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13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搜尋
舞蹈
共找到
257
筆 文章
-
-
2022-01-02 養生.人生智慧
為什麼有人退休後老得快,有人卻依然充滿活力?專家:50歲後該準備3件事
編按:退休後多出大把時間,卻不知道該做什麼?日本職場專家提醒,愈是在工作表現上亮眼的人、愈可能完全沒有個人興趣,導致退休後生活頓失重心。建議在50歲之後,就要開始適度培養工作以外的生活或社交圈,提前為退休做調適準備,更能減少「退休症候群」!你的周遭是否有這樣的人?在退休之後,生活突然變得一片空白,整個人看起來也突然變得衰老,也有人認為「每天沒事做、比上班還痛苦」。日本職場專家大塚壽認為,50歲到60歲是為了往後脫離職場的重要前置期,愈是在工作上有成就的人、愈需要調適自己。退休沒事做比上班還痛苦!職場成就愈高者愈要注意不少退休後的人會有這樣的感觸:「退休之後,才明白原來『擁有一個具備歸屬感的地方』其實很重要。」;更有人發覺「沒事可做的生活好痛苦」。工作雖然辛苦,但就某個層面來說,也提供了歸屬感與。而有這種困擾的人,又以男性為絕大多數。原因在於,女性除了工作之外,大多有朋友、興趣或是區域性社團等活動,即使離開職場,也較不會有缺乏歸屬感的問題。也因此,愈是在工作上有著傑出表現的人,愈可能將全副心神都投注在職場上,導致退休後失去生活重心;相反地,工作上表現平平的人,卻可能早早將時間規劃分散在自己的興趣、愛好上,擁有了第二、甚至第三個生活圈。因此,「擁有在工作以外可歸屬的生活圈或社群」,就是在50歲後為預備退休該做的第一件事。工作之外 應至少有2~3個社交生活圈而所謂「工作以外的生活圈」,到底包含哪些呢?以下是在工作職場外,可能拓展的主要社交圈類型:1. 地區性社團(里民活動、同大樓的住戶團體或是地方辦理的學習課程)2. 志工團體3. 運動類同好(參加同一個運動教室、運動中心或俱樂部)4. 興趣類同好(舞蹈、音樂、藝術等等)5. 技藝、學習類的同學6. 學生時代的朋友7. 職場上認識的前同事或朋友大塚壽建議,在工作以外,最好能培養至少2~3個不同類型的社交或興趣圈,而在這些不同的社群中,你的「人設」也會因此不同。「例如原本在職場上可能是嚴格上司的人,在新的領域裡,卻可能是一個需要請教他人的新手、或是可以輕鬆說笑話讓周圍氣氛愉快的人,這些都有助於拓展自己生活的廣度與經驗,個性也會變得比較有彈性。在心理學上來說,會比較有益於身心健康。」如果你發現自己目前連一個工作之外的生活圈都沒有的話,不妨就從現在開始留心經營。合則來不合則去 興趣和人際關係都不要勉強在拓展自己生活圈的同時,還有一件要特別留意的事:無論參與或是離開,都抱著輕鬆的心情。只要是人際關係,就一定存在「合得來」或是「合不來」的可能性。如果覺得不適合自己,或是參與時經常不愉快、感到壓力的話也不須勉強,慢慢淡出即可。無法讓自己覺得快樂或有收穫的興趣,大多都不會長久,更無須忍耐不愉快的人際關係。有人喜歡擁有緊密連結和向心力的社團,也有人喜歡偶爾分享交流即可、恬淡如水的社交關係,這無關哪種形式比較好,單純是看自己的個性與喜好。重點是身處當中,是否能感覺愉悅、有收穫。此外,有些人也會將工作時候的習慣帶到社團裡,過於積極地經營(特別是運動類等具有競賽性質者),但其實大部分的人在工作之外都只是想要有一個可以享受的樂趣,如果太過勉強自己和其他人,反而會有反效果。切記保持「輕鬆愉快不勉強」的原則。最後再幫大家整理,為了讓退休後也能保持活力,50歲起該做的3件事:1. 要擁有在工作以外作為歸屬的生活圈或社群2. 培養至少2~3個不同類型的社交或興趣,拓展不同角色3. 以輕鬆的心情參與社交圈,離開時也不需尷尬希望大家都能擁有豐富精采的人生下半場!資料來源/Yahoo! JAPAN原文:為何有人退休後老得快、有人卻依然充滿活力?50歲後該準備的3件事
-
2021-12-27 養生.人生智慧
北一女「全盲學生」帶動跳!自信舞動身影不畏懼 萬人紅了眼眶
一段由北一女高一生們帶來的帶動唱比賽影片,上傳短短兩天內,已在臉書上受到熱烈迴響。其中一名女學生特別受到矚目,原來是她是北一女首位「全盲學生」,其青春洋溢、自信舞動的身影,深刻烙印在大家的心中,也感動了數萬名網友。作家王蘭芬在臉書發文,某天北一女家長會會長和她分享一段影片,影片中可見在音樂響起前,一位女學生在同學們的協助下站至定位,接著以雙手丈量著前後左右的距離,腳步卻不曾遲疑。會長向她解釋,原來這位女同學叫林立翧,是北一女有史以來第一位「全盲學生」。王蘭芬形容,「她面向觀眾的雙眼像全世界最深的湖,極度平靜」,無論動作多麼困難,跳躍、擺手、轉身都做得充滿節奏感又到位,且女孩們整齊劃一的口號,正是立翧幫忙想的──「七彩的夢想是青春最好禮物,一起前行,驕傲自信!青春年華,盡情揮灑!」王蘭芬指出,即使偶有和別人不同的地方,立翧的表演全程沒有中斷、沒有猶豫,就連退場時同學們高速帶著她衝刺退場,立翧也絲毫沒有害怕,堅定地說道,「不會(害怕),因為我信任我的同學」。林媽媽表示,這是立翧有生以來第一次參加這麼大型的舞蹈比賽,「為了這次表演,在學校練、回家也練,做功課的休息時間還在練」,親眼看到立翧舞動的身影,內心真的非常感動。
-
2021-12-18 新聞.健康知識+
一走路就膝蓋痛、腳跟痛?原來是因為沒用「腳趾」!專家教你正確走路2關鍵
你的身體也像乾燥昆布般萎縮了嗎?「人到底從幾歲開始才算是老化?」前來健身房接受訓練的學員,經常問我這樣的問題。據說,她們每次因身體疼痛而前往醫院時,醫師總會委婉地表示「這是因為您開始老化了」。而這些不服輸的大齡女子,則會順水推舟地自稱「華麗一族」。抱歉,話題好像扯遠了。來我健身房的學員(男女都有),平均年齡大約是70歲左右(這只是我個人不負責任的推估),儘管已屆來稀之年,大家仍然相當朝氣蓬勃。只要我提出要求,他們都可以毫不費力地做出橋式、劈腿、靠牆倒立等肢體動作。更棒的是,若在健身房裡看到與自己年齡相仿的人駝著背,他們就會出聲提醒對方:「記得把背挺直喔。」這是因為他們早已明白,人一旦駝背就輸了。你走路時有用到腳趾嗎?另一方面,在我仔細觀察那些老喊身體疼痛的人之後,我發現他們在動作時總是大量使用單一種關節,其餘原本應該一同合作的關節,則完全英雄無用武之地。例如,一走路就喊膝蓋痛的人。就這樣的案例來說,他們的疼痛很可能來自於走路的時候「只使用膝蓋」所致,完全沒有使用到腳趾。實際上,這是一連串的連鎖效應:走路時沒用到趾關節,會連帶地使小腿肌肉、小腿脛、大腿肌肉也完全沒有被使用,兩隻腳就像是硬梆梆的木棒一樣,以僵直的狀態持續前進。這種狀態若長期持續,膝蓋的彎曲、伸展等動作就會跟著減少,進而導致走路時腳後跟、膝蓋、髖關節都會產生疼痛。就像這樣,走路時只使用膝蓋,將對身體造成局部負擔,長久下來,全身活動就會越來越卡、最終背離原本應有的順暢動作。這樣走路,血液循環就變好請大家先回想一下,平常走路的時候,你的腳趾是否總是呈現圓弧狀?若真是如此,還請試著改變走路的方式,以下說明需要特別注意的細節。例如,大家可試著用手將腳趾全數反折,如果腳底正中央出現明顯的線條,就代表足底筋膜(Plantar fascia)太過僵硬。若是在足底筋膜僵硬的狀態下,勉強做出跳躍等動作,就可能導致足底筋膜發炎,產生腳底疼痛。也有很多人一穿上高跟鞋或厚底鞋,腳底就會發疼。像這種時候,除了按摩腳後跟之外,也可使用刮痧板之類的道具輔助,更有效地擴張關節可動域。人在走路時,腳後跟會最先著地,產生往前推進的力量,後續再利用整個腳底往前推,就像是用手把球往後方滾動一般,與此同時,往前伸出的另一腳大腿前側和膝窩將會伸展開來,胸部和腹部也會向上挺起。而上述過程都必須使用足底筋膜才得以完成。為此,足底肌膜炎是行走時最容易出現的問題,還請大家一定要確實按摩腳底,讓肌肉變得更柔軟。書籍介紹關節放鬆,全身零痠痛:5大後彎伸展、6部位按摩、9種解痠止痛法,身體更柔韌,終結卡卡不順作者:原秀文(ShuWun Yuan)出版社:方言文化出版日期:2021/03/03作者簡介原 秀文(ShuWun Yuan):現任健身房Body Work Studio Alchemist負責人、專業健身教練。職業舞蹈家出身的她,過去也曾飽嘗肩膀無法抬高、雙臂無法開展、膝蓋疼痛之苦;試過醫院骨科、針灸、推拿等各種管道仍不見效果,於是,她開始自行研究各種肢體訓練和健身運動等做法。在過程中她發現,身體疼痛的原因出在關節可動域太過狹窄。克服自身的疼痛之後,她便把肢體訓練的內容系統化,持續協助有同樣身體煩惱的人們。延伸閱讀: 10多年來堅持不喝牛奶!85歲台灣糖尿病之父:牛奶喝越多,乳癌、心血管疾病比率越高
-
2021-12-17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愛不罕見——點亮生命新曙光
【編者按】本週醫病平台非常高興邀請到國內遺傳疾病大師林秀娟教授介紹他們的團隊。這是一門需要專精的學問、耐心的修養以及多元合作(醫師、護理師、諮詢師、個管師、社工師等)的臨床專科。林教授是國內這方面頂尖的小兒科醫師,她以深入淺出的文筆勾勒出遺傳疾病病人家屬的種種遭遇,需要團隊各種不同成員的合作。她並邀請兩位罕見疾病個管師分別敘述一位脊髓性肌肉萎縮症的病人,已經癱瘓臥床,氣切使用呼吸器多年,還同意團隊拍攝預立醫療照護諮商(ACP)宣傳影片,藉由他的故事幫助及鼓勵更多其他病友,以及一對罹患亨丁頓氏舞蹈症的母子以及家中唯一健康的父親剛被發現得到癌症,而呼籲積極協助這種不幸的病人與家屬取得所需要的醫療及社會資源,並讓他們看見社會上溫暖的一道曙光。 我國於民國89年2月公布罕見疾病防治及藥物法,是全球第五個立法保障孤兒疾病孤兒藥的先進國家,依據該法罕見疾病定義盛行率為1/10,000以下,至今政府公告罕見疾病種類共有232種。由於罕見疾病種類繁多,各類疾病照護需求差異很大,需有結合各層面團隊的整合服務,以全人關懷之角度,以個案管理模式提供罕見疾病病人與其家屬充分之疾病資訊及心理支持,並提供照護諮詢及生育關懷等服務。因此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於106年底起在全台展開罕見疾病照護計畫,並設置罕見疾病個案管理師,依病友需求連結各項醫療或社會資源,協調相關單位提供協助。目前全台有十五家大醫院承接此計畫,前不久本院辦理罕病照護經驗分享會,主持人林秀娟醫師請各家醫院個管師提出特殊個案跟其他夥伴分享,我想到我們照護團隊這幾年來持續關懷的一位罹患亨丁頓氏舞蹈症的女士阿雲姨。該病為是一種家族顯性遺傳疾病,肇因於第四對染色體內DNA(去氧核醣核酸)基質之CAG三核 酸重複序列過度擴張,造成腦部神經細胞持續退化,造成不能控制的抖動,患者會有不自主動作,末期則會智能減退、精神障礙、身體機能退化致死亡。 阿雲姨住在偏遠的海邊,我們到宅訪視時發現他們一家三口擠在非常簡陋的破舊磚房,阿雲姨和先生阿強伯的兒子原本是家中唯一的勞動人口,不幸他也罹患該病,全家人僅靠身障生活津貼補助度日。然而老天爺給的考驗似乎沒有停止,阿強伯不久前也被診斷出癌症末期了,讓這個脆弱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個管師居中連結各種醫療照護以及社會福利資源,除了醫療長照服務之外,還有社會局、罕見疾病基金會及宗教慈善團體等福利資源,暫時緩解燃眉之急。 在我剛開始擔任罕見疾病個案管理時,常感嘆人生怎麼會有這麼多黑暗面,反而是病友們教我如何正向看待及勇敢面對命運的挑戰。就像我安慰阿強伯說您辛苦了,照護家人同時也要好好保重自己的身體,阿強伯總是堅強樂觀的對我說,他還可以撐住,事情遇到了就去解決,也或許正因為這股堅強的毅力支撐著他努力抗癌,還照顧妻兒。病友們的生命故事常常感動我們罕見疾病照護團隊,也激勵我們應該更再接再厲,除了積極協助他們取得所需要的醫療及社會資源外,更讓他們處於黑暗時可以看見社會上溫暖的一道曙光。
-
2021-12-15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你怎麼知道有病人自主權利法?」 不動勇士簽署預立醫療決定
【編者按】本週醫病平台非常高興邀請到國內遺傳疾病大師林秀娟教授介紹他們的團隊。這是一門需要專精的學問、耐心的修養以及多元合作(醫師、護理師、諮詢師、個管師、社工師等)的臨床專科。林教授是國內這方面頂尖的小兒科醫師,她以深入淺出的文筆勾勒出遺傳疾病病人家屬的種種遭遇,需要團隊各種不同成員的合作。她並邀請兩位罕見疾病個管師分別敘述一位脊髓性肌肉萎縮症的病人,已經癱瘓臥床,氣切使用呼吸器多年,還同意團隊拍攝預立醫療照護諮商(ACP)宣傳影片,藉由他的故事幫助及鼓勵更多其他病友,以及一對罹患亨丁頓氏舞蹈症的母子以及家中唯一健康的父親剛被發現得到癌症,而呼籲積極協助這種不幸的病人與家屬取得所需要的醫療及社會資源,並讓他們看見社會上溫暖的一道曙光。 我們團隊,包括醫師、社工師、護理師及個管師,要去拜訪的個案非常特殊唷! 阿杰今年30歲,診斷是脊髓性肌肉萎縮症,已經癱瘓臥床,氣切使用呼吸器好幾年了。經罕病個管師聯繫得知他有意簽署「預立醫療決定」,於是團隊到宅進行預立醫療照護諮商(Advance Care Planning, ACP)。 一進到個案家中,看到他身穿乾淨的白色T恤及帥氣牛仔褲,房間擺滿可愛的公仔,床邊還放置電腦設備,小杰微笑打招呼說:「謝謝您們來看我!」我驚訝又好奇,阿!不是氣切裝了呼吸器嗎?怎麼說話還如此清楚有條理,小杰解釋說他特地花了很多功夫去學習發聲。他從小就不會走路,也沒上過一天學校,全在家靠網路自學,目前幫助教會工作,協助發行專刊及審稿。小杰娓娓敘述他的生命故事:「有記憶以來我覺得自己只是不能走路,媽媽把我照顧的非常好,生活起居沒有太大影響。後來聽父母說才知道自己曾被醫生判定只能活到兩歲。小時候被家人帶在身邊,到處求神問卜,接受各種民俗療法,也曾被算命說我上輩子做壞事之類的。直到19歲有一天突然胸痛送醫,醒來時發現我全身插滿管子,在加護病房住了40幾天,接受了氣切手術。出院回家後,每天一睜開眼,就只能望著天花板和四面牆壁發呆。幸好教會的朋友來看我,讓我藉著信仰能『走出來』。「你怎麼知道有病人自主權利法?」「在那次住加護病房後我與家人溝通,希望未來能走得有尊嚴,於是在家人支持陪伴下我簽署了『不施行心肺復甦術,DNR』;最近在網路看到『病人自主權利法』已經上路,希望可以了解,這是為了我媽媽,我怕她到時候又捨不得放我走。」真是令人敬佩的勇士!小杰雖然沒有受過學校教育,但他的思維談吐成熟及縝密,他希望可以為先安排好自己的未來,除了顧慮家人,熱心善良的他還同意我們團隊拍攝預立醫療照護諮商(ACP)宣傳影片,藉由他的故事幫助及鼓勵更多其他病友。他的影片可以連接youtube。
-
2021-12-13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婚前做遺傳基因篩檢,為生健康飽飽做準備 基因命運牌,人人有機會中獎!
