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01 科別.腦部.神經
搜尋
視力
共找到
973
筆 文章
-
-
2020-04-30 科別.眼部
眼白冒血塊非小事!伴隨6狀況恐「眼中風」
眼球結膜下出血雖然肉眼可見,看來怵目驚心,但其實是小問題眼球內出血則可能已嚴重出血,外觀仍正常無異,患者本身也沒有疼痛感,卻會影響眼睛視力。隨著老化或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的盛行,也增加中老年人發生眼出血的機率。書田診所眼科主任吳仁斌表示,若非外力撞擊或外傷引起的眼出血,最常見的是「結膜下出血」,這是眼球表面的微血管破裂,特別是中老年人熬夜、用力咳嗽,或是因便祕、上廁所時憋氣,當用力過後,照鏡子時發現眼白處像兔寶寶眼睛一樣紅紅的。還有些人則是因為服用了抗凝血藥物,稍微揉眼睛後就發現眼睛紅紅的。雖然眼睛結膜下出血,看起來有點嚇人,也會讓患者忐忑不安,但其實就像身上的烏青、瘀血一樣,不擦藥就會自行痊癒,結膜下出血經過一、兩週就會消失,不需要特別治療。而且因為結膜下出血的血管破裂是在眼白部位,與光線進入瞳孔的路徑無關,因此不會影響視力,患者頂多覺得眨眼時有異物感,有時候還是旁人告知才發現。不過,若眼球外觀看起來沒什麼異狀,但是卻有視力模糊的現象,則可能要考慮眼球內出血的問題。眼球構造複雜,常見的眼球內出血可分為視網膜的表面出血以及視網膜下出血,一般來說多是單獨於某一眼出現,較少兩隻眼睛一起發生。即使外觀沒有異樣,但只要出現了單側視野缺損,看東西扭曲變形、感覺眼前有閃光,或是覺得有飛蚊症、視力有些模糊,甚至視力急遽下降等症狀,一定要盡快找眼科醫師診斷,並且告知是否有慢性病史。除了散瞳視網膜檢查,必要時需進行超音波、眼部斷層掃描或螢光眼底攝影等檢查。眼球內出血更擔心發生所謂的「眼中風」,因為視網膜血管出血或阻塞,嚴重時會造成視網膜壞死,有失明的危機,尤其眼中風來得又急又快,沒有把握治療的黃金期,極可能導致視力的永久傷害。如果血管阻塞處位於視網膜週邊,對視力影響較小,但萬一阻塞處恰巧發生於正中央的黃斑部,因為這裡的感光細胞較多,日後視力很難完全恢復。除了視力不對勁時要有警覺心,平時要預防眼出血,醫師建議,由於國內三高疾病盛行率高,本身有高血壓、糖尿病的中老年人,一定要遵照醫囑按時服藥,好好控制血糖、血壓。有高度近視者,視網膜也比常人退化得嚴重,更是視網膜剝離的高危險群,也要特別留意。眼出血是眼睛老化過程中不可避免的相關疾病,因此建議平時勿用眼過度,不少人的工作與電腦為伍,下了班又把看電視當主要娛樂,這種「白天看電腦、晚上看電視」的生活型態,對眼睛很不健康,也有損眼力。吳仁斌建議,休閒時間應多做戶外活動、晚上勿熬夜,有充足睡眠,讓眼睛獲得適當休息,要護眼還是得從日常作息做起;另外,多吃新鮮蔬果,維持均衡營養,如甘藍、花椰菜、南瓜、菠菜、葡萄、奇異果等飽含維他命、葉黃素等眼睛必要的營養素,也有助於眼睛的保健。(★本文經《常春月刊》授權刊登)
-
2020-04-29 科別.皮膚
影/胸部長皮蛇痛到不想穿內衣出門 斬皮蛇禁忌是錯誤
彰化粘姓婦人一年前曾在腰部長出帶狀疱疹,日前又在右胸復發冒出帶狀疱疹,痛到連內衣都無法穿,衛生福利部彰化醫院皮膚科主任郭峰昇說,得過帶狀疱疹病患九成以上不會再復發,旦若再復發,就要檢視自己是不是免疫力持續低下,應及早治療,才能能避免病程拖更久。今年61歲的粘姓婦人日前洗澡時察覺右胸乳暈旁有搔癢的感覺,且持續了三天,不過每次抓了抓之後就不癢了,以為是一般皮膚問題而已,索性就放任不管,結果第四天開始竟冒出一點一點的紅斑,原本發癢的地方也伴隨些微的刺痛感,經檢查又是帶狀疱疹。粘姓婦女說,因為衣服常常摩擦到患部,當時連走路都會痛,連帶影響到工作表現,為了減少皮膚接觸到衣物的機會,期間更是連內衣也不穿就出門,只求能減少疼痛。粘姓婦人說,一年前她在腰部就長過一次帶狀疱疹且面積相當大,治療兩個多月才痊癒,當時醫師說,長過之後要再復發的機率很低要她不用擔心,沒想到才過一年又被「蛇」纏上。彰化醫院皮膚科醫師郭峰昇說,帶狀疱疹和水痘病毒相同,只要曾得過水痘,帶狀疱疹病毒就會潛伏在體內神經中,等到人體免疫力低下時,藏在神經中的病毒就可能被激活,進而以帶狀疱疹形式發病。郭峰昇說,或正在接受化學治療。粘婦說,當時同事看到她痛得連路都走不好,就說要帶她去找師父斬皮蛇,還一直誇讚師父有多厲害多神奇,她不相信,還告訴同事「另一名同事被你帶去斬了五、六次了,蛇還不是長得好好的!」郭峰昇說,民間有俗稱「斬皮蛇」的療法,不外乎都是透過儀式,象徵性地斬掉皮蛇的頭部,再敷上草藥,但來路不明的藥物可能會引起皮膚不適形成反效果;另外長輩常告誡長帶狀疱疹不能吃蛋,因為蛇愛吃蛋,會把蛇越養越大,這也是錯誤觀念,引起帶狀疱疹的成因多半是免疫力下降,這時還刻意避開某些食物反而會營養不均衡,這樣病程可能拖得更久。帶狀疱疹病毒潛藏於人體神經中,有可能在身體任何一個部位冒出,郭峰昇說,要注意的是,若長在眼鼻周圍可能會影響到視力,若長在私密處的話恐引起大小便失禁,都應盡早就醫。郭峰昇說,現在針對帶狀疱疹的患者有提供最多7天的健保給付藥物,如果症狀嚴重還可選擇自費藥物,效果更顯著,越早服藥越能大幅縮短及減低帶狀疱疹帶來的神經疼痛,更能避免後遺症的產生。
-
2020-04-29 橘世代.健康橘
眼球動一動/宅在家太久,小心3眼疾找上門!
新冠肺炎疫情延燒,不少人待在家中的時間變得比以往更長,為打發時間,民眾使用手機、平板或看電視時間也拉長,不僅眼睛乾澀、有異物感,甚至發現視力變得模糊,新北市汐止區國泰綜合醫院眼科主任王凱表示,保護眼睛及維護視力,除可適量攝取深海魚油及葉黃素,最好在家能做「眼球運動」才是長遠之道。避免出門增加感染風險,許多民眾一下班、下學就直接回家追劇、玩手遊、看電視等,甚至正落實居家工作者,在家使用電腦工作,下班後繼續上網追劇。王凱表示,一直都有民眾因過度使用眼睛前來求診,「看電視、玩手遊、甚至太晚睡覺,都會造成眼睛負擔」,王凱指出,不管是追劇還是打電動,太晚睡導致眼睛使用過度,除有乾澀情況,還會造成視力模糊、下降,最終變成乾眼症,年紀較大者尤其需注意。由於年紀越大、淚腺越乾,用眼過度罹患乾眼症機率就越大,此外,長期使用3C產品也有可能罹患飛蚊症,王凱表示,像是乾眼症、飛蚊症以及老花3個症狀,都跟年紀大有關。若想改善乾眼症的情況,除可靠熱敷外,還能補充人工淚液;40歲開始就會出現老花症狀,建議在看電腦或手機時配戴合適的老花眼鏡,減輕眼睛負擔。「但飛蚊症無法根治,只能跟它和平共處」,王凱表示,有飛蚊症的民眾只能盡量維持視網膜健康,可多吃魚、青菜,或深海魚油及葉黃素等。長期使用3C產品導致視力下降、高度近視機率攀升,恐罹患「高度近視性黃斑部病變」。王凱解釋,黃斑部病變會發生在近視度數較高者,會讓病患視力快速下降小於0.1,等同於永久性視力喪失。這種症狀不論老少只要近視度數太高,加上用眼過度就有罹患機率,若出現視力大幅下降、視力模糊、飛蚊症情況嚴重、線條扭曲等症狀,就應該就醫。目前治療方式是以針筒從眼白注射抗血管新生因子抑制劑,儘管是快速、簡單的小手術,但術後需定期回診,確保視力不再惡化。王凱呼籲,現今每人一台手機、平板,過度使用眼睛情況經常發生,保護眼睛除食療外,也需多做「眼球運動」。使用3C產品記得每30分鐘就休息一下,休息時盡量讓眼睛轉動或出外走走,讓眼睛不要長期盯在特定地點,防疫期間如不能外出,也可在家往外遠眺,緩解眼睛疲勞,才是最根本護眼辦法。【如何預防3C症候群↘↘↘】。低頭族注意!靠一顆球自救「遠離肩頸痛」。聽過「肌少症」嗎? 愛窩沙發追劇的人要注意了。手麻竟是低頭惹的禍!頸椎退化可能造成骨刺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4-29 科別.眼部
控制近視點散瞳劑很傷眼? 揭密3個常見迷思
