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06 新聞.元氣新聞
搜尋
藥物副作用
共找到
200
筆 文章
-
-
2020-12-23 科別.精神.身心
1分鐘了解思覺失調症!圖解常見症狀與治療藥物
透過連續劇《我們與惡的距離》,使得「思覺失調症」獲得許多人的注目,但在劇終後,數個社會事件接連發生,讓許多人對思覺失調症產生誤解,以為罹患該疾病患者皆有攻擊性行為,進而感到恐懼、憤怒。你不認識的思覺失調症,患者飽受負性、情緒等症狀所苦彰化基督教醫院精神醫學部主任邱南英表示,思覺失調症是一種慢性的精神疾病,過去被稱為「精神分裂症」,是最嚴重的精神疾病,綜合許多精神症狀和徵候疾病的一種疾病症候群。其症狀除了大眾較熟知的正性症狀,如聽幻覺、妄想等。思覺失調症患者也飽受旁人所不知的負性症狀、認知症狀、情緒症狀、解組症狀的折磨,難以脫離。以及不瞭解患者在疾病治療的艱辛歷程,深陷於擔心疾病復發恐懼。 台灣思覺失調終生盛行率約是1%,每百位人口中便有一位思覺失調症患者,好發年齡為15歲至30歲,罹病時正值於人生最重要時刻,許多患者因為受到疾病干擾而無法完成學業、順利工作,失去本來應有的美好人生。對許多患者而言,回到正常生活其實是他們最大的願望,但因為思覺失調症會造成患者思考能力衰退、不如以往,再加上心中總是恐懼疾病復發,什麼事都不敢做。花蓮慈濟醫院精神醫學部成癮精神科主任陳紹祖表示,曾有家屬對患者說:「沒關係,爸爸養你一輩子」,雖然真摯親情讓人動容,但因為父母會老、兄弟姊妹會有家庭,患者終有一日還是要回歸社會、學習自立。所幸,思覺失調症的治療發展持續推進中,給予病患有重拾生活滋味的夢想!正性症狀是治療重點,但情緒也需要被照顧!邱南英說明,目前,思覺失調症急性期的治療多專注於減少正性症狀,但是待患者脫離急性期後,如何使其回歸社會,降低家庭與整體的社會負擔,仍是一大課題。陳紹祖指出,因為常見治療選擇為新型抗精神病藥物,透過抑制大腦多巴胺或血清素分泌,減少患者出現幻覺、妄想等正性症狀;但過少的多巴胺及血清素,將導致患者缺乏生活動力或社會退縮,情緒上仍飽受折磨。簡而言之,就是抗精神病藥物雖然能將患者拉出幻覺、妄想中,但許多人在恢復病識感後,卻產生情緒低落、憂鬱的感受,面對人群時感受到明顯壓力,甚至會經歷沒有原因的焦慮感,滿滿害怕、不安的情緒,難以回歸社會。他分享,經常有病友詢問:「醫師,我還可以回去念書嗎」?反映的即是患者對於疾病復發的恐懼感。現在,獨特機轉藥物的問世,使思覺失調症患者有機會保留良好的身體機能,降低沒來由的情緒問題,增加回歸社會的勇氣。如何讓多巴胺調節得剛剛好,是治療思覺失調症的重要發展趨勢!陳紹祖表示,目前,思覺失調症的治療出現新獨特機轉,結合既有的抗精神病藥物優點、減少藥物副作用,不過度抑制多巴胺和血清素分泌,以調節方式讓濃度不多也不少,幫助患者生理上維持在適當的平衡狀態。他進一步解釋,除了消弭正性症狀,也能顯著改善負性症狀、情緒症狀及認知功能障礙,讓患者有機會重拾對生命的熱情。提醒患者配合醫囑,接受追蹤;家屬密切關懷,提供支持,在穩定治療下,可以相信自己不會再復發。藥物治療選擇 思覺失調是大腦疾病,勿再汙名化疾病受害者!邱南英表示,除了藥物治療外,現今也有許多資源能幫助患者重新出發,如職能治療、心理治療、娛樂治療、行為治療、產業治療、社會復健計劃等非藥物治療方式。邱南英說,思覺失調其實是大腦的疾病,患者是疾病受害者,不是社會事件加害者。但,目前社會對於思覺失調症的污名化,對患者及家庭的一種傷害;有色眼光間接成為患者回歸社會的阻礙,讓他們蒙受沉重的壓力、無法前進。若社會能再給予患者更多的關懷與包容,相信會有更多的思覺失調症者進入穩定治療的階段,減少暴力、攻擊相關的事件發生,並能回歸社會,正常生活,創造好的正向循環。 諮詢專家/鹿港基督教醫院榮譽院長兼副院長暨彰化基督教醫院精神醫學部主任 邱南英、花蓮慈濟醫院精神醫學部成癮精神科主任 陳紹祖
-
2020-12-19 新聞.用藥停看聽
吃抗凝血藥避免配綠色蔬菜?當心預防中風不成反加重病情
冬天一波波冷氣團接連報到, 氣溫屢探新低,讓心血管疾病患者發生中風的機率大增,由於日夜溫差大、天氣不穩定的型態,注意保暖、預防中風也成為中老年人的重要健康課題。為了避免中風後失能、臥床、死亡等嚴重的併發症,有些患者更得長期每天 服用一次抗凝血劑,避免腦中風、心肌梗塞、肺栓塞等疾病發生。 抗凝血劑屬於預防血管栓塞的藥物 5大族群需要服用 抗凝血劑屬於預防血管栓塞的藥物, 它的作用在於干擾體內凝血因子的製造、 合成,避免血管內發生凝血,降低血栓出現。心臟內科醫師徐國基表示,目前國內醫師普遍建議服用抗凝血劑的對象,包括曾因心臟病,以人工機械瓣膜置換受損心臟瓣膜,可能因為人工瓣膜造成血栓;以及曾經中風或是心房顫動的患者,這些都是發生血管栓塞的高危險群,以防產生小血塊後,跑到腦部演變為腦中風。另外,還有肺動脈栓塞以及腳部靜脈栓塞的患者等,也是建議可以服抗凝血藥,預防疾病發生的對象。 抗凝血劑藥物副作用大 出血、瘀青、解黑便快就醫 至於有些置放心臟血管支架的患者,會長期服用保栓通、阿斯匹靈等藥物預防缺血性中風。徐國基解釋,這一類藥物則是屬於「抗血小板凝劑」,主要作用在於預防血小板的凝集,若跟抗血小板凝劑相比,抗凝血劑的效果較強,對服用者的副作用也較大,在抗凝血劑藥物的仿單上,也都加註可能導致出血風險的警語。 另外,病人也應自我監控,是否有服藥後出血、瘀青、出血不止、解黑便或解紅棕色尿液等身體不適的症狀;雖然服用抗凝血劑後,需要注意的事項「一籮筐」,但徐國基說,患者怕麻煩、配合度不高,很容易「不吃沒事,吃了反而有問題」。 抗凝血劑併服須知 飲酒、健康食品、維生素K都應避免 徐國基提及,服用抗凝血劑首先要注意的就是,除了不能飲酒,這類藥物本身跟許多的食物、健康食品、其他藥物可能會產生交互作用,可能讓藥物失效,或是藥物於血中濃度過量。 由於維生素K會協助凝血因子的合成,因此在服藥期間,一些富含維生素K的食物可能會影響藥效,例如肝臟、綠色蔬菜、高麗菜、花椰菜、 蔓越莓汁、豆類、海帶、菠菜、蛋黃等,建議患者應避免改變先前的飲食習慣,避免突然大量攝取。 抗凝血劑也必須避免同時服用消炎止痛藥、抗生素或是荷爾蒙類等西藥;萬一服藥時患者正好感冒,須同時服用常用的普拿疼、力停疼等乙醯胺酚類的止痛退燒藥,則必須注意是否造成異常出血。 還有,國人習慣吃補,但抗凝血劑更應避免 與丹參、當歸、人參、銀杏、連翹等有活血化瘀 功效的藥物並用,並要小心Q10、聖約翰草、甘 菊、蜂王漿、維他命A、維他命E、魚油、大蒜 精、龜苓膏等健康食品。徐國基也提醒,每次就醫時,應主動告知醫師或藥師,目前正在服用抗 凝血劑。 空腹、夜晚睡前服用 忘記服藥不可自行補吃 由於跟抗凝血劑會發生交互作用的食品、藥品實在不勝枚舉,因此,徐國基強調,最好於空腹時服用抗凝血劑,因為抗凝血劑多半是1天1 次,最佳時機可於夜晚睡前服用,此時胃裡的食物正好消化得差不多了,讓胃可以單獨吸收藥物,盡量避免與食物產生交互作用的可能性。 抗凝血劑需定時、定量服用,如果當天不小心 忘記服藥,隔天才想起來,徐國基叮嚀,千萬不可以自行「補吃」,服用兩倍的劑量,免得造成 血中藥物濃度過高,引發出血危機。 值得一提的是,不少人長期服藥常會「憑感覺」自行加減藥量,於服用抗凝血劑時,一定要避免這種錯誤的用藥習慣;服藥期間也切勿自行停藥,以免血栓形成造成血管栓塞。 拔牙、開刀前必須停藥 提前告知醫師避免憾事 除了小心與藥物、食物發生交互作用外,由於抗凝血劑會抑制凝血因子的合成,因此,藥品仿單中也註明可能會有出血的風險,萬一受傷,也會增加出血不止的危險性,患者服藥後也要當心,避免從事易引起傷害的劇烈運動。 因此,徐國基說,當需要進行拔牙等牙科手 術,如果醫師事先不知患者的服藥史,可能會發生不易止血的危險,因此,需進行侵入性的檢查、治療,經諮詢過醫師後,至少於術前3~5天,患者一定要事先停藥。 抗凝血劑是「預防」非「治療」 高危險群應作息、飲食正常 除了遵從醫師指示,按時、按劑量正確服藥, 才能順利藉助抗凝血劑藥物的幫忙,免得患者未 蒙其利反先受其害。徐國基也強調,服用抗凝血劑是「預防」、不是「治療」,因此,這類曾置 換人工瓣膜、曾中風過、有心房顫動等中風的高 危險群,仍要維持正常生活作息,不要熬夜。 徐國基也說,飲食上必須忌口,盡量把握清淡的原則,避免高油、高鹽、高糖,積極控制血壓、血糖、膽固醇等數值,並且養成運動的習慣,才能讓自己遠離中風的危機。萬一觀察到自己疑似發生中風現象,也應提高警覺,及早就醫,避免延誤病情。 文章授權刊登/常春月刊 編輯部 責任編輯/Mei 圖片設計/Kato
-
2020-12-16 新聞.用藥停看聽
天冷吃薑母鴨、麻油雞暖身 專家提醒:服用這5種藥物請不要吃
天氣冷,大家都愛吃鍋,薑母鴨、麻油雞更是讓人暖呼呼。不過衛福部臉書小編特別提醒大家,服用特定藥物時,要避免吃薑母鴨、麻油雞喔!衛福部臉書PO文指出,若是正在服用以下5種藥物期間,要特別注意不要吃薑母鴨、麻油雞,因為酒容易與藥物造成交互作用,可能增加藥物副作用,甚至造成肝腎損傷,所以用藥期間,與「酒」相關的就能免則免。▶ 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如止痛藥、綜合感冒藥):與酒交互作用將提升肝毒性風險 👉 會有肝傷害的症狀▶ 非類固醇抗發炎藥 👉 與酒交互作用增加腸胃道出血可能:會有腸胃潰瘍、出血症狀▶ 降血糖藥 👉 與酒交互作用會低血糖作用延長:會有昏迷、頭痛的症狀▶ 降血壓藥 👉 與酒交互作用會加強血管擴張 :會有低血壓的症狀▶ 抗生素 👉 與酒交互作用會減緩酒精代謝:會產生心悸、噁心、嘔吐的症狀中醫師吳明珠指出,冬天吃老薑、生薑,及黑豆、黑芝蔴、烏骨雞等黑色食物可以為身體驅寒,冬至前後可以開始吃四君、四物、十全大補湯、麻油雞、薑母鴨等暖身體。
-
2020-12-06 醫療.自體免疫
慢病主題館【肺纖維化】硬皮症患者面無表情 想笑卻笑不出來
