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8 新聞.用藥停看聽
搜尋
藥效
共找到
494
筆 文章
-
-
2020-07-15 新聞.用藥停看聽
止痛藥別亂吃 小心胃穿孔
骨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痛風和其他風濕性疼痛症狀,不少人到藥房購買非類固醇類止痛藥(NSAIDs)暫時退燒或緩解疼痛,屏東縣恆春旅遊醫院腸胃科主治醫師李安琪提醒,長期服用這類藥物會傷害胃粘膜,增加腎臟負擔,偏鄉長者腸胃道穿孔比率較都會區高,多與長期服用這類藥物有關。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又稱為抗發炎止痛劑,李安琪說,人的身體發炎時,體內會增加前列腺素的合成引起疼痛,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能抑制這種反應,達到解熱、鎮痛等作用,在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過程中,會破壞保護腸胃道黏膜的物質,間接引起腸胃不適,也可能惡化心臟血管,或引發腎臟功能疾病,且影響某些降血壓藥品藥效,有上述疾病患者使用前,一定要主動與醫師、藥師討論。偏鄉長者因關節退化產生疼痛,常因就醫不便或為節省掛號費,直接到藥房購買最省事的抗發炎止痛藥。李安琪說,恆春當地長者的腸胃道穿孔就診比率高於都會區,與長期服用止痛藥劑等因素有關,發生嚴重胃潰瘍卻不自知,直到惡化成穿孔才就醫,有人就醫時甚至已休克。她說,常服用止痛藥緩解身體痠痛的長者,要注意腸胃狀況,非類固醇抗發炎止痛藥成分會對腸胃黏膜造成傷害,加上胃裡的胃酸,讓受傷的黏膜不易修復,一旦傷害深及胃黏膜下層,會形成胃潰瘍,持續惡化會出現胃出血及胃穿孔,並造成肝腎負擔。醫師開這類藥物會特別注意劑量,呼籲長者及常服用止痛藥者不要依賴成藥,有病痛要就醫。
-
2020-07-14 科別.消化系統
把止痛藥當萬靈丹 偏鄉腸胃道穿孔病例特高
骨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痛風和其他疼痛症狀,不少人直接到藥房購買非類固醇類止痛藥(NSAIDs)暫時退燒或緩解疼痛,偏鄉因就醫不便或為節省掛號費,成了藥局最暢銷的藥品之一;屏東縣恆春旅遊醫院腸胃科主治醫院李安琪說,偏鄉民眾不少人把止痛藥當成萬靈丹,但它會傷害胃粘膜、增加肝腎負擔,該院長者腸胃道穿孔就診和手術頻率較都會區高,多與長期服用有關。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又稱為抗發炎止痛劑,李安琪說,人的身體發炎時,體內會增加前列腺素的合成引起疼痛,它能抑制這種反應,達到解熱、鎮痛等減緩發炎反應效果,但在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過程中,會破壞保護腸胃道黏膜的物質,間接引起腸胃不適外,也可能惡化心臟血管與腎臟功能疾病,且影響某些降血壓藥品藥效,有上述疾病患者,使用前一定要主動與醫師、藥師討論。偏鄉長者因關節退化產生疼痛,可以手術和復健治療,因就醫不便或為節省掛號費,直接到藥房購買最省事的抗發炎止痛藥,還有一些緩解多個症狀的綜合感冒製劑,也含NSAIDs和會讓人成癮的咖啡因;李安琪說,恆春旅遊醫院長者的腸胃道穿孔就診比例高於都會區,主要是長期服用止痛藥劑、糖漿,發生嚴重胃潰瘍卻不自知,直到惡化成穿孔才就醫,有人就醫時甚至出現休克。她說,常服用止痛藥緩解身體痠痛的長者,需常注意自己的腸胃狀況,非類固醇抗發炎止痛藥成分會對腸胃黏膜造成傷害,加上胃裡的胃酸,讓受傷的黏膜不容易修復,一旦傷害深及胃黏膜下層,形成胃潰瘍,如果還持續服用,就可能造成胃出血及胃穿孔,皆為腹部急症,也會造成肝腎負擔,醫師開這類藥物時都會特別注意劑量,呼籲長者及常服用止痛藥者不要依賴成藥,有病痛要就醫。
-
2020-07-13 新聞.用藥停看聽
類固醇分7等級,擦錯沒效還更嚴重!你知道你用的是哪一種嗎?過敏專科醫生一次解析
編按:閔雅琳是一位過敏專科醫生,也是3個過敏兒的媽媽,遇到小孩搔癢、紅腫不堪的皮膚問題時,竟然也曾感到困感與手足無措,醫生媽媽自身抗敏實踐經驗,以專業醫學為基礎,告訴大家如何有效控制小孩過敏!皮膚問題沒有特效藥,但是絕對可以好起來!正確了解過敏我們的身體具有防禦從外部流入之不良物質的能力。當不良物質進入體內,身體會將其視為敵人攻擊。 在攻擊敵人的過程會出現如發燒、咳嗽、流鼻水、化膿等症狀。為了澈底地攻擊進入體內的物質,必須區分到底是敵人還是隊友。有些敵人的情報是在媽媽肚子裡學習的,有些則是透過母乳得到,這稱為「新生兒免疫」。 出生後3個月,就必須開始自己區分敵人與隊友。從一開始就要清楚分辨敵人並不容易,所以會在敵人進入體內時,分不清楚是敵是友,錯過了攻擊時機,導致患病。預先告訴身體,進入體內的是敵人的東西,正是預防接種。透過預防接種,我們的身體可以預先學習到敵人的樣貌,所以當敵人出現,準備在我們體內壯大之前,身體就能立刻攻擊。 但是,偶爾也會有把隊友誤認為敵人的情況。舉例來說像是雞蛋,當第一次進入體內時,身體就會開始警戒,不確定是什麼東西。大部分人的身體會將其判斷為沒有問題,所以可以吃雞蛋。但是有些人的身體,會將雞蛋標上敵人的記號。一旦被標上敵人記號,只要雞蛋一進入體內,身體就會開始攻擊。大部分不會在第一次吃某樣食物的那天出現過敏症狀,而是在吃過幾次後,才開始出現過敏反應,因為我們的身體需要時間來判斷是敵是友。當然,也有某些情況是在第一次吃下時,身體誤判為其他東西而立刻發動攻擊。這種時候,身體會馬上出現過敏反應。 過敏反應不只是皮膚起疹子,還有過敏性鼻炎、異位性皮膚炎、氣喘、藥物過敏、昆蟲過敏、食物過敏、過敏性接觸皮膚炎等形式。聽說類固醇不好,但小孩癢到睡不著,到底該不該擦藥?案例CASE秀赫在小時候皮膚很好,長大成人之後,在小腿出現了牛皮癬。雖然有擦藥,但效果都只是一時的,只有在很嚴重的時候塗抹一些類固醇藥膏。然而在不久前,他幫兒子洗澡時,發現兒子的手肘與膝蓋附近摸起來有些粗糙。 秀赫開始擔心,是不是把牛皮癬遺傳給孩子了。帶兒子去醫院檢查後,情況不算嚴重,醫生開了低劑量的類固醇藥膏。把類固醇擦在自己身上時毫不猶豫,但要擦在小孩子身上,卻猶豫而遲遲無法下手。真的沒關係嗎?孩子是不是也是只有抹時有效果,不抹又馬上會復發呢?從小就開始抹類固醇沒關係嗎?秀赫為此十分擔心。 一般來說,針對異位性皮膚炎,醫生最先處方的藥是類固醇。類固醇可以使發炎情況減緩,抑制免疫作用,並使微血管收縮。因為類固醇的藥效很卓越,強效的類固醇藥膏,只要擦1、2次,紅腫的皮膚很快就會恢復。然而若草率地使用,則要注意會出現副作用。 類固醇分為塗抹型與口服型。塗抹型的類固醇,是在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已充分地從洗澡、保溼等生活習慣上好好照顧、護理,情況仍沒有好轉時由醫生處方使用。因為有各種劑量,根據皮膚炎的部位、症狀、程度,使用的藥有所不同。就像保溼劑也有分乳液(Lotion)、乳霜(Cream)、乳膏(Balm), 塗抹型的類固醇也有各種產品型式。最方便使用的是洗劑型(Lotion),容易塗抹,適用於大範圍的部位,也可以用在皮膚有剝落、龜裂狀況,以及流組織液的地方。當然也可以用在結痂的地方。 在這樣的皮膚上抹軟膏(Ointment)或是乳膏(Cream)型的類固醇,可能會造成刺激而使症狀惡化,必須特別注意。在較小的部位,較常使用乳膏或軟膏型式的類固醇。此外,針對像頭皮脂漏類的頭皮皮膚炎,則會使用類固醇液。 隨著年紀與生活習慣,皮膚的狀態有所不同,因此每個人的處方不同。所以不能將個人的處方藥,給別人輪流塗抹。針對較厚皮膚的處方,不能塗在較薄的皮膚。類固醇特別需要在醫生正確地處方下使用。 在有異位性皮膚炎的部位塗抹類固醇藥膏,紅色溼疹、乾燥的部分、搔癢症狀都會好轉。雖然使用強度較強的類固醇,效果會明顯且快,然而若要預防出現過度使用所造成的副作用,會盡量從可以看到效果的最低劑量之類固醇開始使用。為什麼要特別加上「可以看到效果的」理由在於,如果在較厚的皮膚上使用劑量過低的類固醇,則可能會完全沒有效果。 類固醇治療沒有效果的最大原因,在於沒有按照處方行事。在治療期間,要依照處方遵守塗抹的次數,規律且定量塗抹。若沒有正確地使用類固醇以致沒有效果,回診時醫生會開加強強度的藥。這樣一來,稍有不慎就可能會對類固醇產生抗藥性,導致治療沒有效果。一般管狀的軟膏,約成人手指一指節的量,可以塗抹約成人2個手掌大小的範圍。乳液型的,約是5元硬幣大小的量,可以塗抹約成人2個手掌大小的範圍。 在過敏症狀加重的時候,迅速減緩發炎的情況,反而是減少使用類固醇的方法。因為消除皮膚發炎情形,恢復到正常皮膚後,透過適當地洗澡與保溼護理,可以讓皮膚持續地維持在健康狀態。猶豫、拖延,或是不照處方持續地塗抹類固醇,會讓皮膚的發炎情況無法緩解,皮膚角質層處於受損狀態,長久下來可能會更難恢復至原本健康的皮膚。 一般來說,若是較輕微的異位性皮膚炎,一天擦2次,2∼3天內皮膚多半就會恢復。然而若症狀嚴重,則要根據皮膚的狀態。嚴重的時候,一天塗抹2次強度較強的藥,有時即使皮膚尚未完全恢復,也要觀察皮膚狀態,改為1天1次、隔日擦、或是1周1次。一般的類固醇強度分級 ●等級1是強度最強的製劑,等級7是強度最弱的製劑。 ●而根據研究不同,分類可能會與上表有些許差異。 ●紅字表示為台灣目前沒進口且無正式中文譯名的藥品。 針對常常復發的部位,即使目前皮膚狀況良好,有些也需要持續地一周擦1、2次。若在主治醫生已訂下計畫、給予處方,在途中暫時斷藥的期間,去了其他醫院,在沒有其他資訊的情況下,醫生可能會在看到皮膚狀況後,立刻要求開始使用類固醇。異位性皮膚炎需要長時間的治療,與其到不同的醫院看病,持續地在同一間醫院是比較好的。即使要轉往其他醫院,也應該在同一間醫院看診幾個月。不停地換醫院,也可能讓病患感到混亂、造成影響。書籍介紹我是過敏專科醫生,也是過敏兒媽媽:從醫療方案到居家照護,一位醫生媽媽的抗敏實踐作者:閔雅琳出版社:采實文化出版日期:2020/04/30作者簡介/閔雅琳是育有三名子女的媽媽,也是一位治療過敏的醫生。目前任職於韓國「Min And Min幼兒青少年科」醫院,擔任副院長。同時,擔任育兒雜誌《ANGE》的專欄作家及諮詢醫生、主持網路醫學節目「下雨過後」、安養市育兒支援中心的父母教育講師。自漢陽大學醫學院畢業後,於漢陽大學附設大學醫院實習,家庭醫學科住院醫生結業,現為大韓民國家庭醫學會正式會員、國際認證泌乳顧問(IBCLC)、大韓民國泌乳醫學會正式會員。相關網站:drminarim.blog.me/www.youtube.com/c/arimminInstagram @drminarim延伸閱讀: 一個人身上有什麼毛病,看體型就知道!國寶女醫莊淑旂:「4大體型」對症養生法