台灣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近視王國,盛行率高。眼科醫師使用長效散瞳劑,減緩學童近視已有二十多年,時至今日,散瞳劑仍是第一線對抗學童近視的武器。但還是會遇到心存疑慮的父母,存在一些錯誤認知及迷思,因此,特別專訪眼科診所總院長林穎新醫師,希望能打破家長疑惑,擁有正確的護眼觀念。根據調查顯示,小學畢業學童的近視率約50%,國中生近視率為75%,成人20歲更是高達90%左右。林穎新醫師指出,從小建立良好視力保健觀念,由家長、老師及醫師共同協助,勿讓小朋友過早接觸3C產品,包括用眼習慣、姿勢、距離等,都須留意,並定期至眼科檢查視力。為了不讓孩子提早成為「四眼田雞」,早期發現近視問題,提早介入,建議讓小學生點「散瞳劑」或配戴「角膜塑形片」,減緩數度數快速加深。迷思一:點散瞳劑能降低近視度數?林穎新醫師表示,散瞳劑是乙醯膽鹼抑制劑,一種神經傳導物質,使得眼睛裡的睫狀肌無法用力,處於放鬆狀態;強迫放鬆時,瞳孔自然會放大,目的是讓睫狀肌放鬆,讓學童不要過度用眼。因此,正確的說法應該是,藉由散瞳劑抑制近視,而不是降低度數。散瞳劑又分為短效型及長效型,短效型散瞳劑一般用於檢查眼睛時,確認是否有假性近視,或眼底視網膜檢查等,需將瞳孔放大而使用,但短效型劑散瞳劑控制近視效果不佳;因此,需要以長效型散瞳劑,來減緩近視度數加深。 迷思二:點散瞳劑會引起併發症?散瞳劑除了能讓睫狀肌放鬆,還有強制瞳孔放大效果,長期點散瞳劑的孩童,通過水晶體進入眼底的紫外線,相較起來比一般人多,眼睛也容易畏光。林穎新醫師指出,依理論推測,點了散瞳劑後,如果平時沒有做好眼睛防曬的工作,是有可能增加白內障、黃斑部病變的風險。因此,眼睛防曬顯得相當重要!家長在幫孩子配鏡時,選擇抗UV400功能的鏡片,才能隔離紫外線,戶外活動時,也記得配戴太陽眼鏡。 迷思三:散瞳劑濃淡程度不須調整?林穎新醫師說明,長效型散瞳劑可預防近視度數增加,劑型上也有濃度的差別,介於0.01%~1%區間範圍內,取決於用藥控制、副作用,須取得平衡,若濃度太淡無法控制近視,濃度過強會畏光,建議依個別醫師指示用藥。點了散瞳劑會使進光量多、瞳孔變大,到了夏天陽光太強,濃度可調淡;冬天時,濃度則可調高,依照季節及每位學童情況,進行衡量與拿捏,調整散瞳劑的濃淡程度。 有些家長錯誤認知,以為近視戴眼鏡就好,林穎新醫師表示,戴眼鏡只是為了讓眼睛看清楚,使學童不要瞇瞇眼,太近看物品。想要控制度數,還是須點散瞳劑或使用角膜塑型片,並維持良好的用眼習慣。事實上,學童近視容易在半年內,快速增長,建議定期一個月左右檢查回診,追蹤度數變化、眼軸拉長速度及用藥濃度,才能適度且有效的控制近視。(圖文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延伸閱讀: 防疫宅在家近視度數飆! 眼科醫曝防高度近視2關鍵 用食物顧目睭! 3烹調方式最能吃進完整營養 
-
2020-04-28 科別.眼部
防疫工作壓力大睡不夠 視力模糊眼紅染「皮蛇」
新冠肺炎疫情緊繃,嘉義縣55歲林姓女公務員日前因基層防疫工作繁重,睡眠不足,左眼紅且有異物感而至嘉義長庚醫院眼科就醫,經醫生診斷為帶狀泡疹,接受一周抗病毒藥物治療後症狀逐漸改善,沒影響視力。林婦表示,一開始以為是結膜炎,但三天後左眼四周皮膚冒出腫痛的紅疹和水泡,左眼不僅出現灼熱的刺痛感,視力也模糊。帶狀疱疹俗稱「皮蛇」,初期症狀容易被忽略,嘉義長庚醫院眼科醫師吳沛倫表示,相關防疫人員為守護國人疲於奔命,身心俱疲時身體免疫力降低,導致皰疹相關就診病患增加。嘉義長庚醫院表示,帶狀疱疹和水痘是由同樣的病毒所引發,初次感染後病毒會潛伏在神經節,皮膚上的水泡出現前,會先因神經發炎出現不明原因刺痛和麻脹感,即使水泡消失痛感仍可持續超過三個月。吳沛倫表示,神經雖是雙側分布,但各管轄一邊,因此帶狀疱疹只會感染一側神經,幾乎不會有繞圈情形,帶狀疱疹可能出現在任何身體部位,若是長在額頭、頭皮、眼皮或是鼻子時,會波及到眼睛,年齡愈大、尤其60歲以上的人免疫功能降低,發生率愈高。吳沛倫建議,眼睛一旦受到病毒感染,輕則出現頭痛、結膜炎等,嚴重者會有角膜潰爛、角膜混濁、視神經炎,並留下視力受損的後遺症,最嚴重可導致失明,如發現眼睛周圍長出水泡,務必盡早尋求眼科醫師作進一步的檢查,民眾平時則可以充足的休息、水分及營養的補充提升免疫力。
-
2020-04-27 橘世代.健康橘
「骨質疏鬆」無痛怎麼防?醫師推「防骨鬆」日程菜單
隨著老化,身體各個器官逐漸退化,而幾十年來默默支撐我們體重的骨頭也不免發出衰老的訊號。年過花甲的人,常會注意到自己的膝關節無力或是腰椎痠痛的狀況,而這些「有感」的症狀往往都跟骨頭的退化有關,譬如膝蓋的退化性關節炎及腰椎骨刺都是常見的病因。然而有一種疾病是平時沒有感覺,但一旦產生併發症就是嚴重的骨折,這種疾病就是「骨質疏鬆症」。台南市立安南醫院家醫科醫師陳泓毓表示,骨質疏鬆症因為初期沒有明顯症狀,所以許多人都會忽略它,使得大部分的人都是在骨折後才開始治療,而這也耗用掉極大之醫療及社會資源。根據2005-2008年國民營養調查報告,50歲以上男女骨鬆症盛行率分別為23.9%及38.3%,而因為骨質疏鬆導致的髖部骨折所造成的死亡率,在2009年的統計中女性為11.2%、男性為18%。由以上數據,可以知道骨質疏鬆症是一個盛行率高、且發生併發症後死亡率也高的疾病,然而國人在骨折後接受骨鬆藥物治療的比例卻相當低,在2009-2013年的健保資料統計中,男女接受治療的比例分別只有10%及30%,由此可見骨質疏鬆病患的整體照護仍不足,有待努力。陳泓毓表示,骨質疏鬆症是一種因骨骼強度減弱致使個人增加骨折危險性的疾病。骨骼的構造會藉由蝕骨作用和造骨作用的相互調節來維持平衡,而當年紀增長,蝕骨作用會相對增強,進而使骨質流失。骨質流失在兩個時間點會特別明顯,第一個時間點是女性停經後,主要原因為雌激素的減少,第二個時間點是70歲以上的男女,主要因維他命D的製造及吸收減少。臨床上,骨鬆初期沒症狀,到晚期則可能因骨折而有相關的症狀,例如脊椎的壓迫性骨折會產生急性或慢性的背痛、駝背或身高變矮(即台語的老倒縮),病人也容易稍微跌倒就發生骨折(即低能量骨折,常見於四肢骨頭和脊椎),如有以上症狀要提高警覺,即早就醫治療。此外,在初期有一些方法可以篩檢,例如台灣人骨質疏鬆症自我評量表(OSTAi) 是一套簡易的婦女自我評估方法(參考圖二),只需要體重與年齡即可迅速評估骨鬆危險程度,原則上是年紀愈大、體重愈輕,風險愈高。另外骨折風險評估工具(FRAX)可藉由輸入相關骨鬆危險因子,估算每個人未來10年骨折風險率。若估算的風險偏高,建議至醫院接受進一步檢查,例如以雙能量X光吸收儀測量腰椎及髖骨的骨密度,以及照X光偵測是否有脊椎壓迫性骨折。日常生活中有許多方式可以預防骨質疏鬆以及避免骨折,其中最基本就是鈣質和維他命D的補充。50歲以上的成人每日至少需攝取鈣質1200毫克及800至1000 IU(標準單位)的維他命D。陳泓毓建議,鈣質可從乳製品、豆類製品,深綠色蔬菜、小魚干、海帶等食物補充,維他命D則可從濕黑木耳、鮭魚、香菇等食物攝取。此外維他命D可藉由日照在身體內轉換合成,所以適度的接受日曬是很重要的。近來研究認為肌肉跟骨骼會相互影響,而有肌少症的老年人較容易跌倒而導致骨折,因此肌少症也是相當重要的議題。肌少症在預防與治療上首重增加運動量和營養。運動的部分包含有氧運動及阻抗訓練,在做運動前應先衡量自己平常的活動量跟體力,譬如平常活動量少且有慢性病的人比較適合先從增加輕度的身體活動開始(例如散步、做較不費力的家事等),若不確定自己適合哪種運動應和醫師討論。營養方面,老年人需補充比年輕人更多的蛋白質,來維持肌肉量和肌力,所以一般老年人的蛋白質攝取量,可定為每公斤1-1.2公克左右(腎功能不佳的人不適用),且建議平均分布於三餐當中。其他和跌倒相關的危險因子也需一併注意,包括感官退化(視力不佳、重聽)、慢性病(失智症、憂鬱症、巴金森氏病、中風、關節炎、失眠等)、藥物使用(鎮定劑、抗憂鬱劑、高血壓藥物、嗎啡類止痛劑等)及環境安全(浴室需防滑、走廊要明亮等)。綜合來說,中老年的民眾應要開始注意骨頭的健康,避免骨折的發生,而良好的骨頭照顧包含了維持足夠的骨骼強度以及預防跌倒。若過去曾經有低能量骨折病史或有相關骨鬆風險,應及早就醫接受檢查。藥物治療的部分目前健保有給付符合條件的骨折病人,且藥效一般而言皆顯著,因此鼓勵有需求的民眾和醫師諮詢相關用藥。【更多熟齡「骨頭」大小事↘↘↘】。長者防跌 要小心及注意居家環境。熟齡族「保命防跌」 幾個居家眉角要先注意!。看懂退化性關節炎 6法寶護膝蓋「保持軟Q」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4-26 科別.眼部
健康醫點靈/常滑手機看3C 小心老了3眼疾找上門
