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04 橘世代.健康橘
搜尋
血糖
共找到
2980
筆 文章
-
-
2020-07-02 養生.營養食譜
得舒飲食連續2周有效降血壓!營養師具體說明早午晚餐吃這些
得舒飲食(DASH Diet)是地中海飲食之外,另一種廣泛受到推崇的健康飲食方式,最初設計是針對高血壓或高血壓前期病人的飲食法,但許多實證研究指出,得舒飲食也可以應用在控制血糖、降低血脂、預防心血管疾病。「得舒飲食」的特色是攝取富含高鉀、高鎂、高鈣、高膳食纖維的食物,包含豐富的水果、蔬菜,以及穀類、堅果和好油,肉類則以魚、雞等白肉為主,減少飽和脂肪和膽固醇的攝取,強調清淡但並非完全沒味道的飲食原則,藉此達到降低血壓的目標。 吃得舒飲食降低血壓、健康減重 臺中榮總營養師陳怡如表示,研究顯示,採取「得舒飲食」連續2週,不僅降低8%~10%血壓,還可以健康減重。 有研究針對36位65歲以上、身體質量指數(BMI)平均32(屬中度肥胖)的受試者進行實驗,連續12週給予控制熱量、設計良好的得舒飲食(每天總熱量1800大卡,含20%優質蛋白質)。 除了日常活動之外,沒有進行身體活動的監測。12週後,發現上述受試者的總體重下降6.3%,肌力(包括手握力)保持良好。 遵循得舒飲食5原則,三餐都健康 臺中榮總營養室運用得舒飲食5原則,設計出中、西式一天三餐菜單,提供有需求的民眾參考,除了能控制血壓、血糖,還可維持健康體重。 得舒飲食5原則 1. 主食選擇全穀雜糧類 2. 天天5+5蔬果:蔬菜5份+水果5份,建議平均分配在三餐。 「1份」蔬菜量:煮熟後約為一般飯碗的半碗。建議挑選含鉀豐富的蔬菜,如:莧菜、菠菜、空心菜、冬瓜、蘆筍、香菇、蘿蔔等。 「1份」水果量:約為一個拳頭大小,或切塊後可裝飯碗8分滿。建議挑選含鉀豐富的水果,如:香蕉、芭樂、奇異果、木瓜、哈密瓜等。 3. 選擇低脂奶:每天攝取2份低脂乳品。 4. 白肉取代紅肉 5. 吃堅果、用好油:每天約10克,不含殼重。 陳怡如表示,全穀雜糧類也是得舒飲食的重點,提供豐富多樣的植化素與膳食纖維,但考量部分民眾不適應每一餐都以全穀雜糧為主食,本次設計菜單時,有些餐點的主食利用雜糧與白米、紫米依比例混合搭配;或利用雜糧與地瓜、山藥等較有味道的根莖類一起烹煮。 此外,如何將5+5的豐富蔬果量融入一日三餐,是一大挑戰,本次菜單設計善用綜合蔬果汁,幫助民眾輕鬆補充多種蔬果,而不覺得有負擔。 需要注意的是,由於得舒飲食的水果量較高,可能不適合糖尿病患,或是需控制攝取量;而得舒飲食高鉀、全穀類和堅果類含磷量高的特色,也不適合腎功能不佳的病患。 另外,由於得舒飲食的纖維量高,有腸胃道疾病的民眾也較不適合。建議有慢性疾病的民眾先諮詢醫師或營養師。 中式「得舒飲食」菜單 早餐:虱目魚燕麥粥+香根劍筍+芽菜三蔬 材料: 虱目魚70g、燕麥20g、糙米20g、白米 薑絲、蔥花少許、劍筍100g、香菜、蔥、蒜片少許、綠豆芽40g、芹菜30g、胡蘿蔔20g、木耳絲20g、少許油 作法: 1. 洗淨的燕麥、糙米洗好,加薑絲熬煮成粥,加入洗淨切塊的虱目魚,煮熟後放入蔥花。 2. 蘆筍洗淨切段,與肉絲炒熟即可。 3. 胡蘿蔔、芹菜洗淨切絲,與洗好的綠豆芽共同炒熟即可。 午餐:地瓜糙米+奶香咖哩雞+芝麻秋葵+鮮菇湯+水果 材料: 地瓜30g、糙米20g、去骨雞腿塊70g、胡蘿蔔塊20g、洋芋塊45g、低脂奶240c.c.、咖哩、秋葵120g、芝麻10g、金針菇20g、鮮香菇20g、鮑魚菇20g、香蕉1根(220g) 作法: 1. 地瓜與糙米煮成地瓜糙米飯,塑形後再烤過,增加食物風味。 2. 雞腿肉洗淨切小丁、川燙備用。將處理過的雞肉、胡蘿蔔塊、洋芋塊、低脂奶、咖哩拌勻蒸烤後,即可食用。 3. 將秋葵洗淨燙熟,撒上烤熟的腰果即可。 4. 金針菇、鮮香菇、鮑魚菇洗淨後切絲、煮湯。 5. 香蕉1根洗淨,即可食用。 晚餐:蔬食海鮮麵疙瘩+鮮果盤 材料: 蔬菜麵疙瘩100g、青江菜50g、蛤蠣80g、花枝60g、豆腐40g、蝦150g、蛋半顆、玉米粒20g、大番茄50g、腰果10g、木瓜160g、芭樂80g、奇異果 110g 作法: 1. 蛤蠣、花枝、豆腐、蝦、先燙過。 2. 蔬菜麵疙瘩煮過,加入所有食材煮熟後,加鹽調味即可。 3. 芭樂、木瓜、奇異果洗淨,去皮去籽切片。 西式「得舒飲食」菜單 早餐:彩虹堅果優乳+熱壓鮮蔬三明治 材料: 無糖優酪乳1杯+紅龍果55g+蘋果60g+奇異果50g+胡蘿蔔30g+西芹30g+杏仁堅果7g、全麥吐司2片+美生菜40g+蕃茄30g+小黃瓜30g+煎蛋1顆 作法: 1. 蔬菜、水果都洗淨切好,加上杏仁堅果與優酪乳一起攪打即可。 2. 美生菜、小黃瓜洗淨,切片,蛋煎好,一起夾入吐司中,做成三明治。 3. 三明治再熱壓過,可增加食物風味。 午餐:焗烤泡菜雞肉義大利麵+綜合水果 材料: 義大利麵40公克+雞肉小丁50公克+紅椒50公克+黃椒50公克+青花菜100g、泡菜適量+起司20g+橄欖油5g、蘋果半顆+葡萄100g+鳳梨100g 作法: 1. 義大利麵開水燙熟,雞肉洗淨切小丁、川燙備用,青花菜、紅椒、黃椒洗淨、切塊。將處理過的義大利麵、雞肉、青花菜、紅椒、黃椒與泡菜拌勻,淋上橄欖油與起司蒸烤後,即可食用。 2. 蘋果、葡萄、鳳梨洗淨去皮、切塊。 晚餐:蒸南瓜+塔香鮮魚排+凱撒沙拉+義式蕃茄蔬菜湯 材料: 南瓜170g、鮭魚排70g、羅蔓100g+小蕃茄110g+小黃瓜40g+青花菜50g+蘋果半顆+起司粉少許、高麗菜30g+芹菜10g+洋蔥30g+胡蘿蔔20g +油5g 作法: 1. 南瓜洗好、去籽切塊,蒸熟即可。 2. 鮭魚排洗淨,烤熟。 3. 蘿蔓、小番茄、小黃瓜、青花菜、蘋果全洗淨,青花川燙,將所有食材切塊擺盤後,灑上起司粉即可。 4. 高麗菜、芹菜、洋蔥絲、胡蘿蔔全洗淨切絲,先用油炒香,再加水熬湯。●原文刊載網址 ●延伸閱讀:.更年期骨質流失更快,40歲起防骨鬆!白雁:練氣功強化骨骼、改善體虛.找回好氣色!緊實肌膚、減少皺紋,中醫師:「美顏微針」能改善皮膚暗沉.中年後還想交男朋友,又怕子女反對?愛情是抗老特效藥!一定要談戀愛的4個理由
-
2020-07-02 養生.聰明飲食
肚子餓就想發脾氣? 研究告訴你背後原因
當人們出現負面的情緒狀態和壓力時,通常會先聯想到心理因素,而非代謝因素。然而,低血糖會帶來強烈的生理與心理壓力,血糖的驟降其實會影響著情緒,研究在2018年9月刊登於《精神藥理學》期刊。 該研究由貴湖大學學者進行,研究者藉由引發老鼠的低血糖,來檢驗葡萄糖驟降對情緒與行為的影響。研究者將葡萄糖代謝阻斷劑與水分,分別注射在受試的老鼠們身上,並依注射的成分將老鼠放置於2個特定的空間。在老鼠們都體驗過2種注射物的效果後,再讓牠們從先前2個空間中自由選擇進入,發現老鼠們會自動避開經歷過低血糖症狀的空間。 研究發現,受試老鼠經歷低血糖症狀後,其血液水平中的生理壓力指標皮質酮明顯增加,且外顯行為也變得較原先遲鈍,但給予老鼠們抗憂鬱劑藥物後,肌肉在沒有獲得葡萄糖的情況下,遲鈍的行為就消失了。結果證實,動物在低血糖的狀況下會感到壓力和憂鬱,並導致情緒狀態變差,表示飲食習慣與情緒和壓力可能有所關連。台北市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精神科醫師詹佳真說明,哺乳類動物對壓力的反應,主要是透過下視丘、腦下垂體、腎上腺的內分泌系統來進行調控,先前的研究證實憂鬱症和調控軸線的過度活躍有關,而抗憂鬱劑可以改善軸線過度活躍的狀態。上述研究證明了血糖快速降低,會對情緒產生負面影響,但究竟是因為少吃1頓還是暴飲暴食所造成,仍待進一步的實驗才能證實。她提醒,健康的飲食習慣是維持心情穩定的重要因素,建議民眾應避免透過大吃大喝來犒賞自己,小心壓力非但沒有舒解反倒壞了心情。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通常我們對於憂鬱或焦慮症的患者,往往只注意到症狀本身的治療,但從這個研究發現,飲食習慣也應納入治療中,透過規律的飲食來維持血糖與營養素,有助於穩定情緒。她指出,很多人因為減重、生活忙碌而忽略規律飲食的重要性,長期下來可能會產生情緒低落的現象,進而影響食慾,成為1種惡性循環,建議民眾以餐食減量代替不吃。上班族在會議時不妨準備小點心,適當的補充血糖,不僅可提振士氣也能降低會議嚴肅的氣氛,若是因天氣熱而吃不下,可選擇色、香、味俱全,較能引起自己食慾的食物,尤其對於食物慾望較低的高齡者,容易因為挑食或因牙齒退化而吃得過少,親友應特別注意,避免長者常因血糖太低而影響情緒。 (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不吃澱粉餓到有氣無力? 改吃「這味」不怕血糖掉 吃飽還是空虛、常想吃特定食物? 其實你不餓!餓的是情緒 最新!國人10大死因糖尿病居第5位 糖友營養補充選對了嗎? 缺血性腦中風不分季節如未爆彈 炎炎夏日怎麼預防?
-
2020-07-01 新聞.健康知識+
糖尿病患突胸悶、喘不過氣 急轉心臟外科差點出人命!
