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03 養生.營養食譜
搜尋
衛生習慣
共找到
280
筆 文章
-
-
2020-02-2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男遊大阪確診新冠肺炎 專家籲提升日本疫情等級至三級
日本的新冠肺炎(COVID-19)確診病例數逾200例,而我國第33例確診病例上周亦有大阪旅遊史,指揮中心對日的旅遊疫情建議是否應拉高警示,受到關注。有專家認為,日本呈現明顯社區傳播,而旅遊是社區活動,因此我國應立即將對日的旅遊疫情建議等級提升至第三級。我國第33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是一名北部男性,年約30多歲,上周一至周六(2月17日至2月22日)與另外21人跟團赴日本大阪旅遊,返國後於25日出現咳嗽、喉嚨癢等症狀。於26日至醫院急診就醫採檢後返家,昨日確診。目前在醫院負壓隔離病房接受治療。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研判,這名個案在日本受到感染的可能性較高。外交部昨調升日本旅遊警示為黃色,代表特別注意旅遊安全並檢討應否前往,北海道地區進一步調升為橙色,代表避免非必要旅行。不過指揮中心對日本旅遊疫情建議仍是二級警示。中華民國防疫學會理事長王任賢表示,評估對於世界各國的旅遊疫情建議等級,應聚焦該國是否有明顯的社區傳播情形。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日前將南韓、日本等多國列為發生社區傳播的國家,媒體報導中也可見,日本防疫作為稍嫌粗糙,像是鑽石公主號首批檢出陰性的乘客一下船便就地解散,社區間的人際傳播風險高。王任賢表示,旅遊是一種社區活動,我國第33例的確診更凸顯赴當地旅遊受到感染的風險高。因此,我國應立即將對日的旅遊疫情建議等級提升至第三級,呼籲國人避免至當地所有非必要旅遊,這也是超前部署的作為之一。此外,針對我國陸續出現找不到感染源頭的確診病例,王任賢表示,民眾應假設台灣已發生社區傳播情形,積極落實個人衛生習慣。於探病、看病、進電梯、搭乘大眾運輸工具、赴人口密集處時應配戴口罩,且應勤洗手等;如發現有疑似症狀,應盡速就醫。
-
2020-02-2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當年和平醫院逾一成陪病者染SARS 名醫籲速補防疫漏洞
家屬與非法看護相繼在照顧過程感染新冠肺炎,反映台灣的防疫政策恐怕忽略了陪病者。目前政府僅管控入院人數,要求住院病人只能有一名陪病者且需登記,走過抗SARS經歷的前和平醫院急診科主任張裕泰認為,這還不足以降低風險,醫院應進一步向陪病者進行防疫衛教,外籍看護則盡量應以母語溝通。張裕泰淡淡細數,2003年SARS肆虐台灣,當年和平醫院內就有超過百名疑似病例,後來72人確診,其中包括31名醫護或醫事人員、19名病人、6家屬、6名看護工、3名工友、3名行政人員等,當中陪病者就占了一成七。當時有多名家屬與看護工因為全天候陪病,近距離照顧接觸而不幸染病;廣為人知的劉姓洗衣工因遊走大樓各處值勤,不但染病,更成為超級傳播者。他說,如果醫院未做足非醫事人員的風險管理,照樣可能發生院內傳染。眼看野火可能燎原,和平醫院在當年4月24日無預警宣布封院,約莫千人受影響。封院第一天、第二天仍舊一團亂,第三天起才慢慢顯現秩序,第五天才有足夠的防護衣送達。醫院慢慢將疑似病例分散至台大醫院、國泰醫院、長庚醫院等設有負壓隔離病房的醫院,同時政府也讓國軍松山醫院騰出隔離病房,後來多數染病者都送至國軍松山醫院。和平醫院將病人轉出期間,院內的醫護人員或其他工作者會被送至國軍替代役訓練中心休息睡覺;完成一定時數工作任務者,則被送至基河國宅等四、五處,與外界隔離兩周再返家。