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22 科別.精神.身心
搜尋
血管
共找到
6126
筆 文章
-
-
2020-05-22 科別.心臟血管
血壓藥是否要吃一輩子? 看看醫生怎麼說
我們與高血壓的距離有多近?高血壓是引起腦中風及心肌梗塞的高危險因子,還可能引起尿毒症、失明等併發症,但是高血壓沒有明顯症狀,全台高血壓患者中,竟有三分之一直到腦中風或心肌梗塞才知道自己罹患高血壓!藥害救濟基金會特別訪談高雄榮民總醫院一般內科主任林清煌醫師,釐清高血壓的警訊與用藥迷思,讓民眾可以及早預防,及時治療。何謂高血壓血壓是因心臟搏動輸送血液時,血流對動脈血管壁造成的壓力,有血壓存在,才能驅動血液為各組織器官帶來養分,並帶走廢物。血壓過高過低都不好,收縮壓高於140毫米汞柱,舒張壓高於90毫米汞柱,就是高血壓。過高的血壓可能造成血管破裂,或管壁組織剝落阻塞血管,這在全身各部位都可能發生,而造成不同類型的併發症,包括腦中風、心肌梗塞、腎功能惡化甚至衰竭、視力模糊、頸動脈狹窄造成頭暈、四肢末梢動脈硬化而使手腳冰冷等。注意警訊:頭暈脹痛、易倦怠 可能是高血壓林清煌醫師提醒,高血壓的症狀並不明顯,民眾若時常頭暈脹痛、易倦怠,就可能是血壓高的警訊,需要進一步量測血壓,並尋找可能導致血壓升高的病因,以確診是否為高血壓。若家族有高血壓病史,建議40歲以上民眾養成量血壓的習慣,隨時追蹤自己的血壓變化。血壓以在家量測較準確,有些人會有「白袍高血壓」症狀,亦即在醫院看到穿白袍的醫護人員會緊張,導致血壓飆升比平時高。量測時建議採靠背坐姿,靜坐五至十分鐘再量。在早晨起床無漲尿時、以及睡前血壓,是未來是否可能產生心血管危害的主要指標,因此建議固定這兩個時間量測。另外,吃藥前、身體不舒服時,也建議量血壓。血壓以在家量測較準確,有些人會有「白袍高血壓」症狀,亦即在醫院看到穿白袍的醫護人員會緊張,導致血壓飆升比平時高。量測時建議採靠背坐姿,靜坐五至十分鐘再量。在早晨起床無漲尿時、以及睡前血壓,是未來是否可能產生心血管危害的主要指標,因此建議固定這兩個時間量測。另外,吃藥前、身體不舒服時,也建議量血壓。林清煌醫師並建議,居家量測可購買市售電子式血壓計,購買後仍需要定期校正,以維持血壓計準確度。藥物控制:規律服用、生活保健 有機會停藥若確診為高血壓,必須吃藥控制,維持血壓低於140/90毫米汞柱,以避免末梢器官病變。醫師會根據病人年齡、血糖、腎功能、有無痛風、電解質或心臟問題等因素,給予適合的藥。所以民眾因為高血壓就醫時,一定要與醫師坦誠溝通,說清楚病史、生活飲食習慣、居家血壓紀錄及用藥的不良反應,因為這牽涉到應給何種高血壓藥、是否有禁忌症,以及是否需要調整用藥等。不少病人因擔心長期吃藥傷腎,而不願規律服藥,林清煌醫師強調,過高的血壓才是傷害腎臟的元兇,藥物可幫助血壓維持穩定,反而可以保護腎臟。病人也常詢問血壓藥是否要吃一輩子,林清煌醫師表示,其實藥物依賴程度因人而異,他治療過一位60多歲的病人,除了規律服藥以外,還加上運動、清淡飲食、早睡等生活方式調整,目前已從三顆藥逐步減到四分之一顆,今年可望停藥。因此鼓勵病人配合醫師積極治療,加上生活保健,高血壓控制得宜,還是有機會停藥的。預防併發症:天冷血壓高 諮詢醫師調藥量高血壓最嚴重的併發症就是腦中風及心肌梗塞,尤其冬天更是好發季節。林清煌醫師說明,氣溫低會導致血管收縮較無彈性,且血液濃稠度提高,增加血栓風險。病人如果血壓一直偏高,應與醫師討論是否需要調整藥量,用藥的增加或減少都需要與醫師討論,依照醫囑來服用。此外,林清煌也建議高血壓患者於低溫時應避免出門,若出現溫暖的冬陽,不妨出去曬曬,「跟著陽光走,天公保健康」。另外,作菜煮湯加點薑,晚上以溫熱水泡腳,以刮痧梳按摩頭皮保持經絡通暢,都是冬天保護自己遠離中風、心肌梗塞的好方法。藥害救濟基金會提醒您,別輕忽頭暈、頭痛等高血壓警訊,平時應養成量血壓習慣,及早發現、及早治療;罹患高血壓的病人,要規律服藥、調整生活習慣並定期回診,就能與高血壓和平共處,遠離可怕併發症。本文經授權摘自《藥害救濟基金會》原文請點此
-
2020-05-22 橘世代.健康橘
你一周失眠3天嗎?醫師建議:趕快就診
據台灣睡眠醫學學會最新調查,全台約十分一人口受慢性失眠症所苦,其中輪班工作者罹患慢性失眠的風險,更是一般民眾的兩倍以上,失眠的原因包括三高等慢性疾病及睡前使用3C產品的習慣。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中醫科醫師賴博政也指出,失眠主因為臟腑陰陽失調、氣血不和,導致心神不寧,透過調整五大生活作息,可有效緩解失眠症狀。62歲的林經理因業務繁忙,每天就寢時間超過凌晨12點,躺在床上還是翻來覆去,思考隔天待辦事項,真正入睡時,往往已凌晨1、2點,加上經常做夢,醒來後又再度失眠,長期精神狀況不佳、影響工作效率,在開車途中也頻打瞌睡,飽受失眠困擾的他日前至臺北醫院就醫求助。中醫科賴博政醫師指出,失眠是門診常見疾病,原因包括工作、壓力、家庭、人際關係等因素,造成精神上的過度反應,另外身體疾病、不當使用藥物也會使睡眠品質變差,一般成年人約20%有睡眠問題,老年人甚至高達30%。 在長期失眠狀況下,除情緒不穩定、記憶力下降、學習效率變低,還會伴隨精神無法集中、暈眩、倦怠,如果無法好好休息,身體處於慢性發炎狀態,長期恐造成內分泌失調、免疫力下降,並提高罹患慢性病的風險,如高血壓、腦血管疾病、失智症。賴博政表示,若一周內超過三天失眠,且持續兩到三個月以上,建議趕快就醫診療,以中醫觀點,失眠主因為臟腑陰陽失調、氣血不和,導致心神不寧,涉及器官有心、肝、脾、胃、腎,通常採取養心安神和重鎮安神治療方式,「補其不足,瀉其有餘,調其虛實」,使臟腑的功能恢復正常。賴博政建議,可透過以下五大生活作息,緩解失眠症狀。保持心情愉快,培養規律運動習慣,避免過於緊張及焦慮;午睡不超過30分鐘,避免晚上睡不著;下午4點後,少喝刺激性飲料,如咖啡、濃茶或酒類;睡前不吃宵夜、不喝過多水、不做刺激性活動或看電視、滑手機;晚上11點前就寢,建立固定時間睡眠習慣,並搭配放鬆身心活動,如打坐、冥想,另可使用眼罩及耳塞幫助入睡。此外,民眾也可自製「玫瑰薄荷疏肝茶」,準備 1錢薄荷葉、5朵玫瑰花藥材,洗淨後裝入茶袋包好,用800cc熱開水浸泡約10分鐘,待溫度下降後溫服飲用,可幫助疏肝解鬱、安神定心。【精選延伸閱讀↘↘↘】。睡前忌洗澡? 醫師推9招找回一夜好眠。想睡得更好 上床前做對3件事 立即加入橘世代 50歲後的你想要怎麼樣的人生?還在煩惱退休、健康、生活嗎?加入「橘世代」找出屬於自己的老後生活,從現在開始為你自己的人生而活!>>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5-21 科別.心臟血管
妙齡女子洗澡洗到一半竟中風!嚴重到要住院治療
台中市一名26歲女子洗澡洗到一半突發性劇烈頭痛,呼吸急促,左手左腳無力偏癱,被送進急診室。醫師施信安說明,女子經腦部電腦斷層顯示腦出血,研判是大腦血管梗塞性中風,經核磁共振發現右側內頸動脈狹窄阻塞,微血管代償在狹窄處異常叢生如一團煙霧狀,卻無助血流的暢通導致中風,確診為毛毛樣腦血管病,女子經緊急啟動腦梗塞中風團隊以抗血栓治療後,病情穩定,因肌力沒有完全回復而安排住院。澄清醫院中港院區急診醫學科醫師施信安提醒家長,毛毛樣病血管病原因待釐清,第一高峰約15歲以下的兒童,主要症狀為短暫重複發生單側肢體無力,沒有前兆,易被忽略。家中小孩若突發性的偏癱、語言及視力障礙,或頭痛、癲癇發作等,應盡速就醫檢查。施信安指出,毛毛樣腦血管病的病名源為1967年日本神經外科醫師Suzuki和Takaku發現患者X光片中新生的毛細血管很像毛玻璃或霧,日文稱「Moyamoya疾病」,即「煙霧」的意思,故而命名。施信安說明,毛毛樣腦血管病致病原因目前不明,研究有10 %和遺傳原因所導致,90%為後天其他疾病引發。女性發生率約為男性的2倍。施信安說,毛毛樣腦血管病好發年齡為兩個高峰,第一高峰約15歲以下的兒童,常在哭鬧、興奮、吹氣或過度換氣後發生單側偏癱或麻痹、癲癇、偏頭痛症狀;第二高峰是30到40歲的中年族群常伴有突發性劇烈頭痛、偏癱、語言障礙、感覺認知障礙等症狀。毛毛樣腦血管疾病腦出血的症狀是成年人族群較多,但單以成年人症狀而言,仍是以腦梗塞的症狀多於腦出血。
-
2020-05-21 科別.心臟血管
鹽攝取過量 易有心血管疾病或胃癌
