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04 養生.聰明飲食
搜尋
蛋白質
共找到
3360
筆 文章
-
-
2024-08-04 養生.生活智慧王
砧板別用熱水沖!營養師:碰上這類食物殘渣遇熱凝固更難洗
天氣炎熱,食物保存成一大學問,若稍加不注意,容易滋生細菌。屏東縣府衛生局食品藥物管理科股長陳彥任、社區營養師胡韻梅提醒,食材保存,要分切適量,避免反覆解凍讓食物變質,也容易造成汙染。烹調前一夜放入冷藏,是安全又保鮮的解凍法。肉品與海鮮解凍方式,陳彥任建議「冷藏庫解凍」,烹調前一晚取出,放入冰箱冷藏庫,須有完整包裝或蓋上蓋子,避免吸收冰箱中的異味,也避免食材風乾,且放置在冰箱的下層,避免肉的血水滴落,汙染冰箱其他食物。在低溫冷藏庫下慢速解凍,減少細菌生長的機會,也可保留食物的風味和營養價值,是最推薦也是最安全的解凍方式。購買散裝蛋,別急著洗乾淨,待烹調前再清洗。營養師胡韻梅說,一般傳統市場常溫蛋的散裝蛋,可直接置於陰涼處保存約7到10天。但天氣炎熱,保存期限會縮短,若放冰箱冷藏,可延長保存時間。胡韻梅提醒,用水清洗會使蛋殼表面氣孔結構與外界通透性增加,反而提高致病微生物入侵蛋內可能性,尤其沙門氏桿菌,且清洗後保存期限會變短。散裝蛋若表面無附著雞屎或髒汙,建議包裝好直接放冰箱冷藏,若有髒汙建議用乾淨的布沾水擦拭乾淨。「烹煮前務必清洗,母雞下蛋的產道跟糞便排泄位置相同。」胡韻梅說,蛋殼易沾染雞糞,雞糞裡常有大腸桿菌或沙門氏桿菌,料理前清洗可避免在敲開蛋殼時,表面病菌與髒汙接觸到可食雞蛋。三段式打蛋若烹調時需使用到多顆蛋,應採取三段式打蛋法,否則一顆腐敗的雞蛋有可能汙染整道料理。洗好的蛋敲開後→將蛋打至空碗A,檢查有無腐壞→確認無腐壞的蛋,再倒入空碗B資料提供/陳彥任砧板至少備兩塊,生熟食分開,2到3年就要換。很多人常一塊砧板切到底,易導致交叉汙染,營養師胡韻梅說,使用砧板務必生熟食分開並做標記,或以不同顏色砧板區分,方便辨識,若能準備第三個砧板處理蔬菜會更好。胡韻梅提醒,砧板使用後需立刻清洗,避免食材殘渣停留在砧板表面,使微生物滋長。清洗時以食品用洗潔劑搭配細纖維菜瓜布刷洗,避免使用鋼刷刮傷砧板表面。不要直接用滾燙熱水沖洗,因食物殘渣中的蛋白質遇熱凝固反而不容易洗淨,洗淨後放在通風處晾乾、保持乾燥以免發霉。陳彥任說,砧板有明顯刀痕、變(黑)色與發霉時,要即刻更換,若常使用但無明顯外觀變化,建議2到3年就更換。米飯放室溫逾2小時就變質,發黏代表仙人掌桿菌滋生。隔夜菜帶便當要注意,陳彥任說,隔夜菜應以玻璃、不鏽鋼、陶瓷材質容器保存較安全,飯菜煮好後先裝便當,只要摸便當盒感覺不燙手,就可放冰箱冷藏,避免變質。有些人習慣一次煮一大鍋飯,放在冷藏吃一整周,陳彥任說,「米飯只要放在室溫逾2小時,就會開始變質,炎熱的夏天,若發現米飯有稍微發黏,代表開始滋生仙人掌桿菌,再加上食用前未徹底加熱,易導致食物中毒。」陳彥任說,煮完飯後放置6℃左右,即可放置冰箱冷藏,勿放在室溫超過2小時,冷藏溫度為4℃以下,拿出冰箱復熱,加溫達70℃以上,才有殺菌效果。陳彥任說,未用餐前,可先用保鮮盒、玻璃碗將米飯以小份量分裝,並覆上一層保鮮膜,放涼後不燙手,立即放入冰箱冷藏。現在的小家庭人口數少吃不多,最佳方式是煮適當飯量,當天食用完,避免大量食物貯存冰箱。許多人喜歡醃製泡菜,自製各種發酵食品,胡韻梅提醒,自製發酵食材需清洗乾淨,有腐爛部位要去除,避免發酵失敗或異味。發酵環境要清潔衛生,日曬蔬菜不直接接觸地面,上層有遮網覆蓋。盛裝玻璃瓶清潔乾淨並消毒,以避免雜菌汙染。醃製類食品在食用前先觀察顏色、味道是否有改變及有無黏性產生,若觀察到食物變質發霉,請勿食用。砧板材質比一比常見的砧板材質有四種,各有優缺點,建議依切割的食物特性與使用習慣,選擇適合砧板。木頭砧板適合剁切生肉,較不易造成刀具損傷,但容易吸水、發霉,不可長時間泡水,容易滋生細菌。塑膠砧板較輕薄、平價,但容易留刀痕,若損傷嚴重須更換。高溫、高油食物不可直接放塑膠砧板切,以免超過耐熱溫度。玻璃砧板不易附著氣味、較耐高溫,但容易使刀具變鈍,且使用時易滑動,需特別小心。不銹鋼砧板是近年來常見新材質,表面光滑、不易留刀痕,方便清洗與保養,但易造成刀具磨損,使用時易滑動,需特別留意安全操作的問題。 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8-03 寵物.照顧指南
高齡貓狗健檢時間點哪時最好?天熱為什麼寵物不要剃毛?獸醫師解析6大毛孩小常識
隨著台灣少子化和生活型態的改變,不少人轉而撫養「毛小孩」,狗貓也成了人類最親密的家人。行政院農委會發布的統計資料顯示,2022年底犬貓合計登記數量已達222萬隻,其中犬為140萬隻、貓為82萬隻,與貓狗相關的飲食、日常照護等議題也越來越多人討論。家中有毛寶貝、或是想養貓狗的你,是否知道哪種狗狗優點多多、為什麼養貓狗容易過敏、狗貓要不要健檢等問題,台北市獸醫師公會理事長、中研動物醫院院長楊孝柏獸醫師一次告訴你:Q1.「哪種狗」優點超級多?A:米克斯。為因應演化的自然選擇,會將有利於生存與繁殖的遺傳性狀變得更為普遍,並使有害的性狀變得更稀有,而且也會將適合台灣環境的基因保留下來,也因此相較於一般純種犬,基因較多樣性,因此眼睛、心臟等身體問題的發病率都比較小。Q2.寵物不會講話!可觀察「毛」判斷健康?A:如果是健康的膚質,毛小孩的毛摸起來、看起來應會柔順且有光澤,但若是皮膚出現問題、皮膚供給給毛髮的養分能力變差,或是毛髮根部皮脂腺的分泌量不夠,就可能導致脫毛、禿毛,或是毛髮光澤、柔順度減低。但並非掉毛、毛髮問題就是皮膚出狀況,也可能是肝臟、腎臟、心臟病等內在疾病導致,只要是血液循環不良都有可能發生掉毛的狀況。因此若有疑慮還是建議跟醫師諮詢為佳。基本且落差不大的掉毛量其實不需要過於擔憂,因為牠們每天都會掉落基本的毛髮量,而且到了一定的季節掉毛量也可能會增加。但掉落量只要在正常範圍內,都是沒有問題的。Q3.寵物要不要剃毛?A:不建議。夏天到了,我們都會覺得全身都是毛的寵物太悶熱,其實有一種熱是「人覺得牠熱」,就跟阿嬤覺得你冷一樣,因此獸醫師不建議飼主自行剃毛。但毛孩們不會流汗,只能透過腳底、舌頭、排尿,將熱量散去。因此若是毛較多的特殊狗種,其實應該更要注意的是:飼養環境的通風、涼爽度,以及足夠的飲水、排尿量,滿足以上需求便可以將過多的熱量排除。Q4.怕過敏又想養寵物!背後原因是「它」?A:其實過敏原有8成是「蛋白質」。在蛋白質接觸到我們的皮膚後,可能會誘發一些免疫反應,然後產生TH1~TH4等免疫物質,進而導致過敏的症狀。Q5.人對貓過敏!竟是因為牠「這個動作」?A:很多人過敏原檢測出來都發現過敏原有貓毛,就是因為貓咪舔舐、幫自己清潔的行為中,會讓「口水裡的蛋白質」沾到毛髮上,人類觸摸後進而導致過敏。若想避免,可以嘗試使用梳毛手套,將沾到口水的毛髮梳去。Q6.毛小孩步入高齡化!健檢時間點哪時最好?A:如同人類,狗狗年紀大了,失智、腎臟病、肝臟病等一些老年相關的疾病就可能會顯現出來,如果我們能及早發現並預防,對於寵物的老後都是有十分助益的。雖然進行健檢等預防醫師是好事,但是不需要過早就開始,就像我們若沒有生病、遺傳疾病,其實較少機會在30歲前做篩檢,也可能較檢查不出太大的問題。因此建議毛小孩6歲開始,進行每2年一次的篩檢就已足夠;10歲後,篩檢的次數改為一年1次;12歲後就是看每隻狗狗的狀態或是依獸醫師建議而定。延伸閱讀:.追蹤六年研究發現:長期養寵物者「可防止認知功能下降」.如果有一天我們比寵物先走 遺物整理師告訴你遺留寵物的孤獨死現場.愛牠就要養牠一輩子!我的寵物我來寵,那些陪伴生病毛小孩治癒的日子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8-02 養生.聰明飲食
減重怎麼吃?減脂、減醣...4類常見飲食法,營養師告訴你飲食秘訣
減重背後有個很基本的原理,就是打破「熱量平衡」。當「消耗掉的熱量」大於「飲食攝取」的熱量時,就可以達到熱量赤字(熱量消耗 > 熱量吸收),累積一段時間後,體重就會下降了。為了追求理想體態,有人靠少吃來減少熱量攝取;有人則靠增加活動量、提高新陳代謝等方式來增加身體的熱量消耗,也有人兩種方式同時並行。其中,「飲食管理」是最常被使用的方式。在力求「減重也兼顧身體健康」的模式下,我們要如何運用「飲食管理」來達到減重的目標呢?以下就讓《健康設計家》品牌營養師Jane帶你認識四類常見的飲食方式!以下依照不同營養素比例,介紹四類常見飲食方式:均衡飲食、減醣飲食及減脂飲食;另外還有一些限制較多飲食,歸在「特殊飲食」一、均衡飲食熱量攝取百分比約為醣類(50~60%)、蛋白質(10~20%)、脂質(20~30%)此熱量攝取百分比是根據衛福部國健署的建議訂定,藉由攝取各類型的食物,來滿足一天的營養需求並提升健康,在沒有特殊條件的情況下,只要營養均衡配合熱量控制,就能瘦得健康了。搭配以下提供的健康飲食小技巧,可以更容易達成減重目標:1.多吃蔬菜水果(建議至少3蔬2果),裡面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及礦物質,還有膳食纖維能提高飽足感、促進排便順暢及增加腸道健康。2.以全榖根莖類食材(如南瓜、燕麥、糙米等)取代精緻澱粉如白米、吐司、白麵條,可以攝取到更多維他命、礦物質與膳食纖維,同樣能增加飽足感,並延緩醣類吸收速度,幫助穩定血糖。3.減少高熱量含量的食物與醬料:如炸雞腿、培根、美乃滋、沙茶醬等。4.多吃原型食物,保留更完整的營養素;少吃精緻澱粉(如:糕點)或加工食品,以減少鈉及熱量的攝取。5.以水或無糖茶來取代含糖飲料,減少熱量攝取。6.六大類食物(水果、蔬菜、全榖雜糧、豆魚蛋肉、乳品、油脂與堅果種子)均衡攝取,營養素不漏掉。*衛福部國健署-每日飲食指南手冊中有說明各個熱量需求下,六大類食物的建議份數,可以一併參考。二、減脂飲食低油飲食, 熱量攝取百分比約為醣類(50~65%)、蛋白質(15~25%)、脂質(20%以下)藉由減少飲食中的脂肪,來降低熱量攝取。支持此種飲食法的人認為,因1克脂肪可提供9大卡的熱量,是醣類及蛋白質的2倍以上(1克蛋白質或醣類可提供4大卡的熱量),能量密度較高,所以減少高脂食物的攝取,就能更輕易降低熱量。且脂肪吸收的效率很高,進食後大多會經由腸道進入體內,同時脂肪的食物產熱效應(Diet Induced Thermogenesis, DIT)較醣類及蛋白質低,代表身體在消化及儲存脂肪時,消耗掉的能量較少。除此之外,當飲食中含有大量脂肪時,會改變腸道菌相、使好菌數量下降,影響腸道健康,並且會增加體脂肪囤積及促發炎反應的現象,因此採用低脂飲食,可以更容易達到降低熱量攝取及維持腸道健康的效果。一般來說,脂肪佔總熱量攝取10%以下就能算是極低脂飲食。如:特殊飲食中的歐尼森飲食。值得注意的是,就算要減少脂肪攝取,也不代表應該要吃到「無油」, 還有以下兩點須注意:1.人體有2種必需脂肪酸,無法自行合成,需透過飲食來提供,分別是亞麻油酸(Linoleic acid)及次亞麻油酸 (α-linolenic acid)。且脂肪在人體中具有很多功能,如:構成細胞膜、合成脂蛋白等,所以使用減脂飲食,也要注意必需脂肪酸的攝取。2.飲食中的脂肪可以在腸道中幫助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所以脂肪吃太少時,可能會間接使脂溶性維生素攝取不足。若使用減脂飲食法,還可以搭配以下三個小技巧:1.選擇用油量較低的烹調方式(如:清蒸、水煮);也可以適量食用堅果類。2.蛋白質來源優先選用低脂肉類、海鮮或豆製品,少吃較高脂的食材(如:豬蹄膀、五花肉、百頁豆腐、香腸、臘肉等加工食品)。3.減少高油食物的攝取(如:蛋糕、洋芋片、鹹酥雞)。三、減醣飲食熱量攝取百分比約為醣類(50%以下)、蛋白質(20~35%)、脂質(30~60%)藉由減少醣類攝取,來降低高醣飲食可能造成的危害。當人體吃下大量精緻澱粉或簡單醣類時,餐後血糖會上升快速,使體內胰島素分泌增加,將血糖轉換成脂肪囤積,進而增加肥胖及相關代謝性疾病的風險;而胰島素作用使血糖降到過低時,又會產生飢餓感,導致飲食量增加,促使熱量攝取過多。因此支持者認為透過減醣飲食使血糖波動和緩,就能避免過多胰島素分泌,降低醣類囤積成脂肪及減少餐間吃零食的慾望,更容易降低熱量攝取,達到減重效果。美國家庭醫師協會將低醣飲食定義為醣類佔總熱量攝取低於26%,而當每日的醣類熱量攝取