一位約莫 60 多歲的男性糖尿病病患,與糖尿病為伍30年,日前因走路後,出現胸悶,喘不過氣等症狀,到醫院檢查後才發現其因血糖長期控制不佳,導致心肌缺氧、冠狀動脈堵塞情形嚴重,心臟擴大且收縮功能不佳,已無法單純透過藥物治療就可控制病情,需緊急進行繞道手術才得以保命。亞東醫院心臟血管內科主任吳彥雯醫師表示,糖尿病只要穩定控糖,就能避免相關的併發症發生,降低致命風險的發生率。但該位病患在過去罹患糖尿病的30年中,同時合併有高血脂、高血壓,卻因為對藥物的偏見,認為西藥傷腎,而不願準時服用醫師開立的糖尿病藥物,長期下來導致心血管病變,腎功能只剩下一半,讓治療變得更為困難、棘手。吳彥雯醫師提到,依照自己在亞東醫院的臨床經驗為例,在心臟內科就診的患者,若出現胸悶,喘不過氣的症狀,檢查後會發現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患者都同時罹患糖尿病。因此目前各醫院都在推動糖尿病整合門診,加強衛教,病人可得到妥善照護,但即便有完善的治療團隊,仍有部分病患會從慢性轉急症、併發症,透過問診也不難發現,這些發生原因與「不敢吃藥」、「害怕打針」有很大的關連。因此,吳彥雯醫師提醒患者,若對於治療有疑慮,可主動提出與醫師討論,醫師會依照每位患者的狀況調整治療策略。糖尿病藥物有很多種,有時候需要搭配使用才有更好的效果。針對害怕打針,或是有吞嚥困難的長者,現有多種健保降糖複方藥物的選擇,一次只要吃一顆,顆粒小,好吞嚥,能大幅提升服藥便利性。吳彥雯醫師提及,在過去,糖尿病患者若單獨使用SGLT2i 或DPP4i治療,血糖仍然控制不佳時,醫師會考慮合併使用SGLT2i 與DPP4i健保口服降糖複方藥物,但是患者糖化血色素(HbA1c)得至少8.5%以上才可處方;然而,今年5月1日起,健保放寬使用條件,糖化血色素值(HbA1c)只要高於7.5%者,即可提早使用,可望嘉惠更多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的死因並非與血糖直接相關,相反的,糖尿病的各種慢性併發症才是造成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吳彥雯醫師提醒糖尿病患者,定期監測血糖之外,小心併發症出現也很重要,而長期穩定控制糖尿病才能預防併發症發生。
-
2020-07-01 科別.心臟血管
老翁心肌梗塞 苗醫30分鐘內完成心導管手術
苗栗縣77歲溫姓老翁日前在菜園種菜時,突然覺得身體不適、胸口悶痛,趕緊回家休息,但胸口悶痛越來越嚴重,於是搭計程車到衛生福利部苗栗醫院求診,急診室醫師確診老翁為急性心肌梗塞,立即啟動急性冠心症救治機制,迅速完成心導管治療,成功保住老翁性命,也減少病患心肌細胞受損,並保住心臟正常功能,老翁目前已康復出院。苗醫院長李明輝表示,按衛福部醫院緊急醫療能力重度級評鑑標準,心肌梗塞患者治療,從掛號到完成導線通過時間小於90分鐘的案例必須達80%,這名老翁就醫時,急診團隊迅速確診為急性心肌梗塞,不到15分鐘就將病患送至心導管室。心導管室主任蔡貴嶔團隊隨即為病人執行心導管檢查,發現供應心臟血液最大的左前降支血管全部阻塞,急救過程中還因血管阻塞引起心室震顫,幸好醫療團隊處置得宜,緊急施做心臟電擊搶救,順利將支架置入左前降支狹窄處,恢復病人心臟血流供應,整個過程僅花費26分鐘,將病人血管恢復打通,成功保住病患的心臟功能與生命。蔡貴嶔欽指出,心臟疾病是國人十大死因第2名,急性心肌梗塞是其中最快、最來不及救援的疾病,掌握搶救黃金期是降低急性心肌梗塞死亡率的關鍵;很多人都以為心血管疾病常發生在冬天、夏天是淡季,事實上,悶熱的夏天也是心肌梗塞的好發季節,一旦發生胸悶、胸痛喘,有時還會合併冒冷汗、惡心等症狀,有可能是心肌梗塞前兆,第一時間就要聯繫119救護車至急診,不要自行駕車前往,避免病況改變突發危險,建議大家平時就要注控制三高 (高血壓、高血脂及高血糖)的危險因子,定期健康檢查與追蹤,才能避免心血管疾病發作找上門來。
-
2020-07-01 科別.心臟血管
每天半包菸 35歲工程師心肌梗塞送醫
一名35歲工程師因發燒、氣喘、呼吸窘迫、嘔吐、連續拉肚子3天,經醫院急診室X光檢查,發現雙側的肺已經肺浸潤,診斷因急性肺炎,造成呼吸窘迫合併缺氧,併發心臟衰竭,屬於「續發性心肌梗塞」;經醫師診斷,患者沒有「三高」且年輕,但每天抽半包菸,可能是造成心肌梗塞的原因之一。中國醫藥大學心竹附設醫院心導管室主任陳業鵬指出,該病患的症狀與心冠肺炎類似,其他醫院無法貿然緊急插管處理,才轉到中醫大新竹附醫。患者心肌酶酵素指數非常高,且血氧濃度非常低,經過兩次採檢陰性,陳業鵬立刻率領團隊立即施以心導管手術,緊急搶救左主冠狀動脈完全阻塞,打通前降支慢性完全阻塞、迴旋支和中間支血管,再放置主動脈氣球幫浦控制心臟衰竭,手術順利,病患兩周後出院。陳業鵬表示,一般心血管疾病患者有五大危險因子,分別是抽菸、高血脂、高血壓、高血糖和年紀大,此患者沒有三高問題,屬於年輕族群,但每天抽半包菸,可能是造成心肌梗塞的原因之一。陳業鵬也提醒年輕族群,心血管疾病不再只是發生在老人家,年輕族群一旦運動後發現胸悶、胸痛、氣喘、呼吸不順,一定要儘速就醫,避免延誤病情。
-
2020-07-01 橘世代.健康橘
「肩頸酸麻,小便減少」竟可能是高血壓併發症
「醫生,我有高血壓嗎?」某天在嘉義長庚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曾宥翔門診,57歲陳姓男子憂心問述說,「最近朋友中風開始吃降高血壓藥,所以自己也量血壓,有時110,有時140,去操場走個兩圈後可以高到150,剛剛在血壓櫃台也是150,我是不是有高血壓?」曾宥翔指出,血壓是指血液由心臟輸出後,在血管內產生的壓力。血壓在一天之中會有周期性的變化,且受到許多因素影響,包含基因、年齡、體重、飲食、活動作息、藥物、氣候、情緒、疾病等,是否遵照標準方法測量血壓也會影響準確度。正常血壓的範圍大約落於收縮壓110至120,舒張壓70至80,單位為毫米汞柱(mmHg);血壓劇變可能是疾病的危險徵候。台灣的血壓控制指引以140/90為主要標準,120/80到139/89稱為高血壓前期,超過140/90即為高血壓。高血壓可能導致中風、心臟病、腎臟病、動脈疾病、失明等嚴重併發症及死亡,但大部分人在血壓過高時沒有症狀,導致難以察覺,或是量到血壓高也不以為意。一旦量到超過140/90就有高血壓嗎?其實不然,因為血壓受到許多因素影響,判定是否有高血壓一般需要1至2周,規則測量。若血壓大部分或全部超過140/90,就可以判定為高血壓。確診後醫生會安排心電圖、心臟超音波、胸部X光,抽血檢驗血糖、血脂肪、尿酸、肝腎功能、電解質及尿液檢驗;對於血壓全超過140/90,或尚在偏高範圍但同時有糖尿病、高血脂或檢查檢驗異常等病患,建議開始降血壓藥物治療,目標是達到血壓持續低於140/90;並搭配少鹽、低熱量、多蔬果健康飲食,減重,運動,戒菸及控制飲酒。而無其他慢性病但血壓140/90上下的患者,可以考慮3個月積極飲食運動作息調整,若不能達標應開始藥物治療。有時血壓過高會導致急性併發症,引發以下症狀:頭痛頭暈,噁心嘔吐,視力模糊,耳鳴,胸痛胸悶,心悸,呼吸急促不順,肩頸酸麻,小便減少,甚至意識不清,當發生上述症狀需要立刻就醫。回到一開始的陳姓男子,他的血壓在110至150之間變化,表現像是焦慮引發血壓上升,實際罹患高血壓的可能性較低;但若持續都超過140就算是真有高血壓了。高血壓會造成嚴重併發症且導致死亡,規則測量血壓可以診斷是否有高血壓,而有高血壓患者應該積極飲食運動生活作習慣控制,遵照醫生指示使用藥物,維持健康避免生命危險。【關於更多健康精選大小事↘↘↘】。疫情趨緩了!但小心太放鬆反而「富貴病」上身。金鐘視帝腦中風驟逝 醫:預防兩大隱形殺手從「限鹽」開始!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7-01 養生.聰明飲食
吃低GI食物控血糖?6錯誤烹調方式可能反讓血糖暴衝
對於糖尿病患者或是要控制血糖的人,通常會建議透過攝取低GI飲食,來降低血糖上升的速度,但最重要的仍是要配合「總熱量」的控管,才能發揮控制血糖的效果。換個角度來說,低GI飲食其實是在固定熱量的飲食內,重新組合食物的質與量,因為若只是攝取低GI食物,但總熱量還是偏高的話,一樣會有高血糖的危機。不過,相同的食物,也會因為食物的烹調方式及時間的不同,導致GI值的不同,以下列舉出常見會導致GI值升高的烹調方式:1、高溫烹調:雖然脂肪屬於GI值低的食物,但食物若經過高溫烹煮,同時與高GI值的碳水化合物結合的油炸物,如:炸豆腐、派、蛋糕等食物,GI值可是高得嚇人。2、烹煮時間長:烹調時間愈長,食物愈綿軟,愈容易被人體消化,因此,GI值愈高,比如稀飯的GI值就比白飯高。3、勾芡飲食:勾芡後,湯汁變得濃稠有甜味,是很多人喜愛的飲食方式,但因為勾芡後的食物,其油脂、鹽分及糖分都較高,所以GI值也較高,像是濃湯、羹湯等食物,建議少吃。4、加工食品:加工程序愈多、愈精細,GI值愈高,如白米的GI值就較糙米高,白吐司也較全麥吐司來得高。5、食物切太細:食物若切太精細,烹煮過程中會比較綿軟,容易被人體消化,導致GI值較高,建議切粗塊狀較佳。6、水果打成汁:很多人以為水果是低GI食物,就毫無顧忌的吃,甚至打成汁取代正餐,其實水果甜度高,本身的熱量不低,尤其打成汁去渣後,GI值比整顆水果來得高。值得一提的是,若不得不攝取高GI食物,其實透過巧妙的搭配,就能將高GI食物成為低GI飲食,例如:吃白飯或糯米飯時,多配些蔬菜一起吃,吃白吐司(麵包)夾生菜沙拉,都能有效平衡食物的GI值。換言之,若吃進高GI食物時,也可以配合低GI的食物一起進食,就可以改變血糖吸收的速度,以下幾項原則供參考:˙每餐都應加進至少3份的高纖食物,如蔬菜。˙主食替換為粗纖的糙米或全麥麵條。˙吃新鮮水果,而不是果汁。˙減少單一進食高GI值食物的飲食。那該如何控制份量呢?人體每日正確的熱量分配應該是醣類不超過60%、脂肪不超過30%,蛋白質約為15%,若以此熱量比例來看,一餐正確的份量約為1碗飯、2碗蔬菜,1小盤肉大小的攝取比例,其中,米飯類建議以五穀米飯或糙米為主;每餐至少選擇3種不同顏色的蔬果,以均衡攝取各種不同的營養素;肉類則以白肉(如雞肉、魚肉)為優先,選瘦肉不吃肥肉,並以清蒸、燉煮、汆燙為佳。延伸閱讀: 少吃血糖還是很高? 2種錯糖尿病友最常犯 糖尿病只重控糖? 新觀念你還不知道就太落伍了
-
2020-06-30 養生.健康瘦身
睡前吃東西超NG? 研究證實了!想減重千萬別這麼做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減重的人都知道睡前最好不要吃東西,專家也曾提出,每日的最後1餐最好在睡前4小時完成;但如果每天攝取的總熱量相同,為什麼不能在睡前吃東西呢?現在有研究證實了睡前吃東西真的會變胖這項理論,研究刊登在《臨床內分泌與代謝雜誌》(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副教授Jonathan Jun表示,在1天24小時之內即使吃掉了相同的卡路里,但身體會根據進食的時間來消耗熱量。研究中,Jonathan Jun的團隊徵求20名健康的自願者,分別在晚上6點及晚上10點吃同樣的晚餐;並且都在晚上11點睡覺,早上7點起床。 在研究之前,參與者皆配戴著追蹤器,研究過程中,固定每小時採集他們的血液樣本並進行睡眠研究;他們也都吃了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以便研究員了解脂肪燃燒的情形。 結果發現,晚上10點才吃晚餐的人血糖值比較高,燃燒的脂肪也比較少。平均來說,晚飯後他們的血糖值高出約18%;脂肪燃燒率降低約10%。推測最有可能的原因是身體的新陳代謝變慢了,加上讓血糖導致體重增加。這對於肥胖或患有糖尿病的人來說,影響可能更大。 但目前還不能確定是否為進食時間和就寢時間的間隔所造成的結果。Jonathan Jun提到,根據每個人新陳代謝或生理時鐘的差異,進食和睡眠的影響可能也會有所不同,因此,希望能在日後的研究得到進一步的發現。(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4 種減肥常有的表現! 讓你少吃多動反而更胖 減重失敗都是澱粉的錯? 誤會大了!是「它」在扯你後腿 最新!國人10大死因糖尿病居第5位 糖友營養補充選對了嗎? 缺血性腦中風不分季節如未爆彈 炎炎夏日怎麼預防?
