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1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搜尋
血栓
共找到
1038
筆 文章
-
-
2021-06-16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容易頭暈、眼睛黑矇?醫提醒腦血管狹窄恐中風
七十多歲的張先生每天都會出門運動,有天下午他突然感到左邊手腳不聽使喚,不太能動,於是趕緊到急診報到。檢查發現他的腦血管可能有狹窄的狀況,於是便安排住院接受藥物治療,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神經外科主任蘇亦昌醫師表示,患者的症狀在住院後持續惡化,所以便建議接受腦血管介入治療,利用微創導管氣球擴張將狹窄的部位撐開,恢復腦部血液循環。幾個小時後,患者的症狀便陸續改善,蘇亦昌醫師說,「在服用抗血小板藥物一個多禮拜後,我們再度進行腦血管介入治療,置放血管支架,降低腦血管再度狹窄的機會。因為是在黃金時間裡打通血管,患者得以順利恢復,沒有留下神經學後遺症。」腦血管狹窄,中風前兆莫輕忽!人體的血管遍佈全身,負責將養分與氧氣送往各個器官,維持良好的血液循環,器官才能正常運作。蘇亦昌醫師指出,腦部和身體各處的血管都跟水管一樣,可能因為某些原因,導致血管管徑慢慢變小,使血流量漸漸變少。動脈粥狀硬化是導致血管狹窄的重要原因之一,常發生在年紀較大、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的族群,蘇亦昌醫師解釋,不過導致腦血管狹窄的原因還有很多種,臨床上也曾遇過十幾、二十幾歲很年輕的腦血管狹窄患者。腦血管狹窄初期大多沒有明顯症狀,隨著狹窄的程度惡化,血流量無法滿足正常生理需求、維持腦部運作時,便可能出現症狀。腦部的不同部位負責處理不同的功能,所以會因為腦血管狹窄的部位不同,而產生各式各樣的症狀。「有些患者會突然眼睛黑矇看不到、突然某一邊的手腳無力、手腳麻木、突然口齒不清說不出話來、臉部表情不對稱、或非常容易頭暈。」蘇亦昌醫師說,「這些都可能是腦血管狹窄導致腦部缺氧的症狀,即使患者在短時間內恢復,也不容輕忽。若出現中風前兆、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簡稱TIA),卻未積極治療,後續出現中風的機會就很高。」我們的腦部構造非常精細,需要維持充足的血液循環才能夠發揮正常功能,蘇亦昌醫師強調,短暫的缺氧,腦細胞還有機會復原,若錯失黃金治療期,缺氧時間過久導致腦細胞死亡,便會留下永久後遺症,例如癱瘓、失能、臥床,嚴重可能死亡。出現手腳無力、口齒不清、突然失明、臉部表情不對稱時,請立刻就醫,分秒必爭!積極治療腦血管狹窄,預防中風找上門曾經出現中風前兆、或懷疑腦血管狹窄時,需要盡快接受進一步檢查,蘇亦昌醫師解釋,臨床上可以使用腦血管超音波、頸動脈超音波、腦部磁振造影等。超音波是非常實用的工具,相對容易取得、便利性高,而且非侵入性、沒有放射線。蘇亦昌醫師說,「我們可以透過超音波檢查腦血管、頸動脈,利用血液流速的變化,來判斷狹窄的部位。」腦血管狹窄的藥物治療會由兩個方向著手,首先要積極控制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避免血管狹窄惡化;再來會視狀況使用抗血小板藥物或抗凝血劑,降低形成血栓、導致中風的風險。倘若腦血管狹窄、頸動脈狹窄的狀況較嚴重,便需要考慮腦血管微創導管介入治療,蘇亦昌醫師說,過去要解決腦血管狹窄的問題需要由神經外科醫師開刀,現在隨著微創導管介入治療技術的進步,已可解決大多數腦血管狹窄的問題。「一般來說,醫師會由鼠蹊處穿刺股動脈、放入導管,然後在X光導引下將導管延伸到腦部。」蘇亦昌醫師解釋,「導管通過狹窄的位置後,便能撐開氣球導管擴張腦血管管徑,恢復血流暢通。必要時還可以放置血管支架,降低腦血管再度狹窄的風險。」在非緊急的狀況,擴張血管與支架置放可以同時完成,蘇亦昌醫師說,至於較緊急的狀況,會先使用氣球擴張打通血管、恢復血液循環,然後讓患者服用抗血小板藥物,後續再安排放置血管支架,以降低血栓形成的危險。接受腦血管微創導管介入治療後,請記得按時服藥,減少腦血管再度狹窄的機會。提高警覺、適時檢查,才能預防腦中風!腦血管狹窄初期,並沒有明顯症狀,患者往往毫不自覺,而在突然發生中風時,措手不及。蘇亦昌醫師提醒,年紀較大、或具有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等危險因子的民眾可以考慮接受腦血管超音波檢查,才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至於已經出現手腳無力、眼睛黑矇、口齒不清、經常頭暈、表情不對稱等中風前兆的患者,更要把握時間、及早介入治療,才能降低腦中風的危險!原文:
-
2021-06-1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陳時中接種AZ疫苗逾12週 打第2劑可能再等等
國內新冠肺炎疫情持續,疫苗接種踴躍,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天坦言,疫苗供需確實有「僧多粥少」現象,雖他已接種AZ疫苗逾12週,「打第2劑可能再等等」。第一批11.7萬劑的牛津AZ新冠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苗在3月3日抵台,衛福部食藥署2週完成7項檢驗,3月22日按時開打,第一批施打對象為醫護人員,但當時因為國內無本土疫情,歐洲又陸續傳出疫苗接種後出現血栓等不良事件,民眾對疫苗卻步。行政院長蘇貞昌及指揮官陳時中為鼓勵醫護接種,3月22日開打當天上午7時40分帶頭全台接種AZ疫苗。AZ新冠肺炎疫苗接種劑次為2劑,目前依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接種間隔為8至12週;依台灣衛生福利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建議為至少接種間隔8週以上。在5月中旬,接近接種滿8週,媒體詢問陳時中何時接種第2劑疫苗,陳時中回應,有新一批疫苗來台就會接種。但是陳時中直到今天已到了接種後第13週,都還沒施打第2劑,今天下午指揮中心記者會中又有媒體問陳時中相同問題,陳僅說,「第2劑可能再等等」。另外,日本贈與的124萬劑AZ疫苗擴大接種高齡長者,但各縣市陸續出現預約混亂問題,外界質疑指揮中心明明有行政院政務委員唐鳳設計的預防接種預約平台,為何不在這次擴大施打使用。陳時中解釋,長輩對於使用預約系統恐怕有資訊落差,所以選擇採用造冊通知模式,且部分地方政府也有自行推出預約系統,相信對長輩而言,多管齊下的預約方式是方便的。
-
2021-06-15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再增14例疫苗不良事件 女接種莫德納20分鐘後嚴重過敏
疫苗持續接種,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公佈,6月12日至14日新增5萬4785人次接種,其中AZ疫苗4萬8940人次、莫德納疫苗5845人次。其中AZ疫苗接種後嚴重不良事件,6月11日至14日新增12例,其中三例住院中,一例尚在加護病房住院中。而莫德納則新增2例接種後嚴重不良事件,最快出現接種疫苗20分鐘後,即發生嚴重過敏反應。目前全台累積85萬5125人次接種疫苗,其中AZ疫苗接種82萬3736人次,莫德納接種3萬1389人次。目前疫苗接種後不良事件累積1094例,其中127例為疑似疫苗接種後嚴重不良事件。指揮中心指出,疑似AZ疫苗接種後嚴重不良事件,6月11日至14日新增12例,包括8女4男,發病年齡介於22歲至67歲,為接種疫苗後2至28日間發生,其中3例住院中(疑似膽囊炎、疑似左眼視神經炎與左側三叉神經炎、疑似慢性 B 型肝炎急性發作),1例加護病房住院中(接種後隔日透析時出現意識程度改變與呼吸窘迫)。另外8例持續追蹤中,包括1例疑似心肌炎(曾住院,接種後5日開始不適)、1例疑似注射部位蜂窩性組織炎(曾住院,接種後5日開始不適),另6例追蹤中(1例疑似顏面神經麻痺;1例疑似右腿膕靜脈栓塞;1例皮膚有瘀青疑似血栓通報,經抽血檢測血小板數正常唯D-dimer值升高;2例有視力模糊與相關症狀;另1例劇烈頭痛與大腿曾有瘀青,診斷尚不明確。)6月11日至14日間疑似莫德納疫苗接種後嚴重不良事件,新增2例皆為女性,發病年齡介於48歲至51歲,為接種疫苗後20分鐘至 1 日內發生疑似接種後嚴重過敏反應,目前已出院。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指出,目前這幾例都沒有血栓及血小板低下診斷。
-
2021-06-15 失智.大腦健康
良好作息預防中風 有助避免失智
邁入中年,許多人擔心:「我會不會突然中風倒下?還是會得失智症?」不管是哪種失能,對病人和家屬都造成莫大壓力。但中風使失智症風險增加兩倍,當中風又再失智時,無疑讓病家困境更雪上加霜。積極預防中風的危險因子,有助避免失智症。失智症並非正常老化,而是認知功能退化、導致生活功能受影響而無法自理。可能影響認知層面,包括記憶力、執行功能、專注力及行為情緒等。目前失智症無法治癒,但早期診斷對病人及其照顧者生活品質有幫助。失智症最常見「阿茲海默症」,約占5至6成;其次為「血管型失智症」,約占2至3成;其他如「額顳葉失智症」或「路易體氏失智症」,其比率皆小1成。血管型失智症成因,包括單一關鍵性腦梗塞失智症、多次中風失智症及腦部小血管疾病。血管型失智症的臨床特色與阿茲海默症不同,常會有認知功能突然惡化或階梯狀退化。阿茲海默症早期以短期記憶衰退為主,但血管型失智症早期則出現動作反應遲緩、步態不穩或精神相關症狀。但兩種疾病也並非涇渭分明,因阿茲海默症者腦部影像也常看到血管相關病變。該如何預防中風及血管型失智症?建議保持良好作息,例如健康飲食、控制體重、適度運動、戒菸、避免過量喝酒、維持正常社交生活、注意「三高」控制。若屬心血管疾病高危險群患者、心律不整(如心房顫動)患者,可與醫師討論是否服用抗血栓藥物來預防中風。若是中風患者,則應配合醫師及復健師的治療策略,積極控制中風相關危險因子,規律服用適合的藥物,並搭配良好生活作息,注意飲食控制、適度運動及正常社交生活。 及早辨識中風徵兆很重要,請記住「FAST」口訣:判斷是否有突發性的臉歪嘴斜、單側肢體無力、說話異常等,符合其中一項都要盡早送醫,才能把握治療黃金時期。
