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01 養生.聰明飲食
搜尋
衛福部
共找到
4897
筆 文章
-
-
2021-07-01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行政院允專案處理 慈濟表感謝:採購疫苗跨出關鍵一步
慈濟基金會要採購500萬劑德國原廠BNT疫苗一事,行政院今天宣布,比照台積電與鴻海(永齡基金會)採專案方式處理。慈濟基金會中午發表聲明,感恩政府允諾,讓慈濟疫苗取得跨出關鍵一步。救人如救火,保護人民的健康是全民的共識,也是慈濟申購疫苗的初衷。慈濟也表示,非常感恩政府與民間各界都能齊心協力、共同防疫,後續盼望鴻海(永齡基金會)、台積電以及慈濟的申購程序能夠順利進行,儘快提供全民施打疫苗,以有效消弭疫情,讓社會大眾早日恢復正常的生活秩序。慈濟基金會上月23日由執行長顏博文、副執行長何日生等人親自送件到衛福部食藥署送件申請採購,不過行政院表示不會與台積電、鴻海併案處理。慈濟基金會上月26日發布聲明稿向中央喊話,懇請比照專案處理;蔡英文總統當天隨即與證嚴法師視訊,允諾政府一定會積極處理。上月28日,慈濟基金會受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邀請前往拜會,就此事密切討論。隔天陳時中表示,「慈濟基金會也很急,我們也了解,他們為善不落人後的心,我們很感謝。」但也強調,還是照原來的步驟,先讓前兩家公司進行,「先路走清楚,慈濟接著做會比較快。」此言讓不少人質疑政府在「卡」慈濟,資深媒體人陳文茜昨在臉書發聲,「請掌權者放下拳頭,讓慈濟,慈悲救世吧!」不過,行政院今天中午宣布,會循永齡基金會與台積電的採購專案模式,成立慈濟採購捐贈疫苗專案,參考台積電、永齡的經驗與做法,緊密接續共同推動,早日讓慈濟購捐 500 萬劑 BNT 疫苗。
-
2021-07-01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獨/WHO出疫苗血清標準品 食藥署放著不用難接軌國際
兩家國產疫苗高端和聯亞相繼公布第二期臨床期中分析報告,並已向衛福部食藥署申請EUA審查。而食藥署公布的審查方法為使用免疫橋接方式,並以國人接種AZ疫苗的免疫性結果進行比較。然而,WHO早已推出血清標準品,可作為與國際疫苗的比較基準,食藥署卻放著不用,恐無法被國際認可。食藥署長吳秀梅則表示,要再詢問業務單位才知道是什麼標準品,但使用AZ做為比較基準,是當時時機下最好的選擇。根據食藥署6月10日公布的審查方式,針對疫苗療效評估部分,將以免疫橋接(immuno-bridging)方式,採用免疫原性(中和抗體)作為替代療效指標,並以200位國人接種兩劑AZ疫苗的免疫原性結果作為外部對照組,中和抗體效價不能比AZ差。針對我國使用免疫橋接方式來審查國產疫苗EUA,林口長庚兒童感染科教授級主治醫師黃玉成表示,使用免疫橋接取得認證是一個趨勢,因為將有越來越多疫苗研發,但若已經存在安全有效的疫苗,卻分成疫苗組、安慰劑組進行臨床試驗,對安慰劑組受試者來說,是不合人道的。然而,免疫橋接方式最讓人質疑的點在於,不同疫苗在不同實驗室測出中和抗體效價是否可以比較?長庚大學新興病毒研究中心主任施信如便表示,高端疫苗第一期在長庚實驗室做出的中和抗體效價為100左右,但第二期請中研院做,中和抗體效價就高到600。但之前兩邊實驗室便曾就方法進行討論,若長庚使用中研院的方法做,中和抗體效價就會高到三至五倍。因此如何讓中和抗體效價能互相進行比較,是重要的步驟。不過黃玉成表示,事實上WHO已推出血清標準品,去年12月便已推出第一代,NIBSC編號20/136的標準品;今年一月也推出第二代NIBSC編號20/130的標準品。他說,這個標準品可用於中和抗體效價的校正,如果開發出的疫苗要與其他家疫苗相比,一定要使用此標準品,才能發表國際期刊。據悉,高端疫苗已經購買三瓶,而食藥署也正在洽購中。對此,專家小組會議召集人鍾飲文表示,確實有聽說食藥署要買,但不知是否真的有買到。然而既然有此標準品,為何食藥署不以此做為審查依據,而要另外進行與AZ疫苗的比較試驗?CDE執行長劉明勳表示,相關問題應該問食藥署,不方便回應。黃玉成說,使用標準品檢驗,以及國內目前採取將高端、聯亞和AZ在同一實驗室進行分析,兩條路都可行。聯亞第二期臨床試驗主持人、中國附醫副院長黃高彬則表示,雖然WHO有標準品出來,但因為各國仍無共識,所以才沒有訂出指引,標準品只能做為參考。吳秀梅則表示,食藥署購買很多種標準品,應該也有做相關的試驗。但訂出和AZ比較的審查標準,是當時時機最好的選擇;且既然已經公布審查標準,將不會再修改,否則對業者不公平。
-
2021-07-01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直播/41萬劑莫德納疫苗來了 政府自購第3批抵台
政府購買的莫德納疫苗,第3批41萬劑30日預計下午4時51分由長榮航空公司班機從荷蘭阿姆斯特丹載運降落桃園機場,裝載在1個航空貨物盤的疫苗箱卸載後,海關及衛福部官員在停機坪機邊驗放,地勤人員把貨盤拖入長榮空運倉儲公司快遞機放倉,迅速裝上貨車送往冷鏈物流中心存放。這批疫苗是第2度由長榮航空BR-78班機運送,長榮調派機號B-17805的波音787-10客機執勤,以腹艙載貨不載客的模式營運,從荷蘭阿姆斯特丹直飛桃園機場。班機雖然使用客機班號,因為機上沒有旅客,飛機落地後直接停放長榮倉儲前面的502貨機坪,方便疫苗及貨物卸載。第3批莫德納疫苗共41萬劑,原本傳出於20日由華航全貨機運回桃園機場,不過當天只有美國贈送的250萬劑莫德納疫苗抵達,41萬劑這批疫苗並未如外傳的時間運到,原因不明。政府對外購買的莫德納疫苗共505萬劑,第1批15萬劑於5月28日運抵桃園機場,6月18日第2批24萬劑抵達,加上30日到達的第3批,目前共到貨80萬劑。
-
2021-06-30 新聞.健康知識+
特搜醫師向前衝 災難最前線的救命三困境
台灣特搜醫師攜手救難人員在斷垣殘壁中搶救受困難,在熱血救人耀眼光芒下,更突顯出資源不足、用藥限制,以及國際政治因素無情打壓的困境,讓台灣搜救醫療隊發展蒙上陰影。有別先進國家特搜隊醫療組訓、運作已相當純熟,台灣搜救隊(USAR)起步晚,民國88年9月21日凌晨1時47分,震撼海內外的九二一地震,各國救災團隊不遠千萬里馳援,啟發政府構思成立災難醫療、特種搜救隊。目前台灣的災難醫療人員一支是衛生福利部國家級災難醫療救護隊,在災難現場就近開設醫療站分秒必爭,另一支是特搜醫師,隨著消防署特搜隊挺進災難熱區,拯救受困者於斷垣殘壁、斷臂殘肢中。冷門醫療熱心腸 深入災難最前線斜槓人生的特搜醫師非常冷門,柳營奇美醫院急診部緊急醫療系統科主任潘師典97年就加入特搜隊,他無奈告訴中央社記者,過去台灣特搜醫師僅有個位數。105年2月6日凌晨3時57分,南台灣天搖地動,台南0206地震,再次搖出特搜醫師的人才需求,然而至今特搜醫師人數仍不到30人。USAR醫療組始終有資源不足問題,潘師典說,「消防局願意做,我才能跟著。」新北市消防局特搜大隊醫療指導醫師、台北慈濟醫院急診主任陳玉龍進一步解釋,USAR醫療組由消防單位主導,多數資源、訓練集中在搜救和救援領域,醫療訓練少,多數仰賴醫療人員自發性從國外聘請專家、自主訓練。特搜隊員親身所遇、親眼目睹的災難現場,除了冒著身體受傷的危險,更面臨無形心理壓力或創傷。潘師典看到特搜隊員出隊當下心理壓力早已開始悶燒,大家一腔熱忱向前衝,習慣隱藏情緒,甚至行為出現異狀,仍堅持自己沒事。近幾年,特搜隊員心理輔導資源逐漸受到重視,特搜醫師也能協助夥伴們,潘師典認為,精神科或心理諮商介入時機,可到衝鋒陷陣之前展開,但目前特搜醫療在這方面資源就比較少。災難現場百百種 資源有限搶時間此外,深入災難現場時,特搜醫師也碰到法規綁手綁腳,無法全力施救,陳玉龍舉例,遇到傷患需要截肢、插管等侵入性處置,傷患可能會痛到休克或疼痛掙扎,使用嗎啡強力止痛,是馬上穩定傷者的關鍵藥物,但就是只能用其他止痛藥。陳玉龍解釋,嗎啡在台灣屬於管制藥品,申報、管理程序繁瑣,國際間相關緊急醫療建議是以嗎啡替患者止痛,不僅過敏機會低,止痛效果也很強。他呼籲政府修正相關規定,讓特搜醫師負責管理藥物,救命優先。重大災難不是天天有,每個災難現場狀況也各有不同,實戰經驗累積對於USAR醫療組成員而言至關重要,陳玉龍指出,每當國外發生重大災難時,台灣的USAR醫療組向外國政府申提出隊,卻吃到閉門羹。陳玉龍直言,國際政治情勢是最大阻力,外國政府若讓台灣出隊,中國就不出動救災隊。國際合作外加跨界培訓 特搜醫療展望醫護人員加入特搜大隊,把救命醫療第一時間送到受困者身前,不能光是燃燒醫師個人熱情支援前線,潘師典呼籲,跨部會協調是未來USAR醫療組進步方向。衛福部立桃園醫院災難醫學科主任蕭雅文認為,願意奉獻的特搜醫療人員除了需要精神上的鼓勵,也需要經濟上的實質支援,自掏腰包買器材、自主自發去受訓,終非長久之計。蕭雅文說,近年消防特搜大隊與醫界合作的觀念逐漸形成默契,有官方合作關係較有保障,未來才能在制度面培訓更多有興趣的醫界人才投入。