【編者按】本週醫病平台非常高興邀請到國內遺傳疾病大師林秀娟教授介紹他們的團隊。這是一門需要專精的學問、耐心的修養以及多元合作(醫師、護理師、諮詢師、個管師、社工師等)的臨床專科。林教授是國內這方面頂尖的小兒科醫師,她以深入淺出的文筆勾勒出遺傳疾病病人家屬的種種遭遇,需要團隊各種不同成員的合作。她並邀請兩位罕見疾病個管師分別敘述一位脊髓性肌肉萎縮症的病人,已經癱瘓臥床,氣切使用呼吸器多年,還同意團隊拍攝預立醫療照護諮商(ACP)宣傳影片,藉由他的故事幫助及鼓勵更多其他病友,以及一對罹患亨丁頓氏舞蹈症的母子以及家中唯一健康的父親剛被發現得到癌症,而呼籲積極協助這種不幸的病人與家屬取得所需要的醫療及社會資源,並讓他們看見社會上溫暖的一道曙光。那天遺傳諮詢門診來了一對金童玉女般的情侶,玉女娥眉略帶憂慮地問:「聽說有遺傳基因篩檢可以做?我們最近要結婚,想說來做看看。」我回:「目前可以做的婚前遺傳檢查有很多種類,我請遺傳諮詢師先和你們談一談,了解一下。」諮詢師帶他們去會談時,罕見疾病個管師打電話進來:「林醫師!阿信的妹妹車禍骨折住院,又精神症狀發作,現在病房大鬧,我們趕緊過去處理!」思緒拉回三年前阿信和她男友來諮詢的畫面,二人交往多年,但論及婚嫁時,男方長輩說女方家人頭腦有問題,希望她來檢查看看,怕將來也會生到這種小孩。經遺傳諮詢師像偵探般抽絲剝繭詢問家族史,發現原來阿信的母親弱智,很年輕時就嫁給長她三十多歲的老兵,生下的孩子中只有阿信智力正常。根據幾個人的病徵及就醫紀錄推斷可能是結節性硬化症,一種罕見的顯性遺傳疾病。幫他們做基因檢查後證實是這個病,慶幸的是阿信沒有遺傳到致病基因。然而後續關懷追蹤發現阿信沉重的壓力不只是婚姻問題,她還扛著二個家庭的重擔,不僅要打工賺錢、下田種菜,照顧父母弟妹,還要照顧男友中風的父親。個管師到家裡拜訪發現她的困境,建議申請長照服務,起初男友拒絕,怕醫療人員常常出入,引起鄰居冷眼又閒言閒語。後來歷經妹妹車禍、老父病危種種磨難,才放下心防,讓居家醫療團隊進到家中協助。還好醫療人員成為阿信人生波濤中的浮木,讓她在處低潮或遇大浪時可求助。正讚嘆阿信面對多舛的命運卻仍展現無比的韌性,遺傳諮詢師進來報告她詢問這對璧人的背景及家族譜。其實根據遺傳定律推斷,玉女家人的病並不會影響到她生育後代,只是金童的母親對挑選媳婦似乎有很高的標準。我和諮詢師花了好些時間解釋遺傳定律、基因檢查以及結果出來後可能的問題,我又強調每個人身上都帶有各種和疾病有關的基因,現在雖然已有最新的次世代基因定序檢驗可以做幾百個單基因遺傳疾病的基因篩檢,不過即使花很多錢做各種檢查,並不能保證將來一定會生到完美寶寶,而即使篩選出基因勝利組,也不代表將來就能一生幸福。金童玉女如釋重負:「謝謝你們詳細的說明,我們回去再討論看看。」 「好好考慮,要做的話再連絡諮詢師,祝福你們!」。門診結束後跟診的學生說:「老師,這些遺傳疾病和諮詢好難啊!」怕學生因此不喜歡遺傳學,我趕緊回答說:「遺傳醫學進步很快,精準醫學是現在最夯的!」我忽然想起當年到美國約翰霍普金斯醫院學習,拜見遺傳大宗師McKusick教授,他對我說的第一句話:「恭喜妳!來這裡妳會看到很多一輩子只見過一次的病,還有很多病沒有藥醫!」也想起在那個醫院看診,病人和家屬坐在診間裡,出出入入進來各科醫師、諮詢師、社工師、營養師等的整合團隊服務。回國後這三十多年來,經過很多人的努力,台灣的遺傳醫學已經進步很多,很多罕見疾病也已經有藥醫了。但是不能怪學生說好難,我自己也覺得還有許多困難:科技認知的落差、社會對人的價值判斷、貧富城鄉差距與健康不平等……看完門診,回到辦公室準備次日要去活動中心和社區長輩們玩基因衛教遊戲的教材。基因命運牌,人人有機會中獎!抽到好牌,應該感恩惜福;抽到壞牌,不要馬上棄賽,再拼拼看,說不定能玩出好結局。
-
2021-11-21 新聞.長期照護
高齡友善、打造不老城市 爺奶顛覆老年想像
老化是人生必經過程,每個人都希望能走得慢一點、順一點,不斷「進化」激發生命的熱情。目前國內人口老化呈現加速現象,台北市衛生局每年舉辦活躍老化競賽,鼓勵社區中阿公阿嬤參加社區活動,用不一樣的態度活出精彩!受到疫情影響,長輩減少了外出學習、運動的機會,許多服務據點實體課程取消,改為線上課程即時互動。疫情拉開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也帶來運動新生活,防疫與運動成了健康促進的新議題,唯有身體強健、抵抗力佳才能有充足的防護力遠離病毒。台北市衛生局配合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政策,鼓勵民眾共同營造高齡友善環境,十二行政區充分發揮巧思,實踐「活躍老化」的理念,重新找回自我價值和生活熱情。防疫結合表演,南港區超高齡爺奶團隊拚創意。成立五年的台北市後山埤文化發展協會,因地址位於東新街91號,故取名「東新91健康樂活心聚點」,91又有joy歡樂之意,協會理事長李翠華希望促進長輩快樂又健康。李翠華表示,據點一周服務六天、共餐三天,有80%為80歲以上的長者,其中90歲以上多達6位。協會創立迄今,營造和諧溫馨的社區關懷環境,就近照顧長輩在地安老,每年參加台北市活躍老化競賽,增進手腳協調的舞蹈功力。「我們從南港區活力秀競賽晉升至台北市代表隊,征戰全國北區競賽、全國總決賽,爺爺奶奶愈跳愈有勁,展現不老的精神活力。」李翠華分享贏得評審青睞的原因,不靠舞藝靠創意!台北榮總復健醫學部物理治療師余羅平設計好記又好上手的動作,鼓勵長輩重拾自信、肯定自我,今年又贏得台北市「樂齡巨星秀」創新特色團隊。幾位90多歲的奶奶熱衷活躍老化競賽,用不老魅力征服表演殿堂,享受學習和運動的快樂。帶動社區健走,促進健康、聯繫厝邊好感情。每週二、五晚上,在成美河濱公園及玉東公園可以看見里民揮汗健走,透過有氧運動強化下半身肌群,同時消耗卡路里遠離肥胖。一群人保持戶外防疫社交距離,互相督促又可聯絡感情,有效舒緩一天工作疲累。台北市南港區健康服務中心積極推動社區健走隊,並在去年成立「南港區健走運動聯盟」,目前由玉成里里長黃聰智擔任盟主,身體力行帶動風氣,即使是在艱困的疫情期間,仍維持良好運動習慣。黃聰智表示,健走能增強心肺功能、流汗排毒以及預防失智、慢性病等,改善各項身體機能;健走不受時間和場地限制,是很親民的入門運動。防疫期間,聯盟中的隊員最好防疫措施,定時定點於社區公園、人行道、開放的學校操場活動,將走路融入日常生活。黃聰智希望能營造規律運動氛圍,同時凝聚社區的向心力,尤其是促進高齡者的身心健康,藉由運動達到活躍老化、樂活老化真諦。台北市衛生局提醒,「動」起來可以很簡單,健走是生活中最簡單、也最不受外在環境限制的運動,每週身體活動150分鐘由健走開始,走出活力,走出健康,迎接後疫情新生活。
-
2021-11-10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尿液附近有螞蟻是糖尿病嗎? 醫:新的診斷標準有四項,從「三方面」來控制血糖
新的糖尿病有四項診斷標準「尿液附近有螞蟻, 就是糖尿病嗎?」以前,有些長輩發現上廁所之後,會有螞蟻出現,以為自己罹患了糖尿病。雖然糖尿病的名稱裡有「尿」,但現在已經不是用尿中有沒有糖分來診斷糖尿病了!根據衛福部國民健康署的資料,現在新的糖尿病有四項診斷標準,如下:◆糖化血色素(HbA1c,A1C ):正常人的糖化血色素應介於百分之四.三至百分之五.六之間,若超過百分之六.五即可直接判定為糖尿病。◆八小時未進食的空腹血漿葡萄糖:正常人的空腹血糖值在一百mg/dL以下,當血糖值超過一百二十六mg/dL時,即為糖尿病。◆口服葡萄糖耐受試驗:在空腹狀態喝下七十五克的葡萄糖溶液,並在兩小時後檢測血糖值,瞭解身體對糖分的代謝能力。正常的餐後兩小時血糖值在一百四十mg/dL 以下,超過二百mg/dL,即為糖尿病。◆典型的高血糖症狀:多吃、多喝、多尿與體重減輕,且隨機血漿血糖大於或等於二百 mg/dL,即為糖尿病。以上的診斷標準,只要是正常情況下(非孕期)符合一項,便有高機率是糖尿病,需要再做進一步檢查確認。有關糖尿病篩檢,若有前期糖尿病的風險因子者,每年應接受一次血糖檢查,至於如何預防,則必須加強生活型態的改善,包括減重百分之五至十,以及每週至少要從事一百五十分鐘以上的中等運動,才可以減少成為第二型糖尿病的機率。飲食、運動、藥物,三方並行控制血糖根據目前的醫療科技,糖尿病是無法被根治的,只能藉由飲食、運動、藥物三方面來控制,避免產生更嚴重的併發症,使得小命不保!◆飲食方面:主要就是以控糖為主,少吃或不吃精緻澱粉,飲食以高纖、少油、少糖、少鹽為原則,營養攝取比例建議是:醣類百分之五十、蛋白質百分之二十、油脂則為百分之三十,最重要的是總熱量要固定。◆運動方面:伴隨飲食控制的輔助療法,運動可以增加身體對胰島素的敏感度,促進脂肪代謝來達到降低血糖的效果。研究顯示,只要每週至少做三次(總共一百五十分鐘)的中等強度的運動,例如散步、快走、慢跑、有氧舞蹈、游泳、騎腳踏車等,可以降低百分之三十七的飯後血糖值。不過需要注意的是,糖尿病患者要在飯後一到二小時之後運動,不僅可以避免發生低血糖的風險,也可以降低餐後血糖高峰期。◆藥物方面:有降血糖藥物以及胰島素注射,後者是針對第一型糖尿病患者,因為先天性緣故,無法單以飲食和運動來調節胰島素;前者醫師會先提供小劑量服用,藉以達到控制血糖的目的,其餘時間應與飲食控制以及運動並行。糖尿病是複雜的慢性疾病,糖友們應定期接受治療與追蹤,並學習執行良好的生活型態,管理自己的血糖,是延緩並避免併發症產生的不二法門。糖尿病治療的兩大缺失花費多年,長期投入代謝領域的研究中,我認為現在糖尿病治療尚存著兩大缺失:◆1.過多飲食糖分進入血液相信軍事專家都同意「決勝千里之外」是最好的戰略!也就是說,要避免在自己國土裡打仗,最好在千里之外就把敵人幹掉,或是在別的國家打仗,避免自己的人民生靈塗炭。我認為糖尿病治療也應該採取同樣的策略,不要讓一大堆糖分進入血液之後,才開始想辦法降低血糖,最好的辦法應該是:「根本不要讓過多的糖分進入血液!」在糖分要被腸道吸收前,就要設法阻斷吸收,這樣就不會有過多的糖分進入血液裡,飯後血糖當然就不容易升高了,胰島素代謝也就不會失調!可惜的是,現在糖尿病治療所使用的藥物,阻斷糖分吸收的效果並不理想(如:阻糖藥),很難達到「決戰千里之外」的目標,這或許是第二型糖尿病無法被治癒的主要原因,只能接受長期的治療,與藥物過一輩子的生活。由於無法有效阻斷飲食糖分,導致飯後血糖依然飆升,胰臟依然要大量分泌胰島素來因應,血中胰島素依然很高,胰島素阻抗當然就很難改善。相對地,「胰島素矯正技術」的「雙道糖切技術」在阻斷糖分吸收上的表現很令人刮目相看,由於阻斷糖分吸收的效果特別好,我便把它應用在糖尿病的輔助食療,效果非常顯著,它等於充分彌補了現在糖尿病治療最大的盲點。◆2.沒有檢查胰島素第二型糖尿病主要是胰島素失調所引起,但現在糖尿病治療卻很少檢查胰島素,甚至打胰島素也沒有運用胰島素檢查來監控。我曾經接觸許多早期糖尿病患,他們的血中胰島素已經很高了,但醫師仍舊要求他們施打胰島素,現在的醫學研究已證實,糖尿病就是因為血中胰島素過高所引起,這樣的療法豈非是「飲鴆止渴」?現在糖尿病被普遍認為是「終生慢性代謝失調疾病」,所以,糖尿病要治療一輩子,也沒有人有異議!真的是這樣嗎?糖尿病沒有完整控制的希望嗎?我認為只要運用「代謝矯正技術」來逆轉「食癮風暴」,第二型糖尿病是有可能被完整控制的!※本文摘自博思智庫《食癮:胰島素5.0健康計畫》
-
2021-11-01 新聞.健康知識+
基因編輯就是在扮演上帝?應該禁止基因編輯嗎?
扮演上帝引導著我們演化的方向、設計我們自己的寶寶,之所以可能帶來不安感的另一個原因,在於「扮演上帝」。一如普羅米修斯盜火,我們這次也很可能篡奪了一份我們不夠資格獲得的力量。得到了這樣的力量後,我們會失去自己在天地萬物間的定位所應有的謙卑感。不願扮演上帝的立場,也可以透過一種較世俗的觀點來看。一如某位天主教神學家在美國國家醫學研究院的座談小組會上所說,「每當我聽到有人說我們不應該扮演上帝的時候,我猜說這句話的人,90%都是無神論者。」這樣的論述也許只是單純地表示我們不應該狂妄地認定我們應該玩弄自然界這種令人敬畏、神祕、微妙交織又美麗的力量。「朝著優化人類基因體方向進行的演化,已長達38億5000萬年,」無神主義論的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院長法藍西斯.柯林斯說,「我們真的以為一小組人類基因體的修補匠,在沒有各種意料之外的結果作用下,做的會比較好嗎?」人類對於自然以及自然界主宰者的敬重,確實會在介入干預基因時,對人類造成潛移默化的影響,讓我們仍保有一些謙卑,然而這樣的敬重與謙卑,就應該成為絕對禁止基因編輯應用的理由嗎?畢竟,我們智人這個物種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與細菌、鯊魚、蝴蝶沒有兩樣。不論是出於它無盡的智慧,還是盲目的失誤,大自然賦予我們這個物種編輯自己基因的能力。如果我們利用CRISPR是錯,那麼錯誤的原因也絕不僅僅是這樣的作法不自然。基因編輯就和細菌與病毒所利用的所有謀略一樣自然。縱觀歷史,人類(以及所有其他物種)與自然界的有毒物質,始終處於對戰狀態,而非相互接納的情況。大自然創造出了極其大量的痛苦與折磨,而且分配的方式非常不平等。也是因為如此,我們才會設計發明出各式各樣的方式來對抗瘟疫、治療疾病、協助身心障礙者,以及孕育出更好的植物、動物與孩子。達爾文就曾寫過「大自然創造下的笨拙、愚蠢、浪費、粗魯、低級,而且殘忍到令人驚恐的作品。」他發現,在演化過程中,根本找不到任何有智慧的設計者或上帝慈愛的指紋。他曾做過一張詳細的表,列出了各種邁向缺陷的演化,包括雄性哺乳動物的泌尿道、靈長類功能不佳的鼻竇引流,以及人類沒有合成維他命C的能力。這些設計上的瑕疵並非只是例外。它們全是演化過程方式的自然結果。大自然偶爾發現了什麼東西,就會胡亂拼湊出一些新的功能,有點像微軟Office軟體在最糟糕時期所發生的狀況,而不是根據一個大規模的核心計畫,或在腦子裡已經設定完整的最終產品樣貌一步步進行。演化的首要準則就是生殖適存度──什麼樣的特質可能會讓某種有機體生殖更多後代,也就是說,大自然允許、或甚至鼓勵包括新冠病毒與癌症等各類型疫病,在有機體生殖目的一旦結束時,就為它們帶來痛苦與折磨。這並不代表源於對自然的敬重,我們就應該停止尋找對抗新冠病毒與癌症的方法。不過反對扮演上帝還有另一個更深刻的論點,由哈佛哲學家邁可.桑德爾做了最佳闡述。如果我們人類找到了操縱大自然彩券機制的方法,並以工程手法設計自己孩子的遺傳天賦,我們就不太可能認為自己的特質是天賜的禮物,而這樣的態度會削弱源於「若非上帝的恩典,我必然逃不過劫難」的感覺,所衍生出對那些比我們不幸之人的同理心。「這種想要征服的驅動力所缺失的,甚至可能毀滅的,是對人類力量與成就中所蘊含的天賦性格所懷有的一顆感恩之心,」桑德爾提出,「承認生命的恩賜,也就是認同我們的天賦與力量,並非完全來自於我們自己的所作所為。」當然,對大自然所賜予的一切不請自來的天賦,我們都應心懷虔敬的論調,我無法完全苟同,桑德爾也一樣。人類歷史一直都是場探索之旅──一場非常自然的探索之旅,這趟旅程追求的目標,是去征服那些主動發生在我們身上的挑戰,不論是大流行的疫病、旱災,抑或是暴風雨。大概不會有人認為阿茲海默或杭汀頓舞蹈症是恩賜的結果。在我們發明了用化療的方式去抵禦癌症、疫苗抑制新冠病毒,或基因編輯工具向先天的缺陷開戰時,我們其實應該可以說已經掌握了自然,而非只是全盤接受這些不請自來的挑戰,並視之為恩賜。但是我認為桑德爾的論述也促使我們應該抱持更謙遜的態度,特別是在試著為我們的孩子設計強化能力,以及讓他們變得完美之時。在刻意避免去努力完全掌握我們根本無法掌握之事的嘗試這個議題上,桑德爾提出了一個深刻、精彩,甚至堪稱崇高的論據。要掌控老天賜予我們的稟賦,又避免完全屈服於隨機制度的不可捉摸,其實我們可以採取一條迥異於普羅米修斯征途的路徑。所謂的智慧,就包含了找到正確的平衡點。※ 本文摘自《破解基因碼的人:諾貝爾獎得主珍妮佛.道納、基因編輯,以及人類的未來》。《破解基因碼的人:諾貝爾獎得主珍妮佛.道納、基因編輯,以及人類的未來》作者:華特.艾薩克森譯者:麥慧芬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21/10/02
-
2021-10-29 新聞.健康知識+
當基因工程如超市購物清單 為孩子選擇最好的基因是道德的嗎?