-
2020-06-30 科別.新陳代謝
台灣糖尿病之父 細說百年胰島素
明年是胰島素成功發明的100周年,在1921年之前,糖尿病患者只能透過禁食或草藥控制病情,但效果不佳,難逃併發症或死亡,直到胰島素問世才翻轉命運。專家表示,許多診斷出早期糖尿病的糖友,可透過使用胰島素,降低胰臟負擔,保護尚未受損的胰島細胞,進而恢復胰臟功能。部分患者在積極使用胰島素後,可由注射胰島素治療逐步轉為只需服用口服藥治療甚至不需用藥。多年改良 胰島素種類繁多有「台灣糖尿病之父」稱譽的教授林瑞祥表示,自1921年加拿大醫師班亭(Frederick Banting)成功分離出胰島素之後,經過近百年的改良,速效、短效、長效及濃縮型、預混型各式胰島素類似物陸續出現。其中,長效基礎胰島素因能穩定提供一天所需的血中胰島素濃度,且無明顯高峰,是臨床最常使用的胰島素。在林瑞祥教授診所中,約有五成患者就是使用長效胰島素,並於餐前搭配速效胰島素。不過,第一代長效胰島素常見夜間低血糖的副作用,為改善患者的治療品質,後來研發出了第二代濃縮型胰島素,作用時間更長、血糖更平穩,可降低約二成的副作用。為了幫助患者有效控制飯後血糖,加上類升糖素肽-1受體促效劑(GLP-1 RA)的複方胰島素針劑也於前幾年上市,研究證實比單使用長效胰島素,可以提供糖友更穩定的血糖控制。胰島素抗病魔 還要抗謠言「胰島素是寶貴的救命藥。」提到胰島素的歷史,林瑞祥分享,在1921年以前,孩童若是罹患第一型糖尿病,幾乎活不過3年。在長效胰島素發明後的現在,診間內甚至出現了使用過第一、二代胰島素的高齡90多歲的糖友。早年台灣糖友使用胰島素的比率不高,多半只吃口服降血糖藥物,或花大錢買中草藥吃,原因竟是坊間謠傳:「胰島素打了會上癮、可能會洗腎、失明」,也有一些糖友是害怕「打針」。林瑞祥闢謠,當時很多糖友都是拖到併發症很嚴重了才開始打胰島素,將傳言導果為因。此外,胰島素是人體分泌的荷爾蒙,使用後當然也不會出現上癮的問題。林瑞祥不諱言,傳統的胰島素針頭很粗,注射太多次鈍了,還需要用磨刀石磨尖;但隨著醫療技術的突破,目前胰島素的注射劑針頭愈做愈細,他在台東聖母醫院服務期間,就有糖友向他形容:「施打胰島素比被蚊子叮咬還無感。」用禿頭玩笑 打破糖友疑慮什麼時候應使用胰島素呢?林瑞祥表示,第一型糖尿病患者因不能製造胰島素,一輩子都必須注射胰島素控糖。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則是使用一到三種口服降血糖藥物後,仍無法將糖化血色素控制在7%以下的理想範圍,則會考慮使用胰島素。若糖友不理解為何不能只吃口服藥,林瑞祥就會拿自己的頭髮開玩笑說:「你的胰島細胞釋放胰島素的能力每年約減少4%,就像我的頭髮原本髮量茂密,但隨年齡增長慢慢掉落,最後就沒有了。」注射胰島素能降低胰島細胞負擔,減緩胰島細胞的損壞速度,多數人聽完就願意接受胰島素治療了。糖尿病的治療從無藥可治,到一天需注射數次的人類胰島素,再進階到一天注射一次長效胰島素,結合多種致病機轉的複方針劑成為近年來治療的新趨勢。隨著胰島素的代代更新、使用簡單化,糖友治療、生活品質也不斷提升。林瑞祥盼在第一線新陳代謝科醫師及衛教師的努力下,可以打破糖友對於胰島素的錯誤觀念,逐年提升台灣胰島素的使用率。
-
2020-06-30 癌症.其他癌症
「癌中之王」該怎麼防?生活中這些細節要注意
胃痛胃脹、腰酸背痛、血糖不穩定、皮膚發黃……你一定想不到,這些症狀都可能指向胰腺癌。胰腺癌有「癌中之王」的惡名,它的很多症狀往往會和其它情況混淆,使得患者延誤了最佳的治療時機,一經發現已是晚期。就是這麼一個隱藏得很深,讓人生死都在“胰腺”之間的病,人們對它卻是所知甚少。今天就來專門說說胰腺癌的一些常識,掌握「胰腺生機」。胰腺癌為什麼會被稱為「癌王」?因為,胰腺癌是一種嚴重危害生命健康的消化系統惡性腫瘤。2019年全國腫瘤登記中心的數據顯示,胰腺癌,位居惡性腫瘤發病和死亡的第10位和第6位,胰腺癌發病率與死亡率之比為1比0.89,可謂名副其實的癌中之王。近年來,隨著民眾的經濟水平的提高、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胰腺癌的發病率呈快速上升趨勢。很多人說「患了胰腺癌就真沒救了」,真的是這樣嗎?確實,像甲狀腺癌、乳腺癌等相對療效好的癌症生存期可以達到十年、二十年等,但胰腺癌因為其惡性程度,我們常以1年、2年、5年的生存期計算。目前,全球胰腺癌患者五年生存率不足9%,預計到2030年胰腺癌死亡率將僅次於肺癌。但大家也要清楚,只要早期發現,早期診斷,直徑小於2厘米的胰腺癌,5年生存期還是可以高達50%的。問題是,如何才能早期診斷胰腺癌呢?當出現胃脹、腰酸、黃疸、血糖不穩定等症狀時,千萬別忘記再多加一個腹部增強CT(電腦斷層)檢查胰腺,不要輕易自判疾病或求助非醫學專業人士。哪些人是胰腺癌的高危人群?1.40歲以上的人群。2.常年菸酒。吸煙是目前唯一被公認的胰腺癌發病高危因素。國外大量前瞻性研究和病例對照研究表明,吸煙的胰腺癌患者與非吸煙者死亡的危險比在1.6-3.1比1;實驗研究已證明,菸葉中的致癌物質可以引起胰管上皮的癌變。胰腺癌患者多為中老年人,他們常有吸煙史,因此必須注意戒菸,尤其要重視二手煙的危害,減少去煙霧繚繞的棋牌室等場所的次數。3.不健康飲食。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和美國癌症研究所總結了飲食與胰腺癌關係,認為富含紅肉(豬牛羊肉)、高脂肪和高能量的食物可能增加致胰腺癌的危險性,而通過攝入富含蔬菜、水果的飲食可預防33%-50%的胰腺癌發病率。4.糖尿病。糖尿病患者患胰腺癌的機率是正常人群的2倍。胰腺癌患者的糖尿病發病率也幾乎是正常人群的2倍。因此,沒有糖尿病家族史的病人突然發現患糖尿病時,除了一定要認真檢查外,還要查胰腺癌。5.胰腺炎。反復發作慢性胰腺炎、胰管結石或結石性胰腺炎具有癌變傾向,可以認為是一種癌前期病變。6.遺傳因素。胰腺癌的發病,有家族史者是無家族史者的3-13倍。家族中有1人發病,其他家庭成員患胰腺癌的風險是一般人群的4倍,如2人發病則升至12倍,3人發病則高達40倍。母女、父子、兄弟姐妹、祖孫三代的胰腺癌家族出現頻率非常高。生活中有效預防胰腺癌的方法?防治胰腺癌不單是醫務工作者的事,主動權更在於我們每一個人,只要早發現早治療,就能助你遠離胰腺癌。1.避免酗酒。2.保持健康規律的生活習慣。3.提高對自己身體的警惕,定期體檢,關注血糖。腹部增強CT和腫瘤標記物(尤其是CA19-9腫瘤標記)的檢查也不可少。4.如果影像學有異常,及時就醫,密切隨訪,必要時加做超聲內鏡加以明確。(來源/轉載自《文匯報》)
-
2020-06-29 科別.眼部
豔陽天小心視網膜病變 戶外工作及糖尿病友要注意
持續豔陽高照天氣先前又看日環食,桃園市聯新國際醫院醫師提醒眼睛防曬不可少,特別是長期在強烈陽光照射下工作的人、糖尿病患者、年長者更要小心視網膜病變。40多歲陳先生擔任宅配貨運司機經常頂著大太陽開車送貨,前陣子工作中覺得視線模糊,眼前出現黑影嚴重影響開車安全,於是到眼科診所檢查時醫師察覺有異,透過雁行計畫轉診至聯新國際醫院,醫師發現陳有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合併黃斑部水腫,因此除了治眼睛,糖尿病問題會診腎臟科。聯新國際醫院眼科主任張文瑞表示,視網膜位於眼球後方底部,為眼睛顯現影像的重要組織,黃斑部為視網膜中心,是視覺最敏銳的部位。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是由糖尿病引起的併發症,由於血糖控制不當,造成視網膜血管出現小動脈瘤點狀出血,更嚴重會有滲出物及水腫,不正常新生血管及視網膜剝離等變化,進而影響視力減退、視線扭曲,甚至有失明風險,不可不慎。陳先生除了糖尿病造成視網膜病變,由於工作長時間在戶外,眼睛常受強烈陽光刺激加上沒有做好防護,以致併發黃斑部病變。張文瑞為陳先生安排眼底螢光攝影及光學斷層掃描檢查,評估後進行門診手術,糖尿病症狀照會腎臟科治療,兩種療程完成之後,再安排陳回原住家附近的眼科、內科診所方便後續追蹤不必跑大醫院,陳的視力獲得改善也積極控制血糖。張文瑞建議每年應定期就近找合格眼科診所檢查,尤其是糖尿病患者,必須至少每半年接受1次眼睛眼底檢查,一般檢查大部分都可以在診所進行,有必要再由診所透過雁行計畫,轉診至大醫院。健保署建置的「電子轉診平台」可讓醫院及診所查詢病歷、治療情形,民眾不必擔心轉診資訊會中斷的問題,既省時又省錢、安心。
-
2020-06-29 癌症.其他癌症
胰臟癌難以發現?這項檢查有助於早期診斷!
53歲的陳小姐,近期因胃悶不適、食慾降低,至腸胃科就診,檢查後腸胃並無異常,但不適感仍在。日前安排全身健康檢查,透過零輻射磁振造影(MRI)發現,胰臟有約1公分的腫瘤,確診為胰臟癌初期。由於腫瘤位置接近胃部,導致陳小姐一直認為不適症狀是腸胃疾病引起。她說,「因為前幾年有胃潰瘍問題,第一時間反應可能是胃部老毛病又犯了,才去找腸胃科醫生,還好做了健康檢查,找出真正病因」。有「癌王」之稱的胰臟癌,因為在早期時幾乎無症狀,所以難以察覺,即使少數出現症狀,包括食慾不佳、上腹疼痛、噁心嘔吐、背痛、血糖升高、體重下降、黃疸、脂肪便等,也容易與腸胃或背部問題混淆,而難以早期確診。臨床上,有高達85%病患被確診時已是晚期,此時癌細胞往往已侵犯到鄰近組織或已轉移,無法開刀治療;即便有機會開刀的病患,仍有8成的人在術後會復發,治療上較為棘手。北投健康管理醫院主任醫師沈彥君表示,晚期胰臟癌預後差,五年存活率低於5%。許多名人也因為胰臟癌過世,如世界三大男高音之一的帕華洛帝、香奈兒創意總監卡爾拉格斐、資深名嘴劉駿耀、聯安創辦人李文雄等。沈彥君指出,胰臟癌的風險因素,包括吸菸、飲酒、肥胖、第二型糖尿病、慢性胰臟炎、胰臟癌家族史和特定基因疾病等。建議應避免吸菸、飲酒,維持標準體重,有助降低罹患胰臟癌風險。另外,因為胰臟的位置在身體中央、胃後方的後腹腔位置,一般腹部超音波檢查無法全面偵測胰臟是否有病變,她呼籲,應以零輻射磁振造影(MRI)檢查,才能一窺胰臟全貌,建議保持定期健康檢查,掌握早期診斷、盡早治療的先機。【延伸閱讀】 預防腦中風?!營養師建議,先從挑早餐做起 魚刺哽到喉嚨!該怎麼處理才正確? 癌症蟬聯十大死因之首!降低罹癌風險,專家傳授防癌5功立刻加入KingNet 國家網路醫藥 LINE@ 共同守護全家人健康!
