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23 焦點.元氣新聞
搜尋
自費醫材
共找到
24
筆 文章
-
-
2024-05-04 醫療.消化系統
雷射痔瘡還需要止血?醫師解析治療痔瘡中隱藏的「非必要收費」!
雷射痔瘡還要自費使用止血產品?傳統痔瘡手術與雷射手術相比的優缺點?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長陳自諒在臉書發文,附上自費特材同意書照片並指出,「是時代不同還是我的訓練不足,雷射痔瘡標榜微痛手術且並無傷口,為什麼還需要敷料和止血的產品,這樣的做法可否接受公評?」底下不少人留言支持其論點,「是有多不會開刀需要上這麼多止血的東西」、「亂收費,並不恰當」等。馬偕醫院副院長許希賢表示,痔瘡雷射手術各家收費不同,自費費用約3至5萬不等。傳統痔瘡手術跟雷射手術比起來,傷口疼痛度高,但是處理得會更徹底,復發率較低;雷射手術只能針對內痔,但是做完後復原就快,休息一兩天就可以上班了。痔瘡的種類有哪些?如何選擇治療方式?痔瘡又可分成內痔、外痔以及混合痔,內痔是指發生在肛門裡面,外痔則是發生在肛門外,混合痔則是內外都有發生許希賢以臨床經驗來說,通常會建議患者是痔瘡症狀是以出血為主,且是內痔出血者做雷射,效果才會比較顯著。如果是肛裂出血或是外痔用雷射處理效果會比較差也不適合。另外,有時候也會選擇雷射處理內痔搭配傳統手術處理部份的外痔。雷射痔瘡手術是否需要其他自費醫材?許希賢表示,雷射手術本身就沒有傷口,用膠原蛋白、止血產品等意義不大,自己通常是雷射完使用止血藥布,但此為健保給付項目,民眾不需要額外付費。昕新智慧診所院長朱光恩表示,痔瘡為肛門附近的靜脈曲張,病人常出現肛門癢、肛門燙、肛門有異物或是出血等狀況。很多病人會擔心痔瘡演變成「癌症」,其實痔瘡只是下腹腔循環不好,導致靜脈血管腫脹,並不會變成腫瘤。通常久站、久坐者,缺乏運動,或是生完小孩的女生特別容易發生痔瘡。元氣百科提供痔瘡預防三重點★飲食:多吃高纖飲食,如蔬菜、水果,多喝水,少吃刺激性食物如:油炸、辛辣,同時須戒菸、戒酒。★生活:養成正常規律的作息,適當的運動,避免久坐、久站、熬夜。★排便:保持排便順暢,避免便秘,上廁所應速戰速決,不要久蹲久坐。資料來源: 元氣百科-痔瘡責任編輯 吳依凡
-
2023-11-19 退休力.理財準備
完善老後防護網 專家教你從病本、老本、保本建構安心退休人生
全球步入高齡化社會,您是否也該提早為退休做好準備?隨著年紀增長,甚至退休後,不僅可能面臨身體健康與照護問題,且光是要達到理想的退休目標,儲蓄及花費等規劃均相當重要。要如何妥善規劃,讓自己擁有更好的老後人生,中國信託銀行透過「老病保三本」的概念,期盼打造富足退休人生。老本/退休金的金流長久且穩定是關鍵根據中國信託家庭理財暨退休大調查發現,58%的民眾有做退休規劃,且年齡集中在50-59歲,然而這些年齡層可以累積退休金的時間已經不長,甚至有時候已經來不及準備。蔡安棋建議民眾先確定退休目標,以必要、需要、想要三個層次依序創造永續的退休金流,並選擇適合自己的資產工具,依年紀降低風險性資產比重,確保退休金流穩定。 所謂必要,指的是藉由定存或年金險╱還本險,創造穩定且永續金流的工具;需要指的則是透過風險較高一點的金融工具,提升金流效率,例如平衡型基金、投資型保單、債券等;如果想要更高的生活品質,則可增加股票型標的,提升金流累積效率。此外,也要提醒民眾,不論是哪一層次的金流,都應該選擇適合自己的資產工具,並隨著年紀,降低風險性資產比重,確保退休金流穩定、不中斷,足夠因應退休生活所需。病本/優先轉嫁高額自費項目與長期照顧開銷根據統計,老後的醫療支出大約是青壯年時期的2至5倍,要如何準備所謂「病本」的支出以因應退休生活?中國信託銀行專家團隊協理蔡安棋表示,可優先考慮透過實支實付險轉嫁醫材或頻繁醫療支出,其次則建議藉由失能險轉嫁長期持續性的照顧支出,最後則建議藉由重大疾病險或癌症險來轉嫁大額醫療開銷。● 實支實付:蔡安棋說,通常民眾的醫療險規範,沒住院就不會啟動理賠,但這些小額醫療支出累積下來卻相當可觀,例如常見的自費醫材人工水晶體約3~10萬不等,甚至人工膝關節、人工椎間盤或達文西手術所需要的材料費用,少則10萬,多則至少30萬元。因此,建議民眾優先增加「實支實付、意外實支」額度,以小額保費,就能轉嫁不少的醫療費用,是c/p值非常高的醫療轉嫁方式。● 失能險:當出現失能問題時,可能面臨長照的需求,例如聘僱外籍看護,每月約花費2~3萬元、本籍看護則需3~7萬元。如果選擇入住安養機構所需的2~5萬不等費用,均是健保不給付的項目,建議民眾一併規畫透過「失能險」轉嫁長久的照顧開銷。● 重大疾病險、特定傷病險、癌症險:民眾若有餘裕,可以預先規劃「重大疾病險」、「特定傷病險」、「癌症險」,藉由一次性給付保險金,確保在患病初期就能獲得及時治療,並減少對生活品質的侵蝕性。最後,也提醒民眾醫療險承保限制比較多,癌症險、重疾險在投保年紀普遍也都有上限,因此特別提醒民眾要及早規劃;或自留醫療照顧費用,並建議設立專戶以確保專款專用在自己的醫療照顧需求。保本/為人生下半場 建構雙重防護傘年長者遭詐騙的新聞時有所聞,為避免因詐騙,導致養老金被騙光,民眾可先透過「(預簽)安養信託」和「意定監護制度」兩把傘,增加防護。● 第一把傘:退休安養信託由於獨老的情況增加,越來越多民眾詢問「(預簽)安養信託」的規劃細節,希望能預先依照自己的想法,幫自己安排好人生下半場的生活照顧需求,即使未來身邊沒有親友照應,也能放心的享退。● 第二把傘:意定監護制度年紀增長可能面臨失智等問題,提醒民眾善用《民法》意定監護制度,在有意志時,選任一名或多名合適的意定監護人,並完成簽約與公證。當不幸喪失行為能力時,可以由監護人向當事人住所地的法院聲請監護裁定,並協助代理生活大小事,為自己的生活再多加一層保障。蔡安棋提醒民眾,提前利用不同方案,佈署因超高齡化社會來臨所可能面臨的各種狀況,讓自己的老後生活更有保障。
-
2023-10-19 退休力.理財準備
有實支實付險就安心?專家教如何檢視目前保單,4招補強退休後的保險
在少子化與高齡化下,我國平均退休年齡較鄰近日本、韓國都早,平均壽命及不健康餘命也創下歷年新高,我們正面臨壽命延長風險、扶養比率上升、團體保險及年金結構變動、個人醫療費用增加、及長期看護需求迫切等問題。儘管政府也越來越關注高齡照顧與安養的相關議題,而國人也多透過商業保險為自我老年經濟安全與醫療照護預作準備,但面對長壽的未來,我們如果想要過著更有自主性與有品質的退休生活,勢必需要先瞭解自我狀況並做好資金的安排。 台灣的健保制度常讓國際稱羨,也讓台灣民眾引以為豪。健保自1995年開始實施後,已近28年,但由於醫療技術日新月異,而社會人口老化與青年低薪所造成之結構問題,健保的財務赤字漸漸浮現。因長期健保總額入不敷出,目前政府經加收二代健保補充保費才稍微支撐,未來勢必需緩步提高健保費率或增加部分負擔等措施,才有機會解決根本性的問題。雖然今年度的健保費暫時不調漲,但是延宕已久的「健保部分負擔新制」已實施,這次新制最大的調整是在門診藥品與急診部分負擔費用的調高,民眾可以多加留意這些變動,但同時也提醒我們,除了健保的保障之外,面對高齡與長壽化的到來,我們需要在財務和保險上預做規劃,才能因應未來之需。如何補強退休後的保險面對健保財務惡化以及長壽下的新增需求,民眾仍可以透過投保若干商業保險,以有效分攤個人的醫療風險,茲提供相關商品與參考資訊如下。1、留意實支實付型醫療險(1)可以涵蓋住院或是手術時,使用到的自費醫材及藥物或是治療等等。(2)過去由於民眾平均壽命未如現今長壽,且就醫之自費用藥、醫療材料、手術費等也沒有如此多之選擇,早期投保之舊型實支實付醫療險大多為「定期非終身」,保障年限至60歲、65歲不等,或是額度相對比較低,不足以概括較高額的自費項目。實務上常見到:投保幾十年卻在真正需要保險照顧的時候,保單卻已到期,另也因為身體狀況,無法再增加投保,只好犧牲部分退休金,自掏腰包。(3)因應目前的市場需求,近年來陸續有保險公司朝向終身的實支實付醫療險來設計方案,畢竟年齡越高,體況愈多,若遇需要治療的時候,如有資源能以新式療法、好一些的醫材,也給未來的自己多些保障和更多的選擇。2、可加強補充癌症健康險 初次罹患癌症的一次金給付,可以彈性應用於醫療費用和無需住院的用藥,特別是健保尚未給付的標靶藥物、自體免疫細胞治療或是基因檢測等。3、注意保單條款手術定義—「概括式醫療險」 有些保單對於雜費定義是將特定的項目列舉出來,如此被保險人需要舉證保險事故發生的原因是否在保單承保範圍內,有些則是概括式條款,涵蓋住院期間所發生的必要的醫療行為,因此要避免發生自費項目不符給付的情形。4、應定期檢視保單 由於保險市場就如同我們的人生,每過幾年就會有些許的更動,醫療科技更是日新月異,相對的保單就不能以不變來應萬變了!如同我們的身體需要定期做健康檢查才能了解現況,定期檢視保單,也是為了確認目前保障是否還適合眼前的風險?這樣才能在事故發生時,得到最完善的補償。如何檢視目前的保單1.可能的問題狀況是:家人幫忙投保、早期的人情保、或是因為生活忙碌久久才有時間整理一次自己的保單,導致常常東一本西一本,有時還會因為搬家而遺失了。2.如果不清楚自己有什麼樣的保單,假若能很確定自己是向哪幾家保險公司投保,可直接致電該保險公司的客服中心,或是登入保險公司的網路會員專區,都可以查詢到過去在該家保險公司的保單。最不會遺漏的方式,就是向壽險公會提出查詢申請(可以透過紙本申請,也可以申辦最新版的保險存摺app,資訊較為全面)。3.可查看的保單資料包含:保險公司名稱、險種分類、保單險種、商品名稱、保單號碼、契約生效日期、保額以及保單是否有效、要 / 被保險人資料、下載保單資料 PDF 檔等。4.建議以現有的保單,委請專業的保險經紀人協助檢視,以了解是否符合個人目前階段的需求。保單整理後,如有與自己認知的保障不同,或有損及權益之情形,便可立即做適當之調整。如何做好退休理財依據勞動部的調查,勞工規退休後的生活費用來源,以「自己儲蓄」占最多,其次為「新制勞工退休金」,「勞保老年給付」居第三(全台過半數者領不到2萬元)。顯示多數勞工在退休金準備的觀念上,並非只單靠政府規劃的年金制度,倚賴自己儲蓄更為重要,且將會一代比一代重要。正處熟齡準備樂退的世代,是否也了解可以運用什麼樣的工具,什麼樣的分配,來達到最大化的效益呢?以下幾點建議提供參考。1.資產配置的重新調整除專業經驗豐富的投資人外,一般而言,在屆齡退休時或退休後,理財方式通常會較壯年期相對保守,以維護財務上的安全和穩定收益。此時我們需要增加固定收益投資的比例,留意適當的資產種類和屬性的配置,才能夠降低投資組合的波動性和風險。2.保障齊全和緊急備用金首先應確保我們有足夠的保險外(包括健康保險、人壽保險和意外險),同時建立一個充足的緊急預備基金,用於應對突發的支出或緊急情況。退休金及備用金需是分別開來的專款專戶,以確保勿因意外開支而動用了退休基金。3.定期提取並持續關注財務狀況如果我們有累積的退休金或退休帳戶,應謹慎管理提取方式,同時避免一次性提取可能帶來的財務壓力。雖然採取保守投資可以降低風險,但仍然需要持續關注和審視我們的投資狀況,及定期檢查和重新評估投資組合。4.考慮債券投資盡量避免如高收益之債券、股票期權等,這些產品可能帶來高收益,但同時也伴隨著更大的潛在損失,建議選擇穩健的政府或企業債券,以獲得固定的利息收益。5.善用利變型壽險利變型壽險與傳統壽險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利變型壽險商品提供「宣告利率機制」,若投資景氣佳、市場利率走升,宣告利率將有機會調升,保戶就能獲得增值回饋分享金。「保證利率」機制能在低利率環境的趨勢下,在投保當下就鎖定了最低的利率,終身保證。「轉年金」機制可讓我們在給付期年年領取,不擔心中斷,鼓勵長壽多活一年多領一年 !「雙豁免」機制可保障我們若在規劃期間發生失能風險,除保險公司幫我們繼續繳保費且保單終身權益不變外,另外有一筆安養金。6.留意資產保全及傳承人生退場後,是不是能用想要的方式,把資源留給我們的最愛?根據統計,財富管理的目標中的前三名為 : 1.增值2.保值3.傳承。最佳狀況是能在靈活支配的同時,資產增長(限額內免稅),因為確定性高、變現性佳,也能達到握有自主權,又能為子女預留稅源的功能(須留意受益分配,目前多以保險金指定、信託及遺囑設定之,甚至可能資金不落地,直接匯入海外指定受益人帳戶等)。備好足夠退休金與保險規劃 退休才有保障就東方人的觀點來看,長壽代表著「好命」,但也有人說,「活的健康又長壽」才是真好命。不可否認的是準備好足夠的退休金與保險規劃,才能過著有保障、健康又樂齡的退休生活。個人的理財需求因人、因階段而異,而退休後的理財與保險尤其重要,建議您根據個人的具體情況,隨時檢視並制定合適的全面性策略,必要時也可徵詢專業的理財顧問、財務規劃師,或是保險經紀人等,讓自己能更有準備的因應退休後的保障。(本文轉載自國立臺北大學高齡與社區研究中心發行之《學老誌》創刊號)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3-03 醫療.呼吸胸腔
