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2-1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搜尋
蛋白
共找到
5021
筆 文章
-
-
2020-02-19 科別.泌尿腎臟
肥胖、長期吃止痛藥 腎衰危險因子
一名50歲商人有高血壓和痛風,且合併腎功能下降,但他仍頻繁應酬,還常因痛風發作服用止痛藥,直到最近因痛風頻發作、腎功能退化,恐走上洗腎一途,他才配合醫囑調整飲食習慣,腎功能也才未再惡化。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李其育說,這名商人血液尿酸長期偏高,每與友人聚餐,都會大喝一場,並經常吃辣炒土豆小魚乾下酒;長期下來除了有啤酒肚,也因尿酸高合併痛風,經常自己買止痛藥緩解症狀。他說,未控制好高血壓、肥胖、高血脂、高尿酸合併痛風、頻繁使用止痛藥、喝酒等都是造成腎衰竭的危險因子,若不改善既有生活習慣與飲食,並搭配定期門診抽血檢查和藥物治療,日後腎功能都會持續惡化、衰竭。該商人後來努力配合醫師建議與治療,不再隨便服用止痛藥,並每三個月回門診追蹤,在血壓、血脂、尿酸皆控制良好下,痛風發作次數明顯減少,腎功能也不再惡化。李其育強調,肥胖人口持續增加,許多「小腹婆」、「腹爸爸」都是腎臟病潛在患者,罹患慢性腎臟病比率也相對較高,推測應是內臟脂肪分泌的發炎因子增加,造成發炎,以及體內自由基與氧化壓力增加和異常的腎激素系統分泌,造成高血壓腎病變。李其育說,慢性腎臟病患者的飲食應把握「一青二白」,吃青菜,控制澱粉類和蛋白質攝取,並減鹽、控磷,才能活出「腎利人生」。
-
2020-02-19 橘世代.健康橘
SOGO董座黃晴雯「自我管理別忘了人性,偶爾放縱」
從記者、主播與時間競速的媒體工作,到主掌年營收超過400億元的SOGO百貨、拚的是集團穩健成長,翻開遠東SOGO董事長黃晴雯的職涯履歷,可說是幾乎身處高壓行業。但她養成一套非常自律的生活習慣,讓自己的身體足以面對職場上的各種挑戰。黃晴雯說,「我是個喜歡動的人,習慣每天出去動2次,已經像起床要刷牙洗臉的例行習慣,這段時間沒人可以打擾我,幾乎可說是風雨無阻。」每天清晨5、6點就起床的她,上班前會帶愛犬去散步;下班後回家吃完飯再去散步,每回運動半小時至一小時。她說,我一天最少一定要走到7000步,大部分都走到1萬步以上,要是一天沒走到1萬步,就會在家用跑步機走足。小時候就學芭蕾的黃晴雯,體能好、身體柔軟度也好。由於愛犬年紀大了路走得慢,所以陪牠散步時,她會邊聽音樂邊跳舞。她說,「我很喜歡跳舞,聞樂就會起舞啦。」打開她的手機歌單,都是當下西洋流行音樂,喜歡的歌手是強納斯兄弟(Jonas Brothers)、橫掃今年葛萊美獎的怪奇比莉(Billie Eilish)、Camila Cabello等,幾乎都是時下年輕人在聽的發燒夯曲。黃晴雯說,「無論散步、跳舞,運動過後的感覺是很愉悅的,我在運動時也會思考很多事情,產生很多靈感跟想法。」她認為,很多人說沒時間運動其實是個藉口,出門走走或在家動一動、跳一跳就可以運動了。至於飲食習慣,黃晴雯也有一套規律模式與3大原則,「早上吃得純淨、中午吃得滿足、晚餐吃得簡約」。飲食部分她採倒三角型吃法,早餐吃得很健康、豐富,像是穀類、水果、優格、優質蛋白質的攝取,每天固定吃一顆水煮蛋,一天的水果也會在早餐吃掉,並堅持蔬菜、水果、穀類一天一定要吃到7個種類以上,讓早餐吃得均衡且健康。愛犬的早餐也是黃晴雯親手準備的鮮食,把紅蘿蔔、地瓜、花椰菜、青豆、玉米,切塊打碎蒸完後分裝,再搭配新鮮牛肉、雞肉。