-
2020-07-09 新聞.健康知識+
天然ㄟ尚好?哈佛博士:天然並不全然等於新鮮、安全
【文、圖/摘自商周出版《手機、咖啡、情緒的化學效應》,作者阮津玫】金身不壞的漢堡食品裡的防腐劑添加量通常都不高,因為達成防腐效果並不需高劑量。但防腐劑有沒有毒呢?則是另一個重要的議題!食品及其添加物的毒性問題必須詳加把關。化學實驗室的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目前更容易收集到長期追蹤研究的資料數據。雖然政府法令已經通過現有食品添加物的使用範圍及限量管制,但仍必須借助新的研究數據來定期檢核食品添加物。大家都知道,科學研究通常相當複雜,並且需要長期抗戰。研究一旦提出對於食安及健康議題的懷疑,整個社會都必須嚴陣以對,並儘早提出備案。若缺乏備案,可能造成民眾恐慌或產生對於化學的反感(化學歧視),無助於好好解決問題。我能夠了解,為什麼社會大眾認為「天然ㄟ尚好」,針對人工合成的東西則保持敬謝不敏的態度。我個人也喜歡天然新鮮的食材,因為它們吃起來的味道就是不一樣。但你們是否知道:「天然」並不等於「新鮮」呢?以水果香氣為例,只要某種水果香氣的化學分子結構經過研究確定之後,即可進行人工合成並製成食用香精(化學產品!)。如果天然果香與合成果香的化學結構一致,那麼理論上它們擁有相同的香氣。不過,化學家發現:人造果香與天然水果香味還是稍有差異。大自然就像經驗老到的調香師,他巧手捻來,以複方調製天然果香。但合成香精通常只是單方。人工合成品也有優點,例如它的成分比天然物質還安全,因為它在製作過程中必須經過嚴格的成分檢測把關。順便一提,產品包裝有時會加注「本產品僅使用天然香精」等字眼,但並非取自於該種天然果實。例如:天然椰果香並不是從椰子裡面提煉出來的,而是取自於馬索樹樹皮裡面的馬索內酯(Massoial acton)。椰果香精的確來自於天然植物,卻非來自椰子本身。購物時,除了注意保存期限之外,實在不應該一昧拒絕人工合成添加物。為什麼呢?以具有防腐效果的檸檬酸為例;天然檸檬酸來自於檸檬及芸香科植物,但是地球上的檸檬及芸香科植物產量並不足以供應全世界的需求,所以我們反倒應該慶幸至少還有化學合成的檸檬酸可供使用,而不必在意它究竟來自於其他植物或是由食品工業合成製作的。親愛的讀者們,化學不一定不好!提起化學,你們還記得神奇的麥當勞「長壽漢堡」嗎?一九九六年,韓凱倫(Karen Hanrahan)小姐買了一份麥當勞漢堡,卻忘了吃,然後一直帶在身邊。多年後,這個漢堡看起來和普通漢堡一模一樣,並未腐壞。二〇一二年的時候,我還聽人提起過這個金身不壞的漢堡。多年以來,它曾多次登上報紙頭條。這個漢堡裡頭到底加了些什麼「長生不老藥」啊?哪些化學混合成分有助於長久防腐呢?你我吃下肚的又是些什麼?遺憾的是,這些問題都找不到令人滿意的回答。長壽漢堡裡面並未添加任何魔鬼成分,它只是在極短時間內變得異常乾燥,微生物因為找不到生長所需的水分而無法孳生,漢堡於是沒有腐壞。韓凱倫經常帶著這個變得超級乾燥的漢堡四處去宣導拒吃速食,並認為這個漢堡是抵制化學防腐劑的最佳證據。原則上,我也不贊成速食。許多研究也已經證實,人類還是少碰速食為妙。但是讓我生氣的是,韓凱倫為了宣傳她的理念,竟然模擬兩可地顛倒科學發現!長壽漢堡的例子究竟證明了些什麼?首先,這件事實指出:除了氧氣之外,水分含量也會造成食物不易保存而且腐壞。如何才可以減少食物裡的水分含量呢?人類於是發明了風乾法、糖漬法、鹽漬法等防止食物腐壞。鹽和糖的親水性都很高,它們會想方設法吸光食物裡原有的水分。一旦水分子和鹽離子或糖分子結合之後,微生物得不到水分就無法孳生。還記得學生們前陣子曾經抗議要求學校餐廳不要添加防腐劑嗎?雖然業者未採納學生的抗議訴求,卻同意在菜單上加註防腐劑劑量,促使相關資訊更加透明。我擔心的是,註明防腐劑名稱及號碼代號會不會讓人覺得更加不安啊?防腐劑雖早已成為現代人膳食生活中的一部分,但絕大多數人幾乎對它們一無所知。因此我呼籲大家:好好認識化學,認識生活中與化學相關之所有細節、風險與契機。一方面,我們應該盡量選購在地、當季、新鮮且無添加的食材。另一方面,去購物或外食的時候也請記住:未經過防腐程序的食材很難保存。而且人類的防腐技術已超過數百年以上的歷史了。在五花八門的「食品添加物」當中,防腐劑只是扮演個小角色。基本上,我們必須感謝化學這門科學以及化學合成品。大家,你們擔心化學合成物有毒、不天然嗎?請回過頭來好好想想:我們吃的藥物、用的髮型定型噴霧劑、電線絕緣體塑料等等,這些都是化學合成或研發出來的。它們不僅對你我的日常生活貢獻非凡,甚至還可以救人性命呢!誰說化學都是缺點?對於化學,人們總是畏懼三分。例如,許多人害怕注射疫苗。近年來,許多嚴重的疾病都因為疫苗而逐漸淡出人們的記憶,疫苗成分的效果亦皆有目共睹。一輩子不會遇到水痘、麻疹、白喉或小兒麻痺等疾病,似乎變得理所當然。於是,人們變得不懂得去珍惜這份幸福,反而擔心疫苗的副作用。疫苗出現副作用的頻率少之又少,而且危險永遠小於疾病本身。我承認,拿疫苗與化學相比的確有欠妥當。「化學只有優點,並不危險」之類的論述並不正確。我只是想警告大家,切勿一竿子打翻一船人。不過,連我自己或許都可能踏進偏見的陷阱而不自知。有一次我去藥局買感冒藥,藥師讓我在天然植物萃取劑與普通感冒藥當中二選一。我並未多問,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化學合成藥物,因為在那個當下我只是盲目地相信:合成藥物的藥性肯定比較強。過了一段時間之後,我才恍然大悟地發現原來自己也有盲點。因為化學合成藥物不一定藥效較強,植物成分藥物未必藥效欠佳。若可捐棄成見,時時自我省察,方能公平地對待化學與大自然,以期做出更佳的決定。
-
2020-07-09 養生.抗老養生
中醫養生就是不能喝冰水?凍齡女中醫彭溫雅 公開抗老回春靠這3招
身為中醫師,「我覺得我必須用自己做過的養生法,且覺得不錯才會分享給大家。」彭溫雅笑說,「兒子2歲時發燒,我拿薑片貼在他的額頭,試著退燒,最後的結局,燒沒退成,還過敏!當然也免不了被西醫老公唸了一頓。」記者聽了忍不住大笑,可是她又說,「試了才會知道。」彷彿是說,他的方法都來自自身的經驗,也多了一份安心。擁有中西醫背景的溫亞中西醫聯合診所院長彭溫雅回憶起懷孕當年,「靠著中醫的養胎法,坐月子調養,根治自幼的異位性皮膚炎,自此擺脫西藥。」他就此頭也不回地走上中醫師這條路近20年。 很多人總是把中醫養生想得太認真、太複雜,例如,不能喝冰水似乎是一項最基本的原則。 彭溫雅說,能不能喝冰水是得要看情況,在使用熱性藥材階段,不能喝冰水、避免寒性食物是對的,因為會降低藥效,但就此禁止,似乎有點不合邏輯,「平時,我也會喝冰水。」他大笑。 就像老祖宗常說的,「冬吃蘿蔔,夏吃薑,」讓五臟六腑的陰陽五行處於平衡的狀態,一旦中心軸抓穩了,身心就可以自然地生氣勃勃。 40歲後超愛穿布鞋,勤走路當運動 忙著看診、寫書、節目錄影、家事等,平日似乎沒有時間去運動,「走路是很好的運動,過了40歲我脫掉高跟鞋,改穿起布鞋,如果是2個捷運站能到達的距離我一定用走的。」 說起布鞋的選擇,彭溫雅竟也說得頭頭是道,他說:底部不要選太薄會傷腳根,也不要穿有增高的鞋墊或底太厚的,走太快會不小心扭傷腳踝,也不要選擇尖頭鞋,「好穿外,還要能避震,當然也不能太重。」 曾經有病人跟他說:「要穿重一點的鞋,這樣可以鍛鍊肌肉,就好像舉啞鈴一樣。」 這根本沒有道理啊,彭溫雅說得用力:如果要運動,應該要先暖身,再去穿所謂很重的鞋,鍛鍊完肌肉當然要把鞋脫掉,讓腳放鬆,否則長期下來這可是會受傷的! 42歲拉警報!善用食療調理更年期 「老是生命必經的過程,隨著年齡的增長,雌激素慢慢降低是必然的趨勢,也是身體的自然的現象,別怕更年期。」 彭溫雅說,如今他也44歲了,他認為,女性生理逢7的倍數是個關鍵,六七四十二,42歲時就要做好面對更年期的保養。 「中醫的婦科與肝經、脾經、腎經相關,肝脾腎調理好,身體就會很舒服,而中醫有五色入五臟的食養法(註:五臟是「肝、心、脾、肺、腎」,分別代表「青、赤、黃、白、黑」),我喜歡用顏色教大家養生,因為我自己就這麼做。」 他不諱言,難免也會腎虛精神差,這時候會吃些黑色的香菇、黑木耳,「昨天煮了黑木耳瘦肉湯,效果還不錯。」如果晚上睡不好,隔天早上會吃些綠色食物養肝,讓自己的精神好一點。 抗老養生3重點:早餐、喝水、秒睡 駐顏有術的彭溫雅,談起自己的養生,「我每天一定會在7~9點吃早餐,吃粥品,補中氣,讓白天充滿了精氣神,脾胃好,皮膚也有光澤,人也顯得漂亮。」 《本草綱目‧粥記》載:「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虛,谷氣便作,所補不細,又極柔膩,與胃腸相得,最為飲食之妙訣也。」 彭溫雅偷偷說,口渴跟飢餓的感覺很像,不太容易分清楚,下次想吃零食,先喝水,你會發現,怎麼會愈喝愈渴,這就是表示身體在缺水。 人體有70%以上是由水組成,補充水分是相當重要的事,「比起中藥飲,我更重視喝白開水,每天2000 cc,一口一口慢慢的喝。」說著說著,他忍不住地又提醒記者,要不要喝水。 要看起來年輕,當然還要有睡覺養生法,每天一定讓自己在晚上11點到半夜1點間就寢,彭溫雅笑道:「我滿喜歡睡覺,還可以秒睡,兒子也是唷!」 要如何「秒睡」?這是體質吧,他說,首先要放寬心,而這是需要特別學習。 「你覺得什麼環境舒服就往那裡去,像我們全家很喜歡爬山,上週的天氣超好,我們去了一趟七星山,有一種被加滿油的感覺,面對下週的工作,屆時,做就是了!」 在這社會,難免會遇到很瞎的人事物,心難免會有壓力,蔡康永在書裡面曾提到,「世界充滿了與我們無關的事,但『心』的每件事,都與我們有關。世界永遠不會屬於我們,但『心』永遠屬於我們。」 「我們要有正能量外,更要學會釋放自己的壓力。」彭溫雅溫柔的提醒著。 彭溫雅小檔案 出生:1975年現職:溫亞中西醫聯合診所院長嗜好:散步、瑜伽、做家事每日必做: 1.每天喝2000cc水 2.合谷穴敲擊:合谷穴位於手掌虎口凹陷處,雙手放鬆把虎口手背相對並敲擊3分鐘,透過敲打來幫助排毒,可以達到養顏美容、預防感冒的作用用。 3.穴位按摩:小指對應的是腎經,有空時不妨按摩小指第一指節中部的腎穴、第二指節中部的命門穴,治療婦科疾病特別有效,可以改善經痛及更年期症狀。 4.每天按摩小指50次。 包包裡必備:電腦、筆 ●原文刊載網址,原刊載日期2019年12月22日 ●延伸閱讀:.不婚主義變天作之合!50歲婚姻更圓滿:用心經營感情,夫妻要當對方最好的鏡子.再怎麼吵也會記得和好!她們中年後的母女關係:全世界沒有誰比你更重要.辭職照顧母親,媽媽卻把親手燉的雞湯留給手足 她感慨:難道您覺得我不累嗎?
-
2020-06-21 科別.消化系統
胃食道逆流50到59歲最多!飯水分離外還有哪些方法可改善?
