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2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搜尋
與病毒共存
共找到
263
筆 文章
-
-
2021-10-2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獨/台灣疫苗要打到何程度才能全面開放 陳建仁給答案
台灣目前正在積極注射新冠肺炎疫苗,到底何時才能全面開放?前副總統、中研院院士陳建仁給了答案,他表示,Delta病毒傳染力驚人,如果依照實驗室的數據計算,至少兩劑的覆蓋率要達到近9成,但是依照國外的實際經驗,應該兩劑的覆蓋率約70%到75%就可以了,而且大家應該不須要再打第三劑。陳建仁昨天受邀南下成大參加「醫學領域大師講座」時,做了上述的表示,成大昨天並邀請有「冠狀病毒之父」美譽的前成大校長賴明詔也到場。根據衛福部的資料,統計到10月19日,國內疫苗覆蓋率第一劑為63.5%,第二劑為22.74%,距離第二劑70%到75%,還有一大段距離。陳建仁昨天在演講中提到,台灣的防疫成果是全世界有目共睹的,根據到10月的最新全球統計,台灣的發生率是全世界各國中最低的,累積死亡率則是全球第三低,僅次於紐西蘭與新加坡,疫苗改變了很多事,但對台灣來說「更自信的台灣正在堀起」。不少聽眾關心台灣到底何時可以完全解封,陳建仁表示,北歐各國第二劑的覆蓋率已達到8成,其中芬蘭在5到7月的新冠肺炎死亡率已降到比流感還低。他表示,目前全球流行的是Delta變種病毒,依照之前實驗室R0值的計算,第二劑覆蓋率大約是80%到88%,才能恢復正常生活,但以目前包括北歐、以色列、英國及新加坡等國家約7到8成,「當致死率從2%降到萬分之5,疫情就已經不嚴重了」,這些國家也紛紛開放國界,與病毒共存,因此大約打到70%到75%就差不多了,加上目前有口服藥的上市,使得第三劑的必要性也降低。他表示,多數的專家認為第三劑應該保留給目前覆蓋率仍低的國家,或是高風險族群;賴明詔也表示,目前美國的政府也是65歲以上、及50到65歲的高風險族群才要打第三劑。
-
2021-10-1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我打的疫苗能減少重症和死亡嗎?後疫苗時代來了!真實世界數據教我們的4個疫後觀察
全球經歷COVID-19重擊之後,當疫苗注射無可迴避,民眾對疫苗的疑慮從「安全嗎?」提升到「有多少保護力?」、「防重症能力如何?」、「需要追加第三劑嗎?」目前隨著變種病毒威力愈來愈強大,全球的疫苗研發趨勢又是什麼?專家提醒,相關資訊都可參考,但要注意的是,接種疫苗最重要的目的是減少重症和死亡,幫助人類與病毒和平共存。現有疫苗能否達成這個目的?從真實世界的數據可以得到答案。Q1:疫苗的抗體濃度愈高,保護力就愈高?為了終結全球大流行,各國卯足全勁,用史上最快速度衝刺疫苗研發。台灣民眾選擇施打AZ、莫德納、BNT、高端疫苗之前免不了要比一比,但該比什麼呢?是要看臨床試驗的保護力、看驗出的抗體濃度、還是看各國接種後的真實世界數據?什麼是真實世界數據(Real World Data,RWD),按照美國FDA的定義,是指從傳統臨床試驗以外其它來源獲取的數據。新冠肺炎疫苗在全球已施打數量為63.9億劑,然而,臨床試驗的情境與真實世界還是有所差異,導致臨床試驗結果外推至真實世界會有局限性。根據加拿大研究,接種疫苗可有效降低住院及死亡風險,在Alpha變異株,各廠牌一劑疫苗的保護力分別為85%(AZ)、80%(BNT)、79%(莫德納),面對Delta變異株,保護力也有88%(AZ)、78%(BNT)、96%(莫德納)。「抗體濃度和保護效果有相關,但沒有絕對關係,也不是唯一指標。」馬偕紀念醫院兒童感染科主任紀鑫表示,民眾打完疫苗後,抗體變化會因人而異,有些人濃度上升較慢,驗到數值比別人低,但不能代表這個人的保護力,也不能推論後續濃度的發展。「面對Delta變異株突破感染,疫苗防重症能力仍強。」衛生福利部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審議小組召集人邱南昌表示, AZ、BNT、莫德納等疫苗,都是依照原型株所開發,臨床試驗雖顯示面對Delta變異株的保護力略為下降,但真實世界的數據仍顯示這些疫苗針對預防重症、住院、死亡的保護力有八成到九成以上,「真實世界的數據最實在了」。【延伸閱讀】>>抗體濃度和保護效果有關嗎?專家曝解讀疫苗效力關鍵Q2:打疫苗發生血栓、心肌炎副作用的機率高嗎?國外疫情仍嚴峻,為避免感染,施打疫苗是必然。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副院長、感染科教授邱政洵說,所有疫苗都有不良反應,隨著施打數量愈多、個別不良反應也不同,像是腺病毒疫苗AZ、嬌生有血栓風險,mRNA疫苗(莫德納、BNT)則可能會出現心肌炎、心包膜炎等。邱政洵表示,以國外報告來看,施打AZ發生血栓機率約百萬分之10至20,國內疫苗安全性監測報告,打AZ發生血栓機率約百萬分之6,意即國內發生血栓機率低於國外,屬於罕見不良反應。另外,心肌炎好發於第二劑接種後一周內,以年輕男性為主,心包炎好發於第一劑接種後2至4周,以中年男性為主。嚴重不良反應發生率低,只要接種後提高警覺,如果出現不適,盡速就醫,早期診斷治療,均能順利痊癒,邱政洵強調,台灣健保體制完善,醫療水準不輸歐美,民眾不必過度擔心。中山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陳欣湄表示,疫苗不良事件是指接種後出現任何身體上的不良情況,這些事件發生在疫苗接種之後,但不代表就是接種疫苗造成。為了保護自己與家人,民眾對疫苗應有正確認知,打破迷思,務必把握接種機會,上網預約,完整施打二劑,才能有效抵抗新冠病毒變異株,不要自己嚇自己。【延伸閱讀】>>怕副作用不敢打?秋冬病毒活躍 兩劑保護才完整Q3:已經打過第一劑疫苗,可以不用打第二劑嗎?馬偕醫院兒童感染科主任紀鑫說,接種第二劑疫苗除要拉高抗體外,還有另一項目標是激活免疫記憶、T細胞防護力,由於新冠疫苗大部分不是活性疫苗,除了嬌生以外,其餘國際廠牌疫苗都須接種兩劑,若接種兩劑以上,保護力都會提高。雖然台灣目前尚未受變種病毒肆虐,但各國在Delta的侵襲下,引發疫苗長期有效性的疑慮。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邱南昌說,追加第三劑的原因無非是,害怕抗體濃度隨時間而去、保護力下滑。簡單而言,第二劑疫苗主要為防重症,第三劑疫苗目的是抵抗變異株。假使追加第三劑的必要性提升,疫苗的挑選又是一大學問。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黃高彬表示,目前AZ疫苗已經針對變異株研發出第二代疫苗,相關研究報告顯示,接種兩劑第一代AZ疫苗之後,第三劑接種二代AZ疫苗者,效果特別好,抗體和T細胞反應都有增強,預防感染及重症死亡的效果可望再提高。輝瑞和BioNTech公司9月表示, 5至11歲的兒童接種BNT疫苗後,產生很強的免疫反應,已向美國衛生監管機構申請EUA授權;自南非變種病毒Beta出現後,莫德納便著手研發針對Beta的次世代疫苗,作為第三劑加強針,2021年5月公布試驗初步結果,顯示注射次世代疫苗者,可提升受試者體內對抗 Beta 與 Delta 變種病毒的中和抗體量。總體來說,追加第三劑疫苗,與疫情現況一樣,牽涉到未來疫情走向、變種病毒演化等,全民應有心理準備面對的是變動式過程。【延伸閱讀】>>因應突破性感染 打第2劑和第3劑疫苗目的有何不同?Q4:打完兩劑疫苗後,就可以安心脫口罩了嗎?