-
2021-06-1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慢性病長輩能否打AZ?衛福部醫師:應衡量3要素
明起開放75歲以上長輩施打AZ疫苗,不少長輩有心臟病、癌症、中風等慢性病,甚至曾有血栓病史,擔心接種後血栓風險,但衛福部草屯療養院醫師沈政男表示,血栓成因不同,不見得會因接種AZ疫苗而更容易發生血栓,而接種與否應衡量「染疫機率」、「染疫後死亡率」、「血栓發生率與死亡率」,再做整體判斷。沈政男在臉書貼文指出,AZ疫苗引發的血栓稱為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TTS),這是極少數人因為疫苗注射,對自己的血小板產生抗體,導致血液凝集,形成血栓,此時也會合併血小板減少,因為被用來形成血栓。但TTS和深部靜脈血栓、冠狀動脈血栓、腦血管血栓或肺部血栓等其他血栓的成因並不一樣,而是一種特殊體質反應,因此,有這些疾病的老人家不會因為接種AZ疫苗而更容易發生血栓。不過,沈也提醒,AZ疫苗的嚴重副作用就是血栓,發生率約10萬分之1,死亡率約50萬分之1,因此在英國,施打前會講得很清楚;至於接種與否應衡量「染疫機率」、「染疫後的死亡率」、「血栓發生率與死亡率」3要素,再做整體判斷。而以台灣長輩來說,目前染疫機率比起4周前已大幅減少,因國內疫情已獲初步控制,但老人家一旦染疫,看每天新增死亡人數就能了解,老人家死亡率偏高。沈說,要是對台灣防疫沒信心,覺得老人家染疫機率高,考量染疫後死亡率高,那趕快接種AZ疫苗是合理選擇,即使有慢性病,接種也是理性決定;反之,評估染疫率不高,那也可以等下一批莫德納,不一定要急著在這時候接種AZ疫苗。此外,接種時也會有醫師評估,若醫師肯蓋章,就是評估可以打,否則醫師也不敢蓋章,但他也提醒,這僅是他「一般性質建議,不能做為個別醫療指示」;因此民眾是否適合接種仍建議尋求家庭醫師、專業醫療問診最為準確。
-
2021-06-1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多血症患者 控制好可打新冠疫苗
疫情嚴峻,進口與國產疫苗的討論甚囂塵上。AZ疫苗在歐洲傳出多起接種後出現血栓案例,台灣也發生首例接種AZ疫苗後出現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近期門診常被問到多血症患者可不可以接種疫苗?新冠疫苗是否導致血栓,科學家仍在積極研究中,東方人體質比較不易發生血栓。多血症病患本來就有較高的血栓風險,是否可接種AZ疫苗?目前各種新冠疫苗的臨床試驗都沒有特別做在血液疾病病人上,但施打AZ疫苗最多的英國血液病學會建議,血比容控制良好的多血症患者,男性小於45%、女性小於42%,可以施打新冠疫苗。多血症是「真性紅血球增多症」的俗稱,屬於少見血液疾病,台灣每年新增病例約140人。患者會有脖子緊、血壓高或臉部潮紅現象,部分患者沒有症狀,健診時意外發現,在排除抽菸、心肺功能疾病或睡眠中止症等狀況後,建議做基因檢測與骨髓檢查。過去多血症需透過骨髓切片才能確診,現基因檢測技術進步,發現99%的多血症病人有JAK2基因突變,只要抽血就能做為診斷依據,讓更多患者因此確診與治療。傳統上,採用放血或吃藥來降低患者血比容,可減少中風風險,但無法解決基因變異,且合併症狀亦無法根除,例如皮膚搔癢。目前患者可使用新型長效干擾素治療,讓血比容獲得控制,突變基因JAK2的數量降低,甚至患者困擾的搔癢也會消失。多血症若不好好處理,有中風風險,但若密切追蹤治療,可得到良好控制。提早發現、即早治療,患者可擁有健康正常生活。
-
2021-06-14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百元快篩在家自己篩!「台灣人在德國」,分享如何擺脫封城困境
國內本土群聚感染未見趨緩,而國際上有許多國家都已經歷了疫情大爆發、封城後解封,又封城又解封的歷程;看看國外應對疫情的方法,或許也可以當成我們的參考與借鏡。YouTube頻道《台灣家庭在德國Taiwanese family in Germany》的Sophia,自拍影片與外界分享,自己身處在疫情之下的德國生活日常,影片中談到快篩試劑普遍化的使用、疫苗護照、疫苗是否可以混打等相關問題。 德國降低醫療負擔,人人可快篩 德國的一組快篩試劑的價格,大約是新台幣100元;在很多地方都可以買到,價格從原先一開始的新台幣300元,降至新台幣100元左右。 如果自己有出現感冒症狀,或是懷疑自己是不是因為受到感染而有不舒服者,就可以自己買來做簡單的快篩。 針對上班、上學者,德國政府也有規定,學校或是公司,每周一定要至少提供一次免費的快篩;原先德國疫情尚未解封時,有學校將學生分成A、B兩組,A組上週一、三、五,B組上週二、四,隔週再對調組別上課,所以有時候學生一周會上3天課,有時候則是上2天課,凡是輪到要上課的學生,當天要提早15分鐘到校,自己操作快篩,確定大家都是陰性了!才會開始上課。 會這樣大規模的,讓上班上課的人自己做快篩,是因為德國沒有那麼多的醫護人員,也能有效的減輕醫療的負擔;德國5月22日解封的時候當日確診人數還有7000多人,過了一周之後,單日確診數還是有5000多人,也就是說還是有快篩的必要性。 人人都有疫苗護照,7月數位上路 在德國每個人都有一張黃色的疫苗護照,從7月1日開始就有手機數位版的疫苗護照,上面會有QR code 只要一掃,就會知道你有沒有施打過疫苗,如果要在歐盟境內旅遊的話,就要在14天前,完成有國際認證的四種疫苗接種;目前世界衛生組織和歐盟共同認可的四種疫苗就是:莫德納(Moderna)、輝瑞(Pfizer)、AZ(AstraZeneca)、嬌生(Johnson & Johnson)。 為何會有需要至少施打疫苗14天過後的規定呢?因為,不論打一劑、或二劑的劑苗,都要經過兩個禮拜,才會正式產生免疫效果;也就是說,一切按照計畫時程進行的人,7月1號開始,就可以在歐盟27個國家境內自由地旅行了。 疫苗是否可以混打?德鼓勵混打 查詢到能夠接受第一劑打AZ,第二劑打輝瑞或是莫德納的國家有:芬蘭、丹麥、瑞典、挪威、法國、德國、西班牙、加拿大。 而德國是第一個提出可以混打疫苗的歐洲國家,在今年4月1號,德國的Robert Koch Institut就已建議:可以第一劑打AZ,然後第二劑量打mRNA疫苗,也就是利用信使核醣核酸技術所做的(輝瑞、莫德納)疫苗,這樣混合施打的效果更好。 相關報導資料 .Gavi- The Vaccine Alliance:混搭疫苗安全嗎? .Horizon- EU Research&Innovation magazine:混搭疫苗需要了解的五件事 .Dortmund大學:先打AZ疫苗,後打輝瑞有好處 Kreuzimpfung: Kombi von Astrazeneca und .RKI 的官網原文(德文) :AZ與其他mRNA疫苗混打更有效 不過,台灣所有官方發布的資料,目前都顯示不建議第二劑施打不同廠牌的疫苗,在衛福部的官網上也是這樣說。 至於最終個人要怎麼選擇,需要有賴自身的獨立思考和判斷。 AZ血栓副作用疑慮,比生孩子低 施打AZ害怕有血栓的問題?發生血栓的機率機率畢竟只有10萬分之一甚至不到2;若以生小孩的風險為例子,每600至800個嬰兒就會有一個「唐氏症」;每100個嬰兒也會有2個至3個有先天性的缺陷,可是大多數的人不會因為這樣子就不生小孩。 每件事情都多少有它的風險,相較之下,打AZ疫苗的風險,已經是非常非常低了。 在今年的4月16號,德國總理梅克爾率先打了AZ疫苗,同時她也拜託德國人民趕快去打疫苗,「因為這個是唯一可以,克服這場疫情的唯一辦法」;英國首相Boris Johnson也打完兩劑的AZ疫苗;既然,英國和德國兩位國家的元首都毫不猶豫施打了,可見AZ疫苗並無外界所想像的那麼差。 德國的後疫情時代,往日難再現 德國雖然現在已經解封了,但是還是回不到從前的生活,比如在餐廳吃飯的時候,在餐廳「戶外」用餐,不需要有「陰性檢測證明」,可是如果要在餐廳「內用」的話,就必須到檢測站,拿到「陰性檢測證明」。 搭飛機的時候也是需要有陰性的檢測證明,但這個時候則要跑去檢測站做快篩,不可以自己在家做快篩,因為不可能自己給自己開證明。 傳染病爆發的年代,請顧好自己 在人類的歷史中,也曾經爆發過很多次的傳染病,像是歐洲中世界的黑死病,當時因為沒有疫苗,導致人的平均壽命只有37歲。 我們很幸運地生在這個科學進步、醫學發達的時代,這次的疫情爆發還不到一年,人類就發明了疫苗來對抗病毒,真的很感謝科學家,還有醫護人員的貢獻,作為普通人能有的貢獻,就是好好照顧自己的健康,珍惜生命。 (本文,已獲《台灣家庭在德國Taiwanese family in Germany》授權轉載改寫引用。) ●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別把錢留到不能花的那天!吳淡如:擁有足夠的錢養老,不如擁有「足夠的決定權」.得巴金森氏症,也有光鮮亮麗的權利!生病並不可恥,需要的是別人的幫忙不需要憐憫.她成功「脫貧」卻變得身心俱疲!楊倩琳選擇放過自己、環遊世界:50後迎接最美時刻
-
2021-06-13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整理包/75歲以上如何預約接種AZ疫苗? 各縣市相關措施一次看!
