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24 名人.精華區
搜尋
血便
共找到
264
筆 文章
-
-
2022-01-15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不論手排或自排 都要做大腸鏡
醫師愛開玩笑。病人:「我排便困難!」醫師:「是手排還是自排?」病人:「現在車子都嘛自排!」醫師:「你排便是自己排的?或要用手去挖?或要用塞劑才能排?」病人:「喔!便祕有一、兩年了,常常要用手排才能排!」便祕或排便不順是一般人常見的症狀,幾千年前孟子就有便便的感慨,他說:「吾豈好『便』哉?吾不得已也!」孟子常常拉肚子,常常要去上洗手間,等候洗手間的人頗有怨言,因此有些感慨!正常人的生理運作,一天排一次便,因為食物由嘴巴入口,經胃、小腸消化吸收,剩下的「廚餘」到大腸裡面,大腸將「廚餘」中的水分吸收乾淨,再由肛門排出去。這個人體內的腸蠕動及排空動作是自動控制系統,任何一環節出了問題,就可能會頻便或便祕。例如吃了壞東西,細菌在腸子內分泌毒素,刺激腸子的蠕動就會使腸子嘰哩呱啦,把腸子裡面的壞東西排出去。最怕的是大腸內長了壞東西,這個壞東西堵住了,大便不容易通過去,因此「廚餘」在腸子內積了很久,水分就吸收得一乾二淨,大便又粗又硬,就會有便難排的現象。或者,由於大腸長了東西,有潰爛或出血,刺激腸子的蠕動,大便習慣也變得不規則,此時一定要及早就醫檢查。檢查大腸是否長東西,最簡單無痛的檢查就是做大便潛血檢查,但陽性也不一定是大腸長東西,陰性也不代表沒問題。最精準的方法就是內視鏡(大腸鏡)檢查,看到病變也可以直接做切片。以前麻醉不發達時,做大腸鏡常痛苦難堪,病人哇哇叫,近幾年來發展的無痛麻醉內視鏡檢查,一覺醒來就檢查完畢,蔚為風潮,不少病人覺得麻醉後醒來常覺得睡得舒適還不過癮呢!大腸癌是國人近年來超越肝癌、肺癌發生率最高的癌症,不管你是「手排」或「自排」、家族中有人有大腸癌,或以前大腸有息肉,一定要追蹤大腸鏡檢查,即使未做過不知道,也要有第一次讓醫師看看你的大腸(連胃一起看),才不會到了末期腸子不通了或血便厲害,或肚子大了起來,那時的大腸癌大都不是初期了!●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2-01-14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72歲嬤急性腹痛血便 大腸鏡檢查揪出巨細胞病毒性腸炎
台南市一名患有糖尿病、高血壓及胃潰瘍的72歲何姓婦人,先前因嚴重泌尿道感染合併敗血性休克,住院治療一個多月,隨後到麻豆護理之家休養,卻在入住不到一星期發生急性腹痛合併血便現象,送到麻豆新樓門診後,胃腸科醫師李奇郡以大腸鏡確診為巨細胞病毒性腸炎,病患後續接受為期21天的Ganciclovir抗病毒療程,血便與腹痛逐漸改善;出院前再次接受追蹤性大腸鏡檢查,潰瘍範圍已縮小至不到一公分,且受損的大腸黏膜也已復原。出院至今3個月未再復發。李奇郡先以電腦斷層檢查,發現其升結腸部分有腸壁增厚及周邊脂肪發炎現象,高度懷疑症狀就是由此一病灶所致。由於大腸病變原因很多,無法單靠電腦斷層做出診斷,經與病人和家屬討論後,決定盡快做大腸鏡檢查,經檢查後發現:在升結腸處有長達約10公分的潰瘍性病灶,隨即再做切片檢查,發現有許多巨細胞病毒,因此診斷為巨細胞病毒性腸炎。李奇郡表示,巨細胞病毒為常見病毒,各年齡層均可能被感染,它會感染肺部、視網膜、神經系統、血液、骨髓、泌尿道、肝臟及腸胃道等各種器官;它和皰疹病毒類似,能在體內長期潛伏,任何時候都可能活化並造成症狀;尤其當免疫系統變差時,發病風險極高。巨細胞病毒性腸炎的症狀有腹瀉、發燒、腹痛、血便等,其中下消化道出血有可能嚴重到危及生命。診斷方式包括血清學檢查、抗體檢查、病毒培養、組織切片等,其中又以組織切片的精準度最高。李奇郡指出,大腸鏡可以直接檢查腸道有無息肉、腫瘤、潰瘍、發炎及出血點等,當發現有異常時還能進一步做治療處置,如:息肉切除、切片檢查、止血術等;本案例就是因為立即做了大腸鏡檢查,才能盡早確診,及時給予治療、避免惡化。依國外指引評估大腸癌或大腸息肉,建議45歲就可以先做一次大腸鏡,再依結果決定追蹤的間隔。
-
2021-12-31 該看哪科.風溼過敏免疫
腰痠背痛一定是僵直性脊椎炎嗎? 醫:有下列4種狀況的背痛者需儘早就醫
腰酸背痛的經驗幾乎人人經歷過,熬夜加班久坐、搬重物負重、彎腰做事姿勢不良等等,日積月累後上了年紀更容易發生。不過看似平常的症狀要特別注意什麼呢?其實八成以上的腰酸背痛找不到特殊病因,通常過一陣子就慢慢自己好了,或者短期的止痛藥使用後在一兩週內改善,這些大部分是因為工作特性,姿勢不良造成肌肉痠痛等,這種情況復健科可以提供電療熱敷的物理性治療與基於功能訓練的職能治療。但少數背痛卻是嚴重疾病的表現,如脊椎骨折、神經壓迫、骨髓炎、癌症骨轉移、僵直性脊椎炎等等,因此要特別注意伴隨以下狀況的背痛就要儘早就醫。注意有下列狀況的背痛者需儘早就醫1.發生在嚴重外傷或跌倒撞擊後,這可能與一些外傷造成的骨骼病變有關,比較適合看骨科或神經外科2.出現以前沒有過的神經學症狀,如下肢無力、麻痺、大小便失禁或尿不出來,這可能牽涉到神經受損,比較適合看神經內外科。3.半夜或清晨最痛,通常與發炎有關,適合看過敏免疫風濕科。4.有發燒、體重減輕等症狀,也許要加上感染科或血液腫瘤科的評估。其中僵直性脊椎炎雖然不是最緊急的疾患,卻是需要長期治療追蹤的慢性病;患者往往從年輕甚至青少年時期就開始有症狀,早期發現早期開始治療,最能有效改善日後的預後和生活品質,然而因為好好壞壞的症狀,大家常常會以為只是一般的痠痛,有些病人甚至有家族病史卻仍然沒有積極就醫,錯過早期治療是很可惜的。那麼僵直性脊椎炎會有那些症狀呢?最常見是超過三個月以上的反覆下背痛,而且是越睡越痛、越睡越僵,半夜或者清晨最不舒服,需要起床活動筋骨半小時以上才會消退;有時會痛在肩頸上背或是肩胛骨中間,尤其是女性患者常以不典型症狀表現。除了背痛,有些患者會表現肩關節、髖關節(大腿根部)、膝蓋、腳踝、腳跟、腳底、胸口兩側肋骨或骨盆邊緣等部位疼痛甚至腫脹,而且疼痛超過一兩個月以上都不見好轉或反覆發生。有些患者對慢性疼痛習以為常,也沒特別就醫,直到發生單眼視力模糊畏光、急性紅眼疼痛的急性虹彩炎,眼科醫師建議轉診風濕免疫科檢查,才發現有僵直性脊椎炎。有的人併發皮膚或指甲的乾癬病變(又名牛皮癬、銀屑病)(如圖一),也有少數人併發發炎性大腸炎的症狀,常反覆拉肚子解血便等。若有因為以上症狀懷疑僵直性脊椎炎病,可以進行X光檢查看是否薦腸關節發炎,加上抽血檢驗HLA-B27,排除其他疾病,確定診斷方向後就可以開始治療。僵直性脊椎炎的治療在藥物治療方面包括藥物和非藥物的治療,非藥物方面主要是建立運動習慣、物理治療、戒菸等等,運動有獨立於藥物的效果,對於病人的疼痛減少與活動範圍的維持有積極的意義。藥物部分以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為第一線治療,使用在發炎疼痛的階段大多數患者可獲得良好改善;有時周邊關節疼痛發炎也會加上免疫調節藥,如:斯樂腸溶錠治療。因為此症為慢性病,藥物治療通常需要使用較長的時間而非幾天就好,建議配合醫師回診以監測副作用及療效。對於消炎止痛藥反應不佳或有副作用的患者,現在也有大分子的注射式生物製劑,如:抗腫瘤壞死因子製劑、抗IL-17抗體等製劑,可以提供另一種治療選擇。治療的目的除了改善疼痛外,最重要的是希望能減少脊椎沾黏的併發症,如:嚴重的患者可能脊椎沾黏如竹竿,活動受限且無法正常地彎腰轉頭(如圖二),有些伴隨嚴重的周邊性下肢寡關節炎(如圖三)。醫療的發展日新月異,生物製劑的針劑治療及標靶藥物的口服治療發展,為第一線治療不佳的病患開啟了一扇新的門,期望對疾病的控制更加完善。
-
2021-12-27 癌症.癌友加油站
46歲被判肺腺癌末、老婆也罹大腸癌3期!他們做這些事,竟實現5%存活奇蹟
袁相杰46歲那年被診斷肺腺癌末期,陪他看診的家人哭倒在地,他反而冷靜問醫生:「你建議我如何治療?」抗癌5年多,今年初回診,腫瘤標記指數維持在正常標準值3,成為5年不到5%存活的少數幸運兒。「很多人問我:『你做了什麼,讓病好了?』我認為應該要問:你沒做什麼?」「有些人會煩惱自己會不會死掉?藥會不會沒有效果?我沒有煩惱這些事,我不去想。」袁相杰笑著說。 袁相杰2014年赴中國工作,2015年回到台灣,擔任遊樂園籌備開發顧問,接中國的案子,「那幾年兩岸跑,真的蠻累的。」 事情發生在2016年過年,住了15年的舊家重新裝修,他忙著清理和搬運東西,「大年初二晚上,我忽然腰痛到無法入睡。」 1年爆瘦10公斤,竟是肺腺癌末期轉移腰椎 赴醫院掛急診,照完胸部和腹部X光後,醫院打電話要他回診,「我永遠記得那天是2月14日西洋情人節、大年初七,也是周日,我在外縣市,傍晚趕回台北,就趕到醫院做胸部電腦斷層。」 醫生告訴他確定罹患肺腺癌,因為已經轉移到腰椎,在醫學上判定是第四期。 「那時我天真的問醫生:『請問還有第五期、第六期嗎?』他說:『沒有,這是最後一期了。』」 接下來,醫生不等他詢問就回答:「不要問我還能活幾年?可能是1~2個月,也有可能是十幾年。」 保險理賠金下來,第一件事買哈雷 袁相杰回憶那幾年,因工作忙碌,體重從原本的77公斤,一年內瘦了10公斤,「我還沾沾自喜自己瘦下來,更帥了。」卻沒想到,癌症找上門。他開始為期半年的化療療程。 「我的壽險有重大疾病會理賠一半金額,領了70幾萬元,我告訴老婆我出院後,想買台重機圓自己的夢。」他一直夢想能擁有《魔鬼終結者2》阿諾史瓦辛格騎的哈雷機車。 「老婆說,這個錢是理賠出來給你看病、吃藥的。我很瀟灑地說,我保證一定把自己顧好,不會動到這筆錢。」 買了哈雷後,添購帥氣的皮衣、衣褲、皮手套,和大學同學及好友們四處車遊,車友邀請他騎車環島,他沒想太多,收拾行李立刻出發,2016年底,一行人4天騎了1千多公里。 「這台車有種魔力讓我拋開壓力,騎上它吹風就能忘卻所有煩惱,彷彿進入另一個時空;回來後,事情會回來一些,但不會累積在心裡,有部分消失不見了。」 他化療住院,老婆又被判大腸癌3期 只是禍不單行,袁相杰老婆在2015年底公司例行健康檢查中,發現血便,2月底到醫院進一步做大腸鏡檢查,「當時我正在住院化療,她要看報告,護理師要求家屬陪同,我當下覺得不對勁。」 果真,醫生宣判她得到大腸癌第三期,「我自己罹癌都沒有哭,聽到老婆的事,當下就掉眼淚。」 「這對我實在太震驚。」他一方面擔心老婆受苦,也害怕2個小孩是否就這樣沒了父母。老婆小他6歲,那年不過40歲,如此年輕就得到癌症,他認為是下午茶文化,「同事們會點手搖飲、炸物、甜點等外送,那些食物真的對身體不好,後來我嚴格禁止她吃。」 2016年兩人輪流住院化療,空檔就出國 夫妻倆輪流住院化療,他感嘆:「2016年是我們家多災多難的一年,我還去問師父,是不是家中風水不好?」 幸好,兩人天性樂觀,能自在面對化療後的身體不適,甚至利用空檔全家到沖繩旅行,他還和太太赴新加坡遊玩。 旅行不可思議的治療力,讓他們決定展開環遊世界計劃。就在兩人結束半年的化療後,隔年就帶著小孩和母親到澳洲自助旅行。 夫妻倆另外安排2次甜蜜旅行,分別到京都與新潟,2019年更赴洛杉磯、拉斯維加斯過年。他說:「旅行時什麼可以不要管,就用心玩,能夠徹底放鬆,而且在生病後更覺得,要對自己好一點。」 他也邀請好久不見的大學同學、同事來家中聚會,「我想讓他們知道我的情況,並提醒大家要注意身體。」他強調:「我沒有把它當作告別,只是找名目邀大家來聚會。」 癌細胞轉移腦部,幸運靠標靶藥控制 化療結束後,袁相杰透過朋友轉介到國泰醫院,開始吃標靶藥。一年後,癌細胞轉移到腦部,出現3顆腫瘤。幸好,更換新的標靶藥,腫瘤就神奇消失。「有一段時間我的腫瘤標記指數降很慢,吃了藥、隔1個月回診,指數從60~70降到10~20,今年降到3。」 「我問醫生這是痊癒嗎?他說是『控制』,還是要持續吃藥。」現在,老婆的病情也得到控制,兩人都活得很健康。 今年初他和朋友合夥,在中部經營露營場地、辦活動。思考未來,他想經營個人頻道,「也許當個YouTuber,我想要談自己的興趣,30年的攝影、聽了20多年的黑膠唱片、騎重機等。」 「命運讓我在這個時間生病,應該是想讓我重新檢視自己,要放慢腳步,多留一點時間自己和家人。」 ●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70%肝癌都它引起,台灣盛行率竟世界第一!醫師:出現這些症狀,及早治療莫拖延.50後,抱持「死亡隨時會來」的心態過活!就讓我們更專注每一天,珍惜自己的人生.一場父女爭執後,齊柏林選擇偷哭...失去庇護的兒女們說:別守著我們,在天上做想做的事吧!