目前所施打的疫苗,都是針對病毒原型株所開發的基礎疫苗,由於新冠疫苗提供的免疫保護,在完成兩劑接種後四至六個月開始減弱,而且面臨變種病毒「突破性感染」案例時有所聞,接續施打第三劑,是各國疫苗政策的重要議題。歐美許多國家早已研議第三劑打法及適用對象,而幾家國際藥廠也著手研發次世代疫苗,什麼是「次世代」呢?長庚大學新興病毒研究中心主任施信如表示,只要是改良現有的疫苗,都可稱作「次世代疫苗」。指揮中心中區指揮官、中國附醫副院長黃高彬表示,「劑量調整」為次世代疫苗主要改良方向之一,藉此減少副作用;再者為「改良劑型」,希望讓疫苗更方便接種或更容易進入人體作用;另嘗試結合其他疾病,希望苗接種一次,便可預防多種疾病。黃高彬表示,當疫情趨緩,疫苗接種急迫性變低,民眾就會檢視疫苗的副作用,為此,許多藥廠研發次世代疫苗,重點放在調整劑量,以降低副作用,像是莫德納疫苗原本劑量為100微克,最近著手研究25微克劑量的效果。AZ研發次世代疫苗AZD2816,開始進行臨床試驗,在接種過疫苗和未接種過疫苗的成人中,評估其安全性和免疫原性,預計年底前可發表結果。黃高彬表示,由於流感、呼吸道融合病毒都是冬天發生的呼吸道疾病,因此許多藥廠想朝新冠肺炎結合這兩種疾病發展次世代疫苗,甚至部分藥廠想加入副流感,等於打一劑就能一勞永逸,不過目前都在臨床前試驗階段。【延伸閱讀】>>挑戰不只來自新冠變異株 次世代疫苗4大改良方向大流行恐難終結,需接受與病毒共存紀鑫表示,新冠肺炎短時間內發生全球大流行,社會大眾難免期盼有超強疫苗問世、終結大流行,但其實流感疫苗預防重症住院的效果,也差不多是七、八成,各大新冠疫苗的防護效果真的都不差。邱南昌表示,雖然從國外資料看到,在疫苗覆蓋率很高的國家,還是持續發生突破感染,但不能因確診人數增加就否定疫苗覆蓋率提高的價值,還要看重症死亡的比率,而這方面確實在大規模疫苗接種後下降了。如果一個國家社會有共識,可以接受感染後低重症、低死亡的局面,「這就是與病毒共存的開始。」彙整民眾新冠肺炎疫苗5大迷思,邀請馬偕紀念醫院兒科部副主任張龍來為大家解答施打疫苗保護力怎麼看?專家知識分享看更多:>>抗體濃度和保護效果有關嗎?專家曝解讀疫苗效力關鍵>>怕副作用不敢打?秋冬病毒活躍 兩劑保護才完整>>因應突破性感染 打第2劑和第3劑疫苗目的有何不同?>>挑戰不只來自新冠變異株 次世代疫苗4大改良方向
-
2021-10-1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降級不戴口罩? 李秉穎:3、4年後新冠輕症化才有機會
台灣疫情穩定,本土案例近期皆在個位數游移。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曾表示「清零」是他的目標,不推崇與病毒共存,因與病毒「共存」就可能「共亡」。台大兒童醫院小兒部醫師李秉穎表示,他支持「清零不共存」想法,疫苗不具絕對保護力,無症狀也會傳播,相較起來反而更傷經濟。口罩直到新冠病毒輕症化前都不該拿下來,他推估至少再等3、4年才有機會輕症化,屆時再來談與病毒共存。李秉穎今接受周玉蔻主持廣播節目「新聞放鞭炮」專訪。李秉穎表示,許多專家都提倡疫苗覆蓋率破六到七成,可以達到群體免疫,當R值小於1時,病毒傳播強度變差,久而久之病毒就會消失。但這項模組推估,忽略的三大問題,新冠疫苗不是百分百有效、新冠病毒會變異、打完疫苗即使無症狀仍具傳播力。李秉穎表示,國外針對接種AZ疫苗後,頻繁檢測PCR,發現有一部分仍屬於無症狀感染者,這群無症狀感染者僅有「15%」的機率接觸確診者後不會帶病毒,等於其餘85%接種完整疫苗後成為無症狀感染者,還是會帶著病毒傳播給他人,只要傳給社會中大約20%到30%堅持不打疫苗者,就會增加死亡風險。因此保持社區內乾淨,確實是政府該走的目標。李秉穎解釋,以Delta病毒為例,一位感染者可以一次傳三個,三再傳變九,只要幾周就能達到千人感染。依照國外的研究,每次群聚感染事件爆發,其中約有20%會演變成重症,2%到4%死亡,醫療體系馬上會看見異常。李秉穎表示,台灣目前積極提高疫苗覆蓋率,但是若僅依循覆蓋率就決定全面開放,從其他國家的案例來看,疫情將再次爆發,並嚴重威脅國家經濟發展。台灣近期的GDP排名又再次上修,他說,如果台灣現在仍處於各縣市群聚事件零星爆發的階段,其他國家會對台灣免除檢疫措施嗎?國內還有機會正常運作嗎?現階段與病毒共存,反而對國內的經濟影響更大。從2009年H1N1新型流感的經驗來看,李秉穎表示,一開始爆發的前幾年,每年台灣都有幾百人因新型流感重症而死亡,對於人類極具威脅,但隨著疫苗的施打、人類免疫系統不斷中和病毒,經歷好幾年的變化,H1N1新型流感已經變舊型流感,對人類而言逐步輕症化,直到近4年、5年才與H1N1和平共存。李秉穎表示,新冠病毒也漸漸有這樣的趨勢,國外研究武漢株與Delta株感染後產生的症狀,武漢株以發燒、咳嗽為主,咳嗽症狀表示是下呼吸道感染,到了Delta株大多是流鼻水、頭痛,顯示已經變成上呼吸道感染,有走向「輕症」的道路。李秉穎表示,新冠疫苗覆蓋率遠高過其他疾病,他相信不用像H1N1等這麼久,推估再等3到4年,新冠病毒才會輕症化,人體的免疫系統才有足夠的力量去制衡它,到時候才有機會共存,脫掉口罩,完全恢復正常生活。
-
2021-10-1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獨/脫口罩願望何時可實現? 專家:明年春天再談不遲
我國新冠肺炎疫情趨緩,外界關心我國何時能解禁,尤其是我國疫苗覆蓋率多高時,可以摘掉口罩,「與病毒共存」。對此前疾管局副局長施文儀表示,目前還沒有有效的藥物,除了疫苗之外,NPI(非藥物介入措施)也對疫情控制非常重要,且秋冬呼吸道疾病盛行,到明年春天再談也不遲。新加坡從九月就開始採行「與病毒共存」策略,調整每日公布的新冠肺炎病例通報內容,不再提供感染源不明的病例人數,內容重點也從疫苗覆蓋率轉為住院患者的情況,反映邁入抗疫新階段反觀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被問及接種率高時是否就可脫口罩時,總是一再反覆舉新加坡等國的例子表示,「這些國家疫苗完整涵蓋率皆達八成以上但確診數仍高」,卻從未明確表示政策方向。雖國內新冠肺炎重症者多少曾經至少接種一劑疫苗無相關統計,但新冠肺炎正朝向「流感化」方向演變仍可從突破性感染重症比例看出端倪,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自7月2日至10月11日的確診者中有246人接種過疫苗,但屬於突破性感染的僅有131人。其中也只一人屬於嚴重肺炎,但也未收治於加護病房。對於防疫是否已可放鬆到「與病毒共存」,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認為,現在談疫情降階還太早。他認為,雖然我國目前重症人數不多,但疫苗有效防止重症主要還是建立在兩劑疫苗完整接種的情況下,現在我國疫苗覆蓋率僅單單一劑超過五成,尚無把握一旦又發生流行重症人數不會再度上升。施文儀則表示,指揮中心每天的報告事項確實不應只著重在對外報告確診人數,「長期講數字反讓民眾誤以為這是最重要的」,但如何確實反應疫情、如何調整防疫策略讓民眾了解,是更重要的。他也認為,過去期待疫苗能帶來群體免疫的論點,在Delta變異株肆虐下被「嚴重打臉」,更何況我國的疫苗覆蓋率還不算高;而且除新冠肺炎外,秋冬正是流感和其他呼吸道疾病盛行之時,因此現在談「脫掉口罩」並不適當。不過施文儀表示,因人種和海島型國家的狀況類似,新加坡是值得借鏡的國家,可持續觀察該國防疫策略帶來的疫情升降,進一步滾動式調整我國的防疫策略。另外,我國也已在做萬華地區血清的流行病學調查,待結果出爐再調整相關口罩政策,不僅有科學證據,也較能獲得民眾信任。。
-
2021-10-1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現階段朝向清零 陳時中:拚年底前第二劑覆蓋率達6成