社區內設置接種站 方便年長者接種疫苗端午連假過後,日本捐贈的124 萬劑AZ疫苗將要開打,第1到第6類的對象通通都可以打,第7類則需要造冊備准。有鑑於一到六類恐無法達到100%接種,且有許多民眾認為65歲-75歲這段族群沒有被納入;對此指揮官陳時中回應說,若施打率不高,就是會往下開,65歲以上長者是下一波重點。莊人祥表示,6月15日起會開放年長者至社區診所接種,針對年長者的疫苗接種策略,基本上會沿用流感疫苗的方式,由各地方衛生所在轄區內廣設接種站,由里長在社區內設站,安排長者進行施打,另外6月15日起也能在診所接種疫苗,指揮中心近日內也會公告能夠施打疫苗的合約院所名單,方便民眾預約。「75歲以上長者」施打資格開放75歲以上長者(含65歲以上具原住民身分者)施打,只要為民國35年12月31日(含)以前出生者,或具原住民身分之證明文件且為民國45年12月31日(含)以前出生者,均符合接種資格。同時,75歲以上長者,不限其居住地或戶籍地,均可就近完成接種作業。各縣市長者施打疫苗的相關措施台北市柯文哲說,明早8時開放網路預約,85歲以上長者網預約太辛苦,請兒孫輩幫阿公輸入,北市有28家醫院、診所135家和12家聯醫門診部健康中心,原則上可以預約盡量預約,有數位落差的,會透過里幹事、鄰長送通知單送到每一戶信箱,哪一里去哪一家醫院去打,有對應時段。今晚就會準備好,最慢明天請里幹事去發。新北市📣【重要通知】新北市獲中央分配的8.3萬劑AZ疫苗即將於下周二(6/15)開放施打!〓施打對象〓1⃣ 85歲以上長者2⃣ 住宿式長照機構住民及工作人員3⃣ 洗腎患者4⃣ 醫事、防疫人員及高接觸風險者#新北市民政局 規劃分區、分里、分時段方式,在各 #區公所官網 公布詳細接種時間和地點。長輩的施打求穩、不求快,分批接種可大幅降低群聚風險,區公所會派 #接種大巴 接送長輩前往醫院,有需求的民眾也可撥打新北市4大計程車隊專線,將有 #接種小黃 優先派車(自費)。🔺皇冠大車隊:4128-333/手機5510🔺台灣大車隊:4058-8888/手機55688🔺大都會衛星車隊:4499-178/手機55178🔺大豐衛星車隊:2918-3000/手機55100若市民朋友家中有85歲以上長輩,請協助他們查詢疫苗接種資訊,針對獨居及需要協助的長者,區公所會派員主動聯繫。市府團隊能理解大家想趕快打疫苗的心情,也會努力爭取更多數量,請市民朋友耐心等候,我們會努力讓大家都可以打得到。#新北市第三級警戒準則 #行動治理 #我的新北市🔴新北市COVID-19疫苗施打規劃🔴🔺施打對象▪️ #第一階段 (6/12-6/17接種)住宿式長照機構住民及工作人員;#85歲以上長者;#洗腎患者;醫事、防疫人員及高接觸風險者▪️ #第二階段 (視中央到貨後,5天內陸續接種)居家式及社區式長照機構住民及工作人員;80-84歲長者;醫事、防疫人員及高接觸風險者▪️ #第三階段 (視中央到貨後,5天內陸續接種)75-80歲長者(原住民65-74歲長者);醫事、防疫人員及高接觸風險者🔺接種地點▪️ 第一至第三類人員:21間合約醫院、29家衛生所(院內)▪️ 長照社福機構及洗腎患者:長照社福機構▪️ 75歲以上長者(原住民65-74歲長者):21間合約醫院、29家衛生所(院內);中、大型接種站🔺施打方式▪️ 第一至第三類:線上預約( 6/13起陸續開放預約,可至 https://reurl.cc/3aYKv8 查詢 )及造冊▪️ 長照社福機構、洗腎患者:轄區衛生所安排200隊 #機動接種隊,入機構施打▪️ 75歲以上長者:分區、分里、分時段輪流接種( 可至https://reurl.cc/0jXKa6 查詢);保留部分合約院所線上預約名額( 6/13起陸續開放預約,可至 https://reurl.cc/3aYKv8 查詢 )台中市台中市75歲以上長輩逾13萬人,由里長造冊及通知,可按排程到快打站接種,不用預約,如有行動不便者市府會安排到府施打。衛生局長曾梓展表示,非台中市籍的長者可以選擇跟合作醫療院所預約,但市府的快打站依名冊施打,只限定台中市籍。台南市從6月15日起施打,免預約、免排隊,全數皆由區公所里幹事進行個別通知,以在地合約診所與衛生所為主要施打地點,無須預約。首波15日到20日會以85歲以上(民國25年12月31前出生)、75歲以上(民國35年12月31日前出生)領有重大傷病卡或具原住民身分的長者為優先,第二波則為75歲以上以及65歲以上具有原住民身分的長者,接種日期待下波公布。高雄市高齡長輩接種時程分3波 免預約、免排隊,一定打得到接獲通知單的長者依通知書順序前往接種,不用預約;若沒接到通知書,或戶籍在外縣市但居住在高雄的長者,可直接聯繫區公所。第一波施打6月15日到17日,對象為87歲以上長者(民國23年12月31日以前出生)第二波施打6月18日到22日,對象為80到86歲長者(視疫苗撥補狀況通知)第三波施打暫定6月23日起,視疫苗撥補狀況通知,對象為75歲到79歲長者(民國31年1月1日至35年12月31日出生)宜蘭市15日起各鄉鎮村里幹事會主動對符合施打資格長者(88歲以上),發送「施打疫苗通知單」到家戶;至於88歲以下長者,待後續疫苗再配發時,逐次降低施打對象年齡。基隆市基隆市75歲以上長者有2萬3700多人,市府擴大設立27個施打站。透過里鄰及區的系統來通知施打,不需要預約;以年紀較大者優先、再打次高年齡層,預計5天左右可完成作業。桃園市全市設置25個接種站,下周一前里長會送達通知書,民眾依記載時段帶著通知單、健保卡及身分證到場施打,免排隊、免預約;若沒有戶籍,里長里幹事簽名就可以就近接種。對81歲以上長者分3天分齡施打,15日施打88歲以上長者、16日施打84歲以上長者,17日施打81歲以上長者。若有錯過者,17日會安排2個時段補接種。施打完81歲以上長者後,會對75歲以上長者逐步施打。新竹市新竹市75歲以上長輩打疫苗免預約 通知單今、明發送設6個疫苗接種站,2.4萬名長輩先打。安排80歲以上長者與65歲以上原住民接種,避免群聚,將造冊發「COVID-19疫苗接種通知書」,請長者依通知書上的施打站地點、時間,憑身分證、健保卡、通知書、意願書前來接種疫苗。若戶籍不在竹市、但有居住事實,請聯繫鄰里長由公所協助造冊;若有需要,可免費預約計程車或復康巴士前往。苗栗縣縣府規劃40場接種站,符合施打資格的民眾需先至所屬鄉鎮市的Google表單進行預約,不過縣府12日上午發出「緊急通告」表示,因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通告所有接種需於15日開始,所以暫緩報名。彰化縣彰化75歲以上長者將以「萬人快打」 方式預約施打,為了避免群聚,都不採現場報名,為避免特權,也都以電話預約留下紀錄。6月11日至13日上午8時至12時開放預約,民眾可致電27家衛生所,每通電話限預約2人,必須為配偶或直系親屬。另彰化縣25家醫院及58家診所等合約院所,可採電話或網站預約,不限彰化縣籍。南投縣第六類提供75歲以上、原住民65歲以上長者的疫苗撥配量為1萬1304劑,衛生局已依比例,將疫苗分配至全縣49家各鄉鎮市衛生所、醫院及合約診所提供接種服務,南投縣訂於6月15日上午9時起,由各接種服務機構同步開放電話接種預約,6月16日上午9時開始提供疫苗接種服務。雲林縣雲林縣針對高齡長者接種策略,是依戶政系統造冊,行政區規劃接種場次後,由鄉鎮市公所村里幹事通知民眾,民眾依通知單前往接種,獨居或行動不便者村里幹事會協助接種。接種順序分3梯次,第1梯次為85歲以上,約1萬7503人;第2梯次為80至84歲,約2萬104人;第3梯次為75至79歲,約2萬2060人。嘉義縣嘉義縣優先提供85歲以上高齡長者接種,透過戶政系統資料,由村里長逐一進行調查,再由衛生所通知接種,民眾可至轄內4家醫院、18鄉鎮市衛生所、43家合約診所,除阿里山鄉、大埔鄉在衛生所接種外,規劃16鄉鎮市社區擴大接種站。屏東縣屏東縣獲撥2.9萬劑AZ疫苗,全縣48處中大型注射地點同步啟動,接到村里長或村里幹事通知施打時間及地點後可前往接種,不用預約。長者依年齡級距通知施打,第一批是年滿85歲以上優先;75歲以上、未滿85歲的長者,則依後續中央疫苗撥補數量,公佈施打的年齡級距。花蓮縣花蓮擇定5處接種點,6月15日花蓮縣第二類至第五類相關人員開始施打疫苗,75歲以上長者及65歲以上原住民長者開放疫苗預約接種,後續依疫情指揮中心公告時間及配發疫苗數量,依序通知民眾施打,13鄉鎮市衛生所會以電話預約方式受理,或採網路預約。台東縣8000劑AZ疫苗到位,縣府目前正規畫討論相關施打期程及方式,預計下午3點半開記者會對外說明。目前已委請各鄉鎮市長及村里長們協助,針對縣內75歲以上長者(含65歲以上原住民長者)進行調查,先造冊掌握施打意願。澎湖縣澎湖獲配發12300劑疫苗,規劃16日開打採預約、分流,第6類75歲以上長者,衛生局已發函各鄉市公所協請村里辦公室造冊,屆時請長者持健保卡至社區接種站施打。符合條件的民眾也可用電話向衛生所、部立澎湖醫院預約,由院所依序通知安排注射。金門縣金門獲配1萬1200劑AZ疫苗,75歲以上長者、65歲以上具原住民身分長者採電話掛號「預約制」,金門醫院則可使用網路掛號預約。疫苗接種合約院所包含社區大型接種站、金門醫院院本部及烈嶼院區、5鄉鎮衛生所、傅仰賢診所、陳水湖診所、吾家內心情診所。疫苗接種QAQ1:不同廠牌的COVID-19疫苗,效果是一樣的嗎?目前核准使用的COVID-19疫苗,均經過衛生主管機關審查其效果與安全性符合標準,可以有效預防COVID-19有症狀感染、重症或死亡。Q2:接種COVID-19疫苗前有什麼注意事項?發燒或正患有急性中重疾病者,宜待病情穩定後再接種,以避免疾病本身的症狀與疫苗不良反應相互混淆。使用抗血小板或抗凝血藥物或凝血功能異常者施打後於注射部位加壓至少2分鐘,並觀察是否仍有出血或血腫情形。AstraZeneca COVID-19疫苗與注射後非常罕見的血栓併血小板症候群可能有關聯,接種前請與醫師討論評估相關風險後再接種。過去曾發生血栓合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或肝素引起之血小板低下症者,應避免接種。