-
2021-12-26 醫療.消化系統
一直拉肚子怎麼辦?速懂腹瀉常見原因及休養緩解方式
腹瀉是常見的腸道問題之一,不過有些人一腹瀉往往就是好幾天,甚至好一陣子,或出現其他症狀。對此大灣健全診所家醫科王威傑醫師呼籲,腹瀉看似平凡,但未必只是單純的腸胃不佳或吃壞肚子,應多留意相關症狀,如有疑慮盡早檢查,例如腸癌的少數不明顯症狀也包括腹瀉。 為什麼常腹瀉、拉肚子?醫:未必是腸胃問題! 王威傑醫師指出,腹瀉主要可分成急性和慢性兩種,可依14天作為分界點區分。急性的成因包括了病毒、細菌、原蟲感染等,也就是常聽到的腸胃炎、食物中毒,主要症狀為腹部不適,也可能出現噁心、想吐、發燒。另外,受到等藥物影響的醫源性因素也可能造成,例如化療、使用抗生素等,像是安養院的病人,常會有泌尿道感染而需服用抗生素,長期可能改變腸道菌叢生態,便容易腹瀉,可視為副作用的一種。 慢性的種類及成因就更為廣泛,如腸躁症,主要受到壓力、睡眠、情緒影響,患者除了腹瀉以外,也常合併便祕絞痛、脹氣、腹鳴等。發炎性腸道疾病則如克隆氏症、潰瘍性大腸炎,常伴隨血便、微燒、體重減經、想大卻大不出來等。而吸收不良則常見受胃切除術、胰功能不全、小腸疾病、雙醣體缺乏等影響,此族群的根源主要來自腸胃上端,常會有體重減輕、糞便呈現油狀、惡臭等情況。滴蟲或阿米巴原蟲感染等,若超過14天則可視為慢性感染,也容易出現有血便、發燒等症狀。而內分泌問題則如甲狀腺亢進、糖尿病、腎功能不全等。另外肛門括約肌鬆弛等肌肉問題,也可能出現腹瀉,常見於脊髓損傷者身上。而民眾常關心的癌症也在其中,如大腸癌、直腸癌等,在腫瘤壓迫、腫瘤分泌物質的情況下,都有可能因此造成腹瀉,也常出現血便、貧血、體重減輕等,是可觀察的少數症狀。 常常腹瀉、拉肚子?醫:6情況盡早檢查! 從上述可見,腹瀉有時不單只是吃壞肚子,王威傑醫師提醒,民眾除了合併嚴重腹痛、排便疼痛應盡早就醫,其他情況也及早檢查,包括腹瀉連續超過三天,或高燒超過38.5度、脫水、血便、體重減輕等。特別是體重減輕、血便這兩種情況通常都較為不妙,如民眾所擔心的腸癌。而即便沒有出現上述的情況,有些民眾會持續腹瀉好一段時間,雖然大多情況為與功能相關的腸躁症有關,但還是應從各項症狀檢查評估,以避免自己誤判,腸癌在初期也未必會有血便。 腹瀉、拉肚子該如何休養?醫:飲食清淡但不要多吃! 若經檢查無礙,王威傑醫師建議後續保養可使用口服電解液、清淡飲食或禁食、補充鋅或益生菌等做休養。許多民眾會以運動飲料補充電解質,不過運動飲料通常電解質較少、含糖量較高,容易造成脹氣、腹脹等,但若真的身邊沒有口服電解液還是可以使用。飲食方面,可吃白吐司、饅頭、粥等,不過也有民眾會擔心營養不良不利康復,醫師提醒,此時因腸道狀態不佳,吃多僅是徒增腸道負擔,應避免飢餓即可,若能禁食讓腸道休息是最好的。在良好的休養下,急性腹瀉通常三天內就會逐漸康復。 《延伸閱讀》 .從7種大便看健康狀況 醫:4種情況應盡早檢查。 .黏在馬桶上?四分之一成人有排便困難 出現3種「病態便秘」快就醫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12-12 癌症.癌友加油站
我是癌友1/「我不想當抗癌鬥士」從沒想到跨入50歲的大禮是成為癌友
從沒想到跨入50歲的大禮,是一份厚重卻抬不起、承不住的禮物——我成了癌友。「蔡小姐,妳知道嗎?大腸直腸癌患者的平均年齡是60多歲耶,妳才49歲……」隔著話筒,聽著台大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梁金銅驚訝地述說著,心像塊浮木載浮載沉,不斷地迴盪:「我還這麼年輕,怎麼會得到大腸癌呢?」善於解決身體腫塊的外科醫師,在電話裡唸著一串數字,意思就是一期開刀後,五年存活率有多少?二期開刀後,存活率有多少?梁金銅主任一邊安慰我,腦袋也開始盤算何時住院、何時開刀。外科醫師一向快狠準,做事不拖泥帶水,跟我的個性有點像。打這通求救電話是在清明連假後第三個上班日4月8日,也是我在另一家醫院做完大腸直腸鏡後,確診為癌症的隔天。在短短的兩三天內聽到罹患癌症,腦中快速搜尋可以為自己開刀的醫師,我還來不及悲傷,就被理性喚回現實面,畢竟能做決定的還是自己。解血便愈來愈嚴重,誤以為藥物副作用引起。兩天前,也就是4月6日做完大腸直腸鏡後,護理人員告知,「是不好的東西,隔天要回門診看報告。」此時,我還沒意識到可能是癌症。這一兩個月來,解血便的情形愈來愈嚴重,一直覺得是因為心臟科用藥產生便祕的副作用,這期間也曾去醫學中心看診,內診後無異樣,醫師只說「有點內痔」。第一次看診得到令人安心的答案,但解血便的情形仍然持續,直到三月底有次大出血,馬桶噴滿鮮血,才意識到不對勁。再度回到大腸直腸外科門診,這回心理有點忐忑不安,年輕的主治醫師也跟著緊張了,「心臟科不是換藥了,照理說便祕情形也改善了,但你提到『最近有莫名低溫發燒。』這不太對啊,我看,必需做個大腸鏡並檢查癌症指數。」初診顯示二期大腸癌,腦中只剩「轟隆轟隆」響。4月7日回診看報告時,同事紛紛安慰我,有人想立刻傳簡訊又不敢;有人想打電話問結果,又擔心聽到不好的消息。這一夜,不少同事跟我一樣都失眠了。走進診間已經晚上快九點,醫師極度嚴肅地看著我:「妳知道結果了吧。」「我還不知道,昨天檢查時只說是不好的東西……。」「是癌症,妳看這個圖很明顯就是二期癌症,你有家族史嗎?妳還不到50歲耶……妳……」我腦中停頓了幾秒,「轟隆轟隆」的,醫師再問了一堆日常生活習慣及飲食,想找一些罹病的蛛絲馬跡。我情緒沒有太大起伏,醫師試圖找些安慰的話,此時我反而變回醫藥記者的身分,開始跟醫師討論病情,該如何開刀治療,後續是否需要化療等。兒子傳訊催促回家,回家前,我必需好好哭一場。離開診間,拿著護理師給的抽血單,走到抽血櫃台這短短五分鐘,腦中一團謎霧漸漸化開,不斷地問自己:「我現在是癌症病人了嗎?可是我剛在診間沒有嚎啕大哭,我剛剛是以記者的身分問醫師怎麼治療嗎?我怎麼可以這麼理性呢?」突然間,手機傳來兒子的訊息,「媽,你去醫院怎麼還沒回來。」簡單回覆了「我要回去了,正要騎車。」刹那間,覺得自己在回家前,必需好好的哭一場。這15分鐘的宣洩讓自己不在孩子面前失控,我不斷的告訴自己「我不要當抗癌鬥士,我不想當什麼抗癌模範生,我沒能力沒把握可以照顧好自己。」我開始示弱,開始不甘心,開始覺得委屈,開始覺得沒有明天……醫藥記者筆下的好發、存活率,成了追求生存的目標。但明天還是來了,跟單位主管討論了一下,是否該尋求第二意見,我就這麼直覺地打給熟識的梁金銅主任尋求幫忙。度過了混亂的一天,我不斷安慰自己,應該開完刀就沒事了,但下午時分,原本的主治醫師打電話給我,「蔡小姐,你的癌症指數CEA很高,我們要安排你周六盡快住院。」我委婉地告知對方,正在尋求第二意見,年輕的主治醫師也欣然接受。但這個癌症指數讓我從天堂又掉到地獄,它象徵著有遠端轉移的跡象,也代表抗癌路遙遙無止盡。寫了20多年的醫藥新聞,自己還曾是醫院的護理師,現在看來筆落下的衛教文章,到底對誰發揮了作用?當自己成了癌友,文字內的好發率、存活率,不僅僅是數字,而是成了追求生存的目標。
-
2021-12-11 癌症.大腸直腸癌
大腸癌蟬聯13年十大癌症之首!早期並無明顯症狀,做好「一件事」可降低33%死亡率