自體免疫疾病是國內十大重大傷病第3名,包含類風濕性關節炎、乾燥症、硬皮症、皮肌炎、紅斑性狼瘡等,全台病人超過12萬名。>>延伸閱讀/認識失控的肺纖維化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的關節會變形,甚至可能失能;硬皮症病人皮膚會變硬、面無表情;乾燥症病人容易眼乾口乾;皮肌炎病人肌肉會發炎、無力;紅斑性狼瘡病人關節會疼痛、皮膚出現斑疹。不過,這些病人都存在著一種「共病」風險,就是肺纖維化。硬皮症:開口說話,臉皮像拉橡皮筋,檢查發現肺功能只剩70%。「別人是飯後一根菸,我是飯後一根牙籤。」罹患硬皮症超過十年,幽默風趣的林炳煌,面無表情地分享飯後雜談。他說每次吃完三餐,總得用牙籤清理卡在牙齒與臉皮之間的菜渣,這樣的不方便,變得不愛外食與朋友聚餐。由於皮膚僵硬,使得臉部面無表情,肌肉硬的像鐵鎚。林炳煌說,「有時即使想笑也笑不出來。」步入中年之後,五官逐漸產生變化,嘴巴變小、鼻子越來越尖,嘴唇變薄,每每想用手接東西時,因為手掌伸不直、無法施力,都得併用雙手。隨著天氣變冷,皮膚乾燥僵硬,「每次說話,臉的皮膚就像在拉橡皮筋」,變得愈來愈不愛說話。今年63歲的林炳煌,十多年前因全身莫名水腫,四處求醫。曾誤以為癌症,做遍了全身檢查卻沒有獲得任何結果。直到最後一項免疫系統檢查結果出爐,確診罹患硬皮症。當下,又聽到另一項噩耗。因免疫系統的失控開始攻擊自身的內臟器官,肺部首當其衝,造成肺纖維化,當時肺功能僅剩下70%,走路容易喘也容易疲累,一累說話就會沒聲音,伴隨著乾咳。林炳煌說,現階段就專心治療硬皮症,規律用藥,連帶也能控制肺纖維化,配合定期的肺功能檢測追蹤,避免病情惡化。人生曾經一度黑白,失去工作、房子與車子的林炳煌,罹病後依然樂觀。為了找出自我的人生狀態開始學習看相、卜卦命理。他說,自己這樣走了一遭後認清現實,想要助人,透過替人免費看面相、卜卦引導他人人生方向,偶爾上課教人命理,積極面對生活。紅斑性狼瘡:18歲摘除脾臟、23歲確診。不間斷服藥,病情穩定控制。今年55歲的李湘君是兩名孩子的媽,也是紅斑性狼瘡病友。18歲那年,下肢突然出現莫名的瘀青,以為是不小心撞傷,隔沒多久瘀青又再出現,卻不會痛。直到有一天,因齲齒至牙醫診所治療,異常的出血雖讓她感到不對勁,卻也不以為意。後來,因頭皮冒出血絲就診,血液檢查發現,血小板數值異常低下。李湘君說,「當時醫師建議摘除脾臟,年紀小的我不懂事,也不覺得有什麼不一樣,但問題根本沒有解決。」原以為沒了脾臟,血小板就會恢復正常,未料好景不常。23歲那年,因連續兩周的低燒不退再度就醫,確診罹患紅斑性狼瘡,開始使用類固醇治療。回想治療初期,李湘君說,「一天要吃六顆藥,感覺每天都在吃毒藥」,曾經非常灰心。藥物副作用的影響,開始出現後遺症,不僅體態變形、臉部發圓,更引發水牛肩、月亮臉,也容易感到疲憊,由於不能曬太陽,無法經常外出。所幸後來結婚,身邊有了丈夫的陪伴與支持,兩人有了新的期待,希望能擁有小孩,迎接新生命。為了控制病情準備受孕,李湘君積極接受治療,一有新藥物就去嘗試,配合醫囑不間斷用藥,穩定控制。經過兩年後,終於在28歲懷孕生下寶寶。李湘君說,先前透過定期追蹤已發現疾病侵犯腎臟,目前十分擔心肺部健康,為了避免肺纖維化,已定期做肺功能檢查。目前病情穩定控制,李湘君分享秘訣正是定時定量吃藥。由於身邊不少病友會自行減少藥量或停藥,提醒病友們「千萬不要自己當醫師,以免病情急速惡化。」→延伸閱讀:元氣百科 肺纖維化【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94愛你慣粉絲團
-
2020-11-29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35歲後小心缺鈣!要顧骨本中醫師這樣建議
骨質疏鬆症是老年人常見慢性病之一,隨著飲食改變,有日趨年輕化趨勢,醫師提醒,35歲後若常有腰背疼痛等症狀,就要特別注意,也可透過儀器檢測,及時治療改善。柳營奇美醫院中醫師許益彰說,根據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定義,骨質疏鬆症為因骨骼強度減弱致使個人增加骨折危險性疾病,骨骼強度包含骨密度及骨品質,其中骨密度可藉由中軸型的雙能量X光吸收儀來測定,當骨密度T值(T-score)介於-1.0到-2.5間,稱為低骨量或低骨密;當T值等於或小於-2.5時,則診斷為骨質疏鬆症。許益彰表示,骨質疏鬆症常見症狀為腰背疼痛、身高縮短、駝背、骨折,往往非由單一因素造成,老化、停經、缺乏運動、營養不良或不均、鈣質與維生素D攝取不足、藥物副作用(如化療、類固醇)、抽菸、過量飲酒等都是危險因子。他提醒,若發現身高比年輕時減少4公分、靠牆站立時頭離牆壁大於3公分、或肋骨下緣離骨盆上緣小於2公分,建議盡速至骨科檢查,並接受治療。許益彰表示,中醫在治療骨鬆,以補腎、補脾為主,輔以活血化瘀,部分補腎藥可有提高骨礦含量及骨密度,如「獨活寄生湯」有抑制蝕骨細胞、「淫羊藿」含有植物性雌激素、「杜仲」有促進成骨細胞增殖和分化成熟作用。補脾藥可促進消化系統、增加鈣及維生素D吸收,如「活血藥」可改善微循環、促進骨質修復與新生。另外,中醫還可使用針灸、拔罐、中藥薰蒸、推拿,刺激膀胱經、腎經上穴位,可緩解疼痛,還有助於疏通腰背經絡、改善氣血循環,有一定程度補腎作用,達到防治骨鬆。他建議,養成規律運動,也有助於預防骨質疏鬆,如健走、慢跑、太極拳、八段錦、重訓等對骨密度提升尤佳,但須注意運動強度適中即可。飲食上可多攝取富含鈣質、維生素D3及蛋白質的食物,如牛奶及乳製品、高鈣豆製品、黑芝麻、小魚乾及深綠色蔬菜等;日常生活要養成每日曬15分鐘太陽習慣,幫助體內維生素D生成。
-
2020-11-28 癌症.其他癌症
患胰臟癌4期未氣餒 他治療7年伴兒女成家生子
58歲李先生7年前確診胰臟癌4期,被醫師宣告剩半年壽命,經化療至今病情相當穩定,陪伴兒女畢業生子。醫師呼籲患者勿因害怕化療逃避治療,只要好好治療,仍有抗癌機會。根據2017年癌症登記報告顯示,全台每年有約2400多名新確診的胰臟癌患者,位居癌症發生率12至13名;但每年就有2000人因胰臟癌病逝,高居10大癌症死因第8名。台灣胰臟醫學會理事長、桃園長庚醫院副院長葉大森表示,胰臟癌好發於50至60歲中年族群,但除非腫瘤長在胰臟頭部造成黃疸,否則早期通常難以發現,直至出現背痛、上腹痛、體重快速減輕等症狀,確診時往往已較晚期。癌症醫學會理事長、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所長陳立宗說,早年胰臟癌死亡率高達95%,碰到就是死路一條,被稱為「癌王」,但近年隨化療進展加上跨科團隊治療,顯示癌王也可能被殲滅。葉大森表示,胰臟癌因惡化程度高加上高度轉移的特性,多以全身性的療法為主,化學治療、標靶治療以及免疫治療都是可能的治療選項,晚期患者多達8成5都以化學治療為主,而1成5能開刀的病人,開完刀也都得輔助性治療。葉大森指出,根據國際指引,「三明治療法」是目前治療晚期胰臟癌患者的最新趨勢,先利用化療縮小腫瘤,開刀後繼續化療預防復發,病人存活率比單純做化療或開刀更好。台北榮民總醫院胰臟癌團隊召集人李重賓指出,截至目前,第3期患者存活中位數約9個月,第4期約6個月,相較其他癌別雖不算長,但以胰臟癌為例已是一大進展,目前國內多數治療均獲健保給付,患者治療時不用過度擔心經濟問題,藥物副作用也減少許多,呼籲患者積極接受正規治療。陳立宗說,許多人對於化療常抱有負面印象,因為害怕而逃避治療,但實際上,疾病帶來的疼痛其實遠大於化療,病患遭受的痛苦絕大多數都源自疾病,呼籲患者務尋求正規的治療,與醫療團隊合作,控制病情。
-
2020-11-28 新聞.健康知識+
如何聰明就醫選擇「手術後止痛藥物」 麻醉科醫師告訴你
急性手術後疼痛病人在手術後常會面臨的不適,若沒有給予適當的處置,可能會延長復原時間、增加併發症或演變為慢性疼痛的機會,也會影響生活品質。相反地,若適當地止痛,則可以改善病人滿意度、縮短住院時間及減少相關費用。成功的術後止痛首先由正確的評估開始,包括術前的病史詢問、過去的用藥史(正在使用的止痛藥種類及劑量、過敏史、曾經歷的止痛藥副作用)、器官功能評估(有無肝、腎功能異常)、預計的手術範圍及傷口大小等,以制定術後止痛計畫。同時在術後,持續地詢問病人的疼痛程度(以口述或於圖表上指出疼痛程度,0到10分,0分代表完全不痛,10分為能想像最劇烈的疼痛),以評估並調整止痛的效果。常用於急性止痛的方法可分為止痛藥或介入性止痛。藥物則可分為鴉片類及非鴉片類止痛藥,其中後者主要包含普拿疼(acetaminophen)及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s)。◎普拿疼相當常用的止痛藥,好處是副作用少、較沒有使用禁忌,可單獨用於較輕微的疼痛,或合併用於較強烈的疼痛。除了常見的口服劑型之外,目前也有注射劑型,方便暫時無法進食的病患使用。◎NSAIDsNSAIDs相比於普拿疼,多了減少發炎的效果,因此止痛效果更佳,但同時可能有腸胃刺激的副作用,也不適用於於腎功能不佳的病患;如果選用第二代的NSAIDs,則能減少對腸胃及腎臟的影響。◎鴉片類止痛藥的止痛效果比上述兩者強,且能隨著劑量增加而不斷提升止痛效果,因此在處理較劇烈的術後疼痛,尤其在術後前幾天,通常少不了它。在專業醫療人員監測及指示下使用,一般不會有嚴重的副作用(如呼吸抑制),但仍可能有噁心、嘔吐、便祕等令病患困擾的副作用。為了減少這些副作用,在聰明就醫網站(Choosing Wisely),關於手術後止痛藥物有以下兩點建議:1.美國兒科醫學會:兒童手術後的止痛藥物,儘量減少鴉片類藥物,應先使用 Acetaminophen (普拿疼)或是 NSAID(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2.美國胃腸內視鏡外科醫師學會:避免單獨使用鴉片類藥物來控制手術後疼痛。聰明就醫的建議的目的在於,透過合併使用不同機制的止痛藥物,來發揮更佳的止痛效果;或是在達到相同的止痛效果的前提下,減少藥物的劑量,及其可能伴隨的副作用,尤其是鴉片類藥物的副作用。因此,即使評估術後疼痛的程度必需用到鴉片類藥物才能有效控制,在沒有使用禁忌下,仍應合併使用普拿疼或NSAIDs,而非一律單獨使用鴉片類藥物來止痛。◎介入性止痛除了合併不同止痛藥外,介入性止痛也是另一種可同時改善疼痛、減少鴉片類藥物副作用的選擇。介入性術後止痛是將低濃度的局部麻醉藥,注射於神經旁,以減少神經傳導疼痛的程度。只要是神經有經過的地方,都是可注射的部位,如傷口周圍、軀幹的側邊或背面(胸、腹部手術)、頸部或腋下(上肢手術)、腹股溝或大腿前後側(下肢手術)、脊椎旁(胸、腹部手術)。因較具侵入性,施作前會先與病患溝通,經說明同意後才會使用。成功的術後止痛,有賴於病患與醫療團隊在手術前後的充份溝通及計畫。透過團隊間的合作,可最大程度地減少疼痛及改善術後恢復品質。
-
2020-11-26 科別.心臟血管
心悸、喘、疲倦小心是心房顫動! 死亡率增3.5倍,藥物無效該怎麼治療?