Q3:接種COVID-19疫苗後若出現這些副作用,請盡速就醫若先前曾因接種疫苗、任何注射治療後,發生急性過敏反應的民眾,接種後請於接種處或附近留觀至少30分鐘;一般民眾則建議至少留觀15分鐘,並自我密切觀察15分鐘,無恙後再離開。另外接種後請持續觀察身體是否有不適症狀,如果不適症狀持續未改善請儘速就醫診治、釐清病因。由於國外於接種 AstraZeneca COVID-19疫苗後出現罕見的血栓合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大多發生在接種後的 28天內,若接種後出現以下任一症狀,請立即就醫並說明疫苗接種史,以利醫師釐清病因、給予適當治療。◎嚴重持續性頭痛、視力改變或癲癇◎嚴重且持續腹痛超過24小時以上◎嚴重胸痛或呼吸困難◎下肢腫脹或疼痛◎皮膚出現自發性出血點、瘀青、紫斑等Q4:2劑疫苗的接種間隔要多久?以目前台灣到貨的疫苗而言,AZ疫苗2劑接種須間隔8週以上(指揮中心標準為10~12週)。Q5:對雞蛋或牛奶過敏,可以接種COVID-19疫苗嗎?目前COVID-19疫苗並未含雞蛋或牛奶的成份,故對雞蛋或牛奶過敏者,並非COVID-19疫苗接種禁忌症。接種COVID-19疫苗前,皆須先經醫師評估身體狀況,若為過敏體質,應於施打前告知醫師,由醫師評估是否施打疫苗。Q6:有過敏體質,可以接種COVID-19疫苗嗎?接種COVID-19疫苗前,皆需先經醫師評估身體狀況,若為過敏體質,應於接種前告知醫師自己的過敏史,由醫師評估是否接種疫苗;接種後也應在醫院休息30分鐘,以確保安全。Q7:接種完COVID-19疫苗後多久我可以得到保護力?◎疫苗注射後,身體需要時間產生保護性抗體,疫苗接種後一般約2週後開始產生保護力。完成COVID-19疫苗所有劑次接種,才能確保疫苗保護力持續較久。◎取得緊急使用授權之臨床試驗資料顯示,需接種兩劑之COVID-19疫苗,第二劑接種後7至14天開始產生保護力。◎取得緊急使用授權後推行疫苗政策國家如以色列的實證顯示,接種一劑Pfizer/BioNTech疫苗後14~20天保護效力近六成,但疫苗保護力持續多久未知,目前仍建議完整接種所需劑次,才能具足夠保護力。◎需注意的是,接種疫苗後,仍有少數機會會罹患COVID-19。因此即使完成COVID-19疫苗接種,仍應遵守防疫新生活原則,勤洗手、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以降低感染風險。Q8:接種COVID-19疫苗後,我仍需要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嗎?疫苗保護力並非100%,且目前接種疫苗的人數仍為少數。故在疫苗涵蓋率仍不高的情況下,為預防疾病的發生、保護易感族群,建議即使完成COVID-19疫苗接種,仍應遵守防疫新生活原則,勤洗手、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
-
2021-06-12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形容不出的腹痛小心腸中風!2症狀過4小時速就醫
腹痛是日常相當常見的症狀之一,不少大大小小的問題都會出現腹痛的情況,不過若是出現「難以形容」的腹痛應提高警覺,因為這很有可能是「腸中風」,若未及時妥善治療出現敗血性休克,死亡率高達9成。 什麼是腸中風?和腦中風有何不同? 大灣健全診所家醫科醫師王威傑表示,腸中風是一種血流無法順利達到腸道所出現的急性疾病,概念和民眾較常聽到的腦中風一樣,血流無法達到腦部容易出現腦中風,無法達到腸道即出現腸中風。 王威傑醫師表示,腸中風主要常見因心臟心房顫動、心律不整、出現血栓,或腸道動脈硬化造成血管阻塞,使血流無法達到腸道,腸道無法吸收氧氣所致。而像是休克、感染使血壓降低等所引起的血流不順、血液缺乏等,也可能導致腸中風,不過此情況並非阻塞完全沒有血流,而是因為到達腸道的血流量大幅減少。另外,正如腦中風一般,血管破裂也是其中一項腸中風的風險因子,不過機率較低。 腸中風風險族群有哪些?醫:慢性病族群要留意! 從上述可見,腸中風的高風險族群多與腦中風的高風險族群相似,包括了動脈硬化、心臟衰竭、糖尿病、三高、凝血疾病、抽菸等,這些都有較高的機率引起血栓、血管阻塞的情況。而像是避孕藥、古柯鹼、安非他命等部分藥物也可能引起腸中風。另外,因疾病重症、正在加護病房治療的族群,容易因感染、休克的情況造成經過腸道的血流量降低,也在風險名單當中。 哪些族群容易腸中風?醫:慢性病族群要留意! 腸中風最明顯的症狀就是腹痛,但此症狀很多問題都會引起,例如吃壞肚子、盲腸炎等。不過即便難以察覺,還是可以從細節中觀察。 王威傑醫師表示,腸中風的腹痛大多「難以形容」,以盲腸炎為例,一般而言多為右下腹或肚臍周圍位置局部壓痛,但腸中風的患者往往只感覺得到疼痛,但指不出特定位置、找不到疼痛點,且往往是一大片的,按壓時不會疼痛。 隨著病況逐漸加劇,腸道因血流不足、缺血等原因無法正常阻隔腸道中的細菌,細菌便可能向外擴散,細菌本身就會產氣,因此患者也容易出現脹氣的情況,且在吃東西時會更嚴重,止痛藥效果不彰,情況嚴重時,出現腸道壞死,形成腹膜發炎、破損,患者就容易出現發燒、血便等症狀。 腸中風嚴重死亡率達9成,腹痛形容不出盡早就醫! 王威傑醫師表示,日前在診間曾遇過一名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且出現喘、腹痛的症狀,沒有發燒,初步診斷原認為是症狀相似的酮酸中毒,但後來發現患者無法形容自己的腹痛及疼痛位置,緊急轉往至醫院急診,果然發現腸中風,所幸及時發現,該案例經治療無大礙。 醫師指出,腸中風之所以麻煩的地方在於,危險性高,卻容易和其他疾病、問題混淆,檢查不易,最能準確辨別的就是電腦斷層,但會出現腸中風的高風險族群,很多不適合做電腦斷層。因此提醒民眾平時出現腹痛時,多留意腹痛的情況,並且觀察疼痛持續的時間,若3~4小時都沒有間斷,且發現腹脹情況越來越嚴重,自身又為高風險族群就應盡早就醫檢查。腸中風以12小時內診斷並治療為佳,若為血管阻塞可透過支架、血栓溶解等方式治療,若進展到腹膜炎則需開刀治療,此時死亡率已達7成,若是到了破損、敗血性休克,死亡率高達9成,不可大意。 《延伸閱讀》 .一張圖看懂腹痛位置及原因,醫:出現這些情況盡快急診就醫! .中風不可拖!每分鐘腦細胞多死190萬個 注意「微笑舉手說你好」三大徵兆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6-10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到底混打疫苗是否可行?教授曝最新4篇研究結論
讀者Mae今天(2021-6-8)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我們擔心疫苗數量是否足夠,輪到我們終於可以打的時候,是否有足夠數量可以涵蓋每人2劑相同疫苗。今天看到新聞,台北市長表示,先打AZ、再打BNT(輝瑞)或莫德納,有論文表示效果更好。我們長久以來比較相信教授旁徵博引的見解,想知道教授對不同廠牌的疫苗是否可以混打的看法,是否有先進國家實驗室已發表研究結果。謝謝您!在討論「混打疫苗」是不是既安全又有效這個問題之前,我們應該先知道為什麼需要考慮施行「混打疫苗」。就如讀者Mae所說的「我們擔心疫苗數量是否足夠」,對台灣同胞而言,主要的原因是擔心打不到兩劑都是同一款疫苗。但是,就歐盟,英國,及加拿大而言,他們主要的考量是因為AZ有血栓風險的擔憂,所以需要知道已經打了第一劑AZ的人是否可以第二劑改打輝瑞或莫德納疫苗。還有另一個原因是,由於疫苗的保護力會隨時間而減弱,所以已經完成兩劑疫苗接種的人有可能需要打第三劑,甚至第四劑……。在這種情況下,「混打疫苗」將可以提供較大的彈性。不管如何,由於全球性的新冠疫苗接種也才執行了半年左右,所以有關「混打疫苗」的研究是非常有限。直到目前,只有一篇論文是正式發表,而另外三篇則是以「預印本」的形式暫時發表。這四篇論文都是探討AZ和輝瑞的組合。已經正式發表的論文是2021-5-29發表在柳葉刀期刊,標題是Heterologous prime-boost COVID-19 vaccination: initial reactogenicity data(混合新冠疫苗接種:初步反應原性數據)。這項研究的主要的發現是,接受「混打疫苗」的人較常報告有發燒的副作用。至於其他副作用,例如發冷、疲勞、頭痛、關節痛、不舒服和肌肉酸痛,則沒有差別。好消息是,所有副作用都是短暫的。至於「混打疫苗」是否有效,這項研究並沒有探討。第一篇「預印本」的論文是在2021-5-27發表在柳葉刀期刊,標題是Reactogenicity and Immunogenicity of BNT162b2 in Subjects Having Received a First Dose of ChAdOx1s: Initial Results of a Randomised, Adaptive, Phase 2 Trial (CombiVacS)【BNT162b2 在接受第一劑 ChAdOx1s 的受試者中的反應原性和免疫原性:隨機、適應性、2 期試驗 (CombiVacS) 的初步結果】。這項研究的主要發現是,接受「混打疫苗」的人產生大量的抗體,而這些抗體具有中和新冠病毒的能力。它也發現接受「混打疫苗」的人沒有出現嚴重的副作用。第二篇「預印本」的論文是在2021-6-1發表在medRxiv平台,標題是Heterologous ChAdOx1 nCoV-19 and BNT162b2 prime-boost vaccination elicits potent neutralizing antibody responses and T cell reactivity(異源 ChAdOx1 nCoV-19 和 BNT162b2 混合疫苗接種引發有效的中和抗體反應和 T 細胞反應性)。它的結論是:(1)混打疫苗會引發有效的體液免疫反應及 T 細胞反應,(2)混打疫苗所產生的抗體可以中和變種病毒 B.1.1.7、B.1.351 和 B.1.617 ,(3)混打疫苗沒有出現嚴重不良事件。第三篇「預印本」的論文是在2021-6-2發表在medRxiv平台,標題是Safety, reactogenicity, and immunogenicity of homologous and heterologous prime-boost immunisation with ChAdOx1-nCoV19 and BNT162b2: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使用 ChAdOx1-nCoV19 和 BNT162b2 進行同源和異源免疫的安全性、反應原性和免疫原性:一項前瞻性隊列研究)。它的結論是:混打疫苗引發稍微較高的免疫力,同時具有安全性。從這四篇論文就可看出,AZ和輝瑞組合的混打疫苗是能夠產生有效的抗體,並且是安全的。目前已經有一些國家允許AZ和輝瑞疫苗混打,包括德國,法國,和加拿大。他們也認為輝瑞和莫德納疫苗是可互相替換使用。原文:混打疫苗可行嗎