高血壓、慢性腎臟病、心臟病、腦中風、胃癌等重大疾病與過量的鹽分攝取相關,北市聯醫醫師指出,外食及食用加工製品都會導致鹽分攝取過高,尤其沾料和醬油含鹽量容易被忽視。台北市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家醫科主治醫師鄭玠豪表示,WHO(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每天攝取的鹽量是5公克,法國健康部是7.7公克,日本厚生省男性為9公克、女性為7.5公克,台灣衛福部是6公克。不過,鄭玠豪說,台灣人常每天攝取15公克以上的鹽量,是建議量的2倍以上。他表示,當鹽分攝取過多,會導致高血壓、心血管疾病,因血中存在過多的鹽會導致血管中水分大幅增加,血管壁壓力上升,持續的高壓狀態會造成動脈硬化;不僅如此,長期過多的鹽會造成腎臟負擔、增加尿路結石發生機會,還有可能骨質疏鬆,因腎在排除鹽的過程中,鈣離子也會一同排出。鄭玠豪說,每天攝取超過10克以上的鹽,胃粘膜會受損,長久下來,罹患胃癌的風險會上升3至4倍。他表示,市售食品包裝的營養成分標示中,鹽都是標示「鈉」含量,只要將鈉乘以2.54就可算出食品中的含鹽量,進而計算每天吃多少鹽。鄭玠豪也建議民眾,盡量飲食清淡,外食時減少沾料使用,麵湯、火鍋高湯不要全部喝完,食量也要控制,否則就算是清淡食物,也會攝取過多鹽。
-
2020-05-21 科別.呼吸胸腔
抽菸乾咳竟罹患蘭格罕細胞組織球增生症 醫籲:戒菸
22歲男性抽菸多年,每天約1包菸量,因乾咳1個月,體重驟減,到台大醫院新竹分院胸腔科就醫,檢查發現罹患蘭格罕細胞組織球增生症,建議患者持續追蹤,病理部醫師王瑄指出,此病症約1成患者可能會嚴重破壞肺部導致需移植治療,呼籲抽菸者盡早戒菸。院方指出,這名患者自述已有10年菸齡,因乾咳1個月,雖沒有痰,也無發燒或呼吸困難,但有拉肚子,1個月內體重減了2公斤,經檢查雙側上肺葉有增加浸潤,電腦斷層攝影發現雙側上肺葉的支氣管擴張及肺實質組織被破壞,形成大大小小的空腔囊腫。新竹分病理部醫師王瑄指出,患者經切片病理檢查發現罹患蘭格罕細胞組織球增生症,這種少見的腫瘤可能發生在各種器官,常見的是小孩子的骨頭和皮膚,不會遺傳也不會傳染。王瑄說,肺部的蘭格罕細胞組織球增生症和抽菸特別有關係,9成以上的病人都有抽菸,常見的症狀是咳嗽、呼吸困難、胸痛等,最重要的治療就是戒菸,臨床上可使用類固醇治療,已建議患者持續追蹤。王瑄指出,大約有1成的患者,可能會嚴重的破壞肺部導致需要移植治療,提醒若有慢性呼吸道症狀,例如咳嗽,即使年紀很輕,還是要就醫找出原因,抽菸是許多癌症及呼吸道疾病的危害因子,也會誘發心血管疾病,與內分泌系統疾病及糖尿病也有直接關係,是可怕的健康殺手,呼籲為了健康應及早戒菸。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2020-05-21 科別.心臟血管
老婦「腳中風」發黑 微創導管手術去除截肢風險
80歲王姓老婦因左腳發黑到醫院就診,醫師診斷為「急性重度下肢動脈阻塞症」,且有截肢風險,因此馬上安排她接受微創導管手術,順利以專用球囊打通血管,成功恢復血流,老婦幸運地保住左腳,免於被截肢的命運。苗栗市大千綜合醫院心臟外科主任楊智鈞表示,下肢動脈阻塞也稱為「腳中風」,超過六成以上合併其他重大血管疾病,例如主動脈瘤、心血管阻塞,甚至腦中風;初期症狀會有輕微的腳痠、腳麻、肢體冰冷,嚴重時則會呈現腳趾頭或足部發黑,若不即時處理,會導致壞死、感染的狀況,最後只能將嚴重壞死的腳截肢。他指出,以往下肢動脈阻塞只能以外科手術血管繞道來治療,不僅傷口大、恢復期也長,現行的微創「通腳血管」手術已幾乎與「通心血管」一樣成熟,同時除了傳統的球囊與金屬支架外,也有先進的塗藥球囊及塗藥支架可使用,幫助病人免於被截肢命運。下肢動脈阻塞好發在55歲以上的年長族群,尤其是有抽菸習慣、糖尿病、高血壓、洗腎的病人,這些病人全身的動脈都較易發生狹窄硬化的病變。因此,提醒家中長輩如有上述狀況,應特別留意,如果出現下肢動脈阻塞的症狀時,必須盡速就醫治療,以免錯過打通血管的黃金時期。
-
2020-05-21 科別.骨科.復健
預防跌倒骨折 行動放慢速度
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很多民眾不敢前往醫院,尤其骨鬆患者自覺疾病沒有立即危險性,而自行中斷治療,這樣安全嗎?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秘書長、陽明大學附設醫院家醫部主任黃駿豐表示,近期有骨鬆病患停止治療發生跌倒骨折,因不願來醫院治療,引發褥瘡或併發肺炎感染,這類病患約增加兩成。提醒骨鬆病患切勿自行停止治療,一旦停藥恐發生立即性骨質流失,若跌倒易併發骨折,提高致死風險。預防新冠肺炎,待在家中時間變長,該如何預防跌倒骨折?黃駿豐建議,採取任何動作時請放慢速度,例如慢慢起身、移位,有些血壓藥物易出現眩暈、半夜頻尿等副作用,應謹慎使用,盡量減少家中障礙物設置,並在地板放上止滑墊,燈光也不宜太昏暗,避免跌倒。為避免罹患骨鬆,黃駿豐說,飲食應多補充鈣質,例如每日喝1至2杯牛奶即可,過量恐有腎結石或心血管疾病風險;乳糖不耐症者、牙口不佳者可食用小魚乾、豆製品或深綠色蔬菜替代牛奶,但深綠色蔬菜盡量選擇鈣量高、草酸低的蔬菜如秋葵、南瓜,降低腎結石風險。輕微骨鬆者可採取伸展和負重運動,例如雙手扶牆伏地挺身或是雙手舉水瓶;骨鬆嚴重者做伸展運動時需更加小心,避免發生骨折。按時搭配藥物治療也很重要,口服骨鬆藥物對腎功能不佳、胃潰瘍、失智者較不適合。黃駿豐說,目前有針劑型骨鬆藥物,搭配個管師固定追蹤,提醒打針時間,較不易忘記而中斷治療。部分骨鬆藥物有顎骨壞死和大腿骨折副作用,但發生機率非常低,病患應與醫師討論個人用藥,安心且固定治療。當病患持續用藥兩年,建議病患回到同一家醫院和同一台機器做骨密檢測,避免落差。病患是否持續用藥關鍵,黃駿豐認為,不是看骨密度上升或恢復正常,骨鬆藥物治療是以降低骨折風險為主要目的。針對脊椎骨和髖骨骨折病患,黃駿豐說,骨鬆學會協助醫院推出骨鬆骨折聯合照護服務計畫(FLS),藉由個案管理方式,辨識出骨鬆高危險病人,提供生活衛教及治療評估。以陽大醫院為例,接受FLS照護計畫的髖骨骨折病患,一年內死亡率可從15%下降至4%,全方位避免骨鬆骨折危機。●了解更多關於骨質疏鬆訊息:https://www.fightthefracture.tw/
-
2020-05-21 科別.腦部.神經
腦瘤是怎麼來的?腦外科醫生解密病人常問的3個問題
我是一名腦外科醫生,主要工作是為病人進行腦部手術,驅除病痛。在所有的外科科室中,腦外科應該算是最苦、最累的,挑戰性也是最強的。為什麼?因為大腦實在太複雜了,而且大腦對人而言也太重要了。你愛一個人、恨一個人,或者忘記一個人,你的喜怒哀樂、七情六欲全是由大腦控制的。因為大腦是如此神祕,所以,作為一名腦外科醫生,經常會有病人問我各種問題。我總結了一下,問得最多的問題有以下三個。病人常問的三個問題第一個問題:「大腦是不是真的像豆腐一樣?」對於這個問題,我想回答得嚴謹一些。一般來說,大腦比較柔軟,可以變形,易於牽拉,有一定的韌性,不容易出血。但是,每個人的大腦是不一樣的,有些人的大腦像嫩豆腐,一碰就出血,一碰就碎。所以在手術中,遇到這一類大腦,止血非常困難,要用特殊的止血材料才能把它壓住。有時候,即使在手術臺上止住了血,回到病房後可能又會出血。這個時候怎麼辦?只能讓患者回到手術臺上再開一刀。第二個問題:「腦瘤是什麼樣的?」說實話,很多腦瘤長得和腦細胞很像。腫瘤是怎麼來的?腫瘤是正常的身體細胞突變而成的,所以它和正常的細胞組織屬於一母同胞的「兄弟」。這就給腦外科醫生帶來一個問題─我們在做手術時必須把腫瘤和大腦分清楚。怎樣才能做到這一點呢?一方面,依據外科醫生的經驗,這非常重要。但經驗和能力是主觀的,不一定靠譜。另一方面,就要靠神經導航系統。我們現在開車很多時候靠導航,開刀同樣也需要導航。我們給大腦開刀,首先要通過神經導航系統,找到腫瘤在哪裡。其次,我們可以選擇一條最合適的開刀路徑,確保最低程度地傷害大腦,並且最大限度地切除腫瘤。而當我們開刀的時候,一旦偏離了手術路徑,導航系統就會發出警報;最後,神經導航系統還能告訴我們腫瘤有沒有被切除乾淨。第三個問題:「你已經做過很多手術了,還怕不怕?」說句實話,刀開得越多,我膽子越小。到目前為止,我開刀已經超過6000例,但我現在變得膽小如鼠。為什麼?有兩個方面的原因。第一,你開刀越多,你見過的並發症就越多。所以,每次開刀,我都會害怕這些並發症出現。第二,我越是瞭解大腦,就越是對它敬畏。