新冠疫情肆虐全球,台灣要以「清零」或「與病毒共存」為目標,再受討論。衛福部長陳時中今在立法院答詢時表示,現階段仍要朝向清零,防疫韌性足夠,才能與病毒共存。他也提到,下個月要展開更大疫苗接種計畫,以第二劑達到6成為目標,盼盡量在年底前完成。行政院長蘇貞昌今上午率內閣成員赴立法院施政報告並備詢。國民黨立委蔣萬安質詢時提到,蘇貞昌9月表示,依國際狀況可能得與病毒共存;副總統賴清德上周也說,未來台灣要進入與病毒共存的新常態生活。但陳時中說,與病毒共存是心理建設,行政單位目標是清零,是與院長不同調?國家整體防疫戰略目標是什麼?蘇貞昌答詢表示,台灣現在其實很安全,但國外疫情變化嚴重,政府還是守住國門防疫,國內因疫調做很好,「我們還是以清零為目標去期待,」但在整體疫情控制情形下,未來病毒若無很大變化,漸漸可能會像流感一樣,在疫情控制下與病毒共存,這是未來的發展。蔣萬安質疑,清零目標是採取高強度的管制措施,與病毒共存截然不同,如果要回到正常生活、經濟復甦、國際往來接軌,政府戰略目標必須要一致,否則各唱各調,民眾無所適從。陳時中表示,現階段政府的目標還是清零,但必須有與病毒共存或共存亡的準備。手段是建立防疫韌性,最終要對經濟傷害降到最低,防疫韌性足夠,將來就有可能和病毒共存,而不是現在喊口號。蔣萬安也問到,目前疫苗第二劑覆蓋率僅17.8%,何時能達到全體免疫?陳時中答,月底要達成第一劑覆蓋率7成、第二劑覆蓋率要3成,下個月要更快展開更大接種計畫。他也說,現在已經沒人在談疫苗群體免疫,而是重症及死亡傷害的降低,目前疫苗進貨速度算是平順,第二劑以達到6成為目標,盡量在年底前完成。
-
2021-10-1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衝疫苗、搶藥還不夠 專家:與疫共存的最大心結是3+11
新加坡宣布擴大「疫苗接種者旅遊通道」適用範圍,從現行的德國及汶萊,增列美、加、丹麥、法、義、荷、西、英,南韓,上述11國完整接種兩劑疫苗者,出入境做兩次PCR可免隔離。國內專家建議,台灣兩劑疫苗覆蓋率達到六成甚至七成、備足抗病毒藥時,也可考慮比照國際放寬邊境。不過,目前要邁向與病毒共存的最大問題,恐在指揮中心能否解開「3+11」心結,並凝聚社會共識。南台科大講座教授、前疾管局局長蘇益仁表示,新加坡跟著英國的腳步,以科學精神務實面對疫情「流感化」。期盼指揮中心走出「3+11」的陰影,帶領社會大眾調整心態,跨越從「清零」到「流感化」的鴻溝。若能在今年底或明年初達成「兩劑覆蓋率八成」的國際共識標準、買足抗病毒藥物,台灣也能漸開邊境、重回正常生活。蘇益仁表示,全世界都在疫苗覆蓋率強化下,宣布朝向流感化的防疫政策。新加坡和英國就是代表,因為疫苗完整覆蓋率都已超過八成,突破感染都是輕症,死亡主要為少數不願接種疫苗的年長者。蘇益仁分析,相較於其他國家從「有疫情」進入「流感化」,台灣要從「沒疫情」跨越到「流感化」,確實難度更高,且最大關鍵是指揮中心要走出「3+11」的陰影,並與社會大眾及在野黨達成共識。他也提醒必須做到五件事,才能一步一步走向與病毒共存的正常生活。首先是新冠疫苗覆蓋率至少要達到一劑八成,兩劑六成,且高危險族群必要時施打加強劑。再者必須儲備足量的抗病毒藥物,秋冬之後才能透過快篩和抗病毒藥物這兩項利器,有效分流並治療流感和新冠肺炎的病人。達成上述前提後,邊境可考慮比照國際作法放寬商務和旅遊,境內可降級但維持戴口罩,並以疫苗或檢測作為參與群聚的通行證;同時要維持檢測及醫療分艙分流的量能。台灣現行規定,旅客須持登機前三日內陰性證明,入境後在防疫旅館或集中檢疫所隔離14天,再加上自主健康管理7天,上述21天期間共要做兩次PCR、一次家用快篩。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教授陳秀熙表示,邊境防疫最重要的基礎是檢測,主要目的是防堵高病毒量的隱性感染,而居家快篩正是能辨識高病毒量的好工具。陳秀熙建議,台灣兩劑疫苗覆蓋率達到七成才能考慮放寬邊境,可依照接種疫苗的程度,分成兩條路徑。已接種兩劑疫苗的旅客,入境後還要做一次居家快篩,陰性者可放行;尚未完整接種的旅客,則要提供出入境共兩次PCR陰性證明,再加上每周一次家用快篩、連做兩周。至於境內,陳秀熙表示,要完全不戴口罩、不遵守社交距離,兩劑疫苗覆蓋率至少要達到九成。達到七成覆蓋率可考慮開放某些行業或群聚場合不戴口罩或不遵守社交距離,但前提是必須加上檢測。
-
2021-10-10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抗體濃度和保護效果有關嗎?專家曝解讀疫苗效力關鍵
全球經歷COVID-19重擊之後,當疫苗注射無可迴避,民眾對疫苗的疑慮從「安全嗎?」提升到「有多少保護力?」、「防重症能力如何?」、「需要追加第三劑嗎?」目前隨著變種病毒威力愈來愈強大,全球的疫苗研發趨勢又是什麼?為了終結全球大流行,各國卯足全勁,用史上最快速度衝刺疫苗研發。許多不同廠牌的新冠肺炎疫苗已經上市,正接受大規模接種的考驗,包括台灣民眾可打的AZ、莫德納、BNT、高端疫苗。民眾挽起袖子前,免不了要比一比,但該比什麼呢?是要看臨床試驗的保護力,看各國接種後的疫情數據、還是要看驗出的抗體濃度?解讀疫苗效力,不只臨床實驗,還要看真實世界數據。專家提醒,相關資訊都可參考,但要注意的是,接種疫苗最重要的目的是減少重症和死亡,幫助人類與病毒和平共存。現有疫苗能否達成這個目的?唯有從真實世界的數據才能得到答案。什麼是真實世界數據(Real World Data,RWD),按照美國FDA的定義,是指從傳統臨床試驗以外其它來源獲取的數據。新冠肺炎疫苗在全球已施打數量為63.9億劑,然而,臨床試驗的情境與真實世界還是有所差異,導致臨床試驗結果外推至真實世界會有局限性。臨床試驗的保護力,指的是估計風險降低的程度,不等於接種該疫苗就有多大比率不會得病;另外,抗體濃度檢驗結果的不確定性更是高,參考價值較低。抗體變化因人而異,不能用以推論個人保護力。衛生福利部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審議小組召集人邱南昌表示,不同廠牌抗體試劑皆各自訂定陽性標準,是否準確也有待商榷。馬偕紀念醫院兒童感染科主任紀鑫也說,民眾打完疫苗後,抗體變化會因人而異,有些人濃度上升較慢,驗到數值比別人低,但不能代表這個人的保護力,也不能推論後續濃度的發展。抗體濃度非唯一指標,三期臨床試驗重點,放在防重症。紀鑫表示,抗體濃度和保護效果有相關,但沒有絕對關係,也不是唯一指標。免疫力的來源不只是抗體,也包含T細胞反應,它不但能殺死病毒,還能建立長期的免疫記憶。邱南昌表示,在臨床試驗的情境裡,可以測抗體濃度、檢驗T細胞反應,但相關方法都還不夠成熟,也因此,各家疫苗三期臨床試驗的重點並不在保護力等實驗室數值,而是看感染、重症、死亡的預防效果。社會大眾熱衷於比較幾大廠牌疫苗臨床試驗證實的「保護力」是多少,但鮮少有人真正知道數值的意義。財團法人醫藥品查驗中心今年四月出席疾病管制署線上研討會,曾特別解釋,保護力的分子是「沒打過疫苗的發病率減去打過疫苗的發病率」,分母是「打過疫苗的發病率」。因此,保護力指的是「風險降低的比率」,不等於疫苗放在真實世界中能讓多少比率的人不發病。面對Delta變異株突破感染,疫苗防重症能力仍強。根據加拿大研究,接種疫苗可有效降低住院及死亡風險,在Alpha變異株,各廠牌一劑疫苗的保護力分別為85%(AZ)、80%(BNT)、79%(莫德納),面對Delta變異株,保護力也有88%(AZ)、78%(BNT)、96%(莫德納)。「真實世界的數據最實在」,邱南昌表示,AZ、BNT、莫德納等疫苗,都是依照原型株所開發,臨床試驗雖顯示面對Delta變異株的保護力略為下降,但真實世界的數據仍顯示這些疫苗針對預防重症、住院、死亡的保護力仍然非常不錯,都有八成到九成以上,「真的是夠好了!」大流行恐難終結,需接受與病毒共存。紀鑫表示,新冠肺炎短時間內發生全球大流行,社會大眾難免期盼有超強疫苗問世、終結大流行,但其實流感疫苗預防重症住院的效果,也差不多是七、八成,各大新冠疫苗的防護效果真的都不差。邱南昌表示,打疫苗當然希望能夠避免有症狀感染和傳播,但最重要的,其實是預防重症和死亡。雖然從國外資料看到,在疫苗覆蓋率很高的國家,還是持續發生突破感染,但不能因確診人數增加就否定疫苗覆蓋率提高的價值,還要看重症死亡的比率,而這方面確實在大規模疫苗接種後下降了。如果一個國家社會有共識,可以接受感染後低重症、低死亡的局面,「這就是與病毒共存的開始。」為讓接種疫苗的效果能夠發揮到最大、延續更久,各家疫苗都在積極研發追加劑,邱南昌表示,抗體生成能力較差的高齡、慢性病患,特別需要追加劑的刺激,免疫反應才會夠強。