-
2021-06-1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染疫致死率高 醫師曝:關鍵恐在「年齡」非「慢性病」
台灣進入到社區感染至今,累計1萬670人確診、321人死亡,死亡率約2.78%,所有死者中60歲以上占90.9%。指揮中心指出此波社區感染高致死率與染疫者多高齡且有慢性病有關。分析確診死亡案例中,慢性病比例高,並以「高血壓」為最大宗。醫師表示,新冠肺炎致死率高仍與「年齡」有關,只是年齡愈高愈容易有慢性病,依照國外的研究,慢性病影響死亡率的比率僅差1到2%。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任洪惠風表示,死亡案例慢性病若是以高血壓為大宗,其實並未太意外,國內高血壓盛行率高,緊追在後的為糖尿病,他認為,新冠肺炎最擔心的仍是引發血栓,「年齡愈大、血栓風險愈高」,慢性病反而不是真正的原因。洪惠風表示,根據義大利的研究,90歲以上的染疫者致死率為24%、80到89歲20%、70歲到79歲9.1%、60歲到69歲2點多%,等於每增加10歲就增加一成的死亡率。新冠致死率決戰的重點應該是「年齡」,其風險仍遠大於慢性病,只是年齡愈大慢性病的比例愈高,導致目前兩者幾乎都混再一起談。洪惠風表示,新冠病毒侵襲人體後,人體會產生免疫反應,任何的免疫反應都可能會產生「血栓」,年紀愈長,器官機能愈差,整個過程就像是「雪球效應」。以肺活量來說,自35歲以後每年都會下降,有定期運動者,肺活量每年降0.5%的功能;沒有定期運動,肺活量每年降3到4%。另外,維持良好的呼吸也需要仰賴肌肉,年紀愈增長,肌肉量也會愈來愈低。他強調,並非年輕人不會產生血栓,而是相較於長者,年輕人有足夠本錢度過。洪惠風說,慢性病在疫情期間當然也要控制,近期有不少慢性病患認為足不出戶,慢性病也會改善,竟自行斷藥,也有些是怕染疫不外出取藥,此舉都可能未染疫前,先因慢性病威脅到性命。
-
2021-06-09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疫苗接種增5例疑似不良反應 有2案視力模糊、眼睛痛
今日新增5例疑似疫苗接種後嚴重不良事件,有一人出現血小板數稍低,並有視力模糊、眼睛痛等症狀,另外還有一例自5月31日因單側眼睛腫脹、睜閉眼不適等症狀通報後,目前人在收治住院中。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指出,目前研判中尚未歸類這兩例案例為血栓事故。指揮中心公布疫苗接種後疑似不良事件中5例的施打狀況,一例為接種後當天出現發燒、頭痛、噁心、肌肉痠痛及關節痛,約兩天後緩解,於接種6天後再發生相同症狀但新增視力模糊、腹痛、喘與眼睛痛而就醫,並收治住院診治,檢測到血小板數稍低,D-dimer值異常,目前狀況穩定,已出院,持續門診追蹤。一例為接種後3天出現 左下肢麻木感,後續因麻木感持續並延伸到左右臂而就醫,已安排相關檢查,持續門診追蹤;一例為接種後當天出現發燒、頭暈、冒冷汗、喘,頭痛、全身肌肉痠痛等症狀,但隔日喘的症狀未緩解且四肢出現皮疹而至急診就醫,疑似過敏反應,目前已無不適。一例為接種後隔日出現注射部位出現紅腫而就醫通報;一例為接種後3天出現 呼吸喘、全身與四肢瘀青而就醫,檢測到血小板數正常範圍,D-dimer 值異常,目前瘀 青症狀已較消退,持續門診追蹤。另有一例於5月31日通報,個案因單側眼睛腫脹與閉眼與睜眼不適等症狀而就醫,疑似視神經乳頭水腫,後續未改善而收治住院診治,故不良事件歸類由通報單位從非嚴重調整至嚴重不良事件。因此其他疑似嚴重不良事件個案今日新增5例,今日公告累計86例。
-
2021-06-09 名人.黃軒
為什麼連續多日出現死後確診病例?重症醫解惑
死後確診的COVID-19目前台灣已有破萬人確診,累計至今已有308人因染疫死亡。其中,全台各地傳出多起染疫後家中暴斃案例,8日連環爆出5起恐怖死亡事件,包括1.最年輕的30多歲女子2.北投水流男屍3.桃園男子4.資深記者易小文5.壹電視攝影師相繼確診逝世,不僅檢警、家屬、殯葬人員暴露在高風險……很多人對死亡後才確診的COVID-19病例備感疑惑。A.死後確診的發生率這個早在去年美國紐約市就有發現,在pandemic前,一天在家死亡人數只約80人,但在pandemic下,每天在紐約市有近200人死亡、故死後確診COVID-19也增加了,因為確保搬屍人員的安全,所有猝死在家、在公司、在任何地方,都會做COVID-19「死後採檢」(Postmortem Test)。在英國也是一樣,猝死在任何地方的死亡率,在pandemic下,增加了39%-104%。英國為此做了研究,這些在家或在公司的猝死者,有「33%」是死後才確診的。這些人的平均年齡是65歲,最年輕才28歲,最老的是96歲,2/3都是男性居多。這些人死亡後,平均在死後第9天,才做鼻咽的刷檢,也有病人已經死亡後29天後的屍體,去做鼻咽的刷檢,也呈現陽性反應。因此研究人員認為,即使不明原因死亡後一個月,仍然需要做COVID-19「死後採檢」(Postmortem Test)。B.確診者的直接死因國際期刊《Nature(自然)》今年二月也分享這些COVID-19確診者死後的解剖,研究人員確定了導致這些直接死亡原因。1.COVID-19感染是最常見(38.5%)的死因。這個容易導致患者瀰漫性肺泡損傷,引起了呼吸衰竭而直接死亡。2.其次是化膿性肺炎(23.1%)。敗血性休克和多重器官衰竭,是化膿性肺部感染最常見的直接死亡原因。3.其他的直接死因,例如肺出血(7.7%)、血栓(7.7%)。C.死因與COVID-19直接相關德國研究人員發現,大多數死者的死因與 COVID-19 直接相關。絕大多數患者存在多種慢性病,例如高血壓、缺血性心臟病和肥胖症。但是,經過死後解剖發現,很多猝死不是因為死者之前健康狀態或有慢性病狀況馬上引起猝死,反而就是由COVID-19直接引起缺氧,而快速死亡的。※本文由黃軒醫師博士 Dr Hean Ooi MD MM PhD授權提供,未經同意,請勿任意轉載,原文請點此。
-
2021-06-09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莫德納開打 專家建言孕婦優先
國外出現孕婦、新生兒染疫案例,國內本土疫情嚴峻,近日北部也有染疫孕婦出現呼吸窘迫等症狀,緊急剖腹生產搶救,讓醫護團隊、家人繃緊神經。國內尚未將孕婦納入公費疫苗優先對象,疫苗專家、高醫院長鍾飲文呼籲,首批莫德納疫苗應禮讓醫護孕婦優先施打,據美國研究顯示,感染新冠肺炎孕婦有較高死胎與早產機率,併發子癲、子癲前症機率也增加,顯示孕婦有優先施打疫苗必要。孕婦、AZ副作用者 應先打「將孕婦和施打AZ疫苗第一劑有嚴重副作用的民眾列為莫德納優先施打對象,應是合理的規畫。」新冠疫苗專家會議召集人鍾飲文表示,疫苗研發初期,臨床試驗通常會排除孕婦與兒童,所以缺乏這些族群的藥物安全性與有效性資料。鍾飲文指出,今年4月「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發表三萬多名美國孕婦接受mRNA疫苗(包括輝瑞BNT162b2與莫德納mRNA-1273疫苗)施打的研究,發現與同時期未接種的孕婦對照,流產、胎兒異常與早產的比率並沒有比較高,顯示mRNA疫苗在任何孕期都可以施打。此外,歐洲婦產科醫學會也建議孕婦與餵母乳者都應接種疫苗,英國及德國的研究文獻也建議孕產婦應優先施打mRNA疫苗。鍾飲文說,會有這個想法,是觀察懷孕醫護人員在防疫第一線奮鬥,幾乎都沒有接種AZ疫苗,缺乏疫苗保護力,如今國內已有莫德納此一選項,應讓懷孕醫護優先施打。至於可否從懷孕醫護擴及一般孕婦都能接種莫德納?他說,因公費疫苗接種有些思考,不能造成混亂,是否擴及一般孕婦,中央會有通盤考量。陳其邁:莫德納相對較安全高雄市長陳其邁昨天在防疫記者會表示,目前檢視國際的資料,莫德納疫苗對懷孕者相對是比較安全,需檢視科學證據,尊重專家會議審查,「這是科學的問題,不是政治的問題。」鍾飲文:AZ過敏者建議混打少數打AZ疫苗第一劑後,產生過敏性休克、血栓或嚴重血小板低下等嚴重副作用,有人也擔心打過AZ後能否混打其他疫苗?鍾飲文說,打AZ會過敏的人不建議續打第二劑。至於混打疫苗,據今年五月英國在「刺胳針」雜誌發表的研究顯示,並不會有更多嚴重的副作用,只是發燒機率比兩劑都打AZ的人來得高。因此,當接種AZ第一劑後有嚴重副作用發生時,建議可接種其他疫苗,以得到足夠的保護力。
-
2021-06-09 醫聲.罕見疾病
罕病認定/罹罕見血液病TTP 她7次走過鬼門關