47歲王老師喜好戶外運動,但去年開始感到心悸不適,運動時氣喘吁吁,工作及情緒大受影響,原本以藥物治療,但卻遲不見效,經轉診詳細檢查後,發現為心室早期收縮及心房顫動所致,安排接受心導管電氣消融術治療,症狀大幅改善,且過程中不需使用X光,大幅降低輻射風險,令他相當安心。 心導管電氣消融術治療 症狀大幅改善、風險低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心律不整醫療團隊醫師莊傑貿表示,術前患者先服用四週抗凝血劑,並經食道超音波確認無左心耳血栓,及接受心臟電腦斷層檢查以建構3D心臟模型後,手術當天再透過心臟內超音波及3D定位導航系統,使用射頻針穿刺心房中膈進入左心房,完成零輻射電燒治療心室早期收縮及心房顫動,當天患者治療後立即感受症狀完全改善,既能恢復優異工作表現,也重拾戶外運動的興趣。 心房顫動以心律不整最常見 3典型症狀要留意莊傑貿醫師指出,心房顫動是最常見的心律不整,主要症狀為心悸、喘、疲倦,且可能造成中風、心衰竭、失智症、憂鬱、生活品質下降、住院次數增加,甚至提升1.5至3.5倍死亡率;此疾病初期為陣發性心房顫動,若無積極治療,則可能演變為持續性,接著變成永久性心房顫動,若到了最後階段才積極治療,恐效果不彰。 治療心房顫動分2種 長期節律控制效果較藥物佳莊傑貿醫師強調,心房顫動治療方式可分為心跳控制及節律控制,前者可改善當下症狀,但無法終止心房顫動疾病的惡化;後者可有效遏止心房顫動惡化,並改善症狀,但要使用藥物達到長期節律控制相當困難,且可能產生藥物副作用;因此,使用導管電燒可有效達到長期節律控制,且效果是藥物的4-5倍。(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3生活習慣藏主動脈剝離地雷! 心臟血管外科告訴你為什麼短短時間內就會死亡 心臟血管支架什麼情況該裝?放置後就沒問題了? 這種情況必須動手術!醫師完整解析 
-
2020-11-25 科別.精神.身心
「我意志消沉,智力減退,是要失智了嗎」精神科醫師給答案
「我意志消沉,智力減退。我幾乎要撐不下去了。我會不會是失智症?」沈先生很擔心自己失去了工作能力,因為一家老小得靠他撐著。而除此以外,他更擔憂一種失控的感覺會不斷蔓延,最後毀了他的一生。人們處在較嚴重的情緒低落狀態時,不只有憂鬱情緒,還有有憂鬱的行為、憂鬱的想法與憂鬱的生理反應,那種欲振乏力的無助無能感,的確有可能毀了一個人。 如何帶給病人希望,同時能依病人能接受的程度傳達病情,一直都是件不容易的事。經過完整的評估與精神狀態檢查後,我嘗試從他關心的問題著手,並用尊重他的方式傳達我對治療的建議:「有時情緒的問題,會影響到你的智力。如果有方法讓保護您的腦部,減輕您智力的問題,讓您的專注力恢復,的確可考慮一些藥物。您覺得呢?」在告知可能的治療效果以及相關的副作用後,他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情答應了我。 一週後,他說:「醫生,我吃你的藥太猛了,雖然只有半顆,但我第二天幾乎爬不起來。」他雖然抱怨藥物副作用,但說話的速度與神情與上週相比,倒是恢復不少。 「雖然我告訴你,一開始幾天會這樣,一週內就會慢慢適應,但您還是受不了?」我問。 「是啊。」 「如果這樣,您還願意繼續服用嗎?還是幫您更換其他種類的藥物?」 經過討論,幫他換了個藥物。當然我還是說明可能的副作用為何,並告訴他因應之法。 又過了一週,在我眼前出現的他,雖稱不上判若兩人,但神情已經輕鬆許多。此時,我再次做了些認知功能的評估,並用他可以理解的方式,說明情緒對思考記憶力的影響:「我當初預測的沒錯,放心好了,你不是失智症,只不過管記憶的那幾條神經,暫時被情緒麻痺了而已。專注力還有記憶力都改善很多了。」 後來沈先生才娓娓道出他那深層擔憂的來源,原來他的母親就是罹患失智症離世的。他曾經辛苦照顧過母親好幾年的時間,那種辛苦竟化成一種恐懼,在憂鬱時倏地冒出,且幾乎將他擊倒,還好他配合接受治療,才得以慢慢復原。 當情緒明顯影響了認知功能時,因為思考力受限,往往當下難以給予較細緻的心理治療,而暫時藥物的協助,卻可以發揮某些功用。之後也需要視個別狀況,去選擇適當的治療模式,才能更貼近病人真正的需要。
-
2020-11-21 科別.呼吸胸腔
溫差變化大、未按時服藥 南投醫院急性氣喘病患增兩成
隨著溫差變大,容易誘發氣喘發作,南投醫院近期氣喘就醫門急診患者上升二成。醫師說,不少氣喘患者未按時服藥,正確吸藥及按時返診,才導致急性氣喘發作,提醒患者一定要按時服藥,免得氣喘惡化。南投醫院胸腔科主任施志宏說,一名30歲男病患近日氣喘頻頻發作,嚴重咳嗽甚至無法睡覺,影響工作和生活。經詢問,原來他擔心吸入型藥物含有類固醇,會造成月亮臉、虎背熊腰等副作用而不敢一直使用。施志宏強調吸入型藥物類固醇含量很少,而且在醫師指示下,不會有安全疑慮,男患者配合醫師指示用藥之後,氣喘明顯改善。施志宏說,氣喘是常見慢性疾病,與遺傳、環境有關。當氣喘急性發作,會出現咳嗽、呼吸困難、喘鳴聲、胸悶、多痰等症狀。除了天氣變化,未按時服用吸入型藥物也是病情惡化的原因,嚴重恐插管治療,呼籲患者應按時用藥。氣喘患者規律及正確用藥,可以有效預防氣喘急性發作的。呼吸治療師也表示,門診衛教時發現許多患者擔心藥物副作用而未按時服藥之外,還有吸入藥物方式不正確,呼吸治療師強調藥物使用技巧很重要,若吸入型藥物技巧使用正確,治療效果會事半功倍。醫師也建議氣喘患者應清淡飲食,避免酒精、辣椒等刺激性食物,減少接觸過敏原,並且定期返診,配合醫囑,規律服藥,控制病情。
-
2020-11-10 科別.心臟血管
心律不整提高死亡率1.5至3.5倍 心導管電燒治療效果佳
1名47歲老師喜好戶外運動,但去年開始感到心悸不適,運動時氣喘吁吁,工作及情緒大受影響,原本以藥物治療,但卻遲不見效,經轉診詳細檢查後,發現是心室早期收縮及心房顫動所致,經安排「心導管電器消融術(電燒)」治療,症狀大幅改善,且過程中不需使用X光,大幅降低輻射風險。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心律不整醫療團隊醫師莊傑貿指出,患者的心電圖顯示有心室早期收縮現象,24小時心電圖則發現有陣發性心房顫動,心臟超音波也出現心臟舒張功能變差等情形;因病患正值壯年,且藥物效果不彰,加上心臟功能出現異常,經討論後,決定以心導管電器消融術治療。他說,心房顫動是最常見的心律不整,在2016年全球約有4千多萬人有心房顫動的問題,主要症狀為心悸、喘、疲倦,且可能造成中風、心衰竭、失智症、憂鬱、生活品質下降、住院次數增加,甚至提升1.5至3.5倍死亡率。疾病初期為陣發性心房顫動,若無積極治療,則可能演變為持續性,接著變成永久性心房顫動,若到了最後階段才積極治療,恐效果不彰。莊傑貿強調,心房顫動治療方式可分為心跳控制及節律控制,前者可改善當下症狀,但無法終止心房顫動疾病的惡化;後者可有效遏止心房顫動惡化,並改善症狀,但要使用藥物達到長期節律控制相當困難,且可能產生藥物副作用。因此,使用導管電燒可有效達到長期節律控制,且效果是藥物的4-5倍。導管治療心房顫動通常要使用大量X光輻射來定位及監控導管的位置,X光透視時間往往超過30分鐘,令患者擔心是否造成輻射傷害,而使用心臟內超音波或經食道超音波加上3D定位導航系統,可以減少X光透視時間,甚至不用使用任何X光,即可完成導管治療。他說,透過無輻射導管治療心律不整,可以減少病患癌化及產生基因突變的風險,也可以讓執行導管的醫師、技術員、麻醉團隊免於輻射暴露,進而減少罹患白內障、腦癌、甲狀腺病變的機率,且導管中不用穿著沉重的鉛衣,也減少醫療人員骨骼關節因負重產生的椎間盤突出等職業傷害。
-
2020-11-04 醫療.風溼過敏免疫
晨間手指僵硬、腫痛別輕忽! 小心是類風濕性關節炎...這種人易好發
50歲的陳媽媽(化名),手部腫痛了好幾個月,無法自己穿衣服,甚至連洗澡都要靠兒子幫忙才能完成。看了國術館、吃了醫師開的止痛藥都沒有用,最後是女兒帶她到免疫風濕科看診,才確診為類風濕性關節炎。雖馬上接受治療但效果不彰,直到醫師幫忙申請生物製劑,治療3個月後症狀就有了明顯的改善。   類風濕性關節炎好發在女性 推測與女性荷爾蒙有關 收治個案的嘉義基督教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陳俊銘表示,陳媽媽是屬於比較嚴重的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臨床上,很多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都跟她很像,總是忍痛了很久才來就診,這時候關節已經變形,甚至已經開始遭到破壞,嚴重時可能導致身體失能。 根據流行病學的研究,類風濕性關節炎好發在女性,特別是30歲到50歲之間的女性,男女罹患的比例約為1:3。有學者推測,可能與女性荷爾蒙有關,因為女性荷爾蒙會讓身體的免疫細胞比較活躍,一旦過度反應,就會造成免疫細胞自我攻擊。 類風濕性關節炎 以手部關節為主 陳俊銘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典型症狀以手部關節為主,除了會出現明顯的晨間僵硬腫痛外,還可能會有鞏膜炎、肺纖維化、肺動脈高壓及心包膜炎等嚴重關節外的併發症,所幸比例並不高。 但令人擔心的是,這類患者的血管年齡會比一般人更加快速老化,容易出現腦中風及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陳俊銘解釋,可能是因為體內的慢性發炎導致血管同樣處於慢性發炎狀態,所以治療上不僅要解決關節症狀,更要注意三高問題。 把握治療黃金期 避免關節變形 陳俊銘指出,目前在診斷上除了詢問發病過程外,還會進行關節腫痛位置數目評估、X光片及抽血等檢測。治療方面,除了改善患者關節疼痛的非類固醇性消炎止痛藥外,更重要的是以免疫調節藥物來控制病情,減少發炎狀態。除了傳統藥物外,目前生物製劑已為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帶來治療的曙光。 生物製劑是以基因工程的方式製造抗體,輸入人體後可以結合特定的細胞激素或訊息傳遞物質,精準的鎖定目標達到調節免疫反應的效果。但生物製劑也不是萬靈丹,單一藥物仍然有兩到三成病患對藥物反應不佳,還好目前生物製劑的種類很多,患者可多與醫師溝通討論適合自己的藥物。 陳俊銘提醒,類風濕性關節炎一旦發病確診後,務必要持續接受治療,千萬不要擔心藥物副作用而拖延治療的黃金期。同時保持低油、低熱量飲食與培養適當運動習慣,降低再發炎的機會,才能與疾病和平共處,讓關節遠離慢性發炎,甚至變形等危機。(圖文授權提供/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黃慧玫、諮詢專家/嘉義基督教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 陳俊銘)延伸閱讀: 類風濕性關節炎不僅傷關節! 細數6大恐怖併發症 瓶蓋打不開別只想到肌少症! 「不死癌」中年婦女最危險
-
2020-10-26 科別.指甲.足部
醫病天地/治療矯正並行 避免凍甲復發
俗稱「凍甲」的嵌甲症,不但影響患者生活品質,若症狀嚴重,小小一片指甲刺進肉,足讓人感到椎心之痛。皮膚科醫師表示,目前有侵入性、非侵入性和指甲矯正等治療嵌甲症方式,但正確指甲修剪方式、選擇適合鞋子,才能避免一再復發。花蓮慈濟醫院皮膚科醫師陳威宇近日治療一名女性患者,6、7年前開始走路覺得腳趾有點痛,2個月前指甲邊緣突腫脹發紅,服用消炎止痛藥物也沒改善。陳威宇發現是指甲變形刺進肉裡,經指甲矯正後,已經改善。陳威宇說,所有指甲都可能變形,最常見的就是腳大拇趾。若只有單一指甲變形,通常是外力因素造成,可能是鞋子不合腳、走路姿勢不對或經常性碰撞導致;但如果多個指甲變形,就可能是系統性疾病引起,如營養素缺乏或藥物副作用,連灰指甲、乾癬都是可能原因。陳表示,傳統治療嵌甲症方式,是透過手術拔除變形指甲,加上甲床矯正,不過即使如此,仍有超過5成復發機率;若採指甲矯正,矯正6個月,一年約只有1成復發率,且矯正前幾天疼痛就會有明顯改善。醫師指出,最重要還是正確指甲保養。修剪指甲時,切記要平平地修剪,不要往側邊指縫修剪;避免穿著太鬆、太緊或是尖頭鞋,才不會反覆擠壓碰撞,而且要有良好的固定性和支撐性,這些都可降低凍甲復發機率。
-
2020-10-24 科別.骨科.復健
關節腫痛別再忍!醫籲:快就醫找病因,別錯過治療黃金期!
