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14 醫療.心臟血管
搜尋
蛋白尿
共找到
151
筆 文章
-
-
2024-09-30 醫療.泌尿腎臟
多囊腎6保養原則 避免走上洗腎之路
多囊性腎臟病是一種基因遺傳性疾病,超音波檢查可看到腎臟出現大大小小的囊腫(水泡),導致腎臟無法有效的清除身體的廢物,最終形成尿毒症。雖然多囊性腎臟病無法有效的治癒,但研究發現透過生活上的保養,能夠有效延緩腎功能的衰退。為避免走上洗腎之路,可掌握6大保養原則。多囊腎6保養原則1.控制血壓盡量將血壓控制在120/80毫米汞柱以下。由於腎臟構造相當精密,一旦血壓升高,灌流到腎臟的血流壓力也會增加,會加速腎功能的惡化。所以,有多囊性腎臟病的民眾,將血壓控制在120/80毫米汞柱是最理想的。2.不要隨便吃藥身體出現不舒服時,應該找出病因,而不是盲目吃藥。尤其是止痛藥,不是傷肝就是傷腎,例如非類固醇類抗發炎藥(NSAIDs),就具有強烈的腎毒性,應盡量少吃,以保存腎功能。3.飲食力求少鹽、少加工鹽分會讓身體蓄積過多水分,整體血容積提升的狀況下,灌流到腎臟的血流壓力也跟著增加,造成腎臟的負擔。建議平時飲食要清淡,每天鹽分攝取量盡量不超過6公克,若額外使用番茄醬、醬油、黑醋等,應一併將鹽分計算進去(6公克食鹽等於36㏄醬油、30克味精、3㏄黑醋、75毫升番茄醬);另外,加工過的食物,例如油炸、醃製等太鹹的食物,也盡量避免食用。4.適量蛋白質蛋白質會代謝成含氮廢棄物,經由腎臟排泄。一旦蛋白質攝取過量,腎臟負擔也會隨之增加,所以,患有多囊性腎臟病的人,不要攝取太大量的蛋白質,基本上維持每公斤體重0.8-1公克即可(約2-4份),每一份蛋白質約三根手指大小跟厚度的肉,若一餐超過5份就太多了。除非有出現明顯的蛋白尿,或腎衰竭達到第三期之後,才有需要進行低蛋白飲食。5.吃好油腎病患者通常要低油飲食,但最新研究發現,若能提升好的膽固醇(高密度膽固醇HDL),可以幫助延緩腎病惡化的速度。而提高好的膽固醇最簡單、最方便的作法,就是透過攝取足夠的好油,譬如含Omega-3脂肪酸的亞麻仁油,或含Omega-9脂肪酸的橄欖油或酪梨油,建議一餐可以吃10~15㏄即可。6.適量運動不管是有氧運動,還是阻力運動都很重要。快走、跳舞、游泳等有氧運動,可以增加心肺功能、促進血液循環,提高好的膽固醇,將壞的膽固醇排除;阻力運動有助訓練身體的肌肉,能幫助血脂肪代謝,穩定血糖及血壓,間接幫助保護腎功能。
-
2024-09-08 養生.保健食品瘋
水溶性維他命過量沒關係?權威期刊揭維他命C誘發急性腎損傷
大多數人知道,維他命分為脂溶性和水溶性兩大類,而普遍的觀念是,水溶性維他命會經由尿液排出體外,所以較不會有服用過量而中毒的風險。但是,雖然風險的確是較低,還是存在的。詳情請看:維他命及補充劑的隱形危險,美國公視紀錄片維他命的實話與胡說濫用維他命 D 導致急性腎衰竭(註:維他命D是脂溶性,但這篇跟本文都是關於急性腎損傷)重量級醫學期刊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內科年鑑)大前天(2024-9-3)發表Vitamin C–Induced Oxalate Nephropathy: An Underappreciated Consequence of Dietary Supplements(維他命 C 誘發的草酸腎病:膳食補充劑的一個未被充分認識的後果)。作者共有4位, Kristine Gapuz和Mehak Qureshi是腎臟科醫師,Andreas Friedl和Jerrold Levine是病理科醫師。文摘草酸鹽腎病變是急性腎損傷的一種罕見且經常被忽視的病因。詳細的用藥史,尤其是膳食補充劑,包括維他命C 和薑黃,這兩種藥物都可能導致草酸鹽在腎臟沉積,對於診斷這種罕見但可能有逐漸上升趨勢的急性腎損傷病因至關重要。在這裡,我們報告一例維他命 C 誘發的草酸鹽腎臟病,導致急性腎損傷,需要血液透析(洗腎)。病例報告一名 74 歲男性先是出現類似病毒感染的症狀,然後發生2 週的體液過多和尿毒症。他的症狀還包括高血壓,呼吸音減弱,雙側下肢水腫,撲翼樣震顫(asterixis),嚴重認知障礙。值得注意的病史是 40 年的第 2 型糖尿病控制良好,但曾發生視網膜病變和神經病變這兩個併發症。實驗室檢查結果顯示,肌酸酐值為1432.4 mmol/L,血中尿素氮濃度為53.2 mmol/L。 1 年前,他患有腎臟病下糖尿病腎小球疾病,基線肌酸酐水平為 1 mg/dL。糖化血紅素為 6.6%。尿液分析顯示蛋白尿(>600 mg/dL)、鏡下血尿(26-50 個紅血球/hpf)和膿尿(11-25 個白血球/hpf)。點尿(Spot urine)檢查發現蛋白質和白蛋白與肌酸酐的比值分別為 2605 mg/g 和 1793 mg/g。除低滴度抗核抗體和抗雙股 DNA 外,血清學檢查均為陰性。腹膜後超音波掃描未見異常。鑑於尿毒症和無尿(anuric)急性腎損傷,開始進行血液透析(洗腎)。由於急性腎損傷發生的速度很快,因此對他進行了腎臟活檢。研究結果包括一些腎小球出現糖尿病結節性腎小球硬化,伴隨系膜基質增加和腎小球基底膜增厚,約50%的間質纖維化和腎小管脫落,動脈和小動脈硬化,以及草酸鈣沉積引起的急性腎小管損傷(圖1,A和B)。經詢問,患者自述服用維他命C,每天2克,已有30多年的歷史。由於入院後 1 週多才取得活檢結果,因此未檢查維他命C 和草酸水平。一個月後,他的腎臟功能恢復,血液透析停止,肌酸酐水平穩定在254.65 mmol/L。圖1.左腎切片(蘇木精-伊紅染色;原始放大倍率,×400)顯示管腔 (A) 和偏振光 (B) 下有草酸鈣晶體(箭頭)。原文:維他命C誘發急性腎損傷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7-11 癌症.肝癌
打破魔咒!中晚期肝癌新療法 免疫合併標靶 提高存活率
有無聲殺手之稱的肝癌,在十大癌症中排名第四位,台灣每年新增超過一萬名病人,但多數病人發現已是中晚期,死亡率居高不下。不過,現在有新的免疫合併標靶或雙免疫治療組合,提高中晚期病人的存活率,即使是晚期的病人也要勇於接受治療,不要輕言放棄。早期肝癌不易發現 有症狀多半已中晚期肝癌是肝臟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主要的危險因子是慢性肝炎及肝硬化。臺北榮總健康管理中心主任暨肝癌醫學會理事長黃怡翔醫師說,早期肝癌因為腫瘤小,還未將肝臟包膜撐起來時,幾乎沒有感覺也不會痛,很難及早發現。等到腫瘤大到損害肝臟功能,出現腹部疼痛、腹脹、黃疸、倦怠、食慾下降、體重下降,通常已是中晚期。治療同時考慮腫瘤及肝功能 巴塞隆納分期法黃怡翔指出,肝癌和一般的癌症不同,治療時要考慮癌症本身及肝硬化兩個疾病,否則只處理腫瘤,肝硬化仍嚴重,也無法延長存活時間。因此肝癌的分期跟一般的癌症不同,國際上是採用巴塞隆納分期法,同時考慮腫瘤及肝臟功能的狀況,可分為0期到D期。0期及A期是屬於早期肝癌。0期是指單顆腫瘤,腫瘤小於二公分,肝功能指標(白蛋白、總膽紅數、肝昏迷等程度評分)為輕度。A期是單一顆腫瘤大於二公分,或是腫瘤未超過三顆、最大顆小於三公分,肝功能指標為輕至中度。B期是中期肝癌,腫瘤超過A期範圍但尚未侵犯門靜脈或遠端轉移,肝功能指標在輕至中度之間。C期是晚期肝癌,腫瘤侵犯肝門靜脈或遠端轉移,肝功能指標在輕至中度間。D期是末期肝癌,已經肝失代償,肝功能指標為重度。早期5年存活率達九成 中期存活期中位數為30個月黃怡翔表示,早期肝癌的治療有熱射頻消融、微波消融等方法,腫瘤都在同一側者可以進行手術切除,如果可以做根除性治療,五年存活率一般可高達九成。中期肝癌是腫瘤還在肝臟內,尚未出現肝外轉移,可以採用局部治療如肝動脈化學栓塞治療,將化學藥物注入肝動脈,同時阻斷血流供給癌細胞營養,或是體內放射栓塞治療等。病人存活期的中位數在30個月左右,也就是有一半的病人可以存活超過30個月。免疫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 肝癌治療首選晚期肝癌是腫瘤已跑到肝臟以外或血管侵犯,過去是使用標靶藥物治療。不過,根據2019年的臨床實驗發現,免疫療法搭配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治療,優於僅用標靶藥物治療,2年後,更進展至最新的雙免疫藥物療法。黃怡翔說,這兩種療法都贏過最早的單一標靶藥物治療,美國FDA跟台灣TFDA皆核准適用於晚期肝癌的第一線治療,為晚期肝癌的治療首選。病人若第一線治療失敗,可以再進行第二線治療。美國肝臟學會建議,此時可用機轉來決定治療的方向,若是第一線使用免疫治療,第二線可換成標靶藥物,或是第一線使用標靶藥物,二線可以使用免疫療法的二線藥物。晚期肝癌活不過3個月? 免疫療法破除魔咒黃怡翔指出,免疫療法為晚期病人帶來希望,他有一個晚期肝癌的病人,右葉肝臟機乎長滿腫瘤,腫瘤已轉移到腎上腺、肺,根據過去的判定,可能活不過三個月。然而這個病人接受免疫療法及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治療,胎兒蛋白指數從2000 ng/ml降到968ng/ml,腫瘤縮小很多,打破魔咒,存活至今已快二年了。還有一名有C型肝炎及肝硬化的病人發現肝癌時,肺部有很多顆腫瘤,已是晚期肝癌。後來經過免疫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治療,「肺臟完全乾淨了」,黃怡翔說,這類病人有四分之一機會,從晚期回到中期或早期肝癌進而接受根除性治療,最終達到沒有腫瘤,不需要再藥物治療的可能。黃怡翔表示,免疫治療比較常見的副作用是皮膚疹,多半為輕度,由於免疫療法會產生全身自體免疫反應,有肝炎、腸炎、胰臟炎、肺炎、甲狀腺機能異常、心肌炎等副作用。至於標靶副作用,常見的有手足症候群、腹瀉、高血壓等,免疫加抗血管新生抑制劑副作用還有蛋白尿、腸胃道出血等。發生副作用時應及早跟醫療團隊反應,可以透過藥物等方式改善或預防。
-
2024-06-05 慢病好日子.慢性腎臟病
慢病最愛問【腎臟病】我罹患慢性腎臟病,真的沒藥醫了嗎?醫生說只有糖尿病合併腎病變的病人才有藥可用?