她說「狗狗也跟著我吃得非常健康,所以別人完全看不出來牠已經15歲了,我每天最紓壓的時候就是早上的時刻。」人在做自我管理計畫時,不能違背人性,人偶爾需要一點點放縱黃晴雯笑著說,「其實我是個很有美食欲望的人,加上台灣的美食太好吃,我中午就會自然吃,是犒賞自己味蕾的時候。」晚餐時間她吃得早,「並絕對不吃宵夜,晚餐若沒有吃,頂多在睡前2個小時喝一點牛奶。」另外她也分享一個上班的習慣,她中午會把燈關掉,在辦公室小憩個10、15分鐘,她說,經過很多科學證明,午睡功用很好,可以幫助下午思慮的清晰度、體能的回復,「如果可以的話,我會盡量在中午打個盹,對我下午的精神很有幫助。」規律的飲食習慣或運動,對很多人來說要持之以恆非常難黃晴雯指出「很多事做一段時間,自然身體就養成自律的習慣」,最重要的是「生活態度會決定你身體的狀況」。【延伸/更多熟齡人生指南↘↘↘】。10個慢老單字:關於老年,你該有的10個態度。60歲退休員警讓魚骨重生 開拓漁村文創。50歲後改寫人生方程式 家庭主婦成為拼貼藝術新星。熟齡族不怕中年轉業 江惠頌:50歲之後更重視自我實踐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檢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2-18 該看哪科.巴金森氏病
相似症狀/比巴金森氏症更麻煩 台美合作發現顫抖症病因藏小腦
全球有4%成年人、20%老年人患顫抖症,多數患者做事時雙手發抖,病因不明。台大與美國哥大合作,發現患者是因小腦神經細胞共振異常而顫抖,有助新藥開發和臨床診斷。這項研究成果今年也刊登在國際期刊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台灣大學醫學院助理教授潘明楷今天出席科技部研究成果記者會,他表示,顫抖症患者最常見的症狀是手抖,有時說話聲音和頭也會不自覺發抖,至今仍找不到病因。醫院目前開藥給病患吃,但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核准的唯二藥物,有效率都低於五成。也有患者接受手術,燒掉大腦深處細胞、在腦部埋電刺激器,初期有效率達七成,但術後數年療效減弱。潘明楷剛從台大醫院神經科轉任台大醫學院藥理所,他和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醫學中心醫生郭昇翰是同學,兩人發現,患者小腦細胞中有一種控制神經連結的蛋白會減少,導致小腦神經纖維過度增生,讓小腦細胞產生過強連結,造成小腦神經過度共振,因而產生顫抖症狀。潘明楷說,小腦神經的共振異常,也可做為全球第一個生物標記,幫助顫抖症的臨床診斷和新藥開發。西方人逝世後捐腦風氣較盛,這項研究成果運用哥大的大型腦庫,結合台大的活體動物研究、光電技術,以及哥大的病理研究專長,以小鼠的小腦進行神經機轉研究,終於找出顫抖症患者小腦神經的不正常共振。醫界對同樣具顫抖症狀的巴金森氏症的研究較多,但潘明楷說,全球顫抖症患者是巴金森氏症的五倍,顫抖症患者生活更受影響。因為顫抖症是不做事時不發抖、做事時才抖,巴金森氏症則相反,是平時抖、做事時反而不會顫抖。科技部表示,這項跨國團隊的研究方向合作模式獲國際重視,受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補助。哥大為此成立新的研究中心,由郭昇翰擔任主任,推動相關研究。潘明楷也被推選為世界動作障礙學會唯一的台灣代表,共同制定顫抖症相關的國際診斷治療官方準則。【加入臉書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招募新成員!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立刻加入:https://user137758.psee.io/3j74yy