-
2021-09-2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萬華血清抗體檢測 學者:確認保護力和職場安全
北醫與北市府合作,針對萬華社區進行5000人血清抗體檢測。台大公衛學者陳秀熙表示,藉由抗體檢測確認民眾的免疫保護力後,可讓工作場域更安全,有助於經濟復甦。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陳秀熙今天邀請台大公衛校友群、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家庭醫學科醫師王森德舉行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防疫科學上線直播,分析疫情現況。陳秀熙指出,近期全球疫情略趨緩,完整接種2劑疫苗比率以歐洲59.53%最高,其次是北美洲55.18%、南美洲47.92%、亞洲37.06%、大洋洲30.56%、非洲4.75%。為進一步瞭解民眾的免疫保護力,不少國家進行COVID-19血清抗體檢測。陳秀熙提到,從英國和美國的調查可發現,因自然感染而產生的抗體,會隨年齡增加而下降,因施打疫苗而產生的抗體則會維持穩定,較不受年齡影響。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也和台北市政府合作,針對萬華社區進行COVID-19免疫保護力檢測。王森德提到,依照計畫內容隨機抽樣20歲以上民眾共5000人,針對血清抗體進行檢測,一方面能瞭解COVID-19盛行率,阻斷可能的感染源,也可知道感染後的免疫反應,有助於瞭解施打疫苗的保護力,具保護力後就可放寬工作與活動限制。王森德指出,採檢血液後進行檢測,如果陽性代表具有免疫保護力,陰性代表不具免疫保護力;如進一步分析,同時出現N抗體和S抗體者,代表曾經自然感染而產生保護力,如果只出現S抗體卻沒有N抗體,就代表是疫苗產生的保護力。陳秀熙表示,透過抗原快篩檢測可找出隱性感染者並阻止社區流行產生,抗體檢測則可確認已感染或施打疫苗後的民眾是否具保護力,有助於創造安心工作場域、促進經濟復甦,在未來仍須與病毒共存的情況下,實施這種計畫更具重要性。
-
2021-09-2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疫苗助長者抗體陽性率增14倍!英美百萬血清調查揭秘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已宣布10月5日起將有條件開放部分休閒娛樂場所,更進一步邁向解封,不過台灣的兩劑疫苗覆蓋率目前還只有9%。台大公衛學者指出,英國和美國長期定期進行血清抗體調查,百萬人口規模的研究結果已證實,自然感染的抗體陽性率隨年齡增加而下降,但疫苗接種可弭平年齡間的差異,長者接種疫苗的陽性率是自然感染的8到14倍,而且更持久。不過台大公衛學院流病與預醫所教授陳秀熙提醒,許多高覆蓋率國家經驗已證實,即便超過七成人口都完整接種,也無法達成族群免疫,還是可能持續發生很多個案。因此即便要「與病毒共存」,疫苗、檢測、公衛防疫措施這三方面都要努力,不可偏廢。台大公衛博士林庭瑀表示,核蛋白(N)抗體檢測代表自然感染,棘蛋白(S)抗體檢測則代表自然感染或疫苗接種。兩劑覆蓋率高達82.%的英國根據此學理基礎,,針對全國各區17歲以上健康捐血者隨機取樣,每區都抽250份樣本,以羅氏試劑去測,結果發現從過去到現在,英國人口的抗體陽性大約有18.9%來自,如果加上疫苗接種,抗體陽性率則高達97.8%,推估大約有八成人口的抗體都是透過接種疫苗獲得的。分析各年齡層的抗體陽性率則發現,自然感染的年輕人抗體陽性率大約是28%,但60歲或70歲以上長者就分別只有13%和8%。所幸在加上接種疫苗之後,所有年齡層的抗體陽性率都達到95%以上,連最高齡的70歲以上族群都有99%的陽性率,是僅靠自然感染的14倍。兩劑接種率達67%的美國也有類似的發現。林庭瑀指出,美國從2020年7月到2021年5月,每個月都做血清抗體研究,廣泛搜集50州16歲以上捐血樣本,全國66個研究區塊,每區每月都要搜集2000個血液樣本,共蒐集到144萬3519份樣本。結果顯示美國自然感染的抗體陽性率大約是20%,加上疫苗感染可達到83.3%,大約有76%人口是因為接種疫苗而獲得抗體。美國研究更細緻探討不同區域、不同年齡、不同種族的抗體陽性率差異。可看到疫苗接種率較低的中西部南部的州別,自然感染抗體陽性率高於接種率較高的西部、東北部;但若加上疫苗接種之陽性率,結果則相反。自然感染抗體陽性率低而且隨年齡遞減,16到29歲、30到40歲的自然感染抗體陽性率分別只有27%、21%,50到64歲還有19%,但65歲以上就驟降到11.7%。若能接種疫苗,原本抗體陽性率較低的65歲以上長者竟然後來居上,陽性率提高到92.2%,是只有自然感染的8倍。其他年齡層的陽性率也高達76%到85%;原本自然感染抗體陽性率最低的亞洲人也有同樣的現象,接種後陽性率從17%提高到91%。相較於英美,台灣血清抗體調查執行得較晚、規模也小得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目前僅打算針對萬華區展開血清學抗體調查。北醫家庭醫學科主任王森德表示,五月中爆發社區疫情的萬華有18萬人口,將近2000位確診者。目前計畫利用流行病學方法抽樣5000人,包括500位確診者,加上4500位接觸者或鄰近居民,做服務型的血清學調查研究。王森德表示,希望有助了解萬華地區實際的盛行率,更了解傳播途徑,貢獻於未來防疫作為的調整,更有效阻斷可能的感染源。參與計劃的確診者或居民,也可以藉此獲得自身免疫反應、疫苗的保護力等重要健康資訊。
-
2021-09-1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秋冬3傳染病臨門 教授金傳春籲行政院:速開全國專家會議
