀困擾的家庭,為減輕遊走症狀所嘗試的照護方式。對家屬而言,遊走是失智症照護最困難的症狀之一。由於周遭環境與病人性格等諸多因素影響,從沒出現一個方法,敢說絕對能減輕症狀,想想還真令人遺憾。 因此,製作小組採訪了許多醫療與照護專家,試著將實用的照顧原則歸納成以下六項要點。由於症狀各自不同,不敢說一定能減輕症狀,但值得參考,請您抱著觸類旁通的心情繼續閱讀吧。▎重點一:調整日夜節律、善用長照保險服務 半夜遊走是最令照護家屬苦惱的問題之一。 對罹患阿茲海默型失智症的人來說,由於掌握自己身在何處的定向能力減弱,一旦身處昏暗環境,無法看到周圍景物,很容易迷失方向找不到歸途。為了阻止夜間外出,照顧者常常夜不成眠,搞到疲累不堪。遇到這種情況,該如何是好?熊本大學的池田學教授,是研究遊走等失智症行為與精神症狀首屈一指的學者,他認為應該重視晝夜顛倒的現象。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是,重建晝夜節律。如果是白天,身處熟悉的環境,多半能自己找到回家的路。但在光線昏暗的夜裡,有時連健康的人都有困難。然而,即便是白天,失智患者認不出路,發生走失仍比比皆是,因此,我也會針對白天的種種狀況,試著列舉對策。」為了建立正常晝夜節律的家庭環境,可以嘗試下列方法:.上午出去曬曬太陽。.睡覺的時候,適度調整室溫及亮度。.白天小睡,以不超過二十分鐘為度。.適度運動。 此外,池田教授建議善用照護服務的短期留院(short stay),所謂短期留院,就是預先和養護機構講定,入住個一星期。 「由專業照護人員完全照顧,將白天睡眠時間減到最低,並適度消耗體力,夜裡自然容易入眠。以重建晝夜節律作為短期留院目標,同時讓家屬和個案管理師,向負責照顧的醫師等團隊人員,學習調整日夜節律的正確知識及照顧技巧。」 當然也有人經過短期留院,白天照樣睡覺、半夜起來踱方步,回家後當然一點兒改變也沒有。 家屬尋找照護機構協助時,一定要清楚告訴照顧團隊,這次短期留院的目的是為了調整長者的日夜作息,拜託照護機構著力於調整作息。 池田教授認為,「應該倡導使用治療導向的照護服務。讓患者待在安全的機構,為了通盤了解患者的症狀,改由專業人員提供照護。雖然,提供照護的家屬,由於充分了解被照顧者的生活型態與喜好,多半能發展出不錯的對應模式。不過,當家屬遇到無法搞定的狀況,卻不願找專業照顧者幫忙,還是叫人遺憾。」 善用長照保險提供的服務,也可以用來處理棘手的「黃昏症候群」。當夕陽西下,天還沒完全暗下來的時候,常有病人丟下一句「不回家準備晚餐不行」或是「該去上班了」,便頭也不回離開家門,因而走失。 遇到這種狀況,可以善用日間照護中心的延長服務,或是小規模多功能的居家養護服務。 一般的日間照護中心,會讓使用者在下午五點以前回到家,也就是下午三、四點左右離開照護中心。因此黃昏症候群好發時間,正好落在家屬接手照顧的時候。如果申請延長服務,讓長者在日間中心留到晚上七點左右,換言之,最混亂的時段,將由專業照護者守護。 近來,以照護事業所為根據地的小規模多功能的居家養護服務,既提供居家照顧,也提供住宿,由於照顧模式極有彈性頗受好評,各地陸續增加當中。這類服務機構,能夠針對個案狀況,彈性變更照護使用時數,也較能因應黃昏症候群。 想要利用這些照護服務,可以事先預約,也可以到住家附近的事業所諮詢,要是患者和個案管理師關係緊密,直接請他安排即可。▎重點二:房間和廁所加標示,夜間照明充足 當遊走症狀加劇,不只是外頭,連在家裡也會找不到路。年紀漸長,半夜上廁所次數增加,常搞得昏頭轉向,甚至無法成眠,最後變成日夜顛倒。照顧者不跟著起床不放心,不少人搞到精疲力竭,白天就跟著睡覺。 為了防止演變成這種狀況,房間和廁所門口可以貼上醒目、容易辨識的標示,減少在家中遊走的可能。用黑色麥克筆在A4大小的白紙上,寫下「廁所」等場所標示,再以膠帶黏貼門上,就算是大功告成。當然,用假花裝飾,或以其他視覺記號加以提醒,也能達到類似功效。 