新冠肺炎疫情延燒,不少人待在家中使用手機、平板、看電視時間也拉長,不僅眼睛容易出現乾澀、異物感,視力甚至會變模糊。汐止國泰綜合醫院眼科主任王凱表示,保護眼睛及維護視力除可適量攝取深海魚油及葉黃素,使用3C產品最好每30分鐘就休息,紓緩眼睛疲勞。王凱表示,過度使用眼睛看診民眾絡繹不絕,呼籲民眾在家勿長期使用3C電器產品,休息時盡量讓眼睛轉動或出外走走,不要長期盯著螢幕,防疫期間也可在家往外遠看,緩解眼睛疲勞;也可食療或多做「眼球運動」。「看電視、玩手遊、甚至太晚睡覺,都會造成眼睛負擔。」王凱表示,不管是追劇還是打電動,太晚睡導致用眼過度,除有乾澀情況,還會造成視力模糊、下降,最終變成乾眼症,年紀較大者尤其要注意。因為年紀越大、淚腺越乾,用眼過度罹患乾眼症機率就越大;另外,長期使用3C產品也可能罹患飛蚊症。王凱表示,乾眼症、飛蚊症及老花3個症狀,都跟年紀有關。若想改善乾眼症症狀,可靠熱敷或補充人工淚液。一般40歲後就會陸續出現老花症狀,建議使用電腦或手機時戴合適的老花眼鏡,減輕眼睛負擔。王凱說,「飛蚊症無法根治,只能跟它和平共處」,飛蚊症患者要盡量維持視網膜健康,可多吃魚、青菜、深海魚油或葉黃素維護。
-
2020-04-24 新聞.杏林.診間
專業觀點/高血壓與身體不適 常互為因果
高血壓是一種慢性疾病、血管疾病的隱形殺手。血壓分為收縮壓及舒張壓。正常血壓為收縮壓120毫米汞柱以下,舒張壓80毫米汞柱以下。如果收縮壓經常超過140毫米汞柱,或舒張壓經常超過90毫米汞柱,就是高血壓。高血壓在初期沒有明顯症狀,部分患者會有頭暈感,多數人都沒有特別症狀,大部分人是血壓突然升高、血壓波動很大時,例如原本收縮壓120毫米汞柱,卻突然飆升到170毫米汞柱時,才會有症狀出現。常見高血壓症狀,包括頭痛、頭暈、臉色潮紅、視力模糊、頸部僵硬、夜尿、心絞痛、下肢水腫、運動時呼吸困難等;而當情緒波動很大時,也常會讓人血壓升高。大多數慢性高血壓患者沒有明顯症狀,不過,「高血壓與身體不適常互為因果」,像感冒、頭痛、眩暈等不適會造成血壓升高,而高血壓則常會引發這些身體的不適。10%疾病會引起高血壓,血壓只是疾病的表徵,如果找出病根,對症治好疾病,血壓就會下降。許多人認為吃降血壓藥得吃一輩子,其實並不一定,輕微的高血壓、短暫血壓波動大的人,或許可以不必吃藥,只要改善飲食生活形態,少吃鹽、多運動、睡眠充足、減重等,就能控制血壓恢復正常。甚至有些吃藥的患者,可以慢慢減藥到不用吃藥。但若是持續血壓偏高,未接受治療,器官受損會很大,容易引發腎臟病變、心肌梗塞、中風等問題。預防高血壓的方法,最重要的就是定期量血壓。建議沒有高血壓家族史的民眾,40歲以後應該定期量血壓,有高血壓家族史的民眾,25歲起就可以開始定期測量血壓。
-
2020-04-21 橘世代.健康橘
血糖失控竟成為「眼睛」殺手 醫:務必牢記三個「防盲」觀念
糖尿病是危害民眾健康的主因之一,年年位居十大死因,且人數不斷攀升,「高齡化」是台灣糖尿病發生率上升重要因素。雖然國人保健觀念提昇,都知道糖尿病要去醫院就診,定期追蹤血糖,卻容易忽略身體其他部位的狀況,特別是眼睛;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眼科主任陳瑩山指出,糖尿病引起的眼部病變是台灣中老年人失明最主要的原因,民眾務必要牢記三個「防盲」觀念,並小心三大「盲目」殺手。陳瑩山說.令人擔憂的是,國內估計約有百分之十的糖尿病人口,卻有一半的人不知道自身患有糖尿病,其中,約三成的人是因為眼睛病變出血,到眼科檢查才發現罹患糖尿病,不僅失去治療先機,對視力也造成嚴重損害。因此,留意血糖狀況,預防並及早發現糖尿病,可說是避免糖尿病眼部病變的首要關鍵。糖尿病患者一定要有三個防盲觀念,包括「同步進行眼部檢查、年齡和病史愈長,對眼睛傷害愈大、調降血糖的速度不能太快」等。陳瑩山指出,糖尿病患者在追蹤血糖、控制病情的同時,務必要同步檢查眼睛狀況。有些患者認為「糖尿病既然是慢性病,它對眼睛的影響也應該是慢慢進行」,或「血糖如果控制良好,就不會有糖尿病眼睛病變的危險」。其實不然,有時病狀的改變會急速進行,例如視網膜病變有時很快就會出現玻璃體出血,導致一夜之間視力就從1.0退至0.1,或產生新生血管,使眼壓突然急遽升高。另外,良好的血糖控制對整體糖尿病的病情穩定非常重要,卻不能預防糖尿病眼底病變的產生。年齡與血糖的病史,是糖尿病是否造成眼底病變的最主要因素,年紀愈大,糖尿病病史愈長,最終形成糖尿病眼底病變就愈不可避免。陳瑩山提醒,一旦出現糖尿病眼底病變,又遇到血糖飆高時,調降血糖的速度不可太快。眼底是人體血流最快速的地方,對氧氣的需求極其敏感,若血糖快速降低,容易造成眼底缺氧,使已有眼底病變的患者病情惡化,最好採緩降原則,一個月降30至40mg/dL,(即HbA1C降1到1.5)可使眼睛血管有較充分時間適應,以免因快速缺氧,眼底無法應付視力所需,造成眼底出血或黃斑部水腫,反而得不償失。糖尿病所引發的眼部病變很多,治療方式因症狀而異,「白內障、青光眼、眼底病變」被稱為三大「盲目」殺手,一旦出現類似症狀,要立刻就醫。陳瑩山說,糖尿病患者罹患白內障的機率為正常人的2至4倍,一旦併發白內障,處理方式和一般白內障不同,需依視網膜病變的病程決定,若糖尿病眼底病變嚴重,需先做眼底雷射治療後才進行白內障手術,倘若白內障太嚴重,雷射吸收效果也不好,這時就要先開刀治療白內障。糖尿病患者一旦併發青光眼,通常仍會先以眼藥水控制,但若形成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時,便需進行睫狀肌冷凍或雷射治療,方法是利用致冷物質(冷凍劑)產生的低溫或雷射破壞眼睛睫狀體,減少睫狀體分泌房水的功能,以達到降低眼壓的效果。另外,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屬眼底病變,是糖尿病視力受損最嚴重的原因,常見有視網膜出血、玻璃體出血、黃斑部水腫等狀況。目前糖尿病眼底病變的治療方式,已有雷射和眼內注射抗血管內皮細胞增長因子(Anti-VEGF)等。【更多關於健康大小事↘↘↘】。清明吃春捲引血糖飆! 醫師:遵守5招顧健康。一活動就喘?小心「心臟主動脈瓣膜狹窄」找上你。延長壽命有跡可循!做到了,女延10年壽命、男延7年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4-20 科別.眼部
配戴隱形眼鏡6大NG習慣犯不得! 眼科醫師警告了
日前傳出因泡溫泉導致角膜受損個案,最嚴重恐引發失明,眼科醫生強調,泡溫泉千萬不要戴著隱形眼鏡,其實不只泡溫泉,許多戴隱形眼鏡的壞習慣,都會對眼睛造成嚴重傷害,例如日拋當周拋使用、戴著隱形眼鏡睡覺、清洗液不潔淨等,都是不良習慣,一不小心就讓眼睛陷入危機。NG 1:戴隱形眼鏡接觸不乾淨水源新光醫院眼科主治醫師鄭聖甫表示,溫泉不是乾淨水源,其中可能有大量微生物,如果眼睛表層有傷口又剛好碰到溫泉水,就有可能發生感染,細菌、霉菌、阿米巴原蟲都是常見眼睛感染源,如果角膜受傷處靠近瞳孔周圍,視力就會受到影響,幾乎不可能恢復,因此必須謹慎。NG 2:配戴超過8至10小時以上長時間戴隱形眼鏡,經常造成角膜細微傷口;鄭聖甫解釋,長時間配戴隱形眼鏡,容易讓角膜缺水與缺氧,不良狀態下,眼睛表面就可能出現細小傷口,正好讓細菌等病原有機會入侵,感染風險就跟著上升。鄭聖甫建議,配戴隱形眼鏡最長時間必須維持在8至10小時內,一定不可以超過,臨床案例中,曾經有病人戴著睡覺,以為不會有什麼問題,結果引發角膜感染,才趕快就醫尋求協助。NG 3:隱形眼鏡清潔不完全滋生病菌除隱形眼鏡配戴時間不可以太長外,取下時也一定要清洗乾淨;鄭聖甫強調,眼睛會不斷分泌眼淚保持眼球溼潤,當中含有蛋白質廢物,容易殘留在隱形眼鏡上,就像皮膚汗水也是病菌的溫床,隱形眼鏡殘留的蛋白質也很容易滋生病菌,如果清潔不確實,當角膜表面狀態不好或有傷口時,就可能損害眼睛健康。NG 4:清洗時未使用隱形眼鏡專用藥水鄭聖甫特別說,清潔也是一大學問,千萬不可以使用自來水,特別是為了省錢的青少年族群,雖然台灣自來水有加氯抑制微生物滋生,但不可能百分之百無菌,臨床就有病患使用自來水清洗隱形眼鏡,不慎讓眼睛感染。鄭聖甫提醒,清洗隱形眼鏡一定要使用專用清洗液,例如生理食鹽水,確保清洗藥水無菌才能清潔隱形眼鏡,且至少要浸泡5個小時以上,不論是雙日拋、周拋、月拋隱形眼鏡,每天都要取下徹底清潔才能戴在眼睛上。NG 5:觸碰隱形眼鏡洗手不確實雙手清潔也是容易被忽略的地方之一;鄭聖甫說明,雙手不斷觸碰各種東西,很容易附著大量病菌,如果手洗不乾淨就觸摸隱形眼鏡,很可能發生汙染,所以不論取下或戴上隱形眼鏡時,一定要用肥皂或洗手乳確實清洗雙手。NG 6:隱形眼鏡盒未保持乾燥鄭聖甫最後提到,隱形眼鏡盒也容易滋生細菌,一般來說,每個月就要更換1個,浸置完隱形眼鏡後一定要清洗乾淨,最後好放在通風乾燥環境,否則容易產生髒汙而感染眼睛。(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買隱眼只看度數? 少做這1步相當於在謀殺你的雙眼 配戴隱形眼鏡有年限? 這些行為都是兇手!
-
2020-04-17 科別.眼部
在家辦公.上課 遠距防疫護眼3觀念你有嗎?