編按:台灣每4~5人就有1人胃食道逆流,其中4成以上是50後,甚至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心情,也使得求診病人增加。除了生活與飲食習慣外,50後會胃食道逆流還與老化有關。幸好,胃食道逆流不難治療,更與食道癌關聯不高,生活中做好飯水分離、控制體重等,就有機會大幅改善。根據健保大數據,近幾年患有胃食道逆流的人愈來愈多,就醫人數從2016年的61.5萬人增加到2018年的76.5萬人。患者當中,以50歲到59歲最多,約有22%,60歲到69歲者約19%。顧名思義,胃食道逆流是腸胃功能發生問題。觀察台灣的盛行率,每4到5人就有1人有此症狀,相當常見。甚至有醫師發現,因為新冠肺炎(COVID-19,武漢肺炎)疫情,情緒焦慮,憂心害怕,求診病人跟著增加。胃食道逆流的原因很多,除了生活壓力大、暴飲暴食,對50、60歲以上的人來說,肌肉老化也是一項因素。特別是過了50歲,才出現胃食道逆流的人,「變老」是影響腸胃健康的殺手。50後胃食道逆流原因,可能是老化引發肌肉鬆弛國泰醫院腸胃內科醫師陳信佑分析,食道與胃部交接的賁門,肌肉不能正常收縮,賁門鬆弛,無法關閉,會導致胃酸從胃部順著食道向上逆流;50、60歲以後才有胃食道逆流的人,生活、飲食之外,不排除是老化造成賁門肌肉鬆弛所致。北投健康管理醫院營養師潘富子認為,50歲以上的人,服用慢性病藥物的機率較高,某些藥會影響胃酸,也是誘發胃食道逆流的原因。胃食道逆流除了飯後經常打嗝,還有哪些現象?病人有什麼感覺?其實,許多人看過一個「火燒心」的電視廣告,這正是最典型的症狀。陳信佑解釋,由於胃酸pH值介於1~3,酸性偏高,逆流向上,會導致胸部有灼熱感,好像心臟著火,而胃酸到達咽喉,有人會喉嚨發炎、氣喘,即使夜晚睡覺,一旦胃酸湧上,還會咳嗽,誤以為是胸腔、喉嚨有問題。胃食道逆流會引發癌症嗎?引發食道癌機率不到0.5%坊間甚至傳說,胃食道逆流的人,因為食道長期受到胃酸侵襲,沒有治療,可能會得到食道癌,其真實性如何?陳信佑表示,機率很低,不到0.5%,不須擔心。此傳言可能源自有些食道癌病人的症狀,看來像胃食道逆流,其實,他們的食道黏膜已經發炎,細胞腫瘤化,必須要以內視鏡檢查,進一步治療。幸好現在的醫術發達,胃食道逆流不難治療。陳信佑說,輕微者服用制酸劑中和胃酸,藥效只有1~2小時。目前最常見的療法是服用阻擋胃酸分泌的氫離子阻斷劑,藥效可持續一天。若是藥物療效不好,50、60歲以上的人也可以用微創手術縫緊賁門,改善肌肉鬆弛。胃食道逆流如何改善?飲食飯水分離外,該注意的7原則北投健康醫院營養師潘富子建議胃食道逆流患者,嘗試以下幾項方法來改善症狀:1. 飯水分離法:吃飯時,不要同時喝湯、水或果汁,應該改在飯前、飯後1個小時飲用,免得胃裡食物太多,引發胃酸逆流。也有人以「乾濕分離」來趣稱之,乾食(米飯、菜、肉)與濕食(湯、水、果汁)不要同時吃,盡量間隔1個小時以上。2. 多吃富含黏液食物:如秋葵、山藥、南瓜等,緩和胃部不適。3. 避免刺激:不抽菸,避免咖啡、茶、酒、碳酸飲料、辛辣、油炸物、烘焙甜食。比較特別的是,胃食道逆流應避免番茄及其製品、柑橘類水果、檸檬、大蒜、洋蔥和含薄荷的食品。4. 少量多餐:每餐吃七分飽,細嚼慢嚥,放鬆心情。5. 飯後姿勢:不要馬上坐下,應該散步15分鐘,每週最少3次。也不要做激烈運動,更不能馬上躺下休息,至少須等30分鐘到1小時,並且把枕頭墊高15~20公分。6. 睡前不吃:睡前3小時不要吃宵夜,以免在睡眠當中,胃內食物刺激胃酸分泌。7. 保持適當體重,不要穿塑身衣:肥胖和塑身衣會增加胃部壓力,如果胃裡食物多,胃酸容易逆流。50後攝取足量蛋白質,延緩肌肉鬆弛隨著年齡增長,肌肉不免鬆弛。潘富子建議,50歲以後,不論是否患有胃食道逆流,應該攝取足夠的蛋白質,預防肌少症,延緩肌肉鬆弛。尤其在65歲以後,步入老年,應該設法調整飲食,降低胃食道逆流的發生機率。每天吃適量蛋白質,如果以手掌為衡量單位,每一餐要吃一掌心大小、厚度約1公分的肉片,魚、雞胸、里肌肉皆可,不宜過量。肉片也可改成2個雞蛋,或是換成4片正方形的黃色小豆乾。傳統板豆腐也相當理想,蛋白質含量比豆漿高。蛋白質之外,鈣質也不可或缺。除了牛奶,小白菜、莧菜等蔬菜也有豐富鈣質。原文:胃食道逆流,50歲到59歲最多!飯水分離外,還有哪些方法可改善?
-
2020-06-14 醫療.指甲.足部
香港腳與灰指甲有關?完整了解灰指甲症狀、治療和預防
有一天突然發現,原本應該透亮的指甲,逐漸失去光澤,變白、變黃,甚至灰黑,且開始增厚,很可能是黴菌感染導致灰指甲。灰指甲 多伴隨香港腳出現灰指甲雖常見於腳趾,但也可能發生在手指。皮膚科醫師表示,共用公共場合拖鞋、本身就有香港腳者,都有可能感染灰指甲,應趕緊就醫治療,避免後續衍生出蜂窩性組織炎。台灣皮膚科醫學會發言人、林口長庚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黃毓惠表示,灰指甲的正式的疾病名稱是「甲癬」,是黴菌進入到手指甲、腳趾甲造成感染的現象。而有灰指甲的人,多數腳或手的皮膚也會有黴菌感染,同步出現香港腳或香港手。腳部常潮濕 黴菌最易上身哪些人比較容易得到灰指甲?黃毓惠說,足部的灰指甲主要與雙腳常處在潮濕、溫暖的環境中,容易遭到黴菌的感染有關,如運動員、工時長的作業員,或糖尿病患者、高齡者、免疫力低下者,或是本身就有香港腳等,都是高風險群。手部的灰指甲,則可能因為工作導致指甲受傷,進一步被黴菌感染而引發。居家環境也是灰指甲傳染的主要地點之一,只要家人有灰指甲,黴菌就可能留在指甲刀、共用拖鞋或浴室地板,尤其是浴室環境潮濕,更利於黴菌孳生。外觀變黃變白 趾甲變厚灰指甲有哪些症狀?最明顯的是指甲外觀會變色,黃毓惠說,灰指甲不一定會變成灰色,而是指甲變得偏黃、偏乳白色,所以不要被字面上的「灰色」給誤導了;另外像是趾甲變厚、甲床分離、外觀變得不美觀、或是結構變脆弱,都可能是灰指甲。灰指甲若症狀輕微,是否可以不用治療?黃毓惠說,有些民眾覺得只是極輕微的外觀變化,並不影響生活或美觀,選擇不治療灰指甲。「灰指甲是可以治癒的。」黃毓惠提醒,患者可能不是單一個指甲感染黴菌,可能是多根手指、腳趾,往往需長時間配合治療。若不治療,可能導致香港腳,造成脫皮,嚴重者會產生蜂窩性組織炎。如果是糖尿病病友、免疫力低落者,也會因灰指甲而提高罹患蜂窩性組織炎的風險,黃毓惠建議有灰指甲的人,應積極治療。治療三階段1.抗黴菌藥膏 先修指甲再塗藥黃毓惠說,目前治療灰指甲的方式,分為口服抗黴菌藥物和外用藥膏。若是小面積,使用外用藥膏前,應先修銼指甲,再塗抹局部用抗黴菌藥膏,才能讓藥物作用於黴菌的效果更好,但約需治療一年以上,患者需有耐心。2.口服抗黴菌藥效果佳 但肝炎不宜口服抗黴菌藥的治療效果,比藥膏好。黃毓惠說,手指甲的感染需連續服用六周,腳趾甲感染需連續服用12周,約八成患者能治療成功。不過藥物可能產生噁心、腹痛、輕微頭痛等副作用,也有病人服藥後肝功能指數會增加,所以服藥前需與醫師諮詢確認,或需抽血檢測肝功能。如果本身已是肝炎患者,建議不要再使用口服抗黴菌藥物。3.嚴重者須合併手術治療除了口服藥物外,若病情嚴重者,還需合併使用手術治療,將嚴重感染的指甲以手術移除。另外,灰指甲患者在用藥後,仍有再次感染、引發香港腳的可能。誰容易得灰指甲?● 運動員● 工時長的作業員● 糖尿病患者● 高齡者● 免疫力低下者● 香港腳患者預防灰指甲 請你這樣做1. 保持足部、手部乾爽。2. 如家中成員有香港腳或灰指甲,需一起治療。3. 避免共用指甲刀。4. 修剪指甲避免指甲受傷。5. 進浴室穿拖鞋,避免潮濕引發黴菌感染。6. 外出襪應以純棉為主,鞋子以透氣、不悶熱為主。7. 出入泳池、健身房,勿赤腳,穿著自己的拖鞋。8. 沐浴後把腳趾、趾縫擦乾。9. 身體其他部位有黴菌感染時,應及早治療,以免互相傳染。資料來源╱黃毓惠
-
2020-06-1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研究:降血壓藥不會增加新冠病毒感染風險
一份新研究為全球高血壓病患提供可靠證據,部分專家擔心抗高血壓藥恐增加感染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的風險並不會發生。路透社報導,自從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4月通報,65歲以上的新型冠狀病毒住院患者高達72%罹患高血壓後,血管收縮素轉化脢抑制劑(ACEI)與血管收縮素受體阻斷劑(ARB)這兩款降壓藥便受到嚴格檢視。部分專家認為,ACEI與ARB會觸發跟新型冠狀病毒攻擊肺部活動一樣的生物途徑。英國牛津大學研究人員先前曾建議部分患者停止服用這兩種藥物,直到醫界更了解它們的風險;然而部分專家則持反對意見,認為患者應該繼續服用藥物。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University)藥物安全與藥效中心一位專家甚至稱「這是最重要的臨床問題之一」。這份今天公開發表的新研究發現,服用降壓藥ACEI或ARB在感染COVID-19或住院的機率上,和其他第一線降壓藥物相比,並沒有臨床上顯著增加的風險。研究作者建議,患者不該停用藥物來預防感染新型冠狀病毒。目前全球逾765萬人染疫,超過42萬人病故。研究共同作者、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生物統計學家蘇恰德(Marc Suchard)說:「研究結果相當可靠。關於感染COVID-19的風險,無論是服用ACEI還是ARB,都和其他第一線降壓藥一樣安全。」這份研究分析美國與西班牙110萬名服用降壓藥患者的電子病歷,不過研究尚未經同儕審查。
-
2020-06-03 橘世代.健康橘
累到罹癌?方季惟當紅之際被問:要賺錢還是冷凍?