池田教授表示,「失智症患者因為時間和空間的辨識能力發生障礙,有時會無法理解一般的標示,在原地來回踱步,稍不留神,就會走失。不論是搞不清空間位置,還是大腦辨識能力下降,如果能適當加以提醒輔助,許多場合便不會出問題。」 因此,夜裡走廊和廁所的燈不能關,光線明亮比較容易辨識方位。就連一般人在明亮的環境裡行走,也比較不會跌倒。▎重點三:留心疼痛、想上廁所等不快的生理狀況,以及炎熱或寒冷的環境 由於失智者可能因為疼痛、搔癢等感覺引發遊走,故留心其身體狀況,並尋求改善也很重要。 愛知縣名古屋市的上飯田第一綜合醫院老人精神科主任鵜飼克行,在其合著的BPSD(失智症行為與精神症狀)初期因應策略專書提到,「當身體發癢、疼痛時,普通人也會變得焦躁不安。特別是失智症患者,有時無法溝通,如此一來,便會以行動的方式,也就是遊走症狀表現不安。」 肚子餓、想上廁所,或是有其他生理需求未被滿足的狀況,會引發遊走。再者,不舒適的環境同樣有可能,故須多加留意,像是房間會不會忽冷忽熱?會不會太嘈雜? 光線太刺眼? 或是有不好的氣味?當環境引發嗅覺、聽覺等五感上不快的感受,也可能誘發遊走。 遇到這種情形,必須仔細觀察當事人的表情與姿態,考慮可能發生的狀況。究竟是牙痛、長疹子,還是身體搔癢,狀況能越早搞清楚越好。每個人都有自己喜好的環境,身為最了解當事者的家屬能替長輩好好想想,將產生極大助益。 鵜飼先生的總結是,「當本人不瞭解周遭環境,一定會為了達成什麼目的而有所行動,必須預見其目的。身體狀況加上周遭環境的影響,會讓本人感到不安,進而發生遊走症狀。有時,就為了尋找同住的妻子為何不在家而走失。如何體察當事者內在意向,儘管困難,卻很重要。」▎重點四:花時間對話,試著了解其目的與理由 出聲叫喚像在遊走的當事者,並試著和他聊聊,去理解他真正的想法,就能找到解決方法。提出這種做法的是失智症照護研究訓練仙台中心的研究團隊,他們是個透過大學建教合作,著重於開發高齡失智患者實用照護方式的團隊。 以研究訓練部門主任阿部哲也為首的研究團隊,針對一千四百多家照護事業所進行問卷調查,歸納分析所有成功因應遊走症狀的案例,在二○一四年發行了實務因應方法的解說集,其主要讀者是缺乏失智症照護經驗,以及剛開始從事照護工作的人。 阿部先生談到書的宗旨,「蒐集專業照護人員在第一線施行有效的做法,成為一本照護知識的集結。符合當事人個性的照護固然重要,如果將實際對應方法用簡單易懂的方式呈現出來,照顧家屬看了,一定會產生觸類旁通的效果。」 解說集強調「對話」的方法與重要性,在當事人狀況許可,且不搞砸心情的前提下,提出類似「怎麼會這麼做」的詢問,試著找出行為背後的目的與理由,將有助於理解遊走發生的原因。 能確實防止遊走的對話,絕不是塘塞些藉口,必須找出遊走的根源,才能設定處置目標。例如,當詢問「為什麼想回去」,當事者若回答「這裡不是我家,我要回去」的時候,千萬不能劈頭加以阻止,而是鄭重探詢他的理由,運用身體語言等方式,顯示自己關心他的想法,試圖展開對話。持續以平和的態度對話,也能讓處於激動狀態的當事人漸漸接收到,自己正在家裡的訊息。 還有個重要技巧,就是適度使用感謝與讚賞的話語,像是「一直都很感謝你」「爸爸您能待在這裡,真是幫了我一個大忙」等。讓當事人感到自己在這個地方是被需要的,也可以減少他們的遊走行為。 秋田谷一先生是研究團隊成員之一,現任青森縣失智症照護督導,有超過十五年的第一線照護經驗,他認為「思索遊走行為這類問題,絕不能無視當事者的情緒。為什麼想到外頭,為什麼轉來轉去踱方步,一定要順著當事人的心情和理由去應對,才能讓他定下心來,自然而然減少遊走行為。因此,順著當事人心理去思考問題是很重要的。」接下來的對話技巧,很多場合都適用:.說明目前狀況,並預告即將發生的事情。.和當事人對話的時候,講話速度要不疾不徐。.不要站在正對面,擺出一副阻擋去路的對決姿態,可以站斜前方,不要讓對方有壓迫感。 