她,十五年前,被一場風暴捲入,至今仍未平歇。張玉此罹患極為少見的血栓性血小板低下紫斑症(TTP),發作時,既兇又猛,急遽下降的血小板、四處堵塞的血栓,得緊急接受全身血漿置換。「我發作了七次,每次輸入五千CC的血液,我全身的血都是別人的。走出鬼門關後,我卻仍是不知道,下一次的復發什麼時候會來敲門?」今年五十五歲的張玉此,溫暖樸實的笑容,就像是一個日常裡跟你擦身而過的鄰家媽媽,旁人不會知曉她的血液中滾動著的秘密。四十歲那年,因臉色奇差,同事提醒她快去急診。一檢查,她的血小板掉到五千,而正常值是十五萬,血色素也不夠,會診多科醫師,只知不是癌症、不是血友病,脾臟也沒問題。「那時候,我只求一個判刑的病名。」當時,她接受第一次的全身血漿置換,植入一根夠粗的管子,將體內的血液大量引流出來,同時,輸入一倍到二點五倍的血漿。每天進行兩小時的血漿置換術,血漿讓她過敏、紅腫。身為護理人員的張玉此哭著問,「誰可以告訴我,這是怎麼一回事?」好不容易,血小板回升到十萬以上,但出院不到幾個月,她二度復發,又是血漿置換。終於診斷有了答案,是TTP。接下來幾年,她反覆發作七次,接病危通知單、發生感染、因意識混亂在病房裡大喊大叫。TTP是複雜的疾病,她接受癌症免疫治療,病況似乎緩和下來,她終於喘了一口氣。雖頭髮掉了,生理期停了,血栓讓她的股骨頭都壞了,髖、肩、膝都是人工關節。張玉此說,TTP的人,不是走了,就是好了,好像很少人像她這樣撐過七次發作。二○一一年五月,張玉此做出大膽舉動,在網頁上貼出徵病友啟示「尋找血栓性血小板低下紫斑症病友」,她最大的希望,就是能夠找到相同疾病的患者,一起扶持,讓需要幫助的患者及家屬,不再寂寞。徵病友啟示卻是石沉大海,張玉此笑說,TTP病患太少了,少到無法成立病友聯誼會,少到無法納入罕見疾病,沒有人會為她主張權利。她繼續著自力救濟的路,在臉書上成立了「十三分之一罕見血液病友聯誼會」粉絲團,如同孤寂的紫斑蝶飛舞在漆黑的太空中,持續搜尋著跟她一樣的人。
-
2021-06-09 該看哪科.血液.淋巴
老醫師請命 盼TTP納罕病保護傘
一名八十五歲的老醫師呼喊,盼TTP納入罕病,獲新藥治療,減少復發,增加生活品質。他曾經由彰基送件衛福部,得到「非罕」、「屬後天性疾病」、「有機會自然緩解」、「有治療方式」的回覆,老醫師不氣餒,他說,已傷及腦、心的TTP嚴重病患,仍應納入罕病照顧。台灣血栓暨止血學會常務理事沈銘鏡解釋,溫韋伯氏因子(vWF)是人體內大型凝血因子,需靠ADAMTS13蛋白酶裂解。TTP病患因ADAMTS13活性降低,巨大vWF堆積在微血管造成血栓。發病死亡率是八成,血漿置換可大幅降低死亡率,但半數仍復發。他曾接治一名七歲先天TTP的小女孩。沈銘鏡是國內的血友病之父,他發現國內血友病患因診斷遲、治療落伍而跛行。幾經奔走與努力,成立我國第一個血友病醫療中心。愛滋病毒汙染血漿分離製造的濃縮凝血因子,血友病人因而感染,為此,照顧一生的血友病患竟反過來責怪沈銘鏡,深受打擊的他,在參與國際會議時,獲悉加熱可殺死愛滋病毒,立即返國建議停止輸入未經加熱之凝血分子。十年後,獲頒壹等衛生獎章。沈銘鏡找到國人靜脈血栓病因,獲王民寧醫藥衛生傑出貢獻獎。他畢生奉獻給血友病、類血友、罕見血液及靜脈血栓病患,於二○○六年獲頒醫療奉獻獎。沈銘鏡說,TTP發生率低,血漿置換風險高,併發症多,復發機率高,美國FDA與歐盟已核准用TTP病患使用罕見孤兒藥 。北慈血腫科主治醫師高偉堯認為,罕病中的PNH,也是罕見複雜的血液疾病 ,也非遺傳性,盼將TTP納入罕病保護傘。國健署婦幼健康組簡任技正陳麗娟指出,罕病認定有罕見性、診斷治療困難、疾病嚴重度、是否需要遺傳諮詢或有利於疾病防治等原則,予以綜合判定審議,目前請彰基補件中。
-
2021-06-09 該看哪科.血液.淋巴
罕見血液病TTP難診斷 估國內有400例
TTP是一種極少見卻嚴重的疾病,一旦發病就是命懸一線,加上症狀多元,病患多數前往急診、神經內科、腎臟內科、血液科等。血液科醫師指出,國內應有四百個TTP病患,只是沒有診斷出來,應加強臨床認知。台北慈濟醫院癌症中心主任暨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高偉堯是張玉此的主治醫師,他回憶,接治時,忽想起學生時代,老教授的投影片上,指出TTP的五大症狀包括,溶血性貧血、血小板減少、紅血球碎片、神智不清、腎功能異常,因此臨床診斷為TTP,並進行血漿置換術。台灣血栓暨止血學會常務理事沈銘鏡感嘆,以彰基經驗,十年臨床加實驗室診斷共廿七例TTP,發生率是一百萬人有一點八例,推估全台應有四百個患者。
-
2021-06-09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AZ疫苗若釀血栓問題 陳時中:藥害相關費用政府都付
日本捐贈的AZ疫苗將開打,但疫苗可能造成的血栓問題卻無法解決。國民黨立委陳以信今在立院呼籲,政府應主動建立代位求償機制,讓民眾安心打疫苗。行政院長蘇貞昌表示,政府對於疫苗相關責任都會往這方面走,本來就可這樣做。陳以信表示,目前疫苗接種受害救濟申請程序,要受害者自行申請、舉證,沒有授權政府代位求償;下周AZ開始打,統計上可預期會有血栓案例再發生,建議政府先建立政府代位求償機制,免除受害者舉證責任,讓民眾安心打疫苗。衛福部長陳時中表示,不見得要先預立代位,就直接做了,然後來解決法律問題,「我們來做」;因為打疫苗造成的第一關藥害相關的費用,政府都付,後續行政處理再把規則改好。
-
2021-06-09 醫聲.罕見疾病
罕病認定/搶救TTP之2:醫療奉獻獎85歲老醫師呼喊 讓TTP納入罕病
血栓性血小板低下紫斑症(TTP)雖然是個極罕見的血液疾病,致命又帶有不確定性,我們就像「深海中無聲吶喊的海天使」;但隨著疾病衛教資訊增加,許多病友陸續現身,讓我們知道自己不是孤身一人。現在即將舉辦的病友會,我們想邀請大家一起共襄盛舉,彼此分享與交流,減少面對疾病的茫然驚慌,也歡迎提供您寶貴的生命經驗,讓彼此做最佳的後援!●時間:3/30 14:00-16:20●地點:Happ.小樹屋|大葉桉分館2樓(台北市中山區民權西路20號2樓)●報名連結:https://reurl.cc/G4nnjD「血栓型血小板低下紫斑症(TTP)病人很慘。」這是來自85歲的沈銘鏡的呼喊,盼TTP病患納入罕見疾病,獲得新型藥物治療,減少復發,增加生活品質。為此,他曾經由彰化基督教醫院送件衛福部國健署,得到「非罕」、「該疾病屬於後天性」、「有機會自然緩解」、「目前有治療方式」等回覆,老醫師卻不氣餒,他說,對於已經傷及腦部、心臟的TTP嚴重病患,仍應納入罕病照顧。沈銘鏡被稱為台灣血友病之父,目前是台灣血栓暨止血學會常務理事,他解釋,溫韋伯氏因子(vWF)是人體內的大型凝血因子,需要靠ADAMTS13蛋白酶裂解。TTP患者因產生ADAMTS13抗體活性因而降低,巨大的vWF凝集血小板堆積在微血管而造成血栓。【延伸閱讀:國內血液腫瘤科醫師,對TTP納入罕病的呼籲】過去死亡率8成 TTP患者的辛酸過去,TTP病患發病的死亡率是八成,在使用血漿置換術與免疫製劑後,死亡率才降低,但半數會復發。但沈銘鏡曾接治一名七歲患有「先天性」TTP小女孩,至今已十多年,每三周就要到醫院補充血漿,需輸血四個單位,生活品質堪憐,更不要說輸血隱含的感染風險,而血栓也會持續造成多處器官的損傷。沈銘鏡被稱為血友病之父,是因為他發現國內血友病患因診斷太遲、治療落伍、肌肉關節系統的嚴重損害而跛行,幾經奔走與努力,成立我國第一個血友病醫療中心。愛滋病毒會汙染血漿分離製造出來的濃縮凝血因子,血友病人因而感染,為此,照顧一生的血友病友反過來責怪沈銘鏡。深受打擊的他,參與國際會議時,獲悉凝血分子加熱可以殺死愛滋病毒,立即返國建議停止輸入未經加熱之凝血分子,10年後,沈銘鏡獲頒壹等衛生獎章。沈銘鏡更因發現S蛋白缺乏,C蛋白缺乏和凝血酶缺乏是國人靜脈血栓的病因,獲得王民寧醫藥衛生傑出貢獻獎。他畢生奉獻給血友病患、類血友病和罕見出血性疾病病患及靜脈血栓病患,於95年獲頒第16屆醫療奉獻獎。美國FDA已核准新藥 盼國內能將TTP納入罕病照顧沈銘鏡說,TTP發生率低,血漿置換風險高,預後併發症多,患者恍如抱著不定時炸彈過生活,如今美國FDA已核准新藥可以緩解嚴重症狀,盼國內能將TTP納入罕病照顧,引入罕藥治療。台北慈濟血腫科主治醫師高偉堯也認為,罕病中的陣發性夜間血紅素尿症(PNH),也是罕見而複雜的血液疾病,也非遺傳性,盼也能將TTP納入罕病保護傘。衛福部國健署婦幼健康組簡任技正陳麗娟指出,罕病認定有罕見性、診斷治療困難、疾病嚴重度、是否需要遺傳諮詢或有利於疾病防治等原則,予以綜合判定審議,目前請彰基補件中。「十三分之一罕見血液病友聯誼會」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OneThirteenthAlliance
-
2021-06-09 醫聲.罕見疾病
罕病認定/搶救TTP之3:臨床醫師也不識 國內至少400患者未診斷
血栓性血小板低下紫斑症(TTP)雖然是個極罕見的血液疾病,致命又帶有不確定性,我們就像「深海中無聲吶喊的海天使」;但隨著疾病衛教資訊增加,許多病友陸續現身,讓我們知道自己不是孤身一人。現在即將舉辦的病友會,我們想邀請大家一起共襄盛舉,彼此分享與交流,減少面對疾病的茫然驚慌,也歡迎提供您寶貴的生命經驗,讓彼此做最佳的後援!●時間:3/30 14:00-16:20●地點:Happ.小樹屋|大葉桉分館2樓(台北市中山區民權西路20號2樓)●報名連結:https://reurl.cc/G4nnjD血栓性血小板低下紫斑症(TTP)是一種極為少見卻嚴重的疾病,推估台灣約有400名患者,病患一但發病就是命懸一線,再加上症狀多元,病患多數前往急診、神經內科、腎臟內科、血液科等。血液科醫師指出,加強臨床對TTP的認識,緊急血漿置換可以為病患爭取生機。台北慈濟醫院癌症中心主任暨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高偉堯指出,TTP是一種古老的疾病,從1924年即有首例病例報告,但因為非常少見,醫師們終其一生也未必碰到一個,因此在臨床判斷上,可能無法及時聯想到TTP。高偉堯是TTP病患張玉此的主治醫師,他回憶,接治時,忽想起學生時代,老教授的投影片上,指出TTP的五大症狀包括,溶血性貧血、血小板減少、紅血球碎片、神智不清、腎功能異常,雖然張玉此的症狀不盡相同,仍依特徵臨床診斷為TTP,並進行血漿置換術。【延伸閱讀:血栓性血小板低下紫斑症的治療困境】少見疾病病患的悲哀,即是連醫師都認識不多,病患也求助無門,台灣血栓暨止血學會常務理事沈銘鏡感嘆,臨床醫師對於TTP的認識實在太少,以彰化基督教醫院的經驗,十年臨床診斷加上實驗室診斷共27例TTP,發生率是一百萬人中有一點八例,推估,全台應該有400例TTP患者,但是卻沒有診斷出來。除了加強診斷之外,緊急處置又是一道難關。沈銘鏡坦言,在得到實驗室診斷結果前,是否可進行血液置換術的決定,對臨床醫生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沈銘鏡呼籲,根據國際血栓暨止血學會的建議,TTP是緊急醫療事件,當懷疑為TTP時,只要符合臨床評分,就應立即開始血漿置換,不要等待實驗室數據的確認。●「十三分之一罕見血液病友聯誼會」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OneThirteenthAlliance