-
2020-02-1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新一代防疫消毒搶手貨 打破次氯酸水的迷思
最近因為防疫的需要大增,所以酒精供不應求,次氯酸水產品也都賣到斷貨。其實據韋恩對產業的了解,現在次氯酸水生產廠製水能力不是問題,反倒是小瓶子供應上來不及,所以沒得生產,這也是這個產業十幾二十年來遇見的奇觀。韋恩所幸家裡常有一些噴霧空瓶留著裝精油、酒精等等,所以也找有次氯酸水電解機的朋友,自製了一些給小朋友噴噴桌面來用。只是因為次氯酸水很搶手,網路上對它的奇怪說法也就越來越多,不排除是一些廠商的人出來放的誇大消息,我深以為憂。加上前文《消毒用的電解水有用嗎?臭氧電解水與次氯酸電解水》寫完,也有許多朋友私訊來問了有關次氯酸水的一些問題,所以我在這邊乾脆一起澄清一些常見次氯酸水的迷思。次氯酸水是氯系的氧化劑,因為它的強氧化性,可以造成蛋白質或DNA的變性,所以對細菌可以殺菌,對具有外套膜的病毒也有不活化的效果。而且它需要的濃度比次氯酸鈉(漂白水的成分)要低,工作pH又偏弱酸性,所以刺激性較低。所以是個相當不錯的環境清潔消毒劑,但是大家可千萬不要將它神話了。1.次氯酸水是食品添加物,所以可以吃進嘴裡?錯!很多廠商刻意誤導宣傳日本將次氯酸水納入食品添加物,但是沒告訴你的是,日本是將其當作消毒料,規定在最終食物中要完全去除。所以正確的說,依照法規,台灣將次氯酸水列為食品清潔劑用,也就是可以用於作為水的殺菌或是食品容器以及食材洗滌之用,在食材殘留不得超過 1ppm。也就是說拿來洗菜、器皿可以,但是最終還是要把它沖掉,而且次氯酸水不要直接加在食物裡,以免造成腸胃的不良反應,或是裡面有的雜質一起被吃進去了。次氯酸水裡面最值得注意的雜質是三氯甲烷,雖然它的濃度與自來水相當,我認為不用太過注意,但是如果是許多人擔心三氯甲烷的致癌性風險,連燒個開水都要刻意多煮一下好讓三氯甲烷可以揮發,那又何必讓次氯酸水殘留在食物裡,增加三氯甲烷的攝取呢?2. 次氯酸水可以拿來噴手?錯!次氯酸水很多廣告宣傳明示暗示可以拿來噴手,我認為這樣宣傳的廠商故意遊走法律邊緣,相當無良(這個品牌最近新聞置入很多,大家可以回想看看)。因為依照法規面來說,只有化妝品才能用在人體肌膚上,而宣傳在肌膚上殺菌,更是屬於含藥化妝品了。化妝品必須由合格化妝品廠生產,而如果是含藥化妝品,更應該預先由食藥署審查許可。所以不符合這些法規要求的次氯酸水,只能用於環境清潔消毒用。所以教你可以噴手的廠商,就可能是誇大不實的廠商,可以反問它是否為合格化妝品廠,否則就可以檢舉它。另外從科學上來看,次氯酸水還是一種強氧化劑,可能對皮膚有刺激性,在一些動物實驗裡,也觀察到高濃度的次氯酸水,可能造成皮膚增厚的現象。所以尤其是對嬰幼兒嬌嫩的皮膚,更是得小心。如果沒有經過該有的皮膚敏感性測試,實在不建議這樣用。3.次氯酸水可以搶購多囤貨一些?錯!次氯酸水其實是一種安定性很不好的東西,它怕光、怕熱,隨著時間就會慢慢被還原,結果變成水跟鹽等等無用的成分,失去效用。但是要發揮消毒的作用,卻需要一定的氯含量,依照許多研究指出,有效氯含量至少要在數十ppm(比如說40ppm 10秒鐘)以上。所以我不建議大家搶購一堆次氯酸水產品,因為它的效果會因為放太久而遞減,甚至無效。所以還是用新鮮的好。而每家廠商對次氯酸水的產品保存期限有長有短,有的長到兩年的,這麼長的保存期限,超出我的想像之外。我都很好奇,廠商對其安定性有沒確實的證據,在有效期限內都能確保有足夠發揮功效的次氯酸含量? 還是只是圖個商業上的銷售方便而已? 否則大家就是當成噴噴鹽水,求個心安,但是卻花了冤枉錢。韋恩認為,次氯酸水是個好東西,對於清潔環境、器皿、用具來說,可以在防疫抗病毒的關頭幫上很大的忙,但是如果有不良廠商來渾水摸魚,企圖做誇大的宣傳,讓大家被誤導的話,就很不應該了。消費者們也要有正確的知識,將次氯酸水加以善用。
