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10 癌症.大腸直腸癌
搜尋
藥物副作用
共找到
200
筆 文章
-
-
2024-12-05 醫聲.癌症防治
沈默殺手卵巢癌/病團台癌:晚期病患,檢測、用藥皆救命關鍵
「對於晚期卵巢癌病患,檢測、藥物取得拖越久,生命也就一點一滴流失。」在台灣癌症基金會與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所舉行的「展望治療新希望,卵巢癌精準醫療」圓桌會議中,台灣癌症基因會執行長張文震、副執行長蔡麗娟呼籲,由於精準醫療快速進展,目前晚期卵巢癌已有精準治療用藥可用,不過其中不少病患「有藥卻用不到」,在基因檢測上,也面臨塞車、檢測自費負擔等困境,亟需政府、各界的重視。卵巢癌為沉默殺手,病患相對弱勢蔡麗娟指出,卵巢癌為女性的「沉默殺手」,根據110年癌症登記資料,確診人數為1,793人,在卵巢癌、乳癌、子宮頸癌等三大婦癌中,死亡率居首,近五成確診即晚期,其晚期確診占比比乳癌、子宮頸癌來得高,不過在治療上,健保藥物選擇卻受到不少限制,病患在病權倡議與發聲聲量來看,也相對弱勢,也相對受忽視。近年來,國際研究顯示,對於HRD(同源重組修復缺失)陽性的病患,PARP抑制劑若用於第一線維持性治療,可幫助延緩疾病復發,疾病復發的間隔時間可延長,不僅存活率上升,病患的生活品質也比較好,不過目前健保用藥給付僅限於HRD陽性族群中的BRCA基因變異病患,與國際治療指引有明顯落差,至於HRD檢測,目前需自費。台灣癌症基金會在2022年到2024年間,針對1,007位病患提供基因、基因生物標記檢測補助,其中,HRD陽性佔51.2%,BRCA則佔18.8%,面對病患所遭遇的種種困境,讓張文震、蔡麗娟皆深感不捨。提升病患存活率,為當務之急張文震表示,在過去,卵巢癌的治療策略,並沒有重要突破,目前已有效果明顯的藥物、基因檢測可供使用,不過不少病患還是沒機會接受檢測並適時的用到適當的治療,希望透過政策推動,讓病患的存活率進一步提升。台灣癌症基金會於2023年12月-2024年1月進行「卵巢癌病友質化訪談」,根據統計顯示,卵巢癌病友最關心基因檢測及藥物健保給付等問題,對於「基因檢測項目」、「檢測報告內容」、「治療後復發風險、藥物副作用」等也充滿疑惑。基因檢測卡關,急需解套策略此外,賴清德所推動「健康台灣」的治癌三支箭之一為「聚焦基因檢測及精準醫療」,近來,衛福部為了提升檢測品質、維護病患權利,將實驗室開發檢測服務(LDTs)納入今年二月所實行的特管辦法當中,但也因申請案件增加、流程需經重重關卡造成審查塞車,不少卵巢癌相關HRD檢測也遭卡關。對此,張文震表示,兩年前衛福部已修正公告「特定醫療技術檢查檢驗醫療儀器施行或使用管理辦法」(簡稱特管辦法),將LDTs納入管理,並請想執行的醫療院所送件、申請,但不少醫療院所壓線才送件,導致大塞車,目前LDTs採滾動式管理,邊做邊調整,但案件消耗仍需要一些時間,各方得共商解套策略,而跨醫療院所攜手合作,就是其一。提升用藥、檢測可近性,實現健康台灣新願景張文震期盼,未來台癌可以就這幾年檢測補助所累積的資料與婦癌醫學會等進行合作,以了解整體趨勢,也期待「以病友、病團角度出發」進行政策倡議,以改善用藥、基因檢測缺口。對於病患個資的保護,也要尋求更多共識,同時也希望透過各界一起為病患用藥、接受檢測權益發聲,讓病患有更多活命的可能性,並攜手為達到賴清德總統「2030年癌症死亡率下降1/3」目標而努力。張文震、蔡麗娟也認為,隨著精準醫療快速的進展,應幫助病患認識更多疾病、治療相關資訊、知識,基因檢測後,也須讓病人進一步了解檢測結果與治療有何相關性,並量身打造個人化建議,期盼衛福部優先通過已有癌症相關計畫獲核准之實驗室,以提升HRD檢測可近性。同時,也希望藥物健保給付盡快接軌國際,讓病患負擔不會如此沉重。
-
2024-12-03 焦點.元氣新聞
AI新藥開發/外泌體抗癌重大突破 中國醫大附醫與聖安生醫研發「靶向性外泌體」 突破腦血屏障 治癌具雙重優勢
外泌體被認為有濳力成為台灣生技產業的另一座護國神山,但目前仍在研發階段,僅開放用於醫美,但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與聖安生醫產學合作,研發可用於抗癌的「靶向性外泌體」,透過此載體可突破腦血屏障、腫瘤微環境障礙,而靶頭又能與癌細胞免疫檢查點結合,若研發成功,用於治療癌症將具有雙重優勢。聖安生醫副總何慧君表示,坊間許多生技公司將外泌體運用醫美、養生、調理身體功能,但與新藥研發相較,兩者在技術、法規上的層次截然不同,如能運用於癌藥遞送載體,有機會提升現有癌藥的療效及安全性,造福更多癌友。聖安生醫研發出「SOB100 HLA-G靶向性外泌體」,HLA-G是專一表現在胎盤的抗原,具有保護胎兒不被母體免疫細胞攻擊的特性,HLA-G也大量表現在癌細胞上,SOB100是帶有辨識HLA-G的奈米級抗體(VHH) ,對HLA-G具有靶向性及高度專一性。此外,研究團隊在外泌體內另添加了抗癌藥物,讓此外泌體跳脫醫美、養生等現有領域,成為抗癌藥物新希望。何慧君指出,研究團隊透過母細胞基因改植,研發出奈米級抗體,在外泌體表面產生針對癌細胞的抗原,而這是一般組織所沒有的抗原,比如HLA-G,這也是「靶向性外泌體」,具有特高的專一性,可以精準地打中癌細胞,直接命中免疫檢查點,有機會運用於乳癌、肺癌、腦癌、胰臟癌、大腸直腸癌等腫瘤治療。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總院長周德陽表示,這個靶向HLA-G的外泌體,臨床研究證實,精準靶向治療不會造成腦毒性、腎毒性或是心臟毒性,可說是精準醫療最佳範例。再者,大部分藥物均可比照辦理,毒性較強的藥物放進此載體,均可精準送至某個目標,劑量變少,副作用隨之降低。何慧君說,「SOB100 HLA-G靶向性外泌體」可視為抗癌藥物的載體,因為幾乎所有腫瘤都會大量表現HLA-G,而外泌體因具有穿越腦血屏障的能力,除了腦癌,對於乳癌、肺癌等容易轉移至腦部的癌症來說,也深具研發潛力。周德陽表示,問世多年的微脂體也具有靶向治療特色,相較之下,缺點不少,例如容易產生抗體,部分患者用藥後,可能出現過敏反應、肝毒性。周德陽強調,外泌體為人體細胞產物,比較不會引發排斥、過敏反應,且降低抗癌藥物副作用,讓更多癌友得以接受完整治療,提高療效。這一兩年來,聖安生醫進一步研發「奈米三特異性抗體抗癌藥物(SOA101)」,以AI運算進行結構設計的抗體藥物,何慧君以「左三、右三」來描述此新藥精準能力,除了一處T細胞,還有兩處癌細胞免疫檢查點,左右開弓,一次抓到三個靶心,初步研究發現,對於乳癌、肺癌、頭頸癌、大腸癌、卵巢癌等實體腫瘤,具有不錯治療效果。更將SOA101上其中一個HLA-G抗體應用在外泌體的改質上,成為靶向性外泌體。何慧君說,「靶向性外泌體」既是可以裝填任何抗癌藥物的載體,而外層具有奈米特異性抗體等特性,擁有良好的穿透性,細胞研究發現,利用此特性,可使用更少化療藥物、標靶藥物、免疫療法,降低毒性,在有效性及安全性之間取得最佳的平衡點。周德陽表示,小紅莓(艾黴素、Doxorubicin)雖是傳統化療藥物,早已過了專利期,但抗癌效果不錯,缺點在於心臟毒性較高,不少癌友因此心臟心肌受損,或感覺神經異常,因副作用偏高,以致不少癌友聞之色變,明明是很好的抗癌藥物,卻無法使用。研究證實,利用「靶向性外泌體」載體,裝載Doxorubicin,可能使乳癌患者接受傳統化療藥物「小紅莓」治療時,只需原本的四分之一劑量,大幅降低此藥物對於心臟及神經等毒性,減少副作用。周德陽說,「只需要一點點就可以達到更好的療效,這就是外泌體厲害的地方。」何慧君指出,以此載體裝入核酸藥物,可有機會降低現有抗癌藥物的復發機率,甚至賦予抗癌藥物新生命,提高治療效果。目前相關癌症新藥試驗正在送審中,預計明年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等醫學中心進行一期、二期臨床試驗。延伸閱讀殺癌新技術 新CAR-T動物試驗上國際期刊 這三癌治療現曙光腦神經退化治療有解?「外泌體」可望瞄準病灶「神救援」
-
2024-11-29 醫聲.癌症防治
婦癌之首卵巢癌要小心,腸胃出現「這症狀」趕快就醫,精準醫療增存活期
總統賴清德宣誓二○三○年癌症死亡率降低三分之一,卵巢癌為三大婦癌之首,每年新增患者一千八百名,近五成是晚期,多位婦癌專家指出,精準醫療用於晚期卵巢癌可延長無疾病存活期,但健保限縮給付加上基因檢驗須自費,導致這群媽媽病人成為弱勢病患,希望藥物給付接軌國際治療指引,提升患者疾病控制。日前網紅江老師罹患卵巢癌,引起外界注意,卵巢癌第三期五年存活率不到五成,第四期下降到三成,即使化療,部分病患一年半內復發。近年卵巢癌診治有所進展,台灣癌症基金會與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共同舉辦「展望治療新希望,卵巢癌精準醫療」圓桌會議,婦癌權威與會,希望提升晚期卵巢癌患者治療效果。台灣婦癌醫學會理事長王鵬惠、馬偕癌症中心主任張志隆都指出,隨著精準醫學發展,發現卵巢癌病患中,有五成HRD陽性,而在HRD陽性族群中,四成屬於BRCA基因突變;其餘六成HRD陽性但無BRCA基因突變。目前標靶藥物PARP抑制劑可幫助HRD陽性病患減少復發、延長無疾病惡化存活期,但健保給付只限帶有BRCA基因突變的患者。使用標靶藥物 已列國際指引「如果可以延長生命,為什麼不做?」林口長庚副院長賴瓊慧指出,最新研究顯示,手術仍是卵巢癌治療首選,不過術後維持療法已有大型臨床試驗證實,若是HRD陽性,使用血管新生抑制劑加上PARP抑制劑,整體存活期中位數從五十七點三個月延長至七十五點二個月,降低死亡風險達三成八,已被列為國際治療指引重要選項。台中榮總婦女醫學部副主任呂建興指出,一名婦人七年前罹患卵巢癌第三期,兩年前五十歲的女兒也罹病,基因檢測發現是非BRCA突變基因的HRD陽性患者,後來自費使用PARP抑制劑,控制良好,婦人的另一位女兒也同時被驗出,因此,建議她進行預防性卵巢切除,可減少九成罹癌機會;HRD檢測對卵巢癌患者很重要,但現在檢測及藥物都得自費。台灣藥物給付 不及歐美日韓「在醫院婦科病房,八成都是卵巢癌病患。」張志隆觀察到,不少患者是媽媽、職業婦女,病情不斷復發,來回住院化療,影響整個家庭。目前癌症藥物給付依據基因檢測結果,但健保給付NGS次世代基因定序檢測大套組,很多尚無對應藥物,HRD陽性患者可使用PARP抑制劑,卻未給付,台灣的藥物給付與美、歐及日、韓等有落差。台灣癌症基金會從兩年前針對卵巢癌患者進HRD檢測,發現一千多名接受補助檢測的患者中,有五成一是HRD陽性患者,另也調查,患者最關心基因檢測及藥物健保給付,對於「基因檢測項目」、「檢測報告內容」、「治療後復發風險、藥物副作用」等,充滿疑惑。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張文震及副執行長蔡麗娟呼籲,醫界及政府應協助病患獲得更多疾病知識,也須讓病人了解檢測結果與治療的相關性,更期盼衛福部優先通過已有癌症相關計畫獲核准的實驗室,以增加HRD檢測的可近性,治療也應接軌國際指引。高雄榮總婦女醫學部主任劉文雄提醒,卵巢癌第一時間的診治影響預後,民眾若有非典型的腸胃症狀,赴腸胃科就醫後仍反覆出現,記得可到婦科就診。王鵬惠也認同,其他科別醫師發現疑似卵巢癌患者,應協助轉診,調查發現,在婦科接受手術及治療,存活率增加一倍。
-
2024-11-12 癌症.肺癌
健保擴大給付肺癌第三代標靶 提升晚期病人存活率
「為什麼是我?」42歲的小寧與丈夫是頂客族,婚後幾乎不下廚,也不抽菸,沒有喝酒或熬夜的習慣,一次嘴角莫名抽搐、無法正常控制口水,就醫檢查竟發現第四期肺癌合併腦轉移,使用第三代標靶藥物治療,幾周後腫瘤縮小,幾乎無副作用,治療後的生活與過往無異。肺癌是「發生人數最多、晚期確診比例最高、死亡率最高」的三冠癌王,據統計,台灣肺腺癌病患約55%帶有EGFR基因突變。今年10月1日起,健保給付擴大到第三代EGFR標靶藥物,涵蓋第3B、3C及第4期肺腺癌患者,並不限腦轉移病患。健保署長石崇良表示,此擴大給付政策,近9成晚期肺癌EGFR基因突變患者可受惠,預計每年約4000名新增患者有更好的治療選擇。石崇良說,過去只有一成患者可獲得給付,此次肺癌第三代標靶給付擴增的政策改革,被視為台灣癌症治療接軌國際的重要一步,期望達成「2030年癌症死亡率降低三分之一」的目標。未來將持續在健保財務可負擔下,將新藥或新科技納入給付,明年已編列公務預算50億元,用於癌症新藥暫時性支付專款。石崇良強調,每年約18000人新診斷肺癌,但有超過五成患者已是第三、四期。肺癌晚期藥物給付的費用不便宜,但是適用的病人數多,擴大健保給付第三代EGFR標靶藥物,單年最高總藥費支出超過90億元,是健保史上給付單一藥品年度費用最高的藥品。但是第三代標靶是各大國際治療指引建議的晚期一線治療首選,台灣一定要跟上國際腳步。新竹台大分院院長余忠仁表示,晚期肺癌患者如果能第一線就使用第三代標靶藥物,可有效預防腦轉移、延長存活期,包括保有較好的認知功能、提升生活品質。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張文震表示,第四期肺癌的五年存活率僅一成,肺癌第三代標靶給付擴增,有望提升晚期病人的存活率至二成以上,並大幅減輕經濟負擔,平均每位病友每年節省約 115萬元藥費。另外,肺癌標靶藥物比起傳統的化療藥物副作用小,病人接受度較高,無法接受化學治療的高齡族群,可經由標靶藥得到更多的治療效益。肺癌防治除了「早期篩檢、早期用藥」,更要從篩檢做起,國健署自111年7月1日起,將肺癌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納入我國第五癌篩檢。明年公費篩檢再放寬,下修為45至74歲男性或40至74歲女性、吸菸史下修為20包/年以上,若預算核定順利,最快明年元旦上路。預計受惠人數將從現行每年60萬人提高至100萬人。
-
2024-11-07 癌症.抗癌新知
弟弟胰臟癌、妹妹大腸癌末期…教授從兩位親人身上看到:癌症有意外的優點
一般人聞癌色變,然而罹癌某方面來說也算是幸福的?日本癌症協會前主席、東京大學名譽教授黑木登志夫從自己兩位罹癌親人身上看到,癌症不等於宣告死刑,還有餘裕能夠安排餘生。黑木登志夫指出自己的弟弟和妹妹都是癌症患者,弟弟1996年在公司健檢時發現胰管擴張,他接到弟弟的電話直覺是因癌細胞導致胰管阻塞,要他接受進一步檢查確診罹患胰臟癌,經過積極手術治療已存活28年,至今未復發,主治醫生表示他是胰臟癌存活時間最長的病例。黑木的妹妹也罹患大腸癌四期,當初發現肝功能異常進行CT檢查時,發現肝臟有多處癌症轉移病灶,而原發癌是位於直腸。當時她們一度想放棄治療,經過醫生勸說「現今的治療已和過去不同,建議嘗試看看」,於是接下來四年接受化療,餘生時間都與家人在一起,妹妹有幸看著孫子讀到小學六年級,對她而言是一份再好不過的禮物。不光是手足,黑木自己也在56歲時被診斷出大腸癌,當時以為是痔瘡,進行內視鏡檢查在直腸中發現10公釐的息肉,在顯微鏡下檢視發現黏膜中有癌細胞,隨後將息肉切除。往後他每年都會接受結腸檢查,接下來的31個年頭,一共切除58個息肉。數據顯示,日本人每兩人就有一人罹患癌症,男性比例更高達65%,是日本死因第一名,然而醫學的進步讓三分之二的癌症成為可治癒和被挽回生命的疾病。許多患者從癌症中康復,也有人雖然持續抗癌,但能過著正常的生活,罹癌不再是被判死刑的象徵。癌症意外有優點 給予患者寬限期 黑木表示癌症不僅僅是可怕,其實還是有好處。現在許多癌症以年為單位進展緩慢,多數的癌症會給患者多年寬限期,還有時間與家人相處。他舉自己妹妹的案例,即使罹患大腸癌末期,接受化療和其他措施讓她能在家裡繼續存活四年,儘管有時會受藥物副作用所苦,但能夠外出旅行並看著孫子長大,是非常珍貴的一段時光。愛丁堡大學教授Scott A. Murray用一張圖表(如下圖)展示癌症的演進,大多數罹癌者經過治療能過上好幾年日常生活,到了最後階段,會以月為單位急速惡化,進入緩和醫療,最終死亡,這方面特性與心血管疾病、老化和失智大不相同。作家五木寬之也在2023年《文藝春秋》雜誌專欄寫道,日本的生死觀發生了巨大變化,癌症患者在餘生的時光進行最後一次海外旅行,我們正處於一個可以冷靜自然接受癌症和因癌症而死的時代,這是很棒的一件事。資料來源/PRESIDENT ONLINE
-