醫院終於在5月8日完全淨空,接著消毒、焚化床單枕套等大量物品,疫情逐漸獲得控制。張裕泰說,和平醫院付出沉痛代價,在疫情平息後實施許多新的感染管控措施,其中在看護管理上,一律要求院內看護必須來自醫院合作的合格仲介業者,如此才能確保這群人有作足衛生教育訓練。這也是現在許多醫院的措施,但仍難以避免民眾自己找了非法看護、再帶進醫院。「非法看護的存在是回應民眾需求,但他們可能缺乏系統性的、關於自我保護與保護病人的衛生訓練,或者可能因語言不通而難以跟醫護人員有效溝通,這絕對是我國防疫上的死角」。張裕泰表示,目前政府因應新冠肺炎疫情而限制進入醫院的人數,已要求每名住院病人只能有一名長時間陪病者,像是家屬或看護,且需向醫院登記,不過這還不夠。張裕泰認為,醫院應把握這個造冊登記時機,向陪病者進行防疫上的衛教宣導,對外籍看護則應提供其母國語言的衛教宣導單張,最好是請翻譯志工協助醫護人員進行詳細指導,避免照顧過程中不當衛生習慣帶來的風險。張裕泰也提醒民眾,現階段如需要臨時聘請看護,要事先確認看護在照顧過程中有良好且正確的衛生習慣,如發現不合宜,應立即請仲介協助指導或換人,以保護移工也保護自家人。
-
2020-02-2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不愛戴口罩、擔心爸媽死掉 小朋友恐慌蔓延
新冠疫情確診案例不斷增加,對疫情的恐慌也逐漸蔓延到年紀小的兒童身上。兒童心理師朱謹伶表示,最近為4到10歲的孩子進行心理晤談,常聽到有孩子主動提出不想戴口罩,或不知疫情何時結束等擔憂,有人甚至擔心爸媽會因為得到新冠肺炎死掉;建議家長可機會教育,讓孩子建立正確衛生習慣,自己也要減少焦慮感,避免影響孩子情緒。家長潘欣莉表示,自己孩子就讀國小一年級,戴口罩常因覺得熱就拿下來,很難戴整天,她會要求孩子到密閉空間要戴口罩,去公園、戶外才把口罩拿下,但孩子為了不戴口罩,連最愛去的圖書館都不願意去了。今天開學,孩子雖然開心可以見到同學,但又擔心「人多會有病毒」,主動要求戴口罩。朱謹伶分析,人體鼻子上方有一個犁鼻器,是用來感知生活中安全或危險的化學物質,小朋友因感官發展還不成熟,對知識的理解也不全面,之所以不願意戴口罩,除了覺得太熱、太悶,口罩正好罩住鼻子,也讓他們無法透過犁鼻器聞到周遭氣味,進一步造成緊張和焦慮,本能下就會抗拒戴口罩。朱謹伶建議,家長要提高孩子戴口罩意願,可以用柑橘類、薰衣草或木質系等精油20cc,與3cc酒精稀釋後,噴在口罩外,增加孩子對氣味的掌握度;此外,口罩耳掛對耳朵可能造成壓迫感,可以將面紙折成舒適墊包在耳掛上,減少不適;另也要告訴孩子,可觀察環境周遭的人數密度,再決定要不要戴上口罩,讓孩子理解怎麼與環境互動。耕心療癒診所院長林耕新表示,其實孩子對於疫情的恐懼,主要關鍵來自家長的心理狀態,門診上常聽到家長問「開學了要不要延期?要不要整天戴口罩?何時可以拿下來?團體活動怎麼辦?」,「媒體上充斥肺炎疫情訊息,很多家長比孩子更緊張!」林耕新說,防疫要圍堵、減災,孩子有問題家長要立刻帶回家,不然保健室一下子擠進2、3人,又成為另一傳播源;很多門診個案原本就會喘、胸悶,口罩加上去更難受,還有人想辦法要找到N95口罩,徒增恐慌感。他呼籲建立健康的防疫心態,減少每天看電視的時間,只接觸衛福部官網的正確資訊,並多做個人化活動,減少聚餐、唱歌等團體接觸。
-
2020-02-2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防疫時期出現發燒、咳嗽?就醫時「這件事」一定得做