-
2020-02-18 新聞.用藥停看聽
肥胖、飲酒、長期吃止痛藥 醫師:易敗腎
一名50歲商人有高血壓和痛風,健檢也顯示尿酸高且合併腎功能下降,但他仍應酬頻繁,未定期追蹤,且痛風發作時服用止痛藥,直到最近痛風頻繁,查出腎功能退化,恐走上洗腎一途,才配合醫囑調整飲食習慣,使腎功能未進一步惡化。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腎臟科醫師李其育說,這名商人血液尿酸偏高(9-10mg/dl)合併腎功能下降,但因從商應酬繁忙,鮮少定期至腎臟科追蹤。他雖未酗酒,但每與友人聚餐,還是會大喝一場,經常用辣炒土豆小魚乾下酒,長期下來除了有啤酒肚,也因尿酸高合併痛風,經常自己買止痛藥緩解症狀。李其育說,未控制好高血壓、肥胖、高血脂、高尿酸併痛風、頻繁使用止痛藥、喝酒、喜好高鹽、高磷食物等都是造成腎衰竭的危險因子,若不改善既有的生活習慣與飲食,並搭配定期門診抽血檢查和藥物治療,日後腎功能持續惡化衰竭,有極高機率需要洗腎。該商人後來努力配合醫師建議與治療,不再隨便服用止痛藥,並每三個月回門診追蹤,在血壓、血脂、尿酸皆控制良好下,痛風發作次數明顯減少,腎功能也不再惡化。李其育強調,現代人生活忙碌、有繁多交際應酬,常會忽略身心健康,導致肥胖人口持續增加,出現許多「小腹婆」、「腹爸爸」等腎臟病潛在患者,尤其中廣型肥胖的患者,罹患慢性腎臟病比例也相對較高;推測應是內臟脂肪分泌的發炎因子增加,造成發炎,體內自由基與氧化壓力增加、異常的腎激素系統分泌造成高血壓腎病變。除了控制高尿酸,飲食上也必須先戒酒,並減少紅肉、內臟、海鮮類食物的攝取,例如餐敘免不了的下酒菜小魚乾,其內臟亦含大量膽固醇,所以除了應好好檢視日常飲食,也要避免不必要的止痛藥物攝取,才能預防腎功能惡化。他說,慢性腎臟病患者的飲食應把握「一青二白」,一青即多吃青菜,二白是指控制澱粉類和蛋白質攝取,並減鹽、控磷,才能活出「腎利人生」。
-
2020-02-18 名人.好食課
喝低脂鮮乳少了營養又容易發胖?營養師破解4大迷思
近年來,網路上盛傳著低脂的迷思,但多是似是而非,或者過度解釋了文獻,像是低脂鮮乳含有澱粉會導致肥胖,或低脂鮮乳流失了許多營養。有些媒體報導研究指出低脂乳品會提高特定慢性病的風險,但實際看了數據和文獻都可能不是這回事,這次好食課搜集了有關低脂鮮乳的四大迷思,一個一個破解給你看!迷思一、低脂鮮乳少了許多營養?我們主要需要從鮮奶獲得的營養成分,像是蛋白質、鈣質與維生素B2,這些營養成分在低脂和全脂鮮乳中的含量是相近的,所以低脂鮮乳的營養並沒有比較少。首先,我們要了解喝鮮乳的重點在於「蛋白質」、「鈣質」與「維生素B2」!根據台灣食品成分資料庫,每100克的全脂與低脂鮮乳,分別含有3克與3.1克的蛋白質、100與98毫克的鈣質,而維生素B2都是0.17毫克。從這個數據就可以知道,低脂鮮乳的蛋白質、鈣質與維生素B2等營養成分幾乎等同於全脂鮮乳。後來,網路謠言更明確地指出低脂鮮乳是因為脫去了部分脂肪,所以流失的是脂溶性維生素!這是真的嗎?根據台灣食品成分資料庫,低脂鮮乳的維生素A與維生素E等脂溶性維生素的含量,確實低於全脂鮮乳,但這兩種營養成分不是喝鮮奶的重點,我們維生素A的每日攝取量大多都超過建議攝取量。依據102-105年國民營養調查的結果,成年人甚至可以達到建議攝取量的130-206%,根本不需要特別補充維生素A。