2024-10-31 焦點.健康知識+
久咳不癒的二十種可能/一直乾咳查不出原因 竟是吃血壓藥引發呼吸道敏感!這些藥物也可能引咳嗽
「醫生驚治嗽!做土水驚抓漏。」門診常常會遇到很多慢性咳嗽的病患,動輒咳上一兩個月以上,原因五花八門,細細數起來就可能有20種以上,本系列文章,將可能引起慢性咳嗽的原因和疾病簡單的做一些介紹,讓久咳不癒的患者可以掛對科,看對人!久咳不癒的二十種可能之十八:藥物副作用【建議就診科別】胸腔內科五十幾歲的黃小姐,最近一兩個月一直乾咳,不一定什麼時候咳嗽,也沒什麼麼痰。她以前從來沒有發生過這樣的狀況,就算是之前得新冠肺炎,也是咳個一兩個禮拜就好了。黃小姐本身也沒有氣喘和抽菸的狀況,最近也沒有流鼻涕,吃止咳藥好像會好一點,但沒吃藥又開始咳,讓她困擾不已,因此來到胸腔科門診就醫。血壓偏高換藥吃 引發咳嗽、呼吸道敏感門診回顧黃小姐這兩個月的健保雲端紀錄,最近的胸部X光並沒有異常,病史問起來也不像過敏性鼻炎、胃食道逆流或氣喘等常見慢性咳嗽的原因。雲端上只有看到高血壓的長期用藥。仔細看了一下黃小姐的資料,上次慢性處方簽有調整過藥物,增加了一個血壓藥。對了一下時間,剛好快要到下一次回診的時間,也就是黃小姐血壓藥物調整約莫是三個月前的事。詢問起來,原來是黃小姐血壓控制原來只服用單線藥物,但血壓偏高,因此高血壓的醫師上次回診時加了血管張力素轉化酶抑制劑(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s,ACEI),這是一種常見的血壓藥物,降壓效果良好,對心臟和腎臟功能都有保護作用。然而,這個藥有個小小的缺點,有少數個案在服用一段時間後,會出現咳嗽或呼吸道敏感的副作用。通常症狀再加上藥物一個月內就會發生,有些人要吃到六個月才出現,有些人才吃一次就有感覺。症狀以乾咳為主,通常停藥一段時間後症狀就會消失。若出現這樣的副作用,可以更改成血管緊張素受體拮抗劑 (Angiotensin receptor blockers, ARB),咳嗽的機會大幅下降,藥效一樣可以達到相同降壓和器官的保護效果。我請個案回高血壓的門診調整血壓藥物,個案停止使用ACEI後,咳嗽很快就改善痊癒。對於慢性咳嗽檢查正常的患者,應該要檢視其常規使用藥物,評估近半年有沒有更改藥物,更改藥物的時間是否跟咳嗽發生時間有時序性,比如說改藥後一個月出現咳嗽。倘若更改的藥物是屬於常見和咳嗽副作用相關的藥物,就要考慮調整藥物,觀察個案是否會因此改善。這些藥物也可能引咳嗽血管張力素轉化酶抑制劑是臨床上最常見的導致咳嗽副作用的藥物,其他和咳嗽相關降血壓藥物還包含:乙型阻斷劑可能引起氣管敏感的咳嗽;鈣離子阻斷劑可能會放鬆食道括約肌導致胃食道逆流相關咳嗽,須視個案的症狀去釐清可能原因。其他藥物如降血糖藥物:Sitagliptin、降血脂藥物:Statins類、止痛嗎啡藥物;Fentanyl、青光眼眼藥水:Latanoprost均有部分報告提其跟咳嗽有關。臨床上也找不到其他原因時,也要列入考慮。當然,如果有的個案慢性病用藥已經好幾年都沒更動了,最近一兩個月的咳嗽,跟他的藥物有關係的可能性就不大,就要朝其他可能去去判斷了。參考資料:1.Shim JS, Song WJ, Morice AH. Drug-Induced Cough. Physiol Res. 2020 Mar 27;69(Suppl 1):S81-S92. doi: 10.33549/physiolres.934406. PMID: 32228014; PMCID: PMC8604055.2.Ding, H., Shi, C., Xu, X., & Yu, L. (2020). Drug-induced chronic cough and the possible mechanism of action. Annals of Palliative Medicine, 9(5), 3562570-3563570.3.9 Medications That Cause Coughing: Here’s What to Know About a Drug-Induced Coughhttps://www.goodrx.com/drugs/side-effects/medications-that-cause-coughing(本文經作者授權,原文部落格連結、作者臉書專頁)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10-18 醫療.精神.身心
近80歲退休師「忘東忘西」非失智 醫:及早診斷有機會逆轉
近80歲王姓退休教師原本生活充實,隨記性衰退變得不愛出門,罹患輕微憂鬱症,孫女出生帶來新動力,症狀竟好轉。醫師提醒,認知障礙不等於失智症,及早診斷有助控制甚至逆轉。台灣正邁入超高齡社會,與認知功能相關的健康議題受關注,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神經內科主任劉建良今天透過新聞稿指出,民眾常把「認知障礙」與「失智症」畫等號,實際上認知障礙症(Cognitive Impairment)的範疇遠遠不止於失智症,而是一系列影響思維、記憶、學習及判斷的病症,這些症狀可以源於多種不同原因,並不局限於老年人。劉建良解釋,認知障礙的表現形式多樣,失智症只是其中一類,許多非失智症患者可能也會面臨不同程度的認知挑戰,可能來自於憂鬱症、焦慮症、睡眠障礙、營養不良、藥物副作用、中風或頭部外傷等因素。他以1名年近80歲王姓教師為例說明,個案原本過著規律充實的退休生活,這2年來感到記憶力衰退,忘東忘西影響生活,漸漸提不起勁出門,家人擔心他狀況陪同到醫院檢查,結果顯示生理正常,卻因社交減少、體能活動缺乏,導致了輕微憂鬱症。家人用心陪伴又加上孫女出生,這名個案找回生活重心,每天沉浸在和孫女玩耍的喜悅中,心情好轉、記憶力問題也跟著減輕,幾個月後再檢查,認知功能已經恢復正常。劉建良表示,從這名個案身上可以看到,在早期,許多導致認知障礙的病症是可治療的,因此及早診斷和妥善治療至關重要,患者如果能在初期發現認知功能減退的跡象,通過適當的醫療和生活方式調整,將可以有效控制病情,甚至逆轉某些症狀的進展。他提醒及早診斷的好處,某些可逆性認知障礙症,如甲狀腺功能低下、維生素B12缺乏、憂鬱症、水腦症、藥物副作用等,通過適當的介入治療能夠顯著改善,即便早期確診退化型阿茲海默症,也能幫助患者和家屬更好地應對生活變化,包括財務規劃跟心理健康支持等,籲社會大眾共同創造友善環境。
-
2024-10-17 慢病好日子.糖尿病
慢病最愛問【糖尿病】媽媽長期服用控制糖尿病的藥,近期突然有皮膚癢的狀況,可以先去找固定看診的家醫科嗎,或是直接去看皮膚科?
專家告訴你回覆專家: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副秘書長/同心海華診所家庭醫學專科醫師 林義傑建議長期服用控制糖尿病藥物的病人,若出現皮膚癢的症狀時,可先去找固定就診的家醫科醫師諮詢,因為醫師對其整體健康狀況和用藥歷史最為熟悉。皮膚癢可能與多種因素有關,像是糖尿病相關併發症造成的乾癢或細/黴菌感染、藥物副作用、糖尿病腎病變、帶狀皰疹等,這些都與病人長期使用的藥物、家族病史,或是生活習慣有關,家醫科醫師可以先進行全面的評估,判斷皮膚癢的原因,並根據需要,調整治療計劃或用藥。如果有必要,再轉介病人去看皮膚科即可。透過這樣的方式,皮膚科醫師在接觸病人的第一時間就已經有完整的資訊可供參考,可以讓診斷和治療更快速精準,也避免可能的重複檢查和用藥衝突.對病友來說,先請家醫科醫師看診評估,會是最能節省看診時間,減少就診次數,也品質更好的就醫方式。【慢病主題館】名家專欄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致力於推動家庭醫學研究、專科醫師培訓與基層醫療發展,並加強與國際間的交流合作。學會通過舉辦學術研討會、推動家庭醫師制度等,提升全民健康水準,並積極輔導教學醫院設立家庭醫學科,為社區居民提供更貼心的醫療服務。官方網站|更多文章【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4-10-16 焦點.元氣新聞
全身性紅斑狼瘡控制不好會復發或引起腎病? 做好「兩大關鍵」降低風險
一名被診斷是「全身性紅斑狼瘡」的年輕女性患者,因服用類固醇後自覺外觀變胖而不按照醫囑用藥,導致疾病控制不佳且產生腎臟併發症,最終導致洗腎。台北慈濟醫院風濕免疫科陳政宏醫師說明,全身性紅斑狼瘡(以下簡稱狼瘡)患者需要長期且定期回診追蹤治療以穩定控制疾病。病患不按時服藥或未與醫師共同討論並配合醫囑服藥,是造成疾病復發或是引起併發症的主要原因之一。每兩位就有一位腎炎,是狼瘡最嚴重的表徵之一陳政宏醫師補充,人體正常免疫系統是一個砲口朝外、抵抗外敵的防疫系統;而狼瘡是一個免疫調節失去平衡而導致炮口朝內,攻擊了身體各式各樣的組織和器官。如:皮膚、頭髮、關節、血液、血管、肺、心、腎、神經系統及腦。其中,統計顯示,每兩位狼瘡患者中就有一位可能會出現腎臟的併發症,稱為狼瘡腎炎,它是狼瘡最嚴重的表徵之一,通常在診斷狼瘡後五年內就可能會出現。此外,研究指出,狼瘡腎炎在兒童相對於成人患者又更常見,而此併發症可能會隨著時間而惡化,並導致腎衰竭,因此我們不可忽視它。狼瘡需長期治療     專家:目標是避免或延緩器官損傷狼瘡在過去由於治療困難,被稱為「不死的癌症」,但林口長庚醫院兒科的吳昭儀醫師表示「這種說法需要調整了」,狼瘡是一個存在已久的疾病,目前國際上都有標準建議的治療方式。只是這個疾病不像感染症吃藥幾天或一個禮拜就能控制,而是需要以年為單位的長期治療,病人需要長久乖乖吃藥才能讓疾病處於穩定的狀態。治療狼瘡的終極目標是避免或延緩器官損害。研究顯示,穩定控制疾病活性和造成復發的風險因子、及早使用正確的治療介入並降低類固醇使用量可讓器官損害的機會降到最低。目前有多種藥物可供選擇,包括奎寧、疾病調節抗風濕藥物(DMARDs)及生物製劑等。吳昭儀醫師說明因為長期使用類固醇可能會增加感染的風險和其他多種副作用,患者可以和主治醫師討論選擇最適合的用藥。國際共識已經提出了新建議,大劑量類固醇僅作為疾病活動期間使用的銜接療法(bridging therapy);針對長期使用,國際共識也進一步降低口服類固醇的每日可接受臨界劑量。亦即把類固醇的角色定義在”使用時間盡可能縮短,劑量盡可能降低;在醫師評估適合的狀態下,以停用為最終目標”。狼瘡復發對器官傷害大! 切勿未討論就自行調整藥物或停藥陳政宏醫師指出,狼瘡是一個複雜且全身性免疫失衡的問題,患者除了應用自己的感受去告訴醫師疾病狀態外,醫師同時可透過定期抽血、驗尿等相關指標評估疾病的控制情況;另外,每位狼瘡病人的抽血基準值是不一樣的(如C3/C4 或anti-dsDNA等),因此患者不應與其他病友的狀態或用藥進行比較。舉例來說,輕度患者則不需要太多免疫抑制劑;而中度,甚至重度的患者,則需要類固醇脈衝治療或其他進階免疫藥物治療。進行疾病活躍性評估是需要時間累積,而非單從一、二次數值就能夠進行判斷,除緊急狀況除外,千萬不要未與醫師討論而自行做藥物的調整。臨床上有遇過孕齡女性患者因為想懷孕而自行減藥或停藥,或改服中藥及其他健康食品等情況,陳政宏醫師表示,疾病治療的過程中,若有任何想法都應主動告知醫師,一起討論藥物如何調整,特別是當想要有懷孕的計畫。另一種常見的情況是,病人因為用藥後產生副作用,或不確定不適感是否由藥物副作用引起,因而自行停藥或減藥,這可能導致醫師在判讀相關檢驗指標後誤以為病情控制不穩定,進而調增藥量。陳醫師補充,上述提到的這些狀況都可能導致狼瘡復發或增加感染的風險,而每一次復發或感染都會對身體器官造成進一步不可逆的傷害。建議患者除按照醫囑定時服藥外,任何病況的變化或藥物調整都應與醫師討論,這是穩定控制狼瘡及狼瘡腎炎的兩大關鍵。ReferenceAdamichou, C. & Bertsias, G. Flares in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diagnosis, risk factors and preventive strategies. Mediterranean Journal of Rheumatology 28, 4–12 (2017).Lupus (SLE) Versus Arthritis. https://versusarthritis.org/about-arthritis/conditions/lupus-sle/.Brent, L.H., MD Lupus nephritis: Practice Essentials, pathophysiology, etiology. https://emedicine.medscape.com/article/330369-overview#:~:text=Lupus%20nephritis%20is%20clinically%20evident,clinical%20manifestations%20of%20kidney%20disease.Musa, R., Brent, L.H., and Qurie, A. (2023). Lupus nephritis. StatPearls - NCBI Bookshelf. https://www.ncbi.nlm.nih.gov/books/NBK499817/.Pan, L. et al. Childhood-onset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prospect of glucocorticoid pulse therapy. Frontiers in Immunology 14, (2023).Lupus nephritis National Kidney Foundation. https://www.kidney.org/kidney-topics/lupus-nephritis#:~:text=Up%20to%203%20out%20of,within%2015%20years%20of%20diagnosis.Lupus erythematosus is called the "immortal cancer" and can affect the whole body! Be careful if these symptoms appear - iNEWS (inf.news)De Larrinoa, Í. R.-F. F. et al. Preventing organ damage in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the impact of early biological treatment. Expert Opinion on Biological Therapy 22, 821–829 (2022).Ms, C.M.B.M.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 medication: antimalarials, NSAIDs, DMARDS, immunomodulators, rheumatologics, other, corticosteroids, DMARDs, other, interferon antagonists, calcineurin inhibitors, calcineurin inhibitors. https://emedicine.medscape.com/article/332244-medication#showall.Fanouriakis, A. et al. EULAR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management of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2023 update. Annals of the Rheumatic Diseases 83, 15–29 (2023).NP-TW-LPU-WCNT-240002Date of preparation: Aug 2024如對內容有任何疑問,請諮詢醫療專業人員
-
2024-10-13 醫療.百病漫談
結石、痛風、神經痛,哪個「痛死人」的疾病最痛?如何避免疼痛發作?