50歲的陳媽媽(化名),手部腫痛了好幾個月,無法自己穿衣服,甚至連洗澡都要靠兒子幫忙才能完成。看了國術館、吃了醫師開的止痛藥都沒有用,最後是女兒帶她到免疫風濕科看診,才確診為類風濕性關節炎。雖馬上接受治療但效果不彰,直到醫師幫忙申請生物劑,治療3個月後症狀就有了明顯的改善。收治個案的嘉義基督教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陳俊銘表示,陳媽媽是屬於比較嚴重的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臨床上,很多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都跟她很像,總是忍痛了很久才來就診,這時候關節已經變形,甚至已經開始遭到破壞,嚴重時可能導致身體失能。根據流行病學的研究,類風濕性關節炎好發在女性,特別是30歲到50歲之間的女性,男女罹患的比例約為1:3。有學者推測,可能與女性荷爾蒙有關,因為女性荷爾蒙會讓身體的免疫細胞比較活躍,一旦過度反應,就會造成免疫細胞自我攻擊。陳俊銘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典型症狀以手部關節為主,除了會出現明顯的晨間僵硬腫痛外,還可能會有鞏膜炎、肺纖維化、肺動脈高壓及心包膜炎等嚴重關節外的併發症,所幸比例並不高。但令人擔心的是,這類患者的血管年齡會比一般人更加快速老化,容易出現腦中風及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陳俊銘解釋,可能是因為體內的慢性發炎導致血管同樣處於慢性發炎狀態,所以治療上不僅要解決關節症狀,更要注意三高問題。陳俊銘指出,目前在診斷上除了 詢問發病過程外,還會進行關節腫痛位置數目評估、X光片及抽血等檢測。治療方面,除了改善患者關節疼痛的非類固醇性消炎止痛藥外,更重要的是以免疫調節藥物來控制病情,減少發炎狀態。除了傳統藥物外,目前生物製劑已為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帶來治療的曙光。生物製劑是以基因工程的方式製造抗體,輸入人體後可以結合特定的細胞激素或訊息傳遞物質,精準的鎖定目標達到調節免疫反應的效果。但生物製劑也不是萬靈丹,單一藥物仍然有兩到三成病患對藥物反應不佳,還好目前生物製劑的種類很多,患者可多與醫師溝通討論適合自己的藥物。陳俊銘提醒,類風濕性關節炎一旦發病確診後,務必要持續接受治療,千萬不要擔心藥物副作用而拖延治療的黃金期。同時保持低油、低熱量飲食與培養適當運動習慣,降低再發炎的機會,才能與疾病和平共處,讓關節遠離慢性發炎,甚至變形等危機。 諮詢專家/嘉義基督教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 陳俊銘
-
2020-10-24 新聞.長期照護
高齡門診最愛問:控制三高,長照風險少一半
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被稱為三高,是現代人健康大挑戰,對65歲以上長者,更是如此,統計顯示,65歲以上長者八成至少有三高其中的一種。三高影響認知功能、使失智風險增加,但若能穩定控制,可降低長照風險,減輕親友照護與經濟的負擔。台北榮民總醫院高齡醫學中心主治醫師黃安君表示,研究顯示,65歲以上高血壓盛行率約六成;60歲以上有二成的人有糖尿病,65歲以上飆至四成。至於高血脂症,包括高膽固醇血症與高三酸甘油酯血症,前者血液中總膽固醇(T-CHOL)超過240 mg/dl,後者三酸甘油酯逾200 mg/dl,65歲以上患者也約兩成有高血脂症。三高可能使動脈粥狀硬化,使大小血管病變,出現腦中風、心肌梗塞、視網膜、腎臟變等風險,也對認知功能有影響。研究顯示,血壓、血糖不穩定是失智危險因子。不過,65歲以上的人雖然要控制三高,但在不同狀況下,有不同的控制標準。例如同樣是80歲,相對健康者與長期臥床者相較,三高控制目標不同,健康者偏向一般人的控制準則,臥床者伴隨身心失能或體力差,三高控制應適度放寬。例如血壓,黃安君表示,65歲後若收縮壓偏高雖然要注意,但若收縮壓與舒張壓之間數值差距過大,即「脈壓」過高, 或出現一起身就會頭暈的姿勢性低血壓等,恐更增認知功能異常的風險。在血糖控制方面,當年紀增長、有輕度認知功能異常或輕微失能時,若血糖控制太嚴格,反而可能加重認知功能異常。黃安君舉例,目前國內外指引考量共病、日常是否需協助、是否有認知功能異常等,分為三等級:第一等級:共病症小於三種,日常生活可自理、認知功能無問題者,糖化血色素目標是小於7.5%,與一般成年人糖化血色素檢測值4到6.5%之間接近。第二等級:有共病、認知功能輕微障礙者,糖化血色素目標為8%。第三等級:臥床需人家幫忙,有慢性肺病、需洗腎、轉移性癌症病人或中重度失智症等,糖化血色素目標控制在8.5%。同樣控制糖尿病,黃安君表示,可依狀況不同照護長者,飲食上也別太嚴格,六大類食物皆能攝取,只是攝取米飯、水果類等含醣食物應注意分量。黃安君之前曾收治一名90多歲有糖尿病的伯伯,同時有心血管、關節、攝護腺肥大等共病,加上已出現失智症症狀,吃東西無法定時定量,進食量也變少,但打了多年的胰島素劑量卻未調整,導致頻繁低血糖,家人就覺得伯伯越來越虛弱、不想活動,經檢視其血糖常低於90 mg/dl以下。在將胰島素改為每日一次長效劑型,並配合口服藥物後,伯伯回診時精神變好,願意起身活動,也讓家人放心不少。黃安君呼籲,年長者若有三高,治療目標隨身心功能,考量失能、失智等情況調整;而當患者已出現藥物副作用時,家屬應向醫師反應,立即調整藥物,並減少副作用,減低臥床等長照風險。
-
2020-10-11 名人.林靜芸
林靜芸/放鬆肌肉、對抗壓力 每個人都該重新學一動作
小楊在公司跑業務,不但要解說產品,還要送貨及收款。小楊有許多困擾,產品不好自己黑臉,業績不好老闆會臭臉,薪水不好老婆更會變臉,每件事都讓他壓力很大。這天客戶抱怨產品有瑕疵要求退貨,小楊耐心解釋,客戶依然無法接受。滿頭大汗的小楊,忽然呼吸急促,一陣暈眩,他覺得自己快要不行了。後來類似的狀況常常發生,小楊白天會覺得吸不到氧氣,呼吸又急又淺,夜晚則是腰痠背痛,無法入睡。小楊去看醫師,作了很多檢查,心肺功能沒問題,醫師說他是自律神經失調。服藥後許多症狀確有改善,但是他發現藥袋上寫的藥物副作用,他全部中鏢。尤其算術能力都變差了,與客戶談話時,無法組織句子,甚至會說出不是自己想說的話。醫師說,看起來小楊不適合藥物治療,改介紹他去作「行為治療」。顧名思義,小楊原本想像需要學習很複雜的行為,沒想到第一堂課老師教他呼吸,第二堂課也是呼吸,第三堂課又是呼吸。交學費學呼吸,實在不可思議,不過在學會腹式呼吸、深呼吸、放鬆肌肉後,困擾他許久的問題,包括吸不到空氣、背痛和失眠等,居然不藥而癒了。我們總認為呼吸是與生俱備的本領,人的一天大約呼吸25000次,除非你懂得如何正確呼吸,否則你不算是健康。研究顯示呼吸方法會影響體重、運動、體力、過敏、氣喘、打鼾、情緒、壓力和專注力等等。鼻子有纖毛幫空氣保濕、調溫、過濾;但三分之一的人用嘴呼吸,尤其台灣鼻過敏的學童很多,鼻塞張嘴呼吸會蒸發水分,造成口臭、牙周病。且空氣直接進入肺部,容易感染。鼻塞的人應尋求治療,並訓練閉嘴呼吸。鼻孔呼吸讓我們能吸飽吸滿,不僅吸到較多氧氣,吸入的一氧化氮濃度也較高。一氧化氮能放鬆血管,使血液循環運送氧氣,營養效率提高,因而體重、免疫、情緒,甚至性功能都能改善。常見人緊張或頭痛時,急促呼吸想要增加氧氣。快而淺的呼吸,心臟有壓力,脖子及肩頸肌肉緊張,使人身體僵硬處於慢性的壓力狀態。呼吸是反射動作,可以學習控制。西洋的運動強調有氧,亞洲的運動包括瑜伽、氣功、太極等等,強調養身,都有一套訓練呼吸方法。所謂腹式呼吸又稱橫隔膜呼吸。一般人每次呼吸只用到10%的橫隔膜,學會腹式呼吸可以訓練自己深吸,使肺能吸入更多氧氣減少壓力。作者由於長年在手術室工作,經常腰痠背痛。2018年美國整外醫學會提供人體工學課程,號稱可讓外科醫師身體更舒適,工作更有效率,整堂課除了講解解剖結構,指導怎麼彎腰及搬重物以外,大部分時間在解釋呼吸。外科醫師手術時如果身體前傾,會壓縮肋骨到骨盆間的空間,使主要呼吸肌肉減少50%強度,結果呼吸變淺,大量使用次級的呼吸肌肉,造成腰痠背痛。所以外科醫師手術時,不應委屈身體配合手術檯,應盡可能調整燈光、手術枱,注意姿勢,只要控制呼吸就能放鬆肌肉,對抗壓力。作者身體力行之後,受益良多。所以建議每個人都該重新學習呼吸,增進健康。
-
2020-09-28 新聞.用藥停看聽
吃柚子不能吃藥隔餐吃就好?醫師:跟你想的不一樣
中秋節吃柚子,但柚子與很多藥物都會產生交互作用,血中濃度變高,進一步增加不良副作用的產生,有些人以為隔餐吃或間隔吃就沒問題,但醫師表示,其作用可能長達數小時到2、3天,不是隔餐吃就行,有服用相關藥物,柚子最好還是淺嘗即可。台南市立安南醫院副院長也是腸胃科醫師許秉毅表示,曾遇到過一位75歲的老先生,中秋假期時,在家裡解黑便昏倒,被家人送到急診。後來發現老翁是胃潰瘍出血,而且血液難以凝固,才造成大出血血便。老翁平日有心房顫動心律不整,長期服用抗凝血劑,預防血栓形成,原本「凝血所需時間」控制在正常人的2倍左右;來急診時,「凝血所需時間」竟然達到正常人的5倍,經查原來是吃了太多柚子,引起兩者交互作用。許秉毅表示,柚子裡含有「喃香豆素(furanocoumarin)」,會抑制肝臟中的代謝酵素CYP450 3A4,可能導致許多藥物的血中濃度升高,增加藥物副作用的產生,而且很多人以為「只要不要在一起吃即可」,或是「隔餐吃即可」,但事實上其作用可長達數小時甚至兩三天,即使間隔服藥也無法完全避免其交互作用。他表示,以下七大類的藥物易與柚子產生交互作用,在服用的人,柚子只能淺嘗,切勿吃多:1. 抗凝血藥物 (如Warfarin (Cofarin ®,可化凝)、Rivaroxaban (Xarelto®,拜瑞妥) 、Dabigatran (Pradaxa®,普栓達) ): 增加出血風險。2. 降血脂藥物 (如Atorvastatin (Lipitor®,立普妥)、 Rosuvastatin (Crestor®,冠脂妥) 、Simvastatin (Vytorin®,維妥力)) : 可能增加肌肉痛、深色尿、肝毒性的風險。3. 降血壓藥(如Nifedipine (Adalat OROS®,冠達悅歐 樂) 、Amlodipine (Norvasc®,脈優) : 導致血壓過低,週邊水腫,心跳加快。4. 心律不整藥物 (如Amiodarone (Cordarone®,臟得樂)、Dronedarone (Multaq®,脈泰克)) : 導致心臟毒性。5. 鎮靜安眠藥物 ( 如Diazepam (Dupin®,樂平;煩靜) 、Trazodone (Mesyrel®,美舒鬱) 、Quetiapine (Seroquel®,思樂康)) : 容易發生暈眩、嗜睡。6. 抗癲癇藥物 (如Carbamazepine (Tegretol®,癲通)) : 增加藥物過敏的風險。7. 免疫抑制劑 (如 Cyclosporin (Sandimmun Neoral ® ,新體睦)、 Tacrolimus (Prograf®,普樂可復)):增加噁心、頭 痛、麻痺、抽筋、腎毒性等不良反應。