我們的生活樣式,就像一幅油畫,從近看,看不出所以然來,要欣賞它的美,就非站遠一點不可。—叔本華一九九二年,聲勢如日中天的方季惟才拍完《賭俠II—上海灘賭聖》,有一天,她偶然看到自己的喉嚨,怎麼好像凸了一小塊,用手摸一摸,有點硬,像是脖子裡凸出一個喉結。方季惟坦言,當時她每天都忙著跑通告和表演,「休息」對她來說,是個奢望。除了她自己想要把握住每一個能夠賺錢的機會,也有唱片公司對她的要求。方季惟不但要為自己的唱片跑通告,還要負責帶公司裡的新人,忙起來的話,一天跑十個以上的通告都可能。她的疲於奔命,一度連唱片公司跟著跑通告的宣傳人員都病倒了,希望公司能讓方季惟放幾天假,讓她們都能好好休息保養。「想要放假嗎?可以啊,妳想要放一年還是兩年?」唱片公司高層這麼回覆。一心想要賺錢還債,方季惟眼見公司的態度強硬,深怕遭到冷凍,拖著疲累的身軀和強裝開朗的笑臉,繼續接下一個又一個通告。但是喉嚨上的小喉結不但沒有消失,反而一天一天長大,肉眼就可以明顯看到。方季惟抱著忐忑不安的心情就醫,醫生初判她是內分泌失調導致甲狀腺異常,先開了藥,請她先吃藥再觀察看看。這一次,吃藥似乎有效,她的喉嚨腫塊漸漸變小了。方季惟眼看喉嚨隨著藥效恢復原樣,以為沒事了,又繼續過著沒日沒夜的生活。但在不經意間,方季惟發現小腫瘤又開始蠢動,更令她擔心的是,這一次比上次來得更大,只得再次就診。但這次醫生心底有數了,立刻安排她做穿刺切片,囑咐她要多休息。「公司已經幫我接下了在美國的巡迴演唱,我哪有時間可以休息,」即便滿心惶恐又不安,她依舊得不到休息的機會,再度踏上跨海作秀的長途旅程。其實出發前往美國前,她已經接獲醫院通知,切片結果百分之九十是濾泡癌,怕她因為穿刺而有轉移風險,希望她盡快開刀,沒想到她還是得先完成美國表演行程。但人在遠方異鄉的方季惟,其實已經亂了方寸,就像被困在籠子裡的小鳥,插翅也難飛離困局。方季惟從小就跟著媽媽進廟拜佛,要好的堂姊佛緣深厚出家後,方季惟也隨著堂姊學習佛法皈依。就在心亂如麻的當下,她突然想要臨時抱佛腳,趕緊打電話問堂姊「我身體不好,出了狀況,我該念什麼經?」堂姊不慌不忙地安撫她,「你就專心念大悲咒吧。」為了讓自己心安,方季惟開始誠心誦唸經文,心裡一面也不斷盤算著:「家裡債還沒還完,我卻生病了,爸媽怎麼辦?」在得知生病過後,她的思緒再怎麼樣都縈繞在父母身上,就怕爸媽會失去持家的依靠,又要過得辛苦。怨蒼天變了心(詞:何厚華 曲:徐嘉良)本是雲該化作雨,投入海的胸襟卻含著淚水,任孤獨的飄零本是屬於我的你,同把人生看盡卻無緣再聚,怨蒼天變了心我還能唱歌嗎?生與死不在我們的手上。但是生與死之間的歷程,需要我們去塑造、鍛鍊與培育。 ——《薄伽梵歌》好不容易終於完成巡演回到台灣,方季惟立刻趕赴醫院。她不死心地告訴醫生,由於她這幾天誠心持咒,感覺腫塊好像有變小了些,「會不會不是癌症?」她不死心地問醫生。醫院為了謹慎起見,再安排一次穿刺,但結果出爐後醫生直言,「就是濾泡癌,而且你的腫瘤黏在聲帶,我們建議一定要趕快切除,」硬生生戳破她虛幻的小小期望。看到方季惟擔憂的神情,醫生很有信心地說,「像你這樣的狀況,國外有同樣的案例,」打包票會小心幫她開刀,讓方季惟術後可以繼續唱歌。這個保證,彷彿強心針,讓她決定面對癌症,動手術切除腫瘤。在此同時,醫生也建議方季惟保持低調,因為她的高知名度,如果罹病消息曝光,可能會造成她自己以及院方更多壓力。對於這一點,方季惟完全同意。從得知罹癌的身心煎熬到果斷接受手術,所有決定與選擇都是方季惟獨力完成,除了公司少數人知情,她絕口不提身體正面臨重要關頭,沒有驚擾任何家人,就怕爸媽會著急憂心。甲狀腺癌多好發於年輕族群,由於初期沒有明顯症狀,容易被輕忽。根據統計,罹病患者以四十歲前的族群居多,女性較男性比例高出四倍。有家族病史、頸部曾暴露輻射、碘過多及不足、生活壓力及環境中的汙染源也是可能因素。原發性甲狀腺癌分為乳突癌、濾泡癌、髓質癌、淋巴瘤和分化不良癌,其中大部分病人數以乳突癌、濾泡癌所佔比例較高。手術通常是治療甲狀腺癌的第一步,以儘量切除癌組織為主。方季惟的病況屬濾泡癌,手術需切除腫瘤及百分之八十的甲狀腺,並且終生吃甲狀腺素。那一年,方季惟只有二十五歲。曾經備受老天眷顧的開心女孩,一步步跌入深谷。聲勢暴跌、狀況接二連三 生命大轉彎就在方季惟自以為低調,準備住院接受手術的同時,她突然接到公司通知,請她去錄個節目,理由是怕她手術後傷到聲音,也許會變得沙啞,要是術後沒辦法再唱歌,不如先把最美好的聲音錄下來。本來說錄個十五分鐘就好,結果錄了整個下午。她回想,那時其實已經很不舒服,耳鳴到幾乎聽不到聲音。她就像拖著自己的軀殼唱歌,上節目聽人擺布,自己幾乎已經無感。當時她原本已經要住院了,為了節目硬是跟醫院請假,醫生囑咐她,半夜十二點前一定要回院。「我一進到攝影棚發現,哇,好多人唷,怎麼看到我都在哭,我又沒跟他們講我怎麼了,我只跟公司提過。還有人看到我就要我加油……,」但現場忙著趕錄,方季惟也沒有時間多問什麼。結束後的當天深夜,方季惟就住進醫院,準備第二天早上進行手術。令她錯愕的是,清晨才四點多,院方就急忙跑來告訴她,「不行,媒體已經在門口排隊了,開刀消息曝光了。」結果原定上午才要動手術,這下時程整個往前提早,方季惟就這麼匆忙被推進手術室。就在方季惟進入麻醉無意識狀態與腫瘤搏鬥的時候,陽明山上一處聚集著登山客泡茶聊天的涼亭,發生了一陣騷動。「你女兒不是在開刀,你們兩個老的怎麼還在這裡喝茶?」「你在說什麼?我女兒是方季惟,她跟我們說今天去桃園唱歌錄影啊。」方季惟的爸爸還老神在在地回答。「你們沒看報紙喔?你女兒今天在醫院開刀,是癌症耶。」原來方季惟就怕父母擔心,所以即使進了手術室,都守口如瓶,沒有對家人透露任何訊息。甚至前一天還特別跟父母說,自己隔天在桃園錄影,「報紙上面如果寫我怎樣,你們都不要相信。」但是友人拿出當天報紙,只見上面大大的字體印著:「潛伏兩年的甲狀腺腫瘤惡化,方季惟今天手術」,再加上橫標:她可能無法再唱歌了。撰述記者描述,「這兩天之中,方季惟曾一直思索一個問題,『如果不能唱歌了,我活著還為什麼?』後來她想過了,『如果我痛苦,所有愛護我的人會更痛苦。如果我能堅強,大家也會和我一樣的堅強面對現實。』所以方季惟決定以平常心,來克服她此生中最大的難關。」方季惟的爸爸和媽媽從頭到尾被蒙在鼓裡,看了報紙才驚覺事情不妙,急忙下山趕赴醫院。兩位老人家一路上憂心忡忡,不知道這下還能再見到女兒嗎?【熟齡精選延伸閱讀↘↘↘】。退休到底要準備多少錢?超詳細算法一次讓你看個夠!。橘世代揮別職場 自由定義屬於你的退休 立即按讚 更多橘世代精彩內容不漏接!>>現在立即加入粉絲團
-
2020-06-03 新聞.用藥停看聽
一堆人做錯! 你可能也中了藥品保存的3大地雷
隨著天氣愈來愈悶熱難耐,室內溫度動輒超過攝氏30度,在高溫、高濕、強光的環境下,可能會使家中存放的藥品發生改變,進而影響藥效。在高溫又潮濕的季節裡,藥品該怎麼保存才正確呢?保存藥物的三不原則對此,食品藥物管理署特別彙整出保存藥物的三不原則:1、不要放冰箱:一般而言,藥品從冰箱取出後一遇到熱空氣,水氣便會凝結在藥品表面,導致藥品受潮變質,因此,除了特別強調須放在冰箱的藥品之外,其他藥品都不應放冰箱;除此之外,藥品放在冰箱,也非常容易讓孩童以為是食物,結果不小心誤食。 2、不要放車上:由於夏季密閉的車內溫度可達50℃以上,若藥品放在車內,可能因高溫而變質,因此,如需攜帶藥品出遊,切勿將藥品留在車內。 3、不要放口袋:很多人將緊急救命藥放貼身口袋,以便必要時可迅速拿出,但是身上的體溫、擠壓也可能使藥品變質、影響藥效,最好是找合適的盒子盛裝藥品,並放在隨身包包,適當保存藥品,才能在情況危急時,緩解症狀。 食藥署提醒,藥品具有「避光、避濕、避熱」的特性,如果家中有防潮箱的話,可以把藥物放在裡面,若是放在室溫保存的藥品,在藥品說明書(仿單)上大都指示放置在30℃以下的溫度,只要依照指示妥善保存,就可提高藥品CP值(Cost–Performance Ratio)。延伸閱讀: 藥太大顆剝半or磨成粉? 藥師提出警告 吃藥會傷胃? 3個常見Q&A告訴你正確觀念
-
2020-05-31 養生.聰明飲食
你是低溫一族? 營養師提醒靠這一味可提溫
防疫期間全民量體溫,你是否每次測量時,體溫都偏低,屬於「低溫一族」?台南市郭綜合醫院營養科組長郭家伶表示,現代人喜歡喝冰飲、吹冷氣,又缺乏運動,都可能造成代謝循環差、體溫偏低,而料理中常見的薑,其實有活絡代謝的作用,適當使用,可以促進循環。郭家伶表示,「量體溫」是間接檢測免疫力最簡單的方法,當免疫細胞正常運作時,體溫為36.5℃到37.2℃,體溫每下降1℃,會使免疫力降低30%。體內溫度若低於35℃,自然殺手細胞及B淋巴細胞活性皆會降低,當體溫過低時,除了代表免疫功能變差之外,會造成身體血液循環變差,代謝功能也變慢,更容易有腦梗塞、糖尿病、肩膀痠痛、頭痛等毛病。她表示,防疫期間,進出醫院的人都要量測體溫,雖然額溫可能受到量測距離、額部的溼度等因素影響,但不少人怎麼測量,體溫就是偏低,經常會低於36.5度,甚至36度以下。特別是女性或是代謝循環較差的老人會有體溫偏低的情況。而薑當中含有的薑酮醇、薑烯酚是提升體溫的關鍵成分,兩者都有促進血液循環,使身體暖和的效果。加熱乾燥後的乾薑,薑烯酚含量會變高,可刺激腸胃、活絡內臟運作。吃下生薑後,身體會從末稍開始變暖,尤其是在高溫多雨的夏季。薑發揮袪溼散熱助代謝的功能,也體現了「冬吃蘿蔔,夏吃薑,不勞醫師開處方」這句諺語的含意。郭家伶表示,東方人以薑為藥的歷史已有2000多年,薑是藥食同源的最佳代表。薑的價值就在於其所含的植化素,薑辣素、薑油酮、薑烯酚。薑辣素是辣味的來源,薑辣素隨著薑越老而含量越高,所以嫩薑不辣老薑超辣。薑油酮及薑烯酚提供香氣來源及溫暖身體。生薑中薑辣素在炮製過程受熱會轉變為薑烯酚或薑油酮等聚合物,更增強了薑的藥效。而薑除了可以溫暖身體之外,還有以下的功用:一、減少噁心嘔吐、動暈症及改善胃腸道蠕動遲緩薑的揮發油也具阻斷5-羥基色胺的接受器,故薑能能有效降低化療、術後及妊娠引起的噁心和嘔吐,動暈症及胃腸道蠕動遲緩等症狀,證明了薑有“嘔家聖藥”之稱。二、抗氧化能抑制巨噬細胞過量生成一氧化氮,降低自由基對組織的破壞,因此可預防癌症、動脈硬化、心臟疾病等疾病。三、抑制腫瘤的發展薑辣素、薑油酮、薑烯酚在生化代謝上,干擾腫瘤細胞的基因表現、阻礙腫瘤細胞生長週期路徑、抑制血管內皮細胞因子的活性、促進腫瘤細胞凋亡以達到抑制腫瘤的發展。四、抗發炎薑辣素及薑烯酚具有抑制人類淋巴細胞中環氧合酶的表現,使發炎物質,前列腺素濃度降低。能緩解大腿軟骨關節炎、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的發炎及疼痛。薑的使用方法生薑肉性味辛溫,具有發表散寒、溫胃止嘔的功效,還有解魚蟹之毒。而生薑皮富含精油、揮發油,性味辛涼,與生薑肉藥性正好相反,有利尿消腫的功效。可用於燉煮、翻炒、熬湯等,或使用磨泥器磨成薑泥(可過濾),可直接加入飲品中,十分方便,也可以將老薑洗淨後帶皮切薄片,並平鋪於竹篩上(不可疊放)曬乾。曬到充分乾燥後,再用食物調理機打成薑粉,放入密封罐保存。薑的安全攝取量生薑攝取量:每天1克,不要超過10克;乾薑攝取量:每天1到2克,不要超過2到3克。要特別留意,以下是不太適合吃薑的人1、體質陰虛的人,表現出來的症狀有手腳心發熱、手心有汗、經常口乾、口唇異常乾燥、皮膚乾燥、明顯有脫水症狀、脈博過速、心煩易怒、睡不好。2、內熱較重的人。如果有發高燒、肺熱燥咳、咳痰較黃、胃熱嘔吐、舌頭或臉部會異常潮紅、口臭、痔瘡出血、便秘等疾病。3、生薑與抗凝血西藥併用,會增加凝血時間和出血的危風險。