-
2021-06-09 醫聲.罕見疾病
罕病認定/搶救TTP之1:血栓性血小板低下紫斑症 她7次全身換血
血栓性血小板低下紫斑症(TTP)雖然是個極罕見的血液疾病,致命又帶有不確定性,我們就像「深海中無聲吶喊的海天使」;但隨著疾病衛教資訊增加,許多病友陸續現身,讓我們知道自己不是孤身一人。現在即將舉辦的病友會,我們想邀請大家一起共襄盛舉,彼此分享與交流,減少面對疾病的茫然驚慌,也歡迎提供您寶貴的生命經驗,讓彼此做最佳的後援!●時間:3/30 14:00-16:20●地點:Happ.小樹屋|大葉桉分館2樓(台北市中山區民權西路20號2樓)●報名連結:https://reurl.cc/G4nnjD她,15年前,被一場風暴捲入,至今仍未平歇。張玉此罹患了極為少見的「血栓性血小板低下紫斑症」(TTP),一百萬人中才有幾個,這些病患的外貌與常人無異,急性發作時,來得既兇又猛,急遽下降的血小板、四處堵塞的血栓,病患得緊急接受全身血漿置換、類固醇治療。「我發作了七次,每次輸入5000CC的血液,我全身的血都是別人的。走出鬼門關後,而我卻仍是不知道,下一次的復發什麼時候會來敲門?」【延伸閱讀:TTP病患平時看似與你我無異,疾病反覆發作卻使他們全身出現異狀一起關心患者們的處境】40歲被診斷怪病:「那時候,我只求給我一個判刑的病名」今年55歲的張玉此,溫暖樸實的笑容,就像是一個日常裡跟你擦身而過的鄰家媽媽,旁人不會知曉她的血液中滾動著的秘密。40歲那年,因為臉色奇差,同事提醒她快去急診。一檢查,她的血小板掉到5000,而正常值是15萬,血色素也不夠,會診多科醫師,只知道不是癌症、不是血友病,脾臟也沒問題。「那時候,我只求給我一個判刑的病名。」當時,她接受第一次的全身血漿置換,必須植入一根夠粗的管子,才能將體內的血液大量引流出來,同時,將過濾過的血漿再送回她體內,需要輸入一倍到二點五倍的血漿量。每天進行血漿置換術,每次兩小時,輸入大量血漿讓她過敏、紅腫。身為護理人員的張玉此,哭著問,「誰可以告訴我,這是怎麼一回事?」撐過7次發作、接過接病危通知單!治療過程掉髮、停經好不容易,治療奏效,血小板回升到十萬以上。可是,出院不到幾個月,張玉此二度復發,又是全身性的血漿置換。這一次診斷終於有了答案,是TTP。接下來幾年,她反反覆覆發作了七次,接病危通知單、發生感染、因為意識混亂在病房裡大喊大叫。TTP屬於免疫疾病,她使用癌症免疫製劑治療,病況似乎緩和了下來,她終於喘了一口氣。雖然頭髮也掉了,生理期也停了,血栓讓她的股骨頭都壞了,髖關節、肩關節、膝關節都是人工關節。張玉此說,像她這樣的人,不是走了,就是好了,好像很少人像她這樣撐過七次的發作。徵病友啟示:尋找血栓性血小板低下紫斑症病友2011年5月,保守的張玉此做出大膽的舉動,她委託朋友在網頁上貼出徵病友啟示「尋找血栓性血小板低下紫斑症病友」,她最大的希望,就是能夠找到相同疾病的患者,彼此交換照護心得,一起扶持,一起加油打氣,讓需要幫助的患者及家屬,不再寂寞。徵病友啟示卻是石沉大海,沒有人回應她。張玉此無奈的笑,因為TTP病患太少了,少到無法成立病友聯誼會,少到無法納入罕見疾病,也沒有健保重大傷病的保障,沒有人會為她主張權利。她繼續著自力救濟的路,在臉書上成立了「十三分之一罕見血液病友聯誼會」粉絲團,如同孤寂的紫斑蝶飛舞在漆黑的太空中,持續搜尋著跟她一樣的人。
-
2021-06-09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接種人次達72萬人 新增四例接種後嚴重不良事件
新冠肺炎疫苗今天開始將配送7萬劑莫德納到各縣市。而之前陸續到貨的AZ疫苗目前累計接種已達72萬4819人,其中公費 68萬3629人,自費41萬190 人。另新增四例接種後嚴重不良事件,其中一名20幾歲女性因腹痛和食慾不振就醫,就醫後發現診斷深層靜脈栓塞的D-dimer(纖維蛋白分解產物)偏高;但已排除為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侯群(TTS)。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該名個案接種後三天因腹痛及食慾不振而就醫,D-dimer略為偏高,但檢驗結果血小板正常,因此排除為TTS。個案目前腹痛已改善,住院診治中。另外,三例嚴重不良事件,包括:一名70多歲女性接種後 20 天因視力模糊就醫,診斷為疑似視網膜靜脈阻塞,後續門診追蹤治療一名20歲女性接種後隔日因出現發燒、頭痛、身體左半邊麻痺無力而就醫,目前住院診治中;以及一名20歲女性,接種後 2 天出現頭痛,隔日因頭痛劇烈、身體痠痛、噁心及血壓升高而就醫,目前症狀已改善,持續追蹤中。目前接種對象中,第一類醫事人員已有43萬5303人接種第一劑、2萬1071人已完成接種兩劑;今天另將配發七萬多劑莫德納疫苗供第一類醫事人員中第一、二風險者,多一個接種選擇。
-
2021-06-0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注射疫苗前先吃藥止痛 醫師引用美國說法:毋湯
本土疫情持續延燒,掀起民眾搶打疫苗的風潮,但最近兩天接連發生3起注射後引發血栓的案例,讓部分民眾開始裹足不前,心臟科門診接到不少詢問電話;員榮醫療體系員榮醫院今天表示,產生血栓的機轉不同,不建議預防性服藥預防血栓,已服用抗凝血劑的病人仍可施打疫苗,只要注射後做好「壓迫止血」,避免出現嚴重血腫情形。民間流傳,注射AZ疫苗之後可能發燒、全身痠痛無力,很多人注射前服用1至2顆普拿疼減輕身體不適,或服用阿司匹靈、其它抗凝血藥物預防形成血栓,而員榮醫療體系心臟內科接到心血管疾病患者來電詢問,可否預防性服用?或有血栓相關病史、目前服用抗凝血劑可否注射疫苗。員榮醫院心臟內科主任陳裕峰說,注射疫苗後的副作用確實讓部分民眾怯步不前,最近連續兩天出現3起血栓案例,讓心血管疾病患者擔心,其實根據目前資料統計,注射AZ疫苗4至28天後,如果出現持續性頭痛、癲癇、腹痛超過24小時、下肢腫脹或疼痛或胸痛及呼吸困難等情形,均可視為血栓可能的症狀。陳裕峰指出,目前尚無證據顯示,血栓疾病史者注射疫苗後有較高機率的不良反應,因此已服用抗凝血劑患者仍可施打疫苗,只要注射後做好「壓迫止血」,避免出現嚴重血腫情形,有人認為先服用抗血栓藥可預防發生血栓,但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建議,不宜使用阿司匹靈或其他抗凝血藥物來預防血栓形成,以免加重出血機率。美國CDC也不建議施打疫苗前,使用藥物預防注射後的副作用,如果真的不舒服再用藥減緩疼痛不遲;此外,注射前服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也可能會減低疫苗效果。陳裕峰說,整體而言,注射疫苗絕對利多於弊,民眾務必要施打疫苗,才能阻絕新冠病毒橫行,有疑慮的心血管疾病患者都可親自就診或運用視訊診療、電話診療,請醫師評估以除解除疑慮。
-
2021-06-0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印度變種太強!症狀還包括聽力受損、血栓導致組織壞死
彭博資訊報導,印度一些醫生發現,迄今為止感染力最強的Delta變種病毒(原稱印度變種病毒 B.1.617)會導致患者出現聽力損失、嚴重胃部不適、血栓導致身體組織壞死、頸部腫脹和嚴重扁桃腺發炎等症狀。英國英格蘭公共衛生署日前表示,早期證據顯示,Delta變種病毒導致住院風險增加,且傳染力比Alpha變種病毒(原指英國變種病毒)還要強。印度傳染病專家厄富爾(Abdul Ghafur)表示,需要做更多科學研究,以分析這些較新的臨床表現是否與Delta變種病毒有關。他說,與第一波疫情相比,出現了更多有腹瀉症狀的新冠患者。「去年我們以為已經很了解我們的新敵人,但情況有所改變,病毒變得相當不可預測」。在印度各地治療患者的六名醫生表示,胃痛、噁心、嘔吐、食慾不振、聽力喪失和關節痛等都是新冠患者出現的症狀之一。此外,孟買心臟病專家曼努德漢(Ganesh Manudhane)表示,過去兩個月曾治療過8名血栓併發症患者,當中兩人要切除手指或腳。據當地媒體報導,還有醫生發現血栓問題出現在腸道血管的案例,導致患者出現胃痛問題。除此之外,截至5月22日,印度逾8800名新冠患者和康復者,患上罕見的毛霉菌病,一些醫生懷疑是重症患者過量服用抗生素、鋅來治療有關,屬於罕見疾病,多感染人類的鼻竇、腦部與肺部等部位,還可感染消化道、皮膚及其他器官。截至目前,印度今年通報1860萬例確診個案,去年通報1030萬例。根據印度政府最新的研究報告,Delta變種病毒是導致印度第二波疫情背後的主因,其傳染性比首次在英國發現的Alpha變種病毒高出約50%。
-
2021-06-08 醫聲.數位健康
遠距醫療/疫情期間不敢上醫院 醫:心血管疾病4族群,有這些症狀還是得就醫!