-
2020-06-29 養生.聰明飲食
夏天吃西瓜消暑! 內行人都知道新鮮多汁要這樣挑
炎炎夏日,西瓜幾乎是每個人夏季必吃的水果,多汁解渴又去暑氣,讓人很想一吃再吃,而且營養價值高,對身體保健有幫助。不過,若是晚上睡前吃西瓜或是一次吃太多,都有可能會引起腹瀉,糖尿病患者也應適量攝取,避免血糖飆升。近年來科學家發現,蔬果的植化素可以讓每種植物有特殊的顏色、產生不同的氣味,能吸引昆蟲來傳遞花粉繁殖後代,還可以保護植物對抗細菌、病毒或真菌等,感染植化素也會將陽光照射所產生的自由基清除,因此,有強力抗氧化作用;根據癌症基金會的資料顯示,紅色的食物具有預防胃癌的功效。此外,美國的研究還發現,西瓜所含的瓜氨酸可以使血管放鬆以及充血,因此,能壯陽和降血壓;而西瓜富含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鉀可以利尿,促進水分排除,改善排尿不順、尿道炎及水腫的問題。不過,任何營養價值高的食物,都應該適量攝取,尤其是慢性病患,更要注意自己的飲食。屏東基督教醫院營養室組長劉純君表示,西瓜含大量的水分,清涼解渴,但是糖尿病患吃太多西瓜,就會造成血糖狂飆。至於西瓜的熱量,一般是指連著西瓜皮的部分一起計算,連皮每百公克是25大卡,所以一次吃300公克就接近一份水果的熱量,而有些人吃西瓜時,是把西瓜切開一半後,直接拿湯匙挖著吃,很難控制份量,再加上台灣農夫的種植技術進步,西瓜甜度愈來愈高,一吃就停不了,最後導致肥胖。很多人都不知道要怎麼挑選西瓜,水果攤上堆滿西瓜,一眼看去,好像每一顆都長得差不多,而且西瓜皮又厚,東捏西敲,到底哪一顆才新鮮又香甜?劉純君建議,可以從西瓜底部和西瓜的蒂頭來挑選,一般西瓜底部的圈圈愈小、西瓜的瓜紋愈明顯整齊就愈好,而且瓜色要翠綠,蒂頭最好是捲曲的。 西瓜買回家後,只要沒有撞傷和剖開,在室溫下放2~3天,還能保持新鮮,一旦切開後,如果沒有立即吃,一定要放置到冰箱,以避免酸腐和蒼蠅沾染。延伸閱讀: 吃錯品種容易胖! 一張圖秒懂8常見芒果熱量 西瓜從裡到外都是寶! 胃弱族千萬別在這時候吃
-
2020-06-29 科別.骨科.復健
吞一堆葡萄糖胺膝蓋還是痛?關節痠痛要補的還有這些
陳先生爬樓梯的時候常覺得膝蓋痠,後來女兒買了維骨力,還有一些葡萄糖胺、軟骨素的營養補充品給他服用,但不止沒有改善,現在連走一般的平地,也會覺得腰膝痠軟無力。後來不過輕輕跌一跤,卻骨折了,檢查才發現他有骨質疏鬆症。 營養師劉純君提醒,60歲以上中老年人膝關節軟骨磨損,引發膝關節疼痛,是一種自然的老化現象。這是隨年齡老化而發生的膝關節痠痛問題,最常見的就是退化性關節炎,這些光吃維骨力或打玻尿酸都不見得會有效。 除了骨質疏鬆、退化性關節炎以外,也不要忽略「肌力不足」。林阿姨58歲身材豐腴,罹患糖尿病接近十年。 平時最常做的活動,就是坐在電視機前面,一看就是一整天,就算平時出門買菜,也是騎機車,即使五分鐘的路程,林阿姨還是堅持要騎機車。劉純君說,林阿姨說因為膝蓋痠軟、腳軟無力,多走幾步路膝蓋就會痛,她怎麼吞維骨力都沒效。 「吞維骨力當然沒效!」因為林阿姨膝蓋痛、腿痠的主因是大腿股四頭肌沒力,之前在門診的時候,常聽到來看新陳代謝科的病人說:「我不能運動,因為走路膝蓋就痛!」 可是愈不動,不但血糖無法降下來,愈不動就「愈不能動」因為肌力不足無法支撐,但是走路時全身的重量都落到膝蓋,當然一走路就痛,像林阿姨因為腿痠軟不想走路,結果就讓她的肌肉愈來愈無力,惡性循環之下,愈來愈沒體力。 ▍腿痠無力怎麼解決? ✔一定要運動、飲食雙管齊下 劉純君表示,林阿姨因為血糖控制太差,醫師說可能要打胰島素了,此時她才答應努力配合,除了飲食控制,配合低糖低油高蛋白飲食,並願意到復健科做復健跟重量訓練運動,雙管齊下三個多月後,血糖穩定。阿姨自己說,膝蓋有活力可以多動,也不會有「咖咖」的怪聲。 ✔什麼運動最好? 以前的觀念認為老人家的關節退化,就不要增加關節的壓力。所以通常會建議游泳等水中運動,但是桃園長庚醫院體適能中心主任林瀛洲說,游泳可以讓關節輕鬆活動、練習心肺功能,但是負重量不足,如果只靠游泳的運動不夠,最好還要再加上一些負重的重量訓練。 負重運動可以增加骨骼的鈣質吸收,改善骨密度狀況,同時也可以增加肌肉量和增耐力。例如:有膝關節退化的人,練習股四頭肌增加肌力,股四頭股有力可以減少關節的壓力,以及關節軟骨磨損,也讓關節周邊組織更強化。 一開始無法拿重物的人,可以先做徒手的重量訓練。利如深蹲、改良式伏地挺身等,利用自己身體的重量進行訓練。等肌肉比較有力,可以再加上棒式撐體,平常可以兩手拿啞鈴,或用保特瓶裝水增加重量,手拿保特瓶深蹲來加強訓練,如果有機會建議可以到醫院復健科,請專業教練推薦適合的運動。 另外,參加太極拳運動或是打羽毛球等球類活動,同時增加肌肉量和肌力,也能練習反應力,連頭腦都訓練到了。 (本文獲「《愛長照》」授權轉載)
-
2020-06-28 養生.保健食品瘋
高劑量魚油可護心,但吃多影響消化蠕動!專家建議多吃這食物也有幫助
外電報導,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於2019年12月核准一種主要含EPA(Eicosapentaenoic acid)成分的魚油新藥上市,用於治療三酸甘油酯偏高者。FDA顧問委員會參考了2019年1月3日發表的臨床研究REDUCE-IT,該研究以8179名使用史他汀類(Statins)藥物後,三酸甘油酯仍偏高且具有心血管疾病風險的患者作為受試者,其結果顯示,該藥與安慰劑相比,能夠有效降低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nvents,簡稱MACE,係指心血管死亡、非致命心肌梗塞及非致命性腦中風等)風險將近25%。但也有幾項副作用,包括心律不整、內出血。多年來,國內外營養專家都建議,魚類因富含天然Omega-3脂肪酸,可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發生。Omega-3脂肪酸主要是由3種多元不飽和脂肪酸所組成,包括存在於豆腐、黃豆、芥子油與堅果類的「α-次亞麻油酸」,以及主要由攝食魚類與其他海洋生物所獲得到的EPA(二十碳五烯酸)、DHA(二十二碳六烯酸)等3種必需脂肪酸。這3種脂肪酸都無法由人體自行合成,必須從食物攝取,也因此使得魚油在保健食品中大行其道。要證明吃魚能否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發生並不容易,過去的研究多為觀察性的報告,直到近兩年,國際知名期刊連續刊登了3篇以EPA成分為主的魚油濃縮製品相關的臨床試驗,才算有了定論。高劑量魚油可減少續發之心血管疾病美國核准魚油新藥上市,是根據2019年1月3日一篇發表於新英格蘭醫學期刊《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的論文,該研究以8179名具心血管疾病高風險病患為對象,其中71%的受試者攝取含EPA魚油作為續發性預防,因為他們曾經發生過心血管疾病如心肌梗塞或做過心導管、冠狀動脈繞道手術等;另外29.3%的受試者則沒有心血管疾病。該研究發現,使用以EPA成分為主的高劑量魚油(每天4公克),對於原本有心血管疾病的受試者,可降低25%的續發心血管風險,包括減少心血管疾病導致之死亡、缺血性心臟病、非致命性中風發作等,都有明顯的作用,尤其對年齡小於65歲、三酸甘油酯超過150 mg/dL者,效果特別顯著。但對於一般沒有心血管疾病者的預防,雖有效果但沒有達到統計學上的差異。該研究可說是首次指出含EPA高劑量魚油對於已有心血管疾病者,確實有預防效果。低劑量魚油 對糖尿病患預防心血管病無效另一篇2018年10月的研究,同樣刊登於新英格蘭醫學期刊,則以一萬五千多名糖尿病患為對象,該報告顯示,若每日使用一公克魚油(omega-3),對預防心血管疾病並沒有顯著效果。該論文與前篇論文比對判讀,可以推估魚油劑量太低的話,對於有糖尿病或有高血壓的病患,預防效果不彰。每天一公克魚油 心肌梗塞發生率下降另一個VITAL(VITamin D and OmegA-3 TriaL)的臨床試驗也很有代表性,共有兩篇論文,發現高劑量魚油對於有心肌梗塞的病患來說有明顯的效應。該研究對象有兩萬五千多人,樣本數非常大,而且是一般沒有罹患心血管疾病的人。研究分成四組,一組吃維生素D、一組吃魚油(omega-3)、一組兩種都吃、一組兩種都沒吃。觀察對心血管疾病及癌症預防是否有效果。研究發現,每天補充兩千單位的維他命D並沒有降低發生心血管事件與癌症之風險。但是每天補充一公克的魚油,雖然沒有減少主要心血管事件及癌症的新發生率,但對於心肌梗塞的發生及死亡風險確實會下降,對於接受經皮冠狀動脈介入療法,以及所有冠心病的發生率皆有顯著下降。報告指出,心肌梗塞可降低28%,需做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者可降低22%,對於心肌梗塞死亡率則可降低50%,但在減少中風方面沒看到效應。總括來說,若從2018年到2019年所刊登的3篇重要臨床試驗結果可發現,低劑量魚油對降低心血管疾病確實有一些效果,在糖尿病患則沒有明顯效果;高劑量魚油的效果則較明顯可見,且對於已經有心血管疾病者,效果更明顯。 國內研究發現魚油可降三酸甘油酯國內2013年由臺大醫院發起,由國內八大醫學中心共同參與的臨床研究,共收治了253名三酸甘油酯超過200 mg/dL的病患,當中有40位病患超過500 mg/dL。給予病人純化魚油(Omacor? Pronova BioPharma),一公克魚油中,含有460 毫克 EPA 及 380毫克 DHA。將病患分成3組,一組一天2公克、一組一天4公克、另一組為安慰劑,治療持續8星期。結果發現,魚油確實可降低三酸甘油酯,一天4公克組的病患可降低32.1%、一天2公克組的病患則可降低29.7%,對於三酸甘油酯更高的個案,能降低的幅度更可達48%~50%。由此可看出,無論是服用2公克或4公克,降三酸甘油酯的效果都不錯。因此,以台灣的研究結果而論,是否一定要吃足4公克,是需要進一步斟酌的。魚油做成藥物,需經過除汙(農藥、重金屬)、純化、淨化(去氧化物質)等多道步驟,在臨床上確實有降血脂(主要是降三酸甘油酯)的作用,通常使用1~2克的劑量,效果就不錯,但並非適用於每個病患。有些病患的三酸甘油酯可能高到兩、三千,是基因因素加上飲食習慣造成,超過1000 mg/dL以上就常有乳糜血症(血漿呈現混濁的乳白色),也很容易發生急性胰臟炎,反覆發生就是胰臟癌的候選人,還可能合併有糖尿病。胰臟一旦受損,後續要面對很多疾病的問題,所以對於這類型嚴重高三酸甘油酯症病患,會建議使用魚油做輔助治療,因為傳統用藥已經幫不上忙了。此外,長期使用降血脂藥物,病患的腎功能會受影響,若血中肌酸酐數值已達異常,可將降血脂藥物稍微減量、加上魚油補充,讓腎功能恢復正常,三酸甘油酯也能保持在500 mg/dL以下。許多研究都顯示,魚油的效果與吃的劑量有關,劑量越高效果越好,問題是,吃太多時,過多的魚油會影響胃腸的消化與蠕動,會有噁心感、肚子會不舒服而難以下嚥,而且有魚腥味,不是每個人都能接受。一週吃3次不同種類的魚 分散風險所以,一般人若想預防心血管疾病,建議多吃新鮮的魚即可。美國心臟醫學會在2013年就建議,一般人每週應攝取至少兩至三次魚肉,一次約100公克,且選擇應多樣化、並以深海魚種(Fatty fish)為優先,包括Omega-3含量高的鮭魚、沙丁魚、鯷魚、鯖魚、鱸魚、鱒魚、旗魚、鱈魚、秋刀魚等。而在吃法上,煮魚湯、吃烤魚都會比油炸或油煎料理方式更為健康,魚種的選擇上也儘量交替食用不同種類的魚,以分散風險,減少魚類遭受環境、重金屬與環境荷爾蒙污染所帶來的健康威脅。至於若想額外補充EPA及DHA膠囊,應該先與心臟科醫師討論,尤其是三酸甘油酯過高的人,雖然建議每天可食用2至4克的EPA 與DHA補充劑,但仍應在醫師的指示下服用。魚油經過濃縮提煉過程變成藥物後,除了價格昂貴外,也只適用於部分高血脂病患;而市售魚油保健食品,也無法確定其品質,雖然都叫魚油,但成分、含量、製程仍有很大的差異。因此,從新鮮魚類攝取魚油,既天然也不用花太多錢,才是對健康最好的選擇。 Q:魚油為什麼可以預防心血管疾病?機轉為何?A:根據文獻,魚油可抗發炎、降血壓、降三酸甘油酯、降血栓。一些發炎指標會下降。也有文獻提到魚油有幾種機轉:可抑制極低密度脂蛋白(VLDL)的合成,減少原脂蛋白B(Apo B)的合成,加強極低密度脂蛋白的轉換速率,降低飯後血脂濃度。另外,魚油不會使血糖惡化,還可稍微降血壓。最重要的角色在血液凝固方面,魚油可減少血小板凝集和延長凝血時間,這是魚油被認為可減少冠狀動脈疾病的主要原因。【本文轉載自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好健康雜誌》第52期(2020-04-15出版),原文連結】
-
2020-06-28 新聞.用藥停看聽
醫師眼中3NG用藥行為! 你最常犯哪一項?