有「冠狀病毒之父」美譽的中研院院士賴明詔近期自美返台,隔離中受訪表示,台灣應思考二劑疫苗覆蓋率達到幾成可開始鬆綁防疫、與病毒共存,但恐得長期與口罩相伴。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對此並不樂觀,因為完整接種率超過八成的以色列和新加坡,每日病例還是很多。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兼任教授金傳春認同不能鎖國,但至今看不到指揮中心提出長遠防疫規劃,秋冬又面臨人流感、禽流感、新冠肺炎這三大傳染病,呼籲行政院儘速針對Delta變異株召開全國防疫專家會議、虛心學習各國優秀防疫策略。金傳春表示,台灣不能一直鎖國,但也還沒有條件期待與病毒共存,因為現在接種率還太低,而且新冠病毒與其他冠狀病毒最大的不同,是只要發生群聚,就能很快就篩選出新的優勢病毒,就算完整接種疫苗還是有突破感染,只能預防重症死亡。金傳春憂心忡忡,眼看Delta已經登陸,必須為本土疫情做好最壞的打算的指揮中心,雖然每天開記者會,卻至今都沒提出任何有系統的、長遠的科學防疫計畫。「現在已經九月了,今年冬天得同時考慮人流感、禽流感、新冠肺炎三大傳染病,」金傳春呼籲,十月以前必須在行政院層級,針對Delta病毒召開「全國防疫專家會議」,廣納專精於病毒、免疫、防疫的專家意見,謙虛互相學習,「學法律的手要放開來。」支持科學研究趕快進行,學者各就各位支援政府,提供防疫規劃所需的基礎。金傳春舉例說,2015年登革熱大流行的時候,當時的衛福部部長蔣丙煌就開了這樣的會議,後來疫情就控制得很好;2003年SARS疫情時,當時研究量能比現在好很多,大家合作推動冠狀病毒研究,金傳春當時也被派去萬華做血清流行病學研究。反觀現今,金傳春說,這次雖然大家還是分頭努力,但是整合效果很差,相對於病毒和疫情的變化,指揮中心的專家諮詢委員會只是一直在追趕,不夠及時,也沒有超前。雙北五月疫情高該趕快做血清流行病學調查卻沒做,許多未知的事情現在更難再找答案。金傳春表示,台灣防疫確實有自己的優點,最要感謝民眾對於戴口罩、勤洗手的接受度很高,公共場所設置酒精洗手設備的比例很高,這些公共衛生防疫措施還是很有用的。但別忘了,世界各國的資料也都出來了,有些國家防疫策略比台灣好太多,我們也要虛心去學習。
-
2021-09-1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獨/冠狀病毒之父:台灣應檢討下一步該怎麼走
有「冠狀病毒之父」美譽、中研院院士賴明詔最近從美國返台,目前與妻子在防疫旅館一起居家檢疫中,首度被隔離讓他感觸很多,覺得台灣面對疫情付出了很多成本,在目前疫苗覆蓋率逐漸增加之際,他認為台灣下一步應該思考何時與如何解封,不可能完全沒有病例,應考慮與病毒共存。Delta變種病毒在全球造成新一波的疫情高峰,台灣更是談Delta色變、嚴陣以待,賴明詔在受訪時表示,新冠肺炎病毒目前仍在變異中,但依照自然演化的方向,大約再1到2年,其毒性就會減弱,不會愈來愈強,加上全球在疫苗與新藥不斷上市,至少再1年應該就可以控制疫情,恢復正常的生活,但未來口罩應該會成為台灣人生活的一部分,很難回到過去不戴口罩的日子。賴明詔是全球最早研究冠狀病毒的學者之一,台灣在2003年面對SARS疫情時,他選擇自美返台,對當時疫情的控制貢獻良多,之後曾擔任成大校長。他表示,在疫情之後就沒有出國,最近因事前往美國1個月,返台後與妻子一起在防疫旅館中隔離,預計還要再隔離一周。他也在臉書上透露自己被隔離的心情,「沒有被隔離過很難想像這種失去自由的感覺」,加上旅館裡設備不足,讓他很多事都不能做,還好有妻子相伴,要不然日子更難過,只能當成是生命中一段難得休息的日子。隔離也讓他思考許多,他表示,贊同謹慎的隔離政策,但最終社會還是會付出太高的成本,應在疫情趨緩後,逐漸檢討對病毒的態度及思維。他表示,丹麥兩劑的疫苗覆蓋率達到8成,宣布不再有任何的防疫政策,台灣可以大家一起討論到底覆蓋率要達到多少才能解封,他個人是抱著比較悲觀的態度,認為疫情很難控制到完全沒有病例,不過可以考慮如何與病毒和平共存,「不可能永遠國境封鎖」。像是流感疫情每年都有許多人死亡,但各國並沒有因為流感而封鎖。他並表示,大家認為病毒帶給人類浩劫,但換個角度想,也是有貢獻的,SARS與新冠肺炎病毒給人類最大的貢獻就是口罩,連帶著許多因為病毒而散播的疾病也都因此獲得控制,像是流感、腸病毒等,讓民眾養成一種好的衛生習慣,雖然歐美仍有不少人不能接受戴口罩,但其實是一種不錯的防疫措施,未來台灣人可能要長期與口罩相伴生活。
-
2021-09-0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Delta病毒入侵台灣? 柯P:不要因此認為地球要毀滅了
新北市爆發群聚感染事件,各界擔憂傳染力較強的Delta病毒可能入侵台灣,台北市長柯文哲今(7)日表示,遇到問題不要驚慌,理性務實科學的面對,建立SOP,該怎麼做就怎麼做,但政府要做好準備,不要製造恐慌。柯文哲強調,我們要讓國家正常運作,不要幻想病毒不存在,因為打了兩劑疫苗後,有足夠的保護力,所以即使感染,也比較不容易成為重症、不容易死亡,打滿兩劑後就放寬管制,這是與病毒共存,美國、英國、以色、新加坡都是這個戰略。北市今日下午舉行疫情因應記者會,對於新北爆發幼兒園群聚感染,不排除是Delta病毒入侵,北市府採取較高的規格來因應,北市副市長黃珊珊說,我們是用最高的規格、做最壞的打算,萬一是Delta該怎麼處理,不是有特殊的猜測,重點是疫情指揮中心也說不排除,所以大家都是用較高的規格來對待,因為如果Delta進到台灣,我們當然要當成非常重要的事情來處理。柯文哲表示,台北市有訂一個表格,從零、一級、二級、三級、四級,達到什麼進入什麼,每一級各局處都有要做的管制措施,但Delta病毒穿透力比較強,各級的啟動和降級標準要不要改,我們要花一點時間來檢視一遍,建立好SOP,不要事先就讓大家很緊張,也不要在群眾中製造恐慌。他認為,Delta病毒是比較強,但也不要看到Delta就認為地球要毀滅了,我們做政策要有科學根據,遇到事情不要驚慌,依據國外的論文、報告先上網查一下資料,我還是堅持SOP,要理性務實科學處理,政府也要做好準備,該怎麼做怎麼做。柯文哲說,他強調邏輯,打滿兩劑就放寬管制,與病毒共存,因為打滿兩劑就有足夠的保護力,即使被感染也較不會得重症或死亡,難道你希望這個世界沒有病毒,就不必打疫苗了嗎?不要幻想病毒不存在,這是放棄清零的目標。他認為美國、英國、以色列、新加坡的戰略是對的打法,我們還是要讓國家可以正常運作,人民可以過正常的生活。
-
2021-09-0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釐清新北幼兒園傳播鏈 黃立民:驗家長PCR+抗體
新北幼兒園群聚染疫擴大,若要找出較早感染者,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今建議,可從孩子的家長下手,先驗PCR、再驗抗體 ,若發現有家長沒有打疫苗,但抗體呈現陽性的狀況,可能就是較早感染源。李慶雲兒童感染暨疫苗發展醫學文教基金會今天舉行疫苗衛教宣傳記者會。黃立民、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副院長邱政洵與會出席,並於會前接受媒體聯訪。幼兒園群聚擴大,昨包含8名幼童、1名家長昨確診染疫,加上幼教師夫妻2人,累計11人確診。今天再增加5人。無疑對國內疫情投下震撼彈,而疫調顯示,幼童的Ct值高低不一。黃立民說,由於幼兒受體不多,病毒不容易繁殖,孩子體內病毒量多半低,所以很難從他們的Ct值判斷傳播鏈。這起群聚傳播脈絡並不清楚,到底是由確診教師夫妻傳染給孩子,或是孩子傳給老師,甚至是小孩從家庭內帶病毒,傳給小孩都有可能,現行只能用疫調去區別。至於如何找出較早感染者?黃立民說,通常會有「病毒不在、抗體在」的狀況,建議可從家庭內做篩檢,「先驗PCR、再驗抗體 」,尤其是小朋友的家長,現在不一定接種過疫苗。因此,只要發現某家長沒打疫苗,但抗體呈現陽性,就高度懷疑是比較早感染的人。即便找出這些人,但染疫的源頭仍無法確定,黃立民推測,應該是自社區感染機會比較大,因為先前的Alpha傳播鏈,本來就沒斷;但若是Delta變異株的話,就比較頭痛。幼兒染疫多半為輕症,雖病毒量低,但卻是很好的傳染者。黃立民說,因為小孩較不受控制,無法隨時控制好戴口罩、維持社交距離等NPI(非藥物介入措施),回到家中也會與父母有親密接觸,像是擁抱親吻,增加傳播病毒機會;而小孩染疫雖為輕症,但最怕新冠病毒引起的免疫反應,像是發高燒、全身出疹子,所幸機率不高。這波群聚需觀察多久?黃立民研判,至少需要兩個潛伏期,也就是一個月的時間。學校方面,目前不急著全部停課,全民要做好與病毒共存的準備,不要因為零星的確診個案,搞得天下大亂,民眾不需太緊張,免於重症與死亡才是要點。針對學校現行防疫作為建議。黃強調,現在防疫重點是避免重症、避免死亡,中老年慢性病要注意,青少年則是小心呼吸道感染,不要同時染新冠,加上流感,這也顯現今年接種流感疫苗的必要性。