我有時摸著它,會覺得它就是一個宇宙。現代科學對於大腦的認知還處於比較初級的階段。2018年,《科學》雜誌上曾經刊登了一篇論文,科學家終於弄清楚了果蠅的大腦結構,一個果蠅的大腦裡約有10萬個神經元。那麼人的大腦裡有多少個神經元呢?860億個。科學家們到現在還不知道大腦是怎樣處理資料的,到目前為止,我們離大腦的真正開發還非常遙遠。我一邊開刀,他一邊背詩經常有朋友對我說,你們腦外科與我們的日常生活離得比較遠。我覺得這其中有些誤會,其實腦外科與老百姓的健康息息相關。比如,現在我在演講,一個人的講話就是由大腦的語言功能區控制的。語言功能區在哪裡?在太陽穴稍微後面一點的地方。如果你是用右手寫字,你的語言功能區就在左邊;如果你是左撇子,用左手寫字,你的語言功能區則在右邊。假如一個人不幸長了腫瘤,而且腫瘤長在語言功能區,那麼只有一個辦法,就是開刀切除腫瘤。為了保護語言功能區,醫生必須把腫瘤識別出來。怎麼識別呢?剛才我提到的神經導航系統,可以對腫瘤進行大致的識別。但具體到每一個人,語言功能區都是不一樣的。比如,說漢語的人和說英語的人,語言功能區就不一樣。假如你會說漢語,又會說英語,還會說點上海話和廣東話,那麼語言功能區又會不一樣。病人到了手術臺上,醫生怎麼去判斷這個病人的語言功能區到底在哪裡呢?曾經有一個病人,他是一所中學的語文老師,他的腦瘤就長在語言功能區附近。一開始他去當地醫院看病,醫生對他說,你開了刀以後可能就不會說話了。他心想,如果真這樣就不能再當老師了。他不甘心,於是找到我們,希望我們能夠保留他的語言功能。說實話,我們也不能給他保證,只能盡力而為。因為他是語文老師,所以開刀那天,我跟他說好,我一邊開刀,他一邊背詩。於是,我開刀的時候,他開始背詩:「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背完一首,再背一首。為什麼要這樣呢?因為只有不斷刺激他的腦回,才能確定他語言功能區的位置。我把他所有的語言功能區的腦回位置做好標記,然後從非語言功能區進入,把腫瘤切除了。開刀以後,他一開始不大會說話,但是能發出一個個單音節,能講自己的名字。術後一個月,他講話溝通基本上沒有問題了。術後3個月,他又回到學校當老師了。醫生的職業成就感,無法用語言表達作為一名醫生,最開心的時刻就是看到你的患者經過治療重新好起來,那種職業成就感是無法用語言表達的。當時,我做這台手術花了7個多小時,沒下過手術臺,也沒喝一口水,肚子餓壞了。但是看到這位語文老師重返工作崗位,我覺得還是挺值得的。我再舉一個例子。有一天我剛開完刀,突然接到一個陌生人打來的電話。對方是個男的,他很激動地說:「我老婆給我生了個大胖兒子,謝謝你!」我一下子沒有反應過來,正準備掛電話,對方急了:「黃醫生,我是病人家屬,我老婆兩年前在你那裡做過垂體瘤手術,你還記得嗎?」我才突然想起來。這對夫妻剛來醫院的時候,看起來關係不太好。因為他們結婚多年一直沒有孩子,查來查去,雙方都沒問題,吃了很多年的藥,還是沒有孩子。後來,一個比較有經驗的婦產科大夫建議他們去做頭部核磁共振,結果確診妻子患有垂體瘤。這個微創手術是從鼻子裡做的,創口很小。做完手術一年多,他的妻子就懷孕了。原來,腦垂體雖然只有1.5釐米左右大小,卻掌管著全身的內分泌功能,也包括生殖系統的內分泌功能。腦垂體通過分泌激素,就像把一份份文件從上往下傳遞,告訴卵巢什麼時候排卵,告訴子宮什麼時候來月經。而一旦垂體上長了腫瘤,激素不分泌了,生殖系統也就無法正常運轉了。腫瘤被摘除以後,一切又恢復了正常。所以說,我們腦外科並不神祕。大腦和人的生活是息息相關的,我們與老百姓的健康和生活也是息息相關的。為什麼很多外國醫生來這裡學習在過去的10年裡,我經常被派往世界各地學習,去交流腦外科的治療技術以及進展。而今天,我們醫院一年的手術量達到了1.6萬台,這個數位還在不斷增長。這樣的數量,在全世界的排名都是數一數二的。不僅如此,我們在腦腫瘤、腦血管病、顱底外科、功能神經外科等領域都位於世界前列。以前,我們派醫生到國外去學習新的技術,回來引進技術和設備,為中國人民服務。現在,我們成立了神經外科學院,吸引了全世界的醫生到上海來學習腦外科新技術,其中包括韓國、日本、德國、義大利、英國、美國等發達國家的醫生。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外國醫生都來這裡學習呢?因為外科是一門實踐的學科,你做的手術比別人多,你做的手術比別人好,人家自然會虛心向你學習。當然,今天我們取得的這些成就,是幾代中國腦外科醫生共同的心血。要做一個好醫生,真的很難外科是實踐的學科,外科醫生是一刀一刀練出來的,外科事業也是拚搏出來的。只有吃得了別人吃不下去的苦,才能開別人不會開的刀。但是這個苦,有的時候真是太苦了。因為做醫生本來就不容易,要做一個好醫生,真的很難。我的父親也是一名醫生,但是當年,他曾經堅決反對我當醫生。那一年,我填寫高考志願的時候,他明確表示不許我填寫醫學院校。但是,那個時候的我比較叛逆,年少輕狂,並不理解父親的苦心。我心想:你自己做了30年的醫生,為什麼不讓我做醫生?所以,我不顧他的反對,人生第一次完全按照自己的意願填寫了高考志願。我的第一志願是復旦大學醫學院,第二志願是廈門大學醫學院,第三志願是福建醫科大學。填完以後,父親看了我的志願表,神情很複雜,但沒有說什麼。從第二天開始,他一改原先的反對態度,帶著我去爭取復旦大學醫學院的推薦表。後來因為分數夠了,推薦表也沒用上。這件事我記了一輩子,因為他告訴我應該怎樣去做一個好父親。後來我參加工作,做了十幾年的醫生,深刻體會到了這一行的艱辛。一年365天,沒有節假日,每天都得去醫院看病人,經常36個小時乃至48個小時不合眼。這個時候,我才體會到父親的苦心,也知道了他當初為什麼反對我當醫生。不是因為他不愛醫學,更不是因為他不愛我,而是因為他捨不得。如果將來有一天,我的孩子也跟我講,爸爸,我要報考醫學院,我想我也會捨不得。但我也會像我的父親一樣,尊重且支援孩子的選擇,並盡自己的努力去幫助他實現夢想。因為,當醫生,一直都是一件對的事、好的事。我還會以身作則地告訴他,怎樣做才算是一個好醫生。(本文摘自《讀者》五月號第,朱權利/摘自《解放日報》)
-
2020-05-20 科別.泌尿腎臟
腎虧就是腎功能差嗎? 中西醫看「腎」大不同
中醫有所謂「腎虧」、「腎虛」、「敗腎」等說法,指的是陽痿等「性功能障礙」,因此許多男性總是對腎功能斤斤計較。只要一提到「補」就興致高昂,甚至刻意忽視尿液混濁、泡泡等腎病症狀,能不做檢查就不做,擔心被貼上「腎虧」標籤,成為「不行」的男人。腎功能異常或病變 不一定是腎虧 事實上,中醫的「腎虧」與腎功能好壞根本是兩回事。中醫講的「腎」和西醫講的腎臟「Kidney」是不同的;中醫說的「腎」,涵蓋生殖泌尿系統、內分泌系統、免疫系統、腦下垂體及腎上腺軸等,是多功能的總稱。而腎虧的原因更包含藥物、內分泌、血管、神經,甚至心理等五花八門因素。只可惜大多數人不知其義,以為腎虧、腎虛、敗腎就是腎功能不好,導致明明有異樣也不願就醫,這是國人常見的錯誤迷思之一。我有很多腎衰竭的病人雖然必須定期洗腎,但還是和一般人一樣可以有正常的性生活。因此,一旦懷疑腎臟有異樣,或是腎臟相關檢查結果異常,都應盡速就醫做進一步檢查,以免拖到最後,因腎功能嚴重衰竭導致荷爾蒙分泌異常,對性功能就真的大有影響了。中西醫看「腎」大不同想靠吃藥補腎 恐怕越補越大洞有些罹患腎功能障礙的男性患者,會私下告訴我,他們的腎功能問題可能是「房事太操勞」的關係。當我詢問患者為何會如此推測時,才驚覺有不少患者相信房事太多會傷腎耗精,為了怕日後「敗腎」,所以吃了不少草藥「補腎」,讓我不禁啼笑皆非。如我先前所說,中醫指的「腎虧」與西醫的「腎功能」並不相同,如果男士們為了怕房事過多引發「敗腎」,而吃了一堆來路不明的補品或是草藥,反而可能提高腎臟損傷的風險。(本文摘自新自然主義 《腎臟科名醫江守山教你逆轉腎:喝對水、慎防毒、控三高》)書籍簡介 腎臟是人體的「超級濾心」,負責過濾血液、調節體內水分、製造尿液排泄廢物與毒素,同時也是維持骨骼健康、調節人體免疫力、保護胰臟免於發炎、強化神經與肌肉機能的重要器官。根據衛福部最新統計,台灣罹患慢性腎臟病的人數超過200萬人,平均每8個人就有1個人罹患。更可怕的是,高達96%的人,不知道自己腎臟出了問題,往往病情發展到「快洗腎」,才知道自己罹患腎臟病!本書詳盡介紹不同種類的腎功能檢查方法、台灣5大常見腎病變與3大腎病併發症,如果你已罹患腎病,本書可幫助你了解如何透過飲食控制、正確用藥、生活注意事項,避免腎病進一步惡化,成功逆轉「腎」!