三叉神經痛|像被刀割 疼痛指數高達10分「三叉神經痛患者會痛到無法講話!」馬偕紀念醫院神經外科資深主治醫師林新曜表示,典型的三叉神經痛,像是被刀割或是被電到的感覺,雖然來得快去得快,但是疼痛指數可能高達9至10分,甚至手摸到、被風吹到都會劇痛,痛到無法講話。三叉神經是由腦部延伸到額頭、顴骨、下巴,由於神經位置靠近牙齒,常被誤以為是牙痛。有時候會請病人先去牙科檢查,排除牙齒問題後,再回到神經外科處理。林新曜說,三叉神經痛多數是因為腦部血管壓迫到神經,但仍有少數是因為腫瘤壓迫而導致,就必須處理腫瘤問題,得釐清疼痛原因。若為血管壓迫導致的典型三叉神經痛,林新曜表示,在發作之前很難預測,原則上會先使用藥物治療,如止痛藥或是抗癲癇藥物,而常用特效藥物卡巴氮平(carbamazepine)容易導致過敏,因此需要搭配做HLA-B1502基因檢測。由於疼痛表現是周期性,藥物也必須搭配使用。若藥物無法改善疼痛,則會執行開顱手術,透過在腦幹旁邊放墊片避免神經受壓迫。林新曜說,現在也有加馬刀照射減緩疼痛,或以微創手術阻斷神經,也是避免開顱手術的治療方式,但是由於復發率較高,開顱手術仍是效益較高的治療選擇。膽結石疼痛|常在吃完油膩大餐後發生膽結石可能卡在膽管造成暫時性阻塞,也可能讓整個膽囊發炎,變成持續性膽囊發炎。馬偕紀念醫院一般外科資深主治醫師賴宏飛指出,最常見吃大餐後因為食物油膩造成肚子絞痛,可能持續30分鐘至1小時,疼痛感會從右上腹部往肩膀、背部延伸,同時伴隨噁心、想吐、盜汗。膽結石分成膽固醇結石以及色素結石。賴宏飛表示,患者約有七成是膽固醇結石,當膽固醇攝取過量、超過飽和,可能會產生結石;色素結石則分為黑色素結石跟棕色素結石,與溶血反應跟膽道感染有關。賴宏飛表示,八成膽結石患者沒有症狀,如果因為健檢發現膽結石,但沒有特殊症狀,會建議持續觀察、追蹤,並不需要治療。若有合併其他症狀、疼痛則會考慮用藥物溶解石頭,或是手術處理,用腹腔鏡微創手術把膽囊拿掉等。賴宏飛說,若手術僅拿掉膽結石,容易復發,因此通常會將膽囊取出。膽囊為儲存膽汁處,拿掉膽囊後,肝臟仍會製造膽汁,但因為缺乏儲存處,手術後一、兩個月容易出現軟便、拉肚子等症狀,但身體會慢慢適應。膽結石危險因子包含肥胖、懷孕、年紀超過40歲、特殊基因等。賴宏飛建議,民眾可以透過健康飲食,避免高油、多吃高纖食物預防。泌尿道結石|結石往下掉 疼痛從背蔓延到下腹泌尿道結石疼痛難耐,疼痛感會從後背、後腰一路延伸到下腹部,同時伴隨噁心、嘔吐、血尿等。馬偕紀念醫院泌尿科資深主治醫師李致樵說,腎結石通常不會痛,要等到石頭掉落到輸尿管時才會開始疼痛,疼痛為間歇性,輸尿管收縮時才痛,若結石未排出,疼痛不會改善。當泌尿道結石出現疼痛,李致樵表示,如果是小顆的結石,會請病患多喝水並配合藥物治療。每天要喝水3000c.c.,並且配合跳繩等運動,同時也搭配口服止痛藥、抗痙攣藥物,結石約一至兩個禮拜可以排出。然而,少數難以靠口服藥緩解疼痛的患者,可能需要到急診打止痛針,如果仍壓不住疼痛,就必須安排緊急手術。若為超過0.5公分的較大顆結石,就需要靠體外震波、內視鏡等手術處理。李致樵說,約六至七成患者可靠體外震波處理,有些患者得用到內視鏡,則需要搭配麻醉。結石與先天基因、後天飲食、生活習慣有關。李致樵表示,若發生過結石或有家族史,每天應該喝3公升以上的液體,最好以白開水為主,夏天容易流汗,需要喝更多水,同時排尿量應達2公升,並且應清澈、無色。飲食則要多吃蔬果,避免草酸、磷酸、普林類食物,如內臟、海鮮、高湯等,另外也要避免攝取過多動物性蛋白跟鹽分。但李致樵提醒,如果從來沒有發生過結石,或是沒有家族史的民眾,不需要特別改變飲食。癌症疼痛不處理|影響存活期和生活品質癌症疼痛雖不至於立即威脅生命,但有研究顯示,不處理疼痛可能會讓存活時間縮短。高聖欽說,四成癌症患者會面臨疼痛,三成更是中重度疼痛,原因是癌症腫瘤侵犯組織造成不適。然而,外科手術切除、化療、免疫治療等是治療癌症不可或缺項目,但是過程耗時,疼痛無法立刻緩解,或是患者處於癌症後期難以做積極治療,因此疼痛控制相當重要。高聖欽表示,第一線治療為選擇口服止痛藥物,輕中度疼痛使用一般的消炎止痛藥就可以控制。然而,中重度疼痛則可能需要鴉片類藥物(如嗎啡),但可能會面臨噁心、嘔吐、嗜睡、便祕等副作用,衛教上需要特別說明。若患者無法口服,也可使用口腔黏膜的口頰片,或是注射類藥物。然而,約有兩成病人因為藥物副作用強大,或是效果不好,會採取兩大類介入性疼痛治療。高聖欽指出,第一是局部疼痛的神經破壞、神經阻斷,類似剪斷電話線,把疼痛訊號傳遞到大腦的途徑截斷,讓人無法感受到疼痛,但並非所有部位適用。第二種是從脊椎椎管給予嗎啡類止痛藥,但是侵入性高。若病人餘命預估超過3個月,會採永久性置放,將幫浦埋放皮下,減少感染風險等;若是平均餘命較短,會使用導管連結體外機器。帶狀疹後神經痛|免疫力低下族群要小心「抽痛、像電流流過、麻麻的、穿衣服也會痛……」馬偕紀念醫院麻醉科資深主治醫師高聖欽表示,帶狀疱疹後神經痛表現多樣,會影響生活品質、睡眠、工作等,疼痛程度因人而異。感染水痘病毒後,體內神經仍會殘留病毒,但是平時受到免疫力壓制,一旦免疫力降低時就會發作。因為疱疹沿著神經分布,發作時會呈現帶狀,並且伴隨疼痛、異物感。高聖欽說,一般而言,發作後隨著疱疹癒合,約一至兩周就會痊癒,不用過度擔心。可使用抗病毒藥物縮短病程,搭配止痛藥治療。然而,帶狀疱疹可能會演變成長期神經痛,特別是免疫力差、年紀大、癌症患者、服用類固醇等族群,或是疱疹分布在眼眶、額頭附近者。高聖欽表示,如果一般止痛藥效果不彰,則需要使用針對神經痛的藥物,可以減少變成慢性疼痛的機會。若藥物效果有限,就要考慮侵入性治療,如打類固醇搭配局部麻醉藥物、脊椎神經刺激器。他提醒,現在帶狀疱疹已經有疫苗,雖然健保尚未給付,但高風險族群建議接種,可以降低變成長期神經痛的機率。痛風急性發作|止痛藥、秋水仙素縮短病程痛風患者形容,痛風發作時「連風吹過都會痛」。痛風發生在關節,如腳踝、腳趾、手肘、膝蓋等處,外觀腫大,有時肉眼可見,最常見的部位在大拇趾第一關節處。馬偕紀念醫院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資深主治醫師陳偉哲表示,痛風關節炎是關節腔的組織液產生尿酸結晶,誘發發炎反應。然而,關節痛不一定是痛風,需要進一步區分,如抽血檢驗尿酸濃度。血液中尿酸濃度高,跟飲食、生活狀態、飲食有關。有時檢驗數值中,血液尿酸濃度高(男性超過13mg/dl、女性超過11mg/dl),但痛風並沒有發作,只要調整生活習慣即可,如少吃高普林食物、少喝酒,多喝水。然而,痛發一旦發作,患者處於急性期,此時止痛藥角色至關重要。陳偉哲說,這時候通常會給予消炎止痛藥以及秋水仙素,用來縮短病程,而不會使用降尿酸藥物,避免濃度波動引起發炎。如果痛風發作較為頻繁(一年超過兩次),要把患者尿酸濃度控制在6mg/dl以下時,才會使用降尿酸藥物。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10-12 焦點.元氣新聞
張友驊跌倒後離世 醫分析常見跌倒7種原因:嚴重會腦出血導致死亡
名嘴張友驊日前走路時滑倒,頭部重創,昨(11)天宣告不治,消息一出,各界遺憾。跌倒是老年人常見死因,也是部分疾病的警訊,西園醫院、永越健康管理中心醫師謝向堯分析,造成跌倒的原因很多,常見有7類,包括虛弱、骨頭關節退化、腦缺血、周邊神經或肌肉病變、步態協調不穩、周邊血管病變,以及藥物。謝向堯在永越健康管理中心網站以「足不可失 — 談銀髮族的跌倒」發表文章,他指出:跌倒這事,可大可小。小孩子跌倒大多是皮肉傷,哭哭擦藥就沒事;銀髮族跌倒,稍不留神則會骨折、腦出血,甚至導致死亡,不可不慎。他也說,銀髮族跌倒勿輕忽。銀髮族的跌倒,常常存在不只一種原因,需要依求診者跌倒時發生的狀況與既有疾病來做鑑別診斷,才能對症下藥,避免憾事發生。如果常莫名其妙跌倒,可先徵詢神經內科。以下是衛教文章全文:跌倒這事,可大可小。小孩子跌倒大多是皮肉傷,哭哭擦藥就沒事;銀髮族跌倒,稍不留神則會骨折、腦出血,甚至導致死亡,不可不慎。常見跌倒原因會造成跌倒的原因很多,涉及不同疾病,需根據病史與臨床症狀,抽絲剝繭。以下為常見7大類原因:1. 虛弱:通常表現全身無力。常見於營養不良、貧血、內分泌代謝失調(如肝腎功能不佳、甲狀腺機能低下),或罹患心肺疾病,如心臟衰竭等族群。另一類人是表面健康,但平日太少走動,或肌少症導致核心肌群和腿部肌力差。2. 骨頭關節退化:最常見是髖、膝關節退化,導致下肢無法受力且關節卡卡。這類人除了無力之外還會合併關節疼痛,常因支撐不住體重而跌倒。3. 頭暈、暈厥、或腦缺血:無論是內耳不平衡導致頭暈,或血管狹窄導致腦部暫時性缺血,會誘發四肢無力而跌倒。此類跌倒通常在突然改變姿勢時較易出現。4. 周邊神經或肌肉病變:常見於糖尿病、洗腎、或做過化療等患者。因四肢末梢神經退化,或慢性肌肉發炎,導致肌肉無力,容易腰痠腿軟。5. 步態協調不穩:這類通常與神經科疾病相關,例如多次腦中風、帕金森氏症候群、小腦退化、水腦症等。患者其實有力氣,但無法精確的控制肢體,容易因失去平衡而跌倒。例如:帕金森氏症候群患者,常常身體重心向前,腳步跟不上而撲倒;小腦退化患者行走則像七爺八爺般搖晃,在不平整的路面就容易跌倒。6. 周邊血管病變:常出現於慢性糖尿病、高血脂患者。因末梢血管硬化導致血液循環不好,剛開始行走時正常,走一段路後會因血液供應不良、容易足部痠痛或不靈活而必須休息,又稱「間歇性跛行」。7. 藥物:許多藥物副作用為疲倦、頭暈。如:鎮定劑、感冒藥、過量的血壓藥及血糖藥等。銀髮族跌倒勿輕忽銀髮族的跌倒,常常存在不只一種原因,需要依求診者跌倒時發生的狀況與既有疾病來做鑑別診斷,才能對症下藥,避免憾事發生。如果常莫名其妙跌倒,可先徵詢神經內科。
-
2024-10-03 焦點.用藥停看聽
吃藥常見5類NG飲品及5地雷食物!看似無害的蘋果汁及燕麥都可能影響藥效
吃藥要小心藥物間會有交互作用,其實食物和藥品也可能產生交互作用,千萬不可輕忽。口服藥和食物都是經過消化道吸收與代謝,所以有些食物的成分可能會導致藥效減弱或增加副作用。更應注意的是,吃藥最好是搭配喝白開水,NG飲品要避免。吃藥常見5類NG飲品1.含咖啡因飲料咖啡、可樂、茶、巧克力、提神飲料等含咖啡因飲料,易與多種藥物產生交互作用。咖啡因可能增強氣管擴張劑效果,或讓安眠藥效力變差;可能減少某些精神用藥和抗心律不整藥的代謝,增加藥品副作用風險;抗生素、降血壓藥等藥物會減緩咖啡因代謝,提高咖啡因副作用發生。建議服藥期間避免大量飲用咖啡因飲料,以免影響藥效和增加副作用。2.酒精酒精與多種藥物同時使用,可能對健康造成嚴重影響。飲酒會增加降血糖藥物發生低血糖風險;長期飲酒會提高止痛藥的肝毒性;酒精會加強安眠藥、抗憂鬱藥、止吐藥等中樞神經抑制藥物的作用,使運動協調能力變差。建議服藥期間避免大量飲酒,以免加重藥物副作用。3.葡萄柚、柚子(汁)葡萄柚和柚子會干擾體內酵素對藥品的代謝而過度增強藥效,提高副作用風險。特別是部分降血脂藥、降血壓藥、心律不整藥、安眠藥和免疫抑制劑等藥物,影響特別顯著。建議在用藥期間避免食用葡萄柚與柚子(汁),以降低風險。4.牛奶、鈣片、含鐵鎂鈣的綜合維他命牛奶、鈣片及含鐵、鎂、鈣的綜合維他命食品,與某些抗生素、骨質疏鬆藥或甲狀腺素藥物結合後,會使腸胃難以吸收藥品,進而降低藥效。建議將這類食品與藥品服用時間間隔2至4小時,以確保藥物發揮正常效力。5.其他飲料蘋果汁和柳橙汁看似無害,卻會影響抗組織胺劑和骨質疏鬆藥的吸收,從而降低療效,建議與藥物至少間隔2至4小時食用。諾麗果汁、洋甘菊茶、蔓越莓汁則可能干擾抗凝血藥物作用,導致凝血功能異常,增加出血風險。因此,服用warfarin等抗凝血藥物時,應謹慎服用這些飲品,並嚴密監測凝血狀況。5大地雷食物要留意1.燕麥、麥麩燕麥和麥麩會減少藥品吸收、降低藥效,特別是服用部分降血脂藥時,建議與燕麥、麥麩間隔2至4小時,以免影響藥效。2.高鉀食物香蕉、綠色葉菜類、菇類等高鉀食物,對某些藥品可能產生嚴重影響,特別是腎功能不全的病人,可能引發高血壓或心臟功能異常。當高鉀食物與抗生素、利尿劑或降血壓等藥物同時食用時,血鉀濃度會過高,造成高血壓或嚴重影響心臟功能。3.富含酪胺食物一些經過發酵或醃漬的加工品,例如起司、優格、香腸、紅酒等富含酪胺,與某些抗結核藥物或抗憂鬱藥同時服用時,可能引起血壓升高帶來危險。這種交互作用被稱為乳酪效應(cheese effect),因此在服用相關藥物時,應避免大量食用這類食物。4.富含維他命K的食物菠菜,花椰菜、蘆筍、肝臟等富含維他命K食物,可能削弱抗凝血藥物的效果,導致血管栓塞。建議這類食物定量食用,避免經常變化食用量,以確保藥效穩定。5.紅麴、納豆紅麴和納豆具有降血脂功能,與降血脂藥、抗病毒藥等藥物併用時,可能增加肌肉痠痛或橫紋肌溶解風險,甚至導致急性腎衰竭。因此,服用降血脂藥物的人應避免食用。就醫時,請務必主動告知醫療人員正在服用的保健食品、營養品、中草藥或其他藥物,由醫師及藥師檢視是否有交互作用。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8-13 醫療.風溼過敏免疫