-
2024-08-01 養生.聰明飲食
省錢撇步!颱風天後「這種菜」最便宜!營養師指6大營養好處,這樣吃更養生
豆芽菜日常相當常見,具有相當優異的營養價值,不僅有助減重、也有利養生。不過豆芽菜也常見三種不同的顏色類型,究竟三者差異為何?又該挑選哪一種?吃的時候又要注意什麼?嫚嫚營養師指出差異,並教大家怎麼吃更健康!補鈣、補纖維、又補維生素A!豆芽菜6大營養好處一次看。 嫚嫚營養師表示,豆芽菜主要的營養可包括蛋白質、膳食纖維、鉀、維生素A、葉酸、鈣質等,對於養生、減重都相當有幫助。 6大營養和好處:蛋白質有助維持肌肉量、修復組織、促進代謝等。膳食纖維則促進排便、腸道健康、控制體重、控制血糖。鉀離子可助鈉鉀平衡、有利維持血管健康、防範高血壓。維生素A有利維持肌膚、黏膜健康,保養眼睛、維持暗視力,也可幫助維持免疫力。葉酸有利防範貧血、助胎兒神經發育穩定。鈣質則助增加骨密度、養骨。 3種豆芽菜各別特色:豆芽菜常見綠豆芽菜、黃豆芽菜、黑豆芽菜三種,分別為綠豆、黃豆、黑豆發芽而成,也有各別特色。綠豆原為五榖雜糧類,相較另外兩者水分較高、熱量更低。原為蛋白質類的黃豆和黑豆,前者有大豆異黃酮,有助抗氧化、抗衰老、降膽固醇、有利女性及更年期女性保養。後者則黑豆皮具有花青素,有助抗氧化、抗衰老、抗發炎。 3種豆芽菜,我適合哪一種?一張圖看懂各營養差異! 黃豆芽和黑豆芽略勝一籌?嫚嫚營養師也指出各營養差異(如圖),整體而言,三者熱量、蛋白質、膳食纖維差異較大。其中黃豆芽和黑豆芽各方面營養素比綠豆芽更顯豐富,像是以膳食纖維來說,綠豆芽的膳食纖維約如同高麗菜等一般蔬菜,黃豆芽和黑豆芽明顯高出許多,其量高如菇類,又以黑豆芽更高。 綠豆芽原來是黑馬?不過這也並不代表綠豆芽沒有價值,嫚嫚營養師表示,綠豆芽其實本身就相當有營養,且熱量較低,只是另外兩者更高,熱量也較高。而綠豆芽有較高的鈣質,雖然對於養骨鈣質攝取來源吸收率最佳的還是牛奶等乳製品為主,但也可以是全素者的選擇,或一般民眾額外的攝取來源。 我要吃哪一種?因此若是養生來看三者都相當不錯,若想更偏重於營養可選擇黃豆芽和黑豆芽,若偏重於控制體重可選綠豆芽。 豆芽菜3族群酌量或避免,過敏族群特別留意別亂吃! 免疫不佳者避免生食:生沙拉放豆芽菜,孕婦、小孩、老人,以及癌症治療中等免疫不佳者要注意燙熟,建議可川燙後製作成溫沙拉。而豆芽菜料理常見稍微燙一下就好,在外食點餐時前述族群也可請攤販燙熟或避免。 過敏族群留意黃/黑豆芽:黃豆芽和黑豆芽雖然發芽後為蔬菜,但發芽之前畢竟是豆類,部分對於豆類會過敏的患者還是須留意。若是吃了發現過敏反應須立即停止,並合理的懷疑是否對其過敏,過敏原是有可能隨年齡有所不同的。 限鉀族群先諮詢:各豆芽都是屬於富含鉀離子,因此若是洗腎、透析、腎臟不佳到了需要限鉀的患者,也需特別留意,食用前先與醫生或營養師討論,尤其是黃豆芽和黑豆芽鉀離子又明顯更高。 《延伸閱讀》 .有吃菜還是便祕?糞便軟黏?醫解常見3問題,不是光吃菜就好! .果汁、蔬果汁、果菜汁有營養?營養師:別濾渣,把握3重點也助養生。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8-01 癌症.其他癌症
台大醫院首創 尿檢追蹤甲狀腺癌復發趨勢
甲狀腺癌患者罹癌後追蹤,目前採抽血檢測血清甲狀腺球蛋白,以確認患者是否有癌症殘留或復發。台大醫院內科部副主任王治元研究團隊發現,利用尿液中外泌體的甲狀腺球蛋白,可作為甲狀腺癌術後監測生物標記,患者藉由非侵入性的驗尿檢測,即可追蹤甲狀腺癌復發趨勢,此一檢測具高準確度,比傳統方法提早五、六年發現復發跡象,並獲國際專利。王治元表示,甲狀腺癌患者抽血檢測追蹤前,必須施打每劑4萬元的促甲狀腺素,不僅病友經濟負擔較重,更是一種侵入性醫療行為,反觀尿液檢測則不具侵入性,有助減少病人不安,利用尿液中的外泌體,可早期檢測出患者甲狀腺球蛋白變化與趨勢,且因尿液中沒有甲狀腺蛋白抗體,在偵測甲狀腺球蛋白胜肽序列時不受干擾,可提升檢測準確度。根據國健署癌症登記報告,甲狀腺癌在國人10大癌症中排名第7,而台灣每年接受甲狀腺手術的患者,超過5千例。王治元表示,甲狀腺癌病例快速增加,臨床上必須有高效率、非侵襲性、安全性高且檢測簡易的診斷、追蹤指標,而尿液中的細胞外泌體,即是癌症預後指標及治療重要標的。 王治元解釋,外泌體是細胞分泌的物質,大小非常小,僅千萬分之1公分,過去有細胞實驗證實,某些藥物可誘發外泌體變化,與病人預後有關,而外泌體用於甲狀腺癌復發檢測,是以質譜儀技術進行蛋白質定序、定量偵測,其準確度可達99%以上。台大醫院以臨床試驗方式,透過尿液檢測追蹤多名甲狀腺癌患者預後。王治元指出,一名患者分享尿液檢測的非侵入性特性,讓其感到安心,且該名患者經血液檢查無檢出癌症復發跡象,卻在尿液檢測後發現異狀,進一步以核子醫學檢測發現可能導致癌症復發的組織,醫療團隊據以調整後續追蹤、治療計畫。王治元表示,目前該項檢測還未商業化,若要在醫院發展為自費項目,試劑等檢測相關成本並不低;除預後追蹤外,尿液外泌體檢測亦可發展用於早期診斷,未來將尋求與產業界合作,可望減輕病人負擔,讓更多患者受惠。
-
2024-08-01 養生.抗老養生
年齡增長不意味一定變衰老 破解3個常見關於老化的迷思
一談到變老,總會帶給人負面的感受,不過關於衰老我們其實有很多錯誤的認識,了解常見誤解的真相有助你保持更長久的健康,並在每個年齡階段都感覺良好。迷思一:你需要的睡眠時間會減少。考慮到隨著年齡的增長,入睡會變得越來越困難,但事實並非如此。專家指出,任何年齡的大多數成年人都應至少睡七小時才能達到最佳狀態。經常過少的睡眠時間會增加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中風、憂鬱和體重增加的風險。然而,年長者往往睡得更淺,入睡需要的時間更長,並且醒來更頻繁。專家建議,每晚都在相同時間上床睡覺,並在睡前做一些放鬆的活動,例如閱讀書籍或冥想。此外,佩戴眼罩也有助於保持完全黑暗,因為這樣的環境最為理想。另外,保持臥室的涼爽也很重要。迷思二:你會變得虛弱無力。即便40歲後我們都會開始流失肌肉,但我們也可以在任何年齡增強肌肉。專家提醒,防止與年齡相關的肌肉損失(又稱肌少症)至關重要,因為肌肉質量低是導致虛弱的主要因素,它可能會使你難以保持身體平衡。專家建議,保持活躍可以幫助你留住肌力並增加更多肌肉,而攝取足夠的蛋白質也是維持肌肉的關鍵。迷思三:骨質疏鬆症只是女性的問題。雖然骨質疏鬆症在女性中更為常見,但到了65至70歲時男性的骨質流失速度也會達到相同程度,而這是一個重大問題:骨折與年長者死亡風險增高有關。專家指出,當男性發生髖部骨折時,他們在一至兩年內死亡的風險是女性的兩倍。因此建議所有70歲以上男性,以及50歲以上高風險男性應該接受骨密度篩檢。雖然骨質流失無法完全阻止,但戒煙、定期運動,以及攝取足夠的鈣和維生素D可以預防或延緩骨質流失。【資料來源】.5 Myths About Aging We Need to Stop Buying Into
-
2024-07-30 焦點.健康你我他
一年一度退休力 今年是幾分?/多聽多讀存健康 減少對未來不安
我今年53歲,計畫63歲從工作崗位退休。33歲時我2度就業,預估退休時勞保老年年金加上勞退金,每個月約可領26000元,但以現在生活消費評估,還有10多年通膨的消費力減少,個人認為退休後,要46000元才有平順的生活品質,每個月還要有2萬元以上收入才行。退休後,若沒有工作收入,每年需要24萬元收入補貼生活,以ETF股票平均獲利5%反推回去,本金需要480萬元,但若只放在定存,最高年利息以2%算,本金則需要1200萬元。到63歲退休還有10年,要達到本金480萬元,每年都要存48萬元,一個月4萬元。以一般上班族薪水存,非常吃力,勢必要理財投資才能達標,以目前存款250萬元,以ETF股票平均獲利5%,且10年以複利去投資,到123年存款有407萬元,若有6%就有447萬元,才能真正達到目標。以上的退休金規畫,是在有健康身體,不需花大錢就醫或是長照,以及外看照顧的費用,所以存健康非常重要。每天我都騎腳踏車上下班,來回約20至30分鐘;每周至少散步三次,一次約40分鐘;還有照醫師推薦補充蛋白質或攝取營養的食物。我也會不斷聽Podcast、常到誠品書店閱讀,訂閱很多理財YouTube分享,增加相關知識。真知才能力行,知識就是力量。當更有能力規畫未來,就能減少很多的不安。
-
2024-07-30 養生.健康瘦身
營養不良也會胖!減重醫師教3招判斷是否因吃得不均衡而肥胖
肥胖是萬病之源,國人十大死因中,有八項與肥胖相關。造成肥胖的原因不外乎是吃太多、吃進過多熱量,初日診所肥胖專科暨家醫科醫師楊智雯表示,「營養不良」也會導致肥胖。營養不均衡、營養攝取不足會影響身體吸收,運作失衡而造成血糖和體脂肪直線上升。楊智雯說,營養不良並非瘦子專利,她以跑車比喻人體,想要有好的速度表現,除了車體本身的架構,還需要各種機油、潤滑油等添加劑。而人體除了骨架支撐,也需要攝取足夠的蛋白質,以及維生素B、C、D以及鎂等重要營養素。近來非常熱門的「粒線體」一詞,是人體內提供細胞能量的發電廠,屬於類胺基酸的肉鹼像是導航系統,將脂肪酸帶進粒線體,產生熱能。維生素就好比其他零件,當這些營養素不足時,粒線體也無法運轉、無法燃燒脂肪,造成脂肪堆積。楊智雯強調,當人體長期營養不良時,就會影響肌肉合成、影響脂肪代謝。雖然短期內不會影響身體機能,但長期忽視不僅可能導致肥胖問題,還會引發心血管疾病、肌少症、荷爾蒙代謝失衡等許多異常狀況。想知道自己有沒有「營養不足」而導致肥胖,楊智雯提供3朝自我檢測:1.在同樣工作壓力下,疲憊感加重、焦慮情緒增加。2.吃完一餐後,餐間容易餓,特別想吃甜食。3.跟周遭親友相比,較為怕冷,尤其又以女性感受最明顯。楊智雯分享個案,一名50歲男性主管,因為工作需要大量體力,每天早餐都是飯糰加油條,有時甚至可以吃2-3人的分量。但經常不到午餐時間又餓了,血糖忽高忽低難以控制,自訴吃再多也覺得體力不足、精神不濟。經過抽血檢查,糖化血色素10嚴重超標(正常值在4.0-5.6%之間)、三酸甘油酯350(正常值