男星張立昂「肺塌陷」緊急插管!如何避免?「麻醉」是關鍵
「肺塌陷」是心肺手術患者術後後遺症之一,患者可能因為肺部擴張不全,導致痰液累積在肺臟,增加發生肺炎的機會,並影響復原。台北榮總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郭姿廷說,經由心臟外科與麻醉部合作,結合微創心臟手術及神經阻斷術,有效降低肺塌陷、肺炎等併發症發生率,讓病人盡早脫離呼吸器,進行心肺復健,恢復正常生活。什麼是「肺塌陷」?男星張立昂日前傳出因「肺塌陷」入院,必須緊急插管治療,家屬一度簽下放棄急救同意書。張立昂住院治療觀察了兩周,後續療養了三至四個月。經紀人透露,「講話容易喘,一段時間沒辦法有氧運動」,所幸經心肺功能訓練,身體慢慢恢復,目前狀況穩定,恢復良好,新戲也即開拍。【延伸閱讀】神隱2年!張立昂「肺塌陷」插管救命 家人心碎簽放棄治療什麼是「肺塌陷」?郭姿廷說,吸氣時,肺臟會充滿空氣而張開,有如充滿空氣的氣球,但微創心臟手術患者術後呼吸時,胸大肌等肌肉會隨胸廓起伏而伸展,病人可能因手術傷口疼痛,不敢用力深呼吸、咳痰,此時,肺臟未充滿空氣,如同洩氣的氣球,「塌塌扁扁」,形成「肺塌陷」,痰液容易累積在肺臟,增加發生肺炎的機會。肺塌陷影響心臟手術之後的復原 郭姿廷說,術後患者發生「肺塌陷」,在肺活量降低的情形下,無法順利呼吸換氣,也影響術後復健及復元進度,如採用微創心臟手術合併神經阻斷術患者多可在術後5至7天出院,對比傳統手術患者於術後需住院7至14天,才能恢復正常生活,在復元時間縮短許多。微創心臟手術是什麼? 微創心臟手術是指所有不必經由傳統正中胸骨切開的手術,目前運用在二尖瓣、三尖瓣、主動脈瓣、肺動脈瓣、心房中隔缺損、心臟內腫瘤、冠狀動脈廔管等手術,應用範圍相當多元。郭姿廷表示,微創心臟手術不用鋸開胸骨,對身體造成的傷害小,組織破壞少,減少人體傷口發炎反應,縮短傷口疼痛時間。郭姿廷說,微創心臟手術最常使用的切口位於右側胸部、肋骨與肋骨的中間,雖然不需要破壞肋骨,但依舊會切斷部分的肌肉,包括胸大肌、前鋸肌和肋間肌等。這些肌肉在呼吸時,會隨著胸廓起伏而伸展、收縮,因此在病人深呼吸及咳嗽時,傷口疼痛會加劇,導致不敢用力深呼吸和咳痰。然而,病人不敢用力深呼吸和咳痰,造成心臟手術後最常見的併發症,並不是心臟問題,而是新發生的「肺塌陷」或「肺炎」,讓病人血氧下降、發燒,甚至是敗血症、呼吸衰竭,不論是傳統手術或是微創手術,都有可能因為傷口的疼痛而提高肺部併發症的發生機率。如何避免肺塌陷為降低病人術後疼痛感,加快復元時間,台北榮總心臟血管外科與麻醉部合作。台北榮總麻醉科主治醫師林素滿說,病人麻醉後,在手術醫師畫刀前,麻醉醫師在超音波導引下,將局部麻醉藥注入胸大肌和胸小肌間,以及胸小肌和前鋸肌間的筋膜,阻斷傷口周圍的神經傳導。手術結束縫合傷口前,手術醫師再從內視鏡視野下,從胸腔內將局部麻醉藥注入肋骨間的空間,使麻藥擴散到肋間神經。林素滿說,由於傳導疼痛的神經被阻斷,可大幅降低病人術後傷口不適,也降低術後嗎啡等止痛藥劑量,減少噁心、嘔吐、嗜睡、腸蠕動變慢等止痛藥副作用。手術期間全程使用麻醉深度監測儀器,讓麻醉醫師能更精準的調控麻醉深度及麻醉藥物的用量,縮短麻醉後甦醒的時間,讓病人盡速脫離呼吸器,更早開始下床活動進行心肺復健。研究顯示,微創手術在術後傷口疼痛的天數比傳統手術短,臨床上病人大約在術後第3、4天就幾乎不會被傷口疼痛所困擾,但在術後當天或隔天時,疼痛程度不亞於傳統手術。因此,北榮心臟外科醫師透過與麻醉醫師緊密合作,以術中神經阻斷術降低術後傷口疼痛,發揮微創手術最大效益。神經阻斷術止痛有禁忌嗎?並非所有患者都適合神經阻斷術止痛,因神經阻斷術採取注射方式,若患者凝血功能異常,注射後可能刺破小血管而有出血、血腫等情形。台北榮總目前使用微創心臟手術合併神經阻斷術的患者約有30多人,除微創心臟手術需自費醫材費用約3至15萬元,合併神經阻斷術須自費麻醉費用3000元左右。(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2-10-28 焦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得疝氣拖了3年,痛到動彈不得才開刀!下腹部異常凸起要警愓
三年多前我發現有疝氣症狀,剛開始想再忍忍,等到有充裕時間再來開刀。沒想到愈拖問題愈大,下陰部像被尖針刺到般,有時痛到動彈不得,不管怎麼深呼吸都無法緩解。有生以來 最慘痛一次我沒生過小孩,不太能想像分娩的疼痛指數有多高有多痛,但就自己的經歷來說,這次的疼痛折磨有八至十分,是有生以來最慘痛的一次。有一天晚上在醫院又突然痛起來,連走到急診的力氣都沒有,同仁幫我找來輪椅推到急診,我沿途哇哇大叫,到了急診,醫師想觸診掌握現況,但我痛到受不了,一碰我就用力把手撥開,那一刻更深刻體會到,原來病人就是因為這樣才害怕看醫師。馬上開刀 不敢再大意後來急診醫師先幫我麻醉,把掉出腹腔壁的腸子推回去,觀察二、三天確定腸子沒有壞死,要我不能再拖,一定要馬上開刀。雖然我是醫師,卻把疝氣拖成大問題,真的是我太疏忽了,這次不敢再大意,馬上聽從醫師建議動刀。手術過程非常順利,加上麻醉及恢復大約兩小時,又因為我太喜歡打網球,實在不想離開球場太久,所以根據術前跟醫師討論的結果,選擇使用自費醫材,在腹腔壁貼上術後不易留疤的人工膜。出院後遵從醫囑,前三個月我跟太太上市場也沒幫她提菜籃,連平日居家會做的仰臥起坐、伏地挺身也都停了,更別說上球場打網球。醫師叮嚀說,年紀大了腹腔壁組織承載力不比年輕時,再不好好保養,即使只是用力咳嗽也可能引發疝氣復發。年紀有了 凡事得節制以前就常看到年長病人,左側疝氣剛開完刀,沒多久又換右側。這次生病讓我體會很深,有種突然驚覺年紀也到了的感覺,所以術後很小心照護,三個月後才回到球場,剛開始很怕腸子又掉下來,有心理壓力,後來慢慢克服,現在已能跟往常一樣揮拍,但我還是常提醒自己,年紀有了凡事得節制。得疝氣是我生過最大的病,以前就常聽疝氣病人說先觀察一段時間會自己康復,還有人傳說用疝氣帶可治療,這都是不正確的作法。疝氣是腹腔壁破了洞,腸子掉出來,身體內部組織有個洞,不開刀修補,根本就無法根治,拖久了會像我一樣,只會讓生活品質變得很差,萬一拖到腸子壞死,引發腹膜炎甚至有致死可能。下腹凸起 可能是疝氣年紀稍長的人平常就要關注自己的身體,台灣每年約有四萬名疝氣患者接受手術治療,男性又比女性多,如果陰囊突然變大或下腹部異常凸起,且有尖刺疼痛感,就可能是疝氣,一定要盡快就醫。平日要注意營養均衡、適當運動,但運動也要留心,像舉重等硬舉急拉的動作,並不適合年紀稍長的人,稍有不慎都可能引發疝氣。醫學辭典/疝氣疝氣俗稱脫腸,是部分內臟(最常見是小腸)經腹腔壁或筋膜的破洞向外不正常凸出的現象。最常發生部位在鼠蹊部上方、肚臍、腹部等,以「腹股溝疝氣」最常見。有些人在幼兒時就被發現,有些人成年才發作,活動時會感覺腹部或腹股溝的疼痛及下墜感變明顯,平躺時腹部或腹股溝的凸起可能會消失,當疝氣突然變大或無法縮回腹部時,會導致劇烈疼痛,嚴重時可能造成腸子壞死。余廣亮小檔案現職:●屏東基督教醫院執行長●高雄醫學大學醫學院醫學系副教授年齡:64歲學歷:●高雄醫學院醫學系醫學士●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碩士(癌症疼痛流病研究)●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博士(中藥分生研究)專長:●小兒麻醉●困難插管技術●婦產科麻醉●心臟手術麻醉興趣:網球、旅遊經歷: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麻醉科主治醫師、屏東基督教醫院台灣駐馬拉威醫療團團長
-
2022-10-02 焦點.用藥停看聽
人工水晶體、玻尿酸、假牙黏著劑 專科醫師詳解查詢度最高的常用醫材
日常生活中使用到醫療器材的機會不少,元氣網在國內所有健康網站中,最先成立「醫材百科」,方便民眾查詢醫材名稱與使用,對於健保差額給付項目更列出各醫院收費。元氣網醫材百科自八月上線以來,超過15000人次查詢,此次挑選查詢度最高的六種常用醫材,包括人工水晶體、關節注射液/玻尿酸、人工髖關節、假牙黏著劑、傷口敷料、尿液試紙,專訪專科醫師教導大家聰明使用。人工水晶體選擇前 先問自己「喜不喜歡戴眼鏡」隨著年齡增長,眼睛水晶體逐漸老化、混濁,形成白內障,此時光線無法完全穿透混濁的水晶體,容易出現視力模糊、看不清楚。經醫師評估後,若症狀嚴重將需要置換人工水晶體,以取代原有混濁的水晶體,讓視力恢復清晰。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眼科主任陳瑩山說,現在醫材科技進步,人工水晶體可以附加矯正近視、老花、散光等多焦點功能。人工水晶體依功能不同,價格也不同。陳瑩山說,目前為健保給付傳統球面型水晶體,但容易有眩光、影像不清楚,眼睛疲倦等問題。而特殊功能水晶體,依健保署醫材比價網的自付差額醫材資料,於不同功能、品牌的費用不一,如非球面、單焦點價格為1至3萬不等;非球面、二焦點價格為6000至6萬不等;非球面、三焦點價格為4至8.5萬不等;而最貴的為有矯正老花、散光功能的非球面人工水晶體,要價11萬元。「民眾要問自己喜不喜歡戴眼鏡。」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眼科醫師黃柔蓁說,健保給付的人工水晶體,術後通常仍搭配眼鏡,才能支應日常生活所需,因此選擇前務必與醫師討論最適合自己的醫材。若選擇自費人工水晶體,黃柔蓁提醒,通常醫材廠商會提供保證卡,植入後也會拍照做現場記錄,保證書內會載明度數、廠牌、型號,外殼也貼有核准字號,因此要為自己健康把關的民眾可依照保證書上的資訊,自行上網查詢。關節注射液/玻尿酸保守治療半年無效 健保才給付施打膝蓋長期使用,發生軟骨磨損、退化而出現發炎情形,此為退化性關節炎,一般50歲以上就有可能發生關節炎,如果以前膝蓋受過傷,甚至更早就會發生軟骨磨損及關節炎的情形。因發炎會導致關節液的黏彈性改變,使得關節疼痛及活動不順。新光醫院骨科主治醫師陳政光說,針對退化性關節炎的治療,玻尿酸的關節腔注射是臨床上常用的方法。玻尿酸就像膝關節的潤滑劑,可以改善發炎膝關節液的黏彈性,讓患者運動更滑順,同時也可降低發炎反應,減少關節的疼痛。一般關節炎的病人皆可施打玻尿酸,但病人的膝關節如有紅腫、積水等情形,則應該進一步抽關節液檢查,排除感染等情況,再施打玻尿酸,避免施打後更腫脹疼痛。陳政光說,目前健保有給付玻尿酸的治療,但關節炎患者須經藥物、物理治療半年無效後,才能健保給付,以緩解症狀。也有民眾不願等待而選擇自費施打,目前玻尿酸根據分子量的高低及在體內留存的時間,分為半年三針、半年一針及一年一針型。半年一針及一年一針型是2020年開始納入健保給付,可減少病人到醫院的次數,因應疫情的關係,也越來越多人選擇使用。據訪查,目前玻尿酸半年三針,一針費用約1000多元,而半年一針的費用約3000多元,另有一年施打一針劑型,費用約6000多元。假牙黏著劑假牙應定期修整 不能只靠黏著劑台灣已進入高齡化社會,許多長者有缺牙問題,必須製作、戴上活動假牙。雙和醫院牙科部主任黃茂栓說,若活動假牙與口腔黏膜不完全密合,摩擦後可能會造成粘膜破損、疼痛,為增加密合度及穩定度,須使用假牙黏著劑。但假牙黏著劑僅為輔助性質,最重要的必須靠牙醫師精準的製作假牙,避免咬合干擾及確保穩定度。如果民眾只依靠假牙黏著劑固定假牙,那真的是本末倒置。黃茂栓說,為維持活動假牙與口腔黏膜的密合及穩定度,建議民眾應定期回診,約每3至6個月由牙醫師修整一次活動假牙,同時進行咬合調整,避免假牙、粘膜出現損傷,降低戴上假牙的不適感。而晚上使用假牙後,一定要取下,將附著在假牙內側面的黏著劑清洗乾淨,而口腔內上的假牙黏著劑及食物殘渣,也要清洗乾淨。假牙黏著劑為醫療器材,必須至藥局、藥妝店等具有醫材販售資格的地點購買。假牙黏著劑依不同品牌,價格有所不同,一條70克價格大約落在200多元至400元之間。傷口敷料適用不同類型傷口 購買前應諮詢醫師皮膚傷口分為外傷、撕裂傷、擦挫傷、手術切割縫合等急性傷口,以及褥瘡、糖尿病足等超過四周以上,或該癒合卻未癒合的慢性傷口,而慢性傷口可能從急性傷口演變而來。