-
2020-05-20 科別.新陳代謝
監控血糖、體重 糖尿病並不可怕
現代人的物質與飲食生活富裕,糖尿病人口愈來愈多,台灣約有250萬人罹患糖尿病。糖是重要能量來源,但過量會對健康造成威脅,本報健康版「我的控糖妙招」徵文,讀者投稿踴躍。針對讀者提出的問題。糖尿病醫師認為,糖尿病並不可怕,只要好好監控血糖變化、控制體重、按醫囑適當用藥,就能與糖尿病和平共處。多因飲食失控 導致肥胖台灣的糖尿病患95%以上罹患第二型糖尿病,台安醫院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林毅欣表示,第二型糖尿病與家族史、家族性多基因遺傳有關,現代人物質生活、飲食生活富裕,會加速致病基因的催化,加上後天與時間的因素,只要活得夠久,就易罹患糖尿病。其實糖尿病與老化、退化有關,林毅欣說明,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人,大多因為物質與飲食失控,導致身體過度肥胖、脂肪增加,產生胰島素的阻抗、胰島素的凋亡,最後胰臟細胞負荷不了,進而得到糖尿病。現在台灣糖尿病盛行率10%,尤其60、70歲以上的老年人,20至30%甚至40%以上都有血糖不耐症。慢性退化疾病 只能控制「糖尿病屬於慢性退化的疾病,只能控制。」林毅欣指出,糖尿病容易因大血管、小血管的併發症,以及全身性感染症而死亡,糖友罹癌的機率也高。如果控糖不佳、血糖高,身體細胞和表皮傷口就不易癒合,易產生細菌感染,若感染入骨而會導致截肢。若是血糖控制得當,這些初期症狀都可以緩解。血糖應控制在標準範圍,如果體檢發現變胖、空腹血糖高,這是糖尿病的警訊。林毅欣強調,糖尿病主要以空腹血糖值及糖化血色素值來確診。正常人血糖值是在100mg/dL以下,若在126mg/dL以內則屬糖尿病前期的灰色地帶,超過126mg/dL即為糖尿病。正常的糖化血色素標準在5.7%或是6%以下,若介於5.8%到6.4%間的範圍,則是糖尿病前期屬灰色地帶,若是6.5%以上就確診罹患了糖尿病。用藥搭配飲食及運動肥胖的人易有糖尿病,有研究顯示,肥胖的人和身體質量指數(BMI)正常的人相較,罹患糖尿病的機率增加二倍;大陸的研究則顯示,胖的人每增加10公斤體重,得到糖尿病的機率多1.2到1.5倍。林毅欣認為,如果發現是初期糖尿病,且是肥胖的年輕人,一定要趕快瘦下來,恢復身體健康。一般空腹血糖超過130mg/dL,建議用藥搭配飲食及運動控制來改善血糖。「體重控制可以預防糖尿病」,過胖的糖尿病初期患者,必須減重,嚴格控制飲食,減低熱量的攝取,以減少身體的負擔,讓血糖得以控制。研究發現,喜歡吃油炸、高油脂、高鹽食物的人,易引發糖尿病,因此預防糖尿病,不僅要減糖,也應減鹽和減油。林毅欣建議,患者要多吃原形食物,少喝含糖飲料,勿吃高熱量食物,更要好好監測血糖。糖友膽固醇高 易中風糖尿病人如果膽固醇高,易有心肌梗塞、中風的風險,林毅欣強調,對於糖尿病患來說,膽固醇控制要更嚴格,患者膽固醇應控制在160mg/dL以內、壞膽固醇在100mg/dL以下,患者更應吃膽固醇藥來預防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患者是免疫力較差的族群,容易發炎感染,應優先施打流感、肺炎鏈球菌疫苗防護,女性患者更要避免泌尿道系統感染問題發生。更年期女性因女性荷爾蒙衰退,會產生更年期症狀,糖尿病發生率高,此時更要花心思追蹤血糖變化,根據追蹤狀況看是否要提早用藥或以飲食及運動來更嚴格控制。
-
2020-05-20 橘世代.健康橘
20年糖尿病史獲改善 用藥切記「五問五不」
嘉義市一名68歲鍾姓婦人患有糖尿病史逾20年,長期使用口服藥及胰島素注射,飲食也很控制,卻無法將血糖下降到正常數值,就診後,衛福部嘉義醫院新陳代謝科醫師李健增加施打藥物,搭配飲食調整,經過3個月追蹤,血糖下降,讓鐘婦感激不已。李健表示,血糖愈高代表附著在血色素上的糖分愈多,鍾婦的糖化血色素當初高達7.0,但正常人的糖化血色素檢測值在4到5.6之間,調整用藥讓鍾婦血糖下降。糖尿病患者如果長期血糖控制不好,身體容易失去正常功能產生併發症,大血管併發症包括心臟冠狀動脈的狹窄,腦血管狹窄及下肢血管疾病問題,小血管併發症包括腎臟病變、眼睛視網膜變化、神經病變。李健表示,為鍾婦施打的藥物可用於改善第2型糖尿病人餐後血糖,能抑制胰臟α細胞升糖素分泌,降低產生肝醣;刺激胰臟β細胞分泌胰島素,延緩胃部排空。目前臨床研究證實,當糖化血色素小於7時,可預防糖尿病慢性併發症發生。李健提醒,長輩就診時應與醫師討論個人期許的疾病控制目標,治療期間若有相關問題,須由醫師依據專業判斷調整,切莫擅自停藥或使用來路不明的藥物。嘉義醫院藥師林志忠提醒,糖尿病友施打胰島素或注射其他用藥時,應確認藥袋上的注射時間點,施打部位以腹部、手臂、大腿、臀部為主,且應規律輪替。林志忠說,注射用藥應定期檢視有效期限與保存條件,如使用中的胰島素可存放室溫陰涼處4週,未開封的胰島素於冰箱冷藏可存放至瓶身標示有效期限,糖友們也可參考藥袋說明,適當環境下保存注射用藥。「藥能治病,也能致病」,藥劑科主任張其純提醒,民眾應切記用藥「五問五不」,包括問藥名、藥效、使用方式、服用時間、注意事項等,以及不聽別人推薦的藥、不信有神奇療效的藥、不買地攤、夜市或遊覽車上的藥、不吃別人送的藥、不推薦藥給別人,才能確保用藥安全。衛福部嘉義醫院院長黃元德說,有糖尿病史的人要長期服藥,但最重要的是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例如按時、適量運動,還有平穩的心情,不要盲目吃保健食品,注意飲食習慣,避免重鹹或過於精緻的甜食,造成慢性疾病控制不易,增加身體的負擔。【健康精選延伸閱讀↘↘↘】。血糖失控竟成為「眼睛」殺手 醫:務必牢記三個「防盲」觀念。清明吃春捲引血糖飆! 醫師:遵守5招顧健康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5-2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奎寧會「傷心」 預防新冠效果未證實
美國總統川普服用羥氯奎寧預防感染新冠肺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說,羥氯奎寧是目前臨床試驗藥物之一,但人體試驗結果尚未出爐,預防效果未被證實。奎寧類用藥可分為「治療」及「預防」新冠肺炎兩層面,林口長庚兒童感染科主治醫師黃玉成說,預防方面,除美國研究仍在進行中外,已有其他國家實驗室以體外細胞進行實驗,確實發現具有部分預防效果。因川普身邊多名幕僚確診,以接觸者身份預防性服用羥氯奎寧,實屬合理。不過,紐約時報說,奎寧雖然在部分培養皿實驗中可阻止病毒入侵細胞,但在培養皿內有效不見得代表服用後也有效,過去的實驗發現奎寧無法預防或治療流感等病毒性疾病。如果用於治療,各國實驗初期看似有效,但最後都證實無明顯效果,黃玉成強調,奎寧原為瘧疾用藥,服用後可能出現心律不整等副作用,臨床使用上,都會先了解患者是否有心血管、腎臟病等慢性疾病史,避免產生嚴重副作用。國家廣播公司新聞網報導,美國埃默里大學全球公衛與流行病學研究所教授里奧表示,沒有任何證據表明服用奎寧能預防感染新冠病毒,且他對總統正在服藥表示擔憂;當總統說自己正在使用這項藥物,的確會對民眾造成一些影響。川普三月就曾在白宮當著專家的面稱羥氯奎寧也許能治療新冠肺炎,當時美國全國過敏和傳染病研究所所長佛奇就不認同,表示還沒有科學證據證明有效。美國國內、非洲和南亞國家都已出現民眾自行購買服用,出現用藥過量中毒甚至死亡案例。由於川普積極推銷奎寧功效,美國疾病防治中心(CDC)一度在官網放上類似建議,不久後移除。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也已公告,因對心臟風險太大,奎寧不能用來治療新冠肺炎。
-
2020-05-20 科別.皮膚
小傷口也可能致命! 「這狀況」恐引發敗血症亡