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三高」患者大多數是中老年人,必須每天服藥,但因為記性差,常忘記按時服藥,導致控制成效不佳。台中慈濟醫院藥師謝蕙霞提出3大用藥NG行為,其中最常見的問題是當患者發現自己忘了吃藥就會「補吃藥」,但如果時機及劑量不對,很可能因為藥物濃度過高而引發副作用。 50幾歲張先生患有高血壓,會定期回診就醫拿降血壓處方藥,但血壓值始終不穩定,在用藥諮詢時告訴藥師,自己常常會因為工作忙碌而忘了吃藥,突然想起來就隨手拿咖啡或茶配藥。 謝蕙霞指出,「補吃」是3大用藥NG行為之1,也是造成病情控制不好的主因,如有類似情況,應要掌握「時間切半」原則。例如,醫生指示4小時吃藥1次,萬一超過2小時沒吃藥,就建議不要補吃,避免距離2次服藥時間太接近,導致藥物在體內濃度過高,增加副作用風險。另1個用藥NG行為是沒有依據醫師指示,就隨便在餐前、飯後用藥。謝蕙霞說明,為了能讓藥物發揮最佳效果,一定要記住是飯前或飯後才服藥,且應該至少間隔用餐時間約半小時至1小時,才能讓藥物發揮最大效果。 此外,常有部份病人除了服用西藥之外,也會同時搭配中藥調理體質。雖然中、西藥物的藥性衝突機率較低,但還是建議2次用藥時間應該相隔至少2小時以上,才比較安全。 第3個常見錯誤用藥NG行為就是「亂配」,服藥最好搭配「適溫白開水」,每次服藥至少喝100毫升以上的白開水,確定藥物進入胃部,避免卡在食道造成灼傷。提醒民眾,無論是到醫療院所或藥局拿藥,都要問清楚服藥方式和飲食禁忌,才能「藥到病除保健康」。 (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藥吃太多會洗腎? 醫解答真正敗腎主因 吃藥起紅疹只是副作用? 出現6種情況表示你對藥過敏了 最新!國人10大死因糖尿病居第5位 糖友營養補充選對了嗎? 缺血性腦中風不分季節如未爆彈 炎炎夏日怎麼預防?
-
2020-06-27 養生.聰明飲食
預防腦中風?!營養師建議,先從挑早餐做起
腦中風是國人致殘與致命的重大殺手之一,根據衛生福利部公佈的資料,平均每47分鐘就有1人死於腦中風。統計顯示,60~79歲是中風發生率最高的年齡層,其實,45歲以上之男性、55歲以上之女性,都應注意腦中風危機。腦中風的危險因子,包括年齡、家族史、三高、心臟病等,都會增加致病風險。此外,從生活形態分析,肥胖、抽菸會加速動脈粥狀硬化,增加中風機率;嗜喝咖啡、高膽固醇食物,高鹽分飲食等,易誘發腦中風發生。究竟如何減少腦中風風險?營養師陳扆洵表示,除了注意膽固醇,還得小心飽和脂肪酸、鈉攝取量(包括鹽、醬油、調味料等)。不妨試著先從一天活力來源「早餐」來做改善,避開會影響健康的NG組合。NG組合 1 中式早餐:燒餅油條、蛋餅、蘿蔔糕等傳統的燒餅、油條、蛋餅、蘿蔔糕等,都有油脂過高的疑慮。油條是油炸的,蛋餅和蘿蔔糕是油煎的,燒餅則是在揉製過程中抹上酥油,油脂量驚人。更別說後續擠上的各種調味料,天天吃,膽固醇與血壓漸漸飆高!如何健康吃:愛吃燒餅,但別夾油條,不妨改夾蔬菜、蔥蛋;包子屬黃燈區,偶爾吃無妨;飯糰改點紫米飯糰,捨去油條、酸菜、菜脯等;飲料則改買無糖豆漿較佳。NG組合 2 西式早餐:漢堡、三明治、奶茶等漢堡肉使用肥瘦參半的絞肉製作,再加上調味、油煎,不小心就吃入過多油脂、鹽分;三明治、漢堡會抹上用油脂打發的美奶滋,熱量驚人;夾入的火腿、培根、熱狗等都是加工製品,高油高鹽;大冰奶添加的奶精也是滿滿脂肪。如何健康吃:少選內含加工製品的品項,最好挑蔬菜蛋吐司等,請店家不要額外抹美奶滋、番茄醬等,如果能將吐司改全麥更好。飲料則以無糖紅茶、低脂鮮奶、無糖優酪乳、無糖美式咖啡或拿鐵為首選。陳扆洵說,也建議多吃以下四種食物,有助於改善血壓及腦血管健康,率先避開危機。預防腦中風OK好食物 1 含鎂食物鎂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必需元素,具有調節神經和肌肉活力的作用。此外,鎂也是高血壓、高膽固醇、高血糖的剋星,可多吃深綠色蔬菜、豆類、全穀類,適量攝取堅果類等。預防腦中風OK好食物 2 含鉀食物芹菜、空心菜 如芹菜、菠菜、空心菜、川七、莧菜、茼蒿、山藥、韭菜、地瓜葉等都是高鉀蔬菜,多吃能達到體內鈉離子和鉀離子平衡。陳扆洵提醒,以燙青菜形式攝取最好,別忘了要少加醬料或完全不加。預防腦中風OK好食物 3 含鈣食物當身體缺乏鈣質時,使體內鈣離子失衡,可能引起血管平滑肌細胞收縮增強,增加血管阻力(血壓)。陳扆洵指出,多吃含鈣食物,如牛奶、優格、小魚乾、豆腐、黑芝麻等,能夠穩定血壓。預防腦中風OK好食物 4 水溶性膳食纖維陳扆洵表示,富含水溶性膳食纖維的食物具有穩定血壓的功能,如秋葵、山藥、南瓜、海藻、蘋果、燕麥、胡蘿蔔、花椰菜、香蕉、奇異果等很豐富,可多多攝取。
-
2020-06-2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研究顯示:新冠病毒恐導致健康的人出現糖尿病
上海《澎湃新聞》報導,越來越多的學術研究和新冠患者的臨床證據顯示,新冠病毒病毒會破壞人體產生胰島素的細胞,從而導致健康的人患上糖尿病。為此,科學家已經建立數據庫,收集沒有糖尿病病史或血糖控制問題的COVID-19和高血糖患者的信息。報導稱,大多數1型糖尿病患者身體免疫細胞開始破壞胰腺中的細胞,也就是負責產生胰島素的細胞,這個過程通常是突然的,而糖尿病患者感染新冠病毒更有可能死亡。科學期刊《自然》援引澳洲蒙納許大學研究代謝性疾病學者Paul Zimmet的說法稱,「如果你感染了COVID-19,糖尿病就是致命的。」包括Zimmet在內越來越多研究人員認為,糖尿病不僅使人們更容易感染冠狀病毒,而且這種病毒還可能引發某些人的糖尿病。澎湃新聞指出,包括北京大學糖尿病中心主任紀立農在內的全球20位頂級糖尿病及內分泌領域專家組成的國際專家組,6月19日也在《柳葉刀》上發表「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合併糖尿病患者管理的實用性建議」。該論文稱,患有新冠肺炎的老年糖尿病患者死於該疾病的風險更高。同時,新冠病毒可能促使正常人成為新發糖尿病患者。報導稱,此前的科學發現也顯示:各種病毒,包括SARS-CoV,都與自體免疫性疾病有關,如1型糖尿病。許多參與控制血糖的器官都富含一種叫做ACE2(血管緊張素轉換酶2)的蛋白,這也是SARS-CoV-2用來感染細胞的受體。最新的線索來自於上周發表的一項小型實驗室培養胰腺的實驗研究,該研究表明病毒可能通過破壞控制血糖的細胞而引發糖尿病。但其他研究人員對此持謹慎態度。英國格拉斯哥大學代謝疾病研究人員Naveed Sattar表示,「我們仍需要密切關注那些有COVID-19病史的人的糖尿病發病率,並確定發病率是否超過預期水平。」報導指出,一項建立新冠患者糖尿病數據的庫倡議正在進行中。6月稍早,包括Zimmet在內的一個國際科學家小組建立了一個全球數據庫,用於收集沒有糖尿病病史或血糖控制問題的COVID-19和高血糖患者的信息。德國德勒斯登工業大學內科醫生伯恩斯坦(Stefan Bornstein)也參與了該數據庫的建立,他說,類似關聯病例開始慢慢出現。研究人員希望通過這些病例了解SARS-CoV-2是否會誘發1型糖尿病或一種新的糖尿病。他們想調查,突然發作的糖尿病是否會在COVID-19患者身上變成永久性的,以及這種病毒是否會讓已經在向2型糖尿病發展的病人變成糖尿病人。
-
2020-06-27 慢病好日子.慢性腎臟病
慢病主題館【腎臟病】腹膜透析結合雲端! 不必老是跑醫院,在家洗腎更安心
口述/亞東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邱彥霖隨智慧醫療發展,腹膜透析治療近年開始結合雲端傳輸科技,只要事前設定好全自動腹膜透析機,腎友睡一覺起床就能完成洗腎,而洗腎數據會上傳至雲端管理平台,讓醫護能遠端管理,如發現治療問題,可及早通知患者回診。許多國外研究證實,搭配雲端科技的腹膜透析技術,可改善腎友的住院率及住院天數,今年適逢新冠肺炎疫情,也讓新型腹透技術的遠距醫療功能被看見。不必老是跑醫院有別於傳統的血液透析治療,腹膜透析是從腹部放置導管後,由腎友每天在家更換乾淨的透析藥水,依據健保規定,每月僅須回診一次,不須像血液透析每周跑醫院三趟、每次花四小時洗腎。腹膜透析治療時間較彈性,保有接近原本的生活型態,費用也有健保給付。目前腹膜透析治療選擇,可分為「連續性可攜帶式腹膜透析(CAPD)」及「全自動腹膜透析(APD)」。前者被簡稱為「手動洗」,每天手動換液四至五次,每次約30分鐘;後者則稱「自動洗」,於腎友就寢期間的八至十小時進行洗腎。注意清潔就安全因腹膜透析是由腎友自己在家換液,護理師會指導腎友如何操作,因此必須遵從醫囑。基本上,腎友只要注意清潔、避免感染,在家操作腹膜透析其實很安全。有時候實務上會觀察到腎友在家治療狀況不如預期,通常是與腹部的導管位置不理想有關。因腹腔內的腸子會蠕動,腹部導管就可能隨著腸子的蠕動而跑位,就可能影響換液狀況。「但換液不完全,腎友不太可能會發現。」一般來說,照護團隊可透過腎友在家治療的手寫記錄,事後的資料整理與分析來評估治療狀況,但往往耗時且紀錄可能會有誤差。雲端管理更有效率台灣在這兩年開始導入腹膜透析雲端管理功能,將治療數據傳至雲端管理平台,讓醫護可於遠端管理病患的上機治療時間、脫水量等數據。如此一來,醫護就能快速分析並理解問題,並針對數據再進行家訪、電訪,或回診時更能對症下藥討論與更動處方。腹膜透析雲端管理具備多項優勢,例如透析治療品質變得更好、讓透析治療更乾淨更有效率,且醫護團隊能確認患者是否有按時洗腎。基本上,只要是沒動過腹腔大手術、腹膜通透性功能足夠的腎友,其實都適合使用腹膜透析治療。雖然在家機器自動洗腎,但鑒於偶爾可能遇到停電等狀況,因此還是會請腎友同時學「手動洗」的連續性可攜帶式腹膜透析。數據透明醫放心 腹膜透析是一種居家治療,面對現在全球疫病大流行期間,其實腎友更能透過選擇這種治療方式在家安心治療,避免醫院群聚等風險,畢竟腎友的洗腎透析治療不太能中斷,搭配最新的雲端科技,能讓醫病雙方更加安心。「使用新型雲端腹膜透析,上班不只方便也安心。」身為腎友的恩主公醫院中醫部藥劑師韓秉修說,使用自動機器洗腎,讓他上班時間不須中斷,因此能專心工作,且數據會自動回傳雲端,負責個案管理的護理師也會常來關心他的治療狀況,「就像醫護人員隨時在家照顧自己,這讓我覺得很有安全感。」【透析深度專題】做適合自己的選擇,去想去的地方【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94愛你慣粉絲團
-
2020-06-27 橘世代.健康橘
運動瘦身 要吃這類澱粉!