自由市場的優生學在我們這個時代,攸關基因編輯的決定,不論好壞,很可能因為消費選擇與行銷說服力而被驅動。話說回來,這有什麼問題嗎?我們為什麼不能像其他的生殖選擇一樣,把基因編輯的相關決定權留給個人或為人父母者?我們為什麼必須召集倫理會議、尋求更廣泛的社會共識,讓整個群體都顯得焦躁不安?難道把決定權留給你、我以及所有希望我們的孩子,以及孩子的孩子都有最美好前途的其他人,不是最好的選擇嗎?讓我們先放鬆一下心情,問一個最基本的問題,避免對當前的態勢產生偏見──基因改善有什麼問題?如果可以安全地進行基因改善,我們為什麼不應該防止異常、疾病或身心障礙?為什麼不去增強我們的能力、創造能力的強化?「為什麼消弭一種身心障礙、讓孩子擁有一雙藍色的眼睛,或智商增加15分,對於大眾健康或道德是種威脅,我完全不瞭解道理何在,」道納的朋友,也是哈佛遺傳學家喬治.丘奇問。事實上,從道德的角度來看,我們難道不是有義務要去照顧自己的孩子以及未來人類普遍的福祉嗎?不擇手段地去增加自己後代繁榮的機會,是幾乎所有物種都擁有的相同演化天性,而且這樣的天性本來就編寫在演化本質的密碼中。朱立安.沙福萊斯庫(Julian Savulescu)是主張這個觀點的最重要哲學家。他是牛津大學實踐倫理學的教授。他發明了「生殖受益」(procreative beneficence)這個名詞,用來論證為自己出世的孩子選擇最好的基因是合乎道德的事情。不但如此,他還辯稱不這麼做是不道德的事情。「夫妻應該選擇最可能擁有最好生活的胚胎或胎兒,」他宣稱。他甚至駁斥那些認為這麼做可能會讓有錢人為他們的孩子購買較好的基因,進而創造出一個強化基因新階級(或甚至人類亞種)的憂慮。「就算會維持或增加社會不平等性,我們也應該允許選擇沒有疾病的基因,」他寫道,還特別提到「智力基因」。要分析這個觀點,我們先進行另一個思想實驗。設想在一個基因工程主要是由個人自由選擇來決定的世界裡,政府制訂的規範少之又少,也沒有惹人嫌的生物倫理小組告訴你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你走進一家生殖醫學中心,像進入一家基因超級市場那樣,手上被塞了一份你想要為自己孩子購買的特質清單。你會排除像杭汀頓舞蹈症或鐮刀型貧血症這類嚴重的遺傳疾病嗎?當然會。我還會額外選擇讓我的孩子不會得到導致失明的基因。那麼避免低於平均值的身高、高於平均值的體重,或低智商呢?我們可能也都會選擇那些項目。我甚至還可能選擇強化孩子身高、肌肉和智商這類價格高昂的項目。現在,假設有一些基因可能會讓孩子的性傾向更偏於異性戀,而非同性戀。由於你本身對性向並沒有成見,所以你可能會拒絕選擇這個項目,最起碼一開始可能不會這樣選擇。假設沒有人會評斷你的決定,那麼你會不會在理性考慮後,希望孩子能避免遭到歧視,或有一點點希望孩子將來能讓你當上祖父或祖母?再想一想後,你會不會順便為孩子選擇棕髮、碧眼?天啊!不對勁了。這樣的選擇確實變成了一步錯就步步錯的滑坡了!在沒有任何關卡或警示旗號的情況下,我們都可能以無法控制的速度,夾帶著社會的多樣性與人類基因體滾下坡。儘管聽起來很像電影《千鈞一髮》裡的場景,但這種利用胚胎著床前基因檢測的真實世界版設計寶寶服務,2019年就由一家紐澤西的新興公司基因體預測公司(Genomic Prediction)推出了。試管嬰兒生殖醫學中心會將準寶寶們的基因檢體送到基因體預測公司。幾天大的胚胎細胞DNA經過排序,得出一份預測統計資料,推測一長串清單上各種狀況的發展機會。準父母們可以根據他們希望自己小孩有什麼樣的特性,來選擇置入母體的胚胎。這些胚胎可以篩檢出諸如囊狀纖維化與鐮狀細胞這樣的單基因疾病。檢測也可以透過統計方式預測出譬如糖尿病、心臟病風險、高血壓,以及,根據該公司的宣傳資料,「智力障礙」與「身高」等多基因狀態。公司的創辦人說,10年內,他們很可能就可以預測智商,讓父母取選擇擁有非常聰明的孩子。所以我們現在知道了,若把這樣的決定權留給個人選擇所會發生的問題。一種個人選擇的自由或自由主義遺傳學,就像政府掌控的優生學所必然發生的結果一樣,終將把我們帶領到一個多樣性降低且偏離常態的社會。這樣的狀況也許是某一個父母所樂見,但我們卻會得到一個創意、激勵與優勢都大幅降低的社會。多樣性不僅對社會有好處,對我們人類這個物種也有益處。一如任何其他物種,我們演化與復原力的強化,都是因為基因池裡一點點的隨機。問題在於多樣性的價值,就像我們的思想實驗所展現的,很可能與個人選擇的價值產生衝突。身為社會一分子,我們或許會覺得有矮有高、有同性戀有異性戀、有平靜有苦難、有盲有看得見,對群體大有裨益。但是我們有什麼道德權利去要求另一個家庭,僅僅為了增加社會的多樣性,就去放棄他們所希冀的基因干預?我們希望國家對我們提出這樣的要求嗎?※ 本文摘自《破解基因碼的人:諾貝爾獎得主珍妮佛.道納、基因編輯,以及人類的未來》。《破解基因碼的人:諾貝爾獎得主珍妮佛.道納、基因編輯,以及人類的未來》作者:華特.艾薩克森譯者:麥慧芬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21/10/02
-
2021-10-16 養生.人生智慧
「我本來以為我從來不記恨...」吳淡如:那些年,我在印度學到的放下
那些年,在印度學到的放下剛跨過三十歲的那幾年,應該算是我感覺自己最老、最茫然的時候。單身,收入頗豐,忙碌,有過幾段不太如意的感情,也有固定男友。看來生活精彩,但是只有我自己明白,我的靈魂多麼虛弱。 那幾年,大過年假期長,我一結束工作就飛往印度的某社區靈修,糊里糊塗上了一堂「薩滿的大地能量課程」,課前甚至連薩滿是什麼都沒搞清楚。一上課才知道,老師是一位新時代的印地安女巫。 有一堂課,她要我們閉著眼睛想像自己是某種動物,又吼又叫;隨著音樂群魔亂舞,圍著一個想像中的火爐,從外往內,每一步,都要想到不愉快的事,不管大小,不論是誰,狠狠把那個討厭的事或人,丟到火裡燒掉,獸吼一聲!燒了什麼只有你自己知道。 「不管廚房裡的小強、童年陰影、父母、負心男友!別怕,都燒掉!」 祭典音樂響起。我本來以為我從來不記恨,沒想到我能丟進火裡燒掉的東西,還真是源源不絕!音樂乍停時還沒燒完。閉眼的我聽見身邊不太熟悉的各國同學,有人聲聲啜泣。 換成了非常溫柔的音樂。「把你燒掉的東西,一一撿起來放心裡,每往外走一步,撿起一個,往後一步。」 無聲的淚水流下來。我明白放進來的東西已經和我燒掉的東西不一樣。從小最讓我糾結的,其實是不管我怎麼做,從來沒讓母親滿意過……這當然也是每年過年時我竟不願回家面對團聚的原因。我的逃亡性格一直濃烈。 當下這個領悟不可能驟然改善關係,但它幫助我面對了原本想要隱藏的某些愛恨痛憂。我慢慢的了解,母親也並不是故意要讓我不舒服,她內在或許也有某些能量在衝撞著,焦慮的在尋求某種出口。她不覺得自己幸福,所以並不知道自己變化如浪的情緒與不規則的控制欲會讓愛她的人難過。 多年觀察,不管擁有多少,只有一種女人能夠真正幸福,那就是:誠懇面對一切困擾,能解決的解決,不能解決的就不憂惱,自己活得不欠缺,自覺幸福。不管別人說什麼,她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並能自我對話:「嘿,現在我能為妳做什麼?」 那是真正有價值的理性與感性最不幸的,就是一味覺得自己孤苦,一直向外求憐,把願望及控訴都掛放在他人身上。 要讓女人活得好的能力,始終應是自發性的。惡水不時會來,若不想溺水,妳得學會游。妳要活,就要讓自己身體愉快,精神也健康。 身體愉快—有時隨興放開跑個五公里,比在原地焦慮的想著問題好。 精神健康—做妳喜歡的事,比如閱讀遠比聊八卦或追劇讓我不空虛。 我們的能量必須是一口井,那個掘出源源湧泉的人,始終是勤於自救自足的妳。 我在印度學過好些課程,包括自由繪畫、自由舞蹈。這些印度的老師啟發我的是,只要你喜歡你的畫,那就是美的;不管學什麼,他們讓我明白,只要一心一意的,用安靜的心學習,本身就是一種享受。 我的印度經驗,讓我在離開學校之後,真正的愛上學習。不管學到什麼,把它當成是一種恩賜。 書籍介紹人生雖已看破,仍要突破作者:吳淡如 出版社:有方文化出版日期:2019/03/19作者簡介吳淡如:台大法律系學士、台大中文研究所、台大EMBA雙碩士,上海中歐國際工商學院EMBA碩士。現為知名作家及主持人,思考人生,一直是她的樂趣,抓住種種生活樂趣,人生就能有源頭活水來!中年之後,她最大的自在是:再也不勉強自己,深信:活得越久,就是活得越好!延伸閱讀: 打完BNT怕副作用,「第2、14、28天」要注意,醫師教你分辦:症狀只是副作用?或是有心肌炎風險?
-
2021-09-23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血糖控制不穩,足部、口腔都可能感染!糖尿病患日常飲食、運動指南
現代人因工作忙碌及壓力大,在飲食、營養的攝取,以及在生活型態上愈來愈不健康,長期下來造成身體沉重的負擔,進而引起不可逆的慢性疾病,糖尿病就是其中之一。近幾年來,糖尿病的盛行率更是逐年升高,而且還有越來越年輕化的趨勢。到底,什麼是糖尿病呢?一般而言,我們所吃進去的澱粉類食物,會經由胰臟所分泌的胰島素而轉變成為葡萄糖,做為身體熱能。然而糖尿病患者,則因為無法製造足夠的胰島素或因胰島素產生阻抗作用,使得葡萄糖無法進入細胞,進而造成血糖濃度過高,形成糖尿病。引起糖尿病的原因除了遺傳因子之外,其他例如肥胖、飲食不均衡、缺乏運動、懷孕、壓力等等,也都可能促使糖尿病的發生。糖尿病的症狀:糖尿病患者通常在發病初期並沒有太明顯的症狀,大多是在健康檢查,或是因併發症就醫後才發現。糖尿病患者常出現的症狀為:三多(吃多、喝多、尿多)、疲勞與四肢無力、視力模糊、體重減輕或傷口不易癒合等。糖尿病的日常生活照顧如果確診為糖尿病,日常生活的照顧就顯得非常重要!只要生活照顧做得好,一樣能擁有愉快和健康的生活品質。另外,日漸重視自己健康、改變生活型態的患者,也能遠離其他慢性病的困擾。◆ 飲食-可尋求營養師的專業協助:糖尿病患者如果體重過重的話,建議可借助營養師的幫忙,依據目前的病症、身高體重、日常活動量、飲食習慣以及所使用的藥物等等,計算一日所需的熱量,並設計出適合的菜單,在營養師的專業協助下,患者也比較能配合。除了營養師的協助以及特製的菜單外,患者也須建立正確的飲食原則,並且一步步地改善。-定時定量的進食。-少油、少糖、少鹽。-盡量避免精緻或高膽固醇的食物,例如內臟、蟹黃、魚卵、蝦卵、明蝦、花枝等等。-多攝取纖維質較高的食物,例如全穀類、蔬菜、甜度較低的水果。-烹煮時,多以清燉、水煮、烤(避免過多的醬)、燒、蒸、拌的方式;減少煎及炸的烹調方法。◆ 運動-每週至少要做三次有氧運動:建議每日於飯後的一到二小時間進行,以有氧運動類為佳,例如散步、慢跑、有氧舞蹈、騎腳踏車等。如果無法每日進行運動,那麼一周至少三次,每次維持30~60分鐘。運動時需穿著適當的鞋子,好保護足部;請記得在運動的前後,需要做好充足的暖身與收操動作,以避免運動傷害。應隨身攜帶糖果及識別卡,如果發生低血糖的情況,才能及時處理。◆ 出現低血糖的症狀時,該怎麼處理呢?低血糖患者會有飢餓感、全身無力、冒冷汗、頭暈眼花、心跳加速、手腳發抖、緊張焦躁、嘴唇發麻等症狀,若未加留意,會導致嚴重低血糖,進而產生:注意力無法集中、坐立不安、視力模糊、複視、失去定向感,甚至會抽筋及昏迷等等。因此,須留意目前的低血糖症狀,並在症狀出現時,立即攝取可以快速吸收的含糖食物,例如方糖、果汁、汽水、巧克力等;若進食後5~10分鐘還是沒有改善,須立即送醫。◆ 皮膚的照顧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如果控制不穩,容易會有皮膚癢的狀況,為避免因皮膚癢抓傷皮膚而造成感染,平時就應保持雙手的乾淨,清洗手時應用中性清潔品,並定期修剪指甲,避免指甲過長或過短;洗澡後或乾癢的情況發生時應塗抹乳液。如果皮膚有小傷口,需進行消毒並以消毒紗布覆蓋,保持傷口乾燥;傷口較大時,務必就醫請專業醫護人員評估是否有感染的狀況。如果傷口出現紅腫或是久未癒合,也需就醫檢查是否感染,切勿尋求秘方、自行處理。◆ 口腔的照顧糖尿病患者的抵抗力差,且唾液分泌較少,對於清除口內雜物的能力也降低,以致容易有牙周病的情況,所以需要特別留意口腔保健。在每次進食後,最好能刷牙、漱口,或使用牙線,以清潔口腔,並定期就醫檢查牙齒,避免牙周病的發生。◆ 預防泌尿道感染糖尿病患者因血糖高,泌尿道或是會陰部,較容易感染及搔癢感。建議每次如廁後應以溫水沖洗,並前後擦乾,保持乾淨與乾燥。◆ 足部護理忽略足部的照顧,可能會引起其他慢性病併發症,也是患者需要住院治療的院原因之一,所以請大家了解足部護理的重點與原則:1. 清潔足部時,水溫溫度不宜過熱,照顧者可先用手或手肘試水溫,避免燙傷。 2. 維持每日清潔並檢查足部,像是腳趾間、足底有無膿庖、紅腫、傷口、瘀青等,若有發現任何異狀,應立即請醫師處理。 3. 清洗後使用乾淨的毛巾擦拭乾淨,以保持乾燥,特別是腳趾之間。 4. 皮膚過於乾燥時(尤其是腳後跟),可使用乳液。 5. 修剪腳趾甲時,可先將腳泡在溫水中,軟化指甲,切勿修剪過短造成傷口,趾甲邊勿挖肉,以防甲溝炎;可運用鈍頭挫刀,磨光指甲兩側邊緣。 6. 鞋子需大小適中,請避免穿過窄的鞋子,以免腳受擠壓而受傷。 7. 外出時避免穿著拖鞋、涼鞋,以免造成踢傷。糖尿病可能因知覺遲鈍,未及時發現受傷,進而造成傷口的感染與惡化。糖尿病雖然是不可逆的慢性疾病,但是只要保持上述所提到的良好生活習慣,一樣可以維持健康快樂的生活!