-
2020-09-26 新聞.用藥停看聽
台灣長者愛吃藥 五招減少多重用藥
「醫生,我媽媽到台北後怎麼這麼多毛病,藥袋好多種藥,都吃到不曉得怎麼吃了。」這常常是年長患者家屬的心聲,要看很多科又要吃很多藥。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醫師黃仲禹表示,患者若使用五種以上藥物、且長期超過三個月以上,就是多重用藥,除會讓藥物和食物間的交互作用風險增加外,也容易出現跌倒、產生副作用,住院率、死亡率也提升。他呼籲五招減少用藥,包括年長患者應控制慢性疾病,可參考非藥物療法,並盡量在固定醫療院所醫師看診,無論新轉換藥物,或症狀解除時,都要跟原醫師討論,以便評估用藥。黃仲禹說,一般來說看病拿到的藥物,依目前醫學上定義,開立五種以上處方藥算是多重用藥,慢性處方箋長期三個月以上都用同一藥物也算。不過在計算上,要排除較沒有影響性藥物,包含外用藥膏、眼睛乾澀時的眼藥水、皮膚癢藥膏等。但像胰島素、皮下注射、肺部病人的氣喘噴劑,則仍會被計算起來。多重用藥在台灣的情形有多嚴重,據研究統計,65歲以上的高齡者看診後平均用藥約在4.6種,其中有四成患者有多重用藥的情形,尤其在失能、慢性病等患者上更是普遍。他說,患者多重用藥的不良影響,除會增加藥費支出外,另外一個問題是潛在藥物交互作用風險會增加。也有研究指出,隨著年齡增加,潛在藥物交互作用也會隨著增加。另外,健保統計也顯示用藥越多,15%患者會產生藥物副作用,其不良癒後、住院與跌倒風險都增加,死亡率也越高;若使用十種以上藥物者,死亡風險更比五種用藥者多一倍。不過黃仲禹也說,有時多重用藥也跟「心理因素」有關。他曾收治一名年約80歲的阿嬤,家人帶來時說有三高且拿了七、八種藥物,但測量其血壓、血糖都達標,但阿嬤仍常說頭暈、想睡。家人說阿嬤本身對自己很嚴格,控制飲食、生活簡單,仍不斷就醫,回診後發現阿嬤甚至有低血糖情形。經深入詢問後發現,阿嬤原長年住鄉下,被兒女接到都市後適應不良、加上沒朋友可聊天,導致心情低落、用藥斷續;他與家人深談建議阿嬤回鄉、並開給穩定情緒藥物,減掉部分三高藥後,阿嬤三個月後回診神清氣爽、用藥也只剩三種,情緒也更穩定了。要減少長者多重用藥,黃仲禹說有五招,第一是想辦法控制慢性疾病,如生活習慣、飲食改變讓慢性疾病獲得控制;第二是當症狀產生時,試著使用非藥物療法,如身體痠痛時貼藥膏或採電療;第三是去固定醫療院所、固定醫師看診,避免多位醫師開立相同重複或類似藥物,避免多重用藥;第四為患者有副作用時,記得回到原來開藥醫師處,去評估新轉換的藥物,減少改變藥物的副作用。最後,當症狀解除時,患者要跟原先醫師討論是否還要使用此藥物。因對於老人家來說,有時對藥物的依賴不一定是疾病的因素,可能是認知功能與心理上的依賴,也應檢查是否有心理上的疾病,以便評估用藥。
-
2020-09-25 科別.精神.身心
憂不能回歸社會 醫:思覺失調患者是疾病受害者
思覺失調症患者除妄想、幻聽,也常承受情緒症狀。精神科醫師提醒,病人常焦慮不安、憂心不能正常回歸社會,社會應避免污名化,降低病人就醫困境。21歲的小琪(化名)曾是國立大學高材生,正值青春年華的她,剛上大學就出現脫序行為,曾經裸體在街上奔跑,總感覺身邊的路人要傷害她,內心恐懼不已。家人陪伴小琪就醫後確診為思覺失調症,但是因為缺乏藥物的穩定治療,病情反覆,使小琪無法繼續求學,只能休學靜養。後來使用新機轉藥物治療,症狀改善,重拾自信。類似小琪的狀況並不少見,根據健保資料,台灣超過10萬人診斷為思覺失調,但確診人數可能被低估。好發年齡為15歲至30歲,很多患者因為受到疾病干擾而無法完成學業或順利工作,失去他們原有的人生。鹿港基督教醫院榮譽院長兼副院長暨彰化基督教醫院精神醫學部主任邱南英今天在記者會表示,外界對思覺失調症常有誤解及污名,或認為患者都有攻擊行為,進而害怕、甚至憤怒,但患者其實飽受各項症狀折磨。思覺失調症症狀除了正性症狀(如聽幻覺、妄想等),患者多也承受著負性症狀(如社會退縮、面無表情、消極懶散、沒有動機等)、認知相關症狀(如判斷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衰退等)以及情緒相關症狀(如憂鬱、焦慮、擔心、易怒等)、解組症狀(如胡言亂語、混亂怪異的行為)。邱南英表示,思覺失調症患者也是自殺的高危險群。穩定服藥治療可以降低患者症狀,但過去第一代藥物,可能造成患者精神呆滯、出現錐體外路徑症候群等副作用;目前常用的藥物已明顯改善上述副作用,但可能讓患者食慾增加、體重變胖或有代謝問題。副作用的產生可能降低患者服藥遵從性。花蓮慈濟醫院精神醫學部成癮精神科主任陳紹祖表示,現在常見的思覺失調症治療藥物能有效減少正性症狀,但在正性症狀減少、病情穩定後,患者其實情緒上仍飽受折磨。許多患者在恢復病識感後,易產生情緒低落、憂鬱的感受,面對人群時會感受到明顯壓力,有些患者甚至會經歷沒有原因的焦慮感,生活中滿滿害怕、不安的情緒。陳紹祖表示,目前大約僅有3成患者可以在穩定治療的情況下回歸社會,還有3成患者雖能照顧自己,卻仍無法恢復原有的能力,完成簡單的工作。現在有新機轉藥物,有安全性,且減少傳統藥物副作用,應有助維持穩定治療,讓患者重拾人生。邱南英表示,思覺失調症患者是疾病的受害者,不是社會事件的加害者,目前社會對於思覺失調症的污名化是對患者及家庭的另一種傷害。有色眼光間接成為患者回歸社會的阻礙,讓他們蒙受沉重壓力、無法前進。盼社會多給患者關懷與包容,幫助他們回歸社會。 自殺,不能解決難題;求助,才是最好的路。求救請打1995 ( 要救救我 )
-
2020-09-20 科別.皮膚
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可以泡澡嗎? 醫:做好這些細節,可減少用藥跟適度泡澡
「我有異位性皮膚炎,但好想泡澡怎麼辦?」食藥署邀請親子診所院長陳俊仁醫師詳加說明,對此類患者而言,只要做好皮膚保濕,就可減少用藥又可適度泡澡喔!異位性皮膚炎可以泡澡嗎陳俊仁醫師強調,有些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害怕泡澡,或者有「用淋浴方式洗澡愈快愈好」的錯誤觀念,其實只要避免用太熱的水洗澡(低於攝氏40度)即可,若泡澡反而可以讓皮膚吸飽水分,有助於保濕,只要用清水、含燕麥的沐浴乳,或敏感肌膚專用的產品洗澡,再少量沐浴乳清潔、避免搔抓即可。如何盥洗與皮膚保養?在盥洗的水溫方面,介於攝氏33-38度,洗澡時間約15分鐘左右,洗好後千萬別用毛巾摩擦身體,只要把多餘的水分拍乾,不要全部擦乾,讓皮膚保有濕度,再塗上保濕產品即可,但若皮膚症狀嚴重,需要塗抹類固醇藥膏或是其他藥物時,需先塗抹藥物,間隔15-30分鐘後再塗上保濕劑。陳俊仁醫師建議,選對保濕產品對異位性皮膚炎的照顧很重要,保濕劑可分成乳液(Lotion)、凝膠(Gels)、乳霜(Creams)、油膏(Ointments)。乳液是水跟乾粉混合而成,保濕性較差,凝膠則加了揮發性酒精,會造成皮膚乾燥,不太適合,至於乳霜跟油膏的基底是油,保濕性較好,缺點是有時會毛孔阻塞,造成毛囊發炎。在夏季時可塗抹乳液,到了冬天可以用乳霜或油膏等較保濕的產品,並按身體部位不同使用,如:身體較乾燥的部位使用油膏,輕症部位則塗乳液或乳霜,至於保濕劑的選擇方面,最好是無香精和添加劑的產品,而綿羊油、馬油等含動物性脂肪成分的產品,誘發過敏的機率比植物性脂肪高,仍要視每個人不同的膚質,選擇適合自己的產品。醫師開立的藥物需長期服用食藥署提醒,治療異位性皮膚炎時,醫師常會使用口服或外用抗組織胺、類固醇、免疫抑制劑、生物製劑等,需長期服用,但有些家長會擔心藥物副作用不讓孩子吃,反而讓患童不停搔抓使病情惡化,只要做好保濕並配合醫師正確給藥,無需過度擔憂。原文引用自: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2020-09-15 性愛.性福教戰
吃避孕藥、算安全期…哪種較有效?常見6種避孕方法大PK
小美最近很是苦惱,本以為「安全期」是真的安全,可沒想到竟然意外懷孕了。小美和男朋友近期還沒有結婚打算,於是只能到醫院進行流產。這次「痛」過之後,小美終於明白了,「擦槍」就有可能會「走火」,「安全期避孕法」是不可靠的,不能有任何僥倖心理,否則受罪的還是自己。避孕要用科學的方法。今天,我們準備了一場避孕方法擂臺賽,有請各位參賽選手上場。保險套「小套套,大性福」保險套,分男用和女用兩種。它是以非藥物形式阻止受孕的屏障避孕法。優點:1.高效避孕,全程正確使用,避孕成功率高達98%~99%。2.是唯一可以預防性傳播疾病的避孕方法,如淋病、愛滋病、梅毒等,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HPV感染。3.對於龜頭太敏感的男性,用套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早洩問題,延長愛愛時間。4.事後收拾戰場比較容易,打個結扔垃圾桶就大功告成了。缺點:1.必須事先備好,中途帶套套可能會影響興致。2.部分男士不喜歡,影響快感。3.極少數人會過敏。4.罕見的情況,套套掉進陰道,還要麻煩婦產科大夫幫忙,場面有些尷尬。溫馨提示:1.保險套應在乾燥、避光處存放。2.對套套需溫柔以待,沿著包裝邊緣輕輕撕開。不能用暴力撕咬、刀切等方法傷害它。3.套套是一次性用品,發現破了立即換一個新的,此時可不能勤儉節約,千萬不要洗洗再用。若用時發現破損要立即口服緊急避孕藥。4.尺寸合適很重要,小了會爆裂,大了會滑脫,都會導致小蝌蚪外逃。5.射精前流出的分泌物裡含有「小蝌蚪」,一個就可以讓你意外當爹,所以接觸女性外陰前就要戴好套套。6.正確戴套套,事半功倍。射精後要及時扶住套套根部,立即取出,避免套套滑脫或精液外漏,導致避孕失敗。短效口服避孕藥「有效避孕,親密無間」優點:1.高效,避孕成功率在99.9%以上。2.對婦科疾病有預防和治療作用,如可治療痛經、月經過多等。3.大多數口服避孕藥都有抗雄激素作用,長期服用可治療痤瘡。4.大量口服口服避孕藥,是治療難治性異常子宮出血的理想藥物,起效快,效果確切。5.緩解月經來潮前,因為雌激素生理性突然降低導致的經前偏頭痛症狀。6.停藥次月即可備孕,不影響胚胎生長發育。缺點:1. 需要每天同一時間服藥,不能漏服藥物。若漏服要立即補服,否則會引起異常出血甚至避孕失敗。2. 藥物副作用包括噁心、嘔吐、頭痛、頭暈、乳房脹痛等。第四代避孕藥明顯降低了以上副作用。3. 服用口服避孕藥的前3個月會有不規律陰道流血。4. 增加血栓形成的風險。5.不能阻斷性傳播疾病的交叉感染。溫馨提示:1.首次服藥最初7天內,若有性生活,需要加用套套屏障法。2.服用方法為月經第一天開始服用,每天一片,吃21天停藥7天。