-
2021-06-30 新聞.健康知識+
穿梭瓦礫間的特搜醫師 救災現場暖心守護者
今年4月發生台鐵太魯閣號出軌事故,白袍醫師在漆黑隧道中緊抱孩童的照片令人動容。自九二一震災至今,熱血醫師加入消防特搜行列,成為災難現場守護者。「災難現場很像戰場。」台北慈濟醫院急診部急診內科主任陳玉龍告訴中央社記者,國內災難醫療救援分為災難醫療救援隊(DMAT)與搜救隊(USAR)醫療組,前者是在安全處設立醫療站,後者則隨著搜救隊員挺進「戰場」。陳玉龍所屬的新北市消防特搜大隊醫療組,規模堪稱全台最大。新北市消防特搜大隊組長周祐陞說,自民國105年支援台南震災,當時隨隊醫師僅2人,相當吃緊,故與轄內醫院合作,目前已有20名醫師、15名護理師熱血加入。太魯閣號事故中,新北消防特搜大隊也前往支援。周祐陞笑說,當時亞東醫院小兒外科兼創傷科主治醫師夏肇聰,在手術中接獲消息,緊急完成手術,連最後縫合都交給其他醫師,馬上飛車趕往花蓮協助,「很怕他接到很多罰單。」災難現場如戰場 白袍染血重裝上陣對創傷與災難醫學有興趣的夏肇聰,不僅在醫院救治患者,他更自費前往英國、美國與日本接受特搜訓練,加上購買防護、露營與攀岩裝備,估計已自掏腰包超過新台幣百萬元,就為了緊急時刻能派上用場。提到國內的特搜醫師,柳營奇美醫院急診部緊急醫療系統科主任潘師典是首屈一指的人物,投入USAR長達13年,當初投入緣由,其實是無心插柳。住院醫師時期,潘師典想學潛水過著「斜槓人生」,不料身兼義消的潛水教練得知他的醫師身分,如獲至寶,邀他參與義消訓練,結訓後還一同出任務。而台鐵太魯閣號事故中,抱著孩童的花蓮慈濟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吳坤佶,身上的白袍染上髒污與血跡,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邱泰源特別致贈全新白袍,盼他繼續代表醫界照顧民眾。吳坤佶先前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提到現場除了救人與安撫傷者,他更不忘提醒特搜弟兄們要冷靜,如果不舒服,就靠牆休息,點出特搜醫師在災難現場扮演的角色。周祐陞說,特搜醫師除了救援現場傷患,最重要的任務其實是保護搜救人員,災害現場如戰場,在瓦礫殘骸中穿梭外傷難免,「若身心狀況不佳,挺進前線反而成為累贅。」搶救傷患照顧夥伴 性別不是問題搜救隊員出勤前,醫師都會評估的健康狀況,測量血壓心跳,甚至做簡單的心理評估,確認沒問題才能出勤。潘師典以參與台南與花蓮震災救援經驗為例,搜救弟兄奮力找尋受困者,血壓狂飆到150毫米汞柱,「每一次出任務,大家都會害怕,而我必須顧好所有人的健康。」衛福部立桃園醫院災難醫學科主任蕭雅文說,第一線搜救人員除有外傷外,為了尋找受困者不眠不休,可能血壓飆高、頭痛,有時也會感冒或水土不服腸胃炎,還有人因此失眠。消防特搜大隊是陽剛氣息十足的單位,蕭雅文以女性之姿,接任桃園市救護義消大隊長,也身兼桃園消防特搜大隊醫療指導醫師,展現巾幗不讓鬚眉氣勢。她認為,女性先天體力稍不足,但可透過訓練彌補,「性別沒有太大影響。」不僅救命也要判死 災難中體悟無常特搜醫師不僅救命,更要判死。潘師典說,花蓮震災中罹難者比傷者多的慘況,他做完死亡判定後,刑警隨後在屍袋寫上隨身物品,供罹難者家屬辨識,「當下才知道我們還可以這樣幫助逝者。」蕭雅文在花蓮震災也體悟生死無常,當時她勤務時間結束後臨時接到電話,原以為搜救隊員出事,返回現場才知是要替一對罹難夫妻做死亡判定,隨時間流逝生還機率愈來愈低,現場氣氛凝重。蕭雅文坦言,救援現場醫師能做的事也許不多,但最重要的是讓搜救隊員不要害怕,「有醫師當後盾,就放手去救人。」
-
2021-06-30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在COVID-19疫情下的護理社會力
【編者按】這星期的第一篇文章是介紹一位台灣護理教育史非常重要,但卻少為人知的護理前輩陳翠玉老師,是一篇非常有價值的歷史報導。過去「醫病平台」向來是以每星期由不同背景的三位作者分別寫出對一個主題的各種看法,但我們一時之間也不易找到有關台灣護理史上重要人物的來稿,同時我們也注意到這篇文章的作者是衛福部護理及健康照護司司長,因此邀請她與讀者分享其他和國內護理工作有關的議題。很難得的是蔡司長竟已寫好兩篇文章——由目前全國防疫工作中所看到的「護理社會力」,以及照顧偏鄉小鎮不容忽視的「助產師」培訓。這是「醫病平台」首次由同一作者撰寫三篇文章,謝謝她讓我們有機會透過主掌全國護理工作的領頭羊,瞭解她所關心的議題。因應COVID-19超前部署,衛福部在去(109)年2月4日透過護理及健康照護司【護動E起來】網站進行「護理專業志工」儲備招募,ㄧ週內獲613位護理人員報名響應,每天8小時、最高20線,完成逾11萬人居家檢疫電話關懷。他們運用護理會談的專業與藝術及防疫電話關懷評估指引,用「心」傾聽民眾居家檢疫的情緒;同時,從電話溝通中發現無法安心居家檢疫的高風險因子並協助解決大大小小問題,他們是社區防疫網最沉靜的力量。你講我聽,防疫做好做滿透過一條細細的電話線,護理志工們要傳達衛教,協助排解無法踏出家門、擔心確診的焦慮,遇到藥物快用完的慢性病患、無法產檢的孕婦等特殊狀況,還要提供正確指引或立即轉介。他們的經驗是什麼呢?請聽聽護理志工說。「瞬間要在家裡關14天,很多人很悶!」蘇秀英原先是幼兒園的護理師,因受疫情影響停課後,她索性留職停薪,留在疫情關懷中心當志工。她分享有次電話一接通,對方劈頭大罵防疫政策、質問為何不能出門,她悶著頭等他發洩完後,再逐一釋疑、確認身心狀況,最後,對方也向她道歉,表示因心情煩悶太過衝動。「如果民眾接起電話時比較負向,希望他掛電話時心情可以變好。」在大學擔任講師、幾乎天天到衛福部報到的李玉萍自許。她說就算彼此素未謀面,隔著話筒也盡力轉化對方負面的心情,有民眾向她說:「你是第一個關懷我的人,接到電話就像抓到浮木。」「不只關懷,我們敏銳度也要有,『聽音辨位』,可以揪出防疫破口。」李玉萍分享,有次,她撥給一位居家檢疫者,但聽到背景有捷運進站的聲音,耳尖的她發現對方偷溜出家門,趕緊通報警方前往現場。李玉萍說:「的確有人因不理解而隱瞞,因此,短短一通七、八分鐘的電話,必須站在朋友的角度突破心防,隨時透過對話、感受鼻音、咳嗽狀況,來回確認檢疫情形」。陳美麗說:「每一通電話面對的都是不同人,要怎麼在這短短幾分鐘的時間讓他願意信任我們、接受我們的關懷和建議,這很重要。」陳美麗鼓勵對方若是撐過這十四天,就是保衛台灣人健康的大功臣,適時祝福對方健康,多數檢疫者也會客氣回復,並感謝護理志工的付出,讓他們覺得很窩心。護助年,We Are Together世界衛生組織(WHO)將2020年訂為「國際護理助產年」(International Year of the Nurse and the Midwife),今(2021)年為「國際衛生和照護工作者年」(The International Year of Health and Care Workers),這一年多來,因為疫情全球可說是「苦行年」,衛福部發起「護助之年,護信之約」活動,倡議台灣「護助」年,從「護信」開啟社會對話,我們邀請民眾寫下生命中曾與護理師相遇的美好經驗,去年一個月多的倡議活動,我們收到來自國內外50個國家響應、超過1.7萬封支持護理人員的感謝信。台灣曾一度最高同時有五萬多人居家檢疫,在最難捱的十四天裡,這支「護理台灣志工隊」給了最溫暖的支持。他們近八成是在職人員,護理人員用他們最熟悉的排班,自主接力衛福部疫情關懷中心,為台灣撐出社區的防疫網,在COVID-19疫情下,展現護理的社會力,見證無價最貴的護理疼惜你的心!