-
2021-09-21 失智.大腦健康
全球4千多萬人「失智潛藏」 協會籲提升診斷量能
9月21日是國際失智症日,國際失智症協會(ADI)今公布2021年最新失智症報告,估算全球有4100萬失智者尚未被診斷,未來將有一波「診斷需求海嘯」來襲。九成臨床醫師觀察,疫情導致許多民眾延遲診斷及就醫。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賴德仁表示,疫情期間失智者因各項服務暫停明顯退化,政府應強化失智據點的服務量能及可及性,以延緩失智者的退化,失智症協會今年推出線上系列活動,邀請全民認識失智症十大警訊。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資料,失智症為全球十大死因第七位,訂定半數國家失智症診斷率應達50%,而2021年全球失智症報告指出,全球5500萬失智者中仍有75%未被確診,在中低收國家比率高達九成。國際失智症協會執行長寶拉・巴巴里諾(Paola Barbarino)表示,醫療人員對失智症缺乏正確認知及對失智症的刻板印象,使得失智者無法早期診斷及獲得幫助,再加上缺乏訓練有素的專家和可用的診斷工具,導致診斷率過低。賴德仁表示,衛福部今年5月公布「失智症防治照護政策綱領暨行動方案2.0」,相較2011年僅三成被確診,2020年9月獲診斷及服務比率達54.1%,亦即45.9%尚未診斷。根據2021年3月台灣失智症協會公布2020年12月底台灣失智推估人口為30萬3271人,推論未被診斷出來之失智者有13萬9201人。此外,非失智症專長的臨床醫師對於失智症的敏感度相對低,呼籲衛福部結合各醫師公會,透過專業訓練提升臨床醫師早期發現失智個案的能力,並協助連結資源延緩失智退化。賴德仁表示,未來20年台灣將增加36萬失智人口,呼籲台灣政府應及早準備,積極強化醫療體系的失智症專業訓練及診斷量能,以因應失智海嘯之到來。台灣失智症協會祕書長湯麗玉表示,提升民眾對於失智症的正確認知,是提高確診率的重要一環。台灣失智症協會舉辦線上活動,包括舞蹈串連、線上體驗、網紅約會等活動,邀請全民一起認識失智症十大警訊,關心失智議題,並發揮年輕族群的關鍵力量。活動網址: https://www.facebook.com/tada2002
-
2021-09-06 該看哪科.傳統醫學
足底筋膜炎舉步維艱 中醫師這樣建議緩解
49歲印尼籍女移工,因左側腳跟及內側腳踝疼痛逾2周,至衛福部新營醫院求診,經中醫師診察判斷罹患足底筋膜炎,施以遠絡療法治療治癒。醫師表示,足底筋膜炎好發於40至60歲間,肥胖或天生扁平足者,更要特別注意。衛福部新營醫院說,這名移工求診時向醫師說,當時晨起腳踩地板時,腳跟像被針扎到,雖透過短暫走動,稍微減緩疼痛。但要照顧坐輪椅的阿公,足部疼痛未改善,經中醫科醫師郭俊佑診察,判斷罹患了足底筋膜炎。該移工屬於足少陰腎經上的足底筋膜炎,因相當怕針,郭俊佑採用遠絡療法治療,先同時按壓左手陽谿、外關穴,再同時按壓右腳公孫穴、商丘穴,約按壓1分鐘後,疼痛已消除7成以上,兩次門診治療後疼痛完全消失。郭俊佑說,足底筋膜炎在中醫歸為「足痛、跟痛」,多由經絡氣血供應不足、瘀阻所致。中醫治療方式,包括針灸、針刀、整脊或是遠絡療法等。他表示,足底筋膜,是位於足底的一段筋膜纖維,連接著足跟骨以及蹠骨間,作用於幫助身體吸收活動時,腳底衝擊力,能幫助維持足弓穩定來支撐體重。足底筋膜炎發生,因過度使用、承受過多衝擊力而導致發炎增厚鈣化,產生後續疼痛反應。臨床上常會檢測足底筋膜厚度,來判斷發炎嚴重程度,需要與蹠骨痛、足跟脂肪墊損傷、足底纖維瘤、疲勞性骨折、腰薦神經壓迫作區別。郭俊佑說,足底筋膜炎好發於40至60歲者;或從事彈跳、足部常須緩衝、長時間站立、走路職業,如馬拉松慢跑者、舞蹈者、教師、勞工、專櫃、醫護人員等,及肥胖或天生扁平足者。他說明,足底筋膜炎,多由經絡氣血供應不足、瘀阻所致,或是腎陰虛損筋骨失養造成退化情形。經絡上有足太陽膀胱經與足少陰腎經經過,兩者在疼痛表現上會稍有不同,亦有可能會同時出現。郭俊佑指出,避免罹患足底筋膜炎,平時適度休息,多做伸展小腿運動,避免赤腳,選擇足弓支撐較好、鞋底鞋跟較柔軟的鞋子,及避免長時間跑步、跳躍。
-
2021-08-16 養生.人生智慧
忙著健康美,沒空理會老!楊秀慧54歲從王品華麗轉身:如果不下山,怎麼看得到另一座山的美景?
「我喜歡爬山,如果不下山,怎麼看得到另一座山的美景?」王品集團前執行長楊秀慧如此形容人生與職場。2年前,她從職場高峰華麗轉身,退休時才54歲,外界詫異、惋惜,她卻認為是時候交棒,多留一點時間給自己。 她為自己設定目標:學畫、運動、登山…,「每年都要做一些自己覺得可以紀念或挑戰的事。」去年完成百岳挑戰,今年將22年王品經驗寫成新書《我這樣管理,解決90%問題!》,並計畫國境解封後攀登非洲最高峰—吉力馬札羅山,「我忙著健康與美麗,就沒有時間去理會『老』這件事情。」 聊起這次的採訪主題,楊秀慧笑了,「以前約訪都是談管理,最近談的卻是樂活、熟齡,啊~原來我已經50好幾!」 退休後,把多數時間留給自己 不知老之將至,是因為她心態、體態皆維持年輕,不但月跑100公里、年攀2座百岳高山,即使近來疫情升級無法出門,她仍在家裡做瑜珈、跳有氧舞蹈。 2019年退休後,楊秀慧就把多數時間留給自己,一周至多花2天演講、擔任顧問,將多年管理經驗傳承。 「現在人越來越長壽,每10年平均壽命在拉長,後面還有更多的日子可以走,說實在那些職位、抬頭都是一時,最終要回歸到自我。」她笑道:「有一天位置總是要給年輕人,那到時我要做什麼?應該趁著現在去學一些、做一些我想做的事。」 學習素描,目標5年後開畫展 會計師出身的她,32歲進入王品,先是擔任財務長,一路歷練稽核、人資、營運長等職務,也曾參與內部創業,創辦夏慕尼鐵板燒。2015年王品因食安風暴重創形象與業績,她臨危受命接任執行長,帶領集團走出低潮,卻在2019年選擇功成身退。 「我喜歡嘗試很多東西,現在也不算退休,只是放慢腳步、做傳承的工作,又有時間可以多愛自己。」像她小時候嚮往畫畫,退休後便為自己報名素描班,更設定5年後要開畫展。 極其自律的她笑說,自己還是會排目標與計畫:1年爬2座百岳、跑3場馬拉松、參加2次單車活動,「目標不是挑戰體能極限或個人成績,我就是在玩,但還是習慣有紀錄,因為我覺得人要動,動才會有活力。」 陪女兒追劇,不將職場抬頭帶回家 疫情爆發前,她每年安排旅行,「老了有朋友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到了某個年齡一定要走出去、有不同群的朋友。」她透過登山、瑜伽課認識新朋友,「每年跟姊妹淘出國旅遊,姊妹淘又會形成姊妹淘,就會多一些朋友圈。」 但這些活動,並不強要家人參與,「我最幸運是老公體諒我很多,女兒也理解我很多。」楊秀慧回憶,女兒曾寫過一篇作文:「我的媽媽不像媽媽,百年難得一見地煮菜,半夜常偷抓我的零食吃光,還有在家常常講電話。」 所以她從不將職場抬頭帶回家,「只要可以跟她們在一起,我就會努力以她們為中心。」像是周末盡量排除行程,陪女兒追劇,看一些好笑、無厘頭的網紅影片,「把這些可以做好的事做好,互動的量也許不多,但質可以更好。」 和先生彼此給空間、尊重雙方興趣 與先生的相處,則是維持舒服的相處距離。過去公司辦旅遊聚餐,常要求另一半出席,但先生參加幾次就討饒:「主管都男的,帶的都是女生,我跟那些太太沒話聊,可以不要配合嗎?」 她反思,自己也很少陪老公參加活動,不該強加壓力在對方身上,兩人溝通後以1年參加1~2次為限,但每年安排家庭旅遊,一家人仍有共遊時間。「我們做自己喜歡的事,需要陪伴時就在一起,我尊重他的生活,他尊重我的興趣,彼此有空間。」 生活有所羈絆又各自獨立,她的日常過得有滋有味,「我也會聽Podcast、音樂,去一些網紅推薦的民宿、美食,讓自己接收新資訊。」楊秀慧調侃自己愛玩,卻也藉此不與時代脫節,笑稱:「年輕是可以訓練出來的。」 她認為,進入熟齡一定要有目標與興趣,無論是學做菜、彈琴、畫畫或爬山,「認真地跟自己對話,想想做些什麼,可以讓自己全神貫注或覺得快樂。」 自律自主、自修自省,都靠自己 另一個必修學分,則是養成運動習慣。楊秀慧建議,可以從一些小動作養成自律的習慣,像她每天起床梳洗完便套上運動服,自然有了想動的情緒,晴天出去跑步,下雨在家裡做瑜伽,「那就是一個『開關』,你就會去做這件事情。」 又如她常在公園遇到一位打扮入時的92歲阿嬤,人喚「美美阿姨」,「她看起來只有70多歲,每天打扮得漂漂亮亮,到公園拍一張照片,再搭公車到處跑,她的開關就是每天照相。」 「自律、自主、自修、自省,都是靠自己。」說到底,這些追求美好和快樂的慾念都是隨心所欲,楊秀慧說:「多一點時間與心靈對話」,一定能找到自己的幸福開關。●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她13年不想性愛、夫提分居才配合!他被當「提款機」當然不公平,妳用心才能真挽回.預防癌症、血栓、更年期症狀!50後飲用5種香草,輕鬆安度熟齡人生.50後放過自己,好好享受生活!這樣嘗試「極簡生活」,讓心靈更加放鬆、樂觀
-
2021-07-25 養生.抗老養生
除了基因,有2/3壽命是由自己掌控!醫師認證人瑞健康長壽祕訣
醫療科技進步、養生觀念盛行,全球愈來愈多人成為百歲人瑞。美國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調查顯示,到2050年,100歲以上的人數預計將成長八倍。不管你想不想成為百歲人瑞,至少每個人都希望擁有健康的老年生活,比歲數更重要的,是正向的心靈與生活品質。全球各地的健康人瑞有一些共同特點,除了與生俱來的基因,「事實上大約有三分之二的壽命,是掌控在自己手上。」紐約羅徹斯特大學醫學中心的醫學博士、老年病學家Susan Friedman說。「那就是健康的生活型態,不僅延長壽命,還能讓你在老年生活裡優遊。」以下是全球人瑞經醫師認證、值得學習的長壽祕辛。時時伸展防跌倒101歲的Tao Porchon-Lynch是世界上最年長的瑜伽教練(已於2020年離世),在世界各地教授瑜伽超過45年,並且已練習長達70年。她長壽的祕訣之一,可能就是不停的伸展。俄亥俄州立大學韋克斯納醫學中心的Tanya Gure醫學博士說:「我所治療的活躍老年人,都有規律的運動,而伸展是其中的關鍵。」伸展有助於提供他們活動的能力,且預防跌倒。每天都要出門走走隨著年齡增長,高齡者待在家的時間愈長,但《美國老年醫學會雜誌》2017年的一項研究顯示,保持社交和身體活躍可以延長壽命。研究人員觀察70至90歲之間的人,離開房子的頻率和壽命的關係,發現每天出門的人比不出門的人活得更久。定期走出家門可以為老年人提供更多參與社交、文化和體育活動的機會,從而促進健康和長壽。有信仰的支持住在紐約的Duranord Veillard活到111歲,他在 108歲生日時告訴記者,他對上帝的信仰使他能過著健康長壽的生活。2018年1月發表在《國際老年精神病學》的一項研究,針對90至101歲的義大利人進行調查,發現多數人與他們信仰的天主教有密切的聯繫,顯示信仰可能在長壽中發揮作用。Friedman博士說,靈性和歸屬感會對老年人生活產生巨大影響。保持正向樂觀《衰老(Aging)》期刊在2012年的一項研究,調查了95至107歲德系猶太人的人格特質,發現他們多數擁有積極的態度和幽默感,顯示這些特質有助健康長壽。義大利農村90至101歲的居民也是如此。研究人員發現,最年長的村民表現出韌性、堅毅和樂觀特性,使他們能達觀面對生活中的起落。多吃蔬菜準沒錯114歲的俄亥俄州婦女Lesie Brown,每天吃一個番薯,她的家人認為這是她長壽的原因。賓州101歲的Christina Kislak Wahala,則將她的長壽歸功於富含新鮮蔬菜和漿果的飲食。Friedman博士指出,生活在以長壽健康知名的「藍色區域(Blue Zones)」的人們,至少80%的飲食來源是植物,以植物為基礎的天然飲食,膽固醇低,且能提供大量纖維、抗氧化劑與豐富營養素,保持身體免疫系統正常運轉,維持健康。● 藍色區域(簡稱藍區)指的是全世界人民最長壽的五個地區,包含義大利的薩丁尼亞(Sardinia)、希臘的伊卡利亞(Icaria)、日本的沖繩、哥斯大黎加的尼科亞(Nicoya)、美國加州的洛瑪琳達(Loma Linda)。積極主動維護自己的健康Gure博士注意到,長壽患者的共同點是,他們多半積極主動維護自己的健康。定期進行健康檢查、疫苗接種並注重慢性病管理。這意味他們會及早發現健康問題,與醫師維持良好的互動關係,因此更能周延制定個人的健康管理,保持更好的生活質量。多吃豆類食物如果要在你的飲食中加入一種主食,那就是豆類。它富含纖維、蛋白質和複合式碳水化合物(complex carbohydrates,分解的速度較慢,不會使血糖上升太快)。「豆類是神奇的食物。」Friedman博士認為,它們可能是長壽的祕訣之一。世界上長壽的藍區居民,都將蠶豆、扁豆、黑豆和大豆等豆類作為他們飲食的重要組成部分。保持動個不停當111歲的Downing Kay還是個孩子的時候,她會和兄弟姊妹在家裡跳舞,而現在作為一個超級百歲人瑞,她依然每周參加一次Zumba舞蹈課程。Friedman博士說,身體保持最佳狀況者,通常是終身都有運動習慣的人。「身體很多疾病的出現,都與久坐有關,這使我們面臨各種慢性病風險。」運動有助抵銷心血管疾病等風險因素,且被證實可改善情緒。2017年,《刺胳針(Lancet)》雜誌上一項針對13萬人進行的研究,發現每天運動30分鐘或每周150分鐘,可使死亡風險降低28%。不一定非得上健身房運動,將步行、健行和園藝種植等融入生活中,都對健康有相當助益。多與朋友哈啦社交研究指出,與社交網絡規模較小且多樣化程度較低的人相較,擁有大型且多樣化社交網絡的人,死亡風險較低。Friedman博士說,人類是群居動物,「我們非常需要與人互動,離群寡居會是個大問題。」朋友除了提供情感支持,家人和朋友還能從旁發現你是否生病、需要就醫。與他人親密接觸的人,生活也會更活躍。不要吸菸很重要提高長壽機會的方法之一,就是不要抽菸。儘管偶爾會出現一些又菸又酒的人瑞,但Gure博士說,這樣的案例畢竟不多。相關數據顯示,與不吸菸者相較,吸菸者平均早死10年,並且也會遇到更多的健康問題和殘疾。要乖乖吃早餐即將迎來110歲、來自明尼蘇達州的Erna Zahn說,她每天都吃早餐。早餐不僅為一天的開始提供能量,還可以維持健康的體重。研究人員發現,不吃早餐可能與較高的BMI和腰圍有關,而這些都是代謝症候群、心臟病、糖尿病和其他可能縮短壽命疾病的危險因子。當志工回饋社會志願服務有助老人茁壯成長。「他們有累積一生的經驗、技能和智慧。」Friedman博士說,找到能讓他們提供經驗與智慧的場域,對整個社幫助很大。志願服務對維繫社會人際的連結非常重要,尤其是老一輩和年輕人之間。代間關係(Intergenerational relationships)對於保持活力至關重要。Gure博士舉例,讓老年人成為學校志工,有助於透過保持老年人的精神活躍與社交聯繫,為健康老齡化奠定基礎。吃堅果美國加州的洛瑪琳達(Loma Linda)是全球的長壽熱點之一,這裡的居民比其他北美人平均多活10年,他們不僅吃很多「全食物(whole foods)」,還吃大量堅果。2001年發表在《美國醫學會雜誌》上的一項研究發現,在日常飲食中加入堅果。可能會使預期壽命延長1.5~2.5年。研究還發現,在地中海飲食中加入堅果,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可降低28%。堅果含有益心臟健康的不飽和脂肪酸,有助提高好膽固醇,降低壞膽固醇。不要緊張 減少壓力壓力、擔憂和緊張不僅會增加眉頭皺紋,還會對健康產生不利影響。「長期處在高壓會削弱免疫系統,提高罹患各種疾病的機率。」加州方丹谷地區醫院和醫療中心的老年科醫師Christopher Salem說。壓力還會引發炎症,從而導致心臟病、糖尿病和高血壓等各種慢性疾病。他說,「大多數活到100歲的人,都學會了順其自然。」隨時隨地消除生活中的壓力源。雖然消除壓力沒有神奇祕訣,但醫師和研究人員建議,每個人都要找到一種定期休息、放鬆和充電的方法。人生有目標感對沖繩人來說,它被稱為「Ikigai」;對哥斯大黎加人來說,它被稱為「Plan de Vida」。這兩個字彙可以解釋為「活著的目的、生命的計畫」,可以說是人生的使命感。研究人員表示。對居住在義大利農村的老年人來說,在家鄉的土地工作,就是他們人生的使命感,並且幫助他們延壽。老年人有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對生命周期的理解,並且有一定程度知曉生命對他們而言是什麼。對生活有目標感的人,不僅每天有動力出門,面對各種生活情境也更有韌性。「當你失去伴侶或孩子時,會有一定程度的力量繼續前進。」這些人不會孤立自己,會與家人朋友密切聯繫,以度過悲傷期。資料來源/美國《預防》雜誌