「這幾天有點微燒,也出現咳嗽症狀,但最近都沒有出國,會不會得了武漢肺炎啊?」近期「COVID-19」(武漢肺炎)肆虐全球,加上天氣不穩,感冒及流感的患者亦不在少數,使得許多有類似上述症狀民眾不免擔心:自己究竟罹患了什麼病?亞洲大學附屬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張為碩表示,「COVID-19」(武漢肺炎)迄今已造成29個國家流行,超過7萬人感染,死亡人數也達1千7百多人,此病症狀與台灣時常流行的流感難以區分,令不少民眾出現發燒、呼吸道症狀時,不免擔心自己是否中鏢。張為碩指出,依照中國傳染病專家鍾南山所領導的團隊發表論文(案例數:1099)來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症狀以發燒(87.9%)、咳嗽(67.7%)、倦怠感(38.1%)與痰(33.4%)為主,肌肉痠痛比例僅14.8%,不幸的是,在疾病初期發燒的比例並不高,僅有43.1%,顯示無症狀感染者將會增加防疫難度。由於疫情於國際間延燒,為及早發現疑似個案,以及避免社區傳播,張為碩強調,無論從哪個國家歸國,就醫時務必確實告知旅遊史,除了保護自己,也提升大眾的安全;此外,被要求居家檢疫者,若有就醫需求,務必聯絡地方衛生單位,切勿自行就醫。由於武漢肺炎與流感的症狀頗為相似,若非由專業醫師依不同個案判斷,恐怕難以正確解讀,所幸流感已有疫苗可以預防接種,也有藥物可供治療,武漢肺炎目前雖尚未發展出疫苗與藥物,一旦有類似症狀,都應儘速就醫尋求協助。張為碩提醒,在武漢肺炎可能的治療效果尚未被確認前,防治此疾病須仰賴有效的感控措施,除了口罩以外,避免出入擁擠的公共場所,同時避免前往疫區,以及勤洗手等,才是避免感染的不二法門。延伸閱讀: 這3種NG衛生習慣最易染病! 第一點超多人都會犯 超過38℃發燒了! 感染科醫師解析退燒藥正確使用時機 肺癌、普通感冒咳嗽有差別! 咳超過「這天數」別再拖
-
2020-02-2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這動作增加感染風險 研究:多數人平均每小時做23次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在這波COVID-19(武漢肺炎)疫情影響下,街頭幾乎人人戴口罩,藥局前排滿購買人群。然而,口罩雖阻擋空氣的病毒,是否有想過病毒其實是從雙手進入身體?英國國家廣播公司(BBC)報導,澳洲新南威爾斯大學2016年研究發現,大部分人每小時不自主會摸臉約23次,如果手沒有徹底洗乾淨,身體馬上陷入疾病風暴。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家醫科兼任醫師謝瀛華表示,不論一般感冒與流感,或者現在防疫重點武漢肺炎,大部分都是靠飛沫傳染。病毒藉著患者咳嗽或打噴嚏,飄散2至3公尺掉落在物體表面上;或病患不自主用手遮住口後,觸摸各式各樣物體,例如捷運手把、門把、電梯按鈕,另一個人再接觸,雙手就沾上病毒。謝瀛華解釋,受到汙染的雙手沒有馬上清洗,不小心觸摸到眼睛、鼻子、嘴巴,沒有皮膚只有黏膜的地方,如果免疫力不足抵擋不住病毒侵入,病毒就會隨著血流到器官發展疾病。相對於皮膚有外層阻隔,病毒如果跑到黏膜上,就等同到了人體內部,需要動用免疫細胞才能對抗病毒。謝瀛華強調,一般感冒病毒在外界,約可在存活1至2天,現有資料研判,武漢病毒可能3至5天。雙手不小心觸摸到汙染物,再下意識抹眼睛、鼻子、嘴巴,或是習慣性挖鼻孔,眼睛癢揉一下眼睛,疾病恐怕沒多久就找上身,其實不論何時何地都應該隨時把雙手洗乾淨,降低疾病感染風險。謝瀛華建議,洗手一定要徹底洗乾淨,不要清水沖兩下就完事,一定要從手腕到指尖,全部沾到肥皂或洗手乳,任何細縫都要搓揉到,過程最好3分鐘以上,才能用清水把肥皂洗手乳沖掉,如果可以最好也能把臉也洗乾淨。突然眼睛鼻子癢想要用手揉的話,也最好先把手洗乾淨,才能觸碰鼻子和眼睛。(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這3種NG衛生習慣最易染病! 第一點超多人都會犯 一人中標全家遭殃! 感染諾羅病毒其他人該如何自保?