新光醫院整形外科主任林育賢說,不論傷口為急性或慢性,應給予保護力佳的傷口敷料,以保護傷口避免感染、發炎及疼痛。林育賢說,傷口敷料種類多元,包括紗布、薄膜敷料、泡綿敷料、含銀泡綿敷料、親水性纖維敷料、水膠敷料、人工皮等,使用時機都不同。如擦挫傷等開放性傷口,因已失去表皮,此時可以採用人工皮、泡綿敷料保護;如果是更嚴重的傷口,就應給予膠原蛋白敷料,促進傷口癒合及皮膚生長;若傷口已出現感染問題,可使用抑制細菌、控制感染醫材,如含銀的紗布、泡綿敷料、人工皮等,待感染問題解決後,再使用其他敷料促進皮膚生長。林育賢說,使用傷口敷料應諮詢醫師意見,選擇合適的敷料,讓傷口盡速復元,避免感染。而更換傷口敷料時,應注意要用食鹽水、溫開水沖洗乾淨後,再行更換。至於使用傷口敷料能不能降低產生疤痕的機會?林育賢說,傷口是否會留下疤痕,取決於傷口深度,但若使用合適傷口敷料,加速傷口癒合,確實有機會降低疤痕形成。傷口敷料費用方面,依不同傷口類型,健保給付不同的敷料。林育賢說,如褥瘡合併感染傷口,健保給付含銀敷料,若是肌腱、骨頭、關節外露等傷口,健保給付非含銀敷料。但是,約有80%至90%的傷口敷料仍需要自費,如自費含銀敷料一片約700至3000元、人工皮一片約100元、泡綿敷料一片約300至500元,可是不建議民眾自行購買,因有可能會買到不合適的敷料。人工髖關節年輕族群 可選較耐磨的陶瓷材質髖關節長期使用,將造成軟骨磨損、退化;長期喝酒、使用類固醇藥物,或是股骨頭、股骨頸骨折等,也容易導致髖關節的股骨頭出現缺血性壞死,產生提早萎縮等情形。國泰醫院骨科主治醫師彭孟炤說,當出現走路時髖部疼痛、長短腳、髖關節活動度不佳等症狀,甚至無法久站久走,應考慮置換人工髖關節。彭孟炤指出,置換人工髖關節分為「半人工髖關節」,僅更換股骨頭,而不更換髖臼,「全人工髖關節」則為兩者一併置換。而人工髖關節材質分為耐磨與一般型,耐磨多採用陶瓷材質,一般型為健保給付,材質為鈷鉻合金。建議年輕族群可採用耐磨的陶瓷材質。彭孟炤說,進行手術前,應經醫師詳細評估手術方式,選擇適合患者病情的人工髖關節。目前依健保署醫材比價網的自付差額醫材資料,股骨頭約為9000多元,但如全人工髖關節整組,包括複合物強化陶瓷股骨頭、添加抗氧化劑髖臼內襯、健保給付的髖臼杯及股骨柄,價格達18萬6000多元。美國加州大學洛杉機分校骨科教授韓偉表示,人工髖關節的選擇上大同小異,每家廠商使用的金屬大多類似,頂多是選擇台灣製或外國製的差異。若要與醫師討論治療方式,韓偉建議病患可以詢問三個問題,第一是醫師在替換人工髖關節手術的經驗;第二是使用哪款人工髖關節,價格、需求等等有無符合;最後則是做完手術後有無合作的物理治療師,才能夠更快速地習慣人工髖關節,也讓肌肉順利復健康復,重拾日常生活。尿液試紙潛血反應、蛋白尿……可檢驗多種疾病尿液試紙可檢測尿液有無出現潛血反應、蛋白尿、糖分、膽紅素及尿液酸鹼值等。國泰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蔡樹衛說,檢測尿液是藉此研判腎臟、膀胱、尿道、膽道等有無出現感染、發炎、結石,或是肝臟、腎臟有無代謝異常,或患有免疫性疾病、惡性腫瘤等。如驗出糖分時,應懷疑可能患有初期糖尿病,若檢出膽紅素則與膽道發炎有關,甚至女性懷孕過程,定期產檢時也會進行尿液檢查,一旦發現泌尿道感染,必須立即治療,避免誘發早產等狀況。此外,尿液中不應有蛋白質,如果經檢驗為蛋白尿,應是與腎功能代謝有關。酸鹼值檢測方面,如果檢測後,pH值為6.5以下,此為偏酸情形,應懷疑可能是罹患高尿酸血症,而可能有結石問題。但蔡樹衛說,不論是經由尿液進行何種檢查,均為初步檢測,如果發現異常時,必須進行更詳細的影像等檢查找出病因,給予適合的治療。部分尿液試紙還可以檢測亞硝酸鹽、酮體等,蔡樹衛說,這也是檢測尿液有無細菌感染的指標。酮體是糖類的代謝物,尿液不應該有酮體,若有應懷疑可能患有糖尿病、腎臟發炎,或是正在服用相關容易產生酮體的藥物。但糖尿病常不會以尿液檢測作為確診的依據,最後還是會利用空腹抽血加以確診。蔡樹衛說,若懷疑是泌尿道感染進行尿液檢測,尿液試紙多有健保給付,但也有基層診所或機構提供自費的尿液篩檢,若是經由網路搜尋,尿液試紙價格多為數百元左右。
-
2022-10-02 焦點.用藥停看聽
當醫師建議使用自費醫材時,應該先做哪些功課?留意4重點
清楚了解自己使用的醫療器材,對健康至關重要。但該怎麼查詢合法醫材?醫材分級如何辨別?當醫師建議使用自費醫材時,應該先做哪些功課?新光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柳朋馳表示,醫療資訊發達,在醫病關係中,民眾也應為自己的健康負起責任,認識用在自己身上的醫療器材,絕對必要。如何聰明使用醫材,衛福部食藥署提醒使用醫材四要:1.販賣醫療器材應有醫療器材商執照販賣醫療器材應申請醫療器材商許可執照,目前藥局、便利商店、大賣場、藥妝店等多已領有醫療器材販售許可執照,民眾切勿輕信購買誇大宣稱療效或來源不明之商品,請至合法場所購買才有保障。2.產品要有許可證字號或登錄字號醫療器材管理法規定,製造業者應建立醫療器材品質管理系統,並報中央主管機關檢查合格取得製造許可後,始得製造。但經中央主管機關公告之品項,免取得製造許可。選購醫療器材時,應購買具有核准許可證字號或登錄字號產品,且醫療器材標籤、仿單及包裝標示內容,應包括廠商名稱、地址、品名、許可證字號、製造日期等,以確認產品合法性。3.使用前要看說明書使用前詳細閱讀產品使用說明書,充分了解醫療器材效能、性能或適應症及注意事項等,正確操作使用。經主管機關公告的特定醫療器材,可以電子化說明書取代。4.不良反應要通報使用後如發現品質不良之醫療器材,或因醫療器材引起嚴重不良反應時,應依嚴重藥物不良反應通報辦法,立即通報(https://qms.fda.gov.tw/tcbw/index.jsp)柳朋馳建議,民眾在使用醫療器材之前,可向醫師詢問醫材品牌,並透過衛福部食藥署查詢系統進一步了解醫材資訊。「第一次聽到的醫療器材名稱需注意。」通常超音波、心電圖等檢查較常見,若醫師提及的名詞不甚熟悉,可進一步詢問。侵入性的醫療器材,更要特別留意。另外,部分醫材沒有健保給付,或是健保採取差額給付,也就是說給付基礎品項,民眾若想使用更進一步的器材,可給選擇差額給付,目前健保提供差額給付的項目包括人工水晶體、血管支架等。若使用自費及差額給付醫材,建議可上健保署「醫材比價網」查詢。柳朋馳提醒,自費醫材未必一定就比健保給付醫材來得好。現在醫療相關知識、資源發達,民眾也可以尋求第二意見。另外,民眾自己也應有所警覺,例如接受醫美治療,電波拉皮探頭重複使用事件時有所聞,建議可主動詢問是否為一次性,還是重複使用。一次性使用可要求看到原裝並當面拆封;若為重複使用,可詢問消毒狀況。醫材相關查詢食藥署藥證查詢系統可查詢藥品許可證和說明書。進入食藥署官網,點擊「業務專區」下方進入「醫療器材」頁面後,右方資訊查詢欄點擊「醫療器材許可證資料庫」,便可查詢該醫療器材的審查字號,或以產品名稱、廠商名稱、許可證字號等關鍵字查詢。健保署醫材比價網包括「自付差額醫材比價」、「自全費醫材比價」、「醫院重處理及使用說明書標示單次醫材」,提供自費及差額給付醫材品項及費用的查詢。元氣網醫材百科元氣網開全國健康網站之先,成立「醫材百科」資料庫,只要鍵入醫材名稱或類別,即可看到所有醫材品項、各醫院不同的收費,讓大家認識了解醫材,進一步聰明選擇。元氣網「醫材百科」集結衛福部食藥署醫療器材許可證資料庫、醫療器材仿單或外盒資料庫,逾9萬筆資料,再與健保自費醫材比價網近5萬筆資料比對,是目前市面上資料最新、資訊最齊全的醫療器材資料庫。
-
2022-08-20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講堂/陳威明對待病人將心比心!養生享受爬山及攝影樂趣,帶著「斑比」上山下海
台北榮總院長陳威明今年1月16日接任院長,上任後不僅要管理醫院,還要對抗新冠疫情,如今不僅醫院管理妥當,更完成國家交付防疫任務,分別在中正紀念堂設立「車來速」篩檢站與兒童疫苗接種站,共服務超過3萬名民眾及兒童。陳威明說,上任後每一天努力落實與人共好、把病人及同仁照顧好、把學生教好、把醫院環境及軟硬體做好,以及把防疫做好的「五好」理念。創立3D列印中心及輔具租賃服務 把病患照顧好陳威明從年輕到現在,心中理念就是把病患照顧好,從沒有改變過,未擔任院長前,曾擔任北榮身障重建中心主任,他創立了3D列印中心及輔具租賃服務,時時刻刻站在病患角度思考,提供優質的醫療服務,但他從不居功,抱持與人共好的理念,隨時做好自己。陳威明說,「每隻公雞都認為太陽是自己叫起來的,其實不是」,因此要保持謙虛,努力去做。陳威明上任前,曾有某媒體報導,他都幫有錢的患者穿脫鞋子。陳威明笑說,「他是幫行動不便,單身前來的長輩患者穿鞋」,因身為骨科醫師檢查患者雙腳,一定要脫鞋子檢查才能檢查清楚,同時可以摸下肢的脈搏,排除腳痛是血液循環不好所造成,檢查後當然要將鞋子穿回,通常經濟情況較好的患者身邊常有人會協助穿鞋,但行動不便、單身前來的長輩患者,他總不能請護理人員或跟診的年輕醫師幫他們穿,他只好親自幫忙穿鞋,這是基於對患者及同仁的尊重。陳威明回想,有名70多歲阿伯從南部北上看病,返家後在自己的孩子面前哭,說他的腳很臭,醫生沒有露出任何不悅表情幫他穿脫鞋子,孩子寄信給他述說在北榮受到的照顧,讓他十分感動。對待病人「將心比心、以病人為中心」陳威明說,他要求院內醫師對待病人就是「將心比心、以病人為中心」,如開任何一顆藥、執行任何檢查或手術,選擇醫材時,雖然視病猶親十分困難,但仍應把病人想作是家人,選擇最合適的治療方式。如果自費醫材功能差異性不大,鼓勵讓病患使用健保醫材即可,更有了「陳健保」的稱號。陳威明於民國77年從陽明大學醫學系畢業後,身為公費生的他,原希望下鄉結束後回北榮血液腫瘤科擔任住院醫師,但下鄉至花蓮服務時,內科沒有缺額而走向外科,常常跟隨泌尿外科的主任醫師為跌倒骨折的老榮民進行手術,但他深感應該可以把手術更精進及幫助病患早日恢復功能,他主動提出申請回北榮骨科訓練,經4個月受訓後再回到花蓮,全力投入骨科手術幫助高齡榮民及花東民眾,想不到因此改變他的一生。公費下鄉結束後,當時北榮骨科主任、也是陳威明的恩師羅惠熙醫師,讓他回到北榮接受骨科住院醫師訓練,隨後升主治醫師時,正好有位骨腫瘤的主治醫師轉換跑道,讓他順利接下骨腫瘤主治醫師的任務,並在國內外骨腫瘤領域做出口碑,成為病童口中的「陳爸爸」,更當選亞太骨骼肌肉系統腫瘤學會的主席。陳威明說,他的理念是「把眼前的事做好」順著命運安排,之後擔任副院長及院長也是一個意外。陳威明擔任院長公務繁忙,但還是會利用公務空擋幫病人手術,他說,這是對病人的承諾,「病人已經等那麼久,如果不幫忙,會對不起自己的良心」。陳威明從擔任主治醫師開始為北榮培育新人,個性要求完美的他,無法容忍患者手術結果不好,所以細節都盯的非常緊,現在已培養第四代人才,不怕沒有年輕人可以接棒,只要學生手術火侯達到一定的水準,就讓醫師自行執刀,獨當一面,目前許多學生已在台灣各地開枝散葉,同時也幫許多國家培養了人才。秉持母親家訓「有量才有福」全力協助北榮發展陳威明家訓是「有量才有福」,他說,這是從媽媽傳承下來,做什麼事都是採取包容的心,「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就是容納別人、與人共好,他最討厭不團結、內鬥、吵架,還記得今年農曆初三祭拜母親時,吿訴母親他會努力秉持家訓,全力協助台北榮總的發展。他回想這輩子只打過一次小孩,就是因為兩個小孩打架,可見家庭及團隊和諧十分重要,擔任院長後,就是凝聚北榮員工的向心力,讓大家充滿熱忱團結工作。陳威明接任院長後任命科部主任、分院院長,行政主管是以「正直、清廉、能幹」並能讓單位團結為遴選原則,和幾位副院長投票得到共識後,懇請同仁承擔重任。他說身為院長要為醫院負責,「他選的人,他負責」,如果選擇的人不認真,3年後任期到了就換掉,這樣醫院才能向上提升,雖然不能讓百分之百的人滿意,但應能讓九成以上的同仁支持。現在院內員工團結一心,士氣非常高昂,相信可以共創台北榮總的榮景。對北榮採走動式管理 一步步進行改革對於北榮的未來,陳威明將採走動式管理,一步一步進行改革。陳威明說,上任後已將創新及教學列入主治醫師、主任升遷的必要項目,這是對醫院品質有幫助的事情,資源要用在照顧病人、同仁及醫院發展等刀口上,而不是從營運業績考量。另如過去北榮拍照時,員工常喊「院長讚」,但他禁止同仁這麼喊,現在請大家改說「北榮讚」,希望每位員工都以身為「北榮人」為榮。