滑手機,看影片、打電玩,學童近視問題日益嚴重,調查發現,年級越高,使用3C產品頻率越高,例如,國小2年級的學生每日使用手機平版超過2小時比例為7.4%,國小6年級就升至17.5%,專家建議,家長務必留心孩子觀看手機的距離及時間,以免高度近視危害視力健康。 新冠病毒疫情緊繃,許多學校補習班透過3C產品進行遠距學習,台北市衛生局局長黃世傑表示,國小學童視力尚未穩定,家長務必協助孩子養成正確的護眼觀念,因此提出護眼3要件:(1)保持距離、(2)用眼規矩、(3)家長態度。台北市衛生局102年至108年學童用眼行為資料發現,近視學童的用眼習慣較沒近視學童來得差,尤其以「近距離用眼時,眼睛與物體的距離」、「讀書、寫功課、使用電腦的坐姿」、「近距離用眼30分鐘,是否有休息10分鐘」等方面最為明顯。 其中又以「近距離用眼」為影響台北市國小學童近視度數變化的最主要關鍵因素,黃世傑強調,只要保持好用眼安全距離,就能降低近視機率。在使用距離方面,眼睛與手機、電動距離約在30公分,平板,筆記型電腦約30至45公分左右,桌上型電腦約45至60公分左右,電視約2至3公尺左右則屬於中距離。眼睛注視螢幕時,睫狀肌持續收縮緊繃,長久下來將造成視力傷害,因此在用眼規矩上,應遵守每看螢幕30分鐘就要休息10分鐘原則,讓眼睛獲得完全的休息。國小學童每天使用電子產品總時數應少於1小時,未滿2歲則避免觀看螢幕。 至於家長,應以身作則,並協助孩子建立良好的生活型態,多陪小朋友,參與親子戶外活動,不以3C產品作為安撫孩子的工具等,嚴格規範孩子使用3C產品的時間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蔡景耀醫務長指出,高度近視容易引發視網膜剝離、黃斑部出血、眼球後極部退化變性、青光眼、白內障、失明等眼球疾病,家長務必重視孩子的視力健康。(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眼白冒血塊別以為是小事! 伴隨6狀況快就診 眼睛不舒服就點眼藥水? 眼科醫師警告7種人不可以亂點 
-
2020-04-15 科別.腦部.神經
看見有人中風怎麼辦?等救護車時你要做這幾件事
發現有人中風時該怎麼辦?紐約長老會醫院(NewYork-Presbyterian Hospital)醫師Douglas D. Sankar表示,中風後人的神經組織會迅速凋亡,快速而準確地診斷中風的類型及其患部,是成功治療的關鍵,若懷疑某人中風,請立即叫救護車,他提供幾項等待救援空檔時應該要做的事。據估計,缺氧時,每分鐘大腦中就會有200萬個細胞死亡,因此接受治療的時間延遲越長,對大腦損傷害就越大。Douglas D. Sankar指出,中風就像對腦的攻擊,供給腦部的血液阻斷後,部分腦部甚至脊髓會死亡。然而,中風的症狀多元,與受影響的大腦區域有關。例如,中風通常是沒有痛覺,而頭痛是出血性中風最常見的症狀。Douglas D. Sankar提到,中風症狀包含及特定身體部位,或身體單側或兩側無力;麻木和感覺喪失;失語,包含說話能力和理解能力異常;視力異常;身體失去協調性,產生眩暈感等。醫師強調,為了進行準確的診斷,患者的病史和理學檢查是必要的,以區分其他類似症狀的疾病,例如癲癇發作、暈厥和低血糖。因此中風時應迅速診斷,民眾若懷疑某人中風,請立即叫救護車,並遵循以下注意事項。「不要」開車載患者去醫院:立即致電救援專線,救護人員能幫助辨別患者是否需要緊急援助。「不要」給患者阿斯匹靈:對於許多中風患者,阿斯匹靈是有益的,但對於其他中風類型,阿斯匹靈會使情況變得更糟,請由醫護人員決定。「不要」給人吃或喝的東西:中風會導致肌肉控制困難,影響吞嚥能力。「要」紀錄發作時間:可幫助救援小組更有效地行動。知道症狀開始的時間,醫生可更確定最合適的治療。如果您不確定症狀何時開始,知道患者最後「正常」的時間也有幫助。「要」幫患者躺下:將中風患者的頭部稍微抬高,使他們側臥以促進血液流動。「要」鬆開太緊的衣物:有助於中風患者呼吸,但避免拉扯無力的肢體。「要」檢查該患者是否昏迷:檢查脈搏和呼吸。如果沒有心跳,請立即開始CPR。Douglas D. Sankar強調,適當的緊急處置,可以降低中風死亡率和後遺症,越早治療成效越佳。參考資料:KNOW WHAT TO DO IF YOU SEE SOMEONE HAVING A STROKE.(圖文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延伸閱讀: 全身不只腦部會中風! 身體4部位血管不通也會默默要命 還認為中風是老人專利? 有這5狀況都是高危險群
-
2020-04-15 科別.心臟血管
全身不只腦部會中風 身體4部位血管不通也會默默要命
腦中風是大家常聽到的,但是你知道嗎?除了腦部以外,其他部位的神經系統如果也遭遇血流供應上的問題,也有可能造成中風。1、突發性視力喪失–眼中風眼科門診中,有時會接獲單眼視力突然變得模糊不清,甚至看不見的「眼中風」急症案例。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眼科主治醫師邱育德指出,這項眼科急症是因眼部視網膜動脈阻塞或靜脈出血造成,因為視網膜是產生視覺的重要部位,上面密密麻麻的神經細胞,需依賴血管系統供給養分與氧氣,以維持正常運作;若影響的血管正好是營養中心視力黃斑部的視網膜動靜脈或其分支,便可能造成嚴重的視力傷害。必須特別注意的是,根據統計,視網膜中心動脈阻塞後5年內的死亡率為40%,死因主要是心肌梗塞。因此,「眼中風」不僅是眼科的急症,也代表身體可能突發中風的前驅症狀之一,患者極可能血壓已經過高,或體內已有血栓流竄或血管狹窄阻塞情形,因此除了眼科的處理外,也需要同步照會心臟科、神經內科等專科,及時評估、監控是否有頸動脈狹窄或心臟產生血栓等情形,以免治療上措手不及。2、突發性神經性聽力障礙–耳中風一覺醒來,耳朵突然嗡嗡作響,甚至完全聽不到了,著實會讓人嚇一大跳,是不是罹患了「耳中風」。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耳鼻喉科主任林子傑表示,許多人把「突發性神經性聽力障礙」稱作是「耳中風」,它不像「腦中風」發生的年齡層,多以50、60歲以上的老年人居多,而是一般工作壓力大的年輕人到老年人都可能罹患,患者在發病前多半沒有遭到撞擊或外傷,卻突然間出現明顯聽力受損(以單側居多),或併發耳鳴、嘔吐、平衡失調、走路不穩等情況。目前已知的可能引發原因有病毒感染、腫瘤壓迫聽神經、自體免疫系統疾病、內耳淋巴膜破裂等;另外,內耳迷路動脈或其分支狹窄、阻塞,在血流循環不良情況下,也可能造成神經性的聽力障礙。特別是在凜冽寒冬,血管收縮較為劇烈的情況下,部分案例可能出現類似小中風的突發性耳聾症狀。林子傑指出,突發「耳中風」時,最重要的是掌握發病10天內的治療黃金期,患者應盡速至有完整聽力檢查設備的醫院接受檢查診斷。一般來說,「耳中風」的患者若能及時接受治療,則聽力有較高的恢復機會,但如果延遲接受治療,則預後通常會較差。3、讓人舉步維艱–腳中風發生在下肢動脈血管急性阻塞的「腳中風」,是一項讓人舉步維艱的病症。患者通往雙腿「下肢」的血管因狹窄或有血栓阻塞,造成血流不暢通,進而出現下肢冰冷、麻痛、間歇性跛行、慢性潰瘍難癒等症狀;狀況嚴重時,足部肌肉組織因而缺血導致「缺氧性」壞死,甚至可能必須面臨截肢。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心臟血管科主治醫師兼心導管室主任張丁權指出,「腳中風」也有所謂的搶救黃金時間,一旦超過6~8小時的最佳治療時機,就算再打通血管,肌肉組織仍將持續進行不可逆轉的壞死現象;但偏偏台灣人常有超強「忍功」,常因太能忍痛,而喪失了最佳治療時機,等到醫師宣布必須截肢以保命時,便只能抱憾終身。而患有風濕性心臟病、心房顫動、糖尿病、高血脂、心內膜炎、骨折、感染症或心血管疾病家族史以及老菸槍等,都是腳中風的好發對象。張丁權提醒,這些高危險群在接受定期健康檢查時,可考慮做腿部的踝關節動脈壓檢查,若ABI比值(足踝動脈收縮壓∕前臂動脈收縮壓)小於0.9,即代表下肢循環不良,可能有週邊動脈狹窄問題,必要時應進一步安排血管攝影,確認腿部血管狀況。4、控制血壓–脊髓中風人體的頸髓與胸腰髓有許多神經分布其中,負有控制四肢力氣、感覺、呼吸與排泄等功能,當「脊髓中風」時,患者可能先是在頸部或背部感到一陣劇痛,或胸部出現類似心絞痛的悶痛感,數分鐘或數小時後,便突然出現雙腳或雙手無力、感覺喪失、大小便失禁等神經症狀。為什麼會發生「脊髓中風」?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院長林欣榮指出,目前已知包括血管動脈硬化、主動脈疾病、動脈剝離等血管疾病,以及全身性敗血症感染等,都是可能引發的原因。而過去的調查更發現,「脊髓中風」患者中超過半數有高血壓病史,且這些高血壓患者合併出現主動脈疾病比例很高。與一般常見的「腦中風」病患比較,「脊髓中風」發病年齡較早,多在50~60歲得病,而年齡愈輕便發生「脊髓中風」的患者,往往表現出來的症狀比較嚴重,且復原情況較不理想;而由於「高血壓」與「脊髓中風」的關係頗為密切,因此,防範「脊髓中風」最好的方法就是做好血壓控制,特別是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者,邁入中老年階段後,應定期接受全身血管與神經系統的健康檢查。延伸閱讀: 還認為中風是老人專利? 有這5狀況都是高危險群 每年奪走上萬條人命! 你一定要知道的6項腦中風檢查 腦中風患者要降血壓? 醫師點出普遍3大迷思
-
2020-04-14 科別.眼部
影/居家檢疫滑手機頻追劇 女子打瞌睡手機砸眼險盲