任何1個小傷口都不能輕忽,小心蜂窩性組織炎導致死亡!免疫力低下或皮膚傷口沒有處理好時,細菌就有很大的機會闖入身體,引發局部感染,如果沒有處理好,最嚴重可能引發敗血症,導致多重器官衰竭。醫師提醒,慢性病免疫力低下族群,一定要特別注意傷口狀況,如果有任何異常都該儘速就醫。 長庚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黃毓惠表示,當身體抵抗力下降,或皮膚上有傷口沒有處理好,皮膚的寄生細菌金色葡萄球菌與鏈球菌,就有可能入侵到皮膚下層,導致發炎感染,出現紅腫、發熱、疼痛等症狀,因為感染部位腫脹,皮下呈現類似蜂窩形狀,因此稱為蜂窩性組織炎,跟蜜蜂或蜂窩沒有關係。 蜂窩性組織炎對慢性病患者風險很高,黃毓惠強調,糖尿病患者容易血管循環不好,加上抵抗力也比一般人低,蜂窩性組織炎發生機會比較高。如果沒有把病情控制好,細菌恐怕跟著血流全身移動,導致菌血症,最終導致全身器官都有感染機會,出現敗血症,最嚴重恐怕導致死亡。黃毓惠提醒,常常注意不到的小傷口,都有可能是蜂窩性組織炎的支援幫手,例如香港腳患者,因為雙腳脫皮,細菌入侵風險上升,自然蜂窩性組織炎的危險就會增加。而其實身體任何小傷口都不應該忽視,因此受傷時一定要把傷口處理乾淨,慢性病患者一定要就醫,讓專業醫療人員協助清理傷口,以免蜂窩性組織炎出現。針對蜂窩性組織炎治療,黃毓惠解釋,如果傷口沒有好轉,反而越來越紅腫、發熱、疼痛,醫生會先開立口服抗生素,大致上都能逐漸減緩病症痊癒,假使病徵太厲害或慢性病患者相關風險較高,就會考慮讓病患住院,使用針劑型抗生素,在醫療人員的照護觀察下,讓發炎狀況可以慢慢消退。(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切菜割傷手指塗優碘就好? 教你4個最新傷口照顧法 傷口用液體OK繃癒合快? 皮膚科醫師警告「8類傷口」別亂用 
-
2020-05-20 科別.眼部
黃斑部病變新解方 免疫分子成標靶
有助血管新生的免疫分子介白素-4,竟是黃斑部病變原因!黃斑部位於眼球正後方的視網膜中心處,黃斑部病變、退化的患者會出現視力模糊、視野扭曲的症狀,其中又分為乾性(非新生血管)與濕性(新生血管),其中濕性較易引發失明。一項研究發現,有助免疫反應的介白素-4與黃斑部病變有關,此發現有助新療法的產生。濕性眼內介白素高根據《每日醫學新聞》報導,為了確定介白素-4與黃斑部病變的關係,日本鳥取大學研究團隊首先找了234位濕性黃斑部病變患者,測量他們眼睛房水內介白素-4的水平,同時也從正在進行白內障手術的104位老年人收集房水當作對照組。結果發現,濕性黃斑部病變患者眼睛內介白素-4的水平較高。接著,研究團隊又將介白素-4注入小鼠體內,結果發現小鼠眼睛內有新生血管產生。而當研究團隊將抑制介白素-4的抗體注入小鼠體內時,血管新生的現象便減少了。研究團隊之後進行的細胞培養實驗顯示,介白素-4確實有助新的視網膜血管增生,而增生的血管相當脆弱,是導致黃斑部病變的重要原因。作用取決於部位根據《Medical Xpress》報導,研究團隊表示,結果相當令人驚訝,平時被認為有助免疫反應、減緩發炎反應、避免血管新生的介白素-4竟然會造成如此大的負面影響,可見在不同狀況、不同位置介白素-4的作用會有所不同。研究人員宮崎大解釋,介白素-4會聚集骨隨細胞,進而導致血管增生,造成黃斑部病變。宮崎大表示,未來或許能以介白素-4作為標靶進行治療,至於是要直接抑制介白素-4產生或抑制與其結合的受體,就要另外進行研究。目前的研究仍相當初步,後續還需要更多的實驗佐證。【更多精采內容,詳見】
-
2020-05-20 該看哪科.婦產科
孕期該怎麼吃? 4種孕婦該吃的營養補充劑
迎接新生命對於新手爸媽而言是一項既期待又緊張的人生成就,在得知懷孕的那一刻起,一個小小的生命已經在準媽媽的肚子裡孕育成長,如何讓準媽媽以及肚子裡的新生命能夠在懷孕期間獲得足夠的營養與生長所需的各種元素,是每一對新手爸媽都非常注意的一個問題,今天的文章提供準爸媽們參考,孕期的營養補充怎樣才合適。1.葉酸:幫助胎兒神經管發育葉酸又稱維生素B9,與DNA蛋白質的合成與細胞分裂有密切的關係,懷孕初期是胎兒神經系統發育的重要時期,如果葉酸攝取的量不夠,會影響到胎兒的神經發育,嚴重時可能造成神經血管缺陷。台灣2013-2016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指出,近6.9%的15-49歲育齡婦女,血清中葉酸濃度低於世界衛生組織所建議的正常葉酸濃度下限6 ng(奈克)/毫升。因此補充葉酸對於懷孕婦女或是正在規劃準備懷孕的婦女都十分重要,建議若是有計畫懷孕,可以在準備階段與孕期前12週每日攝取400微克(mcg),之後妊娠期間則每日攝取600微克,可以降低胎兒出現神經管缺陷的風險。若是屬於高風險的孕婦們,或是有神經管缺陷家族史等,可考慮使用高劑量葉酸補充,在懷孕前三個月開始服用1到4毫克(mg)葉酸,持續到孕期的前12週後再降低劑量,可進一步諮詢醫師的建議。葉酸也能經由生活中能夠獲取的食物補充,常見富含葉酸的天然食物包括深綠色蔬菜(例如:波菜)、豆製品、肝臟等。國民健康署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葉酸每日上限為1,000微克,葉酸屬於水溶性維生素,多餘的量會經由身體排除,但是依舊不建議過度補充,準備懷孕的媽媽們應該要與醫師討論並遵照醫囑使用。2.鐵劑:預防貧血、早產鐵是製造母體及胎兒血紅素的重要元素,懷孕期間以及分娩時母體會需要鐵來增加紅血球數量,而且新生兒出生4個月內所需的鐵質主要來自懷孕期間母體的提供,補充足夠的鐵可以降低孕婦貧血的風險。本身沒有貧血病史的孕婦,在懷孕期間鐵的攝取量建議約15毫克/天至30毫克/天,以預防缺鐵性貧血。若是本身就有缺鐵性貧血的孕婦,要與醫師討論後依據自身狀況補充較高劑量的鐵,由於服用鐵劑較常會出現腸胃道不適的副作用,若是不耐受,可以改用間歇性補充鐵劑(每週一至三次),研究證實間歇性補充鐵劑的效果與每日補充一樣有效,並且耐受性更好。鐵劑與維生素C併用可促進鐵吸收,另外,茶葉與咖啡中的單寧酸會與鐵形成不溶性化合物,會減少近50%的鐵質吸收。鐵質有兩種分類:血紅素鐵(heme)和非血紅素鐵(non-heme)。血紅素鐵和非血紅素鐵比較說明3.含鈣製劑:骨骼及牙齒生長懷孕中後期胎兒開始發展骨骼及牙齒,鈣對於胎兒骨骼以及牙齒生長極為重要,因此懷孕與哺乳期應攝取充足的鈣質。美國國家學院的參考膳食攝取量建議,19到50歲的孕婦或正在哺乳的婦女元素鈣的建議攝取量為1,000毫克/天,也可以多攝取含鈣質豐富的食物,如:牛奶、乳製品、黑芝麻、豆腐、深綠色蔬菜等。維生素D能幫助鈣質轉化和合成,建議每天可攝取600 IU(國際單位)與鈣片一起使用,有些食物併用會影響鈣質吸收,例如:鐵劑和鈣質會在體內互相競爭,降低鈣的吸收,建議兩者分開使用;咖啡與茶也會影響鈣質吸收,以及含有草酸的食物如菠菜,與鈣質會在腸道中結合,形成不溶的沉澱物,故飲食上也要多加留意。或許準媽媽們也有疑問,現在市面上的保健食品單是鈣片就有很多形式,例如:檸檬酸鈣、碳酸鈣,究竟要怎麼做選擇呢?不同種類的鈣片有不同的鈣離子吸收率以及鈣含量,選擇的時候可自行考慮含鈣量、吸收率與價格等因素來做取捨。鈣片種類的鈣離子吸收率及鈣含量說明4.碘:胎兒甲狀腺發育碘是合成甲狀腺素不可或缺的元素,調節代謝與生長發育,孕婦如果缺碘的話不僅可能造成新生兒與母親甲狀腺功能不足,也可能造成新生兒呆小症、智商和認知功能發展遲緩。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提醒,有計畫懷孕的女性每日要攝取140微克的碘,平日可以多攝取海帶、紫菜、貝類、海魚等富含碘的食物,烹飪時也應選用加碘鹽。懷孕期間增加為每天200微克的碘,哺乳期間每天攝入250 微克。其他還有一些維生素以及微量元素如鋅,都是孕期需要補充的營養元素。目前市面上的孕婦綜合維他命幾乎都有包含這些所需的成分,建議每位準媽媽要依據自身生活飲食習慣,與醫師討論需要額外補充的營養素,按照醫囑服用,給媽媽及寶寶都有最好的營養。
-
2020-05-20 新聞.用藥停看聽
高山旅遊安全嗎? 4個行前小撇步預防高山症
隨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持續蔓延,許多民眾紛紛取消出國旅遊行程,而轉往戶外活動。這時,想進行自然旅遊或是有意挑戰高海拔地區旅遊的民眾,千萬要注意高海拔疾病可能帶來的危險。初次挑戰登山的葉小姐因為登山前沒有先服用預防性藥物,登山過程隨著海拔高度的增加,導致頭痛、頭暈、嘔吐等症狀逐漸加劇,因此敗興而歸。藥害救濟基金會特別為計畫至高山旅遊的民眾,整理預防高海拔疾病發生及用藥小撇步,提醒民眾在出發前依個人健康狀況,做好行前醫療諮詢,及服用高海拔疾病預防藥物,留意早期症狀,減少發病的可能性及嚴重性,安心玩平安歸。撇步1:行前就醫諮詢登山可強化心、肺、血液功能,增進個人體力及耐力,但隨著高度增加,大氣壓力逐漸下降,吸入的氧氣也隨之變少,當身體無法適應低氧、低壓的環境時,可能引起急性高山症、高海拔腦水腫或高海拔肺水腫等高海拔疾病。尤其是本身有慢性疾病、氣喘、懷孕或心臟疾病等情形屬於高風險族群,建議於行前4至6週,由醫師依其健康狀況,做專業風險評估或身體檢查,做好事前預防與開立備用藥品。撇步2:特殊族群需告知相關病史及過敏史高海拔疾病的預防或治療因目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常見用藥包含:acetazolamide、nifedipine、tadalafil、sildenafil、dexamethasone等。