專家告訴你回覆專家:振興醫療財團法人振興醫院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 石光中慢性腎臟病其實有藥醫!當發現自己的腎臟出問題時,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找出造成腎臟病的源頭,並加以控制。譬如若因糖尿病造成腎臟病,則務必按時服藥和控制血糖,透過對症下藥的方式,在慢性腎臟病早期都能獲得有效控制。但若到了eGFR30左右,開始進入慢性腎臟病第四期,就需要進一步的藥物介入,才能延緩腎功能惡化,像是新一代降血糖藥SGLT2抑制劑,可促進糖份從尿中排出,達到降低血糖的效果,進一步保護腎臟。本來eGFR大於30的病人才能使用SGLT2抑制劑,但目前已經放寬適應症,洗腎中的病人也能使用SGLT2抑制劑。不過,目前健保只給付eGFR大於30的病人,預計今年年底,洗腎的病人才會通過健保給付。SGLT2抑制劑的好處相當多,包括降血糖、減重、預防心血管疾病、改善白蛋白尿及降低腎臟負擔。不過要特別注意的是,假如沒有糖尿病,卻有心衰竭的病人,使用時劑量要降低,才不會造成低血壓的情形。雖然SGLT2抑制劑好處多多,但也要特別注意使用上的風險。由於SGLT2抑制劑的功能是排糖,會建議使用時每天的飲水量要增加500-600cc,避免糖份蓄積在膀胱,造成生殖、泌尿道感染。此外, SGLT2抑制劑有降血壓的作用,所以有些人反應吃藥後覺得頭昏,建議這個時候要回診跟醫師討論是否該調整劑量。由於SGLT2抑制劑在排糖的同時,鈉離子與額外的水分也會經由尿液排出,雖然有減重的效果,但對於一些年紀大的患者,因每天攝取的熱量少,使用SGLT2抑制劑時,需注意可能產生肌少症的問題。SGLT2抑制劑還有一個副作用是造成酮酸中毒,雖然發生的機率較小,但還是要特別留意。【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4-05-31 醫療.新陳代謝
免費紅茶當水喝 他不到40歲就得糖尿病
彰化縣36歲王姓男子最近一年日夜頻尿,睡眠品質下滑,求醫檢驗發現醣化血色素接近正常值的一倍,醫師追根究柢原來他在餐飲店工作,都喝店家免費供應的含糖紅茶,很少喝水,加上糖尿病遺傳體質、肥胖等高風險因子而誘發糖尿病。衛福部彰化醫院家醫科醫師郭馨鎂為王男診治,從他的求診過程發現因頻尿先到泌尿科看診,檢查不是泌尿系統出狀況,轉介到家醫科,檢測血糖才知王男的醣化血色素達13%(正常值4.0~5.6%)且已尿糖,微蛋白尿達42 mg/Dl(正常值小於30mg/dL),確診為糖尿病。郭馨鎂今表示,通常血糖過高會出現尿糖,尿糖代表腎臟的腎絲球過濾液的糖過多,腎小管無法全部吸收,從尿液排出;尿蛋白過高代表腎臟受損,無法好好留住蛋白質而隨尿液排出,換言之,王姓病人的糖化血色素非常高,已經嚴重到開始破壞腎臟。郭馨鎂說,王姓病人有家族糖尿病史,飲食沒節制,愛吃炸物,含糖飲料當開水喝,身高180公分、體重110公斤屬於肥胖體型,這些高危險因素釀成不到40歲就罹患糖尿病;糖尿病常見多吃、多喝、多尿的三多症狀,他以多尿顯現,拖了1年才就醫,幸好服用藥物控制血糖,頻尿症狀已明顯改善。個案管理師邱小佳表示,王姓病人不但上班喝店家免費供應給顧客自取的含糖紅茶,下班還帶回家喝,長期少喝水,經過衛教後,除了服藥控制也改掉喝含糖飲料的習慣,每天喝3000毫升以上的開水、下班運動,嚴格執行飲食管理和規律作習,才能減緩對腎臟的傷害。糖尿病如何預防?.定期做健康檢查,可以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早期察覺,提早治療。.保持適度運動的習慣、維持理想的體重,中度及有氧運動可改善身體對胰島素的敏感度,建議每星期運動150分鐘以上,降低血糖及血脂數值。.營養均衡不偏食。.多攝取含纖維的食物,減緩醣類吸收。.少吃高熱量食物,避免累積體脂肪。.減少精緻甜點的攝取(如:糕點、餅乾、汽水)。.保持愉快的心情及良好的生活作息。看詳細疾病百科》糖尿病
-
2024-05-24 醫療.泌尿腎臟
吃中藥傷腎?醫:真正傷腎的是「中草藥」!正確吃中藥能養腎護腎
吃中藥會傷腎嗎?許多人靠吃中藥調理身體,但又擔心長期吃中藥會傷身。中華民國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要翻轉「吃中藥傷腎」的錯誤觀念,強調中醫腎病成效的研究證實,中醫對糖尿病腎病的治療特別有效,而根據全民健保資料庫則顯示,長期且正確使用中藥,對腎功能的保全有良好助益。配合服用中藥能延緩洗腎中醫師陳潮宗表示,25年前的馬兜鈴酸事件,造成民眾對中藥的恐慌,衛福部中醫藥司已於2003年明令公告禁用。政府對含馬兜鈴酸的中藥材嚴格管理,包括廣防己、青木香、關木通、馬兜鈴、天仙藤等,真正會傷腎的是「中草藥」,尤其是來路不明的草藥與藥酒、偏方。慢性腎病已經成為新國病,台灣每8位成人就有1位發生腎臟病變,20歲以上成人的慢性腎臟病盛行率已達12%以上,且有超過9成的早期腎臟病患者罹病卻不自知。陳潮宗強調,看中醫吃中藥可護腎,已有數據可以佐證,而且吃愈久、洗腎風險愈低。中醫於2020年開始執行「中醫慢性腎臟病門診加強照護計畫」,藉由早期介入腎臟病治療,能達到減緩腎病惡化、延緩洗腎時程。只要配合醫囑、長期服用中醫醫療院所的藥方,能達到延緩慢性腎臟病第3、4、5期病人腎功能的惡化程度。糖尿病是造成腎臟病的主要原因,關鍵是「血糖控制不良」,產生蛋白尿、造成腎絲球過濾率減少。全民健保資料庫顯示,長期且正確使用中藥不只不傷腎,對腎功能的保全有良好助益,包括對糖尿病腎臟病的治療效果。民眾勿亂吃來路不明偏方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部主治醫師歐世宸分享,使用健保中藥的糖尿病患者,罹患腎臟病風險降低31%;糖尿病腎臟病患者使用健保中藥後,惡化為末期腎臟病的風險降低19%,死亡風險降低一半。糖尿病腎臟病患者在接受中醫治療時,建議應規律抽血檢驗,嚴格配合飲食禁忌,病情穩定前應持續中醫治療,另外,切勿自行服用成藥、草藥、中藥或保健食品。
-
2024-05-18 養生.抗老養生
「肌少症」分2種:急性與慢性!看哪一科?該怎麼檢測?肌少症權威陳亮恭一次告訴你
一般人的肌肉質量頂峰在25歲,接著會逐年慢慢流失,50歲後流失就會開始加速,肌少症的進展會越來越快。隨著台灣人愈來愈長壽,平均餘命已達到81.3歲,因此「老人疾病」也成為必須注重的課題,而其中也倍受關注的便是「肌少症」。台北市立醫院關渡醫院院長、亞洲衰弱症與肌少症學會理事長陳亮恭指出,肌少症不只影響身體健康,行動能力、生活品質,甚至增加跌倒風險、認知功能障礙、罹病率、失能及死亡率。那我們該如何確定自己是否是肌少症?若真的是肌少症,該去看哪一科呢?25歲的肌力的頂峰一般人的肌肉質量頂峰在25歲,接著會逐年慢慢流失,50歲後流失就會開始加速,肌少症的進展會越來越快,這時會開始感覺到體力大不如前,到了65歲,有5~10%罹患肌少症,80歲竟可能達到三成。而肌少症又分為兩種,目前歐洲肌少症診斷共識將之分為「急性與慢性肌少症」:急性肌少症多半與突然生重病、臥床有關,因為疾病耗能高,在住院治療下肌力流失也快,要再回復很難也很慢,因此在急性病治療,醫療團隊不能忽略營養跟蛋白質攝取;另外,慢性的肌少症則與生活習慣、慢性病管理有關。而患肌少症的長輩,多半是急性、慢性交互混雜。糖尿病罹患肌少症的機率是一般人的2倍那肌少症高風險族群有哪些?陳亮恭表示,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病、心臟衰竭等慢性疾病患者,都可能是肌少症的高風險群。如糖尿病患者會一直耗損能量,因此罹患肌少症的機率是一般人的2倍,另外,慢性腎臟病患者也因會有蛋白尿,造成蛋白流失,也讓肌肉跟著流失掉了,又或慢性病控制不好也都要注意。也因為肌少症是疾病與生活交互影響下的疾病,除了上述的疾病外,平時生活上更需要注意的是運動和營養。但長輩常因為牙口不好,或是肉類不易咀嚼、長期茹素,導致蛋白質攝取不足,更可能讓肌肉流失問題更嚴重。長輩若沒有特別疾病、醫師特別指示,並不需要特別節制營養的攝取;若有某些疾病,就需要諮詢專業營養師或醫師。想知道怎麼運動、又或是如何補充營養,就看:別誤會「大魚大肉」了!小心越養生,「肌少症」風險越大...陳亮恭教你:怎麼吃、怎麼動才能留住肌肉5招教你掌握自己肌肉的質與量因為肌少症是指伴隨著老化所引起的肌肉質與量的減少,所以兩者都需要同時檢測:檢測「肌肉量(肌肉的多寡)」1.請長輩輕鬆坐在椅子上。2.雙手大拇指、食指圈起,以此量測自己小腿最粗的地方,若是圈得起來,肌肉量就可能太少。3.另也可以請他人以皮尺量測小腿最粗的地方,男性標準是34公分、女性33公分,低於此數字,罹患肌少症機率高。檢測「肌肉的質量(單位肌肉大小可以產生的肌力)」1.坐在穩定牢固的椅子上,雙手抱胸。2.快速連續起坐5次,12秒內完成及格。肌少症要看哪一科?在肌少症的診斷上,因為需要做全身性的肌肉量測試,但是並非每家醫療機構都有專業設備,所以可以向醫院的高齡醫學中心諮詢。也因為罹患肌少症人數逐漸增加、且長輩可能都會遇到的狀況,所以民眾平時也可以諮詢老年醫學科、新陳代謝科醫師,或是諮詢復健科,從飲食與運動習慣開始調整。延伸閱讀: 手上冒出一粒粒小水泡,奇癢無比?皮膚科醫師:「汗皰疹」別擠破!水泡破掉會... 婆婆說「母親節不用送東西給我啦!」郁方:身為聰明的媳婦,你該這麼做....
-
2024-05-14 醫療.泌尿腎臟
有血尿和腰痛症狀是急性腎絲球腎炎還是泌尿道感染?一表看懂
28歲小薇是一名上班族,幾乎每年都會發生一次泌尿道感染,出現解尿疼痛、血尿症狀,有時會伴隨發燒,曾住院接受抗生素治療。最近感冒一周後,她發現尿液呈深茶色,儘管遵從醫師建議多喝水勤上洗手間,但血尿未改善且愈感疲勞、無精神,到醫院進一步檢查被診斷為急性腎絲球腎炎。這次小薇沒有發燒、解尿疼痛或局部痠脹感等症狀,但有明顯血尿,經理學檢查發現,她的下肢水腫、腎臟兩側有敲擊痛,檢驗數據顯示腎絲球過濾率下降,並有血尿及蛋白尿,初步診斷為急性腎絲球腎炎或快速進展型腎炎,建議住院接受腎臟切片檢查及後續照護。「血尿和腰痛」是急性腎絲球腎炎常見症狀,但需與一般泌尿道感染作區分。腎絲球腎炎通常由腎臟免疫失調所引起,因感染症或自體免疫疾病,或原發自腎臟機能失調,臨床症狀有血尿、泡泡尿、腎絲球過濾功能下降或貧血。泌尿道感染病程較短,常伴隨發燒、畏寒及單側腎臟敲痛。急性腎絲球腎炎是腎功能在一或數周內急速下降,伴隨尿中有紅血球以「變形紅血球」型態呈現,若加上血中腎功能指數異常且有蛋白尿,應積極以血清學檢查及腎臟切片檢查,以正確診斷儘速治療保存腎功能,避免進展到需洗腎地步;泌尿道感染則需抗生素治療,並找出潛在原因,以避免再度發生。腎臟發炎在早期可能不易察覺,當發現尿液中有血尿、泡泡尿或其他異常時,請務必及時就醫進行檢查。早期發現腎絲球腎炎,充分與腎臟專科醫師討論適切的治療選擇,預防疾病進展,才能常保腎臟健康,享受快樂人生。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5-14 焦點.元氣新聞
空汙危害健康超乎想像!國衛院十年追蹤研究:PM2.5下降,4大疾病死亡率跟著降
空汙不僅影響環境,對於國人健康威脅,遠超過一般人想像。國家衛生研究院昨公布一項長達十年的追蹤研究報告,結果顯示,除了肺癌之外,細懸浮微粒(PM二點五)也與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缺血性心臟病、中風等慢性疾病息息相關,此外,肝癌患者如持續暴露於空汙環境,存活率更低。PM2.5下降 4大疾病死亡率也顯著下降國衛院、環境部攜手完成這項研究計畫,研究團隊分析環境部空氣品質監測資料、衛福部健保資料庫、美兆健康資料庫、內政部死亡統計資料等本土數據,交叉統計後發現,多種空汙物質暴露與國人死亡及疾病風險相關。國衛院國家環境醫學研究所研究員陳裕政指出,該研究分析二○○七年至二○一七年台灣本土空氣品質,以及國人健康狀況,結果發現,PM二點五濃度從卅一點七微克/立方公尺降到廿一點四七微克/立方公尺,肺癌、肺阻塞、缺血性心臟病、中風等四大疾病死亡率顯著下降。報告顯示,隨著PM二點五濃度下降,肺癌死亡率下降百分之四點廿六,COPD下降百分之六點九一,缺血性心臟病下降百分之六點五六,而中風下降幅度最為明顯,達百分之七點三一。空汙提高細胞發炎反應 影響器官陳裕政表示,民眾如經常暴露在細懸浮微粒(PM二點五)、懸浮微粒(PM十)、臭氧、二氧化氮、二氧化硫及一氧化碳等空汙環境中,不論短期、長期,皆會增加心肺疾病死亡風險,關鍵在於空氣汙染提高細胞發炎反應,進而影響到全身器官,並加速原本疾病的惡化速度,提高死亡率。國衛院研究也發現,糖尿病患對於PM二點五相當敏感,如果長期暴露此空汙中,將出現腎臟過濾功能變差、視網膜病變、蛋白尿增加等三大風險。再者,空汙還影響肝癌患者存活率,在調整粒狀汙染物、交通汙染物等因子後,肝癌患者預後、死亡均受到負面影響。此外,比較PM二點五濃度從卅二微克/立方公尺,以及廿五微克/立方公尺等兩個環境,生活在空汙較嚴重的老年人,其握力下降百分之一點七、肌肉量減少百分之一點三,而體脂肪卻增加百分之二點四。「PM二點五降至年平均十二點五微克/立方公尺是黃金交叉。」陳裕政指出,只要空汙程度下降,健康成本也會跟著下降,在經濟資源有限的狀況下,只要降至十二點五微克/立方公尺,減量成本、健康成本均將達到最大效益的數值。若要達到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Green等級,則須減量到年平均十二點一微克/立方公尺。延伸閱讀📌【護腦】腦中風前兆有哪些?這些症狀快打119,救命關鍵一次看!📌【顧肺】肺纖維化 早期「喘、咳、累」竟比肺癌更致命📌【護心】6題看懂如何避免心衰竭📌【顧腎】避免糖尿病、腎臟病惡化,5招教你顧糖腎