-
2020-05-23 科別.骨科.復健
膝蓋痛打針就好? 錯誤觀念恐害你得不償失
一位60幾歲的婦人,長期膝蓋疼痛,除服用消炎止痛藥以外,嚴重疼痛的時候就去小診所打一針,便可撐過一段時間,但在某次注射後,膝蓋竟腫得跟排球一樣大,並且紅腫發燙,同時也跟著發燒,經送醫診治,從膝蓋中抽出幾百C.C.顏色似「木瓜牛奶」般的液體,醫師診斷為細菌性關節炎合併敗血症,在安排清創手術,術中發現軟骨都已被細菌破壞,使用抗生素數月後,才以微創減痛人工關節置換手術恢復健康及行走。 國立臺大醫院竹東分院黃鼎鈞醫師表示,人體關節是防護相當嚴密的構造,一般細菌是難以入侵,但是如果打針器具跟皮膚沒有完整消毒,或者使用的藥物及準備的過程沒有保持無菌,這時就容易產生細菌性關節炎;關節軟骨一旦被細菌破壞無法再生,最後就可能要換成人工關節,得不償失。許多長輩迷信打針比較快好,但正確的觀念是打針可以比較精確地將藥物送到目的地,減少全身性的副作用,一般使用的是玻尿酸或者類固醇;如果只是靜脈注射消炎藥或抗生素,打針只是作用的效果比口服吸收快,藥效維持的時間是一樣,並且人體血管如果常注射藥物,可能會加速血管硬化,到真的需要打針救命的時候,反而找不到健康的血管可以注射,更加得不償失。 膝蓋的軟骨像是車子的輪胎皮,越磨就越薄沒辦法保養,最後就要換新的,目前沒有方法再生,如果膝蓋內側、外側和前側,三者有兩者,可以接受微創減痛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但是如果只有內側,可以接受微創減痛人工半膝關節置換手術,保留自己的十字韌帶,恢復更快,活動也更自然。 然而,要保養關節,黃鼎鈞醫師指出,膝蓋軟骨結構比較適合反覆性的運動,例如游泳、騎腳踏車,最怕的就是衝擊性運動,包含任何站著腳離開地面的運動。因膝蓋軟骨構造就像海綿,是有含水的,但我們維持同一個姿勢超過三小時,那個部位軟骨的含水量就會降到最低,吸收衝擊的效果也就越差,所以,運動前的熱身伸展,除了讓肌腱韌帶可以恢復彈性外,很重要的就是改變姿勢,讓軟骨含水量有時間可以恢復一些,但還是須循序漸進不要一下運動的太激烈。 (圖文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延伸閱讀: 運動容易損膝蓋? 日常3動作殺傷力更大 膝蓋痛不一定是關節炎! 先搞清楚是不是這6原因引起的症狀
-
2020-05-22 新聞.用藥停看聽
藥太大顆剝半or磨成粉? 藥師提出警告
「藥太大顆,我吞不下去,可不可以剝半或磨粉呢?」不管大人還是小孩,在用藥時難免會遇到藥丸太大顆,10次會有9次卡在喉嚨的窘況,面對這用藥疑惑,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藥劑科蘇柏名藥師表示,因藥品而異,除了一般口服壓製錠可以磨粉之外,其他類劑型設計本就有其特殊目的,剝半或磨粉服用,往往會失去設計此類劑型的「美意」。 一般常見不適合剝半或磨粉的口服劑型,有長效緩釋劑型及腸溶膜衣錠兩種。長效緩釋劑型是為了使藥品能在身體裡緩慢釋放,讓藥品在血液中一段時間內可以維持一定之濃度,達到穩定治療的效果,萬一劑型被破壞,可能會造成藥品在短時間內大量吸收,除會影響治療效果,甚至引起藥品過量之不良反應。 「腸溶膜衣錠」的設計,是為了讓某些藥品避開胃酸的破壞,使藥品能進到腸道內再被溶解吸收,如果缺少這層外衣,藥品結構極可能在胃中就因酸性環境而改變,失去治療的效果。 對需要使用鼻胃管或有吞嚥困難者,蘇柏名提出「藥劑3要記原則」: 1、要記得就醫時告訴醫師,家中長輩有特殊需求,請醫師開立能夠剝半或磨粉劑型,避開特殊劑型的藥品。2、要記得若是不確定藥品劑型是否可以磨粉,一定要聯繫原領藥藥師,或是至鄰近的社區藥局尋求藥師的協助,千萬不要自行磨粉給長輩使用。3、有些藥品雖然可以泡水或磨粉經鼻胃管管灌,仍不建議久放,最好立即使用,避免藥品變質,影響治療效果。 藥品的劑型種類越來越多,許多同成分的藥品同時有多種不同劑型可供選擇,建議千萬不要貪圖方便,未經確定前就隨意將藥品剝半或磨粉,應該要將個案狀況詳實告訴醫師,請醫師開立適當藥品;若是於用藥前有疑慮,也要儘快聯繫藥師,請藥師協助判斷該藥品是否可以剝半或磨粉,以免造成藥品不良反應,或是治療失敗。 延伸閱讀: 吃藥後喝咖啡會影響藥效? 藥師解答疑惑 吃完藥馬上躺平? 2習慣恐造成食道潰瘍、損傷
-
2020-05-20 科別.心臟血管
心律不整問題大 中國醫以零輻射3D導管導治療6歲男童
一名6歲男童因為心悸數度住進加護病房,雖然規律使用口服藥物快一年,但有時候還是會有心悸的情況發生。經多方評估用藥效果與無輻射心導管手術後,家長決定接受「零輻射3D導管導航系統心導管心房中隔穿刺術」及「導管消融術」治療。並因手術成功,男童終於可以盡情奔跑,不必再受心悸之苦。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兒童心臟科醫師莊傑貿指出,男童罹患的是「心房頻脈」,屬於心室上心搏過速的一種,每1千至3千人中約有1人有此病症。心房頻脈分為陣發性與持續性兩種,陣發性表現為心悸、頭暈,而持續性則常有心臟衰竭、致死之虞。3D導管導航系統是利用磁場或電阻的原理協助定位心導管在體內的位置,醫師先在病患身體胸腹與背部貼上數張3D定位貼片,再以3D繪圖導管描繪出心臟的結構。最後再使用不同訊號的導航地圖協助定位病灶,紀錄於3D心臟結構上,在可能病灶的位置給予能量,以進行冷凍消融或射頻消融,如此可以清楚定位治療過的位置,不做無效位置的反覆治療,增加治療的成功率。傳統X光導航的心導管手術雖然也可以用來治療此症,但X光機每次發射總量約為5000到6000次胸部X光檢查的放射劑量,病童因此會接受大量輻射線照射,使得副作用較多。使用「3D導管導航系統」來進行治療時,病童不會受到任何輻射線照射,減少罹患癌症的機率。莊傑貿3年前開始使用「3D導管導航系統」取代傳統X光透視,已成功完成超過50例極低輻射,以及超過40例完全零輻射心律不整手術,有效減少病患因輻射線暴露而罹患癌症的機率;尤其針對孕婦、癌症患者、年輕女性及小於18歲的病童格外有幫助。莊傑貿醫師目前治療過最小的案例為4歲,在無輻射導管電燒後,已經完全根治其心律不整,病童不用再服藥。莊傑貿醫師亦已完成「無輻射心房顫動電燒」及「無輻射心房中隔穿刺」的台灣醫療紀錄。
-
2020-05-20 橘世代.健康橘
20年糖尿病史獲改善 用藥切記「五問五不」
嘉義市一名68歲鍾姓婦人患有糖尿病史逾20年,長期使用口服藥及胰島素注射,飲食也很控制,卻無法將血糖下降到正常數值,就診後,衛福部嘉義醫院新陳代謝科醫師李健增加施打藥物,搭配飲食調整,經過3個月追蹤,血糖下降,讓鐘婦感激不已。李健表示,血糖愈高代表附著在血色素上的糖分愈多,鍾婦的糖化血色素當初高達7.0,但正常人的糖化血色素檢測值在4到5.6之間,調整用藥讓鍾婦血糖下降。糖尿病患者如果長期血糖控制不好,身體容易失去正常功能產生併發症,大血管併發症包括心臟冠狀動脈的狹窄,腦血管狹窄及下肢血管疾病問題,小血管併發症包括腎臟病變、眼睛視網膜變化、神經病變。李健表示,為鍾婦施打的藥物可用於改善第2型糖尿病人餐後血糖,能抑制胰臟α細胞升糖素分泌,降低產生肝醣;刺激胰臟β細胞分泌胰島素,延緩胃部排空。目前臨床研究證實,當糖化血色素小於7時,可預防糖尿病慢性併發症發生。李健提醒,長輩就診時應與醫師討論個人期許的疾病控制目標,治療期間若有相關問題,須由醫師依據專業判斷調整,切莫擅自停藥或使用來路不明的藥物。嘉義醫院藥師林志忠提醒,糖尿病友施打胰島素或注射其他用藥時,應確認藥袋上的注射時間點,施打部位以腹部、手臂、大腿、臀部為主,且應規律輪替。林志忠說,注射用藥應定期檢視有效期限與保存條件,如使用中的胰島素可存放室溫陰涼處4週,未開封的胰島素於冰箱冷藏可存放至瓶身標示有效期限,糖友們也可參考藥袋說明,適當環境下保存注射用藥。「藥能治病,也能致病」,藥劑科主任張其純提醒,民眾應切記用藥「五問五不」,包括問藥名、藥效、使用方式、服用時間、注意事項等,以及不聽別人推薦的藥、不信有神奇療效的藥、不買地攤、夜市或遊覽車上的藥、不吃別人送的藥、不推薦藥給別人,才能確保用藥安全。衛福部嘉義醫院院長黃元德說,有糖尿病史的人要長期服藥,但最重要的是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例如按時、適量運動,還有平穩的心情,不要盲目吃保健食品,注意飲食習慣,避免重鹹或過於精緻的甜食,造成慢性疾病控制不易,增加身體的負擔。【健康精選延伸閱讀↘↘↘】。血糖失控竟成為「眼睛」殺手 醫:務必牢記三個「防盲」觀念。清明吃春捲引血糖飆! 醫師:遵守5招顧健康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5-15 該看哪科.皮膚
我的經驗/頭皮癢 愈抓愈糟糕