-
2024-07-29 養生.聰明飲食
花椰菜、羽衣甘藍、高麗菜都上榜 搭飛機前少吃4類食物避免腹脹不適
在搭飛機前,許多人擔心的通常是漫長的安檢隊伍、能否及時趕上登機時間或機場停車等問題;但是美食網站Eat This, Not That!報導指出,有件事更值得關注:食物的選擇。以下是醫生們認為飛行前應避免吃的食物與飲料:1.油炸食物油炸食物含有大量脂肪,而高脂肪食物比蛋白質、碳水化合物需要更長的時間消化。如果薯條、炸雞和洋蔥圈在胃中停留時間過長,很可能會導致腹脹與胃部不適。2.高鈉食物由於機艙內氣壓的變化及較低的濕度環境,身體在飛行途中可能會出現一定程度的脫水,再加上高鈉食物,會加劇此一現象。相反的,由於氣壓的變化與坐著的時間過長,飛行也會讓身體積存更多水分,而高鈉食物也會帶來同樣的影響。3.花椰菜花椰菜、羽衣甘藍、高麗菜等十字花科蔬菜是有益健康的食物,但在機場用餐時,最好避開。十字花科蔬菜由於富含纖維,容易導致腹脹與排氣。而海拔高度的急劇變化也會導致腹脹,讓飛行途中更會經常感覺不適。4.豆類克利夫蘭診所指出,在飛機上會經歷氣壓的變化,導致腸道膨脹;在這種情況下,更容易感覺腹脹和過多的氣體。而豆類對這種情況更是雪上加霜,不僅纖維含量高會導致腹脹,且還含有棉子糖(raffinose),一種讓身體難以消化的碳水化合物。在搭機前,避免食用豆類,以免造成胃部不適。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7-27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talk/許詩典以病人為師!曾免費為70多歲肺癌婦,到府抽肋膜積水
桃園平鎮聯新國際醫院院長許詩典,是胸腔內科醫師,過去擔任副院長多年,除協助發展社區醫療外,也率團至尼泊爾義診,3年前出任院長,就積極推動醫院e化轉型,在管理上建立制度,並有SOP層層把關。三代皆從醫 他選胸腔內科今年68歲的許詩典長於醫師世家,祖父是漢醫,父親是胸腔外科醫師,但他從小對醫學並未特別喜歡或是排斥,反而常與堂兄弟一起投入於天文物理學上,本來想朝天文物理領域發展,卻因為父親期望他當醫師,因此順利考上中國醫藥大學醫學系。當初選擇走胸腔內科,許詩典說,起因於他當完兵就到長庚醫院實習,但3年過去仍是心臟外科候補第一名,於是決定放棄,改至省立桃園醫院朝胸腔內科專精,並至台大醫院受訓。在省立台北醫院服務10年後,剛好出現一個轉機,大學同學張煥禎要創立壢新醫院(今為聯新國際醫院),邀請他加入,也因為離家近,他就一路做了28年。為肺癌婦 到府抽肋膜積水行醫40多年,令許詩典印象最深刻的案例,是在台北醫院服務時,一名70多歲罹患肺腺癌的婦人,因肋膜積水每半年須住院抽水一次,但當時沒標靶藥物及健保,患者不堪負荷,許詩典便免費每2個月到她家裡幫她抽積水,維持其生活品質,持續3年後她因病情嚴重又住院,告知頭很痛,照X光發現是癌症移轉,不過她的體力已無法開刀,因此沒多久就往生了。「病人是醫師的老師。」許詩典認為,很多狀況是沒有預期的,從病人身上可以學到一些東西,應該要常保好奇心,醫學幾百年的流傳及演進,也是因為大家有好奇心去研究,才慢慢發現各種病症及治療方式。病安形同飛安 重SOP建立許詩典接任院長後,維持已在做的「以智慧醫療為基礎的無圍牆醫院」,協助醫院逐漸無紙及智慧化,注重醫療品質外,更重要的是,他認為「病安形同飛安」,醫院的管理必須建立制度及SOP處理原則。除了在醫院工作外,許詩典也常出國義診,他回憶說,2007年國立體育大學運動經營研究所要帶學生到尼泊爾服務學習,得知當地缺乏醫療,因此輾轉找到聯新國際醫院一起前往義診,回來後他又再去義診1次,由於尼泊爾缺乏醫院,後來更興建了聯新常駐醫療中心。與家人旅遊 做繪本回憶書長期忙於工作的許詩典,一直以來都是抱持著正向的態度面對工作,遇到困難就去克服,但工作難免會有壓力,他會透過旅遊來釋放,每年都會安排與家人一起出國旅行,去過日本、西班牙、肯亞、秘魯等多國,也乘機陪陪家人。許詩典的興趣相當多元,包括聽古典樂、看電影、研究火車、組裝木製船隻模型等,更令人驚訝的是,他從年輕時就開始將自己攝影的生活日常剪輯成影片,還精心挑選每次出遊的照片,搭配簡單的文字紀錄,製作成一本繪本形式的回憶書。在飲食上,他什麼都吃但不過量,控制體重以維持生活健康,還會補充足夠的蛋白質,避免肌少症。回首從醫的生涯,許詩典笑說,當醫師非常忙碌,尤其是管理職,他和父親其實不熟,因為都忙於工作無法談心,也犧牲了很多自己的時間,因此希望能盡快退休,繼續發展他的興趣。許詩典小檔案年齡:68歲專長:醫院管理、醫療資訊、電子病歷、社區醫學、胸腔醫學與呼吸治療、職業醫學、老年醫學、健康管理現職:聯新國際醫院院長學歷:中國醫藥大學醫學系醫學士、美國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公共衛生碩士經歷:聯新尼泊爾期望醫療中心院長、聯新國際醫療集團資訊執行長、新國際醫療集團智慧醫療實驗室執行長、聯新國際醫院桃園國際機場醫療中心顧問、省立台北醫院(現衛福部台北醫院)主治醫師及體驗室主任給病人的一句話:病人及醫師要建立信任感,醫師對病人也需抱有同理心。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7-27 養生.聰明飲食
未來肉、植物肉是什麼?植物肉漢堡是素食嗎?營養師詳解與牛肉的營養成分差異
近年民眾對於蔬食的接受度越來越高,緊接在植物奶的風潮後,「未來肉」、「植物肉」也越來越多人注目。究竟這個撼動全球蔬食界的21世紀新食材是什麼東西?今天就由《健康設計家》品牌營養師Grace來告訴你吧!未來肉、植物肉是什麼?未來肉又稱植物肉,雖然以肉字結尾,但成品中完全沒有肉的存在,皆以植物性原料加工製造出口感、外觀及營養成分近似於真肉的「無肉食品」。植物肉是素食嗎?這裡大家要注意一件事:植物肉是蔬食,但並不一定是素食喔!蔬食是以植物性食材為主的飲食,不太會限制蛋、奶的攝取,基本上是從健康及環保意識下發展的飲食型態;而台灣的素食則可分為全素、奶素、蛋素、蛋奶素、五辛素。植物肉可能在製作過程中加入洋蔥粉、大蒜粉等調味料模擬肉味,所以未必是素食。有些廠商可能會為了證明添加的特殊植物性成分對人體無害,選擇進行了動物實驗,因此若有「無動物實驗」的素食主義者,在購買產品時也可以特別注意。植物肉的營養成分一般肉類主要可提供人體蛋白質、油脂、少許醣類、礦物質及維他命等營養素。而標榜著和真實肉品一樣的植物肉也朝能提供這些營養素的方向製作,其利用一些植物性原料作為取代,如豌豆、綠豆等植物性蛋白質作為蛋白質來源,再以椰子油、馬鈴薯澱粉等作為油脂及醣類來源,使其基本組成與肉類沒有太大差異。 植物肉的好處就是能控制營養成分,將所需要的營養素留下,甚至提高特定營養素比例,且食材皆為植物性來源,不會有動物用藥如抗生素及激素殘留等問題。植物肉和傳統素肉的差異台灣吃素的人口比例不低,即使不是素食者也多少會吃過素肉,而植物肉及素肉都有無肉的特性在,那他們的差異在哪呢?一、本質從產品本質來看,素肉是為了滿足素食者的需求而產生的食品,植物肉則比較偏向在環保議題下誕生的新產品,其生產過程中使用的水、土地和能源顯著較少,且溫室氣體的排放量也更少。二、口感兩者入口的感受也非常不一樣,植物肉以逼近真實肉品的口感為製作方向,素肉在這方面則是沒有這種追求,比較不會有與真食肉品產生混淆的問題。三、原料組成植物肉多選用豌豆蛋白、綠豆蛋白等其他植物性來源,傳統素肉則多以大豆蛋白、小麥蛋白、玉米澱粉等原料製成。四、營養成份植物肉可控制營養素比例,較可調整特殊營養素含量(如:鐵質、維他命B12),而傳統素肉較少針對營養素的部分進行額外添加。Grace最後要提醒大家的是,雖然植物肉有它的好處,但也需要特別注意:大部分的相關產品都已經調味過,且為了將植物性食材模擬成肉的味道及口感,勢必會使用調味料及添加物,如果在意相關成份者,可以於購買時仔細看看商品的營養標示,並在烹調時要留意不要再額外添加過多的鹽份。看完今天的文章,你是否對於植物肉有更多的了解呢?現在市面上漸漸出現越來越多主打「植物肉」的產品了,你也想嘗試看看「植物肉」的口感嗎?也許走出家門就可以吃到囉! 延伸閱讀:.咖啡會加速鈣質流失?紅茶、牛奶能預防骨鬆?做好6件事趁早存骨本.降低血脂、降膽固醇、延緩血糖上升...膳食纖維5好處一次看!.糖尿病怎麼有效控糖?專家曝扭轉關鍵時刻,「3撇步+9種食物」幫你控制血糖本文為《PrimePlus健康設計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7-26 醫療.消化系統
3年暴肥38公斤養出「鮪魚肚」!醫教4招逆轉脂肪肝
「小心肝」的健康警訊,千萬不可輕忽!一名竹科工程師有代謝性脂肪肝、肥胖問題,長期忽視未理會,35歲就罹患了糖尿病。研究顯示,若繼續放任肝臟發炎,不僅可能引發肝癌,心血管疾病風險更比正常人高出2倍。夜班高壓工作 暴肥導致高血壓、脂肪肝初日診所減重專科暨家醫科醫師魏士航表示,這名工程師的BMI高達40,屬於重度肥胖。患者因工作需輪值夜班,作息紊亂、睡眠時間嚴重不足,他不菸不酒,但抽屜裡零食餅乾很多,有時會吃下一整盒蘇打餅乾充當一餐。在長期高壓工作環境下,他3年體重暴增38公斤,從78公斤、小腹微凸的身材變成116公斤的「鮪魚肚」。儘管早已診斷出有高血壓與脂肪肝,卻置之不理。直到最近朋友相約聯誼,發現自己頻「坐冷板凳」,才驚覺需要減重。他經由抽血檢查發現,肝指數GPT超過40U/L,顯示肝臟處於發炎狀態,尿酸、總膽固醇、三酸甘油脂也都超標,連糖化血色素也高達6.9,確診糖尿病。魏士航指出,這名患者是典型的「代謝性脂肪肝」案例。患者三餐不正常,常攝取高油脂、高碳水化合物的垃圾食物,導致肝臟脂質新生作用持續活化,製造出大量的新生脂肪;工作壓力增加了胰島素阻抗,影響甲狀腺素功能並誘發腸道菌叢失衡,促成脂肪肝生成;不規律的睡眠作息也與脂肪肝形成有關。4招逆轉脂肪肝魏士航說,這名患者經採用「211餐盤飲食」控制、多運動,並輔以適當的藥物治療,4個月就成功減重20公斤,糖化血色素降至6.1,總膽固醇與尿酸也回到正常值,肝臟炎症也消退。脂肪肝是一種生活習慣病,魏士航提出4招逆轉對策:1.吃的恰當:採用「211餐盤飲食法」,減少碳水化物攝取,避免酒精和過多的果糖,適量補充益生菌。2.適度紓壓:要遠離壓力源,嘗試冥想、正念或呼吸法練習。3.睡眠充足:固定睡眠時間,避免睡前大量運動與進食。4.規律運動:增加脂肪酸氧化,減少脂肪生成與細胞損傷。響應728「世界肝炎日」,魏士航提醒,肝病早期往往無明顯症狀,一旦出現不適,可能已是肝病晚期,僅剩3至6個月的壽命。特別是合併代謝異常的肝臟患者,不僅面臨肝病危機,心血管疾病風險也會增加2倍,罹患癌症的風險增加33%,真的不可輕忽。什麼是「211餐盤」?「211餐盤」是將餐盤分成4等份,其中2份是蔬菜,1份是蛋白質,另1份是碳水化合物,比例為2:1:1。蛋白質包含豆製品、蛋、魚及肉類,碳水化合物則包括全穀雜糧類,並且以原型食物為主。【看詳細】不用算熱量、不易復胖…「211餐盤」是什麼,為何一般人也適合吃?