-
2020-02-2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避免全家中獎 醫師教你如何防範病毒入侵和互相傳染
當家中有人得感冒、流感、腸病毒或其他傳染性疾病,常常是「一人中獎、全家同行」。醫師指出,注意個人衛生習慣、做好環境消毒,才是避免互相傳染的最好方法。1.病人與家人 至少保持2公尺中醫大新竹附設醫院感染科主任醫師張凱音表示,當家中有人罹患傳染性疾病時,應讓病人生活在單獨的房間。病人離開房間活動,也須戴口罩,與其他人保持2公尺以上的距離,在痊癒前盡量減少外出。2.用肥皂勤洗手 尤其飯前廁後共同生活的家人要注意手部衛生、勤洗手,不管是流感或新型冠狀病毒,都很容易沉積在環境裡,手上容易因觸摸而沾到病毒,若又摸了口、鼻就會讓病毒進到體內。吃飯前、上廁所後,是一般民眾最容易忽略而把病毒帶到自己身上的時機,一定要用肥皂或洗手乳洗手,光是清水無法有效殺死病毒。3.衣物不需分開洗 但清潔劑要放夠張凱音指出,病毒其實很不耐清潔劑、漂白水及一般的肥皂,家中清洗衣物時,不需要特別將病人的衣物分開洗,但要注意洗衣劑放的量一定要足夠,也可以再用漂白水浸泡,確保病毒被殺死。病人用過沾有體液的衛生紙要密封處理,或丟馬桶沖掉,若直接丟垃圾桶的話,垃圾桶必須有蓋子。4.漂白水稀釋 消毒家中大小物家中也需要定期消毒,張凱音表示,漂白水是一種强而有效的居家消毒劑,主要成分是次氯酸鈉,能使微生物的蛋白質變質,有效殺滅細菌、真菌及病毒,民眾使用漂白水時應小心處理。● 將漂白水以1比100的比例稀釋自製消毒水,擦拭表面看起來無特別髒汙的家具、地板等,若有重度髒汙,如沾到病人體液,則可以1比10的比例稀釋漂白水後使用。● 使用漂白水或清潔劑擦拭消毒時,不用將抹布完全擰乾,讓漂白水停留半分鐘到1分鐘,才能有效殺毒。若擔心家具表面有漂白水殘留,可再用清水擦拭一遍。● 稀釋過後的漂白水最好在一天內用完。● 漂白水對黏膜、皮膚及呼吸道具刺激性,稀釋或使用漂白水時要開窗,使空氣流通。● 漂白水對皮膚有刺激性,稀釋後仍不可用來清潔手部,只適用於環境及物品清潔消毒。● 家具沙發、木地板等有專用清潔劑,也可直接按照說明使用,大部分的清潔劑都可有效殺死病毒。張凱音說明,酒精與漂白水都可用來消毒,但因酒精可存放較久,味道也比較淡,且容易攜帶,因此民眾才會搶購,事實上,漂白水才是民眾最容易取得的消毒水,她也強調,比起消毒,最重要的還是勤洗手。害怕社區傳染開放空間多安全 最怕亂摸又不洗手假使鄰里有居家隔離者,該如何自我保護?張凱音表示,只要少碰眼、鼻、口等部位,多洗手將病毒殺死就不會再傳染。病毒傳染的途徑最有可能是接觸、飛沫,因此社區大樓的電梯、樓梯等公共空間只要定期消毒,就不必過於擔心。有些家長會帶孩子到社區的庭園或附近公園等公共空間玩耍,不需要特別戴口罩,因為是開放空間,空氣流通的狀況下,病人的口沫一下就被吹散,病毒濃度低。但是這些病毒會沉積在環境中,反而是小朋友摸來摸去比較危險,最重要的還是勤洗手,定期消毒,生病就盡量不要外出,才能降低感染風險。對於過去曾有隔離者被電話怒罵、潑漆、被鄰里仇恨的事件,張凱音強調,居家檢疫或隔離的民眾其實都是健康的人,並不是病人。居家隔離只是希望他們在有可能發病這段期間不要外出,且居家隔離才能確保沒有傳播的機會。民眾該擔心的反而是平常生活動線,可能有別的病人造成的感染風險。因此,對於隔離者,民眾不需要過於恐慌或歧視,否則可能會造成越多人選擇隱匿不報。
-
2020-02-18 養生.聰明飲食
抗病毒加強免疫力很重要 營養師推薦吃這5種食物