-->一名年輕女子從日本回來居家檢疫14天,沒事只能滑手機、狂追劇,結果在床上正躺、仰面以手機看節目,累得打瞌睡、手一滑,手機不偏不倚砸到左眼,造成嚴重的玻璃體出血與黃斑部出血,視力模糊,隔天檢疫期滿趕緊求醫。大仁科技大藥眼科副教授洪啟庭表示,患者經治療左眼最佳矯正視力稍微回到0.05,提醒民眾夜間在床上滑手機,最好坐起來,保持至少40公分以上距離,不至於造成近視與老花度數、甚至眼壓的快速增加,且儘可能開室內大燈,相對減少藍光對眼睛的傷害,每天使用手機的總時數不要超過4小時,以減少手機帶來的病變。洪啟庭表示,今年三月底收治一名完成居家檢疫14天後的26歲女性,剛從日本返國,自述左眼視力突然嚴重降低,初步檢查結果,病患雙眼約為300度近視,但右眼可配鏡矯正到1.0,左眼只能矯正到0.01,將近失明狀態,且雙眼立體感消失。左眼出現嚴重的玻璃體出血,遮住視網膜與視神經,角膜沒有破裂。患者說,居家檢疫因為太無聊,除了睡覺外,每天幾乎以滑手機和手機追劇來打發時間。白天玩手機,夜深人靜仍無睡意,甚至還會關大燈、不戴眼鏡下玩手機,距手機螢幕只25公分的距離。在居家檢處結束前一天,她仰躺且以雙手握住手機、面對螢幕觀看韓劇,看著竟不小心打起瞌睡,握手機的雙手突然一鬆,手機直接以自由落體的速度,撞擊臉部,正好打到左眼。一開始眼冒金星,隔天早上左眼出現嚴重的視力模糊,隔離一期滿,立刻就醫。洪啟庭表示,患者的視網膜與黃斑部下出血經治療,左眼最佳矯正視力稍為回到0.05,目前仍在持續觀察中,不過可能需要一段很長的治療時間。但此類出血可能不容易消失,而縱使血塊消失後,非常容易結疤而形成永久性失明,預後不甚樂觀。洪啟庭與日本跨國性研究發現,每使用1小時手機的疲勞程度,相當於使用3小時的桌上型電腦。這個案例是手機撞擊眼睛所造成的視網膜病變。建議睡前滑手機時,一旦有睡意,最好立刻關燈就寢,不僅可以避免繼續使用手機後,睡意全無與衍生的失眠,最重要的是避免打瞌睡時,手機不慎滑脫撞擊眼睛,造成眼睛嚴重病變、甚至一輩子失明的終身遺憾。洪啟庭提醒,夜間在床上滑手機,最好坐起來,或是背後貼著枕頭,保持適當距離至少40公分以上,不至於造成近視與老花度數、甚至眼壓的快速增加。而且儘可能開室內大燈,相對減少藍光對眼睛的傷害。每天使用手機的總時數不要超過4小時,以減少手機帶來的病變。
-
2020-04-14 科別.腦部.神經
溜直排輪跌倒撞到頭部 44歲金控科技長腦出血驟逝
44歲玉山金控科技長陳昇瑋驚傳腦出血辭世。陳昇瑋是在上月3月29日開車載女兒出門溜直排輪,期間跌倒撞到頭部,但當下並無發現異狀,開車返家途中才突然身體不適昏迷,經送醫搶救多日仍不幸辭世。士林地檢署司法相驗,發現陳的頭部受有外傷,判定是意外身亡根據中央社報導,新竹馬偕紀念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許彥偉表示,腦出血分為外部撞擊導致與自發性,自發性出血依出血原因可分成高血壓性腦出血、動脈瘤破裂與動靜脈畸形等,前兩者較大宗。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副院長錢政平表示,腦出血是腦中血管破裂出血的症狀,腦出血的前兆有高血壓、頭痛或暈眩或無明顯症狀等。發作時會伴隨突來的劇烈頭痛或可能意識不清、四肢癱瘓或半身麻痺的情形。嚴重的話,可能發生呼吸困難或死亡。「腦中風」長期以來一直是國人主要的致命殺手。這是一種急症,主要是因腦部血流受阻,導致無法供應腦部氧氣的需求,腦部組織受到傷害,而發生腦神經缺損症狀、出現腦功能障礙。也就是腦部血管因阻塞而缺血或因破裂而出血,造成腦細胞受損,出現語言、意識、肢體的神經功能障礙時,就稱為腦中風。腦中風分為「缺血性腦中風」(腦梗塞)及「出血性腦中風」(腦出血或腦溢血)兩種。台灣人以缺血性腦中風(腦梗塞)發生的人數較多,約為出血性腦中風的五倍,當天冷、季節交替之際,65歲以上老年人容易發生中風。缺血性腦中風是因為血液凝塊堵塞腦部血管所造成,約占中風人數的70%至80%。出血性腦中風是因為供應腦部的血液破裂所造成,約占中風人數的20%至30%;其中,蜘蛛網膜下腔出血約占5%,主要是腦血管動脈瘤破裂造成的出血,一旦破裂,甚至造成大出血,可能就會陷入昏迷,致死率極高。出血性腦中風與缺血性腦中風發生的症狀是一樣的,都會有腦壓上升、頭痛、噁心、嘔吐、癲癇等症狀出現。如果突然身體一側肢體麻木、顏面神經麻痺、走路不穩、複視、手腳無力、嘔吐等症狀出現,就要小心可能「中風」了。應把握中風後的救命「黃金3小時」,緊急送醫院急診檢查治療。★腦中風症狀絕大多數腦中風都是急性發作,發作前並沒有太多的症狀,因此認識腦中風的警訊相當重要。.嘴歪眼斜.一側或兩側肢體無力、麻木.意識模糊甚至昏迷.言語不清、溝通困難,有口難言或答非所問.感覺異常.吞嚥困難、流口水.突然眩暈、嘔吐、劇烈頭痛.步態不穩、運動失調.大小便失禁.視力模糊、複視、視野缺損.抽搐.精神上的改變:情緒冷漠、躁動不安、記憶喪失
-
2020-04-10 橘世代.好學橘
防疫宅在家/想測自己多聰明?動腦App,讓思緒天馬行空
最近不適宜出入人多群聚的地方,尤其熟齡族群外出風險更高。但一直待在家實在很悶,趕快下載「動腦系」App,用色彩、數字、圖像讓腦力更活化,身心更健康。數獨類數獨本來就是相當受到歡迎且對腦力有益的益智遊戲,遊戲目標是將9×9 的網格填滿數字,讓每行、每列以及每個3×3的區域中都填入1到9的數字。玩法看似簡單,與數學運算無關,但可以變出千變萬化的結果,可說是百玩不膩。推薦一款「數獨—數獨9宮格益智遊戲」App,從最簡單的4宮格數獨到經典9宮格數獨,可循序漸進挑展不同難度。每日還提供一道經典數獨謎題,通過挑戰即可獲得星星獎勵,完成當月每日挑戰還可獲得神秘大禮。提供筆記功能,真的想不出來時還有智慧提示幫忙破關。填色類近年相當流行,玩法幾乎零難度,卻療癒感十足的填色畫,透過平板其實更容易上手,因為可以反覆調整顏色,讓對畫畫沒概念的初學者也不怕出錯。同樣1個圖樣在不同人的手中,可以變出截然不同的色彩風格,還能夠透過填色的過程讓內心的壓力釋放。如果能搭配觸控筆使用,會更有手感。推薦這款奪下2017年Apple Design Awards的「Lake:填色書」App,極簡設計的介面,可快速切換筆刷與調色,最特別的是它與數十位藝術家合作,讓玩家可以輕鬆接觸到來自世界各地不同畫風的圖騰,賦予各種繽紛色彩。拼圖類拼圖也是種幾乎不受年齡限制、久玩也不膩的遊戲,透過App來玩,雖然少了一片片拼圖拿在手上的手感,但反而不受空間限制,更不怕搞丟其中1片就玩不下去。看似平和的遊戲過程,其實非常燒腦,動用到記憶圖像、連貫性與思考邏輯;專注在遊戲時,心情也會變得平和、安定思緒,重點是時間還會過得特別快!推薦1款「拼圖遊戲 - 益智遊戲」App,內建超多款拼圖,可依圖像內容分類挑選,有顏色、花卉、自然、動物、藝術、地標等,還可自訂拼圖片數範圍,從9片到400片,自我挑戰遊戲難度。遇到卡關的地方,也有小提示功能,卡關時可以使用提示來找出下塊拼圖。除了「Lake:填色書」,其他2款App在iOS與Android系統上都能下載,另外提醒,考量視力與遊戲內容需求,建議使用大螢幕的平板電腦來玩更舒適不傷眼,也要注意持續使用時間不過長,每使用30分鐘左右就要休息走動一下,才不會動了腦卻傷了身體。【更多熟齡精彩下半場↘↘↘】。眼花看不清楚?「LINE字體放大」拯救你的視線。73歲爺爺Youtuber 500萬人等他上線問:早安。今年91歲!40年外交攝影官 見證台灣外交史 為自己而學 橘世代來了! 【歡迎加入】建立自己的學習進修清單,充實精彩人生2.0,鑽研興趣、挑戰新領域、豐富生活,逐一實現手裡的那張學習清單!【歡迎加入好學橘FB社團】
-
2020-04-1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確診停課怎麼辦?鄭文燦訪察線上教學防疫演練
新冠肺炎疫情延燒,為因應疫情停課可能,桃園市將採線上教學模式,市長鄭文燦下午到桃園區文昌國中訪視教師線上研習數位教學及授課防疫演練,了解遠端上體健課、美術課與英文課情形。不過,視訊期間出現訊號不穩、延遲,鄭強調會請教育局協助調整,也表示桃市超前部署,已備妥1萬部平板電腦、2200組網卡供學生運用。文昌國中校長田應薇說,全校1千多名師生已全數開通Google Classroom帳號,並進行教師研習、師生授課居家連線測試。部分經濟弱勢學生所須載具,由學校協助借用,120名老師也都備妥視訊攝影機、無線網卡等設備。校方為避免學生長時間注視螢幕影響視力,線上教學每堂課時間縮為40分鐘、下課15分鐘,鄭文燦、教育局長高安邦今天下午到文昌國中訪視,第一站先到電腦教室參與教師線上教學研習,鄭說,台灣雖暫無全面停課,但仍會做好超前部署,做好演練。鄭文燦也到英資中心跟著老師進行健體領域、藝文領域的線上授課,與在鏡頭另端的學生們視訊,一起做護眼操、完成水彩畫作,最後則到校方打造的機艙教室,跟著外籍教師Donna和永安國中進行遠距視訊教學,Donna全英文授課鼓勵孩子開口互動。不過,示範演練期間,視訊訊號不如想像穩定,遠端影像會延遲,鄭文燦也詢問學生實地執行狀況,有學生說,線上教學很方便,只要有平板與網路設備就能在家上課,但確實有時候訊號會較慢,但老師授課的聲音還算清楚。對通訊網路問題,鄭文燦說,學校有寬頻但難免塞車,有時候會斷訊、不穩,會請教育局了解是否為使用端問題,還是寬頻問題,盡量讓線上教學更為順暢。
-
2020-04-09 癌症.飲食與癌症
熱湯、熱茶就是要趁熱喝? 溫度高於65℃等於讓食道癌從口入