女人最常去的地方是美容院,去做洗髮、理髮、燙髮、染髮等事。據資深美容院小姐的觀察,顧客十有八九罹患頭皮癢的症狀,每次洗髮都被要求用力抓或用力刷頭皮,才能短暫紓解頭皮癢的困擾。去美容院洗髮 要求用力抓我也被頭皮癢困擾了大半輩子,三天兩頭洗頭髮,洗的時候要求美容院小姐用力抓,抓到頭皮麻辣甚至失去癢的知覺為止,沖水也要求盡量燙一點才過癮;日復一日,頭皮長紅疹糜爛,爾後化膿、結痂,便去市面藥房買止癢藥水回來洗,藥水涼涼的,洗了以後,會有改善,但藥效過了,頭皮依然會癢。一顆頭很難搞,從青絲搞到白雪,原本只要對抗癢的問題,現在加上白髮更攪局,染髮乃不得不做的事,一染一燙,更讓頭皮癢得難受,雖說頭皮癢不是病,但癢起來簡直要命,整天搔頭弄髮成為破壞形象的元凶。能忍住十來分鐘 就不癢了然而,皮膚癢去抓它是有記憶的。有醫學發現,皮膚被蚊蟲叮咬去抓它,那個地方會產生記憶,催促著你去抓;反之,能忍住搔癢,經過十來分鐘後,也就不癢了。看來不抓它,確實會改善,就從這裡做起。有幸,那時候電視新聞報導有位教授做了實驗,他用最天然的雞蛋洗頭髮,不但遏止掉髮的困擾,還讓髮際線的細毛長出來;因為頭皮健康,甚麼毛病都會消失。這個訊息對我而言,可說是「及時雨」,來得正是時候。寶貝頭皮 不需花錢去護髮從此,我改用雞蛋洗頭髮,先把蛋白和蛋黃分開來,蛋白可以洗去頭皮汙穢,蛋黃可以保養潤濕頭髮,並且不用加熱的水沖洗;洗髮時,美容院小姐只幫我按摩頭皮,不抓不刷;洗後,吹風機盡量不靠近頭皮,吹到半濕半乾即可。其實,如此寶貝頭皮,並不需要花錢去護髮,因為不過度刺激頭皮,頭皮自然會健康,搔癢的毛病不藥而癒,髮量反有增多不少。
-
2020-05-1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瑞德西韋結合其他藥物 專家試驗雞尾酒療法治新冠
第一種被證明有助於對抗新冠肺炎的藥物「瑞德西韋」(remdesivir),目前正由研發者吉利德科學公司(Gilead Sciences)設法結合其他抗病毒並進行測試,希望創造出更簡便有效的雞尾酒療法。目前愈來愈多醫院使用瑞德西韋做為標準治療藥物;製藥資訊平台Informa Pharma Intelligence指出,目前有六種抗COVID-19藥物正分別與「瑞德西韋」結合測試中;另外還有五項試驗將與醫院正在使用的標準治療藥物合併使用。與此同時,吉利德也在研究瑞德西韋新配方,讓患者即便離開醫院也方便使用;目前此藥必須以靜脈輸注給藥,僅限在醫院內使用。該公司正設法開發可讓患者將藥物吸入呼吸道的吸入裝置,和可以在家中注射的預填充注射器。瑞德西韋最初用來治療伊波拉病毒,現已成為治療新冠病毒首選療法,經大型研究證明有效後,聯邦衛生監管機關已於5月1日迅速批准緊急用途,醫院都在排隊等候分到劑量;但這種藥並非萬靈丹,至少到目前為止,它似乎只對重症患者有效。國家過敏和傳染病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Allergy and Infectious Diseases,NIAID)院長佛奇(Anthony Fauci)說,瑞德西韋作為新冠肺炎標準療法「可能產生誤導」,人們會以為這是一種非常好的治療方法,但「事實並非如此」。佛奇說:「它成為標準療法的原因,是因為有比沒有好。」這種情況和1980年代剛開發出的HIV藥物很類似,研究人員以第一種藥物有限的成功作基礎,逐步開發出更好的治療方案。在獲得NIAID支持的瑞德西韋關鍵臨床試驗中,住院患者康復時間縮短了四天,但重症患者仍平均住院11天。目前有許多研究正在探索如何將瑞德西韋與別種藥物配對結合來增強藥效,主要是抑制患者觸發過激免疫反應,即「細胞因子風暴」;例如,研究人員正設法了解關節炎藥物是否能抵抗細胞因子風暴,同時讓瑞德西韋阻止病毒在肺內複製。某些關節炎藥物可減輕炎症。其中一項正在進行的NIAID試驗研究,是將Olumiant品牌、禮來製藥廠(Eli Lilly&Co.)關節炎藥物baricitinib與瑞德西韋相結合。北卡羅來納大學流行病學助理教授席漢(Timothy Sheahan)說:「最理想的情況是,同時進行多種工作、全面攻擊新冠病毒疾病。」
-
2020-05-12 科別.消化系統
胃痛就買胃藥吃? 5NG行為千萬別做
連假剛過,大家陸續回到工作岡位,面對放假後堆積如山的工作,往往熬夜加班,三餐不正常,咖啡當開水喝,此時總覺得會有火燒心、噁酸水、胃悶痛的感覺,這時許多民眾可能選擇就醫或自行到藥局購買制酸劑,也就是俗稱的胃藥,食品藥物管理署(以下簡稱食藥署)提醒民眾使用制酸劑(胃藥)應遵循「5要」及「5不」原則。 食用制酸劑遵循「5要」 (一) 要了解藥物風險: 長期使用制酸劑(胃藥)可能會造成胃酸不足、影響營養吸收,導致腸胃細菌過度生長而增加感染等風險,另外其他常見的制酸劑,像是含鋁成分可能會造成便秘;含鎂成分可能會造成腹瀉等情形。(二) 要告知醫師或藥師病況:提供自己的身體狀況,供醫師或藥師評估,包括是否對特定藥物過敏、慢性病或正在服用的藥品;女性則需告知是否(或可能)懷孕、準備懷孕或正在哺乳母乳等。(三) 要遵循醫囑用藥:應確實依照醫師、藥師的指示用藥,切勿擅自過量或減量使用,亦不可自行停藥。(四) 要看清楚藥物標示:詳細閱讀外盒或仿單(說明書)的相關注意事項,關心用藥後身體變化,服用數日後,症狀如不見好轉,或更加惡化,則應儘速就醫。(五) 要諮詢醫藥人員才用藥:生病找醫師,用藥找藥師,任何用藥問題都可以直接請教醫師或藥師,或至社區藥局請藥師提供用藥諮詢服務。 食用制酸劑遵循「5不」 (一) 不要求:生病時不應主動要求醫師開立制酸劑(胃藥),大部分藥品並不會引起腸胃不適,是否要開立制酸劑應由醫師判斷。(二) 不併用:不擅自併用制酸劑,以免改變胃部酸性環境,影響其他藥品之藥效。(三) 不長期:長期胃痛有可能是其他嚴重疾病的症狀,切勿自行長期服用胃藥,而造成延誤就醫。(四) 不刺激:倘有腸胃不適,服用制酸劑(胃藥)只能暫時緩解不舒服的症狀,維持良好飲食習慣跟正常生活作息,不食用咖啡、菸、酒、檳榔及辛辣食物等刺激性物質,才是「保胃」之道。(五) 不亂買:對於來路不明藥品,應遵守「不聽、不信、不買、不吃及不推薦」原則。如有腸胃不適,應先諮詢醫師或藥師,若如需購買非處方藥則應到有藥師執業之合法藥局購買。  (圖文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延伸閱讀: 吃藥後喝咖啡會影響藥效? 藥師解答疑惑 胃食道逆流吃胃藥無效? 「這問題」恐讓你都白吃了
-
2020-05-08 新聞.用藥停看聽
吃藥會傷胃? 3個常見Q&A告訴你正確觀念
多數台灣民眾普遍仍存有「吃藥會傷胃,服用時一定要搭配吃胃藥」的想法,你也是嗎?其實不是服用所有藥品都會傷胃,而且胃藥種類很多,必須針對用藥原因或症狀選擇適當的藥品,藥害救濟基金強調,如果不當使用胃藥,不只無法達到保護胃的效果,還有可能和其他藥品發生交互作用,造成療效降低。Q1 是不是所有藥品都會傷胃呢?藥品不一定會傷胃,僅有少數藥品如阿斯匹靈等非固醇類消炎止痛劑(NSAIDs)藥品可能會引發腸胃不適的症狀,但絕大多數都是輕微的,或是在停藥之後就能改善,若是在醫師處方下使用,出現不適症狀時也立即向醫療人員反應,其實不需要太過擔心藥品傷胃的問題。 Q2吃西藥一定要配胃藥嗎?服藥時不建議特別搭配胃藥服用。胃藥通常指的是「制酸劑」,作用是中和胃酸,雖然少部分藥品可能有腸胃刺激或潰瘍的副作用,但這樣的症狀並非單純胃酸過多所導致,搭配胃藥的預防效果有限,反而可能引起藥品交互作用,甚至影響藥效,長期使用還可能影響胃內的酸鹼值,對健康反而有害。 不過因為每位病人身體情況不同,例如:胃潰瘍、嚴重傷病之類的加護病房病人,因為病情的需要,醫師仍會於處方中開立胃藥。如果依照醫囑必須併服胃藥時,建議先服用主要藥物,等藥物進入到體內二小時後再服用胃藥,避免藥物與胃藥產生交互作用,既能確保藥效又不傷胃。 Q3不當服用胃藥會怎麼樣嗎?有些人會認為,多服用胃藥(制酸劑)對身體不會有壞處,其實這是個錯誤的觀念。身體的胃酸是幫我們抵禦細菌的第一道防線,在長期服用胃藥的情況下,胃內酸鹼值持續升高,抑制細菌的效果會下降,細菌容易在腸內滋生,可能因此增加感染風險。胃藥中的鹽類可能產生腹瀉或便祕的副作用;另外,腎臟功能不好的人應該謹慎使用含鋁、含鎂胃藥。最後,藥害救濟基金會提醒,當發現不明原因的腹痛,或是服用胃藥一段時間疼痛沒改善,請儘速就醫檢查,及時正確診斷與治療!延伸閱讀: 吃藥後喝咖啡會影響藥效? 藥師解答疑惑 吃完藥馬上躺平? 2習慣恐造成食道潰瘍、損傷 
-
2020-05-07 癌症.乳癌
乳癌治療換用生物相似藥 醫提醒3潛藏危機
「醫師說要換藥,這會影響療效嗎?」去年12月起,國內第一個癌症生物相似藥納入健保,乳癌患者首當其衝,最近乳癌病友協會就接到不少癌友求救電話,理事長黃淑芳說,癌友在治療過程中被換藥,這是很危險的,醫院不可因財務,而犧牲病友權益。對於國內核准及給付第一個癌症生物相似藥,乳癌病友協會與乳癌防治基金會均表樂觀其成,癌友及醫療院所多了一種選擇。但使用中的藥物突然被換成生物相似藥,看似簡單無害,背後卻潛藏許多危機。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張金堅點出三大風險,首先,部分癌友換用生物相似藥物,可能體內產生對於原廠藥的抗體,中和之後,導致藥效解離,療效變差。他說,其次,乳癌治療並非單一用藥,有時常合併兩種標靶藥物,如果其中一項換成生物相似藥,也可能影響療效。第三則是,在缺乏嚴謹臨床試驗情況下,貿然將生物相似藥適應症外推至其他癌症,這相當危險,例如,作用機轉一樣,用於乳癌的生物相似藥,竟也外推至胃癌。張金堅表示,原廠藥或生物相似藥均有不錯的療效,但蛋白質單株抗體類生物製劑,屬於四次元結構,極為複雜,只能做到相似,正在使用原廠藥物的乳癌病友,如果一下子換成生物相似藥物,實在很難保證療效。到底單株抗體類生物製劑的四次元結構有多複雜?張金堅以交通工具為例,一開始是腳踏車,接著機車、汽車、直升機,最後進化到了噴射機、太空梭,正因結構極為複雜,可能造成療效不相似的疑慮。對於癌友來說,原廠藥換成生物相似藥,可能是一次賭注,具有一定風險,張金堅說,為了避免醫療糾紛,醫師務必向病患及家屬解釋清楚,分析利弊得失,落實醫病共享決策。「務必做一個勇於提問的聰明病人」,張金堅說,傳統醫療提供者總給人高高在上的感覺,與病人互動時,大多被動,但現在講究以病人為中心,應該尊重患者權益,善盡告知的責任,而病人如有疑慮,就應表達想法。黃淑芳則建議,癌友應該多練習與醫師如何有效溝通,勇於提問,例如:換藥後,可能面臨哪些風險?應該注意哪些事情?病人可以選擇嗎?如果真的要換藥,是否可以採用「二二」原則?黃淑芳指出,先進國家換藥時,均採高規格的「二二原則」,原廠藥走完兩次療程,接著生物相似藥也用兩次療程,接著再換回原廠,重複三次,等確定風險及療效後,再換成生物相似藥。張金堅呼籲,醫療院所在採購藥物時,不能只求低價,在癌症用藥上,雖然換藥後的藥效差異,並非立即顯見,但攸關人命,更需謹慎,提供多樣性選擇。
-
2020-05-02 養生.運動天地
高血壓、糖尿病…媽媽有疾 運動要特別注意!