想減重也能吃澱粉嗎?如何攝取均衡飲食又能控制熱量?營養師呂孟凡表示,碳水化合物是人體重要能量來源,千萬不可因想變瘦就完全不吃澱粉,而是可選「粗糙澱粉」,既增加飽足感也更有活力。哪些食材是比較優質的選擇?呂孟凡說,粗糙澱粉優於精製澱粉,例如:五穀飯優於白飯、蕎麥麵優於白麵、地瓜優於馬鈴薯。鼓勵吃粗糙澱粉主要與「升糖指數」有關,低升糖指數會讓血糖上升及下降比較緩慢,不會因很快肚子餓而又想找東西吃。以下為營養師設計的一道美味套餐,一餐約400卡,不妨做做看。照燒雞肉定食 總熱量:415.6大卡一、材料:照燒雞肉:去骨雞腿排90公克、醬油1大匙、味醂1小匙、米酒1小匙、水1大匙菇炒小松菜:小松菜70公克、雪白菇30公克、紅蘿蔔20公克、植物油1小匙、鹽適量味噌湯:嫩豆腐40公克、海帶芽乾1小匙、味噌2小匙、水適量紅藜麥飯:白米35公克、紅藜麥5公克、水48毫升二、作法:照燒雞肉:將去骨雞腿排的皮朝下乾煎至金黃色後,翻面續煎2分鐘再翻面,淋上照燒醬汁讓雞皮上色後翻面,加少許水避免醬汁太快燒乾,至雞肉熟透後起鍋。菇炒小松菜:小松菜洗淨後切段、紅蘿蔔洗淨削皮切絲、雪白菇去除根部剝成一朵一朵,熱油,先入紅蘿蔔絲稍微炒軟,接著入雪白菇,最後入小松菜,加適量鹽調味,拌炒均勻即可。味噌湯:豆腐切成丁狀備用,熱一鍋滾水,味噌用少量冷水攪拌均勻後倒入滾水中攪拌,加入豆腐丁及適量海帶芽,煮滾即可。有些照燒醬加的是糖或蜂蜜,為減少碳水化合物比例,本食譜只用味醂當作甜味的來源。(本文摘自《健康吃.營養瘦》,尖端出版社出版)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更多減醣減脂大小是↘↘↘】。減醣關鍵密碼 菜和肉要這樣吃。吃水果、喝果汁不會胖?「水果瘦身」的迷思大公開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6-27 養生.聰明飲食
肥胖、不孕、老化又易累...恐是「糖化」惹的禍!日醫教這樣吃對「限醣飲食」
吃醣不好的理由 造成血糖值上升,引發生活習慣病會直接造成血糖值上升的唯有醣類。從食物中攝取到的醣類會在體內被分解為葡萄糖。隨著血液中的葡萄糖增加,血糖值也跟著上升。於是,身體為了讓上升的血糖值下降會分泌一種荷爾蒙,就是胰島素。若是胰島素的分泌不足以致血糖值無法下降,就是「糖尿病」。醣類攝取過剩被認為是造成糖尿病的主要原因,特別是在糖尿病中占有9成以上的「二型糖尿病」,只要不過度攝取醣類就不會發生。醣類一旦攝取過剩就會造成血管受損。血管透過膽固醇的運作進行修復,可是如果醣類攝取過剩的情況一直持續,血管就來不及修復。血管一旦持續受傷、變硬,就會造成動脈硬化。硬化了的血管若不施予較高的壓力血液就無法流通,這也是造成高血壓的原因。血管劣化對腦部也會造成不良影響。血管破損會導致血流減少、阻塞,引發慢性的腦缺血,造成末稍的腦細胞壞死。於是就演變成為失智症。根據調查統計的結果我們也了解到,注射胰島素的病患容易罹患阿茲海默型的失智症。胰島素存在體內的量一旦過多,會導致引發阿茲海默型失智症的「類澱粉蛋白β(Amyloid beta)」不易被人體分解而殘留在人體內。也有調查結果証實,糖尿病病患罹患阿茲海默型失智症的風險是正常人的2倍,注射胰島素的人則為4倍。事實上,詢問失智症患者的飲食習慣會發現幾乎都是醣類食物。有不少失智症患者都是只吃大量的醣類,把配菜剩下來不吃。一旦罹患了失智症,人會變得更想攝取醣類。進入人體的醣類也會助長癌細胞的生長。因為醣類(葡萄糖)會成為癌細胞的能量來源,成為癌細胞的養份。醣類攝取過剩會引發以生活習慣為首的種種疾病。所以,「醣類是危險份子」。吃醣不好的理由:讓胃停止運作也許一般人都會認為「吃了太油膩的食物會積在胃裡無法消化」,但其實比起脂肪,醣類對胃造成的負擔更嚴重。怎麼說呢?因為醣類會讓胃停止蠕動。這就是所謂的「糖反射」。一旦攝取了像是白飯、麵包等以醣類為主要成份的食物,大約5分鐘的時間胃部會完全停止蠕動。5分鐘後為了讓胃的蠕動繼續受到抑制,為了讓醣類繼續留在胃裡,胃會持續地分泌胃酸。於是消化器的內部受到損傷,也造成了逆流性食道炎。我以前大量攝取醣類的那段日子,自己就得了逆流性食道炎。大家都以為粥和烏龍麵好消化,但其實它們都是醣類,所以也一樣會引起糖反射。「生病的時候吃粥好消化」是個迷信。這反而會造成胃腸的負擔。順便一提,肉吃進肚子裡大約30分鐘就從胃消失了。蛋和優格比起白飯是更有助於消化的食品。吃醣不好的理由:造成氧化和糖化-->等於老化身體的各個部位包含肌肉、骨骼、血液、皮膚和黏膜等等,都是由蛋白質組成的。大家可能不太曉得,過多的醣類會造成體內的蛋白質劣化。一旦過度攝取醣類讓血糖值居高不下,過剩的葡萄糖會附著在蛋白質上,這就是所謂的「糖化」作用。同時間,細胞內會因為胰島素的運作產生活性氧,在體內引發「氧化」作用。活性氧附著在體內的蛋白質等處引發「氧化」相當於「身體生鏽」,而糖化相當於「身體燒焦」。蛋白質一旦糖化後會失去其彈力和活性而劣化,結果更加速了身體的老化。比方說,血管一旦糖化就很容易引起動脈硬化。肌膚的膠原蛋白一旦糖化,肌膚就會失去張力和彈性,導致鬆弛或是皺紋增加。換句話說,醣類攝取得越多就會老化得越快。所以說,喜歡甜食的人不論外表或是身體,其老化的速度都會比一般人要快上1倍。針對女性的限醣飲食先從缺鐵和缺乏蛋白質開始著手!女性的話,先將身體所需的鐵補足之後再開始限醣會更容易。停經前的女性因為每月月經週期血液大量流失,幾乎都有缺鐵性貧血的狀況。身體一旦缺鐵,就只能靠醣類來做為熱能的來源。以醣類為主的熱能供應效率超低,很快就會出現能量短缺的情形,於是對醣類的慾求會變得更為強烈。結果醣類攝取過量,身體缺鐵的狀況更嚴重......往往會陷入這樣的惡性循環中。要終止這樣的惡性循環,首先要做的就是充份地攝取鐵。而且還必須同時攝取與鐵相結合,可以將鐵貯存在體內的蛋白質。在用餐時,請一定要有一樣富含鐵質和蛋白質的食物,而且第一口從它開始吃起。女性常見的惡性循環肥胖一旦醣類攝取過量,身體會為了降低血糖值而分泌胰島素,這會開啟身體的肥胖機制,讓血液中的葡萄糖轉變成為脂肪貯存在體內。身體因為缺乏鐵質和蛋白質導致熱量的代謝率下降,這些脂肪會越加囤積,更加快肥胖的速度。不孕一旦身體因缺鐵和缺乏蛋白質而貧血的情況一直持續,卵巢老化的速度也會加快。而且,近來也已經證實因飯後血糖升高而造成的胰島素大量分泌與導致不孕的「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有關。營養失調和醣類攝取過量與不孕也有關連。肌膚粗糙不吃肉類、魚類、蛋類的人一驗血幾乎都是呈現蛋白質嚴重缺乏的狀態。這類的人因為皮膚的原料不足,所以肌膚會顯得暗沉粗糙。容易疲累一旦攝取過多醣類導致血糖值忽高忽低,身體會感覺疲勞、愛睏以及頭暈腦脹。而且也會有焦慮不安等精神方面的負面影響。血糖值忽高忽低坐雲霄飛車會讓人身心俱疲,乏累不堪。女性一天的蛋白質建議攝取量是⋯⋯肉300克(約40克蛋白質)+蛋3顆(約20克蛋白質)=蛋白質60克吃不了這麼多食物的人一天飲用2次乳清蛋白, 每次20克=即可攝取到40克的蛋白質, 再加上3顆蛋(約 20克蛋白質) ,或是160克的肉類(約20克蛋白質) 即可達成!西式炒蛋【材料】蛋3顆、鮮奶油3大匙、奶油15克、鹽、胡椒各少許【作法】① 將雞蛋打入碗裡,加入鹽、胡椒和鮮奶油攪拌均勻。② 將奶油放入平底鍋中, 開偏弱的中火加熱,將步驟1的材料倒入鍋中。③ 用木製的鍋鏟翻炒攪拌一邊加熱,到蛋液快到凝固時關火,用容器盛起。書籍介紹日本名醫最強減醣金字塔:最神效限醣瘦身法,越吃越健康新觀念作者:水野雅登出版社:幸福文化出版日期:2020/05/20作者簡介/日本知名糖尿病內科醫師水野雅登(Mizuno Masato)糖尿病內科醫師,現任AKIBA水野診所院長。2003年取得醫師執照,並完成醫籍登記;2019/2/13開設AKIBA水野診所,擔任院長。水野醫師的雙親本身就有糖尿病史,之後他自己也因健康亮起紅燈,開始實施以限醣飲食為主的治療,效果奇佳。應用於實際診療後,成功使多名糖尿病患不再需要施打胰島素(其中甚至有人每日注射量高達97單位);在他的臨床門診中,共有84例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完全斷開胰島素注射。後續他更透過部落格、Facebook、Twitter和巡迴演講等形式,全力推廣「蛋白脂質飲食法」及「零胰島素治療法」等資訊。現在亦同時實踐治療癌症的維生素生酮療法。《糖質オフ大全科》、《少吃點藥,血糖值照樣穩妥當》等。延伸閱讀: 病人原本可能不會死的...一個麻醉醫師的真心話:碰到這一種外科醫師,你真的要多打聽一下
-
2020-06-26 新聞.用藥停看聽
吃藥吃的心累,何時才能停止服藥?