-
2021-06-30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需定期返院照護風險大 罕病患者盼疫苗施打順序提前
疫情仍未歇,疫苗雖然逐漸到貨但量仍不足;民進黨立委劉建國近日收到罕見疾病基金會陳情,表示病友因為需要定期至醫院追蹤照顧,染疫風險大,但病友因為病況,若不幸染疫照護上比較複雜,變成重症的機率比一般人高,但疫苗施打順序排在第九類,至今還未能接種,基金會希望成年病友的疫苗施打的順序能提前,未成年的病友也能趕快施打肺炎鏈球菌疫苗,先前多次向衛福部陳情未獲回應,因此向劉建國反映病友的心聲。罕病基金會25日向劉建國陳情表示,根據國健署的統計資料推估,18歲以上的罕病患者約一萬人,當中還有少數病況可能不適宜打疫苗者,因此一萬是最大量的估計值,一萬人中大部分皆需定期前往14家醫學中心回診持續治療,其中有10種病類、521位病友需長期接受靜脈注射罕病用藥,且不能中斷治療,病友進出醫院的頻率不亞於洗腎患者,因此基金會希望讓病友和洗腎患者有相同施打順位。罕病基金會執行長陳冠如表示,罕病病友目前施打順位為第九類,但順位一再延後,施打日期遙遙無期,現在除了成年病友打不到疫苗,因為未成年不能打疫苗,病友的肺很不好,最近不少未成年病友家屬反映想打肺炎鏈球菌疫苗增加抵抗力,但肺炎鏈球菌疫苗也缺貨,讓大家非常擔心。陳冠如說,他們曾於7日函文建議疾管署調整罕病患者疫苗施打順序,但未獲回應,之後有繼續發文或用電話表達希望調整順序,也都沒有獲得回應,因此他們才找立委陳情,希望讓患者盡早獲得施打。劉建國表示,罕病病友與重大傷病者,因為身體情況特殊,免疫力較低,長期往返醫院,感染風險不亞於高齡長者與孕婦,因此他將向指揮中心建議,研擬將罕病與重大傷病病友的施打順序再往前挪移,確保罕病與重大傷病病友們的健康,也可避免增加醫療成本與醫療負擔。
-
2021-06-29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已先打莫德納 聯亞疫苗試驗主持人黃高彬:第2劑打聯亞
國產疫苗還在研發中,有沒有效引發關注,但聯亞新冠疫苗二期試驗計畫主持人、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的副院長黃高彬今坦言,他雖很想接種親自監督研發的疫苗,但因工作得在第一線面對病毒的威脅,他已先接種莫德納疫苗,不過若聯亞通過緊急使用授權(EUA)後,他願意再施打。黃高彬除了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的感染科醫師,也是衛福部傳染病防治醫療網中區指揮官,幾乎每天都得進出醫院,面對疫情的威脅。他說,因此無奈下才選擇先接種莫德納疫苗。對於外傳聯亞新冠疫苗中和效價偏低,黃高彬澄清絕無此事,並指數據所呈現出來的數字「非常漂亮」由聯亞疫苗受試者的抗體濃度,比自然感染者體內的抗體濃度高出兩倍,可見得聯亞疫苗的中和效價符合預期,甚至可以說非常良好。黃高彬也說,血清陽轉率是指當疫苗施打進人體內陽轉產生抗體,聯亞疫苗在免疫原性反應方面,高劑量組之中和抗體效價在施打第二劑後14天及28天之血清陽轉率高達100%,且對Alpha、Delta變種病毒株保護力可達90%以上,請民眾不要擔心。他說,即使打過莫德納疫苗,他表示接著打聯亞疫苗也可以,而且這樣就足以有保護力對抗Delta變種病毒株, 不必再打第3劑。
-
2021-06-29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高端EUA審查 食藥署促補件 國產疫苗7月打不了
高端疫苗六月十日公布第二期期中分析結果,六月十五日送件,向衛福部食藥署申請EUA許可,希望可以如期在七月底開打,不過,食藥署長吳秀梅昨表示,高端缺少相關技術性資料,需實驗室重做數據,恐要等到七月底才能審查「緊急使用授權」(EUA)。換句話說,總統蔡英文先前說「七月底供應第一波國產疫苗」,確定無法上路。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食藥署做相關審查時,常被批評「過嚴」,尤其在新藥、新疫苗上,更要小心謹慎,對於相關技術性文件資料也是相對嚴格,資料補件是常有的事情,無法預判何時審查,取決於廠商補件速度和文件完整性。對於需要補件,高端表示,EUA審查流程基本上與新藥查驗登記相當類似,一般新藥查驗登記往往需要半年到一年的時間反覆補充與更新資料,過程中,廠商與法規單位更是每天都要彙整與審查上千份文件,將會盡全力加速補齊所有資料。高端疫苗六月中旬公布第二期期中分析報告,當時吳秀梅曾表示,將等到食藥署委託AZ疫苗的中和抗體效價試驗結果出爐,才會召開專家會議審查國產疫苗EUA,審查時間落在七月初。吳秀梅昨表示,審視高端文件後,發現部分技術性資料需要補齊,已發文給廠商,要求盡速補件。吳秀梅不願透露缺了哪些技術性資料,她表示,這些技術性資料為必要細節,且可能需要廠商委外實驗室時間上的配合,才有辦法協助,不是一下子就能繳交,因此EUA審查時程可能會拖到七月底。至於國產疫苗審查EUA,是否仿照美國FDA採線上直播方式?陳時中指出,這是見仁見智問題,希望讓專家能有自由辯論空間,暫不考慮直播。而高端昨日股價開盤小漲後,需補件消息一出,一路走跌,收在二五八元,大跌百分之四點二七,自十日記者會後,股價一直都在二五○左右盤整,而前天公布二期期中報告的聯亞生技,負責進行混合及針劑充填等疫苗代工製造的子公司聯亞藥則有些利空出盡,早盤小漲後同樣翻黑,最終收二四六元,下跌百分之六點四一。
-
2021-06-2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缺技術性資料 高端EUA審查恐延至七月底
聯亞生技昨公布新冠肺炎疫苗二期臨床試驗期中分析結果,並將於六月底向衛福部食藥署申請EUA許可。但早先於6月10日公布第二期期中分析結果的高端疫苗,則因送審資料不齊,被要求補件。食藥署長吳秀梅表示,因高端缺少相關技術性資料,因此還需要實驗室重做的數據,恐要等到七月底才有辦法審EUA。高端疫苗於6月10日公布第二期期中分析結果。當時吳秀梅曾表示,就算收到高端的案件,也要等到食藥署委託的AZ疫苗的中和抗體效價試驗結果出爐,才會召開專家會議審查,審查時間將落在七月初。但吳秀梅今天表示,雖然6月15日已收到高端的送件,但審視之後,發現有一些技術性資料需要補齊,已發文要求廠商儘速補件。至於是哪些技術性資料,吳秀梅則不願透露。但她說,這些技術性資料都是一些必要的細節,且可能需要廠商委外實驗室時間上的配合才有辦法協助,不是一下子就能繳交,因此EUA審查的時程可能會拖到七月底。高端二期臨床期中資料顯示,不區分年齡組的情況下,疫苗組完成第二劑後,血清陽轉率達99.8%,中和抗體幾何平均效價(GMT titer)為662,倍率比值為163倍增加。但依照食藥署通過緊急授權規定,國產疫苗第二期臨床試驗所得中和抗體效價必須證明不劣於AZ疫苗,將與食藥署委託的200人AZ疫苗研究計畫結果作為對照。
-
2021-06-28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 追念護理前輩 ── 陳翠玉女士