-
2024-04-19 醫聲.癌症防治
2024癌症論壇/研究發現標靶藥物副作用低 有效殺死甲狀腺癌細胞
甲狀腺癌治療有新進展!不少研究顯示,使用標靶藥物比起傳統治療,更能讓頑抗的「分化不良、未分化」的甲狀腺癌細胞再分化,就能對碘-131治療產生反應進而被殺死。高雄榮總核醫科主任諶鴻遠指出,病患用藥一、兩年內或可停藥,副作用低,只是費用通常較昂貴。諶鴻遠解釋,甲狀腺癌病患約10%-30%的惡性度較高,其中「分化不良、未分化」類型的治療較棘手,一旦復發,癌細胞很容易為分化不良、未分化類型,且易產生基因變異。常見基因變異包括BRAF、V600E、RET、RAS、NTRK等,透過異常腫瘤DNA檢測和分析,可選擇適合標靶藥物,傳統標靶藥物主要為阻斷腫瘤血管,可能帶來蛋白尿、高血壓、聲音沙啞、皮膚反應等副作用,使用二到五年易產生抗藥性,相較之下,若是針對特殊基因變異所使用的標靶藥物,副作用比較輕微,但費用通常較昂貴。諶鴻遠提醒,不少人有甲狀腺結節,年齡愈長機率愈高,其中1%-5%的病患可能轉為癌症病灶,因此一定要定期追蹤、檢查,及早發現問題,才能盡早擬訂治療策略。責任編輯 吳依凡
-
2024-03-27 醫聲.癌症防治
2024癌症論壇/甲狀腺癌很溫和?醫:甲狀腺癌一輕忽,嚴重半年內致命
「很多人以為得甲狀腺癌沒甚麼,事實上,甲狀腺癌病患中,有10%-30%會是非常嚴重!」高雄榮民總醫院核醫科主任、台灣甲狀腺醫護衛教暨健康促進協會理事長諶鴻遠指出,甲狀腺癌有許多不同類型,其中八、九成是乳突型、濾泡型,屬於分化型,腫瘤生長速度較緩慢,病患存活期很長,達20、30年以上,但少數為未分化型甲狀腺癌,癌細胞非常具有侵略性,病患可能在確診半年內失去生命,須謹慎以對。諶鴻遠分析,治療甲狀腺癌初步有三大選項:「開刀」、「放射碘治療」與「服用較高劑量甲狀腺素」,經過治療後,約七、八成病患可獲緩解,不過20%-30%面臨復發命運,復發後,癌細胞易轉移,也容易突變,放射碘就會逐漸失效,此時就要考慮進行標靶治療、精準治療。談到標靶治療,諶鴻遠指出,傳統標靶藥物的作用主要在抑制腫瘤血管,經過兩、三年後,癌細胞常產生抗藥性,這類藥物的副作用以高血壓、蛋白尿、腎臟受損、毛髮脫落、皮膚症狀為主。近年來,不少研究顯示,甲狀腺癌也與BRAF、RAS、RET與NTRK等基因變異有關,像BRAF基因變異便佔了60%-70%,約20%為RAS,RET則佔10%左右,另有1%-3%為NTRK,多數有對應的精準治療藥物可運用,由於針對變異基因作用,效果更專一,可有效抑制腫瘤生長,副作用也比傳統標靶藥物輕微,不過目前多數自費。病患若要接受精準治療,必須先進行NGS(次世代基因定序)檢測,以了解特癌細胞基因特性。對於基因檢測時機,諶鴻遠建議,當癌細胞對傳統治療產生抗藥性,或病情轉趨惡化、即將進入第二線治療,便可考慮做基因檢測。諶鴻遠提醒,甲狀腺結節常是惡性腫瘤前身,所以一定要定期追蹤、檢查,不可輕忽。「友善抗癌,心願大聲說」:甲狀腺的惡性腫瘤,平常看似溫和,但如果拖延、輕忽,就會可怕得像惡魔。更多內容請點2024癌症論壇線上策展網頁
-
2024-03-27 醫療.泌尿腎臟
藥品別亂吃!一次瞭解「慢性腎臟病」5大警訊、8大高風險族群
全台慢性腎臟病人口突破200萬,每8人就有1人有慢性腎臟病,但初期症狀不明顯,台灣腎臟醫學會理事長吳麥斯表示,超過96%的腎臟病患者罹病不自知,一發現就是晚期,面臨洗腎風險。建議注意「高」、「貧」、「泡」、「水」、「倦」五症狀,更應該避免不必要和來路不明的藥物。每3位糖尿病患者,就有一位可能有腎病變吳麥斯表示,腎臟永續健康的關鍵在於定期篩檢、及早治療,台灣腎臟病盛行率推估已逾12%,多數人是在前期階段,卻仍有高達96%未察覺。而腎臟病往往伴隨糖尿病、心衰竭等,每3位糖尿病患者就有一位可能發生腎病變,若是中度腎臟病合併心衰竭,死亡風險更是常人的翻倍。防止應注意生活中的危險因子他表示,目前最大的新興危險因子其實是不實的藥品廣告,同時應注意生活中的危險因子。「錯假訊息傳播速度太快,民眾很容易過度服用來路不明的藥物。」吳麥斯表示,許多腎病患者因服用來路不明藥物造成腎病變,網路時代訊息傳播快速,民眾不應輕信效果跨大且來路不明的藥品。振興醫院腎臟科主任醫師蔡信宏表示,部分民眾不當使用中藥、減肥藥,可能影響腎功能病問題,如今止痛藥頻繁使用也威脅國人腎臟健康,由於部分止痛藥會讓腎臟血流下降,若是高血壓、糖尿病患者等腎臟功能不好的民眾,會讓腎臟血流更加異常,導致腎性貧血,也更難代謝廢物出體外。●藥物識別3大建議:1.僅有研究資料,未有證實資料的產品別亂吃2.別輕易相信僅是個人經驗的推薦3.購買保健食品、藥物服用前先諮詢醫師●腎臟醫學會提供用藥5不原則:1.不聽信別人推薦的藥2.不信有神奇療效的藥3.不推薦藥品給別人4.不買地攤、夜市、遊覽車所販售的藥5.不吃別人贈送的藥腎病5大警訊,務必趕緊就醫檢查腎功能長庚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顏宗海提醒,腎臟是沉默的器官,即使有問題也不會痛、不會癢,民眾若出現「高、貧、泡、水、倦」5大症狀,務必趕緊就醫檢查腎功能:若自知腎功能不好,則在飲食上多加注意,少油、少鹽、少甜,低普林飲食。蔡信宏則表示,腎臟除非感染、發炎,或是結石、腫瘤等狀況,否則不會有疼痛感,而腎臟病患者更多是腎臟萎縮,難以從疼痛感來察覺病況,一旦有蛋白尿、血尿、小便量減少、全身水腫都要特別注意,趕緊到醫院檢查腎臟功能,檢測檢測肌酸酐指數是否正常。●腎病五大警訊:1.高:沒有高血壓病史民眾,血壓突然升高,可能就是腎臟功能不好2.貧:過去沒有貧血卻突發貧血者,可能是腎功能不好導致的紅血球生成素無法妥善作用。3.泡:俗稱「泡泡尿」,一般人的尿液為清澈、淡黃色,若尿液濁濁、有水泡,或是有血尿情形。4.水:一般人水腫只在特定時段,可能早上,或是工作站一整天晚上腳水腫,但若早中晚都在水腫,可能腎臟功能差,甚至已經影響到排尿。5.倦:沒有做什麼事情,卻感到很倦怠。●8大腎病高風險族群:1.肥胖者2.糖尿病3.65歲以上4.高血壓5.亂吃藥6.痛風7.腎臟病家族病史8.抽菸保護腎臟,飲食也要特別注意。蔡信宏指出,吃太鹹容易讓血壓上升,造成腎臟負擔,避免重鹹、高鈉飲食;腎功能不好的民眾可施行「低蛋白飲食」,減少動物性、植物性蛋白質攝取,每公斤體重0.8克蛋白質,60公斤成人一天控制在48公克為佳,豆腐、豆漿等黃豆類產品較好;同時調味上減少鉀、磷的成分,降低腎臟負擔。「確診腎病不等於終生洗腎。」吳麥斯指出,輕度患者只要及早發現、及早存腎本,都有機會延緩腎功能惡化,即便罹患慢性腎臟病也不要擔心,就算是中重度病程,透過正確且積極用藥,也能避免後續進入透析階段或死亡風險。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3-27 慢病好日子.慢性腎臟病
慢病最愛問【腎臟病】肌酸酐、尿素氮...專有名詞一大堆,慢性腎臟病的報告怎麼看?
專家告訴你回覆專家:三軍總醫院內湖院區血液透析室護理長 徐碧秀當被告知腎功能異常時,醫生會安排驗尿和抽血檢查,而驗尿則是檢測是否有蛋白尿,在健康的狀況下,尿液中只會含有微量的蛋白質,但若蛋白質量過多,每天排出量大於150毫克則稱為蛋白尿。代表腎小管或腎絲球開始病變,使得對蛋白質的回收能力變差,需進一步抽血檢測。抽血檢查會看病人的肌酸酐(CR)和尿素氮 (BUN),肌酸酐經常與尿素氮一起檢測,醫師會透過兩者的比值評估患者的腎功能。肌酸酐是指肌肉代謝的產物,當腎功能異常時,肌酸酐無法從腎臟排出,數值就會升高。尿素氮是指腎臟代謝廢物的功能,當尿素氮異常升高,可能代表腎臟功能有問題。不過,尿素氮數值和飲食有關,假如食用過量蛋白質,有可能造成尿素氮短暫偏高,但不一定代表病人有腎臟病,必須搭配其他指數診斷。接著,醫師會檢測患者腎臟移除廢物的能力,將肌酸酐、年齡和性別帶入公式,就可以算出腎絲球過濾率 (eGFR),腎絲球過濾率就像腎臟的成績,分數越低,代表腎功能越差,不過會隨著年齡衰退,必須搭配其他檢驗共同評估。透過肌酸酐、腎絲球過濾率和蛋白尿等三個數值,判斷慢性腎臟病的分期。通常慢性腎臟病分為五期,第一、第二期的腎友,建議作息正常、控制三高,不亂服來路不明藥物,第三期、第四期的腎友,建議要開始低蛋白飲食,食物選擇以低磷、低鉀為主,及持續控制三高,要特別提醒,由於有些藥物會傷腎,若已知有慢性腎臟病,當感冒到診所拿藥時,要提醒醫師自己的腎功能不好,避免開立會影響腎臟功能的藥物,才能保護腎臟。而第五期的腎友,需要準備進入洗腎。此時可以與醫師討論治療模式選擇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若年齡病況許可下,可以考慮腎臟移植。【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4-03-27 醫療.泌尿腎臟
高蛋白飲食會傷腎嗎?「腎虧」是腎功能變差嗎?醫師破解慢性腎臟病7大迷思
根據衛福部統計,台灣的慢性腎臟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盛行率高達12%,相當於每8個成年人中就有一人有腎病變,但因為慢性腎臟病早期沒有症狀,有超過9成的人不知道自己的腎功能已經受損。慢性腎臟病又稱為「慢性腎衰竭」,是指腎臟細胞受損超過三個月,無法有效清除體內的水分與代謝廢物的狀況。患者必須嚴格控制飲食及水份的攝取。如果不好好控制,慢性腎臟病發展到末期就必須洗腎。不只生活品質嚴重受影響,還為家人帶來照顧負擔。慢性腎臟病無法治癒,但好好控制可以避免腎功能惡化。然而,台灣多數人卻對這個疾病不夠瞭解,導致對慢性腎臟病有很多迷思。究竟慢性腎臟病患者該怎麼照顧自己?可以喝茶、咖啡嗎?可以吃中藥補腎嗎?關於慢性腎臟病的「7大迷思」《良醫健康網》採訪國泰綜合醫院腎臟內科主治醫師曾柏榮,一次破解民眾常見的七大迷思:一、最近健身風氣盛行,許多業者推出「高蛋白飲食」。「高蛋白飲食」會傷腎嗎?答:對腎臟功能正常而且沒有蛋白尿的人來說,高蛋白飲食不會直接傷害腎臟。如果腎臟功能是正常的,它可以成功代謝蛋白質產生的含氮廢物,不至於吃了高蛋白飲食就有害。但是針對腎臟功能已經受損、退化到一定程度的人,尤其是到慢性腎臟病第三期以上,或是已經有蛋白尿的患者,高蛋白飲食會對腎臟造成負擔。所以,高蛋白飲食不會傷害腎臟,但對腎臟功能本身比較不好的人來說,高蛋白飲食會造成腎臟負擔。二、聽說吃太多西藥會傷肝、傷腎,慢性腎臟病患者可以服用西藥嗎?答:視情況而定,慢性腎臟病患者服藥需跟醫師討論,不建議自行去藥局買藥服用。西藥有很多種,有些藥確實會傷害腎功能。所以服藥的時候,必須注意是否有必要吃這個藥。很常有慢性腎臟病患者合併有高血壓、糖尿病,因此有必要使用控制血壓、血糖的藥物,這類患者就需要跟醫師討論並依照腎功能狀況來挑選適合的藥物,以及調整的劑量。另外,常見的NSAID止痛藥(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會傷害腎臟,慢性腎臟病患者不能使用,也不建議患者自行去藥局買藥服用。如果有疼痛或其他不適的症狀,應該要跟原本就醫的醫師討論。有些止痛藥確實會傷腎,因此醫師不建議慢性腎臟病患者自行去藥局買藥服用。三、很多中藥標榜「補腎」,慢性腎臟病患者可以服用這類中藥嗎?答:不建議。中醫的「腎」跟西醫是不同的概念,中醫的「補腎」和西醫的「腎功能提升」也不是直接相等。而且很多中藥是乾燥的植物,含有高濃度的鉀離子,而腎臟病患者不能攝取太多鉀離子、磷離子,所以一般不建議慢性腎臟病患者服用含有高濃度鉀離子、磷離子的中藥。四、慢性腎臟病患者要控制鹽分攝取,可以改選擇「低鈉鹽」、「薄鹽醬油」嗎?答:不建議,慢性腎臟病患者應該控制整體鹽分攝取,選擇口味清淡的飲食。低鈉鹽、薄鹽醬油是將部分的「鈉」用「鉀」取代,而慢性腎臟病患者要控制鉀離子的攝取,所以不適合使用。慢性腎臟病患者應該減少整體的鹽份攝取,不是換成其他調味品即可。建議這類患者不要加太多的調味料,包括沙茶醬、醬油等。 五、聽說市面上含有「人工甜味劑」的食品(例如零卡可樂)會傷腎,是真的嗎?答:目前沒有證據顯示人工甜味劑會傷腎,但人工甜味劑本身是化學合成的食品添加物,本來就建議少吃。人工甜味劑都是化學合成的產品,目前沒有證據顯示人工甜味劑會傷害腎臟。但通常添加人工甜味劑的食物,都是糖果、餅乾、可樂等,這類含有很多食品添加物、高熱量的食物,本來就建議少吃。目前沒有證據顯示零卡可樂含有的人工甜味劑會傷腎,但人工甜味劑本身是化學合成的食品添加物,本來就建議少吃。六、「腎虧」是腎功能變差嗎?答:不是,「腎虧」不等於「腎功能變差」。「腎虧」是指性功能障礙,屬於泌尿系統,與「腎功能」不同。但是腎功能不好的人,由於體內的毒素無法代謝,血液循環、神經系統、消化系統等也會受到影響,所以腎臟功能不好的人,有性功能障礙的比例會比健康的人高。七、慢性腎臟病患者要喝多少水?可以喝茶、咖啡或其他飲料嗎?答:沒有水腫的病人,一般建議一天喝1500到2000c.c.;如果有水腫,要與醫師討論是否減少水分的攝取量。且不建議用茶、咖啡取代水。因為茶、咖啡都含有鉀離子,咖啡如果添加牛奶,還會有磷離子,這些都會造成腎臟的負擔。對慢性腎臟病患者來說,喝水還是最安全的。【延伸閱讀】不想洗腎,從學會「關鍵8招」開始!腎臟科醫師親授:慢性腎臟病「5期別」症狀與照護重點
-
2024-03-26 慢病好日子.慢性腎臟病
慢病主題館【腎臟病】「雞、生、蛋」一起來看懂腎臟報告吧!