-
2024-07-26 養生.聰明飲食
早晨這個時段是最佳喝茶時間!營養師不建議飯後喝茶,且一天不超過6杯
從早年的茶道文化,再到現在的手搖飲世代,都顯示茶與台灣人密不可分,不論是綠茶、烏龍茶、紅茶等,台灣茶都舉世聞名,更是各國觀光客的最佳伴手禮。 喝茶有助養生康寧醫院營養師陳詩婷表示,喝茶有助養生,如綠茶,本身是未發酵茶,含有豐富的兒茶素與單寧酸,具有對抗心血管疾病、抗氧化防癌等好處;但也因為其未發酵,性質偏涼,所以消炎、解毒的功效好。 發酵過的紅茶,雖然兒茶素與單寧酸較少,不過茶黃素類(Theaflavins,TFs,為茶多酚,即兒茶素發酵所生成的物質)含量很豐富,具有抗氧化、延緩老化之效,也正因為發酵過了,紅茶性質較溫潤,具有止瀉、幫助消化等功能;而烏龍茶則是半發酵茶,口感與功效介於紅茶與綠茶之間。 早晨是喝茶最佳時間喝茶最佳時間落在早晨9~11點,其餘時間淺嘗即可。陳詩婷說明,這是因為茶的咖啡因及茶鹼具有興奮的作用,若下午3點後喝,容易影響睡眠,而且茶鹼跟咖啡因本身有利尿的作用,晚上喝茶,容易夜尿過多,影響睡眠。 不建議飯後喝茶,這是因為茶的兒茶素結合後會成為單寧,單寧植物澀味的來源,其一遇到熱水或與空氣接觸,就會氧化成單寧酸,進到體內會使蛋白質凝固,因此飯後喝茶,容易會有消化不良的狀況。 空腹也不建議喝茶,因為茶中的咖啡因會刺激胃酸分泌,腸胃功能不好的人,或是有胃潰瘍病史的人,都不建議空腹喝茶。 一天喝茶勿超過6杯陳詩婷表示,目前並沒有對茶飲訂出飲用上限,不過就以咖啡因含量來看,衛生福利部建議健康成人一天不要喝超過300毫克,約是2~3杯的美式咖啡,或約5~6杯的綠茶;倘若對茶之咖啡因或茶鹼敏感的人,則減少攝取量,且以早上9點到11點為最好的喝茶時間。延伸閱讀: ·冷泡茶、熱泡茶,哪個咖啡因比較少?不怕喝了睡不著?營養師盤點喝茶6好處 ·喝綠茶助減重!「冷泡or熱泡」好? 研究解答正確泡法與喝法
-
2024-07-24 醫療.骨科.復健
你有肌少症嗎?6招自我檢測 專家授「多吃多動增肌法」中老年人都適用,快走、睡飽都有效
你有肌少症嗎?一般人在25歲時的肌肉質量為頂峰,接著會逐年慢慢流失,過了40歲開始加速流失,平均每10年流失8%,進而增加罹患失智症風險。營養師高敏敏提醒,肌少症不只是乍看之下沒肌肉而已,潛在的健康問題很多:營養不均、身體發炎、代謝異常、免疫疾病…,一起看看6招自我檢測,及多吃多動增肌6方法!6原因可能導致肌少症高敏敏表示,我們肌肉會流失6個原因可能導致肌少症,會導致潛在健康問題。1.活動量不夠:經常久坐不動,或臥床不起2.體內發炎:發炎易導致生成肌肉的效率變差,肌肉分解加速3.不當減重:節食、熱量不足,會讓肌肉分解流失4.生病因素:肌肉耗損的速度加快5.賀爾蒙失衡:蛋白質分解速度加快6.飲食不均衡:優質蛋白質攝取不足,合成肌肉的原料不足肌少症6招自我檢測1.小腿圍過低:手指圍圈 圍著小腿後仍然有空隙2.坐姿起身困難:需要扶手或別人攙扶3.毛巾擠不乾:肌肉變少 導致握力下降4.常反覆跌倒:一年內跌倒2次以上5.重物提不動:提不動5kg的物品6.爬10階樓梯困難:走2-3階需要休息「肌少症」是老年失能的健康殺手!高敏敏提醒,肌力流失的速度將隨著年齡老化而加快,這就是為什麼長輩上了年紀,很容易腰酸背痛、手麻腳軟、甚至一不小心就容易跌倒骨折的原因。預防勝於治療,建議平日「多吃+多動」養成6個好習慣,可有助減緩肌力的流失速度。增肌這樣吃 中老年人都適用想要增肌不一定要上健身房,高敏敏表示「只要懂吃懂動」,也能增加身體肌力!1.補充優質蛋白質攝取良好的蛋白質+適當的運動,可幫助我們增加肌肉量。優質蛋白質建議每日吃6-8份,以優質原型為主,如牛奶、雞蛋、瘦肉、豆製品。2.補充維生素D維生素D幫助強壯骨骼、維持骨骼密度,可促進鈣質吸收,維持良好的肌肉功能,保護肌肉組織不耗損。3.確保鈣質充足鈣質也會隨著我們的年紀增長,而漸漸流失有!有健康的骨骼才能支撐起我們的肌肉,因此補充鈣質就成為防老很重要的一步,一天吃到1000mg鈣質,可減緩骨質流失,保護肌肉組織。4.一週快走3次一週做3次有氧運動,不一定要快走,散步、游泳、瑜珈、太極拳都可以;主要是增加肌力、減緩退化。不過營養師提醒,平時較少運動的人,要慢慢增加運動時長難度,切勿因一時貪快而突然做很激烈的訓練,會容易造成肌肉受傷。5.熱量要足夠許多人為了要減重,會節食又運動,導致熱量攝取不足,雖然體重往下降了,卻很有可能是肌肉被消耗掉,反而變成了易胖的「泡芙人」。因此要有良好的飲食攝取+運動,才能讓我們消耗脂肪、增長肌肉6.睡眠要足夠熬夜容易導致身體發炎!而發炎會影響身體合成肌肉的能力,進而導致肌少症。因次要有足夠的睡眠,才能降低發炎因子,並刺激生長激素。看完以上高敏敏介紹的6招肌少症自我檢測,你評估後覺得自己有肌少症嗎?營養師提醒,肌少症預防勝於治療!建議趁年輕開始增肌做好6件事,「多吃+多動」讓肌力回歸正常值,才不會等過了40歲後肌肉質量加速流失後身體出狀況才後悔!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長壽最佳步數不是1萬步? 歐洲研究:走「這個步數」可降低死亡風險.當70歲時想過什麼樣的生活?6種生活態度讓你更健康長壽、自在圓滿
-
2024-07-23 養生.生活智慧王
市場採買回家,蔬果肉蛋怎麼洗,哪個該洗哪個不用洗?「元氣最愛問」譚敦慈告訴你
「元氣最愛問」影音節目由趙婷擔任節目主持人,以健康和生活為主軸,提供實用的新知和建議。想了解如何維護身心健康、渴望學習理財,還是對於中年生活的任何建議,都能邀請專家提供專業而貼心的解答,讓大家聰明過健康生活。首集邀請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護理師譚敦慈談「吃」的問題,想知道蔬果肉蛋等食材的洗滌順序及祕訣,以及外食者如何健康吃,完整節目請連結:https://youtu.be/upjsUi7WgYw。譚敦慈:香蕉、芒果外皮都要洗,以免念珠菌吃下肚! 自己下廚最麻煩的就是洗菜,從菜市場或超市採購回來後,各種食材的洗滌順序該如何安排兼具衛生與效率?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護理師譚敦慈在「元氣最愛問」節目中指出,清洗食材不麻煩,只要按照優先順序及清洗祕訣清洗,不僅可以加快做菜速度,又能享有衛生安全的飲食。譚敦慈強調,水果應優先清洗,削好後放進冰箱冷藏;其次處理當下沒有要煮的食材,例如海帶、豆干等;接著洗蔬菜,最後才處理肉類。她特別提醒,所有的水果都要洗,包括香蕉、橘子、芒果及荔枝等外皮,因為水果的外皮不單可能有農藥殘留問題,據國衛院研究,有些水果表面會有念珠菌、黴菌,因此水果皮一定要清洗,避免吃下肚。水果清洗秘訣1.備一水盆,把當天要吃的水果全部放進去。2.拿一枝洗臉刷,將表皮刷一下,再用水沖一次。3.洗葡萄一顆顆剪下來放在水盆裡,上面蓋一張廚房紙巾,用手輕輕滑動一下,再沖一次水即可。4.洗草莓表面不要刷,葉子不要切,輕輕拔掉後放進水盆裡,蓄水之後草莓會浮起來,蓋上盤子,流水大約5分鐘,洗好之後將蒂頭切斷、瀝乾即可。洗菜不要加鹽、醋、小蘇打…流水法洗蔬菜「洗菜不要加鹽、醋、小蘇打,以免殘留在食材上。」譚敦慈說,清洗蔬果用「水」即可,如果不只一樣蔬菜,可以全部一起洗,前兩次用清水攪洗,水還可以澆花,第三次以流動的水清洗12到15分鐘即可洗淨。9成的元氣網友認為,「花椰菜最難清洗」,還要擔心蟲蟲危機。譚敦慈表示,花椰菜具備高纖維、高鈣、高鐵以及蘿蔔硫素等營養素,如果只能買一種蔬菜就買花椰菜,並且傳授清洗祕訣。花椰菜清洗秘訣1.備一水盆,把花球部位整朵浸水,上下動一動,重複4至5次。2.換乾淨的水,把花椰菜泡進水裡,蓋上一個盤子,避免花椰菜浮起來。3.許多人擔心花椰菜內部不易清洗,開啟水龍頭,以流動清水沖12到15分鐘,水柱大約一根竹筷子的寬度即可,如果便能將花椰菜內部洗淨。4.用小軟毛刷輕刷莖部,把花椰菜撥開,若見蟲子刷掉即可。肉類需不需要洗?譚敦慈表示肉類不用洗,美國就規定豬肉買回家不可以洗,以免水花四濺會有沙門氏菌、大腸桿菌,容易造成食物中毒,但有些人不習慣肉類不洗直接下鍋,她分享自己的清洗秘訣。肉類清洗秘訣1.水盆裝一半水。2.輕輕把肉倒進去,不要引起水花,稍微泡一下。3.若為雞肉,可放進煮沸的水,把血沫過掉及殺死沙門氏菌。雞蛋在烹調前清洗蛋到底要不要洗其實有兩派學說,歐洲認為不用清洗,洗了反而破壞表面的膜,細菌容易跑進蛋裡;美日認為必須清洗,尤其日本認為雞蛋必須冷藏。譚敦慈建議蛋一定要清洗,洗選蛋也不例外,清洗時間是在烹調之前。菜市場賣的散裝蛋,回家後先拿布沾水後擰乾,擦拭表面糞便羽毛等,再放進冰箱冷藏。雞蛋清洗步驟很簡單,把蛋放在碗裡,蓄滿水搓一下即可。菇類也不用洗金針菇、鴻喜菇、杏鮑菇等菇類不需要洗,因為沒有農藥,使用廚房紙巾擦拭一下表面即可直接下鍋,如此最能保留原本濃郁的香味。如果沒有洗不敢吃,就用水沖一下,記得一定要瀝乾,可以使用坊間的蔬菜脫水器,切記不要泡在水裡。外食者如何健康吃現代人生活忙碌,沒有時間自己做菜而選擇外食,譚敦慈認為外食沒有問題,不用有罪惡感,注意營養均衡即可。她公開自己的一日飲食習慣,早餐兩顆蛋約12克,一杯豆漿約14克,早餐後食用當日分量的水果;她基本上不吃午餐,晚餐吃魚或雞腿約40克,就已經達到國健署的每日蛋白質建議攝取量。她提供外食者的聰明健康飲食秘訣:1.蔬菜符合一綠一白,所謂綠色白色是指蔬菜顏色,例如中餐一碗深綠色蔬菜像是空心菜菠菜,晚餐一碗白色蔬菜像是高麗菜白蘿蔔筊白筍。2.水果一日吃兩個拳頭的分量,很多人擔心水果太甜,但只要控制分量即可。3.蛋白質每日建議攝取量,女性六十克、男性七十克清洗食材不麻煩,按照優先順序以及清洗秘訣,加快做菜速度又能享有衛生飲食。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7-22 養生.聰明飲食
高溫解渴不只有喝白開水 營養師推6道夏日營養甜品補水又消暑