3.漏服1片在12小時內發現,立即補服。超過12小時,建議加用保險套。漏服2片以上,儘快補服,同時後7天內加用保險套。服藥3小時~4小時嘔吐,需要補服藥物。4.慎用口服避孕藥人群包括家族性血栓病史,如心腦血管意外,或有靜脈或動脈血栓形成者;肥胖、合併代謝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並累及血管發生病變者;肝腎功能異常、胰腺炎、精神疾病、甲亢、系統性紅斑狼瘡等風濕性疾病患者;已知或者懷疑存在受甾體激素影響的惡性腫瘤患者;懷疑或已明確妊娠者、哺乳期女性等。子宮避孕器「一環解千憂」常用的子宮避孕器有三種:帶銅T型節育器、含吲哚美辛子宮避孕器、左炔諾孕酮子宮避孕器。優點:1.高效,避孕率可達98%。2.性價比高,是一種相對安全、長效、簡便、經濟的避孕措施,有效期5年~20年。3.具有可逆性,取環後3個月即可備孕。4.選擇空間大,器具種類多,功效各有千秋,可根據情況選擇。5.可治療多種婦科疾病,如痛經、月經過多、子宮內膜息肉、子宮內膜增生等。缺點:1.失效後需要取環,放環、取環都是小手術,會伴有輕微疼痛和少量出血。2.放置子宮避孕器的前6個月內,容易出現點滴樣陰道流血、腰腹酸痛,多可自行緩解。3.環的位置可能會出現移位,甚至脫落,發生避孕失敗,甚至還有手握節育環出生的硬核寶寶,因此,需要定期做超音波檢查。4.節育環作為異物在子宮內長期存在,會伴隨月經量增多、經期時間長、慢性腰腹痛、白帶增加、盆腔感染等情況,但發生率較低。5.放置時有子宮穿孔可能,必要時需手術取出。6.可能增加宮外孕的發生概率。溫馨提示:月經乾淨後3天~7天、人流手術後、產後42天內均可放置,放環當月不能同房。以下情況不宜放環:患有嚴重的心、肺、肝、腎及血液系統疾病,以及各種疾病的急性期;生殖道炎症;不明原因的異常子宮出血;宮腔大於9釐米或小於5.5釐米;體溫超過37.5攝氏度;本人或性伴侶有多個性伴侶。輸卵管絕育術「一勞永逸我最棒」優點:1.永久性。2.安全、有效。3.相關研究表明,輸卵管絕育術可降低卵巢癌發病風險。缺點:1.有再生育需求只能做輸卵管複通術或試管嬰兒。2.術中術後可能發生血腫、出血和複通。溫馨提示:不適合該手術的人群包括患有各種嚴重臟器疾病、身體虛弱不能耐受手術及精神情緒不穩定者;急性生殖器官感染。適合人群為年齡超過35歲、婚姻穩定且已有2個孩子,不再有生育需求、拒絕其他避孕方法的女性。即便滿足上述條件,依然不建議年輕女性行輸卵管結紮術。最後,我們再來看看2位海選就被淘汰的選手。安全期避孕法「不可靠」安全期避孕又稱自然避孕,月經規律者以月經中間日期為核心,前5天和後4天是不安全期,避開這幾天就統稱為安全期。研究顯示,安全期避孕失敗率高達14.4%~47%。因為排卵會受到環境、氣候、情緒、藥物、健康狀況等多個因素影響。月經規律的女性,在感情及身體刺激下可能會提前誘發排卵。而35歲以上的女性,或卵巢功能下降的女性,卵泡發育就不按常規出牌啦,安全期更容易無心插柳柳成蔭!月經不規律者在安全期避孕就更不可靠了。體外射精法「有危害」小蝌蚪在子宮、排卵期女性陰道、輸卵管中分別可存活2天、5天、7天;在靠近陰道的溫暖濕潤處,可存活20分鐘。而男性射精前的分泌物裡有少量精子,因此體外射精避孕的成功率約為80%。此外,長期強行中斷性交對男性的危害不小,可能會導致功能性不射精症或性功能障礙發生,一失足成千古恨!看了這場「擂臺賽」,相信大家對避孕方法有了一定的瞭解和考量,不管是男性還是女性,都要認真學習,不要再意外中招啦!
-
2020-09-12 醫聲.慢病防治
腎臟病/新一代國病近半數都是糖尿病引起! 怕吃藥下場最慘,腎臟內科醫師揭5大症狀
全民健保的支出逐年增加,根據健保署公布最新資料顯示,民國108年健保費用支出最多的單一疾病為「慢性腎臟病」,光這一項疾病,就耗用約533億元。台灣目前有約9.2萬病人接受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其中透析(俗稱洗腎)費用,估計就超過460億元。此外,末期腎臟病(需要透析)發生率和盛性率在國際中也是前三名,腎臟病已經是新一代國病,但若對腎臟病有誤解,反而會加重疾病進展速度。良好血糖控制 可降低慢性腎臟病進展根據台灣資料顯示,近幾年,新的洗腎病人中,超過一半為糖尿病所引起。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腎臟內科吳岳霖主治醫師說,這幾年實證醫學已經清楚指出,良好血糖控制可以大幅減少慢性腎臟病進展,進而減少洗腎機會。最重要的是,隨著時代進步,糖尿病藥物越來越多樣,副作用也少,千萬不要擔心因為藥物副作用造成腎臟傷害,臨床上反而是忌諱就醫後,腎臟病進展到一發不可收拾地步。5指標自我評估 罹患腎臟病風險 要怎麼知道自己有無腎臟病?吳岳霖表示,最簡單辦法就是抽血和驗尿,但是有個簡單五字訣「泡、水、高、貧、倦」可以在家裡自我評估:泡:有泡泡尿,尤其是這些泡沫持續不消失水:腳有水腫,用手壓下去之後會凹陷,不會馬上回彈高:血壓變高貧:貧血,臉色蒼白或是容易頭暈倦:體力差,特別容易感覺累 當有這些現象出現時,吳岳霖強調,不要驚慌而不敢就醫,早期發現早期介入,配合醫護團隊和謹守飲食藥物原則,病情都能得到良好控制。 延伸閱讀: 腎臟病早餐店這2樣東西少點! 吃多小心血管鈣化、死亡風險增 尿有泡泡是腎臟病? 別緊張!日常8因素都可能產生蛋白尿
-
2020-09-07 癌症.大腸直腸癌
愈年輕治療過程愈易復發!5成患者可透過飲食、運動預防大腸癌
漫威電影「黑豹」(Black Panther)主角查維克博斯曼(Chadwick Boseman)因大腸癌症病逝,享年43歲,震驚全球粉絲。根據衛福部癌症登記資料,大腸癌位居國人十大癌症發生率第一名,每14人就有1人終其一生可能罹患大腸癌,但有5成大腸癌患者可透過飲食習慣、運動與避免肥胖來預防罹病。「黑豹」一邊治療一邊工作 查維克博斯曼於2016年發現結腸有惡性腫瘤,經診斷大腸癌第三期,2017年正式拍攝「黑豹」,演活了瓦甘達國王帝查拉,螢幕上的「黑豹」肌肉健美,難以相信他是一名正在接受化療的抗癌鬥士。國內的大腸直腸外科權威醫師表示,現行大腸癌治療,想要兼顧工作,並非不可能。台大醫院大腸直腸科主任梁金銅解釋,大腸癌治療進步,藥物副作用低,例如罹患大腸癌第四期的藝人豬哥亮,當時也是一邊治療一邊工作;高醫附醫胃腸內科主治醫師吳登強說,癌友接受化療期間,只要有足夠體力,就能繼續工作,甚至保持好身材。但目前癌症治療普遍遇到一個難題,就是愈年輕的患者,治療過程愈容易復發。梁金銅說,40歲以下的大腸癌患者占6%,年輕人免疫力強,卻出現沒能殺死的癌細胞,「這代表癌細胞特別凶惡,攻擊會又快又猛。」如廁後別忘多看一眼糞便吳登強推測,「黑豹」可能因為年輕,忽略身體警訊,提醒大家如廁後別忘了多看一眼糞便形狀,如大便異常變細、出現血絲,就要留意,也呼籲有家族史民眾應提前接受大腸癌篩檢;梁金銅建議,有家族史者可於45歲起定期接受糞便潛血檢查或大腸鏡檢查。據衛福部國健署公布106年癌症登記報告,大腸癌已12年蟬聯十大癌症發生率之首。美國癌症研究機構指出,大腸癌是最可以預防的癌症之一,有5成大腸癌患者可透過調整飲食習慣、運動與避免肥胖達到預防目的。定期接受糞便潛血檢查,可有效降低大腸癌死亡率2至3成。若經由篩檢發現大腸癌,大多為癌前病變或第0期及第1期,在大腸鏡檢查發現時就能摘除病灶,5年存活率高達90%以上。若沒定期篩檢,出現症狀再檢查的話,可能已是第3期或第4期,此時必須透過較複雜的外科手術或化療及放療等進行治療。逾50歲 免費糞便潛血檢查國健署提供50至74歲民眾,每2年1次免費接受糞便潛血檢查。今年上半年因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降低民眾篩檢的意願,國健署癌症防治組組長林莉茹呼籲,趁現在疫情趨緩期間,民眾可至醫療院所接受篩檢,其實在無症狀時,篩檢多數找到的是早期病變或早期癌症,早篩檢早治療。
-
2020-08-30 名人.林靜芸
林靜芸/愛乾淨不正確嗎?日積月累的習慣正害你生病
陳董受日本教育,很愛乾淨,只要流汗就洗澡,而且每次洗澡都用粗毛巾及清潔劑搓洗。陳董60歲時嚴重皮膚過敏,他作過測試,也避開過敏原,醫師吩咐他不要過度清洗。但在陳董的觀念,皮膚生病一定是沒洗乾淨,所以他改用減敏的清潔劑,依然常洗澡外加早晚泡澡。結果皮膚過敏愈來愈嚴重,除了得服用抗組織胺,還需標靶藥及類固醇。更慘的是藥物副作用,如骨質疏鬆、高血壓、高血糖,慢慢出現。陳董有一天來我的門診,我說既然所有的方法都用了,何妨試試改變洗澡的習慣,只洗重點,不浸泡,讓皮膚休息。反正我們的角質層每28天會新陳代謝,新生的皮膚抵抗力比較強,神經比較穩定,有機會脫離過敏。陳董像聽到天方夜譚一樣,完全無法接受我的建議。他認為洗乾淨是好習慣,不能變更。我花了許多時間才說動他嘗試。故事的結局果然如我所料,陳董改為只洗重點之後,慢慢脫離皮膚過敏,也不必再吃藥了。常跟陳董來看診的13歲孫子,聽說洗澡只要洗重點,高興的宣布他也要照辦,但是男孩的臉已經在冒痘痘,我反而勸他早晚都得認真清洗。為什麼不同的年齡,皮膚保養方法不同呢?皮膚的四大功能包括:角質細胞生成、皮膚障壁、自然保濕因子、角質層剝脫。男孩的皮膚障壁功能旺盛(分泌脂肪、膽固醇、神經醯胺,保護皮膚),細菌較易孳生,因而須要適度清洗。陳董皮膚功能已退化,重在保濕。陳董堅持年輕時的習慣,才會造成傷害。賴先生從小家境貧窮,飯桌上菜很少,他習慣每樣菜都沾醬油下飯。賴先生事業成功之後,這個習慣沒有改,因而攝取過多鹽分,50歲就嚴重高血壓,60歲就冠狀動脈堵塞,須要作繞道手術。不良生活習慣和許多疾病有關。例如喝熱湯容易得食道癌,吸菸、吃檳榔容易得肺癌、口腔癌。所以醫學上高血壓、糖尿病、癌症等等又稱「生活習慣病」,病因正是日積月累的習慣。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伍德說:「習慣是長時間逐漸養成的片段記憶,須要長時間才能慢慢銷毁。」習慣不只形塑行為,還會限制思考。例如許多老人過度清洗,皮膚已經受到傷害,仍然固執的認為沒洗乾淨才會生病。在學校裏,老師教育我們要堅持,運用在日常生活,堅持如果變成意氣用事,只是為了替心理的執著冠上理由,在歷史上更是常見的失敗原因。話說當今大家耳熟能詳的,醫護人員在手術前要刷手,在十九世紀時並不存在。醫師在屍體解剖室解剖之後,直接進產房替產婦接生,造成產婦產褥熱的死亡率居高不下,醫師們認為是病人血中有毒素。1840年代在維也納的醫院,一位名叫塞麥爾維斯的醫師,試圖在產房實行洗手制度,卻受到資深醫師抵制。一直到1880年細菌被發現,手術前消毒的觀念才被確認。這個故事與當今美國總統川普遲遲不肯戴口罩,美國疫情難以控制有點類似。歷史其實不斷在重覆,但「好習慣」會因為人物、時代、環境的變遷而修正。相對於很不情願戴口罩的川普,紐約前市長彭博認為,靈活度和存活是贏家最關鍵的二項特質。選擇做哪種人,您作好準備了嗎?