在維生素E方面,無論全脂或低脂鮮乳,維生素E含量在每天攝取量的佔比都很低。以成年男性而言,每天喝足2杯全脂鮮乳也才佔每日維生素E足夠攝取量的3.1%。因此鮮乳根本不是維生素E的主要來源!維生素E的主要來源為植物油、深綠色蔬菜、黃豆製品、全穀類、堅果等食物,可別放錯重點囉!迷思二、低脂鮮乳有很多澱粉?低脂鮮乳並不會額外添加澱粉,只是透過離心與標準化去除部分乳脂肪,翻看食品包裝上的成分標示就知道囉!因為是醫師、名人的說法,在網路上一度很盛傳,甚至也被媒體所引用,這個迷思超級好破解,但鮮少有人真的去查證。只要去看資料庫、食品成分和營養標示不就得了 1. 台灣食品成分資料庫的全脂與低脂鮮乳,粗脂肪量從3.6%減至1.3%,但總碳水化合物才增加0.2%,碳水化合物差很多嗎?2. 市售鮮乳的食品成分標示都是「生乳」,根本沒有「澱粉」。3. 市售鮮乳的營養標示,每百毫升的低脂與全脂鮮乳,總碳水化合物都是4.8克,相差無幾且幾乎都是乳糖,哪來的澱粉?所以不要人云亦云了!低脂鮮奶是沒有澱粉的!迷思三、喝低脂鮮乳容易變胖?會變胖是因為人體的熱量攝取大於消耗,與喝低脂鮮乳並無直接關聯,想要好好控制熱量的人,低脂鮮乳的脂肪含量較全脂少,熱量較低,低脂是更適合控制熱量的選擇!網路上也常引述一些文獻,指出喝全脂鮮乳的族群具有比較低的肥胖風險,反而喝低脂鮮乳的人容易肥胖?針對這個問題,好食課過去已經寫過一篇專欄來破解,在此簡單濃縮重點,有興趣的可以點擊下方專欄連結看更詳細的說明。專欄連結 ➤ 【營養迷思】喝全脂牛奶可以減肥?實情應該是這樣才對!這些研究大多是歐美國家做的,所以我們要考慮到國外的狀況,國外的低脂乳飲品常常會加入大量的糖調味,而民眾長期被教育「脂肪」可能帶來危害,而改選擇低脂乳品,但卻忽略了低脂「乳製品」(非鮮奶)有添加糖的問題!因此才有不建議飲用低脂乳製品的報導(連結)。然而,這是「低脂」造成的嗎?不是啊,是低脂乳製品「加了糖」造成的啊,並不是「低脂」本身的問題!而台灣的低脂「鮮乳」是不會加糖的,所以我們不要誤解研究了!迷思四、喝低脂鮮乳提高慢性病風險,甚至提高死亡率?研究指的是Low fat dairy而不是指Low fat milk,包含了許多「乳飲品」,這些低脂乳飲品成分相對複雜,可能含有糖、風味原料與添加物等成分。許多觀察性研究並未排除這些低脂乳飲品中其他成分的干擾,是低脂本身的問題,還是其他添加成分的問題呢?2018年媒體引述研究指出攝取低脂乳品會導致帕金森氏症、2019年又說喝低脂乳品的人死亡率較高?但我只能說研究不能這樣看,也不是這樣詮釋的! 以低脂乳品與帕金森氏症的報導為例,這是引述自2017年美國哈佛大學所發表的文獻(連結),學者從2個總數約12萬人的美國大型世代追蹤研究資料庫中,調取了25年的飲食與罹病數據進行分析。在這段時間內,有1,036人罹患了帕金森氏症,而學者統計分析後發現,攝取低脂乳製品的族群帕金森氏症的風險顯著較高。學者認為這與牛奶蛋白的攝取有關,但全脂與低脂牛奶的蛋白質含量又沒什麼差異,而且在這則研究中喝「全脂乳製品」並未提高帕金森氏症的風險,若喝低脂牛奶提高帕金森氏症風險是來自於牛奶蛋白,這又要怎麼解釋呢?如同上一段所提,國外有許多低脂乳製品會添加糖與其他原料,那會不會是因為這些人選擇低脂,但卻額外攝取了太多糖或其他成分呢?這篇研究並未將低脂乳製品作詳細分類,所以不得而知。我認為在沒有釐清研究中低脂乳製品的成分以前,以這樣的研究斷定喝低脂乳製品就會提高帕金森氏症風險,是有點太過武斷了!不只是帕金森氏症,死亡率的研究也是如此,這些大多屬於「觀察性」研究,而飲食、生活、生理有太多太多的變因,在觀察性研究中很難一一被排除,這樣就非常難去斷定因果關係!