【編者按】這星期的第一篇文章是介紹一位台灣護理教育史非常重要,但卻少為人知的護理前輩陳翠玉老師,是一篇非常有價值的歷史報導。過去「醫病平台」向來是以每星期由不同背景的三位作者分別寫出對一個主題的各種看法,但我們一時之間也不易找到有關台灣護理史上重要人物的來稿,同時我們也注意到這篇文章的作者是衛福部護理及健康照護司司長,因此邀請她與讀者分享其他和國內護理工作有關的議題。很難得的是蔡司長竟已寫好兩篇文章——由目前全國防疫工作中所看到的「護理社會力」,以及照顧偏鄉小鎮不容忽視的「助產師」培訓。這是「醫病平台」首次由同一作者撰寫三篇文章,謝謝她讓我們有機會透過主掌全國護理工作的領頭羊,瞭解她所關心的議題。不一樣的護師節今年5月12日國際護師節,受胡文郁主任邀請,出席了一場很不一樣的國際護師節活動:「台灣的南丁格爾──陳翠玉女性文化地標」揭幕觀禮。欣賞陳翠玉前輩雕像神情及影片簡介。因為真的很有感,所以想動動筆分享,邀請您ㄧ起認識台灣的南丁格爾──陳翠玉女士。Do good anyway 關於陳前輩的介紹,大家可參考2003年前衛出版、李錦容著作的「台灣女英雄陳翠玉」一書。陳翠玉女士於1917年出生於彰化,1988年病逝台大醫院;是戰前第一位接受日本護理教育、戰後第一位到北美護理研究所深造、第一位獲得WHO獎學金及第一位受聘WHO顧問的台灣護理人員,她在國際知名,在台灣,即使是護理界,卻很少人知。讓我想起Mother Teresa的話語之一:「即使你今天所做的善事明天就都被遺忘,但無論如何,你仍然要做善事(The good you do today maybe forgotten tomorrow. Do good anyway.)。」和「護理加冠、傳光」對話陳前輩創辦台大護校、籌備台大護理系,對護理教育用心且嚴謹,畢業生回憶說:那時如能順利畢業都感受非常榮耀,陳前輩為護生加冠典禮的慎重態度,讓他們有成長的喜悅及被賦予神聖使命的感動。護理傳統儀式的「加冠」、「傳光」一直都在,我開始好奇每年參加活動的護理學生或護理人員的感受是什麼呢?對他們的意義是什麼?這儀式對護理人的影響力又會是什麼?陳前輩也是台大醫院護理部主任,更是首位建立護理部制度、護理輪班實施三班制的人,強調應把護理人員的時間還給護理人員執行病患照護工作,所以成立供應室支援非直接照護工作;為避免護理身體的職業傷害,調高病床床腳位置;首創護理人員薦送出國進修等等,「以護理人為本的護理領導」,她做了最前瞻的詮釋與引領。自由護理,護理不怕因為勇於改革,陳前輩背負沉重莫須有罪名,因對當時台灣大環境的失望,故於1959年離開台灣,接受WHO中南美洲護理教育及顧問工作,她也籌組婦女台灣民主運動,稱「WMDIT」(Women Movement for Democracy in Taiwan,穩得),推動「民主從家庭開始」的理念,鼓勵婦女尊重子女,並參與社會公共事務。原來,「勇敢」的意涵並非「不害怕」,而是雖然害怕,但堅持做對的事,願意與害怕同行前進。我感受陳前輩對「護理自由與自主」的嚮往,台灣護理應有本土覺察,護理可以自由不害怕,護理值得被疼惜與尊重。雖然我不認識陳翠玉女士,但我從心靈深處被她感動,我想說:「謝謝台灣南丁格爾──陳翠玉女士。護理人,應該認識她。」
-
2021-06-2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比對AZ作緊急授權標準 國產疫苗恐侵害專利
國產疫苗要透過與阿斯特捷利康(AZ)疫苗比較,作為緊急授權許可(EUA)標準,部分專家認為,這將有侵犯AZ藥廠專利的疑慮;衛福部部長陳時中昨(27)日表示,將請法律專家研議後找出解決之道。據了解,衛福部傾向改由中研院主導做「免疫橋接」,食藥署再評估以中研院研究結果做EUA依據。衛福部食品藥物管理署為了審查國產新冠苗能否通過EUA,日前公告將以AZ疫苗做為比較基準。然而食藥署的這項決策,是否有經過AZ原廠同意?前衛生署藥政處長廖繼洲日前公開示警,以尚在專利期的AZ疫苗為國產疫苗上路依據,未來恐怕會引來這家國際藥廠的異議。前疾病管制局局長蘇益仁也認為,世界衛生組織對尚在臨床試驗中的新冠疫苗,能否透過「免疫橋接」取代三期臨床試驗,至今尚未拍板定案。台灣以AZ疫苗做為國產疫苗上路許可標準,擔心日後引來國際藥廠專利侵權紛爭,甚至影響至今尚未交貨的疫苗供貨進度。陳時中回應,將請法律專家與藥商根據過去的經驗,尋找解套辦法。蘇益仁則指出,他已與疫情指揮中心副指揮官周志浩討論過,衛福部傾向採取新的對策,由中研院主導國產疫苗與AZ疫苗「免疫橋接」研究。
-
2021-06-2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EUA…聯亞生進軍國際關鍵
聯亞生技集團昨日公布新冠疫苗二期臨床期中分析數字,雖然公司強調疫苗安全性及免疫反應都有不錯表現,但是針對外界最關心的疫苗保護力,由於二期臨床本來就不會針對保護力做試驗,依照目前遊戲規則,衛福部緊急授權許可(EUA)是否核准,才是聯亞生技新冠疫苗能否順利進軍國際的關鍵。衛福部食藥署6月10日公告,國產疫苗能否通過EUA,將以第一批AZ疫苗3月在國內施打時,蒐集的200位國人接種AZ疫苗的免疫原性結果,作為外部對照組,以「免疫橋接」方式採中和抗體為替代療效指標,去比較國產疫苗的中和抗體結果,國產疫苗必須證明不劣於AZ疫苗才算過關。有國內專家指出,高端疫苗日前公布二期臨床數字時,其中和抗體效價是662,聯亞生技的抗體效價是102.3,若和目前WHO認可的疫苗比較起來,兩者的抗體效價其實都不算高。不過目前還無法得知兩家國產疫苗廠的疫苗一定比AZ低。
-
2021-06-2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聯亞中和抗體 比不上國際品牌
聯亞生技UB-612新冠疫苗二期臨床期中數字昨(27)日出爐,子公司聯亞藥業宣布,二期臨床數據符合預期,有良好安全性、耐受性、及免疫反應,將在6月底前把臨床數據彙整送至食藥署申請緊急使用授權(EUA)。但對於外界關注的保護力問題,並未提及,專家點出,聯亞的中和抗體效價為102.3,低於高端的662,且兩者都低於WHO認可的疫苗。由於這個數字是疫苗對人體產生保護力的前哨站,也令專家擔心未來會有保護力不足的問題。聯亞生技UB-612二期試驗期中分析數據顯示疫苗安全性與耐受性良好,所有受試者未出現與疫苗相關的嚴重不良反應。免疫原性反應方面,抗體效價在施打第二劑後28天之血清陽轉率於成年(19至64歲)施打疫苗組達95.65%,年長者(65歲以上)施打疫苗組則達88.57%,中和抗體效價為102.3。不過,高端疫苗日前公布結果,血清陽轉率為99.8%,中和抗體效價為662。聯亞藥說明,集團在美國的Vaxxinity團隊,已於今年2月與美國FDA進行會議,將和美國University of Nebraska Medical Center合作,以UB-612作為已接受輝瑞(Pfizer)、莫德納(Moderna)和嬌生(Johnson & Johnson)疫苗,但中和性抗體效價逐漸下降者的追加疫苗(booster vaccine),進行「混合補強施打」之第二期臨床試驗。聯亞藥表示,已經和母公司聯亞生技簽訂UB-612疫苗委託製造合約,未來海外的市場,聯亞生技所承接的訂單,也將委託聯亞藥負責配方調製等製程與生產。截至目前為止,聯亞藥已接獲聯亞生技來自衛福部500萬劑疫苗之委託生產訂單,將依生產排程陸續安排出貨。聯亞藥表示,目前整個集團中,已在台灣掛牌的聯亞藥,只要UB-612新冠疫苗通過政府EUA核准,供應量可設定為年1億至1.2億劑疫苗,像Vaxxinity與巴拉圭簽訂的100萬劑預採購小訂單會包含在設定的年供應量中。
-
2021-06-2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2期期中報告公布 11月解盲 聯亞疫苗拚7月開打