癌症現況 依據衛生福利部2017年癌症登記報告,新發癌症人數超過11萬人。因為人口老化快速及不健康生活型態,癌症發生人數預料仍將持續上升。十大癌症發生人數(男女合計)依序為1.大腸癌2.肺癌3.女性乳癌4.肝癌5.口腔癌(含口咽、下咽)6.攝護腺癌7.甲狀腺癌8.皮膚癌9.胃癌10.食道癌。2006年以來,大腸癌一直穩居癌症發生人數的第一位。大腸癌的危險因子包括年齡(五十歲以上)、動物性脂肪攝取過量、肥胖、缺乏運動、抽菸以及大腸直腸癌家族史等,不過過去研究顯示大腸癌患者當中有家族病史的不超過兩成,主要成因還是「年齡」與「飲食生活習慣」所致。大腸癌症狀大腸癌早期並無明顯症狀,當有症狀時多半已經相當嚴重。大腸癌症狀可以作為參考,譬如排便習慣改變超過兩週、血便或黏液便、不規則腹痛或絞痛、不明原因體重逐漸減輕、經常腹脹便秘、裡急後重(排便排不乾淨)、不明原因貧血等。 大腸癌篩檢之重要性 大腸癌主要是從良性的腺瘤經過五5至10年的時間逐步演變為浸潤癌,其初期進展速度相當緩慢。當演變為癌症之後,各期的長期預後大不同。第一期大腸癌治療後五5年存活率近90%,第三期大腸直腸癌五年存活率則不到60%,第四期甚至在20%以下。大腸癌早期並無明顯症狀,若有定期接受篩檢,便可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根據統計,早期的腸癌如果妥善治療,存活率高達90%以上。 糞便潛血檢查 糞便潛血檢查是檢查糞便表面是否有肉眼看不出來的血液。由於大腸癌的腫瘤或息肉會受到糞便摩擦而流血,血液因而附著在糞便表面排出,所以透過糞便潛血檢查能早期發現大腸癌或息肉個案,並經由大腸鏡檢查作進一步診斷,及早接受治療。 據歐美國家經驗,每1至2年糞便潛血篩檢約可下降18%至33%的大腸癌死亡率。目前糞便潛血檢查是使用定量免疫法,不需要飲食限制,相當簡單方便。但任何檢查都並非百分之百準確,當有任何異狀時,仍應找專科醫師做必要檢查。 四癌篩檢-大腸癌篩檢(糞便潛血檢查)◎糞便潛血檢查的補助對象政府目前補助「50-74歲的」、「每2年一次」免費的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可持健保卡到健保特約醫療院所檢查。◎糞便潛血檢查的結果‧正常(陰性):建議持續每2年定期接受糞便潛血檢查,以確保健康。任何檢查都會有偽陰性個案發生,所以即使檢查結果正常,有任何異狀,均應盡速就醫。 ‧異常(陽性,糞便檢測出血液):請儘速接受「大腸鏡檢查」,若發現腫瘤或息肉,通常會經由大腸鏡切除並進行化驗。據統計,糞便潛血檢查結果為陽性者,每2人就有1人有大腸息肉,每22人就有1人為大腸癌。 醫師叮嚀 遠離癌症需仰賴健康的生活習慣,也要定期接受便利又有效的癌症篩檢。為了自己,也為了親愛的家人與朋友,具有好「腸識」,也能起而行,輕鬆預防,享有順暢人生。
-
2021-12-07 癌症.抗癌新知
那些數據教會我的事 / 國人十大死因癌症位居第一 癌症影響國人壽命超過29萬年!
39年過去,癌症依舊是國人生命的最大威脅109年衛福部公布國人十大死因資料,癌症持續蟬聯第一名,至目前為止已有39年,心臟疾病及肺炎則位居第二、三名。探查過去2000年與2010年資料發現,除了癌症持續威脅國人健康,肺炎、高血壓疾病也有逐漸上升的趨勢。衛福部數據更指出,若排除癌症死因,國人最多可以增加4.02歲,顯示疾病防治的重要性。從上圖可以發現,109年台灣人主要死因仍以惡性腫瘤(癌症)、心臟疾病及肺炎位居前三名。若比較近20年死因排名,可以發現肺炎從第八名攀升到第三名,死亡率為58.2,高血壓疾病則從十名以外爬升到第七名,死亡率為28.4。雖然普遍民眾認為罹患癌症年齡應是中壯年以後,但探查各年齡前五大死因,發現除了自殺或事故傷害,癌症皆排在前三名,25歲以後更成為主要威脅國人生命的原因,45歲至64歲壯年階段罹癌人數更遠超過其他死因的總和。衛福部109年統計指出,因癌症死亡的70 歲以下人口平均損失11.2年壽命,全台總和超過29萬年,不論是對家庭或社會都是莫大的損失。為什麼癌症過了39年,仍然持續威脅我們?衛福部癌症防治計畫報告指出,除了不健康的生活習慣、壓力與環境,接觸不明的感染源也可能是罹患癌症的原因之一,例如B、C 型肝炎引起的肝癌,人類乳突病毒(HPV)引起的子宮頸癌以及胃幽門螺旋桿菌引起的胃癌等。探查各年齡癌症死因,從數據中可以發現兒童及青少年罹癌人數雖然較少,但仍受血癌及腦癌威脅;25歲以後的男性主要受口腔癌與肝臟相關癌症影響、女性則受乳癌威脅;65歲以上的高齡長者不分性別,皆受呼吸器官相關癌症影響存活。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報告表示,包含癌症在內的慢性病,共同危險因子為吸菸、酗酒、不健康飲食、身體活動不足。根據國健署調查,國人有規律運動習慣人口至107年度已提升至33.5%,較鄰近國家高,但國人蔬果仍普遍攝取不足,除了導致營養不均衡外,亦會造成癌症之發生。為預防癌症發生,政府近年透過癌症篩檢與疫苗施打,有效降低部分癌症的發生率,但要讓一般大眾提升自我健康意識、定期接受篩檢,並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仍是一條漫長的路。癌症篩檢能做嗎?條件與自我檢測報給你知雖然癌症對國人威脅高,但近年醫療進步下,已有不少癌症可以在藥物的治療下獲得控制,只要提早發現、早期接受治療,治療成效與結果都會較晚期發現來的佳。國健署自2010年推動四大癌症篩檢,以增加民眾治療和存活的機率,依據症狀與部位,篩檢與自我檢測方式皆有不同,以下根據亞東醫院家庭醫學科劉秉芬醫師的整理,分享哪些族群適用政府篩檢補助,其他年齡層也有可以透過自我健康意識提升與警覺,達到早期發現與治療的結果。一、大腸癌大腸直腸癌為台灣常見癌症之一,每年篩檢大腸癌篩陽性個案約8 萬,每年約有75%完成大腸鏡後確診。ㄧ早期發現幾乎沒有明顯的病徵,但還是可以透過以下方法觀察相關症狀,及早進行檢查與治療。1.排便習慣改變。2.不規則腹痛 。3.血便、黏液便。4.不明原因體重減輕。5.不明原因貧血。6.裡急後重(排便排不乾淨的感覺)。雖然以上症狀並非大腸癌的絕對原因,但如果有發現自己符合多項症狀描述,無法恢復又查不出原因,建議要進行檢測追蹤。目前政府針對50歲至未滿75歲之一般民眾進行糞便潛血檢測,會採樣少量的糞便檢測是否有出血的情況,並分辨是否有不正常組織增生,或是單純痔瘡、良性息肉等造成之出血。二、乳癌乳癌是台灣女性常見的癌症,也是65歲之前女性癌症死亡率的前三名,30歲以上的女性都應該要提高警覺。雖然早期乳癌不一定有症狀,但女性可以透過觸診與觀察,若是有下列發現,劉秉芬醫師建議可進一步檢查確認:1.無痛性腫塊。2.乳房外觀改變,如突出或凹陷。3.乳房皮膚有橘皮樣變化、或是溼疹、紅腫及潰爛的情形。4.乳頭有異常分泌物,如帶血乳汁、血液等。5.乳頭凹陷。6.腋下淋巴結腫大。目前政府針對45至69歲婦女;或是40歲以上,二等親內家人有罹患乳癌之病史者,提供兩年一次的乳房X光攝影檢查,檢驗結果若有出現異常,後續會安排乳房超音波、切片等檢查。對於年齡較輕、但對乳房健康有意識的女性,建議可以透過平時自我觸診與乳房超音波的方式檢測。三、子宮頸癌子宮頸癌過去是目前國內婦女癌症發生率的第一位,近年對女性的威脅有趨緩,但女性朋友仍要提高警覺。據劉秉芬醫師分享,研究指出大部分子宮頸癌是經由性行為感染人類乳突病毒(HPV)造成,感染後多數人會自動痊癒,只有少部分的人會因持續感染引發的慢性刺激、加上其他癌症因子而轉變為癌症。依據衛福部國民健康署統計資料表示,子宮頸抹片檢查可以降低約70%子宮頸癌之死亡率;而外國的研究則指出三年一次的抹片篩檢可以降低60-90%的子宮頸癌發生率。目前政府針對30歲以上女性補助每年一次子宮頸抹片檢查,以提早發現與治療。若女性朋友平時有發現不正常的陰道出血、分泌物有顏色或氣味之異常、夾雜血絲、停經後的出血等,都需要提醒自己就醫檢查。四、口腔癌根據衛福部數據,口腔癌為威脅25歲以後男性前三名的癌症,造成口腔癌最重要的危險因子為「嚼檳榔」、「抽煙」、「喝酒」;此外不良的口腔衛生、蛀牙、長期配戴不適合的假牙等也會提高罹癌的機率。據劉秉芬醫師分享,統計上來說,吃檳榔的人罹患口腔癌的機率為一般人的28倍,吃檳榔配上抽菸則罹癌率提升到89倍!因此有相關習慣的人平時應多注意自己的口腔健康,並留意是否有以下情形:1.口腔內部或周圍有硬塊、腫脹、脫皮、變色(包括紅、白斑)等。2.嘴唇或口腔有長期(超過兩週)無法癒合之潰瘍。3.口腔內部或附近有原因不明的麻木、疼痛或觸痛。4.口腔內不明原因出血。5.舌頭活動受阻、或是張口困難(嘴巴張不開)。6.頸部有不明原因之腫塊。7.咀嚼或吞嚥時感到疼痛及困難。8.拔牙傷口不易癒合、牙齦腫脹等。目前政府針對30歲以上有嚼檳榔(包含已戒)或吸煙者;18歲以上有嚼檳榔(包含已戒)之原住民提供兩年一次的口腔黏膜檢查,提早發現的口腔癌存活率大多在七成以上,也因此高風險的民眾建議一定要定期追蹤篩檢!