●大噸位媽媽 先改變飲食 再搭配運動瘦身「羅馬不是一天造成,體重也不是一天生成。」衛福部桃園醫院復健部主任李偉強說,隨著年齡,新陳代謝變慢,大噸位媽媽身材走樣。建議選擇自己喜歡的有氧運動,每周三次、每次30分鐘,心跳每分鐘130下,快走、爬樓梯,是不錯的運動。面對不容易自律的天性,可以請健身教練陪著運動。有慢性病者,建議到有附設健身中心的醫院,接受客制化的燃脂健身課程。李偉中提醒大噸位媽媽,不要當家裡的剩菜剩飯「終結者」,減少甜食,特別提防手搖杯,只要一杯,所含的熱量可能相當於一餐的量。運動後藉由深綠青菜及各種顏色的蔬果,雞蛋、優酪乳等優質蛋白質增加飽足感,取代過多的澱粉攝取。●關節炎媽媽 腫脹疼痛時 至少休息一到兩周聯新國際醫院運動醫學中心醫師吳易澄表示,膝蓋或下肢關節的壓力,在躺下時趨近於零,站起來走路時是體重的1到2倍,上下坡是3到4倍,跑步是4倍以上。隨著運動強度增加,關節負擔的壓力也會增加。體重和退化性關節炎有很大的關係,建議身體質量指數(BMI)超過25的時候要減重,可以搭配飲食和適合的運動。體重較重又有關節炎的媽媽運動時,如果發生腫脹、疼痛,要適度休息一到兩周,並避免會造成疼痛的動作,一到兩周後如果症狀未改善、甚至更嚴重,就要尋求專業醫師的建議。關節發炎時運動,可能讓疼痛更嚴重,伴隨膝蓋積水和韌帶發炎、慢性關節病變等問題,使退化性關節炎更嚴重。如果本來就少運動,或年紀較大肌力不足,或有結構方面的問題,如骨盆前傾,長期下來會造成下背痛和其他部位疼痛,都可以請醫師評估如何改善。●中風過的媽媽 運動復健 先請醫師專業評估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神經內科醫師黃玉晴指出,大家都知道運動可以提高心肺功能、增加肌肉關節骨骼強度、促進腦內啡分泌等好處。但對中風患者來說,因為不同障礙類型及程度,往往讓簡單的運動變困難。尤其肢體運動功能缺損的病人,更容易因缺乏中風後的運動復健,衍生關節硬化及肌肉萎縮,所以中風過的病人,除了吃藥及控制中風危險因子,運動的處方很重要。一般而言,中風後的復健型態,隨病患的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而有不同。在急性期住院期間,運動目標會訂在預防失能、促進肢體的知覺、動作的平衡及協調性,運動處方會以維持重複性的肢體動作,及提升休息時的心跳率為主。●高血壓媽媽 服用藥物 留意熱衰歇、血壓驟降聯新國際醫院運動醫學中心醫師周佳儀強調,高血壓媽媽首先要注意有沒有心臟、中風病史,有的話建議先諮詢專業醫師。如果只是一般高壓血問題,當收縮壓大於200、舒張壓大於100時,建議先別運動。而在血壓正常的情況下,依然要注意運動中,收縮壓和舒張壓要在220、105以下。如果有使用乙型交感神經受體阻斷劑(β-Blocker) 、利尿劑等藥物,會影響體溫調節,特別注意在較熱的環境運動時,容易造成熱衰歇,要注意通風和水分攝取,熱瑜伽就屬這類運動。另外,如果媽媽有服用甲型熱離子交感神受體阻斷劑(α Blocker)、鈣離子阻斷劑(CCB)等心血擴張藥物,運動時可能發生血壓突然下降的問題,嚴重可能昏倒,要格外注意。●糖尿病媽媽 避開藥效尖峰期 留意低血糖症狀周佳儀表示,糖尿病媽媽運動時,要注意能量消耗多,可能出現低血糖症狀。像運動中突然全身顫抖、走路不穩、不正常發汗、冒冷汗、焦慮、手指麻、視覺糢糊、思緒鈍,可能都是低血糖症狀,要立刻停止運動,補充糖分。糖尿病患者有定時服藥時間,要知道藥物最尖峰的時效,因為那時候血糖最低,要避免運動。如果真要做長時間、長距離的運動像馬拉松,一定要有人陪伴,以防出現低血糖。另外,糖尿病患者身體水分代謝比較快,要注意補充水分。如果已經有視網膜病變、剝離,建議避免高強度運動,例如羽毛球等急煞、跳躍多的運動,會增加危害健康風險。
-
2020-04-29 新聞.用藥停看聽
吃藥後喝咖啡會影響藥效?藥師解答疑惑
感冒是一種上呼吸道感染的疾病,大多是病毒所引起,症狀有發燒、鼻塞、流鼻水、頭痛、喉嚨痛等,坊間傳聞「吃感冒藥配咖啡好得快」?對此,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藥劑科藥師陳又任說明,一旦感冒時,疾病發展到一定程度後就會逐漸恢復,只需支持性療法及症狀治療即可,如果吃感冒藥又配咖啡喝,一旦產生交互作用,可能會讓身體更不舒服。陳又任說明,常見的感冒藥成分有4大類:(1)解熱鎮痛劑,如:Acetaminophen(乙醯胺酚)具有解熱鎮痛的效果,大劑量服用或與酒精併用可能會損害肝臟,應遵照醫囑或藥品仿單使用,且服藥期間應避免飲用酒精性飲料;(2)抗組織胺劑,常用於打噴嚏流鼻水,如:第一代抗組織胺Chlorpheniramine,常見副作用如:嗜睡、口乾等,因此服用後不要開車、騎車,操作危險器械或從事警覺性的工作。第(3)為解鼻充血劑,如:麻黃素類藥物(Phenylephrine、Pseudoephedrine)用於鼻塞,通常是短期使用,長期使用停藥後,可能會引起反彈性鼻塞,過量時還可能會使血壓升高、心悸、失眠等副作用出現;第(4)則是止咳袪痰劑,止咳劑如:Dextromethophan、Noscapine等,祛痰劑如 Terpin Hydrate可增加支氣管的分泌,將濃痰稀釋,刺激排痰。雖然咖啡具有提神醒腦、緩解頭痛症狀,但如果喝太多,可能會導致胃食道逆流等,不同體質可能出現心悸、影響睡眠的情形。此外,咖啡也會與某些藥物形成交互作用,如:與鎮靜安眠藥同時使用會降低藥效,因此不宜與藥品同時併服,而為健康起見,食品藥物管理署建議,含有咖啡因成分的包裝飲料,咖啡因的每日攝取量不宜超過300mg。有些綜合感冒藥含有咖啡因成分,藉由收縮腦血管,加強Acetaminophen的止痛效果,藉此治療頭痛。但如果吃感冒藥又喝咖啡時,萬一感冒藥中有麻黃素類藥品,會與咖啡產生交互作用,反而更容易造成心悸、失眠等情形,大劑量服用或與酒精併用可能會損害肝臟,應遵照醫囑或藥品仿單使用,且服藥期間應避免飲用酒精性飲料。感冒藥主要是症狀治療、緩解不適,不能殺死病毒也無法預防感冒,喝咖啡也不能增強免疫能力。陳又任強調,感冒時要多休息、補充適量水份和電解質、少出入公共場所、出門戴口罩,如果感冒多天症狀加重,或持續發燒3天以上,就要立刻就醫。延伸閱讀: 天氣忽冷忽熱最容易感冒! 藥師獨授7招照顧秘方更快好 乍暖還寒咳不停? 試試5大經濟實惠蔬果止咳祛痰
-
2020-04-29 焦點.用藥停看聽
吃藥配這5類飲料 小心副作用風險大增!
您吃藥時,是習慣配白開水? 還是會搭配茶、咖啡、果汁等飲料呢?小心這些飲品有可能會與藥物產生交互作用,即使相隔了數小時,還是會有影響,不只影響藥效,還可能會因此增加不良反應發生的機會喔!!一、Quinolone 類抗生素、消化性潰瘍用藥、支氣管擴張劑,若搭配咖啡、可樂一起服用,可能會導致失眠、心悸。二、鐵劑的藥物,若搭配茶類飲品一起服用,可能會降低吸收效果。三、抗精神病藥、抗癲癇藥、鎮靜安眠藥、止痛藥,若搭配酒類飲品一起服用,可能會導致頭痛、嗜睡、肝傷害。四、Quinolone 類抗生素、四環黴素類抗生素,若搭配牛奶一起服用,可能會降低藥效。五、抗心律不整藥、免疫抑制劑、鎮靜安眠藥、降血脂藥、降血壓藥、抗癲癇藥,若搭配葡萄柚汁一起服用,可能會導致頭痛、暈眩、血壓不穩定、肝或腎毒性、肌肉病變。為避免所服用的藥物與飲料產生交互作用,還是建議民眾,盡可能於吃藥時搭配白開水一同服用,較安全健康。本文摘自藥害救濟基金會 原文請
-
2020-04-27 橘世代.健康橘
「骨質疏鬆」無痛怎麼防?醫師推「防骨鬆」日程菜單
隨著老化,身體各個器官逐漸退化,而幾十年來默默支撐我們體重的骨頭也不免發出衰老的訊號。年過花甲的人,常會注意到自己的膝關節無力或是腰椎痠痛的狀況,而這些「有感」的症狀往往都跟骨頭的退化有關,譬如膝蓋的退化性關節炎及腰椎骨刺都是常見的病因。然而有一種疾病是平時沒有感覺,但一旦產生併發症就是嚴重的骨折,這種疾病就是「骨質疏鬆症」。台南市立安南醫院家醫科醫師陳泓毓表示,骨質疏鬆症因為初期沒有明顯症狀,所以許多人都會忽略它,使得大部分的人都是在骨折後才開始治療,而這也耗用掉極大之醫療及社會資源。根據2005-2008年國民營養調查報告,50歲以上男女骨鬆症盛行率分別為23.9%及38.3%,而因為骨質疏鬆導致的髖部骨折所造成的死亡率,在2009年的統計中女性為11.2%、男性為18%。由以上數據,可以知道骨質疏鬆症是一個盛行率高、且發生併發症後死亡率也高的疾病,然而國人在骨折後接受骨鬆藥物治療的比例卻相當低,在2009-2013年的健保資料統計中,男女接受治療的比例分別只有10%及30%,由此可見骨質疏鬆病患的整體照護仍不足,有待努力。陳泓毓表示,骨質疏鬆症是一種因骨骼強度減弱致使個人增加骨折危險性的疾病。骨骼的構造會藉由蝕骨作用和造骨作用的相互調節來維持平衡,而當年紀增長,蝕骨作用會相對增強,進而使骨質流失。骨質流失在兩個時間點會特別明顯,第一個時間點是女性停經後,主要原因為雌激素的減少,第二個時間點是70歲以上的男女,主要因維他命D的製造及吸收減少。臨床上,骨鬆初期沒症狀,到晚期則可能因骨折而有相關的症狀,例如脊椎的壓迫性骨折會產生急性或慢性的背痛、駝背或身高變矮(即台語的老倒縮),病人也容易稍微跌倒就發生骨折(即低能量骨折,常見於四肢骨頭和脊椎),如有以上症狀要提高警覺,即早就醫治療。此外,在初期有一些方法可以篩檢,例如台灣人骨質疏鬆症自我評量表(OSTAi) 是一套簡易的婦女自我評估方法(參考圖二),只需要體重與年齡即可迅速評估骨鬆危險程度,原則上是年紀愈大、體重愈輕,風險愈高。另外骨折風險評估工具(FRAX)可藉由輸入相關骨鬆危險因子,估算每個人未來10年骨折風險率。若估算的風險偏高,建議至醫院接受進一步檢查,例如以雙能量X光吸收儀測量腰椎及髖骨的骨密度,以及照X光偵測是否有脊椎壓迫性骨折。日常生活中有許多方式可以預防骨質疏鬆以及避免骨折,其中最基本就是鈣質和維他命D的補充。50歲以上的成人每日至少需攝取鈣質1200毫克及800至1000 IU(標準單位)的維他命D。陳泓毓建議,鈣質可從乳製品、豆類製品,深綠色蔬菜、小魚干、海帶等食物補充,維他命D則可從濕黑木耳、鮭魚、香菇等食物攝取。此外維他命D可藉由日照在身體內轉換合成,所以適度的接受日曬是很重要的。近來研究認為肌肉跟骨骼會相互影響,而有肌少症的老年人較容易跌倒而導致骨折,因此肌少症也是相當重要的議題。肌少症在預防與治療上首重增加運動量和營養。運動的部分包含有氧運動及阻抗訓練,在做運動前應先衡量自己平常的活動量跟體力,譬如平常活動量少且有慢性病的人比較適合先從增加輕度的身體活動開始(例如散步、做較不費力的家事等),若不確定自己適合哪種運動應和醫師討論。營養方面,老年人需補充比年輕人更多的蛋白質,來維持肌肉量和肌力,所以一般老年人的蛋白質攝取量,可定為每公斤1-1.2公克左右(腎功能不佳的人不適用),且建議平均分布於三餐當中。其他和跌倒相關的危險因子也需一併注意,包括感官退化(視力不佳、重聽)、慢性病(失智症、憂鬱症、巴金森氏病、中風、關節炎、失眠等)、藥物使用(鎮定劑、抗憂鬱劑、高血壓藥物、嗎啡類止痛劑等)及環境安全(浴室需防滑、走廊要明亮等)。綜合來說,中老年的民眾應要開始注意骨頭的健康,避免骨折的發生,而良好的骨頭照顧包含了維持足夠的骨骼強度以及預防跌倒。若過去曾經有低能量骨折病史或有相關骨鬆風險,應及早就醫接受檢查。藥物治療的部分目前健保有給付符合條件的骨折病人,且藥效一般而言皆顯著,因此鼓勵有需求的民眾和醫師諮詢相關用藥。【更多熟齡「骨頭」大小事↘↘↘】。長者防跌 要小心及注意居家環境。熟齡族「保命防跌」 幾個居家眉角要先注意!。看懂退化性關節炎 6法寶護膝蓋「保持軟Q」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4-2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瑞德西韋爭議 陳時中:不懂WHO為何公開瞎子摸象資料