聯亞生技昨天公布新冠疫苗UB-612二期臨床期中報告,聯亞生技表示,安全性與耐受性良好符合預期,且針對變種病毒,中和性抗體保持同一水平,六月底將向食藥署申請緊急使用授權(EUA),力拚在七月就能開打,同時也已經向印度申請執行三期臨床試驗,有信心取得國際認證。聯亞生技營運長彭文君表示,此次聯亞公布的UB-612數據,是屬於二期臨床期中分析,並非解盲,數據只有「安全性與耐受性」、「免疫生成性」兩種結果,沒有外界最關心的保護力多寡,「真正的二期試驗解盲,時間點會在十一月。」彭文君指出,UB-612的抗體效價,在施打第二劑後廿八天的血清陽轉率,於成年施打疫苗組達百分之九十五點六五,於六十五歲以上的年長者施打疫苗組則達百分之八十八點五七;中和抗體效價為一百零二點三,與一期臨床試驗結果相近且符合預期,疫苗批次間的結果也符合EUA的標準。「以二期的數據,換算出來的保護力應該在百分之八十至九十,表現還算不錯。」彭文君表示,會將資料交由衛福部食藥署的專家審查委員會進行審查。根據食藥署先前公布期程,最快也要到七月中才能獲得EUA。而聯亞與高端五月底與政府簽署五百萬劑預購合約後,日前已經將量產的廿八萬劑疫苗送至桃園物流中心存放,只要取得EUA,就能在台灣進行施打,以緩解國內疫苗緊缺情形。除國內市場外,彭文君表示,聯亞也規畫至印度進行規模約一點一萬人的三期臨床試驗,屆時就可以看出保護力數據。同時,聯亞會整合包含美國母公司UBI與美國子公司Vaxxinity資源,取得台灣以外的EUA速度不會太慢。專家:聯亞抗體效價不算高【記者楊雅棠/台北報導】聯亞生技昨公布UB-612新冠肺炎疫苗二期臨床試驗期中分析結果,數字漂亮,但長庚大學新興病毒研究中心主任施信如卻看出端倪,她表示,在不同實驗室檢驗,抗體效價難以比較,但高端與聯亞均在中研院執行試驗,高端疫苗的抗體效價為六六二,與AZ疫苗的抗體效價差不多,但聯亞的抗體效價僅一百多,不算高,「確實有些遺憾」。
-
2021-06-2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聯亞疫苗二期期中資料出爐 專家:抗體效價略低
聯亞生技傍晚公佈新冠肺炎疫苗二期臨床試驗期中分析結果,在安全性與耐受性部份顯示良好,並無嚴重不良反應,且中和抗體效價符合預期,將於六月底提交報告給衛福部食藥署,申請EUA許可。但長庚大學新興病毒研究中心主任施信如表示,因聯亞的新冠肺炎疫苗抗體效價略低,但其中活化T細胞的部分難以用中和抗體效價評估,因此仍須看第三期臨床試驗才能知道確切保護力。第二期試驗期中分析數據顯示,其研發的UB-612疫苗安全性與耐受性良好,所有受試者未出現與疫苗相關的嚴重不良反應;在免疫原性反應方面,抗體效價在施打第二劑後廿八天血清陽轉率,於19至64歲施打疫苗組達95.65%、65歲以上年長者施打疫苗組則達88.57%;中和抗體效價為102.3。對於聯亞的數據結果,施信如表示,雖然不同的實驗室抗體效價難以比較,差一個細節或是使用的病毒為野生株或甲病毒,都會影響數據;就像長庚實驗室檢驗莫德納疫苗的抗體效價就和中研院差了三倍,推估約有兩千多。但以高端和聯亞的數據都來自中研院來看,高端的抗體效價為662,應與AZ疫苗的抗體效價差不多,而聯亞的抗體效價一百多確實不算高,「確實有些遺憾」。不過施信如也表示,聯亞的疫苗強調活化T細胞的部分難以使用中和抗體評估,因此還是要看第三期臨床試驗面對「真實病毒世界」的保護力,或是考慮作為其他疫苗的追加劑。聯亞疫苗的第二期臨床計畫主持人、中國附醫副院長黃高彬則表示,通常第二期收案人數較多,數據會較第一期來得低一些,但聯亞的疫苗期中分析結果仍符合預期。對於食藥署將採用免疫橋接方式與AZ疫苗進行比較,中和抗體效價的比較不低於AZ才可通過EUA。黃高彬則表示,若把施打AZ疫苗兩百多人的血清,以及接種高端、聯亞疫苗者的血清,都放在同一個檢驗盤上做檢驗,且使用相同病毒株,是可以比較的。食藥署署長吳秀梅則表示,目前仍等待聯亞疫苗的資料送件,等資料都齊全後才會對外說明類比方式,一定會在排定的時間進行EUA審查。而目前兩百人接種AZ疫苗者都已抽血完畢,正在進行分析;至於高端於6月15日已向食藥署提出新冠肺炎的EUA申請,但經初步審查,送審資料尚不齊全,將發文請廠商儘速補件。
-
2021-06-27 該看哪科.百病漫談
解決急診大塞車 健保署長李伯璋:研擬使用者付費
急診是急重症的第一線,一旦發生突發事故,急診就如同戰場,湧入大量病患,藉由醫護人員的快速應變和分類,讓病患在最短時間獲得醫療診斷。然而,民眾為求快速就醫而濫用急診、造成急診壅塞的情形,一直為外界所詬病。民眾使用急診多數是哪些科別,真的有許多輕症患者湧向急診嗎?今天的「聰明就醫×健保大數據」,深入分析急診就醫數據,了解國內醫療現場實況,也為民眾建立正確的急診觀念。根據107年到108年的健保資料,急診前十大申報案件及順序排名並無太大落差,一直是其他不明原因發燒、腹痛及骨盆痛、頭暈及目眩、未明示非傳染性胃腸炎及結腸炎、喉嚨痛及胸痛、肺炎、腕部手部及手指開放性傷口、頭部表淺損傷、泌尿系統其他疾患、急性上呼吸道多處或未明示感染在榜上。109年急診數量大幅下降,呼吸道感染退出前十大。但值得注意的是,一直在五、六名徘徊的「肺炎」,109年卻掉到第十名,而原本一直處於第十名的「急性上呼吸道多處或未明示感染」,則完全不見蹤影。除了排名順序略有更動外,整體案件數在109年也大幅下降,以第一名的案件來看,107和108年分別為44萬2,638及48萬7,171件;109年則為36萬3,368件。想「馬上看診」的民眾,排擠真正需要急救的病患。健保署長李伯璋表示,理論上急診就是搶時間,讓急迫的疾病可以快速獲得處理。然而一旦有些人不願在門診等待,為了「快一點」看到醫師而跑到急診,真的需要搶救的病患就會受到影響。就像近期新冠肺炎升溫,許多民眾湧向急診篩檢,但急診人力固定,急診馬上就「爆了」。針對這種「等不及」看病的情況,現行以開設「門急診」,將門診人力調到急診來因應。但李伯璋認為,這只是不得不的作法,這樣扭曲的醫療生態,正是醫療改革的重點。而急診整體案件數可能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在109年大幅下降。李伯璋認為,或許可等到疫情結束後,扣除篩檢人數,檢視有多少病人需要看急診,當作未來真實的參考數據。控管急診人數,需從民眾「使用者付費」著手。但得到真實數據後如何控管人數,不讓民眾往急診塞?不只是醫療端的問題,也必須從民眾端著手。李伯璋說,有時候制度除了道德勸說的方式,也需要強制才有辦法改變,「就像現在民眾不戴口罩就開罰一樣」,若民眾到急診要付很大代價,自然就會有感。他表示,不要把所有問題都壓在醫療體系,「這樣醫療體系也很無辜」。因此等疫情過後,希望往使用者付費的方向去做,才有辦法真正改革。獎勵方案六度修正,確保重大疾病照護品質。而為解決急診雍塞,衛福部除了在99年公告急診五級檢傷分類基準,快速檢定病人病況危急與嚴重度外,健保署也在101年推出急診品質提升方案,並在108年做了第六度的修正。其中為確保重大疾病照護品質,訂出四大重大疾病,包括急性心肌梗塞、重大外傷、嚴重敗血症、到院前心跳停止(OHCA)分別訂定需在一定時間內接受必要處置,並給予獎勵。然而急診除了民眾自行就醫,也包含緊急醫療派案的病患,這樣的指標對於肩負重任的醫學中心或是區域醫院來說是否不公平?李伯璋表示,健保長久以來都是獎勵方案,且訂定許多指標來「管理」。然而急診病人變數很多,包括暫留時間、病患能否存活出院等,都不是掌握在醫院手上,這樣的評比確實很難。他說,雖然短期內難以針對品質提升方案進行變動,不過健保署現在也思考,如何提升急診必要醫療行為的點值,例如提升CPR的支付點數,讓第一線醫師不用擔心費用被核刪,放心對病人施以治療,不要再發生過去「急救CPR比按摩還便宜」的現象。
-
2021-06-27 該看哪科.百病漫談
各種檢查不必等 急診好划算?醫提醒:感染風險高