在臨床上患有數種疾病或同時服用多種藥物的病患,在急於治療的心理上會認為多服藥病會好得快,常因此自做主張增加劑量,或是在害怕副作用或誤聽廣告內容的情況下,擅自減少藥物的服用次數、劑量甚至停藥。有些病患是中、西醫藥物同時服用,卻未告知醫生及藥師,此情形可能會使藥物造成交互作用而讓身體不適,進而促使病患停藥而讓服藥順從性下降,這些情形對於治療病程都有極不良之影響。以下列出幾種常見的藥物,在何時停止服用有略加說明,望能幫助民眾了解一些藥物相關知識,但有關劑量的調整和停藥的時間請務必與醫師及藥師討論。(1)抗生素抗生素是一種可抑制細菌生長或殺死細菌的藥物,對於疾病的治療有一定療程,須按照醫囑服用完畢,不可因為自身覺得病情有改善或是痊癒而擅自停藥,否則細菌容易對抗生素產生抗藥性,使得病人之後使用此類抗生素時,無法達到預期的療效,而必須服用殺菌力更強的抗生素來治療病症,會造成能使用抗生素種類的減少而導致無可用藥物治療的情形發生,會有危害病人性命之可能,因此須按醫囑將處方服用完畢。(2)感冒藥感冒藥除了抗生素之外,包含止咳化痰、流鼻水、發燒等症狀治療藥物,若症狀改善或無此症狀時,可停止服用。如果感冒沒有痊癒,而且加重到有支氣管炎或是肺炎之情形時,須尋求專業醫師的幫助並且依照醫囑按時服用治療的藥物。(3)消炎止痛消炎止痛藥物可分為口服及外用的藥膏或貼布,使用時機多為肌肉關節疼痛或經痛時。這類藥物功能為減緩發病時身體紅、腫、熱、痛的情形,但並不能實際治療真正的病因,因此當有疼痛症狀時,還是需要就診尋求醫師協助。另外,消炎止痛藥物服用量太大時,亦容易增加肝、腎負擔,所以若沒有疼痛則可停止服用。但若為長期發炎疾病,如類風濕性關節炎等,仍需按時服用。(4)高血壓用藥高血壓藥物需長期服用,且一般而言,開始服用後則不能隨意停藥,以避免血壓短時間內上升太快,造成中風或心血管阻塞等情形。醫師會觀察定期量測的血壓,如症狀有改善,會以逐步減少劑量並持續追蹤血壓的方式來治療病患。(5)高血脂、糖尿病用藥服用此類藥物期間,需要定期檢測血糖及膽固醇等數值,觀察是否維持在正常的數值範圍,並且於每月固定時間回到醫院檢查身體狀況。病人不可因為一至兩次的數值於標準範圍內而擅自停藥,若擅自停藥,高血脂病人可能會有頭暈、四肢無力、胸悶等症狀,糖尿病患者則會有口乾、水腫、視力模糊、傷口不易癒合等症狀產生,且血糖控制不良,會導致洗腎及眼底神經病變,也可能會危及病人的生命。請服用此類藥物之病人多加注意自己的服藥順從性。(6)身心科用藥身心科用藥為維持情緒穩定,立即停藥會使精神症狀難以控制,甚至產生自殺傾向。若欲停藥,須由醫師診斷,採漸進式方式停藥,自開始減量到真正停藥,通常需要數個月以上的時間。藥物的作用大多為輔助病情控制,身心科病患需要他人的關心與照護,且適當的運動及保持身心安泰是較有助於控制病情的,如果身邊有此類病患,請多加留意病人的心情起伏以及是否有怪異行為,並於適當的時機給予幫助及藥物。(7)氣喘用藥氣喘病是一種慢性的疾病,成因為呼吸道發炎、過敏及呼吸道變窄,造成呼吸急促及呼吸困難的情形,嚴重時甚至會窒息,病人須按時服用藥物且要將氣喘藥物放置於身邊容易拿取的地方,以便氣喘發作時能有最快速的緩解,病人家屬也需知道藥物放置的位置,倘若病患發作時才能給予適當的救護。服藥期間可藉由適度的運動來增強肺活量,改善呼吸道功能。(8)荷爾蒙不論是補充荷爾蒙或是抑制荷爾蒙的藥物,都是為了要調節體內荷爾蒙的量,荷爾蒙主宰了我們身體的成長與各個器官的功能,所以除非醫師同意,否則不建議擅自停藥。如果使用完荷爾蒙藥物有身體不適之情形發生,請儘快與醫生討論且不可隨意停止服用藥物。(9)腸胃用藥腸胃用藥若為平時腸胃不適如胃脹氣、胃酸過多、消化不良、胃痙攣及腹瀉等,服藥後若症狀消除,則可停止服用。但須注意的是,若腸胃道症狀沒解除,或是經檢查後有其他更大的病因如腸躁症、胃潰瘍、胃食道逆流等,就必須依照醫師的指示服藥,特別是胃潰瘍藥物中可能會有抗生素的成分,為了殺死主要造成胃潰瘍的細菌-幽門螺旋桿菌,若不按照醫囑服用藥物可能會使細菌產生抗藥性,導致更嚴重的後果。(10)皮膚科用藥皮膚科用藥多為抗組織胺、類固醇及抗菌劑,且多為外用藥,用藥後若症狀改善則可停止服用,其中類固醇使用過多容易造成皮膚變薄,盡量不要過量使用。但須注意,若經皮膚科醫師診斷為特殊感染或免疫疾病,則需按照醫囑將抗生素或免疫調節藥物服用完畢。服藥期間若出現嚴重的身體不適、發燒、腹瀉、嚴重疹子的情形,懷疑可能為藥物引起且排除其他因素造成這些症狀,可先自行停止使用藥物,建議告知目前疾病狀況和用藥情形,與醫師,藥師相互討論後評估風險益處,再進行是否停藥的動作以免併發症產生。以期能在最適當的時間給予正確使用的藥物來達到最佳治療。文章提供/中華民國藥師公會全國聯合會
-
2020-06-26 養生.聰明飲食
吃粽配蔬果 腸胃、血糖不作怪
端午節已過,但連假期間粽香飄滿大街小巷,營養師表示,無論南北粽、甜粽、鹼粽、冰粽各類粽子,只要把握適量攝取、均衡搭配、聰明替換食材等三大原則,就能吃得均衡健康無負擔。癌症關懷基金會營養師葉嘉豐表示,南北粽因作法不同,熱量有差異。南部粽將生糯米以水煮方式煮熟,口味較清淡,一顆約400到500卡;而北部粽則將糯米與五花肉、蝦米等配料一起以豬油爆香、拌炒,增添風味,熱量相對較高,接近600卡。若吃粽再沾醬,熱量可能再增40到50卡。而粽子也有分大小,葉嘉豐說,坊間一個大顆粽子約250公克、小顆則接近200公克,他建議成人一天最好不要超過兩顆,不論大小,小孩則是小的一顆即可。葉嘉豐提醒,吃粽應注意適量攝取、均衡搭配、聰明替換食材。適量攝取,粽子主成分是糯米,屬於高GI值食物,會影響飯後血糖,再加上糯米不易消化,食用後容易引起腸胃不適。至於均衡搭配,吃粽時應搭配高纖多色當季蔬菜,至少一點五碗,如此能有效延緩血糖上升速度,也能補足纖維攝取;吃粽後也可搭配奇異果、鳳梨等水果,有助於腸道蠕動、降低脹氣發生。也可聰明替換食材,民眾若自己包粽子,餡料可選用低脂海鮮、雞肉、瘦肉或豆製品以取代五花肉,並加入香菇、筍子、胡蘿蔔等,提高纖維量;也可以紅藜麥、糙米等全穀類替代部分糯米。另外,吃粽子後記得做些運動,如出去散步30分鐘、跑步等來消耗熱量。
-
2020-06-2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第二波防疫策略 彰化萬人血清抗體檢測是關鍵
全球疫情仍未趨緩,南韓、英國等皆出現解封後感染人數上升跡象,部分國家發展出「與病毒共存」的新生活方式。國內的第二波防疫策略是什麼?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防疫維持現行措施,另外將視彰化縣萬人血清抗體檢測結果,再與專家討論,擬定下一波防疫策略。台灣自六月七日宣布解封後,國內相關防疫措施陸續解禁,因應防疫新生活,實聯制、量體溫、保持社交距離與戴口罩、勤洗手等日常防疫作業成為社區常態。面對可能來臨的第二波疫情,莊人祥表示,防疫維持現行措施。衛福部長陳時中受訪時曾指出,民眾對疫苗期待深,但該有的防疫作為不能輕忽,只要有七成以上國人落實防疫新生活,「台灣一定沒有問題」。前疾管局長蘇益仁表示,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球逾六個月,各國面對疫情反撲皆有新措施,例如日本日前在東京、大阪進行各約萬人的抗體檢驗,分別測出百分之零點一、百分之零點一七的人,體內有新冠病毒抗體,若以東京人口數計算,推測至少有一萬人感染,但東京實際確診者不到六千人,顯示社區中有不少無症狀感染者。蘇益仁建議,應選擇北高兩市進行各三千人的小規模抗體檢驗,檢視社區可能的無症狀感染者,有助冬天疫情反撲時的防疫與篩檢策略。莊人祥表示,尊重學者建議,將視台大公衛學院與彰化縣衛生局合作的萬人血清抗體檢測結果,再與專家討論,擬定相關防疫政策。蘇益仁說,新冠肺炎與流感不同,全球各地感染程度不同,但約兩成患者會變重症、約百分之五死亡,年底前疫情恐再由南半球回到北半球、亞洲地區。中研院生醫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提醒,新冠病毒即使病毒量極低也具有一定傳染力,美國一例小兒洗腎患者,入院前疑染新冠肺炎,醫院採高規格隔離治療,後續確診為弱陽性,但即使醫院強力阻擋,仍造成院內一人發病,擴大採檢院內醫護,發現十三人體內出現抗體。何美鄉認為,我們並非住在無菌室,一直有高度可能性被感染,政府應告訴民眾如何避免成為重症病例。夏天是整備期,政府要調整醫療能量,未來輕症與無症狀者無須住到採檢陰性才離開隔離病房;民眾落實防疫新生活,高危險群須減肥、控制血壓及血糖等,政府與個人雙管齊下,才能在第二波疫情中殺出重圍。
-
2020-06-26 橘世代.健康橘
膽固醇也有分好壞!醫師提醒:膽固醇不是越低越好