-
2021-07-05 養生.人生智慧
22歲嫁豪門被家暴逃走獨養兒女,蕭瑤:黑夜走黎明來、我的人生倒著過
蕭瑤19歲進入演藝圈,22歲嫁入豪門。她原以為自此過著幸福生活,沒想到,先生控制欲強,還會家暴,她和一對兒女過著提心吊膽的生活。20多年前,她和小孩先後逃到國外,女兒王宇婕成為演員,長子William多年前也返台定居。她以樂觀教導孩子,一家3口逐漸淡忘那段悲慘生活,在台灣享天倫之樂! 蕭瑤出生時就有一雙迷人的大眼睛,長得極為古典、美麗,「那時林黛很有名,大家就叫我『徐黛』(蕭瑤本姓「徐」)。」家境清寒的她,年幼願望是以後要當明星,「我想拍戲、賺錢,讓父母過好的日子。」 休學赴港拍戲,一炮而紅 從小她學民族舞蹈,專科進入文化學院戲劇系,在校演花旦,她的美貌和演技受矚目,名聲遠播。專4那年,邵氏電影台北分公司主動登門拜訪,邀她赴香港拍電影,「我想反正早晚都要當演員,就休學了。」 拍攝一組古裝定妝照,導演李翰祥連她的面都沒見,就拍板讓她演出電影《傾國傾城》,「我演珍妃,狄龍演光緒皇帝。」上映後,果真一炮而紅。3年拍了5部戲,包括《瀛台泣血》等,這時遇見她的先生—大她14歲的印尼富商。 「母親給我的觀念是,女人要結婚、要嫁個會疼妳的好老公。」戀愛時,先生將她捧在手心,「那時約會,只要我看某樣東西一眼,隔天就送到我的面前。」在他無微不至的呵護下,她自認遇到全世界最棒的男人。 回憶一次耶誕節接到先生的電話,「他只說聲:『耶誕節快樂!』,我的耳畔真的響起音樂。」電影浪漫情節在人生真實上演,她沉浸、陶醉在愛情的世界裡。22歲,毅然捨棄如日中天的演藝事業,遠嫁印尼。 先生控制欲強,全家痛苦萬分 婚後很快就懷孕,生下長子William,3年後女兒王宇婕出生。只是,一家人的幸福生活並沒有太長久。先生控制欲太強、心態扭曲,她和一對兒女都被家暴,經常處於被打的恐怖氛圍中。 「只要他在家,就鴉雀無聲。」蕭瑤很想離婚,卻也知道不可能,期間幾度帶著小孩逃跑,又被抓回去。直到1998年印尼排華暴動,眼見機不可失,拜託一位華人牧師,先後將兒女送到美國,她則假裝只是要返台一周,帶著輕便行李,逃了回來。 回到台灣,她的身上沒太多錢,就在小妹經營的旅行社當票務,「我當家庭主婦的生活太安逸了,上班時,連接電話都不知如何應對。」在印尼,她有6個傭人,包括保母、司機、園丁等,卻需要從頭學習如何面對社會。 旅行社10點上班,兒女不在身邊她很空虛,「我想填滿早上時間,就去麥當勞當櫃台,做清晨5點到10點的班。」此時的她,不是富太太、不是大明星,而是二度就業婦女。 女兒王宇婕接棒,盼媽媽過好日子 王宇婕不忍媽媽如此辛苦,要她辭職。長相漂亮的她,後來被發掘為明星,儘管仍在美國大學求學,她捨棄學業,返台當演員,賺錢養媽媽和哥哥。 蕭瑤檢討:「我在婚姻中做錯了幾件事,尤其是金錢,以前我覺得那些都是他給我的,我都不要,這是不對的,我沒有為小孩著想,沒有錢、土地…,無法讓他們好好念書。」 逃回台灣,她不敢和先生聯絡,連電話也不敢接,更遑論提出離婚。8~9年後,在朋友的建議下,赴法院申請被另一半棄養,「花3000多元寫訴狀,再花了1年,法院就判決我們離婚。」她強調:「我一定要離婚,這是精神上的解脫,被束縛的感覺不好。」 幸好她的一對兒女,沒有因父親的家暴而走偏,兩人都很善良、正直。蕭瑤說,在印尼水深火熱的那些年,她盡量不讓孩子感受到生活的苦,「我會告訴他們一天24小時,有白天、有黑夜,黑夜過去,黎明就會到來。」 不憂煩未來,只盼現在過得好 先生不在家時,她會帶著兒女偷偷出去逛街,「在苦難時,我要給孩子們希望、快樂。」但是,那段不幸的日子實在是太長了,逃出印尼的那幾年,3人依然無法走出夢魘,「兒子每天晚上做夢都是逃亡…。」不過也正因為這段苦難,蕭瑤說孩子們長大後,抗壓性更強。 王宇婕在演藝圈打滾10多年,闖出一條路,她陪著女兒晉升為星媽,偶爾接些母親的角色,像2019年在《我們與惡的距離》中,扮演丁美媚的母親。她笑道:「年紀大,記性不好,只能接台詞少的戲,不然會有壓力。」 「曾有算命的說,我在60歲會有事業,我說不可能。」多年前朋友找她合夥,她當起「蕭董」。會跳舞、學導演的William,3年前回台定居。1年半前,一家3口合資成立「瘋狂家族影像製作有限公司」,接廣告和舞蹈片。她笑道:「我的人生是倒著過,朋友都已經退休,遊山玩水,我在創業。」 「對我來說,以前吃的那些苦都不算什麼,因為現在會很知足,正因為曲折愈多,抗壓力就更高;與其去擔憂未來,不如放輕鬆,把現在的自己過好。」●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夫妻關係,不是「放軟態度」就會改變!陳安儀:打開內心所有抽屜,才能擁抱真幸福.得巴金森氏症,也有光鮮亮麗的權利!生病並不可恥,需要的是別人的幫忙不需要憐憫.想當「上流老人」,現在就讓自己過得好!中年後打造「優老計畫」,從這一步開始做起
-
2021-06-22 失智.非藥物治療
非藥物治療/失智症音樂治療2效果,幫助緩和患者情緒、延緩退化
👉新手照顧我陪你,更多需要知道的都在這▶失智症是一種不可逆的退化疾病,可運用藥物改善症狀,或者用非藥物治療都是延緩病程的方式,快跟著專家學習音樂治療,可療癒失智症患者身心,也能喚起回憶、刺激感官、緩和焦慮或憂鬱情緒,還能有效降低照顧者壓力。音樂在每個人的生命中,佔有重要一席之地,一句歌詞、一段旋律抑或是樂器的聲響,就能帶領聽者回憶起美好往事。音樂照護師項朝梅分享多年音樂治療經驗,音樂照顧活動除了聆聽,還可以搭配律動、歌唱、舞蹈、繪畫或敲擊樂器等。過程中,產生認知、社交以及增進肢體感官等刺激,適合規劃在治療設計中。哼哼唱唱活化腦部,音樂身心安頓關於音樂照顧,項朝梅解說方式非常多元,可依身體狀況在活動中加入樂器或改變動作,例如兒歌「伊比呀呀」改成「伊比拍拍」、「伊比搓搓」,邊哼唱邊為對方按摩,用遊戲來增加社交互動、肢體活動功能。運用音樂合奏,則能滿足共同完成一件事情的成就感,促進失智長輩的注意力跟上節拍,慢慢刺激開口唱歌或身體律動,在友善氛圍中感到被尊重、被愛護。(推薦課程:失智可以改善! 靠「這招」喚起回憶、改變心情、減緩記憶力衰退)失智症病患對往事如數家珍,卻不記得近期發生的事,透過有趣的音樂互動有助於喚起記憶。項朝梅建議,可先從節慶活動著手,敲奏音樂勾起過往愉快的年節回憶,或是聆聽懷舊歌曲重溫美好時光。要注意避開太過悲傷的老歌,有些歌詞或歌名厭世感濃烈,容易引起反效果。可選用具「未來性」的歌曲,聽完之後充滿正向能量,失智症患者雖然忘得快,但情緒都會記得。認知功能逐漸退化是失智症的主要症狀,但不是退化到孩童程度,項朝梅提醒在音樂設計方面,並非以兒童音樂為主,依個案需求回溯長輩的成長背景更能引起共鳴。她分享音樂照顧經驗,一位90多歲的退休老軍官,坐在輪椅上行動不便,聽到國歌使出力氣起立站好,藉此鍛鍊手腳肌力。音樂創造的儀式感帶來昔日從軍的歸屬感,找回心中最熟悉的過往,連結過去回憶、現在生活與未來憧憬。項朝梅另提到,音樂可以建立日常作息規律,例如早起放國歌或健康操、用餐時間放交響樂、睡前放安眠曲,藉由音樂不斷引導下一步。有信仰者可以聽詩歌,午後播放大自然的蟲鳴鳥叫音樂等,產生心靈安適感。音樂可以改善患者情緒、促進語言溝通,亦能重新修復照顧者與被照顧者之間的關係,減少照顧過程產生的摩擦。💡陪你一起照顧失智家屬,更多實用資訊點此▶
-
2021-06-20 名人.劉秀枝
劉秀枝/憂心COVID-19?別忘健康生活型態這道有力防線
最近因「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疫情長達一個多月的第三級警戒,除了宅在家看書、追劇,參與視訊課程,並且勤洗手,斷絕社交活動,必要外出時一定戴口罩,冀望能趕快注射疫苗外,我們個人能力所及還能做什麼?並不是所有接觸到病毒的人都會被感染,即使感染,約25%的人無症狀,其他是輕症、重症甚至呼吸衰竭,死亡率約2%至3.4%。那是因為致病與三個因素息息相關:個人(宿主)、病毒與環境。COVID-19的病原是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為RNA病毒,很不穩定,容易突變,非個人所能掌控。雖然我們可保持環境與衣著清潔,常以酒精消毒雙手,保持社交距離,避開人群聚集之處,但有時防不勝防。個人(宿主)因素分為兩大類,一是與生俱來的,如基因、性別、年齡和慢性疾病。世界各國感染COVID-19的機率與死亡率不盡相同,因此有學者推論可能與種族或某些基因的多型性有關,但目前沒有定論。新型冠狀病毒必須與人體細胞膜上的第二型血管收縮素轉化酶(ACE2)受體結合,才能入侵細胞,而男性的ACE2表現較高,因此罹患COVID-19的機率比女性高。年長者的免疫系統可能老化,而有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共病,以及服用抗癌藥物或類固醇者,其免疫力下降,對病毒的抵抗力較弱。一篇來自韓國,發表於2021年《醫學年鑑(Annals of Medicine)》的回顧性論文,分析5621位COVID-19住院病人,其中25.8%沒有症狀。發現疾病的致死率與最初是否有症狀並無統計上的相關,而是與年齡以及共病密切相關。可見當有共病的年長者罹患COVID-19時,不能掉以輕心,應住院接受治療,而且一般年長者應優先注射疫苗。第二大類的個人因素是生活型態,此點操之在我,就是以健康的生活方式來增強自身的免疫力,阻擋病毒入侵,或即使感染,症狀也不嚴重。良好的生活習慣本來就是健康的基礎,在因長時間在家而造成久坐與減少社交活動的防疫期間,如何維持好的生活習慣更顯得重要。其中最有效的是透過充足睡眠、健康飲食與充分運動來增強免疫力。除了攝取足夠的蛋白質與新鮮蔬果,還要少吃甜點和零嘴。運動是增加體適能與免疫力最有效的方法,且讓身心愉悅,並減少焦慮與憂鬱。一篇來自美國,發表於2021年《英國運動醫學期刊(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對48,440位感染COVID-19病人的回溯性研究,發現平常很少運動者的死亡率,為每周至少從事150分鐘中等程度運動者死亡率的2.49倍。雖然疫情期間不能從事網球、游泳和高爾夫球等運動,但可以健走、快走、在家走跑步機或到郊外、河堤騎自行車,甚至清理家務或庭院等。我喜歡早晚戴著口罩到人少的公園步道散步各一小時,每天至少走8000步。下雨時,就在家跟著手機裡的視訊音樂手足舞蹈,伸展身軀,不僅健身,也放鬆心情。臺灣目前疫情雖然嚴峻,但過去一年歐美各國受COVID-19重創後逐漸復甦的經驗,正是我們的寶貴借鏡。歡迎瀏覽作者網站:http://blog.xuite.net/hcliujoy/blog
-
2021-06-18 養生.運動天地
從蔡依林舞者變為健身教練 陳渝霏:勇敢嘗試才能看見改變
高中發現自己熱愛跳舞的陳渝霏,大三時為專業舞者,並在大四時成為舞蹈老師,因一個廣告拍攝的契機,進入蔡依林舞蹈團隊工作,合作專輯即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呸Play」。看似光鮮亮麗的頭銜,卻帶給她極大的心理壓力,究竟她是如何走出低潮,轉笑容極具感染力的健身教練?要比完美更完美陳渝霏接受女性健身社群「有肌勵」的採訪,分享她幾十年的習舞經驗,以及成為健身教練後帶來的轉變。由於團隊講求高品質、高水準,即使排練次數與其他團隊相比並不多,卻也能完美演出,因為每位成員都極富責任與榮耀感,在排練前早已做好萬全準備,進入蔡依林舞團的陳渝霏一刻也不能閒。這樣的完美精神讓陳渝霏倍感壓力,因為一開始無法跟上前輩們的腳步所以時常出錯,每當演出結束後不是慶功,而是團隊立即的檢討修正,前輩會馬上回放表演的錄影檔,透過螢幕將錯誤的地方放大再放大,目的就是讓她看清楚自己的錯誤。只要夠努力終究會發光面對極高壓、緊繃的環境,陳渝霏挫折感洶湧來襲,自認能力不足的她付出更多努力練習再練習,為的就是能與前輩的能力和表演感匹配。回想起這份特別的經歷,陳渝霏表示那時候的壓力與挫折感不是一般表演工作可以比擬的,但也因為這份工作所要求的完美精神,如今才能綻放自信笑容,成就更好的她,同時也感謝當時的自己不放棄。疫情下的驟變決定到研究所進修的陳渝霏,離開蔡依林舞到團隊體驗新生活,兩年前到隻身前往澳洲工作,卻在去年年初遇上新冠肺炎爆發,因為政府的封城政策,迫使舞蹈教室歇業,也讓以街舞授課為主的她失去工作。足不出戶的生活使人煩悶, 一個人待在3坪大的房間裡,唯一能讓她振奮精神的就是健身,陳渝霏開始接觸居家健身,透過鍛鍊體態、提升體能,立志成為更好的舞者。撕下別人所貼的標籤別人總說運動的人「頭腦簡單、四肢發達」,陳渝霏越是投入健身,越是證明這句話的錯誤,學習一門運動付出的心血不亞於學習一門學科,越喜歡一件事,就會越希望了解它的全貌以及變異過程,運動後,反而讓她的求知慾更加旺盛。現為線上健身教練的她除了教課,也會製作健身影音放在Youtube,鼓勵觀看者帶著全家大小動起來,達到全民運動的效果。透過「有肌勵」,陳渝霏想要鼓勵更多人:運動不只強健身體,也能從中探索自我,只要去做就是好的開始,不論花費的時間多寡,養成動態的生活習慣,你的身心就有了寄託,人也會輕鬆許多!「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1-06-0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重新面對自我內心世界 120件可以在家裡做的小事