精準治療全身型紅斑性狼瘡:從目標導向到疾病修飾的新策略
全身型紅斑性狼瘡的病因全身型紅斑性狼瘡(SLE)是一種典型的自體免疫疾病,自體免疫疾病就是自己的免疫細胞本身會對抗病原菌外,也會對自己的身體(自體)發生免疫發炎反應,最終導致破壞自己身體的疾病。SLE其特徵在於存在對抗自身抗原的自體抗體(autoantibody),病人體內最常見的抗體是抗核抗體(antinuclear antibody, ANA)和抗雙股去氧核糖核酸抗體(Anti-double-stranded DNA, anti-dsDNA)。這些自體抗體容易形成免疫複合物(immune complex)而吸引許多發炎細胞,長期慢性發炎的結果導致多重器官系統的損壞。雖然幾乎每個器官都可能受到影響,最常見的是皮膚、關節、腎臟、血液細胞、血管和中樞神經系統。SLE 病人從出現症狀到確立診斷的時間是不一定的,平均需要幾個月到幾年左右。全身型紅斑性狼瘡的疾病活性在尚未發病、尚無症狀的前臨床期(preclinical phase),病人體內會先出現一些自體抗體,例如抗核抗體(ANA),慢慢地會開始出現全身型紅斑性狼瘡特有的自體抗體,例如抗雙股去氧核糖核酸抗體(anti-dsDNA),這個時候也因為特定的臨床症狀(通常是侵犯器官)而確立診斷。眾多自體抗體在血液中形成免疫複合物導致器官侵犯與器官功能受損,這個情況屬於一種發炎反應、通稱為疾病活性,可以依賴實驗室檢驗與臨床症狀進行測量與評估。更甚著,隨著病程中持續不斷的使用類固醇與其他的免疫抑制劑,這些治療不僅導致器官受損更會造成許多的併發症(例如免疫力下降造成容易感染)。全身型紅斑性狼瘡的疾病活性,因為是變化多端且難以預測,特別的是兒童全身型紅斑性狼瘡尤其是高疾病活性與侵犯重要器官(腎臟與腦部),因此,對醫生來說是很大的挑戰,對病人來說更是不可承受之重。根據疾病活性的病程來區分:●大約70%的病人是屬於復發與緩解交替出現病程(relapsing-remitting course)●10%的病人是屬於持續活躍模式(persistently active pattern)●10%的病人是屬於長期緩解模式(chronic quiescent pattern)●而僅有少數人則是單相模式(monophasic pattern)、就是緩解後就長期地不再出現活性上升。根據一個針對成人全身型紅斑性狼瘡的研究,一開始疾病活性的嚴重度有超過一半以上(56%)是輕度的,然而在持續追蹤超過三年以後,這些輕度的病人會逐漸演變為中度嚴重度或重度嚴重度,最後的分布大約是輕度28.4%、中度33.1%、重度38.5%,這個研究暗示著在全身型紅斑性狼瘡疾病初期沒那麼嚴重的時候,我們的早期介入若可改善病程的可能性。SLE的精準治療策略為了早期介入這個目的,近年來針對全身型紅斑性狼瘡的治療有了新的因應策略:(1) 目標導向治療(Treat-to-Target Strategy):這是一種主動的、目標導向的治療方法,旨在達到並維持低疾病活動度,控制疾病(器官受損)狀態、減緩器官損害,以實現長期緩解。(2) 疾病修飾療法(Disease-Modifying Therapy):使用可以減緩或改變疾病自然進程的藥物,目的也是儘量減少疾病活性,防止疾病活性導致的長期器官損害。這些策略通常是互補的:疾病修飾劑對控制全身性發炎與減緩器官損害至關重要,而靶向治療策略有助於控制疾病復發並維持緩解。那麼,目前有哪些藥物可以減少疾病活性、預防長期器官損害甚至改變全身型紅斑性狼瘡自然進程呢?藥物主要是 Mycophenolate mofetil,生物製劑包括莎芙諾 (學名Anifrolumab),奔麗生(學名Belimumab),莫須瘤(學名Rituximab)。生物製劑比傳統的類固醇藥物和其他的免疫抑制劑來說,主要的好處是精準的矯正調控全身型紅斑性狼瘡病人特定的致病機轉,例如Anifrolumab主要是阻斷干擾素(interferon)的訊息傳遞,Belimumab是抑制產生自體抗體B淋巴球的存活,Rituximab則是清除產生自體抗體B淋巴球;這樣子的作用模式可以大幅減少藥物副作用並維持低疾病活性、減緩器官損害以達到預期的長期緩解。結論全身型紅斑性狼瘡(SLE)是一種症狀複雜且疾病活性難以預測的自體免疫疾病,其治療需要綜合考量疾病活性和器官受損情況。目標導向治療和疾病修飾療法的結合使用,為SLE患者提供更為有效和精準的治療方案,有助於減少疾病活性,防止長期器官損害,改善患者的生活品質與長期預後。希望通過學術臨床研究和實際臨床經驗的不斷累積,能有越來越多不同作用機轉的生物製劑,未來能在長期控制與改善病程層面為SLE患者帶來更多的精準治療。責任編輯 吳依凡
-
2024-08-09 醫聲.Podcast
🎧|【慢性放大鏡-全人門診系列-3】以為大餐引發血糖失控,奇美醫院生活型態整合門診揪出元兇
「醫師,我血糖失控,以為吃大餐造成,沒想到竟然不是…」在奇美醫院生活型態醫學整合性門診中,一位糖尿病患者一直認為自己血糖失控是吃大餐造成,後來經由門診個管師衛教、引導,開始使用連續血糖監測儀器、測量血糖App等工具,觀察實際血糖變化才發現,自己吃大餐後,血糖往往變動不大,真正讓血糖飆升的罪魁禍首,竟是一碗小小的「碗粿」,因為找到原因,這位病患才改變飲食、生活習慣,血糖才恢復平穩。🎧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生活型態整合門診,讓病患更有動力改變生活習慣奇美醫院家庭醫學部部長暨老年醫學科主任蔡岡廷指出,在糖尿病等慢性病控制上,進行生活型態諮商、改變生活型態,是重要環節。不少研究顯示,相較於「純吃藥」,若改變生活型態搭配規律用藥,更能讓慢性病控制產生「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蔡岡廷解釋,生活型態醫學整合性門診採預約制,每次看診約一小時,不只針對慢性病病患,若是體重太重、壓力太大、睡不好等亞健康族群,也能進行諮詢。6大指標,有效評估生活型態是否健康當病患、民眾進入生活型態醫學整合性門診,醫師會根據生活型態量表進行評估,這份量表包含「運動」、「營養」、「睡眠」、「壓力管理」、「避免高危害性物質使用」與「正向社會連結」等六大指標,病患、民眾在接受評估後,便能進一步了解、掌握問題所在,改變生活形態時,也會比較有方向、目標。舉例來說,過去對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進行衛教,醫護常只是傳達「不要吃太多、熱量不要太高」等抽象觀念,但入口的食物、飲食順序、食物攝取量、食物冷熱與升糖指數等諸多因素都會影響血糖變動,以上述病例來說,若透過生活型態醫學整合性門診服務、888計畫等找出問題,並擬訂個人化三高防治策略,就有機會幫助血糖等指數達標,多重慢性病也可透過這套模式獲得控制。888計畫,生活型態諮商是重要環節事實上,在賴清德總統所提出的「888計畫」中,對於病患、民眾生活型態的改變,也是非常重視,888計畫是希望在8年內將8成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等三高病患納入個管、照護網絡、加入後8成接受生活型態諮商,而三高改善、達標率也可達到8成,對於生活型態的改變蔡岡廷指出,在進行888計畫的過程中,當病患納入個管、照護網絡,接受生活型態諮商後,便可用實際數據做指引,同時以有科學佐證的方式介入,讓病患可以觀察數據變化,更有動力、有效率去改變生活型態,再搭配大家醫計畫進行整合,事半功倍。多重用藥整合門診,助減少重複、大量用藥此外,奇美醫院所設立的整合性門診中,除了生活型態醫學整合性門診,也包含多重慢性病暨藥品整合照護門診、預防醫學門診等。蔡岡廷也觀察到,透過多重慢性病暨藥品整合照護門診服務,可有效改善高齡病患重複、大量用藥問題。在蔡岡廷印象中,過去曾有高齡病患,一天用藥品項達18種之多,後來醫師檢視發現,有些藥物針對症狀治療,當症狀背後病因消失,自然不需用藥,也有一些藥物可結合成複方用藥,變成三合一或二合一藥物,經過一番調整,這位病患一天用藥品項僅剩六種,配合生活型態的轉變,不僅大幅減少藥物副作用、交互作用,且疾病控制效果更理想。【慢性放大鏡-全人門診】延伸閱讀:【系列-1】照護體系走回頭路?老人國來臨 社區醫療成照顧長輩起手式【系列-2】30歲糖友胰島功能退化如老人,大家醫計畫協助力挽狂瀾蔡岡廷小檔案現職:奇美醫院家庭醫學部部長暨老年醫學科主任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理事經歷:奇美醫院家庭醫學部住院醫師、總醫師、主治醫師台大醫學院附設醫院老年醫學部研究員奇美醫院全人醫療科主任學歷: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成功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碩士東京大學大學院醫學系研究科進修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蔡怡真音訊剪輯:蔡嘉哲腳本撰寫:蔡怡真音訊錄製:王柏云特別感謝:奇美醫療財團法人奇美醫院
-
2024-08-08 醫療.巴金森病
巴金森病如何避免快速退化?新治療、藥物、症狀延緩一次看
罹患巴金森病(帕金森氏症)數年,已持續吃藥這麼久,行動卻不見起色,除了綁垃圾袋、繫鞋帶穿襪等日常生活愈來愈困難,還常因腿軟等症狀站不穩跌倒,家人嘮叨「要活就要動」,其實對罹病多年的病友來說,他們並非不想走動,而是動不了,既擔心病情惡化,又氣自己,好沮喪……巴金森病最新治療建議有哪些?擔心副作用怎麼辦?有哪些招式可以幫助症狀延緩,改善腳無力?病友三大困境一次看。在這篇文章你可以看到📍巴金森病吃什麼能有效改善症狀?有什麼最新治療建議?📍巴金森病吃藥擔心副作用,不能停藥嗎?📍巴金森病腳無力、走路不穩,可以改善嗎?📍回想罹病前,自身有哪些症狀,其實是巴金森病的前兆(前驅症狀)?聯合報慢病好日子社群與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姐妹社團合作,發起全台第一份巴金森病友生活經驗大調查,並邀請台灣巴金森之友協會、高雄市聰動成長協會、台灣鬱金香動作障礙關懷協會等病友團體推廣。本次調查以線上填答的方式進行,總計回收1057份有效樣本,其中約七成五為巴金森病友、家屬或主要照顧者。受個資法保護與尊重病友隱私,或因巴金森病友行動不便等因素影響,調查以自願填答之巴金森病友與家屬為對象,且回覆對象偏向活躍於數位行為之病友及家屬。此外,本次調查結果,病友罹病期別多以早、中期為主,協助指導該調查的台大醫院神經部教授吳瑞美推測,可能與中晚期病友對於線上調查的數位應用落差有關。吳瑞美表示,不同病程及罹病年份的巴金森病友,會出現的症狀及所需的治療都有所差異。每位病友對於藥物或手術治療的反應也不同,因此,在治療上需要配合病人的年紀、罹病期別與症狀表現、以及是否有其他共病等狀況全方位考量,量身打造治療方針。根據調查結果,吳瑞美期待以巴金森病友及照顧者常面對的疑問與困擾,提供大方向、原則性的參考指引,然而,不同期別的病友困擾各異,並非每個病友都會遇到一樣的狀況,透過規律回診,與醫師一同找出最適合的治療與照護方式,是延緩疾病退化最重要的觀念。本次調查反映巴金森病友常有外出行走障礙、藥物副作用、藥效減退等三大困擾,聯合報慢病好日子綜合整理元氣網過去之相關報導,將巴金森病各專家分享重點一次看:【困擾一】巴金森病吃什麼能有效改善症狀?有什麼最新治療建議?有三成五的病友出現藥效時好時壞的情形,且僅有兩成病友做過「藥效減退自評表」巴金森病友可能曾在症狀相當輕微時,使用B型單胺氧化酵素抑制劑(MAO-B Inhibitors);隨著病情進展,腦內自體分泌的多巴胺會減少,藥效需求也就增加,多數病友使用的藥物,大致可分為兩類:以直接補充多巴胺的左旋多巴(Levodopa, L-dopa)及刺激多巴胺接收體的多巴胺接受體促效劑(Dopamine Receptor Agonists, DA)。