本身有藥物過敏史或患有心血管疾病等特殊族群,就醫時應主動告知醫師病史及過敏史,遵醫囑指示用藥,相關用藥建議注意事項如下:1.Acetazolamide:為一種利尿劑,因化學結構類似磺胺類藥品,所以對磺胺類藥物過敏者以及蠶豆症者皆不能使用。此藥物通常登山前一日就開始服用,可預防急性高山症,並且加速身體適應高地環境。服藥後可能發生會出現多尿、噁心、嘔吐、倦怠、周邊感覺異常(如臉頰、嘴唇、手腳異樣感)等不良反應。2.Nifedipine:有心因性休克病史的病人不能使用此種藥物。臨床上,此藥常用於治療高血壓、狹心症,亦能預防曾有高海拔肺水腫病史的病人,再次發生高海拔肺水腫的機率。但需留意服用後可能有血壓下降、頭痛、心悸、熱潮紅及下肢水腫等不良反應。3.Tadalafil、Sildenafil:這兩種藥物是改善男性勃起功能障礙的藥物,也常用於預防高海拔肺水腫,但不可與預防及緩解心絞痛的硝酸鹽類藥品,或降血壓的甲型阻斷劑併用,以免出現嚴重的低血壓。此外,服用此藥常見的不良反應包括頭痛、暈眩、臉潮紅等。4.Dexamethasone:屬於類固醇類藥物,可用於預防急性高山症及高海拔腦水腫,但使用後無助於身體適應高地的環境。服用後可能有高血糖、高血壓和免疫抑制等不良反應。除非醫師指示,一般不建議連續服用超過7天,也不宜驟然停藥,避免症狀反彈發作。撇步3:上山後時時警覺,最好緩慢爬升除了用藥預防外,建議登山民眾飲食盡量以低脂為主,避免食用會產氣的食物及吸菸、飲酒等行為;慢慢提高上升的高度,讓身體適應高地環境,放慢速度,注意保暖,隨時注意自身及同行隊友的身體狀況,以降低高海拔疾病的發生風險。撇步4:留意高海拔疾病早期症狀若登山時發生:頭痛伴隨頭暈、噁心、嘔吐或虛弱等一個以上症狀時,可能已患急性高山症;一旦發生步態不穩、意識變化或呼吸困難等症狀,病情或許已惡化為高海拔腦水腫或高海拔肺水腫,此時若沒有妥善治療及處理,則有致死的風險,登山民眾若有以上症狀宜及早下山。喜歡登山健行的民眾一定要知道,高海拔地區的風景雖然引人入勝,但也要考量自身體能,量力而為,並做好事前風險評估與預防性用藥。出發前建議進行醫療諮詢,若有預防用藥之需求,應聽從醫囑指示,切勿自行購買服用,尤其是本身有藥物過敏史或患有高海拔疾病病史、呼吸道疾病或心血管疾病等高風險族群要特別謹慎。如果於登山期間,出現任何疑似頭痛、頭暈、嘔吐等症狀,最重要的治療方式即為立即下山,必要時就醫治療。本文摘自藥害救濟基金會 原文請點此
-
2020-05-2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症狀新變化 免疫發炎恐引中風
新冠肺炎病徵多變,由血液疾病引發的中風、肺栓塞等,頻繁在重症病患身上發現。臨床發現,至少有30%的新冠肺炎重症病患有血栓現象,進而導致中風、心肌梗塞等死因,專家認為,這是由於免疫防禦機制所引發的發炎反應,使得許多病患即使沒有明顯呼吸道症狀,也苦於中風、血栓等。免疫機制引發血栓《科學人》報導,科學家們試圖從千奇百怪的病症中,找出主要的病症,目前有兩個比較可能的關鍵病症。第一個是因免疫系統對外來病毒的入侵所導致的發炎反應,而這樣的防禦機制導致了第二個症狀肇因:血栓的形成,這可以解釋為何許多新冠肺炎患者即使沒有呼吸道症狀,卻有血管阻塞的現象,而血管阻塞會引發如肺栓塞、中風等症狀。有些患者沒有明顯呼吸道症狀,卻受其他病症所苦,如腳趾有病變或疼痛的腫塊,再來是近期歐美國家大量出現在兒童病患身上、疑似川崎氏症的高燒、起疹子、紅眼、腫脹疼痛等。「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一個呼吸道疾病病毒,在臨床上竟然會衍生出這麼多種複雜的病症。」美國貝勒醫學院的國家熱帶醫學院院長霍泰茲表示。中風、肺栓塞根據全世界的統計,包括中國、法國、義大利和美國,雖然尚不知道出現血管症狀的頻率,但有些評估數據認為至少有30%的重症患者都是因為血管症狀所致,甚至在部分病例中,30歲到40歲的患者出現中風的機率大增。然而,血管相關的症狀並不是新冠肺炎獨有的現象,史丹佛大學的小兒傳染病教授馬爾多納多表示,過去患有敗血症的患者,整個血管中都會有異常凝血,「不尋常的是,血液阻塞的現象在新冠肺炎患者中,出現得頻率非常高。」蘇黎世大學醫學院的心臟病專家魯斯基茨卡說,「肺是主要戰場,但這可以說是一個血管疾病。」【更多精采內容,詳見】
-
2020-05-20 科別.耳鼻喉
過敏性鼻炎有7大症狀 太晚發現恐釀哮喘
在台灣,每4個人就有1人患有過敏性鼻炎,為人類最常見的免疫系統疾病。根據最新的市場調查顯示,受訪的過敏性鼻炎患者中,超過一半人每一至兩周發作一次,近兩成每日起碼一半時間受症狀困擾,不單只打噴嚏、流鼻水、鼻子癢,更使專注力下降、疲勞,影響工作和學業;但調查顯示,逾七成受訪者即使用藥,仍未能完全控制症狀。台灣兒童過敏氣喘免疫及風濕病醫學會理事長楊曜旭醫師表示,過敏性鼻炎的發炎反應並不是只侷限在鼻腔,多種合併症與過敏性鼻炎有關,有研究指出,若未能適當、及時處理過敏性鼻炎,10%至39%患者之後會有支氣管性哮喘。根據市場調查統計,台灣人過敏性鼻炎發作頻繁,日常生活備受困擾,逾三成患者每年起碼一半時間受到過敏性鼻炎的影響,等於全台灣有690萬人受過敏性鼻炎之苦,多數人因換季、接觸灰塵、塵螨誘發過敏性鼻炎。臺灣鼻科醫學會理事長方深毅教授指出,過敏性鼻炎有7大症狀,包括鼻子癢、眼睛癢、喉嚨癢、流鼻水、鼻塞、打噴嚏、鼻涕倒流等。楊曜旭表示,過敏性鼻炎患者時常於就醫時已有併發症,如氣喘、鼻竇炎、中耳炎,很多人以為過敏性鼻炎只是發作時打個噴嚏,但診間就有觀察到,過敏兒在晚間睡眠時,也因鼻塞而無法進入睡眠造成睡眠中斷醒來,睡眠品質深受影響,導致隔天上課沒有精神,影響求學成績,甚至研究指出過敏性鼻炎與小孩的過動,自閉狀況有關連性,因此不應該輕視過敏性鼻炎對日常生活造成的影響。方深毅表示,患者最明顯也是最困擾的症狀就是打噴嚏伴隨著流鼻水,特別是在換季、接觸灰塵時,過敏更會加劇,而一般常會自行前往藥局購買鼻噴式藥物來緩解,但這類的鼻噴劑通常是血管去充血劑,標榜不使用類固醇,只是治標不治本,無法長期且有效的控制過敏,甚至造成鼻黏膜受損與不可逆的鼻黏膜損傷。在得知自己過敏性鼻炎時,方深毅建議,每個人罹患過敏性鼻炎的原因、症狀皆不同,諮詢醫師正確治療方式是第一要務,醫師將根據病患症狀提供專業建議,遵從過敏性鼻炎OUT 3原則:Opinion尋求專業醫師建議、Useful快速有效緩解不適症狀、Treatment使用安全且可長期使用的鼻噴劑,正確用藥安全快速緩解症狀,才能有效改善過敏性鼻炎。  延伸閱讀: 換季衣物收納惹過敏? 學會2招輕鬆應付 流鼻水、打噴嚏樣樣來! 中醫師點名3食物祛濕抗過敏
-
2020-05-1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川普吃奎寧防疫 感染科醫師:一般民眾不建議
連川普都吃奎寧類藥物預防新冠肺炎。美國總統川普昨日在白宮答覆記者提問時主動透露,他正在服用羥氯奎寧(hydroxychloroquine),用量為一天一片,以避免感染新冠肺炎,且已服藥約十天左右。讓外界不禁好奇,吃奎寧類藥物是否有助益、是否任何人都適合吃?感染科醫師表示,奎寧類藥物用在治療新冠肺炎上,以目前國外臨床研究來說並無顯著效果,但若以「預防」來說的確有些助益,不過因長期服用奎寧類藥物會有心律不整等副作用,若要使用,可能要以新冠肺炎確診者的相關接觸者來作為預防,且應需醫師專業評估,一般民眾則並不建議。川普早前曾推薦羥氯奎寧,聲稱可用來治療新冠肺炎。不過美國國家過敏與傳染病研究院,今年三月在白宮例行的疫情簡報上,則強調在沒有對照臨床試驗前,不能下定論;美國目前也正在進行雙盲隨機分組有安慰劑的萬人試驗,研究奎寧對於「預防」新冠肺炎的效果,該研究仍在進行中。對此,林口長庚醫院教授級主治醫師、兒童感染科主任黃玉成表示,奎寧類用藥用在新冠肺炎上,應分為預防與治療兩層面來談,預防方面,除美國上述研究仍在進行中外,也已有其他實驗室以體外細胞進行實驗,顯示的確有部分預防效果。而在治療上,包含中、法等國家,日前也曾有臨床治療研究,如法國曾有對約30名確診個案治療的臨床研究,初期雖看似有效,但最後證實並無明顯效果;另外,巴西更有提早終止相關研究的情形。黃玉成說,因日前新聞也有報導,川普身邊幕僚曾傳出確診消息,故川普以相關接觸者身份來預防性服用,他認為是合理的。不過黃玉成也強調,奎寧原本是瘧疾用藥,服用後可能出現心律不整的副作用,臨床醫生必須知道患者有沒有慢性疾病史,如心血管、腎臟病等慢性病患者,基本上都會避免使用奎寧類藥物,以免嚴重副作用發生。
-
2020-05-19 科別.腦部.神經
牙痛拔牙疼痛未消 腦幹腫瘤壓迫三叉神經釀禍