膽固醇超標是許多現代人的健康隱憂,到底該怎麼做才能有效控制膽固醇?一旦膽固醇過高,是不是肉類、油脂類食物完全都不能吃,只能吃青菜、水果?膽固醇愈低愈好嗎?以下由家醫科醫師說分明。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鄭玠豪針對以下3個常見迷思,為大家解說澄清。迷思1:膽固醇是壞東西,愈低愈好?膽固醇是人體必需的營養素之一,除了提供能量外,它是體內荷爾蒙、酵素、膽酸的重要原料,也是合成維生素D、細胞膜、修復血管壁、大腦組成的重要成份。如果沒有膽固醇,人無法存活。因此,膽固醇並不是愈低愈好。迷思2:膽固醇有分好壞?好膽固醇(HDL)、壞膽固醇(LDL)差在哪裡?膽固醇在人體內的運送要靠「脂蛋白」來幫忙,而這些脂蛋白有各種大小。俗稱「好膽固醇」的HDL其實是高密度脂蛋白,負責運送血中的膽固醇回到肝臟;而俗稱「壞膽固醇」的LDL是低密度脂蛋白,將膽固醇由肝臟運出,藉血液循環運送到各個組織。它們都是蛋白質而非膽固醇,扮演的角色就像是運送膽固醇的貨車,「貨車」的數量,是取決於「貨物」的運輸量,並不是因為這些「蛋白」導致膽固醇高。檢查報告中的HDL、LDL的數值,是反映體內的膽固醇運輸狀況,而這些數值的高低,與個人體質、飲食、運動、壓力、遺傳性高膽固醇血症、內分泌疾病等多種原因有關聯性。俗稱「壞膽固醇」的LDL之所以被冠上惡名,是因為許多大型研究都顯示,過高的LDL會大幅升高中風、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而俗稱「好膽固醇」的HDL能降低風險,因此才會有好與壞的說法。至於超標的膽固醇是否需要治療或使用何種方式治療,醫師在評估後會依據每個人的不同狀況而有不同的建議。迷思3:膽固醇過高,所以肉類、油脂類都不能吃,只能吃青菜和水果?一個成年人平均一天的膽固醇代謝量約為1000毫克,而人體內的膽固醇70%-80%是由肝臟製造,由每日飲食攝取佔的比率僅20%-30%。只要不是過度超量攝取膽固醇,人體是可以自行調節的,如果攝取的量不足,反而會迫使身體自行製造的量增加,增加肝臟的負擔。因此,飲食建議還是老話一句,「均衡飲食」最重要,應均衡攝取全穀類、豆類、堅果、奶蛋、魚、蔬果…等食物,避免過多的澱粉類(飯、麵、麵包、蕃薯等)和糖的攝取,甜度高的水果也要注意,勿過量食用。鄭玠豪提醒,任何營養素都需要適量,過多過少都會對身體有害,膽固醇也是一樣。醫師再次強調,平日應維持均衡飲食,搭配良好的生活作息,不服用來路不明的藥物或保健品。如有任何疑問,可以請教家庭醫師,由醫師提供正確的資訊,才是健康的不二法門。本文摘自《幸福熟齡》【幸福熟齡延伸閱讀↘↘↘】膽固醇太高,不吃蛋黃、海鮮就對了?別再誤會膽固醇,這些食物才要少吃降膽固醇藥也要注意!這6種藥你有吃嗎?小心與柚子交互作用,引發腎衰竭膳食纖維很重要!營養師推薦3類高纖食物,幫你穩定血糖、調節膽固醇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6-26 養生.營養食譜
吃當季/夏日吃冬瓜利水、退火 皮比瓜肉更消暑
養生很重要的就是要「吃當季」,但當季該吃什麼?元氣網「吃當季」為您整理當季盛產的蔬果,介紹當下適合吃的蔬菜水果,其營養價值、食用注意事項,及最實用的食譜等。炎炎夏日,冬瓜是非常好的消暑聖品,但中醫師和營養師提醒,由於冬瓜加工過程中加入大量鹽、糖,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患千萬別多吃,才不會加重病情。【記者陳惠惠 周小仙╱報導,出處/2008-07-14聯合報「元氣周報養生DIY」】(編註:文中受訪者職稱或有變更,敬請包涵) 冬瓜是東方特有的蔬菜,但「名實不副」的是,在台灣,冬瓜盛產的季節並不在冬天,主要是夏季採收。但因冬瓜耐存放,只要沒有傷痕,也沒病蟲危害,可以一直存放到冬季。炎炎夏日,冬瓜是非常好的消暑聖品,還可以加工成冬瓜糖、冬瓜茶跟冬瓜封(醃冬瓜),但中醫師和營養師提醒,由於冬瓜加工過程中加入大量鹽、糖,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患千萬別多吃,才不會加重病情。寒涼適中 孕婦也能吃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院區中醫師楊素卿:冬瓜味甘、微寒,可以清熱利尿、降暑解火,非常適合夏天食用。而且,冬瓜的寒涼之性不像苦瓜、白蘿蔔那麼強,就算是孕婦也不必特別忌口。也因為冬瓜利尿,一般人常吃冬瓜,可以加強微血管循環,幫助代謝外,還有助去除體內多餘水分。有痛風、高血壓、心臟病、肝病,以及腳氣水腫的患者,可能有腹水、小便不順暢的困擾,可以將冬瓜煮水後食用,有助利尿、消水腫。一般人煮冬瓜,往往先削除冬瓜厚厚的外皮,挖除冬瓜子後,只取果肉食用。但這些被遺棄的冬瓜皮跟子,可是中醫師眼裡的「好料」,解熱、利尿能力比冬瓜肉更強。皮子同煮 利尿效果好所以,以後煮冬瓜湯時,可別急著先去皮、去子,最好把冬瓜皮洗淨,連肉帶子入鍋煮湯,待熟後,再撈除冬瓜皮跟冬瓜子,可以補強利尿效果。另外,到中藥行買五錢冬瓜子,加上一錢大黃、兩錢桃仁,煮水服用,可治便秘。雖然冬瓜的寒性不算強,但胃寒、經常腹瀉的人還是不宜多吃。煮冬瓜時,可加入少量薑絲,中和冬瓜寒性,或以排骨、蓮子跟冬瓜一塊兒煮湯,也能避免胃寒的人吃了腹瀉。至於餐桌上常見的冬瓜蛤蜊薑絲湯,則適合經常熬夜、眼乾、肝火旺的人吃,由於熱量低,也適合怕胖的人食用。減肥聖品 水多熱量低長庚醫院營養師許美雅:冬瓜最大的特色就是水分多、熱量低。每100公克冬瓜的水分就占了96.4%,也因為水分多,熱量只有區區13大卡,比起一般蔬菜平均是25大卡來看,幾乎只有一半左右。就算是瓜字輩蔬菜裡,冬瓜的熱量也相對低,像100公克絲瓜、苦瓜的熱量分別還有17、18大卡,水分也比冬瓜略少一點。時下很多女性為了身材、美膚,常以瓜類替代主食,或吃水果餐。愛美女性可用冬瓜、薏仁跟枸杞一塊煮湯,不但能消水腫,冬瓜的水分、薏仁的高纖,都可以增加飽足感,當成正餐吃,每碗熱量不會超過100大卡,就算吃兩碗,熱量也很低,稱得上是「減肥聖品」。維生素B1 含量也不少值得一提的是,冬瓜的維生素B1含量也不少,B1可以幫助醣類轉換為熱量,只要轉換得順利,醣類就不會變成脂肪,讓人發胖。另外,冬瓜含鉀量也不錯,每100公克冬瓜約含120毫克的鉀,有助於心臟病、糖尿病患排尿更順暢,糖尿病患多吃冬瓜,可以增加代謝速度,降低血糖濃度。冬瓜不管是炒煮、蒸滷,或做為湯品,都能顯現它鬆軟、入口即化的特性。對咀嚼能力不好的老人家,或住院病患來說,易入口的冬瓜是絕佳的膳食纖維來源。
-
2020-06-26 新聞.健康知識+
天熱也會中風、心肌梗塞 「3要訣」防熱傷害
端午連假高溫悶熱,花蓮富源中午飆到38.3度,台北測站也高達37.5度,除了防中暑,老人家、心血管病患更是熱傷害高風險族群,要加強防護。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執行長黃瑞仁表示,高溫時心跳加快,周邊血管擴張,心臟負擔增加,可能導致心律不整;流汗過多,還會因脫水、血壓下降形成血栓,導致中風、急性心肌梗塞、肺栓塞,甚至昏倒、休克。醫師提醒,要避免處在高溫悶熱環境過久,也不要頻繁進出冷氣房,因室內外冷熱溫差大,血管忽而收縮忽而擴張,會增加心臟負擔。夏天許多人喜歡吃冰消暑,有高血壓、高血糖和高血脂的三高患者,以及心血管疾病患者,吃太多甜品、冰品不但會影響血糖,太冰的食物也會導致血管急速收縮,對於老年人尤其危險。至於夏天運動,除要避免豔陽下長時間戶外運動,運動前一樣要先暖身,補充適當水分和電解質(如運動飲料)。一旦運動時出現頭暈、胸口悶痛、冒冷汗,可能發生心血管問題,應盡速就醫。北市衛生局表示,「多喝白開水」、「選對時地」、「注意穿戴」是酷夏防暑3要訣,喝水時盡量飲用室溫的水,運動前2至3小時可先喝500cc,運動前、運動中每10至20分鐘喝200至300cc,至於醫囑須限制喝水量的病友,應詢問喝多少量為宜。
-
2020-06-25 養生.聰明飲食
端午吃粽不增重 營養師推薦健康吃粽法
今天是端午節,連假到來,粽香早已飄滿大街小巷。不過一顆肉粽熱量高達5、600卡,且種類又多,吃1顆等同吃一餐,民眾連假期間大吃特吃恐超標。營養師表示,無論南北粽、甜粽、鹼粽、冰粽各類粽子皆可吃,只要把握適量攝取、均衡搭配、聰明替換食材等三大原則,粽子也能吃得均衡健康無負擔。癌症關懷基金會營養師葉嘉豐表示,常見的南北粽因為作法不同,熱量有些差異。南部粽是將生糯米以水煮方式煮熟,口味較清淡,1顆約400到500卡;而北部粽則會將糯米與五花肉、蝦米等配料一起以豬油爆香、拌炒,增添風味,因此熱量相對較高,接近600卡;且吃粽若再沾醬,熱量可能會再增加40到50卡。對於減重者、有腸胃疾病者及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三高患者,都是一大負擔。而粽子除熱量外也有分大小,葉嘉豐說,坊間1個大顆粽子約250公克、小顆則接近200公克,在攝取數量上,他建議成人一天最好不要超過2顆(大小皆是),小孩的話則是小的1顆即可。葉嘉豐提醒,想吃粽又想無負擔的人,應注意適量攝取、均衡搭配、聰明替換食材等三大原則。適量攝取,因粽子主成分是糯米,屬於高GI值食物,會影響飯後血糖;再加上糯米不易消化,食用後容易引起腸胃不適等問題,即便作為正餐,也建議一天吃不超過2顆。 均衡搭配上,吃粽時應搭配至少1.5碗高纖多色的當季蔬菜,能有效延緩血糖上升的速度,也能補足吃粽纖維不足問題;吃粽後也可搭配奇異果、鳳梨等水果,有助於腸道蠕動、降低脹氣發生。而在聰明替換食材上,他說民眾若想自製粽子,餡料上可使用低脂海鮮、雞肉、瘦肉或是豆製品取代五花肉,並加入香菇、筍子、紅蘿蔔等蔬來提高纖維量;糯米則能部分以紅藜麥、糙米等全穀類替代。另外,民眾吃粽後記得做些運動,如出去散步30分鐘、跑步等來消耗熱量,來開心享瘦端午佳節。
-
2020-06-25 養生.健康瘦身
運動不一定要滿身大汗、疲憊才有效! 身體超過負荷「暗號」要看懂
運動好處說不完,「多運動」幾乎變成現代人追求健康的口頭禪。不過,運動就是要流汗才算真的有運動嗎?運動後生無可戀,感覺自己的元氣都被掏空了,當心!有時候疲勞不僅是在運動中,運動後還會持續很久,這就成了一種折磨。國健署在保健闢謠專區指出,研究證據顯示,運動後疲勞與能量消耗有重要關聯,運動中需要肌肉收縮帶動身體動作,而肌肉必須得到持續的能量供應,才能運作,在一定強度與時間的運動後,體內血糖(葡萄糖)及身體中提供製造能量的主要原料肝醣(glycogen)會被大量消耗,使得能量供應不暇。所以,能量的過度消耗是造成運動後疲勞的重要原因。但是,運動強度、方式、運動後代謝產物的累積、運動當下狀態及運動環境的影響等,都可能是產生運動後疲勞之可能原因。不過,專家則認為,如果每次運動完的疲憊感會一直持續到隔天甚至更久,那便有可能是運動量超過了體力所能負荷,此時就應該適度減少運動量,等到未來體力隨著運動逐漸增加後,再試著循序漸進地增加運動量,並小心不要運動過度,以免造成運動傷害。若預計運動強度較強或運動時間較久,可考慮於運動前(至少)1 小時進食,以補充適當的能量及水分,避免身體因運動過度消耗能量或是脫水。延伸閱讀: 4 種減肥常有的表現! 讓你少吃多動反而更胖 腳一踩就痛! 放鬆足底筋膜每天6動作有做有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