最近網路上流行一句話:「現在看到別人曬房、曬名牌、曬恩愛…我都不覺得厲害了,有本事中午出來曬太陽啊。」的確,氣溫頻頻飆高,動輒38、39℃,除了頻喝水外,可以吃哪些食物,幫助消除體內的熱氣?推薦6道夏季消暑甜品,讓大家補水之餘,也能吃進好營養。1.豆花豆花是豆漿加入特定凝固劑,例如石膏或是鹽滷做成的,作法相當簡單,就能吃到一碗軟嫩的夏日甜品。建議可以舀2湯匙豆花,加豆漿、牛奶或是現打果汁進去,配料可以選擇天然的紅豆、綠豆、芋頭塊、地瓜塊、薏仁等主食,尤其中午太熱,吃不下飯時,來碗豆花可以消消暑,也能補充好的醣類,以及優質的蛋白質。2.水果西米露西谷米加水煮熟,就會變成一顆顆空心飽滿的西米露。建議可以取2湯匙西米露,加入300㏄的牛奶、椰奶或豆漿,再丟點水果丁進去,例如西瓜、鳳梨、火龍果、蘋果丁,更有飽足感,一來可以幫助蛋白質的補充,二來還能幫助補充水果植化素、礦物質及維生素。3.檸檬愛玉愛玉是由愛玉籽加水搓洗凝結成凍而成,含水量很高,且熱量非常低,每100公克只有2大卡,很適合作為夏日補水消暑的食材。如果擔心愛玉沒有味道,建議可以擠檸檬汁或百香果果肉進去,利用水果本身的酸甜口感,減少糖分的攝取量,還能順便補充維生素C及膳食纖維,一舉數得。4.銀耳甜湯銀耳俗稱白木耳,富含多醣體、水溶性膳食纖維及礦物質,吃進我們的體內,可以幫助腸胃蠕動、強化免疫力。中醫則認為,白木耳可以潤肺、生津,也就是可以幫助身體保水,有助緩解口渴,以及緩和腸胃燥熱的問題。對於手腳容易冰冷的女性,還可以加點紅棗、枸杞一起燉煮,效果更好。5.綠豆薏仁湯綠豆與薏仁搭配食用,是最好的除濕食材,可以幫助帶走體內多餘的熱氣,尤其對經常吃不下飯、水腫、手腳容易長濕疹的人來說,最適合吃。不過,薏仁及綠豆在中醫來看,都是屬於比較寒涼的食材,有過敏體質的人,例如過敏性鼻炎、異位性皮膚炎、氣喘、手腳容易冰冷、腸胃功能較差的人,適量吃就好。6.酸梅湯酸梅、山楂、洛神花都是夏天盛產的水果,具有清熱解暑作用,尤其是酸梅湯,可以幫助生津,解渴、改善水腫的問題,如果有消化不良的狀況,可以加點山楂一起熬煮,還可以促進食欲。消暑解渴山楂酸梅湯食材:烏梅50克、山楂50克、炙甘草3克、桂花2克、水3000㏄作法:1 將所有食材洗淨置入鍋中備用。2 水倒入內鍋後放入電鍋,外鍋一杯水。3 電鍋跳起後,再悶15分鐘。4 最後可以加點冰糖或黑糖調味,即可享用。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7-21 焦點.用藥停看聽
遇高溫易讓藥物變質失效 專家授幾種日常藥如何妥善保存要領
「熱穹」(heat dome)罩頂,避暑避熱變成日常生活要務,許多人都懷疑,高溫是否會對日常服用的藥物造成影響。專家證實,高溫的確會讓藥品變質、失去效力,因此建議大家要按藥物包裝外提醒的溫度妥善保存,出門旅遊時最好使用冷藏袋。藥物學博士珍妮佛‧布吉瓦(Jennifer Bourgeois)指出,許多藥物的化學結構,很容易受氣溫影響;尤其是高溫,會導致藥物的分子結構變質,藥力減損。布吉瓦指出,大多數採錠劑的藥物在華氏68到77度(攝氏20到25度)之間藥效最好;偶爾最低溫碰到華氏59度(攝氏15度)、最高溫86度(攝氏30度)還可以,最理想狀態便是保持在穩定的溫度。紐約科技學院(New York Institute of Technology)藥理學副教授瑪麗亞‧皮諾(Maria Pino)指出,有些藥物如胰島素、抗生素、兒科用藥懸浮液、用注射的生物製劑、青光眼眼藥水以及一些鼻藥噴劑,必須保存在較低溫,大約華氏35到46度(攝氏1度到7度)之間。藥劑學專家湯瑪斯‧蘇(Thomas So)指出,最容易受高溫影響而分解的藥物為:避孕藥、甲狀腺激素、艾筆牌腎上腺素注射筆(EpiPens)、抗生素懸浮液、硝化甘油舌下錠及噴劑、胰島素、治二型糖尿病藥物胰妥讚(Ozempic)及減重藥物善纖達(Saxenda)、阿司匹靈、栓劑(suppositories)。該如何保護藥物安全及藥效呢?專家們同意,首先便是閱讀並遵守藥品包裝外的保存指示。此外要注意事項包括,別把藥物擱在露天艷陽下的汽車裡,胰島素及胰妥讚之類藥物裡的蛋白質碰到那種溫度,可能幾個小時就開始分解;建議用隔離包加低溫袋;搭機時藥物放在隨身行李箱,因為機上的託運行李區可沒有空調。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7-21 名人.好食課
無痛降低熱量攝取 一圖看懂4步驟讓涼麵瞬間減少近200大卡
夏天就是要吃涼麵,但想要吃得開心又少負擔,可是有撇步的喔!好食課Christina楊婷貽營養師分享涼麵替換撇步給你聽!教你如何輕鬆替換少熱量!傳統麻醬涼麵:一份500大卡起跳市售一份麻醬涼麵,除了大份的油麵與麻醬外,就剩一點點小黃瓜及胡蘿蔔等蔬菜點綴,油麵180克約290大卡,麻醬與醬汁則大約60克200大卡,除了高熱量高油脂外,還少了蛋白質!營養蕎麥涼麵:一份355大卡想要減少熱量,可從麵及醬料下手,一份蕎麥麵約230大卡,比起油麵多了些膳食纖維,而醬料則是不要all in,可以選擇較為清爽少油的沾醬,熱量直接省去近200大卡!而要顧及營養,不僅要看熱量,還要看蔬菜量及蛋白質,所以蔬菜方面除了可增加既有的小黃瓜、胡蘿蔔外,也可加番茄、玉米筍或海帶增加纖維,蛋白質則可加雞絲、雞蛋!讓營養更均衡!【本文獲好食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一張圖懂吃】醬一替換!涼麵熱量少近200大卡】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7-21 養生.營養食譜
只需花很少功夫又速成 專家教你加一食材讓水果秒成新鮮果醬
如果只需花很少的功夫就能做出美味、新鮮的果醬,相信許多人願意自己動手做。食譜網站All Recipes專欄作者瑪汀柯(Katherine Martinko)指出,最速成、省事的捷徑,就是使用令人意想不到、甚至被稱為「神奇」的奇亞籽。奇亞籽被譽為超級食物,富含omega -3脂肪酸與所有九種必需氨基酸的完全蛋白質。奇亞籽不僅對人體健康有益,還具有快速吸水的特異功能,可將液體變為柔軟的膠狀物質。瑪汀柯表示,這對製作果醬來說,絕對是大大加分的神物。相對於需耗費時間熬煮去除多餘水分及使用果膠,只需在攪碎或煮到一半的水果中添加奇亞籽,幾乎立即能讓它們變濃稠。做好的果醬在冷藏後,會變得更加軟Q,可用湯匙輕鬆舀出,塗在吐司、拌入優格或加在燕麥片上,都十分美味。瑪汀柯說,這種方式做出的果醬不適合長時間保存,但很適合放在冰箱裡,在幾天或幾周內食用。由於正值草莓盛產,所以瑪汀柯買了一盒草莓,切成兩杯的量,煮了5分鐘,直到草莓開始軟化。瑪汀柯表示,雖然也可直接將草莓攪碎,但她喜歡更鬆軟的口感。接著加入2湯匙蜂蜜與1湯匙檸檬汁,再加入2湯匙奇亞籽,靜置5分鐘後,草莓果醬便告完成。將果醬裝罐、放入冰箱,不到一個小時,就變得比先前更加濃稠、更容易舀出;她說,這正是她想要的口感。瑪汀柯說,有兩件事出乎她的意料:首先是,她並不喜歡一般果醬添加大量糖分,所以只加了兩湯匙蜂蜜,看起來似乎少得不像樣,但嘗起來依然香甜可口。其次,果醬裡有許多奇亞籽,讓外觀看來與普通果醬不同。如果很在意這一點,瑪汀柯說,可以將果醬壓成泥狀,但這純粹是美感的問題,奇亞籽對果醬風味毫無影響;且如果用的是草莓、覆盆子等多籽的水果,或藍莓等深色水果,視覺上不會有太大差別,只有在桃子或杏子果醬中也許稍顯突兀。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7-20 養生.抗老養生
最熱節氣「大暑」來了!宜清熱去濕「養生把握9原則」,多吃4種瓜防暑降溫
「大暑」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二節氣,夏季的最後一個節氣。此時是天氣最酷熱的時刻,代表著盛夏的正式到來。民眾在外要提防中暑外,也要小心濕疹、泌尿道感染等疾病;建議多吃如西瓜、梨子等當季涼性蔬果。大暑養生8原則大暑養生講究「清」、「靜」,大暑節氣養生重在一個「清」字,即在注重飲食清潔、機體清熱的前提下,進行「清補」。而此時人們情緒容易煩躁、激動,容易亂發脾氣、心情不好,應注意進行日常自我調節。日常生活中,切忌過於激動、急躁憤怒。在大暑之日,可練習涵養心神,壓抑心火,達到「心靜自然涼」的境界。一、飲食祛濕護胃在大暑節氣,氣溫逐漸攀升,人體的新陳代謝也加快。因此,飲食養生尤其重要。首先要祛濕。可以吃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平時要多食用新鮮蔬菜水果,避免傷及腸胃道功能。像山藥、蓮藕等都是進補的佳品,綠豆清暑、薏仁祛濕,特別是綠豆薏仁粥,可供大暑之季清熱祛濕。避免攝入過多的油脂和辛辣食物,以免造成腸胃負擔。二、避免中暑5要點夏季預防中暑,避免在烈日下暴晒,注意室內降溫,不要讓身體過度暴露在高溫環境,人體容易受到中暑的影響。進行戶外運動時,要選擇透氣衣物,撐傘和戴遮陽帽。大暑時節,氣溫高中暑的症狀包括頭暈、噁心、嘔吐、口渴、皮膚紅腫等。為了避免中暑需注意以下幾點:.避免高溫時段外出: 盡量避免在午間陽光猛烈的時段外出,可以選擇早晨或傍晚進行戶外活動。.穿著合適: 選擇透氣、輕便的服裝,幫助散熱。戴寬邊帽和太陽鏡,能夠有效降低陽光的直射。.多飲水: 在高溫時刻要及時補充水分,避免脫水。但不宜大量喝冷飲,以免對胃造成刺激。.進食清涼食物: 選擇清涼解暑的食物,如西瓜、冬瓜、黃瓜等,有助於降低體溫。.適度運動: 避免在高溫時進行劇烈運動,可以選擇室內運動或在較涼爽的時候進行戶外運動。三、做好防曬 避免陽光直射大暑節氣陽光強烈,容易對皮膚造成傷害。因此,皮膚護理尤為重要。在外出時,應該做好防曬措施,使用防曬霜,戴寬邊帽,避免陽光直射。此外,多飲水有助於保持皮膚的水分平衡,防止皮膚乾燥。洗臉時選擇溫水,避免用過熱的水對皮膚造成刺激。保持皮膚的清潔,選擇適合的護膚品,有助於維護皮膚的健康。四、適度運動提升免疫力在大暑節氣,氣溫高,容易使人感到疲倦和無力。然而,適度的運動仍然有助於保持身體的活力和健康。運動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增強心肺功能,提升免疫力,有助於對抗疲勞。