許多民眾為求方便,常飲用薑母茶、桂圓紅棗茶或黑糖塊等可用熱水沖泡之粉劑或濃縮塊,用來禦寒,不過這些即溶飲品往往含糖量爆表,一不注意就可能發福!以市售黑糖老薑茶粉為例,一包20克含糖16.6克,含糖量相當於83%,桂圓紅棗茶粉含糖量更高達91%,遠高出熱可可的64%含糖量,若是每天泡一杯桂圓紅棗茶,相較每天泡等量一包28克的熱可可粉,一個月就多吃下45顆的方糖,相當驚人。台灣流行病學學會常務理事、臺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特聘教授邱弘毅建議,部分補氣養身的食材可試著自己煮,不僅保有食材的甜味,也可避開經加工後需要加更多糖保持口感的疑慮。然而,透過建立健康生活習慣與提升健康危險因子的認知,是預防慢性病的共通法則,不但能降低慢性病發生及死亡率,也減輕社會與個人的醫療負擔。健康熱飲不妨自己做!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營養師林杏純建議,每天可泡一杯熱茶或熱咖啡、煮兩杯豆漿、榨一杯果汁來解饞,每杯飲品盡量不額外添加糖,除了果汁需在室溫狀態下飲用之外,其他最好溫熱地喝。不過,也要注意熱飲的溫度不可太高,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的研究顯示,飲品溫度在65℃以上,即可能引發食道癌,過熱的食物會損傷食道黏膜,長期造成黏膜反覆性損傷,可能引發慢性炎症,進而增加癌變的可能,不可不慎。天冷健康熱飲像是常見的桂圓紅棗茶、菊花枸杞茶都很適合,白菊花富含胺基酸,可抗病毒、增強毛細血管抵抗力作用,對於眼睛疲勞、視力模糊、頭昏頭痛都有幫助。適合混合在各種花草茶的薄荷茶,則是具鎮靜、提神、增強抵抗力、緩解感冒頭痛、開胃助消化、可消除胃脹氣或消化不良的養生好飲。此外,熱桔茶也是個好選擇,其含豐富胡蘿蔔素、蛋白質和微量元素,金桔皮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對消化有緩和的刺激作用,有助於消化、止咳化痰、心血管及免疫系統之保健皆有助益。 延伸閱讀: 食物趁熱吃才好吃 但超過「這溫度」恐燙出癌! 天冷喝熱飲保暖? 當心身體還沒熱反長胖 怎麼穿都還是好冷? 常吃8樣食物讓你從胃暖到心
-
2020-04-09 醫療.眼部
眼睛紅紅的怎麼辦?結膜下出血小問題,眼球出血可能出大事
眼球結膜下出血雖然肉眼可見,看來怵目驚心,但其實是小問題;眼球內出血則可能已嚴重出血,外觀仍正常無異,患者本身也沒有疼痛感,卻會影響眼睛視力。隨著老化或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的盛行,也增加中老年人發生眼出血的機率。書田診所眼科主任吳仁斌表示,若非外力撞擊或外傷引起的眼出血,最常見的是「結膜下出血」,這是眼球表面的微血管破裂,特別是中老年人熬夜、用力咳嗽,或是因便祕、上廁所時憋氣,當用力過後,照鏡子時發現眼白處像兔寶寶眼睛一樣紅紅的。還有些人則是因為服用了抗凝血藥物,稍微揉眼睛後就發現眼睛紅紅的。雖然眼睛結膜下出血,看起來有點嚇人,也會讓患者忐忑不安,但其實就像身上的烏青、瘀血一樣,不擦藥就會自行痊癒,結膜下出血經過一、兩週就會消失,不需要特別治療。而且因為結膜下出血的血管破裂是在眼白部位,與光線進入瞳孔的路徑無關,因此不會影響視力,患者頂多覺得眨眼時有異物感,有時候還是旁人告知才發現。不過,若眼球外觀看起來沒什麼異狀,但是卻有視力模糊的現象,則可能要考慮眼球內出血的問題。眼球構造複雜,常見的眼球內出血可分為視網膜的表面出血以及視網膜下出血,一般來說多是單獨於某一眼出現,較少兩隻眼睛一起發生。即使外觀沒有異樣,但只要出現了單側視野缺損,看東西扭曲變形、感覺眼前有閃光,或是覺得有飛蚊症、視力有些模糊,甚至視力急遽下降等症狀,一定要盡快找眼科醫師診斷,並且告知是否有慢性病史。除了散瞳視網膜檢查,必要時需進行超音波、眼部斷層掃描或螢光眼底攝影等檢查。眼球內出血更擔心發生所謂的「眼中風」,因為視網膜血管出血或阻塞,嚴重時會造成視網膜壞死,有失明的危機,尤其眼中風來得又急又快,沒有把握治療的黃金期,極可能導致視力的永久傷害。如果血管阻塞處位於視網膜週邊,對視力影響較小,但萬一阻塞處恰巧發生於正中央的黃斑部,因為這裡的感光細胞較多,日後視力很難完全恢復。除了視力不對勁時要有警覺心,平時要預防眼出血,醫師建議,由於國內三高疾病盛行率高,本身有高血壓、糖尿病的中老年人,一定要遵照醫囑按時服藥,好好控制血糖、血壓。有高度近視者,視網膜也比常人退化得嚴重,更是視網膜剝離的高危險群,也要特別留意。眼出血是眼睛老化過程中不可避免的相關疾病,因此建議平時勿用眼過度,不少人的工作與電腦為伍,下了班又把看電視當主要娛樂,這種「白天看電腦、晚上看電視」的生活型態,對眼睛很不健康,也有損眼力。吳仁斌建議,休閒時間應多做戶外活動、晚上勿熬夜,有充足睡眠,讓眼睛獲得適當休息,要護眼還是得從日常作息做起;另外,多吃新鮮蔬果,維持均衡營養,如甘藍、花椰菜、南瓜、菠菜、葡萄、奇異果等飽含維他命、葉黃素等眼睛必要的營養素,也有助於眼睛的保健。延伸閱讀: 久盯螢幕眼睛痠! 3個常見舒緩行為其實很NG 眼睛不舒服就點眼藥水? 眼科醫師警告7種人不可以亂點 
-
2020-04-05 橘世代.好學橘
眼花看不清楚?「LINE字體放大」拯救你的視線
現代人長期使用3C,手機更是不離身,對視力造成極大負荷,「老花」現象越來越普遍,如果你常常覺得看LINE訊息的文字很費力,只要透過設定的幾個簡單步驟就能將字體放大、加粗,讓瀏覽文字更輕鬆;除了手機板之外,電腦版的字體也可以設定到特大。●iPhone首先檢查手機本身的設定,點選「螢幕顯示與亮度」後可以看到「文字大小」、「粗體文字」兩個選項。點選「文字大小」後,可透過螢幕下方的拉軸決定想要的字體大小,只要是支援動態字級的App都會把文字調整到選定的字體尺寸;「粗體文字」這個選項記得一定要開啟,可以讓字體顯示更清晰,瀏覽臉書時也很好用。直接從LINE設定字體大小也行,從主頁左上方的齒輪圖案進入設定,點選「聊天」後可以看到「字體大小」的選項,可選擇「按照iPhone設定」、也就是之前透過手機設定選擇的字體大小,或是關閉「按照iPhone設定」後直接將字體調整到「大」或「特大」。●Android同樣可以從手機設定和LINE設定調整字體大小。手機設定可點選「顯示」後進入「字體大小與樣式」,透過螢幕下方的拉軸選擇個人感覺閱讀更舒適的字體大小,「粗體」選項也建議開啟。因Android手機廠牌較多,各家的選單名稱可能略有不同,原則上都可從「設定」的「顯示」中找到字體選項並變更字體大小,像是小米手機就特別設計了巨無霸字體。LINE設定從螢幕右上方的齒輪圖案進入,點選「聊天」中的「字體大小」,調整到「大」或「特大」。●電腦版開啟電腦版LINE程式後,點選主頁視窗左下角的「...」進入設定選項,點選畫面左側的「聊天」之後可以看到字體「大小」的選項,調整到「大」或「特大」。【熟齡延伸/精選特輯↘↘↘】。73歲爺爺Youtuber 500萬人等他上線問:早安。今年91歲!40年外交攝影官 見證台灣外交史。好萊塢3大片 給你不依賴的熟齡 為自己而學 橘世代來了! 【歡迎加入】建立自己的學習進修清單,充實精彩人生2.0,鑽研興趣、挑戰新領域、豐富生活,逐一實現手裡的那張學習清單!【歡迎加入好學橘FB社團】
-
2020-04-02 科別.眼部
醫病天地/養貓婦感染弓漿蟲 引發視網膜發炎
新竹縣一名66歲婦人日前因右眼突然感到視力糊模、畏光及疼痛求診,檢查後發現右眼視網膜有一塊黃色的突出物,但核磁共振檢查未發現眼球內有腫瘤或異物,經抽血檢驗才確診是被以貓科動物為宿主的「弓漿蟲」感染,引發視網膜脈絡膜炎。榮總新竹分院眼科醫師岑在增表示,根據衛福部疾病管制署資料,弓漿蟲分布於世界各地,可感染大部分溫血動物,包含人在內的溫血動物誤食被弓漿蟲芽孢化卵囊汙染的水源或食物,就會被感染。免疫功能正常的人若感染弓漿蟲,通常是良性而沒有症狀,少部分急性感染會出現淋巴結腫大、倦怠、衰弱及發燒的症狀,弓漿蟲雖對大人沒有明顯的傷害,但對胎兒影響較大,若懷孕早期感染,可能會發生嚴重的先天畸形、甚至流產;隨著懷孕周數愈大,胎兒受感染的機率愈高,但對胎兒的影響較小,可能影響視力、聽覺障礙或學習發育障礙等。岑在增指出,這名婦人右眼視網膜有發炎特徵,但未發現眼球內有腫瘤或異物,經抽血才發現弓漿蟲IgG抗體為陽性,以抗生素治療兩周後,病情趨穩定,但視網膜脈絡膜炎仍可看到界線,持續服用抗生素治療六周,視網膜病灶才完全消除,因為病變不在黃斑部附近,視力完全恢復。岑在增提醒,家中若飼養貓咪,要特別注意清潔,建議清理貓砂盆時戴手套,並定時用溫水和清潔劑清洗;蔬果應洗乾淨再食用,肉類則建議煮熟再食用,避免感染弓漿蟲。
-
2020-04-01 科別.眼部
春暖花開 容易過敏 小心春季型角結炎
春暖花開季節到來,對有過敏問題的人卻是不舒服的開始。不少人會發生「春季型角結炎」,這是一種過敏性角結膜疾病,患者的眼睛紅癢、流眼淚加劇,尤其天氣炎熱或過敏嚴重時,會有黏絲狀分泌物,甚至視力模糊痛睜不開等症狀。臨床上分為三種形態春季型角結炎好發於兒童和青少年,大部分患者在4至7歲前發作,男生比女生多2到4倍,大多在成年後症狀就減輕。此種病人也常伴隨過敏性皮膚炎、鼻炎和氣喘等過敏疾病。免疫球蛋白E、非免疫球蛋白E、非特異性過敏反應皆是致病原因,免疫、基因和環境互相間複雜反應導致此病。紫外線暴露、風吹含過敏花粉、菸灰、灰塵、熱等環境因素,會增加結膜的過度反應和發炎加劇。此病臨床上分為三種形態:一是瞼結膜型,病變大多位於上瞼結膜,眼瞼翻起來看到結膜充血且產生許多巨大乳頭狀的突起,像鵝卵石狀。二是角膜緣型,常在上方角膜緣見到一個或多個灰黃色膠樣隆起的小結節,同時伴隨有結膜充血。第三種是前兩種形態皆有。造成不同形態角膜變化春季角結炎也會造成不同形態的角膜變化,點狀角膜上皮糜爛位於角膜中央及上半部最常見,有時可見角膜緣有新生血管,通常位於上半部,但360度角膜都可能侵犯。非感染性的角膜上皮潰瘍合併角膜基質混濁也會產生盾狀潰瘍。角膜的變化如果位於中央,則會影響視力。也有報告指出,春季角結膜炎患者有較高的比率有乾眼症和圓錐角膜。長期嚴重發炎,會導致極少的輪部幹細胞缺乏。治療春季角結膜炎,多採用對症治療,以減輕病人痛苦。如為輕微患者可以局部點抗組織胺眼藥和肥胖細胞安定劑的眼藥,或者新型有此雙重作用眼藥。人工淚液也可減輕症狀和沖刷掉發炎介質。長期用類固醇有風險也可使用非類固醇抗發炎(NSAID)眼藥,因而可降低類固醇的使用,但要小心使用有時會有角膜融化的可能。嚴重的患者有時需要局部點用含類固醇眼藥,但是類固醇如長期使用會有導致青光眼、白內障、次發性感染等的風險,而使用loteprednol或低效力的fluorometholone則是稍微較安全的類固醇。另外,免疫抑制劑的眼藥如cyclosporine A或tacrolimus,兩者皆可以有效地減少發炎反應及患者的症狀。為了減少類固醇的副作用,在急性發作期間,可以先高頻率給予高劑量類固醇,然後改用低效力的類固醇眼藥,並用抗組織胺或免疫抑制劑,期間要注意眼壓是否有升高,等控制好後再把類固醇停掉,只用肥胖細胞安定劑或併用免疫抑制劑來長期治療。一般控制發炎到成年後就很少發作,也很少需要用到高劑量的類固醇。