慢性病感染重症率高?免疫力不好是關鍵? 新冠肺炎在國內造成嚴重影響,慢性病患在流行病中往往首當其衝,根據國內外的流行病學資料顯示,目前已經知道年紀,男性,肥胖,抽菸,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慢性腎臟病與癌症患者,都是增加新冠肺炎重症機率與死亡率的危險因子,台北康研診所院長心臟科林俊忠醫師表示,這一波疫情,無論是心血管疾病或慢性病患者,重症率皆相當高,主要有幾個原因,首先高齡與慢性病患者免疫力通常欠佳,第二慢性病患者常常潛藏慢性發炎,在感染之後發炎更加嚴重,容易導致器官嚴重反應,第三許多慢性病心血管疾病患者,都有ACE(血清張力素轉換酶)系統過度表現的問題,有研究顯示ACE的受體會加速新冠病毒入侵細胞。另外,慢性病患者體質普遍虛弱,包含住在長照中心或是洗腎的患者,可能合併有心衰竭問題,一旦感染病毒,將會快速進入嚴重病程。 無症狀缺氧?低於氧氣飽和度SpO2 90%以下速就醫! 林俊忠醫師指出,這次疫情之所以很多人猝死,主要是因為新冠肺炎有「無症狀缺氧」的特徵,病人在缺氧時,感覺不強烈,容易疏忽。尤其高血壓、心臟病等慢性病,平時就是血氧濃度不足的高危險族群,且年長者腦部感知遲鈍,不論對溫度或是血氧感知,其實都較鈍化,更難早期發現。提醒民眾,血氧飽和度SpO2一般為95%至100%,低於95%以下即是缺氧,短暫缺氧時,應該要開始注意,若低於 90%,宜及早就醫治療,一旦降到60%至70%,隨時有生命危險。 高血壓患者:留意頭昏,脖子、肩膀緊。 冠狀動脈疾病患者:留意胸悶 心律不整患者:留意心悸 心衰竭患者:留意喘、夜尿、下肢水腫 林俊忠醫師提醒,出現頭昏、呼吸短促、冒冷汗、嘴唇發紺、臉色蒼白、血壓偏低,都是血氧過低可能會出現的危險表徵,不宜再觀察,應立即就醫。 藥不夠怎麼辦?遠距醫療來助攻 有些病人擔心到醫院有感染風險,而自行減少回診次數,或減少服藥頻率,林俊忠醫師表示,多重慢性病患者若有高血壓,血糖和抗血栓藥物完全不建議自行減少劑量或是中斷用藥,但是,如果只是單純高血脂尚未嚴重到心血管疾病者,膽固醇用藥,通常有遺產效應,短期停藥之後相對危險性沒有那麼大,不會馬上產生併發症。建議患者在藥物使用完前,選擇專門診治慢性疾病診所,開立處方箋,前往鄰近藥局取藥,避免前往人潮壅擠之醫院,增加感染風險。 現在許多醫療院所提供遠距醫療服務,經由視訊看診,搭配穿戴式裝置還有健康管理軟體,包含心電圖手環、心跳錶、血氧機、血糖機等,讓醫師更瞭解病情。 林俊忠醫師呼籲,慢性病患者在家可以適度運動,包含飛輪、上網搜尋簡單瑜伽動作跟著做,都是很棒的選擇。飲食方面,多注意均衡,叫外送時,注意油、鹽不要過量攝取。 《延伸閱讀》 .防疫期間該就醫不要拖!醫:3狀況速就醫,4招保護好自己! .防疫不出門!700萬慢性病人快斷藥?健保署:即日開放「通訊診療」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6-0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居家上班更累?醫籲:別再久坐不動 當心致命危機
疫情重創台灣,許多人開始宅在家遠距工作。開始居家上班後,讓許多人有感,辦公時間更長,甚至不知道何時才能真正下班。而長時間久坐,其實對身體危害極大。久坐不動 最怕致命「深部靜脈栓塞」骨科醫師廖志祥表示,長時間久坐不動,最怕致命的「深部靜脈栓塞」!什麼是深部靜脈栓塞呢?深部靜脈栓塞(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指深部靜脈的血液回流不佳,就會導致患肢腫脹。主要形成的主原因,包含:久坐久站,肌肉無收縮,使得血流變慢;高血壓糖尿病者,使血管壁受傷;血液疾病或癌症等造成。會出現什麼症狀呢?廖志祥說,深部靜脈栓塞通常發生在單側下肢,會感覺患肢腫脹疼痛、溫度上升,當腫脹太過嚴重,會影響動脈循環,造成組織缺血壞死,即「腔室症候群」,若無緊急處理,很有可能需要截肢。此外,當腦部的血管被血栓阻塞時,就會造成「腦中風」;當肺動脈被血栓阻塞時,會造成相當致命的「肺栓塞」,是臨床上重要的急症之一。哪些族群要注意呢?廖志祥提醒,長期臥床、久站久坐、年紀大、肥胖、正在吃口服避孕藥、高血壓患者、糖尿病患者都有很大的風險;喜歡通宵打麻將、遊戲玩太久、追劇,長時間坐著或躺著不動,也是高風險族群。如何預防深部靜脈栓塞的發生呢?廖志祥呼籲,儘可能每隔一小時就起來走走,或伸展下肢,避免久坐久站,也可以穿彈性襪、做抬腿運動,還有多補充水分。
-
2021-06-0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把機會留給需要第1劑的人 鄭文燦延後接種第2劑疫苗
桃園市長鄭文燦4月12日接種第1劑AZ疫苗,原定6月初要打第2劑,但他下午在疫情說明記者會表示將延後4周,理由是把機會讓給需要第1劑的人;有關30多歲男子打疫苗血栓花70萬元自救一事,鄭文燦也在記者會上允諾費用由市府募集的防疫基金支付,另也強調疫苗是安全且有效的,鼓勵民眾接種。鄭文燦表示,桃園近日分配到的疫苗數量有8萬1千餘劑,目前約有1萬2千餘劑還沒施打,但施打對象都以造冊,預計下周就全數打完。針對疫苗接種順序,民間許多單位及個人認為自己職業有潛在風險,應優先施打。鄭文燦坦言,有接到30、40個單位建議,但桃園現有疫苗真的不夠,按照中央指示的1到3類對象安排,2、3類對象就有不足情況,要等日本贈送的疫苗拆封、檢驗合格,才有望進行更大的施打計畫。鄭文燦表示,施打疫苗必須要有防疫戰略高度,目前防疫戰略是要讓高風險的第一線人員接種第1劑疫苗情況普及,「因為只要接種第1劑就有70%防護力,所以他先把機會讓給要接種第1劑的人」。另外,日本贈送的疫苗使用方針,也應該是以第1劑普及、第1線防疫人員優先為原則。另外,桃園一名30歲男子因為施打AZ疫苗出現血栓症狀,扣除健保給付,又自費70萬元才保住性命;鄭文燦承諾70萬元由市府支出,同時也強調疫苗安全有效。他表示,市府針對已經施打AZ疫苗的7萬名對象,相關單位都有透過「疾管家」APP掌握追蹤,如果還有發生類似事件,我們一樣會以高標準給予協助。
-
2021-06-05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打AZ血栓 男子自費70萬保命
AZ疫苗在國內累計接種超過六十二萬人次,國內首例接種AZ疫苗後併發血栓不良反應事件,患者為卅多歲男子,自費七十多萬元打免疫蛋白才保住性命。林口長庚昨天證實此事,目前已經出院。桃園市長鄭文燦昨天允諾,會替當事人爭取最大權益。據了解,該男子除健保給付,親友苦籌措七十多萬元,自費施打免疫蛋白,狀況才緩解;林口長庚醫院昨天證實有此案,男子恢復情況良好,五月廿七日從加護病房轉到一般病房,本月一日出院。林口長庚表示會全力協助他申請預防接種受害救濟補助,桃園市衛生局說,病患已填寫藥害救濟申請文件,後續會向醫院調病歷,連同申請書一起送衛福部審查。指揮官陳時中昨表示,患者可申請預防接種受害救濟,但需要花上一段時間,已先請健保署墊付這筆費用,未來再代位求償,希望個案勿因經濟形成就醫障礙,「一定全力協助」。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昨天也說,新增三例疑似疫苗接種後嚴重不良事件,其中又有一例疑似AZ特殊血栓,患者為廿多歲女性,接種後兩天出現相關症狀,仍在釐清、持續追蹤中。截至六月三日,累計接種不良反應共八八○○例,其中較嚴重者七十一例。
-
2021-06-0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20多歲女接種AZ疑血栓 莊人祥:血小板低下
截至今天上午10點,我國疫苗接種逾62萬劑。指揮中心今天公布,新增3例疑似疫苗接種後嚴重不良事件,且其中又有1例疑似AZ特殊血栓。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說明,該案為1名20多歲女性,接種後2天出現右肘瘀青、頭痛、噁心、腹痛、胸悶等症狀,就醫檢查有血小板偏低、D-dimer異常而住院診治,還在懷疑是否為血栓。至於另兩件不良事件,莊人祥說,為1例20多歲女性,接種後2天出現左手臂紅腫而至急診就醫,隔日再至門診就醫後收治住院診治,疑似蜂窩性組織炎,給予抗生素治療,預計今日出院。另一例為30多歲男性,接種後5天左眼出現黑斑紋,兩眼視線模糊,視力減弱等,而至眼科診所就醫,初步檢查無異常,目前眼力模糊狀況已改善,持續門診追蹤。指揮中心公布,6月3日疫苗共接種新增5萬4736人次,而今天累計接種56萬6586人次,回補先前接種資料4557人次;累計共接種62萬1322人次,其中公費58萬132人次,自費4萬1190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