-
2021-11-01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傷口不出血、評估可做中強度運動 醫師:術後七天可嘿咻
109年全台超過12萬人心肌梗塞,其中不乏年輕人。台中榮民總醫院心臟血管中心主任李文領表示,年輕型心梗患者,大多和過度抽菸有關,且血管普遍瀰漫性阻塞,因此「一根菸都不能再抽」,以免再度心梗。心梗患者不分年齡,在出院前應評估可承受的運動強度,只要傷口不出血,可承受中等運動量無症狀者,七天後即可有性生活。李文領指出,抽菸和低密度(壞)膽固醇過高都是心梗復發的危險因子,靠意志力戒菸不易成功,應透過戒菸門診和藥物介入,幫助成功戒菸。而有些人體質對飲食較敏感,只要一吃蛋,壞膽固醇就升高,建議患者應定期抽血檢驗,易敏感者一周不要吃超過兩顆蛋黃。心梗後的運動也很重要,李文領說,術後規則進行心肺復健,可降低26%死亡率和18%再住院率,通常出院前會評估最大運動量和每分鐘氧氣代謝能力,訂出個別適合的運動強度,一般人運動最高心跳率為每分鐘「207-(年齡╳0.67)」次,心梗患者需打六至八折,以七十歲心梗者為例,應落在每分鐘96~128次。運動項目可以是快走、慢跑、打太極拳等,但有感覺吃力,呼吸超過每分鐘35次以下,或胸悶心律不整、頭暈等問題就該立刻停止。至於性生活,只要傷口不出血,評估可從事中強度運動無不適者,術後七天後即可嘿咻,但心肌受損嚴重者或是胸口痛就不適合。持續服藥亦為心梗控制關鍵,李文領指出,只要規律服藥,即便心肌受損,存活率也很長,醫師會依病情開立保護心臟的血管收縮轉化酶抑制劑、降膽固醇和抗血小板藥物等處方,若出現低血壓、血便、腸胃不適等副作用,應請醫師調整處方,不可擅自停藥。
-
2021-10-22 癌症.大腸直腸癌
年年潛血檢查無異狀 36歲男血便一查竟是3期腸癌
36歲蔡姓男子有大腸癌家族史,相當警覺,每年都做大便潛血檢查,今年5月出現血便就醫,確診為大腸癌第3期,他積極治療,接受手術切除腫瘤,恢復良好;另一名61歲蔣姓退役飛官也因家族病史每年做糞便潛血檢查,食欲降低數月就醫確診為第4期大腸癌且轉移到肝臟,手術加上術後快速恢復療程(ERAS),術後4天出院,如今接受化療,可與妻子出遊。醫師提醒,有大腸癌家族史,建議除了做糞便潛血檢查,建議加做大腸鏡篩檢。台中榮總大腸直腸外科主任蔣鋒帆說,大腸癌症狀不典型,包括血便、排便習慣改變、大便變細、腹瀉、不明原因貧血,但8成是無症狀,目前國健署提供50到74歲民眾每2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建議有家族史、愛吃紅肉、刺激性食物等高風險因子,應提前至少5到10年做大腸鏡檢查。蔣鋒帆以蔣姓病患為例,因蔣姓病患升結腸腫瘤,且癌轉移侵襲70%的肝臟,評估有腸阻塞及出血風險,選擇開刀,接受機器手臂手術加上ERAS療程,術前營養評估及補充、不禁食、減少麻醉,大幅減少感染、肺炎等風險,術後幾乎不痛,快速恢復,術後4天出院。中榮大腸直腸科醫師林俊余說,ERAS療程包括術前營養評及補充,術中麻醉止痛及術後清除管路,讓患者保持好體力開刀,術後恢復更好。
-
2021-10-02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等到器官刷存在感 事情就大條了
老公:「我個性很好都不會憂鬱!」老婆:「你只會讓別人憂鬱!」很多事,自己沒感覺,但別人有感覺。很多病,自己沒感覺,別人有感覺,例如:人瘦了,自己沒感覺,但別人看出來;或皮膚黃了,自己沒感覺,但別人發現了。有些病,是自己沒感覺,別人也沒感覺,所謂「神不知,鬼不覺」大概就是這個意思。等到自己有感覺或別人感覺到的時候,可能就是病入膏肓之時,為時太晚了!對肝病而言,更可怕,肝病在初期、中期都沒感覺,老公自己沒感覺,老婆也可能沒感覺,等到有一天自己有感覺或老婆有感覺的時候,就是肝病末期了!因此,了解人體肉身造物者設定機制的極限與瓶頸,才不會延誤自己的健康。對心臟而言,心臟不好,自己感覺可能會喘,會小鹿亂撞、水腫、上氣不接下氣。對肺臟而言,肺出了問題,人會喘、咳嗽、呼吸困難。胃不好,可能會胃痛、噁心、想吐,但也可能長了胃癌而不自知,老婆也不知,等到人消瘦吃不下東西,做胃鏡才發現胃癌末期了。大腸不好,會腹脹、拉肚子,也許只是一般腸炎。大腸長了東西,在初期中期可能都沒有症狀,但如果有一天解血便或大便解不出來,體重減輕,就是大腸癌末期了。膽囊長了石頭,很多人都沒有症狀,只有在健康檢查意外發現,或者是有一天吃了油膩東西後,腹痛如絞,痛苦不堪,檢查才知道膽囊長了「舍利子」。因此,知己知彼,了解自己器官的特點,平日多吸收正確的醫學知識,做好定期健康檢查,才能早期發現疾病,及早治療,就不會在發現自己得了重病或不治之症之後,自己陷入憂鬱或讓別人憂鬱。●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95期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1-09-25 新聞.元氣新聞
男童飯後狂嘔吐 醫照X光傻眼:吞15顆巴克球
巴克球因為磁力強,可以隨意塑形,不少家長都會買給小孩當玩具,不過若是誤食,很可能導致腸胃沾黏壞死。小兒感染醫師嚴俊宇近期在節目上分享病例,曾經發現幼童病患飯後嘔吐不止,結果照射X光後發現胃內有一串佛珠,仔細詢問後才發現幼童吞了15顆巴克球。嚴俊宇在「醫師好辣」節目分享,有名就讀小班的幼童,飯後出現喉嚨痛、肚子痛等症狀,還一直嘔吐,媽媽原以為是小孩消化不良,未料男童嘔吐狀況不止才送急診治療,照射X光發現胃裡竟有類似佛珠的一串物品,男童媽媽這時才回想起,曾經買巴克球給小孩玩。嚴俊宇說,原本判斷男童狀況會有改善,可以晚一點再開刀,未料男童嘔吐狀況不僅沒改善,還出現血便的狀況,因此緊急開刀,也意外發現男童吞的15顆巴克球卡在12指腸的位置,因為壓迫關係,已經出現粘膜破損、腸液外流的症狀,引發嚴重腹膜炎。嚴俊宇提醒,巴克球雖然體積小,但若是誤吞數顆,巴克球就會因為磁力串連,很可能會夾住腸壁,導致患者缺氧壞死或是卡住腸道。
-
2021-09-21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防疫聰明看病 腸胃出現4大症狀快就醫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降低許多民眾就醫篩檢和檢查意願,有些癌症患者被確診的時間晚了,或是症狀很嚴重才被送到急診就醫,這些人變成了新冠疫情下的犧牲者。A小姐剛滿50歲,因為排便不順、血便問題有數月之久,就醫後建議接受大腸鏡檢查,但因5月疫情爆發,她害怕到醫院決定暫緩檢查。8月時因腹痛到診所接受超音波檢查,竟發現肝臟有數顆陰影,趕緊轉診到醫院接受進一步檢查,最後診斷為大腸癌第四期且合併有肝轉移。B先生70多歲,從未做過大腸鏡檢查,因糞便潛血陽性被轉診到醫院,他也怕到醫院會染疫,但在家人要求下到醫院看診,經大腸鏡和電腦斷層檢查,診斷為大腸癌第三期,接受微創手術,恢復良好出院。雖然無法明確知道在疫情爆發前,A小姐是否就有肝轉移,但是可以確定的是,愈早進入治療愈有助於病情的控制。「疫情期間,到底該不該做腸胃鏡檢查呢?」從目前全球疫情仍然不斷反彈來看,沒有疫情的日子,似乎不會太快來到,尤其大腸息肉和癌前病變的變化,並不會因為疫情而停止,因此,疫情期間聰明看病,才不會讓自己變成了疫情之下的犧牲者。●若出現4大症狀,應及早就醫1.急性腹痛2.腸胃道出血,解黑便或血便的狀況持續3.有腸胃慢性症狀一段時間且情況變差4.有腸胃症狀,但不曾做過檢查●4種狀況可在疫情緩和時,接受腸胃鏡檢查1.胃食道逆流的追蹤2.腸胃道息肉追蹤3.巴瑞特食道的追蹤4.半年內因類似症狀做過腸胃鏡檢查●若出現3種問題,腸胃鏡檢查要延期1.呼吸道感染2.咳嗽或發燒3.有相關接觸史
-
2021-09-20 養生.聰明飲食
連假出外踏青別衝動! 認明路邊這種野菇 千萬別採
因為疫情悶了好久,好不容易中秋節放連續四天連假,國內疫情目前趨緩,民眾終於可以出外走走。但是到郊外踏青時,別看到「白色雨傘菇」相似的植物就採來吃。衛福部食藥物署提醒,和可食白色雨傘菇相似的「綠褶菇」有毒,千萬要認清楚,以免誤食中毒。食藥署研檢組科長林澤揚表示,「綠褶菇」屬中至大型菇菌,是一種有毒不可食用的菇類,其外表顏色淺不鮮豔,與可食用之白色雨傘菇及雞肉絲菇相似,常被混淆。而這種菇類常在鄉下地區、山間,天氣比較潮濕時生長。許多民眾出去爬山,在樹底、葉子下比較陰暗處乘涼,看到像這樣比較大的香菇,「就有一股衝動想要採回家吃」。但綠褶菇成熟後逐漸轉為灰綠色,且當受損時會轉為褐色;誤食後1至3小時會發生噁心、嘔吐、腹痛、血便及脫水等腸胃炎型中毒症狀。林澤揚說,今天6、7月就各發生一起綠褶菇的中毒事件。其中,一起發生在嘉義的事件,是民眾因鄰居採了綠褶菇送他,因此煮了全家吃,全家中毒;而另一起台中發生的事件,則是民眾自己家裡的田裡長出了綠褶菇,看了樣子以為是可食的香菇,便採回家煮給全家吃。所幸,這些中毒民眾經過治療後都無大礙。因此,食藥署再次呼籲民眾應遵守「不採不食」原則,避免自行採摘食用不明的菇類。若民眾因誤食不明菇類出現生理不適的中毒症狀時,應儘速就醫並保留食餘檢體,以利正確診斷與治療
-
2021-09-06 癌症.大腸直腸癌
不到40歲罹大腸癌第三期 全因熱愛做3件事中標