可以選擇在較涼爽的時候進行運動,如早晨或傍晚。選擇輕鬆愉快的運動方式,如散步、慢跑、太極等,避免在高溫時進行劇烈運動。五、保持情緒平衡盛夏時節,氣溫高,人們容易感到煩躁和不安。保持情緒平衡是養生的重要方面。可以透過舒緩壓力的方法,如聽音樂、閱讀、做瑜伽等,來調節情緒。保持樂觀的心態,對身心健康也十分有益。六、注意睡眠質量在高溫的夏季,保持良好的睡眠質量尤為重要。高溫容易影響睡眠,因此我們需要創造一個適合睡眠的環境。可以選擇涼爽的睡衣,適當調低空調的溫度。保持房間的通風和清潔,避免受到蚊蟲的困擾。睡前避免過多的刺激,如飲食過多、劇烈運動等,有助於提高睡眠質量。七、保護消化系統在大暑節氣,氣溫高,人們的胃腸功能相對較弱,容易引起胃腸不適。因此,保護好消化系統尤為重要。選擇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食用過多的油脂和辛辣食物,有助於減輕胃腸的負擔。夏天高溫食物容易變質,會引起腹瀉、胃腸道紊亂。開過的飲料、食品等要注意密封、冷藏。除此之外還要注意食品保質期,不吃不潔或變質的食品。八、適度補充水分在夏季,由於氣溫高,人體容易出現流汗過多、水分流失等情況,這可能會削弱免疫系統。因此,保持充足的水分攝取,避免脫水,有助於增強免疫力。此外,適當的運動和健康的飲食也能夠增強免疫系統的功能。選擇富含維生素和礦物質的食物,有助於提高免疫力,預防感染。九、防治蚊蟲叮咬夏季是蚊蟲繁殖的季節,蚊蟲叮咬可能引起皮膚紅腫、發癢等不適。因此,在大暑節氣,我們需要注意防蚊蟲叮咬。可以使用防蚊液、點蚊香等方法,避免蚊蟲叮咬。在戶外活動時,可以穿著長袖衣物,避免暴露皮膚。同時,定期清理家居環境,避免蚊蟲孳生,也是防治蚊蟲叮咬的重要措施。大暑飲食 把握三原則1.多吃些燥濕健脾的食物大暑時節,除了炎熱外,還會出現多雨或陰雨綿綿的天氣,氣候表現特點以潮濕悶熱為主,所以從傳統養生學的角度講,特別要注意對「暑濕」的預防。暑濕侵害人體可出現胸膈滿悶、飲食無味、口中黏膩、頭昏腦漲、肢體困重等症狀,所以應以消暑清熱、化濕健脾的方法進行預防或治療。2.益氣養陰的食物不可少大暑天氣酷熱,出汗較多,容易耗氣傷陰,此時,人們常常是「無病三分虛」。因此,除了要及時補充水分外,還應常吃一些益氣養陰的食品以增強體質,使濕熱之邪無隙可乘。但所選食物一定要清淡,不可過於滋膩,否則極易礙胃,導致消化不良。如山藥、大棗、海參、雞蛋、牛奶、蜂蜜、蓮藕、木耳、甲魚、豆漿、百合粥、菊花粥等都是夏日的進補佳品,可根據個人口味選用。3.蛋白質供給需充足大暑氣溫較高,人體新陳代謝增快,能量消耗大,因此蛋白質的供應必須酌量增加,每日攝入量應在100~120克為宜。植物蛋白可以從豆製品中獲得,動物蛋白除了奶製品外,還應適當吃點肉。夏季的肉食以雞肉、鴨肉、瘦豬肉、鴿肉等平性或涼性的肉製品為首選。大暑養生講究就涼避暑,但天氣熱,胃口差,身體抵抗力也會降低。粗糧不但營養豐富,而且蕎麥、玉米等都是涼性或溫補的食物,夏天吃正合適。夏季防暑降溫多吃瓜 4種瓜別錯過進入大暑後,高濕高熱的「桑拿天」將會增多,暑濕淤積體內,不僅讓人氣虛,無精打采,還會造成消化不良。而瓜類大多能清熱化濕,又清淡可口,是適合夏季降溫防暑的好食物,而且又是當令蔬菜。因此,此時正是做「吃瓜群眾」的大好時機!1.冬瓜:連皮帶肉煲湯夏季說起消暑的瓜類,除了西瓜之外,最容易讓人想起的就是冬瓜。冬瓜是消暑第一菜,且可清熱利水、生津止渴,另外,吃冬瓜不要削皮,皮的食療效果比冬瓜肉更好。冬瓜肉帶上皮一起煲湯是許多人在暑熱正盛時愛用的食譜。要注意的是,脾胃虛寒,陽氣不足者不宜多食。2.絲瓜:去皮涼拌清熱瀉火絲瓜可謂是夏日里清熱瀉火的好幫手。絲瓜的含水量很高,無論做湯或者炒食,都很容易被人體消化、吸收。去皮後的絲瓜不但可以涼拌、清炒還可以煲湯,天天變著花樣吃也不膩。要注意的是,脾胃虛弱、容易消化不良的人少吃為宜。3.苦瓜:減少苦味先鹽漬夏時總會不自覺地想起苦瓜。儘管它的名字和味道都帶有不太討喜的苦字,但苦瓜的營養豐富,此時食用有益身體。將苦瓜涼拌著吃,有助於開胃。苦瓜洗淨後去掉瓜瓤,切片或切成細絲。燒水,開後放入一小勺鹽和少許油。入苦瓜絲焯燙約15秒。盛出迅速用水沖,瀝乾水分。然後依據個人喜好加入紅椒、蔥絲蒜末、生抽、糖、鹽、醋、香油等調料混合均勻即可。要注意的是,苦瓜由於性寒涼,並非人人都適合,特別是脾胃虛寒的人群應該慎食。4.黃瓜:涼拌用拍別用切黃瓜不僅容易吃到,且營養價值在瓜類蔬菜中較突出,含有多種維生素,特別是維生素C的含量較高,其中的維生素和其他成分,對皮膚也很好。黃瓜的熱量低,對需要控制熱量的人來說很友好。小黃瓜生食或配以肉類、雞蛋、魚、蝦等同炒,是夏日的應時佳蔬,老黃瓜煲湯,夏日飲用可消暑。大暑節氣,氣溫高,陽氣達到極致,對人體健康提出了一定的挑戰。在這個節氣裡,我們需要根據氣候變化和身體狀況,選擇合適的養生方法,保護健康。通過合理的飲食、適度的運動、皮膚護理、保持情緒平衡、防治蚊蟲叮咬、適度補充電解質等方法,我們能夠在大暑的季節中保持健康與活力,遠離各種健康問題,享受一個愉快的夏天。願我們能夠以健康的身體,積極投入到生活和工作中,充實過好每一天!延伸閱讀:.長壽的祕訣其實很簡單 新研究曝只要多做一件事.長壽秘訣!40歲起養成「8長壽習慣」多活24年,愈早開始培養效果愈好.生老死不可避免,但「病」卻不一定!洛桑醫師揭開健康長壽的關鍵
-
2024-07-19 癌症.抗癌新知
癌症是「養」出來的?常見10大生活習慣竟潛藏致癌危機
近年來,癌症在國人死因中佔據首位,而醫學研究已明確指出,多數癌症與日常生活習慣息息相關。除少數遺傳因素外,生活環境、飲食與其他不良習慣可能導致潛在的癌症風險逐漸升高。有位六旬婦人因吞嚥困難,連稀飯也難以下嚥,半年內體重掉了8公斤,經檢查後確診為食道癌末期且已經轉移到肺部、肝臟,經詢後問才發現婦人由於獨居,會邊看電視邊喝米酒、配醃製醬菜,並喝重複烹煮的鹹菜肉湯及燙口的熱湯;腫瘤科醫師聽聞後都搖頭表示,這麼多致癌習慣難怪她會罹癌。 對此,腎臟專科醫師洪永祥在fb粉絲專頁《洪永祥醫師的慢性腎衰竭攻城療法》發文揭曉,容易被忽略但有罹癌風險的「10大養癌習慣」,呼籲民眾提高警覺並能儘快戒除這些壞毛病。 癌症潛伏期與生活方式的影響 洪永祥提到,癌症的形成需要一個很漫長的過程,從正常細胞演變成癌細胞,潛伏期可能長達10至20年,這段時間內,良好的生活習慣如健康飲食、定期運動以及遠離致癌因素,能有效降低罹癌的機率。反之,不良習慣如抽菸、喝酒及飲食不均衡,則有增加罹癌風險的可能性。 看似無害,卻潛在增加罹癌風險的十大致癌習慣有: 第10名:愛喝會燙口的熱湯 世界衛生組織(WHO)已將超過攝氏65度C的熱飲,定義為食道癌可能的致癌因子;口腔是身體非常耐熱的部位,通常可以容忍到約攝氏60度C左右,黏膜被湯燙傷約3天左右的時間就能修復好,但若不停反覆傷害,在來不及修復的情況下,也可能提高罹患口腔癌與食道癌的風險。建議在飲用熱湯、熱飲前先稍稍放涼,以避免黏膜受損。 第9名:高溫下使用有疑慮的塑料容器 現在市售的泡麵碗多為紙盒容器,但仍有少部分附的是保麗龍碗,許多泡麵碗是由6號塑膠製成,如果用熱開水沖泡麵、又在鋁箔蓋上壓本厚書,在高溫的悶燒下,很可能會超過 6 號塑膠的耐熱範圍,長期累積恐對人體產生致癌風險;建議泡泡麵還是用陶瓷碗最安全。 第8名:喜歡食用烤焦食物 很多人喜歡焦香美味,但過度烤焦的肉類脂肪和蛋白質會產生危險的一級致癌物「多環芳香烴」,而澱粉食物經過高溫烹煮,也會出現不宜過量的丙烯醯胺;因此建議避免食用過度焦黑的食物,並攝取富含大量膳食纖維的蔬菜以降低致癌風險。 第7名:睡覺時不關燈 據《Cancer》癌症期刊上一項研究顯示,睡眠中長期暴露在光線下,可能會增加罹患甲狀腺癌的風險,建議入睡時環境應保持黑暗。另外《美國醫學會雜誌》有研究發現,睡眠時長期暴露在人工光線下,會增加變胖的機會,而肥胖又是導致多種癌症的危險因子,因此建議入睡時把燈光都關閉。 第6名:頻繁接受電腦斷層檢查 照一次頭部電腦斷層所接受的輻射量相當於照100次的胸部X光,而照胸部電腦斷層則相當於照350次胸部X光,美國權威期刊《循環(Circulation)》研究發現,經常重複接受複雜影像檢查者會增加罹癌風險險,其中電腦斷層和心臟導管檢查是主要的輻射來源;建議每人1年內照胸部X光不要超過50次,除非必要才做電腦斷層檢查。 第5名:口腔清潔不足 最近研究發現口腔內的細菌可能會增加患胰臟癌、大腸癌及口腔癌等風險。其中最明顯的例子也是影響人類健康最大的是幽門桿菌,幽門桿菌會引發胃癌或胃淋巴瘤;因此建議每天固定刷牙、漱口是重要的預防步驟。 第4名:長期接觸甲醛 甲醛是一種已被證實致癌的化學物質,據統計,裝潢5年後有4成仍能偵測出甲醛超標,卻只有不到三成消費者知道建材或家具中的甲醛氣味,最長需要15年才能完全揮發。長時間曝露在甲醛環境中,除了致癌外還會導致頭暈、噁心、嘔吐,學齡前兒童更容易造成過敏性鼻炎、氣喘等問題,甚至肝腎都會出狀況;建議裝潢可選擇通過綠建築標章的產品,或採用原木建材與家具。 第3名:過量攝取加工紅肉 加工肉品與紅肉的高攝取量與罹患大腸癌的風險密切相關;應適度減少豬、羊、牛等紅肉的攝取,以魚肉、禽肉等白肉來取代紅肉,同時多吃天然蔬果。 第2名:久坐不動 除睡覺外每天坐著或躺著6個小時以上的長時間久坐行為與多種癌症的增加風險有關,據《歐洲流行病雜誌》研究發現,久坐行為會增加罹患乳腺癌、結腸癌、前列腺癌、直腸癌、子宮內膜癌和卵巢癌等風險;建議每坐30分鐘起來伸展活動並避免長時間久坐。 第1名:攝取過多的甜食及鹽分 每周喝3杯以上含糖飲料的女性,乳房組織密度會增加,提高細胞癌變的風險,而攝取高鹽食物則容易罹患胃癌;建議多吃天然食物,建議飲食均衡並適度限制高GI精緻糖及鹽分的攝取。 【延伸閱讀】比你想得更危險! 醫:臺灣人「1基因」喝酒致癌風險高達數百倍洗衣精「香害」暗藏危機恐致癌?【本文獲健康醫療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healthnews.com.tw/article/62327】
-
2024-07-19 養生.聰明飲食
雞肉與魚肉,哪個是比較健康的蛋白質?脂肪含量低的竟是它!