這些觀察性研究都是給予未來研究者一個「線索」,需要進一步去釐清彼此的因果關係才是對的,所以我們不需要因為這些研究而過度擔憂!這次的專欄,一次破解了4個常見的低脂鮮乳迷思,我認為最重要的就是減少糖的攝取,在乳品類方面,無論是低脂和全脂鮮乳都是好選擇,想要多控制點熱量的人,可以選擇低脂。但不管怎樣,都還是建議每天要喝足兩杯奶,才能幫助補充蛋白質、鈣質、維生素B2等營養成分!【本文獲好食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迷思破解】別鬧了!誰說低脂鮮乳沒有營養?一次破解低脂鮮乳的4大迷思】
-
2020-02-17 養生.健康瘦身
「愛的迫降」孫藝真秀螞蟻腰 運動太難、先學減肥菜單
韓劇「愛的迫降」在2月16日,終於迎來大結局,還好最後仍算圓滿。在最後一集中,38歲的孫藝真配合劇情,猛換造型,多套洋裝秀出她的螞蟻腰,讓人好羨慕,怎麼可以凍齡又有好身材呢?當然得要靠飲食控制與運動,不過提到飲食,孫藝真自己的減肥秘訣,居然是「開心吃,不要有罪惡感」。之前韓媒就報導過,孫藝真能夠維持好身材,一周至少運動三天,如果時間許可,每天都會花點時間來運動,每次至少40分鐘以上,而且她曾在節目上,曝光自己很愛TRX,不僅學習長達10年,還具有講師資格。不過,如果覺得要學孫藝真每天運動,實在太困難的話,那麼先從她的飲食習慣開始學起吧!快來看看孫藝真的減肥飲食攻略。一、定時定量提到孫藝真每天吃飯,她很遵守「定時定量」的吃飯方式,儘量讓每餐時間都固定,份量也固定,不要有一餐狂吃,另一餐就不吃,這樣會把身體搞混狀況,反而會比較不好。至於飲食禁忌,其實孫藝真與一般女生一樣,譬如少油、清淡,肉類以海鮮為主,搭配高蛋白的食物,澱粉攝取還是很重要,因此孫藝真仍會吃入少量澱粉。二、開開心心吃其實飲食禁忌大家都知道,譬如少刺激與辛辣,少油,少吃甜食與高熱量食物等,但難免有時會想犒賞自己一下,或是禁不住誘惑,孫藝真就曾經說過,吃飯就是「開心吃」,如果真的很想吃某些食物,那麼吃的時候心情要開心,不要一直想說「吃了會胖」讓自己超有罪惡感,這樣心情不好,身體也會反應,倒不如好好享受開心吃,之後再另外控制。三、早餐一定要吃也因為定時定量,孫藝真一定會吃早餐,不會讓自己空腹,因為這樣減肥與控制身材不會成功,孫藝真的早餐也很輕盈,以新鮮果汁為主,搭配水煮蛋、果汁或是穀物等,也可以改喝綠拿鐵。四、偶爾來場輕斷食近期減肥界很流行輕斷食,也就是間歇性斷食,也是孫藝真常常使用的方法。可以一個月間選個8~10天,每天進行「18:6」的間歇性斷食,也就是18小時空腹,6小時進食,可以選在下午時段或早上時段,6小時內可以進食,但以蔬菜、高蛋白肉類、堅果等為主,可以少量多餐進行。輕斷食可以讓身體好好休息,也能讓身體淨空,維持良好的身體體態。
-
2020-02-17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絕望到寫遺書…新冠肺炎康復者現身說法 難忘防護衣感人字句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中國大陸每日增加許多確診、死亡案例。一名25歲的罹病者武康(化名)在住院期間,在網上分享住院時的心情,紀錄發病後無法住院、被病痛折磨、對醫護人員的尊敬、出院的快樂等心情,他表示,自己患病後曾寫過遺書,發病後近一個月終於康復,痊癒後第一件事就是去捐血,盼體內抗體能成疫苗特效藥。根據《澎湃新聞》報導,武康在1月19日開始出現身體不適,包括肌肉痠痛、腹瀉、高燒到39度等,吃完退燒藥與感冒藥後仍繼續拉肚子,21日再度發燒,他立刻自我隔離,前往醫院檢查,確定罹患新冠肺炎。