一名年僅40歲的藍先生,近一年來發現排便時偶爾帶有血絲,除此之外,身體上並無任何不適症狀,他以為是痔瘡出血,因此不以為意。直到血便的情形越來越頻繁,近日趁工作空檔到醫院做健康檢查,發現大腸內有數顆大小不一的瘜肉,瘜肉類型大多雖為增生型瘜肉(癌化風險低),但有一處已明顯發展成腫瘤,並伴隨出血現象,且磁振造影影像發現疑似轉移至淋巴結,經病理切片確認罹患大腸癌,並已發展至大腸癌第三期。家族史+不良習慣 導致大腸癌風險增進一步瞭解,藍先生的體型高胖,BMI指數32已達到肥胖狀態(BMI指數18.5-24為健康體態,大於27就屬於肥胖)。飲食偏好愛吃高熱量油炸物及紅肉(牛、鴨、豬)、有抽菸習慣、平日也會喝酒,甚至已有酗酒的傾向(酗酒是指過度飲酒無節制,一次喝下4-5瓶以上罐裝啤酒,或一次喝600cc酒精含量較高的水果酒),並且他的父親有大腸癌病史,其他親友也有癌症相關病史。大腸癌年輕化 瘜肉變成癌需5-10年北投健康管理醫院梁程超副院長指出,大腸癌年輕化早已不是罕事,隨著國人飲食西化,年輕肥胖比例增高,缺乏運動,都是增加罹患大腸癌的危險因素。除此之外,抽菸、喝酒、家族病史也會使得罹患大腸癌的機率提高。而大腸癌的發生,高達95%都是由瘜肉(主要為腺瘤性瘜肉)發展而來,這個過程一般需5~10年。有這些習慣 罹患大腸癌風險比一般人高國家衛生研究院就曾指出,抽菸的人罹患大腸癌的平均年齡比一般人提早兩年;每天喝超過一瓶瓶裝啤酒,男性得大腸癌的風險比不喝酒的人高1.4倍、女性高1.6倍;罹患結直腸癌患者的一等親家屬,會比無家族史的人高出2~4倍的機率。定期篩檢 可降低35%大腸癌死亡率梁程超提醒,「大腸癌」是國人發生率第一名的癌症,並且已連續13年蟬聯冠軍,「大腸癌篩檢」已經可以說是國人一生必做的檢查項目之一。建議國人年滿50歲務必接受由國健署所提供的每兩年一次的糞便潛血篩檢,研究證實每2年一次糞便潛血篩檢可降低35%大腸癌死亡率;若檢查結果發現異常,務必安排進一步的大腸鏡檢查。高危險族群則是建議可提早至35~40歲,就可為自己安排大腸癌篩檢,以免錯失治療的黃金時期。延伸閱讀: ·大便7種形狀觀察身體健康! 肝膽腸胃科權威示警:「加上1情況」罹大腸癌風險狂飆 ·男性常貧血小心是大腸癌徵兆! 專家曝「罹癌危險因素」:飲食佔多數
-
2021-08-31 醫療.消化系統
為什麼一直放屁?排氣量大伴隨5症狀可能是大腸癌
「醫生怎麼辦?最近我怎麼一直放屁?」門診不時會有「滿肚子氣」的病患飽受困擾而就醫。長安醫院大腸直腸外科王愷晟醫師表示,每人每天正常排氣的範圍是5到20次。我們平時說的「屁」,醫學叫做「腸氣」,是食物在腸胃道裡面被細菌消化分解過程中產生的氣體,然而過量的排氣,除了造成生活上的困擾,也可能是腸道疾病的症狀之一,應進一步就醫檢查。脹氣食物容易導致放屁頻繁 抽菸喝酒也會造成排氣量大增王愷晟醫師指出,排氣頻繁多半和飲食有關,如豆類、堅果類、十字花科蔬菜、乳製品、碳酸飲料等比較容易產生腸氣。此外,心理壓力大時也容易產生氣體,因為在壓力大丶緊張焦慮下,往往吃東西時會很急,沒有辦法細嚼慢嚥,在不知不覺中就吞入過多的空氣;另外為了紓壓而抽菸丶喝酒丶吃含糖量高的食物,都容易造成排氣量大增。排氣量大伴隨這些症狀 小心有可能是腸道疾病徵兆王愷晟醫師提醒,排氣量大並伴隨以下症狀的人要就醫評估,才可以儘早發現治療消化系統的疾病,例如:胃食道逆流丶發炎性腸炎、大腸激躁症丶甚至是大腸癌:1.反覆的腹痛丶腹脹。 2.伴隨水瀉或是便秘。 3.體重減輕。 4.有便血的情形。 5.胃口不佳甚至嘔吐。王愷晟最後提醒民眾,放屁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但是當排氣量異常,1天超過20次,就應該提高警覺,必要時應該找專業醫生檢查。(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邊吃東西邊說話、嚼口香糖...肚子脹氣怎麼辦? 打嗝、放屁這些食物不能再吃!症狀持續3天以上恐是癌 ·放連環屁是消化太好? 完全相反!尤其5種人需特別注意
-
2021-08-16 該看哪科.兒科
女嬰肚子拉不停 原來是牛奶過敏引起
一名3個月女嬰,滿2個月開始改換配方奶粉哺育後,原本一天排便3次,卻突然暴增至8至10次,甚至曾一天腹瀉15次,解出水便、血絲便,就醫才查出是因為牛奶蛋白過敏引起。烏日林新醫院小兒及過敏氣喘科賴永清醫師表示,女嬰的父母親分別有嬰幼期腹瀉病史和過敏性鼻炎及異位性皮膚炎,因此她有8、9成機率會遺傳過敏體質。女嬰長達一個月慢性腹瀉,體重無明顯下降或增加,理學檢查只有腹脹,以及大便細菌培養無明顯致病菌或病毒感染,再經由抽血檢查免疫球蛋白IgE特異抗體,發現數值高達4.18以上,高於正常平均值為0.6至1,因此確診為牛奶蛋白過敏。賴永清說,起初先給女嬰喝部分水解牛奶蛋白嬰兒奶粉,雖然有改善腹瀉情形,但一周後又再度腹瀉,期間有出現血絲黏便;接著改喝無乳糖止瀉奶粉,有改善腹瀉也無血絲黏便,但兩周後又再度一天排10次便。最後,當換為「無乳糖高度水解蛋白止瀉奶粉」才成功改善因牛奶蛋白過敏而引起的腹瀉情形,觀察一個月都恢復正常了,建議之後至少6至9個月後再換回一般配方奶粉。他指出,牛奶蛋白過敏的發生率為2%至5.9%,對嬰兒來講牛奶蛋白是外來的蛋白質,而牛奶有近20種會引起過敏的蛋白質,其中常見的有酪蛋白、α-乳白蛋白和β乳球蛋白,新生兒因為胃腸道尚未發育成熟,發生過敏性腸炎機會比成人更為普遍。由於牛奶蛋白過敏的症狀為非特異性且多元,如腹脹腹痛、腹瀉、嘔吐、血便等,也可能會產生其他過敏反應,如異位性皮膚炎,打噴嚏、流鼻水等,嚴重時甚至會導致過敏性休克,因此在診斷上需要高度的警覺,否則容易漏診或誤診。 賴永清說,針對牛奶過敏的寶寶,有50%會在1歲後消失,有70%會在2歲時消失,有85%會在3歲時消失。如果家中有對牛奶蛋白過敏的新生兒,至少4至6個月都要盡量哺餵母奶或高度水解牛奶蛋白配方奶粉,母乳媽媽應該避免攝取易引起過敏反應的食物。至於副食品,則建議滿6個月後再添加,蛋白及全蛋製品則延遲至18至24個月大時,花生、堅果、魚類、甲殼類,至少滿3歲後才可提供。
-
2021-08-04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大便7種形狀觀察身體健康! 肝膽腸胃科權威示警:「加上1情況」罹大腸癌風險狂飆
先前漫威人氣電影《黑豹》男主角查德威克鮑斯曼近日大腸癌病世,享年43歲,驟逝消息震驚全球,英年早逝,令人不捨。腸癌發生率第一名,且有越趨年輕化趨勢,已有高達10~15%的腸癌罹患者發生在50歲之前,因此腸道健檢年齡勢必要提早。 糞便潛血篩檢 50歲前就該做 目前政府所提供的腸癌篩檢—糞便潛血,僅供50歲以上者每2年1次。肝膽腸胃科權威、聯安預防醫學機構、聯安診所院長鄭乃源醫師強調,糞便潛血篩檢其實僅是抽入場券的概念,並非診斷,對於腸癌的預防篩檢仍不足;此外,目前政府僅能提供50歲以上者篩檢,對於腸癌年輕化趨勢難以有效遏止,更需積極主動、提早開始定期篩檢。 沒有息肉≠沒有腸癌危機 定期腸鏡把關不可少 腺瘤型息肉是比較易惡化成為癌症的息肉,且現在平均每5人中就有1人有高度癌化的腺瘤型息肉。鄭乃源指出,腸癌篩檢目前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直接做大腸鏡檢查,透過大腸鏡偵測出異常的息肉,在息肉可能癌化前就將其移除,即能達到預防醫學的功效,因此若能定期做腸鏡,掌握偵測到小息肉的時機,就能降低罹患腸癌風險。 但鄭乃源特別說明,雖然國外研究顯示有超過8成的腸癌是由腺瘤型息肉演變而來,但不可忽視的是仍有近2成的腸癌屬原生癌,此類型癌症並非以息肉型態出現,而是一生成即為癌症,因此更是需要透過定期且仔細的腸鏡篩檢才能掌握。 腸癌年輕化 留意日常排便狀況、型態 臨床上,也曾出現30歲年輕的腸癌個案,鄭乃源提及,現代人從小就吃太好、動太少,過於西化的飲食習慣和不良生活形態,讓罹患腸癌風險當然較過去來得高。因此建議從30歲起,就應安排第一次完整腸胃道篩檢,包含糞便潛血檢驗、腫瘤標記(CEA)、大腸鏡檢查、胃鏡檢查,並視報告結果定期做篩檢,養成健檢的習慣。 另外,平常就應該注意自己的排便狀況、排便型態,大腸中長了腫瘤或是大顆息肉,會使內腔變狹窄,而造成便秘問題,若同時出現紅色血便的狀況,則很有可能是罹患「大腸癌」,也可參考布里斯托大便分類法(Bristol stool scale),為自己的腸胃做初步把關: 最重要的是,日常飲食習慣的調整,平日應攝取足夠的膳食纖維,喝1500cc以上的水,肉類以魚肉、雞肉等白肉為主;多吃堅果、豆類及水溶性纖維,有助於軟化並帶出腸道死角的糞便,維持腸道健康。延伸閱讀: ·痔瘡與大腸癌的血便如何分辨? 不要見血才就醫!出現這些附加症狀別輕忽 ·大腸鏡檢查前,低渣飲食該怎麼吃? 醫師完整圖解哪些食物可吃
-
2021-08-03 新聞.元氣新聞
44隻寵物狗集體中毒、22隻死亡 原因出在一款寵物食品
澳洲發生數十隻家犬中毒死亡的事件,相關單位啟動調查,發現這些狗狗都是食用含有天然植物毒素的馬肉寵物食品,導致嚴重肝衰竭,目前仍在調查食品在市面上的流通情形。每日郵報報導,澳洲維多利亞州的數個城鎮上個月有大量家犬中毒,22隻死亡、44隻仍在接受治療,這些狗都罹患嚴重肝病。7月30日調查單位發出聲明指出,死亡狗隻被驗出食用有毒的馬肉寵物食品,這些食品含名為刀豆氨酸(indospicine)的毒素,存在於名為木蘭(indigofera)的植物中,在放牧動物體內很常見,而狗對這種毒素相當敏感。官方懷疑這批產自Gippsland的生馬肉已遭到污染,呼籲飼主暫停餵食自5月31日到7月3日間生產的肉類,不光是馬肉,像是牛肉或袋鼠肉也不無可能含有毒素;也建議和寵食供應商聯絡,確認肉品的來源。根據農委會動物疾病知識庫,澳洲的狗會因食用有毒馬肉造成肝臟損害,造成腹腔積水、血便、嘔吐、黃疸、厭食等症狀。維多利亞州的首席獸醫對飼主發出提醒,若狗狗出現食慾不振、嗜睡或黃疸等症狀,就要馬上就醫。⭐️「寵物健康我守護」徵文邀稿中 賺獎金6000幫毛孩加菜!陪你在家度過苦悶疫情的毛小孩,歡迎來分享牠的健康小故事!來信需附上寵物簡歷與照片,不僅有高額獎金,還有udn文創精美授權贈品等著你喔!(點擊上圖瞭解更多活動詳情)活動截止日為8/24(二),歡迎踴躍投稿!