-
2021-09-0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防Delta提高警覺 專家:若疫情不妙「應以長者優先打」
我國疫苗覆蓋率超過四成,有一半以上民眾一劑都沒打,面對Delta病毒來勢洶洶,我國近期出現三名長榮機師「突破性感染」,甚至機師兒子也確診,外界憂心重演「華航諾富特」事件,出現Delta破口。專家認為,台灣疫情若相對趨緩,拚第一劑覆蓋率或第二劑防護力都很重要,若疫情「不太妙」,一定是長輩優先施打第二劑。林口長庚兒童感染科教授級主治醫師黃玉成表示,施打疫苗以個人角度來看,降低民眾重症機率;若以國家情勢來評估,會希望增加全民覆蓋率,減低散播、傳染機會。他表示,國內可續拚第一劑覆蓋率,但第二劑也要持續施打。有些國家疫苗覆蓋率達七成開始規劃打第三劑,我國若要打第三劑,建議明年再來考慮。近期「突破性感染」案例增加,黃玉成認為,以美國來看,民眾打完整二劑後確診,死亡數沒增加,顯示疫苗預防重症仍相當重要。此外,新冠病毒若持續變種,治病率持續降低而流感化,演化到就算得了也不會重症,屆時就算不打疫苗也沒關係,但現在新冠重症率仍有百分之十至十五,症狀非輕微,因此仍需打預防針、疫苗降低重症。BNT疫苗陸續來台,指揮中心優先十二至十七歲及十八至二十二歲年輕人施打,與此同時,仍有大票民眾等打BNT。黃玉成說,民間購買一千五百萬劑BNT,若未來穩定進貨,十二至十七歲青少年約一百二十萬人打完後仍有剩,一般民眾一定有機會打得到。他提醒,現在台灣疫情相對穩定,才有誰先打第一劑、第二劑的問題,但若疫情變得不好,一定是長輩優先施打,就看行政衛生單位如何安排長輩施打。台大兒童醫院院長、感染科專家黃立民表示,面對Delta病毒,打一劑效果跟沒打差不多,建議加速施打第二劑。但打疫苗絕非萬靈丹,亦可能產生突破性感染,民眾仍要遵守防疫規則,未來防疫觀念,應調整為與病毒共存,目標不是「加零」,而是減少住院及死亡。長榮機師確診又傳染兒子,外界憂心重演「華航諾富特」事件。黃立民直言,此次長榮事件與當初華航「十分相像」,不排除Delta早已進入台灣,但仍要精準防疫,「不可能拿著槍亂打」,針對有關聯、有風險的接觸者匡列,也建議長榮不如趁此機會「清查」,確實調查員工生活圈、抓出漏網之魚,避免成為諾富特翻版。為要抓出社區潛藏案例,黃立民認為,政府可先「被動廣篩」,設置篩檢站讓民眾有疑慮就去篩,維持篩檢基本架構,若出現群聚案件,必要時採取「主動篩檢」,可防止Delta入侵社區延燒更多個案。
-
2021-08-09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彰化血清調查捲入紛擾 陳秀熙坦言:磨練多年已不受影響
新冠肺炎疫情自去年一月初現形、擴散,到今年八月,全世界已經長達20個月籠罩在疫情威脅下。在政府,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幾乎天天直播記者會;在民間,則有台大公衛學院每周一次的「新冠肺炎防疫科學線上直播」,截至本周已邁入第79次直播,連農曆春節都沒中斷。「回家有蓮藕湯可以喝喔!」太太溫柔提醒早點回家。在指揮中心意見獨大的社會氛圍下,台大公衛也曾因提出不同見解,而遭到誤解、蒙受輿論猛烈攻擊。但台大公衛仍能穩健不輟,持續以科普的語言分析最新實證、引領公共討論,關鍵在於帶領研究團核心的台灣大學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教授陳秀熙。今年60歲的陳秀熙表示,24歲的小兒子在大學就讀資訊科系,還與父母同住;30歲大兒子是藥師,在桃竹苗地區的醫院工作,原本一個禮拜可以回家兩、三次,但過去一年多受到疫情影響,不但工作更忙,疫情嚴峻時為顧及家人健康,也常就近住醫院宿舍,較少回家。陳秀熙說,學術工作本來就非常忙碌,疫情來臨後忙上加忙,常常晚上九點半以後才回到家。慶幸現在有方便的通訊軟體,家人感情仍緊密,不時會透過訊息或照片聊聊天,比如太太會說:「回家有蓮藕湯可以喝喔!」溫柔提醒他早點回家。每周六「家庭英語讀書會」超過20年,研究生搶著加入。陳秀熙身為父親,在學生眼中也是個老爹,把研究生都當成自己孩子照顧。「我好像在社會上認養很多小孩。」陳秀熙笑說,兩個兒子都跟研究生打成一片,因為他每周六固定舉辦「家庭英語讀書會」已經超過20年,以往只有自家小孩和姊妹的小孩,大約10人,最近幾年連研究生都紛紛表示很想參加,目前規模已達到20人。「我希望從國中開始,培養孩子對於科學和人文藝術的素養。」陳秀熙説,頂尖的《自然》和《科學》期刊內容,都有免費上網,其中摘要型的科普文章篇幅不長,英文也不難,還有很好的視覺化圖示和資訊圖表。陳秀熙會預先選文,每周六在學校租借一個小會議室,前一個小時分頭報告讀書心得,後兩個小時進行討論,長期下來,對於學習英文閱讀、表達、做口頭報告,都可以累積很深厚的「內功」。彰化血清調查捲入紛擾,坦言磨練多年已不受影響。有連續20年每周開讀書會的毅力,連續79周做疫情科學直播,難不倒陳秀熙和他的「孩子們」,只有去年夏天因為彰化血清學調查遭受中央反對,輿論壓力山大。陳秀熙說,去年父親節和一些節日都有收到卡片,安慰鼓勵他,希望他不受外界紛擾影響,但他笑說,過去在英國求學,就因台灣特殊政治處境,受過許多不平等待遇,磨練至今,他不會受到政治紛擾影響了。「以前也會跑回家痛哭一場。」陳秀熙說,但他現在正面看待爭論,民主國家的「對話」是很重要的,或許年輕人會認為政治就是對立,「但我不認為,我希望他們成長過程中慢慢了解,這是一個社會成長的動力。」陳秀熙的正能量也傳遞給學生,「學生跟我說,只要我們講得對,就不用怕。」每周慢跑兩次重回健身房 感動民眾超乖指揮中心宣布降級後,陳秀熙立刻回到健身房跑步。陳秀熙說,以前與孩子和研究生最愛的運動是羽毛球,他甚至自掏腰包請教練,無奈後來羽球場很搶手,要約時間、借場地越來越困難,後來就少打羽球。為了維持運動,他自我要求每周固定慢跑兩次,每次跑五公里。疫情還沒爆發前,陳秀熙都會去健身房跑步,疫情嚴峻時健身房都關閉,就改去公園跑步。睽違兩個月回到健身房,竟然只有他一個人在用跑步機,陳秀熙笑說,簡直是「包場了」。他看看旁邊其他踩腳踏車、用器材運動的民眾,都戴著口罩,注意維持社交距離,「超級感動。」陳秀熙說,台灣民眾做防疫「超乖的」,希望指揮中心能夠適時引導,支持民眾對於疫情的社會心理適應。他強調,做好該做的,但同時不過度害怕,心理上慢慢接受人要與病毒共存,這是現階段最重要的課題之一。陳秀熙小檔案年齡:60歲現任: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教授家庭:結婚30年,育有二子給孩子的一句話:身為台灣的一份子,要了解社會上每個與我們相關者的生命價值。未來的年輕人要有實力和眼界,走出自己在國際間的一條路。如果心裡有煩惱,需要抒發,可以找我聊聊。
-