世界衛生組織(WHO)公開中國參與美國吉立亞醫藥臨床試驗的結果,其結果顯示失敗,對此,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參與臨床試驗依規定都有保密的義務,在多國多中心的臨床試驗中,僅單獨公開中國的臨床試驗結果,等於對於藥效有些瞎子摸象,也不解WHO為何要公開這項瞎子摸象的資料。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表示,目前看到媒體的報導,WHO發佈的資料應該是中國大陸初期臨床試驗效果不是很理想,也讓中國臨床試驗有提早結束,不過該報告是否夠完整還需要檢視。張上淳表示,目前瑞德西韋有更大規模臨床試驗正在進行,其中包括不同感染程度的人,台灣也非常期待其結果。張上淳表示,台灣也有參與臨床試驗,但是台灣目前個案數不多,很難用少數個案下任何結論,雖然先前說明蠻有希望,但是這是少數個案的初步觀察,不能據此下結論,期待大規模完整臨床試驗結束,才能定論藥物效果。指揮官陳時中表示,對於中國的那一項試驗的內容細節大家都不清楚,臨床試驗多是「多國多中心」,且在藥廠尚未揭露成果之前,參與臨床試驗的國家都有保密的義務,若是單獨公開一部分的資料,對於藥效的判斷都有一點瞎子摸象。陳時中表示,他搞不清楚世界衛生組織在這的時間點,公開瞎子摸象的資料的意義為何,就他知道的狀況,臨床試驗除非藥物有造成重大的傷害,才會及時揭露,其餘不會在臨床試驗過程中就逕自公布。
-
2020-04-19 癌症.卵巢.子宮
和信治癌中心/婦癌團隊分工精細 院長參與卵巢癌案例討論
和信治癌中心是國內少見以癌症治療為主的醫院,雖然規模僅為區域醫院,但在卵巢癌治療領域上,表現優異,不輸給許多醫學中心。例如,在手術件數上,位居區域醫院之冠,在化療癌友人數上,則在全國醫院中,排名第六。和信治癌中心醫院血液腫瘤科副主任鍾奇峰表示,和信醫院相當重視婦癌,團隊分工精細,人員編制包括三名外科醫師、兩名化療內科醫師、一名放射科醫師,另外多名專責護理師、藥師、社工及個管師。更特別的是,院長黃達夫擔任婦癌團隊顧問,每周四早上參加醫療團隊早會,參與討論每一個卵巢癌病友的情況,針對用藥效果、如何避免復發等提供意見。鍾奇峰說,大部分卵巢癌患者確診時已到晚期,腹膜轉移,由於上腹部接近肝臟,增加手術難度,目前建議先行化療,讓腫瘤變小,以增加手術成功機率。外科手術後,仍須持續化療,但日後復發機率相當高。鍾奇峰指出,通常直接告訴病友,如果在六個月內復發,則代表病情較難控制,換成其他化療藥物,治療成效恐也不盡理想。近幾年,標靶老藥「癌思停」被證實可延緩復發機率,一個月藥費約七至八萬,建議使用一年至一年半。近來又有口服標靶藥物問世,雖是卵巢癌治療的大突破,但費用驚人,絕非一般家庭所能負擔。
-
2020-04-19 科別.精神.身心
要吃安眠藥才能睡好? 用藥前必知的8個觀念
根據台灣睡眠醫學學會在2017年調查發現,平均每10人中就有1人慢性失眠,盛行率為11.3%,但與10年前比較,總失眠人口並未下降,尤其是高年長者和女性兩大群族,失眠比例都比以前高,但你知道該如何正確使用安眠藥,尤其是特殊族群該注意什麼嗎?對此,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陳品君藥師說明,可參考美國著名的梅約診所對使用安眠藥物的建議,對於懷孕、準備懷孕或哺乳中的女性,務必事前告知醫師,避免安眠藥物傷害胎兒或可能分泌進乳汁;安眠藥可能會增加老年人夜間跌倒和受傷的風險,若是高齡者或出現相關不良反應,可與醫師討論開立較低劑量的藥物。另外,一些特殊健康狀況,如:腎功能不好、低血壓、心律不整或有癲癇病史也需要事前告知醫師,因為某些藥物可能不適合,或會影響本來控制自身慢性疾病的藥物。 服用安眠藥原則 ① 須經醫師評估後才可使用安眠藥如果有失眠問題,請先去看診讓醫師進行全面檢查,像是神經內科、身心醫學科或家庭醫學科,服用藥物幾週後,再和醫師討論適當的後續治療計劃。 ② 閱讀用藥說明書詢問醫療院所,有無提供用藥說明書並詳細閱讀,如有其他疑問,也可詢問藥物諮詢的藥師。 ③ 在睡前才可服用安眠藥吃了安眠藥之後,可能會讓人不太了解自己在做什麼,增加各種情況的風險,需在所有活動都結束後再服用。 ④ 確認有完整睡眠前才可服用安眠藥長效安眠藥須避免在午睡或小歇前使用,若是夜間醒來須再入睡者,可先諮詢醫師,開立較短效的安眠藥,避免藥效太長,影響醒來後的活動。 ⑤ 注意副作用如果在白天感到困倦或頭暈、遇到其他重大不適或意識障礙,應與醫生討論改變劑量/藥物或是否有藥物戒斷的問題。 ⑥ 避免飲酒酒精會增加藥丸的鎮靜作用。 ⑦ 嚴格按照醫師的指示一些處方安眠藥僅供短期使用。最重要的是不要服用比規定劑量更高的量,若藥袋上的劑量還無法讓你入睡,也不要在未與醫療人員諮詢前服用更多藥物。 ⑧ 停藥時小心當準備停止服用安眠藥時,須按照醫生或藥師的說明或藥袋上的標示進行,因為有些藥物必須減量再停藥;此外,在停止服用安眠藥後,可能會在幾天內出現短暫的反彈性失眠症狀,一般會逐漸消失,如果過幾天後情況還是嚴重無法入睡,應聯繫醫師。延伸閱讀: 睡不著別數羊了! 睡前吃這7種食物對助眠超管用 熬夜的累好難補回來? 5種營養素幫你恢復元氣
-
2020-04-1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鍾南山:新冠肺炎治癒後 肺纖維化程度較SARS輕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持續,大陸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鍾南山受訪時就大陸疫情表示,人們如果能夠做到積極防控、保持社交距離、平時不參加集會等,應該不會再出現疫情爆發情況,但局部少量的感染是不可避免的。他又提到,與SARS相比,新冠肺炎患者治癒後,肺的纖維化程度比較輕。根據其團隊對部份病人肺功能檢查報告的研究顯示,新冠肺炎治癒者肺功能有些下降,但是相信隨著時間推移,它會慢慢恢復,他不認為病人恢復後會有很明顯的肺部後遺症。據香港01報導,鍾南山表示,過去近3個月,大陸採取強力抑制政策積極防控,目前,大陸本土傳播情況較少。不過,境外疫情較嚴重,包括歐洲、美洲、非洲、東南亞等地區確診病例仍在增加。境外移入的風險依然存在,境外到中國人員存在較大感染機率,且可能會傳染。鍾南山說,目前中國正在嚴格篩查境外移入病例,即使有少許人員感染,一旦早發現、早診斷、早隔離,就可以避免群體性爆發。日常生活中,人們如果能夠做到積極防控,保持社交距離,平時不參加集會等情況,他認為,應該不會再出現疫情爆發情況,但局部少量的感染是不可避免的。復工、復產、復學方面,鍾南山談到,同一空間人群聚集時當然要提高警惕。不過,民眾自我保護方面做得較好,這種情況下互相傳染機率不大。鍾南山表示,目前的臨床試驗表明,氯喹和瑞德西韋兩種藥對治療新冠有效。其中,氯喹對新冠肺炎的藥效較明顯,患者服用藥物後,病毒轉陰時間為平均4天。另外,有研究數據表明,使用瑞德西韋可以降低重症病人的病死率。關於中醫藥在本次疫情中的價值體現,鍾南山說,中藥在此次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控起到一定效果,不過,其依舊主張要用現代醫學的辦法對中醫藥進行認真考察。其中,研究發現,連花清瘟在治療新冠肺炎引起的組織細胞損傷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對於新冠肺炎輕症和普通型患者是有一定療效的,在減輕發燒、呼吸道咳嗽症狀方面有一定作用。
-
2020-04-1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恩慈療法」能找到救新冠肺炎的特效藥?請看專家解讀
最近新冠肺炎全球肆虐,除了防疫,最吸引大家注目的,是每幾天都有一個新藥或老藥的新聞,傳出可以治療新型冠狀病毒,而伴隨這些新聞,又常常看到一個「恩慈療法」。例如領先全球進行瑞德西韋的三期臨床試驗,早在美國一月廿一日發生第一起病例時就開始使用,顯示此藥可能有效,這是這次疫情中「恩慈療法」第一次出現。上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發表「53位透過恩慈療法使用瑞德西韋的研究報告」,在此之前,美國總統川普說:「羥氯奎有神效」,立刻上了全球媒體,引發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啟動緊急授權,宣布給予羥氯奎與奎寧這兩個治療瘧疾的老藥「恩慈療法」的資格。恩慈療法(compassionate treatmen),其正式名稱是「研發中新藥的治療用途(Treatment IND)。正式的定義是任何研發中新藥,在特定情況下,政府有權核准用於特定病患的治療,同時病患也有權利申請。1970年代後期,美國開始有恩慈療法需求,原因很有趣,是因為「大麻」。在1975年,美國有研究報告指出,大麻可緩解癌症引起的長期疼痛。但大麻被聯合國列為毒品,也從來未被政府核准任何醫療上的用途,所以美國FDA另闢蹊徑,以恩慈為名,讓這些因癌症疼痛、受苦的病患,除了嗎啡之外有另一種選擇。到了1987年,當愛滋病已在美國大流行,而許多研發中新藥尚未問世,無藥可醫。所以美國FDA把恩慈療法法制化,建立恩慈療法擴大方案(Expanded Access Program,EAP)。為什麼稱為擴大方案?最早的恩慈療法,因為涉及毒品,程序非常麻煩,只能由醫師為一個病患一個病患申請,還要經過醫院倫理委員會(Institutional Review Board,IRB),最後再由FDA核准。到了愛滋病大流行,這樣的制度已經不適用,所以擴大方案建立了三個途徑:1.單一病患申請2.單一機構(醫院)申請(幾十個病患)3.由新藥開發的廠商申請(幾百個病患,可以適用在不同機構)申請EAP有四個條件:1.這個研發中新藥是用於治療嚴重或有立即生命危險的疾病2.目前這類疾病沒有好的治療方法3.這個藥已進入IND(臨床試驗申請)4.廠商必須積極的尋求藥品的核准根據研究,在2013到2018的五年間,FDA共收到九千件申請,其中99%都被核准。所有申請案要有病患知情同意,同時要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川普政府上任後,批評FDA還是管太多,所以在2018年,美國國會又通過了病患有權試用(Right to try)法案,這個新法完全把FDA及IRB排除在外,只要病患和主治醫師同意,就可直接向藥廠申請。值得注意的是,藥廠並沒有義務提供。為什麼?首先,研發中的新藥,通常是小量生產,進行臨床試驗可能剛好夠用,不見得有多餘的藥品;其次,這類治療,醫師並無義務向藥廠通報治療結果,但一旦有不良反應,要向主管機關通報,對廠商而言,沒有好處只有壞處。最後,這種新藥一開始因小量製造成本很高,雖然法令允許「依成本收費」,但病人常常負擔不起,要廠商捐贈,所以沒有誘因。所以,為何大家都用「恩慈療法」這個名詞,因為不論研發中新藥或老藥新用,在法律上都屬尚未正式核准的藥品,所以風險自負。魔鬼藏在細節,最近兩個新聞,瑞德西韋在中國治療重症的臨床試驗停止收案,專家解讀結果可能並不如預期;以及法國報告羥氯奎有心臟病的副作用,都告訴我們研發新藥沒那麼簡單。一個新型傳染病鋪天蓋地的席捲全球,新藥來不及研發,老藥效果尚待證實,恩慈療法及其擴大方案,就是在不得已的情況下,病人唯一的救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