-
2021-07-27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夏天忘記做這事 小心成為血栓高危險群
很多人常常因為「不渴」而忽略喝水,醫師提醒,炎炎夏日身體易缺水,造成血液濃稠,對有血管相關病史的患者來說,若不補充水份,將增加血管栓塞的風險。國泰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廖品雯表示,一般人都以為天氣寒冷易中風,其實夏季中風風險也不小。她解釋,血管栓塞來自身體缺水或血管循環狀況不佳,很多中風患者的脫水正是因為身處冷氣房,感覺不熱不渴所以不喝水,也有一些長者因為行動不便或是如廁困難而不願多喝水,結果反而引發血管栓塞。廖品雯表示,天熱流汗、水分會從皮膚流失,當血管水份不夠時就會塞住。建議每天應該要喝體重(公斤)X30的水量。例如體重60公斤者,每天應喝足1800cc的水量。對曾經中風的患者而言,五年內再度中風的比率高達三成;與健康人相比,再面臨中風機率也高達九倍;因此有中風病史者一定要規律服用預防血管栓塞的藥物,避免再度中風。然而中風後最常見的就是動作障礙,需要大量且持續的復健訓練,很多病人在服藥期間因無法立即改善手腳不靈活的病情,便自行停藥,卻不知會造成再中風的機率大增。廖品雯也發現,臨床上部分患者服用某些預防血管栓塞的藥物後,出現腸胃不適副作用,症狀包括火燒心、反胃、脹氣、拉肚子,嚴重者會解血便或黑便,這些多半發生在有腸胃道潰瘍、腎臟肝臟病變、或年長者身上,建議患者有症狀應該和醫師討論,以評估是否調整換藥,不可自行停藥,否則將有再中風的危險。她最近收治一位平常都準時回診拿藥,卻二度中風的患者 ꓼ 追問才知,原來患者因為吃藥會拉肚子,所以吃藥很不規律,甚至亂停藥,以致病情無法有效控制,最後不幸導致再度中風。MAT-TW-2100567-1.0-07/2021
-
2021-07-23 該看哪科.眼部
雨水噴到眼睛別用手揉 小心結膜炎
烟花颱風逼近台灣,可能帶來致災性豪大雨,醫師提醒民眾,除了做好防颱準備,也須注意個人衛生及防護措施,像是雨水噴到眼睛,千萬別用手揉眼睛,以免導致急性過敏性結膜炎;而雨水中多半含有細菌,若不小心飲用被汙染的水,或吃到停電而解凍過久的食物,也可能出現腹瀉,必須慎防,避免影響健康。書田診所眼科主任王司宏表示,在豪雨中出門,若被雨水噴到眼睛又揉眼睛,會使髒汙的雨水或細菌進入眼睛,容易引發急性過敏性結膜炎,出現眼睛癢又紅症狀。就醫後使用眼藥水,約3天左右就會恢復。王司宏說,若眼睛被雨水噴到,可用生理食鹽水沖洗眼睛,戴隱形眼鏡可到目的地後再戴上,降低感染風險。機車族在風雨中騎車,建議要帶護目鏡保護眼睛,戴全罩式安全帽可阻擋雨水直接噴到眼睛,但要保持空氣流通。胃腸肝膽科主任王志堂提醒,颱風來襲要預防急性腸胃炎發生,注意飲水、食物是否受到汙染,飲用水需先煮沸或使用瓶裝水,食物食用前確認有煮熟,有泡過水或解凍過久食物不要食用,並注意個人衛生,隨時洗手,若出現腹痛、腹瀉、惡心感,部分伴有血便、發燒等症狀,應盡早就醫診斷治療。
-
2021-07-22 該看哪科.百病漫談
淋雨濕身加這動作恐「又癢又腫」 醫:千萬別做
烟花颱風逼近台灣,可能帶來致災性豪大雨,醫師提醒民眾,除了做好防颱準備,也須注意個人衛生及防護措施,像是雨水噴到眼睛,千萬別用手揉眼睛,以免導致急性過敏性結膜炎;而雨水中多半含有細菌,若不小心飲用被汙染的水、或停電而解凍過久的食物,也可能出現腹瀉,民眾應提高警覺,避免影響自身健康。書田診所眼科主任王司宏表示,門診曾遇過患者在豪雨中出門,雨水噴到眼睛後揉眼睛,導致急性過敏性結膜炎,眼睛又癢又紅腫。他指出,空氣中多少髒汙的懸浮顆粒,揉眼睛會使髒汙的雨水或細菌進入眼睛,容易過敏或是有配戴隱形眼鏡者,應洗臉或是以乾淨的毛巾、衛生紙將雨水拭去。王司宏指出,下雨時盡量別淋雨,若眼睛不小心被雨水噴到,可用生理食鹽水沖洗眼睛,戴隱形眼鏡可到目的地後再戴上,降低感染風險。引發急性過敏性結膜炎,就醫後依照醫師指示用藥,約3天可恢復。此外,機車族在風雨中騎車,若戴半罩式安全帽,雨水直接打在臉上,灰塵、髒汙的雨水容易進入眼睛,建議要帶護目鏡保護眼睛,戴全罩式安全帽可阻擋雨水直接噴到眼睛,但容易產生霧氣,可將面罩留醫點空隙,保持空氣流通。胃腸肝膽科主任王志堂提醒,颱風來襲可能出現淹水或停電等災情,若民眾誤喝被汙染的水,或吃到冰箱停電而解凍過久的食物、或泡過汙水的食物,可能出現腹痛、腹瀉、噁心感,部分伴有血便、發燒等症狀,若發生在孩童、老年人或慢性病患,症狀可能較嚴重,多數成年人在3到5天內可改善,建議注意水分、電解質補充,以免脫水。王志堂說,預防急性腸胃炎,要注意飲水、食物是否受到汙染,飲用水需先煮沸或是使用瓶裝水,食物食用前確認有煮熟,有泡過水或解凍過久請勿食用,並注意個人衛生,隨時洗手,倘有相關症狀應儘早就醫診斷治療。
-
2021-07-14 養生.聰明飲食
愛吃涼拌食物?熱菜放涼再冰?專家警告9NG行為:食物中毒風險暴增
炎炎夏日,食物保存相當重要,不要讓美食變質之後弄壞肚子,傷害健康。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營養師提醒,不管是便當等正餐或是蛋糕飲料等點心,都要留意衛生及保存問題,保存不當容易導致細菌滋生,甚至食物中毒,對健康造成危害。食品中毒 常見症狀有這些依據食藥署資料指出,常造成食品中毒的主要致病菌有腸炎弧菌、沙門氏桿菌、病原性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仙人掌桿菌、霍亂弧菌、肉毒桿菌等。常見的食品中毒症狀包括,腹瀉、噁心、嘔吐、腹痛、發燒、頭痛及虛弱等,有時候甚至會伴隨血便或膿便。不過,不一定所有的症狀都會同時發生,依患者年齡、個人健康狀況、引起食品中毒的致病原因種類以及吃了多少被污染的食品等因素,均會影響中毒症狀及其嚴重程度。預防食品中毒 9大事項要注意尤其抵抗力特別弱的人症狀會比較嚴重,甚至可能會因為食品中毒而死亡;一般食品中毒的症狀通常會持續1天或2天,有些會持續1週到10天。蔡玉思營養師提出九點建議,以避免炎夏中避免把細菌吃下肚:1、盡量不要放在室溫下超過兩小時,放冰箱時也要注意避免生熟食交叉污染。2、維持良好衛生環境。3、食物冷藏及冷凍環境都應維持乾淨且定期清潔。4、食物冷藏時應將熟食放於最上層,生食放於下層,以避免交叉污染。5、儘量不要買涼拌食物、加工後放置較長時間的食物。6、剩的食物一定要及時放入冰箱保存,高溫加熱後再食用。7、食品買回來後應該儘快烹調,生的食品原料愈快處理愈好,熟食也要趕快食用。8、確保烹調的海產食物須經過100℃煮沸充分加熱避免生食。9、煮熟的食物必須保存於夠高的溫度(高於60℃),否則即須迅速冷藏至5℃以下,以抑制微生物的生長。延伸閱讀: ·隔夜菜怕吃出食物中毒? 專家授「保存撇步」:不等涼就放冰箱 ·食物密封、真空後能延長保鮮? 專家一語突破盲點 
-
2021-07-02 寵物.寵物疾病
寵物知識+/夏天來了熱爆!嚴防寵物酷暑下易得的3大疾病
已經進入了七月,下禮拜即將迎來「小暑」,天氣也愈趨穩定炎熱,白天高溫動輒35度以上。因應疫情居家時間變長,許多人會選擇吹冷氣電扇、喝冷飲對抗酷熱,你是否也有意識到滿身是毛的貓狗也需要消暑呢?氣候濕熱容易讓毛小孩生病,以下整理三種夏天寵物易發的疾病,飼主得多多注意。1.中暑(熱衰竭)由於寵物只能舌頭和腳掌肉墊散熱,比人類更不耐熱,夏天室內溫度常常也在攝氏30度以上,即使寵物待在室內也可能中暑,尤其是短吻犬像是法國鬥牛犬、西施、巴哥等犬種上呼吸道狹窄,排熱功能較差,更可能中暑。獸醫師建議為避免寵物中暑,必須保持室內通風,不要限制其行動,並且維持充足的水分供給。如果能維持室內溫度在26~27度是最好的。如果寵物出現躁動不安、過度流口水、呼吸急促、開口喘氣等症狀,就代表有中暑徵兆;更嚴重者會呆滯、呼吸困難、抽搐,如果不即時處理會導致休克昏迷和死亡。你該怎麼做?若發現寵物有中暑症狀,趕快將牠移到通風陰涼處,將口中唾液清除以利呼吸,並用濕毛巾冷敷在牠的頭背部,幫助降溫;如果症狀未緩解應儘快送醫。2.腸胃炎就跟人一樣,寵物在大熱天也容易吃壞肚子,天氣熱容易讓寵物的食物和飲用水變質,吃入後就會引發腸胃炎;另外夏天太熱,寵物也會出現食慾不振、吃東西嘔吐的症狀,這也是消化道出問題。腸胃炎的症狀為上吐下瀉、脫水、精神萎靡、食慾不振、壓肚子會痛、排稀軟便、水便、血便,嚴重者甚至會吐血。你該怎麼做?先禁食和飲用水8~12小時,讓腸胃休息,等停止嘔吐後可提供少量水分,如果喝了水沒再嘔吐,就可給予少量易消化的食物(例如罐頭),並繼續保持少量多餐;若寵物持續嘔吐腹瀉超過12小時,就得儘速就醫。3.皮膚炎夏天的潮溼悶熱易引發寵物的皮膚疾病,而且夏天的蚊蟲很活躍,常外出的貓狗容易把蟲子帶回家,尤其剪過毛的寵物,更容易讓蟲子鑽入叮咬。寵物夏天常見的皮膚病包括異位性皮膚炎、接觸性皮膚炎和皮黴菌症,常見症狀為搔癢、皮膚泛紅、掉皮屑、起疹子等,嚴重時皮膚會滲出黏液、掉毛,有時寵物過度搔抓而導致皮膚潰爛無法癒合。你該怎麼做?盡量不要讓寵物到蚊蟲多的草叢,從外面回家時要在門口清理一下身上異物,進到室內後要洗腳或洗澡。還要記得定期驅蟲,保持居住環境乾燥通風。由於夏天狗狗皮膚容易出油,有的飼主便經常幫牠洗澡,但狗皮膚分泌的油脂能保護皮毛,太常洗會把油脂洗掉讓皮膚變脆弱,更容易罹皮膚病,建議最多一週洗一次就夠了。很多飼主會在夏天把狗狗毛髮剃光,但皮毛有隔絕紫外線和防曬的作用,建議不要剃個精光,僅需剃短一點即可,長度建議留個2公分左右。
-
2021-06-27 新聞.用藥停看聽
抗凝血劑有哪些飲食禁忌?藥師這樣說