秋田谷先生指出,「失智症患者的記憶殘缺不全,才會對所處環境感到不安,不斷以溫和的語氣與之交談,讓患者安心,時時都有待在自家的心情。」▎重點五:營造熟悉的環境和能定下心的場所 接著再介紹一項失智症照護研究訓練仙台中心的團隊推廣的理念,強調「熟悉的環境」和「能定下心的場所」的重要性。 失智症患者一旦遇到生病住院,或搬家改變環境,由於內心突然失去安定的感覺,往往會加重遊走症狀。這是對時間和環境的辨識能力下降,無法確定自己身在何處所致;一旦對環境失去熟悉感,就容易引起遊走。換言說,要是能待在熟悉的環境和能定得下心的場所,就能減少遊走的發生。 研究團隊成員之一的保坂昌之先生,是北海道社團福祉法人「安友會」所屬的老人特別養護之家主任,他表示,「失智患者不容易適應創新設計的生活用品。因此,詳細觀察當事者,再根據他的生活型態與日常行為,營造一個能讓他安心的空間,是很重要的。」接下來列舉實際做法:.平常使用的家具與日用品,不要隨意變更擺設。.喜愛觀葉植物的人,可以將室內布置成適合種植盆栽的環境。.沙發擺定後,在視線所及處懸掛闔家照,營造安定的氣氛。 該怎麼改造目前住家的環境,使之散發出熟稔的氣氛,營造成能定下心的場所?研究團隊把防止遊走和其他症狀的照護技巧,寫在名為「續篇:開始照顧失智患者(遊走、暴力與激動,想回老家)」的解說集裡,並公布在網路上。雖然是為了讓機構的照護人員建立正確觀念而寫,但通篇讀來幾乎沒有專門術語,且解說文字簡明易懂,自行在家照顧的家屬也容易理解。▎重點六:協助吃飯、換衣服與上廁所等日常起居,有助於情緒穩定 當失智者聚焦在日常生活困擾他的事情時,協助他解決困擾,同樣能減少遊走的發生。 這是神奈川縣三浦市的老人護理養護之家「油菜花苑」的松浦美知代護理長的臨床觀察小結。老人護理養護之家的設置,是為了幫助病人返家,因而提供了大量的復健醫療與照護服務;而「油菜花苑」是全國專門提供失智症照護的機構之一。二○一四年,能夠離開機構,重新回家生活的「在宅復歸率」,高達八五%。受病人遊走等行為與精神症狀所苦的家屬,因而對「油菜花苑」趨之若鶩。 松浦女士認為,「遊走行為有時是因生活不便而生。舉例來說,失智患者想一個人去廁所,因為找不著迷了路。反正,為了任何不做不行的事情動了起來,就有可能走失。如果照顧者只會罵人,讓當事人有被逼到走投無路的不好感覺,那發生遊走,也就不足為奇。」 因此,最具體的照護,就是當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進食」、「換衣服」和「上廁所」等行為發生困難時,即時給予支援,當事者得到幫助,情緒隨之安定,出現遊走症狀的機會,便大大減少。例如:.吃飯:可以嘗試在沒開動前,將餐具放置在視線內;吃到一半要是停住了,就把一些配菜放到主食上頭,促進食欲。.換衣服:搞不清楚穿脫順序時,可以先解開一個扣子,讓他跟著做,或是把脫下來的上衣拿到本人看不見的地方擺著,免得穿脫時弄得一團亂。.上廁所:找不到廁所發生失禁的人,會起身在走廊上走來走去,或將手擺在褲子前方擋著,若看到這些徵兆,可以試著引導當事人到廁所。 但是,只是傾聽,卻不去思索當事者的理由和遊走的連結原因,無法直接減少遊走的發生,一定要找出對策才有效。松浦女士接下來說了一段話,像是回答旁人的疑問。 「其實,我們單位的工作人員,過去曾主動糾集,一起在機構裡散步。這類自發性活動有不少好處,我們也因而改變提供當事者生活支援照顧的方式,想不到吵著要衝出大門到外頭去的人,真的減少很多。照顧者並非代替當事人打理進食、換衣服和上廁所等日常生活步驟,而是視當事人的能力予以協助。善用環境的改變,促使當事人發揮本身的能力。」 松浦女士再次強調,不要從照顧者的觀點,一昧地制止造成困擾的行為,必須從失智者的角度,思索其日常生活需要哪些協助。 「會不會是想上廁所?還是要換衣服?或是肚子餓了想找東西吃?我認為這些生活上的困難,都可能以遊走這樣的外顯行為表現出來。要是家屬什麼都不讓他做,也不給予協助,只是限制行動,我覺得將往不好的方向發展,是惡性循環的開始。」 