這段時間為了防疫,扣除必要性的外出,每個人都得過著足不出戶的生活,然而待在家裡除了滑手機、看電視,還能做些什麼新鮮事呢?這裡提供120件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動,提供大家參考!靜心觀察1.觀察房間所有物品,回想自己為什麼會擁有它們?2.每天記錄(畫圖、拍照、其他方式)窗外的景色,做出屬於你的防疫日記3.嘗試種植一株新植物,紀錄每天的變化4.記錄每天的日出日落時間,月亮陰晴圓缺變化。5.觀察家中寵物的細微變化6.仔細聆聽所處環境中有幾種細微的聲音7.給自己每天準備一種顏色的物品,進行彩虹蒐集任務8.找一張居住城市的地圖,標出每一條曾走過的路我們的心不是對未來感到擔憂、就是對過往感到鬱悶,透過細細品察身旁的人、事、物,回到當下,我們便得以收拾散亂的心,平靜、安穩地回應生活的每一個挑戰。疼惜 疲憊已久的身體9.洗一個有史以來最久的熱水澡 察覺身體最痠痛疲憊的地方 塗上最喜歡的乳液或精油味道 輕輕按摩10.緩慢地伸展自己的四肢、肩頸與身體,在酸痛的地方多停留幾分鐘 跟自己的身體好好說聲辛苦了所有心靈的傷,身體都會記得,所以好好照顧自己的身體,也才能真正接納完整的自己。打造居家健身房瑜伽伸展11.每天練習一個簡單瑜伽動作,每個動作至少持續5天。負重運動12.讓肌肉支撐住某個重量或抵抗某種外力,來鍛鍊身體各處的肌群。有氧運動13.在家跳鄭多燕、Zumba dance、「2週瘦10公斤挑戰」減肥舞。睡眠,讓身體放鬆,那緊繃的大腦,要如何放鬆?運動,可以刺激大腦分泌神經滋養因子、腦血管生長因子,是給大腦最好的馬殺雞!重拾遺失的美好14.整理回顧舊照片,將重要的照片掃描存成電子檔15.重拾一項久違的興趣(畫畫、樂器、健身、跳舞)16.重新溫習以前最喜歡的流行歌曲17.找出以前最珍愛的收藏品,好好欣賞18.回憶自己最驕傲、最有成就感的過去時刻19.品嘗童年愛吃的食物現在的你,是過去種種的累積。書寫 抒寫20.寫信21.寫作22.寫日記23.自由書寫24.寫IG、臉書用書寫貼近自己,與自己對話~有多久不曾好好與自己對話了?情緒變化25.把自己的心情寫下來,觀察情緒如何隨時間變化夢境探索26.記錄自己的夢境,與別人一起討論夢境可能的意義奇思妙想27.把腦海當中各種古靈精怪的創意點子通通寫下來!自我療癒28.想像受傷的情緒從心理排出,就像水從水管流掉一樣!網路時代的人們,每天google了全世界,就是沒有搜索自己的內心,透過更深入的覺察與探索,重新認回最初那個堅定的自己。獨享文青時光29.閱讀一本一直很想讀的書30.聆聽讓自己放鬆的音樂歌曲31.演奏塵封已久的樂器32.逛逛線上博物館、展覽33.練習鋼筆字34.看看舞蹈表演35.欣賞線上演唱會沉澱自己喧囂的心,內心的不安,讓音樂與藝術來環抱。自在地宣洩情緒感受36.個人KTV無限歡唱37.看一個感人的電影大哭一場38.把不爽的事情寫在紙上撕個稀巴爛39.玩一款恐怖遊戲,盡情尖叫唯有曾經深刻地碰觸自己的痛,才會更懂得愛的真義。生活中的小小冒險40.上網看一部平常絕對不會看的電影41.找一個不熟悉的文化,上網蒐集相關資訊42.每天隨機找一本書,抽取其中兩頁閱讀43.選一個國家,來場Google Earth的螢幕小旅行44.私訊一個自己喜愛的明星、偶像(也許他會突然回你)隨著你總是咬牙堅持站在舒適區的邊緣,漸漸的你的焦慮會自然的降低,此時,你的舒適區就已經擴大了,這個就是成長持續發生的過程。瘋狂一下,發現不一樣的自己45.把衣櫃裡最少穿的衣服拿出來胡亂穿搭46.嘗試最大膽、誇張且最不像自己的穿著/妝容47.列出十種不同的個性,每天抽韱扮演一種48.假想自己是一項物品,嘗試講出物品可能的心聲「若重複行使令自己羞愧或丟臉的行為,直到不再羞愧或丟臉,人就能克服所有會阻礙自己做想做的事的情緒了!」-心理學家Ellis療癒系手作49.園藝50.剪貼51.編織52.木工53.摺紙54.手工禮物55.繪畫「初時令人挫敗,但最後你會全然釋放!」-美國手作編織達人貝西‧吉兒(Betsy Greer)趣味桌遊56. 拼圖、紙牌、解謎、棋藝、聯想、益智、疊疊樂……「要了解一個人,觀察他玩一小時的遊戲,勝過和他談一年話。」-柏拉圖終結拖延57.閱讀幾頁被自己擱置已久的好書58.修補掉了扣子或裂開的衣物59.清洗始終忽略的衣服、被單汙漬60.把不需要的東西捐出去61.送修因為損壞被擱置一旁的家電62.整理堆積的統一發票、集點卡63.為自己想要提升的能力制定學習計畫行動吧!美好的生活,源自日常小事的點點滴滴。斷捨離的藝術64.找回自己久違的書桌桌面65.整理與分類電腦裡的舊檔案66.每天丟掉或送出一件自己不需要的舊物67.丟掉不合穿、不常穿的衣物為即將到來的美好事物,騰出更多的空間嘗心食堂68.嘗試自己親手做一道簡單的料理69.犒賞自己一道想吃很久的美食70.研究查詢一下每個食材的營養價值71.嘗試在一餐裡面蒐集最多顏色的蔬果72.學習不同的烹調方式處理同一項食材73.用最慢的方式深度品嘗食物的舌尖滋味You are what you eat!理財,讓夢想更能早日開花74.整理皮夾、錢包75.回顧自己兩個月新購買了哪些物品76.登入常用網拍平台,看看自己的累積消費金額紀錄77.使用銀行APP,看看每個帳戶裡的餘額剩多少78.列出目前想買卻還沒買的所有物品79.研究一項新的投資工具,提升理財知識80.每天存一點零錢81.規劃未來一年的預算82.觀看理財類的時事新聞或影片,了解最新理財資訊好好盤點手中現有的資產與資源,及時做一些調整,更能掌控自己的生活,避免衝動型消費,也避免未來為錢煩惱,提升生活幸福感。聯繫友誼83.憑印象寫下所有認識的人的名字84.寫email關心好久不見的朋友85.清理臉書、line群組名單86.以好東西來給某人驚喜87.與好友交換一個物品88.跟可信任的朋友揭露一件自己最近的煩惱89.問候一位恩師,並表達感謝90.請朋友推薦一齣劇,一起討論劇情91.和好友共進視訊午餐92.了解朋友最近最煩惱的一件事成為,最暖心的陪伴精心時刻93.傾聽彼此目前最煩惱的事情94.了解彼此的人生夢想95.說出幾個最近惹惱伴侶的人96.回顧彼此生命裡最特別的三個時刻97.探索的童年趣事98.告訴彼此對方吸引你的特點99.來談論場高深的哲理製造浪漫100.互相幫對方按摩101.一起煮晚餐、做甜點102.一起看部讓愛情增溫的電影103.一起完成一件作品或拼圖104.陪對方做一件他喜歡做的事105.嘗試新鮮的方式接吻、做愛106.寫給對方一封情書約定未來107.計畫一趟未來的旅行108.尋找兩人共同的夢想藍圖109.為未來的自己寫下悼念文110.寫給彼此一張感謝的卡片111.討論自己最期待的老後生活家,就是最好的親子樂園共讀談心112.親子共讀一本一直沒時間好好讀、但孩子又好喜歡的繪本。生活體驗113.跟孩子一起為全家人製作簡單的餐食,從食材準備到上桌擺盤親子同樂114.觀看居家親子遊戲YouTube影片,親子一起操作與神同行,找回內心的平靜115.閱讀經典從信仰角度思考問題閱讀經典故事116.靜心祈禱打開心房,與崇高的智慧存在連結,把一切交託給更高的存在,懇求更高存在賜予力量面對苦痛。117.參與儀式參與線上信仰活動,定期進行宗教特定儀式。體驗呼吸118.採取舒適姿勢,以鼻子自然呼吸,將意識導引到呼吸上,注意與呼吸有關的感覺(鼻子的氣息/胸部及腹部的起伏/呼吸與呼吸之間的停頓/呼吸的深度/吸氣與吐氣的溫度差異)。119.嘗試將呼吸做為意識的重心,不論腦子出現多少念頭,都讓這些念頭自由來去,盡可能讓自己不斷重新專注在呼吸上。向宇宙發送祝福120.閉上眼睛,保持安定,在心中默念一句祝福,想像將這份祝福透過各種形式傳遞到所有所愛的人身上,並擴散到世界的每個角落。疫情期間,焦慮慌亂難免,但卻也是人們重新學習獨處,面對自我內心世界的契機。透過120件在家裡可以嘗試的活動,為自己的焦慮恐慌找到安置之處,重新深化與自我、與家人的關係,守住更多能量,為全世界的疫情祝禱。願全世界疫情早日止息!
-
2021-05-29 養生.運動天地
防疫在家不出門健身房也暫停營業 宅運動網友最愛是它
隨著疫情升溫,許多運動場所和健身房紛紛暫停營業,而面對遠端上班、上課,整天在家中長期久坐,無法外出運動的處境,居家運動儼然成為一股生活新潮流,但礙於家中空間狹小,有哪些項目是適合在家裡運動的呢?《Social Lab社群實驗室》透過《OpView社群口碑資料庫》追蹤最近3個月內「居家運動」話題的網路聲量表現,了解熱門的居家運動種類,以及受網友歡迎的居家運動器材有哪些。瑜珈招式簡單適合遠端教學 成網友最愛居家運動在眾多居家運動中,有氧運動就包辦了前3名,分別為「瑜珈」、「跑步」和「跳舞」。其中,「瑜珈」成為防疫期間網友最愛的運動種類,就有網友說到「瑜珈是疫情期間不錯的選擇」,而「橋式」、「棒式」、「下犬式」等各種瑜珈招式因動作基本簡單,適合初學者,因此是網友常會共同提及的詞彙。另外,也有網友表示會透過視訊的方式,在家和教練遠端訓練瑜珈。而不需技巧,人人都能上手的「跑步」則位居第2,許多網友表示會在家原地跑,亦或是使用跑步機來跑步。第3名則是「跳舞」,近來很夯的瘦身舞蹈「Zumba」,也成為民眾居家運動的心頭好,讓網友直喊「在家也要跳Zumba飆汗」。▲5大熱門居家運動器材聲量排行榜。(圖/Social Lab社群實驗室提供)Switch健身環聲量大勝 在家也能邊玩邊運動在家除了徒手運動之外,還有哪些運動器材是可以幫助民眾在家動一動的呢?因疫情而風靡全台的「健身環」,搭著Switch的潮流,以2千多則的網路聲量大勝其他項運動器材,由「防疫期間就是要健身環買起來」、「健身環是在家防疫的好朋友」等文本可見,健身環深受民眾的喜愛。此外,既然「跑步」是網友熱愛的居家運動第2名,其相關的運動器材「跑步機」怎麼能不上榜呢?網友表示除了原地跑步之外,也直呼「想買跑步機」、「羨慕家裡有跑步機的人」,認為家裡有台跑步機,才能在疫情期間達到走動的效果。至於第3名的「啞鈴」則是因價格較便宜和不佔空間,又可達到能在家重訓健身的效果,深獲民眾的喜愛。雖然最近因為疫情無法出門,也無法在外運動,但不妨趁這個機會解鎖沒器材也能徒手的居家運動項目,一起養成在家也能運動的習慣。★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1-05-14 養生.抗老養生
每個階段都要動,更年期更是為運動存摺存肌力!婦產科醫師給熟齡女性的4運動建議
如果更年期前與後,都很少運動或不運動,那麼骨質疏鬆、五十肩、退化性關節炎,就可能找上身。有時是身體的一些不方便,長期下來也造成生活很大的不便,如果生病了,有運動的人也會有較佳的體力,好得更快。「運動讓我的人生有了很多的改變,我的外觀與生活都有了截然不同的變化。」說話的烏恩慈,是禾馨醫療的婦產科醫師,大家都叫她烏烏醫師(註一),面目清秀的她,卻有運動員般的體格與絕佳的氣色。她身體力行地告訴你,如何活得健康又快樂。祕訣其實很簡單,作法呢?現在就來分享給你。 許多人都說:「等我退休後,我就要四處自在地去旅遊。」可是又會有另句話出來:「但等你出退休,體力還跟得上嗎?」 退休到處旅行,體力肌力也要跟上 退休要準備好幾本存摺,其中一本就是健康存摺了,在更年期前後培養運動習慣、儲備健康存摺,當肌肉愈來愈強壯且有彈性,可以預防關節炎、五十肩、骨質疏鬆等。 因為運動能維持關節的靈活,使得肌力、體能、平衡感於良好狀態,隨著年紀增長,還能避免摔倒而骨折,減緩骨質流失的速度。 更年期是關鍵,女人輕鬆動起來 「我觀察許多姊姊妹妹很少運動,非常可惜,可能是有很多誤解的觀念,像是以為會變成『金剛芭比』,或是擔心被以為是『野丫頭』,不夠有氣質。」 「現在通通把這些觀念拿掉,用適當、安全的運動與肌力訓練,會讓你身體線條更漂亮,人有精神、氣色更好,變美麗也變健康!尤其是更年期前後的你,這是影響未來身心健康的關鍵時期。」 烏烏醫師拿自己舉例,前幾年歷經新婚、升任主治醫師後,體態從「略顯豐腴」到「很顯豐腴」,還以為是穿了「顯胖」的衣服來自我安慰,直到朋友「推坑」她加入路跑的行列,有研究精神的她,開始涉獵更多運動、飲食相關的知識與文獻。 不到多久時間,她的體脂肪從33%降到了26%,人更光彩,雙眼炯炯有神。(註二)她不僅鼓勵女人在人生每個階段都需要運動,懷孕、更年期、熟齡後也不例外,不只為了美麗,最重要的是為了健康。 運動存摺存肌力,第二人生活得久也要活得好 「只要有合格運動教練協助,注重安全,運動會讓你非常『順』。反之,如果更年期前與後,都很少運動或不運動,那麼骨質疏鬆、五十肩、退化性關節炎,就可能找上身。有時是身體的一些不方便,長期下來也造成生活很大的不便,如果生病了,有運動的人也會有較佳的體力,好得更快。」 烏烏醫師談到,許多女性的肌肉量比較少,可是有一定肌肉才能穩定身體,且肌力足夠時,肢體的運作順暢,才不容易受傷,且運動還能提升代謝,有效調節身體機能,所以她鼓勵各個年齡層的女人都要運動! 不過,姊姊妹妹更年期想運動,還是有幾點要特別注意。 烏烏醫師給更年期女性的運動建議: 1. 運動不能心急,循序漸進 許多人覺得運動很困難、很累,有時候是一開始就訂了太高的目標,反而容易因為達不到目標而放棄。可以由淺而深、由少到多,否則久沒運動的身體要一下達到期待,不僅不可能,還會累積很多挫折。 像是想開始跑步,可以由快走到慢跑,再逐漸增加跑步的時間與頻率。 2. 找朋友一起運動更好玩,有伴還有支持跟關懷 無論是跳舞、登山或其他休閒運動,除了能感受身心的活力與愉悅,和朋友相聚一刻,也是很棒的事! 熟年後要找到一起運動的好朋友,大家一起變得更好、更正向,而且身心還會更健康,真是划得來的好主意。 而這些運動,如果有肌力訓練「加持」,能避免運動傷害又能持續擁有更佳的體力。烏烏醫師就看過有登山好友們,一起來做重量訓練!大夥聚在一起運動的感覺,真的很開心。 3. 讓「專業的來」,預防運動傷害、運動效率高 雖然坊間有不少運動自學影片,但若想要有系統、有計畫性,且安全的肌力訓練,烏烏醫師還是建議找專業教練指導。例如「深蹲」動作,許多人做不來,是因為動作錯了,有為你量身定做的教練協助,就能做得到。 4. 將運動當作是生活的一部分,中年後的日子更有趣 每個人喜歡或擅長的運動不一樣,可是總是會找到適合自己的運動!不管你現在喜歡的是瑜珈、舞蹈、跑步,還是球類運動,最好能找到一個人可以、一群人也很好玩的運動。 讓運動變成生活的一部分,又認識三五好友,它不會是難事,而是新鮮事、趣事。 設定運動目標,度過中年危機 「人到了中年之後,事業、家庭已經穩固,但接下來的人生該怎麼走?健康是否有關卡、家庭婚姻有沒有危機?難免會徬徨不定,大家不妨可以利用設定『運動目標』的方式來度過,讓身體充滿能量,心靈也能漸漸沈澱。」 最後烏烏醫師提到,運動是度過中年危機很好的方式,像是許多人就參加半馬、全馬得到滿足感──原來我還是很不錯。要是覺得目標不想訂太高,跳舞、登山,和大家一起參與運動的社團,也可以多多參加,身體舒服了,心情也會好很多,許多「危機」也在不知不覺中度過了。 烏烏最懂女人生命大小事,想了解她的運動過程,一起提振信心與健康生活,也可以去她的「烏烏醫師」粉絲團逛逛。 更年期的安全運動建議「階梯踏板運動」: 註一:臉書請搜尋「烏烏醫師」 註二:成年男女的理想體脂肪率範圍,男生體脂率正常在14~23%之間,女生約在17~27%之間;成年男子的體脂肪率超過25%,成年女子超過30%,就是所謂的「肥胖」。 ●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經歷2段婚姻,發現自己一個人剛剛好!若為了有伴,待在名存實亡的婚姻裡很無奈.血壓多少才OK?有什麼症狀?高血壓最基礎知識:想真正改善該有的7個態度!.食道癌9成患者是50歲至70歲男性!國健署提6大遠離致癌因子,落實生活中避免罹癌
-