台灣的健保讓所有人自豪,但太過便利的同時,急診醫療資源屢傳濫用危機,小病掛急診屢見不鮮。健保署統計,近年平均每年急診就醫人次約六百萬至七百萬,但不時有急診醫師分享,曾經遇過棉花棒棉絮掉進耳朵跑來掛急診的案例,甚至有孕婦因上班時間無法配合產檢,跑來急診找醫護幫忙,讓急診醫師十分無奈。部分民眾愛衝急診,費用只多一點,能立刻抽血、照X光、打點滴。台灣急診醫學會榮譽理事長、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外傷及毒物科科主任方震中說,以往講的急診壅塞,是output出問題,需要住院,但沒有病床,只好留在急診,又因急診無掛號限制,當然會有壅塞問題;近期新冠肺炎所造成的急診壅塞,則是「input」出問題,一大群人湧入,超乎急診負荷量。許多以醫院為題材的影集片段,總會有病人一被推進急診室,蜂湧而上的醫護畫面。亞東醫院急診醫學部副主任范傑閔說,如此緊急的病患,一天不到一成,「急診可以抽血、照X光、打點滴,有民眾認為,錢負擔多一點點而已,乾脆來急診 。」臨床觀察,的確有民眾拿出去吃五星級飯店自助餐吃到飽的「精神」,覺得急診雖然掛號費與部分部負擔較高,但還是「物超所值」。急診醫師非全能,只能揪出病患潛在的「炸彈」。但范傑閔提醒,急診由急診專科醫師負責,急診專科醫師雖是全科醫師,需具備各科知識,但並非全能,尤其現在分科精細,急診醫師無法處理所有問題,急診專長是負責挑出潛在「炸彈」,揪出誰是有緊急狀況要處理的患者,再把經判斷情況較不危急的病人,下一步送往哪個門診醫治。「急診壅塞就像交通規則。」方震中比喻,民眾就像駕駛,急診醫師負責指揮交通,衛福部健保署是定調交通規則的人。如果紅綠燈失靈,民眾開車都可以往大醫院,當塞車時(急診壅塞),急診醫師雖然忙碌,受害的卻是等紅燈的民眾。民眾不信任中小型醫院,壅塞的永遠是幾家大醫院。為何台灣急診容易壅塞,方震中認為,民眾對於中小型醫院不夠信任,擔心規模小的醫院醫療資源不足,導致部分醫院病床閒置。范傑閔則指出,國人就醫便利,大多數人住家附近都有醫院,就醫「可近性」高,急診容易塞滿病人。而民眾的就醫觀念也需要加強,醫師常常詢問非危急狀況的病人,為何不去診所?民眾回答:「診所不可以打針,但打針比較快好,所以我一定要來急診。」范傑閔補充,在大眾觀念沒有被導正的清況下,常常分不清楚哪時候要看急診,什麼狀況要看門診,分不清哪一科別,在疑惑的狀況下,就選擇來看急診。掛急診,不代表能較快看到醫師。掛急診真能早一步見到醫師嗎?范傑閔以亞東醫院為例,過年時患者人數爆量,平常20分鐘可以獲得醫師診治,但過年時拉長到一小時。民眾到醫院有院內感染風險,醫護多不希望病人在急診空間裡面停留太久。國際間有解決急診壅塞的成功案例,方震中說,韓國也有健保,當年MERS在韓國發生院內感染,韓國政府採強制轉院制,若有住院必要者即收治,病患若僅需中小型醫院治療就協助轉院,拒絕者需負擔醫療費用,開始強制轉診後,急診壅塞就消失了。至於民眾就醫分級觀念的強化,范傑閔呼籲,健保署、國健署應該提升民眾自我保健知識。他分享,急診以往常被得流感的民眾塞爆,但新冠疫情之後,「流感不見、腸病毒變少」,這都是政府常在宣導,戴口罩、勤洗手,別去壅擠公共場所的成果,盼政府落實宣導,請民眾分級就醫。
-
2021-06-2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殘劑之亂 台大副教授喊話:統一優先開放弱勢族群
新冠肺炎疫苗殘劑接種各縣市作法不一引發爭議,許多地方首長要求中央統一標準以免除亂象。台大獸醫系副教授楊瑋誠今天呼籲,指揮中心應盡速開放殘劑優先給弱勢族群施打,因為他們容易為了生活需要出門工作,酒精、口罩等防疫物資也不見得齊全,染疫風險相對更高,各縣市早就有弱勢族群清單,施打殘劑可以立即派上用場。新冠肺炎疫情接種順序備受討論,作家楊照昨質疑,60歲以上患有慢性病或重大疾病的人是死亡高風險群,卻被排在倒數第二類,「這難道不是使得台灣死亡率如此居高不下的一大因素?」另外,加拿大讓北方極地少數民族排在第一順位優先打疫苗,台灣卻在三級管制時期仍然放任都市裡的人去原住民部落露營度假,我國的疫苗政策從來不曾考慮過偏遠地區的民眾,也沒有考慮過最弱勢的街友楊瑋誠今天受訪表示,近期大眾討論疫苗施打順序時都爭先恐後,卻忽略弱勢族群這一塊,雖然行政院在防疫期間對弱勢族群加發生活補助,但更重要的是他們染疫風險也比較高,容易因為經濟關係必須出門工作,無法減少外出頻率,酒精、口罩等防護物資也不見得齊全,更可能產生感染及更高的死亡率,而一但染疫住院對家庭經濟影響又較大,等於因為疫情再度加重他們落入貧窮及不平等的結構困境。楊瑋誠呼籲,殘劑應該優先開放給弱勢族群施打,如此不但可以照顧到他們,也減少目前社會上的殘劑亂象,每個縣市的社會局、衛生局甚至里長都有弱勢族群的名單,施打殘劑時可以立刻派上用場,雖然可能難以防止「假弱勢」,但至少要先照顧到真正的弱勢。楊瑋誠說,其實美國一開始的討論就是一線醫護與國安必要人員施打之後,再來就是老人、病人與弱勢族群,歐美經討論後對於疫苗施打公平性提出聲明,指出疫苗應該優先施打於暴露嚴重風險的族群,例如年長者及種族或文化弱勢族群,而這些族群在每個地區都有不同,該地區的領袖應該確認後將他們排在優先順序。楊瑋誠說,政府在疫情前已有多項政策關照弱勢族群,衛福部也多數強調對特殊及弱勢族群的醫療照護,顯見政府重視社會公義與弱勢族群,而政府在疫情期間已有「防疫期間關懷弱勢加發生活補助計畫」,除了經濟援助外,建議將弱勢族群優先施打疫苗殘劑,甚至是列入前十類施打名單,以減低因染疫而更加弱勢的可能性。
-
2021-06-2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慈濟購捐疫苗 佛光山:疫苗多多益善
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盼同意比照台積電、永齡基金會授權慈濟採購疫苗,蔡英文總統昨與慈濟基金會證嚴上人視訊通話,保證政府會積極處理慈濟捐疫苗一事。同樣有表態有購捐疫苗的佛光山說,疫情挑戰愈來愈大,疫苗多多益善,病毒變異出現新警訊,各界引頸期盼加快疫苗採購進度,希望政府能積極處理民間捐疫苗的人道行動。5月底,佛光山所屬的國際佛光會發文給衛福部疾管署,申請專案核准進口美國嬌生藥廠疫苗50萬劑,要捐贈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但因為藥廠只跟政府洽談,國際佛光會會員協助官方人員與藥廠接洽上後,便退居第二線。外界關注進度有突破嗎?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長趙怡昨回應,他們和百姓一樣,殷殷期盼後續有好消息,目前情勢不明朗,疫苗善款已準備好,盼這份心意希望能盡快實現,也衷心祝福台積電、鴻海永齡基金會、慈濟基金會購捐疫苗善行都能達陣,讓百姓早日遠離疫病威脅。
-
2021-06-2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居家快篩實測 記者「含淚」測試 10分鐘就有結果