武康表示,他在21日到處奔波,卻都找不到能收治他的醫院,武康父母聽說第七醫院有收治肺炎病人,武康爸爸偷偷去排隊,讓武康非常不捨,到現場一直趕爸爸回家,然而爸爸卻仍躲在外面玻璃窗偷看他,讓他很是鼻酸。武康終於排到看診後,卻因為檢測試紙用完,無法被確診並住院,他只好離開醫院進行自我隔離,為了抒發心情,他也在微博上發佈多條貼文,分享罹病心情。24日武康的病症惡化,每隔幾分鐘胸腔就會出現巨響,讓他完全無法吃飯睡覺。 武康表示,他從1月19日出現症狀,26日終於住進武昌醫院,住院期間每天都要服藥、打針,絕望到令他寫下遺書又刪掉,且他必須自行拔管吃藥,每天武康爸爸還會送免疫球蛋白來,遠遠地放在門口,待爸爸走遠武康才能過去拿。武康指出,院內護理師年紀都僅20多歲,為了鼓勵病人,醫護人員在防護衣背後寫下「都好」、「情朗」、「希望」等字眼,同房還有一名80餘歲的奶奶,每每在吃飯錢,都會雙手合十感激志願者的送餐。到了2月4日,武康的病症逐漸減緩,8日適逢元宵節,醫院還為罹患肺炎的病人準備元宵湯圓,鼓舞士氣,聽說雷神山醫院也開始準備收治病人,有護理師在背上寫下「有我在!雷神!」相當感人。2月10日傳來好消息,武康與同房的「禱告奶奶」檢測都為陰性,武康直言,家人、醫護人員、網友給他的每一份關心,對他而言都能帶來無限大的能量,到了13日,武康終於第二次檢測陰性,可以出院回家了,他表示,從感染、發病、買藥、住院、康復,要感謝很多人,這一遭艱難求醫史真的十分難忘。完成14日自我管理並康復後,武康第一件事就是到武漢血液中心捐血,希望體內抗體能對疫苗開發有所幫助,他感動的說,「記得一次躺在病床看微博私信,一位網友說她這一天的十八歲生日願望是希望我平安健康,這麼貴重的禮物,我只能回以謝謝」,可見網友的打氣對他而言,也是非常珍貴的力量。
-
2020-02-17 橘世代.時尚橘
熟齡保養沒效? 醫:3大常見迷思別再犯!
年輕時,臉上有充足的膠原蛋白,簡單保養就青春無敵,而大齡女子隨著年紀增長,更重視有感的保養方式,萬芳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楊庭驊提醒,要養出好皮膚,應該確實的改變日常習慣,像是防曬、多吃蔬果、不熬夜抽菸等,更切忌將速成商品當作日常必須。1. BB霜CC霜注意使用時機像是BB霜CC霜等多效合一的產品,使用的時機很重要,楊庭驊認為,若是趕時間或出門在外,多效合一的產品優點是快速且方便攜帶,但也因多效合一的產品什麼功效都有,容易不夠完整,所以如果當成日常的懶人保養,在功效上就會打折扣,也容易阻塞毛孔,易長粉刺的人不適合使用。2.面膜不是保養萬靈丹面膜主要功能就是在短時間內大量給皮膚水份,但這樣的水分來得快去得也快,楊庭驊認為,在肌膚極度缺水的狀態,例如一些特殊療程術後,或希望暫時性地讓臉上充滿光澤,偶一為之即可,但並沒有長效保濕及保養的效果,要達到皮膚的保濕,還是需補充具有鎖水、吸水、以及修復角質三大功效的保濕乳液。3.口服膠原蛋白杯水車薪另一個迷思是想靠著塗抹或口服的膠原蛋白或玻尿酸來補充皮膚裡的膠原蛋白及玻尿酸,楊庭驊認為,這樣的做法是杯水車薪。他建議,不如使用含有抗氧化物成分或抗慢性發炎成分的保養品或食品,因為氧化物及慢性發炎是肌膚老化背後重要的機轉,從實證角度顯示,從預防方式著手,較有機會延緩老化的,而最安全方便就是多攝取蔬果類,或在醫師的建議下使用外用A酸可預防皺紋。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橘世代」一個專屬於50後世代的舞台。在這裡你可以做好準備,迎接精彩第二人生!>>>立即加入
-
2020-02-17 養生.聰明飲食