-
2020-08-11 科別.泌尿腎臟
常吃西藥會讓腎臟「壞了了」?腎臟科醫師解答
55歲的王先生(化名),因連續兩周食慾不振、雙腳浮腫而就醫。問診後才知道,病人5年前確診糖尿病,卻深怕吃西藥導致「腰子」壞了了,沒回診也未吃藥,只靠飲食和運動控制血糖。看診時,血糖值確實正常,但經詳細檢驗後發現,患者肌酸酐高達8毫克/毫升(正常值約1),同時合併嚴重貧血、酸血症、營養不良和高血鉀。經過藥物治療後,病情得到控制,尚不需要接受透析治療。根據健保署公布最新資料顯示,民國108年健保費用支出最多的單一疾病為「慢性腎臟病」,耗用約533億元。因為約有9.2萬病人接受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其中透析(俗稱洗腎)費用,估計就超過460億元。台灣可說是「洗腎王國」!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腎臟內科主治醫師吳岳霖表示,台灣需要進行透析治療的末期腎臟病,發生率和盛行率高居世界第一、二名,顯示腎臟病已經是新一代國病。他進一步說明,根據統計資料顯示,新確診的洗腎病患中,超過一半為糖尿病所引起。而實證醫學已經清楚指出,良好的血糖控制可大幅減少慢性腎臟病進展,進而減少洗腎機會。吳岳霖指出,隨著時代進步,糖尿病藥物越來越多樣,副作用也少,糖友無須擔心藥物副作用對腎臟造成傷害。臨床上,反而較為忌諱就醫後,卻不認真吃藥控糖,導致糖尿病併發症問題產生,例如,使腎臟病進展一發不可收拾。五字訣判斷是否罹患腎臟病如何知道自己是否罹患腎臟病呢?吳岳霖指出,最準確的方法是就醫,進行「抽血」和「驗尿」。也有簡單五字訣「泡、水、高、貧、倦」,可在家裡自我評估。★ 泡-有泡泡尿,尤其是這些泡沫持續不消失。★ 水:腳有水腫,用手壓下去之後會凹陷,不會馬上回彈。★ 高:血壓變高。★ 貧:貧血,臉色蒼白或是容易頭暈。★ 倦:體力差,特別容易感覺累。吳岳霖呼籲,當出現上述的現象時,不要因驚慌而忌就醫,早期發現、早期介入,只要配合醫護團隊治療方針和謹守日常飲食原則,病情都能得到良好控制,減緩腎臟病進程,大幅降低進入洗腎機會。
-
2020-08-09 醫聲.慢病防治
腎臟病/糖尿病服藥控制 可減少腎臟病
腎臟病成為新一代國病,台北市聯合醫院忠孝院區腎臟內科主治醫師吳岳霖指出,近幾年新的洗腎病人,逾半數都是因糖尿病引起,除了控制血糖,配合良好飲食習慣及藥物治療,可大幅減緩腎臟病進展。另外,民眾也可利用簡單五字訣檢測,若出現狀況及早治療,病情皆能有良好控制。健保署最新資料顯示,去年健保費用支出最多的單一疾病為「慢性腎臟病」,單是這項疾病就耗用約533億元,台灣目前約有9.2萬病人接受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然而,民眾對腎臟病的誤解,反加重疾病進展速度。吳岳霖舉例,一位55歲、患有糖尿病的男性病人,因連續3周食欲不振、雙腳浮腫,就醫時才發現,病患怕吃藥會讓「腰子」壞掉,5年來從沒就醫,也沒服用糖尿病藥物。這病患平時依靠飲食、運動控制血糖,就診當天血糖正常,但詳細檢驗後發現,病患肌酸酐每毫升高達8毫克,遠高於正常值的1毫克,還合併有嚴重貧血、酸血症、高血鉀及營養不良等症狀。經藥物治療,患者病情即獲控制,不需要洗腎。然而,資料顯示,近年來洗腎病患中,逾半皆因糖尿病引起。吳岳霖表示,良好血糖控制可大幅減緩慢性腎臟病進展,減少洗腎的機會,現今糖尿病藥物愈來愈多樣化,副作用也少,病患不用擔心藥物副作用造成腎傷害,忌諱就醫反可能讓腎臟病一發不可收拾。如何知道可能有腎臟病?吳岳霖說,除抽血及驗尿,也可利用簡單五字訣「泡、水、高、貧、倦」,在家自我評估。若民眾發現泡泡尿,尤其是泡沫持續不消失、腳有水腫,用手壓下去後凹陷,不會馬上回彈、血壓變高、貧血,臉色蒼白或容易頭暈、體力差,特別容易覺得累等,應及早就醫治療。
-
2020-07-26 科別.精神.身心
健康醫點靈/遇困難別忌諱 去看精神科
「去看精神科」如今已不再是罵人的話,現代人工作、生活壓力大,不少人出現失眠、憂鬱、焦慮緊張、幻覺等症狀。衛福部金門醫院精神科主任曾杏榕表示,許多人生活中遇到困難,在關鍵時刻求助非常重要,有助於掌握病情。一般人聽到精神科可能有點害怕或覺得怪怪的,擔心看診會被當成精神病患。其實醫院精神科候診區病患滿多,且年齡層分布很廣,有老有小,精神科彷彿成為現代人的文明病。曾杏榕表示,精神科門診患者症狀都不同,有人工作壓力大,導致失眠、食欲不振、情緒低落;也有人對著空氣講話,或有脫離現實的想法,甚至覺得有人要害他、監視他。也有人喝酒成癮,造成情緒不穩或暴力行為;學童因注意力難以持續,嚴重時無法控制躁動,影響學習,人際關係出問題;中老年人記憶力下降,生活無法自理;莫名的焦慮與恐慌,連帶身體不適、找不出原因的疼痛等等。他說,精神醫學關心的是人的大腦、心智、情緒與行為,所以舉凡失眠、憂鬱、焦慮緊張、幻覺、妄想、情緒起伏過大、人際關係障礙、老年人記憶力問題、兒童注意力不足或過動等等,都是精神科就診常見的問題,不必諱疾忌醫。金門醫院表示,每個人需要的治療方式不同,不見得都需要藥物,藥物也有數十種之多,道聽塗說的副作用都是自己嚇自己,現代藥物副作用少且輕微,不會有長期的後遺症。至於成癮性只有安眠藥類需要謹慎控管,其他藥物幾乎都不會成癮。
-
2020-07-18 癌症.癌友加油站
癌症人人都可能會得,醫師也一樣!劉秀枝:得乳癌,我算抽到好籤
個頭嬌小,說話速度超級快,走路敏捷的劉秀枝,白髮童顏,笑起來有淺淺的酒窩,一點也看不出已屆從心之年。她是早年少見神經內科、神經病理科背景完整的女醫師,更領導台北榮總團隊進行失智研究,是台灣失智領航人。除了醫師身分,劉秀枝還是個女文青,著有大量的失智相關書籍,也是聯合報元氣周報、康健雜誌的專欄作家。她曾以第一人稱發表〈只想告訴你:我失智了 —— 一位輕度失智女士的信〉文章,生動描述失智患者的心情,被誤認是她自身的經歷,造成「失智權威醫師也罹患失智症」的新聞,轟動一時。(>>推薦閱讀:只想告訴你:我失智了 —— 一位輕度失智女士的信〉)五十六歲那一年,跟平常一樣在早晨淋浴時,劉秀枝摸到右胸有一個硬塊,不痛、硬硬的、之前沒徵兆,「那就是乳癌了。」她心想。開刀前採購用品,笑稱如木蘭代父從軍摸到硬塊的那個早晨,她撥了內線電話給在台北榮總擔任一般外科醫師的蘇正熙主任,也是她的大學同班同學。在同學的安排下,當天立即進行超音波檢查,一看就立即判斷是癌症,乳房硬塊約兩公分,屬於第二期癌症,並著手安排兩天後進行切除手術。劉秀枝拒絕了,但並不是因為「怯戰」,而是因為她跟兩個姊姊,已經安排要帶高齡九十二歲的媽媽,到日本福岡自由行,身為么女的她負責推輪椅,如果開了刀,怎麼推輪椅啊!到日本遊玩前,她已經做足了心理準備。朋友們聞風紛紛打電話關切,分享身邊抗癌勝利的故事,雖然明知很多人因癌症過世,這些鼓舞的電話還是讓劉秀枝很溫暖。朋友交代哪裡有假髮可以買、要穿什麼胸罩、要穿什麼衣服。她笑稱,就像是木蘭代父從軍一樣,要做很多準備。只是木蘭是「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劉秀枝卻是為了未來抗癌的日子,買假髮、衣服與胸罩,「假髮還打折耶」,她笑了。有位消息靈通的病患家屬,送來的盆花上有祝福字條,她感動地變成淚人兒。恰巧被聽到消息趕來鼓勵的同事瞧見,看到平常堅強的劉醫師,竟然對花垂淚,大概以為劉秀枝很傷心,立刻緊緊抱著她安慰一番,她索性就放聲一哭了。從懷疑罹患乳癌到檢查過程,劉秀枝不曾因為生病掉過一滴眼淚。「我跟你講,癌症是任何人都可能得到,醫師一樣會得。我常常告訴癌症病人,你就是抽籤抽到了,每個人都有機會,我抽到的是好籤啊!不像開腦,很麻煩;開肚子會有排氣問題啊;乳房割掉就沒事了。」她不哭、不惱、沒有不平,倒是許多親朋好友,尤其是共事多年的護士、助理一聽到劉秀枝罹癌,眼眶立刻紅了,她也跟著流淚。瀟灑慣了的她說,真心關懷的電波是超光速的,常常是別人一關心,她就熱淚盈眶。面對自己時,她倒是挺豁達。從日本回台當天晚上住院,第二天開刀。開刀前一天晚上,護理師問她需要安眠藥嗎?她笑說不用。二姊當晚在病房陪著劉秀枝,兩人一覺到天亮,直到鬧鐘響了才醒來,趕快準備要去開刀。她說,「幸好我帶了鬧鐘。」選化療醫師,相信年輕新秀的專業身為醫師,一定做足了醫療上的準備吧?劉秀枝卻是教科書不翻、網路也不查。「醫療全交給醫師。」蘇正熙問劉秀枝是要全切還是局部切除,劉秀枝傻問,什麼叫做全拿,什麼叫拿一半?原來,局部切除可以保留乳房外觀,但是後續可能需要進行放射線治療,全切就不用放射線治療。劉秀枝說,「那多麻煩,不要做放射線治療,全部拿掉!」劉秀枝全然相信專業,蘇正熙也尊重病患決定,開刀時,拿掉右側乳房、淋巴切除,幸好淋巴沒有轉移跡象。蘇正熙補充,現今可以在開刀之前就透過核子醫學檢查或術中染色,確認是否淋巴轉移,不像過去要拿掉很多淋巴結。另外,因為胸肌也要切除一部分,術後可能右胸肌肉會歪斜,以後衣服沒法穿正,有時表面皮膚會感覺麻麻的。朋友提醒劉秀枝術後要做「手指爬牆」的復健運動,劉秀枝是很勤奮的病人,認真確實執行,肌肉狀況恢復得很好。手術之後,接著進入讓病患聞之變色的化學治療階段,劉秀枝「相中」台北榮總一名新秀醫師。罕為人知的是,劉秀枝本身就有腦部腫瘤化學治療的專業。她說,「隔器官如隔山」,癌症的化療日新月異,預後也因癌細胞的生化免疫行為而大不同,在這方面她自覺已落伍了。她全然相信這名年輕醫師的決定。不因專業雷同而相輕,是劉秀枝對醫療專業的最高致敬。劉秀枝的切片顯示,她罹患的是HER2陽性的乳癌,是一種比較惡性,預後較差的型別,還好有適用的化療藥物,「它們就要在你身上打起來了,只要你身體夠強,就能撐過去。」她連藥物副作用都沒問,因為副作用不一定會發生,看了只是讓自己心裡擔憂,發生了再處理就好。化學治療的副作用來勢洶洶,她全身毛髮都掉光了,連眉毛都沒有了,同事買了眉筆送給劉秀枝,「有眉毛我們比較習慣」。平常她戴著假髮或是頭巾,大過年返鄉,她在家自在的頂著光頭,已罹患失智的媽媽猛盯著她看,她淘氣地說,台北現在流行剃光頭!媽媽竟也相信了。劉秀枝不想讓年邁的媽媽擔心,知道也是多煩惱吧。小紅莓化療最主要的副作用「嘔吐」,也發生在劉秀枝身上,噁心嘔吐是家常便飯,獨身的她在家裡吐得昏天暗地時,剛好朋友打電話來問候,問她好不好,「還好啊,我在馬桶上吐下瀉。」