根據2023最新發表的《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巴金森病治療建議》,早期巴金森病患者的用藥,在大於60歲至70歲以上病患因對副作用的耐受程度較低,建議優先使用左旋多巴;而在60歲(含)至70歲以下病患,則建議使用多巴胺接受體促效劑。台北神經醫學中心教學副院長葉篤學表示,雖然因應患者體質不一,部分患者使用多巴胺接受體促效劑可能出現姿勢性低血壓、異常衝動等副作用,但也能避免過早出現如異動症等會為病友生活品質帶來影響的運動併發症。秀傳醫療體系彰化院區神經內科首席主任巫錫霖表示,若藥效減退、波動或藥物副作用太強烈,影響病人行動能力或生活品質,就須考慮手術治療。目前巴金森病的手術治療包含:深腦刺激術(DBS)及經顱磁振導航聚焦超音波(又稱神波刀、醫薩刀,目前只核准本態性震顫以及以震顫為主的巴金森症)目前手術以深腦刺激術(Deep Brain Stimulation, DBS)為主,透過植入細長的電極導線,產生電流調控腦內不正常的活動訊息,藉以改善動作障礙症狀,降低巴金森病用藥量,減少高劑量藥物使用下容易產生的副作用。但他補充,並不是所有巴金森病人都適合接受手術,需要接受醫師深入的評估,如非典型巴金森病、巴金森病合併失智或憂鬱症病人就不適合進行這類手術。「如何讓帕金森氏症患者腦中多巴胺濃度維持在穩定狀態,是重要治療目標。」陸教授神經科診所院長陸清松以「巴金森病管理策略」圖示說明,多巴胺如能在血中維持穩定濃度,病友就能正常生活,甚至重返職場。如國內引進新劑型左多巴合併速效和緩釋效果,短效、長效成分進入體內,有助於穩定血中濃度,減少藥效波動,讓電力不中斷,找回身體主控權。 【早期巴友點這裡了解更多】>>>確診了巴金森病 我會失能嗎!早期巴友注意「這些事」停下退化的腳步 【中期巴友點這裡了解更多】>>>副作用、合併症通通來!巴金森病中期病況複雜,與醫師並肩作戰更關鍵【困擾二】巴金森病吃藥擔心副作用,不能停藥嗎?三成病友曾自行停藥或加減藥,這些病友中,超過六成自行調藥的原因是出現副作用導致身體不適。葉篤學表示,病友用藥幾年、經過蜜月期後,可能出現運動方面的併發症,如藥效減退或因多巴胺不足而「斷電」無法控制肢體,行動固僵。他也補充,若年輕發病的病友使用藥效較強劑量較高的左旋多巴,約五成患者在五年內會出現異動症,即服藥後的半小時到一小時間,身體會因瞬間獲得大量「電力」而突然不自主地全身扭動。陸清松指出,傳統藥物一天需服用三至四次,每次藥效維持三至四小時,許多病友在接受傳統藥物治療五、六年後,若沒了藥效,會陷入「木頭人」窘境,就像是中了迪士尼艾莎公主的魔法,頓時僵住,動彈不得。不少中期巴金森病人受藥物副作用或是藥物反應的不穩定性所苦,甚至因此出現放棄用藥的念頭,巫錫霖說,面對以上類似狀況的病人,可透過記錄吃藥時間、藥效時長、用藥反應等,回診時可以提供醫師當作參考,更利於調整用藥,尋找最適合的用藥策略。葉篤學補充,醫師也會視病患作息、職業與生活作息需求調整用藥,「治療過程若有特殊的用藥需求,都可以提出與醫師討論」他有位在職場中擔任主管的病患,回診時反應開會時被同事或客戶看見症狀,十分尷尬,於是他透過調整藥物協助病友在工作期間能更好地控制症狀表現。他鼓勵病友,多與醫師討論、依照醫囑用藥,配合規律運動,延長蜜月期超過十年並非不可能。高雄長庚醫院神經肌肉疾病科教授級主治醫師林祖功也形容,「一百位巴金森氏症病友,治療藥物搭配就有一百零一種方式。」當患者需長期用藥,有時藥物劑量不足或太強,而出現藥效波動,此時就要重新調整用藥。「部分巴金森病病友常因服藥後,感覺治療效果不佳而到處就醫,如此一來成了藥物白老鼠。」林祖功曾收治一名70多歲巴金森病女患者,始終感覺藥物治療沒有效果而到處就醫,每位醫師都在嘗試最佳用藥,而病人就是一直使用不同的藥物,不斷受苦。他建議轉換醫師時,應要有前一位醫師的轉診資料,並找尋神經內科醫師追蹤,避免藥物治療效果不佳。【困擾三】巴金森病腳無力、走路不穩,可以改善嗎?病友及家屬最困擾的情境:第一名為出門怕跌倒有近五成、第二名為身體失去平衡後,漸漸哪兒也不想去則占四成。巴金森病雖無法治癒,但可以靠運動延緩疾病惡化,並避免身體肌肉過於僵硬導致跌倒受傷,物理治療師池悅表示,曾有巴友反應,身體僵硬動不了,沒有信心,或長期沒運動,一動就會累,因此建議先從居家運動開始,以安全、不痛為首要,躺姿、坐姿、站姿各分享3招簡易居家運動: 許多巴金森病友反映腳無力的現象,肌力體能教練鄧浩翔表示,病友可透過訓練提升肌肉量、骨質、運動協調與反應能力,有助於預防跌倒、提升生活品質。他提醒,巴友的訓練動作要能讓自己大力呼吸,甚至有點短促,才能算是訓練,但「先求有,再求好」,不須一步到位。【醫起運動巴!更多內容點這裡】>>>巴友如何運動?專家推薦8招減緩僵硬、提升神經功能此外,巴金森病牽涉到神經、肌肉控制等,為延緩病程進入中晚期,病人應配合醫囑服藥及規律運動,並從罹病初期就要開始訓練吞嚥功能。林祖功說,巴金森氏症患者用餐時,有可能出現吞嚥困難,家人須多給予時間、耐心,尤其病友吞嚥功能不佳,喝水、吃流質食物容易嗆咳,建議在流質食物中適時添加增稠劑。且病友進食時一定要專心,原因是大腦退化後,無法一心多用,此時家人不要和病友說話,避免嗆咳感染肺炎。台中榮民總醫院復健醫學部語言治療師黃瑄湄分享,巴友若出現吞嚥困難狀況,還可能減少病患喝水、進食意願,長久下來也會導致營養不良,體重下降,甚至罹患肌少症。後期,病友們可能會因為反覆的嗆咳,而將液體、食物以及口咽部的致病菌帶入肺部,抵抗力降低而造成吸入性肺炎,嚴重便會造成死亡。因此除了身體四肢等運動,日常也可透過吞嚥練習,避免吞嚥困難的狀況發生。 另口腔肌肉也與控制說話的發聲系統有關,也會同步影響呼吸系統的肺活量與喉嚨聲帶震動。一旦退化,病患就會出現說話小聲、難調整語速、感覺話堵在嘴裡或字擠在一起等狀況。也可透過發聲練習提早鍛鍊。【醫起運動巴!更多內容點這裡】>>>說話小聲 吃飯卡卡 巴金森病吞嚥障礙藏致命危機 專家建議2練習防肌肉退化【想解惑】回想罹病前,自身有哪些症狀,其實是巴金森病的前兆(前驅症狀)?近五成病友在確診前都曾看錯科:其中,第一名為骨科約佔四成五、第二名為復健科占三成五。台大醫院神經部教授吳瑞美表示,巴金森病典型的症狀是動作障礙,部分民眾想到手抖就會與巴金森病連結,事實上,仍有三成巴金森病人不會產生顫抖的症狀,尤其是較年輕的病人。有時他們出現的症狀可能是酸痛,僵硬,動作略為遲緩會被誤以為因壓力大、作息不正常才出現的問題。這些看似要掛骨科、復健科、精神科等的症狀,其實都可能是巴金森病的症狀表現。根據台灣臨床統計,巴金森病人常發生的非動作障礙症狀中,逾50%會出現頻尿等泌尿系統障礙;30%的病人有睡眠障礙、記憶障礙、憂鬱焦慮等;約25%會出現消化系統、性功能障礙或心血管疾病;甚至有10%的病人,會出現幻覺或妄想。然而以上的非動作障礙並不一定在確診巴金森病後才會出現,許多巴金森病友回想罹病前幾年,就曾有上述情形,吳瑞美解釋,快速動眼期是睡眠中的做夢階段,此時四肢應該呈現無力狀態,而部分有快速動眼睡眠行為障礙(RBD)症狀的病人,會真實表現在夢中的狀況,常拳打腳踢或大聲吼叫,一旦出現此症狀,有20%-30%會在5年內轉變為巴金森病,她補充,若出現快速動眼睡眠行為障礙也要同時留意非典型巴金森病及阿茲海默症等可能。這些前兆回想起來,當時並不容易發現,吳瑞美表示,由於巴金森病是神經退化引起的疾病,反映出的前兆也常因人而異,患者通常是發現關節僵硬、動作比以前緩慢、散步時的步伐總是落後同伴,才自覺異常,最後於神經內科確診。【原來這些都是巴金森病惹的禍】>>>半夜拳打腳踢 夢話講不停 當心5年內巴金森病找上門!除了大調查的主要困境,聯合報慢病好日子亦邀請巴金森病友留言分享自身困擾,並由全台各縣市11位神經內科醫師為巴友及家庭解惑:【巴金森病友疑難雜症大補帖】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推出《巴金森病88問》一書,收錄「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等社團中6000位巴友與家屬的真實提問,整理成最常見的88個困擾,由全台逾20位權威專家受訪、審訂,並經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協助審閱,期盼成為溫暖巴友家庭的支持資源。全書集結8大主題:疾病診斷、動作障礙、非動作障礙、生活起居、疾病治療、常見合併症、心理調適、照護資源等,提供給需要的民眾。📖免費閱讀>>>《巴金森病88問》【加入Facebook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 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歡迎您加入
-
2024-08-07 醫療.心臟血管
沒喝咖啡也心悸?心臟「這樣跳」要注意,醫教花10秒檢測心律
明明沒怎樣,心臟卻激烈的蹦蹦跳?小心,高血壓、服用某些藥物,更甚至有些人在減重的過程中,喝水過量或喝水不足,都有可能讓你心悸、心律不整!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心臟內科的主治醫師、臺灣心肌梗塞學會理事長黃群耀醫師告訴大家心悸是什麼。心悸、心律不整是什麼?心悸是指「感覺到」心臟在跳動,並且感覺到這種跳動很奇怪,是一種症狀的描述。一般來說,我們並不會明顯感覺到心臟的跳動,因此如果有這樣的感覺,可能就是心悸的症狀。 但在某些情況下這樣的感覺是正常的,如在緊張、焦慮、興奮或者心跳加速的情況下,就會感覺到心悸。但是,如果心悸出現在非正常的情況下,如過胖、自律神經失調、藥物副作用、心跳速度過慢(一分鐘低於50下)、脫水、心律不整或其他潛在的疾病,就需要特別留意。 而心律不整是一種診斷,心悸可能是由心律不整,或以外其他的原因造成。但心律不整不只心悸,還可能有其他症狀發生。當心律不整發生時,通常是因為心臟內出現了一些異常的放電點,或者是電路的問題,這些問題可能會導致心臟跳動過快、過慢或不規則。這些異常的放電點或迴路通常受到自律神經的過度刺激,特別是交感神經過度活躍的情況下,導致心律不整的發生。怎麼樣算是心悸?如中醫診脈一樣,按壓手腕的脈搏,就可以感受到心跳的節奏,這是一種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練習的技巧。且相較於頸動脈,手腕的脈搏也更為安全(頸動脈過度用力按壓,恐有動脈硬化、中風風險)。平時,也可嘗試穿戴裝置,可幫助更好地監測心跳,及早發現心律不整的情況。 心率的計算與觀測按壓脈搏後觀察10秒或20秒內跳的次數,再乘以6或3就可知道自己的心跳數。如10秒內跳了10次,10×6= 60bpm(次/每分鐘),就屬於正常的靜止心率。除了心跳量,也要留意心跳的速度是否規則。 若在平靜的情況下,心跳超過100次/分鐘,又出現頭暈、胸悶、喘息等現象,可能就需要及時就醫。 大多數情況下,心悸都是良性的,因此不必過度擔心。但,約有5%~10%到可能是不良反應,如心律不整。要特別的是,「心室頻脈」可能佔了1%左右,而這樣的情況可能導致致命的後果。 心室頻脈是什麼?心室頻脈(Ventricular tachycardia,VT)是一種嚴重的心臟問題,可以導致心跳失常,甚至導致昏倒或死亡。通常是由於心跳過快造成的。在運動時,我們的心跳速度可能達到每分鐘150~160次。但,無激烈運動時心跳速度卻達到每分鐘200次甚至更多,心臟可能就無法正常收縮,這樣就會導致心臟輸出量的不足,進而影響到其他器官和大腦的氧氣供應,造成身體功能的衰竭。 心室頻脈較容易出現在有心血管疾病或心肌梗塞病史、心臟出現結疤,或者家族中有心臟相關疾病的遺傳史的人身上。如何避免、預防心悸?除了留意自身的體重、生活方式及睡眠品質外,飲食中的咖啡或茶就是一些需要避免的刺激性飲品,或者可以考慮選擇低咖啡因的飲食。在藥物方面,也有許多需要注意的地方,如「甲狀腺素」的使用是一個常見的例子,甲狀腺素是一種影響身體代謝的激素,它能夠加快心跳、提高情緒,甚至引起手抖等症狀。有些減重藥物中含有甲狀腺素,這可能導致類似甲狀腺亢進的現象,使心跳加快。雖然這些藥物確實可以增加代謝,但過快的心跳對於心臟來說並不健康,一旦心臟無法承受這種速度,可能會導致心臟休克。 因此,當發現使用藥物後心跳加速時,應及時向醫生諮詢。如果出現心跳加速的不良反應,應該盡快監測心跳並儘早就醫,以免拖延導致更嚴重的後果。 延伸閱讀: 一直拉肚子怎麼辦?6警訊快就醫!一表區分急性和慢性腹瀉,教你7型態大便分類法
-
2024-07-28 醫聲.肝病清除
消除C肝論壇/陳詩典:藥癮族不只戒毒、也要防C肝,一個都不能少!