遊走等行為與精神症狀,是許多原因交互影響的結果。如果能從生活中需要協助的行為著手,通常能收到極為正向的結果。 當內心出現「藥物治療沒效了嗎?」的疑問時,不妨以上述六個要點,作為解決問題的思考方向。現有藥物針對失智症引發遊走等具體症狀,至今仍無法證明有確切療效。 熊本大學的池田教授認為,「逼不得已而處方安眠藥等藥物,引起步態不穩等副作用,反而承擔了更多風險。」 關於藥物使用,基本原則就是儘可能不用。不過,藥物治療亦非毫無可取。目前臨床第一線就用了不少抗精神病藥等藥物,部份失智症患者的特定症狀,也確實獲得改善。 不過,用藥後狀況反而更加惡化的個案確實存在,必須高度留意。為此,日本在二○一三年制定藥物使用指引,呼籲相關醫師謹慎使用。因此,一旦考慮藥物治療,最好能由專治失智症的專科醫師確診,適度掌握疾病與症狀成因,再慎重考慮投藥。 還有兩個未定論的觀念,在此一併提出。 首先,遊走症狀不會持續發生。雖不會完全消失,高峰期大約半年至一年。隨著失智症病程發展,接著會出現對事物的興趣降低,趴趴走的衝動也會跟著下降,原先擔心的照護問題就不存在了。 另一個提醒是,一開始就要考慮有沒有可能出現遊走症狀。近來,失智症早期就醫的患者漸漸增加,建議預先請教醫師,未來可能出現哪些症狀。在還沒發生最令人苦惱的夜間遊走前,就和個案管理師談談可以採取哪些對策。大家一起預先設想,照護患者時可能發生的各種狀況,安心感也將油然而生。 再次強調,至今仍沒有任何對策,可以讓遊走症狀不再發生,但也不須過度絕望而直接放棄。雖然針對失智症的核心,也就是腦細胞發生退化引起記憶障礙等症狀,尚未發現根本治療的方法,但是遊走等行為與精神症狀,仍能針對個別狀況找到不錯的因應方式,換言之,是可以治療的。 雖未獲得嚴謹的臨床研究證實療效,確實有些被歸類為非藥物治療的方法是有效的。只不過,目前多在醫療院所和養護機構實施,並未推廣至居家照護,故無法在此詳述。 例如,一種稱為腦鍛練的電玩遊戲,針對認知功能中的記憶力進行操練,可視為某種形式的認知復健;又如透過美術及音樂活化腦部的藝術治療,這些非藥物療法都能豐富患者本人的生活,值得一試。 因為照護病人感到苦惱的家屬,不妨多方嘗試可行的策略。除了在家獨自努力,也可以諮詢醫院及長照機構的專業人員,必要時,積極活用長照服務的短期留院。如此一來,不但家屬負擔減輕,對失智患者本人,也將產生正面的影響。
-
2021-01-14 失智.大腦健康
預防方法/談如何活得更聰明 多動腦多運動延緩老年失智症
台灣失智人口增加速度驚人,內政部去年4月宣告全台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14%,進入「高齡社會」;再過8年,老年人口將占總人口20%,成為「超高齡社會」。至2019年台灣失智人口已超過28萬人;估計13年後將倍增至46萬人,未來平均一年將增加1萬名失智症患者。據衛福部統計,8成失智者住在家中,由家屬或外籍看護照顧。不少家屬為了照顧家人,不得不離開職場,即使工作也蠟燭兩頭燒,身心俱疲。失智老人的問題讓家屬及照顧者身心壓力 失智症是導致台灣社會的老年人自主能力下降,失去獨立生活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給家屬及照顧者帶來重大的生活壓力、以及增加社會成本。所以我常說失智老人的問題不單只是個人的問題,其實也是家庭的問題,進而是社會及國家的問題。 我也有一位88高齡的母親,有血管性失智症,在近年照顧母親中,也讓我深深地感覺到家屬照顧上的痛苦。在從醫三十多年中照顧過失智症病患以及家屬無數,並創建台灣第一個的失智症記憶特別整合門診。 