北榮目前已規劃在院內興建18層樓、1200床套房員工宿舍、53戶眷舍及九戶學人宿舍,預計下半年動工。陳威明語重心長說,與同仁一起在醫院並肩作戰是他的緣分,一定會信守承諾利用在北榮最後幾年的公職時間,用最大的力量、用心奉獻,好好照顧可敬又可愛的同仁。陳威明養生祕訣/享受爬山的樂趣 帶著寵物狗「斑比」上山下海「北榮在,不遠遊,遊必有方。」台北榮總院長陳威明擔任院長前,最大的興趣就是攝影及爬山,但出門爬大山往往需要2、3天的時間,山上手機收訊不好,如果院內有緊急事情聯絡不上,他會對不起醫院和同仁,因此就任院長後,先打消了爬大山的念頭,他說,如果要登大山,就是等待退休後,再好好享受爬山的樂趣。在攝影上,令陳威明最感動的其中一張照片,是「斑比」在海邊玩耍,一個海浪打上來,「斑比」全身被海水淋濕的照片。陳威明回想,當時完全沉浸在拍攝的過程,完全不在意浪花打了上來,拍完後全身濕透,也留下了最珍貴的照片。陳威明說,「斑比」是家中養的「非純種」米克斯的狗,現在已經14歲了,名字叫「斑比」,主要是牠的身形很像小鹿,名字由來就是「小鹿斑比」,但原先他要領養的不是「斑比」,但約2009年時,那時牠才3個月大,楚楚可憐,但牠已被之前的多位領養人接續退回,每次認養都不超過5天,原來是台灣民間習俗「養白腳蹄的狗,會帶來不吉利」。此時,陳威明對太太林佩玉開玩笑說,「我們八字比較重,就帶回家養了。」往後就帶著「斑比」上山下海,就像家人一樣。曾有路人看到斑比的「白腳蹄」問,為何要養這隻狗?陳威明回說,不然要讓牠死掉嗎?就如同他無微不至照顧患者的心情。陳威明公務繁忙之餘,對於維持健康有他的一套哲學,就是每天盡量保持心情愉快,以前沒有擔任行政職的時候,開刀拿鐵槌可以訓練上肢,查房快速走路可以訓練下肢,他笑說,他吃東西不講究,能不餓就好,但生活很滿足,不希望浪費太多時間在吃飯上面,平時在醫院上班,就是吃醫院便當,而醫院便當菜色都是由專業營養師配置,營養均衡,如果回家時間晚了,太太就會煮一碗麵,麵裡有蛋、青菜、豆腐,「這是最大的幸福。」現在防疫期間,陳威明每天工作回家,常已接近深夜了,但回家後看到可愛的8個月小孫女,即便是看一眼已經入睡的她,一天的疲憊也都消失了。說到這裡,陳威明頓時化身成慈祥的爺爺說,「我的孫女可愛到不行。」前一陣子,眼尖的民眾也發現,北榮推出新的口罩款式,盒子背後有一行字「不具名旅居瑞典設計師無償設計」。其實這是陳威明愛女設計的,她現為瑞典知名設計公司的部門首席設計師。陳威明說,女兒是北榮永遠的義工,設計口罩圖樣及建物指標等提升北榮形象的作品,無償提供給北榮使用,家人對北榮只有奉獻,不會有利益的糾葛,這是他心中擔任公務人員基本的信念。陳威明小檔案現職:台北榮民總醫院院長學歷:國立陽明醫學院醫學士經歷:台北榮總副院長、中華民國骨科醫學會理事長、台北榮總身障重建中心主任、國立陽明大學醫學院副院長、台北榮總骨科部關節重建科主任專長:骨骼肌肉系統腫瘤治療、複雜關節重建手術及微創人工關節手術、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研究給病人的一句話我以病人為中心,將心比心的態度來診治病人,並以同樣的原則要求全院員工
-
2022-06-12 名人.傅志遠
傅志遠/當醫療保險變「周年慶掃貨」
醫療工作這些年,我觀察到民眾對於醫療保險的理解比過去成熟。猶記全民健保開辦初期,那時候我也剛入行,遇到過太多民眾「挾健保以令醫師」的不合理要求,任何醫療處置、藥物、醫材,都認為應該由健保給付,病人認為自己已經繳了健保費,就不該再自費任何項目。猶有甚者,大量濫用健保資源,不該住院要求住院、可以出院不肯出院、住院後要求做全身健檢……醫師常需在「專業判斷」與「迎合病患要求」間做痛苦的決擇。或許是多年來政令持續宣導,也或許是自費醫材的市場與風氣越來越普遍,大部份的民眾都可以理解「全民健保只是低標,提供救命治病最基本的需要」、「全民健保有其給付極限」,「許多好東西(特別是醫材)需要自費加價或升級」,因此當病患想要使用等級較高之醫材時,可以接受自費或使用個人保險補足。就像搭飛機一樣,經濟艙是低標,可以把人送到目的地;但若想升等為商務艙,享有更多禮遇,就必須再加價。於是很多病人都有「實支實付」的保險,治療期間憑醫療收據,在一定額度(視保戶保費高低)內,可以支付其實際開銷。因此病人可在住院期間使用一些自費品項,理由是他的保險可以「實支實付」,所以病房房型要選最好的,醫材要選最高檔的。有個年輕女生臉部的傷口縫了幾針,這天她來我的門診拆線,看診後問我是否有除疤商品可以使用。「院方有提供除疤凝膠或美容膠帶,在拆線後可以使用,不過這些醫材健保沒有給付,需要自費購買。」我向她說明了除疤商品的使用方式與付費標準。「沒問題,我的保險可以實支實付,那我可以買幾條藥膏?」她的問題讓我愣了一下:「呃……都可以啊,既然是自費購買,應該是看你的預算而定。」「你可以開出幾條藥膏,我全部都要!」病人的口吻很像在百貨公司周年慶掃貨一般。「妳確定?」我請護理師清點一下診間的備品,大大小小十幾條藥膏,算起來要好幾萬塊,護理師特別提醒她價錢不低,而且以她臉上的傷口大小,應該是用不了那麼多。不過病人堅持保險有實支實付,而且這些藥品的總價並沒有超過額度,繳了多年保費的她,不甘心過去都讓保險公司「白賺」,趁這次受傷,要把過去繳的費用都拿回來。當時她的要求讓我有點為難,以商品的自由市場來說,病人付得起也願意付,照理說她想買多少是她的事,她與保險公司之間的契約也不關我的事;然而,她想要買那麼多除疤商品的理由,聽在耳裡仍是覺得怪怪的。雖然這已經超出醫療與醫師需要擔心的範圍,不過我仍忍不住提醒她,曾經有病人如此做,結果保險公司不肯買單,想要拿來醫院退費也不行(按照藥品使用安全,一旦離開醫院就不能退);也曾遇過有人利用保險給付的漏洞,將多餘未使用的醫材在網路轉賣,這些都是違法的行為。「沒關係!我全都要!」病人堅持帶走所有的除疤藥膏。我對病人的目的與做法,沒有主觀上的意見,純粹是對這種理賠制度感到不解。
-
2022-04-09 癌症.抗癌新知
癌症高峰論壇今明線上直播/會前調查公布:逾8成6癌友 最需健保給付新藥
● 民眾想獲得防癌飲食與癌症警訊● 最想了解癌症免疫療法● 對健保給付新藥期待高癌症將連續40年蟬聯國人十大死因第一位,台灣每四人就有一人會罹癌,可能是親友,可能是自己。根據最新網路調查,民眾最想獲得的防癌知識是防癌飲食與癌症警訊,最想了解的癌症治療方法是免疫療法,自費醫材是抗癌過程中花費最大的項目,逾八成六民眾期盼健保給付新藥。關心癌症議題 家庭支柱占多數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日前進行網路調查,總共有742人填答,其中超過半數是癌友或家屬,以乳癌、大腸直腸癌、肺癌患者占多數,口腔癌與肝癌病患也不少;最關心癌症議題的年齡以45歲到59歲最多,正是家庭中的支柱。在防癌策略上,民眾最想獲得的防癌知識依序:飲食指南、癌症警訊、生活習慣、身心紓壓、防癌健檢、癌症篩檢,而影響全身的「空氣汙染」則較少人注意,顯示空汙造成的罹癌風險仍需更多提醒。癌症治療方式 最想知免疫療法罹患癌症後,病友最想了解哪些癌症治療方式呢?免疫療法(58%)是調查中成為最受病友關注的治療方法,對於癌症副作用的治療(54.9%)也希望多多了解,其他依序是癌症新藥(54.6%)、標靶治療(52.4%)、細胞治療(37.3%)也是癌友們關注的焦點。抗癌營養補充 逾半憂飲食禁忌抗癌過程中的營養補充,超過半數的人擔心飲食禁忌,其次是期盼營養品補充資訊,也需要不同癌別的飲食照護,還有如何預防惡病質,並積極希望有營養素攝取建議及營養食譜。在抗癌路途中,花費最大的費用是自費醫材(42.6%)、標靶治療(39.4%)及手術治療(36.8%)、化學治療(22.2%),民眾提到最想了解的免疫療法(16.7%)排名較為居後,可能與有機會或能力使用的人不多有關。為協助了解病友面臨癌症治療時的花費情況,有廿名受訪者提供自身癌症帳單。在抗癌補助上,超過八成六的民眾認為,「新藥健保補助」仍是最重要的經濟資源,逾六成六的民眾希望有「癌症保險」挹注,此外才是「社會福利與補助」。專家解析癌症治療資源整合為了協助更多癌症病友及家屬,聯合報於9日、10日舉辦「2022癌症高峰論壇:無畏,癌症教會我的事」線上直播,解析癌症治療如何資源整合、新藥新科技對健保財務的衝擊與因應,還有如何早期發現癌症。由權威級專家分享癌症治療與現況及免疫調控、CAR-T、標靶與免疫療法等趨勢;為協助病友面對癌後第二人生,從心靈、營養、性福著手,也包括癌症險保單的審視與強化,及病友團體倡議成立癌症新藥基金。.4/9(六)直播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healthudn/videos/7303358586402292.4/10(日)直播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389351164842501
-
2022-04-03 癌症.癌友加油站
我是癌友7/你的醫療保險夠了嗎?健保不是萬能也並非通包
看病需要錢,沒錢萬萬不能!不少人認為,不是有健保嗎?對,有健保。但它不是萬能,也不是通包,能給付的狀況會與自己的預期有差別。在醫療端需要自費的項目恐怕比你想像的還要多,沒有多餘的預算也會影響到醫療計畫的選擇。以癌症治療最新的免疫藥物或最新的標靶藥為例,有非常大的機會沒有健保給付,有給付也有可能因為藥價昂貴,健保大餅有限,給付條件嚴苛,通常都是較晚期的患者通過給付的機會較高。即使通過健保給付,也有可能會有使用上的次數限制,造成前段治療有健保給付,後續治療無法給付的情形。或許有人會抱怨,我都有繳健保費,怎麼治療上都還要自費呢?癌症新療法多元,最怕不符健保給付、也無商業保險。但說實在的,醫療新科技帶來的治療,確實墊高醫療費用。依據最新的衛生福利部108年癌症登記報告,新發癌症人數為12萬1,254人,新舊患者形成的龐大癌友群,對健保是很大的負擔。雖然健保總預算突破8,000億左右,依據2017年平均個人經常性醫療支出佔GDP6%-7%之間,鄰近國家韓國佔7%以上,日本10%以上,因此台灣健保被稱「美而廉」是不是件好事,各界近年有非常多的討論。醫界普遍認為,健保總預算並不夠,分配到個人的醫療支出就是捉襟見肘。當不符健保給付條件,就得考慮是否自費,這些藥物費用,會依選擇藥物的種類而不同,每個月少則幾萬元,多則十幾萬都有可能,若沒有商業保險給付,又沒有經濟基礎,那麼治療上的選擇就有所不同。先了解可能的治療計畫,再與保險業務員商討。確診當天,我衝回家後立刻跑進書房,第一件事就是把商業保單翻出來,看一下醫療險及癌症險的部份,再來就是看看存款有多少錢,這件事讓自己在悲傷之餘整個人「醒」了過來。在慌亂中拿出保單,多數情況無法靜下心來,加上保單用語像「天書」一般,有看沒有懂,怎麼辦呢?我試著依照之前有位血液腫瘤科主任的建議,先跟主治醫師討論未來可能的治療計畫,有了輪廓後再把自己「未來」的情況想像了一遍告訴保險業務員。我告訴對方,會進行一個大手術,有可能會用到微創手術,也有可能不會;可能住院二到三周,想住付差價的單人房或雙人房;若健保沒有給付的藥物,想要自費接受新藥治療;也想在體力不佳時喝癌症營養品,這些保險都有給付嗎?了解後,發現自己的保單是實支實付,但每次住院自費的部份有天花板限制,額度比想像中少,但住院期間有看護金,出院後有療養金,也有首次罹癌補助金可領。因疫情住院麻煩,最好了解門診治療給付範圍。另外,也必需了解門診治療的給付範圍,以方便未來治療選擇,以門診治療替代住院,在COVID-19尚未停止的此刻,是很重要的考量。當然,住院給付一定比較高,但現今住院非常麻煩,住院者及陪病者都得進行PCR採檢,又得冒著被感染的風險,門診治療會是好的選擇。錢夠不夠用,關係到未來能選擇的治療方式。或許在得知生病時,很多人會失去理智無法思考,但也請家庭成員中有人一定要保持理性,因為癌症的治療及恢復需要長期規畫,這些都跟錢有密切關係。當然,最好的方式,就是在你還未生病前就可以「想像」生病的狀況,「考」一下你的保險業務員,隨時調整保單。因為生病後,就只能針對暨有的保險及現實的狀況來想對策了。關於保險的10件事申請任何保險,包括商業保險、勞保、團保,都需要診斷書及收據,因此需多申請幾份,且需蓋醫院官印才能當正本使用。詢問保險業務員● 保單性質,是否屬於實支實付,其定義為何?● 若住院,換算下來每天可以獲得多少給付?● 每次住院,自費醫材藥物最高額度為多少?● 是否有首次罹癌費用?● 門診治療是否有給付?● 自己的狀況符合殘障定義嗎?● 需要準備的資料有哪些?詢問公司人資● 團保給付項目?● 勞保可申請哪些項目?殘障給付?薪資補助?● 團保及勞保需準備的資料有哪些?