衛福部食藥署通過居家快篩試劑,上市後詢問度高,從一定要去醫療院所採驗到自己在家可測試,到底應該如何使用?本報記者實測居家快篩試劑使用流程,雖然居家快篩不像核酸檢測需要直戳鼻咽,採檢棒彷佛直入靈魂深處,但採檢過程仍需忍受不適,但想到採檢有助防疫和自主健康管理,還是「含淚」測試。 先至超商購買居家快篩試劑,超商店員指出,幾乎一上架就秒殺,有些藥局得先預購,一周後才有貨。店員還說,目前購買居家快篩試劑多為年輕人,有人似乎是「易受驚」體質,懷疑自身染疫卻又不敢去社區篩檢站採檢,深怕採檢棒頂到鼻咽,承受不住「一根入魂」。記者在超商選擇第一眼看見的「福爾威創新冠病毒抗原快篩檢驗套組」,回家後開始檢測。先看產品仿單,,拆開包裝,採檢棒長約十五公分,採檢棒尖端柔軟,刷頭大小如同一般棉花棒,必須放進鼻孔裡深入二點五公分,大約是食指戳進鼻孔到底的深度。採檢棒細如原子筆筆芯,材質又軟,輕輕往內一伸,很容易超過二點五公分的深度。記者一度感受採檢棒刷頭直達眼窩,旋轉五下,鼻腔內部猶如在攪巧克力碎片的冰炫風,瞬間刺激讓眼淚也不爭氣地流下,此時嘴巴不得不張開協助換氣,抽出採檢棒時,又是一次刺激感。仿單說明,同一根採檢棒,還得放到另一個鼻孔再戳一次,兩處眼窩都被同一根採檢棒抵達,算是平衡兩邊留下的不適感,得吞好幾次口水才得以恢復正常。另一位實測時,雖然採檢棒在鼻孔中旋轉時不感覺痛,卻是頭皮發麻,後續頭暈持續卅分鐘才舒緩。完成採檢後,採檢刷得放進萃取液中,同樣轉一轉,靜置一分鐘,再蓋上蓋子,滴進快篩卡匣。首次快篩初體驗的兩位記者,看著滴進卡匣的液體朝向試紙另一端奔跑,經過T位時,顏色持續慘白,抵達C位時,淺淺的顏色一點一滴浮現,結果是「陰性」,讓人鬆了一口氣。採檢之前,不知結果,採檢液體滴上卡匣的瞬間,內心冒出「陽性該怎麼辦?」開始想是不是還得到醫院或社區採檢站再接受核一次「一根入魂」的採檢,才剛思索,採檢結果就已出爐,一條線,是陰性。居家快篩從採檢到結果出爐,前後不到十分鐘,但記者採買的居家快篩試劑,Ct值廿以下才能被採檢出來,對多數輕症或無症狀感染者,恐怕有偽陰性,建議即使完成採檢,仍需要持續做好自主健康管理,包含每天定時量測體溫,紀錄排便、身體情況等。民眾若有接觸史疑慮,不希望在外排隊篩檢,居家快篩是一個很好的選擇,一劑約要價350元到400元,比較其他國家,台灣費用稍嫌昂貴,若能降低民眾負擔,提高自主篩檢意願,即時揪出無症狀感染者,應可協助阻斷疫情。
-
2021-06-2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影/Delta病毒攻進「總統故鄉」 屏縣府篩檢、打疫苗急滅火
屏東縣枋山鄉接連兩天爆出7例本土確診,其中1名確診者的親戚是自秘魯返台回娘家居家隔離的台中市祖孫,比鄰而居,祖孫14日確診,昨天確定感染印度Delta變異株,7例是否為相同病毒株,尚在比對中;因台灣7例Delta變異株均為境外移入,且傳染力強,縣府繃緊神經啟動社區篩檢站,今天連續第3天對熱區的楓港及善餘2村上千村民全面篩檢,並強制當地營業場所停業3天,展開大規模消毒、發送防疫民生物資包,已向中央爭取村民優先施打疫苗。「料敵從寬,不管哪一種病毒,屏東始終以最高規格嚴陣以待!」縣長潘孟安天昨晚到村落視察增設的枋山第二篩檢站,透過廣播系統親自向鄉親說明與拜託,報告疫情發展狀況,拜託村民今天務必儘速出門篩檢,因包含小吃店、冷飲店、快炒店、自助餐店和傳統市場和超商都要求停業3天,展開全面性消毒。檢站持續開設至28日下午5時,增至兩座,楓港、善餘兩村擴大全村篩檢。縣府考量社區居民購物的不便性,也擔心居民足跡四處移動,昨晚緊急向屏東物資銀行調度900份防疫物資包並整備完成,包括衛生紙、穀物即食沖泡、餅乾、零食、八寶粥、罐頭、快煮拉麵或泡麵、白米等,有最起碼的食材,讓家戶在這幾天備用;今天上午透過村長、村幹事與鄉代等各種可用管道,將葷、素等二大類的防疫食物包送到家戶,讓居民除了暫時出門接受採檢外,避免外出,度過這幾天的高峰期,一旦全面清消與相關防疫作為後,再開放採買。考量確診案例集中枋山鄉的楓港、善餘2村,除安排村民優先篩檢外,因台灣7例Delta變異株均為境外移入,且傳染力強潘孟安昨天也與衛福部長陳時中通話,在屏縣分配的疫苗全部施打完畢下,獲同意優先撥補2村村民所需的疫苗數,只要PCR檢測陰性就可施打;縣府上午表示,昨已發電子公文,等候中央的回覆。總統蔡英文的祖厝就在枋山鄉楓港和善餘村交界處,2村是人口千餘人的傳統小農漁村,總統大選前的造勢活動都從故鄉揮師北上,過年也返鄉發總統紅包;居民昨天得知在當地隔離的秘魯祖孫感染傳染力更強的Delta變異株,人心惶惶,大家相互走告快去篩檢,起碼心情篤定一點,至於營業場所關3天,都說為了防疫,就忍耐幾天不方便,因村中長者多,施打疫苗在即,有人今天先買退燒藥預先準備。潘孟安昨晚在臉書發文,病毒真是變化莫測,以各種樣貌環伺我們生活周遭,但,防疫團隊已經全力動員,我們正在漏夜準備中,醫療資源進駐;防疫包送達;警政巡邏稽查…,各自就定位,不讓病毒越雷池;楓港村、善餘村,是積善有餘的社區,我們必須同心,才能避免星星之火蔓延,一起加油。
-
2021-06-2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國軍桃園總醫院凌晨突公告 門急診、住院、打疫苗暫停14天
國軍桃園總醫院今天凌晨在官網公告,即日起停止門診、急診、住院、新冠肺炎疫苗注射服務14天,病友對院方突然公告感到意外,凌晨紛紛詢問醫療、慢性處方箋問題。有經驗的網友留言表示,慢性處方簽可帶藥單到他院開立藥物,若藥單遺失可以到他院時請醫師參考雲端藥歷,或打電話到國軍桃園總醫院詢問。國軍桃園總醫院昨天解封第一天,多個門診開始服務病友,不過因為先前群聚感染又新增6名確診者(都是先前已框列隔離對象),使確診者累計30人,衛福部和院方、桃園市政府防疫團隊會勘討論後,昨晚決定全面清零、降載,門診除了內科位在紅區停診,部分門診維持每周1天門診,到了凌晨,院方在官網進一步公告門診等4大醫療服務暫停。防疫中心昨天公布新增確診者有的是2篩以上確診,醫院凌晨突然公告全面停診,是否意味感染再擴大,桃園市政府今天會進一步說明。
-
2021-06-25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疫苗現緩打潮 保留必要向下開放
國際援台新冠肺炎疫苗陸續到貨,指揮中心宣布從七月一日起擴大接種對象到第八類。但目前疫苗接種速度變慢,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之前AZ疫苗一天可以打到十五萬劑,但近兩天單日接種人數約五萬人,外界擔心出現緩打潮不利防疫,陳時中表示,將針對目標族群保留一定數量,其餘就往下開放。根據疾管署公布統計數據,六月廿三日疫苗接種人次為五萬三○六八,目前涵蓋率約百分之七點四三。陳時中認為「這兩天稍微緩打」,未來希望一周可以接種一百萬劑,現在每天五萬劑,需要強力宣導。陳時中表示,今天上午舉行的全國防疫會議中,將討論疫苗殘劑是否開放給優先接種對象外的民眾施打;地區公車、貨運司機是否納入接種對象,也會一併在會議中討論,若有共識就能開放;至於醫護同住家人則因身分認定有困難,還在研究中。第九類對象之後怎麼開放,會根據當下疫情控制狀況與專家討論,接下來的目標接種族群,染疫風險高時要保護危險族群成為重症,染疫風險低時,則以恢復社會力為主要方向。面對緩打現象,發言人莊人祥補充,過去流感疫苗接種也是第一周開打時衝很高,之後趨緩,但目前接種人數大多維持在單日五萬左右,若維持如此人數,目前AZ疫苗約還有卅五萬劑,一周之後,七月一日即開放第八類人員開始接種。指揮中心統計,第一至第三類接種人數已超過預估,第五類機構及社福照護系統人員及照顧者約五成已接種;七十五歲以上長者和孕婦預估一六八萬人,目前僅接種約卅七萬人,需要加強。指揮中心公布,昨天新增卅四例疫苗接種後發生死亡不良事件,目前已有廿六件解剖,初步研判死因皆與疫苗無關。台中和彰化都已出現疫苗「緩打潮」,符合資格被通知的長者僅三、四成報到並完成注射,大排長龍的情景消失,各注射站戶外等候區都有空位;有長者與家屬說:「老人家身上多少有慢性病,那麼多打了疫苗卻死亡,怕怕的!」林口長庚兒童感染科教授黃玉成表示,長者或許受到近日媒體報導不敢出來打疫苗,過去流感疫苗接種只要傳出死亡案例,就會出現緩打,但不良事件不一定和疫苗有關。他也認為,主要還是疫苗要充足,且讓民眾有所選擇,若只有一種疫苗且照順序開放,就會有人因為不敢打某種品牌,出現「等嘸人」的狀況。國民黨立院黨團書記長鄭麗文昨表示,因為疫苗數量嚴重不足,政府嚴格規定接種順序,預約的人沒來臨時找不到合適的人來接種,開封後恐怕就要丟掉,她已去函衛福部建議即刻規畫殘劑預約系統,以免讓珍貴的疫苗造成浪費。
-
2021-06-25 醫療.泌尿腎臟
醫師解析「腎絲球過濾率(GFR)」幫助慢腎病友了解腎功能狀況!