有人說用抗凝血劑不能吃綠色蔬菜、葡萄柚、甚至不能喝綠茶?這些是真的嗎?為降低民眾疑慮,食品藥物管理署(下稱食藥署)邀請社區藥局吳厚澤藥師說明抗凝血劑(Warfarin)是什麼?有那些飲食禁忌?Warfarin的發現史:老鼠藥,變身心肌梗塞藥物?Warfarin是一種雙香豆素的衍生物,早期發現牲畜進食發霉的甜苜蓿(含有雙香豆素衍生物)乾草後,傷口不易止血、血液難以凝固,研究人員將這種雙香豆素衍生物取名為Warfarin,並開發成老鼠藥,且有醫師嘗試於臨床上作為抗凝血劑。Warfarin的作用機轉Warfarin作用機轉為阻斷維生素K的還原作用,減少凝血因子的產生,進而抑制凝血,用於曾有栓塞性中風、曾做心臟瓣膜置換術、或是有動脈、靜脈、肺臟或心臟血管栓塞風險的病人,以預防其血栓形成,但如果使用過量,則可能引起出血不止。常見商品名有Coumadin(可邁丁)、Orfarin(歐服寧)等。Warfarin的飲食禁忌 吳藥師提醒,Warfarin很容易與其他藥品或食品產生交互作用,而影響藥品的吸收與代謝。因此醫師會隨著患者的病情、是否服用其他藥品或是飲食習慣等進行劑量調整,所以病人需定期監測INR(國際標準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觀察藥效是否有達到預期、有無造成出血。日常飲食中,有些食品會降低Warfarin的藥效,當攝取過多時,抗凝血劑藥效就會減弱,例如富含維生素K的蔬菜(如菠菜、甘藍菜、綠花椰菜、萵苣)肝臟、綠茶、高劑量維生素 C及輔酶 Q10。相反的,不少食品或中草藥會增加Warfarin的藥效,大量食用可能會造成出血的風險,例如:丹參、當歸、銀杏、鳳梨酵素、蔓越莓、葡萄柚、魚油(每日超過2克)、維生素 E(每日超過400 IU)及葡萄糖胺等。觀察是否有出血、中風與栓塞症狀 既然有這麼多食品及藥品可能會影響Warfarin的藥效,病人在日常生活中,必須經常自我檢視,包括是否有疑似出血(不明瘀傷、血便、血尿、黑色便、暗色尿、牙齦出血不止)、疑似中風表徵(臉部肢體無力、感覺異常、突然單眼或雙眼視力模糊、語言障礙)、疑似靜脈栓塞(下肢腫脹、疼痛)等。若有這些症狀,應儘速就醫,請醫師調整劑量。食藥署提醒正在服用抗凝血劑的民眾,對於所有食品都應適量攝取,如欲併服健康食品、中藥或其他藥品時,應先向藥師或醫師諮詢,以確保用藥安全。原文引用自: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2021-06-14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端午節粽子吃太多「脹氣」怎麼辦? 腸胃科醫師教你解決辦法
端午節快到了,除了開心的放假過節,過節食用的粽子也是必不可少的。很多人都會開始吃粽子等高油膩的食物。吃完後總覺得肚子鼓鼓脹脹的,很不舒服,腸胃科門診常常遇到抱怨肚子脹氣,排便不順等等的問題。所以,到底脹氣是什麼呢?什麼是脹氣?首先,我們必須先知道什麼是脹氣?顧名思義,脹氣就是腸胃道充滿空氣導致的不適感。裡面的氣體99%主要成分為(二氧化氮、氧氣、二氧化碳、氫氣、還有甲烷(CH4))另外1%微稀有氣體且具有臭味。肚子脹氣有以下原因◎飲食導致,除了我們吃的食物外,吃的習慣,生活作息都會影響到。快速的吞嚥進食,攝取含有氣體的碳酸飲料、啤酒等,腸道細菌與食物的化學作用、發酵。高油膩的食物也會減緩胃的排空,使氣體積聚在腸道內。◎另外可能藏有的背後因素;發炎性腸道疾病、腸躁症、糖尿病、腸道腫瘤甚至腸阻塞等等問題也會使腸內有過多的氣體積聚。過多腸道氣體除了令人不適之外,也會增加腹內壓力,影響橫膈膜肌肉的協調。正常的情況下會有生理機轉,以打嗝或是排氣的方式,把過多的氣體排出來 要如何解決令人困擾的脹氣問題?藥物的部分,醫師們常常會開Gascon這類的藥物,目的是改變氣泡表面張力效果,讓氣泡凝結在一起,讓吸附在胃腸道的氣體比較可以透過打嗝或放屁等方式排出體外。除了藥物以外,可以在飲食習慣上以少量多餐的方式,避免攝取過多的碳酸飲料及高油脂高纖維醣類等不易消化的食物。另外飯後運動走路,或是按摩腹部(以順時鐘方式按壓)都可以改善腸道氣體滯留。何時要去看醫師?能做什麼呢?如果上述的方式都無法改善,就必須找出根本的原因。除了腹脹之外是否有其他症狀呢?有沒有水腫、嘔吐、腹瀉、解血便、體重減輕、發燒、是否有糖尿病、有無開過刀等相關病史、是否有服用某些藥物。如果有上述症狀,請盡早尋求醫師做診斷。肚子鼓脹,首先得先確定肚子裡脹脹的是水是空氣呢?其實在門診裡,理學檢查一個簡單的動作,就可以區分。我們只要隔著手指輕敲肚子,高頻的聲音就代表空氣,低頻的聲音就代表水。不過這水可不是在腸子裡而是在腸道外的腹水。抽血以及進一步的內視鏡檢查都可以幫助醫師做診斷。另外,腹部X光攝影也可以協助判斷腹內氣體分布情況,而腹部超音波一般在檢查腸胃道的功能受限於空氣的關係,無法精確的診斷,但仍可以診斷腹腔是否有其他問題。總結腸內的空氣要怎麼控制,有太多的變因,最基本的還是飲食控制,畢竟大部分的氣體都是吃進去的,而吃進去的食物與腸內細菌的發酵,把握均衡飲食很重要。粽子是高熱量、高油脂、高澱粉的食物,在端午節,還是適量就好。如果仍然有反覆的脹氣症狀,可進一步尋求醫師及營養師的諮詢。參考資料sleisenger and fordtran's gastrointestinal and liver disease 11th
-
2021-06-13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調整飲食+治療不中斷 與IBD和平共存兩關鍵
11歲的林小妹熱愛打排球,是名運動好手,但沒想到年紀輕輕的她,不僅經常便祕,且連續一到兩個月排出血便,嚇壞父母。經醫院檢查疑似為發炎性腸道疾病,隨後確診為克隆氏症,接受治療與進行飲食調整後,林小妹重回最愛的排球場、參加童軍團,她也鼓勵病友堅持治療、與病共存。台灣發炎性腸道疾病學會、社團法人腸治久安協會及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共同舉辦「IBD發炎性腸道疾病線上衛教講座」,四名來自大腸直腸科、肝膽胃腸科、兒童腸胃科、營養科領域的專家,以及病友林小妹偕同父親線上分享從症狀、治療、生活及飲食面剖析發炎性腸道疾病。常見成人患者延遲確診,未及時治療罹癌風險增。發炎性腸道疾病(IBD)可分為兩種,分別為潰瘍性結腸炎及克隆氏症。亞東紀念醫院肝膽胃腸科專任主治醫師鍾承軒表示,據統計,國內患者的發生率與盛行率皆逐年增加,以每年4%至5%的比率上升,其中不乏兒童及較為年輕的患者。台大兒童醫院肝膽腸胃科主治醫師吳嘉峯說,其實18到20歲前確診的兒童病患不在少數,約占總病例數的10%至20%。常見一些成人患者其實早在18歲前就有症狀,卻延遲確診。若未即時治療,發炎持續將使病情愈來愈嚴重。鍾承軒表示,病患可能發生臨床上最不樂見的腸胃道出血、穿孔、廔管、惡性腫瘤等併發症。台北榮總外科部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林春吉更強調,較年輕的病患或持續發炎、合併有原發性硬化膽道炎的患者存在較高癌病變的風險,統計於診斷後七年間罹患大腸癌的風險將開始線性增加。三大類藥物治療,盡可能避免手術,影響生活品質。臨床上發炎性腸道疾病的治療分為三大類,首先會以類固醇、免疫調節劑等傳統藥物治療,當症狀變嚴重而難以獲得緩解時,會開始以生物製劑治療,近五到十年間亦有較新型的生物製劑,可降低白血球發炎的反應。之後如發生併發症才會評估進行手術,如腸道切除重建、廔管切除引流等手術。林春吉表示,對藥物治療無明顯效果的病患,採取手術治療被視為最後的手段,包含緊急手術及非緊急手術。過往曾統計患有潰瘍性結腸炎有60%的病患需要緊急手術,由於術後恐影響未來預後及生活品質,臨床的治療目標之一,就是盡可能避免緊急手術。依期別調整飲食,戒菸降低復發率。除及時診斷、穩定服用藥物之外,要讓疾病獲得良好控制,降低併發症風險,飲食調整也是重要的一環。馬偕醫院營養醫學中心副主任蔡一賢說,發炎性腸道疾病的營養治療方針會隨疾病嚴重度、治療方式、併發症而改變,可分為急性發炎期、引導緩解期及維持緩解期,且治療也分藥物或手術,當病患發生貧血、腹瀉等併發症時菜單也會不同,應諮詢專業營養師進行個別評估及建議。蔡一賢說明,急性發炎初期會先暫時性禁食,之後以均衡飲食為原則採取低渣或高蛋白飲食,但要注意避免個人食物過敏原,不食用油炸、油煎等烹調方式料理的食物,如荷包蛋、油豆腐等,盡量選擇去皮、去筋的瘦肉、魚肉,且要降低纖維的含量,避免纖維多的蔬果及全穀類和其製品,包含竹筍、奇異果、番茄、糙米、燕麥、玉米、芋頭等。當進入疾病緩解期會逐漸放寬限制,增加纖維質到正常標準的攝取量,原則上仍要視個人腸胃耐受性調整,記錄會導致腸胃敏感的食物品項,當病患治療產生貧血可選擇富含鐵質、維生素C等食物預防,也建議癮君子戒菸,有助疾病控制並降低克隆氏症的復發率。發炎性腸道疾病跟高血壓一樣,是必須規律治療的慢性病。吳嘉峯說,固定服藥治療才能控制疾病,仰賴醫病溝通及病患本身須了解疾病,能否讓病患回歸正常生活是最終治療目標。林春吉亦建議病友,在發病八到十二年之後定期進行大腸癌檢測,預防癌病變。
-
2021-06-13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IBD長期治療好辛苦 破解病友四大難題
難題1自行斷藥、未長期追蹤,導致疾病加重。一位38歲的家庭主婦,10年前得知罹患潰瘍性結腸炎,手術投藥治療後改善血便、腹瀉,症狀改善後,她嫌就醫麻煩不再用藥。3年前追蹤發現腸道又出現嚴重發炎,但未有血便、腹瀉症狀,她並不在意也沒有按照計畫走,直到近期出現大量血便就診,潰瘍性結腸炎已演變為大腸癌。自行中斷治療是最大危機長庚紀念醫院胃腸肝膽科助理教授級主治醫師李柏賢表示,IBD是一種免疫失調疾病,需要長期控制,加上IBD症狀表現特殊,腸道發炎與症狀沒有正相關。臨床上有非常多案例,腸道僅有輕微發炎,表現症狀卻非常嚴重,有些則反之。李柏賢說,最怕患者自我放棄,例如使用生物製劑治療的患者,投藥後多數症狀都會明顯改善,也因此很多患者會認為沒事了,就放棄後續治療,但在潰瘍尚未癒合前,都可能因為未能完整投藥導致疾病更加嚴重。治療IBD的目標是讓腸道發炎處完全癒合,患者要認知到IBD既然是自體免疫疾病就必須要有長期抗戰的準備,不可能服藥幾周就能達到目標,至少要連續服藥三年以上才有可能碰觸到目標,後續也得持續追蹤。併發症會使疾病愈來愈難控制IBD最怕併發症,像產生廔管、腸穿孔、膿瘍等,都會使疾病愈來愈難控制,李柏賢說,當患者自認症狀輕微不需就醫時,將是最大的警訊。李柏賢說,這幾年逐漸衛教患者,治療觀念愈來愈好,只是健保給付條件嚴苛,也可能讓連續用藥「斷鏈」。特別是治療滿一年後,患者症狀日漸穩定,健保就不再給付,得等患者嚴重復發才能再申請,也讓患者陷入反覆發作的情形。