喝熱飲也要選對喝!這類飲品小心喝了寒更寒
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天冷喝點熱飲祛寒,喝之前注意,選熱豆漿、牛奶、花草茶和薑茶可有效暖身,喝咖啡、茶類、可可反而容易手腳冰冷,喝酒更要小心失溫風險!天冷想喝熱飲祛寒,喝對成分也很關鍵;選熱豆漿、牛奶、花草茶和薑茶可有效暖身,喝咖啡、茶類、可可反而容易手腳冰冷,喝酒更要小心失溫風險!善用蛋白質、薑素、黃酮類提升「攝食產熱效應」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主任許惠玉說明,想靠食物讓身體熱起來,可善用「攝食產熱效應(diet induced thermogenesis)」,指人體消化吸收食物時會消耗體內熱量,使體溫升高;而蛋白質的產熱效應最高,約佔攝取熱量的20~30%,醣類為5~10%、脂肪為3%以下;所以熱豆漿、熱牛奶除了暖身還可攝取到優質蛋白、鈣或大豆異黃酮等,特別適合怕冷又需足夠蛋白質的銀髮族。而2012年《Metabolism》期刊發表的美國研究發現,喝熱薑茶後有提升攝食產熱效應,還能增加飽足感。許惠玉提醒,市售薑母糖塊或即飲包要注意高糖問題,最好買老薑自己烹煮,並盡量減少加糖。另外,2016年《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esity》期刊發表的中國研究發現,飲食中含木犀草素可增強棕色脂肪和皮下脂肪的產熱基因表現,進而提升產熱作用。許惠玉表示,木犀草素為黃酮類化合物,存在於菊花、薄荷、百里香、迷迭香等,可調製成花草茶,亦含於芹菜、洋蔥、花椰菜等;花草茶不含咖啡因,適合各種年齡層飲用,但要注意農藥殘留問題。咖啡因可能導致手腳冰冷,而酒精易造成失溫許惠玉說明,天冷時許多人也愛喝熱咖啡、熱茶或熱可可,但這類飲品要注意咖啡因問題。2014年《Journal of biological rhythms》期刊發表美國研究發現,咖啡因會刺激交感神經系統使血管收縮、血流變少,故離心臟最遠的四肢溫度會降低,容易感覺手腳冰冷。許惠玉建議,冷天想喝含咖啡因飲品時,可搭配薑粉或肉桂粉等溫熱食材,改善血液循環。特別需要注意的是,許多人以為天冷可以喝酒來暖身,但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建議寒冷時應避免飲用酒精飲料,因為體溫會更快速散失;美國心臟協會(AHA)也提醒,酒精造成的溫暖感可能讓人低估寒冷對身體造成的額外壓力!許惠玉提醒,酒精會抑制神經傳導物質血管加壓素(vasopressin)的分泌,造成血管擴張流向四肢,使手腳、皮膚表面的血流增加,讓人誤會身體在發熱,其實是透過皮膚在散熱,身體會越喝越冷。另外,酒精也會抑制糖質新生作用,不僅有低血糖的危險,還會破壞人體的體溫調節機制,造成身體中心溫度降低,所以在冷天過量飲酒還可能會導致失溫!董氏基金會建議,飲品暖身只是短暫性的效果,重要的還是透過活動、運動提高新陳代謝;如上班族常久坐不動、手腳容易冰冷,記得工作間歇時起來伸展一下,並保持規律運動習慣如快走、跑步等,幫助提升基礎代謝率、改善血液循環,讓身體暖呼呼。延伸閱讀▶天冷喝熱飲,但你了解手中那杯沖泡飲品嗎?小心選錯越喝越傷身!▶泡一杯榖色穀香的熱飲等於健康飲食? 先學會看產品標示吧!▶喝熱飲也會致癌?重點在於過燙與重複刺激 而不是飲料有問題 (本文獲「《食力》」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共
168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