慢性腎臟病是一個很特別的疾病,因為在腎臟病早期幾乎沒有什麼症狀,所以有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有腎臟病。腎臟病防治基金會過去十年來,在台灣各地推廣腎臟病的早期篩檢及健康教育,篩檢的結果發現只有11%腎功能異常的人,知道自己患有腎臟病,換句話說就是每10個人當中只有1個人知道。因此,提高國人對於慢性腎臟病的認知度,對於洗刷台灣「洗腎王國」的稱號至關重要。當我們在各地進行腎臟篩檢活動時,發現有一些民眾並不知道他們的腎功能可能存在問題,因為他們以前從未進行過檢查。然而,也有些人即使進行了檢查並發現腎功能異常,仍然不會進一步尋求醫療幫助。其主因可能為腎臟病的早期和中期很少會出現症狀,因此即使篩檢發現了異常,也可能因為沒有感覺到任何身體上的不適,所以也就沒有再回醫院追蹤檢查了。我們之前到雲林縣台西鄉篩檢時,有一位74歲的阿姨篩檢出來的腎絲球過濾率是11.5 ml/min/1.73m2,是屬於慢性腎臟病第五期了,看到報告我們覺得很緊張,於是馬上打電話去關心阿姨在收到報告之後有沒有再去看醫師。阿姨說:「我最近很忙,都在照顧媽媽,我知道自己腎功能不好,但你們不要擔心我的狀況,我沒有什麼症狀,我很好,謝謝妳們關心我。」聽阿姨這樣說,也只能繼續勸說阿姨「腎功能真的很不好了,要記得去看醫師喔!」這也是慢性腎臟病最令人擔憂且最可怕的地方,腎功能都只剩11.5 ml/min/1.73m2了,但病患仍可以正常生活而沒有出現太多警訊。對於腎臟疾病來說,這樣的狀況非常不利,腎臟功能一旦長時間受損,是不可逆轉的。因此,發現腎臟功能異常時,就需要即時開始治療並進行追蹤檢查。此外,如果已經被診斷出患有慢性腎臟病,那麼患者還需要調整他們的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以延緩疾病的進展。如果不重視腎臟健康,也沒有定期進行檢查和治療,那麼腎臟病的症狀最終會出現,而這將使患者更加辛苦。因此,我們需要加強對腎臟健康的關注和重視,並且培養定期進行相應檢查的好習慣,以確保自己的健康。而看懂自己腎臟的檢查報告是預防腎臟病的第一步,我們可以透過「雞、生、蛋」三字口訣來認識腎臟功能。其中的「雞」代表「肌酸酐」,肌酸酐是由肌肉代謝產生的物質,會經由腎臟過濾到尿液中排出體外。所以當腎臟功能異常時,無法從腎臟排出肌酸酐,血液中的肌酸酐數值就會逐漸升高。 「生」是「腎絲球過濾率」,把肌酸酐、年齡和性別帶進公式,就可以算出腎絲球過濾率,腎絲球過濾率就像腎臟的成績,60分以上才算及格,分數越低,代表腎功能越不好。 「蛋」是「蛋白尿」,當腎臟功能有問題時,蛋白質就會漏到尿裡面,當檢驗數值超過標準值時,就代表有蛋白尿,也就是腎臟功能出問題了!要了解腎功能,需要透過肌酸酐(並算出腎絲球過濾率)和蛋白尿這兩項檢驗項目來判斷,當這兩項檢查都正常時,才能夠代表腎功能是正常的。拿起自己的檢查報告,找到「雞、生、蛋」這三個檢驗項目,看看自己的腎臟功能狀況吧!而要被醫師診斷為慢性腎臟病,需要腎功能異常持續三個月。因此,當檢查報告有異常時,不要太過擔心,最重要的是要再到腎臟科門診檢查,確認自己的檢查報告,找出腎臟病的原因,並持續做後續追蹤和治療,這才是最重要的!原文出自:財團法人腎臟病防治基金會【慢病主題館】名家專欄財團法人腎臟病防治基金會致力普及健康生活方式和腎病防治觀念,期望將正確的腎臟病預防和治療觀念融入每個人的生活,打造健康腎臟友善環境,提供及腎臟疾病衛教、腎臟疾病篩檢服務病友,鼓勵及培育國內相關研究人員及專科醫生,提高醫療技術及品質,並提供基層醫療院所與相關學術單位腎臟及其相關疾病知識的交流平台,增進整體醫療水平。官方網站|粉絲專頁|更多文章【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4-03-21 醫療.心臟血管
有利穩定血壓、降低膽固醇 吃含鉀食物護心但一類人需要限鉀
每天「鉀離子」都在人體發揮著一場不可或缺的角色,鉀默默協助心臟有規律地將血液順利輸送至全身高達10萬次,還能協助肌肉運動、神經傳導,以及維持腎臟過濾血液的功能。鉀並非治療或預防心臟疾病的特效藥,但適量的攝取有助於心臟健康。獲取足夠鉀的最佳途徑,就是攝取水果和蔬菜,也可在乳製品、全穀類食物、肉類和魚類中找到。富含高鉀的食物,包括馬鈴薯、番茄、酪梨、新鮮水果(香蕉、柳橙和草莓)、乾果(葡萄乾、杏子、李子和無花果)、菠菜、豆類等。鉀對心血管健康3功效1.鉀能穩定血壓高血壓患者飲食中攝取豐富的蔬菜、水果、低脂或無脂乳製品,可將收縮壓降低約10毫米汞柱,相當於一顆血壓藥的功效。2.鉀有利於降低膽固醇雖然膽固醇和鉀離子兩者之間沒有直接的關聯,但許多降低膽固醇的食物,如大部分的水果和蔬菜同時都富含鉀,若成功降低低密度脂蛋白,俗稱壞膽固醇,罹患心臟病的風險會減少。3.鉀離子維持心跳規律鉀對心臟跳動的規律性十分重要,甚至對於有心律不整問題的人來說,鉀離子不足會誘發心律不整發作。正常人每天攝取4700毫克鉀正常人應每天攝取4700毫克的鉀,最簡單的方法是將高鉀水果和蔬菜納入飲食中。然而,過多的鉀也有其害處,尤其有腎衰竭或其他腎臟問題,須與醫師討論應攝取的鉀離子分量;一些常用於降血壓、減少蛋白尿和心衰竭的藥物,包括血管張力素轉化酶抑制劑(ACEI)、血管張力素接受器拮抗劑(ARB)及保鉀利尿劑等,可能會提高鉀離子的水平。其他種類的利尿劑則可能加速鉀離子在尿液中的流失。在使用這類藥物的同時,應定期檢查鉀離子水平,如果血中鉀離子過低,在醫師指導下,可以透過鉀離子補充劑或增加攝取富含鉀的食物來提高。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3-16 醫療.新陳代謝
血糖高有什麼症狀?輕忽身體6警訊,血糖失控恐釀糖尿病
如果經常出現頭暈、口渴、頻尿、泡泡尿、傷口癒合慢、體重下降等狀況,千萬不可輕忽,恐是糖尿病找上你。一旦血糖高嚴重超標,還會發生血管、神經、心腎等器官病變,甚至休克昏迷,有致命危險。長期血糖高 血管、神經、心腎等器官都可能病變一位中年男性日前出現頭暈、口渴、體重下降症狀,以為工作壓力大所致而不以為意,未料,竟發生昏迷緊急送醫救治。彰濱秀傳醫院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蕭立偉表示,此名患者檢查發現血糖值高達1500mg/dL,是正常值的15倍,到院時已嚴重脫水,急性腎衰竭合併酮酸中毒,在加護病房連續注射胰島素後,才將血糖控制,脫離險境。博新小兒科家庭醫學科診所院長許惠春說,常有病人因為出現口渴、泡泡尿、傷口癒合慢、皮膚搔癢、性功能障礙、反覆感染或感冒長時間沒好等症狀求診,經檢查才發現是高血糖所導致。長期血糖高會發生血管、神經甚至心腎等器官病變,患者若出現6大症狀時,應盡速就醫,確認是否因高血糖所導致。6大高血糖警訊警訊1:口渴頻尿糖尿病患者血液糖分高,身體如同「蜜餞」泡在高濃度糖漿中,導致細胞水分流失,大腦發出「缺水」訊號,使患者口渴;也因為尿液出現糖分產生滲透性利尿,尿量因此增加。警訊2:泡泡尿高血糖會進一步產生蛋白尿,可以觀察起床第一泡尿,尿液中是否有細小綿密的小氣泡,如果氣泡沒有消散,建議就醫檢查。警訊3:傷口癒合慢高血糖會降低白血球活性,讓傷口容易受細菌感染。警訊4:皮膚搔癢皮膚沒紅疹但持續搔癢,可能是高血糖造成神經病變,讓皮膚產生麻、癢的感覺。警訊5:勃起障礙高血糖會損害血管系統,導致動脈硬化和血管狹窄,造成不可逆的勃起功能障礙。警訊6:反覆感冒感染身體長期處於高血糖狀態,提供細菌、真菌理想的繁殖環境,使得反覆感冒或容易感染。高血糖需靠胰島素控制避免高血糖危害身體的器官,蕭立偉說,必須注射胰島素快速的把血糖降下來。胰島素能幫助患者快速控制血糖、延長胰臟分泌胰島素功能,即便目前已有多元的口服抗糖尿病藥物,仍無法取代胰島素的治療。蕭立偉解釋,多數口服藥物以胰島素增敏或促進分泌胰島素為主,卻可能讓患者體內剩餘的胰島細胞過勞,導致胰島素分泌不足。使用胰島素治療,能快速控制血糖,也能幫助胰島細胞喘息,延長胰臟功能。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2-23 醫聲.Podcast
🎧|腎臟病患吃太多湯圓、元宵恐傷腎?專家授4生活習慣簡單護腎
傳統上,過完元宵節才真正的過完新年,但並非人人都可以吃元宵過節,尤其腎臟病患者不可食用過量且有餡料的元宵或湯圓,避免攝取過多蛋白質、磷、糖分,專家建議可改吃紅白小湯圓或客家鹹湯圓,不僅滿足口腹之慾,也能健康過節;另養成4個日常小習慣,更有助於預防罹患、減緩腎臟病惡化。🎧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腎臟病防治基金會營運長吳苡璉指出,湯圓、元宵是由糯米粉製成,雖屬全穀雜糧類,但仍含有一定比例品質較差的蛋白質,腎臟病患吃太多也會傷腎,若有包餡,磷及糖分也容易超標,因此建議在餐後可以吃紅白小湯圓甜湯或加了青菜的客家包肉鹹湯圓享受過節氣氛,且更能控制血糖的變動;健康人則只需注意甜湯、全穀雜糧類帶來的熱量即可。4生活習慣護腎:多運動、不過量飲食、多喝水、控糖有腎臟病家族史的吳苡璉相當重視日常習慣的養成,她分享,平時多運動能消耗熱量,並感受自己的飽足感,切勿因嘴饞吃太多,也要記得多喝水,幫助新陳代謝,但久經熬煮的湯或雞精、蜆精等補品,熱量、鹽分、鉀、磷皆高,不適合腎臟病患喝。此外,一天精製糖攝取不宜超過總熱量10%,若一天共需攝取2000大卡,則一天僅能攝取200大卡精製糖熱量,又1克精製糖有4大卡,換算下來,一天精製糖攝取不宜超過50公克。「精製糖最主要的攝取來源是飲料。」吳苡璉說,現在超商、手搖飲料店飲料在瓶身、菜單或官網幾乎都有營養標示,民眾購買前須詳細閱讀。定時健檢看這3項數值!8大類族群是腎臟病高風險台灣腎臟病患推估近200萬人,但實際就醫人數卻不成正比,大部分民眾不知腎功能已異常,因此定期檢查十分重要。吳苡璉說,若腎臟代謝功能異常,血液及尿液將分別出現超標的肌酸酐(Creatinine, Cr)、蛋白尿(PRO),再加上套用公式算出來的腎絲球過濾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 GFR),三者諧音合稱為「雞生蛋」,是腎臟病指標數值,民眾可透過成人或勞工健檢測量。一旦有尿蛋白,就代表罹患慢性腎臟病,若腎絲球過濾率高於90ml/min/1.73m2,屬於第一期,介於60~80,則為第二期,民眾只需調整飲食和作息、定期檢查;若腎絲球過濾率不滿60、不及格,就須接受治療,但僅腎絲球過濾率低於5者才要洗腎,數值介於30~59的第三期、15~29的第四期、小於15的第五期末期患者都還有機會透過藥物等方式避免病情惡化、落入洗腎境地。吳苡璉表示,胖、糖、老、壓、藥、痛、史、菸,是8大類腎臟病高危險族群的口訣,這類民眾務必要更重視生活習慣,並定期接受健檢:1.胖:肥胖會使腎絲球肥大、腎絲球超過濾及蛋白尿的排出量增加,進而導致腎絲球硬化。2.糖尿病:腎臟長期浸泡在糖水裡,將使器官結構異常,根據統計,洗腎患者一半是因糖尿病控制不佳。3.老:40歲後,腎絲球過濾率每年約降低1 ml/min/1.73m2,因此超過65歲者要多注意。4.壓:長期高血壓將使血管硬化、狹窄,導致血液不足、腎絲球缺血壞死。5.藥:吃來路不明的藥或未經醫師處方的止痛藥,可能會增加腎臟負擔;但經醫師處方的慢性病藥仍要規律服用,防止慢病反過來傷腎。6.痛:痛風患者的尿酸濃度過高時,會在腎臟形成腎結石傷腎,且患者常會吃止痛藥止疼,須經醫師處方才可。7.史:腎臟病同糖尿病等其他慢性病,有家族遺傳的傾向。8.菸:香菸不僅會直接傷害器官,也會造成高血壓,進而傷腎。吳苡璉小檔案現職:腎臟病防治基金會營運長學歷:臺北醫學大學護理學系博士候選人臺北醫學大學護理學系碩士臺北醫學大學護理學系學士經歷:財團法人腎臟病防治基金會秘書長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腎臟病衛教師佛教慈濟綜合醫院台北分院血液透析師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王柏云主持人:王柏云、周佩怡音訊剪輯:Shiro腳本撰寫:王柏云音訊錄製:蔡嘉哲特別感謝:財團法人腎臟病防治基金會
-
2023-12-14 醫療.風溼過敏免疫
紅斑性狼瘡讓你一身都是病!11項症狀符合4個即可能確診