一名男子左上顎牙痛數月,拔數顆牙後,疼痛未解。檢查發現,才知是腦幹腫瘤壓迫三叉神經導致。醫師提醒,三叉神經痛是劇烈疼痛,通常與牙痛不太一致,且任何年齡都可能發生。書田診所腦神經內科主任醫師黃啟訓上午接受媒體聯訪時表示,三叉神經痛是一種嚴重的慢性神經疼痛症,是臉部三叉神經支配範圍內的一種反復陣發性抽痛;但是非典型的三叉神經痛也可能是持續性疼痛,從悶痛到劇烈疼痛都有,所以病患可能以為是牙痛。黃啟訓分享,一名43 歲男性主訴左上顎牙痛數月,且左上顎幾根蛀牙的大臼齒陸續拔除後疼痛仍無任何改善,心情十分鬱悶,轉診到腦神經科檢查,診斷為左側三叉神經痛。經過詳細檢查發現,有神經迴路傳導異常現象,再經電腦斷層證實為腦幹腫瘤壓迫三叉神經所致,所幸及時手術切除腫瘤得以挽回性命,上顎牙痛也完全消失。黃啟訓表示,每年約8000人中有1人罹患三叉神經痛,常好發於40歲以上,但任何年齡都可能發生。引發三叉神經的原因很多,包括病毒感染,自體免疫疾病、腦血管硬化、腦中風或頭部外傷後遺症等。其他比較少見但較危險的病因包括腦瘤或腦血管瘤壓迫神經。黃啟訓說,治療三叉神經痛治療方式分藥物治療及手術兩種,至少8成患者可經由藥物治療得到良好控制。但是一般坊間的止痛藥,甚至鴉片類止痛藥,往往對三叉神經痛的緩解效果不好。若藥物無法改善疼痛或對藥物產生耐受性時,可考慮進行三叉神經隔離手術的治療。黃啟訓表示,三叉神經痛被公認是最痛的生理疼痛之一,且有時會與一般蛀牙引起的牙痛造成混淆,因此若遇有不尋常的牙痛應進一步檢查,排除其他造成三叉神經痛的可能,以免延誤病情。
-
2020-05-19 科別.牙科
開會睡著還打呼差點丟飯碗 睡覺戴牙套擺脫困擾
40歲徐姓男子在外商公司,常要出國出差當空中飛人調時差,老是睡不飽,枕邊人則抱怨他睡覺時鼾聲如雷,更慘的是與客戶開會時竟睡著了,還鼾聲大作,差點丟了飯碗,赴醫檢查確診為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選擇睡覺時配戴止鼾矯正牙套,症狀改善八成,擺脫長久的困擾。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牙科主任廖明德說,徐姓男子曾在耳鼻喉科確診為輕度睡眠呼吸中止症,曾嘗試用正壓呼吸器治療,但因適應不良作罷,加上需經常飛往國外出差,也不想接受手術,因此轉診到牙科,希望透過止鼾矯正牙套解決長期以來的困擾。廖明德指出,睡眠呼吸中止症好發於男性、肥胖、抽菸、喝酒、糖尿病等群眾,主要是因睡覺時上呼吸道發生塌陷,氣流阻滯造成呼吸中止,不僅會出現打鼾、白天疲倦嗜睡、注意力不集中、高血壓、睡醒時口乾舌燥等症狀,也是心血管、內分泌及腎臟、肺部疾病和精神疾病的高風險群,不可不慎。廖明德介紹,睡眠呼吸中止症可分為阻塞型和中樞型,前者是最常見的睡眠呼吸障礙,又可分為輕度、中度和重度,治療方式包括減重、改變睡姿、藥物治療、配戴正壓呼吸器、接受口咽整形手術,或切氣管手術等。止鼾矯正牙套是將下顎往前移位,經由相連組織牽引,帶動軟顎和咽喉壁肌肉,將上呼吸道打開,讓空氣可以順利進入肺部,也能減少鼾聲的產生,適合輕度和中度的患者,具有輕巧、攜帶方便、於口內異物感較低、下顎能做一定範圍運動等優點,通常較易為病人所接受。廖明德提醒,止鼾矯正牙套就和眼鏡一樣,需要長期配戴治療效果才會明顯,輕度睡眠呼吸中止病人約2個月自行微調下顎位置,且需定期回診觀察咬合變化,並依據睡眠檢查報告隨時做調整。
-
2020-05-19 科別.骨科.復健
高血壓、糖尿病 骨鬆風險更高
別以為只有年紀大的長輩需注意骨鬆骨折!風濕免疫疾病、心血管疾病、肌少症,甚至高血壓、糖尿病等病患伴隨骨質疏鬆的風險更高,是常見共病,患者更要積極預防與治療,避免骨鬆骨折的危機。義大大昌醫院家醫暨體檢科主任及健檢中心主任林友菁表示,糖尿病患通常體重較重,給人不易罹患骨鬆的印象,其實糖友罹患骨鬆骨折風險比一般人高出三倍,需謹慎面對。林友菁說,糖友體內血糖高,維持骨骼強韌的膠原蛋白被糖化,骨骼失去彈性及韌度,容易使骨骼脆弱,但骨密度檢測不見得可看出異常,導致糖友易忽略骨鬆骨折的風險。另外,高血壓和骨質疏鬆均是遺傳及生活方式等多因素啟動疾病機轉,有研究指出高血壓與骨代謝相關,可能是腎調節缺陷後,導致鈣從骨質移出,進而增加骨鬆風險。研究也發現,骨鬆患者與ApoE4基因變異相關外,近年亦發現此基因與阿茲海默症有關,若ApoE4發生變異,罹患失智症機率較正常人高出5至10倍。老年人常見的肌少症,與飲食不正確、長期運動量不足有關,除了增加骨鬆風險,肌肉力量降低、步態不穩,更容易跌倒而骨折。骨鬆患者如何兼顧共病治療?首先維持良好飲食、運動和生活習慣,例如肌少症患者,飲食上應補充適量蛋白質、維生素D和K,多做肌力或負重運動,如腳踏地運動,增強骨頭活化。其次,藥物治療關鍵在於規律服藥,部分三高藥物證實可減緩骨質流失。林友菁觀察,臨床上骨鬆合併其他共病者常一次服上7至8種用藥,數量多,若擔心搭配口服骨鬆藥物,降低服藥順從性,可與醫師討論使用針劑型的骨鬆藥物。不過,部分骨鬆藥物有顎骨壞死的風險,機率約萬分之一,旦治療骨鬆前可先處理牙齒問題,事先預防。林友菁說,用藥要持續才能真正減少骨折風險,骨鬆須當作慢性病治療,病患切勿擅自停藥,目前骨鬆藥物選擇多元,醫師可針對個人病因、身體狀況來選擇適合藥物。她呼籲,一旦確診骨鬆,應積極治療,平日強化肌肉,搭配負重運動、飲食、藥物多管齊下,才能達到強化骨骼,減少骨折風險。●了解更多關於骨質疏鬆訊息:https://www.fightthefracture.tw/
-
2020-05-19 橘世代.時尚橘
年過四十仍青春 Gigi:每天攝取大量蔬菜還愛吃蒜
Gigi(林如琦)雖然年過40,但外表依舊凍齡,她說自己平常飲食偏清淡,不愛吃肉愛吃菜,食量也不大,最近因為防疫常在家,下廚的機會也變多,她偏好低油低鹽,不希望給身體太多負擔,「像魚我也會盡量保留魚皮,因為魚皮很營養,富含膠質。」她說自己有陣子不吃澱粉,只吃肉又容易膩,所以就會吃大量蔬菜來增加飽足感。她表示蔬菜類有大量膳食纖維,只要膳食纖維攝取足夠,腸道就會健康,而腸道健康,免疫力自然就會提高,「這也是營養師教我的,而且我本身就愛吃菜。」不過她和老公史丹利的飲食習慣大不同,「我老公喜歡重口味,所以他常覺得我做的沒味道。」不過她也熱愛吃大蒜,大蒜中含有蒜精,不但能抗菌,還能保護心血管和提升免疫力,甚至預防腦部老化,是不可多得的食材。【時尚女星特輯↘↘↘】。為人母仍像少女 張榕容:「想吃就吃,不要去違背想做的事」。先吃蛋白質、最後吃澱粉 林依晨飲食也要「零負評」 立即按讚 更多橘世代精彩內容不漏接!>>現在立即加入粉絲團
-
2020-05-19 癌症.大腸直腸癌
早期大腸癌 靠大腸鏡免開刀
大腸癌已連續數年位居台灣十大癌症發生率首位,原因不外乎跟飲食西化、肥胖、肉吃的多、菜吃得少等不良飲食習慣有關。衛福部國民健康署針對50歲至74歲民眾,實施每兩年一次糞便潛血檢查來篩檢大腸癌,但是,當糞便潛血陽性結果出來時,往往會讓民眾感到憂心,對大腸鏡檢查為之卻步。根據目前的研究顯示,糞便潛血陽性者,約一半有腺瘤性瘜肉,也就是大腸癌前病變;約有5%患者可能已有大腸癌。針對潛血陽性的患者,其實罹患大腸癌的風險甚至比有大腸癌家族史的患者還來得高,而且這些患者絕大多數都沒有任何症狀。嚴重併發症風險 千分之一對於這種高風險患者,大腸鏡檢查其實是必須且刻不容緩的。雖然大腸鏡檢查較為侵入性,但以目前的技術水平來說,是相對不危險的檢查,發生腸穿孔等嚴重併發症的風險僅約千分之一。一般而言,藉由潛血陽性而進一步接受大腸鏡檢查患者,其中若發現大腸癌,有近一半為原位癌或是第一期大腸癌,治癒率及未來存活率相當高。有腸道症狀 別拖快治療大腸鏡檢查可以進一步確認腸道狀況,若發現有癌前瘜肉或是早期癌等情形,可透過大腸鏡進一步將病灶切除。研究結果也說明,此舉可降低未來大腸癌的發生率及死亡風險。如果有腸道症狀,例如糞便帶血、裏急後重、大便習慣改變或是大便變細等,甚至糞便潛血陽性的患者,應該及早接受大腸鏡檢查,早期發現原因、及早治療,以免一拖再拖,造成無法根治的後果。目前針對大腸瘜肉等癌前病變或是早期癌等,可藉由大腸鏡施行瘜肉切除術或是內視鏡黏膜切除術等進行根治,有健保給付,病患僅需負擔部分耗材費用。對於害怕大腸鏡檢查的不適,也有麻醉鏡檢查等選項,讓檢查不再是夢靨。研究顯示,膳食纖維飲食可以防癌,尤其是預防大腸癌的發生。營養均衡、高纖飲食可以促進身體的新陳代謝,具降膽固醇、降血脂、降血糖作用,對心血管健康有幫助,甚至還能控制體重。
-
2020-05-19 科別.心臟血管
只不過是肩膀痛、背痛?痛到冒冷汗當心這病可能致命