醫師,我上次去檢查,結果腎功能指數有一個什麼過濾率的只有58分,說是慢性腎臟病第三期,是不是很嚴重阿,我需要洗腎嗎?踏進腎臟科門診,大家心裡最擔心的,大概就是自己腎功能如何?是否會需要接受洗腎治療? 腎功能到底是什麼呢?什麼是腎絲球過濾率(GFR)?廣義來說,腎臟的功能是指人體內腎臟透過排除尿液與內分泌調節,達成體內水分、酸鹼、與電解質平衡的狀況。臨床上,可以用腎絲球過濾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 GFR)來代表腎功能的好壞;簡單來說,腎絲球過濾率越低越不好。正常年輕人腎絲球過濾率大約是100分,隨著年紀增長腎功能會有逐年退化現象,但通常60分以上仍可以視為正常,若腎絲球過濾率低於60分,就可稱為腎功能不全,如果腎功能不全的情況持續超過三個月,就可以稱為「慢性腎臟病」。【延伸閱讀】腎臟發炎如何從急性變慢性?一表看懂當腎功能太差時,會因為無法正常維持體內水分、酸鹼、與電解質衡定,而導致水腫、代謝性酸中毒、血鉀濃度過高、與尿毒症等併發症;這些併發症症的產生與腎功能不全的嚴重程度有關,通常腎功能越差時,越容易出現嚴重的併發症,甚至可能導致死亡。當腎功能不全的狀況輕微時,可以先用藥物控制與緩解併發症;但當腎功能不全嚴重時,如果連諸多藥物都無法適當控制併發症與症狀時,就需要考慮腎臟替代療法也就是俗稱的洗腎與換腎。洗腎(或稱為透析)包含血液透析與腹膜透析;換腎即為腎臟移植,因為腎臟移植需要有器官捐贈普及率較低,本文以介紹透析治療。回到一開始的案例,如果腎絲球過濾率(腎功能指數)只有58分,是否需要接受洗腎治療?我們前面提到,「嚴重腎功能不良」而且有「藥物無法控制併發症」時才需要考慮透析治療。腎絲球過濾率58分是否算是嚴重腎功能不良呢?可以依腎絲球過濾率把腎功能概分為四種情況:●正常(腎絲球過濾率>60分)●輕微不良(腎絲球過濾率45-60分)●中度不良(腎絲球過濾率15-45分)●嚴重不良(腎絲球過濾率<15分)通常只有當腎絲球過濾率<15分時才需要接受透析治療。根據衛福部、國家衛生研究院、與台灣腎臟醫學會所發行的台灣腎病年報,在台灣進行首次透析治療時,平均腎功能大約是5分左右。因此,如果腎絲球過濾率58分,是屬於輕微腎功能不良,不需要考慮透析治療。另外要注意的是,並非所有符合嚴重腎功能不良的病患都一定需要接受透析治療,通常需要合併有「藥物無法控制併發症」時才需要開始透析治療;因此,有些病患即使腎絲球過濾率已經低於5分,如果相關併發症可以藥物妥善控制,不一定需要馬上開始透析治療;反過來說,如果病患有明顯藥物無法適當控制的併發症,即使腎絲球過濾率還在5分以上,也有可能需要馬上開始透析治療以免有生命危險。
-
2021-06-25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混針提高抗體?高醫院長:缺乏科學證據不建議交替使用
新冠病毒不斷變異,外界關注疫苗能否混打、更有保護力,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院長鍾飲文表示,混打仍缺乏科學證據,不建議交替使用,除非第一劑廠牌引發嚴重不良反應,第二劑可合理更換廠牌。媒體報導,德國政總理梅克爾先前接種AZ疫苗,第二劑打莫德納。指有研究顯示,混針可提升保護力,抗體甚至是兩劑都打AZ疫苗的10倍。此說法引起民眾熱烈討論,直問真的嗎?鍾飲文表示,國內以英國變種病毒株為主,但現在還有祕魯及印度病毒株,印度變種病毒株已侵92國,也讓解封延遲。新冠病毒是RNA病毒,複製過程中容易發生突變而形成變異株。整個RNA序列都可能變異,但以棘蛋白基因上的突變最受關注。由於棘蛋白是病毒與人類細胞接合的部位,也是目前所使用的疫苗抗原。棘蛋白突變可能改變受體接合能力,影響疾病傳播力及致病力,以及疫苗和藥物效果。鍾飲文說,世界衛生組織將變種病毒依危險性及傳播能力分為三級;需留意變種株,可能影響抗體的中和能力;高關注變種株,證實會降低抗體的中和能力;高衝擊變種株,明顯降低疫苗保護力與增加疾病嚴重度。祕魯變種株被歸為需留意,不似印度變種株厲害,WHO的分類與美國的分類不太一樣,美國最關心的印度變種株因尚未對美國造成重大影響,所以仍放在需注意變種株。鍾欽文表示,不同病毒的變種株會影響疫苗的保護力及試劑的正確性,要看RO值。大家糾結哪種疫苗好,其實兩種都好,有疫苗就打好打滿。至於疫苗混打是否可行?鍾飲文說,混打缺乏科學證據,不建議交替使用,除非第一劑廠牌引發嚴重不良反應,第二劑可合理更換廠牌。國際間有少數第一劑接種AZ疫苗、第二劑混打BNT疫苗論文,但個案數非常少,目前沒有資料顯示可能會造成哪些影響。莫德納疫苗與BNT疫苗雖然都是mRNA疫苗,但由不同廠家製造,不可直接作為參考依據,專家仍然認為缺乏AZ疫苗混打莫德納疫苗證據。陳其邁表示,病毒變異速度快,未來這病毒會社區化、流感化,衛福部研議二代疫苗中,由於變化快,輪到接種要尊重專家建議去打,如有第二劑,仍要續打,所有疫苗輝瑞及AZ都差不多,沒有打就差很多。
-
2021-06-2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高端疫苗EUA審查會議前大換血?陳時中:不是固定委員
國產疫苗爭議不斷,食藥署日前於高端解盲同一天,臨時公布緊急使用授權(EUA)審查標準,有別於國際上普遍使用第三期臨床試驗方式,台灣首度使用「免疫橋接」做審查標準。本報今報導食藥署審查高端疫苗EUA前夕,更換掉一半審查委員,留下及新加入委員多半同意以免疫橋接方式,恐「護航」高端通過EUA。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沒有換委員的事,也強調國產疫苗即便有預採購,通過與否仍要交給專家判定。衛福部5月28日宣布分別和高端、聯亞預採購各500萬劑疫苗,不過高端、聯亞至今尚未做第三期臨床試驗,其有效性尚待確認,引起國人擔憂。對於報導指出,食藥署臨時更換審EUA委員一事,陳時中否認,「沒有換委員的事情,審查都是獨立委員會,不是固定委員會,針對審查專家、學者來邀請聘任」。傳下周聯亞將進行解盲,陳時中表示,不管聯亞、高端,都有預採購,不是說一定要會給EUA、讓它通過,審查還是要透過科學證據,對於聯亞審查結果不做預判,交由專家排研判。因應變種病毒不斷變化,國外研究可能需要施打第三劑提高防護力,對此,陳時中表示,很多大廠進行接種第三劑疫苗研究,還要看科學證據。目前我們離施打第三劑還很久,因第一劑涵蓋率不夠,可先看國外證據後再決定要不要做。至於各地快篩、採檢成本負擔,他表示採檢、疫調、快篩都是重要工作,基本上一定列入公費,自篩則是自費。
-
2021-06-2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護航高端EUA委員換一半? 食藥署:利益迴避
國產疫苗緊急使用授權(EUA)審查在即,卻爆出衛福部食藥署疫苗療效評估專家會議的委員大半遭撤換。食藥署藥品組副組長吳明美則澄清,邀請的委員不同主要是為了利益迴避,並無撤換不同立場委員的情事。食藥署今發聲明稿澄清表示,召開的疫苗專家會議,均依當次討論議題的專業,邀請相關領域學者專家參與,並一併考量利益迴避事項,因此無所謂固定名單,或撤換不同立場委員的情事。藥品組副組長吳明美表示,疫苗會議主要是根據當次討論的議題專業,邀請不同的委員,且從去年就陸陸續續開了好幾次專家會議。而有關免疫橋接的會議共開了兩次,一次是5月6日為了瞭解免疫橋接的狀況,因此會議中邀請臨床試驗的主持人或協同主持人與會;5月28日舉行的第二次會議因已必須做出相關決定,考量利益迴避問題,因此便不再邀請參與臨床試驗的專家,並邀請統計領域的專家與會。但有專家質疑為何疫苗的專家會議不像環評或是其他不會的委員會,以期限一聘的方式,維持延續性。吳明美則表示,例行性藥品審查為一年一聘或兩年一聘,原本也曾考慮以藥品審議的委員進行,但國產疫苗EUA審查是因應疫情才召開的會議和例行性藥品審查不同,不過仍有延攬相關專家與會。食藥署澄清表示,專家會議的意見,僅作為決策參考依據,但與「審查會議」不同,此為誤解。
-
2021-06-24 慢病好日子.糖尿病
慢病主題館【糖尿病】預防「糖尿病足」 經常檢查腳底7受壓點、注意挑鞋襪5撇步
●全台糖尿病人口超過230萬人●糖尿病周邊神經病變易感染雙足,成「糖尿病足」●穿錯鞋恐引發足部病變,別忽視選鞋重要性知名網紅「館長」自爆驗出糖尿病前期,衛福部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也透露有5年糖尿病史,台北榮民總醫院高齡醫學中心主治醫師陳亮宇指出,飲食作息不正常、愛吃甜食、家族遺傳病史者是罹患糖尿病的高風險族群。糖尿病早期症狀並不明顯,若出現吃多、喝多、尿多及體重減輕,應趕緊就醫檢驗尿糖與血糖值。下肢腳趾 最明顯發病部位身體長期處在高血糖,易造成神經功能退化、血管阻塞,隨著罹病時間增加,也易引起四肢末端血液循環不良而併發足部潰瘍、感染、壞死,最壞狀況必須截肢治療。糖尿病神經病變最明顯的發病部位是下肢腳趾,陳亮宇說,長期糖尿病造成的足部病變,又稱「糖尿病足」,早期適時的鞋具介入,能降低足部潰瘍發生與後續截肢風險。糖尿病周邊神經病變影響最深的,就是足部感覺的喪失,病人常無法察覺肢體末梢的異常或不適感,尤其足部汗腺與油脂腺分泌減少,皮膚會乾癢,一抓就容易破皮與感染。陳亮宇建議,病友每天都要檢查腳部,以免出現傷口而不自知,選一雙好走的鞋子也能減輕腳的負擔,讓腳底平均受力、改善血液循環。如何挑鞋?選對時間、尺寸糖尿病足的病人對壓力及疼痛的感覺變差,若穿著不適當的鞋襪,造成腳趾反覆受傷。陳亮宇建議,病人挑鞋時,要選擇鞋襪柔軟透氣、尺寸大小適中,若脫下鞋子看到皮膚泛紅,就表示過度擠壓。除了舒適的材質,要注意鞋長、鞋寬及鞋身,鞋子楦頭寬鬆是關鍵,以免腳趾壓迫受傷。鞋型以包鞋為佳,內部不應有粗糙接縫,還要避開穿拖鞋或涼鞋。買鞋最好在下午或傍晚,這時間腳比較浮腫,最適合量測尺寸。選完鞋,搭配吸汗保暖的棉襪,可讓保護效果加乘。襪頭不可過緊,襪底加厚能緩解腳底摩擦力;襪子選色部分,若傷口分泌物滲出時,白色或淺色襪子可快速察覺。陳亮宇提醒,市售加壓襪並非每個人都適合,壓力過大,小心造成反效果。根據病徵程度選擇特製鞋襪,可預防或延緩足病變,定期追蹤及治療是不二法門。【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