在台灣消除C肝的過程中,靜脈注射藥癮者不僅易因共用針頭感染C肝,且因篩檢不易常成「漏網之魚」。衛生福利部嘉義醫院副院長陳詩典觀察到,這些族群雖是C肝高危險群,卻無法強制篩檢,且用藥順從度差、再感染率也高,除了接受美沙冬替代療法族群,接受丁基原啡因替代療法族群,更常因不喜歡去診所、不喜歡接觸陌生人群而逃避篩檢、治療,由於這種種挑戰,C肝篩檢、治療率若要達標,就得更講求衛教、C肝快篩的推廣,以及跨單位、跨團隊的合作。台灣肝臟研究學會、基隆市肝病防治協會、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與元氣網,自2016年起每年共同舉辦C肝專家會議,日前於聯合報再度舉辦「為台灣喝采 2025消除C肝即將壓線達標」專家會議,並聚焦最後一年如何壓線達標。腸胃科、精神科、感染科,必須攜手合作在醫療院所,靜脈注射藥癮者常用美沙冬、丁基原啡因等低毒性藥品取代高毒性毒品,稱為替代療法。陳詩典表示,想幫助靜脈注射藥癮合併C肝患者進行篩檢、治療,光靠肝膽腸胃科醫師,力量並不足夠,必須精神科醫師、感染科醫師也一起加入,效率才會高,不過像精神科醫師,往往因檢查人力有限、擔心藥物副作用等因素而有所猶豫,此時可運用工作坊等方式,尋求共識,才能事半功倍。陳詩典指出,當透過院內轉診、同體系支援等轉介模式,搭配肝膽腸胃科、精神科、感染科等團隊攜手合作,協助靜脈注射藥癮合併C肝族群接受篩檢、治療,接受美沙冬替代療法者便較願意接受C肝篩檢,篩檢率近百分之百。數據也顯示,上述族群的C肝抗體陽性率近九成,血液中有病毒比率約百分之八十二,治療率近百分之九十八,完成C肝全口服抗病毒藥物療程比率為百分之八十八,經衛教宣導,四年再感染率降到百分之一。C肝快篩,簡單、方便又快速陳詩典解釋,C肝快篩的好處在於簡單、不需抽血,且很方便、隨時可執行,快篩結果馬上就知道,不需回診,所以非常快速、有效率,當病患接受C肝快篩,就能在第一時間知道C肝抗體為陽性或陰性。若是C肝快篩結果為陽性,病患需進一步驗病毒量,七天後可確認病毒量,若需治療,則回醫療單位取號、拿藥,在使用C肝全口服抗病毒藥物8-12週後,確認無病毒量,即可治癒。而這樣的模式不僅可增加藥癮者篩檢意願,也讓長輩、接受透析治療(洗腎)與心血管疾病患者等不易抽血族群更願意接受C肝篩檢,踏出就醫、診斷第一步。鼓勵藥癮者做C肝快篩,勇敢踏出第一步事實上,衛福部心健司已將藥癮族群納入 「一一三年度藥癮治療費用補助方案」服務對象,且依衛福部「二O二五年消除 C 型肝炎 計畫(二O二四-二O二五年)」,鼓勵每年至少接受一次 C 肝抗體篩檢,每執行一次替代治療個案 C 肝快篩,並將結果上傳「藥酒癮醫療個案管理系統」,便支付C肝快篩行政協作費每人次一百元,以鼓勵醫療人員協助藥癮者做C肝快篩。截至2014年6月,全台藥癮戒治機構有147家,包括156個服務點,而替代治療執行機構有180家,服務點有183處,包含醫院、診所與衛生所,其中有64家醫院、診所申請C肝快篩服務,陳詩典認為,無論是政府、醫療或非營利機構、社區單位,透過跨部會、跨科別合作,才能有效協助靜脈藥癮注射者消除C肝、降低再感染率。 ※ 珍愛生命,向毒品說 NO!毒品危害防制諮詢專線 0800-770-885
-
2024-07-19 醫聲.癌症防治
肺癌治療缺口系列/治療用對藥,病患有望恢復工作、生活
賴清德總統上任後,提出「2030年癌症死亡率降低1/3」願景。大林慈濟醫院副院長、台灣臨床腫瘤醫學會理事長賴俊良指出,若要達到上述目標,必須補足晚期治療各族群缺口,才有可能達標,像有EGFR基因突變的晚期肺癌患者,如果在第一線就使用第三代標靶藥物,除了存活期有機會延長,甲溝炎、腹瀉等傳統藥物副作用也會大幅減少,過去原本可能連出門都困難,用藥後可望恢復工作、生活,對家庭、社會也可以有貢獻。賴俊良分析,目前罹患肺癌人數大約1萬6千多人,一年死亡人數大約1萬多人,現在是2024年年中,如果要在2030年達標,便必須補足晚期病患治療缺口,其中最大治療缺口為帶有EGFR致癌基因的晚期肺癌患者。第三代標靶藥物,助EGFR基因突變病患重享生活根據國際標準治療指引、實證醫學證據,這群病患若在第一線使用第三代標靶藥物,可明顯延長存活期,國際上許多國家也已全面支付這類藥物使用於晚期肺癌第一線治療,國內健保給付條件目前僅限於腦轉移病患可使用,建議應讓符合適應症病患也能全面使用,「這樣存活率可以差很多」,以補足最大治療缺口。根據賴俊良觀察,過去帶有EGFR基因突變病患若使用傳統藥物,常飽受腹瀉、甲溝炎之苦,有時一天腹瀉兩、三次,連出遊都會擔心腹瀉攪局,而甲溝炎更讓病患痛到無法穿鞋,甚至連拿杯子都痛到拿不穩,這類病患若使用第三代標靶藥物,這些副作用就會減少許多,病患就可以重新回到職場、家庭,除了生命的延續,生活品質也會大幅改善。不同治療缺口,應對策略大不同至於其他基因突變,目前除了ALK、ROS1、MET等基因突變有健保藥物可用,其他零星基因突變則沒有配套藥物可用,如果可以補上這缺口,對提升病患存活率也是有幫助。談到沒有基因突變的病患,賴俊良指出,目前免疫治療的健保給付仍有不足,補上這塊缺口,對提升癌症病患存活率也是重要一環。影響最大的部分,就要先做!目前,研究顯示,帶有EGFR突變的肺癌病患若進入第三期,在還可以開刀階段就先開刀,然後使用第三代標靶藥物進行治療,無復發生存期可超過五年以上,病患抗癌就很有優勢,賴俊良認為,病患如果可以盡快使用適合藥物,可以降低復發機率,對病患存活期延長理論上會有很大幫助。如果是沒有基因突變的病患,在這階段除了開刀,也合併使用化療、放療,並搭配術前、術後免疫治療,對病患存活期延長也是很有好處。「影響最大的,就要先做!」賴俊良表示,想要降低肺癌病患死亡率,就要把重點放在補足晚期肺癌治療缺口,第三期病患也不要放棄,可以提供有效藥物,就要盡快提供,以降低復發風險、延長無復發存活期。補足各族群治療缺口,才可能達標賴俊良直言,死亡率要能下降1/3,絕非增加一兩個給付條件就可以達成,就像參加大考,只讀一些科目的重點,可能只是及格,而這正是健保的現況;但現在的目標是要追上國際考高分,那就得全方位思考,針對健保沒給付而損失的病人,加速補齊有效治療,如此才可能達到「2030年癌症死亡率下降1/3」目標,真正造福罹癌的國人。
-
2024-07-08 醫療.巴金森病
副作用、合併症通通來!巴金森病中期病況複雜,與醫師並肩作戰更關鍵
「他在家走不穩會跌倒,一定是都沒有好好吃藥!」神經內科的診間中,王太太指著一旁的患有中期巴金森病的王先生,氣急敗壞說著先生不但肢體動作變差,還每天宅在家悶悶不樂,邊說還邊拍打著先生的背。事實上,秀傳醫療體系彰化院區神經內科首席主任巫錫霖分享,這類容易跌倒或心情低落的現象,都可能是巴金森病病程進入中期後帶來的影響。需要透過病人與家屬詳細敘述狀況,配合醫師抽絲剝繭找出問題,共同討論出改善不適的解方,應對退化的挑戰。巴金森病中期挑戰一|不只動作障礙症狀 藥效減退影響更劇烈巴金森病(帕金森氏症)是臺灣僅次於阿茲海默症的第二常見的腦神經退化疾病,國際研究指出,巴金森病人多於55至60歲間發病。巫錫霖表示,巴金森病共分為五期,第一、二期(初期)最主要以顫抖、僵硬、動作緩慢等動作障礙表現,進入第三期(中期)後病人若病況控制不佳,空間感會逐漸變差,起步、轉彎、路較窄時,都可能行動不穩導致跌倒。需要透過各種運動、訓練步伐節奏或藉由調整藥物, 改善平衡感,增加穩定度,進而減少跌倒次數。「中期階段最大的困擾不一定在動作不順,有些是藥效開始減退。」巫錫霖分享,中期病人的藥物吸收率也容易下降,可能出現藥效時間變短、藥效延遲、或甚至藥物無效(Dose Failure)的狀況;還可能因為藥效波動,出現動作方面的併發症,如不自主地的異動症,或藥效減退時,病人會出現身體突然凍僵在原地、失去活動能力的斷電現象。若在獨自在外行動,不僅容易受到側目,安全上更是危險。巴金森病中期挑戰二|副作用嚴重不須忍耐 調整治療就能改善除了動作受限以及藥效減退等困境,也有不少中期巴金森病人受藥物副作用或是藥物反應的不穩定性所苦,甚至因此出現放棄用藥的念頭,巫錫霖說,面對以上類似狀況的病人,可透過紀錄吃藥時間、藥效時長、用藥反應等,回診時可以提供醫師當作參考,更利於調整用藥,尋找最適合的用藥策略。若藥效減退、波動或藥物副作用太強烈,影響病人行動能力或生活品質,就須考慮手術治療。目前巴金森病的手術治療包含:●深腦刺激術(DBS)●經顱磁振導航聚焦超音波(神波刀、醫薩刀)(目前只核准震顫為主的巴金森症)巫錫霖表示,目前手術以深腦刺激術(Deep Brain Stimulation, DBS)為主,透過植入細長的電極導線,產生電流控制調節腦內不正常的活動訊息,藉以改善動作障礙症狀,減少高劑量藥物的副作用。但他補充,並不是所有巴金森病人都適合接受手術,需要接受醫師深入的評估,如非典型巴金森病、巴金森病合併失智或憂鬱症病人就不適合進行手術。巴金森病中期挑戰三|非動作障礙加重易輕忽 鼓勵代替責備助發現巫錫霖說,中期病人要另外留意非動作障礙症狀變嚴重,可能導致病程加速惡化的狀況,如情緒低落、便秘、失眠、惡夢、幻覺等,若認知功能下降還可能合併失智症。他建議可以透過寫日記,記下每日的症狀,並主動提出與醫師溝通,改善不適症狀。像是病人已合併失智症,就會減少影響認知功能的藥物;若便秘嚴重,可能影響藥物在腸道的吸收,則會開立促進腸胃蠕動的藥物。一人生病總會牽動整個家庭的心緒,巫錫霖分享,部分家屬會苛責病人不按時服藥、運動,導致疾病惡化,但他建議以鼓勵代替責罵,引導病人願意說出自己的感受。從醫30餘年,巫錫霖在診間常使用一口親切、幽默的台語與病人溝通,密切的醫病關係對疾病複雜度高的巴金森病中期病人非常關鍵,更有機會透過治療用藥將身體功能保留在病程早期的症狀表現,維持與同齡人無異的生活品質。專家小提醒|每月8號手指檢測,及早發現巴金森病,避免落入中晚期挑戰巫錫霖呼籲,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建議50歲以上的民眾,每月可定期「動動手指」自我檢測巴金森病是否找上門,透過將右手伸直手指打開,食指與拇指輕碰25下,再換左手手指輕碰25下。如果有速度不同、停頓、打不開、動作變慢、開合大小改變的情形,請儘速至神經內科就診。(影片來源/台灣動作障礙學會)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推出《巴金森病88問》一書,收錄「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等社團中6000位巴友與家屬的真實提問,整理成最常見的88個困擾,由全台逾20位權威專家受訪、審訂,並經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協助審閱,期盼成為溫暖巴友家庭的支持資源。全書集結8大主題:疾病診斷、動作障礙、非動作障礙、生活起居、疾病治療、常見合併症、心理調適、照護資源等,提供給需要的民眾。📖免費閱讀>>>《巴金森病88問》【加入Facebook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 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歡迎您加入
-
2024-07-01 醫療.眼部
健保大數據/112年青光眼手術5大院及青光眼治療特色院所