你聽過「紅斑性狼瘡」這個疾病嗎?這是個容易發生在15到40歲之間的疾病,且以女性居多。男性患者不是沒有,但目前女性與男性患者的比率是9:1。紅斑性狼瘡的特點是,會影響許多器官,包括關節、皮膚、腎臟、血球、腦部、心臟、肺臟都會受到影響,也因此會與其他疾病有類似、重複的症狀,並不是那麼好診斷,甚至被稱為「偉大的模仿者」。 專看紅斑性狼瘡的醫師可能會搖搖頭,說:「我剛看了二十個病人,每個人的症狀、表現、病程進展都不一樣。有人的症狀來的急,有人是慢慢浮現;有的人一發病就很嚴重,有人發病幾年來總是很輕微。有的患者只有暫時出現症狀,有些卻持續發病。幾乎很難找到病情完全一樣的兩個人啊。」紅斑性狼瘡症狀過去台灣最早受到關注的網路小說《第一次的親密接觸》內,女主角就患有紅斑性狼瘡,患者可能會有以下的症狀:● 非常疲憊,很難恢復活力,疲憊的程度會讓人覺得連平常過日子都很累,自覺無法勝任生活● 發燒超過38.3度但找不到原因● 關節疼痛、腫脹、僵硬,或是肌肉痛● 橫跨鼻樑至兩側顴骨的蝴蝶紅斑● 對光敏感,曬到太陽後皮膚變得更差● 寒冷或有壓力時指尖腳趾會轉藍紫或轉蒼白● 喘不過氣● 深呼吸時感到胸痛● 嘴巴或鼻子的潰瘍● 頭痛● 不明原因掉髮,可能是頭皮某區域的頭髮流失,或頭髮整體變薄、量變少紅斑性狼瘡真正的致病機轉還不甚明確,但多數科學家認為這是個綜合基因、環境、與荷爾蒙變化而造成的「自體免疫疾病」。簡單來說,我們的免疫系統是用來防衛身體的,遇上外來物時會做出適當的抗體與之對抗。然而自體免疫疾病就是說,身體內產生了抗體,但這個抗體不是用來對抗外界的細菌、病毒、或外界物質,而這抗體反而會攻打自己的身體器官。就像是原本應該保家衛國的軍團,卻突然叛變化身為反抗軍似的。這些反抗軍抗體會侵犯各個器官,引起各個器官的嚴重發炎與組織損害,帶來不少危害。 紅斑性狼瘡患者發病前,可能是受到了壓力大、陽光、藥物、或某些感染的刺激,也可能是家族遺傳,被感染、藥物等刺激物誘發而發病。紅斑性狼瘡病情可能會起起伏伏,時好時壞,也不是所有患者都會出現最具特徵的臉部蝴蝶般的紅疹,因此不一定能在首次發病時就找到病因,也無法從單一檢查就能確診紅斑性狼瘡。11項診斷標準目前風濕免疫科醫師可能會依據準則。在十一個診斷標準中,至少要符合四樣,這四樣症狀不用同時出現,可能是在不同病程時依序出現:● 臉部蝴蝶斑● 盤狀紅斑● 對光敏感● 口腔潰瘍● 關節炎● 肋膜發炎或心包膜發炎● 腎臟疾病(蛋白尿、血尿)● 神經疾病(癲癇、精神錯亂)● 血液疾病(血球數目降低)● 免疫疾病(抽血看到存在某些抗體)● 抗核抗體(抽血看到存在抗核抗體)我們剛剛提過紅斑性狼瘡是個自體免疫疾病,其中身體產生最著名的一個抗體是antinuclear antibody (ANA)抗核抗體,但要提醒大家,抽血看到抗核抗體雖是個重大線索,但不能直接就診斷為紅斑性狼瘡,還有可能是其他病的。美國流行音樂小天后賽琳娜(Selena Gomez)在23歲(2015年)時,因為關節疼痛、皮膚紅疹、焦慮恐慌、及腎臟問題被診斷為紅斑性狼瘡。2017年,賽琳娜25歲,就因為紅斑性狼瘡引發嚴重腎臟病變而接受活體腎臟移植。可見,紅斑性狼瘡影響身體健康的程度可以很廣泛與嚴重。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紅斑性狼瘡會如何侵害各個器官:● 關節關節與肌肉疼痛、紅腫可能是紅斑性狼瘡侵犯身體的第一個表現,紅斑性狼瘡造成的關節僵硬與疼痛在早晨較明顯,雖然紅斑性狼瘡患者常有關節痛,但通常這樣的侵襲不會造成永久性破壞,不至於到讓患者癱瘓的程度。● 腎臟大約五成的紅斑性狼瘡患者其腎臟會受到自體抗體攻擊,而且這與關節受到的侵犯不同,其中的一成到三成患者會進展到腎衰竭,因此,腎臟問題是常見的紅斑性狼瘡的致死原因。但剛開始腎臟受到侵犯時,引起的症狀不明顯,有人會表現腳腫、噁心嘔吐、胸痛、與到處癢這些症狀,但有患者是到了驗尿時發現蛋白尿、血尿等問題才發現。● 腦部抗體攻擊腦部後,患者最常抱怨頭痛,另外也可能表現頭暈、行為改變、出現幻覺、中風、癲癇、記憶困難等問題。● 血管抗體攻擊血管,會讓血管發炎、血球數目下降、增加血栓生成或出血的可能,因此會引發不少症狀。當紅血球數目下降會引發疲憊,白血球數目下降則感染機會大增,血小板數目下降時出血與瘀青的機會都會增加。有些自體抗體的出現則增加了血栓生成的機會,患者因此會有深部靜脈血栓、肺栓塞、及腦部中風的可能性。這些症狀可能來得又快又急,因此紅斑性狼瘡患者最好定期抽血檢查。● 肺與心臟抗體會導致肋膜發炎,心包膜也會發炎,患者在呼吸時會感到胸痛。另外心臟的肌肉、血管都更容易發炎,影響血液循環,大幅提高心肌梗塞的機會。討論到如何治療時,要先看患者症狀的嚴重程度及發作部位。若症狀輕微可用減少發炎的藥物,症狀嚴重則要抑制免疫系統運作,降低抗體數目。類固醇、奎寧、化療藥物、免疫抑制劑都是選項之一。● 類固醇對付紅斑性狼瘡造成的身上紅疹時,醫師常建議先擦類固醇藥膏。當身體其他器官遭受自體免疫抗體攻擊時,較高劑量的口服或注射型類固醇能減少器官發炎反應。● 奎寧奎寧是用來治療瘧疾的老藥,同時也是風濕免疫科的用藥,能使紅斑性狼瘡的皮膚與關節問題獲得控制,有時也能預防紅斑性狼瘡復發。● 化療藥物化療藥物原本是用來殺死癌細胞的,接受化學治療後會有效地抑制免疫系統的作用,但也會帶來不少副作用。因此化療藥物多是用在嚴重到侵犯腎臟、腦部的紅斑性狼瘡患者身上● 免疫抑制劑免疫抑制劑本來是運用在降低器官移植後排斥作用的藥物,現在亦能運用在治療嚴重的紅斑性狼瘡上,降低身體的免疫系統運作。然而,現代醫學仍然無法治癒紅斑性狼瘡,患者們除了配合藥物治療之外,還要參考以下辦法,盡量增進生活品質。雖然無法治癒,但許多紅斑性狼瘡還是能過著活躍的生活的。● 定期回診,並對自己的疾病取得更多認識,與醫師建立良好溝通。● 盡量獲取足夠的休息,有些患者甚至需要一天睡8-12小時● 防曬與保護皮膚,中午時分盡量別出門在外,並用太陽眼鏡與防曬乳保護眼睛皮膚,減少陽光刺激● 規律運動,運動好處多多,並改善心情與增進骨質,預防肌肉流失● 戒菸,香菸會影響循環系統,加重紅斑性狼瘡的症狀,而且菸草對任何一個器官都不好● 吃得健康,不是暴飲暴食,但要吃得營養與均衡● 如果覺得自己「燒燒的」,要注意量體溫,並找到發燒原因,看看究竟是感染了,還是紅斑性狼瘡復發了。或許大家會想問,賽琳娜(Selena Gomez)這麼年輕就做了腎臟移植,那她的紅斑性狼瘡會不會繼續侵襲新的移植腎臟呢?嗯,這不是不可能的事,但超過九成的紅斑性狼瘡案例並不會。甚至紅斑性狼瘡患者接受腎臟移植與免疫抑制劑治療之後,還有助於改善關節腫脹等其他症狀。但現在賽琳娜除了紅斑性狼瘡外,還要注意很多其他事情,例如接受腎臟移植之後,前六個月是排斥反應發作的高峰期,而且患者開始接受免疫抑制治療後變得很容易感染,甚至增加罹患癌症的機會,實在還有許多的難關要度過呢!原文:
-
2023-12-12 醫療.風溼過敏免疫
周海媚病逝!血小板低下2原因 若紅斑性狼瘡常見「全身器官毀壞」
聯合報報導,有「最美周芷若」之稱的香港女星周海媚,11日在微博上突然被傳離世消息未獲證實。12日晚間她的工作室終於發出聲明:「海媚姐因病醫治無效,於2023年12月11日離開了我們。願天堂沒有疾病,願來生我們再相識!」證實噩耗。周海媚血小板低下老毛病 經常滿身瘀青周海媚多年被爆遭紅斑狼瘡折磨,不過周海媚早在2021年就親口駁斥罹病傳言,僅說是「血小板偏低老毛病」。醫師表示,血小板低下是紅斑性狼瘡患者中,最令人擔憂的症狀之一,可能皮膚容易瘀青,嚴重則會流鼻血、腦出血、內臟出血,患者務必積極接受治療,控制疾病。周海媚過去上節目的訪談,表示自己從10幾歲時,就有血小板低下的問題,最嚴重的情況就是昏倒被送醫,也因此自己很常滿身都是瘀青。血球低下2原因新北巿立土城醫院長、兒童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黃璟隆表示,人體中紅血球、白血球、血小板是3個相當重要的血球,會造成低下的原因有兩種:第一種是骨髓製造不足,造成「再生不良性貧血」,導致血小板過低;第二種則是血小板破壞過多,免疫系統不明原因自我抗體攻擊血小板,即使血小板生成很多,但還是會被抗體破壞掉。紅斑性狼瘡就屬於這種。最怕免疫系統攻擊3器官「最怕免疫系統攻擊3個器官,大腦、腎臟、血小板。」黃璟隆指出,自體免疫系統若攻擊大腦,會造腦炎、腦病變,有時導致精神狀況;攻擊腎臟,最造成嚴重發炎、腎衰竭;若攻擊血小板,就會導致凝血功能異常,容易出血、皮膚瘀青,嚴重可能會流鼻血不止,甚至腦出血、內臟出血等等;有時也有蝴蝶斑、禿頭、心臟疾病問題。紅斑性狼瘡治療相當辛苦 與疾病共處很重要對紅斑性狼瘡的病友來說,與疾病共處相當重要。黃璟隆說,因為抗體過多導致的血小板低下,治療上會使用類固醇、免疫抑制劑治療,近年來標靶藥物、生物製劑也愈來愈多,但對病人來說治療之路仍相當辛苦,最重要的仍是接受疾病,並尋求正確治療。黃璟隆表示,臨床上希望能夠減少病患類固醇的使用,使用過多患者容易出現水牛肩、月亮臉、白內障、骨質疏鬆等狀況,以前許多患者疾病控制不佳,許多腎衰竭的個案,但經過這幾年的努力,10年存活率已達到9成,治療上也愈加導向生物製劑,但價格較高,通常健保傳統治療無效才能夠給付,目前僅2成患者可使用。紅斑性狼瘡病症多 常見「全身器官毀壞」紅斑性狼瘡是一種全身性自體免疫疾病,由於病患的免疫功能產生異常、混亂,導致體內器官受自身免疫系統攻擊。每位病患的狀況不同,受自身免疫抗體攻擊的器官與出現的症狀、病程也各不相同,症狀千變萬化,從蛋白尿、腎臟發炎到關節疼痛、兩側股骨壞死,乃至肺出血、中風癱瘓等,都可能發生,很難早期察覺,被醫界稱為「偉大的模仿者、偽裝者」,器官受損情況隨時可能發生,嚴重時可能會致命。紅斑性狼瘡常見全身併發症蝴蝶班、疲憊、發燒、關節疼痛或腫脹、口腔潰爛、腎臟問題、肺部問題(像肺出血)、心臟問題、癲癇、精神病、血液細胞疾病與免疫功能異常。資料來源:美國CDC網站、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風濕免疫過敏科梁培英主任【延伸閱讀】.疾病百科/紅斑性狼瘡(SLE).紅斑性狼瘡讓你一身都是病!11項症狀符合4個即可能確診
-
2023-12-12 醫療.新陳代謝
成分皆為腸泌素…瘦瘦筆、降糖尿病藥差別在哪? 醫師:後者為救命藥
減重瘦身效果超強,「瘦瘦筆」成為不少名媛貴婦的最愛,事實上,該藥物研發目的為控制血糖,但減重效果顯著,以致讓外界劃錯重點。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廖國盟表示,「瘦瘦筆」與糖尿病藥物的成分雖差不多,但不能劃上等號,後者用來控血糖、降低血管疾病風險,可說是「救命藥」。GLP-1 RAs腸泌素 有控糖、降體重雙重效果廖國盟表示,GLP-1 RAs為腸泌素,為人體腸道自然分泌的荷爾蒙,可協助胰島素分泌,抑制升醣素,進而控制血糖。另外,腸泌素具有抑制胃排空的作用,產生飽足感,就不會感到飢餓,另可降低食欲,藉此有效降低體重。廖國盟說,腸泌素為相當特殊的荷爾蒙,分泌至人體後,幾分鐘內就被代謝,且濃度偏低。經過醫藥界研發,透過基因工程修飾,將代謝時間從幾分鐘延長至七天,而濃度增加十倍,達到有效控糖、降低體重等雙重效果。【延伸閱讀】QA/不必刻意斷食也能達到減重效果?使用「瘦瘦筆」必知十件事GLP-1 RAs腸泌素臨床試驗多 「對健康的好處可說遍及全身」GLP-1 RAs問世後,後續臨床試驗眾多,廖國盟表示,目前研究證實,具有護心、顧腎等效果,在預防腦中風上,擁有研發潛力,甚至在失智症、阿茲海默症等神經退化疾病上,初步發現,也有不錯的預防作用。此外,注射腸泌素後,體重控制,降低脂肪,腰圍變小,連帶也減少脂肪肝,並改善睡眠呼吸中止症,提高睡眠品質,廖國盟說,「腸泌素對於健康的好處,可說是遍及全身」。正因新型降血糖藥物療效超乎預期,這也讓糖尿病治療不再只著重於血糖控制,美國糖尿病學會(ADA)/歐洲糖尿病研究學會(EASD)最新治療指引指出,2023年邁向去階層化時代,治療時應共同評估「控糖、體重控制、有益於心血管疾病及心血管風險因子」等四大面向。因為藥費高於傳統降血糖藥物,目前健保給付相對嚴格,必須罹患過腦中風、心肌梗塞(裝過心導管、心臟血管支架),且糖化血色素大於七,或使用其他降血糖藥物半年以上,醣化血色素仍大於八點五,符合這兩大資格其中一項,才會給付。值得注意的是,GLP-1 RAs在台灣取得肥胖(瘦瘦筆)、二型糖尿病治療等兩種適應症,兩者主成分皆類似,但著重機轉及適應症皆不相同。廖國盟表示,對於需要血糖控制、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及體重降低的二型糖尿病患者而言,GLP-1 RAs為救命藥,與「瘦瘦筆」之間不可劃上等號。GLP-1 RAs控體重 半年就遇撞牆期臨床觀察,使用GLP-1 RAs來控制體重,約在半年至一年就會遇到撞牆期,再者,這類藥物副作用為噁心、嘔吐,廖國盟建議,想瘦身者務必在醫師評估下用藥,以確保健康。此外,最新治療指引建議,糖友如符合「55歲以上與兩項風險因子如肥胖、高血壓、吸菸、高血脂與蛋白尿」或「已確定的動脈粥狀硬化心血管疾病」,即可使用GLP-1 RAs,或SGLT2i作為一線治療。新一代口服降血糖藥SGLT2i抑制劑 降血糖也保護腎臟SGLT2i抑制劑(sodium–glucose cotransporter 2 inhibitors)是新一代口服降血糖藥,透過抑制腎臟回收尿液中的葡萄糖,讓糖分經由小便排出體外,進而達到降血糖效果。此外,透過減少腎絲球壓力等機轉,達到保護腎臟效果。廖國盟指出,近幾年來,醫界將GLP-1 RAs、SGLT2i喻為兩大首席藥物,兩者作用機轉不同,一針劑、一口服,均能有效控糖、降低糖化血色素,前者適用於肥胖、曾罹患腦中風、心肌梗塞、糖化血色素偏高的糖友,至於後者,則適用於心衰竭、慢性腎臟疾病等糖友,各有其優點。(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1-05 醫療.骨科.復健