-
2020-04-01 科別.腦部.神經
腦動脈瘤半數搶救前死亡!揭4個身體不定時炸彈因子
62歲蔡先生有缺血性腦中風及高血壓病史,時常頭暈,症狀長達3年,至醫學中心檢查出1.8公分的「腦前交通動脈瘤」,輾轉至台北慈濟醫院就醫,神經外科徐賢達醫師考量動脈瘤隨時有破裂造成死亡的風險,與其溝通後進行「開顱夾閉手術」;術後狀況良好且無任何併發症,回歸正常生活。腦動脈瘤是因腦動脈管壁長期受到不平均的血流壓力,導致血管壁形成向外突起的囊泡所導致,常見於前交通動脈和後交通動脈等血管交會處,在台灣盛行率約5%,好發於40至70歲年齡間,女性發生率是男性的1.5倍;先天缺陷、高血壓、動脈硬化、血栓等皆為致病因子。徐賢達說明,腦動脈瘤破裂出血時,病人會出現爆炸性頭痛,感覺有生以來從未過有的頭痛。而出血病患中,超過一半在就診前或搶救過程中便回天乏術,另一部分患者則在術後24-48小時內因再破裂出血,導致死亡;少部分患者在手術後,因出現水腦症或腦血管痙攣等併發症,導致終身臥床、失語症、意識障礙等重度失能或神經缺損的後遺症;僅少數患者能幸運醫治,癒後能自理生活。目前腦動脈瘤主要治療方式為「開顱夾閉手術」及「經血管內栓塞手術」兩種。徐賢達表示,開顱夾閉手術須移除頭蓋骨,以鈦合金動脈瘤夾夾住動脈瘤根部,防堵血流進入動脈瘤,避免再次破裂,屬於精密手術,手術成功後復發率幾近於零,適用於前交通動脈瘤、中大腦動脈瘤及後交通動脈瘤等。而栓塞手術則是從鼠蹊部穿刺動脈,置入導管至動脈瘤處,以白金線圈填塞動脈瘤腔的方式治療,手術困難度相對低,但存在與動脈瘤大小成正比的復發率,適用於基底動脈瘤及高齡患者。徐賢達提醒,三高患者是動脈瘤的危險族群,因此患有慢性疾病者,須遵循醫師指示用藥,維持規律化生活作息,避免熬夜、日夜顛倒,並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另外,腦動脈瘤生長過程無明顯症狀,建議高風險族群應定期做腦血管健檢,及早揪出潛在腦動脈瘤;若日常中出現不明原因的噁心、嘔吐、視力突然改變等,務必前往就醫。延伸閱讀: 從前胸痛到後背別大意! 當心是體內這顆不定時炸彈爆了 中風都是「養」出來的! 4件要命習慣快戒掉
-
2020-03-27 科別.新陳代謝
「控糖321」原則 遠離糖尿病導致心、腎併發症
在台灣,糖尿病在主要死因排行榜上有名,每年有將近一萬人死於糖尿病。由於糖尿病會導致多種併發症,例如腎臟病變、心臟衰竭等,加總起來恐怕有更多患者的死因能夠與糖尿病扯上關係。以腎臟衰竭來說,患者需要終身洗腎,最終可能死於相關併發症,而在洗腎患者中約有四至五成是因糖尿病造成的腎臟病變。根據統計,在60歲的族群中,有糖尿病及心肌梗塞病史的患者,壽命會比一般人少12年 。愈年輕罹患糖尿病,損失的壽命也會愈多!血糖超標,問題多多葡萄糖是血液中不可或缺的成分,能供給我們身體運作所需要的能量,但是當血糖超標時,便會對健康造成負面影響。當血糖過高時,患者可能會出現吃多、喝多、尿多等症狀,雖然吃很多,體重卻持續減輕。但是要提醒大家,許多患者平時沒有明顯症狀,直到驗血才驚覺血糖超標。繼之而來的神經病變,讓人手腳發麻、刺痛,甚至走路不穩。超過六成的第二型糖尿病患有視網膜病變,導致視力模糊、持續惡化,更是20-65歲人口中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糖尿病亦讓傷口癒合愈來愈差,由於糖尿病足而必須截肢的患者不在少數。因為糖尿病導致腎臟病變的患者很多,可能以「蛋白尿」來表現,很多人會認為尿尿有泡泡才算蛋白尿,其實不盡然,初期的微量白蛋白尿不一定會看到明顯泡泡,往往需要驗尿才會發現,此時腎臟早就已經有損傷。蛋白尿愈多,代表腎臟受損愈厲害,也愈有機會進入腎臟衰竭而洗腎的階段。血糖超標對心臟的影響更不該忽視,畢竟腎臟衰竭時還能夠仰賴血液透析,而心臟衰竭時,就很容易導致死亡,根據研究顯示,心臟衰竭的五年死亡率甚至高於某些癌症(例如攝護腺癌或乳癌),故有心臟癌的俗稱。我們的心臟需要持續跳動推動全身血液循環,過高的血糖可能使心肌產生病變,心臟功能愈來愈差,患者容易疲倦、容易喘、運動耐受力每況愈下。糖尿病患族群中約有15-20%合併有心臟衰竭。而伴隨有心臟衰竭的糖尿病患,死亡率更增加十倍。相信大家都很熟悉糖化血色素(HbA1c),對糖尿病患而言,糖化血色素每增加1%,心臟衰竭風險就增加8% 。看完這一系列併發症,不難理解高血糖會在「台灣慢性病危險因子排名」中高居第一名。無論是否感到不舒服,都要積極控糖。多重機轉,幫助控糖我們體內的血糖主要由胰島素來調控,每當進食後,血糖上升時,胰臟裡的β细胞便會分泌胰島素,胰島素能促使血糖進入細胞。有部分藥物便是透過刺激胰臟分泌胰島素來控制血糖,例如磺醯尿素類藥物(Sulfonylurea),使用上要注意低血糖的發生。然而,有許多第二型糖尿病患者的胰臟可以分泌胰島素,只是身體細胞對胰島素敏感性降低,對胰島素反應較差,所以可以使用增加胰島素敏感性的藥物,例如雙胍類藥物(Biguanide)。很多人可能不曉得,我們的腎臟也能發揮控制血糖的作用。腎臟中的腎絲球每天會過濾出約160-180克葡萄糖,這些葡萄糖會在近端腎小管被吸收,回到血液循環。吸收腎絲球過濾液中葡萄糖的任務主要由第2型鈉-葡萄糖轉運蛋白(SGLT2,sodium-glucose cotransporter 2)負責。了解這個機轉,便能使用藥物幫助控糖。第2型鈉-葡萄糖轉運蛋白抑制劑類藥品(SGLT2 inhibitor)的控糖機轉與胰島素無關。其藉由抑制SGLT2的作用,降低腎臟對腎絲球過濾液中葡萄糖的再吸收,這些多餘的葡萄糖就會經由尿液排出體外,有助控制血糖。控糖藥物中,SGLT2屬於低血糖發生風險較低的藥物之一。由於糖尿病患本身即有較高風險發生生殖泌尿道感染,SGLT2i以尿液排糖時可能增加生殖泌尿道感染發生風險,但這些都有有效的預防方式。所以使用時須攝取足量水分及切勿憋尿,且如廁時要注意私密處清潔。控制血糖,照顧心腎大家已經曉得,血糖超標會對心臟、腎臟造成危害,可能導致心臟衰竭、腎臟衰竭,所以在控制血糖的同時,減少心臟、腎臟相關併發症亦是醫師們相當關注的議題。近期許多研究也更關注於新型血糖藥對心血管併發症及腎臟併發症的影響。根據涵蓋六個國家,超過三十萬名第二型糖尿病患的真實世界研究發現 ,和其他口服降血糖藥相比較,使用SGLT2抑制劑類藥物的糖尿病患,觀察到較低的心臟衰竭住院及死亡風險。由於陸續有大型研究發現類似結果,所以也開始有臨床試驗在進行,想了解是否有機會將此類藥物運用於心臟衰竭的治療。糖尿病腎病變方面,研究人員於五個國家,共六萬五千餘名第二型糖尿病患進行真實世界研究。研究結果顯示,相較其他口服降血糖藥,使用SGLT2抑制劑類藥物的患者,有觀察到腎臟功能減退速度較慢,以及較低的末期腎病變發生。另外,無論糖尿病患的腎絲球過濾率(eGFR)、血糖達標與否、有無合併心血管疾病,對腎臟的相關指標變化,皆觀察到相似的狀況 。美國糖尿病學會發布的「2020年版糖尿病醫療照護指引」指出,治療第二型糖尿病的第一線用藥為雙胍類藥物,針對有高風險或已經合併有心臟衰竭或慢性腎病變之糖尿病患者,無論此時血糖達標與否,第二線則優先建議使用新興控糖藥物如口服的SGLT2抑制劑或注射型的GLP-1受體促效劑 。以兼顧心腎的思維下達到血糖控制。血糖迷思要破解!迷思一:糖尿病控制只需要注意HbA1c就好了?正解:糖尿病患除了積極控糖,也要定期驗尿及注意心臟狀況。時時牢記「控糖321」原則,才能遠離心臟衰竭、腎病變等大小血管併發症發生。●血糖監控3指標:HbA1c、餐前(空腹)血糖、餐後2小時血糖。●腎臟功能2注意:定期驗尿確認蛋白尿(UACR)、腎絲球過濾率(eGFR)指數變化。●心臟衰竭1預防:莫因尚未發生心血管疾病或沒有相關症狀而輕忽高死亡風險的心衰竭併發症發生。迷思二:吃血糖藥會洗腎?正解:很多糖尿病患會進展到腎臟衰竭而需要洗腎,主要原因是「血糖超標傷害腎臟」,所以要規則服藥把血糖控制好才能保護腎臟。如果遇到家人抱持這種迷思,一定要認真告訴他,「不控制血糖,最容易洗腎!」貼心小提醒血糖超標已經是極為常見的問題,可能沒有明顯症狀,卻會悄悄侵蝕心臟、腎臟、眼睛等器官,奪走我們的健康。做好飲食控制、規律運動、遵照醫師指示服藥,在照顧血糖的同時,也應該要顧腎、護心!原文:
-
2020-03-26 科別.眼部
喜愛追劇滑手機的人要當心 小心急性玻璃體剝離