醫學中心手術No.1:台北馬偕醫院青光眼微創手術 降低三成眼壓 減少用藥根據健保署統計,112年在台北馬偕醫院進行青光眼手術患者共330人,居醫學中心第一名。馬偕醫院眼科資深主治醫師周宜德表示,青光眼患者年紀越來越輕,患者平均50多歲就得開始用藥治療,馬偕近年透過施作青光眼微創手術,提升病人的生活品質。青光眼患者約九成使用藥物控制,一成的患者因為難以控制或無法忍受藥物副作用,如眼窩凹陷、黑眼圈、乾眼症等,會選擇雷射治療。周宜德說,雷射治療屬於非侵入性治療,但是亞洲人色素較多、容易復發,因此嚴重患者仍得靠傳統手術「小樑切除術」治療。周宜德指出,傳統手術以類似繞道手術的方式,讓眼睛減壓,但是會有傷口,恢復期較長,約有三個月到半年期間視力下降;而微創手術可以給予輕中度病人減少用藥的機會。XEN微創青光眼引流手術在體內植入極細(比頭髮還細)的金屬導管,將體內液體引流,可以降低約三成的眼壓,除了減少用藥,也能延緩執行傳統手術的時間。但因為導管極細,術後約有四成患者有沾黏狀況,需要執行簡單手術,解決沾黏問題。區域醫院手術No.1:台北市聯醫隅角閉鎖長者多 肇因眼軸變短、白內障根據健保署資料統計,台北市立聯合醫院112年青光眼手術患者238人,居區域醫院第一名。中興院區眼科主治醫師葉師榕指出,北市聯醫青光眼手術每年平均逾200人,男女各半,超過七成為70歲以上長者。葉師榕提到,聯醫為社區型醫院,病患屬性以在地長者居多,隅角閉鎖性青光眼比率最高。隨著年紀增長,眼軸變短、眼前房狹窄,加上白內障開始成熟、增厚,壓迫到眼前房深度並使其排水功能變差,因此青光眼常見於60歲以上長者,屬於隅角閉鎖性青光眼。另一種隅角開放性青光眼,眼前房深度夠,眼壓偏高,造成排水功能不佳,此與高度近視有關,好發年齡較早且惡化速度快,常見於30至50歲青壯年與中年。「青光眼是視力無聲的殺手。」葉師榕建議定期至眼科診所、醫院眼科檢查,例如有無視力模糊、視神經盤是否凹陷等,及早發現並治療,透過點眼藥水、雷射控制眼壓,只要延緩青光眼惡化速度,就有機會不用動手術;如果仍無法降低眼壓,或視野缺損範圍持續擴大,嚴重者就需動手術。地區醫院手術No.1:土城醫院傳統手術就很好 術後照顧才是重點新北市土城醫院是年輕的醫療院所,112年還只是地區醫院,今年升上區域醫院,對於青光眼手術數量位居去年地區醫院之冠,該院眼科主任李泳松表示,醫院規畫之初,長庚體系就下了重本,在手術室等相關配置上,比照林口長庚醫院規格,眼科也是如此,收治青光眼患者時,不必轉介至醫學中心,直接安排手術。李泳松指出,眼科手術顯微器械相當精細,必須打出極微小的孔洞,來降低眼壓,手術時間約需30分鐘至1.5小時,一般來說,手術之後,均能降低眼壓,病情獲得改善。不過,術後保養才是重點,土城醫院眼科團隊在患者離開醫院前,均會給予詳細衛教,除了提醒以人工淚液潤滑眼睛局部,並叮嚀患者不可用手揉眼睛,如果眼球遭受擠壓,容易提高結疤反應,以致眼壓又再升高,「眼瞼再怎麼癢,也千萬不可搔抓。」青光眼手術可分為傳統刀片手術(健保給付)、微創導管手術(自費)等兩種,李泳松指出,儘管後者的手術傷口非常小,復原時間較短,但相當挑病人,限制也多,因此,土城醫院眼科團隊慎選患者,一般還是推薦傳統手術,不會鼓勵做自費手術。基層診所手術No.1:新莊達特楊診所青光眼有失明風險 患者有病識感 回診率高據健保署資料統計,新莊達特楊診所青光眼手術患者人數,是112年基層診所第一名。新莊達特楊診所院長孫仁彬觀察,青光眼沒有好好控制,有失明風險,因此相較其他眼科疾病,青光眼患者更有病識感、較遵從醫囑,也更願意回診。孫仁彬說,青光眼、乾眼症在眼科疾病中同屬慢性病,相較乾眼症僅是影響生活品質、失明風險低,青光眼則是一種視神經退化的疾病,有失明風險,因此青光眼患者的病識感、遵從醫囑比率較高。同時,治療青光眼的藥物,只能由醫師開處方箋,沒有辦法在藥局購買。孫仁彬觀察,疫情過後,有些病患考量診所設備足夠下,就會轉往診所看診、追蹤,比起在大醫院看診速度快也方便,增加誘因。青光眼治療通常以藥水為主,孫仁彬說,除非藥物控制不好才會考慮手術,這類病人多由醫院執行。雖然診所設備不是問題,但一來診所沒有這麼多醫師做手術,二來診所做青光眼手術需考量自付費用。他也強調,青光眼只要按時用藥回診,就能與其和平共存,同時也建議患者不要太勞累、熬夜,睡眠必須充足。
-
2024-06-18 癌症.血癌
血癌不用怕!慢性骨髓性白血病10年存活率達92% 只使用口服標靶藥物有機會治癒
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是白血病(CML)的一種,也就是俗稱的血癌,每年新增病例為200多人。一般人聽到血癌就聞之變色,不過,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已有標靶藥物可以治療,多數人使用一個藥物就可「完封」,十年存活率高達92%。最新的第三代標靶藥物有機會提高停藥的機率,縮短用藥時間,因此一定要積極接受治療、規律服藥、定期追蹤。費城染色體是致病原因 早期幾乎無症狀高雄長庚醫院血液腫瘤科副主任王銘崇解釋,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是骨髓幹細胞發生基因突變,第九對染色體的ABL致癌基因轉位到第二十二對染色體的BCR,產生融合基因,形成「費城染色體」,細胞不斷分裂而產生的白血病。不過,早期的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幾乎沒有症狀,少數人是在健檢抽血發現白血球過高,意外揪出。後期常見的症狀有食慾差、體重下降、脾臟腫大、疲憊、不明原因發燒等。在懷疑罹患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時,可透過抽血檢查、骨髓穿刺檢查、染色體分析、分子學檢查來確診。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有三期 慢性期、加速期及急性期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是一種病程進展較慢的疾病,依病程的不同區分為慢性期、加速期及急性期。「慢性期」是血液或骨髓中只有少量不成熟的白血球細胞,有輕微症狀或是無症狀,可以用藥物控制;「加速期」是不成熟的白血球細胞增加或其他的血球失去控制,需要積極治療,避免惡化;「急性期」是不成熟白血球細胞大量增加,可能轉變為急性白血病,需立即化學治療,甚至接受異體造血幹細胞骨髓移植。標靶療效佳十年存活率達92% ABL T315I基因突變用第三代標靶有些病人覺得慢性期沒有症狀不需要治療,王銘崇表示,如果未接受治療,三至五年會轉變成加速期,存活期只剩一年,若再演變為急性期,存活期僅剩短短的三至六個月。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的治療效果很好,若是在慢性期積極治療,十年存活率高達92%,跟正常人沒什麼兩樣,一定要積極治療。目前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的第一線治療是標靶藥物,有第一代藥物及第二代藥物的等。病人出現抗藥性或是藥物副作用時,第二線治療可以更換其他第一線的標靶藥物;不過,有ABL T315I基因突變的病人,對第一代及第二代標靶藥物療效不佳或無法耐受副作用,可以直接使用第三代的標靶藥物。一個藥物幾乎就可「完封」 癌症基因剩0.01%有機會可停藥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的標靶藥物很多,治療效果也很好,王銘崇說,「大部分的病人用一種藥物就可以從頭打到尾,靠一個藥物可以完封」,少部分病人會因為療效不佳需要換藥,「需要有先發投手、救援投手」。病人在治療後,除了血球要恢復正常外,還要觀察費城染色體及癌症基因(ABL融合基因)是否減少。若癌症基因在用藥一年內剩下0.1%、達到「主要分子學緩解」(MMR),之後,癌症基因就更有機會可能下降至0.01%以下,就有機會考慮停藥。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的存活期是以十年計算,病人要服用十年的藥物,王銘崇表示,目前已經朝向及早停藥的目標前進。第一代標靶藥物約有一至二成的病人可以達到停藥的標準,第二代標靶藥物,則有更多的病人可以停藥,期待最新的第三代標靶藥物提升到第一線治療使用後,有更多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病人,能夠在治療後達到停藥的目標。以往治療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的目標為視作慢性病控制,則因醫學進步,治療目標已改為治癒不再用藥,因此,病人一定要遵守醫囑,積極治療。
-
2024-05-10 癌症.乳癌
乳癌病友怎麼吃?營養師侯沂錚提醒依據分期補充營養,日常飲食需避免吃進「這3類食物」!
乳癌為台灣女性好發癌症第一位,發生率逐年增加且有年輕化趨勢。台北慈濟醫院營養師侯沂錚表示,隨著醫學的進步,乳癌治療成效愈來愈好,預後多能維持正常生活品質,她並提供乳癌病友分期營養攝取建議,讓癌友能夠吃得健康又安心。破解常見的2大乳癌飲食迷思侯沂錚指出,臨床上常有乳癌病友不能吃水果、豆類製品的飲食迷思,事實上這些食物都可以攝取。水果富含維生素C及抗氧化物質,可以抑制癌細胞的生成,像莓果類水果具有花青素及類黃酮等多酚類,有助於抗發炎;豆類製品含豐富的蛋白質,是造血及提升免疫功能的最佳營養素,有助於對抗癌症細胞。針對癌症病人的飲食原則,侯沂錚將營養照護分為手術後初期、化放療時期及穩定追蹤期,提供照護建議1.手術後初期:手術後的前兩周為傷口癒合的重要時期,為縮短癒合時間,可以攝取蛋白質,如黃豆製品;維生素A、維生素C、鋅及鐵等營養素,如菠菜、胡蘿蔔、紅肉紫肉地瓜等都是良好的攝取來源。2.化放療時期:化療期間可能會造成白血球數目下降,因此要注重蛋白質的攝取,以60公斤的成人為例,每天建議攝取約6-7份豆蛋類及1-2份奶類,其中以原型豆類製品與低脂牛奶為佳。3.穩定追蹤期:當情況較穩定時,便要注意飲食均衡,全榖雜糧、蔬菜、水果、豆蛋、乳品、油脂堅果等六大類飲食要均衡攝取,以保持足夠的營養素來對抗癌細胞。乳癌病友的飲食禁忌有哪些?侯沂錚提醒,乳癌病友注意不可攝取高油及高熱量精緻食物、生食與酒精。高油、高熱量食物含較多飽和脂肪及膽固醇,可能會刺激乳癌細胞增生;癌友免疫力較低,生食可能隱藏許多細菌,因此要避免生食;攝取過多精緻糖可能造成胰島素阻抗,促進癌細胞增生;過量酒精攝取會促進荷爾蒙分泌及活性,增加乳癌復發機會,建議癌友以原型食物的營養攝取為主,不需另外補充營養劑或健康食品。癌症患者因為藥物副作用會有食欲不振問題,為了攝取足夠的營養素,侯沂錚建議,癌友可以透過少量多餐形式,烹調時選擇較溫和的調味料,避免食用高油、高鹽與辛辣食物。此外,平時適度的運動對食欲的提升也有幫助。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5-01 性愛.性福教戰
吃壯陽藥沒效? 泌尿名醫提醒:口服壯陽藥須避免五NG行為
「我花很多錢買藍色小藥丸,也試過其他壯陽藥,為什麼都沒有效呢?是不是買到假的?」泌尿科醫師莊豐賓在臉書粉專「幸福醫師莊豐賓」分享口服壯陽藥的常見問題,常有人抱怨效果不如預期。根據統計,有7成男性使用口服壯陽藥後,都能達到滿意的性行為,但仍有部分民眾覺得藥效不如預期。莊豐賓提到,口服壯陽藥最主要的功能是延緩一氧化氮在體內代謝的時間,一氧化氮會讓海綿體及血管擴張,維持勃起狀態。目前台灣核可的口服壯陽藥,可分為二大類:短效型、長效型。所謂短效型,即進行性生活前,15分鐘至1小時要服用;長效型可維持時間比較長,大約一天左右,過去又有「周末快樂丸」之稱。短性型和長效型的藥物作用原理差不多,都是促進血流量來改善勃起功能,莊豐賓分析常見的五大NG行為,提醒民眾吃了壯陽藥不代表「一定行」,如果少了以下步驟,吃了藥也無法助性。1.過於緊張:沒有吃過且聽信藥物副作用,擔心出現鼻塞、臉潮紅、血壓升高等,心理影響生理,造成初期效果不顯著。莊豐賓鼓勵多試幾次,大約4至6次後就能了解藥性,較能得心應手。2.使用錯誤:原本預期吃完晚餐有個浪漫的夜晚,結果吃到長效型壯陽藥,等了許久都還沒發揮藥效,空等待一場。劑量錯誤也可能無效,應依身體狀況調整需要的劑量,多吃幾顆只是增加副作用,且會因副作用影響到表現。3.沒有性刺激:莊豐賓說,性刺激是開啟一氧化氮作用的重要機轉,服藥後仍要有前戲,讓大腦釋放神經物質,才能啟動後續勃起反應。4.食物影響:吃完飯後馬上吃壯陽藥,高油脂食物會影響藥效的吸收,血中濃度變得比較低,應空腹或飯後2小時服用。5.購買來源:國內已核可的口服壯陽藥需要醫師處方箋,如果購買來源不對,可能買到偽藥,應確保安全性。每一種藥物的使用,都要由醫師評估個人身體狀態,包括病情、生活習慣,尤其是口服壯陽藥可能與原本的慢性病藥物產生交互作用,恐引發致命風險。
-
2024-04-19 醫聲.癌症防治
2024癌症論壇/攝護腺癌三期致漏尿 作家H:改變心態戰勝副作用
作家H揮別情感風波,出席癌症論壇分享罹癌經驗時,不改幽默大砲本色,罹患攝護腺癌3期的他,因治療副作用導致男性女乳症,他特別以俐落西裝,內搭女性束胸衣出席,坦胸露乳地秀出藥物副作用,並鼓勵癌症病患不用害怕治療,「我們無法控制疾病的到來,也無法改變治療副作用;卻可以改變自己心態與生活作息」。提到罹癌前的「症狀」,發現性行為早有「遲射」現象,當時不以為意,甚至認為「持久」才是幸福象徵,沒想到卻是不幸的開始。H說,當確診後,醫師警告他「癌細胞很凶險」,須要積極治療,治療後攝護腺特異抗原PSA指數一路降到0。日前進行回診,發現攝護腺特異抗原PSA指數再度升回0.07ng/mL,他不改幽默口吻,強調「醫生說我很厲害,不服藥也可以撐到0.07,如今,看來我要繼續吃藥了!」他特地戴著墨鏡上場,治療後會產生性功能障礙,甚至漏尿的副作用,他開玩笑地說,「我包尿布很平常,就像戴墨鏡出門一樣,並沒什麼好羞恥的」。
-
2024-04-19 醫聲.癌症防治
2024癌症論壇/研究發現標靶藥物副作用低 有效殺死甲狀腺癌細胞
甲狀腺癌治療有新進展!不少研究顯示,使用標靶藥物比起傳統治療,更能讓頑抗的「分化不良、未分化」的甲狀腺癌細胞再分化,就能對碘-131治療產生反應進而被殺死。高雄榮總核醫科主任諶鴻遠指出,病患用藥一、兩年內或可停藥,副作用低,只是費用通常較昂貴。諶鴻遠解釋,甲狀腺癌病患約10%-30%的惡性度較高,其中「分化不良、未分化」類型的治療較棘手,一旦復發,癌細胞很容易為分化不良、未分化類型,且易產生基因變異。常見基因變異包括BRAF、V600E、RET、RAS、NTRK等,透過異常腫瘤DNA檢測和分析,可選擇適合標靶藥物,傳統標靶藥物主要為阻斷腫瘤血管,可能帶來蛋白尿、高血壓、聲音沙啞、皮膚反應等副作用,使用二到五年易產生抗藥性,相較之下,若是針對特殊基因變異所使用的標靶藥物,副作用比較輕微,但費用通常較昂貴。諶鴻遠提醒,不少人有甲狀腺結節,年齡愈長機率愈高,其中1%-5%的病患可能轉為癌症病灶,因此一定要定期追蹤、檢查,及早發現問題,才能盡早擬訂治療策略。責任編輯 吳依凡