-
2022-03-11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民眾正確就醫——健保永續基石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病人的感受、醫者的立場以及醫療費用的考量」,首先由一位剛畢業的醫師寫出他與醫學生在醫學人文個案討論會裡,對一位慮病症病人罔顧醫師的專業意見,執意要求更多的實驗室檢查,以探討「病人自主」與「醫療專業」的拉鋸;照顧這位病人的資深主治醫師語重深長,提醒習醫者謹記以同理心對待病人的感受;最後健保署署長指出不必要的就醫行為會影響醫療體系的健康運作,呼籲民眾正確的就醫態度是健保永續的基石。【延伸閱讀:醫病平台/ 尊重、同理病人感受的重要】【延伸閱讀:醫病平台/以病人為中心?——「病人自主」與「醫療專業」的拉鋸】台灣健保帶來國人健康保障,是民眾最滿意的公共政策,110年滿意度91.6%創歷史新高,但醫療人員的滿意度卻僅3成,成功抵抗COVID-19、守候國人健康的醫護是否得到合理的報酬呢?分析健保開辦至今的醫療支出分配,給付醫療專業的診療費、診察費占率逐年下降(分別由42.3%降到35.1%;23.8%降到16.8%),靠機器施行的檢查(驗)費用占率由3.4%大幅上升到12.7%;藥費支出占率亦高,其他先進國家最多約16%,我國則高達28.9%。健保醫療給付是總額管控,醫護服務的給付受到藥費、檢查(驗)、特材等費用高漲擠壓,造成血汗的醫療生態,我是醫界出身的健保署署長,一定要務面對及解決這個問題。不必要的就醫行為影響醫療體系健康運作台灣就醫的便利造就了平均每人每年15.9次的門診,遠遠高出其他國家,有民眾一年就醫甚至高達839次,這樣的就醫習慣,耗用了許多不必要的資源,更讓醫護疲於奔命! 在此我要呼籲社會大眾,除了珍愛健保,也要疼惜辛苦付出的醫療體系。曾聽說病患就醫時向醫師要求多開幾條藥膏、多安排幾項檢查(驗),醫師認為不需要時,還會遭病患抱怨「人家某某醫師都會開給我……」。健保開辦初期,健保醫療支出一年僅約2,000億,而111年已破8,000億大關,成長高達4倍。醫療費用若未獲得有效控制,未來勢必要從民眾口袋拿出更多錢來支付醫療費用。過去我們對醫界施行「斷頭」、「攤扣」等財務管控來控制醫療支出,這絕非長久治本之道,務實作為仍需醫界及民眾與健保共同努力,讓醫療體系健康且永續的發展。我們期許醫療體系基於醫學專業、醫療倫理規範,提供符合民眾健康所需的醫療服務,避免因機構營運、績效考量,或配合病患要求提供非必要的醫療服務;我們亦呼籲民眾培養正確的就醫行為,尊重醫療專業,與醫師充分討論醫療處置必要性,檢查(驗)不是作越多越好,藥品不是拿越多越好,許多民眾家中有囤積不吃的藥,堆起來N座101大樓,浪費全民繳納的健保費!「使用者付費的部分負擔」的一生懸命擔任臨床醫師40餘年的我,非常珍惜台灣的醫療資源,期許醫界同袍能得到合理的醫療給付,期許所有國人在健保照護下能得到完善的健康照護。有人說「健保不倒,台灣不會好」,我擔任署長已超過5年9個月,是目前任期最長的健保署署長,對健保的營運有充分掌握,我確信「使用者付費的部分負擔」是完善台灣健保醫療制度的最後一哩路!我國門診部分負擔佔醫療費用的比率,從民國96年的9.9%,持續降低到109年的6.2%,遠遠低於健保法規定,顯示民眾就醫部分負擔的責任一直降低,這對很少就醫的年輕族群,卻要承擔相對高的財務責任是不公平的。部分負擔調整的目的絕非是為了收取更多醫療費用挹注健保財源,而是期許能引導民眾正確的就醫習慣,輕症或是慢性病儘量在地區醫院、基層院所就醫或拿藥,急重症再前往醫學中心或區域醫院就醫,落實「分級醫療」及「醫藥分業」制度。經濟學家提出的「0元效應」(zero price effect)指出,消費者將0元(免費)視為一個特別的價格,對0元附近的微小價格變化很敏感,若從免費變成要付費,也能顯著降低需求。我所主張的部分負擔調整即是應用這樣的理論,讓一些不必要的醫療行為能因此下降,讓醫療資源使用在民眾健康更需要的地方,醫療體系運作得以正向循環。健保資訊公開協助民眾就醫選擇常聽說民眾骨折就醫,出院時自費支付高額醫材,1組骨板骨釘要價約5萬,醫師表示健保醫材易鬆脫且不符合人體構造,用自費比較牢靠,民眾表示自己什麼都不懂,應該相信醫師,沒錢也要去籌!後來得知鄰居換了健保給付的人工膝關節,只繳26,000元部分負擔。心裡疑惑醫院收的自費合理嗎? 根據健保資料統計,自費醫材逐年增加,109年民眾選擇全額自費醫材的費用是103年的5倍,民眾經常質疑為何健保不給付新式醫材?健保給付與自費醫材如何判斷選擇?在醫療高度的專業下,如何協助民眾正確選擇、聰明就醫呢?我們要再次呼籲,醫材不是貴就是好,使用自費醫材前應該要求醫師提供使用的醫材品項名稱、與健保給付品項之療效差異、需自付的金額、產品特性、副作用等。應思考健保給付項目是否已可滿足需求,是否真的需要使用自費醫材,考量自身狀況並與醫師共同討論,再選用合適的產品。為協助民眾瞭解自費醫材的院所收費價格,本署於103年建置「醫材比價網」,提供健保特約院所自主上傳醫材收費資訊,以便民眾查詢各院所收取醫材之自費價格,作為就醫參考。110年10月1日更全新改版上線,讓民眾更易查易讀(路徑:健保署全球資訊網(https://www.nhi.gov.tw)/健保服務/健保藥品與特材/健保特殊材料/醫材比價網)。透過提升資訊透明,強化民眾知能,選擇真正合適自己的醫材,做出CP值最高的決定。結語台灣健保走過了1/4個世紀,過去我們與醫界共管共營,提供台灣的人民負擔得起的醫療服務,但每年高達15.9次的門診以及部分負擔佔率持續下降提醒我們,民眾應負起管理自我就醫行為的責任,不因就醫部分負擔低廉就過度耗用珍貴醫療資源,也不因就醫便利、院所選擇多,就對醫療體系提出各式要求,可能造成醫病關係緊張,對健康照護未必帶來正向影響。健保永續才是全民之福,期許民眾在醫療自主的前提下,培養正確的就醫習慣、尊重醫療專業判斷,與醫師妥適溝通切合需要的醫療照護,避免過度耗用醫療資源,與健保及醫界共同努力,建構台灣永續的健保醫療體系。
-
2022-02-25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昂貴的新藥是帶來希望或造成負擔?望醫病雙方善用資源,杜絕濫用昂貴藥物的治療
【編者按】本週主題是「昂貴藥物面面觀」。隨著醫療科技的發達,人類戰勝疾病的機會激增,帶來絕症病人新希望,但也同時引起空前未有的新問題。一位最能了解病人與家屬因為醫療帶來經濟壓力的社工師,寫出自己以家屬的經驗以及專業上看到病人與家屬所面臨的困境。一位血液腫瘤專科醫師寫出面對病人與家屬的兩難:一方面殫思竭慮盡其所能地思考如何治療,一方面卻不忘治療可能帶給對方難以面對的經濟困境。一位介入國內新藥通過程序多年的資深專業藥師,分享政府在通過新藥上市的過程,如何戒慎恐懼面面俱到的用心。希望醫病雙方珍惜善用資源,並杜絕濫用昂貴藥物的治療。【延伸閱讀:醫病平台/自費醫材的昂貴藥物治療,是病人的希望還是負擔?】【延伸閱讀:醫病平台/ 除了自費的昂貴免疫療法藥物,是否有第二種經濟上可負擔的選項?】昂貴的新藥是帶來希望或造成負擔?醫院的臨床倫理委員會,日前討論了昂貴的新藥,對於罹患致命性,甚至是晚期的重大疾病的病人與家屬,究竟是帶來了一線希望,或是將成為沉重的負擔?我以長期參與健保新藥收載審議的經驗,也加入探討這個現代社會不算少見的兩難議題。新藥審議從臨床表現前進到費用議題二十多年來在國家級新藥審議委員會的參與學習,我見證到新藥評估的主軸思考,從單元到多元,甚至演進到今日的多角度多層面。曾經,醫藥專家們可以根據不斷發表的醫學文獻,單純從新藥的臨床表現,例如療效與安全性、做出收載與否,以及核價建議。對於不斷追求新知飽讀最新文獻的專家們,這就是科學的決定,沒有困難,也不會有疑惑。這大約是健保開辦前十年的光景。第二個十年,健保開始面對逐漸浮現的財務問題,其中較明顯的是,為了管控藥品費用的成長,我們看到了健保署定期調降藥價,降幅的決策者是在衛福部。然而,這是事後的管控,對於防範未然,醫藥專家們在審議新藥的時候,健保署也開始邀請醫療科技評估的成員,事先提供書面資料,並陪同出席會場備詢,協助委員們進行各案的參考討論與決議。藥品在安全性與療效以外的面向我擔任醫院藥局主管後,在院內外教學時,常常告訴學生,如果只需要用兩個面向-「療效」與「安全性」,去認識或選擇治療藥物時,無論對於醫師或藥師,相對是容易的。但是,如果出現了不能迴避的第三個因子——「費用」,整個故事就開始變得複雜了。這個複雜的故事,不只專屬於特定的病人與家庭,更因為台灣有國際矚目的健保制度,民眾深切寄望獲得健保的周全照顧,所以故事的複雜性,會牽涉到國家與社會資源的利用與分配。健保藥品專家諮詢會議,除了評估新藥的安全性與臨床療效之外,也會去了解與計算每個月或每個療程的費用,整體療程費用,成本效益,以及所謂的ICER/QALY值 (incremental cost effectiveness ratio/quality adjusted life year),也就是幫助每位病人多活一個經品質校正的存活年,健保需要額外花多少錢,或是相當於多少GDP(國內生產毛額)等。此外,還要預估新藥開放後的未來五年,每一年可能的費用,以及所造成的財務衝擊。這些資訊確認且齊備了,才可能促成具有決定權的藥物共同擬訂會議,做出通過與否的決議。治療的選項很難單純考慮臨床療效台灣每位醫藥護人員都被要求定期修習倫理學分,而現代倫理的核心議題之一,已納入分配正義 (distributive justice)。也就是,對於醫療資源的分配與使用,應該以病人之醫療需求(medical need)為考量,而非社經地位或其他因素。然而,昂貴的新醫療科技,尤其新藥,在健保尚未通過給付之前,對於多數的病人與家屬都是沉重的負擔。例如癌症新藥,每月花費至少都超過十萬,每年動輒超過百萬。我們都很清楚,當擬使用的新藥有健保給付時,醫師、病人與家屬在做選擇或決定時,困難度相對較低。如果新藥已經進入給付審議階段,尚未有定論,三方都會有高度期待以及與生命賽跑的焦慮感。如果新藥還沒有取得國家藥品許可證,或是尚未申請排入健保審查議程,當下的決定與取捨是最艱難的。承擔得起多少錢是一件事,未經評估未知全貌的新藥,究竟會對特定病人帶來多少療效又是另一件事。費用可能高不可及,療效充滿不確定性,如果不是因為至親的生命無價,這項痛苦的抉擇是不會出現的。相關團體都必須參與努力以取得共識為了讓真正有效益的新藥可以儘快幫助台灣的病人,健保署聘任的三十多位專家,從早上九點半到下午兩點,每個月至少花四個半小時開會,根據上述各種考量做出建議案,其中九位還需出席下一階段的「藥物共同擬訂會議」,來說服與會代表能接受他們之前用心費時所建議的方案。這九位專家平均每年超過一百小時,平均每個月有八個半小時是在健保署開會,期待好的新藥可以有機會嘉惠民眾。來自醫藥品查驗中心的醫療科技評估小組,則是根據申請案內容,以及專家提出的各種情境,做出財務分析提供參考。藥界朋友則需要為國人向國際總部努力爭取優惠的價格,並與健保署簽訂與給付相關的協議,盡量減少財務衝擊,讓健保財務不致捉襟見肘,健保署的同事們更是承擔了全年無休的行政事務,包括檢查資料是否齊備、邀請主審、安排會議、與廠商議價與簽約,並監測給付規定與合約內容是否被確實執行等等。名單公開在官網的藥物共同擬訂會議代表們,則是以嚴格的態度來審議從健保署提出的建議內容,這個會議基本上是全天會議,即便在疫情期間。兩難不只在診間與病房,也存在各層級會議室我參加過無數場次的醫學研討會,上半場大多由臨床醫師做科學文獻的回顧,分享全球醫療科技進展的成效,為病人獲得最佳治療請命;下半場通常是請衛福部或健保署官員,或是參與審議的代表,從總額、藥學經濟或成本效益與財務衝擊等角度切入,分享觀點。上下場的轉換當下,常讓人有聽到故事的另一面的感覺。因此,這種兩難甚至兩惑,不只是出現在診間或病房,醫師與家屬之間,其實也發生在健保署的三階段會議——專家會議(做出建議案)、共同擬訂會議(負責決議)以及健保會(負責總額協商與分配),畢竟每個人都可能成為病人,每個人都可能會有親人生病了。結語:現代醫療常在盟約/契約式忠誠尋找平衡點倫理學,包括醫學倫理,提到忠誠度(fidelity)。在教學時,個人會分享以下觀念:忠誠度有兩種,一種是盟約式的忠誠 (covenant commitment),一種是契約式的忠誠 (contractual commitment)。自古以來,民眾對醫療服務者的期待,是屬於盟約式的忠誠,來自內心的、心靈的、真誠的承諾與信守;但是面對健保制度、管理法規、財務控管等,醫療院所需要遵守契約式的忠誠,所作所為符合一條一條的合約與規範。因此,醫療人員,尤其醫師們,一手被盟約式的忠誠牽繫,一手被契約式的忠誠規範,經常陷入兩難之間。身為具有為保護民眾的排他性專業證照人員,我們時時刻刻要在兩難之間取得平衡,這也是我們一生的功課。
-
2022-02-23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 除了自費的昂貴免疫療法藥物,是否有第二種經濟上可負擔的選項?