2021-05-1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中市府防疫加嚴 今再宣布第二波220項活動調整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起至6月8日宣布疫情警戒提升為「第二級」,台中市政府因應防疫升級,停辦或延期室內100人以上、室外500人集會活動,將42項活動延期、取消或改為線上舉辦,今再宣布第二波220項活動配合防疫變更,兩日累計262項活動因疫情調整,降低群聚感染可能性,守護市民安全。各局處活動延期或取消包括:衛生局5月14日「母乳哺育研習會」預估參加人數200人,因應防疫升級活動取消;法制局5月24、25日「110年度調解委員業務觀摩學習活動」、社會局5月19日「東勢母親節銀髮族歡唱聯誼」、都市發展局5月14日「樂居金獎大隱社區、惠宇上晴社區得獎社區參訪活動」、文化局6月6日「110年大墩盃學生書法比賽頒獎典禮」。延期辦理的有地政局5月12日「2021慈善園遊會記者會」、5月22日「2021慈善園遊會」、6月7日「淺談品質管理活動」;建設局5月13日「西屯區市政路延伸(安和路至環中路)開闢工程」第二次公聽會;環保局5月14日「2021城市論壇富市台中,永續新浪潮—環境˙美學˙新生活」、5月15日「氣候變遷調適、減緩及能源教育培力工作坊」;市府客委會6月5日「客家文化沙龍講座」延期至7月3日辦理。社會局5月24日「大安社區公共托育家園」開幕式延期;衛生局6月24至25日「110年全國保健會議」、6月25日「糖尿病共同照護網醫事人員繼續教育訓練」、7月9日「109年愛鄰守護特殊貢獻暨績優里隊表揚活動」、文化局 6月5日「大肚萬興宮 百年宮廟風華」、6月12日「梧棲大庄浩天宮 百年宮廟風華」、6月19日「豐原田心公園 傳統藝術巡演活動」延期辦理。觀光旅遊局5月15日「豐原公老坪登山步道啟用典禮」、6月4日「烏日環河自行車道鐵馬遊活動」另擇期舉辦;社會局5月24日「大安社區公共托育家園」開幕式延期;衛生局6月24至25日「110年全國保健會議」、6月25日「糖尿病共同照護網醫事人員繼續教育訓練」、7月9日「109年愛鄰守護特殊貢獻暨績優里隊表揚活動」、文化局 6月5日「大肚萬興宮 百年宮廟風華」、6月12日「梧棲大庄浩天宮 百年宮廟風華」、6月19日「豐原田心公園 傳統藝術巡演活動」延期辦理。勞工局5月14日「面對鏡頭求職術講座」、「瑞士商弗克司股份有限公司企業參訪及徵才活動」、5月20至21日「台中市110年模範勞工參訪團」、5月21日「2021牛轉薪機 幸福就業」、「大屯區廠商聯合徵才」、5月21日、5月29日「110年促進青年就業技能職場新秀選拔記者會」、5月22日「2021畢業就業夢想起飛廠商聯合徵才活動」、5月22至23日「young!好樣市集」、5月28日「110年犇向幸福 雇主座談會活動」、6月5日「2021『非你莫暑』廠商聯合徵才活動」、「2021『FUN薪一夏 職暑於你』暑期工讀聯合徵才活動」、6月7日「110年度勞工職業災害保險及保護法暨相關法規說明會」延期辦理。經發局5月14日「台中行動支付動元年啟動記者會」、5月16日「和平區雙崎部落假日市集啟動儀式」、5月21日、5月28日、6月4日、6月11日「110年度台中市數位轉型創新力輔導計畫數位轉型課程、5月21日「110年度後疫情時代國際情勢暨全球貿易拓銷座談會」、5月24日「大甲路修竣工典禮」、5月26日、6月3日「青創夢想家產業業師交流課程課程」、6月10日、6月30日、7月28日「青創夢想家產業業師交流媒合會」延期;5月13日「110年度台中市地方產業創新研發推動計畫宣導說明會」改為線上直播辦理。都發局5月15、5月29日、6月5日、6月26日「台中樂居學堂」延期辦理;5月22日「繪圖比賽入圍作品櫥窗展示暨分享會」及5月29日「寓見幸福線上導讀活動」,改以錄製線上解說影片方式或延期辦理;由市府指導、台中工商投資發展策進會主辦的5月25日「第20屆台中市金手獎選拔諮詢說明會」,活動改線上說明會辦理。運動局5月16日及5月23日 「迷你網球推廣活動」、5月22日至23日「台灣盃滑步車競賽」、5月28日「袋棍球室內研習」、6月5日至6日「110年全國總統盃水球錦標賽」活動取消;5月15日「台中市黎光槌球協會110年黎光盃槌球錦標賽」、「110年運動i台灣計畫-110年台中市梧棲區羽球社區聯誼賽」、「110年台中市大甲區體育會「理事長」盃土風舞觀摩賽活動」活動延期。5月16日「110年台中市大甲區體育會「理事長」盃太極拳觀摩活動」、「110年度台中市煌冠盃運動舞蹈全國公開賽暨中華舞蹈總會國手選拔賽」、5月21日「台中市大雅區體育會推廣體育活動大會暨21週年慶」、5月22日「110年運動i台灣計畫-台中市南屯區運動i台灣舞藝嘉年華會」、5月23日「110年運動i台灣計畫-第1天:台灣盃國際移民足球賽中部資格賽」、「110年運動i台灣計畫-台中市太平區體育會110年運動i台灣滑輪溜冰暨親子趣味嘉年華活動」、「110年運動i台灣計畫-『運動逗陣來,健康自然來』春季觀摩」,活動延期。5月29日「110年台中市議長盃元極舞錦標賽」、「2021全國武聖菁英跆拳道錦標賽」、「110年全國舞藝展演」、「2021矽品公益淨山健行」、5月30日「第三屆智積盃校際圍棋賽」、6月5日「110年運動i台灣計畫-台中市清水區110年體育嘉年華會暨推展休閒運動觀摩賽」、6月6日「2021 高美濕地海風路跑」、「110年市長盃西洋棋錦標賽、「110年運動i台灣計畫-110年台中市大里區籃球社區聯誼賽」、「110年運動i台灣計畫-110年台中市龍井區籃球社區聯誼賽」,活動延期。6月12日「2021永達公益活動台中親親寶貝運動會」、5月22日「110年運動i台灣計畫-110年台中市南屯區羽球社區聯誼賽」、5月23日「110年台中市外埔區體育會活力盃趣味瑜珈闖關活動」、5月30日「110年運動i台灣計畫-110年台中市太平區籃球社區聯誼賽」、6月5日「110年運動i台灣計畫-110年台中市潭子區籃球社區聯誼賽」、「110年運動i台灣計畫-110年台中市西屯區籃球社區聯誼賽」、「110年運動i台灣計畫-110年台中市南屯區籃球社區聯誼賽」、「110年運動i台灣計畫-台中市大肚區體育會110年運動i台灣-親子幼兒體能啟發闖關嘉年華」,活動延期。110年台中市政府「巡迴運動指導團」、「企鵝i運動-小腦萎縮症病友運動增能專案」、6月1日至8月31日「瑪利亞身心障礙福利機構游泳(樂活)活動」、5月15日、16日、22日、23日「110年度台中市市長盃足球錦標賽」國小公開組、5月21至23日 「110年全國小學游泳錦標賽」、5月22至23日「中華民國大專院校109學年度啦啦隊錦標賽」、5月29至30日「110年台中市議長盃跆拳道錦標賽」、5月28日至30日「110年台中市長盃游泳錦標賽」、6月2日「3X3.EXE PREMIER 2021聯盟賽開季記者會」、6月5至6日「3X3.EXE PREMIER 2021聯盟賽開幕賽」,活動延期。民政局5月26日「台中市110年第1場次國籍及法令研討研習會」、5-6月間於南屯區、東區、太平區、龍井區、清水區、大雅區、北區、西區戶所「新住民生活輔導班」、6月3、4、8、9日分八梯次「台中市110年戶政人員環境教育訓練」及7月1日「台中市110年戶政日表揚活動」、6月25日及7月2日分2梯次「台中市110年替代役備役役男演訓召集」,均延期辦理。各戶政事務所部分太平戶所5月15日「人口政策宣導活動」、后里戶所5月16日「人口政策好孕到宣導活動」及南屯戶所6月5日「銀向陽光-樂活一夏」人口政策宣導活動,取消辦理;另豐原戶所5月15日「人口政策宣導活動」及南區戶所5月27日「志工聯繫會報暨教育訓練」,延期辦理。各區公所部分,中區公所5月14日及5月17日「110年度社區營造人才培訓課程」改為線上授課;5月29至30日「中區八里聯合守望相助隊自強活動」取消;東區公所5月14日「東區里長聯誼會~母親節聯誼餐敘」、5月15至16日「台中市東區110年度里鄰長文康活動」及「東信里里鄰長文康活動」、5月17日至18日「富仁里里鄰長文康活動」、5月19日「友善職場講座-從性別相處 談身心平衡健康」及5月22至23日「合作里里鄰長文康活動」,延期辦理。西區公所6月5日「110年第一梯次台中樂居學堂」延期辦理;南區公所5月27日「台中市南區役男抽籤作業」及5月25日「台中市南區社造點暨文化志工觀摩見學參訪活動」,延期辦理;北區公所5月17日「中正里租用活動中心揭牌儀式」、「賴村里租用活動中心揭牌儀式」及「賴福里租用活動中心揭牌儀式」、6月4日「上半年擴大區務會報」,均延期辦理。西屯公所6月6日「110年端午節粽葉飄香」,活動取消;另5月15日至16日「廣福社區發展協會績優社區觀摩參訪活動」、5月16日至17日「何成里里鄰長文康活動」、5月23日「龍潭社區發展協會績優社區觀摩參訪活動」、5月23日至25日「逢甲里里鄰長文康活動」、5月23日至24日「何南里里鄰長文康活動」及6月5日「福中里里民一日遊」,延期辦理。南屯公所5月14日至16日「三和里守望自強活動蘭嶼三日遊」、5月15日「第8屆第1次文山社區發展協會會員大會暨理事、監事會議」、5月29日「110年第二梯次台中樂居學堂」、5月29日至30日「同心里鄰長文康活動」、5月30日「向心社區發展協會端午粽香情」、5月30日至31日「寶山里環保觀摩」、6月4日至5日「田心里鄰長文康活動」、6月16日至19日「大興里守望相助自強活動」、6月17日至19日「春安里環保觀摩」、6月20日至21日「新生里鄰長文康活動」及6月22日至24日「大業里守望自強活動」,均延期辦理。北屯公所5月16日至17日「台中市北屯區110年里鄰長文康活動(第1梯)」僅6月4日至5日「台中市北屯區110年里鄰長文康活動(第2梯)」,延期辦理;豐原公所5月17日至18日、5月31日至6月1日及6月3日至4日分梯次「110年里鄰長訓練暨文康活動」、5月22日「110年豐原區葫蘆墩圳咖啡音樂會暨民政業務宣導活動」及6月5日「客家粽香歡慶端午聯誼活動」,延期辦理。大里公所5月14日「公室運動與疼痛預防-穴道按摩及紓壓體驗研習活動」、5月23日「動員全區里鄰長登革熱防治宣導」及6月1日至3日「110年台中市大里區里長環境保護教育觀摩及學習活動」,延期辦理;太平公所5月30日、6月6日、6月20日及6月27日4場次「110年度環保志工增能教育訓練暨業務聯繫會報」及6月1日至2日、6月9日至10日、6月16至17日3梯次「台中市太平區里鄰長文康聯誼活動」,均延期辦理。清水公所5月22日「110年度環保志工基礎、特殊教育訓練」及5月26日至5月28日「台中市清水區110年度社區工作幹部參訪暨節約用電宣導活動」,延期辦理;沙鹿公所5月22日「110年沙鹿區環保志工基礎訓練暨特殊訓練」及5月30日「沙鹿區體育會舉辦沙鹿區區長盃足球錦標賽」視疫情狀況取消或延期。大甲公所5月26日「災害防救會報」及「役男抽籤」、6月1日至2日「大甲區社區發展協會及長壽俱樂部幹部教育訓練觀摩研習活動」、6月2日「災害防救業務現地訪評」、6月3日「強迫入學委員會議」、6月8日「文昌祠暨民政志工聯誼」及6月11日「守望相助執行會報」,延期辦理。東勢公所5月14日「110年度東勢區各社區成長教室幹部區外教育研習觀摩活動」、5月20日、25日「110年台中市東勢區環保志工增能教育訓練暨業務聯繫會報」、5月27日至28日「110年度東勢區各社區長壽俱樂部幹部區外教育研習觀摩活動」及6月4日「110年度東勢區志願服務工作團隊區外教育研習觀摩活動」,延期辦理。梧棲公所5月23日「永安社區成長教室參訪績優社區觀摩交流暨推廣節約用電及天然氣節能減碳宣導活動」、5月29日「下寮社區績優社區觀摩暨節約用電、天然氣節能減碳宣導活動」、5月30日至31日「永安社區長壽俱樂部績優社區觀摩交流暨推廣節約用電及天然氣節能減碳宣導活動和關懷弱勢送溫情」,均取消辦理;5月15日至16日「大村社區成長教室績優社區觀摩暨生態體驗節約用電、天然氣節約節能宣導活動」、5月16日至17日「大庄社區長壽俱樂部績優社區觀摩暨節約用電天然氣節約節能減碳宣導活動」、5月17日至18日「福德社區長壽俱樂部社區發展觀摩活動」、5月18日至19日「興農社區長壽俱樂部文化觀摩暨支持電源開發、天然氣節能減碳宣導活動」、5月23日至24日「南簡社區關懷據點觀摩活動」、6月5日「110年端午佳節粽子飄香送溫情人文關懷活動」及6月26日「中和社區績優社區觀摩暨推廣節約用電宣導活動」,均延期辦理大肚公所5月22日「110年台中市大肚區小學田徑選拔賽」及「韌性社區環境堪查與教育訓練」、6月11日「110年度文山回饋地區蔗廍里辦理里民端午節包肉粽活動」,延期辦理;大雅公所5月19日「台中市大雅區110年上半年度擴大區務會議」、5月21日「推廣體育活動大會暨21週年慶」、5月22日至23日「大雅區調解委員會考察」及5月28日「110年度大雅區民政志工教育訓練」,均期辦理;后里公所5月13日至14日「110年里鄰長環境教育暨文康活動,延期辦理。霧峰公所5月20日「110年度第2次登革熱防治會議」取消、另5月21日「台中市霧峰區公所110年度民政志工觀摩參訪活動」、5月27日「110年強化機關安全暨公務機密維護具體作法簡介專案廉政法紀宣導講習」、及5月30日「2021阿罩霧音樂季-天籟藝起來歌唱比賽,均延期辦理;新社公所5月13日至14日「里鄰長文康活動」,延期辦理。潭子公所5月27日至28日「110年台中市潭子區區長盃國小田徑錦標賽」、6月6日「東寶里-端午佳節慶端午暨病媒蚊防治宣導」及「嘉仁里-110年度慶祝端午節活動」、6月12日「大富里-歡樂慶端午,粽香飄滿園」,均延期辦理;大安公所5月26日至27日「110年度里鄰長文康活動」、6月6日至7日「110年度社區幹部研習訓練暨走動式績優社區觀摩活動」、6月22日「110年度長青學苑校外教學」及6月23日「110年度長青學苑校外教學」,均延期辦理。
-
2021-05-12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失眠嗎?哈佛醫師教:中午做「6步驟呼吸法」活化褪黑激素,讓你一夜好眠
沒時間運動?請多走路幸福荷爾蒙-血清素,分泌高峰期在中午十二點前後。在這個時間做比較強烈的運動,可以提升血清素的分泌效率,也會提高睡眠中活化的褪黑激素的作用。理由在於,許多研究結果顯示,這個時間帶的運動與加深睡眠有關。這個時間帶大量分泌血清素,會增加褪黑激素。如此一來,就能確保睡眠品質優良。而且對荷爾蒙分泌而言,上午的時間帶是健走、游泳或肌肉訓練等運動的重要時間,不過上班族往往在辦公室裡,不能做這些運動。這時,不妨起來走走路,爬爬樓梯,可以促進健康,使血清素分泌順暢。有節奏的運動,包括走路、呼吸、咀嚼,這些活動都能活化血清素分泌。令人意外的是嚼口香糖也有效。韻律舞蹈,或是緩慢吐氣的腹式呼吸等也有效。重點在於進行這些運動的時候,要專注。懶懶散散地進行,毫無效果。尤其是呼吸法,如果能夠把注意力安放在呼吸,效果會特別好。透過提升副交感神經的呼吸法,能提高血清素分泌。不僅晚上睡覺可以提升副交感神經的作用,也可以使白天過度提升的交感神經放鬆下來。促進血清素的分泌,可以試試看,一種簡單的呼吸法。也可以利用催產素(編按:能增加同理心、促進溝通)的特性,多與人接觸以增加分泌,或者可以藉由運動來增加血清素的特性,跳跳舞也不錯。如果想要兼顧呼吸與溝通,瑜珈教室練習呼吸法,也許是個不錯的選擇。走路等單獨進行的節奏運動,也可以分泌血清素,但如果想要同時也促進催產素的分泌,最好是與眾人一起進行,還能兼具呼吸法及節奏運動。如果是久坐辦公桌的上班族,請嘗試做以下的練習。1.深深地吸氣,讓腹部脹起來。2.吐氣,讓腹部變小,用三十秒慢慢吐完氣。3.重覆幾次。4.接著,把意識放到腹部,吐氣的時候從一數到八。5.吐完以後,再從一數到四,重新吸氣,讓腹部膨脹。6.重覆幾次這種呼吸方式是一種節奏運動,搭配了腹部肌肉訓練,尤其是深層肌肉的延展,以及提升副交感神經的腹式呼吸。如果你找不到肌肉訓練或伸展運動空間,可以在辦公室簡單做這種呼吸節奏運動。有助於調整荷爾蒙平衡與自律神經平衡。一天的理想行動模式關於行動習慣的理想模式整理如下。.在固定的時間起床,照射早晨的陽光(晚上十一點上床睡覺、早上六點起床,若晚上十二點上床、則早上七點起床).起床後喝一杯水(睡前也喝一杯水).起床後一小時內吃早餐.早餐主要為醣類與蛋白質。也建議食用果菜汁、牛奶、優格.早餐後洗熱水澡刺激交感神經.起床後,輕度運動(健走、深蹲、體操).工作或討論,以「九十分鐘循環」的規律進行(專注力為九十分鐘).早上十一點~十二點做較激烈的運動(肌肉訓練,健走、游泳、打網球、打高爾夫球等).午餐在固定時間吃(食用順序為:蔬菜、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務必遵守).下午一點~二點,留一點時間進行「五分鐘~十五分鐘的午睡」.下午二點左右是「創造性」時間(寫企劃案、去文化中心聽課、製作物品).下午四點左右是「資訊交換」時間(可與朋友去咖啡廳聊天,上班族在公司是最適合的開會討論時間).下午六點~七點是「肌肉訓練或深蹲+健走」時間(下班模式).下午六點~九點左右是「攝取均衡營養晚餐」時間.晚上九點以後,智慧型手機、手機、電腦等關機(房間燈光則調昏暗).關機後,享受家人團聚、讀書等樂趣(放鬆模式).晚上十點~十一點左右洗澡,進行「溫水半身浴」(讓副交感神經活躍優勢。晚上十一點就寢,請晚上十點前洗澡;十二點就寢則請十一點前洗澡)已經退出職場或退休的人,可能會有自己已經不再是社會人士的錯覺,但這是不對的。辭掉過去任職的工作,或退出所屬公司,但仍舊生存於社會上。我們每個人到死為止都是社會人士。因此,請不要窩居在家,為自己多製造外出的機會。如果你有某項興趣,可以樂在其中,而尚無特殊興趣的人,可以試著開始嘗試過去完全沒做過的活動,例如去美術館,去看戲劇或電影,開始試著爬山,去運動健身房作輕鬆的運動,或者去做志工等,這些多變化的行動,將提升荷爾蒙力量,延長健康時間。在每個人不同的生活中,還要注意一件事,就是請試著進行良好的人際溝通。尤其中高齡層的男性,雖然已經退休,還一直緬懷著自己過去在公司的地位的行動模式,令人反感。順帶一提,中高齡層男性型,比較受歡迎的類型,經統計具備以下特點:老實、好奇心旺盛、姿態低,這三個條件。如果臉上經常帶有笑容,會有更大的作用力。相對來說,積極工作的上班族,行動則是太過活躍。因此,上班族妨利用午休時間,釋放過多的能量。例如區隔工作時間,調整習慣,讓某個時間帶之後能儘量放鬆,如此可確保身體能夠有效運用荷爾蒙。書籍介紹書名:【新裝版】哈佛醫師的荷爾蒙抗老法則:搞懂內分泌,掌握時間醫學!作者:根來秀行出版社:世茂出版日期:2020/11/04作者簡介/根來秀行(Negoro Hideyuki)1967年生於日本東京都。現任醫師兼醫學博士。修畢東京大學醫學研究所內科學博士課程。歷任東京大學醫學系第二內科、腎臟內分泌內科、保健中心講師等。現任哈佛大學客座教授、巴黎大學醫學系客座教授。日本抗加齡醫學會評議員、美國抗加齡醫學會日本學術顧問、臨床基因組醫療學會理事、日本內科學會總合內科專門醫生。專門領域為內科學、腎臟科學、抗老化醫學、基因治療、長壽基因、時鐘基因、睡眠醫學等多方面涉獵,並且活躍於國際中最先進的臨床、研究、醫學教育領域。著有《哈佛醫師晨型人健康法則:原來生病、老化是因為你還沒搞懂生理時鐘!》(中文版世茂出版)、日文《在睡眠中打造不會生病的體質》(角川漫畫系列,暫譯)、《不會老、不發胖、不生病,度過一天24小時》(幻冬舍,暫譯)等多本著作。延伸閱讀: 經常全身痠痛,其實是身體慢性發炎!長庚名醫江坤俊:維他命D抗發炎,滅體內的火