增肌只吃蛋白質還不夠 營養師揭長肌肉最佳飲食組合及攝取黃金時間
蛋白質是構成肌肉主要的原料,南投醫院營養師黃淑敏說,在長時間高強度的運動期間,人體肌肉組織中的蛋白質分解也會隨之增加,所以此時如果由飲食中提供足夠且完整的蛋白質,可以有效促進肌肉生長。黃淑敏指出,醣類及蛋白質食物可以刺激胰島素分泌,會促進蛋白質合成及肝醣儲存,所以正確的運動飲食方式,應該是「足夠醣類食物、適量的脂肪及蛋白質」。如果只補充高蛋白質食物,而不攝取醣類食物,可能使肝醣儲存減少,更有可能因為高蛋白食物相對油脂及熱量偏高,而使體脂肪增加,便會使運動功效減半。充足醣類可避免身體消耗蛋白質,更能合成肌肉。竹山秀傳醫院營養師賴怡伶形容,如果把身體比擬成小房子,寒冬來襲,急需生火產生能量,當肌肉不足、營養不好時,只能把屋內的家具拿去燃燒,燒著燒著,屋內就空盪盪,禁不起一點寒風,一吹就垮了。因此如何增加肌肉存款,減緩肌肉流失,怎麼吃很重要。賴怡伶說,年長者更要多注意每日飲食的補充,優質蛋白質來源主要為大豆、魚類、蛋、乳製品、瘦肉等;醣類食物最好的選擇是全榖雜糧,包括未精緻米類如糙米、胚芽米及麥類如蕎麥、燕麥等,因為長肌肉最佳組合就是「醣+蛋白質」,充足的醣類可以避免身體消耗蛋白質,讓蛋白質保留在體內不被消耗,而更能合成肌肉組織。蛋白質應分散在三餐吃,才能有效修復增生肌肉。建議每日高優質蛋白質食物3至8份,每份約半個手掌心大小,醣類食物則約為1.5碗至4碗為主;攝取蛋白質依體重每公斤乘以1至1.2,以體重60公斤的老年人來說,一天需攝取60至72克蛋白質。賴怡伶強調,以前年輕時可能只要攝取一個「掌心」大的量,隨著年紀增長,想增肌每餐至少要吃約一個「手掌大」的量,三餐若能餐餐吃到蛋白質,平均分配有助於肌肉合成,當蛋白質攝取不平均時,無法有效修復或生長肌肉。所以分散三餐平均攝取最好。另外,年長者除三餐均衡飲食,也要補充鈣質與維生素D,固骨本延緩肌肉流失。運動後馬上吃,掌握黃金時間提高肌肉合成率。規律運動尤其有助於肌肉保留與生長,每周2至3次平衡運動或抗阻力運動,有益於增加肌肉量、強度及平衡感上升,讓跌倒風險下降。黃淑敏表示,根據2018年國際運動營養指引建議,運動後應立即飲食,若太晚進食(大於2小時)肌肉合成會降低,對高齡者沒有增加肌肉效果。應掌握運動後1小時內的黃金時間,依照運動強度與時間來補充均衡營養,最是「肌」不可失的好時機,讓肌肉生成有效率。運動後通常補充碳水化合物與蛋白質食物,搭配組合無糖優格+水果、地瓜 + 豆漿、香蕉+茶葉蛋、燕麥+牛奶等,都是不錯的食物選擇。健康增肌食譜早餐:低脂牛奶+饅頭夾蔬菜午餐:地瓜飯+清蒸鱈魚+炒菠菜+胡蘿蔔炒蛋午後點心:花生、豆花、豆漿或堅果、水果、優格等晚餐:紫米飯+滑嫩雞丁+炒空心菜+番茄豆腐誰不宜攝取過多蛋白質?慢性腎臟病竹山秀傳醫院腎臟內科主任林博文指出,慢性腎臟病患者務必嚴格控制蛋白質攝取,避免加重腎臟負擔,容易有蛋白尿。但蛋白質攝取過低合併熱量攝取不足,又會造成體內組織分解、體重減輕,同時也會增加含氮廢物產生,增加腎臟負擔。攝取量應與醫師充分討論。部立南投醫院腎臟內科醫師洪秉鴻表示,患有肝昏迷、嚴重肝硬化(有肝腦病變症狀)、慢性腎衰竭、急性腎衰竭、腎功能不全、急性腎絲球腎炎、尿毒症(腹膜透析除外)的病人,特別需要嚴格限制蛋白質的攝取,建議慢性腎臟疾病患者,可選擇優質蛋白質來源,如蛋、魚、海鮮、肉,並攝取足夠熱量,避免體內蛋白質分解流失。肝硬化患者肝硬化患者攝取蛋白質需足量不過量,並確保蛋白質與能量合成,維持正常肝細胞功能。蛋白質可挑選植物性來源或酪蛋白食物,避免攝取高產氨的食物如乳酪、臘肉、香腸等,採用限制蛋白質飲食前,務必先諮詢營養師給予個別的飲食設計。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11-05 醫療.新陳代謝
糖尿病其實也能很長壽!9旬糖友這樣過 醫指4關鍵未必要去大醫院
民眾聽到確診糖尿病,常會覺得「人生黑白」,但其實糖尿病並不可怕,雖無法治癒,但可以治療,而且可以很長壽,還未必需要去大醫院。為了導正國人對糖尿病的迷思、鼓舞糖友,台灣基層糖尿病協會、財團法人糖尿病關懷基金會、中華民國診所協會全國聯合會於11月5日「世界糖尿病日」舉辦「2023世界糖尿病日-胰島素跨世紀102年活動:第二屆長壽、幸福、傑出成就獎章頒獎典禮」,表揚長期勇敢面對糖尿病的病友。 糖尿病找上門,人生照樣精彩!3糖友獲獎,不向「糖」低頭。 9旬糖友獲「長壽獎」,與糖共存32年!「長壽獎」得主之一的屏東縣內埔國小前校長劉祿德,現年92歲,58歲確診第二型糖尿病,79歲開始胰島素治療,施打超過13年。但糖尿病不減他對生命的熱情,反倒更重視健康,在太太支持陪伴下,不僅持續在教育界奉獻心力,卸任後也仍持續著作、進修,80歲時更以短短3年時間獲碩士學位! 母獲「幸福獎」:為孩掌握知識,哭過更加堅韌!「幸福獎」的得主徐鳳吟,是13歲第一型糖尿病女孩「予安」的媽媽。11年前予安發病急診,出現酮酸中毒,有大腦休克風險,住院7天才好轉返家,期間心疼愛女痛哭了3天。「還有很多事要學」她警覺,擦掉眼淚、拾起傷心,掌握健康飲食秘訣,陪伴予快樂成長。她對糖尿病說:「雖然我不歡迎你,但我謝謝你,教會我這些年的這些事。」 她獲「傑出成就獎」:因糖尿病反而過得更健康!「傑出成就獎」得主之一的40歲音樂家張筑婷,國小三年級就確診第一型糖尿病,三餐飯後、睡前須打胰島素,一過就是30年。但糖尿病同樣無法阻礙她,不僅從小未曾因病哭過,反倒覺得「習慣就好。」,並認為正因為糖尿病,讓她比大多數人更重視健康。後來她追逐夢想,成為了音樂家,現也持續專注工作、繼續築夢。 糖尿病其實也能很長壽!醫指4關鍵,未必要大醫院。 避免迷思、確實治療!台灣基層糖尿病協會理事長李洮俊指出,糖尿病其實只要好好控制,平均餘命可與常人無異,問題就在於國內糖友控制並不理想,不少病友對藥物存在錯誤觀念,常見例如認為藥物會傷腎、胰島素如「嗎啡」打了就無法脫離。 李洮俊理事長說明,糖友減壽的主要原因來自併發症,據統計,台灣糖友超過5成最終死於中風、心肌梗塞等併發症;每年也有許多糖友腎病變,最終進入透析治療。李洮俊理事長表示,台灣各類藥物都有,最佳控制方法之一就是穩定用藥。 糖友甚至能比常人更健康!得了糖尿病,不代表一定會折壽。中華民國診所協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陳宏麟指出,據研究,若糖化血色素、血壓、血脂都能控制達標,沒有蛋白尿、不抽菸,不僅整體死亡率與非糖尿病患相去不遠,發生心肌梗塞與腦中風的機率甚至比常人更低。 當個案受到良好照護,不只是壽命、生活品質可與一般人無異,甚至更好!陳宏麟理事長解釋:「畢竟一般人並不像糖尿病病友會定期就醫與追蹤。」 糖友照護未必要去大醫院?!李洮俊理事長強調,慢性病照護絕不是醫療為主,「病人自我照護管理」才是重中之重!以病人為中心,讓病友自己了解並找到最適合的生活模式。 基層診所對於糖尿病友來說,距離近、就醫方便,具有可近性的優勢,能助穩定控制。也具有周全性,為病友持續提供正向、專業、持久的支持。同時還具有協調性,一旦發現糖尿病友有大小血管疾病、併發症等問題時,除了上下轉介,目前還有橫向連結,可以適時適切地轉介。 去污名化!糖尿病「免拍謝」。除了滿足醫療需求,「去污名化」對於糖尿病照護也非常重要。糖尿病可能因「尿」字等因素遭到污名化或受異樣眼光,許多病友罹患糖尿病不好意思講、甚至躲起來打胰島素,這也間接影響照護成效。陳宏麟理事長解釋,糖尿病其實就是個血糖過高的疾病,了解疾病本身、支持糖友,更有助照護!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延伸閱讀:.糖尿病7大飲食禁忌!這些食物不要碰,進食3口訣有效減緩血糖上升.糖尿病怎麼有效控糖?專家曝扭轉關鍵時刻,3撇步+9種食物幫控糖.糖尿病不能喝含糖飲料!盤點「8種糖友能喝飲料」,有助血糖控制
-
2023-11-02 養生.聰明飲食
喝咖啡傷腎?教授告訴你咖啡對腎臟的影響到底是有益還有害
讀者翁先生在2023-10-7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林教授您好平安: 一直是您忠實的的讀者,對您的大著很尊崇,也是這個網站長期追蹤的粉絲。我算是咖啡的重度愛好者,每天一定要喝咖啡。有看到2023年的一篇報導研究節錄如下「美國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研究團隊蒐集了兩個大型研究、共4,854個受試者資料,兩個研究中都有超過50%的人每天喝咖啡、超過30%每天喝超過2杯咖啡,結果從中發現20種重疊的代謝物。團隊近一步分析,從中找出3種與腎功能有關的代謝物,其中有兩者對腎臟有害…… 」但有的醫學相關研究及名醫的觀點:咖啡對腎臟有益。兩者的說法完全不同,讓人無所適從。是否有比較正確可靠的實證醫學研究:咖啡對腎臟的影響。謝謝林教授感恩。』我用coffee(咖啡) kidney(腎臟) 以及Hopkins(霍普金斯)這三個關鍵字做谷歌搜索,搜到的第一條資訊竟然是咖啡對腎臟有益的文章,請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在2022-6-2發表的Coffee consumption linked to reduced risk of acute kidney injury, study finds(研究發現,喝咖啡可以降低急性腎損傷的風險)。它的第一和第二段(合併)是:「如果您需要另一個理由來喝一杯咖啡開始新的一天,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研究人員最近的一項研究表明,與不喝咖啡的人相比,每天至少喝一杯咖啡可以降低急性腎損傷的風險。5 月5 日發表在《Kidney International Reports》期刊上的研究結果表明,每天喝任意數量咖啡的人,急性腎損傷風險降低15%,其中每天喝兩到三杯咖啡的人群中觀察到的風險降低幅度最大(風險降低 22%–23%)。」這段話裡所說的研究是Coffee Consumption May Mitigate the Risk for Acute Kidney Injury: Results From the Atherosclerosis Risk in Communities Study(喝咖啡可以降低急性腎損傷的風險:社區動脈粥狀硬化風險研究的結果)。它的結論是:較高的咖啡攝取量與較低的急性腎損傷風險相關,並且可以提供透過飲食保護心腎的機會。有必要進一步評估咖啡對心腎保護作用的生理機制。由於谷歌搜索搜不到讀者所說的那個研究,所以我就用同樣那三個關鍵字在PubMed做搜索,總算搜到2021年發表的Metabolites Associated with Coffee Consumption and Incident Chronic Kidney Disease(與咖啡消費和慢性腎臟病發病相關的代謝物)。這篇論文的確就是讀者翁先生所說的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研究。事實上,這篇論文跟上一篇論文是出自同一研究團隊(作者順序不一樣)。也就是說,同一團隊在2021和2022年分別發表兩篇結論看似相反的論文。更讓我吃驚的是,2022年那篇論文竟然完全沒有提起2021年那篇論文。不管如何,2021年那篇論文的結論重點是「有兩個咖啡的代謝物可能對腎臟有害」,但它並沒有說喝咖啡會對腎臟有害。反過來說,2022年那篇論文則直截了當地說「較高的咖啡攝取量與較低的急性腎損傷風險相關」。所以,就「喝咖啡對腎臟健康的相關性」而言,2021年那篇是間接的,而2022年那篇才是直接的。