【編者按】本週主題是「昂貴藥物面面觀」。隨著醫療科技的發達,人類戰勝疾病的機會激增,帶來絕症病人新希望,但也同時引起空前未有的新問題。一位最能了解病人與家屬因為醫療帶來經濟壓力的社工師,寫出自己以家屬的經驗以及專業上看到病人與家屬所面臨的困境。一位血液腫瘤專科醫師寫出面對病人與家屬的兩難:一方面殫思竭慮盡其所能地思考如何治療,一方面卻不忘治療可能帶給對方難以面對的經濟困境。一位介入國內新藥通過程序多年的資深專業藥師,分享政府在通過新藥上市的過程,如何戒慎恐懼面面俱到的用心。希望醫病雙方珍惜善用資源,並杜絕濫用昂貴藥物的治療。【延伸閱讀:醫病平台/自費醫材的昂貴藥物治療,是病人的希望還是負擔?】【延伸閱讀:昂貴的新藥是帶來希望或造成負擔?望醫病雙方善用資源,杜絕濫用昂貴藥物的治療】半年前,我的門診來了一位中年男性,夫妻一起進來我的診間,想要尋求癌症治療的第二意見。這位先生罹患了第四期的肺癌,在前一家醫院經過了數個月的治療後,效果很好,癌症病情控制的很穩定,只是最近一次的追蹤檢查發現癌症又有蠢動的現象,他的主治醫師建議他需要再度開始治療。乍聽之下,這個診療的過程十分合理,他的醫師也把他的病情控制的很好,那他為什麼想到另一家醫院諮詢治療的第二意見呢?細細探究之下,這位先生是一位受雇的勞工,負責家中主要的經濟來源,前一階段的治療,他的主治醫師建議他除了標準的化學療法外,應該加上自費的免疫療法藥物,用以增加治療的效果。他與妻子討論之後,接受了主治醫師的建議,也順利的達到了癌症控制的目的。只是這階段的治療,已經將他幾十萬元的積蓄花費殆盡,這次他的主治醫師仍然要他再繼續自掏腰包接受免疫療法藥物的治療,但是他已無力負擔,從他滿是無奈的語氣之中,可以理解爲什麼他選擇諮詢第二家醫院的醫師,尋求除了自費外,是否有第二種經濟上可負擔的選項。在癌症的領域照顧病人超過二十年,猶記得肺癌的第一個口服標靶藥物艾瑞莎(IRESSA®)問世時,在健保尚未將其納入給付的年代,病人一個月需要掏出近十萬元來取得藥物,一天一錠,就像高血壓或是糖尿病,看不到治療的盡頭。如果治療效果很好,就需要每個月不斷的支出這筆費用,如果療效不佳,煩惱的將是下一個治療在哪裡?癌症可以控制嗎?要接受化學療法嗎?當時醫院的同事都認為,病人當下若不用面臨生命的困境,也要面對經濟的困境。現在艾瑞莎早已納入健保的給付,甚至第二代與第三代的口服標靶藥物也同樣有條件的納入給付的範圍,免除了很多罹病病人家庭的經濟困境。然而免疫療法的問世,再度讓病人面臨生命與經濟的兩難。若病人的疾病不在健保有條件的給付範圍內,一次治療負擔的費用將超過15萬元,四次治療就要60萬元,這還只是基本的療程。從藥物發展與疾病治療的歷史看來,藥物只會愈來愈高價,經濟的困境仍然持續。2017年7月,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核准了諾華藥廠的CAR-T治療,這是全世界第一個採用細胞基因治療癌症的產品,定價一個療程47萬5千美元,這還只是藥物的費用,若加上醫師、護理、住院等費用,預計超過50萬美元,折合新台幣1500萬元。2019年5月,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再度核准諾華的一款基因療法ZOLGENSMA®新藥,用以治療脊髓性肌肉萎縮症這個罕見疾病,這種一次性的基因療法費用竟高達212萬5千美元,折合新台幣約6375萬元,成為世界有史以來最昂貴的藥物。藥價不斷創歷史新高,令人憂慮,但是藥價只是醫療的一環。從人均健康的支出來看醫療花費,也能窺見一二。世界銀行(The World Bank)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全球健康支出資料庫(GHED: Global Health Expenditure Database)的統計(https://data.worldbank.org/indicator/SH.XPD.CHEX.PC.CD?end=2018&start=2000&view=chart),全球人均健康支出從公元2000年的480美元逐年增加至2018年的1110美元,十九年中增加超過一倍。而從台灣衛生福利部於2021年1月發布的國民醫療保健支出年報得知(https://dep.mohw.gov.tw/dos/lp-5071-113.html),台灣人均健康支出也從2000年的741美元(台幣23143元)逐年增加至2019年的1575美元(台幣49011元),同樣的在二十年中也超過一倍。在這份衛福部的官方報告裡,我們發現藥物的支出二十年來每年都約佔總支出的20%,這表示不是只有藥物的價錢節節攀升,醫療中的其他支出也同樣一年高過一年。再看全世界醫療花費最高的美國,在癌症治療的現況。美國醫學協會(AMA: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的官方網路開放醫學期刊(JAMA Network Open)於2021年10月6號刊登了賓州癌症研究所(Penn State Cancer Institute)放射腫瘤科Zaorsky醫師的研究(doi:10.1001/jamanetworkopen.2021.27784),從MarketScan的資料庫與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年度報告(SEER: Surveillance, Epidemiology, and End Results)中發現,在2018一整年中小於65歲的私人保險病人同時罹患前15種常見癌症的人數共402,115人,推估癌症相關治療的支出將達到1562億美元,平均每個癌症病人當年度將花費388,446美元在癌症治療上,折合台幣將達到1165萬元。所有醫療的進步與發展,目的都是為了讓病人可以從疾病中康復。若病人的疾病是不治之症,也希望藉由現代的醫療技術,緩解病痛,延長有品質的生活,進一步維持生命的尊嚴,然而,高價的醫療是不是一定都朝向醫療初衷的方向前進,值得我們反覆思考?現代醫學已經發展成一門十分複雜的科學,醫療工作者今日面臨的責任只有比過去更重大。記得小時候常見的內兒科診所、甚至內外科通才的診所,如今已不易見到,取而代之的是極度專業分工的眼科、耳鼻喉科、皮膚科、小兒科等等。試想,在這些專業科別之間,就算是醫師,也極為可能不熟悉非自己領域的知識,更遑論是一般人。所以我們或可想像,醫療知識在病人與醫師之間的不對等,差距一定更是巨大。從不對等的基礎出發,顯而易見的,醫療工作者的責任之一就是要在浩瀚如海的醫學資料與證據中,去蕪存菁,替病人與其家人理出一份頭緒,經過討論,採用對病人最具經濟價值的方式,達到病人最想要的結果。對於可以治癒的疾病,當全力以赴;而面對不幸的不治之症,溫柔誠實的告知,盡力維護病人的尊嚴。癌症病人面臨的醫療困境,每日都在上演,不僅在台灣,美國也是。藥物的發展,的確延長了癌症病人的生命,甚至將不可治癒的疾病推進至有機會治癒的境地,令人驚嘆。只是在現實世界裡,當病人面臨重病帶來的膽戰心驚外、負擔不起的昂貴藥物理當不該再成為病人心頭的另一個痛,身為醫療的專業工作者,如何協助病人找到最適合而可負擔的治療方案,維護病人的利益,是迫在眉睫的大事。位於美國田納西州曼非斯的St. Jude兒童研究醫院,是一所以治療兒童癌症聞名全世界的機構,醫院的創辦人是一位美國家喻戶曉的喜劇演員Danny Thomas。他想像中理想的醫院是一所為了「治療所有孩童,無關乎其種族、膚色、信仰或家庭財力;成為用研究照亮黑暗的機構(Entertainer Danny Thomas envisioned a hospital that would treat children regardless of race, color, creed or their family’s ability to pay. A facility where research would shine light into the darkness.)」。他曾說過:「世界上有兩種人——贈與者及接受者,有時候接受者能吃得比較豐盛,但贈與者永遠睡得更加安穩。(There are two kinds of people in this world: The givers and the takers. The takers sometimes eat better, but the givers always sleep better.)」他也說:「最棒的報答就是你曾協助挽救性命的孩子臉上綻放的笑容。(The greatest reward is the smiles on the faces of the children whose lives you’ve helped save.)」這間醫院在這樣的理念下走向世界頂尖的地位,也期許未來,希望不要太久,台灣能處處充滿這樣推動研究與病人福祉的機構。
-
2022-02-21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自費醫材的昂貴藥物治療,是病人的希望還是負擔?
【編者按】本週主題是「昂貴藥物面面觀」。隨著醫療科技的發達,人類戰勝疾病的機會激增,帶來絕症病人新希望,但也同時引起空前未有的新問題。一位最能了解病人與家屬因為醫療帶來經濟壓力的社工師,寫出自己以家屬的經驗以及專業上看到病人與家屬所面臨的困境。一位血液腫瘤專科醫師寫出面對病人與家屬的兩難:一方面殫思竭慮盡其所能地思考如何治療,一方面卻不忘治療可能帶給對方難以面對的經濟困境。一位介入國內新藥通過程序多年的資深專業藥師,分享政府在通過新藥上市的過程,如何戒慎恐懼面面俱到的用心。希望醫病雙方珍惜善用資源,並杜絕濫用昂貴藥物的治療。【延伸閱讀:醫病平台/ 除了自費的昂貴免疫療法藥物,是否有第二種經濟上可負擔的選項?】【延伸閱讀:昂貴的新藥是帶來希望或造成負擔?望醫病雙方善用資源,杜絕濫用昂貴藥物的治療】 十年前,爸爸因為椎間盤突出要進行手術,入院當天醫師詢問是否要使用自費醫材,可能要數萬元,媽媽打電話來問我,是否有「必要」使用,我請教工作醫院的醫師意見後,建議爸爸使用健保給付的醫材就好,謝謝當時手術醫師順利完成手術,讓我的爸爸復原狀況到現在都很好。現在回想,已經忘記當時討論的細節,但是當時決定前的徬徨與焦慮,感覺還是很鮮明,雖然當時我已在醫院工作,但還是會有一點迷思,健保給付的會不會比較不好?也有壓力,身為家中主要經濟來源的爸爸,長年付出勞力為家庭工作賺錢,在「需要」使用自費醫材時,我們卻無法立即答應,還是思考是否「必要」、是否符合「經濟效益」,這樣是否不對。 在工作中,癌症治療的過程也會碰到要討論使用自費藥物的時候,有時是病人主向醫師提出:「只要有幫助,需要自費沒關係。」有時是醫師在提供治療選項時,會給予使用自費藥物的選擇,總覺得這時的選擇會更加的困難,癌症治療的效果會影響生命的長短,治療的療程也不是一次就見效,治療有成效時可能要一直用藥才能維持疾病的穩定,所需花費的金額可能十數萬到百萬都有可能。 病人有知的權利,不因年齡、性別、國籍等而有差別,更不該因為經濟狀況而有所限制,病人有權利知道治療計畫的選項、不同選項的差異、需付出的資源,瞭解清楚後再做出決定,醫師能幫助病人瞭解清楚此項治療的必要性、預期的效果、所需的療程及費用,再讓病人做出決定。以前我會擔心,跟經濟狀況不好的病人討論自費藥物治療,是否會讓他們有被剝奪感,因為沒錢所以不能接受更多的治療,但就實際的工作經驗,健保給付了很多抗癌藥物,多數時候都是從健保給付用藥開始治療,通常都是到了最後才會討論是否要用自費藥物來治療,這個時候都是在爭取一個機會和希望,藉由自費藥物來爭取活久一點的希望,這個希望所產生的經濟負擔是很重的,病人本身是否有足夠的資源(收入、積蓄、保險、親友支援)來支付,能夠負擔的期間有多長,是否有社會資源能夠協助,是否符合被協助的資格,這些都是可以陪著病人討論、進行資源盤點。 如果可以預知結果,不會難做選擇,但往往難做決定的原因,是因為不知道選擇後的結果是否符合期待。若可以事先知道藥物能帶來很好的治療成效,或許只要衡量能否負擔藥物費用就好,也或者懷抱著「活著就有希望」、「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的想法,先投入所有資源換回健康,只要身體恢復,錢再賺就有,但多數的時候,都要先用藥,才會知道是否有效。 做任何決定都會有其信念與價值,藥物「價格」不等於生命「價值」,有病人說過:「此生足矣,使用自費藥物治療,可能只多兩至三個月的時間,對我沒有意義。」也有病人說過:「我孩子還小,如果有機會看他們長大,我要試試看。」有病人覺得錢可以不留子孫,但也不要債留子孫。也有家屬說過:「就算借錢也要治療,能活一天是一天,只要爸爸在,我就有家。」不同的生命故事、家庭文化,會做出不同的選擇,面對生命的態度,每人都不盡相同,有人考慮以自己的需求為優先,有人以家屬的需求為優先,如何選擇沒有標準答案,因為每人衡量價值的秤都不同。做決定之前,先收集客觀資料,詢問醫師自費藥物的治療效果,能減少復發機率、延緩疾病變差,增加存活期;要做幾次才會知道效果,如果有效果是否要一直使用,還是使用幾個療程後就可以停止;如果沒做的話,會遇到怎麼樣的狀況。瞭解這些客觀資料後,方能佐以個人主觀的價值來做出屬於自己的決定。 在癌症治療過程中,不以成敗論英雄,病人能為自己做出選擇就是英雄。家人、照顧團隊成員可以陪伴病人,瞭解病人考量的面向,討論有無解決的方法,支持病人為自己所做的決定。
-