2019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俗稱武漢肺炎)來勢洶洶,截至2月11日疾管局統計,全球確診人數超過4萬例、死亡人數1,018例,且依照目前疫情趨勢,似乎仍未有平緩跡象。對抗病毒的來襲,除了加強個人衛生習慣、做好外在防護、居家防疫、養成運動習慣、維持良好生活作息之外,把握飲食的營養也很重要。北投健康管理醫院潘富子營養師表示,平日裡有許多常見且容易取得的食物,能輕易補充營養素、加強免疫力。增強免疫力食物1:大蒜大蒜中的有機硫化物,如大蒜烯,具有抗菌功效,能廣泛的抑制微生物的生長,如細菌、黴菌、病毒等,都有抑制生長的作用。增強免疫力食物2:紅藜除了靈芝、人蔘之外,紅藜也含有提升免疫力的三萜類,三萜類可刺激並活化免疫細胞的巡邏功能。當病原體入侵體內,抗體形成之前,免疫細胞中的巨噬細胞與自然殺手細胞,會跟著血液在全身進行巡邏,若是發現異物或感染細胞,就會進行清除動作,降低病毒或細菌對於人體的傷害。增強免疫力食物3:藍莓藍莓中的白藜蘆醇是二苯乙烯類的一種植化素,除了藍莓之外,其他紅、黑色的水果也富含白藜蘆醇,如:葡萄、桑葚等,有研究指出,白藜蘆醇可以抑制流行性感冒病毒的複製。增強免疫力食物4:檸檬或柑橘類水果這些食物除了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可預防感冒、幫助強化人體的免疫力,還有屬於類黃酮素的橙皮素,能夠減緩多種病毒複製的機會,幫忙對抗病毒。增強免疫力食物5:十字花科的蔬菜十字花科的蔬菜,如花椰菜、高麗菜、芥藍菜等,在藉由切碎時會產生硫代亞硫酸鹽類,此種植化素可以廣泛的抑制微生物的生長,包含細菌、黴菌、病毒,研究指出都有良好的抑制生長的效果。潘富子也提醒民眾,均衡飲食、良好的生活型態及習慣,是健康的根本之道。而腸道被稱做是人體的第2個大腦,腸道不僅是負責運送食物與消化吸收的消化器官,同時還是人體重要的免疫器官;因此,維護腸道健康狀態,可有效增強免疫力。年滿50歲的國人,建議每1至2年可做1次大便潛血檢查及每2至5年定期接受大腸鏡檢查;若有大腸癌家族史、肥胖、少運動、抽菸、不良飲食習慣者,建議更應定期自主安排無痛腸胃鏡健康檢查,降低疾病的發生機率。★本文經《健康傳媒》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健康傳媒】
-
2020-02-18 養生.聰明飲食
增強抗體吃對很重要!5大食材打開家裡冰箱就有
2019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俗稱武漢肺炎)來勢洶洶,截至2/11疾管局統計,全球確診人數超過4萬例,死亡人數1018例,目前疫情趨勢仍未有平緩跡象。對抗病毒的來襲,除了加強個人衛生習慣、做好外在防護、居家防疫、養成運動習慣、維持良好生活作息之外,把握飲食的營養也很重要。 為此,北投健康管理醫院潘富子營養師告訴你平日裡有哪些常見且容易取得的食物,可輕易補充營養素,加強免疫力! 1、大蒜大蒜中的有機硫化物,如大蒜烯,具有抗菌功效,能廣泛的抑制微生物的生長,如細菌、黴菌、病毒等,都有抑制生長的作用。 2、紅藜除了靈芝、人蔘之外,紅藜也含有提升免疫力的三萜類,三萜類可刺激並活化免疫細胞的巡邏功能。當病原體入侵體內,抗體形成之前,免疫細胞中的巨噬細胞與自然殺手細胞,會跟著血液在全身進行巡邏,若是發現異物或感染細胞,就會進行清除動作,降低病毒或細菌對於人體的傷害。 3、藍莓藍莓中的白藜蘆醇是二苯乙烯類的一種植化素,除了藍莓之外,其他紅、黑色的水果也富含白藜蘆醇,如:葡萄、桑葚等,有研究指出,白藜蘆醇可以抑制流行性感冒病毒的複製。 4、檸檬或柑橘類水果這些食物除了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可預防感冒、幫助強化人體的免疫力,還有屬於類黃酮素的橙皮素,能夠減緩多種病毒複製的機會,幫忙對抗病毒。 