我接下來就乾脆瀏覽了近三年來所有有關「咖啡和腎臟」的論文,看到三篇比較有意思的:2021年:The association between coffee and caffeine consumption and renal function: insight from individual-level data, Mendelian randomization, and meta-analysis(咖啡和咖啡因攝取量與腎功能之間的關聯:來自個體層級資料、孟德爾隨機化和統合分析的見解)。結論:我們發現咖啡攝取量與腎功能或慢性腎臟病風險之間沒有顯著關聯。2023年:CYP1A2 Genetic Variation, Coffee Intake, and Kidney Dysfunction(CYP1A2 基因變異、咖啡攝取量和腎功能障礙)。這篇論文先介紹說,咖啡因是通過細胞色素 P450 1A2 (CYP1A2) 來解毒,所以CYP1A2 的遺傳變異可能會影響咖啡因的清除率,從而可能改變咖啡攝取量與腎臟疾病之間的關係。通過對1180人的調查,這篇論文的結論是,僅在咖啡因代謝緩慢的人群中(rs762551 AC 和CC 基因型),攝取含咖啡因的咖啡與白蛋白尿、高濾過和高血壓的風險增加有關,這表明咖啡因可能在易感人群患腎臟疾病的過程中發揮了作用。2023年:Association of habitual coffee consumption and kidney function: A prospective analysis in the Rotterdam Study(習慣性咖啡消費與腎功能的關聯:鹿特丹研究的前瞻性分析)。結論:我們觀察到咖啡與 70 歲以上和肥胖參與者延遲腎功能衰退的有益關聯。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也觀察到了類似的趨勢,在戒菸者中也觀察到了類似的趨勢。總之,就我所看過的論文,包括上面這五篇,目前沒有確切的證據顯示喝咖啡對腎臟有益或有害,但有益的趨勢較明顯。原文:咖啡傷腎,約翰霍普金斯的研究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10-29 醫療.新陳代謝
糖尿病及初期慢性臟病照護整合方案 DKD品質獎勵金獲獎院所
收案人數前3名台南游新診所醫師、營養師、衛教師/多管齊下 掌控糖友病情游新診所統計患者資料發現,單純糖尿病或合併腎臟病變,40歲(含)以上就佔90~96%,女性略多。111年台灣腎病年報,病人洗腎前一年,近八成有高血壓、四成糖尿病、三成高血脂,因此控制三高是必要手段。游新診所院長游新表示,診所內有七位醫師、專任營養師和多名護理衛教師,病友除了和醫師討論病情,在候診廳、抽血處及衞教室都能接收到關懷與專業建議。診所還設計許多衞教單張,讓病患帶回複習,讓醫療事半功倍。坊間許多不實醫藥廣告,診所也積極幫病患釐清真相,並協助檢舉。國民營養健康變遷調查指出,國人營養概念不足、活動量不夠、飲食過於精緻、飽和脂肪酸及鈉攝取過多、膳食纖維攝取過低,加上20年來含糖飲料攝取過多,營養失衡,升高肥胖、慢性病風險。因而衛教從學童開始非常必要。另外,特定基因體質易得糖尿病、腎臟易受損。三高、心腦血管疾病、代謝症候群及腎臟病家族史,或服用腎毒性藥物,都是慢性腎病高危險群。護腎8守則:三高控制、健康飲食、規律運動、體重控制、避免服用不當藥物、多喝水、不抽菸及定期檢查腎功能。收案人數前3名彰化員榮醫院/及早控管血糖、血壓 預防腎臟受損的關鍵彰化縣員榮醫療體系員榮醫院獲健保署111年糖尿病、慢性腎臟病照護品質獎勵。員榮醫院腎臟科、新陳代謝科及心臟科與個案管理師合作,進行糖尿病共病照護,包括控制糖尿病、降低血壓、控制蛋白尿等,早期控管預防,是防止腎功能受損的關鍵。員榮醫院腎臟科醫師王奕中表示,國人腎衰竭兩大原因是糖尿病和高血壓,高血壓控制不良,會造成腎功能惡化,而腎功能衰退也會造成高血壓,共病關係密切。有些病患是因為血壓高,到心臟科檢查才發現腎功能已有問題,因此腎臟科和心臟科得密切配合照護腎臟病、糖尿病患者。王奕中說,民眾也應重視健檢,如有泡(泡泡尿)、水(水腫)、高(高血壓)、貧(貧血)、倦(倦怠)極可能是腎臟病警訊。雖然糖尿病、腎臟病也和遺傳有關,但控制飲食和運動習慣仍能有效預防或減緩腎功能惡化,尤其如「限鹽」的飲食對於高血壓和腎臟病的控制非常重要。曾有病患體重130公斤,血壓很高,已是糖尿病前期,但在體重減了30公斤後,可以不必吃糖尿病藥,高血壓藥物也因此減量。預防和管理糖尿病、腎病變需要綜合的健康管理計畫,患者應與醫療人員合作,制定個人化治療計畫,減少腎臟受損風險。品質前3名高雄市立大同醫院/患者搭配個管師 APP協助自我管理糖尿病與腎病經常存在共病關係,高醫從2012年承接高雄市立大同醫院經營以來,即針對每位到院體檢者,找出糖尿病、腎病患者進行列管,建立完整個案管理系統。大同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鈕聖文說,以111年為例,高雄市立大同醫院所列管的糖尿病患者有1萬3,380人,列管的早期腎病變與慢性腎臟病患者有6,205人,每位患者都有個管師,且下載醫院APP,個管師會提供患者保健資訊,追蹤治療情況,APP則可讓患者方便查看最新檢驗報告,與衛教講座等訊息。早期腎病變多無聲無息,等到發病,可能已是末期腎病變,因此,需透過定期健檢來杜漸防微,尤其是有糖尿病、腎病家族史者,更要定期抽血了解血糖、腎功能。目前政府提供小一、小四生尿液普篩,若查覺有蛋白尿等,一定要抽血驗肌酸酐等數值,了解是否有腎絲球病變等病況。印象深刻的是曾有位20歲女大生,因噁心、嘔吐掛急診,照胃鏡無異常,抽血一查竟是因尿毒症誘發,腎功能剩下不到5%。由於腎臟損傷病況已不可逆,接下來只能長期洗腎,並列入等腎臟移植名單,若她能及早做健檢,可望延緩或阻止腎衰竭速度,不致年紀輕輕就洗腎。品質前3名台南龍崎區衛生所/地方獨居長者多 加強衛教協助自我照護根據健保署111年糖尿病、慢性腎臟病照護品質獎勵的資料,台南市龍崎區衛生所榮獲地方品質前三名的殊榮。龍崎衛生所所長兼任醫師王琦瑩說,衛生所是區內唯一開業的醫療院所,僅一名家醫科醫師看診。所內糖尿病就診患者共56位,有八成六加入全民健保糖尿病醫療給付改善方案收案照護。其中4位同時有糖尿病及腎臟病,平均年齡62歲。王琦瑩表示,當地患者多獨居長者,最需要詳加教導疾病自我照護的技巧與用藥順從性。對於共病患者,醫師、護理師及營養師組成照護團隊,安排患者接受定期衛教追蹤、營養諮詢,更提供完整眼底及足部檢查,並鼓勵加入糖尿病病友團體課程。王琦瑩說,為幫助患者了解自我血糖監測的重要性,今年引進智慧型血糖機,醫護人員可從APP平台追蹤患者的血糖變化,照護個案每3到4個月需接受血液及尿液檢查,監測控制情形。至於如何找出隱藏的共病患者,王琦瑩說,執行社區整合性健康檢查時,都會發現蛋白尿患者,他們同時有高血糖及血壓異常,排除其他造成腎臟疾病的原因後,就診斷為糖尿病腎病患者,即可進行收案照護。若發現腎功能指數為3B分期以上,就進一步將患者轉介給腎臟病專科醫師。110-111年糖尿病及其共病之就醫人數和平均年齡
-
2023-10-22 醫療.新陳代謝
症狀不明顯而未積極就醫 醫師曝全台隱形糖尿病患至少30萬人
糖尿病位居111年國人十大死因第六名,長期血糖控制不佳,併發症多,最為一般人所知的共病包括視網膜病變、末梢神經病變、洗腎等。但許多人不知道,糖尿病也是導致心臟衰竭的主因之一。為什麼糖尿病患容易併發心衰竭?糖尿病與心血管疾病的關係是什麼?衛福部國健署統計,全國約有200多萬名糖尿病病患,每年以新增2.5萬人的速度持續增加,18歲以上台灣民眾的糖尿病盛行率是11.1%,其中男性為12.4%、女性9.7%。就國人十大死因分析,108年至110年糖尿病排名都為第五名,111年則排名第六位,死亡人數達1萬2289人,較前一年增加7.3%。死亡年齡中位數為79歲,男性為75歲、女性82歲。成人健檢使用率低、「糖胖症」年輕化,糖友比檯面上更多。糖尿病學會常務理事、彰化基督教醫院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杜思德說,全國糖尿病患約230萬人,依臨床觀察,應還有約30萬人沒有被診斷發現,其中有三大原因:1.糖尿病初期症狀不明顯,沒有進行相關檢查,或有檢查但未積極就醫,依空腹血糖值標準每百cc血液100毫克、糖化血色素6.5%,若只是超過一點點,一般來說,民眾沒有明顯症狀。2.45歲以上成人健檢使用率低,無法早期發現糖尿病。3.肥胖造成的糖尿病病人,也就是「糖胖症」已有年輕化趨勢,但年輕人工作忙碌多不積極就醫,即便就醫也無法在醫院長期治療。出現吃多、喝多、尿多、體重降低,血糖多已爆表。隨著糖尿病病情惡化,開始出現吃多、喝多、尿多及體重降低的三多一少症狀,此時飯後血糖值多已超過標準,高達每百cc血液250、300mg/dL,「這時血糖已經很高了」。因此,血糖值標準及有無症狀,兩者間的落差頗大,民眾一定要多加注意。新光醫院內分泌及糖尿病科主治醫師朱建宇說,全國糖尿病約230萬人,「這數字絕對是低估的」。臨床發現,許多病人因開刀治療住院而意外發現罹患糖尿病,也有民眾於健檢時發現,他甚至預估此類患者可能還有60、70萬人沒有被檢查出來。心血管病變,糖尿病最常見的致死原因。「糖尿病最常見致死原因,就是心血管病變。」朱建宇說,糖尿病併發的心血管疾病,包括心肌梗塞、中風,主因是血糖高造成血管硬化,同時患者也容易合併低密度膽固醇、三酸甘油脂過高,這些因素都會影響心臟三條冠狀動脈、大腦細胞血流,一旦阻塞就會引發心肌梗塞、心衰竭、中風。糖尿病對於血管硬化的影響,也出現在足部末梢血液循環及神經傳導,也就是所謂「糖尿病足」。朱建宇表示,血液循環不順易造成軟組織缺血、感染,如果感染嚴重時,將引發敗血症,恐有致命風險。而病患足部缺血也會影響神經傳導,導致神經病變、壞死,如正常人腳踩到釘子,感覺疼痛會立刻縮腳,但糖尿病患可能沒有痛覺反應,即便受傷也沒有感覺,往往傷勢嚴重才驚覺受傷。長期高血糖,白血球偏低、免疫力下降,全身器官都受害。朱建宇說,糖尿病患者受體內高血糖影響,白血球偏低、免疫功能下降,如果足部傷口無法癒合,並持續惡化,最後可能面臨截肢、敗血性休克,致命風險均可能上升。另外,糖尿病還會引發腎臟病變。朱建宇指出,糖尿病患血糖高,也會造成腎臟的腎絲球組織病變,過濾血液、體內毒素及廢物的能力下降,進而出現蛋白尿等,長期以來可能引起慢性腎臟病。而眼睛內的小血管受損後,也會引起視網膜病變、出血,嚴重時更有視網膜剝離、黃斑部病變,甚至失明的可能。
-
2023-09-24 醫療.風溼過敏免疫
健保大數據/紅斑性狼瘡是否發病 主要受外在環境影響
一名70多歲女性,不斷發燒、許多器官出現異常卻找不出原因,直到做過檢查,一一排除相關疾病後,才發現是紅斑性狼瘡造成。紅斑性狼瘡為一種自體免疫性疾病,患者的免疫系統會自我攻擊,身體健康的組織、器官都會成為目標,屬於全身性疾病。許多患者一輩子都不會發病,但即使發病,只要妥善控制,都能達到一般人的平均餘命。二成患者遺傳導致,其他為後天化學物質、壓力、病毒等誘發。紅斑性狼瘡中所謂的「紅斑性」,指的是皮膚症狀上的常見症狀「紅斑狀皮疹」,其影響範圍包括多項系統、器官,從皮膚、關節、心臟、肺、腎臟,甚至到全身的神經系統都可能被自己的免疫系統攻擊。臺安醫院風濕免疫科主治醫師杜昀真表示,紅斑性狼瘡常見的誘發因素為化學物質、壓力、病毒感染等等。雖有二成患者被認為是遺傳導致,但免疫疾病大多為後天疾病,即使身上帶有因子,若未接觸到誘發源,也可能一輩子都不會發病。杜昀真說,紅斑性狼瘡主要患者以女性為主,男女比約為1比10。疾病發病受荷爾蒙影響,女性從十幾歲到停經前為好發期,每十萬人口的盛行率為30至60位;種族也有影響,黑人較白人發病率更多一些;若為雙胞胎,一位發病,另一位則有三至五成的機率發病;基因方面,若父母任一方有紅斑性狼瘡,子女就有一成的機會罹患。症狀展現多元,確診方式複雜,也有停經才發病的罕見案例。杜昀真分享,曾在臨床上遇到停經後才發病的罕見病例。個案為70多歲女性,停經已久,但持續發燒不退,找不到原因,許多器官皆已受影響,腹部、胸部大量積水,醫師都以為是病毒感染,懷疑為「結核菌」感染,但經過檢查、診斷後,卻無法找到支持證據。一一排除相關疾病後,才確診為「紅斑性狼瘡」。紅斑性狼瘡的確診相當複雜,杜昀真表示,早前依照美國醫學會制定的11個紅斑性狼瘡標準,符合4項就確診。不過,由於近年來發現紅斑性狼瘡更多元的症狀展現,為了讓病患及早確診、及早得到治療控制,分出單純皮膚症狀,有圓盤狀紅斑、嘴破、掉髮等皮膚症狀一項2分;抽血檢驗、蛋白尿等一項4分;腎臟切片若有病變則一項8至10分,達10分就算確診。關節、身體各器官都可能受影響,最怕惡化到洗腎。「全身免疫系統失調部分與基因有關。」不過,杜昀真指出,紅斑性狼瘡患者會不會發病,主要受「外在環境」影響。例如,大量曝曬陽光,導致紫外線過量;食用過多「感光性植物」,如苜蓿芽、芹菜、香菜、九層塔等等,讓身體對陽光更加敏感;病毒誘發的種類則相當多元,臨床亦有個案因為感染新冠肺炎而發病,甚至打疫苗也可能會誘發出狼瘡抗體。杜昀真說,紅斑性狼瘡最明顯的,就是如狼抓傷的皮膚症狀。由於是全身性免疫系統疾病,關節、器官都會受到影響,發炎反應會造成心包膜炎、脊髓發炎等等,同時「神經系統」也會受到影響,會以癲癇方式呈現。「紅斑性狼瘡最怕惡化到需要洗腎。」杜昀真指出,由於免疫反應主要都是以發炎方式呈現,最典型的內臟器官受損即為「腎臟發炎」,當蛋白尿無法透過腎臟回收,導致水分蓄積在體內,連帶影響多個器官,在心臟周圍積水造成心包膜炎,或到其他部位成為胸積水、腹積水等等。杜昀真說,患者腎臟問題、蛋白尿是最難處理的部分,若未妥善控制,可能導致洗腎,是最常見的併發症。藥物選擇/用藥複雜且個人化,效果因人而異。紅斑性狼瘡的治療相當多元,且用藥複雜,涉及高度的個人化醫療。杜昀真指出,紅斑性狼瘡治療不像傳統類風濕疾病,並沒有一用見效的治療藥物,有時急性發作,後線藥物得提早投入,且用一段時間才能見效,效果也因人而異。唯一能確定的是,患者都需要長期使用「類固醇」,幫助紅斑控制,其他藥物則是矯正免疫系統的治療。不過,近來政府開放生物製劑後,愈來愈多新藥問世,讓患者除了類固醇外,有更多的藥物選擇,避免走向洗腎之路。