-
2021-05-12 養生.人生智慧
還清債務開演唱會當禮物!周思潔不服輸:60歲想瘦身不容易,靠二件事瘦到45公斤
「回過頭看,過去的一切都是很好的禮物,我的人生60才開始,希望到這個年紀能隨心所欲,做自己想做的事!」今年剛好60歲的藝人周思潔,睽違舞台25年,3月第1次舉辦個人演唱會,演唱會主題是「傻傻的花」,副標「有夢就去追」。「人生是可以去追夢的,不要被自己的年齡限制住,你還是大有可為。」周思潔笑著說。 從小就很愛唱歌,周思潔17歲投入演藝圈,因為有雙大眼睛和虎牙,被暱稱為「日本娃娃」。然而,她的命運頗為乖舛,離開演藝圈後投身商界,沒想到被股東騙、幫親戚作保被倒,公司還遇到大火,燒光所有貨物。2001年,負債上億元。她一肩扛起所有責任,並花17年還完債務。 個性樂觀的她說:「回過頭看,過去的一切都是很好的禮物。我有一個很特別的特質,可以把垃圾變能源,不管發生不好的事情,都能變成能量。」 還清上億債務,開演唱會當禮物 債務還完後,她想送自己一份禮物:開演唱會,「以前跑秀場,穿一套禮服、唱3首歌就好。」現在她要挑戰一個人2小時、唱完15首歌、換4套衣服。 同時,她還給自己一項艱困的任務,演唱會一出場就是有難度的舞蹈,「練舞時有人說,台灣哪有藝人60歲還能跳這種舞?正因為它有難度,我去穿越了,這正是我的幸福來源。」 她向來是個不服輸的女人,為了這場演唱會,下定決心運動、減肥。「我1年胖1公斤,最胖的時候61.5公斤。」158公分、嬌小的她,必須瘦到45公斤。 然而,年近60歲想瘦身並不容易,「很多人覺得在這年紀要瘦很難;心態上,大家覺得減肥就要很忍耐,好像是件苦差事,但就是這個想法障礙了我們。」她換個方式思考,「餓是快樂的,是在燃燒脂肪,它是喜悅的。」 用「168瘦身法」,滿足口慾 她執行「168瘦身法」,一天只有8個小時能進食,「它等於間歇性燃燒脂肪。」瘦身時,她每天至少喝3000cc的水,「進餐前至少喝700cc的水,這樣就能只吃七分飽。」 一天只吃2餐。第一餐是起床後,她會盡情的吃,包括肉類、澱粉、甜點,充分滿足自己想吃的欲望,「我的想法是,不能壓抑自己的欲望,例如想吃甜點時就要吃。」 「細胞去壓抑它,就會更無法忍耐、想吃更多,要去滿足它,像我很喜歡吃微熱山丘的鳳梨酥,我會品嚐,方法是每一口都細嚼慢嚥30下。此時,口腔會告訴大腦我在吃喜歡的東西,滿足了就不會暴飲暴食。」 周思潔的第2餐在晚上7點前吃完。「這一餐的份量少一點、卡路里低一點,多吃青菜、蛋白質,肉、豆漿。」平時她很晚睡,如果真的很餓的時候,會吃毛豆和燙青菜。 運動多管齊下,健康又能瘦 「我還有請教練一對一教學,一周3~4次,包括重訓、皮拉提斯、打拳擊等。」她強調,運動是為了健康,真正想要瘦,還是要節制飲食。她還有一個撇步:每天早晚量體重,「我不穿衣服量體重,再照全身鏡,透過鏡子會看到自己的線條,真的變瘦了,細胞就會很喜悅,會很期待自己變瘦。」 年逾60未婚,也想找個好男人 如此持之以恆,周思潔瘦身有成,籌備演唱時約61.5公斤,瘦到只有49公斤,只花1年多時間,就瘦了逾10公斤,「我是很健康、有口福、該吃的都能吃,是對身體很好的瘦。」自己未來的目標要再瘦5公斤,回到45公斤、24腰。 現在的她,無債一身輕,不少朋友看到她單身,想要幫她介紹男友,她笑道,過去因為扛著很重的債務,深怕害到別人,所以未婚,「我也曾經遇到很好的人,談戀愛很甜蜜,但我不太敢給別人機會,因為知道自己的負擔很大,除非對方的經濟條件很好。」 年逾60的她,目前沒有男朋友,她期待有一天能出現懂她,又能照顧她的好男人,「以前媽媽都會擔心我交了男朋友,她好怕有人來分享她的女兒,現在她會說,有好的,去嫁一嫁,但也要有緣份啊!我很敞開,未曾排拒。」 周思潔很講究「能量」,她說:「能量是對等的,只要我的能量夠好,就能吸引到好的人,根本不用擔心。」她期許自己未來能健康、自在、喜悅,獲得想要的人生。 ●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經歷2段婚姻,發現自己一個人剛剛好!若為了有伴,待在名存實亡的婚姻裡很無奈.血壓多少才OK?有什麼症狀?高血壓最基礎知識:想真正改善該有的7個態度!.食道癌9成患者是50歲至70歲男性!國健署提6大遠離致癌因子,落實生活中避免罹癌
-
2021-05-09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退休媽媽空巢期放下操煩 找回遺忘的自己
從職場退休的媽媽多數面對職場、家庭皆空的空巢期,如何健康地享受退休生活?心靈處方安撫自己的焦慮,建立新的生活習慣,試著找興趣。全職媽媽從職場退下來,時間變多了,以前忙於工作無暇「操煩」的事項又湧上心頭,面對不用上班打卡的日子,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童綜合醫院心理諮商師劉若筠提供心靈層面的五個處方。1.安撫自己的焦慮有些母親難免擔憂孩子獨自出門在外,偶遇突發事故無人能協助。這時可以從客觀層面去思考跟理解孩子處理事情的能力,想好偶發事件發生時的支持系統,並相信自己的孩子有能力處理大部分的突發事故。母親的安定,會是孩子心中重要的避風港與支持。2.建立新的生活習慣給自己多一點時間習慣沒有孩子也沒有工作的生活。並培養新的生活習慣,建立新的生活重心、拓展人際交友圈並與人連結。例如:不定期找許久不見的老朋友聚聚、重回伴侶的兩人世界。3.依附層面有時候母親沒辦法放手,並不是孩子真的需要母親,而是母親需要「被孩子需要」的感覺。這時身為母親需要穩定自己的心情,認知到孩子獨立並不代表自己不再重要或是被孩子拋棄跟遺忘,只是一個成長的必經歷程。4.找回價值感與成就感退休與孩子離家,都會讓母親在短時間內失去人生中兩個很重要的價值感與成就感。尋找其他可以讓妳有成就感的興趣去發揮,能舒緩空巢期的失落。5.找回被埋藏的自己放下「媽媽」這個角色之後,重新思考,妳是什麼樣的人,有著什麼樣的渴望和興趣?找回被遺忘許久的自我,重新幫自己規畫多采多姿的退休生活。營養處方補充天然雌激素,富含B群的全穀類助好眠。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營養師劉彥均說,多數屆齡從職場退休的媽媽,身體邁入老化,健康也開始出問題。可透過以下幾個飲食小技巧獲得改善。1.飲食中補充天然雌激素此階段卵巢功能開始退化,雌激素分泌少,可多選用黃豆及其製品補充大豆異黃酮,減輕更年期不適,也能防止骨質流失及血管硬化。黃豆製品包括豆漿、豆腐、豆乾、豆包等,為良好的植物性蛋白質來源,建議每天攝取2到3份。2.膠原蛋白改善皮膚乾澀攝取低脂肉類、魚類、海鮮、雞蛋、豆製品,搭配如柑橘、芭樂、奇異果、深色蔬菜等具豐富維生素C食物,提高膠原蛋白吸收。3.預防骨質疏鬆症退休媽媽的鈣及維生素D補充很重要,可吃小魚乾、豆乾、牛奶、黑芝麻補充鈣,而維生素D則可促進鈣吸收,可選擇鮭魚、蛋黃、菇類等食材。加上每天適度日曬約15到20分鐘,減少骨質流失。4.腸道通暢維持好心情每日吃足4份蔬菜、3份水果,選顏色豐富之食材補充各種營養素,攝取全榖雜糧且避免過多精製澱粉,適當補充水分並增加身體活動,預防便祕。5.吃出好眠50歲以上婦女易失眠,可攝取富含維生素B群的全榖雜糧類(如燕麥、糙米等),或從堅果類補充鎂。也可補充牛奶、香蕉獲得鈣及色胺酸,幫助安定精神好入眠。運動處方預防肌少症,依自身體能從事肌耐力運動。亞洲大學附屬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蔡孟學說,退休媽媽會面臨肌少症,全身骨骼肌重量及功能減少,長期下來可能連爬樓梯都無力,出門玩卻走不動,增加失能、臥床、肥胖、心血管疾病等風險。蔡孟學指出,預防肌少症的良方就是運動,理想的運動次數為每周三到五天,每次30分鐘,並可依照個人肌耐力程度調整。可透過有氧舞蹈、快走、騎腳踏車、游泳等運動,強化心肺功能及肌耐力;從事太極拳、徒手操、瑜伽等,增進身體彈性及平衡感,若體能狀況允許,更可以透過啞鈴、彈力帶等器材進行阻力訓練,能有效維持或增加骨質密度,達到訓練肌力之效。童綜合醫院物理治療師王秀文建議,可以藉由高強度間歇性的運動模式,訓練上下肢及軀幹的肌力,而低強度持續性的運動模式增強上下肢及軀幹的耐力,在運動的過程中加入適當的負重,例如使用沙包、啞鈴、彈力帶等阻力,同時配合動作訓練可有效增強肌耐力。常見的上肢肌耐力訓練為手舉高至耳朵旁及手肘彎曲;常見的下肢肌耐力訓練為蹲馬步及上下階梯、騎腳踏車等。光運動還不夠蛋白質、維生素D 養肌兩重點預防肌少症,除了運動,蔡孟學說,配合養「肌」飲食也很重要。尤以適當補充蛋白質與維生素D為重,蛋白質方面如豆漿、豆腐、雞蛋、海鮮等,若要增加血液中維生素D濃度,可多攝取鮭魚、鮪魚、鯖魚、起司與蛋黃等,並搭配每天日照10到15分鐘,讓皮膚有效轉化,合成一天所需的維生素D。
-
2021-05-04 養生.運動天地
人體的第二個心臟不只有小腿 專家教你讓血液循環更順暢
前臂、小腿,是改善全身循環的關鍵前臂、小腿是使體液循環更順暢的重要部位,屬於有助心肺功能的肌肉。有一種說法是,小腿是人體的第二個心臟。由於體液會隨著地心引力而流向下肢,小腿則具有將那些體液擠壓回心臟的作用。同樣的道理,前臂也擁有與小腿相同的功能。以我個人的經驗為例,鋼管舞是需要頻繁使用手臂的舞蹈,過去擔任職業舞蹈家期間,我也曾因為跳得太過激烈,導致手臂或肩膀無法抬高,脊柱隆起、脖子變粗的問題。為了消除這些症狀,我試著自我訓練,企圖解決手肘至手腕等關節的循環堵塞。那時,我就確切體認到「排除障礙後,大量體液流進軀幹」的感受。心臟疼痛都和手臂有關?此外,凡是與心臟有關的疼痛,其實都和手臂脫不了關係,各位若曾讀過經絡相關的資料,就能理解心臟與手臂有著極大的關係。甚至,手臂纖細且沒什麼臂力的人,光是高舉手臂,就很容易在進行訓練時便暈倒在地,這是因為手臂的肌力會大幅影響血壓。基於這樣的理由,本書主張同樣把手臂當成第二個心臟思考。簡單來說,小腿和前臂就等於是把體液擠壓至軀幹的巨大幫浦,倘若這兩個部位的關節產生沾黏,就無法實現幫浦的作用。還請各位保有這樣的意識,讓身體的幫浦得以確實運作,使全身體液順暢地流動。這樣走路,血液循環就變好在說明六大部位按摩之前,我們要先稍微岔開一下話題,討論如何利用日常行走的時機,改善肌肉的柔軟度。請大家先回想一下,平常走路的時候,你的腳趾是否總是呈現圓弧狀?若真是如此,還請試著改變走路的方式,以下說明需要特別注意的細節。例如,大家可試著用手將腳趾全數反折,如果腳底正中央出現明顯的線條,就代表足底筋膜(Plantar fascia)太過僵硬。若是在足底筋膜僵硬的狀態下,勉強做出跳躍等動作,就可能導致足底筋膜發炎,產生腳底疼痛。也有很多人一穿上高跟鞋或厚底鞋,腳底就會發疼。像這種時候,除了按摩腳後跟之外,也可使用刮痧板之類的道具輔助,更有效地擴張關節可動域。人在走路時,腳後跟會最先著地,產生往前推進的力量,後續再利用整個腳底往前推,就像是用手把球往後方滾動一般,與此同時,往前伸出的另一腳大腿前側和膝窩將會伸展開來,胸部和腹部也會向上挺起。而上述過程都必須使用足底筋膜才得以完成。為此,足底肌膜炎是行走時最容易出現的問題,還請大家一定要確實按摩腳底,讓肌肉變得更柔軟。試著倒退走路看看以下說明有利於血液循環的正確走路方法。走路方式不正確的人,走路的時候,膝蓋會朝向內側或外側;膝窩也會呈現彎曲狀,身體的重心則會落在腳尖或拇趾的根部。建議大家,尚未習慣正確的走路動作前,可試著練習「倒退走路」。當然,還請在安全的場所練習。倒退走路的優點在於,可充分使用腳尖至腳後跟間的部位,使身體重心落在正中央;腹部位置則會稍微向後挪移。總之,倒退走路時,整個人會更容易呈現出理想的姿態。此外,人在倒退走時,頭部位置會比較容易往後,有助於練習平衡感;胸廓位置也會向上提;體重也不再施加於大腿和腳部前端,而是落在臀部和大腿的後側。換句話說,倒退走路不僅可練習正確的行走方法,同時還能訓練全身肌肉的協調,自然有益血液循環。※ 本文摘自《關節放鬆,全身零痠痛》。《關節放鬆,全身零痠痛》作者:原秀文譯者:羅淑慧出版社:方言文化 出版日期:2021/03/03《關節放鬆,全身零痠痛》書封。圖/方言文化提供
-
2021-04-28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60歲男睡覺揍妻子 竟是癲癇發作
一名60多歲李先生晚上睡覺時突然大吼大叫,還對妻子拳打腳踢,症狀持續兩年,造成困擾,他到醫院就診,檢查後發現他有所謂的「癲癇波」以及「快速動眼睡眠行為障礙」,在專業藥物治療下,終於控制病情,夫妻兩人睡眠品質獲得改善。李先生睡覺時經常說夢話,一下大吼一下亂叫,手、腳還會不自覺亂踢,妻子常因此遭受波及,本以為只是當時壓力大,過一陣子就會自然好,未料這樣的狀況持續2年,妻子帶著李先生到三峽恩主公神經內科就診。三峽恩主公醫院神經內科醫師李君右表示,經睡眠腦波檢查及睡眠多項生理檢查,發現病人腦部有不正常放電情形,也就是所謂的癲癇波,使病人睡眠時發生癲癇,肢體不自主亂動。另說夢話情形是因病人同時有典型「快速動眼睡眠行為障礙」,他們決定以以抗癲癇及快速動眼睡眠行為障礙的藥物治療,直到病人症狀完全消失。李君右指出,睡眠中的癲癇和快速動眼睡眠行為障礙不算罕見疾病,但兩種病況同時出現則較少見。癲癇會在清醒或睡眠時發作,其中有一類大腦額葉不正常放電的癲癇特別容易在睡夢中發作,這種癲癇大多在年輕時就發病,但也有少部分在成年後才發病。典型發作會造成睡眠中肢體如舞蹈般大幅度擺動,甚至衝下床,過程持續數秒至數分鐘,發作過程中病人可能稍微甦醒而意識到自己的情形,也可能整個發作過程完全無意識,通常用抗癲癇藥治療即可控制。李君右說,快速動眼睡眠行為障礙則常見於中老年的男性,這個疾病的病人因為在快速動眼期有肌肉張力異常增加的情形,睡覺作夢時會把夢境中說的話、唱歌、打鬥、逃跑動作表現出來,病人則完全不知道自己行為,發作時通常伴隨大量肢體動作,有時就會造成自己或床伴受傷,該病同樣可在用藥後得到大幅度的改善。李君右建議,睡眠障礙疾病五花八門,保持良好的睡眠習慣,像增加白天日照時間、睡前避免玩手機、看電視或飲酒、養成規律運動與作息等可改善睡眠問題,但是諸如睡眠癲癇、快速動眼睡眠行為障礙或睡眠呼吸中止症等疾病,則需進一步接受檢查與專業治療才能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