過去二十多年全世界持續的在尋找如何治療失智症的方法,可惜已13年無治療阿茲海默症的新藥問世,英國倫敦大學於2017年在「刺胳針(Lancet)」期刊,發表「The Lancet Commission on Dementia Prevention, Intervention, and Care: A Call for Action」研究顯示,造成失智的危險因子中只有35%可以預防的,很訝異的是中年聽力缺損失智的風險達9%,比高血壓的2%和肥胖造成的1%風險還高。原來老年人的聽力及視力障礙會增加失智風險的主要原因其實減少了多動腦多運動的機會。 其實人出生到20歲後,腦細胞便以每年減少1克的速度淍零,腦功能逐年下降,到了老年,認知功能愈來愈差是不可逆的現象。舉例來說,大多數40歲的人記憶力比20歲差。60歲的人記憶力比40歲差,不用擔心,這可能只是因年紀相關的記憶減退(Age-related memory impairment),但是因年齡愈大而產生的認知功能減退應該不致於影響日常生活,假若你的記憶減退有明顯影響日常生活功能時,便要注意是否患有失智症了。多動腦、多運動...等六大面向來延緩失智 美國梅約醫學中心2011年研究發現每日運動及動腦的長者,相較於只維持原本生活習慣者,不但沒有造成海馬迴體的萎縮,甚至增生增厚,改善及延緩腦部退化程度。並發現有氧運動可透過不同生物機轉,能促進腦部神經可塑性,改善腦部學習能力,並減少腦部灰質體積的衰減,降低認知功能減退的發生。 由於近年來發現阿茲海默症暫時已無藥可治,世界各國均在談論如何多動腦、多運動、增加日常生活社區網絡、健康飲食、充足睡眠及減少壓力等六大面向來延緩失智,但是台灣一般民眾真的知道如何為自己或是為家中失智症長輩安排多動腦、多運動的日常生活活動嗎?本院2017年5月成立新北市第一家的失智共同照顧中心 亞東紀念醫院早在2017年11月便邀請澳洲運動生理學專業DirectorJam來院演講如何多運動來延緩失智,並在去年12月邀請加拿大Professor Gail 來談如何以「認知悠能」蒙特梭利失智症照顧模式來設計多動腦活動。認知悠能照顧模式重點在於失智者個人照顧,必須深入瞭解失智老人的過去與現在,並觀察失智者有什麼異常或特別行為,才能知道照顧治療方向。可說是以病人為中心的非藥物治療,量身訂做安排活動,儘量讓患者發揮既有能力、維持生活尊嚴,有助改善認知功能及提高生活品質。 過去台灣的失智症照護大部分注重在減輕家屬的照顧壓的喘息服務為主,卻往往忽略了失智老人本身的感覺及尊嚴。經由「認知悠能」蒙特梭利失智症照顧模式,針對病患本身的需要,按照每個病患各自的能力、興趣以及長才安排適切的活動,讓他們仍保有的能力得以提升,讓他們擁有更快樂、更有自尊的生活。 多運動方面建議每天進行30分鐘的活動,每週進行三至五天。以每週150分鐘為理想。如有需要可分成一天多次,但每次持續至少10分鐘,心跳要在110下以上,才能逹到標準。 隨著國民平均餘命超過80歲,到了老年出現失智的機會不小,你我都該趁年輕時多存「腦本」。為了老年生活安穩,經濟上要多儲存「老本」,老本固然重要;但在高齡化社會,存「腦本」也一樣重要。大腦是「用進廢退」的器官,像閱讀文章、寫作、打球或跳舞等必須花腦筋思考的活動,就是讓大腦隨時接受智能訓練。其次,不管幾歲,最好「活到老學到老」。這雖是老生常談,卻是避免失智提早發生的方法之一。運動對身體的好處,無庸置疑,就是維持規律運動,不管對減少失能的肌少症及延緩失智均是有意義的。 亞東紀念醫院致力於老人長期照顧多年,自2017年5月開始由林芳郁院長及張淑雯副院長帶領下成立新北市第一家的失智共同照顧中心至今已近三年,已照顧約2,000個失智者及家庭,任何民眾有關失智症的問題,均可打諮詢專線: (02)7728-2533失智共照中心。立即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專頁!無論你是否為失智者,我們都期盼能認識你。我們提供專業醫療資訊和交流平台;而你來告訴我們,那些關於失智的故事。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