2021-08-08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防疫天團因這事夜間會議暫停 王必勝:沒花生吃真不慣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防疫團隊自社區疫情爆發後,天天召開「夜間會議」,重要核心幹部常時常邊吃晚餐、邊嗑零食相互討論如何精進防疫作為,礙於明天就是父親節,指揮官陳時中難得下令夜間會議「放假」兩天,讓防疫團隊夜間能返家好好過節,難得的休息讓醫福會執行長王必勝今晚在臉書上PO文笑稱,突然沒有開夜間會議,覺得怪怪的,原來是今晚沒吃花生,真不習慣。王必勝指出,自從五月中旬,台灣面臨了首波的社區大流行,經歷前面三周的衝擊以及後面九周疫情持續緩和下降,台灣現在已經屬於穩定的低度流行期。國人的生活也稍稍恢復正常,只是社區一旦進入大流行就很難清零,必須要學習與病毒共存,在盡量維持正常生活下,還要隨時提高警覺持續防疫,這成為你我都要學習的日常。王必勝指出,當然希望疫情不要再起,只是更重要的是,當疫情再次來臨時,能及早發現防堵,但這有賴政府和所有國民一起合作。台灣經過幾次的疫情洗禮後,王必勝指出,他相信台灣仍是世界防疫工作成效不錯的國家,他份為成功的防疫,無非是確診盡量少、疫苗覆蓋率盡量高、高強度管制時間盡量短。台灣目前每百萬人口確診數排名世界179,屬於確診數最少的一些國家之一。近期疫苗覆蓋率也在短短二個月中,從個位數一路衝到36.8%,仍持續增加中。王必勝指出,台灣這次疫情爆發並未封城,三級警戒72天,相較很多國家算影響民生經濟是比較小的。這些都是國人一起努力拼出來的,當然不能以此為自滿,但也不須妄自菲薄,要以自信、謹慎的態度,再面對未來的挑戰。王必勝表示「這80幾天以來,指揮中心團隊幾乎每天從早上戰到深夜。每晚8點多所有幹部集合開會,討論政策方向、工作狀況、明日重點……也檢討受人批評之處。」他也說,在陳指揮官的風格之下,面對所有的批評指教,一定先虛心檢討政策方向是否需要修正?執行是否有不完善之處?再研討如何改善如何精進。防疫工作從來不是完美,團隊只希望能盡力謀求民眾最大福祉。他說,很榮幸自己是這個團隊的一員。礙於明天是父親節,王必勝透露「今天指揮官說夜間會議休息兩天」,讓所有人回家陪家人好好過個父親節。只是忽然覺得怪怪的,原來是今晚沒吃花生,真不習慣。
-
2021-08-0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強化新冠肺炎自我照護 WaCare免費線上課帶你一起抗疫新生活
● 重拾規律生活,先把自己照顧好,學習「與病毒共存」● 做好健康管理,每天檢視身心理變化,注意身體發出的警訊● 個人衛生+居家清潔消毒,不讓病毒跟進家門新冠肺炎爆發以來,已在全球蔓延一年多,病毒一再變種,將演變為「感冒化」、「流感化」,學習與疫情共處成了未來生活模式。防疫警戒讓民眾身心理受到影響,WaCare專家、護理師陳乃菁分享,新冠肺炎的自我照護應該從生理、心理層面著手,有足夠的心力保持正念,才能安然以對。學習與疫情共處 強化照顧力WaCare健康促進平台與國健署在疫情期間,提供長者146堂免費線上「全銀運動」課程,邀請運動教練、職能治療師、中醫師、護理師等各領域專業,充實各種知識和技能,大家一起運動、學習,促進身體健康,並降低罹患慢性病機率。陳乃菁認為,新冠肺炎強化了民眾的自我照顧能力,每天都要好好檢視身心狀態,規律作息、均衡飲食,從勤洗手、戴口罩、居家環境清潔做起,進而做好健康管理。個人衛生防護 是防疫上策不同於以往的疾病別,陳乃菁解釋說明,新冠肺炎會造成嚴重的併發症,重症病程又快又急,個人衛生防護是應對疫情的上策,其次是保持健康的免疫系統以及接種疫苗,以提升防護力。這段疫情期間,應重新調整規律生活,仔細觀察身體變化,即使疫情解封後,也要遵循防疫新生活運動,為自己儲備健康資本。防堵病毒 漂白水稀釋清潔7月下旬降級微解封後,不少民眾外出散步、透氣,陳乃菁提醒,務必做好個人衛生,更要徹底清潔居家環境,防止把外面的病毒帶回家。除了戴口罩、勤洗手之外,可加強戴護目鏡、手套多一層保護。回到家先在門口脫鞋,以稀釋漂白水噴灑鞋底和鞋面;進門後換下衣物清洗,雙手抓著口罩繩結脫下,立即丟入有蓋垃圾桶。居家清潔方面,定期使用漂白水消毒,每10cc漂白水搭配500cc清水稀釋,擦拭地板和大型家具,15分鐘過後再用清水擦拭乾淨。要特別注意,稀釋漂白水勿加入熱水及其他清潔劑,避免產生有毒物質;稀釋過的漂白水要在24小時內使用完畢,使用時戴手套並保持室內通風。全銀運動每天兩時段,分別是10:00-11:00長者銀髮知識課程、15:00-16:00主題運動課程。
-
2021-07-20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還在猶豫要不要打疫苗?專家告訴你「不打」影響有多大
台灣三級警戒延長,雖然鬆綁部分規定,但仍是屬於三級警戒範圍。看似確診數持續下降,但雙北地區仍有群聚事件及家戶感染傳出,除了持續落實個人防護之外,施打疫苗也是另一重點。英國首相強生宣布要與病毒共存,預計7月19日解除封城及口罩禁令,雖然讓專家嘩然,但在八成國人均有施打第一劑疫苗的情況下,希望盡快恢復正常生活。然而台灣目前覆蓋率約一成,各地也傳出緩打潮、拒打潮,新冠疫苗真的有這麼可怕?要盡快恢復正常生活 施打疫苗達到群體免疫為關鍵台灣疫苗推動協會秘書長呂俊毅表示,若要盡快恢復生活,盡快施打疫苗達到群體免疫為關鍵。對於疫苗對變種病毒株的防護疑慮,他說:「目前台灣流行的主要是alpha(英國)株,AZ疫苗與莫德納疫苗都對alpha(英國)株保有正常的保護效果,兩種疫苗對於重症的預防效果都很好,相信新冠疫苗的保護力能有效控制國內新冠疫情。」孕婦、哺乳媽媽都可打疫苗 未含有活性新冠病毒對於懷孕或哺乳婦女是否可以打新冠肺炎疫苗,呂俊毅醫師說,孕婦是重症的高風險群,一旦重症對母體胎兒都是嚴重的威脅。依目前的資料研判,新冠疫苗對孕婦及胎兒看起來沒有不良影響。而哺乳媽媽施打疫苗是沒有問題的,疫苗都沒有含有活性新冠病毒,疫苗成分也不會跑到母奶中,對媽媽及孩子都不會有不良影響。打完疫苗可能確診但為輕症 仍有傳播病毒疑慮應戴口罩但不代表打了疫苗就不會確診。呂俊毅醫師表示,根據臨床試驗結果AZ疫苗的保護力大約是7到8成,莫德納疫苗大約是9成,也就是說,兩種疫苗都不能百分之百避免新冠病毒的感染。但是國外的研究也顯示,兩種疫苗對於重症的預防效果都很好,也就是說只要打了疫苗,即使得到新冠病毒感染,也極少會變成重症。雖然有研究顯示可以降低新冠病毒的散播,但仍有傳染給別人的疑慮,接種完疫苗仍要進行個人防疫措施。血栓發生率為十萬分之一 AZ疫苗被視為安全有效在今年3月左右,部分國家發現打完AZ疫苗,有人會出現血栓與血小板低下的副作用,曾經停用或限制AZ疫苗的使用者年齡。後來研究發現,血栓及血小板低下的發生率約每10萬人會有1位,相對於感染新冠病毒的風險非常的低,打疫苗利大於弊,所以大部分國家都再度開放使用AZ疫苗,仍被視為安全有效的疫苗。慢性病患更需疫苗保護 若感染恐為重症除了對新冠疫苗嚴重過敏者不適合施打以外,患有各種慢性病,如糖尿病、心臟病、慢性肺臟疾病、腎臟病含洗腎等對象,不但可以打新冠疫苗,更需要疫苗來保護,呂俊毅醫師強調,這些族群萬一感染,症狀通常都比較嚴重。目前的疫苗對beta(南非)株與delta(印度)株的保護力較差一點,但是仍有一定的保護力。全球有很多專家在監測病毒的演化,一旦發現有現有的疫苗無法保護的變異株,可能需要考慮研發新一代的新冠疫苗。台灣疫苗推動協會提醒,新冠病毒疫情是全球性的,各國都需要打疫苗,新冠疫苗更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態,台灣獲得的疫苗數量有限,民眾無需特別挑廠牌施打,全民落實接種疫苗才能提高群體免疫、跟上全球解封腳步。(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食品、包裝會附著新冠病毒嗎? 美國CDC揭「COVID-19感染途徑」 ·新冠疫苗副作用愈強,免疫效果愈高? 台大醫揭「接種前後必做1事」
-
2021-07-0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抗疫新型態生活 3方式與病毒共存