一位男性就診時主訴前幾天開始覺得左側下巴有點麻,當時以為是牙齒的問題,還吃了止牙痛藥,後來開始覺得左側肩膀、左手臂也都麻麻痛痛的,不曉得是什麼原因才來看診。 台南安南醫院家醫科暨預防醫學科主任,蔡忠紘趕快把他轉到急診處置,還好心肌梗塞及時處理,沒有發生憾事。 為什麼心肌梗塞會先以左側下巴痛、左側麻痛表現?蔡忠紘表示,雖然胸痛是心肌梗塞最常見的症狀,但是有時候「傳導痛」會比心臟本身的本體痛更明顯。 因為人體上傳「內臟痛」和「皮膚感覺痛」的神經有交會處,而且一般的情況下,皮膚痛的感覺,常會比內臟痛更容易上傳到中樞神經,所以有時候內臟痛初期,身體會感覺到是比較表層皮膚處傳來的疼痛。 這種傳導痛;或是輻射痛、轉移痛,讓人難以察覺,因此常在急診或是家醫科門診時發現這種緊急案例。 心肌梗塞常見的疼痛感是「被勒緊」的壓迫疼痛。很多病人常形容「像是有人用手捏住心臟,壓迫得無法呼吸」。蔡忠紘提醒,心肌梗塞的疼痛經常會輻射痛到頸部甚至背部,如果發生壓迫痛,而且痛到會冒冷汗,絕對不要拖,很可能是心肌梗塞! 一般只要利用心電圖和心肌酵素檢查就可以找出病因,如果未及時就醫,有半數病人可能在發作後一小時內猝死。 除了心肌梗塞會有轉移痛以外,同樣危險的「主動脈剝離」也常會以轉移痛的形式表現。 主動脈剝離,是動脈的內膜破裂,造成血液從內膜處滲漏,會形成一個血管壁薄而隨時可能破裂的假腔。血管內膜剝離時會產生劇烈的撕裂痛,常會從前胸痛到背部,背痛甚至會比胸痛還痛!所以很容易被患者誤會成背部拉傷。 主動脈剝離的發生原因,是因為無法提供心臟足夠的血液,或發生主動脈破裂,致命風險非常高。 另外還有一個要注意的疼痛,如果在喝了大量的酒、吃了大量食物後劇烈嘔吐後發生劇烈胸痛、肩痛或是上腹痛時,千萬要提高警覺,可能有「食道破裂」的危險!喝酒或是吃得太飽引起的劇烈嘔吐,會因為食道快速上升,在食道內產生極大的壓力,很容易發生食道破裂。 過去曾發生有人喝醉後劇烈嘔吐,大喊疼痛後昏迷,但朋友誤以為是醉倒了沒有注意,結果第二天發現朋友已經死亡。因為食道破裂會引起大出血,如果沒有及時緊急處理,死亡率非常高。 蔡忠紘提醒,無論是哪裡痛,如果疼痛感是會讓人冒冷汗、呼吸困難,而且愈來愈痛的類型,就一定要趕快去掛急診比較保險。(本文獲「《愛長照》」授權轉載)
-
2020-05-19 科別.心臟血管
憂疫情怕就醫 心臟病患未按時拿藥導致心肌梗塞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不少人視醫院為畏途,衛福部苗栗醫院今天指出,臨床上遇到數名心臟病患因未按時回診拿藥,反導致心肌梗塞,險些喪命。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天宣布,台灣連續11天零確診、連36天無本土病例。衛生福利部苗栗醫院急診室主任蔡昌宏表示,過去疫情嚴峻時,希望民眾小病別跑大醫院,但現在更要呼籲「若身體不適千萬別硬撐,尤其是年長、心血管病史等高風險者,身體有異狀應立刻就醫」。蔡昌宏指出,新冠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年初時來勢洶洶,醫院被視為病毒多的高風險區,許多民眾因為疫情不敢到醫院就診,臨床經驗中有幾個心臟病案例,因為藥物吃完,不敢回診拿藥未按時服藥,導致心肌梗塞送醫,緊急做心導管手術搶救,情況一度危急。他表示,醫院急診、門診出入動線嚴格分流管制,落實各項防疫措施,每天定時環境消毒,其實很安全,可以安心就醫,如果因過度擔憂疫情而不敢就醫,恐導致病情延遲而惡化,反而增加風險。醫師提醒,若有出現意識變差、呼吸急促、胸悶盜汗、發燒不退、厲害咳嗽、嚴重腹痛、劇烈嘔吐、口齒不清、突然肢體無力、頭胸腹部挫傷等危急症狀者,一定要立刻就醫,以免延誤而危害性命。
-
2020-05-1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大陸研究團隊發現可阻斷新冠病毒感染抗體
中和抗體可能是對抗新冠病毒大流行的抗病毒藥。中國大陸科研團隊近日在美國《科學》雜誌發表論文說,他們發現了兩種可有效阻斷新冠病毒感染的人源單複製抗體,有望用於抗新冠藥物和疫苗的研發。據報,中國科研團隊從一名新冠康復患者身上分離出4種人源單複製抗體,其中B38和H4這兩種抗體尤其具有潛力。實驗顯示,這4種抗體對新型冠狀病毒均有中和能力。其中,分別被稱為B38和H4的兩種抗體能夠阻斷新冠病毒刺突蛋白的受體結合域與其受體「血管緊張素轉化酶2(ACE2)」的結合。一項在小鼠模型中的治療研究證實,這些抗體可以降低受感染肺部的病毒量。RBD-B38的複雜結構表明,表位上的大部分殘基與RBD-ACE2結合界面重疊,說明了阻斷作用和中和能力。這一研究結果顯示出以抗體為基礎的治療前景,並為合理的疫苗設計提供了結構基礎。
-
2020-05-18 養生.聰明飲食
避開地雷早餐!營養師最不建議的西式和中式早餐是它
早餐是一天活力的來源!但許多人時常在早上為求方便,倉促的到早餐店抓個三明治,或點份蛋餅搭配飲料果腹,簡單又具飽足感!但,你曾經思考過這樣的早餐組合是否健康呢?熱量有多高呢?營養師高敏敏表示,別小看早餐對健康的影響,小心,挑錯早餐,不僅營養沒攝取到,還讓肥胖找上門!因此,她特別以國人最常點的早餐舉例,提出熱量警訊,並建議該怎麼吃,才能吃得營養均衡、吃得健康而不發胖。你不知道的熱量陷阱~西式早餐店 黑胡椒鐵板麵:650大卡招牌三明治:236大卡鮪魚蛋餅:315大卡豬肉漢堡:580大卡花生厚片:275大卡熱狗蛋:215大卡高敏敏指出,上述的西式早餐裡,最不建議「鐵板麵」。因為其主要的成分為油麵,再以勾芡的黑胡椒醬汁,以及大量的油脂下去烹飪,甚至會加入各種不同的調味料,不僅熱量超高,鈉含量驚人,且缺乏膳食纖維,非常不健康。她提醒,在西式早餐店的挑選準則為,應盡量挑選能看到食物「原型」的肉類,如里肌肉、鮪魚等,避免食用過多的加工肉品,如香腸、火腿、培根等。許多人熱愛的油炸單點的,如薯餅、雞塊、熱狗等,就屬加工類食品,再加上油炸,油脂含量極高,建議捨去不點。再來,也要注意漢堡、三明治類裡面的內容物。其實裡面所夾的餡料與塗料熱量也很高,記得提醒老闆「幫我去掉美乃滋」;也應將餐點的蔬菜加量,才能攝取足夠的膳食纖維。飲料選擇上,要避免排便神器「大冰奶」。高敏敏說,通常早餐店的奶茶裡,加的是奶精非鮮奶,而奶精的主要成分為油脂,富含飽和脂肪、反式脂肪酸,熱量極高,長期食用容易造成心血管與肥胖。如果真的想喝,建議選擇鮮奶茶,用鮮奶替代奶精,此外,罐裝保久乳、無糖豆漿或紅茶也是較佳的選擇。你不知道的熱量陷阱~中式早餐店一籠小籠包:195大卡一份蘿蔔糕:230大卡油條鹹豆漿:414大卡一顆飯糰:600大卡一根油條:230大卡燒餅夾蛋:265大卡高敏敏表示,中式早餐大部分都是高油脂、高熱量,吃完都不覺得有飽足感,攝取的卡路里卻已經超標!舉例來說,一片蘿蔔糕是一份澱粉的量,若再加上油煎,吃進體內的就是滿滿的「油加澱粉」。而煎餃、鍋貼、水煎包也是同樣的道理,內餡幾乎都是使用肥絞肉,再用大量油煎,常常一吃卡路里就破錶。而燒餅、油條這類用麵粉和油製成、又下油鍋炸的食物,也不推薦。中式早餐最大地雷則是飯糰,糯米的升糖指數高,容易增加胰島素的分泌,導致肥胖;再加上糯米不易消化,容易造成腸胃不適。如果真的要吃飯糰,可將白米改成黑米飯糰,並把油條拿掉,改為肉類或蛋類,是相對健康的做法。而台灣人最愛的鹹豆漿,也是相對「不NG」的選擇。高敏敏解釋,鹹豆漿最原始的成分是無糖豆漿、醋、菜脯(或榨菜)、辣油、蔥花、油條,只要記得把油條去掉,就是道很健康的料理。她最後提醒,外食早餐時,盡量不要挑選油炸過的食物、精緻澱粉類,多選擇蛋白質含量高、有蔬菜的食物,吃對早餐才能讓你活力滿滿一整天,選錯可會一整天有氣無力喔!諮詢專家/營養師高敏敏
-
2020-05-18 新聞.健康知識+
金門出現「粉紅池塘」 專家推測可能和這抗氧化劑有關
新聞報導,金門古寧頭雙鯉濕地附近的一處池塘,最近忽然變成紅褐色,由於顏色特殊,民眾上網po文後,引發熱烈討論,還有不少人前來拍照朝聖。金門縣環保局表示,應該是太久沒下雨,才導致藻類增生,出現「紅潮」現象。韋恩覺得這個紅色很有可能是微藻產生了蝦紅素,才讓池水成了粉紅色。一些微藻如雨生紅球藻平常因為葉綠素的關係,所以呈現的是綠色,但是如果遇到了生長逆境,也就是環境惡化,就像這樣的高熱乾旱,就會產生蝦紅素來保護自己,蝦紅素是一種強力的抗氧化劑,所以可以在惡劣條件下保護自己。而蝦紅素是類胡蘿蔔素家族的成員,所以呈現出了紅色。蝦紅素最珍貴的特性,是非常有效的抗氧化劑,他的抗氧化力(自由基清除能力)比維生素C高6000倍, CoQ10 800倍,綠茶兒茶素的560倍,維生素E的500倍。所以在醫藥保健用途上,蝦紅素應用在預防心血管疾病、減緩關節炎、提高運動表現、眼睛保健等多種用途上。蝦紅素最早是是諾貝爾醫學獎得主Dr. Richard Kuhn在鰲蝦身上發現的。自然界中含量最豐富的卻是來自於雨生紅球藻及其他微藻類,蝦子以紅藻為食物,因此會把蝦紅素累積在身體裡,另外蝦子也有自行將其他胡蘿蔔素代謝為蝦紅素的能力。蝦紅素除了用在保健食品之外,也常使用於飼料之用,這是應用它的鮮豔紅色,天然的鮭魚肉、蝦蟹等等呈現紅色,就是反應了蝦紅素的顏色。原文出處:韋恩的食農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