蛋白質是身體正常運作所需的重要營養素,通常雞肉和魚肉是許多專家優先推薦補充的選項,此二者被認為是完全蛋白質,能提供身體無法自行產生的必需胺基酸。 食用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可以提高飽足感,而攝取足量的優質蛋白質再加上肌力訓練,能防止與年齡相關的肌肉流失。 另外,雞肉和魚肉也是B群的良好來源,這些維生素可能改善認知功能,並提供身體代謝能量。此外,這兩種蛋白質都是硒的良好來源,硒是一種抗氧化礦物質,有助於支持健康的免疫和生殖系統以及甲狀腺功能。但雞肉和魚哪個比較健康?魚肉的健康益處有哪些?魚類除了是蛋白質的良好來源之外,還提供其他天然食物來源中難以找到的必需營養素,即omega-3脂肪酸。【延伸閱讀:Omega-3脂肪酸好處多,7大功效一次看!多吃這些食物可補充】Omega-3脂肪酸屬於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包含α-亞麻酸(ALA)、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和二十碳五烯酸(EPA)三種。食用富含omega-3的食物有助促進心臟健康、抑制慢性發炎,甚至改善心理健康狀況。DHA和EPA幾乎只存在於海洋食物中,主要是魚類和貝類。鮭魚、鮪魚、沙丁魚、鯖魚和沙丁魚等多脂魚類是最佳來源。根據美國農業部食品資料中心,一份3盎司(約85克)的野生鮭魚含有121卡路里、近17克蛋白質、5克脂肪、不到1克飽和脂肪和近1.5克omega-3。魚肉還提供鈣、磷、鉀和鎂等礦物質。不過,魚肉的缺點之一是某些魚種,例如旗魚、鮪魚和鯊魚等大型魚類,汞含量較高。【延伸閱讀:到底能不能吃?研究揭鮪魚經50年汞含量仍高!4種魚類應少吃】雞肉的健康益處有哪些?雞肉是相對容易取得的動物性蛋白質來源之一。有研究表明,將雞肉作為富含蔬菜的飲食的一部分,可能會降低肥胖、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不過,雞肉的部位及其製備方式會影響營養價值。例如雞胸肉被稱為白肉,是菸鹼酸(維生素B3)的良好來源,而雞腿被稱為紅肉則富含鐵、硒和鋅。 根據美國農業部食品資料中心,一份3盎司(約85克)的去皮熟雞胸肉提供128卡路里、26克蛋白質、少於3克脂肪和少於1克飽和脂肪。與之相較,一份3盎司去皮雞腿提供164卡路里、20克蛋白質、9克脂肪和不到3克飽和脂肪。因此,在不帶皮的情況下,雞胸肉脂肪含量低。整體而言,雞肉和魚肉都是營養豐富的蛋白質,各自提供不同的營養素來支持人體健康。在健康飲食方面,更重要的是多樣化飲食,以確保你不會錯過任何營養素。【資料來源】.Chicken vs. Fish: Which Is Healthier? Here's What Science Says
-
2024-07-18 醫療.消化系統
為何每天大便對健康很重要?最新研究從腸道微生物組成揭關鍵
每個人都會大便,但不是每天都會。不過一項發表在《細胞報告醫學》(Cell Reports Medicine)期刊的研究表明,排便頻率與長期健康有關。 在該項研究中,以色列理工學院領導的研究團隊分析了超過1400名健康成年人的數據,並將這些參與者的排便頻率分為便秘(每週排便1-2次)、低正常(每週排便3-6次)、高正常(每天排便1-3次)和腹瀉四類。接著,研究人員尋找排便頻率與其他因素(如血液成分、人口統計和遺傳學)之間的關聯。結果顯示,年齡、性別和身體質量指數(BMI)與排便頻率有顯著相關。其中,年輕人、女性和BMI指數較低的人,他們的排便次數往往較少。 該研究主要作者Johannes Johnson-Martine在新聞稿指出,「先前的研究表明,排便頻率會對腸道生態系統功能產生重大影響。具體來說,如果糞便在腸道中停留太久,微生物就會耗盡所有可用的膳食纖維,它們會發酵成有益的短鏈脂肪酸。之後,生態系統轉向蛋白質發酵,從而產生多種毒素,這些毒素可以進入血液。」事實上,研究人員也表明,研究參與者腸道微生物組的微生物組成是排便頻率的重要指標。例如發酵纖維的腸道細菌通常與健康有關,而這些細菌似乎在每天排便1-2次的參與者中特別常見。與之相對,將蛋白質發酵成有害副產品的細菌更常見於便秘或腹瀉患者。同時,便秘者的血液中也更有可能含有來自發酵蛋白質恐致腎臟損傷的代謝物,而腹瀉者則更有可能含有損害肝臟的化學物質。該研究的共同作者Sean Gibbons在新聞稿表示,「在一般健康人群中,我們發現便秘,尤其與血液中的微生物產生的毒素濃度相關,這些毒素可能在任何疾病診斷之前就已引起器官損傷。」研究人員在論文中表示,他們的結果強調常識性飲食和生活方式的改變可以改善排便,例如吃水果和蔬菜,因為這可能會帶來更好的長期健康。Gibbons補充,「整體而言,該項研究表明排便頻率如何影響身體系統,以及異常的排便頻率如何可能成為慢性疾病發展的重要危險因素。」【資料來源】.Timing is everything: Study finds link between bowel movement frequency and overall health.We now know why going to the toilet regularly really is important for your health
-
2024-07-18 醫療.骨科.復健
為老年健康「存骨本」 醫師建議3要領運動、高鈣、日曬
76歲張姓婦人感覺自己身高變矮,常感腰酸背痛,沒有特別在意,直到有次半夜起身要上廁所時跌傷,送至台中榮總嘉義分院,經X光檢查發現髖骨骨折,且嚴重骨質疏鬆症,經緊急開刀,針劑藥物治療增加骨質生成,衛教補充高鈣食物、多運動等,近1年後,骨密度質提高,背痛感減輕,生活品質變好。為老年健康「存骨本」醫師建議3要領,多運動、攝取高鈣食物及適度日曬。台中榮總嘉義分院骨科主任孫弘諺醫師表示,骨質疏鬆症是骨頭內部鈣質日漸減少,形成許多孔洞,使骨骼變的疏鬆脆弱的病症。通常在早期沒有明顯症狀,但可以從身高變矮、駝背等變化觀察到有骨質疏鬆的症狀,嚴重時容易發生脊椎壓迫性骨折引起的腰酸背痛背痛、關節變形,遇到輕微碰撞或跌倒也容易導致骨折。台灣65歲以上的男女性人口中,每10人即有3人罹患骨質疏鬆症,其中又以停經、更年期後的女性占大多數,雖然骨質疏鬆是沉默的疾病,但如果沒有提前預防或置之不理,很可能導致嚴重疼痛、骨折殘疾,造成活動受限、生活品質下降等問題,因此提醒民眾要有「存骨本」的概念,為老年健康打下基礎。醫師孫弘諺表示,造成骨質疏鬆的風險因子很多,一般而言,女性與同齡男性相比骨密度較低,尤其是早於40歲停經、歷經更年期或兩側卵巢切除的女性很容易發生骨質疏鬆。但一般大眾無論男女,若長期缺乏運動、長期抽菸、飲酒過量,飲食缺鈣,都會引發骨質快速流失。雖然骨質疏鬆症不會遺傳,但家族中若有人曾經罹病,自己發生骨鬆、骨折的機率也會提高;此外,體型瘦小、骨骼小的人,還有因氣喘、免疫風濕等疾病需服用類固醇藥物的病患,骨骼相對脆弱,也是骨質疏鬆症高風險族群。孫弘諺表示,適度的作一些對抗地心引力的荷重運動,能夠提升骨質密度並增強肌力,改善身體的協調平衡,降低跌倒骨折的風險。例如爬樓梯、健走、慢跑、跳繩、球類運動、登山等。平時多攝取鈣質、維生素D3、乳品及蛋白質,全素者也可以多吃豆類、未過度加工豆製品、黑芝麻、紫菜、綠色蔬菜等補充鈣質,保持適當體重,不吸菸、節制飲酒,並避免過度飲用咖啡。孫弘諺提醒,可透過每天上午10點前或下午2點後的適當日曬10至20分鐘(注意不要曬傷),幫助體內維生素D3轉化,促進腸道吸收鈣質以合成骨鈣,也可幫助預防多種慢性疾病風險。希望民眾依循荷重運動、攝取高鈣食物、適度曬太陽的原則,從年輕時就多存骨本,充實自己的健康存摺。
-
2024-07-17 醫療.新陳代謝
血糖不只跟碳水化合物有關 蛋白質和脂肪對胰島素影響可能同等重要
當談到管理血糖濃度時,多數人都會想到跟碳水化合物有關,但一項發表在《細胞代謝》(Cell Metabolism)的研究表明,對於某些人來說,考慮飲食中的蛋白質和脂肪可能同樣重要。在該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對140名已故男性和女性捐贈者的胰島進行測試,這些捐贈者的年齡範圍廣泛。研究人員將胰島暴露於三種常量營養素中,同時測量其胰島素反應。胰島是一小群胰臟細胞,負責根據營養攝入產生胰島素和葡萄糖素等激素,進而調節血糖的濃度。胰島素不只對葡萄糖有反應儘管大多數捐贈者的胰島細胞對碳水化合物的胰島素反應最強,但大約9%的捐贈者胰島素對蛋白質的反應強烈,而另外8%的細胞對脂肪的反應比任何其他營養物質,甚至比葡萄糖更敏感。根據過往的認知,碳水化合物對血糖濃度有顯著影響,促進胰島素釋放,而蛋白質的影響中等,而脂肪的直接影響最小。然而,該項研究表明,對營養物質的胰島素分泌實際上可能比以前認為的更加複雜和個體化。儘管對胰島的實驗室研究可能無法直接轉化為活人,但這些發現可能會極大地影響未來的個人化營養策略,最終改善整體健康結果。該研究的主要作者Jelena Kolic博士表示,「這項研究挑戰了長期以來的觀念,即脂肪對每個人的胰島素釋放影響可以忽略不計。透過更深入了解個人胰島素產生的驅動因素,我們有可能提供量身定制的飲食指導,幫助人們更好地管理血糖和胰島素濃度。」未參與該項研究的專家指出,人體內的環境,包括血流、訊號傳導激素濃度和神經系統相互作用等因素,可能會影響胰島素反應,並且可能與「孤立的」胰島細胞環境不同。雖然研究強調了個體之間的差異,但活著的人體會受到其他例如飲食、壓力和身體活動等生活方式因素的影響,這些因素可進一步調節我們的胰島素反應。因此,從已故捐贈者的胰島中獲得的研究結果,為胰島素對不同常量營養素產生的反應提供了有價值的見解,但將這些發現直接應用於活人時存在局限性。不過專家也同意,傳統的糖尿病飲食側重於控制碳水化合物,基於葡萄糖和胰島素分泌之間的既定聯繫,特別是精製穀物和糖。但這項研究表明,需要根據個體胰島素對不同常量營養素的反應採取個人化方法。【資料來源】.Proteins and fats can drive insulin production for some, paving way for tailored nutrition.Carbs vs. fat vs. protein: Which one triggers more insulin release?