New Normal「新型態生活」來臨,您準備好了嗎?新冠肺炎蔓延全球,全球各地科學家們積極製造對抗的疫苗,實際情況卻是病毒頑強的一再變種,打疫苗可防染病後的重症率,但無法保證有接種疫苗就不會染病。在接下來的日子裡,大家要做好「改變」的準備。人類社交行為改變、思維改變、娛樂方式改變、購物行為改變、工作模式也改變。國內外學者建議,未來的日子,我們都要學習「與病毒共存」,面對後疫情生活,我們如何適應改變,以下三大方向供大家參考:1.健康新思維未來的新冠病毒,可能流感化或感冒化,它不會消失。在這樣的後疫情時代,更要學習自我照顧、增進健康知識,除了關心生理健康,更要注意心理健康。後疫情的未來,心理健康的影響將比生理更加顯著,要保持運動與平衡飲食外,要多關注自身睡眠狀態與情緒狀態,適時尋求專業諮商心理師或家庭醫師,都是提升自我免疫力的「超前部署」。2.懂得保護自己與他人提升自我的公共衛生概念,外出戴口罩、噴酒精、勤洗手。根據「新型旅遊調查報告」台灣500位調查結果顯示,約50%的受訪者旅遊心態偏保守;超過50%的人表示,若疫情趨緩,會多戴口罩、酒精濕紙巾與手部清潔液。研究也顯示,減少生物間傳播,能避免自身染病,也可避免成為各種傳染病的傳播鏈。3.檢視日常,規畫每日活動疫情下的人們,都期待著解封。關心疫情,適當就好,不要讓自己花費太多時間接受過多訊息。告訴自己,每日要有正常作息,包括工作、運動、與朋友聯繫、家庭時間、自我學習的時間、甚至靜心時間等。趁此機會檢視自己的生活型態,並稍作調整,重拾規律生活。2020年國際食物資訊會調查指出,新冠病毒造成飲食的改變,約60%的成年人改變成「在家烹飪」的型態,這就是一個正向的改變。因此,後疫情時代,不全是負面的影響,New Normal新型態生活,需要我們好好重新規畫,保持戒慎的心,尊重生命,建立新的地球觀,從內心去體認,從日常生活中實踐。
-
2021-06-2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台灣擋得住印度變種病毒Delta?柯文哲:遲早會進來
印度變種病毒(Delta)已經成為全球關注及擔憂的焦點。台北市長柯文哲今天表示,「(印度變種病毒)遲早會進來(台灣),新常態就是與狼共舞,要學習與病毒共存,不要幻想沒有的世界。」柯也說,「美國都擋不住了,我們什麼理由擋得住?美國實力比我們強多少。」「遲早會進來,除非台灣沒外國旅客,不可能嘛。」柯文哲今天接受廣播主持人陳鳳馨專訪,柯文哲說,病毒一直在演化,會越來越難纏。柯也說,外界都在預測,美國到今年10月分,印度變種病毒還是會在美國大流行。至於如何應付印度變種?柯文哲說,若疫苗打2劑,大部分病毒還是擋得住,不過打疫苗只是比較不會被感染,並不是完全不會感染,不會一下子擴散傳染,但零星一兩個個案也還是會有,不過相較17年前,過去更慘,當時SARS沒有疫苗,當時死亡率高達13%,而現在的死亡率4%。柯也說,「是台灣最近表現怪怪的,我覺得不是死亡率高,是黑數太大,很多感染沒抓出來。」因為台灣醫療在全球排名,不可能在平均以下,目前全台死亡率3%,全世界是2.17%,應該是分母被低估、黑數加一倍。
-
2021-01-28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看壞2021疫情! 楊志良籲政府「快拿車用晶片換疫苗」
全球新冠肺炎確診患者突破一億大關,新冠疫苗雖陸續問世,但接種效率以及供貨量仍舊不穩。前衛生署署長楊志良今接受廣播節目「POP撞新聞」訪問,對於未來疫情的發展,他不認為新冠病毒太狡猾、抗體維持不久,加上疫苗無法一次到位,零星的不良事件將影響接種率,接下來的疫情局勢不會變得更好,反而看壞2021年;他也呼籲政府應盡速想辦法讓購足疫苗,用晶片換疫苗是非常好的方式。楊志良表示,台灣如果繼續鎖國,會有55%的機率走向日本的疫情狀態。台灣目前自費篩檢費用高,連醫護人員要自費篩檢都有困難,指揮中心總說,每天有1萬多的採檢量能,既然如此,應該直接公布哪些醫院每天剩餘可採檢自費的數量,檢驗試劑的廠牌、價格等,讓民眾能夠選擇。我國預計3月能夠取得疫苗。楊志良表示,這說法「太樂觀」,要3月拿到疫苗,他持悲觀看法,歐盟現在就與AZ吵架,批評對剛該交貨卻沒交貨,全球對於疫苗的需求增溫,在這一場疫苗戰中,台灣還能爭取到多少?不過,即使疫苗到貨了,也會出現問題,楊志良表示,疫苗不可能一次到貨,一定是每次幾萬支抵台,從美國的例子就能看出端倪,美國總統拜登稱手上已有1億劑可施打,遭噓聲連連,這1億劑是累積而來的數量,不是手上立即有1億劑可施打。楊志良表示,若施打是採取少量的施打,抗體不一定能長時間維持,畢竟新冠病毒太過狡猾,比流感、H1N1還要糟糕,流感疫苗至少還可以撐一年,種種跡象都顯示,全球還需要再與病毒共存一大段時間。他認為,台灣一直在採取「圍堵」的方式抗疫,但是再厲害的圍堵,只要一件事不對了就會導致破功,如和平醫院因為一名洗衣工出現破口,院內感染就快速擴散。洪水來了不能只有蓋堤防,面對洪水,僅靠堤防撐著總有一天會崩盤,必須要適當疏濬,而最佳的疏濬辦法就是靠疫苗。楊志良表示,台灣現在能做的就是盡可能買足疫苗,台經院提出「用晶片買疫苗」的方式非常好,經濟部長王美花雖反譏晶片歸晶片、疫苗歸疫苗,但國際貿易上本來就是用利益作為交換條件,沒有晶片只在晶片市場流動,疫苗只在疫苗市場中交易。他也再次呼籲,全球正在進行一場疫苗戰,台灣應該拿出有利之處,與他國交易,也幫助台灣的疫情可以疏濬,讓國人盡可能維持正常生活。
-
2020-06-2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第二波防疫策略 彰化萬人血清抗體檢測是關鍵
全球疫情仍未趨緩,南韓、英國等皆出現解封後感染人數上升跡象,部分國家發展出「與病毒共存」的新生活方式。國內的第二波防疫策略是什麼?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防疫維持現行措施,另外將視彰化縣萬人血清抗體檢測結果,再與專家討論,擬定下一波防疫策略。台灣自六月七日宣布解封後,國內相關防疫措施陸續解禁,因應防疫新生活,實聯制、量體溫、保持社交距離與戴口罩、勤洗手等日常防疫作業成為社區常態。面對可能來臨的第二波疫情,莊人祥表示,防疫維持現行措施。衛福部長陳時中受訪時曾指出,民眾對疫苗期待深,但該有的防疫作為不能輕忽,只要有七成以上國人落實防疫新生活,「台灣一定沒有問題」。前疾管局長蘇益仁表示,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球逾六個月,各國面對疫情反撲皆有新措施,例如日本日前在東京、大阪進行各約萬人的抗體檢驗,分別測出百分之零點一、百分之零點一七的人,體內有新冠病毒抗體,若以東京人口數計算,推測至少有一萬人感染,但東京實際確診者不到六千人,顯示社區中有不少無症狀感染者。蘇益仁建議,應選擇北高兩市進行各三千人的小規模抗體檢驗,檢視社區可能的無症狀感染者,有助冬天疫情反撲時的防疫與篩檢策略。莊人祥表示,尊重學者建議,將視台大公衛學院與彰化縣衛生局合作的萬人血清抗體檢測結果,再與專家討論,擬定相關防疫政策。蘇益仁說,新冠肺炎與流感不同,全球各地感染程度不同,但約兩成患者會變重症、約百分之五死亡,年底前疫情恐再由南半球回到北半球、亞洲地區。中研院生醫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提醒,新冠病毒即使病毒量極低也具有一定傳染力,美國一例小兒洗腎患者,入院前疑染新冠肺炎,醫院採高規格隔離治療,後續確診為弱陽性,但即使醫院強力阻擋,仍造成院內一人發病,擴大採檢院內醫護,發現十三人體內出現抗體。何美鄉認為,我們並非住在無菌室,一直有高度可能性被感染,政府應告訴民眾如何避免成為重症病例。夏天是整備期,政府要調整醫療能量,未來輕症與無症狀者無須住到採檢陰性才離開隔離病房;民眾落實防疫新生活,高危險群須減肥、控制血壓及血糖等,政府與個人雙管齊下,才能在第二波疫情中殺出重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