朋友趕緊將電話掛了,「以後就用e-mail問就好了。」一般人可能會羨慕醫師擁有眾多醫療資源,必然享受「高規格」待遇,劉秀枝卻不要特殊待遇,正因為她太熟知專業。化療時,她不住單人病房,跟大家一樣自己去領藥,把藥物交給化療門診護理師,跟大家一起到化療門診接受化療,因為她知道那裡的護理師是最熟知化學治療的過程與變化,若真的發生什麼狀況,大家都看得到,一個人關在病房,反而落單了。因此,她就跟一般病患一樣排排躺在躺椅上。她笑說,接受化療時,跟隔壁躺椅的年輕女病患聊天,對方知道她是醫師,知道醫師也會生病,也在門診接受治療,心理瞬間平衡了不少。享受當下,做好隨時可以離開的準備抗癌成功三年後,劉秀枝感覺另一側健康的乳房時而脹痛、時而抽痛,在一點鐘位置摸到小於一公分的硬塊,她自行判斷,排除其他可能後,「復發」二字悄悄爬上心頭。想起化療過程的痛苦,劉秀枝一度逃避想著,「乾脆讓它自生自滅。」念頭一轉,如果腫瘤到處轉移,癌細胞吃到脊椎可是會很痛的;萬一轉移到腦部,如果不是偏癱,未來也無法正常寫作與思考,她決定找醫師看一看。癌症復發對病患來說,不僅重新面臨死亡威脅,有些人更回憶起治療的焦慮感。劉秀枝坐在自家面對淡水觀音山的窗前,窗前有一座放置已久的休閒椅,本來準備用來優閒看書的,可以邊看書邊眺望觀音山雲彩,這一次,她真正好好的坐下來。「誰知道,還能活多久?」「餘生都在抗癌中度過嗎?」回診那天,醫師顯得神情凝重,安排了超音波檢查。冰冷的探頭在乳房上掃來掃去,都找不到腫瘤。醫師判斷,這兩個小硬塊應該是脂肪。又疑又懼的劉秀枝猛然一想,最近確實胖了些。雖然解除了警報,但不代表以後不會復發,也不能保證不會得其他癌症或疾病。此次經歷讓劉秀枝更加體認,除了感恩,更應活在當下,享受人生,做好隨時可離開的準備。許多癌友被疾病綁架,即使已經抗癌成功,對於可能的復發,整日憂心掛念。也有人索性放開生命,揮霍度日。劉秀枝說,我沒有等待癌症帶給我自由,她淡然卻堅定的說,「面對疾病,兵來將擋,而我就是那將軍。」退休後,離開了臨床,卻從來沒有遠離醫學,她目前擔任榮總的特約醫師,陽明大學的教授。每天早上六點起床,瀏覽醫學期刊,吸收新知。至今仍持續參加台北榮總的病例討論會,貢獻所學。而書櫃裡,有一百本尚未閱讀的新書,等待著她。學會了中文打字,經營部落格。從規劃退休,乳癌來訪,開刀化療,病痛從未絆倒她,劉秀枝一樣活力充沛的說,想想就很覺得感恩。治療日新月異,活著就有希望常有病友來詢問劉秀枝的意見,劉秀枝說,得了癌症不等於絕症,要看哪種癌症,還有癌症的期別。尤其癌症的治療日新月異,有些有健保給付,有些有臨床試驗名額,可以盡量爭取資源。癌症就是一種疾病,來了就接受,如果一直沉浸在悲哀或是憤怒中,一點用處都沒有。「為何是我?為何不是你!」劉秀枝說,還有更壞的籤,你沒有抽到呢!「一定要活!活著就有機會。」你以為今天沒希望,也許一轉眼就有新治療、新的藥物問世,不治療會後悔莫及。如果問了一個醫師,覺得沒有希望,一定要再問第二個、第三個,一旦選擇了就要相信醫師,相信自己,相互配合。劉秀枝說,人生一定會遇到困難,有困難就處理,一次的挫折沒有被打倒,你就會變得更強壯,那是很好的事情,即使很絕望也不要放棄,你不知道一轉頭就會有好東西在等你。「小時候,我挨罵了想不開,回頭一想,街邊轉角的碗糕與豆花很好吃耶,那不要死好了。」你覺得癌症好像治療不成功,也許明天新藥就出來了,或許再撐個一個月就有新的治療,總之不要放棄。因為每個人的身體狀況不同,經濟條件也不一樣,她建議癌友,如果體力可以,可以持續上班,或許調整到壓力小的部門,或許跟同事求援。劉秀枝說,不要羞於求助,身邊有什麼資源就用什麼資源,有什麼人力就動用什麼人力。獨立慣了的她也分享,「我最需要人照顧的時候,我二姊也是每二、三天就來照顧一次。」想吃什麼就吃,味覺沒了還有嗅覺、視覺劉秀枝坦言,自己並不是養生的模範生,完全不能當別人的楷模,平常也不太按照規矩進行健康檢查,大概是遺傳基因好,所以身體強健,平日也難得感冒、肚疼,第一次生病就是乳癌。她認為「身體的保養方式是去操勞它,如果生病就去治療,別拖。」化療期間出現嘔吐、食欲不振、味覺改變,可能讓很多病患急遽消瘦。劉秀枝因為劇烈的嘔吐,從五十二公斤瘦到四十四公斤,正常人的白蛋白為三‧五到五‧五,她降到一點多,而原本該有五千到一萬的白血球降到只剩六百多,血紅素只及正常人的一半。治療期間正值冬天,她仍堅持到台北醫學大學講授一堂課,回程的計程車上,她忍不住問計程車司機怎麼不開暖氣,計程車司機喊冤,才知道原來是她在發冷,回到家後趕緊就醫,已經發起高燒。因為白血球實在太低,感染引發敗血症,緊急住院打抗生素治療。劉秀枝說。補充足夠營養,才能維持體力、對抗疾病,可是化學治療讓味覺變了,滷蛋吃起來不像滷蛋、綠茶像泥水。她再度發揮阿Q精神,味覺不好,可是嗅覺還在,視覺還在啊!雖然味道吃起來不對,可是聞起來是香的,眼睛看到的依然美味。平時飲食就很簡單的劉秀枝吃得清淡,生病了,為了讓自己多吃,劉秀枝反而放開懷吃。有一日想吃夜市裡油膩膩、重口味的炒麵,託人去買回來。如果想吃蛋糕,也會買來解饞。平時的飲食,劉秀枝很推薦「地中海飲食」,不僅好吃,也很健康。不論對抗癌症、預防失智,都是很好的飲食方式。不用奔跑跳躍,高爾夫年輕打到老劉秀枝走起路來,步履又快又靈巧,常讓人忘了她的年齡。談到運動,她認為:「不要過度愛惜身體。」她指的是不要嬌生慣養的意思。她說自己不是有運動細胞的人,但是從四十多歲就開始打高爾夫,可以走很多路,運動也很溫和,這樣的習慣持續至今。她笑說,高爾夫的唯一壞處是很貴,以前曾有位台北榮總院長不太喜歡醫師打高爾夫。榮總是個大家庭,大部分的醫師都住宿舍,所以聽說有些醫師只得趁著晚上,先把球具放到後車廂,出門打球時才不會被院長發現。劉秀枝曾發表文章指出,高爾夫的各種動作如上桿、下桿、揮桿、收桿、推桿入洞和走路,正適合沒有運動細胞的人,而且不用奔跑、跳躍,可以從青年一直打到老年。高爾夫不以速度取勝,也不用像許多球類運動要與隊員密切互動,又優待女性和銀髮族,簡直就是為她量身設計的運動。她謙稱,自己一直打得不好,而且常是球賽「BB獎」(最後第二名)的得主。卻因為打球可以磨練觀察力與策劃力,考驗專注力,還可以看球友的修養現形,有人球打得不好,氣得丟球桿,竟高掛到樹上。打球也讓劉秀枝更謙虛,知道運氣難料。有時明明打了壞球,結果彈跳到果嶺,有時明明是好球卻被風吹歪,令人扼腕。「今天打得好,明天卻很差,如此變化多端,不可預料,也是高爾夫球迷人之處。」此選讀摘自《我是醫師 我得癌症》作者 聯合報出版 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購書網址:https://bit.ly/2YNNdW2(本文經網頁編輯編修)
-
2020-07-10 科別.新陳代謝
甲狀腺亢進不吃藥也沒事?醫籲:恐釀致死「甲狀腺風暴」!
29歲的蘇小姐,最近幾個月突然暴瘦10公斤,同時還伴隨有心悸、失眠、脾氣暴躁、呼吸有點喘、大便次數增加、怕熱、手抖,以及脖子腫大。赴醫檢查,診斷出有甲狀腺機能亢進。治療後,症狀狀漸改善,獲得良好控制。奇美醫學中心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葉美成表示,長得像蝴蝶形狀包覆在脖子氣管的前方的甲狀腺,是體內的內分泌器官,會分泌甲狀腺素,掌管全身新陳代謝,包括皮膚、心臟、肌肉、眼睛、骨骼及精神情緒等。甲狀腺機能亢進是甲狀腺荷爾蒙分泌過多導致,女性比男性多,大約是5:1。其發生原因,最常見的是葛瑞夫茲氏病(Graves’ disease),屬自體免疫問題,身體會製造出抗體,刺激甲狀狀腺製造過多的甲狀腺素。葉美成解釋,發病的原因與基因、遺傳、環境、吸菸和壓力等有關。會出現心跳變快、心悸、手抖、怕熱、失眠、脾氣暴躁、呼吸急喘、腹瀉、體重減輕、食慾大增、容易疲勞、脖子腫大、眼睛突出等症狀。女性可能會出現月經不規則、不易受孕、不孕、容易流產等;男性則可能會出現不舉、不孕、男性女乳症等。此外,甲狀腺機能亢進者會因代謝變快,使骨質分解及合成失去平衡,造成骨質流失,若不治療會罹患骨質疏鬆症。葉美成指出,患者通常不會有全部症狀,輕微者只會有1、2個症狀,而嚴重者才會出現多項症狀且較為嚴重。甲狀腺亢進的症狀特異性不高,而且常是慢慢出現、漸漸加重,容易會被忽略而延誤治療。例如,容易疲勞,誤以為是工作累的關係;變得怕熱,會以為是天氣熱的關係等。甲狀腺亢進的治療有三種:1. 服用「抗甲狀腺藥物」:抑制甲狀腺製造過多甲狀腺素,可以控制病情但是無法根治。病情較穩定時,依據抽血數值,醫師會考慮停藥,但仍有可能會復發,部分病人需一輩子持續用藥,也有部分病人可停藥數年。部分特殊體質者會出現過敏、黃疸、肝炎、白血球減少等嚴重藥物副作用。2. 放射碘治療:吃放射碘,慢慢破壞甲狀腺細胞,最後會甲狀腺功能低下,終身都要服用補充甲狀腺素藥物,以維持人體正常代謝平衡,通常甲狀腺機能亢進不會再復發。3. 開刀切除甲狀腺:切除甲狀腺後,若切除範圍太多,有可能出現甲狀腺低下;切除太少,治療效果有限。此外,甲狀腺開刀也可能會傷到喉返神經,造成聲音沙啞,或傷到副甲狀腺,發生率大約1~3%不等。葉美成指出,三種治療方法各有其優缺點,目前是以口服藥物為第一線治療,如果藥物無法控制,或因為個人體質出現嚴重藥物副作用,再來考慮是否需要開刀。葉美成強調,輕微的甲狀腺亢進不會有生命危險,但如果遲遲不治療,使疾病越來越嚴重,可能惡化成為「甲狀腺風暴」。出現甲狀腺風暴時,除了多項症狀外,嚴重時,會有心臟衰竭、呼吸衰竭,甚至多重器官衰竭,致死率極高。「甲狀腺風暴」的發生,通常是患者罹病一段時間,卻沒有接受治療;或有接受治療,但未能按時服藥;最近有外傷、手術(甲狀腺或非甲狀腺手術)、感染、分娩等壓力;不小心食入大量的碘等誘發因子而造成。另外,有些甲狀腺亢進病人會合併「低血鉀週期性麻痹」,出現早晨起床時,忽然雙下肢無力的症狀。這是因為鉀離子暫時都跑到細胞內,使細胞外鉀離子過低,出現低血鉀情形,而下肢無力,這種狀況男性較多。葉美成提醒,如果出現甲狀腺機能亢進症狀,且漸漸變得嚴重,建議尋求內分泌科專科醫師做進一步的評估,別放任甲狀腺機能亢進問題持續進行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