-
2024-04-12 性愛.性福教戰
早上沒有升旗要當心!從「晨勃」看健康,泌尿醫曝關鍵6原因
大部分男性在睡眠中或早晨剛睡醒時,陰莖會有自發性的勃起反應,是夜間陰莖勃起(Nocturnal penile tumescence, NPT),也就是大家所說的晨勃、晨間勃起。一般來說晨勃一晚約會有三到五次,尤其在快速眼動期,至今原因尚未有定論。泌尿科醫師高銘鴻表示晨勃是性健康的指標之一,若你持續沒有晨勃,也許該注意一下你的身體健康和勃起情況。造成早上沒有晨勃的6大原因晨勃是性健康的指標之一,高銘鴻整理幾個可能造成你早上沒有升旗6大原因:原因1:三高有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以及糖尿病、心血管功能異常,等都可能影響勃起功能。原因2:睡不好睡眠中斷的話,夜間勃起頻率當然會受到影響。原因3:藥物副作用服用某些安眠藥、利尿劑、胃藥、抗憂鬱藥物等,也有可能會影響勃起功能。原因4:抽菸、酗酒抽菸有可能會助長動脈硬化的不良影響,使得血管擴張擴張困難,造成不舉 的情況,抽菸者罹患勃起功能障礙的機率比不抽菸者還高上很多。而長期酗酒者經研究發現會有勃起能力下降、精液產量降低和精子數量減少的情形。原因5:老化男人隨著年紀增長,導致睪固酮等男性荷爾蒙減少,使夜間勃起次數減少。原因6:白天已經有充足勃起若你白天已經有充足的「自我訓練」,身體會需要休息,因此夜間勃起次數自然就會減少了。高銘鴻提醒,上述6大可能造成你早上沒有升旗的原因,平時要留意。雖然晨勃和雄風不振沒有必然關係,但如果持續沒有晨勃,也許該注意一下你的身體健康和勃起情況。如果真的覺得狀況很不好或很擔心的話,建議去醫院找泌尿科醫師檢查一下,找出問題原因,並對症下藥。延伸閱讀:.晨勃又想尿尿該怎麼辦?醫教4招化解:這是一個幸福的困擾.不升旗藏警訊/「晨勃」不再問候 慢性病恐已上身.外國研究:勃起功能障礙藥物,有機會減少阿茲海默症風險
-
2024-03-31 醫療.指甲.足部
香港腳和灰指甲,哪個對健康危害大?皮膚科醫師解答
台灣氣候悶熱、潮濕,常見黴菌感染引起的香港腳或是灰指甲,患者人數非常多。台北榮總皮膚部主治醫師張綜顯常提醒病人,香港腳及灰指甲即使治癒,復發率也很高。香港腳危害高於灰指甲,更需積極治療。張綜顯表示,香港腳比灰指甲容易治療,擦藥就有機會改善,而且香港腳應該比灰指甲更要積極治療,因為香港腳可能會產生皮膚傷口,使細菌容易入侵,引發下肢蜂窩性組織炎,一旦症狀嚴重時,恐需住院施打抗生素治療,特別是年長者等免疫力較低的族群,需要多加注意。相對地,灰指甲雖然不易採外用藥物治療,但對健康較無影響,年紀較大或共病較多、不適合服用口服藥的患者,可以選擇不治療,僅需將變形增厚的指甲修剪平整,減少因此受傷的機會。多數人都有致病黴菌,大量孳生才會出現症狀。張綜顯說,其實多數人腳上都有香港腳及灰指甲的常見致病黴菌,但只有當黴菌大量孳生,才會出現相關臨床症狀,香港腳的主要症狀為腳趾間及腳底發癢、刺痛,並產生紅疹、脫屑及水泡等。若黴菌由皮膚入侵到腳趾甲,則可能引發灰指甲,常見症狀為甲床剝離、指甲下角質增厚、趾甲產生黃色或灰黑色等顏色變化。一般來說,已有灰指甲的病人,往往合併有香港腳。口服藥物治療灰指甲效果佳,需長時間使用。治療香港腳的外用藥物,須每天塗抹1至2次,持續使用2至4周,同時配合改變生活習慣,包括不要長時間穿包腳鞋,把腳悶在鞋子中,保持腳的通風乾燥,就有機會治癒香港腳。若欲以外用藥物治療灰指甲,須將指甲磨薄,甚至在指甲表面打洞,以增加藥物滲透率,才有機會治癒灰指甲。口服藥物治療灰指甲的效果較佳,一般而言,手的灰指甲須服藥至少6周,而腳的灰趾甲則須服藥至少12周。張綜顯說,「對於須長時間服用口服藥物以治療灰指甲,許多患者感到驚訝。」灰指甲口服藥物可能與降血壓、血糖藥物交互作用。張綜顯說,到台北榮總求醫的香港腳、灰指甲病人,多為中老年人,常因合併其他疾病,正在服用多種藥物,但治療灰指甲的口服藥物,可能與常見的降血壓、降血糖藥物產生交互作用,若同時合併使用上述藥物,可能會導致藥物代謝下降,而使藥物濃度上升,增加發生藥物副作用的風險。例如,正在服用降血糖藥物的病人,同時吃治療灰指甲的藥物,可能使降血糖藥物在體內濃度上升,而引發患者低血糖。另一方面,治療灰指甲的口服藥物,可能引起肝功能異常,使用藥物期間需要監測肝功能,這些都是醫師開始治療前,必須考量的。平時如何遠離香港腳、灰指甲?張綜顯說,老年人、男性、免疫功能不佳、衛生習慣差、容易流腳汗等族群,為香港腳、灰指甲的高危險族群,除藥物治療外,還需改變生活習慣,包括不要長時間把腳悶在鞋子中,保持腳的通風、乾燥,且當指甲出現變形、顏色混濁,應盡速到皮膚科就醫,經由醫師研判病情,加以治療,才能讓病情好轉。香港腳、灰指甲個人衛生須知.腳部應盡量保持乾燥,例如洗澡後必須把腳完全擦乾,特別是腳趾縫間。.穿鞋時間較長的上班族、學生,可以多帶一雙襪子到公司、學校替換。.不要長時間把腳悶在鞋子中,雨天淋濕的鞋襪必須完全吹乾後再使用。.應該避免和他人共穿同一雙鞋襪(如浴室拖鞋),以避免交叉感染。.出入游泳池、溫泉等公共場所,最好要穿拖鞋,否則回家後一定要把腳底洗乾淨。香港腳、灰指甲用藥須知1.使用香港腳藥膏前,應先以溫水及棉片小心清洗患部,並妥善乾燥。2.使用灰指甲油劑前,可先使用銼刀將指甲表面盡可能銼平,再用酒精棉片擦拭清潔,去除感染黴菌的角質層,可促進藥物滲透。3.用藥後,應清洗手部,以免交叉感染。4.治療期間不可不規則用藥或提早停藥。資料來源╱衛福部
-
2024-03-13 醫療.皮膚
GPP放大鏡/紅斑飄屑被側目 當心合併膿疱會致命
「我也想愛自己的身體,但面對這麼多嫌棄的眼神,我再也沒勇氣照鏡子。」40多歲王小姐,由於家族遺傳,多年來飽受乾癬所苦,全身滿布鮮紅斑塊,稍微一動就飄出皮屑,十分畏懼旁人的異樣眼光。但20年前乾癬治療藥物不多,弟弟因舊型藥物副作用引發猛爆性肝炎不幸過世,讓她始終不敢就醫治療,只能將自己用衣物緊緊包住。林口長庚醫院皮膚免疫科主任鐘文宏表示,乾癬常會打擊患者自尊心,如果再合併嚴重型如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除了社交危機,患者還要面對GPP可能帶來的死亡威脅,身心俱疲。乾癬導致憂鬱 病人封閉拒社交鐘文宏表示,乾癬俗稱「牛皮癬」,會在身體和頭皮上形成很多紅斑和皮屑,很多人誤以為乾癬會傳染,避之唯恐不及,常使患者感受到羞辱。尤其乾癬的女性患者比男性多,她們畏懼社交,不論天氣冷熱,總把皮膚嚴密包裹,不敢去游泳、泡溫泉,甚至不敢出門,常岀現憂鬱低落狀況。早年乾癬臨床治療大多是用A酸和類固醇,但有些病患很小就發病,用A酸和類固醇會影響骨頭發育,導致病人長不高。目前乾癬已有許多選擇,如外用藥膏、光照治療及生物製劑等,前述王小姐因病灶惡化勇敢走進診間,治療後一身斑塊全都消退,她開心告訴醫師:「我黑白又孤獨的人生,終於有顏色了。」GPP痛不欲生 膿疱血水流滿地除外界側目的壓力,部分乾癬患者還可能合併全身型膿疱性乾癬,恐感染致命。鐘文宏說, GPP是另一類嚴重型的乾癬,膿疱會伴隨著斑塊產生或直接出現,並有高燒等全身性症狀。膿疱一旦破裂會非常疼痛,曾有病患接種新冠疫苗誘發GPP,身上全是膿疱,換藥時病灶一碰就破,滴得滿地都是血水。嚴重時病人甚至要住進燙傷加護病房,像燒燙傷一樣包紮治療。鐘文宏表示,GPP過往缺乏專一性的治療藥物,大多使用免疫抑制劑、A酸和類固醇。但有時膿疱面積太大,整片破裂時會溶成一大片的膿疱群,使患者痛不欲生,這時會採用傳統藥物進行治療,但一停藥症狀又會反彈爆發,不斷反覆。有些病人會併發感染,曾有幾例病人因此住進加護病房,後來更合併肺炎,再惡化成敗血症,而GPP急性發作成重症時,約有10%到20%死亡率。新藥助控制病情 不再束手無策近年醫藥界發現,GPP與免疫系統中的「介白素IL-36(IL-36)」基因突變或發炎反應途徑異常有關,發展出針對此致病機轉的生物製劑,幫助病患能有更好的疾病控制,儘早回歸生活及社交正軌。鐘文宏表示,研究顯示,有些患者在施打後24小時內即可快速控制病情,超過半數的患者可在一周內膿疱都已完全消退。鐘文宏分享曾收治一位20多歲的女性患者,從小飽受GPP之苦,使用後治療效果非常不錯。女孩哭著對他訴說,全身怵目驚心的膿疱,為她帶來十多年的自卑與絕望,原以為毫無轉機,「從來沒想過,竟然有藥可以讓我不再討厭自己的身體」。病患的改變讓鐘文宏高興又感慨,他強調,隨著醫學進步,很多新藥都可以治療過去束手無策的病,乾癬和GPP目前都有很好的新藥,患者接受治療後,基本上可以完全清除病灶,外觀與常人無異,能夠正常地社交、經營人際關係,且搭配定期回診即可,鼓勵病人千萬不要灰心,他也叮嚀患者,早期治療、早期改善症狀。📢GPP策展頁新上線📢GPP是什麼?我會遇見GPP嗎?遇見GPP會怎麼樣?我想對GPP病友說...👉最完整的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大公開別忘了在網頁中的加油站留下一些分享或鼓勵的話!【加入臉書社團】👉 GPP情報站[全身型膿疱性乾癬]👈慢病好日子創建專屬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的空間,是資訊站也是一個安全私密的討論區。📌提供GPP病友關於全身型膿疱性乾癬診斷,治療用藥及生活保養的完整資訊。📌最即時地分享新治療發展訊息,包含管理疾病、減少復發等趨勢時事。更希望病友面對身上的紅斑痕跡、脫皮,加上總是無預警復發的劇痛與高燒,還有再也不想回想的感染致命壓力時,不再感到孤單。
-
2024-03-06 焦點.用藥停看聽
張宇老婆吃藥後「鬼門關前走了一遭」!服藥出現「2症狀」,小心藥物過敏要人命
歌手張宇曾在臉書透露,太太蕭十一郎(蕭慧文)因藥物過敏,導致呼吸困難緊急送醫,過程就像在鬼門關前走了一遭。藝人邵雨薇也曾公布,自己因為亂吃止痛藥而導致藥物過敏,不到十分鐘的時間就全身腫脹、呼吸不順。「藥物過敏」是指身體免疫系統對某些藥物所產生的防禦或攻擊反應,不論是口服、塗抹或注射,都可能產生未預期的反應。最常見的症狀包括皮膚紅腫發癢、胸口悶脹、心悸、呼吸困難,以及疲倦、噁心、黃疸、發燒等。藥物過敏跟藥物副作用並不同,拿到藥袋時,上面都會註解可以預期的不良反應,藥物過敏則無法預測,症狀也因人而異。認識藥物過敏前兆 掌握六字訣要怎麼知道我是不是藥物過敏呢?食品藥物管理署(食藥署)提醒,如果在用藥後發生「疹、破、痛、紅、腫、燒」等六大症狀,就應該攜帶藥袋或用藥紀錄回診就醫,讓專業醫護評估診斷。千萬不要忽略這些警訊,嚴重的話可能在短時間內血壓急遽下降或呼吸道堵塞,造成休克死亡。疹:皮膚起紅疹、搔癢或水泡、破皮破:口腔或黏膜潰瘍痛:喉嚨疼痛似感冒症狀紅:眼睛紅腫、灼熱腫:眼睛發腫、嘴唇腫痛燒:持續或間歇性發燒藥物過敏多久會好?應立即馬上停藥萬一發生了藥物過敏該怎麼辦?有些人一吃藥就全身皮膚發癢,還會冒出紅色疹子,這些過敏症狀是身體的白血球大量釋出組織胺的反應。一般來說,輕微的藥物過敏在停藥後一至二天就會自行緩解,不需再額外的藥物治療。如果身體不適難耐,也可請醫師視情況給予抗組織胺之類的抗過敏藥。另外,若是過敏症狀大面積發生,例如全身發癢、長水泡、出現紅色斑塊,則要注意是罕見的「史蒂芬強生症」,一定要進行有效治療,避免傷口潰爛發,甚至有感染風險。什麼藥容易過敏?止痛藥、抗生素別亂吃任何藥物都可能引發過敏反應,所以民眾就診或健康檢查時,一定會被詢問「是否曾有藥物過敏史?」「對哪些藥物過敏?」藥物過敏的發生頻率並不低,常引起過敏的藥物有哪些呢?根據統計,以抗生素、非固醇類止痛消炎藥、放射線顯影劑等,較容易有過敏反應。若真的不幸遇到藥物過敏,該如何處理?可掌握以下原則:1.依身體症狀判斷是否該去急診,如果已經呼吸不順,千萬別猶豫。2.找出藥袋上的資訊,打電話詢問就診的醫師或藥師。3.更換使用的藥物或開立抗組織胺劑來緩解。三大預防藥物過敏方法藥物過敏反應無法預測,那可以預防吃到會讓自己過敏的藥嗎?第一,透過「基因檢測」找出對藥物過敏的特定基因,再預測相關藥物可能產生的效果,這種方法能找出高風險族群。第二,「告知過敏史」,跟醫師討論過去的過敏情況,包括自身的食物過敏、皮膚過敏等病史,請醫生在開藥前評估。第三,「自我紀錄」避免同類型的藥物過敏情況再次發生,尤其是自行到藥局購買藥品。上醫院看病不再掛錯科藥物過敏最常反映在皮膚問題,民眾可能第一時間跑皮膚科;如果患者已經出現了喉嚨腫脹、呼吸困難等嚴重的過敏症狀,第一時間是馬上送急診,即時進行血液常規檢查。若發生「疹、破、痛、紅、腫、燒」等六大症狀,懷疑是藥物過敏者,建議可至過敏免疫風濕科、家醫科、皮膚科門診,請醫師評估。曾經發生藥物過敏的人,務必牢記會導致自己過敏的藥物,並填寫在藥物過敏紀錄卡、健保卡上。至住家鄰近的藥局購買成藥時,也要先向藥師諮詢,保障用藥安全。責任編輯:陳學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