2022-02-20 養生.人生智慧
如何買到真正需要的保單?最懂保險的急診醫師教長照險、癌症險、意外險、實支實付怎麼買
編按:實支實付險、癌症險、失能險、長照險⋯⋯買了很多保單,卻不知道老後能不能派上用場?急診醫師、保險達人林逸婷,從醫療專業的角度分析不同保單的購買重點與理賠認定注意事項。聰明買保單,老後才有保障!年輕時買的保單,繳了這麼多年的保費,真的能提供我們老後安穩的保障嗎?「50世代買的保險,大多都是好久以前規劃,現在可能不夠用了。建議退休前重新檢視保單。」衛福部台中醫院急診科主治醫師林逸婷說。她同時擁有EMBA財經碩士學位,也對保險頗有研究,被網友稱為「最懂保險的急診醫師」。在醫院看盡人們受病痛所苦,林逸婷認為,買對保險,進行醫療決策時就無須為錢煩惱。她以媽媽為例,早年買了不少儲蓄險,醫療險的規劃卻不足。後來,媽媽因膽結石必須動手術,就因為預算考量,捨不得用更好的自費醫材。她觀察,50歲以上世代的保單規劃,大多以壽險、儲蓄險、終生型醫療險為主。保險公司早期推出的終生型保單,通常是一次療程理賠固定金額,例如住院一天理賠2000元等。然而,隨著時代進步,現今醫療處置所需的住院天數變少、自費項目變多,再加上通貨膨脹,都可能讓終生型醫療險的保障縮水。保險不必買得多,但要買得對。醫療險項目繁多,如何買到自己真正需要的保單?林逸婷針對幾種常見的保單類型,分析購買時的眉角:一、實支實付險:留意手術認定標準、門診手術與雜費額度因應醫療現場自費項目增加、住院天數減少的趨勢,林逸婷認為,購買實支實付險時,可優先確認門診手術、雜費的額度是否充分。例如,許多熟齡族群會進行的白內障、植牙,都是不需要住院的門診手術。不過,她也提醒,若非實際醫療需求,僅是因為保險理賠考量要求在門診使用自費項目,可能會產生理賠糾紛。例如,過往曾有癌症病人要求自費住院,請醫師在住院期間再開立口服標靶藥物,以便申請住院雜費理賠。「因為頻率太高,加上標靶藥物在門診就可以開了,保險公司懷疑他是為了領保險金住院,拒絕理賠。」另一個須留意的重點是,各家實支實付險的保單對「手術」有不同定義。目前常見的手術認定方式有3種:1. 依據保險公司的「手術項目給付表」,按比率乘以保障限額,在額度內給付。2. 依照健保署公布的「醫療費用支付標準」第二部第二章第七節中所列出的手術(簡稱「健保2-2-7條款」),認定理賠項目。3. 採取寬鬆的方式解釋,只要療程有切開、麻醉、縫合等程序,就可以被認定為手術。「手術怎麼認定,取決於保單怎麼寫,當然選擇定義愈寬鬆的愈好。」林逸婷舉例,採用第3種認定方式的保單,傷口縫合、切除粉瘤、息肉,都有機會被認定為手術。不過,這類保單也因為手術認定方式較寬鬆,過往糾紛不少。她建議保戶可留意各保險公司過往的理賠申訴紀錄。申訴案件多,代表申請理賠難度較高。二、癌症險:中高齡族群保費高,購買前先衡量自身財務準備現行癌症險的理賠規定,大多是保戶確認罹癌後,一次理賠一筆固定金額。然而,不少癌症病人到了病程後期,服用標靶藥物、癌症新藥所費不貲,甚至治癒幾年後又復發。癌症險的額度,怎麼規劃才夠用?林逸婷指出,早期的癌症治療療程,大多有健保給付,不至於造成太大的財務負擔。然而,若是晚期癌症、復發,需要使用第2、3線的治療或自費藥物時,每年光是藥費就要50~120萬元。再加上無法工作的損失、聘請看護照顧的費用,晚期癌症病人一年所需的花費約為100~150萬元。現有的實證數據顯示,當晚期癌症病人開始使用第2、3線的治療或自費藥物時,平均存活期約為3~5年。換算下來,病人從癌症病程進入晚期到人生終點,平均所需花費約為300~500萬元。林逸婷建議,猶豫是否要購買癌症險之前,不妨先思考自己的財務狀況:癌症險一次給付的理賠金額約為100~200萬元,萬一不幸罹癌,自己拿得出這筆錢嗎?財務不穩定的社會新鮮人,可能會需要這樣的保單。但若中年人已有相當的存款,再考量保費會隨年齡增長,癌症險可能就不是最划算的投資。三、意外險:CP值高,但僅理賠不可抗外力導致的意外在眾多保單中,林逸婷認為,意外險可說是「CP值」最高的保險:保費平價,但理賠金額相對較高。百萬額度的保單,一年保費可能僅需數百元。不過,正因為低保費可換得高保額,意外險的理賠紛爭也不少。什麼樣的「意外」,可以申請意外險理賠?林逸婷指出,申請意外險理賠,最重要的是證明意外為外力所引起的突發事故,而非個人疾病所致。她以老年人經常發生的跌倒意外為例,若是自己眩暈、貧血,甚至中風發作跌倒,則不符合意外險的理賠要件。反之,若是地板濕滑、踩到石頭,或因其他不可抗的外在因素跌倒,則有機會申請意外險理賠。她提醒,想申請意外險理賠,就醫時要留意自己說明事發經過的方式。若病人在敘述病情時,說出:「我當時頭暈、視線不清,不小心跌倒……。」等類似「個人疾病導致意外」的陳述,可能會影響後續理賠成功與否。四、長照險:理賠條件較嚴,有家族病史、危險因子可考慮隨著失能險陸續停賣,目前市面上主打分擔長照風險的保單,以長照險為最大宗。然而,年紀愈長,長照險的保費愈高,如何評估自己是否需要這張保單呢?林逸婷指出,相較於失能險,長照險的理賠認定標準較為嚴格,被保險人必須符合巴氏量表或其他臨床專業評量表中,更衣、進食、移位、如廁、沐浴、平地移動6個項目中至少有3項無法自理,才能申請理賠。簡單來說,「人大概要退化到需要住安養機構的狀態,長照險才會理賠。」她建議,若有骨關節、脊椎退化、阿茲海默症、運動神經元疾病的家族病史,或者自身有其他可能導致失能疾病的危險因子,可考慮購買長照險。若未來不幸失能、符合理賠要件,依合約每月給付費用。不過,她也提醒50歲以上的族群,可自行評估若有朝一日需入住安養中心,現有的理財規畫能否創造每月3~5萬的現金流?此外,隨著通貨膨脹,現在規劃的保額未來是否足以支付安養機構的費用,也是需好好思考的變數。不論是哪種保單,保戶若對理賠認定有爭議,皆可向保險公司申訴,或向金融評議中心申請評議。買保險之前,看懂理賠要件、評估自身風險,才能精準買到你最需要的保單!原文:退休前必檢視!最懂保險的急診醫師:老後用得到的長照險、癌症險、意外險、實支實付怎麼買?
-
2021-03-31 新聞.元氣新聞
健康存摺大改版! 可查新冠接種紀錄、提醒第二劑時間
台灣特有的口罩實名制,因建立在健保署「健保快易通APP」的基礎而大獲成功,健保快易通的普及率也大幅提升,下載次數已達1010萬次。健保署去年即超前部署啟動更新,今正式推出常用選單一目瞭然的全新介面,不需要再一層層找功能,所有疫苗接種資料也與疾管署即時介接,還可以自行設定推播提醒,多劑疫苗接種也不會忘記。健保署署長李伯璋表示,健康存摺已經有525萬人登錄使用,當中有疫苗接種註記,健保署配合衛福部指示,繼續加強功能,希望健保快易通成為台灣民眾健康照護最好的工具,幫民眾記住各項重要健康資訊。健保署企劃組表示,為了配合新冠疫苗開打,民眾登入健康存摺就能 在「預防接種資料」查到疫苗廠牌、施打紀錄。民眾可以根據疫苗接種卡登記的第二劑接種時間,自行設定推播提醒,就不會忘記下次接種時間。另有關其中虛擬健保卡的功能,企劃組組長王宗曦表示,4月起將進入第三年試辦計畫,加入試辦計畫的醫療機構才能用虛擬卡走完就醫流程,若與試辦單位合作的居家醫療與居家檢疫遠距診療的部分也可用。企劃組表示,健保快易通APP是年度下載排行冠軍,其中「健康存摺」最受歡迎,超過6500萬人次使用,其次為「行動櫃檯」,超過1600萬人次使用,是民眾最愛兩大功能。使用率最高的功能包括口罩購買紀錄(1638萬次)、檢驗資料(945萬次)、西醫門診資料(817萬次)、投保紀錄查詢(438萬次)、保費繳納紀錄(266萬次)、未繳保費查詢(255萬次)。針對上述常用功能,為了優化民眾使用經驗,健保署這次達成了四大改版特色。企劃組表示,以前主畫面是九宮格選單,這次改成類似LINE的卡片是下拉設計,畫面更簡潔。登入的認證畫面,選單,也增加了小提示,改善現在認證會卡卡的問題。企劃組表示,再者是各項查詢服務,都有更好上手的查詢頁面,例如自付差額及全自費醫材比價網也改版,查詢畫面更簡潔,但仍具備完整的服務。最後是右上角隨時可以點開智能客服,24小時不間斷提供問題解答。
-
2021-01-03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堵疫情、顧食安、漲健保 陳時中面對不可能的任務直球對決
每天打開電視,比明星曝光率還高的「防疫戰將」一字排開。站在防疫的第一線,他們如何在壓力鍋中保持恆定?2021年開年,元氣周報請到6位防疫戰將,分享各自紓壓的小祕密。2020年的最後一天,下午2時40分,衛福部長陳時中步履穩健地走向平時發布疫情訊息的講台,宣布健保費率從4.69%調升至5.17%,今年一月一日生效。本報去年五月專訪陳時中,他便首次透露,抗疫之外,他要挑戰另一個不可能的任務,就是調漲健保費率。2020年最後一天,陳時中完成了這項挑戰。下決策快狠準,不疾不徐擋萬箭。過去一年,站在同樣的講台,陳時中大部分是中央流行疫情中心指揮官,有時卻是必須回答進口萊豬管理的衛福部長,還曾經解釋自費醫材差額管理,如今又宣布健保費率調漲,重大民生政策幾乎一肩扛。雖然角色轉換自如,但他也說過自己身上箭靶很多,射向他的至少有疫情、食安、健保三支箭,非常巧,2020年最後一天三箭齊發。全世界都亂套的這一年,陳時中看來總是不急不徐,「脾氣很差的雙胞胎弟弟」也很少在記者會露面,但貼身幕僚觀察,陳時中並非不緊張,只是他面對問題,直球對決,決策速度很快。例如國內第二例被驗出英國變種病毒的案791,因是擴大篩檢被召回,陳時中一度有些擔憂他和家人同住,後來得知患者單獨檢疫,他明顯鬆了一口氣。對於元旦後要求檢疫以集中檢疫或防疫旅宿為原則,選擇居家檢疫須一人一戶且切結,主要是考量春節將至,如果全家圍爐,把隔離在房間的家人叫出來吃個飯是人之常情。但防疫時期必須避免所有破口,最好不要挑戰人性,乾脆要求居家檢疫一人一戶,相關決策提出後,三半小時拍版定案。武漢包機記者會落淚,成歷史鏡頭。去年武漢包機載國人回來,陳時中在隔天記者會落淚的一幕,將會是新冠抗疫的歷史鏡頭。他曾說,是因為他太累了,沒有能控制情緒。的確,迎接武漢滯台國人,為了找到合適成為集中檢疫所的場所就花了好一番功夫。班機回來當天,陳時中半夜二點半就在檢疫所等待,三點半抵達時非常混亂,狀況很多,例如分配房間後還有人要求換房間,「我的家人在三樓,可不可以換到和我一樣在一樓?」當時民眾不清楚隔離檢疫不能出房門,家人是否同一層樓並沒有差別。陳時中想,大家應很想知道狀況,於是他決定早上就開記者會,晚上檢疫結果出爐,又開一次記者會,奔波多時的他忍不住流下眼淚,是擔心國人健康,也是壓力過大的真情流露。2020一整年,後來射向陳時中的箭更犀利,他受訪時曾說:「箭箭要害!」在沒有疫情的去年年初,傳說高層有意讓陳時中缷下衛福部長,當時承受喪母之痛的他,應該沒有想到,迎接他的是如此驚濤駭浪的一年。雖然有萊豬拖累,陳時中的知名度在內各閣首長中依然名列前茅,但他寵辱不驚,僅淡淡的說:「有機會為國家做事很高興。」2020最後一天三箭齊發,他說:「最近真的是很累,能安然度過就阿彌陀佛。」許多事情都要花點時間想,為未來做準備。部長愛說笑 等小三粉絲長大 選總統才有希望自己從當了衛福部長,就沒有時間運動了。之前他固定打高爾夫球,自謙沒有打得很好,但會和朋友相約一起運動。掌管衛福部後,時間就不是自己的,朋友為了和他打球,曾苦心安排行程,第一次本來就要出發了, 總統來電說要開會。他總在最後一刻無法成行,如此兩次之後, 覺得對朋友不好意思,便婉拒邀約了。如今成為全民的阿中部長,經常有人邀約陳時中參加餐敘活動,但他發現去了通常就是「阿中很忙」,先是致詞,接下來可能有頒獎,還會被安排上台高歌,也要負責喝酒,最後大家會要求和他拍照,然後會熱情的跟他說:「我岳母是您的粉絲。」或是「我兒子很喜歡您!」阿中部長請大家不要害羞,下次可以直接告白。陳時中也說,其實他的粉絲最主要的年齡層是小三和小四的小學生,收到的卡片中最多都來自他們,小朋友還會在卡片上寫「絕對會聽指揮中心的話。」陳時中認為,如果他想選總統,最好的時機應是八年之後,那時這些小三和小四的支持者應該十八歲了,有投票權,他應該非常有希望當選。
-
2020-12-22 新聞.元氣新聞
生物相似性藥 有助健保開源節流
● 應透過獎勵達到病友、醫院、醫師、藥廠、健保等五贏目標● 政府應配套推廣讓民眾更瞭解生物相似性藥,以提升使用率● 節省的醫療支出可用於給付新藥,放寬適應範圍健保財務吃緊,民間監督健保聯盟發言人滕西華呼籲,不要只著眼調漲保費,如能透過獎勵政策,提高醫院使用生物相似性藥意願,就能達到病友、醫院、醫師、藥廠、健保等五贏目標。藥效同生物製劑 價格便宜衛福部健保署長李伯璋說,價格上生物相似性藥具有優勢,比相對應的生物製劑便宜,而且安全、效果相同,基於降低健保支出,確實應鼓勵醫療院所使用。不過,醫院有其成本考量,例如換藥後的利潤或採購的折扣等,李伯璋認為,利潤要比原生物製劑還高,醫院才會有意願。從病友角度,目前健保同時給付生物製劑及生物相似性藥,病友無須自費,如果可以選擇的話,當然選擇價格昂貴的生物製劑。健保署盼能「藥品部分負擔」「醫療生態需改革。」李伯璋說,未來如能實施「藥品部分負擔」,比照自費醫材,健保署提供基本藥物,如想選擇其他藥物,就由民眾自行負擔。健保節省開支,能加快新藥引進,適時擴大給付。李伯璋強調,使用者付費概念在歐美國家存在已久,民眾都斤斤計較選擇能夠負擔的醫療方式,但台灣健保幾乎包山包海,民眾當然無感。對此,滕西華則持不同看法,她開玩笑地說,歐美各國積極推廣生物相似性藥,台灣卻推不動,原因在於「名字取得不好」,「相似」二字感覺是次級品,如果健保採取藥品部分負擔,反加此深負面印象。滕西華:政府應積極推動 滕西華建議,政府應扮演積極角色,例如在醫院評鑑加入生物相似性藥使用比率項目,只要達比率就可加分。再者透過教育訓練,讓臨床瞭解生物相似性藥有國家保證,已通過醫療科技評估,進而產生信心,願意開立處方。此外,也應擬定配套,除回歸利潤給醫療院所,並與病友團體溝通,讓病友知道生物相似性藥的安全性與療效,就能提升使用比率。 11種藥納健保 年省近10億 目前已有11種生物相似性藥納入健保給付,滕西華指出,依照健保署估計,如提高使用比率,一年約能省下近十億元,目前研發與生產生物相似性藥均為國際藥廠,在安全性及有效性上與對應藥品相同,但價格便宜許多,且適應症多為急重症、癌症,因此許多國家都以政策鼓勵使用。 以英國為例,採取利益共享,只要多使用生物相似性藥處方,醫院就能獲得更多回饋,而國家節省的醫療支出,就用來給付新藥,放寬適應範圍,嘉惠更多病友。