5、十字花科的蔬菜十字花科的蔬菜,如花椰菜、高麗菜、芥藍菜等,在藉由切碎時會產生硫代亞硫酸鹽類,此種植化素可以廣泛的抑制微生物的生長,包含細菌、黴菌、病毒,研究指出都有良好的抑制生長的效果。  均衡飲食、良好的生活型態及習慣,是健康的根本之道。潘富子強調,「腸道」被稱做是人體的第二個大腦,不僅是負責運送食物與消化吸收的消化器官,同時還是人體重要的免疫器官,維護腸道健康狀態,可有效增強免疫力,建議年滿50歲的國人,每1~2年可做一次大便潛血檢查及每2~5年定期接受大腸鏡檢查;若有大腸癌家族史、肥胖、少運動、抽菸、不良飲食習慣者,則更應定期自主安排無痛腸胃鏡健康檢查,降低疾病的發生機率。 延伸閱讀: 蔬菜、水果可互相取代嗎? 防疫、防流感先顧好免疫力! 日行「這項飲食」策略吃出高防禦 常運動、乖乖吃藥血糖還是高? 當心是這些藥物在搞鬼 
-
2020-02-18 科別.泌尿腎臟
包皮有皮就割? 醫師:清潔更重要
寒假延長至2月25日,不少家長把握延後開學時間,帶孩子割包皮,醫師表示,近期求診的學子增加約一成,不過,除非是嚴重包莖或是反覆發炎者,才建議割除包皮,否則一般不會特別建議「有皮就割」,強調平時做好清潔更為重要。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顧芳瑜,曾有研究顯示,台灣高中男學生因包皮過長導致包莖約占四成,正常男性通常會在成年後,包莖情形會逐漸消失。但部分包莖不會消失,除了影響性生活,包莖還會藏汙納垢,容易反覆發炎,外生殖器因此難以清潔,也較容易罹患菜花、愛滋病等疾病。反覆發炎 恐影響排尿顧芳瑜表示,包莖的定義為,包皮不易推動,勃起時龜頭無法自然露出,或是包皮退下來後,難以再退回。日前有名30多歲的會計師,包莖問題嚴重影響性生活,過程中容易夾到包皮,以致性生活不美滿,最後決定動刀,改善長年的包皮問題。顧芳瑜說,包皮不可怕,最可怕是因此難以清洗陰莖冠狀溝(即龜頭溝),有些男性因清理不當或是衛生習慣不佳,長年龜頭反覆發炎,導致包皮纖維化,使包皮窄縮,不僅是影響性生活,連排尿也會受阻。若已經影響到日常生活,建議可接受手術,傳統割包皮手術是使用金屬刀片切除多餘的包皮後,再使用電燒刀止血,手術時間約一小時,術後復原約需二到四周。近年則出現新式手術方式,切除與止血同步進行,手術時間僅需十分鐘,術後復原期約二周,相較於傳統手術,較不疼痛。臨床上諮詢的男性多落在20歲到30歲左右,學童並非是大宗,成年後的男性選擇割包皮,有一部分是自認有需要,另一部分是「病入膏肓」才會求診。每周至少要清洗三次顧芳瑜呼籲,男性無論有無包皮困擾,應時常清洗龜頭溝,即使再懶惰每周也要清洗三次,每天最多洗一次就好,毋需過度清潔,清洗時也不用使用肥皂、沐浴乳,用清水清洗即可,除非有難聞的異味再使用些許的中性的肥皂或洗面乳清潔,比較不會傷害生殖器。NG清陰莖方式NG行為1:抹肥皂用力搓答:清洗陰莖別用刺激性的肥皂、沐浴乳,最好先推下包皮,用手推掉堆積在龜頭溝上的垢,若有難聞氣味再使用清潔劑,建議使用中性的清潔劑。清洗時,溫柔一點,別太過用力搓洗。NG行為2:龜頭油油的一定要洗到皮膚吱吱作響答:男性生殖器的皮膚脆弱,人體會自然分泌油脂保護陰莖皮膚,累積過多會造成油垢,排尿未清乾淨也會卡住累積成尿垢,增加細菌滋生的機率,但過度清潔反而容易讓陰莖受傷。NG行為3:一周洗一次龜頭垢就好了答:建議每天洗澡時一併清潔,再懶一周至少要洗三次,才能避免油垢累積,進而發炎。(資料來源╱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顧芳瑜 記者陳雨鑫╱整理)
共
10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