一位年輕女性無糖尿病、高血壓病史,因使用手機長時間追劇,突然發現左眼眼前內側上方有一塊陰影,看東西時一直跟著,同時看東西也有厚厚的感覺,因此前往醫院眼科看診。病人主訴明確,並且表明非常擔心是否罹患黃斑部病變,門診即安排視力、眼壓、眼底彩色照相.等基本檢查,經過詳細檢查並與網膜專科醫師會診後,病人是罹患左眼急性黃斑部份玻璃體剝離,同時有部分纖維化後膜粘連在黃斑部外側,也因此造成病患一直看到眼前有一塊陰影擋著,所幸黃斑部並未被拉扯,造成進一步變化。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眼科主治醫師黃哲宏指出,現代因檢查儀器進步,黃斑部精密掃描可以精準判讀黃斑部是否有水腫、出血、新生血管...等病變。配合眼底螢光攝影,讓黃斑部病變無所遁形,這名病人再確認無黃斑部病變後,經過再次掃描判讀即發現玻璃體內有一層薄膜,才確定診斷為玻璃體剝離。黃哲宏表示,急性後玻璃體剝離不是視網膜剝離,也不是黃斑部病變,在人體眼球內部,玻璃體是種如同洋菜凍般的膠狀物質,佔了五分之四的體積,隨著年齡增長,用眼情形,玻璃體會出現退化的現象,此時膠狀物質會液化。此時緊貼在網膜的玻璃體後膜受到的支撐度變弱,會脫離網膜而縮到玻璃體腔中央,這便是後玻璃體剝離。此病人是瞬間發生的稱為急性玻璃體剝離。後玻璃體剝離,只是玻璃體退化的一個階段,大部分不會影響視力也沒辦法復原。這些沒有併發症的後玻璃體剝離、飛蚊症是唯一的症狀,通常在視野外側會出現單一個像蚊子飛舞的黑點。剝離的後玻璃體膜上有一較緻密的環狀構造(魏氏環),原是圍繞視神經盤的纖維組織,此時成為病人看到飛蚊的來源,也是醫生診斷本病的依據。此外,若後玻璃體膜與周邊網膜有粘連,後玻璃體膜會牽動網膜,產生機械性刺激而出現閃電一樣的光芒,這便是光視症,即使閉著眼睛也會看到,或是像本案例,與黃斑部網膜血管有粘連,一直殘留陰影。較壞的情形是,玻璃體網膜牽引太強,可能造成網膜裂孔或玻璃體出血…將引發另一種飛蚊症,眼前像墨汁,若合併發生網膜剝離,就會合併視野與視力變化。黃哲宏提醒,後玻璃體剝離是玻璃體液化的更進一步退化,大部分無關緊要,但可因併發的粘連牽引造成網膜裂孔剝離、玻璃體出血、黃斑部牽扯而影響視力,每個階段感覺的飛蚊型態不一樣,不要因為以前已被醫師告知飛蚊症不要緊而疏於注意,若原先的飛蚊起了變化,就應趕緊就醫,雖然後玻璃體剝離不能預防,但伴隨發生的網膜粘連或剝離是可以治療的。
-
2020-03-25 癌症.癌友加油站
憂鬱擊挎癌友 還好一窩小貓救了她
「喵~喵~喵」剛進葉容君家門,一個黑影快速地從眼前逃走,牠探了探頭打量著這群不速之客,等攝影記者開始架設相機,貓仔一溜煙不見了。葉容君談起家這兩隻神祕的貓寶貝,微笑著說,「當我癌症化療造成視力下降時,又突然面臨父親中風離世,我無法接受一個在生病期間天天照顧我的父親就這樣不見了,我罹患了憂鬱症把自己鎖住出不來,但一群貓咪救了我。」「我每天打開窗戶時,就聽到一群剛出生的小貓在樓下喵喵叫,那個聲音非常療癒,我就跟兒子試著去看看牠們。」就這樣一個過程,讓葉容君覺得自己非走出來不可,她去看身心科、去學拼布藝術,讓自己生活有重心,慢慢走出父親離世痛。這段過往幾乎是22年的罹癌過程中讓她最難熬的階段,葉容君54歲,在32歲結婚第8年時罹患了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當時兩個兒子還小,一個是小一生及一個是幼稚園,早上開早餐店還得接送孩子上下課,生活的重心全在家人,這麼幸福樂觀的人在生病的一瞬間並沒意識到危機即將來臨。「民國87年9月我身體開始不舒服,三天兩頭就感冒,到診所看病打針,醫師警覺性的抽血,發現血液報告有問題,還提醒我要到大醫院檢查,但我就一直拖到年底,直到有一天喉嚨痛到不行,才到三總汀洲院區看門診,沒想到看完診後被要求立刻住院。」葉君容傻笑地說,當時還沒意識到危機,只擔心摩拖車會被拖吊。其實,葉容君當天幾乎是拖著身體到急診,一躺在病床上就昏迷了,醒來時就被告知是白血病要化療,「我當時都還搞不清楚,也沒有太過震驚,先生還問我要不要哭一下,但我哭不出來,我的直覺就是要化療就化療吧!」只是她沒想到骨髓移植前的化療,產生的副作用幾乎將她折磨到不成人形。子宮大量出血、泌尿道排斥、水晶乳化造成白內障、乾燥症…這些都是葉容君面臨到的困境,還好她在家人的陪伴下一一克服,還被醫師誇讚是模範病人,「我都遵照醫囑也沒任何忌諱,自己還參加新藥試驗,家人在治療期間當然也希望我可以試試民俗療法,我都全部拒絕,因為配合治療還被安排去鼓勵其他做化療的病友們。」不只是好病人,在生病期間葉容君還努力扮演著好媽媽的角色,擔心自己「來日不多」,只要身體好轉就帶著孩子出去玩,拚命地要留下懷念的影像。現在回想起來,她直說,「我覺得我有點蠢,沒有讓孩子參與我住院治療的過程,只想到不能因為生病影響孩子,忘了共同參與生命的過程。」天性樂觀的她,也曾問主治醫師「我這麼開朗樂觀,怎麼會是我呢?」結果被醫師的一句話打醒:「就是你們這樣子才會生病,因為壓力都沒有釋放。」葉容君才茅塞頓開,她確實把家人放在第一位,忘了自己是誰;生病後她陸續找回自己,開始學做菜考廚師證照、畫畫、唱歌。採訪末尾,她拿出剛學會的畫作,認真的描述學習過程,自己都覺得不可思議;拿出一大袋的方巾,開始試範頭巾綁法,她沒有隱藏目前唯一可以辨識出癌友身份的表徵-滿頭稀疏的頭髮,她不介意,她開懷大笑,癌症對她來說是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卻也是找回自我的時光。
-
2020-03-22 科別.眼部
水球砸眼輕忽2個月 小6男生左眼視力剩0.1回不去了
苗栗市1名國小6年級男童去年暑假與同學玩水球遊戲,左眼遭擊中,他不以為意,直到2個月後開學,學校健康檢查,赫然發現視網膜嚴重剝離四分之三,原本視力正常的左眼,僅剩不到0.1,開刀視力也沒有辦法恢復正常。苗栗市德恩診所眼科主任黃慶瑄最近分享一名國小6年級男童的衛教個案,引起回響及重視,黃慶瑄說,男童去年暑假玩水球,左眼遭到直擊,當下沒有出現異樣,且一般人平常都用雙眼看東西,男童的右眼彌補左眼損失的視力,因此沒有影響日常生活,男童直到開學檢查視力,左眼看不清,才發現問題。男童檢查結果,左眼視網膜剝離四分之三,視力僅剩不到0.1,轉介開刀也因視網膜剝離太嚴重,也沒辦法完全恢復。黃慶瑄表示,眼睛周圍雖然有軟骨頭、軟組織保護,但受到碰撞、隨意揉眼睛,都可能造成眼睛受傷,千萬不能輕忽,造成難以回復的傷害。黃慶瑄建議,眼睛如果受到外力鈍傷或挫傷時,不一定馬上會有症狀,尤其是高度近視者更要注意,無論是否有異狀,建議第一時間讓眼科醫師檢查,2個星期後再以散瞳方式檢查視網膜,期間若視力減退、飛蚊症等不適症狀,也要盡速就醫。除了意外,3C產品也衝擊眼睛健康,尤其是發育階段,黃慶瑄特別提醒小朋友3C產品使用30分鐘,休息10分鐘,1天不超過1小時,2歲以下不接觸3C產品,預防近視每天戶外運動2個小時,並注意均衡飲食。
-
2020-03-21 橘世代.健康橘
友善失智可以這樣做 標示圖像化 地面不反光
打造友善熟齡的居家環境,落實較為簡單,因為主動權在個人;但要營造友善熟齡,特別是失智者的社區環境,就必須仰賴政府的力量,及社區居民建立共識 。打造友善社區環境,專家建議要留意這些事。1.廣設隨處可休息的扶手座椅很多老人家不出門,是因為走不了多久得坐下休息,但非處處有椅子,建議可廣設高度及寬度適合長者休息的扶手座椅。例:公園綠地、超市、賣場、公車亭等場所增設扶手座椅。2.高低差有明顯的色差與止滑長者常因視力變弱而影響空間的判斷力,遑論是失智者,只要走路遇高低差都很容易拐到或跌倒。建議有高低差處應有清楚的邊界色差與止滑功能。例:階梯貼上止滑條、人行道的平面與斜坡磁磚使用相異色等。3.避免任何反光或複雜圖樣失智者大腦處理複雜影像的能力受影響,光影及複雜圖形容易造成錯覺或誤判,空間內皆應避免反光和複雜花色,更不宜用黑色,會被誤認是坑洞。例:地面選不反光磁磚等。4.標示圖像化且位置視線可及失智者對文字的理解能力也變差,因此標示上的文字必須簡單,字體也要夠大且粗細一致,最好輔以圖像呈現,且圖像對比色要明顯。例:廁所標示加上馬桶圖、標示位置不高於仰(俯)角30度等。5.保留歷史地標不拆除相對近程記憶,失智者的遠程記憶較佳,可能會記得社區中的歷史地標,看到地標能增加安心感,或找到回家的路。例:都更計畫時不隨意拆遷老樹或歷史建築。6.普設「愛心補給站」失智者獨自走在社區中,可能找不到回家的路,若設有「愛心補給站」給予簡單的食物吃喝、休息如廁及求助,保障外出安全。例:邀請便利商店等失智友善商家設站點,留住失智者協助報案。坊間鄰里伸援手友善叮嚀1 正確認識並對待失智者相較行動不便的失能者,失智者的隱性需求不易被看見,即便環境變得友善了,「旁人眼光」卻不一定友善。社區里長可透過講座、招募守護天使,增進民眾對失智症的認識,學會如何與失智者友善互動。友善叮嚀2 支持失智者安全走出家門打造失智友善家園的終極目標,是將失智者視為一般人,讓他們獨立走出家門,順利地完成想做的事,即便中途走失,最終也能安全返家。社區友善支持系統的建立,不僅能讓他們減少社會退縮,也有助降低行為精神症狀的發生。諮詢╱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湯麗玉、台北榮總老年精神科主任蔡佳芬、老年醫學科專科醫師劉介修看更多報導:《橘世代》【關於更多「慢老」指南↘↘↘】。「把記憶譜成曲!」聽首歌吧,大腦起舞緩失智。幾歲算「年輕老」?想預防老年病症,要趁「年輕老」。10個慢老單字:關於老年,你該有的10個態度。六十歲如何盡情享受當下? 從「寫日記」開始吧!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3-21 科別.消化系統
發冷發熱、腹部不適 小心肝膿瘍
肝臟是最大代謝器官,代謝後會形成膽汁,膽汁經由膽管系統運送到十二指腸內,幫助脂肪消化。如果膽管因為結石或腫瘤導致膽汁滯留,來自腸內的細菌就會在膽汁內增殖造成膽管炎。膽管炎一旦形成,細菌會沿著膽管經由肝門靜脈、肝動脈及膽管系統進入肝臟,引發局部組織壞死及溶解等炎症反應,造成肝臟蓄膿,形成肝膿瘍。肝膿瘍初始,可能僅是腹部不適、食欲減退、疲勞倦怠,後期最常見的是發冷和發熱。發燒體溫可能高達39℃至40℃,也可能伴隨有右上腹痛、肝腫大、眼內炎、視力衰退、眼球疼痛、結膜紅腫等症狀,併發症包括黃疸、肺部感染,可能會造成咳嗽、肋膜積水甚至膿胸,嚴重則出現敗血症或破裂,需要緊急開刀。肝膿瘍的診斷,包括抽血、細菌培養、腹部超音波、電腦斷層及磁振攝影檢查。治療原則以膿液抽取合併抗生素治療,靜脈注射2周,目標為肝膿瘍小於3公分,其後改口服抗生素3至6周。治療時,剛放置的引流管若引流液一直呈紅色且量多,應告知護理師。引流袋要放低但不可垂地,以利引流,要保持管路引流通暢及傷口清潔乾燥。出院後,飲食少量多餐,攝取高蛋白質、高熱量、高維生素及低脂肪食物,並避免辛辣油膩、刺激性、生食;按時服用抗生素,多休息,除非醫囑限水,每天宜補充水分約2000至3000C.C.;有任何不適應立刻返院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