-
2024-07-16 養生.聰明飲食
間歇性斷食和生酮也有機會降失智風險!醫揭「1因素」是關鍵
文/理查・瑞斯塔克 不少的研究人員指出,間歇性斷食法對阿茲海默症的患者有某些助益(稍後會更詳細討論),我們先將焦點擺在斷食過程中大腦所發生的變化。 在斷食十二至三十六個小時後,身體會進入「酮症」的生理狀態,血糖低、肝醣(又稱糖原)耗盡。肝醣是由肝臟生成的葡萄糖儲存體。斷食過程中,肝醣不斷分解出葡萄糖,數小時後,肝醣便會完全耗盡。為了回應此情況,身體其他部位的細胞會釋放出脂肪。脂肪隨著血液逆流向肝臟,在那裡被轉換成酮體,這是身體在沒有葡萄糖可用時的另一種能量來源。這種「代謝轉換」在斷食後十二小時會發生,之後酮體就會取代葡萄糖的功能。 雖然肝臟是生成酮體的主要部位,但腦部的星形膠質細胞也能產生酮體。在開始斷食的幾個小時後,酮體成為大腦最主要的能量來源,提供其百分之七十的能量需求。酮體在肌肉中是高效的能量來源,也能提升大腦細胞的生物能量和認知表現。根據生酮飲食法的原則:高脂肪、適量蛋白質、低碳水化合物,就能產生這樣的代謝轉換。 在動物實驗中,接受五天生酮飲食的老鼠,在空間學習和記憶方面的表現都變得較佳。阿茲海默症患者也需要提升神經細胞的生物能量、穩定葡萄糖代謝以及促進神經細胞的訊號傳遞。 生酮飲食法的效用類似斷食,所帶來的效果也大同小異,同時還能產生酮體。不過這種代謝轉換會為大腦帶來哪些影響? 許多人都說,進入「酮體狀態」會令人亢奮、心情愉快、心胸開闊。有些人還會覺得神智突然清醒。最重要的是,斷食可以增強思考力、學習力、記憶力和警覺性,因為這過程刺激了腦細胞中的一種蛋白質:「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這種化學物質對海馬迴的影響最大,有助於當中神經細胞的生成,因此能提升記憶力。斷食還會觸發「自噬」:摧毀或移除受損和功能異常的神經細胞。 直覺上來看,生酮飲食法對於治療阿茲海默症應該是有幫助的,因為患者的大腦比較不能吸收葡萄糖,但還能正常利用酮體。然而,迄今為止,還沒有足夠的研究來證實生酮飲食的好處。但有一項研究顯示,在進行為期十二周的生酮飲食後,十五名輕度至中度阿茲海默症患者表示,他們的認知能力有所改善。 不過,許多人的身體狀況並不適合進行斷食,所以練習前一定要先諮詢醫師的意見。總體來說,斷食也許可能成為降低罹患失智症風險的方法,就看看是否有更多研究能證明生酮飲食的正面效果。 《延伸閱讀》 .減醣、間歇性斷食哪個容易瘦?營養師教6招這樣吃更好瘦! .6大傷腦食物要少吃!營養師教麥得飲食護腦,腦袋更清晰。 以上內容由理查・瑞斯塔克著,時報出版《預防失智大作戰》提供。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4-07-16 養生.健康瘦身
減重為何沒辦法「一招打遍天下」?愈減愈重壞在3大生活習慣
據國健署調查,台灣成人過重及肥胖率高達50.3%,難怪168斷食、低熱量減重、使用瘦瘦筆等減肥法盛行,只是不少人開始減重後,常會有「愈減愈重」,或朋友也用同樣的減肥法為何自己就是瘦不下來?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體重管理中心營養師李佩芬表示,減重能否成功的關鍵,在於「生活習慣」是否正確。一位因減重失利的肥胖男子曾向李佩芬求助,他哀怨地說:「我整個月都在吃水煮餐,雞肉去皮,也多吃纖維,但體重完全沒有下降,調整食物熱量根本沒用。」一度想放棄減重這條路。仔細詢問該名男子的飲食時間,發現他幾乎都是消夜時間吃水煮餐,放假時更晚吃也更晚睡,甚至有一、兩次假日,忘了自己在減重吃了幾次油炸物。李佩芬強調,減重沒辦法「一招打遍天下」,每一個人肥胖的原因不盡相同,有些人晚睡晚吃、有些人愛喝含糖飲、有些人愛吃油炸物等。她觀察減重門診的患者,前3大的減重壞習慣,分別為晚吃晚睡、吃過油蛋白質、用熱量概念隨意替換飲食。1.晚吃晚睡 腹部有游泳圈人類的新陳代謝時間大多固定,晚間11點後尚未入睡,人體的「瘦素」分泌會開始減少,增加壓力荷爾蒙的分泌,大腦會釋放出「我好餓」的訊號,身體對食物的需求量大增,胰島素阻抗會使血糖浮動,此時吸收到的熱量變成脂肪後,容易囤積在腹部及臀部。李佩芬說,如果觀察一個人,腹部有明顯的游泳圈,可高度懷疑是「晚睡族」。改善「晚睡」這件事,為減重帶來的效果驚人。李佩芬說,曾有位50多歲開餐廳的老闆娘,每天都沒有按時吃晚餐,得等到關店回到家才吃晚餐,通常已是晚上10點多,入睡時大多已是凌晨1點到2點,經建議後,老闆娘改在晚間5點到6點間抽空吃飯,並調整12點以前入睡,才短短兩周,她的體脂肪就少了3.5公斤,且肌肉量上升。2.吃過油蛋白質 減重卡關坊間鼓吹增肌減脂就得多吃肉補充蛋白質,但往往都會挑到「過油的蛋白質」,如牛腩或是帶皮雞肉等,也有些人喜歡吃水煮蛋,李佩芬說,水煮蛋的脂肪量,約占整顆蛋的60%,最大宗的油脂來源為蛋黃,還有人為了攝取蛋白質,天天喝一杯拿鐵,牛奶的油脂量也很高。先前有一位35歲的女性,戒掉拿鐵後,兩周也掉了1.4公斤的脂肪。3.用熱量概念 亂替換飲食常有民眾會「亂替換飲食」,因為中午喝了一杯珍奶,或下午吃了一塊蛋糕,晚餐就不吃澱粉只吃菜,以為中午攝取過多的熱量,晚上可以用減少澱粉替代。李佩芬說,每一餐都應攝取足夠的營養素,如果中午多吃了一塊蛋糕,晚餐還是要吃澱粉,但應減少攝取「油質」食物,建議晚餐可改為低脂餐,但纖維則須提高。李佩芬說,民眾若在減重的路上卡關,建議可以先自我檢測,是否有錯誤的飲食或生活習慣,也建議可以尋求營養師協助,讓減重可事半功倍,增加減重路上的信心及成功率。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7-16 養生.健康瘦身
減肥就是少吃?營養師整理蔡依林減重方式曝「1關鍵」
43歲天后蔡依林日前被中國大陸網友捕捉,現身江蘇街頭,穿著黑色緊身上衣,姣好身材一覽無遺。開業營養師徐子雅表示,匯整蔡依林過去受訪談及的瘦身方式,歸納出一套控糖密技,除維持良好運動習慣外,最關鍵之處即是「少吃會讓身體發炎的食物。」蔡依林瘦身3招徐子雅歸納出蔡依林瘦身方式共有三招:1.少吃糖、少油、少吃會讓身體發炎的食物、2.愛喝水,每天至少喝2800ml的水、3.飲食清淡但均衡攝取蛋白質、蔬菜、澱粉。「糖分是引起身體發炎反應的最大兇手,可說『百害無一利』。」徐子雅表示,攝取過多糖分除了容易讓皮膚衰老,更會加速細胞老化;在油脂攝取方面,建議把握「少壞油、吃好油」原則,選擇富含Omega-3的魚油、苦茶油或橄欖油,具促進身體代謝、改善皮膚粗糙減少自由基等效果,亦可幫助身體抗發炎、延緩老化。減肥吃愈少愈好?許多民眾認為減肥就是吃愈少愈好,家醫科醫師李唐越提醒,均衡飲食才是減重原則,完全不吃、只吃單一食物都不是好方法,例如過去流行只吃蘋果的減肥方式,不僅無助減重,反而會讓身體產生預防機制,進入節能模式,短期看來體重雖下降,長久以來卻會因身體營養素不足、荷爾蒙失調,導致生活習慣恢復後,體重瞬間回彈。李唐越表示,臨床上常遇到個案減重時,僅注重控制熱量多寡,卻忘記攝取營養黃金比率的重要性,建議民眾在採取減重措施前,應尋求專業醫療人員意見,如要採取網傳韓星IU的極低熱量減肥餐等方式,更要在醫護人員監督下執行,不可貿然嘗試,否則會陷入反覆復胖的惡性循環。
-
2024-07-15 養生.聰明飲食
年紀越大越要補充蛋白質 專家推薦應多吃這些食物防疾病上身
隨著年齡增長,某些食物能提升活力,也是預防疾病的關鍵。網路媒體哈芬登郵報(HuffPost)報導,如果正在尋找能增進健康的特定食物,專家建議選擇擁有優質蛋白質的鮭魚。家庭醫學科醫師凱文·庫克(Kevin Cooke)指出,鮭魚等脂肪較多的魚類,富含EPA與DHA兩種長鏈Omega-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年長者每周至少應食用兩次,以增加Omega-3的攝取量,維護大腦健康並減少發炎。營養師金伯莉·戈默(Kimberly Gomer)表示,人體需要蛋白質來維持肌肉與力量,需要健康的脂肪來補充荷爾蒙與脂溶性維生素;隨著年齡的增長,肌肉會自然流失,「如果不使用它,便會失去它」。她說,年齡增長會帶來許多的改變,變得不那麼活躍、缺乏運動及保持肌肉的動力;而所有細胞、包括腦細胞,都需要健康的脂肪來發揮作用,如果不能獲取健康的脂肪,身體和認知能力便會出現問題。營養師艾德溫娜·克拉克(Edwina Clark)說,如果不喜歡鮭魚,其他優質蛋白質食物還包括去皮家禽、雞蛋與豆腐,這對65歲及以上的年長者尤為重要。她指出,研究顯示,老年人每日的最佳蛋白質攝取量為1-1.2克(每公斤體重),高於成年人0.8克的建議量;上述所提到的食物,任何一種都能有助於達到需求。其他食物選擇隨著年齡增長,補充蛋白質與健康脂肪是絕對正確的做法,但庫克表示,羽衣甘藍或菠菜等綠葉蔬菜同樣是明智的選擇,尤其如果還吃得不夠多的話。他說,綠葉蔬菜富含葉黃素、玉米黃素與其他抗氧化劑,也是葉酸、菸鹼酸、核黃素和維生素B6等維生素B群的主要來源,對健康的大腦功能至關重要。克拉克還推薦石榴。她說,石榴含豐富抗氧化劑,可修復氧化傷害,以及一種稱為鞣花丹寧(ellagitannins)的化合物;鞣花丹寧在某些人體內會被腸道細菌轉化為尿石素A(urolithin A),它被證明可降低包括肌肉流失等老化的影響。此外,石榴還有豐富的纖維,有助調節血糖、促進飽足感與預防大腸癌。責任編輯:辜子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