-
2020-12-08 新聞.元氣新聞
醫材極端值竟變建議售價 醫改會:七成品項直接漲到頂
健保署原訂定八大類差額醫材收費天花板,引發醫界反彈後,改由醫學會訂定極端值為上限,健保署並承諾會公佈漲價歷程,不過後續未公開。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自行調查比價網上531個差額醫材品項,結果發現半數都漲價,高達67.7%漲價品項直接漲到極端值,其餘三成漲價品項也趨近於極端值,極端值儼然變成「建議售價」,呼籲健保署應說明。另外,真正用過比價網的民眾僅5%;調查也發現民眾最想知道的事情是自費醫材到底哪裡好,醫改會呼籲衛福部應苦民所苦,修正現有醫病共享決策機制的不足,保障民眾知情權。醫改會在健保署9月公布相關政策之後開始分析,11月完成531個品項的價格變動情形。醫改會執行長王梅影指出,半數品項(54%)提高價格,漲價品項中近七成(67.6%)直接提高到極端值,另外三成也是直接趨近於極端值,代表極端值已經變成建議售價。其中一家醫院之人工髖關節,價格從1萬1960元直接漲到4萬2200元,漲幅高達252%,使用率第二高的塗藥支架和生物瓣膜也是漲價多、降價少,支架漲價39項、降價36項;瓣膜漲價29項、降價14項。王梅影表示,健保署九月曾說要公佈漲價歷程,後來卻跳票,結果靠民間團體自己調查,才釐清有上述情形,這其實是政府責任,呼籲健保署應善盡說明義務。另外,醫改會針對533名近三年曾經自費就醫的民眾進行調查也發現,健保署和醫學會雖然立意良善,設計了比價網和極端值,希望民眾不要多花冤枉錢,但民眾根本不買單,就算醫材定價風波被媒體熱烈報導,僅5%民眾曾經用過。另外,雖然各界常提到私人保險有助民眾負擔自費,醫改會調查發現,只有不到一成民眾,因為私人保險給付而選擇自費,反而有近一半(47.8%)民眾因自費醫療費用造成自己和家人的經濟負擔。對於同醫材在不同醫院的費用比較,民眾並不那麼感興趣,民眾優先考量的其實是自費品項是否適合自己?自費到底哪裡比健保更好?預估收費金額是多少?自費品項的副作用和風險?自費同意書的內容是什麼意思?台灣病友聯盟常務理事吳鴻來表示,沒人希望手術失敗,病人最在乎的未必是價錢,反而更想知道如何做出對自己比較好的決定。現在坊間自費醫材同意書,有的是太過簡略,連中文品名都沒有,另外則是有些太過專業,密密麻麻的專業術語,民眾根本看不懂。吳鴻來指出,很多需要考慮差額醫材的病人,是在緊急就醫、措手不及之下要做決定,沒有時間可以查閱資料,結果長久下來病人習慣被動接受,不扮演更主動的角色,這非常可惜,其實很多醫病溝通的誤會是可以避免的。呼籲民眾也要積極了解醫療的不確定性,政府也應該更積極教育民眾如何看病,促成良好的醫病溝通、共享決策的機制。醫改會董事長劉淑瓊表示,健保署應確實查核比價網資料的真確性,並且提出醫材比價網極端值訂定的「影響評估」,例如這次漲價多的是哪些品項、哪些層級的醫院、幅度是否合理,如果使用量大或是病人多的公立醫院,應該要進一步商榷和討論漲價的合理性。劉淑瓊也建議,健保署應該、逐步將自費或差額使用率高、符合效益的項目逐步納入健保給付,才能真正促進民眾使用新醫療科技、減輕治療負擔。
-
2020-10-26 新聞.杏林.診間
自費醫材案如何創造三贏 張克士醫界觀察獲報導獎
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今年的臺灣醫療報導獎得獎名單公布,彰化縣員榮醫療體系總院長張克士以「陽春麵吃得飽,有人喜歡吃牛肉麵也不要限制太多」一文得到佳作,張克士說,臺灣健保因價廉物美而聞名於世,如何永續經營已成最大挑戰,任何政策的改變,必須讓供需三方都能平衡,民眾、政府和醫界才能三贏。張克士在今年的臺灣醫療報導獎中是唯一的醫界人士得獎,行醫近30年,張克士領軍的員林市員榮醫療體系除了專業受肯定,更以照顧弱勢聞名,而員林市有全台最多隱形富豪,各種醫療需求,他非常清楚。張克士說,全民健保的保障目的是要讓民眾不要因貧而病或因病而貧,其中的三個角色需求方民眾、供給方醫界、保險人政府,三方必須供需平衡,才能永續經營,健保德政才能長長久久照顧全臺灣人。他在文章中指出,隨著醫療科技的日新月異,各種療效佳、耐久性高的特材推陳出新,屆時可能因受制於價格上限,不敷成本而不願引進台灣或選擇退出市場,民眾反而選擇性降低,無法使用高品質醫材,或者因廠商不願納入健保,想要用必須全自費,造成病人負擔更重更高的反效果。「政策制定時能有更多元的思考」張克士說,三方立場都顧及,政府資訊公開透明、民眾就能有好的選擇、醫院也就能提供優質的服務,全民健保的實施一定可以三贏。
-
2020-07-29 名人.簡立建
簡立建/建立完善外傷醫療制度 健保改革 刻不容緩
最近因為「自費醫材上限」的爭議導致醫界民眾群情譁然,怒火沸騰;之前防疫成功的衛福部頓時成為箭靶。但還是有許多民眾不知為何健保需要改革,在下關心台灣健保制度與其他國家醫療政策多年,在此簡單說明。健保在台灣實施25年來,歷經多次改革;但是許多醫界第一線的心聲並沒有被納入考量。例如15年前的總額給付制度,說是希望控制費率成長,以區域總額以及單一醫院總額作為定額給付。這樣的問題早就在其他國家就出現爭議,一些投資報酬率較低的科別,自然會被醫院輕忽、排擠。例如負責嚴重外傷病人照護的外傷科,因為常常需要大量人力付出,住院天數又較長,在醫院經營的觀點來看,如果沒有適當合理的機制,賠錢貨往往變成醫院內公敵。這時衛福部不僅沒有給予適當扶持,而是轉身用醫策會「監督醫療品質」的棒子-中重度外傷急救醫院評鑑,來加以規範醫院並要求外傷科部的人員達成結構面與過程面的指標。於是在外傷醫療基本獲利率不高的情況之下,很多外傷科部的醫師與人員面對慘澹經營的科部還要應付評鑑,都是心力交瘁。一些醫院還勉為其難用其他科別的盈利來補助外傷科別,但是部分醫院卻是直接在評鑑之後,就解散外傷團隊。這樣造成台灣外傷醫療照護經驗的傳承,出現嚴重斷層。有些醫院外傷急救室的空間根本不合乎該有的規格,小到僅能容身,國外的標準嚴重外傷急救是應該有五乘五公尺空間,重度級至少應有二個急救空間的容量。過去許多急救設備,健保也沒有給付;在緊急情況之下,如何跟病人或是家屬說明自費情況? 於是就只能放棄不用。於是,整個外傷科別在營運績效上往往不能平衡,台灣的「外傷醫療」在我們「台灣健保,世界第一」的對外宣傳上,一直是一個不願提起的痛處。常說「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但是在台灣健保有的。但是長久這樣下去,很快的大家就是想付錢也沒午餐可以吃了。新聞報導有位台灣朋友在美國,因為長針眼到醫院急診室,要求眼科醫師會診。眼科醫師假日到醫院急診來,至少是六七百塊美金的收費。而台灣機車事故多,酒後毆鬥的情況也不少,眼球外傷的案例很常見。但是台灣急診室三更半夜會診眼科醫師來看急診這樣的傷患, 健保只給每次眼科會診409點。這很不合理。訓練有素的醫師,後勤支援的許多貴重的儀器,健保只付不到四百元!即使是急診室因為嚴重外傷會診外傷科,除少數符合條件者,不然一樣只有409點。健保署多年忽視這個救急救命科別逐漸崩壞的現象,卻在疫情稍稍緩解,便迫不及待來處理與大多數民眾無關的眼科自費醫材項目,難怪令醫界怒火沸騰。前述的情況,多年透過各種管道,多次與健保主管機關與衛福部溝通,擔任台灣外傷醫學會理事長期間,更親自拜訪健保署與衛福部,但是得到的承諾至今大多仍未實現。在一些特殊的時段或是偏鄉地區,外傷仍是一個危害民眾命健康的重大殺手,在「醫療崩壞、五大皆空」的情況之下,很顯然的外傷醫療的經驗無法傳承,未來外傷照護品質只有江河日下。以後,可能一個老人輕微跌倒或是一個年輕人簡單的機車事故,就會送了性命。台灣外傷醫學會多次反應溝通「外傷照護工作的資源不足」,而健保署未實際面對第一線外傷急救工作的臨床需求,總希望醫院「發揮愛心」,於是外傷醫療常常是被總額犧牲的一群。過去在八年前要推行DRG依診斷給付,明明外傷照護工作是外科裡面變異性最高的,健保署卻希望從嚴重外傷來試辦,而且只願意從過去的平均值來給付,然後勸說外傷醫師要「輕症重報」,這非常荒謬。而且外傷醫療申報的核刪,也是匿名,常常覺得不合理。舉例搶救從高處墜落的傷患可能緊急需要安排頭部、頸部、胸部與腹部的電腦斷層,但是健保規定「一天只能申報一次電腦斷層」,於是急診室裡嚴重外傷病患在電腦斷層檢查上,一直是讓放射診斷科賠錢,害我們負責外傷急救的醫護人員當冤大頭 ! 這個事情一再反應,也是無效。醫策會規定重度外傷急救醫院,外傷專科醫師需在啟動後十分鐘到達急診進行急救。但是健保至今仍未常規給付啟動急救團隊的費用,這樣如何因應未來可能之變局?新政府執政四年多以來,在下多次為了外傷醫療工作、資源不足的現況,大聲疾呼。目前台海情勢緊張,風雲密布,有識之士無不「料敵從寬、有備無患」。但是在與外傷相關的準備工作上,台灣自從十幾年前的國軍精簡計畫後,許多地方的軍醫院早就被裁撤整編,根本無力承受一般的外傷照護,遑論一旦出現軍事衝突或災難時所需要的大量外傷照護能量。而衛福部過去所推動的「每縣市都有重度外傷急救醫院」的政策之下,是重度外傷急救醫院越來越多,但照護能量卻大多明顯不足。反觀南韓,其位處於動盪的朝鮮半島南部,美國國防部與南韓士兵多年來均有軍事協防的合作。在2010年之後,韓國青瓦台召集南韓幾位外傷界的專家,希望建置南韓的全國外傷照護系統,於是在短短兩年內建立13家與美國外傷中心一樣標準的外傷中心,每家外傷中心給予第一期給予800萬美元的興建費用,之後每年再給予一百多萬美元的補助。很快的這十三家美國規格的外傷急救中心建立了穩固的全國外傷照護網絡,立刻大幅提升全南韓的外傷照護品質。這才是真正的「以平時搶救受傷的民眾,儲備戰時外傷照護能量」的料敵從寬,超前部署! 台灣健保也到了該「公開透明」,該把錢花在最值得花之處的時候了。(作者為外傷醫學會前任理事長)
-
2020-07-20 名人.李伯璋
李伯璋/務實面對 醫療生態的人性
當醫師也有40年,在健保署長職務已經過了4年,「健保不倒、台灣不會好」,一物兩面,凡事正向思考,就能感受到健保是給予民眾健康權的磐石。健保會每年與醫界協商健保總額費用支出,民國108年保費收入6226億元,支出6563億元,醫療點值都小於1點1元,超額支出(大約5%)也由醫院吸收,就是所謂斷頭。醫院經營成本配合薪資結構及物價波動調整,是合理的正成長,但每年總額成長卻不夠醫療服務點數成長,使點值相對降低。做同樣工作或手術,實質金錢給付變少,對醫療專業人員非常不公平。台灣邁入高齡社會,健保大數據分析,65歲以上族群,門診人次從98年1050萬件到107年1662萬件,成長58.2%,門診醫療費用從98年276.9億點,到107年達528.3億點,也呈倍數成長。西醫門診就醫人次由107年2億8665萬人次,到108年已達2億9251萬人次,一年就成長586萬人次。以現有醫療人力,只要就醫次數不降,很難沒有「血汗醫院」。民眾身體微恙,一定要看醫師,不然小病變大病,後果不堪設想,但求醫的用意不一定是要吃藥,而是確認病因,也許衛教或指導調整生活習慣即可痊癒。以醫療專業 給民眾預防衛教我們希望醫界能以醫療專業,對不需看病或服藥的民眾給予預防衛教。每筆健保醫療支出費用,都來自所有被保險人、雇主繳交保費、政府補助,若大多數人有「撈回本」或「吃到飽」心態,收支連動下,健保費率有不得不調高的現實壓力。多數私人醫院支付醫師薪水採駐診拆帳制,按醫療收入比率當做醫師薪資收入,俗稱「抽成制」。新冠肺炎疫情衝擊,造成就診人次減少,不少醫師反應,因服務量減少影響收入變少。事實上、健保給付醫院費用跟去年同期一樣,但健保署與醫院特約,並未介入醫院與醫師的契約關係。這也是我們要思考,如何調高支付點數,讓投入心力的醫師、護理師、藥師、醫檢師、復健師等,能合理分配健保資源。「掛號費」一向是各醫療院所現金流來源之一,這筆費用不是繳給健保署的。分析108年健保門診申報費用,掛號費占率在19家醫學中心為3.74%、81家區域醫院為5.13%,364家地區醫院為6.7%。1萬345家診所為18.7%。整體而言,新冠肺炎疫情下,民眾就醫次數減少,掛號費對醫療院所收入的確影響很大。另外,從107年給付逾2億醫院財務報表分析,醫務收入來自非健保給付(俗稱自費項目)平均占23.48%,醫界普遍認為健保支付標準不盡合理,造成醫院經營吃力,所以在民眾也能接受的情形下收取自費醫材等。改革健保 調整合理支付標準逐步改革健保支付標準,尤其調整急症、重症、困難與罕病的給付點數,不會中斷,讓醫療提供者得到合理醫療給付,是我們做得到的目標。台灣健保總額費用是全體醫界共有,當民眾就醫次數降低,點值自然就升高,誠盼醫界夥伴能減少不必要醫療行為;民眾也要讓健保資源做最有效的利用,一起努力才能讓全民健保永續經營。