-
2023-09-24 醫療.風溼過敏免疫
健保大數據/SLE紅斑性狼瘡病友 盼扭轉「全身器官毀壞」命運
「與我同期發病的一位紅斑性狼瘡病友,有一次,她突然視力不好、視力變得很模糊,然後很快就一隻眼睛失明,還有一位病友,是肺部受損傷,肺功能最慘時只剩30%、40%,後來插管撿回一命,現在動不動就會喘….」年約35歲的M小姐(化名)兩年前確診罹患全身性紅斑性狼瘡(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簡稱SLE),活潑開朗的她,生活、外貌很快產生劇變,正職工作也被迫中斷,即使如此,她還是努力維持正向、樂觀,只不過看到其他病友因這種自體免疫疾病而產生器官受損的慘狀,她還是非常擔心,害怕同樣的命運有一天也會降臨到自己身上。紅斑性狼瘡一發病,患者症狀、病程各不相同。「紅斑性狼瘡可能一開始的表現,就是中風、肺部出血,每個人的表現是不同的!」紅斑性狼瘡是一種全身性自體免疫疾病,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風濕免疫過敏科主任梁培英解釋,由於病患的免疫功能產生異常、混亂,導致體內器官受自身免疫系統攻擊。因為每位病患的狀況不同,受自身免疫抗體攻擊的器官與出現的症狀、病程也各不相同,加上症狀千變萬化,從蛋白尿、腎臟發炎到關節疼痛、兩側股骨壞死,乃至肺出血、中風癱瘓等,都可能發生,很難早期察覺,被醫界稱為「偉大的模仿者、偽裝者」,器官受損情況隨時可能發生,嚴重時可能會致命。中壯年、年輕病患居多,常是重要經濟支柱。根據最新健保大數據資訊,從2018年到2022年,紅斑性狼瘡病患就醫人數從37702人上升到41602人,其中女性佔多數,約3.2萬人至3.5萬人,而新發生人數,每年約8千人左右,女性則約6千到7千人。而在衛福部健保署重大傷病統計資料中,截至今(2023)年7月底,領有重大傷病卡的全身性紅斑性狼瘡病患人數為2萬4686人,代表每兩位紅斑性狼瘡就醫病患,就有大約一位領有重大傷病卡。最新健保大數據也顯示,從2018年至2022年,在所有住院病患當中,每年約有6千人因紅斑性狼瘡住院,其中以18-44歲族群最多,其次為45-64歲族群,這兩族群都是社會、家庭重要經濟支柱。進一步分析顯示,在紅斑性狼瘡病友中,每年因紅斑性狼瘡發作住院的病患人數為1千5百人上下,平均住院天數為4到5天,年齡越大,一旦住院,住院天數越長,以65歲以上住院病患為例,平均住院天數約9-11天,與其他年齡層病患的住院天數4-5天相比,相差一倍之多。此外,統計紅斑性狼瘡共病情形可發現,合併骨質疏鬆症的病患約為2,000至2,300人,合併腎炎診斷者約為3,200人,除了骨質疏鬆症、腎臟發炎,其他像疲憊、關節疼痛、重大器官損傷等併發症,加上當病情沒有穩定控制,病患需反覆就醫,病患的生活品質、職涯發展,也會大受影響。紅斑性狼瘡常見全身併發症蝴蝶班、疲憊、發燒、關節疼痛或腫脹、口腔潰爛、腎臟問題、肺部問題(像肺出血)、心臟問題、癲癇、精神病、血液細胞疾病與免疫功能異常。資料來源:美國CDC網站、梁培英主任新型生物製劑問世,大幅降低疾病活躍度。目前治療紅斑性狼瘡的藥物選項以免疫調節劑(也稱免疫抑制劑)、類固醇與生物製劑為主,從最新健保大數據來看,用藥人數最多的藥物品項為免疫調節劑、類固醇。對於紅斑性狼瘡的治療,M小姐和許多病患一樣,都曾接受免疫調節劑、類固醇治療,在這過程當中,M小姐因類固醇副作用在短短三個月就變胖14公斤,社交生活大受打擊。當紅斑性狼瘡病患長時間使用類固醇藥物,不只容易體重上升、影響外觀,還可能伴隨高血壓、高血糖、骨質疏鬆、皮膚變薄、瘀青與感染風險增加等副作用,且這類藥物僅能讓症狀暫時緩解,治標不治本,治療效果相對很有限。類固醇常見副作用.消化不良或胃食道逆流、火燒心。.食欲大增,導致體重上升。.失眠、難以入睡。.情緒、行為產生明顯變化,像易感覺焦慮、煩躁。.感染風險增加,特別是像帶狀皰疹、水痘、麻疹等發生機率,也會上升。.高血糖、糖尿病。.高血壓。.骨頭變得比較脆弱、骨質酥鬆症。.庫欣症候群(Cushings syndrome)(又稱皮質醇增多症),症狀包括皮膚變薄、容易瘀青,脂肪也容易堆積於頸部、肩膀,臉部也容易腫脹,形成水牛肩、月亮臉。.眼部疾病,像青光眼、白內障。.心理疾患,像憂鬱症或容易產生輕生念頭。資料來源:英國國家健康醫療服務NHS網站梁培英分析,治療紅斑性狼瘡,需要根據病患臨床表現、哪些器官受侵犯與嚴重程度等選擇適合療程,並非只用單一藥物,舉例來說,如果出現急性血栓,也就是有中風跡象,必須緊急注射高劑量類固醇,必要時,還要進行「血漿置換」、注射免疫球蛋白,幫助病患度過鬼門關,才能使用其他藥物做輔助治療。與傳統療程相比,許多證據顯示,生物製劑可有效幫助紅斑性狼瘡病患保護器官、減少器官遭受破壞、抑制發炎反應,並增加存活率,加上副作用較輕微而成為治療紅斑性狼瘡重要選項。近來,最新研究更發現,在紅斑性狼瘡病患的免疫系統運作上,第一型干擾素常是重要致病關鍵,隨著第一型干擾素的生成,很容易就會誘發疾病相關基因過度表現,而多達八成的中、重度全身性紅斑性狼瘡成年病患有上述現象。不少專家學者也發現,當第一型干擾素活性增加,全身許多器官便容易受到破壞,目前已有新型生物製劑可抑制第一型干擾素活性,從根本降低免疫系統的異常活化,顯著降低全面器官疾病活動度及減少復發,亦可減少類固醇的使用次數及劑量。不過這類藥物並沒有納入健保給付,病患若需要用藥,費用負擔較沉重。年輕患者穩定控制疾病,才有機會翻轉人生。M小姐觀察到,不少紅斑性狼瘡病友年紀輕輕就確診,因此領有重大傷病卡,但因而無法投保商業保險。加上傳統藥物副作用、疾病症狀影響,且需要常常跑醫院就醫、檢查,工作只能斷斷續續,收入非常微薄,若使用生物製劑等效果較好、副作用較少的藥物,常只能自費,結果就是入不敷出,生活只能陷入貧病交加困境,希望政府讓紅斑性狼瘡病患有多一點健保用藥選項,她也期待未來可以擁有正常的生活、社交,同時也可以穩定控制疾病、避免全身器官毀損命運。梁培英認為,紅斑性狼瘡病患往往很年輕就發病,若任由全身器官毀損,病患常因此失去工作、賺錢能力,原本可以有很多夢想,且可以貢獻於社會、國家,也因此被迫中斷工作,實在非常可惜,若臨床證據證實使用新型生物製劑可以有較佳治療效果,副作用也比較少,建議未來可以納入健保給付,讓病患可以有更多治療選項,人生也可以有更多發光發熱的機會。
-
2023-08-14 養生.健康瘦身
跪坐可以減肥、防衰老?教授告訴你跪坐對健康是否真的有益處
我在2023-6-6發表人體工學桌椅是否有研究證據,如何選擇,之後有幾位讀者來討論盤坐、跪坐對健康的影響。事實上我在2020-1-15已經發表盤坐對身體有害嗎,所以我今天就來談跪坐。讀者Deerhsu在2023-6-10的留言是「日本超愛唐文化,跪坐壓比目肌確實有利健康!」。這讓我頗感驚訝,因為這位讀者長期以來都是支持和肯定我打擊偽科學,那他怎麼會說出這個明顯是偽科學的論調?所以,我就上網搜索,一下子就搜到《每日頭條》在2018-10-4發表的跪坐,不僅夠引血下行,防止衰老,更是減肥秘法,比敲帶脈還快!。(註:《每日頭條》是「內容農場」的大哥大,請看「肽-諾貝爾獎傳奇」的傳奇)我就把這篇《每日頭條》文章的連結回應給Deerhsu,同時問他「可以減肥、防止衰老?」,而他的回應是「于美人說:是的!」。所以,我就再搜索,果然搜到一大堆「于美人下跪減肥法」的新聞報導和影片,例如2014-1-8發表的真正有效!于美人瘋下跪減肥法瘦身 減肥迷思破除大公開。另一位讀者Elliot的回應是『日本厚生労働省(衛福部)在2020年4月起,施行《児童虐待防止法》修正案,正式認定「長時間正座」(跪坐)列入「体罰ガイドライン」(體罰指引),禁止教師、家長要求孩子跪坐。』他附上的新聞影片是親から子どもに「長時間正座」は体罰 厚労省が指針(19/12/04)。我自己搜到一篇2020-10-13 發表在《今日日本》(Japan Today)的文章Finally, a device to save us from the pain of sitting Japanese-style(終於有一個設計可以讓我們擺脫日式坐姿的痛苦)。它的前兩段是:『“seiza”這個詞通常被翻譯為「日式坐姿」,但許多人認為「疼痛」也是同樣有效的同義詞。 Seiza 的字面意思是「正確的坐姿」…雖然它看起來漂亮而有尊嚴,但 Seiza 的缺點是它會把你的大量重量放在膝蓋、腳踝和其他下半身部位的脆弱韌帶上。 甚至許多現代日本人也覺得 Seiza 非常不舒服。』我也到公共醫學圖書館PubMed搜索,但卻搜不到任何「跪坐可以減肥或防止衰老」的論文。事實上,我搜到的論文是清一色地認為跪坐有害健康,而更讓人傻眼的是這些論文全都是出自日本的研究。2005年:Effect of Japanese sitting style (seiza) on the center of foot pressure after standing(日式坐姿(跪坐)對站立後足部壓力中心的影響)。這篇論文在引言(Introduction)裡說跪坐不僅會對骨骼系統產生不良影響,還會對下肢血液流動產生不良影響,而它的研究結論是:跪坐會在 4-5 分鐘內引起小腿組織氧濃度顯著降低,並在 17 分鐘左右導致足底本體感覺閾值增加。2012年:Two cases of elderly-onset hereditary neuropathy with liability to pressure palsy manifesting bilateral peroneal nerve palsies(老年發病的遺傳性神經疾病伴壓力性麻痺二例,表現為雙側腓神經麻痺)。結論:臨床過程表明,被稱為「跪坐」的日本坐姿是雙側腓神經麻痺的誘發因素。2014年:A case of crush syndrome induced by the kneeling seiza position(跪坐姿勢誘發擠壓綜合徵一例)。這篇論文在引言(Introduction)裡說跪坐可能會導致氧含量降低和橫紋肌溶解引起的肌肉組織破壞,而它的文摘是:擠壓綜合徵(Crush syndrome)是導致橫紋肌溶解症伴肌紅蛋白尿性急性腎功能衰竭的特徵性綜合徵。最常見的擠壓傷是地震等自然災害受害者的擠壓傷。在此,我們報告一例由跪坐姿勢誘發的擠壓綜合症的罕見病例。2017年:Seiza-induced neuropathy: an occupational peroneal neuropathy in a Japanese lady(跪坐誘發的神經疾病:一位日本女士的職業性腓神經疾病)。2021年:Bilateral atrophy of the extensor digitorum brevis muscle might be a useful sign for diagnosing diabetic polyneuropathy in Japanese men who do not sit in the traditional “seiza” style(對於不採用傳統“跪坐”坐姿的日本男性,雙側指短伸肌萎縮可能是診斷糖尿病性多發性神經病的有用標誌)。這篇論文提到,跪坐可能會導致雙側指短伸肌的萎縮。總之,內容農場以及媒體名人所聲稱的「跪坐可以減肥、防止衰老、等等」,都是毫無科學根據。事實上,「跪坐會引發肌肉和神經性疾病」不但是證據確鑿,而且很多日本人也都認為跪坐是痛苦、不舒服。那,既然是痛苦、不舒服,怎麼可能會對健康有益?原文:跪坐能減肥防衰老?別跪出一身病責任編輯:辜子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