李柏賢說,疾病來得快又急,而且當醫師又告知這是一場長期抗戰時,不是每一個人都能撐下去,中途離席的原因有太多太多,除了經濟負擔,常見的還有親朋好友會獻上祕帖,需要靠醫療團隊,一一協助擊破謠言。難題2健保給付條件嚴苛,患者可能面臨無藥可用窘境。控制發炎性腸道疾病(IBD),藥物扮演重要角色,輕症多以傳統藥物為主,不過多數的患者發現得晚,出現症狀到診斷多已中晚期,臨床雖多會先採取傳統藥物,而健保給付上,對於傳統藥物給付條件最鬆,其餘藥物條件多,導致有健保沒辦法滿足患者實際需求的狀況產生。確診多中晚期 傳統藥效有限馬偕醫院胃腸肝膽科資深主治醫師章振旺表示,IBD患者治療的傳統藥物以5-ASA、抗生素、免疫抑制劑以及類固醇為主。傳統藥物使用,健保署並沒有設限,患者確診IBD就可以使用,但對中度以上的患者治療效果有限,通常會使用新一代類固醇,嚴重或是對傳統藥物治療無效的患者,則會給予生物製劑治療。章振旺表示,傳統藥物以外的藥物,健保給付條件相對嚴苛。新一代類固醇的給付條件,潰瘍性結腸炎患者需有重大傷病卡,在5-ASA療效不佳時只能用8周,其中潰瘍性結腸炎患者只給付輕度到中度左側大腸炎。生物製劑的給付條件,以克隆氏症為例,患者須先有重大傷病卡,以及符合傳統藥物治療半年無效,相關指數需證明發炎達中度以上才能申請給付;潰瘍性結腸炎有分持重大傷病卡與未持有,前者條件與克隆氏症相同,後者則是要極為嚴重才能申請給付。生物製劑 給付滿一年須暫停章振旺表示,生物製劑的治療效果良好,約有七到八成患者用藥後症狀明顯改善,但在健保給付上有下車機制,滿一年須暫停用藥,間隔三個月後且腸道必須嚴重復發,才能再繼續申請。他表示,該制度對病友不夠友善,有些未達到完全癒合或只差一點就能達標的患者,也因此必須重新面對疾病的痛楚。另外,礙於價格,健保下車後,多數患者都沒辦法自費使用,加上反覆停藥又使用,容易增加抗藥性,可能使患者最終面臨無藥可用的窘境。他說,IBD患者從醒來到睡著,會不斷受到疾病影響,只要起身就想腹瀉或隨時都得注意營養。加上患者年輕,不少患者對於不見天日的未來多感到絕望。不過臨床上有不少患者也因為能即時用藥,讓疾病獲得控制,過去不敢談及的婚姻,也能像正常人一樣度過,因此用藥對於IBD患者而言是極為重要的一件事。難題3重大傷病卡申請困難,延誤用藥時機。重大傷病卡的核發對於IBD患者極為重要,四十多歲的小華(化名)被診斷為克隆氏症,確診前時常因為腸阻塞問題反覆就醫,出血後開刀治療,再過2個月才被診斷。屬於重症的小華,礙於診斷到治療不到三個月,重大傷病卡申請直接被核退,認為先前的手術並非因為克隆氏症而開,也因為無法及時申請重大傷病卡,延誤用藥時機。常卡在疾病名稱與尚未手術彰化基督教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顏旭亨表示,依照臨床上的經驗,IBD的患者,診斷後三個月到半年內通常申請重大傷病卡都不太會過,原因有二,一是病理科只打發炎性腸道疾病,沒有打克隆氏症或是潰瘍性結腸炎,事實上克隆氏症或潰瘍性結腸炎的統稱就是發炎性腸道疾病,第二是沒有接受手術治療以前,也不太會通過。顏旭亨表示,重大傷病卡對於IBD患者而言是張救命符,克隆氏症於1998年、潰瘍性結腸炎於2002年納入重大傷病,重大傷病卡能顯著的減少發炎性腸道疾病病患部分負擔的經濟壓力。近年健保將多數治療IBD效果佳的藥物綁定重大傷病卡,沒有重大傷病卡的前提下,一年自費施打藥物可能高達二、三十萬,對於多數家庭而言,是難以負擔的數字,幾乎九成以上的患者,都需要健保的協助,況且IBD不是治療一年就夠,而是要一輩子用藥。約僅六成取得重大傷病卡雖然傳統藥物不必綁定重大傷病卡,健保就會給付,但是IBD患者常診斷延宕,大多數確診時腸道已經嚴重潰爛,必須要手術或使用後線的生物製劑才能夠控制症狀。目前IBD患者約僅4000多人拿到重大傷病卡,占整體患者六成,通常要等至少半年。罹病已嚴重影響身心,有人還因此無法工作,醫師都必須在最初就給患者心理建設,鼓勵病友稍稍耐心就能順利治療,也得不斷想盡辦法與健保署溝通,盼能加快速度,降低被退件的機率。難題4疾病複雜,需由團隊合作治療。準備要過美好人生的24歲楊楊(化名),才找到人生第一份工作,就發現大小腸交接處發炎且已經出現廔管,被診斷為克隆氏症。手術後同時採取藥物治療,原以為能重新過日子,一年多後又發作,廔管情況比上次更嚴重,必須要做造口才有辦法保命。病患有憂鬱傾向 需心理關懷造口對楊楊來說,心理嚴重受打擊,加上治療期間反覆發作,又遇上家庭、經濟等問題。協助治療的義大醫院胃腸肝膽科及內視鏡科主任戴啟明說,當時非常擔心她有輕生的念頭,但她都表達得非常堅強,直到某日她終於受不了向個管師求助,才發現她因為病情出現憂鬱傾向,團隊找來精神科醫師、社工等,慢慢幫她解決問題。戴啟明說,發炎性腸道疾病多發生在20歲到40歲的年輕人身上,正逢人生最精華的時刻,疾病複雜度高,從診斷到治療、反覆發作等,都可能重創患者的心理素質,照顧上也不能只有胃腸肝膽科或大腸直腸科協助。兩年前,義大團隊成立IBD多專科照護團隊,召集醫療團隊含胃腸肝膽科、大腸直腸科、直肛科、一般外科、小兒科;照護團隊則有急性照顧護理師、個管師、營養師。未來也將召集藥師、精神科以及心理諮商師等。戴啟明說,以楊楊為例子,若當初沒有個管師定期追蹤與關懷,她可能就沒有任何求救管道,醫師問診時,也僅有短短幾分鐘,難以發現患者的異狀。多科整合照護 減少轉診時間多科合作還能減少院內轉診時間,像追蹤患者時再次發現嚴重潰瘍,或腸道狹窄到必須開刀,須轉診到一般外科,過去在沒有團隊之前,轉診恐怕需要一周,到診後還要重新再問診,再安排開刀時間。但現在團隊都會定時開會討論案例,患者出現變化時,團隊直接在LINE上說明,該名外科醫師能及早了解病況,還能更快安排開刀,避免拖延病情。而IBD患者因為腸道發炎問題,可能長期營養不良,就需要營養師的輔助。患者造口照顧及造口的好處等,則是由急性照顧護理師協助。戴啟明說,很多患者因擔心裝了造口就再也拆不掉,逃避就醫,反而讓病情加重,近年台灣的照顧護理師照料造口的方式多樣,每一招都能夠協助患者把傷口照料得完整,讓他們面對疾病期間也能更有自信。戴啟明說,早期台灣幾乎見不到IBD的患者,醫界多認為是西方人的病,隨著飲食西化,這幾年患者愈來愈多,才漸漸對IBD有所了解,診斷也愈來愈即時,也認識到必須仰賴多專科照顧,才有辦法幫助患者度過難關。
-
2021-06-13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兒童IBD及早治療 以免影響生長發育
發炎性腸道疾病(IBD)關鍵的致病因子,至今不明,僅知道基因缺陷、飲食、吸菸或壓力以及腸道免疫系統失衡,又或是腸道共生菌引起的發炎反應。除了成人患者,不乏有兒童罹病,多發生在10到19歲,台大兒童醫院肝膽腸胃科主治醫師吳嘉峯說,愈小罹患IBD對生命威脅風險更高於成人,也容易出現營養不良,影響生長發育。延誤診斷時間更長,兒童確診多重症。吳嘉峯說,兒童IBD患者延遲診斷的時間比成人IBD更長,幼兒沒有明確的言語表達能力,即使腹痛也沒辦法說明。若發生在幼兒時期,糞便都是稀便,家長不容易區分是否為一般急性腹瀉,除非嚴重血便,腸阻塞或急性腹膜炎,才可能被懷疑,因此症狀相對嚴重,病程也比成人長,影響層面更大。因腸道發炎無法吸收,也讓兒童IBD患者出現營養不良、消瘦、缺鐵性貧血、缺乏維生素D與B群等。研究顯示,營養不良發生率可達20%以上。進入成長期,兒童患者骨齡比實際年紀小,大多也長不高,另外是家長擔心孩子喝牛奶或是多吃,腹瀉會更嚴重,導致營養攝取不均衡,更加影響孩子們的成長。輕症可利用飲食控制,中度需用藥,但選擇有限。吳嘉峯表示,以克隆氏症而言,在嬰幼兒時期輕症就被發現的話,可以採取全配方奶的飲食,或是部分固體食物搭配配方奶,研究顯示,該方式在輕度的兒童克隆氏症病患也能達到治療效果。若發炎程度在中度以上,則需要投以與成人相同的傳統藥物,如類固醇、免疫抑制劑等,劑量會低於成人。效果佳的生物製劑對兒童有使用限制,由於兒童臨床試驗非主流,也導致兒童IBD患者在生物製劑的選擇比成人少很多。團隊照顧兼顧營養、心理,規律服藥助穩定成長。兒童IBD看似在照顧與治療上困難重重,但吳嘉峯說,近年各家醫院都在推展「多專科照護團隊照顧」,大多都有專業營養師介入,直接幫忙家長選擇最適合孩子的飲食方式。同時,根據統計,約有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的兒童IBD患者會有情緒問題,也都會搭配心智科醫師協助。很多家長對於孩子能否健康成長都相當憂心,吳嘉峯說,只要積極搭配治療,一定可以擁有和一般人一樣的人生。他記得自己第一位診斷兒童IBD的案例,這位男童才4個月就出現腸道疾病,腹瀉、血便,直到接近一歲才被確診,體重只有5公斤,是同年齡的一半。家長很配合按照醫囑配合治療,投以免疫抑制劑,固定服藥,每三個月固定回診、兩年做一次大腸鏡,現在已經是高中生,IBD並沒有嚴重影響他的成長與生活。切除腸子別怕手術、造口 穩定控制 人生還是彩色臺中榮民總醫院嘉義分院副院長、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趙德馨表示,IBD的手術以小腸、大腸等切除術為主,主要是針對不同部位出現腸阻塞、潰爛而執行切除術。不過切除腸道最擔心出現短腸症,指的是小腸長度只剩下120公分以下且沒有大腸,或是小腸剩下50公分但有完整大腸。趙德馨表示,短腸症會影響腸道蠕動也會影響吸收,需要定期給營養支持與藥物治療,同時也要給予必要的維生素,如鋅、鈉、鎂等等。臨床上盡可能保留腸子避免短腸症發生。被診斷需要手術的患者最常問到,是不是開刀就一定會有造口?趙德馨表示,不是動手術一定會有造口,但腸道發炎得非常嚴重,造口能暫時降低腸道發炎的頻率,維持乾淨,只要腸道恢復到目標值,造口就可以關回去。不過患者對於造口極為恐慌,寧願忍痛也不願開刀,曾有位20多歲就診斷克隆氏症的患者,聽到術後可能會有肛門造口,拒絕治療三年,直到腹部脹得跟鼓一樣才開刀。一開始他僅需要做單純的氣球擴張術,但因為拖延治療,造口開了,且開的時間也比預期得長。趙德馨表示,造口不是世界末日,現在照顧造口的經驗也愈來愈豐富,從敷料到清潔方式,都有專業造口師可以協助教學,同時只要跟著醫師的步伐走,就算有造口也能去游泳,也能跟正常人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